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平台体系(共12篇)
管理平台体系 篇1
0绪论
1) 背景
中国石油炼化企业设备综合管理平台 (以下简称“平台”) 自2006年实施以来, 在所有35家炼化企业中, 已有25家企业上线运行。平台经过四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但平台应用效果距离最初的设计和预期还有着不小的差距, 部分企业应用情况不理想, 功能模块没有有效的应用, 这些因素使得平台的统一推进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2) 研究目标
平台评价是手段, 使用才是目的, 通过建立应用评价体系推进炼化企业平台的应用, 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逐步统一规范设备管理工作, 稳步推进平台的应用, 评价体系的建立之后, 可以通过对总部平台和炼化企业平台功能部署获取评测指标, 动态监测查看各模块功能的使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引导基层单位设备管理人员逐步参与加快炼化企业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 让平台充分发挥作用, 促进设备管理水平的提升。例如平台系统上线阶段, 主要是关注数据及时、准确性;平台应用半年后, 可以进行同期、趋势等信息的分析;系统应用两三年之后, 可以进行数据挖掘, 把一些隐性的效益、问题收集归类。
1 国内外现状
信息系统是一个功能复杂, 结构庞大的IT系统, 投资巨大, 实施周期长, 涉及企业的方方面面, 对于这样一个综合性的项目, 很难有一个绝对化的指标体系来评价信息系统的应用使用情况, 国内外从不同角度出发做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 有从软件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 也有从实施战略出发进行研究的, 都对企业成功应用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但目前评测指标和方法尚没有统一的国际标准, 有三种评测方法:Oliver Wight的ABCD检测表、Benchmarking partners的SAP目标评测和AMT评测体系, Oliver Wight的ABCD检测表是目前国内外使用比较普遍的一种评测方法。
2 评价体系的建立
2.1 评价策略
评测的方法是基于对地区公司监理的实施过程、对中石油设备平台的深入调查, 在结合现有各自评价方法对比分析后, 炼化企业采用专家参与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通过大量的问卷调查, 资料分析以及访谈制定出一套完整的、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应用评测体系, 以静态数据的完整性和动态数据的增量作为评测基础。评测指标体系在执行过程中, 须指定专门部门或人员负责监控动态指标数据, 通过评测指标数据分析与利用, 提高业务执行的效率和规范性, 并推进系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
2.2 设计评测指标
针对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现阶段的应用状况, 鉴于平台建设的重点工作是推广和深化应用, 故此次平台应用的评测指标也应要快速反馈这些变化。以提升导向为重点依据, 参考Oliver Wight的指标, 在深入研究和分析平台数据的基础上, 明确了六大评估指标即系统操作活跃度、系统应用对业务的覆盖度、日常业务的应用、重点业务的应用、基础主数据的完整程度、专业业务的专项应用等6个方面进行评测。
2.2.1 系统操作活跃度
系统操作活跃度, 是根据各地区公司使用系统用户的人数、经常使用系统的人数以及系统操作频度来体现。平台使用的人员数量、范围和程度是所有信息化系统应用评测的指标之一, 且平台的定位是设备口所有人员工作的平台, 故此次评测更是要体现用户应用平台的状况。
2.2.2 系统应用对业务的覆盖度
根据业务数据增量, 按月、季度、年计算各地区公司模块应用的数据在统计期间不为零的月份占80%以上的功能模块。
2.2.3 基础主数据的完整程度
基础主数据是静态功能, 是信息化系统应用的基础, 主数据的完整齐备性将使设备业务运作更细致, 是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必备条件之一, 是信息化系统应用的重要指标之一, 提取设备台账技术参数填写的完整度情况, 可以根据技术参数完整的设备数量与设备总数量之比, 展示设备台账技术参数填写的完整度情况;采用计划任务方式, 从各地区公司提取设备台账技术参数填写情况。主要功能包括:本月提取, 查看、导出。
C完整———企业技术参数完成的设备台数;
C———企业设备台数;
2.2.4 重点关注业务的应用
通过设备人员在平台中故障、计划和检修等具体功能使用状况, 反映系统对板块重点统一应用业务深化应用的程度, 体现平台对业务精细化管理的支撑程度。
2.2.5 日常业务的应用
通过设备人员在平台中日常事务、运行管理、备件管理、动力管理、综合管理、知识库等具体功能使用状况, 反映日常业务深化应用的程度, 体现平台对业务精细化管理的支撑程度。
2.2.6 专业业务的专项应用
通过设备人员在平台中动、静、电、仪等具体功能使用状况, 反映系统对专业业务深化应用的程度, 体现平台对业务精细化管理的支撑程度。重点关注业务的应用、日常业务的应用、专业业务的专项应用通过如下公式进行分值计算:
S———表示某个地区公司总分;由每个功能模块数据增量和与各模块系数的积, 再加个性化功能分数和, 乘以企业系数;
q———表示该地区公司企业系数, 是平台系统用户数与各地区公司设备总数的比值;
Mi——表示每个功能模块下子功能的数据增量和;
i———表示每个模块子功能的个数;
mi———表示该功能模块的模块系数, 模块系数表示该模块在平台中的主要程度;
k———表示每个功能模块下子功能应用系数, 该系数由子功能的应用个数与总个数比值表示;
ai——表示每个功能模块子功能数据增量。
2.3 评测数据的提取和计算方法
平台评测共采用了两种数据提取方式, 在各炼化企业的各自数据库中提取相应的系统记录。
2.3.1 提取方式一:系统记录的总数。提取每一项二级指标在系统数据库中对应的记录条数。
2.3.2 提取方式二:系统记录的字段。针对系统填报及时性等指标, 不仅要取系统数据库中的记录数, 还要取该记录的几个关键字段, 如录入系统记录的时间、业务实际发生的时间等。
本次共采用了三类的计算方法, 计算本炼化企业各个二级指标对应的基准分值。
1) 计算方法一、按系统的记录条数进行相应的评分:每增加一条加一分。
2) 计算方法二、按系统记录字段值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评分:针对系统填报及时性, 将记录数按系统记录和业务实际发生的时间差, 进行加权评分, 即所有 (每条记录*相应的评分值) 之和/总记录数。
3) 计算方法三、按系统记录在每个月的使用量进行相应的评分:模块应用的数据在统计期间不为零的月份占80%以上的, 每一个模块加一分。
3 结论
通过、定量计算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 从不同角度揭示平台应用状况。一个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将有利于平台的推广应用和提高应用水平, 推动企业信息化向更高、更深的层次发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对企业实施系统的效果进行较为客观的评价, 平台评测是手段, 使用才是目的, 评测只是为了准确反映地区公司对平台实际使用情况, 从而推动地区公司更好的使用的平台, 只有在使用过程中才能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此需要依据设备综合管理平台的发展方向和提升导向, 结合各炼化企业已应用的模块和功能, 建立科学的评测体系和合理的评测指标, 不断明晰各炼化企业设备综合管理平台实际的应用状况和水平, 为各炼化企业平台的持续深化应用提供依据和支持。
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各种评价体系与方法的基础上, 根据平台应用评价的特点, 结合企业管理理论提出了构建平台应用评价体系的指导思想, 使评价范围和层次更加全面系统。通过评价指标的量化分析, 避免了以往评价结果模棱两可, 没有指导意义的尴尬。从而更加客观和精确的对平台的应用水平从多层次和多角度进行分析评价。这对于促进企业信息化的发展、提高企业平台投资的有效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管理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平台,评测指标,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玉俊.企业ERP应用水平评价指标设计[J].电子商务世界, 2003, 7.
[2]孟建民.中国企业绩效评价[J].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2.
