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问题论文

2024-10-15

风险管理问题论文(共12篇)

风险管理问题论文 篇1

世界市场经济的发展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 近几年世界经济不断出现大萧条、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现象。而反映世界经济的股票市场也是起起落落, 摇摆不定。作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支撑点, 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企业想要稳定快速的发展就必须做好应对各种风险的准备和措施。因此, 对于企业所存在的风险以及管理措施进行研究, 是完全符合企业的发展需要和进步要求的。

一、企业在经营中所面临的风险概述

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进行自身的经营与发展活动, 难免会受到来自于内部或者是外部的各种因素的影响, 从而对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活动产生损失性的影响或者是破坏, 进而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和盈利。企业的风险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 即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下面我们就从这两个方面对企业的风险进行简单的论述。

(一) 企业经营中所存在的外部风险

1社会风险。社会风险是指由于社会环境产生了变化可能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损失的不利因素。主要的表现形式有人们对于某种产品进行抵触活动、或者是关于不利于企业经营的谣言被传播、或者是媒体的恶意中伤、或者是竞争对手的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实施等等, 这些社会现象都会给企业的正常经营造成恶劣的影响。这些风险统称为社会风险

2政治风险。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社会大环境下进行的, 国家是社会的主要构成部分。有人类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政治存在。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因素。比如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企业的正常经营产生的影响等等。最近中国的房地产调控政策就是很好的例子。

3自然风险。自然风险是人力难以控制的自然灾害, 但是对于它的预防人类还是可以做到。在自然灾害的面前应尽量降低和避免损失。前几年的南方暴雪天气就给男方不少的企业正常经营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二) 企业经营中所存在的内部风险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由企业内部各部门和每一位员工共同协作完成的。其中间环节比较复杂, 任何一个环节出现了差错就会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不必要的损失和麻烦。我们把这些统称为内部风险。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是指在正常的经营活动中, 因为管理人员的失误或者是管理人员的变更而导致的企业因为管理上出现的纰漏, 给企业可能带来的损失。

2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融资上或者是资金链的处理上, 甚至是企业的财务部门工作上出现了问题或者是失误, 给企业的正常经营带来的损失。

3产品和技术风险。产品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 产品因为设计或者是质量等等问题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所带来的风险。而技术风险则主要是因为技术操作不成熟或者是技术不够先进所带来的损失等等。

二、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企业风险管理作为现代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已经被现代化的企业作为重要措施应用在公司的管理中, 其主要的手段就是通过内部控制减少和规避企业的风险。但是目前的企业内部控制手段仍然存在不小的问题, 这有待于我们去发觉和研究。下面我们就简要叙述一下企业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

(一) 企业缺少必要的风险管理意识, 内部控制的作用发挥的太小

目前经济形势下, 企业的经营主要将重点放在了市场开拓和产品销售上, 而对风险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发生损失以后, 才进行有效的救治。这种“亡羊补牢”的形式显然对于风险的防范和规避起到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的。企业只通过加强对各个方面的管理来规避风险, 这显然是不够的。风险管理应该有一套专门的机制, 时刻对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或者是再评估。对将要发生的风险制定防治计划或者是补救方案。此外, 内部控制也应该是运用到企业各个方面, 而不是单单在财务或者是管理上来使用。要很好地运用内控手段, 来对企业的各部门进行协调, 这对企业的风险管理大有裨益。

(二) 缺乏信息的沟通渠道, 企业各部门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作

虽然目前国内的不少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自己的内部计算机网络, 但是企业的垂直式的管理制度和职能型的部门机构仍然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协调。正如余世维先生所讲的那样, 我国企业里所称呼的团队只能算作是一个组织, 在协作程度和沟通管理上不具备团队要求的整体、合一性。面对现在市场的瞬息万变形式, 我们的企业应该加强各部门协同作战的能力, 利用快速的信息沟通方式加强企业的整体凝聚力、竞争力, 以保证在面对风险的时候, 能够全力、快速的应对。

(三) 企业公共关系的管理缺乏组织性和系统性

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经营活动牵涉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企业只有通过加强公共关系的管理, 才能处理好企业与政府、社会团体及社会大众之间的关系, 而使企业的经营有一个有益的外部经营环境, 合理的避免社会环境给企业带来的经营风险。

(四) 缺少内部控制、风险管理机制的监督、评价机制

对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过程及结果进行严格的监督和实施评价, 可以检验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工作进行的过程是否合理;检验其实施的效果是不是能达到最初的确定的目标, 也是对管理手段和风险控制进行再一次检验与监督。确切的说是保证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体制能够完好的实施的一个保障体制。目前企业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上就缺少这样一种再管理和双重控制的意识和体制。

三、企业加强风险管理的措施

通过对企业风险管理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可以得出, 必须针对性地给企业制定一些具体的措施和方法来提高和完善企业的风险管理能力和措施。为企业的稳定、快速的发展进行保驾护航。

(一) 树立企业的风险管理意识

企业的主体是进行工作的员工, 只有加强工作人员的风险意识才能有效的让每一位工作人员时刻警惕风险的存在, 并认识到风险存在的危害性, 从而认真、严谨的进行工作作业, 在面对风险的时候才能很好的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规避和预防。

(二) 建立安全有效的信息网络和信息沟通的平台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信息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凸显。信息是决策的基础和重要依据, 也是企业宣传自己的产品和占领市场的重要媒介。现代计算机网络在企业办公中的应用可以为企业信息的快速传播提供一个有力的平台, 将对于企业有用的信息和数据及时地储存到数据库, 同时还可以随时关注市场经济的动态, 为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友好合作建立了一个沟通的快捷渠道。

(三) 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 健全企业的风险管理体制

企业内部想要行使积极有效的管理手段, 就必须要有严格的制度和专门机制来对其进行制约和指导。完善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是企业充分行使管理职责的基本依据, 对于规范企业员工的工作行为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对企业管理制度中所存在的缺陷和管理上的暴露问题能起到监督和审查的作用。建立企业的风险管理机制是企业合理科学的规避风险必不可少的措施, 只有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机制才能很好的处理好企业的潜在风险, 保障企业平稳、正常的发展。

(四) 建立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机制的监督、评价机制

内部控制制度作为一项监管措施在企业管理中被广泛地应用, 虽然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制约作用, 但是也难免会出现漏洞和失误。内部控制制度的监督、评价机制就是对管理中出现的漏洞的再一次检查和梳理, 是改善内控制度在企业管理中的实际效用的机制。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 是企业检验风险管理机制的实施效果的重要方法, 对风险管理机制进行定期的监督与评价可以为企业控制和规避风险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四、总结

企业的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内容, 也是保持企业以长久发展所必须重视的手段。我们通过对它的主要内容进行研究与探讨, 虽然从中发现了许多的问题和不足, 但是它在企业健康稳定发展中起到的仍然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可见, 作为一个现代化的企业, 只有时刻树立风险意识, 警钟长鸣,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王寅如.谈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区别与联系[J].普华永道, 2010 (6)

[2]李展.财务风险管理与公司内部控制探讨[J].经营管理, 2010 (4)

[3]赵原.企业风险管理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 2008 (4)

风险管理问题论文 篇2

(三)企业缺少必要的问责制、考核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度匮乏,缺少风险责任追究

摘要:对于我国企业而言,风险管理不仅仅是监管部门和独立审计行业外在要求,更应该体现为企业自身的需求。站在我国企业的角度,指出其所面临的风险管理的问题,并提出对我国企业建立风险管理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企业风险管理;经营风险;控制机制;监督机制

一、加强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现实意义

企业风险管理已经普及到大中小企业,在各企业均建立有风险管理机构,设立专门风险管理人员、风险管理顾问等,由他们专门负责企业各种风险的志别、测定和处理等方面的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风险管理机构已经成为企业中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它与企业的计划、财务、审计等部门一样,共同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努力。换言之,风险管理的地位已经不容忽视。

实施企业的风险管理有利于企业资源的最佳组合:①可以提高企业经营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损耗,促使企业生产活动的顺利进行,创造安全稳定的企业环境,保障企业目标的实现。②通过系统的处置和控制风险保障企业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使企业的决策科学化和合理化,减少决策的风险性;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效益;③为企业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工作环境,积极的投入到生产工作中去。

二、我国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管理层本身的风险的意志淡薄,忽视对企业未来风险的预测

在对风险管理的认志过程中,既存在过去计划体制下的完全漠视风险,又有目前强化风险管理和问责制度下过度规避风险,两种倾向并存,使得管理层不能正确地对待风险,疏忽了风险管理预测,其中包括企业风险管理部门的设置、风险预警机制和人员的培训等。企业预警管理的重点应放在发生前的预防,而非发生后的处理,由此可见,缺少风险预警机制的中国企业在经营中只会举步维艰。实际上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风险对企业是灾难还是机会,不在于风险本身,而在于企业对其的了解和掌控能力,在成本与报酬之间进行合理的平衡。就企业内部原因来说,由于管理者素质低下,企业基础管理薄弱;内部管理效率不高,加大了风险管理的预算成本,最终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风险管理制度不完善,缺乏可操作性

实施风险管理是企业管理当局的责任,而风险管理制度则是风险管理的基石,管理层应建立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制度。目前关于风险管理制度的内容主要是以财务风险管理为主,缺乏对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制度的完善;在操作过程中某些制度过于原则化,使得在实际工作中难以执行。同时员工的素质及其风险意志也是一个制约因素。企业本身的风险管理制度与相关的法律、法规、行为准则以及相关惯例等外部规则的结合出现问题,使得内部的管理制度在实际应用中无法达到预期的目的,不能确保各项业务操作与管理制度符合规则的要求;另一方面缺乏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企业在经历了风险冲击之后,由于缺少内部责任追究制度,不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责任约束,限制和规范内部人员的行为,弱化和模糊责任,恶化企业管理;考核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全员风险管理意志,缺乏考核制度,使得企业员工应对风险的能力滞后于企业风险管理的标准;没有相应的奖罚标准,会使员工缺乏责任感和事业心,正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去完善必要的问责制、考核制及其相应的奖惩制,以至于事态严重,企业无法良性运转

三、完善我国企业风险管理的若干建议

(一)加强企业风险管理的职能机构建设,防范企业经营风险

1.增加机构设置,组建管理小组。管理小组应熟知企业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组内成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风险志别的能力,反应灵敏,严谨细致。鉴于以往的经验,应增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加企业风险管理师的培训和认证的机会,通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提高管理层的素质,树立充分的企业风险管理意志。企业高层有了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做出企业风险管理的战略战术规划,为企业有序的开展具体工作提供企业条件。

2.加大开展企业员工的风险教育和培训。鉴于一些国有企业经营人员合同法律意志淡薄、业务素质不高的现状,加强员工队伍的思想建设和人力资源的配置,增强全员风险意志。

3.建立风险预警监测机制,构筑防范风险的屏障。建立灵敏准确的外部环境监测系统。企业必须加大对外部环境监测系统的投入,密切关注企业的具体状况及变化趋势。建立风险预警系统,首先要对风险进行科学的预测分析,预计可能发生的风险状态。此外,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密切注意与本企业相关的各种因素,如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目标因素和制度因素等变化发展趋势,从因素变化的动态中分析预测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因此必须增加对环境、技术、目标和制度等风险志别和分析的成本。

(二)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控制机制,控制风险

1.加强规章制度体系建设的完善。一方面,以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为准绳,制定完善的企业内部风险管理制度;另一方面,需要对现行管理制度的清理、修改、补充和废止,及时发现并弥补制度设计和执行上的缺陷,不断完善制度体系。

2.加强常规性的调查分析。风险具有不确定性,总会在不同阶段和领域表现出一些征兆,应从消费领域、本行业相关企业的生产领域及企业内部各部门投入资金进行调查,收集有用的显性和隐性的风险信息,对企业可能发生的风险开列清单,预先予以警示。

3.增加风险管理的模拟训练。定期确定风险主题,进行风险处理训练,这不仅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快速反应能力,还可以监测已拟定的管理计划是否切实可行。

(三)增加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机制,减少风险

通过增加健全合规的问责制、考核制和奖惩制的投入,来制定违规的内部责任追

究制度,落实合规责任。重点是明确管理者的责任,真正落实“合规从高层做起”的理念,也只有加大监督成本,才能真正提高全员的责任意志;同时也需要在考核制度和奖惩制度上投入资金来提高员工对风险的处理能力。

