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禽养殖场除臭措施

2024-11-15

畜禽养殖场除臭措施(共7篇)

畜禽养殖场除臭措施 篇1

近年来, 随着畜禽养殖场规模化程度的提高, 动物流动性增大, 厩舍、环境等污染面也越来越大, 由于一些散养户养殖畜禽规模小, 防疫意识不强, 技术水平不高, 饲养管理不善, 往往引起畜禽疫病的发生, 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因此, 养殖户做好动物疫病的预防, 加强饲养管理、做好预防接种十分重要。

1 畜禽养殖场的选址要符合动物防疫条件

养殖场的选址和布局要根据动物防疫的要求建设, 畜禽舍的设计建设要符合动物防疫的要求。养殖场必须在大门进出口设消毒槽 (池) , 槽 (池) 内放石灰粉或苛性钠等消毒药物, 冬季可加入盐防冻。采光、通风和污物污水排放要设施齐全, 生产区清洁道和污染道分设。应设有患病家禽隔离圈舍和病死家禽、污物污水的处理设施、设备, 有专职的无人禽共患病饲养、防疫、诊疗人员, 健全防疫、消毒等制度。养殖场要进行规划, 不能建在村内、村边、路边, 场与场、户与户之间必须有一定的距离, 不能连片, 从而减少互相传播的机会。养殖场要坚持自繁、自育的原则, 并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养殖场要根据自己的生产规模建立种畜禽的繁育, 来保证自己的需要。养殖场饲养的畜禽最好实行“全进全出”, 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圈舍的彻底清扫、冲洗、消毒和空栏一定时间, 确保圈舍环境卫生, 保证下一批的畜禽也有一个良好的卫生环境。不同种类的畜禽不能混养, 混养是导致各种动物疫病发生的原因。各种动物混养将导致畜禽一些共患病和群体病的发生。这是因为畜禽的种类不同对饲养环境的要求也不一样, 对病原体的耐受程度也不一样, 对疫苗的反应效果也不一样, 这样就造成了病原体的长期存在, 反复影响, 使疫病得不到有效的控制。

2 加强科学饲养管理提高防疫意识增强防制观念

根据实际情况和生产需要, 有目的的选择畜禽养殖的品种。按照畜禽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合理搭配饲料, 以满足畜禽的营养需要。保证饲料的质量, 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测定畜禽的营养需要和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 配制出不同生产阶段和不同生产目的的畜禽饲料减少养分的过多供给。按照理想蛋白质模式配制符合畜禽营养需要的低蛋白质平衡日粮, 可以节省蛋白质饲料资源, 降低饲料成本和减轻养殖业粪便的排放对环境的污染, 减少畜禽传染病的发生。饲料中添加粗纤维, 使用酶制剂减少使用兽药饲料添加剂, 利用动物、植物、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和现代技术, 实行无废物和无污染的生产模式, 减少畜禽间传染病的传播。畜禽舍应该注意通风环保, 保证新鲜空气的流通, 冬天注意挡风取暖。定期驱虫, 驱虫后应彻底清扫圈舍并全面消毒。养殖场四周栽植树木, 场内种植草坪, 即可降低夏季畜禽舍的温度, 又美化了环境, 还能减少畜禽间传播病的传播。

3 加强疫情监测

畜禽的疫情监测是分析养殖水平的需要, 是解决饲养环节存在问题的需要, 也是控制疫情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为了加强对疫情的监测, 平时应对饲养管理和防疫管理中的问题进行记录, 对有疾病的畜禽, 要隔离观察和防治, 确诊病因, 及时治疗。对死亡的畜禽也需确诊病因, 并对其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突发的重大动物疫情要按照《动物防疫法》的规定及时向有关管理部门报告, 尽快采取隔离封锁措施, 扑杀患病动物, 按要求彻底消毒, 并对受威胁区动物紧急免疫接种, 防治疫病的传播。

4 制定严格动物防疫措施

规模养殖场要制定严格的防疫措施, 规模养殖场的进出口要设立长6m, 宽3m的消毒池, 一律不允许外来人员以及其它动物进入规模饲养场。饲养场的饲养人员进出饲养场要及时进行更换衣帽, 进行严格消毒, 防止带出或带入病原体。动物防疫工作贯穿于规模饲养场安全生产的全过程。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和良好的生产条件, 有效控制动物的疫病, 按程序进行免疫注射, 采用有效方法进行疫病和药物残留的监控和检测, 有效防止动物疫病的传播。定期对规模饲养场的环境和畜禽舍进行消毒, 消毒药物至少要有3~5种交替使用, 防止病菌产生抗药性。对畜禽的粪便要及时清理, 防止疾病的传播并把粪便做高温发酵处理, 规模养殖场要在通风口处增加窗纱, 防止蚊虫进入, 严禁在规模饲养场内解剖病死动物, 防止一些传染病的蔓延。加强动物防疫工作实现规模饲养场的安全生产尤其重要, 《动物防疫法》重点强调防检结合, 防疫措施的结合需要检疫工作促进、把关, 要重点结合产地检疫和市场督查, 通过发证、查证、临床检查等手段, 促进防疫工作的全面开展。