管理平台体系 篇2
一、it服务管理体系在纳税服务中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电
子税务是现代税收征管发展的趋势,也是优化纳税服务、创建服务品牌的重要平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电子政务的进步,我国税务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税务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目前一个立体交叉、覆盖面广的综合税收信息网络已基本形成。各类电子涉税系统为纳税人提供更为快捷、便利、公开、公正的税收服务,进一步提高了税务机关的工作效率,使征纳双方的关系更加和谐。但信息化进程的推进,也使税务信息化管理部门面临着新的问题与挑战。
首先,办税虚拟化,信息系统运行水平影响纳税服务质量
随着税收管理由规范化向精细化发展,由管理控制向管理服务并重转变,基层单位与纳税人的工作负担不断增大。只有通过切实减轻基层和纳税人负担方能真正提升纳税服务的质量。信息化网络的存在,将税务征收大厅从现实世界迁移到虚拟世界,纳税人通过网络即可完成大部分涉税事务,免却了奔波之苦;纳税人提供的电子数据也减轻了基层单位录入数据等日常工作的压力。税务机关与纳税人的沟通方式从面对面实体交流转变为信息化虚拟沟通。因此,税务机关只有在虚拟世界向纳税人提供更为全面的服务,方能满足纳税人的各类需要,提高纳税人对纳税服务的满意度。
其次,系统多样化,电子税务平稳运转亟需部门横向合作
信息化投入的增加使得各种涉税系统不断推陈出新。整个电子税务系统从支撑的后台角色走上了独当一面的正面舞台,其作为纳税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纳税人的广泛关注。信息系统的多样化使信息系统不再只是信息部门的“家务事”,而是涉及到了所有的税务部门。传统的信息化管理模式基本上是照搬现有的行政管理模式,虽然加强了纵向管理,但横向交流不足。所以要以“推进纳税服务体系科学发展”为目标,大胆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和固有框框的约束,积极探索实践,不断增强信息化税务系统对外服务的合力。
再次,覆盖全面化,日常事务高度依赖系统的安全、稳定、高效
为了进一步方便基层和纳税人,使其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必然要求将尽可能多的涉税事务电子化、信息化。只有全面覆盖税务机关的日常工作,才能从根本上减轻基层和纳税人的负担。尤其是纳税人在使用各种电子涉税系统履行纳税义务的同时,承担了一部分与税务机关密切相关的工作,因此当系统出现故障或使用不便时,极易引起用户的不满情绪。所以说税务信息系统能否为基层和纳税人提供安全、稳定、高效的服务已经成为影响纳税服务品质的重要因素。
信息化进程的全面推进要求采用相应的管理模式来确保其高质量的运行,it服务管理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it服务管理最初是英国政府为解决“政府提供与获得的it服务质量无法满足用户日常需要”而指定中央计算机与通讯局开发的一种管理方法。该方法用以指导英国公共行政机构高效、经济地利用it资源。在国际上,it服务管理的最佳实践是“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库”,简称 itil。
itil的整个架构分为六大模块、十个流程、一个职能和三个比较。整个itil体系体现了“以流程为导向、以客户为中心,通过整合it服务与组织业务,提高it服务提供和服务支持的水平和能力”的实施思路。
国内外企业、组织对itil的实践证明,itil能有效地实现信息化管理流程高效化、自动化,并提高决策的科学化。因此,将该管理体系引入税务信息系统管理中,将有助于提升基层和纳税人对税务信息化的满意度,有效地推动纳税服务体系的科学发展。
具体而言,it服务管理体系的引入将从以下多个方面对纳税服务产生积极影响:
第一,以人为本,提升税务信息系统服务质量。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原有信息系统的管理方法一般立足于信息系统本身的运转和功能的实现,忽视了人作为服务受众的核心地位。而it服务管理体系的建立,最终以涉税用户为核心,向其提供便捷、高效的各项税收服务;并且通过系统化的建设思路,完善it发展的各个方面,促进纳税服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管理平台体系 篇3
为了保证肉类食品的质量安全,商务部于2012年3月15日颁布了国内贸易行业标准SB/T 10683—2012《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管理平台技术要求》,自2012年6月1日起实施。SB/T 10683—2012规定了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各级政府追溯管理平台的功能结构、逻辑关系、数据接口、传输指标、平台设计、安全和维护等方面的技术要求,适用于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和城市追溯管理平台的建设和维护。
1 术语和定义
1.1 中央追溯管理平台
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汇集各城市肉类蔬菜流通经营主体信息、流通过程信息、检测信息等,并支持跨区域追溯信息链条合成、应急事件管理、信息综合利用、城市工作考核等工作的大型应用系统。
1.2 城市追溯管理平台
汇集城市肉类蔬菜流通经营主体信息、流通过程信息,支持追溯信息链条合成、应急事件管理、信息综合利用、流通节点工作考核、公共信息服务等工作的应用系统,并按统一数据传输协议,汇集各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信息,调用中央追溯管理平台数据同步接口,把各城市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信息上传到中央追溯管理平台。
2 各级平台间的逻辑关系
中央追溯管理平台接收由城市追溯管理平台上传的经营主体备案信息与肉类蔬菜流通过程信息。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同时兼顾省级管理平台功能,开放省级平台窗口,赋予省级商务主管部门调度与监管本省城市追溯体系运行情况的权限。城市追溯管理平台接收由各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上传的相关信息,并向中央追溯管理平台上传信息。
3 功能结构
3.1 中央追溯管理平台
3.1.1 功能要求
中央追溯管理平台至少应包括肉类蔬菜经营主体信息管理、流通过程信息管理、城市工作考核管理、联动应急管理、统计分析、公共信息管理等功能。
3.1.2 系统组成
3.1.2.1 肉类蔬菜经营主体信息管理
汇集各城市追溯管理平台上报的包括企业编码、名称、类型、经营地址、联系电话、传真等在内的流通节点主体信息以及包括经营者编码、名称、性质、经营类型、法人等在内的经营商户信息,实现经营主体信息的综合检索和汇总统计。
3.1.2.2 全国肉类蔬菜流通过程信息管理
汇总各试点城市追溯管理平台上传的肉类蔬菜流通过程信息,合成追溯链条,提供信息查询和汇总等服务。流通过程信息主要包括在屠宰厂产生的生猪进厂、屠宰检疫检验、肉品出厂信息;在批发市场产生的肉菜进场、检测、交易信息;在零售市场产生的肉菜进场、销售信息;在团体消费单位产生的进货验收信息等。
3.1.2.3 城市工作考核管理
建立城市工作考核指标,按照一定周期考核城市肉类蔬菜追溯体系运行情况,实现追溯工作的智能化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
3.1.2.4 追溯应急管理
在发生应急事件时,具备与城市追溯管理平台间自动进行应急信息处理的功能,可按应急事件发生日期、问题产品产地、批次号等条件进行检索,以系统联动等方式发布应急公示信息,并能自动记录应急联动过程信息。
3.1.2.5 综合分析利用
以肉类蔬菜流通过程信息和经营主体信息为基础,通过建立统计分析指标体系和分析模型库,设定具体统计分析项目,按日、周、月、年等周期,运用同比、环比、走势、排行等方法,对肉类蔬菜分品种、数量、价格、金额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
3.1.2.6 公共信息服务
在商务部对应网站设立专门窗口,发布有关追溯信息和问题肉类蔬菜警示信息;通过提供问卷调查、公众留言等功能,方便了解试点企业、消费者对肉菜追溯相关工作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和改进肉菜追溯工作。
3.2 城市追溯管理平台
3.2.1 功能要求
城市追溯管理平台至少应包括本市肉类蔬菜经营主体信息、流通过程信息、流通节点工作考核、与中央追溯管理平台联动追溯应急、城市内追溯应急、统计分析、公共服务信息等管理功能。
3.2.2 系统组成
3.2.2.1 经营主体信息管理
汇集城市内定点屠宰企业、批发市场、零售市场,团体消费单位等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上传的,包括主体编码、名称、类型、性质、联系电话等信息在内的肉类蔬菜经营主体备案信息,并能进行经营主体信息的综合检索和汇总统计。
3.2.2.2 城市肉类蔬菜流通过程信息管理
汇总各流通节点追溯子系统上传的肉类蔬菜流通过程信息,包括在屠宰厂产生的生猪进厂、屠宰检疫检验、肉品出厂信息;在批发市场产生的肉菜进场、检测、交易信息;在零售市场产生的肉菜进场、销售信息;在团体消费单位产生的进货验收信息等。运用追溯链条合成,提供过程信息查询和汇总等服务。
3.2.2.3 流通节点工作考核管理
建立流通节点工作考核指标,对肉类蔬菜流通节点工作进行智能化考核,实现智能化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
3.2.2.4 城市间联动追溯应急管理
通过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实现与其他城市的应急信息联动,第一时间明确应急事件产生的上下游环节,锁定源头、追踪流向,实现应急信息访问权限认证,并能对返回信息进行链条合成和综合利用。
3.2.2.5 城市内追溯应急管理
具有流通链条合成、应急信息发布等功能,当应急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发布警示信息,支持有关部门依法开展问题产品下架、退市、召回等应急处置工作,控制问题商品流通。
3.2.2.6 综合分析利用
