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任务

2024-09-26

形势与任务(共12篇)

形势与任务 篇1

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形势任务教育工作, 更好地服务于工作中心和大局, 是各级党组织的重大政治责任和重要任务。创新形势任务教育的方式方法, 丰富教育内容, 优化设计载体,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至关重要。

一、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构建形势任务教育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要加强新形势下的形势任务教育工作, 各级党组织必须要高度重视, 切实细化各项措施, 强化工作运行, 加强责任落实, 形成形势任务教育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1) 加强组织领导。要坚持“两手抓、两手硬”。把形势任务教育纳入党总支中心工作, 摆上重要议事日程, 做到与生产经营工作一起安排部署、一起组织实施、一起检查考核。要搭建覆盖到基层队的形势任务教育网络, 把形势任务教育工作与生产经营目标一同纳入承包考核内容, 确保形势任务教育工作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

2) 加强队伍建设。要按照服务大局、精干高效的指导思想, 从企业各专业部门和单位抽调理论素养高、表达能力强、作风过得硬的人员担任形势任务教育宣传员, 构建形成上下结合、左右畅通、协调合作的宣传教育网络, 确保形势任务教育工作落到实处。

3) 加强制度落实。要建立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学习制度。采取专家授课、外出培训、专题研讨、编写学习材料等方式, 组织开展业务学习活动。要建立督查通报制度。对各部门各单位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推进工作落实。要建立考评奖励机制。把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成效作为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评比的一项考评指标, 加大检查考核力度, 总结推广先进经验, 推动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深入开展。

二、面向基层, 突出重点, 确保形势任务教育有效富有针对性

形势任务教育做的好不好, 成效体现在基层, 检验标准在基层。必须要把工作着力点放在基层, 把握职工需求, 明确工作重点, 丰富教育内容, 改善供给状况,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 把握需求。要及时把握思想动向。通过问卷调查、职工座谈、信息员收集等各种方式, 及时准确地了解在岗职工、离退休人员、协解人员、企业员工、家属等各类群体的思想动态, 全面真实地摸清职工群众的思想脉搏, 切实找准职工群众的意愿与企业发展的共鸣点, 确保形势任务教育有的放矢。

2) 引领舆论。要强化正面舆论引导, 坚持主导需求的基本原则, 充分发挥形势任务教育主课堂、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 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教育, 加强法制教育和形势政策教育, 进一步加大对中石化和油田各项政策的宣传解释力度, 有针对性地解答不同群体关注的热点问题, 确保“导向正确、基调鲜明、舆论强劲”。

3) 重心下移。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难点在基层, 闪光点在基层。要创新工作思路, 教育重点下移。坚持面向基层、服务群众的原则, 切实送形势政策教育到基层, 做到理论教育重在向基层普及, 舆论宣传重在向基层覆盖, 形势政策重在向基层宣贯, 思想道德建设重在向基层延伸, 投入保障重在向基层倾斜。

三、搭建载体, 狠抓措施, 筑牢形势任务教育阵地

要从单位实际出发, 切实加强形势任务教育阵地建设, 优化创新载体, 加大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 确保和促进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开展。

(一) 加强传统宣传阵地建设

要充分整合各种宣传教育媒介。发挥报纸、电视、网页等媒介作用, 加强舆论引导;利用公开栏、形势任务教育宣传栏等形式, 及时传达上级文件精神;加强各项阵地建设, 加大思想引导力度, 广泛传播科学知识。要扩大形势任务教育的覆盖面。充分发挥政策制定部门的优势和工会、共青团等群众组织的职能作用, 形成形势任务教育的整体合力, 增强教育效果。

(二) 加强网络舆论阵地建设

要适应网络宣传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的特点, 积极搭设形势政策教育、业务学习、思想交流三大网络平台, 加强舆论引领, 传播科学知识, 倾听群众呼声。要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方式方法, 拓展“形势任务教育直通车”、“互动课堂”、“职工论坛”等形式, 确保上级信号毫不衰减地传达到基层和职工群众之中。要借助信息化手段, 创新加强职工之家、党员活动室等宣传文化阵地建设, 增强思想教育、政策宣传、科技传播和文化娱乐的主要功能, 使之成为职工群众学习教育的乐土。要高度重视网络和手机等新兴媒体, 积极搭建内外部网络宣传教育阵地, 建立多渠道的对外信息发布和新闻宣传的网络互动平台, 牢牢把握形势政策教育的主动权。

四、转变观念, 创新方法,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综合效果

开展形势任务教育, 必须针对不同教育对象、不同时期的教育重点, 采取不同的教育手段和方法, 才能保证教育效果。今后要更新观念, 开阔工作思路, 转变工作方式, 创新工作方法, 不断提升形势任务教育水平。

(一) 创新教育载体

要从职工群众求知的愿望出发, 实施“政策理论超市”、“政策下基层”、“流动课堂”等便民惠民工程。从职工群众求乐求美的需求着眼, 把形势任务教育融入到各类群体积极参与的文体活动之中。要紧扣网络图文并茂、声影兼备等效果多样的特点, 探索将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改编成漫画、幻灯片或FLASH动画等形式在单位网站发布, 寓教于乐,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二) 创新方式方法

要实施阶段式宣讲。切实抓好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教育, 加大对中石化、油田和社区各类政策的宣传力度, 加强对目标任务的宣讲, 有针对性地解答职工群众关注的问题。要加强互动式宣讲。打破“我讲你听”的传统方式, 采取灌输与交流座谈互动的形式, 面对面地进行宣讲。要推广菜单式教育方法。结合职工群众的意愿、诉求、思想动态和心理倾向, 及时调整宣讲提纲和宣讲方案, 采取专题辅导、案例分析、交流研讨、知识竞赛等方式,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 加强典型选树

善于抓典型, 让典型引路和指导工作, 历来是我们党重要的工作方法。要切实加强对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经验和典型做法的总结提炼, 坚持用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先进典型引导职工群众、教育职工群众。要建立先进典型联系指导机制和长期培育引导机制。根据各单位各部门和先进典型的特点, 营造典型培育成长的良好环境, 加强分类指导, 加大措施落实力度, 推动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水平的不断提升。

摘要:本文从加强领导, 落实责任, 构建形势任务教育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面向基层, 突出重点, 确保形势任务教育有效供给;搭建载体, 狠抓措施, 筑牢形势任务教育阵地;转变观念, 创新方法,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综合效果等四个方面, 深入浅出的阐述了创新加强形势任务教育的重要性, 创新形势任务教育的方式方法, 丰富教育内容, 优化设计载体, 增强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形势任务教育,创新,探索,实践

形势与任务 篇2

得分:3分

A.机关、单位负责人

B.机关、单位负责人及其指定人员 C.机关、单位负责人及承办人员 D.机关、单位负责人指定人员

 2.()国家秘密是重要的国家秘密,泄露会使国家安全和利益遭受严重损害。(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0分

A.绝密级 B.机密级 C.秘密级 D.保密级

 3.新修订的《保密法》的()是“保守国家秘密,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事业的顺利进行”。(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0分

A.立法宗旨 B.实施方针 C.指导思路 D.重点措施

 4.国家秘密不能确定保密期限的,应当()。(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0分

A.永远保密 B.确定解密条件 C.及时解密 D.按最高年限保密  5.设区的市、自治州一级的机关及其授权的机关、单位可以确定()。(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绝密级、机密级国家秘密 B.绝密级、秘密级国家秘密 C.机密级、秘密级国家秘密 D.机密级、涉密级国家秘密

 6.我国军事方面的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由()规定。(单选题3分)分:3分

o o o o

得A.国家保密局 B.中央军事委员会 C.国务院 D.全国人大常委会

 7.下列符合计涉密算机信息系统管理要求的是()。(单选题3分)分

o o o o

得分:3A.涉密信息系统未经审批擅自运行

B.在涉密信息系统内处理高于本系统定级密级的信息 C.77国集团和中国

D.建立涉密信息系统,使用单机处理涉密信息,专机专用

 8.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的可依法追究法律责任,并给予()的处罚。(单选题3分)o o o

得分:3分

A.判处死刑

B.涉密计算机接入互联网 C.判处十年以上的有期徒刑 o D.不超过十年的有期徒刑

 9.绝密级信息传输应采用()。(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在公网上传输 B.加密传输 C.明文传输 D.在内网明文存储

 10.《保密法》规定,存储、处理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按照涉密程度实行()。(单选题3分)o o o o

得分:3分

A.统一保护 B.分级保护 C.隔离保护 D.定密人保护

 11.我国第三次《保密法》修订的新内容有()。(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把行政责任的“结果论”改为“行为论” B.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在最小范围 C.进行每年定期的解密审查制度

D.对企业事业单位从事涉密业务进行保密审查制度、签订保密协议减

 12.做好保密工作,任务艰巨而繁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o A.抓好重点部门和要害部位的保密工作 B.强化保密工作的手段、措施,提升保密的能力 o o

 C.建立保密工作的科学理念、科学机制 D.必须要争取领导的多方支持

13.国家秘密的密级、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的变更,由(),也可由()。(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0分

A.原定密机关、单位决定

B.原定密机关、单位的上级机关决定 C.现定密机关、单位决定

D.现定密机关、单位的上级机关决定

 14.涉密计算机的密级与使用该计算机的涉密人员的涉密等级关系是()。(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涉密计算机的密级就是使用该计算机的人员的密级 B.涉密计算机的密级与使用该计算机的人员的密级无关 C.涉密计算机的密级必须与使用该计算机的人员密级一致 D.涉密计算机的密级与使用该计算机的人员的密级不一定一致

 15.下列哪些行为触犯了《保密法》对国家秘密载体的管理规定?()(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o o o A.非法获取、持有国家秘密载体 B.买卖、转送或者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

C.通过普通邮寄、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 D.未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携带、传递国家秘密载体出境

 16.涉密人员使用通信工具应当注意()。(多选题4分)得分:4分 o A.不准使用明码或未经中办机要管理机关审查批准的密码设备传递国家秘密

o o o B.严禁在移动电话和普通电话里谈论国家秘密事项 C.禁止在涉密会议上使用无线话筒 D.禁止使用3G手机

 17.保守国家秘密工作的方针是()。(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积极防范 B.突出重点 C.依法管理 D.逐步推进

 18.符合重大涉密活动和涉外保密管理要求的是()。(多选题4分)分

o o o o

得分:4A.使用无线扩音传输设备

B.采用手机信号屏蔽器或其他保密技术措施 C.落实对外业务、合作活动的保密提醒制度 D.对外提供资料、新闻报道执行保密审查制度

 19.近期窃密、泄密的主要特点是()。(多选题4分)o o o o

得分:4分

A.发生在保密要害部门部位的重大案件不断增多 B.故意出卖国家秘密的案件迅速增加 C.过失泄密量越来越小

D.新的技术产品和通讯工具泄密量增加  20.涉密会议的宣传报道应当注意哪些保密事项?()(多选题4分)分

o o

得分:0A.对不能公开报道的主要事项或者有关事项的具体内容作出明确规定 B.凡是公开报道、播放的稿件、图片、录音带等都要经会议主办单位或负责会议保密工作的领导审查批准

o C.统一对外宣传口径,为防止会议内容因宣传报道泄密,大型会议可以统一组织新闻发布会

o D.涉密会议的与会人员一律不能接受新闻采访

 21.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在最小范围。(判断题3分)分:3分

o o

得正确 错误

 22.无线电话不保密,有线电话是保密的。(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 23.“上网不涉密,涉密不上网” 的保密含义是“上网的时候不涉密,涉密的时候不上网”。(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 24.国家秘密文件在公共场合丢失后,凡是能够找回的,就不应视为泄密。(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 25.只有单位负责人才能确定本单位的国家秘密。(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 26.机关、单位的定密行为本质上是机关、单位内部的行为。(判断题3分)分:3分

o o

得正确 错误

 27.制止和纠正违反保密规定的行为是公务员保守国家秘密的义务之一。(判断题3分)o o 得分:3分

正确 错误

 28.任何危害国家秘密安全的行为,都必须受到法律追究。(判断题3分)3分

o o

得分:正确 错误

 29.任何情况下出国访问、考察等外事活动都严禁携带涉及党和国家秘密的文件、资料或物品。(判断题3分)o o

得分:0分

正确 错误

 30.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应当根据事项的性质和特点,按照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的需要,限定在必要的期限内。(判断题3分)o

得分:3分

形势与任务 篇3

关键词:形势任务教育;方法;途径方式

长期以来,形势任务教育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有效载体。近年来,随着现代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群体多层化、价值取向多样化、信息传播方式丰富化,传统形势任务教育的固定套路和模式所达到的教育成效越来越不尽如人意,对职工群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创新和拓展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教育成效,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重大课题。

企业形势任务教育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认清形势、明确目标、肩负任务、传递责任、凝聚人心、激励队伍”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说,它能为企业改革、发展、稳定提供坚强的思想保证。

一、目前公司形势任务教育工作现状

目前,公司在形势任务教育上还没有形成一整套完善的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机制,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的形式依然是以内网、报刊、电视为主,下发文件资料、手机报等为辅的方式进行,没有真正意义上把形势任务教育变成一种常态机制。当前,公司形势任务教育主要形式如下:

1、南化电视台及中石化信息平台、2、理论骨干培训班、3、南化报资料宣传、4、手机报。除此以外,还存在其他形式的形势任务教育方法,比如:利用班前会、付诸实际行动的“党员示范岗”言传身教活动,“主题实践”活动等系列形势教育。

二、目前,公司形势任务教育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我们今后不断努力加强和改进

(一)形式单一,缺少互动

形势任务教育整体缺乏基础性、常规性的长远规划,组织学习少、分析形势少,相当多的基层单位形势任务教育呈现出有事则忙、无事则停的状态,把一种有效的工作方法变成了一种实用性的工具。