5 定期进行免疫接种

定期对饲养的畜禽按照免疫程序进行免疫接种是控制畜禽传染病发生的有效手段。所以, 免疫接种对控制、消灭畜禽的传染病极为重要。

5.1 疫苗的选择

正确选择疫苗的方法应是:一是选择专业生产和知名度较高的厂家提供的疫苗;二是选择具有良好疫苗运输和储存条件的经销商。购买疫苗时, 检查经销商储存疫苗是否达到疫苗所要达到的条件, 如检查疫苗的生产日期、失效期、保存温度;检查疫苗是否损坏、封口是否松动、疫苗是否发毒变质;三是正确按科学免疫程序进行, 做到不漏免。

5.2 免疫接种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 应观察接种禽畜是否健康, 天气是否恶劣, 免疫接种应于畜禽状态良好时进行, 正在发病的畜禽群, 除了那些已证明紧急预防接种有效的疫苗 (如新城疫疫苗、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等) 外, 不应进性免疫。进行疫苗接种最好安排在早上或晚上;其次, 在接种疫苗前后2d, 应在饮水或饲料中添加些维生素, 以提高畜禽的免疫能力, 减少应激;第三, 免疫接种时应注意接种器械的消毒, 对所有接种设备采用高温灭菌法进行消毒, 严禁使用消毒剂对器械消毒, 因器械上残留的消毒药会直接杀死疫苗, 造成免疫效果下降, 注射器、针头和滴管等在使用前彻底清洗和消毒。接种工作结束后, 应把接触过活毒疫苗的器具及剩余的疫苗浸入消毒液中, 以防散毒。

5.3 选择科学的免疫途径和方法

(1) 注射免疫时, 1个注射器上的针头注射一批畜禽后应进行更换, 当畜禽中存在病患时, 必须1只畜禽使用1个针头, 以免造成交叉感染, 点眼滴鼻免疫时, 要保证疫苗进入眼内和鼻腔;饮水免疫时, 应使用凉开水稀释疫苗。冬季做饮水免疫前应限水2~3h, 夏季应限1~2h, 使疫苗保证能在1h左右饮完。稀释疫苗的水不能含消毒剂和金属离子。

(2) 在生产实际中, 很多养殖场以为免疫剂量越大, 效果就越好, 这样有时就会造成免疫抑制等不良现象。不但达不到理想的免疫效果, 反而会造成免疫失败或毒性反应。因此应选择正确的免疫剂量。

(3) 在生产实际中, 常用有点眼、滴鼻、饮水、喷雾、滴口、涂肛、皮下注射, 胸肌、腿肌注射和刺种等方法。不同的疫苗其免疫方法也不同, 如新城、支气管二联以点眼、滴鼻为好。不过今年来, 有些养殖户也用于饮水免疫, 但饮水免疫应要加倍剂量, 并且也应在短时间内饮完为好, 值得注意的是新城1系苗不能进行饮水免疫, 只能以肌肉注射。鸡痘疫苗则应翅膀下刺种。雏鸡接种油苗皮下注射最好, 其次才是肌注, 针头大小应按畜禽的大小来确定。

(4) 同时接种一种以上的弱毒疫苗时, 应注意疫苗间的相互干扰, 使两者的功效降低, 导致免疫失败。

(5) 做好免疫档案。记录内容至少应包括接种日期, 畜禽群的品种、日龄、数量, 所用疫苗的名称、厂家、生产批号、有效期、使用方法及操作人员等, 以备日后查寻。

6 免疫接种时用药要注意的事项

免疫接种前后的用药问题, 是临床工作者经过遇到的比较困难的问题。往往因不正确使用某些药物, 而导致免疫效果不佳或免疫失败。在饮水免疫接种弱毒活菌苗前后各5d, 应停止对畜禽群使用各种敏感药物, 也应避免用消毒剂饮水。禁止使用各种抗生素、或各种抗菌药物, 如果非用不可, 则应在兽医的指导下用药。

畜禽养殖场除臭措施 篇2

1 养殖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1.1 污染空气

畜禽粪尿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质, 分解后会产生氨、硫化氢、甲基硫醇、粪臭素等有害气体, 这些气体不但会导致动物应激, 引发呼吸道疾病, 而且还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刺激人的嗅觉, 影响人类健康。

