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指导

2024-10-09

运动指导(精选12篇)

运动指导 篇1

摘要:人体是有生物节律的, 本文从现代医学和中医学来对人体生物节律进行探究, 并根据生物节律来指导训练和竞赛, 以期达到最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物节律,运动训练,运动负荷,阴阳

日常生活中, 几乎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体力充沛、情绪饱满、精神焕发;有时却又感到浑身疲乏、情绪低落、精神萎靡。这些现象循环交替, 与人的体温、脉搏随昼夜变化乃至女性月经等等一样。人体内在的这种周期性变化规律称人体生物节律。近年来, 有关人体生物节律的文章在大小报刊上不是出现, 人们日趋重视将其运用于优生、治疗等, 但能否用于运动训练, 却一直没有一个肯定的研究成果。

现代医学揭示:人的生物节律受控于下丘脑中一小串神经细胞, 它们向脑垂体传送时间信息, 脑垂体根据信息传送的间隔, 安排和调节各种激素的分泌。由于信息传递和激素分泌形成周期性变化, 人体自然会随之构成周期性变化。我国传统中医学也认为, 自然界是有节律性变化的, 人体阴阳之间也存在着此消彼长的运动形式。由于阴阳的不断变化或转化, 使得人体生理功能与其保持着对立与统一的协调关系, 且自然界的节律变化对人体自身的阴阳转变也有着重大的影响。于是, 自然阴阳便成为人体阴阳转变的制约因素, 所以人体生理功能也存在着节律性的变化。

人体的生物节律有很多, 尤其表现为体力、情绪和智力三种周期, 它们彼此相对独立、有规律地运动。但反映到某个具体事物上时, 三种周期则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制约。生物节律每个周期都有“高潮期”、“低潮期”和“临界期”之分。“高潮期”精力旺盛、体力充沛、心情愉快, 具有良好的创造力, 这个时期是人体的最佳时期;“低潮期”则精神差、体力弱、情绪低, 是个较差的时期;“临界期”则变化无常, 易出差错、发生事故, 是个极不稳定和非常危险的时期。因此, 根据人体生物节律周期性的变化来指导体育教学、训练和竞赛, 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和提高运动技能水平。

一、根据“日节律”安排日训练课的时间和负荷

现代医学对人体一昼夜的生物节律研究比较充分, 有几种比较一致的看法:由于受阳光照射, 白天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 易于释放能量;夜间副交感神经处于紧张状态, 易积蓄能量, 能促使血液中皮质醇含量增多, 使肝糖元迅速分解, 以满足激烈运动时能量的需要。肾上皮脂腺素从每天凌晨4时上升、上午8时达到最高值, 以后逐渐降低, 直到深夜12时, 至凌晨4时达到最低值;最高体温一般出现在下午3时左右, 清晨的几个小时体温则处于低潮, 而体温节奏的顶点常常与注意力的集中、肌肉协调相联系, 与一天中工作能力最强的时间一致;蛋白质在早晨比一天中午和晚上消耗得快得多, 这是为了适应白天工作的需要。从生物学和行为科学角度来看, 一个人在上午10~12时与晚上10~12时是大不一样的。

中医基础理论认为, 人体生理功能产生的能量为阳, 物质基础属阴。白天由于受阳光照射, 自然界的阳光使人体阳气充盛, 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属阳的兴奋为主;夜晚阴气盛, 所以机体的生理功能以属阴的抑制为主。子夜属阴但阳气生, 机体的生理功能从抑制逐渐转向兴奋, 是一个“阴消阳长”的过程;日中阳气浓而阴气渐生, 日中至黄昏, 阳气渐衰, 阴气渐盛, 机体的生理功能有兴奋转向抑制, 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程。

一般来讲, 一个人一天中会出现两个机能高潮。一个是上午9~11时, 另一个是下午5~6时。中医学认为, 前者是“阴消阳长”高潮期、后者是“阳消阴长”高潮期, 这两个高潮期阴阳 (功能、物质) 达到了最后平衡, 因此在这两个时段进行训练能进一步提高运动训练的效果和竞赛水平。

二、根据“年节律”合理安排年训练

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 人们常把一年的系统训练计划定为一个大周期, 每个大周期又分为准备期、竞赛期和过渡期, 每个时期内的负荷量和强度呈现出一定的波动和节奏, 这种分期的依据是竞技状态的形成规律。

从生物节奏和生物周期角度考虑, 人们发现, 一年中, 由于4、5、6月三个月阳光逐渐增强, 成绩会上升, 7、8月两个月会下降, 9月底至11月又有所回升, 1~3月初成绩又明显下降, 这种波动和人体全年的生物节奏基本吻合。现代医学认为, 以四季的气候变化而言, 一年之中有春温、夏热、秋凉和冬寒, 温热属阳, 寒凉属阴。从冬至春及夏, 气候从寒冷逐渐转暖变热, 这是因为春夏阳气逐渐上升, 4、5、6月正是“阴消阳长”的过程, 阴阳平衡, 人与自然适应, 阴 (物质) 阳 (功能) 达到达到协调平衡佳期, 所以成绩会上升;而7、8月阳气极盛, 处于一个“物极”阶段, 即阳偏盛而阴呈若, 物质与功能不协调。《内经》说:“重阴必阳, 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这两个月虽是寒凉, 是阴渐生的起点, 但终究阴阳之间不能协调平衡, 可视为一个“临界期”, 所以成绩下降。同样的道理, 9月底至11月的成绩回升是由于“阳消阴长”, 阴阳再一次达到最佳平衡的过程, 但相对于4、5、6月的成绩, 这个时期因属阴的抑制转化为主, 成绩稍差;而1~3月又是一个“临界期”, 道理与7、8月的变化相反, 是因阳气始生, 属阳的机能尚未达到旺盛阶段, 故成绩又呈下降。

由于人的机能、形态、心理在全年之中有着不同的发展过程, 呈现着不同的生物节奏, 因此, 大周期的训练安排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包括负荷变化的曲线波形、负荷量的大、中、小都要适应机体内所产生的各种变化过程和规律。例如负荷应成波浪形, 将训练难度、强度和负荷较大的课程设置在4、5、6、9、10、11月这6个月中进行;而在7、8月及1~3月这几个月则安排难度、强度、负荷相对较小的运动, 从而使训练节奏安排更符合人体生物节奏, 以提高训练效率和水平。

三、周训练安排尽可能考虑生物节奏

在训练大周期和每天的训练得到合理安排的同时, 还应该考虑到生物节律中一周的周期。现代医学证明, 人体内各类生化物质代谢调节过程不一, 泌尿电解质的调节需要5天, 心率需要8天, 泌尿类固醇需10天, 体温需6天等等。运动训练是疲劳——恢复 (包括一般恢复和超量恢复) ——再疲劳——再恢复不断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是由于体内物质代谢调节时间不同, 不可能在训练后的某一天全部得到充分补充和恢复, 都有一定的时间差异。中医学认为人体阴阳相互转化, 功能属阳气, 物质属阴精, 功能与物质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 没有阴精这种物质, 就无以产生人体功能阳气;反之, 物质的新陈代谢则以功能活动为动力, 阳气又推动腑脏的机能活动, 不断产生阴精。即功能活动的进行要消耗一定的物质, 而物质的产生也要消耗一定的功能。正是由于与物质的对立制约, 互助互用, 消长平衡, 因而维持了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因此, 小周期负荷的安排, 要考虑到人体物质与机能的关系, 不能采用跃性的、直线上升式的方式, 以防止物质与机能的失衡导致影响训练效果, 而应以小波浪式的安排为主, 使阴阳恢复平衡, 相互助长, 利于运动水平的提高。另外, 由于每周5天工作制, 最好的工作能力多在周三、周四, 所以在制定周训练计划应以这2天“最高峰期”为中心, 合理安排训练课的难度、强度和负荷量。

四、生物节奏的计算

对于生物节奏的周期计算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即出生日期

浅谈小提琴演奏中保留手指的重要性

李达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部410081)

摘要:小提琴的演奏中, 左手保留手指作用非常重要。保留手指的原则是手指按到弦上以后, 只要能不抬起来, 就要尽量按在原位上不动, 以不变应万变。

关键词:小提琴演奏;演奏技巧;左手;保留手指

在小提琴的演奏中, 左手的技巧是非常复杂和变化多端的, 在复杂多变的左手动作中, 要有一个以简单对复杂的办法, 以克服各种困难, 那就是保留手指, 即左手按弦的手指可以不必抬起时, 就让它按在原来的位置上不动, 即使在不发音的情况下也不抬起来, 直到需要它抬起时再抬指。保留手指的记号是在所标记的指法后面划一条横线, 在横线之内, 该指头不得抬起或移动。保留手指的原则是手指按到弦上以后, 只要能不抬起来, 就要尽量按在原位上不动, 以不变应万变。

笔者作为一名小提琴教师, 在教学中遇到有很多学生, 尤其是初学者不重视手指的保留, 不养成保留手指的好习惯, 这必将会对发展左手技巧及音准产生很大障碍, 现总结以下五点保留手指的重要性, 供大家参考。

