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教师

2024-10-26

创业教师(精选12篇)

创业教师 篇1

近日, 欧盟委员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创业教育高级研讨会, 来自欧盟各国的政策制定者、教师和企业代表出席会议。欧盟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指出:

创业指一个人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行动。它需要个人想象力、创造力、创业精神、风险承受能力, 以及围绕创业目标的计划和管理能力。欧洲需要激发青年一代的创业精神, 鼓励青年开展创业活动, 营造有利于青年创办中小企业的文化环境。因此, 欧盟高度重视在各级教育, 尤其是中小学教育阶段开展创业教育。

通过教育和培训体系培养年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业观念, 是“欧洲2020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也是欧盟各成员国的重要任务。在欧盟各国教育体制之内, 推广创业教育的任何政策举措都必须经过教师这个枢纽付诸实施, 教师对于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精神具有关键作用。因此, 必须对从事创业教育的教师进行培训, 提高他们开展创业教育的技能、知识和态度。

创业教师 篇2

一、勤奋创业(教龄)温水镇任金兰,女,26年;穆文珍,女,25年;罗光德,男,26年;仙源镇曹庆容,男,33年;周显秀,女,25年;官店罗光银,男,33年;桑木镇袁克明,男,28年;侯明伦,男,31年;坭坝游明华,男,25年;隆兴镇张应先,女,26年;倪明伦,男,27年;永安镇谢尚祥,男,23年;三岔河乡邓清文,男,24年;程寨乡胡吉刚,男,26年;陈连胜,男,24年;李成明,男,26年。

二、蒙冤辞退事实,又吸收亲信新生顶替

优亲厚友,三岔河乡何德纯、邓清文,民化乡黄文举,强行调到基层大坡乡。孔权利,仙源镇漆巨江重病医治,坭坝陆容,温水镇赵吉香,良村镇李元友,三岔河乡袁振武,二郎周平,撤并建三岔河乡袁科明、白中华,东皇镇冯光伦,属地富子女,三岔河乡吴广贵、赵惠分,民化乡陈友玉、陈友分,公报私仇,桑木汪明友,文化低不能任教,民化乡唐贵昌。

三、,惨遭经济损失

从辞退之日起至2011年12月31日按月工资600元计算,三岔河乡袁振武68年~84年3月,教龄15.5年194400(因病);邓清文58~84年,教龄26年,84年优亲厚友辞退194400元;何德纯63年~80年,教龄17年,80年优亲厚友辞退223200元,袁科文71.9~78.9,教龄7年,合并校辞退237600元;民化乡黄文举,55年~82年,教龄27年,82年优亲厚友辞退208800元;陈友勤,58~82年,教龄24年,82年强行辞退208800元,易先武,58~72年,教龄14年,72年强行辞退280800元。

(现时既无低保又元社保,只关心和解决代课教师)

依法提问

尊敬的

关于习水县政府对无经济补偿,无低保社保和医保全体蒙冤爱害民办教师长期歧视一事向政府领导合理合法提问,敬请公平正义解答。

1、全体蒙冤受害民办教师是否属我国特定历史条件形成的中小学校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2、遵义市各县、市区都将民办教师同代课教师一起一次性解决,为什么单独习水县不解决民办教师,是否属党中央统一领导。

3、未得到经济补偿解决的民办教师是中国公民还是外国来宾。

4、为什么单独解决代课教师和部分有靠山的民办教师,是不是领导怕影响权威,怕麻烦,怕赔偿损失而

船高山上拉过。

5、为什么有权在截止民转公的三年以后的2003年12月15日办理12名离岗退养人员和贵州省编办(99)164号文件正式清退的不纳入乡镇人大编制的临时工、卫生员、计划生育员、财经员2007年又重新安置工作,而有意迫害民办教师呢?

6、对没有属《教师法》《劳动法》《劳动合同法》被迫离岗的民办教师到底怎样看待,怎样关心公民疾苦和关爱老年人,饱汉不知饿汉饥的局势拖到何时,领导如果站在这个角度又是什么感受?

7、政府既然有不解决的权利,是否可以依法出示当时迫害当事人的笔录文书县主管部门批复下发的文件,报省、市两级政府备案批复的文件照集各界人士以公开宣布求得真里?

8、请示政府领导一定出示中央和省专门出台不解决民办教师的有效文件是否合里?

9、习水县政府既不按《信访条例》第四条因地自宜解决原民办教师,对到县级以上政府维权的代表又长期利用监控、拦、堵截阻等方式,这样是不直属违背了《宪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民法通则》侵害公民权法律法规规定?

10、是否按国家信访局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中小学离岗代课教师、原民办教师一次性经济补偿及参缴社会养老保险管理办法和《民法通则》第134条法律法规解决?

11、民办教师的重大遗留问题到底何时了结、怎样了结?

12、民办教师有没有共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是否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和关怀下出台平冤解错政策解决的人员一视同仁?

13、是否认真采取以下方式: 1)按《信访条例》第31条第二款规定立即召集各乡一名代表由五名代表发言的两个工作日座谈会议。

2)由县、市两级政府立即依法出台不解决民办教师的有效文件和解决的有效文件。

3)将实属是民办教师和代课教师同时解决的人员彻底清退。

另外:县级政府领导申称以将解决民办教师之事上报市政府审批,是否按十七大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知情权的文件精神,当众出示报告文书让民师知情?

县级政府领导提出要等中央十八大召开后才解决,国家信访办公室、教育部办公厅以出台解决办法,为什么还要等十八来解决,习水县又是女那位代表参加十八大会议专门提案?

此呈:

附蒙冤受害

勤奋创业

惨遭亏欠事实一份、习水县未得经济补偿老有所养蒙冤受害全体民办教师提议

从教师到创业者 篇3

四年之后的2014年,按捺不住的冯米终于还是完成了从教师到创业者的转变。按照北大的政策,冯米此时离开相当不划算,这意味着他要放弃即将到来的分房机会,转而在北京租房创业。他却觉得没什么遗憾,“多待一天都是在浪费生命”。

他创业的领域又回到了老本行——教育,推出了线上一对一辅导平台——突破互动。这并不是一个很酷的行业,不过没有人会否认它的火爆。作为与健康医疗相匹敌的广阔市场,在线教育引来了资本的争相竞逐。“在线学习已是不可逆的趋势。”冯米说。

名师是教育的稀缺资源,不可避免地成为了在线教育平台争抢的焦点。冯米显得另类,他没有参与名师资源的争夺,甚至有意识地将公办教师和培训机构教师排除在外,转而把目光投向了名校在校生。突破互动目前入驻的教师绝大部分来自国内顶尖高校。

事实上,突破互动起初允许公办教师注册,只是随着定位的清晰,冯米果断去掉了这部分被别人抢破头的资源。“在互联网时代,学生的真正需求是什么?”冯米做了一个简单类比,课堂里的内容根据教案进行,每个学期教授哪些课程都有相关规定,这就类似于上菜,“不管吃与不吃,都必须端到桌面上”。而家教作为学校之外的一种知识补充,解决的是消化问题,如何让这些“菜”更好地被消化、吸收。因此,冯米没有一昧追逐名师,转而挖掘另一片少有人开发的资源。

冯米的做法有他的考量。论能力,顶尖高校的学生几乎无人会置疑,考入名校本身也是对其能力的一种证明;论效果,他们更愿意分享,乐于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倾囊相授。不过,冯米更强调大学生的朴实和公益性,“三个小时能讲清楚的课程,他们绝对不会忽悠你交30个小时的钱”,甚至在付费辅导之外,师生还能以朋友的关系继续交流。

当然,大学生的这种朴实也折射出其产品化方面的短板,其中最明显之处是缺乏产品意识。在突破互动的网站上,用户不难发现,入驻教师往往给人留下年轻人朝气蓬勃、阳光干练的形象。事实上,为了实现这个效果,冯米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平台上线初期,大学生们经常将一些以凌乱寝室为背景、穿着背心的形象发布在平台上,有的家长甚至把一些大学生认成了保安。

除了在线实时交流、界面美观等形式上的明显改进,冯米也在努力改进细节上的用户体验。除视频和语音之外,突破互动专门开发了白板,供师生在线上实时书写;数学和物理编辑器以及建模等辅助工具也在研发阶段。这些工具的好处在于:那些难以用话术来理解的概念,完全可以借助模型解决,在线上尽可能达到面对面的交流效果。

考虑到大学生教学方法和技巧上的不足,突破互动在大学生注册之后都会进行相关培训,比如如何生动地给学生讲解,讲授可以从哪些点切入,以及如何使用在线平台等。而市场给予的回应是持续攀升的续费率和主动报名的学生比例。

2014年8月,突破互动上线之初,在线家教和上门家教同时存在。冯米经过一番考虑之后,将线下业务砍掉,尽管当时上门家教服务依然生意火爆。“线下找家教有很多方式可以满足,一个互联网平台如果也提供这种服务,其实没有多大意义。”冯米最终将焦点集中在了线上。

聚焦线上的好处在于:一方面让那些没有时间、不愿意做家教的大学生能够分享他们的学习方法;另一方面也能让偏远地区的学生有机会接触到名校资源。换句话说,突破互动只需会聚名校资源,全国的学生都能共享。

砍掉线下业务后,突破互动的线上运营与大部分平台型互联网公司的免费做法并无二致:家教所得全部归教师所有,价格也由教师根据自身能力和授课难易程度自由确定。不过作为平台方,冯米会实时监控定价的浮动范围,避免随意定价导致用户不满。“我们很大程度上扮演了发改委的角色,会提供一个价格指导方案,规范调价的频次,但不会在具体价格上做规定。”

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角色定位探析 篇4

创业教育的概念、内涵及意义

正式提出“创业教育”这一概念是在198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上,会议强调了教育要培养学生的事业心与开拓技能。199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上,发表了题为《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与行动》宣言,其中第7条指出:“为方便毕业生就业,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应成为高等教育主要关心的问题,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为此,要求教师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必须把重点放在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如何发挥主动精神上,使学生“能独立思考和协同工作”等。中国国家教育部在1999年颁发《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同样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美国是创业教育发展最早,也是发展最为成功的国家,各个高校普遍都有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形成了完整的创业教育体系和浓厚的创业氛围。

