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现状

2024-06-17

形势与现状(精选12篇)

形势与现状 篇1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系统介绍国际国内时事态势, 系统学习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和大政方针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 是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对大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1。作为一门教学内容具有时效性的通识教育必修课,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处境颇为尴尬, 教学效果不甚理想。如何缓解这一尴尬处境, 增强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成为“形势与政策”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形势与政策”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选题难以把握

“形势与政策”课除了介绍国际国内的基本形势与政策, 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等, 还要对当今发生的一些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分析。这些内容并非固定不变, 而是具有很强时效性和现实性。当前形势与政策发生改变, 或是出现新的社会热点问题, 授课内容也会随之改变, 可以说这是一门需要时时更新的动态课程。所以“形势与政策”一般没有固定教材, 高校一般会根据当年总的形势与政策制定一个教学大纲, 但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任课教师本人。而教师在内容或是角度的选取上往往容易将注意力放在一些社会焦点上, 疏于将选材与学生层次和专业紧密联系起来。这样授课内容与学生实际容易割裂开来, 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 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课程重视程度、认可程度不高

“形势与政策”作为通识教育课, 普遍不受学生重视。许多学生认为这门课程所讲授的国际国内形势、国家大政方针等内容与所学专业没有联系, 对个人成才没多大帮助, 是一门形式大于内容的课程。这种看法一方面表明学生对宏观的时事政治和社会形势关注程度不高, 缺乏政治敏锐度;另一方面体现出学生没有将个人的成长成才与社会发展、国家繁荣联系起来, 缺乏宏观意识。

3、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教学水平有限

“形势与政策”课程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各高校都日益重视, 在师资结构上也有一定程度的优化。但是“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同时具备知识性和现实性, 并且结合了国内外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等不同学科的跨学科综合性课程。而任课老师往往是由学生工作部门的领导或是辅导员担任, 专职的“形势与政策”课老师很少, 甚至没有。学校在优化师资结构的时候往往只考虑到任课老师的学历或是教龄, 却忽略了这些老师很可能只具备单一专业背景, 缺乏跨学科教学的经历或经验。任课教师不具备跨学科讲学的能力, 就容易在选题、备课、讲解的过程中陷入僵化, 难以将不同方面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讲解。教师在授课时就容易照本宣科, 难以吸引学生注意力,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授课效果自然不尽理想。

4、考核形式单一, 成绩评定方式不科学

“形势与政策”课程的考核一般以考查为主, 方式为由学生提交一篇课程论文, 任课老师根据论文的完成情况打分。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出勤情况和回答问题情况作为平时表现, 只在总成绩中占10%到30%的比例。可见, 成绩主要来自课程论文的得分。但是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撰写课程论文时往往是对网上资料的抄袭或拼凑, 论文质量不高, 雷同率却高得惊人。这样的论文既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不能体现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教师在批阅时也不好拿捏评分标准。

二、改进“形势与政策”课的对策分析

1、引导学生将个人成才与社会发展统一起来

无论是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 还是在中华民族发展的历程中, 青年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而大学生是青年中知识层次较高, 最具潜力、最具创造力的群体。因此, 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人生价值取向, 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2。大学生作为国家培养的专门人才,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接班人, 其个人的成才必然跟社会的发展, 国家的繁荣紧密相连。而形势与政策的大环境决定了大学生个人自我发展空间的上限和个人发展的方向, 也制约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大学生只有认清当前形势, 把握现实政策, 结合自身实际, 才能正确定位, 为自己的发展确定适合的职业和发展方向3。

任课老师在选题之初就应该针对性的选取一些与大学生个人成长成才相关的形势与政策作为主要内容, 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同时, 也能增强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比如,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适当加入就业形势与政策方面的内容, 可以帮助学生认清当前就业形势, 了解所学专业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从而引导学生及早确立自己的定位与方向,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还能促使学生自觉地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统一起来, 将个人价值的实现与社会价值结合起来,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2、加强“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

“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相融合有利于引导学生结合所学专业和自身情况分析、思考专业相关的形势与政策, 使枯燥的政策理论知识获得鲜活的生命力, 也能促使学生切身体会到“形势与政策”课在自身学习和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增强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让社会形势和国家政策真正进入到学生的意识中。

要提高“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效性, 教学内容就必须以实际为本, 以学生为本。任课教师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特点, 从学生职业能力发展的需要出发, 结合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设计4等。教师在备课之初就应该深入了解教学对象的思想状况和专业特点, 同时密切关注与该专业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 行业新闻动态, 并收集整理形成素材, 以便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掌握学生及专业的实际情况, 为实现“形势与政策”课与专业教育、职业教育的结合做好准备。在教学内容设置上, 遵循教学大纲的基础上, 结合学生的特点和专业实际, 将专业发展趋势、职业素养等贴近学生的内容融入教学内容中, 增强课程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一般没有专门的“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这些“非专业”的教师虽然有较高的学历, 丰富的教学经验, 但是不一定具有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哲学等跨文化、跨专业的背景。这种情况下, 一方面高校应当建立起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或形势与政策教师培训机制, 定期对教师进行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的培训, 并将新的形势和政策发展介绍给教师, 同时也向教师们提供了一个互相交流学习的平台;另一方面教师也应当主动学习, 了解新的时事动态、政策导向, 了解学生的专业发展态势, 提升自己专业素养、教学水平的, 还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马克思主义形势观、政策观。

4、改进教学方式、拓展教学途径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结合学生的特点, 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媒体,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比如以真实案例引起学生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 引入理论教学的案例分析法;模拟真实社会环境, 让学生体验社会情境的情境体验教学法;选用适当教学相关视频, 帮助学生直观生动了解教学内容的多媒体教学法等。

5、成绩评定采用综合评价方式

现阶段的“形势与政策”课成绩评定体系以课程论文的成绩为主, 这种评价方式不能有效考察学生的形势与政策素养, 也不利于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应当适当加强平时表现和实践教学的权重, 注重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表现和能力发展。可以从上课的考勤、课堂发言、分组讨论、平时作业等环节纳入平时表现评价中, 再结合课程论文的撰写情况, 将过程性表现与结果性评分综合起来, 做到成绩评定与学生能力发展相结合。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开放式的课程, 需要随着形势的变化和政策的调整不断增添新的内容, 其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也需要持续的创新与突破。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Z].教社政[2004]13号

[2]、陈红媛, 陈若松, 唐海珍, 周立华编.形势与政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4

[3]、潘静.以人为本加强高校“形势与政策”教育[J].课程建设.2009年总第169期

形势与现状 篇2

多数日本公众已经初步形成这么一种“中国意象”:一个迅速强大但对日本充满敌意的中国。多数中国公众已经形成比较复杂的“日本意象”:一个正在崛起、同时又正在衰落的日本;一个历来可恨、今后又很可能敌对的日本;一个中国未来一定要、也很可能能够“克服”或压倒的日本。

关于“历史”

阻碍中日关系发展的重要原因是历史认识问题。近10年来,日本不断有否认和美化战争的行为,但日本朝野、媒体却不顾事实,不顾被害国家的感情,将中国民众的不满情绪,归结为中国进行所谓“反日”教育的结果,这种误导和煽动日本民众的冷战思维是当前中日政治关系严重倒退的主要原因之一。日本应本着负责任的精神,尽早解决历史问题和摈弃冷战思维,遇到问题应保持理性、冷静的态度,通过对话的方式解决,而不是任意恶化。

我们大学生不仅要了解中日关系的历史,明白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关系史,并从中找到可供借鉴的经验教训。中日关系从历史的角度看,友好是长期的,对立是短暂的;友好是历史主流,对立是历史主流中的“艰难和辛酸”的一页。

关于“大局”

何为大局?国家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与发展就是我们国家的利益,就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关系中的共同利益。没有和平的环境,什么都谈不上。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正确看待中日关系将自己的一切都服务于大局和国家利益。

关于“未来”

从普通老百姓的角度来说,我们只是希望生活在一个安稳的环境中,我们不希望自己因买了日本资生堂的化妆品而被人唾弃,我们不希望家里有一辆日本丰田的轿车而不得不在车身上贴满“车是日本车,心是中国心”,我们不希望从适度的抵制日货变成了一场伤及人命的打砸抢,我们不希望„„

总之,中日两国建立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是两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两千年友好”的历史证明:“和则两利”,和处才能共生,和谐就会共赢。

“五十年对立”的历史证明,“斗则两伤”,对立必然同输,战争一定同败。

中日关系直接关系到维护和平国际环境、保持国内稳定、促进社会发展的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须清醒,处处必须理性,一切爱国情感和行为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大局和国家利益。

形势与现状 篇3

关键词:新形势;中学音乐;教育现状;对策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1.中学音乐教育的意义

1.1中学音乐新教育的开展,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

可以让学生的大脑得以有效调节,服务于学生其他学科学习效率的提高。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学生乐于活动,乐于模仿,也容易进行幻想。中学生的接受能力比较强,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在课堂学习中经常会出现走神的问题。中学音乐教学,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长期进行注意力的集中,帮助学生调节紧张的日常学习与生活,让学生的身心得到解放。

1.2有利于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

在中学音乐教学,对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及记忆能力进行培养,让学生综合能力得以提升。受传统观念影响,许多教师与家长都认为音乐学习无用,影响了学生正常的音乐观,创新的音乐教育,促进学生多项能力的形成,有利于稳定音乐学科的地位。

2.当前中学音乐教育现状与存在问题

2.1不重视音乐课程的教学仍然存在

近年来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领导对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改观,但仍有一些地方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村乡镇学校仍然存在不重视音乐课程的现象。学校领导及相关行政人员不重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还是以应试教育为主,音乐课不作为升学考试,成绩就不重视,表面上有音乐课,但音乐老师可上可不上,或者上课也是应付了事,等到了期末,音乐课几乎就全被语文、数学等所谓“主干”课程全部占完,音乐老师也乐而行之,趁机休息。有的学校音乐老师被用来做替补,哪里需要打杂做事的就派音乐老师去,音乐课上不上无所谓。

2.2音乐教师师资力量不足,师资水平不高

在当前我国大力重视音乐教育的同时,也导致师资力量的缺乏和师资水平的不高。一些学校上千学生的规模,仅有两三名专职音乐教师。有些学校上级为其配备了专职音乐教师,但却把音乐教师用来教其他课程。一些音乐教师认为,教音乐没前途,学校不重视,家长不重视,学生不重视,在某些方面的福利、绩效等也较低,因而也努力想转为一名所谓“正课”老师,从而导致音乐教师师资力量匮乏。

2.3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陈旧落后

一些音乐教师缺乏创新,不善学习,观念落后,在教学过程中仍然采用“填鸭式”“灌输式”教育教学模式,有的教师上课敷衍了事,照本宣科,按照教材的内容一板一眼地进行教学,不能因材施教、随机应变,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和对音乐的兴趣,学生也很难有所收获。同时,由于在某些方面音乐教师表现出的能力不够,导致当前一些中学音乐课堂教学形式与内容单一,如一些音乐教师音乐课仅上成单一的唱歌课,迎合学生的简单要求教唱几首流行歌曲就完成了一学期的课程等等现象。

3.解决当前中学音乐教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对策

3.1转变观念,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当前很多地方综合院校师范类的音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都提出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但实际上,很多学校仅将培养方案作为文字层面予以应付,而在课程设置、上课模式、上课内容等方面仍按照传统形式进行,甚至仍然模仿专业音乐院校的培养模式进行上课,仍然以培养“单一型”人才为主,不注重培养他们对未来教育事业的热爱和职业情怀,不注重他们师范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而导致他们的教学水平和业务水平普遍较低。

3.2开发学生音乐潜能,加强音乐创新教育

在长期的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我国的音乐教学模式一直较为传统,在课堂活动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地位。加强中学音乐教学的创新,是进行音乐教学发展的重要之举。促进中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需要打破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音乐教学对于中学生心灵的发展及智慧水平的提高都有着重要意义,更会陶冶学生情趣。在中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多利用一些具有内涵意义的音乐作品,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让学生可以感受到音乐作品中的力量,开发学生的音乐潜能。教师也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让音乐学习给他们更多的力量。

3.3创设氛围,让学生在教学实践中参与创造,享受成功的愉悦感

创设良好的氛围可促进学生积极性得到更加充分地激发,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生生、师生互动可更加有效的进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在音乐课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的个性特点作为出发点,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进行设计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实现“学”、“动”结合。例如在音乐技能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应用乐句接龙法、音阶填空法等开展教学活动;在音乐创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应用肢体造型法、其他学科渗透法等引导学生进行大胆创作。如学生对一首维族民歌进行学习之后,让其以曲目节奏特点作为根据编创几个小节节奏。例如编创2/4(xxxxx|xxxxx)|,然后再指导学生填上旋律,让学生成为小作曲家。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更好全面地了解学生的音乐素质,同时也可更好对学生的潜能进行更好地挖掘,促进其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好地培养。

总之,在当前的中学音乐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不完善之处,因此我们要从实践角度出发,让学生大胆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其创新能力得到有效提升,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曾春水.如何改变中学音乐教学现状[J].音乐时空,2015,11:175.

