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核算(共12篇)
经济核算 篇1
摘要:本文从我国医院发展的客观要求出发, 详细阐述了医院在经济核算中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具体问题对医院经济核算解决办法进行了详细说明, 为医院管理者改进经济核算办法进行了进一步归纳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市场经济,医院,经济核算
我国医疗市场随着改革开发的进程进一步对外开放,民间大量的闲置资金,依据来自国外大量的外资逐步进入我国医疗市场,这将使原来处于无经济状态的国立医院面临着越来越多的以来机构的竞争,面对自己的市场份额不断缩小的先赚,我国的国力医院面临着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做好经济核算的挑战。公平的参与市场竞争并利于不败之地。但是具体看来,医疗机构市场的竞争不仅仅再是医疗技术以及服务上的竞争,这些都是一个医院处于市场条件下参与市场竞争的基本因素,同时这种市场竞争也是医院内部有效经济管理方面的竞争。比如:在同等规模及收入条件下,经济核算做的好的医院,相应的就具有较好的市场份额,和未来的竞争力,经济决定未来的发展趋势。并且这样的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保持医院的可持续发展。然而我国医院经济核算存在种种问题。
一、医院经济核算的经济问题
1. 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
首先,我们知道各地方的医院收费标准差异较大,尤其是技术性收费,这根本不能反映医院医疗的成本,并且医院医疗成本得不到合理补偿,而且各科室的支出均大于收入,而这种种现象是因为医院收费标准大多由地方物价相关部门制定。因此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是医院的社会消息和经济效益达到一种平衡时目前承贷解决的问题。
2. 特殊病人欠费缺乏补偿机制
由于我国法律不健全,我国并没有对医院抢救病人形成的欠费给与详细的规定,应该有谁来承担。出于无奈,发生的欠费一般都是由科室承担,增加了科室的医疗成本。给各科室以后的经营和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3. 医院的共享信息管理滞后
现在大部分医院的医疗收支核算都是用电子计算机管理,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医院内部没有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局面,缺乏信息共享的平台,从而出现了资源浪费现象。
4. 管理费用的管理缺乏管理机制
由于医院对内部管理费用控制不严,有事时行政后勤、管理费用的控制,致使医院难以量化考核。并且出现的管理费用分摊到各个部门,缺乏机制管理,分配标准不一,加重了科室医疗成本,增加科室核算难度的同时,也增加了医院的内耗。
二、针对医院经济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应采取如下措施加以解决:
首先,医院应实行成本核算的经营管理模式。这是目前医院承贷解决的问题。在医院方面,成本核算是作为医院经济管理的一种重要的,有效的手段。它能有效地“耦合”到医院的医疗服务和医院管理之中,同时它也是医院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必然的选择,也是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医院高层次管理水平的象征,也是今后医院经济管理的方向。
其次,制定合理的管理费用分配机制,使医院医疗成本构成的多样化。目前医院管理费用的分派繁多,而又复杂化,难以实行平等对待。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要实行医院的管理费用分派的合理机制,最重要的就是要完成医院各供应保障部门以及相关管理单位的内部成本核算,并将这个费用作为直接管理成本分摊到各参与直接收费的医疗单位,只有也只能这样,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达到管理费用合理分配的有效管理。其次,医院要善于利用各种先进的计量措施,实施有效分摊办法,并加强医院经济管理。费用分摊办法种类繁多,但是比较切实可行的办法是能细化到相关科室进行细化处理,不能细化的必须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严格加以控制。
再次,医院应针对具体现状建立相应的配套措施和有效管理方法。笔者认为随着医院科室经济成本核算工作的开展和逐步完善,如果不建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配套措施和管理办法,医院的经济成本核算也难以进行,这将影响到医院今后长久的发展。
最后,坚持社会效益第一和经济效益并重的的办院原则。首先社会效益是必须的,因为医院是服务于大众的,如果医院只追求经济利润,那就失去了医院存在的意义。而医院也需要资金来运转,只有正常的运转,医院才可以很好的发展,并为医院发挥社会效益最好基础准备。所以说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互统一,相互协调的。
综上所述, 纵观我国医疗改革的历程,不难得出:推进医院经济核算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步一个脚印的细节过程。从“双因素”理论看,医院不但要建立成本核算办法这一保健因素,同时也应该做好相应的激励因素——建立与之相适应的健全的经济核算工作的配套措施和有效管理办法。只有这样医院才能医院遵循医疗市场运行的经济规律, 逐步完善经济核算办法, 在经济核算过程中, 既注重到经济效益, 也注重到社会效益。才能加大经济核算力度, 规范经济核算模式, 理顺经济核算程序, 把握好经济收入和投入以及获得的效益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促进医院走优质、高效、低耗之路。医院应当制定切实可行的经济核算办法, 使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殷娜, 梁丽明, 林恒宇推进医院经济核算的实践《现代经济》2007年6月
[2].郭学军, 论医院开展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集体经济2009.02
经济核算 篇2
20102072103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唐政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内容有交叉,极易产生混淆,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随着世界工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剧增、人类欲望的无限上升和生产生活方式的无节制,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应运而生。
一、来源及含义
(一)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在学术界尚存争议,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但是,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使生产系统自持,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是理想化阶段,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提倡绿色消费,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鼓励创造,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解决人类生存危机,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CO2)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不可能一蹴而就,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市场机制的建立,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管理模式的分析 篇3
【关键词】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管理模式;措施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市场经济和医院在不断地融合和发展,因此医院目前面临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医院只有不断地对内部的经济进行合理地规划和管理,才会不断地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医疗水平,这样才会在目前的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管理模式的现状
后勤经济核算是现在好多医院正在推广的模式,有一些医院已经将后勤经济合算的模式注入到实际行动中了,只是有一部分后勤部门的管理不恰当,加上医疗改革等各种手段的推进,已经将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管理模式的许多不足之处展现出来了。
1.没有规范的经济核算管理模式
目前,好多医院的后勤在对经济核算进行管理的时候,会出现财务支出和收入记录不清楚,管理不恰当等各种问题。目前,在医院里面,医院内部的需求种类太多,加上数量庞大,导致部门之间的分配量计算难度加大。因此,后勤部门在实际计算的时候,不可能进行分层分级核算,进而导致核算模糊。另外,医院内部并没有相关的核算制度和规范,在对医院经济进行核算的时候根本没有可以遵循的一个标准,因此在进行核算的时候就容易出现核算模糊的现象。还有就是后勤部门有时候会管理不当,这样会使得一些贵重的物品丢失或者损坏,与此同时,后勤的工作人员对于一些东西的使用也不在意,很有可能造成浪费。
2.低效率的核算过程
一般情況下,医院的后勤服务属于福利性的服务,许多后勤的管理工作人员没有工作责任心,不能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从而使得工作效率下降。当要求后勤部门对经济核算进行管理的时候,一些工作人员对经济核算的过程根本不了解,在进行经济核算的同时后勤部门还应该管理其他的服务项目,这就使得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工作负担加重。由于后勤管理还包括许多物质性地东西,在对这些东西进行管理的时候会消耗许多时间和精力,因此就导致了时间上的浪费,使得工作效率下降。
3.劳动力闲置的现象存在
在好多公共机构存在着劳动力闲置的现象,加上医院后勤部门的管理不当,工作效率低,使得一些人抓住这个机会,浑水摸鱼,不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一些人根本没有专业能力和应有的职业素质就来担任这份工作,在实际的工作当中,根本不能完成该做的工作,进而导致工作岗位闲置。另外,后勤部门在招收工作人员的时候,并没有对这些工作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得这些人在以后的工作中根本不能胜任这份工作。还有一些工作人员根本不明确自己的任务,在工作的时候不能明确自己的目标,对人力资源造成浪费。
二、针对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管理模式的现状所采取的措施
1.使得经济核算的工作内容明确
对于医院来说,明确经济核算的内容是至关重要的。一般情况下,后勤部门在对医院的经济进行核算的时候,应该特别关注的是医院的收入和支出,其中支出费用主要包括药品和物质的消耗,医疗器械的维修和维护等费用,收入的费用主要包括病人看病所交的费用和药物卖出的费用等。在进行核算时需要对消费的质量和数量进行精细的核算,要做到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针对各种消费做好详细地记录,把对医院的经济核算放在工作的首要地位,保证医院的效益。
制定详细的医院后勤服务中心收入,支出,考核与监督项目表,具体见表2-1。
2.使得后勤部门的人员管理制度加强
后勤部门的人员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后勤部门的经济核算就应该由一些专业的工作人员来负责。如果实在找不到专业人员,就应该进行专业培训,避免劳动力闲置的现象出现。在对后勤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培训的时候,应该将医院的具体情况结合到其中,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加强后勤部门的整体经济核算能力。在后勤部门对医院经济进行核算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将核算的任务分配到每个人的身上,这样可以使得每个工作人员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使得后勤部门的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3.将后勤内部的管理模式进一步规范
医院后勤部门的管理模式对整个后勤部门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不断地提高后勤部门的管理水平,才会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将医院的物质分配和存储合理规划。另外,后勤部门应该对医院每天的支出和收入做好预算,进而保证医院的日常需求。
三、总结
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的管理模式对于医院的发展和进步是极其重要的,医院后勤经济核算的管理模式关系到医院的物质资源的配置,成本的高低,只有将医院的投入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价值提升,才会保证医院在目前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进而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促进我国社会的进步。
参考文献:
经济核算 篇4
1 来源及含义
1.1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用社会生产投入自然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1.2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1.3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2 相同的理念和支撑点
2.1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2.2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3 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3.1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3.2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和气候条件。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的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 (下转第107页) (上接第137页) 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S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报, 2003 (6) .
