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形式建筑

2024-07-14

民族形式建筑(共12篇)

民族形式建筑 篇1

摘要:当今建筑形式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人们在不断追求标新立异的建筑形式时,似乎已经忘却了建筑形式本身所包含的本质意义。剖析建筑形式所面临的困境,关键在于城市视野的缺失。最后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作为途径尝试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词:形式,困境,建筑,城市

建筑居于城市之中,供人们使用,是建筑之为建筑的两个基本属性。建筑是形式的载体,建筑形式伴随着建筑的完成而同时生成。建筑正是在城市和人的使用要求这两个作用力的同时压迫下而产生。换言之,内在的使用要求产生了建筑内部的空间,外在的压迫使得建筑拥有了应对城市的姿态,一内一外,形式伴随着建筑产生了。

1.现代主义之前形式的困境

之前建筑形式也曾经面临过一次困境:在19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发展迅猛,但是建筑作为都市生活的载体,还处在贩卖历史风格的窘境,可是建筑内部空间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的需要,这时建筑面对人们使用需求的挑战,建筑形式面临着不得不变的困境。

只要社会和经济有需要就会产生变革的力量,这是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一大特征,对待他们赖以发展的建筑当然也不会吝啬。新材料,新技术的使用,加之相对开放的社会环境,以及艺术领域对建筑学的启发甚至直接介入等等因素,使得建筑内部的空间有了质的变化。格罗皮乌斯的法格斯工厂犹如平地一声雷,成为建筑历史上里程碑式的作品。随后,密斯,柯布西耶等现代主义建筑大师,通过他们大量的建筑实践以及宣言书似的建筑理论和作品,将建筑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这场变革好似一场急性病,来得快,去得也快,建筑师们似乎都将现代主义建筑当作救命稻草,治病良方。殊不知,同一种药服多了,会形成抗体,不久建筑形式又面临新一轮的困境。

2.建筑形式困境的延续

如果上面的逻辑还在延续,如果当建筑内部使用功能已经不能再左右建筑形式的产生。例如,现在的一些旧厂房都可以改造成住宅,展厅或者商场,那么根据使用功能设计建筑的方法似乎已经行不通了。如果建筑内部空间不是建筑学唯一可以探讨的问题,那么新一轮形式的困境源头,必定是来自第二个作用力——城市。建筑是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的物质形态的形成过程相对于现代社会其他产品的形成过程要漫长一些,城市的形成以及伴随其形成同时衍生出的城市问题,必定要经过周期性的,大量的并带有同一性的建造方能显现出来。巧合的是,现代主义建筑产生的时间,兴旺的周期,以及现代建筑本身具有的同一性的建造特征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影响,使得欧和美国的很多现代城市在很大程度受到影响。

对CIAM十次会议的主要议题的考察发现,至少一半以上的议题是涉及城市的问题,表明很多现代主义建筑师已经发觉到现代主义建筑对于城市是缺乏必要的思考即城市视野的缺失。雷姆.库哈斯《S,M,L,XL》中说道:“罗伯特.文丘里所著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是最后一本建筑师由建筑本身出发的建筑理论著作。”巧合的是,罗伯特.文丘里作为后现代主义建筑师的主要旗手,恰巧出现在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交汇之地。其后的重要建筑理论著述,如柯林.罗的《拼贴城市》,阿尔多.罗西《城市建筑》等都是从城市角度来展开的建筑理论,同样也表明了城市视野对建筑学发展的重要意义。文丘里的《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光从书名便知,建筑是一个聚集着众多矛盾的复杂综合体,单个建筑尚且如此,何况聚集了很多建筑的城市,其复杂状况可想而知。

3.困境的交点—城市

回顾柯布西耶的伏瓦生规划的图片,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到他对于城市设计的概念及策略是“复杂的建筑,简单的城市”,而我从中看到的是一个拥有非凡建筑才华的建筑师,企图用他超凡的建筑能力来使城市的问题在人们眼中淡化,甚至是对于城市问题巧妙的规避。这点并没有逃过柯林.罗敏锐的观察,虽然柯林.罗在《透明性》及《理想别墅的数学》中将柯布西耶的作品放在很高的地位进行分析评述的,但是面对柯布西耶伏瓦生的城市建筑及城市设计柯林.罗并没有坚持以往一贯对于柯布西耶的喜好,而是相反的对其作出了不高的评价。这也促成了柯林.罗《拼贴城市》的写作(《诚如我所言》第Ⅲ卷“现代城市的困境”是《拼贴城市》的雏形)。其实,无论多么伟大的建筑师在设计建筑的时候,无论其单体建筑设计的多么成功,如果缺乏城市的视野,那么这必将是一个有着重大缺陷的建筑设计作品。

建筑师对待同一个城市的态度都可能是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同必然造成应对城市的策略的差异。例如,1931年柯布西耶与奥古斯特.佩雷都参与了莫斯科苏维埃宫方案的设计竞赛。面对同一时期的同一块场地,两者的可比性是不言而喻的。佩雷的作品从平面上看建筑是沿着场地的边缘布置,并围合出一个公共广场,作为对即定城市肌理的回应。建筑的立面,也与周边的环境有着对应和联系。所以佩雷的建筑群体融入了它们明确想要表达的莫斯科理想。而柯布西耶的作品依然延续了1925年的伏瓦生规划的价值取向,以一个复杂的建筑群体置于场地的当中,似乎有意识的表明它们与城市的分离,并且是对应一个设想中的新自由文化环境的标志性建筑,自然不会像佩雷一样与基地如此有机呼应。

如果非得为比较得出的悬殊差异找一个借口的画,那或许就是柯布西耶与佩雷存在年龄上的差异,并且在那个风云变换的年代,时隔17年的时光,使得两者接触的建筑本身就具有很大差异,导致两人作品存在一个20年之久的代沟。但是进一步顺着这些线索就不再会插入这种代沟了。瑞典建筑师贡纳.阿斯普朗德和柯布西耶是完全同一代的人。将柯布西耶苏维埃宫与阿斯普朗德的斯德哥尔摩总理府邸比较,其结果与上一次的比较是十分接近的。所以两次以柯布西耶为交集的比较论证了,在同时期下同样的场地,相同时代背景的建筑师对建筑形式的操作,是存在不同策略的,但无论差别有多大,他们共同点在于证明了城市是可以作为解决建筑形式的切入点即形式操作的起点。

4.困境的启示——中心与边缘

上述操作得出的建筑形式存在巨大差别的原因是多样的。其中的关键点就在于建筑师对于城市的定位,以及本身所持的价值倾向或曰学术习惯。正如柯布西耶通常对待城市的视野是将城市作为物体的城市(city of objects),以空间包围建筑,该视野的兴趣点多是以建筑为中心。而阿斯普朗德或佩雷的视野则是肌理的城市(city of fabrics),将城市作为建筑设计的参照系,所以其趣味中心就在于建筑与城市发生关系的场地边缘。以上的两种看似矛盾的城市视野,本身不存在孰优孰劣,区别在于所持城市视野所处的即定环境,要以恰当的策略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然而两者也并非想象中的如此渭泾分明,非此即彼。借用格式塔心理学的图例,便可以化解两者之间的矛盾,使两者和谐共存。图中的黑色花瓶状,可理解为柯布西耶物体的城市视野,白色的虚空包围黑色的“建筑”,也是图面的兴趣中心。但是反观白色部分,也同时形成类似阿斯普朗得或佩雷的边缘的和谐。简单理解下来就是建筑是存在这样一种状态的,既满足自身作为建筑的需求,又拥有作为城市部分的姿态。游离于建筑本体与城市之间,以城市的视野观察和操作建筑,可以使建筑既不脱离既有环境,也不局限于城市既有环境的束缚,拥有灵活应对城市的姿态,方才可能解决当前建筑形式所面临的来自城市方面的困境。

参考文献

[1].出自雷姆.库哈斯《S,M,L,XL》,旨在说明城市视野在当今设计界的重要影响。

[2].《拼贴城市》柯林.罗弗瑞德.科特著童明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伯特.文丘里著周卜颐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20世纪西方建筑史》吴焕加著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5].(德)比格尔,高建平译,《先锋派理论》,商务印书馆,2002.

[6].李建军,《从先锋派到先锋文化-美学批判语境中的当代西方先锋主义建筑》,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7].(英)奥斯本,王志宏译,《时间的政治:现代性与先锋——现代性研究译丛》,商务印书馆,2004.

[8].(英)雷蒙德.威廉斯,阎嘉译,《现代主义的政治》,商务印书馆,2002.

[9].胡恒,《“越界”的三种形式》,《建筑师》,2006年第6期

[10].陈洛加,《外国美术史纲要》,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民族形式建筑 篇2

常用于7层以下的普通多层住宅

优点:造价低,施工简单快捷。

缺点:不适合复杂的建筑形式,层高、房间大小等构造要求严格,抗震能力稍弱。由于砖的生产能够就地取材,因而房屋的造价相对较低。但砖的力学性能较差,承载力小,房屋的抗震性能不好。设计中通过圈梁、构造柱等措施可以是房屋的抗震性能提高,但一般只能建造7层以下的房屋。砖混结构的房屋的承重墙厚一般为370毫米或240毫米,占用房屋的使用面积,使房屋的有效使用率变小。另外砖混结构的房屋的楼板较多采用预应力空心楼板,房间开间不能太大,否则,楼板会发生饶度,影响使用和美观,并会给使用人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虽然,现在许多砖混结构的楼板结构采用全现浇的钢筋混凝土,但因砖混结构整体抗震性能限制,开间仍不能设计的太大。砖混房屋受到结构的限网架结构的不同分类形式制,空间布置不灵活,不能象框架结构那样,用户可以比较随意的根据自己的需要灵活分割布置空间。

在隔音效果上来说,砖混住宅的隔音效果是中等的,框架结构的隔音效果取决于隔断材料的选择,一些高级的隔断材料的隔音效果要比砖混好,而普通的隔断材料,如水泥空心板之类的,隔音效果是很差的。