创业教育的发展历史并不长,在形成创业教育理念之前,部分国家或者高校即在实施这种教育形式,从各种宣言和方案中我们可以看出,创业教育可以用一句话简要概括,即培养学生创造就业岗位的能力。具体说来,从理念上看,这是一种区别于传统教育方式,重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品格和创业能力,是另一种意义上的素质教育。从实际操作上看,创业教育要求学校培养在一种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进行教育,课程内容、教学形式、评价方式都必须着眼于学生创业能力的实现,这是与高校传统的培养有很多内容上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学生的创业能力培养并不一定通过创业教育实现,而实施创业教育并不意味着一定能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走向真正意义上的创业教育需要长期的探索与实践。虽然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将所有的学生培养成为自主创业的企业家,但是,创业教育的影响已经超越了其仅仅作为一种教育方式的意义,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探讨当前在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培养创业型人才的重要意义:首先,高校开展创业教育是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高等教育积极应对快速变化与发展,以创新性和创造性为基本内涵,培养学生自觉预测变化,积极应对变化的自主创业能力和素质,是一种主动的“创业性”教育。其次,当前高等教育的扩张行为带来大量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难题,通过创业教育,培养了一部分有能力“创造岗位”的人才将会极大地缓解当前的大学生就业压力。第三,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高度来说,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学生的创业能力、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学校内部的创业教育与校际间的创业设计大赛、有企业参与和有社会投入支持的学生创业实践结合起来,从而有效地提高学生创业的成功率,增强学生创办中小企业的勇气,进而带动我国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和观念创新,促进经济发展和创新型国家的建设。[1]只有通过这样的教育,一个民族才能充满活力,具备无穷的创造力。第四,对学生个人来说,创业教育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成功与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

创业型人才特点与培养要求

从创业型人才所应具备的能力结构和素质结构的特点,我们可以简单分析创业教育活动的特征,并由此理解创业教育在师资方面的要求。

已有的大量研究将创业型人才的能力和个性特征作了深入的分析。美国Gideon D.Markman和Robert A.Baron研究后认为,成功的创业者有四项共同的个性特征:自信心、对机会的判断能力、坚持的精神、人力资源资本,并认为越接近这些个性特征者,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2]。CHEN C.C.也认为自信心是创业者的主要区分标志[3]。从日本的一些研究看,他们发现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与创业企业的成功率成正相关[4]。而新加坡研究人员则发现把握不确定因素的,并及时作出政策决策,努力克服行动中人为因素可能导致的不利因素的能力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我国的学者也从人格特征、能力特征来探讨创业型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5]。

由前人的研究我们可以基本总结出成功创业者应该具备以下的素质与特征:自信心,对机会的判断能力,坚持的精神,人力资源资本,年龄,受教育程度,工作经验,具有掠夺性的A型人格特征,果断决策,敢于创新与冒险,善于沟通与处理人际关系等。

作为着眼于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创业教育,将学生的能力培养定位于上述目标,是创业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从创业型人才的特征,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谈创业教育活动实施过程的特征。

1. 前瞻性

之所以将前瞻性作为创业教育活动的一个特征,是因为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高校传统的教育培养无论是在观念上还是教育形式上都是一种革新,我们必须走出传统的高校培养模式,树立创业理想,才能走出创业教育的成功之路。具体说来,创业教育的前瞻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教育理念上要树立通识教育观念,强调全人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将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科学素质教育、实践能力(包括创业能力)的培养、社会关怀的培养、人与自然关系的教育等一手抓。二是必须要有个性化的教育理念,学生应该置身于主体地位,通过考察学生的个性特征和成长特点,制定个性化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启发式、研究式、问题式等教学方法,鼓励个性发展,鼓励创新创造,激发奇思妙想,支持异想天开。三是必须要有社会化的教育理念,大学教育应该面向市场,着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社会、走向社会、融入社会,这样才能使培养的人才具有综合能力与素质而被社会所接纳。

2. 复杂性

高校创业教育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教学活动与培养活动的复杂性,创业教育区别于以往教育方式的不同即是在培养方式上的区别,培养方式的复杂主要可以从课程体系设计、教育教学安排、评价模式等方面体现出来。课程上,创业教育课程的覆盖面更加广泛,不仅有传统的着眼于专业能力培养的各类专业,还要有培养学生创业方面意识的创业教育课程,更要有部分培养学生创业能力的隐性课程。三类课程覆盖高校教育培养的全过程,形成体系。教育教学安排上,课堂教学应该渗透更多的案例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案例中体验创业活动的特征,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取间接的创业教育经验。评价模式上,要突破传统的基于学科知识获得量为基础的学生单一评价模式,突出从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实践能力与知识能力结合的角度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从能力的高度评价学生。

3.立体性

在创业教育中,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创业教育的主渠道,最便于直接和间接开展创业教育,把创业教育内容融合、渗透到日常教学活动之中是创业教育的基本途径[1]。这就意味着创业教育是一个立体性的教育工程,不仅仅需要课堂上的在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的革新;还要在课堂教学之外,建立起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满足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在整个创业教育过程中,课堂教育从基础专业知识出发,辅以相关的创业知识形成立体的一个面;课后在高校内部通过开展与创业相关的活动,如各种创业设计大赛,邀请创业前行者前来讲课讲学,让学生获得创业的间接经验,这些教育活动形成创业教育活动立体的另一个面;最后,高校应该积极推动、鼓励学生有计划、有准备地积极投身于创业实践中,从实践中获得创业的实际经验,同样形成一个面。三个方面的培养活动形成创业教育的立体性,共同构成了创业教育内容。

创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正是培养创业型人才的过程具有如此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所以就要求培养过程体现创业教育的特点,也对师资力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当前我国创业教育中的一个最大的问题就在于缺乏能够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力量[1],这一问题严重制约了创业人才的培养,所以,培养一支适应高校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成为当前推进创业教育的重要课题。在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整体水平的过程中,首先应该把握好创业教育中教师的角色定位,因为只有准确的角色定位才有可能实现更准确和完善的培养。主要看来,创业教育教师角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创业教育理念与创业文化的引领者

理念往往是决定行动的最重要因素,缺乏先进的理念也就难以在行动上实现跨越。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理念,在国内外高等教育机构的传播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创业教育实践的推广。所以,作为长期在创业教育实践一线的高校教师,应该及时地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创业教育的思想。首先应该认识到,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与模式,创业教育的出发点首先是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使他们有眼光、有胆识、有组织能力,具备社会责任感,在毕业进入创业阶段时具备成熟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在这种教育理想的指引下,教师首先应该树立先进观念,改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变“使学生如何更好地就业”为“引导学生更好地创业”,这个思想观念的转换过程所需要的时间不是短期的,而需要教师深刻地理解当前教育界所发生的种种形势变换,高校教育不适应这种变换就无法更好地实现转型,适应社会对高校提出的新需要,就会发生大学生存与发展的困局。

其次,要改变单纯为准备创业的学生进行创业教育,改变只对少数人进行创业教育的做法,真正把创业教育作为全面提升大学生素质的有效手段,从而将创业教育的思想融入到高校教学与学生培育的各个方面,全面提升大学生的整体素质。

再次,教师应该做引领创业文化的先行者,高校的整个氛围的发展方向往往就在高校教育的影响之下形成的,高校应该形成一种创业氛围,具备创业创新精神,而这些的形成都是在高校教师的影响下实现的。

最后,教师应该很清楚地意识到,创业教育不应该只是教学生如何创业,如何才能实现创业成功,如何避免创业失败,而更多的应该是创业以外的东西。使学生能够实现职业生涯和人生真正成功不是创业成功,不是拥有多少财富,而是学生自己内心的快乐和为这个社会、这个世界的发展进步所做的努力与贡献,这个教育理念应该贯穿创业教育的始终,而作为创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始终认同这一思想,发扬这一思想,使其在高校创业教育中真正实现。

2. 知识、技能以及态度的传播者

学生参与创业的基础应该是相关的知识、技能以及面对创业的态度,缺乏这些基础创业也就无从谈起,所以作为实施创业教育的高校教师应该在培养过程中,应该成为向学生传播知识、技能,并通过自己对创业活动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

创业教育相关的知识包括学生必备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创业知识等等;态度即是在创业的过程中,对创业这一问题的认识水平与认识能力。在这两个问题上,存在一定的层次性,我们认为相关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是一切的知识基础,创业相关的知识,如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是创业的相关知识基础,虽然我们知道创业最重要的是实践,但如果缺乏掌握系统的创业方面的知识,创业教育也将失败。这就意味着,教师要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参与式的教学方式、大量的能力培养与训练,并针对不同的需要开展各项专题培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同时,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式,如请企业家讲座、与他们交流、参观创业企业等方式,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创业,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承担的任务是多重的,既需要在知识方面具备一定的高度,同时也有成熟的创业态度来影响学生。这是创业教育成功的关键,我们不难理解,如果缺乏面对创业教育的正确态度,那么创业教育的成功实现也是一句空话而已。教师的态度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学生面对创业的心态,一名成功的创业教育者在创业心态的影响上面无疑也非常重要。

3. 创业实践的积极践行者

如何让教师成为创业实践的积极实践者成为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当前高校创业教育中,教师最为缺乏的就是创业实践的经验,这是因为多方面的限制因素而造成的,但不管出于什么原因,如果我们要开展成功的创业教育,毫无疑问,教师的创业经验是非常关键的因素。

教师参与创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作为获得实际经验的一条非常重要的途径,创业实践在根本上决定了教师的直接经验,因为教师虽然可以通过很多方式获得创业方面的知识,但是创业知识并不能替代创业经验,直接经验的获得唯有通过自身的参与实践才可能实现,创业经验这种“缄默性”知识的独有特征,决定了其获得方式,也决定了创业教育教师的身份特征。二是创业教育是一种带有一定示范性特征的教育方式,一个榜样的力量往往能够影响一大片人的思想和观念,也就是说,教师如果积极投身于创业,能够很好地为学生提供可供效仿与学习的条件,通过教师的实际行动来解释创业理论,更具说服力,方便学生能更好地接受。三是教师在长期的知识获得中,创业的相关知识已有一定的储备,但是如何将创业知识投入实际运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是教师在从事教学时所必须思考的问题。通过参与创业实践,一方面验证理论,为发展创业教育理论提供更多的参考;另一方面也更好地让理论服务实践,理论联系实际是创业教育工作所具备的基本特征。

从上述的论述中我们不难看出,当务之急是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大学可在经济管理、就业指导教师中选择合适人员,通过培训后承担创业教育课程;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可以增设相应专业培养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以满足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1]。这是一条非常好的发展思路,但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培养创业教育师资的限制因素太多,如这个途径培养的创业教育教师因为缺乏实战经验,创业视野过于狭窄,在处理创业过程中出现的实际问题,处理能力和处理经验会明显短缺。所以,培养一支“专兼结合”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是实现创业教育真正成功的关键性因素,在学校内部,我们可以通过在上述培养方式的基础上,培养部分教师,并拓展培养方式,将这部分教师送到企业包括工厂、公司等创业部门参与实战训练,开拓他们的视野,提升他们在创业实践经验上的积累;同时,我们要稳定一支兼职教师队伍,通过聘请部分创业企业的公司管理人员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定期与学生进行创业方面的沟通;另外,学校毕业生中有部分创业者,他们是学校最后的创业教育师资资源,应该考虑将这部分人的力量很好地利用,这样才能够形成一支稳定的、合理的高校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6][7][8]赵志军.关于推进创业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研究,2006(4):71-75.

