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化商业银行

2024-07-04

区域化商业银行(精选12篇)

区域化商业银行 篇1

众所周知, 区域商业银行在近几年内, 业务和规模都有一个非常大的跳跃式发展。我们面临的问题就是IT要支持业务灵活地发展,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 面临怎样的机会, 同时, 对IT有着怎样的挑战。业务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带来对IT新的需求, 很有可能下一个月立刻推出一个新的业务, IT能不能具备适时提供为这种业务服务的能力?区域性商业银行最大的一个业务特点和优点就是灵活, 它可以非常灵活快速地适应市场上的新业务需求, 因此对IT的要求相比大银行来说更为直接和强烈。

应用是一个整体

在这种情况下, IT转型对支持商业银行业务有着重要意义。举个例子, 我们经常在日常工作当中遇到这样的场景:我们接到一个电话, 客户说这个应用死机了, 这个网络不通了, 到底是什么原因?负责应用的人说应用是好的;负责系统的人说不会是系统的问题, 因为系统是好的, CPU占有率或者内存利用率都很低, 不会有问题;负责网络的人也说网络是通的。那么, 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我们通常要花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查找这些问题的症结。因为很多问题不是存在某一个单点, 比如说交换机的配置问题导致流量的增大和服务器的不正常, 构成应用的所有环节都有可能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

应用是一个整体, 不能从单点去看某一个应用, 而必须从上到下整体考虑, 在规划的时候是如此, 在建设的时候也是如此。从业务应用出发, 从应用整体出发, 包括网络、灾备、服务器管理、IT基础设施、数据中心, 综合规划它们能够为业务提供服务的能力。

IT的挑战和机遇

如今, 区域商业银行承受着巨大的业务压力, 也同时面临极佳的发展机遇。我们经常可以听到, 某某商业银行又在哪个城市开办了新的分行, 不断地开始有跨区域的发展。这种跨区域的发展, 以及资本结构的调整带来了迅速扩张的能力, 给IT又将带来怎样的挑战?

首先, 国内金融市场的变化催生多元化发展的需求, 很多银行开始逐步开始涉足传统的银行业务之外的其他业务, 比如保险、证券。另外也面临一些行业的整合, 不断有外资银行加入中国金融市场, 这意味着剧烈的竞争———外资银行有上百年的金融服务经验, 是我们短短几年、十几年的发展所不能比拟的。还有商业银行业务战略转型的要求, 以及法律和银监会要求不断的改变。在不同的金融时期, 特别是前2年开始的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 银监会提出非常多的新要求。如2009年6月1日发布的《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对IT企业的运营提出新的要求。

IT面临的挑战, 首先是很早以前建立的数据中心, 因为数据中心不可能今年建一个, 明年建一个, 建一个数据中心至少有20年的使用周期, 国际上是40年的使用周期。唯一能做的就是基础环境的升级, 比如说电力, 其他没有做任何的变化。这就要求数据中心的建设、灾备中心的建设, 一开始就要进行整体的规划。数据中心的建设不能光看一点, 而是要考虑整个服务交付能力, 从综合服务交付能力出发, 进行整体的规划。

我们现在面临的机会, 就是需要建立一个新的数据中心, 摆脱原来老的架构。所有IT基础架构的变革, 比如说网络的挑战、应用基础架构调整最好的时机是什么时候?就是建数据中心的时候。所有人都可以容忍搬迁数据系统的时候有一些调整, 比如业务停止, 但是在系统正常运营的时候没有人能容忍这种事情的出现。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 可以从头规划IT基础设施。

另外, 传统的“竖井式”应用开发难以整合, 维护困难, 资源不能共享。就像搭积木一样, 不断增加新的模块, 却没有考虑整体是怎样的。整体规划欠缺, 非常离散的解决方案经常造成设备的重复投资, 比如已经买了一个非常大的服务器, 上线另外一个系统时又买一个非常大的服务器。我们没有考虑到使用虚拟化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从运营管理来看, 服务管理策略和监控管理工具没有完全落实, 不能适时监控、管理IT环境, 对突发的高峰或事件难以响应。今年可能只有几十家分行, 明年可能就会有几百家分行, 数据中心能不能满足分行数目成倍增加的需要, 同时还要保证业务连续性?

IT基础架构的规划与建设

IT基础架构在支持银行业务的最底层, 它承载着上层的业务应用及流程, 能够提供用户对应用的安全、稳定及高可用接入访问能力。上层应用架构需要下面有一个灵活、有弹性的基础架构为它提供有效的支撑。这个基础环境应该是一个可管理、成本可控的基础架构。我们要从网络、系统、应用、安全、服务管理、服务能力等方面对基础架构进行整体规划。

IT基础架构如果不能有效地支持业务和保障信息在传输中的安全可靠, 可能会导致业务整体瘫痪。尽管应用写得很好, 业务人员素质非常高, 业务能力非常强, 但如果基础架构不能够支撑业务的快速发展, 同样会影响整个业务系统。比如行里提出要求, 下个月或者下半年在外地开一个分行, 网络要通, 系统要到, 支持能力也要达到外地分行的运营要求。但是我们的基础架构由于以前的规划、建设的原因, 模块之间耦合度非常高, 再添加一个网络设备, 将会对整个网络结构产生很大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 就不会轻易去改变任何一个设备, IT基础架构就不具备足够的对业务发展的支撑能力。

今天, 有的银行IT还处于项目“竖井式”的建设阶段, 以及系统“孤岛式”的维护阶段, 而没有考虑整体的基础架构应该怎么规划。要做网络的时候, 就会花大力气改造网络, 想做系统的时候就大量地升级系统。实际上网络和系统都是支持应用的, 要从应用的角度考虑网络和系统的支撑能力, 并不是网络设备价格越高, 性能越优, 应用性能就越好。重要的是IT能够为业务提供适时、所需的、合适的服务能力, 而不是越贵越好。

IT基础架构规划建设的目标, 在于提供IT服务, 它的关键在于满足企业需要的IT服务质量。我们一切都要从业务出发, 提高业务灵活性以及制订快速准确的决策以把握和满足业务的多样需求, 支撑和推动企业业务发展战略的关键应用。服务能力能够快速响应业务变化需求, 具有灵活调整性强的IT服务、服务目录、服务质量、服务成本等。下层就是整个的IT基础架构, 包括数据中心、网络、系统、灾备、安全, 以及IT服务能力, 所有这些都是为上层业务要求来进行服务的。

规划一个IT基础架构时大致为分成3个步骤。

第一步, 了解现状。从业务出发, 看业务需要什么样的IT服务能力, 需要什么样的IT基础架构来满足企业的业务长期发展。

第二步, 设立理想架构。通过对现状及目标状态的分析, 确定业务的发展需要什么样的架构, 这个架构要能够保证为业务提供所需要的服务能力。

第三步, 假如说把当前的状态看成一个三角形, 未来架构看作是一个正方形, 那么在中间这个过程中, 我们就要考虑, 怎么样从三角形变成一个正方形, 我们需要做什么事情, 这些事情需要考虑怎样的风险和控制手段, 需要怎样的资源投入, 如何控制成本等, 才能够达到我们目标正方形的架构。

IT战略的主要目标是制订企业IT建设的规范和指导原则, 而IT基础架构的目标则是在成本有效的前提下, 支持企业业务的长期、稳定发展。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处于发展的阶段, 不可能一下有大的投入, 而是要循序渐进。业务发展到什么阶段, 需要什么样的服务支持, IT基础架构就能够在这个阶段提供适时的、所需的、合适的IT服务质量, 而不是业务需要4个“9”, IT基础架构能够提供5个“9”的能力, 这需要花大量的金钱, 同时也是一种浪费。

如何进行IT转型

首先要制订基于业务战略和未来发展方向的IT战略, IT发展战略一定要能支持业务发展。比如业务发展方向是在未来5年内网上银行客户要达到多少, 我们要从现在的几万个客户达到几十万, 甚至上百万的规模, 我们的发展区域要覆盖到全国十几个异地分行, 这时候IT战略要围绕这样一个发展方向来进行制订。网银系统需要有足够的能力, IT基础架构要有足够的弹性和可扩展性, 支持未来跨地域发展的模式。另外, 对IT基础架构进行总体的规划, 要从关键应用、外围、应用相互关联、应用、关系梳理, 以及关联应用性能需求的分析、服务器、存储高端及低谷性能等进行综合考虑, 全面规划整个IT基础架构, 而不是单纯做IT架构的基础架构。

区域商业银行IT转型必须要从现在开始, 不迈出第一步, 永远不可能到达终点。基于一定的IT基础架构, 制订自现在开始的IT基础架构环境的优化、改造实施蓝图。缺乏总体策略性规划的信息化架构会导致昂贵的浪费和延误, IT基础架构就像木桶原理一样, 一个木板出现短板, 整体就会失败。

IT系统的建设必须从整体规划入手, 遵循已经确定的原则, 做总体考虑。这句话看起来是非常简单的, 实际上结合日常IT运营, 结合IT系统的建设, 结合优化等日常运营管理过程, 就会发现做到这点非常难, 因为很少有人真正考虑到整体的规划。在实际过程当中, 大多数人都只会片面地、局部地考虑, 系统管系统的, 安全管安全的, 网络管网络的, 不会去思考整体规划怎样才能支撑整个业务的发展, 希望我们真正具备这样的能力, 为以后的业务发展提供真正的支撑。

IT系统的建设主要目标是提升IT服务质量, 同时必须平衡功能和成本。这里面讲的IT服务质量, 一定有一个标准来考核、评价这个质量。因为质量一定是可以评价的, 一定是可以改善的, 它必然有一套评价的标准。IT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如何提高IT服务的质量, 而不是花很多钱买一堆网络设备, 最终能提供什么样的服务能力却不知道, 只知道它很贵, 性能非常好, 运行非常流畅。这个没有用, 重要的是整体达到什么样的服务质量, 这才是考核的标准。

人力资源、技能与管理策略的执行力是确保管理有效的重要基础。很多企业都有口令管理这个策略, 即每3个月改一次口令, 每次口令都有8位以上, 数字、字母都要有。开展策略的关键是执行, 是不是所有人都严格按照这样一个制度执行。如果没有一定的手段帮助管理制度的落实, 这个制度就没有任何用处。