保留手指对小提琴演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保留手指让音准有了依据

保留手指能帮助固定把位和音高, 使音准有保障, 在演奏全音时, 我们知道需要把两手指分开按弦, 演奏半音时要把两手指靠拢, 那么不管是“分开”还是“靠拢”都是一个手指无法做到的事情, 必须得要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手指同时按在弦上, 才可以完成“分开”和“靠拢”。有很多同学总是按下一个指头, 就立刻抬起另一个指头, 让弦上始终只有一个手指, 无法做到“分开”和“靠拢”, 音程关系心里没数, 音准就可想而知了。一个手指按在弦上保留了, 其他手指再按弦时就可根据音程关系“计算”那个要按弦的手指与已经按在弦上保留不动的手指之间应该是多大的距离。例如:在同一条弦上, 大三度要比小三度的距离多一个半音, 减四度要比纯四度少一个半音的距离;在相邻的两条弦上, 纯四度要分开一个全音的距离, 增四度要换位, 相当于一个半音的距离, 大六度两指分开如同一个全音的距离, 小六度两指换位如同一个半音的距离, 小七度如同在一条弦上的小三度的距离, 大七度如同在一条弦上的大三度的距离, 纯八度如同在一条弦上纯四度的距离等等。既可在同一根弦上保留手指, 也可在不同的弦上保留手指, 同弦上的手指保留能使较小音程更为准确流畅, 不同弦上的手指保留则使较大音程和弦演奏更为方便快捷。要想掌握以上讲的各种度数的距离, 靠尺量是不行的。尤其是在小提琴上, 由于把位不同, 各种度数分别所需距离也不同。把位越低, 距离越大。把位越高, 距离越近。从低把位到高把位手指距离是逐渐缩短的。从高把位到低把位, 手指距离是逐渐伸长的。因此, 要想正确地估计各个手指之间按弦时所需的距离一定要靠熟练程度, 要以久经锻炼敏锐地听觉为尺度, 要靠脑子对左手各指在不同把位上不同距离的记忆, 判断与指挥。

二、保留手指能减少手指动作加快演奏速度

我们左手的四个手指在演奏时已经很忙了, 所以无用功最好减到最小, 以保持乐曲演奏的自然顺畅。我们在看演奏拉琴时计算法和TSA计算法 (Time-Series-Analysis) 。

所谓出生日期计算法即每个人从诞生到生命终止, 存在着固定不变的体力、情绪和智力周期, 分别为23、28、33天。并且通过对本人出生日期至该天的计算, 便可以知道自己的体力、情绪、智力状态分别处于什么周期。但是, 近些年来, 这个传统方法已经开始动摇, 另一种新型的科学的计算人体生物节奏周期的方法应运而生, 这便是TSA计算法。

TSA计算法是通过对每一人在一段时间所特有的活动变化规律进行观察, 经统计分析, 确定每个人的生物节奏周期的方法。有关研究指出, 没有谁的体力、情绪、智力周期是固定不变的, 绮周期为2至45天不等, 说明生物节律因人而异, 但与外界环境有着密会发现, 他们左手的抬放动作并不多, 但能发出非常快速而清晰的声音, 这就是保留手指的作用。相同的音, 就只需要做一次按弦动作, 这样可以减少很多手指的抬放动作, 让人觉得简单而轻松。如果不保留, 相同的音重复出现时手指就得重复抬起又重复落下, 这样, 就会显得左手手指动作很多, 看起来动作很花哨, 但实际上多为浪费性的多余动作, 使演奏者感觉手指疲劳, 从而发生僵硬的状况。手指的抬起和落下不管多敏捷都会要占用时间, 所以不必要的抬放动作, 对提高演奏速度只能起相反的作用。

三、保留手指能尽可能的免除杂音

在换弦的时候, 如不保留手指, 就很容易出现多余空弦的杂音。笔者曾在教学中用录音的方法把不习惯保留手指学生的演奏录下来, 让他自己听, 明显地暴露出发音不干净、有杂音的缺点。这是因为, 当换弦时, 如果不保留手指在弦上, 弓子换过弦以后, 弦有一种余振, 必然会使空弦音响起来, 造成发音不清晰不干净, 而保留手指就可以避免多次重复按指造成杂噪音或音的间断。可见, 运用保留手指是在小提琴演奏技巧中保证发音干净, 免除杂音的重要手段之一。

四、保留手指给演奏双音和弦做好左手方面的准备

一般来说, 演奏和弦都要同时发音, 因为小提琴的琴码是弧形的, 四条弦不在同一个平面上, 而弓毛都是绷紧为一条直线。因此, 在小提琴上演奏和弦时, 必然是分奏的。虽然在小提琴上演奏和弦为先后发音, 但在演奏和弦时, 左手各指要尽可能地同时按到弦上, 而且为了达到发音效果近似同时发音, 先拉过的两音要尽可能地保留手指, 直到整个和弦演奏完毕后, 与所有按弦手指同时抬起来。所以在演奏双音或者和弦乐时, 我们必须学会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手指同时按弦。保留手指就能培养左手用两个手指、三个手指以及四个手指同时按弦的能力。可为四度、三度、六度、八度双音及三或四个手指同时按弦的和弦的演奏打下基础。

五、保留手指能锻炼各个手指独立活动的能力

什么是手指的独立活动的能力?即在一些手指按在弦上时, 某一个手指伸张按弦或单独抬起和落下时, 不牵动整个左手的位置, 同时, 也不影响其他手指的按弦位置的音准。例如, 在演奏很多伸张指时, 可移动4指, 但不可牵动按弦的1指, 要求4指要有独立活动作能力, 也不能影响整个左手在弦上的正确手型, 这样才能保证音准。又如三个八度音阶的演奏, 左手在最高把位时, 4指做伸与屈动作的时候, 1、2、3指仍然要保留在原来位置上, 不可牵动其他手指, 不能影响正确手型, 否则音阶上行时音准了, 下行的时候因移动4指而牵动了1、2、3指, 那么1、2、3指所按的音就都不准了。

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情况下乐谱上并不会告诉你哪个地方手指需要保留, 这就要求你具备如何保留手指的经验。一般来说, 凡是某个手指在按弦之后随即后面又要用到, 不管它在哪根弦上, 都不要抬起来, 都需要保留, 直到它妨碍其它手指发音时为止。

保留手指是一种手指技巧, 一种演奏艺术。没有保留手指, 音准就失去了保障, 演奏的连贯与流畅就会大打折扣, 为了更好的发展左手技巧和提高音准, 我们一定要养成保留手指的好习惯。

切的联系。教练员在长期的训练与比赛中应细心观察运动员各自的生物节律及各因素对其影响所产生的变化, 要运用科学的方法作出判断, 针对其节律的特殊性安排训练, 调整赛前状态。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 人体周期的生物节奏对训练计划的制定有着重要的价值, 掌握其规律, 教练员、运动员和运动保健医师就能有针对性进行训练和调节, 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竞技能力和竞赛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医基础理论》.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年1月.[版次]2-4

[2]《在运动训练和比赛中运用生物节律》.湖南体科所

运动指导 篇2

Dear Sir,

In reference to your advertisement in the newspaper of for a playground director,I believe that I have the qualifications to fit your position.

I hold a degree in Physical Education from the University of South Dakota. Along with my physical education courses, I also selected many courses in psychology and child managedirector in several suburban areas surrounding the university. In the summer of 1983, I was an assistant in charge of organized sports for younger boys in Walton, south Dakota. The year after that, I was placed in charge of a large summer program for under privileged children in the large city of Millon, South Dakota.My supervisor during this time was William Johnson. He has consented to act as a reference for me.

My additional experience includes working as a City Park Recreation Director in Rockford, South Dakota for the years of 1985 to the present time. In this position I am responsible for the programs in all the city park, including all organized recreation and night-time sports.

If you feel that I am suited for the job that you have in mind. please inform me of the time convenient for an interview. I hope to hear from you in the near future.

Sincerely yours.

编辑:katie

运动指导 篇3

中小学业余田径运动员由于缺乏系统性训练,训练周期不长、身体素质不强,技术能力不高,心理调节能力差,因而对他们来说做好赛前准备活动尤其重要。但是不少运动员都因赛前准备活动准备不足,进而影响到比赛。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准备赛前准备活动,调整好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使学生在赛场上能够发挥出最佳水平。赛前准备活动包括一般性的身体准备活动、专项性的准备活动和心理准备活动。

一、采用复合式的方法来进行赛前准备活动

中小学业余田径运动员赛前准备活动可以采用由两个阶段组成的复合式的方法来进行。第一阶段的准备活动可以慢跑热身、肌肉拉伸、柔韧性练习、短距离加速跑等,并由全身性活动过渡到专项性准备活动。活动时间一般在35分钟左右,当然,要根据比赛时的天气状况、运动员的身体特点等来安排。运动负荷要中等或接近最大。

第一阶段准备活动结束后,到达检录处等候检录和休息,注意穿好衣服保暖。进场后要快节奏地进行第二阶段的准备活动。准备活动以专项内容为主,做一些关键性专项技术动作。

当然,在安排准备活动时,要根据学生临赛时的身体、心理、环境等主客观因素来采取适合学生个人特点的方法进行。

二、根据比赛内容重点做好专项技术准备活动

赛前准备活动除了做好一般性的准备活动外,还要根据比赛内容重点做好专项技术准备活动。专项技术准备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比赛中发挥出最佳技术状态。如,跳远要做短距离的快速加速跑、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练习,短跑要听枪声等信号做蹲距式起跑接加速跑练习,跨栏赛前要做跑跨结合的过栏练习,三级跳远赛前多做一些单足跳与跨步跳相结合的练习,跳高要做助跑与起跳结合技术练习,投掷要做好用力顺序的衔接练习。

对不同的田径运动项目,准备活动的重点与辅助动作要有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一般来说,跑类和跳类运动员要注重下肢运动,投掷类运动员要侧重于上肢运动。

三、赛前准备活动要及时充分发挥出最高机能

赛前准备活动与平时的训练准备活动有显著的不同。一般训练时,准备活动结束后进入基本训练阶段,练习强度是逐渐提高的,并不要求一开始就达到极限,一般是在训练课的中间达到最高强度。但在比赛中,做好准备活动后需要立即进入比赛状态,这就要求运动员机体的各个系统要发挥出最高的机能能力。所以赛前准备活动要使机体的各个系统都要适应即将开始的紧张激烈的最大强度的运动竞赛活动。

有些教师和学生认为,赛前做充分的准备活动消耗了不少的体力,在比赛中体力跟不上,故而不进行较大强度的准备活动。原因在于教师和学生忽视了田径比赛准备活动对最高机能能力的需要和发挥的紧迫性与及时性。比赛前准备活动的不充分,使得机体各系统就不能及时进入工作状态,无法启动和发挥最高机能,导致比赛中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最佳水平,不能达到应有的运动成绩。

