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事件

2024-09-21

应急事件(共12篇)

应急事件 篇1

摘要:经济全球化使得社会交往的范围和领域不断扩大, 世界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危机频发时期。进入21世纪, 应急管理有四个里程碑事件:2001年的911事件, 2003年的ASRS, 2005年的Catalina飓风以及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中国同样也进入了危机管理的时代, 四川汶川大地震给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也让我们意识到了中国政府危机管理能力的缺陷和不足。

关键词:应急,政府,事件,预案,处置

一、突发公共事件

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生态环境破坏和严重社会危害, 危机公共安全的紧急事件, 主要指自然灾害、事故灾害、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突发社会安全四大类事件。

突发公共事件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 发展途径和演变规律不确知, 灾害程度难以预计, 常规防止手段失效, 对一个区域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 甚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

种种现象表明中国正在进入“风险社会”和“危机管理”时代。据统计, 我国每年因突发公共事件造成的损失约占我国GDP的6%, 近7000亿元, 每年夺去20万人的宝贵生命, 并有上升的趋势, 已成为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隐患。

第一, 常态管理与应急管理之间的矛盾。

我国已经分行业、分部门、分灾种建立了一系列专业性职能部门或救援机构, 如公安、消防、急救、防汛、防震与抗震、疾病防控等。在我国2005年发生的540万起突发性公共事件重, 绝大多数突发事件具有较为成熟的常规应对体系。这类突发事件的管理与处置相对易于程序化, 由专业性强、责任主体鼻尖单一的职能部门或机构进行常规性处理后, 对公共安全产生的影响有限。将常规性突发事件纳入成熟而程序化的常态管理, 不仅处置率高, 而且社会成本的占用率也较低。

第二, “重救援、轻预警”, 应急功能定位上的矛盾。

我国尚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应急管理绩效评估与激励制度, 预警预控等隐性的管理过程往往无法得到奖励, 而“救火式”的应急处置与救援行为由于容易观察, 反而可能得到嘉奖。突发事件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事前的风险监测以及预测预防具有较大的技术难度。双重因素的作用导致我国应急管理出现“重救援、轻预警”的失衡局面。

通过风险评估、监测监控、早期干预等预警预控活动将萌芽状态的公共安全事件限制在常规应对体系的处置能力之内, 化解公共安全危机, 应当成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系统功能与核心的建设目标。

第三, 应急联动需求与信息“条块分割”之间的矛盾。

应急处置主体的联动机制不完善。我国部门之间、地方之间、条块之间以及预防与处置、先期处置与后期处置之间衔接不紧密, 应急联动的组织协同性较差。多方多主体协同处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时, 人员、信息、资源等难以快速集成, 联动机制不完善;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与日常应急管理存在脱节现象;政府应急管理机构与各专项应急指挥机构的关系尚待进一步理顺;应急管理机构级别较低, 事件应急的属地化管理的授权不足, 职能不完善, 难以充分发挥综合协调、运转枢纽作用。

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采集、传递与集成尚未形成系统。我国已建设较为完善的水利、地震、卫生、气象等专业监测网络。由于长期以来对各类事故和灾害采用分行业的事后统计标准, 没有建立依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性质和变化的统计方法, 影响了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预警信息的有效融合和评估, 缺乏各种监测网络之间的预警信息标准, 各类预警信息共享性较差且不能有效集成, 导致重大公共安全事件难以有效应急决策。尽管我国正在完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信息的发布制度, 但因公众的公共安全知识、防灾减灾和自救互救知识普及不够, 难以对社会舆论进行引导。

第四, 应急资源需求大于资源总量缺乏之间的矛盾。

应急资金来源不畅, 国家财政支持的力度不够, 尚未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渠道应急资金筹措体系。一些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处置时征用社会资源后缺乏补偿, 已经开始影响后续应急处置中公众的积极性。应急物资储备规模小、布局不尽合理, 物质供应动态保障机制需要建立健全。专业应急求援队伍的种类、数量均不足, 应急管理专业人才缺乏, 缺乏专业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及相应的基地建设。专业应急装备严重不足、专业应急演练不够。尤其是一些特殊种类灾害发生时, 出现延误处置时机、处置方法不当和造成人员伤亡, 甚至出现扩大灾害影响的情况。应急交通的综合运力协调机制亟待完善, 应急运输缺少特定用途的交通工具。

第五, 公共安全问题的紧迫性与法规建设之间的矛盾。

目前已经出台涉及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党中央、国务院及部门文件113件, 法律36件, 部门规章55件, 国家级应急预案106项, 各省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条例和地方应急预案, 全国应急预案体系框架已形成。

由于上述应急法规大部分是从各部门条例演变而来, 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匹配, 各应急主体在处置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之中难以有效协调, 应急预案的科学性与可操作性有待检验, 各类应急预案之间缺乏有效协同。

具体应急管理活动的法规缺失, 如调配救援物资的法律保障机制 (包括紧急状态中的物资征用、调度) , 政府应急体系中的资源组织法规、政府资源 (含资金) 的使用法规、应急专用资金制度, 重大应急活动中的全民动员制度及其社会资源调用的补偿政策等有关法规十分缺乏。此外, 对重大计算机系统事故、境外生物入侵等事件的应急制度仍没有相应法规。

三、结论

近年来的突发公共事件给中国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战, 但更多的也让我们意识到了危机管理中的缺陷。危机管理问题是比较复杂的, 涉及到方方面面, 需要在管理过程中不断完善和提高, 从而达到将损失减到最小程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张春梅.从四川地震看政府的危机管理[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2009.2

[2]李树娟.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再认识[J].今日南国, 2008.1

[3]刘彪.浅析我国振幅危机管理能力的提升—以“512四川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为例[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

[4]刘静.提升政府危机管理能力, 促进和谐社会建设[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9.5

应急事件 篇2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生活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不在自己预期的事件,为了控制事故的发展,预先制定应急预案是必不可少的。我们该怎么去写应急预案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暴力事件应急预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暴力事件应急预案1

为了切实做好学校平安工作,保证师生人身、财富平安和维护学校稳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本预案。

一、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xx

副组长:xx

成员:xx

二、具体应急预案

(一)、学校内犯罪分子行凶事件应急程序

本应急程序的要点是:迅速集结优势力量,阻止犯罪分子行凶。

1、获得事件信息的任何人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学校领导报告,并同时拨打110报警。

2、学校领导或任何工作人员应立即组织现场人员,不惜一切代价建立警戒线,使犯罪分子无法靠近学生,防止事态扩大。

3、应急领导小组宣布学校进入全面应急状态,应急小组各负责人立即实施应急救援行动。

4、应急领导小组集结优势力量,携带防卫器械,与犯罪分子周旋,劝阻与制止犯罪行为,为警方援助赢得时间。在有利条件下设法制服犯罪分子。

5、把所有学生和无关人员撤离至平安区域。

6、救护受伤学生和其他伤员。

7、向公安、消防、救护、教育局等有关部门、单位求援,争取外援迅速赶到事件现场,并保证学校应急组织信息疏通。

8、实施事件现场警戒,阻止无关人员进入学校,维护现场秩序,防范心怀叵测的人肇事,引导外部救援人员进入事件现场。

9、事件发生后,学校应当立即向教育局报告。

(二)、学校内发现可疑人物应急程序

本应急程序的要点是:迅速采取措施,控制可疑人物。

1、在学校内发现形迹可疑,四处游荡,可能作案的可疑人物,在场人员都应当立即向值班领导或校长报告。

2、捍卫人员和领导指派人员应当迅速对此人进行询问,同时把他的行动限制在局部区域内。

3、若此人自述进入学校的目的明显缺乏可信度,无人证、物证可以证明,甚至说话前后矛盾、蛮不讲理,捍卫人员应当将其带入办公室进行进一步盘问,要封锁大门。

4、若有证据标明此人是危险人物或犯罪嫌疑人,应当立即拨打110报警,由警方带走作进一步伐查。

5、若可疑人物在盘问时夺路逃跑,现场人员应当将其相貌、身高、衣着和其它特征和逃走方向,向警方报告。同时,学校应当做好此人再一次闯入学校作案的思想准备和预案准备。

6、在整个过程中,学校应当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防范可疑人物使用暴力,要确保周围人员的平安。

7、学校应当把事件情况和时向教育局报告。

(三)、学校内群体性斗殴事件应急程序

本应急程序的要点是:迅速制止斗殴,防止人员伤亡。

1、获得斗殴事件信息的任何人员都应当在第一时间,向值班领导和风管领导报告,若事态已经失控或后果严重,应立即拨打110报警。

2、学校领导应迅速集结优势力量(必要时携带防卫器械)赶到现场制止斗殴,并在斗殴现场设置警戒线,防止事态扩大。

3、若斗殴者手中有器械,应首先收缴所有斗殴器械。

4、若有校外人员参与斗殴,应设法不让他们逃离。

5、若有学生受伤,应立即进行救治,或打120送医院,并和时与家长联系。

6、分离斗殴双方,由学校领导、捍卫人员、班主任等进行询问,了解斗殴原因和过程,并做好笔录。

7、对有流氓恶势力嫌疑的校外人员,应交警方处置。

8、对外校学生,应与学生就读的学校联系。

9、对参与斗殴的学生进行教育,对情节严重的给予必要的处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10、要对斗殴事件的校内外各种因素综合分析,要防范学生在校外遭到殴打。

11、学校领导应当将斗殴事件有关情况和时向教育局报告。

暴力事件应急预案2

㈠预防措施

1、做好学校保安的管理工作,完善各项保安制度。教育保安人员必须增强责任意识,切实履行岗位职责。门卫处每轮不少于2名保安值班。值班期间不得擅离工作岗位。

2、学生必须穿校服、佩戴学生签进入校园。

3、学校门卫严格实行出入登记验证制度,严格控制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外来人员进入学校必须接受必要的询问、登记并由领导批准方可进入教学楼。所有人员严禁携带管制刀具和其他危险物品进入校门。