[2]尹家升.浅谈中学音乐课的创新音乐教育[J].黄河之声,2015,07:27.

新形势下企业保函现状与需求初探 篇4

所谓保函, 就是担保人应申请人的要求, 向受益人作出的一种以款项支付为手段并由商业合同之外的第三方 (担保人) 所作出的在一定期限内承担一定金额付款责任的书面信誉承诺, 是一种货币支付保证书。

保函是“走出去”的企业必然面对的金融业务, 在国际贸易及国际承包工程行业中被广泛使用。在这项业务中, 作为申请人, 企业以直开、转递和转开方式申请开出投标保函、履约保函、预付款保函、质保金保函、关税保函等大部分品种的保函;作为受益人企业通常都接收投标保函、预付款保函、履约保函和质保金保函等。

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优劣势

近年来, 中国国际工程承包企业承揽的业务逐渐向业务链的上游移动, 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涉足项目规划、勘探、设计、管理等领域, 通过开展高端业务进一步带动全行业的发展。工程承包的模式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 中国承包商正在实现向EPC总承包模式的全面升级, 并由总承包模式逐步向BOT、BOOT、PPP等方式转变。据初步统计, 目前总承包项目已经占到了我国对外投标项目总数的半数以上, 其中EPC交钥匙工程显著增多, 带动了我国大量国产设备的出口。同时, BOT、BOOT、PPP等项目融资方式也取得一定成效。为解决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金融瓶颈问题, 我国部分对外工程承包企业开始探索与金融机构进行合作, 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然而, 与西方公司相比, 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积累经验的同时, 还存在很多不足。以保函业务为例, 西方公司从递交申请开始, 其金融机构就综合运用自身的信息、专业优势, 就条款、地区风险等方面给予承包商专业化建议, 从源头上杜绝向高风险地区开出高风险条款的保函;在成本控制方面, 利用自身良好的国际信誉和广泛的分支机构、代理行关系, 降低了保函的中间费用, 为企业节省了成本;遇到恶意索赔的情况, 依托自身在业界较高的国际地位及对受益人所在国法律的熟悉, 通过政府、司法等多种途径向受益人施压, 从而降低甚至规避风险。而在这些方面, 中国企业就显得比较弱势, 颇有孤军奋战的味道。

二、金融危机对中国“走出去”企业的影响

2009年4月15日, 商务部通报一季度外贸及对外工程承包情况时指出, 一季度, 我国对外承包工程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完成营业额124.3亿美元, 增长32.6%。新签合同额335.5亿美元, 同比增长57.5%。其中, 合同金额在5000万美元以上项目101个 (上年同期70个) , 合计273亿美元, 占新签合同总额的81.4%。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对外承包工程在全球金融危机的环境下, 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然而, 对外承包工程“一枝独秀”的背后也藏有隐忧, 其影响具体体现在“四大二小”上:一是工程款支付风险加剧, 收款难度加大;二是新项目附加成本上升, 开发难度加大;三是业主支付能力变化导致法律纠纷增多, 索赔难度加大;四是汇率变动对资产造成影响, 使得企业的财务费用加大;五是正常的国际招投标项目减少, 市场容量相应减小;六是由于部分境外产业资金链收紧, 我国企业境外并购的成本减小。

对于企业来说, 应对上述危机就要在及时把握市场、谨慎开拓市场、慎重选择业主的基础上, 抓住向境外投资及扩张的有利时机, 并利用政府“鼓励企业‘走出去’”的契机, 加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合作, 综合运用多种金融产品, 获取项目业主所在国信息, 评估国别风险、商业风险与法律风险;在增强自身信用、获取备用信用额度或融资承诺的同时, 规避和防范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汇率风险, 获得符合企业特征的个性化服务。

三、外向型企业保函业务实务中面临的风险及规避方式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在经济自由化、全球化及经济交往电子化浪潮的推动下, 以“效率优先”为运作理念、以单据化为索赔依据的独立担保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得到了广泛的采用。

以中国“走出去”的工程承包企业为例, 保函无疑被看作承包人履约保证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国际工程项目中被广泛采用。其中, 实务中遇到问题最多,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履约保函”。工程招标时, 发包人通常要求投标人出具履约保函作为项目竞标的实质要件, 展示竞标人的经济实力, 更重要的是对中标人履约行为的一种约束。中标人在签订建设工程施工合同后, 为避免履约保函项下款项不因发包人索赔而丧失, 就必须加强建筑工程质量、安全管理, 遵守合同工期。履约保函的益处很明显, 提高了承包人合同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 但同时, 履约保函给承包人带来的风险也不容忽视, 实务中具体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提交履约保函往往成为承包人单方的义务

在建筑工程领域, 发包人的支付保函和承包人的履约保函体现了合同双方平等的担保义务, 但实际中激烈的竞争使多数承包人不敢主张发包人向其提供支付保函, 或是发包人在招标文件中就已经剥夺了承包人的该项权利。因此, 合同内容并非是完全平等的。通常履约保函金额一般为合同金额的5%-15%, 有些承包人以现金或其他物权抵押向银行提供了担保, 同时还要承担一定的担保费用, 而承包人整个工程的利润可能就仅限于此, 或是更少。承包人将同时面临施工过程风险 (尤其是没有调价条款的总价合同) 、延迟付款风险和丧失保函金的风险。

2. 无条件保函加重了承包人的履约风险

随着无条件履约保函在国际建设工程项目中越来越多地被使用, 由此产生的争议也日渐增多。是否只要发包人提出要求就可获得银行的支付, 或是需要满足的条件是什么?是否只需提供某些文件或要以事实证明承包商已经违约?显而易见, 如果发包人将无条件保函作为承包商履约保证的一项基本要求, 承包人履约风险将会很大。

3. 面临被第三方恶意索赔的风险

有些业主为了落实项目资金, 将保函转让或抵押给银行等金融机构, 通过发行企业债券来筹集资金, 此保函的行权人如果也一同转让给与工程合同无关的第三方的话, 那么, 此保函的申请人即承包商就面临着恶意索赔的风险。

4. 没有完善的法律来保护承包人履约保函风险

现行的法律比较重视保护发包人的利益, 对承包人履约风险的保护缺少必要的法律依据。

5. 银行欠缺审查义务给承包人带来的风险

虽然银行作为连带责任保证人, 但通常不审查发包人索赔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一般按照发包人提供的格式出具履约保函, 按发包人索赔通知支付保函项下款项, 为发包人欺诈或滥用权力的索赔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四、在当前形势下, “走出去”企业在保函需求上的变化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银行等金融机构各方面的支持, 中国企业要实现成功“走出去”, 首先, 需要国内金融机构的保驾护航。

1. 在保函业务品种方面

需要银行等金融机构根据“走出去”企业自身的特点及面临的国际环境状况, 因势利导, 量身打造适合的金融产品。

2. 在代理行关系方面

一方面, 企业希望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国际化的力度, 为企业的“走出去”搭建优良的国际平台。另一方面, 顺畅的代理行关系, 良好的银行国际信誉, 也为中国企业在保函费等成本控制方面争取到谈判的资本, 形成良性循环。

3. 在银行的综合服务方面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 企业对于银行一站式、一条龙综合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这种金融服务不仅仅局限在保函业务上, 在信用证、保理等其他金融产品上同样至关重要, 中国水利电力对外公司曾与中国进出口银行就出口信贷项目的应收账款进行友好协商, 针对业务性质开发个性化金融产品, 成功完成了应收账款的福费廷业务, 既锁定了汇率风险, 又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其次, “走出去”企业要走得稳、走得好, 需要国际、国内各方面政策的支持。

4. 在保函实务方面

国际大环境中, 我们渴望形成统一或普遍接受的标准实务, 以减少分歧的发生, 并为争议解决提供政策支持。

“走出去”企业在开展国际承包工程业务, 与外方业主进行商务谈判过程中, 深刻地意识到, 所谓的《见索即付保函国际标准惯例》 (Internationa Standard Demand Guarantee Practice) 并未形成统一或普遍接受的标准实务, 很多国家不接受458条款, 要求遵循本国法律, 如美国的接受备用信用证。而个别外资银行适用英国法律, 也不接受458条款, 因此, 需要找一个法制健全的中立国法律加以适用。

形势与政策论文_中国水资源现状 篇5

论文题目: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摘要

水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可缺少的基本条件,还是地球上一种重要的自然资源,它的多种功能其他资源无法替代的,包括生命支持功能,生产支持功能,环境维护功能,此外,发电、航运、景观和自然美等。虽然水是可更新的资源,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水资源状况不容乐观。本文就从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间与空间的分布特点和利用与保护这几方面来分析中国水资源现状。

关键词:水污染、节约、开发、利用、可持续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目录

引言................................................................................................................................4

一、中国的水资源数量...................................................................................5

二、中国的水资源质量...................................................................................6

(一)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6(二)我国水环境污染的特点.......................................................................6(三)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原因.......................................................................7(四)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7(五)如何加强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8

三、中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8

四、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10

五、中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11

案例分析:解读“东北水资源”重大咨询项目.............................................11 保护水资源措施..........................................................................................17

结语..............................................................................................................................19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引言

我国水资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量并不丰富。水资源的特点是地区分布不均,水土资源组合不平衡;年内分配集中,年际变化大;连丰连枯年份比较突出;河流的泥沙淤积严重。这些特点造成了我国容易发生水旱灾害,水的供需产生矛盾,这也决定了我国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江河整治的任务十分艰巨。本文就从水资源的数量、质量、时间与空间的分布特点和利用与保护这几方面来分析中国水资源现状。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一、中国的水资源数量

我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28124亿m3,其中河川平均年径流量27115亿m3,地下水8288亿m3(见表3-1-4),居世界第六位,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见表3-1-6)。我国是一个水资源短缺的国家,水资源总量居世界第六位,按人均水资源量计量,人均占有量为2500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量的1/4,世界排名第110位,被联合国列为13个贫水国家之一。

表3-1-4表明,我国各流域由于面积不同,加之自然地理条件的差异,水资源禀赋差别很大,全国年降水总量为61 889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即河川径流量)为27 115亿立方米,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8 288亿立方米,扣除重复利用量以后,全国平均年水资源总量为28 124亿立方米。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从表3-1-6可以看出,在世界主要国家中比较,我国水资源总量是可观的,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人均水资源量远远低于上述主要国家,也大大低于全世界的平均水平。如果从单位耕地面积水量来看,也远远小于世界的平均水平,我们用全世界7.2%的耕地,养育了全球1/5的人口,从中可以窥测我国的水土资源是多么稀缺。