当然,比赛准备活动的时间长短、强度大小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有关,并不是说准备活动时间长、强度大就一定好。比赛前准备活动的强度、密度、运动量、内容和方法等都要因人而异,教师要充分考虑到运动员的个性特点和运动习惯。对于兴奋性高的运动员,准备活动应平稳一些,强度不宜过大;对于兴奋性较低的运动员,准备活动强度可大些,时间可长些。

四、要及时做好比赛过程中的后续准备活动

准备活动结束后35分钟左右,效果会逐渐地减弱,但如果在效果消失前10分钟左右时进行后续的准备活动,可以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在径赛的复、次、预、决和田赛中的预、决赛中,要充分做好后续准备活动。后续准备活动的时间、内容、强度等应根据运动员参赛项目的间隔做出科学的安排,从而为下一轮次的比赛取得好成绩做好充分准备。

五、赛前准备活动要做到专一与自主相结合

做赛前准备活动时,要求学生注意力集中,一心一意地做,不交谈,不看别人活动,不要看发奖和别人比赛,不打听比赛消息。因为注意力的分散会影响运动激素的分泌与机能各系统进入临战状态的速度和效果,影响机能的动员和储备能量的动用。同时,比赛前的准备活动不仅是身体机能的准备,而且也是临战心理的准备,通过准备活动可以调动和激发竞赛情绪,创造有利的赛前状态。

由于赛前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数量和内容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取决于置身比赛环境中运动员的自我感觉,所以赛前的准备活动是赛前模拟训练的重要内容,要准确掌握不同条件下有效准备活动的方法和正确的自我感觉。

六、根据比赛情况制订好赛前准备活动计划

严密细致的准备活动计划,是比赛前准备活动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在赛前必须详细调查做准备活动的场地和条件,要充分估计控制准备活动的难度,做到心中有数,并有相应的对策和准备,这样才能保证运动员专心顺利地投入比赛。

七、通过科学的手段调节好运动员的参赛心理

田径运动在中小学广泛普及,竞争激烈。除了要求学生具备健康的身体、完善的技术、良好的身体素质外,对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提出很高的要求。但是,对中小学生业余田径运动员来说,由于他们训练水平较低,比赛机会少,心理状态还不稳定,比赛中受心理因素的影响大,往往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害怕、尿急等赛前心理状态。因此,要及时充分地了解运动员心理状态,进行科学的激发和调整,提高他们临战的心理承受能力,增强斗志。

赛前准备活动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可以通过激励法来激发他们获胜的信念和参赛的信心,通过不同的音乐来缓解他们的心理和提高他们的斗志,通过按摩来预防运动损伤,减轻心理压力,提示他们通过呼吸长短和节奏的变化来调控心理,运用积极的自我心理暗示来调整情绪状态等。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方法及指导 篇4

1 运动疗法基本原理

1.1 稳定血糖、降血糖

运动改善糖代谢, 并使末梢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显著增强, 活动的肌肉靶组织在运动后对胰岛素更加敏感, 肝糖原、肌糖原的分解也明显加速, 并增加末梢组织对糖的利用率, 降低血糖[2]。脂肪组织中游离脂肪酸随运动时间的延长而明显增加, 游离脂肪酸是肌肉收缩的主要能量物质, 长期运动后机体对血糖的调节能力明显改善, 血糖波动减小, 机体的应急适应能力提高, 随之可相应减少降糖药用量。

1.2调整血脂水平

运动不仅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 降低极低密度脂蛋白并促进其降解, 而且可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浓度和三酰甘油含量, 周围组织的供氧能力和血流量也相应提高, 直接降低了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

1.3 调节情绪

运动在增加机体抵抗力和增强体质方面作用显著, 可有效改善体内脂肪肌肉比率, 随着体质量的下降, 睡眠质量好转, 精神松弛, 焦虑减轻, 抑郁症发病率下降, 信心增强, 开朗乐观,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 适应证及禁忌证

2.1 适应证[3]

肥胖型2型糖尿病是最佳适应证, 特别是轻度和中度的并发症较少的2型糖尿病患者, 稳定期的1型糖尿病患者也可适当运动锻炼。

2.2 禁忌证[3]

胰岛素特别缺乏者和血糖极不稳定的患者不适宜运动;糖尿病合并视网膜病变特别是眼底出血者以及糖尿病肾病严重肾功能不全者也不适宜运动;合并高血压和缺血性心脏病甚至心力衰竭、严重心律不齐的患者、酮症酸中毒、肺心病和急性感染的糖尿病患者均不适宜运动疗法。

3 运动方法指导

3.1 服装准备

夏天衣服注意舒适、透气, 多选择棉质材料;潮湿地区注意防潮, 避免湿气侵犯, 可选择多层防潮外套;寒冷天气选择多件棉质可增减的薄衣服, 运动时可随时脱掉外衣调节温度;糖尿病足底病变因感觉迟钝易受创伤, 运动时注意保护, 纯棉透气袜子, 鞋面透气好、鞋底柔软有弹性、尺寸合适宽松的运动鞋或胶底布鞋都是不错的选择。

3.2 运动方式

老年患者适合持续、有规律的有氧运动, 如轻松的散步、快慢疾走、有计划的跑步、外出骑自行车、学习太极拳、集体做广播操、练气功、跳舞、游泳、旅游等。不适宜上下楼梯、爬山、走斜坡等增加膝关节损伤的运动项目。

3.3 运动强度

遵守运动三部曲原则:即5~10min热身, 加上运动20~30min, 最后5~10min放松, 根据自身情况中间可有少量的间歇时间, 达到靶心率 (65岁时大约105次/min) 的时间应有20~30min, 每周3~4次为宜, 如运动强度较大, 间歇应适当延长。运动间歇不应超过3~4d, 否则运动效果将明显下降, 但也应注意循序渐进, 避免运动强度和时间过久, 造成运动过量。运动强度控制在最大氧气消耗量的0.4~0.6较好, 即心率=170-年龄。例:65岁, 则心率=170-65=105次/min。适宜运动量:运动后微汗、身体发热, 较轻疲劳, 第2天可恢复, 不影响或改善睡眠;运动量不足:运动后无汗、身体不发热、脉搏不增加, 无明显疲劳, 运动量应加大;运动量过大:运动后大汗淋漓、全身乏力、肌肉酸痛、胸闷气喘, 较重疲劳, 第2天不恢复, 影响睡眠, 应注意降低运动强度及时间。

4 注意事项

4.1 勿空腹时运动, 避免发生低血糖

特别注意使用胰岛素和长期口服降糖药的患者, 运动时或运动后24h内均有可能发生低血糖, 造成严重后果。运动前应监测心、肺、肾功能的变化, 血糖以5.5~11.2mmol/L为宜。餐后0.5~1.5h (从第一口饭开始计算时间) 为较合适的运动锻炼时间。

4.2 冬天室外运动要做好防护

宜结伴同行, 注意保暖, 防止手足冻伤, 防止上呼吸道感染, 避免运动意外的发生。

4.3 多种疗法相结合

运动疗法不应随便停用药物、注意饮食药物及锻炼有机结合, 避免过于强调运动效果, 单独靠运动治疗糖尿病的愚蠢做法。

4.4 预防低血糖

注意随身携带饼干或者糖果, 携带血糖仪及有姓名、联系电话、病情简介的救助卡, 运动过程有头晕、心慌、胸闷、手抖、乏力、饥饿感时应警惕低血糖发生, 停止运动, 进食含糖食物, 观察反应, 如症状不缓解, 应打电话或寻求路人帮助, 必要时立即送医院救治。

5 小结

运动疗法能显著提高机体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改善脂肪代谢, 脂肪分解加速, 增加新陈代谢。在控制体质量, 控制血糖的同时, 改善心肺脑功能、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4]。所以, 应重视对老年糖尿病患者在运动疗法方面的宣传指导, 掌握正确的运动方法, 可提高运动效果, 减少盲目性, 改善老年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提高血糖控制水平, 最大限度的减少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毛晓辉.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及行为干预的思考[J].中国疗养医学, 2010, 19 (10) :889.

[2] 曾丁香.中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调查分析[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3, 26 (2) :261-262.

[3] 刘海清.社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指导[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9 (9) :431.

幼儿户外运动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篇5

生命在于运动,在一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健康的生命是保证人的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的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等方面的发展,都需要建立在基本的身体健康之上。毛主席也曾经说过“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那么,健康的身体从何而来,从运动中来,运动塑造了身体,运动对强健身体有积极的作用。

在运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作为一个主动的观察者,积极地为幼儿提供建设性的帮助与指导。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教育为本,观察先行。”没有仔细的观察,就谈不上正确的、有效的教育方法。但是,过去对为什么要在体育活动中观察幼儿的行为,观察幼儿的表现,我并不真正了解。体育活动,只要幼儿玩得开心、尽心,注意安全就行。直到我这学期有幸有机会参加了体育教研组的活动,课题组的老师带领我们研究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后,我才明白,原来观察幼儿不仅仅要看表面现象,更重要的在于研究、总结孩子的行为表现,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为他们的健康发展铺路搭桥。第一:体育活动中要观察什么

我觉得,体育活动中要以幼儿为主体,满足不同层次水平的自主性活动,这种模式更需要教师观察在前。教师要有积极的观察心态,在体育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提供各种机会与条件,让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运用自己获得的技能与经验参加活动,参加锻炼。幼儿对自己的估计与自己的实际经验、能力相比会有偏差,在任何时候,都需要教师去关注他们。