1.2 损坏水质

畜禽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氮、磷、病原微生物、抗生素、重金属等, 粪污经人为冲洗和降雨冲刷, 大量的营养元素流入江河湖泊池塘或渗入地下水, 造成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 使水资源受到严重破坏, 氧溶解度降低, 水质恶化, 严重影响人畜饮水和生态平衡等。

1.3 侵蚀土壤

粪污中含有大量的有机质, 流入土壤后被微生物分解后产生氨、胺、硝酸盐、磷酸盐等, 通过土壤自然净化大部分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但是, 如果粪污排量超过土壤消纳自净能力, 便会导致土壤孔隙堵塞、透气透水性下降及板结, 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同时, 畜禽饲料中通常含有一定剂量的重金属微量元素、抗生素等添加物质, 经过消化吸收排出后, 仍大量残留在排泄物中, 这种粪污作为有机肥料长期使用, 在土壤中富积, 不仅对土壤本身结构造成破坏或改变、对农作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而且还通过食物链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

1.4 传播病菌

粪污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并滋生蚊蝇, 如不及时有效处理, 会使环境中病原种类增多, 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大量繁殖, 引起人畜传染病的发生、蔓延, 危害人畜健康。

1.5 影响畜产品安全

饲料中微量元素、抗生素、激素类添加剂的超量使用及疫苗、兽药的滥用, 对畜产品造成污染, 影响畜产品安全, 危害人类健康。

2 造成养殖污染的主要原因

2.1 缺乏规划, 场址与布局建造不合理

早期建造的养殖场, 未经科学规划, 选址、栏舍建设都存在很大的随意性。不少养殖场建在城镇近郊、村庄旁、河流溪沟畔;栏舍建设缺乏规划, 多数是边发展边建设, 左一列、右一排, 布局零乱、建造简陋、设施陈旧落后, 极易对周边人居环境造成影响。

2.2 缺少投入, 粪污处理设施不完善

一方面, 畜禽养殖业主多数为普通农户逐步发展壮大, 经济基础比较薄弱;另一方面, 养殖业是微利产业, 而污染治理投资与运行费用相对较高, 多数养殖场户在资金上自身难以承受。因此, 相当一部分养殖场缺乏必要的粪污处理设施, 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粪污随意排入河、溪、田、塘, 对环境造成污染。

2.3 认识不足, 环保意识不强

不少畜禽养殖场 (户) 只注重养殖增效, 不重视生态环保。对进行粪污治理改造缺乏主动性, 不愿花钱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等靠要项目”的思想严重;对栏舍冲洗用水很少控制, 污水随意排放;畜禽粪便随处堆放, 不建造堆放设施, 粪便任其风吹日晒, 遇到下雨天, 污水横流、臭气腥天, 严重影响了养殖场及其周边环境。

2.4 农牧脱节, 粪污资源不能有效利用

由于受土地资源的制约, 不少规模畜禽养殖场 (户) 没有足够的配套土地, 造成农牧脱节, 不能对畜禽粪污 (特别是污水) 进行就地、及时的消纳和有效加以利用。

2.5 生产不规范, 兽药、饲料添加剂使用不当

随着规模化养殖业的发展, 为防止疫病和促进畜禽生长的需要, 养殖者长期大量使用疫苗、抗生素、金属微量元素等, 导致药物残留, 对环境和畜产品造成污染。

3 控制养殖污染的措施

3.1 广泛宣传, 提高环保意识

近年来, 畜禽养殖污染已引起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国家相继出台了《畜牧法》、《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等畜牧业环境污染管理的法律法规;地方各级政府也将养殖污染治理摆上重要议事日程。今后, 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畜禽养殖对环境污染的严重性和危害性及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 提高全社会尤其是畜禽养殖者的环保意识, 增强养殖者对实施环境污染治理的责任感和自觉性, 增强全社会对环境卫生的重视与监督力度, 促进环境保护与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 合理规划, 严把畜禽发展环保关

一是要科学规划界定畜禽养殖禁养区、限养区和适养区, 禁止在城镇周边、村庄附近、河道两旁、饮用水源地等发展畜禽规模养殖, 并根据土地拥有量、区位优势和环境承载力, 设定总体养殖规模。二是规范畜禽养殖场选址。新建畜禽养殖场场址必须选择在远离城镇、村庄居民区的地方, 养殖场周边有一定面积的荒山地、林果园、农田、养殖水面, 推行农牧结合, 力争粪尿全部就近消化利用。三是实行环境污染评估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准入制度。新建畜禽养殖场一定要把环境污染问题作为优先考虑的对象, 将污染治理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运行, 并充分考虑周围环境对粪污的消纳利用能力, 否则不予审批建场, 不得投入运营。

