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化学实验

2024-07-01

观察化学实验(通用12篇)

观察化学实验 篇1

摘要: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 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化学知识中, 许多知识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 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 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 从而掌握化学知识。

关键词:化学实验,观察,思考

看到这个题目, 有的同学也许会说:“不就是看实验吗?这有什么难的!”果真如此?同样都在看老师做演示实验, 人家学到很多东西, 而自己却收获无几, 这是为什么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在于没有掌握观察实验的要领。

那么, 应当怎样观察化学实验呢?

一、明确目的, 抓准重点

不论任何实验, 要想有效地观察实验, 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 搞清为什么要进行观察。然后根据实验目的确定观察重点, 要特别注意阅读实验说明和听取老师的介绍。在实验前就要弄明白, 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 实验中要用到什么药品, 涉及到什么反应、需要哪些仪器、怎样安装, 等等。另外, 还要善于总结观察经验, 寻找观察规律。一般来说, 对于说明物质性质的实验, 观察重点是物质性状的改变。这种改变往往又以颜色或气味的变化、气体的逸出、沉淀的生成为特征:对于说明物质制法的实验, 观察的重点是所用仪器的特征及各种仪器在装置中的相对位置, 在老师演示这类实验时, 还要注意观察仪器的安装顺序。观察某些验证性实验前, 如能预测一下可能产生些什么现象, 对抓准观察重点是极为有益的。

当然, 强调重点并不是说对其他现象可视而不见。我们鼓励大家要善于发现异常现象, 只是不能“抓了芝麻丢了西瓜”。在学习阶段的实验观察中, 目的越清, 重点越明, 观察的效果就越显著。因此, 要不断提高观察的选择性, 克服随意性。

二、全神贯注, 一丝不苟

观察化学实验需要集中精力, 一丝不苟。对那些反应非常迅速、现象稍纵即逝, 或具有多种现象、重点现象又极不明显的实验, 尤其要认真细致地观察。以铁丝在盛有氧气的集体瓶里的燃烧的实验为例, 火星四射和有黑色固体生成是这个实验的两个重要现象。但相比之下后者不太明显, 尤其是细小的黑色固体落在集气瓶的水中或砂层上, 观察起来就更加困难。若不细心, 就很难通过这一实验形成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的概念。

观察不仅是用眼看, 还包括用耳听, 用鼻闻, 甚至用手摸, 例如, 在观察硫在盛有氧气的气体瓶里燃烧的实验时, 通过鼻闻, 可发现有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二氧化碳) 产生;用手摸一摸集气瓶的瓶壁, 可认识到所发生的反应有热量放出。这些都是用眼看所观察不到的。可见, 这种“全神贯注”的观察能更全面地了解实验。

三、“观”、“思”结合, 以“思”促“观”

观察化学实验不只是动眼睛和其他感官而已, 还要动脑筋。许多同学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往往是只看不想, 只注意了产生什么现象而不注意对所出现的现象进行分析, 更不去思考其中的原因。也就是说, 他们抱着单纯的兴趣观点, “只看热闹不看门道”, 为观察而观察, 结果达不到透过实验现象抓本质的目的。正确的观察应当是边观察边思考, 把观察和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

有的同学也许会说:“又要看, 又要想, 这样会影响观察效果的。等观察完了再去思考不是更好吗?”这种把观察和思考截然分开的认识是错误的。观察和思考虽然属于认识过程的不同阶段, 但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观察的越细致, 思考就能越深入;思考的越及时, 观察就会越深刻。这种“观”“思”结合。以“思”促“观”的方法, 在观察探究性实验时显得格外重要。当然, 实验过程中的思考与实验结束后的思考是有区别的。观察中的思考主要是为了使观察深入。如果在观察过程中每看到一种现象都要详细的思考一番, 以至于影响了其他现象的观察, 则这种思考就有点“喧宾夺主”了。

以验证性实验为例, 都应思考些什么呢?

1. 实验现象与物质性质的联系。

例如:观察蜡烛在盛有氧气的集气瓶里燃烧的实验时, 看到集气瓶壁上有液珠出现, 联想到反应中有水生成;看到取出未燃烧尽的蜡烛向集气瓶里倒少量澄清石灰水后石灰水变浑浊, 联想到燃烧中有二氧化碳生成。这样做, 就会收到以实验说明物质性质、以物质性质分析实验现象的良好效果。

2. 实验原理和装置原理。

例如:在观察制取氧气的实验时, 要思考“盛有固体”试剂的试管为何略向下倾斜?”、“排气法收集氧气时, 为何要先加热一段时间再将导管伸入集气瓶?”、“实验结束时, 为何要先将导管撤出水面, 再熄灭酒精灯?”等问题。在观察中, 只有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才能更深刻地认识实验的特点。

3. 对异常现象的疑问。

也就是说, 要用发现的眼光去观察实验、探究问题。例如:课本明明写着氢气的火焰是淡蓝色的, 但实际观察时, 火焰却常常是黄色的。若不细究, “黄色”就会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以致造成对氢气火焰颜色的描述不准确。如果在观察时对这种异常现象产生疑问, 这就为观察后积极弄清这一问题打下基础。经过进一步观察与思考可知, 原来这种黄色是玻璃管造成的!这样做, 不但能对氢气的火焰形成深刻的印象, 而且会使观察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开始观察实验时, 同学们往往被妙趣横生的现象所吸引而忘记了思考。但是有意识地强制自己, 并经过一阶段的实践, 便会养成边观察边思考、以思考促观察的良好习惯。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第一步, 是思考、积累和表达的前提, 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认真地探索观察的奥秘吧, 科学的观察方法将像一双强健的翅膀, 使你在化学王国里自由地翱翔。

观察化学实验 篇2

实验观察作文(一)

我和妈妈去市场买绿豆用来做实验。

我把绿豆放在一个杯子里泡了一个晚上,早上我把绿豆捞起来分别放在三个杯子里,第一杯用湿纸巾盖住不放水,第二杯用干纸盖住不放水,第三杯放水不能超过绿豆,快要到中午的时候我去看,第一杯绿豆开始发芽了,第二杯还没有发芽,第三杯裂开了口,到了晚上,我把三个杯子拿起一看,第一杯也开始爆口了,第二杯还是不变,第三杯长出一点小芽了,也长胖了,就这样又能过了一个晚上,我起床洗脸的时候一看,第一杯和第三杯都长出了小芽了,而第一杯长得是最长的,第二杯有一点点开始爆口了。

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上网查了《十万个为什么》原来是植物生长过程中,不能缺少水分的,一定要有温度和充足的空气,植物才会长得好。

经过这几天的观察,我懂得了种植物不能马虎的。

实验观察作文(二)

今天,我看到科学书上写着:剪开花茎,一半插在红色水中,一半插在蓝色水中,花就会变成一半红一半蓝。这太有趣了,我决定做个小实验。

我采了一些白菊花,用剪子把它们的.根茎剪整齐,再把调好的十二种色水从盒子里拿出来,我还加了一些水呢!

然后我把十二朵白菊花插到十二种有颜色的水中。()然后,我就等待有不同颜色的花开出来。

一周过去了,我天天观察,发现纯水生养的花仍然开得很好,有颜色加水多的花开的也不错,上了点色,但加水少的虽然叶子上了色,但花都枯萎了。

通过这次实验和观察,我明白了我们做事要有科学的依据。比如养花吧,色中要多加水才能按着我们的要求开出五颜六色的鲜花,否则花就会很快枯萎了。

实验观察作文(三)

今天,老师面带微笑地走上了讲台,神秘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做个实验。”老师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议论纷纷,顿时,教室里就像炸开了锅。我心里想:到底是什么实验呢?