对于我国企业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若干建议来帮助企业解决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障碍。经营风险是企业日常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问题,然而企业的经营管理是个复杂的问题,面临各种各样不同的风险,主要有企业内部风险: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外部风险:自然风险、社会风险、经济风险、政治风险等。这些不同的风险构成了企业需要面对的复杂的风险系统。各种不同的风险之间也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作用于企业。例如当企业面临的外部风险增大时,企业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也有增大的趋势,因此企业的经营管理者应该全面分析各种不同的风险产生原因,增强企业抵御风险和防范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的竞争力,促进我国企业的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从而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1.混淆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许多企业的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与企业管理和风险管理等同起来,常常产生这样的误解:内部控制可保证企业成功并使其财务报告绝对合法;内部控制可以防止企业决策的失误;建立了内部控制就等于实施了科学管理等。两者混淆的关键原因,是没有看到内部控制管理是风险管理的本质要求。2.过分关注内部控制细节而忽视企业风险管理。企业把主要精力放在所有细小的、微不足道的控制上,如有些企业差旅费报销的规定长达数十页,极其繁琐,表面上控制得很好,但浪费了许多管理资源,还会使企业重大风险被忽视。

3.只重视内部控制设计而疏于其执行效果,使企业承担巨大风险。任何一个企业都或多或少地存在一定的内部控制,否则,企业无法正常运行。企业把大量精力放在设计内部控制上,而在如何保证制度实施方面,则缺乏应有的措施;在具体控制活动和监督等方面存在缺陷,所以很难保证已设计好的内部控制能够得到执行。如果企业用这样一纸空文来管理,势必会带来巨大风险。

4.对风险管理缺乏足够重视。与国际领先企业相比,除了我国的金融、保险等高风险行业非常重视风险管理外,大部分企业尚未足够重视,风险管理还处于起步阶段。企业过分强调增长和效益,没有处理好增长、效益和风险之间的平衡,在企业风险管理方面与国际领先企业存在很大的差距,缺乏如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那样的权威框架对企业风险管理的指导。由于有的风险是可以计量的,因此,部分企业应重视采取大量复杂的技术来管理这些风险。此外,一些定性的风险也被忽视,如声誉风险、管制风险、遵循风险、安全风险和政治风险等,企业缺乏系统和全面的风险管理。

浅析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实现路径

提要:在国际国内企业频频出现风险管 理问题的背景下,首先阐述内部控制的内涵范畴,然后介绍内部控制发展历程,以及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的各个要素组成,最后分析如何实现企业风险管理的整合框架思路.关键词:内部控制;路径;风险管理

近年来,国际上一些着名企业相继爆出丑闻,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我国企业也为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缺失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如国内着名企业中发生的中航油(新加坡)公司破产倒闭事件以及中行、农行、兴业、浦发等银行巨额虚假贷款、大额资金失踪等舞弊案频频曝光。究其原因,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导致企业不能及时发现和有效控制经营风险,并最终铤而走险、欺骗社会公众和投资者的重要原因。在对这些财务舞弊和经营管理失败案例进 行反思后,人们逐渐认识到“有控则强、失控 则弱、无控则乱”的道理,控制失灵难以使事业持久、基业常青。建立完善的且行之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已成为企业的当务之急.一、内部控制的内涵

人们对内部控制的定义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静态到动态、从以制度为本到以人为本的一种逻辑演绎,体现了人们对内部控制认识的逐渐深化,加深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进一步理解,从而使人们对内部控制这一客观事物的认识更能贴近事物的本原。所谓内部控制,是由企业建立的,通过约束和激励等手段,以保障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能够按契约的要求进行,并能够促使契约自我优化的一种系 统化的机制,其目的是为了实现企业目标.二、内部控制发展历程

对内部控制的认识,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过程。美国的内部控制经历了从内部牵制到二要素法、三要素法到五要素法,日趋完整和深入,最终发展为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模式.1、内部牵制。内部控制的最初形式是内部牵制,内部牵制以账目间的相互核对为主要内容,并实施岗位分离,内部牵制机制在减少错 误和舞弊行为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2、二要素法。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组织规模的扩大,人们发现内部牵制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大型企业需要,因此对内部控制的研究也越发深入,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于1958年10月发布的《审计程序公告n第29号》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会计控制和管理控制,内部控制划分为二要素形式.3、三要素法。1988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审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 55号》,该公告以“内部控制结构”代替“内部 控制制度”,具体包括三个要素: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4、五要素法。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新准则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一个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下列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经营的效

果和效率以及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该准则将内部控制划分为五种要素: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5、全面风险管理框架。2003年7月美国 COSO委员会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的讨论稿,并于2004年4月颁布正式稿。将企业风险 管理的构成分为内部环境、目标制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活动、信息和沟通、监控等八个相互关联的要素,各要素贯穿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之中.三、企业风险管理整合框架的诸要素构成1、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是企业风险管理其 他构成要素的基础,为其他要素提供约束和结构。它影响着战略和目标的制定、经营活动的 组织以及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它还影响着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体系以及监控措施的 设计与运行。内部环境受企业历史和文化的影响,包含许多要素,包括风险管理理念、风险容量、董事会监督、主体中人员的诚信、道德价值 观和胜任能力以及管理者分配权力和职责、组织员工的方式.所有这些要素都很重要,但对每个要素的 强调程度会因企业而异。然而,董事会是内部环境的一个关键部分,它对其他的内部环境要 素有重大影响。因为董事会对管理者独立性、经验、才干、敬业等方面的监督与审查,对企业来说至关重要。要想使内部环境有效,董事会中的独立外部董事必须至少占多数.内部环境的另一关键要素是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一个企业的风险管理理念是一整套 共同的信念和态度,它决定着该企业在做任何事情(从战略制定和执行到日常经营活动)时如何考虑风险.2、目标设定。企业在既定的任务和背景下,制定战略目标、选择战略,并制定相关目标,将其细分至企业的方方面面,与战略保持一致并相联系。企业必须先有目标,管理者才能识别影响它们实现的潜在事项。企业风险管理确保管理当局采取恰当的程序去设定目标,确保所设定的目标支持和切合该企业的使命,并与它的风险容量或风险容限一致.3、事件识别。管理当局必须识别可能对企业产生影响的潜在事项。潜在事项具有负面的或正面的影响,或两者兼而有之。具有潜在负面影响的代表风险,管理者要对之进行评估和做出反应。相应地,风险被定义为事项发生并对目标实现产生不利影响的可能性。具有潜在正面影响的事项代表机会。代表机会的事项引导管理者制定战略和相关目标,以便采取行动抓住机会.4、风险评估。风险评估使企业考虑潜在事项如何影响目标的实现。管理当局应从两个角 度对事项进行评估:可能性和影响,并且通常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在不要求定量化的地方,或者在定量评估所需的可靠数据无法取得或获取和分析数据不具有成本效益时,管理者通常采用定性评估技术。定量技术精确度更高,通常应用在更加复杂的活动中,以对定性技术进行补充。评估风险时既要考虑固有风险,也要考虑剩余风险。固有风险是管理当 局没有采取任何措施来改变风险的可能性或 影响的情况下,一个企业所面临的风险。剩余风险是在管理当局应对风险后所残余的风险.5、风险应对。在评估相关风险以后,管理者就要确定如何应对风险。风险应对有四种类型:回避,即退出会产生风险的活动;降低,即采取措施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或者同时降低二者;分担,即通过转移的方式来降低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或者分担一部分风险,如购买保险产品、外包一项业务活动;承受,即不采取任何措施去改变风险的可能性或影响.6、控制活动。控制活动是帮助管理当局实 施风险应对方案的政策和程序。控制活动贯穿于整个组织,遍及各个层级和各个职能机构.它们包括一系列不同的活动,例如批准、授权、验证、调节、经营业绩评价、资产安全以及职责分离。控制活动一般包括两个要素:确定应该 做什么样的政策,以及如何执行政策的程序.此外,由于信息系统在企业经营和报告及合规目标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因此需要对重要的系 统进行控制。对重要的信息系统的控制主要有两类活动:一般控制和应用控制.7、信息与沟通。组织中的各个层级都需要信息,以识别、评估和应对风险。信息可以来自内部,也可以来自外部;可以以定量的形式出现,也可以以定性的形式出现。可以是财务的,也可以是非财务的。管理者面临的一项挑战便是处理和提炼大量的数据以形成可参考的信息。这项挑战可以通过建立一套信息系统来解决;另一项挑战是信息的质量问题,例如内容是否恰当、信息是否及时、是否准确等。这可以 通过建立整个企业范围的数据管理程序(包括对相关信息的获取、维护和分配)来解决.信息是需要沟通传递的,沟通包括企业内部沟通和外部沟通。有效的内部沟通会出现在组织中向下、平行和向上的流动。例如,全部员工从高层管理者那里收到一个清楚的信息:必须认真担负起企业风险管理的责任。他们了解自己在企业风险管理中的职责以及个人的活动与其他员工工作间的关系。同时,他们也必须具有同级间沟通和向上沟通重要信息的有效方式。除了内部沟通,企业还需要外部沟通.例如,通过有效的外部沟通,客户和供应商能够提供与产品或服务的设计和质量有关的重要信息,从而使企业能够不断关注客户需求或 偏好的变化.8、监控。企业风险管理的监控是指随时对其构成要素的存在和运行进行评估,必要时加以修正。企业曾经适当的风险应对可能会变得不适用;控制活动可能会变得不太有效,或者 不再被执行;企业的目标也可能发生变化。面对这些变化,管理当局就需要确定企业风险管理的运行是否持续有效,他们所依赖的措施便是监控.监控可以以持续监控活动或者个别评价 两种方式进行。持续监控建立在企业正常的、重复发生的活动之上,一般由直线式的经营管 理人员或职能式的辅助管理人员来执行;个别评价的范围和频率主要取决于对风险的评估 和持续监控程序的有效程度。此外,监控包括内部监控和外部监控两方面,企业要将他们所 评价出的企业风险管理缺陷和提供的有关风 险管理的重要信息向上报告,严重的问题还需报告给高层管理人员和董事会.四、企业风险整合框架实现路径分析

1、内部控制环境方面。控制环境的定义是 五个要素中最重要的因素,控制环境确定了管理层的基调,并影响人们的控制意识。这是所有其他内控要素的基础,提供了规则和结构.其基本原则包括:(1)健全的道德观和诚信的文化。组织应具有明确的价值观,监

控各项活动,并采取措施;(2)有效而独立的董事会。应建立独立而有效的监督机制。独立而有效的监督,可以是来自于公司外部的机构或个人,也可能来自于公司的拥有者;(3)管理层的运行方式促进良好的控制。管理层应设定目标,并为各项活动设定一个基调;(4)权限和责任的分配与财务报表的目标是一致的。权限和责任的分配是从董事会和财务总监开始的;(5)人力资源政策和规程支持有效控制。应考虑激励因素、招聘、培训和其他活动.2、内部监督。监控的目的,是通过识别控制的缺陷和漏洞并持续改进以创造效率。从工商资料看,三鹿集团2007年底总资产为16.19亿元,总负债为3.95亿元,净资产为12.24亿元,资产负债率仅为24%;加之该公司系国内最大的奶粉生产企业和第四大液态奶生产企业,2006年世界上最大的乳制品出口商新西兰恒天然集团更是以8.64亿元的现金获得其43%的股权等等一系列的光环,三鹿集团成为各家银行竞相追逐放贷的优质客户。据《联合早报》转自《大公报》的报道,石家庄当地有七八家银行对三鹿集团放有贷款,其中一家股份制银行对三鹿集团的贷款更是高达两亿元。三鹿之前,看似一夜之间轰然倒下的品牌企业还有很多,如三株、秦池、德隆、监控 是指内控系统应该被有效监控,它是评估内控系统在一段时期内有效性的流程。这将通过持 续的监控活动和独立评估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另外,内控的缺陷应向上级汇报,重大事件向管理层和董事会汇报。持续的监控、独立评估和缺陷报告构成监控三要素.3、信息沟通。企业应当将内部控制相关信息在企业内部各管理级次、责任单位、业务环节之间以及企业与外部投资者、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有关方面之间进行沟通和反馈。信息沟通过程中发现的问 题,应当及时报告并加以解决。利用信息技术 促进信息的集成与共享,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信息与沟通中的作用.4、控制活动。企业应该参考《基本规范应 用指引》,确定各种业务和事项的控制目标并 设计控制活动,结合各自业务流程,将控制活 动整合在各项业务循环中,常用的控制活动包 括:不相容职务分离、授权审批、会计系统、财产保护、预算、运营分析、绩效考核等,在每一项经营业务的流程中,必须根据业务的特点,选择相适应的控制活动,这样才能达到合适的 控制目标.5、风险评估。首先需要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以确定风险承受度,识别内部、外部风险,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风险进行分析和 排序,这种机制不是一年一度的填表流程,而应该是每个部门定下的工作原则,在每个项目 的开始阶段必须执行的工作流程;然后确定关注重点和优先控制的风险,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结合风险承受度,权衡风险与收益,确定风险应对策略并且持续收集与风险变化相关的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和风险分析,及时调整风险应对策略,要让风险评估成为日常工作的标准流程,首先必须在制度中明确规定;另外,必须对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每个岗位的员工应 当知晓本职工作可能存在的各种风险.从三鹿简析企业风险评估