要建立正确的风险管理意识, 能够清晰地评价业务风险及技术实施风险。风险该怎样评价, 是不是通过威胁、漏洞以及对业务的影响范围、对业务的影响度等要素来进行衡量?是不是要考虑到这几个要素对业务的价值到底是什么?威胁发生的可能性到底有多大?这些要素都需要我们去了解。那么, 到底什么是风险。我们经常说有风险, 让一个第三方企业去改变你的交换机是有风险的, 但是风险到底在哪儿, 到底有多大, 发生的概率有多大, 这些都需要考虑, 考虑之后才能评价这个风险, 而不是空口说这个有风险不能去做。只有了解它, 才可以去管理它, 并且控制它。

信息安全的管理, 特别是如何执行, 必须进行总体考虑。因为安全比较特殊, 可小可大。从小的方面说包括防病毒、防入侵, 这些小的内容可以从防火墙去考虑;大的方面无所不包。整个IT系统除了为业务提供一个稳定可靠的运行支持能力以外, 还要对业务提供足够的安全支持能力。

IT基础架构建设是一个长期建设、不断完善的过程。这个必须有一致性, 必须遵循确定的原则。有原则一定要遵循, 比如什么样的业务, 我在上线一个业务之前必须要做哪些准备;比如说服务器本身的加固, 开发一个应用的时候, 它的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是不是要分开, 是不是要遵循整个应用架构进行业务的部署。已经确立的原则务必遵循, 而且要长期遵守, 否则不会起到任何作用。

IT基础架构是一个非常有机的整体, 不能用单一的组件做决定因素。它是由网络、系统、安全、服务、灾备等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单独做网络、单独做系统、单独做灾备对整个业务是没有帮助的, 因为你不知道怎样通过这些因素改善业务, 甚至不知道这些因素对业务服务能力的改善有何裨益。

区域化商业银行 篇2

发布时间:2012-11-19

日期:11月19日 来源:金融时报/江西日报/九江日报

从一元、两元的存款到上百种金融产品的选择,从资产总额7亿元到近800亿元,从袖珍银行到全国一流的区域银行„„成立于2000年11月的九江银行用短短的十二年实现了从孕育到成长、从成长到转型的华丽嬗变——业务飞速发展、风控能力提高、管理不断创新、实力逐年提升,九江银行走出了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精细化的区域银行发展之路,更开拓出一条拥有中国智慧的企业文化建设之路。

十二年来,九银人风雨兼程、携手共进,九江银行凯歌高奏、阔步向前:金融产品在创新、经营理念在转变、战略布局在拓展、品牌优势在提升。低风险、高效益、快增长的发展模式,不仅使她的股东和客户感到欣慰,也给关注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的人们留下了巨大的思考空间。如何从竞争中脱颖而出?如何成功实现转型跨越?九江银行给出的答案是:坚持以良好的内部机制来培育卓越的企业文化,坚持用卓越的企业文化来引领自身的科学发展。

泰山不辞抔土故能就其高,河海不择细流方可成其大。“正大”是九江银行企业精神的核心。正,是公正、正直、正气;大,是包容、大度、大气。正气大气固行,是九江银行发展的根本,在正气大气中,九银人大团结干事业、大奋斗创品牌、大和谐铸老店、大诚信葆常青,敢想敢做、敢打敢拼,实现了九江银行的快速崛起。

大团结干事业

团结是上下齐心,是九江银行快速稳健发展的力量基础。犹太人有一句谚语:“谁是英雄?那些能够战胜自己欲望的人就是英雄。”九江银行呼唤英雄,但她更倡导协作、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个性,她所向往的英雄是能正确处理个人利益,将自身融入团队之中;她所推崇的团队是齐心协力、携手向前,朝着共同理想奋进。十二年来,奔着“创品牌银行、铸百年老店”的宏伟目标,九银人团结一心、众志成城、开拓进取,实现了其资产总额、存款余额过百倍的增长,并连续五年被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评为最佳监管级别二级行,在英国《银行家》杂志排名中,九江银行位居全球银行第568位、中国银行第51位。

团结突显力量,也需要智慧,因为没有诚意实行平等或平等不充分,就不可能有持久而真诚的团结。“凭良心做人、按规则办事、靠本事吃饭”十五个字的行训深入人心,无论工作还是生活,全行上下一律平等,无人享受特权,领导不设专车,吃饭和普通员工一样排队;员工按贡献来核定薪水,绝非以资历而论。在“简约、严格、透明、快捷”的管理理念下,大家讲良心、学规则、长本事;在公开、公正、公平的事业舞台上,大家同甘共苦、荣辱与共、自强不息、集体奋斗。

团结要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团队。无论你是来自西北地区的康巴汉子,还是细说吴侬软语的江南姑娘;无论你工作在首都北京,或是菊城小榄;在九江银行,所有的地域符号都被“九银人”三个字取代,因为九江银行就是一个整体,九银人就是一个团队。每年九江银行都会举办许多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行庆晚会、迎新年登山、职工运动会、演讲赛、辩论赛、业务技能大赛„„每当这时,全国各地的九银人都会齐聚一堂,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展现风采、增进友谊,树立集体意识。九江银行旨在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员工的团队意识,引领所有九银人团结奋进、开拓进取,干出一番大事业。

大奋斗创品牌

奋斗,要具备“敢为天下先”的气魄。生于赣北门户,却不甘心偏安一隅,九江银行有着“扎根九江、立足江西、走向全国”的远大抱负。过去的十二年,九江银行也遇到了不少挑战、经历了不少磨砺,但这从未阻挡她勇往直前的脚步。许多人都称赞:“九江银行很有开拓精神。”这种开拓精神,是勇气、是胆识、是豪情满怀、砥砺奋进。从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在县域设立城市商业银行第一家支行——瑞昌支行,到主发起设立广东省首家、当时全国最大的村镇银行——中山小榄村镇银行,再到开设全省银行业法人机构第一家小微企业专营机构——小企业信贷中心,九江银行一步一个脚印,由最初几十人的一家“小门脸儿”,发展壮大为拥有广州、合肥、南昌、吉安、抚州、宜春、景德镇七家分行以及广东中山小榄、北京大兴、山东日照、南京六合、修水、井冈山、贵溪、南昌昌东八家村镇银行,近80家营业网点的大品牌。

奋斗,是一种持续不断地创新精神。银行要敢想敢做,敢想才能敢做,敢做才有创造成功的可能。十二年来,九江银行紧抓机遇、乘势而上、积极探索、自主创新,不断提升整体品牌形

象,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提供规范化、人性化的品牌服务,朝着“创品牌银行,铸百年老店”的宏伟愿景迈进。2006年,九江银行学习德国国际金融公司(IPC)技术,率先在中部地区推出小微贷款业务,同时借助异地分行载体,将“眼见为实、人品至上、专业服务、独立核算”的微贷技术复制推广,因地制宜的探索“微型金融”新模式,使其小微信贷产品在激烈竞争中突出重围。与此同时,九江银行着力打造了一系列优质品牌服务——“微笑服务”“站立服务”“上门服务”„„当你走近九银人,你会发现他们仪表整洁、谦逊有礼,始终保持着灿烂的笑容和乐观向上的精神面貌。对他们来说,客户呼声是第一信号、客户需求是第一选择、客户利益是第一考虑、客户满意是第一标准。

奋斗,依靠坚持不懈的努力学习。这里说的努力奋斗,并不是埋头苦干、闭门造车,而是善于思考、勤于学习、敢于打破常规,把改革甚至是危机转化为难得的机遇。十二年来,九江银行坚持每个星期二组织员工进行集中学习1-2小时,每年聘请国内外一流的专家来给员工培训3-5天,最大限度支持员工有效地获取、共享和利用知识。学习和思考,既是一种信仰,也是转变命运的手段。对于许多九银人来说,他们每天都在学习:向书本学习,向同事学习,从实践中学习;他们每天都在思考:我们的客户是哪些,我们的客户需要什么,我们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服务?坚持学习、学会思考,这使得“只为增加您的财富”“客户至上、服务卓越”不是空口号,而是九银人切切实实践行的准则。

大和谐铸老店

以助力民生事业来构建和谐。十二年来,九江银行立足“老百姓的银行、小微企业的银行、民营企业的银行”市场定位,将促进民生事业发展和助力区域经济增长看作是其“和谐铸老店”的关键举措。尤其是近年来,九江银行坚持授信向公共设施、科教文卫等民生事业倾斜,大力支持八里湖新区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沿江经济开发建设,连续九年在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新增授信保持第一。2011年,九江银行继续加大对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放力度,为九江市保障性住房模式领跑江西乃至全国保障性住房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引发良好社会反响的同时,九江银行也先后多次被评为省市“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先进单位”。

以热心慈善事业来促进和谐。从出资兴建“九银爱心楼”到每年组织员工去福利院走访慰

问,从资助贫困大学生到挂点扶持贫困乡村,作为市慈善总会的发起单位,九江银行一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连续十年走访慰问军分区干部官兵、连续十年开展“感恩一日捐”活动。一位九江银行的老员工曾感动地说:“虽然我钱捐的不多,但一想到自己微薄的力量能帮助到别人,心里就很满足,看到孩子们一张张温暖的笑脸,就是我最幸福的收获。”为了帮助残障弱势儿童,九江银行出资兴建了九江市儿童福利院,还成立了江西省金融机构第一家慈善团体——“九江银行敬老爱幼协会”,并承诺要将这项慈善活动作为一项事业长久经营下去。

以“尊重、关爱、分享”的家园文化来传递和谐。激情工作、快乐生活,九江银行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她尊重员工的人格、尊严和需求,关注员工的工作、生活和发展。对于每一个新入职的员工,九江银行都会为他安排专门的“导师”,一对一地帮助其熟练业务知识。在老员工的热心指导下,新员工往往只需要一个礼拜甚至几天就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管理层也常常上门家访,深入实际了解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解答他们在职业发展道路上遇到的困惑。对于考上大学的员工子女,九江银行会采取不同程度的奖励措施,在鼓励其勤奋学习的同时,也让员工能切实感受到九江银行的家园理念。

大诚信葆常青

诚信,是对银行声誉的看重。九江银行是一个刚满十二周岁的年轻团队,因为有着铸造百年老店的愿景,她始终把声誉看得高于一切。“九江银行就是我、我就是九江银行”,在九江银行,这是每个人都坚守的信念,从领导到普通员工都身体力行、爱行如家。在突降大雪、公路被封的恶劣情形下,信贷员小应为了如约对客户进行授信贷前调查,花了四小时徒步登上庐山,最终按时履约,赢得了客户信任。正是有了许许多多像小应这样的爱护银行声誉的九银人,九江银行才感动了无数客户,赢得了广阔的市场。

