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古籍

2024-06-17

传统古籍(精选10篇)

传统古籍 篇1

摘要:古代典籍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有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古籍修复是在国家加强传统文化遗产保护的大背景下兴起的应用型特色专业。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事业的热爱精神, 加深学生对文献价值的认识, 本文认为, 高校应加强从业人员的文化内涵, 把古籍整理和古籍修复结合起来, 更好地培养高素质、高水平、创新型应用人才。

关键词:传统文化,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源远流长, 其中古代典籍的数量之大、水平之高, 世界罕见。这是前人留下的宝贵财产, 也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历史见证。但很多珍贵古籍因年代久远、战乱离丧、水火相侵、鼠啮蠹蚀, 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 还有保存条件差等因素导致古籍酸化脆化, 亟待保护和抢救。为此, 2007年, 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

一、传统文化典籍保护的现状与趋势

古代典籍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 是前人智慧的结晶, 记载和延续着中华文明。由于国家的高度重视和有识之士的努力, 古籍修复工作开始起步。《文汇读书周报》2007年8月24日报道上海图书馆举办古籍修复展, 介绍了其对古籍、碑帖、家谱等的修复情况, 重点图解了沿传至今的古籍修复技艺, 让读者了解古籍修复工作者是如何通过十几道相连的工序, 对蛀蚀、洇散、损毁、火烧的古文献进行还原的, 旨在弘扬传统文化, 推进全社会共同重视古籍保护工作。由于国内修复水平尚有差距, 加之资金短缺、修复艰辛等客观障碍, 整个古籍修复任务重、时间紧。因此上海图书馆希望能够借鉴国家图书馆的认捐修补模式, 动员社会力量对历史文献认捐修补以解决资金问题, 也期待引起全社会的支持。

据国家图书馆监测, 上世纪60年代以来, 古籍酸化 (pH值降到5.0以下, 书籍一碰就破碎如粉) 现象不断加剧。据报道, 国家图书馆古籍善本特藏目录登记精细到以“页”计算。每册图书有多少页、多少字、多少插图, 作者的生卒年代、家世、学术成就, 版本年代及刊刻背景, 用纸的厚度、尺寸、材质、产地等, 都有详实考证记载。每修复完一件, 送还时都要重新核对, 原件上一个标点也不能少。因为善本的每一个残片, 都是无价之宝, 《敦煌遗书》是其典型代表[1]。粗略估计, 现存5000万册古籍中有一半需要修补, 但全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人员却不到100人, 可称为专家的不足20人, 古籍修复事业已呈现出人员不足、层次偏低的严峻局面[2], 很多古籍处于年久失修的境地。在市场经济的文化背景下, 古籍修复事业缺乏竞争力的原因众多:首先, 长期以来, 经典古籍只是在“弘扬传统文化, 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意义上才获得其存在价值。其次, 传统的偏见和古籍修复行业自身的独特性。古籍修复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 但许多人把修复古籍看作是一种修修补补的“雕虫小技”, 没什么前途。另外, 古籍修复多采用的是手工操作, 速度慢, 被修古籍看不出明显改观, 修复人员的价值难以体现。古籍修复工作单调枯燥, 又十分辛苦, 从业人员不仅要具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 还要能守得住清贫, 耐得住寂寞, 因而很多人不重视也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对于古籍修复人员, 多年来没有一个行业规范, 造成古籍修复人员一直在专业人员与普通工匠之间游移, 职称和待遇得不到解决, 使得相关人员的选拔、培养及考核始终处于不稳定状态[2]。

2007年, 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在古籍保护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总体目标、机制、安排上都作了明确规定, 并建立了《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充分调动了藏书单位和社会各界力量对古籍保护的积极性。这对鉴定古籍的数量和破损程度, 确定工作的轻重缓急和保护方案, 着手鉴定和修复人才的培训有重要意义。目前全国的古籍修复专门人才匮乏, 学校正规教育和传统培训方式必须有机结合起来, 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应设置古籍保护和修复专业, 培养具备古籍整理、修复、研究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二、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基础

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包括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 重点指向技艺的掌握, 但广博的传统文化知识结构和优良的个人素质是重要前提。首先, 古籍修复人才必须懂得古籍整理领域的系统知识。比如2008年, 北京师范大学成立了古籍与传统文化研究院, 它是一个立足于古籍整理、服务于中国古典文献学和历史文献学两个学科、以传承和发扬以北京地域文化为主的传统文化为使命的研究机构。其次, 古籍修复是一门技术, 也是一门艺术。近年来, 国家图书馆开设了古籍修复专业培训班, 仍难以满足所需。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的杜伟生先生说:“古籍修复不是简单的装裱, 还需要了解中国造纸术、印刷术、古代文学、文献学、版本学、艺术、美术、佛学等传统文化, 以及生物、化学等现代科学知识。”[1]最后, 保护古籍有多种途径, 古籍修复人才也应该具有古籍数字化技术。由首都师范大学电子文献研究所联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和中国传统文化数字化研究中心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古籍数字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在北京召开, 至2009年已举办第二届。可以说, 保护古籍是目标, 人才培养是关键。在这些个目标实现的过程中,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基础。

(一) 传统文化教育有利于培养古籍修复人才的核心价值观。

从内在逻辑层次上, 文化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四个层次。悠久的传统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民族心理、审美情趣和行为习惯。在国家富裕和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背后, 很多人的精神世界和心灵家园却日益变得荒芜, 个人主义、拜金、享乐、功利心态等有所泛滥。传统文化中社会和谐、礼义廉耻、道德自律、理想人格等思想资源成为全社会最缺乏最需要获得的东西。“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 为生民立命, 为往圣继绝学, 为万世开太平”, 等等, 这些中国文化中的传统精神, 对实现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有重要价值。经典古籍既是一种传统文化的积淀, 又是传统文化的象征。经典古籍所提供的是一种精神, 一种价值, 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之根本的“源头活水”, 具有典范意义。经典古籍的保存和传承也是古籍修复事业的使命和责任。

(二)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提升古籍修复人员的素养和文化内涵。

学习古籍修复, 要具备传统文化的知识素养, 对古籍修复事业要有热爱之情, 对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充分的心理调适。从接触到认识, 从认识到热爱, 这是做好修复工作的基本要求。

“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 古籍文献修复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是关键。古籍修复人员首先要爱岗敬业, 有奉献精神。古籍修复行业从事的是保存和继承民族文化的伟大事业, 需具有高度责任感和事业心, 要吃苦耐劳, 淡薄名利。古籍修复工作又是一项烦琐枯燥的工作, 古籍修复人员在具体工作时会面临挑战, 比如书页灰尘中包含酸性化学微粒、微生物孢子、虫卵和昆虫排泄物等, 遇到适当的温度与湿度, 微生物孢子会繁殖, 霉菌会滋生, 虫卵会孵化蛀蚀书籍, 这都要求从业者具备吃苦耐劳的良好心理素质。其次, 在传统观念中, 古籍修复是一种“工匠”式技艺和“作坊”式生产, 学者大都不屑为之, 造成了从业人员文化素质较低。因此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形成人才梯队是必然要求。在文化程度要求上, 古藉修复人员要懂得书史、版本学、古汉语、装潢学、美学等基础理论, 学习相关知识、传统技艺, 勤勉谦恭, 一专多能, 不断创新。

(三)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加深古籍修复人才对古籍价值的认识。

传统文化教育可以把古籍整理和古籍修复结合起来。一部书的修复需要很多道工序, 如根据书籍的破损程度制定修复方案, 揭页、配纸、清点、标页码、去污、去霉、洗净、溜口、补洞、喷水、折页、锤平、剪齐、压实、上纸捻、上护页、上封面、刷沙纸、打眼、订线、贴书签等, 需要有细致耐心和不厌其烦的工作精神, 努力保存损毁古籍的片纸只字, 尽量做到“整旧如旧”, 才有可能恢复其原有的风貌。古籍修复人员拥有扎实的古籍整理等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 不仅可以对装帧形式、古籍年代等外在形式进行修复, 而且可以从内容、字句、避讳、文体风格等方面帮助鉴定古籍。多年以来, 古籍修复行业难以较快发展, 其关键原因是人才匮乏, 从业人员文化水平普遍偏低, 而古籍修复需要真正意义上的复合型人才。充分认识古籍的历史文献性、学术资料性和艺术代表性对修复事业大有好处。

三、古籍修复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古籍保护和文化传承的重要保证

古籍是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 古籍修复技术对更好地保存古籍有重要意义, 古籍修复队伍的建立对传承文化有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孔子研究院名誉院长纪宝成指出:“建设一支具备现代理念、掌握现代科技、拥有扎实传统文化学术功底、富于献身精神的人才队伍, 高等学校将起主导性的作用。”[3]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 它有自己的特色和特殊性, 表现在哲学、宗教、政治、道德、文学、艺术、生活方式、审美情趣等多个层面, 同时也体现全人类普遍价值的内容。与人才培养相联系, 专业学科的建设要以创新的意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让培养的人才真正成为古籍修复的骨干力量。

金陵科技学院的整体定位是地方性应用本科大学, 课程体系的设置、教材体系的建设、学制学位体制的确定及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的论证等, 有切实可行的优化措施。古籍修复专业强调同古籍修复职业技能相关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与研究。从培养目标看, 本学科的最终目标是培养适应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部门有关古典文献 (古籍修复) 的原生性保护与再生性保护工作或相关的文化教育部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真正具有创新精神和和实践能力, 具有扎实的文献保护理论基础, 熟悉传统文化、古典文献方面的专业知识, 从而为以后的专业拓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古籍修复人才培养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

四、传统文化教育强化了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培养的特色

古籍是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形式, 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上, 我国一直采用“师带徒”的形式, 且有经验的修复人员大多已年过半百, 队伍严重老化, 培养模式缺少连贯性和稳定性。为此, 建立连贯、稳定的古籍修复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首先, 要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作用。古籍文献的保护与修复工作涉及学科较多, 诸如版本学、目录学、文献学、古汉语、化学、植物、书画装潢, 以及新兴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 等等, 所以与之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作用不可忽视。尤其高校具有人才资源的优势, 可立足自身优势, 就地取材, 聘请有关专家、学者讲授有关课程。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 观摹、学习相关知识, 将会起着增强文化底蕴、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事半功倍之效。

其次, 古籍修复方向立足于传统学科, 面向现代应用, 开展古籍原生性保护修复, 从而实现古今沟通、传统与现代交叉, 培养创新型古籍修复应用型人才。金陵科技学院古籍修复专业在此基础上, 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优势和特色:

1.以传统文化典籍的整理与保护为学科导向。将古籍整理与保护融入到专业教学计划、教学大纲, 将文献整理与修复的技能列为教学内容, 使学科建设与教学过程的实际动作联系起来, 强化了能力本位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2.以技能习得为中心的学科建设。凸显应用性、实践性, 把从业技能的学科建设放在第一位。积极与南京图书馆合作办学, 创新性地提出了“教学外置”的模式, 充分共享文化资源, 实现了学科与从业实践的紧密结合, 培养了学生的应用技术、综合素质和职业素质。

3.以文献修复与数字化的学科发展方向为中心的硬件建设。重视实验室建设, 投资40万元全方位、多层次地建设了文献保护技术实验室和古籍数字化实验室, 增加了古籍整理、古籍修复及书画装裱的实验教学功能, 为专业教学与科研提供了理想的实验基地。

4.以社会效益为目标的发展定位。倡导“产、学、研”密切结合, 与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机构形成了良好的学科共建及人才培养的输送关系。

总的来说, 金陵科技学院以学习传统文化为导向, 贯彻实施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精神, 与江苏省的实际相契合, 培养创新型古籍修复人才, 对抢救、保护我国珍贵古籍, 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和谐社会建设等诸多方面不无裨益。

参考文献

[1]妙手再造古籍善本[N].今晚报, 2009-04-15, (14) .