[2]Gideon D.Markman,Robert A.Baron.Person-enterpreneurship fit:why some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as entrepreneurs than others.Human Resoure Management Review13(2003):281-301.

[3]Chen C.C.(1998).Does entreprenurial self-efficacy distinguish entrepreneurs from manager?Journal of BusinessVenturing.13:295-316.

[4]Nobuyuki Harada,Who succeeds as an entrepreneur?An analysis of the post-entry performance of new firms in Japan,Japan and the World Economy15(2003):211-222.

创业教师 篇5

高校创业教育教师“321”成长模型

摘要:本文结合作者从事创业、创业教育和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就于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如何成长,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并将建议总结为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模型,重点提示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在从事创业教育过程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逐渐具备什么的问题,目的在于帮助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在发展中清晰思路。

关键词:创业教育;教师;模型

创业教育教师成长模型是研究和探讨创业教育教师如何成长、进步、发展的共性方法的总和。“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找到并利用好科学的“绳”、合理的“砺”,是创业教育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共同愿望。高校创业教育教师“321”成长模型,是创业实践、创业教育实践和创业教育教师培训实践的产物,“321”模型包括六个要素,将创业教育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提示创业教师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逐渐具备什么”的问题,目的是帮助高校创业教育教师清晰思路,辅助于其成长和发展。

1.“321”模型的图示

2.“321”模型的解析

模型包括六个要素,分别表示三项本领、两个理念和一种精神,故称为“321”模型。同时,阐明创业教师成长分为三个阶段:“三项本领”是初级阶段;“两个理念”是中级阶段;“一种精神”是高级阶段。初、中、高阶段寓意创业教师达到的水平和境界逐渐提升。

2.1 教授课程

创业教师从事创业教育工作最佳的切入点是教授创业课程。把握好四个方面的问题,加上不断地进行教学实践,会帮助教师胜任一门创业课程的教授工作。这四个方面的问题:一是,了解教学对象;二是,掌握教学内容;三是,运用教学方法;四是,实现教学目标。通俗讲就是教师要清楚教给谁、教什么、怎么教、为啥教。教学相长,在教授课程的实践中提升创业知识和技能,并使自身的创业知识成体系,这是“教什么”的问题。运用先进科学的教学方法传递知识更有效,这是“怎么教”的问题。作为创业教师在教授创业课程的过程中,首先要把握好“教什么”和“怎么教”。推荐KAB项目给创业教师,因为KAB项目具备一套非常完善的知识体系和特别合理的教学方法,既解决了教师“教什么”,又解决了教师“怎么教”的问题。2.2 实训实践

创业课程能够唤醒学生的创业意识,使学生掌握相关创业知识,但对于创业教育而言,实践比理论更重要,培养学生将创业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创业技能这个环节是创业教育成败的关键。实施和开展创业的实训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创业教师有效地完成好这个关键环节。创业教师结合授课内容组织开展一些如参观访谈、社团活动、创业大赛、模拟实训、拓展训练等课外活动,通过学生动手去操作、亲身去体验、相互来分享,让学生验证创业知识、训练和提升创业技能。这样,拓展和延伸了第一课堂,让第一和第二课堂结合起来,让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训实践过程中,创业教师把握的关键是分享环节,教师在操作上注意先让学生分享,再结合学生的分享内容、体验过程中教师发现的细节问题、以及课堂上学习的创业知识,与学生们分享实训实践过程。

2.3 创业指导

具备了教授创业课程和开展实训实践活动的丰富经验,创业教师可以尝试对学生进行创业指导。在指导过程中,要注意 “四个前提”和“两个原则”。“四个前提”是在指导之前教师先要明确四个问题:一是,指导对象是准备创业还是正在创业;二是,充分了解指导对象创业项目以及相关信息;三是,指导对象请教师指导的具体问题是什么;四是,教师所能发现的指导对象在创业准备或项目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哪些。“两个原则”是在指导过程中建议教师遵循的原则:一是,运用理论的原则。教师要利用所掌握的一些理论来进行指导,如MAIR模式、识别商业机会、企业基本管理体系等等,运用理论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出解决思路;二是,只做指导的原则。创业教师只做指导不做咨询,指导就是“点路”,就是给方法给思路,具体解决方案由学生来完成。

2.4 广义创业

广义创业是广义创业教育的简称,这个要素是指创业教师应具备广义创业教育的理念。创业教育分为狭义创业教育和广义创业教育两种:狭义创业教育是指创办企业的具体操作技能的教育;广义创业教育是以人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育。广义创业教育目的是把学生培养成企业家型的人,像企业家、创业者那样想事、做事、成事。广义创业教育树立了以培养企业家精神和创业者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理念。创业教师应明确,通过教授学生创办企业的知识和培养学生创办企业的技能,来实现提升学生开创事业的能力。有了这种理念,一方面,有利于创业教师对于众多创业教育项目的理解和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创业教师把握趋势,明晰出发点和落脚点;一方面,有利于创业教师激发热情,厚重自身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2.5 学悟做传

学悟做传是“学道、悟道、做道、传道”的简称,这是一种为师的境界和理念。学道,就是学习创业知识,特别是很多创业教师不具备相关专业的学历背景,下苦功学习就更为重要了。学道有三点建议:一是,成体系的学;二是,学有用的;三是,运用方法学。悟道,既是学懂了、学通了,悟有两个层次:一个层次是能悟出其精华,真正领悟到真谛;另外一个层次是自己创造性地提出了新理论、新体系;做道,把“学到的”和“悟到的”应用到实践,就是鼓励教师去创业,这样教师与学生分享创业问题更有说服力,当然这不是一个必须的问题,而是更好的问题;传道,教师真实地学习到了、领悟到了、验证到了,剩下的事情就是传递给学生了。当然,教师不可能给学生需要的全部,只要把自身在学、悟、做中得到的那部分知识传递给学生,这就很有意义了。

2.6 创业精神

创业精神是成功的企业家和创业者的最重要的共性特质。很多学者、企业家都曾从不同角度借助不同词汇,对创业精神的内涵作出了令我们信服的解释。通过对这些解释的学习和深入理解,结合创业和创业教育的实践,我们这样来理解创业精神:如果一个人或一群人能够勇于面对困难,并设法发现造成困难的问题,积极地去解决这些问题,说明这个人或这群人具备创业精神。这样来解释创业精神可能会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创业教育并非易事,前途光明但道路曲折,意义重大但困难很多,用创业精神做创业教育,是必要、必须、必定的选择。创业教师具备了创业精神,能够在授课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它,领悟到它,具备到它,这是创业教师最大的价值实现。但首先创业教师需要在工作实践中理解创业精神,领悟创业精神,具备创业精神,再传递创业精神。

创业教师 篇6

[关键词]教师教育 音乐专业学生 学业 就业 创业

[作者简介]康爱琪(1963- ),女,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系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与声乐表演;柴鹏程(1969- ),男,天津师范大学艺术学院音乐教育学系钢琴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与钢琴表演。(天津 300387)

[课题项目]本文系天津市“十一五”教育规划课题研究项目(课题编号:G206),以及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十一五”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06AIJ0030040)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4-0186-02

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改变了传统上衡量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指标。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和需要,必须超前预测和及时调整教师教育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和创业意识,改变原有传统学科专业结构的知识框架和培养模式。准确把握专业层次的定位和社会发展对音乐人才的需求,将是化解音乐教育人才供需矛盾的有效方法,也将为教师教育音乐专业学生多方位的学习选择和就业创业提供畅通的可能。

一、扩招与就业现状的反思

音乐教育专业在扩招中的火爆现状已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大批学生在“泡沫式”的需求和经济实效的驱动下报考,其决策本身存在不确定性和盲目的判断。学生和家长在报考音乐教育专业时,对职业目标认知不明确,导致对选择专业和职业定向认识的混乱以及对自我职业技能认识的缺乏。加之供需双方对人才需求市场信息掌握得不准确,供方(报考学生)对市场和就业情况并不清楚,媒体宣传再次提高了考生的期望值。学生在突击学习中极易拿到相对单一的专业测试合格证,在喜悦与理想中也丧失了对就业前景的把握和理智的预测。对近两年招聘会调研信息的反馈表明,用人单位对音乐教育本科毕业生的需求不到1%。由于音乐专业职位需求的限制,音乐教育专业择业的余地原本就很小,加之高学历和“海归派”音乐人才的骤然增多,对口的音乐教育专业就业渠道已趋于饱和的状态 ①。大部分音乐教育专业生对职业环境和劳动力市场认识不足,在人才市场几经波折后,不仅得不到满意的结果,还在“本科生免谈、两年以上工作经验、国外学习经历、中央音乐学院、获奖男高音”等苛刻条件中屡遭打击。这种与自我职业抱负不符的状况,给初次进入就业市场的音乐专业毕业生造成了极大的心理压力。由于以高度集中和计划为特征的人事制度仍未得到根本的变革,各高校就业职能部门对学生的就业只能起到一个指导作用,每个毕业生仍必须面对就业市场的双向选择和激烈竞争的岗位应聘。但尽管如此,音乐教育专业目前仍然是音乐学院和师范院校以及综合院校的热门专业。