当一场看似突如其来的风暴来临,曾经的行业龙头、优质客户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面临着破产的危机。据《财经网》报道,目前三鹿集团的流动资金已全部用来支付奶粉退赔款,其可能面临的巨额赔偿或将接近整个集团现有净资产。

爱多、巨人等;在国外也有安然、八佰伴、百富勤、世通等。他们的倒下,让相关银行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无论是三鹿正在面临的致命打击,或者是雷曼突如其来的猝死,一个不容易忽略的事实在于,风险发生之前,企业的底子已经呈现亚健康状态,并且同样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如何识别企业面临的风险呢?我们可以借鉴风险导向的方法从以下方面对企业进行分析:

一、企业所处的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

我国乳制品行业主要采用的是“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大部分企业采取的策略是“要市场不要牧场”,精力主要放在产业链的销售等下游环节,如2007年蒙牛的销售费用占其销售收入的15.5%(2006年为14.6%),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牧场建设投入则少得多,目前蒙牛对牧场的最高持股比例仅为30%,而且仅能提供其10%的奶源,另外90%的奶源主要靠农户提供。由此导致企业对产业链上端的养殖环节难以控制,奶制品安全风险激增。另一方面,在谈判中生产企业较奶农更为强势,收奶价偏低,奶农尤其是衍生的奶贩子具有造假的利益冲动。

在蒙牛、伊利等标杆企业的竞争压力之下,奶源建设曾经是全国样板的三鹿集团近几年大量收购地方加工厂、增资扩产,其奶源建设已经远远跟不上生产的步伐,最终奶源失控导致“毒奶粉事件”的爆发。

在了解行业状况及其他外部因素中,我们应当考虑企业所在行业的业务性质或监管程度是否可能导致特定的重大风险,必要时还应向具备相关知识和经验的外部人士进行咨询。

二、企业的性质

按照风险导向的分析方法,我们应从所有权结构、治理结构、组织结构及经营活动、投资活动、筹资活动等六个方面了解企业性质。

以治理结构为例,良好的治理结构可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营和财务运作实施有效的监督,从而降低企业风险。从表面看,三鹿集团具有形成良好治理结构的所有权结构:2002年三鹿集团成功改制,政府全身而退,其96%左右的股份由900多名老职工拥有;2006年新西兰恒天然集团以8.64亿元的现金获得43%的股权,成为第二大股东。但是,由于以田文华为代表的强势管理层的存在使得三鹿集团的治理结构变得苍白无力。当恒天然集团得知三鹿集团奶源受污染后,要求采取措施予以恰当应对,但三鹿集团管理层对此置若罔闻;之后恒天然又向石家庄市反映情况无果,最后不得已通过新西兰总理克拉克直接向中国政府反映情况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如果三鹿集团治理结构得到有效的运行,并迫使其管理层及时采取了恰当行动,则后果并不会如此惨烈。所以,如果企业具有良好的治理结构,并得到有效运行,将会有效的防止风险进一步恶化,从而也降低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

三、企业的目标、战略及相关经营风险

目标是企业经营活动的指针。战略是企业管理层为实现经营目标采用的总体层面的策略和方法。经营风险源于对企业实现目标和战略产生不利影响的重大情况、事项、环境和行动,或源于不恰当的目标和战略。

面对极速扩张的市场和咄咄逼人的竞争对手,志存高远的三鹿集团于2004年制定了积极扩张的企业发展战略:

到2007年,奶粉产销量13万吨,液态奶产销量180万吨,销售收入160亿元;2007年奶粉产销量继续保持全国第一,酸牛奶和系列高附加值保健食品力争全国第一,液态奶位居全国前三名,同时进一步开拓外国品牌长期占据优势的高档奶粉市场。(据:中国食品产业网)

为达成这一战略,据《中国经营报》报道,三鹿集团近几年大量收购地方加工厂、增资扩产,甚而还召集散兵游勇,大肆进行贴牌生产,而奶源的卫生安全管理上多处于盲点状态,产品质量管理水平大大降低。如此病相不由得让人想起11年前的秦池,同样处于表象上的健康状态,却被一个行业内已不是秘密的潜规则击倒。当年的秦池在“川酒入鲁”的真相前,颓然而倒。三鹿也一样来不及喊冤,已经被抓做行业的标靶树在风口浪尖上。不同的是,三鹿将企业的急速扩张与利润追求建立在道德风险之下,相伴而生的经营风险经过不断累积,最终形成压倒企业的致命一击,原本光鲜的财务报表猛然变脸,企业濒于破产,银行遭受坏账损失。

四、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管理

如果说三鹿之殇在于面临市场压力的道德感降低,同时段已经死在华尔街的雷曼兄弟则是另一种启示。当第二财季亏损成为雷曼公司14年来首亏之后,公司CEO

富尔德曾将原因归结为它以前所做出的“糟糕选择”。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或许才是真正祸首。

富尔德促进员工协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提供极具诱惑力的物质激励。他在雷曼实行员工持股制,给员工们的报酬中,有相当比例以公司股票和期权支付,而且锁定期比其他同行要长,“富翁效应”自然有其副作用。如果缺乏完善的制约机制,巨大的物质诱惑就有可能成为“诱致犯罪”的诱源。强大的财富激励因此更为富尔德的积极冒险政策推波助澜。

除去市场高压与高利润诱惑,长江商学院滕斌圣教授认为,伴随做大市场的壮志雄心,急速扩张带来的管理厚度拉薄,也是企业面临的重要风险之一。滕斌圣分析,光明曾经出现的郑州回奶事件就是最为典型的例子之一。事后王佳芬在谈到管理上的缺失时曾经坦言,光明从上海走向全国,但还没有完全按照全国公司来管理、发展,任何一种公司的治理结构,都不能替代管理。治理结构再好,与管理没有必然的联系。不会因为你有股权就自然而然地好。管理就是管理,治理结构会让你的管理更加有序,但是再好的治理结构也不能没有一套严格的管理系统。对质量意识的提高是一个持续进步的过程。所幸回奶事件最终不过演化成一个**,此后的光明依然全速发展。相形之下,曾经盛极一时的爱多、巨人集团等企业大多倒在急速扩张的门槛上,面对市场机会,企业规模不断膨胀,内部管理无法与之同步。一旦遭遇外部环境恶化,遭遇死亡危险便不足为奇。

公司风险管理问题及对策探究 篇3

关键词:公司风险;风险管理;风险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6-0119-01

一、风险与风险管理

(一)风险

自从美国1929年发生经济大危机之后,公司经营环境日趋艰难,公司所面临的环境也空前复杂,不确定因素的存在使得公司遭遇巨大的风险,直接威胁到其战略地位甚至生存发展。基于这样的现实需求,相当多的国内外学者对公司风险进行了探索研究,并得出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

COSO(内部控制——整合框架,2003)中关于公司风险的阐述是:风险是一个事项将会发生并给公司目标实现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能性。罗伯特.席斯(危机管理,2001)对于风险的研究是:通过对以往数据的统计分析,或专家公司即将发生事件的客观判断,从而推断出公司可能发生的失败或者是遭受的负面影响,这便是公司风险。郑子云(公司风险管理,2009)指出风险是结果的潜在变化,公司风险是由于业务活动的不确定性而带来的难以预测的负面可能性,以及这些活动所带来的预期经济损失。金晓彤(经营理财与风险防范实务,2010)认为公司风险是指由于公司经营活动的不确定,所产生的实际经营绩效与公司已有战略目标之间的偏差,进而所遭受的不确定性的损失。

虽然学术界关于公司风险的定义并不统一,但从以上的文献整理中,本文给出公司风险的定义是:公司风险是在现有的法律法规体系下,由于公司自身经济行为的不确定,进而给企业带来的未来利益的可能损失。

(二)风险管理

公司风险管理涉及到公司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发生后对企业造成损失的大小。Greenwoods(2007)认为公司风险管理是以企业的战略目标为指导方向,建立风险管理框架(风险预警、识别、管理与控制)以解决企业经营生产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公司风险管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从战略制定到日常经营过程中对待风险的一系列信念与态度,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公司的潜在事项,并进行管理,为实现公司的战略目标提供合理的保证。本文认为公司风险管理的含义是:公司风险管理是一项贯穿整个公司的行为,受到公司所有员工风险意识的影响。公司风险管理的过程是前期的风险预警,判断公司可能发生的风险因素,并确定各因素对公司的影响程度,进而制定出风险评估方案,最后采取公司的风险控制措施。公司风险管理的作用是尽量减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者是当风险发生后,使得其对企业的影响最小化。

二、我国公司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风险意识薄弱

目前我国公司的风险意识还比较薄弱,主要表现如下:1)公司高层缺乏风险管理、控制意识,对风险管理知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甚至不清楚风险的存在会给企业带来的危害等,这样薄弱的风险意识无疑会增加企业的风险程度。2)企业管理制度的漏洞,相当的企业并没有把风险管理提上日程安排,没有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人员来进行风险的管理与控制。

(二)公司风险控制力度不够

在公司风险管理控制中,相当多的公司并没有开设专门的部门来进行管理,这使得风险控制在管理上有相当的难度,不能责任到人的另外一个弊端是一旦发生风险,公司的高层管理者无从查起,并不能真正的知道风险到底发生在哪个环节。公司在风险管理控制上的另外一个欠缺就是风险控制缺乏确切的量化指标。目前我国企业并没有单独全面反应公司风险的量化指标,此外,每个公司的经营环境不一样,经营性质并不一致,导致了量化指标的无从下手。公司的高层管理者们由于不能清晰的看到风险管理控制指标,因此对于风险的控制与管理就无从实施。

(三)公司风险管理人才匮乏

我国风险管理起步较晚,很多都是沿用国外的方法,真正适合中国本土的风险管理还处于理论探索的初级阶段,风险的管理人才更是匮乏。目前,虽然我国有相当的公司已经开始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并在风险管理与控制上投入了相当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由于缺乏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所以在风险控制谋划方面并没有显著的成就,另外,虽然在一些企业已设置了相关的风险管理岗位,但问题是暂时并没有合适的人选来担任此职务,因此这些职务也只是形同虚设。

风险管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风险管理人才是综合性的人才,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公司管理方面的专业知识,还应该具备风险识别,风险控制能力,另外洞悉国内外的政策与法律环境也是风险管理人员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遗憾是的,目前,风险管理的从业人员尚且缺乏,更何谈风险管理的高级专门人才。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匮乏大大的增加了公司风险的程度,也是目前有些企业意识到,但暂时还无从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我国公司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风险防范意识

风险管理是一项战略的举措,关系到公司的战略目标的实现和公司的生死存亡,因而,公司的全体员工必须要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公司高层人员应该具备一定的风险识别眼光,减少公司主观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另外,全体员工也应该有一定的风险预警和风险识别知识,减少公司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二)加强风险控制力度

建立专门的风险预警系统,并设置专门的风险管理岗位。风险管理岗位人员应熟知公司和本行业内外部环境,风险管理人员应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具有风险识别的能力,反应灵敏,严谨细致。鉴于以往的经验,应增强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参加公司风险管理师的培训和认证的机会,通过专业而系统的学习提高管理层的素质,树立充分的公司风险管理意识。公司高层有了系统的风险管理理念,才能进一步做出公司风险管理的战略战术规划,为公司有序的开展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保障条件。

(三)开展风险管理培训

加大开展公司员工的风险管理教育和培训,引进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目前我国公司的员工的风险管理意识比较淡薄,业务素质也不是很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公司有必要开展风险管理培训教育,已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加强公司的整体风险对抗能力和承受能力。

参考文献:

[1]孙星.风险管理[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7.

