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创新

2024-11-22

现状创新(共12篇)

现状创新 篇1

0 引言

设计是把一种计划、规划、设想通过某种形式表达出来的活动过程。创新设计是指充分发挥设计者的创造力, 利用人类已有的相关科技成果进行创新构思, 设计出具有科学性、创造性、新颖性及实用成果性的一种实践活动。创新设计是产品进化的直接原动力, 涉及了多方位、多领域、多层次设计要素的综合集成, 体现了需求定性要求的量化转换, 决定了产品技术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创新设计的范围涵盖了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国内外专家学者对创新设计理论方法、思维与建模及冲突问题消解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很大的研究成果和应用价值。

1 创新设计理论方法研究现状

自1912年创新理论提出以来, 创新理论在不断的完善及应用研究在不断的深化过程中, 逐步形成技术创新的专业化、综合化、智能化及简捷化发展思想。且在创新设计方面, 原来所使用的创新方法如仿生法 (Bionic Design) 、形象思维法、阵列法和智爆法等基于认知的方法 (Cognitive Approach) , 随着计算机在设计领域的广泛应用, 有逐渐向基于系统的方法 (system Approach) 方向发展的趋势。

1.1 基于认知方法研究

对于产品创新思考的过程, 通常包含发现并确定创新问题, 生成解决问题的创新想法, 选择、发展并确定创新方案等思考阶段。对创新从认知的角度进行分析开始较早, 这方面的研究也较多, 如英国学者T.J.Howard, 美国的Janet.L等。

1.2 基于系统方法研究

德国的Pahl和Beitz提出的普适设计方法学 (Comprehensive Design Methodology, CDM) 为设计员在每一个设计阶段建立了工作步骤计划。公理性设计 (Axiomatic Design, AD) 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 (MIT) 的Suh提出的一种设计决策方法。质量功能配置 (Quality Function Deployment, QFD) 则是将用户需求转化为设计需求、工艺要求等多层次演绎的分析方法。另外, 最有名气的还是前苏联G.S.Altshuler领导的研究小组提出的发明问题解决理论 (Theory of Inventive problem Solving, TRIZ) 。

此外, 美国学者Carayannis和Coleman提出的新的复杂产品设计创新工程设计方法;Goldenberg提出的创造性模板方法;John提出的组合创造方法;新加坡学者Jiao和美国的Helande和Khalid等研究了情感设计;英国学者Ammon Salter和David Gann, 美国学者Galanakis等对创新设计过程中不同学习机制、动机、问题解决及各方面的局限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2 创新设计思维与建模研究现状

近年来很多学者着重在创造性思维、创新技法、创新设计建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2.1 在产品创造性思维方面

由浙江大学潘云鹤教授提出的基于空间探索的创造性设计方法通过类比的设计, 将新的结构、行为等从设计需求引入目标设计中。通过采用设计目录法对复杂技术产品进行了智能优化, 浙江大学冯培恩教授提出了机械广义优化设计的理论框架和学科体系。山东大学陈洪武则依据分解重构理论和生物基因工程, 提出了机械产品基因工程设计理论。浙江工业大学赵燕伟教授依据可拓学理论, 根据菱形思维的一些特点, 提出了基于多级菱形思维模型的方案设计新方法。

2.2 在产品创新设计建模和开发方面

上海交通大学蔡鸿明和何援军利用树结构, 结合设计实例, 构建出产品结构树模型。面向机械创新设计的概念结构模型, 由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的冯力和叶尚辉提出, 解决目前基于特征的机械结构模型还难以适应结构演化的需要。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邓家提教授为了建立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新一代设计自动化技术系统, 则带来了一个名为“三叶草 (Clover) ”的设计自动化系统概念模型。

在产品创新设计过程中, 创新思维和创新设计问题的可视化、形式化建模对于设计团队的协同性和效率起着重要作用。且创新思维的可贯彻性与创新设计问题求解的可追溯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和产品创新设计方向控制的可修正性。

3 创新设计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3.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较早就已经开展了创新设计方面的研究, 许多大公司已经开发出了基于TRIZ理论的创新设计软件。

美国的Invention Machine公司研究开发出了基于TRIZ的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软件TechOptimizer, 它是基于知识的创新工具, 将TRIZ的原理与其知识库紧密结合, 为设计者提供高质量的设计思路。

美国Ideation International公司也研究开发出了基于TRIZ的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软件Innovation Workbench。它被称为可携式专家智慧系统的专业创新软件, 其最大的特点是内含一个分析知识转换的问题形成器 (Problem Formulator) , 并广泛应用于管理流程或工程中。

3.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创新设计的研究起步较晚, 技术方面有待进一步完善, 高等院校的研究更多些。

北京亿维讯公司开发了Pro/Innovation创新设计平台及创新能力拓展平台。河北工业大学檀润华通过对TRIZ的深入研究, 开发出了Invention tool, 天津大学徐燕申教授和林岳等人也开发出了自己的创新设计系统。

产品创新设计系统的应用研究是创新设计理论与方法转化的直接体现, 因此, 创新设计系统的开放性高、去专业限制好、形式化描述强、可视化操作简捷、稳定性好是该系统的发展方向及广泛被应用的前提条件。

4 创新设计冲突问题协调方法研究现状

创新设计冲突消解过程是一个不断化解设计矛盾、反复协调多设计目标与约束、变对立设计为共存设计的复杂演化过程。目前产品设计中的冲突问题消解大多集中在协同设计、并行设计、公理设计和多目标优化设计等领域中, 采用的冲突消解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4.1 基于规则推理的冲突协调方法研究

设计中的冲突问题一般较为复杂, 涉及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和多个相关领域知识, 在这种情况下基于规则和实例推理的冲突协调支持库较难构建, 但它能快捷而高效地解决一些常规的、耦合度较低的冲突问题。赵阳运用一种快速的规则匹配算法, 提出了一种基于规则推理的冲突消解体系架构。Wong和Klein, 指出领域知识通常可以通过规则形式表达以形成知识库, 在推理机制下进行冲突协调, 从而提出了基于知识的冲突协调方法。

4.2 基于协商、回溯的冲突协调方法研究

Pena-Mora综合应用协商理论和博弈论设计开发协商系统。Shan-Lin Yang等提出了一种信念函数间的一致度方法, 其目的是为减少信念函数间冲突测度的内在差异性。浙江大学魏宝刚对DAI系统中主体间的结构冲突进行分析, 提出了协商冲突消解策略。徐文胜等提出了一种基于标准满意度空间的并行工程冲突协商的方法。

4.3 基于TRIZ理论的冲突协调方法研究

台湾的张祥唐等针对技术创新与环境保护方面的冲突问题, 糅合TRIZ与生态创新的观点, 构建出冲突问题协调的CAD软件, 同时用一些成功的产品实例验证了生态设计工具的实用性。日本的Yamashina等全面结合质量功能配置QFD和TRIZ方法, 形成了一种叫创新产品发展过程 (Innovative Product Development Process) 的冲突协调方法, 此法可系统性的对产品进行创新。

4.4 基于可拓学的冲突协调方法研究

可拓学是用形式化的模型研究事物拓展的可能性和开拓创新的规律与方法, 并用于解决矛盾问题的科学。国内外可拓学研究工作目前已形成由可拓论、可拓方法和可拓工程构成的学科体系, 并已在诸如机械等领域进行了应用的尝试。广东工业大学的杨春燕提出了可拓策划的理论和方法, 构建“化对立为共存”的策划创意。刘飞、曹华军等提出基于可拓理论的绿色制造实施方案设计方法。谭建荣、马辉等通过设计事元、物元对产品设计知识单元进行描述, 给出了面向产品设计过程的设计知识重用模型。对于产品配置效率低难以变型等矛盾问题, 楼健人提出了产品层次可拓配置设计方法。然而, 针对复杂多变的低碳设计过程的冲突问题, 各设计域、设计因素之间如何进行知识关联、拓展、转换和推理, 如何实现低碳设计定性表达与定量求解算法的智能化, 尚缺乏严格、可行的研究支持, 可拓设计逻辑发展也还处于起步阶段, 对于它的研究应该就是下一个热点了。

因此, 结合两种或者两种以上矛盾问题消解方法去求解现代产品快速响应设计中的复杂问题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在充分发挥每种冲突消解方法的优势情况下, 实现不同方法的优势互补是研究的创新点也是难点。

摘要:创新设计是创新理念和设计实践的结合。为了对创新设计内在规律、外在表现形式更加深入的加以了解, 从而为系统指导设计尤其是创新设计奠定基础, 从创新设计理论方法、思维与建模及冲突问题消解等几个方面的发展现状进行了介绍, 为促进设计创新的产生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创新设计,理论方法,冲突消解,设计思维与建模

参考文献

[1]檀润华.创新设计[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2.

[2]T.J.Howard, S.J.Culley.Describing the creative design process by the integration of engineering design and cognitive psychology literature[J].Design Studies, 2008, 29 (2) :160-180.

[3]Candy L, Hori K.The Digital Muse:HCI in Support of Creativity, Creativity And Cognition Comes of Age[J].Interactions Journal, 2003, (4) :44-54.