带着探索,我走入了幼儿的体育活动。在和幼儿一起玩乐中,我发现大多数幼儿都聚集在玩梯子的场地中,有的幼儿从一只至二只架起的梯子中走过去,而有的幼儿从二只至三只架起的梯子中走过去,来来回回,忙得不亦乐乎。今天,玩梯子就成为幼儿最关注的事情,也就是他们的兴趣所在。有了兴趣,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作为老师,在这个适时的时候,就要对幼儿提出指导和帮助的方法,让幼儿对玩梯子的兴趣保持下去发展并延伸这个内容,不断在原有的内容上生成新的内容,让幼儿的兴趣点达到最高程度。教师的心中要始终有这样一个意识:孩子任何时候都需要我。有了这种心态,教师就会以主动的观察者身份出现在孩子的身边。于是,我走过去提醒幼儿,想一想,梯子除了架在轮胎上玩以外,还可以架在何物上玩呢?有的说,放于垫子上玩,试一下,不行,垫子太软,梯子陷于垫子中,玩起来没劲。有的说,把梯子竖起来,两边用椅子扎牢,可以在梯子的间隔中钻来钻去,试一下,行。“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和操场上的运动器械串起来一起玩呢?”我和孩子们拿着梯子走向大型运动器械,试了几次,终于给梯子找到了一个最合适的位置,把它架于绳索栏杆架的下方,下面即是草地,又保证安全,梯子的两头牢牢地斜扎在绳索栏杆上,形成一个斜坡度。孩子们纷纷欲试,新的兴趣点又出现了,更加激发了幼儿对体育活动兴趣的维持和锻炼的目的。当幼儿试着在斜坡的梯子上向上行走时,又遇到了一个新的挑战,怎样攀登和翻越栏杆才能达到终点?有的幼儿没有掌握好手的位置,试了没行,但是,在老师和同伴们的鼓励下,决不气馁,终于通过自己的反复实践成功的翻越了栏杆。在这活动过程中,幼儿的自信心增加了,有了克服困难的勇气,有了勇于挑战自我的机会,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健康成长。

体育活动中,我们要把孩子看成是一个完整的人,注重全面和谐的发展。除了发展“身”,还要起到发展智力,促进幼儿个性社会性健康发展的功能。在观察中,要了解这项活动是否适合本班幼儿的身体发展水平,这项活动的器械与场景的设置、规则的制定是否便于幼儿锻炼,是否具有锻炼价值。

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适度的要求才能有效的促进幼儿的发展,要求过高或过低都不行。在教育实践中,我也发现幼儿普遍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如在一次“长登的游戏”活动中,让幼儿自己自由选择不同高度的长登往下跳,大部分的孩子在较高的长登后面;当我在另一边将几个长登叠放成最高时,所有的孩子都不约而同的排在了我的后面,都跃跃欲试。由此可见,孩子们喜欢冒险,对有一定难度的活动较感兴趣。作为教师,要了解自己班级孩子的特点,能力发展的不同程度,提供给幼儿的运动的材料要适合每一个孩子的不同水平,不同的层次面,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对体育活动感兴趣,找到真正适合自己活动的器械与材料,才能让幼儿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儿童的现有发展水平,更应关注儿童的发展潜能。

因而,我在体育活动的观察中,注意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及时捕捉到幼儿的闪光点,捕捉到幼儿的信息,让他生成下去。因为,幼儿感兴趣的活动他一定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孩子的潜能就能得到发展、得到发挥,他们的表现也的确让我大吃一惊。他们会在活动中积极的挑战自我,挑战难度,从而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我认为,体育活动中的观察,要改变过去“一刀切”的做法,从幼儿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发展水平、能力不同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

如果对所有的幼儿提出一种要求,能力强的幼儿感到吃不饱,提不起兴趣,能力较弱的幼儿则不敢吃,丧失了信心。这都将影响幼儿的发展。因此在观察后的要求上要因人而异。以“长登游戏”活动为列,为了发展幼儿高跳下的能力,活动中我提供了好几种不同的高度,让幼儿自己选择。孩子根据自己的能力和水平,选择适合自己的高度进行练习,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增加高度。作为教师,我只是起到引导、保护的作用和用微笑鼓励他们。通过活动,大多数的孩子能从最高的长登上跳下,只有少数几个孩子不敢完成,但我没有强求他去完成。因为对所有的孩子来说,他们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了发展。所以,活动中对孩子的要求,就是每个人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和发展。第二:作为教师多与幼儿交流

我想,无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是在体育活动中,作为教师,要与幼儿交流,倾听他们的疑问,也许这就是他们的关注点。教师还要选择合适的位置,一个班的活动场地是相对独立的,各项活动内容也有相对独立的空间,各班各项活动内容自成一体。当幼儿活跃在各个区域时,教师自然成了“摄像机”,既要眼观八方,面向全体,又要注意个别。因此,选择适当的位置观察幼儿显然很重要。教师可选择一个“中心”来观察幼儿,这个中心是当天活动的重点区,可以是本班多数孩子的兴趣区,也可是本班多数孩子的难点。这个中心的材料、场景不能设置在本班活动场地的角落,或有某种障碍物遮挡的地方,一定要在教师的视线范围内。

教师要做到同时兼顾,不能久留在某一区域,冷落了其他区域;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要有明确的观察内容。因为,体育活动是幼儿进行运动技能学习的一种适应个人需要、发展自我、锻炼自我的方法,它包含着比幼儿身体方面更多的内容,而且,应该把幼儿看作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所以,教师对幼儿的观察是建立在尊重幼儿人格基础上的一种观察,是需要从体育活动的多维效应来观察幼儿的一种观察。教师有了观察,才有可能来培养自己的观察意识,才有可能在观察中帮助和指导幼儿的活动,使活动提升为更高的一个层次,一个飞跃。

平常的体育锻炼活动,几乎都是把一个班级的幼儿一分为二,一半幼儿先玩这些器械,另一半玩那些活动内容,久而久之,幼儿玩得有些厌倦,总觉得幼儿跑的不够积极,玩得不够尽兴。于是,通过观察,思考如何调整活动的方向,让幼儿更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去,把这些体育活动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游戏网。幼儿从小椅子的不同方向跳向脚印,从竖起来的轮胎上走过去,从斜着的梯子上翻爬过栏杆,这一连串的活动内容,培养了幼儿的灵敏性、方向性、协调性,给予了每个幼儿相同的机会,每一位幼儿都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有了在活动中老师和幼儿的交流,老师及时了解到孩子们需要些什么,需求什么方式的活动,根据幼儿的特点,及时地为幼儿提供感兴趣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行操作,最大限度地充分发挥这些活动材料的物尽所值的作用,最大能力的调动起幼儿的兴趣,主动活动,积极活动,尽兴活动。有了老师与幼儿的交流,才有了尊重儿童的意见与想法,活动有了开展的空间,从中老师能够准确地了解、认识孩子、了解孩子真实的愿望,观察到孩子在游戏中表现最真实的自我,把握孩子真实的意愿、兴趣、爱好的好机会。

在与孩子的交流中,要树立我和孩子一样高的理念,教师不在是高高在上的,而是和孩子一样的人,应该人人平等。在活动中,我经常用蹲或跪的姿势与孩子对话交流,这样,首先从视觉上的角度与孩子一样高了。在心理上也要一样高,体现在活动中尊重孩子的人格、意愿和需要。在和孩子说话时,象朋友一样和蔼可亲,让孩子感觉到你是在和他商量,彼此是平等的;对孩子在活动中提出的不同意见或者某种需要,予以尊重,不随意否定或拒绝。比如:在“长登子游戏”活动中,让孩子从长登上跳下,但有个孩子却从长登下爬来爬去,虽然这与活动目的“高跳下”不相符合,但我没有因为他不按要求做而随意地批评他,而是对他说:“这是个很好的玩法,老师想看看你从上面跳下来是不是也做得很好。”而后,他开心的去做了。仔细思考一下,其实他这样玩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出发点是好的。所以,我要和孩子一样高,需要教师真正的把自己放在和孩子一样高的地位来考虑和解决问题。

运动指导 篇6

要更好地提高幼儿运动中的安全行为,家长的教育和指导作用对于幼儿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将开展指导家长提升幼儿运动自护能力的研究,从而提高家长对幼儿自护能力培养的意识,使家长了解并掌握一些科学的指导幼儿运动自护能力的方法,最终共同促进幼儿在运动中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一、指导家长提升幼儿运动自护能力内容

1.家长学校——提升家长意识

我们通过家长学校理论培训,提升了家长对幼儿运动自护能力培养重要性的认识。

3~6岁的孩子处于幼儿期,在活动中跌倒或是奔跑过程中不会躲闪,碰倒同伴等现象时有发生。提高幼儿动作的协调性和灵活性,增强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有利于帮助幼儿发展自身生活方式的健康观,为幼儿将来的健康生活奠定基础。因此,在运动活动中加强安全教育,提高幼儿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而这种意识与能力的培养,责任不仅仅在于教师,也在于与幼儿朝夕相处的家长,唯有幼儿园与家庭共同担负起这项责任,幼儿的运动自护能力才可能得到实质的提升。

2.家长沙龙——掌握有效方法

开展家庭亲子运动小游戏,是提升家长指导幼儿运动安全自护能力有效方法之一,借助游戏,家长在实践中活动获取实践的指导方法和积累经验。

我们的做法是:在家园之窗栏目中开辟“亲子运动小游戏”,将游戏玩法和安全注意点介绍给家长,提高家长自身的安全意识,让幼儿在父母的帮助下,掌握在家中的一些安全运动自护知识。同时也鼓励家长自创一些游戏给大家分享。通过这些栏目,使家长们认识到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提高了家长们培养幼儿自我保护能力的意识,增强了家长们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家长的参与也更有助于帮助孩子克服恐惧心理,掌握安全防范的方法能力。借助亲子运动小游戏,教师还要求家长把亲子运动游戏后的心得用文字形式和大家交流。

家园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双向沟通渠道畅通,从而提高了幼儿运动自护能力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3.亲子运动会——体现指导成效

