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体系(精选12篇)
中心体系 篇1
1 美国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概况
2003年, 美国颁布了“国土安全第8号总统令” (Homeland Security Presidential Directive-8, HSPD-8) , 该法令类似于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旨在加强美国在应对恐怖袭击、重大灾害或灾难以及各种危害 (Hazards) 时的预防、保护、响应和恢复等各项应急准备工作。这项法令构成了美国现行的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National Incident Management System, NIMS) [1]的基础, 也是美国各种危害的预防和应对的纲领性文件。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是美国国内各级各类部门或机构的通用事件管理系统, 不管是联邦政府还是州政府的部门和机构, 还是事件现场应对的响应人员, 亦或是私人企业和组织, 都使用基本相同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2008年, 美国发布了国家应急反应框架 (National Response Framework, NRF) [2], 该框架是美国《国家国土安全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美国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反应指南, 旨在确保美国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非政府组织明确其在应急反应中的角色、责任和相互关系, 以实现针对各种突发事件的高效反应。其地位类似于我国《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该框架既是美国国家事件应对的基础框架, 也是美国预案体系的指导性文件, 它包括了基础性预案和三个附件, 分别是应急支持功能 (Emergency Support Function, ESF) 附件、支持性附件和突发事件附件, 以明确开展协调和有效实施国家层面突发事件响应所需的程序和规程。应急支持功能 (ESF) 明确联邦政府各部门在应急状况下需要履行的15项应急支持功能, 其中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DHHS) 的应急支持职责主要为“ESF-8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3]。作为美国最重要的卫生力量之一的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以下简称“美国疾控中心”) , 是实现该应急支持职能的重要力量, 具体包括:公共卫生和医疗需求评估、公共卫生监测;行为学医疗保健 (通过行为的, 而非药物的进行医疗保健, 例如心理疏导) ;各种危害应对的公共卫生与医疗方面的咨询、建议和技术支持;公共卫生和医疗信息;载体 (死亡病例、染疫动物、污染的水和固体废弃物等) 的控制。
NIMS和NRF既密切联系, 又有所区别:NRF提供的是国家层面突发事件管理政策的构架和机制, 可概括为需要由谁采取什么样的应对工作;NIMS提供了突发事件管理的标准模板, 即需要什么样的系统来实现NRF确定的协调响应行动;就其本质来说, NIMS可看作是实现NRF的一种管理机制和工具。
2 美国疾控中心应急机构
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采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来履行应急支持功能ESF-8赋予的职责。在美国疾控中心内部, 专职负责卫生应急工作的部门是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 (Office of Public Health Preparedness and Response, OPHPR) , 其由中心主任直接管理, 下设有若干处, 其中应急运行处 (Divisionof Emergency Operations, DEO) 承担突发事件管理构架的核心内容, 并负责具体管理应急运行中心 (Emergency Operations Center, EOC) 。美国疾控中心内部的各业务中心、所和办公室 (Centers, Institutes and Offices, CIOs) 日常也都对公共卫生事件做出应对, 并不是所有的事件或紧急情况都要启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总体来说, 当事件的应对要求超过了单个中心、所和办公室的资源和能力范围时, 美国疾控中心会考虑启动中心的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美国疾控中心也使用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作为卫生应急响应的指挥和控制系统。该系统既具备标准化的特征, 也具备灵活性。也就是说, 因为政府的各级各类部门、机构以及非政府组织都适用类似的管理系统, 这就便于美国疾控中心整合不同组织的能力, 较快取得多学科间的相互认可和一致性;同时, IMS也适用于各种情况:不管是小规模和还是大规模事件;不管是流感大流行、大肠杆菌、霍乱这样的传染病事件, 还是飓风、洪水、地震这样的自然灾害, 亦或是化学或原油泄露事故、大量人员伤亡事件的医疗救援、或是重大活动的卫生保障。
3 美国疾控中心的应急体系
美国国家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系统 (NIMS) 由指挥和管理、应急准备、资源管理、沟通和信息管理、技术支持、持续的管理和维护等子系统或要素构成, 其中的“指挥和管理”中包括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 、多部门协调系统 (Multiagency Coordination Systems, MCS) 和公共信息系统 (Public Information Systems, PIS) 等子系统。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CS) 既可以看作是IMS的一部分, 但又和IMS有所区别:ICS更加注重现场的响应, 即现场控制和决策, 需要承担一线工作成功或失败的责任;而IMS的作用则更加宏观, 包括协调信息流和响应行动、提供科学的支持、技术协助并提供资源等。
3.1 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3.1.1 IMS组织结构
美国疾控中心IMS的组织结构图 (图1) 。整个管理系统包括:指挥模块、科学响应模块和通用应急人员模块三个主要组成部分。
3.1.2 IMS指挥模块
IMS的指挥模块是整个事件管理系统的核心, 包括:疾控中心领导、突发事件管理者、首席卫生/科学官员、通用应急人员主管以及6类特定人员。
3.1.2. 1 突发事件管理者
在突发事件应对中, 美国疾控中心IMS中的应急管理负责人协助中心领导开展卫生应急工作, 其通常来自于负有事件处置领导职责领域的人员。在卫生应急工作中, 至少设有管理负责人正职1名, 履行的职责包括:经过批准, 启动突发事件管理构架;明确相关岗位, 以确保配备合格的人员来支持相应的响应级别;保持对事件总体进展和所调用中心资源的把握和认识;获取事件进展简报, 完善后及时呈递给部门领导;保持对指挥人员所需核心信息 (Director’s Critical Information Requirements, DCIR) 的把握;必要时向部门领导和主要人员进行汇报;批准事件过程中的人员调用;确定突发事件应对工作的重点和确定突发事件处置的目标。根据事件性质和应急工作任务负荷, IMS还可设立突发事件管理者的副手, 协助管理人员开展相关工作。
3.1.2. 2 首席卫生/科学官员
首席卫生/科学官员主要职责为监督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响应的科学性和技术性, 包括:就科学性和卫生领域的议题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出建议;确定疾控中心各类人员的资质, 以满足特定任务的需要, 确保优质的人力资源调配至优先工作领域;审核对媒体发布的信息和其他文件, 确保科学准确;从科学响应模块 (Scientific Response Section, SRS) 的各领域专家和疾控中心的现场队伍获得科学信息的报告;必要时向指挥人员提供其他卫生和科学方面的建议。
3.1.2. 3 通用应急人员主管
美国疾控中心专门设置了通用类的应急专业人员, 支持和协助专业卫生人员开展应急工作。这些通用应急人员的主管也是IMS指挥模块的重要组成角色, 其具体负责包括:指导和协调IMS响应过程中的具体事务;确保通用应急人员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及时更新的判断和方案, 以助于后续的应急行动;指导应急人员的工作节奏协调一致;指导应急人员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流动;监督整个通用应急人员模块等。
3.1.2. 4 指挥模块中的特定人员
IMS指挥模块还包含6类特定人员, 包括:健康保护人员、安全保障人员、联络人员、卫生伦理学人员、战略储备和法律顾问, 在卫生应急工作中履行特定的职能。设立安全、健康和条件办公室 (Office of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 确保疾控中心员工的安全并为他们的健康保护提供必要的工具。设立安全保障和紧急应对办公室, 提供主动的、动态的、高效的安全保障服务, 以及必要的国际安全和危险提示。联络官 (Liaison Officer, LNO) 负责就代表疾控中心与联邦政府、疾控中心合作伙伴就应急响应行动开展协调工作;美国疾控中心也可派出联络员驻美国政府的其他部门或机构, 比如国务院、国防部、红十字会、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国际组织、健康和公众服务部等。公共卫生伦理委员会为根据不同的项目或工作, 去确定、分析和解决公共卫生实践中出现的伦理学问题。美国疾控中心是美国国家战略储备 (Strategic National Stockpile, SNS) 的重要部分, 主要负责对抗体、化学解毒剂、抗毒素、疫苗、抗病毒药物和其他与生命维持相关的医疗物品的储备。国家战略储备既有医疗物资的储备, 也有人力资源的储备, 以供快速响应所需。美国疾控中心设有办公室 (Office of General Counsel, OGC) 公共卫生分部, 为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法律方面的建议。
3.1.3 IMS通用应急人员
IMS的通用应急人员指的是卫生应急领域的通用专业人员, 按照其职能, 分为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应急人力配置模块、财务/管理模块、形势把握模块、联合信息中心等7个功能模块。这些通用应急人员是应急管理方面的专家, 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应急管理方面的指导、辅助和协调, 以确保应急响应行动符合既定规则和程序的要求。
3.1.3. 1 运行模块
运行模块 (Operation Section) 是IMS的核心模块之一, 也是应急运行中心的大脑和中枢, 该模块实现信息、协调和支持等三个功能即及时传送信息和开展协调, 确保365天每天24小时的全天候响应。具体来说, 信息功能是指运行模块是各州各地的卫生部门和美国疾控中心各领域专家间的联络中心;负责疾控中心内部的各业务单位 (CIOs) 与其员工 (包括正在路途或已派驻海外的人员) 之间保持信息联系, 确保健康和安全的渠道;随时掌握并向疾控中心领导和美国健康和公众服务部 (DHHS) 提供事件进展和应对情况的相关信息。协调功能是指激活应急指挥中心, 与中心内部及外部的合作伙伴共同开发、协调和实施行动方案、标准操作规程及草案;通过开展有关应急工作程序的培训, 强化运行部门的准备工作和中心内部及外部的合作伙伴一起, 协调、管理卫生应急准备工作和全方位实战演练中所有的行动。支持功能是指为公共卫生应急准备和响应办公室、EOC以及备用运行设施提供所有的视频设备、通讯和管理方面的支持。
运行模块的运行团队包括日常运行团队、应急状态运行团队和EOC支持团队等3类, 其中EOC支持团队主要负责上述运行模块的支持功能。运行模块的具体人员配置和轮换机制由响应工作决定, 当需求改变时随时补充和整合人员, 必要时从疾控中心应急志愿者库中补充。
3.1.3. 2 后勤模块
后勤模块功能是为所有突发事件应对所需的后勤需求提供支持和管理, 包括:办理疾控中心应急人员国际和国内的差旅事务、协调解决额外的空间和设施需求、协调运输工作和动用疾控中心的飞机以支持应急工作、提供派遣人员的装备和日常用品、协助采购部门订购物资和服务以及向疾控中心相关团队提供实验室和医疗用品。后勤模块的核心任务就是向正在派遣的和已派遣到位的, 包括位于EOC的应急人员提供365天24小时的全天候物资、运输和差旅的后勤支持, 以支持疾控中心应对暴发和突发事件的响应工作。
3.1.3. 3 财务管理模块
财务管理模块分为财务部门和采购部门。财务部门的人员来自疾控中心的财政管理办公室, 职责为提供事件/事故应对相关的花费追踪、财政政策指导和共同账户 (CAN) 的控制。采购部门的人员来自于采购和补助金办公室 (PGO) , 职责为协助进行市场研究、订购供应品/服务以及调配联邦合约办公室的官员。
3.1.3. 4 应急状况人力配置模块
应急状况人力配置模块的作用是在符合疾控中心调派原则的前提下, 提供人力资源和协调人员部署, 既要满足IMS系统中各类应急人员配置的需求 (EOC内的人员) , 又要满足对人员派出和部署的人力需求。简言之, 就是在卫生应急响应中, 做到“合适的人、合适的时间、合适的技能”。该模块的作用包括:管理疾控中心IMS系统中和位于处置现场这两个区域的人员配置, 开展与现役人员准备和部署办公室 (OFRD) 的协调工作, 在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中心内部各部门的应急协调员和中心领导之间开展协调工作, 及时更新和报告人员配置的统计信息以及制定和发放应急响应中的相关补助和奖励。