(二)教育内容与企业实际结合不够紧密

基层单位在教育内容上宏观多、微观少,讲大道理多,剖析实际问题少。形势任务教育要真正起到引导职工、激发职工干事创业激情和动力的作用。

(三)教育方式单调

传统的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理论宣讲团、专题学习会、员工轮休培训班、传统媒体集中宣传等形式,这些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开大会多、讲大道理多,而针对不同利益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岗位、不同思想观念的员工针对性教育少,缺少生动活泼、新鲜实用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三、开展形势任务教育的有效机制与途径方式探索

今年是南化公司转型发展进程中的关键一年。集团公司总经理王玉普到南化专题调研扭亏脱困,化工事业部派出专家团队来公司帮扶调研,提出一些“强身健体”的良方。

(一)形势任务教育要实现常态化、制度化

我们应该把形势任务教育由“软指标”变为“硬任务”,把形势任务教育作为一项“常态化、制度化的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把形势任务教育做实做活,希望我们基层单位的党政“一把手”能亲自带头抓,既要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和资金保证,也要建立健全形势任务工作网络和责任制。

(二)创新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

要做好形势任务教育工作,更重要的是积极探索和实践行之有效的方式方法,使形势任务教育更具凝聚力、感染力和亲和力,真正达到政策讲清、道理讲透,理顺情绪、化解矛盾、预防问题的效果。

1.拓展教育内容,增加职工切身利益及职工成长发展方面的内容

除了坚持传统的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外,还需要把职工群众的需求纳入到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中来。形势任务教育工作者要通过深入调研,挖掘不同层面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所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材料,备好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群众听得懂,记得住。

2.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

(1)形式多样化,包括单位互讲、网络、宣传版面、专题片、座谈、访谈、召开新闻发布会、展览、知识竞赛、演讲、论坛、征文、文艺作品等形式。

(2)各种形式的形势任务教育一定要深入基层,实现形式的普及化,营造企业文化氛围。

3.培养人才多样的理论骨干队伍,使教育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增强亲和力

要提升企业形势任务教育水平,就一定要把企业政治理论人才的培训与技术人才的培训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上来,使这些人具有较深厚的理论功底,既能“高端切入”,也能“低端切入”,能够多方位、多角度地从事释疑解惑的思想引导工作。

(三)健全相关考核奖惩机制,纳入个人综合考核范畴

建立有效的检查考核奖惩机制是确保形势任务教育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否则,形势任务教育就会“来去一阵风”,走走过场,做做样子。要专门成立形势任务教育督查和考核组,定期对基层单位进行督导和检查,严考核,硬兑现。

四川蚕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篇4

1 蚕业生产面临的形势及有利因素分析

1.1 茧丝市场可能持续低迷

2008年金融危机暴发后, 两个月内茧丝市场价格暴跌, 生丝价格从20万元/吨, 跌至13.5万元/吨, 跌幅达32%, 跌破了蚕茧成本线;秋季鲜茧收购价格也由上年同期的18元跌至14元左右, 个别地方跌到了10元以下, 跌幅达20%~40%。目前世界经济还没有明显的复苏迹象, 影响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很多, 影响丝绸出口的因素尚未解除。2008年全国蚕茧产量减少20%左右, 按照正常年景, 供求基本达到平衡, 但因经济不景气, 消费需求下降, 蚕茧供大于求的状况仍未缓解。

1.2 企业生存面临挑战

由于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下降, 劳动力成本上升, 水电煤等物耗成本增加。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 丝绸产品滞销, 出口受阻, 价格暴跌, 企业普遍出现亏损或处于亏损边缘。一些规模较小、实力弱的企业资金链断裂, 被迫限产、停产, 甚至转型调整。同时, 由于养蚕数量减少, 库余蚕种增加, 种款难收, 使原本十分困难的蚕种场、蚕种冷库雪上加霜。

1.3 蚕业基础面临冲击

由于市场前景不明, 企业为了减少风险, 可能减少投入, 蚕桑生产将受到影响。而蚕茧价格上升空间有限, 通过提高蚕茧价格的方式增加蚕农收入不太现实。同时, 传统的蚕桑、丝绸生产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劳动力紧缺的矛盾十分突出。寻求科技创新, 提高蚕业经营水平和比较效益, 吸引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力从事蚕桑生产将是今后一段时期十分紧迫的工作。

1.4 蚕业发展有利因素分析

从有利因素看, 首先, 准确把握和充分利用国家经济发展的有利因素。一是我国及时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果断出台一系列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整体经济在世界各国经济增长中仍然处在前列。二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改革开放30年的持续快速发展为我国打下了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的坚实物资基础。三是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良好, 和平、发展、合作依然是当今世界的潮流, 全球经济面临调整和重组也为我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其次, 从微观 (产业) 来分析, 虽然金融危机对丝绸产业的冲击是巨大的, 但仍存在诸多利好机遇:

一是有利于加快蚕桑产业布局调整。从全国的总体情况看, 四川、广西、云南等西部省区蚕桑的比重逐年增加。省内东部、盆中等经济相对较好地区的蚕桑产业也存在逐步向攀西、川南、川北等盆周优势区域转移的趋势。二是有利于促进丝绸产业结构升级。虽然我国是蚕丝大国, 但不是丝绸强国。我国丝绸的产品质量不高、附加值低, 走的是低端路线, 甚至扮演原料供应角色, 蚕茧加工产能仍然过大。通过国家相关政策, 将有利于淘汰落后产能, 有利于企业重组, 有利于优势企业上质量、上水平、上档次。

三是当前国家政策有助产业走出困境。首先国家从宏观方面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宽的货币政策, 提出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措施;其次国家将纺织品出口退税上调至15%, 丝绸出口企业能得到一定补助;其三, “东桑西移”政策有助于产业布局调整, 促进西部省区蚕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总的来看, 丝绸产业具有一定优势。它是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生态产业, 符合人类不断提高生活品质的需求。目前世界纤维消耗总量中, 蚕丝仅占千分之一点二左右, 其消费市场扩展空间大。发展丝绸产业, 对于繁荣市场、扩大出口、吸纳就业、增加农民收入、促进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 2009年蚕业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

2009年蚕业工作的主旋律是“千方百计帮助蚕农增收, 加倍努力稳定蚕业基础”。

2.1 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化改革, 拓展思路, 以市场为导向, 以科技为支撑, 以产业化为载体, 以建设优势特色蚕业基地县为抓手, 大力推进蚕业综合开发利用, 努力提高丝绸产业经济效益, 千方百计助农增收, 助企业增效, 促进四川蚕业“巩固提高, 积极发展”。

2.2 目标任务

生产蚕种240万张, 发种230万张, 产茧8.5万吨 (170万担) , 蚕茧单产、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

2.3 重点工作

总体上力争实现“三个转变”, 坚持“三个稳定”。“三个转变”是产业布局由零星分散发展向优势区域聚集发展转变、产品结构由单一蚕茧向资源综合开发形成多元化产品转变、经营方式由副业生产向产业化方向转变。“三个稳定”是稳定技术服务体系, 稳定蚕茧收购秩序, 稳定蚕桑产业基础。

3 主要对策措施

3.1 增强助农增收的科技支撑

一是大力实施种子工程, 为蚕农提供优质蚕种, 放心蚕种。各地要推广适应本地气候条件和养蚕水平的蚕品种, 发挥资源和品种优势, 增加蚕农收入。防止未经试验随意变换推广品种, 或推广不适应本地条件的品种给蚕农造成损失。加快研究解决蚕品种退化过快的问题。二是大力贯彻主体技术路线, 狠抓关键技术落实, 提高蚕茧单产和质量。力争做到“五化”, 即“桑树成园一步化、消毒防病统一化、小蚕共育专业化、大蚕饲养省力化、上蔟营茧良蔟化。”三是认真搞好技术培训, 提高蚕农的技术水平。各地要通过开展“大培训”行动, 大力实施农业特色产业科技入户、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和乡镇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等项目, 培养职业蚕农, 派遣科技特派员, 建立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园区, 不断提高蚕业科技水平。四是大力推进蚕业标准化生产, 进一步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加大推广应用《桑蚕小蚕共育技术规程》、《养蚕消毒技术规程》、《桑树一步建园技术规程》等9个省级农业地方标准, 建立蚕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

3.2 改善助农增收的经营方式

一是着力培育龙头企业, 推进蚕业产业化经营。“帮助龙头企业, 就是帮助蚕农”。扶持和培育一批产业链长、技术水平高、经济实力雄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和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从项目、新品种推广、基地建设、标准化生产管理, 以及生产基地认定等方面给予龙头企业更多的支持和服务, 特别要支持对农户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开展技术研发, 搞好基地建设。二是优化蚕业区域布局, 优势区域优先发展。通过“流转土地上规模, 集中成片种桑树, 突出重点建基地”。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要求, 引导蚕业生产向优势产区聚集, 精心培养和打造一批规模大、品质优、优势突出的基地乡镇和重点村社。三是搞好蚕桑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提高单位面积产值和劳动生产率。首先要认真总结推广“桑—经”、“桑—粮”桑园立体套作经营模式, “桑—禽”、“桑—草—牧”桑园套养经营模式, 发展立体循环农业, 提高养蚕设施利用率, 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其次是加大桑枝、蚕沙、桑果, 以及剩余桑叶等蚕桑资源的开发利用, 延伸产业链条, 用桑枝生产蘑菇、桑枝纤维、桑枝地板、桑葚饮料、蚕沙沼气等多种产品, 增加蚕桑收入, 增强蚕桑产业抗风险的能力。

3.3 提高助农增收的服务水平

一是大力推广共育户带农户的基层技术服务模式。培养有规模、懂技术、会经营的养蚕大户成为带动蚕农的小蚕共育户, 建立和完善共育户带农户的技术服务体系, 实行小蚕集中共育, 大蚕分户指导。改善共育设施。探索建立搞好共育的激励机制, 提高共育质量。逐步推进小蚕农业化饲育、商品化生产, 提高小蚕共育比例。二是提供优质的蚕需物资服务。完善蚕药、桑种、桑苗、桑药、蚕具等物资供应体系、质量检测监管体系, 继续加大对蚕药质量的监管, 强化蚕需物资的质量把关, 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的行为, 确保蚕需物资质量。三是搞好技术指导。健全和完善蚕业技术服务网络, 根据基地规模配备科技推广专业人员, 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基层农技队伍, 为蚕农提供优质高效的产前、产中、产后综合服务。

3.4 强化助农增收的保障措施

一是确保蚕种质量安全, 夯实提高蚕茧单产的基础。继续完善全省蚕种质量检验检疫体系和质量监管体系, 规范全省蚕种质量检验检疫和质量监管工作, 定期公布蚕种质量检验检疫结果;市州蚕种质检机构要按照国家质检机构计量认证的要求, 完善检验检疫的软、硬件建设, 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力争通过省级计量认证, 取得蚕种检验检疫资质。蚕种场要加强经营管理, 挖掘内部潜力, 控制生产成本。防治家蚕微粒子病的危害。进一步强化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 提高蚕种质量, 为稳定蚕业基础, 增加蚕农收入做出应有的贡献。二是保持合理的蚕茧价格水平, 维护良好的蚕茧收购秩序。要密切跟踪市场变化, 配合物价部门制定蚕茧价格政策, 保持蚕茧价格合理水平, 坚持“优茧优价”的原则, 引导蚕农提高蚕茧质量, 保护蚕茧资源。按照中央要求, 最好实行蚕茧保护价收购制度, 维护蚕农利益。同时, 应按照“谁投入、谁受益”的原则, 明确经营、服务主体, 规范企业收购行为, 强化企业社会责任意识,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收购、压级压价、抬价抢购等不法行为。从全省情况看, 凡是蚕茧收购秩序稳定的, 基础稳定, 生产发展。三是积极推广实行蚕茧最低保护价收购、建立风险调节机制。梓潼县按照“企业提成、财政配套、订单收购、盈亏互补”的原则, 设立了蚕茧收购风险金, 正常年份从企业提成上交财政, 财政等量配套资金, 当市场低迷、蚕价低于订单价时, 启动风险应急机制, 稳定收茧价格。这实质上就稳定了蚕农发展蚕桑生产的信心, 稳定了蚕业基础。近两年梓潼的实施效果非常明显, 蚕业持续稳定发展。各地应探索建立和完善蚕茧收购风险机制, 适时启动最低保护价收购, 避免茧价大起大落。龙头企业要充分发挥带动作用, 建立和完善保障机制, 保障蚕农收入。四是严格依法行政, 维护蚕农利益。管理部门要强化对蚕种生产、供应许可证持证单位的监管, 严格依法行政, 坚决制止违法行为, 严厉打击无证供种、无法收茧、损害蚕农利益的行为;要进一步完善蚕种生产、供应许可管理, 淘汰落后的蚕种产能。从业单位要提高依法从业意识, 自觉履行为义务。强化为蚕农服务的意识, 责任意识。今后, 蚕种供应要打破行政区域限制, 打破垄断经营, 引入竞争机制, 提高服务质量。五是充分发挥蚕业协会作用, 搞好行业自律。围绕规范市场秩序, 大力推动行业诚信建设, 规范会员行为, 协调会员关系, 形成自律机制, 加强行业自律, 规范行业行为。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促进蚕业健康有序发展。

3.5 加大助农增收的投入力度

反腐倡廉的形势与任务 篇5

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是指导我们今后各项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总书记用“五个坚持”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新要求。反腐倡廉建设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把握其内在规律,不断提升其科学化水平,是摆在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面前的重大课题和紧迫任务。当前,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认真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就是要把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反腐倡廉实践创新的首要任务,把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与市六次党代会作出的决策部署结合起来,紧紧围绕市委提出的发展战略和市纪委工作报告的总体任务,在如何使纪检监察工作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改革、促进发展上下功夫,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解决滋生腐败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探索有效惩治和预防腐败的新思路新途径新办法,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一、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念和思路为指导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只有坚持科学的理念和思路为指导,才能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保证反腐倡廉建设的科学化。全市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和广大纪检监察干部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围绕中心、服务大局,1