诚信,是对准则的恪守。“严禁接受客户和下属的现金等有价证券”“严禁挪用或侵占客户资金”“严禁以谋私利为目的参与客户经营活动”„„“十三条禁令”提醒着所有九银人在工作中禁止触碰的底线和高压线,这既是风险控制,也是行为准则。每个新员工在接受培训的第一天都会签订一张《诚信书》,承诺在日后的工作中诚实为人、处事守信,而他的诚信与否也会被记录进专门的诚信档案,用以对其进行全面考核。在九江银行,诚信被看作是比个人能力和业绩

更重要的因素,诚实、忠诚、守信、感恩也被认作是一把检验员工是否合格的标尺。

诚信需要尊重和信任。九江银行明白一个道理,最重要的资产不是金钱或其他东西,而是人。人需要尊重和信任,需要体现价值和自我完善。用人不疑、授权充分,九江银行信赖她的每一个员工,大胆启用“80后”员工,让一批批二、三十岁的年轻人掌管着几百万、几千万甚至是上亿的授信工作,给员工压力,更给他们舞台去激发潜能、创造业绩。在九江银行,“为员工创造最优职位”被摆在了使命首位,它为每个人都提供了一个展现才能和创造价值的舞台,让每个人都清清楚楚地看到各自的成长机遇和事业空间,这种激励机制的本质就是尊重员工创造的价值、回报员工对企业的忠诚,这也是九江银行永葆活力常青的根基。

十二载风雨,十二载辉煌,是九银人的大智慧(601519,股吧),也是九江银行的中国智慧。十二年的发展历程证明了以中国智慧为核心进行企业文化建设的九江银行,大团结干事业、大奋斗创品牌、大和谐铸老店、大诚信葆常青。

区域银行的IT“补药” 篇3

“走出省,走向全国”,这句口号已成为不少地方银行实行区域扩张的目标和动力。然而,真正成功实现区域扩张并能够与国有大银行甚至外资银行竞争的,仍在少数。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区域银行如何由点散片,拉起一片覆盖全省、全国、甚至全球的一张金融信息网?

小渔村走出的转型“先锋”

22年前,招商银行还是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小银行。15年后,2002年底,在深圳的标志性主干道——深南大道上,一座53层高的“博士帽”式的建筑——招行大厦,成为这个黄金地段的标志性建筑。

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总结了招商银行成为银行转型“先锋”的经验时,强调了招行二十几年生存下来并慢慢强大的经验四个字、三个点——谋新求变。变得早一点,变得快一点,变得好一点。这“四字三点”,是如何阐释了一场从区域走向世界的银行神话?

最早,招商银行只有九个分行,据马蔚华介绍,那时中国银行搞计算机比招商银行早,但在当时,中国银行分布在各个省的网点是一个地方一个机型,不能统一。招商银行在那时就意识到,电子网络要全国统一,统一布点、统一规划、统一设备、统一管理。

1995年7月,招商银行利用各个联网银行的客户号,推出了银行卡“一卡通”,掀起了一场对存折的革命。就这样,银行卡代表的存折革命帮了招商银行的忙。2008年数据是,当时招商银行的借记卡已发将近4000万张,卡上的平均存款达到6400元,这是一笔近3000亿储蓄,占招行储蓄存款40%。客户数、影响力,这些原本对于区域银行来说的弱势,因为一个信息的“统一”,而转变成了了独具特色和历史意义的新机会。

1999年9月,招商银行在国内全面启动的网上银行——“一网通”,再一次在全国银行抢了个第一。“一网通”一时间成了众多企业和电子商务网站广泛使用网上支付工具,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中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发展零售业务,中小银行没有自己的优势,但是,招商银行却把发展目标定为中国领先的零售银行,这不能不说网络成为这个目标最强劲的动力。2003年6月,“一网通”作为中国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的代表,代表中国企业首次登上了被誉为国际信息技术应用领域奥斯卡的CHP大奖的领奖台。

2002年4月9日,招商银行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2006年9月8日,招商银行在香港公开招股,发行约22亿股H股,集资最多200多亿港元,并在9月22日于香港交易所上市。现在,招商银行已经成为中国内地规模第六大的银行。

当IT注入银行

随着金融业竞争的加剧,地方银行对于提高竞争力的需要愈发迫切。自中国加入WTO之后,外资银行进入,原本就不占优势的区域银行与国有大银行和外资银行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此时,IT则成为地方银行提高竞争力、打破地域限制的最佳方式。

对于财力相对薄弱的地方银行来说,加大IT投人,建立一整套信息系统带来的直接好处就是节省成本。一套根据银行业务体系订做的柜面业务系统,不仅仅提高了员工的工作效率。也能优化管理流程,提升服务质量。而一个数据中心则为现代银行所必需,如包商银行,就把北京作为建立数据中心基地。

其实,信息化对区域银行最大的吸引力在于其对地域的突破。比如网上银行系统,能够帮助地方银行做好区域内部客户服务的同时,扩展区域外部的业务。在发展过程中,随着银行网店的增加,信息化对于优化各网店之间及其与总行之间的联系有着莫大的作用。

《2009年中国金融行业信息化建设与IT应用趋势研究报告》显示,正处于变革关键期的城商行在向区域扩张的过程中,将为2009年的银行IT投资注入活力。

在城市信用社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城商行。近年来纷纷通过增资扩股、引进战略合作者、区域性的合并重组、更名跨区域经营等措施,增强资产规模和经营水平。继徽商银行、江苏银行、北部湾银行获批成立,目前已有湖南、黑龙江、河南、陕西、山西、河北等多个省份明确提出整合省内城商行的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经银监会批准在名称中去掉“市”字的城商行已有30家之多,这普遍反映了城商行扩大经营范围的急迫心情。

城商行的改制、重组、跨区域经营会带来较大规模的IT投资,如业务系统及平台的整合、数据的集中、经营网点的再造和重新规划等。

在地方银行向区域扩张的过程中,人们切实体会到了信息化的力量,以及各家银行对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在宁波银行区域扩展的每一个进程中,其IT建设都在不断的投入,从适应银行业务的发展,逐步发展到为银行发展保驾护航。从1997年的30亿元规模,到2008年的1033亿元,在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在业务量大量提升的背后,IT的作用显而易见。

在宁波银行开始从长三角地区向全国辐射的战略后,上海、杭州、南京、苏州等地的分行陆续开业,快速扩张给IT系统带来了很多挑战:组织架构的层级增多,各地业务特色不一,对IT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要求更高等。

面对挑战,宁波银行在IT方面实行连续性的投入,制定发展规划,最终将科技部从二线的支撑部门,发展到一线的引领业务发展的部门。在人员方面,从刚成立的五六位IT人员,到如今的100多人,宁波银行对IT部门的支持可见一斑。

病急也忌乱投医

信息化的好处显而易见,但是一些地方银行并没有真正认识到信息化的重要性。一些银行仅仅处于信息化在银行业的普及而匆忙上马IT系统,致使系统与银行业务不符,甚至成为摆设,并没有给银行的业务发展和创新带来好处。

相比于国有大银行和外资银行,信息化对于地方银行最大的挑战在于资金问题。一些效益不好的地方银行,往往没有实力上马全套的IT系统,即使做出了信息化的决定,也在人力方面没有足够的投入。不少地方银行的IT部门存在人力少、技术水平比较低的状况,遇到问题只能请教IT外包厂商。这样的情势非常不利于地方银行信息化的发展。对于地方银行来说,如果做出了区域扩张的决定,就必须在信息化方面下功夫,给予IT部门足够的人力、物力投入,以使信息化能够助力银行的区域扩张。

对于区域性银行来说,发展信息化,还应当积极开展与第三方机构的合作,以达到放大优势的效果。在发展网上银行时,与第三方支付机构的合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数据中心的安全运营直接关系到该银行的正常运行。据了解,目前,国家各大银行中绝大多数的数据中心和灾备中心都集中选址在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虽然北京、上海有高水平的电力供应系统和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其宏观和长远的角度来看,将数据中心集中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不利于抵御地震、海啸等重大自然翟海,不利于防范未来可能发生的战争、恐怖袭击等重大突发事件造成的风险。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与研究 篇4

一、银行商业化与信贷配给概况

所谓的“信贷配给”, 指的是在信贷市场中, 当需求大于供给时, 银行在不高于市场利率水平的基础上, 鼓励或限制部分企业进行贷款, 不依据高利率来满足市场对于信贷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 存在部分企业试图以高利率进行贷款申请却不得的情况。

信贷配给往往与银行的商业化相伴相生, 这同我国商业银行经营机制、市场密切相关。加之经济改革的日趋深化, 国家商业银行必须结合金融体制改革需求, 划转部分政策性业务, 并基于法人授权的基础上, 成立一个总行与一、二级分行统一管理、核算、调度资金的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制度。此外, 还需要对信贷管理加以改革, 将新增贷款一律推行风险管理, 实现审贷分离。商业银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以安全、效益、流动作为基本原则。在银行商业化过程中, 其所面临的问题很多, 最为突出的包括如下:1) 信贷资产质量差, 2) 经营环境不佳, 经济效益难以提高。商业银行在全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贷款风险度管理之后, 为解决此类问题, 提升信贷质量及风险规避效果, 多采用信贷配给制对贷款的范围加以控制, 鼓励具有高资信度、高效益的企业多进行贷款, 就效益差、资信度不高的企业, 即使其愿意以高利率贷款, 银行也不给予贷款。

二、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现状分析

商业银行信贷配给呈现显著的区域差异性, 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 存款区域的差异性日趋扩大

就商业银行存款区域分布而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 三大区域存款额始终保持着如下趋势:东部地区存款额>中部地区存款额>西部地区存款额, 但区域差异存在扩大之势。例如, 2002年, 我国东部地区存款余额为17.9万亿元, 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2.1倍、2.6倍。2012年, 我国东部地区的存款余额为53.8万亿元, 分别为中、西部地区多39、41.4万亿元, 也分别为中、西部地区的3.6倍、4.3倍。自2013年起, 各区域存款保持着较快的增长趋势, 但是, 区域之间的差异也随之越拉越大。