[2]葛怀东.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J].图书馆论坛, 2007, (1) :146-148.

[3]纪宝成.关于振兴国学的思考[N].光明日报, 2005-06-7, (B4) .

传统古籍 篇2

摘要„„„„„„„„„„„„„„„„„„„„„„„„„„„„„„„„„„„„„„„2

关键词„„„„„„„„„„„„„„„„„„„„„„„„„„„„„„„„„„„„„„2

引言„„„„„„„„„„„„„„„„„„„„„„„„„„„„„„„„„„„„„„„2

正文„„„„„„„„„„„„„„„„„„„„„„„„„„„„„„„„„„„„„„„2

一、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2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3

三、古籍修复工作面临的问题„„„„„„„„„„„„„„„„„„„„„„„„„3

(一)资金投入的问题„„„„„„„„„„„„„„„„„„„„„„„„„„„„

3(二)技术发展的问题„„„„„„„„„„„„„„„„„„„„„„„„„„„„

4(三)修复人才短缺„„„„„„„„„„„„„„„„„„„„„„„„„„„„„5

四、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6

(一)在意识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社会地位„„„„„„„„„„„„„„„„6

(二)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6

结论„„„„„„„„„„„„„„„„„„„„„„„„„„„„„„„„„„„„„„„„7

注释„„„„„„„„„„„„„„„„„„„„„„„„„„„„„„„„„„„„„„„„7

参考资料„„„„„„„„„„„„„„„„„„„„„„„„„„„„„„„„„„„„„„7

重视古籍修复人才培养

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

摘要:随着综合国力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文化的保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古代文献书籍的修复与保护无疑也是被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本文就古籍修复行业发展中产生的问题进行论述,认为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

关键词:古籍修复 保护 人才

引言:中国是书籍产生最早的国家之一。中国有实物可考的古籍依时间顺序经过了龟册、金文和石刻、侯马盟书、简策、帛书等阶段,后因造纸术的发明使书籍找到了最适宜书写和印行的材料,纸制书籍的时代终于到来并延续到现在。中国书籍发展的漫长历史无疑说明了一个问题——中国从古至今保留下来的各类书籍的数量难以计数。作为文明的载体,书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更何况是源于古代的古籍。伴随着古籍的留存,古籍修复行业作为一种传统行业同样流传至今。有理由推断,在东晋时就有了古籍修复事业,至今

①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了。古籍修复事业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它使许许多多即将消亡的古籍得以继续发挥其文献和文物的作用。因为虫蛀、鼠咬、污垢、霉烂、焦脆、水湿等原因以及古籍本身的不可再生性,历史上很多古籍没能流传下来,古人对此曾有“十不存一”的感慨,但若没有古籍修复行业的产生,恐怕流传下来的古籍还远远达不到这一比例。

一、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

我国古籍保存的现状令人担忧。据国图举办的“善本特藏汇报工作展”上给出的数据显示,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约有3000万册,其中大部分残破情况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在2008年也曾表示:“据图书馆、博物馆和文献收藏单位的不完全统计,我国古籍的数量在2700万册以上,而这仅仅是个保守的估计。我认为数量至少在3500万到4000万册以上。除了国家收藏单位图书馆、博物馆、文献收藏单位以外,民间还有大量藏于个人、寺庙。”② 然而在这严峻的形式下,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全国从事的古籍修复的人才数量不足100人。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张志清

介绍说,根据目前掌握的情况,按比较快的工作进度,也需要近千年才能完成1000万册件古籍的修复任务。与此同时,古籍本身的寿命缩短情况也不容乐观。国家图书馆将上世纪60年代和06年所收藏的善本古籍的纸张酸性进行检测,结果其PH值已从平均7到7.5降为平均6.6。也就是说,经过40年时间,国图的古籍文献纸张PH值已从弱碱性或中性转变为酸性。植物纤维素是古籍纸张的主要成分,它发生酸性水解即古籍纸张的“酸化”现象,其外在表现为纸张变黄和脆化,这对古籍所造成的损蚀是非常严重的,且据实验测算,PH值在5.0以下的古籍纸张将全面脆化,纸张一碰就可能变成粉末,保存年限不会超过200年。在时间、人才、工作效率等种种因素冲突的形势下,古籍修复行业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起来。

二、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2007年1月,国务院下发了办公厅文件《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深刻阐述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意见中说,我国古代文献典籍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是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一脉相承的历史见证,也是人类文明的瑰宝。古籍具有不可再生性,古籍的保护对促进文化传承、联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加强古籍保护工作,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这表明了古籍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从以上所阐述的古籍保护的现状上来说,当前我国古籍保护存在不少诸如现存古籍底数不清,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古籍修复手段落后,保护和修复人才匮乏,尤其是少数民族古籍保护和整理人员极度缺乏,面临失传的危险,大量珍贵古籍流失海外等问题。因此,加强古籍保护刻不容缓。这表明了古籍保护工作的紧迫性。

三、古籍修复工作面临的问题

古籍修复行业地位的日益提升使得其发展历程中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其中包括了资金投入、技术发展和人才短缺等问题。

(一)资金投入的问题

先说资金投入问题。要开展古籍修复工作,相应的硬件投入是必须的。然而,因为经济条件的制约,许多图书馆的条件非常有限。以国家图书馆为例,作为代表国家形象的顶尖图书馆,国图十分重视古籍的修复和保护工作。其专门提供了3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以供古籍修复工作所用。这样的工作条件在内地已经可谓是凤毛麟角的了。然而即使这样,国图也仍然会时常碰到场地、人员工资以及材料费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加之许多新的科技手段的引进在提高了科技含量的同时也增加了设备和人力资源的资金负担。举例来说,很多特藏古籍的“脱酸”工作刻不容缓。国外有一种“纸张脱酸”的技术,这种方法能在不破坏原生态的情况下延缓书刊寿命,但其一套大型设备的引进就需要几百万的投资,所有材料也需进口,每处理一公斤的书籍的花费估计约需20美元。且大型设备及其辅助设施的安置还需要近400平方米的场地。这样昂贵的成本令人望而却步。古籍杀虫问题同样受到一定制约。国家图书馆目前采用低温冷冻杀虫法,所有图书在入库前都将在零下22℃到零下25℃冷冻7天左右。然而国外一般藏书馆室内的温度是0℃至4℃左右,以国图的条件只能借助空调,降低1℃投入的成本都相当巨大,更糟的是,空调只有在上班时间才启动。③国有单位尚且无法解决这种资金问题,更别提民间的修复工作室了。这种种问题显示,若无国家专项资金扶持,古籍修复工作的发展将会受到相当的制约。

(二)技术发展的问题

技术发展问题可与人才问题一同讨论。传统修复技术无疑是我们国内古籍修复工作的基础。作为传统技艺的古籍修复工作是相当繁复的。首先,修复工作者对材料就需要有相当的了解。材料的种类分辨、仿旧和染色以及制糊的传统工艺就需要漫长的学习过程。再者,古籍修复的基本程序有:点收、制定修复方案、备料、拆书、书页修补、封面封底的修复和重制、装帧、检查和验收、交付。而其中书页的修复一个程序就包括了去污、配料、连接书页开口和破损补缀、糟坏书页的裱补、粘结书页的揭补、书页补字等多个问题。每一个问题还针对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处理手段。经过修复程序的古籍书页还需要进行装帧,而装帧的基本技术包括了折页、配册、敲书、衬纸、接书脑、加护页、齐栏、压实、草订、裁切、打磨、包角、加封面封底、打眼、穿线、贴签、写书根、加函套等十多道工序。这还仅是基本的程序,善本、珍本古籍的修复还有更多特殊的要求。面对这样庞大复杂的工作程序,无怪乎很多人都望而却步。人才的缺失,决定了工作和技术发展的滞后。

当然,长时间以来,技术发展的滞后并不代表停滞不前。上文已经提到,国外已经产

生了类似“纸张脱酸”等先进而方便的技术,但由于内地尚无足够的经济实力而无法引进。然而在传统技术的基础上,国内的修复技术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发展的。现代科技的应用创造出了多种用于古籍修复的有效手段,如远红外、微波和真空冷冻三种干燥技术,二醋酸纤维对口粘接技术、丝网加固技术等,各种修补机械也应运而生如档案修裱机和纸浆修补机等。这无疑成为古籍修复工作的强大助力。

(三)修复人才短缺

科技手段的增加并不能解决古籍修复行业的根本问题,人才短缺才是其中的关键。现在的形式总地来说是国内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缺少年轻血液输入,面临人才断档。据国家文化部社图司图书馆处处长张小平介绍,我国目前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只有百余人,而且多数已年过半百。而且从全国的情况来看,全国不足100名的古籍修复从业者集中在40~50岁年龄段,40岁以下的不到1/6。尽管这批人目前看来正值壮年,但这么多年没有新丁加入,如果持续下去,不出十年,眼下的青黄不接就要变成人才断层和空白。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采用“师带徒”的形式来进行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这样的培养模式缺少连贯性和稳定性。目前,设置“古籍修复”这一专业的高等院校少之又少,在全国,只有少数几个职业技术学校开设了该专业。然而从事古籍修复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广阔的知识面,以古籍知识、历史知识、古汉语知识、古籍版本知识和图书馆学知识为基础,还需了解一些数学、物理学、化学和生物学的知识以识别纸张质地,从而拥有能够针对特定的古籍设计特定的修护方案的能力,而掌握这些知识需要通过系统的高等教育,其学历起点应在大专以上。与国内的情况相比,国外的人才资源显得相当优渥。英国几所重要高校,如伦敦大学艺术学院、皇家艺术学院等都设有古籍与文物修复专业,隶属于美术系。学生本科毕业后只能取得“准入资格”,随后需跟随一个工作团队以积累工作经验,之后再回学院攻读研究生,取得研究生文凭,才有资格正式成为一名古籍修复人员。埃及同我国一样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该国的开罗大学考古学院专门开设四年制本科的古文物修复专业,并设有硕士点和博士点。该专业的学生大