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一是必须始终坚持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贯穿反腐倡廉建设始终。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根本要求。只有把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作为推动反腐倡廉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和根本动力,牢固树立反腐倡廉建设也是生产力的观念,积极探索、准确把握和自觉运用反腐倡廉建设规律,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才能使反腐倡廉建设紧跟发展步伐、紧扣时代脉搏、紧贴工作实际,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形成新思路、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

二是必须始终坚持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要求贯穿反腐倡廉建设始终。服务、保障和促进争先转型跨越发展是全市反腐倡廉建设的主要目标和基本任务,要按照“十二五”规划和加快争先转型跨越发展的要求,更加自觉地围绕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来思考、谋划和推进纪检监察工作,切实找准工作的结合点、着力点和突破点,增强政治性和全局性,以严明政治纪律保障政令畅通,切实加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转型跨越发展的监督检查,着力创优发展环境,确保反腐倡廉建设工作思路与市委、市政府中心任务合拍,工作措施与改革发展事业合力,工作成效与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合拢,使反腐倡廉建设融入大局更加主动、推动发展更加有力。

三是必须始终坚持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理念贯穿反腐倡廉建设始终。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

本宗旨的集中体现。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立党为公、执纪为民,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学习弘扬“右玉精神”,着力解决领导干部在作风方面的突出问题;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各项要求,严格执行领导干部联系群众“六个一”要求和领导干部定期接访下访、下乡住村等规定,持续开展“五访下基层”活动;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畅通群众反映问题、表达合理诉求渠道,认真治理涉及民生的突出问题,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使反腐倡廉建设始终赢得最全面、最广泛、最可靠、最有力的支持,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

四是必须始终坚持把标本兼治、惩防并举的方针贯穿反腐倡廉建设始终。加快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贯彻落实标本兼治、惩防并举方针的具体举措,也是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现实路径。要围绕“一点切入、三线贯穿、六位一体”的总体思路,按照“两级联动、五步推进、项目运作、动态管理”的推进要求,以廉政风险预警防控为切入点,把制度建设、改革创新、科技防腐贯穿其中,着力构建常态规范、特色鲜明的反腐倡廉教育防范体系,科学有效、配套完备的制度约束体系,立体全面、运行顺畅的监督制衡体系,综合配套、协调运行的改革推动体系,渠道广泛、处置高效的纠风矫正体系,查处有力、惩防结合的惩治腐败体系,切实增强体系反腐的综合效能,努力把具有山西特色惩防体系建设的晋城实践推向深入。

二、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的方法和举

措来推进

科学的方法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所在。要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的各项要求贯穿于反腐倡廉建设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坚持用系统的思维、统筹的观念、创新的思路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推动中央、省、市重大决策、重要部署、重点工作的全面落实。

一是要注重反腐倡廉工作的系统性,突出顶层设计。反腐倡廉建设是一个涉及面广、渗透性强、深度互动的大系统,开放性、系统性、交互性特征明显。我们要着眼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系统设计、整体构建,科学推进反腐倡廉各项工作,既要做好总体规划、突出顶层设计,又要注重系统谋划、抓好底层推动。促进反腐倡廉工作在横向上板块推进,纵向上相互贯通,形成各个系统资源共享、互补渗透,各项机制制度相互呼应、无缝对接的网络格局,实现反腐倡廉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严密性。

二是要注重反腐倡廉工作的整体性,突出工作重点。重点突破、整体推进,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原则。要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既要有战略性思维、又要有阶段性安排,既要全面推进、又要重点突破。在整体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的同时,要紧密结合晋城实际,从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问题最突出的煤焦、工程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和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园区建设等工作入手,以重点工作的成效带动全局工作的发展,以关键环节的突破带动整体建设的

推进,走出一条以“点的突破”驱动“面上工作”的新路子。

三是要注重反腐倡廉工作的发展性,突出改革创新。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的动力源泉来自改革创新。只有在继承中发展、在探索中前进、在改革中突破、在创新中提升,才能使反腐倡廉建设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既要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党的执政规律的高度,深刻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又要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深入研究腐败现象滋生的深层次根源、阶段性特征及动态性趋势,透过现象看本质、分析问题找根源、积累经验解难题,扎实推进反腐倡廉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实践创新及方式方法创新,不断增强惩治和预防腐败的科学性。

四是要注重反腐倡廉工作的实效性,突出实践特色。坚持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统一,是增强反腐倡廉建设针对性和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要突出实践特色、解决实际问题,既要加强对反腐倡廉共性问题的研究,又要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分类指导,使本地实际与上级精神深度结合,努力实现上级政策具体化、外地经验本地化、基层做法制度化,本地工作特色化,促进反腐倡廉建设在实践中深化。

三、提高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水平,必须坚持以科学技术和手段作支撑

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支撑作用,不断提高反腐倡廉工作的科技含量,是近年来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的重要成果。当前,各种违纪违法行为日趋复杂化、隐蔽化、智能

化,新兴经济领域案件和运用高新技术手段作案呈上升趋势,通过网络工程及信息技术等手段固化制度要求、优化工作流程、规范权力运行,以无情的电脑控制有情的人脑,以信息化促进规范化,以程序化保证公开化,尽可能地排除人为干扰,尽可能地压缩腐败滋生的空间,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迫切。

一是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预警防控功能。在认真梳理权力清单、查找廉政风险点、评定风险点等级的基础上,利用软件工程构建集预警信息收集、分析、反馈、处置为一体,覆盖清权查险、监督防范、预警控制三个主要环节的廉政风险信息数据库,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廉政风险进行集中管理,并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实行分级防控预警,确保廉政风险预警防控工作管理有方、监督有力、制约有效。

二是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权力规范功能。充分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利用“制度+科技”的方式,将权力事项进行科学分解和合理配置,对工作流程进行重新梳理和优化,并通过专门软件进行固化,使相关节点相互联系、各个环节紧密衔接、相关程序层层制约,整个流程环环相扣递次推进,不经过上道程序无法进入下一环节,相关工作人员只能按照自己的岗位权限操作,对于越权操作和违规操作,电脑将启动自动预警程序,视情节轻重给予提示并自动进行记录。纪检监察机关可以根据电脑记录对相关违规违纪行为及时做出处理,确保权力运行“大小有边界、行使有依据、运行全公开、网上留痕迹、全程受监控”。

三是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便民服务功能。以“晋城在线”、“晋

城明镜网”、“阳光农廉网”为平台,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和服务功能,着力推进党务公开、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方便群众“监事”;完善网上咨询平台、网上审批平台、网上查询平台,方便群众“办事”;健全信访网络举报受理平台,完善远程互动接访、受理、反馈机制,方便群众“说事”。同时要充分利用“廉洁晋城”微博、书记信箱以及“12388网上举报”专栏,认真做好网络舆情信息收集整理、分析研判、处置上报和网上反馈工作,切实使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充分发挥。

四是要充分发挥现代科技的监督监控功能。要抓住决策、审批、资金使用、运行管理等关键环节,健全公共资源配置、财政资金监管、重大工程项目保廉等各项机制,建立集中统一的公共资产资源交易市场平台,实行网上公开、网上审批、网上采购、网上招标、网上交易、网上监督。同时要完善电子监察系统,加强对监察对象的精细化管理,从而形成上下联动、左右互通的科技防腐网络,不断提高对有形市场运作的监管水平。在此基础上,要逐步将所有监管系统网络平台与“阳光农廉网”进行整合对接,形成技术完备、功能完善、资源共享、安全可靠、集中统一的综合网络监督平台,实现规范化操作、流程化管理、动态化监控,使反腐倡廉各个领域的工作更加科学透明、严谨高效。

总之,反腐倡廉建设科学化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实现党建科学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今后五年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核心和灵魂。只有用科学的理念为指导,科学的方法去推

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篇6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贯彻落实十六大精神的重大举措。《决定》对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作了全面规划和部署,是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发展的纲领性文献。

1979年以来的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就其实质和发展趋势考察,可以说一开始就是逐步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走的。先后提出和实施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和"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改革实践上,都可以视为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1992年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出这种新体制的基本框架,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

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取得重大进展。现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已经确立。作为所有制变革的直接产物,各种生产要素参与分配格局的形成,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日趋普遍化,都超出原先的预期。对外经济体制因为加入WTO的推动而取得可观的进步,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总的判断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如果说,十年前人们对于市场经济体制还比较生疏,那么,现在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变革过程,成为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最重要的制度和整个社会变革的基础。十多年来,我国之所以能够经受住国际金融动荡和经济低迷的冲击,克服国内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的影响,战胜严重洪涝和重大疫情,经济保持旺盛活力和快速增长,综合国力显著提升,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的改革是重要的动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这个总体判断,有两层含义:一是说,大的框架搭起来了,基础奠定了,整个国民经济开始按照新体制的轨道和规则运行;一是说,这种新体制还很不完善,在制度层面还有缺陷,运行机制还不健全,社会利益关系还没有理顺,经济法制还不完备,经济效率不高的状况尚未根本改观。旧体制的弊端尚未完全消除,新体制在显示出巨大优越性的同时其固有的矛盾开始暴露出来。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过程中,体制中存在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的过渡形式,甚至矛盾和混乱的现象,这是人们从日常的社会经济生活中都能感受到的,也是必然的,难以完全避免的。

和十年前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的时候不同,我国社会经济已经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变化,即实现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步目标,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部署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新的发展阶段,宏观经济环境与经济建设的任务和以往不同,经济体制改革要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着力解决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以及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紧迫问题。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做更大的努力,是保持经济发展的良好势头,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重要保证。

外部环境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加入WTO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新的阶段。这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新的要求,带来很大的压力,也是积极推进改革的动力。随着过渡期终结时间的临近,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日渐紧迫。必须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我国经济整体竞争能力,才能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趋利避害,推进我国的现代化事业。

我们面临的就是这样的形势:一方面,国内发展和国际形势对于经济体制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很不完善,社会经济发展仍然有许多体制性障碍,迫切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就是在这种形势下,非常及时地做出的重大决策。

十四届三中全会所确定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是比较完整的,有预见性的,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需要另起炉灶,构建新的体制框架,而是在原有的大框架基础上做如何“完善”的文章。十六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总结了十四大和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的经验,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明确地提出了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以及与此相关的重大方针政策,为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指明了方向。

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进程中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给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启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而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决定》关于各方面"统筹"的要求,丰富了新的发展观,也丰富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新的发展观和改革观的进一步升华。

一是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这是社会稳定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基础。现在,农业占GDP的比重已经下降到15%左右,而农村人口仍然占总人口的60%以上。农业比重的降低是产业升级的结果,困难在于人多地少,不容易形成规模经营,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以及政策方面的原因,导致投资过分向工业和城市倾斜,城乡发展和居民收入差距呈继续扩大之势。目前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许多矛盾和问题,与此有直接或者间接的关系,必须对农村发展和农民问题给予更大的关注。实现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需要解决大量的体制和政策方面的问题。

二是统筹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各地经济都有很大发展,但由于原有基础、客观条件以及改革开放步伐和力度的不同,地区差距目前仍呈继续扩大之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难点不是在东部而是在中西部特别是西部经济落后地区。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要实现双重的要求:一方面,要有利于经济发达地区继续发挥优势,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这是比较长的时期内国家经济实力增长的主要依托,也是国家支持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财力物力支撑;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也要有利于经济落后地区加快发展,包括实施西部大开发、支持中西部地区加快改革开放、推进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调整改造。统筹区域发展是新阶段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深化改革的内在要求。

三是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经济是基础,但经济增长并不等同于社会全面进步。既定的经济总量,在不同的经济体制、发展战略和政策目标下,人民实际福利和社会总体状况可以有重大差异。我们的目标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现在的情况是,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和改革的深入,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产生了,经济发展中的社会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统筹经济和社会发展,切实地关注和解决诸如失业、贫困、教育、医疗、公共卫生以及社会公正和反腐败等社会问题,才能保证经济持续发展,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的目标。

四是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随着近代大工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手段日益发达,规模空前扩大,这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福祉。但过分的、不适当的开发利用也造成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的严重后果。世界范围内环境保护运动的兴起,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无公害产业的提出,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都是人类觉醒的表现。我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人均资源占有量相对较少,环境承载力弱,经济高速增长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与日俱增,生态环境恶化趋势至今尚未根本扭转,矛盾非常突出。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人与自然和谐,才能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要功在当代、泽及子孙,而不能利在眼前、贻患长远。体制改革要有利于达到发展经济和环境保护这样的双重目标,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现在是在对外开放环境中谋发展,对外开放要服务于国内发展和改革,国内发展和改革要考虑国内条件和国际环境。加入WTO之后的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着双重的任务:一方面,要使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适应国际市场经济的普遍规则;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订立、修订和完善进程,努力争取使之符合我国发展的利益。国际经济贸易规则是不同国家利益矛盾和妥协的产物,并不是天经地义和一成不变的。我们不是简单地同国际规则"接轨",而是在对外开放中实现国内经济体制同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相互协调。这里存在着复杂的矛盾和较量。

统筹就是兼顾。对于执政党来说,统筹兼顾具有极端重要的意义。上述一系列“统筹”,都是从对经济体制改革工作的要求来说的。努力做到这些统筹,兼顾到各个方面,其结果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与和谐。这里贯穿的统筹兼顾以及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正是新的发展观和新的改革观的体现。这些都是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指导思想,实现这些理想也是长期努力的过程。可以说,能否切实做到这些方面的统筹,朝着这些理想目标努力,都是决定经济改革和发展成败的。

《决定》根据各方面统筹发展的要求和经济体制尚不完善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规定了现阶段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可以概括为五个方面。

(一)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国有经济的主导作用,必须推行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调整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国有企业改革之所以步履维艰,有历史遗留下来的沉重社会负担和承担过大的改革成本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寻找国有经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当的实现形式所遇到的特殊困难。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管理和监督体制,更广泛地推行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特征的股份制,将有利于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促进国有企业改革。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决定》在强调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的同时,强调要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清理和废止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消除体制性障碍。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将会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活力,这是许多地方的经验所证明了的。产权是所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按照《决定》的要求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维护公、私各类财产权,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和保证。