为做好应急状况下的人员调配和部署, 美国疾控中心对应急人员开展四级阶梯式培训。第一级培训主要为介绍国家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尚不能在疾控中心应急运行中心工作, 也不会被作为应急队员派往现场;第二级培训会增加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CS) 和国家应急框架 (NRF) 的介绍、单一来源和初级行动事件应对等内容,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在应急响应期间将会被配置到疾控中心应急运行中心某个功能岗位;第三级培训将会增加突发事件指挥系统-300 (中级事件指挥系统) 的实践性操作, 培训后的应急人员将能够被派往现场;第四级培训是突发事件指挥系统-400 (高级事件指挥系统) 的实践性操作, 受训后的应急人员可作为突发事件管理系统负责人和联络员, 或是作为现场工作队负责人。美国疾控中心非常重视应急人员培训工作, 这为应急状况下的有效人力调配和部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1.3. 5 计划模块
IMS的计划模块的主要职责是制订工作计划、指导开展培训和演练, 以及评估疾控中心的公共卫生准备和应急响应功能。包括:制定基于清晰目标的, 针对不同危害和事件的, 短期和长期的计划以及应急工作计划;针对应急响应方案和应急运行中心的运行, 开发适合个体和群体的培训需求;在疾控中心演练的编排、设计、开发和实施过程中, 减少分歧、相互整合和保持步调一致;对各部门的演练和应急响应行动进行有效的, 分析性的评估和总结, 编写行动后报告 (After Action Report, AAR) 和改进计划 (Improvement plans, IP) 。
计划模块负责两个非常重要的技术文件的制定, 即现状报告 (Situation Reports, SITREP) 和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Incident Action Plans, IAP) 。现状报告 (SITREP) 是总体概述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 已经实施的计划和采取的行动, 以及与灾害或突发事件相关的一切主题, 即:已经发生了什么。该报告是在特定时间点对事件情况的一个“快照”, 常被用作官方的报告或简报。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IAP) 包括明确的, 可测量的事件处置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总体策略, 即未来工作的重点, 用于说明在下个运行时期内需要开展的工作。
3.1.3. 6 形势把握模块
IMS中形势把握模块 (Situational Awareness) 的设立是基于“更早知道和更快知道会更早响应和更快适应”的理念。形势把握模块让疾控中心具备全球“各种危害”的形势把握能力从而提高信息共享, 通过“知识管理” (Knowledge Management) 支持行动的一致性并加强决策支持, 从而支持疾控中心的应急响应工作。该模块的具体职责包括:开发和维护“知识管理”, 加强纵向的和横向的信息共享;向疾控中心IMS人员提供支持和协作;提供分析性的和含有地理空间信息的产出;搜集、处理和分析不同的数据, 获取行动支持信息以满足运行需求;监测全球的“各种危害”的发生情况, 以备美国疾控中心可能的国内或国际应急响应工作。
3.1.3. 7 联合信息中心
在美国国家响应框架 (NRF) 中界定的联邦政府需履行的15项应急支持功能 (ESF) 中, 美国疾控中心除了主要履行第8项职责-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外, 其第15项职能-应急状况下的公众信息和外部沟通 (ESF-15) 是所有政府部门都需要履行的应急职责。IMS中联合信息中心 (Joint Information Center, JIC) 的设立就是确保在ESF-15的范畴内协调一致的信息发布, 即向受影响的人群 (包括政府、媒体、含特定需求人群在内的当地居民) 提供准确的、一致的、及时的和易获得的信息, 以协助联邦政府的响应协调一致。
联合信息中心具体负责新闻媒体、美国疾控中心主页、健康警示网、全球频道、医师列表服务和电话会议 (Clinician List Serve and Conference Calls) 、国家公共卫生信息同盟以及流行病信息共享平台 (EPI-X) 等10余个美国疾控中心官方健康建议发布平台的协助运行。应急风险沟通是联合信息中心的重要功能, 主要表现为其负责指导疾控中心在面对各种危害时的准备和响应过程中的应急沟通工作, 确保在突发事件过程中, 向公众和利益相关者提供及时、一致、有针对性的、可行的信息。
3.1.4 IMS科学响应模块
IMS的科学响应模块 (Scientific Response Section, SRS) 在首席卫生/科学官员带领下, 负责向突发事件管理负责人提供科学的和技术方面的指导, 同时参与制定突发事件行动方案, 以协调和确保应急响应工作的科学性。此外, 科学响应模块还负责开发用于指导行动科学性的课程。该模块由公共卫生的各领域的主要专家组成, 包括流行病学/监测、实验室检测、社区减缓措施、传染病、环境和职业卫生、疫苗可预防疾病、医疗保健及对策等领域的专家。这些专家日常在疾控中心的相应业务部门工作, 突发事件应对时进入科学响应模块, 履行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协助职责。根据应急工作的任务需求, 科学响应模块的规模可大可小。
3.1.5 IMS启动的标准
如前所述, 当事件的应对要求超过了单个中心、所和办公室的资源和能力范围时, 美国疾控中心会考虑启动中心的IMS。例如:发生了传染病的暴发 (流感大流行、大肠杆菌、西尼罗河病毒、鼠疫、非典、肝炎、汉坦病毒等) , 非传染病事件 (洪灾、公用设施破坏、流感或甲肝疫苗的大规模免疫接种、社区活动或公众聚会等) 、或是规模人员伤亡事件的紧急医学救援等。
3.2 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突发事件指挥系统 (Incident Command System, ICS) 是美国总结既往突发事件管理的缺陷而发展起来的, 旨在最大限度避免应急过程中的缺乏问责、沟通不佳、缺乏系统的规划过程、突发事件指挥人员负荷过重和无法整合部门间的需求等问题。该指挥系统汲取美国数十年来组织和管理突发事件的教训并不断完善, 是近30年来美国各级政府和私人企业在突发和非突发事件应对中最佳实践的产出成果, 经过美国商业和军方的实践, 被证明行之有效。现行的ICS系统最突出的特点是标准化, 即采用标准化的结构, 将设施、设备、人员、程序和通讯联合为一个整体, 因此ICS简单、灵活、富有弹性, 适应于各种类型和大小的突发事件;加之其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 不光结构统一, 使用的术语和响应程序也是统一的, 因此便于有效的交流和部门间的良好协作。
ICS的组成构架 (图2) 。其中的突发事件指挥人员、公众信息官员、联络官和安全官员均属指挥人员, 下设由4类通用应急人员组成的功能模块: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和财务管理模块。安全官员职责为确保应急工作人员和演练中的观摩人员的安全;联络官负责协调和联络疾控中心外部的应急响应队伍;公众信息官员负责媒体和公众沟通。4类通用应急人员中, 除财务管理模块外, 运行模块、计划模块、后勤模块人员主要由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下属的应急运行处的人员组成, 其职责与IMS基本相同。
3.3. 应急运行中心
3.3.1 EOC概述
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IMS) 是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工作中的应急管理系统, 也是应急工作的组织构架, 应急运行中心 (EOC) 则可看作是承载这一系统或构架的物理平台, IMS主要是在EOC里面得以展开和得以实施。美国疾控中心的EOC是一个协调各方信息与资源, 以支持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行动的物理设施和场所, 它占地超过24 000平方英尺, 配有232个工作站点, 可根据需要设立15~17个功能小组的办公室。EOC的视频墙有27个独立的屏幕, 可以转播来自疾控中心内部和外部网站的、数据库、简报、电视频道、电话会议和其他媒体的信息。此外还配备远程视频电话会议、加密的电话系统、HF收音机 (短波电台) 和卫星电话。
3.3.2 EOC职能
常规情况下, EOC负责信息的收集与分析、做出保护生命和财产的决策、维持组织机构的连续性以及向相关部门与人员传达决议。在美国疾控中心应对国际和国内公共卫生威胁时, EOC作为协调各方应急工作的指挥中心, 协调中心内部开展准备、评估、响应、恢复和评估等活动, 并提供全天候的, 全球的形势把握。
EOC最常规和基本的人员是值班小组, 即IMS运行模块的日常运行团队, 其主要来自于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应急准备与应对办公室下设的应急运行处人员。他们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全天候值班, 负责保持美国各州和地方的卫生部门和美国疾控中心各领域专家之间的联络;也是美国疾控中心各中心 (所、办公室) 与其员工 (包括正在路途或已派驻海外的人员) 之间保持联系, 确保健康和安全的渠道;该值班小组也掌握所有与应急响应相关的信息, 为疾控中心领导和健康与人类服务部 (DHHS) 提供事态把握。
3.3.3 EOC启动
EOC作为承载IMS运行的物理和功能平台, 启动并转入应急运行状态与是否启用IMS是一致和同步的。当突发事件发生后, 美国疾控中心不管是通过自己的监测系统发现, 还是由外部的其他来源获取信息 (比如州卫生部门的报告) , 所搜集或得到的信息都会汇集到应急运行中心。EOC将事件信息初步分析、整理后, 分别提供给与中心领导和与该事件相关的疾控中心业务部门, 一起对事件开展初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 确定是否需要启动应急运行中心的应急功能状态和突发事件管理系统。如果事件规模、影响较小, 不需要IMS的响应和启动EOC, 则由疾控中心的相关部门进行应对即可 (图3) 。
4 对中国疾控机构的借鉴
进一步健全完善我国的突发事件总体预案, 充分借鉴美国NRF, 特别是ESF模块, 明确各部分之间在突发事件之间的职责并加强协调, 确保在灾害发生后各部门各行其职、有条不紊地开展救援, 并加强部门间的合作[1];加强部门间、跨地区的演练活动, 以检验预案、理顺关系, 增强协同作战能力。根据事件不同的情形, 卫生部门可根据事先制订的预案进行配合协助。
NIMS是美国国土安全部提供的一个全国一致的模板, 包括突发事件管理一系列核心的理论、概念、原则和术语等, 使各级政府、私营部门和NGO在发生事件期间能进行协作, 并要求各州、部族和地方部门采用NIMS来处置突发事件。2008年12月, 对NIMS文件进行修订时, 进一步澄清了事故指挥系统 (ICS) 概念, 继续强调计划和准备的重要性。我国在突发事件处置时, 常规做法为成立领导小组或现场指挥部, 下设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后勤保障、专家组、财务组等若干小组。这种做法由于没有事先计划, 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 往往是在应急条件下临时组建成立, 组织框架和小组设置的调整性较差, 容易造成人力物力浪费或是组织机构运行不畅导致处置效率低而延误疫情处置。建议国家层面统一制定突发事件管理系统, 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包括机构设置、指挥架构、处置流程、信息报告、后勤保障等内容的指挥系统, 为各级卫生部部门提供一个统一、便于实施和操作的模板, 确保事件处置科学规范[2、3]。
加强EOC建设, 建立应急值守制度, 进一步规范并充分利用EOC。近年,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利用国家项目资金重点建设了卫生应急指挥中心, 但日常利用率不高, 大多为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建议同一区域内应急指挥系统原则上不要太多, 加快国家级和省级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平台建设, 建立国家中心平台、省级分中心平台, 市 (第) 级综合利用平台的多级网络构架, 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信息共享优势、指挥协调统一优势;三分建七分管, 尽快完善卫生应急指挥系统的应用功能;最大限度发挥指挥中心效率;建立卫生应急指挥体系的技术标准, 实行全国互联、互通, 避免因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影响全国联动指挥机制的实现;各级卫生部门建立健全应急值守机制, 组建或指定负责应急值守的部门, 原则上为5人以上, 对气象信息、媒体监测、舆情监测、疫情信息、社会和政治等各方面信息进行实时动态风险评估和分析, 必要时上报相关卫生应急信息并提出预警建议, 同时相关内容在EOC大屏进行展示。
感谢美国疾控中心公共卫生准备与响应办公室主任Ali S.Khan博士、公共卫生准备和响应办公室应急运行处主任PeterRzeszotarski博士以及美国疾控中心卫生应急领域的诸位专家和同仁对本文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邸泽青.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体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现代预防医学杂志, 2008, 35 (12) :2400-2401.
[2]陈雷.日本地震对我国防震减灾卫生应急工作的启示[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1, 06 (6) :540—541.
[3]马奔, 王郅强, 薛澜.美国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体系 (ICS) 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地方政府发展研究杂志, 2009.