由于高校扩招的加速,未能及时调整和解决内部结构与外部问题的隐患,一般的人才市场也无法承担起总体调控的职能,这对毕业生的就业与创业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首先表现在扩招后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与就业市场需求的严重脱节,人才培养方式与社会需求终端之间存有错位,相关职能部门对音乐教育所需的师资并不很清楚,用人单位往往要负担额外的职业教育成本。加之就业市场主体的不到位,学生在进入没有通盘考虑的就业市场时,其就业的群体性和时效性导致在特定时间集中联系就业的弊端,造成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突出,就业市场综合实力的弱势以及配置渠道和就业网络的不健全等问题。其次,表现在对社会市场化的职业教育、教育职业能力和创业设计等方面的空泛认识。这造成了音乐教育本科生只会完成所设专业内相对窄化、偏科的学业学习,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严重欠缺,面对社会激烈竞争的职场时茫然失措。据有关专家预测,未来十年就业市场对简单劳动需求的比例将大幅下降,而从业知识、技术与技能要求较高的职业比例将大幅度提高。教师教育音乐专业的特殊性决定其培养规格,必须是经过严格而持续不断完成的一种专门的教师职能专业化,是获得具备音乐专业知识与教育职业技能的一项双技能的公共业务。随着人才市场灵敏度的不断提高,音乐教育的人才资源也将会得到进一步的调节。如何理智调控音乐专业扩招增幅的速度,保证教学质量,紧密把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的方向,树立报考前对就业可持续发展的超前预测,疏通音乐教育人才在就业市场的多元择业观念和竞争实力的储备,将对音乐教育专业生学有所获、业有所成奠定良好的开端。

二、就业能力与职业规划的整合

高校各专业都要面对就业前景跟着市场需求进行发展的挑战,这种残酷现实也对音乐专业课程设置和专业调整提出了要求。教育部和各地主管部门出台的“就业率决定招生计划”,就业率低的学校将逐年减少招生计划,就业率低于35%的专业将停招。许多高校已把就业率作为提高办学水平和扩大知名度的标志,学生的就业率与专业院系的业绩紧密挂钩。然而,由于音乐专业趋势发展的可预测性无法持续的稳定,当时考入音乐教育可能是热门的专业,但是在毕业时可能已失宠。随着社会化人才的饱和以及产业现代化的推进,用人单位可以不受约束地抬高择优人才的能力标准,在人才高消费和求贤若渴中,所达到的不仅是高学历专业人才的规格,更是全面发展实用人才的使用。当今对新世纪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五项主要衡量指标为:“候单位时代”的综合性、适应学分制时代的规划性、面向市场经济的技能性、优胜劣汰的竞争性、信息时代的持久性。② 新的五项综合衡量指标为音乐教育专业生提升就业竞争能力,及早进行有针对性的职业规划敲响了警钟。

由于教师教育音乐专业的学业考核仍沿袭传统单项的专业技能和基础理论测试,学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评定多偏重于本体基础知识的传授与掌握,缺乏与社会实际操作融会贯通的系统化培养模式与规划方案实施的有效机制,造成就业指导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现象。近年来,许多院校已重视教师职业教育能力的课程开设,但大多是在学业结束后,缺乏以音乐本体为基础紧密联系实践的实用性,对就业能力的培养存有责任不大或“末位教育”的偏见。为此,根据社会所需来调整音乐教师职业目标与专业设置的可适用性以及学习的实效性,及时把就业能力、创业能力、适应能力列入学习与教学实践的检测中,将对调动学生善于配合完成学业的能动性与职业多项技能掌握的主动性极具意义。首先应在课程设置中适当增加公共选修的教师职业发展目标、职业认识、就业创业的预期规划等课程,通过相关的创业理论与实践课程,重点培养音乐教育专业生的创业意识、就业能力、知识转换、技能养成、精神塑造、经验积累等适应能力和竞争素质。其次,提高音乐专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脆弱的心理素质,训练学生善于推销,适度表现自己,以便为学生毕业后尽快适应教师职业结构的快速变化及多变的外界环境打下坚实基础。

三、就业展望与对策研究

我国大学生不容乐观的就业形势已得到国家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随着就业的市场化进程加速以及创业环境的已趋宽松,制约毕业生就业的政策障碍、行业地区、地方保护等也逐步被遏制和扭转,各项优惠政策纷纷出台,基本实现了“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有关部门也实施了毕业生就业率公布、工作保障、毕业生培训等制度。这种指导与实施给教师教育音乐专业学生的就业提供了良好的服务,毕业生也可通过网络视频、远程面试等实现就业创业的交流。各音乐专业院校深刻意识到,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必须要不断更新观念,转变停留于扩招生源竞争表面的量化,加强对毕业生竞争实力的培养。各学校纷纷成立了就业指导中心,加强了专业调整的力度,使得学生的就业状况已有很大的改善。如能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的加强和完善,将对教师教育音乐专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1.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音乐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宏观调控体制。创造和发展有利于毕业生就业最大化的社会环境,促进规划的制定和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运用市场对需求反应灵敏的特点,增强高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使培养的音乐教育毕业生尽量适应社会需求。

2.建立全员化、全程化、立体化发展的教师教育音乐专业学生专业、职业、个性、信息化的就业指导机构。开发和设置符合教师教育音乐专业发展的就业指导课程,建立音乐教育专业设置的论证制度和创业鼓励的实践制度。作为职能部门的就业指导中心必须形成全程化、立体化的工作实践体系,把就业指导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将虚拟的就业洽谈、招聘程序、远程交流等社会化活动变成常规化的实践课程,实现技术理论知识与技术实践知识的整合。

3.做好音乐教育专业就业市场的调研,完善大学生就业市场的服务功能,增加创业模拟的硬件设备和专项经费的投入,健全就业指导教师的人员编制和就业指导教研体系。拓宽社会文化交流,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广泛沟通和合作,建立长期有效的就业基地,为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良好运转和双选聘用会提供平台,切实把市场人才消费与学校人才培养纳入科学系统的专业建制和学科发展规划中。

4.理性认识和把握音乐教育专业的社会需求导向和发展规模,适度调控专业布局结构、年度招生计划、学位点增设等。学校要对未来教师教育音乐专业人才消费进行超前预测,从而为学校调整和确定办学模式、办学层次、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提供有力的参考。此外,建立毕业生跟踪档案和就业数据处理与分析,为音乐教育专业的设置调整和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5.建立社会正确舆论导向的监督部门。要给予毕业生更多的帮助和关怀,引导他们正视现实、学会适应、更新择业观念。大学毕业生是宝贵的人力资源,只有使他们充分就业,才能把这部分潜在的生产力变为现实的生产力,避免社会资源的浪费和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加剧,保证国家与家庭的教育投资得到应有的收益。

6.结合教师教育音乐学科的建设与教学改革,把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他们敢于体验、敢于挑战的胆识和创业的能力。要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创业环境,鼓励他们走多方位的自主择业、创业之路,使他们体验创业的艰辛,提高创业的真本领。同时,学校还要鼓励学生将学业与创业结合起来,跨系科、跨学校拓宽选学课程,构建富有个性特点的知识结构,树立教师职业品行所必备的、进行就业和创业所必需的超前意识。

大众化的教育必然会迎来大众化的就业。在国家培养的人才数量跳跃式增长中,社会的人才需求则会增长缓慢或与往年持平,就业形势必然会趋于不平衡状态。理性认识教师教育音乐专业学生职业教育的导向性实践和相关就业指导的课程,将对教师教育音乐专业学生学业、就业、创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注释]

①康爱琪.高校音乐专业扩招的负效应[J].人民音乐,2006(5):34.

②赵颂平,赵莉.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发展[J].教育与职业,2004(21):65.

[参考文献]

[1]周明星.国际对接中国教育的樊篱与跨越[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

创业教师 篇7

一、创业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及原因分析

(一) 教师的思想观念未能跟上创业型定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 物质决定意识, 但意识对事物发展具有能动反作用。传统的大学定位观念在我国高校仍比较重, 教师的职责被简单地定位为两方面, 一是教育学生, 二是进行与市场保持一定距离的学术研究, 保持学术的独立, 避免市场法则干扰学术活动。许多教师的科研成果由于组织或个人观念, 没有得到及时的实践转化。这造成高校资源极大地闲置和浪费。

(二) 现行的管理体制未能跟上创业型定位

传统的高校体制中, 教师被限制在各个不同学院学科编制中, 跨学科和跨院系的科研合作交流少之又少。然而当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 边缘学科和新学科领域不断产生, 同一个课题需要到多种学科的知识。教师由于受到体制的限制不能很好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开展相应科研项目, 并以科研成果的实践转化来回应社会的需求。据奥尔德弗的ERG理论中的受挫——回归观点认为, 当人在满足较高层次需要的企图受挫时, 会导致人们向较低层次需要的回归。当教师创业的追求受到现行体制的限制而受挫时, 更多教师就会追求平庸而不是勇于开拓进取。

(三) 教师队伍建设相关评价体系不完善

1. 在传统的高校招聘中, 教师的要求都是定位在学历、论文发表、科研项目等几个方面。

但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 教师还应具备社会实践性和创业经验性等方面的素质。仍然以传统的标准来挑选高校教师, 必然会忽略了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的考评。

2. 在教师培训方面, 高校也是大多沿袭旧的培训模式, 很少给教师创造实践的培训机会。

在旧的培训模式下, 教师通过进修、去其他学校交流学习等方式的培训只能进行理论知识的更新, 却难以得到实践能力方面的提升。

3. 在教师薪酬待遇方面, 高校是按照教师职称、工龄等发放的。

科研创业实践方面与教师薪酬没有实现很好的挂钩。并且教师的科研创业项目缺少政策和资金上的支持。这些都必然挫伤教师进行科研创业的积极性。

二、创业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一) 借鉴国外创业型大学教师队伍建设的经验

致力于培养和招揽拔尖创业型人才。国外成功的创业型大学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共同点都是十分注重教师的实践经验。不仅要求教师拥有拔尖的学术水平, 还要求教师有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并将其贯穿于人才招聘、培养、考评、晋职等方面, 都注重学术水平和实践经验两方面标准的均衡。如斯坦福大学, 不仅依靠自身培养创业型人才, 还广泛吸纳世界各地顶尖人才。这些人才敢想敢做, 勇于开拓, 是斯坦福大学科技创新创业的生力军, 更是美国硅谷发展的动力源。

(二) 转变思想观念, 扩大交流合作

必须在校领导班子的带领下, 全体教师一起进行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的学习内化, 更新思想观念, 改变传统的“象牙塔式”教学模式。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有着由低到高的五个层次的需求,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归属需要、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当满足低层次的需求以后, 人就会倾向于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并且高层次的需求更能激发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因此高校可以通过开展先进人物事迹表彰宣传、培训交流、座谈会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将创业型的办学理念内化到教师思想当中。这样既能够满足教师的高层次需求, 激发他们更大的创业积极性, 并且对其他教师也能起到良好的榜样引导作用。另外应高校应鼓励教师进行对外交流合作, 把社会发展需求有机地融入到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并强化政策导向, 更可以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 也可以请进来。即把企业优秀人才补充教师队伍, 优化师资人才队伍结构, 提高创新创业能力。