以肉类蔬菜流通过程信息和流通主体备案信息为基础,实现对城市肉类蔬菜交易数量、价格、金额等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利用;建立有效的信息统计方法和问题发现工具,应用信息对称性、进出平衡性、信息连续性等问题诊断方法,推动试点企业真实有效地使用追溯系统。
3.2.2.7 公共服务信息管理
为平台用户开放相应权限,以能够提供信息综合查询服务,实现追溯信息查询、在线调查、公众留言等功能,并且要设置公共服务窗口,辅助了解公众对肉类蔬菜追溯体系的意见和建议。
3.2.3 数据上传
参照标准规定的具体指标及格式定义,按统一计划任务安排向中央追溯管理平台上传数据。
4 数据接口要求
4.1 数据接口设计要求
4.1.1 数据接口总体要求
数据交换接口要求集成度高、交换性能好、安全稳定。要求采用基于JMS(Java Message Service)的异构异步信息传输中间件,实现中央平台与城市平台之间海量数据的高性能传输,城市平台部署独立的传输中间件客户端,直接访问城市平台数据视图或中间库表,自动进行数据抽取并封装后上报中央平台,保证数据上报的及时性和安全性。中央平台部署传输中间件服务端接收信息,经过筛选验证,将信息存储在中央追溯管理平台数据库中。
4.1.2 接口安全措施
要求采用双验证法。一是对城市的信息上传服务器进行备案,内容包括公网IP地址、上传队列名称、技术维护人员姓名、联系方式(包括固定电话、手机、传真、邮箱)、选择的信息上传时间段。二是由中央追溯管理平台配发密钥,采用MD5加密算法,对连接进行合法性验证。
4.1.3 数据接口内容
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开放接口,城市追溯管理平台按表1规定的接口参数向中央追溯管理平台发送连接请求,建立与中央平台传输中间件服务端的传输通道。
4.2 数据传输中间件
推荐使用数据传输中间件软件,直接由数据传输中间件自定义传输内容与格式,同时便于统一传输安全策略的实施。传输中间件是各指标格式和内容标准化控制工具,是传输信息的筛选器与控制器;是流通过程信息关键控制点约束与控制器,是信息真实可靠的强有力控制工具,如电子结算的条件控制。具有信息交互、标准化控制、过程控制三大功能。
学术主持:李江华 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
管理平台体系 篇4
1. 员工与企业同步成长
企业发展依赖员工素质水平的提高, 绝大多数企业员工都有进步的愿望, 他们需要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图22所示的基本框架, 就是一个可持续进步的人机系统, 这样设计的体系就是让员工与企业一同成长, 企业进步带动员工进步, 反过来, 员工进步促进企业进步,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发展。
在该体系里, 员工能力分析和成长约束分析是工作的起点。有效的培育员工, 就要让员工自己了解自己, 让企业了解自己的员工, 这是后续培训计划有效性的基础。
下一步就是员工制定个人成长计划, 企业制订培训计划。不同于以往的培训计划, 该体系为企业设计了五维的培训计划体系。这五维包括时间维、数量维、素养维、技能维和层次维。时间维和数量维的设计就是根据企业经济状况, 让培训分清轻重缓急。素养维和技能维的设计就是让企业不能顾此失彼, 改变企业急功近利, 重技能、轻人文素养的状态, 明白技能和素养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没有素养, 不懂相互尊重, 不会团队合作、不善沟通、缺乏礼仪的团队, 员工技能也得不到充分发挥。反过来, 只有素养, 但技能不佳的团队也不能成事, 这更是明显的道理。最后就是层次维, 这为员工成长搭起阶梯, 学习无止境, 进步也无止境, 让员工随着企业的进步一同成长。
单点课程培训体系是现场改善的重要形式, 是小组活动的活跃要素, 是挖掘员工潜力的有效手段, 也是员工自我教育和素养提升的重要形式。单点课程培训体系渡过自发阶段, 就要逐渐纳入人力资源部门的正规管理, 让这种形式成为建立教育型组织的自然做法, 让编辑成册的单点课程培训专辑成为企业的宝贵知识资产, 而且持续地引导员工的进步。
领导的认同、支持和鼓励十分重要。该体系里传递的企业教练法则就是告诉企业的各层管理者如何当好教练, 如何带好自己这支队伍。
企业在运营实践中, 创造了大量的经验和知识, 但因为没有总结、提炼和保存, 这些宝贵的经验和知识不断地被遗忘或者带走, 企业往往在不断地重复着经验的摸索, 重复着规律的提炼总结, 重复着一样的教训。在信息和网络时代, 外部的知识比以往任何时代更容易获得, 这部分知识也应该成为企业的宝贵财富, 适时、适当的为我所用。因此, 有效地管理好内外知识资产和信息, 充分的信息共享, 成为当代企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
在企业里, 任何管理体系都应该以实践为本, 如何让员工将理论落实到企业实践中将成为锻造企业执行力的关键环节。
2. 知识资产管理
知识资产管理就是对知识的采集、存储、整理、整合、利用和开发过程。在企业里知识资产蕴涵在生产之中, 深藏在人机系统之间, 很多企业不知道如何去采集、利用和开发。企业员工是企业知识资产的第一资源, 是最有潜力开发的资源。企业的知识资产管理是给企业带来价值的过程, 其价值的提升过程是不断通过经验, 内部、外部第一手资料的采集, 逐步转化为有用信息, 然后提炼总结成为知识资产, 并不断组合创新和应用这些知识资产, 为企业创造财富的过程。
企业内部的知识资产包括技术诀窍、发明专利、管理手段、人才团队、知识结构、企业文化以及创新能力等。对于内部的知识资产, 其管理方法和手段如下。
(1) 显性知识的主动管理。显性知识一般指纸制图书、杂志、内部通讯期刊、电子图书、文件、技术说明、图纸、电子课件、CD、VCD以及网上搜寻、下载信息资料。这部分知识资产管理的原则是:收集、开放和分享。
(2) 隐性知识的5ATSOOSBS管理。隐性知识即为个人的、非文件的、感觉的、动态获得的、经验为基础的潜藏在人脑里的知识。隐性知识管理的重点就是将这些隐蔽在人脑子里的知识挖掘出来, 转化为显性知识。能够应用的管理工具都是试图开发员工潜力的方法, 简称为5ATSOOSBS方法。即:
(1) 5A TRAINING (ANYTIME、ANYBODY、ANYPROBLEM、ANY WHERE、ANYWAY TRAINING) ——在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问题、任何地点和任何方式的即时培训体系。
(2) SOP (STANDARD OPERATING PROCEDURES) ——即标准化、规范化运行手册。
(3) OPL (ONE POINT LESSON) ——单点课。
(4) OJT (ON JOB TRAINING) ——在岗培训。
(5) SUGGESTION——提案、建议及其实施。
(6) BRAIN STORM——通过激烈的集思广益研讨提炼形成有效的解决问题途径。
上述管理体系以单点课程和合理化建议为支柱, 以建立标准化运行手册为基础, 通过各种方式, 启发调动全体员工将脑子里的经验、诀窍开发并汇集起来, 以书面、电子教材形式, 以规范文件形式保留在企业里, 让全体员工共同享用, 提升全体人员的工作水平和效率。
七、人机系统精细化管理平台——TnPM
企业系统承载着生产, 也密切关系着质量、健康、安全、环境和企业运行成本。随着中国制造业的不断壮大, 装置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型企业, 自动化、流程化企业越来越多, 建立科学的人机系统精细化管理平台成为必然。
Tn PM (TOTAL NORMALIZED PRODUCTIVE MAIN-TENANCE) 是在TPM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称为“全面规范化生产维护”。虽然是来自TPM, 经过近10年的发展和完善, TnPM的内容已经有了很多改变, 比TPM更丰富、更完备, 也更系统。
1. TnPM的八个要素
(1) 以最高的设备综合效率 (OEE) 和完全有效生产率 (TEEP) 为目标。
(2) 以设备检维修系统解决方案为载体。
(3) 全公司所有部门都参与其中。
(4) 从最高领导到每个员工全体参加。
(5) 小组自主管理和团队合作。
(6) 合理化建议与现场持续改善相结合。
(7) 变革与规范交替进行, 变革之后马上规范化。
(8) 建立检查、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TnPM的八个要素, 其中前五个要素虽然来自TPM, 但有变化。TPM以综合效率 (OEE) 为目标, 而完全有效生产率 (TEEP) 能更全面反映设备效率发挥状况, 其中包括设备综合效率, 还包括设备的日历时间利用率。TEEP不但可以反映时间损失、性能损失、不良品损失, 还反映系统管理缺陷损失, 如设备产能不平衡、计划排产影响、上下游影响等。
TPM是以预防维修为载体的, 预防维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提出的维修策略, 进入21世纪以来, 维修策略的研究十分活跃, 新维修策略和体系不断体现。设备管理工作者应该研究各种可行的维修策略, 探索应用不同的设备信息采集、检查、诊断方法来定位故障、寻找故障源, 还要进行维修资源的组织和配置优化, 以达到维修质量与费用的最佳平衡。最后是维修行为的规范, 其中蕴涵着流程规范、技术标准规范和验收标准规范三大要素。将这一工作称为检维修系统解决方案, 显然, 这个载体超越了原来TPM以预防维修为载体的内涵。
(3) 、 (4) 、 (5) 要素是从不同角度论述“全员”、“自主管理 (AM) ”概念, TnPM保留了这些精髓部分, 也更强调构建良好的团队合作文化。 (6) 要素是把合理化建议与现场改善密切结合, 把管理重心放在生产现场。企业的竞争是在市场, 而竞争力却在生产现场。合理化建议是让员工潜力充分调动起来, 把主要精力放在生产现场的改善上。 (7) 要素描述了企业进步的本质, 就是“变革+规范”。企业不能不变革, 也不能不规范, 但也不能总在变革, 更不能让规范束缚死。 (8) 要素是要建立评价和激励机制, 这关系着TnPM能否可持续发展, 能否变成员工的自主行为。没有度量就无法进行公正的评价, 所以首先应该建立绩效评价体系。激励分为正强化激励和负强化激励两类, 负强化激励 (如对员工通过检查, 扣分或扣罚奖金) 太多的后果可能使员工对这一体系产生误解或者反感, 被迫去执行, 一旦检查松懈下来便出现反弹现象。企业所推行的任何管理体系都应该让员工明白, 推行体系会使员工获得直接或者间接的利益。
2. 五个六架构
其主要内容在上边的章节里都有所描述。
6S: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安全、素养。