一、大二时必修化学、历史、物理和生物等基础课程,大

三、大四时则参加实践和具体的修复项目。目前,开罗大学每年招收500名古文物修复专业的学生,应考者盈门。

相比较下,为什么国外同行业先进技术手段的发展远远赶超我国也就有了答案。不仅

仅是人才数量,人才素质的差距也成为我国古籍修复技术无法快速进步,行业无法持续顺利发展的障碍。

那么,为什么古籍修复的年轻人才会如此稀缺呢?待遇问题和国人长久以来对这一行业的认识是关键。在绝大多数国人的眼中,古籍修复人员仍停留于传统的“修补匠”的层面,社会地位不高,待遇欠佳,就业不理想,也没有太大的发展前景,高层次的人才宁愿选择更加大众化的专业进行学习。即使与关系相当密切的书画修复行业相比较,古籍修复人员的待遇也有相当差距。甚至有从业者坦言,修书只是兴趣,若以此为业恐怕维持生计都有问题。而那些已经毕业于高职高专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的就业情况也不容乐观。如此现状,各大高校不愿开设该专业也是有理由的。在高校里都没有相应专业的学习,那又何来高素质、大批量的年轻的专业人才?这显然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四、重视古籍修复人才的培养是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关键

古籍修复行业的发展必然需要解决以上问题,这其中国家和社会的大力支持以及人才的吸引和培养非常重要,而人才问题是重中之重。笔者以为解决这个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在意识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社会地位

国家需要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加强宣传和教育,使普通民众能从思想上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地位,不再认为古籍修复工作者只是处于“修补匠”的层面,而应更加重视他们的工作,更加了解他们的工作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到古籍修复工作是十分重要和值得尊敬的,从而让更多的人以从事这一行业为荣。此外,国家还应该加强对古籍修复行业的资金投入,并提高古籍修复工作者的待遇,充分满足从业人员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杜绝老一辈古籍修复从业者口中“若以此为业恐怕维持生计都有问题”的情况继续发生,使更多高学历高素质的年轻人才愿意投身到这个工作中来。

(二)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的专业素质

为吸引更多的新生力量,国家应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广大的高校中尽可能多地开办相应的修复专业,除了开设传统技艺的专业课程并补充图书馆学知识、古籍知识、古籍

版本知识、历史知识和古汉语知识外,还要为学生设置化学、历史、物理和生物等和修复工作相关的基础课程,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进行实践操作。同时,应为该专业设置除专科、本科外更高层次的深造空间,比如研究生、硕士等,以实践经验为升学标准,使学生能够一步一个台阶,踏踏实实地在不断的学习钻研中拓宽未来的修复工作者的知识面,从而更好进行古籍保护工作。针对在职的修复工作者,国家和各地政府已有相应的鼓励措施。以江苏为首的文化大省受文化部委托,曾多次举办全国性的古籍修复技术培训班,以各古籍收藏单位从事古籍修复工作的在职员工培为训对象,并规定学员学习期满返回原单位后必须在古籍修复岗位上工作五年以上。这无疑是提高古籍修复人员素质,从而促进古籍修复行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结论

自1950年新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禁止珍贵文物的出口的管理办法后,国家从政策上开始重视文物保护的问题。1982年11月1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并在此后经过多次修改完善。作为文物当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中华伟大文明的载体,也作为重要的物质文化遗产,古籍的修复和保护理应受到国家和全社会的重视,然而现有的修复保护力量与目前古籍受损的数量和严重程度极不匹配。在国家政策鼓励的情况下,目前各地古籍修复中心陆续出现,如南京中友古籍保护修复中心、南京莫愁文献修复中心、广东省古籍保护中心等。但总的形势并没有出现太大的好转。在十七大报告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大背景下,古籍修复行业的发展繁荣必要需要国家更多的政策扶持,从物质和思想上积极要求支援,不仅要增加资金和技术投入,更重要的是要保证高质量人才的不断供应。人才是一切行业发展延续的关键,古籍修复行业同样如此,只有做好了古籍修复工作者的相关工作,才能期待古籍修复的严峻形式能够转危为安。

注释

①:肖晓梅 韩锡铎 《古籍修复——绵亘不断 继往图新》 《北京观察》2007年05期 ②、③:《国家图书馆古籍修复刻不容缓》 北京科技报专题 2008年07月 http://tech.sina.com.cn/d/2008-07-07/11032308093.shtml

参考资料

[1]李志琴 张斌 《10万古籍1人修 专业古籍修复人才后继乏人》 《解放日报》2006年4月

古籍破损与古籍定级字段的设置 篇3

[关键词] 古籍定级 古籍破损定级 机读目录 著录

1. 古籍定级与古籍破损定级字段设置的背景

目前全国范围内的古籍普查工作正如火如荼地进行,凡是收藏有古籍文献的单位都要在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开发的古籍普查平台上著录数据。在此之前,许多图书馆尤其是高校图书馆已经开始了古籍文献的计算机编目。有的图书馆各自为政,也有的图书馆在一定范围内联机编目。武汉大学图书馆使用ALEPH系统进行古籍文献的编目,同时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简称CALIS,下同)的成员馆,利用CALIS中心古籍编目分系统与其它高校图书馆进行古籍联机编目。

2006年8月5日,国家文化部颁发了《古籍定级标准》(WH/T20-2006)和《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其适用范围明确为:“全国各级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的古籍保护、整理和利用工作,同时供出版、教学、科研及国内外相关业务单位使用”[1]。该标准是为适应和规范当前举国上下正在蓬勃开展的古籍普查与保护工作而制定的。笔者第一次接触这两个标准是2009年2月,在重庆市图书馆承办的国家图书馆第三期古籍编目培训班上,这两个标准作为必备的学习参考资料发给了每一位学员。当时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学图书馆的罗琳老师主讲的一次课程就是介绍“古籍普查平台系统”,所有的学员都被要求学会往普查平台提交古籍数据。古籍的级别和古籍破损定级是系统中的必备字段。与我们日常工作中使用的古籍编目系统相比,“古籍普查平台系统”要著录的内容与要求基本相同,只是增加了古籍定级与古籍破损定级两项内容。

2. 古籍定级与古籍破损定级字段设置的目的

不管是古籍收藏单位还是国家古籍保护中心,这两个定级是很有必要的,每种古籍进行定级后,更方便全国统筹安排,对不同古籍可根据实际需要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这两个字段的设置,其实对于每个古籍文献收藏单位都具有重要作用。正如《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所言:“古籍中存在大量破损现象。对破损古籍进行分类并合理定级,为制定修复保护计划提供准确数据,对科学保护古籍,集中力量抢救、修复濒危古籍具有重要意义”[2]。部分古籍保护单位目前已经建立了纸质的、电子的古籍破损档案,可以为古籍修复提供参考,在修复工作中发挥了作用 [3]。但是这种档案有一个较大的弊端,就是缺乏可持续性、稳定性和公开检索性。如果把这两个档案建立在古籍编目系统中,则能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

2.1 帮助建立稳妥可靠的古籍定级和破损定级的档案

古籍特藏文献的定级和破损定级结果记录在集成系统中,所有用户都可以检索、调用、查看每种古籍的级别和破损的情况。这也是一个古籍收藏单位最可靠、最全面的档案记录,不会因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档案的遗失,也不会发生多名工作人员之间记录重复或者遗漏的情况。古籍修复人员可以按照古籍破损级别来选择应该优先修复的古籍文献。这样就将个别单位中的个别人员掌握的数字文档转变为整个集成系统的用户都可以查看的MARC数据。只要集成系统不出问题,这个数据就不会丢失,也不会因古籍工作人员的岗位变动产生繁琐的交接,从而避免了人为错误的发生。

在系统中设置这两个字段的最大优点就是能进行检索。编目人员录入数据后,系统用户能按照古籍破损的级别和类型进行检索,修复人员可以选择亟待修复的古籍优先处理。辽宁省图书馆的解说在《图书馆建立古籍破损档案的必要性》一文中提议“将古籍破损档案与馆藏古籍目录挂接到一起”,则可为同类型破损古籍的修复提供方法上的参考,也可以供古籍修复的初学者观摩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修复的速度与质量[3]。

2.2 完善古籍编目数据,与古籍普查平台实现数据批量导入

如果在集成系统中定义古籍定级与古籍破损定级字段,也可以满足正在开展的全国古籍普查平台数据著录的需要。从本馆的集成系统中打包古籍编目数据后,到古籍普查平台进行批量数据导入。增加了古籍定级与古籍破损定级字段后,只要对批量导入的数据稍稍修改即可符合要求,可以节约大量人力。如果本地数据缺少这两个字段,即使数据批量导入后,也需要根据逐条数据调出原书进行定级,扫描书影,所花费的时间相当于重做一条数据。

3. 古籍定级与古籍破损定级字段的设置及例子

笔者从重庆回馆后即着手准备在古籍编目系统中增加古籍定级与古籍破损定级字段。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斟酌,反复论证,武汉大学图书馆的领导同意在本馆使用的ALEPH系统中设置古籍定级与古籍破损定级字段。目前国内图书馆使用的集成系统中,还未有使用这两个字段的先例。为了不影响整个系统数据的稳定,我们选择了附注性的398和399作为两个字段的代码,暂不定义指示符。

399 为“古籍定级” 字段,设2个子字段,@a为古籍定级,@b为定级依据。“@a古籍定级”子字段的著录内容为汉字描述的古籍级别,“@b定级依据”子字段的著录内容为相应的阿拉伯数字,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2006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行业标准WH/T20-2006古籍定级标准》著录。

古籍的级别基本是以出版时间来区分,北宋及北宋以前的为一级甲等,元代及元以前的为一级乙等,明初的为二级甲等,明中期的为二级乙等,明末清初的为三级甲等,清中期以前的为三级乙等。这个描述虽不严谨,但可简明概括。一、二、三级的丙等,则基本定级较特殊的版本。这三个级别包含的版本形式较复杂,在对古籍进行定级时,容易出现错误,要多加注意。如我馆藏明万历间木活字印本《招摇池馆集》,其出版时间为明万历年间,只能算三级甲等。按照李致忠先生解释古籍定级标准所例举的“明代及其以前出版的铜活字印本、木活字印本、套版印本、饾版印本、拱花印本、饾版拱花印本,清代磁版印本、活字泥版印本等等”,因为此书有“印刷技术上的代表意义、印制工艺上的特殊价值乃至历史文物价值,均当不逊于元及元以前的某些传本,故也应将它们划入一级古籍的范围之内”[4]。《招摇池馆集》一书399字段@a著录内容为“一级古籍丙等”,@b著录内容为“3.1.3”。又如“《大明万历七年岁次己卯大统历》一卷,明万历刻蓝印本,黄绫包背装(明宫原装)”[5],李国庆以之归入一级古籍丙等,则@a亦为“一级古籍丙等”,@b相应则为“3.1.3”。再如清乾隆间武英殿聚珍版《麟台故事》,按照《古籍定级标准》第5页“明末及清乾隆六十年以前的木活字印本、套印本及铜版印本等”这一条标准,可以定级成“二级古籍丙等”。故此条记录的399字段@a著录为“二级丙等”,@b为“3.2.3”。