老师拿来一杯淡水,说:“同学们,如果我把一个鸡蛋放到杯子里面,它会怎么样呢?”有的同学大声叫道:“会沉下去!”有的同学马上反对:“不对,应该是浮起来!”还有的同学说:“是先沉下去,过了一会儿它就会浮上来。”老师听了三个答案,笑了笑,并不急着告诉大家答案。只见她把鸡蛋放进杯子后,就再也没有浮上来。胜利的同学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没答对的同学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个杯子里的鸡蛋,十分期待它能浮起来,但是奇迹并没有出现。老师在杯子里加了一点盐,我们想这次应该会浮上来了吧,但是杯子里的鸡蛋还是经纹丝不动。唉,我们又猜错了!正当大家垂头丧气的时候,老师拿出一包盐,说:“我在杯子中加大量的盐,结果会怎样呢?”我们一下子又变得兴奋起来,嗬,杯子里的鸡蛋渐渐地浮起来了。我们又欢呼雀跃起来。

为什么加了大量的盐,鸡蛋就会浮起来呢?老师对我们说:“淡水的密度小于鸡蛋的密度,鸡蛋会沉在水度,而盐水的密度大于鸡蛋,所以鸡蛋才会浮起来。”

观察化学实验 篇3

【关键词】化学实验 观察品质 观察目标 观察顺序 观察细节 观察思考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B-0122-02

观察是人类个体认识世界的第一步,观察能力也是学生生活、学习的一项基本能力,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具有非常重要影响。尤其对于化学这门高中阶段的必修课来说,更加需要学生具备优秀的观察能力。化学实验集中体现了化学学科的特点,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效途径。在高中化学教学中,通过科学组织学生观察化学实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观察品质。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观察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的精确性

由于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具有一定选择性,在特定的时间内,能够观察到的事物是有限的,学生的注意力只能集中在少数的事物上。所以,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时,老师要在实验之前清楚地告诉学生观察的目的,引导学生自觉地认识观察的内容,把注意力集中在重点内容上。通过观察发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提高观察的精确性。

如在学习焰色反应一节内容时,老师在进行演示实验之前就明确“焰色反应”实验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一些金属及其化合物在灼烧时呈现的特殊颜色,初步检验这些金属,所以,这个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金属及其化合物燃烧时的火焰颜色,需要特别注意燃烧时火焰颜色的细微差别。经过老师在实验之前的这种特别强调观察内容和重点的方式,学生明确了观察目标,注意力集中在化学试剂燃烧时火焰的颜色上,就很容易抓住了有价值的信息。为了让学生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 K 盐、Na 盐的焰色反应,老师对原来的实验操作进行了改进设计,把原来的铂丝蘸取 K 盐、Na 盐的操作换成了浸透了 K 盐、Na 盐饱和溶液的滤纸,然后用镊子夹持着滤纸在酒精灯上进行点燃。学生观察到了当浸透了 K 盐、Na 盐溶液的滤纸燃烧时,由于 K 盐、Na 盐的浓度较大,所以,实验现象比较明显。学生观察到 Na 盐燃烧时火焰呈现黄色,K 盐在燃烧时火焰是紫色。用蓝色钴玻璃进行观察时,现象就更加明显。学生在观察这个演示实验的过程中,目的明确,很迅速地观察到了焰色反应的现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学生认识到带着目的去观察可以提高观察的质量,迅速地抓住有用的信息。

通过上述例子说明,明确观察的目的,强调观察的重点,可以让学生在观察实验中,带着清晰的目的,迅速地把握重点内容,获得有价值的信息,让观察更加精确。

二、指导观察顺序,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

细致全面地观察事物是一个人观察力优秀的一种突出表现,它指的是通过观察可以对事物的整体特征进行掌握,并且还可以构建事物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在化学实验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观察的全面性,就需要结合观察具体目的,设计观察的步骤,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避免漏掉一些信息。

如在学习胶体一节内容时,老师为了让学生亲眼目睹胶体的制备过程,以及探究发现胶体的性质,学习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设计了胶体制备的探究实验。在实验之前,老师先对实验步骤进行了简单明了的介绍。首先需要制备氢氧化铁胶体和硅酸胶体,然后对氢氧化铁胶体的性质进行检测。这时需要进行氢氧化铁胶体与硫酸铜溶液的过滤对比,接着进行丁达尔效应的检测。通过光束照射观察氢氧化铁胶体与硫酸铜溶液产生的不同现象,再进行电泳现象和胶体的聚沉两个实验步骤。由于这个探索实验内容比较多,对于学生观察的全面性是一个考验。老师借助这个实验,让学生有步骤、有目的地进行观察。老师先引导学生进行氢氧化铁胶体制备的观察,在洁净的烧杯中加入大约 50 毫升的蒸馏水,然后加热使蒸馏水开始沸腾,再向沸腾的蒸馏水中逐滴加入1毫升的三氯化铁饱和溶液,并且不断地振荡小烧杯,继续煮沸到液体呈现深红褐色,这时就得到了氢氧化铁胶体,停止加热。在制备氢氧化铁胶体的过程中,学生按照老师的引导,一步步地进行观察,掌握了胶体制备的实验步骤,并且对各个步骤中的实验操作和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观察,获得了整个胶体制备相关的全部信息。由此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观察效果,这对学生观察的全面性是一次很好的训练和提升。

由上述例子可以看出,除了要清晰地阐述观察的目的和重点,还需要围绕着这个目的,结合实验教学的特点,设计出科学的观察顺序,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帮助学生获得全面的信息。

三、强调观察细节,培养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常言道:“细节决定成败。”细节能够反映出很多问题,大多数人往往会忽视细节。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老师需要通过对学生的科学引导,使学生有目的地关注这些细节,及时地发现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细微变化,从而引发思考,发现本质规律,提高学生观察的敏锐性。

如在氢氧化铁胶体的制备实验中,虽然这个实验比较简单,但是一些关键处的细节问题如果处理不好,就很可能导致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导致实验失败。因此,老师需要在实验前特别强调学生要注意观察实验操作中的细节,并且在实验过程中再次突出这些细节,引起学生的注意,训练学生观察的敏锐性。在氢氧化铁胶体制备开始,老师拿起洁净的小烧杯让学生观察,然后拿起蒸馏水瓶再向洁净的小烧杯中加入大约 50 ml。学生会注意到老师拿的是蒸馏水瓶,而不是用自来水管接的自来水。老师把小烧杯中的蒸馏水加热到稍微有点沸腾时,让学生观察烧杯中的气泡冒出的情况,学生发现只有少量气泡冒出。这时,老师再向小烧杯中一滴一滴地加入三氯化铁饱和溶液。学生观察到老师是用胶头滴管加入的,并且是逐滴加入,不是迅速地倒入。同时,老师还对小烧杯进行不断振荡,让学生观察到振荡烧杯的动作。通过引导学生对这些细节的观察,有意识地培养了学生对细节观察的敏锐性。

通过上面例子不难发现,通过对实验中细节问题的强调,引起学生对细微之处的注意,从而有意识地去关注这些细节,让学生避免漏掉细节,敏锐地观察到有用的信息。

四、重视观察思考,培养学生观察的深刻性

观察看到的是现象,对事物形成的是一种感性认知。这种感性认识是上升为理性认知的基础。老师需要引导学生在化学实验的观察中,注重化学感性信息的获得和理性的分析相结合。一边观察一边思考,做到眼到、心到,让思考引导观察,使观察更加深入细致。

如在进行铝与氢氧化钠发生反应的演示实验时,老师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上铝制容器中盛放了酸性或者碱性食物时,铝制容器发生了哪些细微的变化,从而让学生知道铝制容器不适合存放或者蒸煮酸性、碱性食物。这时学生就会产生疑问,思考其中的原因。带着这种思考,老师让学生注意观察下面的实验,即铝片与稀盐酸、铝片与氢氧化钠溶液进行反应时的现象。学生由于已经产生了探究的兴趣,对铝片与酸、碱反应的现象非常关注,加上老师再强调注意铝片的反应现象,学生非常迅速地观察到了当铝片上滴加盐酸或者氢氧化钠溶液时,都会产生大量的气泡。这时,学生又会思考,为什么铝片上滴加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时,实验现象会一样呢?在问题的驱使下,学生又会去更加深入地观察实验。