亲子运动会是我们幼儿园每年的常规性项目了,在以往的运动会中家长就是一个参与方,他们在教师的安排下,只要在活动中了解游戏规则,配合参与一下即可。其实,家长作为指导者之一,这样的一种参与形式不能很好体现家长的价值。家长有着一定的指导经验,如何让他们发挥出来?我们请家委会成员一起参与讨论游戏项目,包括运动游戏的玩法、运动游戏的规则和运动游戏中的安全注意点,然后在班级内以海报的形式让家长了解运动会的项目,自己根据孩子的能力进行报名,教师进行适当的调整。这样的一种形式有效地发挥了家长的主动性,同时体现了我们的指导成效。

二、指导家长提升幼儿运动自护能力的指导策略

1.沟通策略

沟通是人们交往的最有效的手段,我们通过家长会让家长明白幼儿运动中自护能力的重要性;通过沙龙教师和家长互动,家长和家长互动,大家把自己指导幼儿自护能力的经验和身边的同伴分享,有问题可以和大家讨论。在这样的一种平台上充分体现了平等,在轻松的环境中家长认识到了幼儿运动自护能力的重要性。

2.互动策略

(1)开展亲子运动会。运动会是最能体现家长指导力的即时效应的。家长通过参与运动会策划、游戏项目招标、运动游戏比赛等一系列活动,教师清楚地掌握家长指导幼儿自护能力的能力,从而能进一步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

(2)开展运动安全主题活动。每学期我们幼儿园都会把家长学校的内容进行公示,家长可以有选择地进行参加,在交通安全周,我们进行了“小司机”的交通安全活动,活动目的是从小培养幼儿遵守交通规则,在十字路口,要做到“一停、二看、三通过”,懂得过马路要看信号灯,走斑马线等。家长们在活动中有的以交警的身份出现,有的以司机的身份出现,有的则带着孩子过马路,主题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家长的指导能力。

3.环境创设策略

(1)农村家庭户外活动场地上具有挑战性的原材料,创设让幼儿亲近的原汁原味的活动场地:沙石、泥土堆成的小土坡,大片的草地,自制的轮胎秋千、自制的冰箱盒爬筒、用草席组合的滚筒等,家长这一切的创设都力图培养孩子预测、判断、回避危险的能力以及探索、创新、自主的精神。

(2)在社会场景中学习运动自护能力,如在超市和小区广场,让幼儿玩小车、滑板和户外健身器材。家长要教育幼儿在遇到紧急情况时,学会避让,不可慌乱,要动脑筋,想办法采取有效措施,把危险降低到最小限度。

球类运动员训练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篇7

1.1、国外球类训练的指导思想

闻名世界的佩拉雷教练曾表示, 对于足球运动而言, 足球的特性决定了技术是第一位的。麦诺娣教练也认为足球最核心的是意识和技术。我相信体育是相通的, 不仅足球如此, 篮球、排球、乒乓球等等的球类运动都如此, 技术永远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对于球类运动的教练员而言, 评判他们的标准不是他们的球队在比赛中获得了多少分数, 而是他们培养和训练多少体育人才, 以及他们挑选的人才能否进入国家队或职业队, 为国争光。

1.2、国内球类训练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球类运动在进入职业化后, 球市愈加火爆, 运动的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 参与到球类运动的人也越来越多。各种球类培训班像雨后春笋一样, 纷纷的冒了出来。很多少年运动员都到国外接受培训。然而成功的人非常少, 或者说是一闪即灭。中国在球类运动上不缺乏天才运动员, 但为什么大都难以成功。我认为在指导思想上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 比赛是提高运动员实力的重要环节, 但是如果没有按部就班的进行技术和意识的提高或急功近利只会让我们的训练走入歧途。一些教练为了提高队伍的名次, 采取了拔苗助长的违反运动员正常成长的手段。以大打小, 虚报年龄这些都是不可取的。另一方面, 教练员的素质普遍有待提高, 我国基层的教练员虽然工作兢兢业业, 但是没有接受过先进的、系统的有关训练的指导思想。他们在认识上存在着某些偏差, 缺乏对世界上先进技术训练的了解。他们将我们的运动员过早的战术化、成人化、公式化, 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培养却没有受到重视, 这些都不利于我国球类运动的发展。

2、球类运动员训练的原则

2.1、“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

王世安教授提出我国很多球队都自觉遵守了“三从一大”这一原则, 并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但也有一些队伍淡化了“三从一大”, 没有将它落到实处, “严”不到点、“难”不到位、没有遵循“从实战出发”, 这严重影响了运动员训练的效果。更糟糕的是, 一些队伍盲目的认为不经过艰苦的训练就可以取得可喜的成绩, 这简直是天方夜谭。

“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是指从严、从难、从实战的需要出发, 科学的有序的进行大运动量的训练。在20世纪60年代, 我国体育训练就要求必须坚决贯彻“三从一大”的科学训练原则, 我们更加注重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在21世纪, “三从一大”的思想也渗透到球类运动的训练指导思想中。

2.2、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在20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中, 球类运动就分为了“南派、北派”, 形成了“百花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为了维持这种良性竞争的局面, 我们要扶持和培养国内的各种球类打法, 在继承传统打法球类运动的打法上, 博采众家之长, 吸收其他流派打发的精髓, 形成我国球类运动独特的风格。

2.3、“以我为主”的原则

“以我为主”的原则要求运动员、教练员发现自己的长处, 做到深刻了解自己, 然而也不畏惧对方短时的强势, 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如果可以坚持“以我为主”的原则, 能够有效避免运动员过分恐惧对方的强大, 可以最大化的发挥自己的实力, 甚至反败为胜。但是, 硬币是具有两面性的, “以我为主”的思想同时也有两面性, 需要运动员和教练员平衡这个度。

(1) 以我为主、洋为中用。

我国球类运动的发展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做到“洋为中用”, 它们结合我们球类运动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运动员们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提出了合适的训练指导思想, 积极促进了我国球类运动的发展。

(2) 以我为主、古为今用。

例如在1956年到1965年中间, 我国男篮和女篮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形成了跳投、快攻、全场紧逼的“三大法宝”。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 全场紧逼防守的战术已经被普遍运用, 甚至成为了关键时刻的常选战术, 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中, 许多国家运用这一战术成为了克敌制胜的绝招。

但是, 现在我国的男女篮在世界性的比赛中很少使用全场紧逼防守战术。然而全场紧逼防守战术已经被现实证明是能够有效地提高战斗力的, 是符合历史发展规律的。所以我们要发扬这种符合运动发展趋势的传统技术战, 古为今用。

结语

为了振兴我国的球类运动事业, 我们必须抓好运动员的培养工作, 这是一项跨世纪的任务。我们要学习他国的成功经验, 主抓青少年运动员的培养, 这是符合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现在每个教练员应当关注的是如何建立正确的训练指导思想。为了为国家培养高素质的体育人才, 我们必须提高运动员的培养目标, 学习先进的、科学的训练方法, 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

摘要:球类比赛的竞争通常是非常激烈的, 但这也是球类人才的竞争。如果没有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方法, 缺乏坚实的人才储备, 那么在球类项目的比赛中将会处于劣势地位, 我国有些球类运动的发展有些滞后, 这不利于我国球类运动的健康发展。所以, 球类运动员必须正确的科学的认识球类运动训练的指导思想, 通过对球类运动的改革, 取缔不良的现象, 坚持球类运动发展的客观规律, 严格的指导训练, 培养高素质的运动人才, 争取中国的各项球类运动跻身亚洲前列, 屹立于世界之巅。

关键词:球类运动员,球类训练,指导思想,技术方法,运动意识

参考文献

[1]王艳丽.我国竞技篮球训练指导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 2012.

运动指导 篇8

关键词:门诊运动指导,肩周炎

肩周炎又称冻结肩,是由于肩关节周围软组织病变而引起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常常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1]。关节腔粘连严重需要在臂丛神经阻滞下完成手法松解,在实施臂丛麻醉后患者往往存在有患肢感觉和主动运动功能的减退[2]。虽然手法松解得到一定效果,但是存在出血、气胸等严重并发症,且患者术后疼痛明显,本研究主要探讨门诊运动指导对肩周炎患者的干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6月我院门诊收治的肩周炎患者80例,分为两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男12例,女28例,年龄41~72岁,平均(49.3±2.1)岁,病程1~3个月,平均(1.6±0.3)个月;对照组:男14例,女26例,年龄42~71岁,平均(49.4±2.2)岁,病程1~3个月,平均(1.7±0.4)个月,两组性别、年龄及病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门诊运动指导方法。

转体拉手运动:将患者双手放置于身后,并通过健手紧握患手手腕,通过键手力量拉患手向上及背部行小幅度拉伸,在达到活动关节目的后,行1次快速的大幅度牵拉,之后休息5 mi并重复进行5次;双臂伸展运动:将双腿分开站立,抬头挺胸,双臂垂直上举180°,持续进行10 min;爬墙运动:面向平整墙面,根据个人耐受力,尽量将双臂沿墙面上爬,达到最大限度后,坚持5 min再放下,休息5 min后重复进行,持续5次;外展扣背运动:将患侧肩关节后伸、外展并将稍屈曲肘关节,尽力摸到同侧肩胛骨,但是要避免通过肩胛骨的活动进行替代,在感到困难或者效果不理想是可通过健侧手握患腕进行;拉绳运动:双手握高悬滑轮绳的两头,行反复的上下拉绳运动,注意固定腰部,尽量以肩关节活动为主。

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门诊均由同一组医师护士接诊,其中对照组采用臂丛神经阻滞后手法被动运动,观察组则实施本研究运动指导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2周肩关节活动度,治疗期间疼痛程度。其中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随访2周肩关节活动情况比较:

随访2周时发现观察组肩关节内旋角度、肩关节外旋角度及肩关节上举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两组治疗后疼痛程度比较:

从治疗后6 h开始,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同时观察组在治疗后48 h内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则在治疗后48 h内疼痛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见表2。