6H:清除污染源、清扫困难源、故障源、缺陷源、浪费源、危险隐患源。
6I:改善效率、改善质量、改善成本、改善员工疲劳状况、改善安全与环境、改善工作态度。
6Z:追求零故障、零缺陷、零库存、零事故、零差错、零浪费。
6T:6个工具, 即可视化管理、目标管理、企业教练法则、企业形象法则、项目管理、绩效评估与员工激励。
TnPM关注生产现场的四要素:6S、6H、可视化、定置化, 并且认为推进6S必然遇到6H, 不解决6H影响6S的顺利进行。TnPM将问题发生源具体化, 归纳为六个方面, 鼓励组织建立课题小组, 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TnPM并不强调企业进行标杆管理, 而是强调追求要素极限, 提倡超越自我, 超越竞争对手, 将目标定位为六个零。TnPM认为管理需要优秀的管理工具支持, 所以要主动学习和运用好先进、成熟的管理工具, 并提出六个工具。
3. SOON体系
SOON为企业检维修系统解决方案的简称, 也是Tn PM的内核。SOON在TnPM体系中的地位如图23所示。TnPM保存了TPM中自主维修之精髓, 但对企业而言, 光有自主维修是不够的, 日本TPM提出预防保全、计划保全、质量保全等维修模式作为支柱或者要素, 在上世纪70年代, 提出这些模式已经很先进。然而, 在本世纪, 维修策略和模式的研究十分活跃, 呈百花齐放之势, 简单的预防维修、计划维修已经不够, 除了维修模式、策略, 设备信息采集、诊断方式也发生很大变化, 维修组织和资源也更加多元化, 设备对维修流程和规范的要求日益严格。一套良好的维修系统解决方案设计就变得十分必要。
SOON体系的最大特点就是其系统性和完备性, 所谓系统性就是它从宏观到微观, 从概念到实施;所谓完备性就是其基本要素的完全性。
以前, 一个企业、一套装置的建设, 常常称之为“交钥匙工程”, 是指交“设备”的钥匙, 后来又扩展到交“工艺”钥匙。按照当代设备管理理念, 光交这两把钥匙已经不够了, 还需要交“设备管理体系”第三把钥匙和“设备管理信息系统”第四把钥匙。这一点, 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
4. FROG体系
FROG的英文意思是青蛙, 把员工与企业一同成长幽默比喻为FROG, 有一语双关的含义。FROG体系是员工成长和调动的系统设计, 涉及到员工能力分析、成长约束分析、五维培训体系的建立等重要内容。
FROG体系与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从了解分析员工开始, 制订高效、高针对性的培育成长计划, 让员工的成长与企业成长捆绑, 员工成长推动企业成长, 企业成长又带动员工成长进步。FROG体系让企业真正成为一所学校, 企业从学习型组织升华为教育型组织。
积极推进应急平台体系建设 篇5
【字号大中小】发布时间:2007-09-04 来源: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
2007年5月11日,安全生产应急平台及企业应急管理与处置突发事件信息技术研讨会在湖南长沙召开。会上,安全监管总局政府网站有幸请到工程院院士范维澄接受本网专访。
栏目编辑:我国当前应急救援工作进展情况如何?和欧美等发达国家相比我们的应急救援工作有什么特点?
范院士:在应急救援方面我国做了很多工作,也有很多比较成功的案例。近期比较成功的应急案例就是我国成功抗击SARS。经过分析研究认为,如果SARS发生在其他国家,不可能像中国这样迅速地把SARS病毒控制住。再如98年我们战胜长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特大洪水。实际上,在中国有很多成功的应急救援实践。在政府的工作方面,比较系统的,自觉地研究在非常态之下实施社会管理和公众服务是在SARS之后全面开展的,这也是我们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的第一个里程碑。
美国和英国以前遇到的突发事件也比较多,另外对人的生命价值的重视程度,在欧美西方社会比较早地认识到。再加上美国等发达国家在科学技术有非常强大的基础。所以当政府或社会考虑到要把这些科学技术用于应急领域的时候,实现的就比较快,形成了一些比较强有力的应急组织机构、应急的技术装备和应急体系的变化、应急法律法规的变更。
所以就我们国家而言,多年来,党和政府在这一方面高度重视,当党和政府意识到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要的时候,所采取的措施是非常得力的。政府在事故灾难的教训当中进行了学习和总结,从管理到科学技术如何作得更好,这一届政府下了非常大的决心。当前,我国的应急体系建设推进速度比很多国家都快,正在逐步实现公共安全从被动应付型向主动保障型、从传统经验型向现代高科技型的战略转变,全面提升国家抗御和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
作为当前的应急项目建设过程中,科技部科技支撑保障有力,国家发展改革委专项规划的编制实施迅速。从党和政府的决策,科技支撑,建设项目立项,全国上下全面地推进这项工作。在国际性的大会上,和一些外国专家进行交流的时候,包括美国、英国、意大利、日本的专家都认为中国的应急管理工作推动的速度非常快,已有的进展令人瞩目。在他们各自自己的国家也存在各部门条块分割的问题,它们之间的协调也很困难。我们相对来讲还比较顺畅,所以领导同志提出要把我们的应急平台做到国际一流水平。我们正在向这个方面迈进。
栏目编辑:应急救援系统管理平台的基本功能有哪些?从这些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发生情况看,背后涌现了很多新情况、新问题。事物都是在变化的,已有的平台不可能一劳永逸,平台的建设如何应对新问题的出现。
范院士:应急平台是以公共安全科技和信息技术为支撑,以应急管理流程为主线,软硬件相结合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技术系统,是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具备风险分析、信息报告、监测监控、预测预警、综合研究、辅助决策、综合协调与总结评估等功能。能动态生成优化的综合协调方案和资源调配方案,形成实施应急预案的可视化实战指南。
平台在其建设、运行、应用的整个事件过程中,都在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新平台。譬如说我国建立的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对我国应对突发公共事件向前迈了很大的一步,但是另外一方面,应急预案也要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完善。作为国家实施应急管理和实施应急预案的工具和平台,应急平台一样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地更新和发展。所以在设计应急救援体系的时候,就要考虑其可扩展性,这是需要事先统筹考虑的,这也是国务院领导同志在一开始就提出的要求。
栏目编辑:现在,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生产都有自己的应急系统,如何实现这些网络相互之间以及新旧系统在国家层面上的互联互通。
范院士:应急平台本身是一个技术装备系统,它不具备促进管理体制变化的功能。我们只能在现有体制下,利用应急平台的技术和装备,来满足国家提出的互联互通,“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要求。而对于消防、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各自的平台如何能够统一进行有效管理,就涉及到体制问题了。所以目前我们的平台研究和建设的思路就是按照目前的管理体制设定的。如果今后,管理体制上有所变化的话,我们的应急平台也会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
网络作为当前数据汇集的主要方式,电子政务的内网和外网,很多部门还有自己的专网。作为应急平台信息传输的困难就是既要信息流畅通,又要按照规定进行不同网络间的物理隔离和逻辑隔离。可以考虑在应急平台上实现内网、外网、专网、媒体信息的同时存在,又不影响他们的具体隔离方式。
栏目编辑:在整个平台建设中要涉及到100多个部门,作为项目的领头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问题是不是很让人困扰?
范院士:我只是项目的参加者之一。其实就各个部门间的数据共享,工作流程上的相互配合,我自己的感受,在实施项目的过程中,应该说还是比较顺当的。
各个部门之间虽然在认识和侧重点上有一定的差异,但是在应急平台体系建设上都是在不断将自己部门的工作对准国务院的要求。我曾经陪着应急办的负责人到安徽考察他们的应急体系建设工作,也曾经到陕西和河南,从我们目前接触到的省、市、部门来说,大家都非常自觉地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开展自己的工作。
目前,大家都迫切地希望国务院及早出台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这是一个很可喜的现象,应急体系建设没有像有些其它的事情所出现的那种相互推诿、扯皮的现象,一提到应急体系建设,大家都非常自觉地共同推进这项工作。这也是中央和地方、各个部门之间高度协调一致,共同完成一项事业的一个很好的例子。
栏目编辑:平台数据采集的方式是什么样的,会不会出现因为信息脱节而产生平台救援不到位的问题?
范院士:平台的数据存贮是共享模式,实现分级存储,所以并不是细到某一个基层,比如不会出现一个企业或者一个城区的信息都存储到国家的大数据库,然而,作为应急平台的顶端,应当可以了解到非常细的终端信息,也可以掌握宏观的信息。凡是原来到现场才能了解到信息,原则上通过应急平台都能够实现,领导同志可以通过平台非常细致地了解到现场的信息。
作为应急平台的信息获取,一个来源是通过监测监控系统,虽然监测监控系统更多的是服务于基层,但是也不排除应急平台上对周边情况进行图像采集或是其他监测监控手段,它有一部分的信息也是直接来源于终端设备;第二个来源是按照层级,一层一层报送的信息;第三类就是来自社会公众的信息。现在大家各种安全方面的意识都增强了,媒体有些时候比职能部门获取的信息还要快捷。现在每一个应急平台上都要有通道通向媒体,有些媒体的信息确实要比部门上报的信息要快。这个系统在信息获取的方面是开放的。
栏目编辑:现在有些行业,如煤炭、危险化学品和烟花爆竹行业有很多标准长时间没有更新,有些现行的行业标准已经过时,那么在平台体系建设过程中会不会出现因为标准过时、没有更新而影响平台体系的建设进度的可能?
