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式教学

2024-09-19

“动”式教学(精选12篇)

“动”式教学 篇1

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 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迅速地融入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及各个领域, 计算机俨然已经成为我们人类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与变化, 人们也逐渐认识到, 如果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 那么在这个社会中将会寸步难行, 甚至面临被社会淘汰的可能。因此, 要想适应这个社会, 了解计算机技术还应从小抓起。近年来, 信息技术课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 已经进入了中小学的课堂。那么, 面对教材, 该如何正确地指导学生学习计算机, 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 引导学生正确地使用网络技术等问题, 便成了每个教师都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了。

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 教育局领导也多次提出, 要将“先教后学”转变为“先学后教”, 做到“少教多学”, 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传统学科课程有一定的差距, 不能用传统的方法去教。信息技术课应该贯彻合作学习的理念与方法。教学中要强调学习者合作学习, 相互协作, 以弥补原来学生信息技术技能差距很大的情况。因此, 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应当多采用师生互动、合作交流与探究的创新学习方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应是组织者和指导者, 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发挥协调和指导作用。教师的教学服从于学生的学习, 教为了学, 以教带学, 以教导学, 以教促学, 只有教师的能动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才能保证“互动式”教学有序地紧凑地进行。

在课堂中, 我经常会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 六名学生为一组, 选出小组长进行组内的分工与协调。然后由我为学生分派总体任务。比如, 我在其中一节课中, 向学生布置了如下任务:首先请同学们登陆老师的邮箱, 下载任务附件并进行解压缩, 然后根据任务要求将你们的答案以PPT的形式通过你们自己的邮箱传给老师, 要求准确和快速, 小组之间进行比赛。看似很简单的一节课, 其实包含了对多种计算机操作技术的考查。在任务中我设置了多张图片, 学生需要认识图片中的建筑物, 然后通过互联网的查找, 将此建筑物的简介备注在图片下方, 这是对学生上网操作技能以及对Office软件应用的考查。在此过程中, 小组的分工合作是比较关键的, 在保证准确的同时还要保证速度。在互动和竞争的课堂氛围中,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 调动学习积极性, 进而熟练地掌握软件的各种操作, 活跃课堂气氛。

构建互动式的学习课堂, 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以更大的自由支配空间,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主动权, 有利于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利用互动, 采取分组讨论、分组学习、分组考试等形式, 增加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 相互启发, 拓展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有利于创建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改善师生关系, 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过程的组织者、辅导者和服务者, 学生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 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 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真正作为主体参与教学活动, 使学生动脑、动手、动眼、动情, 从认知、情感和行为上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过程中去, 探索新知识, 获取新方法, 获得新体验, 从而增长智慧和提高能力。

提倡互动式分组合作学习模式, 也就是围绕学习小组构建“动车组”系统, 同质异组, 异质同组, 组内结对。实现“兵教兵, 兵练兵”。当然, 信息技术课程有自身教学规律、教学特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成果, 创设情境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提出任务和问题, 假设构想,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 发展思维, 开拓创新, 激励学生探究新知, 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 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实践活动空间,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而信息技术在这个生产力中应该占主体地位。因此, 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师, 我深感任重而道远。只有在教学过程中, 不断地创新与探索, 才能让孩子们掌握更多更好的计算机技术的应用, 使之成为未来国家科技发展的栋梁。

“动”式教学 篇2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化,课堂教学产生了深刻的变化。过去的课堂教学、由于受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注重于“苦读+考试”、“计算+逻辑”的教学思路,课堂上满堂灌,实质上是灌输式,学生仍处于被动地位。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随着课改的要求,社会对人才需求,而“互动式”教学模式顺应了时代的发展,强调在教师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动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力争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在教学过程中的互动,从而实现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终极教育目标。

互动式教学模式理论基础

1、合作教育论。提倡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和互相合作,完全排除对学习的强制手段,培养民主个性,教师在愉快的环境中紧张地引导学生学习,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快乐地学习。

2、罗杰斯教学观。主张教学应以学习者为中心,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他们具有内在潜能,并能够自动地发展自身的潜能,教学成败的关键不是在于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巧,而是人际关系,是情感态度。

3、素质教育创新观。中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期,在这一阶段的创新教育中,应根据学科教学特点和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注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欲,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4、建构主义学习观。学习是学习者主动的建构活动,而非对知识的被动接受,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在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发挥主导作用,指导学生自发完成自我建构。

互动式教学模式基本结构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启动阶段

教师首先必须根据教材内容设计一些新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待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探索的欲望。

2、引导学生探索、自发交流提问、联动阶段

在引导学生探索过程中,教师可以铺设若干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子问题,放手让学生动手、动脑,独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操作时要注意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探索,对探索过程的不同风解、疑难问题,在讨论交流中能各抒已见、互帮互助、共同提高,暴露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表达能力、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进而鼓励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提出问题是整个教学环节的难点,并非是轻而易举的事。

3、教师答疑点拨、适是强化拓展,能动阶段 这一环节的核心是通过教师当场答疑,将解决问题中失败的思路暴露出来,让学生从中领悟成功之路,看到思维的全过程,并启发他们对已经解决的数学问题加以引伸、变化。

4、展开变式探讨、自我体验归纳,创新阶段

教师应精选例题和习题,遵循学生的认知心理规律,展开变式训练,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让学生深刻地理解知识,灵活地运用知识解答新情境下的问题,接着,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无认知体验,进一步强化学生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识,通过归纳总结,完善自身的认知结构。

互动式教学模式教学原则

1、主体性原则。课堂教学中,要突出和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问题的时间和空间,要调动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积极性,讲究教师要服从学生,教案要服从课堂,进度要服从效果。

2、过程性原则。学生的能力的培养不是通过教师的讲授能达到的,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探索发现知识(概念、公理、公式、定理、法则),解题思路(方法、规律),使学生在这些过程中展开思维,从而发展他们的各种能力。

3、交流性原则。模式中创设学生探索交流提问这一环节,是提供学生小范围内交流互动,完全摆脱教师的说教和书本的权威的束缚,给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言论的广阔空间,在变式探讨、体验归纳这一环节中,先是各自尝试活动,再是教师点拨。接着师生交流,通过这一环节的交流,不仅优化解题过程,而且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分散性思维能力。

4、创造性原则。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教师教学设计要有创新意识、要在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方面做学生的表率,主要通过学生的动手探索、动口交流、动脑思考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5、反馈性原则。这是任何教学模式不可缺少的原则,但在“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操作中,要求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活动绵情况,做到及反馈、及时纠正,使课堂教学更具针对性。

互动式教学模式评价

试析“问题互动式教学” 篇3

一、“问”是“动”的前提

“动”往往以“问”为引领、为前提。课堂教学通过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分析、讨论和解决来体现“动”,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以及积极参与活动的热情,以实现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但不是只要有“问”就一定能“动”起来。一石能否激起千层浪,这就涉及到“问”的有效性问题。

根据以往的教学体会,我觉得“问”的难点在于设置什么样的情景,提出什么样的问题,怎样提出这些问题等。要解决好以上问题,在“问”的创设上要注意以下原则:

1.了解学情,从实际出发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因此问题设置要能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让学生有感而发,有话可言,否则在教学实践中就难以真正贯彻落实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无法达到预设效果。如:在教学《哲学生活》“关于世界观的学说”这一内容时,可以设置以下问题:有人说:汶川地震是因奥运圣火上珠峰惊醒了神灵,你信吗?人的命运是由上天注定对吗?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自学教材,由于以上问题是从学生的思想状况、认知水平入手,从生活实际出发,它既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又引导学生去体验和理解“世界观人人都有,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这一对他们来说相对陌生而深奥的哲学原理。

2.层层相扣,突破重难点

在创设问题上始终不忘使命一问题的设置要使本课的重难点得以解决。如一观摩课《经济生活》的“股票、债券和保险”这。一内容时,教师不仅能充分了解学情,投生所好,以《家有儿女》这一受中小学生特别喜爱的电视剧为题材,为这一家人的生活编排上教学所需的内容与情境。