3 讨论

肩周炎的形成是缓慢的,疼痛是其主要症状,使患者难以忍受,对锻炼产生恐惧心理,被动地减少锻炼,使粘连得不到松解,造成恶性循环,从而使患者丧失对功能锻炼的信心和决心甚至导致肌肉萎缩和骨质疏松[3]。本研究主要总结我院在门诊进行的运动指导干预方法,取得一定效果,同时与进行臂丛麻醉下手法松解的患者比较,发现其能更好的提高临床效果的同时减轻患者治疗疼痛[4]。

肩周炎多发生在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患者大多合并有各器官功能的生理性减退,存在有骨质的疏松,甚至合并有其他的病理生理改变而出现病理性骨折的可能[5]。同时在进行手法被动松解的时候可能引起局部软组织、肌肉或韧带的拉伤,护理上应该协助医师密切观察患者患肢的运动机血运情况,还应监督医师进行轻柔缓慢且循序渐进的松解力度[6]。在门诊可以进行手法松解治疗,治疗后15 min内要密切观察患者,及时发现臂丛神经阻滞的并发症,待麻醉药物效果逐渐消退后,告知患者可能出现的疼痛及运动的异常,必要时口服镇痛药物进行处理。尽管疼痛明显,但仍要坚持主动的功能锻炼并进行定期的被动理疗,其方法可以通过每日进行早中晚3次的手指爬墙、悬体挂臂、弯腰划圈、后伸抻肩、梳头、抱头扩胸等方法进行,并配合微波和热敷治疗,注意功能锻炼和治疗方法选择上应该循序渐进,并持之以恒,切忌冒进而强行进行被动和主动的牵拉。

本研究观察组则实施运动指导干预,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发现随访2周时发现观察组肩关节内旋角度、肩关节外旋角度及肩关节上举角度均显著大于对照组,从治疗后6 h开始,观察组疼痛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更有效的避免了暴力松解引起的术后疼痛,同时每天进行,提高了治疗效果,同时我们还建议,做好心理护理,因为心理护理对于肩周炎患者同样重要,患者往往因肩部的反复疼痛而承受者机体的持续性痛苦,而出现较大的心理压力,本组护理上根据患者的实际病情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告知肩周炎相关的医学知识,并告知患者本病为自限性的疾病知识和利多卡因药物知识的讲解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肩周炎,而且通过有效的治疗是完全能够得到痊愈的,以提高患者治疗信心,消除患者心理压力,解除其思想顾虑,得到患者的更好更有效的理解和配合。肩周炎主要是因为疼痛而导致关节的运动障碍,所以护理上对于肩周炎的患者,其疼痛症状我们应该要做到有效的监测及评估,本研究观察组在治疗时给予患者播放音乐并配合运动治疗,达到分散患者注意力以减轻疼痛的目的,同时根据患者的疼痛耐受性使用局部和口服镇痛药物处理,减轻患者疼痛程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最后在门诊治疗仅属于入门指导,关键还是要靠患者持之以恒的进行锻炼。通过本研究我们认为:门诊运动指导,能更好的提高临床效果,减轻患者治疗后疼痛,避免出血、血肿、气胸等严重并发症。

参考文献

[1]李萍.微波治疗肩周炎的护理体会[J].护士进修杂志,2008,23(23):2209.

[2]吴琳娜,程维芬.临床路径在肩周炎患者小针刀术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医疗前沿,2010,5(15):76-77.

[3]万霞.针刀治疗肩周炎20例综合护理干预效果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10,18(17):52-54.

[4]唐受爱.我院重症肩周炎病人的综合康复护理[J].护理研究,2010,24(8):2201.

[5]张桂英.肩周炎的康复与护理[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9,15(5):345.

运动指导 篇9

1 运动处方中的有氧代谢运动理论

1.1 有氧运动的生理学分析

运动处方锻炼主要是采用中等强度有氧代谢为主的耐力性运动, 也称有氧运动 (Aerobic Train-ing) , 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 有氧运动是指人体在氧气充分供应的情况下进行的体育锻炼。即在运动过程中以自身呼出的氧气与吸入的氧气基本平衡为重要特征, 其主要功能是增强心肺循环, 其特点是运动量和运动强度适中, 运动时间较无氧运动时间长, 需要有糖和脂肪代谢供能完成运动过程。从氧运输系统分析, 运动中机体的供氧能力的高低是构成机体有氧耐力的重要基础, 而大量研究证实:人体从事有氧性质运动时, 氧的需要量随运动的强度的增加而递增。因此, 通过体育锻炼和训练, 可以改善与增进氧运输系统的功能, 提高运动时供氧能力, 从而有氧耐力水平也相应得到提高。从新陈代谢方面分析, 有氧运动的过程人体肌细胞有氧代谢的过程, 也正是肌肉纤维收缩运动的过程, 其直接消耗的能源物质为葡萄糖被氧化分解, 并释放出三磷酸腺苷 (ATP) , 但是, 肌肉中ATP的含量较少且不能自我合成。要使每次有氧健身运动持续三十分钟以上, 必须使ATP不断的再合成, 才能完成有氧健身过程。ATP的不断再合成过程即是糖和脂肪 (有氧代谢) 供能过程, 需要由磷酸肌酸和肌糖原及脂肪物质分解释放能量变为二磷酸腺苷 (ADP) 再合成ATP, 供应机体的呼吸和循环系统能量消耗, 完成有氧代谢的过程[1]。

其实, 有氧运动的过程除了主要由氧气参与供能外, 它还要求全身主要肌肉群持续性参与较长时间的收缩或收张运动过程。在运动时, 由于肌肉收缩而需要大量养分和氧气, 心脏的收缩次数增加, 而且每次输出的血液量也较安静状态时多。同时, 呼吸次数比正常为多, 氧气的需求量增加, 肺部的收张程度也较大。所以, 当运动持续时, 肌肉长时间收缩, 心肺就必须最大限度地为机体系统供给氧气完成肌肉运动的过程。而这持续性的需求的过程, 即是心肺的耐力功能提高的过程。通过经常的有氧运动锻炼, 对增强呼吸系统摄取氧、提高心血管系统载荷及输送氧能力以及机体组织的有氧代谢利能力有显著的作用和价值已得到科学证实和广泛的应用。因此, 选择有氧运动作为运动处方的基本锻炼手段, 是比较适合大学生提高和改善心肺功能、增强体质、调节心理和精神状态的科学、有效健身的主要运动方式。

1.2 有氧运动的心理学分析

锻炼心理学认为:锻炼对促进人类心理和情绪健康的作用已不再被认为是锻炼的次生作用 (锻炼的首要作用是增强人类的机体健康) 。从心理学来看, 参与锻炼后的心理和情绪效益主要表现在:锻炼可以降低状态焦虑;降低抑郁水平;降低不同压力指标;改善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类人群的情绪状态。实际上, 不管是长期或短期的锻炼参与过程, 都可以引发人的积极的心理和情绪体验, 享受整个锻炼参与过程[2]。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 体育锻炼行为与心理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主要表现在:第一, 它与心理自我良好感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有正相关;第二, 长期身体锻炼对焦虑、抑郁的治疗作用。在有氧运动过程中, 人体全身肌肉得到积极活动, 各肌肉群向大脑传递的兴奋相应迅速增多, 使得大脑皮质情绪控制协调性增强, 这种由生理而引起的心理上的满足和快感, 在体育心理学上称为“运动愉快感”, 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实验证明, 经过长期固定的有氧运动锻炼, 能够提高运动者自身意识和体能, 从而增加或者改善运动者对身体的满意程度, 这有益于运动者积极心态的形成。也可以认为, 规律性有氧运动可有效降低抑郁、焦虑和愤怒等负性情绪, 可以增强自信, 有体现自我价值, 对于完善一个人的人格, 增强幸福体验, 降低抑郁以及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因此, 适度并维持一定时间的有氧运动, 对于大学生自卑、忧虑、焦躁、抑郁等不良情绪及时宣泄出来, 从而实现移值效应, 减轻心理压力等方面的心理作用不容忽视。

2 运动处方中的超量恢复理论

2.1 机体超量恢复生理现象

机体对一定量的运动负荷的刺激要有个适应过程, 其这个过程一般分为负荷、恢复和超量恢复3个阶段。恢复过程和负荷过程是提高机体功能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 运动中所消耗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运动后的恢复阶段才能得到补充, 人体功能才能提高。机体在进行运动负荷刺激的阶段, 要消耗大量的能量物质, 随着运动的进行各种能量物质的分解与合成也在不断进行, 人体机能下降, 物质代谢产物 (乳酸、尿素等) 不能完全排除且被蓄积起来, 即是机体产生的疲劳。在身体运动结束之后, 人体的各器官的机能仍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 必须经过一段时间之后, 才能逐渐恢复到运动前的状态, 这段时间的机能变化称为恢复过程。但人体在运动后的恢复过程中, 体内被消耗的能量物质 (ATP、蛋白质、糖和无机盐等) 不仅能恢复到运动前的原有水平, 而且在一段时间内可出现超过原有水平的现象, 称为超量恢复。超量恢复是客观存在的规律, 在生理学上主要是一种刺激与反应的关系而形成的, 其恢复的程度和时间取决于消耗的程度, 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 肌肉活动量愈大, 消耗过程愈剧烈, 超量恢复过程也愈明显。如果运动量过大, 超出生理范围, 恢复过程就会延缓, 机体功能的提高也就受到影响。

2.2 机体超量恢复的正确运用

运动负荷是施加于身体的一种综合刺激, 根据刺激与反应的生物学原理, 在一定的生理范围内, 运动负荷越大, 人体的机能反应也越大, 能量也消耗的越多, 引起的超量恢复越明显, 锻炼或训练效果就越好。人体在进行运动健身、训练和比赛过程中, 对超量恢复的正确运用和掌握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 深入了解超量恢复的规律, 正确理解机体的运动过程和恢复过程, 制定合理运动或训练计划, 能使身体锻炼、训练的效果更佳。其次, 合理安排运动负荷, 在一定生理范围内, 可以最大限度提高人体机能和健康水平。最后, 积极采取加速机体恢复的适宜措施, 使运动者的机体迅速得到充分的恢复和提高。如, 训练学恢复手段 (放松练习或更换运动内容、运动环境练习等) 、医学、生物学恢复手段 (温水浴、蒸气浴、盐浴等理疗恢复和按摩、紫外线照射等) 、营养学恢复手段 (糖储存恢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补充等) 、心理学恢复手段 (自我暗示、放松训练、气功、生物反馈等) , 以此引起不同营养物质和机能的超量恢复, 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3]。