4、做好师生的心理疏导工作。教职工有精神病症状发生应按规定及时作出处理。禁止外来精神病患者和行为异常者进入校园。

5、加大对管制刀具、危险物品的检查力度。

6、利用校园视频监视系统监控校园情况,做好监控室的值班工作。确保监控设备对校园的全时段、全方位监控,发现可疑人员或可疑事件要立即上报。

7、组织师生进行防范暴力事件的演习,提高师生的防范和自救能力。

㈡现场处置及救援措施

1、第一目击者要立即拨打110报警电话、黄龙派出所报警电话83282110或学校安全处电话8808,并立即与学校易发安全事故领导小组联系。

2、学校易发安全领导小组成员员、值班人员要迅速赶赴现场,各司其职。

3、要立即选派应变能力强、身体强壮的`职工与犯罪嫌疑人周旋,对犯罪嫌疑人进行劝说,以拖延时间,尽一切可能制止正在发生的暴力事件。视现场情况,必要时采取武力进行控制。要本着对师生生命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不受损失为首要目标。遇事一定要冷静,果断采取措施。处理原则:迅速平息、减轻伤亡、保护学生、控制事态。

4、疏散在场的学生迅速撤离到安全区域。

5、犯罪嫌疑人被控制后,要保护好受到暴力事件侵害的师生,将他们送到安全处。如果已发生伤害事故,要以最快的速度将伤员送往就近医院进行抢救,并通知伤者的家长或亲属。

㈢事故报告及现场保护

1、要协助警方维持秩序,配合警方调查,记录不法分子的体貌特征和其他犯罪情节,收集不法分于施暴的凶器,保护好现场。

2、要做好对暴力事件相关情况的上报工作。及时向县教育局报告事件情况。

㈣事故调查及处理

1、妥善处理事故,协助教育局、公安等部门调查事故原因。

2、通知受伤害者家属或家长,做好善后处理工作。

3、根据事故调查结果,依照法律法规或学校规章制度对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理。

暴力事件应急预案3

为了保障全园师生健康地学习、工作、生活,促进学校各项工作顺利开展,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切实有效降低和控制安全事故的危害,依照上级有关要求及有关法律法规,从我园从实际出发,制定防范暴力事件应急处理预案如下:

一、处置事件的组织

幼儿园领导,教育局、镇政府领导,幼儿园值班人员,公安机关。

二、处置事件的指挥机构

总指挥:园长

副总指挥:总务主任、分管园长

成员:后勤组长、保健教师、班组长

三、报警程序

1、发现案件时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2、向幼儿园、教育局、镇政府领导汇报。

四、处置措施

1、发生危险状况,在第一现场的教职员工首先要保护幼儿,尽快使幼儿脱离危险。

2、在保护幼儿与歹徒周旋或搏斗的同时,尽快通过与110联通的紧急按钮向公安机关报警。

3、接报后,园领导迅速赶到现场,同时向有关领导报告。

4、在处理过程中,根据事故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如有人员受伤的及时拨打120进行紧急救护。

五、注意事项

1、在防范暴力事件应急处理过程中首要的一条是保护人员安全,尤其是幼儿的安全。

2、应急处理过程中应掌握的原则是边抵抗,边报警。

突发事件与媒体应急机制建设 篇3

怎样进行电视媒体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机制的建设,是我们居安思危应重点思考的问题。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如果当事件突发时我们才“临时抱佛脚”显然是不行的。突发事件有着与一般新闻事件完全不同的性质和条件,有着重大的社会影响。报道的不慎或把握得不好,将会产生严重后果。也正因如此,在事件未发之时,我们就应理性地选拔一流的人才,做好可能应对的突发事件的准备,从而使在事件真的突发之时,就能有一批素质优秀、准备充分、头脑清醒的一线记者队伍,使电视媒体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有一个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建立一套完善的应付突发事件的工作预案。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到媒体运作的方方面面。进行电视传媒报道,“骑驴看唱本——走到哪儿看到哪儿”是不行的,必须未雨绸缪,准备于事件未发之时。对采访方向、播报要点、人员分配、设备配置、后勤保障等要素都一一安排到位,明确到人。要充分考虑对突发事件报道复杂性、特殊性和艰苦性预案的设置,既希望于“大兵团作战”的速战速决,也要考虑打“持久战”细水长流的工作准备。总之,预案考虑的不利因素、复杂条件越充分,工作做得越细致、越周到,当突发事件真的来临时,我们就有了打胜仗的基础。要积极开展应付突发事件的演练。平时的演练是實现应付突发事件的一个重要环节。积极的演练一方面可以检验我们预案的可行性,通过演练发现准备工作的不足,修正我们的预想失误。另一方面,通过演练可以煅练我们的队伍,提高对担负应付突发事件的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减少突发事件面临时可能出现的失误。

怎样看待突发事件是媒体应急机制建立最基本的逻辑起点。面对突发事件,电视媒体的责任就是把真实的事实告诉大众。所谓“真实”就是准确、客观。当然,准确、客观并不是一种盲从的就事论事,浮光掠影,人云亦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无不带有人的主观意志。突发事件一般都带有一定的灾难性,可以说不是什么“好事”。但常言道: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正是因为它的灾难性,就越发显现出媒体在第一时间、第一现场、发出第一个声音的重要性。因为“第一个声音”会对人们给予“先入为主”的深刻印象,并成为影响人们了解认识事件的主流观念。回顾2004年9月1日俄国南部北奥塞梯共和国别斯兰市第一中学的人质事件,俄官方媒体的教训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教材。一方面,当事件发生后,其官方媒体出于多种因素的考虑,在9月1日晚,以警方面孔公布的人质数字为120人到150人;以后又以官员身份出来宣布为354人、400多人。然而,当整个事件尘埃落定后统计,这次事件死亡354人,受伤428人,260多人下落不明。由此计算,人质实际人数应在1000人以上。如此之大的数字差异,受损害的不仅仅是电视新闻媒体本身,政府的公信力也无疑受到巨大的伤害。我们必须看到:人们对突发事件有一个遭受打击、思考解决、承受现实、逐渐平静的心理过程。这一切的变化都是围绕着客观现实这一基点发生的,而事实本身是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事件最终水落石出后,一切终究都会摊在阳光下,不论出于什么原因、目的(是好心怕受众不能承受,还是有意隐瞒事实真相,或是别的什么事情的干扰),报道内容的失实,结果都是一样:办了一件坏事,损害了自己和政府的形象。再进一步思考,我们可以肯定,当突发事件的事实被歪曲之后,真相大白的人们定会在突发事件的波澜余波未平之时,再掀起另一股狂涛,其矛盾的指向性就会对矛盾的对象产生质的变化,这对整个社会的稳定是十分有害的。另一方面,正是由于世界各电视媒体后期对俄别斯兰人质事件如实的现场报道,使世界舆论对俄罗斯反恐的意志和做法得到了最广泛的认同和支持,反恐的“天平”开始向俄罗斯倾斜。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我们不能去改变事件发生的事实本身,却可以影响人们对事件关注的视角和立场。确立了一个在实事求是基础上的对突发事件的认识、理解和定位,就确立了对突发事件报道把握的正确出发点,也会为突发事件的圆满解决,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如何播报突发事件,是媒体应急机制应思考把握的重点。对突发事件的报道,谁掌握得更及时、更全面、更准确、更深刻,谁就能引领人们的视野,影响人们的价值判断,成为舆论导向的主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这次俄别斯兰人质事件中,凤凰卫视在解救人质事件突发的第一声枪响之时,就用电视画面告诉了世人,并将以后的栏目无一遗漏地转入别斯兰人质事件之中,其应急能力可见一斑。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把时光向上追溯到美国的“9·11”和美军沙漠风暴行动及伊拉克战争,凤凰卫视都无一例外地几乎在第一时间走在了世界媒体的前面,这一切值得我们的电视媒体学习和借鉴。

对突发事件的报道有一定的风险性,要谨慎对待无疑是正确的。我们谁都不希望其发生,但谁也保证不了其不发生。正因如此,我们对此不能像沙漠逃生的鸵鸟,把头藏在沙土里就自以为安全而自欺欺人。正视灾难,勇敢面对,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成熟的表现。我们中华民族就是在无数的灾难中自强不息、愈挫愈勇的民族。让电视媒体勇敢地去正视和面对突发事件,是一种大智慧和大政治勇气,是一种超然于突发事件本身的气魂和能力的体现,是一种以人为本并相信党和人民能够共渡难关、同心同德、风雨同舟的自信。我们还应看到,今天的社会已发展到信息时代,无处不在的网络已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加透明,对突发事件采取“堵”的方法已不可能。古人讲:谣言止于智者。所谓“智”就是聪明,而“聪明”被司马光释为:聪以致微,明以察远。当细微之处和整个事件都公之于众时,谣言也就没了市场,而没有了流言飞语,才会有社会真正的安定和团结,电视媒体开展对突发事件报道的意义也在于此。

(作者单位:武汉市广播电视局江汉管理处)

应急事件 篇4

一、突发事件的内涵和范围

自从非典以来, 与“突发事件”相关的词语、概念出现频率越来越高, 但名称和含义却并不完全相同。笔者认为, 突发事件在本质上是对原有社会正常秩序的破坏, 并且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或造成损害。只有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或损害达到一定规模和严重程度, 才可能成为法律意义上的突发事件。

2007年颁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对突发事件的法律概念作了统一的界定, 该法第三条规定:“本法所称突发事件, 是指突然发生, 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 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

二、社会安全事件的性质特征

(一) 社会安全事件是特定社会矛盾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事件发生后又对社会产生特殊的影响。

它发生于特定的社会环境内, 是多种社会矛盾交织冲突的产物, 这种多因性体现了事件形成的复杂性。事件对社会治安秩序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或者损害, 事件影响范围足以达到所谓“社会性”或“公共性”的程度。

(二) 社会安全事件有有组织的, 也有无组织的。

人为事件的组织发动者, 在事件爆发前总是避人耳目、秘密行动, 并试图选择影响最大的时机与场合, 采取突袭的方式, 以求达成声势、达到目的。某些特定的事件, 不是有组织、有领导的群体行为, 而是一种自发的、一哄而上的群体行为, 虽然事件的发生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但这一过程往往是隐性加剧, 当矛盾激化时即形成连锁反应, 突然爆发。