3.3 转变方式, 大力推广畜禽清洁养殖

一是科学合理的饲养。根据畜禽不同生理阶段的营养需要搞好营养调控, 配制平衡日粮, 在保证日粮氨基酸与能量满足需要的条件下, 控制日粮蛋白质水平, 降低氨等营养素的排出量;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酶制剂、微生物制剂、中草药等环保型饲料添加剂, 以提高饲料利用率, 降低氮、磷等有害物质的排泄量。二是强化管理。为畜禽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 生产过程中尽量少使用抗生素类添加剂, 选择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的绿色兽药, 并严格遵守药物的休药期规定, 在畜禽出栏或屠宰上市前及时停药;制定合理的免疫计划, 不滥用疫苗。三是采用干清粪生产工艺。实行粪污干湿分离、雨水和污水分流, 畜禽粪便干清堆积发酵后就地消纳, 或运销给周边林果园、鱼塘, 尽量减少粪污的产生量。四是推行“畜禽—沼—果 (稻、蔬菜、苗木、花卉、药材、鱼) ”生态养殖模式。畜禽养殖与农业生产有机结合, 实现养殖场粪污就近消化和综合利用。

3.4 因地制宜, 采取不同的粪污治理技术模式

一是综合利用模式。适用于周边有充足的荒山地、果园或农田、鱼塘的畜禽养殖场。养殖场粪便干清后经堆积发酵、污水经厌氧发酵池处理后, 用于周边的果园或农田、鱼塘肥料, 形成一个生态农业链, 使粪污就近资源化利用, 从而达到养殖污染的“零排放”。二是达标排放模式。适用于粪污量大而周边土地面积少, 消纳能力有限的畜禽养殖场。畜禽粪污经厌氧发酵处理和沉淀后, 再经过曝氧、生化或过滤净化等好氧处理, 使处理后的污水达到国家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向外排放。三是发酵床养猪模式。运用微生物发酵原理, 通过建立发酵床, 添加秸秆、稻草和锯屑等发酵基础物质和发酵微生物等, 粪尿经过垫料中的微生物发酵分解, 将猪场粪污提前在养殖环节进行消纳, 免冲洗栏舍, 实现污染物零排放, 而且经过发酵床处理后, 垫料变成了很好的有机肥料。同时, 该模式要求过程中不添加抗生素, 避免了产品药物残留, 实现了畜牧生产、资源利用、环境安全等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

3.5增加投入, 完善粪污处理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依法督促畜禽养殖场 (户) 自身增加资金投入, 主动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完成粪污治理改造;二是积极争取国家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建设、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沼气工程“以奖代补”等项目资金, 建设粪污处理设施。

3.6强化监管, 建立养殖业环境污染治理长效机制

农业、环保等有关部门要明确责任、加大力度通力协作配合, 建立长效监管机制, 将畜禽养殖场污染执法监管列入日常的工作日程。对现有畜禽养殖场要定期检查粪污综合利用、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运行以及污染物排放达标等情况, 对不合符要求的, 要责令其限期整改;对布局不合理、污染现象严重无法有效开展治理的, 要责令其限期搬迁或关闭。

摘要:随着畜禽规模养殖的发展, 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粪污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主要介绍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对环境的危害, 分析了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养殖污染的控制措施。

推进畜禽健康养殖的综合措施 篇3

1.1 要选择生态环境优良、非疫区、防疫条件好、没有工业“三废”污染的地方建养殖场,同时,大气、水、土壤必须经专门机构监测达到规定的标准。大气环境标准必须符合大气环境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新国标一级;家禽用水标准须按国家居民生活用水标准(GB5749———1985)的要求,用水无色透明,无异味,味道正常,中性或微碱性,含有适度的矿物质,不含有害物质(如铅、汞等重金属,农药、亚硝酸盐)、病原体和寄生虫卵等;土壤不含放射性物质,有害物质(如汞、砷)不得超过国家标准。

1.2畜禽需要有足够的自由空间,足够的新鲜空气,自然光照和适宜温度,保护牲畜不受过度的日晒、足够的休息场所,圈养时要有足够的垫圈物。提供足够的淡水和饲料,应根据动物的品种、年龄、季节和条件适当地在户外放牧,禁止将动物关养在不可自由活动的箱笼内等。

1.3 在饲养、运输、屠宰过程中要善待畜禽。一是饲养中采用全进全出的管理,为畜禽提供舒适的圈舍,不得使用具有潜在毒性的建筑材料,不得使用有毒的防腐剂等,适当的营养,足够的清洁水源和适当的通风透气,生存环境干净整洁;二是在运输中运输车厢要清洁,提供充足的通风和足够的头部活动空间以便于畜禽能自然站立,在装卸、运输过程中禁止使用镇静剂或兴奋剂等;三是屠宰时尽量减少动物的痛苦;四是粪便应及时清理并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畜禽生活在无污染、无公害的生态平衡环境中。