中心体系 篇2
选址手册配备、培训并随时指导专家实地考察审核并进行相关指导。
中心筹备支持
帮助中心制定筹备时间进度计划,中心筹备安排监督执行以及审核。
中心装修支持
配备中心环境装修标准手册中心图纸设计以及施工培训,施工验收。
统一VI形象
VI形象培训,使用规范、VI验收以及审核。资质办理支持
协助营业执照的办理以及注意事项。前期市场推广
指导策划市场推广方案、协助执行以及监督完成。人力资源支持
员工招聘手册下发、员工招聘协助及培训。综合管理系统 销售顾问规范手册
配备全套销售顾问规范手册并配置专家详细解读及培训。前台咨询规范手册
配置前台咨询规范手册、定期培训、考核,监督。
早教师规范手册
规范早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统一培训考核。品牌形象规范手册
品牌形象规范指导,培训定期审核。运营管理手册
针对运营管理人员做专业指导、培训。活动策划方案手册 给出中心活动的策划方案和活动形式的建议。专业课程系统
综合课程系列Multi-functionProgram 生活课程、感官课程、思维创想课程、数学课程、趣味科学DIY 运动课程系列GymProgram 抚触课程、GYM运动、HAPPYGYM 音乐课程系列MusicProgram 运动音乐、敲击音乐、音乐表演、环球音乐、美育音乐 创意课程系列 创意课程、烘焙课程
语言课程系列LanguageProgram 英语启蒙、趣味英语
人员培训系统 投资选址培训
总部将派专业人员做投资选址统一培训,并协助完成。前期筹备培训 针对前期筹备的注意事项和宣传计划给出专业培训方案。员工入职培训
将对新入职员工给予统一职前培训合格方能上岗。员工提升培训
针对性的技能提升培训、定期进行循环培训。中心经理培训
经理职责及岗位定位、管理以及领导力的培训。课程顾问培训
专家对课程顾问进行全方位培训、考核。前台培训
前台以及行政客服工作统一培训、指导、考核。早教师培训
培训师针对教师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做全方位封闭式培训。市场专员培训
专家对市场专员的工作职责和定位给予分析指导 运营支撑系统 市场推广支持系统
市场调查与产品定位、营销推广活动策划与实施、总部市场部垂直管理。
活动策划支持系统
全国同步市场活动策划、统一的活动策划支持方案。发展规划支持系统 中心未来发展规划评估、中心计划发展评估以及监督、协助实施。
带店经营指导
团队带店、中心总监带店、定向主管带店。
后期服务系统 一对一区域客服管理
客服部交流与沟通、日常工作维护。运营管理中心系统支持
定期巡店、驻店支持、开业支持、区域化垂直管理。后期培训
营销活动培训、部门主管培训、冠军销售培训、育婴师,测评师培训。
加盟商会议
定期视频会议、区域会议、专题研讨会。会议支持系统
中心体系 篇3
为更好地方便职工群众办事,成立了由工会、团委、信访、人力资源、保卫、调解、社区等多部联合办公的社会管理服务中心,主要提供人民调解、人口管理、信访管理、社区服务、困难帮扶、代理儿女等与矿区稳定和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类事宜,为矿区职工群众提供服务保障。
二、课题实施
(一)倾心谋划,着力探索社会管理工作新机制
服务中心实行首问负责、限时办结、一次性告知和服务承诺,确立了接待受理登记、分流办理、服务承办、跟踪回访的办事流程,用制度规范服务,充分发挥了社会管理的最大效能。
1.首问负责制度。凡有人员前来咨询或办理公务,接待的第一位工作人员为首位责任人,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要按有关规定及时办理相关业务。不属于首问责任人职责范围内的事项,首问责任人予以引导,负责告知承办人,并重新确定首问责任人。首问责任人在办理相关业务时全程负责,能够当面解释或者当时解决的,要立即解释或解决;需要相关业务部门解决的,转交相关部门,并向当事人说明原因、告知办公地点和承办人员。首问责任人接受咨询或接听电话,要文明用语,热情待人,详细回答所提出的问题。
2.限时办结制度。限时办结是指各类要经中心审查、审核、审批、办理的事项,在手续完备、材料齐全且内容符合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的,在规定时限内办理完毕。能在本中心办理的两日内办结,需要相关部门配合办理的三日内办结,重大事项七日内回复,疑难复杂事项十日内回复,个别难以在规定期限内办结的,及时向当事人做好解释工作明确办结时间。
3.服务承诺制度。工作人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社区居民服务的思想,切实了解当事人诉求,努力为当事人提供优质服务。工作人员提出服务承诺,承诺包括办结时间、工作流程、服务标准、公开公示等内容。
4.一次性告知制度。要求工作人员必须熟悉与本职工作相关的业务,熟练掌握有关的法律、法规、政策和工作流程,能够胜任本职工作;针对当事人所申办的事项,必须一次性告知办事人应当提交的有关文件、资料、证件以及应当遵守的办事程序,并向当事人列出书面清单;对于当事人提交的有关材料,工作人员应认真审查,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当场予以办理。发现问题的,工作人员应当一次性告知所有问题,并逐一说明解决办法。
(二)完善功能,着力开启解决民生问题新模式
服务中心实行“一门受理,窗口运作,全程服务,限时办结”的运作模式,建立了社会治安联防、矛盾纠纷联调、困难救助联帮、重要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建设联创、社会管理联抓、综合信息联网等工作机制,将分散的部门和资源进行整合,调动起社会管理各类资源,发挥了社会管理的最大效能。
1.化解矛盾纠纷。为妥善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把加强源头治理作为社会管理的重中之重,抓早、抓小、抓苗头,以开展“大走访”为载体,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及时了解社情民意,掌握各类信息和矛盾动态。构建由各基层单位调解小组、人民调解办公室、人民调解委员会“三级联调联动”。
2.加强人口管理。探索实施实有人口信息化、动态化管理新模式。“以房管人、以业管人、以类管人”,为来办理业务的职工群众提供优质服务,其主要职能包括:一是开展居住证受理服务;二是办理居民需要的各类证明;三是为居民提供有关人口管理的各项政策、法律咨询。四是实有人口信息、经营房信息的日常管理与维护等。同时还完善了对刑释、解教、社区矫正人员安置、帮教,以及“法轮功”邪教组织活动的监控机制等。
3.保持信访稳定。信访工作中做到了“三声”、“四心”、“五请”和“四个一样”。 对群众反映合理的问题,一次性给予答复、办结;对一时办不到或不合理的要求,耐心细致地做好群众的解释、说服工作,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着落”,提高一次性处理信访问题的成功率。
4.完善社区服务。积极走访社区居民,对社区居民反映的生活中遇到的各类问题,进行分类登记、协调有关单位处理,并做好解释说明工作。对社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生活帮助、养老服务、医疗咨询、家政服务、健康咨询、送水送餐、租车业务、法律维权、心理咨询、就医预定等服务工作。
5.做好困难救助。从做好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入手,加大扶贫送温暖范围,努力做好关爱困难劳模、关心困难职工等活动。一是建立困难职工档案。组织社区有关人员对矿区贫困人口、“三无”人员、单亲女职工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和分类统计,建立完善了困难职工档案。二是积极开展“送温暖”活动。我们先后走访慰问低保户、困难职工、困难遗属、外地工亡工残户、残疾家庭、90岁以上老人,发放食品和救助金。三是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矿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慈心一日捐”活动的通知》,组织全矿干部职工捐款。四是开展“金秋助学”活动,资助困难大学生走进校门。
6.开展志愿服务。提出了“六个一”具体要求,为社区空巢老年人、儿童、残障人、外出创业者家庭提供志愿者服务。发动义工联盟志愿者参加社区各项志愿服务活动。制定志愿者学习培训计划,定期进行心理学、健康知识、护理常识等专业知识培训,定期召开“代理儿女”志愿服务交流会,增强了志愿者的服务能力,提升了被服务者的认可度。
三、收到效果
服务中心成立以来,先后调处纠纷51起,救助22起,为职工群众查询人口信息600余人次,开具各类证明 300余人次,办理“四项”变动174人。救助困难遗属49人,救助金额9800元,困难职工10人,救助金额8600元,尿毒症患者8人,救助金额16000元。为育龄群众提供计划生育便民服务200余人次,办理发放计划生育各类证明100余份,代办计划生育各类手续20余份,接访21人次,“代理儿女”进家入户10余户,受到职工群众一致好评。
北京市城市中心体系分析 篇4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提出,在北京市域范围内,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城市空间结构。“两轴”指沿长安街的东西轴和传统中轴线的南北轴;“两带”指包括通州、顺义、亦庄、怀柔、密云、平谷的“东部发展带”和包括大兴、房山、昌平、延庆、门头沟的“西部发展带”。“多中心”指在市域范围内建设多个服务全国、面向世界的城市职能中心,提高城市的核心功能和综合竞争力,包括中关村高科技园区、奥林匹克中心区、中央商务区(CBD)、海淀山后地区科技创新中心、顺义现代制造业基地、通州综合服务中心、亦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心和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等。
北京市城市中心体系由位于传统中轴上的历史文化核心区、中央商务区、长安街的政治文化核心区、中关村高新科技园区核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南中轴的商业文化中心区及石景山综合服务中心8个职能核心区组成。但是,就目前的发展形势来看,市场并没有完全按照规划进行:
2 北京CBD详细分析
2.1 区域用地情况分析。
北京商务中心区3.99平方公里的用地面积,前期规划在综合比较国内外已形成的CBD的基础上,提出建筑规模控制在1000万平方米之内,其中写字楼约50%左右,公寓25%左右,其它25%左右为商业、服务、文化及娱乐设施等。主要的商务设施将沿东三环路、建国门外大街两侧布置,确定位于“金十字”东北角面积约30公顷的地区为CBD的核心区。现有CBD总体规划体量为1050万平方米,其中50%为写字楼和酒店,但其中像国贸、环球等高品质的5A甲级写字楼只有30%左右。
2.2 功能布局分析。
北京CBD凭借丰富的涉外资源、完善的基础设施及浓厚的商务氛围,已经成为国内外经济界人士,尤其是国际金融业界跨国公司总部和其他现代服务业关注的热点,形成了以金融、保险、咨询、中介等行业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
国贸三期工程的建设占地东起东三环路,西至机械局综合楼,南起国贸大厦2座,北至光华路。工程项目占地面积6.27公顷,总建筑规模54万平方米。建设项目内容包括超五星级豪华酒店、高档写字楼、大宴会厅、国际精品商场、电影院、康乐中心、停车场等各类商务设施。
2.3 空间形态分析。
超高层建筑集中于东三环路两侧布置,主体建筑的高度均在100米以上,部分商务建筑高度在150米-300米之间,主要的标志性建筑沿宽敞的东三环路两侧成序列展开,产生一种强烈的震撼力,使东三环路成为展示CBD形象的一个窗口。
国贸桥东北角的CBD核心区,是超高层建筑集中的区域,它将形成CBD的标志性建筑群。整个CBD将成为体现新北京现代化城市形象的最重要的区域。
国贸三期高330米,80层,它不仅是北京商务中心区的标志性建筑,还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并且与国贸一期、二期一起构成110万平方米的建筑群,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
2.4 绿化系统、公共开放空间规划。
规划方案中公共绿化用地面积共33.39公顷,占总面积的11%,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四个主题公园以及环状绿化系统、沿街绿化带、通惠河北侧的滨河绿化带等,形成多层次的开放空间。
北京CBD的开放空间采用网(城市绿带)+点(城市公园或广场)的务实模式。四个公园广场包括西北区的历史人文公园(现中心公园),东北区的科技信息公园(现央视公园),东南区的自然科学公园(现北视公园),西南区的表演艺术广场(现建外SOHO+中环公园),城市绿带沿主要街道分布。
2.5 交通规划。
2.5.1 公共交通。
(1)地面公共交通。优化调整现有线路9条;新增快线11条;新增CBD公交场站5个;新建CBD内部环线3个;建设CBD公交港湾24处;在CBD周边主要道路施划公交专用道9条;优化与地铁站的衔接。合理安排区域性交通控制系统,优化交通组织和微循环系统。(2)轨道交通。2008年已完的地铁10号线,已有的地铁1号线和东二环路的地铁2号线构成了北京CBD的地铁网。地铁承担约40%的公交出行,即36,000人次左右的客流。2015年前将再增加两条地铁线(6号线,14号线)。
2.5.2 停车系统。
CBD严格按规划配建停车63,450个,预留停车场库互通互联的规划条件,逐步研究实施的可行性。并把这些车位落实到每一个地块中。为了提高地下停车设施的使用效率,通过地下通道将各个地下车库连通。此外,对车库的出入口也作了相应的布置安排,以利于地面交通组织。
3 结论
根据上述分析,建议加密CBD区域内的城市次干路、支路及小区一级道路,并对部分道路及路口进行调整和完善,以保证CBD与城市其他地区及CBD内部各组成部分的交通联系。同时,可以考虑将通惠河北路移至通惠河南岸,北侧改为次干路;将朝阳路由城市主干路调整为城市次干路,疏导CBD区域交通;将东大桥路、永安里东街与建国门外大街的错位路口调整为十字路口;形成CBD地区“三纵三横”的道路网主骨架系统,其中“三纵”为东大桥路、东三环路和西大望路,“三横”为通惠河北路、建国路和建国门外大街。
摘要: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发展和建设商务中心区,是首都经济功能扩展的必然需要,对于推动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改善北京城市形象,确立北京在经济全球化中的地位,都有重要的意义。对北京商务中心区(CBD)的区域用地情况、建筑以及交通规划三个主要内容做了详细分析。
关键词:城市中心体系,分析,商务中心区
参考文献
[1]兰玉.北京商务中心区(CBD)创意经济研究[D].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
[2]李宏平.北京商务中心(CBD)管理创新分析[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2008.