传统古籍 篇4

一、版式设计概述

版式设计, 是指视觉元素在平面空间中的构成, 即在一定的版面中, 有目的地运用各种设计元素, 如文字、图形、图表、色彩等加以组织优化的结构方式。是视觉传达设计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中国古籍版式构成分析

中国传统古籍有着自身特殊的艺术魅力, 在版式、字体、插画等表现上充满了智慧。这些书籍带有很多精巧布局的痕迹, 和中国古代的社会、文化、教育、科技背景息息相关。

1. 文字

在中国的传统古籍当中, 汉字的应用可以算作是一种设计方法, 一本可以流传古今的书籍必然是规矩与度恰到好处的结合, 而一个好的版式设计同样离不开规矩与度的有机结合。

(1) 汉字形态

在中国传统古籍中, 运用到的字体大概可归为两类, 一类是以楷书为代表的书法字体, 另一类是具有现代感的宋体字。从视觉传达的角度来看, 宋体字的笔划横平竖直, 使整个版面的视觉效果整齐划一, 用作为书籍内页的文字时识别度较高。而楷书, 与行书、草书并列作为主要的书法字体之一, 视觉效果更为古朴, 更有书卷气息。

(2) 文字排列

从我国传统古籍的形态发展来看, 由于汉字在古代的书写形式为从右往左, 自上而下, 因此对书籍板式有着深远影响。

对于有大量文字的排版, 其排版的方式主要是整体编排, 突出并协调字体之间相互关系以及字体与其他视觉元素相互关系。相反如果是少量的文字排版, 那么单独的每个字都是支撑版面的重要元素, 这里不仅可以将单个汉字进行设计, 还可以选择拆分文字, 进行重新组合。

2. 插图

中国传统古籍自始至终都给人一种严整素雅的印象, 但在这其中不乏形式多样的插图设计。在传统古籍中, 插图配文的方式相当普遍, 通常不同的风格呈现在各个不同年代不同的版本中, 并伴随雕版印刷的出现, 由手绘插图进步为印制插图, 逐渐兴盛了起来。古代书籍中插图的主要作用是对文字内容的形象说明, 读者以清晰的形象概念, 加深人们对文字的理解, 仅体现了古人图文相辅的整体装帧理念。

3. 版式

(1) 留白

版式设计讲究的不仅在于内容元素的使用, 更关键的是把握好虚实空间。宋代时期的书籍发展出了线装书, 就更考究了, 为它的天头、地脚都布置空白, 天头大、地脚小, 不仅具有以视觉上稳定感, 同时, 也给人以悦目的美感。

中国艺术自古就讲究留白, 它是中国艺术的主要特点之一, 也是构成中国艺术之美的重要因素。我国古籍版式中除了视觉形象这些实体元素以外, 还存在着大量的空白。留白设计实为积极的文化行为, 这种文化行为具有审美性质, 包含了审美经验和审美价值的积淀。王羲之讲:“实处就法, 虚处藏神。”我国书籍封面设计中, 空白的质朴、肃静, 内页空白的井然有序, 或是优雅、或是规则, 都采用了不同虚实结合的方式, 利用了不同的对比语言, 强调出各自所需要传达的内容。

(2) 比例

从比例来看, 在版印刻书进入了兴盛时代的宋代, 书籍版面的文字排布疏密有致, 视觉元素排列有序、整体效果从容自然、开阔大气, 虽然简单质朴, 却不失和谐之美。如此美感的离不开版面内比例的合理运用, 以古籍中的分割空间排布文字的界行为例, 界行之间的距离如果太窄, 版面就会显得拥挤, 相反之间的距离若太宽, 版面就会显得松散。这种恰当的比例关系时刻体现在页面的设计元素之间, 并影响着整个版面观赏效果。

三、中国传统古籍版式设计对现代版式设计的影响

版式设计的应用范围广泛, 涉及到书籍、报纸、杂志刊物、海报招贴、和网页界面等平面设计各个领域。这里重点分析传统古籍中优良的排陈布版方式和深层的文化内涵对现代版式设计中的书籍设计和平面设计的影响。

1. 书籍设计

中国古代书籍版式涉及诸多版面设计普遍共识的设计原则, 和谐有序、比例恰当、对称平衡、变化统一、空间留白以及整体设计的意识等都是影响现代书籍设计的基本原则, 两者一脉相承、互生共存。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基本的设计法则, 同时也提供了审美经验和设计理念。

在文字与图形、图像版式组合方面, 古籍对现代书籍设计有一大经典的启示, 即留白。从对古籍设计的研究发现:视觉空间中, 大小不等、多样的版式元素看似复杂, 其实有章可寻, 其负形留白的感觉是一种轻松、巧妙地留白。讲究阴阳、有无的空白之美, 是为了更好的衬托主题, 集中视线和拓展版面的视觉空间层次。设计者在处理版面时, 利用各种方式手段引导读者的视线, 并给读者恰当留出视觉休息和自由想象的空间, 使其在视觉上张驰有度。

2. 平面产品设计

版式设计在平面产品的设计中, 海报招贴, 网页设计, 交互界面设计这三方面的设计从中国传统书籍上同样也有借鉴之处。

海报的设计普遍遵循整体性和平衡, 而这两种设计原则在中国传统古籍中均有体现。由于古籍中的栏线界行将文字等视觉元素聚集在一起, 因此使文字内容在视觉上给读者整体性的感觉, 营造出了阅读时愉悦专注的环境。在古籍的版式中, 矩形的版框具有平衡视觉, 引导视觉的作用, 这种平衡是整齐一律的发展和变化, 是既对立又统一的空间关系中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

对于网页设计和交互界面设计, 它们虽具有交互性, 需要根据用户的需求来进行版面各区域的设计, 但在设计的本源上同样需要遵循传统书籍版式设计延续下来的设计特征, 只有在具有整体性, 画面给人以条理、自然的情况下, 才能给用户以愉悦之感, 使之能够深入其中。

四、结语

中国传统古籍版式古朴典雅、和谐有序, 是古代人将功能与秩序完美结合的智慧结晶、经典创造。在进行版式设计的过程中, 我们应在合理表达的基础上, 参考借鉴古代书籍的创作经典, 感悟传统古籍艺术的内在文化内涵。中国未来的版式设计, 不应仅仅追求表面的张扬, 而是应该在前任创造的基础上不断深入、不断沉淀, 给予后人以历史性的影响, 就像中国古代书籍对历史文化的继承一样, 精准而又深厚。

参考文献

[1]苗红磊.周作好.现代版式设计[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4.

[2]曾国兴.中国古代印本书版式设计的研究[D].中国美术学院, 2008 (6) .

[3]黄震宇.中国古代书籍版式形式与成因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 2005 (5) .

中国经典古籍 篇5

《诗经》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首,故又称“诗三百”。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其中的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其中的雅是贵族的宫廷正乐,其中的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它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它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

《诗经》中许多凄美的故事仍然为后人所传唱,并成为了人们文学创作的源泉,对我国后世诗歌体裁结构、语言艺术等方面有深远的影响,对提升个人文化修养也有着重要作用。

《周易》

《周易》是中国周代的典箱,被尊为“群经之首,诸子百家之源”,《周易》对中华民族的意义可以媲美西方国家《圣经》。

周易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根本与源头,对中国后来历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产生巨大而又深远的影响,中国的建筑、医学、音乐、绘画、日常生活等无不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至今仍影响到中国人的民族性格与民族精神。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就连《论语》中也多处引用《周易》的语句。

《史记》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 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其史实丰富,文采斐然,享有“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美誉。

《史记》不仅仅是一本历史著作,它的内容包罗万象,政治、经济、文化等无不包含,比如它很早就提出的经济学观点领先了西方国家百余年,其具有前瞻性的智慧名句在今天仍有指导性作用。同时,它也开拓了历史学研究的新领域,推动了历史学的发展,所以,有的学者把《史记》视为“全史”是很有道理的。

《孙子兵法》

孙子是我国古代兵学思想的集大成者,他觉察无际的军事哲理思想、博大精深的古典军事理论体系、辞如珠玉的文学语言,以及历代雄杰对其研究的丰硕成果,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为“兵圣” 。

他的著作《孙子兵法》的历史意义早已跨越时空,超出国界,在全世界广为流传,荣膺“ 世界古代第一兵书”的雅誉。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记载中国古代神话、地理、植物、动物、矿物、物产、巫术、宗教、医药、民俗、民族的著作,反映的文化现象地负海涵、包罗万汇。

除了保存着丰富的神话资料之外,还涉及到多种学术领域,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气象、医药等,可谓汪洋宏肆,有如海日。在古代文化、科技和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山海经》是中国记载神话最多的一部奇书,也是一部地理知识方面的百科全书。

《文心雕龙》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第一部宏伟巨制,对文学起源、文体类别、神思、风格、修辞、鉴赏、作家人品、文学语社会变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进行了系统论述。

作者刘勰的文学观,以儒家为主,兼容道家和佛家思想。他对人物和作品的评点,见解精辟,开中国文学批评史之先河,对后世影响深远。作品风格刚健,富有诗意。

《世说新语》

《世说新语》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为言谈、轶事的笔记体短篇小说。

《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时期历史的极好的材料。其中关于魏晋名士的种种活动如清谈、品题,种种性格特征如栖逸、任诞、简傲,种种人生的追求,以及种种嗜好,都有生动的.描写。综观全书,可以得到魏晋时期几代士人的群像。通过这些人物形象,可以进而了解那个时代上层社会的风尚。鲁迅先生称之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红楼梦》

《红楼梦》,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此书分为120回“程本”和80回“脂本”两种版本系统。新版通行本前八十回据脂本汇校,后四十回据程本汇校,署名“曹雪芹著,无名氏续,程伟元、高鹗整理”。

由于现世只流传下来的曹雪芹原著只有前80回,因而在现市面上流传的120回体的《红楼梦》的后40回乃是后人所续,故所交代的结局与原著的前80回所隐射的结局大相径庭,人物的性格描写以及思想行为都有所偏差,不可一概而论,因而后40回的故事并不能代表红楼梦的原著。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脉络,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刻画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通过家族悲剧、女儿悲剧及主人公的人生悲剧,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书中描述了一个花妖鬼狐的世界,那些人与狐妖、人与鬼神以及人与人之间的纯真爱情的篇章至今为人所传颂。

