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外部化

2024-06-23

内部控制外部化(精选12篇)

内部控制外部化 篇1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内部控制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企业管理松弛、内部控制弱化、风险频发, 资产流失、营私舞弊、损失浪费等。表1列举了近年来振动全国的公司破产倒闭或巨额亏损的七宗典型案例。案例显示, 这些公司之所以出现问题, 可归纳为三方面问题:一是明知故犯, 违反法规。如虚开增值税发票等, 已经是触犯法律。中航油 (新加坡) 公司从事的石油期权投机是我国政府明令禁止的。《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 (1998-8) 规定, “取得境外期货业务许可证的企业, 在境外期货市场只允许进行套期保值, 不得进行投机交易。”该公司做了国家明令禁止的事, 进行场外交易、交易超过了现货交易总量。二是内部控制失灵。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成立了风险委员会, 制定了《风险管理手册》, 规定损失超过500万美元, 必须报告董事会。但公司总经理陈久霖从来不报, 集团公司也没有制衡的办法, 没有按《风险管理手册》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和制度。公司规定, 管理层每周会收到来自贸易部门的《周报》 (披露贸易情况) 、风险控制员的《周报》 (分析仓位和盈亏情况) 、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周报》 (分析主要风险) 。然而2004年年中以前, 这三份《周报》都没有提及期权投机情况。在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的《周报》中, 始终将煤油而非期权列为公司最大风险。看似有规可循, 但是缺乏监督, 缺乏可操作性, 制度形同虚设。三是执法不严。四川长虹和南方证券巨额亏损, 却并未及时追究领导责任。从上诉分析可见, 引发我国公司出现诸多问题的关键似乎并不完全在于没有一套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且还有其他问题。

二、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剖析

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制度层面的建设与完善, 这可以通过很快制订出一套规制快速完成;另一个是制度执行层面。目前上交所、深交所、国资委及财政部推出系列内部控制管制规定, 只能算完成了一半任务, 更难巨的执行任务才刚刚开始 (沪、深交所及国资委内部控制规制) 或沿未启动 (财政部的内部控制标准的执行) 。形成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中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外部客观因素的影响, 包括国有企业所有者缺位、民主政治体制有待加强、法制有待健全完善、公民道德与诚信还存在问题;还有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完善引致内部人控制现象、内部制度不完善、管理层领导素质较差等问题。但是最关键的原因, 是“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 因经济体制改革的落后以及政府职能的错位, 管理层控制风险的激励不足。在激励机制没有到位之前, 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规章制度再完善, 也有可能是形同虚设” (许小年, 2007) 。但是激励机制的到位需要相关部门的配合及法规的完善, 这又需要漫长的过程, 因而目前而言, 这似乎是无解的。

三、内部控制标准推出的理论诠释

从理论上解释, 财政部推出的内部控制标准能否达到预期目的, 情况似乎并不令人乐观。

一方面, 内部控制标准属于企业经营自主权范畴。就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视角而言, 内部控制建设应是企业经营权的一部分, 政府部门发文要求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并需定期披露经由事务所评估的内部控制评估结果报告, 这是否有越权之嫌?我国早在1992年7月《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件》中规定下放国有企业14项经营自主权, 其中就明确规定, 企业可以享有内部机构设置权等。随后的《公司法》等法规中相继作出了类似的规定。现在经由政府颁发并强制推行《内部控制标准》, 隐含的前提假设应当是, 企业由于存在各种问题, 无法有效进行自我约束, 无法制订并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股东也不能有效约束公司管理层, 所以需要借用政府公共权力方式约束企业管理层。国有控股企业而言, 政府部门可以作为所有者代表, 逻辑上可以解释, 可以强制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 但是中小企业及非国有控制公司呢?政府不能以所有者面目出现, 只能是借助政府公权力角色, 以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代言人来推广内部控制制度。那么政府管理边界究竟在哪里?多大程度上政府的监管对企业而言是一种帕累托改进, 而不是好心办坏事呢?美国的萨班斯法案的匆忙推出, 已引致美国企业及欧盟等一片怨言, 且非美国公司执行萨班斯法案的时间一不规则推迟就告诉我们, 内部控制标准的执行并不是一帆风顺。

另一方面, 执行内部控制标准需要增加额外的成本, 这些额外的成本由谁来负担。世界各地一些小公司纷纷放弃在美国上市计划, 其中重要一条就是萨班斯404条款的实施, 导致小企业无法承担其过高的成本, 美国一些议员已呼吁, 从长期效果看, 实施这一法规可能削弱美国资本市场的竞争力。我国政府部门监管企业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增加了政府有关部门权力, 很可能引致过度监管和“寻租”, 窒息本已市场化不足企业活力和创新精神。萨班斯对企业的过度监管、对财务报表几近苛刻的要求、欧盟对此法案的极力抵触, 乃至一再推迟在外国公司实施萨班斯法案的时间表, 说明萨班斯并不是一剂灵丹妙药。

第三, 尽管我国企业内部控制需要加强, 但是促使出台内部控制标准的直接原因确是耐人寻味的。财政部等上报国务院《关于借鉴〈萨班斯法案〉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报告》 (2005-6) 中, 明确告知, 直接引致《标准》出台的导火索实乃美国萨班斯法案的诞生。这种“他人感冒, 跟着吃药”现象, 企业内心是否会有不同的想法, 不得而知。

第四, 我国内部控制系列标准的美国痕迹过于明显, 是否适合中国国情, 尚待时间考证。如美国八要素, 我国是五要素, 按财政部说法是, 定义借鉴CO SO报告五要素框架, 内容上体现了风险管理八要素框架, 目的是为了国际趋同、在美上市公司符合上市地内部控制监管要求提供有益参考。殊不知, 这种国际趋同是否适合中国国情就另当别论了。其实欧盟对美国萨班斯的态度就十分矛盾。欧盟一方面理解《萨班斯——奥利克斯法案》的目标, 支持其所采取的措施。同时, 要求美国对欧盟的相关内部控制方面执法情况给予相互承认, 并认为欧盟对投资进行保护的监管方法是可以与美国的规则相“对等”的。然而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 (SEC) 和公共会计委员会 (PCA O B) 不能接受使用“对等”这个概念作为向欧盟提供广泛豁免的基础。事实上, 欧盟仍在敦促PCA O B规则批准机构的SEC给予欧盟审计公司注册豁免 (这一注册要求是以SO A法案第106c为基础的) 。

四、政府监管部门应对措施

内部控制制度可以看作是政府为了使企业避免出现失控现象而使用的一种手段, 根据网络系统理论, 政府只是网络中的一环, 在实现企业控制制度有效性方面, 第一、国资委、证券会、财政部、公司等之间具有相互依赖性。他们各自拥有不同的可自由支配的资源 (如法定权利和民主合法性;信息和资源;公共支持) , 在非合作条件下, 行动者不能实现自已的目标。第二, 复合性。行动者之间不一定具有稳定的偏好, 内部控制制度的发布可能和一些大的国企商量, 与中小民营企业未能达成一致, 引致内部控制执行会在他们之间引起不同反应。第三, 自给自足性。网络中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公司可能试图从中制订自己的内部控制制度, 而并不愿意经由政府强制推广所谓的标准。第四, 不稳定性。由于内部控制制度在政策网络中地位和关系的变化, 各企业可利用的资源也可能变化。外部环境可能改变执行成本, 造成不稳定性。上述的这些特点, 使得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执行存在复杂多变性。手段治理即成为最常用的方法, 即通过强制上市公司或央企评估内部控制制度, 并经由民间审计评价并出具评估报告。这种手段治理的方法是假定网络系统是既定的, 即所谓的外部条件在较长时期内是不变的。实际上, 这种结果难以预料。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 可以通过网络系统的管理和重建来达到目标。可以有四种方法:

一是增加信息披露渠道, 形成冗长的关系链条。政府部门可以从证监会、国资委、上交所和深交所、公司本身、会计师事务所不同渠道获取信息, 增加了公司隐瞒信息的风险, 促使公司尽可能披露更真实的信息。

二是考虑企业执行内部控制制度应满足激励相容与参与约束, 促使企业自愿披露。参与约束是指指执行内部控制制度获得的期望效用要等于或大于不执行的效用, 这才能保证公司自愿执行内部控制制度。激励相容约束是指给定委托人 (政府监管部门或国资委或证监会) 不能观测到代理人 (公司) 的行动.和自然状态, 在任何的激励合同下, 公司总是选择使公司本身的期望效用最大化的行动。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做到这两点, 才能努力促使其自愿执行, 达到帕累托改进。一种办法可以考虑引入新规定, 如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执行将纳入企业是否被“ST”中, 作为其中一项考核因素。目前内部控制指引中, 并未有相关规定。只是简单规定需要经事务所审计, 并出具报告, 但是如何后续处罚并没有明确, 所以公司和事务所可能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 从形式上做到多方满意, 违背政府立法初衷。

三是在企业与政府合作中找到平衡点。可以采用驱逐公司 (如取消对未达标公司的配股资格) 、市场机制 (如降低政府对该公司产品的采购) 、基本管制 (如不允许扩大经营范围) 等促使企业合作。当然, 这些措施从表面看来是非理性, 但其会产生对稳定性的需求, 并因此为重建网络提供了机会, 因而也是理性的。

四是以不同方式增加宣传力度, 让更多企业了解支持内部控制标准的推广与执行。从长远看, 内部控制标准的执行应当是有利于企业的, 不会增加企业负担。政府部门的执法监管并不是干涉企业自主权, 而是服务于企业。另外, 考虑到中小企业执行内部控制标准的成本过高, 可否考虑出台类似美国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指引》, 以减少中小企业的执法成本。

参考文献

[1]胡也军:《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财会通讯》 (理财) 2008年第12期。[1]胡也军:《浅谈企业内部控制》, 《财会通讯》 (理财) 2008年第12期。

