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领域

2024-12-07

广播领域(共6篇)

广播领域 篇1

随着社会高科技产品的不断涌现, 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生活水平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 并由此而带来审美水平和艺术眼光等诸多方面的空前提高。此等态势, 要求我们的广大广播电视工作者必须将声音录制技术与音乐艺术进行完美的高科技技术处理, 以此促进广播电视的录音达到创设广播电视节目情境、渲染广播电视节目意境、营造广播电视节目氛围等艺术境界。这就要求我们的广播电视录音师必须准确分析和准确把握录制音乐艺术的高科技技术, 并通过后期的综合处理, 将音乐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

一、当前广播电视领域的录音技术及设备

目前, 在世界各国, 广播电视与电影均在不同程度地引领着高品质数字设备的需求与发展趋向。比如, 手持式TRX800就是一款深受广播电视工作人员喜爱的操作方面、功能完备的高品质音频录制设备。尽管这款手持式TRX800价格不菲, 但是将之用于广播电视的声音录制, 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广播电视录音的效率, 更有利于提高广播电视录音的品质。所以, 在广播电视录音系统中, 购买手持式TRX800, 尽快投资巨大, 但是可以很快回收成本和创造可观的利润。

目前, 人们越来越喜欢欣赏那种音频与图像结合在一起的音乐艺术作品。有趣的是当摄像机变得越来越小巧轻便, 对灯光的需求越来越减弱的时候, 音频设备一直保持着它几乎不变的大小和使用要求。它仍然需要被人藏在演员身上而不收录衣服产生的噪声。而将麦克风戴在演员头上, 不仅会严重影响演员在表演时灵活地转动头部, 还会严重影响摄影师对镜头的取景。由此, 需要经验丰富的广播电视音频录制技术师录制演员演唱的音频轨道, 否则, 无法录制高品质的音频。

通常情况下, 在广播电视台中, 音频录制部门的器材远远多于摄像部门的器材。不仅如此, 录音师的年龄也往往比摄像师的年龄大。这是因为录音工作需要有丰富的经验, 而经验的积累是需要假以时日的。在广播电视台中, 虽然很多年轻人因为具有一双捕捉最佳镜头的慧眼而可以自如地操作好摄像机, 但却需要多年的学习才可以练就一对捕捉美妙声音的耳朵。即便当今的音频录制设备已经非常先进, 但是, 高科技音频设备是无法代替人对声音品质的辨别的。

二、广播电视领域如何更好地应用录音技术

1. 二次调音

笔者曾经多次参加过广播电视的录、播节目工作。在此过程中, 对音频的录制, 我们一般采用二级调音技术。具体而言, 就是在会议现场或者文艺演出现场安放一套调音设备, 录音师负责调试、放大现场的声音。与此同时, 录音师将一套已经混合好、调控好的电视节目音频输送到电视台转播中心的调音台, 由转播中心的调音师进行二次调音。转播中心的调音师在接受到前级 (即一级) 调音台输送来的音频信号时, 还可以对音频进行下列几个方面的综合处理: (1) 加入表演现场的背景音频; (2) 用现场吊挂话筒拾取音频信号等。值得一提的是, 二级调音方式往往受到交流声的严重干扰, 有时甚至因为交流声的干扰太大而导致无法录音。其中原因, 主要是因为这样的音频系统是两套设备相互串联而成的系统, 它们的电源地电位不一样, 而音频输入输出端口又是电信号直接连接的。这样在2套系统之间由于地电位相差明显, 抬高音频信号的数值, 造成电流声出现。笔者在工作中总结出几种方法:

(1) 使用4芯电缆与平衡接法进行音频录音

高科技专业音频系统因为采用的是平衡法传输信号的音频录制技术, 从而可以成功隔离外界的干扰噪声和有效屏蔽交流声干扰。不过, 当信号线两端使用不同电源时, 平衡法传输信号专业音频系统则无法隔离外界的噪音, 有时甚至无法完成音频录制。这时, 广播电视台的录音师则会采用四芯音频线录制音频, 以此达到隔离外界声音的目的:4芯音频线里面每2根音频线组成1对, “双绞”的音频线可以再次消解串入音频的干扰交流脉冲。

