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措施

2024-07-10

形势与措施(精选12篇)

形势与措施 篇1

温家宝总理在2009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千方百计地促进就业,并把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两大就业主体摆在首位,强调两大就业主体对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这样便突出了当前就业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和农民工的出路问题,是国家实现“保增长,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应从政治高度上来认识大学生、农民工就业问题的重要性。

一、影响当前就业形势的外部环境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形势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2005年至2007年,我国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分别为2.5%、2.2%和2.3%,对当年经济增长的贡献分别为24.1%、19.3%和19.7%。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直接影响是,外贸需求急剧下滑,国外订单大幅减少,出口型企业陷入困境,企业招聘减少,严重影响我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

此外,我国就业问题仍受体制性因素制约,如高校教育体制,我国高校教育“行政主导”、“严进宽出”等政策已不适应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需求,高等教育培养模式已明显不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高素质、重能力的要求。国际金融危机和体制性制约的双重叠加,使我国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二、当前我国大学生的就业形势

(一)大学生就业率下降

据教育部统计,2005至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分别为72.60%、71.91%和70.91%,2009年达611万人,并且今后三年内还将以每年50万的速度增长。当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东部沿海发达地区需求较旺,吸引全国毕业生前往就业。中西部省区虽然也有较大用人需求,但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工作和生活条件艰苦,招不到优秀人才,出现了“有地方没人去,有人没地方去”的现象。人保部2009年7月24日召开新闻发布会称,截至7月1日,全国已有415万高校毕业生落实去向,就业签约率为68%。不少人通过各种方式多次求职,但仍找不到工作,心理受到较大的打击。就业困难的大学生市场就业能力相对不强,心理较脆弱,而其数量在今后还会成倍增加,很容易形成一个不稳定因素。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为15%,世界平均水平为17.8%,中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落后30年以上。在当前我国整体人口素质还比较低的情况下,如果仍有较大规模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实现就业,不仅是对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而且将打击社会和家庭的人力资本投资热情,降低人们参加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对我国高等教育和劳动力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大学生思想处于不成熟阶段,又多集中在城市,长期不能就业会影响社会稳定。

(二)大学生实际酬薪降低

大学毕业生供大于求直接导致实际酬薪水平不断降低。从2001年至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559万,约是扩招前的5倍,平均每年毕业人数增加55%,但就业岗位只增加36%。除供需矛盾外,企业对毕业生要求变高,没有社会工作经验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困难。据北京、上海等有关机构调查结果显示,有66.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实际上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中西部地区的大学生月薪均值仅为1000元左右。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于社会现实水准,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除国际金融危机大环境影响外,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还有以下原因:一是缺乏诚信。大学毕业生的一些证书、文凭、履历对找工作很有帮助,但在求职中存在一些毕业生通过投机取巧或造假来骗取企业初步信任的现象,对大学毕业生整体形象造成了损害。二是大学生综合素质有下降趋势。由于近几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招生分数不断降低,部分高校师资不足,设施不够,大学生由“严进宽出”向“宽进宽出”转变,加上不少大学生学习不认真,动手能力差,缺乏实践经验,大学生整体素质有下降趋势。三是大学生自身定位与现实有较大偏差。他们“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定位严重影响就业,在就业区域的选择上,宁到东部争抢岗位,不到西部发挥特长;从就业城市的选择上,宁到大城市屈就,不到小城市高谋;从企业性质的选择上,宁到国企外企做职工,不到中小民营企业做骨干;从就业态度的选择上,宁可被动就业或不就业,不愿主动创业做老板,造成大学毕业生就业愿望与现实的矛盾。

三、促进就业的应对措施

(一)让中小企业活下来是硬道理

“保增长”就是保就业。2009年“两会”提出的“保增长”的目标是要大力扶持中小企业,避免大批中小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破产、倒闭,为实现“保就业”创造条件。

1. 适时出台过渡性扶持政策。

国家以降低中小企业成本为中心出台了一批过渡性政策,并在特殊时期实行特殊的中小企业税费政策,降低中小企业所得税率,降低增值税、营业税,甚至在一定的时期内免收增值税、营业税。把出口退税政策延伸到在国内市场交易的外贸型企业也可以享受。尤其是对那些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增加就业企业,推进一站式办公、电子政务和集中执法,下决心废除目前由财政下达行政事业费收费任务、收支两条线、超收奖励、罚款分成的体制,为中小企业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议由地方政府牵头,建立企业应急基金。地方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企业自筹一部分,还可以吸收民间资金加入进来,建立起应急基金,专门解决企业急需的短期资金。一旦企业急需资金,可以很快从应急基金取得,从而避免使企业陷入困境。国家最近推出的4万亿元投资计划大都集中在基建领域,对中小企业的传递效应并不明显。许多中小企业因为政府管制以及项目管理体制等原因不能直接参与竞标,只能承揽转包或分包合同,并且要以垫资为前提条件。建议政府从优化投资结构角度出发,重大基础设施投资也应面向劳动密集型企业、中小企业招标。

2. 深入开展为企业服务活动。

一是建议外交部、商务部充分发挥经济外交作用,帮助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增加订单;政府出钱请咨询公司、行业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培训,为中小企业出谋划策,通过政府牵头实现同行业之间的沟通与合作,“抱团取暖”,共渡难关。二是建议开展党政部门自查自清拖欠建设项目款项行动。建设单位(总包方)拖欠下游中小企业资金的现象非常普遍,甚至已经成为行业惯例。建议有关部门对政府财力投资项目的中标和履约情况进行梳理,对分包和转包情况进行统计,征询合同承包方款项到位情况,详细了解合同款项未及时到账的原因;同时,对建设方的资金到位情况和拨款情况进行统计,加强对“零余额”账户的管理,公示项目拨款进度。三是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建立涵盖中小企业的信用信息征集平台,客观、全面、动态地反映其信用状况,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以及落实相应的扶持政策创造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改变管理模式,放松管制,减少行政审批。

(二)不断完善大学生就业体制

1. 出台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

为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地区就业,可以采取“挂职锻炼”和“志愿者”等方式,实行来去自由的政策。每年分流1/10左右的大学毕业生到建立于贫困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进行为期1至2年的基层挂职锻炼,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增强工作责任感,进一步熟悉和了解社会。锻炼期间由国家财政支付他们工资和津贴,实习期满后优先安排合适的工作岗位。国家每年安排专项经费补贴大学毕业生到中西部经济贫困地区的乡镇一级教育、文化、卫生、工商、税务、农技服务等机构和单位工作。政府根据工作年限帮助到基层工作的毕业生代偿助学贷款、考研考公务员给予加分、生活补贴不低于当地公务员水平,同时在户档迁移、职称评定、创业扶植等方面给予明确的倾斜政策。

2. 取消大学毕业生流动就业的各种限制。

按照就业市场化的要求加快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打破大学生干部身份、户籍制度、用人指标的限制,促进大学生自主流动。对省会及省会以下城市,取消大学和接受单位的派遣指标和用人指标的限制,特别是非公有制单位招用毕业生的指标限制,只要用人单位同意录用,并与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的,公安部门应凭毕业生所持的《报到证》为其办理落户手续。废除对毕业生收取城市增容费、出省费和其他一些不合理收费的政策,促进毕业生自主流动。

3. 鼓励用人单位招聘大学毕业生“提前进入招聘程序”。

应大力鼓励大中型企业招聘人才时“提前进入招聘程序”,采取与高校联合招生的模式,委托高校培养专业人才。在培养过程中,企业参与生源面试,为学校提供教学仪器、产品和实习机会,让大学生尽快熟悉企业的情况,毕业后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

4. 建立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

在不违背改革的原则和方向的前提下,采取一些过渡性的鼓励性安置措施。如可以考虑在一定时期(今年、明年和后年)和一定期限(1—2年)内,鼓励企业和基层用人单位实行大学毕业生见习制度,用人单位按计划录用人员的1倍的规模接收见习人员。在见习期内,企业支付见习工资(约相当于正常聘用人员的1/2左右),国家对企业给予税费减免和岗位补贴,以鼓励企业多吸收大学生,同时也给大学毕业生一个积累就业经验、与企业增强双向了解的机会。

5. 加强就业指导教育,树立大学毕业生正确的就业观。

其一,将就业指导渗透到教育教学全过程,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应贯穿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全过程,就业指导要分年级、分阶段、有侧重地进行,力求使学生从观念、心态、知识、技能等方面做好应对职业挑战的全面准备。其二,开展专业化的就业指导,提高指导工作的层次与水平。要运用职业测评的科学手段和心理学等方面的理论,实施就业指导,使就业指导更加专业化与科学化;通过开展专业化的指导,帮助毕业生对所希望涉足领域内的行业和地域内的用人单位进行对比和分析,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帮助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择业技巧,在就业市场中“推销自己”,通过市场落实就业单位。

四、促进就业的改革思考

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经济发展和就业带来冲击的同时,也是我国推进产业升级、促进教育体制改革和优化劳动力市场配置的重大机遇期。我国就业体制的改革和完善应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增长”、“保就业”为契机,以应对当前危机和推进相关体制改革相结合,缓解和解决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

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具体措施只是“治标之策”,推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的长远之计。调查显示,大学生求职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缺乏工作经验”,占63%。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的是专业知识,缺的是良好心理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间接原因和根本症结。实践证明,离开教育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单纯依靠政府的管理措施,解决大学生供求结构性矛盾,是不现实的。目前,大学生就业逐步实现了市场化,但教育体制并未真正实现市场化,这突出地体现在大部分学校缺乏足够的自主权,招生和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同时,不少学校缺乏改革和调整的积极性、主动性,对政府存在依赖情绪,“官本位”现象严重,缺乏学术氛围,专业设置和专业调整往往不是面向市场需求,而是单纯立足于自身师资条件等。高职生和专科生就业率较低,原因是高职和专科院校大多仍按照本科压缩型来培养,未与市场需求接口,没有体现高职生突出的技能特点。结果是长线更长,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这一情况在扩大招生规模后被放大,加剧了问题的严重性。要从根本上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势在必行。

(一)改革高等教育“行政主导”体制

我国高等教育“行政主导”体制的弊端表现在于教育行政化,行政化的结果是教育边缘化,学术、科研弱化,人才培养模式落后,教育手段单一,教材陈旧,学科专业水平与国际脱轨,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脱节,重理论轻实践,培养出来的学生眼高手低,适当社会能力较差。改革的目标是将“行政主导”变为“学术主导”,把高校变成科研基地和人才基地,这要求从根本上改变行政首长任命制,改变高校照搬政府行政手段,以行政来推动教育的模式。

(二)改变大学生素质与能力评估模式

我国人才培养属于“严进宽出”,经过高考途径进入高校,毕业后直接进入社会。但“毕业”程序过于简单,“宽出”明显,这对于大学生素质的进一步提高影响较大。应改革目前大学毕业生的素质与能力考核方式,改变目前“老子考儿子”的毕业考核模式,进一步增大考核难度,包括理论与实践、专业与综合等方面的全面评估,建立“严进严出”的高等教育评估模式。

摘要:本文从分析我国大学生、农民工的就业形势出发, 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就业的措施及改革思路。

关键词:就业形势,应对措施,改革思考

参考文献

[1]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分析.北京数字影视学院.