(二)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体制。继续推进工业化,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直到实现现代化这个长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性任务。这种根本性的社会转型,要着重解决的实质上是“三农”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除农业方面的努力外,从根本上说,要从“三化”即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上找出路。就是说,要用先进技术改造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促进大量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通过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把农业和整个农村经济纳入全国统一的市场化、社会化轨道。现阶段的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是二元经济结构的一种特殊表现形态,从根本上说,统筹城乡发展和地区发展都是要逐步改变二元经济结构。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个长过程,即使工业化和城镇化进展顺利,2020年城镇化达到55%左右,届时全国农村人口仍将有6亿以上,"三农"问题仍将是大问题。重要的是,经济体制要有利于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某些现行的体制和政策,是不利于逐步改变甚至是强化二元经济结构的,需要坚决地进行改革。

(三)市场体系建设和改善国家经济管理。这是贯穿经济体制改革全过程的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当前体制不完善的重要表现,是市场体系不健全,政府职能还没有完成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转变。这两个方面的改革是相辅相成的。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当前主要是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市场;在完善商品市场的同时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和其他要素市场;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在改善国家经济管理方面,《决定》强调继续改善宏观调控,转变政府职能,对财税体制和金融体制改革给予高度重视,明确了分步实施税制改革和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原则和方向,以及深化金融企业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和调控机制的目标和任务。政府在转变经济管理职能的同时,要加强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推进经济法制建设。回顾20多年来所走过的道路,利用党和政府系统集中统一的优势,推进以主体分散化和利益多元化为特点的市场化改革,是中国改革进展比较顺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新的改革阶段,需要继续发挥这种优势。

(四)健全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就业、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都是市场经济体制下所固有的社会问题。积极扩大就业,推进分配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这是社会稳定的基础。我国人口多,又处在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转变时期,就业压力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突出困难,改革、发展和结构调整都要与扩大就业相结合,把有利于缓解就业压力作为重要的体制改革和政策目标。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主要是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解决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以达到效率与公平兼顾之目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主要是建立健全同现阶段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实现社会公正和共同富裕为目标,市场竞争不能自发实现这种社会目标。扩大就业、改善收入分配和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要依靠国家的政策导向、法律规范、公共管理和宏观调控。

(五)建立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可持续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我国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也把这个问题提到了重要议事日程。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在满足当代人需要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也可以说是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的永续利用问题。现在,由于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社会发展的其他方面必须进行相应的改革。要通过深化改革,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方面的体制,提高国家创新能力和国民整体素质,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这些领域的改革和发展都受到市场竞争的深刻影响,市场机制会在很大程度上直接或者间接地发挥作用,但这些领域又都有各自的特殊性,不能简单地搬用市场经济的规律,简单地提“市场化”和“产业化”的目标和口号。重要的是,要研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发展的特殊规律,建立健全相应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体制选择和发展战略,都要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根据各个方面统筹兼顾的要求,努力实现《决定》所提出的目标,将会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体系,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

中国社会经济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经济体制改革要有利于实现这种转变,为社会转型提供体制保障。

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包括三个文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经济体制改革要有利于“三个文明”建设的开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艰巨而复杂的任务,无疑会遇到不少困难。但是,我们具备推进改革的诸多有利条件:经济快速增长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比较宽松的环境;国家经济实力增强为解决改革进程中的矛盾提供了比过去雄厚得多的物质基础;社会稳定和对于深化改革问题愈益广泛的共识;改革实践经验的积累和指导思想的正确;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和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改革的普遍认同,等等。人们对于中国经济改革的乐观预期,就是以此为基础的。我们所遇到的困难是前进中的困难,也将在改革和发展进程中得到解决。

形势与任务 篇7

本次大会共安排了26个QC小组成果进行了现场发表和交流, 并首次将小组活动成果汇编成册, 纵观这些成果, 其活动课题类型分布范围很广泛, 遍及现场、攻关、管理、服务、创新五个方面。小组活动围绕企业的方针目标及生产、经营、管理、环保、节能、降耗等在工作现场存在的实际问题, 运用科学的工具和方法, 开展了内容翔实、丰富多彩的QC小组活动, 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为提高产品质量、节约能源、降低消耗、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作出了积极的努力, 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企业和社会作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会议期间,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对获得荣誉的127个全国化工优秀质量管理小组、8个全国化工优秀质量信得过班组、10个全国化工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优秀企业进行了表彰。

一、一年来全国化工行业QC小组活动回顾

2008年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冲击和影响的同时, 把握机会苦练内功, 夯实质量管理基础, 组织质量改进, 提升核心竞争力, 并结合各自的实际, 求真务实、克难制胜、锐意进取, 质量管理工作和QC小组活动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坚持不懈地推进质量基础知识普及教育, 为推进QC小组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2008年, 全面质量管理普及教育工作在各省市化工质协和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的共同努力下, 继续向前推进。据各省、市质协及企业报送的情况, 广东、广西、浙江、安徽、四川、贵州、云南、山西、新疆等地, 重视质量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如组织举办主题为“质量、安全、社会责任”的质量知识竞赛活动, 举办以“为质量而努力”为主题的职工质量知识演讲比赛, 广大一线员工积极参与, 分享提升产品、服务质量, 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经验和体会, 寓质量意识的培养于员工主动参与的活动之中。

2. QC小组活动发展势头不减, 总体趋势稳中有升

全国化工行业的群众性QC小组活动, 经二十几年的努力, 已建立起完整的组织推进网络和系统化的工作体系, 形成了多层次、多形式的成果发表交流平台和激励机制, 培养了一大批管理人才, 出现了行业管理部门积极参与、QC小组活动快速发展、参加活动积极主动、发表成果形式多样、成果水平显著提高的可喜局面。2008年面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 化工QC小组活动以不变应万变, 紧紧围绕企业面临的产品销售不畅、原料价格高企、流动资金周转不畅、经济运行困难等问题, 积极开展质量改进和管理创新活动, 化工QC小组活动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取得显著成效。如橡胶机械协会、施工协会、化学矿山学会、大化肥联络网、甘肃行办、云南行办、内蒙行办、湖南行办及江苏、重庆、贵州、云南、湖南、山西、陕西、安徽、河南、河北、新疆、浙江等地方行业组织, 发表成果数逐年递增, 推荐参加成果发表会的小组数不断扩大, 呈现出蓬勃有序的发展势头, 显示了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 使QC小组活动成为取得成效最显著的一项群众性的质量品牌活动。

3. 大批骨干企业QC小组活动持续健康发展, 继续保持领先和主导地位

质量工作和QC小组活动, 以“市场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这一理念为主导, 将提高质量、培养人才的活动不断推向新高潮。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镇海炼化分公司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深入开展QC小组活动已有24个年头。公司的QC小组活动在各级领导、QC小组活动推进者和广大QC小组人员的共同努力下, 无论是活动过程还是活动结果, 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公司制订了质量管理小组管理办法, 规范了QC活动业务流程;年初召开QC小组活动推进会, 年底召开了QC成果经验交流会;根据职工年度培训计划, 举办《质量管理小组基础知识》培训班, 提高了QC小组成员运用统计技术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及QC小组活动的整体水平, 壮大了QC小组骨干队伍。截止到2009年5月, 累计注册QC小组8611个, QC小组普及率30%, 成果率96%。近三年来, 荣获全国优秀QC小组10个, 省、部级优秀QC小组55个, 促进公司QC小组活动深入持久地开展。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庆分公司领导非常重视QC小组活动, 自1979年开始推行全面质量管理, 开展QC小组活动以来, 经历了学习试点, 普及推广, 深化提高三个阶段。三十年来, 始终把QC小组活动作为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载体常抓不懈, 在探索途径上求实、求稳、求新, 围绕以质量为主线, 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的, 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QC小组活动。据统计, 该企业的QC小组已经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达8390万元, 共获得省部级以上优秀QC小组315个, 国家优秀QC小组30个, 取得的成绩非常显著。

此外, 重庆长寿、重庆建峰、沧州大化、宁夏石化、兰州石化、云天化、巨化集团、沙隆达郑州农药、吉林石化、川天化、泸天化、赤天化、贵州轮胎、新疆独山子石化公司、仪征化纤、山西焦化等一大批骨干企业, 设有质量负责部门, 建立了管理和激励机制, 改进了工作现场和服务质量, 提升了企业整体素质和企业形象, 是全国化工行业QC小组活动的中坚力量。

4. QC小组活动贴近现实, 成绩喜人

本年的化工QC小组活动, 显著的特点是能够紧紧围绕降废减损、隐患整治、节能减排、创建资源节约型社会等方面继续开展活动, 涌现出许许多多现场、攻关、管理、服务、创新型QC成果。这些成果特点鲜明, 灵活创新、贴近实际, 凝聚了广大QC小组成员、卓越领导者、优秀推进者勇于实践的智慧, 依靠团队力量, 运用科学方法, 注重数据分析, 为企业、为社会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载重子午胎分公司D区合作QC小组, 为了降低硫化机活络模水缸拆装时间, 组织工程技术人员采用数理统计工具和科学方法, 进行详尽的分析、对比、查找, 在原有基础上重新设计出一套先进的拆卸工具, 使维修一套活络模水缸耗时由200分钟降为50分钟, 年创利润13.4万元;四川泸天化股份有限公司二甲醚车间QC小组, 面对世界上第一套10万吨级规模的装置, 在无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前提下, 小组成员针对二甲醚合成塔反应器经常超温的现状, 通过收集数据、对比分析, 从中找出超温的原因, 并群策群力使合成塔反应器超温由每月14.6次下降为3次, 使生产系统稳定性大大提高, 为设备长周期运行做出了积极贡献;云南云天化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部QC小组, 紧跟现代社会环境发展变化步伐, 遵照国家“文明生产、绿色空间、健康生活、协调发展”的环保要求, 针对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SO2超标开展攻关, 将原有石灰石脱硫系统进行彻底改造, 使烟气中的SO2含量大大降低, 达到国家规定的最低排放标准, 实现了节能减排, 清洁生产的目标。

十余年来, “创新型”课题在本行业得到较快发展, 其活动程序、评审标准已被广大QC小组积极应用, “创新型”课题涉及领域不断扩大, 从观念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创新等方面不断有新的突破。在今年各地推荐的127个QC小组活动成果中有12个“创新型”成果, 占到成果总数的9.8%。如:贵州赤天化正泰公司化建工程部焊工班QC小组和贵州轮胎股份有限公司载重子午胎分公司D区合作QC小组分别发表了“大型压力容器密封面在线光刀机的研制”及“老炼胶生产系统效能提升改造”等创新型课题案例, 使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创新型”成果活动的特点和标准要求, 起到了很好的案例示范作用。

5. 存在问题与不足

在过去的一年里, 化工行业QC小组活动尽管克服了许多不利因素取得了突出的成绩, 但QC小组活动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也是不容忽视的。纵观今年的QC小组活动, 需要继续改进和提高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1) QC小组活动发展仍然不平衡。地区之间、行业之间、企业之间, 差距虽有缩小但不明显, 个别地区、中小型企业、民营企业、合资企业的QC小组活动相对滞后。

(2) 部分QC小组活动成果的知识水平、科技含量相对偏低, 逻辑关系、专业技术、管理技术、统计技术的应用还有待继续提高。

(3) 个别QC小组活动没有认真遵循PDCA的科学程序, 以至于成果材料前后矛盾, 逻辑错误。

(4) 部分企业对QC小组活动缺乏激励, 更没有保证机制, 管理不到位。特别是对作出贡献的QC小组活动推进者和骨干的激励与其业绩相脱节, 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影响了QC小组活动整体的推进和发展。

(5) 少数企业QC小组活动还取决于长官意志, 没有基本的制度保证, 致使QC小组活动时断时续, 收效甚微。

二、对今后开展QC小组活动工作的几点建议和要求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是生产力水平的综合反映, 是市场竞争力的集中体现, 是消费者的根本利益所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一直高度重视质量工作。去年11月以来, 中央领导对质量工作作出了重要批示, 指出:“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产品质量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一些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 还存在较大差距。在当前经济形式下, 提高产品质量, 增强竞争力对扩大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要加强领导, 认真落实有关法律法规, 科学实施, 长抓不懈, 把我国产品质量提高到新水平。”今年3月5日, 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在全国开展“质量安全年”活动, 各行各业都要加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质量和安全管理。”张德江副总理对加强产品质量工作有过多次批示, 指出:“加强产品质量工作, 是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略部署, 是保增长、扩内需、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 是加强企业管理、提高我国产品国际竞争力的战略任务, ”强调“把提高产品质量工作作为工作重点, 长抓不懈, 抓出成果。要注重标准、规范、制度和法规建设, 注重从产品、企业、行业抓起, 注重部门、地方、行业协会形成合力。”“着力强化企业是产品质量的责任主体、着力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着力抓好质量法规和标准的制定和修订、着力健全质量监管体制机制、着力形成齐抓共管的质量工作格局”。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指示, 审时度势, 高瞻远瞩, 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把提升工业产品质量置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增强行业竞争力的战略层面进行部署, 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深远的指导意义, 为我们指明了工作方向和重点。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加强工业产品质量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 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认真贯彻落实。

2009年, 石油和化学行业质量工作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我国质量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 大力宣传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价值观, 以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为平台, 以强化标准化工作为基础, 以促进产业结构、产品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为重点, 继续深化全面质量管理活动, 加强名牌战略建设, 促进石油和化工产品质量提高。以下是对如何做好2009年度行业质量管理工作及开展行业QC小组活动提几点建议。

1. 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

同志关于加强我国质量工作的批示精神, 是今年石油和化工系统质量工作的重中之重, 是一切工作的首要任务

全国各省市化工质协、化工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学会、专业协会、大型集团公司要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 广泛宣传好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批示精神, 把对质量重要性的认识统一到中央的精神和工作要求上来, 把质量活动的安排结合到“质量和安全年”的部署上来, 把对质量的提升要求体现到各项质量工作中去。