现状创新 篇2

德育管理的创新重点在于充分了解德育管理的相关理论并将其付诸实践,并不断发展成为新的德育管理模式和德育观念,提高初中德育工作的水平。针对初中德育管理开展创新研究,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健全的能力,还能促进学校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初中德育管理的创新是目前学校德育工作者和领导者都非常关心的问题。

一、加强初中学校德育管理和创新的意义

目前我国初中学校的德育管理水平仍然不高,由于学校领导者不重视德育工作,对于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没有正确认识,因此无法对德育管理的功能进行准确定位,德育工作存在效率低下、质量较低等问题。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不断实施,虽然近年来很多学校都开始加大德育工作的力度,明确了德育工作的对象、目标和方法,但是基本没有学校将德育工作作为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德育工作在教学实践工作中的推进较缓慢。德育工作的首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督促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保持正确的态度和行为。针对目前初中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德育管理的创新,不断探索,将德育管理工作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达到德育管理创新和教学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

二、初中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

1.德育观念较为滞后

行动是由思想决定的,因此德育管理实践也是由德育思想决定的,一部分德育工作者认为德育管理难以实施的原因是学生素质太低,很多德育工作者在解决学生问题的时候,都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这说明德育工作者并没有正确认识学生和自己之间的关系,没有形成正确的德育工作观念,忽视了学生在德育工作中的主观能动性,对正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心理特点没有正确认识。实际上学生才是德育工作的主体,但是目前初中德育工作的状况是学生在德育工作的边缘,德育工作者德育观念落后陈旧。

2.德育工作者素质水平较低

学历是决定素质水平的关键因素之一,但是目前很多初中学校的德育工作者都不是专业出身,对于德育工作缺乏正确的认识,德育队伍整体水平低下,德育工作主观性太强,也就是德育工作比较情绪化和随意,处理问题时要求学生严格遵照自己的意见,教育学生靠的是自身的威慑作用,因此造成很多学生对德育工作存在抵触情绪,学生口服但是心不服,德育工作没有真正地发挥作用。

3.德育工作者地位低下

虽然我国近年来大力推行素质教育,但是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仍然较低,这也是造成德育工作者地位相对低下的主要原因,大多数初中学校对德育工作都不是很重视,并且由于德育工作难以量化,缺少科学评价德育工作的标准和体系,虽然素质教育口号喊了很多年,但是目前的初中学校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而初中学生面临着中考带来的巨大压力,不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很难留给德育工作,学生和领导都不重视,德育工作者地位难以提高。

三、初中德育管理的探索和创新

1.提高对德育管理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观念

现代社会要稳定发展,优秀的教育是基础也是必需条件,现代教育工作中德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要提高德育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就必须凸显其在教育中的地位。对于初中学校的领导者来说,必须正确认识德育工作的重要作用,将德育工作作为教育工作的重要一部分,加强对德育工作者的培训,将德育工作作为学校管理战略计划的一部分,将其落实在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中,这是德育管理创新的基础和保障。

2.完善制度,明确责任

应该让学校的全体职工都参与到德育管理工作中,根据教职工的职位为其分配具体的责任,建立全员育人制度,将德育工作纳入到绩效考核体系中,针对教师的德育工作进行分项检查和评价,督促教职工积极开展德育管理创新工作。

3.社会、家长和学校三位一体

学生的德育已经不单单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家长、学校和社会三者的共同责任。家长、学校和社会对学生思想产生影响,因此德育工作也应从这三个方面展开。学校和家长针对学生的德育进行交流探索,可以采用家访或者家长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

4.将以人为本作为德育管理的核心

加强德育管理的创新,关键在于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推行人性化的教育管理模式,工作者应和学生面对面平等交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德育环境,用良好的态度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综上所述,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就是德育管理的探索和创新,将德育工作作为教育核心,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才能将德育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现状创新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 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7-0001-02

一、调查背景与目的

2014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视察时提出,要大力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强化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强化科技同经济对接、创新成果同产业对接、创新项目同现实生产力对接、研发人员创新劳动同利益收入对接,形成有利于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

作为高校,我们理应充分教导学生充分利用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让学生有一个广阔的天地。从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来看,其根本目的是开发高品质创新创业的专业知识。高校中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二、调查设计

为实际了解现代大学生创新创业和高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情况,课题组制定出一套系统完整实用的调查问卷,将我校理工本科生创业实践的状况和意向调查划分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意愿和我校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内涵及现状两个维度,根据这两个维度共设计了20个问题,形成问卷,并派发给我校的大学生。在开展调查后回收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有利于比较客观地了解到现在的实际情况。

在调查样本的选择中,采取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对相应的学生采取偶遇抽样。为了保证调查问卷的回收率和有效率,调查采取调查员带卷上门访问的方式进行,并有重点的对部分调查对象进行了个案访谈。为保证问卷调查的效度和信度,项目前期就调查问卷设计进行反复修改和大量实地调查:共计分发纸质问卷150份,其中有效问卷共计145份,回收率为96.7%。样本中男生93人,女生52人。

三、调查内容与结果

(一)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想要创业的大学生大部分来自大三大四,大一大二学生所占比例较低;毕业的打算从多到少依次是:就业、考研、留学和创业,毕业想要走创业道路的只占了11%,学生对创业的态度大多是认同的,但积极参与的最少;在回答是否会自主创业中,有42%的人是有想法但是不会去行动,38.5%的大学生是从未考虑过创业,只有11.1%的大学生正在创业中;大学生中创业动机主要是想要得社会的肯定与地位或实现自己的价值,其次是个人兴趣和就业的需要;在大学生创业者中创业的领域一般与自己专业关系不大。

从数据和访谈结果来看,当今大学生中,男生比较倾向于创业与自我挑战,女生比较倾向于找工作,并没有太多创业的想法;;接近毕业的大学生受高校和社会影响较多,会考虑就业的事情;但大部分毕业生大多还是会选择找工作,创业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是很不熟悉的领域或是说根本没有接触过和考虑过。大学生中虽然他们对创业是抱有一种赞赏和认同的态度,觉得创业是个不错的选择,实现了自由和丰富的财富,但是真正选择创业者仍是少数。

(二)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机制内涵及现状

通过调查我们得出,目前高校创新创业的氛围还不够浓厚,创新创业激励机制的建立需要一步一步前行。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激励上意识不足,激励部分仍然存在是口號式的做法,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高校内没有形成实际的尊重、宣扬和支持大学生创业的浓厚氛围。在高校的创新创业激励多是在课堂上,教授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实践接触的机会不够多。高校中缺少实习基地,大多数大学生想要实习却找不到合适的企业,因为社会中很少有企业愿意提供管理的实习机会。校企合作还很少,加上资金缺乏,更没有建立完善的创新创业实习基地,使大学生无处实践锻炼能力。

参考文献:

[1]胡春光、杨宁芳.大学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强化创业教育[J].大学教育科学,2005(2)

现状创新 篇4

关键词:创新系统,创新基础,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山东省

科技创新已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要素, 创新驱动战略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之一。对于创新系统的研究, 首先开始于国家层面。Philip N C于1992年在《区域创新系统:在全球化世界中的治理作用》一书中首次提出区域创新理论。之后众多学者如Autio E、David D、Asheim B T和Iasaksen A等从不同角度对这一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研究[1,2,3], 进一步丰富了该理论体系。区域创新系统 (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 RIS) 又译为区域创新体系, 是指区域内各种创新组织以正式或非正式方式相互联系、共同参与创新生产的区域性组织体系。在这其中, 区域创新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联系和最优配置是区域创新系统研究的重点, 各要素互动的效率和程度又与区域的制度安排、政策法规、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和创新文化氛围等环境因素息息相关。

山东省作为创新型省份、科技部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 其区域创新发展情况成为科技创新决策的首要基础。目前针对山东省创新现状研究主要有:李平[4]通过FTP指数和自主创新水平指数的测算, 指出山东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应主要依靠自身的研发投入, 其他方面对山东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贡献不大或出现部分的阻碍作用。李海波等[5]在创新主体角度下, 从高校院所、企业、政府与中介服务3大方面对山东省创新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李海波等[6]在影响因素视角的山东省自主创新现状分析中, 指出山东省创新现状呈现出:专利总量滞后经济发展, 科技投入结构中财政支撑力度需加大, 创新基础设施成效显著, 外资促进作用减弱等新特点。本研究正是在创新系统的视角下, 从创新基础与环境、创新投入与产出4个维度, 对当前山东省创新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总结, 挖掘制约山东省创新发展的关键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研究的资料数据来源于2010—2011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山东科技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与《山东省第二次R&D资源清查系列分析》等。

1 基于创新基础与创新环境的山东省创新发展现状

创新基础和环境是一个区域是否具备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 在对区域创新中具有重要作用。

1.1 创新基础

(1) 从经济发展规模水平上看, 2011年山东省经济发展效益稳步提高。全省生产总值 (GDP) 达45 429.2亿元, 比上年增长10.9%。人均生产总值47 260元, 增长9.9%。山东省GDP增速在呈现下降趋势, 说明山东正处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攻坚阶段, 科技创新的需求力度更加强烈, 如图1所示。这就要求科技创新应充分发挥驱动作用, 企业为主体, 尽快释放创新资源能量。

(2) 从人力资源规模看, 2011年山东省拥有驻鲁两院院士37人, 新增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00人, 入选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外专千人计划”、“长江学者计划”共75人, 被授予“泰山学者海外特聘专家”183人。

高等学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场所, 是知识创新的源头。作为教育大省, 2011年山东省拥有普通高等院校139所, 高校人才力量相比江苏和浙江虽略有不足, 但山东省拥有大量的大学毕业生。2011年本科生、研究生在校生数分别为164.6万人和6.9万人, 分别比上年增长了6.1%和0.9%。这些毕业生正是创新驱动的生力军和主要力量, 大量的企业创新应由青年科技工作者去探索完成。

(3) 创新基础设施主要包括科研设施、设备以及场地实验室等, 是一个区域进行创新活动的最基础条件, 是开展自主创新的必备硬条件。近几年山东省不断加大投入力度, 2000—2009年间固定资产购建费年均增长率为22.3%。建设了众多科技创新平台, 到2011年共建立研发机构643家, 其中国家级研发机构115个、省级研发机构491个、海外研发机构37个, 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 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 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5个, 国家级科技合作基地12个。随着自主创新的深入, 山东创新基础设施增长幅度逐渐变强并将持续一段时期, 会极大发挥对山东自主创新的影响[7]。

(4) 文献信息机构是创新活动必不可少的必要支撑基础设施。到2010年, 我省共有公共图书馆149个, 公共图书馆藏书量3 635.8万册。新建成的省图书馆新馆、省档案馆新馆、省博物馆新馆已向大众开放。

1.2 创新环境

区域创新离不开区域创新环境的支撑, 创新环境是决定一个地区创新能力的关键[8]。创新环境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社会环境, 主要从政府科技创新政策、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当地研究与培训专业服务状况等几个方面对山东省创新环境进行考察分析。

(1) 制度环境是区域创新的软环境, 是区域技术创新的有力制度保障。改革开放以来, 山东省已出台了50余件科技创新政策法规, 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政策体系, 这些政策法规的出台实施, 为山东科技创新营造了较好的政策环境。

(2) 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方面。山东省政府大力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有效发挥了知识产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省知识产权局每年定期发布《山东省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白皮书, 先后出台《山东省专利工作“十二五”规划》、《知识产权服务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并启动了多项专利保护措施, 知识产权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

在知识产权保护行动成效显著。截至2011年底, 山东省有14个市成立了执法支队, 国家级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中心10个, 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分别建立了知识产权保护联盟, 搭建区域知识产权保护平台。2011年全年, 共查处各类侵权假冒案件3.7万余起, 查处假冒专利249件。

(3)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是自主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到2009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都建立了生产力促进中心, 全省中心总数达到109个, 各中心陆续建立了400多个公共服务和技术服务平台。其中, 以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机构 (孵化器) 、科技咨询与评估机构、技术市场机构、技术推广机构、科学普及机构为代表的科技中介机构迅速发展, 同时引进和建立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等配套服务的中介组织。这些创新平台和科技中介组织的成立, 极大地推动了全省科技型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 可以说山东省的政府与中介服务政策体系较为完善。

2 基于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的山东省创新发展现状

科技投入是科技创新的核心基础, 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创新产出则是反映区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效果。

2.1 创新投入

科技创新投入包括资本和人才2个方面, 表现为政府财政科技投入力度、企业R&D经费、R&D人员等几个方面。

(1) 财政科技投入力度是指财政支出中科技拨款所占比重, 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地方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支持程度, 是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而山东省科技投入力度一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0年山东省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02%, 比全国平均水平4.58%低2.56个百分点, 2003年我省财政科技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重达到近几年的最高点, 为2.3%, 如图2所示。

(2) 企业R&D经费是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 是决定企业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关键。山东省规模以上企业的R&D经费投入自2006年开始呈现稳步增加的发展态势, 在全省GDP中占有较高比重。2009年山江省规模以上企业实现R&D经费内部支出456.7亿元, 增长21.5%, 占全国12.1%, 总量居全国第3位, 说明山东省规模以上企业普遍非常重视创新的投入, 但在山东省依靠自主创新、转方式和调结构的过程中, 仍要持续加大对重点企业的创新投入力度, 推动企业向产业链高端迈进, 如图3所示。

数据来源:2010—201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及《山东科技统计年鉴》, 上图缺少2008年之后全国的工业增加值数据, 山东省自2010年起也不再统计工业增加值.