二、中国的水资源质量

(一)水环境污染问题突出

我国水资源面临严峻形势,人均淡水资源量低,淡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均衡,水资源利用效益差、浪费严重。水污染严重,不少地区和流域水污染呈现出支流向干流延伸,城市向农村蔓延,地表向地下渗透,陆地向海洋发展的趋势。近几年来我国废水、污水排放量以每年18亿立方米的速度增加,全国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每天的排放量近1.64亿立方米,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水资源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短缺资源,成为制约建设小康社会的瓶颈之一。因此,对我国的水污染防治需给予高度的重视,以实现我国水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二)我国水环境污染的特点

由于历史欠账过多和众多的主、客观原因,纵观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传统的污染物(COD、BOD)未能控制住,富营养化和有毒化学物质的污染却相继增加;点源污染还没有效控制住,非点源污染问题在一些地区又突出起来。由于80%以上的污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域,已造成我国三分之一以上的河段受到污染,90%以上的城市水域严重污染,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不符合饮用水标准。水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尤其是水污染的不断加重,引起了普遍缺水和严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重的生态后果。

(三)造成水环境污染的原因

造成我国水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许多企业生产工艺落后,管理水平较低,物料消耗高,单位产品的污染物排放量过高;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过快,工业集中,而城市下水道和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发展速度极为缓慢,欠账太多,与整个城市建设和工业生产的发展不相适应;防治水污染投资少,加之管理体制和政策上、技术上的原因,仅有的投资亦未发挥应有的效果;有些地方对工业废水处理提出了过高的要求,耗资很大,而设施建成后却不能正常运行,投资效益差;不少新建的城市污水费用,而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此外,由于用水和排水的收费偏低,使得人们(包括工矿企业)不重视节约用水、不合理利用水资源、不积极降低污染物排放量,造成水资源严重浪费和水污染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的局面。

(四)我国水环境污染现状

我国水污染状况触目惊心。总体看,水环境恶化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水污染形势仍然严峻。江、河、湖泊水污染负荷早已超过其水环境容量。污水排放量仍在增长,七大江河水质继续在恶化,Ⅴ类和劣于Ⅴ类水所占比例仍很高。水污染严重河流,依次为:海河、辽河、淮河、黄河、松花江、长江、珠江。其中海河劣于Ⅴ类水质河段高达56.7%,辽河达37%,黄河达36.1%。长江干流超过Ⅲ类水的断面已达38%,比8年前上升了20.5%。除西藏、青海外,75%的湖泊富营养化问题突出。现在工业水污染仍旧突出,仍是江河水污染的主要来源。近年来水污染事故频繁,平均每年达1000起左右。不少老企业无钱治理,高污染的乡镇企业仍大量存在,企业违法排污现象普遍。有61.5%的城市没有建成污水处理厂,相当多的城市没有建立污水处理收费制度,污水收采管网建设滞后,污水处理收费普遍过低。因此除特大城市外,许多城镇污水没有得到有效地处理。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问题严重。地表饮用水源地不合格的约占25%,其中淮河、辽河、海河、黄河、西北诸河近一半水质不合格。华北平原地下水水源地,有35%不合格。全国尚有3亿多人饮用水不安全,其中约有1.9亿人饮用水有害物质含量超标,农村有6300万人饮用高氟水,200多万人饮用高砷水,3800多万人饮用苦咸水,另外南方血吸虫疫区农村饮水也不够安全。这不仅仅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城市集中了大量的工业生产企业,工业废水排放量巨大;而且,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口的进一步增长,生活污水排放量与日俱增。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今年一至四月对全国地表水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流经上述限批城市的水质多数为重度污染。如长江安徽段的巢湖全湖平均为V类(Ⅴ类水已不能和人体接触,劣Ⅴ类水更是丧失基本生态功能);黄河支流渭河的渭南市、淮河支流沙颍河的周口市的国控断面今年前四个月的监测结果全部为劣Ⅴ类。国家环保总局近日对海河和淮河流域干流和支流六十七个断面水质抽样监测结果显示,全部为劣Ⅴ类。两年前的松花江事件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事故高发期;今年入夏以来太湖、滇池、巢湖的蓝藻接连暴发,标志着中国进入了水污染密集爆发阶段。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五)如何加强我国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

全民全社会参与,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首先要保障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其次,根据江河水功能区划,水资源承载能力和水环境承载能力,制定计划,控制各河段用水总量和排污总量。实行总量控制,指标分配;制定用水定额和排污定额标准,达标排放。同时改革水价,提高城市中水回用率;建设节水农业,提高水的利用效率,是重中之重。再根据可持续发展原则,调整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将耗水量大、污染重的企业向沿海、沿江部署和转移。要加强水的需求侧管理,以水定产业发展规模,定城市规模。建设项目必须获得取水许可和排污许可。推进水权、排污权制度和准市场管理,逐步实现资源、环境的优化配置。在全国范围,全民参与,节约水资源,保护水环境。贯彻水法,推进江河水资源统一管理与监督 城乡一体化的水务管理体制改革和城市污水处理市场化机制正在发展。县级水务统一管理的已有1239个县,占全国县级总数的52%,北京、上海、深圳、武汉等一批大城市和海南省、黑龙江省各县均已成立水务局,按照水的自然规律,形成防洪,水源、供水、用水、排水、污水处理、回用的系统循环;地表水、地下水;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监督。水资源的水量水质是不可分割的、动态的、流动的,目前水资源水量、水质分割管理状况亟待改进。

三、中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

从时间分配来看,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夏、秋雨量充沛,降水量大都集中在5~9月,占全年雨量的70%以上,且多暴雨。黄河和松花江等河,近70年来还出现连续11~13年的枯水年和7~9年的丰水年。中国地下水补给量约为 7718亿立方米/年,其中长江流域最多,为2130亿立方米/年。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由图可得:四至五月,主要降水区为东南沿海地区

由图可得:六至七月主要降水区为长江中下游地区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由图可得:七至八月主要降水区为华北、东北地区

四、中国水资源的空间分布特点

从空间分布来说,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水资源约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80%,但耕地面积只为全国的36%左右;黄、淮、海流域,水资源只有全国的8%,而耕地则占全国的40%。

表3-1-7表明,我国水资源分布同人口、耕地分布极不协调,长江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西南诸河等流域,国土面积、耕地和人口分别占全国的36.5%、36%和54.4%,但水资源总量却占全国的81%,人均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倍,亩均占有量是全国平均值2.3倍;辽河、海滦河、黄河、淮河流域,面积为全国的18.7%(相当于南方的一半),水资源总量却只为南方4片的10%;北方耕地占全国的45.2%,人口占全国的38.4%,水资源总量更少,特别是海滦河流域尤为明显,人均占有水量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6%,亩均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水资源这种不均衡分布,严重地制约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调水成为经济和政治的热门话题。

五、中国水资源利用和保护

案例分析:解读“东北水资源”重大咨询项目

针对制约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种种问题,该战略咨询项目共提出八点建议,分别是:

(一)东北地区土地利用的总体格局应当是耕地总量不再增加,林、草、湿地不再减少,城市和工矿用地合理控制;

(二)开发农业的巨大潜力,建设我国最大的农产品基地;

(三)必须进一步采取措施,才能保证东北林业的可持续经营;

(四)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合理解决城市的水源危机和煤矿城市的地质灾害;(五)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资源保证程度;

(六)将保护水环境、防治水污染作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大任务;(七)西部地区应节制社会经济用水,保护生态与环境;

(八)水资源配置应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具体措施:

1.调整农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提供的商品粮约占全国商品粮总量的1/3。未来东北地区仍然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食主产区。在发展中,东北农业面临着不少问题。农民近年来收入增长缓慢,1998年~2000年甚至为负增长,严重影响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东北三省分别提出“主副换位”、“以粮换肉”和“畜牧倍增”的生产方针,导致商品粮调出量减少。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就要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关键是要抓发展畜牧业和发展优质稻谷生产。转变目前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发展方向为农牧并重、协调发展的方向。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比重大体在1∶1左右为宜。建议东北建设三个基地,一个中心。建设以玉米、大豆、水稻为主的粮(料)生产基地,以肉乳为主的畜禽业生产基地,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绿色食品加工业生产基地,和东北亚农产品贸易中心。同时重点建设三条畜牧业商品生产带,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铁路及公路沿线,应建设成肉奶精品畜牧业带。齐齐哈尔—乌兰浩特—白城—通辽—赤峰铁路沿线,应重点建设成为牛羊育肥基地带。西部草甸、草原带,可优先建设成为现代化、规模化的草原畜牧业基地。发展东北农业,还要扩大水稻生产规模、提升水稻生产能力。东北地区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提高水稻单产潜力很大,扩大水稻面积也有较大潜力,据水土平衡测算,水稻面积可从现有的4500万亩发展到6300万亩。但是要特别注意解决低温冷害和稻瘟病等问题,同时加快培育抗逆、优质、超级稻品种。水稻品种要多元化。据粗略测算,到2010年,粮食8900多万吨,其中稻谷2600多万吨;可调出商品粮约1700万吨左右。到2030年粮食总产量11000万吨,其中稻谷4100多万吨;可调出商品粮1200多万吨。针对东北地区农业的现状,提出以下建议。实施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工程。建议以发展水稻为重点,实施水旱并举、旱涝兼治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兴建旱改水工程、防洪除涝工程、湿地保护工程、农田林网修复改造工程。在旱改水工程中,三江平原水田与大豆等旱作物的比例整体上在1∶1左右为宜,并且严禁开垦湿地。建议尽早作出三江平原综合治理、综合发展的统一规划,成立一个有权威的三江平原综合治理协调机构。施黑土保护工程。黑土保护工程主要包括逐步改变顺坡承包的经营方式,改顺坡种植为等高种植,采取深松免耕、少耕和地面覆盖、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建立黑土保护性的耕作制度。推广草田轮作,建立科学的黑土轮作制度,建议给予种草以一定的政策支持。生物与工程结合,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综合治理。调整西部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向。松辽平原西部与西辽河流域为半干旱草原地带,建议除主要灌区外,大部分地区应改变以农为主、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向为以牧为主、农牧结合的生产方向,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业的比重应在50%以上。应压缩水稻与旱地粒用玉米,适当恢复谷子等耐旱作物,大力发展饲用玉米与苜蓿等饲草料生产,50%的耕地种植专用草料。建设现代旱地农业,其核心是提高雨水利用率。灌区应控制灌溉面积,大力发展节水高效农业。牧区繁殖,农区育肥,整合区域资源,优势互补。

2.实施森林科学经营 振兴东北林业基地

东北地区的林业在全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有林地面积4393.3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7.4亿立方米,分别占全国的23%和26.7%,即在13%左右的国土面积上拥有了全国四分之一的森林资源。东北林业发展目前有不少问题。从林区林业看,现行采伐量仍超过了森林资源承载能力,如再延续下去,极有可能丧失森林资源恢复的前景。林区的湿地和林地也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占。木材生产和基于木材的加工业的衰落和缺位造成了林区产业链的巨大空缺。在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林业企业运行机制及政企合一的林区社会显示了巨大的不合理性,强烈要求体制改革和外力干预。从农区林业看,农田防护林网的建设成效显著。有些地方的农田防护林网残缺不全,树种选择不当或管护不力,生长不良,急需补充改造。部分林网的树木已过熟,病虫害多,急需更新换代。防护林网采伐更新在认识上和机制上存在障碍。从草原沙区林业看,主要问题是对该地区干旱缺水的自然本底以及自然封育的有效性认识不足,在沙地治理中过于重视乔木,特别是喜水的杨树,而对灌木和草本植物重视不够,存在大量的生长不良和效益低下的人工林。农、林、牧、水几方面的配合不够,不能充分发挥综合治理的威力。恢复和发展东北林业的思路。要充分重视发挥东北森林在保障生态安全中的作用,同时也要充分认识到东北林区从长远来看仍将是我国重要的林业产业基地,以木材生产和加工(含制浆造纸)为主的林产业仍将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之一。当前应在确保林区森林资源得到休养生息的同时,全面实施森林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3.1.2.3.4.资源的科学经营和管理,加大森林后备资源培育和营林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林产精深加工和非木质产业,最终实现森林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利用和林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强力推进林区政企分离进程。要紧紧抓住天然林保护工程取得初步成果的有利时机,立即着手推进林区体制改革。第二,延长天保工程的实施期限,扩大工程覆盖范围,提高补助标准,并彻底转变制定采伐限额的运行机制。要把东北林区的森林资源年龄结构调整到合理的可持续经营的状态,考虑到不同地区林情的差别,总体上需要20~40年的时间。第三,增设森林培育专项资金,把中幼林抚育提到战略高度。中幼林抚育应成为主要的措施,国家应该设专项基金予以扶持。第四,对天保工程实施以外的政府划定的公益林实施生态补偿。第五,加强农区和牧区林业建设,实施农林草牧一体化经营,兼顾生态与经济效益。东北地区的农田防护网,在保护农田免受灾害的同时,也可以发挥速生用材生产的经济效益。草原牧(沙)区要以发展灌草为主,农林牧水综合治理。发展沙地桑产业也是良好的途径之一。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用水可持续发展研究”

