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世界

2024-09-16

社会世界(精选12篇)

社会世界 篇1

摘要:什么样的社会是理想社会?在理想社会中, 媒介发挥着怎么样的作用?是采取媒介的绝对控制还是尊重人类的绝对自由?而这样的社会体制下, 人类的生存状态又如何?在阿道司·赫胥黎的《美丽新世界》这本书中, 他为我们描述了这样一个理想社会——福帝纪元。在这个社会中, 人生来划分等级 (阿尔法α、贝塔β、伽马γ、德尔塔δ、爱普塞隆ε等) , 生来从事不同的工作 (分别从事劳心、劳力、创造、统治等不同性质的社会活动) , 生来对自己的工作充满了幸福感。通过胚胎科技, 社会传播及高超的医学技术, 福帝纪元成为了一个人人都得以幸福和安定的社会, 没有痛苦的社会, 肉体不会衰老的社会。在这样的一个社会中, 媒介的社会传播作用达到了极致, 每个人从胚胎开始就受到了社会传播的绝对影响, 他们的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爱好特长, 对于社会分工的认识和人类的价值都完全取决于社会传播的效用, 而个人的自我意识却被迫小到了极致。本文旨在重现赫胥黎笔下的“美丽新世界”, 探讨在这样的环境下, 社会媒介是如何完成社会各个等级、各个情境的传播, 以及人与人之间如何相互作用, 来实现效用最大化的。

关键词:文化认同,信息诠释系统,从众心理,自我认识

文丨辛琛臣

1 福帝纪元的社会构成及社会划分

本书伊始, 就对福帝纪元的高超医疗技术进行了描述, 在这个社会中所有的婴儿都是非母体培育的。通过“波坎诺夫斯基化程序”这种技术对胚胎进行批量生产, 批量裂变, 批量孵化, 从而保证每个等级的人长相一致, 身材一致。同时, 通过减少肺部供氧量和添加化学剂, 保证社会最低等及次低等的爱普塞隆ε、德尔塔δ的身高和头脑发展都得到了限制, 使其只能从事劳力的工作。甚至在胚胎期, 就对其进行铅毒、苛性苏打、沥青和氯气伤害的锻炼来保证只有能承受这种环境的胚胎存活下来。而相对的, 社会最高等的阿尔法α则没有受到这种限制, 使其能够从事统治的工作。通过这种方式, 使等级控制成为可能。

2 社会传播创造信息诠释系统, 控制不同社会等级的文化认同

而除了生物上的等级控制, 福帝纪元更重要的等级控制是通过社会传播实现的。在这个社会中的社会传播, 在书中称之为条件设置式, 完全是劝服范式的、单向的, 它包办了信息的内容, 更包办了人们对于意义的生成和解读。

这种传播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出:

1.影响行为习惯的刺激反映式的传播。通过传递刺激, 来规范各个等级的行为。低种姓的婴儿需要进入婴儿实验室。当地板上爬行的婴儿看到玫瑰花、书本、色彩鲜艳的小猫、小鸡和咩咩叫的黑羊时, 给整个地板电击, 制造爆炸和刺耳的噪音、书中这样写道:“在婴儿们心里花朵跟巨大的噪声的匹配, 花朵跟电击的匹配已经熔融、结合到了一起。像这样的或类似的课程接连进行两百次之后, 两者之间就建立了无法分离的关系。以婴儿带着本能地对书籍和自然的排斥长大, ”以保证其不会把时间浪费在没有消费力的事情上。

2.影响价值取向的睡眠道德传播。睡眠教育是刺激反应式的升级传播方式。因为刺激反应只能对一些简单的行为进行规范, 比如喜欢做什么和不喜欢做什么。至于为什么喜欢和为什么不喜欢, 则需要通过睡眠教育的方式出现。简而言之, 刺激反应是影响行为的, 睡眠顺口溜是影响价值取向和喜好的, 它可以实现精微的区别和复杂的细小行为的灌输。

比如为了巩固贝塔等级的孩子的价值感, 会在其睡眠中不断播放“阿尔法儿童穿灰色。他们的工作要比我们辛苦得多, 因为他们聪明得吓人。我因为自己是比塔而非常高兴, 因为我用不着做那么辛苦的工作。何况我们也比伽玛们和德尔塔们要好得多。伽玛们都很愚蠢, 他们全都穿绿衣服, 德尔塔们穿咋叽衣服。啊, 不, 我不愿意跟德尔塔孩子们玩。爱扑塞隆就更糟糕了, 太笨, 他们学不会…”通过这种方式, 贝塔等级的孩子会感觉自己是处于第二等级的, 并且庆幸自己的工作不如第一等级的人繁重, 同时产生比其他等级高的优越感, 认为其他等级天生愚笨。这样的话语要每天在睡眠中重复120遍, 重复30个月在进入下一个等级的人格塑造, 通过这种方式, 确立了孩子们的价值观, 而且是终身的价值观, 他们通过这里所学到的东西来判断一切事物。

3 各个情境中的社会传播巩固了信息诠释系统

除了上述的个人教育控制之外, 福帝纪元还有诸多集体情境下的社会传播。作为群众成员的个人, 在这些情境下不断受到他人的社会影响, 而加强了从众心理。

影响价值取向的团结祈祷。运用气味和合成乐的方式, 让同一种姓的人围成圆圈跳集体舞, 在合成乐队的伴奏之下唱起团结圣歌。圣歌主要歌颂了福帝纪元的美好, 死亡的伟大以及作为螺丝钉的幸福感, 也就是一种集体道德规范。在身份认同的章节, 使用影响神经丛的音乐来加深这种印记, 达到效果。一旦圆圈舞其中的一个成员受到这种方式的影响, 其他的成员也会产生从众心理, 加深个人的幸福感。

4 社会传播的效果

社会学家莱利在《社会组织》一书中将传播定义为“人与人关系赖以成立和发展的机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间中得到传递、在时间上得到保存的手段。它包括表情、态度和动作、声调、语言、文章、印刷品、铁路、电报、电话以及人类征服空间和时间的其他任何最新成果。”这个定义在福帝纪元中得到了莫大的体现, 人的方方面面都在其中得到了控制, 而集体无意识也发挥到了极致。它表现为。

4.1 集体生产、集体消费的惊人统一

同一个种姓的螺丝钉不但长相一致, 做同一份工作, 他们的消费也是一致的。通过前面所说的同一种教育, 低种姓的人被培养成为不喜欢自然, 但喜欢运动, 喜欢交通的人群, 他们的消费保证了他们体力劳动的可能性, 保证他们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而高种姓的人被培养成为感官被放纵满足的人群, 他们依赖迷幻剂, 依赖香料音乐, 依赖感官电影, 依赖抗衰老的药剂, 依赖性, 以保证他们的才智只能用于完成社会生产, 又能够产生固定消费, 而不是把才智浪费在“孤独”, 不能产生消费而影响社会稳定的事情上 (比如自然, 读书) 。

4.2 人与人关系的缺失, 精神交往的缺失

这个非母体培育的时代, 由于母亲这个角色的缺失, 人与人从一开始就缺失了关系的亲密性。而由于鼓励依赖性, 而不鼓励建立长期亲密稳定的关系, 在这个社会中没有真正的家庭。即使两个人想在一起对话, 由于脑中没有任何自己的观念, 而都是照本宣科的在睡眠教育中听到的观念, 使两个人深入密切的交谈成为不可能, 使精神交往成为不可能。

4.3 拟态环境与个人理解系统的破坏

美国著名政论家李普曼就在其所著的《公众舆论》一书中, 论及拟态环境问题。并首次使用“P s e u d oenvironment”一词。所谓拟态环境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 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因而“拟态环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再现, 只是一种“象征性的环境”。李普曼认为, 在大众传播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 人们的行为与三种意义上的“现实”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一是实际存在着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实”, 二是传播媒介经过有选择地加工后提示的“象征性现实” (即拟态环境) , 三是存在于人们意识中的“关于外部世界的图像”, 即“主观现实”。人们的“主观现实”是在他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的基础上形成的, 而这种认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经过媒体搭建的“象征性现实”的中介。经过这种中介后形成的“主观现实”, 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镜子式”的反映, 而是产生了一定的偏移, 成为了一种“拟态”的现实。

而人人得以幸福、安定的, 不再为温饱所困, 不再为衰老和疾病所困, 不再为关系所困的福帝纪元正是一种绝对的拟态环境。在这里福帝纪元创造的象征性现实, 完全取代了主观现实和客观现实。李普曼认为拟态环境不仅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 而且通过制约人的认知和行为来对客观的现实环境产生影响。而在人人得以享乐的福帝社会, 由于这种绝对的拟态环境, 造成了个人彻底不再追求真, 不再追求美, 不再探讨人为什么存在。

比如书中的最高种姓的赫姆霍尔兹。他定期为《每时广播》写稿, 写感官片脚本, 而且精通写口号和睡眠教育顺口溜的奥妙。他处在高位却倍感孤独, 无法追求生活的美, “我觉得我可以做的事要重要得多。别人要求你写的东西怎么可能让你迫切得起来?写那些玩意, 你的话真能够入木三分吗?能够真像最强烈的X射线吗?没有意义的东西你能写出意义来吗?”

比如书中的总统原本从事科学研究, 但由于科研可能对社会造成危险而有被流放的危险, 他选择了放弃科研, “我曾经对真理的兴趣太浓, 我也曾经付出过代价。我的代价是:为幸福服务, 为别人的幸福, 不是为我自己的幸福服务。”

代表自由的野蛮人最后死了。而没有死的人, 最终选择了妥协。在拟态环境下, 是否有真正幸福的人, 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文献

[1]许静.传播学概论.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0.

[2]阿道司·赫胥黎, 孙法理译.美丽新世界.译林出版社, 2010.

[3]扎米亚京, 顾亚铃译.我们.漓江出版社, 2005.

[4]李普曼, 阎克文译.公众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

社会世界 篇2

孩子们用许多废旧物品做了环保时装,孩子们对于自己做的服装想要表演给大家,跃跃欲试,生成了此次活动。

(二)活动目标

1、了解时装表演的形式。

2、尝试做时装秀。

3、体验表演的快乐

(三)活动重难点

活动重点:听信号跑。

活动难点:掷准

(四)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幼儿自制服装

2、经验准备:介绍时装表演的要求经验,走台步,摆姿势,跟音乐配合

(五)活动实录:

这一活动,我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去准备,充分尊重他们自己的想法。活动前,孩子们也在家在电视上观看了各种各样的时装表演。在班上也为孩子们放了一些儿童时装表演的一些视频。周一涵说:小模特要听着音乐,跟着音乐的节奏走。冯建怡说:模特都在舞台的前面会摆出各种各样的动作来。讨论好怎样进行时装表演后,孩子们就开始着手准备啦。换好服装,服装秀就开始啦。

(六)活动反思:

小说《平凡的世界》的社会价值 篇3

关键词:社会变革 歌颂劳动 讴歌理想

一、再现了一个时代的社会现状

(一)政治背景

小说真实再现了1975年以后我们国家处于政治变革的时代。十年“文化大革命”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政治生态,各种思潮激烈斗争,其中以1979年十一届三中全以后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最具有生命力,以田福军为代表的改革派与田福堂、孙玉亭为代表的顽固派进了针锋相对的较量,两种思想的斗争引起了社会政治变革的大震荡。小说的第一部展现了从1975年至1979年双水村农民在政治挂帅的思想统领下缺吃少穿,社会满目疮痍,田地几乎绝收,破窑里人畜同住,不得不依靠国家发救粮来维持生活的农村社会。主人翁孙少平一家作为陕西农村的缩影,没日没夜地在黄土地上劳作,然而只能收获一点微薄的收入。人们被困死在土地上,思想统一在阶级斗争上,大脑缰化,生产单一。正如小说中所写:1975年4月,张春桥在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红旗》杂志上发表了《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在农村,阶级斗争的弦绷得更紧了……一切工作都用革命大批判来开路[1]7。 第二部 描写了从1979年到1982年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百废待兴又矛盾重重的西北农村。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人们的生活有改善,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但保守派与改革派的两种思想仍在进行拉锯式对抗。孙少安了解到安徽农村在悄悄地把集体土地分给各家各户后,也试图把土地分到农民手中,但遭到大队书记田福堂的坚决反对,并且将他送到大队去批斗。中国人民大学毕业的县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通过实地考察农村的亲身感受,感到农村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就没有出路,就没有一线生机。在田福军的支持下,孙少安在生产队率先落实了农村联产承包生产责任制。至此,人们的生活逐渐地有了改善,思想也发生了变化,保守派退出了历史舞台。第三部刻画了从 1982年到1985年农民、农村、农业在党的领导下,呈现蓬勃发展的局面,工业、农业、商业发展欣欣向荣,方兴未艾,农村已经解决了温饱这个最基本的生活问题。农村联产承包制度在全国推广,农民家庭有了最初的财富积累,商品经济初步建立起来了。孙少安的窑厂扩大了生产规模,孙少平被招工进了大牙湾煤矿。但社会也出现一些新的矛盾,通过孙玉亭、贺凤英夫妇终日无所事事以及双水村与罐子村争夺东拉河水造成两村村民冲突等问题反映了基层党组织力量簿弱;通过田福堂、孙少安、金俊武三个人之间的明争暗斗描写反映出的干群关系紧张等等。

(二)“三农”问题

小说重现中国那个时期的农民、农村、农业的社会现状,真实还原了当时社会的风貌。贫穷和饥饿是当时黄土地上农民必须每天面对的问题。“穷则思变”,在土地制度改革以后,农民从与土地的生死依存关系转变成了多种所有制的经济关系,即以田家圪崂土地和东拉河水等为代表的公有制,联产承包到组为代表的集体所有制和砖厂、个体工商户为代表的私有制三种形式。小说揭示了那个时代农村社会复杂的经济矛盾。当时的社会生产力极其落后,生产关系僵化,农业经济已陷入了全面崩溃的边缘。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开始出现了像孙少平进城务工,孙少安建设砖厂等现象,农业经济逐渐恢复和壮大起来。农民从土地中解放了出来,提高了生产力,调整了生产关系。

1.农民问题。农民是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在最艰苦的农村,他们的命运与国家命运息息相关,与社会制度紧紧相联。如孙玉厚一家在集体经济里吃大锅饭,没有劳动积极性,遇到干旱自然灾害,就没有了粮食,一家人就只能听天由命了。一个劳力每天只有不到一斤的粮食,有的地方一年的口粮才几十斤[1]52,农民最大的敌人是饥饿。国家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孙玉厚一家分到土地以后,有了自主权,温饱问题就解决了。孙少安发家致富以后,出钱办起了小学,解决了双水村的孩子上学问题,反映了农民的教育矛盾非常突出。

2.农村问题。23岁的孙少安任队长。农村里田地归国家所有,各生产队划片耕种,收获的粮食归国家所有,农民按出工的工分值分得口粮。由于开展“割资本主义尾巴”的政治运动,农户不能种果树,养家禽,只能困死在黄土地上。婚丧嫁娶是农村的一件大事,孙少安由于筹不起彩礼钱,只能跑到黄河对岸的山西娶一个不要彩礼的婆姨贺秀莲,多数人为了娶媳妇而花光了全部的家当,甚至背上沉重的债务。实行承包责任制以后,农村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孙少安办起了砖厂,雇佣了工人,帮助全村的人一起走上了富裕的道路。孙少平也走出了双水村,到原西县城打工,成了一个揽工汉,每月给家里汇去一些钱补贴家用。

3.农业问题。双水村的农业经济可以说是一个空白,家家都是烂包光景,靠国家的救济粮渡过难关。黄土高原上只能种些玉米、高粱、谷子、向日葵和黄豆,一点微簿的收成连口粮都解决不了。在“农业学大寨精神”的指引下,双水村农民在村书记田福堂的带领下,节衣缩食、满怀革命热情的投入到这场运动中,虽说成了原西县的典型,但农民仍然吃不饱饭,穿不上衣,住不上新窑,农业仍然是国民经济中最簿弱的部份。由于水利设施落后,干旱的季节只能靠肩挑背扛来浇水,无法做到“人定胜天”,农业经济非常脆弱。改革开放以后,县革委会副主任田福军对农村经济体制进行了大刀宽阔斧的改革,兴修水利,推广农业机械化,播种适合黄土高原生长的品种,推行“丰产方”计划,根据地理条件连片开发万亩“谷子方”,“油菜方”等,使原西县的农业经济成了当时黄原地区领头羊,这个原本是黄原地理条件最恶劣、农业经济最落后的县一跃成为全地区最先进的县。

小说真实地再现当时的社会政治形态,历史材料选用准确、详实,为现代读者描写了一个真实的十年。这是小说最重要的一个社会价值的表现。

二、歌颂劳动的价值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不管是孙少安还是孙少平,劳动都是他们存在的表现形式。在孙少安那里,劳动的主要价值是吃饱肚子,过上好日子;对孙少平而言,劳动是锻炼灵魂的最好方式。

(一)劳动获得尊严

孙少安子承父业,长兄为父,承担了这个家庭的全部生产劳动。他作为村长,又是双水村的劳动带头人。和过去接受批斗不同,孙少安这次是披红戴花参加全县夸福大会,成了全县的十个致富带头人之一。这既是孙少安个人的荣耀,也是双水村的荣耀,更是原西县的荣耀。同时也是靠贴近黄土地的劳动,使得孙少安家庭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在歌颂劳动的同时,小说也无情地鞭搭了靠投机取巧、偷拿扒窃和苟且偷生的的金家兄弟和整日游手好闲、好逸恶劳的“逛鬼”王满银,他们最终的结局不是碌碌无为就是被人民绳之以法了。

孙少平凭借着自己的辛勤劳动,一步一步地从一个揽工汉变身一名煤矿的正式工人。他的每一个进步无不是他的心血和汗水换来的,他每向理想靠近一寸都离不开近乎于残酷的自我折磨,更准确地讲就是决不懈怡的奋斗,他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爬起来。他从中学毕业的第一天起,就发誓不再依靠别人过活,要为家庭减轻负担,要让父亲过上好日子,要让妹妹安心的读完中学,读完大学。也正是劳动让他摆脱了自卑,维护了自尊。尽管劳动让他毁了面容,也没有使这个七尺男儿安逸于别人给他安排好的优越环境,毅然又回到了属于他的矿井。孙少平在煤矿出满勤而有高收入,而同时招工进来的干部子女不下井而收入少得可怜,最终不得不向孙少平借钱解决生活问题,这样的对比更进一步阐述了劳动获得尊严的思想。

(二)劳动获得幸福

孙少安困为家里穷,而不得不放弃了与田润叶的爱情,内心的痛苦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的。当孙少安和贺秀莲夫妻在自家窑洞里数着第一次卖砖赚来的一千多块钱时,那种幸福就如同黄土地上的红枣甜到了心里,将劳动获得的幸福表达得淋漓尽致。而孙少平在中学读书里,连黄面馍都吃不上,只能吃丙菜就黑面馍,几次萌发退学的想法。高中毕业后,他走出了双水村,到原西县揽工,一步一步从一个揽工汉成长为铜城大牙湾煤矿的正式工人,他将自己第一个月的工资汇给父亲时,那种幸福的温暖从心里溢出是无比的畅快淋漓。也正是靠诚实的劳动,孙少平收获了田晓霞的爱情。孙少平在中学里就是吃丙菜的穷孩子,但他肯学习,肯读书,强烈的自尊心迫使他要摆脱眼前的现实,到外面的世界闯荡。在这种需求心理下,田晓霞出现在他眼前,但田晓霞和孙少平都是不般配的,一个是农民孙玉厚的儿子,一个是县委副书田福军的女儿,是矮穷锉与白富美、农二代与官二代的关系,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精神是相通的。田晓霞爱孙少平坚强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爱学习,敢做敢为,丝毫没有农民特有的狭隘和自私,而孙少平爱田晓霞乐于助人热情奔放的性格,热爱生活,关心社会,全然没有官家小姐的造作和自命清高。

(三)劳动创造世界

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世界。孙少安他们都怀着对生活的的满腔热情,用诚实的劳动创造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靠自己的双手挖掉穷根。无论是农业学大寨运动,还是后来的农田改造和水利建设,都是靠劳动逐渐地改变了贫穷落后的双水村,一穷二白的原西县,遍处是荒山秃岭的黄原地区。

通过对劳动的赞美,让人们切实感受到了劳动者获得了尊严,获得了财富,赢得了荣耀,只有劳动我们才能享到劳动成果的喜悦和幸福。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表彰大会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根本上是靠劳动,靠劳动者创造。”这充分说明了这部小说在赞美劳动观念上的正确性和社会价值,鼓励当代人投身于社会劳动中去,建设国家,创造财富,铸就辉煌,为建设我们伟大的国家而努力奋斗。

三、讴歌理想与信念

(一)为理想而奋斗

崇尚理想,讴歌理想是这本书的精髓。孙少安的理想是让村民吃上白面馍,孙少平的理想就是走出双水村,闯出新世界,他们为实现理想付出了青春甚至是生命。人要有理想,有理想才有目标,为理想而奋斗生命才有意义。小说对理想的崇尚,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来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体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

“《平凡的世界》以现实主义精神,展现的是积贫图强,充满觉醒冲动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图景,我们从中又能读出今天的历史脉络,读出一代人的精神记忆,折射着当代人的精神诉求。《平凡的世界》的描绘,是那么形象,又那么充满理想性,是扎根现实的理想性,是源发于生存、生命内里的理想性。”[2]

残酷的现实让孙少安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心血和汗水并没有改变馍的颜色,这让他几乎丧失勇气,理想的信念似乎在摇摆。正是在这个时候,社会的大变革来了,联产承包到户到组的责任制农村改革大潮在中国大地拉开了大幕,孙少安的理想再次迎来了新的希望。先是带领社员包产到户,让农民摆脱了饥饿,家家都吃上白面馍,再后来又开办砖厂,吸收村民到砖厂做小工,增加农民收入,让家家户户都吃上肉。

孙少平拥有一颗善良的心,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他从没停止过读书,无论是吃不饱饭,还是没有地方睡觉,总是手不离书。当他的民办小学教师名额被田润生挤掉后,他没有怨天忧人,而是进城揽工去寻找另一条生路。艰难困苦的生活磨练了孙少平坚强的意志,他的勤劳善良也使他得到了回报,最终他成长为一名矿上的采煤班长,也最终实现了他的理想——就是走出了双水村,走出了原西县。