(2) 屏蔽层单端接地

广播电视台在录制音频时, 如果采用单端接地, 电位差问题可以得到妥善解决。通常情况下, 电缆两端电源接地点存在着很大的电位差, 强大的电位差在回路中会产生强大的交流干扰, 从而严重影响音频录制的顺利进行。但是如果采用单端接地, 则可以将另一端电源输出信号设备与地面隔离。如此, 电缆两端两个接地点的电位差就无法产生回路, 交流声自然就无法产生了。

2. 使用数字音频实时延时处理器

采用数字音频实时延时处理器录制音频的工作原理为:对音频数据的各种操作调节, 必须利用计算机高速计算数据的能力来完成。

通常情况下, 数字音频实时延时处理器运用于广播电视音频录制的下列几个环节之中: (1) 节目制作环节; (2) 节目信息综合处理环节; (3) 节目存储存环节和节目播出环节等。延时性与实时性是两个互相对立的概念, 通常情况下, 在处理同一件事物时, 很难将二者同时使用。然而, 在广播电视音频录制行业, 延时性与实时性却常常可以共生共存。比如在节目直播过程中, 播出的信号就具有实时性特征;但是, 为了保证节目播出的质量, 则需要延长播出的信号。比如在节目录播的过程中, 其中出现了一些因各种原因而无法播出的内容, 这时就需要利用延时的特性将这部分内容剪掉, 保证节目能够正常播出。另外, 还可以利用数字音频实时延时处理器对节目数据进行压缩和解压缩, 这样可以使节目的存储占用更小的空间、更加方便。同时可以让受网络带宽限制无法正常播出的节目能够通过网络进行正常播放。

3. 录音师要提高自身艺术修养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录音技术, 是一门艺术与高科技完美结合的技术。因为它要求音频录音师至少具备下列知识储备和文学艺术修养: (1) 了解光电声学; (2) 了解人的生理物理学; (3) 了解设计、美术、历史、音乐等。因为音频录音师在整个的录音过程中都必须运用到多媒体信息制作技术:记录和储存通过录音设备将声音信号转变为磁信号的音频信息, 然后细致分析和严格把握音频的节奏、音频的音准等, 最后创造出高品位的音频作品。

参考文献

[1]录音系录音艺术专业介绍[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1999 (01) .

[2]张玉星.浅谈音乐录音艺术[J].东方艺术, 2004 (S1) .

[3]马希平.对录音艺术与技术的重新认识[J].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学报, 2006 (02) .

[4]郑思, 江海宁.武汉音乐学院录音艺术学科建设暨创研思想与教学管理研讨会综述[J].人民音乐, 2007 (06) .

[5]陆彬.浅谈音乐声学与录音艺术[J].福建论坛 (社科教育版) , 2008 (S1) .

[6]余扬.艺术类专业推介展示会 (三) 影视类专业:声光电影共交融[J].招生考试通讯 (高考版) , 2008 (12) .

广播领域 篇2

关键词:广播电视工程,数字音频技术,节目制作

数字音频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在我国各广播电视台实现了广泛运用,运用这一技术监控直播过程,已经成为了现阶段控制节目质量的常见方法。其在运用过程中,有效降低了节目事故发生率,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因而,工作人员也应注重对数字音频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不断优化数字音频技术,以实现电视数字化制作水平的提升。

1 数字音频技术相关概述

数字音频技术是一种对声音进行处理的数字化技术,能够实现声音的录制、编辑、存储和播放等,这一技术主要用于广播电视中的录音、后期制作等方面。通常来讲,在数字音频技术中,所收集到的声音信号样值主要用“0”和“1”进行表示,即量化,通过对量化后的信号进行编码,便可以将其转换成安全可靠的数字信号,并实现音频文件的播放。

当前,在广播电视工程领域中,数字音频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原有的模拟技术已经转变成了现今的数字化处理技术,数字音频设备也得到了广泛运用。且现阶段很多广播电视台应用的设备,大大提高了声音处理的精确度,可将所输出16位数字声音精确至六万四千分之一。同时,这一技术的运用也有效优化了广播电视节目从制作到播放的各个环节,提升了节目质量。

