笛子演奏论文(精选5篇)
笛子演奏论文 篇1
气息是是笛子发音动力, 笛子演奏中气息的运用非常重要, 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呼吸方法, 才能使气息在演奏中的流畅、均匀、自如而持久, 使之取之不尽、用之不完, 随心所欲, 该强就强, 该弱就弱并根据音乐作品的旋律, 完成的尽善尽美。
笛子演奏中有以下呼吸方法:
1、何谓胸式呼吸法?
胸式呼吸法指的是通过肋间肌的收缩与放松, 牵动肋骨、胸骨一起一伏, 使胸腔扩大或缩小, 使肺部达到呼吸的目的。
2、何谓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指的是由膈肌收缩使得横膈膜下降, 肺泡向下伸展挤压腹腔, 腹肌放松向前下方自然扩张, 同时腰肌、肋间肌自然外扩, 达到扩大胸腔以进行呼吸的目的。
3、何谓腹式呼吸法?
腹式呼吸法主要指借膈肌、腹肌等柔软的弹性肌肉进行收缩与放松的动作, 协助肺叶做向下扩张的呼吸动作, 并借腹压的反作用力, 达到呼吸的目的。
4、何谓抢气?
抢气一般用于快速乐曲中连续吹奏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时。抢气主要是用口吸气且动作要快。
5、何谓循环呼吸?
循环呼吸又称吞气, 原是唢呐吹奏的呼吸技巧。方法是当一口气将尽时, 迅速把舌头向后收缩, 同时使下颚扩张, 把气存人口腔, 然后通过上、下颚及两腮肌肉的收缩, 将口腔中的气挤压出去, 同时用鼻吸入新的一口气, 而后巧妙地吹出使笛音绵绵不绝, 这便是“循环换气”。
笛子演奏最好选用腹式呼吸法而不是胸式或胸腹式的原因在于:其一, 胸式呼吸法中起作用的肋骨、胸骨本身没有弹性, 不可能像腹式呼吸法那样利用横膈, 通过膈肌的收缩自如的弹性, 以腹为支点达到控制气息的目的。其二, 胸式呼吸法把气吸在肺的上部, 易使气滞于胸口, 造成紧张压迫状态, 把气憋得难受。使用不当时, 更易得内伤。其三, 腹式呼吸法如同中国气功里所讲“上虚下实”一般, 演奏时力发自两脚, 就像丹田发力一般, 重心在下不会有头重脚轻之感, 利用腹部作为支点, 全身力量都有了支撑。其四, 腹式呼吸可帮助按摩内脏, 达到延年益寿的健康目的。其五, 胸式呼吸时肺泡是前后左右扩张, 不仅费力且气息无深度可言, 反观腹式呼吸, 它是采用上下扩张, 不只运气自如且较具深度。
6、竹笛演奏中的音色问题
在练习过程中, 除锻炼手指运用灵活, 舌头动作敏捷, 音乐强弱有层次, 力度变化明显及丰富的表现外, 最主要的目标是把笛子的声音吹得漂亮, 吹得动听, 这就要谈谈如何处理笛子音色的问题了。基本上一般人总以为把笛子音色吹得亮就很捧了, 所谓“二胡贵其柔, 三弦贵其暴, 笛子贵其亮”。其实不然。一般要针对乐曲风格、背景及情绪来处理笛子的音色问题, 笛子若只求一单一音色, 不仅限制发展, 亦影响表现。笛子的音色变化事实上非常复杂, 而平时该追求怎样的竹笛音色表现呢?应该是明亮且富有穿透力、放松且华丽的音色。低音域部分音色要深沉、要厚, 中音域部分的音色要饱满、扎实、华丽, 高音域部分的音色要透明, 最忌又暴又噪又刺耳。要怎样才能吹出这样的音色呢?全身要放松, 呼吸肌保持一定的紧张状态。颊肌放松, 吹笛时切忌鼓腮, 唇肌自然闭合, 保持适度的松紧。舌头收起, 舌根下压, 喉头尽量放松, 好像含了颗卤蛋似的, 这叫做“含气”。风门尽量成圆形, 由于上下唇关系, 自然略成椭圆形, 理论上风门口形愈圆愈好。假想的那一条由风门冲出的空气柱, 愈集中成一小束愈好。笛膜尽可能贴得松些, 以高音仍能吹出为原则。如此去调节各个发声部位, 得以协调一致, 便能求得好音色。
笛子某个音不准, 音偏高的时候, 可以在该音的出音孔 (次一孔) 从上往下使用适当材料填补起来, 直至音准为止;音偏低的时候, 位置亦同, 从下往上使用刀具去挖, 直至音准为止。高八度音偏低的时候, 将笛塞往吹孔方向推进, 直至音准;高八度音偏高的时候, 笛塞往吹孔反方向调整, 直至音准;高八度音偏高的时候, 笛塞往吹孔反方向调整, 直至音准。