[2]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3]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单机经济核算研究与思考 篇5
将低效投入拦在门槛外
前言:作为车辆服务单位,如何以单车为基础,加强经济核算,实现用最小的投入确保生产效益最大化?孤岛采油厂特车大队实施的“单机经济核算体系”给出了最响亮的答案。目前,单机经济核算体系即将在全油田各单位进行推广。关键词:
‘单机经济核算’的内涵,就是考核主体不再是基层队,也不是班组和个人,而是定位在最小的、能核算的‘单机’,细化到每一部车、每一台泵,突出成本管理的‘精’和‘细’。副大队长吴文杰介绍。
孤岛厂特车大队管理着为井下作业施工提供配套服务的109台(套)车辆设备。受车型多、工作性质差异大、成本消耗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等条件制约,以往这个大队的车辆成本预算一直采用历史法测算,主要根据上一发生情况估算,自上而下切块分解。
虽然这种“一刀切”的方法容易操作,但却存在成本预算与工作量不匹配的弊端。简单地说就是当某队工作量增加或减少时,划切的成本却没有发生变化,仍然停留在上一的水平,考核时,对奖金分配却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由于工作量变动明显,这种矛盾愈发凸显。在预算实际执行中就导致预算执行难度大以及出现了‘鞭打快牛’的状况,降低了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不符合精细化管理的要求。
针对这一缺陷,2005年,特车大队开始积极调整思路,重定“基本考核单元”,着手建立单机经济核算体系。
针对水泥车、防砂泵车、油水罐车、吊车、卡车、拖车等14种具体车型,他们构建起特种车辆、运输车辆、自用服务车辆为考核主体的分类立体成本经营考核预算体系,确定设备利用参数、成本项目参数和经济技术效益评价指标等3类16项考核指标,锁定成本发生的驱动因素和控制点。
燃料和材料费用是特车大队最主要的两项成本指标,占到变动成本的70%。这2项指标,也成为大队单机核算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构建起燃油消耗模型,将所有车辆统一为单动力(通用车辆等)和双动力两大类,统一使用“行驶路程耗油”和“工作运转耗油”两个模块。将车辆的运行公里数和运转小时作为工作量统计基础,以百公里耗油、额定功率、燃油消耗率和运转工况(负荷率等)作为数据基础,将车辆新旧程度、工作环境、季节温度等因素作为调整参数综合考虑,进行燃油消耗测算,为运输车辆和多种特种设备搭建起统一的燃油消耗评价平台。构建材料消耗模型,将车辆配件分为四个类型,其中总成及突发损坏性生产运行材料、技术创新及改造材料、安全隐患治理及改造材料三类由大队控制,而规律性生产运行配件,如柱塞、电瓶、轮胎等,消耗量与工作量基本成正比,且受控程度较高,能够体现单机操作人员的管理责任,是单机考核的重点。运行中,由基层队根据大队下切的材料预算指标,按照材料费和工作量(劳务收入)的配比,综合考虑单机特性、运转环境等因素,参照历史消耗数据,为单机分配百元劳务材料费消耗指标。
模型建立后,特车大队依据设备的基础数据测定出设备的应消耗成本,建立纵向到单机、横向到全员的《预算模板》,并以此为依据拟定配套制度和考核措施,从源头入手抓牢每一分钱。
“单机经济核算体系”,细化了预算编制,严格了过程控制,规范了消耗流程的监控,在月度、季度的周期考核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不再模糊了,考评更加科学化、精细化。特别是实施的“三对比一落实”燃油控制法和“百元耗材”材料控制法效果尤为突出。“三对比一落实”燃油控制法就是为车辆办理〈单机专用油卡〉,将单机运转公里、运转小时、劳务收入分别与油量进行对比,对发现的问题逐级落实,做到每周一预警、每旬一分析、每月一考核。为确保该控制法的有效性,重点做好三方面的工作,即严格落实单机单卡制度,要求单机卡油量加完后,根据工作需要,方可持单位负责人签字的申请单和公卡加油;强化燃油消耗考核,每月单独对燃油进行油料兑现,超耗部分按照当月油价固定比例对基层队扣罚;强化工作量数据采集的真实性,为对比分析提供数据源保证。
“百元耗材”材料控制法则将单机每完成100元劳务收入所投入的材料费作为考核指标,建立〈单机配件档案〉、〈单机材料消耗分析台账〉,将消耗产出比值与操作人员效益工资挂钩。工作中,对每一台车消耗的配件进行认真记录,为投入产出分析和成本精细化管理提供翔实的基础资料。
“单机经济核算体系”的实施,使职工们的效益账越算越细,节油降耗的秘诀层出不穷,降本增效的新亮点不断地涌现。
特车大队平均每月要为准备大队卤水站拉运卤水25车,四中队鲁E67277罐车司机刘光辉,经常利用在作业西区周边井施工后的有利时机,直接去呈口拉运卤水,每次可为中队节约8-10公里的路程消耗。原来,斯太尔罐车平衡悬架拉臂一一旦损坏,就需要更换整个总成,现在为节约成本,这个大队购进推力杆修理包,借助自制专用折卸工具,对平衡悬架拉臂的尼龙套等易损件进行更换,每次可节约材料费500多元。“更为重要的是,‘单机经济核算体系’在设备的优选配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车大队大队长高全新说。
哪些车型更适合?更经济?通过“单机经济核算体系”实施1、2年的数据积累,他们在积极寻找孤岛地区最适用的生产车辆、设备。
孤岛油区大部分井深在一千至两千米之间,进行洗井施工时,特车大队有350型洗井车和400型水泥车可供选择。经测算,350型洗井车功率较小,但压力和排量能够满足70%的施工需要,成本消耗低。400型水泥车性能好,但用于一般的洗井施工却比较浪费。因此,他们根据测算结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按照每次施工要求选择,让每台车辆既发挥最大功效,又实现最低消耗。
特车二中队利用单机经济核算系统每季度对所管设备的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认真分析,一是分析投入产出情况,掌控可控成本与劳务收入之比,二是分析设备单耗和设备运行效率,对投入高、产出低的设备提出管理建议。2010年,这个中队通过开展单机经济效益分析,在下半年提出对消耗非常高、老化严重的中压机鲁E60072和胶轮挖掘机鲁企1030停驶的建议,经大队生产和机动部门落实后实施。此外,这个大队根据测算结果,也于2011年年初果断地停用了1辆16吨和2辆25吨成本消耗明显超过劳务收入的吊车。
“单机经济核算体系”的运行,为特车大队带来了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2010年,这个大队全年平均万元劳务燃料费投入较2009年降低3.97%。材料费降低0.93%,2011年以来依然保持下降趋势。
经济核算 篇6
关键词:施工企业项目经济核算管理办法
0引言
项目经济核算的原则和项目经济核算活动,主要是由公司直接管理。经济核算的主要内容是产品的售价与制造成本。这两项工作内容的责任部门是由管理和生产的各相关部门来完成的。要作到责、权、利分明,现将生产经营和管理经营相对的分开来操作,将这两个系统都纳入经营效益的制式下,这种制式是将不同性质的指标分解到不同的部门和单位。在执行中使这些负责完成指标的部门和人都进入市场,都在市场竞争中去完成经营效益指标。完成指标的好坏直接关系到部门和个人的分配,在分配中要贯彻企业是利益的中心这个原则。
项目经理部制造成本的核算办法包括四方面内容:核算期、项目收入确定、项目支出确定、项目制造成本核算。
1核算期
按月度作为核算期。每月核算期从上月的二十一日至本月的二十日。
2项目收入的确定
项目工程责任合同收入的界定。一般施工项目分项工程实物工程量,以经营科提供的投标单价,加上增减变更和签证为计算基础。
项目工程核算对象的划分。一般应以单位工程作为核算对象。项目部承担多项单位工程的除仍以单位工程作为核算对象外,每月还需编制项目部制造成本汇总表,核算中对共同使用又不能直接划分计入单位工程的费用可选定分摊方法,按所选用的办法分摊计入各核算对象。
项目完成量统计。一是各项目部计量员建立项目统计完成量台账及按照投标的分项工程项目建立计量完成量台账。二是月度完成量的统计方法和要求,公司的经营部门在月后25日进行月度工程量的统计,其中对完成分项工程部分内容的分项项目(未完施工)只统计项目,不统计完成量。经营部门按照统计结果编制实物量报表,实物量报表的编制要对应投标清单的分项工程序号和分项工程名称,并于27日之前编制完毕,根据实物量报表编制统计汇总表,上报公司领导,要求经营部门根据统计结果,报出当月实际完成的形象进度和工作量,此数字与最终决算允许有小量的调整。
每月统计完成实物量的分析。公司经营科按统计完成的分项工程实物量进行分析,一般在27日至30日完成,将分析表报财务科。人工工日和人工费按分项工程分析,所采用的人工单价是公司统一制定的人工工日单价。主要材料的分析按分项工程分析应耗量和费用。其它材料按月度汇总其它材料费,不分析分项消耗量。周转材料费和机械费按月度汇总周转材料费和机械费。
在上述分项工程分析的基础上作出当月的实物工程量汇总。
3项目支出的确定
本月总支出为已完成分项工程实物量所消耗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的总价值,再加上发生在为完成分项工程以外的各项费用消耗,是项目的总支出。
一是人工费消耗。人工费消耗的统计依据是构成本月统计生产工人的工目和分包单位月度结算。计算办法是:消耗的工日数×公司制定的统一单价。
公司财务部门按月计算,并向财务总监提供<工资汇总表>,由财务总监进行核算。
二是材料费消耗。材料消耗包括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消耗性材料、周转材料及工具用具。其中,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费的统计依据是构成统计完成量的分项工程的领料单和构成统计完成量的分包工程的领料单,计算办法是:所消耗的材料量×材料的单价;消耗性材料费的统计依据是消耗性材料的领料单,计算办法是:所消耗的材料量×材料的单价,计入相应的成本分项;周转工具租赁费、摊销费、预提摊销费以及工具用具使用费,分别在26日前由出租方按项目签证的领退凭证按计价规定编制结算单交财务科。预提摊销费按当月租赁费的15%预提。租赁费按公司内部租赁价格计算,摊销费按有关规定计算。每年六月、十二月或项目调转,材料清场时,进行周转材料的盘点,对丢失的要按价赔偿计八成本,冲减预提摊销。
采购、领料的管理与要求。一般情况下,项目工程材料的采购、调料、外协加工定货工作,均由公司材料科负责实施,工程项目在开工前十日由公司经营部门向项目材料员提供该工程项目的材料预算总量。项目材料人员每月25日前编制季、月材料需用计划,一式两份报分公司材料科,并按计划向公司材料科办理材料转库手续,转库单的第二联作为项目材料人员的记帐凭证。水泥以及地方材料均由公司材料科实施定点采购,直接进入项目工地,并由项目材料人员进行验收,公司根据项目材料人员的签证开具采购进料单,作为项目进料记帐的依据。
项目材料消耗依据施工预算严格控制,以领料单作为材料消耗凭证。领料单的填写应要严肃认真,按分项工程核算的主要材料领料单应明示出分项工程序号、分项工程名称、材料编号、材料名称、规格、型号、单位、数量等内容,签字齐全有效。
领料单由项目材料人员交材料会计划价、记帐,划价后材料会计交财务科。项目材料人员对领料单,要妥善保管不得丢失,每五天向材料会计递送一次,不得延误。
项目材料人员要坚持做好月盘点工作,做到帐物相符,材料月进料及消耗表每月25日报公司材料会计。
三是机械费消耗。机械费消耗包括机械的租赁费、机械摊销费、电费、机械耗用材料费。其中,机械的租赁费、机械摊销费由机械科在26日前将出租方按项目当月使用签证或使用合同,按计价规定编制的结算单交财务科。机械耗用材料费指用于机械保养、日常维修所耗的材料、油料和配件。机械耗用材料费的计算办法是:消耗的材料量×材料的单价。
4项目制造成本的核算是公司财务核算的组成部分,公司财务总监具体负责项目制造成本的核算
核算数据的月传递流程。项目部计量部门25日向公司经营部门提供月统计完成实物量以及分包工程的月度结算单;经营部门根据实物量统计表作人工、材料、机械的费用的分析,30目送财务总监:劳资部门30日向财务科提供生产工人工日统计、材料部门26-30日向财务科分批提供领料单,26日提供周转材料租赁费、摊销费、工具用具使用费等凭证;机械部门26日向财务科提供属于机械费方面的有关凭证。财务部门在5日向财务总监划转按责任合同应由项目经费下列支的支出。
财务总监于7日前完成核算,编制出项目工程制造成本表、资产负债表、损益表、费用表及文字分析报告公司领导。
核算方法。建立项目计量收入统计台帐、分项工程人工费实耗登记卡、分项工程主要材料实耗登记卡、项目工程实耗登记卡、实物工程量工料分析核算表和项目制造成本表等,分别记载项目收入、实际消耗及其对比情况。
分项工程人工费实耗登记卡,财务总监对劳资部门提供的人工工日汇总,登录。
分项工程主要材料实耗登记卡是指,由财务总监对材料部门提供项目的全部领料单、材料月结表、自有周转材料摊销分配表、工器具使用费分配单、周转材料损耗预摊分配单进行格式符合性审查合格后,依据材料核算品种分类表的材料分类将领料单分类,凡属于按分项工程核算的主要材料,将当月的耗用数量登录至《分项工程主要材料实耗登记卡》,登录完毕后按计划价相应汇总材料费。不按分项工程核算的其它材料及在材料费成本子项外核算的材料汇总登录至《项目工程实耗登记卡》。登录后进行月汇总。对未完施工领用的材料不计入当月耗料,但要统计未完施工材料费总量。
项目工程实耗登记卡,由财务总监依据材料、机械、劳资、财务各部门提供的凭证将项目当月所发生的其他材料费、周转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和项目经费登至《项目工程实耗登记卡》。
经济核算 篇7