通过上述实例可以说明,观察和思考是相辅相成、彼此促进的。引导学生用心仔细观察,眼睛和大脑并用,通过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获得理性知识的同时,思考也推动着观察走向深入,不停留在事物的表面,从而变得深刻。

综上所述,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利用化学实验生动直观的特点,通过明确观察的目标,强调观察的重点和细节,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观察,并且设计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眼脑并用,不断提升学生观察的品质,培养学生优秀的观察能力,可以提高化学学习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老师要充分挖掘化学课程资源,利用实验教学优势,积极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

科学观察实验, 优化实验教学 篇4

一、观察实验的内容和方法

学生实验中的观察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活动;是学生获得感性知识、积累感性经验的重要途径。因此, 注意观察的内容和方法是上好实验课的关键。

1.观察的内容

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的内容有四项:实验装置 (仪器安装的顺序和方式) 、所用药品 (颜色、状态、气味及味道等) 、实验操作 (实验前、实验中、实验后及注意问题) 、反应现象 (实验过程中、实验结束时) 。

(1) 对实验装置的观察

对于一个实验首先所应做的是选择适合的科学仪器及由这些仪器组成的实验装置。因此, 可遵循从整体到部分, 从部分到整体, 从外部到内部的原则进行, 以培养观察的整体性。从“整体性到部分”就是对某套装置有哪几部分组成, 先有整体轮廓的了解;从“部分到整体”就是这几部分是由哪些仪器组成, 又是怎样连接在一起的;从“外部到内部”就是要了解每件仪器的外部结构和内部结构。例如, 实验室制取氯气的装置是由发生装置 (圆底烧瓶, 分液漏斗, 酒精灯) , 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三部分组成, 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来观察。

(2)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

正确的观察实验现象是重点也是难点。因为只有正确的实验现象, 才有可能得出正确的科学结论, 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这是化学教学的目的和归宿。因此, 教师要特别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和发生的一系列现象进行有目的的重点观察。如在讲硝酸的氧化性时, 浓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呈红棕色;稀硝酸跟铜片反应放出的气体起初是无色的, 但当空气进入试管后, 气体却变成了红色。

2.观察实验的方法

(1) 全面观察

全面观察就是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的方式。不仅要注意被观察事物的各个方面, 也要注意与其他事物的联系。在化学实验中, 对于具有代表性的、典型的物质性质实验, 应先全面观察, 只有全面观察才能了解实验的全貌。

(2) 重点观察

为了阐明某个化学概念或元素、化合物的性质, 对反应现象只需抓住与实验目的有关的规律着意观察即可, 也就是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重点现象进行观察, 这就是观察的选择性等离子的鉴别实验。

(3) 对比观察

有些容易混淆或相似的实验现象需要加以区别, 要做对比实验, 进行对比观察使学生获得生动具体的感性知识或概括出结论来。例如, 盐类的水解, 学生自己动手实验, 将少量NH4Cl、Na2CO3、NaCl晶体, 分别投入盛有蒸馏水的三个试管使之溶解, 然后用PH试纸分别加以检验。对比实验现象的不同。

(4) 重复观察

典型的实验或学生观察反应现象容易发生错误的, 教师可重复做一次或让学生重复做一次, 以获得深刻正确的反应现象, 应注意在实验前必须再次向学生强调观察的内容以引起重视。

(5) 思维性观察

观察本身就是思维活动参加的感知过程。教师质疑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 使学生的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 使学生的观察有明确的目的性、方向性, 使学生总在质疑、解疑的矛盾中经受锻炼, 不断前进。教师围绕教学目标, 不断地揭示矛盾, 提出疑问进行引导, 学生不断地发现矛盾形成悬念, 分析解决矛盾, 这就是激发思维。激发思维的过程中, 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 达到了启发教学的目的。深刻体现了学生的主题地位。

二、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措施

1.要使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

观察是掌握感性知识的重要途径, 也是掌握理性知识的必要条件, 是科学研究的方法。每个实验都有其观察的目的, 在实验前该观察什么, 不该观察什么, 是定性观察还是定量观察, 是一重复观察还是综合观察, 是静态观察还是动态观察, 必须让学生清楚, 这样才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应该观察的对象上来。

2.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训练

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是贯穿到全部实验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师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要有一个切实可行的通盘计划贯穿始终。演示实验前, 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提出学生观察什么, 怎样观察往往容易想到只是用目观察, 实际上也包括了听、感、嗅、味、触等各种感官。因此, 教师在实验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全方位地用感官观察。

3.要使学生尽量做到客观观察

生活中, 人们时常故意采取对自己最方便的做法从事某一活动, 但在化学观察中不符合观察要求的活动都是不对的。不带有任何偏见或违反客观要求的行为, 也就是应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对事物进行周密的、细致的和系统的观察和分析, 这就是科学观察的基本原则, 即观察的客观性。

4.教会学生善于掌握现象发生的各种条件

条件是发生现象的外部因素, 化学反应是在客观条件下进行的, 条件通过物质本质属性起着作用。条件不同结果也就不同, 例如, 在铝的化合物教学过程中, 关于AlCl3和NaOH的反应, 学生用等物质的浓度的两滴溶液, 由于滴加顺序不同, 为什么相同两物质反应现象却不同呢?通过认真实验, 精心观察现象, 获取感性材料, 再通过学生分析思考, 使认识产生了飞跃, 加深了学生对Al3++3OH-=AlO2-+2H2O反应实质的理解, 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

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的方法很多。只要教师把精力投入到实验教学中去, 并进行科学的研究, 相信所教学生的各项能力都会得到较大的提高。

摘要:化学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而在实验教学过程中, 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又是重中之重。就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的内容、方法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方面给予阐述。

关键词:实验教学,观察能力,内容,方法,措施

参考文献

[1]化学实验在化学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中学化学教学法.

观察蚯蚓实验教案 篇5

一、目的要求:

1认识蚯蚓的形态结构特征及生活环境。

2培养学生观察事物的能力、关爱生命,保护环境的情感态度。

二、用具、材料: 烧杯,放大镜,透明塑料瓶,湿棉球,干土,粗纸板,光滑玻璃板,水,三、方法步骤:

1课前准备工作,四人一组挖蚯蚓(记录好蚯蚓的生活环境并将挖蚯蚓的过程以故事形式向同学们讲述;提醒学生不要破坏身边的花草树木及其生存环境,注意安全)。

2分组观察蚯蚓,(老师一边巡视一边指导学生观察),(讲解观察的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要求学生不时地用湿棉球擦拭蚯蚓体表)并将各组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3探究活动(将学生分成四大组)老师先布置好任务并指出探究活动的一般步骤即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分析交流讨论。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蚯蚓在什么样的表面运动的快?让学生自己自由挑选。(老师加入其中帮助学生完成探究实验),最后要提醒学生做完实验后一定要把蚯蚓放回到大自然

四、教学策略:

通过学生亲身参与实验活动如挖蚯蚓发现蚯蚓生活的环境及到什么地方找得到蚯蚓,观察蚯蚓的运动会联想到爬行的快慢,即通过观察能发现问题并激发学生去解决问题的激情和兴趣。

五、巩固练习:

1观察蚯蚓应先观察外形特征,看得出蚯蚓体型呈-------------形,身体有许多相似的-------------组成;身体上有一较粗且色淡的结构叫---------,与之相近的一端是-------,较远的一端是-------。

