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

2024-08-11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共10篇)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 篇1

一、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 集中体现在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指导方案》的形成和试行上, 它源于一线学校, 确立了以《专业职业能力体系标准》和相应的《专业职业能力考核标准》为核心的专业教学体系, 注重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考核, 2008年末在全省中等职业学校校长培训的基础上, 开始试推行。但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目前, 专业课程改革还停留在以学科为主导的教学体系上, 对学生的职业能力培养固化在某一学科上, 不能切实地、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职业能力的划分与国家职业标准和职业技能鉴定联系不紧密, 形成专业课理论、实训课和技能大赛不能一体化的脱节现象。随着新技术、新工艺和新学科的出现, 对课程体系的应变能力有了新的要求;新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的修订, 亟需从专业技能方向入手, 改革课程体系;在加强校企合作, 创新多样化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模式的新举措下, 也要求课程体系需打破学科教学体系, 以跨学科、多学科整合的方式, 重新构建以综合职业能力和服务终身发展为目标的专业课程体系。中职学校的教学改革也要加快脚步, 一些地方的学校虽然也进行了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和质量的提高, 但很多学校动作很慢, 其原因主要有:学校办学很艰难, 校长的精力都用在学校基本能力建设和招生上, 县级职教中心教师多半是基础课教师, 为开办新专业, 将他们改为专业课的教师很多, 学校老师的底子差, 学习掌握和引进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技能没有条件, 学校没经费让老师出去学习进修。

二、解决方法及对策

(一)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 切实改变以学科为主线的课程体系, 加快构建职业教育课程新体系。专业设置市场化, 依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设置专业和确定相应的专业技能方向。课程设置模块化, 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的束缚, 根据专业技能方向梳理若干项典型工作任务, 对不同学科的课程进行课程整合, 形成工作过程导向的模块化专业课程。课程内容项目化, 对接职业标准, 形成工作任务引领的课程内容。课程形态多样化, 有以培养岗位技能为主的工作过程导向的实训课程, 有以培养职业能力的项目课程, 有以开创学生创业精神和创业意识的创业教育课程等。教学方式特色化, 广泛运用项目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模拟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课程体系弹性化, 改革单一的课业修业模式, 融入学分制的管理模式, 通过必修课、选修课、综合活动课的协调与结合, 构建以学生为本的弹性课程体系, 要做到校企密切配合, 依据社会和市场对人才的需要改革课程设置。教育必须与社会的发展相适应, 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也必须与社会需要的人才规格相符合。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 社会经济生活发生了变化, 尤其是企业在改造、重组以后, 需要各种新型的不同规格的人才。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 必须充分考虑社会对各种规格人才的需要, 根据社会变化的需要调整和改革课程设置。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而更直接、有效的做法就是校企联合, 学校根据企业需求照单培养专业技术人才。

(二) 要有创新意识, 依据经济技术发展的趋势更新课程设置

这就要求人们在进行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时要有超前意识和创新意识, 特别是理论创新, 使其不断更新, 与飞速发展的科技相得益彰。对旧课程体系, 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并融入新的科技因素。

(三) 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 依据各地的经济发展现状, 积极探索课程设置

这就要求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改革, 必须建立在对本地区经济发展现状的分析基础之上。使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既具有国家规定的统一性, 又具有与本地区经济发展相结合的灵活性。所以, 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 要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现状出发, 要充分体现出本地区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需要这样一个特色。这就是说学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可以去体验和发现问题, 从而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提供有力的佐证。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 最有发言权的是学校, 是实施课程的教师。学校和教师可以在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内, 经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 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目标。这就是说学校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 可以去体验和发现问题, 从而为课程设置的科学性提供有力的佐证。对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改革, 最有发言权的是学校, 是实施课程的教师。学校和教师可以在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内, 经过自身的探索和努力, 更好的实现职业教育目标。

(四) 要以能力为本位, 根据学生实际, 因材施教, 实施新课程体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只有根据学生的具体状况, 因材施教, 才会使学生乐学、勤学。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积极地去研究学生, 努力找到教材和学生的最佳结合点, 找到实施新课程体系的最佳切入点, 有效地组织教学活动。