内部控制外部化 篇2

摘要 内部控制是企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保障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大内控制度的执行力度并随着外部监督机制的健全不断促进企业发展。近年来随着企业的联合重组生产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管理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企业又如何进行外部监管这是个值得认真探索的课题。笔者认为两者应有效结合融为一体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达到防范各种风险的目的。关键词 外部监管 内控制度 内部审计 预算管理 人员素质 “中原之行哪里去郑州亚细亚”。中央电视台的广告宣传几乎成了一种“挡不住的诱惑”一时间郑州亚细亚集团声名鹊起“亚细亚”现象令中国商界内外人士趋之若鹜甚至引起了理论权威、政府高层的关注。确实亚细亚集团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它走的是一条与传统经商之道相悖的现代营销之路它采用的是先进的CI战略系统、别具一格的公关手段、新颖而又温馨的广告宣传、半军事化的管理模式。这一切使得亚细亚集团在硝烟弥漫的“中原商战”中脱颖而出给同行带来了危机感和紧迫感给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商界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然而亚细亚集团却从昔日辉煌的顶峰匆匆滑落下来效益猛降、债台高筑、官司缠身、集团瓦解。曾经照亮中国商界的那一轮“亚细亚”太阳陨落了它那一抹残留的余晖给人们以深深的思索。由“亚细亚”引发的思考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严格进行外部监管。由于亚细亚内部控制和外部监管存在问题必然最终走向倒闭之路。尽管它只是我国企业的一个个案但这种现象却颇具普遍性。因此如何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如何进行企业外部监管将是我国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难题。经济现实迫切要求我国企业早日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外部监管的效率和效果。目前我国企业经营效益普遍较差会计造假行为严重财务报告严重失真企业违法违规现象愈演愈烈进而成为普遍现象。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内部控制的缺失与缺陷难逃其咎。问题还在于我国很多企业还未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对内部控制还存有很多误解以为内部控制就是十堆堆的手册、文件和制度或者认为内部控制就是内部成本控制、内部资产安全性控制等甚至对企业内部控制根本没有概念。现状急需改变 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可以合理保证企业合规经营、财务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和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而合规经营、真实的财务报告和有效率的经营也正是企业风险管理所应该达到的基本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内部控制是风险管理的必要环节内部控制的动力来自企业对风险的认识和管理。相反如果没有良好的内部控制则往往会导致各种错误和舞弊的产生甚至造成企业的破产倒闭从国内的亚细亚倒闭、巨人集团衰败、“银广厦”案到国外的巴林银行倒闭、“安然事件”等无不是由于其内部控制缺损或失效所致。因此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事件发生的一种长效机制。既然内部控制是作为防范企业风险的机制而存在那么如何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又如何加强外部监管呢笔者认为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建立健全财务机构和制度为企业监管做好准备 1合理设置财会机构。目前一些企业将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合并设置在一起这是同传统的管理模式相适应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的财务活动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集团企业资产规模大资本链条长、管理跨度宽、筹资渠道及方式多样化财务与会计职责不明的弊病越来越明显。因此财务机构与会计机构分设就显得尤为必要。建立和落实财务监管工作的责任机制是做好企业承包监管工作的根本保证。财会机构应在企业总会计师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财务部门可分设财务处和会计处再根据工作内容下设专业科。财务处的主要工作包括1.筹措资金及跟踪管理2.参与投

资项目的可行性分析及项目的跟踪管理3.预算的编制、考核4.利润分配 5.财务分析。会计处的主要工作包括1.按照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及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要求进行会计核算出具会计凭证编制会计报表2.根据企业管理者的要求编制内部会计报表3.负责纳税计算、申报4.办理日常报销等。财务处与会计处分设可使各部门工作目标及职责明确分别把关既可保证部门之间工作有章可循又能保证相关职责之间的相互制约。2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建立健全财务制度具体包括五项内容一是资金监管方面包括筹资管理、资本金管理、消费资金管理、运营资金管理等各项制度二是资产监管方面包括损失的核销、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和年限等重要会计政策对外担保、对外投资的审批制度损失及固定资产报废制度等三是成本费用监管方面包括业务招待费的开支办法和标准、递延资产的计列、固定资产的竣工入账、待摊和预提费用的处理等各项制度四是收入、利润及其分配的监管等制度五是严肃财务报告及其监管制度。3制定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新《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这为研究制定单位内部牵制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据。企业有大量资产和经营活动都在运行企业要加强对其财务监控就必须制定并实行严密的内部牵制制度这有利于进一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控制经营风险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制定企业内部牵制制度首先必须明确控制目标要找到控制点即容易产生错弊而需要控制防范的环节如审批、核对、审签、结算、记账等等以达到纵向即在同一部门内不同岗位、上下级之间的相互牵制与横向即企业的一切经济活动应由不同部门分别处理使一个部门的记录受到另一个部门的牵制的有机结合。其次要实行企业重大经济活动联签制度。企业在明晰产权关系后应明确各级所有者与经营者的责任与权利建立健全集体决策机制特别是企业重大的贸易、投资活动必须有财务人员、审计人员参加经集体研究分头把关。再次加强企业内部稽核工作。内部稽核从广义上讲应该包括内部审计机构对整个企业经济活动的审查及财务部门内部的日常审核。

二、构建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立配套的奖惩制度 1构建严密的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包括以下三个层次一在企业设立委派财务总监进行事前监督。企业应明确财务总监的职责当好领导的参谋在其任期内常驻企业对资金实施全面监控尤其大额资金运用应实行双签制由财务总监及企业负责人共同签字。至于大额、小额资金划分由企业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二“供产销”全过程中应融入相互牵制、相互制约的制度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进行事中控制。有关人员在处理业务时应明确处理权限和应承担的责任。大宗业务应由部门负责人及企业负责人双签还必须有多家单位至少是三家单位的报价经手人员报经部门负责人及企业负责人签字同意购进零星小额由部门负责人负责审查但应由企业负责人授权。禁止一人独自处理业务的全过程。三设立事后监督即根据会计部门提供的核算资料对各部门各项业务进行定期或日常检查。事后监督可由财务总监负责将监督的过程和结果直接反馈给企业负责人及各部门负责人提出自己的改进意见提交企业负责人。2建立配套的奖惩制度企业必须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考核对出现的问题及时解决在执行中逐步完善内控制度对不执行或执行不力引起恶果的应进行严惩。

三、建立和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促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正常进行。内部审计是企业对其内部各项经济活动和管理制度是否合理、合规、有效所进行的监督和评价它可以说是其他内部控制的再控制。内部审计有助于企业发现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促进企业依法经营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建立健全内部审计机制。建立由上级审计部门或本级审计委员会直接领导的内审体制内审不受管理层制约独立客观地开展工作。明确内审的宗旨、职能和地位、权限以及内审范围、程序、方法等。内审机制要有畅通的报告关系能直接向内部管理层之外的阶层报告。内审与外审、上一级审计与下一级审计相结合多层次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由于客观地位的局限性内审无法对本企业领导者和同级管理层进行审计为弥补这一控制的薄弱环节应该会同社会审计或上级内审部门负责对下级管理层的审计对各级管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充分发挥内审的作用。2加强对内部控制系统的监督与评价。通过一般性的财务收支审计发现内部管理方面的漏洞提出改进措施防止或减少风险事件的发生促进企业提高效益。3抓好经济责任和效益的审计。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领导的素质和管理行为将直接决定企业的兴衰搞好企业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是投资者和管理者对经营者监管的共同要求这就必须使领导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成为一种制度。同时要加大对企业效益的审计力度审查其核算是否合规准确有无虚报盈亏的情况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变企业短期行为为长期行为。

四、实行科学的、全面的预算管理为企业监管提供检验标准和考核依据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企业经营也不例外必须实行有效的预算管理。预算管理是指企业为达到既定目标而编制的经营、资本、财务等收支计划这是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预算是控制的基础只有在预算体系正确完整的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完善的内部控制。1预算的内容。凡是与企业经营活动有关的内容如采购、销售、成本费用、固定资产投资、人员流动、现金流量等都应纳入预算管理范畴但应以营业收入、成本费用、现金流量作为预算重点以利润目标为预算起点实行有效监控。营业收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营业收入预算是否得当关系到整个预算的合理性和可行性。成本费用预算是支出预算的重点既要考虑经营性支出更要对资本性支出项目实行“量入为出”的预算管理杜绝没有资金来源或负债风险过大的资本预算。现金流量则是企业在预算期内进行正常经营管理活动的保证没有先进的现金流量预算整体预算管理将成为无米之炊。2预算的编制和执行。全面预算是一项集体性工作需要企业的各部门和员工的积极参与但无论采用自上而下还是自下而上的编制方法决策权都应该落实在内部管理的最高层如成立由厂长、经理层及各部门主管组成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并由其进行决策、指挥和协调整个预算工作。预算调整或追加实行逐项申报、审批制各部门不得擅自调整预算。预算的执行由各预算单位组织实施并辅之以对等的责任、权利与义务关系。3预算的监控与考核。预算管理的核心是监控监控有序可以确保预算目标的完成。内部审计部门将经营活动同企业的预算目标相联系随时根据预算目标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监督并向管理层报告。预算期终了时将其作为监控预算执行情况及对预算执行者执行预算效益实绩的考核依据预算的实际执行必须与预算相符并将其作为考核预算制定者制定预算效益实绩的标准。

五、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 加强各部门的信息沟通提高企业内部控制效果。企业的内部控制主体是人如果相关人员不配合内部控制制度就会失效经营风险、会计风险就会加大因而应加强人员沟通共同把内部控制工作做好。企业应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起覆盖的网络系统特别是财务部门应使用设置了严密稽核系统并经有关部门批准的统一的财务网络软件。在网络环境下企业财务活动可以进行远程处理进行实时监控同时也可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协同大大提高财务、经营等各方面信息的传播、处理、反馈速度以提供给决策层最新、最全面的相关数据资料使其所做出的决策更具实效性、准确性产生最优的决策方案。当然网络技术的应用也将使企业承受一定的财务风险。电子商务、网上银行、网上投资、网上结算、网上报税等业务的发展直接将会计核算及财务监控带入一个更广阔的领域如果有效监督机制跟不上就会给经济犯罪打开

方便之门将严重威胁到企业财务安全因此企业必须采取相关内控制度加以防范。

六、改进人力资源管理机制提高企业人员素质。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经营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境界和广大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能为内部控制程序的执行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政策直接影响到企业中每一个人的表现和业绩。良好的人力资源政策对培养企业人员提高企业人员的素质更好地贯彻和执行企业内部控制有很大的帮助。因此企业应面向人才市场引入竞争机制合理配置企业人力资源形成任人唯贤、优胜劣汰的用人机制。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行为进而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因此企业应加强对企业经营者的学习教育从知识、技能到职业道德、经营理念等方面提高其素质逐步形成学习型企业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在进行人员控制时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人员素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必须面对新环境培育新的企业文化将适应时代特色的新管理理念、管理风格灌输给企业的各管理阶层和普通员工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和对企业的忠诚度增强员工对企业目标的认同感以顺利实现企业的各项目标。同时还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培训机制不断提高员工素质。

2、推行财务总监委派制。财务总监委派制是世界各大跨国公司进行财务集权管理的基本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事前控制性、审计经常性、反馈及时性、高度专业性和独立性等特点可帮助企业进行有效的财务控制。具体施行时可按上级部门与下级部门之间的隶属关系、管理权限逐级委派各级财务总监。

3、加强对内部人的管理。一是加强对企业负责人的内部控制监督建立企业重大决策集体审批等制度以杜绝个别负责人独断专行胡作非为二是加强对职能部门的控制监督建立部门之间相互牵制的制度以杜绝部门权力过大或集体循私舞弊三是加强对关键岗位管理人员的控制监督建立关键岗位轮岗和定期稽查制度以杜绝重要岗位人员以权谋私或串通作案。