(二) 贷款区域的差异性日趋显著

在1978年到1992年期间, 我国所推行的是计划经济, 三大区域的信贷配给并无很大的差异性。而自1993以来, 三大区域之间的信贷投放开始出现“不均衡”发展, 且区域差异性越来越显著。1998年, 我国东部地区的信贷投放量达到了2.1万亿元, 为中部地区1.2万亿的1.8倍, 为西部地区0.62亿元的3.4倍。到2008年,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信贷投放量迅速增大, 分别达到了21.2万亿、5.8万亿、4.2万亿元, 其中, 东部地区为中、西地区的3.7、5.0倍, 较1998年相比, 分别增长了0.5、0.3倍。自1998年人行成功取消了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限额的控制之后, 我国商业银行彻底挣脱了束缚, 开始自主依据市场开展信贷配给, 但与此同时, 区域之间信贷配给的差异性越来越突出。2014年, 东部地区信贷投放量超过了45.4万亿元, 中、西部地区也分别达到了10.1、8.5万亿元, 是2008年的2.1、1.7、2.0倍, 表明东部区域信贷投放的增长最为显著。就总量而言, 2014年, 东部区域所积聚的金融资源中, 东部信贷余额突破了45.4万亿元, 约占全国信贷总额的68%, 中、西部地区分别占19%、13%, 于此同时, 东部地区的GDP占全国GDP总量的61%, 较GDP比重而言, 信贷资金流入量存在严重不均衡, 中、西部区域金融资源远低于东部。

(三) 存贷比总体降低

在1992年前, 东、中、西三大区域存贷比均保持在1以上, 即贷款量超过存款额, 表面我国在推行市场经济前, 人行对于各大银行、企业所推行的信贷配给属于高度计划性, 未充分考虑到市场的因素。直至1992年起, 东部地区的存贷比首次降至1以下, 表面东部区域资金的积累能力有了进一步增强。自2004年到2014年, 我国三大区域存贷比均不断降低, 2004年东、中、西部区域存贷比分别为73%、102%、85%, 2014年, 三大区域分别降至67%、63%、65%。这表明各区域存贷比开始朝着理性方向发展, 依据现代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比需求, 存贷比为0.75左右时, 银行存贷款效率好。同时, 也表明中西部地区较东部而言, 存贷比下降趋势更为显著, 表面资金外流速度不断加快, 区域之间的信贷转化力越来越弱。

三、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 创建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

一方面, 应注重创造一个公平的市场环境, 各金融机构结合自身管理能力、风险承受力进行定价, 保障财务的硬约束能力, 构建起优胜劣汰的机制与存款保险制。避免“病号型”、“重病型”机构的恶性竞争。另一方面, 商业银行客户应接受利率的市场化发展, 特别对于中小型企业而言, 切忌将对商业银行定价的不满转移到政府方面, 避免回到政府干预的传统模式上来。此外, 要求商业银行自身必须逐步提升高风险定价水平, 对风险溢价进行科学判断, 以便使单一化市场份额抢占目标逐步朝着多元化指标方面发展, 勇于承担风险定价职责。在风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还应注重推动金融产品、服务价格的市场化, 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形成制, 商业银行应不断降低利差收入的比重。

(二) 推行差异化区域信贷政策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区域信贷政策的制定必须着眼于我国区域政策、产业政策的基础上, 加强对内部治理结构的完善, 结合信贷市场需求, 适当加强对中西区域信贷投放比例, 在防范风险的同时, 就享有特殊政策的地区及行业重点推行信贷投放, 促进信贷产品的创新, 坚持走绿色信贷、集约化经营之路, 保障效益的同时, 落实了我国货币调控的目的,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三) 构建差异化区域金融市场结构, 完善金融监管体系

一方面, 应结合信贷配给, 进行区域差异化金融市场结构的构建, 明确信贷配给同各地区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区域货币、信贷政策, 构建差异化金融机构、资本市场、财税政策等, 借助于“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统筹好信贷配给同区域经济发展间的关系, 采用必要的干预措施及宏观调控手段, 对市场失灵进行弥补, 促进信贷配给、区域经济的协调、稳定发展。另一方面, 加快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加强人行, 银、证、保监会的政策互通, 构建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 畅通沟通渠道, 实现政府、各部门、商业银行、资本市场间的互通联动。加快创新金融监管方法, 缓释风险。

(四) 发挥政府的作用

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作用, 结合区域经济发展情况, 制定差异性的经济增长目标, 就各地区经济、金融、资源推行区域联合发展战略, 促进经济的均衡发展。中、西部区域应充分利用政策优惠这一便利条件, 有选择地将东部区域产业的转移加以承接, 促进基础设施的投资, 减少资源过度开发, 促进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 结合各地区资源情况, 对产业结构加以科学调整, 顺利推动各区域产业的优化、转移、升级。此外, 政府应加快完善区域金融管理体制, 增强金融监管意识, 明确对小额贷款企业、担保公司的管理, 增强政府风险责任, 着力完善金融环境, 促进经济、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 信贷资金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 我国资金的分布具有不均衡性, 这也是区域信贷配给制约经济均衡发展的主要原因, 进而导致区域发展出现差异性。区域经济的发展速度不能以银行资金的多少来衡量, 因为银行资金变成资本需要有效信贷资金的融入, 减少区域经济的差异, 对区域经济发展造成影响。深入研究区域信贷配给差异性原因, 制定合理决策, 形成信贷资金能力, 聚集信贷资源并推动经济发展, 促使区域内经济良性循环。

摘要:近些年来, 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呈现出了显著的不均衡现象, 东部地区信贷配给弱化, 中西部强化, 这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十分不利。本文结合商业银行信贷配给概况, 对信贷配给所呈现出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 并就如何有效消除区域信贷配给不均衡问题, 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关键词:商业银行,区域,信贷配给

参考文献

[1]白钦先.以金融资源学说为基础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理论研究的逻辑[J].华南金融研究, 2009, 32 (03) :221-226.

[2]艾洪德, 徐明圣, 郭凯.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 2008, 12 (07) :249-252.

区域化商业银行 篇5

游戏开始了,孩子们纷纷都先到银行里去取钱,取完钱,买菜的买菜,吃点心的吃点心,理发的理发,游戏开展得有条不紊。不一会,银行工作人员就嚷开了“没钱了,没钱了,银行里没钱了。”“怎么会没钱了呢?”我走过去问。工作人员煜茜说:“都都被他们取走了。”我走近一看,取款机里真的是没钱了,我奇怪地问:“刚才还很多了,怎么一下子就没有了呢?”煜茜说:“他们每个人都要取好多钱了!”那可不,只见好多孩子手里都拿着一叠钱,一路在那里“逛街消费”呢!【分析】

在游戏不断深入开展的过程中,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经验,知道了买菜看病理发等这些社会行为都需要用钱。所以游戏开始时,孩子们首先是到银行里去取钱。但至于取多少钱,取了这些钱准备取做什么事情,孩子心里是没有目的的。反正多取点钱会方便些。所以出现了银行里的钱被取空的现象。再有一个,孩子们对到银行取钱买东西这一行为已不太陌生,但有了钱可以到银行存钱,却没有经验。这就需要老师给孩子这样两点概念:一是“你想去做什么?需要多少钱,就到银行取多少钱,不要多取。”二是“菜场、理发店、点心店里赚了钱,这些钱应该存到银行里去。”

【指导策略】

一、制定价目表,价格与银行里钱上的数一致。“1元、2元、5元”

二、指导幼儿取钱时应该想一想你想去做什么?需要多少钱,就到银行取多少钱。

区域化商业银行 篇6

总体情况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主要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合作社、农村商业银行、农村合作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五类金融机构。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的银行卡业务呈现快速发展态势。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共有175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入银联网络,其中150家发行了银联标准卡。银联标准卡历年累计发行量达1.59亿张。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新增银联标准卡7469万张,同比增长67.04%。其中,新增银联标准信用卡172万张,同比增长134.01%。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ATM受理方实现交易5.65亿笔,清算金额1752.16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46倍和1.57倍;实现POS交易(销售点交易)1.89亿笔,清算金额2862.67亿元,分别是2007年的1.62倍和1.81倍。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域性商业银行累计布放ATM 3.76万台,POS机49.98万台。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快速发展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由于自身业务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关注和发展信用卡业务。截至2008年12月31日,已有32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了信用卡。其中,2008年新增北京银行、上海农商行、杭州银行、浙江民泰银行、哈尔滨商行、浙江农信、江苏农信、大庆商行、重庆银行等9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发行银联标准信用卡。二是区域性商业银行日益重视银行卡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宁波银行开发了一系列联名卡、认同卡、主题卡产品,并在区域性商业银行中率先推出了银联标准白金卡。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天津银行、长沙银行、汉口银行、东莞银行等7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参与了银联标准香港旅游卡的发行。江苏农信、宁波银行、长沙银行、汉口银行、大庆商行、重庆银行、盛京银行、西宁商行、宁夏银行等10家银行推出了公务卡。三是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业务的推广。截至2008年12月31日,贵州、湖南、河南等20个省农联社和部分省邮政储蓄的6.4万个网点开通了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受理方业务,164家区域性商业银行开通了发卡方业务,全年实现取款交易79.79亿元。部分农村信用社和跨区经营的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十分迅速,已逐步成为我国银行卡市场的重要参与者。

跨行交易情况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各月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呈快速增长趋势(见上页图1)。

2008年,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各月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呈现快速增长趋势。其中,12月份的交易笔数突破5000万笔,交易金额突破500亿元(见上页图2)。

2008年,由于部分区域性商业银行着力于信用卡业务,加速了信用卡的跨行交易。信用卡跨行交易1.42亿笔,交易笔数增速为658.6%;交易金额945亿元,金额增速达463.1%(见上页表1)。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ATM交易情况。2008年,在ATM交易方面,国有四大商业银行(简称四大行)、11家股份制银行和区域性商业银行在成功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上均呈现“三足鼎立”之势。在交易额份额中,区域性银行优势较为明显,达到40.1%,比四大行高10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笔数增速和金额增速均位列首位,其次为四大行(见表2)。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ATM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信用卡ATM跨行交易总笔数与总交易金额的30.0%和40.1%(见图3和图4)。这两个比例如此高,很可能是因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客户中很大一部分是在二级地市甚至县及以下地区,这些客户的信用卡知识比较缺乏,把信用卡作为取现的工具。