(五) 制定全省指导性教学方案和规范化的教学文件

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文件和指导方案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是反映学校教学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标志。是学校教育教学全程实施的重要保证。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指导方案的规范化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 故加强中等职业学校的教学指导规范化管理势在必行。按照新的课程体系, 结合黑龙江省的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的专业教学指导方案。我们在制定过程中, 要改变单一, 强调连续学习为连续学习和分阶段培养相结合。明确规定专业的培养目标、岗位能力、课程设置、教学要求和技能考核等内容, 并结合区域特点和学校具体情况, 建立完善选修制度、学分制度和学分互认制度。激励不同文化基础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和发展需要, 掌握劳动就业或继续学习所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以此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需要。

(六) 开发和创新职业学校的教材

围绕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对接职业岗位和企业用人需求, 逐步建立符合黑龙江省区域产业特点、具有时代特征和职业教育特色的教材管理体系。教材的开发要根据黑龙江省指导性教学方案的要求, 以职业标准为依据,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创新教材呈现形式, 更新教材结构和内容, 使其更加适合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发展特点, 并经实施学校实验后, 在总结、完善的基础上逐步推广新教材的使用。

(七) 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积极探索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评价机制, 在评价内容上, 注重综合实践能力的考核;在评价方式上, 广泛采用现场操作、成果演示、案例分析等形式;在评价主体上, 吸收行业专家、名师、学生参加, 逐步建立以能力为本位、评价方式和主体多样化的职业教育课程评价体系。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 篇2

计算机应用类(计算机应用)专业技能操作考核试题

一、考试科目:将数据应用专业技能操作

二、考试时间:90分钟

三、考试内容:

(一)Windows XP部分(10分)

在桌面上建立文件夹薇“考号姓名”(例如:20130001张三),并在此文件夹下建立三个文件夹,分别命名为“办公软件”、“语言”和“网络”。

(二)网络部分(10分,开考10分钟后关闭网络连接)

论中等职业学校的德育 篇3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现状及其问题;具体对策

教育部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给出了这样的解释——“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渠道,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求各学校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及其职业道德素质等,为学生更好地进入社会、融入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大家的印象中几乎是“坏孩子”的代名词,他们学习成绩差,在学习和生活上都自暴自弃,缺乏积极、主动进取的良好品质……与普通高中学校相比,中职学校的德育面临着更复杂、更艰难的处境。笔者从事中职德育多年,愿结合自身的实际工作经历,略谈一下关于这个问题的心得和体会。

一、中等职业学校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教育工作者对德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

接受高中教育的学生可以继续深造,但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在毕业之后往往会选择就业、踏入社会,因此学生的就业率就成为衡量中等职业学校优劣与否的重要标准,这就导致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就业率。并且,在他们的观念里“就业率大于天”“德育这种虚无缥缈的东西,对学生、对家长、对学校都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只要学生能从事一个好工作,就比什么都重要”……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总是会陷入“重智轻德”的怪圈,缺乏对德育的正确认识和理解。

2.德育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枯燥无味

法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卢梭曾经这样描述德育教师的工作——“教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不能把自己当成一个道德学家,对学生进行空洞、枯燥无味的道德演讲;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区别对待,通过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来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和素质。”

但是,不少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的实际情况,以过于政治化和成人化的“高、大、空”标准培养学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感觉知识点枯燥无味,这就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心理。学校组织的各种德育活动,也不能很好地遵循学生的德育发展规律,更谈不上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和积极、主动性,进而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和良好品质。

3.德育方式死板,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同其他类型学校的学生一样,中职学校的学生由于家庭环境、个人经历等的不同,他们身上也存在着千差万别的特征和个性,道德修养和品质更是高低有别。但是大多数中职学校在实行德育的时候,往往采取“一刀切”“统一划一”的方法,根本就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这就导致教学方式死板,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二、针对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存在的具体问题,制订相应的解决对策

