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与策略

2024-06-24

现状与策略(通用12篇)

现状与策略 篇1

教终身学习对于教师职业而言, 不是倡导, 而是必须。只有必师有须, 必须你才, 你才能从事好这份不至于被落下太远;职只学业生、;只有必须家长的关系, 你;只有必须才能拉近, 你才与学习安◇对教师目前的学习可能有望成为名师。我通过调查现状进行了分, 现市宁析, 并提出了改变现状的三个建议。状钢1昆一.学、教师学习现状分析习内容———用之甚少分第大批高学历年轻教一入, 给学校增添了活力, 更增加师的加析小学积极行动起来了已有教师的压, 力积极, 投身于学历大家不得不与云王进修。这是多么好的学习风气, 行鹏现实但我:大多数学历进修都是只要们又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个动校年限、培训一到, 文凭到手机构三方获, 利的情在教师、况学策下, 谁都不愿去捅破这层窗户略纸一什片, 么以混, 有至乱没于, 鱼有现目用在混, 很的珠少学。历至有进于人修学过变到问得些。

假期必修的履职晋级培训有待于改进。首先应肯定其积极的一面, 确实对教师的学习起到了一定的督促作用, 但久经沙场之后, 又不得不同时感慨:不过是走过场而已, 时间一到, 学分兑现, 新书一扔, 束之高阁。

2. 学习方式———见子打子

首先需要肯定一点, 我们的教师太累了。就拿一名数学教师来说, 教两个班的数学, 如果每天布置两项作业, 单就批改作业时间来算, 起码要三小时左右, 每天至少三节课, 每天至少写一个教案, 再加上各种临时性活动及会议, 每天能按时完成这些工作, 已是相当不易, 回家还要做各种家务, 从何来挤时间学习?所以, 教师的学习往往滞后于学生, 滞后于教育的发展便不足为奇, 但教师又不得不学, 否则, 你将寸步难行, 尴尬不断。所以, 教师们往往是什么烧到眉毛了, 才去学什么, 诸如电脑基本操作、信息技术运用新教材内容培训、班级管理、论文撰写、课题研究等, 无一不是见子打子, 多数人也就是学到皮毛而已。

二、改变教师学习现状的策略

1.做到两个“还”

还空间于学校。有关部门应做好协调, 尽可能少地干扰学校、教师、学生的工作和学习。否则, 学校将抽调相当一部分人员加班加点来应付上级, 精力、财力耗费不说, 并不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还时间于教师。教育体制改革与新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实效, 但只要考试方式不改, 还是一切看分数, 那么教师就永远无法解脱。从教师的工作来看, 从正常工作时间已无法分身来学习, 在工作方式上给予一定的改变。比如, 手抄教案沿袭很久, 但照搬现象严重, 相当费时, 且很少有人按照所写教案上课, 这样的工作就显得无意义。可不可以在教案撰写中采用电子稿, 但又有人马上站出来, 下载版较多。其实任何一件事, 都有利弊, 只要利大于弊就可以实行。只要我们科学修订教案撰写要求, 在检查方式上下一番功夫, 定能收到成效。如在教案格式要求上, 除保留传统的目标、重难点外, 突出个性, 重在点明教学思路、运用理念、采取方式、应变措施等, 这样想抄都没地方抄。再者, 就是尽量少地给教师增加一些额外负担。如减少会议次数, 减少一些抄得多, 但又不见实效的“应付性”材料等。

2.激励与宽容是最好的催化剂

一所好学校, 必然有着以激励为主的制度作为保障。精神鼓励固然重要, 但已显得力不从心, 精神加物质才是最好的激励方式。比如, 论文撰写是大多数教师都非常头疼的事, 费时费力, 由于没有好的激励措施出台, 前几年, 我校的论文撰写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呈逐年下滑趋势。但随着我校《教科研工作奖励方案》的出台, 教师们的积极性马上便被激发起来, 且质量回升较快, 涌现了好几篇优秀论文获省级奖的较好势头。激励为主的举措也并不一定就非得与物质挂钩, 特别是对于青年教师而言, 激励与宽容更可贵。去年刚分到我校的一名青年教师, 在学校研讨课上, 可能是因为课前准备不充分加之紧张的缘故, 课上得应该说比较糟, 课后他的心情也一样糟透了, 一直不停地埋怨自己, 大家在评课时都达成了一种默契, 都只说优点, 给了他足够的进步空间, 在仅过两个月后的考评课上, 他的表现简直是判若两人, 进步非常明显。

3. 教师自身应加强学习

现在的教师, 如果还不会驾驭电脑, 那确实是十分的不应该。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省去我们很多累赘的讲解, 且直观、效果明显, 我们为何不学, 不用呢?有些老师说, “我太笨了, 学不会”;有些年纪稍大的老师说:“都这把年纪了, 学了干吗?”依我看, 除了压力不够, 观念陈旧以外, 就是一种依赖性在作祟, 君不见, 一到竞赛课, 我们的信息教师忙得那真叫没白天没黑夜。

现状与策略 篇2

山区艺术教育现状与策略

作者:张静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17期

摘 要: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教育相对落后,而山区农村艺术教育的落后状况更为突出,因此提高山区基础艺术教育就显的尤为重要。本文指出了山区艺术教育整体现状,以太行山区艺术教育为例,提出了山区艺术教育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相应对策。

关键词:山区艺术教育现存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6(b)-0173-01

美育是国家教育方针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学校实施美育的基本途径,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从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艺术教育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尤其是边远山区的艺术教育其情况更是令人堪忧。山区艺术教育整体现状

由于素质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山区艺术类教学正在日益受到重视。然而,艺术类教学并不完善,在山区,传统教育观念和模式根深蒂固,学校对学科存在明显的主次之分再加上经济的落后严重制约艺术教育的发展。致使艺术教育在贫困山区长期处于一种停滞状态,甚至有倒退现象。因此,造成山区学生观察能力较差,注意力不够稳定,构思与表达不一致,这是山区学生艺术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如何提高山区学生的艺术修养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山区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传统教育意识比较严重,艺术类课程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一些地方和学校没有把艺术教育摆上应有的位置,音、体、美被统称作“小三科”。有些山区小学如果不是硬性规定或遇到检查,连“小三科”也没有设置。

艺术类课程开课率严重不足。体育课还好些,音美课往往被当做“补丁课”,所有“主课”排齐后才轮到“小三科”填空。遇到考试或是升学班,这些“小三科”连做“补丁”的资格往往也会被取消掉。这样素质教育就被迫给应试教育让了步。

2.2 对艺术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艺术教育的作用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和了解。学校关心的是升学率,因为只有学校升学率高,排名靠前,学校的工作才能得到肯定,同时学校的生源才会增加。而很多家长和学生认为艺术课就是放松课,休闲课,在紧张的学习之余有个调节,顺便锻炼一下身体就行了,学不学没有什么必

要。而在高中阶段选修艺术课的学生大多是一些在数理化方向“前途渺茫”的学生,迫不得已,为了不使自己在高考后“失学”,才走学唱歌、画画、练体育这条道。

2.3 教育、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山区中小学对教学评价的标准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影子。一切以升学为主,始终认为“语文、外语、数理化”这几门课成绩的好坏是衡量一切的标准,你这几门课的考试成绩上不去,素质教育唱的再高也是白搭。有些小学和初中考试成绩与教师工资挂钩,大多数学区校对教师所带班级的考试成绩进行排队罚款,贫困山区教师的工资本来就不高,有些教师一个月的工资还抵不了一次考试的罚款。

2.4 山区学校艺术类师资缺乏

由于贫困地区艺术类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艺术院校毕业的教师可谓寥寥无几。而且在山区,音、体、美教师往往被编到教辅人员行列里,有也可,无也罢!对于现行的绩效工资来说,音、体、美教师的工资待遇相比之下就差很多,评先、晋级还是一边站。就算是艺术类院校毕业的老师也不得不被迫“改行”改教其他学科。

2.5 经济落后也严重制约着山区艺术教育的发展

学习艺术类课程需要一定的经济投入,需要购买一定的学习用具。对于山区的家长和孩子们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我所教的年级里好多学生分不清楚出什么是水粉、什么是水彩,因为他们见都没见过。学校艺术类设备也不建全,上音乐课就指着教师凭着嗓子唱,好一点的有架脚踏式风琴就很不错了。全面提高山区学生素质教育

3.1 开齐开足艺术课程,是保证艺术教育质量的前提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总课时数为857-1047课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在制订本地区课程实施计划时,应按照上述规定设置艺术类课程,课时总量不得低于国家课程方案规定的下限。学校应开齐音、体、美等艺术课并保证课时数。这是提高山区学生艺术素质教育的大前提。