范院士:现在平台建设中遵循着一个基本的原则是:对于国家已有的标准就遵循已有标准;国家没有国际上有的就尽量采用国际标准;都没有的就要自己编写标准。目前,国家标准委正在筹建国家公共安全基础标准化委员会,然而公共安全的领域过宽,每个领域都有自己的全国标准化委员会,比如说安全生产AQ标准。但是在公共安全领域有一些共性的要求,其中有一个方面就是关于应急的。但是一件技术工作,最后经过批准形成一项技术标准要经历很多严格的程序。这就必然需要一段时间,大概要一两年的时间。作为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来讲,这个时间,是无法满足当前应急平台体系建设工作的。
因此,清华大学配合国务院应急办,在充分采纳现有技术标准的基础上,编写应急平台体系建设技术要求,这个技术要求正在征求相关部门的意见,不久就会正式下发。国家应急平台体系的各个节点,按照这个要求,就能保证实现互联互通。
这个技术要求并不是要把同一层级的平台建得千篇一律,完全一样。打了个比方说,在体育比赛中,这技术要求相当于是规定动作,完全可以有更具特色的自选动作。每个部门或省市都有很大的空间去做自选动作,可以做得丰富多彩,更加符合部门和地方的要求。
栏目编辑:您领导的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的主要工作方向是是什么?
范院士:作为长远目标,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中心希望能够成为公共安全领域的智库和实践者,多为国家出一些好主意,并被采纳。清华大学有实践能力,所以我们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我们应该主动去实践,用清华大学的实践去说明,我们提供的智力支持是正确的。同时,我们希望能够成为关键技术持续创新的基地之一,并能为国家培育公共安全的产业链做出贡献。另外,也希望在公共安全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做一些事情。当然,还希望在国际该领域为我国争取重要的一席之地。
现在研究中心的绝大部分的精力,用在了国家应急平台体系关键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包括在清华大学建立技术原型系统。目前整个研究中心动用了100多人在进行此项工作。
栏目编辑:工业化是信息化的源泉,以煤炭产业为例,目前我国煤炭行业没有实现工业化,有部分企业仍在使用“炮采”等落后的采煤方法,相同的情况还出现在烟花爆竹方面。面对这样的情况,如何实现信息化推动工业化?
范院士: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在本世纪初二十年经济建设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基本实现工业化,并郑重提出“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明确指出:“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这是党和政府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管理平台体系 篇6
约见马老师并不容易,因为他总是往返在农大的饲料中心与河北滦平的动物评价基地之间。他的目标是为中国的饲料安全评价体系搭建一个平台,为相关的安全评价提供技术支持。
记者:这几年的苏丹红、瘦肉精和三聚氰胺事件,让大家特别关注饲料安全问题。
马永喜:饲料安全问题确实越来越受关注。但这里存在一个误区,实际上,让公众闻之色变的苏丹红、瘦肉精、三聚氰胺、红心鸭蛋,都是人为的外源添加物,与饲料安全没有直接关系。
我们所说的真正和饲料安全相关的问题包括三方面:其一是饲料原料中的天然有毒有害物质;其二是霉菌污染问题。饲料在生长或贮藏中可能被霉菌污染,而霉菌毒素会导致动物中毒;其三是药物残留问题。也就是向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和各类兽药。
记者:能否介绍一下您参与的饲料安全项目?
马永喜:2003年,我参与了“饲料工业应用HACCP体系的关键技术研究”,其后,主持了有关转基因饲料安全评价的“十一五”子专题。另外,还有饲料安全和效价平台基础建设项目,包括位于校园内的饲料安全与效价代谢试验室建设项目,位于河北滦平的饲料安全标准化动物评价基地建设项目,以及刚刚申请到的国家动物能量研究实验室建设项目。
实际上,我们正在为中国的饲料安全和效价评价体系搭建一个平台,为今后的饲料安全评价提供技术支持。具体来说,饲料安全评价需要实验室评价和动物评价。以我们,也就是农业部饲料中心为例,我们的实验室要具备双认证的资质,也就是通过部门认证和国家计量认证。而在建的养殖场则是动物评价基地,一次实验需要大约200头日龄相近的小猪,也就是说,养殖场至少要有1200头母猪的规模。
记者:搭建平台的进展如何?搭好平台后又将发挥什么作用?
马永喜:整个平台的搭建从2000年就开始了,涉及全国20多家单位,包括实验室检测和动物实验评价基地。其中在北京的动物实验评价基地主要由三家单位共同承担,猪饲料的检测由我们负责,水产饲料由饲料所负责,反刍动物方面的工作由畜牧所负责。预计,我们的工作可以在未来1~2年间完成。平台搭好后主要可以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一是针对现有的被投诉的问题饲料进行评价,二是对新的饲料品种进行评价,比如含转基因原料的饲料,三是对进口饲料的安全评价。
记者:我国现有的饲料安全管理体系是怎样的?
马永喜:目前国内对饲料行业的监管是前置审核和生产流通过程监管。其中前置审核也就是要求饲料生产企业具备一定的软硬件条件和人员队伍,由农业部或者省级饲料主管部门发放相应的生产许可证以后,企业才能进入饲料行业,开始生产。饲料产品出厂后,进入流通环节的成品饲料,由技术监督局监管,相关的检测多是针对饲料中的常规营养成分含量。此外还有针对应对饲料安全突发事件的监督检查预案。
记者:国内饲料安全领域中的主要隐患又是什么?
管理平台体系 篇7
档案管理工作, 看似简单, 枯燥, 却需要培养出专业的高水平人才, 才能让档案管理工作随着科技发展的脚步不断创新, 让档案真正的发挥其作用。
一、互联网时代对档案管理的影响
技术在不断进步, 档案管理水平也在不断提高。纵观我国档案管理的发展, 管理模式从非独立系统发展到独立系统、从简单管理方式发展为复杂管理方式、从经验管理模式发展到科学管理模式、管理工具从手工管理方式发展成为计算机管理方式、管理环境也从封闭系统环境发展为如今的开放式系统, 互联网系统。今天, 我们不仅已经迈入了电脑管理档案的进程, 而且我们还享受到了互联网所带来的便利, 档案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 不仅管理整洁有序、使用方便、而且还实现了数据的多维度共享。在技术上, 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值得强调的是, 在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 我们的档案管理平台已经从纸质材料与人工管理变成了数字化管理的平台, 给档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并实现了强大的应用功能。
二、数字管理平台下的档案管理发展需求
(一) 加强信息的甄别意识
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档案管理中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21世纪是信息时代, 大量的信息在网络上呈现, 如何利用好网络资源、不被网络资源的错误引导, 是档案管理中要学习和提高的地方。
信息意识具体表现在:[1]
1、充分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
2、对信息具有分析鉴别能力。
3、充分认识到信息社会信息量的膨胀程度以及信息流动速度和更新速度的快捷性
在互联网资源相当丰富的今天, 信息的甄别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档案管理的实施者, 要培养自己对档案信息的敏感触角, 利用网络资源, 多渠道收集信息, 建立纵向与横向的工作网络, 打破原来的档案无法被广泛利用的缺点, 将网络资源整合起来, 开发信息的有效性, 提高档案的使用效率。
(二) 提高数字管理平台的道德约束力
在数字管理的便利下, 档案管理人员的道德意识必须要加强。对于档案的处理, 最基础的要求就是要档案能够真实的呈现, 有些档案工作者, 好奇心强, 不仅随意翻看档案, 更有甚者, 将其作为报复工具, 这是一种道德恶劣的体现。数字化档案管理必须要具备最基础的自我道德约束力。
互联网管理方式是数字管理平台下的一部分, 如今在档案管理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如何做到信息的正确处理、坚持原则, 把握自己, 应该作为档案管理的重要考核依据。
(三) 科学管理数字化平台的档案管理体系
档案工作看似简单, 实际其属于管理科学的范畴, 并不是任何人经过短期培训都能管理好的。档案的管理, 应该具备一种科学、标准、规范的管理机制, 档案管理人员也必须要具备良好的政治觉悟、还要有较高的道德修养, 同时, 作为档案管理者, 也要具备基本的业务素质水平和相应的工作能力。
档案工作的管理平台在发生日新月异的改变, 要想在数字化管理平台下实现档案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健全, 就是要不断地学习数字化管理平台下的科学管理知识, 开阔视野, 掌握数字化平台的基本技能, 从而吸引经验同时对档案的管理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和开发, 提高档案管理的业务水平。[2]
(四) 提高培养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
选择做任何一个职业, 就要做好, 这是应有的工作态度。所以, 当我们选择做一位档案管理人员时, 就必须加强工作的积极性, 档案管理工作, 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是为各种档案的需求提供服务, 基于此, 我们要提高和强化服务的意识。作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 从我们选择这个工作的那一刻, 就要不断告诉自己, 我们的根本工作就是服务工作。要做到热情服务、主动服务、提供专业的服务。在以前的手工档案时代, 档案管理是被动的, 现在, 随着时代的发展, 档案管理工作的服务已经不同于以前, 管理人员在面对新兴的互联网环境下更要提高服务水平, 提高自身的修养, 加强专业的服务。
三、数字管理平台下的档案管理体系发展趋势
(一) 急待提高档案人员知识结构
目前我国档案管理从业人员的学历结构组成如下:
如图, 我国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组成很不均衡。这种学历结构造成了我国档案管理事业的混乱, 反映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 不能承担更高技术的数字管理化平台的档案管理工作。应该完善档案专业的教育体制, 将档案管理人员的学历整体水平提高上来, 鼓励学习, 奖励学习, 从根本上解决档案管理专业的发展问题。
(二) 档案管理人员要快速接受数字管理平台下的档案管理技术
做好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 利用互联网资源进行整合、对比、输出、分享, 达到档案使用的目的, 提高档案使用的效率, 减化使用手续, 方便使用者, 是数字管理平台下档案管理的重要目标。
在网络环境下运用数字化管理档案也会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也在革新, 网络对促进档案管理工作发展也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如何巧用互联网, 作为档案管理者, 要学会迅速适应并做到擅于利用资源。
(三) 数字管理专业知识的不断深造
不断深造、学习新的知识与技术, 是数字化档案管理的必修课。一位外国名人曾说过:“今后没有任何一样东西能够学习而终身享用, 我们必须每五年学习新知识, 才不会被时间淘汰[2]
(四) 注意知识的交叉运用
数字化管理是信息社会的产物, 数字化档案管理工作已成为社会信息化大系统中一个重要的子系统, 档案早就是一个重要的信息中心, 档案事业的开放性将使其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 现代档案管理必须掌握与管理、社交、信息化有关的知识如管理学、公共关系学、信息化管理学等。现代档案工作本身 (档案的加工、整理、利用) 的复杂性、专业性、多元性, 也需要档案管理人员对各相关学科, 新兴学科、边缘学科的知识有所了解, 也只有这样, 档案管理人员才能适应信息时代档案工作发展的需要。[3]
四、结语
经过分析, 我们可以看到, 数字管理平台对档案管理工作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未来发展也至关重要。企业要基业长青、可持续发展。档案是传承企业历史和企业文化的有效保障。让我们不断学习, 用智慧创新档案管理工作, 满足企业发展新需要。[4]
摘要:提高档案的数字化管理水平, 是我国现阶段必须重视的一个问题。档案管理工作, 保证了一个企业的资源安全、可持续发展性。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 如何能够让档案管理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在管理工具及能力素质的提高上迈入新阶段, 是每一个企业管理者要反思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互联网,档案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参考文献
[1]张蓉, 谈谈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和建设, 《中国科技博览》2010年第29期[G271].
