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财务绩效(共12篇)
公司财务绩效 篇1
一、引言
对于社会责任理论和实践的探索是多方面的, 但有一个基本问题从最开始到现在一直困扰着人们, 即从追求可持续发展或利润的角度, 社会责任学说对自由企业精神真的具有颠覆性吗?抑或仅仅是研究视角的不同而结果却一致?回答这个问题显然异常困难, 它需要来自法学、组织社会学、经济伦理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为了缓解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的公司社会责任理论与传统企业理论之间的对立, 早期的学者们选择了一个最容易切入的经验研究领域, 试图厘清公司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西方学术界对公司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作了大量的经验研究。总体而言, 尽管Orlitzky etc.al. (2003) 、Allouche and Laroche (2005) 和van Beurden and Go¨ssling (2008) 等越来越多针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荟萃分析表明二者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占主导, 但这样一种关系在理论和实践中远未明确。正如希特等 (2008) 所指出的, 直至目前, 由于技术和研究数据源的精确性还有待提高, 这一领域中的大部分结论都具有某种程度的尝试性。
二、研究变量的改进思路
(一) 核心变量的测量
公司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是该领域研究的两个核心变量。尽管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有文献论及社会责任, 但迄今为止人们对于公司社会责任的内涵和外延并未达成一致结论。经济发展、国家或地区安全以及社会期望等因素都会影响公司社会绩效的范畴。同时, 由于各类利益相关者群体既存在一致利益, 也存在利益冲突, 因而社会绩效是一个多维度的概念 (Stanwick and Stanwick, 2001) , 每个子维度对财务绩效的影响也可能存在差别。现有研究大多将公司社会绩效概括为一维指标, 部分已有研究清晰地表明该种方法的不足之处。Bird etc.al. (2007) 报告了社会责任活动的综合评分与公司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但是也发现这一结论并不能延伸到个别社会责任活动指标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上。
(1) 公司社会绩效的测度。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 Maignan and Ferrell (2000) 对先前的研究做了系统的归纳和分类, 指出具体可行的社会绩效测量方法包括声誉指数法、单一或多元指标法、内容分析法、个人层面的量表测量法以及组织层面的量表测量法等五种。然而, 就应用范围最广的声誉指数法而言, 无论是KLD指数还是《财富》评级都缺乏严谨的理论基础 (Maignan and Ferrell, 2000) 。同时, 每种声誉评级指数开发都处于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环境, 单一或多元指标的选择同样存在一个跨文化的适用性问题。西方早期研究广为采用的内容分析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供较为客观的评价指标, 但由于公司社会责任信息披露过程中的印象管理行为普遍存在, 应用该方法所获取的测量指标可信度存疑, 近年来已经很少有研究采用。最后, 量表测量法的局限性也较为明显。基于个体的量表测量法简易可行, 但却仅集中于测量公司管理层的个人价值观, 而管理层个人价值观与公司社会责任履行水平并不存在必然的相关性。组织层面的量表测量法主要着眼于测度各类主要利益相关者对公司社会绩效的评价, 较为公正、客观, 但实施成本较高、实施过程过于复杂, 现有研究还很少开发出具有一定普及意义的量表, 值得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
(2) 公司财务绩效的测量。与公司社会绩效相比, 公司财务绩效的测量虽然更加成熟, 但在具体研究中也存在指标选择和技术处理上的差异。综合现有研究, 可以将公司财务绩效的测量方法概括为以市场为依据和以会计为依据两大类。Mc Guire etc.al. (1988) 认为, 基于会计指标的财务绩效测量存在缺陷, 因为会计数字仅反映出企业历史性的行为, 而且在处理过程及不同的会计程序上容易产生偏差。Davidson and Worrell (1990) 认为, 以市场为基础的绩效指标与股东财富的关系更为密切。Wu (2006) 也认为, 使用以市场为依据的测量会报告公司社会绩效与公司财务绩效之间更弱的联系, 并认为以会计为基础的方法能提供测量财务绩效更好的指标。基于上述观点, 会计方法和市场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在具体经验研究中, 有必要针对样本数据特征选择特定的会计或市场指标来测量财务绩效测量, 同时应采用与之不同的方法来进行稳健型检验, 并针对检验结果进行具体讨论和分析, 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比性和可靠性。
(二) 控制变量的选择
在现有研究中, 部分影响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的背景和环境变量没有被充分识别并进行控制是一个主要的问题 (Waddock and Graves, 1997;Mc Williams and Siegel, 2000) 。Vogel (2005) 归纳发现, 已有的研究使用过的不同控制变量多达50个左右。尽管如此, 出于数据可获得性或简化模型的考虑, 大部分研究所设定的回归模型在未进行必要的说明和技术处理的情况下, 仅仅控制了公司规模、财务杠杆和行业属性等几个主要变量, 而公司内、外部正式和非制度安排等治理因素以及其他公司人力资本特征极少有研究考虑。此外, 还存在很多的其他混淆变量可能对公司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 需要在研究设计中进行明确的理论分析和技术处理。Van Beurden (2008) 也对已有研究考察过的控制变量进行了比较。在考察了1991年之后的35篇经验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该研究发现有11篇被考察文献发现了用不同的方式测量的规模是混淆变量。行业因素影响了6篇文献的研究结果, R&D和风险因素影响了3篇文献的结果。其他仅被某一篇文献所提及的混淆变量包括:适应能力、客户满意度、全球性基金、环境支出、上一年销售额、管理质量、污染排放、投资强度、股权集中度和产品差异化等等。这些因素是影响公司社会绩效与公司财务绩效关系本身还是通过公司社会绩效或通过公司财务绩效来影响目前并不清楚。Van Beurden (2008) 的研究还表明, 最重要的混淆变量的确是规模。然而, 规模对二者关系的影响机制仍然不清楚。
三、研究方法的改进思路
(一) 因果关系与内生性检验
内生性问题是非常普遍的, 但无论是在理论分析上, 还是在模型设定与计量分析上, 大多数现有研究并没有对内生性问题进行适当考虑。然而, 正如“权衡假说”所提出的, 很容易观察到一个常识就是, 如果公司试图满足所有利益相关者, 就必须牺牲公司财务绩效———至少短期内几乎是不容置疑的。尽管这一事实如此明显, 那么之前的经验研究为什么在发现社会绩效对财务绩效的负效应方面整体“失语”呢?何况, 之前存在的经验研究大多仅测量了公司短期财务绩效而不是长期财务绩效, 即使在模型中设定了滞后效应的研究也大多只检验了两年以内的时滞。可能的解释就是, 一个更为基本的问题可能导致了研究结果的正相关性, 那就是内生性问题。
Mc Williams and Siegel (2000) 最先指出了这一研究缺陷。该项研究首先对Waddock and Graves (1997) 的回归模型提出了质疑, 在Waddock and Graves的研究中, 公司社会绩效的一个子维度是公司与客户的关系。然而, 事实上, 公司与客户的关系很可能与R&D、新产品引进以及创新活动等有关。因此在添加了研发支出和广告支出比率等两个控制变量之后, 之前Waddock and Graves已发现显著正相关关系的社会绩效系数变成了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上述检验过程同样可以应用到其他变量, 如果这些变量同时和公司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的话。不难发现, 内生性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公司管理层在进行战略决策时并非完全随机或未加计划的, 而通常是基于对他们对战略选择决策如何影响未来绩效所作的预期, 而决策的随机性恰恰是许多横截面回归分析的标准假设 (Hamilton and Nickerson, 2003) 。管理层预期产生于他们很可能熟知但却很难为外部研究者观测到的公司内部因素 (Garcia-Castro etc.al., 2010) , 如企业文化、企业决策风格、CEO个人价值观、高管团队特征、组织知识、经验和能力结构等等。除非将这些难以观测的内部因素作为控制变量纳入回归模型, 那么这一内生性问题将可能导致统计分析结果带有倾向性, 因为这一模型可能遗漏了既与社会责任决策有关, 同时又与公司财务绩效有关的内部因素。例如, 已有研究发现了难以观察的CEO价值观及组织能力和社会责任导向的公司决策和战略之间存在关联的经验证据。Robin and Reidenbach (1987) 提出, 旨在公司内部成功培育和实施社会责任计划的关键因素在于管理层将伦理文化整合进入组织文化的能力。而Agle etc.al. (1999) 发现, CEO个人价值观能够对影响员工、客户的社会责任决策产生影响;同时, CEO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影响公司财务绩效, 因而内生性问题将使通过回归模型得到的估计结果发生偏离。近期也有学者报告了其他一些与社会责任决策相关的变量。Garcia-Castro etc.al. (2010) 通过美国658个公司从1991到2005年的面板数据分析证实, 公司社会责任决策的内生性的确存在, 而且使得先前的研究结果严重有偏。基于这一发现, 该研究指出, 以KLD作为代理变量的公司社会绩效并没有直接影响公司绩效, 而之前Berman etc.al. (1999) 、Graves and Waddock (2000) 、Hillman and Keim (2001) 等所报告的正相关性主要是由于这些采纳了高KLD标准的公司的自我选择效应。该研究还指出, 拥有良好管理水平、特定价值观以及特定文化特征的公司更有可能采用KLD指数所鼓励的做法, 这些难以观测的公司特征同时也驱动了公司财务绩效。