关于内部审计外部化回归的研究 篇3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回归现象的内因

20世纪末,在一个迅速变化的环境中管理导向内部审计模式逐渐暴露其不足之处,如内部审计开展的只是事后的评价和反馈,内部审计对象与企业目标联系不够紧密,内部审计不能证明它在企业的价值链环节中是必不可少的。同时,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压力进一步促进内部审计行业从业人员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回归现象的外因

2001年底,美国最大的能源交易商安然公司的会计造假案发生,并申请破产保护,造成了美国资本市场的巨大恐慌。其外部审计师——原国际五大会计公司之一的安达信会计师事务所由于审计失败倒闭。安然公司会计欺诈的情况下,会计,审计,公司治理,证券买卖及系列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的讨论,特别是安然公司的会计欺诈案后,也接二连三的施乐,世通等企业会计监管诈骗案,使人们意识到这可能是由于美国资本市场有一个系统的缺陷。为此,在美国社会各界敦促下,美国国会和参议院加快立法进程,试图阻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制度性漏洞。

2002年7月25日,美国国会通过了《萨班斯—奥克斯利法案》。 7月30日,由布什总统签署后,它正式成为法律生效。

该法案不仅对许多《1933年证券法》和《1934年证券交易法》中的内容进行了修改和补充,还对会计行业的监管、审计独立性、财务信息披露、公司问责制、证券分析师行为等多方面提出新要求。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实施的背景

(一)必要性

1.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管理制度逐步规范,而相应的风险意识也逐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层也加大了对企业经营业绩以及风险管理的关注度。因此,内部审计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隨之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这已是大势所趋。

2.社会分工专业化和企业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是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推进因素。根据科斯的理论:“企业经营倾向于扩张,直到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这也就是说,在内部审计业务上,如果交给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的费用小于企业内审部门处理的成本的话,企业将倾向于前者,内部审计外部化会为企业所接受。

(二)可行性

1.国外的成功经验

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内部审计外部化,至今,内部审计外部化发展速度惊人。如毕马威、德勤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承包了美国、加拿大几乎一半以上的内部审计业务。在美国,汽车、电子、石油和天然气等行业有超过50%的企业实施了内部审计外部化。

这样的尝试大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因为内部审计外部化所花费用小于自身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开支,节约了企业的财务预算支出;此外,审计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由于外聘会计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审计工作很好地反映了企业的真实情况,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层作出正确的决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些成功的实践也为我国的内部审计外部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我国已具备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供给方一一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的国际化,会计事业也随之向国际化发展,国际化的审计经历让他们接触到了内部审计外部化,中国巨大的市场吸引了大批国外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加盟,这些著名会计师事务所促进了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国内的事务所提高自己的审计能力。这也使我国具备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基础。

(三)优势

1.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作为企业内部的一个部门,内部审计机构在工作实施中总与管理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同时事务所之间激烈的竞争会使其想方设法提高审计质量,因此能站在一个客观和公正的立场上来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并客观地报告审计结果。

2.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节约企业的费用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对审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单纯的财务审计并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在现有形势下,内部审计的职能必须从财务审计向经营效益审计、风险审计等方面拓展。这时,内部审计通过聘请外部审计人员所付出的成本远远小于招聘、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节约的企业的资源,更好地实现企业利益最大化。

3.内部审计外部化是一种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

随着我国会计事业的发展,会计师事务所中聚集了一批具备高素质的注册会计师,他们受过正规训练,长期从事签证、咨询业务,更有效地利用了注册会计师的价值,从而起到优化社会资源配置的作用。

4.内部审计外部化提高了审计的质量,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多年的审计实践让会计师事务所聚集了一大批具有专业知识的注册会计师。他们经验丰富,熟悉不同行业、不同业务的审计工作,并且能够根据自身经验及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并提出符合管理者需要的建议,同时,通过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并且能够降低审计成本,使企业集中有限的资源用于追求更具战略意义的目标,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课题编号:2011年浙江财经学院学生科研项目(2011YJX14)

参考文献:

[1]姜薇.双赢:内部审计外部化之选择.理财杂志.2005(6):88-89.

[2]刘焕皎.协力式委外—内部审计外包方式的选择.财会月刊.2005(9):78-79.

[3]马金达.内部审计外部化是否真是一副灵丹妙药.审计月刊.2004(6):12-13.

[4]周为利.国外内部审计外包及启示.审计与经济研究.2002(3):62-63.

内部审计外部化及其论争 篇4

1 内部审计外部化实施的背景

1.1 内部审计外部化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企业管理制度逐步规范, 而相应的风险意识也逐步增强。企业经营管理层也加大了对企业经营业绩以及风险管理的关注度。因此, 内部审计的地位越来越突出, 而随之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越来越严格。因此, 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已是大势所趋。社会分工专业化和企业对价值最大化的追求, 是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推进因素。根据科斯的理论:“企业经营倾向于扩张, 直到企业内部审计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 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 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这也就是说, 在内部审计业务上, 如果交给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的费用小于企业内审部门处理的成本的话, 企业将倾向于前者, 内部审计外部化会为企业所接受。

1.2 内部审计外部化可行性

国外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出现内部审计外部化, 至今, 内部审计外部化发展速度惊人。如毕马威、德勤等“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承包了美国、加拿大几乎一半以上的内部审计业务。在美国, 汽车、电子、石油和天然气等行业有超过50%的企业实施了内部审计外部化。这样的尝试大大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 因为内部审计外部化所花费用小于自身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开支, 节约了企业的财务预算支出;此外, 审计质量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由于外聘会计师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专业胜任能力, 审计工作很好地反映了企业的真实情况, 有利于企业经营管理层作出正确的决策, 提高企业的竞争力。这些成功的实践也为我国的内部审计外部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2 内部审计外部化存在的问题

2.1 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目前在我国企业中, 大部分内部审计机构是在总经理或分管财务的副总经理领导之下, 甚至有一部分是由负责财务的总会计师主管。这一制度安排导致两个方面的问题:①内部审计的触角很难触及经营者这一高层次的代理人的经营决策活动, 因为内部审计机构往往直接对其负责。②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从形式上看, 内部审计人员不具有独立性。他们在经营者的领导下工作, 必须服从其领导;从实质上看, 内部审计人员也不具有独立性。他们依附于企业, 从企业获得生活所需的资金。经营者及各管理层都有权评判他们的工作业绩。内部审计人员为了能够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 必须同管理层协调好关系。在这种利益的牵制下, 内部审计人员实质上的独立性受到严重影响。

2.2 内部审计的工作范围偏小

我国内部审计的工作主要停留在财务导向阶段, 即侧重于财务收支的查错防弊, 以及偷税漏税、违纪违规等财务审计的内容。近几年来, 虽然有些大型企业内部审计的理念有了新发展, 由传统的财务审计发展到经营效益审计, 但经营效益审计仍居于次要地位, 同时在内容、方法和形式等方面与西方国家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

2.3 内部审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

内部审计又是一种集查错防弊、兴利以及增加企业价值为一体的综合性活动, 这些都决定了对内部审计人员复合型的高素质要求, 不仅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一定的财务会计、审计知识, 还要求内部审计人员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 具备管理、法律、金融、工程、技术、信息等多个学科方面的知识。因此企业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人员的知识结构就成了内部审计是否有足够胜任能力的基本条件。我国目前内部审计人员大多都是财务会计审计专业出身, 外专业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较少, 这样势必无法适应财务审计之外的其他审计类型。

3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模式选择

内部审计作为公司治理的一部分, 其发展也受到公司成长的影响。在公司成长的过程中, 随着公司治理结构的不断完善、治理机制的逐渐健全, 企业对内部审计的要求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因此, 在我国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 可以结合企业成长周期理论选择我国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模式。

3.1 初创期

这个时期企业以“生存”为目的, 内部审计在企业中处于次要地位。由于受资金、人力等因素的制约, 企业一般不会设立内部审计机构。但是, 这并不能说明企业不需要内部审计, 毕竟所有者要审查最高管理当局履行外部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 最高管理当局也要审查其下属各部门履行内部受托经济责任的情况。因此, 对于偶发的内部审计业务, 管理当局完全可以将其委托给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外包的内部审计可以把重点放在内部控制建设与风险防范上。

3.2 成长期

成长期企业的主要任务是夯实基础、增强自己的竞争实力, 避免陷入多元化扩张的陷阱。内部审计作为企业价值的增加者, 不但要面向内部经营管理活动, 加强检查、评价, 以保证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指令得到及时、有效的贯彻执行, 而且要面向外部环境, 加强调查、分析, 以提供经营管理者正确决策所需的建议、咨询、资料, 提高管理效率, 最大限度地为增加企业的价值服务。此时, 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和经验可能不足, 而外部审计人员见多识广, 了解许多行业的发展情况, 具有丰富的审计经验。因此, 对于内部审计人员不能胜任的业务, 企业可以采取内部审计部分外包的形式。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外部审计人员的合作, 能获得许多内部审计工作所需要的职业经验, 从而提高内部审计的服务水平, 提高企业风险管理、风险控制的效率。

3.3 成熟期

成熟期的企业资源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市场份额相对稳定, 企业管理正规化。但成熟期的企业容易出现生产和管理“老化”的问题。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 企业应不断挖掘潜在的市场需求、提高核心竞争力, 从而维持和提高公司产品及服务的市场份额。内部审计作为企业价值的增加者, 应着重研究企业的创新力, 更好地发挥其管理控制和服务的职能。企业可以根据需要, 将非关键领域、耗费大量精力且重复性强或一些效率比较低下的内部审计业务委托给外部审计机构或人员。但在做出具体决策时, 要综合考虑相关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 认真权衡各种因素和关系的影响。

3.4 衰退期

处于衰退期的企业, 营业额下降, 创新能力急剧下滑。对于内部审计机构来说, 就应该以创新、获得资源为工作重心, 重点研究企业资源利用率降低的原因, 寻求对策, 并且积极为企业战略决策的转变提供服务。此时, 内部审计的发展可以参照成熟期的内部审计模式。如果衰退期的企业经过努力仍无法获得新生, 那么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也应进行相应的转变。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减少开支, 转回以财务审计为主, 因为实施其他的附加审计已经不能增加企业价值了。那么, 企业此时也不需要将内部审计外包, 否则将增加企业的运行成本。

4 内部审计外部化后保证内部审计质量的对策

4.1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主要由单位的实际情况而定

现在有两种内部审计外部化:第一种是企业直接委托相关专业的会计师事务所提供内部审计服务;第二种是企业内部专设审计机构, 全权由企业的内审工作人员和外部审计师联合操作这项工作。就中小企业来说, 由于业务量比较少, 如果想招聘到高水准的审计师是比较困难的, 基于对成本的计算, 企业将内部审计的项目进行外包处理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但是内部审计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 要求又是比较高的, 并且内部审计在制度规范方面也相对更加复杂, 因此能把部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处理会是一个更不错的选择。