[2]苏丽华, 田滨海, 浅谈新时期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G27].
[3]黄雯, 信息时代档案管理人员的素质培养探讨,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7年第17卷第29期[G271.6].
管理平台体系 篇8
1 现代档案管理体系优势及其完善措施
1.1 现代档案管理体系相关概念。
笔者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将档案总体归纳为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从事各项社会活动时保留下来的实物文档资料。作为重要的文字佐证, 它亦是规范各业务系统和档案资源共享的良好服务平台。由档案的相关概念为推论, 笔者将现代档案管理体系认定为是一种将采集、鉴别、管理、转交、查阅到统计等全过程以信息化手段处理的模式, 将传统纸质档案通过扫描录入等手段存入计算机, 从而对分散于不同地区、不同载体的各类信息进行数字化整合归类, 并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存储, 最终通过档案查阅专网实现远程查阅和资源共享。在数字管理平台的支持下, 现代档案管理模式方便了行业工作人员对档案资料的及时提取与利用, 可以说, 这种新型现代的档案管理体系为日后各行业的发展, 带来了新的契机。
1.2 现代档案管理体系优势
传统档案管理模式, 以纸质文档进行记录保存, 不便查阅, 占用存储空间大且易出现管理疏漏。而在数字管理平台下, 采用现代管理方式对档案进行保存, 不但检阅更为快捷方便, 而且节省了大量档案存放空间和成本, 减少了人为与自然灾害等对档案资料造成的不必要的损害, 在节约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便于维护, 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加强信息化管理水平, 使档案管理工作更有序规范, 档案的调取和使用都更为简便, 这样便能及时为上级部门提供最详细、精确的数据资料, 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 为各行各业的工作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1.3 现代档案管理体系的完善措施
要使现代档案管理体系更优质完善, 必须从硬件的配备和软件的优化两方面着手。数字平台下的档案管理, 首先要解决的是将纸质档案内容录入计算机数据库, 如单单采用键盘录人, 不但耗费人力资源, 办公效率低下, 还容易损失档案中原有的图章、印鉴等重要信息, 要解决这一问题, 就应当配备相关的硬件设施, 如电子扫描仪等, 扫描仪的使用, 将大大提升工作效率, 且能将档案图文信息完好地保存下来。档案以数字化形式存入计算机后, 如果缺少统一的整合管理, 分散存储于计算机各硬盘分区, 日后也很难被有效利用, 实现检索快捷, 使用便捷, 因而需要软件方面进行协助管理。目前已有不少专门为档案管理而开发研制的计算机软件, 在软件技术的支持下, 现代档案管理实现了档案整合方便、检索陕捷、文本链接、网络共享、资源安全等多方面优势。
2 现代档案管理体系发展趋势
2.1 档案管理手段将更加的先进
在数字化和信息化高度发展的情况下, 档案管理工作也会受到很大的影响, 以往的档案管理模式将被全新的、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管理模式所取代, 在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上都会有非常明显的转变, 在发展的过程中, 和该工作有关的内容会不断的深化和发展, 因为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的适应当今的大环境。在档案工作中每个环节都能实现无缝连接, 同时在网络资源的共享方面也能够体现出得天独厚的优势, 这些变化都会使得我国的档案工作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2.2 档案管理的办法将不断的创新, 朝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时代在不断的发展, 数字化观念在众多的领域已经得到了应用, 在档案管理领域也将出现很多全新的理论和思想, 此外档案管理软件的数量和类型都在不断的增多, 所以档案管理办法也必然朝着更加多样的方向发展, 这种情况对于业界人士对其发展提出更多有建设性的观点是十分有力的, 同时也能够从实际的工作中真正的做到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从而使其在长期的发展中能够经受得住各种考验, 为档案工作的顺利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3 档案管理制度更加的规范和完善
档案体系的构件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工作, 在其发展的过程中, 档案管理制度一定会更加的细致、健全和完善。它也能够给档案管理工作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这也是档案工作中一项非常关键的内容, 当前我国的档案管理制度还是需要不断的规范, 还使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在档案信息化大背景下还是需要对档案管理制度进行更加深入的调整, 这样其才能更好的顺应当今时代的发展需求, 尤其是要重视电子档案大的保存和数据的交换以及资源共享过程的规范化, 这些问题也是我国档案工作中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2.4 档案管理专网将更加的开放和安全
因为我国的网络覆盖范围在不断的拓展, 所以为了更好的满足用户对档案信息应用的要求, 因为我国的网络的发展水平和覆盖的范围在不断的提升, 这样也使得网络开放的范围也在不断的扩大, 所以当前很多档案人员都非常的重视档案信息的开放性, 这样就可以更好的保证其具有良好的大众基础, 在以后的给发展中, 必将还会引进更多的人才和设备, 这样也更好的保证了信息利用的效率和质量。但是在开放性日益增强的同时, 其自身的安全性也在不断的增强, 所以考虑到这种情况, 相关领域的人员也逐渐开始就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作出努力, 身份识别技术就是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应用的, 档案的加密措施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应用, 这样就使得数据交换能够在更加安全的环境下进行, 保证数据不被盗用或者是篡改。
结束语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 我国的档案事业一直处在比较低迷的状态, 经过了长期的努力, 我国的档案工作终于向数字化的方向发展, 在这样的情况下, 我国的档案管理工作水平也得到了非常显著的提升,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 在实际的工作中, 依然存在着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 所以从整体上来说, 还是需要很多部门共同的努力, 只有这样, 我国的档案工作才能更加平稳的进行。
参考文献
[1]于春林.浅析现代档案管理工作创新的手段[J].民营科技, 2011 (5) .