(3) 科技人力资源是是国际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创新发展的主要指标之一。2011年, 山东省R&D人员32.7万人, 其中全时人员21.8万人, 占R&D人员总数的66.8%;山东省R&D人员总数占全国的7.56%, 居全国第4位;其中R&D研究人员19.7万人, 占60.2%;拥有博士和硕士学历的4.67万人, 占到总R&D活动人员的14.3%。从不同行业间情况看, 制造业中的R&D活动人员占据了主导位置, 占总人数的69.75%;其次是教育行业占8.93%, 可见较大规模的科技人员投入对推动教育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从业人员相对较少, 但R&D活动人员仅占到0.49%;最少的是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及金融业仅占到0.007%和0.01%, 如表1所示。

注:数据来源2011年《山东省统计年鉴》.

2.2 创新产出

对山东省创新产出的衡量主要包括:科技论文数、专利申请数、发明专利授权数、高技术产业情况等指标。

(1) 科技成果和专利数量稳定增加。2011年山东省获得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励39项。其中, 国家发明奖6项, 国家科学进步奖33项。省科学技术奖励497项, 取得重要科技成果2 379项, 主要其中在农业、工业和医疗、卫生领域。

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保持较快增长。专利申请量2001年11 168件, 到2010年的80 856件, 增长了7.24倍, 年均增长率为25.2%。专利申请受理数从2001—2009年, 增长了7.66倍, 年均增长率为26.38%, 这与我国提出创建创新型国家, 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具有同步性。2010年山东省发明专利授权量在全国排名第6位, 这相对于山东省经济规模在全国的地位和作用, 山东省的专利申请增长幅度与经济大省的身份不是很符合, 故专利还有较大的增长发展空间, 如图4所示。

(2) 2009年山东省各类科研机构共发表科技论文7.26万篇, 出版科技著作2 528种。其中科研机构发表论文5 929篇, 占全年发表科技论文总数的8.16%;高等院校占66.93%;企业占13.34%。科研机构出版著作206种, 占全年出版科技著作总数的8.15%;高等院校占到65.90%;企业仅占到0.16%。新制定省地方标准239项, 其中节能标准18项;新增采用国际标准260项。

(3) 科技创新在产业方面的驱动作用直接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方面。高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带动了山东经济的发展, 也已成为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方面。近几年, 高新技术产业占全省经济总量比例不断提高, 产业发展速度、规模和智力不断提升。

3 小结

通过数据梳理显示, 山东省无论在创新基础和环境建设, 还是创新投入和产出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成效, 创新成效已逐年突显。但在科技创新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在:山东省经济发展对科技创新需求的紧迫性日益显著, 科技资源能力亟待释放;山东省虽出台了一系列科技创新政策, 形成了较完善的政策体系, 但仍需进一步加强各项政策的落实;科技投入持续增强, 企业研发投入规模较大, 但政府引导资金力度需不断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良好, 创新成果数量稳定增加, 专利技术等知识创造成果显著, 但在科技成果产业化方面仍需加大力度。

参考文献

[1]AUTIO E.Evaluation of RTD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 1998, 6 (2) :15-26.

[2]DAVID D.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2, 24 (3) :41-53.

[3]ASHEIM B T, IASAKSEN A.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The Journal of Technology Transfer, 2002, 27 (1) :21-36.

[4]李平, 颜珲.开放经济下自主创新水平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为例[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 (4) :66-72.

[5]李海波, 高晓瑾, 张红波, 等.基于创新主体视角的山东创新现状分析[J].科学与管理, 2012 (4) :31-35.

[6]李海波, 李星洲, 高晓瑾.影响因素视角的山东省自主创新现状分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 2012, 33 (4) :373-392.

[7]李海波, 李星洲.区域自主创新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山东2001—2010年数据[J].科技与经济, 2012, 25 (2) :30-34.

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的现状分析 篇5

(一)R&D经费

表2.7几个主要国家研究与发展经费内部支出总额及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2002—2004)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表2.8部分国家R&D经费支出按活动类型分类(%)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二)科技论文

一个国家发表的科技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是其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表征。当前,学界通常把SCI、EI、ISTP三大系统收录一国科技论文的情况,作为评价一国科技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

表2.10国际科技论文总数居世界前列的国家(地区)论文数量和位次

(2004)

1引自科技部网站:http:///zlhb/2006/2.1.htm.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表2.11 三系统收录中国科技论文占世界的比重(%)

(2002——2004)

资料来源:科技部网站

(三)专利

专利权是一种知识产权。专利指标反映了异国技术发明创造活动的水平和产出状况,因此它是衡量各国科技活动产出的一项重要指标。

表2.13 我国专利申请和授权量

(1998—2005)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部官方网站

表2.14国内外专利申请受理状况年表(2005年1月-2005年12月)2 单位:件

参见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sipo/ghfzs/zltj/gnwszzlsqslzknb/ gnwszzlsqslzknb2005/200601/t20060113-67804.htm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

表2.15国内外专利授权状况年表(2005年1月-2005年12月)3 单位:件

资料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

从总量上看,在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上,我国近年来在不断地提升。发明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也连年攀升。这说明,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呈现为不断增强的态势。但是,总的来说,从专利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世界上的主要的国家相比,还是存在很大的差距。首先,专利分为三种,即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在这三种专利中,真正属于核心技术类的专利并且

参见国家产权局网站http:///sipo/ghfzs/zltj/gnwszzlsqzknb/ gnwszzlsqzknb2005/200601/t20060113-68024.htm

我国汽车营销现状及创新策略 篇6

1.我国汽车的发展情况。我国加入WTO是我国汽车行业开始蓬勃发展的标志,而且随着汽车领域的不断壮大,汽车的营销手段以及策略的建设与改进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第一,在汽车市场规模不断壮大的背景下,营销手段显得愈加重要和关键,国内汽车领域也呈现出了愈加多元与规范的营销机构。举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而言,国内呈现出了愈加稳定和技术成熟的3S与4S店,并且它们也有着极为可观的经济收益,从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汽车销售机构的发展与完善;其次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吸引了愈加多国际汽车公司的入户,这些国际知名公司的入户,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管理与技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汽车技术的不断更新与改进;再者,随着汽车市场呈现出愈加激烈的竞争态势,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以及社会大众的迫切需求,汽车的营销理念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创新与改进。

2.我国汽车的营销渠道。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的情况下,汽车营销的方式或者渠道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就现如今我国汽车的营销渠道而言,主要由以下4类渠道组成:4S店、一般经营商、个体经营商以及汽车超市。所谓的4S店就是我们熟知的特许的专卖店,在如今营销汽车的渠道中属于最普遍的一种,同时也属于技术最为成熟、规范度最高的一种营销渠道,它主要的职责包括给予销售与售后方面的相关服务支持,而且也可以提供汽车所需的各种零部件;汽车超市对于人们并不陌生,因为是最近几年才盛行的一种营销渠道,属于买卖汽车的一个场所,具体地说就是指通过于城市之中建立一个场地,专门出售几种类型的品牌汽车,为购车者提供了诸多的便利和亲身体验,但同时也在无形间造成了不同品牌经营商之间更加激烈的竞争;一般的经销商就是指借助一家专卖店的形式来对几个不同品牌汽车进行推广宣传从而达到出售的目的,这种营销渠道还提供了后期的售后支持;个体经销商的形式比较特殊,他们绝大数属于依靠私人的能力进行的营销,这种方式的特征就是灵活利用起来可利用的资源进行获利。

二.汽车营销现状中的不足之处

1.汽车营销没有明显的战略性。纵观我国汽车行业的发展,汽车的营销模式与理念没有明显的战略性,几乎没有几家汽车企业会在经过充分地调研未来汽车市场的需求工作之后再进行营销,根本没有给自己的企业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没有很好的掌握目标群体,也未能充分预测出自己产品在未来的发展形势。个别的企业设计出了属于自己企业的需求战略以及发展体系,但是并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脚步以及相关需求,从而造成了我国汽车领域日益下降的市场占有率。

2.缺乏完善的营销管理理念,竞争力不足。我国汽车领域的发展之所以较慢,究其原因為没有一套完善的营销管理理念,未能很好地掌握目标群体,没有投入力度去把握消费者的心理与迫切需求,从而造成了整体较弱的营销能力。而且,我国的汽车营销模式竞争力不足,我国汽车销售业虽然了解到了汽车销售从规模经济之中得到了众多利益,同时也格外重视规模经济起来,可是纵观企业整体,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比较弱的竞争力,不能够很准确地设置一个适合自己企业发展的竞争优势与竞争能力目标,不能使企业整体集中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中占据优势。

3.未能提供完善的汽车售后服务。汽车的售后服务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消费者对自己企业信任度的高低,综合目前我国汽车行业的售后服务水平而言,整体上呈现出较低的服务和管理水平,未能给消费者提供一个规范和统一的服务标准。再者,就是售后服务员工的服务意识比较缺乏,企业为了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往往忽视了汽车的售后服务质量,只是站在了自己利益最大化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当车主的车出现故障时,企业往往忽视了车主的需求,导致大多数车主的利益受到侵害。从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诚信度,最终影响到了企业生存与发展。