[2]莫荣, 刘军.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分析.经济参考报.

[3]杨宜勇.当前就业形势分析与建议.经济日报.

[4]蔡昉, 王美艳.当前我国城镇就业形势分析及政策建议.http://djyj.cn/djyj2005/share/viewdjyj1.asp?id=1410.

[5]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就业促进司.国内知名专家建言就业形势.

[6]李昌平.大气候.陕西人民出版社.

形势与措施 篇2

“伊斯兰国”现象折射出国际暴恐势力新的发展趋势。一方面,这种集暴恐势力与政治实体为一身的极端武装,有地盘、有资金、有人员,不仅割据一方建立政教一体的神权政权“哈里发”,还吸引世界各地的极端分子竞相投奔,成为国际暴恐势力的新山头。另一方面,“伊斯兰国”残忍成性,受其训练和影响的外国恐怖分子纷纷效仿,其危害更甚于以前。

更加值得警惕的是,扎瓦希里领导的“基地”组织并未被清剿干净,他们趁美国从阿富汗撤军之机重整人马,成立了“印度次大陆”分支,扬言要统辖缅甸、孟加拉国和印度的暴恐分子,大有与“伊斯兰国”分庭抗礼之势。加之“基地”组织在阿拉伯半岛、北非和索马里等地的分支仍然活跃,国际恐怖版图可能呈现交相为恶的难局。

纵观30多年的国际暴恐发展史,目前国际社会面临的暴恐威胁尤为严峻。“基地”组织诞生于阿富汗抗击苏联的“圣战”时期,1979—1992年的13年间吸引了40余国的4000多名外国“圣战”分子加入其中。这批人后来成为该组织和各国恐怖组织的骨干,威胁延宕至今。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后,又有50余国的近5000人投奔,这也成为“基地”组织伊拉克分支和目前“伊斯兰国”壮大的基础。叙利亚内战3年后,该地区已聚集80多国的1.5万多名外国“圣战”分子,并且还有继续增多之势。可见,“伊斯兰国”和伊叙乱局吸引国际“圣战”分子的速度、规模和范围已远超过去。

伊斯兰国”(ISIS)的强势崛起是2014年国际政治安全领域最出人意料的事件之一。谁也没有想到,这个在几年前曾被美军和伊拉克逊尼派部落武装联手打得奄奄一息的组织,竟然能在叙利亚内战中“满血复活”,成功卷土重来,更在伊拉克西部和叙利亚北部站稳脚跟,建立所谓“哈里发国”。

尽管去年8月以来,美国及盟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对“伊斯兰国”持续实施较高强度空袭,但效果并不明显。更值得警惕的是,“伊斯兰国”的外溢效应已经有所显现。近期,澳大利亚和法国都发生了受“伊斯兰国”煽动的本土极端分子发动的恐怖袭击事件,也使得全球反恐安全形势更为紧张。

在2015年,国际恐怖主义能消停吗?目前来看,答案并不乐观。正如兰德公司的反恐专家塞斯·琼斯(Seth Jones)在研究报告中指出的,当前以“基地”、“伊斯兰国”为代表的萨拉菲圣战(Salafi-Jahadist)恐怖组织迅速发展壮大,已对包括美国本土在内的国际社会构成“持久威胁”(persistent threat)。

什么是萨拉菲圣战恐怖组织?报告认为,这种组织兼具“萨拉菲”和“圣战”,是逊尼派武装组织中最为极端的一派。“萨拉菲”,即强调回归纯正的伊斯兰教;“圣战”,则意味着将暴力圣战看作“个人主命”(fard ‘ayn)。暴力和宗教极端主义是萨拉菲圣战恐怖组织的两大特征。

报告搜集了近万份关于“基地”等萨拉菲圣战恐怖组织的资料,其中包括一些解密文件,并就此建立数据库。通过分析相关数据资料,报告总结出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活动的几个趋势性特点——

全球恐怖主义活动明显抬头。数据显示,受叙利亚、利比亚等中东国家**影响,2010-2013年,全球萨拉菲圣战恐怖组织数量增长了58%,组织成员数量则翻了两倍多,这其中有不少是前往叙利亚参加内战的各国极端分子。这些恐怖组织制造的恐怖袭击数量也明显上升,不过99%以上的袭击对象是中东地区国家军警、平民等“近敌”(near enemy),直接针对西方国家本土等“远敌”(far enemy)的袭击尚不太多。

国际恐怖活动出现“去中心化”加剧。国际恐怖组织结构分为四层。第一层是以扎瓦西里为首、盘踞在巴基斯坦部落区的“基地”核心层,第二层是叙利亚、索马里、也门和北非等地正式向“基地”效忠的分支组织,第三层是未正式投靠“基地”,但认同“基地”意识形态的恐怖组织,第四层则是全球范围内受“基地”意识形态影响的各类组织及个人。在国际社会的共同打击下,传统的“基地”核心层被严重削弱,对于全球“圣战”圣战运动的掌控能力减弱,但各恐怖组织及极端分子活动的自主性则相应增强。目前,对于全球“圣战”运动的发展方向,各组织意见并不统一,更多恐怖组织是根据自身利益和“理想”实施“圣战”,现在风头正劲的“伊斯兰国”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国际恐怖组织的威胁趋于多元。一些国际恐怖组织热衷“攻城略地”,占山为王;另一些仍将西方国家本土作为主要袭击目标,意图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并引发群体恐慌。最值得警惕的是,国际恐怖主义意识形态正在全球加速扩散,一些人受极端思想影响激进化,转化为本土恐怖分子(domestic terrorist)。而这些本土恐怖分子隐蔽性强,行动突然,预防并挫败此类恐怖袭击难度很大。

欧洲的恐怖袭击:对基督教文明“傲慢”的袭击。2015年1月7日,法国《查理周刊》遭遇恐怖袭击,1月16号比利时警察大楼险遭血洗,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突如其来的恐怖袭击让丹麦“童话之城”弥漫深深的恐惧情绪,如此的恐怖袭击还有可能发生在欧洲的其他国家、甚至美国。其实,言论自由从不应侵犯别人的宗教信仰自由。一个比喻,一个人觉得很安全,把自家院子的篱笆拆了,但他不应嘲笑别人家还有篱笆。因为,每个人的安全感的不同的。

伊斯兰国的报复:对人权与文明的践踏。2015年2月15日,21名在埃及科普特人被IS斩首。原因是埃及科普特人是中东地区最大的基督教民族,其人口约占埃及超过8千万总人口的10%。IS通过一系列极端行动表示要同基督教死战到底。但我们要反思,为什么IS如果极端却“信徒”众多。事实上,在“阿拉伯之春”后,中东、北非、阿拉伯世界被无限“碎片化”,极端势力反倒是在权利真空状态获得了“滋养”的土壤。一些人抱着对西方自大的仇视、怀着对全球化遭遇“边缘”的不满以极端的心态加入到了极端的组织,如癌症一般蔓延着!

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惩治策略

(一)惩防结合的标本兼治观

当前国际社会对会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惩治大多还停留在案后刑事处罚的特殊预防阶段,在恐怖主义犯罪制造令人震惊的惨剧之后发出慰问与声援。这使我们不能不深深地感到国际刑法的滞后性。此外,对恐怖主义犯罪采取武装镇压并不是国际社会提倡的惩治策略,无论是恐怖主义犯罪分子的爆炸、袭击等,还是依靠武力惩治国际恐怖犯罪分子的“战争”,都与联合国要求的最终目标背道而驰。从事实上看,无论是邪恶的袭击,还是正义的自卫,受到伤害的总是那些易受攻击的和毫无戒备的平民。2001年在美国发生的“9.11”袭击事件引起世界各国的震惊,对于美国而言,这次事件确实比1941年日本军国主义所制造的珍珠港袭击事件的损失还要惨重,而且无法单纯从客观物质损失上对之加以衡量;另一方面,美国为惩治恐怖主义分子的暴行而对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和拉登基地组织进行的武装打击行为,同样给阿富汗人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因此,国际社会应根据《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公正、合理地解决地区冲突,并大力解决发展问题。惟有如此,反对国际恐怖主义的斗争才能取得成效,才有可能彻底地遏制国际恐怖主义犯罪。

以战争方式惩治国际恐怖主义是治标,恐怖主义袭击及以反恐名义出现的不受制约的军事行动,无疑都会给世界安全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战争的形式甚至已经难以准确地区分正义战争与非正义战争。恐怖主义使国际安全面临多重挑战,反恐怖行动同样使用世界秩序陷入一种暂时的混乱状态。有效地惩治国际恐怖主义犯罪的关键是治本,而治本的关键是逐渐完善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法律文件和国家之间的充分合作,及时消除导致恐怖主义犯罪根由的不公正现象,从根本上杜绝恐怖主义行为的产生与发展。这种方式可以防止或者减少愤怒的情绪和复的心理,从而减少被害人的身心痛苦以及对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安宁造成的威胁。当然,要从根上铲除恐怖主义犯罪的内在形成因素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即便对恐怖主义犯罪及时有效的制止,也需要各国惩治恐怖主义犯罪的坚定决心和积极的国际合作,如断绝恐怖主义犯罪的财力来源等。