2 给畜禽饲喂安全饲料

饲料作为畜禽生长的物质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到畜禽产品安全。饲料供给必须与畜禽生理需要一致,从营养和饲料配方上保证畜禽的健康体质。对各种营养要求,包括蛋白质、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和配比都应做到科学合理,以保证畜禽的免疫力和对疫病的抵抗能力。饲料中可以添加无残留、无毒副作用的免疫调节剂和抗应激添加剂,以控制疾病的发生,但不得添加防腐剂、开胃药、兴奋剂、激素类药、人工合成色素,以及禁用的抗生素、安眠镇静药等。饲料原料应使用绿色食品及其副产品,避免玉米、豆粕等原料中含有霉菌毒素及农药残留。操作上,严格执行《产品质量法》、《饲料卫生标准》、《饲料与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和《绿色食品、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等。

3 严格按标准使用兽药

在疾病的防治中应严格按照《绿色食品、兽药使用准则》、《兽药管理条例》的规定,用药过程严格遵守使用药物种类、剂量、配伍、期限及停药期,严禁使用违禁药物或未被批准使用的药物;不得使用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磺胺类和人类专用抗生素等。在使用药物添加剂时,应先制成预混剂再添加到饲料中,不得将成药或制药原料直接拌喂。对畜禽的预防接种必须明确该疾病已在该地发生过,而且在使用其他方法不能控制的情况下,方可采用预防接种。

4 选择抗病能力强的优良品种

品种应选择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优良品种,具有较好的生长速度,较高的经济效益和抗疾病能力。引进品种时,应该符合检疫要求,身体健康,无疾病,不带病原体。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篇4

畜牧业发展现状:肉类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禽蛋人均占有量达到发达国家水平, 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 (2012年, 年出栏千头生猪的产能占比27.3%;存栏万只以上蛋鸡占比31.9%;肉鸡出栏10万只以上占比27.9%;奶牛存栏200头以上占比32.3%。) 产值2.7万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30.4%。

畜禽粪便等废弃物资源浪费导致的污染是畜禽养殖环境问题的主要来源。2012年, 我国规模化畜禽养殖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为1099万吨和63万吨, 占当年全国总排放量的45%和25%, 占农业源排污总量的95%和78%。畜禽养殖环境问题不仅影响畜禽的健康, 也不时导致邻里纠纷, 影响产业自身发展。

畜禽养殖产业快速增长, 市场导向为主, 缺乏科学规划和引导, 增长方式粗放, 布局不平衡, 种养脱节是导致畜禽养殖环境问题的原因。

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发展来解决。按照生态文明的理念, 科学发展, 有序发展。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措施指出: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要考虑环境容量, 科学确定种类、数量和布局。制定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 与产业规划衔接, 确定目标和任务。划定“禁养区”。对符合环保要求的标准化场和小区用地予以支持, 对环保设施建设予以资金扶持。对“自愿减排”设定奖励机制。

将促进畜禽粪便等废气物综合利用作为解决污染问题的根本途径。

将加强环保监管作为推动综合利用和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 中国的环保侧重于工业和城市, 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制度和监管体系, 农村和农业领域相对薄弱。资金和项目的投入偏重于工业和城市环保领域。畜禽养殖环境监管不到位。

《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措施:对环保基础设施配合提出要求, 污染防治设施+综合利用设施, 综合利用可委托。完善环评制度:减少收费项目取消报告表调整环评管理名录, 大型场和小区做报告书, 其他场和小区做登记表。“大型”的产能标准由环保部商农业部确定。明确环评内容的要求, 下一步将会制定畜禽项目环评导则。实行废弃物产生和处理利用情况向环保部门报备。目的在于为组织推动废弃物利用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与排污收费无关。

畜禽养殖恶臭污染分析及控制措施 篇5

关键词:养殖,恶臭污染,臭气强度,控制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养殖业也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发展。这虽然满足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生活需求,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但是,养殖场产生的大量恶臭物质不仅会对空气、土壤和水体造成严重的污染,而且也是家畜传染病、寄生虫病和人畜共患病传播的重要途径,它极大地影响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和身体健康。因此,有必要针对畜禽养殖产生的恶臭污染进行分析,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1 畜禽养殖业产生的恶臭

畜禽养殖业主要的大气污染物是恶臭。畜禽养殖场的臭气主要来源于碳水化合物和含氮有机物的厌氧发酵。这两类物质在厌氧的条件下,可以分解、释放出带酸味、臭蛋味、鱼腥味和烂白菜味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比如氮化物、硫化物、脂肪族化合物等。