4.不重视塑造自己的品牌。如果品牌树立的较好,那么将会在很大程度上让自己企业的知名度得到大幅度提升,并且有效地增加自己企业的销售总量。可是经调查国内的一些汽车企业后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不能很好掌握消费者的心理和需求,大部分汽车销售企业未能充分了解到目标群体的需求,不能够实时推出自己的品牌产品,整体品牌塑造只是简单地对产品进行宣传,力度远远不够。

三、我国汽车营销创新策略

要想让汽车企业的产品保持蓬勃的生命力,就必须投入足够的重视到消费者的价值上,实现汽车营销策略上的创新就必须建立在消费者最基础的价值的前提之上,围绕着客户这个焦点,使汽车产业链上全部的内部资源得到有机的组合,严格依据价值这个主题,设计和建立出一个新颖的管理与工作标准,使企业全部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应用,发挥出消费者最大的价值。对于市场推广而言,一定要充分考虑到区域性的因素,最重要的是围绕着客户,充分结合消费群体的因素进行十分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所以这就要求汽车经营商必须在宣传的时候要重点彰显出产品具有的特性,还一定要为客户展现出经营商为他们提供的便利性等优势,在现今社会,客户最关心的就是经营商为他们提供的售后服务以及服务的态度等因素,所以要在为客户提供的服务上做到与一般企业不同的更加人性的理念。综合而言,主要围绕以下几点进行汽车营销策略的创新:

1)为客户提供一个合理的品牌建设,让消费者从内心去接受经营商所提供给他们的服务以及理念,这样才能提高消费者整体的忠诚度,为企业建立一个良好的市场效应。2)使工作人员的整体服务理念进一步完善,提供给消费者一个满意的服务,从而使产品的附加价值最大化展现给消费者,因为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更加关注的是服务水平,一个完善服务理念会在很大程度上为企业开拓一个更加敞亮的市场。3)建立“以顾客为中心”的营销理念,提供给消费者多元化的营销方式,因为随着汽车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为了在市场竞争之中取得优势地位,就必须让自己拥有与一般企业不一样的营销理念,并且结合多元化的经营模式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从而让自身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之中立于不败之地。

结语

综合而言,就目前情况而言,我国的汽车业虽然得到了长足发展,但是相比于发达国家的汽车业,我国的汽车业呈现出整体较低的营销水平以及较为滞后的营销理念,无论是哪种弊端都成为阻碍我国汽车业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我们只有顺应时代的发展以及客户的众多需求与心理,通过营销策略的与时俱进创新,才能使我国的汽车业最终在世界的汽车行业中独占鳌头,处于优势位置。

(作者单位:天津交通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

高校后勤管理现状及创新 篇7

一、高校后勤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 高校后勤社会化导致校园环境社会化。随着高校后勤社会化的推进, 高校已由原来单一的教学封闭型转变为全方位、多功能、开放型的“小社会”。许多社会服务机构进入学校, 校园内商业网点增多, 经济活动量增加。高校后勤社会化后, 校园内餐厅、超市等营业场所全部承包经营, 有些承包经营者只求生意兴隆, 赚钱心切, 无视学校治安管理规定和各项制度。

(二) 经营与管理处于两难境地。有什么样的经营就必然有什么样的管理与其相适应。管理既为经营服务, 又驾驭经营。管理从经营中分离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经营, 帮助经营活动从可能性变成现实性。经营追求的是效益, 要开源, 要赚钱;管理追求的是效率, 要节流, 要控制成本。经营是扩张性的, 要积极进取, 抓住机会, 胆子要大;管理是收敛性的, 要谨慎稳妥, 要评估和控制风险。

(三) 后勤管理不到位。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极其复杂, 依然在较大程度上制约着高等教育的发展。体制、机制不合理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 自办后勤、垄断经营依然是主要形式, 后勤管理不到位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优质资源难以在高校后勤资源配置中发挥作用, 后勤服务还不能适应学校和师生不断发展的需求。

二、高校后勤管理的原则

(一) 坚持姓“教”原则和服务宗旨。后勤集团应坚持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宗旨, 树立起牢固的全心全意为学校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发展观, 确立以搞好服务为基础的发展观, 目前还要树立“对外开拓”是为了更好地为学校服务的发展观。这是确保高校稳定的政治需要, 也是高校后勤区别社会相关服务行业的一个重要标志, 又是高校后勤服务业发展之必须, 同时也是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运行对高校后勤的基本要求。

(二) 坚持社会化改革的原则。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 它涉及到后勤职工以及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正确处理长远目标与实现途径的关系, 正确处理共同任务与因地制宜的关系, 正确处理管理体制改革与运行机制改革的关系, 正确处理维护学生利益和后勤职工利益的关系, 努力使后勤社会化改革工作深入持续健康发展。

(三) 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 使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成果惠及广大师生员工, 高校后勤管理部门和服务部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取向, 铸造一流的后勤队伍、营造一流的育人环境、追求一流的服务质量、创造一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不断提高后勤服务的质量和管理水平, 做好后勤保障和服务工作。

三、高校后勤管理的创新

(一)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后勤改革。科学的发展观是更加注重持续创新、注重增强竞争优势的一种创新和可持续的发展观, 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目的, 是打破束缚高等教育发展的瓶颈, 提高管理质量和效益, 实现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根本改变, 最终满足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因此, 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 坚持开拓创新, 促进后勤工作标准化、规范化。在后勤管理和服务过程中, 我们必须坚持开拓创新, 全面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国际标准, 建立科学有效的教育服务质量体系。将后勤目标分解为任务目标、过程目标和终极目标, 实施契约管理, 建立诚信档案, 责任分解到人, 形成后勤“事事有人管、人人讲责任、级级讲制约、事事讲落实”的工作格局, 努力营造21世纪高校新型后勤保障体系, 打造高校后勤的管理特色。

(三) 用精细化管理的思想革新后勤管理的理念。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现代管理学认为, 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规范化, 第二个层次是精细化, 第三个层次是个性化。精细化管理包含以下几个部分:一是精细化的操作。这是指后勤管理每一个行为都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每一个员工都应遵守这种规范, 从而让学校的基础运作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二是精细化的控制。它要求后勤管理业务的运作要有一个流程, 要有计划、审核、执行和回顾的过程。控制好了这个过程, 就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业务运作失误, 杜绝部分管理漏洞, 增强流程参与人员的责任感;三是精细化的分析。这是后勤集团取得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是进行精细化规划的依据和前提。精细化分析主要是通过现代化的手段, 将经营中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去展现和从多个层次去跟踪。培养员工精细化管理的理念和意识, 养成精细的工作作风, 使精细化成为每个员工的习惯;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作、工序和产品质量的缺陷, 力求消除一切浪费;优化业务流程, 做到每个工序、每个环节有机衔接, 每个子系统都符合大系统的内在要求, 实现系统高效运转;合理设置组织机构, 以适应高效、便捷流程的需要;明晰各部门职能、各岗位职责, 规范各工种操作标准, 科学制订评价体系和考核机制。

(四) 实施科学管理, 努力打造数字化后勤。后勤应做到“四化”:一是规范化, 即建立起完整严密的管理制度和服务规则, 管理事务和服务标准都有细则;二是数量化, 做到从定性到定量, 经营服务目标以数据指标体现, 核算体系精确精细;三是智能化, 积极装备和运用智能化的设施和设备;四是网络化, 后勤集团广泛地应用计算机网络化管理, 大力开发并升级系列后勤管理应用软件, 把校园网作为做好后勤服务工作的重要工具。

(五) 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由计划经济模式转变为市场竞争模式, 会影响学校相关政策的制定和对后勤单位及工作的评价, 影响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学校政策的执行和对后勤单位及工作的态度。高校后勤自身不仅要理智地面对, 更重要的是主动争取良好的政策环境和人文环境, 打造协调发展良好基础, 完善服务监督与激励机制, 形成自我约束的氛围, 及时有效地纠错改错, 建立严谨的工作与服务规范体系, 杜绝漏洞, 减少失误, 形成规范运行机制。

(六) 抓好校园后勤企业文化建设。抓好校园后勤企业文化建设, 提高后勤形象, 要在思想上、精神上、道德上给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使学生得到服务时受到良好的教育, 努力做到以文化的言行影响人, 以文明的管理教育人, 以先进的后勤文化理念感染人, 让师生感到校园文化充满温馨和关怀。

(七) 节约资源, 建设绿色后勤。建设节约型“绿色后勤”, 推行“大后勤, 小环保”的工作模式, 从自身做起惜一草一木, 落实到每个人每天的行动上, 搞好“绿色后勤”服务。

(八) 开放后勤服务市场, 努力融入社会监督体系。后勤实体转制为社会企业后, 学校的实践证明:后勤服务实体转为独立法人企业后, 监督力不但不会减弱, 而且关系更顺, 并且直接纳入到了社会和政府的监督体系中, 通过政府部门行政执法、市场准入和社会舆论监督, 形成了多层次的重重检验, 实际上是变以前的学校行政监管行为为现在的靠国家法律法规制约。

高校后勤管理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既要积极还要稳步;正确处理推进改革与加强管理的关系, 以改革促进管理水平的提高, 以不断强化管理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正确处理体现公益性与市场机制运作的关系, 通过政府和学校的优惠政策和投入体现公益性, 通过市场机制运作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参考文献

[1].胡哲锋.论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中的企业文化建设[J].兰州学刊, 2003, 5

[2].沈晓春, 冯艳飞.高校后勤管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5

[3].祁军, 李虹.高校后勤社会化期待走向理性[EB/OL].中国院校后勤网, 2005, 12, 24

亚麻种质创新的研究现状 篇8

种质创新,一是指对种质做较大程度的改造。如通过远缘杂交进行基因导入,利用基因突变形成具有特殊基因源的材料,综合不同类型的多个优良性状而进行聚合杂交;二是除包含上述含义外,应包括种质拓展。将具有较多的优良性状如高产和优质结合起来。种质改进指改进种质的某一性状,从而将创造的新作物、新品种、新类型、新材料,提供给育种家和遗传学家使用,这是作物遗传育种发展的基础和保证。

亚麻种质创新工作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大多采用系统育种、杂交育种和60Co-γ射线照射种子产生突变创造新类型的方法。