2 广播电视工程领域中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

目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满足受众需要,广播电视工程领域引入了数字音频嵌入技术,力求使受众感受到更加逼真的音响效果。这一技术在运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辅助分量信号数据区,对声音信号进行传输及合理分配,使嵌入数字音频信号组合成不同的单位,从而运用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制作中。需要注意的是,在运用前,需将这些信号转化成双声道或是立体声道。其运用能够使视频和音频在相同的时间、运用相同设备进行传输,工作人员可以不必再对音频进行处理,不仅对电视节目信号处理工作有重要的优化作用,也大大提升了视频、音频的同步率,提高了节目质量。

在广播电视工程领域,经常会用到SDI (Serial Digital Interface),即数字分量串行接口[1]。在节目制作及监控过程中,可以运用这一技术,将设备中所收集的录音、录像文件进行解压,将数字信号转换成音频数据,并利用数字分量串行结构将其输出至指定系统中。通常情况下,电视视频会由不同的模拟信号构成,其模数转换方式不同。而并行和串行是数字拾取后的两种不同数据传输方式,具有位于共同部位的相同特征[2]。例如,广播电视视频数字信号在行消隐状态时,剩下的空间则能够实现对其他辅助数据的传输和携带。这一技术的运用,能够在行、场消隐期间,将数字分量视频信号也一同传输,且不需要进行任何取样,能够实现数字音频的嵌入,有效保证了音频与视频的同步。在技术的应用中,工作人员需要注意重放、解压的合理控制,避免出现瞬间高频率解压情况,导致数据延时,影响广播电视节目质量。

另外,在广播电视节目的录制过程中,也会用到数字调音台。这一数字音频技术,主要运用于辅助扩声系统、影音录制,若能够合理运用其多路声音信号输入功能,便能够最大限度地放大所有单路输入音频信号,并对声音的音质进行多方面优化,使受众获取优美、立体的声音。同时,在音频的监听监制、立体化剪辑等工作中,这一技术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工作人员提供多样化的声音加工方法。数字调音台具有高信噪比、动态范围宽广、多条通道等特点[3]。因而,在应用过程中,工作人员可以通过运用数字压缩限制设备、利用控制面及数字矩阵的不同制式等,减少声音失真、串音等情况,优化音频音质,提升广播电视节质量。

3 结语

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日渐普及的背景下,各领域都积极运用先进的科学设备以及数字化技术,广播电视工程领域数字化处理技术的应用,也成为了目前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音频处理技术目前在广播电视台制作、播放、传输等多个环节中得到了广泛运用,并获得了良好效果。因而,广播电视行业从事人员,也应加强对这一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进一步推广数字化音频嵌入技术,并将其贯穿于节目从制作到播放的全过程,为受众提供更高质量的广播电视节目。

参考文献

[1]郭宏.浅淡数字音频技术及其在广播电视工程领域中的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1,11(22).

[2]狄柏涛,陶瑞.广播电视工程中数字音频技术的优势与应用发展[J].中国传媒科技,2013,9(18).

广播领域 篇3

1 广播电视现有传统业务模式

近年来,各地广播电视台积极推进制播分离,形成了广播电视台和广播电视传媒集团的机构。传统电视节目基本上遵循着选题、策划、外拍、采编、制作、包装的基本流程。针对精品栏目或大型活动,需要经过前期的周密策划,创新节目形态,经过前期的宣传与预热,为节目的正式热播营造氛围,节目开播后,也还需要不断地进行宣传、炒作、播放花絮等保持节目的热度。

现有电视频道制作完成的节目,目前基本以频道首播为主,结合复播,完成节目的发布。由于很多频道只能够在本地通过无线或是有线播出,受众有限,传播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性使频道的经营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传统广播电视的主要盈利模式目前还基本是广告的方式,广告的价值取决于节目的收视率,收视率一方面取决于节目的传播范围,另外,取决于节目的品质。因此,为了更好地经营,需要不断提高节目的品质,也需要不断提高节目传播的时间与空间,需要打破电视广告的单一的盈利模式,不断提升频道的品牌价值,传播力与影响力。

2 新媒体技术主要应用场景

为了更好地开展广播电视经营,新媒体技术得到了广播电视台的广泛关注与重视。新媒体平台通常由电视台的新媒体中心或网络广播电视台负责管理运营,目前新媒体业务不论是在内容策划、并行融合生产、跨屏立体发布,以及技术平台的互通方面,都还有很多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体制机制的突破。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广播电视的各个环节,都将得到广泛的应用。