[2]王莉,章莉.试析建立和完善中小公司信用风险管理制度[J].江西金融职工大学学报,2006,3.

企业筹资风险管理问题探究 篇4

筹资风险是指由主权资本承担的附加风险,起因源于负债筹资引起。现代企业在筹资中不仅要考虑采取何种渠道筹措到所需资金,还应该权衡考虑不同筹资方式下的风险程度大小,并应提出规避和防范风险的措施。一般来说,资本到期日越短,企业不能偿还本金和利息的风险就越大;反之,资本到期日越长,企业的筹资风险就越小。但是,短期资本成本低,而长期资本成本较高。对风险与成本的权衡就是要考虑筹资组合的决策。筹资风险大部分伴随着企业经营成长中,不可能被消灭或避免,但企业可以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控制。

(一)筹集资金的动机

企业筹资的主要动机有扩大再生产,偿还到期债务等。

(二)形成筹资风险的原因

1、投资决策方面带来的筹资风险

大多企业对投资项目的决策都是经周密系统的分析和研究的,但由于管理者(决策层)掌握的信息量不足或决策者能力低、专业知识匮乏和经验不足等原因,使作出的投资决策带有潜在的风险。

2、外部市场和政策变化等因素引发的风险

如企业在经营中遇到市场经济疲软、不景气、金融市场出现通货膨胀等,使得企业支付银行利息发生变数,可能给企业带来风险。

如徐州A公司2014 年出于扩大生产需要,筹资3000 万元,投资建立生产线,但因决策失误、设备能力不均衡等原因,月产出徘徊在200万元至300万元的水平,不仅没有利润,而且必须提取大量的折旧费用和支付银行利息费用,公司被迫借入银行贷款以支付利息。从2014年现金流量表中可以看出,公司偿还债务支付现金220万元,偿付利息所支付的现金720.8万元,借款所收到的现金和收到的它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合计才112.8万元,差额为-828万元,说明公司在以前年度筹资过大所形成的风险。

(三)筹资风险的特征:

客观性;可控性;不确定性;收益性;双重性;促进性。

(四)对筹资风险影响的主要因素

1、经营风险的影响

影响经营风险的因素很多,有产品供求变化、价格变化、成本不稳定以及固定成本占全部成本的比重等等。

2、资本结构比例的影响

不同的筹资渠道,其筹资风险也不同。如银行借款、长期债券的成本较低,虽然也存在风险,但风险较小,普通股股票的资金成本较高,风险较大,而优先股次之。即使是一些短期筹资,如应付帐款等,因出现频繁、还款时间集中,也会产生临时筹资风险。

二、风险识别

筹资风险的识别和评价是企业控制风险的重点,企业决策人员必须具备识别风险的能力,熟练掌握和运用风险识别的方法来评定风险,把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风险识别方法主要有:

(一)报表分析法

报表分析法就是通过会计报表中的数据来辨别判断风险,该方法比较直接,省略了管理人员再去收集资料繁琐的工作,进而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指标分析法

指标分析法主要包括:获利能力指标;偿债能力指标和企业发展能力指标。从长远角度上讲,一个企业如要远离财务危机,企业就要具备良好的盈利能力,筹资能力和清偿债务能力。但从根本上讲,企业发生筹资风险又是因为举债行为引起导致的,那么就要借助举债经营导致的财务风险来确定债务比率,将负债经营资产收益率与债务资本成本率进行比较,只有前者大于后者,才能确保企业到期能够归还本息,实现财务杠杆收益。

三、筹资风险防范方法

认识到风险,就要把风险控制在企业能够承受能力的范围内,做好风险防范。在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前提下,采取一定的方法来防范风险,尽量将筹资风险确定在一个低水平上。做好风险防范首先要做好投资决策工作,选择最佳的筹资方案,其次是设定目标,资金成本过高和还款期限较集中,都会造成资金结构不合理,影响企业后期的经营。筹资过程中风险的防范方法又可以采用技术防范方法和制度防范方法。

四、筹资风险的处理

如果企业在筹资过程中不慎发生财务风险,应根据不同的风险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理对策,主要包括建立专项偿债基金、用税后利润弥补、分批进入经营成本等。

(1)坚持会计谨慎原则,建立风险基金。

(2)依据国家政策,消化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财务风险损失,在风险损失发生后,或从相应基金中列支,或分次进入经营成本,或按规定用税后利润弥补,尽量减少财务风险对企业正常财务活动的干扰。

(3)建立风险基金会计核算体系,以便对风险基金的形成、使用进行系统反映和控制,供内部管理者参考并构成对外披露风险信息的基础。

如上述徐州A公司,根据目前产品市场销量不好,订单接收较少,生产不足等情况,考虑到到期需偿还大额举债利息,每月都预提了10万元的风险基金。

总之,企业要长久发展,在市场上立足不败之地,必须树立风险意识,正确认识风险,运用风险识别方法评估风险,定期测算风险临界点,做好风险预防机制和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通过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用控制经营风险的方法来降低筹资风险,提高自身竞争力,优化产品结构,不断提升产品的盈利能力,使筹资经营带来既定利润,又使筹资风险降到最低点。

参考文献

[1]陈涛.企业筹资方式的分析[[J].时代经贸,2007

[2]杜英斌.论筹资风险形成的原因及对策[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农信社风险管理问题及建议 篇5

符学丽

合规已成为农村信用社内部一项核心的风险管理活动,合规风险逐渐成为除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之外的农村信用社面临的重要风险。因此,银监部门的监管重点已从农村信用社体制监管逐步转移到合规经营上来,以力促合规经营为主要目标的合规风险管理工作成为今年农村信用社系统一大热点问题。但从目前工作进展情况来看,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就当前农村信用社的实际,及近二年我县联社在市办的各项检查情况,对如何完善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提出一系列改进建议。

一、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长期以来,农村信用社一直未将合规作为一个重要的风险源来管理,更没有将合规风险管理摆上应有的重要位置,从目前农村信用社开展的合规建设年和风险管理年活动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合规风险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

1、合规风险管理意识淡薄

根据今年以来强化合规知识教育提高案件防控力活动开展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干部员工,对合规管理还没有充分的理解和认知,即使是合规部门从业人员,对今后合规工作怎样开展也拿捏不准。一些员工特别是基层职员,对于什么是合规,为什么要合规,怎样才能合规,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和做法。有的员工对当前推行的合规教育培训和考试存在被动应付的消极心理,对合规工作极为排斥,甚至将其与业务经营对立起来,将其视为一种负担,害怕合规风险管理进行下去会影响业务经营工作的开展。但事实上,由于管理层人员掌握着人力、物力、财力等大权,由其而引发的合规风险,其危害性要远远大于执行层操作人员。

2、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不健全

在合规风险管理活动中,农村信用社开始着手建立合规风险管理体系,组建了相对独立的合规部门,配备了合规风险管理人员。但从目前情况看,农村信用社在合规风险管理机制上仍存在一定缺陷:一是合规管理没有完善、垂直的合规风险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形成。大多数农村信用社还没有成立独立的合规风险管理部门来对合规风险进行统筹管理,还没有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全面和全方位的合规风险管理架构。二是合规风险管理职责分散。

3、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缺乏可操作性

近年来,通过改革发展,农村信用社在制度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但执行力低下的问题使大量的制度形同虚设,导致案件频发。主要原因是农村信用社内部缺乏一个统一完整、全面科学的合规风险管理法规制度及操作规则,不少制度规定有粗略化、大致化、模糊化现象,缺乏可操作性。同时合规风险管理的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奖励力度较小,惩罚措施较轻。一般情况下,只要没有损失或案件,对违规人员往往只采取教育、经济处罚和限期整改等措施,很少进行严厉处分,对于造成损失或酿成案件的人员,问责也不到位。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的政策建议

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要形成科学有效的合规管理机制仍需要一个不断积累和完善的过程。为彻底解决以上存在问题,促进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活动的顺利开展,真正提高合规风险管理水平,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1、履行明确的合规管理职责

明确合规管理职责是构建合规风险管理运行机制的必要前提。合规管理职责的进一步明确,需要深入了解合规工作的特性。一是独立性;即合规部门须独立于各业务条线发挥作用。二是权威性;合规部门须在经营管理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向高管层提出经营管理中的合规意见和建议。三是全面性;合规管理工作须渗透到各业务单元和条线,与业务管理实现“无缝对接”。四是预警性;合规部门须对外部法律法规及时反应,向业务部门提供信息进行预警。五是动态性;合规风险预警、提示及对各类信息的反应须是动态的、实时的。六是协调性;合规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及内审部门的关系应当是协调合作,而不是“警察与小偷”的关系。

2、按照“高标准、高起点”的要求,加强合规风险管理的统一协调性。

合规风险管理对农村信用社来说还是一新事物,又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受人力、财力和自身创新能力所限,以县为单位的联社很难独立构建起真正的合规风险管理体系,难以发挥合规风险管理对业务经营的正向促进作用。因此,建议农村信用社省市级管理机构,从省市农村信用社全局出发,自上而下的集中创新一套全面、系统、专业和统一的合规风险识别、评估、监测和防范体系,经试点后,在全省集中推广,以省或市为单位构建起全省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体系。

3、实施严格的合规管理制度

建立诚信举报机制,就是要让那些不守规矩、不讲诚信的人有一种外在的压力,让他们知道还有一双双眼睛盯着,促进他们在思想上时刻牢记、行为上处处体现银行业金融机构最高标准的职业操守,把合规管理部门作为诚信举报的重要渠道之一,建立违规举报机制,为内部员工举报违规、违法行为提供必要的渠道和途径,并对举报人进行有效保护。

4、建设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奠定实施合规风险管理的人力资源基础在合规风险管理中,人是合规风险管理实践活动的主体,需要充分发挥积极性、创造性、主动性;同时,人又是合规风险管理实践的首要对象,人的风险是最大的风险,要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必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风险管理队伍。要广泛深入开展合规风险管理活动,通过开展诸如学习会、讨论会、征文比赛、考试测试等一系列员工乐于接受的活动形式,广泛深入的教育广大员工,增强员工自主合规意识,培育良好合规文化,提高员工执行力,确保各项法律法规规定在农村信用社的贯彻落实。建立起一支适用于合规合规风险管理的专业化人才团队,切实提高农村信用社合规风险管理水平,促进业务经营的健康发展。

5、营造健康有序的合规风险文化氛围

浅谈证券公司风险管理问题 篇6

关键词:证券公司;风险管理;“8.16”事件

一、引言

美国COSO委员会于2004年颁布了《企业风险管理框架》,系统地为现代企业管理当局提供了一个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具有指导意义的逻辑框架,使企业风险管理有了统一的概念体系和应用指南。我国证券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金融体系中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但是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水平却相对落后,由内部控制缺陷引发的风险事件不断发生。2013年8月16日,由于光大证券衍生品部门做量化投资的一个ETF套利产品下单失误造成的光大证券‘乌龙指’事件导致市场剧烈波动,给投资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也使光大证券遭受5亿的处罚。“8.16”事件的发生给我国证券公司敲响了警钟——在不断创新推动业务发展的同时,风险管理建设也必须加强。2014年2月25日,我国证券业协会发布《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要求证券公司必须实施全面风险管理。可见,全面提高证券公司风险管理水平的任务已经迫在眉睫。

二、我国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证券公司在发展初期,在数量和规模都有快速增长,但业务结构以传统经纪业务为主,相对单一。证券公司的工作重点集中于开拓市场扩大业务,风控意识相对薄弱。1997年以后,随着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不断完善,不少证券公司逐步重视并建立了专门的风险管理监督机构,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委员会和下属各风险控制小组,加强风险预测与防范。目前,我国证券行业已经建立了风险管理基本体系,整体风险管理水平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但与业务的快速发展相比,风险管理能力提升速度还不足以跟上脚步。我国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现状仍然不容乐观:

(1)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建设环境先天不足。一是证券公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证券市场存在诸多如监管体制不健全、市场信用缺失等突出的问题;二是证券公司缺乏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结构过度集中,独立董事比例偏低且身兼多职。

(2)内控执行情况不好。证券公司对风险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忽视风险而盲目追求高收益的冲动仍然存在,因此而形成的粗放型经营模式使内部控制机制由于人为逾越在运行中失效。