1 突变体的诱变

1.1 辐射诱变育种

辐射诱变育种是目前国内外常用的一种人工诱变的育种方法,我国的辐射育种从1956年开始,它是利用X射线、γ射线、β射线和热中子等照射亚麻的种子、植株或花粉,诱发基因突变,扩大变异幅度,辐射能使亚麻在熟期、株高、出麻率及产量等方面的基因突变率提高5~6倍,改变品种某一不良性状,育成具有突出优良性状的新品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采取辐射与杂交相结合的方法育种效果较好,辐射可以使染色体断裂,打破基因的连锁,再通过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变异类型。杂交可以综合双亲的优点,使某些有益的经济性状通过基因重组、累加而加强。用这2种育种方法交替进行,能克服单一育种方法的缺点,选育出具有综合性状好的新品种[1]。

辐射育种材料的选择是辐射育种的基础,要根据育种目标的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综合性状较好、优点多的品种或品系,通过人工诱变,改变其1~2个不良性状,通过培育选择后,可以获得所需要的材料。特别是从国外引入材料及杂交后代材料,其遗传结构和遗传基础并不十分稳定,通过60Co-γ射线照射,进行人工诱变及“单点突变”,能获得所需要的材料。

60Co-γ射线对亚麻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及绿苗分化率也有促进作用。由于基因型的不同,花药愈伤组织的诱导率存在一定的差异。对于花药愈伤组织诱导率低的基因型可用低剂量60Co-γ射线辐射花药的方法来提高其愈伤组织的诱导率。60Co-γ射线辐射花药的适宜剂量为30 Gy,加大剂量虽然可以提高突变率,但绿苗分化率急剧下降,从而也相对降低了选择机率。应用花药培养与辐射诱变相结合,在培养过程中添加选择剂可定向筛选突变体,进一步提高了诱变的方向性和准确性。

亚麻用60Co-γ射线照射种子的适宜剂量是200~500 Gy。低于100 Gy,亚麻几乎不发生变异。超过800 Gy亚麻死亡率过高(80%以上),影响辐射效果。辐射能使亚麻在熟期、株高、出麻率及产量等方面的基因突变率提高5~6倍,在改变品种某一不良性状,育成具有突出优良性状的新品种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例如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以火炬×瑞士10号的杂交后代优良株系6104-295为材料,用60 Co-γ射线200 Gy处理种子,M3代选育出优良突变系γ67-1-681,又以其为母本与常规优系6409-640再次杂交选育成功了黑亚4号,该品种抗盐碱、丰产性突出,原茎产量达8 241.0 kg·hm-2,推广面积达2万hm2。利用此法选育出高纤、优质的黑亚6号、黑亚7号、内纤亚1号等在株高、原茎、种子、长麻率、抗逆性等方面有突出特点的亚麻新品种。

1.2 化学诱变育种

我国化学诱变育种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经过40 a的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诱变育成的品种数量和种植面积居世界首位。化学诱变因操作方法简便、专一性强、突变频率高和育种时间短等特点而被亚麻育种家们广泛的运用[2]。

甲烷磺酸二酯(EMS)对亚麻具有较好的诱变效果,诱导突变率取决于EMS的浓度和品种的基因型。高浓度(0.4%~0.5%)时,突变率高,但是有益突变较少;低浓度(0.1%)或中等浓度(0.2%~0.3%)时出现有益突变较多。其处理方法是将亚麻种子浸泡在溶液中24 h,然后用清水冲洗,洗净后直接播种或干燥2 d再播种。此方法对获得高纤维含量及高千粒重的突变比较有效。

此外亚硝基烷基脲、次乙亚胺、抗菌素、秋水仙碱、氮离子注射等对亚麻也具有诱变作用。其中亚硝基烷基脲、次乙亚胺、氮离子注射等可诱导产生多种突变,秋水仙碱可以诱导产生多倍体,抗菌素可诱导产生不育性状。

抗生素可诱导亚麻雄性不育,但不同种类抗生素的诱导频率有明显差异,链霉素、青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四环素都有一定效果,其中利福平的诱变频率最高,红霉素的诱变频率最低。诱导频率同时受品种基因型的影响。诱导产生的不育株的性状与原品种基本一致。不育株的花冠大小和颜色与可育株相似,花瓣能够正常展开,花药瘦小,淡黄色,在显微镜下观察呈半透明状,部分不育株可以稳定遗传。

2 单倍体育种

自20世纪60年代起,利用曼陀罗花药人工培养出大量的单倍体植株以来,全球育种家已在水稻、小麦、亚麻、油菜等几十种重要作物上获得了单倍体植株,为其杂交育种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单倍体育种研究,获得的单倍体种的数量居全球第一位[3]。

亚麻单倍体育种是将杂种F1~F2花药进行培养,诱导其雄配子发育为单倍体,单倍体加倍产生纯合二倍体,然后选择培育亚麻新品种。它减少了杂种后代的分离,可缩短育种年限,同时还可排除大量杂合体对后代选择的干扰,提高选择效率。

我国对亚麻花药培养始于20世纪70年代,黑龙江省甜菜研究所从1976年开始进行亚麻单倍体育种研究,已获得较大进展,成功地把亚麻花粉粒离体培养,诱导出愈伤组织,并分化出幼苗。此后,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80年获得花粉植株22株,并进行了花粉移栽、加倍获得成功。黑龙江省亚麻原料工业研究所(现改名为黑龙江省科学院亚麻综合利用研究所),从1975年进行亚麻单倍体育种研究工作,1979已获得了亚麻花粉植株,初步完成了花粉植株移栽、加倍及其后代H2的鉴定工作。正确掌握花粉发育最适时期培养,是花药培养成败的关键。20世纪80年代末获得了亚麻茎尖、子叶和下胚轴再生植株,并相继开展了亚麻单倍体育种,用单倍体技术育成了亚麻新品系,2008年用单倍体技术育成双亚13亚麻新品种[4,5,6,7]。

3 亚麻外源DNA导入

外源DNA直接导入技术是我国自主创新发明的分子育种技术。1974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周光宇先生提出并设计了授粉后外源DNA导入技术,即将供体总DNA的片段于授粉后一定时期导入受体,外源DNA沿着花粉管渗入,经过珠心通道进入胚囊,转化合子或早期胚胎细胞,该方法可用于任何开花植物。周光宇在对吉林省李贞生培育的玉米稻进行调查分析后,从分子学的角度提出了DNA片段杂交的假说,随后与江苏省农业科学院黄骏麟等在棉花上和中国农业科学院陈善葆等在水稻上设计模拟了远缘杂交进行DNA导入植物的花粉管通道路线,确定了具体的外源DNA导入技术,开始了大田农作物育种应用工作。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于1993年首次在亚麻上利用了开花植物授粉后形成的花粉管道直接导入外源DNA以实现某些目的基因转移的生物工程技术,并进行亚麻植株总DNA的提取研究,得到了符合分子育种所要求的DNA纯度、浓度及片段长度,同时对外源DNA导入后代进行了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和导入后代各世代的花色、熟期、种皮颜色、抗倒伏性观察及株高、工艺长、分枝数、蒴果数、单株茎重、单株纤维重、麻率等性状的变异系数及遗传力分析。利用此项技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采用柱头基部切割滴注法以法国品种范妮(FANY)为供体,黑亚10号为受体育成了黑亚14,产量性状超过其受体亲本和当前的主栽品种。该项技术作为亚麻品种改良、新品种培育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亚麻育种工作中将具有更广阔的应用前景[8,9]。

4 亚麻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

到目前为止,分子标记在亚麻中的应用较少。Chen Y等人利用分子标记鉴定了花培时小孢子形成的植株。用2个显性ISSR标记和3个显性RAPD标记,证明来源于ACMcDuf/AC Emerson F1杂交种的不同花药形成的植株中共有103个植株是由小孢子发育形成的。根据PCP/RFLP共显性标记的L6或L9等位基因诊断片段的出现,鉴定出AC Emerson/McGregor F1杂交的不同愈伤组织形成的植株中共有311株是由小孢子发育形成的。Khadhir等对R16(1)/F1/R1进行RFLP分析,表明在被感染的亚麻中有紫菀黄化病原生质体的存在,这是亚麻紫菀黄化病原生质体的首次报道。高凤云等人采用RAPD技术对亚麻显性雄性核不育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的初步研究,并得到了2个与其相关的标记。

同时,分子标记也被应用到亚麻种质资源的研究中。如加拿大的Fu Y B等人用RAPD分子标记对加拿大植物基因资源中2 800个亚麻品种进行分子特征的分析研究。Treuren等又用AFLP技术对亚麻种质资源进行了分析比较。邓欣等人利用25个随机引物对10种来自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亚麻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RAPD分析。

早在1991年,Hausner G等就通过使用CAPS(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标记技术成功地对亚麻抗锈病基因M3进行了标记。利用抗病基因的保守性获得的分子标记很可能与筛选定位的新基因共分离这一特点,可以在各式基因文库中筛选适宜的克隆。Anderson等用转座子标记技术克隆亚麻中抗锈病(Melampsora lini)基因M时,就使用了从L6基因衍生的DNA序列作探针。若根据已克隆抗病基因的完整序列设计引物,还可能从含新抗病基因的作物中通过PCR扩增直接克隆到该抗病基因。若在PCR引物中附加酶切点,扩增的含抗病基因的DNA序列经酶切后,可以直接克隆到质粒或M13噬菌体载体中。随后在1999年,Hausner G等人以RFLP标记技术为手段对亚麻抗锈病基因L2、L6、L11进行了标记。在国内,薄天岳等人也对亚麻抗锈病基因进行了分子标记,用520个10碱基随机引物对含有亚麻抗锈病基因M4的近等基因系材料NM4及其轮回亲本Bison进行RAPD分析,其中OPA18引物在NM4材料中稳定地扩增出特异的DNA片段,并将OPA18432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成功地将其转化为SCAR标记。对不同抗源材料的扩增分析表明,该标记是M4基因的特异标记,目前这一标记已成功地应用于亚麻抗锈病基因M4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10]。

目前亚麻分子遗传图谱还不完善,只建立了包含13个RFLP和80个RAPD标记的连锁群。W Spielmeyer等人利用AFLP标记技术,以双单倍体系(DH)为材料构建亚麻遗传连锁图谱,并用于识别独立连锁组上对抗枯萎病有较大影响的2个数量性状基因位点(QTLs)。2003年薄天岳等人用高抗枯萎病亚麻品种晋亚7号与高感枯萎病品种晋亚1号配制杂交组合,接种鉴定其正反交F1代以及F2代分离群体的枯萎病发生情况,结果表明,晋亚7号对枯萎病的抗性属于细胞核遗传,受2个显性基因控制。用48个EcoRI/MseI引物组合对晋亚7号和晋亚1号2个亲本及其F2代抗病和感病基因池进行AFLP分析,共扩增出约3 300条可分辨的带,其中3条为稳定的差异。用晋亚7号和晋亚1号杂交产生的F2代分离群体对3个特异条带与目的基因的遗传连锁性进行分析,发现特异条带AG/CAG与暂定名为FuJ7(t)的抗枯萎病基因紧密连锁,二者之间的遗传距离为5.2 cM。将AG/CAG片段回收、克隆和测序,成功地将其转化为SCAR标记,可以更加方便地用于对FuJ7(t)基因的分子检测和标记辅助选择[11]。