2.1 打通互联网与社交媒体

传统广播电视由于是广播的单向发布形式,很难在栏目播出之前、当中和之后实现与观众的互动,使节目的可参与性与互动性受到较大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出现及其广泛的用户与影响力,为媒体实现与观众的互动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和手段。在社交媒体中,微博和微信的影响力最大,电视频道运营需要充分发挥和借力微博平台和微信平台,实现媒体的社交化。

微博平台在频道运营过程中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应用:

1)开通频道、栏目和主持人的微博,进行节目预热、宣传与推广;

2)通过监测微博的舆情环境,获取新闻线索,进行跟踪与深度报道;

3)通过微博进行节目精准推荐,基于话题的讨论,观众的交流互动。

微信平台在频道运营过程中可以在如下几个方面得到充分应用:

1) 开通频道的微信公共账号,每天进行频道精品节目的推送服务;

2) 话题讨论,获得观众参与的评论与意见,用于特定类型节目;

3) 通过微信平台,实现节目内容的精准营销与推介,实现重要节目与内容的索引服务。

基于微博、微信平台,实现电视经营与受众的全方位、立体化的互动,既能获取线索、观众深度参与,又能提供频道、栏目、内容的宣传与推广,实现节目的精准推荐与推送服务,针对节目获得观众的评论与反馈等,实现了媒体运营与受众的“亲密接触”。

微博平台与微信平台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关联,相互推荐,使微博用户、微信用户都能够接受到媒体及时有效的服务,营造以互动为特色的社交媒体。

微博、微信作为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社会化媒体,在电视媒体运营过程中,需要得到充分应用,同时,基于传统互联网的IP回传技术、基于移动通信网的3G/4G直播技术等,在媒体运营过程中,也将有其应用场景,为媒体运营服务。

2.2 演播室全媒体互动

演播室作为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的一个主要场景,新媒体技术也将使传统演播室变成全媒体互动演播室。演播室也将成为电视媒体资讯汇聚的中心与全方位立体化展现的中枢。

演播室新媒体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1) 打通互联网:通过资讯汇聚系统,及时按需获取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各类资讯、网页、论坛、微博、博客、微信各类资讯,经过挑选、审核作为演播室播报的信息源,通过在线包装系统,在演播室的虚拟大屏和真实大屏进行显示与互动播报。

2) 打通制播网:演播室播出的内容来自于制作网络提前制作好的成品内容,需要部署演播室文件化播出系统,实现与制作网络的文件级交互与受控播出。

3) 打通行业资讯:演播室是信息的最大聚集地,节目在演播室制作与播报的过程中,需要各类行业资讯,如天气、气象、财经、交通、物价等,可以在演播室整合统一的资讯中心,统一接入整合各类行业资讯,并根据节目的需要调取使用各类行业资讯。

4) 实现多屏互动:演播室根据节目形态的不同,可采用真实大屏、虚拟大屏、触摸屏、手机或平板电脑等多种屏幕,通常,主持人可以通过平板、手机、或是触摸屏等小屏幕,实现实景大屏或虚拟大屏的播报内容的控制调度与实时在线包装。

5) 微博微信互动:节目直播过程中,通过微博、微信、UGC实现与观众的互动,让用户真正体验与电视的深度参与感,增强电视观看过程中的趣味性。

6) 演播室直播的内容除了通过频道播出以外,直接通过App、Web进行多屏的直播与发布。下文将展开说明论述。

利用新媒体技术,打造全媒体互动演播室,拓展演播室节目制作过程中的参与程度与多屏发布,打造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频道运营的节目新形态。

2.3 多终端多应用及时发布

高节奏的生活使人们坐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的时间越来越少,电视机已不是广播电视内容展现的唯一终端,没人看电视不等于没人关注电视,多终端展现与跨屏互动则是必然趋势。

广播电视运营过程中也需要充分应用基于互联网接入的Web发布展现、基于移动互联网接入的手机和平板电脑发布展现。目前,一些电视台已经开发上线了基于Web网络广播电视,以及手机和平板电脑的App,实现了内容的多屏发布。但只是实现了制作内容的基于多屏的发布,频道栏目还没有深度参与基于多屏的节目形态创新与策划,使多屏的发布平台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同时,目前大多数多屏发布也都还是播出后发布,使内容的时效性、及时性都大打折扣。广播电视节目可以充分运用多屏的优势,在节目策划、栏目设计等方面,发挥多屏的优势,从多屏发布逐步向真正的多屏互动演进,创造节目运营的新模式。