剧情一:夏东海投资股票亏损严重。刘星:老爸,你真倒霉,我同学的爸爸炒股赚了大钱都去开股东大会啦。夏雨:老爸,你买到烂股,就该退还给公司。夏雪:难怪科学家牛顿炒股亏了两万英镑后,感慨地说“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预料不到人们的疯狂。”剧情二:刘梅回家后给夏东海提出要把剩下的钱买债券。问:刘梅这一建议是否有道理?展开讨论。剧情三:晚上夏东海看报纸发现刘翔有一个亿的人身保险。讨论要给孩子买保险。从剧情到问题的创设上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还做到层层相扣,使课本的重难点得以有效解决。

3.利用探究,有所取舍

新版思想政治课教材增加了大量的与生活联系极为密切的新材料、新信息,并且注重知识的产生过程,注重学生主体探究能力的培养,增设了综合探究内容,为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可见教材本身给了老师很多有用的素材,我们大部分时间很难做到完全撇开教材去创设问题,因此有效利用好教材本身的资源也是很好的选择。

二、“动”以“问”为核心

问题互动式教学追求的是在互动中不仅有效解决教学疑难问题而且能推动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师生情感交融,发挥教与学的两个积极性。这一目标的实现是要依赖于学生的“动”是否围绕“问”而展开的。否则就是一种“假动”,无益于课堂问题的真正解决,不能很好地落实教学三维目标。当然,这种“动”可以是显式互动也可表现为隐性互动。“显式互动”即从课堂上热烈的气氛就可以看出,学生都已经在老师的带动下“动”了起来。如热烈地讨论、争辩、踊跃发言等等;“隐性互动”则是表面上看起来课堂氛围不很热烈,但学生可能都在认真地思考问题或组织语言……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动”,只不过不容易被觉察到。在这里我们注意到,不管是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还是生本互动都是以“问”为核心,在“动”中解决一系列预设的“问”以实现教学目标。

1.把握好“放”与“收”的关系

郭思乐教授认为:“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是教育的本位……教育是为学生服务的……”的确,新时期的教育需要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思路。教学既然是师生共同探讨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是教学过程的终端,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使学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是教师“教”的真正目的。因此,当教师以问题引导学生学习时,一定要大胆放手给学生自己解决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但是,教师一定要注意把学生偏离“问”这一核心的“动”收回来。

2.把握好“创新”与“适用”的关系

“动”的过程强调师生之间双向沟通与交流,因此教师总想在沟通交流的方式上标新立异、别出心裁、力求出“新”。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在互动的方式上做了许多创新如小组合作探究、小组辩论、表演小品、演绎剧情、网络群聊等。但再好、再新颖的方式都要始终记住它是为内容服务的。因此,“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在方式的选择上一定要因教学内容、学生情况等不同而进行选择,这样的互动才能深入学生、融入学生,才能真正把教学内容与学情有机结合起来,以有效解决“问”。

3.把握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教与学的矛盾是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这个矛盾解决得好与不好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起主导作用,学生处于主体地位,这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学生的主体性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积极性的同时一定注意进行正面引导教育,因为政治教学课堂互动的问题大都是生活中我们常遇到的问题。如政治腐败问题、就业问题、医改问题等,而学生因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有限看问题往往比较偏激、不全面看问题、钻牛角尖。那么在这一过程中老师就要真正起到了“引领者”的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了正面引导,客观而全面地看待认识社会现象。这是我们人民教师应有的责任与义务。

三、“问”与“动”相交融

问题互动式教学的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问题的引领下通过互动解决问题,而在解决已有的问题过程中碰撞了学生思维火花并产生新的问题,使已有问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和提升,即“问”中有“动”,“动”中产生新“问”。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活跃了学生思维,也考验了教师的应变能力和专业素养。比如:在《政治生活》的“处理民族关系原则”这一内容地教学中,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探讨活动内容是:“我们福建省给少数民族高考考生加20分,这是否违背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这一问题的抛出学生讨论热烈,众说纷纭。在小组代表发言中有一小组的观点认为给少数民族加分是不公平、不合理的。还有一小组认为是否全国各省都是给少数民族高考考加20分?可见学生在老师提出的“问”中进行了小组合作探究活动,学生又在“动”中产生许多新的“疑问”。此时就考验教师专业功底或备课是否充分了。教师首先要对“变相歧视”这一有所偏颇的观点进行引导,对加分政策加以补充。并列举广东、浙江等省份的实际加以分析,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

总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互动式教学模式,以“问”为引领,“动”始终以“问”为核心,“问”与“动”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大大提高和延伸了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

互动式教学评价体系初探 篇4

因此, 在互动式教学过程中, 我们要建立三个大要素十五个小要素的互动式教学评价体系, 三个大要素分别是科学备课、互动教学和全面拓展, 主要涵盖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

那么, 如何才能有效建立上述的教学评价体系呢?笔者认为应采取以下五个步骤。

第一步:构建理念, “先学后教”。每位教师要构建新课程有效教学行动理念, 转变以往“先教后学”的习惯做法, 在教学设计理念、课堂教学思想方面要大胆地树立“退居二线”、服务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做到“倒空传统教学的瓶子”, “装满有效教学的瓶子”。在实验过程中, 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的有效教学理念。

第二步:自主预习, 师生共备。教师要积极指导学生学会课前自主学习, 有结构地预习, 在充分预习过程中努力完成课程文本所涉及的显性问题和隐性问题, 让学生认真填写“问题评价表”。教师在全面了解学生“问题”的基础上, 分析和提炼学生“问题”, 吸收到教学设计中, 制定有效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案和个性化指导计划。真正做到“师生共备”。

第三步:体验生成, 生命课堂。在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探索“问题—评价”教学模式, 采用参与式教学、体验式教学, 突现学生主体性, 面向全体, 尊重差异, 注重学生亲身体验, 在体验中感知, 在感知中生成。重视学生潜能开发, 挖掘智力潜力, 提高学生理解事物、感知问题、记忆知识的综合能力。容纳和包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错误, 分析错误原因, 科学而理性地给予认真指导, 并指导学生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与策略。在启发性、激励性、赏识性、反思性评价中树立学生自信, 张扬个性, 让学生真正体验到生命成长。使学生“问题”、文本“问题”、教师“问题”得到彻底解决。在和谐、安全、放松、民主的教学氛围中提高单位时间学习效率和质量。

第四步:拓展, 合作探究。教师要积极探索课后拓展的新方法、新途径, 除了完成全部习题性作业以外, 要在如何巩固知识、提高能力、实现持续发展方面做深入研究, 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合作、探究性课后拓展学习。提供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时间和机会, 提供加强训练、展示成果、体验成功的平台, 提供学生有效学习的方法和策略, 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后拓展中都有明显的发展与进步。

第五步:全面评价, 缩小差异。评价贯穿课前、课中、课后, 提倡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针对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 在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行动策略和方法,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得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评价。通过适应性评价, 缩小学生差异, 全面提高学生学业成绩。

互动式课堂教学调查问卷 篇5

同学们: 你们好,为了了解学生对英语互动课堂教学的认识情况,找到影响师生有效互动的相关因素,现对我校高二年级学生进行调查,为老师更有效的实施课堂互动教学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请您如实填写以下问卷。谢谢合作!

1、你认为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应该是

()*A、管理者、控制者B、指导者C、促进者、合作者。2.你的老师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属于()A、新课程改革理念B、充满智慧,有激情C、传统教育观念D、思想贫乏,缺乏激情3.在你所在的学校,学科课堂教学行为变革()A、基本没有变革

B、少数人在变革C、大多数有变革

4、你喜欢课堂的哪种教学方式?()A、老师讲,我听B、同学间合作互助解决问题C、老师帮助下自己解决

5、如果小组讨论某一问题,你会如何参与?()A、坐听其他同学讲并等待老师的答案B、自己想自己的C、和同学一起讨论并设法解决

6、关于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有

()多选题 A、教学是课程创作与开发的过程B、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C、教学注重过程D、教学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7、下列学习方式,应该倡导的有()* [多选题]A、自主学习B、探究学习C、合作学习D、被动接受学习

8、在学习过程中,你对专业课可能很感兴趣,很喜欢,也可能不喜欢、感觉一般。请选择你喜欢专业课的原因:()* [多选题]A、实用性强,就业前景好B、兴趣、爱好C、好奇D.喜欢专业课老师E、其它

9、不喜欢/感觉一般的原因:()* [多选题]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A、课堂枯燥,感觉学了没用 B、语速或教学速度太快,跟不上 C、基础差学不会 D、不喜欢老师 E、其它

10、你会因为()而喜欢一个老师 [多选题]A、形象美(声音、外表、穿着)B、有亲和力C.专业素质高D、授课方法好E、其它

11、你认真物流课有哪些方面最需要改进()* A、上课方法B、授课内容C、语言语速

12、满意的方面:()* [多选题]A、授课有条理B、生动有趣、通俗易懂C、教学过程中经常出现互动D、能学到实用的东西

13、你通常怎样对待老师的课堂提问?