(3)风险管理建设滞后。各类创新业务的发展,使得原来的内控制度相对滞后,不能对新业务风险进行有效防范。

(4)风控合规人员配备不足。对于风控稽核部门资源投入和人员配备相对缺乏,容易使得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实施不到位、监督存在漏洞,阻碍了我国证券行业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

三、“8.16”事件暴露出的风险管理问题

(1)“8.16”事件经过及原因分析。2013年8月16日,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开展ETF套利交易,开盘前审核人员为交易员核定了8000万元的交易额度。9点41分,交易员通过套利策略订单生成系统发出第一组买入共177笔委托订单。10点13分,发出第二组买入共102笔委托订单。11点02分,发出第三组买入180ETF成分股共172笔委托,由于交易系统出现故障,之后2秒内系统生成26082笔预期外委托订单并发至交易所。

此次事件触发的原因是系统缺陷,策略投资部使用的套利策略系统出现了问题。究其深层次原因则是多级风控体系未发生作用,该策略投资部门系统完全独立于公司其他系统,未置于公司风控系统监控下。

(2)光大证券风险管理缺陷分析

①信息系统缺陷。此次事件发生在策略交易部门,由于其使用旳是高频交易系统。在国内证券市场,高频交易属于新兴产物,对硬件配置和软件设计都有相当严格的要求。光大证券此次交易异常事件是在高频交易策略系统设计上出现错误而导致的。

②风险信息沟通不畅。在“8.16”事件发生当天,上交所发现光大证券自营账户异常交易后,电话问询光大证券负责人,相关人士却表示不清楚情况。光大证券的董秘梅键却否认了市场上“光大证券自营业务70亿元乌龙指”的传闻。公司内部信息沟通体质的不顺畅和公司董事会秘书个人未尽职、对外轻率发表论断,对投资者造成严重误导。

③风险应急机制缺失。光大证券此次事件中,公司缺少完善的风险应急机制,导致在交易系统发生“乌龙”之后,采取的进一步补救措施值得怀疑:一是光大证券在采取补救措施时的决策是否符合正常决策流程;二是所釆取的措施在法律上是否涉嫌内幕交易。

④風险管理组织薄弱。策略交易是创新业务,因此风险管理部门应该充分了解新业务的运作模式、主要风险以及在特殊情景下的潜在损失,全程参与到新产品新业务的研宄论证,并进行专项风险评估,制定专门的风险管理方案,形成风险应急预案,进行必要的压力测试。光大证券风险管理部门在新业务风险控制系统设计评估和风险指标监控上都存在缺陷。

四、完善证券公司风险管理的建议

(1)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光大证券自营业务出现交易事故暴露出来的是光大证券在信息技术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科技的迅猛发展提高了证券公司的运营效率,同时也给证券公司带来新的安全挑战。建立安全可靠的信息系统能够为证券公司各项业务提供高效的服务,从而改善风险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是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完善风险信息监控。光大证券公司策略交易部仅依靠业务部门自身对进行监控,未纳入统一的中央风控系统,风险防控出现重大问题。所以证券公司应建立由风险管理部门负责的统一的实时风险监控系统,对公司的整体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在范围上要覆盖到公司的各项业务。同时,应完善风险信息报告路径,提高信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3)建立完善的风险应急制度。乌龙指事件处理不好的原因之一是风险应急机制的缺失,国内很多证券公司虽然已经制定相关制度,但是很多只是简单的对原则性的问题进行描述,操作性不强,在风险真正来临时往往无能为力。因此,证券公司应建立较为详细的风险应急机制,成立风险应急处理小组,保证在面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快速有效应对,将突发事件带来的冲击降至最低。

(4)健全组织构架,吸收专业人才。健全的组织构架和专业的人才队伍是证券公司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重要基础。从光大证券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证券公司普遍存在风险管理部门设置不合理,专业人才建设薄弱的问题。因此,证券公司应该设置合理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并提高风控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加强对风控部门人才队伍的专业培训,全面夯实风险管理基础。(作者单位:天津财经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公司全面风险管理规范[S],2014.

[2] 李进安.对证券公司风险管理制度建设的思考[J].当代财经,2004(12):23-25

[3] 王璐.光大证券还原“8.16”细节[N].上海证券报,2013-8-19(A06).

[4] 李樯.解密光大证券策略投资部[N].中国经营,2013-8-26(A06).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篇7

从其本质上说应收账款是一种建立在债务人商业信用基础之上的债权, 主要包括企业出售产品商品材料提供劳务等应向有关债务人收取的价款及代购货方垫付的运杂费等。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中, 应收账款额度过大, 资金的溢缺决定着企业的生死存亡, 很多企业因为资金周转不良导致破产, 因此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保证资金回笼, 就成了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

一、应收账款风险管理

应收账款的风险是应收账款遭受损失的不确定性, 即损失是否发生及损失大小的不确定。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目标可以分为两个部分:损失发生前的目标和损失发生后的目标。前者是避免或减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后者是努力使损失尽量降低。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就是识别、评估与控制应收账款损失的程序。

(一) 应收账款的风险识别

引起企业不能及时足额地收回应收账款的因素, 就是风险的来源。风险识别, 是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基础。

在进行风险分析时, 找出企业应收账款面临的风险因素, 并将这些风险与企业销售收款业务流程联系起来, 以便发现各种潜在的风险。比如:1.交易双方产生的贸易纠纷;2.客户经营管理不善, 无力偿还到期债务;3.交易对象有意占用企业资金;4.交易对象蓄意的商业欺诈。对于上面的每一种原因, 我们还可以继续追究下去。比如说, 交易双方产生的贸易纠纷合同中的特定条款约定不明确, 或者是产品质量的缺陷导致顾客不满意拒绝付款;检讨信用政策和销售收款的业务流程, 在赊销的审批时, 是否有对客户的信用情况进行评估, 是否对没有资格的客户进行赊销, 是否给予客户不适当的信用额度, 是否发生越权审批, 是否存在销售人员与客户相互勾结, 损害企业的利益的情况。

(二) 应收账款的风险评估

评估工作离不开客户信息的搜集。一般说来, 我们可以阅读客户的财务报告、实地访问或电话联络、以往与客户的交易经验、大众传播媒介或借助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等等。取得客户相关信息后, 有必要对客户进行风险等级的划分, 可以建立信用评估定量模型, 选择了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财务比率, 分别规定各项财务指标在该模型中的比重, 综合为100分, 然后确定标准比率相比较, 评出每项指标的得分, 汇总求得总的得分。也可以由管理人员的实地考察、客户的其他供应商调查的情况、网络数据和其他公开信息的综合分析, 确定客户信用度的高低建立定性分析的模型进行信用评估, 企业可以选择特定的模型, 根据自己的情况加以适当的变化。在实际操作中, 要定期地根据客户的最新情况对客户的风险等级进行再评定。

(三) 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

所谓风险控制, 是指在风险识别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 针对企业所存在的风险因素, 积极采取控制措施, 以消除风险因素或减少风险因素的危险性, 在损失发生前, 通过采取措施, 降低了损失发生的可能性;在损失发生后, 将损失减小到最低限度。

二、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对策

(一) 应收账款风险管理制度设计

1. 建立客户资信管理机制

客户资信的建立可利用信贷的5C法, 即通过分析客户的信用品质、还款能力、拥有的资本、可以提供的担保及企业自身的经营情况, 做出主观权衡, 然后得出信贷决策。

2. 建立应收账款控制机制

这一机制的建立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

(1) 应收账款赊销额度及审批控制

应收账款赊销额度是企业允许客户赊销的最大限度。企业根据客户的资信等级分解到有关客户, 对信用等级高、业务量大、长期合作且有等值担保物的客户给予一定的赊销额度, 反之则不予赊销。企业应建立赊销的内部控制, 在赊销额度以内的及超过赊销额度的, 必须严格按赊销审批程序进行逐级审批。

(2) 应收账款的职责控制

企业领导及财务、销售、审计等部门对应收账款的账龄及增减变动情况, 并及时反馈给企业领导及销售部门。对销售部门, 既要有当期销售收入指标, 又要完成当期收入相应比例额的现金流入, 且对所经手的赊欠承担全部责任, 以此作为业绩考评的依据, 从而进一步减少坏账损失, 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

(3) 应收账款跟踪控制

回收应收账款责任应落实到个人, 及时跟踪客户的经营动态, 防止因客户经营不善造成损失的现象发生。以客户为单位, 做好日常催收工作, 如对账单的签认、上门记录及相关资料的收集存档, 对故意拖欠账款的客户提请法院处理。

(4) 应收账款控制

应收账款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坏账损失, 因此要建立坏账准备金制度及坏账损失审批核销风险, 选择恰当的坏账会计政策。从财务实践看, 选择账龄分析法计提坏账准备较为稳妥可行。

3. 建立科学合理的催收机制

由于应收账款的回收必然产生收账成本, 而收账政策是否合理, 主要依据收账成本与坏账损失用边际分析法进行权衡并予以量化, 再结合经济和自身情况来制定合理的收账政策, 以最大限度减少坏账损失。

4. 建立清晰的法律指导机制

首先在签订合同时, 要在合同中约定所有权保留条款。根据我国《合同法》第134条规定:“当事人可以在买卖合同中规定买受人未履行支付价款或其他义务的, 标的物所有权属出卖人。”这样, 只有客户在付清全部货款时, 才能取得货物的所有权, 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应收账款的安全。其次当现有收账方式均未能有效收获应收账款时, 应通过提请仲裁或向法院申请诉讼来维护企业的权益不受侵害。当应收账款已经发生较大的损失时, 企业应该尽快与债务方商讨, 必要时进行债务重组。当债务企业破产时, 应积极参与债权的申报以及追讨。对于有能力付款却恶意拖欠的, 企业自己追讨无果的, 可以委托专业机构追讨应收账款。

(二) 应收账款风险转移

要想降低企业的坏账损失, 只靠加强内部管理制度, 还远远不够, 企业管理层还应适当采用更积极的收账政策和风险转移机制, 尽可能地防范坏账损失、避免经营风险, 主动化解和规避应收账款带来的负面影响。

1. 进行债务重组

债务重组是对停止偿还欠款但尚未构成坏账的应收账款实行协议清算, 重新安排债务关系。它通过债权企业做出一定程度的让步, 从而有效避免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的有效方式, 主要包括以下三种形式:

(1) 以贴现方式收回账款

贴现方式是针对企业资金相对紧张而购货方又无力偿还的逾期债权, 通过修改债务条件即给予债务人一定的折扣而收回的方式。虽然企业会因此损失部分债权, 但收回了大部分现金, 这对于盘活企业营运资金、降低坏账风险是一种较为实际的方法。

(2) 以债转股方式收回账款

债转股是指企业与债务人双方为了共同经济利益, 通过协商, 同意将应收账款转变为对债务人的股权投资, 协助其生产经营, 最终达到收回应收账款的目的。

(3) 以非现金资产抵减账款

企业也可以通过接受债务人转让的非现金资产来抵减应收账款。需要注意的是:只有当企业并不缺乏现金流量而债务人的非现金资产又有可利用价值, 或是该非现金资产有活跃的交易市场和确定的参考价格, 才可考虑以非现金资产形式收回应收账款。

2. 开展应收账款保理业务

虽然这项业务在我国才刚刚起步, 但是在西欧和亚太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 该项业务已被广泛采用。这种业务就是企业把应收账款有条件地转让给银行, 银行为企业提供资金, 并负责管理、催收应收账款, 提供坏账担保的业务。企业借此可达到收回账款的目的, 从而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3. 应收账款证券化

应收账款证券化是资产证券化的一部分, 指将企业那些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以预见的稳定的现金流量的应收账款, 转化为金融市场上可以满足企业因应收账款占用造成短期流动资金不足的融资需求, 优化企业财务报表。

三、总结

应收账款的风险管理不仅仅是一系列的程序, 也可以说是一种管理的思想, 它需要各个部门的密切配合, 尤其是最高管理层的重视, 自上而下地推行。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 并根据成本效益原则, 适时采取一些应收账款的风险转移机制, 实现对应收账款的有效管理。

摘要:应收账款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流动资产, 其管理的有效与否直接影响着企业的资金流动和收益实现。文章从内部风险防范的制度设计和风险外部转移两个方面, 提出了应收账款风险管理的具体措施, 致力于最大限度地减少甚至消除企业应收账款带来的损失。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风险管理,制度设计,风险转移

参考文献

[1]宫艳杰.简析企业应收账款管理[J].中国总会计师, 2010, (9) .

