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争端

2024-10-13

国际争端(共11篇)

国际争端 篇1

1 争端主体

缔约国(或向中心指定的该国的下属单位或机构)vs另一缔约国公民。

1.1 缔约国

根据《维也纳条约法公约》第二条:“缔约国”者,谓不问条约已未生效,同意受条约拘束之国家。可以得出只要具有缔约能力并且依照法定程序同意接受公约约束的国际法主体都是公约的缔约国。同时中心也接受争端双方约定待条件成就时将争端交与中心解决。

1.2 另一缔约国国民

《公约》将其予以明确划分为自然人和法人两类。对于自然人,《公约》明确要求该自然人必须具有其他缔约国国籍。

1.2.1 自然人国籍积极冲突情形

(1)若自然人既具有争端一方缔约国国籍又具有非缔约国国籍呢?

(2)自然人既具有争端一方当事国国籍又具有其他缔约国国籍呢?

(3)自然人既具有缔约国国籍又具有非缔约国国籍呢?

1.2.2 自然人投资者国籍消极冲突的情形

自然人投资者除可能拥有多国国籍之外,还有一种情况是不具有任何一国的国籍,国际法上又称国籍的消极冲突。对于国籍的消极冲突,国际法上原则比较统一,即适用该自然人最密切联系的国家国籍为准,一般认为适用当事人的经常住所地国国籍为宜。

1.3 法人投资者冲突的认定

法人可以是不具有东道国的国籍但拥有外国缔约国国籍的法人,而且,也可以是经投资双方同意,由外资控制的国籍为东道国的法人。

1.3.1 法人国籍的一般认定标准

关于法人国籍的判定,主要有:成立地说、管理中心地说、经济活动中心地说、资本控制说。如上所述,《华盛顿公约》仅规定了适格的法人投资者需要具备的条件,而对法人国籍的判断标准未作具体规定,由此ICSID仲裁庭在具体案件中认定某一特定法人的国籍时依据的标准也不完全一致。

案例:Amco Asia Corporation and others V.Republic of Indonesia一案中认为P.T.Amco公司设立并登记于印尼,因而根据国际法上法人国籍的成立地标准认定其当然属印尼法人。后一系列案例均采用此标准。海运公司:列支敦士登注册。几内亚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约定海运公司国籍为瑞士国籍。争议提交ICSID管辖。

由于根据《华盛顿公约》的规定,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必须是符合《华盛顿公约》的另一方缔约国国民,国际海运代理公司的注册地列支敦士登当时还不是《华盛顿公约》的缔约国,而瑞士已经是《华盛顿公约》的缔约国,因而几内亚和国际海运代理公司产生上述约定国籍的协议。其后双方发生投资争端,向ICSID提起仲裁程序,ICSID仲裁庭对该案进行了管辖,但却没有明确说明确定管辖权的依据,对此,有学者认为该案ICSID是在事实上默认了争端当事人的约定可以作为法人国籍的判定标准,在确定管辖权时采用了综合认定的标准。

1.3.2 法人国籍的特殊认定标准

第一,构成外来控制的因素。《华盛顿公约》并未对构成“外来控制”的标准作具体规定,实践中,ICSID在大多数案件中依据的是股权比例的结构,即拥有较多数股权的一方掌握控制权。但随着ICSID在实践中的发展,ICSID逐步将公司体制中的一些其他因素纳入构成外来控制的因素中去。体现ICSID转变的典型案例是Liberian Eastern Timber Corporation(LETCO)v.Liberia一案。通过该案ICSID仲裁庭提出判断对某一公司的控制应以“有效控制”为准,而控制的“有效”性不应仅限于股权比例的掌握多少,还应该包括其他的重要影响因素,如在公司的表决权、董事高管的身份以及掌握公司的决策权等,这些因素是对公司出现控股不足的情况时控制权认定的重要决定因素。综上所述,构成“外来控制”的因素,占有多数的股权比例为先决条件,综合考虑表决权,决策权和管理权等其他因素。

第二,外来控制的程度。直接标准:Amco Asia Corporation and others V.Republic of Indonesia一案中,P.T.阿姆科公司的最大股权所有者是一位荷兰籍国民,通过泛美公司对Amco亚洲公司实施控制,该案被申请人印度尼西亚政府主张Amco亚洲公司不是适格的申请人,但ICSID仲裁庭驳回了印度尼西亚政府的主张,该案仲裁庭在认定P.T.阿姆科公司的外来控制者时,采用的是直接标准,认为应当只考虑对东道国境内公司实施第一层次直接控制的控制者,不必考虑通过第一层次对当地公司实施间接控制的控制者。

2 争端客体

争端当事人之间的投资争议要符合以下这两个条件:首先,投资争端是直接由于“投资”而产生;其次,投资争端是法律争端。

2.1 对投资的认定

对于“投资”一词,《执行董事会报告》指出,《公约》之所以未对该词做出定义,是因为争端当事人可以在其同意中对该问题做出选择;但中心不会因投资定义的开放性而任由争端双方来自由决定何种投资可提交中心管辖。