3.2 健全教育教学评价机制

对教育教学成果的评价不能单单只看升学率,对于学生优良的评价也不能只看基础文化课成绩。现在中考和会考已经将体育成绩纳入参考范围,这就是教育教学评价机制健全的表现。要积极探索艺术课程评价改革,并将评价结果记录在学生成长档案中,作为综合评价学生发展状况的重要内容以及学生毕业和升学的参考依据。要坚持教育公平的原则,让每个学生都成为艺术教育的受益者。

3.3 要加强艺术教育教研、科研工作

省、市(地)和县(区)要充分依靠本地区教研、科研机构,多渠道配备音乐、美术学科专(兼)职教研员。实施音美任课教师专职化,改变长期以来的音美“搭头课”现象,提高专职教师的工作责任心,为他们潜心教学和研究创造条件。

各地要以条件较好的学校为依托,建立艺术教研基地,定期组织艺术教研活动。艺术类教师的各项待遇也要正常化,艺术类教师有外出培训、参加学习交流的权利。“请进来,走出去”,拓展艺术教师视野。

3.4 结合本土特色艺术形式,开发校本教材

山区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它具有独特的教育背景、环境、人文等,有着城市学校无可比拟的优势。新课程倡导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观察生活、联系生活、认识生活,让学生在生活这个广阔的天地里,不受条条框框的束缚,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其创造力和表现力,并运用收集到的、自己觉得可创造的素材,进行加工与再创造,来美化心灵、美化校园、美化周围环境。我们应根据山区农村的特点,充分发挥山区农村特有的优势,用农村丰富而又独特的艺术媒材,开发、编写、制作一套比较行之有效的农村艺术类术校本课程教材。

让乡土教材走进课堂,省钱,省力,而且学生也乐意去发现,寻找自己熟悉的东西。比如井陉拉花,在艺术教学中适当地开发和利用该形式,不仅有利于学生认识本土的艺术文化传统,而且有利于进一步培养学生关心民族文化生存发展的情感。

艺术教育对于提高学生审美修养、丰富精神世界、发展形象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加强山区学生艺术艺术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山区学生生的艺术修养能得到全面的提高,山里孩子那美丽的心灵也会被开启。

参考文献

中职课堂管理现状与改进策略 篇3

关键词:中职学校 课堂管理 教师

目前的中等职业学校中,普遍存在课堂教学秩序差的情况,中职学生因为学习目标不明确、控制力弱、课堂专注程度低等因素,导致中职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呈不断上升趋势,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形成相当大的干扰。下面笔者就分析一下当前中职学校课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著名教育学家赫尔巴特说过:“如果不坚决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现实也表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必须依靠良好的课堂管理。然而,现在绝大多数的中职教师对课堂纪律与课堂管理深感头痛,也是中职教师在教学工作中碰到的最为棘手的问题。因为在中职学校里,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的现象特别严重,例如课堂上随便讲话、与教师顶撞、注意力不集中、伏桌而睡。这些行为不但妨碍了学生自己的学习,而且还干扰了教师教学和其他同学的学习,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下面,笔者就谈一下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以及如何加强中职课堂管理。

一、中职课堂管理难的原因

(一)学生方面的原因

1.受种种因素的影响,大多数的初中毕业生选择就读普通高中,使得中职学校生源质量下降,学生的入学成绩普遍偏低,学习困难,对新知识的接受能力也较差,再加上学生受自卑心理的影响,大部分都有厌学的现象。教师在讲台上讲得兴高采烈,学生在台下昏昏欲睡。

2.中职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过渡期,其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开始懂得审视自己,并且用自己的思维和意识去感知周围的世界。中职学生普遍认为自己已经可以独立了,不再愿意接受并迫切希望摆脱家庭、教师、学校的种种束缚。为了表现自己,中职生常常用批判的眼光来审视食物,希望别人拿他们当作独立的个体,他们担心外界忽视自己的独立存在,在这种情况下中职学生往往会产生逆反心理。

3.部分中职学生家长的认识观念错误,认为孩子上了中职就是混一张毕业证书,学习不学习的无所谓。在家长的这种观念影响下,部分中职学生也在内心里认为学习无用,只要有毕业证书就行,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加大了课堂管理的难度。

(二)教师方面的原因

1.部分中职教师的责任心不高,存在“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理,备课马马虎虎,上课照本宣科,教学方法不得当,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越不好好听课,教师就越不好好上课,这样就造成了一种课堂教学难管理的恶性循环,教师对出现的课堂违纪现象不管不问,导致课堂秩序越来越混乱。

2.部分中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差,专业知识不够扎实,甚至有的相关专业技术知识教师自己都解释不太清楚,讲解不当或教学失误,教师在学生面前讲课就不会自信,那么学生就有可能置学习于脑后而违反课堂纪律。

3.部分中职教师的师生关系观念不正确。部分教师不了解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一旦学生出现问题,不是去耐心说服和引导,而是用居高临下的姿态采用强制甚至违背中职生个性的方式迫使他们服从自己的权威。而这种做法势必会造成中职学生内心的反感,甚至公然在课堂顶撞教师。

(三)学校方面的原因

1.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不合理,教材内容老化且与社会需求脱节,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加上有的学校实习实训条件差,没有足够的场地与设备,开不足实训课时,这样就形成学生不愿学、不爱学的局面。

2.大多数中职学校的日常管理往往片面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而不是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生不想学书本知识,实习时间又不多,上课无所事事,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管理的效果可想而知。

二、如何加强中职课堂管理

(一)制定合情合理的课堂规则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制定学生能主动遵循的课堂规则是课堂管理的头等大事。课题规则应使学生明确课堂的行为要求,使学生明白行为所依据的标准,从而使课堂行为规范化。规则一旦建立,教师首先要严格遵守,同时监督学生是否严格遵守。教师对学生要平等看待,一视同仁,要言必行,行必果,建立自己的威信。切记管理前后一致,否则会使课堂管理失控,使教师和学校陷入被动局面。

(二)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1.教师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通过理论和实践的学习让自己的教学理念符合时代的发展,避免用那些过时的、陈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师要精心备好每一堂课。备课过程当中去掉那些不实用或过时的知识内容,课上讲解那些中职学生能听得懂、用得着的知识,这样学生接受起来容易一些,课堂也就好管理一些。

3.教师要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气氛。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愉悦感、成功感去学习,这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被激发起来了,学生乐于学习就不存在课堂管理的问题了。

(三)学校要重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引导

如果学生树立了良好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自然而然就会努力学习,教师课堂管理也就轻松许多。而这需要学校在日常的学生管理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的引导,让学生明白学习不是无用的。

如何提高中职学校课堂管理能力是每位中职教师都应该考虑的问题。诚然,现在的中职学校课堂管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是教师不能一味把责任全部推到学生的身上,这样只会造成学生苦于学、教师疲于教的局面,良好的课堂效果也就无从谈起了。构建一个积极有效的健康课堂的道路可能很曲折,但它不是不可实现的,只要每位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多探索、勤实践、多总结、多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提高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相信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会越来越好,会为社会培养越来越多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郭金转.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影响因素研究[D].广州大学,2011.

[2]周一平.浅谈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下,2011(7).

[3]李彦红.对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策略的初步探索[J].学园,2014(2).

[4]童巧云.中职学校的课堂管理与教学对策[J].教书育人,2007.

[5]张叶翠,冯海英.从赫尔巴特管理论谈中职学校的课堂管理[J].科教文汇:下旬刊,2011(10).

[6]苏国武.中职学校课堂管理的策略[J]. 甘肃教育,2009(24).