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问题探析 篇8

在我国, 支付体系服务已经形成了较为严密的组织格局, 其主体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其他机构。银行支付结算体系的主体主要是票据和银行卡, 又辅之以互联网支付、移动支付等电子支付。当前我国已经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支付系统为主干, 以银行业金融机构内支付体统为主体, 以银行卡跨行交易清算系统、外汇结算系统等作为组成部分的系统型框架。而支付结算风险的产生主要是出现在运用结算工具进行货币活动以及资金清算的过程中。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 与宏观经济环境密切相关

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 高额的利息招揽存款、接受贿赂违规贷款、违规对外担保、违规办理信用卡透支是支付结算风险的主要表现形式。而之后, 随着经济市场的转型以及发展, 支付结算风险的表现形式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20世纪90年代以后, 支付结算风险逐渐从资产业务领域转向票据贴现业务领域, 从发放贷款逐渐转向降低不良贷款率。这也就导致了有关信贷业务和票据业务的风险事件的产生。

(二) 范围广、风险高

从我国以往的支付结算案件来看, 大多数的案件范围都较广。有很多的支付结算案件是由内部工作人或者外部不法分子, 或者是外界分子合同内部员工共同犯案, 而主要的犯案手段包括诈骗、盗窃、挪用以及贪污等等。由此可见, 支付结算的犯案范围之广、欺诈风险之高。支付结算风险可能时刻发生, 无论是经济发达的地区还是在经济落后的地区, 无论是城镇还是在乡村, 都可能存在支付结算风险。

(三) 内部作案为主

根据对以往犯罪案件的分析, 可以发现, 大多数案件都是由内部人员所造成的。涉案人员既有银行内部的基层人员, 也包括银行的高管, 可谓是涉及银行内部的各个职务层次。此外, 大多数的支付结算案件的作案手法都具有加强的专业性、隐蔽性。作案分子通常是高智商、高水平的知识分子。这就为案件的解决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二、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的成因

(一) 过度强调目标的实现与控制

内部控制软弱商业银行传统的内部控制过度地强调目标的实现与控制, 忽视内部控制模式建设, 缺乏整体的控制思想和控制框架, 内容控制的模式存在着严重缺乏业务执行标准和综合评价标准的现象, 管理标准也多以规章制度为主, 缺乏控制标准, 而且内部控制程序也因缺乏要素控制的要求表现出明显的不规范。

(二) 风险意识淡化

国内银行业没有经过类似于国外重大风险事件的冲击, 即使有些机构已惨遭市场风险酿成的损失, 也没有引起多少重视, 风险意识普遍较低。

(三) 经营管理不善

很多金融机构都处于经营亏损、经营困难的状态, 不少银行没有真实反映其经营状况, 如果真实反映其经营情况、经营实绩, 可能问题更多、情况更糟。在这样的情况下, 银行的高层, 不是想着如何去适应市场竞争, 加强金融管理, 转变经营理念, 提高经营和服务水平, 而想着通打擦边球等手段提高经济效益, 导致风险提高。不良资产比例上升, 流动性出现严重问题。

(四) 科技技术落后

各银行大多数高端软硬件设备都是进口的, 把软件开发大多是外包给第三方, 往往造成项目管理服务不到位,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随着金融网上业务的拓展, 电子欺骗、网络攻击、病毒入侵对金融信息系统的安全带来巨大威胁。

(五) 缺乏配套的法律法规

健全完善的支付结算法律法规是支付结算正常有序进行的根本保证。有的法规措施可操作性不强, 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执行到位;有的法规条款与其他的法律法规相冲突, 还有的法律法规已不适应支付结算业务发展的需要, 特别需要引起重视的是, 至今尚有一些支付结算中的风险点及新兴业务仍没有系统的法律法规对其加以约束, 如对大额支付、电子支付工具及网上支付业务的监控等。

三、银行支付风险的控制策略

第一, 要建立健全与支付结算相关的法律体系。对于银行来说, 要想有效的规避支付结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 就必须尽快落实支付结算的管理对策。特别要加强对于支付结算系统的准入条件、退出条件以及组织形式。第二, 建立健全银行内部的控制制度。对于银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 必须严格依照《商业银行内控指引》的准则进行。要加强业务流程的规范性, 重点加强对于新业务风险点的控制和管理。此外还必须注重权利制约机制的完善, 以及对于银行内部重要部门人员的监控。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内部稽核等制度, 不仅有利于加强银行自身的信息科技手段, 使其能够及时发现并追踪犯罪行为, 还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内部条件与外部环境的结合, 使银行整个的内部控制模式层次化, 进而达到内部控制的效果。第三, 加强员工队伍的建设。控制支付结算风险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加强对于银行内部员工团队的建设。只有把好用人关, 进一步加强银行内部职工的基本素质和能力, 才能从根源上杜绝风险的产生。另一方面, 还可以加大对于银行内部员工的警示教育, 通过定期组织一些人员进行经验交流, 来加深银行内部员工对于风险的防范意识。

四、总结

支付结算作为银行的一个重要业务, 无论对其自身企业的发展, 还是对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对于支付结算风险的控制是一项系统的工程, 所以要求金融企业与政府必须同时开展对于支付结算风险控制的管理与建设。将对风险的防范意识放在首位, 利用科技手段作为武器, 以法律制度作为保障, 建立其对于支付结算风险管理的制度体系。

摘要:银行支付结算主要指的是对多种结算方式进行货币给付及资金清算, 并将资金从一方当事人转移到另一方当事人的转移行为。而结算方式主要有单位、个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使用票据、银行卡和汇总等等。建立安全、高效的支付结算体系能够有效提升金融企业的服务水平, 此外, 从宏观上讲还能促进经济的发展。不仅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于货币及其转移机制的信心, 还有助于维护金融行业的稳定。

关键词:银行,支付结算,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刘艳娟.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3)

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篇9

关键词: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IPC

一、引言

近年来, 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我国金融体制改革也进一步得到深化。我国的小额贷款行业如同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 最初以扶贫为主要目的的小额贷款机构到如今已具有了商业性质。央行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 截止2015年上半年, 中国小贷公司共有8951家, 实收资本8443.25亿元, 贷款余额9594.16亿元, 从业人员达到11.4万人。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是, 在小额贷款公司飞速发展的过程中, 其风险隐患也逐渐凸显。由于缺乏科学的风险控制机制, 许多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信贷风险越发严重, 坏账率逐年攀升。小额贷款公司在其发展过程中, 如何能在争取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控制其经营风险,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探讨。

二、我国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现状

我国的小额贷款公司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 一些问题也日渐凸显, 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 整个行业的发展将会步履维艰。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相关法律尚不健全

法律主体定位不明确的问题是国内所有小额贷款公司所共同面对的, 也是其他一些相关政策性风险产生的基础。现有关于小额贷款公司的法规, 主要是2008年5月中国银监会和中国人民银行联合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地方金融企业财务监督管理办法》以及2009年6月银监会颁布的《小额贷款公司改制设立村镇银行暂行规定》。虽然此后相关的地方性政策法规也陆续出台。然而, 这些政策法规大部分属于地方性的规范性文件或部门规章, 未能上升到法律的高度。从事着金融业务的小额贷款公司, 却未能取得金融许可证, 其性质被定位为“只贷不存”的非金融机构, 但是, 这又与现有的金融管理体系的规则互相矛盾。这导致小额贷款公司在享受的权利十分有限时, 却必须承担更重的义务。同时, 对于只经营贷款的小额贷款公司, 在《公司法》没有相关条款与其相对应。不但如此, 在我国目前包括《商业银行法》、《人民银行法》在内的法律体系中, 没有一部对小额贷款公司做出具体的条款规定。法律体制的缺失无疑会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

(二) 税率负担重

我国为中小企业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可以享有若干税务优惠, 如豁免印花税。此外, 在我国的19个省 (包括福建) 中, 为农业部门及农村地区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可享有约3%的销售税扣减。从事小额贷款业务的农村信用社能够享受到营业税及附加按3.5%左右征收, 所得税减半的优惠政策。然而, 根据相关政策, 小额贷款公司虽然从事小额信贷业务, 也为农业部门及农村地区提供贷款, 同样发挥着金融机构的职能, 却不被视为金融机构, 而属于企业法人, 须按照一般企业所得税税率25%、销售税税率5%及印花税税率0.005%缴税。不仅如此, 由于贷款资金周转较快, 小额贷款公司所交的营业税相较一般的金融机构高出许多。小额贷款公司面临比其他金融机构更高的经营成本以及更重税赋负担, 其生存压力大大增加, 也影响了民间资本投资入股的积极性。

(三) 贷款违约率高

由于民间借贷数据未能纳入央行的征信系统, 尚未建立系统的小额贷款客户信用信息数据库, 现阶段大部分小额信贷机构没有先进科学的信用评定手段。其信用等级评定方式比较抽象, 主要依靠贷款业务人员的主观判断。然而, 目前存在小额贷款户诚信意识淡薄, 诚信状况差, 提供的财务资料不真实、不规范等问题, 而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其自身发展限制, 很难吸引到高素质人才, 其从业人员大多缺少信贷的专业知识, 无法对借款人的经营状况、信用状况等作出准确的判断, 从而加大了公司面临的潜在信用风险。致使小额贷款行业的客户违约率居高不下。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的贷后检查监督机制不健全, 业务人员在发放贷款之后没有对贷款项目进行持续的后续监督。而小额贷款公司的客户群体主要集中于小型企业, 其单位贷款数额小、数量多、分布广的特性, 无形中增加了小额贷款公司的风险监管难度。

(四) 资金来源渠道单一

《指导意见》中规定, 小额贷款公司“不吸收公众存款”;其资金来源只能是股东出缴及银行融资, 融资银行不能超过两个, 且其从银行业融入资金的余额, 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一半。这样的规定极大地限制了小额贷款公司业务资金的来源渠道。并且在实践过程中, 小额贷款公司在承担较高融资成本时却往往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一是因为小额贷款公司自身缺乏相关资质信用, 达到银行的融资门槛还存在一定难度。二是当小额贷款公司从金融机构融资时, 无法享受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 也不能获得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以及风险补偿等相关优惠措施 (贷款利率要受目前银行贷款利率不得低于基准利率0.9倍的限制) , 这使小额贷款公司需要承担比其他金融机构高上许多的融资成本。三是由于很多地区对小额贷款公司投资设立了资本规模上限, 股东增资或扩股难度大。这种狭窄的资金来源渠道, 不但使小额贷款公司在运营时面临着巨大的流动性风险, 还严重限制其规模, 对其发展造成巨大的不利影响。

(五) 内部控制水平不足

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都面临着内部控制水平不足的风险。在发展过程中, 许多小额贷款公司一味追逐利益, 只盯着市场, 而忽略了自身内部控制管理机制的建立。虽然大部分公司也有着自己的公司章程, 但多数是借鉴了其他企业东拼西凑, 没能根据自身状况有针对性地设计。而公司的风险控制机制、信贷监管机制、人力资源管理的建设更是没有得到重视。大部分小额贷款机构的从业人员整体文化素养不高, 知识结构和学历结构偏低, 普遍对风险管理的认识不足。而小额贷款公司由于其客户的特殊性, 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其员工通过主观判断来把控信贷风险。具备专业知识的人才的缺乏, 使小额贷款公司在开展贷款业务时, 自有资金面对较大的流失风险。且如果未能设立合理的奖惩制度, 则还有可能发生操作风险及道德风险。

三、我国小额贷款公司风险管理对策

(一)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从事业务的特殊性, 国家不应将其划入普通工商管理公司的行列。国家应给予小额贷款公司一个明确的法律定位。例如, 可将其定位为“非存款类金融机构”。这样, 既不与其“不吸收公众存款”的性质相矛盾, 又能给予其金融机构的身份。使其不但能够享受与其他金融机构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 而且能够通过进入同业拆借市场来拓展融资渠道。同时, 国家还可以考虑将小额贷款公司一并纳入银行征信系统, 从而使民间借贷也有记录可查, 这不但能够降低小额贷款机构的信贷风险, 而且使普通商业银行的风险状况也得到改善。而在保障小额贷款机构合法权益的同时, 国家也应出台相关法律规定其具体义务。促使其为我国金融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

