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问题

2024-07-26

使用问题(精选12篇)

使用问题 篇1

案情介绍

案由:未取得相应经营许可从事出租车客运经营。

2006年8月17日, 当事人孙某驾驶浙D·G××××桑塔纳轿车, 在A市区三角广场载客2人, 收取50元运费, 将其送到了A市某中学。A道路运输管理所执法人员傅某、徐某对2名乘客制作了《询问笔录》, 而未对孙某进行调查取证。第二天, 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中, 发现孙某又在驾车候客, 要求出示车辆营运证, 因其本人无法当场提供车辆营运证及其他有效证件, 执法人员根据《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 依法暂扣其车辆。

本案分析

(一) 案件焦点

1.违法行为实施终了后, 能否实施暂扣车辆的行政强制措施;

2.违法行为当场未查处, 事后能否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二) 学理知识

1.行政强制措施的概念和特点

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机关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 为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 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财产实施暂时性控制的措施。它的特征有:

(1) 目的在于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

(2) 行政强制措施往往是在行政处理决定作出前的调查阶段, 为保全证据或保持一定状态而采取的措施。

(3) 行政强制措施具有法定性。

(4) 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强制性。

(5) 行政强制措施具有限权性。

(6) 行政强制措施具有暂时性。

(7) 行政强制措施具有可诉性。

(8) 行政强制措施对证据要求的初步性。

2.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的概念及期限

行政处罚的追究时效, 是指行政处罚机关和其他有处罚权的组织对违法行为人依法追究法律责任的有效期限, 如果超出这一期限, 则不能再行追究。

根据《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九条规定, 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 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此可知, 我国行政处罚的一般追究时效是2年。

本案争议

1.对第一个焦点, 即违法行为实施终了后, 是否能实施暂扣车辆的行政强制措施, 有两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违法行为实施终了后, 不能实施暂扣车辆的行政强制措施。

根据《浙江省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第五十二条的规定, 道路运输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在实施道路运输监督检查过程中, 对没有车辆营运证又无法当场提供其他有效证件的车辆予以暂扣的, 其目的是为了预防和制止危害社会的事件与违法行为, 而依法针对个人财产进行临时约束和处置, 针对的是正在发生的违法行为, 具有制止违法行为、避免危害、控制危险的功能, 因此, 违法行为终了后, 不得实施行政强制措施。因此, 只有在违法行为当场查扣的才能处理。

第二种意见:违法行为实施终了后, 能实施暂扣车辆的行政强制措施。

一是行政强制措施要求证据具有初步性, 执法人员需掌握行政相对人有违法事实的初步证据、间接证据或违法的端倪。本案是执法人员在监督检查中发现的, 并无投诉举报人的举报记录, 执法人员应当对乘客作调查取证, 初步掌握违法事实的情况下, 才采取行政强制措施。

二是实施行政强制措施的目的在于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本案中, 桑塔纳轿车作为其实施违法行为的工具和证据, 执法人员出于防止证据损毁的目的, 事后实施暂扣措施, 合法合理。

2.对第二个焦点, 即违法行为当场未查处, 事后能否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一致认为只要证据确实、充分, 违法事实发生, 可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 违法行为在2年内未被发现的, 不再给予行政处罚。本案违法事实发生在2006年8月17日, 查处时间为2006年8月18日, 完全在追诉时效内。因此, 只要认定违法事实的证据确凿充分, 可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

使用问题 篇2

1.为什么要实行公务卡制度?

答:为进一步提高公务支出透明度,规范预算单位财务管理,根据《北京市财政局 中国人民银行营业管理部关于印发〈北京市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卡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京财国库〔2008〕580号)等制度规定,按照国务院第五次廉政工作会议精神和《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地方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财库〔2011〕167号)要求,我校要全面推进公务卡制度改革。2.是不是只有我校实行公务卡制度?

答:不是,目前我市绝大多数兄弟院校已实行公务卡制度,这是全市统一的要求,不是我校独自推出的制度。3.公务卡是信用卡吗?

答:是。公务卡就是信用卡,关系到个人的信用问题。4.是不是所有的支出都要使用公务卡?

答:目前我校需使用公务卡的范围是:基本经费和财政专项,其他经费暂不使用公务卡结算。

5.是不是500元以下的支出可以不使用公务卡?

答:不是.可以不使用公务卡的情况有:①在不具备刷卡条件的场所发生的单笔消费在500元以下的支出.②签证费、快递费、出租车费、停车费等目前只能使用现金结算的支出。③其他经财务处批准的支出。应该使用而未使用公务卡的报销时要求提供《未使用公务卡报销审批单》。6.使用公务卡报销时要求提供什么单据?

答:①POS机支付:发票、消费明细(机打非手写)、《公务卡报销审批单》、POS小票。

②网上支付:发票、消费明细(机打非手写)、《公务卡报销审批单》、网上支付缴费信息页打印(需含有时间、金额、卡号信息)。

③电话支付:发票、消费明细(机打非手写)、《公务卡报销审批单》、电话支付缴费信息(需含有时间、金额、卡号信息,可去北京银行网点打印或者北京银行信用卡网上银行打印)。

7.公务卡消费后对还款时间有要求吗?

答:有。当月1日消费的必须于当月15日前报销,当月2日以后(含2日)消费的可于次月15日之前报销。例如:3月1日消费的必须于3月15日前报销,3月2日消费的可于4月15日前报销。8.财务处接受公务卡报销的时间有要求吗?

答:目前财务处审核公务卡报销的时间暂定为:每月1至15日、22日至26日。其他时间不接受公务卡报销。

9.为什么报销一周后还显示没有还款?

答:财务处将于每月的15至21日集中还款,请确认您的报销日期,若在20日公务卡还显示未还款,请及时与财务处联系.另外您也可以去北京银行信用卡中心网上银行查询您的实时还款情况。

10.我是刷的POS机但是没有给我POS小票,或者POS小票丢失该怎么办呢?

答:可去北京银行网点或者北京银行信用卡中心网上银行打印含有时间、金额、卡号信息的消费记录,一定要标示清楚报销发票的消费笔数。

11.是不是一张发票对应一张审批单?

答:一个人消费的多张发票如果报销在同一个项目下可填写一张审批单.12.没有刷卡但符合报销规定的发票应该怎么办?

答:请填写《未使用公务卡报销审批单》,该表挂在财务处/下载中心栏。

13.卡丢失或者消磁应该怎么补办公务卡?

使用配合饲料应注意的问题 篇3

首先,要问清饲料的种类。市场上的配合饲料种类很多,可分为浓缩饲料、添加剂预混料、精料混合料和全价配合饲料,而全价配合饲料又根据不同畜禽的生长阶段分为多种类型,不同的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和饲喂方法也不一样。因此,购买饲料前,就要先问清饲料的种类,然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购买。如玉米充足,可选购浓缩饲料:有玉米、豆饼、麸皮等主要原料,可购买添加剂预混料;饲喂草食类家畜,可购买精料混合料;如为了省事,则可购买全价配合饲料。即使这样,也要问清是哪种家禽(畜)、哪个阶段的配合饲料,如就蛋鸡而言,因其不同的产蛋率就分为三个阶段而喂3种不同的配合饲料。

其次,问清营养成分。配合饲料是根据一定的配方,将多种原料经过一定的工艺流程制成的。因此,选购饲料时要问清营养水平,即饲料中的蛋白质、钙、磷、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等的含量多少,以便决定还需要补充哪些营养成分。另外,配合饲料的营养成分含量与饲料的储存时间有关,配合饲料从加工到喂完不应超过两个月,如果储存时间过长,配合饲料不仅容易结块、霉烂,而且营养成分大为降低。