综上, 要准确揭示公司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关系, 首先要控制公司社会责任决策的内生性。为此, 研究人员有必要从多个角度分析公司进行社会战略决策的动因, 并尽量将能够观测和量化的因素纳入回归模型。由于公司内部特征难以观测这一事实, 不可能将所有影响公司社会责任决策的相关变量全部纳入公司财务绩效决定模型。同时, 由于用统计方法来设定因果关系非常困难和复杂, 而且需要较长期间的样本数据支持, 因而这一领域的部分研究虽然认识到了上述内生性问题, 但在研究设计中给予充分考虑的并不多。但如果两方向的因果关系确实存在的话, 现有使用普通最小二乘法 (OLS) 所获回归结果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在技术上, 计量经济学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定程度上解决内生性问题的工具。首先, 可以通过霍斯曼检验 (Hausman test) 首先验证公司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OLS估计是否有偏, 在确实有偏的情况下, 如果不控制社会责任决策的内生性, 很可能会得出社会绩效水平和财务绩效关系的错误结论。其次, 可以综合采用面板数据联立方程、代理变量法、工具变量法和两阶段最小二乘部分地控制内生性问题。此外, 由于滞后变量一般不会存在内生性问题, 在经验模型中将因变量滞后一期或采用移动平均值也可以部分解决内生性问题。
(二) 计量分析方法的改进
早期大部分的研究仅限于通过一年数据的横截面分析, 因而研究结论的普遍性受到局限。21世纪以来, 为了克服上述局限, Dowell etc.al. (2000) 、King and Lenox (2002) 、Nelling and Webb (2006) 、Earnhart and Lizal (2006) 、Mahoney and Roberts (2007) 等采用了静态或动态面板数据回归分析方法, 但仍限于少数研究。一个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自Nelling and Webb (2009) 。他们用KLD指数来衡量公司社会绩效, 当采用传统的OLS回归分析方法时, 其经验结果与之前的大多数研究一致, 公司社会绩效与作为财务绩效变量的资产回报率和股票收益率互为因果, 且各自对对方的变化都具有显著的解释能力。然而, 作者观察到, OLS分析中出现的显著关系在通过固定效果模型进行分析时变为更弱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的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弱化。可以预见, 考虑到公司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会随着时间而改变的特征, 利用面板数据的随机效果模型、固定效果模型和混合数据普通最小二乘法, 结合分年度的横截面回归分析, 有利于比较不同分析方法所得到的研究结果, 从而有助于得到更为普遍性的一般性结论, 增强经验研究结论的说服力。
(三) 样本选择的改进
样本选择问题涉及到样本大小、期间选择、行业属性等几个方面。首先, 现有的经验研究多倾向于测量同一年度的社会绩效和财务绩效, 那么影响利益相关者的特定决策的长期后果就没有得到考察。Ogden and Watson (1999) 进行了一项研究以检验短期和长期影响关系。在针对10家英国供水公司长达10个年度的纵向研究中, 该研究发现, 尽管高水平的社会绩效对公司当期利润水平有负面影响, 这些行为长期来说却对股东回报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Garcia-Castro etc.al. (2010) 也得到了与Ogden and Watson (1999) 同样的研究结论。他们使用了更广泛的样本以及长达7年的期间。可见, 较大的样本规模、较长的研究期间并结合时滞效应的分析能够部分解决现有经验研究结论不一致的问题。其次, 样本行业属性也是影响公司社会绩效与财务绩效的一个重要方面。现有的大量研究都选择了跨行业的样本, 忽视了不同行业之间的利益相关者的巨大差异。Griffin and Mahon (1997) 指出, 跨行业研究的问题在于不同产业的公司社会绩效不能比较。通常都需要消除特定行业的影响或者将研究限定于某个特定行业内, 这样的方法有益于增加研究的效度和精度。
参考文献
[1]Ruf, B.M., K.Muralidhar and K.Paul, The Development of a Systematic, Aggregate Measure of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Management, 1998.
[2]Bird, Ron, A.D.Hall, F.Momente, and F.Reggiani, Wha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vities are valued by the market,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7.
[3]Garcia-Castro, R., M.A.Arin?o and M.A.Canela, Does Social Performance Really Lead to Financial Performance?Accounting for Endogeneit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10.
[4]Hamilton, B.H.and J.A.Nickerson, Correcting for Endogeneity in Strategic Management Research, Strategic Organization, 2003.
[5]Maignan, I.and D.A.Ralston,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in Europe and the U.S.:Insights from businesses’self-presentations,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 2002.
[6]Makni, R., C.Francoeur and F.Bellavance, Causality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Canadian Firms,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9.
[7]Mc Williams, A.and D.Siegel,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correlation or misspecification,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2000.
[8]Margolis, J.D.and J.P.Walsh, Misery Loves Companies:Rethinking Social Initiatives by Busines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2003.
[9]Nelling, E.and E.Webb,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the‘‘virtuous circle’’revisited.Review of Quantitative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09.
[10]van Beurden, P.and T.Go¨ssling, The Worth of Values:A Literature Review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Corporate Social and Financial Performance.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2008.
[11]Wu, M.L.,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 Corporate Financial Performance, and Firm Size: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merican Academy of Business, Cambridge, 2006.
公司财务绩效 篇2
摘要:
管理层收购(MBO)作为一种优化公司治理结构、降低代理成本、充分发挥企业家才能、提升公司财务绩效的有效途径,科学、合理地应用于我国上市公司中,可以使我国上市公司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良好生存与发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今天,为了推动我国上市公司资金重组,合理配置资金,将MBO合理引入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从概述MBO展开,重点分析我国上市公司管理层收购(MBO)财务绩效,对我国上市公司MBO实施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关键词:
公司财务绩效 篇3
关键词:主成分分析 财务绩效 家电公司 投资价值
一、主成分分析法概述
作为因子分析法的特例之一,主成分分析法往往通过少数几个主成分来解释多个变量间的内部结构,以此来寻找或判断产生某种现象的综合指标,并对这一综合指标所包含的信息进行适当的解释。其实质是一种回归分析,是衡量多个变量相关性的多元统计方法。主成分分析通过对给定变量 的线性组合转换成不相关的变量 。设k个原始变量 ,新的变量(即主成分 ),主成分和原始变量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表示第i个主成分 和原来第j个变量 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变量之间如果存在较强的线性关系,则适合作主成分分析。
在实际操作中,通常首先将原来的p个指标进行标准化,接着根据标准化后的数据求出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然后求出协方差的特征根(即主轴或称方差)及单位特征向量,最后由累积方差贡献率确定主成分的个数,并写出主成分的具体表达式。对主成分进行加权综合。主成分所代表的原始变量的信息用方差来表示。一般而言,选择的主成分的方差总和占到全部方差和的85%以上较为适宜。主成分分析计算复杂,一般采用SPSS软件作主成分分析。设 是所求的p个主成分,其特征根分别是 ,将特征根“归一化”即有 ,其中 就是方差贡献率。
二、上市家电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通过查询我国主要证券公司对A股市场的行业分类,笔者选取归入黑色家用电器(黑色家电是指可提供娱乐的产品,像彩电、音响、游戏机等)行业的6家企业作为实证分析对象,它们分别为:
以上这六家公司均为同一细分行业,且该业务成为公司的主营业务至少三年以上,近期经营正常,股票交易正常。基于黑色家电行业特点及成本和便利的原因,本文主要选取选取了与企业财务状况有关的13个收益类指标来分析企业财务绩效,进行主成分分析并回归。这些财务指标与家电企业的净现金流量和资产经营状况高度相关,基本能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企业财务绩效,所涵盖信息也较为全面,便于投资者直观地进行分析和决策。
三、实证分析