3 未来新媒体节目运营展望

采用新媒体技术构建的内容生产制播运营发布系统,可以支撑广播电视全新的生产运营模式,未来的广播电视运营将充分应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在栏目策划、节目形态方面,紧密结合新的技术手段、互动与传播方式,实现节目运营的新突破。

未来的媒体运营,将进行全媒体节目的立体策划,全方位资讯汇聚、并行融合生产、演播室互动播报、跨屏互动发布。

广告依然会是广播电视盈利的主要模式之一,但广告的投放不仅限于基于电视屏幕的广告,可以针对多屏等交互式新媒体平台,实现广告的精准投放,创造全新的广告模式及盈利方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广播电视的传播广度与深度将得到极大扩展,与观众互动的能力不断加强,广播电视的品牌影响力及核心竞争力也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得到有效的增强,广播电视的盈利也将是传统模式及新媒体模式相互拉动,复合增长,最终创造广播电视运营的新局面。

4 总结

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理念与技术也将对媒体运营产生深远的影响,一切的技术都将为新的业务模式及运营模式服务,打造全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全新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创造更高的媒体价值将永远是媒体的使命。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经营的自主性和资源优势,利用新理念、新技术、新平台、新系统,打造广播电视全媒体运营的全新生态环境,是新时期广电传媒的生存与快速发展之道。

摘要:广播电视台作为主流媒体,经营模式、栏目策划、内容策划、盈利模式、技术应用等都有一定的自主权,如何充分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连接的方便性、终端的多样性特征,加强广播电视的传播与覆盖,穿越时间与空间,创新业务模式、传播主流文化,是一个亟需研究与实践的课题。重点介绍了基于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新媒体技术应用与运营思考,供广播电视技术应用创新与业务创新参考。

广播领域 篇4

近几年,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 我国的文化产业也在不断地提高, 数字音频技术的快速发展象征着我国的文化产业在不断地扩大与提高。随着人们的物质需求的不断提高, 我国的科技也在不断地改进与创新, 数字音频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与改进, 数字音频技术与广播电视领域的结合就是一个新的技术, 是广播电视中的一个新的章程, 新的领域, 需要我们不断地努力与研究。

随着数字电视、IPTV、数字广播等媒体的应用, 数字音频技术越来越成为业内厂商关注的焦点。若想让中国人真正听到属于自己的声音, 国内厂商必须掌握技术主动权, 制定音频技术的中国标准已经势在必行。基于此, 在国家有关部门、广东省政府大力的支持下, 广州广晟数码技术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多声道音频信源编解码技术 (DRA) , 申请了两项国际发明专利和12项国内发明专利, 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该技术拥有压缩效率高、音质好、解码复杂度低和容错能力强等优点, 可广泛应用于数字电视、数字音频广播、宽带多媒体及移动多媒体等领域。现在AV技术与信息技术 (IT) 呈现出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 以后将发展为信息化音视频技术。

2 数字音频技术的指标

数字音频技术的指标有四个, 分别是采样率、压缩率、比特率以及量化级。

采样率: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波形采样的方法记录1秒钟长度的声音, 需要多少个数据。44KHz采样率的声音就是要花费44000个数据来描述1秒钟的声音波形。原则上采样率越高, 声音的质量越好。

压缩率:通常指音频文件压缩前和压缩后大小的比值, 用来简单描述数字声音的压缩效率。

比特率:是另一种数字音频压缩效率的参考性指标, 表示记录音频数据每秒钟所需要的平均比特值 (比特是电脑中最小的数据单位, 指一个0或者1的数) , 通常我们使用Kbps (通俗地讲就是每秒钟1000比特) 作为单位。CD中的数字音频比特率为1411.2Kbps (也就是记录1秒钟的CD音乐, 需要1411.2×1024比特的数据) , 近乎于CD音质的MP3数字音频需要的比特率大约是112Kbps~128Kbps。

量化级:简单地说就是描述声音波形的数据是多少位的二进制数据, 通常用bit做单位, 如16bit、24bit。16bit量化级记录声音的数据是用16位的二进制数, 量化级也是数字音频质量的重要指标。标准CD的质量就是16bit、44.1KHz采样。