(三) 社会安全事件往往更具有动态性, 运动方式更为剧烈。

它的发生是各种社会消极因素以社会互动的方式作用于群体的结果, 将导致某一方面、某一区域乃至更大范围内常态行政管理机制的失灵, 需要采取紧急的法律、行为方式应对。

(四) 社会安全事件通过损害公共财产、危及公共安全、

破坏公共秩序、减损公众福祉等方式, 对过去的稳定状态构成现实的威胁或损害, 并在其发展过程中会引起一连串的相关反应。社会安全事件在可能造成公众生命、财产损害的同时, 还会危及社会制度甚至国家政权, 或至少对其产生深远的消极影响。

三、社会安全事件的外延分歧

学术界对于社会安全事件外延的讨论并不多, 同时因为《突发事件应对法》颁布晚于《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且在法律条款中对社会安全事件的内容表述不是十分详细, 因此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应急预案中规定亦不尽一致。如《北京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主要包括重特大群体性事件、影响校园安全稳定事件、重特大群体性上访事件、公共场所滋事事件、民族宗教群体性突发事件、重特大刑事案件、重大恐怖事件和刑事案件、涉外突发事件。”《上海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 民族宗教事件, 经济安全事件, 涉外突发事件和群体性事件等。”《江苏省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民族宗教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群体性事件和刑事案件等”。从立法精神和现实操作来看, 笔者认为, 应将群体性事件纳入社会安全事件, 同时将经济安全事件、刑事案件排除在社会安全事件之外, 不适用《突发事件应对法》。

四、关于经济安全事件的归属问题

深入分析《突发事件应对法》的条款可见, 社会安全事件的主要应对部门是公安机关, 主要应对措施中不包括经济措施, 而只有当突发事件严重影响经济运行时, 才会采取必要的经济应急措施。

在汪永清著《〈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 (1) 中, 将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可以采取的措施概括为:“强制隔离使用器械相互对抗或者以暴力行为参与冲突的当事人, 妥善解决现场纠纷和争端, 控制事态发展;对特定区域内的建筑物、交通工具、设备、设施以及燃料、燃气、电力、水的供应进行控制;封锁有关场所、道路、查验现场人员的身份证件, 限制有关公共场所内的活动等。

以上条款和解读表明, 《突发事件应对法》所指的社会安全事件不包括经济安全事件, 其对经济非正常运行的规定, 仅可作为以上四类突发事件所导致的次生灾害的应对措施, 而不应适用于起因是经济安全事件的应对。因此,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1.3“分级分类”中, 又对社会安全事件具体内容的规定指出“社会安全事件。主要包括恐怖袭击事件, 经济安全事件和涉外突发事件等”, 是存在问题的, 与《突发事件应对法》的立法初衷不符, 应该作出适当的调整。该法仅适用于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四类, 不适用于单纯经济安全事件的应对。

五、关于群体性事件和刑事案件的归属问题

上面已经论及经济安全事件不应包含在社会安全事件中, 那么群体性事件和刑事案件是否应纳入社会安全事件范畴呢?这就要首先明确社会安全事件的概念。“社会安全事件是因人与人之间关系而引发的, 或者说发生在人与人之间关系领域内的, 威胁人与人之间正常关系或者整体利益的事件。……是指‘重大群体性事件’、‘严重暴力刑事案件’、‘恐怖袭击’等一切发生的严重威胁社会治安秩序和公民生命财产安全, 需要采取应急特别措施进行处置的突发事件。” (2) 同时据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提出的关于群体性事件的定义, 群体性事件是指“因人民内部矛盾而引发, 由部分公众参与并形成一定组织和目的的集体上访、阻塞交通、围堵党政机关、静坐请愿、聚众闹事等群体行为, 并对政府管理和社会造成影响” (3) 。由此可以认为, 群体性事件应该属于社会安全事件范畴。

此外, 一般认为, 刑事案件是指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被控涉嫌侵犯了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 国家为了追究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的刑事责任而进行立案侦察、审判并给予刑事制裁的案件。其概念过于宽泛, 并不是所有刑事案件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性、紧急性和危害性, 一般也不会导致行政管理机制的失灵。只有当刑事案件发展成为群体性事件、严重暴力冲突等时, 才符合突发事件中社会安全事件的特征要求。因此, 不宜将刑事案件纳入社会安全事件范畴。

六、结论

综上所述, 笔者认为, 社会安全事件不应包括经济安全事件和刑事案件, 它主要应该包括恐怖袭击事件、群体性事件、涉外突发事件等。在具体的法律适用中, 应予以准确把握, 不能擅自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的适用范围, 不能擅自运用该法的相关措施处置经济安全事件和刑事案件等不属于社会安全事件的对象, 防止法律的滥用。

参考文献

[1]郭兴旺.突发公共事件:绕不开的话题[J].中国发展观察, 2005, (05) .

[2]李岳德, 张禹.突发事件应对法立法的若干问题[J].行政学研究, 2007, (04) .

[3]汪永清.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解读[M].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7, 9.

[4]周定平.关于社会安全事件认定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8, (05) .

意外事件应急预案 篇5

1、预案适用学生春、秋游,野炊活动中出现的意外伤害事故。

2、应急指挥部成员、职责:

(1)、成立学校处置学生春、秋游、野炊活动意外事故工作领导班子

总指挥:

副总指挥:

现场抢救组组长:

事故调查组组长:

后勤保障组组长:

通讯联

络组:

全面负责北埠校区学生春、秋游、野炊活动意外事故紧急处理。

全面负责幼儿园学生春、秋游、野炊活动意外事故紧急处理。

(2)、职责

①、总指挥职责:及时听取事故情况报告,召开应急领导小组会议,制定处置对策,并及时向上级部门报告,全面负责事故处理工作。

②、副总指挥职责:在总指挥的领导下,组织现场救护组,事故调查组等工作组工作。

③、现场救护组职责:主要负责接送伤员,陪护被抢救人员,并将被抢救人员的伤情及时汇报总指挥。负责各班的协调工作,做好其他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带领学生撤离事故现场返校。

④、事故调查组职责:事故发生后,本小组马上到达现场,对本起事故进行调查,协助现场救护组做好学生撤离事故现场返校工作。

⑤、后勤保障组职责:事故发生后,本小组马上到达现场,主要负责事故现场抢救所需物品的供应。

⑥、通讯联络组职责:主要负责书写事故材料,并逐级上报。研究事故动态,及时处置事故现场工作及保护现场。

3、学生大型活动所需的交通工具、各种器械等,必须来源于正规途径,并与提供单位签署安全责任协议。

4、报告程序

(1)、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事故现场主要负责人立即向总指挥汇报,总指挥应立即汇报区教育局、110指挥中心。总指挥应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组织抢救工作。

(2)、校长办公室必须在12小时内写一份事故书面报告。报告内容: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伤亡人数、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发生后所采取的措施。

(3)、事故补报: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发生变化、伤亡人员发生变化时,由校长办公室及时向上级部门进行补报。

5、应急流程

(1)事先做好预防工作

①、每次活动前,领导小组应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认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②、每次大型活动前要做好三个层次的安全教育:全校集中教育、班主任班级教育、家长配合教育。

③、大型活动中,对校中层领导和领导小组成员进行“二定”:指定人员在位置(或班级),措施落实,责任到人。

(2)事故的应急处理流程

①、各班级辅导教师应立即检查学生的受伤程度,情况严重的立即拨打120并向120详细说明学生的情况和学生的位置。

②、各班级辅导教师、跟班领导应立即组织、实施力所能及和切实有效的抢救措施。

③、及时通知家长,并告之学生的情况、已采取的措施和现送往的医院。

6、事故调查处理

突发事件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 篇6

【关键词】突发事件 通信工程管理;应急机制; 监督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158(2013)02-0080-01

近年世界各地不断发生灾难性事件,在时间发生的同时,我们科看到通信网络在处理突发事件的作用。由于我国通信事业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我国的突发性通信建设工程出现的越来越多,在这些突发通信工程的建设中,良好的工程监理可以有效的对突发事故进行合理的处理,这已经成为广大通信监理企业的面临的主要难题。本文系统分析了我国突发通信工程的监理问题,详细讨论了对工程实施应急管理与监理问题,为我国处理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与监理措施提高参考。

一、突发事件的特征

1.具有随机性与突发性。突发事件一般指事物内在矛盾由量变到质变飞跃过程,是经一定的因素而诱发。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突发性事件是难以预测的。大型通信工程建设工程项目涉及到巨资投入,涉及到人员安排及物资调配以及资金周转的复杂性,因此,工程施工期发生突发事故是多种因素的结果,其发展趋势呈多元化的概率特征。

2.具有扩散性与破坏性

无论是什么性质和规模的突发事件,都必然在不同程度上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政治、经济与精神上的破坏和损失。如果发生通信工程事故,会具有一定程度的扩散性与破坏性。因为大型通信工程项目涉及的参与方很多,分项工程之间不仅相互关联,同时与外部环境接口也非常很多。从系统论观点来看大型工程建设项目是一个巨大的耗散系统,各要素间相互依赖程度相当高。某个局部的事故一旦发生,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就有可能从工程项目局部领域扩展到工程项目全局领域,扩散到业主、分包商和供应商等参建单位,对工程本身、参建主体内部以及施工现场外部环境都有可能产生不良影响。

3.突发事件的客观性与可防性

虽然突发事件在表征上一般都具有随机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其诱发因素模糊难辨,难以预测,但目前针对大多数工程突发事故的一调查结果显示,事故原因通常是有迹可寻的,必然性大干偶然性。工程项目的管理者若能采取精细化的管理方式,加强对风险源的识别和防范,便会减少突发事故的发生频率和危险程度。对于工程项目施工环境客观变动所致的难以制止和控制的工程突发事故,可以设法监测预警提早采取行动避开或减弱事故的破坏。而对于工程项目内部诱发的管理失误,如果能够尽早查明原因,预见后果并予以控制,就能制止突发事故的发生。