《聊斋志异》也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它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短篇小说之巅峰,郭沫若曾评价它:“写鬼写妖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木三分。”

《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一部纵横交美的古代散文选集,成书于清代,编者按历史的流程将一位位最优秀的作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依次编录,读之如同漫步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的长廊,沿波讨源,因枝求叶。

传统古籍 篇6

1 古籍收藏概况

对于古籍年代划分范围有几种时间段,业内比较认可的是抄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并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称之为古籍。据调研统计,我国现存于世的中医药古籍约万余种,其中近四成左右已为孤本[1]。

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资源丰富,目前典藏的古籍有3380种,中医药古籍3180种。其中中医药善本(时代早、价值高、品相好)1100种,6198册,明代善本为278种,清代善本为646种,日本、朝鲜善本分别为170种和5种,另有一民国抄本为章太炎先生手写古医方。明代至民国期间的中医药稿本、抄本近千种。馆藏最早版本为1249年平阳张存惠晦明轩刻本《证类本草》(存两卷),明刻本施沛著《祖剂》,《内经·素问》明初九卷本,《仲景全书》赵开美校刻本,《本草纲目》湖北杨道全刻本等。这些古版医籍,不少为国内孤本、珍本,均极具文献价值。这些古籍主要来源于:(1)各兄弟院校或其他收藏单位调拨;(2)社会及中医世家的无私捐赠;(3)本馆几十年来几代图书馆人全国各地精心求购。在数量和质量上,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古籍都位居全国中医药大学之首。

2 古籍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实施

2.1 改善收藏环境

上海中医药图书馆在七、八十年代就初步挑选出特藏善本古籍及较有价值的线装书,购置专门的防霉、防蛀效果较佳的樟木书橱存放,并设置了阅览中医古籍的中医资料室。2003年上海中医药大学整体搬迁至浦东张江,利用这一有利时机,通过建立新馆,增添空调、加湿、监控等设施,保证了特藏书库恒温、恒湿及安全防护的特定需求,较大改善古籍藏书环境。

2.2 持续进行古籍修复工作

由于环境空气的污染,古籍霉蛀现象不可避免。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从九十年代开始,系统地对所藏破损古籍进行修复,在本馆缺乏专业人员的情况下,委托有资源的单位和人员实施轻重缓急的修复工作,已修复善本及线装书古籍近460多种,挽救了一批濒临残缺的古籍特藏。

2.3 建立古籍目录及数据库

2000年,在进行学校整体搬迁的前期工作时,馆领导决定对特藏善本及线装古籍进行全面清点,并集中本馆高资质相关人员对古籍进行规范著录、编目,历时一年多完成这项艰巨任务,并建立了"中医善本书目"、"中医线装书目"数据库。

2.4 中医药古籍科研项目的实施

近年来,该馆致力于古籍保护与利用科学研究工作,在中医药古籍的校勘、整理、挖掘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多次申报各级各类中医药古籍研究项目。如2007-2010年上海市科委"上海地区清末前馆藏未刻中医药抄本研究"项目;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及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中药研究所、南京中医药大学等联合研制完成的"中医药珍善本古籍多媒体数据库"等。

2.5 积极申报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

2007年1月,随着国务院办公厅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全国开展了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及珍贵古籍名录的评选,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在校领导的指示及馆领导积极申报下,入围第二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同时入围的113家单位中上海地区为6家,全国医学院校为3家,即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和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同时,我校有六本中医古籍进入第一、二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具体目录为《重刊巢氏诸病源候》(隋)巢元方撰,明嘉靖汪济川刻本;《丹溪心法类集》(明)杨王旬(恒斋)类集,明正德三年(1508)刻本;《素问钞补正》(唐)王冰(启玄子)注,(元)滑寿钞,明嘉靖八年(1529)刻本;《新刻医方约说》(明)鲍叔鼎(汝和)撰,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刻本;《仲景全书》(汉)张机(仲景)撰,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赵开美校刊本;《(新刊全补)医方便儒》李杲(明之、东恒)撰,明乔山堂刻本。据《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入选标准,以上六种古籍为国家一、二级古籍。申报工作将对该馆的古籍工作产生深远影响。

3 建议和措施

3.1 规范、完善各项制度

目前我国古籍相关的标准规范,包括《古籍普查规范》、《古籍定级标准》、《古籍特藏破损程度定级标准》、《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任职资格》。为确保古籍工作的顺利推进和实施,在国家现有的法律、法则基础上,应制定、规范、完善本单位的各项标准、制度。从特藏书库管理着手,制定古籍特藏库藏书环境标准,包括恒温、恒湿、防水、防潮、防尘、防虫、防霉、防光、定期除尘等,使之制度化并专人管理;从阅览环节着手,制定出入库细则,包括珍贵古籍审批制度,禁带物品、当日归库并验收制度,借阅清单填写并永久保存制度;从古籍修复着手,制定古籍修复具体操作规程,包括破损程度日常检查,修复计划及时间表,修复过程技术要求,保留原书各种信息,及修旧如旧原则,修复古籍出入库详细信息(书名、作者、版本年代、书号、总计页数等)登记,并永久保存制度。再如复制、复印环节,制定可复制、复印的古籍范围细则,复制、复印具体可操作性规定,为避免古籍损坏、遗失、脱页等情况,应规定古籍不能带出馆外,由本馆专职人员完成复制、复印工作。这些规章制度在具体工作中不断补充、完善,使之规范化并持久推行。

3.2 加强古籍专业人才技能素养

在政府大力推进古籍保护工作的形势下,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也紧密响应,专门调拨了相关人员参加"古籍保护与修复"等有关培训,提升了馆内人员的古籍保护技能素养,并运用到具体工作中,如已在馆内新增古籍修复工作。但相对于待修复的大量古籍,修复人员人手偏少,就目前平均每天4~8页的修复速度,满足不了古籍修复的需求。

在实际工作中,古籍专业人员除提升职业技能外,还应拓宽专业知识领域。中医药古籍以古汉语形式记录,文字晦涩难懂,而且有许多通假字、异体字、古今字等难以辨认,还由于经过历代的辗转刻印和传抄,出现讹字、脱字、衍字、倒字的现象严重[2],需要通过查找《康熙字典》、《辞源》、《现代汉语词典》等工具书来解决。遇到历代人名、地名、别号、职官、藏书印等,还需查找《中医古籍词典》、《中医人物词典》、《中国人名大辞典》、《简明古籍词典》、《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国藏书家印鉴》等。充分了解本馆馆藏古籍,对主要古籍能如数家珍,做到每种古籍收藏的位置、特征、缺损情况等一清二楚。通过查找全国联合目录《中国中医古籍总目》等,了解全国中医古籍的收藏情况,为读者提供有效的古籍参考咨询。

3.3 重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平衡协调

古籍善本是文化遗产,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充分挖掘其价值,并有效利用。因此,古籍保护的宗旨应当是"重藏但不轻用"。古籍数字化能有效进行古籍再生性保护,降低纸质古籍的流通量,减少人为的使用性损伤机率,通过缩微、影印、复制等手段,还可以相对真实、永久地保存古籍原貌[3]。加大古籍的数字化进程,是保障古籍利用与流传的一项有效措施。

目前,读者对各收藏单位在查阅古籍的问题上有相当的诟病,这些"藏"与"用"的矛盾需要采取相应措施平衡协调。除用现代数字化手段还原古籍,解决珍贵古籍原件易损坏等问题,还应在设立人性化服务上下功夫。可建立尽可能详细的查阅古籍细则,保障每一位读者在细则规定范围内的阅览权利。同时,在不能满足原件的情况下,尽可能向读者提供合适的复制品或者其他收藏馆收藏该古籍的详细信息等。在读者提出各种疑问时,工作人员应具备丰富的相关知识,提供有质量的参考咨询服务,提高读者的满意度。

4 结语

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留下了丰富的文化典籍。中医药学具有很强的经验性和传承性,大量存世的古籍为我们研究和深化中医药学理论,借鉴和提供临床治疗经验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使中医药学的悠久历史文化得以传承与弘扬[1]。

鉴于古籍的不可再生特殊性,国家应加大古籍保护资金的投入,图书馆应把古籍保护与利用作为刻不容缓的工作,建立长效机制,认真推进落实各项工作。总之,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摘要:本文详细阐述了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收藏情况、保护和利用古籍的现状以及获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给该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结合实际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为进一步推进古籍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和可行性措施。

关键词:古籍收藏,古籍保护,古籍利用,中医古籍

参考文献

[1]裘俭.中国中医科学院图书馆中医古籍保护工作述要[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147(5):61~63,71.

[2]李政.中医药古籍管理与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中华医学情报杂志.2009,18(3):16~17.

古籍宋刻本鉴赏 篇7

宋代刻书分为官方刻书和民间刻书。主要由朝廷, 官府、学院、私人、书坊等主持。由于刻书的目的有差别, 导致校勘水平和刻书材质的差距, 各种宋刻本也有了很大差别。其中校勘水平最高形式讲究的像国子监所刻的书, 称为“监本”, 也是传诵标准定本。相对校勘较差的是民间书坊刻书, 因其更多考虑成本和利润, 难免有粗陋之病。

我们鉴赏宋刻本, 主要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去认识。

(一) 宋刻本的印制形式

雕版印书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 它除必须遵循雕版技术自身发展的规律, 又与其时代的文化背景, 审美情趣及物质生产水平紧密相连。因此宋刻本也必然有着不同于其他时代刻本的独特风格, 这也成为鉴赏宋刻本书籍的重要依据特征。这些特征主要表现在其版刻特征上, 主要包括刻书的行款格式、字体、墨色、避讳、刻工、牌记及装帧形式等等方面。明代人高濂在其所著《遵生八笺》中曾评论宋刻本之特征“宋人之书, 纸坚刻软, 字画如写, 格用单边, 间多讳字, 用墨稀薄, 虽着水湿, 燥无洇迹, 开卷有一种书香, 自生异味”。

行款格式即书籍的版面款式和行格字数。包括边框, 行格、字数、版心、书口等等。宋刻本以白口左右双边居多, 前期亦多四周单边, 后期有少数黑口和四周双边者;版心一般在鱼尾上方镌刻字数, 下方多镌刻刻工姓名, 中镌书名, 卷次, 页码;行格字数方面, 一般官刻书籍因财力充裕, 刻本多字大行疏。例如, 宋刻群经中, 国子监刻经注本是半叶八行, 每行十六字。浙东和蜀中刻注疏本行格相同, 给人以疏朗大气的美感, 但成本大增, 所以到民间刻本的仿刻和私刻本多密行小字, 每页十四行左右, 行二十五字左右, 这样就降低书的价格, 促进书籍流通和文化传播普及。行款格式虽相较没有明显的地域与时代特征, 但在鉴定版本上仍然可以给我们以参考。主要是因为一个时代其刻版的延续性, 所以历来谈版本者, 必首先著录其行款格式, 清末江标编有《宋元本行格表》可以作为参考。