2.混凝土梁柱承重,叫做框架结构

常用于10层以下的多层公共建筑,比如办公楼,商场等。在非地震区也用于高层建筑。

优点:室内空间大,可以满足复杂的建筑形式,抗震能力稍强。房间隔墙可以随意拆改。

缺点:框架柱尺寸过大,不适合民用住宅。在地震区很难超过7层。

3.混凝土梁和混凝土墙承重,叫做剪力墙结构

常用于普通高层住宅,和房型非常复杂的多层洋房和别墅。

优点:承重结构为片状的混凝土墙体,房间不见柱子的棱角,比框架结构更适合用于住宅。混凝土墙体的抗震能力最强,房屋安全度很高。

缺点:混凝土用量多,自重大。混凝土墙体为高强度承重墙体,房间不能拆改。

4.框架结构掺加部分混凝土墙,叫做框架剪力墙结构

常用于高层的办公楼、商场和酒店。

优点:室内空间的使用以及房间隔墙的拆改,和框架结构一样灵活多变。抗震性能与纯剪力墙结构一样坚固。

民族形式建筑 篇3

【关键词】 集群设计;精英;创意;艺术家;建筑设计

“集群设计”最早源于国外示范性实物建筑展,其中1927年“德意志制造联盟”的魏森霍夫试验住宅区可谓现代“集群设计”的开山之作。展览的初衷是应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住房紧缺和经济状况急剧恶化中的住房建设问题,强调的是经济与适用。展览聚集了密斯、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夏隆等17位世界著名的现代主义建筑师,代表了当时欧洲最前卫的设计組合。他们以探索未来住宅设计为己任,使用创新的设计概念和设计方法,对住宅建筑的平面布局、空间效果、建筑结构、建筑材料等进行了一系列革新,并开创了“国际主义风格”。之后,1931年以“我们时代的住宅”和“新的建设”为主题的“德国建筑展”,以及1957年以“明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建筑展,现代主义建筑师一次次集体亮相,无一不是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体现了他们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集体智慧的交锋推动了学术进步,于是“集群设计”这种与身俱来的“精英”气质,使“集群”不只是简单的数量概念,还隐含了“前瞻性”与“示范性”的意义。

西方各国在20世纪80年代后也涌现出一些集群设计力作,如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日本东京六本木山等,这些项目不再是有組织、有主题、有特定目的和区域的展览活动,而是一般意义的房产开发项目,其产生动机不再是单纯的学术研究或是对于社会建构的使命,其精英气质更多地被当作商业利益最大化的筹码。2000年潘石屹、张永和策划的“长城脚下的公社”开启了中国的“集群设计”时代。

其后的集群创作项目中既有上海的“青浦营造”和杭州的“良渚文化村”这类大规模的新城制造,也有银川的“贺兰山房”那样属于艺术家“玩”建筑的产物;既有在全球范围邀请设计师参加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项目(如南京的“中国国际建筑艺术实践展”和浙江金华的“建筑艺术公园”),也有声势浩大、毫不逊色的本土建筑师参与的项目(如广东东莞的“松山湖新城”和成都的“建川博物馆聚落”);这些项目的委托方既有政府机构,也有房地产企业。它们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在国内建筑项目运作中,业主选择建筑师的一般方式是设计竞赛招标,而国内集群设计的特殊性在于绝大多数项目从规划到城市设计再到建筑设计均采用委托设计形式,如此大规模的邀标需要业主具有相当的魄力、实力和影响力。

第二,国内集群设计项目的基地大多在自然环境优越的城市郊区。城郊土地资源较市区内丰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基地环境质量的可选择余地大,基地远离城市的同时也远离了城市矛盾,因而建筑设计受到的限制较小,为集群设计的创作自由度提供了条件。

集群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第一,从学术上来讲,集群设计推动了建筑界学术的交流和发展,“长城脚下的公社”在威尼斯双年展国际建筑展上还获得“建筑艺术推动奖”。有专家说:由于中国正处在经济及城市建设快速发展的阶段,一个很大规模的项目往往在很短时间内被一家设计院或一个设计师的简单设计所吞噬,必然少了对城市空间的思考以及可能呈现给城市的更丰富的建筑形态。而集群设计恰恰化整为零,集思广益,共同探讨城市和建筑的取舍,创造出没有时间积累的智慧结晶。

第二,营销作用和商业价值。参与集群设计的建筑师通常都是设计界的精英,他们不仅富有创意,还有更为严谨的工作方式和态度。无论基于消费者从盲目追求品牌到趋于理性消费的变化,还是基于开发商对商业利润以及品牌价值的追求,他们都相信在高质量的产品身后,必然是品牌效应带来的高附加值。而对于建筑师来说,正如在运作“长城脚下的公社”时张欣曾说过的:“商业是建筑艺术最有效的推动手段。”集群设计正是借着众多优势条件,成为引人注目的建筑事件,并形成开发方和建筑师的“双赢”。

集群设计是中国当代实验建筑发展的一个探索形式,是由单个建筑师的个人实验行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联合,表现了实验性建筑已经从游离于主流设计实践和学术意识形态之外,变为主流的一部分。所不变的是建筑设计过程中“实验”的主导思想。

集群设计给建筑师之间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建筑师通过合作,沟通学术,集中反映建筑师在实践过程中的思考。艺术家也加入到建筑设计过程当中,体现了当下建筑设计实验中建筑与艺术的结合。艺术家不同的视角以及表现形式成为建筑中的元素,让建筑设计更富有人文气息。此外,集体设计是一个“建筑事件”,其产生的影响力和引发的关注程度让其脱离了单纯的建筑设计活动而具有了社会性,但此种形式的“实用性”,即创作完成以后的使用价值和商业上可运作性还需要更多的协调。

大跨度建筑结构形式与建筑造型 篇4

建筑从产生之日起就是技术与艺术的统一体。建筑的造型应该也必须是结构形态的真实反映。传统的建筑模式, 无论从西方古典建筑, 还是中国的古典建筑, 其产生和演变都离不开结构技术的主线。在近现代建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结构的发展更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技术进步不仅直接作用于建筑本身, 而且对建筑审美观也起到了很大影响, 人们开始有意识地运用结构技术来构筑建筑形态, 将技术美学体现在设计构思中, 从而形成全新的建筑形式。

结构应该成为建筑形象表达的一种手段。但是, 对于如何较好地运用这一表现手段, 尚有许多规律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总结和反省, 在此基础上, 才能形成比较完整和可行的设计方法。

在建筑设计中, 选择结构形式不仅是结构工程师的工作, 也是建筑师的职责, 现代建筑的特点是建筑艺术与建筑技术的高度统一。建筑师只有对各种结构形式的基本力学特征和适用范围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自由地进行创作, 把结构形式与建筑造型融为一体 (如图1) 。

1 拱结构及其

1.1 拱的受力特点、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拱是古代大跨度建筑的主要结构形式。由于拱呈曲面形状, 在外力作用下, 拱内的弯矩值可以降低到最小限度, 主要内力变为铀向压力, 且应力分布均匀, 能充分利用材料的强度, 比同样跨度的梁结构断面小, 故拱能跨越较大的空间。但是拱结构在承受荷载后将产生横向推力, 为了保持结构的稳定性, 必须设置宽厚坚固的拱脚支座抵抗横推力。常见的方式是在拱的两侧作两道厚墙来支承拱, 墙厚随拱跨增大而加厚。很明显, 这会使建筑的平面空间组合受到约束。拱的内力主要是轴向压力, 结构材料应选用抗压性能好的材料。古代建筑的拱主要采用砖石材料, 近代建筑中, 多采用钢筋混凝土拱, 有的采用钢衍架拱, 跨度可达百米以上。拱结构所形成的巨大空间, 常常用来建造商场、展览馆、体育馆、散装货仓等建筑。

1.2 拱结构的建筑造型

拱结构的造型主要取决于矢高大小和平横拱推力的方式。拱的矢高对建筑的外部轮廓形象影响最大。矢高小的拱, 外形起伏变化小, 呈扁平状, 结构占用的空间小, 但水平推力和拱身轴力都偏大。而矢高大的拱, 外形起伏变化强烈, 产生的水平推力和轴向力都较小, 但拱身材料耗费量多, 拱下形成的内部空间大, 拱曲面坡度很陡, 当采用油毡屋面时, 容易出现沥青流淌和油毡滑移现象。所以矢高大小应综合考虑建筑的外观造型要求、结构受力的合理性、材料消耗量、屋面防水构造等多种因素。通常拱屋顶的矢高为拱跨的1/7-1/5, 最小不小于1/10。采用油毡屋面时, 矢高不应大于1/8, 混凝土自防水屋面的矢高一般取1/6。

如前所述, 拱是一种有水平推力的结构, 解决水平推力的方式不同, 建筑的外形也显然不一样, 通常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

1.2.1 由拉杆承受拱推力的建筑造型

在拱脚支座处设水平拉杆来抵消拱推力是最常见的方法, 其优点是支承拱的侧墙 (或柱) 不承受拱推力, 大大简化了支座的受力状况, 可使拱身和桩断面减小。根据使用功能和造型要求, 可以处理成单跨、多跨、高低跨, 平面布局灵活, 形式多样。

1.2.2 由框架结构承受拱推力的建筑造型

在拱的两侧设置框架来抵抗水平推力是又一种常见的处理方式。但框架应具有足够的刚度, 拱脚与框架连接要防止发生水平位移或倾斜。根据建筑使用功能和造型要求, 框架之间可以布置单跨或多跨。

2 刚架结构及其建筑造型

2.1 受力特点、优缺点和适用范围

刚架是横梁和柱以整体连接方式构成的一种门形结构。由于梁和柱是刚性结点,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柱对梁有约束作用, 因而能减少梁的跨中弯矩;同样,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 梁对柱也有约束作用, 能减少柱内的弯矩。刚架结构比屋架和柱组成的排架结构轻巧, 可以节省钢材和水泥。由于大多数刚架的横梁是向上倾斜的, 不但受力合理, 且结构下部的空间增大, 对某些要求高大空间的建筑特别有利。同时, 倾斜的横梁使建筑的屋顶形成折线形, 建筑外轮廓富有变化。由于刚架结构受力合理, 轻巧美观, 能跨越较大的跨度, 制作又很方便, 因而应用非常广泛。一般用于体育馆、礼党、食堂、菜市场等大空间的民用建筑, 也可用于工业建筑, 但刚架结构的刚度较差, 当吊车起重量超过100k N时不宜采用。