1969年,Miner和Hazen就已经从猪粪散发的气体中辨别出胺类物质。之后,畜粪中许多特异性臭气物质陆续被鉴别出来,它们包含了NH3、H2S两种有机物和挥发性脂肪酸、醇类、酚类、醛类、酮类、酯类、胺类、硫醇类及含氮杂环化合物等有机化合物。其中,NH3和H2S是臭气的主要成分,但并非最臭的物质。据报道,最臭的物质是甲硫醇(CH4S)。

2 臭气强度评价

臭气强度表示法是通过人的嗅觉测试,用规定的等级表示臭气强弱的方法。1958年,纳德(NaderJ.S.)正式提出臭气强度5级分类表。

日本的《恶臭防止法》将臭气的强度和浓度结合起来,确定了臭气强度的限值标准值。通过大量采用归纳法计算得出的数据表明,恶臭的浓度和强度的关系符合韦伯定律:

式(1)中:Y——臭气强度级别(平均值);

X——恶臭的质量浓度,mg/m3;

k、α——常数;

Mr——恶臭污染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根据韦伯定律可知,8种恶臭污染物的浓度与强度的关系详见表1.

由于NH3和H2S是畜禽养殖业中臭气的主要成分,因此,本文对NH3和H2S的浓度采用韦伯一费希内尔公式计算,即:

式(2)中:I——臭气强度级别;

C——臭气浓度;

a,b——与臭气性质有关的常数。

表2中列出了H2S、NH3的各级臭气强度对应的浓度计算值和实测值,结果显示二者较为一致。具体详见表2.

污染物浓度以mg/m3计,表3中污染物浓度的转换公式为:

式(3)中:A——污染物浓度,mg/m3;

B——污染物浓度,×10-6;

M——气体分子量;

P——压力,105 Pa;T——温度,℃。

在常温常压下,臭气强度对应的污染物浓度值见表3.

3 恶臭气体中NH3产生量的确定

根据厂区布置确定产污面源的位置,从而确定产污面源与厂界的距离。选择HJ2.2-200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推荐模式中的估算模式,来反推污染物的产生量。

3.1 计算方法

根据厂界浓度估计1个数值作为面源源强,再将污染面源基本参数输入估算模式,输入污染面源边界与项目区下风向厂界的距离,计算出此源强在厂界处的污染物浓度,并将其与恶臭级别对应的厂界浓度进行对比。经过计算、验证可知,污染物源强与厂界浓度成比例关系。因此,可通过这个比例确定恶臭级别对应污染物的源强,再用估算模式核算,由此算出正确的污染物源强。

3.2 应用举例

某养殖场建立在农村,年存栏猪2 500头,占地面积13 000 m2,养殖车间位于项目区西面,占地面积为8 000 m2,距离下风向西面厂界30 m。现要求采用估算模式反推污染物产生量的方法,计算出养殖车间产生的恶臭中NH3的产生量。污染源参数见表4.

通过类比调查,养殖场恶臭在不采取治理措施的情况下,厂界恶臭的强度估计为3级,通过表4可确定厂界NH3的浓度为1.738 mg/m3。假设NH3的产生量为0.8 t/a,利用估算模式计算出距污染面源正下风向30 m处(即西面厂界)的浓度值为0.03 mg/m3。经过计算、验证可知,污染物源强与厂界浓度成比例关系。由此可得,厂界NH3浓度为1.738 mg/m3,其产生量为46.3 t/a。利用估算模式进行计算,得出污染面源下风向30 m处(即西面厂界)的浓度值为1.733 mg/m3。由此可以确定,本项目养殖车间产生的恶臭中NH3的产生量为46.3 t/a。

在对恶臭进行控制的情况下,厂界恶臭的强度估计为2级。通过表4可估计出厂界NH3的浓度为0.347 mg/m3。采用上述计算方法,确定本项目养殖车间采取措施后,恶臭排放量为9.28 t/a。

4 恶臭污染控制措施

对恶臭气体的控制,目前已有很多技术可以选择,比如掩蔽法、燃烧法、化学洗涤法、活性炭吸附法、水洗法、氧化法、土壤吸收法和生物处理法等。

通过分析畜禽养殖业的生产工艺,并结合屠宰行业的实际情况,对畜禽养殖业恶臭的控制提出了以下建议:①每天定时对圈舍进行冲洗,封闭排水沟,防止恶臭从排水沟进入大气;②合理布局,将产污面源布置在下风向,增大污染源与敏感点的距离;③圈舍采取干湿分离的方式,坚持每天对各个圈舍进行干清粪作业;④在圈舍内设置抽排风系统,加强圈舍通风。

5 结束语

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畜禽养殖恶臭污染问题逐渐被人们所关注。由于畜禽养殖场臭气常无组织排放,通过采样分析、检测臭气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其准确度高,操作程序较烦锁,时间较长。本文采用估算模式反推污染物的方法来确定臭气污染物的产生量,不仅准确度高,而且快速、简便。这种方法不失为简捷、可行的半定量分析方法之一。

参考文献

[1]张欢,包景岭,王元刚.恶臭污染评价分级方法[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1(03).