从社会学视角看《楚门的世界》 篇4

故事还在继续, 楚门观察到了一系列不寻常的事情。这些事情虽小, 但是在楚门的心中埋下了疑问的种子。但是随着更多的相似的事情发生, 楚门不能不正视自己内心中的那些疑问。这些疑问让楚门不得不怀疑之前想也不敢想的问题。当楚门试图去解开这些疑问时, 身边的人纷纷劝阻楚门, 现时的生活这么美好, 何必要去探寻一些虚无缥缈的事情呢?我们的现代社会弥漫着一种文化, 安于现实的享受, 永远不去考虑自身利益圈之外的事情, 每当有人想去突破常规, 甚至只是去怀疑的时候, 这种安于现实的文化就会抬头, 阻挡我们去寻得真相的道路。这种场景并不是空中楼阁, 而是普遍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每当我们脑海中闪现出某些怀疑现实的, 离经叛道的念头时, 会有各种压力扑面而来, 最多的告诫便是“不要胡思乱想, 吃饱饭是第一位的”。假如楚门接受了这种警告, 那么故事到这里就可以结束了。

这种禁锢的文化的原因就是一便是货币经济、货币交换的逻辑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几乎漫无边际的扩张和无孔不入的渗透。齐美尔说货币是编织现代文化、现代社会之网的蜘蛛, 代表了现代社会和文化的最独特的特点。这就解释了为什么人类越向前发展, 物质生活越丰富, 就越缺少对自我利益之外的世界的关注。

有些东西一旦被种植在心中, 它的终会有一日。虽然有着各种阻力, 但是楚门依然走上了寻求真相的道路。当然真理之路是艰辛的, 历经了各种挫折, 群众演员的一句“你是世界的宠物”让楚门陷入了彻底的恐慌之中。最终, 在狂风暴雨之中, 楚门驾驶一叶扁舟奔向了“世界”的终点。可以说, 楚门身上所具备的富有生机和力量的“自我”或“人格”是最终寻得真相的关键, 也是支撑他跨过大海的精神支柱, 也正是这种“自我”或“人格”使楚门了抗拒外部世界对于个体的贬抑磨蚀, 最终以此重新掌控和推动这个世界。“人是生来自由的, 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要成就这样的“自我”或“人格”, 一个必要的前提是, 个体首先必须是自由的个体, 一个被束缚、被禁锢的个体不可能成为自主自律的“自我”。但是, 光有自由并不能成就“自我”或“人格”, 这是因为, 自由只是消极地表明个体可以自行选择自己的行动, 但是它并不能积极地赋予个体如何选择自己的行动、如何实施这种行动的力量, 而正是个体对行为的选择、对行为的实行最终形塑了个体自己的人格。换言之, 自由是空的, 推动实现自由的心灵的才是真的, 如何借助力量实现自由的心灵才是问题的关键。“楚门”们生存在一个自由的世界, 但是没有一个自由的心灵, 或者说敢于突破枷锁的心灵。在电影中, 楚门的生活看似是自由的, 从孩提时代开始, 求学, 就业, 结婚等等活动, 在楚门看来都是自由选择而来的, 如果没有意外的“泄密”, 楚门永远不会想到自己的一生是被早就设计好的一生。神学家说过命运就是一条小路, 人们都是向着被设计好的道路前进。楚门就是属于悲剧的后者。最终楚门还是突破了“自由”的枷锁, 行动铸造人格, 在乘船出海之日, 就是楚门心灵重生之时。

自由的世界固然是令人安逸, 但是自由的心灵却不能安逸。

世界社会人生高中生作文 篇5

10-1+10-5,10-5太小,可以忽略不计。世界,人类社会乃至我们的人生不也是由许多人,许多事加起来所得到的吗?人物有大有小,事情有轻有重,我们应该关注哪些,忽略哪些呢?

纵观我们的世界,美伊战争刚刚结束。战争是残酷的,当一颗颗炸弹落在这贫瘠的土地上时,当一阵阵器声遍布在这荒凉的土地上时,你的`心是不是被震撼了,你的心有没有在滴血。世界在关注伊拉克,关注萨达姆,关注布什,可又有多少人关注过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伊拉克人民呢?新闻、报纸头条都是布什或萨达姆,人民跑哪去了?他们被忽略了,是他失败的根本原因;被布什忽略了,是他不能奴役伊拉克的关键。这个世界太大了,本不应该有太多的忽略,忽略太多了,世界就不和谐了。

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历史是人类社会中的一条长河,源远流长;是一颗苍天古树,生命不息。有多少忽略了这条河,这颗树,落得个身败名裂,像秦始皇。有又多少人关注了它们而名垂青史,像唐太宗。悬梁刺股,不为赏梅吟诗。观鱼填词不为絮叨一个“十年寒窗下,一朝金榜上”的故事,不为验证一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无聊妄语,囊莹映雪,为的是长河之源,源不断,古木之根,根不息。关注的人多了,社会发展的就快了。但社会毕竟很复杂,有关注的,也就忽略的,个人利益不必太计较,这我们应向陶渊明学习。人与人之间的摩擦能忽略也应该忽略。关注什么,忽略什么,仅凭我们每个人心中的这个信念。

人生也如此,它是我们自己的。我们还年轻,或许还不明白人生的真谛。但我知道有些东西是无法被忽略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付出的努力无法忽略,“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那一刻的喜悦无法忽略,“天长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信念无法忽略。人生中本应该有忽略,但想要人生更精彩一些,不要忽略的太多,把烦恼、忧愁、悲伤忽略一些就行了,人生必定不会一帆风顺。

世界华人融入主流社会的一面旗帜 篇6

在商总大厦的6楼展厅里,我看到了十多块历届总统和部长颁发的金匾及奖状。

“请教理事长,菲华商联总会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提出这三宝的呢?”我开门见山地问道。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新中国刚刚成立,亚洲掀起一股汹涌的反华浪潮,而菲律宾群岛也不可避免地卷进了这股浪潮,一些国会议员发表反华议论,并在法律上制订对华侨零售商不利的条款,给华人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危机。”陈本显理事长说到此,饮了一口茶,给我缓缓地讲述起他们创建“三宝”的由来。

第一宝:捐造农村校舍,

让菲律宾穷人也能读书

那个年代,菲律宾华人华侨社会虽然成立了很多不同名称的社团组织,但是各自为政,如同一盘散沙,一旦遭遇风浪,就会无所适从。而当时菲律宾有些狭隘的民族主义政客,经常通过菲律宾国会提出排斥外侨的法案,对旅居菲律宾的外侨,设置了许多限制。因此华侨在菲岛谋生,面临很大威胁,侨社惶惶不安。为克服时艰,广大侨民纷纷提出尽快组织一个高度的领导团体,以维护华侨的合法权益,1954年3月,菲华商联总会(简称为商总)终于成立了。

刚开始,商总的先贤们便认识到,要化解菲律宾主流社会对华侨的敌意和歧视,首先应该从争取民间友谊着手,为当地社会贡献一些公益福利的项目。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商总推出了第一个社会福利方案,即捐建农村校舍方案。

当初,商总领导人看到,由于菲律宾国家贫穷,国库没有能力支持扩展校舍的预算,公立学校教室严重缺乏,尤其是在农村地区,人口迅速膨胀,教室更是严重不足,难以容纳不断增长的生源。在这样的状况之下,许多学校只能分上下午上课,或者在树荫下开课。但是一旦逢刮风、下雨天,尤其是台风季节,就被迫停课,学生求学可谓苦不堪言。针对这一状况,商总倡导和发动华商慷慨解囊,捐建农村校舍,以两间课室计为一座校舍,建筑完成后便移交学校。校舍竣工后,要举行落成仪式,商总派出代表,与捐赠者一起来到学校,在欢庆的队鼓声中,校长向他们颁发荣衔及证书,还邀请嘉宾进行剪彩并讲话,整个落成仪式显得非常隆重。在读的学生可能不认识捐建人,可是他们都牢牢记住了挂在崭新校舍墙壁上的那块牌子,因为牌子上面刻有捐建人的姓名。

“打那以后,在商总的750名代表中,掀起了一股争相捐建的热潮,你捐建2座,我捐建4座,更有人捐建10座!仅2007-2009这一届,捐建校舍达600座。如此,逐年捐建,逐年移交校舍,到如今已经累计捐建了逾4000座公立的农村校舍,就是说等于有8000个教室提供给菲律宾穷苦学生使用,几乎覆盖了菲律宾群岛。但这些校舍还是不够,因为穷苦的学子太多啊!于是校方便又开起了夜校,如同工厂的三班倒。这对于广大的菲律宾农村平民百姓来说,实在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善事。”

说到这里,陈本显理事长用他那宽厚的大手抓着我的臂膀使劲地摇动着,继而又用激动的语调反问道:“徐编辑,你算算看吧,这4000座校舍,每座校舍按100名学生计算,三班倒的课时,就是300名学生风雨无阻地在里面念书。每年该为菲律宾培养出多少栋梁之才?三、四一十二,120万学生在用我们的校舍呵!而这之中,又有许多青年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得到政府的重用!试想一下吧,你用血汗钱供他们上学,他们还会来反华排华吗?当然不会!”

俗话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口碑”。商总为农村贫苦百姓捐建校舍的感人事迹,在整个菲律宾群岛被广泛传扬开来,从而惊动了菲政府高层。阿基诺总统在位时,对这一善举非常赞赏,并在她的总统特别基金中拨出3000万菲币(约等于461万人民币),当时的参议院议长狄礼伦从其参议长特别基金中拨出2.5亿菲币,均委托商总承建农村校舍。现任总统阿罗约更是进一步效法,又拨出了6000万菲币;还有菲律宾外交部、劳工部、教育部联合发动菲律宾海外侨民为这一项目捐款,同时将所收到的募款委予商总承建。

言及于此,陈本显理事长又发问:“试想一想,菲律宾政府只有公造部才是负责政府建筑工程项目的部门,为什么政府会把建筑校舍一事,交由商总这样一个民间团体来承建呢?”他答道:“原因很简单,这就是菲华商联总会几十年来用实际行动奉献农村教育,有力推动当地社会的发展,并且收到了很大的成效,赢得广大菲律宾人民的信任和赞誉。在建设农村校舍过程中,商总还以低成本、高质量和高效率著称于菲律宾。因此,在全菲律宾,上至总统、国会、相关部委,下至基层政府机构,都高度肯定菲华商总的做法和贡献,从而将其救助建设菲律宾农村校舍的工程交给商总来完成。”

第二宝:组建防火会,

会员舍生忘死感动全菲

“商总的第二宝是防火会。防火会,也就是我们中国人常说的消防队。”陈本显理事长用他那夹杂着闽南音的普通话缓缓地说着:“你看到,菲律宾的民居建筑,很多都是木结构,空中的电线网也陈旧老化,因而经常发生火灾,给当地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第一个华人防火会诞生之前,华人在菲律宾备受歧视。当年唐人街失火,有谣传十分恶毒地称:“华人纵火,以骗取保险金。”鉴于此因,第一支菲华防火会成立了。1965年,菲华防火福利联合总会成立,其后又组织了菲华志愿消防队总会及菲华消防队员联合总会。

到如今,菲华防火会的宗旨已经从自救变为救人,防火会不分是否华人区,一旦接到火警报告,即刻发出施救信号,从而在菲律宾民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菲华志愿者防火会由华人志愿出资建设消防站、购置消防设备,实行二十四小时义务执勤服务。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这支队伍现有200个志愿防火队,救火车300多辆,5500多名志愿消防员,遍布菲律宾全国,成为菲律宾国家消防的一支重要力量。

灭火是一项十分危险的工作,每一位防火会会员必须经受严格的体能和技能训练。菲华防火会每逢救火时,舍生忘死,奋不顾身,哪里有火,就往哪里冲。几乎每次火灾,华人防火会都是冲锋在最前线。有一次,在马尼拉一个叫加渌干的地区传来火警报告,当时防火会的消防车驾驶员未能及时赶到,说时迟,那时快,八十岁老人曾锦泉不由分说,纵身跳上消防车,驾驶着方向盘赶赴火场救火,于是“耄耋老汉舍身灭火”一时被闾里传为佳话。

菲华防火会的队员们用他们年轻的生命与大火进行英勇的搏斗,被火烧伤、被烧塌的物件砸伤乃是司空见惯,30余年中,菲华防火会已经牺牲了数名队员。1983年一天晚上,时年39岁的防火会员张昭明正和家人用晚餐,突然接到马尼拉的拓恩垛村传来的火警报告,于是关照了妻子几句,丢下饭碗就随救火车直奔火场而去。熊熊的大火将队员们紧紧包围在其中,但是张昭明毫无惧色,第一个冲进板屋,把一位孱弱的他嘉禄族老人从火海里抢救出来。但是不幸的是,正当张昭明再次冲进板屋,欲去关闭屋里的天然气罐时,轰隆一声,气罐突然发生爆炸,张昭明被烈焰掀翻倒地,再也没有能够爬起来,就这样,他光荣地牺牲在火场上。

出殡那天,2万多菲律宾老百姓自发赶来,为这位救火英雄送行。被救的他嘉禄族老人及其亲属都怀着悲痛的心情,哽咽着说:“在拓恩垛村,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居民是底层菲律宾人,防火会员张昭明殉难,给我们普通民众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是我们菲律宾人民的好兄弟啊!”