2.2 刚架结构的形式

刚架按结构组成和构造方式的不同, 分为三铰刚架、两铰刚架, 无铰刚架, 无铰刚架和两铰刚架是超静定结构, 结构刚度较大, 但当地基条件较差, 发生不均匀沉降时, 结构将产生附加内力。三铰刚架则属于静定结构, 在地基产生不均匀沉降时, 结构不会引起附加内力。但其刚度不如前两种好。一般来说, 三铰刚架多用于跨度较小的建筑, 两铰和无铰刚架可用于跨度较大的建筑。

2.3 钢架结构的建筑造型

刚架结构常用钢筋混凝土建造, 为了节约材料和减轻结构自重, 通常将刚架做成变断面形式, 柱梁相交处弯别最大, 断面增大, 铰接点处弯矩为零, 断面最小, 所以刚架的支柱断面呈上大下小。根据建筑造型需要, 立柱可作成里直外斜, 或外直里斜。刚架多采用预制装配, 构件呈Y形和r形, 用这些构件可组成单跨、多跨、高低跨、悬挑跨等各式各样的建筑外形。

3 桁架结构及其建筑造型

桁架是由杆件组成的一种格构式结构体系。杆件与杆件的结合假定为铰结, 所以在外力作用下, 杆件内力为轴向力 (拉力或压力) , 而且分布均匀, 故桁架结构比梁结构受力合理。桁架的杆件内力是轴向力, 而梁的内力主要是弯矩, 且分布不均匀, 梁的断面大小常以最大弯短处的断面尺寸为整个梁的断面大小, 因此梁的材料强度未得到充分利用。桁架内力分布均匀。材料强度能充分利用, 减少材料耗虽和结构自重, 使结构跨度增大。所以桁架结构是大跨度建筑常用的一种结构形式, 主要用于体育馆、影剧院、展览馆、食堂、菜市场、商场等公共建筑。为了使桁架的规格统一, 有利于工业化施工, 建筑的平面形式宜采用矩形或方形。

4 结论

通过对大跨度建筑造型与结构形态的关系进行简要分析, 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4.1 从近年来发达国家大跨度建筑的结构形式来看, 以平面结构进行组合的方式占有较大比重。因为平面结构受力关系清楚, 通过适当的变形和组合, 很容易与建筑造型相吻合, 便于操作。还有, 平面结构本身又多采用空间桁架形式。即结构的空间作用是集中体现在局部而不是整天。

4.2 由于新型材料和新型结构的更新速度较以往明显加快, 一种结构技术可能尚未达到完全成熟, 就可能趋于淘汰。人们对结构形式的新颖性要比结构的其它方面更感兴趣, 造型的独特和多变是对建筑的必然要求, 这样, 结构形态设计对于结构创新具有更加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代富红, 杜佳.大跨度建筑方案创作中的结构表现手法研究[J].山西建筑, 2011年24期.[1]代富红, 杜佳.大跨度建筑方案创作中的结构表现手法研究[J].山西建筑, 2011年24期.

分析建筑作品的表现形式论文 篇5

【关键词】:建筑表现;符号;视觉传达

我国的建筑领域中以前是缺乏完善系统的理论体系的,但随着近几十年的发展和累计,我国建筑领域中各种高深的理论以及复杂的建筑形式不断的涌现。但最后都是为了要回归真正的建筑本质,即对美学的一种追求,建筑美观这一命题永远都是中心内容。而建筑界所要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使得建筑的形象更加丰富、新颖以及美观。

1、建筑表现

建筑是构建一种人为的环境,为人们从事各种活动提供适宜场所。在哲学范畴,建筑的本质就是空间,其最主要的特性就是具有功能性。在实用的基础上,建筑造型可以是复杂多变的。建筑艺术是作用于建筑群体,立足于平面,对建筑群体的形态构成,色彩处理、材质运用等方面进行设计加工,最终形成了一种实用性综合造型艺术。而建筑表现即是这种实用性综合造型艺术的前期展现方式。在计算机还未如此发达的时期,建筑表现主要通过手绘的方式来完成。手绘制图对于设计师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基本功,如建筑速写,速写草图可以快速记录和表现设计师的想法,速写则是绘制技法之一,利用线条的虚实、疏密,来表现建筑体或建筑群体的形态特征和前后关系。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建筑表现的形式更加拓宽了,衍生出了有电脑模拟现实参数所渲染出的效果图和三维形式,将原有的手绘效果图纸转化为视觉表现形式。相较于手绘制图,计算机绘制的效果图更加逼真,是将模型在真实的环境数据下渲染而成,给观者的感受更直观。利用计算机来制作出的效果图,在当今建筑业中已经成为了建筑表现的主要手段之一。

在建筑表现效果图中,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是最基本的要素,通过构成中不同手法的理解,来表现所要求的主体。例如在后期配景中,植物的疏密分布,排列方式整齐或组团分散,色彩鲜艳或厚重,这些因素都可以丰富效果图的层次,产生不同的视觉效果。建筑表现效果图不用于普遍意义上的平面设计作品,它不仅着眼形式,更要求抓住设计作品的重点,使得图中主题鲜明。针对这种特殊性,效果图必须在确定大基调的情况下,更加注重虚实与主次。加之一定的技术辅助,将设计作品细致呈现。

2、建筑形式的概念

(1)建筑形式的产生。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建筑师多采用水粉、水彩及喷笔工具来辅助设计,或制作木质、纸质的`简易立体模型,依靠透视学和人体工程学等手段来设计表现建筑。其一,由于有些绘图工具的特性,导致了绘制效果图难度增加。其二,这样的建筑表现形式虽可以体现一定的空间感,但只能局限于某一个角度,不能让观者深入了解和感受建筑本身。其三,也局限于画材画具,很难表达出建筑的特殊立面材质。九十年代,“CAD”等系列软件开发和应用,同时“3DS”、“PHOTOSHOP”及“3DMAX”等多种图形软件的出现,将建筑表现二维平面转向三维立体。计算机中的建筑模型,可多视角转动,拥有逼真的视觉效果,细节表现丰富。为建筑设计师与客户沟通上提供了巨大的便捷。但是这样的效果图也存在着弊端,有模型经过渲染而得的效果图,视觉角度还是有限制,观者在观看效果图时,可能会产生抽象感,不能真切体会建筑群体间的空间关系。建筑动画虚拟技术的产生与广泛的运用,可以增强建筑作品给观众的直观感受,不仅是观者走进建筑作品,获得想要的信息,同时也提高了双方的效率,对后期施工、宣传起到了巨大作用。

(2)建筑形式的现实意义。建筑形式是指为表现建筑以及建筑相关活动所产生的动画影片,是动画体系中将动画技术应用在建筑表现领域的一个分支。在其中,包含了诸多因素,如剧本设计、镜头切换、音效、字幕、后期配音等。建筑动画是建筑设计作品的一种动态演示,能够全方位、直观地给观者提供有关虚拟建筑的仿真空间效果。建筑形式能够节省物资、快速表现的。通过建筑形式,建筑设计师可以充分展现自己的想法,不受空间、工具的限制,通过计算机模拟现实环境,在虚拟空间中构筑具有创意的设计作品,提高了效率。同时也可做出不同的方案来比较,分析不足,及时补充改善方案。建筑形式能够提高项目开发的成功率。通过生动形象的三维动态模型,建筑设计师可以像甲方全方位展示了建筑内外部空间与周边地理环境,使甲方能够身临其境,提出修改意见,决定最终方案。在确定方案后,建筑动画也可以为项目进行宣传,为大众所知。消费者也可预先了解项目和订购方式,刺激产生的购买欲望,达到一种全新的数字化营销模式。

3、建筑形式的表达方法

(1)建筑形式的视觉符号系统。建筑形式主要是通过视觉符号系统来传达的,根据皮尔斯的定义,符号形体是“某种对某人来说在某一方面或以某种能力代表某一事物的东西”;符号对象就是符号形体所代表的那个“某一事物”;符号解释也称为解释项,即符号使用者对符号形体所传达的关于符号对象的讯息,亦即意义。[1]将建筑形式中的视觉对象被归纳为一个个符号,并最终区别于其他形式。这一概念建立在符号三元关系的基础之上。在建筑形式中包含了大量的符号,有静态和动态两种。建筑形式的视觉符号之所以产生,其实是以认知为目的。真实建筑空间中的体验和感受是一种包括五官感知的综合形式。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让观者更加亲身体验建筑群体,建筑形式中所要包含的内容就极为重要了。这其中,视觉符号就发挥了充分的认知功能,使得观者能够从建筑形式中迅速地对建筑深入了解,对其周边环境直观而准确清晰的认识。

(2)建筑形式的视觉传达。建筑形式生成方式是根据建筑设计图纸在计算机上制作出虚拟的三维建筑环境。可以根据实际地形的等高线生成虚拟的数字化三维地形,并将各种三维建筑模型根据设计方案的要求布置其上。在这其中,用于建筑形式中的每一个虚拟模型都具有可观、可感性。在建筑形式中,每一个建筑形象的视觉符号都必须有相对应的那个真实建筑构件,而各个元素之间的尺寸比例也会符合建筑图纸所标示的尺寸比例,材质表现更是贴近于现实存在。

4、结论

要让一座建筑获得人们需要的美感,要从整体着手,要具备完整性,不仅在功能和结构的角度去考虑这一点,更要从建筑物所能表现出的视觉效果上去体现内外整体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孟妍.建筑动画视觉语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

[2] 杜宇.建筑动画虚拟技术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5)

保护古建筑保护民族未来 篇6

——梁思成

唐韦应物有诗云:“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此首伤怀之作在我漫步北京新城时屡屡浮上心头。犹记梁思成公当年力主在北京老城外建造新城的方案遭否决后,北京古建筑如何在历次风风雨雨蹉跎反复之中沧海桑田。老人们大概不会忘记老城门,新人们却也无法从大量拷贝西方的写字楼上看到一丝巴黎纽约的味道来。