二、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与监理探讨

1.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管理体系设计

1.1 应急管理体系的内容设计要合理

突发通信工程的应急管理体系至少包含五个功能环节,指挥调度系统要求应急管理的最高决策者负责应急管理的统一指挥,给各支持系统下达命令或提出要求。处置实施系统要求对指挥调度系统形成的预案和指令进行具体实施的系统,负责执行指挥调度系统下达的命令,完成各种应急抢险任务。资源保障系统就是负责应急处置过程中的资源保障,主要工作是应急资源的储备、日常养护,在决策辅助系统协助下进行资源评估,负责应急资源调度等。信息管理系统要求应急管理系统的信息中心,负责应急信息的实施共享,为其他系统提供信息支持。主要工作有信息采集、处理、存储,传输,更新及维护等。最后就是决策辅助系统,即在信息管理系统传递的信息基础上,对应急管理中的决策问题提出建议或方案,为指挥调度系统提供决策支持,如预警分析、预案选择、预案效果评估、资源调度方案设计等。

1.2 应急管理体系的程序性启动设计要合理

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管理体系需要分阶段进行运作,具体来说,分为平时和应急状态,因此对于应急管理系统的运行,就需要分别设计好在平时和在应急状态时的运行轨迹。构成应急管理体系的各个系统组成,可能来自不同的部门,但是这些机构在应急管理中的目的却是相同的,这就更需要统一指挥,协同协作。这些都需要一定的运行机制来保障。

1.3 遵循切换原则

整个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要遵循切换原则。当没有突发通信工程时,应急管理体系处于平时运行状态,主要工作是处理一些基本的管理任务,并适时监控相应的指标。当某些指标超过警戒值时,要发出预警信号,并根据预警的不同程度改变体系运行状态,进入战时,决策辅助系统根据对事态类型与级别,选择相应级别的预案,指挥调度系统会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处理方案,处置实施系统则采取相应措施,把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如果事态不能控制任其继续恶化就导致升级,应急管理体系的运行状态也会提高到相应的级别状态,执行指挥调度的机构就会提高级别,同时,如果负责处置实施的机构自身拥有的资源不能满足需要,执行资源保障的机构就可能调证其他组织的资源,直至处理完毕。当突发事件己经被消灭,突发通信工程己经完工,应急管理体系会恢复到平时状态,做好资源的补充、维护,以及战后的补充、恢复评价总结的工作等。

2 .应急通信工程的监理对策

针对应急通信工程,需要对在平时状态下的监理机制适当进行优化与创新应用,具体来说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1)多方配合

在通信工程发生突发事件的紧急状态下,必须由资深监理工程师亲自出马,并且要与项目经理相互配合好,确保全力抢修通信工程以便在最快时间内降低突发通信工程应急等级。监理在平时应加强技术储备与保障管理工作,建立通信保障应急管理机构与专家的日常联系和信息沟通机制,在决策重大通信保障和通信恢复方案过程中认真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

(2) 通信工程突发事件后的有序实施

首先要制订通信工程在突发事件后有序实施的预案,应确保应急状态下以最快的速度恢复通信建设工程。建立健全通信工程的突发应急预警机制才能真正防患于未然。另外,我国应急通信设备在传输方面还较为薄弱,许多通信设备还要依赖有线公用通信网进行传输信号,这样就难以在突发事件中迅速发挥作用。防止灾害的通信网络基本应依托的是无线通信技术,因此在通信工程建设中,应尽快普及无线通信技术。进一步提高在我国公用通信网的应急属性。

结论

为保障通信工程安全,同时促进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通信企业需要加强通信工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只有不断提高通信工程应急管理能力,才能有效的处理我国出现的如地质灾害等突发事件。提高通信工程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水平,首先需要构建完善有效的应急管理体系,然后加强通信工程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认识,这对我国推进通信应急管理工作全面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诸大建;建立基于系统控制的应急管理模式[J];上海城市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电力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篇7

为了及时有效地应对突发性电力安全事件,预防、减少电力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更好地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生活、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我国电力安全应急管理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和现实意义。

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概述

1. 电力突发事件概念界定

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又称电力系统突发灾害,是在一定区域内突然发生的,其主要特征是突发性、危害性、难以准确预测、难以有效防御,以及难以彻底根除。

电力突发事件具备一般突发公共事件的基本特征。电力突发事件,如电力生产重特大事故、电力设施大范围破坏、电力供应持续危机引发大面积停电事故等,虽属于小概率事件,但一旦发生,不仅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人员伤亡和环境恶化,也极易引起社会混乱和局势动荡,社会影响大、涉及面广,后果十分严重,是重大的、典型的公共突发事件。

最为普遍的电力突发事件主要有四类:一是自然灾害引发的电力系统突发灾害。主要指极端气候灾害、地质灾害等造成的大面积电力设施损坏;二是因电力设施受到外力损坏或破坏、自身发生故障和设备缺陷引发的电力系统灾害;三是操作和运行人员过失引发的电力系统灾害。指运行和维护人员误操作或处置不当,导致或扩大电力系统发生电网和设备事故;四是电力系统次生灾害,由电力系统突发灾害引起的次生灾害,包括事故如对城市轨道交通、高危化工企业、新闻广播电视和医院、军队等重要电力用户的正常供电而使国家安全和社会秩序受到较大危害和影响。

电力突发事件的主要特点是涉及环节多、灾害源多、损失巨大、影响面广。由于电力的发、输、供、配和用户的消费使用是同时完成的,所以只要突发灾害破坏了电力系统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环节中的任一环节,就会打破原有的平衡关系,从而影响到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从外部来讲,电力系统极易受到地震、台风、洪水、雪灾、冰灾等自然灾害影响,同时也受到外力盗窃和破坏的影响。从内部来讲,电力系统还受到自身缺陷和人员误操作的影响。由于电力工业是高投入和资金密集的工业,经过几十年发展,电力设施固定且资产规模庞大。同时,电力供应渗透到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涉及到公众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一旦发生大面积停电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将是巨大的。在电力系统发生灾害后,往往还伴随着次生灾害的发生。如煤矿发生断电将可能产生瓦斯爆炸等严重事故,高危化工企业发生停电也会造成泄漏或者设备损坏。

2.应急管理概述

应急管理是针对重大事故灾害的危险而提出的,其主体是政府部门,同时还有像非政府组织等行使公共管理职能的其他机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应急管理主要就是政府应急管理。但并不是说政府就可以唱独角戏,可以大包大揽将所有的应急事务独自处理,还需要全社会的积极参与、支持与配合,需要各社会团体、组织、企业和公民共同发挥作用。从防范、化解危机到恢复社会秩序,应急管理是全方位的过程管理,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工程。

我国电力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现状分析

1. 应急管理实施的历程

(1)经验型的预案处理阶段。主要工作内容是以大面积停电和各种专项预案的编制、修订和应急体系建设。当前我国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还处于这一阶段。

(2)分析型的预防性管理阶段。在经验型预案处理阶段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公共安全理论,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电力系统分析与控制技术,加强对灾害的预测和预警,重点强化对重大危险源的监测和监控,着重开展应急处置联动和应急信息共享能力的建设。

(3)智能型的灾害防御阶段。经过经验型和分析型两个阶段经验总结,辅之以人工智能、信息工程理论,并充分利用电力系统数据库挖掘技术,不断积累数据和案例、逐步提高数据质量,可以逐步实现电力突发灾害的在线跟踪,提高预测预警水平,为电力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提供智能辅助决策手段。

2. 我国电力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1)尚未建立完善的电力应急预案体系。目前除了省一级和主要城市已经制定了电力应急预案,还有部分地方市县均未编制相应的应急预案。一部分已制定应急预案的,可操作性、实战性有待检验,亟待健全完善。

(2)部分电力企业应急管理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还不健全。相对国有和大型电力企业而言,民营和地方中小电力企业应急管理机制更不完善,需要进一步规范。

(3)应急信息平台建设相对薄弱。目前电力企业基本上是依托电力公司的指挥平台。电力企业与外部门、与社会的联系手段不强,信息资源共享有限。在发生电力突发公共事件时,一般都是以部门为单位逐级汇报,缺乏快捷、有效的沟通渠道,信息分散,无法在危急时刻统一调集、迅速汇总。

(4)对重要应急预案的演练不够,社会电力用户应急联动能力不足。涉及社会公众或其他电力突发事故,如大面积停电、重要用户停电、重特大设备事故等预案的启动和执行多数只限于本企业,没有较好联动社会开展综合应急演练,社会应急资源未能充分调动。

加强我国电力应急管理的对策

1.设置机构专门化与应急管理常态化

抓紧进行突发事件的分析预测、风险评估,做好预防与预警工作,加强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培训,提高全社会防范意识;在突发事件阶段,领导指挥全国的突发事件工作,迅速启动相关的应急预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快速处理,并对各地情况进行监督、追踪,协调各地方部门之间的利益关系,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总结工作。各地方应建立完善应急管理机构,明确不同级别政府在紧急状态下的职责、权限及相应的配套制度保障,以形成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组织指挥体系。

2. 完善应急管理机制

要采取三项措施:一是加强与省应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工作联系,接受指导,沟通情况。同时要密切与各省电力应急领导小组综合管理办公室关系,分工合作,形成合力;二是按照国家电监会编制的《“十一五”期间电力应急体系建设规划》,建立健全各省市电力应急管理体系、预案体系,结合各省市电力应急管理实际,进一步推进各省电力应急管理工作完善、灵敏;三是督促全省各级各类电力企业,完善应急领导指挥和日常工作机构,建立联络方式、畅通信息渠道,提高应急响应能力。

3. 建立完善应急预案,重视应急演练

要抓四项工作:一是推动各地政府发布《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预案》,推动指导各地政府开展处置电网大面积停电事件应急联合演练;二是择机开展水电站大坝超标洪水应急联合演练;三是督促电力企业做好应急预案的演练及持续改进工作;四是调整充实各地电力安全技术专家库成员,建设好应急处置专家队伍。