张昭明为救菲律宾平民百姓而壮烈牺牲的消息,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报道之后,当地的穷人纷纷解囊,向他的遗孀和孩子捐款;当时的马科斯总统亲自慰问和勉励张昭明的遗属,对这位华人奋不顾身、舍己救人的英勇行为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正如当天的《世界日报》评论员文章所说的那样:“菲华防火会的队员们身上闪耀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就是追求和谐,勇于奉献,忠于职守,服务社会。正是这种奉献和勇于牺牲的精神,鼓舞着菲华防火会的队员在灭火救人时表现出那种大无畏的气概,为保护当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谱写了一曲曲英雄的赞歌!”

听到此,我的心被深深地打动,遂问陈本显,这30多年来,菲华防火会总共救了多少场火灾?挽回了菲律宾民众多少损失?他沉思了许久,继而又摇了摇头说:“救火的次数已经无法准确统计,因为太多了!你跟我来,我给你看两样东西,你就会明白了。”说着,他立起身子,牵着我的手,引领我来到一只柜子前面,从柜里拿出两样东西给我看,其中一样是总统奖状:那是1993年,为了表彰菲华消防队员联合总会及其属下的会员所作出的杰出贡献,菲律宾总统为之而颁发的奖状并作的题词;另一样东西,是2000年8月,菲律宾雅典耀大学向菲华消防队员联合总会颁发的公共服务奖状,表彰他们为整个菲华社会树立了一个友爱的楷模,其中有两句是这样写的:“你们对整个社会不图回报的深切奉献,从而向全菲律宾所有的人证明,公共的利益是崇高的目标”。

社会世界 篇7

《伦敦新闻画报》早于1886年使用了“世界城市” (World City) 一词来形容利物浦这类不合比例地左右全球商业情势的城市。苏格兰社会学家、地理学家和都市规划的先驱帕特里克·格迪斯 (P.Geddes) 在1915年也同样使用过“世界城市”一词。目前, 关于世界城市的概念、内涵、特征等内容已经有相当多的专家学者进行了很深入的研究, 限于篇幅, 在此只列出美国资深学者约翰·弗里德曼 (J.Friedmann) 等学者普遍认可的关于世界城市的特征: (1) 全球重要的政治中心。 (2) 全球重要的金融中心。 (3) 全球跨国公司总部集聚中心。 (4) 全球战略性资源、战略性通道和战略性产业的控制中心。 (5) 全球制造业和高科技结合的市场中心。 (6) 全球资本流、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和物流的集散中心。 (7) 世界文明融合与交流的多元文化中心。

根据这些特征和1962年成立于纽约的全球最大的顶级战略管理咨询公司之一的科尼尔 (A.T.Kearney) 管理咨询公司2008年、2010年、2012年和2014年A.T.Kearney Global Cities Index (GCI) 的数据 (每隔2年发布一次) 显示, 一般认为全球超级世界城市有纽约、伦敦、巴黎和东京4个城市。其中, 纽约连续4年独占鳌头, 伦敦紧随其后, 巴黎和东京连续4年在第3名和第4名交替出现。这些超级世界城市就是国际一流水平的世界城市。纽约作为超级世界城市在其发展进程中, 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北京从2008年第12名、2010年第15名、2012年的第14名, 上升到2014年的第8名, 其主要原因在于北京在商业活动、人力资本、信息交换和文化交流等四个方面 (共考察五个方面)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北京要发展为世界城市, 从北京目前的现状和条件来看, 任重而道远。

二、纽约发展为世界城市的奋斗历程及形成原因

1. 纽约的诞生和成为全美第一大城市 (1664-1820) 。

1651年英荷之战爆发, 1664年英国人打败荷兰人, 取得“新阿姆斯特丹”的领土, 将其变成英国的殖民地, 并改名为“纽约” (New York) , 标志着纽约的诞生。纽约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 使得其制造业和商务贸易业得到了迅速发展, 进而由1615年的货栈快速崛起为美国的进出口贸易中心。纽约随着大量移民的涌入, 为其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庞大的人力资本, 进而使纽约的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到1820年为止, 纽约市的人口超过费城人口成为美国的第一大城市。

2. 交通运输网的构建与成为世界第三大城市 (1820-1870年) 。

19世纪是纽约城市发展的黄金时期。它从一个在1820年仅有12.3万人的小型城市, 到1870年发展成为100多万人的仅次于伦敦和巴黎的第三大城市。这些都得益于纽约州于19世纪初掀起的一场交通革命:修筑了长达4000余公里的公路, 构建州内公路网;修筑了伊利运河贯通五大湖水路, 大大降低了运输的成本;伊利铁路全线通车和纽约中央哈得逊铁路西延, 完善纽约的铁路网。随着交通运输网的逐步完善, 纽约开始了工业革命, 从而经济步入了高速发展时期。到19世纪中叶, 在美国东北部已经形成了一个以纽约为中心的经济核心区, “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纽约, 必然成为北美经济发展的中心, 全国的首位性城市” (1) 。到19世纪末, 纽约成为美国的制造业中心和金融中心。所有这些为纽约发展成为世界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世界城市的地位初显 (1870-1945年)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美国从债务国变成债权国, 经济实力得到了发展。美国经济实力的提升, 为纽约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国家保障。罗斯福新政, 为纽约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提供了制度保障。纽约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是以强大的国家经济、适当的政府干预为前提的。随着纽约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提速, 纽约取代伦敦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 世界城市的地位初显。

4. 纽约世界城市的地位确立和巩固 (1945年至今) 。

二战后, 美国本土几乎未受波及, 纽约市无疑是当时世界最领先的城市。但是, 随着人口在1950年达到高峰, 纽约的发展逐渐放缓, 工商业进入转型期, 产业结构出现了制造业的急剧衰落, 罪案率到20世纪70年代更升到危机的地步。20世纪80年代, 纽约发展平稳, 没有大起大落。到20世纪90年代, 纽约经济再次迅速发展。2000年, 纽约市人口首次突破800万。纽约世界城市的地位确立和巩固。

纵观纽约发展为世界城市的历程, 不难发现:地理优势、人力资源、交通运输网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是纽约建成世界城市的重要原因。

三、北京奔向世界城市的社会发展思考

发展中的北京正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 要“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 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充分发挥首都在国家经济管理、科技创新、信息、交通、旅游等方面的优势, ……” (2) 。但是, 《北京社会发展的报告 (2010-2011) 》通过对比北京和纽约等世界城市经济、社会、文化、设施和环境四方面数据指出, 北京建设世界城市, 现在最大差距还是在经济方面, 经济方面差距较大, 社会方面差距明显。“经济”和“社会”是北京成为世界城市的两大“挑战”。机遇或挑战都摆在我们面前, 就如何推动北京发展为世界城市, 笔者试图从社会发展方面来寻找答案。

1. 北京奔向世界城市的物质基础和外部条件。

社会变迁理论中关于社会发展的两类原因是:一是社会系统内部的原因, 是该社会内部的发明、发现和创造, 称之为内生因, 对应着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二是社会系统界限外部的原因, 是该社会发展的外来文化的传播, 称之为外生因, 对应着外部条件。

物质基础, 即内生因方面:

首先是北京经济发展迅速, 金融业控制力增强, 全球制造业管理中心地位初显。北京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公布的2014年上半年数据显示, 三次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份额为0.7:20.2:79.1,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逼近80%, 而且第三产业发展的高端服务业增速特征进一步显现。从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经验来看, 国际金融中心有80%是首都, 如伦敦、东京、巴黎, 所以北京在信息和资源等方面有成为金融中心的优势。工业革命以来, 先后有伦敦、纽约和东京3个城市相继成为全球制造业的中心。根据波士顿咨询公司 (BCG) 2014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 中国排首位, 美国排第二, 英国、日本分别列第四、第五名。北京发展为世界城市, 可以抓住中国2014年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排名首位的机遇, 培育成全球制造业管理中心。

其次源于北京深厚的文化沉淀和认同、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作用。北京是有着3000多年的建城史和800多年的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 还有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和悠久的文化传统, 之所以称为东方文化之都是因为北京深厚的文化沉淀和认同。同时, 北京也是中国文明发展的文化载体和代表, 是中国近千年的最重要的政治中心, 其独特的政治地位和作用, 影响全国乃至全球的重要决策。

再次, 北京拥有雄厚的科技、教育和人才等优势, 是中国的科研、教育和文化机构的聚集中心。北京有近1000所研究单位, 如中国科学院等;有近70所高等学校, 如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有一流的科研智囊机构, 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还有大批量的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综上, 北京凭借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和科研上的优势, 已经具备建设世界城市的基础。

外部条件, 即外生因方面:

第一, 世界500强上榜企业居全球城市之首。《财富》杂志2014年7月7日发布了最新世界500强排行榜, 中国上榜公司数量达100家, 北京市有52家企业入围世界500强, 上榜企业数稳居全球城市第一。但是, 国际组织数量和跨国银行总部聚集方面远远落后于世界城市, 国际组织总部数量偏少。

第二,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国际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使中国的国际地位有着明显的提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 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 首当其冲承担着中国国际交往的职能。北京拥有最多的外国使领馆和国际文化机构, 既是中国对外政治和经济交流的重要平台, 又是中国国际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交往的主要场所。国际交往活动越来越频繁, 使得北京国际形象得以提升, 随着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选择在北京工作、学习和生活, 进一步巩固了北京国际大都市的形象。

第三,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正式开始实施, “京津冀”城市群的合作和一体化发展的进程正在加速, 北京要牢记好战略定位, 把握好历史机遇, 在区域协同发展和良性互动中实现北京自身的快速发展, 逐步奔向世界城市。

2. 北京发展为世界城市面临的社会发展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北京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并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 但也同时清醒地看到当前北京社会发展面临诸多难题。

第一个问题是在构建公平效率的收入分配体制方面须进一步缩小收入差距。北京城乡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低于全国水平, 但差距还是较大。收入分配关键是要处理好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这是当今世界级难题。“公平”是理想社会的价值追求, 但是不能以牺牲效率为代价换取公平, 如中国当年的平均主义是有深刻教训的。“效率”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源泉, 中国改革开放后, 打破铁饭碗本身就是收入分配制度一大进步, 但是效率也带来两极分化, 其危害正在不断侵蚀社会公平的底线。因此,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紧紧围绕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 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社会体制改革, 改革收入分配制度, 促进共同富裕” (3) 的战略思想。