中心体系 篇5
编制:
审批:
物资管理中心
2014年12月8日
物资管理中心管理体系运行报告
自体系认证以来,物资中心在质量、安全环保管理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步。2014年,物资中心工作任务重,人手少,但在公司领导的正确领导下,在中心人员的齐心协力下,在其他部门的积极配合下,物资部还算圆满地完成了2014年的各项工作任务,现具体总结如下:
1.文件管理与执行落实情况方面
在文件管理与执行落实情况方面,我单位做到了根据公司、分公司和体系文件的要求,我单位逐步健全、完善了各个岗位的QHSE职责,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做到了任务具体、责任到人;制定完善了岗位工作说明书,明确了各岗位的工作任务、工作职责、HSE职责和工作计划。
2.QHSE分解目标完成方面
我单位根据QHSE管理体系文件的要求和渤钻二钻的1号文件精神,我单位根据公司的QHSE方针和目标,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了QHSE工作分解指标。通过对体系文件的学习和执行、认真管理,到目前为止,经过考核鉴定合格。
3.检查和自查自改中出现的问题及隐患的整改
我单位迎接多次月度安全检查、季度安全大检查专项检查和体系内部审核等各种形式的检查,查出问题及事故隐患后,针对这些问题及时整改,并且做到了举一反三,通过检查前后的自查、纠正等工作,整改、完善了类似的问题,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同类问题的再次发生。
4.培训宣传方面
我单位固定每周1次安排1-2个小时作为培训时间,对员工进行
体系文件的宣贯,同时,根据实际情况不定时的进行以上级文件、会议精神和各种安全常识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学习,使员工充分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能主动的遵守各种规章制度以避免违章,能识别本岗位的安全风险并合理规避,能查找出事故隐患并及时整改。
5.合规性评价方面
(1)新安全生产法方面 ○1根据《安全生产法》中第二十七条规定“ 生产经营单位的特种作业人员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取得相应资格,方可上岗作业。特种作业人员的范围由国务院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确定。”建议青海项目部和二连项目部,操作叉车人员按规定取证后方可上岗。
○2根据《安全生产法》中第三十六条规定“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的,由有关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审批并实施监督管理。生产经营单位生产、经营、运输、储存、使用危险物品或者处置废弃危险物品,必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可靠的安全措施,接受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实施的监督管理。”建议(1)钻井队拉运氧气、乙炔由专门运输车辆。(2)针对氧气、乙炔的储存建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制度。
3根据○《安全生产法》中第四十条规定“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爆破、吊装以及国务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其他危险作业,应当安排专门人员进行现场安全管理,确保操作规程的遵守和安全措施的落实。” 建议物资中心部分人员进行指挥吊车工作的司索证的取证工作。
4根据○《安全生产法》中第六十九条规定“承担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机构应当具备国家规定的资质条件,并对其作出的安全评价、认证、检测、检验的结果负责。”建议对在分公司内部使用的气瓶等的检测、检验机构,进行调查摸底,是否具备国家规定资质条件。
(2)环境保护法方面
我单位日常工作中产生的污水在使用过程中,员工牢固树立节约用水意识,减少了污水排放。在用水过程中尽量使用肥皂或使用无磷洗衣粉以达到降低水质污染的目的。我单位严格按公司有关规定执行,管理到位,生产、生活污水排放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公室垃圾定期清理,没有堆积易燃物造成安全隐患。
6.物资采购方面
采购人员牢固树立“为公司节约每一分钱”的观念,严格遵守公司的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对每一采购品种进行采购前询价,比价,议价,坚持同等质量比价格,同等价格比质量,最大限度为公司节约成本的原则,严格控制采购成本,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全年的采购任务。采购时限方面,采购人员按照每月的采购计划,并结合各井队实际情况,合理安排进货时间,努力做到既不积压库存,又不耽误生产,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7.库房保管方面
仓库仓储的物料品种繁多,出入库数量变化频繁。仓库保管员都以严谨扎实的工作作风保证了账目清楚,帐帐相符,账物相符,为每次的仓库实物盘点提供了有力准确的数据。
8.实际工作中的困难、建议和改进
(1)我中心工作人员多是全方位人才,因工作需要,各岗位人员更换频繁,造成工作衔接不充分,给日常工作的正常开展带来了较大困难。建议各岗位在更换人员前留足新老交接时间。
(2)结合今年的专业路内审,可以看出各岗位分工不够明确,建议在以后工作中明确分工,以促进各项工作进一步完善。
2014年的工作虽已基本圆满完成,但回顾反思,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为了在2015年使各项工作再上一个台阶,取得更大进步和新的成绩,做工作计划如下:
1、采购方面
(1)采用多种灵活方式,加强供应商市场信息的搜集和整理,随时掌握各原辅料的最新市场动态和价格,以求购得质优价廉的产品,继续降低生产成本。
(2)加强采购及付款账目管理,力求做细做准,为公司提高科学准确的决策及付款依据,同时也为公司提供有效的原辅料价格的分析。
2、仓储方面
(1)加强培训管理工作,严格分工,做到“三专”“四落实”:即:专人管理,专库储存,专帐记录;数量、质量、品种、地点四落实。
(2)制定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完善各种规范要求,并制定各项考核细则,推进仓库标准化和创新化管理,努力降低各种成本。
(3)加强物料控制工作,提高物料管理水平,及时反馈物料信息,为计划,采购,物控工作提供参考信息。
(4)物料出入库把好复核关,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凭单收发货,做到数量准确。仓库一定要按照安全,方便,节约的原则,以保证仓库工作在新的一年圆满完成,确保全年无事故。
中心体系 篇6
构建兵器工业党建工作新体系的
内涵与原则
集团公司组建之初,全行业已连续13年严重亏损,是当时国防科技工业和国民经济中困难最集中、矛盾最突出的行业之一。党组制定了用3至5年的时间解决生存问题的第一步战略目标,一方面坚定不移地推进和实施打造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和高科技现代化兵器工业的“高新工程”,一方面紧紧抓住军工企业改革脱困政策的历史机遇,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脱困工程。全系统破产关闭工作共涉及60个单位,其中整体破产27户,工业企业破产的覆盖面达到了66%,涉及近31万在职和离退休员工的根本利益。困难面前,集团公司党组在全系统开展了以发挥“三个作用”(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目的,以“三实”(做实功、办实事、求实效)为内涵,以“三融入”(融入中心、融入实际、融入员工)为原则,以开展“四大工程”(党建工程、班组建设工程、凝聚力工程、企业文化建设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党建工作新体系创建活动,确保了“保军、转民、解困”任务的顺利进行。
做实功、办实事、求实效是党建新体系创建的基本内涵。
做实功,就是党建工作必须从实际出发,围绕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充分发挥党组织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作用。办实事,就是党建工作必须以企业的中心工作为主导,办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发展的实事,办提高企业员工综合素质的实事,办维护企业员工切身利益的实事。求实效,就是通过党建新体系创建工作,达到投入与产出、过程与结果的协调统一,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三融入”是新体系创建的基本原则。
融入中心,就是党建工作要融入中心工作,围绕中心找合力,结合中心解难题,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融入实际,就是党建工作要着眼于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以务实的工作作风,有效解决企业改革发展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融入员工,就是党建工作要注重抓好宣传教育工作,要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实现员工素质全面提高。要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切实把广大员工群众的根本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
构建兵器工业党建工作新体系的
主要任务
实施以加强集团公司党的先进性建设为根本的党建工程,使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充分体现
以开展经常性的主题教育活动为重点,抓好思想建设。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党组始终坚持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积极将思想建设的成果转化为指导集团公司科学发展的思路、促进集团公司科学发展的动力。为促进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人员思想素质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开办了“兵器大讲堂”,坚持每年举办一次高级经营管理者培训班,坚持开展经常性的主题教育活动,统一思想,共谋发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2003年针对全系统初步实现了“两个初步”和“两个翻一番”而流露出的小富即安、小进则止的思想,在全系统开展了“对标管理,再造工作动力”教育活动。2005年为进一步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在全系统开展了“思想上水平、发展上水平、管理上水平”的“三个上水平”的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国际化兵器工业的目标和措施。2008年面对集团公司经营规模迈上了1300亿元发展平台的大好形势,为增强企业领导人员和广大员工的忧患意识、大局意识、市场意识、创新意识,在全系统组织开展了“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主题实践活动,目前主题实践活动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以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党员领导人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重点,加强组织建设。一是按照“三同时”、“三同步”的要求,建立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三同时”,就是做到组建新单位的同时建立党组织,聘任行政领导的同时任命党组织负责人,明确行政隶属关系的同时明确党组织隶属关系。“三同步”,就是做到企业关闭破产工作和党建工作同步规划、企业破产清算组和党建工作指导组同步进驻、企业关闭破产工作和党建工作同步开展,切实做到有行政组织就有党组织、有党组织就有党的活动、有党的活动就有党员的模范作用。二是抓“四好”领导班子建设。按照中办发[2004]31号文件和中央在国有企业开展“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的要求,在“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中,实施了《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素质建设工程实施纲要》和“四好”领导班子创建活动考核办法,对领导人员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和身心素质提出了明确要求。依据不同类型的企业分别提出领导班子任期目标,并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领导班子进行差别化管理和个性化考核。通过抓“四好”领导班子建设,涌现出一批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四好”领导班子,推动了全系统各级领导班子整体水平的不断提高。三是探索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下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参与重大问题决策的新体制。党组按照中央提出的“将党的工作与现代企业制度相结合”的要求,积极创新国有企业党组织机制,选择17家已建立规范法人治理结构的企业先行进行了试点。通过党委与董事会主体融合、纪委与监事会全面融合,构建了“双向进入,交叉任职”新的格局,实现了“三个融合”,即: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的职能融合;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的工作机制融合;党组织与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相关人员观念的融合,并取得了较好效果。
以巩固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为重点,加强制度建设。一是建立了永葆党员先进性的长效机制。我们在认真总结先进性教育活动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一个制度七个机制”(即党员先进性教育月制度及建立党员学习培训机制、作用彰显机制、激励引导机制、监督评议机制、联系群众机制、考评机制、管理机制)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被中央电视台及人民日报等七大中央新闻媒体报道。二是建立完善党建工作相关制度。相继制定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党员领导人员民主生活会的意见》、《关于做好党员领导人员联系和服务员工群众工作的意见》、《关于加强和改进在京直属单位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的意见》、《关于实行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暂行规定》、《关于建立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的意见》、《关于实行<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的暂行规定》、《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直属党委发展党员公示制度》、《关于加强对驻国外(境外)党组织和党员教育管理的暂行规定》等八个制度,修改完善了《总部党支部建设量化管理细则》等,制作了党员标志桌面牌,设立了党员先锋岗,在制度上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支部工作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
以再造工作动力为重点,抓好作风建设。几年来,集团公司党组以再造工作动力为重点,坚持不懈地抓领导人员作风建设。2004年党组针对总部存在的作风问题,提出开展“强化六种意识、推进两个转变、树立一个观念、实现一个提高”作风建设活动的要求,通过总部向各成员单位征求意见的形式,推动了总部作风建设。2005年结合党员先进性建设活动,组织全系统开展了转变作风查摆问题活动,结果纳入年终绩效考核,切实有效促进了全系统领导人员的作风建设的加强。2007年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中纪委七次全会提出的全面加强新形势下领导人员作风建设的要求,党组结合本集团公司干部队伍的实际问题,组织开展了以“六查六看”为目标的领导人员作风建设巡视活动。同时,党组制定了成员单位对总部各部门工作作风进行评议制度,总部定期对成员单位领导人员作风建设情况的检查巡视制度,使全系统各级领导人员的作风有了较大的转变,员工群众满意度大大提高。
以建立“三位一体”大监督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一是抓反腐倡廉教育。每年召开全系统反腐倡廉工作会议,总结和部署工作,每年组织对部分成员单位的领导班子进行集体谈话,对各级领导人员进行任职谈话、诫勉谈话。坚持开展各级领导人员廉洁承诺和述职述廉,不断增强领导人员廉洁从业意识。二是强化惩防体系制度建设。先后制定了《集团公司成员单位监事会工作暂行办法》、《关于纪委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倡廉工作实施细则》、《领导人员重大案件问责暂行办法》等制度;完善了集团公司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项目投资决策机制和程序;制定了总部规范职务消费的五个管理办法;印发了规范成员单位经营管理者职务消费的指导意见,从教育、制度、监督、改革、惩处五个方面整体推进了集团公司惩防体系建设。三是积极探索建立“三位一体”大监督管理机制。将集团公司纪检监察、审计、监事会业务进行整合,成立了监察审计部,与纪检组合署办公。在部分成员单位实行了大监督模式,监事会主席和纪委书记由一人担任,统一负责财务监督、纪律检查、行政监察、内部审计等工作。“三位一体”大监督管理机制,有效地保证了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发挥,较好地解决了党组织参与企业重大决策的问题。