建筑大师梁思成有名言云:“建筑是可以翻译的。”号称中国建筑界“南杨北梁”的杨延宝与梁思成都在国外受过专业系统的西洋建筑训练。两人回国后,却并无一味模仿西洋建筑文化之心,反而高瞻远瞩地开始探索和整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梁思成更率先在清华开设了《中国建筑史》这门学科,并成为该学科的创始人。实际上,梁杨二人的建筑修养和境界迄今仍无人能及,他们不但对西洋建筑熟稔于胸,且能从根本上把握民族建筑的走向与未来。在举国上下大兴土木,拆毁古建筑之风盛行之下,更显出两位建筑大师的远见卓识。

实际上自90年代以来,所谓的保护古建筑与拆毁古建筑的决策已与文化无关,只不过是商业利益权衡的结果而已。如果保护的利益大就保护,如果拆毁的利益大就拆毁。所谓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未能真正起到保护的作用。我想用古人所谓“礼崩乐坏”形容绝不过分。当年建国时甚至有拆毁整个故宫的决策,区区一个文物保护单位的封号又怎么能真正保存文化?前面说过,一个建筑作品能否成型,出资方有决定作用。商业资本的蓬勃发展使得所谓保护古城风貌成为空谈。一切向钱看,哪里有利润哪里就盖楼。80年代北京市政府曾有以故宫为中心,进行系统保护古城的城建方案,到90年代遭到不断破坏。以最近受媒体注意的北京胡同来说,虽然政府已经公布了细致的保护名单,但这些名列保护政策的胡同仍然遭到推土机的疯狂摧毁,其拆除速度在不断提高。北京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第一名尚且如此,其他地方可想而知了。

一个城市有一个城市的生命与历史。作为一个大城市而言,其存在的文化根基就在于它的个性。举凡巴黎伦敦罗马东京,无不在高楼大厦中留存着历史的步履和文化的印痕。伦敦与巴黎之所以不同,乃是因为它们的历史不同,文化不同,体现在那些古老建筑上的风格自然也不同。罗马更是避开老城单独建设了一个新城。如今罗马人可以骄傲地告诉游客,你看到的罗马古城仍然保持着它的千年风貌,当年的皇帝们就是在那里建立了他们的丰功伟绩,全世界找不出第二个相似的地方。而北京城里的这些现代西方风格的复制建筑却是全世界随处可见的。

我绝不是反对北京修建新建筑新风格,而是以为建造新建筑起码要有一些基本的前提和底线:首先,建筑师应该透彻把握和系统了解中西建筑文化的精髓。如今的中国建筑师们只懂西方不懂中国,所谓懂西方也不过是懂得一点时髦的现代建筑,而对于西方古典建筑也是一窍不通。须知西方现代建筑的发展正是牢牢镶嵌在它的漫长的历史之中的!不了解希腊柱式不懂文艺复兴不晓得巴洛克不熟悉哥特式怎么可能产生出现代艺术流派?对于现代艺术背后的历史与文化,中国的现代西方建筑师们所知甚少,结果做出来的所谓的新潮现代建筑不过是些蹩脚的二手货罢了。而他们对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无知使他们更不可能造出纯粹的中国建筑,正所谓中西都是不伦不类,还谈什么中西合璧!

其二,要把握好拆与建的关系。有一个说法,说巴黎之所以建了那么多的像埃菲尔铁塔一般突兀的现代建筑却并未失去法国风情,是因为巴黎保留了大量老建筑老房子作为整个城市的基础,即这些现代建筑是在这些老城区老建筑之间点缀和修饰了一下,自然显得水乳交融,古今一体,其城市的底色并没有因为新建筑而变化。相反北京的城市规划却整个是本末倒置,将那些现代建筑作为主要部分,将老建筑圈起来,以零星的方式予以保护,从而失去了古都风貌的整体性和统一性。最近政府也意识到这个问题,开始修建一些城楼(当年梁思成力主保留城楼却仍遭拆除,现今却又原封不动建造些复制品,历史真是耐人寻味)和城墙(老北京的城墙一倒,梁公号啕大哭,北京古都风貌就此瓦解),并着手开始从整体上营造北京老城的文化氛围与格调,然而再怎么修建也无法还原老城风貌了。毕竟那些已经倒塌和消失的建筑是不可能真正原样复原,何况北京早已经被新建筑覆盖得密密麻麻。

在建筑变迁的风风雨雨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个民族的百年心路。从夜郎自大到自卑,从外国殖民到全球化,全部在建筑的变迁中显示得淋漓尽致。问题的关键还是在如何处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上。所谓的现代则是西方概念。现代的涵义在某些意义上而言即欧美标准,要现代化不学习西方是不可能的。而具体怎么学该学什么什么不该学?传统该如何对待?却一直是众说纷纭,从鸦片战争到现在也没有取得共识。在国人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会很容易以一个落后者的心理而对传统文化产生鄙薄之心,并以否定传统作为“现代”的象征。以建筑为例,清末拆毁大量传统建筑,有很多是根本不必要的,拆除这些古建筑不过是为了显示自己多么自强自新,多么现代,多么革命。这种意识在经过了袁世凯复辟,民国时期仿古建筑的复苏,到解放后屡次反复以及文革的全盘毁灭后,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下再一次成为很多拆除古建筑的深层心理。全球化带给中国这样的后起文明古国的,绝不是自由主义者允诺的美好的世界大同,相反在欧美经济强势和政治铁腕面前,更多的是与清末相似的殖民。看一看世界语当年如何雄心壮志,而如今风光全无,英语已成全球第一语言,就可以得知所谓真正意义上的大同世界是如何幼稚如何不可能。

史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国史大纲》里开篇即言:“今人率言‘革新’,然革新固当知旧。不识病象,何施刀药?仅为一种凭空抽象之理想,蛮干强为,求其实现,卤莽灭裂,于现状有破坏无改进。凡对于已往历史抱一种革命的蔑视者,此皆一切真正进步之劲敌也。惟藉过去乃可认识现在,亦惟对现在有真实之认识,乃能对现在有真实之改进。”只有在深刻批判和系统了解了本国文化的基础上,一个民族才能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复兴光大。任何一味地放弃历史或鄙薄历史的想法都是愚蠢的,何况传统也不是你想放弃想鄙薄就能放弃鄙薄得了的。以建筑为例,我们现在走的路正是当年日本走过的,有些人所谓中国建造了这么多垃圾是“交学费”就是这个意思。日本人当年追随欧美发展经济,也修建了大量伪劣拷贝建筑。不过日本人很快就从模仿的阴影中走了出来,现如今的日本建筑水平在世界上也是有口皆碑的,在对现代与传统的处理上相当出色,日本建筑家们对日本古典与西方现代的把握与了解都是透彻而细致的。我们中国建筑家们何时能达到这种艺术修养与功力呢?何时能够自信地对待本国的优秀文化呢?

作为中华文明一部分的建筑艺术,可以清楚地传达出中国的危机与机遇。我们丢弃了那些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却又有意无意继承了那些糟粕,我们拆毁了古城墙、古庭院和胡同,然而官本位、人治胜法治、漠视公民权利与尊严的事情却仍旧在天天上演,这些黑暗事实却都与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学习西方一直停留在器的层面,以为拆几个城楼,盖几幢大厦就是现代,而对于欧美国家城市的现代政制,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对生命的关爱与珍视等优秀的精神资源却始终没有真正学到手。这当然需要时间慢慢体味和改变,然而问题在于现在很多人根本就无进取之心,仍然对传统抱之以鄙薄的态度,而对于西方文明则不加区分地盲目追求,其结果非但实现不了现代,反而成为使人家更加现代化的工具而已。

我想也许每一个后起国家都会经历这样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心路变化,对于中国这样历史漫长的国家而言,这种跌跌撞撞的探索也许会相对坎坷一些。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再对传统文化单纯施以盲目批判了,中国只有在对传统有了清醒认识与一定继承之后,才能不失去中国之为中国的主性,才能使国民对本国有认同之心,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健康地拿来,健康地发展,而不致沦为文化残废和自我殖民的散沙一盘。建筑如此,民族更当如此。惟如此,才是民族复兴屹立世界的根本之道。

建筑节能构成形式及分析 篇7

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当地的气候参数, 在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中, 科学合理地确定建筑朝向、平面形状、空间布局、外观体型、间距、层高、选用节能型建筑材料、保证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等热工特性及对建筑周围环境进行绿化设计, 设计要有利于施工和维护, 全面应用节能技术措施, 最大限度减少建筑物能耗量, 获得理想的节能效果。

1.1 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状

同样形状的建筑物, 南北朝向比东西朝向的冷负荷小, 因此建筑物应尽量采用南北向。如对一个长宽比为4∶1的建筑物, 经测试表明:东西向比南北向的冷负荷约增加70%。在建筑物内布置空调房间时, 尽量避免布置在东西朝向的房间及东西墙上有窗户的房间以及平屋顶的顶层房间。因此, 选择合理的建筑物朝向是一项重要的节能措施。空调建筑的平面形状, 应在体积一定的情况下, 采用外围护结构表面积小的建筑。因为外表面积越小, 冷负荷越小, 能耗越小。

1.2 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及控制体型系数

如果是依靠自然通风降温的建筑, 空间布局应比较开敞, 较大的窗口有利于自然通风。而设有空调系统的建筑, 其空间布局应十分紧凑, 尽量减少建筑物外表面积和窗洞面积, 这样可以减少空调负荷。

体形系数的定义是建筑物外表面积F与其所包围的体积V之比值。对于相同体积的建筑物, 其体形系数越大, 说明单位建筑空间的热散失面积越高, 研究表明, 体形系数每增大0.01, 能耗指标约增加2.5%。因此, 在建筑设计时应尽量控制建筑物的体形系数。

1.3 绿化对节能建筑的影响

绿化对居住区气候条件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能调节改善气温, 调节碳氧平衡, 减弱温室效应, 减轻城市的大气污染, 减低噪声, 遮阳隔热, 改善居住区微小气候和建筑室内环境, 节约建筑能耗的有效措施。