1.加强对德育的认识和理解,形成正确的德育观念和教学

态度

诚然,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培养是中职学生学习活动中最关键的部分,但是,要想更好地实现就业、融入社会同样也离不开德育的辅助和支持。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是各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是中职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刻而重要的影响和作用。因此,各中职学校应当充分证实德育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并对此形成正确的认识和理解;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开展对学生的德育工作,帮助学生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及其职业道德素质等,为学生日后更好地进步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完美融合,切实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中职学校的德育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社会、哲学与人生四大板块,内容不可谓不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和困难也在所难免。哲学和政治知识的部分内容确实超出了一般学生的个人经历和日常生活范围。如果在教学内容严重脱离学生实际情况的状态下,教师仍妄想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质和道德修养,这无异于天方夜

谭。这不但会导致德育失去应有的蓬勃朝气,关键还会导致这门课程在学生心中陷入“万劫不复”的尴尬境地。这就要求我们德育一线工作者,根据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等一系列因素,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力求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完美融

合,“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深对德育知识点的

理解和掌握,为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比如,在学习“家庭消费与消费者的权益”这部分知识时,针对教材内容复杂以及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的状况,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走向街头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通过对周围人的采访和了解,使学生认识到原来德育就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之中,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从而逐步摆脱以往“德育就是唐僧‘念紧箍咒’的说教”等类似的不良想法和观念。此外,还可以通过自身的社会实践,加深对德育中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为日后形成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打好基础。

3.尊重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改进教学方式,搞活中职德育

同大多数学生一样,中职学校的学生身上也存在着客观的个

体差异。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行,要求中职学校的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客观的个体差异,并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相对应的德育方法,力求实现“区别对待”“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进步”的教育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德育一线工作者彻底抛弃以往“一刀切”“一把抓”“统一划一”等陈旧、落后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并能利用各种条件开展多種形式的德育活动,提高德育的机动性和灵活性,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德育的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比如,针对能较好遵守学校各项纪律,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品质较高的学生,学校和教师可以适当将“教育教学重心”转移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上来,促进学生专业技能和良好行为品质的平衡发展;对于不能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上课不认真听讲,下课打架斗殴,不尊重老师和家长,处处违反学校管理纪律的学生,学校和老师则应当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集中到教育这部分学生上来,促使他们在各方的关怀和帮助下,逐渐改正自己身上存在的不良行为习惯,进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素质,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奠定良好的基础。

社会的高度发展以及素质教育改革的逐步推进,对中等职业

学校的德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中职德育的一线工作者,

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必需的专业技能,而且应当帮助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和思想政治品质,促使学生的心理、学习和生理平衡发展,为他们更好地踏入社会、融入社会提供坚实有力的支持和庇护。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局课题组.当前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特点与教育思考.教育研究,1993(3).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08.

[3]教育学基础.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4]袁振国.当代教育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5]宁鸿.道德不能靠灌输.科学新闻,2000(4).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 篇4

一、中职动漫游戏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方法体系研究的意义

工学结合教学方法研究是职业教育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实行工学结合是遵循职业教育发展规律, 是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利用学校和企业不同的教育资源, 采取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学习与岗位实践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 培养适合企业需要的具有实践能力人才的教育活动。工学结合教育模式要求课堂教学设计按照企业岗位能力标准, 把企业项目与教学内容相融合, 有效促进学生就业的需要;研究适合黑龙江省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 是全面提高动漫游戏专业教育建设的需要, 是黑龙江动漫游戏产业繁荣, 扩大产业规模的需要。

二、工学结合项目教学法的特点

项目教学法是由美国著名儿童教育家、伊利诺易大学教授凯兹博士和加拿大儿童教育家、阿尔伯特大学教授查德博士共同创制的一种以学生为本的活动教学法, 是当今国际教育界十分盛行的一种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理论认为:知识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自主建构获得;学习是信息与知识、技能与行为、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长进;教育是满足长进需要的有意识、有系统、有组织的持续交流活动。

职业教育“项目教学法”的含义是:指导有实际意义的项目与计划, 组织学生自主设计项目实施计划, 进行自主学习、践行、操作, 以培养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与提高素质为目标的教学模式。不再把教师掌握的现成知识、技能传递给学生作为追求的目标, 或者说不是简单的让学生按照教师的安排和讲授去得到一个结果, 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去寻找得到这个结果的途径, 最终得到这个结果, 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 学习的重点在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各种能力。