(二)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惩治的法律观

法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法治是现代社会解决纠纷难题的最佳工具。国际社会长期以来同恐怖主义作斗争的经验表明,运用法律手段防范与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是目前国际社会选择的理想途径。对恐怖主义犯罪的预防和控制是第一位的,需要各国自我警醒和给予足够的关注,以便将国际主义活动扼杀在萌芽状态,从而起到一般预防的积极效果;而法律制裁是第二位的,是对国际恐怖主义犯罪活动实行特殊预防与针对性惩治的需要。二者的有机结合,乃是法律一般预防与特殊预防的集中体现。国际合作是惩治恐怖主义犯罪最有效的途径,在众多的国际合作方式中,引渡和外国判决的承认与执行应为运用最为普遍、最为有效的法律对策。在惩治恐怖主义犯罪中,联合国要求并呼吁所有国家采取以下步骤:(1)相互合作,特别是通过双边和多边协定与安排,以防止和镇压恐怖分子行为,保护本国国民和其他人不遭恐怖分子袭击,并将实施这种行为者绳之以法;(2)在本国领土内通过一切合法途径防止并禁止为任何恐怖主义行为进行准备和筹资;(3)对策划、筹资或实施恐怖主义行为的人不予庇护,确保将其逮捕、起诉或引渡;(4)在授予难民身份前,根据本国法律和国际法的有关规定,包括国际人标准,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寻求庇护者未曾参与恐怖分子行为;(5)根据国际法和国内法交流情报,在行政和司法事项上开展合作,以防止发生国际恐怖行为。

中国面临的恐怖威胁主要来自境内外“东突”暴恐势力,当然也高度警惕和防范“伊斯兰国”所代表的新一轮国际恐怖威胁,以及这股威胁可能对“东突”产生的影响。中国可以在美国正努力构建的打击“伊斯兰国”反恐联盟和中国打击“东突”的反恐国际阵线中寻找交集,以我为主,集中打击“东突”暴恐势力,严防其内引外联肇事,采取措施维护中国的海外利益。

一是确立防止全球性恐怖组织再度滋生的战略共识。在应对新一轮全球性恐怖威胁的过程中,没有哪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对此中美可引导大国形成共识。与此相对应,不打击与“基地”和“伊斯兰国”联系密切的地区暴恐组织,遏制全球性恐怖组织滋生的努力就很难奏效。因此,中美可在打击“东突”方面务实合作,即使不能认同中国打击“东突”的全部努力,也可在部分领域取得进展。

二是充分发挥联合国安理会和全球反恐论坛等国际性机制的作用。中国可以参与和合作建立防范国际恐怖分子跨境流动的合作机制,打击“伊斯兰国”的招募活动,在边境管控和堵截流窜方面下功夫,加强对网络暴恐音视频的清源,提前化解可能出现的国际暴恐潮。中国可以发挥在周边国家的影响力,推动中美与周边国家联手打击“伊斯兰国”。与此同时,也应高度警惕美国借筹建国际反恐阵线实现其地区战略私利的图谋。

三是协作打击重点恐怖组织的融资网络。资金正是“伊斯兰国”招兵买马的关键,面对资产多达数千万美元的恐怖组织,只有切断其源源不断的石油收益和捐款才能达到遏制目的。中美可与中东等地区国家密切合作,捣毁作为“伊斯兰国”主要经济来源的黑市石油贩卖网,截断其财源,如此反恐努力方可收效。

四是共同遏制极端主义意识形态的溢出和泛滥。“伊斯兰国”威胁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向外输出暴恐意识形态,间接刺激世界各地的恐怖组织搞恐怖袭击,也是美欧境内穆斯林极端化的重要因素之一。为此,中国可与美国加强在反暴力极端主义方面开展合作,重点打击“伊斯兰国”及其关联组织在网上的暴恐宣传和招募,防止“东突”暴恐势力受感染。

面对国际恐怖主义新形势,我国的立场之自我建议:

形势与措施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形势;应对措施

从2008年9月开始,由美国次级贷款危机引起的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开来,严峻的世界经济形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市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当前金融危机的背景下,社会对就业岗位的供给总体在减少,但大学生就业人数却持续攀升,这对我国的就业市场带来了较大的压力。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促进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成为当前全社会关注的重点和热点。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传导机制分析

1.危机导致我国经济增长率下降,对就业的拉动能力明显减弱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世界经济增速放缓,我国的经济增长也不例外。2008年我国的经济增长率为9%,这是近三年来首次增速降到个位数。2009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今年国民经济增长的预期目标为8%,并在记者会上坦言“保八”有一定难度。2009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中,预期我国今年的经济增长率为6.5%。毫无疑问,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对就业需求的降低,就业难度增大,这无疑增加了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2.危机直接影响行业就业,“蝴蝶效应”将引发更大规模的就业冲击

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从某种程度上说,大学毕业生成为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雇佣调节器”。从目前看,金融危机对众多行业的就业需求抑制效应明显。金融、保险、房地产、汽车、航空、广告等行业首当其冲地受到危机的影响,这些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人员需求下降;部分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特别是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加工型企业人力资源需求减少,针对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同比下降20%左右,国企、外企、三资企业减员增效。这都导致企业用人需求量的大幅缩减,全社会劳动者的就业空间出现明显萎缩。同时,一些企事业单位因宏观经济形势不明朗,发展前景不确定,因而,在新增就业方面采取观望的态度,这直接导致校园招聘活动的普遍减少,招聘单位数与提供岗位数都明显“缩水”。

3.企业裁员与“海归”派回归挤压毕业生就业空间

除了从需求方来看,以企业为主体的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需求会有明显下降外,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当前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还遭遇到了更多的竞争威胁。首先,是来自于被裁职员的竞争威胁。这些人员在失业之后势必要在劳动力市场上寻找新的就业机会,他们丰富的工作经验对于准备步入社会的大学毕业生而言,显然是一种竞争威胁。相比之下,大学毕业生缺乏工作经验,因此容易受到冲击。其次,是来自于“海归”人员的竞争威胁。由于美国金融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衰退,大量在海外求学的留学生在毕业时可能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机会,更有原本在海外工作因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的人员,他们都有可能回国寻找就业机会,这无疑对国内的大学毕业生形成竞争威胁。相比之下,国内大学毕业生在外语和专业技能以及视野等方面可能会处于下风,这无疑在求职过程中对他们造成了巨大的竞争压力。因此,在企业被裁职员与“海归”派的双重夹击下,在经验与学历的强力竞争下,国内大学生毕业生找到一份工作更是难上加难。

4.毕业生供求结构的区域失衡带来就业困难

长期以来,毕业生就业的区域分布呈现不平衡,大量毕业生集中在东部发达地区竞争数量和增量有限的就业岗位,而中西部基层人才匮乏又难以吸引毕业生,“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并存。但受金融危机影响,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受影响最大,大批进出口公司、中小型企业纷纷减产停产,因此就业岗位减少最为明显。面对这种现状,很多大学毕业生仍宁可降低工资要求也要選择去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就业,而不愿意向受经济危机冲击较小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流动,这就造成了大学毕业生供求结构的严重区域失衡,导致他们失去了很多求职机会和工作岗位。对就业区域高期望值的最大的机会成本就是阻碍了就业。东部已吸纳不了这么多的求职者,大学生却仍涌向东部区域,中西部缺乏人才,而大学生偏偏不选择那里,这种就业区域选择的畸形集聚现象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困难的趋势。

二、目前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

1.九项新的政策措施推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为积极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大学生就业产生的不利影响,教育部日前联合其他15个有关部委以空前力度出台了一整套新的配套措施,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共制定了17个配套文件,包括9方面、60多条新政策措施:一是以更大力度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毕业生到中西部基层就业可享受学费补偿等新增优惠政策;二是鼓励毕业生应征入伍服义务兵役,出台了补偿学费、代偿助学贷款、入伍后优先选拔使用、退役后考学升学优惠等一系列新政策;三是鼓励重大科研项目聘用毕业生,毕业生的劳务性费用、社保补贴从项目经费中支出;四是扩大实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中央项目规模扩至5-7.5万人,同时推动地方项目招募15万人;五是中央财政补贴服务外包企业,鼓励和支持这些企业5年吸纳百万毕业生,同时建设大批学生培训基地;六是增招5万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七是深化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改革,强化顶岗实习,落实“双证书”制度;八是加强就业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九是加强对困难职工家庭高校毕业生、残疾人高校毕业生、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等特殊群体的就业帮扶力度。

2.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缓解就业压力

2008年发布的《中国人才发展报告NO.5》显示,中国大学生创业比例不到毕业生总数的1%,而在发达国家,选择创业的大学生能占毕业生总数的20%—30%。大力支持自主创业,创业的过程,就是促进发展、带动就业的过程。一方面,对毕业生应深入开展创业教育指导,将创业能力测评、企业家才能教育、就业心理引导等内容有机地统一起来,积极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另一方面,社会应为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提供有利的创业平台。为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在涉及融资、开业、税收、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诸多方面,各级政府应出台具体的优惠措施。例如,上海地区应届大学毕业生创业可享受免费风险评估、免费政策培训、无偿贷款担保及部分税费减免等多项优惠措施。

3.高校应转变培养模式,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高校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改变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把社会需求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和归宿,以全面提高大学生在未来的就业能力。首先,高校要迅速适应就业市场对高等教育所提出的日益急迫的要求,努力提高对市场的反应能力和反应速度,根据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及时调整招生人数、专业结构、课程设置、改革教学方式,健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尽可能降低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其次,高校要贴近市场脉搏,以市场为导向,打破以往以学校、专业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改变几年甚至几十年不变的教学内容,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产业结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来培养市场所需要的人才。最后,高校必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增强实践实训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为国家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4.建立健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体系,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全程服务