4. 建立健全对灾害的监测和预报机制

电力系统与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应建立起数字式联系,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通信系统及时获取全国各地的各种灾害信息,提高全行业防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国家灾害监测和预报部门应及时将监测到的台风、冰雹、雷、沙尘暴等气象灾害,地震灾害,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自然灾害数据预报给应急指挥中心及相关部门,为之争取更多时间做好灾前准备,尽最避免和减少灾害损失。

5. 加强应急人员培训和应急物资准备

建立主要应急处置人员数据库,定期开展相关应急培训;加强商业系统的通信、大楼及公共场所的疏散演习,工作场所配备紧急用具箱、改进紧急调度和通信联系、改进有线和无线及光纤等各种通信设施,使电视和广播更好为应急服务;制订交通运输计划,尽量避免车辆行人堵塞灾害区域道路,控制缓和交叉路口拥挤,共享交通信息。

6. 加强宣传发动,推动科普教育,做好舆论引导

落实四项工作:一是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总体实施方案的通知》的要求,大力宣传普及电力安全和应急防护知识;二是结合举办电力安全监管法规制度学习培训班,特别加强对各级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应急指挥和处置能力的培训,提高基层一线的应急管理水平和能力;三是充分利用各种现代信息传播手段,扩大电力应急管理科普宣教工作覆盖面;四是加强电力应急信息报送管理,做到及时、准确、畅通。快速掌握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实时动态,做好应急处置舆论引导,稳定公众情绪,保持电力生产和社会生活正常秩序。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研究 篇8

企业是安全生产的责任主体、环境风险防范的责任主体、突发环境事件处置的责任主体, 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是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如果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科学可行, 预案规定的各项内容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就能够有效预防、从容应对各种突发环境事件。如果没有完善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 事到临头就会应对无措, 小灾也会酿成大灾。长期的环境应急管理的实践, 尤其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处置实践, 以及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评估实践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一再证明, 当前必须深入研究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进一步规范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 完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体系, 增强环境应急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

主要问题

2010年环境保护部开展的重点行业企业环境风险及化学品检查结果显示, 即使在突发环境事件多发的重点石油化工企业领域, 也有16.9%的企业没有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在对福建省境内石油加工、炼焦业,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三大行业1 170家企业的环境风险排查中发现, 只有625家编制了环境应急预案, 占企业总数的53.42%。在笔者曾审核评估的百余件应急预案中, 没有1件是一次性通过复审的, 最多的修改6稿。从企业自身看, 造成环境应急预案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 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对一些关键技术问题 (如事件分级、预警分级、相关预案衔接等) 吃不透、拿不准、解决不好, 结果导致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不强。

领导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很多企业对环境应急预案编制不够重视, 有的企业把环境应急预案混淆于安全生产应急预案, 往往侧重生产安全事故的防范和处置, 而对如何有效防范和积极应对生产安全事故次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疏于关注, 一旦发生生产安全事故, 往往由于处置失当而导致次生突发环境事件, 带来更严重的财产损失和社会影响。

有些部门和单位的环境应急预案流于形式, 企业抄部门、部门抄政府、下级抄上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抄安全生产预案、新预案套用老版本预案等现象比较普遍, 造成企业、部门、政府的应急预案千篇一律, 影响了预案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有些企业为了应付上级检查、环保模范城验收等, 赶工期, 拼积木式地将各种预案简单拼凑、敷衍了事。在被严格把关的专家要求返回修改时, 为了能通过评估, 采取迂回战术, 另辟蹊径, 再请其他专家进行评估。截至2013年上半年, 福建省列入国家控制的企业中已经完成省级备案的仅几十家。

编写人员专业素质不高

企业技术人员虽然对本企业情况比较熟悉, 但限于经验和技术水平, 对环境应急预案的有关规定不够了解。完全由企业自主编制的环境应急预案, 大多摆脱不了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的束缚。而部分安全评价机构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机构水平不高, 不能真正客观地评估生产装置的风险等级;有的评价机构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 对工艺不熟悉, 所编制的应急预案大多流于形式, 有效性较差。

对关键问题把握处理欠佳

突发环境事件分级不规范。目前,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事件分级主要为3种类型。一是依然沿用2006年发布的《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以下简称《国家环境应急预案》) 分级标准;二是直接引用2011年发布的《突发环境事件信息报告办法》 (以下简称《信息报告办法》) 规定的新标准;三是企业自定分级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继续沿用《国家环境应急预案》的分级标准已然跟不上形势的发展。我国在2011年已经开始修订《国家环境应急预案》, 其分级标准与《信息报告办法》一致, 所以必须按新标准进行分级。但是仅仅引用《信息报告办法》规定的新标准很可能又与企业的实际相脱节, 可操作性不够强。而企业自定分级标准虽然增强了可操作性, 但不符合《突发事件应对法》第3条“突发事件的分级标准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确定的部门制定”的规定。事件分级既要合法又要有可操作性, 如何将新标准与企业的实际有机结合便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而许多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在这一关键点上处理欠佳。比较可行的做法是, 首先将新标准作为主体框架, 然后将企业自定分级标准归类到相应的事件级别中。

福建省危险化学品突发事件应急综合演练现场

预警和应急分级响应措施不明确。与对环境突发事件的分级相关联,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如何进行预警分级和应急响应分级也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这里主要涉及企业标准如何与政府及相关部门预案分级标准衔接的问题。另外, 往往只有预警分级, 没有明确具体的预警分级响应措施;只有应急响应分级, 没有科学合理具体的应急分级响应措施, 特别是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这些都是当前在企业环境应急预案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预案间衔接和协调性差。当突发环境事件发生, 尤其是对场外环境产生严重影响时, 需要由政府部门指挥协调相关部门协同开展应急处置, 企业要负责提供技术支持等。所以, 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必须与当地政府、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应急预案有机衔接。此外, 在企业内部, 环境应急预案必须与其安全生产预案、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火灾消防预案等相衔接, 这也是当前企业环境应急预案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

制约因素

造成企业环境应急预案有效性不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企业自身原因, 还有其他一些深层次的制约因素, 就技术层面而言, 最主要的就是缺乏系统明确的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法规、规范和指南。

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重要文件仅对企业落实环境安全责任和环境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工作提出了原则要求, 缺乏相关配套文件, 没有具体技术和管理细节要求。环境保护部2010年发布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仅提纲挈领地规定了预案的章节设置基本要求, 2008年国家环境保护标准《环境污染应急预案指南》只是征求意见稿, 至今尚未正式颁发。而《石油化工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的适用范围有限, 对于其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还缺少规范性文件支持。另外, 《信息报告办法》HJ589—2010《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以下简称《应急监测技术规范》) 等文件, 也只是与环境应急预案有一定联系。目前, 江苏、浙江、福建、陕西、山西、广东、甘肃、贵州、吉林等省份陆续出台了相关导则、指南、要点和办法, 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和评估予以规范, 但仍存在一些缺欠和不足。这些都给企业预案编制工作带来一定困扰。比如, 企业事故应急池是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同行业应急池的容积完全不同。目前许多企业基本上都是参考GB50483—2009《化工建设项目环境保护设计规范》, 非化工建设项目应急池的容积核定还缺少依据。

国家和地方层面已经出台的有关环境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编制指南、规范原本就不全, 企业在学习吸收和运用过程中又多有遗漏, 结果造成相当一部分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的编制依据中, 有关安全生产方面的文件远远超过环境方面的规定, 而最终形成的环境应急预案实际上就是安全生产和危险化学品应急预案的翻版。

对策建议

强化企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和管理, 需要政府和企业2方面共同努力。

强化环境应急预案的管理

国家环境主管部门应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刚颁发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及时修订《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加快出台不同行业环境应急预案编制指南和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省级环保部门应结合实际, 根据行业环境风险大小明确预案编制及上报备案的时间进度。

配齐配强预案编制力量

应急预案编制部门和单位应组成预案编制工作小组, 编制工作小组组长由应急预案编制部门或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编制小组成员应由企业相关职能部门和专业部门包括环保、安全、消防、卫生、生产工艺等多专业、高素质人员组成。如本单位专业技术力量不足, 可聘请政府相关部门的专家, 也可以由有资质的中介机构编写。各级环保部门、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应主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 这是预案编制是否成功的基础。但是, 无论是自主编制还是委托编写, 企业主要负责人必须亲自把关, 杜绝只有开专家评估会时才看到正式文本的现象发生。

风险、资源和应急能力评估

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15条要求, 应对本企业和国内外同类企业曾经发生的各种安全生产和突发环境事件情况、企业当前面临的主要风险、所采取的应急方法及效果, 自身及周边可用应急资源, 以及自身和社会专业救援力量的总体应急能力进行全面系统深入地评估分析, 以此为基础开展环境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在风险评估工作中, 可参照GB18218—2009《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HJ/T 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和《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指南》 (征求意见稿) 等规定。

提高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应注意应急预案中事件分级、预警分级、应急响应分级标准与国家和部门相关预案相衔接。按照《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第9条和第10条的相关规定, 必须明确突发环境事件事前、事发、事中、事后不同阶段做什么 (任务) 、谁来做 (职责) 、怎样做 (措施) , 明确针对不同预警级别和应急级别的具体响应措施。对属于重大风险源、排放一类污染物和曾经发生较大以上环境事件的企事业单位必须编制专项预案。

对暴雨洪涝事件的应急服务 篇9

我国国土面积广,地形复杂,受季风气候影响明显,是暴雨洪涝灾害发生最频繁的国家之一[1]。暴雨洪涝灾害往往具有突发性和范围大的特点。近年来,随着暴雨等极端天气的增多,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与强度不断攀升。我国气象局监测数据显示,2010 年5 月以来,广州、海口、浙江、福建、江西等多个省市的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给城市带来重大的生命财产损失[2]。以延安市暴雨洪涝灾害事件的应急管理为例,基于综合集成平台,采用中间件、Web Service等技术,构建了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防汛模拟演练等为一体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以求快速、智能的应对突发的暴雨洪涝事件。