东北地区矿产开发现状。依托矿产资源优势,长期以来矿产资源开发一直是东北地区的支柱产业。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2003年东北地区钢产量为2730万吨,占国内钢产量的12.6%。2003年鞍山钢铁集团公司的钢产量超过1000万吨,居全国钢铁企业第二位,是我国主要的钢铁基地。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用水情况。2003年东北地区金属、非金属矿开发工业合计用水量为4.92亿m3,占当年东北地区用水量的0.90 %;占东北地区工业用水量的5.0%,所占比重不大,对水资源的压力不大。钢铁工业是矿产资源开发用水量最多的行业,2003年东北地区钢铁生产耗水总量为3.68亿m3,占东北地区用水量的0.67%;占东北地区工业用水量的3.74%。东北地区大部分钢铁工业企业的水复用率都在90%以上,高于全国钢铁工业的平均水平。

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003年东北地区的工业废水总排放量为18.08亿吨,占全国工业废水总排放量的8.53%。其中金属、非金属矿等矿产工业废水排放量为4.16亿吨,占东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的23.01%。钢铁工业是东北地区重要的工业“三废”产生源之一。2003年东北地区钢铁工业废水排放量约3.36亿吨,占东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的18.52%,是东北地区工业废水排放量最多的工业行业之一。除工业废水之外,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和固体废渣也对河流造成污染。特别是一些尚未改造和淘汰的落后钢铁生产能力,排放的粉尘和固体废渣对河流的污染相当严重,已经影响下游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东北地区重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与水资源合理布局分析。随着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措施的实施,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规模的扩大,金属、非金属矿产资源工业的用水量也将有所增加。据分析预测,2010年东北地区工业需水量为141.1亿m3;2020年东北地区工业需水量将超过171.1亿m3。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东北地区矿产工业用水也将有所增加。根据有关产品单位水消耗标准测算,2010年东北地区金属、非金属矿产工业水需求量为6.97亿m3,比2003年增长41.67%。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5.东北地区矿产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1)加强地质勘探,提高资源保证程度。必须破除东北老工业基地矿产资源已经枯竭的观念,以铁矿、铜、铅锌矿等重要矿产找矿为重点,结合地区特点,争取实现对森林、沼泽、草原、荒漠和表土厚的地方勘探方法、勘探技术的突破。

2)利用地缘优势,积极开发利用海外矿产资源。东北周边的俄罗斯、蒙古均是矿产资源丰富的国家,特别是铁、锰、铜、金等矿产资源十分丰富,都是我国短缺的资源。东北地区矿产开发工业企业在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方面已取得了初步成效。今后应进一步发挥东北地区的地缘优势,加大利用海外矿产资源的力度,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

3)重大矿产资源开发项目要把水资源承载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在水资源十分紧张区域内的矿产开发企业应把结构调整放在首位,发展耗水少的深加工产品。耗水量大的企业应考虑实行搬迁或转产,以满足生态环境的需要,减少对城镇人民生活的干扰。

4)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支持污水治理项目建设。

5)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淘汰落后,减少环境污染。坚决贯彻清洁生产法,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挖掘企业水资源利用的潜力,实现降低水资源消耗的目标。

4.保护与合理配置水资源 为东北地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1.水资源的问题和矛盾

东北地区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987亿m3,人均水资源量1672m3,亩均水资源量515m3。与我国北方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相比,水资源是比较丰沛的。东北地区水资源的空间分布极不均匀,呈现出“北丰南欠、东多西少”、“边缘多、腹地少”的特点。建国以来东北地区水利事业蓬勃发展,2000年东北地区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已达到8900万亩,占全国的11%,农业生产在全国具有重要地位,社会经济用水持续增长,由1980年的351亿m3增加至2000年的599亿m3,水利为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由于忽视了生态与环境的保护,使中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损害。主要表现为:西部地区,由于农业结构不合理,盲目发展灌溉农业,河湖干枯、地下水超采,造成严重的生态与环境危机;在中部地区,由于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地表水源不足,导致大量超采地下水、废污水大量排放,河水污染严重,形成恶性循环。2.水资源开发利用潜力大

3.保护与合理配置水资源,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创造条件

在水资源配置中,首先必须扭转“重社会经济,轻生态环境”,“重开发利用,轻节约保护”的观念,在充分考虑当地生态与环境需水的前提下,合理配置当地社会经济用水,生产力发展模式与布局要与当地自然环境相协调,为东北地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目标创造条件。工业与城市发展要坚持节流优先、治污为本的原则,加大污水回用、雨水、海水等非常规水源的利用,形成多渠道开源、多水源利用的开发模式,全面推进节水防污型社会的建设。农业要合理控制发展规模,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用水要求。对于松花江区特别是松花江流域,水土资源条件较好,可以利用控制性工程,通过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加大对未控洪水的调控能力,扩大灌溉面积。但为保证必要的生态环境用水、航运用水和汛期维持河道稳定用水,发展规模要有所节制,应将社会经济耗水量占水资源总量比重严格控制在40%以内。松花江流域开发规模如有必要进一步扩大,需要进一步研究社会经济用水与生态环境、航运用水的优化配置,或考虑“引呼济嫩”工程,调引国际界河丰富水资源为松花江流域补水。对于水资源短缺的辽河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必须考虑水资源的条件,以水定发展,量水而行,坚持内涵式发展,进一步加大种植结构的调整力度,重视旱地节水农业建设,逐步缩减高耗水水田面积,使社会经济用水在2030年前后接近甚至达到零增长,并辅以必要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实现社会经济系统的供需平衡,遏制辽河流域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局面,并有所改善。从建设和谐社会的观点出发,未来社会经济用水比重还应进一步降低,还水于生态。因此为从根本上扭转辽河平原经济用水与生态用水的激烈竞争,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局面,远期可通过扩大“东水中引”规模,甚至考虑从呼玛河向嫩江调水,完成“东水中引,北水南调”的水资源配置格局。

5.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东北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城市化地区。2003年城镇化率为47.0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0.53%)。当前东北城镇发展中的主要问题。1.部分城市资源枯竭,就业压力沉重,替代产业跟不上。由于资源衰竭,企业破产、职工下岗,已经形成了一个城市贫民阶层。2.轻重工业比重失调,东北的经济区位属于沿海,但经济地位类似内地。工业总产值占全国比重由1978年的17%下降至2002年的9%。3.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而且应急措施不足,缺乏预案规划。4.污染越来越严重,水资源越来越短缺。不少沿江、沿河城市水质性缺水严重。如哈尔滨,恐怕要被迫兴建早有所考虑的远距离调水工程。5.城镇布局不完善,加上体制、观念因素,区域协作不密切。东北地区城镇现呈“丰”字型的空间布局,向“一轴两厢,纵横网络”的方向发展。但东部、西部的交通条件相对较差,两厢格局、网络体系尚未形成。各省区相对封闭,经济联系以省内为主,缺乏省区间协调整合。我们认为东北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宜过快,规模不宜过大。城镇化率应当适当比重、适当速度,但仍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两厢”和“口岸”多发展中小城镇,现在东北人有可能要“闯外围”和“走出去”。到外边去,增加交流合作。

关于城镇化策略与对策建议。最根本的还是处理好城镇化和环境保护、人和自然的关系。要走“依顺自然、社会和谐、城乡协调、资源循环和环境和谐”的路子。

1.优化提升城市质量。首先,要走紧凑型的城市发展道路,合理控制城市规模,防止大城市盲目扩张。在节约用地的同时,要重视城市环境和城市文化的保护。其次,要改善城市现有建筑和基础设施,要更新和改造城市地下管线,提高城市、生活、生产和交通运输以及基础设施安全性。第三,要完善城市服务职能,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2.城乡统筹,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第一,强化中心城市带动,推进都市区发展。包括加强沈阳的铁路枢纽与大连的空港、海港交通枢纽,增强这两个都市区的辐射影响力等。第二,促进对外开放,发展边境城市。第三,扶持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小城镇和农业城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结合农业发展,开发为农业服务的加工业。许多林牧业和农产品加工,特别是初级加工应就近放在小城镇,既有利于保鲜质量,又有利于废水废物回用。

3.采取综合措施,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振兴。进一步完善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和衰退产业的援助机制。特别是抚顺、阜新等工矿型城市,生态环境遭受了严重破坏,需要国家加大支持力度。对于资源和环境条件非常差的地区,从长远考虑应该逐步外迁人口。

4.完善城镇供水排水系统,确保用水安全。要加大保护水源的力度,大力提倡节水。重点保障中部城镇群快速增长的用水需求,沿海城市应积极发展海水利用。要特别重视管网的配套建设和管网的更新改造,争取到2030年管网渗漏率降到10%以下。要以实现水的生态循环为目标,加快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保证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营。

东北地区水污染防治对策研究

东北地区水污染现状及典型问题。第一,河流水质污染严重。松花江流域河流水质超标率枯水期为87.5%,平水期为68.8%,丰水期为75.0%。由于冰封期长,冬季更加剧了水污染态势。辽河流域河流水质污染严重,70%以上断面为劣V类,基本丧失环境功能。第二,部分饮用水源地水质不达标。松花湖库区上游河流、四方台水源地、辽宁省42个水源地、太子河中游的参窝水库和东辽河上游的二龙山水库水质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难以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第三,浅层地下水普遍受到污染。2003年三江平原Ⅳ、Ⅴ类地下水水质面积占15%;松嫩平原Ⅳ、Ⅴ类地下水水质面积约占28%;辽河流域平原地区Ⅳ、Ⅴ类劣质地下水的面积占辽河流域平原区总面积的82.97%。第四,渤海海域近岸污染加重,赤潮面积逐年增大。

水污染防治工作与存在问题。东北地区的企业违法排污屡禁不止,重污染型企业的污染治理措施不能正常运行,对污染隐患极大的金矿仍存侥幸心理,生产安全事故屡见不鲜。东北地区的城市废水处理厂及排水管网建设很不足,正常运行率更低。松花江流域的城市污水处理率不足20%,辽河流域不足30%。东北地区也是我国的粮仓,农村产生的非点源污染不容忽视,但至今对非点源污染缺少系统调查,污染底数不清。此外,现行的管理体制不能适应防治污染的要求,有关部门的水质监测队伍及设施重复建设,水质水量数据不统一,信息互相封闭,资源不能共享,给科学决策和有效监管带来困难;现有的行政区划性管理与水污染的流域性特征也不相适应。1.控制水污染的战略对策建议: 1)推行循环经济,坚决贯彻“节流优先,治污为本,多渠道开源”的水资源管理战略,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

2)优先保护城市集中饮用水源地,改善上游水体的水质;采取措施修复水源地水质;加强水源地保护及水质监测的力度;建立水质预警、预报和应急处理制度。

3)调整产业结构,推行清洁生产,加强安全生产管理。严格执法,对违法排放污染和造成严重事故的企业依法给予惩处。

4)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建设,大力提倡再生水回用,管网建设应与城市废水处理厂建设同步实施。