2用手触摸体表的感觉有:一面较粘滑,一面有粗糙感,用放大镜仔细观察会发现着生有许多的------------。观察时,要不停擦拭蚯蚓体表为什么?--------------------------.3探究活动中,如果你所探究的是蚯蚓喜欢在什么环境中生活?那么你设计的实验变量时-----------;如果你探究的实验是蚯蚓在什么样的表面运动快?则作出的假设是----;前者得出的结论是--------------,后者得出的结论又是------------------------。

六、小结:

观察化学实验 篇6

一、明确实验目的,培养学生定向观察的能力

初中学生年龄小好奇心强,通常都喜欢观看和亲手演示化学实验,但这种好奇心与真正的化学实验兴趣、实验操作能力是有区别的。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验兴趣和实验能力,这就需要我们要正确引导,让学生在每做一个实验前一定要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探讨实验过程,分析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科学的观察方法和正确的认知态度。观察目的性明确,是为了克服学生观察盲目性,初学化学的学生往往被某些新奇的实验现象所吸引。例如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耀眼的强光把学生全吸引住了,使学生眼花缭乱。新鲜的化学现象易干扰实验目的,如不明确实验目的,观察实验现象就成了教师演戏,学生看热闹了。因此,要求学生在做每一个实验时,首先得明确

实验目的,其次把浓厚兴趣引到有目的定向观察的轨道上来。

二、明确实验重点,培养学生重点观察的能力

我们知道不同的实验,实验重点不同,观察重点也不同,因此,在做实验时要特别注重训练学生重点观察能力。因此教师应尽量创造 条件做好教材中编排的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此外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增加适当的演示实验,在选择演示实验时要考虑到突出课程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所选实验符合直观、简约、安全、有效等基本条件。无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分组实验,实验前一定要让学生明确实验重点,把握实验关键,指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去观察实验。例如,学习物理变化、化学变化这对概念时做了[实验1-1]至[实验1-4]这四个实验,实验观察重点应是集中注意力去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色态变化,比较变化前后物质本身是否發生变化(即是否生成了新物质),从而增强学生对物理变和化学

变化这一对概念的理解。

三、明确操作步骤,培养学生按顺序观察的能力

对于每一个实验而言,它都是由若干个阶段组成的,要看清实验全过程,就必须学会按顺序观察的方法。一般观察顺序可分为以下几步,1实验仪器的选择与连接,药品的装置;2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色、态、嗅、密度和溶解性等;3反应发生的条件;4反应中光、热、声、量的变化。如演示红磷放在燃烧匙里加热点燃后,迅速将其放在盛氧气的集气瓶内。现象有①燃烧剧烈,发出白光;②:放出热量;③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物是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实践证明,如掌握了上述的观察方法,就能看清每个实验的各个不同阶段的特征,从而使学生养成正确的观察习惯。

四、抓住内在联系,培养学生探究对比观察的能力

物质间既是彼此独立,又是相互联系的,如学习有关“碳酸钙”知识时,指导学生学会分析比较和合作探究的方法,将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一会儿,可见石灰水变浑浊,有一种不溶于水的白色沉淀碳酸钙生成,如再向上述浑浊液体中继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后,就会发现浑浊液体又变澄清,这是因为不容于水的Ca CO3 能溶于CO2和H2O,生成可溶性的碳酸氢钙溶液。若给生成的碳酸氢钙溶液加热,我们又会发现澄清溶液又变浑浊,并有气泡产生,这说明碳酸氢钙溶液受热分解生成Ca CO3(沉淀)和CO2等,通过探究对比观察,一目了然,使同学们在实验获得知识,提高能力,拓展思维。

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篇7

一、明确观察目的,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取向性

化学实验中, 明确观察目的可以帮助学生深入、细致、高效的观察。因此在实验过程中必须围绕实验目的, 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有效的观察活动上, 培养观察能力的取向性即强化“有意注意”, 使观察目的明确。例如:让学生观察“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的实验时, 目的是让学生观察到有新物质生成进而建立化学变化这个概念。如果没有明确观察目的, 提示学生注意燃烧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硬度, 学生往往只将注意力集中到镁条燃烧时发出的强光上, 而忽略新物质——白色粉末状的氧化镁的生成, 学生没有观察到新物质的生成, 因此就很难建立起“化学变化”这一概念。

二、明确观察的顺序,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序性

在化学实验中有序的观察可以提高观察的效果, 因此要使学生掌握观察的一般顺序, 避免由于观察顺序的颠倒混乱, 而影响观察的效果。一般来说, 化学实验按照“反应前—反应中—反应后”的次序进行观察。也就是先观察实验变化所使用的仪器装置, 再观察物质及其变化, 最后观察生成物, 即要详细观察实验开始到结束的全过程。观察实验仪器装置时, 先观察整体, 再找到它的中心部位或关键部位, 同时注意仪器装置的连接、倾斜度等。观察反应物时, 先观察物质的性状 (包括色、态、味、溶解性等物理物质) 、反应发生的条件;再观察反应过程所发生的现象 (熔化、燃烧、爆鸣、冒出气泡、产生沉淀、变色、发光、发热等) ;最后观察反应后生成物的性状。如氯酸钾分解制氧气的实验中, 应按下列次序观察:先观察实验使用的仪器装置, 再观察反应前的反应物氯酸钾和催化剂二氧化猛的性状, 装满水倒置的集气瓶, 然后进行加热, 这时主要集中观察反应物受热发红, 产生白烟, 接着观察集气瓶中水面下降, 气泡逸出水面。沿着这条路线分段进行观察, 层次清晰, 然后汇总, 这样就能获得全面的感性认识。掌握了规范的观察方法、合理的观察顺序后, 就能缩短观察的时间, 提高观察的效果。

三、运用比较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敏锐性

在化学实验中, 学生会观察到多种多样的现象, 有些实验现象的表象、本质是相似或相同的, 还有些实验现象表象相似而本质却不同, 这就要求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及判断能力。学生在刚学习化学时并不具备这种能力, 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种方法逐步培养。如在化学实验中运用比较法, 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与氢气的实验室制法进行比较, 分析比较它们的相似、相异处, 进而得出“可用相同的装置”的结论。这样有意识地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将它们进行对比, 不仅使原有知识得以巩固, 而且可以找出新旧知识的区别与联系, 并总结出一般规律, 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敏锐性。

四、利用多种方法,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灵活性

有些化学实验现象不够明显或与其他一些现象相似, 观察起来比较困难, 应根据情况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 突出、强化被观察的事物, 使实验现象明显、清晰, 观察效果增强, 提高学生观察的兴趣。这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困难时积极探究克服困难的勇气,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利用多媒体对分子扩散运动现象的观察;用白纸做背衬观察有色气体或透明溶液等。

五、设问质疑,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深刻性、全面性

培养观察能力并非教学的目的和归宿, 而是要通过观察积累大量的感性材料探索发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规律。在实验时, 学生易观察到物质的性状和变化的表象, 对知识的认识往往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这就要求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如:观察“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时, 教师可以设置一系列问题:“反应前氧化铜的色、态如何”“为什么氢气通入试管之前要验纯”“为什么经验纯的氢气通入试管中过一段时间才对试管中的氧化铜进行加热”“氢气和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物是什么色、态如何”“为什么停止加热后要继续通氢气至试管冷却到室温”等。对以上问题的思考,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原理和操作步骤方法, 而且能让学生把握知识的本质,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深刻性、全面性。因此, 观察实验不但要“观”, 更要“思”“观”结合, 以“思”促“观”。观察和思考虽然属于认识的不同阶段, 但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观察的越全面、细致, 思考就能越深入、透彻;思考的越及时, 观察就会越深刻。为观察而观察, 只“观”不“思”就会停留在表面, 只有将全面、细致的观察与积极的思维有机结合起来, 才能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观察化学实验 篇8