“投资”是否符合ICSID管辖应该包含有以下四点:一是项目需要进行一段时间;二是投资者的投入金额;三是该项投资给东道国的经济带来的收益;四是项目所包含的风险。

2.2 对法律争端的认定

从ICSID的《执行董事报告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心使用“法律争端”这一术语的用意是在于区别权利的冲突和单纯的利益冲突。“法律争端”应该要涉及与法律相关的权利义务的范围或的违反法律义务的范围内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而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如关于对整个协议或其中某些条款重开谈判的愿望的分歧,对于财务账目或事实调查的争议则不属于《公约》所规定的‘法律争端’。

3 当事人的同意

3.1 同意的要件组成

“同意”作为要件,是指中心对任何国际投资争议的管辖需以双方书面同意为前提。关于同意的形式,《公约》仅要求双方当事人采用书面形式。但对于书面形式。《执行董事会报告》也指出,“同意”通过各种书面形式表达。

3.2 同意的类型

国内有学者将投资条约中有关同意“中心”管辖该投资条约下的有关投资争端的条款分为四种类型。

一是有约束力的全盘承诺型,即规定缔约方同意将其与另一缔约方国民之间将来发生的投资争端提交“中心”管辖;二是协议同意型,即规定缔约方与另一缔约方国民达成的投资协议中应包括同意“中心”管辖权的条款;三是意向同意型,即规定缔约国各方对于对方国民要求将有关争端提交“中心”管辖的申请给予同情考虑;四是选择同意型,即条约规定了多种解决投资争端的方法,而提交“中心”管辖只是其中可选择的一种(不构成)。

问题:对仲裁的同意是仅限于其中明确列举仲裁条款的特定协议,还是可以延伸至整个投资项目下的所有投资协议?

在Duke Energy v.Peru中,投资者与秘鲁政府就同一项投资项目签订了一系列合同,其中的一部分合同包含了仲裁条款。仲裁庭在审理中使用了CSOB案中确立的“投资整体原则”并认为:“尽管东道国认为其没有就其他合同达成仲裁协议,但是从已有的记录来看,投资的整体性驳斥了这一点。”由此可见,仲裁庭对“同意的表示”采取了广义的理解方式,仲裁条款并非只适用于特定协议而是适用于整个投资项目。

摘要:文章主要从国际解决投资争端中心的管辖权构成要件即争端主体、争端客体、争端的主观要件来理论分析国际解决投资争端中心的管辖权问题。

关键词:缔约国,法律争端,“同意”

参考文献

[1]崔宇航.解决国家与他国国民间投资争端中心(ICSID)管辖权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2]陈安.国际经济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3.

[3]江鹏.ICSID管辖权制度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0.

[4]陈怀生.论ICSID管辖权制度[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7.

[5]吉虹.ICSID管辖权制度研究[D].北京:中国政法大学,2008.

[6]文珍.论《华盛顿公约》对“投资者”的认定[D].成都:西南政法大学,2013.

[7]景宣如.解决投资争端国际中心管辖权规则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2.

国际争端 篇2

(由ICANN于1999年10月24日通过)

1.目的:

《统一域名争议解决办法》与《域名注册协议》、《统一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程序规则》、域名争议解决机构(或称服务提供者)的补充规则一起为域名争议当事人(不包括域名注册机构)提供解决方案。

2.域名申请人的责任陈述:

域名申请人在向域名注册机构申请域名、要求保留或恢复使用域名时,必须向域名注册机构做如下陈述和保证:

1)《域名注册协议》所填写的信息是完整的和准确的; 2)尽己所知,该域名的注册将不会侵害任意第三方的权益; 3)域名的注册不是为了非法目的;

4)域名的使用将不违反任何有关法律和规定。对于域名注册是否妨害和侵害他人的权益,域名申请人负有完全责任。

3.撤销、转让和变更:

基于下列情况,域名注册机构有权撤销、转让和变更域名注册:

1)根据本办法第8条的规定,域名注册机构收到域名持有人或域名仲裁者授权代理所提交的书面通知或适当的电子形式的通知,要求域名注册机构采取此类行动;

2)域名注册机构收到对域名争议有完全管辖权的法庭或仲裁机构发出的判决或裁定通知,要求域名注册机构采取此类行动;

3)域名注册机构收到域名争议解决机构发出的通知,要求域名注册机构采取此类行动。该机构是根据《统一域名争议解决办法》而建立;

4)根据《域名注册协议》或其他合法原因。4.强制性域名争议解决程序

域名争议由ICANN认定的并在其网站上公布的域名争议解决机构来受理。

a.提起域名争议的条件。提起域名争议解决程序,应同时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i)提起争议的域名与投诉人所持有的商标或服务标记相同或具有误导性的相似;且

(ii)域名持有人对该域名本身并不享有正当的权利或合法的利益;且

(iii)域名持有人对域名的注册和使用均为恶意。投诉人在域名争议解决程序过程中承担举证责任。

b.恶意注册和使用域名的行为。专家组有权判定是否属于恶意注册和使用域名。恶意注册和使用域名的行为包括但不仅限于以下几类:

(i)有证据证明,域名持有人注册或获得域名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商标或服务标记的所有者或所有者的竞争者出售、出租或其他任何形式转让域名,以期从中获得额外价值;或者