第二个问题是在社会福利方面需要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2009年, 北京通过推进城乡一体化居民养老保障制度, 率先实现了城乡养老保障的全覆盖。随着经济社会稳定发展, 民生需求有关的就业保障、养老福利、医疗福利等方面也得到了发展。但是, 当前社会福利发展中养老服务问题比较突出。北京市民政局、市老龄办2014年9月26日发布的《北京市2013年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底, 北京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279.3万人, 占总人口比例21.2%, 快速增长势头迅猛。根据国际通行惯例, 老年人口超过两成意味着一个城市已进入中度老年化社会。为应对北京中度老年化社会的严峻形势, 未来北京的养老模式是政府和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原则, 对低收入失去生活能力的老年人由政府出资进行日常料理, 对中高收入老人的养老服务则依靠社会力量来完成, 但鉴于目前北京的公办和民营养老院数量相当的现状, 因此需要进一步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加快养老服务业的发展。

第三个问题是在创新社会治理和创新人口管理方面需要构建高效的国家诚信体系。创新社会治理和创新人口管理:一是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 二是要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因此, 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和创新人口管理等要求, 上述领域的实践也是北京在社会发展中需要努力的领域。在这方面, 国外发达国家诚信体系建设和香港同乡会的移民社会的融入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第四个问题是提升社会服务体系和公共管理体系。因为优质的社会服务体系和高效的公共管理体系是世界城市的普遍特征。北京与世界城市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城市社会管理体制不够健全, 管理的科学性和执法的透明性有待提高;城市管理观念滞后或管理意识淡薄, 对突发事件反映缓慢;政府处理公共管理的态度和能力不够强。

第五个问题是改善城市生态方面如水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方面,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健康城市发展。水资源匮乏成为北京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北京市统计局调查数据表明, 2013年居民家庭用水已经达到了总水量的49%。虽然工业用水与农业用水在不断压缩, 但是第三产业及生活等行业的用水量却在不断增长。北京要跻身世界城市行列, 其水资源匮乏、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城市治理问题也日益凸显, 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和身体健康, 而且不利于经济的持续发展。北京市社会科学院2014年6月发布《北京公共服务发展报告 (2013-2014) 》提出, 通过“京津陆海运河”改善雾霾天气, 发展京津冀航海事业和发展海洋经济, 这对提升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条件、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具有积极的意义。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的重要的民生问题, 以保障健康城市发展。目前, 有观点认为:重视食品安全, 要发挥好媒体的“瞭望”作用。笔者认为, 加强个人和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国家食品安全管理部门的监督和处罚力度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王挺.从吸引外来人才角度看北京世界城市建设—以东京经验为例[J].北京规划建设, 2010 (4)

[2]王旭.美国城市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0

[3]北京市政府.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2004—2020) (2005年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

[4]缪青等.北京社会发展报告 (2013-2014)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

社会世界 篇8

关键词:当代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理论特征,大学生,影响

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国家的各种政治力量及其代表人物纷纷提出新的理论,以求解决各自面临的问题,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思潮。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获得了长足发展,主要有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市场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多元社会主义、自治社会主义和社会民主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欧洲共产主义、各种民族社会主义、后工业社会主义等。本文主要介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市场社会主义这两种具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思潮的理论特征及其对大学生的正反两方面影响,特别是反面影响不可忽视,以期使大学生能够认清形势、辨别是非优劣,从而坚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

一、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市场社会主义思潮概述

(一)民主社会主义

“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是一种主张在民主体制里进行社会主义运动的政治意识形态。大多数民主社会主义者支持多样型经济发展,并要求国家提供良好的福利保障,以及进行财富的再分配”。[1]民主社会主义是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民主主义政党(社会民主党、社会党和工党的通称)的思想体系的总称,是“企图在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框架内通过利用和改善议会制和政党政治,对资本主义制度实现逐步的改良或‘纠正’的改良主义政治思想体系”。[2]民主社会主义是在西方特别是西欧影响最大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作为典型的社会党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正式出现于1951年6月30日至7月3日成立的‘社会党国际’的宣言《民主社会主义的目标与任务》。由于这个成立大会在德国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召开,这个宣言也称作《法兰克福宣言》又译为法兰克福声明”。[3]从1951年社会党国际成立、《法兰克福宣言》发表起,信奉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的西欧国家的工党、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就积极活跃于政治舞台,成为这些国家的主要政党之一。它们宣扬的以“四大民主” (政治民主、经济民主、思想民主、国际民主) 为核心内容的民主社会主义思潮,不但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影响最大的政治思潮之一,而且向其他发展中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扩散和渗透。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苏东诸社会主义国家的巨变更使这一思潮影响大增,苏东各国纷纷抛弃原有的政治信仰和政治经济制度,向民主社会主义所指导的方向演变。前苏共中央总书记戈尔巴乔夫便是民主社会主义的忠实信徒,在他的所谓“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苏共一步步向社会党性质演化,至苏共二十八大,将民主社会主义性质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作为苏共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取消了马列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市场社会主义

关于市场社会主义兴起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随着南斯拉夫自治社会主义的实践,特别是苏东剧变后,国际学术界开始关注这一思潮,国内对它的研究也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逐渐进入大发展时期。

市场社会主义是在原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受挫、西方世界凯恩斯主义失灵的情况下,西方一些左翼政党和理论家倡导的一种社会主义思潮。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主义不但不排斥市场,而且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不可或缺的,应从“市场就是资本主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的误区中走出来,将市场经济与生产资料的公有制结合起来。市场社会主义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受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导向的改革的影响,迅速扩大其影响范围,许多市场社会主义者也纷纷将市场社会主义的理论探讨推向更深的层次,提出了许多所谓市场社会主义的模式。特别是在苏东社会主义受挫后,西方一大批左翼理论家经过短暂的沉默和思考之后,将市场社会主义作为未来社会的追求蓝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较为系统的理论学说。但是,从西方整个社会主义研究状况看,市场社会主义也受到了一些左翼人士、生态社会主义者、后工业社会的社会主义者的批判。

二、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和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现状分析

(一)民主社会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

民主社会主义作为一种西方文化思潮,俨然是西方国家对我国意识形态领域进行和平演变的手段,同时对我国大学生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1. 民主社会主义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影响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

民主、自由、平等、公正是社会关系反映到人们头脑的观念,因而是历史的、具体的,不同社会有不同的含义。即使在同一个社会,不同阶级出于自身的阶级利益也赋予这些概念不同的内涵,民主社会主义鼓吹的“民主、自由、平等、公正”等原则,不过是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其实际上是一股反马克思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潮。部分大学生认为民主社会主义不是对马克思主义采取全盘否定的态度,在社会党人的文件,以及领导人的谈话中,甚至有时还引用马克思、恩格斯的某些词句,他们也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学说。但实际上,民主社会主义不仅取消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而且千方百计地攻击马克思主义,歪曲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精神,否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

2. 民主社会主义奋斗目标虚无化影响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在国际工人运动史上,民主社会主义是与科学社会主义相联结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一种思潮。每当资本主义发生危机、工人运动蓬勃开始的时期,民主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就会缩小;当资本主义相对稳定、工人运动处于低潮的时期,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就会迅速蔓延。“机会主义不是偶然的现象,不是个别人的罪孽、过错和叛变,而是整个历史时代的社会产物”。[4]当然,民主主义思潮在我国得到一定程度的蔓延不是偶然的事情,与国际工人运动的总形势有一定的相关性。民主社会主义主张建立政治民主、经济民主、社会民主相结合的奋斗目标,其实际上不是社会主义的一种模式,而是反对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主张实行资产阶级的多党制;反对无产阶级专政,赞成议会民主、三权分立形式的资产阶级专政;反对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要求私有化,等等,这对大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形成强烈的冲击,加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思想解放,学术的氛围空前自由,更加对我国坚定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形成严峻挑战。

3. 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立场影响大学生对我国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信心。

从民主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可以看出,民主社会主义属于社会改良主义的思想体系。正如现代民主主义教父伯恩斯坦所说,社会民主党应成为一个“民主社会主义的改良党”。民主社会主义理论家托马斯·迈尔提出:“目标明确的改良主义是民主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民主社会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改良主义的变革就是在不破坏资产阶级政权统治的条件下作一些让步。民主社会主义在西方推行和平演变的战略中扮演者重要的较色,美国布热津斯基就清楚地认识到这点,在《大失败》一书中指出:“实际上,民主社会主义和福利国家常常是同共产主义学说的吸引力进行斗争和为共产主义模式提出另一种民主选择的最有效办法。”[5]当前,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在我国的泛滥也影响大学生对我国基本经济政治制度的信心。改良主义、自由主义抬头,这种对社会主义怀疑、对社会主义前途迷茫的错误倾向也误导了大学生,不少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方向和前途十分困惑,而且这种困惑还有加深的趋势。

(二)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

1. 将有助于大学生从理论上进一步弄清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加深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论述, 以及这些论述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的理解。

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问题一直是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中的一个大问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各种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对市场能否与社会主义结合,以及如何结合的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目前我国仍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而要顺利地完成这一转变,有必要从理论上搞清楚市场与社会主义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我国人民,包括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受传统观念的束缚,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至今仍有很多人对市场与社会主义能否结合充满疑虑,认为将市场与社会主义结合就是走资本主义。就这一点而言,深入研究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思潮,帮助大学生了解各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无疑可以开阔青年的思路,加深他们对市场与社会主义关系和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

2. 有助于大学生正确认识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变化,增强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的信心。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出现的市场社会主义思潮是在苏东社会主义制度解体的大背景下出现的,是西方左翼学者对资产阶级右翼学者和政客的一种反击。无论哪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都一致认为苏东社会主义的解体并不能证明资本主义社会就是好的社会,相反,他们认为先进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不平等、不民主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才是当今人们追求的理想社会。各种市场社会主义理论模式的提出无不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的价值取向,对九十年代以来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市场社会主义理论的了解和研究使我们进一步看到:苏东社会主义国家的解体并没有表明资本主义制度就是好的,社会主义仍是许多人包括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追求的理想社会,市场社会主义思潮的出现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市场社会主义的出现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社会主义运动从低潮走向高潮的一个征兆,它表明社会主义仍然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必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强我国青年对“社会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这一历史必然性的信心。

3.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模式在本质上“纯粹是理念的构造物”, 其“空想”性对我国大学生具有很大迷惑性, 很难分辨, 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不容忽视。

当代西方市场社会主义是西方左翼政党或学者在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倡导的一种理论,是一种社会改良思潮。它所解决的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上生成和发展社会主义问题,追求的目的主要是在既有效率的前提下实现社会公平与民主;但它并没有摆脱“空想社会主义”的印痕,仅仅具有理论性的品格,缺乏实现的条件和基础,不是科学的社会主义,不能与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日而语。西方市场社会主义的这种“空想”对我国青年具有很大迷惑性,很难分辨,对他们产生了消极影响。大学生们有爱国的热情,希望国家富强、民族昌盛,总体来说他们拥护社会主义,拥护我国搞市场经济。但是由于大学生处于成熟又未成熟的阶段,求实精神不足,分辨能力不强,思想不成熟,在情绪情感上具有两极性。在看待问题尤其对我国国情和改革开放中存在的一些矛盾和不足容易走极端。大学生在看待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很难分辨市场社会主义思潮与我国市场经济有本质区别,很容易被市场社会主义的立场所蒙蔽,被市场社会主义所谓的在“效率基础上的社会公平”所吸引,被其乌托邦似的理论所打动。大学生拿市场社会主义的一套理论和模式与我国的市场经济相比较,往往夸大不足,缩小成绩,对现在实行的市场经济的模式不满。有的大学生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中出现的不足产生偏激情绪,甚至做出极端的行为;有的大学生对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冷漠和逆反、漠不关心;有的大学生想直接借用市场社会主义的模式来指导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些看法不利于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应该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三、结语

社会主义是与自由主义、保守主义并存的目前世界上的三大社会思潮之一。在当代,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以科学社会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主义也是最有影响的社会思潮之一。虽然以上社会主义思潮与科学社会主义在目标、性质、任务,以及价值取向上都有原则性区别。新时代的大学生,应正确看待世界社会主义思潮的正向价值和功能,警惕其负向价值的传播和流行,提高对社会主义思潮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社会主义思潮的消极影响。

参考文献

①张耀灿, 杨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着力点[J].思想理论教育, 上半月, 2007, (10) :9-13.