实施以素质建设工程进班组为重点的班组建设工程,把党建工作落实到基层
班组建设是党建工作拓展的新平台。通过扎实开展以“完成任务好、现场管理好、质量安全好、成本控制好、精神文明好、管理信息真实准确”为主要内容的“五好一准确”优秀班组创建活动,把管理深入到班组,考核细化到环节,责任落实到员工,既全面提升了企业的管理水平,又促进了员工综合素质的提高。QC小组“6S”管理、合理化建议、技能工人竞赛、岗位练兵比武、学习型班组创建活动已成为行业班组建设的主要特点,“五型班组”(技能型、效益型、管理型、创新型、和谐型)、命名班组(以员工的名字命名“五好一准确”优秀班组)、空白班组指导员、领导包干联系班组等各具特色的班组创建活动持续开展,一大批优秀班组脱颖而出,获得了国家、省、市多项荣誉,先后有两个班组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其中内蒙一机集团公司班组创建工作的典型经验在全国进行推广,成为现场管理、班组建设的示范基地。
实施以建设和谐集团为目标的凝聚力工程,让员工共享企业发展成果
一是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员工办企业。集团公司提出厂务公开要做到“三必须”的要求,即企业重大决策必须及时向员工代表通报,企业重大改革措施出台前必须广泛征求员工意见,涉及员工切身利益的重大事项必须提请员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大力推行代表听证会、厂情发布会、民主议事会的“三会”制度。2007年集团公司被授予“全国推动厂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先进单位”。二是坚持不断改善员工生产生活环境。在全系统实施了“环境文明美化工程”,使全系统各单位彻底改变了脏乱差现象,厂容厂貌得到较大改观。在企业发展的同时,修建员工宿舍楼,不断改善员工居住条件。大多数社区配置了户外健身器材,许多企业还为员工设立了专门的健身室和离退休员工活动室。三是坚持帮助员工解决实际困难。按照“三确保”(确保包括离退休员工在内的广大员工重病看得起、确保员工子女大学上得起、确保员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要求,构建困难员工帮扶救助体系,扎扎实实为员工特别是困难员工办实事、做好事、解难事,加大困难员工帮扶救助体系建设的力度。目前,所有成员单位全部建立了帮扶救助和大病互助基金,基金已累计超过8000多万元,实施救助累计超过2000多万元。仅今年一年,全系统金秋助学2182人,助学金额总计256.5179万元。
实施以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目的的企业文化建设工程,打造集团公司软实力
一是注重提炼兵器文化,不断提升兵器文化底蕴。集团公司成立以来,党组十分注重兵器文化建设,在进一步丰富完善“科技领先、创新未来”的核心理念、“六位一体”新时期兵器文化、系统总结提炼兵器工业75年辉煌的发展历程和优良的文化积淀的基础上,确立了“国家利益至上”的核心价值观和“创新、拼搏、奉献”的集团精神,并从愿景、目标、使命、发展方针、发展战略、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管理法则、行为准则、企业标识等12个方面,研究制定了《我心中的中国兵器——集团公司企业文化手册》。二是注重文化落地,打造集团软实力。围绕打造“中国兵器/中国北方”的品牌,研究制定了集团公司品牌推广手册并组织实施。围绕将文化理念转化成为组织的潜规则和员工的潜意识,从改变员工固有的学习习惯、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入手,发挥战略规划、战术推进、制度建设、培训教育等的引导、教化、熏陶和强化作用,建立了推进企业文化建设的各项制度和机制,把企业文化建设融入到集团公司发展战略中、融入到各种制度机制中、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构建了辐射全行业的文化建设制度、机制和指导工作体系,文化兴企、文化育人成为各级领导的一致共识。一批成员单位先后获得了国家有关部门授予的文化示范基地、企业文化先进企业、文化创新实践奖等多项荣誉,涌现出了一大批文化建设先进典型。文化力有效地推动了整体实力不断提升,2007年集团公司经营规模迈上了1300亿元的发展平台。
兵器工业党建工作新体系的
工作机制
齐抓共管机制。党建工作新体系把班组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作为了党建工作的新内容和抓手,使党建工作从传统的围绕转向有效果的融入,达到了与生产经营工作思想同心、目标同向、工作同力,使党建工作真正融入企业管理和经营。逐步建立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共同负责,党政工团齐抓共管,以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行政干部广泛参与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经营业务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检查、同考核、同奖励的目标。
考核评价机制。党建工作新体系从集团公司党组到各事业部和成员单位,建立了三级督促、检查、考核机制,制定了考评细则,明确了考评内容、指标体系、考评要素、评分标准四大项和23个子项目的量化考评标准,实行逐级考核的工作体系。促进了新体系创建工作的规范化、具体化、有形化。
表彰激励机制。在党建新体系创建工作考评体系中,对于实现创建工作目标成果的成员单位,通过检查评比,评选出集团公司党建工作的先进单位和个人,在集团公司工作会议或党建工作会议上进行表彰,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几年来,集团公司已评选表彰新体系创建工作示范单位8个,先进单位22个,精神文明标兵单位4个,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9个,“五好一准确”优秀班组创建活动先进单位15个,示范班组30个,优秀班组170个,优秀党务工作者20个,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15个。全系统共有12个单位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国资委先进基层党组织称号。
监督检查机制。在集团公司建立的党建新体系创建工作三级督促、检查、考核机制中,集团公司每两年对所属成员单位创建情况进行一次全面检查,采取召开座谈会、班子汇报会、员工代表对创建活动的满意度测评和深入生产一线进行实地检查的方式,全面检查创新工作情况,有力地推动了新体系创建工作深入开展。
构建兵器工业党建工作新体系的
成效与经验
拓宽了党建工作领域,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在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中进一步彰显。通过建立党建工作新体系,全系统成员单位对党建工作抓什么、怎么抓达成了共识,使党建工作有目标、评价有依据、创新有平台、实践有成果,既在根本上解决了困惑政工干部多年的“两张皮”的问题,党建工作真正做到融入中心、进入管理,形成了促企业发展的整体合力和优势。集团公司连续四年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提前三年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而且呈现出持续发展、快速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经营规模迈上了1309亿元的发展平台。由原来亏损20多亿元,到2007年赢利39.01亿元,人均收入从原来的7000元提高到2.8万元,集团整体经营业绩、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不断提升,为建设高科技现代化国际化的兵器工业、实现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建立健全党建工作考核评价体系,初步实现了党建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为使企业党建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集团公司把党建工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党政领导业绩考核的主要内容,并实行百分制量化考核,印发了《集团公司企业化实效型党建工作新体系实施办法和考核评估标准》,详细规定了四大工程的具体内容及创建标准,明确了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制度保障、经费支持等各个方面工作要求,使考核标准由定性变成定量,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的质量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全面提高。集团公司每两年对党建新体系创建工作评比表彰一次,对先进单位和个人进行宣传报道,较好地推动了党建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坚持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大党建”组织体系初步形成。结合建立党建新体系,集团公司积极探索适应新形势的组织力量配备方式,在保持精干的专职政工队伍的同时,积极发挥行政管理人员的作用,形成了以专职政工干部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大政工组织体系,较好地实现了党建工作与科研经营管理工作同目标、同任务、同规划、同检查、同考核的一体化运行机制,形成了“大党建”格局,使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融入中心、融入实际、融入员工,实现了“虚”功“实”做,党建工作的带动力、影响力不断显现,员工对党建工作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当前,兵器工业改革发展正处在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集团公司将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推动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战略部署,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开拓进取,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集团公司党的建设,促进集团公司又好又快发展。
(作者系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党群工作部主任、直属党委常务副书记、党建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高级经济师)
配送中心选址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篇7
配送中心 (Distribution Center) 是指从事配送业务具有完善的信息网络的场所或组织, 应基本符合下列要求: (1) 主要为特定的用户服务; (2) 配送功能健全; (3) 辐射范围小; (4) 多品种、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 (5) 主要为末端客户提供配送服务。[1]配送中心是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 糅合了物流的仓储、运输、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等多种功能, 在现代物流中发挥着重要的枢纽作用, 在现代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配送中心的选址不仅对企业发展具有战略性影响, 而且通常配送中心规模较大, 地处要道, 其建设和经营会影响到周边地区, 甚至关系到整个社会物流系统的合理化。因此, 配送中心选址是否合理不仅对于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于社会物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1 配送中心选址评价
配送中心选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在实际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认为配送中心选址主要有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投资环境等因素, 具体如下:
1.1 自然环境因素
(1) 地质条件。配送中心需要堆积存放大量货物, 地面要有一定的承压能力, 否则, 容易造成沉陷、翻浆等严重后果; (2) 气象条件。主要考虑温度、风力、降水量、无霜期、冻土深度、年平均蒸发量等因素; (3) 水文条件。配送中心一般应远离容易泛滥的河川流域与上溢地下水的区域; (4) 地形条件。配送中心首选地形应是完全平坦的, 次之可选择稍有坡度或起伏的地方, 山区陡坡则应该完全避开, 同时, 场地有无发展余地也是考虑的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的权重系数通常是0.1~0.3。
1.2 经济因素
(1) 建设或租赁费用。如果考虑自建配送中心, 配送中心选址应重点考虑相关建设费用, 否则, 则主要考虑租赁运营场地产生的费用; (2) 运输费用。应优先选择靠近产品需求地或者产品供应地的位置, 便于缩短运距、降低运费; (3) 运营成本。配送中心选址应考虑人工、水、电、热、燃气等运营产生的相关费用; (4) 产品特性。配送中心应很好地适应产品特性, 如产品易变质的应考虑尽量接近消费者; (5) 服务水平。配送中心选址应能够保证向客户提供快速满意的服务。
经济因素的权重系数一般是0.3~0.5。
1.3 投资环境因素
(1) 交通条件。配送中心应当具备良好的交通条件, 最好依据港口、车站、机场、交通主干道入口处等交通枢纽布局, 优先考虑能够衔接多种不同的运输方式, 方便货物的进出的位置; (2) 公共设施状况。配送中心选址应考虑周边道路、通信等公共设施是否齐备, 有无充足的电、水、热、燃气的能力, 以及周围是否配套污水、固体废弃物等处理设施; (3) 经营环境。主要考虑有无当地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以及能否容易招聘到高素质的员工等因素。
投资环境因素的权重系数一般是0.2~0.4。
1.4 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主要包括国土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要求及周边状况等因素, 配送中心应当尽可能节约用地、充分利用国土资源, 重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保护, 尽可能降低对居民生活的干扰, 同时, 配送中心应尽量远离易散发火种的工厂及居民住宅区附近。
其他因素的权重系数要视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在0.1~0.2之间。
综上分析, 本文构建了如图1所示配送中心选址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候选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案, 可以通过测算各项子指标然后加权求和, 得分最高者即为最佳方案。此外, 受制于企业经营的内外部条件, 配送中心的选址往往很难达到最优, 这种情况下, 可以根据节约成本的原则, 考虑从现有的配送中心或从适合建设配送中心的地点进行选择, 尽量做到最好。
2 算例
某企业是一家快消品批发企业, 主要为省内各县、市代理商提供快消品的配送服务。随着经营产品品种和客户规模的不断增多, 原有的配送中心从规模上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而且随着企业供应商的增多, 继续在原有的配送中心进行运营已经无法保持物流系统最优, 因此, 企业考虑重新对配送中心进行选址。经过实地考察, 最终确定了3个可供选择的配送中心选址方案A、B、C, 具体位置如图2所示。
为了选择合适的配送中心, 建立如图3所示指标体系。
通过专家打分方法, 对A、B、C三个方案的各个子指标进行打分, 加权后A方案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投资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四个指标的得分分别为 (70, 65, 80, 90) , B方案四个指标的得分分别为 (73, 90, 75, 80) , C方案四个指标的得分分别为 (70, 63, 82, 71) 。
对A、B、C三个方案得分加权, A方案最终得分:73.5, B方案最终得分:83.3, C方案最终得分:69.1。所以最终选择B方案。
3 结论
配送中心选址是一个涉及很多复杂因素的复杂问题。选择配送中心地址必须系统地分析影响配送中心选址的因素, 采用科学合理的办法做出准确的决策。本文在系统分析影响配送中心选址主要因素的基础上, 从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投资环境因素和其他因素四个方面, 构建了配送中心选址评价指标体系, 并应用于快消品企业的配送中心选址问题。本文构建的配送中心选址评价指标体系, 对于选择合理的配送中心地址、有效降低物流系统运营费用、促进企业更好的为客户服务、保证企业的高效和平衡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配送中心选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 本文在实际调研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了包含自然环境因素、经济因素、投资环境等因素的配送中心选址指标体系, 并对某快消品批发企业配送中心企业选址进行了验证。
关键词:评价指标体系,配送中心选址,物流
参考文献
[1]GB/T-18354-200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S].