东北黑土资源现状与保护策略 篇4

1 东北黑土区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1.1 种植结构单一导致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

大豆重迎茬使根部病虫害严重。根系分泌物,根茬腐解物、根际微生物的变化,养分的单一消耗,导致根际环境恶化,有害微生物增加,加剧了重迎茬大豆的减产。同时由于根的活力下降,土壤酶的变化,使根的吸收能力降低,植株生理代谢失调,致使大豆生育不良,产量降低,品质变劣。

1.2 水土流失加剧

黑土区由于季节性冻融作用和漫川漫岗的地形地貌特点,开垦后导致水土流失加剧[6,7,8,9,10]。典型黑土区地形多为地势平坦的波状平原和台地低丘区,坡度虽缓,但坡长较长,一般为500~2 000m。由于该区降水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加之集雨面积大,故径流集中,冲刷能力大,水蚀严重,春季土壤解冻时,表层土壤疏松,容易被积雪融化的融雪径流冲刷,促进侵蚀沟的蔓延与发展。水蚀主要发生在坡状耕地上,占80%左右。黑土由于质地松散,又发生在平川慢岗上,加之东北地区属于温带半湿润季风区,每年4-5月正值黑土区干旱大风期再加之人类不符合自然规律的生产经营活动更加剧了黑土区的水土流失。据统计,目前典型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总面积的40%[11]。

据2013年水土普查公报显示,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总面积为25.88万km2,占总土地面积的25.13%。 内蒙占10.75 万km2,黑龙江占8.78万km2,吉林4.83万km2,辽宁1.51万km2;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类型以水蚀为主,面积为16.48万km2,风蚀占8.81 万km2,冻融面积占7.01万km2。根据第一次全国水利普查结果,东北黑土区有侵蚀沟29.57 万条。各省区都有分布,以黑龙江最多11.6 万条,内蒙7 万条,吉林6.3万条,辽宁4.7 万条;各地貌类型区均有分布,以漫川漫岗区和低山丘陵区最多。

1.3 土壤有机质下降

黑土是我国农田土壤中有机质含量最高的土壤,开垦前,黑土有机质含量高达8%~10%;据测算、开垦20a的黑土地有机质含量下降1/3;开垦40a的有机质下降1/2左右;开垦70~80a的有机质下降2/3左右,下降趋势显著。目前,东北土壤有机质缓慢下降,为每10a下降0.6~1.4g·kg-1。《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主要性状数据集》2013-2015年东北测土施肥的大数据,34 652个点位土壤有机质为1.1~287.0g·kg-1,平均为34.66g·kg-1。黑龙江省13 249 个土壤样本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在5.6~125.3g·kg-1,有机质平均值为35.63g·kg-1,50%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为26.4~42.1g·kg-1。黑龙江垦区2 831个样本: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0.1~99.8g·kg-1,有机质平均值为43.2g·kg-1,50%以上土壤样本有机质含量为32.6~52.1g·kg-1。吉林省5 772个点次,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1.4~287.0g·kg-1,平均25.2g·kg-1;辽宁省7 825个点次,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7.3~49.9g·kg-1,平均17.5g·kg-1;内蒙东四蒙4 975个点次,土壤有机质含量范围为1.1~133.8 g·kg-1,平均34.3g·kg-1。

1.4 黑土耕层变薄

由于多年的耕种和土壤侵蚀的发展,黑土层已渐浅薄。初垦时黑土层在80~100cm[12],开垦70~80a只剩下20~30cm。《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主要性状数据集》2013-2015年东北测土施肥的大数据,34 652个土壤点位,黑土耕层厚度平均22.1cm。黑龙江土壤耕层有效厚度范围在20.0~100.0cm,平均有效土层厚度32.7cm;耕层厚度在10.0~25.0cm,平均耕层厚度在18.7cm。黑龙江农垦土壤耕层有效厚度范围为22.0~98.0cm,平均有效土层厚度50.8cm;耕层厚度14.0~42.0 cm,平均耕层厚度为25.2cm;吉林耕层厚度平均19.5cm,辽宁耕层厚度平均25.4cm,内蒙东四蒙平均22.0cm。

结构变差,地力等级下降:黑土土壤物理性能逆向发展,旱时板结僵硬,涝时朽粘,蓄渗水和供肥能力大大下降,《东北黑土区耕地质量主要性状数据集》2013-2015年东北测土施肥的大数据,34 652个土壤点位,表明土壤板结,耕层容重增加,黑龙江平均为1.15g·cm-3、黑龙江垦区为1.17g·cm-3、内蒙古为1.24g·cm-3、吉林省为1.37g·cm-3,从北到南耕层容重增加了0.22g·cm-3。.

1.5 土壤养分库容偏低

尽管无机肥料的投入已达到300kg·hm-2水平,但是,由于黑土的保肥、保水性能变差,肥料的利用率偏低,造成了黑土不同养分库容偏低的局面。黑龙江省主要农田土壤氮的临界值为18.0mg·kg-1、磷的临界值为12.5mg·kg-1、钾的临界值为120.0mg·kg-1、硫为10.0mg·kg-1、锌为2.0mg·kg-1、锰为7.5mg·kg-1、铜为2.2mg·kg-1、硼为0.55mg·kg-1。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的研究结果表明[13]:黑龙江省黑土氮素库容100% 处于亏缺状态,磷素库容57.7%处于亏缺状态,钾素库容42.0%处于亏缺状态,61.5%的黑土缺锌,38.5%的土壤缺硫,此外,缺铜、铁和锰的土壤分别占26.9%、23.1%和19.2%。黑土养分的限制因子是氮、磷、钾三种元素,而潜在限制因子则为硫和锌。

1.6 土壤酸化现象日趋严重

黑土的酸化现象集中表现在黑龙江省东部和东北部地区的草甸黑土和白浆化黑土地带。该地域土壤矿物质的强烈风化和大量的盐基淋溶现象,导致了土壤的钾、钙、镁、磷元素大量淋析,出现了缺乏症状。同时,由于土壤酸性较强,导致了土壤铁、铝、锰离子的过于活化和毒害作用,其它重金属(Pb、Cr、Cd)的活性与毒性也会相应增加。白浆化黑土水浸pH变异幅度一般为5.77±0.35,盐浸pH变异幅度一般为4.86±0.45(n=12);水解酸9.11±3.56cmol·kg-1,盐基饱和度84.13±12.5%(n=12)。潜在酸和盐基饱和度较高是白浆化黑土的特征之一。该种类型土壤施用石灰等碱性物质,可以对土壤酸性起到明显的改良效果[14,15]。

2 黑土保护现状

黑土的退化现象得到了国家的重视。近年来,农业部、科技部、国土部等有关部门和东北四省区积极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土保持、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质提升、保护性耕作等项目,形成了深松整地、少耕免耕、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一系列适合不同区域、不同土壤类型的增加有机质含量,控制黑土流失,保水保肥,黑土保育的“可推广、可复制、能落地、接地气”的黑土地保护利用综合技术模式和运行机制。2015 年国家投入5 亿资金实施“黑土地保护试点工程”。黑龙江省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高黑土综合生产能力,先后启动了“千亿斤粮食产能工程”、“松嫩、三江两大平原综合治理配套改革工程”和“亿亩高标准良田建设工程”。但是,在大范围实施中技术集成优化、农机农艺有效结合、技术服务体系的建立健全等环节还亟待加强,以尽快改变单一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出现的断链现象,使科研成果能够更高效地转化为土地生产力。

3 黑土保护策略

黑土恢复与保护是一个长期过程,更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对黑土保护负有共同责任。以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为目标,倡导以政府为主导,调动企业、科研院所、广大农民和社会多方之力量,共同参与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行动。科学谋划,综合施治,统筹推进。全面解决黑土退化问题。

3.1 建立黑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长效机制

制定法律法规,设立黑土保护利用试验示范区。遵循科学规律,正确处理利用和保护的关系,在利用中保护的原则。保护黑土资源对农业生产的优质立地生态条件[16,17]:通过水分平衡、水保治理、作物配置、耕制调整、栽培管理等措施,使“水、土、气、生”条件得到保护与持续;提高黑土资源的生产能力:通过有机培肥、秸秆还田、碳氮平衡、水热协调、平衡施肥等措施,不断促进黑土耕地质量的稳定与提升。黑土资源在培育过程中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通过建立各种综合利用模式,如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小麦标准化生产模式;建立良好的轮作体系,不断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化农业发展道路;在保护黑土资源在持续利用中,构建现代化大农业的产业体系:通过现代化大农业的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成为现代农业的重要产业支撑,以保障民生改善和经济持续发展。

3.2 结合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

通过四大黑土带国际合作,开展黑土国际联网研究,构建我国与国际黑土资源联盟的综合组织机构。打造世界黑土研究平台,建立中国东北黑土保护与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我国以东北为主体的黑土资源的保护与战略发展。进一步面向国际(俄罗斯),不断拓展黑土资源国际规模化开发与利用基地,进一步推动我国以东北为主体的黑土资源的保护与战略发展。

3.3 “十三五”黑土保护总体思路

启动国家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农业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针对黑土开发、利用与保育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开展长期系统研究,加强黑土演化过程与机理、退化黑土恢复与作物结构调整、耕作制度优化、化肥农药减施与粮食增产等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集成,形成有利于黑土保护的关键技术体系与综合配套政策。完善和开放黑土研究平台和研究网络,围绕黑土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重点在黑土科学基础研究、监测监控、应用技术推广等方面开展边研发、边示范、边推广应用的科技策略;面向农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建立有效合作机制,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形成相互支持、紧密合作的有效机制;促进国际科技交流,共享黑土保护与可持续利用领域人才与成果等资源,加快黑土资源保护和利用知识的社会普及,唤起全社会保护黑土的自觉行动,共同促进黑土保护工作,实现东北黑土保护与永续利用之目标。