第三,看饲喂的效果。判断一种配合饲料的好坏,最终是看饲喂的效果;而要了解饲喂效果,可将一批畜禽随机平分成几个小群,喂给不同的配合饲料,对比其增重、产奶、产毛、产蛋和单位产品的耗料量等便清楚了。

那么如何合理使用配合饲料呢?可按以下的几条要求进行:

1忌掺和其他饲料。不少养殖户为减少饲料开支,将配合饲料当做浓缩料或添加剂预混料掺和到糠麸类饲料和青粗饲料中喂畜禽,这样全价配合饲料便失去了应有效果。

2忌煮熟饲喂。冬春两季,有的养殖户习惯将配合饲料煮熟饲喂,认为这样可以提高畜禽的食欲,殊不知。高温会破坏配合饲料中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成分和生物活性酶,造成饲喂效果降低。

3忌掺水稀喂。配合饲料加水稀喂,会使畜禽吃得快、饱得快、食后排泄快、饿得也快。如此,畜禽从所采食的日粮中得不到充足的营养物质。此外,有的养殖户将配合饲料拌水发酵后再饲喂畜禽,这样也会破坏其中的营养成分。因此,配合饲料喂畜禽应与饮水分开,以干喂为主,并定时定量饲喂。

4忌添加药物和添加剂。配合饲料在生产过程中,厂家已配足畜禽生长发育所需的添加剂和保健药物,若再添加这类物质,不仅会造成浪费,还会因药物过量而引起畜禽中毒。

5忌随意混用。有的养殖户错误地把配合饲料当做“万能”饲料,不分畜禽种类和畜禽的生长阶段而随意混喂,这样不仅降低了配合饲料的利用率,若同时长期混喂还会导致畜禽发生某些营养性疾病。

6忌忽然更换配合饲料。突然更换配合饲料,会使畜禽一时难以适应而影响食欲,造成生长发育受阻,饲喂效果不好。如果一定要更换配合饲料,应在逐渐增加新饲料比例的前提下,逐渐减少原配合饲料的用量,需用7~10天时间来完成更换新的饲料。

除以上所述外,配合饲料还不宜久存,最好每次购进的饲料储存时间不超过10~15天,同时应存放在干爽、阴凉的地方,并防虫、鼠危害。

(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科协卢健平

海域使用论证关键问题探讨 篇4

自海域使用论证制度实施以来, 论证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也为海域管理工作作出了贡献, 总体效果是好的。通过规范论证管理, 不仅规范了报告书评审程序、方法和措施, 同时还带动了用海单位和论证单位对论证工作的高度重视, 国家及各级海洋行政主管部门审批报告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项目用海的科学性显著增强[2]。但在实际工作中也出现了一些论证报告编写质量不高、论证工作效率较低等问题。关于如何提高海域论证报告编制质量, 黄明群已从“面”上做了充分翔实的论述, 笔者认为在此基础上, 还应该充分认识到海域使用论证与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 进一步做好海域使用论证关键问题分析研究。

1海域使用论证与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

工程可行性研究是在建设项目兴建之前, 对建设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 较准确地提出技术上先进、经济上合理的建设方案[3,4]。环境影响评价在于预防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和建成后对环境造成的不良影响。而海域使用论证主要是查清所在海域及毗邻区域自然环境、资源及产业分布, 预测项目用海对海域资源环境与功能区划的影响程度, 提出海域使用控制和保护目标, 实现合理用海, 防止海洋环境的污染与生态资源的破坏。

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编写大纲》的要求, 海域使用论证报告书应该包括9个章节。其中第二章“项目平面布置和主要结构、尺寸”“项目主要施工工艺和方法”在3项工作中都有涉及, 但各有侧重。工程可行性研究对技术、设备、工程方案方面有详细的论述, 通过比选确立工程方案的可行性。但海域使用论证重点关注工程方案。它的主要目的不是比选工程方案, 而是根据工程布设方案, 合理界定项目用海范围, 量算用海面积, 界定项目用海的利益相关者[5]。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主要针对项目工艺过程, 阐明工程项目在施工期、营运期及废弃期各环节中可能产生的污染源、污染因子及源强。

第五章“利益相关者分析”在海域使用论证中是很重要的环节, 不管项目大小, 复杂程度如何, 必须要合理界定利益相关者, 并分析其相互影响以及协调意见。只有协调一致后, 国家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才能对用海项目进行审批确权。海洋环境影响评价中, 与相关产业的协调主要表现在区域排污总量控制的目标下, 拟建项目与其他产业分配排污指标的协调关系。而工程可行性研究中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分析内容通过社会评价来进行, 包括: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的互适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

海域使用论证与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3项工作是海洋工程项目实施前要求进行的工作, 三者的地位不同, 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主要内容也有很大差别。相对于海洋工程可行性研究和海洋环境影响评价, 海域使用论证工作起步稍晚, 相关的配套法规、技术标准、规范还不够健全, 也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规范。

2海域使用论证关键问题分析

根据《海域使用管理法》, 海域使用申请者应当提交“海域使用论证材料”。大量实践证明, 科学、规范、合理的海域使用论证是保障用海项目顺利实施的先决条件。笔者认为要提高海域使用论证报告编制质量, 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应该包括:① 为什么用海;② 能不能用海;③ 如何用海。

2.1为什么用海

论证报告书必须回答好“这个项目是否可以用海、有无必要用海”这个关键问题, 这也是“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的职责所在[6]。关于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 导则要求分“项目建设必要性”和“项目用海必要性”两部分。项目用海的必要性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有着紧密的关系, 项目建设必要和迫切是项目用海必要的基础。导则的要求虽明确, 但针对不同项目分析思路和要点, 就需要论证者在论证实践中去领悟, 如果论证者不加分析地按照导则的内容要求进行论证, 就会陷入盲目堆砌资料、中心不突出、重点不明确的“混乱”局面。

例如:分析大榭小田湾油品仓储项目涂泥咀填海工程的用海必要性, 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① 论述油品仓储建设的必要性。可从国家-地方-产业三个层次论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对石油需求不断增加, 石油消费在我国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例逐步增长, 而在我国主力油田的产量增长减缓的情况下, 石油产出在能源生产构成中的比例却逐年下降, 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目前我国原油供应越来越依赖进口, 国内原油进口依存度已从1997年的8.9%上升至2008年的49%。进口原油的来源主要为海上来油。该项目的目标市场主要为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福建等华东沿海地区, 该地区是我国原油和燃料油需求最集中的地区。通过油品项目的建设, 可增强宁波-舟山港的油品中转大港地位, 利用港口和库址的区位优势, 为企业提供临港仓储和锚地过驳中转服务, 辐射目标市场。而且根据规划, 大榭岛上中海石油大榭石化要进一步扩能, 小田湾油库区的建设对大榭石化扩能和油品的进出具有重要意义。② 论证油品仓储项目用海的必要性。对于海上来油, 必须解决运输和仓储问题。为此必须依靠相应的码头, 并具有配套的航道、锚地。同时应拥有比较大库容的仓储基地实现油品仓储和中转。该项目依托中油燃料油30万吨级油码头和周围的螺头、金塘、册子水道运输, 小田湾区域仅剩的20 hm2余土地不能满足油库建设规模所需用地, 因此填海是十分必要的。

2.2能不能用海

开展项目用海适宜性分析。项目用海适宜与否主要从自然资源、环境条件是否适宜, 对其他海域开发活动是否存在功能冲突, 在此前提下分析选址是否合理。自然资源环境对用海的适宜性, 其实质是论证海洋资源是否满足项目用海要求。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海域使用的类型包括渔业用海、工业用海、交通运输用海、旅游娱乐用海、海底工程用海、排污倾倒用海、填海造地用海和特殊用海八大类别。这八大类用海对海洋资源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例如, 填海造地最关注对海域水动力环境、岸滩冲淤变化、海洋生态等方面的影响。交通运输用海最关注是否有建港条件、港口的维护条件以及港口泊稳条件等。