(三) 重视文化营造, 完善激励机制。

薪酬激励是组织对成员所作出的贡献的回报以及肯定, 薪酬激励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项最基本又最重要的激励方法, 合理运用薪酬待遇能有效激励教师重视创业实践。高校要激励教师重视创业实践, 就应在薪酬待遇上对创业实践有所侧重。高校应建立合理的薪酬奖励计划。巴纳德的组织平衡理论就指出, 组织要正确处理成员的贡献与回报问题。只有组织提供的“诱因”大于或等于组织成员的“贡献”, 组织才能得到生存与发展。对于教师创业实践方面所取得的收入应建立校方与教师之间的合理分配比例, 并且对于积极创业实践的教师给予一定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 形成全校以创业为荣, 勇于创业的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伯顿·克拉克.建立创业型大学:组织上转型的途径[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10

[2]李志锋, 龚春芬.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转型目标与实现途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 2002 (5)

[3]彭绪娟, 彭绪梅.基于三螺旋理论的创业型大学的创业能力培育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 (12)

[4]张苓.关于欧洲创业型大学特点的讨论[J].江苏高教, 2002 (4)

创业教师 篇8

一、教师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旨在将创新理念融入创业教育, 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思维和能力的全新教育理念与模式。它并非仅仅为了解决就业压力, 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创新创业能力, 这不能单单依靠创新创业知识的简单灌输与传递, 也不能通过简单的技能培训实现, 而是需要走双向发展道路, 既要求学生不断积累有关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又要不断塑造和培养创新创业的实践技能, 双管齐下, 协同发展, 才能独立敏锐地发现商机, 走创新创业道路, 拓宽自身职业发展空间, 增加社会经济利益。

教师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主要负责研究、组织和执行工作, 一方面要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 在学生社会道德情操和价值观的形成和固化过程中起引导和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也负责向学生传递相关知识与技能;此外, 教师也负责向学生“解惑”, 引导帮助学生逐步解开在创新创业中的种种疑惑, 激发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

二、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师资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起步较晚,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 环境明显改善, 相关政策相继发布, 项目也陆续开展, 也涌现出了一批优秀教师队伍, 推动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但我国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建设目前仍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而言, 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师资队伍数量短缺。不少高职院校主要安排负责经济、管理教学的专任教师或就业办教师负责其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此外, 再从企业或校友中聘请部分兼职教师负责创新创业教育, 缺乏一批专门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团队;而随着高校扩招, 学生人数却大大增加, 这进一步加重了师资队伍短缺问题。

2.教师队伍教学质量不高。我国高职院校缺乏相关专业研究的骨干带头人, 尚未形成一支专门负责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大多都是从各大高校毕业之后直接进入学校任职, 虽具有丰富扎实的理论知识, 但缺乏企业工作历练, 偏重理论教学;而兼职教师时间和精力有限, 又缺乏教学经验, 都不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导致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不高。

3.创新创业教育缺乏激励机制。高职院校还未形成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完善考核机制, 导致不少教师缺乏持续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的动机和热情。现有专任教师不愿投入过多精力参加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和研究, 兼之具有较大的教学和科研压力, 工作重点倾向于科研和教学;而具有创业经验的兼职教师, 在缺乏有效激励的情况下, 也不愿投入过多时间对学生进行指导。目前, 一部分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竞赛活动, 仅仅是为了追求经济奖励和社会名誉, 创新创业活动项目的研究和指导往往随着竞赛活动的结束而结束。

三、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中教师团队建设的激励对策

任何团队的管理都有其内部的运行机制, 好的机制能够自发地激励员工为了目标而奋斗。因此, 做好创新创业教育的关键在于设计一套能激发教师相关需要和动机的激励机制。具体而言, 高职院校应做好以下内容。

(一) 注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性与长效性

目前, 不少高职院校还存在诸多短期行为, 为了解决师资短缺问题, 安排经济、管理专业专任教师担任创新创业教育;或为了通过教学评估, 临时招聘一些专兼职教师, 忽略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质量、水平和结构问题。为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高职院校应注重创新创业教师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和长久性, 稳步有序地推进师资队伍建设, 有目的、有计划地补充和提高师资队伍的数量和质量。在广泛咨询有关专家与成功人士关于创新创业经验和建议的基础上, 建立一套有关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选拔、引进和任职标准, 打造一支高效精干的集创新创业能力、教学和科研能力综合发展的师资团队, 指导学生创新创业。

(二) 制定创新创业教育考评制度

要激发教师创新创业教育动机, 需将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指标纳入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中, 并加大创新创业指标权重;同时, 要求领导、同行、教师自评, 学生及企业创新创业活动负责人等全方位、多角度考核教师创新创业业绩, 优化高职院校教师绩效考评制度, 公平公正地实施绩效考核, 并将绩效考核结果运用于评先评优、职称评定和奖金发放等方面, 对于在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中有贡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 以此激发教师提高创新创业综合技能。

(三) 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

为稳定有序地提高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技能, 学校应注重创新创业培训工作, 有制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工作。首先, 丰富创新创业培训内容, 邀请优秀教育专家、创业经验丰富的成功人士对教师进行培训, 解读创新创业政策, 分享经典案例、相关创业实践经验和技巧, 开拓创新创业教育视野;同时, 拓展教师学习渠道和途径, 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平台, 鼓励教师团队分享、传播、研讨创新创业教育经验,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综合技能。

(四) 依托创新创业项目提升教师实践经验

为提高教师创新创业实践技能, 高职院校要畅通校企合作渠道, 加大校企合作深度与广度, 广泛开发创新创业合作项目, 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岗位, 制定顶岗实践激励制度, 鼓励专任教师走入企业一线, 了解企业最新生产、工艺、流程和管理经验, 夯实创新创业理论知识, 丰富实践经验, 从合作中提升创新创业激情和责任心, 打造一批理论知识扎实和业务技能过硬的教师队伍, 提升其创新创业教育服务能力。

高职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已是大势所趋, 而负责教学工作的人民教师, 在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文章主要分析研究了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中关于师资团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相关对策。

参考文献

[1]刘春艳, 魏湛冰, 刘建超.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J].经营与管理, 2015 (08) .

[2]杨景胜.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研究[J].才智, 2016 (16) .

[3]赵紫妤, 周玲.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高等院校师资队伍建设[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 (5) .

[4]冯帆.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途径[J].学园, 2015 (29) :133-136.

创业教师 篇9

一、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内涵与特征

角色一词本意指的是演员在戏剧舞台上所扮演的特定的人物。在社会理论中,由美国社会学家G.H.米德最早借用过来,主要用来描述自我与他人两者间的相互关系。后来这一概念在其演变过程中被广泛地用来分析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国内外学者有从社会关系的角度也有从个体行为模式等角度对其下定义。虽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角色的定义各有不同,但都对角色概念包含这样一个假设:首先,在某一社会内部,处于某一位置的人应该怎样行事,存在着相当程度的一致看法。其次,这个社会中的大多数人有意仿效这种一致性。[1]我们可以认为,角色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与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相一致、社会所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2]

教师角色是社会分工的产物。“教师”一词有两重含义,“既指一种社会角色,又指这一角色的承担者”。[3]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把教师角色被定义为:“教师的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联系的被期望行为。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实际角色行为;二是教师角色期望。”大学作为研究高深知识的场所,大学教师是这个场所的主要活动者,并且是以学术工作为核心的。因此,相比较中小学教师角色而言,他们在角色行为和角色期望方面有一定的共性,但也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大学教师作为知识的生产者和创造者,其角色无不打上现代大学发展理念的烙印,更是与大学功能的转变发展密不可分,相辅相成。大学经过长时间的历史演变,大学教师角色所承担的责任也大致包含教学功能、科研功能、参与院校管理、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五个方面的内容。大学教师角色的内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的推进和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单一的角色也会逐渐走向多元化。

“创业型大学”的概念最早由美国著名学者伯顿·克拉克提出。在其研究语境中,那些积极应对环境变化、大胆采取革新活动并富有创业精神的大学被称为创业型大学。而在亨利·埃兹科维茨的“三螺旋结构”分析框架中,创业型大学是指以知识转移和学术创业为特征的大学。国内外对创业型大学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概念和标准,但究其本质,创业型大学强调大学对于环境需求的适应能力,强调院校自我控制的能力,强调大学积极主动和市场的互动并从市场中获得资源,强调学术和市场的结合,强调效率和效益的价值观。[4]其实质是知识的资本化。

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是指教师在创业型大学办学模式和要求中形成的,与其在与学生、大学、社会关系中所处地位相一致、并且为社会所期待的一套行为模式。同样,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创业型教师实际角色行为;二是创业型教师的角色期望。

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的特征体现出职能性与多元性的特征。一是职能性。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有别于其他教师角色,本质上是由双方承担的不同的职责所决定的。角色的职能性指的是大学教师角色在创业型大学中所应有的作用与功能,强调的是与创业型大学办学要求一致的教师的知识、技能、行为与态度的组合。二是多元性。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广泛性,让身处社会系统中的个人拥有多元的角色。在教育这个子系统中,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相对于其他社会角色而言,由于其活动范围、工作内容和职业性质的特点,教师角色要求其扮演教育者、学者、创业者等多重角色。

二、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的新变化

(一)在教学功能上,从教师主导课堂到师生合作课堂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学生获取信息渠道主要来自教师,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是传道、授业、解惑的知识传授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知识与文化的权威保障了教师在学术系统中的地位,传统的教师高居掌握知识的制高点,教学的实质是一个教师进行线性静态知识传授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将自身习得的知识以一种单向的、单维的、静态的形式向学生讲授,在此过程中,教师对于知识的系统化、结构化、关联性是缺乏必要的认识的,而学生缺乏主动参与知识传授过程的积极性,只是被动接受的客体。