4.2 内部审计的工作规范与准备需要得到完善

在当前, 内部审计外包是一个新兴的产业领域, 该产业的兴起意味着在内部审计过程中必须加强管理与监督, 避免在产业兴起的过程中因利产生恶意竞争, 从而影响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内部审计服务质量, 导致该产业的不利发展。为了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应该使外部审计师对内部审计有足够的了解, 使其能够胜任内部审计的工作, 做到内外部审计相结合, 互相学习从而共同发展。

5 结论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依附于企业, 并从中获取经济利益, 一方面维护所有者的利益, 对经营者进行监督;另一方面要听命于经营者。这样难以做出客观的职业判断。管理层过低地估计了内部审计可能创造的价值, 忽视了内部审计创造价值的隐蔽性和长期性特征, 忽视了内部审计对包括风险投资与管理在内的价值增值审计的作用。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应将以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合法性的查证及生产经营监督的审计, 转换为以评价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合理性与有效性, 把评价决策的科学性、评价资源利用的效率与效果、评价过去经济活动的效益优劣、评价项目和投资的可行性等作为内部审计重要内容和日常工作。

摘要:为了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各企业必须努力改变现状, 加强内部控制管理, 企业管理层将本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部分或全部委托给会计师事务所或其他专业人员行使, 从而使内部审计业务出现外包的趋势。本文从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利弊进行多方面的分析, 结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 并从内部审计业务长远发展出发, 提出了较完善的相关对策思考。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化,外部化优势,外部化劣势

参考文献

[1]徐政旦.内部审计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内部控制外部化 篇5

外部链接,又常被称为:“反向链接”或“导入链接”,是指其他网站链接到你的网站的链接。

外部链接指的是针对搜索引擎,与其它站点所做的友情链接。高质量的外部链接指:和你的网站建立链接的网站知名度高,访问量大,同时相对的外部链

作用

外部链接主要有两个作用。一个作用是面向用户,用户可以通过A网站的链接点击到B网站从而带来访问者,另一个作用是外部链接可以分享到一部分权重,A网站链接到B网站代表A网站告诉搜索引擎它信任B网站,觉得B网站是一个不错的网站从而给B网站投了一票,这样B网站就可以从A网站分享到一定权重,并在搜索引擎那的权重得到提高。

接较少,有助于快速提升你的网站知名度和排名的其他网站的友情链接。

内部链接

与外部链接(即反向链接)相反,内部链接是指同一网站域名下的内容页面之间互相链接。如频道、栏目、终极内容页之间的链接,乃至站内关键词之间的Tag链接都可以归类为内部链接,因此内部链接我们也可以称之为站内链接,对内部链接的优化其实就是对网站的站内链接的优化。

内部链接的作用

我们都知道外部链接可以提高网站权重,进而促使排名靠前,那么内部链接又有什么作用呢?反向链接的重要性,很多SEO项目其实到了后期就是外部链接的交换与维护,由此也可见外部链接对网站排名的重要性。但是很多SEO将外部链接当成网站优化的全部,这其实是非常错误的,因为合理地安排内部链接,尤其是大型网站,合理的内部链接部署策略同样可以极大地提升网站的SEO效果。作为SEO,我们不应该忽略站内链接所起的巨大作用。

内部链接的优点

内部链接容易控制,成本低。你直接就可以在自己的站上进行部署,不像外部链接的不可控性比较大,需要大量的购买或长期的积累才有办法实现稳定的SEO效果。

脚本链接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几点建议 篇6

关键词:内部审计 外部化 建议

▲▲一、从整体层面进行外部化决策的建议

首先应区分是否进行全面外部化。

我们可以先针对企业的性质和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置情况,粗略的做一个判断。由于我国企业本身存在特殊性,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特征。如大型央企、国企,自身企业结构完整,组织完备,政策也明确规定此类企业必须设置内审部门。对于此类企业,进行部分外部化审计比较适宜。全部外部化不仅不符合相关政策法规,且内审部门将形同虚设,失去存在意义。此类企业在聘请外部审计时,管理咨询、补充审计是较好的选择方式,这样可以让内审人员参与企业审计的全过程,最终提高企业内审人员的综合管理水平。而对于大多数中小企业,自建内审部门可能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成本庞大,而进行全部外部化则可以省时省力省钱,不失为一个方便的选择。但从企业长远发展的角度来看,企业最好能够设置少数专职审计人员,与外审人员进行良好沟通,以便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免在审计方面受制于人。

▲▲二、对外部化商进行多指标衡量

企业在进行外部化商的选择时应考虑如下几点:

(一)资质。只有具备内审资格的外部化商才能具备为企业提供内审业务的实力;

(二)业务水平。外部专家与高级技术力量的支持是企业选择内审外部化的重要驱动因素,高水平的外部化商才能满足企业复杂的内审业务需求;

(三)信用。执业信用良好的外部化商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外部化过程中的风险,提高企业信誉;

(四)费用。成本效益也是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费用太高得不偿失,费用太低则服务质量值得怀疑,因此应选择适度的收费服务;

(五)战略合作前景。若能与外部化商建立长期的战略伙伴关系,则既可以减少监督成本和信任成本,也有利于外部专家对企业进行长期跟踪关注,对企业了解更加全面,更有可能提出具有增量价值的意见,对管理层的企业战略决策做出更大贡献。但也应防止对外部化商过度依赖,一旦合作终结无法迅速转换,建立新的合作伙伴。

▲▲三、加强内外沟通

由于外部审计专家无法长期深入了解企业状况,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企业内部管理层应与外部审计专家进行充分沟通,为他们提供足够的信息,充分表达自己的期望和对企业的长远规划。在企业根本利益上应和外部审计专家达成一致,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对此,可以采取期权激励措施,以便让双方的根本利益相一致。外部专家在审计过程中如果遇到瓶颈,也应及时与内部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以全面掌握企业相关信息,为企业管理层提供改进意见,帮助管理层进行战略决策。

总之,加强内外沟通是一个双赢的过程,内审人员可以不断提高自身技术水平,掌握企业核心机密,外部专家可以充分了解企业情况,促进自身业务进度。

▲▲四、合理划分内外界限

内审外部化起步较晚,需要国家政策予以大力引导,其面临的最大拷问在于独立性的问题。

内审和外审在审计目标、范围、对象、方式、层面、受托关系方面存在差异。从角色上看,企业管理层既是外审的被审计对象,又是内审的委托方,因此容易造成审计主体混淆。如何确保外审独立性,是内审外部化过程中需要审慎思考的问题。设置监察机构,对外审过程进行监督考核,或将内外审委托给不同机构,是可以考虑的可行性措施。

▲▲五、在选择外部化时注意防止商业机密的泄漏

一旦确定选择内审外部化,企业应当审慎评价内审各个方面的外部化内容。除非少数情况特殊确实难以设置内部审计部门的企业,其他企业应当进行有选择的外部化。对于一些比较程式化的项目如财务、项目审计,可以采用全部外部化,因为其具备较规范的行业标准,审计方法和流程比较成熟。而对于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审计内容则应谨慎考虑,若不涉及企业商业机密,不妨碍管理层意志,可以交由外部专家。若涉及企业核心经营业务,则必须由内部人员全面跟踪,参与审计过程,因为这是企业价值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企业全程把控。而对于风险审计,客观来讲难以做到外部化此业务,因为风险审计是内部审计管理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管理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马金达.内部审计外部化是否真是一副灵丹妙药[J].审计月刊,2010,(6):12-13.

[2]王普查.对注册会计师开展内部审计服务的探讨[J].生产力研究,2011,(5):206-208.

[3]崔刚.以组织发展与战略管理为背景的内部审计外部化研究[J].中国注册会计师,

[4]赵光宏.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思考[J].经济师,2011,(1):230-231.

[5]姜薇.双赢:内部审计外部化之选择[J].理财杂志,2008,(6):88-89.

【作者简介】

张倩,女,(1989-06),山东济宁人,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會计学专业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 会计理论与方法

刘静娴,女,(1989-02),湖南娄底人,中央财经大学会计学院会计学专业12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管理理论与方法

栾永昕,女,(1982-11),江苏扬州人,江苏北方湖光光电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

内部审计外部化实现途径分析 篇7

一、我国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

在我国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有着现实的可行性, 因为我国内部审计在角色定位和自身能力上存在缺陷等原因, 导致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很难完全实现内部审计的职能, 难以满足管理者对财务审计和各种管理审计的需要。

(一) 理论依据

根据代理理论, 会计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审计是在会计提供的各类受托责任报告的基础上, 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重新评价。公司外部的各个委托人往往采用已确定的标准来评价公司最高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检查其是否值得信赖, 公司最高管理当局也会依据这些“委托人标准”来评价其下属各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内部审计在一个企业内部担任“参赛者”和“裁判者”的双重角色, 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的委托代理关系下形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唯有把内部审计外部化,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问题。因此, 从理论上看,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由于企业外部的各个委托人往往采用已确定的标准来评价公司最高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检查其是否值得信赖。所以, 企业最高管理层也会依据这些“委托人标准”来评价其下属各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 这样, 最高管理当局对外是受托人, 对内是委托人。这种“身兼两任”的现实说明了内部受托责任是外部受托责任向公司内部的延伸。这种内、外部受托责任的一致性, 使内部审计外部化成为可能。

(二) 现实需求

随着会计服务市场的对外开放, 国外会计师事务所业务范围的不断扩大, 外部审计业务的竞争将越来越激烈, 严峻的现实将迫使大量会计师事务所拓展新的业务, 管理咨询、税务服务和内部审计业务等必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在我国, 执行内部审计外包可以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市场份额, 降低高风险的传统注册会计师业务在会计师事务所收入中的比重, 对促进我国注册会计师事业的发展, 将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另外, 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 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使我国企业处于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当中, 迫于竞争的压力, 企业要求通过改善内部审计工作来提高其经营效率。由于外部注册会计师与公司内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 因此, 他们能够为管理当局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 有利于企业管理水平提高的同时, 内部审计外包有利于降低企业的审计成本, 并且使企业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管理资源, 用于生产经营管理, 企业管理当局也能够集中精力追求更具战略意义的目标, 从总体上有利于企业提升竞争优势。因此, 从现实上看, 内部审计外包可以成为企业和会计师事务所的双赢的战略选择。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现途径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看, 内部审计外部化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 二是内部审计职能部分外包。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 经济形式多样化、规模各异, 各地区间发展不平衡, 造成了中小企业之间在公司治理、会计核算、财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以及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等方面有较大的差异。因此, 中小企业应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所处的行业、发展阶段、经营特点、企业文化、管理水平以及内部审计的能力, 以实现企业增值、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 权衡利弊, 选择最适合自身的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概括起来, 企业应根据自身具体情况, 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内部审计外部化。