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及不足之处
1.1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异同
(1) 解决的主要问题, 焦点不同。生态经济主要解决由于大规模工业化发展所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要求在保证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 积极按照生态发展规律去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发展环保性产业, 减少环境污染, 加强环境保护;循环经济则是考虑按照生态学产业生态食物链的法则, 构建资源循环高效利用的体系, 提高利用效率, 减少废弃物排放;低碳经济则是降低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促进经济持续发展;绿色经济是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 保障人类社会发展的健康、公平、和谐, 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实施绿色发展[1]。
(2) 价值取向不同。生态经济的价值取向是有效控制污染, 倡导发展环境友好产业, 实施清洁生产, 建立环境与生态重建保护体系;循环经济则倡导建立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体系, 让资源在产业发展过程中不断循环利用, 实现废弃物的低排放、零排放;低碳经济则是要求优化能源利用结构, 多利用可再生能源, 促进能源的高效利用;绿色经济则是强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实施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消费, 让人类与自然实现共同发展。
(3) 理论基础的侧重点不同。生态经济侧重于将生态学与经济学经合起来, 以生态学的有关理论来指导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以期实现经济发展体系与生态发展体系的共振;循环经济侧重于利用生态经济学的理论, 运用生态物质循环的基础理论 (食物链理论) 来指导建立闭合循环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构建资源在生产体系内部循环利用的闭合系统;低碳经济侧重于将能源经济学应用与产业发展的能源利用结构调整, 着重于优化能源利用结构;绿色经济侧重于将环境经济学、生态学、社会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经济发展, 使得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人类生存环境。
(4) 本质内涵表述相同。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与绿色经济, 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内涵表达, 都倡导发展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体系、提倡保护生态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生态保护与社会进步的统一。四者都是从结构和机制入手, 以新思维、新办法解决日渐明显的全球性资源环境劣化和气候变化问题的新举措, 针对的问题均是相对于传统的落后经济发展模式。
(5) 最终的发展目标相同。即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类之间及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 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共存。
1.2 生态、循环、低碳与绿色经济的不足之处
每种经济形态都是为解决针对性问题, 在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背景下产生的, 也就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研究视角的狭隘性、内涵目标的重复性以及实践发展的模糊性三个方面。
(1) 研究视角的狭隘性。纵观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 提出的背景不同, 理论基础不同, 解决问题不同, 但是本质内涵和发展目标确是相同的。这些经济形态都是随着发展问题的出现而出现的, 存在“时效性”。几种经济形态总体上是针对不同问题产生, 实质上则是解决人类发展与自然发展的统一性问题。不同的形态从不同角度去表述, 去提出解决这一主要问题的措施。所以, 研究视角是存在狭隘性的。
(2) 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一是都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好人类依赖于生存的自然环境, 这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本条件;二是都要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 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效益, 特别是稀缺性资源;三是都要求以生态学相关理论与方法构建经济发展体系, 使得经济发展的废弃物排放在生态环境的自我溶解能力范围, 以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四是都要求经济发展中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实现人类发展健康与生态发展健康的相统一。
(3) 实践发展的模糊性。由于内涵与目标的重复性表述导致实践中存在模糊性发展问题。严格说来, 几种经济形态都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不同渠道、不同程度。但是, 实践中管理者往往找不到具体的方向, 而没有真正实现某种经济形态的发展, 实质上, 无论发展哪一种经济, 都可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的持续化发展这一共同目标。经济发展实践需要统一的发展理论, 这种理论能够有效反应不同经济形态的具体内涵、原则与目标, 又能实现理论与实践发展的统一性。
2 超循环经济理论的提出
2.1 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 (Hyper cycle) 理论是曼弗雷德·艾根 (Manfred Eigen, 1927-) 结合分子生物学、信息论、进化论、非平衡热力学的成果而提出的, 与耗散结构理论、突变理论、协同论齐名的关于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艾根侧重考察了生物化学中的各种循环现象, 他把循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反应循环。即在反应循环过程中, 存在反应物S, 通过催化物E的作用, 生成了产物P。在反应过程中, 催化物E先与反应物S形成中间产物ES, 然后进一步反应后转化为产物EP, 最后催化物分离出来, 剩下产物P;这样一个循环称为反应循环。第二层次:催化循环。作为比反应循环更高一级的循环, 化要求反应循环过程中至少存在一个环节是自催化反应, 即至少有一个中间产物是自催化剂, 而自催化系统或者说是简单的自我复制单元的循环, 就是一种催化循环。第三层次:超循环, 即由小循环构成的大循环。简单的说, 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就是超循环。在这个超循环组织中, 每个单元既能够自我复制, 也能够催化其他单元的自我复制[2]。
总之, 超循环理论认为, 反应循环是一个自我再生的过程, 催化剂经过一个循环过程又再生出来;催化循环是一个自我复制的过程, 产物自身作为催化剂又指导反应物再生出产物来;超循环不仅是自我再生、自我复制, 还能自我选择、自我优化, 从而向更高的复杂循环形态进化。超循环理论不仅在自然科学领域适用, 也适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因此, 艾根将“超循环”作为其理论名称, 认为是“一个自然界里的自组织原理”[3]。
2.2 超循环经济的基本内涵
超循环理论有三个层次: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 每个层次都是严格有机的联系着, 是相对独立又有机统一的整体。由此, 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发展的基本要求, 提出超循环经济的基本概念。超循环经济就是以超循环理论为依据, 以高效、互动、健康、和谐为价值取向, 合理调控人与自然的复合矛盾运动, 科学规划、组织和管理生产、流通、消费和排放的循环活动, 持续满足人与自然健康发展需要的经济发展模式。
2.3 超循环经济的主要内容
包括三个层次的循环: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
(1) 经济内循环。即反应循环, 指经济生产体系中将资源、土地、设备、人力、技术等生产要素投入运作, 进而产生产品, 作为催化剂的要素如设备、土地、人力等投入又转化出来, 即催化剂本身不实际进入产品, 完成一个经济内循环。农户、企业的独立生产过程即是规范的经济内循环。这一相对独立的生产过程是超循环理论的反应循环理论在农业生产中的具体应用, 体现了农业生产的循环本质与超循环理论广泛的应用性及强大的生命力。在经济内循环中, 完成产品从生产、流通、消费到还原的整个过程, 每个过程都能够实现低投入、低能耗、低排放、高产出、高效率、高健康的目标, 也严格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4R原则”组织生产 (图1) 。
(2) 经济中循环。即催化循环, 根据定义催化循环是若干反应循环构成的, 反应循环本身不仅能够实现自我催化的循环, 还能够实现催化其他循环体, 即反应循环本身又是催化剂。结合经济发展的实际, 经济中循环可表述为不同区域、不同行业的经济体, 在实现自我生产型循环的同时, 作为其他经济体的催化物, 引起其他经济体的自我循环性生产。表现为循环经济产业集群 (园区) 的发展, 不同区域的经济体由于功能划分不同, 形成集聚效应, 资源共享、互为影响, 经济体之间形成上下游的产业生态食物链关系 (图2) 。
(3) 经济超循环。即超循环, 在超循环理论中指由反应循环耦合而成的催化循环。那么, 在超循环经济理论中, 指由经济内循环耦合而成的经济中循环, 即经济超循环。在现实中, 经济超循环主要体现为经济系统、社会系统、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循环问题, 在经济超循环中, 则重点是三个系统之间建立起来的物质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循环问题。由于三大系统不断的矛盾循环运动, 使得三个系统有向着良性互动、共生繁荣发展的可能性与趋势性。从超循环经济的内涵来看, 可调控生产、流通、消费和还原几个阶段的具体行为, 在制度、技术与环境的合理安排下, 实现三大系统的良性互动和健康协调发展 (图3) 。
2.4 超循环经济运行的原则与特征
2.4.1 超循环经济发展遵循的“4R”原则
超循环经济具有“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基本原则, 除此之外, 还有“再创新”的特殊原则。第一原则:减量化 (Reduce) 。从传统的、自经济活动源头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理念, 扩展到降低人对物质产品的需求, 使之合理化;第二原则:再利用 (Reuse) 。从传统的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一物多用的理念, 扩展到基础设施与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以他处废弃物为原料的“再制造”产业、尽可能利用可再生资源替代短缺资源。只有这样, 才能做到当代留给下一代不少于自己的可利用资源, 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第三原则:再循环 (Recycle) 。从传统的生产中的废物被利用为生产原料的理念, 扩展到把传统工业经济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的开放链孤立产业体系, 改造为提取原料———制造产品———排出废物———变为另一种产业的原料的循环产业体系;第四原则:再创新 (Reinnovation)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组织创新, 往往可以使资源实现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要求。一是对投入物能耗、效率和环保性质的再思考再创新;二是对循环过程的效率作用进行再思考再创新;三是对循环结果 (产品) 品质、健康水平、产出水平的再思考再创新;四是对废弃物水平、品质的再思考再创新。总体上看, 经过多次内循环、中循环到大循环系统往复循环利用的废弃物, 理论上应该“刚好”处于生态系统融解能力范围。超循环经济完全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互动、繁荣发展。