②王学东, 陈林.九十年代西欧民主社会主义的变革[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9.2.

③刘书林.关于民主社会主义思潮起源的考察与论辩[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双月刊, 2003, (4) :55-76.

④列宁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2) :494.

社会世界 篇9

本刊讯5月17日, 四川省通信管理局在成都召开会议隆重纪念2011年“世界电信与信息社会日”, 同时对全省通信行业整治手机淫秽色情专项行动进行了总结表扬, 并发布了2010年四川省互联网发展状况报告。

会议由省通信管理局副局长林建祥主持, 省委宣传部网络管理办公室、省“扫黄打非办”、省公安厅等互联网管理部门领导出席会议并讲话。省内基础电信运营企业、接入服务商、增值电信企业的代表共100余人参加会议。

今年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的主题是“信息通信技术让农村生活更美好”, 林建祥在纪念报告中指出,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任务, 而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及互联网的普及, 尤其是在农村地区的发展和普及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围绕这一惠及亿万农民、关系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举措, 结合四川省互联网发展和农村通信建设的实际, 本届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主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林建祥表示, 为了更好地让信息通信技术服务于农村地区, 十二五”期间, 四川通信业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通信基础网络建设, 大力推进“自然村通电话”和“行政村通宽带”工程建设, 力争完成1.8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电话和1.2万个行政村通宽带任务, 将自然村通电话比例从90%提高至95%以上、行政村通宽带比例从55%提高至80%以上, 并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 进一步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 努力构建农村地区跨行业合作机制, 打造多元化的农村信息服务平台, 积极推进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应用, 探索农村地区三网融合发展模式, 着力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优化升级, 提升全省农村信息化水平。其中2011年将完成4000个自然村通电话任务、3000个行政村通宽带任务, 力争60%的乡镇实现“四个一”目标。

林建祥指出, 互联网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在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主要载体, 以及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着力点, 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和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 互联网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互联网发展与管理相辅相成, 发展需要管理, 管理是为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四川通信行业于2009年12月至2010年12月期间, 开展了“绿色WAP·纯净3G”主题系列活动, 从业务推广渠道、手机网站接入、服务器转租、手机代收费和网站域名等关健环节入手, 在查处淫秽色情网站、规范手机上网代收费、健全信息安全管理责任制、核实网站备案信息真实性、清理服务器层层转租等重点工作方面, 都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在四川省备案网站达18万余个, 接入网站的备案率接近100%。专项行动以来, 共清理机房26个, 网站100954个, 托管服务器15146台, 关闭论坛1959个, 删除有害信息22837条, 处罚违规接入商12家。协助相关部门关闭淫秽色情网站2510家, 大大净化了全省网络文化环境, 为四川省互联网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氛围。

四川省相关互联网管理部门领导在讲话中对通信行业在净化网络文化环境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会议对“绿色WAP·纯净3G”主题系列活动工作中涌现出来的19个先进集体和22名先进个人进行了表扬。基础电信运营企业在交流发言中纷纷表示, 将牢固树立网络信息安全意识, 进一步增强做好网络与信息安全工作的责任感、紧迫感和使命感, 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 努力构建安全、绿色、和谐的网络环境, 以更加开放、更加积极的姿态推动互联网的健康快速发展。

在会上,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发展研究部副主任陈建功还发布解读了2010四川省互联网络发展状况报告。报告从全省网民规模和结构、基础资源概况、网民特征、互联网使用方式和网络应用情况、互联网治理和安全等方面, 全面介绍了四川省互联网的发展状况。报告显示, 2010年我省互联网保持了稳步发展的态势, 全省网民规模达到1998万人, 较2009年增长363万;网民对于互联网的应用更加广泛和深入, 互联网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进一步得到体现。

社会世界 篇10

关键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观世界,改造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 所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它不仅适应了中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 同时也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以及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我们要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其内涵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人自身的和谐, 二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三是社会各系统、各阶层之间的和谐, 四是个人、社会与自然之间的和谐, 五是整个国家与外部世界的和谐。

一、主体人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

人学理论精髓在于“以人为本”, 焦点指向的是人与世界的关系, 也即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由此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目的性本质取得同一, 由“认识人本身”发展到“建设人本身”便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终极性所在。本文关涉的改造主观世界主题, 明显已越过了历史回溯意义上的“认识、发现人本身”这一哲学进步, 而是从历史发展阶段和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等具体环境来认识人的价值及对人的改造来凸显其价值问题。正如邓小平所说, “如同世界上任何现实问题都是具体的意义, 我们讲的人也是具体的。”而当下具体的、现实的问题无疑是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的机制在于不断解决社会矛盾和社会冲突, 在持续消解诸多不协调、激化矛盾因子基础上, 于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动态平衡上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自身的和谐。而三者的和谐, 始终伴随着“人”的影子, 甚至在其中扮演着主体性角色, 自然界、社会和个体本身都成为了实践客体。在此需要强调的是, 在社会和谐发展中, 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仅作为从属或辅助性的手段, 而人自身的和谐发展才是根本目标和内在动力。人既是改造主体, 又是改造客体, 人的自身和谐不单单局限于个体与个体 (心理层面) , 还扩展至个体与群体 (社会层面) , 以及泛至群体与群体 (族群、宗教层面) 关系的和谐。从点到面, 递进推进人的和谐, 实现社会运行机制的顺畅通达, 社会生产关系的协调一致, 进而积淀起人与社会的和谐基础, 人与自然关系也藉此取得和谐一体。由此看来, 人在于人、社会和自然三个维度实现和谐中起着纽带和动力的关键作用, 离开主体人的存在, 谈三方面的和谐是终是南柯一梦, 而忽视对主体人的主观世界改造, 三方面的和谐品质将大打折扣, 甚至使已有的和谐局面面临坍塌, 走向功亏一篑。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视域下人的改造内容

马克思主义认为, “观念的东西无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也即是说, 人脑仅作为思维的器官, 而并非思维的源泉, 思维的“原材料”只能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过程, 客观世界的千变万化也决定了主观世界的极端复杂性。然而, 正如概念来源于客观物质的“投射”一样, 主观世界亦建基于人类社会实践, 并经过“改造”后反作用客观世界的实践, 我们据此将主观世界分为三部分, 即素质部分、能力部分和理想部分, 这三部分也代表了我们对主观世界的改造内容。

(一) 素质的提升

基于主观世界改造下的素质提升, 我们可以理解为改善人的“基本面”, 使之达到符合或进一步改造主观世界的条件。恩格斯曾说过, 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动物消极适应社会, 作为对照, 人则是在摆脱兽性后通过劳动来有意识地适应社会、改造世界, 在此过程中素质开始形成, 以观念形式存在, 并构成主观世界其他内容存在和发展的本原。依据素质本身特性及参与客观世界改造进程, 素质还可细分为需求、情感、理性和道德等体现明显的层次递进内容, 这一层次递进性契合了“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阐释, 该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呈“金字塔”构造, 最低层, 亦最低层次需求在得到满足后, 会转而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求, 塔尖为“自我实现要求”, 越向塔尖踏进迈进, 人的自我满足感也就越来越高, 自我价值认同就越彰显。

基于主观世界改造下的需求、情感、理性和道德等四个维度的素质提升, 放置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 富于新的时代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追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为带有“普世价值”的政治正确, 理应成为大众矢志追求和恪守的正确需求, 然而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 复杂多样的, 必须决定了个体需求、个人与群体需求及个体与社会要求的冲突, 作为人的主观世界改造的重要内容, 就是要求人在个体需求满足和社会发展进步之间取得协调平衡。

人乃情感之动物, 人在参与实践活动中与外在世界发生关系会产生一种内心体现, 即情感。作为一个个体, 人“全是具有意识的, 经过思想或凭激情行动的追求某种目的的人”, 这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天性, 与外在世界无关, 也因此可说人是情感存在物, 情感构成了人在各种情境、环境战胜个体、战胜大自然的本质力量。然而, 情感仍然归属为主观世界范畴, 作为一种意识必然影响着个体的行为举止, 但根本区别于动物, 人的社会属性决定了人的情感同样渗透着社会性, 存在消极和积极之分, 主观世界改造的聚焦点和落脚地就在于对消极情感进行积极性的“社会化”改造, 促使摈弃消极的、以个人为中心的情感价值取向。

理性因素的改造。理性基于对外部世界规律性认知和自身局限性认识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思维形式, 对指导人的认识和实践起着主导作用。理性因素的改造在于如何发挥理性与非理性因素集合中的积极成分。和谐社会建设对民主法治的追求, 对民主和法制的理解, 不同的人理解各异, 对理性与非理性因素的改造就是要达成一种共识, 使绝大多数对民主法治的认同趋于一致, 藉此推动民主法治建设。

提纯道德观念。道德观念是人特有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受社会经济经济基础决定, 并整体环境影响。对道德观念的改造, 要以人的发展、人的现代化作为衡量标准, 建立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现代道德观念。

(二) 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

如果说素质的提升更多的指向的是认识论, 那么增强改造主观世界能力则聚焦于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必须不断实现能力品质的增量, 以增量做大存量, 方能形成一股强大的动力。从人自身参与客观世界活动, 以及人本身的特性来看, 增强改造主观世界能力可细分为认知能力、实践能力和调控能力。我们提出改造主观世界的几个能力, 目的就是促进以上三种能力增进完善, 进而增强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

(三) 理想的关照

理想, 或者说信念, 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现象, 更多的倚重情感作为动力, 表现为具有一定指向性的目标和追求。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 理想选择对决定着人改造主客观世界的选择和走向, 但其形成同样受到客观世界的影响, 也因此消极的社会现象会“投射”进人了理想信念认识中, 如信任危机、金钱至上等, 形成一种错位的价值观。主观世界改造就是要剔除理想信念中错误的杂质, 重塑社会主义道德、理想、信念。

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视域下人的改造思路

和谐社会的三个层面和谐, 人自身和谐是核心层, 人与社会和谐是保证层, 基础层则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个层面“以人为本”, 人构成了主观世界改造的主体和动力。