耳题耳题多见于宋刻本, 后世很少使用。耳题在版框左右栏外, 标明本叶的章节或要目, 也称书耳。关于耳题, 近代藏书家群碧楼主人邓邦述考证说“凡书之有耳者多属宋刻本, 惟中统本《史记》亦有之。然其为南宋刻本, 不可以元刻本论。唯明刻本亦间而有之, 如《顾氏文房小说》一种, 为仿刻也, 也称佳本。”

流水古籍刻本一般分卷, 每卷都是另起新页刻印, 书前如果有目录, 目录后面即使有空行, 也是另起新页印正文。所有卷目之间的空行, 称为“流水”。但宋刻本有些不同, 有些刻本卷目间不隔流水, 主要是继承唐五代写卷的样式, 还没有形成为后期的格式。一般没有“流水”的刻本是出现较早的刻本, 不多见, 历代多定此种刻本为北宋刻本。

字体雕版印刷的字体是最能反映一种刻本的时代风格的。因历代刻书字体总体发展趋势上是从书写体走向版刻体。宋刻本的刻工大多比较认真, 技术水平较高, 可以很好表现书写体原字的神韵, 从现存认定所谓较早的宋刻本来看, 字体端庄方正, 结体疏朗。中后期在地区上表现出差异很大, 特别是到南宋形成几大刻书中心, 相对发展稳定。写工、刻工大批出现, 很多世代相承, 形成各自的字体风格。浙本字体方正整齐, 刀法圆润, 笔划粗细差距较小, 以采用欧体笔法者为多;福建本字体隽丽而势圆, 结体宽博, 横细直粗极为鲜明, 横画向右上微斜, 整体显得锋堎峭历, 笔法近于颜体;而蜀本字体横扁, 撇捺遒长, 笔法介于浙本和建本之间。可以看到, 从北宋到南宋字体渐趋时尚精美, 更有个性。前朝古拙, 质朴风格也渐渐消失。

纸张宋刻多为皮纸和竹纸, 麻纸较少。一般浙本和蜀本多用皮纸, 建本则多为竹纸。因各时代纸张差别很大, 所以纸张也是鉴定宋刻本的重要依据。另外, 宋刻本还有一种是用废旧的公文档册纸反面印刷的本子, 这虽然不能成为判别印本时代的绝对依据。但因刻版的继承性, 对于前代刻版后朝印书和后代刻版前代纸张的情况。要根据刻版修复情况以及避讳情况去判断。刻版修补出现所谓“递修本”。典型例子就是宋刻七史, 宋刻版片到明末还在修补印书。印本被称为“三朝本”, 这样刻版上讳字和刻工都会有所变化。就需要运用各种的手法判断刻版年代。

墨色宋刻本用墨比较讲究。初刻初印之宋版书, 纸洁墨润, 开卷生香, 值是一件艺术品。如国家图书馆藏建本黄善夫刻本《史记》, 已成国宝。另外南宋廖莹中世彩堂所刻诸如《昌黎先生集》、《河东先生集》等宋刻本, 也是纸墨莹洁, 精美绝伦。

避讳宋代雕版刻书十分注重避讳。尤其由官方刻本, 不但要避皇帝本名, 还要避本名同音字, 不仅避当代皇帝讳, 皇帝祖上的名字也要避。避讳方式有:缺笔, 一般是原字少写一笔;改字, 即不用原字;加注御名, 说明所缺的字是皇帝的名讳。如“今上御名”、“神宗庙讳”等形式。通过书中避讳情况, 可以判断其版刻的年代。但必须综合其它版刻风格特征, 要考虑后代翻刻照刻讳字。以及不同时期宋刻本避讳严格与否的不同情况。因为宋版书的民间刻本避讳就是不很严格, 特别到南宋末年有些书几乎不避宋讳。

刻工古书有时在版心下方往往镌刻刻工的姓名, 为了检查其个人工作情况。根据刻工活动时期, 可判断刻版的年代, 因刻工工作时间和地域活动有限, 所以据此判定刻本年代具有较高的确定性。近代以来学者都很重视对宋本书中刻工姓名的辑录整理。有王肇文编《古籍宋元刊工姓名索引》以及日本阿部隆一的《宋元版刻工名表》等索引工具书可供参考。

刊记指古书上刊印的文字或图记。写明书由何人何时刻印。一般出现在民间刻本的私刻和书坊刻本中, 形式有几种, 包括有牌记, 条记和识语等。牌记在宋本书中较为简洁, 一般以长方形双边墨框最为常见, 文字以楷体为主, 也有隶篆行草等字体。比较典型的牌记如黄善夫刻本《史记》, 序后有长方形楷书牌记“建安黄善夫刊于家塾之敬室”。目录后还有长方形篆书牌记“建安黄氏刻梓”字样, 比较于后代元明牌记的复杂多样, 宋本书中的牌记尚处于原始古朴阶段。

条记其作用相当于牌记, 只是条记一般没有加入边框, 而是随行镌刻, 一般出现在书末, 官方刻本也多有用条记形式。识语指的是书末, 卷末等处刊书者介绍书籍刊刻时间、地点、底本校勘等内容的话语, 内容较条记丰富, 形式也较为随意。在官刻本和民间刻本中均有出现。刊记是最直接反映一部书版本情况的资料。根据刊记可以确定书版刊刻的时间地点刻者等信息, 大体相当于今书中的版权页内容。

装帧形式宋代书籍流行蝴蝶装。也是适应雕版印刷的形式, 是册页装订的最早形式。书籍书叶版心沿中缝向内折叠, 在折叠一边逐叶粘连, 就成为一册书。再用一纸粘于书背, 成为书皮。书叶展开后, 书口版心居中, 四周白边, 好处是不易被虫鼠蛀咬。到南宋中期后, 又出现了包背装。与蝴蝶装相反, 将书叶沿中缝外折, 将书背装订, 书叶展开后版心向外, 好处是翻阅方便。由于现存宋版书多为后代翻刻重订, 能够保存宋代原貌的宋版书已极少。现存宋本《文苑英华》保存了宋代蝴蝶装的原貌。

以上是对宋刻本印制形式的一些特征的主要内容作了一些介绍。这只是我们鉴赏宋刻本书籍所必须了解和使用的一些方法, 各种形式还必须综合考虑, 当然只看印刷形式还不足以全面了解宋刻本, 还要认真阅读内容, 并参阅有关的文献。

(二) 宋刻本的内容

在古籍版本鉴赏过程中, 除关注版本外在形式外, 对文献内容的研究也是非常必要的。

宋代刻书内容丰富, 主要是在儒家经典的刊刻方面成果显著。北宋初, 由于唐时孔颖达等人为群经所做的疏义尚未刊版, 不便使用, 所以, 国子监奉敕校勘。由于校刻严谨, 经过再校, 详校等多次反复, 始成后世定本。此外北宋太宗真宗年间, 官府连续编篡了《太平御览》一千卷, 《太平广记》五百卷, 《文苑英华》一千卷, 《册府元龟》一千卷四部大书。而这四部书在宋代的刊刻, 也成为宋代雕版印刷事业繁荣发展的标志之一。

宋代民间刻书也非常活跃。主要包括私人刻书、书坊刻书以及寺院、道观刻书等。佛教寺院主要以刊刻藏经以及佛经单行本为主。私人刻书大多以发扬学术传播文化为目的。由于富有财力, 非为牟利, 所以不惜工本, 达到较高的刻印水平。主要是刊刻自己或祖辈的著作, 也有经典著作以及宋和宋以前的各家文集等等。至于书坊刻书主要为南宋时期, 在四川, 浙江, 福建等地区。所刻书籍内容庞杂, 上至经典, 下至笔记、杂记、医卜、日历均有刊刻。但由于书坊刻书以售卖获利为目的, 所以在内容上侧重科举应试书籍。民间日常用书及诗文集等需求量大的书籍。加之注重效益, 校勘疏漏, 底本不精, 形成仿刻本形式, 内容差于官私刻本, 但因其成本低, 价格便宜, 对于文化传播普及, 发挥了重大作用。

以上我们从形式和内容两方面对宋刻本书籍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对于宋刻本的鉴赏可以作些参考了解, 宋刻本书籍可以说是现在古籍版本中最为复杂的一种。一方面是历史悠久, 存留很少, 另一方面, 也是人们逐利太甚, 鱼目混珠。虽然现在尚未出现的宋刻本已经很少了, 但也不能说没有了。像很多出现于清末私人藏书目录中的部分宋本书就偶尔能够出现在市面上。最典型值得期待的如清宫天禄琳琅旧藏的一些宋版书在民间流失, 近来也偶有出现。好在现在出现了很多关于古籍版本的影印本——书影, 这对于普及版本知识将会有很大的帮助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2]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中华书局.1983

[3]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2

[4]叶德辉.叶德辉书话.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

[5]李致忠.古籍版本知识500问.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

古籍“医生”年赚200万 篇8

今年25岁的刘婷婷出生在北京一个艺术之家,不料12岁时她到一位从事古籍修复的亲戚家玩,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后来她一有空就往亲戚工作的收藏馆跑,耳濡目染,学了很多相关的知识。

亲戚告诉刘婷婷,只有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书,才能称为古籍。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可分为孤本、珍本、善本。看得多了,刘婷婷对每个时代的纸张、字体、墨色渐渐熟悉,凭感觉就能大体断定,而这些是判断书的刊刻时代及艺术价值的重要依据。慢慢地,刘婷婷在熟人中小有名气了。

一次,刘婷婷一位同学的父亲打算用35万元买一本 “ 唐代珍贵文献”,请刘婷婷“开开眼界”。不料刘婷婷一看就说:“这是清代的,最多值8000元。”同学的父亲带着刘婷婷的说法再次询问卖主时,卖主立刻直冒冷汗,自认理亏。

刘婷婷读高三时,认识了一个在北大留学的纽约女孩,女孩给她讲了很多美国的趣事,还提到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有一个 “ 奇葩”专业———修复古籍,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只招十几名新生,但这个名为古籍修复师的“冷”职业却颇有“钱”途…… 这位女留学生只是随口一说,却触动了刘婷婷。从此,喜欢和古籍文献打交道的刘婷婷有了去美国深造的想法。

刘婷婷写了一份简历,重点讲述自己对古籍的热爱以及跟随老收藏家学习的情况,还把自己修复过的一些历史文献等拍成图片,通过网络发给了美国的大学。没想到校方对这位语言幽默、思维方式独特的北京女孩很感兴趣,他们马上联系了刘婷婷。 刘婷婷丰富的历史知识,给校方留下深刻印象。

2009年,高中刚毕业的刘婷婷接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来她才知道,该校的图书管理学科一般只有研究生才可以申请,她是被破格录取的!