2.4.2 超循环经济系统运行特征
(1) 超循环经济发展突显的“两低一高”特征。在运行中实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两低一高”是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超循环经济也具有这一特点。实际运行中, 特别是处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两个阶段, 两低一高特征表现尤为突出。低消耗、低排放、高产出效率 (是经济学概念上的核心内涵) 表现在经济内循环和经济中循环过程上, 要求投入物尽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尽量少使用化石能源, 在现有技术水平下尽量实现低投入高产出的经济效益, 同时尽量多次循环使用资源, 建立“资源1-废弃物1-资源2-废弃物2-……资源n-废弃物n”的产业生态食物链, 多次使用、多次循环、多次创新, 最后排放到生态环境中的废弃物实现最小化、生态化、绿色化。
(2) 超循环经济发展的系统性特征。系统性特征是超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从超级循环经济的内容包含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经济超循环三个层次, 并且小层次内容经过耦合催化而形成相对高级的层次内容。可以看出, 超循环经济体系是系统性、有机性、整体性极强的概念;内循环耦合而成中循环, 中循环耦合而成超循环;三个层次的循环又不断进步发展, 从低一层次向高一层次进步。超循环经济的几个层次不仅反应经济过程, 也反应社会过程和生态过程, 需要实现经济过程、社会过程与生态过程的循环健康发展的态势, 以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全面进步 (图4) 。
(3) 超循环经济发展路径的突变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体系具有极强的系统性、有机性和整体性, 是一个既对立又统一的发展实体。在一定技术和制度环境下, 超级循环经济体是相对稳定的, 由低层次循环体构成高层次循环体, 稳定循环下去;但是, 当外界条件改变的时候, 必然会引起某一层次循环体发展路径的改变, 进而产生循环式改变, 形成超循环经济体的整体突变。这种改变可以是漫长的, 也可以的短期突变。关键在于引起变化的因素作用力的强弱。作用力较强, 则突变时间短, 反之, 突变时间长 (图5) 。
超循环经济路径的螺旋性特征。超循环经济三个层次的循环是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相互之间紧密联系着, 低层次的循环会影响中高级层次循环发展, 三个层次的循环具有相对独立性, 相互之间影响且联系, 并有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能量流的流动, 但是各层次的循环不断转化:即内循环、中循环、超循环只能从一个级别上升到另一个级别, 但是循环类型不能相互转化。根据超循环理论, 超循环经济是呈螺旋形状发展升级的 (图6) 。每个超循环经济系统中, 包含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三个系统复合而成超循环经济系统, 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螺旋式共生、繁荣、发展。
3 超循环经济的实现途径:三个层面推进超循环经济体系建设
3.1 超循环经济的空间结构
超循环经济系统开始于企业内部的生态化、清洁化生产行为, 然后扩大开来发展到较高一层次的超循环经济园区以及超循环经济网络, 进而可建立最高层次的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一体化的复合循环系统。超循环经济系统是生态化的发展系统, 由企业、超循环园区、区域性超循环经济网络和广域超循环系统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 构成;循环空间由小到大、循环层次逐渐提升, 总体上是由企业到经济、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矛盾运动。
第一空间, 由企业组成的经济内循环系统。这一空间发展的实践路径是要求实施清洁化生产, 这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基础性条件。清洁生产的实施程度应该达到“无公害产品”的初级清洁水平、“绿色产业”的中级清洁水平, 进而实现高级清洁化生产水平, 如“有机农业”。但是, 鉴于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地位, 在这一经济发展阶段, 清洁生产是在满足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实施的[4];第二空间, 由区域经济中循环园区构成。其发展实现路径是建设生态化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部分地要求园区进行技术改造、试点超循环经济产业园, 也可构建新的超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按照“减量化、再循环、再利用、再创新”的原则, 在“W模式、G模式、H模式”[5]的指导下, 构建符合现代发展要求的产业园区;第三空间, 广域性超循环系统构成, 包括经济系统、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复合循环系统。这一空间的发展要求三大系统构建复合式循环机制, 保证三个系统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循环往复, 最大限度的发挥系统和耦合功能、循环功能。实现超循环经济系统“两高一低”的运行标准, 满足人类社会与生态健康的互动发展需求。
3.2经济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企业的清洁生产
清洁生产是实现生态化的必然选择, 也是从源头、过程来解决环境污染的一个根本性途径, 同时清洁生产是超循环经济实现的载体。农业领域的清洁生产还处于起步阶段, 还属于较新的课题。本质上讲, 农业领域的生产行为对农业环境存在污染, 其对自然环境的污染和对人身健康的影响都不亚于工业污染, 甚至在某些方面会超过工业[6]。清洁生产则是解决面源污染、环境破坏的有效途径, 是产业生态化发展的根本保障, 也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前提。
3.3 经济中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超循环产业园区建设
作为超循环经济系统的第二层空间构成内容, 产业园区的循环发展路径是改造现行 (传统) 园区为超循环产业经济园区, 按照新标准建设超循环产业园区。产业园区是由企业加工商 (生产者:企业组织) 和服务业构成的一种企业化社区。在这个社区之中, 各成员通过共同管理环境有关事宜和经济事宜, 来取得更大更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获得整体大于个体的规模效益。对于超循环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 要遵循链结性、区域性、高效性和循环性原则, 包括主体选择、系统集成设计、配套服务三个方面。1明确园区的主体类型。要明确园区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还原者) , 及其在园区中的作用与位置;2选定关键种企业, 按照物质流、能量流、资金流、信息流最大化原则, 确定中心地位的关键种企业, 位于产业生态链的核心, 发挥着稳定园区的重要作用;3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按照产业生态学中的有关理论, 根据物质流、能量流、信息物、资金流的流动关系, 构建产业生态食物链, 使物质在系统中最大限度的循环流动与使用, 让废弃物最大限度的资源化、增值化、无害化。
3.4 经济超循环模式及形成路径:产业超循环园区网
作为超循环经济的第三空间结构,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层面的循环发展路径实质是建立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共生、共荣、和谐的关系。总体上看,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以经济、社会和生态为背景, 按照产业生态学有关理论与方法, 合理界定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以资源 (原材料、副产品、信息、资金、人才等) 的消费纽带形成具有“资源———产品———消费———废弃物———资源———废弃物 (无害化) ”的发展共同体, 由一条条仿真的“生态食物链”组成, 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在三个系统间的循环流动, 实现三个系统的共生繁荣、互动发展。一般来说, 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有两种形式来组建, 一是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二是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6]。
(1) 区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这种组建模式不同于一般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也不同于一般性副产品交换。而是将一个园区视为一个企业 (或者不动产) 来开发并加以运作, 与其他资源 (产品、废弃物) 互补性、替代性园区一起, 寻求更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个或几个园区可加入一个网, 一个网也可能包含传统园区、一般企业和新建的产业超循环经济园区, 网内成员相互合作, 可增强其绩效并表现创建共享的服务与设施 (图7) 。
由图7 所示, 独立的企业、现代园区和传统园区共同构成了区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 在这个网中, 一个企业的废弃物可能被另一个企业利用为生产资料, 而这个企业的废弃物又被其他企业利用, 就实现企业之间的副产品交换, 极大减少环境污染, 最后实现废弃物的最大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2) 广域性产业超循环园区网.广域性产业超循环经济网是指导按照产业生产区域、发展区域的实际情况, 根据产业发展的优势、特色, 和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关系建立起大组团、大特色、大分工的园区发展模式。各大组团的园区之间又存在物质流、信息流、能量流动的交换, 以取得更大范围、更多程度、更大可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这种模式一般要求产业特色互补、交通便利、按照生产、流通、消费、还原的功能进行组团式发展。各园区组团也是形成共荣、共生、互动和谐发展的格局。同时, 广域性水循环、大气循环都带有极大的外部性, 小区域的产业循环经济网络很难实现良好改变, 必然借助大范围、大区域、大合作的模式下, 有较强的融合协同能力, 才能在一定时间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良性互动和协调发展。
摘要:系统研究了生态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几种经济类型的异同与缺陷, 认为几种经济形态存在视角狭隘、目标内涵的重复性表述、实践指导性不足、发展界限模糊等问题;结合超循环理论中的反应循环、催化循环和超循环概念, 提出了超循环经济的概念模型、内涵特征、系统结构、运行原则, 从经济内循环、经济中循环与经济超循环三个层面, 提出了“实施企业清洁生产、构建超循环经济园区和区域性超循环经济园区网”的三大实现途径。超循环经济概念的提出, 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规模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超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
参考文献
[1]杨运星.生态经济、循环经济、绿色经济与低碳经济之辨析[J].前沿2011 (8) :94-97.