海洋开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由于多种资源共生于一个立体的和开放流动的环境中, 一种资源的开发可能影响到另外一种或多种海洋开发活动, 因此用海适宜性中应分析对海域其他开发活动的影响, 即利益相关者界定和协调分析。利益相关者分析有各种各样的方法, 最常用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 内部、外部利益相关者分析法;② 首要、次要利益相关者分析法;③ 力场分析法;④ SWOT分析法;⑤ 行为者影响图法等[7]。各种分析方法可以结合不同的用海项目选择使用。在准确对利益相关者界定后, 还需要分析利益相关者的影响力和重要性。当事双方可结合工程特点并根据影响预测分析结果, 定性或定量确定影响程度和范围, 形成协调意见并明确补偿方式。海域使用论证过程结束时, 报告书应附利益相关者的协商结果 (利益相关者同意证明及补偿协议要件) 。

在分析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适宜性, 项目用海与周边其他用海活动是否存在功能冲突等的基础上, 进一步分析用海选址的合理性。对于论证等级一级的项目还应开展用海选址方案比选分析, 优选项目用海选址方案。只有在综合考虑、统筹分析得出项目用海可行的基础上, 再进行用海方式、用海面积和期限的确定。

2.3如何用海

根据海域使用特征及对海域自然属性的影响程度确定海域使用方式。项目用海方式、用海平面布置方案及其比选和优化是贯彻科学用海原则的具体体现, 是海域使用论证中的重要内容。根据《海域使用论证技术导则》, 用海方式包括:填海造地、围海、构筑物、开放式和其他。在我国经济发展初期, 我国沿海的用海方式以粗放式为主, 没有考虑到海洋工程对海域环境的影响。经过近几年对海洋工程的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研究, 逐渐打破了传统的、简单的和粗放的用海方式, 有意保护海洋资源, 保护区域环境, 减少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用海方式和平面布置合理性分析”中应结合项目建设的用海特征, 从项目用海的规模、性质、总体布置和用海方式等要素出发, 分析项目用海是否符合集约节约和科学用海原则;从项目利用海岸线长度和特点, 利用浅海、滩涂等稀缺资源的数量和平面布置特征分析项目用海方式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从项目用海对周边海域水文动力条件、地形地貌与冲淤特征、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项目用海的安全和风险等方面分析用海方式的适宜性和合理性;从各个用海平面布置方案的比选内容, 全面、详细、客观地分析论证用海方式、平面布置的合理性, 给出分析论证结果;若项目用海平面布置、用海方式不尽合理, 应依据分析论证结果, 提出调整建议。

3结束语

总之, 作为海域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持和参考依据, 用海项目的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重要性是众所周知的。通过认识海域使用论证与工程可行性研究、环境影响评价的不同, 理清海域使用论证的关键问题, 从而使海域使用论证工作更有针对性, 海域使用论证结果更真实、客观和公正, 进而不断推进海域使用论证工作的改革和完善。

参考文献

[1]王宏.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海域论证和海洋环评工作[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7) :3-6.

[2]曹淑萍.海域使用论证管理探讨[J].蓝色国土, 2009 (6) :35-36.

[3]顼桂莲.公路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存在问题及改进措施[J].山西建筑, 2004, 30 (15) :151-152.

[4]黄建平.加强基础设施项目可行性研究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效益[J].上海市政工程, 1999 (1) :67-71.

[5]杨辉, 李伯根, 周青松, 等.海域使用论证与工程可行性研究的比较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10, 27 (11) :13-17.

[6]吴月英, 马越, 彭立功.浅谈海域使用论证中做好项目用海必要性分析的几点体会[J].海洋开发与管理, 2008, 25 (11) :9-51.

玉泉丸使用常见问题 篇5

玉泉丸使用时要注意什么?

1.属阴阳两虚消渴者慎用。

2.玉泉丸性凉滋腻,脾胃虚弱,脘腹胀满,食少便溏者慎用。

3.服药期间忌食肥甘、辛辣之品,控制饮食,注意合理的饮食结构;忌烟酒。

4.服用玉泉丸偶见腹泻,停药后可缓解;偶见腹胀、稀便,不需停药,继续服用,症状消失。

5.避免长期精神紧张;适当进行体育活动。

6.对重症病例,应合用其他降糖药物治疗,以防病情加重。

7.在治疗过程中,尤其是与西药降糖药联合用药时,要及时监测血糖,避免低血糖反应发生。

8.注意早期防治各种并发症,如糖尿病脑病、糖尿病心病、糖尿病肾病等,以防止病情的恶化。

技术侦查材料的证据使用问题 篇6

内容摘要:修改后《刑事诉讼法》明文确立了技术侦查措施,并规定采取技术侦查措施收集的材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而司法实践中,技术侦查材料作为证据使用仍然存在着诸多困境。应对技术侦查材料的证据转化、移送、出示等问题进行探讨,寻求可行解决路径。

关键词:技术侦查 证据 示证 程序保障

一、技术侦查材料证据使用的历史沿革

我国技术侦查材料的证据使用,经历了一个从部门立法到加入国际公约,再到刑事立法的相对漫长过程。

1989年,为了严厉打击职务犯罪,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协助人民检察院对重大经济案件适用技术侦查手段的有关问题的答复》规定,对极少数贪污贿赂案件和重大经济犯罪嫌疑分子必须使用技术侦查手段的,要十分谨慎地通过严格的审批手续后,由公安机关协助使用。1995年《人民警察法》规定,公安机关因侦查犯罪的需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严格审批手续,可以采取技术侦查这一措施。2000年我国加入《联合国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公约》,2005年加入《联合国反腐败公约》,两部公约均允许缔约国在法律规定条件下采取控制下交付、电子监控、特工行动等,但对技术侦查材料的证据使用没有相应规定。2010年“两高三部”《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公安机关、检察机关按照有关规定采用特殊的侦查措施收集的物证、书证及其他证据材料,经法庭查证属实,可以作为定案的根据。

2012年修改后《刑事诉讼法》在侦查一章中专门增设技术侦查一节,对技术侦查措施予以立法明确,并规定收集的材料在刑事诉讼中可以作为证据使用。至此,技术侦查材料在刑事诉讼领域的证据资格在我国正式确立。

二、技术侦查材料证据使用的现实困境

虽然技术侦查材料在立法上获得了证据资格,但其在现实中的使用困境,并未由于立法的推进而顺其自然的解决。诸多之前长期困扰司法实务的难题,以及伴随此次立法出现的新的问题与情况,仍然严重阻碍着技术侦查材料的证据使用从制度到现实之路。

(一)转化的困境

绝大多数技术侦查材料在技术措施、参与人员、材料内容等一处或多处涉密,直接作为证据使用存在困难。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规定,对于使用证据可能危及有关人员人身安全或者可能产生其他严重后果的,应当采取不暴露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保护措施”。浙江省公、检、法三家出台的《重大毒品犯罪案件证据收集审查判断工作指引》则规定,通过技术侦查收集的证据材料,要“转化”为其他合法形式的证据并经查证属实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但“保护措施”是何种形式,“转化”又需通过怎样的具体程序和方法,目前在法律、司法解释和部门法规层面均是空白。