三、动漫游戏专业工学结合项目课程设计思路

动漫游戏专业课程总体设计以教学内容与项目实践相结合, 变学科体系为任务引导项目驱动课程体系, 围绕动漫游戏工作内容来选择课程方向, 将企业生产内容转化为课程项目, 通过项目的制作带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 以直观的项目实践明确学生的学习任务与岗位目标, 以项目案例教学为载体, 创设岗位情景, 采用课堂教学、校内实训基地教学、校外企业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 结合职业资格证书考核, 培养符合企业岗位要求的动漫游戏人才。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上分为2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动漫游戏基础的绘画与软件的操作能力学习, 包括基础的绘画理论、人物场景绘制能力、软件操作能力、利用软件绘制动漫游戏角色场景能力等教学内容。第二个层次按照动漫游戏企业的生产流程, 企业岗位内容排列教学计划, 以项目为主线,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分解项目内容, 把相关的动漫游戏专业知识点分解到相关的项目实训和实践中, 具体操作如下:

第一个阶段项目展示阶段, 教师通过企业《XXXX》动画游戏项目展示与讲解, 明确项目内容, 以及完成项目内容包含的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通过一系列的作品展示与行业知识介绍, 使学生明确课程学习的目标, 岗位职责与岗位能力要求, 在这样的引导下, 完成学生对整个项目的认知以及一些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学习。

第二个阶段项目还原阶段, 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 演示整个项目的制作过程, 学生跟随教师的演示完成整个项目的制作。在这个阶段, 教师起引导作用,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实施方法。在制作的过程中不断纠正学生在操作方面的错误。通过对项目反复临摹训练, 不断的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

第三个阶段项目再创作阶段, 模拟企业运作模式,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分配到不同的岗位, 分配场景模型制作任务。这一阶段以学生的自学和相互协作为主,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去尝试, 此时学生应明确自己的角色, 并站在角色的角度去观察思考, 去分析决策, 体验工作的艰辛, 激发个人潜能和创新能力。同学相互之间进行技术交流和经验交流, 互相学习, 互相提高, 矫正错误, 共同探索完成项目制作的不同方法。找到自己的不足, 针对教师的提示, 进一步明晰项目完成的最佳方法, 完善操作技巧, 高质量完成项目任务。通过项目完成学生独立思考, 自我创作, 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的职业能力培养。

第四个阶段项目评价, 工作任务的结果进行及时评价, 由学生来展示他们的工作成果, 老师和其他同学进行点评。在展示成果时, 要给予适当的鼓励, 并且对于做得特别突出的地方, 要学生介绍演示一下制作的过程, 供其他小组学习参考, 对于做得不对之处, 及时予以纠正。

四、项目实施注意事项和反映的教学问题

1. 在整个项目制作安排上, 要合理统筹整个制作任务量, 充分考虑各阶段的基本制作时间, 包括新知识新技术点的讲解与实际制作的合理分析。

2. 项目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学生基本能力和实际水平, 在内容形式上以动画游戏公司的项目内容为参考, 在创意上以情趣性为主, 让学生能始终处于一种学习情趣中, 便于顺利完成任务。

3. 在项目形成与管理上, 依据中职学生的自控能力和素质, 在项目中采用独立完成或少人合作项目为益, 避免某些学生在制作环节中的相互依赖。

4. 在项目教学法中教师要做到如下工作, 课前充分准备考虑每一环节中的学生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 为学生准备出充分的解决问题的参考资料, 让学生可以通过查询资料独立解决问题;控制各组进度, 教师在课堂上作为组织者和协调者, 要及时了解各种进度, 对于落后或者出现问题的小组提出改进建议或提供帮助, 使他们能够按时完成任务;及时评估反馈, 在项目的每个阶段, 要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成果展示, 评估所做的东西是否符合要求, 好的方面给予鼓励, 做得不对的地方及时更正, 以确保下一个阶段顺利进行。

结束语:综上所述, 专业课程采取项目教学是职业教育中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教师在与学生共同探究中, 引导学生运用专业技能和知识去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教学过程中, 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以课堂课程为中心转变为以项目实践为中心;学生不仅自主地学习, 并体现高度的学习热情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如何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成为学生学习的注意力。实践证明, 将专业技能课程引入到项目制作流程里, 是提高动画类专业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李景新.动画制作项目工作流程与专业课设置结合的实践分析研究.职业技术, 2010.08.