(一) 最简单的外包形式是内审的补充

即将特定部分的内部审计职能赋予有专业胜任能力的称职的第三方。例如, 在一些关键性的内部审计项目中聘请外界专业人士如工程、计算机、法律、金融等方面的专家参加, 以获得所需的专业技能。如在审计外地的分公司时, 企业聘请懂当地语言或熟悉当地习俗的审计人员提供帮助。在审计特殊领域如电子数据处理系统时, 企业可聘请精通计算机操作的专家参与。在这种形式下, 内部审计功能仍主要由组织内部的审计师承担, 外部人员只起协助作用。

(二) 审计管理咨询

审计管理咨询是会计师事务所现有咨询或审计业务的延伸, 这种形式下, 会计师事务所主要是帮助企业确定企业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人员数量及配备, 并可帮助企业制定内部审计计划。审计管理咨询服务还包括对内部审计人员的招聘工作, 帮助管理层定义主要的审计风险领域等, 为组织的内部审计机构能顺利圆满地开展内审工作铺路。

(三) 内部审计业务部分外包给外部中介机构

即企业将全部内部审计业务中的一部分或审计项目的某些程序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中介机构。部分外包下, 内部审计人员与外包审计人员要进行分工协作。内部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对日常性的经济活动进行监控, 承担不太重要的内审工作, 同时, 内审人员可以利用其信息优势将企业的一些不涉及商业机密的重要信息传递给外包审计人员, 使其对企业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提高其评价和建议的针对性、合理性。外包审计人员的主要工作是重要的、技术难度高或专业性强的, 还有内部审计人员难以胜任的内部审计业务, 如会计信息化审计、环保审计、基建项目审计、符合性测试等。

(四) 内部审计职能全部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

即将内部审计业务全部交予会计师事务所全权处理。在这种外包形式下, 组织一般不设内部审计部门, 但是, 可保留内部审计长以监督审计业务的执行, 评价外包合同的履行情况及效果, 并担当在会计师事务所与管理层之间沟通的媒介。这种形式最受内部审计外包反对者的指责, 其主要缺点是使内部审计丧失了主导地位, 容易产生“套牢”效应, 而且内部审计也失去了连续性, 因此, 该方式适合于处于初创阶段和未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中小企业。既能节约有限的资源, 集中精力搞好核心业务, 为企业稳步发展、快速增值打好基础, 又能借助于注册会计师所实施的内部审计发现问题, 及时给予纠正以减少损失, 并通过注册会计师合理化的建议来完善战略设想, 优化组织行动方案, 从而提高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获取内部审计的增值效益。

(五) 协力式委外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前主席大卫·理察德提出了协力式委外的外包方式, 即由第三方与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共同协作来提高内部审计的有效性。在含义上这种外包方式与合作外包或补充相似, 只是它更强调在这种方式下内部审计外包的目的是增进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核心竞争力, 它要求企业的首席审计官必须处于内部审计的主导地位, 内部审计功能主要由内部审计人员承担, 内部审计人员执行大部分审计项目, 工作重点放在企业面临的关键问题上;对于一些非核心、非常规的审计业务, 如环境审计、合同审计等可以利用外部审计人员, 进而提高内部审计实施的效率。在协力式委外方式下, 既保证了内部审计部门的主导地位, 又利用外部审计人员的智力资源为企业提供服务, 有利于中小企业持续增值。

上述各种内部审计外包形式各具特色。企业规模及行业不同, 是否实行内部审计外包及实现的方式可能都有所不同。内部审计外包与否是管理层根据本单位具体情况和需要决定的, 更是由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组织之间竞争来实现的, 是内部审计资源和外部审计资源优化配置达到最佳使用效率的过程。在内部审计部门和外部审计组织之间如何选择, 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因为内部审计业务本身的价值就是不确定的, 是因企业而异的。企业通过使用创新的内部审计外包方法实现内部审计功能最大化, 并使企业能够与急剧变化的外部环境相适应。为在激烈竞争环境中得以生存, 突破发展瓶颈, 提高核心竞争力, 稳步、持续地实现企业增值创造有利条件。

参考文献

[1]尤丽团.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J].绿色财会, 2009, (7) .

[2]余涛, 赵栓文.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实现途径分析[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 2010, (1) .

[3]刘巍.浅谈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实施形式及其选择[J].商业会计, 2009, (4) .

[4]于和平.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09, (3) .

[5]王琳, 李琳, 白文娟.内部审计外包模式的选择[J].财会月刊, 2009, (3) .

谈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 篇8

外部审计的作用在于知识水平更高、更专业, 评价更客观、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它们的评价指标和意见对企业的经营发展更具备说服力和更公允。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理论依据

所谓的内部审计外部化就是聘请社会审计 (会计师事务所) 对本企业一切经济往来业务进行全面的审计评价、测量、记录和报告, 审计在会计提供了受托责任的各种各样的会计报告的基础上, 赋予责任过程和结果来评价。外部的每个委托人往往采用确定标准来评估公司高层管理者履行受托责任的情况, 检查它是否值得信赖, 公司高层管理者将以“委托人标准”来评估下属部门委托的责任结果。内部审计在企业内部为“参赛者”和“裁判者”的双重角色, 而不是从根本上解决委托-代理关系下形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只有内部审计外部化, 从根本上解决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所以, 理论上讲, 内部审计外部化是可行的, 也是必要的。

二、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的独立性受两个因素的制约, 一是外在形式的独立, 即审计人员在经济上、业务上和组织关系上独立于被审计部门;二是实质上的独立性, 即审计人员在精神上应保持独立。外部CPA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契约开展内部审计, 与企业其他的部门没有内在的利益冲突和联系。他们能够毫无顾忌地指出企业经营和控制中存在的漏洞, 提供更具独立性和客观性的评价结果。因此, 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精神上, 外部审计都具有相对较好的独立性。

三、外部化审计的实施途径

从西方国家的经验来分析, 内部审计外部化大致有三种形式:一是内部审计全部实行外包;二是部分内部审计职能外包;三是协力式委外。我国中小企业众多, 存在很多不同的经济形式, 企业的经营规模不同, 地区发展不平衡, 导致中小企业公司治理之间、会计、财务管理水平、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机构的设置存在很多不同之处。因此, 中小企业必须以自身发展状况为依据, 在企业的经营范围、管理方式、文化特色、财务机构、审计部门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全面分析各种方式的可行性, 最后选择适宜企业自身发展的方式。

四、外包形式

1、全部外包:

内部审计全部外包即将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全部交予会计师事务所全权处理。在这种方式之下, 企业可以不设立内审机构, 但是在企业内部, 还是有必要设立内审负责人, 由其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 对外包工作进行分析, 还可以在企业与外部服务机构之间担当起“桥梁”作用。

2、部分外包:

内部审计部分外包, 即企业将全部内部审计工作中的一部分或审计项目的某些程序外包给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专业机构。

3、协力式外包:

协力式外包是指企业在相关部门的带领下, 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与外部的CPA共同合作完成审计工作。当企业进一步发展, 逐步成熟起来, 内部审计人员在前一阶段实行部分外包的过程中得到培训, 各方面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已经具备了独立完成审计工作的能力。这时, 部分外包的优势不再明显, 消极方面不断暴露出来, 当外部审计人员为企业长期工作后, 其与企业内部员工之间不再像开始时那样不存在任何利益关系, 这时, 内部审计便不再具有很强的独立性。采用协力式外包这种方式, 不但可以使内部审计部门保持原有的位置, 而且企业在这种方式下, 可以得到CPA在专业知识方面的支持, 可以实现中小企业的长足发展。

五、内部审计外部化应注意的问题

1、注册会计师的综合技能和职业道德。

注册会计师在专业知识技能方面要优于企业内部的审计人员, 必须严以律己, 严格遵守法规, 遵守行业规章, 具备很强的辨别能力和学习实践能力, 必须有专业胜任能力, 敢挑重担, 乐于奉献, 勤勤恳恳, 有很强的人格魅力;在人际交往方面, 有很强的团队精神;具备以上条件, 企业方可实行内部审计外包。

2、内部审计外部化要以企业现实条件为基础。

在我国的中小企业内部设置审计部门可以实现其功能, 适合实行外部化, 但大部分内审机构的独立性得不到有效保证, 只有内部审计机构在企业中处于较高层次, 才可以保证内部审计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权威性才能得到真正体现。因此, 我国中小企业要想将内部审计工作做好, 就需要为其创造良好的现实条件。

3、关注内部审计为企业增加的价值。

首先是显性价值, 通过实行有效的内部审计, 我们在此过程中发现了问题, 在有限的时间内将其解决, 从而为企业避免了不必要的损失, 这就是显性价值。这是过去的审计工作需要达到的一项任务, 用这种方法把损失降到最低, 并以此得到关注, 相关部门采取措施修正, 此种审计方法非常有效;其次是隐性价值, 隐性价值应被理解为非直接性的价值, 它一般是通过在企业价值创造活动中充当参谋和顾问而体现的, 通过这种合理化的建议, 可能会优化组织行动方案, 从而提升组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这是内部审计增加隐性价值的重要表现。

总之, 通过以上理论分析, 我们不难得出结论:我国中小企业如果选择内部审计外包的形式, 首先选择部分外包形式将优于其他外包形式。内部审计对于中小企业而言, 属于成本中心, 它只是间接地为企业带来效益, 可以将这方面的工作视为次要工作, 把这一次要做的工作交由外部的事务所来做, 迎合了企业的成本效益要求。我国的中小企业这样做以后, 就可以集中实力突破主要的工作, 这样将自己力所不及的事情外包给外部人员来处理, 自己保留实力全力以赴做更重要的工作, 弥补了自己的不足。中小企业审计部分外包, 既解决了内审问题, 也使得内部审计人员在此项过程中得到了锻炼, 增长了实践经验和见识。在审计的过程中也培养了本单位的储备人才。我国的中小企业一定要在对外部化审计的积极方面和消极方面的影响做了全面了解以后, 权衡得失, 选用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方式;归根结底, 不管企业最终选用什么方式, 均需全面考虑企业的综合能力及统筹费用与效益。当然, 企业也无需把费用这一因素放在首要位置。其他方面也需要考虑, 综合起来选择一个最优方案。如果企业有能力在内部设立内审机构, 最好的方式是选择部分外包。

参考文献

[1]李杨.内部审计外部化问题研究.中国经贸, 2009.12.

[2]张兴玉.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重要性研究.新财经, 2011.

[3]高雪.关于我国内部审计外包的探讨.时代经贸, 2010.16.

[4]董爱.企业内审外包决策问题研究.苏州大学学位论文, 2009.

[5]张敬.内部审计外部化带来的优势分析.技术与市场, 2011.18.6.

[6]孙凌云.内部审计外部化实现途径分析.经济研究导刊, 2011.2.