利用上述六家公司公布的2012年度财务报表,可以获得二级指标的原始数据。但是由于财务指标评价体系里的各指标单位不完全相同,可比性也就不高,因而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以消除不同度量对结果的影响。本文采用标准化的处理方式,将不同单位指标转化为无量纲数值。具体操作步骤是将每个企业的某个指标的数据除以所有企业该指标数据的总和。利用基于相关阵的主成分分析法,对于选取的绩效指标相对化后的数据,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计算得到财务绩效指标数据的相关系数矩阵。结果显示,很多指标之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都较大,表明变量之间的相关性也较大,适合采用主成分分析。
表3的数据给出了各家电公司相关系数矩阵的特征值,以及相邻两个特征值之间的差和方差贡献率。其中前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97.008%,大于85%。其他主成分特征跟都小于1,一般情况下,当特征跟小于1时,就不再作为主成分了。因而,在本例中,只需选择前4个主成分就足以说明各家电公司的财务绩效水平了。
根据主成分模型和因子荷载阵(成分矩阵)可以得到4个主成分与与原来13个变量之间的线性组合,表达式如下:
现以各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作为权数,由上述4个主成分变量组成一个综合评价函数,对给定家电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综合评价。具体函数为:
四、结论
表4表明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可以合理评价家电企业财务绩效情况,这种方法可以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的影响,比较全面分析企业的资产经营状况,具有良好的实用性。与实际情况比较,主成分分析得到的评价结论基本上是符合客观实际情况的。另外,对各家家电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评价得分也综合反应了这六家上市家电公司的投资价值,而且用于评价的指标体系与关于企业价值理论也是基本一致的,投资者可以根据各个主成分的排名以及综合排名合理选择投资组合,为投资理性投资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此方法可推广运用于研究银行业、信托业、医疗器械等行业的财务绩效评价分析中。但是,与此同时,运用主成分分析对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绩效评价分析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在增强指标选取的行业性特点、主成分个数的合理确定以及结果分析上,有待以后研究的完善和改进。
参考文献
[1]李艳双.主成分分析法在多指标综合评价体系中的应用.河北工业大学学报,2010(6):26-28
[2]白文杰,尹相青.基于主成分分析的銀行业上市公司投资价值评价研究.价值工程,2009(3):67-69
公司财务绩效 篇4
近年我国多种社会环境问题集中爆发,2011年公布的首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报告》中,受评的火电、钢铁等7大重污染行业共161家上市公司中,仅10家优良列入“红名单”,40家不及格列入“黑名单”[1]。2012年仅第一季度的环境事故发生次数就与2008年、2009年全年持平,因此,应对环境绩效予以更多的关注。
理论界对于企业的环境绩效的研究已有较长期的过程,国外早在20世纪60年代末就开始了这方面的研究,而我国关于环境绩效的研究则始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国外不同,我国这方面研究的信息来源主要是财务报告内容丰富、全面的上市公司(邵毅平等,2004)。现有的对环境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国际相关研究成果的介绍,信息披露制度、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以及环境、财务绩效的相关关系探讨几大方面。由于环境绩效涉及外部性,外部性问题的解决核心是外部问题内部化,形成良性驱动,而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的动态关系正契合这一核心,在探寻企业环境责任内化途径上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研究方法评述
(一)回归分析方法
1.线性模型。线性模型是探究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之间关系的最常用的研究方法。现有的很多文献都是通过此方法推倒的(王欣,2010;王波,2012)。线性模型方法的变量选取大多是以可获得上市公司披露信息采取一系列方式对其加以量化作为自变量(环境绩效),主要有环境管理绩效、操作绩效、环境状况和环境效益等一级指标;因变量(财务绩效)的选取主要是一系列单一或多个综合指标束,如标销售利润率,股东权益比率和净资产收益率等;同时选取一定的控制变量,如行业特征、企业规模、企业负债水平、企业成长能力等,在此基础上建立线性模型进行回归分析。
2.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与线性回归类似,但需要在提取主成分后,再对剔除了的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进行回归分析,这样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共线性的问题。
3.联立方程。联立方程模型是以Wagner(2000)提出的环境与经济绩效相互作用框架为基础构建的。联立方程的做法是在选取合理变量的基础上,将多个因子集合在两个不同的目录或方程下,之后通过联立方程的结构关系来说明二者关系。
4.小结。线性模型以及因子分析发在研究两者关系的过程中,能够清晰描绘出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间的相关关系,以及不同经济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联立方程模型能够说明在何种程度上环境绩效对财务绩效影响的正负性,这三种方法都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因子分析法将几个指标涵盖在一个指标下,比直接代入变量进行回归线性分析更为准确,避免了不同自相关变量之间的影响,且在旋转之后因子变量更具解释性,对解释变量的解释能力更强。
不可忽视的是,回归拟合所建立模型的信度受变量影响较大,不同学者对基于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内涵的不同理解或数据的可获取性,变量选取不一,其本身的解释和代表力度也存在差异,选择合理变量成为通过回归分析探究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的重点和难度。
(二)ECP 动态模型
1.模型概况。ECP动态模型是由杨东宁、周长辉(2004)将组织能力视为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关系中一个关键的内生性变量,从而构建了企业环境绩效、组织能力、经济绩效之间的动态循环模型[2]。该模型认为,企业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存在正反馈机制存在的可能性,二者呈现正向的因果关系。
2.小结。该模型以组织能力作为结合点,分析了环境绩效与经济绩效之间的动态关系,兼具理论性和应用性。同时,它考虑到财务绩效的潜在层面(P1),涵盖了客户满意度、忠诚度等无法直接通过公司会计报告直接衡量的部分;而且将企业环境绩效分为可直接衡量与内涵型两种,认为可直接衡量的环境绩效只是由“政府控制”的绩效指标,分析全面,具有借鉴意义。
但不可避免的,该模型只是从理论上分析了二者相互促进的可能性,假定企业具备自我约束意识和长期发展规划,缺乏实证检验,且未涉及企业实务过程中的问题,如以非创新的方式提升企业环境绩效的可能性,生产工艺改进时的成本—效益考量。
二、研究内容述评
伴随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突发事件日益增多,公众对企业的环境责任要求的提高,环境绩效的问题对于企业的生产经营的借鉴意义日趋显著,因而对该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
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其进行拓展,诸如公司债务成本、企业行为、信息披露以及评价指标制定和衡量等。统观相应研究可以发现,对环境绩效研究相对较多,且多是针对环境绩效体系中的某几个指标与经济绩效指标进行数据分析。关于环境绩效与财务绩效关系虽然比较少,但所得的结论主要有正相关、不相关和负相关以及U型。
目前对于二者相关关系商没有定论,这主要是由前文所述的研究方法的不同所致,当然变量的选取也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对于二者关系的多数研究多是以回归分析为主要方法的,笔者根据知网以及谷歌学术中的论文将国内外部分学者的主要研究内容加以汇总,形成研究变量结论一览表(见下表)。
由下表可以看出,多数学者变量的选取具有同一性,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阐述二者的一些相关关系。但是不可忽略的是财务绩效的变动不仅是受简单可列的某几个环境绩效评价体系中涉及因素的影响,很多重要因素都会对企业财务绩效产生影响,诸如高层变动、激励手段变更、当期宏观经济环境。一般学者在使用这三种研究方法探寻二者之间关系时,所用的模型均很少考虑到这一点。
三、简评及展望
笔者在梳理的过程中发现,当前的关于环境绩效的研究无论是内容还是方法都有其借鉴意义。对企业环境绩和财务绩效的论述比较完整,尤其是在二者的评价指标选取方面。就研究方法而言,现有多数关于二者关系的研究是通过建立线性回归模型进行的。得出的结果多是正相关,或者长期正相关。由于受线性回归模型的变量限制,在论述相关关系时,通常忽视其他内生的宏观及微观变量,某一经济后果并不一定是由其选取变量导致的,因此存在欠缺准确的可信度。就研究结论来看,目前理论界尚没有统一论断,很大一部分的研究都是通过一个或几个截面的数据代入回归模型中并进行检验,进而推导出来。由于某一或某几个横截面的数据很难论从整体上进行连续的时序的观察,而短期来说又很难发现财务绩效与环境绩效二者存在的内在关系,因而很大程度上具有武断性。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未来的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点加以深化。一方面由于在复杂的企业中,财务绩效的改善或者退化很大程度上受除环境绩效外的因素影响,如企业经营战略、经理人绩效、宏观经济环境等,为尽可能提升研究结论的准确性,一般情况下确定变量不能仅选取财务指标与环境绩效指标。考虑到将其作为控制变量具有一定的难度,可以从企业经营战略、经理人经营理念等方面具有延续性的稳定样本中抽取数据。另一方面,为保持研究数据在时序上的完整性,可就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典型研究样本采取连续观测的方式,进行案例分析,据此整理数据构建相关模型。
参考文献
[1]首份《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报告》:40家重污染行业上市公司进“黑名单”[N].经济参考报,2011-06-24.