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形势下,高校建立健全以职业生涯规划为核心的职业指导工作体系,对高年级与低年级学生实施普遍的职业指导,为他们的就业提供全过程的就业指导,这一工作显得尤为重要。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核心问题是人与职业的关系及其发展,其内涵是良好就业、较高质量的就业。重在以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教育引导学生,让他们掌握合理选择专业与职业方向、职业岗位的能力,进而有一个正确定位以及良好的职业发展前途。通过课堂、讲座、训练营、工作坊、网络等方式给予学生职业规划所需要的生涯教育、知识技能教育。对低年级学生,通过提高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使他们提早树立职业目标,规划好大学学习生活,有针对性地按照职业要求来塑造自我,提高自身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对高年级学生,通过教育指导,以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地区、行业、职业、职位,促进人职匹配的程度,达到学以致用、人尽其才。

5.大学生应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多元化选择就业单位和就业地区

到政府机关和“三资”企业工作,是多年来许多大学生的第一选择。但在目前岗位需求总量减少的危机形势下,毕业生的择业思路需要转换,期望值需要调整,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单位同样也是施展自己才华的舞台。调整薪资待遇的期望值,不少大学生习惯将自己就读的学校、专业等与薪资待遇挂上钩,在这种片面的理解下,往往高不成、低不就,失去不少机会。在目前情况下,正确定位、调整心态、把握机遇、瞄准长远发展不失为一种可行的方法。对刚毕业的大学生而言,经验的积累远比金钱的多寡来得重要。明确职业目标,选择职业时,尤其需结合自身的综合能力,明确发展目标。不片面追求专业对口,除了部分技术性岗位外,很多岗位并不一味强调专业的对口。除了学习专业知识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自己的思维方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实习的机会,实习是大学生积累社会经验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大学生的沟通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面对当前金融风暴对就业市场的冲击,大学生们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多渠道来继续深造,以避开就业的低谷,为将来就业市场的回暖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 李鸣.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应对

[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2] 陈宁等.科学就业观视野下的大学生就业工作创新[J].思

想教育研究,2009,(1).

[3] 史淑桃.大學生就业质量趋势下行的原因及对策[J].湖北

社会科学,2009,(3).

[4] 梁树初.大学生就业现状与分析指导[J].消费导刊,2009,

形势与措施 篇4

1 全国农业生态建设成效

从1994年以来, 农业部等七部委局联合组织开展了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 目前, 已建成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102个, 覆盖了全国30个省区市及4个计划单列市。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发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结合起来, 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作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模式, 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

1.1 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幅度增长

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平均年增长8.4%、7.2%和6.8%, 比全国同期平均水平高2.2、0.6和1.5个百分点。

1.2 促进了农业资源持续高效利用, 生态环境显著改善

生态农业示范县的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 其中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73.4%, 土壤沙化治理率达到60.5%;森林覆盖率提高了3.7个百分点;秸秆还田率达到49%, 增加了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省柴节煤灶推广率达到72%, 节省了能源, 保护了植被;废气净化率达到73.4%;废水净化率达到57.4%;固体废弃物利用率达到31.9%等。

1.3 发挥了相当大的示范带动作用

国家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充分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得到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各省也开展了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工作。到2002年底, 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县已经超过400个, 其中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已达300个。农业部组织全国各地深入总结了生态农业建设十大典型技术模式, 目前, 推广示范面积已达到666.67万hm2, 生态农业建设正在健康稳步发展, 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2 全国农业生态建设问题

2.1 农业发展后备资源数量不足, 质量下降

我国人均耕地只有0.11hm2, 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5%, 并且还在不断减少。耕地中的13.3%属于15度以上的坡耕地, 其中25度以上的退耕地有9100万hm2。耕地中59%缺磷、23%缺钾, 基础肥力普遍下降。农业用水短缺之势难以逆转, 农业每年缺水300亿m3, 受旱面积近2700万hm2, 因缺水年均减少粮食500万t。

2.2 农业生态系统恶化, 自然灾害频繁

沙漠化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5.9%, 1/3的国土受到风沙威胁。草地退化面积达1.3亿hm2, 每年还以200万hm2的速度扩大。生态系统平衡失调造成各类农业自然灾害加剧, 受灾面积扩大到年均4000万hm2。因灾害年均损失粮食2000多万t, 棉花22万t。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 北方地区“沙尘暴”频繁发生, 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

2.3 农业环境污染日趋严重

目前我国化肥使用量达4124万t, 平均施用量高达400㎏hm2以上, 远远超出发达国家225㎏/hm2的安全上限。每年农药使用量达120万t以上, 有906.67万hm2农田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农药污染。地膜污染也正在加剧。533.33万hm2以上农田遭受不同程度的大气污染, 污水灌溉的面积已占总灌溉面积的7.3%, 比20世纪80年代增加了1.6倍。农产品污染加剧, 污染物超标率令人担忧。

所以在农业建设阶段, 必须高度重视农业建设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 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观点, 把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寓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当中。

3 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建议

3.1 继续加强农业生态环境管理, 为农村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深入做好生态环境的监督与管理, 保护好耕地、草地、水域等农业资源及生态环境。当前, 主要是加强野生植物、水生动物的进出口、采集、捕猎、销售管理。针对农业、渔业污染事故的不断增加, 要加大对污染事故的查处力度, 维护农民、渔民的合法权利。要加快草原“三化”治理, 以保护植被为重点, 大力恢复和改良草场, 坚决刹住乱垦滥挖、破坏草地的行为。

3.2 积极开展重点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提高农业生产的环境质量

重点抓好太湖、滇池、巢湖等国家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域的农业面源污染监测和调查工作。

3.3 加强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设, 提高监测水平

今后, 要加强农业环境、渔业水域、草原牧区的监测体系建设, 加大环境监测工作力度, 建立起高效、快速的全国农业生态环境监测预警和重大农业生态环境污染事故监测体系。

3.4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依法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抓紧《草原法》和《全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实施办法》的修订和起草工作, 力争早日颁布。大力推进科技进步,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要进一步加强农业生物资源、水土资源和生态环境合理开发和保护研究的力度, 着力解决水土流失、荒漠化防治问题, 做好退耕还林还草和植被恢复研究、开发和应用技术研究, 为改善农业生态提供技术支持。

3.5 努力增加资金投入, 确保重点工作顺利实施

要积极开辟资金渠道, 确保重点工作顺利进行。研究和探索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的多渠道、多元化投入机制, 鼓励和吸引企业以及农民的参与、投入。进一步开展国际合作, 积极引进外资, 扩宽我国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领域。

参考文献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中国农业生态环境网.

形势与措施 篇5

2011—2012学年《形势与政策》课程期末考核

班别 工业09-2 姓名 学号 09024090219

我国要实施文化强国战略,你认为最重要的举措是哪些?

六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鲜明地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强调,对当代中国发展来说,是在改革发展关键时期进行的又一次宏大战略筹划,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科学发展规律认识的提炼升华,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的深远安排,标志着我们的国家战略上升到了一个崭新的境界。

人类社会是在不断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文明进步的。历史上大国的崛起可以依靠战争侵略、资本扩张、殖民劫掠,但今天大国的崛起所能凭借更多的是优势文化。文化作为一个国家或民族精神力量的集中反映,作为物质力量的一种折射和体现,其战略地位已随着国际竞争重点的变化而进一步凸显,不同文化之间的比较和竞争也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内容。文化日益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基础内容。一个国家拥有优势文化就能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有效地组织起先进的生产关系,有效地推动技术和制度创新,能够更好地应对生存和发展的挑战。可以说,文化的优劣往往决定了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基本态势,谁占领了文化的制高点,拥有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一个国家要崛起,其背后必然是文化的崛起、精神的崛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将加强本国文化作为谋求国家发展利益和安全利益的一项战略性工作。

六中全会提出的“文化强国”战略深入把握了国际竞争这种新的发展趋势。中国作为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大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大力推动文化发展,充分发挥文化对国家整体发展的引领作用。着眼于国际竞争的文化发展,实际上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竞争力的培养和强化,不仅要充分体现出纵向的进步,而且要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显现优势。目前,中国提高文化竞争力的关键在于加强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特别是制度创新能力,其来源是对五千年悠久文明的批判性传承,是对其他先进文化的勇敢借鉴,更是对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深入总结。从国家 层面上来推动这项工作,将文化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必然有效激发中华民族的巨大潜力,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都创造出更大的成就,为中国国际地位的进一步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中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中国人也以其彬彬有礼的风貌而著称于世。礼仪文明作 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起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其内容十分丰富。礼仪所涉 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古代社会的各个方面。

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大量礼仪文化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礼仪文化的糟粕所产生不可低估 的消极作用。我们忽视了传统礼仪文明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相长一段时间内,社会、学校对礼仪养成教育 不够重视,许多不文明的行为亦有增无减。在今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们应立足于吸收民族文化中的 精华,使传统文明礼仪古为今用,重建一套现代文明礼仪。

我国要实施文化强国战略,必须要实施下面的各种举措

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看成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并把它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使其渗透进思想理论、文化教育、文学艺术、新闻出版等各个领域,使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巩固,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加坚定,使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使社会主义荣辱观日益成为人们言行的自觉规范。

二、要切实搞好宣传思想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以科学理论武装人、大力繁荣发展人文哲学社会科学,充分发挥其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的功能;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使各种新兴媒体和传统媒体相互协调、相映成辉,报道真理、揭示真相、稳定社会、凝聚人心、弘扬正气;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发挥文化引领风尚、陶冶情操、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三、要制定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总体规划。不断深化对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内外环境的认识,不断加强文化软实力发展对策研究,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国际外交战略的需求,部署重大攻关课题,及时组织力量推进中国文化软实 2 力研究,并从战略层面、组织层面、学术层面、管理层面、技术层面、操作层面等全方位加强文化软实力人才队伍建设。

四、要把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去部署,坚持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坚持以人为本、本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协调文化建设内部的各个环节、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使文化发展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国防建设、生态建设相协调。

形势与措施 篇6

摘 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跃式发展及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有关财政税收管理方面的新制度不断出现,对财政收支方面也是进行不断的革新。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出现了重大的转变。本文主要研究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实针对目前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 事业单位 财务管理 问题 改进措施