一、 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存在的问题

“化学实验是化学科学的基础,也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化学实验对于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具有重要的作用,观察则是整个实验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从实验装置的安装、实验顺序的排列、实验的正确操作到实验现象的记录、实验数据的读取等都离不开观察。但是,笔者通过调研,感到当前化学实验教学中观察引导存在着一些缺失或失范问题。

1.观察 的 目 的 性 不 明 确。

初学化学的学生觉得化学实验很神秘,有些学生甚至把做实验看成是变魔术,觉得很好玩。学生经常只关注一些有强烈刺激作用的现象或过程,产生一种较自然的轻松的、不易疲劳的“无意注意”。不管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实验,有的现象往往转瞬即逝,如果事先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观察时浮光掠影,马虎了事,很多现象和事实会出现观而不实、察而不准的状况,那么,实验往往只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不能实现使学生由现象看到本质,正确获得知识的目的。

2. 观察 的 全 面 性 不 足。

化学实验时,学生的观察往往带有片面性,只注意那些最鲜明、最突出的现象,甚至以局部代替整体,不善于完整地、全面地进行观察,获得的只是支离破碎的知识,导致不能形成正确的概念。

3. 观察 的 有 序 性 不 够。

观察实验时忙乱无序,一看到明显的现象,就异常兴奋,以为实验已达到目的,仿佛观察任务已完成了,但却忽视了较为隐蔽的本质特征。

4. 观察 的 敏 锐 性 欠缺。

有些化学反应,现象变化快,过程环节多。学生不能妥善地协调各个环节并将多个现象及时纳入自己的意识过程,他们往往观察不迅速、不仔细,对一些稍纵即逝的现象不能及时发现,而这些现象往往是揭示某些变化本质的关键信息。忽视了稍纵即逝的现象,就必然产生错误的认识。

5. 观察的抗 干扰 性不强。

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情况存在个人的预期,当观察结果与预期不符时,学生依旧按预期主观臆断得出结论,有时意料之外的因素会干扰学生的观察,这些都会造成探究结果与方法的双重失败。

二、 重视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

加强实验中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增强,同时还能丰富想象能力,启发创造能力。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中,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具有深远的意义。

1. 培养 观察的有意性。

观察的目的性,就是要求观察必须以明确的目的性为基础,使观察活动区别于一般的感知活动。实验中的观察,首先要有一定的目的性,只有有目的的观察才能深入、细微、持久。因此,实验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使他们明确,实验过程中必须积极运用心理学中的“注意”规律,把学生的观察活动引向正确的轨道。培养观察能力的有意性就是要强化“有意识注意”,清除“无意识注意”。因为学生在实验现象观察中的无意成分越小,观察的选择性就越大,观察效果也就越明显;教师对观察目的提得越明确,观察效果就越好,也就越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在做“白磷的燃烧”说明燃烧条件的演示实验时,提出如下问题:(1)白磷和红磷通常状况下是什么颜色和状态?(2)当加热铜片上的红磷和白磷时,哪个先燃烧?说明了什么问题?(3)红磷和白磷燃烧产生什么现象?生成什么物质?(4)水中的白磷能燃烧吗?为什么?如何使水中的白磷能燃烧?(5)白磷为什么要保存在冷水中?围绕这些问题,学生的观察有了明确的方向,就会聚精会神地观察。边实验边提出问题,能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同时,积极开展思维活动。这样既培养了观察能力,又使思维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消除了无意识注意的干扰。

2. 培养 观察的全面性。

观察的全面性是指通过观察能获得事物的全貌以及各部分之间的联系。培养观察能力并非教学的最终目的,最终目的是通过观察积累大量感性材料形成概念。因此,学生必须学会从各个角度,对不同情况进行全面的观察。每个实验总会有一个或者多个现象产生,学生观察必须注意:那是何种现象?需观察什么?得出什么结论?怎样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才能达到目的?这是实验前教师应把握的关键所在。

例如,在做“镁带的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到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一种白色固体,而忽视了反应过程中的放热现象。这时,让学生摸一摸坩埚钳,他们得到的印象就深了。再比如,在做“硫在氧气里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只注意到火焰的颜色,而忽略观察产物的生成。这时,要知道产物中有二氧化硫,就要仔细闻一闻,或用润湿的蓝色石蕊试纸放在集气瓶口部,才能感知其存在。

当然,引导学生运用各种感觉器官进行综合观察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3. 培养 观察的有序性。

实验操作有一定的顺序,这个顺序的编排首先必须注意到知识本身的逻辑性,只有依据逻辑顺序,顺理成章地进行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编排才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观察的有序性,是指实验前教师必须指导学生明确先看什么,后看什么,怎样看,除指观察实验时应按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的条件、反应过程发生的现象(颜色、气味、沉淀)、反应后生成物的性状的顺序观察外,还指实验操作要有一定的顺序。

在实验操作中,可引导学生学习先整体、后局部的有序观察方法,强调各种装置的显著特点,以求学生明确掌握操作技能。例如:用CO还原Fe2O3的实验中,为什么开始时要先通一会儿CO,而结束时要先撤酒精灯,继续通一会儿CO?学生思考讨论后才明白:前者是让CO排尽装置中的空气,防止加热时CO与空气混合发生爆炸;后者则是防止因玻璃管内气压减小引起倒吸现象。

在一些实验中还要注意把握好时机,引导学生及时观察现象。例如,在做“铁在氧气里燃烧”的演示实验时,先告诉学生:要在螺旋状的小铁丝系着的火柴梗快要烧完时,急速地放入集气瓶口,再慢慢伸入瓶底(不能接触瓶壁),这样,让火柴梗先烧完可以提高铁丝的温度,O2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利用,实验现象清晰,观察效果才好。

4. 培养观察的敏锐性。

人脑接受的信息,既有本质的信息,也有大量非本质的信息,必须进行必要的加工,抽取其本质部分,剔除非本质的东西,这就要求观察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这种敏锐的观察力,学生开始是不具备的,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加以培养。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加深对实验现象的印象,能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实验的关键处,提高观察实验的敏锐性。

例如,在做“H2的密度比空气小”的演示实验时,可先用空气吹肥皂泡,再用氢气流吹肥皂泡,同是肥皂泡,前者落地,后者升空。两种不同的气体,两种不同的现象,相互对比,使学生清楚地观察到了实验现象,又掌握了H2比空气轻的知识。

学生学习的课堂不只是教室和实验室,还应包括日常生活这个大课堂。所以,教师还应经常让学生把实验现象与日常生活中积累的感性知识进行比较,引导他们从日常生活常见的现象中探索出事物的本质。例如,做完温度、压强对气体溶解度的影响实验后,可让学生思考:实验和哪些日常生活中的现象相似?学生很快会想到并说出:在烧开水时水中有气泡冒出,打开汽水瓶盖时也有气泡往上冒。学生的视野得到了拓宽,为以后能敏锐、细致、深入地观察周围的一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 培养观察的抗干扰性。

为了使实验现象更明显、更真实,教师可对课本上的实验装置和操作程序进行一些优化处理,使学生观察到正确、真实的实验现象。例如:课本上介绍H2燃烧的火焰是淡蓝色的,而实际上H2在玻璃导管口燃烧的火焰却是黄色的,这时怎么办呢?为使实验现象真实,可将燃烧的玻璃尖嘴管改用金属尖嘴管 (如点滴注射的针管),学生就能明显地观察到H2燃烧的火焰真是淡蓝色的,这样大大提高了实验现象的鲜明性。

改进装置,简化、优化实验操作,排除条件因素的干扰,使学生观察到真实的实验现象,这是去伪存真的科学态度。坚持用这种态度和方法进行实验教学,学生可以受到一种熏陶,能培养他们今后遇到观察的现象与结果不符时的排谬能力。

实验所提供的大量丰富的素材靠观察来获取,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有意性、有序性、敏锐性、全面性、抗干扰性,必将对化学课程目标的全面落实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初中化学教学目的之一。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从多方面入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观察化学实验 篇9

具有良好实验效果的化学实验是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现在使用的初中化学教材中所安排的教师演示实验, 有些实验因为耗时较长, 导致实验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 这就提醒初中教师应从教学实际的根基出发, 强化化学实验教学的水平, 对实验效果不明显的实验进行改进, 最终实现化学教学的目的.