国务院法制办于2015年8月12日发布了《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 (征求意见稿) 》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非存款类放贷组织条例 (征求意见稿) 》的说明。《意见稿》明示除了原先的融资方式外, 小额贷款公司还可以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方式进行融资。且非存款类放贷组织的贷款资产可以转让。

(三) 引进先进的贷款管理技术

近年来, 从国外引进并经过本土化发展的小贷和微贷技术为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提供了技术基础。其中, 最为经典、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国IPC技术。2005年德国IPC进入中国, 通过与国家开发银行合作, 微小企业贷款项目成功地和国内12家银行建立了合作关系, 包括包商银行、马鞍山农村商业银行等。IPC技术的信贷流程在过程节点都充分考虑小贷特点, 尽量做到简单, 注重客户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并把交叉检验作为信贷流程的核心。其通过三种方式来增强小额贷款公司在信贷中博弈参与能力。一是对贷款项目的动态监督。在贷款放出后, 对贷款的使用情况及项目的收益情况进行后续跟踪监督。从而避免发生企业未按照合同约定将贷款投入日常经营活动, 而是资金投入风险较高的其他项目, 或是投入经营活动却未能积极进行经营生产的情况;二是实施有效的信用激励机制, 提高借款企业的还款意愿;三是与借款企业形成长期的、高频率的博弈关系。下面是与之相对应的三种具体操作方法。

1.采用分期还款机。IPC技术提高小额贷款公司博弈参与能力的首要做法是在收回本金时采用分期收回的方法。这种方法通过银行流水等资料计算出企业的现金流, 基于还款计划与现金流匹配原则, 制定灵活的分期还款计划。传统的银行贷款偿还方式多为到期一次性还本付息。而分期还款的方式将本息拆散, 定期偿还。借款企业还款的次数增加使其与小额贷款公司接触的频率也得到提高。对小额贷款公司而言, 相较一次性还本付息, 分期还款的方式的优势体现为三点:第一, 以往信贷员在现场进行对项目进行的直接监督时, 需要耗费的大量人力成本, 而现在可以通过借款企业分期还款的表现, 对其运营项目进行的间接监督, 其相对成本更低并且更加有效;第二, 通过借款人分期还款的偿还行为, 能够对其信用状况进行实时动态监督, 使潜在的风险能够尽早暴露。如果发现贷款风险较大, 小额贷款公司也可以及时采取措施, 从而将一次性惩罚分解, 发挥信用机制的激励作用;第三, 将还款期限标准化, 不但降低了流动性风险, 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成本。而对借款人而言, 定期的、经常性的还款, 能够提醒其负有还款义务, 从而促使借款人在安排资金时更加谨慎合理, 也避免了借款人在期末一次性还款时所面临的巨大财务压力, 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借款人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

2.累进贷款的动态激励。IPC技术通过采用累进贷款技术达到对借款人产生信用激励的目的。例如, 小额贷款公司在面临未合作过的贷款客户时, 不一次性就给予其较大的贷款额度。而是通过对其初次贷款的还款情况 (是否及时、足额) 的考量, 逐步增加其贷款额度。累进贷款的优势在于能够发挥“试错”的功能, 即在无法确定借款人的真实信用的情况下, 用较小金额的贷款来进行试探。这种方式能够累积借款企业的信贷记录, 并在长期的重复博弈中达成双方的稳定的借贷合作关系。如果在初次贷款时, 借款企业就选择违约, 因金额较小, 将不会对小贷公司造成过大的影响。而对借款人来说, 由于融资服务的稀缺, 一旦违约, 就丧失了未来能够获得额度更大的借款资金的可能, 这将成为其违约成本的一部分。这样, 对于获得累进贷款的预期, 就能够有效激励借款人按时偿还本金,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道德风险。

3.关系型贷款的隐性激励。与传统的以数据处理为导向的监督不同, IPC技术要求信贷员以客户关系为导向, 重视“软信息”的收集, 对贷款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小额贷款公司可依照市场细分情况, 将信贷人员依照客户的行业、地域、供应链等进行合理配置, 从而可以让信贷人员在相似业务的重复实践中, 学习掌握行业知识、市场信息及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其更加专业化。另外, 信贷人员可以通过日常联系向借款人传递这些信息, 为借款人充当行业顾问, 以促进借款人的贷款使用效率, 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其还款能力。而在当好行业顾问的同时, 信贷人员还可以为借款人在日常生活层面提供一些延伸帮助, 与借款人发展为“准私人”关系。“准私人“关系的建立能使信贷员与借款者间不再是单一的借贷关系。而通过关系的拉近, 信贷员能够接触到借款人生活的其他层面。从而扩展了双方博弈的时间和空间。也给借款人的违约造成了隐性的”人情成本“, 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借款人愿意提供更加真实的信息, 并增强其还款意愿。另一方面, 也为发挥累进贷款技术作用创造条件。

(四) 完善内部控制程序

小额贷款公司应建立良好的企业管治架构, 清晰界定董事会、监事委员会及高级管理层的职责;在董事会下成立贷审会及制定集体决策程序, 以将贷款批核过程中与个人判断或单一决策人的成见有关的风险减低;建立垂直风险管理系统以确保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建立及持续改善营运程序及内部控制系统, 并利用信息技术系统控制各程序的执行。采纳及严格执行措施以防止及侦察潜在的雇员诈骗, 例如双轨调查、尽职审查程序、将贷款申请调查及评估或风险评估程序与贷款批核分开处理的政策、多层评估及批核程序、实地视察及监察及由高级经理对客户的拥有人或管理层进行访问;而在人才管理方面, 可以为雇员实施与表现挂钩的薪酬计划, 制定主管业务经理每年轮流负责循环贷款的程序, 为雇员提供专业责任及道德培训, 特别是负责评估和批核程序的雇员。

参考文献

[1]杜晓山.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报告.农村金融研究, 2009 (2) :119-127.

[2]汤碧.小额贷款公司期待政策创新——来自温州金融改革的启示.管理世界, 2012 (9) :44-46.

[3]卢朝.小额贷款业务风险管理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南宁:广西大学, 2012.

[4]王宁兰.基于小额保险的小额信贷风险防控研究:[博士学位论文].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0.

[5]何洁.信息不对称下民营中小企业融资方式选择的博弈分析:[硕士学位论文].秦皇岛:燕山大学, 2013.

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理问题剖析 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问题

一、高职院校的定位

目前, 我国己基本形成了由研究性大学、教学型大学或学院以及两年或三年制高等职业院校组成的高等教育结构。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第三层次, 在具体办学过程中, 只有准确定位、创建办学特色, 才能在教育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笔者认为, 高职院校应以就业为导向, 面向市场, 面向社会, 为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实用型、技能型和操作型的高素质人才。这是面向经济主战场的需要, 也是学校生存与发展的需要。

二、高职院校的特点

(一) 职业指向性

这一特点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性。职业指向性指高职教育直接指向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岗位 (群) 的教育。职业指向性要求高职院校办学要针对地区、行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按照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 (群) 的实际要求设置和调控专业, 并且还要根据现实生产、服务和管理技术、方法的发展变化随时调整、改变、增删教学内容。这就需要高职院校研究、分析、预测市场, 并以学生就业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办学。只有这样, 高等职业教育才有可能获得自身发展空间, 既满足个人对不同类型高等教育的需求, 也满足社会对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二) 高等性

“高职”的本质特征在于职业教育中的“高”, 这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中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 高职教育着眼于不同行业发展的高科技信息、高技术、高技能的要求。高职教育是非义务教育和非普通教育;学生缴费入学。学生通过支付一定的费用接受教育, 以实现自身人力资本的增值, 所付出的成本最终要以用人单位支付给学生的高于未接受教育的报酬来消化。用经济学的观点来分析, 高职教育是否达到了目的, 要看学生是否实现了人力资本的增值, 而人力资本是否实现了增值的判断标准则由用人单位来制定和掌握。所以, 高职教育具有“商品”性质。

三、高职院校办学资金的主要来源和渠道

我国高职院校的经费来源主要有以下四个渠道:财政拨款、教育收费、银行贷款和产业渠道。

(一) 财政拨款

它是指各级政府对高职院校的经费拨款, 这部分资金非常有限, 在整个办学经费中所占比重很小。据统计, 我国财政预算内职教经费占教育经费的比重在逐年下降。

(二) 教育收费

它是目前高职院校生存和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 目前我国的高职实行了高收费, 学生每人每学年学杂费, 一般专业为5000元左右, 特殊专业为5500元左右, 艺术类专业为8000元左右, 尽管实行了高收费, 高职院校在办学的过程中仍觉得经费捉襟见肘, 严重短缺。原因是高职院校要发展、专业要办好, 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需要更多的实验、实训设备和场地, 办学成本比普通教育高得多。另一方面, 由于高职院校普通收费较高, 许多家庭难以接受, 据不完全统计, 贫困生比率占5%, 学生欠费较多。

(三) 银行贷款

它是解决高职院校资金来源的一条重要渠道。随着我国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财政拨款远远不能满足高职教育发展的需要, 许多高职院校为了抓住发展机遇, 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提供的融资便利, 谋求与银行合作、通过贷款取得办学资金,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高职院校面临的资金困难。

(四) 产业渠道

它是高职院校筹集办学资金的一条重要渠道。高职院校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条件创办校办企业, 为高职院校提供了一定的收益。另外, 高职院校校企联合或校县 (乡) 联合办学、办班, 以智力的输出换取对方的资金投入, 作为补充。

四、高职院校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管理者风险意识薄弱, 急功近利带来较大财务风险

一些高职院校领导的财务管理意识停滞不前, 对当前的形势估计不足, 对学校所面临的各种风险认识不足、认识不够, 过于乐观、急功近利、盲目扩张, 学校缺乏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导致学校的应变能力和抗风险能力较差。

(二) 财务管理模式僵化, 管理观念陈旧

领导者对于财务风险管理的理论方法缺乏应有的认识和研究, 致使其职责不分, 越权行事, 造成财务管理不到位, 财务监控不严等。企业没有或无法建立内部审计部门, 即使有, 也很难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一些院校在财务上还处于重核算轻管理阶段, 更谈不上内部控制。或是象征性地制订了内部控制制度, 但也只是一纸空文, 没有落诸实施, 不能发挥其应有作用, 学校的财务行为完全靠财务人员职业道德来控制。

(三) 对形成主要风险的贷款投资项目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管理

一是大多数高职院校在贷款时没有考虑贷款项目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学校的优劣势因素及竞争对手的状况等深层次问题, 投资决策创新意识不够, 往往参照同行相近院校的投资模式以及投资做法, 缺乏创新, 不能通过投资培育高职教育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二是项目投资人员配备不合理, 在进行长期项目投资时, 没有详细工作计划, 没有合理配备新项目投资人员, 导致项目投资成功率低下;出于节省成本的考虑一般尽可能减少人员数量, 对于既定的投资项目大多派一两个人进行监督, 很少专门配备专业人员进行必要管理;项目管理缺乏整体思路, 结果往往是成本暴涨, 投资额增加, 项目投资效益下降;财务管理人员素质不高, 管理水平偏低, 主要管理人员没有树立风险意识, 投资随意性过大, 导致投资项目风险更高。

参考文献

[1]张清阳.防范高校财务风险的若干思考[J].财会研究.2006, (3) .

[2]戴传红.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6, (1) .