竹笛用毕最好用棉花, 将笛子水气擦去, 而后将笛子挂起, 让其自然风干, 以免发霉、发臭、掉漆。笛子最怕摔、怕晒、怕虫蛀、怕长霉, 所以要好好爱惜使用。
笛子演奏论文 篇2
1.了解不同民族、不同地方笛曲的风格及音乐特点。
2.齐唱几首简单并与所学乐曲相关的地方民歌。
3.学习笛子的发音特点,提高演奏水平。
教学重点:学生掌握笛子的发音特点,并运用到实际演奏中。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演奏》教材中第一单元《在器乐家庭中寻找你的朋友》的第四课“实践与表现”, 是鉴赏、歌唱、乐器演奏相结合的一节课。本课宗旨是学生由器乐曲鉴赏,民歌演唱过度到对乐器的认识和不同地方乐曲风格的了解,加深对乐曲地把握和对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热爱。把鉴赏、演唱和演奏相结合,让同学们在课堂上即快乐地掌握了知识又获得了技能。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了解新疆、江浙、湖南长沙、内蒙古等地方音乐特点和特色民族乐器(马头琴、手鼓等)。
2.能力目标:知道笛子的发音特点,学习《阿拉木汗》、《牧羊曲》、《达姆达姆》、《茉莉花》、《姑苏行》中的一首乐曲。
3.情感目标:在欣赏和实践中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乐谱、笛子。
重点难点:
学习笛子的发音特点,达到较好的演奏效果。
教法学法:
1.教法
讲授法:讲解不同地方音乐特点,笛子的发音特点。
演示法:范奏或演示乐曲 。
练习法:练习乐曲和音阶。
讨论指导法:询问和指导学生演奏中的问题。
2.学法
本节课让学生在听、想、看、说、演等多种形式中体验音乐。(比较法、律动法、实践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1.教师表演笛子独奏《帕米尔的春天》片断。
2.师生探讨相关问题导入课题。
这首曲子的节奏特点是什么?是什么地方的音乐?有没有人会唱新疆民歌?
乐曲是八七拍子的。
3.齐唱新疆民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或《阿拉木汗》。
4.问题:乐曲节奏特点,风格地域特点?
答:伴奏节奏
旋律中有变化音,调式为和声小调。
设计意图:上课的导入要贴近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取得良好的效果。所以我采用的方式是老师示奏,导入新课。让同学们更直接、更直观的融入这节课。
二、范奏《姑苏行》、《春到湘江》、《鄂尔多斯的春天》。
问题:乐曲节奏特点,地域风格特点?
答:《姑苏行》苏州,《春到湘江》湖南,《鄂尔多斯的`春天》内蒙古。
齐唱《茉莉花》。学唱小段湖南地方戏曲《花石调》。
笛子:曲笛与梆笛的特点。
知识扩展:视听民族特色乐器。
三、欣赏《达姆达姆》。
问题:你能听出几种乐器的音色?
根据音乐对应民族乐器图片介绍(阮、唢呐、二胡、笙、打击乐、扬琴等)
通过图片视频了解乐队的座次排列。
四、讲解笛子的口风,气流角度与音区的关系。练习音阶和乐曲。
1.低音区口风大气流缓角度下;中音区口风稍小气流快角度斜向下;高音区口风小气 流急角度向钱。选择学习乐曲。
2.分组练习。同学们自我体验、相互学习,相互指点。老师指导。
五、复习巩固
1.采用填空、连线、视听回答等方式回顾学习内容。
①填空:笛子可分为那两种?
②连线:请把乐器图片连接到相应的位置上?
③视听回答:听音乐请说出乐器和乐曲的名称或节奏或旋律特点?