(ii)根据域名持有人的行为可以证明,域名持有人注册或获得域名的目的是为了阻止商标和服务标记的持有人通过一定形式的域名在互联网络上反映其商标;或者

(iii)域名持有人注册域名的主要目的是破坏竞争者的正常业务;或者

(iv)域名持有人目的是通过故意制造与投诉人所持有的商品或服务标记的混淆,以诱使互联网络用户访问域名持有人的网站或者其他联机地址,并从中牟利。

c.针对投诉人的投诉,域名持有人伸张自己的权益和合法利益的抗辩依据:(i)在得知域名争议之前,域名持有人已将域名或与域名相关的名称用于或可以证明准备用于提供合法的商品或服务;或者(ii)域名持有人虽然没有拥有与域名相应的商标或服务标记,但因所持有的域名已被广为人知;或者

(iii)合理使用域名或不为商业目的而使用域名。d.选择争议解决机构。

由投诉人从ICANN认定的域名争议解决机构中选择,并由该机构负责争议的解决。e.域名争议解决程序的启动和专家组成员的任命,由《统一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程序规则》另作规定。专家组负责域名争议的裁定。

f.域名争议的合并。

当投诉人和域名持有人之间存在多个域名争议时,投诉人和域名持有人均有权申请合并争议,并由最初的专家组负责域名争议的裁定。

g.费用。

域名争议解决程序的所需费用由投诉人承担。但在《统一域名争议解决办法程序规则》第5(b)(iv)款规定的情况下,专家组成员由1名扩充为3名时,全部费用由投诉人和域名持有人平均分担。

h.域名争议解决程序中的免责条款。

ICANN和域名注册机构不参与有关域名争议解决程序,对专家组的裁定结果不承担任何责任。

i.救助措施。投诉人通过专家组的裁定可以获得的救助仅限于将域名撤消或转让给投诉人。

j.通知和公告。

争议解决机构应将专家组对域名争议所作出的任何决定及时通知域名注册机构。所有基于本办法所作出的决定应通过互联网络全文发布,专家组另有决定的除外。

k.司法程序的可行性。域名争议解决程序进行中乃至作出裁定以后,域名争议当事人均可以就同一域名争议提起司法诉讼。对于专家组作出域名的撤消或转让裁定,域名注册机构在接到争议解决机构通知之日起10个工作日(以域名注册机构主要办公所在地时间为准)后执行。在这期间,如果域名注册机构收到域名持有人提起司法诉讼的正式文件(如盖有法院公章的起诉书复印件)时,域名注册机构将暂停执行该裁定直至:

(1)域名注册机构确信争议在双方之间得以圆满解决;(2)域名注册机构确信起诉被法院驳回或撤消;

(3)域名注册机构收到法院驳回起诉的判定通知或法院判定域名持有人无权继续使用域名的通知的复印件。

5.其他争议内容。

域名注册以外的争议由司法程序、仲裁程序或其他程序解决,不在本办法协调范围。6.争议中的免责条款。

ICANN及域名注册机构不以任何方式参与域名争议双方的争议。域名争议者不得将ICANN及域名注册机构列为争议一方或将ICANN及域名注册机构归入争议一方。如果ICANN及域名注册机构被列为争议方,ICANN及域名注册机构保留一切合理的维护自己合法利益的权利,并将采取相应行动来维护ICANN及域名注册机构的合法利益。

7.维持原有状态。

除非出现本办法第3条所列出的情况,域名注册机构将不对任何域名采取撤销、转让、生效、失效或其他任何改变域名现有状态的行为。

8.争议中的域名转让

a.域名转让给新的持有者。以下情况下,域名持有人不得向他人转让域名:(1)在域名争议解决程序过程中或该程序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以域名注册机构主要办公所在地时间为准);或者

(2)在有关域名争议的司法程序或仲裁程序过程中,除非法庭或仲裁庭书面同意域名的转让。

b.变更域名注册机构。在域名争议解决程序过程中或该程序结束后15个工作日内(以域名注册机构主要办公所在地时间为准),域名持有人不得变更域名注册机构。在有关域名争议的司法程序或仲裁程序过程中,域名持有人可以变更域名注册机构。域名注册机构在接受这类域名并成为该域名的注册管理者时,有关该域名的争议仍将适用原有域名注册机构的域名争议解决办法。

9.修订政策。

国际争端 篇3

关键词:WTO争端解决机制 国际争端解决方式发展趋势 多边体制 规则为导向

一、WTO争端解决机制成功运作的内部原因——机制自身的特点

WTO争端解决机制不仅体现了解决国际争端的和平方法(外交和法律手段)和非武力的强制措施(报复或对抗措施)的有机统一,而且反映了争端当事方、职业专家、国际公务员与DSB之间的合理分工和协作。 它是总结了GATT半个多世纪以来处理多边贸易争端的经验教训的结晶,是一种新型的争端解决方式。实践证明,较之传统的国际争端解决方式,WTO争端解决机制无论从案件受理数量还是裁决的执行方面都可称得上当今世界上最为有效率和最富实用性的一种制度。截止至2008年1月24日,DSB已受理争端案件369起,通过上诉机构报告和专家组报告107个。 与之相比,另一主要处理国际争端的国际组织——联合国国际法院,虽然有着较为丰富、完备的实体性国际法条约、习惯等作为其法律渊源和判案依据,但由于受诸如管辖权、判决的执行等程序性方面因素的影响,争端方当事方的实体性国际法权利有时很难得到保障,这就导致了国际法院在成立至今60多年的时间内受理案件数不超过100起的尴尬局面,有的学者甚至比喻其为“没有牙齿的老虎”。下文将根据WTO争端解决机制自身的一些显著特点,探寻WTO争端解决机制高效的原因。