2. 紧密联系工作实际, 积极推进“质量和安全年”活动

根据“质量和安全年”的总体部署, 各单位要积极组织、全力推进。要结合各自现状, 重点抓好:一是加强宣传, 促进全行业质量意识的进一步提高。要充分运用报刊杂志、网络媒体, 加大宣传力度, 促进全行业质量意识的进一步提高。宣传“质量是企业生命”、“人人创造质量, 人人享受质量”等理念, 目的是要通过质量培训、质量专家企业行、质量知识竞赛等工作, 将“质量是企业生命”的质量意识转化为领导和员工的行为准则。尤其要突出宣传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 通过提高产品质量提升产品竞争力扩大市场份额, 在逆境中实现持续发展的典型企业, 促进全行业质量意识的进一步提高;二是加强调研, 基本掌握本领域本地区产品质量状况。今年,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将受工业和信息化部委托, 在全行业中选择部分量大面广、影响人身健康安全和行业发展方向的产品进行质量状况调研, 通过掌握现状, 提出提高我国石油和化工行业产品质量状况的途径和政策建议。建议各相关行业组织要结合业务范围, 加强对本行业本区域的质量调研, 研究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 共同促进全行业质量水平的提高;三是要加强引导, 促进全行业推进“责任关怀”、“卓越绩效”等先进管理体系。多年来, 在全行业广大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下, 全面质量管理工作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不少企业已建立并通过了第三方评价的质量管理体系, 许多石化企业建立了HSE管理体系, 为全行业质量管理工作的进一步推进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当前, 全行业一方面要巩固现有基础, 同时, 要结合管理体系的发展和本行业的特点, 研究制定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的指导意见, 加强典型经验交流推广, 有针对性地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技术和方法, 推动广大企业树立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绩效的理念, 培养全员参与、共同学习质量管理知识的环境, 促进全行业“责任关怀”和“卓越绩效”开展;四是抓好关键, 着力推进中小企业质量发展。要重点落实扶持中小企业质量发展的措施, 鼓励、支持中小企业运用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加强技术改造, 不断改善产品品种、提高质量、创新品牌, 向“专、精、特、新”发展;五是加强组织领导, 促进现有质量工作的深化, 包括实施名牌战略、推进企业质检机构定级, 以及加强对群众性质量管理小组活动的组织领导。

3. 全力推进质量管理小组创新工作

石化行业的各级质量管理部门要不断探索QC小组活动与企业的战略实施计划及专项改进活动相融合的途径, 要进一步拓展QC小组活动视野和课题范围, 将QC小组活动关注点从本企业延伸到为企业各利益相关方创造价值, 注重成果转化和分享。要进一步完善QC小组活动激励机制, 将QC小组成员的奖励和激励与员工绩效考核、职业发展挂钩, 保持QC小组活动旺盛的生命力。今年的QC小组活动, 要紧紧围绕“质量和安全年”部署, 研究新情况, 解决新问题, 创造新典型, 树立新榜样, 要紧密联系实际, 开展一系列以质量诊断、质量培训、质量改进为主题的QC小组活动, 找问题, 学知识, 练内功, 把QC小组活动这个群众性的质量改进活动开展地有声有色, 卓有成效, 真正体现QC小组活动的价值。要通过QC小组活动, 让企业真正体会到QC小组活动是应对危机的有效方法之一。

要持续组织评委和实习评委参加培训班, 学习相关评审知识, 统一评审标准, 提高评审水平, 实现增加新鲜血液吐故纳新, 做到评委持证上岗。要改进QC小组活动诊断师培养、评价机制, 完善注册制度, 引导QC小组活动诊断师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 发挥他们对QC小组活动指导、推动的骨干作用。

要各企业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统领,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对质量工作的批示精神, 紧紧围绕保增长、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这个中心任务, 统一思想, 明确任务, 科学实施, 常抓不懈, 扎实做好质量工作, 努力开创QC小组活动新局面。

形势与任务 篇8

刘月霞:我想先谈谈教学研究工作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这会涉及下一步我们对教研工作的认识、教研工作的整体规划, 以及为教研工作服务的教研系统的发展方向。

重视开展教学研究工作是我们国家开展基础教育研究工作的一个传统优势, 也是一个基本经验。今天, 我们看到的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中教育基本普及, 这是我们了不起的成就和历史功绩。但是, 这其中包含一个不容忽视的历史现实:六十多年中, 我们始终面对着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经济发展不平衡、教育基础薄弱、区域教育差异性大、教师队伍整体水平不高等一系列问题。面对这些问题, 我们怎样带动教育质量的提升呢?前段时间, 美国著名专栏作家弗里德曼专门到上海去探寻中国教育的秘密, 或者说寻找上海教育的秘密武器。事实上, 我不认为我们有什么所谓的“秘密武器”。其实, 我们就是有一个非常优良的传统, 或者说是一种基本经验, 这支撑了中国基础教育的基本质量, 那就是中小学教学研究制度。粱威老师曾经做过我国教学研究制度发展的专题研究。据梁老师考证, 教学研究并不始源于中国, 是我们学习苏联经验的结果, 只不过我们学过来之后, 把它本土化了, 并且继续发扬光大, 最后演化成一种教学制度, 成为我们国家中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在学习苏联之后, 中小学教学研究制度在中国这块土地上, 始终受到高度的重视。早在1952年, 教育部颁发的《中学暂行规程》、《小学暂行规程》, 就对中小学教研组的设置有过专门的规定。其后, 各地纷纷成立了教研机构。到目前为止, 我国已经建立了省、市、县、学校四级教研网络体系。这个教研网络体系承担的就是系统地研究教育教学、开展教学指导和教学管理等工作职能。目前, 我们拥有一支近十万人的庞大的教研队伍, 这支队伍一方面有非常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一方面也有较强的实践研究和指导能力, 他们能够经常地深入到学校和课堂中, 帮助教师解决实际教学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可以说, 这支队伍在世界范围内是绝无仅有的。我想, 弗里德曼最后探寻的秘密, 也就在于此。

所以, 从历史角度来看, 教研系统的存在应该是保障我们国家基础教育基本质量的一个重要前提和基础, 它对于推进我们国家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战略、保障中小学教育教学的基本质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专业支撑作用。

当前, 我们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处在全面深化的新的历史阶段。在这样的一个阶段中, 我们有必要加强和改进教学研究工作, 这既是破解长期困扰我们的一些教学实践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的迫切要求, 也是从根本上解决当前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专业发展不到位的一个重要的基本途径。因此, 它对我们下一步深化课程改革, 特别是落实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 推动中国教育向科学化方向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中国教师》:刘主任, 可否请您谈谈, 在接下来的深化课改、落实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方面, 教学研究工作该如何开展?

刘月霞:教学研究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情况下, 应该不断地调整工作视野与工作职能。进入21世纪之后, 为了从根本上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 各国都在不断地进行人才战略的调整。这个大环境, 我们必须要看到。我们国家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全面启动了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改革, 其核心目标也是全面调整我们国家基础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所以, 这次的教育改革是站在国家未来发展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高度上, 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结构、教学实施、考试评价、课程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这是对我国基础教育人才培养的一个整体规划。十八大与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 我们国家明确提出了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的要求。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研系统到底应该怎样去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在传统的意义上, 我国的教学研究缺乏课程概念, 只有教学的概念, 这也是受苏联经验的影响。而这次课程改革, 把人的培养从教学领域扩展到对整个课程领域的认识。所以, 我们整个教研系统应该紧紧跟上这一改变, 以立德树人和深化课程改革这样全局的视域, 超越仅仅把教学研究指导作为基本工作领域的传统认识, 树立全局观念和宏观思维, 建立大课程观, 把过去仅仅深入课堂的教学研究的职能定位转化成面向整个课程, 把全面、深入地推进课程改革, 建立人的培养新模式、新机制、新方法作为基本工作职能, 在课程改革的各个环节上进行行动研究、开展专业指导, 为基层学校提供支持和服务。

《中国教师》:在新形势下, 教学研究的核心任务有哪些?

刘月霞:第一个核心任务是研究和开展区域课程改革的整体规划。教研队伍作为地方基础教育的一支重要的专业力量, 应该积极、全面地配合教育行政部门, 认真研究当地经济发展的需要, 特别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情况, 站在更高的平台上, 在更宽的视野下整体规划区域课程改革, 围绕课程改革的关键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度研究, 形成有较强指导性的、可操作性的、全面推进课程改革的实施策略与行动方略, 推动区域课程改革的整体水平的提升。另外, 教研系统要深入基础学校, 帮助学校开展课程的规划和建设, 要做行动研究的指导者, 尤其要指导学校进行课程统整意义上的课程规划和建设, 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

第二个核心任务就是要加强课程德育的研究。过去我们的德育更多依赖于德育课程, 放弃其他课程教学这样一个主阵地。在新的历史时期, 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这样一个新阶段, 教研系统要充分挖掘各个学科课程独特的育人因素, 发挥好各门课程独特的育人功能, 指导教师根据学科的特点积极开展实践教学、跨学科的主题教学等德育形式的探索, 使德育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 在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渗透德育, 引导教师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既要教书也要育人, 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

第三个核心任务是教研系统仍然要回到老本行, 回到自己最熟悉的领域, 开展好教学改革的实践研究。这里, 我想强调三点。第一, 要在学科教育专家的指导下, 开展学科本质问题的研究, 明确各个学科课程特有的学科思想、学科素养与学科基本方法, 引导教师在准确把握学科本质的基础上, 明确学科在知识技能、思想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实际上, 教师目前的教学是缺乏目标意识的, 不知道组织一堂课的教学目标究竟是什么, 什么样的教学目标是符合本学科本质特征的。我们的教研机构、教研人员应该带领教师回归到对学科本质的研究上, 把学科的思维方法和学科素养有机地融入到教学中, 落实到学生身上。第二, 要带领广大教师对学生在不同学科学习中的认知特点进行研究, 充分地分析和把握学情, 积极创设能够激发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实践探究的学习环境, 鼓励学生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 这恐怕是我们的教学中非常缺乏研究、缺乏关注的一点。我们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得不够深, 对教学规律也就把握得不到位, 所以, 我们更多地是愿意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更多地是愿意在那儿唱主角, 学生充当听众, 没有把学生调动到自己的教学环境中来, 也不知道通过参与、相互讨论、实践探究, 学生可以学得更好这样一个基本道理。归根结底是对学生的认知特点认识不清, 对基本的教育教学规律认识不到位, 这也是研究不到位造成的。因此, 我希望我们的教研系统能够带领教师开展对这些本质问题的研究。第三, 在信息化的时代, 在大数据的背景下, 我们要引导教师研究信息化带给课堂教学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可以穿越课堂边界、可以突破学校围墙这样一种优势, 创设一种合作学习、个性化学习以及探究学习的条件, 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有机整合与深度融合。我们必须在信息化背景下引导教师改变教学观念, 帮助教师调整行为方式、教育组织方式、教学方式, 甚至还要调整传统的教学内容。

第四个核心任务是希望我们的教研系统深入开展教学评价的研究和指导。教学评价实际上始终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个薄弱环节, 是引领我国教学改革方向的一个重要的导向。为什么高考能够牵着我们学校的鼻子走, 牵着教师课堂教学的鼻子走, 就是因为它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现在, 教育部正在组织开展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工作, 我想, 这样的一个试点工作将从根本上改变我们过去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衡量地区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总体态势。在这样的背景下, 教研系统应该积极参与到各地有关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和组织实施过程的研究当中去, 协助教育行政部门不断完善综合评价体系, 推动中小学全面开展教育质量的综合评价。教育部课程中心与上海市开展了中小学绿色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与实验, 中小学教育质量综合评价试点也是对我们与上海经验的一个总结提炼。实际上, “绿色评价”就是在关注学生成绩的同时, 还要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道德成长, 特别要关注学生为成绩所付出的种种代价, 等等。另外, 教研系统还应下大力气开展教学评价标准、教学评价策略、教学评价方式与方法的研究, 引导学校对教学过程进行总体评价, 逐步建立一种基于事实与数据分析的教学诊断、反馈与指导系统, 不断改进教学过程, 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当然, 教研系统也要注重组织有关专业力量开展初中学业水平考试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质量的研究和评估, 发挥好考试对学校教学的正面导向作用。

《中国教师》:可否请您再着重谈谈教研方式和机制的创新问题?

刘月霞:这个问题前面也有涉及。既然我们教研的定位、工作职能有所调整, 教研的核心任务也有所变化, 教研方式与教研的工作机制也应该随之进行相应的调整。首先, 我希望教研系统能够针对课程改革的一些重大问题进行统筹规划, 建立一种围绕课程教学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追踪研究和联合攻关的机制。过去, 我们的教研员更多地倾向于个体研究者的角色, 那么下一步围绕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 站在区域发展的角度考虑课程教学改革核心问题的攻关时, 就要考虑联合攻关这样一种研究机制。其次, 我希望大力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教研部门要加强对校本教研的指导与专业支持, 依托校本教研的基地学校开展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发挥基地学校的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 以点带面地推动教学研究工作整体水体的提升。再者, 我希望能够以教研机构为主体, 建立一个与高等院校和社会研究机构联合的、开放的、专业支持系统, 服务于学校的改革实践。最后, 教研系统应该建立一种教学改革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的总结推广机制, 发挥好先进经验与优秀成果的示范作用。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教学研究的激励机制, 对在教学研究工作中取得重大成果的、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单位都要有表彰、奖励, 以更好地调动教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发挥好他们的创造性。

《中国教师》:校本教研是本轮基础教育改革中关于教研的一个新倡议, 可否请您谈谈对校本教研的看法以及如何做好校本教研的建议?