学们用反馈的方法理清本节课的思路和主要内容。
2.乐曲表演提出指导意见。
六、结课
谈笛子的演奏呼吸法与技法 篇3
运气对于吹奏者来说非常重要。它是美化音色和控制音强弱长短以及各种感情变化的基础。为了掌握正确的运气方法,可以结合吹奏长音,做以下两种练习:
1. 慢吸慢呼——深深地吸一口气,吹一个长音。吸气时要求吸足而不出声,呼气时要求均匀、平稳,时间长而不费力。所以,当你呼出一口气时,在这口气还未呼完之际(约留五分之一左右,这时小腹横隔膜还处在控制之中)即应吸入第二口气。一定要使胸部的活动与横隔膜腹部的运动始终保持连贯,否则,进入吹口的气流就一定不流畅,而且容易出现嘴角漏气、出音尖叫、音色难听的现象。
2. 快吸慢呼——这是吹奏竹笛时运用最多的呼吸方法。吸气时间越短越好,因为在乐曲进行中允许吸气的时间是很短的。
呼吸运气要注意避免耸肩、收腹、挺肚等错误,还要注意弱音的控制。
关于呼吸运气要注意避免以下几个错误:
1. 耸肩。吸气时双肩上抬,使气吸得很浅,只能吸入胸部。用这种方法吸气,胸部逼紧。在演奏时缺乏气息的有力支持,不仅使音色较紧,而且长音不能持久。
2. 收腹。吸气时错误地将小腹用力向里收缩,结果气息只能吸到上胸部,造成胸部肌肉紧压肋骨,使呼吸失去弹性。
3. 挺肚。吸气时小腹像鼓一样向外挺起,腹腔肋骨被拉下。由于气吸得过深,造成胸、腹部肌肉紧张,使呼吸失去弹性。
因此,想把笛子吹好一定要掌握正确的呼吸、运气等方法。长音与旋律循环换气,此种循环换气是所有循环换气的基础和前提,不掌握这种换气法,其他两种循环换气就无法学会。
循环换气法比较难学,在初练时,除刻苦学练之外,还要细心寻找规律和突破点,循环换气究竟难在何处?
表面上看好像是换气二字,其实是难在换气时的“循环”上,而使气息循环不断的突破点又是在“呼”与“吸”上。呼、吸二项对比,主要又难在呼气同时的吸上。也可以反过来讲,它难在吸气同时的呼上。再进一步分析,吸气同时呼气的气又是从何而来?是来自胸、腹还是口腔?当然是口腔(下颌部),所以在吸气的同时,下颚蓄气的呼出是循环换气法的最关健之处。
长音循环换气在练习时,首先将舌头(舌根)往内(后)收缩,使喉腔形成发“欧”音时的形态。当你发出这个音后,下颚必然会向外(下)扩张,喉腔也随之扩大,口腔内的空间圆而大。在呼吸的运用上,和“鼓腮换气法”差不多,每当你即将吹完一口气时(约留三分之一左右),就将舌头(舌根)往后收,把气存入喉腔(下颚)处,要尽量增大气在喉腔的储存量,然后用鼻迅速吸气(吸气时小腹往里收,把气往上提)。记住,在用鼻吸气的同时,下颚往上收缩(舌头自然向前伸去),使储存的气根据乐曲的需要用颚收缩的不同压力将气压出,吹响笛子,保持笛音的不断。当第二口气吸进之后,应迅速接上去,这样反复循环就可使笛音不断。
开始练习时,可先用曲笛练吹低八度“1”、“2”、“3”三个音(即平吹),待掌握到一定程度后,再练其他的音,或换梆笛、中音笛进行练习。
练习可分以下三步:
第一步:练习储气和呼气。先用下颚储存气呼出,把笛子吹响。方法是:
1. 舌根往内(后)收缩,形成发“欧”字音的形态,把气储满下颚部。
2. 下颚往上收缩(舌头自然向前伸)把储存的气排压呼出,此时最重要之点就是保持住吹笛时的口形,风门不能变化,不能抖动。否则,笛子就无法吹响。音吹得越长、越响越好。
第二步:在第一步完成的基础上,加用鼻子吸气。这里要注意:
1. 吸气要快,先一口气一口气的分解练习,不要急于去连续进行。
2. 一定要在呼(吹)气的同时用鼻吸气(即口呼鼻吸同时进行),这一步比较困难,但只要第一步打好了基础,也是容易掌握的。