(二)移送的困境

根据《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技术侦查措施目前主要由市级以上公安机关负责技术侦查的部门执行,收集的材料也严格依照有关规定存放。但是对于具体的存放却一直没有规定,规范的空缺导致现实操作中的混乱。当前,对于需要作为证据使用的技术侦查材料,公安机关往往出于措施保密或保障特情人员人身安全的原因,并以材料涉密又没有对外移送的相关规定为理由拒绝移送。一般采取侦查机关统一保管,办案机关上门阅看这一方式解决问题。

(三)出示的困境

对于作为定案根据的技术侦查材料而言,如何进行法庭出示、辨认和质证程序是面临的又一大困境。原貌出示显然会向被告人及社会公众暴露技术侦查方法和相关人员身份等敏感信息,不符合对技术侦查材料的保密性要求。而通过采取“保护措施”等方式出示,则又将使得材料的来源、收集程序、收集人等内容无法在法庭上予以展示。辩方将对证据合法性提出“合理的怀疑”,控方仅能统一以内容保密作为答辩理由应对,难保审判者内心确信的实现。

(四)庭外核实的困境

修改后《刑事诉讼法》规定,必要时对于技术侦查证据材料可以由审判人员在庭外进行核实。且不说目前关于庭外核实的启动条件、具体程序等规则缺失,操作缺乏指引。该核实方式虽在法律层面得到确立,但在理论界仍颇有争议。近乎秘密的审查方式,带有浓厚的职权主义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被告人对案件证据的知情权与辩护权。如何保证在庭外核实情况下,辩方仍能了解证据基本内容,并有针对性的发表质证意见;庭外核实定案的案件,被告人如何进行权利救济,均是必须面对的棘手问题。

三、技术侦查材料作为证据使用的选择路径

(一)证据转化:信息隐匿与形态改变

技术侦查材料转化的目的是为了隐藏保密信息,防止敏感信息和相关技术手段的泄露。在当前技术条件下,可采的转化方式主要有信息隐匿与形态改变两类。

信息隐匿即在不改变材料原始面貌的情况下,将需要保密的信息予以隐藏,这是对原有证据的一种屏蔽处理。如将证人证言中特情人员的姓名、身份信息等以字母、数字等符号代替,而对证言的其他内容不做改动。该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转化过程简单,对材料的实质内容几无影响,较好的保持了证据原貌。但缺陷是,在某些情况下,当事人仍有可能根据证据内容推测出被隐匿的信息。在另一些情况下,隐匿的信息可能为定案的关键信息,一旦被处理,则材料的证据作用将无法实现。同时,信息隐匿可能会导致证据来源、取证主体等证据要素的不清晰,判断证据合法性往往需要在案外通过其他方式另行核实。

形态改变即通过技术或人为方法,完全改变技术侦查材料的原始状态,使之蕴含的保密内容和手段无法通过证据本身被发觉,该种方式近似于将技术侦查材料这一原始证据改变为另一种办案机关提供的新的传来证据。如将监听录音归纳、整理为书面的文字证明材料,将通过通讯基站实现的定位改变为地图上的行动轨迹。该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完全隐藏了相关技术手段等内容,较好的实现了保密原则。但缺陷是改变了证据原有的形态,过程复杂耗时。且在此过程中,有的依靠技术方法,有的依靠办案人员的人为归纳和概况,无法避免的会产生前后证据内容的偏差。

司法实践中,对于作为证据使用的技术侦查材料,形态改变的方式由于更好的保障了保密性,故而可能更为容易被侦查机关所接受,实际也确实更多的被采用。但从必要的保密原则角度出发,这不是应当被首先考虑和广泛采取的。形态改变相比信息隐匿而言,损坏的可能不仅仅是证据的客观性和诉讼程序的便宜性,甚至可能威胁到审判的独立地位。负责证据形态改变的工作人员,可能通过主观意志改变证据内容,最终影响裁判结果。故而,在证据转化中,如果相关材料可以通过信息隐匿的方式实现必要的保密原则,则应当首先适用。当隐匿方式无法实现保密目的的情况下,才进行形态改变。同时,应当由专门的技术人员通过规范的技术方法进行形态改变,制作过程应当予以书面记录,最低限度的剥离主观因素,保障证据客观性。

(二)证据移送:移送审查与留存待查

关于技术侦查材料的移送,当前侦查、审判机关在“移”与“不移”之间意见对立,分歧较大。

移送审查即作为证据使用的技术侦查材料与其他证据材料一并或单独随案移送给办案机关接受审查。在此过程中,相关材料如已经通过转化,不违反保密原则,则可以与其他证据共同装订、查阅。如未经转化又需保密,则必须通过保密卷的形式单独装订,经过审批、登记等手段,限制查阅。该种方式有利于案件各方对材料开展较为深入的审查,也使得材料作为证据当庭出示成为可能,故为审判机关所倡导,也为辩护方所欢迎。

留存待查即技术侦查材料统一由侦查机关保管,不随案移送,办案机关需通过一定的审批手续,才可前往查阅。辩护人被排除在查阅范围之外。但是,在绝大多数的情况下,即便对于办案机关,侦查机关仍然会对查阅材料提出诸多限制,复制、摘抄往往不被允许,查阅范围也受到具体限定。目前绝大多数侦查机关坚持这种方式,但从客观角度来看,留存待查的模式对查明案件事实、保障程序公正、提高办案效率等多方面均有负面影响。

选择留存待查的弊端显而易见。如材料要作为证据使用,则应当随案移送接受审查。侦查机关之所以坚持材料留存,还在于对移送后保密原则的落实心存顾虑。如能在移送前较好的完成对材料的转化工作,使之不具有涉密内容,或依规制作保密卷,并严格执行相关管理制度,辅之以后续在证据出示、辨认、质证等诉讼活动中的进一步保护,则技术侦查材料的必要保密原则已能充分实现,留存待查也将不再具有合理性。而对于未作为证据使用的技术侦查材料,仍可以统一存放在侦查机关,供办案机关查阅参考,用于核实案件线索和证据来源,增强内心确信,防范案件冤错。

(三)证据出示:当庭出示与庭外核实

技术侦查材料的出示与否,笔者在此讨论的前提是已作为证据使用,随案移送办案部门审查的有关材料,对于留存待查的部分,盖不具有当庭出示的可能。

当庭出示即技术侦查材料与其他证据材料一并在庭审中通过举证予以出示,并接受被告人的辨认和辩护人的质证。当庭出示亦可细分为两种——常规模式和技术处理模式。[1]常规模式将技术侦查所收集的人证或物证以其原始面貌在庭上公开展示,审查判断与常规证据的调查核实方式一致,辩方的知情权和质证权等被充分保障。技术处理模式将有关人员身份、技术方法等在示证时进行屏蔽或模糊化处理,但对证据材料审查核实的地点仍在法庭之上。

庭外核实即通过保护措施后,仍不能满足技术侦查材料保密原则的必要要求,或不足以使法官对证据材料的真实性、可靠性产生内心确信,作出最终判断。从而需要将技术侦查所获得的材料隔离于法庭之外,由审判人员对该类证据材料获取的方法、过程以及具体内容等情况进行审查核实。

技术侦查材料如果能够当庭出示固然理想,但也需看到我国的司法实际:常规模式不适用于绝大多数技术侦查材料,而技术处理模式又处于起步阶段,不论在制度建设、经验积累还是在保护措施的实际实施上,我国仍远远落后于西方,也不可能在短期内被广泛、成熟的运用。庭外核实虽然有其程序弊端,但既被立法允许,则仍应当大胆使用。在笔者看来,当庭出示与庭外核实两者之间并非完全矛盾对立,将两者结合运用或是一条更能够解决当前困境的可行途径。对于运用技术侦查的案件,检方应当在起诉时告知法院,法院可以通过召开庭前会议的方式,使得辩方能够在庭外了解证据具体内容,控辩双方初步交换意见,解决证据能力等程序问题。在开庭过程中,控方仍需对相关材料当庭出示,但可简化举证方式,仅例举证据名称等基本内容。[2]辩方进行简单、概括性的质证,详细意见可以书面形式提交。在庭后,法庭如仍有疑问,可根据需要对材料再次进行庭外核实,包括向侦查人员了解取证情况,核对原始材料,查阅审批文件等。相关的核实情况当告知控辩双方,并听取意见。