()* A、主动认真回答B、被动应付C、回答“不会”D、根本不想回答并借机躲避

14、(选择A选项的请填写)请描述你会主动回答的原因:()* [多选题] A、问题简单,有把握B、能展示自己的实力C、愿意配合老师教学D、希望与老师、同学交流互动

15、你上课会注意倾听其他同学的发言吗?()* A、认真倾听B、有时倾听C、根本不倾听

16、你关注过互动教学吗,你认为互动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价值怎样?()* A、非常重要B.、可有可无C、完全不需要

互动式教学的“灵魂效应” 篇6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 中学英语 教学方式 灵魂效应

所谓互动式教学,是在教学中教与学双方交流、沟通、协商、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拓展创造性思维,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

中学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课程改革的关键在教学。通过数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实践,笔者认为互动式英语教学必将成为英语教学的必然趋势。

一、互动式教学方式是中学英语教学的迫切需要

长期以来,中学英语教学一直采取的是以“教”为中心的“单动式教学”,即英语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英语课堂是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则更多的是被动式的“听众”。授课方法上,也基本采取了“教生词——教课文——教语法——做练习——检查评阅”的固定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教师是“尊严权威的师者”,学生则成了“低微顺从的弟子”。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单动式”教学与素质教育的要求相去甚远,改革英语教学方式势在必行。互动式英语教学正是顺应了这一时代要求的理想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最大差异在一个字:“动”。互动式教学真正做到“互动”,“教师主动”和“学员主动”,彼此交替,双向输入,多言堂,“我打你通,你打我通”,奏出和谐乐章。

二、互动式教学方式实施的关键在教师

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这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教学实施的组织,教学时间的分配、教学内容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等,须臾离不开教师的活动。但从教学本身来看,教学的根本目的、出发点和归宿都要体现、落实于学的状态。教与学的统一性和依存性,决定了在“教——学”系统中,学生也应成为教学的主体。互动式教学,正是建立在教学主体间的互动,它以差异性为基础,以承认两个主体为前提,以自由、平等为条件,以积极主动参与为关键,它主要包括师生之间的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两个方面。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非但没有否定教师的主体性地位,相反,它对教师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主体性地位的确立和体现也同样离不开教师的创造与努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构建与运用关键在教师。

(一)教师要切实转变角色

中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待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学模式的转变又始于教师角色的转变。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认清自己的教学身份。一是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最根本的转变。学生的发展是英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为此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认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尊重个体差异,倡导个体参与,营造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为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打下基础。二是教学角色的转变。教学不仅是“单向的”教师向学生传输知识的“教”的过程,而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双向”过程。在互动式教学方式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启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并通过努力使学生成为教学的积极参与者、促进者,允许和鼓励师生教学角色的转换,学生在一定时间内也可成为教学的引导者。教师要突破单纯的“教”的角色,转变角色,在欣赏学生的参与、促进和引导中,善于 “学”,通过教学互动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三是师生角色的转变。在互动式的教学模式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存在霸权的、支配的和中心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是主体与主体的合作关系,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是权威型的命令或控制,教师要本着尊重、关心、信任的精神,在教学互動中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善其学”。

(二)教师要注重指导策略

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是中学英语新课程标准规定的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学生学习策略的形成系于教师指导策略的形成。实施互动式英语教学,教师必需注重指导策略。一是要把握教材,精心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教师要把握新教材的设计理念和内容体系,结合教学目标,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兴趣、知识和生活经历,精心的选择和安排教学材料,创设丰富的交际活动情景,增强互动式教学的可行性和真实感。二是要激发兴趣,鼓励学生的参与和实践。语言学习是一项实践性很强的活动。实践需要勇气与兴趣,互动式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实践,其勇气与兴趣来自教师的激发,师生的共同鼓励。为此,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语言实践活动和创造性使用语言的尝试,敢于开口,乐于实践;对学生的点滴进步要及时给予表扬和肯定,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获得成就感;对学生在口语表达过程中出现的语言错误,要根据教学活动的目的和错误的类型,采取适当的解决办法;要注重互动实践,科学控制讲授时间。三是适时有效的调控与科学的评价有机统一。在互动式教学中,为提高课堂效率,完成知识的传授与掌握,教师的主体地位更主要地体现于对学生的指导和对课堂的调控。这种调控并非人为的随心所欲的运用“权力”,而是根据情景和学生的实践,因势利导,通过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对实践客体的客观评价,特别是教师的激励性和艺术性的评析,取得良好的教书与育人效果。

(三)教师要更具创新精神

互动式英语教学是一种新型的开放性教学方式,富于创造性是其根本要求和重要特征。作为教学实施的主体,较之过去,教师要更具创新精神,从创新的角度优化教学过程。一是教师要依据课程的总体目标并结合教学内容,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活动素材应贴近学生实际,能促进英语学科和其它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联系,培养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等综合素质。二是要根据现实条件,创造性地利用教学资源。科学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大大丰富了教学资源,为互动式教学提供了充分的条件。教师除了充分利用自身资源,即自己积累大量的语言材料(事实)外,可借助电视、录像、多媒体课件等先进的辅助手段,增强课程的真实感和感染力,还可利用一定的社会资源,直接用于教学或为教学作好必要的准备。此外,还应充分提供挖掘学生内部资源,通过互动式教学,使学生与学生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共同提高。三是要善于发现,在创造性的教学实践中实现新的创造。除了教师自身创造性的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时教学手段上的创新外,互动式英语教学作为师生以知识为载体进行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提升的实践活动,其中充满着创造,教师要鼓励学生参与创造性地语言实践,善于发现和抓住新的创造性“火花”,并及时利用于教学,实现新的创造。从这个意义上讲,互动式教学成了“在创中教,在创中学,在学中创”的创新型教学方式,只有它才具有教学方式的“灵魂效应”。

小学音乐“互动式”教学探讨 篇7

一、对小学音乐“互动式”教学的认识

实现小学音乐课堂的“互动式”教学, 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 且关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前途问题。实现小学音乐课的“互动式”教学, 有人总局限性地看成是音乐课教学方法的改变。而我却认为这是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化教育模式的一场博弈, 关系到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 关系到如何培养人才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问题, 是一个大问题。传统教育模式, 占据主体地位的是教师, 强调的是“师道尊严”“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等, 教师完全以长者、尊者、智者自居, 有着严格的不可侵犯性和不可动摇性。从而形成了单向、下行、僵死的“传道式”的教学模式, 教师完全占据讲堂, 教学长期靠“讲”“听”“记”“背”“考”维持着秩序。完全忽视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抹杀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小学教育属于基础阶段和启蒙阶段教育, 是孩子起步的重要时期。能让孩子从小就能沿着正确的人才培养道路成长和发展, 培养目标是基础, 教育方式就是关键。因此, 小学音乐的“互动式”教学, 我们也必须把它上升到选择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培养什么样人才的高度去认识, 这样才能扭转我们目前被动开展“互动式”教学的局面。

二、小学音乐“互动式”教学的课前准备

在进行教案设计中, 我们应该充分、灵活地利用收集组织的各类音乐教学要素, 开展各类教学“互动”。即:“团队之间互动”“个人与集体互动”“课内课外互动”“学生与文艺活动互动”“学生与社会互动”“学生与家庭互动”“音乐课与其他课互动”“学生与影像、乐器互动”等等。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性音乐教学的“互动”机制。然后有计划、分步骤地建立音乐课堂与社会、学校、家庭的对接。建立音乐课堂与其他课程、课外活动、文艺活动、社会活动对接。从而实现从巩固课堂教学, 到提高课堂教学, 直至达到超越课堂教学的境界。真正实现开阔学生眼界, 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 增加学生动脑、动眼、动嘴、动手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音乐修养的目标。