刘月霞:早在2002年, 教育部在推进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工作时, 就创造性地建立了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之后慢慢地在全国铺开推进。经过这十多年的探索与实践, 应该说以校为本教学研究制度的价值和理念已经得到了基础教育战线的广泛认可。我认为,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是我们国家中小学教研工作的一个历史性变革。校本教研倡导将教学研究的重心下移到学校, 以课程实施过程中教师所面对的各种具体问题为对象, 以教师为研究主体, 理论人员、专业人员共同参与研究教学问题。它强调在理论指导下的一种实践研究、一种行动研究, 既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又注重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提升、规律的探索与教师专业的发展, 可以说, 它是保障我们国家新课程向纵深发展的新的推进策略。

实践也证明, 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已经成为推进新课程的一种行之有效的重大举措。我觉得, 在现实中开展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 不仅在一定范围内解决了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专业支持力量不足、教学改革实践问题难以得到及时解决等实际问题, 更主要的是它帮助教师提升了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

校本教研丰富了我们对教师角色的认识。过去, 我们把教师仅仅看作是教育者、知识传授者, 而校本教研的出现, 让教师从单纯教育者的角色成为“‘教育者’+‘研究者’”这样的双重角色, 教师不仅在传授知识, 也在参与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解决问题, 探寻规律, 创造知识。从长远看, 我们应倡导把教学研究作为教师的专业追求和基本岗位职责, 作为衡量教师职业专业水准的一种标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角色置身于教学情景当中,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分析教学的一些基本问题, 特别是教学改革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对自身的行为进行研究与反思, 对自己的一些教学经验进行总结提升, 进而形成一些初步的、规律性的认识。我认为, 在这样的过程中, 教师从教学观念、教学组织能力到教学总体水平都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当然, 这会有一个不断发展与建设的过程, 不可能一步到位。

学校建立校本教研的制度与机制, 积极倡导一种求真务实的态度与专业精神, 营造一种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 鼓励更多的教师参与教学研究, 鼓励教师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支持, 形成教学研究的共同体, 为教师专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形势与任务 篇9

《指导意见》总体定位是把制造业、“互联网+”和“双创”紧密结合起来, 并在指导思想中明确提出“以建设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双创’平台为抓手”。

(一) “双创”助力制造业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一是“双创”提升了传统制造业发展潜力。“双创”带来了新技术、新管理和新模式, 为传统制造业加快优化升级步伐创造了条件。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的“互联网+”, 彻底革新了以往生产什么卖什么的理念, 倒逼传统制造企业瞄准市场加速创新。通过积极实践一些企业通过组织结构与管理机制创新, 加快向扁平化、平台化的创新型组织转型, 极大地释放了企业内部的创新活力, 催生了大量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和新模式, 加速了制造业向研发设计、增值服务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二是“双创”加速了先进制造业发展步伐。在“双创”过程中, 一批全球性、跨行业的开放式创业创新平台蓬勃兴起, 有效集聚了各类企业、研究机构、专业人才及风险投资等创新资源, 通过协同设计、众包研发、创新联盟等方式联合攻关, 加速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 在高起点上推动先进制造业发展。“双创”加速了工业技术和信息技术跨行业深度融合, 催生了云制造、无人工厂、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制造模式, 推动制造业开启智能化进程。三是“双创”推动了制造业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双创”激发制造企业竞相开展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 开拓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远程运行维护等服务。一些大型制造企业在通过“双创”加快从生产制造向提供系统集成和整体解决方案的服务化转型的同时, 还依托“双创”促进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和物流的贯通与整合, 大幅降低制造企业服务化转型的成本, 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加速融合, 不断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二) 大企业是推动“双创”的主力军

大企业是“双创”的重要主体。李克强总理强调,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不仅是小微企业的生存之路, 也是大企业的繁荣兴盛之道。大企业规模大、实力强、管理好、素质高, 拥有成熟的技术、领先的管理经验、多元化的人才、丰富的营销渠道、雄厚的资金支持和市场资源, 同时, 大企业信息化水平高, 建设“双创”平台具有一定的基础, 因此, 大企业在推进“双创”工作起旗舰引领作用, 是“双创”的主力军。以制造业为例, 大企业占2.5%, 但资产总额占44.7%, 营业收入和利润指标均占1/3以上, 出口占比更是高达57%。

大企业“双创”带动作用突出。在“双创”实践中, 大企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通过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开展供应链金融服务、搭建创业孵化平台和协同创新平台等模式, 加速创意孵化和技术成果产业化, 助推一批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一些大企业组建面向行业的开放式创新平台, 成为技术联合攻关和人才培养的新高地, 也为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提供了新路径。“双创”还催生了一批服务全行业的第三方资源平台, 有效促进了大中小企业间的资源协同与供需对接, 推动形成了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虚拟制造产业集群。

(三) “双创”平台建设是两化融合的深化

推进制造企业、互联网企业搭建基于互联网的“双创”平台, 是制造业应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突破口和切入点。“双创”平台建设牵引和引领着企业转型, 推动企业发展理念、战略、组织、流程、管理和商业模式的创新, 与两化融合一脉相承, 其建设过程可以从四个方面来理解:

“双创”平台建设过程是企业综合集成水平不断提升的过程。制造企业无论是建设面向企业内部的“双创”平台, 还是面向社会的“双创”平台, 都需要构建涵盖研发、设计、生产、采购、配送、服务等多个部门的业务协同体系, 需要能够打通和整合企业内部的各类资源, 需要多个业务系统的集成。企业业务系统的综合集成, 既是“双创”平台建设的基础, 也将伴随着“双创”平台建设不断深化。企业“双创”体系越完善, 越需要深化企业纵向集成、横向集成和端到端集成, 通过整合企业内部研发设计、经营管理、制造执行、生产设备等资源, 深化企业的的纵向集成;整合供应和销售网络加快横向集成;通过引入用户参与生产全流程, 推广个性化定制, 推进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加快端到端集成。

“双创”平台建设过程是管理模式持续创新的过程。工业化的进程总是伴随着管理理念和管理理论的重大变革。工业革命以来, 企业管理模式上有两次革命性突破, 一次是以福特制流水线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 助力美国成为制造业强国;一次是以丰田制精益管理为代表的经典管理理论, 推动日本成为制造业强国。基于互联网、面向“双创”的新型管理模式有可能成为继福特模式和丰田模式之后的第三次管理革命。在“双创”平台建设过程中, 无论企业管理变革是激进还是保守, 都将面临如何调整、改善或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 面临如何再造与优化内部管理流程, 面临如何重新定位企业员工、管理、客户、供应商的关系。其核心是在互联网时代, 企业如何激活传统企业中的人和组织, 重构企业运作的基本单元, 重建企业内部运营机制。前两次企业管理模式革命都是发生在国外, 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在推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的进程中, 有可能探索形成新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 引领第三次管理变革。

“双创”平台建设过程是产业生态逐步完善的过程。大企业“双创”平台是一个资源汇集的平台、能力交易的平台、客户参与的平台、工序对接的平台, 通过开放“双创”平台聚集的各类资源, 建立了资源富集、创新活跃、高效协同的“双创”新生态, 加快从企业独立发展向产业链协同竞争转变。河南鲜易控股打造了一个开放共享、共生共赢的智慧生鲜供应链创业创新生态圈, 汇集了数万个供应商、采购商、品牌商、运营商和服务商, 共享金融、数据、技术、标准、信息等资源要素。

“双创”平台建设过程是新型能力培育的过程。近年来, 我部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工作的重要思路是把培育企业互联网时代的新型能力作为主线。通过对企业300项能力进行了分类加工和总结, 最后归纳出了当前企业两化融合关心的六种能力, 包括协同研发设计、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生产管控、供应链协同管控、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网络化经营管控、财务管控互联网化等能力。企业“双创”平台建设, 就是要激活企业的技术、装备、系统、流程和组织, 构建新的发展理念、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 培育企业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新的竞争优势。

近年来, 中核集团、航天云网、中航工业、青岛海尔、中信重工等制造企业通过互联网整合资源, 推动“双创”平台建设, 探索新的商业模式、组织方式和管理机制, 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站在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的角度看, 这些企业的实践在全球主要国家都具有领先性, 或者至少与美欧在同一个起跑线上。因此, “双创”有可能是中国与美、德“换道竞争”的重大机遇。

五、新模式是制造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

《指导意见》提出大力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和服务型制造等制造新模式。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的主线是激发制造企业创新活力、发展潜力和转型动力, 融合的重要任务就是要推动新旧发展动能和新旧生产体系的转换, 融合的重要标志是形成了新模式、新业态和新产品。

(一) 网络化协同制造

网络化协同制造的核心是企业间研发设计和供应链管理的协同, 对应两化融合的横向集成, 是企业进入综合集成阶段的重要标志。目前我国两化融合处于综合集成阶段的企业比例约为14.6%, 大中型企业是关键推动主体。

网络化协同制造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 航空、汽车等行业开展网络化协同制造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比如, 航空发动机研制是一项多领域迭代耦合过程, 由于航空发动机具有几何形状复杂、性能要求高、研制信息量大、涉及学科多、制造工艺难、研发周期长等特点, 其研制需要由多团队、多学科、多设计所、多制造企业共同参与完成。中国商飞公司研制的C919大型客机, 通过网络化协同制造平台, 实现了国内70多家机体结构供应商、材料供应商, 200多家国内企业、20多所高校, 以及17家国际机载系统供应商的跨领域多主体全球化的协同创新, 缩短了研制周期、降低了研制成本, 提高了研制质量和研制效率。

随着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赋予了网络化协同制造新的内涵。网络化协同制造指企业借助互联网或工业云平台, 发展企业间协同研发、众包设计、供应链协同等新模式, 能有效降低资源获取成本, 大幅延伸资源利用范围, 打破封闭疆界, 加速从单打独斗向产业协同转变, 促进产业整体竞争力提升。比如, 航天科工利用航天云网专有云平台, 接入集团内上下游600余家单位, 对设计模型、专业软件、3D打印机、数控机床等七大类上百种资源进行共享, 实现在线仿真计算、复杂产品模块协同测试、制造资源统一查看和灵活排产, 有效促进集团生产能力的优化配置与生产效率的显著提升。

(二) 个性化定制

个性化定制是传统工业过渡到智能制造阶段的重要标志, 利用互联网平台和智能工厂建设, 将用户需求直接转化为生产排单, 开展以用户为中心的个性定制与按需生产, 有效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 解决制造业长期存在的库存和产能问题, 实现产销动态平衡。个性化定制有以下四个特点:

一是从生产方式变革的角度看, 个性化定制是智能制造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智能制造就是要用数据的自动流动解决制造系统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既来自于产品生产本身的不确定性, 也来自于个性化定制。智能制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个性化定制。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认为智能制造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差异性更大的定制化服务;更小的生产批量;不可预知的供应链变更和中断。德国工业4.0的典型代表——德国埃尔斯特集团 (Elster Group) 认为最能体现工业4.0本质的就是“高度定制化极小批量生产”。西门子成都工厂用一句话来总结工业4.0的本质, 那就是高效率的个性化定制。工业4.0给生产过程带来了极大的自由度与灵活性, 通过在设计、供应链、制造、物流、服务等各个环节植入用户参与界面, 新的生产体系能够实现每个客户、每个产品进行不同设计、零部件采购、安排生产计划、实施制造加工、物流配送, 极端情况下可以实现个性化的单件制造, 问题的关键是, 设计、制造、配送单件产品是盈利的。在这一过程中, 用户由部分参与向全程参与转变, 用户不仅出现在生产流程的两端, 而且广泛、实时参与生产和价值创造的全过程。实现真正的个性化定制将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这一进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

二是从技术路径视角来看, 个性化定制就是实现数据流动的自动化。自动化可以理解为机器、系统或过程在没有人或少人的直接参与下, 按照人的要求, 能够实现预期目标的过程。自动化有两种, 一种是看得见的自动化, 如数控机床、机器人、自动供料机、物流AGV小车, 自动完成某个动作、工序或流程, 过去几百年的工业发展史就是自动化程度不断提高的发展史, 这种自动化是看得见的;另一种是看不见的自动化——数据流动的自动化, 随着各种设计工具、仿真模型、管理软件、工业数据的积累, 随着信息物理系统 (CPS) 在更广范围内应用, 在企业研发、测试、生产、物流、管理、服务等环节, 在企业横向、纵向和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集成过程中, 实现没有人为干预的数据互联、互通、互操作, 即看不见的自动化。没有数据流动的自动化, 就难以实现个性化定制。红领集团能够做到个性化定制服装的根本在于红领内部建立了一个数据自动流动的生产体系, 实现了数据的自动采集、自动传输、自动处理、自动执行, 把正确的数据在正确的时间发送给正确的人和机器, 解决了生产定制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多样性和复杂性。

三是从组织变革视角看, 个性化定制需要构建新的组织管理模式。个性化定制化生产模式的关键在于如何快速响应每一个客户的需求, 需要组织上的变革, “企业能力平台+自组织”正在成为互联网时代一种全新的组织景观, 根据需要企业内部可以组建新的团队、自动配置各类资源、自动优化调整运行机制。比如华为自己讲, 在开展新产品研发时, 通过“数字化平台+特种兵部队”这一模式, 在全球几十个研发中心组织研发队伍资源, 构建一个自组织的研发团队。韩都衣舍为了应对快速变化的互联网服装市场, 将传统的科层组织转化为扁平化、自组织的300个产品小组, 赋予他们设计、生产和定价权, 在最小业务单元上实现了责、权、利的统一, 作为一个服装类企业, 2010年销售额不到1亿元, 2014年达到15亿, 年均增长接近200%。

四是从市场竞争视角看, 个性化定制是互联网时代企业的新型能力。自2014年以来, 工业和信息化部分两批遴选了1100余家企业开展国家级贯标试点, 指导各地开展省级贯标试点, 并培育和完善第三方咨询、培训、评定服务体系。实践表明, 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正在成为引导企业战略调整、业务转型、组织变革、新型能力培育的重要抓手, 一批试点企业在个性化定制、精益管理、风险管控、供应链协同、市场快速响应等方面的竞争优势已初步显现。个性化定制正成为互联网时代企业的一种新型能力, 一种对客户需求深度挖掘、实时感知、快速响应、及时满足的能力, 这种能力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