第一,WTO争端解决机制将国际法上两种不同性质的争端解决方式——政治方法和法律方法有机结合,且以政治方法为先,法律方法为最后的保证。即争端发生后,当事方必须首先寻求磋商来解决争议,只有在一定期限内磋商不成的情况下才可继续之后的法律程序。这种结合的好处是一方面尊重了争端当事方的意思自治,另一方面也确保了在双方无法达成一致的情况下使争端得以继续得到解决,保证了争端解决的效率。与之相比,如果单纯使用一种方式解决争端,往往导致效率低下或无法公平解决问题。如联合国安理会解决有关国际安全与和平的争端时,完全是政治化的程序,往往效率不高,且极有可能出现大国“恃强凌弱”,强迫一些弱国接受一些不合理条件的现象,即所谓的权力导向型解决方法。又如联合国国际法院解决国际争端时完全依照法律方式,有时往往会因为对某一事项缺乏法律依据而无法介入(如之后所述的管辖权问题),或受国际法过多约束而在处理争端时缺乏弹性,使最终判决难以接受或无法执行。

第二,WTO争端解决机制确立了“自动”强制管辖权。在国际司法领域,由于争端双方往往都是主权国家,而主权在国际法中是最高权,因此在国际司法中形成一种习惯,即:“不得强迫任何国家违反其本身的意志来进行诉讼”。 管辖权问题是阻挠联合国国际法院发挥作用的一个重大障碍。在1919年起草国际联盟《国际常设法院规约》和1946年起草联合国《国际法院规约》时,都曾提出要写明赋予这两个司法机关以强制管辖的条款,但经过激烈争论后,这类建议均被否决。 现行联合国国际法院的管辖权仍然是以诉讼双方自愿达成协议为前提,称作“合意管辖”。即使有些国际条约在其争端解决条款里写明:“争端可提交国际法院”(这类条款一般称为“协定管辖”)。此类条款都是允许条约缔结国做出保留的。管辖权成为了国际法上很难突破的禁区,直接导致国际法院虽然管辖领域广泛但实际受案数少,因此确立DSB具有强制管辖权不仅被视为是对GATT争端解决制度的重大发展,更是对传统国际法的历史性突破。DSU作为WTO协定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要求WTO成员方在加入时一揽子接受。考虑到GATT要求缔约方全体以“共识”方式表决常常阻碍专家组的组成和专家组报告的通过,因此DSB采取了“反向共识”的方式,即以“不设立专家组”或“不通过专家组/上诉机构(裁决)报告”为题要成员方表决,只要有一个成员方(包括申诉方)表示反对,就得设立专家组或通过裁决报告,这实际上是一种自动强制管辖权。

第三,WTO争端解决机制确立了相对独立行使司法权的两级审案制。即争端任何一个当事方就专家组做出的裁决均可提出上诉,要求上诉机构对相关法律问题做出裁断。上诉机构在国内司法制度中非常普遍,如我国的两审终审制,其目的是纠正错判,保持对法律适用与解释上的一贯性。然而在以国家为当事方的国际司法制度中,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似乎都未曾有过。以联合国国际法院为例,其判决为终局判决,不得上诉。 WTO两级审判的司法体制在国际司法制度中是首例。 WTO上诉机构的设立为自动通过的专家组报告提供了一个安全阀,以防止专家组出现“错判”。上诉机构由7名成员构成,都是全球知名的法律或国际贸易专家,比专家组在法律方面更专业。他们不代表任何一国政府,一个上诉案件由3名成员负责审理。上诉机构不对事实问题作结论,只能依据专家组审理中已经查明的事实进行法律分析,做出结论,且只对审理一方提出的上诉问题复审而不是全面复审。这样的设置一方面保证了争端的公正、高效解决,使成员方消除了顾虑,同时也大大增强了“体制的规则导向性”。

第四,WTO争端解决机制确立了强制执行制度。以DSU为基本法的WTO争端解决机制,并没有像GATT体制或包括国际法院在内的其他一些国际性争端解决机构那样,仅限于号召性地要求败诉方履行裁决而没有具体的机制保障,而是以促进争端裁决的迅速、全面履行为己任,直接、详尽地规定了执行监督程序和强制执行措施。两项措施确保了执行制度的运行,其一是整个裁决执行过程一直置于DSB的多边监督之下。DSU多边监督机制本身并没有对败诉方施加具体的要求,但它可以形成较为强大的国际政治和舆论压力,有利于促使败诉方履行裁决。其二是规定了贸易报复机制,如允许交叉报复,经仲裁自动审查后以“反向共识”授权胜诉方实施报复,从而使WTO争端解决机制真正拥有了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执行机制,与DSB的强制管辖权机制一起共同确立了WTO争端解决机制作为“司法体制”的特征。 有学者比喻,WTO强制执行制度为WTO争端解决机制装上了“老虎的牙齿”。更有学者断言,WTO的强制执行体制是目前为止国际法上最先进的强制执行体制之一,DSU的第21条和第22条的规定是国际法的重大进步。