数字音频技术的指标十分重要, 只有完全掌握并且完全遵守这些指标, 数字音频的技术才会拥有更加广阔的空间, 才会发展的更好。

那么, 影视界常用的数字音频处理技术包括什么呢, 据调查, 它们分别是:怎么消掉原声, 只留伴奏?怎样把我的板载声卡弄成5.1环绕输出?怎么用Cool Edit录歌, 录成像发烧碟那样?怎样用板载声卡做“电音”?怎样把mp3转成MIDI文件?这些都是数字音频技术, 数字音频产业成功的标志不是发布标准, 关键是走向市场, 形成产业化。我们最好是牢牢掌握这几个要求, 并且及时把这些要求学会、掌握, 我们才能设计出最好的广播电视频道, 最重要的是, 如果把这些数字音频技术与广播电视领域相结合, 广播电视就会有一个全新的发展, 电视人要牢牢掌握这些技术, 并将这些技术及时应用到广播电视领域中, 我们的广播电视才会迎来更美好的春天。

3 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领域中的应用

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电视的应用中首先利于信号的传输, 在传输过程中信号损失很小;其次会更加便于广播电视节目的编辑, 更重要的是便于广播电视的发展。

有时, 广播电视的接收质量不能保证, 特别是在移动接收的情况下。要大幅度地提高广播电视的声音质量、接收质量和增加数据业务, 只能是广播电视的数字化, 即需要大力发展数字音频技术在广播中的应用。

数字音频广播的关键技术主要有三个方面:数字音频信号的压缩编码、高速数据信号的无线传输和组网技术。

3.1 数字音频信号的压缩编码

应用在数字广播 (包括数字电视和数字音频广播) 中的音频压缩编码技术有多种, 它们都是基于人耳感觉特性来实现降低码率的目的。在这些编码方案中, 利用了人耳的频率、时间遮蔽效应和对声音的定位特性。频率遮蔽效应是当频率接近、强度有明显区别的两个信号同时出现时, 人耳只能感觉强度高的信号, 而强度低的信号将被遮蔽;时间遮蔽效应是当一个强度比较弱的信号出现在强度比它强的信号之前或之后的一个时间区间内时, 比较弱的信号将被遮蔽, 显然被遮敝的信号不需要传送, 从而降低了码率;人耳对声源定位时, 对低频信号方向性不敏感, 对高频信号的方向主要是从对包络的感觉判断, 这些特性被用于降低立体声编码的码率。当然, 这样处理损失了原始音频信号中的一部分, 但因为这部分是感觉不到的或者是很不敏感的, 因此它基本上不会影响声音的质量, 从而既保证了音质, 又降低了码率。

3.2 高速数据信号的无线传输

为保证广播质量, 必须提高在城市环境中和移动接收情况中信号的传输质量, 数字音频广播系统中的信道编码和调制部分的设计主要是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3.3 组网技术

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 频率资源日益紧张, 在发展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时必须考虑节省频率资源和不与己经工作的广播电台产生矛盾。目前提出的广播系统中, 主要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单频组网, 即整个广播网络使用相同的载波频率, 多路节目载荷在该载波上, 而不需要不同的覆盖区域分配不同的载波频率, 从而节省了频率资源, Eureka-l47数字音频广播系统是这种方案的代表;另外一种方法是与当前正在使用的广播电台使用相同载波颇率, 依靠频率分隔和调制方式的不同, 同时广播模拟和数字两种节目。

广播领域 篇5

当今世界, 科学技术发展迅猛, 行业之间技术日益交叉, 技术壁垒逐渐弱化, 国家与国家之间、行业与行业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竞争日益激烈。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 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 其发展正在为广播电视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纵观广播电视发展历程, 从黑白到彩色、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高清, 每一次广播电视的巨大变革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 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多媒体技术、互联网技术以及通讯技术的发展, 广播电视数字化与网络化的目标更加明确, 业务融合与业务渗透趋势日渐明显, 以数字电视手机电视、IPTV、互联网电视等为代表的多样化广播电视媒体形态纷纷崛起, 广播电视的生产、传播、交换消费方式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单向单一形态向多元形态转变、资源垄断向资源共享转变、自成体系向开放体系转变、不对称传播向互动交流转变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