小学音乐课“互动”教案的内容选择和设计, 要根据“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教案设计要准确地把握学生不同的年龄段和兴趣点, 处理好互动双方合理的配置关系, 促进形成双向、有机的“互动”态势, 才能真正达到有效的“互动”预期目标。如, 低年级的“互动”教案设计, 在内容上就可以多选择“浅显式”“动画式”“形象式”“影像式”等;在课堂上就可以多采取“问答式”“启发式”和“模拟式”等, 课外就可以多采取“游戏式”“观摩式”等。高年级的“互动”教案设计, 在内容上就可以多选择“复杂式”“抽象式”“鉴赏式”“视听式”等;在课堂上就可以多采取“讨论式”“主持式”“参与式”“即兴式”等, 课外就可以多采取“配合式”“参与式”“论证式”“编创式”等。而中年级的“互动”教案设计, 则可介于两者之间进行选择和配置。

三、小学音乐“互动式”教学的考核机制

推进小学音乐课的“互动式”教学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 必须建立健全必要的教学考核机制。

1. 要拟定小学音乐课“互动式”教学的标准

教育主管部门对“互动式”教学的目标实现、内容确定、资源整合、对象分类、方式选择、条件明细、要求标准和互动的教案等, 要按照“差异化”教育的原则, 对不同年级、不同年龄和不同特长的学生都要做出明确的规定, 特别是对需要达到的刚性要求和标准, 都必须量化, 这样才能做到有法可依, 动而不乱。

2. 建立健全小学音乐“互动式”教学考评体系

根据“互动式”内容和要求, 建立考评组织。运用自查自评、互查互评和校查校评相结合的办法, 对“互动式”教学情况进行考核评分。量化“互动式”教学活动, 建立考评分数标准系统。根据“互动式”教学的内容和标准的不同, 按照不同的类别、不同的情况, 逐一确定各项“互动式”教学完成情况的权重和分数。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 采取有计划、有组织, 定期或不定期的办法, 对不同教师、不同时间、不同活动分别进行考核评分。按照“公开”“透明”的要求, 按时公示、公布“互动式”教学的考评成绩。这样就可能真正做到有章可循, 循序渐进。

3. 把音乐课“互动”教学的考评结果纳入教师的综合考核中

把音乐课“互动”教学的考评结果纳入教师的综合考核中去, 使之成为计划、讲评、总结、述职的重要内容, 同时也使之成为表彰、奖励、评先、定级、晋升的必备条件。

鉴于目前的教育环境和小学音乐教育的地位, 推动教学改革, 使小学音乐课“互动式”教学成为一项正常性工作, 无论在现行的体制上、还是在人们的认识上, 无论是在具体的制度上, 还是在教学的举措上, 都面临着许许多多的困难和问题, 需要我们加倍努力去探索、去实践。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 我们教师不能有辱使命。

摘要:实现小学音乐课的“互动式”教学, 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 而且关乎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前途问题, 是传统教育模式和现代化教育模式的一场博弈。而实现小学音乐课“互动式”教学, 重点在于课前教案的精心设计、精心策划, 并通过建立健全必要的教学考核机制加以保障。

初中数学互动式教学探究 篇8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在互动教学中, 教师要走下讲台, 走向学生, 贴近学生, 参与到学生的学习活动中, 使教师的“教”真正为学生的“学”服务, 让教学向着师生“互动交流, 共同发展”的方向靠拢.唯有如此, 教学氛围才能更加愉快、和谐, 师生关系也才会更加融洽、民主.教师要把思考、探究的时间尽可能多地还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方法自主学习.近年来, 教师们在课堂中大胆创新, 尝试了合作、探究等教学方式, 推动了教学改革并一步深化, 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笔者仅就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实施互动式教学谈谈体会.

1. 精心设计问题情景,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获得知识的巨大推动力.教学时要利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学生只有喜欢学, 才会认真学, 所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很有必要的.比如, 在学习《探索规律》这节内容时, 可以举下面这个例子:1张长方形的桌子可坐6人, 那么2张桌子拼在一起可坐多少人?3张桌子呢?n张桌子呢?学生对生活中的问题如何转化为数学问题产生了好奇与兴趣, 就会积极探索, 去思考, 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留足学生探究时间, 增强探究的自主性

互动教学注重学生探究、思考的过程, 就必须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就必须克服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多数学生是听众的传统教学模式.互动教学实现了由“教”向“学”的转变, 教师的角色由单一知识的传授者转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合作者, 营造了一种教学民主气氛, 建立了一个平行、民主、尊重、信任、友好与合作的师生、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创造出适宜学生主动参与、互动学习的活跃课堂气氛,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 创造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教学环境, 使学生的思维进入主动、开放、灵活的状态.学生的情感处于自由、宽松、积极的心理状态,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进入一个自由驰骋的心理空间.

3. 合理安排合作学习, 强化协作互助精神

当前的授课是一种典型的批量化的集体教育.在小班化教学尚不能在大多数地方实现的今天, 在课堂上实施小组讨论活动, 便成为一种有效的互动策略.因为小组活动不仅符合学生追求交往、自由表达的需要, 而且能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 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 还可以延伸教师教学的辐射作用, 使学生在课堂上互相交流、启发, 分享经验, 在活动中学会交往与帮助、竞争与合作,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可以得出老师想像不到的东西.例如, 在教学“线段、射线、直线”这部分内容时, 让学生分组讨论, 找出生活中见到的哪些东西可以抽象为线段、射线、直线.其中有一个小组举了这么一个例子:《西游记》中, 孙悟空手上的金箍棒捏在手里, 不变的时候是线段;一端放在地上, 另一端朝天上无限伸长的时候是射线;当孙悟空捏在手上让它向双端变长的时候是直线.当他回答完毕,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么精彩的回答, 就是老师也觉得十分精彩, 对于线段、射线、直线这三个概念, 用一个实例就很形象地描述出来了.

4. 创设生活实际情景, 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教师有责任给学生创设尽可能多的运用知识的机会.教学来源于实践, 又应用于实践.学生通过运用知识, 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并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愿望和信心.另一方面, 也可以鼓励学生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来解决.比如, 在教学中可以举下面这个例题:某校师生要去外地参加夏令营活动, 车站提出两种车票价格的优惠方案供学校选择.第一种方案是教师按原价付款, 学生按原价的78%付款;第二种方案是师生都按原价的80%付款, 该学校有5名教师参加这项活动, 请根据参加夏令营的学生人数, 选择购票付款的最佳方案.这样, 学生把自己当作是这次活动的带队老师, 就会很认真地计算如何选择才会最经济、最合算.

5.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满足多样化学习需要

在实施数学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还有以下几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究.一是“个性张扬”得到重视, 但是学习行为的规范养成被忽略.课堂互动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 而是开放、自由的“群言堂”, 使得学生有了自由.有些教师为避免在课堂上对学生提出要求, 可能会束缚学生的个性张扬, 就任学生尽情地表现, 没有了秩序和规范, 导致教学效率的低下.二是许多教师重视课堂评价, 评价的语言也更趋于激励, 但对课堂评价还应有更清楚的认识.评价应该是“欣赏”, 是“激励”, 还是“导向”呢?课堂评价中有些情况值得我们去反思:部分教师还不会评价学生, 把握不好评价的时机, 评价语写得平泛, 缺乏情感;教师的评价语言缺少个性;评价方式单一, 缺少多元的互动式的评价.因此, 每位教师都应把学会评价学生、善于评价学生作为自己教学的一项基本功来钻研三是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关注, 但应该如何关注, 如何求得实效, 还需我们合理把握.

总之, 开展初中数学互动教学, 要求教师与学生能加强沟通, 让教师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心灵对接和思想碰撞, 加强合作与探究, 以实现学生数学能力的全面发展.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的大背景下, 对初中数学互动式教学进行探究, 是新形势下数学教学的有益尝试.本文从五个方面对互动式教学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初中数学,互动式教学,合作,探究

参考文献

[1]胡尚奎.浅谈初中数学互动教学[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21) .