引言

事业单位是保障社会发展的社会公益性福利和服务性机构,担任着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和不断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使命。同时,作为事业单位管理中经济管理核心的财务管理,则能为自身的顺利完成和落实各项任务提供物质可能作为有力保证。因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势在必行。就目前整体现状而言,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尚待进一步规范。

1 目前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

1.1管理体制不健全,内控监督机制弱

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方面普遍存在着管理体制不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监督机制弱的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a) 财务管理尚不能完全适应市场经济的新环境,缺乏科学的理财和成本意识,不注重资金的使用效益。究其原因,造成目前的状况主要是由于领导和相关人员对财务管理的具体法律、法规认识不够、掌握不清。加之,把财务管理与日常管理完全分离开来,财务管理的许多辅助和决策功能没有发挥出来,起到应有的作用。b)内部审计方面不严密,监管功能失灵。作为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审计应在内部控制和管理监督中起到相当大的作用。但目前有些单位设置内部审计岗位时出现较随意的现象,安排不精通审计业务甚至于不是财务出身的人进行审计。另外,主要监管部门对财务管理监督力度不够,违规现象时有发生。

1.2预算编制不精确,落实不到位

作为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编制科学合理的预算能够对财务活动发生之前做好前瞻性的预测,并在活动进行的过程中提供有效科学的调整依据。但目前我国事业单位在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着较普遍的编制不精确,落实不到位的现象。主要表现在:a)预算编制方法不合理。由于预算编制时缺乏对重要性的准确认识,因而某些事业单位出现了采用增量预算法等简单制定方法制定本单位预算,以至于所编制的预算不够精确。b)预算编制安排不合理。由于相关人员思想上的不重视等,事业单位编制预算时时间设置仓促不合理,各项安排欠缺准确性、科学性、严肃性等的现象也较为普遍。c)预算管理收支不规范。在实际执行预算时,还容易出现隐瞒、截留财政资金和其他收入,私设小金库等现象。预算支出方面随意性也较大大,审批方面专款不专用的现象时有发生。

1.3财务相关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另外,在日常的相关工作中,事业单位的财务工作人员还普遍存在着综合素质不高,处理实务不规范等现象。具体主要表现在:a)财务管理人员知识和业务更新不够。普遍存在观念封闭保守,方法陈旧,缺乏掌握和运用新型知识的主动性,疏于知识的更新和补充,造成了知识结构不合理。b)管理和处理风险能力有待提高。目前,还普遍存在财务管理人员管理能力和处理风险能力差,不善于学习和借鉴先进财务管理科学手段,与外界交流机会少,与现代财务管理理念相饽的现象。

2 新形势下改进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现状的具体措施

2.1 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

针对目前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中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及内部控制相关方面的漏洞,各事业单位应不断的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督。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a)领导者应加强对财务管理的重视程度,宏观调控,建立和健全本单位的财务管理机制。单位的领导应该更新对财务管理的观念并不断创新。一方面应加强对成本的管理,做到开源节流,缩减开支,并且要树立市场化观念,时刻树立风险危机意识。另一方面单位的领导还强化纪检监察部门的督查力度。从持证上岗,岗位回,监管分离等方面入手,不断规范本单位的财务管理。b)内部控制方面,应加强内部审计力度。内部审计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财务管理的监督和检查力度,对违法违纪问题要从严处理,针对发现的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做到随发现随处理,最终做到防微杜渐。

2.2 积极推行全面预算制度,确保执行落实到位

为提高事业单位在财务管理中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各事业单位应积极推行全面的预算制度,并在执行的过程中确保落实到位。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在预算编制方面,应结合单位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标准和指标,对各部门的预算进行细化,不断提高预算编制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并且要深入反复考虑预算管理的各个方面和影响因素,要编制全面的预算,并在以后的执行、考核中不断的做出合理的调整和修改。在收入方面,应严格按照制度和统一标准,加强各项收费的统一核算与管理。比如,不断严格和规范审批制度,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和监督等。最后,在实施全面预算管理的过程中,应根据人员构成、去年度执行情况及行业特点将各目标细化, 层层落实,将责任制度与激励制度相结合,以确保预算能够执行落实到位。

2.3 结合多种途径,不断提高财务相关人员综合素质

周所周知,财务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本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高或低。因而,针对我国事业单位目前财务管理相关人员整体综合素质不高,业务水平参差不齐的现状,各事业单位应结合多种途径, 不断提高财务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财务管理相关人员专业知识与业务水平方面,应自觉地补充和及时的更新优化会计及财务管理的专业理论和实务处理水平。工作重心方面,应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事前预测估计,事中监督、控制,为事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和财务支持。也应准确把握本事业单位的其他管理工作与财务管理工作之间的天然联系,在具体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应明确做好核算工作重要,财务管理工作更加重要。风险意识方面,在事业单位的日常财务管理过程中不仅要遵循财务运作的规律,树立牢固的市场意识和观念,还应增强财务管理的风险危机意识,有经营收支项目的更加注重融资,成本效益观念,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迅速提高。

3 结语

总而言之,随着财政税收管理方面制度等方面的不断更新,在新形势下,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也应该更上一层楼。各事业单位应不断的规范和完善本单位的财务管理,强化财务管理的职能,努力提高资金效益和社会效益,充分发挥财务管理的积极作用。从而,以完善的财务管理带动整个事业单位的健康有序发展,使事业单位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服务。

参考文献:

[1]吕淑兰.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当代经济.2010.2:49-50.

[2]侯莉彬.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初探.经济师.2010(2):146-147.

[3]陈金海.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财会之窗.2012:165-166.

[4]任立周.我国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山西财经大学;2011.

[5]彭秋容.新形势下财务管理问题与对策.企业管理.2010(2):1-5.

形势与措施 篇7

一、融安县农机培训的基本情况

融安县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目前全县拥有各类拖拉机2950台, 其中大中型拖拉机450台, 联合收割机150台, 农用运输车600台。该县农机教育培训主要以县农机校为主, 经费来源为财政全额补贴形式;现有教职员工9人, 从年龄机构看, 31-45岁有4人, 45岁以上5人, 教职员工年龄结构明显趋于老化。

硬件设施及教学设备方面, 该校占地面积0.07hm2 (1亩) 左右, 拥有建筑面积480m2, 其中教室面积180m2, 有教学电脑3台, 教学设备 (含教板、模型、模具、挂图等教学仪器) 资产在6万元左右, 教练车辆及配套教学用农机具9台, 及占地面积5000m2的教练场地一个。

多年来, 融安县农机校承担着农机维修人员、拖拉机驾驶员、农机具操作手、农机行业技术工人的培训工作, 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培养了大量的农机管理、驾驶、操作、维修人员, 为促进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二、融安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 政府在农机教育培训工作中经费投入不足, 直接影响了培训工作的正常开展。融安县农机校是县农机局下属的二级机构, 属于事业单位, 农机校经费预算属全额拨款单位, 但财政拨款仅保证教职员工工资, 教育培训经费不足, 造成培训工作乏力, 缺少先进实用的电教设备和实物教具、教练机具, 成为制约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瓶颈”问题。

(二) 教职员工队伍年龄老化, 教师的整体素质已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农机化教育培训工作开展的需要。由于农机校职工工资福利待遇低, 很多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农机校工作, 造成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后继无人。另外, 受资金条件的限制, 农机校对教师的培训学习、继续教育机会较少, 造成教师知识陈旧和新技术缺乏, 严重制约了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开展。

(三) 生源不足, 成为当前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一大难题。目前, 融安县在农机校报名参加农机培训的人员呈逐年下降趋势, 已造成生源严重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颁布实施后, 大农用运输车、大三轮车移交公安交警部门管理, 失去了很多业务;另一方面由于农机监理部门管理权有限, 许多机手不愿意参加技术培训、办理驾驶执照;再者, 农村青年外出务工较多, 生源外流。

三、融安县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措施和对策

当前农机化发展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 为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对农机培训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只有通过创新, 不断深化农机教育培训工作改革, 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

(一) 适应需求, 把培育新型农机化专业人才作为发展方向和突破口。近年来, 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持续落实, 一些高效、节能的新型农业机械逐渐在农村普及。经营新农机的大多是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农机教育培训工作要想得到长足发展, 必须以这些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为依托, 利用农机大户、农机合作组织力量开展教育培训工作。像融安县长安镇新安农机合作社, 共有农机30多台, 机手35人, 该社严格按照章程办事, 凡是申请加入合作社的散户农机, 该社要求必须是经县农机校培训后取得驾驶证和职业资格证的机主;在农忙时节来临前, 该社还主动邀请县农机校的教师到实地讲解驾驶、维修、保养等常识, 该社的做法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另一方面, 农机教育培训工 (下转第39页) (上接第37页) 作要根据农机化发展的需要和方向, 把培训重点直接面向新型机械驾驶人, 面向社会需要, 积极开展教育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以此为重点, 打开农机教育培训工作的新局面。

(二) 改善办学条件, 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农机培训工作要适应农业结构调整, 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 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改进教育培训方法, 提高改进教学质量, 提高办学水平, 真正做到“农民想学什么, 我们就培训什么”。另外, 要改善教职员工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 想方设法留住人才, 对老教职工要加强知识更新培训, 提高教学培训水平。要想办法改善办学条件, 增加办学的仪器设备和训练场地, 以适应培训工作需要。

形势与措施 篇8

1.1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是企业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

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大量的事实反复证明, 每一个成功的企业背后, 都有一套比较成熟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机制;反之, 经营失败的企业, 它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工作往往也是滞后的, 甚至是混乱的。因此, 各企业尤其是大型企业集团, 需要进行管理制度创新, 进一步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以完善的内部财务控制制度体系取代传统的个人决策模式, 实行分级授权、科学决策, 提高决策水平, 提高企业竞争实力。