2007年杨学等人以亚麻抗白粉病材料9801-1与感病品种ILONA、VENUS和DIANE为试验材料,配制正反杂交组合,获得了F1代和F2代分离群体,通过调查各世代白粉病发生情况,证实了亚麻材料9801-1对白粉病的抗性属于显性单基因细胞核遗传。建立了适合亚麻基因组DNA RAPD反应最佳体系(25μL),组成包括:3.5 U TaqDNA聚合酶,10×buffer2.5μL,1 mmol·L-1Mg2+,250μmol·L-1dNTPs,0.4μmol·L-1random primer,100 ng模板DNA;优化后反应程序为:94℃预变性5 min;94℃变性40 s,37℃复性60 s,72℃延伸90 s,共40个循环;最后72℃延伸10 min。利用240个随机引物,以9801-1和DIANE杂交得到F2代分离群体构建的DNA混合池为模板进行RAPD分析。203个引物能扩增出条带,37个引物无扩增条带,占总数的15.4%。203个引物在混合池中共扩增出1 201条带,平均每个引物扩增出5.9条带。203个引物中,经过3轮的筛选,结果只有OPP02引物能在亲本和抗感混合池间扩增出稳定的多态性,即在抗病亲本和抗病池间显示出792 bp大小的特异扩增带,命名为0PP02792。进一步扩大群体分析,表明该标记与抗白粉病基因共分离。回收扩增出的特异片段0PP02792,将回收片段与pMD18-T Vector质粒载体连接,转化大肠杆菌DH5α。挑取白色菌斑提取重组质粒DNA,经过菌落PCR检测和重组质粒DNA双酶切电泳证明特异性片段0PP02792已成功转化入大肠杆菌。用得到的新鲜菌液测序,得到该片段的序列,为今后将其转化为稳定的SCAR标记奠定了基础,以便更加准确地用于对亚麻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检测和辅助选择[12]。

摘要:分别对细胞工程、基因工程在亚麻种质创新方面的研究进展及取得的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对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亚麻,生物技术,种质创新

参考文献

[1]宋淑敏,田玉杰,姬妍茹,等.γ射线辐射亚麻花药的研究初报[J].中国麻业,2004,26(4):162-163,176.

[2]李卫琼,李世峰,李涵.生物技术在花卉种质创新中的研究进展[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25(1):118-122.

[3]刘燕.多胚性亚麻种子的单倍体育种技术[J].中国麻作,1999,21(3):19-20.

[4]宋淑敏,田玉杰,苑志辉,等.亚麻花粉愈伤组织低温保存研究初报[J].中国麻业,2002,24(4):11-13.

[5]吴昌斌,孙洪涛,宋淑敏,等.亚麻子房离体受精研究初报[J].中国麻作,1997,19(2):16-17.

[6]苑志辉,孙洪涛,吴昌斌,等.亚麻体细胞无性系的建立及其植株再生[J].中国麻作,1997,19(1):17-18,32.

[7]姬妍茹,田玉杰,苑志辉,等.用组织培养法繁殖野生亚麻的研究[J].中国麻业,2001,23(4):8-11.

[8]雷勃钧.外源DNA直接导入农作物分子育种[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9]杨学.亚麻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10]薄天岳,叶华智,王世全,等.亚麻抗锈病基因M4的特异分子标记[J].遗传学报,2002,29(10):922-927.

[11]薄天岳,叶华智,李晓兵,等.亚麻抗枯萎病基因FuJ7(t)的分子标记[J].中国农业科学,2003,36(3):287-291.

现状创新 篇9

一、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

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培养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已不是读好书就有好出路,就能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和人生梦想,科技时代要求大学生有较强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能够敏锐的把握时代机遇,为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财富。在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中,一方面,要正确理解大学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思想,培养人才的创新能力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能够把握机遇、服务社会,对国家建设提出开创性见解,并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知识理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更快速的发展[2]。其一,要重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结合时代发展转变教育思想,逐渐的完善和改革传统教育中的不足,促使当代大学生能紧跟时代潮流,适应时代发展。其二,应重视当代大学生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的提升,对所学知识能够综合应用、创新应用,响应国家需要,培养“四有”人才,以促进祖国建设发展。另一方面,创新教育符合“以生文本”的教育理念,能够结合学生实际培养其对知识丰富的思考能力,并能科学的对自己的创新思想加以实践,提高了大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敢想、敢做的实践精神,使其潜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二、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反思

(一)对大学生创新意识的反思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不足主要表现在学习自主性不强、依赖性太强等方面,一方面,受传统教育思想约束,教师和学生对于创新教育的认识不足,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课堂教学、学生评价等方面过于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应试效果,而忽略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对于学习知识的认识存在误区,在教学参与中过于被动,自信心不足,知识综合应用能力较差[3]。另一方面,受现代家庭教育观念影响,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很大约束,安逸、稳定的人生观、价值观束缚了学生创新思想的发展,特别是一些家庭对于孩子过分宠爱,大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抗挫折能力较弱,知识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较弱,创新能力更是不足。其次,当代大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足,对于知识的学习过于死板、过于机械化,缺少自己独特的思考和钻研精神,在知识学习过程中过多的模仿已有的知识应用,束缚了知识的深化和发展。再次,当代大学生缺少进取精神和冒险意识,在学习中较为被动,老师“喂一口”,学生“吃一口”,对于知识的“消化”、综合应用能力欠缺,所学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效果较差,学生走向社会后适应能力较弱。

(二)对教育思想改革的反思

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精神、创新思想和创新实践,当代大学教育中的创新教育跟不上时代发展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第一,知识的传播形式创新不够。在教学中,过于强调创新的形式,而忽略了创新的实质,学生与教师的配合能力较差,现代教育中“学”的被动局面仍不能改善。第二,对于创新教育过于盲目,脱离了实际,太过于异想天开,而不能积极的付诸行动。第三,教育理念更新缓慢,对于社会需求的人才类型认识不清,不能结合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对“教”与“学”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学生学习效率低、效果差,学习的精神、态度、习惯等得不到重视和培养。总之,教育思想的转变滞后于社会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综合能力还有待提高,而创新教育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良好途径。

(三)对课堂教学创新的反思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课堂教学的形式也日益丰富,但课堂教学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与学生角色的转变难以实现,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一方面,课堂创新的形式不够新颖、别致、没有特色,或是“换汤不换药”,虽然形式推陈出新但所讲的内容过于形式化,死板、枯燥,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多媒体教学中,本可以利用现代科技更直观、形象的传播知识,图、文、动漫等形成动态的知识演示,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但如果课件制作还沿袭了传统的板书方式,将知识从黑板上移到多媒体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就难有较大的突破。另一方面,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难以发挥,学生的学习过于被动,对知识的认知、理解过于机械化[4],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且很多同学在“六十分万岁”的思想意识,难以形成对知识的创新应用,学生的创新思想不足,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是难上加难,创新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四)对课外创新教育的反思

素质教育强调学生整体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创新教育中,课外教育比课堂教育更加重要,一方面,课外教育易于创设环境,在环境影响下对学生实施创新教育会收到良好的效果;另一方面,课外教育能更多的发挥个性、平等、民主等精神,增进师生合作,便于创新教育的开展。例如,引导学生自发组织教学活动,如演讲赛、辩论赛、科技展览等,在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在大学教学中,课堂内外的联系往往很少,大多数老师、学生都能认识到课堂教学的重要性,而对于课外教育持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这压抑了学生组织课外活动、参与实践的积极性,限制了学生的创新舞台,不利于大学生的知识应用实践和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开展。

三、对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方法的思考

(一)正确定位当代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培养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阵地,是学生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的过渡,因此大学教育要区别与常规的学校教育,要具有创新性。首先,大学教育要重视学生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在学生、生活中发挥其积极的一面,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拼搏精神和冒险精神。其次,树立正确的师生角色概念,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深入理解“以生为主”“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个性特点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强化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和拓展能力。再次,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精神层次给学生创新的力量,使其积极的参与到教学实践中,能够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以一个“社会人”的角色参与教学、参与实践,提高自身对于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二)适应时代要求的创新教育

大学生创新教育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当代大学生创新教育要适应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首先,正确对待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正确认识教学改革,知识的传授与知识应用并重,在知识积累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避免“创新”演变成凭空的“妄想”,如果创新思想难以付诸行动、难以实现,这种创新无任何意义。其次,动态的更新教育观念,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社会人才需求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祖国建设输送更优秀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再次,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方法、意义等,不断地在教学参与中优化学习模式,培养创新的学习精神、学习习惯,提高学习效率。

(三)课堂教学的创新

创新教育非常重视学生学习主动性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在兴趣引导下能够自发的、自主的参与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这样才能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从而形成创新思想,积累创新经验,增长创新能力。第一,注重课堂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渗透,通过形式多样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好奇心,培养学生求知兴趣,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第二,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师生角色的创新定位,新时代教师不仅要传道、授业、解惑,还要引导学生向更高的方向发展,敢于用新的思维模式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在一些问题上可以比老师做得更好。老师要积极主动的支持学生的创新,给予学生更多的启发和帮助,促进其创新思想的形成和实现。第三,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课堂上转变角色教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掌握知识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协助学生对知识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引导和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有更多、更好、更深入的想法,通过课堂作业、课堂讨论等加以实现,培养学生对教学参与的积极性与热情,将课堂交与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应用技巧和知识应用能力。

(四)课外教学的重视

课外教学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在大学教育中课外教育尤为重要,一方面,课外教育更贴近于社会生活,是学生对知识应用实践的良好途径;另一方面,课外教育更利于创新思想、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积极意义。在课外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性,第一,可从环境的改善做起,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自由的学习、交流平台,学生可通过多种多样的实践参与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形成一定的社会经验,以应对即将面临的就业、创业机遇,并能在就业、创业中有突出表现。第二,通过课堂内外的联系协调师生关系,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宽容的师生交流环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能够发挥出来,得到较好发展,使学生能够发挥其优势在社会活动参与中获得自信和成功。第三,课外教育形式丰富、精彩,更有利于学生自主性、积极性的发挥,通过课外教育激发学生兴趣,打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学生思想的束缚,使学生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积极创新,以实现学生各自的灿烂人生。