5)加强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应加强对畜禽养殖业的污染控制,建设养殖业和种植业紧密结合的新型生态农业基地;大力推广使用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复合肥、有机肥;推广测土施肥、精准施肥技术,推广使用无毒、低残留农药,提倡农药使用和生物防治相结合。

6)特别重视对微量有机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防治,应以饮用水源地及其上游水体中的微量有机物和有毒有害污染物的调查、控制为优先,逐步实现有毒、有害污染物的零排放。

7)消除吉化事故的影响,切实改善松花江水质,在取水口设置安全屏障,采用先进水处理工艺,确保安全饮用水的供应。8)

9)沈

10)抚灌区的污染控制及土壤修复,应检查并严禁工业企业向沈抚灌 11)

12)渠排放未经处理的废水;严格禁止继续使用沈抚灌渠的污水进行灌 13)溉。

14)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实现管理数字化、公开化,应增加省界、市界监测断面,适当增加有机、有毒物质监测项目,实现界河的联合监测,强化饮用水源预警断面的监测能力及应对突发性污染事件的能力建设;建立流域水环境保护数字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公开与共享。15)建立有权有责的流域管理机构,目前的涉水部门在流域管理上协调、合作很不够,流域有关省市在水资源利用和水污染防治上的责任和利益亟须明确。

保护水资源措施

水是地球生物赖以存在的物质基础,水资源是维系地球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因此,保护水资源是人类最伟大、最神圣的天职。

首先,保护水资源,首先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改变传统的用水观念,要在全社会呼吁节约用水,一水多用,充分利用循环水。要树立惜水意识,开展水资源警示教育。地球上水资源并不是用之不尽的,尤其是我国的人均水资源量并不丰富,地区分布也不均匀,而且年内变化莫测,年际差别很大,再加上污染严重,造成水资源更加紧缺的状况,黄河水多处多次断流就是生动体现。国家启动“引黄工程”、“南水北调”等水资源利用课题,目的是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但更应引起我们深思:黄河水枯竭时到哪里“引黄”?南方水污染了如何“北调”?所以说,人们一定要建立起水资源危机意识,把节约水资源作为我们自觉的行为准则,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水资源警示教育。

其次,必须合理开发水资源,避免水资源破坏。水资源的开发包括地表水资源开发和地下水资源开发。水在开采地下水的时候,由于各含水层的水质差异较大,应当分层开采;对已受污染的潜水和承压水不得混合开采;对揭露和穿透水层的勘探工程,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做好分层止水和封孔工作,有效防止水资源污染,保证水体自身持续发展。现代水利工程,如防洪、发电、航运、灌溉、养殖供水等在发挥一种或多种经济效益的同时,对工程所在地、上下游、河口乃至整个流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也可能造成一定范围内水资源破坏。另外,一些采矿行业对水资源的破坏不容忽视,如煤炭开采中每采一吨煤要排漏0.88立方米水,按我省年采煤3亿吨计算,每年仅因采煤损失地下水资源高达2.64亿立方米,并对地下水体地质构造造成极大的破坏。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又如,无限度的乱砍乱伐,造成植被严重破坏,对水土保湿及水资源的地表埋藏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第三,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减少水资源浪费。有效节水的关键在于利用“中水”,实现水资源重复利用。另外,利用经济杠杆调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由于水管理不到位,很多地方有长流水现象发生,而有些地方会“捧碗祈天”,因此,必须安装有效的水计量装置,执行多用水多计费的原则,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城市用水定额管理是国际上通行的办法,它是在科学核定用水量的前提下,坚持分类对待的原则,市民生活用水、工商企业用水、机关事业团体用水实行不同的水价,定额内平价,超额部分适当加价,以培养公民节约用水的习惯。在节约用水资源的同时应避免无效浪费。北方的冬季,水管很容易冻裂,造成严重的漏水,应特别注意预防和检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为了缓解水资源紧张的情况,除了大力抓好节约和保护水资源工作外,跨流域调水已经成为我国北方城市的必然选择,跨流域调水必然带来水资源供需关系的变化,所以水权交易必在实行;由于我国一直实行“福利水”制度,水没有被当作一种经济商品对待,所以,在水资源的配制上,市场机制通常被管制方法所替代,当前应当转变观念,认识到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和商品属性,遵循自然规律和价值规律,确实把水作为一种商品,合理应用市场机制配置水资源,减少资源浪费。

第四,进行水资源污染防治,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水体污染包括地表水污染和地下水污染两部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工业废水、工业垃圾、工业废气、生活污水和生活垃圾都能通过不同渗透方式造成水资源的污染,长期以来,由于工业生产污水直接外排而引起的环境事件屡见不鲜,它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极坏影响,因此,应当对生产、生活污水进行有效防治。在城市可采取集中污水处理的途径;工业企业必须执行环保“三同时”制度;生产污水据其性质不同采用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总之,我们必须坚决执行水污染防治的监督管理制度,必须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严格执行环保一票否决制度,促进企业污水治理工作开展,最终实现水资源综合利用。

同时,改革目前的用水制度,加强政府的宏观调控,加大治理污染和环境保护力度,也是水资源保护利用的有效途径。目前,应当加大改革力度,打破行业垄断,健全组织机构,统一管理,在全国建立起一个自下而上的水督察体系。进一步改革水价,实行季节性水价,在水资源短缺地区征收比较高的消费税以限制用水等等。

最后,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水务市场,从而优化配置水资源,也是保护利用水资源的重要内容。21世纪被称为水的世纪。中国水务行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预测,中国水务行业应该有万亿元以上的空间,到2005年仅污水处理一项就有4000亿元的市场份额。多年来由于“水”带有浓重的社会福利色彩,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品,水的价值和价格的背离,严重制约了水行业的发展,水资源因此得不到有效的保护。这种情况在新的历史形势下,应当得到转变。

中国水资源现状分析

结语

形势与现状 篇6

关键词:企业;新形势;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对策

思想政治工作是保障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措施,是传播我党方针和政策的重要途径,是思想斗争战斗的第一线。企业想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促使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就必须要保障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成效。相关工作人员需要积极的找寻企业思想工作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追溯其产生的根本原因,应用有效的对策进行改善。从而将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的重要意义充分展现出来,为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1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分析

现阶段我国众多企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落实都较为重视,并且取得了较为可观的成绩。企业内容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并且逐渐形成了相关的学习制度,加强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活动之间的联系。无论是企业的领导人员,还是企业的基层员工都与理论知识学习都较为重视,坚定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使得工作能够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企业对于文化建设也较为重视,希望能够不断满足企业员工精神世界的需求,不断提升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点。新时期我国众多企业都开展了多元化的问题活动,例如,联欢晚会等,不仅丰富了企业员工的文化生活,同时,还有效的提升了企业员工的文化素质。而且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使得我党的先进理念走入基层有着重要影响。还需要注重的是,企业需要不断的引入高素质的人才,不断的扩充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我国很多企业开启了校企合作的发展模式,与高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得企业不断有新生的力量融入。同时也让许多有思想、有能力的人走向了实践岗位。虽然,现阶段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取得了非常可观的成就,但是不能只是看到表面的光鲜亮丽,对于其背后存在的不良问题也需要进行深入反思。如果不能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那么必定会影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效,影响企业的发展[1]。

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缺乏深刻的认知

思想政治工作是我党具有的优势,是经济活动以及其它活动开展的基础。但是我国仍有一些企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落实的重要性没有明确认知,对于思想政治工作落实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程度。这些企业的管理人员认为,企业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效益,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并不能为企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还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不利影响的。企业领导人员走入思想上的误区,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没有给予支持,认为是可有可无的工作。企业缺乏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其发展必定会受到非常不利的影响。

2.2 工作方式较为落后

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落实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不断的进行创新,这样才能使得思想政治工作满足新形势下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但是对于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开展进行深入调查了解到,很多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较为落后,无论是在内容还是载体方面没有任何的变化。经济不断发展,企业规模也在不断的扩大,企业员工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加。企业只有注重员工的差异性,分层次的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才能取得良好的成效。但是因为工作方式的落后,导致企业消耗大量的资源,但是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仍不乐观。企业对于硬件建设常常采取忽略的态度,没有创新图书阅览室、员工活动室等硬件设施,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开展造成了很多阻碍[2]。

3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成效的对策

3.1 提升重视程度

企业对于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提升重视程度,明确思想政治工作落实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首先需要注重的是企业领导人员的思想转变,从广大干部职工开始抓起。企业党委需要考虑企业当前发展的实际情况,找寻适合本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不断的加强宣传力度,使得基层员工也能了解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从而将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使得企业员工能够自觉的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去。企业领导人员需要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并不是资源的浪费,而是在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3.2 对思想政治工作方式进行转变

企业想要使得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取得良好成效,首先需要做的就是保障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只有全面了解我党政策和方针的党员才能承担思想政治工作。对于那些素质较差,工作态度消极的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必须要从队伍中剔除。企业还需要不断的引入高素质的人才,为企业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思想政治工作人员不能只是应用说教的方式对员工进行思想教育,还需要借用科学技术的力量。例如,企业可以在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上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可有效的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吸引力。

3.3 不断提升企业干部和员工的素质

企业领导人员需要树立终身学习意识,使得自己的思想能够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进步。企业可以定期的组织学习会议,应用多媒体设备为企业领导人员播放一些宣传教育片,组织企业领导人员向模范干部学习等等。企业要设立员工培训机构,邀请高校的教师和外界的权威人士到企业进行讲座。要对企业员工进行层次的划分,有针对性的开展教育工作,从而保证教育工作能够取得良好成效。企业还可以开展一些员工技能比拼活动,丰富企业员工的生活,提升员工的素质[3]。

4 结语

新形势下,企业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那么就必须要提升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程度。积极的转变思想,明确思想政治工作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不断的找寻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存在的不良问题,落实有效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保障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成效,为促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汤先国.试论企业中如何做好思想政治工作[J].赤子(上中旬),2015(01):87-88.

[2]刘晓燕.浅析提高新时期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径[J].法制博览,2015(36):12-14.