内部控制外部化 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外部化,利弊,对策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已经不仅仅是事后的传统意义上的财务审计, 其职能也不仅仅是提供保证服务;而是向事中审计、事后审计发展, 其职能更侧重于监督、评价和咨询。并且, 高质量的企业内部审计总是把经营审计放在财务审计之上。

根据《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标准》所体现的观点, “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 目的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它采取系统化、规范化的方法来对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程序进行评估和改善, 从而帮助机构实现其目标。”内部审计是管理审计,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保证与咨询活动;内部审计服务于企业整体价值的提高, 具有增值作用;内部审计遵循成本与效益原则;内部审计的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全面性。

内部审计的内容涉及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按业务内容的不同可将其分为:经营审计、绩效审计、质量审计、合同审计、安全审计、保密审计、财务审计、IT信息系统审计、合规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

正是因为内部审计具有上述的广泛性和全面性的特点, 所以内部审计人员作为一个集体应该具备开展审计业务所需的知识技能、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其他能力;如果内部审计人缺乏从事工作所需要的知识或经验, 可以通过职业培训、后续教育, 或通过实践锻炼得以提升。但是, 复杂的审计业务往往并不是一个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完全胜任的, 必要时企业可设法从企业外部获取额外的支持服务, 如聘请专家协助等。

若试图让一个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完全胜任所有上述审计工作, 那么, 这一机构需要囊括几乎各类懂得经营、管理或技术的专业人员;而一个企业要维持这样一个庞大的专家群体, 其成本费用之高可想而知, 这是否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很值得怀疑。甚至可能违背“内部审计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作效率”的本来目的。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起来, 中介服务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 各类专业服务人员如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注册税务师、房地产估价师、IT审计师、律师, 以及工程技术咨询服务人员等已经具有较高的素质和水平。各类中介服务人员已经分别在不同的专业领域为企业提供各种保证鉴证、评价评估、咨询服务, 并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因此, 企业从外部寻求技术支持, 从外部购买所需要的内部审计服务, 有其客观的需要, 也有行使的可能, 并且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专业化分工的必然结果。对于各企业而言, 所不同的可能只是在于:是全部从外部购买内部审计服务呢, 还是部分从外部购买内部审计服务。

在实践中, 已经出现一些组织利用外部审计资源从事内部审计服务的现象, 如进行:工程项目预决算审核、IT信息系统审计、内部控制评价、全面的清产核资等, 而且这种倾向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首先, 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提高审计的独立性, 从而增强客观性。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独立性的程度不同。外部审计对于独立性的要求程度高, 可以说独立性是外部审计的“灵魂”。这种独立性要求审计人员保持“双向独立”:既要独立于审计委托人, 又要独立于被审计单位;这种独立性包括两个层次:即, 实质上的独立和形式上的独立。实质上的独立是指审计人员与审计委托人和被审计单位之间不存在经济利害关系, 发表审计意见时其专业判断不受影响, 在进行审计时保持专业怀疑态度, 客观公正执业;形式上的独立是指审计人员在第三方看来是独立的, 不存在可能损害客观性、公正性的关系。

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是相对独立, 并不要求像外部审计那样的双向独立。这种相对独立性仅仅强调内部审计人员应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职能部门、独立于他们所审查的活动。在日常工作中, 内部审计人员往往与被审计部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甚至存在着利益冲突;而有的情况下, 这种联系或利益冲突是内部审计人员无法避免的——因为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 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私有企业都面临着以较少的资源 (包括人力资源) 更加有效地开展经营的压力, 企业管理层有时可能要求内部审计人员承担一些本身需要进行审计评价的运营性工作。在这种情形下, 内部审计就存在着“自我评价”的威胁, 难以保证其独立性, 从而必然影响内部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任何人都不能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工作”早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

如果委托外部审计人员对企业进行经营审计、绩效审计、质量审计、合规性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工作, 由于他们完全独立于企业所有部门, 他们与企业以及企业各部门之间不存在除服务收费之外的经济利益关系, 因此审计人员能够秉持独立的立场进行审计, 合理保证审计结论的客观公正——即使个别审计人员与企业之间存在某种经济利益关系, 也可以通过更换人员、实行回避制度等, 消除对独立性的损害, 至少将其对独立性的影响程度降至可接受的水平。

其次, 内部审计外部化, 能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内部审计的内容全面广泛。现代内部审计可以说是一项系统工程, 要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的多方面的知识, 如会计学、审计学、管理学、商法、税务、金融等, 需要运用信息技术以及各种定量分析方法等, 这要求内部审计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 不仅是财务方面的专家, 而且是生产管理、风险控制方面的专家。但是, 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 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与内部审计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 这必然影响到审计工作的质量。

外部审计组织拥有众多受过正规专业训练的专家, 他们不仅具有先进的审计技术、丰富的审计经验, 而且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判断能力, 以及广阔的视野;他们在提供审计咨询服务时, 能够站在企业整体的立场上进行评价, 既可以借鉴成功企业的有益经验, 又可以吸取失败企业的历史教训, 能向客户提供可增加机构价值、提高机构运营效率的合理建议, 更好地实现审计目的。

再次, 内部审计外部化符合成本与效益原则。目前, 我国尚有许多企业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维持一个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的成本可能超过其为企业增加的价值。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充分发挥其职能, 是健全企业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措施;但是, 理想的内部控制可能因为成本过高而不被采用。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减少招聘成本、培训费用、雇佣成本, 以及机构的其他维持费用。一些小的企业, 可能更倾向于在需要时临时购买内部审计服务, 而不是维持常设的内部审计机构。

最后, 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内部审计外部化能够使社会资源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外部的审计咨询机构由各方面的专家组成, 他们通过了权威机关的技术资格认证;并且在对各类型企业提供咨询服务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是仅仅服务于某一企业的内部审计人员所不能企及的。

即使在那些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 当内部审计业务比较复杂时, 为了保证审计的效率和效果, 也往往会向外部的专业审计组织寻求协助。而且企业设置的内部审计机构工作效果如何?工作效率怎样?是否能履行其应尽的职责?内部审计目标与企业整体的目标是否一致?这一系列问题, 也需要企业定期 (如每3年一次) 聘请其他外部组织进行评估。

因此, 无论是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 还是未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的企业, 内部审计外部化——至少是部分内部审计业务外部化, 是必然的趋势。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企业的内部审计外部化, 尽管具有上述的优点, 但若将全部审计业务外部化, 审计活动只能间断地进行, 无法满足企业经常化的审计需要, 企业管理所需的审计信息及时性差。如果企业设置一个“小而精”的内部审计机构进行日常的审计工作, 由于其对本企业的经营活动、内部控制程序及其薄弱环节更熟悉, 可发挥及时性和针对性强的优势;在进行复杂的审计项目时, 可同时购买外部审计服务, 使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相互结合、协调工作、各展优势, 可能更有助于企业整体目标的实现。在企业接受外部审计时, 如果其设有内部审计机构并且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 外部审计人员可以考虑利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 减少重复性工作, 提高审计的效率。

内部审计外部化还可能发生企业的商业秘密泄露的风险。由外部机构进行审计时外部审计人员必然接触到企业的一些敏感的、重要的、机密性的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泄露往往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 其损失甚至超过审计服务所提供的增值。尽管“保守在执业过程中的商业秘密, 并不得利用其为自己及他人谋取利益”是外部审计组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但是企业在获取外部审计服务时双方签定正式的书面协议, 明确约定保密的责任条款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内部审计原理与技术.中国审计出版社, 2001

[2].中国内部审计协会译.内部审计实务与标准.中国时代经济出版, 2004

[3].中国内部审计协会.内部审计在治理、风险和控制中的作用.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4

[4].内部审计学.中国时代经济出版, 2009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 篇10

1999年6月26日, 在加拿大的魁北克市, 由120多个国家参加的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 (I?I?A) 理事会一致同意通过了内部审计的新定义。新的内部审计定义为:内部审计是一项独立、客观的保证和咨询活动, 其目的在于增加价值和改进组织的经营, 它通过系统化和规范化的方法, 评价和改进风险管理、控制和管理过程的效果, 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该定义与I?I?A1990年在《关于内部审计职责的声明》中的内部审计的定义存在着两个重大的差别:一是新定义增加了内部审计具有“保证”和“咨询”的作用, 这就反映了现代内部审计活动已经扩大了它的范畴;二是新定义中去掉了“在组织内部”一词。这就表明内部审计不再是一种组织内部的自检活动, 组织可以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履行内部审计的职能, 即可以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基本含义

内部审计外部化又称内部审计外包, 是由外部独立的审计机构及人员从事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业务, 包括财务审计、经营效益审计、风险审计以及预算管理审计等, 是外部审计人员管理咨询业务的有效延伸。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的理论基础

企业内部审计是因代理问题而产生的, 其目的在于降低代理成本, 使企业价值最大化。根据代理理论, 会计是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审计是在会计提供的各类受托责任报告的基础上, 对受托责任的履行过程和结果进行重新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对于那种服务于公司内部各个利害关系人或各个委托人、审查内部受托责任的审计, 称为内部审计;对于那种服务于公司外部各个利害关系人或各个委托人、审查外部受托责任人的审计, 称为外部审计 (或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 。由于公司外部的各个委托人往往采用已确定的标准来评价公司最高管理当局履行受托责任情况, 检查其是否值得信赖, 所以, 公司最高管理当局也会依据这些“委托人标准”来评价其下属各部门受托责任的履行结果。这样, 最高管理当局就会扮演两个角色, 对外是受托人, 对内是委托人。这种“身兼两任”的现实说明了内部受托责任是外部受托责任向公司内部的延伸;内部受托责任的基本目标就是完成外部受托责任。这种内部、外部受托责任的一致性, 使内部审计外部化成为可能。目前, 在我国企业中, 代理问题同样存在, 因此, 从理论上讲,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是有可能的。

四、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 需求分析

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使我国企业处于全球范围的激烈竞争当中, 迫于竞争的压力, 企业要求通过改善内部审计工作来提高其经营效率。企业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给咨询机构 (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 成为企业的一个理想选择。

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有利性在于:

1.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

内部审计的目标是为机构增加价值并提高机构的运行效率, 这一点对于抵御各种经营风险能力较弱的企业来说尤为重要。企业通过将内部审计工作外包的方式, 可以引进专业咨询机构的专业人员参与企业管理, 使企业的各项经营管理工作处于专业从业人员的指导之下,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

2.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大大减少企业的运行成本。

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和企业间竞争的日益激烈, 内部审计的传统职能已不能满足企业增加价值的需要, 因此, 内部审计为适应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而不断扩充其职能, 逐渐向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拓展。风险管理和管理咨询业务的开展需要金融、会计、人事、市场、工程、计算机等方面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此时, 企业将面临高额的成本。而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降低企业成本:第一, 节约招募、培训费用和维持成本。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避免内部审计人员的招募费用、为更新和扩充知识而发生的培训费用以及支付专业人员的高额薪金。第二, 节约开发软件和新方法的成本。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内部审计面临新的环境, 为适应网络环境下的审计, 必须不断开发新的审计软件以及对新出现的问题寻找解决方案, 这会给企业带来高额的开发费用。如果内部审计外部化, 咨询机构的这些开发费用就可以分摊给多个客户。第三, 减低雇佣成本。外部咨询机构之间的竞争可能会导致在相同的价格下, 企业可以选择更为优质的服务。