创新教育是一个综合的、整体的理念,对于当代大学生的创新教育一定要结合实际,不断反思,在反思中不断改革、完善,应用具有特色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想、创新能力,使其能将知识活学活用,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在未来的发展中大显身手。

摘要:创新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创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其对知识的应用达到更高层次。研究从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性出发,结合当前大学教育的现实对大学生创新教育的现状进行反思,认为创新教育有利于抓住问题的焦点,能够有效的解决大学生教育问题和高校人才培养问题。同时,注重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使其形成特色的知识认知和知识应用思维模式,并能结合实践大胆创新,为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关键词:创新教育,现状反思,方法创新,创新思想,创新能力,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李永亮.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01-104

[2]田小平,张明.自媒体视野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与研究[J].陕西教育(高教版),2014(6):78-79

[3]李朝晖.知识经济背景下大学生创新教育的思考[J].山东省团校学报(青少年研究),2013(4):62-64

现状创新 篇10

关键词:金融业创新,创新现状,创新障碍

1 山西省金融业发展现状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在市场资源配置中起着先导性和枢纽性的作用。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调整的背景下,山西必须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在推进转型跨越的发展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和发挥金融的支撑作用。从服务创新的角度研究山西金融业创新现状和相关建议,对于今后山西金融业的发展以及促进山西产业升级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依据2009—2013年山西统计年鉴中金融业相关统计数据[1,2],可以整理出2008-2012年的山西省金融业机构数、从业人数、生产总值和增长率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比较了山西省2008年到2012年金融业机构的相关数据,法人单位数量从2008年的731个增加到了2012年的1875个,增长率达到了156.50%。可见近五年来,在山西,金融业的发展在规模上取得突破性的发展,其中,股份制银行和商业银行不断增加,证券市场初具规模,债券、基金、期货市场也有不同程度地发展。相应的,五年来从业人数增加了46581人,金融业生产总值增速达到了237.04%,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业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8年的8.01%增加到了2012年的13.66%,取得了迅速的发展。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为16.66%,但其比重低于发达国家金融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30%的比重[3]。由此可见,金融业在山西省加快经济转变方式中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资本作为整个经济增速的初始力,有着无可代替的作用,但其对经济的贡献度依然较低。

2 山西省金融业创新现状分析

国内外针对金融服务业的研究主要是从概念、分类、组织机制、客户管理、管理模式、发展政策等方面研究的居多,而从服务创新管理的角度,针对金融业创新现状的数据研究较少。其中,杨建军在《金融业知识产权保护与服务创新》中提出了产品与服务创新新路径:流程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4]。陈宏会阐述了相关金融创新理论,深入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现状、存在问题及问题成因,并提出相关建议[5]。赵敢从政府及企业的角度提出了提升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策略,其中包括:金融创新必须注重风险防范、实施混业经营,促进金融创新、实施金融创新由外力推动向内部驱动转变等[6]。鲁佳雯认为网络金融是我国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实践,相比传统的金融服务,网络金融在产品设计、服务模式和参与主体三方面实现了创新。重要的是,网络金融的出现促使电子商务企业的商业模式创新,使其走向了新的发展道路[7]。以下内容利用均值分析、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从创新基本情况、创新资源、创新障碍三方面来分析山西金融业的创新现状。

2.1 创新基本情况

山西金融业创新的基本情况从创新形式、创新战略、创新机制等方面来阐述。研究金融业创新首先要研究服务创新,服务创新就是指与服务相关的创新行为或活动。Sundbo和Gallouj从创新对象的角度将服务创新分为四类:产品创新、过程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8];因此创新形式从产品创新、营销创新、流程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市场创新来调查山西金融企业多以何种创新形式;从领先战略、营销战略、市场细分战略、标准化战略、定制化战略来说明金融业的创新战略;从培训学习机制、激励机制、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和企业家精神来分析创新机制。本文通过发放《山西省金融业创新现状调查问卷》,对山西11个地市金融企业的中高层管理者进行走访调研,期间发放了200份,回收192份,有效问卷186份,有效率93%,创新基本情况如下:

创新形式:山西省金融业的创新形式主要为营销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其中营销创新占64.3%,产品创新占55.4%,市场创新占42.9%,流程创新占21.4%,组织创新和技术创新在15%多一点。

创新战略:山西金融业有51.8%的企业选择市场细分战略,其次为领先战略和定制化战略,分别为32.1%和30.4%;创新机制包括培训学习机制、激励机制、组织文化、组织变革和企业家精神。创新机制:培训学习机制83.9%,激励机制51.8%,组织文化26.8%,组织变革和企业家精神比重较少。

2.2 创新资源

金融业的创新资源主要分为内部来源和外部来源,内部知识来源包括公司知识库、高层领导、市场人员、技术专家;外部知识来源包括供应商、竞争对手、客户、顾问公司、研发机构或大学、会议、杂志、互联网、专利信息、政府和公共组织。表3利用均值分析法,列出了山西金融业创新的知识来源情况。

首先,从企业内部知识来源看,市场人员得分2.73,公司知识库与高层领导得分2.38和2.45,内部知识来源分值普遍高于外部知识来源(除了客户与竞争者),说明了山西金融业总体对内部知识源的依赖程度大于外部知识源。其中市场人员成为企业服务创新中最主要的内部知识来源,说明它对企业创新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并且在创新管理机制中逐步得到重视。

其次,从企业外部知识资源看,客户或顾客这一项得分最高(2.67),凸显出客户或顾客是金融企业创新中重要的知识来源,是企业创新的源泉。从竞争者(2.22)获取的专业化技术与知识是行业内的专业领域知识,也充分反映了金融服务业企业对专业知识的依赖重要度。政府和公共组织也以2分紧随其后,可以看出政府、高校等公共组织在山西KIBS创新来源中也发挥着一定的作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使其成为金融业创新的重要外部知识来源;总体上得分最低的是供应商和杂志期刊及交易会展览会等专业会议,侧面反映了山西省金融企业较少利用专业技术期刊、专业会议等获取所需资源的问题。

2.3 创新障碍

针对山西金融业创新障碍调查数据进行KMO及Bartlett球形检验[9],KMO系数为0.741,Bartlett球体检验水平为0.000,该样本可以进行因子分析。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将选取反映KIBS创新障碍的8个指标作为原始变量,按照特征根大于0.7的原则,选取公因子。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及累计方差贡献率等结果见表4,其中前四个公共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80.0%,覆盖了大部分信息,能够反映山西金融业创新障碍情况。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出初始因子载荷矩阵。为了便于公共因子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释,对载荷矩阵进行因子旋转,选用方差最大化正交旋转[10],经旋转后得载荷矩阵见表5。

由旋转载荷矩阵得出,第一公共因子在X4、X3、X5上具有很大的解释能力,其中X4(缺乏必要的核心技术来实现创新)、X3(缺乏必要的核心员工来支持创新)、X5(自身的组织结构难以支持创新)表示企业内部员工的技术研发能力以及企业利用组织结构转化知识技术的能力,我们统称为组织因子F1。第二公共因子在X7、X6上具有较大的载荷值,其中X7(创新容易被复制或模仿)反映了采取创新保护措施难度较大或者成本较高,X6(创新费用太高或风险太大)反映了企业实施创新技术或者进行产品创新时,费用太高或是创新风险高不可预计因素难以控制。因此F2因素成为创新成本因子。第三公共因子在X1、X2上表现了很大的载荷值,其中X1(目前的市场情况不需要进行服务创新)、X2(客户对创新产品或服务需求不确定)都是从产品或服务市场需求的两个不同方面考虑的,我们统称F3表示为市场需求因子。第四公共因子只在X8上有很大的载荷和解释能力,X8(法律和政府规定使其创新难度太大)反映了山西金融业创新受外在法律政策规定的影响,因此可以将F4看做外在法规因子。

3 山西金融业创新的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通过以上对山西金融业创新现状的调研分析,可以看出被调研的企业近三年内或多或少有创新行为,但创新力度不够,创新效果不明显,对促进山西实现转型发展还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目前,山西金融业在创新基本情况、创新资源、创新障碍呈现出如下特点:

第一,从山西金融业基本创新情况来看,主要的创新形式为营销创新、产品创新和市场创新,创新战略多为市场细分战略和市场领先战略、定制化战略,只有较少企业选择跟随战略。公司较多采用培训学习机制、激励机制来支持创新活动,在组织文化方面较少体现创新精神。公司进行服务创新活动的内部源头一半以上是基于公司的战略规划、技术研发或市场开发部门,基于员工创新的仅为1/5,说明公司在向员工宣传组织文化中创新性不明显,或者员工自身的创新积极性不足。这也是促成金融业企业创新的重要因素,仅依靠公司战略、高层领导发起的由上至下的创新模式,难以有效发挥员工的创新积极性。虽然组织管理机制中培训学习激励机制被广大企业多采用,但组织文化仍是金融业创新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第二,山西金融业总体对内部知识源的依赖程度大于外部知识源,市场人员成为创新的主要内部知识来源。金融业中市场人员处于重要位置,这是由于金融业中定制化、服务产品同质化程度高,市场人员在与其他客户互动、帮助客户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客户信息反馈回企业,更好的把握行业内的创新动向。客户在金融业中地位显著,是该行业创新中最重要的外部知识来源,这是由于金融业中的创新大多是针对顾客的产品创新。

第三,本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了影响山西金融业创新的主要因素为:组织因素、市场因素、创新成本、外在法规。金融创新是指金融业务创新、金融市场创新以及政府对金融业监管方式创新的总和[11]。其中,市场条件是决定企业是否创新的重要因素,外在法规同市场因素一样,属于外部驱动,组织因子与创新成本属于内部因素。在诸多的影响因素中,创新易复制模仿成为金融业创新的最大障碍,也是创新成本考虑的首选因素。

3.2 建议

针对山西省金融业创新过程中组织因素、市场因素、创新成本、外在法规四个障碍因素,据此提出促进山西金融创新发展的相关建议。

第一,积极开展金融业内组织创新,涉及组织内部方方面面,如培训学习机制、激励机制,组织变革和组织文化等多方面。重视员工创新,积极开展由下及上的创新模式,为创新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

第二,金融行业要紧密联系市场,面对新兴的电子市场,针对“余额宝”等新兴理财工具以及“微信支付”便捷的支付工具,金融业要建立灵活的市场应对机制,灵活转变方向,创新理财模式和支付方式,加大自身改革,化危机为机会。

第三,加大创新力度的投入,包括创新资金支持、引进技术人才,投入硬件设施等方面。银行间的金融产品创新主要集中在存贷款、结算、担保、融资、理财等传统业务上,科技含量低,易被模仿,在未来的瞬息万变的时代,要增加科技含量,考虑电子化、网络化的方向。