2 增强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

改善建筑的保温隔热性能可以直接有效地减少建筑物的冷热负荷。据有关资料介绍, 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每增大1W/ (m2·K) 。在其他工况不变条件下, 空调系统设计计算负荷增加近30%。所以改善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是建筑设计上的首要节能措施, 我国《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 (GB50019) 对空调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作了规定, 对舒适性空调的最大传热系数规定为0.9~1.3, 可采用聚苯乙烯板、加气混凝土等保温材料, 也可采用双玻、顶层架空隔热层等空气间层起隔热作用。

2.1 外墙的节能措施

(1) 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使用环保、节能型建筑材料, 可有效减少通过围护结构的传热, 从而减少各主要设备的耗电量, 达到显著的节能效果。

(2) 隔离太阳辐射热。对垂直墙面可采用外遮阳、阳台、挑檐等遮阳设施和浅色墙面、反射幕墙、植物覆盖绿化等措施减少对太阳辐射热的吸收。

2.2 门窗的节能技术措施

(1) 尽量减少门窗的面积。门窗是建筑能耗散失的最薄弱部位, 面积约占建筑外围护结构面积的30%, 其能耗约占建筑总能耗的2/3, 其中传热损失为1/3。所以门窗是外围护结构节能的重点。所以在保证日照、采光、通风、观景条件下, 尽量减少外门窗洞口的面积。

(2) 设置遮阳设施。设置遮阳设施, 考虑空调设备的位置。减少阳光直接辐射屋顶、墙、窗及透过窗户进入室内, 可采用外廊、阳台、挑檐、遮阳板、热反射窗帘等遮阳措施。门窗的遮阳设施可选用特种玻璃、双层玻璃、窗帘或遮阳板等。

(3) 提高门窗的气密性。有资料表明, 房间换气次数由0.8次/h降到0.5次/h, 建筑物的耗冷可降低8%左右, 因此设计中应采用密闭性良好的门窗。通过改进门窗产品结构 (如加装密封条) , 提高门窗气密性, 防止空气对流传热。加设密封条是提高门窗气密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4) 尽量使用新型保温节能门窗。采用热阻大、能耗低的节能材料制造的新型保温节能门窗 (塑钢门窗) 可大大提高热工性能, 同时还要特别注意玻璃的选材。玻璃窗的主要用途是采光, 但由于玻璃窗的耗冷量占制冷机最大负荷的20%~30%, 冬季单层玻璃窗的耗热量占锅炉负荷的10%~20%, 因而控制窗墙比在30%~50%范围内时, 窗玻璃尽量选特性玻璃, 如双层玻璃、吸热玻璃, 反射玻璃, 贴隔热遮光薄膜。

(5) 合理控制窗墙比。窗墙比是窗洞口与墙的面积比值, 增大这两个比值不利于空调建筑节能, 应尽量减少空调房间两侧温差大的外墙面积及窗的面积。控制窗墙比对外墙及屋顶的传热系数提出具体要求。故在进行前期建筑设计时, 在保证室内采光通风的前提下合理控制窗墙比是很重要的, 一般北向不大于25%, 南向不大于35%, 东西向不大于30%。

2.3 屋顶的节能技术措施

(1) 隔离太阳辐射热。隔热太阳辐射热, 减少阳光直射, 对屋顶可采用架空屋面, 浅色屋面, 种植屋面等。对屋面进行绿色覆盖, 既可遮阳, 又能隔热, 而且通过光合作用, 可消耗或转化部分能量, 也起到美化环境作用。还有设计通风屋面、蓄水屋面等节能措施。

(2) “冷屋顶”节能。所谓“冷屋顶”是指日射反射率高的屋顶, 它通过对普通屋顶涂上高反射率的涂料, 提高屋顶的日射反射率, 减少太阳热量的吸收, 从而达到减少空调冷负荷和空调节能的目的。研究表明:采用“冷屋顶”节能可使空调负荷减少约10%~50%。

3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

3.1 降低系统的设计负荷

目前我国的多数设计人员在设计空调系统时, 往往采用负荷指标进行估算, 并且出于安全的考虑, 指标往往取得过大, 造成了系统的冷热源、能量输配设备、末端换热设备的容量都大大的超过了实际需求, 形成“大马拉小车”的现象。即增加了投资, 也不节能。

3.2 冷热源节能

空调系统消耗的大部分能量是在冷热源系统中消耗的。所以合理选择冷热源系统对空调系统节能至关重要。空调系统的常采用的冷热源方式是: (1) 水冷冷水机组+锅炉; (2) 热泵; (3) 溴化锂吸收式+锅炉。

夏季用水冷冷水机组制冷, 冬季用锅炉供热。水冷冷水机组制冷消耗电能。设计工况下的能效比 (制冷量/耗电量) 比较高, 一般为3.7~5左右。一般空调制冷量在300RT (1RT=3.517k W) 以上, 选用离心式压缩机;空调制冷量在150~300RT的制冷量范围内选用螺杆式压缩机比较合适;当空调制冷量小于150RT时选用活塞式压缩机较为合适。在水源比较充足的地区使用水冷冷水机组比较合适。

热泵型机组的使用对节能是很有利的, 其中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在中央空调中使用的较多, 这种机组一机两用, 夏季制冷冬季供热。特别适用于缺水地区。

溴化锂机组的能效比 (制冷量/消耗的热能) 比较低, 外燃式为1.0~1.2左右, 直燃式机组稍高。外燃式溴化锂机组主要用于有废热、余热的地方, 如热电厂、钢铁厂等, 既利用了废热、余热, 又达到了制冷的目的。对于缺电而无废热或余热的地区可考虑使用直燃式机组。

3.3 减少输送系统的动力能耗

主要是指空调系统运行中风机和水泵所消耗的电能。采用科学合理方法使之降低, 对整个空调系统的节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具体的技术措施有:

(1) 提高供回水温差。若系统中输送冷 (热) 量的载冷 (热) 介质的供回水温差采用较大值, 则当它与原温差的比值为N时, 由热量计算式Q=m×C×ΔT可知, 温差为原来的N倍时, 流量为原来的流量1/N, 计算管路的沿程阻力系数为原来的1/N2, 水泵或风机的功耗为原来的1/N3, 节能效果显著。故应在满足空调精度、人体舒适度和工艺要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加大温差。

(2) 选用低流速流体。水泵和风机的功耗与管路系统中流速的平方成正比, 故采用低流速能取得较好的节能效果, 且有利于提高水力工程的稳定性。

(3) 提高输配系统的效率。设计时合理的选择水泵的扬程, 如果扬程过高时, 靠减小阀门开度来调节系统的水力平衡, 使得系统的能耗过多的消耗在阀门和过滤器上。适当采用二级泵系统, 在送风系统中设计时应尽量维持风机工作在高效区。

(4) 采用变流量水系统。在设计空调水系统时, 如采用定水温变流量或变水温变流量的调节方式, 使供水量随空调负荷的变化而增减, 不但可以减少处理过程的能耗还能节省输送能耗。

(5) 采用变风量系统。变风量空调 (VAV) 系统相对于传统的定风量集中空调系统是较先进的一种空调方式, 是通过改变送入被控房间的风量 (送风温度不变) 来消除室内的冷、热负荷, 保证房间的温度达到设定值并保持恒定。例如, 夏季档室内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就提高送风量, 反之减少送风量;冬季当室内温度高于设定值时就减少送风量, 反之提高送风量。该系统最适合应用于楼层空间大而且房间多的建筑。尤其是办公楼, 更能发挥其操作简单、舒适、节能的效果。

3.4 空调机组及末端设备的节能措施

国产风机盘管从总体水平看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差不多, 但与国外先进水平比较, 主要差距是耗电量、盘管重量和噪声方面。因此设计中一定注意选用重量轻、单位风机功率供冷 (热) 量大的机组。空调机组应该选用机组风机风量、风压匹配合理, 漏风量少, 空气输送系数大的机组。

3.5 提高送风温差及合理调节新风比

人们对舒适感的要求差别很大, 故舒适区范围较宽。在满足空调精度要求的前提下, 我们可以提高送风温差来提高节能效率, 利用最少的耗能实现舒适性空调要求的空气环境。为了节能, 在夏天取较高的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 冬季取较低的干球温度和相对湿度, 就可减少围护结构的传热负荷和新风负荷, 从而降低空调系统能耗。

在建筑物的空调负荷中的新风负荷占的比例很大, 一般占总负荷的20%~30%, 因此在满足卫生条件下, 冬、夏季尽量减少新风量, 而在过渡季节, 尽量较多采用新风甚至采用全新风。

3.6 利用冷却塔供冷技术

冷却塔供冷技术是指在室外空气湿球温度较低时, 关闭制冷机组, 利用流经冷却塔的循环水直接或间接地向空调系统供冷, 提供建筑物所需的冷量, 从而节约冷水机组的能耗, 是近年来国外发展较快的节能技术。如当室外湿球温度降至某个值以下时, 冷却塔出水水温与空调末端装置 (如风机盘管) 所需水温接近, 此时可关闭人工冷源, 以流经冷却塔的循环冷却水向空调系统供冷, 从而达到节能的目的。

3.7 蓄冷技术

在实施峰谷电价的地区, 可利用低电价时段采用冰蓄冷系统将水制成冰来储存冷量, 高电价时段再将冷量释放出来。

采用冰蓄冷技术有利于减少国家对电力建设的投资及压力, 有利于均衡电力负荷、提高现有发电设备与供电电网的利用率和改善电力建设的投资效益, 有利于降低系统的运行费用, 还有助于调节送风温差, 是一举多得的节能好举措。

3.8 采用热回收与热交换装置

新风的引入必然要求排出一部分旧空气, 而大气温度与排气温度有一定的温差, 如制冷时若室内温度为27℃, 室外温度为35℃, 则将27℃的气体排入大气会带来能量损失, 采用热回收交换设备使新风在被处理前与排气进行热交换, 新风温度便有所降低, 就可减少新风机组的负荷, 减少了能耗。这种装置一般用于可集中排风而需新风量较大的场合。