[2]吴巧云, 王家全, 王耀军, 汪正西.供应链环境下配送中心选址问题研究[J].物流与采购研究, 2009 (23) :101-102.
[3]刘鑫.基于库存策略的随机物流中心选址问题优化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学, 2007:8-13.
中心体系 篇8
一、高校的绩效评价现状
由于以前的绩效评价体系没有真正结合实际工作制定, 工作中的问题不能通过绩效评价展现出来, 一方面经办部门中的实际问题得不到解决, 评价格式上各部门之间没有差别, 并且考核过程形式化;另一方面事后绩效评价使工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需要经历很长时间后才被提出来, 经办部门无法做到及时修正。而且当预算管理资金在各部门间分配时, 往往只考虑教职员工人数和学生人数的因素, 并没有考虑各部门之间的工作业绩。高校的运作模式基本上是依照安排经费的多少来办事, 没有树立严格的投入产出分析观。推行绩效评价, 其核心就是根据高校的战略目标和任务, 改过去“安排式预算”或“支出预算”为“绩效预算”, 从注重资金投入的管理转向注重对支出效果的管理。这是高校管理理念的革新, 强调的是“目标导向”或“成果导向”, 强调的是责任和效率。
二、职能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作为绩效评价体系构建的切实点, 关键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定绩效评价的范围;二是如何建立绩效评价指标的方法。许多专家都提出过将预算管理应与绩效评价相结合的设想, 但是却没有解决如何进行具体操作的问题。笔者认为, 从管理职责出发, 确定不同的职能中心, 根据职能中心的工作职责, 再确定绩效评价指标。
1. 职能中心的选择
结合高校不同发展时期的实际情况可将各部门划归不同的职能中心, 笔者尝试将各部门划归入以下三种类型的职能中心:
(1) 教学职能中心, 主体是教学部门。
(2) 管理职能中心, 主体是行政管理部门。
(3) 服务职能中心, 主体是后勤管理部门。
确定了三个职能中心后, 整体思路是以整体预算为依据, 将预算分解为三个职能中心的绩效预算, 具体程序是先按照各职能中心的预算支出项目汇总, 并将汇总的绩效预算向各职能中心下达, 各职能中心在下达的预算额度内编制各自经费的使用计划, 并上报, 再经决策层批准后作为各职能中心预算执行的依据。这样一方面大大增强了各职能中心的自主权, 另一方面极大地调动了理财的主动性。
2. 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
企业管理的经济目标明确, 利润率、市场占有率、单位成本等是其核心指标, 其它的如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销售增长率、资本积累率等也都能反映企业的绩效, 且容易量化。而高校作为非营利组织, 管理目标复杂, 社会目标、长远目标和无形目标有时更具有根本意义, 并且每一项目标都受到价值观的影响, 涉及到公平、责任等范畴, 难以进行简单的定量分析。
因此, 高校构建一套行之有效的能够客观反映绩效情况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要根据职能中心各个部门的实际工作内容和特点, 确定职能中心的工作职责, 拟定职能中心的规章制度;其次按照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筛选出具有较强代表性的制度建设指标作为绩效评价指标;再次根据各指标的不同性质, 如评价指标是否可以量化等, 按照各自所占整体评价体系的比重, 设置各指标的权重, 保证绩效评价指标做出的结果能够反映评价体系的实际考核目标。
三、应用分析:构建教学职能中心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在建立职能中心绩效评价体系的过程中, 笔者结合通用的层次分析法 (该方法是指将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作为一个系统, 将目标分解为多个目标或准则, 进而分解为多指标的若干层次) , 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三层: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目标层是指研究的目的, 即高校的战略发展目标;准则层是指研究的分类, 即规章制度条款;指标层是指研究的具体目标, 主要依据目标层和准则层为基础, 使最终确定的每个指标能够很好地匹配上述两大部分内容, 最终形成了完整的多层次的指标体系。
以构建教学职能中心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为例, 某高校制定了教学质量控制管理办法, 根据该管理办法, 笔者提取部分内容, 作目标层、准则层以及指标层分析。
1. 目标层
坚持“以人为本、动态评价、预防为主, 防控结合”的方针, 以全员参入为基础, 以各类质量标准为依据, 以各种评价为手段, 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的, 运用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把教学管理的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各个部门的质量管理职能和活动合理组织起来, 形成一个有明确任务、职责和权限而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 努力实现质量评价的全面性、全员性和全过程性。
2. 准则层与指标层的转化
教学单位作为教学业务部门, 具体负责本单位的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 保证本部门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工作的正常运行, 并按时完成教务处安排的各项工作。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先将教学单位的工作职责梳理成教学的具体要求, 再将教学的具体要求归类为指标层, 其中先将教学的具体要求归类为明细指标、再将明细指标归类为总指标。即总指层包括教学管理、建设规划与改革思路、教风学风情况、师资队伍、专业建设效果等内容, 明细指标则是结合高校实际业务自行设定。这样就达到将教学职能中心的工作职责 (准则层) 转化为指标层的目的, 并逐步构建质量控制体系流程, 如图1。
综上所述, 基于职能中心的高校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在实际工作中具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通过确定以职能中心为范围的绩效评价环节, 将职能中心工作职责从目标层到准则层再转化为指标层, 建立通用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本身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对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我们既要结合自己的工作实际做出具体的改进, 又要做出自己业务能力的判断和评价, 这是一个互补的过程, 同时指标的设定都需要在不断地应用中逐步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李玮.构建医院职能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中国当代医药, 2012 (12) .
[2].崔恺平.高等院校绩效预算评价体系研究.山东大学, 2010.
[3].孟令君, 曾繁荣.财政高等教育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中国管理信息化, 2009 (08) .
[4].陶其高.对高校运用绩效预算管理方法的探讨.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2008 (02) .
中心体系 篇9
一、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含义
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学习支持服务。其中, 学习支持服务的项目有实践教学的组织和服务、作业监测和考试、设施服务、学习资源的提供、教学信息的发布和反馈等。在学习支持服务中, 开放大学应该将学生视为主体, 促进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学校建立了高度的责任心, 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习目标。开放大学十分重视规划学生的总体课程, 在现有制度的基础上, 不断完善网络教学, 提供服务标准。学校开创了网络学习环境, 可以提供给学生丰富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快捷的指导服务, 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开放大学不断探索各类教学服务, 参照学生个人差异、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办校条件等内容, 开创良好的教学服务模式。学校创办网络虚拟环境, 可以提供给学生心理咨询服务及职业规划指导服务。在开放大学创办的过程中, 学校必须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 不断开阔创新, 充分利用教育理念,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1]。
二、各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
开罗大学的开放教育中心可以给学生良好的远程学习服务, 中心设置了宣传处、学生事务处等部门。学习支持服务部可以实现外景拍摄、教材印刷、动画制作等。学生可以通过借阅或购买学习资料的方式, 进行辅助学习。我国第一个开放大学是上海开放大学, 实现了成人高等学历教育, 该校开展文化体闲教育与职业培训。该校还建立了学分系统, 即每个课程都有对应的学分, 学生通过累积学分, 达到一定的数值后, 学校对学生进行相应评价。另外, 这些学分还可以转换成本科学历、研究生学历。学校直接将学习资料、实验仪器、教材等邮寄到学生家中, 学生可以参加小组讨论或在学习中心学习。
三、我国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 资源建设为学习主体服务意识薄弱
学生作为开放大学的主体, 学校应该建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不断完善学习资源, 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但是, 有的教师观念传统, 将学术视为课程重心, 不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落后的教育技术不能达到新型教学的目的, 导致教学模式十分单一, 降低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形式化的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是检验学生学习效果的重要内容。当前社会, 由于教师人员、资金设备等问题, 不能给学生提供实践场地, 导致实践环节缺乏实质性的意义。开放大学通过改革教学模式, 将实践环节设置为教学活动, 加入虚拟实验、真实情境等模式, 使学生在这些模式中进行小组讨论、角色扮演, 不断提高个人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远程学习过程中监控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都能接收到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的数据信息, 教师也会在网络上上传数据资源, 使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 学校采用空间分离的学习模式, 可以及时更新教学课程, 不断提升教师的责任心, 增强师生互动性。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 教师应当及时回应, 学校采用形成性的考核方式, 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2]。
四、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构想
开放大学参照发达国家的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经验, 并结合自身大学的优势, 建立适合人民学习服务的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笔者从教师角度出发, 提出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构想, 希望给同行借鉴意义。在开放大学建立学习效果评估中心、学习辅导中心、学习示范中心等体系, 从而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学习服务, 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一) 开放大学学分认证中心
学分认证中心制定了学分政策, 多种课程间可以进行学分累积, 当学分积累到一定的数值时, 可以获得相应的奖励,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系统为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 具体记录学生的学风情况。
(二) 开放大学学习效果评估中心
学校通过建立学分机制, 使学生能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学校设计了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包括虚拟实验、在教学实践基地、模拟情境等, 提高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利于学生提高个人的自我评价、自我管理、自我监控、自我反思、自我指导能力, 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综上所述, 开放教育属于我国新型的远程教学模式, 以上主要是对当前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的分析, 希望给开放大学提供参考意义, 从而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参考文献
[1]刘维俭.构建江苏开放大学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思考[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1 (4) :36-40.
数据中心能效评价的指标体系 篇10
数据中心方法论, 就是人们认识数据中心、改造数据中心、评估数据中心的一般通行方法, 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评估数据中心和处理数据中心的问题。数据中心能效评价方法论主要解决如何评估数据中心的问题。
由图1可知, 数据中心的构建涵盖了设计、施工、验收等三个主要阶段。在构建完成的数据中心中, 建筑体、IT设备、基础物理设施构成了数据中心的主要载体;在此载体的基础上运转相关软件, 支撑企业的主要业务和海量数据。
对数据中心的评价主要集中在建筑体评估、设备评估、设计评估、业务评估四大方面。而施工与验收仅仅是过程与手段, 故不列入评价模型中来。图2是数据中心四维评估模型图。
2 评估数据中心的指标体系
下面分别列出数据中心建筑体评估、设备评估、设计评估、业务评估方面的指标体系:
2.1 建筑体评估
本评估采用了LEED评估体系, 主要用于评估建筑在其全生命周期中的环境性能表现, 由五大方面、若干指标构成其技术框架:
a.可持续建筑场址
b.水资源利用
c.建筑节能与大气
d.资源与材料
e.室内空气质量
通过以上五个方面对建筑进行综合考察、评判其对环境的影响, 并根据每个方面的指标进行打分, 以反映建筑的绿色水平。
2.2 设备评估
设备主要包含基础物理设施、IT设备以及软件运行系统。基础设施主要指UPS、电池、机柜 (机架) 、监控、空调等基础设备。软件系统包括数据库管理、数据仓库管理、数据分析及挖掘、数据存储管理和数据备份管理等子系统。IT设备 (硬件) 系统由承载数据中心软件的各类服务器、网络存储等组成。 (见表1、表2)
2.3 设计评估
企业级数据中心的设计要在中国数据中心设计指导标准的前提下, 满足数据中心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要考虑数据中心的整合与集中, 未来数据中心的发展趋势与方向等问题。 (见表3)
2.4 业务评估
数据中心建设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运转数据平台, 支撑企业的业务发展。一个合格的数据中心应该满足维持企业业务的速度, 业务连续性等基础标准。数据中心的业务评估更多的是要考虑数据中心能为企业业务的可靠性、连续性、响应速度等因素。
a.是否满足当前的业务需求, 包含业务的可靠性、连续性、响应速度等因素;
b.在满足当前业务需求的基础上, 是否考虑了未来业务的增长, 留下可以扩容的空间, 以便使业务的连续性得到保障;
c.是否便于硬件服务人员的维护, 以及软件服务人员的平台操作。
3 结论
绿色数据中心的本质是一整套设计和方法论, 最高效的数据中心不一定就是绿色的。绿色数据中心需要全面的理解和整体认识, 这包括位置、环境、物理建筑、基础设施、员工、系统建设和维护等众多因素。本文基于四维评估模型提出了若干评估指标参数, 为数据中心后续的完善建设和优化改进指明方向。
参考文献
[1]艾默生网络能源白皮书.能效逻辑[M].