传统大学向创业型大学转型过程中,教师学术职业的地位和知识权威的身份受到冲击,知识成为一种特殊的资本,教师与学生对于知识与能力间的转化更加敏感,彼此开始以市场的眼光看待师生关系,直接体现在对于教师课堂教学的质量要求之上。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结构已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师生的合作学习、交互学习、探索学习方兴未艾。一方面,在教学内容上,从重视学科性与专业性向注重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转变。教师在教学的组织中,更多地立足于现实问题,既以学科发展为中心又以创业为导向,课堂内容的展现和探索更贴近生活实际,教与学的双方在一个“学习共同体”中一起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教师通过参与互动式的教学方式、多样的能力培养与训练,并针对不同的需要开展各项专题培训,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教学过程成为师生交流互动的过程,知识的探究与发现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师生的共同合作中完成的。另一方面,许多参与外部项目或课题的大学教师通过发放工资或助研津贴,雇佣学生共同参与实验,进行产品开发或参与课题,进行论文创作。创业型大学中,大学教师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上有所建树,并且也要领导学生团队,通过师生互动开展创业创新实践,共同引导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二)在科研功能上,从被动接受资源到主动获得资源的角色转变

资源依赖理论认为,任何组织的生存和发展都依赖资源的获得,无法完全的自给自足。组织在与环境进行的交换中不断获取赖以生存的各种资源,而组织生存的关键也在于获得资源和维持资源的能力。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正在加快走出象牙塔的步伐,组织内部各机构的运行越来越依赖外部资源的支持和保障。对于传统大学教师来说,大学就是其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大学教师学术职业的发展所需要的资源由大学来提供,资源包括经费、学生、物理设备、图书资料、公用事业等。在过去的高等教育体制下,政府作为高等教育的主要投资主体,大学组织的运行依赖于政府相对无条件的固定拨款,而传统教师则被动地接受大学划拨的学术活动经费。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向后大众化阶段的发展,政府减少了对高等学校的经费支持,资助大学发展的责任从政府转移到其他资源提供者那里。而市场机制的导入对高等教育的资源依赖关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学为了竞争越来越多的运行资金,必须努力寻求新的资源,从而被推向市场的中心。教师在新的学术发展潮流下呈现出日益明显的啄食等级——即学术守门人、学术精英可以支配更多的资源,学术新人所处的学术环境和获取资源的难度却日益严峻。身处创业型大学中的教师面对这种变化,需要把他们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市场性或者竞争性的领域中去获得资源,通过获取外部资源来支撑原本需要依赖政府资助的学术研究任务。

(三)在院校管理上,从有限参与到完全参与者的角色转变

在高等院校里,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的长期并存是其管理结构的一大特点,在早期的高等教育系统中,科层制的管理结构对教师参与院校管理事务的程度有所制约,教师只在其权利范围内参与学校事务的相关决策,并在很大程度上限定在学术领域。一方面表现在主导大学内部学术管理的权力集中在大学行政人员身上,教师只具备咨询性或辅助性的作用。[5]另一方面,大学内部学术管理的权力主要集中在学校的层面,传统大学教师在其中更多地扮演执行者角色,缺乏必要的参与决策权。

在创业型大学中,知识不再是极少部分人满足学术追求的需要,而是极具市场价值的商品,尤其是产业界亟需的新知识新技术。知识作为一种稀缺资源,无疑能够很大程度上支撑教师获取更多权力,使拥有知识“资本”的教师成为“资本家”,院校的发展越来越依赖掌握大量资源的教师,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参与管理权,在院校各个管理事务中的声音也越来越强。创业型大学中的教师享有日益增多的参与院校管理的机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高校决策的制定与执行,并行使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权利。

(四)在社会服务上,从学者到创业者的角色转变

传统观念上的大学教师角色主要表现为“学术人”这一角色,在学科的发展逻辑中进行知识的生产和创新。大学教师在象牙塔内以闲逸的好奇精神追求知识,崇尚“雅趣”“情怀”“境界”,从事高深知识与理论的研究,在兴趣的引领之下不断地探索未知的领域,无私地传播自己的发现与观点。学者对学术执着,以研究为业,他们研究事件本质、分析事实真相,不追风附势,不因诱惑分心,思想的独立与人格的独立是学者的特征,纯粹的学术研究是学者的事业追求。费希特就曾指出,“学者应当尽力而为,发展他的学科;他不应当休息,在他未能使自己的学科有所进展以前,他不应当认为他已经完成了自己的职责”。[6]

在创业型大学中,大学及其成员的角色都发生了相应的转变,大学的许多行为越来越趋向企业化。由于教师的成绩不再被限定为首先通过出版而获得,它至少是部分地由市场及市场性活动的成功来衡量。[7]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学教师开始将自己视为知识的推销者,他们“出售”人力资本存量以便在竞争的市场环境中更好地立足。从此单一的学术研究价值观不存在了,教师们的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大学教师一边提升学术研究能力,同时另一边开始尝试提升自己的创业能力,他们参与市场的主动性增强,通过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职能为企业提供咨询、和企业合作或开办自己的公司参与到市场中,为大学及自身赚取“外部收益”。他们从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论文中获得知识产权,这时候教师不仅仅是学者,更是身兼企业顾问、专利权持有者和公司创建者等多元身份的创业家。因此,他们像是公立院校里的资本家,政府资助的创业家。[8]

(五)在文化传承上,从保守者到创新者的角色转变

作为社会文明的源泉和宝库的大学组织,它的一切活动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大学教师承担着传承社会文明的重任,这不仅是教师在推动社会进步中的自我定位,也是社会对教师肩负的价值使命的殷切期望。传统的大学教师是学术文化的保守者,他们坚守伦理和良知的底线,主张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探索和寻求真理,以知识分子的身份对世俗进行批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大学教师在象牙塔内知识的海洋里翱翔,相对于其他专业人员,他们更多地与市场隔绝。

创业型大学的转型赋予了传统大学一种全新的理念和实践文化,其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都有了相应的改变,构建一种具有推动师生勇于创新、敢于创业的大学精神是创业型大学文化建设的根本。因此,把创新创业文化有机融入传统大学文化中,及时更新传统大学的理念、制度、人才培养模式,在传承传统文化、知识、理念的基础上创新文化是对创业型大学教师的根本要求。相比于传统大学教师来说,树立改革创新的教育发展观,以探索真理、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和践行真知、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来引领大学文化,是创业型大学教师更为迫切需要的。

三、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的身份认同危机

(一)身份认同的内涵

在英文中,身份与认同是同一个单词“Identity”。身份认同理论认为,身份认同是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获得,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中建构的,个体主动建立一个认知体系。它注重对“我是谁”“我为什么属于这个群体”等问题上所形成的主体意识,并体现出与主体意识相符的行为。在社会学中,角色与身份认同是一组有交叉又有差别的概念。教师角色强调教师在扮演过程中的角色行为与角色期待,社会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师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教师身份认同有异于简单的角色安排,身份认同更注重内在的价值同一和内化的自我认知。如迈耶(Mayer.D.)认为,教师角色关注教师能够履行什么样的职责功能,即一位教师要“知”和“做”;而教师认同则更关注教师的期望和价值观,它更为个人化,是一个教师怎样确定和感知作为教师的自己的自主意识。[9]

(二)教师角色的身份认同危机

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和发展与传统大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也存在极大的变革和差异,这些变革和差异就意味着身处其中的大学教师要经历焦虑与迷茫、理解与适应等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反思、调适,最终建构新的自我身份认同。作为创业型大学建设中的能动的变革力量,当这些新角色在很大程度上没有真正内化成为教师自我的一个组成部分的时候,便产生了身份认同危机。

1. 教师个体认同危机

创业型大学教师身份认同的获得首先依赖于教师对于新身份的适应,即教师在组织转型的现实中能够适应角色的转化,并融入到新的规范与角色当中。组织转型、重构背后蕴含的新旧教育价值观念的冲突,极易导致教师自我角色认同陷入危机。在创业型大学里,教师的知识传授与研究活动更多的是受利益驱动的,而不是受传统好奇心驱动的。在创业精神与学术传统的共同体中,教师很难把传统大学中的过去经验应用到创业型大学里。一方面,传统的教师角色具有某种合理性,需要予以维护,另一方面,创业精神与商业文化赋予教师肩上的责任,这样势必造成教师职业价值的取向紊乱。对于已经熟悉传统教师角色的教师来说,创业型大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教师对现有认知体系的消解,面对新角色的转变,教师感受到不断增加的、更高水平的压力,要求教师对自身的教学研究活动进行反思和改变,并建构自我的新的专业角色形象。

2. 组织文化认同危机

教师的日常教学科研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教育价值观念都会受到大学组织文化的影响。相对于传统的大学来说,在创业型大学里,其组织文化的核心仍旧是知识。区别在于前者的组织文化以知识为核心而形成的是以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为主的组织文化,知识的传播、创新与应用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对象。在大学组织转型成创业型大学后,教师关注的不是为知识而知识的教学与科研,而是以知识的市场价值为主导的学术资本化活动。企业文化中的投入产出、效率与效益观被引入创业型大学,用来管理教师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传统大学与创业型大学所表现出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大学组织文化,正在猛烈地冲击着教师角色的自我身份认同。传统大学的组织文化往往让教师习惯于按部就班,遵循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很少尝试对知识的探索、组织方式进行革新,并竭尽全力规避可能出现的教育风险担当。而创业型大学的组织文化会在一定程度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实现自主创造性的空间,会使得教师力图在组织转型中把握促使自我得以成长的良好机会。这样就造成了传统组织文化与创业型组织文化之间的强烈冲突,从而对教师的自我身份认同与建构造成相当大的影响。

四、基于专业发展的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转型

(一)专业发展: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转型的目标

对教师来说,其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的转型是在“身份认同”—“认同危机”—“新的认同”中递升完成的。只有将外在的角色规定内化为自身的角色认同,才能让教师由内而外、自觉主动地适应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的发展需求,构建具有教师主观能动性的新型教师角色观。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转型能否取得成功,一方面取决于教师角色的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取决于个体对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期待的把握是否准确、对新的角色规范是否了解。面对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的身份认同危机,正视教师角色转型中的问题,实现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创业型大学角色转型的目标。

所谓大学教师的学术职业专业化发展指的是大学教师在从事教学、研究和服务工作时,需要提升个人专业能力、提升教学科研水平、实现专业发展目标、促进个人自我实现,教师通过访学、进修、合作研究等方式和渠道,达成专业化发展的目的。[10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的专业化,不仅需要高深知识层面的专业化,它的内涵更加广阔,往往还包括教师职业素养、伦理道德、社会服务等方面的专业化水平。

(二)三位一体: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转型途径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角色转型途径包括了专业认同、专业能力和伦理道德三个方面,三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促进了创业型教师的角色转型。