3.4 制定黑土资源保护中长期规划

现状与策略 篇5

沙河子镇中心校 贾军利 沙河子镇王党塬小学 王力锋 杨刚虎 郭亮

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策略研究 沙河子镇王党塬小学 王力锋

内容提要

针对农村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结合我镇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研究了农村小学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与策略:

一、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一)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意识淡薄(二)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良倾向(三)学校校本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二、应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一)加强校本教研,再生课程资源

(二)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三)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四)大力提高教师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关键词: 校本课程 资源 现状 对策

在新课改的教育形势下,校本课程也成为新课改的重点了。国家课程以开发全国统一的、共同的课程方案为目标,集中体现一个国家的意志,课程的决策权掌握在学科专家手中,是权利高度集中的课程决策模式,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和规格都有统一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是最基本的原则性要求;地方课程是以发展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 2

为目标,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省一级的教育行政部门或授权的教育行政部门,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需要,并在国家规定的课时范围内,设计和开发的课程,其统一性和规范性仅次于国家课程,但高于校本课程。无论是国家课程还是地方课程都无法照顾到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情况,无法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这种整齐划

一、千篇一律的课程体系,很难满足现代教育、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求。而校本课程是在学校办学教育理念、办学宗旨的指导下,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立足于学校的特色、教师和学生的特点,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时间安排上都有很强的灵活性,能很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要求,弥补了国家、地方课程的不足。

根据我们的理解,校本课程资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一、我校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现状

(一)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意识淡薄

教材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进行沟通的重要桥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媒介。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教师却对其中的某些新知识、新

问题或是臵之不顾,或是一笔带过,极少尝试去寻找资料或与学生共同探究文中的新资源,也不关注教材以外的资源开发和利用。

(二)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不良倾向

教师不会挖掘学生拥有的课程资源除班主任之外,科任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往往只在课堂上,课外与学生的接触甚少。因而对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及生活体验不甚了解,其教学就只能是按照自己的意愿去要求学生做什么或怎样做,而学生会做什么,有什么样的意愿,学生具备的知识、技能以及他们的兴趣等课程资源因得不到挖掘而白白浪费了。

(三)学校校本课程资源严重不足

1、电教设施不完善,建校后班班通还没有及时安装到位。

2、图书资源缺乏。

3、教师之间单打独斗,校本课程资源缺整合

4、学校对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二、应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

(一)加强校本教研,再生课程资源

1、全程校本教研,为课改提供成功保障。

我镇自实行课堂教学改革,各学校执行了以备课组为单位的全程校本教研的决策:(1)在开学之前,备课组就把一学期的教学任务摆出来,各位老师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喜好认领内容。接到任务的老师利用假期充足的时间把自己认领的任务进行斟酌酝酿,并搜集各种资料,结合学生实际编制“导学案”初稿,形成雏形。(2)提前一至二周对所需教学的

内容在备课组进行讨论修改,必须做到人人发言,主备老师执笔修改,不断加工冶炼,从而编制出最符合学生实际,收益最高的导学案。(3)、课后认真进行反思总结,一方面对所教学所疏漏的内容好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另一方面能为以后教学提供前车之鉴。

2、加强集体备课,促进教师共同成长。

由于传统的备课方式是单打独斗,各自为阵,高耗低效,不利于教师业务水平的整体提高,不利于学校教育教学效益的提高。于是“导学图”就实行分工合作,备课组一人主备,集体讨论,集体修改,共同使用,让每位教师好的做法,充分体现在“导学案”上,真正做到集思广益、资源共享。这样首先就实现了教师资源的再次整合,解决了教师之间业务水平差异问题,真正体现了深层次的教育公平。其次是整合了以教材为核心的课程资源。教学研讨活动认真务实,听课评课实事求是,既不过多美言优点,也不隐瞒不足。我要很快融入到了备课组老师中,迅速把握以导学图为载体的课堂教学改革的机会,使自己快速的进步和成长……”

(二)加强校内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学校资源

学校是育人的重要场所,不管条件多差的学校,只要善于发掘,它肯定也包含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如利用好学校的资金,加快学校硬件建设,建好微机室、完善多媒体功能、远程教学室;定购更多的图书,备好专门的阅览室,充分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充分调动全体师生加强班级文化、校园文化的建设,让班级、校园文化成为一种新生的课程资源,同时为学校营造好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2、以教材为核心,积极向课外拓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

无论是社会学科,还是自然学科,都与现实生活与地方文化有很大的关联,那我们学校就应该从这些与学科有关联的又能有利于学生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的课外资源,有计划地引入课堂学习之中,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益。如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其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应以教材为核心,结合学校地方实际积极向课外拓展开发新的课程资源,增强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语文教师就应该利用好每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生活中去学知识,形成能力;又可充分利用农村优势,开发利用农村中特有的自然资源,如让学生去观察春天的草、花、树的变化,感受春雨的绵长,学生便会明白观察事物要细致入微,景物描写要生动形象。

3、充分利用好家庭和社会资源

“不论现代学校教育在人的成长中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也不能完全取代或否定家庭教育、家庭生活对于人的成长所具有的价值。”家庭生活资源包括家长和亲友、家庭生活及家庭文化环境等等。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宽松,学生好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和集体活动。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使他们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学会写,写出自己心中的感受。在家庭中他们了解了风俗民情,学会了交往,丰富了经历,这样,就在不知不觉中学习着大语文。社会是一个大舞台,形形色色的人,千奇百怪的事,不管是正面还是反面,不管是平

凡还是伟大,不管是富有还是贫穷……都是活生生的资源,语文教师应该结合社会生活的实际来教化学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开发特色课程资源

每一个地方,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都有着自己丰富的文化内涵,例如一个地名的来由,一种风俗民情,亦或是一片自然风光,一个流传的故事等等,这些丰富的人文资源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资源,我们一定要深入挖掘。学校应该结合本地的实际,发动全体师生收集素材,根据学科特点编辑成册,形成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

(四)大力提高教师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素养

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一项系统工程,学校、教师等各方面都有责任共同努力。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了校本课程资源的识别范围、开发与利用的程度以及发挥效益的水平。因此,开发和利用好校本课程资源,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一是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忠诚党的教育事业,爱岗敬业,无私奉献。

二是丰富的知识技能素质。要具备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要掌握与本专业相关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知识以及教育专业知识。三是勇于创新的能力素质。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变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方法,树立创新意识,注意发现、勇于创造和充分利用好的校本课程资源。

四是科学的教学管理素质。教师必须学好、掌握好现代管理学、教育学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进行管理和开展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总之,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走出教材的狭隘视野,广开思路,勤于捕捉,因地制宜,让课程资源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素材和条件,更好地实现教育的目的。农村的广阔天地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提供了丰厚的土壤,使之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发展前景,我们要从多层次、多角度、多方向并以极大的热情充分利用现有校本课程资源和不断开发新的校本课程资源,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学效率,促进学生人格和个性的健康发展。

参考资料:

1、《校本课程开发:理论与实践》 教育科学出版社 崔允漷 著

2、《开创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局面——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 文件汇编》 团结出版社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编

3、《教育科研过程》 新疆大学出版社 杨章宏 著

4、《谁来决定我们学校的课程——谈谈校本课程的开发》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平周广强 主编

5、《校本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归宿》;

6、《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标准解读》

7、《新课程培训精要》;

高校武术教学现状与策略研究 篇6

【关键词】高校 武术教学 现状 策略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5-0226-02

现阶段,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增加武术课程的教学,不仅能够使学生对中国武术的基础知识技能与相关套路有一定了解,还可以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不断提升,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中华武术的传承。由此可以看出,武术教学在高校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目前高校教学形势下,武术教学期间存在诸多问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与教师引起高度重视,采取针对性的改进措施,从根本上提升高校武术教学质量。

一、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分析

1.高校武术教学方法相对落后

现阶段,我国的高校武术教学工作在实际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弊端,教学方法主要是指在教学安排过程中,教师为完成所规定的教学任务以及达到所预期的的教学成果而采取的教学方法[1]。实际上,在高校武术教学期间,其教学方法并不是固定相同的,而是需要按照不同人员自身素质情况与接受程度情况等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并根据教学内容的变化而进行不断创新以及探索。然而,目前我国的高校武术教学活动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通病,那就是教学方法相对固定呆板,教师往往采用老一套的武术教学方法,也就是根据武术讲解要领以及示范动作,指导学生进行反复练习,借助矫正动作的模式来完成课程的教授。武术教学活动中的娱乐性以及实战性并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从而造成高校武术教学形式相对陈旧以及武术教学内容枯燥,大大影响了高校学生对武术动作的学习热情与学习积极性,进而阻碍了武术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2.高校武术的教材内容不合理