互动式教学方法初探 篇9

所谓互动式教学方法, 是指在教学活动中, 教、学双方全面沟通、相互协商、积极探讨, 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 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 达到不同观点碰撞交融, 激发教学双方的主动性, 拓展创造性思维, 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与传统教学相比, 互动式教学真正做到“教师主动”和“学生主动”相结合, 彼此交替, 双向输入, 最终实现学生对知识全面、立体、牢固地掌握。互动式教学方法已经开始渐渐走进高校课堂, 为更多的教师和学生所接受。

近年来互动式教学法已经引起了广泛的重视, 在高校教育中推广互动式教学方法, 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首先, 可以实现双向主导, 以促成双向创新。在互动式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主导, 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以后, 教师在课堂上的统治地位、权威性以及思维方式都受到了来自学生的“挑战”。在教师的因势利导下, 学生和教师对共同的目标从不同的角度和维度加以理解, 势必形成多维多角度的知识网, 而这种知识网是任何一种教材不能给予的, 这实质上也就形成了教、学双方的双向创新。

其次,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兴趣是最优秀的老师。现在大学生普遍对学习兴趣不高, 主要是因为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参与感不强。增加学生与教师的互动, 加强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 也就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成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而独立思考又必然会提高学生对目标知识的兴趣, 实现良性循环。

最后, 有利于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一本教材一门课”的情况非常普遍, 这不利于教师的进步。在互动教学模式下, 教师必须全面提升各方面的能力, 这样有利于教师队伍的进步和成熟。

二.互动式教学的几种方法

1.课堂分析讨论法

在教授课程时, 教师只作为引导者, 将学生引入将要讲授的知识环节之中, 切忌将知识点讲得过于完善, 应有所留白, 在举例时, 可以举一些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的例子, 之后再让学生就知识点的留白处进行讨论或辩论, 最终由教师进行总结。例如, 教师在讲授写作课程的某一文体写作方法时, 可以在理论讲授完毕后, 提出一篇广为人知的作品进行讨论。笔者曾在自学考试《大学语文》课堂上, 让学生就“报告文学写作特点”问题分组讨论茅盾的《香市》一文。在讨论之前, 笔者告诉学生不要迷信经典, 也不要忌惮作家名气, 如果认为这篇作品有问题, 只要分析得当、理由充分, 一样会给予加分。结果课堂气氛良好, 讨论激烈, 效果明显, 部分同学表现出与平时截然不同的积极性。这种互动教学方式的目的并不在于讨论的具体问题的结果, 而在于激发学生就该问题进行思考和总结的欲望。笔者感觉讨论著名作家的著名作品效果好于一般作品, 可能是出于学生愿意驳斥经典的心理。

2.设疑开拓法

北宋张载曰:“于不疑处有疑, 方是进矣。”但我国现代的中学教育常常使学生丧失了疑问能力, 他们在进入高校之后, 往往成为只接受不思考的机器, 因此设疑开拓的互动式教学法有利于改善这种局面, 使大学生找回疑问的能力。这里有两个方面问题, 其一, 是教师设置疑问, 其二是激发学生发问, 这两种情况的目的实质上是一致的:促进学生的独立思考问题能力。例如写作课程的写作原理部分, 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 如果只按课本上的内容进行讲述, 势必造成学生的厌学, 在这里就有必要设置疑问, 让学生动脑思考这些疑问, 进而让他们自己也对理论提出疑问, 创造学生“提问-回答-再提问-再回答”的课堂气氛, 在学生们相互之间的问答过程中使学生全面地、立体地掌握写作理论。

3.师生角色互换法

目前大学生之所以对上课兴趣不足, 主要是由其课堂上的从属地位造成的。要改变这一局面, 就要改变学生在课堂上的地位, 让学生成为教师/学生二元对立当中主动的一元。变换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角色, 使两者成为互动的二元体, 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课堂兴趣。在运用师生角色互换法时, 教师必须提前将学生分为若干组, 并把需讲述的课程分为相对应的若干部分, 提前布置任务。在课堂上教师充当学生的角色, 但必须模仿学生向由学生充当的“老师”提问, 以检验学生的备课情况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程度和融会贯通程度。在写作课程中, 可以让学生分组讲授理论课程, 不同的组别讲授不同的部分。例如, 在讲授“构思”一课时, 可将学生分为四组, 分别讲授“构思的概念”、“构思的内容”、“构思的过程”以及“构思的方法”四个部分内容, 当某一组同学进行讲授时, 教师应引导和带领其他同学向讲授组的同学提问, 通过不断的问答形式使学生加强对课程内容的深化理解。

三.互动式教学法实践难点的解决办法

互动式教学法是不同于传统教学法的全新教学模式, 有利于学生和教师的双向互动, 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习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是, 互动式教学法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也还存在很多的难点。如前所述, 本文列举的几种方法在实际操作中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要解决这些难点, 不能“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仅仅就某一方法某一难点动脑筋, 而应当深入问题内部, 找根本原因, 对制约互动教学法的关键难题下功夫。笔者从上述几种方法的实践难点入手, 分析了导致这些难点存在的原因, 认为应当从以下三各方面进行改进, 以达到互动式教学法的良好效果:

第一,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鼓励学生创新。在进行互动式教学实践时, 教师不应局限于指定教材, 而应鼓励学生从多个渠道获取目标知识的相关信息, 只要能自圆其说, 言之有理, 角度越新越异, 越应加以鼓励, 这样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不应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笼统的评价, 例如在师生角色互换法中, 不要随意将“好”或“差”的标签贴在学生身上, 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反而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总之, 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是互动式教学法成功与否的关键, 教师可以学生平时感兴趣的话题为实例或切入点进行引导, 进而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例如在大学写作“文学类文体”课程中, 可对青少年感兴趣的韩寒、郭敬明的作品加以分析, 让同学们讨论, 应当会起到较好效果。

第二, 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间接控制能力和引导能力。在传统教学的课堂上, 教师往往直接对课程进度进行控制, 但在互动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课堂控制责任被淡化, 他只能运用间接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控制。例如, 在课堂分析讨论法和师生角色互换法的运用过程中, 学生可能会出现跑题或在不重要问题上纠缠不清等问题, 但如果教师直接打断或者直接提醒学生注意, 则会明显感觉到虽然学生被重新引入正轨, 但课堂气氛一落千丈。因此, 教师应当采用间接的方式进行控制, 如对学生的讨论或讲授提出疑问, 要求回答等方式对授课进程进行控制。与此同时, 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能力。不论是让学生进行疑问、讨论还是师生互换角色, 目的还是让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点, 因此,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互动环节中向既定的目标知识点靠拢, 但这种引导必须是在气氛活跃的前提下进行, 所以教师还要善于搞活课堂气氛, 在这样的气氛下, 对学生进行引导。提高对课堂的间接控制能力和引导能力, 要求教师更加全面、完善、认真地准备教案, 并做到脱稿讲授, 因为如果教师在授课时一直不能离开讲稿, 则师生就不可能“互动”。因此, 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精心备课, 同时提高课堂间接控制能力和引导能力。

最后, 教学的基础设备要尽可能完善。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开展, 不再仅仅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口头的交流, 要达到预期效果还需借助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将现代电子技术引入课堂教学, 使传统教学方法发生了变化, 令人耳目一新, 这不仅减少了教师课堂书写工作量, 更重要的是由于课堂环境的变化, 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并且也使课堂讨论或者实例分析便于进行。

初中数学互动式教学浅析 篇10

一、营造氛围促互动

学生对于学习环境的变化有着敏锐的感知,在不同的氛围之下,他们往往本能地“迎合”环境的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如轻松、自由的氛围下,学生则展示出更为活泼、自主的一面,而在压抑、沉闷的氛围下,他们有如 变色龙般地选择暗色系来掩饰自己.因此,互动式教学需从给予学生心理安全感开始.即通过和谐、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达到给予学生心理暗示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教师确实是鼓励我与他人进行互动”的安全感.