1. 强化教师角色的专业认同

大学教师转变角色的自我认知关键在于对专业角色职能清楚了解并转化为自己的观念。在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转型的过程中,大多时候我们都是从社会需要、外在规定的角度,提出各种对教师应然性的要求,对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所起的作用却存在一定程度的忽视,从而导致了教师在角色转型中缺乏对自身主体价值的认同。大学教师的角色专业认同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根本,“因为当一位教师能追寻、建构自己的认同,才有可能有负责任的自主行动和不断成长的动力”。[11]大学教师对创业型大学的教师角色的认识以及对学术职业的专业价值认同是专业发展意识形成的前提。教师对新角色的专业认同,会使得教师对自我角色不出现困惑、混乱,增强教师主动适应、转变的意愿,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和动力投入到新的学术环境中,取得更好的职业发展。当新的角色转型内化为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教师的潜能和挖掘教师的内在素养,由内而外地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的需要,在不断竞争的环境中获取教师作为学者的荣誉、资源和地位,才能够有效促进大学组织的转型。[12]

2. 提高教师角色的专业能力

角色能力是进行角色活动的前提,创业型大学的建设必须以学术能力的建设与学术资本的积累为基础。通过不断提高教师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和一专多能的能力,是化解角色转化所带来的冲突和危机的关键。首先,教师作为以学术为职业的群体,必须要优化自身的知识结构,重视专业学科新知识的学习。大学教师的专业知识、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并不是先天形成的,而是在后天的学习与实践过程中积累建构起来的。大学教师既要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也要调整学术的方向和重点,重视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的交叉渗透以及边缘学科知识的补充,同时应注重在发挥基础学科的优势上,通过与时俱进更新教学内容,使得创新创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更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其次,教师要重视专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不断强化角色的独立自主。从发展教师作为课程合作者、主动获得资源者、参与管理者、创业者等的角色素质和能力入手,通过开展各种在职培训,培养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中的专业发展潜力,特别是高深知识的创新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以此适应不断发展的创业型大学办学理念及其对教师角色提出的新要求。

3. 发展教师角色的伦理道德

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是复杂且多重的,教师既要坚守学术职业的传统,又要在市场导向的驱动下追求学术资本的回报,并且两者同样具有合法性。学术与市场分别追求的是真理和利益,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创业型大学有利于激发大学教师的创业精神,教师参与产业界的合作,能够更好地把握产业动态。但学术资本化强化了市场价值在不同的学科教师间的分割,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消极的影响。如与市场紧密联系的学科专业的教师科研热情提高,而与市场联系不密切的学科专业的教师科研热情低。在创业型大学建设过程中,教师是否会失去“灵魂”,与市场融为一体,这是人们对在知识的市场逻辑下运行的学术职业群体的担忧。由此而言,在新的环境下,大学教师必须在学术和市场之间找到平衡点,在权衡学术与市场的关系中不断清晰教师角色的伦理道德边界。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的伦理道德要求大学教师既要遵循市场逻辑,正确看待市场带来的利弊影响,不为市场利益影响自己独立的价值判断;又要遵循学术的逻辑,在学术与市场中保持必要的张力与自律精神,在坚持真理的前提下,将市场与学术两者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在现代大学组织转型的浪潮中,教师作为实现大学功能的主力军,其角色已被打上多元烙印,正由简单走向复杂、从封闭走向开放。面对创业型大学发展提出的新挑战大学教师在角色转型的过程中的身份认同危机显得更为突出。如何重构自身角色的身份认同,如何寻求在教师在创业型大学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之道等,这都是创业型大学教师角色转型过程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注释

1[1]奚从清.角色论——个人与社会的互动[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7.

2[2]王思斌.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85.

3[3]李铮,姚本先.心理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57.

4[4][12]李志峰,龚春芬.创业型大学教师发展:转型目标与实现路径[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716,719.

5[5]别敦荣.中美大学学术管理[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135.

6[6](德)费希特.论学者的使命·人的使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41.

7[7][8](美)希拉·斯劳特,拉里·莱斯利,梁晓,黎明,译.学术资本主义:政治、政策和创业型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10,9.

8[9]李茂森.教师身份认同危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4:19.

9[10]陈碧祥.我国大学教师升等制度与教师专业成长及学校发展定位关系之研究[J].国立台北师范大学学报,2001:14.

创业教师 篇10

关键词:地方高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的创新创业的意识和能力,对于实施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创新创业具有重要意义。[1]高校教师的创新创业能力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质量,其能力的提升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高校教学工作是学校实现教书育人、人才培养的中心工作,更是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2]因此,加强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的紧迫性

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施创新创业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更是学生自我成长的需要。创新是创业的前提和基础,是创业的源泉。对创业的理解要更加宽泛,个体在新的岗位上建功立业、开创事业、开创岗位、创办企业等都是创业,创业更加注重受教育者学会学习、不断发展、乐于实践,强调的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3]西安交通大学王树国校长认为,“应大力提倡和实施创新教育,全面提高国民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重任。因此,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改进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进而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的对策

1. 转变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思维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为什么我们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钱学森之问?”也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面对和思考的问题。钱学森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高校没有按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去培养学生。[4]地方高校教师在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过程中,要思考清楚怎么教书、怎么育人,要能把创新创业知识、思维和能力通过学生最愿意接受的方式和最高效率传授给学生。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教师要具有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高校作为创新的前沿,教师思维习惯和思维水平将影响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地方高校教师应主动适应新的环境下对自身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并积极提升这方面的能力。[5]

2. 提升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技能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为学生传授知识、提升技能、培养品质的重要载体。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关系是,教师作为促进者,要始终鼓励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技能是指教师完成创新创业教学任务应具有的教学能力。其包括基本教学技能、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技能。高校教师应处理好知识传授与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变过去以教师为引领,教材为标准,学生被动学习的格局,为教师创新教育教学理念,积极鼓励学生主动学习、创新思维。

3. 优化地方高校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课程

地方高校课程设置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和载体,地方高校要根据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科学设置专业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内容和课时。结合地方高校特色,投入教学资源,推进创新创业课程的信息化建设,围绕创新创业开设一定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并纳入学分管理。[6]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要区别于传统教育模式,课程设置一定要突出实践课程的重要性,要使创业教学、教学科研、创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平衡发展。[7]

结语

在新的形势下,高校要主动肩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任,高校教师应树立创新创业意识和理念,积极转变教育教学技能和态度,主动提升自身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的能力提升,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和社会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光明日报》2015年3月24日。

[2]尹达:《论现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运行质态选择》,《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年第19(2)期,第63-66页。

[3]董婷、王唯:《基于研究型大学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年第7(1)期,第41-43页。

[4]赵晓芬:《批判性思维:创新人才的首要思维范式》,《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8年第3期,第199-202页。

[5]席东:《批判性思维———高校教师教学创新来源分析》,《新西部》2015年第6期,第137-138页。

[6]黄玮等:《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建设的思考》,《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年第7(1)期,第38-39页。

创业教师 篇11

喜欢看书,

课外读物竟然比课堂书本多

韩佳朋生于陕西渭南,小学时便迷上了课外书籍,父母给的零花钱,妹妹拿去买了零食吃,而他基本上都用来买书看。小学语文老师为激发同学们的写作兴趣,专门在周五下午让大家轮流上台讲故事;许多人不敢上台,或躲避或推脱,韩佳朋却每次都自告奋勇上台,一讲就是一个下午,成了班上的最会讲故事的人。那时,他从未想到过,未来他将与讲台结下不解之缘!

作为农民的父母读书不多,看儿子买回家的书竟比从学校发的教科书都多时,生怕他耽误了学习,专门跑到学校跟班主任反应情况,征求老师的意见。来到韩佳朋家里,班主任不由感叹起来,书多得出乎他的意料,几大箱书籍里有:连环画,故事会,武侠小说,各类名著等。班主任表扬和肯定了韩佳朋,并叮嘱他应在不影响成绩的前提下读课外书。

高中时,学校开始有了微机课程,那时的电脑还是比较古老的486,装的是liunx操作系统。尽管每周只有半天的上机时间,韩佳朋还是迷恋上了电脑这个神奇的东西。规定的上机时间不够用,他每月又从生活费中拿钱买点卡上机摸索。

学以致用,

电子商务课程备受学生青睐

99年韩佳朋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安交通大学电子商务专业,该校是全国第一批开设该专业的学校。韩佳朋大学的4年也是中国电子商务重要的萌芽时期,他深知电子商务是一门发展迅速,实操性极强的学科,仅靠学校所学是远远不够的。

03年韩佳朋从多家递来橄榄枝的单位中选择了广州一所职业大学的工作;他觉得:大学老师自由时间多,学习空间大,教书育人有成就感,符合自己的期望。

06年妻子怀孕在家,韩佳朋为她开了一个淘宝店,目的有二:一是为了让妻子不会太无聊;二是验证自己知识的实用性。未曾想,这个淘宝店第一年就创造了50多万元的利润,第二年利润更是破百万;他已悄然成为老师中极少数的百万富翁。

学校里,韩佳朋的电子商务课程深受学生喜爱,很多非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都会跑来听课;原因在于他的课不是教条主义,更多的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来讲,学生学到就能用。

许多学生因在校期间上了他的课,后来选择电商作为创业方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佼佼者不乏上市公司股东,都对他满怀感激之情;他说:这是其他职业无法体会到的一种满足感,属于精神层面的!