财务绩效申请 篇5
因财务工作量增大,为增加财务部门收款积极性,提高公司回款率,特申请收款绩效奖励。绩效奖励考核时间: 1:季度奖励制;
2:1月考核上一年7-9月回款率; 3:4月考核上一年10-12月回款率; 4:7月考核1-7月回款率; 5:10月考核4-6月回款率; 考核标准及奖励标准:
1:回款率达到95%及以上,上一季度回款率100%,奖励2000元/人; 2:回款率85%以上95%以下,奖励1500元/人; 3:回款率80%以上85%以下,奖励1000元/人。绩效执行时间:2018年1月1日期执行 绩效有效时间:长期
申请人:
行政审核及签名: 经理审阅及签名:
财务部
公司财务绩效 篇6
关键词:企业 利益相关者 社会责任 绩效
1 研究背景
20世纪初,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的人们对社会以及企业的相关利益的关系重新进行恰当的定位,企業的社会责任的含义也随之诞生了。对于一般的公司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西方发达国家已经逐渐成熟了,但是现在国内,许多企业却常常将社会的有关责任的初步履行当做一种成本。但是,企业必须要承担相关的社会责任,这样就会有利于企业树立一个优良的社会形象,从而吸引许多的消费者,最后企业就会获得巨大的利润。企业的社会责任能否很好的履行下去,这对于企业的业绩的影响直接或者是间接的决定了企业是否心甘情愿的去承担一些社会的责任,解决承担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一些矛盾,这不仅仅是现实困惑所求还是理论提升所需求。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数据选取。本文的研究采用了2011年至2012年在深圳与上海两个交易场所上市交易的基本上涵盖了所有的非金融业的A股公司并剔除ST公司和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样本的区间是从2004年伊始的,企业社会责任的样本区间是从2005年开始的。与此同时,本文主要是依照以下几个原则对数据进行相应的研究和筛选:①去除了数据披露不全的一部分上市的公司。②去除了ST公司,这最主要是考虑到目前ST公司的财务情况已经发生了一些不好的变化,不能把它和正常公司相互对比。根据以上两个原则,最后得到了6187个公司年度汇总的一些基础数据。
2.2 变量选择。在国外许多相关实际证明的研究当中发现公司的行业与规模对企业绩效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与此同时,把企业的所有权结构加入一些相关的控制变量,由于在我国部分地区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会局部影响企业社会责任的实施以及履行。除此之外,还加入了一些(局部的控制量)年分量作为对企业社会责任业绩的一些控制的变量。
2.3 模型建立。通过上文的相关研究,在变量关系间可构建如下模型:
Y=β+β1X1+β2X2+β3X3+β4X4+β5X5+β6Size+β7Stru+β8Indu+β9Year+ε (公式2.1)
其中:β为截距项,β1-β9是回归数,ε为随机误差。
2.4 相关关系检验。这一节主要是分析和研究了企业对企业绩效和企业员工承担责任之间相互的一些关系。本节分别是用当期企业社会责任的指标和当期企业绩效指标进行相关性的责任分析,Pearson检验。检验结果如表1。
2.5 线性回归的分析。相关的部分分析可以说明各个因素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和能否存在相互的关系,回归分析那么就可以进一步指明一些研究的方向,可以充分的说明各种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的因果关系。
3 分析结果
通过对以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对企业的绩效关系和社会责任研究的部分意义在于企业社会责任的快速执行对于企业的绩效有着比较正面的影响,可以使得企业更加主动、更加积极的把相关资源投入到企业的一些相关社会责任当中。现在,我国的企业对不同的受益者的一些社会责任对于企业绩效的局部影响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提高部分资源的利用效率,进一步使得企业实施的社会责任的效率和效果得到进一步的提升。①总体来看,企业社会责任的局部履行并不会像其他企业所顾忌到的那样会给企业的绩效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对于提高企业的绩效是有巨大功效的。但是从战略的角度看,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企业的成本优势,使得部分企业可以建立起一种新的市场竞争优势。但企业不应该将其视为一项要求必须遵守的硬性规定,而是应将视其作企业发展壮大的一项战略,从而使企业能在竞争中占据更多优势。②从相关者的利益来看,员工、股东以及供应商等对于部分企业绩效影响是比较大的。由此可知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对企业的经营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企业提升对消费者的服务质量,可以提高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企业发展内部教育文化事业,可以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企业热衷于许多公益的事业,可以塑造一个优良的企业形象。总的来说,企业应当积极的承担社会的一些责任,提升企业的一些局部的形象。③股东财富的最大化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这两个方面从本质上来说是具有一致目标的。企业履行相关的一些局部社会责任就会保障其他有关的相关者的利益,所以其他利益的一些相关者会同股东共同创造更多的利润并以此实现大型股东和其他一些利益相关者的互惠互利。
参考文献:
[1]McPeak Chuck, Tooley Nina.Do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Leaders Perform Better Financially[J].Journal of Global Business Issues,2008,Vol.2(2):1-6.
[2]牛晓琴,张晓慧.大型公司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相关性研究[J].会计之友,2012(2):16-18.
[3]邓德军,肖文娟.基于倾向分数配对方法探讨企业社会责任行为与改善财务绩效[J].软科学,2012(2):109-112.
公司财务绩效 篇7
关键词: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因子分析
一、引言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耕地较少的农业大国,截止2014 年我国耕地面积约为20.3 亿亩,人均耕地面积约为1.4 亩,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由此可见,提高农业部门的生产效率已成为当务之急。 农业上市公司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重要组成部门, 它不仅实现了我国农业经济的产业化升级,也带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状况的好坏可以通过财务数据显示, 可以通过对财务数据研究对农业上市公司做出客观的评价。本文主要利用因子分析法,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四方面采用15 个财务指标对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绩效分析, 得出农业上市整体现状及发现公司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并得出提高企业绩效的各种手段措施。
二、文献综述
我国学者对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方面做了一系列研究。 陈玲运用移动平均法和因子分析法对农业上市公司绩效进行评价,得出当期农业上市公司规模较小,经营绩效呈“ 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分布。 郝祥坤,赵海燕、赵丽等运用运用因子分析法,实证分析了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研究得出农业上市公司整体绩效较低,总体财务状况较差,多元化道路受阻。 刘伟运用二次相对评价模型、因子分析法对农业上市公司业绩进行评价,研究发现农业上市公司发展潜力较大,如果加强资产管理、成长能力,取得政府在贷款等方面的支持,必将带动我国农业快速发展,提升我国农业在国际的竞争力。
三、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因子分析法对A股农业上市公司2014 年财务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为了保证研究结果的有效性, 本文剔除ST、PT类农业上市公司和2014 年12 月31 日前未公布财务数据、 财务数据缺失且异常的公司,最终选择了33 家农业上市公司进行财务状况分析。 数据主要来自和讯网和证券之星公布的各农业企业信息。
本文主要从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成长能力四个方面选择了资产负债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资本金收益率,主营业务利润率,每股收益,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总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净利率增长率,总资产扩张率,固定资产投资扩张率十五个指标。
四、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的15 个财务指标,利用SPSS17.0,通过因子分析法,可以得到以下结果。 对2014 年33 家农业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进行相关性检验,从而排除偶然性因素的影响。 一般而言,KMO值>0.5,意味着可以进行因子分析。 由表1 可以看出, 本文样本的KMO为0.658,大于0.5,因子相关性较强,同时sig( 显著性概率) 为0.00,小于0.05,这表明原始数据之间的相关性较为明显,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2 为总方差解释表,从表中可以看到4 个最大特征根,他们累积贡献率为79.033,说明4 个主成分足够充分说明解释原始数据的信息,因此这些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
表3 为旋转后的因子系数矩阵,旋转后的因子系数可以使得解释变量两极分化, 解释变量变得更有意义。由表3 可见F1 由资本金收益率,每股收益,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净利率增长率,主营业务利润率6 个变量来解释;F2 由速动比率,现金比率,总资产扩张率3 个变量解释;F3 由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3 个变量解释;F4 由固定资产周转率,主营业务增长率2 个变量解释。
经过旋转分析得出4 个主因子的得分后,将其代入公式F=( 34.712*F1+21.707*F2+13.673*F3+8.941*F4)/79.033,可以得出综合得分,见表4。
五、结论
1、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呈“ 两头小中间大”椭圆形分布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农业上市公司整体财务绩效较低,企业之间差距较大,其经营绩效呈“ 两头小中间大”椭圆形分布。 财务数据显示综合得分大于0.5 的优秀企业仅5 家,占15%。 第二类得分在0.324~- 0.05 之间的一般企业共24 家,72.7%; 第三类得分低于- 0.05 的低劣企业共4 家,占12.12%。
优秀的5 家企业中除了综合得分排第二的福成五丰各子能力发展较均衡外, 其他4 家公司各子能力间发展均不平衡, 其中综合得分最高的荃银高科短期偿债能力显著优于其他,而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则稍差,说明公司长期发展面临风险。 经营业绩一般的24 家公司中绝大多数企业偿债能力,成长能力和营运能力低于平均水平,可见农业上市公司的整体经营绩效不容乐观。
2、农业上市公司二级行业发展不均衡
从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来看,二级子行业发展能力并不均衡( 见表5) ,只有农业和渔业的综合得分超过行业平均水平,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是农业,渔业,畜牧业,林业,其他。 此外,总得分超过平均值的农业和渔业其各绩效因子并没有都超过平均值,农业的营运因子低于平均水平,盈利因子也较低,这说明农业行业营运水平较低,盈利能力不强。 渔业除了盈利因子较强,其他因子都低于平均水平, 这说明渔业的的获利是建立在经营风险较大的基础上,因此要提高营运能力,和偿债能力。
六、对策建议
首先,建立一套有效的风险预警机制,以减少外部因素的影响。 农业上市公司应根据公司自身特点,建立一套有效的应急措施,制定行之有效的预案,尽可能在灾害发生时有效止损,将损失降到最低。 其次,加大农业行业的资本投入。 目前制约农业上市公司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资本投入少, 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可以提高资金的回报率。 政府应在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优先发展那些商品率高、加工链条长、效益好、市场容量大的产品,引导个体资本、集体资本和国有资本等资本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最后,形成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增加主营业务收入。 近年来很多企业盲目跟风,实行多元化经营,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不断加大,财务指标下降。 但是农业企业在气候等方面具有特殊性,应该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增加其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其主营业务。
参考文献
[1]赵海燕、赵丽:我国农业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J].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2015(3).