第三步:循环不断地连续练习,练习这一步时的关键在于从鼻子吸进气之后又要转送到肺部,然后呼出去。这时,鼻子和嘴需要一个连接转换过程。在这个转换之中,易有一个断续的痕迹,这是初学者普遍遇到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难题,在日常练习时一定要注意:
1. 全身不要过于紧张,特别是口腔、鼻腔要有意识地放松弛一些。
2. 加强小腹(丹田)的控制,以缓解口腔的控制力和紧张感。
3. 初练时,每到口吹鼻吸两动作转换之际,可将气息缩小,使音弱下来,慢慢地去完成转换过程。
4. 在两动作(吸与呼)转换过程中,头部和上体尽量不要晃动,应保持平稳。
只要注意到这几方面,细心摸索练习,就可以很快突破这一难关。
平日最好在笛子上练习,但在没有笛子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练习。方法是:
1. 把某一只手(左右都可以)抬起,手心对着风门(嘴)练习换气,依靠手心的感觉,来测量气息是否集中,有无中断。
2. 用循环换气方法来练习吹灯(蜡烛),要使灯火摆动,但不能使它熄灭,来测量你的运气是否连贯、均匀。
3. 民间艺人过去练习唢呐的鼓腮换气法时,常用一节空心小棒,插入水中练习,使水泡不间断地翻滚来练习吹、吸两动作的连续转换。这一方法虽不太适用于笛子(因为在吹笛子时,要时常改变用气的力度、角度和口形),但用来练习呼吸动作也还是可取的。
在练习过程中,可逐步将嘴与目的物(灯或手)的距离由近渐远地拉开,以测量你的气量是否增加。
在练习和运用这一技巧时,总括起来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吸气的动作要迅速。
2. 第二口气接上去时,一定要连贯均匀,不可时多时少,时缓时急。
3. 在吹奏时,身体可稍下俯一些,不可直硬挺仰。这样可使喉腔有力地扩大,以增加口腔和喉腔的控制力。
4. 在换气的过程中,小腹要始终保持控制状态,不可松软,以免失去控制。
5. 身体要平稳,不可上下前后倒斜抖动。
笛子演奏中的呼吸问题探析 篇4
笛子演奏过程中除了正常的吐纳气息之外还需要口型、舌头与手指三者在演奏技巧上的配合。在整个演奏过程中, 演奏者在初始阶段的表现都很顺利, 但在后续的过程中由于没有合理掌握好呼吸, 开始感觉越来越吃力, 甚至还有气短等现象。由此可见, 在笛子演奏中呼吸气息合理运用的问题有待解决。正常的吸气之后和吐气之前会出现一个短暂的停顿, 从而引起吸气与呼气之间的对恒, 要将这种力量进行合理的掌控、运用来保持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的气息稳定、流畅, 从而保证整个演奏过程的顺利进行。一般练习笛子吹奏的过程中, 演奏者在吸气之后会很快呼出, 在这种反复吸气、呼气的过程中, 肌肉在得不到放松的情况下必然会紧缩。这时可以利用纸条进行练习, 将纸条放在嘴巴的固定距离处, 慢慢向纸条进行吹气练习, 使之在一定的摆动幅度内平稳运动。
口型也就是指导嘴唇的象征, 其作为呼吸气息控制的总阀门, 可以通过各种吹奏方式来达到演奏效果。在其演奏发展的过程中, 对于口型的标准没有一定界限, 其目的是围绕富有情感色彩的悠扬笛声为追求标准, 而不是演奏口型的一致性。为达到更好的视觉效果, 在舞台形象中对于演奏者的面部表情也有一定的要求, 如: 在口唇靠拢的同时两片嘴唇之间要求保持一定的缝隙来控制气息的输出掌握, 通过嘴唇的缝隙大小和相应变化来调整演奏过程中声音的改变, 而且演奏者要在面部两颊肌肉收缩的过程中保持微笑, 给人一种美丽的视觉欣赏。笛子作为一种宽口的吹奏乐器, 在演奏过程中要对嘴唇的轮匝肌肉的松紧度进行控制, 将口腔内部即将呼出的气息集中到笛子的吹孔上, 使内管在气流丰富的情况下减少气流的消失, 在演奏过程中阻止跑气或漏气的现象发生, 避免影响最终笛声效果。