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POS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5.20% 和 5.90%(见图5和下页的图6)。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实现借记卡跨行交易4.57亿笔,交易笔数增速为28.6%;交易金额4288亿元,交易金额增速达72.5%(见上页表3)。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跨行交易笔数占全部跨行交易笔数的11.0%(见图7),跨行交易金额占全部跨行交易金额的13.1%(见图8)。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ATM跨行交易笔数为2.94亿笔,同比增长26.5%;交易金额1197亿元,同比增长49.6%(见下面表4)。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ATM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0.08% 和11.77 %(见图9和图10)。

2008年,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POS跨行交易笔数为1.63亿笔,同比增长32.65%,交易金额3091亿元,同比增长83.4%(见下面表5)。区域性商业银行借记卡POS跨行交易笔数和交易金额份额分别占13.31% 和13.70%(见下页图11和图12)。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当前,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在银联标准卡推广中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一是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基础比较薄弱,银行卡业务起步较晚,专业人才较少;二是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规模较小,客户资源相对也较少,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品牌优势;三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等方面较为落后,产品创新和市场营销能力相对较弱;四是银监会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的市场准入条件较高;不少区域性商业银行在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不良资产比例、贷款损失专项准备金、风险管理能力等方面不能完全符合开办信用卡业务的要求;五是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部分消费者对经济发展前景和收入水平的预期不太乐观,消费日趋谨慎,这也将制约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前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面临广阔的发展前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自主银行卡品牌建设

党和政府从改善金融服务、维护金融安全的高度,重视银行卡产业发展和银行卡品牌建设,并且积极采取措施,支持和推动银行卡产业发展和自主品牌建设,这将极大地促进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为银行卡产业和银联自主品牌又好又快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按照我国经济目前的发展速度,到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有望达到5万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有望达到4.5万亿美元,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有望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进出境人数将超过1亿人次。这无疑为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1

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市场潜力十分巨大

区域性商业银行是我国银行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为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信贷支持。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微观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国有企业在竞争性行业的比重会继续下降,民营企业、私人企业的比重会进一步上升,这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市场基础。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应与地方性中小优质企业、个体工商户客户保持长期紧密的合作关系,继续在地方银行卡市场中扮演重要角色。

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的改制和重组将完善其治理结构,促进了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2004年以来,在当地政府和监管部门推动下,区域性银行业机构开始重组改制。截至2008年12月31日,全国已有30个省(区、市)开展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工作。目前主要有三种省级管理模式:27个省(区、市)组建省级农联社,北京、上海、深圳等11家农联社改制为农村商业银行,天津设立市、区(县)两级法人的农村合作银行。重组改制后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联社在公司治理、经营管理和内部控制机制方面有效增强。

区域性商业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将极大地促进其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随着我国银行业的逐步对外开放,我国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都在积极寻求外资合作。截至2008年末,我国已经有10余家区域性商业银行成功引进境外投资者的战略投资。从目前我国一些银行引进境外战略投资者的情况来看,这些战略投资者都非常关注我国国内的信用卡业务,一些战略投资者还把信用卡业务作为合作的切入点,如花旗银行与浦发银行的合作,汇丰银行与上海银行的合作等。境外战略投资者在信用卡业务方面的丰富经验与区域性商业银行本土客户优势结合起来能实现真正的“双赢”,将极大地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

加快我国区域性商业银行银行卡业务发展的对策

进一步加快推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尤其是二级地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推动联网通用再上新台阶

目前,我国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相对而言,二级地市及以下地区银行卡受理环境还较差,而很多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都分布在二级地市,当地银行卡受理环境直接制约着当地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业务的发展。因此,进一步加快推动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尤其是二级地市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有助于提高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银行卡业务的积极性,促进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业务的发展。

促进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截至2008年12月31日,区域性商业银行受理银行卡的营业网点发展到8.8万个,约占全国银行网点数的44.48%。其中,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营业网点7187个,农村信用社营业网点74483个,农村合作银行营业网点4280个,农村商业银行营业网点1929个。另外,区域性商业银行有自身的优势,如贴近市民,贴近消费者,有地方政府的支持等,因此,区域性商业银行要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进行产品和服务创新,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很大一部分客户是农民和外出的务工人员,因此,农村信用合作社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要充分考虑农民的需求,积极进行银行卡产品和服务创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就有9亿农民。“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作为与农民联系最紧密的农村信用社,更应抓住机遇,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开发出方便农民随贷随取的银行卡特色产品,在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同时,增加农村信用社的收入。

积极鼓励和推动符合条件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改善银行卡产品结构

2003年以来,我国信用卡业务呈现出井喷式的发展态势。目前,我国已有1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以及上海银行、北京银行、宁波银行、重庆银行成立了信用卡中心。截至2008年6月30日,我国信用卡发卡量已达到1.224亿张,但信用卡发卡量在我国银行卡发卡总量中占的份额只有7.37%。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信用卡市场将获得快速发展,这对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一定要抓住机遇,创造条件,加快信用卡业务发展,满足客户需求。农村信用合作社主要服务对象是农户,要针对农民设计出农户小额贷款特色信用卡。

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农信社要借助第三方力量,促进银行卡业务发展

应借助第三方力量,实现发卡业务外包,降低发卡成本,提高银行卡业务的竞争力。对于发卡机构来说,发卡数据系统运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发卡机构为持卡人提供服务的质量和水平。银联体系的发卡数据处理服务可帮助区域性商业银行减少信用卡发卡系统投入,降低发卡成本。为了重点帮助区域性商业银行开展信用卡业务,中国银联应协调子公司银联数据公司,专门为区域性商业银行提供专业化的发卡数据处理外包、主机托管和灾难备份等各种解决方案。目前,银联数据已成功为兴业银行、民生银行、南京商行、宁波商业银行等几十家客户银行提供了发卡数据处理外包服务,帮助这些银行解决了信用卡发卡系统一次性投入过高的问题,有效降低了信用卡经营成本。银联数据在发卡数据处理外包方面所具有的先进系统、发卡经验和良好服务,将为区域性商业银行进入信用卡市场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

加大银行卡宣传力度,让更多的消费者使用银行卡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银行卡的持有人结构已经由中高收入群体向社会各阶层扩展,银行卡的受理范围也逐步从城区向农村延伸。我们应在不断优化用卡环境的同时,加强银行卡宣传力度,尤其是要加强二级地市及以下地区的银行卡宣传力度,普及银行卡知识,让更多的人民群众接受和使用银行卡。

商业银行如何做到区域内有特色 篇7

一、竞争情报工作与PEST、SWOT分析

竞争情报是激烈的市场竞争和社会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产物,是银行为了获得竞争优势,在法律和道德范围内系统收集、分析与管理关于竞争环境、竞争对手、银行自身和竞争策略信息的过程与行为。竞争情报搜集方法主要有:文献搜集法、观察法、调查法、沟通等方法。

竞争环境情报为PEST分析提供了基础,银行搜集区域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技术四方面的竞争环境情报,据此进行PEST分析,分析的重点在于这些因素对银行客户(含潜在客户)金融需求的影响,这些影响就是银行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举例1:某市的发展规划,决定未来五年内大力发展物流行业及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发展规划就是银行发展的机遇,我们要做本市物流行业分析以及物流行业金融需求分析,拿出(或创新)相应的产品服务物流业发展(能力创造活动),协调本行资源进行相应的营销、服务(能力协调活动),从而做到在物流行业服务方面的差异化。

银行应开展SWOT分析相关的竞争情报工作,内容如下:通过银行员工与客户沟通、银行业务经理使用它行产品、关注同业网站及宣传等方式搜集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情报;银行内视,获得本行的产品、服务及业务流程、风险管理等以及客户需求等情报;搜集统计信息(如人民银行发布的统计数据)了解同业(市场)占比等情况。市场占有率可以说明银行在竞争中所处的地位,对比中发现我行的优势、劣势产品是什么?优势、劣势产品背后反映的是银行竞争能力的优与劣。为了进一步探讨,我们要理顺以下概念,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主要通过三个层次来实现:竞争能力、核心产品、最终产品,这是一个从无形的能力到有形的最终产品的逐渐展开的过程。下面举例2说明:据人行统计数据显示,我行上年度新增企业存款(最终产品)占比同业第二,通过竞争情报了解到排名第一的A行,企业存款新增多为物流企业存款,它制订了本市物流企业金融服务方案(核心产品),制订了分行、网点联动营销及服务响应机制(竞争能力),通过逆向分析,我们能了解到自身核心能力的不足。

最终,以表格的形式列出银行的区域优势、劣势、面临的机遇以及挑战,将有助于我们确定银行特色发展方向。

二、如何确定区域内特色发展方向

银行利用上述的工作,通过能力协调和能力创造,深化竞争能力优势,采用跟随策略或创新弥补劣势,将竞争能力运用到核心产品(服务)及最终产品(服务)中去,从而在一个或几个方面达到区域内有特色。下面,举六个特色形成策略进行探讨:

(一)紧扣区域经济脉搏策略

相应的竞争情报工作:区域内政治、经济因素竞争情报工作,包括,地方政府预算规模、财政政策、地方法规、地方政府发展规划、区域内居民收入水平、利率、失业率等等。做如下思考:为了支持本地经济发展,围绕政府的发展规划,政府确定的重点服务企业、项目,优质个人客户等等,本行能做什么?如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定制化的专业服务?利用本行传统竞争能力优势,比如在建设项目贷款上长期经验的积累,那么本行如何能做的更好呢?……思考并回答这些问题,就是确定区域内特色发展方向的过程。

(二)社会文化因素机遇战略

相应的竞争情报工作:搜集区域社会文化因素,包括,区域居民生活方式、人口数量、地方性偏好、生活方式、消费文化与习惯、认知等等。举个例子:近几年,某市油田职工省外、国外采油作业较多,如何更好地为他们提供跨省、国际金融服务?思考并解答该问题,形成外出务工特色金融服务。

(三)技术制胜策略

相应的竞争情报工作:技术情报,省、市分行、县支行应用此战略研究如何将计算机、通讯等技术应用到银行产品和服务中去。举个例子,对公客户填写支票、汇款单等银行单据,手工填写费时费力易出错,银行可为客户开发电子填单小程序,形成技术服务特色。

(四)跟随策略

相应的竞争情报工作:竞争对手产品、服务,以及自身情报工作。跟随策略要求银行比对竞争对手产品、服务、业务流程,建立标杆,学习、模仿并赶超,主要思路就是跟随—跟进—赶超。该策略适用于劣势竞争能力的提升与赶超。