高校的武术教材普遍存在内容不合理的问题,中国武术从出现算起,已经具有千百年的历史,具有非常深厚的底蕴,其中所包含的相关理论知识相对丰富。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武术与体育领域、人文领域、宗教领域以及文学领域有着密切联系,要想使学生能够更好的领会到武术动作的实质精神,就必须要让学生对所涉及到的每一个领域都涉猎到,并有所了解与认识,把对武术的相关理解上升到理性高度,培养武术学生的锻炼意识[2]。但是,各高校在武术教材方面却存在着较大差别,出现教材内容不科学的现象。一些高校采用统一教材,一些高校采用综合性教材,一些高校采用自己编写的教材,还有部分高校根本就没有相应的武术教材。也正是因武术教材的杂乱,使得武术教学中的基础性理论知识掌握不全面、不扎实,进而严重影响到武术教学工作的质量。

3.高校武术的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高校武术在师资力量方面相对薄弱,从而使其教学效果难以保障。作为一名武术教学工作人员,自身必须要具有非常扎实的武术教学基础理论以及武术功底。能够对各种武术教材做到熟练掌握,教学方法方面有着独特见解,具备高校武术教师应有的素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武术教师示范武术动作应力求标准到位,把中国武术中的精气神较好的展现出来,给学生做好示范。然而,根据相关研究结果显示,一些高校的武术教师身兼数职,造成精力的分散,从而使教学质量难以得到提升[3]。虽然,我国高校的武术教学中理论研究深刻、经验丰富以及武术功底相对扎实的高素质教师居多,但是依然存在一些武术教学水平不达标的武术教师,存在武术教学人才缺乏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武术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推广。

二、高校武术教学策略

1.激发高校学生对武术教学的兴趣

武术的魅力不仅仅表现在武术动作技巧与技艺的本身,还渗透在武术博大精深的民族精神中,现阶段的高校武术教育只是把武术看做普通的教学项目,重视技术教学,旨在教会学生武术动作的一招一式,不能够使学生领悟到武术一招一式间的攻防含义,甚至离开了中国武术文化或者是文化教育,仅仅成为了无本之木以及无源之水,不能走得更远,最终使学生难以对武术套路的学习产生较大兴趣。因此在高校武术教学期间,教师应高度重视武术动作的内涵,积极挖掘中国武术与哲学、与艺术、与心理以及与礼仪质检的关系,把武术技术教学逐渐提升到人格培养的高度,从而使武术行为能够更好的反映出学生的人格与人品。在武术教学理念方面,必须要牢固树立健康第一以及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指导思想。在武术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安排方面,要立足实际,致力于激发学生兴趣。

2.科学对待高校武术教学

中国武术走进高校,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武术文化的传承,因此高校教师与学生都应该从心理层面上科学看待武术教学,高校应该尽可能多的开设一些武术课程,然后增加课时,积极组织开展各种武术交流会或者是武术交流活动,强化武术文化交流[4]。高校武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武术动作传授的全心全意,在动作示范期间应做到标准化,使学生对武术学习产生兴趣。高校武术学习不应该只看重学分,应正确认识到武术强身健体的作用,做到从实际出发,领悟武术动作的博大精深。

为了改善高校武术教学的现状,应着眼于全社会,从社会范围大力宣传武术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全民对于武术的认可度,特别是社会高层以及具有较高影响力的人需重视武术,进而使武术被更多人接纳,在社会上得到较快发展,最终影响到高校的大学生。比如电影《少林寺》的热播,就引起了不小的习武狂潮,对中国武术的大力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因此,扩大武术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影响力,属于解决武术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尴尬局面的重要途径之一。

3.重视高校武术教学的理论知识传授

武术是中华民族文化组成部分之一,属于历代人民创造与发展起来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武术受到不同政治条件、经济条件以及军事条件的影响和制约,而且还会渗透到民族科学、哲学、宗教、伦理道德、民族精神以及民族艺术、习俗中。现代大学生在经过基础性体育教育之后,已经对体育教育有了一个非常感性的认识,在大学期间应该把这一系列体育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高度[5]。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借助体育理论知识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意识到体育锻炼对生理健康的重要性,进而使学生明白体育锻炼的原则以及如何实施体育锻炼,最终养成养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提高对体育教育的认知能力。

4.采用合理化的武术教学方法

合理化的高校武术教学方法可以提升武术教学效率,高校教师在武术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音乐和武术套路相互结合的方式,根据实践证明武术练习随着音乐旋律,将会使学生在武术练习期间不会那么累,而且可以收放自如地开展武术动作,进而展使武术动作、优美的音乐以及学习者的情感达到相互融合的境界。传统形式的武术套路在教学方法上相对单一,练习相对乏味枯燥,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最终无法保证武术教学效果。鉴于该种现状,高校武术教师应该在武术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大胆创新,实现音乐与武术动作教学的结合,把音乐加入到难度更大、衔接更多以及速度更快的相关武术套路中去,促进武术教学水平的提升。

5.加强高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建设

高校应积极引进大量综合素质相对较高的武术教师,提升武术教师的待遇水平,促进其教学环境的改善,从而使武术教师能够更加踏实以及更加安心的投入到高校武术教学工作中[6]。此外,高校需要积极组织武术教师参与武术动作的学习,更新武术知识,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水平与武术专业素质水平,只有这样,高校学生才能在教师的教育之下,加强自身的身体素质,促进我国武术文化的继承。

三、结语

总而言之,当代高校武术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武术教学课时相对较少、武术教学方法欠科学、武术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等。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正视问题,采用科学化的手段,通过科学对待高校武术教学、加强高校武术教学的师资建设、合理化的武术教学方法以及激发高校学生对武术教学的兴趣等措施,改善高校武术教学工作的现状,提升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峰,赵光圣.学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实践路径[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5,01:77-80.

[2]刘文武.武术教学与体育项目教学的区别[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5,10:98-102.

[3]赵光圣,戴国斌.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现实困境与改革路径选择——写在“全国学校体育武术项目联盟”成立之际[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4,01:84-88.

[4]李富刚,涂琳琳,季浏.对学校武术教学内容的反思[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4,05:613-620.

[5]陈琳,王智慧,陈盈.学校武术教学内容及思想的演进与启示[J].体育与科学,2010,05:30-34.

农村小学的管理现状与策略 篇7

分类要求, 重点培养

现状:农村小学师资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教师分配制度的改革, 城市学校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像一块巨大的磁石, 吸引着优秀毕业生的心。因此, 素质出众的师范类毕业生往往会选择在城市学校安家落户, 到农村小学任教的大都是非师范类的毕业生。以我校为例, 在近9年的新教师分配中, 真正是师范毕业的只有5人, 其他21位教师均为非师范类毕业生或电大毕业生, 其中个别教师刚分进来时连如何备课还不会。

由于种种原因, 农村小学中年龄偏大的教师绝大部分是民办教师, 学历低, 原有基础较差, 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形势发展;有些教师虽然受过正规师范教育, 但因主客观种种原因, 岗位学习不够, 也与课程改革新理念的要求越来越远。

但是, 我们不能说农村小学中一定没有优秀教师, 相反, 其中也有一批比较优秀的教师。他们既接受了比较规范的师范教育, 又有一颗奉献于教育事业的热心, 还适应了农村比较艰苦的教育环境。同时, 又由于他们在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具有比较大的优势, 受到学校、家长、社会更多的重视和更高的期待。因此, 每所农村小学其实都有一批骨干教师。

师资水平的参差不齐, 对农村小学管理方式提出了一个课题:按照优秀教师的特点去管理学校, 相当一批教师不能适应, 最后使管理流于形式;按教师的最低层次提出管理要求, 一些优秀教师的积极性得不到调动, 管理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又得不到发挥。

策略:分类要求, 重点培养, 提高师资水平。

“分类要求”是指管理应该有弹性, 在工作中应根据教师年龄、水平的特点, 对不同层次的教师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 从而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针对农村小学师资情况的参差不齐, 我们必须提出不同的管理要求。首先, 我们必须使全体教师明确认识到农村小学教师这一师资构成的特殊性。在此基础上, 对一些年老体弱、已很难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形势的教师, 提出一些适应他们的管理要求, 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学校建设中的作用, 使他们感受到学校对他们严格而不苛刻, 关心而不放任。如, 我校在教学常规考核中规定, 年轻教师备课必须是详案, 中老年教师允许备一部分的简案;在撰写教学反思中, 也分别对不同年龄的教师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对青年教师的培养上, 我们制定了“新教师———合格教师———骨干教师———首席教师”这样一个阶梯型培养, 学校规定3年教龄以内的青年教师必须参加学校组织的业务培训班, 3年后经过考核如果合格, 则成为一名合格教师, 5年后考核能达到学校制定的《青年骨干教师制度》中的标准, 则成为学校骨干教师, 同时不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班, 8年后有资格参加学校组织的“首席教师”评比。在每一个阶段, 我们都通过制度规定了不同的权利和义务。