1.2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是迎接国际挑战的迫切需要

我国已经加入WTO, 企业面临空前激烈和残酷的市场竞争, 从世界范围看, 当今各工业国之间的竞争, 已经从技术竞争、资本竞争逐渐转向管理竞争。重视和强化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是市场经济国家的通行做法, 尤其是近几年来, 西方发达国家企业管理逐渐出现了财务导向的趋势。而我国当前企业的管理水平, 与西方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加入WTO后, 我国企业管理要与国际接轨, 必须尽快实现从传统管理向现代管理的转变, 要以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为重点, 全面提高自身的理财水平, 缩短与发达国家在企业管理上的差距, 迎接国际竞争的挑战。

1.3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是保护投资者利益的内在要求

现代企业制度最显著的特征, 是企业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相分离。但是, 由于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追求的目标不完全一致, 部分经营者为了追求自身利益, 利用种种手段损害所有者权益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了堵塞漏洞, 消除隐患, 在新的形势下, 企业必须高度重视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机制的建立健全, 运用内部牵制、授权管理、不相容职务分离、岗位轮换、回避等有效措施, 强化制约和监督。

1.4 加强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 是落实企业负责人法律责任的必然选择

当前, 由于种种原因, 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比较严重。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 加强企业负责人的法律意识, 新的《会计法》中规定, “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 并明确了单位负责人是单位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这一法律责任是十分重大的, 企业负责人靠什么担当得起这样的法律责任?关键应抓住两点:一靠自己加强学习, 掌握必要的财务管理知识;二靠建立起一套完善、严密的内部财务管理与控制制度和机制, 用制度和机制来保证企业经济业务的合法性和会计信息质量的真实性、完整性。

2 采取有效措施, 强化企业财务管理

2.1 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目标的创新

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由企业价值最大化调整为保证在获得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获取优秀人才, 形成最佳的良性结构知识流。企业已充分认识到拥有高素质的人才和员工队伍是获得更多知识和巨大财富的源泉。但由于知识的飞速发展, 人的精力有限, 一个人不可能掌握众多的知识, 此时获得优秀人才, 形成最佳知识结构及良好的知识流动秩序, 便成为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目标。

2.2 做好企业筹资管理

从筹资角度来看, 来源于银行的银行资金比重将有所下降, 这主要是因为难以满足银行经营对安全性和流动性的要求。由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广泛应用, 各种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 使得网上融资成为可能, 融资的领域更加广阔, 加速了世界经济一体化。企业在筹资决策时, 在筹资渠道与方式选择上, 可能把视野放在国际资本大市场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资源和融资方式。更重要的一点是知识、技术创新和具有专业技术的人力资源已成为促使企业成为处于市场竞争优势地位的最关键因素。因而企业筹资的主要功能不仅仅在于解决资金短缺的问题, 更在于有效地配置资源, 它不仅包括资金的筹资, 而且包括专利权、专有技术、人力资源等资源的筹资。

2.3 积极处理沉淀资金, 盘活存量资产, 加快资金流动性

工业企业存货资金闲置现象较为普遍, 企业一方面背着沉重的贷款, 一方面又存在着许多年不用的材料与设备, 资金运用存在不良的问题, 如何能够把这部分呆滞资金灵活运用起来是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财务部门针对物资设备各部门的储备资金占用过大, 积压物资较为严重的问题, 每年必须集中一个月份进行调查摸底, 提出积压清单, 明确处理物资和处理积压的审批手续, 办理报废或变卖成为货币资金, 对库存物资, 财务部门对每个仓库都下达库存资金定额, 超过或降低部分按银行同期利率奖罚。

2.4 加强货款回笼, 减少费用支出

当前, 部分工业企业存在着应收帐款及其他应收款逐年逐月增加的问题, 使流动资产失去应有的流动性。对应收帐款及其他应付款的管理, 首先应采取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欠工作, 对一般欠款户通过电话、信函等方式催还, 对重点户列出帐目清单, 集中清欠, 如清欠工作遇到困难应立即上报上级领导, 经讨论研究采取相应整治措施, 严禁资金流失。其次, 对清欠遇到的困难要积极动脑去积极寻找债务链, 采用实物抵债法或多家抹帐方式找到解脱债务链途径, 避免或减少坏帐的发生, 必要时, 可通过诉讼程序来挽回损失。对于货款回收问题, 要确定一套清欠工作奖惩机制, 提高销售业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使应收帐款恢复其流动性, 减少贷款及其利息。

2.5 加强生产资金、产成品资金管理

企业财务部门必须熟悉生产工艺和生产过程, 与生产部门一起制订合理的制品计划, 并作为对分厂考核的一项内容, 并与生产、技术部门一起研究生产物流的合理性, 要合理布局, 尽可能缩短工艺流程, 使在制品降低到最低程度, 生产部门要按单件小批生产, 用以销代产的原则严格控制资金的占用, 避免在产品资金占用过长而增加资金的投入量。同时, 要加强质量成本管理, 减少废品损失, 减少或避免资金的积压和浪费。对产成品资金要加强管理, 对产成品库存量应制定统一标准, 一旦超过标准, 及时分析原因, 对产品质量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2.6 做好企业投资管理

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将成为企业投资决策的重点。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主要以设备、资本、原材料等为主。与之相联系的财务管理比较注重固定资产投资、金融投资和营运资本管理, 而对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的管理则关注较少。新经济最根本的特征是知识资本性经济, 知识和技术对生产的作用越来越大, 知识资本由于高投入的刺激而不断地扩张, 企业的资产结构随之发生变化。在新的资产结构中, 以知识为基础的专利权、商标权、商誉、计算机软件等无形资产和以人才引进和开发为主的人力资产的比例将大大增加, 在这种情况下, 人力资源、无形资产和风险投资必然成为财务管理的新领域。

2.7 做好财务指标的分析

反映知识价值的指标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知识资本所反映的是市场价值与帐面价值之间的差距, 由于传统会计下知识指标反映的局限性, 使得近四十年来, 一些高新技术企业股票在上市后, 其市场价值往往比其帐面价值高3~8倍, 而有限公司虽然其帐面价值大, 但市场价值却每况愈下, 以致最后陷入破产的绝境。可见,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反映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必然将成为企业财务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企业的管理者, 还是企业的投资者、债权等相关利益主体, 都必将十分关心和重视反映企业知识资本价值的指标。

参考文献

[1]张慧德.市场竞争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财会月刊, 2001, (6) :18-21.[1]张慧德.市场竞争下的企业财务管理[J].财会月刊, 2001, (6) :18-21.

形势与措施 篇9

1. 传统管理模式和管理制度在新形势下凸显出了诸多不适应

当前, 社会形势已经发生了较大变化, 大学生已经不再是象牙塔里的天之骄子, 高校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 社会变革中学生的思想意识也发生了剧烈变化, 趋于更加复杂多元。我国大多数高校却还是使用传统的管理制度, 更多地强调在纪律性、服从性方面对学生的教育, 一些高校管理者还在用自己求学期间的学生心态来辅导教育自己的学生, 对学生在目前的新形势下产生的焦虑心理缺乏有效疏导。多元发展的社会, 使学生的学习内容也变得更加丰富, 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些相关的学习制度也相对陈旧, 除了书本知识, 学生需要更多的接触社会前沿科技的机会, 相关的管理制度却还没有与时俱进。虽然很多高校也建立了心理辅导等机制, 但是还是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的思想、理想、信念方面的问题。

2. 管理工作者在数量和质量上都有待提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 各大高校连年扩招, 学生数量成倍增长, 与此同时, 大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扩展, 目前大多数高校的辅导员与学生比例尚且达不到1︰150, 管理者精力有限, 管理制度的实施和改革就无法得到切实保障。这就给管理队伍带来新的挑战。在市场经济的刺激下, 整个社会人心浮躁, 更多的优秀管理人员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 不再把教书育人作为第一要务, 不再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伟大事业当成第一事业, 使得管理队伍的灵魂发生变化, 更有甚者, 并非真正热爱教育事业, 只是迫于就业压力, 将高效辅导员这个工作当成了食之无味, 弃之可惜的“鸡肋”, 持观望态度在岗位上效力。总之, 不管是从管理者的数量上还是质量上, 都有待进一步提高。

3. 面临的社会环境复杂多变

现阶段, 随着我国的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深入, 高校的办学模式趋于多样化, 招收学生数目不断攀升, 但是高校当前的管理工作与管理人员的数量已经难以满足这一现状。据调查, 我国高校一个专职辅导员大约要管理200个学生, 严重阻碍了高校管理工作的进行。同时, 高校实行学分制与后勤社会化制度也给现阶段的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尽管学分制的实行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也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 但是容易造成学生纪律松散、集体荣誉感缺失, 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进行; 而后勤社会化制度的实行, 推动了社会上一些企业的发展, 但是忽视了学生的管理工作。

二、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中的主要问题的几点强化措施

1. 从理念上进行改革, 在大学生的管理工作中突出“人文关怀”

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管理, 不能以传统思维观念去对待, 需要引入新的“人文关怀”概念, “人文关怀”体现着人与人之间的互信、尊重和理解。大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就是要跟学生建立这种相互理解、信任和尊重的关系, 从而在尊重和信任的基础上去帮助其发展。尊重不光是要尊重学生, 也是要尊重一定的成长和学习规律。一方面, 要求教师能在思想上重视人文关怀, 真心地为学生着想, 对大学生的个性有客观的尊重; 另一方面, 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对学生多施展人文关怀。传统的管理, 以规章制度条条框框来约束大学生的言行举止, 用强制性的措施来督促学生施行。这种方式过多的体现制度, 没有考虑学生的心理, 没有体现出人文关怀。这种方式在现代大学生管理的工作中问题越来越突出, 因此必须改革, 引入新的人文关怀概念。

2. 切实做好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测评的工作, 完善考试制度

相对健全的考核机制能够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形成和完善, 因此非常有必要在整个管理工作中引入和完善大学生综合考评制度。考评的内容可以集中体现在大学生平时在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表现、法律纪律意识、集体观念和社会服务等众多关系到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的方 面。除此之外, 还要监督和考评大学生的日常动态。考评的实施需要有长效的机制, 做到不遗漏重点。在一段时间之后就可以对在校大学生做一个综合的考评, 把文化课、体育、艺术等其他成绩综合到一个系统里面。最后把所有的综合成绩跟优秀大学生联系起来, 这从一个方面, 很好地提高了学生管理工作的效率, 使大学生管理工作更加有序; 另一方面, 也能使大学生认识到管理的重要性, 自觉主动地进行接受管理和教育, 养成自我约束的好习惯。