3.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经验与素质。

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 会计师事务所的管理咨询业务不断发展, 汇集了会计、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种专业人才, 他们的知识结构远比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优化。这些专业人才 (包括注册会计师、计算机专家等) 都经过正规训练, 并经考试合格, 在长期为各行业提供鉴证、咨询服务的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较强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企业管理人员在与其合作过程中, 可以向其学习有关经营管理的知识和经验。

4.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外部审计主体根据与企业签订的协议开展内部审计工作, 直接接受所有者领导, 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也随之提高。从形式上看, 审计主体摆脱了经营者的领导, 他们属于平等的主体, 审计范围也可以涉及到管理高层的经营决策;从实质上看, 外部审计主体除了按照我国的有关规定收取合理的审计费用外, 不再从被审计单位获得其他任何经济利益。其作为外来机构, 与各被审计部门人员也没有情感方面的联系, 保证了实质上的独立性。审计人员摆脱了受命于经营者而又维护所有者利益的尴尬位置, 可以站在所有者立场对经营者做出的重大经营决策、财务决策等进行可行性分析, 对经营者的违规操作、有益于大股东而损害小股东利益的决策等问题都能无所顾忌地进行披露。

(二) 供给分析

近几年来, 随着市场上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发展和壮大, 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 我国已具备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供给方——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

1.注册会计师具有专业胜任能力, 能确保内部审计质量。

现在, 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项目评估师等考试制度及后续教育制度日趋完善, 吸引了社会上许多优秀人才加入到会计行业中来。随着我国会计服务市场的开放, 国外的会计师、注册会计师等也纷纷加入到我国会计成员的队伍中, 使会计师事务所储备了大量知识结构多样化、经验丰富的注册会计师, 他们中的一部分可以专门从事内部审计工作。

2.会计师事务所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有利于自身发展。

随着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增多, 特别是国外著名会计师事务所的加入, 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在传统审计业务方面的竞争日趋激烈, 审计业务的边际利润下降, 审计风险提高, 将业务范围拓展到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必然成为其首选目标。中小企业的业务一般比较简单, 会计师事务所对其提供服务也就相对比较容易。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内部审计工作的对象是某个特定的企业, 因此会计师事务所仅仅对一个委托方负责, 其风险要远远小于审计等鉴证业务。

五、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局限性

综上所述,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际角度分析, 内部审计都是有可能实现外部化的。但内部审计外部化同时也存在以下局限性:

1.破坏内部审计职能的整体性。

内部审计的评价、监督、咨询的职能是相互支持、互为基础的一个整体, 能为企业增加价值的咨询活动是建立在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的基础之上的, 而咨询意见的采纳和顺利实施需要对审计过程进行监督, 并且对绩效和风险进行评价, 保证其按预期的方向发展。因此, 将任何一项职能外部化都不利于内部审计发挥其整体功能。

2.可能降低企业的竞争优势。

这一点可以从两方面来看:一是企业缺乏积累知识和创造价值的动力, 因为这些专业性的工作完全由外部咨询机构来做, 企业只是起到协助作用;二是要想获得真正有价值的咨询服务, 势必会泄露企业的部分核心机密, 这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竞争优势。

3.难以和企业的目标协调一致。

企业希望利用外部审计机构先进的审计技术和相关知识来提高企业的内审质量以及通过内审外部化来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系统, 实现其长远目标, 但是外部机构往往只注重短期利益, 况且外部审计人员很难深入了解企业的情况, 所以很难从企业的长远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

4.内部审计外部化会增加机会成本。

内部审计外部化会使内部审计失去灵活性、针对性和及时性的优势, 这本身就是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一种机会成本。内部审计机构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提供服务, 而外部审计人员却不能长期驻扎在委托单位, 只是在接受聘用期间提供临时服务, 内部审计的服务范围受到了限制, 尤其是在发生突发事件时外聘审计机构不可能象内部审计部门那样招之即来, 及时解决问题。

内部控制外部化 篇11

其一,假设提出。企业内部控制是反映企业风险的一项重要指标,而商业银行由于内部控制的缺陷导致不良贷款时有发生,因此内部控制质量的高低是规避风险的关键。

假设1:银行能识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获得银行长期贷款越多、贷款期限越长;

假设2:银行识别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程度显著地高于其识别非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程度。

其二,数据选取。本文数据包括: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来源于深圳市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该公司在参考国内外内部控制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制定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评价数据来源于上市公司年报“公司治理”或“重要事项”一节或者单独披露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中披露的信息。该评价指标由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检查,以及会计师事务所是否出具评价报告,独立董事和监事会是否发表意见等七部分。通过对上市公司2009年至2010年年报的查询,一旦上市公司建立或从事了与某一指标相关的制度或行为,即赋予1分,最后对分值进行加总,即可得该评价指标。该指标建立,利用了2009年1497家A股上市公司和2010年1602家A股上市公司。在此基础上,本文删除了金融类上市公司、所有者权益为负以及主要变量缺失的公司,剩余2009年1464家上市公司、2010年1522家上市公司,共2986家公司为本文研究样本。

其三,模型构建。构建以下模型来检验假设1:BANK= α +?茁1IC+?茁2State+?茁3EM+?茁4Market+?茁5ROA+?茁6Grow+?茁7Lever+?茁8Size+?着,其中BANK为被解释变量,包括BANK1、BANK2和BANK3等三个指标(如表1所示)。参考陆正飞(2008)的研究,以BANK1反映上市公司长期借款,BANK2反映上市公司当年新增长期借款;参考孙铮等(2005)、肖作平和廖理(2008)的研究,以BANK3反映上市公司债务期限。IC为解释变量,表示内部控制评价指标,该指标越大,反映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其原因包括:一是由于我国针对内部控制的制度尚不完善,有关制度也并未明确规定上市公司不披露或少披露内控信息所需要承担的责任。当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高时,上市公司自然愿意披露更多更充分的内控信息,以向市场传递利好信息;反之,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较低,考虑到披露虚假信息,谎称公司内控制度完善会承担一定的风险,选择不披露或少披露应当是上市公司的最优选择。二是根据Gong et al.的分析,如果公司内部人具有很强的动机侵占投资者利益,一个不健全的内控系统将有助于内部人隐瞒其利益侵占行为,公司内部人也有动机不披露关于内控的信息,因为一旦披露内控不健全的信息,管理层将有义务去完善内控系统,这显然会对内部人利益侵占行为产生不利的影响,所以不健全的内控系统往往与不充分的披露存在必然的联系。

控制变量的选择主要是参考了陆正飞(2008)的研究。其研究认为,银行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盈余管理、识别上市公司财务状况。故本文采用EM衡量盈余管理、采用ROA(资产收益率)、Grow(销售收入增长率)来衡量上市公司财务状况。参考孙铮(2005)的研究,以地区市场化程度衡量外部治理。本文还选择Lever(反映财务风险)和Size(反映公司规模)作为控制变量。模型中还包括年度和行业虚拟变量。其中EM的计算方法如下:在盈余管理的计量方面,基于Jones模型的操控性应计利润得到了广泛使用。在计算操控性应计利润时,需要考虑公司业绩的影响。为计算该变量,首先以各年所有的A股公司为样本,计算各公司各年的总应计额ACCAt,ACCAt=(t年营业利润-t年经营现金流量)/At-1,然后分年度、分行业对如下模型进行回归:ACCAt/At-1=α0+α1(1/At-1)+α2(?驻REVt/At-1)+α3(?驻PPEt/At-1)+α4ROAt+?着t。其中,At-1为公司 t-1年末总资产,?驻REVt为t年度主营业务收入的改变量,PPEt为t年末固定资产价值,ROAt为t年的总资产收益率, ?着t为误差项。通过分年度分行业回归,再以其残差作为可操控性应计利润的衡量,得到可操控性应计利润,对其取绝对值,即得EM。

如果假设1成立,那么IC的回归系数?茁1应当显著为正。假设2的检验,主要通过分组(按终极控制人性质分为国有和非国有样本)检验,以及在上述模的基础上增加IC与State的交叉项来完成相关检验。

回归方法:考虑到研究中有大量极端值存在,本文回归均采用分位回归。根据张维迎等(2005)的研究,分位回归应能很好地控制极端值问题。

二、实证检验

表2提供了假设1和假设2的回归结果。由表2可知: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即IC越大),越容易获得长期贷款,表现为在第(1)和第(2)组回归中,IC的系数均为正,其中在第(1)回归系数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越高,其贷款期限也明显更长,表现为第(3)组回归中,IC的系数均为正,通过了0.01的显著性水平。这说明,银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因此IC越高的公司,越容易获得长期贷款,贷款期限也明显更高。假设1得到了验证。从表2第(4)、第(5)和第(6)组回归来看,IC和State的交叉项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负,分别通过了0.05、0.05和0.01的顯著性水平。这说明银行识别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程度要显著地高于识别非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程度。其原因可能与近年来银行业监管程度的加强,以及对民营企业等中小企业的扶持性信贷政策有关。

表3按照终极控制人性质,提供了分组回归的结果。从回归结果来看,对于被解释变量为BANK1的第(1)和第(4)组回归来说,IC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01和2.08E-05,显著性水平分别为0.001和0.844。显然,在终极控制人为国有的样本中,IC的回归系数要明显高于终极控制人为非国有的样本;在终极控制人为国有的样本中,IC的回归系数也更为显著。对于被解释变量为BANK2和BANK3的其他几组回归,也有类似的情况。这说明银行识别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程度要显著地高于识别非国有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程度,故而假设2得到了验证。

三、结论

研究表明,银行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但银行在识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情况仅在国有上市公司样本成立;在非国有上市公司样本中,银行无法有效识别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对于国有上市公司而言,信贷资金盲目地流入高风险企业的情况并不严重;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信贷资金盲目地流入高风险企业的情况更为严重。长期以来,由于预算软约束与信贷歧视问题,银行给国有上市公司贷款往往会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在金融监管更为严格地环境下,各家商业银行都会努力控制贷款风险。这就要求银行在为国有上市公司提供贷款时应更加谨慎,更多地去考虑国有上市公司财务状况与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与内部控制质量。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近年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扶持中小企业的信贷政策,尤其鼓励银行为成长性较高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但成长性较高的企业往往配套制度建设(包括内控制度建设)相对滞后。即使能观察到这类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不高,迫于政策压力,银行也可能为非国有上市公司,尤其是成长性较高的中小上市公司提供贷款。因此,在利用信贷资金扶持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的过程中,应当关注此类企业风险,避免信贷资金过度地流入高风险的民营企业。

参考文献:

[1]孙铮、刘凤委、李增泉:《市场化程度、政府干预与企业债务期限结构》,《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

(编辑杜 昌)