3.9 充分利用自然冷源

常利用的自然冷源是地下水和室外空气。地下水常年保持在18度左右的温度, 所以地下水不仅可以在夏季作为冷却水为空调系统提供冷量, 而且冬季还可以利用水源热泵机组为空调系统提供热量。春秋季和冬季的室外冷空气温度较低, 可用于空调系统供冷。

4 运行管理节能技术措施

在实际运行中, 对于系统形式相同和建筑规模相似的建筑物其运行管理能耗也存在较大的差别。因此, 加强运行管理、合理降低设备的运行能耗可大大的节约能源, 并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4.1 提高运行管理人员的技术素质

一个设计上节能的空调系统, 并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和有关标准安装起来后, 能否真正节能, 在于运行管理的水平。故应加强对管理人员的专业培训, 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 实行管理人员从业证书制度。

4.2 合理的用能计费制度

集中空调实行计量收费, 是建筑节能的一项基本措施。目前在欧美等国热量计量已是成熟的技术, 据国外调查资料表明:实行集中空调计量收费后, 其节能率在8%-15%。我国在计量方面也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4.3 运行管理中一些重要的节能手段

(1) 管路系统的检漏、检垢。管路系统中的水或空气都是携带冷量或热量的介质。它们从系统中泄露就直接造成了能量的损失。所以, 经常对管道设备进行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在一些保温管道表面, 如果泄露的水打湿了保温材料, 就会大大生气保温性能, 造成能量损失。换热设备的结垢会造成设备性能的下降, 所以, 需要对水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对水系统进行合理的清洗。当风系统中过滤器上截留的杂物过多时, 阻力升高, 导致风机压力上升、能耗增加, 并且增加了漏风的可能性, 应时常对其进行清洗或更换。对于风冷热泵冷热水机组, 还要注意保证空气流动的畅通、换热器表面的清洁和不受腐蚀。

(2) 调节新风量。新风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较大。在实际使用中, 并不是每时每刻都需要设计新风量。在一些人员变化有规律的场所, 运行人员可以根据人员的变化进行新风量的调节。对于间歇运行的系统, 在预冷或预热的过程中, 应该关闭新风。

(3) 在过渡季节利用室外空气的自然冷量。在供冷季当室外空气的焓值低于室内空气的焓值时, 就应该尽量利用新风供冷。此时, 应尽可能开启非空调区域的门窗。

(4) 合理设定设备的启动和停止的时间。在系统间歇运行时, 应根据围护结构、室内物品的热工特性、气候的变化及房间使用功能等确定预热预冷的时间和提前停机时间。这往往要在实际运行中总结规律。

5 结论

本文列举了建筑物自身的节能和空调系统的节能的各种组成形式, 并分析了每种形式对于节能的贡献。指出了从哪些方面进行考虑来提高节能效率, 达到国家标准所指定的指标。

参考文献

当代建筑的曲线形式研究 篇8

1 对建筑曲线形式的特性认知

与直线、方形相对应的应该是曲线和弧形。作为自然界中最基本的构成形态之一,曲线的形式在人类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无论是河流、山川、星云,还是细胞、波纹、根茎,从形态学上看它们都具有曲线的特征,它们都能够体现出一种自然界独有的规律性。而与之相对的直线与方形则更多呈现出一种简洁、平稳、确定的形态特征,它们反映的是一种对自然现象的驾驭和超越。

当我们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设计领域不仅存在直线形式,也存在大量曲线形式的物品,例如流线型的工业产品设计、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家具设计等。与此类似,曲线的形式同样也适用于建筑设计领域。作为一种极具表现力的形式手法,曲线的运用不仅能使建筑充满生机与活力,而且能使建筑在众多方盒子群体中脱颖而出,从而带给人们视觉上的愉悦。

既然曲线的形式有着如此神奇的魅力,那么深入对其特性的了解与研究将变的尤为重要。接下来,笔者将从形式构成、审美特征以及发展历程三个方面对建筑曲线形式的特性进行解读。

1.1 形式构成认知

线作为一种神奇的符号,它是造型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当线以弯曲的形式展现在世人面前,由于此时的线型语言具有了一种柔和的姿态,能够带给人强烈的心理贴切感,因此它能够直接影响到被设计物体的情感认可度。在建筑领域,曲线的建筑形式有着强烈的方向性和力动感,其形态表达上的“张扬洒脱”能够在心理上给人以速度和时间的感受,能够赋予建筑观赏者一种生机勃勃的升腾气势。与此同时,由于曲线的形态造型具有变化丰富的特征,它能够以平面曲线、螺旋曲线、涡旋曲线等多种形态出现在人们的面前,所以其在建筑创作中的潜在魅力将是巨大的。

1.2 审美特征认知

曲线是相对于直线存在的。在设计领域,如果简洁、规整的直线被设计者过多的重复运用,那么人们将会在心理上产生消极和机械的感觉。而曲线作为一种变化丰富的线性语言,将不容易被轻易的认知和把握,因此它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新鲜的认知感受。当曲线的形式被运用于建筑造型时,其形式语言所蕴藏的动感美和韵律美将是其魅力迸发的源泉所在。就动感美的展现而言,虽然建筑的外部形态是不动的,但曲线能够使其在视觉上充满形式力度,进而引导人们产生无尽的遐想;就韵律美的表达而言,随着弯曲的线条以单元的形式不断的变化重复,建筑的造型必将展现出或连续、或渐变、或起伏、或交错的韵律美特征,这将有利于促进建筑的个性表达。

1.3 发展历程认知

在漫长的建筑艺术发展历程中,曲线的形式曾经大量出现于建筑的设计语言之中。从古罗马、古希腊时期建筑拱券上的曲柔雕花,到拜占庭时期巨大的穹形屋顶,再到“新艺术”运动时期安东尼·高迪的有机建筑,进而到现代主义巨匠柯布西耶设计的朗乡教堂,曲线的形式语言一直伴随着建筑发展的步伐。也许早期建筑中曲线形式的出现是出于经济节约的考虑或技术条件的限制,但随着建筑材料和结构技术的不断进步,当代建筑师对曲线形式的运用将更侧重于审美上的需要,将更加注重对人性、对舒适性的关注。

2 当代建筑曲线形式的适用原则

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建筑师除了要对建筑曲线形式的特性有所了解,还必须对建筑曲线形式的运用规则有所掌握。这将不仅涉及到建筑的造型艺术,还将涉及到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功能等多个方面。只有详尽考虑了建筑设计过程中可能涉及到的方方面面,建筑曲线形式的魅力才能够完美的绽放。

2.1 凸显造型特征

曲线形式的建筑造型具有较强的视觉识别性,这是其最大的优势所在。它可以运用于建筑的某一局部,也可以运用于建筑的整体造型之中;它能够以一种简约的构成手法传达纯净的美感,也能够以一种复杂的、颠覆传统的形象来强调鲜明的个性。例如由贝聿铭设计的德国历史博物馆就是曲形建筑造型的典型案例。在该建筑的端部,贝老设置了一个晶莹剔透的曲线形玻璃体,而其身后的建筑则主要以平滑且厚重的石材为表面材料。由于局部的凸显和主体的退后,建筑的可识别性将得到增强。再加上两种材质之间的对比,这就使得整个曲形玻璃体成为了游客视线中的焦点,其简洁、光亮的螺旋楼梯造型更是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2 顺应结构关系

建筑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建筑形式的发展从来都是与建筑结构技术的发展紧密结合的。一个建筑方案如果没有相应的结构技术支撑,那么无论方案表现的如何美妙绝伦,它始终只能是一纸蓝图,而不能成为现实的建筑艺术。

结构的本质在于表现了建筑荷载传递的方式,选择合理的结构形式不仅可以强化建筑的形式美感,而且可以创作出或轻盈通透或厚重有力的建筑形象。例如由丹下健三设计的东京代代木国立综合体育馆就是结构语言与造型语言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为能满足室内空间大跨度的需要,建筑师采用了将作用力集中于一点的钢缆悬索结构。通过两根桅杆柱的支撑,两个对接的涡旋曲面相互交错并组成了扭曲的建筑形态,这使得整个建筑具有了升腾向上的动态特征和大气磅礴的艺术效果。

2.3 展现材料特性

建筑材料对建筑曲线形式的表现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能使建筑展现出不同的风格与气质,而且能对建筑的曲线表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比如混凝土就是一种具有较强可塑性的材料,其不但适用于直线建筑,也适用于曲线建筑。通过流体混凝土的浇筑和特殊模具的塑形,这种材料可以使建筑展现出精妙的曲线造型和豪放的质感特征。其坚硬的质地不仅能满足建筑结构的传力需要,而且能实现建筑师多变的感性创造。又例如玻璃这种脆性材料不但具有坚硬、透明、平滑等特性,而且能够在金属结构的配合之下充分表现出曲柔的姿态。在三星陈列厅的设计中,KPF事务所的建筑师就用两面弧形的双层玻璃墙体围合出了建筑的基本空间。由于每片玻璃都具有一定的曲度,因此建筑表皮具有了一种连贯性的张力,这将促使整个博物馆成为一个具有精神感染力的玻璃雕塑。

2.4 满足功能需求

建筑的功能体现着建筑的使用价值,它是建筑创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建筑师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当形式与功能这对建筑学历来的矛盾摆在建筑师的面前时,权衡两者的利弊、寻找两者的平衡点就成为了建筑师需要把握的关键。在UN studio事务所设计的梅塞德斯———奔驰博物馆的项目中,为满足参观游览的需要,建筑师借用了两条回旋型的曲线作为建筑形态的基本骨架。通过螺旋楼面的连接,各个层面拓扑缠绕,整个建筑平面呈三叶形展开。螺旋轨迹的不断交叉,直接促使了展览区域与公共服务区域的交织,也直接导致了参观者能够在行走的过程中随时切换浏览的路线。此外,建筑的外形也顺应展览空间的扭曲交错,呈现出不规则的层间变化,这无疑将极大的丰富建筑的可视性并能够激发起观赏者无尽的遐想。

3 结语

在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广泛运用于建筑设计领域的今天,建筑的形式语言已呈现出纷繁复杂的特征。单就曲线的建筑形式而言,其一方面能够刺激建筑师展开无尽的艺术畅想,另一方面也促使了建筑师构建更为严谨的理性逻辑。由于曲线的建筑形式具有随意、感性、动态的艺术特征,这必将引起众多的建筑使用者对其的关注,这也必将吸引更多的新锐建筑师对其的运用。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反思、对审美要求的提高、对建筑本质的不断探索,曲线的建筑形式必将在未来的建筑设计领域中发挥出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要:针对当代建筑设计中曲线形式被广泛运用的现象,探讨了建筑曲线形式独有的特性,并就建筑曲线形式的具体适用原则进行分析,力求引起更多的建筑师对曲线建筑语言的关注。

关键词:曲线形式,建筑表达,造型艺术

参考文献

[1]罗文媛,赵明耀.建筑形式语言[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朱力.非线性空间艺术设计[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8.