(四)程序保障:检察监督与辩护参与

在技术侦查本身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对其材料的核实和运用存在着较高的风险性。引入多方监督和参与是保障案件程序公正和实体正义的可靠途径。

基于法律监督者的职能定位和诉讼参与者的便宜条件,检察监督在刑事诉讼中至关重要。检察机关除应当对技术侦查活动本身开展监督之外,对技术侦查材料的证据使用也负有监督职责。包括对材料的合法性、客观性、关联性的审查核实,对材料作为证据使用过程中相关程序规定的履行,以及材料运用、审查、核实各方对保密原则的遵守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在监督过程中发现的非法证据,应当严格落实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发现的违法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制止或补救,防止危害扩大化。切实保障案件质量和公民基本权力不受侵害。

技术侦查材料,被告人了解有限、社会监督缺失。辩护人作为被告人一方的代言者,应当给予其充分参与案件的机会。首先,对于采取技术侦查的案件,应当将相关情况告知辩护人。其次,对于作为证据使用的技术侦查材料,应当保障辩护人的基本阅看权,并给予其充分表达意见的机会。最后,对于庭外核实的证据和情况,应当告知辩护人并听取其意见,不能因庭外核实或其他原因而将材料与辩护人隔离,沦为“秘密审查”。

注释:

[1]董坤:《论技术侦查证据的使用》,载《四川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

会计科目使用中常见的问题 篇7

一、会计科目设置使用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

1. 商品流通企业使用生产成本。

商品流通企业是指所有独立从事商品流通活动的单位, 是通过低价格购进商品、高价格出售商品的方式实现商品进销差价, 以此弥补企业的各项费用和支出, 获得利润的企业。在会计核算方面,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不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 主要只核算商品的进销存;工业企业会计则需要核算产品的生产成本, 对发生的成本费用进行归集、分配。因此, 商品流通企业会计一般不涉及生产成本科目。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商品流通企业把在进行会计核算时购进的应作为库存商品核算的商品视同外购材料核算, 再将购进商品加上及其他费用归集到生产成本, 然后转入库存商品进行核算, 并于月末根据商品销售情况, 按照配比原则, 进行成本结转。会计科目使用不合适, 不符合商品流通企业会计核算要求。

2. 同一单位或同一业务人员开设多个明细科目。

由于业务内容不同, 为了直观显现各项业务内容或应收 (付) 款已收 (付) 款的实际发生情况, 直接在不同的会计科目设置两个相同的明细科目。如:A公司向B公司销售商品, 同时B公司又向A公司提供劳务, A公司会计在处理这两笔业务这样做账:销售商品时, 借记“应收账款———B公司”, 贷记“营业收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接受劳务时, 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其他应付款———B公司”, 一个单位出现了两个不同账目。又如, A公司采购C公司一台设备, 借记“固定资产”、“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 贷记“应付账款———C公司”;当厂家对该设备进行维护维修时, 发生了费用, 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其他应付款———C公司”。诸如此类案例在实际业务核算中举不胜举, 这样核算造成的一个直接结果就是会计科目繁乱, 当公司财务业务量较大时, 会计轮岗后, 新接手人员在和对方单位对账过程无从下手, 当这样设置的二级单位很多时, 就造成了核算的紊乱。

此外, 在当今信息化程度日益高涨的今天, 会计软件代替了手工会计核算, 很多单位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 开发研制新的会计核算系统和物流管控模块, 在这些电算化模块中就经常出现一些会计人员在增设明细科目时多设、重设现象, 导致一个明细单位在一个会计科目中重复出现或在多个会计科目中重复出现的现象, 增大对账工作的难度。

3. 往来单位名称随意变更。

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单位在接收到对方单位出具的名称变更函之后, 直接在电算化软件中将明细科目的旧名称更换为新名称, 这样会使软件状态下账套中前期以旧名称做的会计分录全部自动更改为新名称, 与前期已打印出来、装订存档的凭证、账簿上的名称不相符, 这样做的直接影响是增加了前期账务查找的难度, 特别是在与新名称业务单位往来时, 若涉及到前期的经济纠纷, 从电算化软件中将无法准确辨别名称变更前后的业务往来情况, 只能翻查凭证, 无形增加了工作量, 带来一系列不必要的麻烦。

4. 明细科目设置繁琐。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 各企业为了将各项业务往来核算的更为详实, 在设置明细科目时, 为了将来查找账务方便, 冠之以冗长的名称, 有的甚至还含有备查性质, 重复啰嗦, 不符合会计科目设置要求。

二、会计科目设置及使用不当的原因

从上述仅罗列的4种现象中可以看出, 我国目前各企业会计科目使用和设置方面仍存在较多的问题, 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会计基础工作不扎实。

随着会计电算化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人在追求效率的过程中忽视了会计基础工作, 加之公司领导层难以顾及不够重视, 基础工作不规范的现象在各家企业随处可见, 造成了目前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的混乱局面。

2. 企业财务制度更新不及时。

随着现代会计的发展, 很多企业陈旧的财务制度逐渐过时, 更新太慢, 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 阻碍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提升。从某种程度上讲, 束缚了会计人员思维模式, 造成思维僵化、教条、呆板。因此, 受过于陈旧制度的影响, 会计科目在设置和使用时教条, 与现代业务往来实质不符, 从而形成了会计科目使用不当, 甚至滥用会计科目现象。

3. 持证上岗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

目前, 我国会计行业人员水平参差不齐。一方面, 随着国家鼓励开办企业政策的进一步放宽, 我国中小企业、特别是个体工商户遍地开花, 从而导致人力资源市场上对会计人员需求量增大, 会计人员就业状况相对较好, 很多从事其他岗位的人员转型考取会计从业资格证进入会计行业。然而, 这些人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对现代会计要求不了解, 不懂基础财务知识, 同时又无实践操作经验, 在核算过程中随意性较大, 职业判断水平低下, 会计科目使用随意性大;另一方面, 各层次会计人员职业素质差别较大, 责任心和从业态度不一致, 对会计科目性质认识不透彻。

4. 理论和实践脱节。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交易手段和融资手段日新月异, 很多业务的会计处理理论与实践脱节, 具有严重的滞后性。在此期间, 很多会计人员在处理新业务时无从下手, 只能参照准则类似业务处理, 由此出现了千奇百怪的处理方式, 会计科目的设置也就千奇百怪。另一方面, 新的会计政策出台时, 由于多方原因, 会计人员未能及时参加培训或对新政策培训不到位, 从而引起对新政策的无知或理解不到位, 影响会计业务处理。

三、解决方法

针对企业在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 笔者认为, 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规范会计科目的设置和使用。

1. 加强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

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 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 对规范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意义重大, 因此, 加强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异常重要。具体措施有以下三方面: (1) 加强对会计人员基础工作规范化标准的培训。通过培训, 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业务技能, 同时, 注重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心建设和职业道德培养, 避免违法行为的产生。 (2) 建立健全企业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考核制度。建立必要的考核机制, 将考核标准细化量化, 坚持通过定期互相检查基础工作, 按照考核标准评分, 实行考核奖惩, 切实搞好会计基础工作规范化。 (3) 加强对账套的管理。对账套进行维护是账套管理的主要工作之一, 通过维护确保财务数据运行正常, 保证财务工作顺利进行。