内部控制外部化 篇1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办学环境不断变化,高校的内部审计业务由单一型向多元型发展。为适应这一趋势,内部审计必须从领导的参谋这一角色介入到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中,参与监督财务事项和非财务事项的综合管理。当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还是侧重于查错揭弊的合法性财务审计。根据对HY学院的调查分析,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存在诸多问题。

(一)机构模式限制审计独立性我国高校的内审机构模式主要有三种:第一种是内审机构附属于财会部门,由会计主管领导。这种模式属于自我评价,违反了审计客观公正性的要求;第二种是内审机构作为一个独立部门,由财会负责人领导。这种模式相对于第一种要好一些,但受人际关系和领导层影响,审计结果会出现不公正不清晰的情况。第三种是设置监察审计处,将内审职能归于纪委书记领导下的监察部门,也是被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模式。但由一个部门负责诸多职责,很难进行明确地分工,难以保证内审工作的独立性和权威性。HY学院内审机构采用的是第三种模式,人员少,任务多,很多情况下要由其他部门的人员兼任内审人员来完成工作,没有专职内审人员的把关,在审计通知书的传达、内部审计流程的设计、审计计划的制定、工作底稿的格式及审计报告的拟定等方面,不能规范地实施,由此提高了审计风险,降低了审计质量。

(二)职责单一限制审计范围当前高校内审机构的审计范围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内容过于单一。事前与事中审计能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从而降低经济损失、优化校内资源、提高经济效益。事后审计不能从根本上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发挥不了内部审计预防和维护的作用。HY学院审计处目前所开展的审计工作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和基建工程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主要集中于离休审计,内部控制审计与绩效审计尚未涉及。由于高校的市场化,经济业务的多样化,需要内部审计实现从监督向管理的转变,所以高校内部审计应扩大审计范围。

(三)人员编制严重不足一般高校专职内审人员缺乏,大多数是原财务人员,另一部分是兼任的审计人员。这些人员比较熟悉预算会计业务,但缺少业务技能与实际工作经验,不能高效地实施审计,发表正确的审计意见。HY学院审计处共有三名专职审计人员,其中处长1名,副处长1名,科员1名,主持日常工作,另有5名外部门人员担任兼职审计人员,协助内审项目的实施,内审人员明显不足。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审计监督工作任务非常繁重,如经济效益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人员不足必然会影响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质量的提高。

(四)审计技术手段落后高校内审工作方式仍以手工方式为主,侧重于财务收支的合法合规性,主要是审查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审计效果差,审计范围狭窄,滞后的技术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与效果。HY学院在信息化校园建设方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财务处早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经济业务处理实现数字化、信息化,会计核算跟上了时代的脚步,而内部审计还停留在手工审计的阶段。虽然审计处配置了电脑,但电脑基本上是作为储存器在使用,在审计任务越来越繁重的前提下,简单传统的审计方式严重束缚了内部审计的发展空间。

二、高校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一)增强审计机构独立性三种机构模式都有一定的缺陷,引入外部机构,是综合三种模式优点的最佳机构模式。外部机构独立于被审计单位,与财会部门和其他部门没有任何利益关联,由外部审计机构执行内审工作,直接向单位负责人和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并接受上级机关、单位负责人和内部职工的共同监督。内部审计具有更强的独立性,在审计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客观性、公正性和权威性,从而提高审计工作的质量。

( 二) 扩大审计范围专业的外部审计机构,有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扩大审计范围,使高校内部审计不再局限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高校的基础建设工程需要经济效益审计,以促进成本的降低与资金的有效使用;高校的内部控制体系不够完善,需要开展内部控制审计,提高管理效率,规范各项经济活动的有效运行;加强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审查、考核、评价与监督高校领导者的政治业务素质。同时,外部审计机构还可以将传统的事后审计,转向以事前、事中审计为主,并结合事后审计的方法。内部审计外部化可以从空间与时效这两方面扩大审计范围。

(三)提高审计人员素质外部审计机构集中了各行各业的专家,通过了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认证,实务中中累积了丰富经验,具有高校内部审计人员所不能及的优势。高校的内审外聘,能充分有效地利用社会优质的人力资源,将一些高度专业化的内部审计工作委托给外部审计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外部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业务时,按照独立审计准则的要求,遵循公认的会计准则和行业会计制度来进行,将极大地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

(四)改进审计技术,提高审计效益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是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高校内部审计手段也应与时俱进,由传统的手工审计技术转为计算机信息技术。在当前的条件下,高校培养自已的审计队伍,不仅要支付高薪,还需要定期培训与考核内审人员,开发审计软件,这些开支会给高校造成财务负担。内部审计外部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高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效率的一个最切实有效的途径。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解决方案

信息化是我国高校向世界一流大学迈进的必由之路,已成为世界范围内高校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标志。信息化必然对高校传统的手工审计方式产生冲击。国家前审计长李金华指出:“开展计算机审计是一场革命。如果不搞计算机审计,我们将失去审计资格”。互联网环境下,高校要实现内部审计外部化,应构建一个“外部审计作业+内部审计管理+业务支持系统”的一体化平台,这个平台应包括审计作业、审计管理、业务支持三大主要应用系统,将审计信息化建设纳入校园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充分考虑网络、平台架构、软件功能等细节,构建内部外部一体化审计信息平台。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主要由四个应用系统构成:审计门户系统、审计作业系统、审计管理系统和审计业务支持系统。各系统共用一个数据库,实现信息的无缝联结(如图1)。

(一)审计门户系统审计门户系统将信息平台内的所有数据资源统一集成于本系统的管理之下,为外部审计机构与内部管理部门提供对整个系统的应用、管理、维护功能。通过这一门户,审计人员可以定义部门、人员、角色、群组等,管理应用权限,自定义审计工作流程,备份、恢复、卸载、重装数据,监控日志,配置系统界面等。对于高校来说,内部审计信息平台的构建是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外部审计机构来说,应将客户的内部审计信息平台纳入整个企业的信息化规划。审计门户系统的权限管理、数据管理等功能,应由校园信息系统与企业信息系统统一授权、统一登录、统一管理,确保审计信息平台与校园信息系统、企业信息系统的兼容性。

(二)审计作业系统审计作业系统为外部审计机构提供远程的数据查询与分析功能,大大降低现场审计与报送审计的成本,提高了审计效率。在校园信息化条件下,高校的经营活动结果记录在财务系统中,经营活动过程记录在业务系统中,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人员可以从财务系统中的每张记账凭证,追索到这笔业务的过程信息,帮助审计人员发现审计线索、获取审计证据。审计作业系统的灵活性与拓展性程度,决定审计效率的高低与审计效果的好坏,随着计算机软件技术的飞速发展,审计分析功能也会日益提高。外部审计人员操作审计作业系统,由此这一系统是审计信息平台中相对独立的一个子系统,根据高校信息化程度的高低与数据集中程度,可选择B/S结构(浏览器/服务器模式)和C/S结构(客户机/服务器模式),也可将两者灵活结合起来,取长补短,使外部审计作业与内部审计管理相结合,促进审计效率的提高。

(三)审计管理系统审计管理系统是高校内部有关人员进行审计项目协同办公与信息交流的平台,实现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终结全过程的管理,可以及时跟踪外部审计机构的工作进展。审计管理系统包括计划管理、作业过程管理、结果管理、业务档案管理、信息综合查询等功能,审计管理系统一般应采用B/S结构,纳入高校办公(OA)系统,使高校内部的工作人员通过浏览器就能方便地使用本系统。

(四)审计业务支持系统审计业务支持系统包括被审计对象的资料库、审计法规库、审计经验库、审计文档模板库等,这是审计工作过程中可能要用到的各种参考信息,审计人员在执行内部审计工作时可以随时调阅,以此提高审计的效率和效果。各高校由于信息化程度不同,组织形式与管理要求不同,内部审计信息平台也有所不同,没有固定的模式。相信随着审计信息化建设实践的发展,最终会形成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的标准,提升内部审计行业的信息化水平。

四、内部审计信息平台的应用

(一)高校的审前准备在委托外部审计机构审计之前,高校要将被审计对象不同类型的数据导入信息平台,这些数据的分类汇总将会影响外部审计人员的查询分析,从而影响审计结果,所以接口的编辑设置非常重要。高校通过接口编辑功能和数据类型转换功能,重新命名导入的字段和图表,便于外部审计人员查找,提高信息平台的协同扩展能力。审计需要的数据文件,主要来自于财务软件和业务软件的数字化信息,以及来自于网页、照相机、扫描仪等的非数字化信息,高校需要用一些软件将这些非数字化信息处理成可以导出一定格式的数据,信息平台可以导入符合数据库格式的所有数据。针对高校财务软件的设置不尽相同,信息平台在向财务系统取数时,可能存在不协同的情况,高校应该根据审计信息系统与财务信息系统的不同之处设置相应的提示信息与取数公式,将所选财务信息添加到审计信息平台,或者手工输入对应的信息,以便于外部审计人员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正确的统计与分析。

(二)外部审计机构的审计实施外部审计机构应用审计作业系统进行审计实施,主要是对财务或业务等数据进行获取、输入、加工和输出这样一个过程。外部审计人员根据需要选择要获取的数据文件,通常大多数文件都已存储在信息平台内,对于缺少的文件,及时与高校联系要求导入。利用审计作业系统的替换、删除、拆分等数据清理功能,统一口径进行分类汇总,规范数据。审计作业系统具有强大的数据对账分析功能,可以进行账表、账证核对,定位分析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在数据分析过程中,作业系统能自动标注疑点,记录到审计日记。外部审计人员针对疑点在平台内进行审计调账,也可以进入现场,查看原始凭证或询问相关人员,并在平台内将审计结果记录下来。

(三)审计终结在审计终结阶段,外部机构复核、整理审计工作底稿,通过合并输出和数据归档等功能,将审计中所获取、输入或者加工的信息,合并到信息平台,供高校和上级部门查阅。

五、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外部审计人员承接高校的内部审计业务,必须对高校的经营理念、文化背景有深刻的认识和正确的评价,否则审计风险过高,内部审计外部化是得不偿失的。

第二,内部审计外包本身会增加高校的行政开支,还会使内部审计丧失灵活性、针对性、及时性等优势,这也是内部审计外包带来的机会成本,高校在考虑外部化时,要充分评估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成本与效益。

第三,开发与信息平台挂接的先进抽样审计软件。当前的抽样审计软件比较杂,运算精度与速度都有待提高。将抽样审计纳入审计信息平台,支持外部审计人员能进行随机抽样、分层抽样、分群抽样、等距抽样等多种方式的抽样审计,是进一步完善审计信息平台的一个方向。

第四,一个信息平台的构建,要运用到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相关理论,这些理论的深化与创新也会影响信息平台的完善,未来的信息平台要向分析型方向发展,使外部审计人员在处理审计工作时更加智能化,这能大大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降低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

上一篇:比较识别下一篇:采编策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