[2]刘伟、杨印生:我国农业上市公司业绩评价与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4).
[3]陈玲、李永泉:中国农业上市公司绩效评价[J].中国农学通报,2011(27).
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研究 篇8
1评价指标的选取
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内容主要有偿债能力、盈利能力、资产管理能力、成长能力四个方面。常用的考察偿债能力的指标有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和负债权益比率。考察盈利能力的指标有总资产利润率、非经常性损益比率、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考察资产管理能力的指标有存货周转率、不良资产比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和总资产周转率。考察成长能力的指标有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本文就从公司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 资产管理能力, 成长能力四方面来评价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具体的财务指标为:
(1) 偿债能力指标。
偿债能力是公司偿付债务的能力, 是衡量公司财务状况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志。公司债权人、投资者、原材料供应单位等公司利益相关者通常都非常关注公司的偿债能力。选用流动比率 (X1) 、资产负债率 (X2) 两个指标来考察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流动比率表示上市公司每一元流动负债有多少流动资产作为偿还的保证, 该指标反映了上市公司可用在一年内变现的流动资产偿还到期流动负债的能力;资产负债率又称财务杠杆系数, 该指标反映了上市公司总资产来源于债权人提供的资金的比重, 以及上市公司资产对债权人权益的保障程度。
(2) 盈利能力指标。
盈利能力是公司获取利润的能力。利润是投资者取得投资收益, 债权人收取本息的资金来源, 是衡量公司长足发展能力的重要指标。
选用净资产收益率 (X3) 、每股收益 (X4) 和总资产利润率 (X5) 三个指标来考察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反映了投资与报酬的关系, 是反映获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该指标通用性强, 适用范围广, 不受类局限;每股收益反映普通股盈利水平;总资产利润率表示上市公司总资产能够获得利润的能力, 是反映上市公司资产综合利用效果的指标。
(3) 资产管理能力指标。
反映公司经营管理及利用资金的能力。通常来说, 公司生产经营资产的周转速度越快, 资产的利用效率就越高。
选用总资产周转率 (X6) 、存货周转率 (X7) 和应收账款周转率 (X8) 三个指标来考察上市公司在资产管理方面的能力。总资产周转率反映上市公司全部资产的运用效率。资产管理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指标值的高低;存货周转率反映存货的周转速度、存货占用水平和销售实现的快慢;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 即本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的平均次数。
(4) 成长能力指标。
成长能力指标是对公司的各项财务指标与往年相比的纵向分析。通过成长能力指标的分析, 我们能够大致判断公司的变化趋势, 从而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情况作出准确预测。
选用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X9) ,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本年主营业务收入-上一年主营业务收入) /上一年主营业务收入。净利润增长率 (X10) , 净利润增长率= (本年净利润-上一年净利润) /上一年净利润
2实证分析
本文以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90家医药类上市公司2010年年报中的上述财务比率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文利用SPSS 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因子分析, 结果显示KMO检验为0.672>0.5, Bartlett检验等于0是显著的, 适于做因子分析。表1给出了因子特征值与贡献率。
依据表1中的实证结果显示, 第一列是各个因子的序号。第二列表示相关矩阵或协方差矩阵的特征值。第三列表示各成分所解释的方差占总方差的百分比, 也就是各因子特征值占特征值总和的百分比;第四列表示自上至下各因子方差占总方差百分比的累积百分比。五个因子的累计贡献率为91.670%>90.000%, 即用五个因子代替原有的10个财务比率指标。为了对这五个因子进行解释, 就需要得到10个原始财务比率指标对这五个因子的旋转后因子载荷。可以看到这些因子正是显示公司财务绩效的的显著征兆, 由因子分析结果可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 第一个因子说明该因子主要反映了公司的盈利能力对财务状况的影响。净资产收益率、每股收益和总资产利润率三个指标都体现了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第二个因子由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决定, 总资产周转率由上市公司的销售收入计算得出, 存货周转率反映了上市公司的资产管理水平, 第三个因子即由流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决定, 从流动比率就可以知道这个指标直接体现了上市公司的短期偿债能力, 资产负债率则体现了上市公司的长期偿债能力, 其为负数可能是源于该指标必须在适当的范围之内才会有利于上市公司利润水平的增长, 该指标过低时, 不能发挥财务杠杆的积极作用, 上市公司不能享受到负债经营的益处。反之, 当该指标过高时, 则会削弱上市公司的偿债能力。同时, 过高的利息支出也会加重上市公司的财务负担, 降低上市公司的利润水平。第四个因子由应收账款周转率决定, 应收账款周转率反映了上市公司产品的销售情况, 而这恰恰是上市公司偿还短期负债的主要源泉。第五个因子主要由变量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和净利润增长率决定, 说明该因子主要反映了公司的成长能力对财务状况的影响。而企业的成长最终还是需要销售的增加和利润的增长为支持。因此, 该因子反映了企业的成长能力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
依据因子得分系数矩阵, 可以得出因子1得分函数 (F1) , 因子2得分函数 (F2) , 因子3得分函数 (F3) 和因子4得分函数 (F4) , 因子4得分函数 (F5) 。
F1=-0.034X1+0.055X2-0.344X3+0.009X4+0.112X5-0.058X6-0.356X7-0.118X8+0.339X9+0.221X10
F2=0.311X1+0.235X2-0.126X3-0.2675X4+0.713X5+0.389X6+0.725X7-0.366X8+0.557X9+0.399X10
F3=0.688X1-0.910X2-0.256X3+0.006X4-0.057X5-0.225X6+0.289X8+0.753X9-0.567X10
F4=-0.630X1-0.218X2-0.103X3+0.189X4+0.137X5-0.531X6-0.812X7+0.901X8-0.683X9+0.368X10
F5=0.912X1+0.226X2-0.809X3+0.121X4+0.634X5-0.344X6+0.127X7+0.988X8-0536X9+0.255X10
依据表2中各个因子的贡献率就可以得到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综合评分:
综合评分=0.3631F1+0.2355F2+0.13F3+0.1081F4+0.8001F5
通过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的主因子, 它们分别是偿债能力因子, 盈利能力资产管理等因子。
3结果分析及建议
以因子分析为基础可以得到医药类上市公司财务绩效综合评分。表4给出了处于前四名和后四名的公司。
在此, 需要指出的是, 因子评分的计算是以上市公司的平均经济效益水平为基础的, 因子评分的负值并不表示该公司的经营效益呈现负数, 只是由于其经营效益低于上市公司的平均经济效益, 则其因子评分就为负值。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医药类剔除ST公司后的90家上市公司所选财务指标进行分析, 明确了该类类中上市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重要因子即资产管理能力因子、盈利能力因子和偿债能力因子。由此, 提出以下建议:医药上市公司需提高自身的资产管理能力, 并要从总资产周转率、存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指标及其变动来评价其资产管理能力。及时发现管理中的漏洞, 实施高效的内部管理, 回避生产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提高运营效率拓展公司的生存空间。公司财务绩效评价的是建立在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的基础上, 真实、完整和及时的会计信息直接决定绩效评价的效果。而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还不够完善, 上市公司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并不令人满意, 存在被操纵的可能性, 影响了财务危机预警的质量。因此, 上市公司财务基础工作的强化, 财务信息质量的保证是提高财务绩效评价效率的必要条件。
摘要: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沪深股市医药类上市公司的财务绩效进行了分析, 获得了财务绩效评价的影响因子, 为医药类上市公司的经营决策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提供参考。
关键词:因子分析,财务绩效评价,上市公司
参考文献
[1]董逢谷.上市公司综合评价[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1999.
[2]朱孔来.综合评价研究[M].山东: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4.