“重点培养”, 就是对学校的优秀教师 (首席教师) 要努力扶持, 一方面, 加强培养, 不断锻炼, 使他们在学校内“强者更强”, 成为学校某门学科的带头人, 同时又使他们成为放在任何一所学校内都毫不逊色的骨干教师。另一方面, 还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在学校中的“强势效应”, 给他们压担子 (从带徒弟、搞科研等方面) , 提出更高要求, 带动全体教师, 使学校整体教育质量保持在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这样的学校管理, 针对不同层面教师提出不同要求, 努力实现不同层面教师和谐互动, 使全体教师形成合力, 实现管理效益的最大化。

刚性制度, 柔性管理

现状:农村小学教师生活在农村, 生存状态比较特殊。

农村小学的教师交往圈子小且比较固定, 亲情、乡情是他们交往的感情基础。教师之间有着很多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亲情关系, 在学校他们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同事关系, 在社区、家庭可能是另一种关系。因此,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为学校管理增加了难度。

在农村小学任教的教师绝大部分还跟家里的事情挂着关系, 甚至很多农活还需要他们自己亲自去完成, 并且, 农村的家庭副业、风俗习惯、日常事务较多, 也是农村学校管理者必须面对的现实。如, 对我校任教的54名教职工进行调查, 发现40岁以上15位中老年教师中有12人需要在农忙时帮助干家务的, 40岁以下的教师中有18人需要帮助家里完成一些家庭副业。农村中的农活、婚丧嫁娶、亲情往来, 必然会影响到学校管理。教师在学校是教育工作者, 他必须完成教育任务, 但同时又是生活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 也必然会面临很多社会关系。当两者发生冲突时, 作为管理者, 就必须妥善处理好两者的关系。

策略:刚性制度, 柔性管理。

管理是一种制度要求, 强调的是一视同仁, 强调的是“理”。但是, 如果认为管理就是无情, 那是对管理的浅层次理解。特别是农村学校的管理, 要更加做到刚性制度, 柔性管理。例如, 我校实行的作息制度是教师坐班制, 规定教师上班时间必须在校。但是在具体的操作中我们实行的是“柔性管理”, 规定教师在上班时间内如果碰到特殊情况, 则可以向学校行政请假, 在规定的时间内回来的话, 不作缺勤处理。

乡情、亲情, 是农村教师关系中比较隐性而又无处不在的联系。农村中心小学管理过程中, 如果重视这一种亲情、乡情, 并使其在学校管理中发挥积极作用, 用于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 那将极大减少学校管理的难度, 甚至使管理者实现“无为而治”“无理亦能”的境界。相反, 如果忽视了这一层关系, 一味简单地按制度、规范的刚性要求, 不考虑农村教师生活中碰到的一些具体问题、特殊情况, 不充分体现学校管理的弹性尺度, 兼顾好“合理”与“合情”的关系, 往往会使我们农村中心小学的管理陷入“有理说不清”的被动状态。

家校沟通, 提高实效

现状:农村社会中充斥着新的“读书无用论”, 家长对教育不重视。

首先, 农村家长对教育的态度已逐渐在发生变化。在人们的印象中, 农村学校的学生似乎是学习认真、勤奋、刻苦的代名词。但是, 这一现象正在逐步发生变化。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 广大学生和家长那种“通过读书翻身”的原有观念正在发生变化。特别是随着城乡一体化、农村城镇化进程, 他们认为, 在农村, 靠传统产业、靠在附近工厂打工, 一样能生存。

其次, 近几年来, 随着大学的扩招, 大学生毕业分配制度的改革, 许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 有的找到工作后收入也很低, 有的甚至比不读书的还差, 再加上教育投资非常巨大, 对许多农村的家庭来说, 可以说是一家人工作来供养一个大学生。巨大的教育投资与就业的现实产生了巨大的矛盾, 因此, 他们读书的积极性、紧迫性已非同日而语。再加上现在都是独生子女, 家长都普遍不愿让自己的孩子到外边去读书、生活。这更使他们认为, 现在的孩子读书好坏并不十分重要。这就在无形之中使孩子、家长都降低了对教育对学习重要性的认识。那种农村孩子刻苦读书的原有传统已不复存在。

最后, 农村孩子家庭教育的现状也不容乐观。农村家长为了生计, 他们更多的精力都花在为生存而奔波上。由于竞争压力的加大, 再加上家长文化知识水平有限, 他们已没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关注学生的学习, 也不太可能对学生进行辅导。

因此, 当前农村学校学习风气存在着一些问题, 有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够。有些家长也对孩子的学习关心不够:有的因为思想观念问题, 有的实在因为时间、精力不够。这对学校提高教育质量是非常不利的。

策略:家校沟通, 转变观念, 提高教育实效。

其实,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 农村孩子更需要加强学习, 因为他们将面临他们的父辈没有碰到过的挑战。但是, 很多农民还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为了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水平, 我们迫切需要转变农民对教育的认识。

首先, 要加强家校联系, 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沟通。学生的成长,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 社会、家庭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影响学生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越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 社会环境、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越大, 而且这种影响越是深刻而长远。没有家长的配合, 学校教育的效果将是非常有限的。因此, 我们可以利用家校联系本、家长会、家访、校讯通平台等形式, 及时和家长进行沟通, 提高广大家长对教育、对家庭教育的重视, 从而使双方教育能齐心协力。

食品安全现状与监管策略 篇8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

目前, 我国食品状况总体是好的。食品质量稳步提高, 无论是从功能性、实效性上, 还是从食用性都有了很大提升, 品质有所改善, 出现了许多名牌产品, 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和喜爱。超市、集贸市场中的食品琳琅满目, 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活需要, 体现了时代发展的丰硕成果。

然而, 最近出现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食品安全问题也引起全社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民以食为天, 食以安为先。然而一些不法者利欲熏心, 掺杂使假, 危害消费者。武汉人造蜂蜜、台州毒猪油、“口水油”沸腾鱼、河北假葡萄酒、河南瘦肉精, 以及台湾塑化剂等事件频频发生, 不仅给社会造成了极大危害, 而且也暴露了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我国食品安全监管, 从立法到具体实施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职责明确, 内容详尽、程序清晰, 有效保障了食品安全。然而在日常的监管中仍在一些不足和缺陷, 有待探讨。

1. 基层食品监管力量薄弱。辖区

内的食品企业多, 食品监管的执法人员数量严重不足。在有些地方一个食品科只有两三个人, 要监管近200家食品生产企业, 这样就无法满足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动态监管的现实要求。

2. 食品安全监管的执法人员理论

水平和专业知识匮乏, 无法满足食品安全监管的迫切要求。对食品生产企业进行监管, 不仅要熟知相关的法律法规, 而且要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 如食品执行标准、检验方法、国家明令禁止添加的物质等相关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识别、判断食品生产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违法行为。

3. 很多区县一级的食品检验机构

检测能力明显不足, 无法满足食品安全检验的需要。一方面是检验人员欠缺, 检验能力与水平达不到要求;另一方面检验仪器设备陈旧落后, 缺少先进的必备的检测设备, 造成许多检验项目不能开展, 不能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技术支持。

4. 检测手段相对滞后, 执行标准

和检验方法落后于造假技术, 标准的制修订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步伐。科研开发能力薄弱, 研制周期长, 针对某些物质快速检测方法少, 不能及时出台检验方法及标准, 非常被动, 达不到有效实施监管的目的。

5. 食品企业取证门槛过低, 生产

许可准入制度相关条款要求不高, 加之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员掌握的评审标准不一, 评审尺度不一致, 造成一些条件达不到要求的食品生产企业取得生产许可证, 为日后正常监管埋下了隐患。

6.食品生产企业自律意识差, 没有严把食品安全关。有的企业质量检验员学历低、检验能力差, 检验仪器设备成了摆设, 日常根本不使用, 形同虚设, 很难保证食品安全。而且一些食品生产企业对原材料把关不严, 没能实施有效地进厂检验, 极易造成食品质量存在安全隐患, 用其生产的产品就无法保证质量。

7.食品安全监管部门不作为。碍于人情, 视而不见。利益驱使, 麻木不仁, 充当保护伞。习以为常, 见怪不怪, 责任心不强, 走过场。造成食品安全监管在执行力和操作力上存在很大的难度。由于不作为, 造成安全隐患没能及时发现和制止, 甚至发展到无法控制、泛滥的局面。