3. 高校要以学生为主开展管理工作

高校要对现阶段的学生管理方法和模式进行改革创新, 在管理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要将学生的自我管理渗透到学校对学生的制度管理过程中。相比于传统的强制管理模式, 新的管理模式更加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新的管理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 要注重发挥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重要作用, 如高校可以利用各个学院的学生会进行学生的管理工作, 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以及思想动态, 高校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管理。因此, 高校在新形势下可以将学生会作为一个学生管理的新平台, 进行学生的管理工作, 除此之外, 高校也要注重学生干部以及学生党员队伍的建设工作, 要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中的榜样作用。

4. 高校要提高辅导员队伍的综合素质

第一, 高校要提高对辅导员的选择要求, 高校辅导员不仅要具扎实的理论文化基础, 更要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 最好也要同时具备从事学生管理的相关工作经验。

第二, 高校要加强对辅导员队伍的管理, 对其加强人文关怀, 构建全面系统的辅导员管理体制, 同时在管理体制中要渗透奖励机制和激励机制, 对表现较好或较差的辅导员要进行奖惩。

第三, 高校要制定与辅导员相关的优惠政策, 特别是在辅导员定级、培训以及职称评定等方面, 确保辅导员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切实提高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摘要:近年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有效发展, 高校在校学生数量急剧增加, 大学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 但发展还不成熟。高校在大学生管理工作中遇到许多新的问题, 高校亟需针对这些问题, 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使大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得到切实解决。

关键词:新形势,大学生管理,问题,措施

参考文献

[1]谢莉娜, 钟鸣.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及对策[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2, 7 (07) :11-12.

[2]杜晶.新形势下大学生管理现状浅析及对策探讨[J].湘潮, 2011, (04) :56-58.

形势与措施 篇10

1 新形势下农村“一事一议”存在的弊端

1.1 农村“一事一议”忽略农村人口现状导致“议事难”

农村“一事一议”是一种把大多数人聚在一起, 讨论和大部分村民切身利益相关的事的一种制度, 在该制度下, 最重要的是人民当家做主, 所以与会人员应该大部分是本村村民。可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农村劳动力大量外流, 青年人大都外出寻找更好的生活, 常年都不在家, 别说召开全体村民会议, 就是召开村民代表会议也很困难。除此之外, 还存在“村民表决难”、“签字难”现象。在农村, 本来文化水平教育的普及就不及城市, 又存在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的现象, 所以即使组织起了会议, 参会人员也多是妇女老人, 无法全面的体现全村人的需求, 完成不了会议想达到的目标。再者还有不少村级干部和村民在会议中缺乏参与热情。在农村“一事一议”制度下召开的会议中, 农村干部应该是主要负责人, 拥有很大的发言权, 他们本应该在会议中发挥领头羊的作用, 组织会议公平平等的进行, 但事实上他们比较关注个人利益得失, 缺乏长远目光, 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议事难”。

1.2 农村“一事一议”忽略群众利益, 缺少法律法规的制约, 导致“决策难”

“一事一议”的主旨本来是为了更好的造福村民, 使村民有当家作主的感觉, 可是在具体实施中不免存在着一些村干部为了更好的获取国家财政补贴, 往往在不结合本村实际的情况下做出一些劳民伤财的决策, 直接忽略了村民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往往很难制定下来。决策难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农村村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 不同的村民对于一件事的看法的差异性很大, 且村民的眼光相对狭小, 往往以个人利益为主忽略群众利益, 若大部分村民们持有这种观点会给决策造成一定的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内部也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集体, 比如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族势力”, 这种势力在农村根深蒂固, 具有无法动摇的地位。这种势力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农村社会的稳定发展, 但是对于农村的“一事一议”制度来说还是具有很大的弊端:因为“一事一议”是通过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的形式来商议解决村内大事, 而宗族势力强大的家族所选出的代表自然比那些势力小的宗族要多, 因此大的宗族很有可能在决策的时候更多的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忽略弱小宗族的利益, 这样就会导致制定决策时的利益不均衡, 而那些被侵犯了利益的群体可能会投否决票或者干脆弃权不投, 这都给决策的制定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1.3 农村“一事一议”管理、监管不当, 且缺少群众支持, 导致决策“实施难”

当一项决策制定出来后, 就需要集资, 然后实施。集资除了一部分钱是从国家那里申请来的, 还有一部分是要向村民集资的, 可是村民普遍收入较低, 大家想享受成果却不一定喜欢出钱, 这就会导致“集资难”的现象, 这种情况有时甚至会使一项决策难以继续进行下去。在工程实施时, 又需要大量的人力, 可是在一项决策开始实施时, 农村的青壮年大部分在外, 村内大部分只剩老幼妇孺等弱小群体, 若是花钱雇工, 可是资金问题又难以解决, 所以又制约了决策的实施。其实从资金筹资出现问题便可以看出“一事一议”的监管体系不太完善, 从而使决策的执行不太顺利。监管在“一事一议”制度中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现在的农村, 在集资问题上由于监管不到位经常出现多次集资, 且集资的预算金额往往不明确。在农村, 本应由村民会议进行监督的集资活动在实际操作中常常只注重形式, 村民会议并没有起到应有的监督作用, 预算执行随意性较大。除此之外, 监管不当还体现在在工程招投标时, 监管人员并没有按正规程序办事, 而只是草草办事, 极其不负责任。在工程建设时又会出现建设时的松懈管理, 而建设人员往往也不走心。在工程验收时又会出现验收没有标准可以依靠, 监管人员的监管不到位, 工程便草草了结, 往往造成工程虎头蛇尾。

2 新形势下农村“一事一议”的改善措施

2.1 创新管理方式, 加大宣传力度, 采用激励机制解决“议事难”

针对农村大量青壮年外出务工, 村内每次举行会议时村内大部分只剩老幼妇孺造成会议难以举办的情况, 笔者认为应该着眼于农村的现状, 创新管理方式, 增强“一事一议”制度的现实可操作性。首先, 我们可以减少村民会议的召开次数但是要提升每次召开会议的质量, 为村民做好事。其次, 针对农村现在的人口现状, 我们可以采取新形式, 比如可以选举村民代表参加会议, 这样又可以很好表达村民的诉求又可以缓解“一事一议”的尴尬现状, 还可以采取例如小范围的村民小组对话形式等等。再者, 在新形势下村民会议的召开更应该注重讨论结果的可行性。与会人员应该提高自身素质, 以大众利益为主, 这是最基本的, 同时还应该有一些激励政策, 对于文中提到的村干部参会情绪低落总感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情况, 可以采取奖罚制度, 赏罚分明, 做得好有奖励, 不配合就惩罚, 对于那些做的好的村民可以提拔他们当村民代表, 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体系, 这样才有利于长久发展。

2.2 在不同事情上采用不同方式来解决因利益问题导致的“决策难”, 加强法律法规的建设, 增强办事透明度

针对因村内人不同利益纠纷导致的决策难问题笔者认为可以完善相关制度和政策法规, 对一些宗族势力进行制约, 规范投票时的流程, 还应发挥“公共能量场”中同质要素的推动作用。还要提高村民们的公共意识, 将村民们团结起来, 增强凝聚力。还应该逐步使“一事一议”走上法制化轨道, 增强村民们的民主意识, 议事水平和议事能力, 确保“一事一议”规范运作。在农村强大的宗族势力的压迫下为了不侵害或者说少侵害其他村民们的利益, 首先要理顺农村权力结构关系, 建立民 (下转第111页) 主表达机制, 让每个人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意见, 表达自己的诉求, 这样才有可能更好地发挥“一事一议”为人民办实事的作用。其次还应该加大关于“一事一议”的宣传力度, 使村民更好地了解“一事一议”制度是如何运行和操作的, 在制定某一项决策前也应该大力宣传该决策的作用等等, 村民只有了解后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除此之外, 在投票时可以采取无记名投票等方式, 以此来控制村内宗族势力或利益集团操控选票的行为。

2.3 加强组织管理能力, 着重解决资金问题和提高领导人的能力来解决“实施难”问题

对于实施中的资金问题, 考虑到农民整体生活水平不高, 并不是很富有, 且农村内部存在复杂的利益关系, 所以不应该把“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作为制度推行, 应该根据以往的经验和教训, 出台“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禁区和警戒线, 减轻贫苦农民的负担, 才能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更好的发展。在资金方面还可以强化民主监督, 建立村民理财小组, 对“一事一议”下的各项活动进行资金盘查, 以此来增强资金使用的安全性, 村民自己管理, 也使村民得知钱款的真正的去向, 这样村民对于募资就没那么抵触了。除此之外还应建立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不仅让农民负担监管的主要内容还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对于领导也要加强监督, 进行严格考评, 不断推优来加强组织的管理能力。领导者还应不断完善自己, 不仅要加强思想道德方面的素质, 还应学习如何管理好一个组织, 做好一件事, 要增强责任心, 事事要负责任, 在一项工程的建设之初要制定计划, 明确好各方面责任, 在实施中应加强监管, 在实施结束后应加大检查力度, 按实施规范检查, 真正为民办实事。

3 结语

当前, 农村“一事一议”普及范围越来越大, 应用越来越广, 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更好地因地制宜的发展“一事一议”就显得至关重要。“一事一议”在农村中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事一议”发展得好, 那么村民们就会受益更多,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探索, 不断创新, 发现实施过程中的弊端, 并不断改进, 才能更好得发展“一事一议”, 也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该制度的目的, 才能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杨宏.农村基层协商民主制度化发展的困境与对策——以农村一事一议制度完善为视角[J].政治学研究, 2015, (12) :20-27.