(五)需求导向型策略(客户牢骚等,思考-改进-创新)

相应的竞争情报工作:基层员工在提供服务过程中,了解到的客户需求(尤其是客户的牢骚)。该策略主要思想是:发现客户牢骚等未有效满足的需求或者是潜在需求,银行基层员工进行思考解决或者是定期将这些需求提交至二级分行、一级分行专家小组进行探讨,实施产品、服务与业务流程改进,必要时进行创新。

(六)基于提升质量与效率的持续改进与创新策略

该策略要求银行基层员工和管理者思考:“如何提高办理业务效率?”,“如何办理业务可以防范风险,提升质量?”。实施该策略的方法是统计、列举与流程图相结合的办法,头脑风暴法或问题讨论小组,专家小组与“傻瓜式”操作手册等。

三、如何做到区域内有特色

商业银行确定了要在哪些方面做到有特色之后,就需要通过能力协调活动和能力创造活动做到区域内有特色。能力协调活动通过银行资源相互协调、分配而展开,使得资源分配合理且有利于差异化竞争优势的形成。能力创造活动(含创新)是银行获得新的和不同的资产、设施和内部作业方式。下面详细探讨一下:

(一)能力协调

2012年第8期中旬刊 (总第489期) 时代Times常用的方法是营销费用的配置、员工绩效激励、非物质激励方面向特色策略倾斜。比如例1情况, 如果该行确定要形成物流企业的特色服务竞争优势, 则该行计划财务部要为之配置更多的营销费用;员工绩效、非物质激励机制, 比如营销一个物流企业开户, 奖励多少;物流企业户新增存款、贷款等综合测算贡献度并给予多少奖励;评选员工营销能手称号等。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以及关系网。

(二)能力创造

常用的实现方法:创新,含产品创新、服务创新、业务流程持续改进及创新,通过创新银行可以形成新的竞争能力从而获得区域内有特色的竞争优势;竞争情报及产品创新工作机制,为银行区域内共享,可以实现集体智慧、团队合力营销的效果以及获得学习曲线效应。

摘要:商业银行开展竞争情报工作, 利用竞争情报进行SWOT分析, 确定要在哪些方面做到有特色, 再通过能力协调和能力创造 (含创新) 形成特色。

区域化商业银行 篇8

1.1 推动成本节约

相比传统银行营业网点, 手机银行具有显著的成本优势。通过推动手机银行业务发展, 区域性商业银行能够以较低的成本迅速改善部分地区营业网点少、金融服务不足的问题, 向客户提供更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据人民银行金融市场研究所的一项研究表明, 在很多发展中国家, 通过移动支付业务办理业务的成本只占到在传统营业网点办理业务的成本的20~30%。

1.2 满足客户需求

近几年, 移动互联网技术在国内迅速发展,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近日发布的第3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 截至2013年末, 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 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 继续保持稳定增长, 促进了包括手机银行在内的各类手机端应用的发展, 成为去年中国互联网发展的一大亮点。

相比网上银行, 手机银行更适合客户硬件及操作技能特点和使用习惯。区域性商业银行大多由原来的农村及城市信用合作社发展而来, 农村及郊区地区客户较多, 他们的手机普及率远高于电脑普及率, 而且相比使用电脑而言, 手机银行对用户的操作技能要求更低, 更适合不同知识水平的客户, 也更切合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

1.3 抢占业务市场

从全国范围来看, 目前尚未形成一个统一标准的移动支付样板。区域性商业银行以此为契机, 充分研究、结合本行业务特点, 尽快推出自己的手机银行业务, 更好地满足客户新的金融服务需求, 抢占新的业务市场, 任务紧迫且必须, 符合银行长期利益。

2 区域性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分析

为充分发挥手机银行在推动银行技术创新、拓展收益渠道方面的作用, 实现长期业务发展目标, 首先需要对手机银行业务的商业模式和其业务发展模式进行正确分析和定位。

2.1 手机银行业务商业模式分析

通过对移动支付相关技术和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可以发现手机银行业务融合不同行业形成了一个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产业链, 为了让手机银行业务得到长足的发展, 必须保证多种商业模式共存, 使产业链各方共同面临挑战, 保证产业链的整体趋向合作共赢。

区域性商业银行需要向全方位的移动金融服务转变。银行是用户进行金融活动的中心, 管理着庞大的资金链, 在支付清算管理上占有很大优势, 同时已经与其客户建立了信任关系, 拥有庞大的用户数据信息。对银行来说, 方便快捷的移动金融服务可以增加客户忠诚度, 为进一步挖掘客户价值提供基础。移动支付作为移动金融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受到银行高度重视。手机银行业务被视作发展移动金融服务的重要载体, 各银行纷纷在手机银行基础业务功能上整合电子商务等具有更多增值价值的新功能, 呈现出较好的业务发展态势。

区别于传统金融服务方式, 手机银行业务的产业链更为庞杂, 涉及客户、银行、电信、第三方支付平台、设备提供商、下游商户等诸多利益主体, 且任何一方都不足以独立完成产业链的构建。目前, 国内已经初步形成银行、通讯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平台三大阵营的交叉竞争局面。因各方思维模式和利益诉求不同, 主推的手机银行业务亦各有侧重, 相较而言, 区域性商业银行总体实力有限, 任何一种成功案例都只能参考、借鉴, 而不能直接复制, 更需要去寻找适合自己的商业模式, 让本行的手机银行业务能够为产业链各方创造更多的效益。

2.2 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分析

我国现阶段跨行业监管水平有限, 金融系统内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格局尚未改变。若电信系统或第三方平台深度介入金融活动将进一步增加行业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实施、评估难度, 从而增加系统性金融风险。而银行系统具有成熟的资金管理和网上银行推广经验, 且在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理财服务方面具有比较优势。因此, 在现阶段实行以银行为主导的运营模式是一条符合国内手机银行业务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道路, 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开展手机银行业务时应予坚守。

3 区域性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发展建议

为了保障手机银行业务多方利益共赢, 区域性商业银行应做到以下几点。

3.1 完善产业链构建及业务功能

坚持将银行系统作为手机银行业务产业链的基础部门, 用户及下游商户需与银行建立直接的账户关系, 移动运营商及第三方支付平台则致力于支付渠道的拓展与维护。在基于移动互联网平台的手机银行业务中, 积极在查询、支付等基础功能上, 开发提供理财、小额贷款等多样化的金融服务功能, 维持银行的主导地位。在支付方面, 确保大额资金通过银行账户直接支付, 小额资金可通过向智能芯片卡或第三方支付平台账户充值的方式进行日常支付, 同时需合理制定“手机钱包”、智能芯片卡及第三方支付平台移动支付等子业务功能的每日交易上限及账户余额留存上限。

3.2 加强业务安全保障及宣传

当前各行推出的手机银行业务在身份验证、密码保护等方面应用了多种保障手段, 用户对安全性的担心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够了解所致, 尤其区域性商业银行在电子银行方面的新业务目前尚存在信任度不足的问题, 更应通过积极的宣传、讲解、免费体验活动尽量消除用户对安全性的顾虑。另一方面, 随着手机银行业务的日益普及, 手机诈骗、病毒程序干扰等非法活动也将更加泛滥, 对用户资金安全构成威胁。相关各方应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前沿及用户在应用中的问题反馈, 及时进行系统升级或方案调整, 必要时应对用户进行风险提示, 规范操作程序。

3.3 加大基础市场业务推广力度

区域性商业银行根植地方, 应切实加大在农村、社区、场镇、商圈、专业化市场等区域内基础客户市场的业务推广力度, 结合不同客户群体金融服务需求, 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手机银行业务功能, 不断完善客户使用体验, 同时加强业务宣传和品牌打造, 形成在区域内的口碑效应, 建立区域内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不断提高区域内市场占有率。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手机银行的发展给区域性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且当前手机银行业务并未形成统一的发展模式, 区域性商业银行应积极找准业务定位, 不断完善产业链构建及业务功能, 加强安全保障和基础市场拓展, 建立区域内的差异化竞争优势, 促进手机银行业务加快发展。

摘要:当前, 金融电子化、网络化已成为银行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软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 如何将银行服务扩展到以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 助推银行服务模式创新并拓宽收益渠道, 打造具有竞争力的移动支付业务, 已成为区域性商业银行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文章从区域性商业银行着手, 通过对区域性商业银行手机银行业务发展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发展建议。

关键词:区域性商业银行,手机银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覃征, 等.移动电子商务[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2.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第33次) [R].2014.

[3]肖扬.区域性商业银行搭网上支付快车[J].金时网-金融时报, 2011.

[4]德勤中国.中国手机银行市场分析、前景展望和行动策略[Z].2012.

[5]中国人民银行塘沽中心支行课题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研究[J].华北金融, 2010.