形势与现状 篇7

1 我市种业现状

近年来, 我市大力实施种子工程, 种子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 良种繁育推广、种子质量检验监督、种子管理和种子经营等体系初步形成, 良种的选育、生产、加工、检验、营销等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 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1.1 选育、引进、推广了一批农作物优良品种

我市加强了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工作, 新品种更换速度明显加快, 选育和推广了一批高产、优质、适销的农作物新品种。推广良种面积稳定在500万亩以上, 主要粮食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0%。小麦、玉米、油菜等主要作物基本实现了品种良种化和布局区域化, 对稳定和发展我市农业生产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1.2 建立了相对稳定的种子工作体系

全市现有市、县两级种子管理站13个, 国有和民营种子企业17家, 良种场13个, 种子经营网点近700个。形成了包括品种试验、生产、加工、销售、管理等门类比较齐全、相对独立的种子工作体系。培养造就了一支业务精、专业水平较好的生产、经营和管理队伍。

1.3 良种基础建设有了较大改善

全市现有种子检验室13个, 共建成种子库1.3万平方米, 晒场1.5万平方米, 购置种子加工机械102台 (套) , 检验仪器340台 (件) , 基本能适应本市农业生产用种的需要。

1.4 建立了相对集中稳定的种子生产基地

目前, 全市已建成杂交玉米、杂交油菜等专业制种基地2万亩, 小麦等常规农作物和蔬菜种子生产基地15万亩, 玉米、油菜、水稻用种基本实现了杂交化, 小麦和蔬菜生产实现了良种化。

1.5 强化了种子行业管理

加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及其法律法规宣传力度, 多形式、多途径开展宣传活动, 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完善种子许可办证程序, 严把种子市场准入关, 进一步规范种子市场秩序。同时, 配合有关部门开展了种子专项检查活动, 加强对种子市场的监督检查, 保证了农业生产用种安全, 维护了群众的合法利益。

2 存在问题

我市种业发展虽取得了较大成绩, 但按农业现代化和种子产业化的发展要求还存在不少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种子生产经营规模“小、全、散”

全市国有和民营种子企业17家, 真正达到500万元以上资产的只有4家。多数种子企业资金投入不足, 基础设施差, 加工和检验设备落后, 种子商品化包装水平低, 影响了种子生产经营专业化和商品化的发展。高标准的种子经营部门不多, 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化的经营公司。缺少龙头企业, 市场竞争力不强。

2.2 品种建设滞后

在品种建设上偏重粮食作物忽视经济作物, 偏重大宗作物忽视小品种作物, 偏重传统作物忽视新特作物。优质专用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还不能满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特别是瓜、果、菜等经济作物良种的选育推广工作相对薄弱。在常规农作物生产中, 仍然存在以粮代种现象。难以满足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群众对名、特、优、新品种的需求。

2.3 种子体系不够完善

种子生产体系与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育、繁、推结合不紧密, 科研、生产、经营相脱节, 难以形成合力, 尤其是种子科研与种子生产经营长期分属两个体系运转。体系问题已经成为种子产业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

2.4 种子管理的力度不强

种子管理队伍人员少, 经费缺, 监督检验和管理手段落后。在种子工作中存在投入少、管理水平低的现象。考虑眼前利益和部门利益多, 长远利益少, 必要的业务培训和知识更新没有跟上。在用种上, 随着近几年国审、省审品种的增多, 品种乱引乱推现象比较普遍。少数经营点受利益驱动, 仍然存在销售假种子、劣种子的现象, 坑农骗农事件时有发生。

3 发展对策

针对存在问题, 结合实际, 我市种业发展应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3.1 尽快制定出台我市种子工作发展规划

从目前情况看, 我市种子工作还缺乏总体规划、具体实施步骤和措施。当前, 农村经济面临结构调整的新形势, 市场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优质化对种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形势的发展迫切需要我们尽快研究制定出台我市的种子工作整体规划。在规划的制定上, 要以市场为导向, 以效益为核心, 以科技为先导, 结合我市实际和土质、水利条件、自然资源等, 与全国、省种子工程规划结台起来, 与长远目标和近期计划措施结合起来, 与完善农业产业化服务体系结合起来, 以便充分发挥种子在科技兴农中的重要作用。

3.2 切实抓好种子工程重点项目建设

首先是种子生产基地建设。按照我市生态区域特点, 建设好小麦、玉米、油菜三大作物生产基地。种子基地建设要上档次, 上规模, 上水平, 出产品, 出成果, 出效益。

其次是良种试验基地建设。要形成以新品种选育、试验、示范为内容的“一个中心、六个区试点、八个展示区”网络。一是在市农科所建立粮油新品种引试中心。二是根据不同生态类型, 在陈仓、渭滨、岐山、扶风、千阳、陇县建立六个市级品种区试点, 搞好水、田、路、渠等基础设施建设, 配置必要设备, 为新品种的应用提供较可靠的科学依据。三是在全市农业科技园区和繁殖基地建立新品种展示区, 开展新品种种植示范、配套技术研究和种植模式示范。

第三是种子三大中心建设。一是种子加工中心:围绕种子生产基地, 努力扩建改造与之相适应的仓库、晒场, 增加加工包装设备。积极争取种子产业化工程项目, 在各主要种子生产基地建设种子加工中心。二是种子质量检测认证中心:培训充实检验队伍, 提高业务水平。增添仪器设备, 改善检测手段, 提高检验水平。建设宝鸡市种子质量检测中心, 实现双认证 (即计量和机构认证) , 依法强化种子质量监督检验职能。三是子销售服务中心:积极争取国家支持, 建设备荒种子储备库。有计划地建设重点乡镇中心供种点, 完善种子供应网络。积极创造条件, 建设种子交易中心, 完善种子信息网络和培训设施, 增强种子销售服务能力。

3.3 加大种子实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力度

首先, 要加大农作物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示范力度。建立种子科研创新体制, 加强科研机构联合育种攻关。根据市场需求, 及时调整育种策略和目标, 应用育种新材料、新方法、新技术, 特别是现代生物技术, 选育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专用、高效农作物新品种应用于生产。

其次, 搞好观察鉴定和区域试验。充分发挥我市岐山农作物新品种试验站的核心作用, 加大新品种引进试验力度与组装配套技术的推广应用, 使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同时, 结合农业科技园区建设, 设立新品种展示区, 加强示范, 扩大影响, 以加快新品种推广步伐。

第三, 要加大以良种为主的农业综合技术推广力度。一是根据不同生态条件, 确定每种作物的主栽品种, 如川原灌区小麦主栽品种为西农979、玉米为郑单958, 同时搞好品种搭配, 通过合理布局品种, 做到品种对号入座。二是加大优质高产高效品种推广力度, 大力推广优质强筋小麦、双低油菜、甜糯鲜食等优质玉米品种以及青贮饲料玉米品种。三是积极落实良种良法配套措施, 搞好种子精选和发芽试验, 推行种衣剂包衣、施用种肥、精量播种等增产增效技术。四是改变过去不同品种插花种植、混收、混贮的习惯做法, 实行品种区域化布局, 规模化种植, 标准化生产, 建设无公害农作物生产基地, 形成一村一品、千亩成方、万亩连片的种植格局, 提高农作物质量安全水平。

3.4 加强种子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事实证明, 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过去还是将来, 良种在农业生产中所起的作用是其他任何因素无法取代的, 良种已成为国际上农业、畜牧业竞争的焦点。抓农业必须抓科学技术, 抓科学技术首先要从种子抓起, 抓住了种子就抓住了关键, 抓住了要害。良种的引进和推广是种子工作重点, 而网络建设是良种统供的重要手段, 是种子工作全面发展和提高质量的有效途径。近年来, 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良种统供已在我市普遍开展。要搞好良种统供, 必须走“上合下联”之路, 形成市、县、乡 (镇) 三级联合的供种网络。农业种子部门要与科研院所等育种单位保持紧密联系与合作, 充分发挥技术、信息优势, 负责引进、试验、示范、筛选新优品种, 建立展示田, 先搞试验示范, 进行鉴定比较, 成功后再大面积推广。各县 (区) 种子企业要发挥中间环节优势, 负责扩繁, 推广原种, 为乡镇种子站提供原种。各乡镇种子站要发挥基层优势, 负责生产用种、扩繁, 直接供应到户, 服务到户。通过三级联合供种网络建设, 使全市种子供应上下连通, 形成网络, 既便于种子管理, 又有利于技术人员下乡包村到户进行技术指导, 更有利于良种良法的普及推广应用, 从而促进种子工程的深入发展。

3.5 全力推进种子产业化进程

实现种子工程一体化, 是种子产业化的必由之路。科研、生产、推广、销售等部门联合为一体, 有利于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 有利于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专业化。因此, 要积极引导我市种子产业走引、试、繁、加、推一体化道路。要把国内外高、精、尖、名、优、新、特、奇品种引进来, 结合我市自然条件进行试验, 建立一定规模的实验田、展示田, 对引进的优良品种的特性、品质作出进一步的比较、鉴定, 再优中选优, 把适应我市自然条件的品种在基地扩大繁育, 经过种子精选、包衣、品牌包装, 之后从品种特性、栽培要点、售后服务、技术指导、市场认可等多方面进行宣传和推广工作。

首先, 培育我市的龙头种子企业, 规范繁种实验生产基地, 创出我市种子行业的拳头产品、名牌种子。如市农科所培育的秦农142小麦, 秦薯4号甘薯等, 力争走出宝鸡, 打向全国。

其次, 尽快组建我市的种业集团, 使种子公司直接和原种场以及科研育种企业联台, 搞集团化、专业化、集约化经营, 不断壮大我市的种子产业, 力争把“宝鸡种业”打造成在省内外具有重要影响、特色鲜明和竞争优势的新品种和高新技术基地, 成为全省规模较大、品种齐全的种子交易中心。

第三, 加强管理, 严格检验监测手段, 杜绝假冒伪劣种子流进我市和坑农害农事件的发生。同时加大执法力度, 凡是没有准营证的不论是个人或部门, 一经发现, 严肃查处。

3.6 争取多方支持, 壮大我市种子产业

形势与现状 篇8

一、煤炭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1. 煤炭物流的概念与分类

煤炭物流是一个动态的流转过程, 在此过程中, 主要从事运送、搬运一系列物料等实体工作。通常情况下, 煤炭物流系统由供应、生产、销售、回收、废弃这五个部分构成。与普通物流系统相似, 煤炭物流被分为以下几类:供应物流、销售物流、生产物流、废弃物流、回收物流等。

2. 煤炭物流的特点

由于煤炭属于散堆装货物, 容易污染周围的环境, 加之占地面积较大、无需包装, 因此煤炭物流具有一定的技术含量特征。同时, 煤炭这种战略能源具有明显的特殊性, 所以应该在政府的有效引导下进行变革。

二、山西煤炭物流发展现状和问题

1. 山西煤炭物流发展现状

受到地理位置因素的影响,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是山西省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 但长期依靠这两种运输方式, 必然会增加山西省煤炭的运输成本。同时, 这两种运输方式也容易受到自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 从而导致煤炭物流运输过程中面临更多问题。

2. 山西煤炭物流发展问题

(1) 缺乏专业性物流管理理念和高素质物流管理人才

对于山西省大多煤炭企业来讲, 他们一味地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因而比较重视煤炭资源, 但却忽视了人力资源管理。当煤炭被生产出来之后, 只要将煤炭运输出去就可以, 完全没有考虑到如何降低运输成本问题。缺乏专业性的物流管理理念, 并且也未采取有效的措施来解决物流过程中的问题, 这就导致煤炭物流的发展步伐非常缓慢。

(2) 煤炭物流企业发展水平较低, 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当前, 山西省的煤炭运输与煤炭生产这两者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并且也不能及时反映出煤炭的库存量、煤炭的销售情况。此外, 煤炭物流企业的技术手段相对落后, 从而难以协调物流发展与物流功能之间的关系, 进而影响到了物流运输效率。现阶段, 虽然越来越多的煤炭物流企业, 开始借助电脑及互联网, 将不同地方的系统连接在一起, 但是由于信息更新的速度与物流运输的情况并不一致, 所以经常会出现信息与实际情况不相符的现象。

(3) 煤炭运输市场缺少整合, 运输方式单一

近几年来, 山西省煤炭物流企业始终处于一个较为分散的状态, 通常是由中小企业来完成煤炭的运输工作。这些企业之间的联系并不密切, 这就使得整个市场较为混乱, 并且也会导致很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 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同时煤炭物流还存在着一些缺陷, 如, 煤炭运输种类单一。

(4) 公路和铁路运输资源损耗过大, 环境污染严重

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是山西省煤炭运输的主要方式, 但这两种运输方式在装卸以及运输过程中都会造成煤粉的飞扬, 从而影响到周围地区的环境, 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并且也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

三、山西煤炭物流发展对策

1. 培养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制定合理的管理方案

人才是企业获得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由于山西省物流企业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才, 要想解决这种状况, 物流企业就应该注重培养高素质、专业化的管理人才, 实行定期培训方式, 并且在培训完之后, 对这些人才进行考核, 只有考核通过的人才才可以继续任职。同时, 还要制定合理的物流发展计划, 如此既有助于完善物流运输体系, 又能够推动煤炭物流企业的健康发展。

2. 做好煤炭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保持信息更新与物流运输的一致性

煤炭物流企业通过提高物流的运输方式以及信息的流通方式来提高自身的煤炭物流技术。在当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 煤炭物流企业更要加快信息更新的步伐。同时, 在平时的运输过程中, 还要详细的记录运输、装卸、搬运货物, 确保信息更新与物流运输的一致性。

3. 整合煤炭物流企业市场, 实现不同煤种的共同运输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 物流企业的分散性会影响到山西省煤炭物流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而要想推动煤炭物流的健康发展, 就要求煤炭物流企业要整合各自的优势, 相互协作, 共同发展煤炭物流。与此同时, 还应借助多种运输方式来运输不同的煤炭, 如此不仅可以降低整个运输成本, 还有助于推动煤炭物流企业的长远发展。

4. 推动煤炭物流的转型, 减少资源浪费与环境污染

当前, 山西省煤炭企业采用的铁路以及公路这两种运输方式, 具有很大的缺陷, 一方面, 既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另一方面, 又容易给当地环境带来污染。对此, 煤炭物流企业要加快转型的步伐, 构建多元化的网络系统, 为煤炭产业提供更好、更优质的运输服务。

四、总结

总而言之, 山西省煤炭物流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问题, 这些问题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浪费, 还会影响周围地区的环境。而为了能够有效改变这一局面, 煤炭物流企业应积极开展变革, 及时引进先进技术, 促使自身向着现代化方向逐步发展。

摘要:众所周知, 山西省是我国煤炭大省, 其煤炭产业的发展与煤炭物流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倘若山西省煤炭物流企业的发展步伐较为缓慢, 那么势必会影响整个山西省煤炭行业的发展。文章从新形势下山西煤炭物流着手, 重点分析了其发展现状, 并借助展开分析研究, 以期找到促进山西煤炭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可靠途径, 推动煤炭行业实现长足发展。

关键词:山西煤炭,物流现状,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文彦.关于山西煤炭企业物流管理的探讨[D].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01) .