3 全面身心健康理论

1948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首次提出了“三维健康观”, 即把健康内涵拓宽到了生理、心理和社会学领域, 人们对于健康概念有了更为理性的认识。1989年, 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作出新的定义, 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 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的新的健康观念不仅又一次深化了健康的概念, 而且更强调人们在参与社会生活实践中,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我潜能的健康行为, 实现人们追求个人健康目标[4]。

“全面身心健康概念”主要是保持人体生理、心理平衡, 也就是现代健康观中的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躯体健康 (生理健康) , 即身体结构和功能正常, 具有生活的自理能力;心理健康是指个体能够正确认识自己, 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 使心理处于良好状态以适应外界的变化。从全面身心健康概念来看, 人体每天需要一定量的营养, 以保证细胞生长和代谢的需要, 适当时间的休息, 以放松和消除工作造成的疲劳;还需要适当的体力活动, 以保持肌肉、筋骨脏器官的功能。而“有氧代谢运动是保持全面身心健康最有效、最科学的运动方式”。运动锻炼重要, 但还应注意保持理想体重、合理膳食、戒烟及控制饮酒等。

4 小结

运动处方是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身体锻炼领域的具体体现, 是对身体锻炼过程的有效控制手段, 是身体锻炼科学化的发展方向之一, 在世界许多体育发达国家已引起高度重视, 成立专门机构进行研究[5]。运动处方指导和应用大学生体育锻炼, 在大学生体质健康增强、抗病能力的提高、调节身心、提高心肺功能和心血管的输氧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已无法替代。针对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以运动处方的应用性科学研究为基点, 根据学生个人的身体状况, 采用处方的形式规定健身者锻炼的内容和运动量的方法, 在有效的运动处方的指导下进行锻炼, 为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个性化的体育指导, 以达到增进身体健康、提高身体机能、治疗疾病的目的。

摘要:运动处方指导人们身体锻炼方面的应用研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同时也使人们进行身体锻炼方法等向着科学化、效果良好化、明显化的方向发展。文章通过分析运动处方的有氧运动的健身价值、超量恢复原理和“全面身心健康概念”三方面的健身理论基础, 为运动处方指导大学生体育锻炼提供个性化指导和理论参考。

关键词:运动处方,体育锻炼,健身理论

参考文献

[1]王步标, 华明, 邓树勋.人体生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102-255.

[2]司琦.锻炼心理学[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8.

[3]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32-136.

[4]郑厚成编著.新世纪体育.现代体育与健康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41.

运动指导 篇10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自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期间收治的70例产妇, 其中, 年龄为21~32岁, 平均年龄为25.2岁, 要求产妇在产后1、3、6个月定期来我院进行复查。将本组产妇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 每组35例, 给予实验组个体化营养和运动指导进行治疗, 对照组不采用个体化营养和运动指导方案。

1.2 治疗方法[3]

测量两组产妇的体成分, 主要包括全身脂肪分布 (FD) , 下肢肌肉分布 (MD) , 全身脂肪含量 (BF%) 三项数据参数, 利用计算机营养软件系统监测两组产妇的营养成分。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5进行统计分析, 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α=0.05,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产妇的体成分相比较:实验组产后1、3、6个月的FD、MD、BF%三项指标与对照组三项指标相比较, 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3 讨论

体成分 (body composition) 指在人体总重量中, 不同身体成分的构成比例。肥胖成为产妇普遍出现的问题, 文献研究表明[4], 个体化营养、运动指导均是可以加强产妇的产后恢复功能, 促进他们的FD、MD、BF%三项指标的变化。个体化的营养与运动指导不仅对早日促进体脂恢复, 降低产后肥胖的发生有效[5,6]。

本文可以观察到:实验组产后1、3、6个月的FD、MD、BF%三项指标与对照组三项指标相比较, 两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 个体化营养与运动指导可以明显改善产妇的肥胖综合征, 应该鼓励产妇做适量的锻炼、运动, 制定个性化的营养方案, 调整好产妇的饮食结构, 有利于促进产妇的产后恢复。

参考文献

[1]杲桂荣, 于珊.个体化的营养与锻炼对妊娠期糖尿病产妇产后康复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 14 (11) :68-69.

[2]侯艳梅, 单瑞芹, 于珊.产褥期个体化营养与锻炼对不同分娩方式母婴健康影响的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 2008, 35 (3) :463-465.

[3]Coleman-Cowger VH, Dennis ML, Funk RR, et al.Comparison of the Addiction Severity Index (ASI) and the Global Appraisal of Individual Needs (GAIN) in Predic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Drug Treatment Programs for Pregnant and Postpartum Women[J].J Subst Abuse Treat, 2013, 33 (1) :34-41.

[4]于珊, 侯艳梅, 单瑞芹, 等.个体化营养与运动指导对产后康复的临床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2010, 17 (19) :1145-1147.

[5]蔡江华, 沈满.产后康复治疗仪联合暖宫贴应用于产后尿潴留的临床观察[J].当代护士:学术版 (中旬刊) , 2013, 13 (4) :63-64.

运动指导 篇11

摘 要 足球比赛的竞争,说到底是足球人才的竞争。没有一个雄厚的人才基础,缺乏科学、系统的训练方法,在足球竞争中就会永远处于下风。中国国家队历年来的屡战屡败,就证明了青少年运动员培养上的滞后。因此,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对青少年运动员训练上的指导思想,通过对足球选材的改革,按足球发展规律的科学思想,培养源源不断的人才大军,才能挤身亚洲前列,走向世界。

关键词 青少年、训练、技术、选材

一、青少年足球早期选材的意义

长期以来,世界各足球强国十分重视青少年的科学选材和训练工作,其目的就是尽早发现好苗子,以利于从小多年系统的进行训练。在现代高水平足球强队的成长过程中,高水平的科学训练;优化的训练环境;优越的天赋条件。是成功的必需条件:而具有优越天赋条件的运动员就是要靠教练员在青少年的早期选材中去发现和挖掘的。早期科学选材是青少年足球训练的重点,同时也是高水平的科学训练的基础,是足球运动训练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多年的实践证明:优秀运动员的成材,必然是在科学选材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训练的结果。因此,专家们认为“选材成功就意味着训练成功的一半”。

在我国足球运动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有较大的差距,这就更需要我们对青少年的选材工作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一套适应我国青少年足球训练实际情况的选材内容和方法。我国从八十年代开始进行科学选材研究,集数百名体育学科专家采用先进仪器设备和方法,对一千多名青少年运动员进行了测试分析,制定了我国足球等多个运动项目优秀运动员的形态,素质,机能,心理等方面的选材评定标准。它对我国青少年足球的早期科学选材工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近年来,随着我国足球职业化进程深入发展,青少年足球的早期科学选材和训练已倍受重视,其研究工作更加的深入细致,更加的具体实际,更加的专项化。早期科学选材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重视和深入足球选材的科学理论研究,制定出一套具有实用价值的选材方法和模式,二是通过系统的培训,使广大在基层从事青少年足球训练工作的教练员们,从思想观念上重视选材工作,在实际工作中具有科学选材的基本能力。只有实现科学选材理论对训练实际的指导作用,实现科学选材理论与训练实际紧密结合的过程,我国青少年早期选材工作才能在培养和造就优秀足球运动员的系统工程中充分显示它的重要意义。

二、提高教练的训练意识,指导思想

教练在青少年足球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练的素质和指导思想决定他们的成材质量,现在的足球教练中,他们多数不关心青少年的水平提高,不叫他们如何在场上开动脑筋,而是把他们造成一个战术意识的机器人,有些教练偏重于指导身体训练而把技术训练放在了后面。足球意识和基本技术的培养是最基本的任务。所谓艺高人胆大就对此而言。

(一)国外青少年足球训练的指导思想:

世界著名教练佩雷拉认为:足球的特点决定了技术是第一位。阿根廷教练指出:足球的核心是技术意识,而青少年时期是掌握和提高技术的关键时期。国外教练注重的是技术训练游戏化,充分提高孩子的足球兴趣和对足球的创造,阿根廷对青少年的培养着重于孩子的个性化培养,在四国青年足球邀请赛中,阿根廷青年队以优秀的球技和无懈可击的技术创造夺得冠军,这归功于他们的足球个性培养。培养信心和技术是国外教练的首要任务。

(二)国内在青少年运动员训练指导思想上的问题:

中国足球自实行职业化以来,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球市日渐火爆,参与足球训练的青少年也越来越踊跃,各级各类的足球训练班,足球学校如雨后春笋般遍及全国。然而,成材者为数不多。中国不缺乏天才的少年运动员,然而难以成功,在指导思想上有2方面的原因:一是教练员素质不高,基层教练员在艰苦的条件下认真工作但是由于他们训练指导思想上的偏差,缺乏了解世界足球先进科学性的方法,使我们青少年队员过早的成人化、战术化、公式化,技术和心理素质相当脆弱,创造性和应变能力几乎磨灭无踪。因此,外国教练评价中国青年队员:身体素质相当优秀,但是没有一位运动员会踢足球。另一方面,一些教练急功近利,虚报年龄,以大打小,严重违反了青少年足球运动的成长规律。国内很多教练着重训练身体素质、力量。荒废了运动员的技术和信心培养,之所以韩国队在矮小身材能必胜身体素质优秀的中国队,这表明了技术和信心的重要性。我们应该学习先进的训练方法,取长补短,从小培养孩子的技术和发展他们的个性天赋,而不是盲目的让他们过早的进行身体训练和战术训练培养他们必胜的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练应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学习外国的先进足球思想,关注世界同龄选手的变化,不能死搬硬套,思想要跟得上时代的变化,这才能成为一个好的教练。