2 世界广播电视关键技术与设备发展趋势分析

2.1 广播电视产业链结构分析

当代的广播电视产业是媒体技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发展相结合的产物, 并随着各类相关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不断衍生、延伸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新业态、新服务。这些新业态、新服务正在将提供影音服务的传统媒介形态——广播电视及其所依托的整个产业链全面提升和优化, 升级为具有高品质、便利性、个性化而“无处不在”的新一代广播电视产业。

尽管整个广播电视产业链面临着升级和优化, 但从结构上仍然延续着“内容制播与发布-网络传输-用户终端”的价值链结构, 如图1所示。

其中, 内容制作和播出控制处于产业链上游, 在以“内容为王”的广电行业中维系着整个行业的命脉;网络传输处于产业链中游, 作为内容到用户之间的传送纽带, 是整个产业链升级最为活跃的环节;接收终端处于产业链下游, 为用户带来最直观的使用体验。各环节环环相扣、相互依托, 构成了整个广播电视产业生态链条。

2.2 广播电视关键技术发展趋势

内容的制作是广播电视产业的核心环节, 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受众消费内容的表现形式和体验质量。该环节的主要技术包括前期制作的内容采集技术以及后期制作的非线性编辑、节目包装、虚拟演播室和视音频编码技术等。从目前来看, 高质量的节目内容制作已经成为世界各国争夺广播电视前沿市场的重要手段, 通过不断提高广播电视内容制作的技术质量来打造丰富多彩的内容服务已经成为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

电视节目制作完成以后, 需要进行播出与发布, 即按照预先编排好的节目时间顺序在播出机房用切换方式将电视节目的图像和伴音送往传输与发布系统。从目前来看, 数字化已经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基础性技术, 世界各国在内容播出、发布的全流程中已经基本实现数字化。一方面, 传统的手动播出方式为自动播出方式所代替, 自动播出技术的应用不仅减轻了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 同时也大大降低了播出事故率;另一方面, 数字化的内容通过专用软件进行封装打包, 并以数据包的形式通过传输网络向多样化终端传送已经成为内容发布的普遍方式, 如IPTV、互联网电视以及流媒体手机电视均使用了这一软件化的技术手段。

广播电视传输部分的作用是将播出的电视节目以可靠的方式经适当的传输通道传送到接收终端, 传输方式可分为地面、卫星和有线三类。随着全球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 各国广播电视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升级和完善, 第二代传输标准陆续制定和实施, 有力地促进了音视频、数据、语音等综合业务的开展, 新一代广播电视业务受益匪浅。另外, 随着新一代广播电视产业中数据业务主导地位的逐步形成, IP技术成为网络核心技术, 宽带多媒体业务承载网络和传统的广播电视传输网络都在向IP化演进。加快由IPv4向IPv6升级, 基于IP推进业务融合将成为未来全球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方向。

接收终端的任务是利用适当的接收设备接收传输通道送来的电视信号, 并正确重现出原始的图像和伴音。随着芯片处理能力的不断增强和嵌入式技术的广泛应用, 信息接收终端的融合化、平台化成为必然趋势, 这种融合化的终端为广播电视内容消费提供了极大便利。一方面, 终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多业务、高质量、多格式、互联互通的接收终端的出现, 这类接收终端都集通信、广播电视、商务、娱乐等多种功能于一身, 增强了业务的用户体验;另一方面, 随着内置芯片处理能力的不断提升, 接收终端可支持的应用程序越来越丰富, 更加注重信息消费、内容集成、随时随地联网及个性化需求的平台型终端 (如搭载Android系统的终端) 就发展了起来, 平台型终端的发展更有益于广播电视新业务的开展, 保证了终端对各项广播电视增值业务的支持。

2.3 广播电视领域主要设备发展趋势

目前, 广播电视领域主要设备按照生产环节可以划分为五类, 分别是采编播设备、网络制播系统与设备、传输系统与设备、服务支撑系统与设备以及监测、监管与测试设备。

(1) 采编播设备

采编播作为内容生产环节的前期制作部分, 主要用到摄像机、录像机、调音台、特效机四种设备, 其作用与发展趋势如表1所示。

(2) 网络制播系统与设备

网络制播是指电视台在节目制作和播出方面实现网络化, 也就是通过设备间的联网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交换, 完成素材复用、演播制作、自动播出等一系列工作。这部分主要用到的系统与设备, 如表2所示。