[2]李俊.新形势下山西煤炭的物流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外企业家, 2014 (21) .

形势与现状 篇9

一、现状分析

根据《云南省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导评估标准》要求, 我校《形势与政策》教学在形式上以小班教学为主, 大班教学或讲座为辅。每学年16学时, 计讲授8个左右专题。所授内容以《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形势与政策〉》及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为主, 适当结合本省、本地区的重大事件和新闻背景。通过近几年的实践, 我校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 积累了一定经验, 但问题和困难依然不少, 还有待于进一步思考和解决。

1. 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目前, 我校《形势与政策》虽然已经与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课程, 但在专任教师、经费配置、图书资料、网络资源、实践基地等方面的配套设施还明显不足。同时, 在内容设置、教学安排方面随意性大, 缺乏完整的教学、考核体系。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 一是从主观方面来看, 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 该投入的未投入, 该加强的未加强;二是从客观方面来看, 《形势与政策》教学内容纷繁复杂且涉及面广、难度大、时效性强, 对学校及任课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 短期内难以应对自如。二者间的矛盾, 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应有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2. 师资队伍有待进一步加强。

我校《形势与政策》的教学任务主要由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任教师和部分领导 (兼职) 担任, 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在教师的专业背景、理论积淀、方法技能、思想修养等方面存在较大差距;二是在学习培训方面机会不多、培训不够;三是由于大多数教师要么兼任其他课程要么兼任其他事务, 在时间与精力上投入不足, 不能完全满足教学需要。

3. 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有待进一步优化。

《形势与政策》在时效性、政治性方面有着极高的要求, 但在一般情况下容易教师忽略学生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 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兴趣、主动性方面不尽如人意, 难以达成满意的教学效果。究其原因, 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在方法、手段方面都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和优化。

4. 社会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增强。

由于我校地处郊外, 周边缺乏良好的社会实践基地, 加之经费紧张等因素, 难以大规模地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我们知道, 《形势与政策》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课程。若缺失了社会实践教学部分, 不仅难以拓展学生在认识和理解方面的广度和深度, 也在一定程度削弱了该门课程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而单一的理论教学、照本宣科或生硬灌输等教学方法不仅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二、方法探析

1. 充分认识《形势与政策》的重要性并努力付诸行动。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 思维活跃、勤于思考, 但由于人生经验不足、思辨能力不强等因素的制约, 极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潮的影响和侵蚀。《形势与政策》正是基于这一出发点而开设的, 其目的是通过对国际国内重大事件及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解析, 帮助学生增强辨别是非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既是大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也是高校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历史使命。

思想是行动的主导, 只有认识到位, 才能更好地在实践中发挥效用。在教学管理方面, 要切实将《形势与政策》列入教学计划、排入课表, 给予一定学分并不断完善考核制度;在教师培训方面要给予大力支持, 并积极鼓励教师参加高级别的学习和讲座;在经费方面, 要实现专项拨付、专款专用, 不断完善教学设备、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设施;在社会实践教学方面, 要积极协助并努力创建优良的基地, 以确保社会实践教学的开展和成效。

2. 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主导地位, 其素质和能力高低直接关乎教学的质量和成败。就《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而言, 一定要充分认识该课程的重要性, 树立良好的心态;立足《形势与政策》层次高、领域宽、跨度大、学时少等特点, 认真钻研教育教学方法, 切实提高教学水平和能力;积极参加学习培训, 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思想素养, 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方法技能;坚持定期集体备课、教学观摩制度, 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教学水平;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关注的社会生活、时事政策出发, 努力寻找学生思想需求与教学内容的恰当结合点, 理论联系实际, 认真构思教学内容,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不断增强教学效果。

3. 优化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

由于《形势与政策》课程的特殊性, 直到目前为止, 《形势与政策》还没有具体、完备的教学大纲和全国通用的教材, 各校所用教材大多为各省自行编订的相关教材。同时, 根据国家教育部的相关通知精神, 该门课程的内容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扩展空间。因此, 在切合《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求和特点的基础上, 我们要努力筛选出那些既重视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的教育又重视国际、国内重大时政问题分析, 既重视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教育又属于社会热点和学生关注的焦点问题分析作为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认同感, 增强课程吸引力。

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是确保良好教学效果的基础。为适应《形势与政策》的教学, 教师一是要努力优化教学方法, 在讲授中要把问题、观点讲深讲透;二是在课堂上, 要鼓励学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 提出不同观点或看法, 并进行师生“互动式”讨论, 以满足学生思辨的需要;三是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及各种先进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建立素材库、研发多媒体教学课件, 把文字、声音、动画效果融为一体, 大力提高课堂教学的现代化水平, 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4. 努力提高社会实践教学的育人效果。

《形势与政策》具有较强的思想性、理论性特点, 没有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和实践经验作为铺垫, 是很难对学生形成有效、深刻影响的。实践教学作为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 不仅是巩固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认识和培养正确价值观的有效途径, 也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因此, 在《形势与政策》教学中, 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就是要加强社会实践教学。一方面, 要努力创建稳固的社会实践基地, 力争把本地区的特色企业、博物馆、展览馆等单位纳入教学实践基地;二是学校要把社会实践列入教学计划, 在确保经费的基础上, 切实整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团委、学生工作处等部门的力量组织学生开展好社会实践活动, 并努力探寻不断提高社会实践教学效果的方法和途径。

摘要:《形势与政策》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对学生进行形势与政策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本文结合对该门课程教学现状的一些思考, 在教学方法上作了一定的探析。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现状,方法

参考文献

[1]倪峰.“形势与政策”课程的内容与教材体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 2004, (2) .

形势与现状 篇10

一、企业弱势群体现状及主要特征

企业弱者群体则是一个在企业资源分配上具有经济利益的贫困性、生活质量的低层次性和承受能力的脆弱性的特殊社会群体。由于社会转型加快, 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高度整合的社会结构受到极大的冲击。社会的转型加速了企业群体的分化, 出现了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等社会性的弱势群体。

中国企业弱势群体总体上具有以下五大特征: (1) 受教育层次不高。 (2) 生活质量不好、经济收入欠佳。 (3) 社会地位不高、个人合法权益难以受保障。 (4) 工作流动性较大, 个人责任意识不够。 (5) 心理承受能力差, 缺乏安全感。

二、企业弱势群体形成动因

就中国企业弱势群体的形成来说, 既有市场因素、制度因素, 也有劳动者的素质因素。市场因素:由于市场竞争加剧, 不少企业经济效益下降, 部分竞争力差的企业破产倒闭, 这样, 一些职工下岗失业就不可避免;制度因素:中国社保制度尚不健全, 有关劳动和社会保险的政策措施未能很好落实, 表现为一些地方社保覆盖面较低, 最低生活保障应保未保、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制定缺乏规范并存在打折扣现象;素质因素:有的人因患病或残疾而丧失就业和再就业的能力, 有的人因文化技术素质偏低或择业观念陈旧而就业困难。国有困难企业目前弱势群体的形成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老弱病残人群。另一类贫困则带有明显的特殊性, 这就是下岗失业、经济效益不好的国有和集体企业职工及退休职工等。一些企业经营困难, 效益下滑, 甚至亏损、停产、半停产直至倒闭破产, 影响了职工的工资和福利。社会法正是由于进入现代社会之后, 基于社会竞争必然产生弱者, 必然产生弱势群体而产生的, 其目的在于为社会中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和基本权利提供保障, 以维护社会安全, 保障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三、应对策略

弱势群体问题的解决, 仅仅依靠其自身力量是难以奏效的, 必须依靠全体社会力量综合系统地来支持, 最终形成长效机制。对于弱势群体的支持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政府等正式社会组织, 二是企业自身管理的改善, 三是构建弱势群体的个体支持系统。

1.从政府层面上而言, 对于弱势全体的支持体现在不断完善重点法律制度。 (1) 完善劳动权保障法律制度。通过制定就业促进法, 修改《劳动法》来切实保障弱势群体的权益, 使恶意损害弱势群体权益的事件少发生甚至不发生, 从而强化对弱势群体权利的保障机制。 (2) 健全社会保障法律制度。应该尽快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社会保障体系。在当前条件下, 对于城镇中的弱势群体, 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及相应的社会救助制度。 (3) 加强社会团体立法, 保障弱势群体的结社权。我们应该通过立法鼓励更多的社会弱势群体建立自己的合法社会团体, 通过弱势群体团体参与国家决策, 表达自己利益诉求, 进而影响到国家的立法, 使制定的法律真正体现弱势群体的利益。

2.企业应积极改善自身的管理机制。 (1) 建立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薪酬制度。民营企业需要建立一套公平合理、科学规范的薪酬制度。应考虑市场的薪酬水平, 制订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企业的个人工资、津贴实行定岗定薪、按劳取酬。工资实行动态管理, 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优劳优得、打破沿用的以职定薪的固定模式。 (2) 建立有效、明确的奖罚制度。企业需要建立一套有效、明确的奖惩制度。企业对所有员工 (特别是企业中的弱势群体) , 无论谁都要一视同仁, 严格按照制度管理。采用统一的奖罚制度进行约束和激励。同时, 也不能生搬硬套制度。对于企业弱势群体的有些特殊情况, 应区别对待在坚持制度的同时, 也要体现人性化。 (3) 完善企业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中的弱势群体也同样应该享有社会福利保障。满足企业弱势群体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 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后顾之忧, 为企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4) 加强精神激励力度。企业主必须尊重弱势群体的人格和尊严, 应经常及时与弱势群体进行沟通。还应主动关心弱势群体的工作和生活, 给他们提供一个平等、信任的工作环境, 为其排忧解难, 满足弱势群体的精神生活需要, 增加他们对工作的责任感, 增强他们对企业的归属感。

3.积极构建对弱势群体的个体支持系统。 (1)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个体支持。这主要是指来自家庭成员和亲戚方面的社会支持。这种个体支持是物质支持与精神支持相统一的最典型形式。例如, 对老年人的社会支持, 子女不仅要重视经济帮助方面的物质支持, 而且也要重视精神抚慰方面的精神支持。 (2) 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个体支持。这是指来自邻居、同乡等方面的社会支持。在中国邻里之间的相互支持具有悠久的传统。因此, 这种支持更多地体现邻里间的互助帮扶。这种支持在体制转换时期已显示出其特殊的作用。 (3) 以业缘关系为基础的个体支持。由于同事、同学之间的关系具有亲密互动性、强烈情感性等特点, 因此, 当个人沦为社会弱者时, 也就比较容易从同事、同学那里获得社会支持。 (4) 以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个体支持。这是指来自同事、同学等方面的社会支持。具体而言, 这是以集体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的社会支持。要在全社会掀起社会支持之风, 必须大力提倡以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个体支持。

摘要:中国社会法保护企业弱势群体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仍存在不足。就形势下企业弱势群体的现状展开深入分析, 研究相应策略。

关键词:弱势群体,保护,策略,企业

参考文献

[1]于维琴.新形势下企业弱势群体的社会法保护[J].前沿, 2009, (5) :104-106.