二、笛子在演奏中呼吸气息与舌头的配合
舌头主要由舌尖、舌根构成的舌体, 其在笛子的演奏过程中除了本身所特有的气息“阀门”功能外, 在笛子的演奏技巧以及发音方面都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曾经就有相关的词语描述 (如:双吐、三吐、花舌等) 来突出舌头的重要作用与发声的直接性关系, 可以说在笛子演奏的过程中, 舌头的振动可以对呼气运动进行改变, 而且对于气流的输出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进而从情感和音色上进行改变, 而如果舌头和呼吸气息的配合度不够协调的话就会使音色不准或造成杂音干扰。故要求演奏者必须合理调配好舌头的使用技巧, 做到与气息同步进行, 使舌体的肌肉处于放松状态以达到呼吸气息顺畅的情况下舌头部位协调配合完成舌体的振动达到最佳的发音状态。在坚持不懈的吹奏练习过程中, 可以对舌头进行多次练习, 舌尖与门齿碰触的过程中发出声音, 再将气息全部呼出, 在气息时间增长的过程中练就气息的平稳、均匀, 摸索呼气、吸气之间的相互作用, 逐渐掌握相应规律, 通过舌头来达到控制气息的效果。
三、笛子在演奏中呼吸气息与手指的运用
手指对于笛子演奏有着最大的操控性, 虽然表层上来说手指与呼吸气息没有关联, 手指的运动也是在中枢神经的控制下操控的, 而且手指的独立性和灵活性是受手部肌肉组织训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而本质上手指与笛子在演奏过程是密不可分的, 笛子演奏过程中必然与气息的运用、呼吸方法的掌握以及手指灵活性有关。 在演奏比赛的过程中, 由于演奏者复杂的心情受到影响, 出现各种不安的情绪, 会导致手指僵硬、与笛子配合不一致, 导致音色偏差或发音不清晰, 最终使其在舞台上无法发挥出练习时的出色表现。针对这些问题, 可以在培养心理素质方面的同时运用熟练的呼吸方法使呼吸节奏平稳下来, 在呼吸放松的同时也提高手指操作的灵活性, 使其与气息亲密合作, 演奏出最美的笛声。此外, 也可以通过搬运物体, 在反复的拿起和放下之间控制气息的平稳、流畅。
综上所述, 笛子演奏过程中的呼吸问题是与多方面紧密相关的, 其呼吸气息的平稳也与其它器官的正确运用有着一定的影响。在演奏过程中, 只有掌控各部位之间的协调性, 才可以灵活掌握呼吸气息, 进而提升笛子演奏水平。
摘要:在众多音乐器材中, 笛子发出的声音主要是通过呼吸调整控制来达到一定的音乐效果的。其本身对气息的控制有着一定的约束作用, 使演奏者在表演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制约。随着演奏过程中循环换气的应用, 演奏者对呼吸的控制也在逐渐加强, 因此为保证能顺利完成整个过程, 演奏者合理控制在笛子演奏过程中的呼吸问题, 保持呼吸的顺畅和情感变化的控制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循环换气,呼吸调整,笛子演奏
参考文献
[1]张沛巍.笛子演奏中的呼吸问题[J].戏剧之家, 2012, 31 (12) :71-73.