(一) 扭转主观世界改造以物中心不以人为中心的思维惯性

人类社会实践史就是一部以不断改造主观世界, 使之适应客观世界的历史。从人学哲学角度上来看, 人的发展一方面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 人都是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的人;另一方面人又是社会主体, 是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主要承担着, 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终极目的。然而, 在人的主观世界被动改造中, 由于施加改造者受制于政治、认识水平、体制环境乃至个人性格等因素, 在未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义的前提下, 习惯性依据和谐社会建设一些具象化的目标、步骤出发来改造大众的主观世界, 这种简单粗暴做法虽承认了具象化目标利于推动工程进程的经验事实, 但忽略了实施主体和和谐社会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发展这一人文价值。因此, 以和谐社会建设为蓝图的人的主观世界改造, 必须坚持人本位, 突出和彰显人的主体价值, 尊重人的创造性, 重视人的价值关怀, 以发挥人的主动性来推动人的主观世界的自觉改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历史经验证明, 坚持以人为主体的改造思路才是实现主观世界有效改造, 推动主观世界不断适应客观世界的路径。

(二) 提升能力品质, 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增量基础

一般而言, 主体性指涉的是人的创造性、能动性。主体性素质代表着人对自身在世界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自觉认同, 是衡量本质力量或人的创造力大小的本位标志, 因此主体性素质在人的各种素质中具有首位价值。主观世界的改造, 个体素质的提升承担着至为关键的基础性作用。前面提到过, 人的主观世界改造, 包括人与个体、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的改造, 人的素质在主观世界改造中的地位作用, 决定了人能否成为自己、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能否成为其与人的本质的占有程度。由此可以说, 主体人在改造主观世界中, 既需要来自外界环境 (客观世界) 的支持, 很大程度上依赖主体人具备的素质及自觉程度。从当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角度来看, 我们人的现代化取得显著的成绩, 现代观念、民主法治、社会管制以及人的文化素质等均有了长足进步, 也即是说为构建和谐社会进行的主观世界改造具备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这些基础还是很薄弱, 能力品质普遍不高, 从而影响到了和谐社会建设的水平和高度。因此, 从人的主观世界改造内容上来看, 应继续针对性加强科学文化教育, 实现科学文化知识的阶层有效覆盖, 全面提升整体国民素质。广泛深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 以客观实践推动主观世界改造, 在客观实践中检验主观改造的有效性, 在主观改造中不断增强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 不断提升主观改造者的能力素质, 提升能力品质, 为和谐社会建设做大能力增量。

主观世界改造视域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思路在于人的主观世界改造内容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要义的契合, 藉由提升人的素质、增强能力和加强对理想信念的关照, 不断提高人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品质, 为构建社会主义社会提供前提性基础。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2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112.

[2]、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N].2005.

社会世界 篇11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情绪;公正世界信念;社会幸福感

分类号B849

DOI: 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6.05.002

1前言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型期,社会矛盾与现实冲突必然存在,社会公正和幸福感日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目前信息传播速度加快,负面事件的即时报道和传播不断冲击着社会群体,尤其是大学生群体的情绪、心态、价值观与幸福感。

11社会情绪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

目前关于社会情绪的定义人言言殊。有研究者认为社会情绪(social emotion)是在对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是建立在个体对社会的人和事的认知、心理变化的基础上的社会反映(刘永明,贾林祥,2008)。社会情绪在人的道德生活和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周晓林,于宏波,2015)。

研究表明当社会情绪具有负性偏向时,在人际的共情与传播中会更具传染性(佟雪峰,2014;郭军锋,罗跃嘉,2007),负性事件接连发生引起的负性消极情绪具有普遍性和感染性,大学生会对社会产生不信任感和疏离感。社会疏离理论认为人在社会中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对个体心理健康和幸福感具有消极影响(杨东,吴晓蓉,2001)。

Keyes(1998)基于以往的社会疏离问题研究成果提出了社会幸福感(Social Wellbeing,SWB)的概念,指在社会中个体对自身状况和社会功能的评估,包括个体对与集体、社会的关系评估,对个体社会价值的评估,对社会潜力与发展轨道的评估,对社会质量、社会组织及运行的感知等。有学者将社会幸福感的研究进程分为三个阶段(Li,Yang,Ding & Kong,2015),第一阶段,社会幸福感被看作是客观的社会层面的指标,如国内生产总值,之后主要关注行为的测量,如社区或组织成员的行为,而现在,社会幸福感研究更关注个体主观变量的影响,如价值取向(刘春雷,李莹,2014)、社会支持(Kong,Zhao & You,2012;Karen,Gordon,Alex,2015)、应对方式、时间洞察力与发散思维( Zambianchi & Ricci Bitti,2014)等。以往国内的幸福感研究大多立足于个体微观角度,如主观幸福感、心理幸福感,如今幸福感研究试图立足于社会宏观层面,从更为广阔的社会领域去探索个体层面的幸福感(苗元江,王青华,2009;刘春雷,李莹,2014)。

12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产生消极社会情绪的大学生都会有不幸福体验,有些大学生面临负性事件时,虽然也会有消极情绪产生,但仍能处理得很好,这可能是由于个体或环境中某些保护因子的作用。公正世界信念(belief in a just world,BJW)(Lerner & Miller,1978)是指人们普遍认为这个世界是公正的,其核心是人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近二十年来,公正世界信念研究已转向积极功能研究(杜建政,祝振兵,2007),近期的大量研究发现公正世界信念能减少不公正事件的消极影响,具有维护心理健康、充当个人资源或者形成心理缓冲等多重积极功能(王国芳,孟祥风,2015;孙晓培,韦雪艳,2015),对个体的生活满意度、情绪适应等多方面有积极影响(Zhang & Zhang,2015;周春燕,郭永玉,2013)。

公正世界信念是幸福感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关于公正世界信念与幸福感的研究发现,公正世界信念和幸福感呈正相关(Ramzi,Jacqueline, & James,2011;蒋奖,王荣,张雯,2013;李雷,2013;张莉,申继亮,2011),青年或大学生持有的公正世界信念越强,生活或学习中感受到的负性情绪越少,对生活也就越满意,幸福感越强。Dalbert 和 Dzuka(2003)针对斯洛伐克失业青年主观幸福感和公正世界信念关系研究发现,公正世界信念高的个体,尽管面临着失业,但是他们仍能够体验到较强的主观幸福感。综上,本研究拟考察负性社会情绪、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13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Mediate Effects)

公正世界信念的多重功能说明公正世界信念会补偿负面情绪对幸福感产生的不利影响。Lerner的公正世界理论认为个体需要相信每个人都会得到他们所应得的,并值得他们所得到的,使个体能够面对并认定周围环境是稳定有秩序的(Lerner & Miller,1978)。资源守恒理论(Conservation of Resource Theory,COR理论)(Hobfoll,1988)从资源视角阐释了当大学生面对不公正或负性事件,产生负面的情绪或心境状态时,会通过匹配与替代资源、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达到心理平衡状态。公正世界信念作为心理资源能够抵消负性情绪对幸福感的消极影响,因此本研究基于资源观视角考察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社会情绪与社会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

已有研究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变量(如民族歧视、敌对情绪、负性生活事件等)与幸福感间具有中介作用(Schaafsma,2013;苏志强,张大均,王鑫强,2013)。荷兰学者Schaafsma(2013)在一次针对荷兰的少数民族土库曼尼斯坦人和摩洛哥人的跨文化研究中发现个人公正世界信念在显性歧视、隐性歧视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完全中介作用,持有强个人公正世界信念的个体会否认或减少歧视或偏见,这会帮助个体维持相对高水平的幸福感。苏志强等(2013)针对高中生的研究发现负性生活事件在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同时,还通过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可预测并假设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社会情绪和社会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见图1)。

nlc202309091540

综上,可见公正世界信念、负性社会情绪、社会幸福感三者之间密切相关,为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社会情绪和社会幸福感之间起中介作用的假设提供了一定的支持。鉴于关于三者关系的综合研究在国内外文献中还较为少见,本研究旨在探究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社会情绪和社会幸福感间的关系,并假设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社会情绪与社会幸福感之间发挥中介作用。

2对象与方法

21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在三所大学共抽取500名大学生施测,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467份,有效回收率为934%。其中男生221人,女生246人,平均年龄2045±159岁。

22方法

221大学生社会情绪量表

Forgas(2000)将社会情绪分为两类:一类是社会评价情绪,是指个体对自我、他人及社会的事件做出的无意识的情绪表达,如蔑视、憎恨、羡慕等;另外一类是社会关系情绪,是指个体在感知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中体验到的情绪,如羞耻、尴尬、妒忌、骄傲、伤心、焦虑等。二者区别在于,社会评价情绪是个体指向他人的,凭直觉做出的情绪反应,社会关系情绪是个体站在关系互动角度上,指向自我的,基于对自我情感分析基础之上做出的情绪反应。佟雪峰(2014)认为大学生被唤醒的消极情绪按照对象大致可以归为两大类,即指向自身和指向他人的。

鉴于以上文献梳理,本研究以负性不公事件为背景,将社会情绪定义为消极情绪,它发生在特定情境中,是个体在与他人、与社会互动关系的认知过程中,形成的情绪体验。根据Forgas(2000)划分的维度结构,针对大学生群体,以负性或不公事件为背景,通过访谈、试测后最终编制出11个项目,其中有两道反向计分题,包括社会评价情绪维度和社会关系情绪维度,采用Likert 5点计分,分数越高,负性社会情绪程度越高。该量表KMO和Bartlett的检验效度为0803,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0,子维度信度分别为074和078。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拟合指数良好,结构效度良好(见表1和图2)。

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结构模型拟合良好,各项拟合指标均达到一定的拟合水平,符合测量学的要求。

222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

采用由杜建政、祝振兵、李兴琨(2007)针对大学生群体编制的量表,该量表共19个项目,包括三个维度,“内在公正”“内在不公正”和“终极公正”,量表采用Likert5点计分,分数越高,“内在公正”、“终极公正”水平越高,“内在不公正”水平越高,本次测量量表的KMO和Bartlett的检验效度为087,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1,子维度信度分别为“内在公正”080,“内在不公正”077,“终极公正”090。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问卷结构效度良好,χ2/df=371,CFI=091,TLI=092,RMSEA=009。

223社会幸福感量表

采用由苗元江和王青华(2009)修订的Keyes编制的量表,共有15个项目,五个维度:“社会实现”“社会和谐”“社会认同”“社会整合”和“社会贡献”,采用Likert5点计分,分数越高,表示幸福感越强。本次测量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8,子维度信度分别为“社会贡献”088,“社会实现”085,“社会认同”074,“社会整合”073,“社会和谐”072。验证性因素分析表明,结构效度良好,χ2/df=342,CFI=092,TLI=089,RMSEA=008。

22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90和Amos170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3结果

31负性社会情绪、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表2描述了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及变量间的积差相关,各变量的相关结果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大学生负性社会情绪与社会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261,p<001),说明消极情绪越高,大学生社会幸福感水平越低。公正世界信念因子“内在公正”“终极公正”与负性社会情绪显著负相关(r=-0210,p<001;r=-0167,p<001),与社会幸福感显著正相关(r=0502,p<001;r=0565,p<001),“内在不公正”与负性社会情绪显著正相关(r=0358,p<001),与社会幸福感显著负相关

(r=-0142,p<005)

,说明公正世界信念越高,消极情绪越低,幸福感体验越强。公正世界信念因子中,“终极公正”得分最高,“内在公正”得分最低,这与刘晓秋和李芷凌(2014)以及刘长江,殷晓菲和赵然(2008)的研究结果一致。

32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检验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公正世界信念在负性社会情绪和社会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根据Baron和Kenny(1986)提出的中介效应检验程序,本研究先检验负性社会情绪直接作用于社会幸福感的模型,然后检验加入公正世界信念后模型的拟合情况,拟合数据见表3。

如图3所示,负性社会情绪对社会幸福感的直接效应为-04,通过公正世界信念对社会幸福感的间接效应为-016(p<0001),但依然显著,故“内在公正”与“终极公正”在负性社会情绪和社会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本研究中“内在不公正”在负性社会情绪和社会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未验证。