足球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创新 篇11

关键词:足球教学;现状;存在问题;改进措施

足球运动是一项古老的体育健身活动,它的起源源远流长,在中国古代就流行一种“蹴鞠”的球类游戏,后来传到欧洲以后,慢慢的发展演变成为现今的足球。在世界上足球分为美式足球、英式足球、室外足球、室内足球、沙滩足球等,不过我们一般的足球教学主要还是针对的是室外足球,这也是现今最广为流行的足球运动。

一、足球教学现状概述

足球运动是一项对抗性强、竞争激烈的体育运动。足球运动对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要求比较高,因其本身就是剧烈又持久的项目。足球运动能有效的发展队员的身体素质,增强体质,同时长期的参加足球运动还有助于培养队员勇敢、机智、坚强等优良品质,因此在对足球的教学上就要多做研究。

足球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制约,本身球类运动就是起源于游戏,除了正规的足球比赛以外,其他任何形式的足球活动都可以认为是足球游戏。足球教学在教学内容上形式单一,缺乏娱乐与趣味,使教学变得乏味又严肃。足球教学中教学课时有限,场地也会受限制,教学体制的不合理,都很难让学习的队员有很高的积极性,甚至都把它当成一般的体育课来对待了。足球教学氛围不融洽会使它的发展水平落后,同时也很大程度的挫伤了队员对与足球运动的热情,这对足球教学都是不利的。

二、足球教学现状中的问题

(一)教学目标形式化

在足球教学中,大部分的教练员虽然身体健康,精力充沛,但是这仅仅是教练员自己本身的身体素质,这样是不能满足新时代新形势下对足球教学的要求的。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就容易被时代所淘汰,现在的足球教学普遍存在着教学模式传统,教学结构单一,教学水平一般,教学方法落后等问题。足球教学在教学中还是以教练为中心,对队员的重视不够,个别的教练员对训练存在着敷衍了事的心态,只是作为一个任务去完成,这样很容易造成队员对足球运动产生消极的负面情绪,影响其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发挥。

(二)队员积极性不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队员能参与进足球教学中,本身就是抱着对足球这项运动的极大兴趣而来的。可是在足球教学中因为缺乏足够的自我意识,对自我要求比较松懈,只是把足球作为游戏来对待,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对其中的一些专业知识技能一知半解,时间长了就变成了“三分热度”,积极性就不再高了,这也很影响着足球教学的进行。

(三)硬件设施不健全

足球教学能否顺利的进行,离不开硬件设施的支持与保障。可是就目前的现状来说,很多的地区在足球教学中存在着足球设施、场地以及教学时间等因素制约,因此教学成效就很差。场地以及器材等都是实现足球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物资保障。虽然现在针对足球教学投入了不少的资金,但是不管在质量还是数量上都远远还没达到新形势下的要求。在足球教学上局限性还是很大,硬件设施不健全也会导致队员在学习训练中容易损伤。

三、对足球教学现状问题的改革

(一)丰富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勇于创新,足球教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把传统结构单一的教学模式慢慢转变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要多站在受训队员的立场去考虑问题。足球教学中,很大教练还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对队员按部就班的讲解足球运动的知识和技能,缺少了对教学手段的创新精神,这样就不能促进足球教学制度的发展。所以教练在教学时要从实际出发结合本身的条件和每个学员的条件,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在教学手段上要勇于去创新,去尝试,只有不断的挑战自我才能找到适合的教学内容。

(二)转变心理健康观念

心理健康观念的改变不只是针对学员同时也针对教学教师,在足球教学中要对学员的足球活动进行正确的指导,培养学员的体育精神。心理健康的教学比身体技能上的教学更重要。学员综合身体素质的提高,身体发育得到帮助,同时拥有了良好的体育精神和良好的体育习惯,这些都是在学员心理健康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足球教学中,教员要始终把“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理念牢记于心,在教学中树立正确的体育观,这样才能言传身教的给学员树立健康正确的思想观。

(三)合理安排,注重个性发展

在传统的足球教学模式中,都只是注重足球运动的技术培养,往往忽略了学员的个性发展,使得学员在足球运动中一直处于被动状态。在足球教学的创新中要转变观念,对学员的个性发展要重点培养。要树立起以学员主体能动为主,教练引导为辅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就是要充分的尊重和保证学员的主体地位,但是同时不能否认教练的作用,充分发挥教练的主导作用,在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上积极的去引导學员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让学员的个性变得鲜明,调动起他们对足球教学的积极性与兴趣性。足球教学更应该注重在实践中的学习,本身足球就是一项在竞争激烈的运动,应该多让学员之间进行比赛练习,把每一项运动技术都发挥到球场上,让学员真正的明白什么是“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多设计接近现实比赛的模拟情景,加强实战教学的经验,让学员能真正的掌握和运用足球的作战技能。

总结:

综上所述,足球教学理念需要融入积极健康的观念,能随着时代的变化不断的创新,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合理的教学计划,使教练员和运动员都能在足球教学中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与健康。在教学时要积极的培养运动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足球教学改革发展道路上,培养出更多的优秀运动员。

参考文献:

[1]季浏.体育与健康标准(试验)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2]王崇喜.球类运动--足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现状与创新 篇12

一、我国企业预算功能及预算管理发展介绍

1. 我国企业预算的功能。

很多专业人士对企业预算管理的功能有着不同的看法, 但最终将企业预算管理功能概括为成本控制、业绩评价以及资源分配, 而企业主要是想通过预算管理来实现企业的科学规划、企业运行状况控制以及企业部门间的完美协调。我国有个别学者认为企业控制功能是企业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 控制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经营控制和管理控制两个方面;还有专业人士认为计划也是企业预算管理的基本功能之一。

具体来说, 企业预算具有涵盖提升企业运行效率、优化配置企业资源、实施企业战略等全方位的功能, 它是企业实现战略目标的有力保证, 这是因为企业预算管理具有规划功能、协调功能、控制功能、业绩考核功能以及效率功能等综合功能。

2. 我国企业预算的发展情况。

企业预算管理最先起源西方, 而且企业预算管理经历了形成期、发展期、改革期三个阶段。在这个发展过程中, 预算功能得到了逐步地丰富。预算管理最先是用于政府工作管理中, 由于时代的变革, 企业的发展规模在不断地扩大, 企业的扩张给企业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 而企业预算管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 预算管理就开始服务于企业运行管理, 逐渐成为企业运行的重要法宝。因为预算管理在企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所以它在企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这个时期预算管理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为了进一步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 预算理论有不断地更新, 它吸取了更多的管理工具方法, 使得原有的企业预算管理更加强大。随着时代地进一步变迁, 工业经济开始向知识经济转变, 这种背景下企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 而且企业管控风险也越来越大, 影响企业经营的因素越来越多, 所以对企业预算管理又提出了更高地要求, 从此企业预算管理进入了变革时期。

二、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

企业预算的功能是很强大的, 它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但是不是所有企业经理人都十分清楚它的重要性,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以及其它原因,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发展不是很理想, 而且企业预算管理表现出了很多问题。

1. 企业对预算管理的认识不到位。

到目前为止, 我国各企业进行管理过程中, 所采用的预算概念、操作方法都不完全一致, 甚至有很大的不同。有的企业中, 每个员工对自己所在企业预算管理认识不足, 经常会有人将预算管理混淆为传统的财务管理, 更不用说让他们清楚预算对于每个部门的具体作用。

另外, 很多企业及个人对预算管理的模式认识不足, 通常会产生混淆概念的现象, 在企业预算发展早期, 有人提出将预算管理分为以资本预算为主、以成本预算为主、以销售预算为主以及以现金预算为主四种模式。而随着企业预算管理地不断发展, 又有人提出将预算管理分为以成本和利润为导向、以计算机网络为依托的全面管理模式。总之, 对企业预算管理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这对于企业预算发展来说是个很严重的问题。

2. 预算机构不健全。

预算机构不健全、预算管理监督不到位在我国企业预算管理中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企业对预算管理认识不足, 所以企业没有过多地重视预算管理工作, 同时也没有加强预算机构建设, 有一部分企业或个人简单地认为预算编制完成以后就算完成了预算工作, 所以自然地就出现了企业预算管理不力的情况。

要想给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提供更多的保证, 首先就需要建立完善的预算机构, 完善、健全的预算管理机构需要展现出它的权威性、专业性、代表性。不过当下的企业预算管理还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3. 在企业预算管理中缺少高层人员和基层人员的参与。

企业预算管理工作需要有领导的直接参与, 它绝对不是简单的财务管理工作, 预算管理的设计以及具体实施都需要有领导的参与和决策, 预算管理不仅涉及了企业的战略, 同时也涉及到企业的日常管理, 包括资金流转、业务发展等。但在企业预算的实际管理过程中领导的参与程度是远远不够的。

另外, 基层员工参与企业预算管理也是非常必要的, 企业预算管理是需要依靠企业各个层面间及时地、有效地沟通,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预算信息具有科学实用性, 并且企业预算管理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人身上, 这就需要每个基层人员的积极参与。但是在企业实际预算管理过程中缺少基层人员的有效参与。

三、我国预算管理创新研究

为了提高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效率, 就需要进行预算管理创新。企业预算管理创新主要涉及到两个内容。其一, 企业预算管理层次与选择问题, 我国企业正处在向现代化制度转型的关键时期, 这个时期的预算管理不仅仅是管理方法的改变, 它更是管理原则、理念的根本转变。所以在这个时期企业预算管理需要创新, 而且预算管理创新要着重两个方面, 即预算管理制度的建立;预算管理模式的选择;其二, 企业预算进行分类管理问题, 我国企业类型众多, 不同类型企业都有各自的经营特点, 所以预算管理要结合企业自身的特点进行, 我国企业可以根据经营特点分为三类, 即明星企业、规范企业、落后企业。针对不同类型企业可以实施符合其自身发展特点的预算管理模式, 这样才更有利于企业的快速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 我国企业预算管理的现状不是很理想, 需要采取必要的措施来改变这种现状, 而企业预算管理创新应该是比较有效的, 在企业预算管理创新过程中要注意转变管理观念, 要做到企业预算管理的全面创新。希望可以通过企业预算管理创新来促进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弘.三管齐下, 完善企业预算管理体系[J].会计之友 (下旬刊) , 2010 (10) :11-14.

[2]吴辉, 高晨.预算是企业战略执行和集团管控的工具——以A公司为例对集团企业预算管理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5) :13-16.

上一篇:银行监管理论分析下一篇:健康体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