浅析证券公司财务人员的绩效考核 篇9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迅猛发展, 证券行业的竞争也明显加剧, 要想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 不仅需要提高利润, 更需要优化管理, 提升效能, 以低成本创造出最大效益。证券公司掌握大量资源, 而财务人员掌控证券公司的营运资金, 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财务人员是否忠于职守, 是否积极投入工作, 对证券公司的发展前景起到重大影响。绩效考核是证券公司实现对财务人员高效管理的有效途径。
二、证券公司中的财务人员的基本定位
财务管理基本职能包括财务分析、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资金管理等。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 对新时期财务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 从定位于公司中后台逐步向前台延伸。会计职能也从传统的“信息处理和提供”转向“信息的分析使用和辅助决策”, 从“事后算账”转向“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从基于静态预算进行反馈、控制和评价的机械体系, 转向根据环境变化, 进行滚动预测和计划, 提供实时决策支持、柔性优化资源、持续改进绩效的有机体系。
财务部按不同职能设置相应的组织架构, 一般包括资金管理, 计划与税务统筹, 会计核算等。如何在会计岗位设置、会计人员定位等方面作出合理安排, 让财务人员人尽其才, 人尽其用, 充分发挥管理会计职能, 制定出高效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关键。
三、证券公司财务人员绩效考核的现状分析
(一) 证券公司的短视
证券公司考核财务人员的各项制度模棱两可, 缺乏科学合理完整的理论系统指导。例如职能部门工作无法量化, 没有有效且易于操作的考核办法。数据太细太多, 工作量大, 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最终还很难达到考核目标。证券公司财务人员绩效考核只注重现阶段短时期的效益, 而忽略公司的长期发展。侧重人事和薪资制度方面, 不能立足全局, 全面考评员工, 存在不公正现象, 不利于员工的长期发展。
(二) 沟通反馈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 大多公司的考评机制是自上而下的, 缺乏员工向上反馈的途径和渠道。同时员工之间以及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 容易造成误解, 最后打击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影响企业效益的提高。另一方面, 沟通不畅难以推动团队建设和发展, 优劣差别容易伤害一部分绩效不好成员的自尊心, 使绩效好的更好, 绩效差的更差, 造成两极分化。最后, 绩效考核人员素质低下, 存在个人主观意识, 加入私人感情, 以权谋私, 致使评估结果掺入水分, 引发不良竞争。
四、证券公司财务人员绩效考核的优化方案
绩效考核的最重要的目的是激励员工, 确保他们按照企业的目标高效率地进行工作。激励员工可以采用多种方法, 比如, 职业保障、物质激励、制定自我实现目标以及制定企业或企业小组的发展目标。绩效评估机制应当反映出企业的价值观和信念, 发现能力差距和业绩差距, 并为奖励水平提供相关信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一) 建立多个目标, 多种计量标准的员工评价体系
通过对工作效果, 目标的实现程度, 达成效果几个要素进行全面评价, 按年度、季度、月度、天量化工作目标, 建立绩效考核信息系统, 实现绩效考核信息化、智能化。
(二)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从基础核算工作, 财务管理工作, 预算管理, 会计档案管理, 工作责任心, 工作能力, 工作创新, 团队合作, 合规与风险几方面制定详细KPI指标, 并赋予不同权重。
(三) 360 度考评
对同部门民主评议、所核算营业部, 所属分公司, 相关内审部门考核打分给予一定权重。
(四) 绩效考评重在提高工作效率和效果, 不仅需要找到相同岗位的共同性, 也要兼顾个性化, 要避免形式化和官僚化
五、绩效运用
良好的绩效考核能实现以下目标:第一, 使财务人员为企业和部门目标价值观和目标而努力;第二, 吸引足够的有潜力成为出色工作者的年轻就业者;第三, 激励有才能的人员实现更高的绩效水平, 并激发其对企业的忠诚度;第四, 创造企业文化, 使人才能在这种文化中得到培育并施展才华, 组建出金牌团队。具体运用如下:
第一, 作为员工等级评定的依据, 根据员工总体绩效进行员工等级评定, 连续两年获得优秀可晋升职级, 连续排名靠后的, 予以降职、降级或辞退。
第二, 按员工的性格特点和特长安排岗位, 比如将员工分为技术或功能型、管理型、创造型、自主与独立型、安全型等, 做到扬长避短又最大限度地调动工作积极性。
第三, 实现财务人员长期和可持续发展。通过组建创新型团队和学习型组织不断提升业务技能和专业水平, 打造既有执行力具创造力的财务队伍。
六、总结
科学的绩效管理能恰当避免管理的疏漏, 又能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保持公司各个部门的高效运转。但是绩效管理自身也存在很多局限性, 存在很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需要管理者结合时代要求, 在工作中不断修正和完善, 寻求平衡点, 找到最佳方案, 为证券公司财务人员的绩效管理提供创新高效服务, 实现公司最大价值。
参考文献
[1]李超.方正证券公司营销人员绩效考核体系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4.
公司财务绩效 篇10
在我国控制权转移市场上, 困境公司的控制权转移最引人注目。自1998年中国证监会颁布和实施《关于上市公司状况异常期间的股票特别处理方式的通知》, 对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实施特别处理以来, 困境公司的相关问题成为学者关注的焦点。亏损企业迫切想要提高自经营效益从而实现扭亏为盈, 而达到这一目的最快捷的办法就是利用公司控制权转移, 特别是在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作用下, 困境公司对于控制权转移的意愿远比其他公司强烈, 那么这些公司在实施控制权转移后其财务绩效是否真正得以提高, 目前相关研究还远远不足, 本文正是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
国外学者对控制权转移现象进行了多角度、多层面的深入分析, 尤以实证研究居多。对于控制权转移的财务绩效, 一般是基于财务指标法进行的研究。国外学者Healy、Palepu and Ruback (1992) 以1979~1984年间发生的50起并购事件为研究样本, 结果发现, 收购公司的资本回报率显著提高, 且经营绩效的提高主要来自企业管理效率的提高。Chatterjee和Meeks (1996) 以1977~1990年发生的144起控制权转移事件为样本, 运用财务分析法研究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盈利水平的影响, 结果表明控制权转移事件发生在1985年之前的样本公司的盈利水平没有提高, 而发生在1985~1990年间的样本公司盈利水平显著提高。Parrino和Harris (2001) 以1982~1987年间发生的197起控制权转移事件为样本, 研究控制权转移事件对企业经营现金流回报率的影响, 发现控制权转移后样本公司的经营现金流回报率显著提高, 平均增幅达2.1%。
(二) 国内研究
徐莉萍、陈工孟、辛宇 (2005) 以1996年至2000年间的262个控制权转移公司为样本研究控制权转移后企业的财务绩效状况, 研究发现以有偿方式转让给民营企业的上市公司会表现出经营绩效的提高, 此外, 频繁的控制权转移对公司绩效的提高有害, 而改变行业、变更CEO对经营绩效的改进有正面效果。奚俊芳、于培友 (2006) 运用实证方法研究公司控制权转移的绩效, 并考察控制权转移中是否存在盈余管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 业绩的提高部分来自企业的盈余管理, 而非控制权转移。宋建波、王晓玲 (2008) 选取沪深两市2003~2005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研究结果显示, 控制权转移绩效在控制权转移当年和后一年呈上升趋势, 但随后出现下降趋势。李善民和张媛春 (2009) 以我国上市公司2000年至2004年发生的控制权协议转让事件为样本, 对我国市场规则下控制权协议转让的整体效率进行检验。结果表明, 在较差的制度环境下, 市场规则会导致较高的交易成本, 制度环境的改善可以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朱慧琳和唐宗明 (2009) 实证检验中国沪市A股市场大宗股权转让中, 大股东控股和交易后高管层的变动等控制权因素是否对目标企业交易后的绩效产生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沪市A股市场大宗股权转让的高管层变动和关联交易会导致目标企业绩效变差, 影响较为显著;而大股东控股对目标企业绩效有正向效应。杨记军等 (2010) 以2003~2007年国有企业的股权转让数据为样本, 考察政府转让控制权的决策及控制权转让后的短期市场反应和中长期业绩表现。研究发现民营化确实提高了企业经营业绩, 但终极控制权仍保留在政府内部的“换汤不换药”的控制权转让方式并未显著改善企业业绩。张媛春和邹东海 (2011) 选择2002~2005年以协议转让方式更换控股股东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对样本公司2002~2008年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我国上市公司控股股东的更换并不能有效提高公司绩效, 这在股权转让比例较低的交易中表现更为明显。
目前国内外研究只是针对一般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财务绩效进行研究, 较少对财务困境公司的控制权转移情况进行分析。本文在借鉴相关研究成果基础上, 对我国财务困境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财务绩效进行系统研究, 以期为利益相关方提供决策和参考的依据。
三、研究设计
(一) 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国外研究大多是将企业提出破产申请的行为作为确定其进入财务困境的标志, 而国内相关研究多以上市公司被特别处理 (ST) 作为陷入财务困境的标志。本文按照国内研究惯例, 选取2001~2008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被特别处理 (ST) 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为了保持样本的可比性, 对ST公司进行以下筛选: (1) 限定研究样本必须是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ST的上市公司; (2) 在控制权转移的界定上, 研究对象是公司第一大股东或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即当公司具有实际控制人时, 以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来界定控制权转移, 当公司不具有实际控制人时, 以第一大股东变更来界定控制权转移; (3) 剔除研究期内发生多次控制权转移的公司, 本文所选取的样本是在研究期内只发生一次控制权转移的公司; (4) 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和已退市公司。经过以上严格筛选, 最终获得有效样本44个, 样本分布见表1。样本数据主要源于锐思 (RESSET) 金融研究数据库和国泰安 (CSMAR) 数据库, 并使用SPSS19.0软件和EXCEL对数据进行处理。