[2]刘宝琴.基于工学结合理论的项目教学方法与实践.中国现代教育装备, 总86期.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 篇5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生为本,顺应国际教育“融合性”发展趋势,更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广大人民群众教育多样化的需要,立足我省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办学基础实际,紧紧围绕增加教育选择性,以打造多样化的选择性课程体系为切入点,深入探索建设“模块化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积极创新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加快推进我省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

二、基本原则

强化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教育之本,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在教师加强引导的同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课程、选择专业、选择学制权利。

彰显专业性。将专业教育贯穿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始终,在夯实专业教育的基础上,分别开发开设满足直接就业需要的课程系统和满足继续升学需要的课程系统,建设既具有职业教育特点又能适当融合普通教育的多样化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增强实效性。破除旧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 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切实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与效益。

注重灵活性。坚持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不断充实和丰富职业教育教学形态。

坚持统筹性。做到近期和长远相统筹、局部和全面相统筹、点和面相统筹,整体规划,渐次推进。2014年先选择一批中职学校进行试点,2015年选择若干个市、县(市、区)整体进行试点,2016年力争在全省推广。

三、主要任务

(一)建立学生多次选择机制。

学生在校期间经过一学期适应性学习后,围绕直接就业或继续升学可以进行不少于两次的选择,包括选择专业方向或专业;符合条件的学生可以选择提前毕业或延期毕业。逐步推进和实行“走班制”、“学分制”、“弹性学制”等现代教育教学组织形式。

加强对学生学习选择的专业指导,全面实施学生“成长导师制”。学校要高度重视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尤其是在专业学习过程中逐步发现和培育兴趣,明晰成长方向,树立发展目标。

(二)优化选择性课程体系。

选择性课程体系由“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组成。“核心课程模块”属于必修课程;“自选课程模块”供学生自主选修,属于校本课程。

“核心课程模块”由公共必修课程和专业必修课程组成,按1:1比例分年段设置。强化公共必修课程的“应用性”和“实效性”,加强德育和职业精神教育。改革专业课程,确保专业理论教学和核心技能培养的中心地位,进一步推进以“教学项目”为载体的“做中学”教学模式。“核心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超过总时数的50%。

“自选课程模块”分“限定选修”和“自由选修”两种。“限定选修”旨在保证学生选定学习课程的相对系统性和丰富性,保证学生学习成长方向的一致性。原则上学校要按二选一的比例向学生提供“限定选修”的课程科目,课程之间应努力体现彼此一定的逻辑关联。“自由选修”课程可以涵盖较广泛的内容,包括通识课程、专题讲座、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自选课程模块”教学时数原则上不能低于总时数的50%。

“核心课程模块”和“自选课程模块”中均应设置实训实习课程。原则上,为直接就

业学生开设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50%,为继续升学学生提供的实训实习教学时数不低于总时数的30%。

选择性课程体系的构建,要紧密结合我省全面深化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的实际,尤其是适应高职提前自主招生、“单考单招”、“三位一体”招生以及“3+2”、“五年统筹”等面向中职学生的招生方式和途径,加强学生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培养,加强学生 专业能力的培养,加强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创新教学组织方式。

在近年来中职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加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大胆尝试“做中学”、“学中做”等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努力促进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融合。

积极引导、组织中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的放矢地开展“导生制”、“导学案”等学习方式的探索,构建诸如产学研一体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社会调研等实践平台,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

根据推广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的需要,探索“多学期制”,鼓励学校将学年按不同的教学功能分成若干个“交替式”的长短学期;鼓励学校组织高一新生到企业实地体验,感知专业;鼓励学校在高二年级安排实施“学徒见习”,加深专业体验。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形式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的育人质量为标准,实现大班与小班有机组合,长课与短课有机组合,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有机组合。