对暴雨洪涝灾害的应急管理是指政府及其他公共机构针对暴雨洪灾的事前预防、突发应对、事中处置及善后恢复等过程,通过建立必要的应对机制,采取一系列必要措施,应用科学、技术、规划与管理等手段,保障公众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3]。基于此,对暴雨洪涝事件的应急管理的研究,成为社会各界日益关注的焦点。秦波[4]结合公共管理领域内的PPRR模型,从全过程、多部门的公共政策视角,探讨了城市在预防、准备、应对洪涝灾害及恢复阶段所应采取的对策,从而构建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王战峰[5]基于城市综合应急救助平台,对城市应急救助资源的统一备案管理进行了深入与系统的研究,建立了城市救助资源的结构化模型,为应急管理部门高效地进行应急物资调配奠定了坚实基础。黄春豹[3]通过对纽约、伦敦、名古屋3 个城市的应急管理模式对比分析,结合我国广州的城市洪灾应急管理模式,从“软”制度上分析我国应急存在的缺陷,并提出相对应的完善措施。现阶段对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的研究,有相当一部分是针对制度、体系进行建设研究,如完善城市洪涝灾害的应急预案,加强部门之间合作和协调,完善洪灾应急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防灾知识和应急能力的宣传教育等。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防汛指挥决策支持系统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如长江防洪决策支持及黑龙江省防汛抗旱会商等系统[6,7],并在实际防汛工作中取得一定成效。但是,由于各级防汛部门业务需求不同,系统在开发时采取的规范与标准不同,使得系统的体系结构和功能差异较大,存在应用局限、低水平重复开发等问题,远远不能满足防汛应急决策灵活性的需求[8]。针对上述情况,提出了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的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服务体系。

1 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应急管理体系

1.1 结构与技术

综合集成平台是集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服务于一体的计算机平台,基于J2EE,SOA等国际规范与标准[9],采用网格,中间件,Web Service等技术构建而成的,实现数据、信息、模型、方法等综合集成。框架结构如图1 所示,包括以下2 个过程:1)信息收集过程。通过人工的、自动的、外部介入、离线交换等方式,采集包括实时水雨情、气象、工程情况、地区人员物资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存储到数据库的相应表格中,并依照主题归入数据库。2)处理过程。a. 基于网格的资源融合平台。利用计算机将普通、网格等需要计算的数据进行数据资源的融合,转化为通用的数据,使用户可以进行数据资源的共享和交换;b. 基于中间件制成的信息协调平台。对外形成统一的调用接口和访问控制结构,隔离下层数据与上层应用之间的直接联系,形成规范的各类集成应用服务,如:工作流引擎、业务流程管理、目录、内容管理、Web服务引擎、地理信息系统工具等服务[10];c. 应急管理综合集成服务平台。通过可视化集成平台操作界面,采用知识图,基于面向主题的应急管理和防汛业务需求,通过应用模型库(包括洪水预报、防洪调度等专业模型及对应的参数定制组件)、防汛应急预案库、知识库(包括以往决策方案、风险分析、成功案例等信息),快速搭建应急管理服务系统。

1.2 功能

防汛会商智能化。在知识图可视化的决策支持集成环境中,不同决策者可从不同的角度,利用不同的信息资源,提出不同的预测方法,制定不同的决策流程,形成专家个人或群体的决策方案。基于实时监测的水、雨情等信息,利用洪水预报、水库防洪调度、洪水演进及错峰调度模型方法进行洪水过程模拟,其结果将以表格、图形的形式形象直观地表达出来,并为决策者提供包括自动、人机互动等多种洪水调节方式,对分析洪水过程,形成验证及调整洪水调度方案提供技术支撑。在平台中实现水雨情动态监视、旱情监测、降雨量分析、视频监视、地理信息、遥感图像、防洪形势分析等基础性服务的同时,实现预报、调度、模拟仿真、灾情评估、预案管理与交互式应用、决策分析评价等功能,使防汛会商决策更加科学、合理[11]。

根据主题管理的要求,并考虑相应的扩展功能,综合集成平台将应急管理从功能上划分为若干个子系统,子系统下根据需求设若干功能模块,如图2 所示。以防汛应急预案管理为例,图中应急预案子系统以工作流组件实现预案的在线查询、调整、审批和发布,并以可视化方式显示流程当前所处状态,清晰地再现流程的实际运作情况,实现了对预案的直接、条件、模糊和精确查询等多种检索模式,并提供了预案修改、删除和在线打印功能。在此应急预案管理体系之下,将暴雨洪涝、旱灾、突发性水污染等一系列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按照主题嵌套其中,应急管理部门便可根据具体突发性事件基于服务平台做出会商和决策,从而实现应急管理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2 实例应用

暴雨洪涝事件的一般应急处置流程如下:1)先期处置。暴雨洪涝事件一旦爆发,相关部门组织应急力量第一时间将突发事件的信息迅速上报,并且快速核实、观察突发事件的情况和发展态势,并就近组织应急资源进行先期处置,防止突发事件扩大升级。2)启动应急预案、开始响应。《国家防汛抗旱应急预案》规定,按照暴雨洪涝灾害的严重程度和范围,以各流域、大江大河河段、水库类型、省市地区等发生暴雨洪涝事件和险情为划分依据,将应急响应行动分为4 个等级。暴雨洪涝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主持防汛会商,作出部署,组织调度,启动防汛应急预案,应对暴雨洪涝事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应急机构要迅速做出应急响应,由军地领导、有关部门、专家联合组成现场指挥部,履行对突发事件处置进行协调的职能。现场指挥部根据突发事件的现状和趋势,科学、合理、果断地确定应急救援方案,开展应急处置工作。在进行突发事件处置时,如果事态恶化、难以遏制,突发事件现场指挥部要启动扩大应急机制,及时向上级人民政府请求支援,加大应急救援队伍、物资、装备、资金等方面的投入力度,防突发事件进一步恶化。3)应急结束。当突发公共事件的威胁和危害得到控制或是消除后,履行统一领导职责及组织处置工作的应急管理部门即可停止已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撤销现场指挥部,关闭相关应急预案,应急救援行动结束。

综合集成平台针对暴雨洪涝灾害应急管理这一主题,将大量的信息融合,定制组件,生成以防汛主题业务流程(知识图),应对突发的暴雨洪涝事件。以延安市防汛应急管理为例,由于延安市出现大范围、长时间降雨过程,引发暴雨洪涝灾情,启动四级救灾应急响应。在延安市防汛应急管理过程中采用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的决策服务模式,按照防汛应急管理服务需求,将服务信息分成七大类并明确业务分工,运用组件、知识图、数据流等技术,连接所需各类信息,构建延安市防汛应急管理服务平台,方便应急管理相关部门快速查询信息详情,为应急管理带来便捷的决策支持。

7 类决策服务包括:1)监测防控。对陕西省各监测站点进行实时水雨工情等检测和预警,预防和控制险情发生,如预警监视,实时水雨情,监测统计分析等。2)预测预警。通过各种预报预测,模型计算手段对洪水的过程进行模拟及错峰分析,降低洪水造成的危害,如天气预报、水文预报、洪水趋势等。3)事件描述。下设事件信息录入界面,存储时间相关信息,以备查询和借鉴。4)应急预案。根据防汛工作所涉及的内容及影响区域,生成相应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预案,如江河防洪、水库防汛、城镇防洪和山洪灾害等应急预案。5)应急保障。执行应急预案,统计预案执行效果及防汛应急救援信息,如专业救援,预案执行效果,请求支援信息等。6)应急评价。提供防汛突发事件处置的应急保障相关信息的服务,如应急资源分布、状态等。7)模拟演练。提供针对防汛突发事件的模拟演练功能,包括演练计划、方案、过程记录、结果评价等。各类业务信息下面的方框代表节点,每个节点下面都连有与节点名称对应的1 个或多个组件或知识图,每个组件可以连接一种信息,如文本、图片、视频、音频或GIS数据等信息,点击每个组件即可显示组件所连接的信息。知识图由多个组件组成,组件之间的连线代表数据流,通过数据流传递组件中的信息,从而实现对应主题的各种功能。

基于可视化平台的延安市防汛应急管理的主界面如图3 所示,在监测防控模块下,嵌套了与主题相关的实时监测信息、降水实况图、水库调度图等,用户可以点击单项进行信息查询。查询实时监测信息,包含延安市河道、水库、重要监测断面、水源地等信息。如图4 所示,点击河道信息进行查询,弹出数据表,表中显示了2014 年7 月包含渭河、沣河、黑河、洛河等陕西省主要河流的径流信息,只需获取延安市所属河道水文测站径流信息即可。获取相应时间的流量信息,综合其它监测信息,为防汛会商提供指导。

暴雨洪涝事件发生后,相关部门要进行应急处置,防汛应急预案则是行动指南。将预案按相关主题分割成若干条块,编入服务平台,如图5 所示,按照总则、主要职责及组织机构分工、应急调度等级划分、应急响应机制、应急响应措施、附则将预案分为6 组,相关规定和措施都具体编入平台组件中,这样用户就可以根据具相关主题进行查询和处置,条理清晰、方便快捷,相比传统纸质的防汛预案,这样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率。而且,在应急处置完成后,对总结出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也可以及时地添加编入预案组件,使应急预案进一步完善。

3 结语

信息是应急管理成败的重要因素,建立一个功能强大的应急管理服务平台,是应急管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随着通信技术和计算机功能的发展和强大,防汛应急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所能达到的功能越来越强大、效率越来越高。基于综合服务平台的暴雨洪涝应急管理体系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综合大量数据资料集合成的数据库,面对暴雨洪涝事件做出快速合理的反应。由平台、组件、知识图、可视化工具组成新的应急管理应用模式,平台操作简便,流程清晰,内容全面,使防汛应急管理指挥部门高效地协调各有关职能部门及时开展防汛应急工作,并能快速地将城市洪涝灾害灾情及应急信息向社会发布,同时也提高了公众的信息获取能力与自身的防灾救灾能力,对提高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摘要:面对突发的暴雨洪涝事件,传统的应急管理显得滞后僵硬,难以实现对事件的快速响应,时效性相对较差。针对上述问题,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结合暴雨洪涝事件应急管理这一应用主题,采用网格、中间件、Web Service等技术,构建集监测预警、应急处置、防汛模拟演练为一体的防汛应急管理体系,能够快速、灵活地应对处置突发暴雨洪涝事件,为相关部门提供全面的数据、信息和决策服务,以期为防汛应急工作提供借鉴。

关键词:应用主题,暴雨洪涝事件,综合集成平台,应急管理,应急预案

参考文献

[1]周成虎.洪水灾害评估信息系统研究[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11-18.