区域化商业银行 篇9

关键词:商业银行,VIP客户,客户关系管理

所谓商业银行VIP客户,是指那些能够为商业银行带来高收入、高效益的,综合贡献度较高,但占客户数量的比例不大的客户。因此,VIP客户很大程度上是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知名度不高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更是如此。当前,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区域性商业银行加强对VIP客户关系管理,采取不同的营销策略,这有利于培育商业银行与VIP客户之间的良好关系,能改善客户体验,提高客户忠诚。

一、实施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必要性

首先,商业银行持续性发展的现实需要。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位一定要清晰,包括:产品有何特色?顾客是谁?换言之,银行能为客户提供什么样的产品或服务,以适应VIP客户群体等。

其次,缓解商业银行日益残酷的同质化竞争。随着市场经济的完善和发展,商业银行同质化产品日趋严重,各大银行纷纷使出各种解数来抢夺优质客户。

最后,客户对商业银行的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日趋多样化。客户对商业银行服务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一般总是要超过各大银行所能达到的水平。一般而言,客户享受的银行增值服务越多,其要求就会越高。只有差异化的服务才能增加优质客户的吸引力,满足VIP客户的需求。

二、我国商业银行实施客户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对客户关系管理理念的认识不足

1.“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不足。

目前,各大商业银行虽然意识到优质客户资源是自身发展的关键战略资源,但是“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现代商业银行的经营理念还没有完全树立,主要还是坚持“以产品为导向”的经营模式。

2. 差别化服务不明显。

虽然,现在各个银行都设有VIP窗口,也有通过财富管理中心、私人银行中心等类似的专业机构为高端客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但是,执行力度明显不足。一方面,大量的低端客户流入网点,占用了从业人员过多时间,分散了其精力,稀释了有限服务资源,导致效率低下,对优质客户也会有较强的挤出效应。另一方面,从业人员的专业化知识欠缺,无法有效满足客户需求,降低了优质客户的忠诚度,流失了客户资源。

3. 将客户关系片面等同于人际关系。

不少客户经理或银行从业人员将客户关系简单理解为人际关系,以为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能开发新客户,积累优质客户资源。而实际上并非如此,如果不能做好客户的分层管理,建立相关台帐,就无法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合适的服务。

(二)机构设置不健全,制约客户关系管理

我国商业银行在组织结构上大都采用多条线的经营模式,各条线之间,各自为阵,而且条线过多,阵线过长,侧重点不一,职责不清,协调配合不够,无法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客户一次性办理多种业务,就需要找银行多个部门分别处理,而银行每个业务部门都设置了客户经理,外加层层报备审批,这就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浪费了客户时间,导致客户体验差,降低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阻碍了商业银行自身发展。

(三)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技术不成熟,客户信息不完善

客户信息是客户关系管理中最核心的部分,但是,我国商业银行网络系统硬件设备落后,客户关系管理系统技术还不成熟,导致客户信息未完善,难以为客户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其需求,这也是制约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发展的重大障碍。

三、优化区域性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的对策

(一)进行市场细分,提供差异化服务

各大商业银行对客户实行VIP服务,就要分析客户群体间爱好和需求的差异,根据收集到的客户各方面信息,包括其工作和教育经历、资产状况、风险偏好等方面来细分客户市场,并根据不同的客户群体,提供差异化、个性化服务,满足不同的需求。需要注意的是,在商业银行的VIP客户群中,并不是所有客户立马能给银行带来收益,有些优质客户是需要与银行共同成长的,这是差异化服务更为重要的。

(二)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营销组织体系

建立以“客户为中心”营销组织体系,精心设置和优化关键的服务流程,分别配备流程主管,打造包括财务、信贷、数据分析等各类专业人员在内的专业团队,为优质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金融服务。

(三)优化银行内部结构,推行扁平化管理

银行内部组织机构的设置应推行扁平化管理,坚持风险可控为前提,尽量减少经营过程中的授权、填单等环节,提高服务效率。

(四)加强营销队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加强营销队伍建设重点就要是加快从业人才培养、历练和储备。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客户,尤其是VIP客户。因此,在实践当中,银行应根据产品和客户的差异,配置不同的专业的营销人员,采取差异化营销手段,提升客户关系管理的水平。

(五)加强硬件系统的建设

先进的硬件系统是商业银行实施服务营销策略的重要技术保障。因此,商业银行在具体操作中,要结合自身特点,建设先进的硬件系统,并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来分析客户需求的差异及其发展趋势,通过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来吸引更多的优质客户,更好地为客户提供多样化产品和个性化金融服务。

参考文献

[1]俞健.区域性商业性银行客户营销策略研究[D].南昌:东华理工大学,2012.

[2]毛丰.商业银行大客户管理之我见[J].当代经济,2009(03).

区域化商业银行 篇10

关键词:银行盈利能力,区域金融安全,影响路径

经济不断发展, 金融业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越来越高, 与此同时, 金融运行中的风险也在不断加大。20世纪90年代以来, 墨西哥、泰国、印度尼西亚、韩国、俄罗斯、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相继出现金融安全问题, 金融安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各国政府和国际金融组织日益重视地区金融安全, 着力提高防范金融风险、抵御金融危机的能力。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体系内最为重要的一员, 对一个区域的金融安全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而在庞大的商业银行体系中, 又有许多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商业银行金融安全, 进而影响一个区域的金融安全。然而考虑到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可以通过银行自身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等进行改善的, 因此本文就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区域金融安全的影响展开研究, 探索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微观因素是如何影响商业银行中观机构, 进而影响宏观区域金融安全状况的。

一、金融风险、金融危机与金融安全

金融风险即微观金融主体金融资产的预期收入遭受损失的可能性, 其特定含义为金融机构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决策失误、客观情况变化或其他原因使资金、财产、信誉遭受损失的可能性。金融危机是指起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 造成金融制度混乱, 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而金融安全是由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 金融危机接踵发生, 从而逐渐引出了金融安全这一新的范畴。金融安全是指金融体系具备抗拒风险、免遭金融危机的能力。

二、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区域金融安全的影响路径研究

商业银行作为区域金融体系内最大的金融机构, 无疑会对一个区域的金融安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我们选择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 探究商业银行是如何影响区域金融安全的。

商业银行通过资本充足性、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流动性及市场风险的敏感度几个方面影响其自身安全度从而影响本区域的安全度。而盈利能力作为银行可以通过改善自身业务效率、管理经营水平等进行提高的因素, 在研究其影响路径上是很有价值的, 因此本文选取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作为切入点。

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对于商业银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银行的盈利不仅为银行提供了内部资本积累的途径, 同时它们对于吸引新的投资者的进入更是必不可少的;另外银行持续的盈利也会建立公众对银行的信心, 从而尽可能地降低银行的资金成本, 并为它们赢得最好的借款人, 最大程度地保证资金的安全和债权人的用款需求。因此提高银行盈利能力能够在多个层面, 直接或间接的提升区域金融安全度。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建立了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它将指标集分为核心指标集和鼓励指标集两大类, 其中核心指标集中包含二级指标盈利能力, 具体到三级指标为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以及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率;而我国银监会在2006年1月发布的《商业银行风险核心指标 (试行) 》将银行盈利能力划分为成本收入比、资产利润率及资本利润率;汪祖杰, 吴江 (2006) 则选取了资产收益率、资本利润率和利息回收率三个指标来衡量盈利性指标。本文认为银行盈利能力还应包括银行在业务过程中产生的费用, 即资产费用率。因此本文将银行盈利能力对区域金融安全的影响划分为以下六个路径:即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净利息差额、利息回收率、非利息收入占比、资产费用率。

1. 资产利润率路径

资产利润率也称资产回报率 (ROA) , 它是用来衡量每单位资产创造多少净利润的指标, 资产利润率是业界最为广泛的衡量银行盈利能力的指标之一。该指标越高, 表明资产利用效果越好, 说明企业在增加收入和节约资金使用等方面取得的效果越好, 说明该商业银行盈利能力越强。而盈利能力强的银行可以建立公众信心, 可以吸引更高质量的借款人, 最大程度地保证资金的安全, 从而对区域金融的安全产生正面影响。该路径为商业银行资产利润率下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公众信心下降→借款人数量质量下降→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下降→区域金融安全度下降。

2. 资本利润率路径

资本利润率是指企业净利润 (即税后利润) 与平均资本的比率。用以反映企业运用资本获得收益的能力。资本利润率越高, 说明企业自有投资的经济效益越好, 投资者的风险越小。商业银行在一定资本约束下进行各类经营活动, 要求银行必须不断提高资本的运用效率, 在相同的资本规模条件下, 追求更高的收益目标。因此商业银行的资本利润率越高, 其盈利能力越强, 进而该区域的金融安全度越高。该路径为商业银行资本利润率下降→商业银行自有投资经济效益下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下降→公众信心下降→借款人数量质量下降→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下降→区域金融安全度下降。

3. 净利息差额路径

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最为重要的收入来源, 占其总收入较大比重。近年来, 我国商业银行一直强调发展中间业务的重要性, 但利差收入仍是银行利润的最主要来源。因此, 商业银行的利差水平是衡量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水平最常用的标准。尤其目前我们正面临利率市场化的局面, 净利差不仅可以反映银行在资金交易过程中的价格行为, 而且体现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效率, 揭示了商业银行在不确定经营环境中定价行为的影响。因此, 适度的利差不仅可以确保一个商业银行的盈利状况, 还可以保证一个商业银行的稳定性, 进而对该区域的金融安全状况产生正面影响。但要注意的是, 利息收入并不是越高越好, 因为贷款利息收入额中包含着逾期贷款的利息加息部分和挪用贷款的罚息部分, 这部分的利息收入越多, 则表明银行贷款的社会效益越差。该路径为商业银行定价水平高→商业银行利差上升 (剔除部分逾期贷款的利息加息部分和挪用贷款的罚息部分) →商业银行收入上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上升→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上升→区域金融安全度上升。

4. 利息回收率路径

利息回收率是指贷款实收利息 (利息收入减去应收利息增加额) 与 (贷款) 利息收入比率, 利息回收率表示银行一定时期内的贷款利息收回情况。可以解决上述净利息差额中将不良贷款按照权责发生制所计算的利息收入, 影响混淆了实际收入, 进而对银行经营情况产生误判的问题。利息回收率越高, 说明不良贷款越少, 说明银行贷前审批效率越高, 效果越好, 贷款质量越高, 这就表明银行贷款业务水平越高, 从而可以判断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也处于较高的水平。该路径为商业银行贷款业务效率高质量好→利息回收率上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上升→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上升→区域金融安全度上升。

5. 非利息收入占比路径

非利息收入指商业银行除利差收入之外的营业收入, 主要是中间业务收入和咨询、投资等活动产生的收入。就中国目前的银行收入结构来看, 利息收入仍占据主体地位。然而, 利息收入由于受利率变动和经济周期影响较大, 具有不稳定的周期性特征, 而且坏账风险较大。因此近些年来, 国内银行开始加大对非利息收入业务的投入。非利息收入相对稳定、安全, 最重要的是其利润率通常更高, 能够更加安全直接高效的提高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提高其安全性。该路径为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比上升→商业银行收入上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上升且风险下降→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上升→区域金融安全度上升。

6. 资产费用率路径

资产费用率即财务损益表中营业费用本年累计数与全年资产平均余额的比值, 为商业银行在业务过程中发生的费用, 资产费用率越低, 则说明业务效率越高, 银行成本越低, 收入越高。该路径为商业银行业务效率高商业→银行资产费用率下降→商业银行业务成本下降→商业银行收入上升→商业银行盈利能力上升→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上升→区域金融安全度上升。

三、结论与建议

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对区域金融安全的影响是通过以上六个途径实现的。其中资产利润率、资本利润率、净利息差额、利息回收率及非利息收入占比对区域金融安全状况产生正面的影响, 而资产费用率对其产生负面影响。商业银行盈利能力是可以通过改善经营管理效率, 提升业务能力等方面提高的。就我国商业银行现状而言, 首先, 可以通过提高中间业务人员占比, 如咨询业务等可以显著提升非利息收入在商业银行收入中的占比, 进而提升盈利能力降低风险, 巩固区域的金融安全;其次, 提升贷前业务人员质量 (该人员需非常清楚所负责业务区域的贷款对象) 可以从银行端直接减少不良贷款的比例, 提升银行稳定性, 提升区域金融能力;第三, 提升商业银行管理层经营效率, 从根本上使该区域商业银行的资本、资产利用效率最大化, 提升区域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王娣.我国商业银行盈利能力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9.