(三) 服务型制造

我国制造业长期以加工制造为主, 处于价值链的中低端, 加快从传统单一的制造环节向两端延伸、提高产品附加值是我国产业高端发展的关键。推进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是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一是从国家战略角度看,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 是各国应对新一轮产业变革趋势所形成的共识。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本质是一场基于制造业服务化的效率革命, 德国把智能服务和工业4.0作为数字化竞争中硬币的两面。党中央、国务院对于制造业拓展服务业务、提高价值链水平, 已经做出了一体系列部署, 十八大五中全会指出:“推动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 中国制造2025把“积极发展生产性制造和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九大战略任务和重点之一。

二是从制造企业的实践来看, 服务型制造成为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并演变成企业的共同战略和群体行为。制造业竞争正面临以下四个转变:一是市场需求正从产品导向向产品服务系统导向转变;二是高价值环节从制造环节为主向服务环节为主转变;三是基于产品服务的竞争正成为增强产品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四是市场交易正从短期交易向长期交易转变, 基于上述四个转变, 一些企业积极开展服务型制造, 探索开展基于产品研发设计的增值服务、基于产品效能提升的增值服务、基于产品交易便捷化的增值服务、基于产品集成整合的增值服务以及从基于产品的服务到基于需求的服务。进行服务化转型的企业有以下共同特点:有一位具有服务化转型战略意识的领导者;制订了清晰的服务化转型发展战略;开展基于服务业务的兼并重组与剥离;创新性地开拓面向服务的新业务;构建面向服务业务的企业组织新架构;推动制造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创新。

三是从理论的视角看, 服务型制造是产业分工深化的必然结果和新形态, 是一种范围经济。产业分工的深化在经历了部门专业化、产品专业化、零件专业化、工艺专业化、生产服务专业化之后, 由制造商提供的集成了产品和服务活动的产品服务系统正成为产业分工深化的重要形态, 是产业分工的新阶段。服务型制造是一种范围经济, 制造企业加快服务化转型的内在动力在于产品服务系统具有成本弱增性, 而且产品服务系统越复杂成本弱增性越强, 这也是制造企业扩大产品和业务领域, 加快纵向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当前, 我国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主要体现在远程在线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网络精准营销。电子、纺织、机械、交通设备制造等离散行业服务化转型成效显著, 根据中国两化融合服务平台 (cspiii) 的监测数据, 开展远程在线服务、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网络精准营销的企业比例分别为19.1%、12.1%、7.9%。三一集团通过在产品设备中安装运动控制器 (SYMC) , 并借助自主研发的ECC (企业控制中心) 系统, 实现对产品设备的运行监控、远程售后维护、运行预警、参数修改、技术升级等服务, 有效提高产品设备的运行和维护效率。国内风机行业巨头陕鼓集团成功走出了一条从单一产品供应商向解决方案商和服务商转型之路, 在转型中不断拓展服务业务, 由基础性服务向高级服务拓展, 由传统售后服务、基于核心技术的产品服务向交钥匙工程、融资服务、工业气体服务等方面拓展, 最终实现从出售单一风机产品向出售个性化的透平成套机组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出售系统服务转变, 2015年, 陕鼓的利润占全行业50%以上。

(四) 制造业分享经济

《关于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推动中小企业制造资源与互联网平台全面对接, 实现制造能力的在线发布、协同和交易, 积极发展面向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 打破企业界限, 共享技术、设备和服务, 提升中小企业快速响应和柔性高效的供给能力”, 推动制造环节的分享经济是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一, 制造业是“互联网+”的主战场, 未来也将是分享经济的主战场。当前, 我国分享经济正在蓬勃发展, 涌现出了滴滴打车、神州专车这样的应用, 分享经济领域服务提供者5000万, 参与分享经济活动的人数已经超过5亿。但总体上来看, 分享经济的发展才刚刚起步, 未来的分享要从消费资料迈向生产资料, 从消费环节进入生产环节, 从为个人消费者服务转向为企业提供服务, 从而提高企业的交易效率和生产效率。据统计, 当前我国部分行业数控机床利用率不超过5 0%, 许多不超过3 0%, 监测设备的利用率只有10%, 推动这些闲置设备生产能力的在线交易、协同, 将会孕育分享经济的巨大市场, 制造业将会成为分享经济的主战场。

6月2日, 沈阳市政府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支持沈阳机床i5战略的实施意见》, 沈阳机床历时多年开发了i5操作系统, 就像从诺基亚塞班操作系统 (sybian) 到苹果的i OS系统, “i5机床”的战略意义可以从自主数控系统、机床全生命周期管理、新的商业模式等多个维度去理解, 从分享经济的视角去观察, 实现了“0元购机、在线交付”, 用户按照i5机床加工零部件的品种、数量、加工时间进行付费。用户购买的不是机床, 而是机床加工能力;拥有的是机床使用权, 而不是机床的所有权, 这就是分享经济在从消费环节进入生产环节、从分享消费资料到分享生产资料的重要标志。

在国外, 对农用机械、建筑机械、运输机械的分享非常普遍。说美国的农民有2000多亿美元的机械设备, 大部分时间都是闲置的, Machinery Link构建了一个农业机械分季节使用的分享平台, 为农民提供了一个收获淡季向数百公里之外的农户出租闲置农业设备的服务新模式。在荷兰, 成立于2012年的Floow2公司, 搭建了面向建筑、运输、农业领域设备的共享平台, 目前平台上共有2.5万项设备可租赁, 这个发展思路跟分享汽车是一样的。德国凯撒压缩机公司通过远程监控系统, 将自身的业务从单纯的出售空气压缩机转变为按照客户使用压缩空气的体积、压力等指标对客户进行收费, 此外, 德国也在探索机床联网, 把客户的富余加工时间或能力进行出租或出售, 帮助客户按照加工时间或加工精度进行收费。

第二, 分享经济是解决制造业与联网融合现实问题的有益探索。当前, 许多制造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许多中小企业认识到了推动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智能制造的重要性, 看到了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但具体实施时面临很多问题和挑战, 许多企业缺资金、缺技术、缺人才、缺理念、缺解决方案, 从实践来看, 分享工厂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益探索。分享工厂通过以租代买、按时计费、按件计费的方式, 可大大降低中小企业购买设备的成本, i5机床每小时加工费用只有10元。同时, 分享工厂以较低成本分享技术人员、维护人员, 可有效解决中小企业发展缺技术、缺人才的问题。阿里推出“淘工厂”业务, 通过线下工厂数据化、工厂产能商品化的模式, 为传统的OEM厂商转型提供了新的思路。

第三, 分享经济蓬勃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解决了分享交易的三个最基本的问题, 即谁和谁交易、交易什么以及怎么交易的问题。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使得分享经济付诸实施的三个基本问题得以解决, 大大促进了隐性服务的市场化。对于第一个问题, 无论是分享资源的提供者, 还是分享的对象, 交易双方是碎片化的、分散的市场, 而信息通信技术提供了平台, 把分散的双方进行精准的匹配。对于第二个问题, 过去的生产能力是不可计量的, 现在的信息技术可以将其转化成时间、里程、产量、精度等单位, 对服务加工的能力进行计量, 促使交易完成。对于第三个问题, 由于信息通信技术的出现和应用, 使搜寻成本、物流成本、支付成本都得到了降低, 带来了交易成本的最小化。

形势与任务 篇10

一、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任务

高校教育系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前沿阵地,承担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实践研究的教育重担,因此高校思政课作为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专业性课程,肩负着重要的战略的重要任务。高校思政课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教学等多样化的任务要求。高校思政课构建了完整的理论教学体系,说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意义及模型,另外针对于实践教学的内容及相应的组织形式也构建了专业化体系,兼顾理论性教学和实践性教学的有效结合。高校思政课教学任务的本质在于帮助大学生群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培养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深入研究。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国际化融合程度也在不断加深,国家的对外开放和相互依赖的程度逐渐深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已转变为既为竞争也为合作的战略关系,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社会环境是当前我国所面临的现实形势,同时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重要挑战。另一方面,随着新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在民众的生活和工作的渗透程度日益深入,应用范围愈加广泛。在当今大数据迅猛发展的新形势下,互联网已成为获取信息资源的重要渠道。在当前自媒体逐渐盛行的新时代下,民众个体可以同时成为信息传播的传播者和传播受众,信息的个性化标签愈加明显,同时伴随着也出现了信息传播的片面化、主观化和跟风化。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人生观念发展和成熟的重要阶段,舆论环境的外界影响对于大学生群体易造成一定的冲击,易受到互联网络上消极价值观和错误思想的影响就。因此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肩负着更为严峻的教育任务。

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模式,需要实施和应用高校系统中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体系的创新计划,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创新模式来增强青年大学生群体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道路自信。如何增强高校思想课的教育影响,履行其基本职责,在多元化价值观环境下确立主导性价值观地位已成为了当今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新形势下通过高校思政课进行正面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疏导型教育,以大学生容易接受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念和立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发展提升,以帮助大学生群体能更加勇于面临时代的新挑战。

二、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作用

1、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帮助青年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

大学阶段是成人教育的重要阶段,也是青年大学生身心成长和发展的重要时期。在高校教育系统中,不仅承担着知识教育的功能,同时也肩负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不仅需要帮助青年大学生成才,更要引导其成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生在大学求学阶段,需要具备积极的人生观念,健康的人生心态,正确的社会问题分析立场和良性的逻辑思维能力。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重要教学理论基础,以科学的世界观及方法论为正确理论指导,培养学生在科学理论指导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念,帮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观察问题能力、判断鉴别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在纷繁复杂的信息爆炸时代,能够保持清晰和敏锐的思维头脑,正确处理好个人与自我、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的多样化关系,不盲从于社会思潮,也不随意轻信社会谣言,坚持自身的正确立场。

为了实现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教育功能,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思想政治理论教材为基础,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优化教学模式,不拘泥于书本式教学,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理论武器去探究社会现实重要问题,增强知行统一的教育功能,通过提升学生的思辨性思维能力来增强知识和情感层面的共鸣,帮助青年大学生发展成为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2、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功能,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研究

在新形势下,信息传播的内容愈加多样化,信息传播的媒介也更加简化,信息传播速度极其迅速。青年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如没有正确的人生立场观念作为指导,极易受到社会环境的冲击和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本质上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维护和发展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能够指引人民群众推动社会进步,从而创造美好生活。应用这一科学理论有助于指导大学生更加积极地面临社会挑战。高校思政课基于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履行教育功能,以培养青年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本质任务,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问题判断能力和逻辑分析能力,增强理论判断意识和理论敏感意识。

在当前国际化形势极为复杂的时代之下,通过增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功能帮助青年大学生建立历史社会问题与现实社会问题的正确判断立场,构建科学的探究思维方法,增强青年大学生的理论自信、政治自信和情感自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

3、加强高校思政课的教育功能,有助于建设综合素质良好的全面型人才队伍

高校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因需要揭示客观的社会发展内在规律,体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魅力,因此具备较强的理论特性。传统的高校思政课以教师为教学主体,注重理论式教学,但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思政课也应不断优化和创新教学模式,凸显思政课的与时俱进特性,重视实践型教学与理论型教学的有效结合,在教学模式上不断增强教学形式和教学过程的多样化创新,以学生更加喜闻乐见和易于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思想政治内容教学,促进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掌握思想政治学习成果。

在当前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应针对90后青年大学生的思想特性来进行教学模式创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增强其思政学习的自主积极性,避免思政教学流于表面,脱离了现实社会的实际。在课堂范围以内,可以开展包括思政内容演讲、思政内容小组辩论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在课堂范围以外,可以适当开展组织红色教育基地的参观学习、社会实践田野调研考察、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等创新活动,以帮助学生将思政课的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进行良好结合,从而增强青年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建设综合素质良好的全面型人才队伍。

三、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环境也愈加复杂。青年大学生在重要的人生成长阶段,需应用正确的人生立场和观念去增强社会问题观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高校思政课承担着教育大学生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重要任务,因此需增强其教育功能和作用,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综合性人才队伍,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当前的社会环境也随之呈现了新的特点。在新形势下,高校思政课的任务与作用也需要随着时代发展而进行创新,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社会发展。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思政课,课程任务,课程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翠.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究[D].江南大学,2015.