8.各种形式的产品质量监督抽查和风险监测检验的项目只是常规的指标, 极易添加的物质没有列入到必检的项目范围中, 容易造成常规项目合格, 而潜在的危害物质无法检测而不能真实判定该产品是否合格。等到出了问题再治理, 没有预见性和前瞻性, 风险评估没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9.没能对食品添加剂产品、化工添加剂产品等的销售情况进行动态、有效地跟踪。产品销往哪里、用在什么地方等的情况无从掌握、控制, 极易造成滥用情况的出现, 也给食品安全带来一定的危害。

10.部门之间协调不力, 社会监督缺位, 政府各部门一体化监管体系没有得到有效运行。明知造假、使用添加违禁物质, 举报、投诉的少。舆论、媒体曝光有的没有引起政府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造成事态发展无法控制。部门之间信息通报不畅, 协调、配合力度不够, 处罚力度不够, 没有形成高压态势, 影响力、威慑力不强。

对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实现有效监管的建议

食品安全监管责任重大, 要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要时刻牢记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天津质检院的重要讲话精神, 当好食品安全的守护者。要当好食品安全的守护者, 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加大基层食品安全监管机构的建设。投入资金和力量, 合理配置监管人员, 加大专业知识及法律法规等的学习与培训, 提高监管的整体水平。让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人员成为行家里手, 成为食品安全的忠诚卫士。

2.加大区县级食品检验机构能力建设, 提升整体实力与水平。引进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掌握最新的检验方法和标准, 灵活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更新、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 不断完善检验手段, 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加大食品标准的修订、制定, 及时调整、发布国家食品监管检验目录、重点检测项目及指标。从国家立法到标准的实施, 给予法律支持, 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循。

4.加大科研开发力度。国家应从政策和资金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鼓励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检验检测机构等各方力量, 针对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 搞好研制与开发, 出新项目、好项目, 为食品安全监管和检验提供最新的科研成果, 并运用到实践中。

5.加大食品添加剂和其它添加物质的监管力度, 实施有效的动态跟踪。可以实施电子条码信息管理系统, 把生产企业、经销单位及产品的详细信息、检验情况、销路情况等录入到系统中, 各个环节都有信息录入, 全程跟踪, 有效掌控, 保障食品安全可靠。

6. 加大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监

督力度, 对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要实行重点巡查、驻厂监造, 产品批批检验, 有效保障质量安全。

7. 建立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网,

做到信息共享、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弥补食品检验中个别项目不能检测而无法做出判断的不足, 形成合力, 共同努力做好食品检验工作。

8. 加大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与配

合, 信息的交流和沟通。形成严密的横向和纵向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实现食品监管无漏点、无盲区, 全覆盖。从初级农产品种植到生产加工, 到市场流通, 最后到餐桌, 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链接, 确保食品安全。

9. 提高生产许可准入制度的门槛,

做到标准一致, 评审尺度一致。达到标准的准予获证, 达不到标准的一律不予获证, 该淘汰的就要坚决淘汰。整体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规模和水平。

1 0. 不断提高食品生产企业的自

律意识, 做到诚信无欺。通过法律法规的宣传、培训, 企业加强内部管理, 切实按照质量体系要求做好各项工作, 有效保障其产品的合格, 从源头杜绝危害存在。

1 1. 加大食品安全监管的处罚力

度, 形成威慑力、震撼力, 起到警示作用。通过制定修订国家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 加大法律惩罚力度, 逐步避免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1 2. 通过有效的食品安全风险评

估、建立食品安全预警制度, 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食品安全监管的浓厚氛围, 全国的食品安全状况会有很大的改善, 人民的生活会有更好的保障。

农村初中体操教学现状与策略 篇9

一、农村初中体操教学存在的问题

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都推动了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但是在一些偏远的农村地区,却不能很好的享受到这些这些福利。在比较发达的城市,孩子们在初中阶段便可以接受体操教学,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身体柔韧性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农村初中体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以下难点。

1. 场地不足和设备不齐全。

相比较城市地区,农村的经济相对落后,在体操教学中也就存在着相应的弊端。例如学校缺乏开展体操教学的基础条件:教学场地和教学设备。这些都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基础条件,可是在农村地区这些问题却等待我们去解决。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有的农村学校存在基础的运动器械,可是却没有专业的维修人员进行维修与防护。导致设备年久失修,大部分都失去了使用的可能性,影响了体操教学的正常进行。

2. 学生兴趣不足。

在农村地区开展体操活动,可是却没有相应的保护措施,导致孩子们产生畏惧心理,从而丧失对体操运动的兴趣。当然,这也与体操教学的难度与体育设备差存在一定的关系。例如我们在体育课堂上引导学生做跳马动作的时候,学生由于害怕自己受伤,很容易就会产生恐惧心理。这就导致学生们对体操缺乏学习的兴趣,不可否认这与学生缺乏对体操的理解与认识有关,同时也缺乏老师的正确引导,这都给农村的初中体操教学带来了不小的障碍。

3. 缺乏专业老师。

在大多数的农村初中学校中,教师的年纪普遍偏大,同时教师男女比例严重不平衡,这都会影响到体操教学的进行,同时在农村的学校中,体操教学的专业老师相对缺乏。可是在进行体操教学的时候,必须有专业老师在旁边进行指导,对体操运动进行科学合理的解释,同时保护学生的安全,这也是作为一名体操教师的基本素质。

二、提高农村体操教学的策略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学生对一件事情感兴趣了,他们才会发自内心的去接受它们。我们要想激发学生的学期兴趣,应该在实践前安排几节相应的理论课,给学生详细讲解一下体操教学的意义与价值,这个在农村初中学校中很容易实现。其次,我们应该在教学的初级阶段设置一些难度系数比较低的动作,这样学生一次就可以做到位,让他们充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最后,我们应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针对不同心理不同体质的同学采取不一样的教育策略,这样做都有助于体操教学的顺利实施。

2. 合理安排体操教学内容。

体操教学和其余的体育项目相比较,要求更加严格一点,要求学生动作准确、身体反应迅速、姿势优美,这些要求都有利于提高人体机能,锻炼人体各部分的肌肉,弹跳力和灵活性。对于农村的初中生来讲,应该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与增强体质的发展为主要目的,因此教师应该安排相应的教学内容。在初中的教学安排之中,教师应该以团队来进行教学,例如队列练习、徒手体操、自由体操、技巧性运动等,以此来开阔学生的视野,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美育培养,让学生对体操有一个更加全面的认知。

3. 加强安全教育,预防意外事故。

在体操教学中,最为重视的就是安全问题。特别是在农村教学中,必须警钟长鸣,因为农村地区更加缺乏相应的安全措施。同时,初中生处于青春期的初期阶段,争强好胜心理人人皆有,一些学生会高估自己的能力,做出一些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到的动作,来表现自己的冒险精神。因此,在初中的教学中,我们一定要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同时在课堂教学之中做好对学生的保护工作,有了足够的保障才可以让学生逐渐抛弃畏惧心理,提高对体操的兴趣,同时减轻学生的心理顾虑与身体负担,尽最大可能减少因为心理问题而产生的意外事故。

三、总结

总结以上种种,农村的体操教学中仍然存在着较多的困难等待着我们去克服,政府和学校更应该加大对农村初中体操教学的扶持力度,尽量招聘一些年轻的专业老师来对学生进行指导教学,并且投入一定的经费来购置体育设施,努力为农村孩子创造一个健全的体操教学环境,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早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摘要:随着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已经被普及到大部分地区。我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我们正是要在学生的初中阶段培养他们热爱运动的意识,因为初中阶段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孩子们有着较强的个性与独立自主的意识,但是在农村地区的体操教学仍然存在不小的难题,本文针对农村地区的体操教学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关键词:体操教学,策略,农村,体育设施

参考文献

[1]范连友.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中学体操教学策略初探[J].新课程学习·中旬,2014,(12):185-185.