(四)打造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体系。按照有利于夯实学生职业素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水平,有利于优化学生专业技能,在开发过程中努力做到四个“充分利用”:充分利用学校专业优势,充分利用合作企业技术力量,充分利用普通高中甚至高等学校师资力量,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积极鼓励通过教师团队合作开发选修课程。学校应基于自身条件和学生需要,加强课程的顶层设计和科学规划,自行设计“自选课程模块”。

省级教科研部门要组织开发数字化网络选修课程,建立全省性的选修课程资源库,供学校选择使用。

(五)建立健全与选择性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评价新体系。

为每一门选修课程制定课程标准,规定课程性质、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以及实施建议。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所有课程参照学时数规定相应的学分。规定学生毕业最低学分要求。根据课程性质和教学目的,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质量评价方式,包括课程完成即给学分,课程完成经书面考试合格后给学分,课程完成通过相关的技能考核或产品制作合格后给学分,等等。在严格甄别和把关的前提下,研究将学生获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高校单独考试招生的职业技能考试成绩、国家、省、市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技能大赛、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奖项转化为学分的办法。

四、工作措施

(一)深化认识。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是事关人才培养的大事,涉及千家万户、涉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中等职业 学校对这项改革的重要性必须有足够的认识,对这项改革的艰巨性必须有足够的准备。

为学生开启多样化成长通道,必须基于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必须坚持专业教育的基础地位,必须坚持发展职业教育的基本方向和“职普融通”的改革方向,坚决避免出现“普高化”办学倾向,避免出现片面应试教育。

(二)加强领导。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要成立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指导小组,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推进本地的课程改革工作,积极调动并充分整合当地的学校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并努力将教育资源增量部分有计划地向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倾斜。

各中等职业学校要成立课程改革工作小组,校长是本校课程改革工作第一责任人。设立课程管理委员会,具体负责制定课程开发规划、审批课程开发科目、评价课程试用成效、决定课程是否推广等事宜。设立学分认定委员会,具体负责学分认定及管理等事宜。设立学生成长导师工作委员会,具体负责选聘人选、组织导师、评价导师绩效、开展生涯指导等工作。

(三)试点先行。2014年,先选择一批职业教育办学思想巩固、有强烈改革意愿和较好改革条件的中等职业学校进行设点。试点学校可以整校进行试点,也可以选择部分专业进行试点。

试点学校采取学校自愿申报,县(市、区)教育局向设区市 教育局推荐,设区市教育局向省教育厅推荐的方式遴选确定。第一批试点学校推荐名单及学校改革方案应于2014年11月20日前报省教科院。

(四)培训跟进。

2014年12月,省教科院对首批省级课改试点学校校长和试点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培训。从2015年起,根据课程改革进程,不断扩大培训面,充实培训内容。

各市、县(市、区)教育局也要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对当地中职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培训。

(四)建立考核制度。从2015年开始,各地开展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情况纳入省教育科学和谐发展业绩考核;各地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成果列入省中职教育现代化建设工程绩效评价内容。同时研究建立中职学校课程改革专项评估制度。

抄送:各高等学校。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 篇6

学校地处市行政中心区, 毗邻温州市人民政府和绣山公园, 依山傍水, 交通便利。校园内绿树成荫, 环境幽雅, 空气清新, 是名副其实的花园式学校。

校园占地面积9公顷, 建筑面积6.3万平方米, 配有标准400米环形塑胶运动场。现有全日制在校生5000余人, 专任教师201人, 特级教师 (正教授级) 1人, 中高级职称156人, 硕士研究生43人, 双师型教师141人。

学校建有先进的数控习作中心、电子实训车间、汽修维修车间、计算机习作中心等30多个实习场所及实验室, 各类教学设施一应俱全。学校还先后引进了温州市松挺模具有限公司、温州市东海模具协会等企业入驻学校, 特别是华中科技大学材料成形与模具技术国家重点工作实验室将温州工作站设在校内, 大大提升了学校产学研能力, 让学生不出校门就零距离对接社会。