例如, 教师在引导学生做氨气接触氧气来制取一氧化氮, 再让一氧化氮继续被氧化, 从而生成二氧化氮.这个实验需要二十分钟左右的时间, 而且生成红棕色二氧化氮现象也并非很明显, 更无从谈起学生对此实验的兴趣了.但如果教师稍微对此实验加以改进, 也就是选取三氧化铬为催化剂来催化该化学反应, 那么这个化学反应过程只需二分钟左右的时间, 与此同时, 伴有十分明显的红棕色二氧化氮的生成, 这不仅让学生瞬时就记住了该反应的原理、过程与现象, 更是提高了学生实验观察的兴趣.

二、确定化学实验目的, 辨识观察现象的主次之分

化学实验教师要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根基, 无论是进行教师演示实验, 还是进行学生分组独立实验, 教师都必须向学生说明每一个化学实验的目的, 也就是要让学生明确他们做的是什么实验、这个实验解决了什么问题、用什么实验方法和步骤、在实验中需要观察什么、用怎样的手段进行观察, 更为重要的是, 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做每一个实验的过程中, 都能清晰地判定出他们所观察的现象中, 哪些为主要现象, 哪些为次要现象.只有主次分明, 才能正确地逐步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举个例子, 就拿镁带燃烧的这个化学实验, 是为了通过此演示实验来证明这个化学变化的过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的现象要有侧重点, 换句话说, 也就是镁在燃烧时会产生耀眼的白光, 但这并不是该化学反应过程的主要现象, 而镁带燃烧后生成白色固体氧化镁才是学生观察的主要现象.一旦未指明实验现象主次所在, 学生很容易把观察集中在“产生的白光”现象上, 这大大不利于对学生观察能力的培养.只有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清观察主次现象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和教学要求.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实验教学手段, 提高学生观察能力培养的水平

利用化学实验的手段进行教学, 其根本就在于要通过实验所产生的明显现象来刺激学生的感官, 从而使学生能由其所观察到的现象而引发其进行深刻的思考, 也就是借此手段来启发思维、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所以, 教师可适时地在实验过程中提出恰当的问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 这样大大有利于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和分析的能力.

例如, 在教师做制取气体的演示实验过程中, 可以从实验仪器的安装到气体的制取和收集的整个实验过程中, 在向学生进行正确的讲解和演示的同时, 可以一边进行实验, 一边向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可以使学生在观察同时, 也可以进行深入地思考, 从而完成由“观”到“思”的过程, 对于所提出的问题, 可以让学生通过思考自己独立解决, 如果题目过难, 超出所学的范围之外, 可以让学生经过讨论得以解决.就拿制取气体这个实验来说, 怎样检验判定安装之后的制气装置漏不漏气?制取不同气体能否用同一种制气装置和收集气体的方法?实验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这样边演示边引导学生思考的化学教学方式, 既可以让学生对实验有比较全面地了解, 还可以提高学生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四、从对立面启发学生发现问题

从对立面提出问题, 通过学生针对性的积极思维, 往往更有利于正面结论的形成、巩固与加深印象.如为保证实验的顺利进行, 必须正确选择和使用药品、仪器, 这个结论要得到学生的真正认同, 就可引导学生从对立面去提出问题, 引发其针对性的思维, 从而强化其正面结论.以制取二氧化碳实验为例, 教师提出不用稀盐酸而改用浓盐酸跟石灰石反应行不行?用稀硫酸和石灰石反应制取二氧化碳会怎样等问题, 学生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或亲自试验可得出结论:浓盐酸易挥发出氯化氢气体, 使制得的二氧化碳不纯;若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会阻碍二氧化碳气体产生的连续性这就会使学生明确在实验过程中既要正确使用反应试剂, 也要重视试剂的浓度作用, 否则有可能造成实验的失败或达不到预想的结果.长此以往, 学生思维的针对性也就得到培养.

总之, 教师应采取各种有效的手段来引导学生对化学实验进行观察, 是使学生获取化学知识的首要步骤.为了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 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要适时检验学生对实验观察的成果, 在教师做完演示实验后, 应使学生反复实验, 不断观察, 从而加深学生观察印象, 得到化学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 并促进迅速转化为能力, 达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学习策略课题组编.学习的策略.北京: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9 (4) .

[2]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1 (5) .

观察化学实验 篇10

关键词:化学实验教学,培养,观察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这是当今国际上共同关心的教育理论问题之一。许多国家把发展学生的能力看作是关系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的大事。现今我国的教育正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已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但遗憾的是,目前中学里的教学仍然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阴影,各种类型的考试和大量的练习严重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束缚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必然仍旧是高分低能,所以如何真正实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能力,是摆在每位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

在化学教学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如创造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本文就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践上作些探讨。

一、在化学实验课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众所周知,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是一种有计划、有步骤的知觉,而观察力则是一个人经过长期的观察所形成的观察能力,是人们顺利掌握知识,完成某种活动的基本能力。有心理学家认为,具有敏锐的观察力比拥有大量的学术知识更为重要。进化论的奠基人达尔文曾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能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对其进行精细的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可见,观察是人们探索和发现大自然奥秘的前提,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

化学实验观察是人们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感官或观察

和溴水,来验证二氧化硫的漂白性和实现S4+到S6+的转化的实验方案,并且讨论了吸收尾气二氧化硫的方法,我们实际采用了用浸有Na OH溶液的棉球塞在试管口部,将仪器迅速移到室外的方法。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的设计实验方案和优化实验方案的能力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也空前高涨。

4. 细致入微,适时调控学生的实验进程,及时予以方法上的指导,提高实验探究的效率。

学生实验时,教师要给学生限定时间,强调好注意事项,提前做好一些常见事故的处理工作,特别是防伤害、防火、防毒等问题,且教师要不断巡视各小组的实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和处理,发现学生做得好的地方要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发现学生错误的实验操作要及时给予指正。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学生自始至终处于积极的、兴趣盎然的状态之中,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5. 追根寻源,引导学生进行探后归纳和总结。

实验探究结束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总结实验现象,分析现象变化的本质,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使仪器,对实验进行感知的过程。通过实验观察,可以使学生获得丰富的感观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门捷列夫曾说过:“科学的原理起源于实验的世界和观察的领域,观察是第一步,没有观察,就没有接踵而来的前进。”但是,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有相当数量的学生在实验中不知道应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记录什么,常常是只看热闹,没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很难抓住关键的实验现象;有些学生在实验时,只注意明显突出的现象,而忽略了那些不太显著的现象或忽略操作过程;还有就是只观察不思考,没有仔细去比较、思考实验原因。如硫在空气中点燃后再放入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由于观察不仔细,就无法比较二者现象的区别,更无法进一步思考为什么硫在氧气里燃烧比空气里燃烧更旺的科学道理了。

在实验中物质的物理性状、实验中的实验现象、实验的装置和操作过程等,都是需要观察的。如果学生没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是无法达到实验教学目的的。因此在化学实验课中对学生进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切实可行的。

二、化学实验中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的几点做法

在具体的实验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点去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1. 必须明确观察目的

要使学生在观察、感知的活动中获取经验信息,增长知识,必须要有明确的观察目的。中学化学的每个实验都有相应的实验目的。有些是通过实验去验证或推测某些物质所具有的性质,有些是为了说明某种物质的制取,还有些是为了说明某个基本概念。目的不同,观察目的和重点也就不同。例如:对于化合物性质实验,观察的重点是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等物理性质以及该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包括颜色变化、状态变化、沉淀的生成和气体的放出、能量的变化等,而对于一些物质的制取实验,则着重观察装置、实验操作以及实验过程中的一些现象。像高一化学新课程教材Na2CO3和Na HCO3性质的比较实验中,目的是要说明Na2CO3和Na HCO3的热稳定性,观察的重点应着重于试管壁上