2. 加快企业财务制度更新。

各企业可以通过聘请专业财务顾问及时更新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也可通过本企业员工集思广益改进各项财务管理制度。

3. 提高持证上岗人员职业素质水平。

对于各企业而言, 提高持证上岗人员职业素质水平, 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 任用专业、富有经验的会计从业人员, 对此类人员的职业素质考核可聘请专业会计人员对其考核, 从源头上严格把关;另一方面, 对于职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的会计人员, 加大培训和考核力度, 强迫其自觉提升自我专业水准, 提升其职业素质水平。

4. 理论实践相联系。

理论和实践脱节与整个会计理论界的发展有关, 各企业会计人员可以根据自己实践经验推进理论进一步发展, 而且通过不断的学习掌握和运用新的理论知识, 结合企业实际情况, 创出适合本企业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体系。

5. 完善备查账设置。

根据业务需要设置相应的备查账簿, 登记更为详细的业务资料, 配合管理工作, 提高会计工作效率。

综上所述, 目前我国存在会计科目设置和使用不当现状, 主要是由于基础工作不扎实、财务制度更新不及时、会计人员职业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理论和实践脱节四个方面原因造成的。因此, 企业在日常财务工作中通过加强基础工作规范化建设、加快财务制度更新、提高持证上岗人员职业素质水平、理论与实际联系、完善备查账设置等五个方面来规范会计科目的使用和设置, 为进一步规范会计核算, 提升预测、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关于课件使用的问题与对策 篇8

一、课件使用存在的问题

时下,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点已被教师所共识, 在公开课、研讨课或常态课上教师都尽量使用它, 但在运用过程出现一些问题。

问题一:课件成了“拐杖”

应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是好事。在互联网早已进入教室的时代, 如果教师不能很好地利用这一资源, 就不能让课堂呈现出时代特点, 也不能很好地适应学生的要求。但从课件使用中发现, 许多教师教学用的课件都是采取拿来主义, 而没有去精心准备的;从课堂实际看, 一些教师把课件当成了组织教学的“拐杖”, 时时处处离不开课件的引领和辅助, 似乎一旦离开课件的支撑, 就很难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我们认为:课件只能是“扶手”。无它, 教师可以顺利行路;有它, 教师可以走得更扎实、更稳当。

问题二:课件成了“成衣”

毋庸置疑, 课件是为了上好课而精心准备的, 它必须与教师预设的课堂教学思路相符。教师在使用课件时, 必须做到运用自如。但在课堂教学中往往出现有的教师在使用课件时, 教学内容不能与课件内容融合在一起, 反倒常常游离其外。反思现状, 寻找原因, 关键是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件本身的顺序不吻合, 甚至联系不多。由于课件不是教师自己制作的, 而是借用网络下载课件, 教师在课堂上使用课件经常出现差错现象。为此, 下载课件必须经过教师的精心修改, 提高课件使用效果。也有的教师在上课时怕操作失误, 为图方便, 将课件设计成顺序式结构, 上课时只需按一个键, 课件便按顺序“播放”下去。教师总要想方设法将学生的思路引到既定流程上来。

问题三:课件成了“摆设”

一些教师对课件有误解, 以为越繁琐、越花哨就越能吸引人。因此, 他们制作的课件非常华丽、繁杂, 不但使用多种模板和动画, 而且图片一个连着一个, 花边也修饰得色彩艳丽, 让人眼花缭乱, 这样的课件容易冲淡主题, 分散学生的注意力。教师使用课件的目的是活跃课堂气氛, 引领学生走进教学内容。如果把它当成靠颜色、图片、声音等要素点缀课堂的摆设, 就与教学宗旨背道而驰。

问题四:课件使用“泛滥”

现代多媒体赋予了课堂教学形式的丰富多彩, 而课堂教学也完全因为课件辅助而变得多姿多彩。然而, 有的教师在一些课上从头到尾都用课件。在一些公开课上, 有的教师纯粹以课件替代小黑板与挂图, 将课件作为“电子黑板”。使用课件要求主题鲜明, 重点突出, 要能够充分体现课堂教学内容。有效使用课件辅助教学关键是使学生加强对教学内容的深入理解, 引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二、共享“下载的课件”

如今, 借鉴和共享别人的课件, 已成为课堂教学中的普遍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 使用下载的课件是一个学习和借鉴的过程。那么, 如何充分发挥其作用, 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究。

要仔细鉴别。从大的方面说, 首先, 要弄清下载的课件是否适用我们的教材。其次, 要辨别课件适用的教学内容。再次, 理清课件的设计思路。课件是制作人根据自Z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而设计的, 不同的课件蕴涵着不同的教学思路。而教学思路是否清晰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

从小的方面看, 对于下载的课件, 每一张图片、每一段材料、每一处链接的功能和作用, 教师都要弄清作者设计的意图, 思考作者想通过哪些要素解决什么问题, 达到什么样的目的。

要取其精华。一般来讲, 能体现本学科前沿知识和观点的内容可以借鉴。选择与整合对同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 这样可以提高使用效果。再次可以借鉴一些资料性的文字、图片、视频、经典习题等等。但在借鉴别人课件时, 能实现教学目标就行, 不主张将一个课件搞得花花绿绿, 甚至每个场景都使用不同的画面, 使用不同的声音, 使用不同的切换效果, 这些并不是教学的内容, 也不是课堂的重点。这样的课件, 只能说是博得学生的一片片“啊”的赞叹, 而容易忽视重点的内容。

对于下载的课件, 要进行修改。别人的东西再好, 也需要加工改进之后才能使用, 这是因为他们在创作设计时, 有着自己特殊的情况。教师下载别人的课件之后, 首先要根据自己的学情进行加工, 其次要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进行加工, 再次, 对下载的课件还要考虑到本班学生实际情况、授课条件等因素, 进行适时的改进和调整, 以便更好发挥课件辅助作用。

对于下载的课件, 要留有操作空间。对于下载的课件, 我们教师尽量要进行整合, 留有可操作空间。毕竟, 在上课时, 变化是多端的。比如, 在上课时, 要求学生讨论几个问题, 很多课件都是按顺序编排, 以此来演示, 但学生在讨论时有时并不会按照顺序来, 这就造成了教师的尴尬, 只好硬把学生拉到自己设置的教学顺序上。

使用VFP求解三个数学问题 篇9

关键词:素数,水仙花数,斐波那契数列,VFP

Microsoft Visual Fox Pro 6.0是一种关系型的数据库系统,它具有强大的性能、丰富的工具、极高的速度、友好的界面以及完备的兼容性等特点,是主要用来进行数据管理和处理方面的软件[1]。VFP表单具有强大的可视化程序设计工具,集成有面向对象的可视化编程技术,可以用于实现数学问题的求解。

1 若干数学问题的Access求解方法

学生等初学者可以使用VFP表单进行可视化界面应用程序的编写。使用VFP求解三个数学问题的表单界面如图1。此表单中使用了一个List列表框和三个Command命令按钮,单击“素数”Command1命令按钮,可以在List1列表框中得出200以内的全部素数;单击“水仙花数”Command2命令按钮,可以在List1列表框得出3位的水仙花数;单击“斐波那契数列”Command3命令按钮,可以在List1列表框中得出10项的斐波那契数列。程序分别采用了单循环,双重循环进行相应数学问题的求解。

1.1 素数的求解

素数[2],又称为质数,也是只能被1或者自己整除的自然数。1不是素数,最小的素数是2,没有最大的素数。素数有: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在Command1的Click事件中输入如下求200以内所有的素数的VFP程序代码:

1.2 水仙花数的求解

水仙花数指的是一个N位的自然数(N大于等于3),要求它与自身各位上数字的N次方之和相等。辟如当N=3时,自然数371与自身各位上数字的3次方之和相等,即371=3^3+7^3+1^3,便可认定自然数371就是水仙花数。3位的水仙花数依次是:153,370,371,407。

在Command2中的Click过程中输入如下三位数的水仙花数的程序代码:

1.3 斐波那契数列的求解

斐波那契数列(Fibonacci Sequence),第1项的值是1,第2项的值是1,从第3项开始的值是前2项的和,以此类推,斐波那契数列可以写成:1、1、2、3、5、8、13、21、……斐波那契数列在许多领域均有应用其去求解相关问题。

在Command3的Click过程中输入如下VFP程序代码:

2 结束语

VFP中的表单具有良好的交互性[3],学生等初学者可以利用其进行一些数学问题的求解。该表单程序中使用了3个命令按钮(Command1、Command2和Command3)和1个列表框(List1)用于求解并显示200以内的全部素数、3位数的水仙花数和10项的斐波那契数列。程序分别使用了单重循环和双重循环进行相应数学问题的求解,有助于学生对于VFP程序中“For”循环语句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李雁翎.数据库技术及应用:Visual FoxPro[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黄叶泉.基于Access的若干数学问题的实现[J].中国科技信息,2012(3).

农地使用权流转问题研究 篇10

关键词:农地使用权,权流转

一、农地使用权流转发展

农地使用权这个概念是中国社会研究院法学研究所梁慧星教授所创立的。其提出最初的目的是以物权关系固定农地使用关系, 为我国农地政策的制定和未来的实践方案提供相关的理论支持。

1953 年到1978 年这个时间段, 我国是全面禁止土地流转的,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买卖、出租或者以其他形式非法转让土地”。

1982 年至1986 年, 土地流转孕育起步。1986 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一九八六年农村工作的部署》中明确了国家鼓励土地流转的信息。②1988 年《宪法》修订案指出“国有土地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可以依法转让”, 这是首次国家从法律的高度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承认。此后我国的农地流转就进入了1992 年至2001 年的加速阶段。

2002 后《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以及《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相继出台, 为农地流转提供了规范依据。③

2016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落实发展新理念加快农业现代化, 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若干意见》提出要“依法推进”土地经营权。这些法律法规及政策的相继出台进一步明确了我国对完善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制度的前景和方向。

二、农地使用权流转的现状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 农地使用权的流转率每年呈稳步健康的发展态势, 目前已有接近三成土地在流转。由于改革开放的原因, 我国经济迅速发展, 农地使用权的流转速度不断加快, 流转规模也不断扩大, 但总体上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且逐步暴露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阻碍了流转的速度。

流转方式以转包和出租为主。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32 条规定: “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入股等方式流转。”虽然近几年的流转形式正逐趋多样化, 出现了土地股份合作、互换等形式, 但主要农地使用权流转方式仍然十分固定, 全国范围内仍然以出租和转包为主, 其现象归根于我国农村并未形成合理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和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市场。所以实际中的流转方式是有局限性和单一性的。

流转信息不对称。国家和集体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以及社会网络是农户交流和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大部分的农地流转都是受让人通过各种渠道获悉, 然后联系农民协商进行农地流转的事宜。农户虽然对土地流转政策信息有着强烈的需求, 但由于政府提供信息的渠道狭窄, 作用有限, 农户往往要面对较高的获取成本, 这对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的我国农户来说往往使其处于一个信息不对称的位置。造成的后果往往是在缺乏市场竞争的农地使用权流转中, 弱势一方的农民得不到与农地价值相符的收益。短期的、缺乏竞争的农地使用权流转不能带来足够的内在动力和外在压力, 很难达到通过流转来实现农地由低利用率到高利用率的目标, 另加之农户在流转过程中的“随大流”和“邻里效应”反而加剧了农地的掠夺式和粗放经营。

流转的期限较长。农业生产的特殊性, 另外对关于流转的期限, 法律并无特别的规定, 只规定不得超过土地承包的剩余期限。就笔者所知一般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期限都是达到了土地承包的剩余期限的最大值, 合同签订的承包期限大多为十余年。近几年, 大量出现了农户因为承包期限过长中途毁约的案例, 这不利于流传市场的诚信体系建立。

流转机制市场化不完善。虽然大批的专业大户、农企、科研单位、专业合作机构把农业作为一个新兴投资领域。市场杠杆等“看不见的手”正逐步调整着供求关系和流转价格。但现阶段出现了明显的滞后性, 尽管土地流转价格近几年以10% 的价格上涨, 但流转价格与流转农地之后农民后续保障问题之间的矛盾并未得到有效解决。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 流转价格规定之宽泛, 农地流转的价格制定并不足够科学, 农民流转农地之后存在缺乏医疗、就业保障的情况会极大地抑制着农民流转农地的热情。

三、农地使用权流转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 立法层面

1. 农地流转之后的农民权益保障不到位

现行法律对于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做了一些相关的规定, 但是对于流转后的问题, 没有进行法律规定。现阶段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等制度已经确立, 但现行的保障制度只是框架的建立, 仍需对流转失地农民就业、子女就学、农村户籍问题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进行完善。

2. 缺乏流转价格形成标准

我国法律对于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价格问题没有过多的规定, 只规定流转为有偿, 双方协商达成一致就可在合同上确定下来。统一地区的转让价格可以从1500 - 800 元每亩的价格区间浮动, 土地资源在位置、耕作方便性方面各有不同, 价格波动也无可厚非, 但流转价格的确定标准随意性过高, 缺乏判断和衡量依据。农地流转中, 农民往往是被动的一方, 在价格的制定方面, 没有协商的余地。流转价格多为承包方一方自行决定, 村民小组会议也只是一个过场, 只是将农地流转的价格进行通知, 双方协商一致的情况几乎不存在。

( 二) 监督层面

作为农地流转的监管, 现行《农村土地承包法》第十一条规定: “国务院农业、林业行政主管部门分别依照国务院规定的职责负责全国农村土地承包及承包合同管理的指导。”该规定过于概念和宽泛。在实际监管过程中, 对监管的范围的广度和深度并未有具体的规定。常见的问题就是对受让方社会信誉问题, 农户一般无法且没有渠道了解。而监管部门是否有权介入或者告知农户相关信息, 缺乏对应的行政行为依据和参照。农户可能的“盲目”流转, 容易给当地农户和农村经济稳定埋下不稳定因素。

( 三) 操作层面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规定: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文本格式由省级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确定。”农地使用权流转的合同为格式合同, 农民对其中的专有名词活着专业术语在没有获得解释权利的情况下就被要求签字。现实中也出现了村组织为完成特定工作需要代农户签字或者受让方骗签的情况, 有些地方仍然比较普遍使用口头协议的方式进行约定, 这类不规范的行为在农村存在一定的普遍性。同时流转合同签订中出现的某些不规范的行为, 较大比例是因农民的法律意识不高, 贪图方便和低成本造成的。

四、对规范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思考建议

对于之前所述出现的问题, 笔者有针对的提出以下建议:

( 一) 增加农地流转后具体的保障措施

农民几千年来对土地的依赖性正在减弱, 多样化的收益来源使得农民不再只依赖于土地。农村合作医疗已经在农村广泛开展并获得了农民的好评, 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户在土地流转后的负担。但仅仅凭现阶段的合作医疗是远远不够的。要继续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 就需要逐步提高医疗保险的参保水平, 多渠道筹集资金, 提高政府投放资金的比例。现行医疗保障制度需要再作出一些改进, 比如提高报销比例和取消住院报销的医院等级限制。提高农民在农村合作医疗中报销比例, 减轻农民负担, 减少后顾之忧, 更加放心地支持农地流转。关于养老保险方面也要提供相应的保障措施, 在农地流转的同时解决养老保险的问题。2016 年新户籍政策的落地和户籍改革的近一步展开, 农户在流转后的户籍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 但各地政策要对本地农户做补充性的微调, 使得对应政策能够更好的符合当地实际情况。