[3]吴爱民,耿跃.当代建筑的曲线形式探索[J].美术大观,2010(3):67.

智能建筑行业优秀民族品牌 篇9

北京达尼利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北京恒业世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中创立方软件有限公司

北京中电兴发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省冠林科技有限公司

福建星网锐捷网络有限公司

广州市迪士普音响科技有限公司

广州市锐丰建声灯光音响器材工程安装有限公司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金三立视频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上海爱谱华顿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深圳市台电实业有限公司

深圳市新基点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同方泰德国际科技(北京)有限公司

民族形式建筑 篇10

出版年:2005-5

页数:386

定价:80.00元

装帧:平装

ISBN:9787561821336

本书自出版以来广受好评, 历经三十多年畅销不坠, 是各个时代的建筑人共同的案头读物, 被誉为“建筑专业的圣经”。许多建筑师、建筑专业师生皆从本书中获得重要启发。书中每页严谨编排的手绘图文都自成一帧精彩的作品, 令人品味再三仍有所得。全书内容涵盖了建筑理论、历史和设计作品, 堪称一部图文并茂的建筑百科宝典。

第二版系作者亲自调解章节、增补内容, 并将初版的横式编排改为直式, 又增加了周全的名词索引, 更便于阅读, 也适用于当作建筑百科来检索。中文版的制作为了彰显本书的精致手绘特色, 采用了最先进的印刷制版工艺, 力求再现作者原作的动人线条与构图美感;同时又在文字上保留了英文原文, 使读者可以中英文对照阅读, 避免偏离原意, 又可锻炼英文阅读能力, 从这一角度而言, 本书也是一本非常有趣且吸引人的建筑专业英语学习读本。

科技促进民族传统建筑的绿色创新 篇11

2010年3月,由“全球环境基金小额赠款计划”支持,云南省竹藤产业协会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开展的“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调研及宣传教育活动在西双版纳州勐海县实地展开。

云南省森林资源匮乏,民居以木结构为主的结构体系难以为继,采用竹建材将减缓建房对森林资源的压力;因为地理环境因素,村镇建筑面积占全省总建筑面积的60%以上,大量采用现代高能耗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等)建造砖混结构、现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对资源消耗的压力过大。采用竹建材将减少高能耗建筑材料的使用,传热系数降低60%,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减缓气候变暖;同时,通过合理设计,改善民居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少薪柴用量以及空调电耗,节约能源。

“竹在食品、房屋、家具等许多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在许多国家,竹子以多种方式得以巧妙利用,一生都可为人类服务。”研究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的柏文峰教授说,从建筑学的角度来看,竹子是房屋建造和其他结构最古老的材料之一。作为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在许多产竹国家都得到了广泛运用。

柏文峰,昆明理工大学教授、小额赠款计划“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的负责人。在勐海县第三届茶王节上,他和志愿者多次宣讲减缓气候变化知识、绿色建筑对减缓气候变化的作用以及新型竹建筑的实用,发放了《气候变化与绿色建筑知识宣传手册》,有200多人参观了项目施工现场。柏文峰表示,节能减排是中国政府基本国策,也是云南省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绿色经济强省的基本发展目标。竹建材是可持续绿色建材,发展竹建筑符合政府的政策。

传统建筑和新科技的融合

“建筑材料的全球性紧缺是很令人担忧的问题,特别在发展中国家。木材及其他传统建筑材料因短缺而产生的相应的价格上涨,使以竹为原料的房屋建筑数量不断增加。” 柏文峰说。但实际上,以西双版纳为例,现代都市文明和城市化进程,正让越来越多的傣族原住民迁出竹楼,融入钢筋水泥的森林,传统建筑在经济的浪潮中消极殆尽。

在森林退化与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竹子作为生态、环保、可再生资源,如何替代塑料、钢材乃至木材,正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竹建筑就是其中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竹原料在产竹国非常容易获得,西双版纳盛产的“凤尾竹”更是天下闻名。“根据哥斯达黎加建筑学家的计算,每年只需70公倾的竹林就可建造竹房屋1000间;但如果以木材为原料,则需要砍伐600公顷天然林。”他进一步分析说,大多数竹楼的建造,对于本地人来说,已是驾轻就熟,无需特殊技术处理;而竹子的多功能性却可为经济型或高档建筑提供丰富的技术选择,也比较容易与其他先进建筑技术结合使用。

因此,建盖竹楼的耗时一般都比较短。以景洪市周边竹制农舍的建筑为例,每一层的施工时间大致为2-3天,但若用混凝土、钢筋或原木建造,最少也要10天才能完成一层施工。竹建筑对于西双版纳原住民并不是一件新鲜事物,他们能够保持自助方式建造自己的竹楼,让建筑与人文的关系更加亲近、得到发展。

新型竹楼保留了传统傣族竹楼干栏式的特征,外观与村里其他的木质楼、砖混民居楼房基本一致,而整栋楼建筑采用以竹代木的处理方式,以木芯填充竹节,在竹篾墙体空腹中填充聚苯板、矿棉、原竹纤维等材料,较好地解决了传统竹楼密闭性、隔音、保暖隔热效果差的问题。柏文峰介绍说,这种竹楼与当地钢混结构民居相比,造价降低20%、自重减少40%、可减少80%不可降解垃圾,建筑过程中减少碳排量10吨左右,抗震设防达到8度,使用年限为20年。同时新型原竹楼面采用了新的技术,密排原竹替代钢筋混凝土现浇楼板了结构;在原竹结构层下面挂石膏板作为防火层;用原竹结构层上面铺竹纤维和水泥增强生土作为上部防火层;利用药剂真空加压解决了原竹防腐、防霉、防蛀。

“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的负责人给《中国周刊》提供了一份数据:当地常规砖楼用钢量约为35kg/m?,水泥用量约为140kg/m?,而新型竹楼民居用钢量15kg/m?,水泥用量为60kg/m?,都仅为前者的43%,按当地平均每户250m?的民居规模计算,则每栋新型竹楼民居用钢量减少5吨,水泥用量减少20吨。据测算:每生产1吨钢,排放约1吨的二氧化碳,耗水48.6m?;每生产1吨水泥熟料,排放约1吨的二氧化碳。因此,与相同面积(250m?)的常规砖楼相比,每栋新型竹楼民居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5吨,节水243m?,明显有利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新型建筑带来的可持续发展

柏文峰在总结新型竹绿色建筑优势时说道:“西双版纳州竹资源丰富,但是原住民不愿意居住在传统竹楼内,竹资源仅用于自家临时建筑搭建,不能产生任何经济收入。新型竹楼的建造,大量竹材将用于永久性建筑的营造,当地民族群众出售自家竹材业可获得收入。原竹成熟期5至7年,而且可以连续多年持续砍伐,竹建筑的发展,将为当地群众获得可持续的出售竹材的收入;当地工匠亦可以利用新型竹楼技术为社区、风景区兴建新型竹建筑,形成民族建筑产业,在商业性营造活动中获得收入;新型竹建筑的涉及到一些原竹的处理环节,如采伐、运输、三防处理等,也为当地社区创造了收益。”

竹材作为快速的可再生资源,正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日益广泛的重视。建筑领域在资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西双版纳新型竹楼民居研究与示范”项目被纳入到政府建设部门推荐的建筑新技术中,使竹材资源丰富的广大农村地区减少高能耗建筑材料,如钢筋、水泥、木材等的应用,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减缓全球气候的变化。

民族形式建筑 篇12

20世纪, 在新艺术运动和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夹缝中诞生了一种以现代建筑为母体来进行艺术装饰的建筑风格, 它汲取了各个历史阶段的建筑特点, 大胆运用了新奇的材料和颜色, 在体现了建筑的现代感时代感的同时, 将建筑外表面装饰的富丽堂皇, 1978年B.希利尔在他的著作《二三十年代的装饰艺术派》中明确将这种装饰艺术风格称为Art Deco。

Art Deco在建筑从20世纪到现在的发展中贯穿始终, 在21世纪科学技术的支持下, 在延续以石材为材料进行装饰的经典Art Deco的同时, 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 如上海金茂大厦、台北101大楼, 它们的建筑外观与传统的Art Deco建筑完全不同, 建筑师利用了新的建造技艺和材料, 对Art Deco的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表达, 给予当代建筑师跨越时代的启迪。本文从装饰和符号两方面来解读当代Art Deco建筑的形式特征, 拓展人们的设计思路, 从而创造出更加优秀的建筑。

2经典的传承

经典的Art Deco风格建筑被广泛应用在世界各地, 在欧洲、美洲、亚洲的很多城市中, 形成了一个能够展现20世纪时代特点的建筑群体, 甚至塑造了一个个满载着装饰艺术作品的城市, 如上海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的外滩建筑群, 是Art Deco展现上海20世纪建筑形象的典型建筑群。Art Deco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盛行, 但至今也从未衰败, 它始终贯穿于从现代到当代这两个世纪的建筑中, 得益于它自身风格的本质——永恒的运动着。经典Art Deco建筑风格精髓可以概括为三个词——烙印、秩序、博怀。首先, 它展现了20世纪的时代烙印, 它承载着建筑从古典时期到现代主义的过渡, 有着简化了古典建筑繁冗装饰和丰富了现代建筑极简造型的双重特点。其次, 它所保留的重复与对称的严整秩序, 符合人们出于自然生物界的审美习惯。更主要的是, Art Deco风格的博怀, 能够吸收不同的历史文化, 有利于各种建造技术的实施, 更能够很好的与其所在地域文化相融合。