[2]沈小峰, 曾国屏.超循环理论的哲学问题[J].中国社会科学, 1989 (4) :185-194.
[3]艾根·舒斯特著.曾国屏, 沈小峰, 译.超循环论[M].上海译文出版社, 1989.
[4]方淑荣, 游珍, 蒋慧, 等.生态化: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 31 (1) :43-46.
[5]朱玉林, 何冰妮, 李佳.我国产业集群生态化的路径与模式研究[J].经济问题, 2007 (4) :48-50.
浅谈班组经济核算 篇8
企业内部管理的好坏, 决定其外部市场占有份额的大小, 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那么从何入手来加强内部管理?由于企业的各自情况不同, 其着力点虽然各异, 但实施过程控制, 强化班组核算, 不能不说是一个较为实际的切入点。大家知道, 班组经济核算是指以班组为单位, 对生产中的投入与产出进行经济核算, 将工作量 (产量) 、成本、费用、盈亏、质量, 安全等责任指标分解, 落实到班组或个人, 借以控制费用、降低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的经营管理方法。它是企业全面经济核算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责任会计的一种具体应用形式。这就告诉我们, 班组经济核算,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中控制成本的手段, 应该而且必须贯穿于生产经营的全过程, 并不断得以强化, 才能打牢管理基础, 使降本增效变成现实。
既然如此, 从财务管理的角度去分析和研究班组经济核算工作, 其目标便是:最高的收入-最低的成本=最大的效益。为此, 作为企业财务管理人员, 必须深入实际, 从“账房”中走出来, 参与到企业管理中, 承担起指导和监督班组经济核算的责任。这样, 从基础抓起, 实施过程控制, 才能在源头上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为, 班组经济核算虽然作用很大, 但在具体操作中, 由于生产班组人员多为技术工人, 对经济管理知识相对缺乏, 加之生产的连续性作业, 致使许多班组无从下手或无暇顾及, 即使进行了核算, 也是零打碎敲, 毫无系统性而言。所以, 对班组经济核算工作需要指导下的规范和监督中的强化。
那么, 怎样才能加强班组经济核算工作, 使之真正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笔者结合工作实际, 仅从企业人事管理的角度谈点个人看法。班组经济核算是企业经济核算的基础, 其功能就是通过对班组生产活动的记录、分析、比较, 从而揭示矛盾, 提出措施, 挖掘潜力, 达到提高产量、保证质量、降低成本, 最终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目的。简言之, 就是围绕班组分属的生产工作范围的最低成本和最高收入中的各要素进行对比, 按照木桶理论找出最短的那块木板, 对症下药, 实施整改和控制, 以保证木桶的最大盛水量。其基本步骤是:
一、设置班组核算人员
班组经济核算, 是实施过程控制的一种手段, 带有一定的经济管理知识和算术技术。因此, 从事这一工作的人员, 需要具备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以及一定基础的文字表达能力。所以, 要在班组内选择文化水平较高、能够进行微机操作的人员担任专 (兼) 职核算员。
二、明确班组核算内容
核算内容的确定, 事关成本控制的成败。因此, 要分析班组分属的生产收入和成本、费用等要素, 结合企业年、季、月度主要工作目标和下达给本班组的各项具体任务来选择重点, 抓住主要矛盾, 确定其核算内容。影响企业收入的因素有, 研究成果的数量、市场化程度、项目回款率等;影响企业成本因素有, 材料消耗量、工时利用率、设备完好率、安全指标、管理费用等。据此, 其科研班组便应将成果数量、市场化程度、材料消耗、工时利用率、设备完好率、管理费用、安全指标等作为主要核算内容。
三、选择班组核算形式
班组经济核算形式, 可根据各班组的工作性质、管理特点进行选择和确定, 一般为以下三种形式。
1、以班组为单位的综合经济技术小指标核算。
如承包内的成果数量、市场化程度、材料费用、工时利用率、管理费用和安全指标等。运用这种形式, 要根据企业考核规定的时限, 结合班组的实际情况, 以确定年、月、日核算时限, 并制成表格进行分析。
2、按工作流程进行上下道工序的岗位指标核算。
即模拟市场化运作, 以工序或岗位为核算单位, 对每道工序或每个岗位进行分开考核, 并列表排序, 使之形象透明地反映出成本控制情况, 便于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 不但进一步的细化了管理, 而且从中也强化了员工的市场意识。
3、抓制约因素进行关键环节的单项指标核算。
这一核算方式, 主要是针对班组生产过程中成本控制的薄弱环节, 采取跟踪式阶段性考核, 并将考核结果进行类比分析。如某一阶段的科研成果数量相同, 而耗材、耗能却不同。对于这种情况就要进行分析比较, 并从中找出原因。以便采取控制措施。
四、完善核算基础资料
班组经济核算是细化管理的一种形式, 为了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 必须系统化规范运作。这就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项基础资料, 为经济活动分析提供依据。为此, 要根据班组核算的内容和方式, 做好基础资料的收集管理工作。如, 原始记录、台账、统计图表等。有了这些基础资料, 既可以与控制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又能够有针对性地指导生产。
五、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根据对生产过程中各项数据资料的记录统计, 与企业下达的计划指标、同行业班组和上期经济核算情况进行对比, 便不难揭示出本班组生产中存在的主要矛盾, 找到收入因素或成本因素上存在的正反两方面的变化。即收入的增加或减少, 成本的降低或升高。如是积极的变化, 则应总结经验、推广交流;反之, 必须吸取教训, 制定整改措施, 以加强生产管理中的薄弱环节, 达到堵塞漏洞, 挖掘潜力, 获取最大效益的目的。班组经济活动分析可按以下方式进行。
1、确定活动时间, 定期进行经济活动分析, 对制约因素或突发问题要及时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题分析。
2、选择活动内容, 根据内容变化进行分析, 在基本没有变化或没有突发问题时, 可组织员工提出降本增效或提高工时利用率等措施。
3、召开分析会议, 公布经济核算结果, 组织员工进行讨论, 找出形成这一结果的原因, 从正反两个方面吸取经验教训。
4、通过计算比较, 提出应该坚持或改进的措施, 做好记录, 限期完成, 下次活动时检查落实情况。
六、加强班组核算管理
企业财务管理人员, 要加强对班组经济核算工作的指导和监督, 及时总结经验, 纠正工作中出现的偏差, 积极创造条件, 对班组核算实行过程控制, 帮助班组核算员在比较中掌握分析方法, 通过分析能够抓住症结, 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 以指导班组的生产, 使之真正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
摘要:班组是企业的细胞, 是其全部工作的落脚点。关注企业的经营效果, 便不能不重视班组的经济核算。因为, 这项工作直接关系到生产成本的能否降低, 左右着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过程控制,班组核算,降本增效,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滕雯.有效运用班组核算和经营分析实现企业精细管理[J]现代商业, 2010, (05) .