笛子演奏论文 篇5
几千年前,笛子便已在民俗乐器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后来逐渐流行于全国各地,成为了民间流传最广、最常用的乐器之一,深受国民的喜爱和青睐。在越剧的演奏音乐中,笛子的特有音色是其它乐器无法代替的,它具有丰富表现力,有许多独特的演奏技巧,所以在戏曲演奏中被广泛应用,也成了人们用以表达戏曲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工具。唐代大诗人李白曾赋诗赞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笛子是吹孔气鸣类乐器,多数用竹子制作而成,故称为竹笛,又因在吹奏时需横持,亦称之为横笛。传统竹笛一般分为梆笛和曲笛两大类。梆笛笛身较细而短,音色高亢嘹亮,主要流行于北方。而曲笛的笛身较粗而长,其音色柔和浑厚,清新而甜美,主要流行于南方,也倍受越剧演奏者的青睐,凭借它在乐队中特有的演奏风格和魅力,为越剧音乐增光添彩。
笛子在越剧演奏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它有非常丰富的音乐表现力。它既长于表现高亢悠长的旋律,又善于展示广阔、辽远的情调,同时,还可以演奏欢快的舞曲和婉转优美的曲调,在越剧伴奏中,笛子的作用尤为重要,许多效果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替代的。笛子主要是以演奏过门为主,在过门中加入笛子,听起来和谐动听且有特色,其间多有变化,并同弦乐、弹拨的旋律呈音区反衬效果。笛子偏重于华彩,有“画龙点睛”之说,让音乐更具有感染力,使人耳目一新。
在越剧伴奏乐队中,一般是用D-G调梆笛和A-D调曲笛吹奏,两种笛子并用,才能更好地传递出音乐的内涵,进而更好地表达艺术家们的情感。梆笛的音调高亢明亮 , 节奏活泼跳动,适用于剧中比较欢快喜庆热烈的场面,像《红楼梦》剧中“金玉良缘”那场戏,运用梆笛轻灵跳跃的吐音、热烈爆发的颤音、流畅如水的历音等技巧,使音乐更具生动性。加入笛子技巧后的音乐,把剧中主人翁贾宝玉娶亲时的场景和其成亲时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烘托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而曲笛的音色浑厚圆润、柔美流畅、旋律行进往往是呈波浪形的,节奏上平稳舒展,演奏上以运气的技巧见长,适用于剧中比较舒心、恬静、祥和、静谧的场面。
另外,在有些特定环境下,配上由特殊笛子演奏的音乐,所起到的效果亦是不同的。如我团创作的《天道正义之杀庙》,大D调曲笛那低沉浑厚的音色,运用笛子中纯二度、小三度的滑音技巧,加上比较强烈的气振音效果,使乐句如诉似泣,更加生动,再配上凄凉悲愤的旋律,与破庙中荒凉萧条的气氛,秦香莲母子三人茫然无助的落寞情景,韩琪奉陈世美之命追杀秦香莲时的忐忑心情丝丝入扣,把剧情推向高潮,把观众的心揪得紧紧的,催人泪下,感人肺腑。在有些流派唱腔的清板托腔中,还用到了洞箫,箫也是我国传统吹奏乐器之一,箫的音色柔和圆润,优美动听,有“横笛直箫”之说。后来人们又发明了“闷笛”,亦称“新笛”,它的出现替代了箫在清板时的托腔,最简单的做法是在普通的曲笛膜孔处贴上胶布。“闷笛”的发音较闷,音色柔和而少光泽,类似于“箫”的音色,但比“箫”的音量更大。吹奏时风门放大,口风细而缓,徐徐吐出,不夸张,以圆润流畅为特色。它善于浅吟低唱、缠绵深情,或表现凄苦愁凉、低沉哀抑的情绪,往往用在剧情较悲伤之时,以慢中板或慢板的形式表现出来。“闷笛”在越剧的戚派中运用较多,戚派那沙哑、哀婉的唱腔配上“闷笛”呜呜咽咽、如诉似泣的伴奏效果,使音乐更有感染力。“闷笛”在《血手印》、《玉堂春》等剧中,在清板托腔中都起到较大的作用。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音乐享受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尤其是戏曲音乐,从传统比较单一的戏曲音乐向比较现代的多元音乐发展,各种乐器也相继得到运用,故而目前又用西洋“长笛”替代了“洞箫”和“闷笛”,那是因为长笛的音色与“洞箫”和“闷笛”相近,而音区更宽、音质更明亮,所以在越剧伴奏乐队中,无论是清板托腔,还是剧中配音曲,都较为广泛地用到了它,这也好像是戏曲乐队里为了增加色彩、丰富音乐,用到了“合成器”、“小提琴”、“贝司”等一样,这也是一种音乐改革,是“洋为中用”的一种体现。
【笛子演奏论文】推荐阅读:
笛子艺术06-06
陈涛笛子教学05-11
笛子教学计划09-30
笛子作文400字02-06
笛子社团教学工作总结05-20
学吹笛子一年级作文09-11
吹笛子小学6年级作文10-04
小学艺术笛子教学计划11-28
我学会了吹笛子12-23
金声笛子协会成立大会主持词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