学生充分感受过程和方法上的收获,得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体验等。另外,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注意对实验探究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寻求正确的实验方案,鼓励学生不要怕失败,树立继续探究的信心,直到成功。

6. 对实施实验探究活动的反思。

尽管在实施实验探究活动中我们收获了很多,但同时我感觉到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1)因实验条件所限,开设的实验组数不足,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受到限制;(2)由于时间的限制,大部分实验是由教师设计实验项目,由学生来实施,真正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的次数还偏少;(3)对实验探究过程中,如何体现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做得还不到位,等等。另外,在实施实验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也存在许多困难,例如大家公认的时间少与探究耗时多的矛盾;准备探究实验费时费力的情况;学校实验设备等硬件条件比较差的问题;近几年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不高,学生人数多,实施探究活动难以管理,等等。当然,办法是人想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你想做,乐于去做,就一定会克服困难,把你想做的做好。

如何提高高中化学教学质量

张志强

(莲塘第一中学,江西南昌

摘要:高中化学深度、广度加深,推理性强,抽象思维增多,不少学生感到学习化学困难。提高高中化学教育质量是摆在化学教师面前的首要任务。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既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要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双管齐下定能事半功倍。

关键词:化学教育兴趣方法提高

化学是一门很有魅力的学科。初中教材涉及的基础知识,理论性不强,抽象程度不高。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相比,深广度明显加深,由描述向推理发展的特点日趋明显,知识的横向联系和综合程度有所提高,研究问题常常涉及本质,在能力要求上也出现了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飞跃。但由于高中化学内容多,要记的东西多,所以不少学生对学习高中化学感到困难。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让学生学好高中化学呢?

一、激发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引导他们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生刚接触化学时对化学实验都很有兴趣。化学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获得

水珠出现的先后,以及石灰水是否变浑浊,而在NH3的制取时不但要观察现象,还应着重于装置的结构特点。所以只有做到有目的地进行观察,才能明确观察步骤、内容、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而不会出现看热闹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明确观察目的,避免观察的盲目性,提高观察的选择性、针对性、有效性和观察结果的准确性,在做实验时,必须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写出预习报告,明确实验目的,逐步学会观察实验。

2.观察计划要周密

有了观察目的后就有了一定的观察任务,还必须拟定周密的观察计划,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在计划中都要有目的、有步骤、有中心、有重点,才不会顾此失彼。比如,在实验课上,开始做实验之前教师应对学生提出观察要求,要求学生既要观察实验中药品在反应前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又要观察反应后各种药品的性质。教师应教育学生重视实验预习,应结合实验内容复习与实验有关的知识。对验证性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就可根据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对观察到的异常现象,从理论上进行分析,找出原因,避免失败,以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

3.观察要全面的进行

任何事物都有它自身的内在特征,同时不同事物之间也存在一定的关联,这就要求我们在观察化学实验时尽量地运用各种感官积极参与并协同活动,从不同角度了解观察对象的各个属性,获得完整、系统的知识,从而对实验现象有个精确而全面的认识。例如:在Na与水的反应实验中,现象有:钠熔成小球,钠四处流动,气体燃烧时发生“嘶嘶”声,反应后溶液变红,它涉及视察和听觉,这就要求在观察实验时,要积极使用各种感官全面进行观察,从而使学生真实全面地获得实验事物。对于学生来讲,他们在观察实验时,往往易被一些新奇

知识和技能,培养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但当学到化学概念、理论时,学生常会感到抽象难懂、枯燥乏味,有可能会使原有的兴趣消失。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导学生突破高中化学知识的分化,使原有的、暂时的兴趣转变为稳定的、持久的兴趣?我们可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引导学生去寻觅化学发展的足迹,追溯化学发展的源流。从拉瓦锡到诺贝尔,从门捷列夫到张青连,从勒夏特列到侯德榜,从阿弗加德罗到道尔顿,从原子弹到宇宙飞船,从原电池到钮扣电池,从硫酸的用途到环境污染。教师还应结合教材上和实际生活上的相关内容,使学生始终保持对化学的浓厚兴趣,活跃他们的思维,以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来冲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利用多媒体课件把微观抽象的内容及某些实验利用图像、动画进行模拟,用图形、图像、动画、文字和声音等方式向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特别是可以把从文字材料获得的概念转化成直观的形象,把难以想象的微观世界宏观化,把难以演示的实验形象化。如硫酸的工业生产流程、合成氨、各种分子的空间结构等。所有这些在常规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受时间、空间和实验条件的限制,难以通过实验向学生直观展示,学生缺乏感性认识,印象不深。但是,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进行模拟实验,可灵活地放大和缩小,加快和减慢化学情景,从而将这些化学过程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主动参与学习的意识,同时还能使学生加深认识,

或非本质的现象所吸引,而忽略一些不明确但却是关键性的环节,这就需要在教师对一些重要的环节及时提醒学生,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习惯,提高他们分析问题的能力。

4.观察必须与思考相渗透

在观察时参与积极的思维活动,能增进对事物的理解程度,边看边想、边想边看,可以更加全面、迅速、准确地认识客观事物。观察愈深入、思考愈深刻,就愈能从大量的信息中筛选出有用的部分。在实验时,教师应要求学生不仅要观察仪器的选择、组装,而且要分析为什么这样组装,其他选择和组装是否可以,为什么?不仅要观察实验的操作步骤,而且要思考每一步的作用,对现象要进行分析,并思考产生的原因,不能只看不想。只有对实验装置、操作步骤及从始至终所发生的现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将观察与思考结合起来,进行思维性观察,才能对实验中的现象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设计能力。例如,在钠与水的反应实验中,教师就可要求学生思考:(1)钠为何浮于水面?(2)钠为何四处游动?(3)为何会有声音?(4)钠为何会熔化成小球?(5)反应后为何溶液会变红?然后引导学生解释上述原因,并做出总结,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思维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在化学实验教学中,只有真正做到以上几点,化学实验教学才能确实落到实处,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①.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5.

[2]郑长龙.化学实验教学.

观察化学实验 篇11

一、创设实验情境,激发观察趣味性

实验情境的创设激活了学生思维,激发了观察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实验情境的设立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情况而定。初等水平以直观的实验现象为主;中等水平以现象背后的本质规律为主。利用好化学实验的生动性和直观性,创设出学生主动参与的实验情境,唤起学生学习化学和研究化学的兴趣,调动起学生观察的欲望,并内化为观察的驱动力,鼓励学生观察自己身边的化学,养成用所学化学知识去解释生活中的化学现象的习惯。我们要承认并尊重观察的差异,使每个学生的观察能力都得到发展,同时注意培养观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又激发了观察的趣味性。

二、注重独立性实验,培养观察的目的性

独立性实验是确立实验目标,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独立进行实验。这是培养观察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有这样一个实验,以单质硫、单质铁为反应物,设计亚铁离子和铁离子的转化。我们的观察应以Fe2+和Fe3+相互转化引起的现象为目的。实验方法是将铁粉与硫粉混合后加热,把得到的黑色固体溶于稀盐酸。

方法一:待上述反应结束后,用胶头滴管轻轻吸取少量上层的澄清液体,滴入试管,再滴入数滴KSCN溶液,然后滴入少量氯水,振荡,进行观察,溶液由浅绿色逐渐变为红色;接着加入一定量的铁粉,放置一段时间,溶液由红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方法二:待上述反应结束后,用滴管轻轻吸取少量上层的澄清的液体,滴入试管,然后将吸有NaOH溶液的滴管伸入试管内的液面以下,开始用力挤压胶帽,迅速出现白色沉淀,继续观察,十几分钟后,沉淀开始从白色逐渐变为灰绿色,最后变为红褐色。