网络突变,

成功研发苹果微信赚钱手机

13年天猫再次提高门槛,要求注册资金50万起,直接将绝大多数初创业者拒之门外。微信渐火,微店开始兴起,与传统淘宝店相比,开微店成本低,没资金压力,没库存风险,用碎片时间和个人社交圈就可进行推广。不少大学生从中发现商机,纷纷开起微店。

韩佳朋运营的2个微店,前期因开淘宝店累积的客户较多,加上学生捧场,上线一月销量就超天猫店。在运营微店的过程中,韩佳朋注意到一个困扰所有微商的问题:销售没有可持续性!微店前期主要靠自己的朋友圈产生销售,一旦朋友圈消费潜力用尽,生意随之下滑,很多学生陷入困境。

如何低成本解决微店持续的流量,成为微店发展的关键!韩佳朋开始四处查找资料,购买各种微信营销软件逐一测试,发现绝大多数以忽悠为主,始终没有令他感到满意的产品;既然市面上没有,可否自己研发一个呢?他泡到软件技术高手出没的QQ群及论坛里寻解决之道,大量购买各类专业书籍进行研究。

功夫不负苦心人,历经13个月无数次反复修正测试,一款让自己满意的应用软件终于研发成功!该软件可实现在一部苹果手机上安装50-100个微信,瞬间把一部手机变成100部!还能在手机上智能化自动完成过去手动操作的所有工作,更不可思议的是:可任意虚拟定位自己的微信到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

用自己的微店进行测试,一月后成交量在过去的基础之上呈爆炸性增长。一个改变无数微店命运的手机终于诞生了!韩佳朋把它命名为苹果微信赚钱手机。

小试牛刀,

市场火爆程度远超预期结果

韩佳朋随后让10个开微店的学生开始使用苹果微信赚钱手机,20天后捷报频传!10个学生欣喜若狂,每个人都感受到了这部手机带来的惊人效果;其中有3个学生本打算放弃的微店竟然奇迹般起死回生,由亏损到日赚五六百元,业绩还在稳步上涨。

消息不胫而走,本校开微店的学生开始纷纷向韩佳朋请求购买手机。一部手机正常安装软件约需2-3小时,有些学生为尽早拿到手机,竟排队苦等一个昼夜。一些外校学生也慕名前来,3个月里超过200名学生在韩佳朋处升级了自己的手机。为减少学生等待时间,韩佳朋不得不提前批量购买苹果手机安装升级。消息灵通的创业微商也找来购买,火爆程度远超预期。

一些投机者很快发现这个商机,开始大量模仿。事实证明,模仿者只能模仿其型,无法模仿其神,一些人不明就里而上当受骗。要知微信发展飞快,版本不断升级,常致模仿者的机器失效,而韩佳朋的软件却能随之不断升级换代。

“你必须不断学习进步,才能跟上微信的脚步。”韩佳朋说:“你的软件还必须遵守微信的规则,不能出格,否则微信也容不得你存在!模仿者不懂这些规律。”

造福社会,

帮更多有梦人实现创业梦想

半年时间里,韩佳朋的苹果微信赚钱手机已帮助上百名大学生成功创业;这些学生中盈利差的每月也有1万元左右收入,优秀者月利已突破10万元大关!上月初,韩佳朋从学生中选出5名志愿者成立项目工作室,着手帮助更多有梦想的人用这部手机实现创业梦!

记者:来你这里之前,我在网上查过,发现有很多公司在模仿抄袭你的苹果微信赚钱手机,他们的产品能实现相应功能吗?

韩老师:14年9月份我们的苹果微信赚钱手机已升级到第3代,共27个功能;模仿者基本还停留在1代的16个功能和2代的23个功能。在经营微店的过程中,运营思路更为重要,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这里,这个无法模仿!只有功能不懂思路,一样做不好!

记者:您的苹果微信赚钱手机目前主要还是面对学生创业人群,有考虑放大吗?让更多中小创业者也能受益。

韩老师:手机从诞生之日起,我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做推广,一直被市场推着走。因职业的关系,学生成了第一批产品的使用者和受益者。很多人跟我反应过,仿冒模仿我产品的非常多,受害者也很多,确实因为太忙,没有时间去理会。现在有几个助理,能够有些时间出来帮助更多初创业者了;我想学生能成功,他们应该更容易成功!

记者:用苹果微信赚钱手机创业门槛高吗?前期需要投入多少钱?容易操作吗?

韩老师:门槛非常低,基本上就是购买一部苹果手机的钱,加上软件也就三千多元。自己有产品马上使用就见效;没有的话,直接卖我们的产品就行;没有微店的,在朋友圈拍拍照发发文字就行,非常简单!

记者:非常感谢韩老师接受我的采访,祝工作室越办越好!能否在这里公布你的微信号或工作室电话?

韩老师:谢谢你,

我个人微信号:hezhonghui999,

工作室电话:4006-003-951

官方网站:www.hezhonghui.com

创业教师 篇12

“就业与创业指导”是高等职业教育德育课程中的必修课。如何上好这门课, 如何能让学生通过课程学习, 真正能掌握一些对将来就业创业有实际帮助的知识能力, 这是许多教授这门课的老师常常要思考的问题。在授课的过程中, 难免会有纸上谈兵之嫌。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确有所获, 笔者认为教师能否正确定位自己在课堂上的角色十分关键。

一、从“教者到学者”的转变

教师自古以来的角色定位有很多, 但普遍认同的是“传道、授业、解惑”。在传授知识的方法上, 你可以有很多方式, 但是最终还是要扮演一个给予者的高而上的身份, 否则, 就会觉得自己受到质疑, 地位受到威胁。

大多数教师没有多少创业的真实感受, 缺乏创业经验。相反, 有些学生的就业创业史却相当的丰富。高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有其自身的特点, 他们学习内容没有高中学生多, 课余时间丰富, 很多学生很早接触社会, 加之学校也鼓励学生社会实践, 诸多因素使得很多学生有过就业创业史或正在感受就业创业。在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 想摆出一个“高而上”的教者身份, 无疑是可笑的。因此, 教师要做好从“教者到学者”的转变, 多和学生交流, 听听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 有什么感受, 有什么经验是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当然, “学者”并不是单单向有实践经验的学生学习, 还要向书本学习, 充实自己的理论基础;向周边的人群学习, 弥补自己的实践缺失;向成功的职业人或创业者学习, 寻找成功的秘密。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学中是学习的共同体, 要想让学生成长, 自己必须先成长起来,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二、从“计划教学的填鸭官到市场教学的调控者”的转变

“计划教学, 市场教学”词汇的提出灵感来自与“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笔者认为, 教学内容的设定与经济中物品的供给, 有异曲同工之趣。就像在计划经济体制中, 物品供给从来不考虑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 不需要什么, 只凭官方的感觉, 强加给你一样, 许多课程内容的设定, 也不考虑学生到底需要不需要这些知识, 只凭教师的感觉, 强加给学生。因此, 我们经常在课堂上看见学生昏昏欲睡的眼神, 做与教学无关的小动作等等让老师气愤又屡禁不止的情景。我们常常抱怨学生不遵守纪律, 不尊敬师长, 却忘了探究他们为什么会这样。

不能否认高职院校的学生, 他们在学习能力上与中学生相比较还是有所欠缺的, 加之他们没有高考的压力, 使得在学习态度尤其在基础课 (如德育课) 上不是很严谨。为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找到学生的需要, 实现从“计划教学到市场教学”的转变。

“就业与创业指导”这门课在课程设置中涉及了职业素养与能力、就业准备与维权、创业准备与实施以及走入职场后的适应与提升, 内容本身非常契合学生的需求。但是由于课程开设在高职三年级, 毕业离学生还有一段时间距离, 就业创业对很多学生来说还较为遥远, 所以, 虽然知识内容契合学生需求, 但学生自己并没有多少这种意识。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这门课的动力, 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 让学生知道这个知识“我很需要”, 这可视为教学活动中对一种知识的营销手段。比如, 讨论到“职业生涯规划”时, 用案例对比, 让学生知道“人无远虑, 必有近忧”;讨论到求职准备时, 播放“职来职往”的求职视频, 让学生直观感受有无准备的求职, 结果是多大的反差等等, 以此来实现“市场教学”。

三、从“演员到导演”的转变

德育因为其许多学科的政治性特点, 其大多数课程的理论性很强, 因此, 很多教师在课程设计中, 强调自己的高频率出镜, 常常是“自编自演”。学生只做观众, 偶尔客串。一堂课下来, 自己累个半死, 结果却既不叫座, 也不叫好。即使学生知道“这个知识是我需要的”, 这样的教学模式也会打击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提高学生的“出镜率”, 即是新课改提出的“把课堂还给学生”, 自己则改作幕后导演。

“就业与创业指导”是一门理论课, 如何将枯燥、无趣的理论转化成学生的兴趣点, 这要求教师精于在课堂中的“导”, 只有会“导活”知识, 学生才能成功“演绎”吸收。

1. 启导。

主要目的是要让学生认识到“这个知识我需要”。在每节课讨论开始前, 激发学生的兴趣, 既我们常用的“导入新课”。“导入新课”可采用案例、视频、游戏等方式, 要选择贴近学生, 贴近本课关键词。

2. 诱导。

课程开始后, 这时教师这位“导演”就要开始诱导的过程, 诱使学生按照自己大纲“剧本”的方向发现问题。学生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 逐步自己确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知道自己对于这个话题, 我已经掌握了什么, 我还要思考些什么。

3. 引导。

发现问题后自然就要解决问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 那答案自然要学生自己解决, 通过讨论、小组合作、自由阐述、辩论等方式找到最合适的解决方法。教师在这个过程就是实时做好引导, 让学生的发挥紧扣问题, 并导向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 指导。

学生自主探究知识时, 由于年龄、知识储备、阅历的限制, 有些问题会束手无策, 这时教师要对其指导, 帮助学生找到问题的关键点, 提供思路, 让学生找到打开问题的钥匙。

四、从“教材的执行官到教材的优化员”的转变

传统的教育, 教师是教材忠实的“执行官”, 从教学设计到知识内容依照教材来定, 不越雷池一步, 不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储备, 不关心学生接受能力。新课程理念倡导下的教学是生成教学, 要求教师把教材、教参当作教案设计的脚手架, 教学方法的参考依据, 是有待加工、发掘的教学资源。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 根据学生的基础、师生的状态、具体的教学情境以及学校的特点, 结合自身的教学特色, 对教案进行“二度加工” (即对教学设计适度调整, 包括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增减等等) , 从而设计出属于自己的教案。

比如, 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开设到“求职材料的准备”时, 教材提供的相关内容相当的简略, 学生只能从中了解到简历、求职信大体是什么样子, 这部分内容学生大多已经了解, 而关键点如何制作却没有涉及。如果只做“教材的执行官”去设计这次课的内容, 显然是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因此, 需要对教学内容有所增添, 有所删减。于是笔者在备课时, 着重增加了简历, 求职信的制作原则这一内容, 最终学生通过对这节课的探讨, 掌握求职材料有哪些, 并且会制作, 关键是制作的材料符合应聘的需求。

新课程要求“教师角色的多元化”,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应随着学生的需求而实时的转变, 所呈现的角色一定不止笔者所列的这几种。在职业学校, 对教师教学过程的角色扮演, 还应提出更特殊的要求, 因为学生不是为考试而学, 是“为生活而学”, 教师在授课时就不单单是为知识掌握而教, 还应该为了学生生活需要而教, 如何在教学中实现这个目标, 我们思考的还应更多。

参考文献

[1]李德显著.课堂秩序论[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上一篇:空间向量变换下一篇:经尿道膀胱颈电切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