管理平台体系 篇9
一、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研制的概述
(一)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研制概述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伴随着我们国家的能源计划开展的, 而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是为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的系统, 对于提升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效率, 完善企业能源计量管理服务有着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主要服务功能主要有:企业的节能设计和规划、能源审计、生产所用能源统计, 以及能源的使用情况的分析等, 在这所有的工作过程中能源计量是最基础、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工作, 它能够为企业的能源计划提供最基本的专业指导和方向指引, 随着我们国家对能源节约计划的关注和重视程度的提升,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标准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二)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设计原则和流程
结合国家对企业的能源计量的基本要求和企业在实际的能源运用过程中的需求可以将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设计原则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就是这个平台的设计必须要遵守实用性的原则, 这是为了保证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能够真正为企业提供服务, 同时也是为了提升这个平台的应用效率, 其次就是在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设计过程中必须要遵守科学合理性的原则, 也即该管理服务体系的设计必须要满足企业在能源节约和能源管理中的实际需求, 最后就是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设计和规划必须要满足扩展性和灵活性的原则, 这是为了保证这个服务平台能够适应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对于能源计量的真实需求, 提升平台的服务品质。这些原则都是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设计的基本原则, 只有坚持了这些原则这个平台的设计才能达到其真正的目的, 也才能够真正实现其价值, 为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提供更好的服务。
二、推动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研制的方法和措施
(一) 推动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研制需要发挥平台的桥梁作用
在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建设的过程中服务平台的主要起到桥梁和纽带作用, 连接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和实际的能源使用, 而且在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支持和帮助下企业之间的能源和资源可以实现共享、提升资源的利用效率, 在新的能源使用标准要求和使用模式下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正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要求, 国家要求所有对能源有需求的企业和单位都加入到这个平台中, 找到这所有企业的公共点和对能源的共同需求, 在此基础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提升企业的能源使用效率, 为企业之间的交流和配合、共同提升经济效益做贡献, 在这个平台中所有的企业除了是竞争的关系外, 更多的是合作共赢的关系, 彼此之间由分散的企业转变为一个或几个企业带头, 多家企业协作, 共同探讨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和能源使用模式的情况, 在如今这个市场竞争激烈的背景下, 企业要想发展就必须要合作, 在这个过程中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起到了关键的纽带作用, 使得这一切成为了可能。
(二) 推动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研制需要拓展平台服务质量
推动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研制其中最需要的一个要素就是一定要提升这个平台的服务质量, 因为只有这个平台的服务质量得到了提升, 这个平台中的企业才能得到更好的技术支持, 企业的发展才会有保障, 也才会有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平台中来, 提升平台的服务质量要求做到:一方面需要拓展这个平台的服务面, 只有这样这个平台才能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 为更多的企业提供服务, 而且更重要的是平台的服务面拓展了这个平台能够为企业提供的服务质量和效率会更高, 技术服务水平也会随之提升, 这不仅是这个服务平台建设的根本要求, 而且也是企业的最基础的需求;另外一方面就是平台的建设者必须要深化平台的服务内容, 这就要求该平台在建设的过程中必须要有计划、有目标地开展专题服务、编写服务案例, 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要满足所有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的需求, 同时也应该提升该平台的综合水准。
(三) 推动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研制需要突出平台的专项服务特征
对于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研制来说需要明确平台建设的基本目标和方向———提升企业的能源计量管理效率, 为企业提供更好的能源使用方案, 提升经济效益, 这是推动企业能源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研制效率的关键, 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突出该平台的专题服务效率和成果的共享, 突出服务效率是为了帮助该平台提升自己的服务效率, 提升平台的知名度, 使得更多的企业加入到这个平台中来, 突出平台的成果共享不仅是为了使得企业之间能够更好地彼此学习和借鉴经验, 更多的是为了提升平台中各个企业之间的沟通和合作, 在这个平台中为企业寻找更多的发展机会, 这也是这个平台创建的基础目标之一, 总之对于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研制来说只有服务质量提升企业的经济效益才会提升。
三、小结
通过本文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建设对于响应国家的能源节约建设, 实现经济转型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资源必然会随着社会生产的利用而不断减少, 节约资源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主要方向, 也是未来社会企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只是社会能源应用改革的一个例子,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国家的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服务平台的实际工作效率将会不断提升, 社会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不断增加。
参考文献
[1]高富荣, 张铭, 陈勇等.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建立和实施初探[J].中国计量, 2011.
[2]刘春玉.打造以数据为中心的企业能源计量管理体系[J].中国计量, 2007.
管理平台体系 篇10
1.1应急管理体系简介。所谓的应急管理体系指的是面对突然发生的一些事故时的机构、机制、资源、行动方式等有关的应急因素和因素之间关系之和。只有设立了较为健全的应急管理体系, 才可以确保在防止、预告、监督、调节、处理、救助、评价、复原等应急管理部分飞速、有效实现效果, 以防突然发生的危急事故, 降低非正面影响。
1.2应急平台简介。应急平台属于应急管理的分支, 能够满足现今各种不同的突然事件, 符合其时效性的特点, 具有非同寻常的构建价值。总体来说, 应急平台是一种基于当今信息通讯科技, 配合软件与硬件的突然发生事件应急保护科技体系, 并且兼具监督管理、风险解析、报警预测、指挥调节和归纳评价等整体作用的体系。应急平台的设计是应急管理的基本构成部分, 其对健全应急制度, 高效处理突然发生的事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建立的必要性
2.1迎合国家应急管理制度的需求。在我国, 几乎所有的正规石油公司, 对于各种危机事件的发生和处理都会拟定《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章制度, 这是国家制度的要求, 也是保障石油公司持续发展的前提。该预案要求石油公司通过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平台的设计实施, 充分发挥监督监管、预防预警、高度协调等作用, 努力达成资源的有效利用, 获取利益最大化。
2.2完成资源共享, 提升应急管理效率的需求。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建立, 可以最大范围的完成相关资源的共同享用, 该体系和平台的建设有利于提升石油公司的应急管理和处理突发事件的效率, 更好的促进石油公司持续平稳发展。
2.3提高应急沟通和应急处理技能的需要。我们已经了解到, 应急平台属于应急管理的分支, 二者是相互联系, 不可分割的整体[1]。必须凭借着科技发达、影响力深远的应急平台, 才可能将应急管理体系的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能够充分提高应急沟通和应急处理技能的需要。故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平台的建立是非常必要的, 必须高度重视。
三、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设计与应用
3.1增强应急部门职员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重要性认识。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是整个石油公司的制度维护保障, 牵引着公司整体的脉络。而应急平台则属于中国石油总部应急指导中心、监督监测中心与消息传发中心, 拥有监督监测、预告提示、消息报备、辅导决策与归纳评价等功用。
3.2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在快速推动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建立时, 要求更加充分地引导所有信息的互动与资源的共同享用。石油公司在不断成长过程中, 务必会设置大量不同的业务, 单一部门职员并不能有效实施应急管理, 需要公司所有部门共同参与。这时, 就要求管理人员统一部门信息, 将各种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 发挥总体力量建立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
3.3增强应急通讯体系设立并保证其高效平稳运行。在突然发生的事故出现后, 保证所有的通讯途径通畅并且平稳运转, 不仅可以帮助应急机构占据应急管理工作的最终决定权, 稳住公民的情绪和急躁心态, 而且又能够确保公民准确知晓, 降低辟谣度, 进而确保危机事件快速获得有效的处理。所以通讯体系的设立与平稳运转是影响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和应急平台的重要因素。
3.4保证应急平台数据的可信赖性。中国石油应急平台中起到关键作用的预告和报警解析技能的完成, 需建立在多数可以信赖的数据基础上, 方能发挥其最大功效。所以, 保证应急平台数据的可信赖性, 是确保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充分凸显其功能的根本条件。
四、小结
当今社会多种石油突发事故的频繁出现, 使得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功能逐渐显现, 但是也会出现很多的压力。对于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进行改进与完善, 不但可以保证公民自身的安危, 又可以促使社会经济的进展, 推动中国石油产业的发展。另外, 中国石油应急管理体系与应急平台的设置, 需根据实际情况, 从不同的角度进行适时分析, 将保证公民的人身安危当成条件, 将 “安危第一, 防御为主, 综合整治”当成引导方法, 设计体系与平台, 为中国石油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管理平台体系 篇11
传统体制下的信用资源是政府独家掌握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际上是政企不分的,企业之间、企银之间、企业与职工之间都是通过政府联系起来的;在这种体制下,亏损的国有企业照样可以获得银行的贷款,并不是因为这些企业本身有诚信,而是由于其后面有政府。在传统体制下,政府资信代替了企业资信,因此企业对信用没什么责任感。