通过两种方案,让学生认识到滴加一种其他物质后,溶液颜色的改变是观察的根本目的,再掌握变化的原因。在实验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未知的实验现象进行准确的观察,学会及时地捕捉各种随时出现的信息。通过有针对性的练习,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

三、挖掘生活素材,培养观察的自觉性

一些生活素材或多或少都与一些化学原理和化学知识有关,我们应该挖掘这些素材,利用这些素材,为我们的教育教学服务。在铁的化合物的教学中,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苹果切开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颜色会逐渐变暗?在学生不知所措时,告诉学生Fe2+与Fe3+在溶液中显示出浅绿颜色和棕黄色,Fe2+具有还原性,而Fe3+具有氧化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得出原来是Fe2+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成了Fe3+,离子由浅绿色变为黄色,所以苹果切开后会变暗。因而在出售瓶装的苹果汁时掺入维生素C还原剂,以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厨房中的焰色反应;水泥加水后的硬化等等。教材中有很多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素材,只要稍加利用,对于培养学生观察能力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学习容量瓶的使用方法时,让学生仔细观察容量瓶上的标注,分析为什么只有一条刻度线,同时引导学生理解标注温度的原因;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挖掘生活素材,培养学生观察的自觉性。

四、加强探究性实验,提高观察的敏锐性

探究性实验是学生在不知道实验结论的条件下进行的一种实践活动,因此要提高观察的敏锐性,以实现化学知识的深化与迁移。

化学实验室制取氢气时,利用稀硫酸与排在氢前面的金属反应来实现。为了找到选择锌粒,而不选择镁条和铁粉的原因,在实验教学时,应用探究性实验的方法来证明。设计三个实验,让上述三种金属分别与稀的硫酸溶液进行反应,根据设计方案进行实验,记录其现象。依据得到的观察现象,分析、研究得出选用金属锌较恰当,镁、铁跟稀硫酸的化学反应速度不利于实验操作和气体收集。

经过学生亲自动手,既活跃了思维,同时又增强了他们观察的敏锐性。

五、改进方法,增加观察的数量

通过选择适当的媒体和方法,促使学生和实验现象直接相互作用,使学生在探索中学习,取得经验。在实验教学中,增加学生可以直接参与的活动与探究,拓展观察的容量,让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到实验观察活动中。实验观察能力要依靠实验活动来培养。增加观察的数量是培养观察能力的一种积极手段,增强了学习活动的实践性。

在学习二氧化硫时,用多媒体播放有关酸雨形成的污染教学视频,渗透环境意识,增强对我们生存环境的保护。根据视频资源学生整理酸雨的危害:腐蚀文物古迹;土质酸化,危及农业生产;湖水酸化,水中部分生物死亡。

然后出示以下小实验来观察,分析推理出SO2所具有的化学性质。

通过这些实验教学,体会观察的乐趣,形成观察的意识,提升观察的能力。在实验教学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深入,观察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都得到有效的发展。

实验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层层递进的过程,需要坚持不懈地强化观察的趣味性、目的性、自觉性、敏锐性、数量性,全面提升观察的习惯和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观察能力的个体差别,不断锻炼观察能力,以实现观察能力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观察化学实验 篇12

一、准确性———目的启示

观察是通过视觉神经来对外部信息的一个接收与选择的活动, 在这个环节中, 观察者是否抓取到正确的信息将直接决定信息的有效性。因此, 教师在通过实验教学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时, 首先必须培养学生的观察准确性, 而这可以通过目的启示来实现。目的启示的核心概念就是观察者在观察中要有强烈的目的性, 要带着非常明确的目的去观察化学实验, 从而确保观察时能够正确聚焦与定位。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为例, 其中有一个实验是几种物质在空气中燃烧和氧气中燃烧的比较, 用于实验的物质是红磷、木炭、硫、铁丝, 实际上在实验中所代表的是烟、雾、光、火焰这四种不同形态物质的实质与区别。除此以外, 这个实验还说明了可燃物分别在氧气中燃烧与在空气中燃烧的不同区别, 这些都是学生在观察时所要带着的目的。不难发现, 如果学生带着非常强烈的目的性去观察实验, 就不容易被实验中其它无关紧要的现象或因素分散了注意力, 能更好地聚焦于实验原理和实验结果本身, 从而极大地提高观察实验的准确性。

二、全面性———多维思考

由于实验一般是由两种及以上的物质共同作用的一项活动。所以, 从不同的物质角度出发, 所观察得到的现象与结论也会不一样, 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应当尽可能地全面和细致, 而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地引导和启发学生进行多维思考。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中的“制取氧气”为例, 在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这一套装置中, 虽然涉及到的实验器材不多, 操作的环节也并不繁琐, 但实验中却多有细节, 一旦其中有一个细节处理不好, 就会直接影响到实验结论。比如, 如果药品在试管的底部堆积, 那么不但加热无法均匀, 而且受热的面积也因此而增大了;如果铁夹在试管的中间部位夹着, 那么加热就不能均匀地进行;如果试管口的位置在设置上向上倾斜, 那么水就非常容易倒流, 从而导致发生试管炸裂的危险;如果导管在试管内过于长, 那么对于气体的导出就非常不利, 等等。对于学生来讲, 假如发现实验结论与教材说的不一致, 那么就需要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并仔细观察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每一个环节,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现实验问题。由此可见, 通过多维思考来培养学生实验观察的全面性, 一方面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实验的价值, 另一方面也是确保实验合理性的必要能力。

三、有效性———笔墨记录

在教学实践中, 学生最经常表现出来的行为是眼睛直盯着实验, 这固然是注意力集中的一种表现, 但由于记忆力存在的时间非常短, 这意味着学生可能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看得非常清楚, 但实验操作完毕后的一段时间内可能就会遗忘。因此, 对于实验的观察能力还应当培养起对记忆认知的有效性, 而这离不开笔墨记录, 即学生应当在观察实验的过程中及时地通过笔墨来记录好实验现象。以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中“碳和碳的氧化物”为例, 在进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 所涉及到的环节比较多, 比如最开始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瓶中, 石灰石并没有明显变化, 在加入氧化铜进行加热后, 玻璃管中的氧化铜就由黑色变为红色, 由此导入另一个装有澄清石灰水的烧瓶时, 澄清石灰水就变浑浊了, 这一个实验中每一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实验现象出现, 其出现的都是与物质反应有关, 对于这种涉及环节多、实验现象多的实验, 学生在观察时就应当及时做好笔录, 以便保证实验现象的有效性被持久地通过文字资料的方式记录下来。

四、科学性———求真务实

观察能力中的科学性, 它要求学生应当具备求真务实的精神。由于实验本身就代表着实践、检验, 这就决定了这个过程会有很多的不确定性与未知性, 特别是对于验证结论的实验来讲, 在还没有真正操作实验之前, 谁也无法准确预知实验的最终现象与结论。因此, 这就要求学生在观察实验时应当具备科学性, 即以一种审视、求问、求真的态度去观察实验。特别是对于实验中出现的与预期结论不一致的现象, 学生更是要科学地去看待与分析, 不能盲从预期的结论, 也不能一味地偏信表面上的实验现象 (因为操作不当或者实验资源选用不当也会影响实验现象, 故不能一棒打死) , 而是要科学地去分析, 其标准是否符合物质本身的属性、是否符合自然界的规律、是否符合人类社会的规则, 等等。由此可见, 实验观察能力中的科学性是要求学生应当具有较好的判断能力与分析能力, 从而才能更好地鉴别实验结论的真伪性。

上一篇:科学方法与创新方法下一篇:混合策略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