[2]中国弱势群体维权网, http://www.fl168.com/Lawyer17226/View/143412/.

[3]姜文萍.民营企业弱势群体激励策略研究[J].企业参考, 2008, (1) :76-78.

形势与现状 篇11

【关键词】成本管理 成本核算 信息化 目标成本

随着医疗改革的逐步深化,医院成本管理也被写入新医院财务制度中,强化成本管理的相关要求,规定成本管理中成本核算对象、核算目标、成本分摊流程等及其相关范围,这一制度有效细化了医院成本管理的方法和内容体系。伴随着医院市场参与程度的逐渐提高,加强成本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成为医院参与市场竞争的必然选择。

一、医院成本管理现状

新医改方案中明确规定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的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安全、高效、便捷、廉价的卫生服务。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尤其是成本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重视成本管理

医院的成本管理是一项专业程度高的管理活动,涉及到医院的成本核算管理以及经营的相关专业问题,正是由于其专业程度和综合性程度较高,使得医院的管理效益与成本管理密切相关。但是,我国许多医院还是事业单位编制,领导没有认识到医院成本管理的重要性,还存在盲目购进医疗设备、医疗资源浪费严重、开大处方等问题。例如:医院的医疗设备等固定资产长期挂在建工程账上,没有进行及时的结转和计提折旧,虚增了医院的利润。不重视成本管理的直接后果就是医院全体职工认为成本管理是财务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没多大关系。事实上,成本管理涉及到医院各方面,仅靠财务部门难以提高成本管理成效。

(二)成本核算不彻底

医院成本核算科目多,较为复杂。当前,许多医院的成本核算依然停留在简单核算大型医疗设备、药品、耗材上,还没有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成本核算,成本核算不够彻底。整体上来说,医院成本核算从收入来源到费用分摊,从科室综合成本确定到收入再分配中,都缺乏一定的規范性,容易受主观因素影响。例如:管理费用、间接费用与具体的医疗项目对应关系模糊,没有明确的界限。

(三)财务人员素质不高

我国的医院大部分为公立医院,尤其是城市的大医院,其医务人员多是具有高学历、高水平的人才,拥有博士学会、硕士学位的医生非常普遍,但与此相对的是:医院财务人员素质偏低,鲜少有高级财务人员,这使得医院的成本管理还存在诸多问题,受财务人员素质限制,医院的成本管理多停留在简单记录过去所耗费的费用、定期提供成本数据表的阶段,没有进行专门的数据分析,财务部门的监督职能、管理职能、服务职能没有落实。

二、医院成本管理的未来发展趋势

新医改政策初步建立起国家基本药价制度,严防虚高药价;完善公立医院补偿制度,解决以药补医问题,使医院顺应市场发展,在市场中寻求发展机遇。种种政策都使得医院的利润大大缩水,尤其是在药品利润上,但药品利润是医院能正常运行的重要保证,大幅度降低药品利润给医院经营管理造成较大负担。为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营,必须努力压缩开支,做到开源节流,加强成本管理。结合市场发展形势以及医院成本管理现状,笔者认为医院成本管理主要有以下几个发展趋势:

(一)实行全成本核算

伴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不少医院已开始实行全成本核算,实行全员参与、全要素、全过程的成本核算方法,实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成本管控,促进医院实现优质、高效、低耗经营目标。全成本核算一方面降低医院成本,一方面利用奖金来激发全体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在全成本核算体系下,医院的成本核算数据为核算各科室成本提供依据,尤其是成本分摊方法、分摊系数等,对医院行政和后勤部门等的成本向临床科室合理分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因此,在新时期里,医院成本核算将逐步走向全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内容从简单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成本核算走向涵盖医院行政部门、后勤部门、辅助部门、医技部门、临床科室的全要素、全员参与的成本核算,这是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医院成本管理的必然发展趋势。

(二)构建成本核算体系

我国医院实行项目成本核算,按照给患者提供的服务项目来收费,这种核算方式导致了看病难、看病贵等问题,医疗卫生总费用急剧上升,引发医疗机构的逐利趋向。因此,未来的医院成本核算体系将是单病种的医疗成本核算体系,是一种定额预期支付制,即使医院准确核算成本,又缓解患者的经济负担。诚然,单病种医疗成本核算体系在国内还处于探索阶段,但从我国的医疗收费制度改革取向来看,其必将成为医院成本核算的必然发展趋势之一。

(三)实行目标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就是医院在一段时间内,为保证高质量高标准的完成诊疗、护理、管理等工作,实现目标规定的经济效益而确定的目标成本,是结合上年医院成本实际、医疗市场供需状况、行业竞争等成本信息而分析得出的目标成本。将目标成本分解成若干个具体目标成本,落实到相关部门、科室和个人身上。为实现这些目标成本,需制定相应的对策,挖掘医院潜力,努力降低医院成本。运用成本考核指标进行事后的成本分析评估,检查医院或某一部门在某一时期内目标成本完成情况,分析原因,为今后的目标成本管理提供必要的信息。

(四)成本管理的信息化

医院的专业性强,各专业学科分工精细却又相互联系,成本管理涉及到大量数据资料,简单的计算机网络系统难以适应当前医院成本核算的需要,影响成本核算效果。例如:部分医院采用的HIS系统没有实现全面联网,只在医生工作站、护士工作站、门诊收费处实现联网,行政管理和后勤管理没有联网,造成部分成本无法高效分摊,还得进行人工录入,成本管理效率低。在未来,医院成本管理的信息化是必然发展趋势,因此,必须加强医院的网络建设,建立新一代包含医院成本管理模块的医院信息化管理系统,实现全院成本数据的及时收集、传输、共享,推进医院成本管理的信息化。

三、结束语

总之,医疗改革增加了医院管理者的压力,医院加强成本管理十分必要,医院应看到自身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成本管理发展趋势,从而采取针对性措施加强成本管理,优化成本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常朝晖.浅析新医改后医院成本管理的发展趋势[J].经济视角,2011,(8):181-182.

[2]李兵.医院内部审计部门参与成本管理探讨[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0,17(4):371-372.

形势与现状 篇12

1.1 基本情况

GPS全球定位系统最初是用于军事领域的定位系统, 但是随着市场的发展, 逐渐向民用领域发展。其中占有市场份额比重最大的就是车辆导航领域。但是对于不同的国家, 车载导航系统的发展状况是有很大差异的, 各国在开发产品的时候都是根据自身的道路情况来来发, 所以别的国家是不能适用的。目前在我国, 车载导航系统是发展不成熟的, 基本上现在推出的几款产品要么是技术上的问题, 要么是成本上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都存在些许不足, 亟待改进。

1.2 根据硬件平台不同的几种分类

1.2.1 CAR—PC车载导航系统

CAR—PC车载导航系统的首次出现是在1988年的美国消费者电子产品展示会上。从功能上讲, 这一系统将信息娱乐结合在了一起, 无论是无线通讯、导航还是音响等功能, 这一车载导航系统都可以提供。而且为了驾驶人员的安全考虑, 还可以实现自由的打电话拨号、接受电邮等功能, 保证驾驶人员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及便捷操作的可能性。国内虽然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早, 但是由于成本上的昂贵, 一般都是应用在特殊的领域, 比如说公安和部队等, 普及性不强。

1.2.2 CD—ROM/DVD汽车导航仪

CD—ROM/DVD汽车导航仪是需要实现预装在汽车上的, 但是一旦安装在汽车上, 就没有办法再拆下来转移到别的汽车上。因为本身不是汽车的部件组成, 所以在安装之前需要对其进行防磁处理, 以免影响车辆中的其他部件的正常工作, 而这一点也会使成本增高。目前在国内有很多家大型公司在进行这一系统的开发推广。比如大通实业公司就主要从事DVD车载导航系统的研究开发, 也正在和日本的富士通公司进行此方面的合作。

1.2.3 基于掌上电脑的汽车导航仪

由于掌上电脑在成本上的优势, 以及掌上电脑的开放易用的操作平台, 都使得掌上电脑汽车导航仪成为了市场上广泛应用的一种车载导航系统。国内日益发达的无线宽带网络和移动信息通讯的信息传输功能也为该系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从市场业绩上来看, 该系统的前景良好。在国内一些企业的发展也都势头强劲。虽然在技术方面和国外的领先水平不相上下, 但是在一些配套的硬件设施建设以及数据信息建设方面还有很多欠缺之处, 需要改进。

2 车载导航系统的发展方向

2.1 硬件平台和定位技术的多样化

硬件技术的发展是导航系统发展的基础, 只有技术扎实的硬件平台才能有好的车载导航系统产品。目前的导航产品如前文所述, 可以根据硬件平台的不同分为以上几类, 可以满足不同层面的用户的需要。目前的定位技术主要有三种:独立定位技术、地面无线电定位技术和卫星多种定位技术。定位技术也是车载导航系统的基本模块, 现在比较先进的导航系统都需要利用几种不同的定位技术综合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 定位技术和硬件平台将会有更好的发展, 也将会有更好的导航产品问世。

2.2 与智能交通系统的结合

智能交通系统可以为出行提供更多的方便, 使得汽车在道路上的运行智能化, 这是因为智能交通系统将道路、驾驶者和相关的服务部门结合了起来。通过这样的结合, 能够使驾驶者实时的掌握道路交通的情况, 更加方便的出行。日本、德国等国家都是在导航系统与智能交通系统结合较好、应用广泛的国家。在中国, 城市的建设变化飞速, 交通的问题也越来越重要, 如何便利驾驶者, 成为导航系统中发展的一个趋势。

2.3 无线通信技术的加入

无线通讯和交通系统有着密切相关的联系。与城市交通系统的结合是无线通讯领域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同时, 应用无线通讯功能也是导航产品的一个发展趋势。这样, 有了自带无线通讯的导航系统, 就可以提供语音导航服务, 还能提供其他的数据服务。目前的车载导航系统功能在逐步提高, 很多功能都愈来愈大众化, 比如和手机连接等功能。

2.4 导航语音识别与合成技术

一般来讲, 在驾驶过程中实现非手动的控制导航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这时候语音识别功能就非常的必要。人类的说话速度是打字速度的四倍, 采用语言控制车载导航系统是安全、快速且有效的方式。语音合成技术是通过机器将文本输出的信息转换成语言输出, 以便和人进行交流。随着技术的发展, 导航系统也愈来愈先进, 在语音识别和合成技术上发展飞速。目前, 很多的车载导航系统中语音系统的提示越来越多, 但是如何将视觉和语音在导航系统中进行优化分配才能使驾驶者的安全性和方便性得到最优化, 是在这一发展方向上值得研究的一个问题。

3 结束语

随着国家经济的逐渐发展, 车载导航系统也得到了更多的市场化发展。市场发展也在日益的国际化, 但是由于地理信息数据的问题, 国外产品的进入有些许困难。这就成了国内汽车导航产品企业发展的一个机遇。车载导航系统虽然在国内的产品还有很多不足, 但是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我国将研发出更加先进有效、方便安全的导航产品。

参考文献

[1]冷树朋, 田国辉, 胡远志.GPS与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发展评述[J].交通企业管理, 2004 (12) .

[2]杨军, 曹冲, 周儒欣.我国卫星导航系统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4 (04) .

上一篇:地膜玉米下一篇:商务英语实践教学分析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