改革开放以来,民营中小企业已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由此,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也伴随着巨大的信用交易成本。市场交易中发生的各种假冒伪劣现象以及拖欠债务、逃脱债务甚至骗贷、逃贷现象给相关企业和金融机构造成经营风险和经济损失,严重损害了正常的市场经营秩序,阻滞了整体经济的健康发展。
各界长期以来反映的“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除了我国市场融资体系尚不健全的因素外,中小企业自身的风险特征和社会信用环境的欠缺是其重要原因。而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发展融资之路就更有其特殊性:一是科技进步对企业现有产品、工艺、技术、服务等带来巨大的冲击,使科技型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进而影响到企业自身的信用能力。二是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自有资本相对匮乏,难以应对高科技行业所特有的“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业态特征,从而使其在市场中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也将影响着企业的信用质量。三是由于经营规模小,中小企业研发投入的绝对量十分有限,企业发展后劲普遍不足,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四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在技术、产品、服务等方面普遍具有单一性,服务领域狭窄,客观上制约其生存和发展,加之中小企业往往是为大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大企业拖欠款现象直接导致中小企业的资金周转困难,并严重影响着中小企业自身的信用能力。五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大多是技术出身,内部管理、决策水平、风险控制等能力较为薄弱,管理风险较高。六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经营稳定性一般不高,持续经营能力较差,经营风险很高。七是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这种现象,就是企业成立的最初几年发展速度惊人,企业领导者往往因此产生盲目乐观,并造成决策失误,这种失误对企业而言又往往严重地影响着自身的信用质量。
基于上述特征,在缺乏社会信用体系支撑的情况下,投资方和信贷方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融资行为往往会形成“自身素质差”、“资本金不足”、“资信情况不透明”等负面概念,因此,“融资难”首先难在了“信用”上。
市场经济体制所要求的信用制度和管理体系是在市场上设立一种规则,这种规则保证独立企业在市场上的信用交易成份的扩大,并能健康发展;而保证这种规则正常运行是政府责无旁贷的责任,但政府职能不能替代、更不能垄断市场信用。
北京作为全国高科技产业发展的龙头,拥有举世瞩目的中关村科技产业群体,聚集着数以万计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如何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从而突破科技产业发展资金“瓶颈”,对北京科技产业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北京市科技金融促进会针对金融投资机构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对融资业务的社会中介服务要求越来越高的形势,在政府有关部门的支持下,成立了“北京市科技企业信用促进专业委员会”,其宗旨就是:建立北京市科技企业信用体系,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服务支持,实现企业信用自律;它的职责包括:建立科技型企业信用征集系统,制订信用评价规则和标准,对申请贷款企业进行信用评估咨询和信用等级评价,制订信用激励制度、惩罚制度、警告制度和公示制度,向相关机构出具申请贷款企业信用评估意见,向有关单位通报不守信用企业名单和情况等。
管理平台体系 篇12
关键词:创业教育,校友交流平台,组织管理体系
校友资源是高校稳固、可依赖的办学资源,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 校友资源的合理利用对高校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尤其是对大学生创业教育意义深远, 已成为高校创业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业校友可以为在校大学生树立榜样, 引起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共鸣, 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激情, 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创业观念。除此之外, 校友还可以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集资集智, 不仅可以提供物质支持, 还可以提供智力支持。
校友工作是一项人文性极强的工作, 校友资源的开发主要是情感的交流与互动, “润物细无声”, 是一项长期的情感工程。开发利用校友资源, 我们要坚持“请进来, 走出去”, 既要把校友请进校园, 也要组织学生走出去主动联系校友。此外, 开发利用校友资源, 还要坚持“三个服务”, 即服务校友、服务校友单位、服务学校, 如此方能实现校友、社会和学校的互利共赢。
开展创业教育, 开发利用校友资源, 关键在于搭建校友交流平台, 为校友与校友、校友与学校之间创造交流的机会。为了促进校友资源的有效利用还需构建组织管理体系, 让校友资源切实为高校创业教育服务。
一、校友交流平台的构建
(一) 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互联网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能融文字、声音、图像为一体, 搭建联络广大校友、连接各地校友会、展示校友风采、为校友服务的网络交流平台, 可以打破校友交流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创建“校友网”。校友网站内容包括各地校友会的分布情况、校友的联系方式、校友的捐赠明细、校友企业的概况以及校友相关期刊杂志的介绍等几个方面。网页信息, 尤其是校友通讯录信息, 要及时更新, 以保证校友信息的时效性。校友网站还要提供电子邮箱服务功能, 每个校友都可以注册一个永久性的免费邮箱, 这样校友会就可以及时把相关信息直接发到所有校友的邮箱中, 校友也可以通过登录校友网站主动了解相关信息。
创建人人网公共主页, 作为校友网的补充。人人网在大学生中比较受欢迎, 普及率也比较高, 因此创建人人网公共主页作为校友的交流平台, 符合大学生的喜好, 参与度较高, 可以更好的打破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
(二) 筹办校友期刊杂志。
充分利用校报。校报是一个学校进行宣传的理论阵地, 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有力的宣传阵地, 通过在校报中开辟“校友风采”专栏, 介绍学校知名校友, 开设校友寄语等栏目, 把成功校友的亲身经历、生活感悟告诉在校学生, 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经验, 引起他们的共鸣, 激发他们的创新创业热情和激情, 树立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
创办校友期刊。校友期刊以传播母校信息, 报导校友业绩, 联络校友感情, 弘扬母校精神为宗旨, 评选与宣传杰出校友。校友期刊通常刊载学校的新闻、学校的发展、校友活动预告及报道, 寻人启事 (帮助寻找失去联系的校友) , 还刊载杰出校友介绍、校友的学术论文和校友企业介绍等等。例如河海大学在2011年创办了期刊——《校友通讯》, 这是学校宣传创业教育的有效阵地, 也是学校与校友联络感情的纽带、沟通信息的桥梁。
校报和期刊要定期免费向校友寄送, 以便于广大校友及时了解学校情况。通过建立校友通讯录, 将校友的联系方式、工作地址记录下来。虽然不可能和所有校友取得联系, 但是应尽可能联系一切校友, 而不是仅联系那些有影响力的校友。然后根据校友的分布情况, 定期将校报、校友期刊寄送过去。
(三) 实地走访校友。
广大校友是高校建设与发展的智慧团, 分布在各行各业的校友掌握着丰富的有利于高校建设的社会资源。高校相关负责人要定期向分布在各地的校友寄送学校发展规划材料, 向广大校友收集关于学校规划发展的意见与建议。学校领导赴各地开会、参观访问时, 顺访当地校友, 通报学校情况, 送去问候与温暖, 加强母校与各地校友的联络与情感沟通。同时, 高校也要了解校友的需求, 通过向校友发放校友卡等形式, 使其终身享受学校提供的优惠服务。此外, 同学们也要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课程实践等机会实地走访校友企业, 走近校友, 与校友面对面交流与校友探讨大学生创业, 提升自我。
(四) 组织校友联谊活动。
以校庆为契机, 组织开展各种联谊活动。组织各种形式的校友聚会是加强校友与母校、校友与校友联系的重要方式。高校可以以校庆为载体, 采用逢五年或逢十年返校聚会等活动组织校友返校, 也可以选取每年的某一天作为校友“返校日”, 为学校与校友以及校友与校友之间创造接触机会, 搭建交流平台, 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网。
(五) 举办“创业者论坛”。
每年年底举办“创业者论坛”年会, 会议持续约一周时间, 每年确定一个主题, 邀请知名企业家、创业成功校友来校举办各种创业知识讲座、学术报告与交流会发挥典型示范的带动效应。同时, 会议期间开展“创业之星”等评比活动, 邀请创业校友作为评委, 被评为“创业之星”的同学将有机会到校友企业参观实习, 与创业校友进一步接触交流。“创业者论坛”的举办将为高校开展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氛围。
(六) 举行校友企业招聘会。
学校搭建各种平台, 积极招募创业校友的企业到母校开展专场招聘会, 为学弟学妹们提供创新创业的岗位和机会, 为大学生创业提供实践的场所, 帮助大学生实现创新创业的愿望。学校就业指导中心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 主动联系相应的校友企业, 与之加强合作, 把他们确定为长期用人单位和实习基地。这样, 大学生可以直接得到来自师兄、师姐们在学业、技术、生活和为人等各方面的指导, 使他们能更快地适应工作环境和社会环境, 为将来成功就业与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另外, 校友企业也可在节省人力、物力、财力的前提下提高生产效益, 同时吸收优秀毕业生加入企业工作, 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这对于学校与校友企业无疑是一种双赢的做法。
二、校友资源组织管理体系的构建
校友工作机构是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当前, 国内大多数高校, 由于受人员编制的影响, 专职从事校友工作的人员严重不足, 很多高校日常校友工作事务普遍由其他人兼职, 效率低下, 效果一般, 与国外世界一流大学校友工作队伍相比较, 差距很大。高校要加强校友工作机构的组织管理, 构建“校——院两级校友工作组织管理体系”。一方面, 在学校层面成立校友会, 由专门的全职人员负责, 全职开展校友工作;另一方面, 在院系层面上建立校友事务办公室, 主要负责与校友联络, 由院系老师兼职负责。
通过建立“校——院两级校友工作组织管理体系”, 有利于充分调动全校师生员工参与校友工作的积极性, 方便校友与学校的联络, 有利于校友资源的深度开发和长效机制建设。
(一) 校友会。
校友会的宗旨是通过接触、服务和密切联系广大校友, 在学校与校友之间建立起终生的知识和情感联系, 服务广大校友, 为学校赢得声誉和支持。校友会的组织结构及其职能如下:
会长。校友会会长是校友会最高行政执行官, 负责统筹协调整个校友会的日常工作事务以及校友会发展战略规划。
会长助理。助理负责协助会长管理校友会, 完成会长交代的工作。
编辑部。编辑部负责校友期刊的征稿及编辑出版。
宣传部。宣传部负责维护校友网站以及人人网公共主页, 为校友提供电子邮箱及网上查询等服务;负责校友会一切活动的宣传。
财务部。财务部负责校友会活动经费的统计报销及校友捐赠明细的记录。
(二) 院级校友事务办公室。
校友对母校的感情基于曾经朝夕相处的院、系、专业和任教老师的感情, 很多校友从事的工作和他们所在的院系有着很强的专业性联系, 因此要把把校友工作重心下移, 在各个学院设立校友事务办公室, 由院系老师兼职负责。各个学院的校友事务办公室作为校友联络处, 主要负责日常与活动期间的校友联络事宜。
三、结束语
校友资源是高校十分宝贵的办学资源, 更是高校开展创业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充分利用好校友这一特殊资源, 促进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 是适应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缓解社会就业压力的一条重要渠道。学校领导和校友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校友在大学生创业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努力搭建校友交流平台, 构建校友资源组织管理体系, 为创新型高校与创新型国家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陆志华.高校校友会工作现状及其理念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 (高教研究版) , 2012, (6) .
[2]谢晓青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运用研究[J].高教探索, 2010, (2) .
[3]陈军.校友在高校发展中的资源价值[J].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 (3) .
[4]侯士兵.基于一流大学建设中校友资源开发利用的思考[J].社会科学家, 201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