经济核算 篇9
1 发展特色经济是青海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首先, 青海的省情决定了经济发展必须在选择特色上下工夫。青海地处偏远, 区位条件差;自然条件严酷, 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薄弱, 交通通信不畅;科学教育落后, 人口素质偏低。这些都给经济发展带来了直接的影响。青海的经济发展特别是产业构成如果不突出青海特色, 与外省趋同, 那么肯定会在竞争中处于相对劣势, 产业发展的路子势必越走越窄。同时, 青海地域辽阔, 省内各地区之间差异性也很大。因此, 青海以及省内外不同地区应当对产业发展进行区域调整和区域布局, 突出地方特色, 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 这样, 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并逐渐发展壮大。
其次, 青海的资源决定了我们有条件在发挥特色上出优势。青海地处世界屋脊, 由这一特殊地理位置所决定, 它具有独特的自然地貌和海拔高度, 不仅山川藏珍、戈壁埋矿, 而且具有其他地方少有的高原特殊气候和在这一气候条件下派生的珍稀生物资源, 有在全国独具优势的水电、盐湖资源, 独特的畜牧草地资源, 太阳能、风能资源, 独树一帜的高原地貌景观, 众山之巅、众水之源和颇具特点的民族文化、人文景观等。这些丰厚的特色资源为青海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只要善于开发这些优势资源, 就能够形成具有青海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依据省情, 青海特色经济的构建可以从四个方面展开。第一, 着力发展壮大盐化工业, 逐步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第二, 重点发展中藏药业、绿色食品业、有机食品加工业和高原生态农牧业, 逐步形成国内具有影响力的产业链。第三, 发展水电、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和特色高新技术产业, 逐步形成在西部地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经过努力, 最终形成世界高原生态基地, 全国盐化工加工基地, 中藏药生产基地, 西部水电——高耗能工业基地和石油天然气开发基地。第四, 以发展特色旅游业为龙头, 经济推进现代服务业。在保护自然生态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 有规划、高起点、高水平地面向市场开发各类旅游资源。
2 发展生态经济是青海经济持续发展的根本选择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 也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经济与生态, 二者是相辅相成、水乳交融、互为条件的关系。生态系统对经济活动有着极大的制约能力, 经济要想求得可持续发展, 必须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系统, 发展生态经济。生态经济是以保护和发展生态产业为核心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具有生态系统性、公共性、全球性、持续性的特点。
青海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 是亚洲孕育大江大河最多的区域, 起着江河水文循环的重要作用。青海生态又十分脆弱, 水土流失、沙化现象日益严重。尤其是湟水流域、青海湖流域和三江源地区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已经成为青海发展特色经济的严重阻碍和最大的隐患。因此, 在青海未来的发展中必须把保护和建设生态作为根本任务。
青海生态总的看是在经济发展滞后的情况下不断恶化的。解决这一问题, 关键还是在于加快生态经济的发展, 把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一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力度。草业的发展是一个国家的农业走向现代化的标志。草业的发展可以兴起一个大产业, 推动产业化发展。种草本身 (从种草到加工、储存、销售、繁育草籽) 能创造出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拉动畜牧业。草既是经济作物, 又是生态作物;既可以体现长远的生态效益, 又可以当年转化养畜, 实现眼前利益。搞得好, 就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农牧民治理改善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因此, 要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扶持, 加大力度, 不断扩大退还规模。这里关键是要搞好规划, 把种草种树同结构调整、产业化发展结合起来, 退耕还林还草, 恢复生态, 发展畜牧业。
二是大力发展高效农牧业、促进生态保护和治理。在退耕还草的同时, 要把着眼点放在高效农牧业上来。要围绕结构调整和特色农牧业经济大搞设施农牧业, 在牧区进一步加大力度建设防灾抗灾基地, 种植高产优质牧草, 利用温棚种植根茎类作物, 大搞牛羊育肥、自繁自育, 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改放牧为圈养。在农区把种草和种植经济林结合起来, 进行牛羊育肥和西繁东育, 支持发展农畜果菜加工业, 鼓励发展新的高收益产业, 开辟更多的收入增长渠道, 对农畜产品龙头企业给予更加优惠的政策, 带动广大的农牧民获得更高的市场效益, 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发展道路。
三是积极推动农牧区能源结构调整。我省电力、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 在农村牧区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推广用电用气取暖、做饭, 替代传统的烧柴烧草习惯, 把林草效益转化为养殖效益, 这对保护生态, 净化空气都有重大意义, 应选若干地方进行试点, 总结经验, 逐步推广。
3 发展循环经济是青海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战略
循环经济是人类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规律建构的经济系统, 并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去。其特征是自然资源的低投入、高利用和废弃物的低排放。所有的物质和能源在这个不断进行的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地利用, 以把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循环经济使环境合理性和经济效率性得到了有效的结合。青海经济的发展, 更迫切需要循环经济。
青海循环经济实践中, 较成功的经济体有锡铁山铅锌矿循环经济共生企业群, 其产业链主要由西部矿业公司锡铁山分公司铅锌矿及选矿厂、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的硫酸厂、中汇矿业铁金矿、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大柴旦硼矿、大柴旦地区的八家硼酸厂以及拟建的硼镁肥厂和余热综合电站组成。根据核心产品特点, 该产业链中包含以锡铁山铅锌矿开采为核心的铅锌矿生产生态工业群落、以青海创新矿业公司硫酸产品为核心的硫酸生产生态工业群落和以海西化建有限公司水泥生产厂为核心的水泥生产生态工业群落。该企业群每年产生1000余万元的循环经济效益, 同时也带来了良好的环境效益和显著的社会效益。
青海发展循环经济, 主要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废弃物排放量为目标, 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 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 加强法制建设,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促进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为此, 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和原则, 规划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强化政策导向, 营造发展循环经济的法制环境;加强组织领导, 形成发展循环经济的管理体制机制;以矿产循环发展为突破口, 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以保护与开发并重, 大力推进生态工程建设;加强废物回收利用, 积极开展城市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突出重点, 加快制定推进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型生态农业,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立循环生产技术体系, 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技术支撑;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发展循环经济的意识。
参考文献
浅议非正规经济核算 篇10
“非正规就业”最早出现在1972年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肯尼亚就业报告中, 该报告把那些小规模的、不经国家管理、甚或是被国家法规压制的企业、小贩、木匠、修理工和厨师等“穷忙人员”看作是非正规就业。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 国内外学者对非正规就业这一概念已基本达成共识:非正规就业也称非正规经济, 它不是一种边缘现象, 也不是贫困的代名词, 而是生产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其核心特征是不受制度的约束, 非正规经济除了包括非正规部门就业还包括正规部门的就业人员所从事的非正规活动——第二职业 (家教等) 。
为了彻底搞清楚非正规经济的概念, 有必要对非法经济、地下经济、未观测经济以及正规经济等相关概念进行比较解析。地下经济是为了逃避税收, 而非正规经济不是出于上述目的, 因为国家本身并没有要求该部分经济单位交税;非法经济是指那些由法律禁止的活动 (贩卖毒品、枪支等) 或那些本身合法但它们由未经许可的行为主体进行时却成为非法活动 (没有营业执照的行医者) 的生产。“非正规经济”、“地下经济”、“非法经济”、“为自身最终使用的生产”和“由于数据收集方案的缺陷而遗漏的生产”共同构成了未观测经济的五个组成部分 (OECD) 。