浅谈创新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和方式 篇11

关键词:创新;形势;任务;教育

一、当前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内容雷同化,与当前社会的变化不相符。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在企业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明确不同时期企业的改革发展目标、机遇、挑战、措施,增强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职工的职业道德素养;开展政策法规教育,了解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过去粗放型经济条件下,企业文化相对薄弱、教育形式是从上到下贯穿的单一灌输式。当“组织单位”的影响力占主导地位时,以上三个方面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尚可达到统一思想认识的目的。但是,当前国家正处在深化改革的经济转变期,全社会发生了经济、文化、社会生活极为深刻复杂的变化,职工群众思想独立性、独特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更为重要的是信息化已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不随之丰富和扩展,自然会缺乏吸引力的结果。

2、教育方式单调,没有把握企业在市场格局的新变化、职工队伍结构的新变化。传统的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方式主要有:理论宣讲团、专题学习会、员工专题培训班、文化橱窗集中宣传等形式。这些形式的主要特点是开大会多、讲大道理多,而针对企业发展的软肋和相应的措施必较少;针对不同利益层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岗位、不同思想观念的员工的针对性教育少;枯燥的、单向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多。使很多职工群众感到索然无味。

二、形势任务教育功效的创新与拓展

当前企业面临着社会环境的新变化,体制机制、生产组织方式、职工队伍结构的新变化。职工群众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新变化。必须创新和拓展企业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和方式,做到五个结合:把集中性教育与经常性的、基础性的思想教育相结合:把提升职工群众的工作积极性与强化职业责任感相结合;把提升职工思想理论素质与提升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相结合:把提升职工队伍的凝聚力与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实际问题相结合;把企业兴衰发展与员工幸福成长相结合。使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功效不仅局限于学习会议精神。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目标,重大问题和事件面前思想统一认识,而是要突出四个方面的功效:

1、突出提升思想政治素质的功效。把党和国家重要会议精神、方针政策的学习与基础理论学习相结合。既有集中性的教育,又有有计划的、经常性的、不间断的学习活动,把职工群众的思想统一到不同时期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上来,达到强化职工群众的思想政治素质的目的。

2、突出思想观念与时代同步的功效。充分把握当前信息化社会的主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特征。要深刻认识到多元文化的渗透给人们的精神世界提供了多元的选择空间,正确引导员工岗位成才实现自身价值,帮助职工群众培养和树立与时代同步的思想观念,努力减少因思想观念滞后而产生的各种思想问题。用先进的思想引领职工的精神世界。

3、 突出培育健康员工心态的功效。要把培养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员工心态作为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重要内容,这在以前企业形势任务教育中较为薄弱,但却是建设和谐社会、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内容。要教育引导职工群众形成理性的认识方式、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学会以发展的眼光、辩证的思维看问题、处理问题,形成自信高尚、宽容、淡定的员工心态。

三、创新企业形势任务教育的方法和措施

1、拓展教育内容,着眼职工群众需求开展工作。除了坚持传统的形势任务教育内容外,要把职工群众的需求纳人到形势任务教育的内容中来。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要通过深入调研挖掘不同层面职工群众的精神需求和所关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组织材料,备好课,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使群众听得懂,记得住。尤其是要敢于涉及工资分配、就业、同工同酬、住房、教育、医疗这些敏感性问题,采取双向交流的方式。让群众把自己的思想疑惑讲出来,一次讲不清,讲两次、三次,要让“理”在思想的交锋中逐渐明朗起来。

2、创新教育方式,增强教育的感染力、吸引力。传统的形势教育方式着眼于大而全。灵活性和互动性都不够。要在大报告、大宣讲、大活动中,增加“一人讲”为“大家讲”的模式、“灌输式”为“互动式”的模式、“指导式”为“讨论式”的模式,转变传统形势任务教育中单向的、高高在上的、指导式的教育,树立平等沟通、公开开放、以人为本的观念。这样可以更好地适应当前企业“走出去”战略。更好地适应企业流动性大、工作节奏快的需要。以及职工队伍构成多元的需要,同时也使形势教育由“你打我通”的模式变为平等交流模式。显得宽松而贴近民心。容易使职工群众能听得进、坐得住。

运用思想政治工作因人教的理念。构建定位明确的教育目标。目前企业在人员构成上可分为在职群体和非在职群体,在职群体中,从用工形式上可分为全民合同制工人、劳务合同制工人、企业临时用工等十多种用工形式;非在职群体主要由离退休职工和企业职工家属组成:有些学者还认为当前社会从利益结构角度已形成了“特殊获益者群体”、“普通获益者群体”、“利益相对受损群体”、“社会底层群体”。尤其是企业,经过这些年来的深化改革,企业的经济利益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体制机制发生了深刻变化。所以根据不同群体受众的不同特点,确定形势任务教育的选题、方式以及期望达到的效果,使“所讲”与“所思”较好地结合起来。切实体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参考文献:

[1] 侯贵松编著.企业文化怎样落地[M]. 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5

[2] 朱成全主编.企业文化概论[M].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 刘光明编著.企业文化[M].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

形势与任务 篇12

2013年11月,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提出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 深化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2013年12月,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 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新要求, 明确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路径、主要目标和战略任务, 统筹相关领域制度和政策创新。这两件大事构成了城乡规划工作未来的主思路、主纲领。

1《决定》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相关任务

1.1 中央《决定》提出的相关任务

任务之一, 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前提下, 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 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任务之二, 加快户籍制度改革, 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 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 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 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任务之三, 从严合理供给城市建设用地,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任务之四,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 规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线, 落实用途管制。任务之五,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 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任务之六, 建立有效调节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合理比价机制, 提高工业用地价格。

1.2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的相关任务

任务之一, 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实事求是确定城市定位、尊重自然做好规划建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城乡一体化发展、棚户区和城中村改造等。任务之二, 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严控增量盘活存量、提高低效土地利用水平、统筹地上地下空间、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等。任务之三, 继续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重视跨区域、次区域规划等。任务之四, 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引导生产力空间布局、对四区的引导与控制等。任务之五, 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常住人口市民化、放开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确定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提高就业不落户人的公共服务水平等。任务之六, 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发展城市群、解决大城市城市病、划定城市开发边界。任务之七, 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各地的推进意见、专家型城市管理干部、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城市规划由扩张转向限定边界优化结构、探索“三规合一”等。任务之八, 开展新型城镇化试点。转移人口市民化、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设市模式、宅基地制度等。任务之九, 努力解决好住房问题。房地产发展长效机制、保障性住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提高住宅用地比例、提高容积率等。

2 城乡规划方面的落实举措

以上提出的任务, 其落实部分有的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牵头, 有的则由其他部委牵头。根据这些任务, 必须要提出切实有效的落实举措。新一届中央领导人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对于新型城镇化的要求非常明确, 不是一般性、原则性的规定。这就要求我们以更加务实的态度, 把这些要求具体分解落实。

2.1 针对《决定》提出任务的落实举措示例

针对任务之一, 就目前规划管理的制度来说, 在法律法规上有很多不匹配之处, 因此需要研究如何进行农村集体经营建设用地的规划和用途管制。其中涉及到的规划许可问题, 目前已有的法律法规并未涵盖, 因此要对各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情况进行调研;研究有关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项目入市的规划许可问题, 为城乡规划法规修改进行基础研究储备。

针对任务之二, 制定《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 明确依据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条件, 合理确定城市规模的要求。修订《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等标准, 指导各地按照城市实有人口, 完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体系和布局。按照户籍制度改革的要求, 将符合条件的进城落户农民完全纳入当地城镇住房保障范围, 研究将符合条件的进城落户农民纳入城镇住房保障的总体思路。

针对任务之三, 应将地上、地下空间结合开发。开展城市地下空间规划建设管理试点, 开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立法研究工作。明确城市有机更新的规划指引, 引导城市盘活存量建设用地, 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对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的指导, 合理确定建设用地容积率, 明确节地要求。

2.2 城镇化会议提出任务的落实举措示例

针对任务之一, 加强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和报国务院审批城市总体规划的审查, 指导各地科学、务实编制规划, 合理确定城市定位。加强对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和城市设计的指导, 注重城市特色、传统格局风貌的保护、延续。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历史建筑保护等相关法规, 强化保护。

针对任务之六, 适时启动《全国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工作。加强对三大城市群地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制定和实施的指导, 修订京津冀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 制定行动计划。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研究, 选择500万人口以上特大城市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的试点。

针对任务之七, 加强对城镇化的管理, 加强领导干部规划知识培训, 研究建立规划建设考核指标体系;开展城市总规划师制度试点工作;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改变总体规划编制理念, 开展《城市用地分类和规划建设标准》等复审;开展县 (市) 城乡总体规划暨“多规合一”试点。

3 城乡规划工作改革思考

在新形势、新任务下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着迫切需要改革的压力。实际上规划行业现在正处在“冬天”, 若不适应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就会被社会淘汰。

3.1 深入理解、明确责任

针对新形势、新任务, 在认识上, 要注意避免合意则取、不合意则舍的倾向, 破除妨碍规划改革的思维定势。因为大部分规划工作者经历了较长的规划“春天”, 形成一种思维定式, 改革时往往会影响到这些定式。因此, 在理解上, 要弄清楚整体政策安排与某一具体政策的关系、系统政策链条与某一政策环节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分层对接的关系、统一性与差异性、长期性与阶段性的关系。落实上, 必须有紧迫的责任意识抓实、再抓实。

3.2 把握重点、主动推进

主要把握好三个方面重点:第一, 推进规划改革。如改进规划制定, 健全规划实施监督等。第二, 开展重要试点。如开展城市总规划师制度试点, 县 (市) 城乡总体规划暨“多规合一”试点, 城市开发边界划定试点, 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试点, 绿色生态城区试点示范等。第三, 加强基础工作。如开展城市规划建设用地及相关公共服务设施、基础设施规划规范的复审和修订, 开展重大问题研究。

3.3 发挥优势、力争先机

发挥规划行业队伍与人才优势;发挥理论研究与技术积累的优势;发挥法规与标准体系的优势。借助优势, 主动工作, 赢得先机, 发挥城乡规划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4 住建部近期城乡规划工作重点

4.1 改进规划制定, 提高规划科学性

今年年底前完成《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制订, 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将体现简化内容、明确底线、解决问题、政策保障的要求。

修订城市总体规划审查和修改工作规则, 精简环节, 提高效率。目前, 住建部有一百多个城市的总体规划需要报国务院审批, 原有政策导致编制、审查周期长, 往往一个规划从编到批需要七八年时间, 所以存在如何提高效率的问题, 要从规范编制和审查上做文章。

完善公众参与规划制度, 强化全过程参与的方式和效果。目前公众参与规划无论在规划稿, 还是在相关文件上都有要求, 但唯一不明确的就是全过程参与的方式和公众参与的效果。今后要制定监督管理全过程公众参与规划, 以及保障公众参与效果的具体措施。

4.2 强化实施监督, 维护规划严肃性

完善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和报告制度, 建立规划的考核指标体系, 供地方领导干部考核和离任审计参考。当前规划很多, 但是真正一张蓝图干到底的情况很少。规划的严肃性问题, 要从领导干部规划的执行, 以及规划技术的提高抓起, 首先就要完善规划实施的定期评估报告。另外要建立规划考核指标体系, 供地方领导考核。目前看来领导干部的考核, 涉及规划的内容很少, 住建部将联合相关部门, 提出有关考核指标体系建设。

落实上位规划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 对下位规划的刚性传导, 落实规划强制性内容。从法律上说, 上位规划对下位规划的要求规定十分明确, 但在具体的规划管理以及规划编制中, 往往会出现很多不遵循上位规划要求和强制内容的情况。

加大规划监督检查力度, 建立重点案件核查和督办制度, 依据《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城乡规划违法违纪行为处分办法》实际上已经发布一年多, 各地依照该办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的结果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上报, 所以接下来要对这个问题的执行情况进行重点抽查。

4.3 保护历史文化, 体现城市特色

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机制, 完善保护体系 (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和近现代优秀建筑、传统村落等) 。近日, 中央领导提出要加强对“一五”计划中“156项工程”的保护工作。“156项工程”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历程, 具有十分重要的纪念意义。住建部目前正在开展“156项工程”相关调研工作, 以便对其加强保护。

加强城市设计指引, 在城市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法定规划中落实城市风貌特色的要求。

治理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的乱象, 建立城市设计和大型公共建筑设计的专家决策机制, 有条件的城市探索建立总规划师或总建筑师制度。最近中央领导专门针对城市建筑贪大、媚洋、求怪现象作了重要批示, 实际上这种现象折射出了不正确的政治观, 是缺乏文化自信的表现。

4.4 加强部门协同, 抓好相关试点

住建部与国土资源部共同开展划定城市开发边界试点工作, 今年年底完成14个试点城市的边界划定, 正在修改总体规划的城市, 要一并完成划界工作。同时正在加紧研究建立开发边界的管控机制和政策。划定边界并不困难, 难的是建立何种机制、采取哪些政策来管理边界, 保障边界的相对稳定。开发边界并不是一成不变, 其与基本农田保护范围等概念不同, 它随着实际情况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但是在一段时期内相对稳定, 主要是为了保障城市集约发展。

住建部与发改委、国土部、环保部联合开展“多规合一”试点, 确定28个试点市县 (区) 。鼓励各地开展“多规合一”的探索, 形成基础数据与标准对接、统一的规划工作平台、协同的规划实施机制。目前有一些省份的规划建设部门已经开始了全省或自治区的“多规合一”试点工作。开展“多规合一”, 规划部门要发挥主动性。在现行体制不变的情况下, 要想做好“多规合一”, 就要加强对接和协调, 建立统一制度平台。

住建部与国家人防办选定8省市共同开展地下空间规划建设试点, 总结经验做好地下空间立法的前期准备。

4.5 清理行政审批, 创新管理机制

清理和减少行政审批, 住建部将取消外商投资城市规划服务企业资质审批、下放注册规划师资质审批。住建部规划司原来有三项行政许可事项:第一项是甲级规划设计单位资质审批;第二项是外商投资城市规划服务体系资格审批;第三项是注册规划师资格审批。现在决定只保留一项甲级规划设计单位资质审批。

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的规划管理体系。研究建立规划审批管理的“负面清单”, 重服务, 重事中、事后监管。前段时间的部长座谈会上, 大家提到规划编制与规划的管理方式有关, 目前不太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如何健全市场经济规划管理体系, 要学习“负面清单”的有关问题。实际上在很多地方已经开始探索规划管理“负面清单”, 明确哪些方面是禁止做的。

探索建立城市群协同发展的规划管理协调机制。相关城市已经有朝着探索建立主动协调、相互沟通的机制迈进, 如何把这种机制进一步强化、制度化, 是目前城镇规划面临的主要问题。

建立规划市场诚信体制, 抓好规划队伍建设。近期很多规划管理部门同志反应, 有规划设计单位违背职业操守, 做假图、算假账, 造成很恶劣的影响。未来住建部会要求各地规划部门都要建立规划诚信体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谨遵职业操守、保证优质设计是在这个城市建立信用体系, 反之将面临退出这个市场。

尽管城乡规划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改革压力, 形势严峻, 但是我们有规划行业的特有优势, 有人才、有实力, 有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虽然我们目前还处在规划行业的“冬天”, 但是相信“春天”已经不远。

上一篇:美国动画片下一篇:自我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