大多数教师在学生眼里大有“君临天下”的压迫感,一见到教师就像是“老鼠碰到猫”,往往以逃避的方式进行解决.而有的学生则因为害怕教师的责骂,于是就陷入了“老师说什么,就做什么;老师没有说的,则一概不做的”的被动里.针对这一种现象,教师要努力扭转“教师”的传统刻板形象,学会像个朋友一样地倾听学生学习或生活中的困难和烦恼,充分地尊重学生的意愿、想法,鼓励他们主动与他人沟通、交流.如有的学生由于数学成绩差,陷入极度的自卑和绝望之中,教师在课堂中可以有意识地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基础题目.如回答错误则和颜悦色地鼓励他再接再厉;如果回答正确则要求其他学生一起来鼓掌表示肯定.这样不仅能够以无声之言暗示学生:我关注着每一个学生,无论成绩好坏,而且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在这样轻松、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渴望讨论、交流、互动的诉求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从而为互动式数学课堂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借助问题巧搭线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互动式数 学课堂的 中心.一方面问题的分析、探究、解决离不开讨论、交流;另一方面问题的反思、总结也需要众人的力量.教师可以由问题解决中引发学生互动,也可以于错误问题的发掘中促进学生以“众人拾柴”的形式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1.巧设问题陷阱.教师可以在讲 授的过程 中,适时地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探讨.如学生兴趣高昂时,扔出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观点;如知识点深化时,设计问题,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寻求问题解 决思路.例如在“绝对值”的学习过程中,眼看学生已进入状态,教师可以通过设计问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绝对值的意义.

师:接下来,我就要考 一考你们 了,看我说得 对不对.1.若两个数的绝对值相等,则这两个数也相等.2.若两个数相等,则这两个数的绝对值也相等.3.若x<y<0,则|x|<|y|.你们可以前后左右讨论一下,再告诉我答案.

一声令下,学生就迅速“摆开”架势,讨论起来.A:其他不敢肯定,2肯定是对的.B:嗯,这个我们一致都同意,可以放在一边.第1题好像也是对的,你看把数字1,2,3……依次代入,结论都成 立.C:不对啊,你对比下 第3题,它不是提醒我 们要考虑 负数的情 况嘛?你看1和-1的绝对值不都是1嘛,可是两数就不相等啊!D:对,对,我们一定要考虑到0和负数这两种特殊情况.在你一言我一语的过程中,学生不同观点相互碰撞,思维则步步深入,对问题的认识也更加周密、严谨.相较于教师耳提面命式的讲授,学生互动式地交流不仅能够实现观点之间的互相补充,而且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避免他们在以后的习题练习过程中陷入同样的思维误区.

2.捕捉错误资源.在解决问题的 过程中,不少学生易陷入出题者的陷阱中去,而这些错误资源往往具有很高的互动价值,一方面其 为学生互 动提供了 契机和素材,对于培养学生反思习惯和提高问题发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其全方位地暴露了学生的知识缺陷和解题遗漏,而互动式评价交流则有效地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薄弱处.如在“半径为5cm的圆内有两条平行弦,长度分别为6cm和8cm,则这两条弦的距离等于____”的解题中,有一些学生思维不严密,只考虑到两条弦在同一个半圆内的情况,忽视了弦分布于直径两侧的可能性,而出现漏解等情况.教师在给予“解题错误”暗示的基础上,可以要求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等互动形式,来发掘自己或他人的错误,并在反思错误的基础上,给出新的解题思路.

总之,互动式教学改变了传统单向灌输的知识输入方式,将枯燥、乏味的数字、定理转化为动态、可探 究的一个个数学任 务和活动,赋予数学 课堂以生 命力和活力.

摘要:研究互动式教学,不仅能改变教法,而且能改变学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通过营造氛围和借助问题两个方面探讨了初中数学互动式教学的相关策略.

互动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篇11

【关键词】互动式教学 教学方式 实施策略

互动式教学是在新课程背景下凸显出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互动式教学是指在课堂上,教师为了达成教学目标,其教学活动所表现出来的互动性特征;以及在教学活动中,采用互动并依赖于对话,使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做到师生互相讨论、互相交流、互相对话、互相交往,以此实现学生的发展,达成教学的目标要求,完成教学任务的教学行为。如何有效实施互动式教学?应该运用以下策略:

一、创设互动情境,营造互动氛围

(一)创设互动情境

李吉林创设的情境教学法,非常重视情境的创设,它的理论依据之一是情知互动原理,该原理认为:教学活动中,既没有纯粹的认知活动,也没有纯粹的情感活动。任何学习活动的结果都是情感和认知的共同作用所致。同时,统一于学习活动中的认知和情感是相互作用的。认知起操作作用,承担着知识的吸收、贮存和转化的任务。而情感起动力作用,承担着学习活动的定向、维持和调节任务。可见,教学需要创设情境,互动式教学也需要创设互动情境,让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互动。愉悦的情境是互动的前提,教学互动的关键在于情境的创设。可以创设的互动情境很多,包括问题情境、生活情境、任务情境、案例情境、讨论情境、表现情境、操作情境等。通过创设互动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参与的积极性,增进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情趣,融洽师生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营造互动氛围

良好的互动氛围是师生互动的条件,有效实施互动式教学必须重视互动氛围的创设。在互动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亲切、表情要和善,态度要和蔼,要平易近人,亲切可信,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见解;要充分发扬民主,鼓励学生标新立异,鼓励学生大胆发表意见;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特别要平等对待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对学生一视同仁。只有这样做,才能营造宽松、亲切、民主、平等、和谐的互动氛围。

二、设计互动问题,加强互动引导

(一)设计互动问题

互动式教学需要设计有价值的互动问题。互动起源于问题,问题推动了教学的互动,合适的问题是保证课堂有效互动的基础。教师要设计开放式问题,来开拓学生的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合作能力;要设计悬念式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刺激学生的求知欲;要设计诱导式问题,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迪学生思维,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诱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要设计情境式问题,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探索、合作,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惯,以达到师生之间的互动;要设计层递式问题,问题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问题由表及里、层层渗透,来激活课堂,激活思维。通过设计各种互动问题,来实现课堂的有效互动。

(二)加强互动引导

1.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学会倾听是成功实施互动式教学的重要保证。在互动教学中,如果学生缺乏必要的倾听技能、技巧,缺乏倾听的意愿、态度和习惯,互动就失去了重要的基础。引导学生学会倾听,就要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的观点和看法,学会集中精力专注倾听他人的言说,学会尊重他人言说的内容和方式,学会细心、耐心、虚心、用心倾听,学会理解他人言说的意义,不断提高倾听的能力。

2.引导学生学会提问。美国学者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问题。提出问题是诱发探究思维的动力和方向,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是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基石。学会提问将会使互动教学更加有效。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要求教师营造民主氛围,保持师生间的平等,尊重学生的见解,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教育学生勤于思考,乐于质疑,善于发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提供认知冲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运用激励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多方式评价,促使学生提问。总之,教师要把提问的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乐于提问、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不断提高提问能力。

3.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教学就其本质而言,是交往的过程,是对话的活动,是师生通过对话在交往与沟通活动中共同创造意义的过程。可见,引导学生学会交往是教学本质的要求,是教学改革的需要,自然也是实施互动式教学的需要。引导学生学会交往,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掌握交流的技巧和方法,恰当运用言语交流和非言语交流。恰当运用言语交流,要注意准确得体,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注意语言的节奏感,注意语言的真情实感;恰当运用非言语交流,要注意面部表情和眼神的表达,要注意头姿、身姿和手姿等体验语等。

三、掌握互动方法,追求互动实效

1.善教乐学结合法。教学互动,对教师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的学习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要求概括起来,就是教师的“善教”和学生的“乐学”,这是实现教学互动的一对有力翅膀。把善教与乐学结合起来,是互动的好方法。善教的要求很多,概括地说,主要是要求教师能够更新教学观念,能够充分发挥课堂民主,能够有效开展教学对话。观念陈旧的教师不可能去运用互动式教学这一新的教学方式,缺乏课堂民主的互动只是形式上的互动,无效对话的教学则从根本上不符合互动式教学的原则。乐学的要求也很多,概括地说,主要是要求学生能够由被动学习走向主动学习,由机械记忆的片面发展走向互动中获得全面发展,由学习的奴隶变成学习的主人。主动学习意味着学生生存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学生生存状态的改善;在互动中获得全面发展意味着学生课堂生活方式的转变,意味着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场所,真正成为个性发展的场所;学习的主人意味着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意味着学生主体性、能动性、批判性、创造性等品质的发挥和展现。