浅析中职校园足球现状与策略 篇10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当中明确提出,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是关系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事。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本身也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该项运动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真正扩大学生参加足球运动,夯实足球运动坚实的基础上,发现足球运动的好苗子,进一步提高他们的足球运动技能和水平,为国家培养高素质足球后备人才。

二、中职学校开展足球运动的现状

中职学校开展足球活动在实施过程中面临诸多挑战。主要是来自学生、教师、学校和社会等几方面。

(一)学生自身方面

中职生本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导致他们的个人行为习惯不是甚好,再加上学生足球基础几乎没有,主观方面的认识不足,学生对足球兴趣不高,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没有主观能动性,很难激发他们的足球兴趣爱好。

(一)教师教育教学方面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目前的体育教师素养仍有差距,教师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和精湛,缺乏教学经验和课堂教学管理能力,加上死板的教学方法,课堂组织形式不新颖,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学生懒散的现象导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态度不端正,从而也影响了教学的质量。

(三)学校和社会的关注度

虽然“通过足球运动,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学生,让足球运动成为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项活动”成为人们的共识,但是学校在开展该活动时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持,如有失衡,该项活动就不能顺利进行。足球运动在社会上普及率不高带动不了校园足球的发展。

三、开展中职校园足球的策略方法

(一)开设好课堂教学,积极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通过课堂积极的引导,让学生认识足球,熟悉战术和基本的规则,培养他们对足球的兴趣,他们才能全身心地去参与。由于学生足球基础层次较低,教师在教学中从最基本的技术教起,如:球性练习,传接球,简单的过人技术等,运用创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小组竞赛的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在战术教学时可以先通过观看比赛让学生对战术有所认知,然后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和运用。本人在教学中有个很深的体会,学期当初,当我组织所带的班级足球队时,几乎没有一个班能够组成或组全的,然后通过课堂对足球知识的讲解,技战术的教学,班级内部的小组赛,利用雨天在教室观看教学片等,两个星期过后,再来组织班级足球队时,情况大有改观,有的班级学生甚至进行竞争选拔参与,后来有些班级学生在场上踢足球废寝忘食,苦练基本功,这种现象对教师来说在以后的教学中就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学校积极开展常态化的足球竞赛活动

中职学校开展足球活动是当前国家对足球新政的要求,也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对学生以后走向社会积极参与足球运动起到积极作用。当学生学到了足球技能,他们年轻气盛,所以需要去展现自我,那么学校应该积极组织该项活动,学校应克服各方面的困难使校园足球比赛常态化。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各种形式的赛制足球竞赛,集体项目如:五人制、七人制、十一人制,个人表演赛如:颠球、射门、过杆计时等,开展此类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个人技术的提高,增加学生对足球的喜爱。

学校开展校园足球活动必须形成相应的机制。学校首先应成立校园工作领导小组,一把手主管,然后由各部门进行协调,体育组组织比赛,各部门通力合作,各负其责,这样能有效促进校园足球长足发展。

(三)加强社会舆论导向,促进校园足球健康发展

良好的社会舆论是中职学校足球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宣传中职学校开展足球活动的重要性,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和良好的社会氛围,为中职学校足球活动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总之,中职学校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意义非凡,教育功效极大,在开展中一切要以学生为本,提高学生足球运动水平,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使学生形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我相信在当前的新形势下,国家足球新政的指引下中职学校校园足球的明天会更好。

参考文献

[1]曹凌.中职足球教学训练中的问题及对应策略[J].当代体育科技,2013(33).

现状与策略 篇11

1.竞技体系观念影响深刻

长久以来,人们受到竞技运动理念的影响,很多学校,教师对于体育运动的本质认识有偏颇。这也就使在大部分的院校中,体育课程的主要内容依旧以田径、体操和球类等竞技运动的项目为主体,很少甚至基本不考虑学生的体育爱好、需求和接受程度。再加上,体育运动的项目少,课堂教学中无可避免的单调重复,也对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有着负面的作用。

2.教学内容偏离学生需要

多数体育教师在确立教学内容和目标时,大多参考教材和大纲的要求,却很少顾及初中生的实际情况、自生发展和兴趣经验等等,以至于体育教学不仅无法吸纳学生习惯的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教学内容少而单一,实用性差,没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意义和价值。

3.卫生保健教学意识淡薄

学生对于体育理论知识兴趣不高,导致了卫生保健的教学施展起来比较难。即便是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了教授,也是纸上谈兵,没能和实际的体育锻炼充分地结合。

4.教学内容可操作性不强

体育与健康的课程内容标准采用目标体系来代替内容框架,没有规定具体的内容,仅在初中阶段提出了在每一类教材中学习一到两种技术。新教材在无形中给教师留下了更多自由选择和发挥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教师更大的选择和安排课堂教学内容的权利。但也正是由于这种教学的空白,导致一些缺乏积极的课程意识的体育教师,无法独立完成课程选择和设计,严重影响课堂的教学效果。

二、解决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的策略

1.更新观念,提高意识

学校应多组织教师进修和学习,尽快地更新体育教师的观念,培养其参与体育课程的意识和欲望,提高体育教师的理论水平和时间素养,为高效的体育与健康教学的实施奠定基础。

2.以生为本,安排内容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深入地研究教材,了解学生实际,考虑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学习内容的难易情况,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师理解差异而导致的重复教学之外,还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所学,有所得。

3.重视健康,融合体育

农机发展现状与策略研究 篇12

关键词:农机,发展,现状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势必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机产业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化,结构调整计划的开展有效的发展壮大了农机工业的范围,也使我国的农业发展速度明显提高。

1 我国农机发展现状和发展意义

1.1 农机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国民经济大部分依赖于农业,可以说农业是我国的基础性产业,而且除农业外的其他产业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是否能够稳定发展直接影响这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依靠着政策、投入和科学技术三个部分,农民的工作积极性虽然对于农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其调动作用非常有限[1]。加大农业投入以推动农业发展仅仅是一种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这样最终只会导致生产成本的上升和经济效益的下降,所生产出的农产品也会失去竞争优势,这种情况下的农业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1.2 大力发展我国农机产业的意义

近几年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农机工业的力量更是不能忽视,早在“十六大”的时候就提出了科技兴农的目标,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当尽早解决“三农”问题,因此农业的发展也就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农业的发展也包括农机工业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农机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科技含量才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的发展效率,进而提高农业产品的生产量[2]。随着农业的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所需的从业人员就会随之减少,农村就会有更多的剩余劳动力,这就促进了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从而促进了其他产业的发展。

2 农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1 缺乏完善的农机产品结构

目前我国农机产品存在一定的问题,不仅存在产品供给过剩,也有产品供给不足的现象。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型农机容易产生供给过剩的现象,而且这些产品由于技术水平太低,已经不能满足我国农机化的发展要求;至于农机供给不足的现象一般出现在科技含量较高的产品上,此类产品大部分是依赖于进口的大型机械。我国农机产品结构不合理的原因主要是我国的科技水平过于落后,无法满足如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速度[3]。

2.2 农机服务质量低

我国农机产品的服务形式存在严重的同质化现象,不同产品的服务之间几乎相同,没有明显的差异性,而且农机的销售、维修和售后服务不仅能力弱,而且没有一个健全的服务体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农机流通领域进行改革后对其原本的服务体系产生了影响,原本的农机公司解散后形成了个体或者民营企业,因此农机服务体系还处于整合阶段,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这也就影响了农机服务质量的提高。

3 我国农机产业的发展策略

3.1 促进农机化交流合作,提高技术含量

许多发国家的农机工业发展迅速,其农机产品采用了大量的先进技术,尤其是德国,在农机产品上使用先进的发动机技术、安全防护技术等,因此为了我国农机化的发展应当加强与德国的技术交流,在农机工业方面加强合作,使我国的农机工业能够跟随国际上的先进技术,进而实现国际上的同步发展[4]。例如,可以通过派留学生的方式,直接在当地学习其先进的农机技术,或者我国的农机企业可以邀请别国的企业或者科研单位来中国进行交流和考察,如果可以的话还可通过建立合资或独资企业,将别国的技术直接引进至中国,从而提高我国农机产品的科技含量,争取早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3.2 建立一套有效合理的农机管理服务体系

德国在农机工业上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因此我国可以借鉴德国的一些政策。例如,在整个农业的方面建立广泛的农协组织,覆盖到全部的农户,这样的组织能够代表农户的利益,在与政府或社会各界进行协调时可以从科技、文化或法律、政治等各个方面出发,为农户提供各个方面的服务,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使农业生产实现了组织化,这样在农机的管理和服务方面也形成了完善且具有特色的体系,农户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质量监管和维权方面也有了一定的保障[5]。政府也可以统一对农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农机在使用过程中的利用率,提高从业人员的技术素质,使他们能够有效的使用更具技术含量的农机产品,同时还能掌握更加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法。

4 结束语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依赖于农机产业的发展进程,目前农机化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关键生产要素了,农机的使用能够确保农业技术的顺利实施和农作物的优质高产,进而确保我国农民能够不仅仅依赖于低附加值的粮食生产,还能够从事高附加值的其他行业,保证生活的富裕。虽然现在我国的农机产业发展还存在较多的问题,但是相信在国家和人民的不懈努力下会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清.渭源县山区农机发展的思考[J].南方农机,2015,46(6):19+28.

[2]张富贵,李光辉,陈洪侠,等.审视农机服务体系发展现状探索未来发展思路与对策[J].农业与技术,2014,34(8):46-47.

[3]邱洪臣.中国农业机械化高级阶段发展策略研究[D].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

[4]杨见.基层农机推广工作的作用分析及策略研究[J].南方农机,2016,47(5):18+20.

上一篇:搭配结构下一篇:数学有效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