令刘婷婷大开眼界的是,古籍修复并不排斥现代技术。这里除传统工具外,还摆放着纸张厚度仪、纸张拉力试验机、纸张酸度测定仪、恒温恒湿箱、除虫消霉机、真空干燥箱等众多现代技术仪器。

修复一本书,主要的工序就有十几道。拆书看起来容易,其实很费工夫,有些酸化结饼严重的书,光揭开可能就要花费好几天。教授指导刘婷婷:“把书拆分完毕,就要为它配纸, 纸配得不好就会影响修复质量。按照古籍修复标准,修复时配的纸要与原文献颜色一致、厚度相当,甚至纤维分析、帘纹也要非常接近。如果碰到材质特殊或带有颜色的纸张,还需自行调配纸浆或为纸张用植物染色。古籍修复讲究的是‘整旧如旧’,就是使经过修复的书籍在外观上尽量保持原貌,从而保证古籍的资料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刘婷婷每天废寝忘食地学习,根据制定的修复方案进行作业。

开启古籍修复事业

刘婷婷经手的书有半人高一本的1890到1899年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手绘细节精密严谨,画错一笔就要从头来过; 有年久失修的牛皮封面古籍,手一碰皮革哗啦啦掉一地; 还有标注“机密”的各种文件……她印象最深的是一页微微发黄的善本, 红色朱砂标注的句读依然清晰可见, 出自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典》,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图书8000余种,内容包罗万象,非常珍贵。用教授的话说,这里的不少古籍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拿到纽约拍卖场,随便一本就能拍出百万美元的价格。

一次,一位华人收藏家孙先生把刘婷婷请到家里,让她帮自己修复几本略有残破的古籍。这对刘婷婷来说只是举手之劳,没想到收工后对方竟给她2000美元的报酬。刘婷婷吃惊之余,还了解到近5年来,在国内市场上古籍文献的价格一路飙升,不少藏品价格都翻了5到10倍。一幅郑板桥遗墨《五经手读》拍价550万元,宋代张即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更是拍出了887万元的天价。

临走时,孙先生告诉刘婷婷,美国及欧洲有很多私人收藏家和博物馆,不少古籍因年代久远都需要修复,可是又很难请到真正“修旧如旧” 的高手。如果刘婷婷将来能开一个自己的工作室,不仅能给许多收藏家帮忙,自己也会有不错的收入。听了这话,刘婷婷不禁跃跃欲试。

2013年,刘婷婷大学毕业后,在富人聚居的纽约长岛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她信心满满地以为在美国喜欢古籍文献的私人收藏家很多,包括官方一些博物馆的古籍文献都急需 “抢救”,而从事古籍修复师这一职业的人又非常少,自己的业务肯定会应接不暇。没想到1个多月过去,她竟连一单生意都没接到,她雇来的那位白人美女助手莉莎,因整天无所事事都显得坐立不安。“ 这到底因为什么?”刘婷婷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莉莎的一句话点醒了刘婷婷:“那些富豪收藏的古籍文献都很值钱的,如此珍贵的东西,人家怎么敢随便让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人去修复,万一搞得一团糟怎么办?这代价未免太大了!”

怪不得没生意,原来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刘婷婷恍然大悟,立即着手寻找解决方案。她想到自己曾帮助修复古书的那位孙先生,他在纽约收藏界应该认识不少人,如果通过此人介绍,应该能够联系到相关业务。 果然,孙先生了解到刘婷婷的创业遭遇后非常同情,马上就热心地给她介绍了一些收藏界的朋友,其中既有美国人,也有在美国定居的其他国家的收藏爱好者。

刘婷婷印象最深的,是她接待的第一个客户萨利特先生。这位40多岁的犹太人平时做钻石加工和销售生意。那天,孙先生亲自驾车带着刘婷婷去拜访他,在一栋古色古香的花园式别墅里摆满了各种古董,就连墙上挂着的几幅欧洲名画,都是真品。 孙先生向萨利特介绍刘婷婷的个人情况时还幽默地说:“您别看她如此年轻,她的专业技术比一些从业多年的大师还厉害呢!”对方轻轻摇了摇头,不大相信。这时,刘婷婷赶紧向对方介绍自己曾经修复过的珍贵古籍, 没想到这一招挺灵。萨利特听着听着,转变了态度,当场答应请她帮助修复古书。

经过刘婷婷近2个月如绣花般细致的修复,这些原本千疮百孔的书页面目一新,并且很难看出修补痕迹, 浑然天成。那位客户简直惊呆了,后来付给刘婷婷3万美元的报酬。初战告捷,刘婷婷的事业也从此开始出现转机。

美女“书医”年赚200万

渐渐地,有几位客户主动找上门来,请刘婷婷修复古书。有一位意大利裔美国明星,她家的收藏有一部分是古罗马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珍贵文物。客户说,这些古籍并非来自拍卖行,而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可惜这位影星并不知道该如何保管这些东西,导致不少文献出现虫蛀、酸化、霉变等,损坏非常严重。看着一摞摞历史悠久破败不堪的古籍文献,刘婷婷心疼极了。就连那位影星自己看着那些纸张残破、泛黄、粘连的“病书”,都忍不住问刘婷婷:“破成这样,还能修吗?”

刘婷婷将这些古籍带回工作室, 仔细检查时发现,有的珍贵藏书内页因鼠啮、虫蛀等原因,已成为小碎片, 刘婷婷只能像做拼图一样,把一捧非常细小的碎片一点一点拼起来,许多工作甚至需要在显微镜下完成。她说:“古籍修复是一项考验耐心和细心的活儿,既不能急躁,还要心灵手巧。”

就这样,刘婷婷经过3个月的苦干,终于将那一大堆破烂不堪的古籍全部“救治”完毕。当看到原本像烂草一样的书修完后工整崭新的样子,客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她惊呼:“亲爱的婷,你比《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师还厉害!”根据事先约定,客户一次性支付给刘婷婷8万美元报酬。

古籍“医生”年赚200万 篇9

今年25 岁的刘婷婷出生在北京一个艺术之家, 不料12 岁时她到一位从事古籍修复的亲戚家玩, 一下就被吸引住了。后来她一有空就往亲戚工作的收藏馆跑, 耳濡目染, 学了很多相关的知识。

亲戚告诉刘婷婷, 只有书写或印刷于1912 年以前、具有古典装帧形式的书, 才能称为古籍。根据流传情况和珍贵程度, 可分为孤本、珍本、善本。看得多了, 刘婷婷对每个时代的纸张、字体、墨色渐渐熟悉, 凭感觉就能大体断定, 而这些是判断书的刊刻时代及艺术价值的重要依据。慢慢地, 刘婷婷在熟人中小有名气了。

一次, 刘婷婷一位同学的父亲打算用35 万元买一本 “ 唐代珍贵文献”, 请刘婷婷“开开眼界”。不料刘婷婷一看就说:“这是清代的, 最多值8000 元。”同学的父亲带着刘婷婷的说法再次询问卖主时, 卖主立刻直冒冷汗, 自认理亏。

刘婷婷读高三时, 认识了一个在北大留学的纽约女孩, 女孩给她讲了很多美国的趣事, 还提到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有一个 “ 奇葩”专业———修复古籍, 每年在全球范围内只招十几名新生, 但这个名为古籍修复师的“冷”职业却颇有“钱”途……这位女留学生只是随口一说, 却触动了刘婷婷。从此, 喜欢和古籍文献打交道的刘婷婷有了去美国深造的想法。

刘婷婷写了一份简历, 重点讲述自己对古籍的热爱以及跟随老收藏家学习的情况, 还把自己修复过的一些历史文献等拍成图片, 通过网络发给了美国的大学。没想到校方对这位语言幽默、思维方式独特的北京女孩很感兴趣, 他们马上联系了刘婷婷。刘婷婷丰富的历史知识, 给校方留下深刻印象。

2009 年, 高中刚毕业的刘婷婷接到了美国伊利诺伊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后来她才知道, 该校的图书管理学科一般只有研究生才可以申请, 她是被破格录取的!

令刘婷婷大开眼界的是, 古籍修复并不排斥现代技术。这里除传统工具外, 还摆放着纸张厚度仪、纸张拉力试验机、纸张酸度测定仪、恒温恒湿箱、除虫消霉机、真空干燥箱等众多现代技术仪器。

修复一本书, 主要的工序就有十几道。拆书看起来容易, 其实很费工夫, 有些酸化结饼严重的书, 光揭开可能就要花费好几天。教授指导刘婷婷:“把书拆分完毕, 就要为它配纸, 纸配得不好就会影响修复质量。按照古籍修复标准, 修复时配的纸要与原文献颜色一致、厚度相当, 甚至纤维分析、帘纹也要非常接近。如果碰到材质特殊或带有颜色的纸张, 还需自行调配纸浆或为纸张用植物染色。古籍修复讲究的是‘整旧如旧’, 就是使经过修复的书籍在外观上尽量保持原貌, 从而保证古籍的资料价值、文物价值不因修复而受损。”刘婷婷每天废寝忘食地学习, 根据制定的修复方案进行作业。

开启古籍修复事业

刘婷婷经手的书有半人高一本的1890 到1899 年机械工程专业学生毕业设计, 手绘细节精密严谨, 画错一笔就要从头来过; 有年久失修的牛皮封面古籍, 手一碰皮革哗啦啦掉一地;还有标注“机密”的各种文件……她印象最深的是一页微微发黄的善本, 红色朱砂标注的句读依然清晰可见, 出自赫赫有名的《永乐大典》, 收录了上自先秦、下迄明初的各种图书8000余种, 内容包罗万象, 非常珍贵。用教授的话说, 这里的不少古籍都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及史料价值, 拿到纽约拍卖场, 随便一本就能拍出百万美元的价格。

一次, 一位华人收藏家孙先生把刘婷婷请到家里, 让她帮自己修复几本略有残破的古籍。这对刘婷婷来说只是举手之劳, 没想到收工后对方竟给她2000 美元的报酬。刘婷婷吃惊之余, 还了解到近5 年来, 在国内市场上古籍文献的价格一路飙升, 不少藏品价格都翻了5 到10 倍。一幅郑板桥遗墨《五经手读》拍价550 万元, 宋代张即之的《大方广佛华严经》更是拍出了887 万元的天价。

临走时, 孙先生告诉刘婷婷, 美国及欧洲有很多私人收藏家和博物馆, 不少古籍因年代久远都需要修复, 可是又很难请到真正“修旧如旧”的高手。如果刘婷婷将来能开一个自己的工作室, 不仅能给许多收藏家帮忙, 自己也会有不错的收入。听了这话, 刘婷婷不禁跃跃欲试。

2013 年, 刘婷婷大学毕业后, 在富人聚居的纽约长岛开起了自己的工作室。她信心满满地以为在美国喜欢古籍文献的私人收藏家很多, 包括官方一些博物馆的古籍文献都急需“抢救”, 而从事古籍修复师这一职业的人又非常少, 自己的业务肯定会应接不暇。没想到1 个多月过去, 她竟连一单生意都没接到, 她雇来的那位白人美女助手莉莎, 因整天无所事事都显得坐立不安。“ 这到底因为什么?”刘婷婷百思不得其解。

后来, 莉莎的一句话点醒了刘婷婷:“那些富豪收藏的古籍文献都很值钱的, 如此珍贵的东西, 人家怎么敢随便让一个自己不了解的人去修复, 万一搞得一团糟怎么办?这代价未免太大了!”