[2]汪祖杰.区域金融安全指标体系及其计量模型的构建[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6 (03) .

[3]何德旭, 范力.一切实保障金融创新中的金融安全——美国次贷危机的教训[J].上海金融, 2008 (10) .

区域化商业银行 篇11

宁波银行严格贯彻落实国家有关规定,高度重视消费者合法权益保护,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纳入公司治理和企业文化建设,并体现在发展战略之中。宁波银行指定专门职能部门流程革新与客户体验部推动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落实;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和准则,明确金融消费者权益内容、职责分工和具体措施等,确保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开展。产品与服务售前、售中、售后等业务流程环节嵌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确保业务流程符合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法规和监管要求。建立全流程客户投诉处理机制,有效处理投诉事件。

宁波银行苏州分行通过多种渠道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知识宣传和教育,面向消费者先后开展“3·15主题教育”、“普及金融知识万里行”、“金融知识进万家”、“金融知识普及月”等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专题活动。宁波银行借助营业网点液晶电视、海报机、宣传折页、官网、网银等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向客户公告储蓄业务种类及利率、理财产品资金投向及风险评估结果、电子银行信息安全风险提示和安全措施、代销产品情况等。宁波银行在营业场所公布《假币收缴公示》、《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公示》、《小面额货币兑换公示》,设立有明显标识的窗口,办理假币收缴、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小面额货币兑换业务,方便客户等。

宁波银行苏州分行还通过走进社区、现场讲解、上门服务等多种方式,并配合电子显示屏、官方网站等渠道,面向社会群众重点普及投资理财、银行卡、电子银行等金融知识,以及假币鉴别、用卡安全、ATM机使用、防范诈骗等风险提示。据统计,2015年,宁波银行累计发放公众金融知识宣传折页3万多份,开展各类社区宣传活动300余次,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宁波银行苏州分行将一如既往地做好金融知识普及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进一步提升全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水平,为推动区域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积极贡献力量。

区域化商业银行 篇12

1 全国性商业银行开展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情况

1.1 招商银行。

成立了战略事业部, 完全独立核算, 来做好小企业的融资。人全部分离, 账全部分开, 整个的战略战术分开, 激励机制、考核标准也统统分开, 这个总部代表整个总行来向所有的分支机构进行业务指导。

1.2 民生银行。

不断创新产品以及产品的组合方式, 力争使产品与服务更贴近市场、更专业、更快捷、更灵活、更有弹性:2009年推出了“易捷贷”、“组合贷”、“联保贷”、“循环贷”、“法人按揭贷”、“订单贷”、“动产贷”、“中小企业e管家”等特色产品;与租赁公司等合作, 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租赁、集合债券、集合年金计划等服务;与保险公司合作尝试和探索国内信用险融资;结合客户中长期发展目标, 探索性地提供包括财务顾问、税务筹划、客户培训、管理咨询等在内的多元化非金融服务;初步建立客户关键接触点管理模式;建立标准化作业流程 (SOP) 和内部评价机制;注重IT系统建设, 专门开发了对内的作业管理系统和对外的中小企业e管家网银系统等。

1.3 交通银行。

设计开发了“展业通”小企业信贷服务品牌, 包括“生产经营一站通、贸易融资一站通、工程建设一站通、结算理财一站通”四个套餐和12个系列的产品组合, 以满足不同类型小企业在不同时期的需求;兴业银行开发了与小企业现金流、物资流紧密结合的“金芝麻”小企业金融服务方案, 涵盖了产购销三个环节, 包括低成本采购、融资采购、扩大采购、快速回笼、扩大销售、避免坏账、资金临时短缺、创业投资等八大金融服务方案。

2 区域性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存在的问题

2.1 市场定位不明确, 观念落后。

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全国范围内, 与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夺本地大客户的过程中不占优势, 常常花了很大的人力物力与大银行争夺大公司大企业, 结果还竞争不过大银行, 徒增了许多经营成本。有的营销来了大客户, 但由于缺乏议价能力, 导致收益不高。与之对应, 在地方经济中最需要银行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 得不到本地银行的支持。这就是区域性商业银行市场定位不明确的表现。另外, 多数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小企业贷款的产品、担保、客户调查的观念上落后。

2.2 产品单一, 创新能力不足。

多数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没有一个强大的产品开发团队和先进的科技平台做支撑。连模仿照搬其他行已经开发出来的新产品、新服务都成问题, 更谈不上凭借自己的科技实力创新业务。因此, 在面对客户特殊化的需求时, 想满足客户需求, 结果往往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特别是在推进有别于传统信贷业务的小企业专业服务时, 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更是滞后于有实力的先进银行。

3 发展区域性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业务的方案

3.1 解决定位问题。

其一战略定位。放在区域性商业银行长远发展规划中来考虑。区域性商业银行与已经发展了数十年的其他国有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相比, 已经失去了争夺大客户的先机, 可谓不得“天时”;在地域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争夺大客户的范围缩小, 可谓不占“地利”。然而, 区域性商业银行有的是“人和”。区域性商业银行一般既有政府的支持又有百姓的认可, 对本地各类型的企业状况比较了解。而且, 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 所有银行的起步都比较晚, 大家几乎处在同一起跑线上。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发展过程中应利用现有的优势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 将其定位于未来业务发展的重点。其二价值定位。确立在区域性商业银行发展规划中存在的价值, 应体现为利益价值和社会价值两方面。利益价值是任何一项银行业务的核心价值, 开展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可以为银行带来持续稳定的利润收入, 符合中小银行发展战略。社会价值是指社会影响和社会利益。作为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 应以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大力发展中小企业贷款不但可以帮助其度过难关, 还能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其三品牌定位。体现为灵活、快捷。在同等条件下, 要以速度取胜, 打造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特色品牌。

3.2 解决观念问题。

其一产品观念。中小企业借款主体多样化、贷款需求多样化, 决定了做好中小企业贷款业务就必须实现信贷产品多样化。现在要取得竞争优势, 必须改变以前拿着既有的信贷产品找客户的产品观念, 而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开发信贷产品。其二担保观念。破除抵押物崇拜, 是改变担保观念的核心所在。很多银行依然坚持着抵押物崇拜的审贷观念。不可否认, 借款人提供足值的抵押物可以有效降低信贷资产的风险, 但是抵押物决不是解决贷款风险的“救世良方”。过分强调抵押物防范贷款风险作用的后果只有一个:那就是贷款零风险———贷款客户大范围较少——贷款业务发展受限。目前, 银行虽然采取引进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来解决借款企业没有抵押担保的问题。但担保公司的风险几乎为零, 其担保不但没有成为推动银行中小企业贷款的有益补充, 反而成了拦路虎。其三考察观念。考察不能照搬大企业贷款的模式, 因为中小企业提供不出大企业那么规范的财务报表。信贷人员在考察过程中应注重收集其非财务信息, 包括其业主或主要股东个人信用、家庭收支、企业经营管理、技术水平、行业状况及市场前景等。可根据调查和所收集信息情况, 编制有关业主或主要股东的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 作为分析小企业财务状况和偿还能力的主要依据。

3.3 解决机制问题。

其一利率风险定价机制。建立风险的评价机制, 使中小企业利息收入能够覆盖资金成本、管理的成本、拨备的成本, 这样有可能使得对中小企业的利率要高于大企业大项目贷款。现在市场化的改革也充分给各商业银行根据小企业贷款的风险成本来制定贷款利率。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在成本核算基础上, 来科学合理制定贷款利率。其二独立核算机制。商业银行是一个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金融企业, 它不是政治行动, 所以必须讲究成本的核算。小企业贷款业务也是这样, 必须在科学管理、科学评估基础上, 这里包括对小企业贷款资本建设的问题, 可能发生拨备的成本, 以及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成本。其三高效的贷款审批机制。必须转变管理机制, 调整管理的流程, 简化审批程序, 减少审批的环节, 要放低门槛, 这样才能适应小企业对信贷资金短、平、快的要求。一方面要降低门槛, 另一方面必须简化程序、减少环节, 所以现在很多银行建立了专营的小企业服务部门, 有的银行专门进行小企业贷款的批量审批。其四激励约束机制。对于大企业、大项目贷款, 管理成本相对较低, 规模效益比较明显, 而小企业经营风险, 千家万户, 相应比较分散, 管理成本比较高。所以为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信贷人员、管理人员必须要有特殊的激励机制, 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去做这些小企业的沟通、调研和风险评估, 为小企业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务, 这样要有充分的激励制度使管理人员愿意去做小企业金融服务。其五专业人员培训机制。积极研究和借鉴国内外小企业授信的成功经验, 采取分层次、按梯队的方式, 加强对小企业授信人员的业务培训, 推行岗位资格认定和持证上岗制度, 使其更新理念, 掌握小企业授信业务特点和风险控制方法, 提高营销和收集、整理、分析财务和非财务信息的能力, 熟悉尽职要求, 逐步形成良好的小企业授信文化。其六违约信息通报机制。金融危机的实质实际是信用危机, 改善小企业和银行双赢的机制建立, 在根本上要靠双方互信, 要靠信用记录、信用制度的建立。企业守信用, 有了良好的信用记录, 银行就应该作为可信的贸易伙伴、业务伙伴来加速对他们贷款的审批。而对那些恶意违约, 不讲信用, 逃避银行债务的企业必须要有一个严厉的惩罚机制。

摘要:我国的区域性商业银行在市场竞争中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 在观念和制度上合理改变, 找到与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的契合点, 实现与中小企业的双赢。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差异化、特色化的经营道路, 谋求长远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区域性商业银行,小企业贷款,共同发展,契合点

参考文献

[1]刘明康.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为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做出新贡献.

上一篇:五官的故事下一篇:临床护理带教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