三、青少年的足球运动训练方法:

根据青少年训练的特点可分为启蒙阶段、基础阶段和完善阶段。

(一)启蒙阶段的年龄在6-9岁之间,这个阶段技术是要求鼓励爱好与兴趣,为今后提高技术和身体素质水平奠定基础。

兴趣和本能是天性,球是玩具是诱发儿童兴趣的天使。在训练中让儿童自由发挥,无拘无束的表现自己,并不是教练强迫和命令考虑未来的位置,让他们在足球比赛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并且在自己的位置上发挥具有创造的足球技术。这样就可以选拔具有天赋的足球苗子。许多巴西国家队的队员都是在街头足球和沙滩足球中脱颖而出,而不是墨守陈规中训练出来的。

(二)基础阶段的训练方法:

基础阶段一般在10-_15岁之间,这个阶段是在技术战术培养,而形成正确的动作,掌握最基本的技术和战术。德国运动学家认为大脑皮层的9._12岁这个年龄段发展最快。这个年龄是运动员发展的最佳时期。也是最佳学习阶段a他们能够迅速的掌握运动过程,具有适应各种复杂条件的运动系统能力,他们的训练内容要和比赛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尽量避免表演式的花架子。主要学习是运球、传球、射门和一些简单的战术。着重训练他们的柔韧、灵敏和速度。在训练中教练更多的要求他们进行技术单兵和两人组合训练。目的是在于他们能更多的接触到球,训练对球的感觉。国内一些教练训练则是排长长的队轮番上阵,大大减少了训练的质量。减少了孩子对球之间的亲密接触。

(三)完善阶段:

青少年运动员一般在16__19岁之间,这个阶段是完成技术、战术、身体素质的教学任务后,要达到职业足球甲级队的能力。这个阶段是青年运动员足球技术和意识提高的关键时期。必须通过比赛的积累。日本青年队就强调一脚球、无球跑动非常积极,场上接应点多,所以比赛时,感觉场上队员比对方强。韩国队则要求坚忍不拔的足球作风,着重培养运动员的独立思考能力,良好的道德品质,自信的心理素质。在场上做到:我是最好的1

四、结论:

要振兴中国足球运动,要首先抓好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创造自己的作风,而不是死般硬套国外的训练方法。在培养青少年中应用科学方法,找到一种属于自己的作风的打法。培养出优秀的青年足球队员。建立正确青少年运动员的指导思想是每个教练员的当务之急,只有了解并掌握世界足球发展规律,提高对中国足球未来培养目标的认识,才能促进其进一步强加自身的素质,学习科学先进的训练方法来指导训练,为中国培养出优秀的球后备人才。

参考文献:

《体育科技》,1997年3.4期《青少年足球运动身体训练的合理安排》,陈志明

运动指导 篇1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2月陕西省汉中市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脑瘫高危儿212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100例,男44例,女56例,年龄3~12个月,平均(5.9±1.6)个月。观察组112例,男61例,女51例,年龄3~11个月,平均(5.6±1.9)个月。两组患儿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脑瘫高危儿年龄<1岁,存在脑瘫高危性诱发因素,有一种或者多种功能障碍,如患儿可能表现发育落后、神经反射异常改变、姿势异常、肌张力紧张、摄食功能障碍等上述一项或者一项以上者。排除标准:肥胖患儿;伴有听觉、视觉功能障碍者;患有遗传性、内分泌系统和代谢系统疾病者;严重营养不良者;先天性发育畸形者、先天性心脏疾病患者。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患儿家属知情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的脑瘫高危儿喂养护理措施:对于吸吮障碍的患儿,从口角一侧放入,有利于患儿吞咽,对于有吐舌表现、舌肌张力较大的患儿,用小勺将食物送入到口腔,然后再用小勺轻轻压住舌根,促进食物的吞咽。观察组在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实施口腔运动训练指导。健康教育:护理人员首先向患儿家长耐心地讲解喂养患儿技巧、口腔运动训练基本过程和喂养过程中加强交流的重要性。口腔运动训练指导:(1)口周肌肉的按摩:双手拇指放置在患儿上嘴唇中部,分别向着左侧、右侧嘴角逐步的推压口轮匝肌,相同方法对下嘴唇进行按摩。(2)口腔按摩:左手托住患儿下颌部,将其面部固定,右手食指指腹部对患儿上唇、口内唇系带前庭沟附近,快速按压1次,然后用示指指腹从上颌骨颊侧滑行按摩,用示指指腹对人中沟下方门齿孔周围快速按压,再用示指指腹自上颌骨腭侧滑行按摩。(3)舌部运动:示指指腹从口腔内向外方向,对舌体前1/3部按摩4次,然后用示指指腹对舌体边缘按摩4次,再用示指对舌体从左侧向右侧推2~3 s,然后再反方向推2~3 s。(4)吸吮力训练:用消毒处理过的蘸水棉签放置在患儿唇角或者口唇中部,直到患儿口中“渍渍”声将水挤出为止,吸吮过程中,用手指向内按压患儿颊部,从而提高患儿吸吮能力。

1.3 观察指标

1.3.1 喂养行为评分

参照《儿童康复医学》[7]结合临床脑瘫高危儿喂养行为问题进行喂养行为评价,主要包括进餐时间固定、进餐地点固定、进餐环境安静、强迫喂食行为、言语性鼓励和情感交流情况,每一项评分范围为0~5分,分数越低,喂养行为问题越多。

1.3.2 运动、智能发育水平评分

运动发育水平评分主要对婴幼儿粗大运动能力、运动协调能力和手的精细动作能力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运动发育水平越好。智能发育水平评分参照中国儿童发展中心(CDCC)制订的0~3岁婴幼儿智能发育量表进行评价,它包括智能量表121个项目、运动量表61个项目两部分,主要评价婴幼儿的记忆、语言、简单解决问题能力和应对反应能力,分数越高,提示智能越好[8]。

1.3.3 不良事件发生情况

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运动落后、精神发育迟缓、脑瘫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9.0建立数据库,计量资料通过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通过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喂养行为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进餐时间固定、进餐地点固定、进餐环境安静、强迫喂食行为、言语性鼓励和情感交流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上述喂养行为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前后运动发育水平和智能发育水平评分比较

两组护理前运动发育水平、智能发育水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各项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脑瘫高危儿运动落后、精神发育迟缓、脑瘫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脑瘫高危儿不一定会成为脑瘫,但是脑瘫患病率要远远高于普通正常婴幼儿,因而需要在早期进行康复性护理[9,10]。但是康复的过程比较漫长,起效不明显,探讨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对于改善脑瘫高危儿喂养水平、提高发育质量和长期健康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11,12,13,14]。脑瘫高危儿脑组织因诱发因素造成损伤,早期损伤表现为口腔运动、进食技能受到影响,如口唇舌运动不协调、口腔敏感性和口内辨别能力下降,这些表现均可能对婴幼儿的喂养水平造成不良影响[15,16,17,18]。脑瘫高危儿会出现摄食障碍,如饮水或者吸奶发生呛咳,进食后有恶心、呕吐、舌突出表现,不会吸吮奶嘴或者吸吮无力,一些患儿在7~8个月仍然不会咀嚼食物,口唇闭合不全,造成喂养困难[19,20,21,22]。以往的资料显示[23,24,25,26],一些家长在脑瘫高危儿出现喂养困难时,通过强迫喂食、玩具引逗等方式喂食患儿,可能会对患儿造成一定程度的心理行为发育障碍,家长在喂养过程中往往注意患儿吃的情况,但是忽略了患儿情感交流,缺乏鼓励性语言和进食技能的培养。

本研究通过分析212例脑瘫高危儿的临床资料,观察健康教育联合口腔运动指导在脑瘫高危儿中的应用情况,结果显示,两组脑瘫高危儿护理前进餐时间固定、进餐地点固定、进餐环境安静、强迫喂食行为、言语性鼓励和情感交流评分均无明显差异,护理后两组患儿各项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提示健康教育联合口腔运动指导不仅改善了患儿摄食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提高了喂养水平,加强了和患儿沟通交流,同时口腔按摩刺激提高了患儿进食能力,促进了患儿吸吮功能的建立。护理后两组患儿运动发育水平、智能发育水平评分均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提示健康教育联合口腔运动指导不仅可以改善患儿喂养水平和营养状态,还能提高患儿的智力发育水平和运动发育水平。观察组脑瘫高危儿运动落后、精神发育迟缓、脑瘫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健康教育联合口腔运动指导可以刺激患儿形成新的神经传导通路,诱发新的神经元突触联系,促进患儿神经功能恢复。

综上所述,健康教育联合口腔运动指导可以提高脑瘫高危儿喂养行为评分,改善脑瘫高危儿运动发育、智能发育水平,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联合口腔运动指导对脑瘫高危儿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5年2月陕西省汉中市三二〇一医院收治的脑瘫高危儿212例的临床资料,依据护理措施不同进行分组,对照组(常规护理)100例,观察组(健康教育联合口腔运动指导)112例。观察两组脑瘫高危儿护理前后进餐时间固定、进餐地点固定、进餐环境安静、强迫喂食行为、言语性鼓励和情感交流评分和运动发育水平、智能发育水平评分,记录两组脑瘫高危儿运动落后、精神发育迟缓、脑瘫的发生率。结果 两组护理前进餐时间固定、进餐地点固定、进餐环境安静、强迫喂食行为、言语性鼓励和情感交流评分和运动发育水平、智能发育水平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患儿上述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运动落后、精神发育迟缓、脑瘫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健康教育联合口腔运动指导可以提高脑瘫高危儿喂养行为评分,改善脑瘫高危儿运动发育、智能发育,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上一篇:实际问题数学化能力下一篇:事业内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