(二) 研究方法
财务指标法是学者在研究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财务绩效时通常使用的一种方法, 本文也选用这种方法考察ST公司控制权转移对财务绩效的影响。
(1) 绩效指标的选取。本文选取每股收益 (EPS) 、资产收益率 (ROA) 、总资产周转率 (RAT) 和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比平均总资产 (IOA) 这四项指标来衡量ST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财务绩效。之所以选择这些指标是因为上市公司被ST的主要原因是盈利能力不足, 每股收益和资产收益率可以反应公司的盈利能力;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反应公司资产管理效率;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比平均资产总额指标反应公司持续盈利情况。各指标计算方法见表2。
(2) 会计年度的选择。采用财务指标法, 按照研究惯例应选用控制权转移后三年或五年的财务数据, 由于本文旨在考察样本公司控制权转移后的财务业绩是否有明显好转, 以及控制权转移绩效是否具有持续性, 因此, 将所研究的会计年度划分为控制权转移前一年、当年和控制权转移后三年, 用Y-1表示控制权转移前一年, Y0表示控制权转移当年, Y1、Y2、Y3表示分别控制转移后第一年、第二年、第三年。将控制权转移后各年的业绩与控制权转移前一年的业绩进行定比分析, 同时将各年业绩进行环比分析, 以考察控制权转移对公司业绩的影响。
四、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 总体样本的控制权转移绩效
(1) 控制权转移后各年业绩与控制权转移前一年业绩定比分析, 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 从每股收益 (EPS) 的差量看, ST公司控制权转移当年的水平比控制权转移前一年有所提高, 但不显著, 而控制权转移后第一年、第二年及第三年的财务绩效有所提高, 其差异在5%或10%的水平上显著;从资产收益率 (ROA) 的差量看, 控制权转移当年的绩效水平比控制权转移前一年有所提高, 但不显著, 业绩变化相差也不大, 控制权转移后三年的财务绩效也有所提高, 且控制权转移后第一年、第二年其差异分别在1%和5%水平上显著, 控制权转移后第三年则不显著;从总资产周转率 (RAT) 的差量看, 控制权转移当年比控制权转移前一年有所提高, 但不显著, 而控制权转移后第一年、第二年及第三年也有所提高, 且其差异均在1%水平上显著;从经营活动净现金流与平均总资产的比值 (IOA) 看, 控制权转移当年比控制权转移前一年有所提高, 且不显著, 而控制权转移后各年与控制权转移前一年相比均有所下降。
注:T值是各指标差量均值检验t值, 括号内的数字是均值检验t值概率p;***、**、*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显著。
总体来看, 每股收益、资产收益率、总资产周转率指标在控制权转移当年以及后三年均有所提高, 其中每股收益均值变化较大, 其他指标各年业绩指标均值相差不大;但从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来看, 控制权转移效果不理想, 仅在转移当年有所提高, 而在转移后各年均有所下降, 说明这些ST公司在控制权转移后, 持续盈利能力不足, 自我发展能力较差。
(2) 控制权转移后各年业绩环比分析。为了进一步考察控制权转移对业绩的影响, 笔者对控制权转移各年业绩进行环比分析。由表4可知, 每股收益 (EPS) 、资产收益率 (ROA) 、总资产周转率 (RAT) 以及经营活动净现金流量比平均资产总额 (IOA) 在控制权转移当年比控制权转移前一年有所提高, 但不显著。而在控制权转移后, 除总资产周转率 (RAT) 外, 其余三项指标均未显示出逐年提高的迹象, 其中经营活动的净现金流与平均资产总额的比值 (IOA) 指标最差, 在控制权转移后逐年下降, 从长期来看, 样本公司的财务业绩并未真正提高。
(二) 制度环境对控制权转移绩效的影响
我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于2002年12月颁布了《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而后在2006年9月又实施了新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 前后两次办法的实施, 更好地规范了投资者买卖上市公司股份的行为, 为我国上市公司协议转让提供了严格的制度框架。制度环境的改变对一般意义的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财务绩效有明显的提升, 如李善民 (2009) 以2000~2004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上市公司为样本, 并以2002年12月1日为分界点将样本划分为两组, 检验制度环境的改变对控制权转移效率的影响, 结果表明, 法律实施后的交易绩效明显好于法律实施前的交易绩效。同样, 丁志良 (2006) 也证实了在2002年12月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后发生的控制权转移公司的绩效要好于之前发生的控制权转移公司的绩效。
注:T值是各指标差量均值检验t值, 括号内的数字是均值检验t值概率p;***、**、*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显著。
因上述分析以2001~2008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被特别处理 (ST) 公司作为研究对象, 所以笔者在研究时将两次颁布《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时间作为分界点, 即以2002年12月1日和2006年9月1日作为分界点将样本公司划分为三组, 分别考察制度环境的变化对控制权转移绩效的影响。在全部样本公司中, 2002年12月1日前发生控制权转移的14家ST公司作为第一组 (命名为A1组) , 2002年12月1日至2006年9月1日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25家ST公司作为第二组 (命名B1组) , 2006年9月1日后发生控制权转移的5家ST公司作为第三组 (命名C1组) , 对三组样本的财务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见表5与表6。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显著。
由表5可知, A1组的ΔEPS、ΔROA、ΔRAT、ΔIOA分别为0.266、0.002、0.306、0.017, B1组的ΔEPS、ΔROA、ΔRAT、ΔIOA分别为0.350、13.2%、0.321、2%, 两组样本四项指标差异分别为0.084、13%、0.015和0.3%, 均为正值, 说明制度环境的改变即2002年12月1日证券监督管理委员颁布并实施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同样对ST公司控制权转移的财务绩效产生了正向影响。
注:***、**、*分别表示在1%、5%、10%水平显著。
从表6可以看出, C1组的ΔEPS、ΔROA、ΔRAT、ΔIOA分别为0.416、14.4%、-0.059和-11.4%;从B1与C1两组样本四项财务指标的差异来看, ΔEPS、ΔROA差异值为正, 其值分别为0.066和1.2%;其他两项指标的差异值均小于零, ΔRAT差异值为-0.38, ΔIOA的差异值为-13.4%, 这说明2006年9月1日新《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并没有对ST公司控制权转移的绩效产生实质性影响。
五、结论
本文选取2001~2008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被特别处理 (ST) 公司为样本, 运用定比分析和环比分析方法分别考察控制权转移前后其业绩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 样本公司业绩在控制权转移当年比控制权转移前一年有所好转, 但在控制权转移后并没有获得长期的提高。同时, 本文在考察制度环境变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时发现, 新《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实施并没有对ST公司的绩效产生实质性影响。
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着手促使ST公司健康稳定发展:一是加强我国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后的整合。包括对公司发展战略的调整, 保证战略目标的实现;对公司业务及其资产进行整合, 提高生产效率;对公司组织结构进行整合, 实现管理效率的提高等。二是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度。包括完善控制权转移市场, 加强对上市公司的产权约束和监管;完善上市公司控制权变动的信息披露制度, 保证相关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建立民事赔偿责任制度, 规范大股东的行为, 加强对中小股东的保护等。
摘要:本文以20012008年发生控制权转移的被特别处理 (ST) 公司为样本, 考察其控制权转移前后业绩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样本公司业绩在控制权转移后并没有获得长期的提高。此外, 新《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的颁布实施并未对ST公司的绩效产生实质性影响。
关键词:财务困境,控制权转移,财务绩效
参考文献
[1]徐莉萍、陈工孟、辛宇:《控制权转移、产权改革及公司经营绩效之改进》, 《管理世界》2005年第3期。
[2]宋建波、王晓玲:《上市公司控制权转移绩效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财经问题研究》2008年第6期。
[3]李善民、张媛春:《制度环境、交易规则与控制权协议转让的效率》, 《经济研究》2009年第5期。
[4]张媛春、邹东海:《控股股东更换是否会提高公司绩效——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经验研究》, 《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