( 二) 建立农地流转价格评估体系

现阶段的法律规定价格由双方协商, 给了流转价格极大的余地。现阶段需要建立过渡性质的农地流转价格分级机制, 主要是依据全国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农地的产出价格等一系列相关的宏观因素, 及土地平整度、肥力、可耕作性、地理位置等围观条件, 由当地土地管理部门来制定的相应的流转价格参照表供交易双方参考。同时引入最低保护价机制, 在保护农民的利益, 同时维护交易双方公平性。农地流转价格分级和最低保护价的存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保障全国农民都在流转中取得了土地应有的价值。因地制宜的作出符合每一个地方的农地流转价格, 是对市场秩序的一种稳定。最低价格制和流转价格分级制的结合能够很好的解决农地流转中价格被随意压低的问题, 充分让农民享受到农地流转带来的效益。价格因素对于农地使用权流转的速度是非常重要的, 现阶段土地流转市场机制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上述过渡期间的交易机制, 在“看不见的手”尚未完善和健全的情况下, 在保证农民权益保障方面能起到积极作用

( 三) 详细的辅助及监督体系

现行的法律制度对于农地流转的监管是相对缺乏的, 没有一个具体的监督体系。健全有效的政府监督管理机制, 能够促进交易的公平和增加透明度。对农地流转的监督不能只有政府的一个部门, 要有多部门如国土资源局、农业局等联合监管, 才能做到在阳光下透明公开的进行监管。因此将监管主体权利义务以及职责范围以及权限等都要做出明确规定, 才能使得土地流转市场有序运行, 防止不法行为的发生。同时要注重事前的辅助和事后监督的并重, 双管齐下才是对农地流转最好的监督之策。在司法监督的同时, 大力发展社会监督等不同的监督方式, 增强监督的实效, 更由此让内部资源得以平衡匹配发展。

( 四) 利用政府职责规范签订行为

在合同签订过程中不规范的行为需要政府发挥指导作用, 政府部门必须实行必要的行政干预, 加大合同签订前的政府指导力度。利用政府职能严格规范签订行为, 平时进行农地流转法律知识的宣传, 将不进行法律规定进行流转操作的不利之处及时告知农民, 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政府作为一个没有利益关系的第三方提供的合同文本, 保证合同的相对公正性, 并要组织专门的人员对农民进行解读, 保证农民清楚权利义务。对签字农民的意思表示的真实性进行核查。在增加乡镇专门进行土地流转服务的人员, 建立专门的农村土地流转管理队伍。

( 五) 农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引入中介机构

农地流转市场的正常运行和发展离不开高效的中介组织机构, 有了中介组织机构, 一方面可以减少供需双方在农地流转中的前期成本, 另一方面有助于政府监管和行政资源的合理配置, 有助于农地流转市场建立和完善。

五、结语

当前农地使用权流转亟需通过完善立法来规范, 现行规定存在过于笼统, 实体和程序不够明确具体, 缺乏可操作性等问题, 因此需要进一步的细化和规范, 以使得农地流转符合“自愿、规范、有序”的客观要求。

参考文献

使用问题 篇11

1. 重设网络类型 暂停Windows 10自动更新

Windows 10系统的自动更新行为是在它自动检测到处于Wi-Fi连接的环境才进行升级包的下载和安装的。如果系统检测到正在使用计费网络,那么它不会主动去进行系统升级,以便可以为用户节省费用(图1)。

利用Windows 10的这一特点,如果我们不希望系统自动在后台下载一些更新数据,例如商店应用的更新文件等,那么假设能将当前所用的本地免费网络类型修改为计费网络,Windows 10判断为计费网络并不会对此网络执行更新,但其实此时我们依然还是使用的免费网络。这样就规避了自动更新,瞒天过海,实现了Windows自动更新的暂停。

上述想法可以通过修改注册表的方式来实现。

按下Win+R组合键打开运行窗口,输入REGEDIT并回车运行进入注册表编辑器窗口。依次打开如下路径“HKEY_LOCAL_MACHINE\SOFTWARE\Microsoft\Windows NT\CurrentVersion\NetworkList\DefaultMediaCost”,双击右侧窗格中的Ethernet(该项即为本地以太网连接),将其值修改为2(图3)。修改完毕之后,重启电脑,即可将本地连接设置为按流量计费网络。

2 重设DNS 解决补丁升级失败问题

对于一些特殊的网络(如校园网等),常常会遇到Windows 10更新补丁不能安装成功的情况。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往往是DNS被劫持或者DNS服务器限制。由于DNS的作用是将网站域名解析为服务器IP地址,因此,DNS有问题会直接导致地址解析错误,从而导致无法连接到正确的升级服务器。在遇到由于这种原因而造成的补丁升级失败后,可通过修改DNS为微软专属服务器得到解决。

右击系统托盘上的网络图标并选择“打开网络和共享中心”,在打开的窗口左侧点击“更改适配器设置”,选择当前正在使用的网络适配器并右键单击,选择快捷菜单中的“属性”命令(图4)。双击网络属性项目列表中的“Internet协议版本4(TCP/IPv4)”,将DNS服务器地址设置为4.2.2.1和4.2.2.2,点击“确定”即可(图5)。

小提示     为安全而做的还原点备份

为安全起见,先创建一个系统还原点,以便注册表修改出现问题后恢复。右键单击开始按钮并选择“系统”,在随后弹出的窗口中选择“系统保护”项,在打开的“系统属性”窗口中,点击“创建”按钮,为系统立即创建一个还原点。若该按钮不能用,则需要使用“配置”按钮为系统盘启动系统还原功能(图2)。

3 重设网络服务 找回“网络”选项列表

Windows 10的本地连接适配器被称为以太网,我们平时对网络IP或DNS地址的修改,要通过以太网属性窗口的“网络”选项卡列表(如上述2中的例子)的项目来设置。但是,有时我们会发现这个列表中显示的项目为空白,因而无法对网络进行相应的设置(图6)。

实际上,以上现象往往是由于系统相关服务未能正常启动而引起的,通过对系统网络服务的设置,就可以重新找回显示为空缺的“网络”选项卡内容列表。

在任务栏空白处单击鼠标右键,选择“任务管理器”,切换到“服务”选项卡,找到名为Network Setup Service的服务项,右击并选择“打开服务”(图7)。在打开的服务窗口中选中该服务并右键单击,选择打开“属性”,然后将其启动类型更改为“手动”或“自动”(图8)。最后再右键单击Network Setup Service服务,点击“启动”。

猪场使用抗菌药物应注意的问题 篇12

1猪病防治中应尽量避免无特征或特异性症状不强使用抗菌药, 例如各种病毒性感染不宜用抗菌药。

2一些抗菌药对革兰氏阳性菌有作用, 一些对革兰氏阴性菌则没有效果, 例如用青霉素治疗大肠杆菌病、喘气病等, 结果延误病情, 使疾病得不到控制。

3一些猪场为了节约养殖成本或贪便宜, 买来的药品有效成分含量不足, 使有效药量过小, 药物在体内达不到有效浓度;或认为大剂量效果好, 长期超量使用, 不仅不会增加疗效, 还可能产生毒副作用。

上一篇:大学生创业观念研究下一篇:内容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