鹤庆县畜禽养殖污染现状及措施 篇6

1 鹤庆县2015年畜禽粪污的产生量

由于饲养畜禽种类不同,其产生的粪污量也不同,据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有关经验数据,产污量=养殖量(出栏量、存栏量)×产污系数。

2015年鹤庆县猪出栏602610头,奶牛存栏3633头,肉牛出栏39698头,蛋鸡存栏350334羽,肉鸡出栏866267羽,计算2015年产污量,详见表2。

2 畜禽养殖的主要污染及危害

畜禽养殖污染物主要有畜禽粪便、病死畜尸体、圈舍垫料、废弃饲料、畜禽尿液、冲洗粪便及栏位的污水、畜禽养殖产生的恶臭气味等,污染物的污染主要有以下方面。

2.1 对空气及土壤的污染

粪便堆积发酵,产生大量NH3、H2S、CH4、CO2等有害气体,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同时引起人嗅觉的不舒服。堆粪不及时处理,苍蝇、蚊子大量繁殖,使病原菌、病毒和和寄生虫蔓延。影响动物的生长,而且还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身心健康和周围环境。

人们普遍认识到畜禽粪便是很好的农家肥,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但是,目前畜禽养殖业与种植业分离,农民清楚不用农家肥而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施用农家肥耗劳力又脏,多数不愿施用农家肥。即便把畜禽粪便施入农田,不经过无害化处理会对农田造成二次污染。病原微生物、抗生素及重金属随施肥进入土壤,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是不可逆转的,一旦碰到疫情,病原微生物对人畜将形成威胁。

2.2 对水体的污染

养殖场排放的污水包括畜禽尿液、冲洗物、饲料废弃饲料、粪便。其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虫卵。这些未经处理的污水通过地表径流进入地表水和地下水,使水体化学耗氧量、生化需氧量增加,水质便会恶化,河流、池塘水体发黑变臭,引起鱼类及水体中其它微生物的死亡,这样的水质不能灌溉,更不能饮用。

3 污染的原因

3.1 防治污染的制度不完善

尽管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于2001年颁布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管理办法规定养殖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超过国家标准或地方规定排放标准的应按规定缴纳超标排污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没有统一处理畜禽粪便的技术规定和标准,条款还是原则性的,缺乏权威性,政府及职能部门对污染依法治理难以到位。

3.2 投入不足,技术力量滞后

畜禽粪污处理的技术在不断研发,但比起发达国家还比较落后,畜禽粪便经济有效处理技术、综合利用技术,相应的配套技术和设施跟不上。目前畜禽养殖业还是一个弱势产业,粪污处理的设施的投入与运作,养殖场难以承受或不愿承担。大多数规模养殖场基本无污水、粪便处理设施。部分养殖场虽有处理粪便的设施,但处理能力与粪污产出量不配套,处理后达不到排放标准。一些建有沼气池处理粪污的养殖场,未对发酵后的沼渣、沼液作有机肥使用而是直接排入附近的河流、池塘,造成沼渣、沼液污水体。

3.3 畜禽养殖业主环保意识不强

一些养殖业主公共卫生意识、环保意识淡薄,没有清洁生产、粪污治理的理念,治理污染的措施不能贯穿每一个生产环节。

4 治理污染的措施

4.1 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加大监管力度

新建、扩建的畜禽养殖场选址避开引用水源保护区、重点生态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严格按照审批制度,合理选址,因地制宜确定养殖规模大小。环保部门和农业部门要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强制畜禽养殖业对养殖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及环境治理,引导畜禽养殖回归到大农业系统中,实行畜禽养殖与农业的良性循环。

4.2 加大投入

畜禽粪便污染治理是能源与环境的综合性工程,畜禽养殖业是一个高风险的产业,养殖业主难以承当或不愿在治理污染设施设备上加大投入。积极争取政府专项资金投入建设,第一,沼气池能较好处理畜禽粪便的设备,沼气用于猪舍取暖和生活燃料。沼渣、沼液是优质肥料。利用又环保,在粪便通过沼气池厌氧发酵时杀灭了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对土壤和水体的污染减少,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及品质。第二,发酵床养殖技术,在地面铺设垫料和发酵菌种,让畜禽粪便直接被微生物分解,使粪便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生态化,实现清洁养殖。改善农村卫生状况和生活环境,降低病原微生物传播风险,保障公共卫生。