(3) 传输系统与设备

传输作为广播电视产业连接生产和消费的中间环节, 由于构成繁复、形式多样, 其用到的设备也相对较多, 主要包含表3中所示的几种。

(4) 服务支撑系统与设备

服务支撑系统是广播电视业务运营的重要保障, 使运营商能够利用该系统基于资源、面向市场、服务客户, 实现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的业务拓展和扩张。整个服务支撑系统主要由BOSS系统构成, 并集合了条件接收 (CA) 等功能, 具体如表4所示。

(5) 监测、监管与测试设备

广播电视监测、监管与测试是保障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与有效运营的基础, 对提升信息对抗能力、加强政府监管、促进产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间涵盖的设备种类以集成化的系统设备为主, 具体如表5所示。

3 我国广播电视关键技术与设备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广播电视关键技术发展水平

纵观近年来我国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 节目制作能力大幅度提升, 广播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 技术手段全面改造升级,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广播电视技术在一些技术集成领域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但在一些单项关键技术研发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 具体如表6所示。

3.2 我国广播电视主要设备发展水平

广播电视发展几十年来, 我国广播电视设备已经由最初的关键设备完全依赖进口发展为目前以国产设备为主、进口设备为辅的局面。我国广播电视设备在集成系统方面已经基本实现国产化, 但在一些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单项关键设备上还需要进口, 具体如表7所示。

4 我国进一步发展重点与对策

广播电视是国家信息化战略和国家文化事业产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播电视科学与技术的发展, 将直接影响并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和产业的发展。因此, 坚持科技进步, 始终把科技进步、科技创新作为广播影视发展的重要支撑和推动力量, 改造提升传统媒体, 发展新媒体, 构建传输快捷、覆盖广泛、技术先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成为了进一步推动我国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具体包括:

(1) 进一步加强我国在内容制作技术领域的研究, 实现采编录等关键设备的技术突破。

(2) 加快电视台数字化、网络化改造步伐, 提高内容播出与发布技术水平。

(3) 面向三网融合发展, 加强传输覆盖网络的多元化建设。

(4) 以自主芯片为基础, 打造统一标准的数字电视智能终端平台。

(5) 加强广播电视安全播出保障能力, 提高监测、监管与检测技术水平。

(6) 大力发展网络产业, 建立广电创新型应用服务支撑平台。

摘要:当前, 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科学技术特别是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突破了传统媒体行业内部以及电信等相关行业的技术壁垒, 给广播影视制作播出、传输覆盖、用户接收等各个领域的建设和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技术发展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比世界广播电视技术与设备发展趋势, 分析我国广播电视技术与设备发展存在的问题, 并给出了相关的发展对策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产业,广播电视技术,科技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广播电影电视发展报告 (2012)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广播领域 篇6

近年来, 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正在重塑媒体格局。互联网在给传统的广播电视行业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 也为传输渠道的技术变革和现代新型传播体系的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聂辰席同志在视察无线局时曾多次指出, 广播电视发射要适应全媒体新业务的需要, 积极拓宽技术领域。无线局要进一步创新发展, 提高网络化、数字化和智能化水平, 为开展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广播电视服务奠定坚实基础。

此次云计算数据中心战略合作协议的签署, 是落实中央及总局领导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指示精神的具体举措, 也是无线局通过发掘自身优势资源, 不断拓展新业务, 努力提高服务中央三台、服务广电行业能力的有益尝试。

在签约仪式上,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无线电台管理局分党组书记、局长王向文同志指出,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何应对传播形式的转型和变化是摆在广播电视传输发射领域每个人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面对挑战, 我们绝不能固步自封、安于现状, 而应该放下身段、主动出击、转换思路、谋求发展, 要具备大视野和全局观, 努力由被挑战者转变成为挑战者, 要紧密结合事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特点, 以求在未来激烈的竞争中争得一席之地。通过相关项目的建设、运营和维护, 可以培养队伍、积累经验、学习掌握新技术, 为无线局拓展新的传输渠道做好人才储备和技术积累。

上一篇:绿色建筑工程管理问题下一篇:智能电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