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指标;评价方法
一、财务运行绩效评价研究背景
自1999年扩招以来,高等教育的规模进入扩张黄金期,我国政府有关部门也不断扩大财政投入,协调教育经费的需求与供给。至2012年,普通高校从原来的1022发展成2491所;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由2287.18亿元增长到22236.23亿元。但是,政府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仍相对不足。到2011年,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所占GDP比例未达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在20世纪末4%的要求。因此,研究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对促进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及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意义。
引入“绩效”,首先要理解经济效益。高等教育的经济效益,是指高等院校教育要素的投入与这些投入所得到的各种符合社会需要的教育产品的比较。对高校而言,很难标准化计量其投入产出及考核其经济效益。因此,我们采用运行绩效代替经济效益。
二、相关理论基础
(一)准公共产品理论
准公共产品理论衍生于公共产品理论,定义的是介于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之间的社会产品,具有限的非竞争性或有限的非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如教育、政府兴建的公园、拥挤的公路等。准公共产品表现特征有以下两种形式:第一种是具有非排他性和不充分的非竞争性,第二种是具有非竞争性特征,但非排他性不充分,教育产品就属于第一种形式。对于高等教育这类准公共产品的供给,采取的就是政府和市场共同分担的原则,即应当采取由政府财政补贴与向受教育者收取一定服务费的形式向受教育者提供高等教育。在高校财务实际运行时,应发展多维度获取经费的渠道。
(二)组织绩效评价理论
组织绩效评理论,是指管理者通过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对组织的经营状况做出全面、准确的评价。在考察组织运行绩效时,应采用多角度的指标来评估组织目标的完成程度,对一些重要的考察指标赋予较大的权重比例。因此,采用不同的标准和用途对指标进行归类分析,以期达到分析结果的完整。高校属于表现优异规模较大的组织,迫切需要科学的绩效评估系统对组织的运行状况进行监测和评价。在评价高校财务运行绩效时,需要考虑到它所涵盖的包括教学绩效、科研绩效等的多个方面,及各方面项下的指标。这里至少需要三种不同的标准层次,按重要性呈金字塔排列。
三、财务运行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研究的目的,是为高校优化资源配置、制定科学的财务管理体制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在构建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体系时,我们需要确定分析财务运行绩效的基础、指标体系以及评价方法。
(一)评价基础
高校财务报告体系。评价所需的资料及数据,主要来源于高校财务报告体系,其中的年度决算报告的信息量最为一致全面。年度决算报告主要由概况介绍、会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支总表、收入明细表、支出明细表、其他附表等)及其补充信息组成。无论是会计信息还是市场信息,财务标准还是非财务标准,财务报表及辅助说明部分都可以提供充分的资料,利用这些数据资料可以得到所需要的相对指标。高校属于非营利组织,结合财务会计概念第四号公告中“非企业组织财务报告目标”的相关规定,高校财务报告体系作为评价基础,是符合对其进行财务效果、效率、效益进行综合评价需要的。
(二)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是对评价内容的具体反映,应尽可能采用相对指标和平均指標构建多层次的指标体系。高校财务运行绩效,即高校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益,现从教学绩效、科研绩效、自筹能力、资产绩效这四个方面构建高校财务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教学绩效反映学校教学投入和质量,包括:师生比(A1),生均事业支出(A2),学生生均设备值(A3),教职工人均获取经费额(A4),教学活动收入年增长率(A5),人员经费占总支出的比重(A6);科研绩效反映学校办学的科研成就与效益,包括:教师人均科研经费(A7),科研经费总投入年增长率(A8);自筹能力反映学校集资办学的规模和效益,包括:学校自筹经费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A9),学校自筹经费年增长率(A10);资产绩效反应学校的资产状况,包括:固定资产年增长率(A11),资产负债率(A12)。
在上述 12项具体指标中,收益性指标3个(A4/A7/A9),资源效率指标5个(A1/A2/A3/A6/A12),成长性指标4个(A5/A8/A10/A11)。
(三)评价方法
1.平衡计分卡
是一种系统性绩效评价和战略管理工具。它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经营流程、学习和成长等方面对公司战略管理的绩效进行财务与非财务的综合评价。平衡计分卡反映了财务、非财务衡量方法、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外部和内部、结果和过程等多个方面的平衡。其优缺点是:它克服了财务评估的短期行为,但它只能考核量化的财务指标。
2.层次分析法
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法。它将相关的财务指标组合成层次矩阵,通过两两比较计算各个财务指标的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各指标的排列系数即为指标权重系数。其优缺点是:对决策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量的,多目标、多准则或无结构特性的复杂问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但当判断矩阵不符合一致性时,各项财务指标的定性就无法完成。
3.雷达图法
是对评估对象财务能力分析的重要工具。它从动态和静态两方面分析评估对象财务及经营情况的发展变化方向。静态分析,是指将评估对象的各种财务比率与其他相似对象的财务比率作横向比较。动态分析,是把评估对象现时的财务比率与先前的财务比率作纵向比较。雷达图法综合评估收益性、成长性、安全性、流动性及生产性这五类指标。其优缺点表现在:图形形象反映这五类指标中存在问题,但无法精确计算出各项指标对衡量结果的偏离程度。
作者简介:
龚莉(1990—),女,籍贯湖南怀化,湖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管理,研究方向:教育经济与管理。
公司财务绩效 篇12
一、慈善捐赠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及作用机制理论分析
目前, 我国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慈善事业信息统计制度, 很多部门都在接受慈善捐赠, 却没有纳入统计范围, 汇总统计难度大。慈善捐赠行为已成为一种流行趋势绝非偶然, 这一行为作为配置道德、声誉和形象等社会无形资源的关键途径, 已成为企业绩效提高的重要推动力。慈善捐赠与企业财务绩效的关系, 一直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慈善捐赠会削弱企业财务绩效, 新古典学派提出“交换假说”认为公司捐赠行为耗费公司资源, 增加成本与不履行公司比较, 企业处于劣势竞争地位, 不利于企业发展等。另一种观点随着社会责任理论和利用相关者理论的结合, 认为慈善捐赠行为会增加利用相关者的市场反响, 降低交易成本, 提高企业形象, 进而增强企业财务绩效。如战略慈善观认为企业捐赠能吸引客户、员工、社区和其他利益相关者, 以此来巩固企业资源基础或减轻资源约束。
战略慈善观认为捐赠将提升企业财务绩效, 但尚未寻找到慈善捐赠提升利润的具体作用机制。本文认同相关学者观点, 即企业捐赠行为与财务绩效的逻辑关系的核心在于成本、收益和风险的均衡;如果捐赠的收益大于捐赠成本, 那么慈善捐赠就可以提升企业财务绩效;反之, 慈善捐赠就只会侵蚀利润, 降低绩效。因此, 在最大化捐赠收益的同时, 减少捐赠成本、避免捐赠风险, 将成为企业慈善捐赠管理的主导思想和慈善捐赠提升利润的作用机制。
二、慈善捐赠与企业财务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
(一) 研究设计
1. 研究假设。综上所述, 本文认为企业进行慈善捐赠的收益远远大于投入成本, 并且能同时获取其在资本市场和产品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提高企业财务绩效。所以, 提出如下假设:H1:慈善捐赠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
2. 变量的选取及模型的建立。在慈善捐赠与企业财
务绩效关系研究中, 解释变量为慈善捐赠 (Donation) 用捐赠数额表示, 被解释变量为财务绩效 (T-perform) , 鉴于对企业财务绩效的综合考量, 采用因子分析法将各分项指标凝结成一个综合绩效指标。引入公司规模 (LnSIZE) 用总资产自然对数表示、资产负债率 (LEV) 、年份 (YEAR) 作为控制变量。
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建立:
3. 样本的选择。鉴于数据检验有效性, 从2008-2009年南方周末─社会责任研究中心评选出来的“国有上市公司社会公益慈善榜”上, 选取连续两年上榜的国有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 所需要的数据来源于锐思数据库和年报。
(二) 实证检验及结果说明
1. 描述性统计。从表2—1结果可知, 样本公司慈善捐赠数额, 最大值为17400万元, 最小值为1.65万元, 均值为2275.91万元, 表明样本公司自愿慈善捐赠行为还存在差距。反映企业绩效的综合指标, 其最大值0.81, 最小值为-0.42, 均值为0.21, 说明样本公司因受到公司规模、资产负债率等因素影响, 综合财务绩效也存在较大差距。
2. 回归分析。观察表2-2模型1所得回归分析结果可知, 慈善捐赠的t值为1.899, Sig.值为0.049, 并且系数符合为正, 表明与假设相符即国有上市公司慈善捐赠行为与企业财务绩效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公司规模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显著正向作用, 资产负债水平对企业财务绩效具有显著反向作用。年份控制变量影响不是很显著, 可能样本年份短于5年, YEAR1系数符号为负, YEAR2系数符号为正, 说明慈善捐赠行为具有一定跨期性, 对当期企业财务绩效具有负向作用, 但对后期企业财务绩效的影响是正方的。
三、结论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