4.3 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养殖业主的环保意识

畜禽养殖场除臭措施 篇7

1 畜禽养殖污染现状

传统的散养养殖规模小, 所产生的畜禽粪便可以作为有机肥料, 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对废物排放进行综合利用, 然而集约化、规模化养殖废物产量大。《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共收集了2007年度2899638个农业源普查对象的污染物排放情况, 畜禽养殖业普查对象占67.7%。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统计了粪便排放和水污染物两项, 其中畜禽养殖业粪便产生量2.43亿吨, 尿液产生量1.63亿吨;水污染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1268.26万吨, 总氮102.48万吨, 总磷16.04万吨, 铜2397.23吨, 锌4756.94吨, 分别占农业污染源排放量的95.78%、37.89%、56.34%、94.03%和97.83%, 而且化学需氧量是工业源的4.03倍。因此, 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是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来源之一。

2015年三月发布的《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2013年) 》, 相对历年的公报而言, 提供了详实的畜禽养殖污染情况数据。调查统计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共有138730家, 规模化畜禽养殖小区9420家, 排放化学需氧量312.1万吨, 氨氮31.3万吨, 总氮140.9万吨, 总磷23.5万吨。其中化学需氧量和氨氮的排放量分别占农业源的27.7%和40.2%, 占总排放量的13.3%和12.8%。与工业污染排放相比, 畜禽养殖业污染物的化学需氧量与工业污染相当, 而氨氮的排放量超过了工业排放27.7%。加之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大中型养殖场80%分布在人口集中、水系发达的大城市周围和东部沿海地区[3,4], 集约化畜禽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2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

畜禽养殖污染的治理主要集中在对畜禽粪便和染疫畜禽处理两方面, 对于养殖场本身而言, 建设污粪处理设施是保证养殖场养殖环境清洁和对污粪进行进一步处理的基础。2006年我国在山西、黑龙江、浙江、山东等7个省选择了20个畜禽养殖小区进行污粪处理设施试点项目, 推广“三改两分再利用”模式, 即改水冲清粪为干式清粪, 改无限用水为控制用水, 改明沟排污为暗道排污, 固液分离, 雨污分离, 粪污无害化处理后再利用到农田或果园[5]。畜禽粪便再利用是实现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 主要有粪便还田和沼气工程两种实现方式。粪便还田前进行合理的前处理, 如固液分离、高温堆肥、人工烘干和制作液状肥料等, 是提高肥效、减少污染的前提[6]。沼气工程是一项以开发利用养殖场粪污为对象, 以获取能源和治理环境污染为目的, 实现农业生态良性循环的农村能源工程, 主要是通过厌氧发酵及相关处理降低粪水有机质含量, 达到或接近排放标准并获取沼气。西藏以沼气为纽带进行农牧业清洁生产, 采用了西藏河谷农区“畜禽-沼气-青稞”和“畜禽-沼气-蔬菜”模式, 西藏高寒牧区采用“牲畜-沼气-牧草”模式[8]。此外, 对染疫畜禽无害化处理也是保障人畜健康的重要手段, 主要通过对染疫畜禽及其排泄物、畜禽产品以及病死或者死因不明的畜禽尸体等病害畜禽养殖废弃物进行深埋、化制和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实现。

3 展望

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对建设生态环境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除了对畜禽养殖污染的科学无害化处理外, 国家的政策建立健全使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监管有法可依。2013年10月8日国务院第26次常务会议通过了《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 该条例自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推动畜禽养殖业从加强科学规划布局、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加强环保设施建设、推进种养结合和提高废弃物利用率入手, 提高畜禽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科学养殖的实施和政策法规的完善将促进实现畜禽养殖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

摘要:畜禽养殖业是我国农业的有机组成部分。规模化养殖是现代畜禽养殖的普遍模式, 该养殖方式在满足消费者对畜产品需求的同时, 也带来了严重的污染问题。本文综述了畜禽养殖业污染现状和治理措施, 结合政策法规对畜禽规模养殖污染治理的前景做了展望。

关键词:集约化畜禽养殖,养殖污染,治理措施

参考文献

[1]李庆康, 吴雷, 刘海琴, 等.我国集约化畜禽养殖场粪便处理利用现状及展望[J].农业环境保护, 2000, 19 (4) :251-254.

[2]王凯荣.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J].农业现代化研究, 1999, 20 (5) :270-273.

[3]孙铁銜等.中国农业环境问题与对策[J].农业现代化究, 2008, 29 (6) :646-648, 652.

[4]周轶韬.规模化养殖污染治理的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11 (1) :117-120.

[5]李凯年, 逯德山.畜牧业环境污染严重加强治理势在必行—透视发达国家畜牧业污染环境防治对策及其启示[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6, 11:6-9.

上一篇:水合氯醛下一篇:教学研究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