学校专业设置对接市场, 拥有充满活力的专业群体, 设有机电、信息、艺术三大类二十余个热门专业, 覆盖面大, 结构合理, 协调互补, 适合于不同个体学生的学习选择。其中, 电子电工是国家级实训基地和骨干专业, 计算机和数控是省示范性专业, 数控是省示范性实训基地, 机电是省示范性公共实训基地, 电子商务、电子、幼师是市示范性专业, 汽修是市示范性实训基地。同时学校还设有面向社会兼顾中职的多项职业技能鉴定站。“最佳升学、充分就业”的培养定位为全体学生实现自身素质发展提供了最大可能的承诺。

学校以“培养有工科背景、商科能力、人文素养的现代职业人”为人才目标, 秉承“崇德、笃学、践行”的校训, 以“一切为了学生发展”为办学理念, 通过合适的教育, 注重品德教育、技能教育、文化教育的有机结合, 使学生实现“素质+技能=就业”, 走向成功人生。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 篇7

会议由协会副秘书长林君老师主持。东阳市教育局蒋副局长作了热情洋溢的致辞。东阳市技术学校韦跃忠校长在会上作了学校体育艺术工作介绍。东阳市技术学校坚持“以质量求发展、以规模出效益、以特色创名校”为办学思想, 致力于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和娴熟专业技能的中初级技术人才。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体育艺术活动中, 以“阳光体育”和“艺术节”为载体, 让职业学校学生彰显个性、重拾自信, 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活动平台, 取得了优异成绩。

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体育艺术协会主席王志泉作协会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协会成立以来的主要工作, 并就2010年协会工作征询了代表们的意见。协会副主席宓铨尧在会议中作《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指导纲要》解读的学术报告。秘书处林君老师向与会代表作协会会费使用情况的报告。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 篇8

9月22日, 由浙江省成职教协会、宁波市教育局主办, 宁波市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宁波外事学校承办的2012年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名师论坛” (宁波站) 在宁波外事学校举行。省教育厅职成教处处长王志泉, 省成职教协会副秘书长朱玉明、郭耀邦, 宁波市教育局副局长陈文辉等领导及宁波市各中职学校校长、教师近700人出席了本次论坛。

在名师论坛上, 余姚市第四职业技术学校的陈伟老师、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的吴东红老师、德清县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吴松高老师、浦江县职业技术学校的于民老师、绍兴县职业教育中心的周李钧老师和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的华康清老师分别从教学、育人、科研等不同角度围绕着教师专业化成长和提升育人品质等主题展开演讲。名师们用质朴的语言和深情感人的事例, 几十年如一日探索教育的真谛, 他们不断进取的精神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老师。

杭州市人民职业学校校长斯黎红和宁波外事学校校长俞毅作为点评专家对本次名师论坛分别进行了点评。下一站名师论坛 (衢州站) 的代表表达了对名师们忘我奉献、不断进取精神的感动和敬意, 并将接过宁波论坛的火把, 把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名师论坛的精神继续传承。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 篇9

一、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一) 专业培养目标不科学

从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 主要以财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课程为主。课程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会计核算和管理人才”。与社会需求相比, 这一培养目标存在如下弊端:一是范围过窄, 缺乏对学生毕业后岗位不对口、跳槽以及转岗等情况的充分考虑;二是缺乏对继续教育的考虑, 很多学生会继续学校深造, 而现有的培养目标也对策考虑不足。

(二) 课程设置缺乏针对性

从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设置来看, 主要包括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这些课程设置与企业岗位群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还存在一定的脱节现象, 专业针对性还有待加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设置还不够, 实践课程设置也还存在欠缺。这样就导致中等职业教育会计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比较窄, 应用能力不够, 无法适应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的需要。

(三) 课程实施随意性较大

从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的实施情况来看, 还存在着一定的随意性。很多学校在设置专业课程上是基于已有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而进行的, 并非按照市场对会计人才的要求设置。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都不同, 所以各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同, 导致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欠缺, 无法满足市场需要。

二、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问题的成因

(一) 对市场需求的准确分析不够

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在会计专业设置以及相应的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跟风现象, 缺乏对会计人才市场需求的准确分析和把握。大部分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套用别的地区和学校, 对本地区本校的实际缺乏足够考虑。这样培养出来的中等职业会计人才无法适应市场需求。所以, 各中等职业学校必须要在深入了解市场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