怪不得没生意, 原来这才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刘婷婷恍然大悟, 立即着手寻找解决方案。她想到自己曾帮助修复古书的那位孙先生, 他在纽约收藏界应该认识不少人, 如果通过此人介绍, 应该能够联系到相关业务。果然, 孙先生了解到刘婷婷的创业遭遇后非常同情, 马上就热心地给她介绍了一些收藏界的朋友, 其中既有美国人, 也有在美国定居的其他国家的收藏爱好者。

刘婷婷印象最深的, 是她接待的第一个客户萨利特先生。这位40 多岁的犹太人平时做钻石加工和销售生意。那天, 孙先生亲自驾车带着刘婷婷去拜访他, 在一栋古色古香的花园式别墅里摆满了各种古董, 就连墙上挂着的几幅欧洲名画, 都是真品。孙先生向萨利特介绍刘婷婷的个人情况时还幽默地说:“您别看她如此年轻, 她的专业技术比一些从业多年的大师还厉害呢!”对方轻轻摇了摇头, 不大相信。这时, 刘婷婷赶紧向对方介绍自己曾经修复过的珍贵古籍, 没想到这一招挺灵。萨利特听着听着, 转变了态度, 当场答应请她帮助修复古书。

经过刘婷婷近2 个月如绣花般细致的修复, 这些原本千疮百孔的书页面目一新, 并且很难看出修补痕迹, 浑然天成。那位客户简直惊呆了, 后来付给刘婷婷3 万美元的报酬。初战告捷, 刘婷婷的事业也从此开始出现转机。

美女“书医”年赚200 万

渐渐地, 有几位客户主动找上门来, 请刘婷婷修复古书。有一位意大利裔美国明星, 她家的收藏有一部分是古罗马亚历山大大帝时期的珍贵文物。客户说, 这些古籍并非来自拍卖行, 而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可惜这位影星并不知道该如何保管这些东西, 导致不少文献出现虫蛀、酸化、霉变等, 损坏非常严重。看着一摞摞历史悠久破败不堪的古籍文献, 刘婷婷心疼极了。就连那位影星自己看着那些纸张残破、泛黄、粘连的“病书”, 都忍不住问刘婷婷:“破成这样, 还能修吗?”

刘婷婷将这些古籍带回工作室, 仔细检查时发现, 有的珍贵藏书内页因鼠啮、虫蛀等原因, 已成为小碎片, 刘婷婷只能像做拼图一样, 把一捧非常细小的碎片一点一点拼起来, 许多工作甚至需要在显微镜下完成。她说:“古籍修复是一项考验耐心和细心的活儿, 既不能急躁, 还要心灵手巧。”

就这样, 刘婷婷经过3 个月的苦干, 终于将那一大堆破烂不堪的古籍全部“救治”完毕。当看到原本像烂草一样的书修完后工整崭新的样子, 客户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她惊呼:“亲爱的婷, 你比《哈利波特》中的魔法师还厉害!”根据事先约定, 客户一次性支付给刘婷婷8 万美元报酬。

试析彝族古籍的保护 篇10

彝族古籍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依靠民间私人的保存和流传, 而民间私人对彝族古籍价值的认识往往不够系统全面, 保护意识也比较淡薄, 许多古籍与日常生活并未严格分离。在彝族社会中, 毕摩祭祀活动多不胜数, 而毕摩在祭祀中主要是通过念诵彝文古籍来进行, 这无形中增加了古籍使用的频率, 造成了不可避免的古籍人为损毁, 特别是经常性使用的丧葬经类、祭祀经类、占卜、推算类古籍, 受磨损程度更高。

彝族主要生活在我国西南滇川黔桂四省区, 地理位置比较偏远, 且自然环境相对恶劣, 加之交通不便等因素, 客观上形成了一个较为封闭的环境。彝族在这样恶劣的生存条件下对古籍的保护方式自然就比较原始, 客观上造成了古籍的损毁。除了散落于民间的彝族古籍外, 流失于海外各国的古籍也不在少数。马学良先生曾指出, 外国传教士在边区传教, 无隙不入, 教堂遍及。为使教义深入土人脑中, 他们学土语, 与土民亲近, 再以重金购其经书, 后焚烧, 他们知道要想奴化一民族, 必先灭其固有文化。[1]外国列强的入侵也给彝族古籍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大量珍贵的彝族古籍被西方列强肆意抢夺, 现今许多国家的档案馆、博物馆、研究机构都存有彝族古籍。此外, 一些商人和不法分子也对彝族古籍进行窃取和倒卖, 这些都加剧了彝族古籍的流失。

再则, 彝族丧葬习俗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彝族古籍的留存有着重大影响。彝族对先祖有着极高的崇敬之情, 所以一些后代不愿学毕摩或者没有后代的毕摩在去世后, 其生前所用的古籍经书等物品, 依照习俗都要被烧或埋掉, 以示毕摩在另一个世界亦能继续有经书所用, 继续生前所从事的职业。这种“书随人走, 人忘书亡”的习俗造成了许多珍贵彝族古籍的流失。

二、对彝族古籍保护的思考

彝族古籍的保护刻不容缓, 但保护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收集, 而应该将其视为一种活态资源, 进行可持续的保护。历史上一些民族由于不重视语言文字的传承, 让遗留下来的古籍变成了“天书”, 这样的古籍无非成为了历史博物馆的摆设。云南省古籍办主任普学旺先生在接受中国新闻网记者采访时称:“云南少数民族古籍抢救保护正面临着资源与人才流失的双重困境。精通彝文翻译的人才主要是作为彝族古籍使用者的毕摩、艺人及一些研究者, 数量极为稀少, 加之岁月流逝, 不少彝文掌握者病患缠身或风烛残年。所以彝族古籍正面临着因缺乏编译人才而成为“天书”的窘迫境遇。”[2]彝族古籍的保护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 应该结合实际, 开拓视野, 广泛交流, 从官方到民间, 从制度到具体实践等方面, 全面、系统、综合、有效地来开展工作。

1. 针对彝族古籍广泛散落于民间这一特点, 应该普及古籍保护知识。

有关部门应充分利用媒体, 诸如电视、广播等加强宣传力度, 提高民众保护古籍的意识。让广大民众知道保护古籍的重要性, 切实提高民间收藏者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为民间收藏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培训, 对民间收藏爱好者收藏古籍所需要的环境、设备、措施等方面知识进行讲授, 增加民间收藏爱好者对古籍收藏保存中对设备、环境、措施等各方面知识的了解。

2.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

虽然在《民族区域自治法》、《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文件中, 都有涉及民族古籍法律保护方面的内容, 但是还应该继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内容。加大立法工作力度, 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办事, 对损害民族古籍的行为绝不姑息, 同时切实保护当事者的合法权益, 真正将有关民族古籍的法律保护落到实处。加强对执法的监督工作, 充分发挥国家机关、社会机构、人民群众对执法的监督作用。

3. 切实加强彝族古籍保护硬件设施的建设。

对于彝族古籍存放库房的建设要保证其质量高标准、环境优良, 同时还要要求结构合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比如库房选址要避免低湿排水困难或容易下陷的地方, 以防止倒塌或因潮湿而滋生各种对古籍有害的微生物等。库房还应配备齐全的防火、防盗装置, 切实保障古籍的安全。库房设计上还应该充分考虑空气流通、光照等因素, 避免古籍受到大量光线、灰尘的损坏。

4. 对彝族古籍传承人的保护和要求。

民俗学家刘锡诚先生认为:“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 他们以超人的才智、灵性, 贮存着、掌握着、承载着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类别的文化传统和精湛技艺, 他们既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的宝库, 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代代相传的‘接力赛’中处在当代起跑点上的‘执棒者’和代表人物”。[3]加强对彝族古籍传承人的保护有着十分重大意义。重视彝族古籍传承人的保护除了给予其一定的物质奖励, 更重要的是要让其真正承担起保护传承的责任。相关部门应该同传承人签订协议, 建立一定的检查制度, 对传承人的传承活动进行监督考核, 适当规定传承人应该有一定的师徒传承, 并定期检查, 形成有效的传承机制。与此同时, 还应该适时向传承人传达新观念、新政策等, 让其真正担负起民族传承的重任, 在传承过程中记录一些有价值的东西, 逐渐养成撰写古籍的意识。

5. 在彝族古籍保护的具体方法上应该注重多种方法相结合。

针对彝族古籍多为彝文字记录这一实际情况, 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对彝文编译人才的培养, 这也是避免彝族古籍将来变为纯粹文物, 无法识读的“天书”、“死宝”的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同时也让彝族古籍变为一种活态的资源而能够不断发挥其作用。再则,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 充分应用现代化技术对彝族古籍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 已大势所趋。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彝族古籍转化为电子媒体、电子读物, 建立彝族古籍资料数据库, 对现有的资料进行科学分类、整理, 使得彝族古籍信息以电子化、网络化的方式呈现出来, 还可以利用互联网在世界范围内进行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彝族古籍是数字化开发就成为继传统收集翻译整理方法后的又一重要保护手段。

综上所述, 针对彝族古籍实际的留存状况, 我们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彝族古籍正遭受着时间的磨损, 自然的损坏, 人为的破坏, 对其的保护刻不容缓。在党和政府政策法规的支持下, 应该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 放宽眼界, 着眼于全局, 吸收先进的技术, 将传统方法与新兴技术相结合, 切实有效地对彝族古籍进行开发式保护, 让彝族古籍得到传承, 彝族文化得以弘扬、长存。

参考文献

[1]李列.民族想象与学术选择——彝族研究现代学术的建立[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323

[2]云南少数民族古籍保护艰难中前行.http://www.chinanews.com/cul/2011/07-18/3190501.shtml.2013/9/20

上一篇:超声乳化吸除下一篇:城市园林绿地规划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