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对措施分析 篇11

【关键词】以人为本 语文教师 课堂环境

一、摆脱功利化教学,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一直以来,我国的教学工作都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功利化,教师们的教学范围逃不开教材和标准答案,按照标准化的考试题型和统一思维引导方式进行训练,导致学生的思维训练过于统一,课堂氛围缺乏足够的活力,学习也越来越枯燥,逐渐成为学生们难以解决的负担。新形势下,语文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标教育改革方案,摆脱功利化教学思想,确立“以人为本”的语文教学指导模式,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设计教学模式和题目类型。比如,上新课之前,教师可以要求学生自己阅读课文,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写出一到三个自己不太明白的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们先在小组内讨论解决各自的问题,最后再选出小组内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在课堂上全班讨论解决。教师通过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并提问,可以培养学生自主阅读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学生的问题代表了各自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教师在讲解学生提出的问题时,一方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习惯,另一方面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投入课堂中。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提问时应尊重学生的灵活性和个性差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才是学习的主体,鼓励学生独立自主思考,突破教材和标准答案的限制,大胆提出自己的学习认识。作为课堂的引导者,语文教师要先从自身开始,突破原有的思维限制,结合新课改要求,重新设计教学任务,首先在班级上创立一个新的、开放的语文教学环境。只有先摆脱原有的应试教育思想,才能开展灵活性的人文教育。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选择课堂重点

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要先以感悟语言环境开始。在课堂上,教师应鼓励学生换位思考,从作者角度、人物角度等不同方面体会语言环境。例如学习一篇诗词时,我们要先让学生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环境和事迹,让学生在课下分组整理作者的创作背景或者其他代表,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情以及诗歌语境。在赏析时切忌内容分解,从诗歌意境出发进行文字赏析,揣摩字词的用法和使用效果。还可以以诗中的一个字为例让学生讲解自己的理解,或进行文字或词语替换,让学生能够自由创造,引导学生发现并探索知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轻松学会老师传授的新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加以运用。

学生通过课堂感悟和交流,能够突破参考书和机械段意的限制,从文章的整体把握语言的美,经过整体感知和体会,深入理解作品中语言的含义。为了更好地让学生欣赏文章的语境,教师应该确定课堂重点,不必将文章从头拆到尾,但要抛开原来的中心思想、段落大意、写作特点等复杂烦琐的讲解方式,根据每篇文章的特点选择一个侧重点,不论是学习语境还是学习写作结构,都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和学生的发展需要进行指导讲解。这样一来,既可以减轻教师的教学压力,也可以减少学生的学习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创造平等、愉快的课堂环境

传统的语文课堂都是将教师视为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思维方向和学习目标都是在教师设计好的范围内进行,学生往往被动学习,因此,课堂质量自然难以提高。课堂氛围是影响学生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原有的课堂环境过于封闭,学生和教师的学习行为都被规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缺乏灵活性和主动性。初中学生的思想比较简单,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因此新形势下的语文教师应努力在课堂中创立一个平等、愉快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上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上课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课堂上营造出一种师生平等交流的环境,使学生克服内心深处对教师的恐惧和排斥。学生本身就充满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更容易融入学习中来。

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抽出几分钟时间跟学生进行互动,多跟学生讲讲社会百科、新闻地理等信息,一方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将学生的视野带向更加广阔的世界中,满足大家的好奇心;另一方面也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减轻学生的课堂压力,改变以往知识“灌输型”的授课形式。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音乐鉴赏,以优美的古诗词改编的歌曲更易深入人心;也可以让学生欣赏课文朗诵材料,通过聆听优秀的朗诵作品,培养学生的美感,同时改善课堂氛围,让学生热爱课堂,融入课堂。

从文化审美到经济政治,语文教师影响着学生未来生活的方方面面,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更容易启发学生的思想,教师和学生平等交流的同时可以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更加广阔的世界。在这里,语文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学生思维的引导者。

四、结束语

本文主要分析了新形势下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策略,从教学思想、课堂重点、课堂环境等角度展开了分析。随着社会的发展,语文教师的教学道路任重道远,新形势下的语文课堂要求具有独立、主动、合作、创新等学习精神。虽然我们无法预测未来的语文教育走向,但时代赋予了语文教师重要的责任,转变教学风格之前要先转变自我,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要求的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震. 小学语文教师对插图的认识及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 .

[2]张征,张程. 浅谈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语文素养及其提升策略[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06) .

形势与措施 篇12

1 组建学术团队, 完善高职计算机教材编写

高职学校应该组建学术团队, 加强对计算机教学和就业形势的研究, 推动课程教学创新和发展。值得注意的是, 科研团队组成人员需要多样化, 构成人员包括传统计算机专家、学校领导、专职任课老师等, 以提高研究成果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科研团队的主要任务是加强高职计算机和就业形势的科研, 提出教学创新策略, 为教学活动开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奠定基础。

同时还要重视编写和完善高职计算机教材, 为更好地适应就业形势, 有效地指导教学活动, 编写完善的计算机教材是十分必要的。高职学校可以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教材, 需要注意的是, 教材要结合计算机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学生的就业形势, 加大实践课程教学内容所占比例, 注重教材体系编排的合理性和科学性。比如, 在教学内容安排上, 挑选计算机操作、程序设计、数据库开发、软件开发等作为主要教学内容, 编写和完善教材内容, 有效指导实践教学, 以满足教学要求。同时还要结合就业形势和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 不断丰富教材内容, 不断满足高职计算机教学实际需求。此外, 在编写高职计算机教材的同时, 还要重视理论、实践、就业素质等内容的融入。并开设相应课程, 以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 将计算机知识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更多合格的计算机专业人才。

2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促进高职计算机教学与就业衔接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 结合学生的就业需要, 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方法, 将基础知识、实践教学、职业道德素质教育有效融合起来。综合采用项目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现代教学的方式方法,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注重实践课程教学, 让学生有效地参与实践锻炼, 在实践教学中对工作岗位有更为全面的认识, 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提高计算机操作技能、编程能力、数据库研发能力、软件开发技能等, 为今后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为实现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采用聘请校外教师进行教学的方式。在教学实践中, 可以聘请一些校外计算机领域的专家走进校园, 开展教育教学工作。重视计算机教学和学生未来工作的衔接, 如果只学习基本理论知识, 没有好的出路和未来, 必然导致高职计算机教学黯然失色。有鉴于此, 开展计算机理论知识教学的同时, 有必要推广实践教育教学, 让教学活动和学生将来的就业更好地衔接。并制定相应的奖励制度和考核指标, 以推动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和发展。整个教学过程中, 应该加强管理和考核, 确保实践教学活动能够有效落实, 有效提升学生实践技能, 增强就业技能, 促进就业竞争力提升。

3 整合教学内容, 实现课程教学与学生就业无缝对接

注重优化和整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 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 推动计算机教学的创新和发展, 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人才。在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 为提高实践效果, 应该先确定实践教育教学内容, 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指导。其次, 应该根据计算机实践教育教学内容制定教学大纲, 依据大纲组织开展实践教育与计算机实践技能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实践操作方法。最后, 有效利用高职学校现有资源和场地条件, 创建游戏活动, 增强计算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 设计以情景教学和师生互动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活动, 营造良好的高职计算机实践课程氛围。灵活采用多种教学途径与教学方法, 随时调整高职计算机实践教学设计和教学策略, 以取得更好的实践教学效果, 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就业岗位的需要。

另外, 还要丰富计算机实践教育活动形式, 采用项目教学法, 让学生完成项目设计任务。利用合作学习法, 让学生合作完成计算机编程和数据库研发的教学内容, 在具体的教学情境当中, 增进对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理解, 深化认识, 有效掌握就业技能, 更有效地学习相关知识, 促进自身就业素养和就业技能的提高。

4 了解学生就业基本情况, 提高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

高职计算机任课教师应该了解计算机教学的具体情况, 由于学生的阅历比较浅, 对就业岗位了解不全面, 没有增强自己的计算机实践技能的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 任课教师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承担更多责任。高职计算机任课教师应该了解就业形势和学生的实践技能, 掌握他们的学习情况。例如, 利用课余时间, 深入学生当中进行家访和实地调查, 掌握高职学生更多的基本情况, 了解他们在高职计算机学习上的困难, 并根据不同情况, 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辅导, 促进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 使其有效地掌握计算机实践技能。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和高水平的管理方式是完善高职计算机教育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 一些学校的师资力量不足, 管理水平较低, 这给高职计算机实践教育教学带来很大挑战。因此, 高职学校需要提高管理水平, 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 使用科学的管理方法, 更加重视对计算机实践教育问题和日常管理工作。此外, 高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还要通过多种途经, 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加强理论学习, 重视业务能力培养和提高, 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 为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有效的师资保障。任课教师应该转变用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学生学习好坏的唯一标准的观念, 注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计算机专业的实践操作技能。要创新教学方法, 丰富教学内容, 在此基础上,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实践技能。学生在学好基本理论知识、掌握计算机实践操作技能之外, 还要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素养, 严格遵循各项规定开展学习活动, 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素养, 爱岗敬业, 勤劳奉献。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技能和责任意识, 努力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业绩, 提高对就业岗位的适应性, 促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提升。

5 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注重计算机实践课程教学

注重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改进设备, 更新和升级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 为计算机实践教学创造良好的条件。合理安排校内实训室的开放时间, 为学生参与学习和实践锻炼提供保障。

加强与校外实训基地的联系, 拓展实训基地, 保证学生更好地参与实践活动。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考核评价, 完善评价指标和考核体系, 保证实训时间, 让学生有效参考计算机实践教学活动, 促进实践技能提升。

6 结语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要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增强学生实践技能, 让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效适应就业岗位的需要。作为任课教师, 应该顺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结合就业形势和高职计算机教学的具体需要, 创新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从而让学生更好地适应将来的工作需要, 增强学生的就业素质和市场竞争力, 为社会输送更多优秀的计算机实用型人才, 促进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效果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高建华.新形势下高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5 (3) :28-30.

[2]李传波.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实训课程开发[J].山东纺织经济, 2012 (6) :121-122.

[3]何祥华.探析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改革与创新对策[J].科技经济市场, 2015 (5) :230-231.

[4]许琳川.高职院校就业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改革[J].学周刊, 2015 (3) :54.

上一篇:姜黄素药理作用研究下一篇: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