WTO争端解决机制是在结合了不同性质的争端解决方式,继承、发展并创新传统国际法国际争端解决方式的基础上创立起来的。上述特点保证了该机制能高效、公正地解决WTO成员方国际贸易间的有关争端,是该机制成功运作的内部条件。

二、WTO争端解决机制成功运作的外部原因——经济全球化

WTO争端解决机制的上述特点在规则和制度上保证了成员方贸易争端的公正、高效的解决,但是该机制的建立和运行还必须得到各国的授权和承认才得以发挥其效力。在传统国际法倡导“主权绝对”的背景下,各国(包括地区)为何愿意主动让WTO争端解决机制束缚其手脚,而不愿受联合国国际法院的约束?以下将分析其原因。

20世纪初,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严重阻碍了国际贸易的发展,直接导致了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全面爆发,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一个重要原因。第一次经济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用严酷的事实教训了西方政治与经济界有识之士。

痛定思痛,各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需要在国际贸易中建立一套新的制度,以避免经济危机的再次发生。 战后各国主要提出了“三大支柱”的设想: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来维持国际间的汇率和国际收支平衡;以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来提供资金协助经济复兴与发展;而解决国际贸易问题的则是国际贸易组织(ITO)。 国际贸易组织的目标是减少关税壁垒,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发展。后由于美国国会的阻挠,该组织未能成立,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临时适用性质的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

由于GATT不是一个国际组织,它没有关于组织机构的任何规定,也自然没有解决争端的专门机构与制度。在GATT中涉及争端解决的条款只有GATT第22条与第23条。这两条奠定了GATT争端解决的基本方式——外交手段和第三方介入争端解决的方式。然而,二战后经济全球化浪潮席卷全球,世界已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各国经济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尤其是国际贸易对于国内经济的影响逐渐扩大。各国一方面希望借经济全球化之势通过国际贸易加快发展本国经济,另一方面也担心他国通过国际贸易损害本国的经济。因此,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一套完整的国际贸易规则,尤其是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作为主管国际贸易的GATT,其仅有的两条争端解决规定是远远不够的。于是,GATT全体缔约方为各自国内经济的发展,加快贸易自由化,果断而大胆地将处理经贸关系的经济事务相对独立于复杂敏感的国际政治,冲淡经济主权的严格性,本着实用主义的务实精神,在GATT不完整、不成熟的争端解决规则上,通过实践对其不断逐步地调整、修订和补充,从而形成了现在较为完善、高效、公正的WTO争端解决机制。

综上所述,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方面的依赖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强度,一国经济发展的快慢好坏往往不仅由其本身决定,还要受到与其有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的经济状况的影响,而国际贸易在各国经济中占据非常重要的比重。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各国在遇到国际贸易争端时就必须有一套高效、公正的解决方案来保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而WTO争端解决机制正是迎合这一需求的产物。这就是为何各国自愿受WTO争端解决机制约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联合国国际法院一般处理涉及领土、主权等相对敏感的国际政治问题,这类问题一般涉及利益重大,影响十分深远,因此各国对此都采取谨慎态度。

三、国际争端解决方式的发展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WTO争端解决模式目前还无法普遍适用与所有类型的争端,如政治性质的争端,此类争端因为涉及国家或民族的政治利益,所以不可能用法律的方法来解决,而只能通过外交的方法来解决。但无论如何,WTO争端解决模式中的以规则为导向,通过磋商程序解决问题等规则还是值得借鉴与运用的。

浅析公关在国际贸易争端中的作用 篇4

1. 公关在解决国际贸易争端中的作用

从中铝收购在澳大利亚铁矿企业中的失利到联想并购IBM电脑部门后丢失大批美国政府定单,我们可以看出,中国企业失去贸易订单的原因有时候并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问题,更多的是由于国际政治因素在起作用。

由于代表某个集团、阶层利益的诉求可能对政治经济政策的制定起着巨大的影响作用,通过公关引导舆论导向来解决贸易冲突比通过世贸组织的争端解决机制更有效率。例如以色列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组建了庞大的公关机构,对美国社会和政府机构进行游说,通过舆论导向引导美国在涉及以色列经济利益的时候做出有利于以色列国家和企业经济利益的决策。

从美国轮胎特保案中可以明显看到,美国钢铁工人协会(保护协会内工人就业的利益集团)和美国轮胎在华轮胎企业(向美国进口轮胎的利益集团)的博弈,是如何影响商务部每一步的调查决策的。

2. 入世以后我国企业面临的贸易争端现状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经济体,在我国进出口贸易继续快速发展的同时,贸易摩擦也越来越多,我国的对外贸易正在进入贸易摩擦高发期。