相对于正规部门而言, 非正规部门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1) 较低的组织水平, 规模很小, 劳动关系建立在临时就业、亲戚或个人以及社会关系上, 而没有建立在具有正规保障的合同协议上。 (2) 在资本金很少和低水平技术的条件下运营, 一般没有固定的劳动场所、正规的劳动时间和必要的安全卫生条件。 (3) 从业人员多处于就业不稳定和缺少社会福利保障的状态。 (4) 大多是未登记注册和未纳入官方统计的单位, 现有的行政管理和法律法规难以覆盖, 很难享有得到贷款、正规培训、公共服务和法律保护的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 我们不能把非正规经济和正规经济截然对立起来, 因为它们是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证明, 一方面, 由于非正规经济的低成本生产, 正规部门往往会通过把生产量分包给非正规企业来规避制度约束, 这样一来, 正规经济的发展便会刺激非正规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 由于国家对正规经济的各项优惠政策的支持, 非正规经济的资本和规模达到一定水平之后, 便会尽最大可能进入正规经济行列中去。由此看来, 想要彻底搞清楚非正规经济和正规经济之间的相互作用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二、非正规经济的发展现状
2012年11月14日, 世界各地庆祝了第一个国际街市商贩日 (the International Street Vendors Day) 。从今年开始, 以后每年的11月14日便成为一个呼吁人们关注街头商贩们的日子, 设立这个节日的初衷就是让人们意识到非正规经济对国家发展的贡献和创造非正规经济人群所面临的挑战。根据2012年英国反匮乏组织 (War-on-Want) 调查显示, 在非洲, 以在公共场所零售商品为生的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10%—20%, 报告中还指出该人群并没有享受到国家的社会保障政策, 相反却受着社会的不屑和歧视。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 大量农民工向城市的涌入, 再加上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的大规模下岗, 直接造成了非正规私营企业的快速兴起。这些变化构成了80年代以来我国非正规经济快速扩展的直接原因。近年来, 我国农民工数量日益增多, 2012年官方统计显示农民工数量达到了2.6亿, 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从事非正规经济, 这就进一步加大了非正规经济在我国经济总量的比重。
除了上述直接原因, 引起我国近年来非正规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还有以下几方面: (1) 目前, 我国劳动力增长和城市化速度大大快于正规部门发展速度, 正规部门难以容纳社会的全部劳动力;且正规部门的就业门槛相对较高, 由于我国劳动力社会培训机构数目有限, 使得一些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较低的剩余劳动力倾向于从事非正规就业。 (2) 一般情况下, 非正规人员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相对廉价, 这就造成了非正规部门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拥有充裕的消费者市场, 这更加吸引力人们甚至有一些在正规部门工作的正规人员加入到了非正规就业行列当中。 (3) 随着人们思想观念越来越开放, 越来越多的女性进入了劳动力市场, 但是大多时候女性进入正规部门的难度较大, 这就使得大部分女性成为了个体经营者, 进一步壮大了非正规部门的规模。
三、关于“非正规经济”核算的研究述评
近年来, 我国的非正规经济发展迅速, 虽然非正规就业造成了食品安全、城市美化等问题, 但它在增加就业、维护社会和谐方面的贡献却是不容小觑的, 因此, 如何有效核算我国的非正规经济总量便成了各领域学者讨论的热点话题。笔者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发现, 高玲芬、孙淑芬 (1998) 首次全面介绍了美国普查局经济普查部提出的用于收集非正规部门数据的经验方法——从住户调查中收集非正规部门的活动信息。周国富 (1999) 系统介绍了国外对非正规经济就业人数和非正规经济规模的各种测算方法及其优缺点。关于非正规就业人数的测算方法有劳动力参与率差异法和随机化回答技术方法, 关于非正规经济规模的测算方法有收入支出差异法、劳动力市场分析法、货币分析法、物量投入分析法和财政分析法, 文章还首次阐述了适合我国非正规经济测算的方法有直接调查法 (即借助于随机化回答技术, 采用抽样调查与典型调查、个案研究等相结合的办法, 测算出非正规经济的大致规模) 和间接测算法 (即收入支出差异法) 。
刘丹丹、马长琳 (2005) 借鉴了OECD的成功经验, 认为可借助非正规部门专项调查或作为子模块附加在住户调查之上的非专项调查方式来获取非正规部门生产信息, 并推荐意大利统计局首创的“劳动投入法”来间接估算非正规部门生产规模;胡鞍钢、赵黎 (2006) 提出了“劳动生产率法”, 认为非正规部门产规模可通过非正规部门就业人数结合其劳动生产率来估算, 其估算途径与劳动投入法相似。徐蔼婷 (2008) 利用数据比较法对浙江省的非正规经济进行了估算。文章指出我们可根据常规政府统计数据、工商管理数据和普查数据这三方面数据的差异来估算出未观测的非正规经济规模。王永兴、景维民 (2010) 利用修正后的简单现金比率模型对我国非正规经济规模进行了实证估测, 得到了更符合实际的非正规经济规模估测结果。
上述文献给了我们两个提示:其一, 诸如现金比率法、收入支出差异法均属于间接推算, 其运用是建立在大量假设前提的基础上的, 并且这些方法均是从国外引进来的, 是否适用于我国的非正规经济核算还有待考究。这样一来估算结果的可信度便大打折扣;其二, 已有学者开始探索非正规经济的直接测算法 (周国富, 1999;吴涧生、左颖, 2001;惠琦娜, 2008) , 但这些学者仅仅提了一个大致思路, 并没有提供具体详细的方案, 因此本文致力于为我国非正规经济的核算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直接测度方案来。
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 (2008) 简单提及了三种测量非正规经济的方法, 分别为住户调查、基层单位调查和住户企业调查。住户调查的思路是向样本住户中的所有人搜集非正规经济方面的数据, 无需考虑被调查者的就业状态, 该方法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调查样本是否涵盖了住户活动发生及非正规部门工人所居住的代表性地区。基层单位调查的思路则是仅当在经济普查或者基本单位普查结束后才能实施基层单位调查来测量非正规企业从事的活动。因此基层单位调查很容易遗漏那些没有固定地点或者无法识别营业场所的生产单位。住户企业混合调查方法的思路是在现有劳动力或其他住户调查中增加非正规企业调查模块, 这样就可以覆盖样本住户中的所有住户企业主, 包括非正规企业主以及他们的活动。同样若采用这种方法也需要注意其样本是否充分代表了住户生产经济活动的地理分布。
基本思路是:第一步以地区抽样为基础, 实行多阶段抽样, 以获取样本住户;第二步通过住户调查获取有关人员的就业和工作状况, 调查所有家庭成员的主要和次要活动, 进而判定住户从事非正规部门活动与否;第三步重点调查非正规部门活动的情况, 并据此推算出非正规部门的总量与结构数据。在数据的应用方面, 虽然国民核算部门需要利用非正规部门的数据来核算和调整GDP生产总量与结构估计值, 但鉴于非正规部门活动主要涉及的是住户的就业和生产情况, 因此, 在大多数国家, 这部分数据的采集工作通常是由从事住户调查或人口与劳动力调查的专业统计部门承担的。
四、“非正规经济”测定方法的新想法
本文从实际出发, 把我国非正规经济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1) 没有正式登记注册的街头商贩、个体营业户, 以及从事建筑工作的季节工、短期工; (2) 正规部门的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第二职业; (3) 已在相关部门登记注册却未被统计到的职业, 如三轮车夫; (4) 学生兼职 (家庭教师等) 。
第一类:没有正式登记注册的街头商贩、个体营业户。对该部分非正规经济的核算可先利用分阶段抽样估测出从事这些职业的人数 (2013年要进行第三次经济普查, 正好给非正规经济调查提供了机会) , 再通过典型调查、个案研究、查帐等方法, 或者根据其他部门 (如工商、税务、海关、审计等) 提供的资料, 进一步估算出各种非正规经济从业人员的平均收入, 用估测出来的人数乘以该类非正规经济从业人员的平均工资, 便可估算出这部分非正规经济规模。
分阶段抽样的思想:第一阶段, 根据东、中、西的地域划分进行分层抽样, 抽取到有代表性的城市, 第二阶段, 通过系统抽样抽取若干居委会, 对这些居委会所管辖的片区进行全面的住户调查, 得到这一特定类型的非正规经济从业人数。
第二类:正规部门的从业人员所从事的第二职业。这类非正规经济规模采取专项敏感性调查, 采用随机化回答技术方法来测算。随机化回答技术试图通过在调查中使用特定的随机化装置, 使得被调查者以预定的概率来回答问题, 避免在没有任何掩护的情况下直接回答敏感性问题, 减弱了被调查者的抵御心理, 争取了他们最大限度的合作可能。
第三类:已在相关部门登记注册却未被统计到的职业。直接根据相关部门的资料统计这类非正规经济的从业人员数。
第四类:学生兼职 (家教等) 。直接采取整群抽样进行问卷调查。首先利用抽样技术随机抽取样本城市, 在通过分层抽样抽取不同层次的样本学校, 然后对被抽中学校的全部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由于本人能力有限, 上述方法并不十分成熟, 还需要投入十二分的精力继续研究。本文目的就是要抛砖引玉, 希望得到对非正规经济感兴趣的学者的宝贵建议。
摘要:随着规模的不断壮大, 非正规经济现象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首先概括总结了非正规经济的理论含义, 其次简要述评了现有的关于非正规经济的核算方法, 最后提出了一套新的非正规经济匡算方案。
关键词:非正规经济,规模,匡算
参考文献
[1]周国富.国外测算非正规经济的各种方法及其观点综述——兼论如何测算我国的非正规经济规模[J].统计研究, 1999 (04) .
[2]高玲芬, 孙淑芬.非正规部门的经验测算方法[J].统计研究, 1998 (05) .
[3]徐蔼婷, 李金昌.中国未被观测经济规模——基于MIMIC模型和经济普查数据的新发现[J].统计研究, 2007 (09) .
[4]胡鞍钢, 赵黎.我国转型期城镇非正规就业与非正规经济 (1990—2004) [J].清华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6 (03) .
[5]刘丹丹, 马长琳.非正规部门的调查及测算方法探讨[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 (04) .
[6]王永兴, 景维民.中国非正规经济规模的实证研究[J].统计研究, 2010 (11) .