[2]辛桦.极端气候夹击中国[N].科教新报,2010:8-4(A2).

[3]黄春豹.论我国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D].长春:吉林大学,2013:12-14.

[4]秦波,田卉.城市洪涝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12(1):29-33.

[5]王战锋.鄂尔多斯市洪涝灾害应急资源管理研究[D].北京:中国科学院大学,2014:4-9.

[6]汪妮,解建仓,雷社平.基于中间件技术的防汛指挥系统设计[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92-96.

[7]周惠成,何斌,梁国华.防汛会商系统集成化管理研究及应用[J].水科学进展,2006(2):283-287.

[8]赵杰,汪妮,解建仓,等.防汛会商决策服务研究及应用[J].水利信息化,2011(5):31-36.

[9]罗军刚,解建仓,刘福潮.基于Web的电网线路和变电站预案管理系统[J].电网技术,2008(1):93-96.

[10]赵杰,汪妮,解建仓,等.防汛会商决策服务研究及应用[J].水利信息化,2011(5):31-36.

浅述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 篇10

1 内容分析

1.1 分析报道要素,做到以人为本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国家应急广播中心主任助理温秋阳:“在应急广播的议程设置中,以灾难的刺激性吸引关注不是目的,推进事态的良性发展也只是其功能之一,给灾难中的人以切实帮助和精神支持才是其根本。”

公共危机信息公开的内容包括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两个层面。宏观信息包括危机造成的整体损失及相关信息,政府处理危机的进展情况、主要政策等。微观信息涉及方面比较广泛,主要在于指导公众行为和稳定社会心理。

那么,其中哪些是受众最为关心关注的贴心信息呢?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说,应急广播应该“顶天立地”,“顶天”即权威发布信息,发挥应急广播的主流作用;“立地”即站在灾情、救灾、灾民需求的角度来构建基本内容。应急信息采集要有技术含量,以反映总体情况。[1]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播出的内容中哪些对您是有用的,做过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印证了喻教授的分析。在播出内容的有用性方面,“天气预报”排在首位,为69.81%,紧随其后的是“政府公告”、“灾害提示”、“救灾信息”,所占比例分别为64.15%、62.74%和60.85%。在“您最希望芦山应急电台播出哪些内容”的选项中,“政府公告”以69.34%名列首位,排在后的是“天气预报”、“灾害提示”和“提供救援的信息”。

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交通频率在《“4·20”芦山地震特别直播节目》中,重点关注的也是灾情动态、党中央国务院最新部署、省委省政府最新行动、救援大军紧急驰援、救援物资快速启运、多条高速公路开辟抗震救灾通道、抢通保通、卫生防疫、防范次生灾害、社会各界支援灾区、心理疏导、灾区群众自救互助、寻找亲人等各类信息。

概言之,抚慰伤痛、尊重隐私、表现真情、提供贴心信息,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应该体现出真切诚挚的人文关怀。

1.2 分析报道阶段,做好议程设置

一般而言,议程设置功能是一个分成三部分的线性过程:首先,必须设定媒体中将要被讨论的问题的轻重缓急,即媒体议程;其次,媒体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公众观念或者与之发生相互作用,即公众议程;最后,公众议程在某些方面影响政策制定者所重视的事物,或者与之发生相互作用,即政策议程。[2]因此美国学者托马斯·伯克兰说:“议程设置就是一个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得到或失去公众和政府注意的过程。”

对于突发公共事件,日本NHK不同阶段的报道策略为:发生前=尽快播出警报+呼吁民众避难;发生后=尽快播报受灾情况;灾害之后=向受灾者提供重建信息;平时=传播防灾减灾知识。

四川广播电视台新闻频率针对不同阶段报道,也进行细致梳理:省委省政府最新部署、搜救、医疗、防疫、安置、保通、防范次生灾害、恢复灾区社会秩序、心理疏导等等。

从报道内容来看,不同报道阶段需要突出不同报道重点;从报道形式来看,不同报道阶段也需要从点式即时消息向纵深式集纳专题转换。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梳理过往报道经验,归纳不同阶段报道重点、形式分类,极为重要。

1.3 分析报道对象,做到差别呈现

根据温秋阳老师授课内容,突发公共事件报道,应该根据不同报道对象,细分为对内对外两种报道内容。

对内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区域,受众对应急信息的刚性需求,形成对传播媒体的区域性重度依赖以及工具性使用特点。此时,对内报道应该根据受众需求,细致分类,重在细化。

“政府公告”、“天气预报”、“灾害提示”和“提供救援的信息”,不能仅仅停留于及时发布权威消息,政府公告尽可能配以详尽解读,使受众真正明白政府公告与自己生产生活的具体联系;“天气预报”、“灾害提示”、“提供救援的信息”,则尽可能细化准确化,能够确实为救援部队、医疗机构、当地受众所用。

对内报道中,还可涉及当地居民生活方方面面。比如,市场上蔬菜的供应种类,流动卫生间的置放地点,银行开门的时间等等。突发公共事件的对内报道,如果能够满足当地受众的工具性需求,公众则会对其形成区域性重度依赖。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总编辑姜海清介绍了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运行的情况。她说,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从2013年4月22日开播到5月23日结束历时32天。在芦山、宝兴两地通过灾民安置点高音喇叭、调频、中波、短波等广播频率和卫星、网络等方式,第一时间发布政府救灾与安置的政策措施、次生灾害预警,发布志愿者和百姓的救援与求助信息,传播卫生防疫知识并对灾区群众进行心理疏导,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和当地听众的认可。姜海清说,应急电台成为政府应急管理的新工具、灾区百姓的求助台、联动救灾的互动站。③

对外报道:在突发公共事件发生的区域之外,应该注重以宏观视角报道灾情动态、政府措施、救灾动态、灾区所需,以客观、前瞻性方式报道重大突发灾难,避免放大群体性伤痛、慌乱情绪,避免引发群体性负面次生事件——譬如“囤盐潮”。

1.4 分析报道文本,做到简明易懂

温老师提出,突发公共事件报道文本,有别于普通报道的文本格式。以应急广播文本为例,应该尽量做到:准确直白、解释充分、必要重复、言语传情等。

1.5 分析报道模式,做到准确规范

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报道,可于平时充分搜集资料,做好分类准备工作。根据突发公共事件的发生过程、性质和机理,按照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社会安全事件等类别,提前制作好编辑播发模板,做到准确规范,一旦突发事件信息传来,便可第一时间组织报道。

2 传播分析

从传播效果上看,应急广播通过对某一突发公共事件的传播,不论对该事件涉及人还是对旁观者都会产生重要影响,影响其心理与行为,并由此对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乃至社会生活施加影响。所以,切实将“第一时间到达”的事实优势,转化为“第一时间传播”的传播优势至关重要。

罗杰斯把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它的作用在于告知人们发生了什么;二是作为效果形成和发散过程的“影响流”,它的作用在于告知人们应该怎么办,即传播效果。

传播学者指出,信息即力量,但其力量在于信息处于流动之中。公共危机传播管理是对公共危机中信息流的管理,是公共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围绕公共危机管理和传播的概念,公共危机管理可以理解为在公共危机发生前、演进中以及发生后的恢复期,通过引导、控制信息传播和有效的信息沟通,重建政府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关系,减少危机带来的有形和无形损失。

所以,在突发公共事件报道中,还有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搜集舆情,与受众形成沟通、互动,关注受众关心的焦点问题;分析传播效果,及时调整报道重点、报道形式,传播贴心信息。

参考文献

[1]温秋阳,覃继红,刘浩三.最需要的地方发出应急广播的声音——国家应急广播·芦山抗震救灾应急电台开播试验获赞誉.中国广播.2013(9).

应急事件 篇11

【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生突发事件 应急处理机制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3-0052-02

高等职业学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年高等教育急剧扩张,引起一系列的突发事件频频发生,特别的对于生源状况不太好的高等职业学校,以扰乱教学秩序为主的突发事件更是频繁发生。因此,为了最大限度降低突发事件的危害,维护和确保学院的稳定,保障学院教育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建立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势在必行。

一、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的概念

学生突发事件是由人为或自然因素引起的,对学生人身安全、学校教学、工作和生活秩序、学校和社会稳定等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或严重危害的各类紧急情况。它具有不确定性和突发性等特点。

二、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的分类

1.按照事故原因划分

(1)安全事故(火灾、公用设施故障中断、建筑物倒塌、学生集体活动中发生的挤压踩踏、交通事故等);

(2)公共卫生事件(食物和职业中毒、传染性疾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等);

(3)群体性事件(打架斗殴、学生运动、闹事等);

(4)自然灾害事故(洪水、台风、山体滑坡、破坏性地震等)。

2.按其影响大小和危害程度划分

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可以划分为以下三类:

(1)一般性突发事件。它指的是在学校发生,对学生人身安全、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学院和社会稳定造成一定影响的紧急情况。

(2)重大突发事件。它指的是在学校发生,对学生人身安全、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学院和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影响、重大危害或出现人员伤亡的紧急情况。

(3)特大突发事件。它指的是对学生人身安全、教学、科研、工作和生活秩序、学院和社会稳定造成特别重大危害并产生恶劣影响,出现跨学院甚至向社会蔓延扩散的态势,或死亡3人以上的紧急情况。

三、高职院校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

1.指导思想与处理原则

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出发,树立“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增强大局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主动、扎实、认真地做好预防和处理学生突发事件的工作。

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的处理原则主要有以下三点:

(1)应严格按照突发事件处理应急预案处理突发事件。

(2)应坚持“责任分包制”。

(3)应遵守“生命安全第一”的原则。[3]

总之,突发事件应急的处理应理清程序,抓住重点。在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针对不同的情况,按照不同的程序随时进行处理。事前,要以预防为主,对出现可能影响学生及社会稳定的言论或事态,要做到早发现、早处理,把事态控制在萌芽状态;事中,要及时上报并采取措施妥善处理,防止事态扩大造成更严重的不良影响和财产损失;事后,要查明原因、追究负责人的相关责任,吸取教训,力争避免发生类似事件,如若不能避免的則在下次处理过程中尽量减少损失和负面影响。

2.组织机构

为了贯彻以上思想,按照应急处理的两个处理原则,必须成立一个责任明确而且行动迅速有效的团队,形成一个完善的组织机构,将防患和应急处理工作纳入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建立一个有力的应急处理体系。

一般应急处理组织机构应由总指挥(或组长)、若干副指挥(或副组长)和若干成员(组员)构成,并设立突发事件处理部门(小组)、宣传部门(小组)、安全和后勤保障部门(小组)等。

3.处理过程

(1)监测预警工作

监测预警就是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首先,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源”,对学生实时监控,对于可能影响学生及社会稳定的言论或事态要随时掌握,以便及时处理,避免事态的进一步恶化而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某高校部分高年级学生对食堂伙食严重不满,为表示抗议,准备联合其他同学进行“罢餐”,甚至有“绝食”抗议的打算,就在“罢餐”准备刚开始的时候就由学校在同学当中设立的“信息源”报告给校方,校方立即采取措施,联合相关班主任等一起做好这部分高年级学生的思想工作,并对食堂伙食及时做了调整,从而成功的避免了“罢餐”事件的发生。一个有效的“信息源”必须包括由学生、校保卫人员和教师三者共同组成,缺少任何一方都可能导致信息的“失真”,从而影响事态的及时控制。

其次,要对引起突发事件的一些常见因素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从源头上预防突发事件的发生。常见因素有学生宿舍管理不善问题、学生食堂伙食差问题、学生看病难问题等都可能导致突发事件的发生。例如,学生看病难问题,特别是在夜间,一些突发性疾病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那么患病的学生就有生命危险。

再次,要做好对师生的危机意识[1]和应急处理的培养。人永远是第一要素,在平时就居安思危,学校可以开展各种预防突发事件知识培训,也可通过编制安全知识教育手册,普及救险脱困、防盗等安全知识,还可以充分利用社团、协会、学生会等各种学生组织开展一系列的学生活动,以讲座、展览和晚会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宣传安全知识。例如,某高校每年的4~5月都会开展“安全文明月”活动,集中对安全文明知识进行广泛宣传,取得了很好的预防效果。

(2)事中处理工作

1)及时报告。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信息源”的作用,当“信息源”在得知突发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要立刻向自己的上级报告,再由上一级根据事件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向上一级报告。一般对于一般性突发事件由二级学院(系部)协同有关部门处理即可;对于重大突发事件,需学校(院)协同有关部门处理;对于特大突发事件必需由学校和政府有关部门共同参与协调处理。

2)控制势态。应急处理机构在接到报告后应在第一时间赶到现场,组织教师、校保卫、学生党员、学生干部和其他同学做好前期处理(如:保护现场、抢救伤员等工作),阻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在情况紧急的条件下,根据事件严重程度可及时拨打救急电话(如110等)。

3)进行现场调查取证。了解事件的真实情况,获取事件的最新进展,并根据事件的发展态势及时做出合理的处理方案。

4)做好宣传。这就要求建立有效的突发事件信息处理机制,及时公布信息,一方面可以防止出现“谣言满天飞”的情况发生,影响突发事件的处理;另一方面以起到把握舆论导向、稳定社会公众情绪的作用。例如,2003年2月,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两所大学的餐厅发生爆炸事件,炸伤了几位用餐者。事件发生后一个小时之内北京大学校园网就播发了来自校方的公告,宣布两所大学共有9人受伤,这就大大缓解了紧张恐怖的气氛,高度透明的信息让流言和谣言的传播缺少了空间和动力,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人们可能发生的恐慌心理。[4]

(3)善后处理工作

1)学生突发事件调查工作,依据有关规定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一般性突发事件、重大突发事件由学院组织调查;特大突发事件,由学院协同政府相关部门组织调查。

2)实施责任追究。要强化稳定意识,加强组织纪律性,认真履行岗位职责,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相协作,确保学校学生突发事件处理指令的畅通。有关部门要采取多种方法,提高稳定工作保障条件和保障水平。如果在预防、处置校园突发事件中和善后处理工作中玩忽职守者,隐瞒、缓报、谎报或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情况者,逃避责任者,阻碍工作人员执行公务者,以及其他不利于预防和处置工作者,追究其相关责任。

四、结束语

高等职业院校应建立起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处理预案,以预防为主,及时、合理的处理好各种突发事件,确保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为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参考文献

1 王 强、刘建平.论高校突发事件及其应对措施[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3)

2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课题组.高校应急管理机制建设研究报告[J].中国行政管理,2006(10)

3 黄克宇、兰 茹、徐安娜.学生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探讨[J].广东白云学院学刊,2005(2)

食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探讨 篇12

近年来, 毒豆芽、地沟油、毒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频发,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从侧面反映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还不到位, 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 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督管理及惩处力度, 应做好应急预警及处理工作, 将危害和影响降到最低。

食品安全管理现状

食品安全监督工作主要是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测、追踪、通报等。目前我国的政府安全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 食品安全监管中, 不同部门只负责不同环节的食品链问题, 食品安全管理分属多个部门, 虽然管理部门比较多, 但是真正负责的却少之又少, 导致监督执法的权威性受到威胁。此外, 食品管理存在盲目性、统一性, 使公共健康目标与产业之间的发展存在矛盾。

目前, 我国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不到位, 没有对市场中的各种新产品、原料等安全性进行科学地评估。食品安全检测缺失, 检测机构和检测方法还比较落后, 不能满足当前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实际需要, 因此, 应建立独立的检测体系, 成立专业性强、规模合适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

我国的食品不仅有全国性的公共产品, 也存在着区域性的公共产品。地方的食品安全一般是由地方政府财政自给的, 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 在这种背景下, 食品安全问题愈加严重, 存在着严重的造假售假现象。

食品安全事件应急管理机制

2009年2月28日, 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于2015年4月24日修订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 从2015年10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食品安全法》被称为是“史上最严”的食品安全法, 新食品安全法中食品安全可以全过程追溯, 其中规定剧毒、高毒农药有禁区, 网上卖食品要“实名制”, 并且转基因食品需要按照规定进行标示, “食品添加剂”需要载明, 保健品不得宣称能当药吃, 婴儿乳粉配方必须注册, 举报食品违法将会受到保护, 赔偿力度加大, 即使没有造成损害也要赔偿。

食品安全事件的调查

在食品安全事件调查时, 如果是重大的食品安全事故需要报告给县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并按照应急预案报告给本级人民政府和上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在对传染病或者其他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处理时, 如果发现存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内容, 需要反映给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一旦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应当立即与相关部门调查事故责任, 并督促相关部门要尽职尽责, 将事故责任调查处理的情况报告给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如果食品安全事件涉及两个以上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由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依照前款规定组织事故责任调查。

在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时, 应科学、实事求是, 要及时准确查清安全事故发生的原因、性质, 认定事故责任, 提出整改措施。在对食品安全事故进行调查时, 不仅要对事故单位的责任进行调查, 还需要明确相关监督管理部门、食品检验机构以及工作人员的责任。在调查食品安全事故时, 调查部门有权向相关的单位以及个人了解安全事件的情况, 要求其提供相关的资料。相关单位以及个人需要积极配合, 不能干扰食品安全事故的调查和处理。

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

对于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 新旧食品安全法中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新旧食品安全法中规定由国务院组织制定国家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但是新食品安全法中增加了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应当对食品安全事故分级、事故处置组织指挥体系与职责、预防预警机制、处置程序、应急保障措施等作出规定。事故单位、接收病人等不仅要向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还需要向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报告。如果发生食品安全事件, 应由县级以上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到事故现场做好卫生处理工作, 由相关部门协助对事故有关的流行病进行调查。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应由县级以上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同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卫生行政部门提交, 医疗机构中如果发现接收的病人中存在着食源性疾病病人或者疑似病人的, 需要根据相关的规定, 立即将信息反映给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

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在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管理时, 应坚持统一、效能的原则, 将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力量进行整合, 完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 将食品的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进行严格监督, 由一个监管部门承担监管责任, 促进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效果顺利实现。加强卫生行政部门的协调能力, 强化其监督管理职能, 避免多头监督管理的不足, 实现全方位的监督管理。同时, 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 加强各部门的统一管理与协调, 实现良好的预警效果, 实现风险评估, 建立食品安全的风险监管计划。同时, 形成统一的食品安全预警信息发布平台, 以往我国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主要是由卫生部进行的, 但是由于权限限制, 也只能将信息发布在自己的网站上。食品安全事件涉及的部门比较多, 政府应建立全面的、具有时效性的食品安全信息发布平台, 向相关部门和消费者发布食品安全信息。

做好食品安全事件的决策工作

在食品安全事件发生后, 政府部门应做好应急决策工作。完善的、科学的食品安全事件决策机制能帮助政府快速地解决和处理食品安全事件。政府要做好应急决策就需要做好决策信息的收集、设计、抉择以及实施工作。决策信息的收集就是需要在事件发生后最大限度地将安全事件的相关信息, 如发生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可能存在的危害信息进行明确, 为政府的应急决策做好准备。

加强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应加强对社会公众的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的教育宣传工作, 使社会公众更多地了解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规政策等, 强化公众的食品安全意识, 加强食品生产者、经营者的安全以及责任意识, 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能严格按照相关的要求进行。提高食品消费者的安全意识和风险意识, 强化自己的食品安全知识, 能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政府还应加强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使其在工作中能依法进行, 防止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

结语

上一篇:卓越管理下一篇:旱田节水灌溉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