中心体系 篇11
关键词:交通工程;网格技术;分布式系统;Web服务
0 引言
我国高速公路的现代化管理水平近年来逐步提高,但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目前,高速公路管理与控制的主要任务就是要科学建立管理流程,细化管理对象,建立主动发现问题的网络机制,并依托现代数字化、信息化技术手段,结合最先进的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互联网通讯技术、中间技术等的发展,逐渐发展为高度网络化、自主化、自动化与集成化的分布型复合软硬件程序。从集中到分散、加速管控中心信息与通讯技术的发展,提升程序运行的成效。中国对ICT技术的开发和运用,对ICT技术的实行与培训已经和全球接轨。可是从本质层面而言,目前以中间件技术为核心的主流分布型管控中心机制无法完全满足规范、自由的广域信息平台技术的需求。
要真正实现高速公路的管理和实时调度控制,一定要迅速找到高速公路的管控方式、即时调整管控措施。可是此过程具有下述困难,导致现实情况下高速公路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智能管理和实时调度,而只能在小范围、小规模化地进行静态或“准”动态控制。困难重点表现在:①自动化高速公路系统包含诸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构成体现出分布式特点,运行体现出动态性特点;②智能高速公路控制问题属于核算密度问题,难以即时求解;③智能高速公路的运行信息和管控信息都体现出数量多的特点;④智能高速公路的管控手段和举措的运用方面和服务对象体现出差异性。因此,建立一个可以全方位互享资源、具有优良的核算水平的工作平台,且以此为基础达成通道管控举措与战略的迅速求解是十分有必要的。
网格(Grid)能够达成在诸多虚拟组织间实施众多动态信息的分布型储存与优化、信息资源的迅速传输与互操作和高水平的核算等性能。因此,基于网格技术构建高速公路控制中心,可为分布性程序异构资源的互享、高水平核算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进而实现快速求解协同控制问题,真正实现高速公路的有效管理与控制。基于网格技术建立的平台具有的优势表现在4个层面:①分层结构的分布型运用服务,实现异构资源共享;②软件工程提供多种方便并可扩展的应用软件;③网格计算与标准化Web服务体系实现信息和通信技术;④网格所提供的分布式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使信息计算和处理速度大幅提高。
1 网格技术在高速公路控制中心应用的适应性
1.1 面向服务的构架(SOA)
面向服务的构架其实质是一个组件模型,其把应用软件的各个功能板块利用此些服务之间定义优良的接口与协议关联在一起。接口运用单独于达成服务的硬件平台、程序编写语言、操作系统的中立方式进行定义,实现了构建于不同系统中的服务可以使用统一和通用的方式进行交互。服务提供方是一个能够利用互联网找到其地址的不同实体,利用把接口提供给注册中心实现服务。注册中心根据查询要求将相应的服务提供者信息通知使用者。此种带有中立的接口定义的特点叫做服务间的松耦合,其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较强的灵活性;其二是当构成应用软件的特殊服务的内部架构出现变化的时候,接口可以继续存在。
面向服务构架的概念并非什么新东西,很多标准分布式系统已大量采用了SOA技术。不同于现有的分布式技术之处在于SOA能够在最新的和现有的应用之上创建应用。SOA有更多的标准,为使用者的现有资产或投资带来了更好的重用性,能够使客户或服务消费者免于服务实现的改变所带来的影响。企业通过SOA经互联网服务器直接发布信息,突破了公司内部网络的制约,让其和合作单位直接构建全新的通道,节省了构建新伙伴的费用;SOA提供了更好的灵活性来构建应用程序和业务流程,它与平台无关,减少了实现业务应用的限制,将企业的业务整合到大数据系统中几乎没有什么技术限制。
1.2 网格计算与网格服务
网格技术一直是计算领域的“乌托邦”,在科技应用上虽有巨大前景,但海量计算问题这一最大的缺陷限制了其商业推广。将来高速公路的管控中心,网络动态剖析与管控所需要的核算数量远远高出目前的真正配置,需要更自动化的分布型运用的核算。因而可知,未来高速公路的控制中心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海量计算问题。
基于分布式高水平计算叫做超级计算,由诸多按照一定规律分布的处理器组成。可是其成本较多,仅有有特别应用的极少数组织才可以配置。分布型应用中海油一种是集群计算,以大类型、性能优良电脑为基础的并行应用,成本较低,在多种场合应用于复杂计算。
网格计算也是一种分布式计算方法,但与上文提及的集群计算有所差异。其表示一种灵活并且能够延展的机制结构,利用此架构目的是把诸多结构不同的、分散的互联网中的各类资源构成一个大规模分布型虚拟电脑,运用这台虚拟计算机完成一些需要非常巨大的计算能力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该台虚拟微机信息、内部资源与应用利用规范的接口无缝连接,对客户是公开的。此种结构经过在个体、单位与资源间达成安全、协同的资源互享,来建立虚拟化的组织。
网格运算是分布型计算的一种表现方式,包含组织及软硬件,以提供没有限度的性能,让接入互联网的所有顾客均能够进行协作与浏览信息,云计算便是互联网计算技术的一次飞跃。这种网格计算技术融入了SOA中服务的内容,可是其进一步把软件服务一般化为资源,所以互联网环境中的全部资源均以服务的方式体现。网格运算利用多种资源、应用动态构成形式提供服务。本文所说的服务便是网格服务,该种服务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完成网格计算。
1.3 网格服务与Web服务的有效结合
Web服务首先使我们拥有了一种通用的在不同机器之间交换信息的工具。Web服务构建在XML标准上,所以不存在多台电脑间实施信息交换时存在的诸多问题:譬如较易研发且能够延展到多种不一样的环境中;无需担忧处理器字节中的顺序,也无需把传输的数据更改为中性格式,这是由于Web 服务的标准已做好了这一切。
网格服务与Web服务的主要区别是,Web是对HTML文件的一种访问方法,而网格是对计算机重要资源的一种柔性的、高性能的访问。但二者都需要发送处置请求、分发工作和搜集结果。所以将网格服务和Web服务相融合是最佳状态,能够发挥他们各自具有的优点。Web 服务程序的显著优势是其依托于HTTP 协议,较易把Web 服务集成到已经有的防火墙、HTTP 平台和别的程序中。由于大部分电脑已运行了HTTP 服务,所以能够用现有的技术与安全软件来支持网格程序,而无需对网格加以改变,不会给网格程序中的设施带来阻碍。可融合并非简单的叠加,需要在网格和Web的基本原理之上,采用新的技术来支持网格使用与开发环境。
网格服务与Web服务的有效结合,给企业提供了进行网格计算的强大工具。Sun发布了针对网格服务与Web服务的有效结合的软件平台,即技术计算门户。Planet Portal、Grid Engine和Sun ONE构成了技术计算门户的解决方案。这一解决方案为用户提供了在网格环境下的密集计算方法,在Sun ONE环境下进行数据存储,以及通过Web的图形用户界面来访问这些数据的能力。
2 未来高速公路控制中心概念模型设计
2.1 概念模型
高速公司包含的业务类别多、站点不集中、对即时性有很高要求、能够快速扩展,为真正实现交通管控和即时协同管控,一定要快速处理交通数据与迅速求解管控模型,并建立易于扩展的系统运行模块和进行商务应用。本文基于开放式网格服务体系架构(OGSA)建立高速公路管理与控制网格,实现交通信息的分布式处置与管控模型的分布型求解。在此网格中,各种运算资源、终端设施、互联网资源、软件资源等均以服务的方式利用信息交互达成互享与协同,最后实现一个分等级、面对服务对象的高速公路管理与控制网格体系。图1表达了这种体系结构。
图1 高速公路管理与控制网格体系结构
图1中所示面向服务对象的高速公路管理与控制网格体系可以分成5个部分:
①应用服务层。直接面向用户服务的各类交通服务;
②领域服务层。提供面向交通部门的共性服务,如交通流量检测与控制、事故解决、繁杂问题求解等;
③基础服务层。提供建立网格的相关软件、硬件服务;
④资源服务层。提供网格系统所需的各种数据源,控制对象接口等;
⑤交通服务信息综合服务。实现网格系统中各个级别的服务与资源配备所需要的浏览协议和管理。
2.2 网格结构与应用
未来高速公路控制中心的网格机制架构应当是内部分布着电脑与各种嵌入型智能系统(譬如不停车费用收取系统、收费系统、监控系统、测速系统、称重系统等),它们通过采用标准接口的通信网络联接为一体。各类有关交通信息、交通管理和运用与交通信息处置过程分散在程序的多个部分,运用部分的亦或整体的程序协同工作。此是代表性的分布型程序,程序中的设施或者信息的真正位置对客户是公开的。
将来高速公路管控中心的网格体系结构的网格服务有2种典型架构:一种是请求结构,一种是分发结构。在分发与代理的一端重点运用Web服务,客户机从网格代理那里请求工作,也就是说,点单元被分布到网格中的客户机上,这是请求架构的典型应用实例。请求架构是Web服务的最简系统,这种系统也便是传统的分布式网络服务:客户机从网络服务器请求工作,并将完成的工作结果回送到网络服务器。客户机只要求具有Web服务与Web服务器性能,能够单机装设实现,也能够装设在代理服务器上达成此性能。请求结构的典型请求过程如图2所示。
分发结构和网格服务模型完全不同,顾客机的工作从服务器向顾客机配置。此种结构虽然与传统的架构不同,但在某些状况下,由于特殊的工作需要配置到特殊的实施单元,且需要对实施过程和实施结果加以验证与监测,那么此种分发结构便是非常实用的方式。分发结构下,由服务器负责管控与配置网格中的一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特定单元,以便以完成特殊的任务。此外,分发结构对于部署一些有较高即时性要求的工作也是一种不错的方式,这是由于服务器能够依据掌控的资源信息将这些工作安排给网络内机器的负载较轻且实时性较强的机器上。分发结构的达成问题具有很大困难,此种模型中由服务器当做Web服务的用户机,而客户机则需要运行Web服务系统,正好与请求架构的运行方向相反。这时,“用户机”作为网格提供者必需支持Web服务的服务器接口,而“服务器”变为网格提供者的Web服务用户机。图3便是此种模型的运行状况。
将来高速公路控制中心的网格体系结构应具有可扩展的信息搜集与运用、Web服务与网格运算等特点。在该服务环境中,每一个服务板块均表现为服务。第一,将来高速公路管控中心具有达成整个程序全部需要的信息搜集服务性能,信息搜集服务实现带时间标志的信息搜集、验证与规范化,并向全系统共享这些数据信息。第二,控制中心需要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预处理和分类,按标准数据库格式保存数据或直接提供给高等级的即时应用。此性能体现为应用服务,体现在实际的运用实例为收费管理或监控控制系统被细分为多个基本模块,包括基本收费管理、事故报警、电话、车流量检测与控制、情报发布等。依据控制方略和控制目标的差异性,应用服务还能够依照差异的“粒度”加以分解。网格运用Intranet/Internet结构,各个级别的管控单位组成其子网,各个级别的管控单位运用相对弱连接,网格中电脑与通讯资源利用规范的资源服务加以配置与管控。
当将来的高速公路控制中心的网格体系结构建立完成后,每一个使用者和对管理业务实施设计的技术者只需要将精力放到应用服务与信息管控方面,而不用关注业务达成的详细过程和细节,因为这些对使用者及技术人员来说均是透明的。网格环境下,网格平台建设和网格应用服务是软件提供商要完成的工作,包括软件编写、维护及安全运行一系列工作;网络通信交由ICT专家来完成;服务消费者仅仅是服务集成者,只需要高效的提供信息、基础数据和控制方法。明确的职责划分有利于新技术的提升和运用。
总而言之,以网格服务为依托的将来高速公路控制中心体现出下述特点:以面向服务为核心的结构(SOA);便捷的、容易扩展的应用服务;迅速、有效的分布型信息搜集与处置服务;计算结果实现动态共享;标准的网格服务架构;ICT资源应用和管理。
3 系统实施
大规模网络技术的建立与实施除了需考虑系统建设的成本外,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并在建设与实施的过程中不影响现有的网络运行,也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根据现有网络的发展经验,基于网格技术的网络建设与实施应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①根据未来高速公路控制中心的网格体系结构的具体要求,确定系统需求信息,例如网格规模等;
②根据需求信息确定硬件设施的建设。通过成本比较选择新建网格硬件或在已有的网络(如SPDnet)基础上进行硬件扩展;软件应选择相对成熟的商业用网格平台;
③打造一批有高速公路运行管理与控制和网格专业背景的开发团队作为技术支撑;
④首先建造基础的测试系统,然后逐步进行完善;
⑤由于网格系统的分布性,相应的多站点的信任管理及安全管理机制应同步建设;
⑥建立完善的用户培训体系;
⑦网格系统的运行维护及扩展更新技术应充足。
4 结论
网格是未来分布式网络交互、协作和计算平台的美好前景。很多行业都已经引入网格技术来解决实际问题,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未来高速公路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大局,其控制中心的建设也应紧跟时代的发展,勇于开拓创新,为实现一个分散、集成、灵活和开放的分布式控制中心积累经验。
未来高速公路控制中心以实时数据为基础, 旨在保证与高速公路有关的各种分散系统运行的经济安全运行和市场运营效率。致力于高速公路发展的技术人员们正在不断的引入新的ICT技术用于建设新的高速公路控制中心。而本文所提出的基于网格技术的未来高速公路控制中心的概念设计,就是说明网格服务体系将是未来高速公路控制中心的发展方向,也应该是高速公路发展的技术人员研究的方向。
当然,任何技术的发展都一定会有相应的挑战。一方面,网格可以快速确定并应用加入到网格中任何一台计算机资源。但另外一方面,网格应该不会因为一个低速或者落伍的系统而降低整体速度,也就是说在对资源进行应用时应避开“最短板”问题。然而,资源的分散及信息的分布式处理,我们有理由担心这些数据该如何分享、分割、过滤、移动,从而提高数据的安全性能和管理效率。而那些有意将自己系统并入网格的人是最想知道是谁在调用资源,何时调用资源的。
从技术的发展来看,本文所提出的未来高速公路控制中心的架构有利于适应我国大规模、互联全国的高速公路系统。应用网格技术以及其他ICT来提高高速公路控制与管理的安全经济运行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1]王永福,张伯明,孙宏斌,等.集中数据管理平台及其在电力市场中的应用[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3,27(11):8-11.