危机管理与问题管理关系分析 篇11

摘要:尽管做出许多尝试去对危机管理和问题管理进行区分,但是通过定义和线性生命周期模型不能说明两种方法之间的全部关系。文章提出一个非线性的模型结构,充分考虑了在不同阶段必须相互依存的活动之间的关系进行问题管理与危机管理,这包括问题管理在危机前和危机后的角色。模型陈述了线性方法的限制,帮助分析活动之间的重叠关系和产生的结果,来优化战略策略,增强危机管理效力。

关键词:危机;问题;危机管理;问题管理

一、导言

关于危机管理学科形成具有开创性意义的著作《危机管理:必然的规划》于1986正式出版。Fink在书中把危机定义为“在确定的变化逼近时。事件的不确定性或状态”。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一个组织的危机指影响组织生存能力的一种低概率,高影响的事件”,它具有后果严重、发生概率低、充满风险和不确定性、决策的反应时间有限、对组织声誉具有潜在的致命影响等特点。

近几年,问题管理在我国异军突起,似乎成为能够替代危机管理,有效处理企业各种危机的一剂良药。认为危机管理总是被动地应付已经出现的危机与问题,危机一旦形成,即使已经采取了很好的危机管理,也会给企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企业危机不是突然降临的,而是由于一系列问题没能及时妥善解决而引发的。为了防范危机的形成,必须导入问题管理,并将问题管理与科学管理、人本管理和目标管理并称为四大管理模式。

本文从定义和生命周期模型人手,探讨它们对危机管理和问题管理之间关系存在的误解和缺陷,深入分析危机管理和问题管理的非线性特点。提出一个非线性模型结构,明确两者在非线性结构中的关系,

二、对二者关系探讨的角度和存在的问题

1基于定义的探讨。虽然现在大多数人对什么是危机、什么是问题的观点相同,但对危机管理的定义只达到少数一致,而对问题管理的定义则基本没有达成一致意见。问题管理的实践最早出现在美国石油工业中。此后,许多企业为了对环境的突变性所造成的冲击加以某种控制,都非常重视这项职能,问题管理开始迅速发展。目前,我国问题管理的研究和应用主要有三条途径,一条是沿着“危机管理”路线升级演变而来,一条是沿着“约束管理”路线扩充延伸而来,还有一条是沿着IT服务中“事故管理”路线推广发展而来。正是由于问题管理来源途径的多样化,对问题管理的定义至今没有取得一致意见。关于危机管理与问题管理之间关系的探索也主要集中在第一条路径。

罗伯特·希斯认为危机管理是问题管理的一部分或一个功能。他的观点代表了一个普遍的误解:问题管理主要着眼于未来。去识别可能影响组织的潜在的趋势和事件:而危机管理集中于危机爆发后,对情境作出反映的一种方法。当危机被定义为失去控制的情形的时候,只有在把危机管理作为战术方法的情况下,才是有效的。而问题管理力求尽早确认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或萌芽中的各种问题,然后动员并协调该企业的一切资源。对企业现有问题、潜在问题采取必要的行动,从战略上来影响这些问题的发展。随着学术界对危机管理的战略意义的认识不断加深,Mitroff、Pauchant等呼吁企业应该从战略管理的角度从事危机管理工作。在战略层面,危机管理不应被视为仅当危机爆发时采取的一种战术反映,而是作为提前行动以对付预期问题的方法。这些研究清楚地表明,通过定义本身来正确理解危机管理和问题管理相互关系是不充分的。

2基于生命周期模型的探讨。除了试图通过定义来区分危机管理和问题管理,Zyglidopoulos等通过引入生命周期模型来分析不同管理要素之间的区别和联系,进而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生命周期模型依赖两个共同命题,一个是如果把一些难题留下来不解决,那么它们会变得日趋严重,带来更大的风险。另一个是问题存在时间越长,处理问题的选择越少,干预和解决的成本就越大。生命周期模型说明了从难题、问题、到危机和解决这样的移动顺序。Stephen Hil—gartner在自然历史模型的情况下探究了问题生命周期理论,但是Lamertz对他们所谓的非常程式化的自然历史模型不满,主要原因是进化结构表明,问题通常不是沿预测的路线发展,而且经常偏离线性的和连续的路径,

生命周期模型的主要缺点是从开始到解决办法的产生是线性的,并按照某种顺序发生。这意味着相同的问题一次只能处理一个。实际上。问题管理本质上不是一个直线过程,它不一定遵循直线的,连续的路径。它所遵循的路径,应该是能够反映引起问题的相关人利益的大小和差异,以及各种相互作用的因素之间的复杂性。

三、危机管理的发展

在过去的20年里,危机管理的概念不断发展变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包括:Littlejohn的六步危机模型、Fink的四阶段生命周期模型、Burnett危机管理五力模型、R0bertHeath的危机管理壳层结构模型和危机管理4R模式。在危机管理模型发展的同时,对危机分类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进展。如Meyers的9种类型的商业危机、Lerbin~er的4种危机分类、Burnett的16级危机分类矩阵方法、Coombs的4种危机情境和5危机响应策略。

上述危机管理理论模型和实践中危机响应策略的研究之间存在着大量矛盾,而且这些方法都没有充分了解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对构成要素之间非线性作用的重视,促使Priscilla Murphy和Matthew Seeger将混沌理论应用到危机管理中来。混沌理论是关于非线性系统及其演化的一门新兴科学,对于社会现象的认识有着不同于传统科学的思想。混沌理论揭示了复杂现象的内在规律性,有助于辩识出危机复杂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为研究危机管理提供了新的范式。混沌理论强调多方面的因果关系和预测的缺乏,并建立的下列两个观点基础上:无论多复杂的系统都遵循潜在的规则:在这样的系统中,非常小的变化和事件都会引起复杂的行为和结果。在这样的非线性系统中,应该将危机管理作为一个整体的、综合的方法,将危机前和危机后的行动合并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单独的部分。

四、非线性系统中危机管理和问题管理的关系

由于危机管理与问题管理的非线性特点,传统的在定义或线性模型基础上对两者关系的分析以及由此得出的结论是不恰当的。在非线性原理基础上,将危机前和危机后作为一个整体,构建全面危机管理。

全面危机管理包含危机准备(编制计划、制度和指南、训练和模拟)、危机预防(预警和检查、问题和风险管理、紧急响应)、危机事件管理(危机识别、系统启动响应、危机管理)和危机后管理(恢复和业务重建、危机后问题影响、评估和修改)四个部分。其中危机准备和危机预防属于危机前管理,当危机发生时,作为整个新模式中的战术措施。危机事件管理和危机后管理属于危机管理,能够通过对危机

后问题的影响和评估,为未来作准备。

全面危机管理的非线性结构强调要素应该被视为“组群”,而不是按一定顺序形式采取的“步骤”。当上述危机前管理和危机管理具有明显的时空关系的时候,单个要素可能会出现重叠或同时进行。此外,不仅一些相邻要素之间有重叠。而且在一些不相邻的要素之间也有实质的重叠或共同之处。比如预警和检查与危机识别之间。

在全面危机管理情况下,问题管理的全部范围定位在危机预防和危机后管理。目前,多数学者认可危机预防是全面危机管理中的一个步骤,但不能说明这个步骤的特点。大多数发生的危机,如金融崩溃、产品故障、致命事故等,通常都会引起死因调查、破产调查等。但是在对这些不同形式的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的时候,结论不是管理方法落后。就是工作流程不够好而导致。而危机产生的真正原因,如人为失误、计划有缺陷、材料缺乏、不道德或不诚实的行为、反应迟钝、领导无方,或者培训不足等在传统危机预防的情况下是看不到的。危机预防的目的是对问题进行早期识别和通过管理降低问题转变为危机的可能性。很明显,问题管理和风险管理在战略层面上是单独的方法,明显超出对危机预防的预警。危机后管理阶段,对声誉等的长期影响可能来自于危机后产生的问题,这些问题会持续几年甚至几十年。并可能影响整个行业。危机处理失败会引发旷日持久的公众问题,这种影响远远超出问题本身。

五、结论

危机管理和问题管理是密切相关的活动,在全面危机管理情况下,将危机管理和问题管理看作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一部分,着眼于更有效地预防和管理危机,旨在解决过去理论模型存在的薄弱环节,特别是纯粹的定义或线性方法的局限性。问题管理的全部范围定位在危机预防和危机后管理。全面危机管理的运转经历了不同要素之间的相互转换,这有时是一种战略,但更多的是战术。目的是促进对两种方法关系的理解,在应用层面,帮助避免犯低级错误,如认为当争论逐渐停止的时候危机就会结束。同时帮助减少人员和财产的损失,降低风险和不利事件的影响。

基金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基金(2 008021 7102 3);黑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GZ08D2 02)。

作者简介:傅毓维,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希波,管理学博士,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问题初探 篇12

关键词: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

随着国内外金融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国内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入, 国内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开展综合经营业务的过程中, 大多数的银行都面临着如何降低经营过程中累计的风险, 以及如何应对不断变化及涌现出的新的风险形式。由于综合经营所面对的风险具有明显的复杂性特征, 其受到得影响因素更加多, 风险的传递更加迅速, 风险的影响面也更广, 造成的后果也更加严重。而我国银行由于长期处于分业经营的状态, 对进行风险管理的意识较为淡薄, 进行风险管理的经验也过少。因此, 为了在银行业务对外开放的环境下确保竞争力, 研究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的措施和方法, 构建一个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国银行综合经营风险所存在的风险分析

下面主要从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和金融控股公司集团两个层面来探讨银行综合经营所面临的风险。

(一) 金融控股公司子公司存在的风险

(1) 信用风险。这里所提到的信用风险不再是传统的当实际违约发生时产生的信用损失, 随着现代金融环境及风险环境的变化, 风险管理技术的发展, 信用风险具有了新的性质与特点。特别是现代的金融手段更加灵活和多变, 风险计量的手段更加精确, 现代意义上的信用风险应该是指由交易对手直接违约以及由于交易对手违约的一种可能性而给整个投资结构所带来的损失的风险。从这一点来看, 现代的信用风险所包含的范围更加广泛, 给经营带来的冲击更加大。

(2) 市场风险。它是金融行业中最常见的风险之一, 主要是指由于市场变量的变动而造成的风险。它主要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流动风险以及价格风险。随着国内银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国内利率的市场化、金融创新及综合经营的不断发展, 国内商业银行将更多的涉足诸如有价证券、外汇、黄金以及衍生产品的交易等, 创新业务将成为弥补传统业务的主流。而这些衍生产品的交易更加容易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影响, 市场风险的影响范围将进一步扩大。

(3) 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银行面对的一个重要风险, 受到的重视程度也不断加深。新的巴塞尔协议认为:银行应该为抵御操作风险而导致的损失安排资本, 同时将资本的约束范围拓展到了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 明确地指出要将操作风险纳入到资本监管的范围内。

(二) 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存在的风险

金融控股公司集团存在的风险较多, 包括有内部交易风险、利益冲突风险、透明度降低造成的风险、内部管理风险、道德风险以及法律和制度风险等。下面主要对内部交易风险以及内部管理风险进行一定的分析。

(1) 内部交易风险。金融控股公司的内部交易主要是指公司集团内部被监管的实体直接或者间接的依附于集团内部的其他的实体, 以此来进行包括契约性或者非契约性的、支付性或者非支付性的所有交易行为。通常而言, 它包括有:交易性运营、集团内部短期性的管理以及实体间的资产购买和出售等。集团内部关联性的交易随着金融市场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在获取协同效应和范围经济的同时, 可能导致风险的集中和金融市场的危害。

(2) 内部管理风险。集团公司内部机构的种类繁多, 集团公司对各个机构的内部管理容易出现失控的现象。同时, 各个子公司内部往往会根据自身特点的不同制定不同的风险控制措施, 这直接导致内部管理风险趋于多样化。

二、我国银行综合经营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

(1) 风险管理模式的选择。由于金融控股公司的风险管理所受到的影响较多, 因此风险管理的模式也具有多样性。它主要受到公司所在地区的法律、金融制度、相应的监管措施以及公司自身开展的业务特点、发展背景等具有较为密切的关系。金融控股公司综合业务经营的风险管理体系从本质上来讲是公司内部管理体制的一个重要部分。金融控股公司是由几个在法律意义上具有独立经营资格, 而在产权上属于一个共同的控股母公司组合而成的金融集团。公司的内部管理体制的建立, 从某个角度来讲是以母公司为主体构成的集团管理体制。

(2) 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风险管理制度的建设主要包括管理政策与程序、风险限额的制定、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风险的度量等。在制定风险管理政策时要从集团控股公司及子公司两个层面来制定相关的管理政策和执行程序。制定风险限额主要是要对关键的风险指标设置一定的限额, 然后以此作为根据对所开展的业务进行监测和控制。而风险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是风险管理人员及时的发现风险、度量风险、掌握风险并最终对风险进行管理的一个根本保证。然后以此作为基础, 对各种风险进行度量和筛选, 最终对风险进行定性的识别和管理。

三、结语

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由于影响因素颇多, 是一门较为复杂的金融管理分支。在构建全面的风险管理体系时还包括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等, 这些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陈建超.银行综合经营风险管理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 2008—05.

[2]康华平.金融控股公司风险控制研究[J].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4.

上一篇:自动化提升的机械设计下一篇:解读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