全球经济在逐步回暖过程中,已进入贸易争端频发时期,中国毫无疑问将承受更多的贸易摩擦,而且呈现出逐步加剧的态势。中国面对的贸易摩擦与纠纷压力有增无减,中国除了在纺织品、鞋类、家具等产品上与其他贸易强国发生贸易争端外,更多附加值高的产品也与美欧发生贸易摩擦。据不完全统计,仅2009年上半年,中国遭受的反补贴、反倾销、特保措施及保障措施等贸易救济与摩擦调查就多达58起,涉案金额超过80亿美元。在严峻经济危机压力之下世界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愈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有效解决贸易争端问题的紧迫性进一步加剧。虽然经过中国政府和企业多年的努力,我国政府和企业在利用WTO的贸易争端机制解决贸易争端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从贸易政策和贸易惯例等方面解决贸易争端的做法也基本符合世贸组织的要求,但是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为了有效的解决贸易争端,我国企业通常采取的策略有两种:第一,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但是争端解决机制的程序较为复杂,争端解决所需要的时间相对较长。当争端解决时,我国企业以及相关产业可能早已遭受了重大的经济损失。第二是采取一些极端的贸易报复措施,但是这样的做法容易激化矛盾,并且回旋余地小,不利于双方彻底解决贸易争端。据统计,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纠纷中胜诉的比率仅为13.7%。这种情况虽然和中国实行的经济体制有一定关系,但是主要还是因为国内企业对国际商务公关的认识及其利用水平不高。在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的实施中有很多民众参与决策的因素,如何利用商务公关来化解争端,这是中国企业应该的关注的问题。通过国际商务公关,完全有可能对贸易摩擦和纠纷的裁决施加影响。

3. 我国企业该如何应用公关策略

中国企业的产品在国际市场发展受到限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只是国际市场对中国的进口产品设限这一个问题。中国出口产品自身的品牌还不多,不够强,更多情况下我们是靠单价低大量进入海外市场。与此同时,就算某些企业在我们中国本土已经拥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在海外市场上却可能会受到渠道、市场推广等方面的挚肘,结果品牌价值无法在当地市场上得到充分体现。

中国商品在海外基本上是以低价取胜,没有什么品牌优势可言。也因此而容易成为贸易纷争的牺牲品。实际上在国内,品牌建设也一直是国内企业的软肋。“弱势品牌”的地位注定了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的被动地位。只要品牌影响力上不去,中国商品的地位也就上不去。如何帮助中国企业走向海外市场,并且能在可能的贸易争端中占得先机,企业的公关工作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3.1 对跨国集团进行商务公关

许多跨国公司和大公司在我国有大量的业务,它们不仅从事转口贸易,还通过在中国大陆各地建立企业直接进行生产或提供服务。这些公司非常关注国际形势的发展,希望本国政府做出有利于自己公司利益的对外政策。例如波音公司采取向国会提供材料,举办讲座等方式,反对国会取消给予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因此,利用对具有相关经济利益的跨国公司进行进行公关,比直接的贸易战或者诉诸世贸组织裁定更有效率,也更容易为进口国所接受。在对跨国公司进行商务公关时,要注意与其他利益集团结成利益共同体,使利益共同体在商务公关后能够获得利润。如果我们不把结成利益共同体的工作做到位,自然也就没有利益伙伴站出来或者竭尽所能为我们说话。

3.2 通过政治上的良好私人关系进行公关

中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要树立与在进口国有较大影响力的个人搞好私人关系的理念。充分利用私人关系比动用政治关系的效率要高,一些国家的政府要人离职后成为了很多跨国公司的总裁、董事长等,这对日后贸易争端的解决有很大好处,因为他们的政治影响力很强,他们的观点和看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左右进口国民众的舆论。

3.3 要学会利用新闻媒体

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进口国当地媒体的巨大影响力,让进口国民众了解来自中国的经济发展形势、生产水平和经济结构。从而让进口国民众了解中国企业真实的生产成本。在进口国的主流媒体上,呼吁公众支持或反对某项立法建议,或者转变公众对一项公共政策的看法,从而避免陷入反倾销的境地。这是一种间接的通过新闻媒体引导贸易政策的公关活动。

钓鱼岛争端 篇5

2012年7月的日本购岛事件,掀起了钓鱼岛争端的又一次冲突。钓鱼岛争端,给原本就脆弱的中日关系增添了新的阴霾。

从西太平洋地缘政治来看,存在对立的两大力量:中国力量和美日台力量。对于后者而言,北起白令海峡,北方四岛,日本海,中经钓鱼岛和台湾岛,至南中国海和马六甲海峡,既是美国利益的包线,也是日本的利益生命线。

作为一个资源溃乏的岛国,日本的资源和贸易严重依赖于南下的海运,这条线路有两个关键而又脆弱的节点,一是钓鱼岛和台湾岛,二是南海。任何一点发生了政治格局的根本变化,都会对日本造成战略上的困境。日本要成为政治强国,影响本地区乃至世界的局势了,成为世界政治舞台上举足轻重的一员,只有沿此路线南下。因此,对于日本,这条线既是一条生命线,也是日本实现军事政治强国之梦的起跑线。

然而对于中国,这条线距离中国沿海远者不过数百公里,近者不过百余公里,几乎将中国所有的出海口封锁得牢牢实实。在遭受攻击时,中国最富庶的东部地区将暴露在敌人的火力面前,无险可守。中国一万多公里的海岸线,与这条战略线几乎完全平行。在现代的军事斗争中,中国要确保国家安全,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就必须死守这条漫长的战略线,实施战略防御。而中国作为一个崛起中的世界大国,必然不能被锁在陆地上,走向大洋是中国不可逃避的选择。只有突破这条战略线,将海防线向外扩展,使战争威胁远离本土,才能够确保国家安全。于是,这条对于日本而言是必然牢牢控制的生命线和实现政治崛起的海上战略线,同时也成为中国确保国家安全的底线和实现海上强国梦想必须突破的战略线。