[2]HUMPHREY M,THOMPSON M R,JACKSON K R. Security for grids[J].Proceedings of IEEE,2005,93(3):644-652.
[3]杨正理.采用小波变换的周界报警信号辨识[J].光电工程,2013,
1,278(40):84-89.
[4]GEER D.Taking setps to secure web services[J]. Computer,2003,36(10):14-16.
[5]胡炎,谢小荣,辛耀中.电力信息系统建模和定量安全评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5,29(10):30-35.
[6]杨正理.基于小波变换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在动态汽车衡中的应用[J].自动化仪表,2013,9(34):9,73-77.
[7]石俊杰,孟碧波,顾锦汶.电网调度自动化专业综述[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8):1-5.
[8]杨正理,黄其新.小波变换在行驶车辆检测器中的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3,2,206(2):104-108.
[9]陆延昌.用自动化技术带动中国电力工业的现化建设[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4,28(24):1-4.
探索数据中心灾备体系设计 篇12
随着电力企业信息化建设日新月异, 信息安全问题逐步浮现。电力企业对数据的管理也更加严格, 实时防范电力数据在复杂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构建数据中心灾备体系, 就是最有效的技术手段。设计数据中心灾备体系, 需要从三个方面做好工作:第一, 分析企业机构的灾备需求;第二, 设计技术灾备体系;第三, 设计技术灾备管理制度;依次进行强化兼容机构的数据管理。《规范》对于技术灾备管理制度, 有了明确规定, 本文主要分析电力企业灾备需求与技术体系设计。
1 分析数据中心的灾备需求
数据中心灾备需求分析要从风险与业务, 两个方面进行, 并且在分析时候应当注意利用合适的方法。
1.1 风险分析
风险分析方法包括资产识别、威胁识别、脆弱性识别。风险分析是数据灾备体系设计的基础, 为技术与管理设计提供具体的指标依据。资产识别主要内容有基础设施、硬件、软件、数据、文档、服务和声誉等。单位应当明确重要资产范围, 确定资产风险等级。威胁识别, 识别信息资产构成潜在破坏的可能性因素, 比如人为与自然因素等。脆弱性识别, 即可能被威胁利用的信息资产的弱点, 包括技术与管理。物理、网络、系统等可能存在的技术安全问题, 技术与组织等管理薄弱性的风险。
分析风险, 可以通过问卷调查, 全面检测、查阅文档等方式进行。完成风险分析后, 应当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等级划分, 以此为可能需求的技术措施提供依据。
1.2 业务影响分析 (Business Impact Analysis)
业务影响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不同业务遭遇到风险后对企业的影响程度。数据中心出现问题, 往往严重影响业务的信息接收与开展, 因此应当将影响时间减到最少, 程度减到最低。业务影响分析的目标, 需要识别与量化所有单元格对企业整个业务的影响, 识别实效场景, 定义恢复运行需要的投资等。
业务影响分析法可以分析业务的功能地位, 评估业务中断的影响。从政策要求, 涉及机构与用户范围及是否为核心业务等多角度对业务功能地位进行分析。评估业务中断的影响, 首先在量化方面, 评估可能损失的直接与间接经济, 然后非量化方面, 评估可能产生的社会、法律、信用等影响。
业务影响是数据备灾体系设计的需求, 根据《规范》的要求, 灾备体系的需求必须明确需求等级、各等级对应的最低恢复要求以及恢复的优先级。主要指标是RTO, 即灾难发生后, 信息系统从停顿到恢复正常的时间要求;RPO, 即灾难发生后, 数据必须恢复到正常状态的时间要求, 灾难恢复能力等级与上述两项指标的参照要求, 见表1。
1.3 基础结构分析
数据备灾技术体系应当与数据中心生产环境向适应, 因此数据中心的结构分析对于技术可用性意义重大。应当分析数据的应用环境, 进而透视其具体风险框架, 为技术体系做好参考基础。首先, 应当分析基础运行环境, 必须确保灾备中心与数据中心的技术框架保持一致, 明确设备种类与数量, 调查分析空调、地板等基础环境信息, 为科学选择灾备环境提供依据;然后, 分析应用部署点, 详细了解部署平台的工作情况, 了解数据相互间的依赖程度, 提高灾备中心的数据质量。对比正常与异常启动时间, 为数据中心应用做好基础工作。
2 数据中心灾备体系的技术设计
2.1 构建灾备模式基本体系框架
根据灾备中心与生产中心的地域差距, 可以将灾备模式主要分为:同城、异地、同城—异地结合三种主要模式。前两种模式不难理解, 同城—异地结合灾备模式, 成本最高, 结合了两种模式。根据灾备中心与生产中心建立时间不同, 又分为两种情况。灾备模式的构建, 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 比如数据风险特点、业务特征、成本投入情况等。
通常情况下, 为了能够实现及时恢复业务, 需要建立同城灾备模式。如果在全国多个地方具有工作机构, 实行全国性数据中心, 必须应该使用同城—异地灾备模式。另外建立总中心—区域两级数据中心的机构, 形成总中心与众多区域相互配合的灾备体系, 总中心可集中灾备各区域数据中心, 如果中心数据中心遇到意外, 同城灾备中心可迅速接管全省业务。
2.2 建设灾备中心基础环境
基础环境, 以选址为基础, 综合考虑基础条件与建设方式等众多因素。灾备中心保持与生产中心合理的地里距离, 预防两者同时遭受风险, 同时还要考虑两者的通讯条件以及灾备中心当地的业务与技术能力, 在遭受损害时, 能否及时进行检修与恢复。灾备中心机房环境, 应当与主中心相同, 比如预防自然灾害措施, 配置的环境条件等基础环境, 都应当依据生产中心进行设计。保证相应数量的技术人员数量可以同时在灾备中心办公。灾备中心的建设方式可采用自建、共建与外包建设等方式, 三种方式各有优势, 需要结合各类机构的实际情况加以选择。其中, 自建模式的可靠与安全性较高, 但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共建模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投入, 可需要各方进行良好的协调, 进行高效备份。外包, 是利用专业灾备服务商建设灾备中心, 构建电力企业的灾备中心基础环境建设。或者电力企业租用其灾备环境, 实现灾备中心与数据中心的链接互通。利用灾备服务机构的专业优势, 能够减少对灾备中心的投资, 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系数。
2.3 网络备份体系
网络备份体系, 是自动将业务数据转入灾备中心, 防止生产中心因故障的因素带来的数据流失。保障业务在短时间内恢复进行。网络技术快捷、职能化的特点, 可以很好应用在自动备份上。在进行网络数据备份体系设计时, 应当注意以下事项。创建发达核心网络热备体系。数据中心是面对整个区域处理庞大数据的关键地方, 应当在核心网络中进行热备, 最大程度地保证灾备中心的安全通信, 及时与整个区域进行联络。设计灾备中心的网络容量时, 应当构建灾备与数据中心同步传输的链接线路, 宽带务必大于数据中心峰值变化。在物理线路上, 灾备中心应当使用与数据中心不同运营商提供的线路, 增强灾备功效。进行传输负载体系设计时, 应当努力追求灾备中心与数据中心之间的均衡, 提升灾备网络利用率, 增强其可用性。
2.4 备份介质, 包括磁带库、虚拟带库与磁盘阵列
三者从使用性能、储存环境及数据读写三个方面进行工作, 保障备份介质的安全性及事实投入工作的特征。备份传输, 选择技术, 比较常用的有异步复制、快照技术, 同步复制。三者的工作原理不尽相同, 数据备份空间以快照技术最少, 并且对生产技术没有影响。而异步与同步复制技术, 适用RPO时间较少, 甚至达到了毫秒级之上。
在数据备份传输技术上, 集中储蓄系统的应用可以大幅度增强数据的安全性, 因此深得电力企业的青睐。一般配置两套专用网络:业务传输与存在存储网络, 相应的产生的三种实现数据备份传输的方案:代理模式、存储阵列模式、主机代理模式。CDP代理模式对资源占用较少, 在备份工作上以异步为主, 相应需要的成本也较多, 但是影响不了其在电力企业等在进行数据中心灾备的广泛应用。
2.5 应用环境备份设计
为快速重建数据中心应用系统, 应当配备同步技术, 实现应用环境一致, 自动切换灾备中心的关键业务, 其他次要业务则可以利用人工手动方式加以实现。另外还需要利用虚拟技术, 对备份环境进行有效整合, 从而有效扩展数据中心应用系统的灾备范围。
3 结语
目前, 电力系统已经广泛运用计算机与网络系统, 数据中心是其核心系统, 其安全性至关重要。应该加大投入, 研究与实施灾备体系。相信各电力企业,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经过科学的论证与方案设计, 能够达到比较满意的效果, 让数据更安全。
参考文献
[1]胡曼宇.以RFID技术为基准探讨数据中心设备管理系统设计[J].信息通信, 2015 (12) .
[2]郎为民, 陈凯, 赵旭, 等.大数据中心云存储安全研究现状[J].电信快报, 2015 (12) .
[3]赵俊红, 赵书印.基于数据中心的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研究与探索[J].科技信息, 2012 (19) .
【中心体系】推荐阅读:
上海中心体系10-21
数据中心灾备体系设计07-24
杨寨中心小学学校德育体系建设工作汇报11-16
中电联认证中心-管理体系认证申请表09-21
长城质量保证中心管理体系认证申请表07-03
南京计量测试中心检定校准室2012年度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总结报告07-03
分类体系和世界体系01-01
安全保证体系图体系图12-20
中心上-中心外07-26
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及评价体系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