2.动静结合法。互动式教学离不开“动”,互动是学生发展的需要。新课程强调在交往中学习,强调在教学活动中让课堂真正地“动”起来。课堂如果缺少了互动,也就缺失了课堂的生气,缺少了教学的灵气,缺少了生命的灵动。互动式教学方式也需要“静”,动静结合才是互动式教学方式的最高境界。如果只“动”不“静”,或“动”之过度,就会失去教学应有的秩序,就会放任自流,就会降低“动”的效果,就可能使“动”流于形式。动静的完美结合,要求教师实行有效控制。一是目标控制,就是控制互动过程,使互动时时指向教学目标;二是问题控制,就是教师提出有效问题或者鼓励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并且全面科学把握课堂上的各种问题;三是程序控制,就是设置科学的教学程序,使互动有序进行;四是特点控制,就是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灵活控制互动过程。

3.对话倾听结合法。互动式教学要求营造一种平等对话的氛围,在对话过程中实现有效互动。对话是互动的前提,精彩的对话才能成就精彩的互动。对话离不开倾听,应该把对话与倾听结合起来,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倾听学生的见解。专心倾听能够把握学生的思维脉络,能够掌握学生的情感节奏,能够正确地引导和组织对话过程,能够有针对性地评价学生,能够调整课堂气氛,提高互动效果。

4.师生角色互换法。师生角色互换意味着师生互教互学,意味着学生的学习是一种更生动、更主动、更积极的学习,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是一种新角度、新视野、新体验、新感受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才是更有趣、更有生机、更有活力的课堂。

“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综论 篇12

“互动式”教学模式诞生于1918年的哈佛大学, 作为教学方法的一种创新模式被广泛运用。在西方教育学中, “互动式”教学是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这一领域自20世纪70年代产生以来, 发展速度很快, 在互动类型的分析方面呈现出不同学科的学者以多学科方法相结合研究的特点, 产生了诸多研究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一是艾雪黎等人提出的“三种类型”说。英国学者艾雪黎等人根据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体系的观点, 把师生课堂互动行为分为教师中心式、学生中心式、知识中心式三种类型。二是利比特与怀特等人提出的“三种类型”说。利比特与怀特等人把教师在课堂上的领导行为分成三类:权威式、民主式和放任式, 由此形成了教师命令式、师生协商式、师生互不干涉式等三种不同类型的师生互动模式。

上世纪80年代初, “互动式”教学模式引进我国后, 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自1995年以后, 研究成果日趋增多。“互动式”教学研究最初是从小学“互动式”教学研究开始的, 研究成果丰富, 这与小学教育的特点有直接关系。自2000年以后, “互动式”教学引起了高校的广泛关注, 研究的成果也逐年增加, 最初涉及英语教学等语言类教学, 发展到现在则体现在各个学科当中, 数理化、文史哲、医药、经济等专业都有较多涉及。当然, 当前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也在不断推进, 有些学者还对“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有益的扩展研究。“互动式”教学模式也从教学领域推广到职业培训、广播电视、医疗技术、图像检测、管理、旅游业等领域, 由此说明“互动式”方法不仅适用于教学当中, 同样适合多种行业, 尤其是需要依赖交流得以实现的行业。[1]虽然多行业运用“互动式”模式的具体操作办法可能截然不同, 但“互动式”模式的基本形式和核心理念不会改变, 因此, 多行业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的相互借鉴是使“互动式”教学模式更加成熟和完善的有利条件。

总体上, 我国理论界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 明显地呈现出“起步晚、速度快”的特点。“互动式”教学模式之所以被广泛重视, 是基于两个方面的基本原因:

第一, 是基于传统教育教学模式存在的突出问题。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 而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却处于被动地位。有研究者进一步指出: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 封建师道尊严影响“互动式”教学;缺乏健全的教育体制, 没有很好地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经济利益不良驱动, 教师的师德建设还须深入推进;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互动式”教学资源相对投入不足;学生自主意识丧失, 学生没有参与互动的主动热情。[2]长此下去, 其后果是必然造成学生心理上的被动性和依赖性, 学生的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个性得不到发展, 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就无从谈起。[3]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而言,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针对传统的教育观把学生当作知识的接受器, 教师主宰整个教学活动的弊端而提出的, 也是为了适应现代教育发展和学生发展的需要。

第二, 是基于“互动式”教学模式自身存在不断研究、不断实践的巨大空间。从“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来说, 在现有的研究中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突出表现在相关概念的理解和使用上还需进一步规范, 研究深度、广度还需要进一步拓展, 对实施互动式教学的限制性因素研究不够, 多数是来自教师在课堂上对该教学方法使用过程的介绍以及一些经验总结和感受, 仅对同科目或同等教育层次的教师有较大借鉴价值, 很难引起普遍的共鸣, 也不利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的持续和深入。从“互动式”教学模式实践来说, 存在着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局限于课内互动, 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提升;“互动式”教学的组织方法较为单一, 普遍性不够。更为重要的是, 没有将互动式教学与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手段有效结合, 现代教学技术与手段对推进互动式教学发挥的积极作用不够。目前互动式教学更多地停留在思想试验阶段, 在实践中没有普及或实施效果不理想。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很多, 只有了解制约互动式教学的因素, 并采取积极措施加以解决, 才能促进互动式教学的顺利实施。[4]

二“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主要优势和基本特点

普遍认为“互动式”教学是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言的, 是适应当代社会人文思潮的发展与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是现代教育理论在教学上的具体体现和应用。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互动式”教学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讲, 互动教学是指学校教学中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 包括课内互动和课外互动。狭义上讲, 互动教学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 主要指师生互动。由于“互动式”教学模式必然涉及互动主体即教学主体的认定问题, 而作为教学主体问题, 一直在理论界颇有争论。所以, 在“互动式”教学主体的认定上也存在分歧, 有两种代表性观点。一种观点是“学生主体论”, 认为教学过程学生是主体, 老师是主导, 这也是较为普遍的观点。另一种观点是“复合主体论”, 认为从“教”的角度看, 教师是主体, 学生和教学内容是客体;但从“学”的角度看, 学生就体现为主体, 而教师和教学内容就成为客体。[5]但不论怎样理解, 教学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构成的有机系统。而”互动式”教学主要是通过改变这一系统中的两个主要因素一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与地位, 进而影响教学内容与教学环境, 从而使整个教学系统更有效率地运转, 达到提高教学质量,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提高学生应对学习、就业压力, 从容面对社会挑战的目的。[6]所以, 概括地讲,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内涵是:以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 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为目标, 在承认学生作为独立的教学主体这一前提下, 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绝对权威的主导地位, 创造师生平等交流的课堂氛围, 使师生在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中产生教学共振, 实现教学相长的一种教学模式。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主要优势。“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优点是能够有效处理好几个方面的矛盾。第一, 能有效处理好老师与学生的矛盾。“互动式”教学可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老师和学生的内在潜力, 促进知识学习与情感交流, 并且督促和鞭策老师以及学生认真准备,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第二, 能有效处理好教与学之间的矛盾。“互动式”教学有效地实现了教学统一、教学沟通和教学相长, 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潜能的发挥, 实现最好的教学效果。第三, 能有效处理好主动与被动的矛盾。“互动式”教学不仅改变老师“一篇讲稿打天下”的被动授课、按照既定习惯授课的局面, 也可以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 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第四, 能有效处理好课内与课外的矛盾。“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学生必然在课外做足知识准备功课, 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的需要。总之, “互动式”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双主动作用, 体现双主导效应, 提高双创新能力, 促进双影响水平。[7]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特点。对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 目前理论界研究成果较丰富。有三特点说[8]、四特点说[9]、五特点说[10]、六特点说[11]等等。总结起来,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察。第一, 在教学内容上, “互动式”教学的最为重要的环节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欧美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打开学生的思维, 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 教学的内容围绕解决实际问题这个中心培养学生的动脑和动手能力, 而不是仅仅以教材为核心。第二, 在师资力量上, 欧美大学一般采用外聘教师或者客座讲学, 这些外聘教师或客座讲学人员大部分是来自社会上的公司技术人员、研究机构的专业研究员、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 以及其他大学的富有实际教学经验的教师。第三, 在教学形式上, 欧美的教学一般不固定在教室里, 可以选择在教室以外的地点, 如图书馆、实验室, 甚至在草坪操场, 而且人数较少, 以小组为单位, 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对于环境的枯燥和乏味感, 还保证了每个同学的互动机会的公平性。第四, 在教学氛围上, 在当今欧美大学的课堂里, 热烈活跃的教学气氛已经是“互动式”教育模式的重要前提条件和基础, 使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参与成为学生最终成绩的内容之一, 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思考、表达和创新受到极大的鼓50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0|11