社群经济与粉丝经济 篇11
社群经济和粉丝经济的确是两码事。正如罗振宇将罗辑思维带出来独自创业时所说:我这个是社群经济,而不是粉丝经济。但在我看来,至少到目前,罗辑思维不是社群经济,依然是粉丝经济。两者的区别在于:社群是一个两两相交的网状关系,用户满足/服务用户,而粉丝经济则是以某个点为中心,所有人围绕这个中心活动的明星式经济。社群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会自我运作,但粉丝经济不会。
建立社群经济其实很困难,需要很长的时间。BBS事实上就是一种社群经济——嗯,别一听到“社群”就觉得这两个字高大上得不得了,其实就是“社区”——SNS也是一种社群经济。但大多数BBS和SNS都没落了,只有少量还在运作中。我的视野里,早期玩社群玩得极好的乃是豆瓣。不过,一开始豆瓣是很有些“粉丝经济”的感觉的,创始人杨勃在刚刚萌芽的豆瓣中威望极高。后来杨勃自己主动慢慢退居幕后,以至于到了2010年,很多新豆瓣用户压根不晓得杨勃是谁。
豆瓣是相当不错的社群,它拥有数量相当庞大的小组,但要说到“社群经济”,还为时过早。豆瓣的商业化道路并不怎么顺畅,移动端更是犯了不少错误,至今它还迷茫在移动互联网的汪洋大海里。另外一个社群近年来开始崛起,那就是知乎。知乎在“社群”这两个字上表现得也相当不错,最近据说融到2000万美元,但要说“经济”二字,委实还远了些。
另外一个非常老牌的社群——这个东西实在是既社区又有一堆一堆的群——百度贴吧,最近开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宣称要大规模推进企业官方平台,以帮助贴吧这个百度非常成功但又不赚钱的产品踏上商业之路。借助百度的搜索市场份额,百度贴吧大概是中国最大的社群了,一度是个关键词就可以建吧;即便今天审核严格,“目前的百度贴吧拥有10亿注册用户,近820万个主题吧,且已经达到日均话题总量过亿,日均浏览量超过27亿次,月活跃用户数近3亿的量级,彻底刷新了中文互联网社区的新高度。”——这是百度贴吧在发布会上自己公布的数据。
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社群。搭建社群者一般隐身幕后:无论是豆瓣、知乎还是贴吧,它们的创建者在互联网圈内都有一定的知名度,但普通用户一般不会知道他们是谁。在平台上,存在着大大小小若干个“粉丝经济”。是的,社群经济是由若干个粉丝经济支撑起来的。而一个人的知名度圈起来的用户,再怎么着也只是一个粉丝经济体,极有可能是某个社群平台上的一个部分罢了。
不过话要说回来,无论是社群,还是粉丝,并不代表着哪个进化得更好,无非就是侧重点不同。粉丝经济未必多丢人,社群经济未必多新锐。做粉丝经济对主事者要求高,做社群经济则考验长期的运营能力,都是一门生意。
医院经济核算与绩效评价探讨 篇12
一、经济核算
1、医院经济的成本核算
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不仅要重视医院的服务和质量,还应对经济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依据医院决策和管理的需要,《医院财务制度》有关医院成本费用支出范围的规定,依次分配、记录、归纳分类、分配与分析医务服务中的各种费用,并提供相关的成本信息,这样的一项经济管理事项就称为医院成本核算。医院成本核算是核算药物销售、医务服务、制剂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并计算出其成本对象的单位成本(各项检查治疗的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各科室成本、医院总成本)和总成本,计算出单位成本中的间接成本和直接成本、固定成本、变动成本、总成本,以及工资支出、材料耗损的明细、医院的管理费用等等。医院经济核算真实反应了医疗活动过程中的财务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为医院的管理和经营提供了理论指导依据。目前的医院运营中,增加医院经济核算是一项复杂而系统的工程,构建完善与经济计算工作相对应的制度方式是目前的一大难题。医院各个部门必须要对经济核算中参与到的内容进行准确、详细、认真地统计,积极建设计算机网络,提高医院经济核算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医院经济成本核算的对象分别是,服务单元体成本(包括项目成本、床日成本、病种成本);部门成本(包括医护科室、临床科室、行政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的成本);院级成本(包括药品和医疗成本等)。如今,医院的经济核算具有难度大、复杂度高的特点,其主要原因是:医院成本核算其形式多样,构成内容复杂,不仅包括许多服务成本,还包括许非质化的成本,而且其成本构成因部门和单位服务性质的不同而改变。
2、传统医院经济核算
传统医院经济核算只能质化统计并核算服务类项目成本和支出,即使建立专项研究和统计,对于服务事项中的某些内容也难以准确统计,导致医院服务经济核算的局部性和不完整性,即传统医院经济核算的主要对象就是医院部门的损益。
在传统的医院经济核算里,经济因素是对医院工作人员绩效考评的首要考核依据,主要是通过对员工的财务考核来判断其劳动价值,非有形劳动的价值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被忽视了,从而失去了规范性、科学性和公平性。所以,传统的医院经济核算的绩效评价体系得出的结果不准确,难以服众,甚至对部分员工造成了负面的懈怠工作情绪,使工作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造成传统的医院经济核算存在缺陷的原因,主要包括:第一,数据统计方面缺乏科学性;第二,医院科室、机构设置复杂,各部门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以人数、收入、人次为主的分摊基础的成分,忽视了实际资源耗损费用;第三,资源配置没有得到优化,有效利用率不高,有时还会出现资源浪费的现象;第四,负责医院成本核算的人员没有专业的经济核算技能,通常都是由其他岗位转调而来,因此,医院在这方面缺乏有经验且专业的经济核算管理人才等。
3、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经济核算
我国自颁布的新会计制度对旧的会计制度进行了规范、完善和补充,同时也规范和修订了一些原有项目,即对医院科研项目、药品收入、培训任务、贷款清零等项目做了特别备注,并设置了预付款项等新旧制度过渡阶段适用的项目。同时,新会计制度对医院成本核算的个人与团队的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需要具有高水平的操作能力。
二、医院经济核算和绩效评价的重要性
我国卫生医疗领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变,也取得了相应的成就。例如,基本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保险制度的改善,机构运作规模的扩大,造成了医院各部门、体系正常运行,财务管理及财务成本核算的难度加大,传统的会计制度在这个运用过程中显现出不足。其一,随着患、保、药、医四方制约体系的形成,患者可以根据医疗设施水平、服务质量的高低、收费标准的不同等因素进行择优选择。在日渐开放的医疗政策下,部分外资、合资、私营医院由于先进的管理方式和灵活的经营手段,其竞争优势更加明显,也同时为医疗市场注入了新鲜的竞争力。其二,因为药品流通体制的不断深化改革,加大了现代医疗成本,在医院有限收入和不足的政府补助的情况下,只有降低医院的经营成本,医院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在新会计制度下经济核算的运用,建立完整、有效、合理的成本核算和绩效评价体系,使资源配置得到优化,卫生资源使用率得到提高,降低成本,医院竞争力由此得到提升。
三、医院的经济核算与绩效评价的关系
所谓绩效评价,就是指在特定的评价体系标准下,采用特定的量化指标和评价方法,定期考核个人、小组、团队、部门、机构绩效目标实现程度的一种评价体系。有效、合理的绩效评价,可以激励员工,增强员工工作积极性,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同时,也是员工岗位调动、工作贡献、员工薪酬的依据;员工和团队对组织贡献、对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实现程度的一个评估,医院人力资源规划、管理决策、预算评估和工作计划的依据等。总之,绩效评价不仅是一项涉及医院全方位的系统工程,也是医院个人职责落实、项目团队、医院各职能部门的保障。其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执行部门绩效考核、经济成本耗损部门绩效考核、职能管理部门绩效考核。而医院成本核算,有利于医院服务质量的提升,也有利于支出漏洞的堵塞,资源的合理配置,同时降低医院的运行成本。绩效评价制度与成本核算结果相结合,可以提高医院职工的服务效率和质量,实现人力资源的最大化利用,提升医院的形象和综合实力。
四、经济核算和绩效评价体制的措施
1、满足病患需要,提供热情服务
医务工作者有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医疗服务的展开要以病人为中心提供高水平的社会服务。因此,社会各阶层群众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不仅是检测卫生事业效率的重要指标,还是对医院实施评价的主要依据。医院应该实施一些列措施,改善就医环境,倾听病患的意见,不断改进,增加医风医德的教育,争取提升患者对医院工作的满意度。
2、提升工作质量,增强服务效率
医院经过狠抓重点工作,提升工作质量和增强服务效率,积极培养医务工作者负责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构建全面、科学的辩证诊治思维,在日常工作不断积累经验,增加自身的医疗技术能力,寻找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以最短的时间为病患治病。同时提升本院的疾病治愈率和诊断正确率,降低病患的经济负担,缓解其不良情绪,争取做到看病不贵、不难,减少医生与病患间的矛盾。
3、合理配置资源,保障可持续
医院的主要责任就是要保证人民群众身体的健康,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因此长期平衡、稳定、充分的财务经费是医院健康持续发展的基础前提。医院在财务策略上要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促进财务结构的发展,严格控制费用,禁止出现预算超支的现象,合理配置资源增加资源的使用效率,保证医院的持续发展。
4、设置经济核算与绩效评价框架
由于各个部门工作内容、工作性质、风险程度、技术难度以及劳动强度的不相同,我们可以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将绩效评价分为行政后勤、医技、临床三大体系,设置多层次的综合评价框架。按照国内外先进医院的管理评价标准和卫生管理部门的规定,选择能够增加服务质量、提升医疗效率的方法,控制医院运作的成本。因为每项参考标准都表示一种或是多种生产要素,各项要素的权重表示其对医院贡献程度的大小。因此,标准权重设置要从客观和主观方面分析,将医院全部绩效标准的权重和定为百分制,各项标准权重的比率应该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权重应按照实际情况的改变随之变换,充分考虑医院在各个时期的发展重点,对外部因素的影响做出对应的调整;权重的设置能够提高医院对自身存在不足的重视程度,以到达原本预期的管理效果。把绩效评价和经济核算结合实行奖金分配,定期对奖金鼓励中的各种现象检查、监控。使医院的考评、核算、分配形成一个动态的过程,经过不断的提升标准,激发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因此,绩效评价制度和医院经济核算是医院管理体系中紧密相连的两个重要内容,其中,绩效评价的指标之一就是经济核算,而完善、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也有利于医院经济成本的降低。因此。建立完善、有效、合理的经济核算和绩效考核体系,有助于医院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也有助于医院稳健、快速地发展。
摘要:由于目前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体系改革地不断进步,经济核算在医院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医院经济核算是事务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依据,我国自实施新会计和财务制度之后,医院的经济核算和绩效评价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当今,医院必须要严守新出炉的会计制度,构建完善、合理、有效的经济核算与绩效评价体系,实现资源配置的优化,给予病人更加高效、优质的医疗服务。本文从医院经济核算与绩效评价的必要性、内容及其两者关系这三个方面分析,探讨了在新的会计制度下医院的经济核算与绩效评价。
【经济核算】推荐阅读:
经济业务核算06-11
项目经济核算06-29
全经济成本核算07-30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09-30
班组经济核算新在线07-18
国民经济核算方法评析07-30
国民经济核算改革创新09-14
绿色国民经济核算体系09-28
班组经济核算子系统09-08
浅议电力企业班组经济核算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