(二) 良好课程设置的条件较欠缺

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条件还比较欠缺, 也是导致课程设置问题的重要原因。比如各中职学校缺乏专门的课程设置机构, 缺乏对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入研究, 大部分课程设置基本上由教研室主任设置的, 科学性不够。再比如各中职学校的校企合作力度不够,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不到位等, 不能为课程设置提供良好的保障。

(三) 课程实施的师资保证较欠缺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实施的师资保证不够, 也是导致课程设置问题的重要原因。就各中职学校会计专业的师资而言, 绝大部分都是大学毕业生。虽然他们的理论水平较高, 但是行业实践经验则比较缺乏, 实际动手操作能力有待加强。这些不足成为制约课程设置和优化的一大障碍。所以, 中等职业学校要设置多层次的专业课程, 就必须要有良好知识结构和能力的师资作为保证。

三、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优化措施

(一) 设立科学的培养目标

设立科学的培养目标是进行课程设置优化的前提和基础, 优化课程设置反过来会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鉴于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在人才培养目标方面的不足, 建议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改进工作:一是明确中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将会计专业人才定位于“专业技术人员”, 不仅要适应当下会计人才市场的需要, 而且为学生以后的深造奠定基础;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职业判断能力, 增强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以及正确抉择的能力。

(二) 进一步优化课程结构

将科学的培养目标落到实处, 就必须借助于完善的课程结构。鉴于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课程结构方面的不足, 建议各中职学校应该从用人单位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出发, 强化能力导向的课程结构, 适当减少文化基础课程, 增加专业课程。必须重视专业课程中理论知识的基础性和实用性, 以提高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动手能力。另外, 中等职业教育还应该增设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课程, 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建立校企合作机制

校企合作能够为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实践机会。就浙江省的实际情况而言, 中小企业迅猛发展, 对会计人才的市场需求急剧增加。中小企业是将来中职学生就业的主要市场。所以, 浙江省各中职学校应该与浙江省中小企业进行良好的沟通与合作, 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在校企合作机制下, 聘请企业财务人员来学校讲课, 可以有效解决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同时也可以提高企业来校招聘人才的积极性。

(四)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课程设置优化的重要保障。鉴于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会计专业师资队伍方面的不足, 一是要努力提高现有教师的能力和素质。要加大对现有教师的培训力度, 鼓励他们进入企业进行实践, 提高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二是要加大专业技术人才的招聘力度。要面向社会招聘那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 来充实现有会计职业教师队伍。

参考文献

[1]雒庆华, 李文英.中职会计专业课程设置优化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13 (4) :105-107.

黑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 篇10

近日, 温州市职业中专开展了教师技能大比武活动, 全校200多名教师包括全体职员参加了此项活动。

活动当天, 全校教师参加了教学基本功比赛, 包括粉笔字、钢笔字、课例比赛。各个专业和学科专业技能又进行了分专业的技能考核:汽修专业教师参加了发电机拆装项目;电子专业教师参加了电子产品装接项目;工美专业教师参加了石膏头像写生项目……全体职员参加了钢笔字、办公软件操作等考核。全校掀起一股技能大比拼的热浪。学校校长黄威说:“要让技能比武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助推器, 引领教师不断提升综合素养, 实现自我价值。”很多参加比赛的教师认为, 这样的技能大比武就应该年年搞, 职业教育的高考就是技能大赛, 普高的教师年年考高考试卷, 我们就应该年年比技能, 师傅的技能常练不衰, 才能带出技艺高超的学生。

据悉, 近年来, 温州市职业中专通过多项举措促建教师队伍内涵建设, 建立了教师专业发展激励机制, 以“四大工程”——专业化发展工程、青蓝工程、双师工程、名师工程为抓手, 相继推出了特级教师 (名师) 大讲堂、技师讲坛、青年教师沙龙、教师暑期下企业、教师技能大比武等活动, 全方位、多角度地引领教师向更高层次发展。学校教师队伍成长迅速, 在全国、省市各项比赛中屡获佳绩, 如近期举行的全国中职“创新杯”说课大赛中, 取得了两位教师获得一等奖、一位教师获得二等奖的好成绩。

上一篇:双空心杆论文下一篇:股份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