励和高度的推崇。第五, 在教学设备与资源上, 能够充分保障互动, 体现多元化。在欧美的大学里, 多媒体、高标准的实验室、图书馆等资源已经相应地应有尽有, 普遍地使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 校内外资源交流与共享已经成为一所大学教学或研究资源衡量标准的重要部分。[12]

三“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和操作策略

美国著名教育学者乔伊斯和韦尔在《教学模式论》中认为, 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课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型或计划。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应由理论依据 (即依据的指导思想) 教学目标 (即达到的教学结果) 操作程序 (即教学活动的步骤) 和操作策略 (即运用的方法技巧) 四部分构成。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即, “互动式”教学模式所依据的指导思想。耗散结构理论认为, 任何一个事物只有不断从外界获得能量方能激活机体。现代教育学理论认为, 在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 互动双方的活动是交互性的, 而非对立性的, 教育则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互动中展开的, 因此互动中的师生之间不仅仅是简单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或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而是互为主体间的人与人的关系。对此, 现代著名的教育哲学家马丁·贝布尔指出, 教育过程中师生双方是主体间的我—你关系, 而不是把双方看作是某种物品的我—它关系。师生间这种我—你的关系, 是一种互相对话、包容和共享的互动关系。对师生互动中师生间关系的这种理解, 克服了以往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不足, 把教师和学生都看作是真正意义上的人, 树立了师生尤其是学生作为主体的人在师生互动中的形象。这是互动式教学直接的教育学理论基础。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指向一定的教学目标的, 所以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结构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互动式”教学模式在教学目标上应注重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与合作, 充分调整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革新教学的环节, 拓展教学的领域,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从而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首要使命不是知识的传授, 不是对课堂教学过程的单向控制, 而是营造一种相互信赖、平等沟通的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的信任感, 激发学生交流沟通的欲望, 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创造力与独立学习的能力, 这样不仅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更重要的是能适应现代社会多元化的人才需求, 为学生毕业后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13]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程序。即教学按时间展开的逻辑活动步骤以及每一步骤的主要做法等。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基本结构的突出特点, 稳定的操作程序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再做什么。结合“互动式”教学实践, “互动式”教学至少有四个操作环节。第一, 准备阶段。互动式教学需要我们占有更多的教育资源, 需要我们进行更丰富的准备工作。第二, 热身活动。它是整个互动教学的导入, 让学员自我展示才能和个性, 增强学习兴趣, 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第三, 互动过程。在充足准备的基础上, 紧接着进行互动过程的课堂教学。第四, 效果评估。通过课上或者课后点评、问卷调查等方式, 随时对教学效果进行跟踪反馈。以上四个过程环环相扣, 形成有机的教学整体。[14]也有学者指出, 互动始于第一堂课, 通过调查研究, 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要有充分准备, 通过预习任务的布置与完成, 让学生学会有准备上课;每次课开始前, 简单问答, 生动地开始授课;善于运用案例教学, 借助多媒体、网络、小组互动、社会实践等方式, 开展互动教学;适时进行阶段性测验, 及时讲评互动。[15]

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操作策略。即教师运用教学模式的策略性的原则、方法和技巧。操作策略有的是教师必须遵守的, 有的则仅为教师提供参考或导向, 它在给教师运用模式提供必要依据的同时, 又为教师的运用留下创造、发挥的余地。目前, 国内常用教学模式主要有四种:“自学———指导”教学模式、“目标———导控”教学模式、“问题———探究”教学模式、“情———知互促”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涵盖这四种模式, 是在强调“互动”基础上的进一步综合。主要策略为:第一, 主题探讨法。其策略一般为:抛出主题、提出主题中的问题、思考讨论问题、寻找答案、归纳总结。第二, 问题归纳法。其策略为:提出问题、掌握知识、解决问题, 在解决问题中学习新知识, 在学习新知识中解决问题。第三, 典型案例法。其策略为:案例解说、尝试解决、设置悬念、理论学习、剖析方案。第四, 情景创设法。其策略为:设置问题、创设情景、搭建平台、激活学员。第五, 多维思辨法。其策略为:解说原理、分析优劣、发展理论。[16]当然, 在现有研究中, 目前有人提出了三种方法论[17]、四种方法论[18]、五种方法论[19]等等, 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基本要求、保证条件和研究意义

任何一种模式发挥作用, 必须要有必要的保障条件, “互动式”教学模式同样如此。这种保障既有模式自身功能发挥的基本要求, 也有来自外部的条件支持。

从模式自身功能发挥的基本要求来说, “互动式”教学模式实施的成效首先取决于师生和谐关系的形成, 这是前提和基础。阿莫纳什维利指出:教学中要确立学生主体、师生相互信任、互相尊重、互相合作、共同创造的和谐师生关系。“互动式”教学更需如此。和谐的师生关系具有以下持征:第一, 民主平等。教师要以人格平等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并且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特别是要允许和鼓励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第二, 尊重和信任。尊重学生的人格, 要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社会人来看待, 特别尊重学生的自尊心, 信任每一个学生, 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相信他们经过努力都会取得成功。非常重要的是, 要让学生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第三, 理解和合作。教师要善于理解学生, 要在深入熟悉和掌握学生心理特点和个性差异的基础上理解他们的年龄特点、兴趣爱好、思维方式、认知水平、行为习惯等。并在此基础上, 同他们建立一种合作关系, 让他们时刻感觉到教师是在同他们一道学习, 共同进步。[20]在此基础上, 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让学习的主体———学生动起来, 真正发挥“互动式”教学模式的作用, 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从外部的条件支持来说, “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 重点要做好:第一, 提高高校领导班子对“互动式”教学重要性的充分认识, 深入推进教学模式改革, 制定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配套措施。第二, 改革现行的对教师工作绩效的评价体系与标准, 建立科学高效透明的教学评估机制, 将“互动式”教学的采用和实施以及实际效果作为评估高校教师业绩的重要内容, 并且建立一套学生投票表决和发表意见的评估系统。第三, 增加实践教学的投入和设施的改善, 优先解决“互动式”教学资源问题。统筹解决课时的计算量、多媒体教学设施、教材的选用问题, 增加图书馆的藏书量并减少图书资料的租借限制, 增加实践教学的投入和设施的改善, 优先解决互动式教学的教学资源问题。[21]

推进“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一项长期的课题, 随着“互动式”教学实践探索的不断深入, 研究也将会不断深化。深化对“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认识, 对于完善教学模式理论, 丰富“互动式”教学模式研究成果, 促进教学相长, 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和学生的能力和水平, 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无疑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刘东江, 李婷婷.对“互动式”教学应用研究的分析[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10) :251.

[2][12][13][21]朱亚多.高校“互动式”教学模式的研讨[J].科技信息, 2008 (8) :285-286.

[3][18]吕爱民, 姚军.高校工科“互动式”教学的探讨[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100-102.

[4][6][15]夏京文.大学“互动式”教学的实施方法、制约因素与对策研究[J].网络财富, 2008 (8) :21.

[5]褚笑棠.“互动式”教学初探[J].青海教育, 2004 (12) :12.

[7][11][16][19]戴维新.“互动式”教学的理性认知[J].宁夏党校学报, 2007 (5) :95.

[8][9]余华银, 宋马林.“互动式”教学:培养统计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3) :74-75.

[10]胡展英, 傅华勤.关于高校“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 2008 (3) :85.

[14]南京市行政学院“互动式”教学项目组:“互动式”教学的研究与实践[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南京市行政学院学报, 2007 (3) :95.

[17]许薇莉.《马克思主义基础》课程“互动式”教学初探[J].青年科学, 2009 (2) :61.

上一篇:平台系统模型下一篇:大数据与图书馆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