3装饰与符号象征

装饰和符号象征是Art Deco风格的两大特征元素, 装饰有多种类型和方式, 符号则具有一定的意义和象征。

3.1装饰

装饰的发展是从结构装饰转化为附加装饰、再重新回到结构装饰的轮回, 如古希腊建筑中作为承重的柱子在古罗马时期被发展成为装饰的壁柱, 继而古罗马时期的拱券承重结构在古典建筑中也成为了装饰的元素, 各历史阶段的建造技术往往决定了这个阶段建筑的风格特征, Art Deco就是将各历史时期的风格特征提取作为建筑的装饰。

Art Deco发展至今, 又产生了新的装饰类型——体量装饰。在设计方面, 建筑的体量体形也可以起到对建筑的装饰作用。也就是说, 建筑整体在城市中就好比雕塑在广场中的装饰作用一样, 雕塑的装饰性主要依靠的就是其立体形态, 建筑则是一个巨大的雕塑, 相同的是它们同样都承载着文化和象征, 不同的是我们将这个建筑雕塑赋予了丰富的使用功能。

体量装饰在Art Deco建筑上的应用最初因为建造技术和功能要求而受到了限制, 而其在Art Deco艺术品上的应用则早有体现。法国卡地亚公司1927年出品的家居饰品 (图1) , 形体上就模仿了埃及古典神庙的样式。金茂大厦的形态显而易见的具备了塔和竹的形态特征, 台北101大楼就具备了覆钵式塔和阁楼式塔的特征。

3.2符号象征

建筑作品的设计初始, 内部的功能、空间、结构就像是一幅虚幻的空白的立体画卷漂浮在基地环境上空, 设计师站在其中, 从周边的四维空间里寻找灵感, 在画卷上进行符号的描绘, 比喻也好, 通感也好, 符号集合的核心, 还是要表达其象征的意义。“象征”是修辞中“比喻”的理据性发展升华, 所有的Art Deco符号都是携带着意义, 这意义或是明喻或是隐喻, 但不是所有的符号都有象征, 象征也属于意义的范畴, 象征和隐喻、通感又都存在着交集, 象征和被象征物是有着相似性或邻接性的关系, 是易于理解的, 是被普遍文化所接受的。

“象征不停留于比喻, 靠反复使用, 积累起超越一般比喻水平的富厚意义, 因此, 象征必有一个意义形成过程。……社会性反复使用, 可以让一组比喻积累足够的对应文化意义, 把它们转换为象征集合。”1Art Deco的使用领域广泛, 虽然它的形式一直是历史的符号, 但各领域的重复使用, 加上媒体和广告的宣传, Art Deco就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这个风格的本身就是20世纪初的时代的文化象征。

4当代Art Deco的形式特征

随着建筑技术的发展, 建筑高度的增加, 对建筑的结构与材料提出了轻质高强的要求, 当代Art Deco建筑多以玻璃和金属来进行装饰, 在众多建筑中, 装饰多样化, 但并非所有采用玻璃和金属来进行的装饰的都能称为Art Deco。当代Art Deco应该同时具备以下几个特征。

4.1精致的细部装饰

将当代Art Deco的装饰评判为“精致”, 并不是说20世纪的装饰就是粗糙的, 当代Art Deco是现代工业化生产与古典手工艺相结合的产物。古典时期的手工艺作品在其时代的精致是相对的精致, 工业时代装饰可以利用机械来加工制作, 21世纪建筑的高度装配化大大提高了建造的速度和精度。所以说, Art Deco的新表达, 就是建筑在装饰方面有着更多精致的细部设计。

“少就是多”, “建筑开始于如何将两块砖仔细的连接在一起”, 对于密斯·凡·德罗的这两句名言, 意大利建筑历史学家Francesco Dal Co的解读是, 我们的注意力不应该放在砖上, 应该探讨两块砖如何连接才能够产生我们想要的建筑意义, 关注的重点应该在“连接”上面, 这段话说明了建筑精致细部的重要性。当代Art Deco是在现代建筑形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其他艺术文化的装饰, 其本质上不能够脱离现代建筑的精髓——精致的细部。传统意义上的装饰艺术是繁琐的附加装饰, 它几乎完全是粘贴在建筑表皮上面的附加体, 而当代Art Deco建筑则是将建筑的构件作为建筑的装饰, 使其具有装饰和功能的双重作用。如金茂大厦的建筑整体外形, 就具有装饰作用。 (图8)

有了精致的细部装饰并不是说就要摒弃了纯粹的附加装饰。附加的装饰完全可以作为整个建筑的点缀, 往往附加装饰对建筑寓意的表达更加直接, 更加让人易于理解, 当然这种装饰同时也需要是精致的。台北101建筑表面的铜钱、如意等都是附加装饰。 (图9)

4.2符号的体现

4.2.1历史本源的象征

这个特征是贯穿于Art Deco从出现、成长到发展的整个过程的本质特征, Art Deco装饰语言的灵感来源于各个历史时期的建筑经典, 所以作为一种风格, 就不能忽略其最初的思源。

当代建筑中, Art Deco风格被人们反复的抄袭与复制, 在多次重复之后, 一方面Art Deco风格的精髓被重复强调而夸张了其作为传统风格特点的代表性;另一方面Art Deco的符号也被严重歪曲甚至完全脱离掉了其形象的来源。所以, 人们在效仿Art Deco多彩装饰和应用金属材料时, 却忽略了它来源于埃及法佬的陪葬艺术品;在效仿竖向线条罗列所营造的向上生长感时, 却忽略了它来源于哥特式的建筑;在效仿层层收分的体量时, 却忽略了它来源于古代玛雅和阿兹特克的庙宇形制。仅仅停留在传统Art Deco的外部表征, 永远不可能创造出能够符合时代要求的全新Art Deco的形式。所以, 如果想要创新, 就要追根溯源, 跨越20世纪, 摆脱思维束缚, 研究Art Deco风格的历史本源符号象征。

Art Deco风格在借鉴历史文化时, 是遵循共同的规律性, 又体现出个体的差异性, 多种形式可能由某一历史文化演化而来, 但其提炼出来的符号却不同。金茂大厦和台北101大楼都是以中国文化的塔和竹作为符号象征的, 但符号的根本来源又不尽相同, 其共同规律就是塔和竹的形态特征——节节升高和中国式的飞檐, 事实上, 在中国文化上塔和竹子本来就是有些相通之处。

台北101大楼的建筑形态是极其明显的分节, 塔的形态是覆钵式塔和楼阁式塔的结合, 倒梯形的单元体量来源于“覆钵”, 重复形态的叠加来源于塔的普遍建造技术, 最后在最上端加以塔尖的符号修饰。金茂大厦的整体视觉效果则更倾向于楼阁式塔中的密檐塔, 大厦本身是一个完整竖直向上的体量, 中间划分的修饰增强了符号的象征, 同时建筑的顶部做了重点的处理, 使用了不锈钢板进行修饰, 结合建筑形体, 表现出了飞檐的形态特征及其上面满铺着瓦片的纹理质感, 也展现了密檐塔视觉特点。 (图5, 6, 7)

金茂大厦的分节是渐变的, 使用在建筑立面上体量的凸起处理来作为分节的划分, 其意义更像是新生的竹笋, 节段自下而上渐渐密集, 凸起的修饰也与竹节更加贴近, 顶部的密集精致的修饰也与竹笋细嫩的笋尖相呼应。相比之下台北101则是成熟的竹子。这两栋建筑都是结合了中国文化, 取了竹与塔的双重意义, 将自然植物 (也是其所在地域的文化代表植物) 与历史建筑进行了结合, 遵循了这一共同规律的前提下, 二者在表达上又各选取了不同的符号寓意。 (图4)

这种将Art Deco语汇重新解读和表达的建筑案例并不多, 但它却给建筑界带来了不可小觑的警示与启迪, 从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建筑符号如何直接对历史象征进行表达。

4.2.2 Art Deco风格的延续

通过装饰来体现历史意义象征的建筑有很多, 如何界定一个建筑是不是Art Deco还要看其是否具备另一个条件, 就是是否对20世纪所形成的Art Deco自身风格有所延续, 是否延续了Art Deco的形式语言精髓——烙印、秩序和博怀。当代Art Deco的主要特征就是使用精湛的技术来回顾历史的现代建筑, 所以建筑最根本的内涵还是现代建筑, 对历史的回顾则表现在建筑形式的装饰方面。

在当代Art Deco有两种延续风格的方式, 一种是在形式上大部分保留了20世纪Art Deco的形式, 装饰表象为石材, 多以干挂石材幕墙或GRC材料模拟石材表现;另一种是在形式上似乎不直接表现出Art Deco传统语汇, 从形态上和材料的运用上进行创新, 对传统Art Deco的高度抽象的符号化, 将历史装饰表达在现代建筑上, 将二者恰当融合。随着建造技术的发展与提高, 建筑高度不断攀上新高, 对建筑结构与材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20世纪初, 附着着金属或是色彩装饰的摩天大楼被称作那个时代的摩登式Art Deco, 但在当代, “摩登式”已经成为了一种复古形式, 新的Art Deco所要表现的, 应当是金属和玻璃所体现的更加具有当下时代特征的时尚。

参考文献

[1]高兵强等.装饰艺术运动[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2] (英) E.H.贡布里希著, 范景中, 杨思梁等译.秩序感:装饰艺术的心理学研究[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9.

[3]赵毅衡.符号学原理与推演[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4]邢同和.城市品位的标志──谈金茂大厦建筑设计[J].建筑创作, 2001.7 (3) :8-18.

[5]张炯;余岚.金茂大厦的建筑文化解读[J].新建筑, 2001.6 (3) :33-34.

[6]许铭哲.当代世界最高建筑—台北101大楼的形与意[J].建筑与文化, 2008.9 (9) :67-69.

上一篇:模糊AHP-熵权下一篇:综艺节目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