4讨论

41大学生负性社会情绪、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分析

相关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负性社会情绪、公正世界信念与社会幸福感两两显著相关,关系密切。

首先,大学生社会情绪与社会幸福感显著负相关(r=-0261,p<001),即负性社会情绪分数越高,社会幸福感分值越低。其中“社会关系情绪”与“社会和谐”和“社会贡献”相关关系显著。这表明大学生个体在关系中体验到的负面情绪,对和谐感和贡献感有一定的影响。加上大学生虽然生理上已趋于成熟,但是心理仍处于“断乳期”,具有社会经验不足、情绪波动大、心理冲突频繁等特点,易使大学生产生社会不和谐的感受,影响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体验。

nlc202309091540

其次,研究结果显示公正世界信念因子“内在公正”“终极公正”与负性社会情绪总分显著负相关,“内在公正”与社会关系情绪显著负相关(r=-0225,p<001),“内在不公正”与负性社会情绪总分(r=0358,p<001)、社会评价情绪显著正相关(r=0285,p<001)。这表明相信这个世界公正或终将公正的信念,会使大学生体验到较少的负面情绪,尤其是社会互动的关系中,而相信不公正的信念越强,大学生个体凭直觉产生的情绪性反应越强(Dalbert,2002),即社会评价情绪越强。

再次,研究结果表明公正世界信念因子“内在公正”“终极公正”与社会幸福感正相关,“内在不公正”与社会幸福感负相关,但不显著。这表明相信世界终将是公正的大学生,其对社会未来发展更有信心,也更有社会归属感。认同感越强,其社会幸福感越强。针对青年“蚁族”群体(蒋奖,王荣,张雯,2013)、大学生群体(李雷,2013)的实证研究也发现,公正世界信念强度和幸福感呈正相关,青年或大学生持有的公正世界信念越强,对生活也就越满意,生活或学习中感受到的负性情绪越少,幸福感越强;国外研究学者Ramzi等(2011)认为公正世界信念与积极情感正相关,与消极情感负相关,并显著正向预测生活满意度。

42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分析

本研究中介模型检验结果表明,负性社会情绪会直接影响社会幸福感,也通过公正世界信念间接地影响社会幸福感。

一方面,负性社会情绪直接对社会幸福感产生不利影响,这与本研究假设一致。这可能是由于在生活、学习中产生的负面情绪会妨碍大学生对他人、社会差异的接受和认同,甚至会造成人际关系不和谐(佟雪峰,2014),进而导致归属感缺失,对社会的贡献感、价值感降低,影响大学生社会幸福感体验。

另一方面,“内在公正”和“终极公正”中介负性社会情绪对社会幸福感的不利影响,起到了部分中介作用,可能是由于在大学生遭遇负面情绪时,因内在固有的信念,认为世界倾向于是公正的或最终将是公正的,坚信努力付出就会有相应的回报,对未来抱有长远的目标和期望(王国芳,孟祥风,2015),这可以增强可控感,减少对社会的不信任感,从而维护身心健康,对社会幸福感产生积极影响。本研究结论验证了公正世界信念可以作为个人资源,在负性社会情绪和社会幸福感之间起到中介作用的假设。

参考文献

杜建政, 祝振兵(2007). 公正世界信念: 概念、测量、及研究热点. 心理科学进展, 15(2), 373-378.

杜建政, 祝振兵, 李兴琨(2007).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量表的初步编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3), 239-241.

郭军锋, 罗跃嘉(2007). 社会情绪负性偏向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6), 574-576.

蒋奖, 王荣, 张雯(2013). “蚁族”群体的公正世界信念与幸福感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 02, 208-212.

刘长江, 殷晓菲, 赵然(2008). 青少年公正世界信念发展特点研究.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32(6), 138-141.

刘春雷, 李莹(2014). 大学生价值取向与社会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社会心理科学, 1, 39-42.

李雷(2013).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和主观幸福感关系的内隐认知研究. 中国电力教育, 25, 204-205.

刘晓秋, 李芷凌(2014).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与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2(4), 620-622.

刘永明, 贾林祥(2008). 个体社会情绪的发展、调适与社会适应.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08, (4), 16-19.

苗元江, 王青华(2009). 大学生社会幸福感调查研究.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04, 76-81.

孙晓培, 韦雪艳(2015). 大学生公正世界信念的多重功能及其教育启示. 高等农业教育, (9), 35-38.

苏志强, 张大均, 王鑫强(2013). 高中生负性生活事件和主观幸福感: 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 3, 73-78.

佟雪峰(2014). 学生弱势群体的消极情绪与社会偏离. 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 6, 8-15.

王国芳, 孟祥风(2015). 公正世界信念的功能及其教育意义探析. 全球教育展望, 44(7), 61-68.

杨东, 吴晓蓉(2001) 疏离感研究的进展与理论构建. 心理科学进展, (10), 71-73.

周春燕, 郭永玉(2013). 家庭社会阶层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公正世界信念的中介作用.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1(4), 636-640.

张莉, 申继亮(2011). 农村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与公正世界信念的关系研究. 中国特殊教育, (132)6, 78-82.

周晓林, 于宏波(2015). 社会情绪与社会行为的脑机制. 苏州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1, 37-47.

Baron, R. m., & kenny, D. A. (1986). The moderator-mediator variable distinction in social Psychological research: Concept, strategic,and statistical considerations. Journal of Persond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1,1173-1182.

Dalbert, C.(2002). Beliefs in a just world as a buffer against anger. Social Justice Research, 2002, 15(2), 123-145.

nlc202309091540

Dalbert, C, & Dzuka, J.(2003). Mental health and personality of Slovak unemployed adolescent: the impact of belief in a just world.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32(4), 732-757.

HobfollS, E.(1988). The ecology of stress. New York: Hemisphere.

Forgas, J. P.(2000). Feeling and thinking—the role of affect in social cognition. The Press Syndicate of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Schaafsma, J.(2013). Through the lens of justice: Just world beliefs mediate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ived discrimination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7, 450-458.

Karen, L. M., Gordon, D. A. B., Alex M. W.(2015). When is received social support related to perceived support and wellbeing? When it is needed.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77, 97-105.

Keyes, C. L.(1998). Social wellbeing.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1(2), 121-140.

Kong, F., Zhao, J., & You, X.(2012)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y stud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selfesteem and social suppor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3(8), 1039-1043.

Lerner, M. J., & Miller, D. T.(1978). Just world research and the attribution process: Looking back and ahead. Psychological Bulletin, 85(5), 1030-1051.

Li, M., Yang, D., Ding, C., Kong,F.(2015). Validation of the Social Wellbeing Scale n a Chinese Sample and Invariance Across Gender. Soc Indic Res, 121, 607-618.

Zambianchi, M., Ricci Bitti,P. E.(2014). The role of proactive coping strategies, time perspective, perceived efficacy on affect regulation, divergent thinking and family communication in promoting social wellbeing in emerging adulthood. Soc Indic Res, 116, 493-507.

Ramzi N., Jacqueline D., James C.(2011). Wellbeing and belief in a just world among rest home residents.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39(5), 655-670.

Zhang, Z., Zhang,J. X.(2015). Belief in a just world mediat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titutional trust and life satisfaction among the elderly in China.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83, 164-169.

Abstract

To explore to what extent do belief in a just world(BJW) and social emotion(SE) influence social wellbeing(SWB), this study compiled social emotion questionnaire , and assessed 467 college students on social emotion scale, belief in a just world scale, social wellbeing sca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Social emotion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ocial wellbeing, immanent justice and ultimate justice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all five dimensions of SWB, immanent justice and ultimate justice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 while immanent injustice was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SWB and significantly and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 BJW plays a compensation and partial mediating role between SE and SWB. Its significant that this study can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wellbeing.

Key words: university students; social emotion; belief in a just world; social wellbeing

社会世界 篇12

用友优普社会化商业平台全面融合U8+管理软件、优普云服务和金融, 为中型企业提供全面的企业互联网服务。

在过去一年里, 用友优普以社会化商业平台聚焦服务中型企业, 在企业互联网道路上发展迅速。用友优普从面向中型企业的整体企业互联网应用入手, 构建一体化的应用模式, 通过构建强大的Paa S技术平台, 最终形成属于自己的生态圈, 帮助中型企业互联网化, 实现社会化商业。即用友优普将兼具平台化、一体化、生态化, 立足企业互联网市场。

优普云 (yonyouup.com) 是用友优普助力中型企业成为社会化企业, 实现社会化商业的企业互联网服务产品和平台, 也是用友优普潜心研发的最新成果之一。其中, 优普云的Paa S平台是基于公有云的企业互联网开放平台, 平台自身的技术能力和开放性都很强, 支持云服务的开发、部署和运行等, 可以很好地满足中型企业灵活的应用开发、部署等需求。

在推动平台化的同时, 用友优普为推动社会化商业的实现, 依然会聚焦在几个核心的云服务上, 并通过“云+端”的一体化应用模式, 实现优普云应用与U8+管理软件的无缝连接和深度融合, 帮助企业实现互联网化。而据透露, 在明年年中, 用友优普将发布全新一代纯Saa S平台性产品, 在平台化、一体化上更进一步。

优普云的Saa S云应用已经涵盖数字营销、社交与协同、财务共享、人力资源共享等多个层面, 具体包括超客营销、U订货、U易联、U商城、U会员、企业空间、U看板、U招聘等, 其中, 超客营销是一款基于社交化、移动化、智能化的社交化CRM产品, U订货、U易联和U商城则是面向经销商和终端消费者的云服务产品。

事实上, 企业客户在应用这些优普云Saa S服务的同时, 也在不断迸发出新的需求, 很多用户认为单纯的工具型应用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只有那些既满足轻量化的应用, 又能够在数据连接上纵向、横向打通的一体化应用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

而用友优普正在借助“云+端”的一体化应用模式, 通过优普云Paa S平台的开放性吸引更多的生态链伙伴入驻, 以更好地满足中型企业灵活多变的应用需求。事实上, 在社会化商业的战略之下, 用友优普的生态正在变得更加开放, 除了几个核心的云服务之外, 其他细分领域的云服务都将引入采用生态链合作伙伴的应用。

在生态链伙伴的选择上, 用友优普首先会考虑真正能够给用户创造价值的Saa S应用, 其次还要对Saa S服务的安全性进行考量, 不是为了Saa S而Saa S。未来, 用友优普还将解决数据的开放性问题, 以便将外部的互联网数据引入到系统中来;不仅如此, 还会考虑对生态链内部不同应用之间的数据进行融合, 确保企业在应用时不存在信息孤岛问题, 最大程度提升用户体验。

用友优普已经从自身“云+端”的一体化应用出发, 借助优普云Paa S平台的开放性, 吸引更多合作伙伴构建起新的生态系统, 加速推进中型企业的互联网化。

世界互联网大会聚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顶尖互联网企业, 用友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成员精彩亮相, 与百度、腾讯、微软、思科等众多互联网企业大咖共话企业互联网创新。用友从1988年财务软件起航, 始终致力于推动商业创新和社会进步, 进入互联网时代, 用友看到企业互联网化才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对此, 用友已率先从一家软件企业升级成为互联网企业, 并布局了3.0战略。如今用友3.0战略已全面落地实施, 不仅实现了自身的互联网升级, 更帮助多家企业及政府组织实现互联网化。作为用友集团的重要成员, 用友优普也将面向中型企业市场普及企业互联网化。

上一篇:伺服电机同步下一篇:加氧雾化吸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