两个世界强国竟然被捆在了一条事关双方民族兴衰的战略线上。即使具有有效的沟通和协商机制,双方的冲突也很难避免。何况中日两国是数百年之宿敌,怀着对对方极度的不信任感,冲突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最近消息称,日本政府为了加强监视中国在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活动,2014的防卫预算将比2013增加2.8%,约为4.88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848亿)。这是日本连续两年增加防卫预算,对于军事部署强化军队,可谓不留余力。

安倍主导的日本内阁与极右翼势力在钓鱼岛问题上,对中国采取步步紧逼的策略,一边在强化钓鱼岛近屿的军事部署,一边在试图将钓鱼岛问题国际化,拉其盟国加入钓鱼岛之争的漩涡,并挑拨中国与其他邻国的岛礁争议制造事端。

对此,中国政府在捍卫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的态度是明确的和一贯的,对日本政府一意孤行挑战中国主权底线的行为,中国政府和军队不可能一再忍让下去,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公布和空军进行首次空中巡逻,对日发出强烈信号等于向日本政府正式摊牌,中国军队绝不允许日本海警在中国防空识别区为所欲为,将日本海空力量彻底逐出钓鱼岛区域,是中国政府划定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根本目的。

最近几年,中国军事实力尤其是海军大幅增长。因此,对于海上主权的维护也越发坚决。2013年11月23日,中国国防部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包含钓鱼岛附近相关空域。

国际争端 篇6

(一)经济全球化和贸易保护主义使国际经贸争端的激烈程度有所提高

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意味着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国内经济受国际经济影响越来越大,与他国发生利益冲突的可能性就越大。近年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各国对进口贸易的状况更加关注。

(二)争端领域有所扩大

众所周知,产业结构和贸易结构是能否发生贸易争端的决定因素。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促使服务贸易增长速度快于货物贸易。各国就限制服务业开放的冲突将成为今后国际贸易争端的一个新的焦点。

(三)反倾销、保障措施以及新型措施的广泛使用

WTO规则中,允许其成员方在一定条件下实

施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进行产业保护。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是WTO规则所允许的维护公平竞争的重要手段,而保障措施则是允许缔约方在达到贸易自由化过程中,可以兼顾各自国家眼前的或急迫的局部利益,在二者发生矛盾与冲突时,可以暂时放弃规则,进行自我调整。

这是国际社会各成员协力追求的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但是,在追求实现共同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同时,各成员却仍然有自己的局部利益和眼前利益。这就难免引起种种新的矛盾与冲突。归根结底,就是各成员在经济主权上的限制与反限制。同时,技术壁垒作为一种外源性的贸易限制措施,正成为越来越多的国家频繁限制产品进口,保护本国产业的武器。此外,通过技术标准、卫生标准、知识产权、计量单位、电子数据交换等手段设置技术壁垒,也有愈发普遍的趋势。

二、对WTO争端解决机制的质疑

(一)争端解决机制概况分析

世贸组织设立的争端解决机构(DSB),隶属于部长会议。DSB有权“设立专家组,采纳专家组和上诉机构报告,监督裁决和建议的执行,以及授权暂停适用有关协定项下的关税减让和其他义务”。尤为重要的是,DSB彻底改变了GATT实行的“协商一致”程序,代之以“反向协商一致”(negative consensus)的决策原则,即“一致反对,才能否决”。

可见,WTO的争端解决机制与GATT原有机制相比,强硬、高效了许多。同时,这种机制倘若能够正常地进行运作,对于国际经贸争端中的当事方,尤其是经济实力强大的当事方,将是一种较为有力的约束。WTO规则的强硬甚至使世界头号强国——美国都感觉到有些吃不消。是否接受WTO体制,尤其是其中不可分割的争端解决机制,曾经引发了美国国会内议员的激烈争论,并经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各种媒体炒作,形成全国性的论战,著名学者杰克逊教授称之为“1994年主权大辩论”(theGreat1994SovereigntyDebate)。

(二)实证分析——“欧美301条款争端案”

1998年11月25日,作为对美国动用“301条款”单方宣布即将对欧共体采取报复制裁措施的回应,欧共体向DSB提出要求与美国磋商,以解决《美国贸易法》中的“301条款”问题。随后,又在1999年1月26日要求正式成立专家组,审理此案。欧共体的这一举动,把“美欧香蕉案”中气势汹汹的原告——美国推上了新案的被告席。

众所周知,“301条款”是美国贸易代表用以威胁和压服外国政府贸易对手的重要手段,充分体现了美国在国际贸易领域的经济霸权。其核心内容是:如果美国贸易代表单方认为外国的某项立法或政策“不公平”、“不公正”或“不合理”,损害或限制了美国的商业利益,则有权径自依照美国贸易法“301条款”规定的职权和程序,采取各种单边性、强制性的报复措施,以迫使对方妥协,消除对美国商业造成的损害或限制,或者提供美国官方认可的赔偿。它的主旨在于保证美国产品能够长驱直入和充分占领其他国家的国内市场。

本案专家组在1999年3月31日组建成立,经约九个月的审理,于1999年12月22日签发了审结报告书,并呈交DSB审批。其核心结论是:

专家组基本上赞同和接受了欧共体对美国“301条款”的指控,批驳和拒绝了美国作出的抗辩。但是,专家组又认为,仅凭初步证据,还不足以最终确认美国已经背弃了《WTO协定》的国际义务,还应当综合考察美国国内的“体制因素和行政因素”(institutionaandadministrativeelements),才能作出全面的认定。可以说,在这一点上,专家组完全赞同和接受美国代表根据SAA提出的抗辩,驳回了欧共体代表提出的指控。最终认定欧共体指控的《美国贸易法》“301条款”各点,并不违反WTO体制中DSU以及GATT1994的有关规定。

从专家组结论中,可以看出:专家组不但没有切实遵照DSU第11条规定的职能和职责,认真审查美国“301条款”;反而把实际上只是一纸空文、内容自相矛盾、毫无法律强制约束力的SAA,美化为美国的“承诺和保证”,并鼓吹“可予以信赖”。这份报告旨在两大集团之间,双方讨好,左右逢源;对美国“301条款”采取“小骂大帮忙”的手法,曲为辩解,加以袒护宽纵。漏洞和疑窦甚多,留下隐患不小。

三、国际贸易争端解决机制之我见

(一)利用WTO争端解决机制

WTO争端解决机制由于其高效率和公正(在处理极个别案件时有待考量),赢得了广大成员方的信任。有数据显示,自WTO成立的十年以来,已经受理了超过300件贸易争端,涉及好几十个国家和地区,而GATT在长达48年时间里却只承接了300多件。

客观地说,上述机制在处理大多数贸易争端时,能够凭借机制较GATT争端解决机制强硬的特性,来保证裁决的公正性,并及时得以执行。只有在极少数案件中,专家组才会出于对种种案外因素的考虑,作出不那么令人信服的结论。但是,总体来讲,WTO争端解决机制在争端解决中发挥的正面作用远远大于负面效应。不失为争端解决中的重要手段。

(二)积极参与制定国际经济规则

在WTO争端解决机制建立之初,体现了美国等大国的选择。但是,随着大量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力量對比就会发生相互制衡作用,最终使规则趋向合理。“日本酒税案”中上诉机构明确指出:“《WTO协定》是一个国际条约,其实质相当于一个国际合同。达成这些协定条款本身表明,WTO成员是在行使国家主权,追求各自国家利益的基础上达成的协定。为获得作为一个WTO成员可以获得的利益,作为交换,各成员同意根据《WTO协定》的承诺来行使其国家主权”。即阐明了条约约定至上的原则。在WTO背景下,我们提出要重视规则的作用,就意味着任何成员在履行义务时将不会有过去那么多灵活性;在WTO体制下出现的任何争端,其首选的解决方式,是法律而不是政治和外交。

(三)其他手段

毋庸置疑,经济,从来都不是单纯的经济问题。经济作为一切利益的根本,决定了它必然与政治、文化等种种问题相互纠缠。历史上,解决经济利益最常用的手段是政治,尤其是武力政治。其结果往往极大地破坏经济,GATT乃至WTO的出现,就是期望通过法律体制和平解决国际经济争端。而现实争端中,存在着一些用法律手段难以解决的特殊情况。在案件看似简单的法律现象的背后,隐藏着深层次的政治、文化背景。在这种情形下,缺乏必要的政治、外交手段,是不可能达到解决争端之目的的。当然,这类手段仅仅作为辅助之用。争端解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仍然是法律。

(作者单位:华南理工大学法学院)

参考文献:

{1}谅解书[M]第2条第1款。

{2}See supra, J. Jackson, Sovereignty Debate.

国际争端 篇7

关键词:争端解决机制,国际投资,经济全球化,多边

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是有效协调、保障国际投资顺利开展的机制, 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当前, 世界范围内欠缺一个多边有效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而现行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也有其固有的缺陷。下文在分析其缺陷基础上, 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

一、当前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存在的问题

1、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体系散乱且缺乏一致性

依照《华盛顿公约》设立的“解决投资争议国际中心” (ICSID) 和WTO的“争端解决机构” (DSB) 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具有普遍管辖权的争端解决机构。ICSID主要以仲裁方式解决外国投资者和东道国政府之间的争端, 实践中实施仲裁裁决有赖于东道国的配合;DSB主要处理成员国之间基于WTO相关协议所产生的投资争议, 主要限于投资管制争端, 且以司法机制保障了裁决执行。上述两个结构相互补充, 但是也存在着相互冲突。例如, 投资东道国既对投资者违约又违反了W T O相关义务时, 上述两个机构便产生了管辖权的冲突。局部范围看, 东盟、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 (NAFTA) 都有其自身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 而且不同国家之间的投资协定或者条约中也有争端解决条例。所以, 当前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是松散的、非一致的。

2、不同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有其自身的缺陷

ICSID的主要缺陷表现在审结效率低下。经手ICSID的案件通常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 这大大弱化了其在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的作用, 易导致当事人对此机构裁决力的质疑。此外, ICSID的法律适用范围也不甚明晰。如公约第42条规定, 在当事双方没有共同选择应适用的法律时, 法庭可以适用东道国的法律以及可能适用的国际法规则。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许多规则、原则上存在很大分歧情况下, 简单主张适用国际法, 容易导致不合理的裁决;作为一个区域性投资条约, 直接诉讼方式是N A F T A的主要争议所在。墨西哥一直坚持卡尓沃主义, N A F T A附件一中的墨西哥部分包括的长达一百页的保留和限制保护了墨西哥的利益, 但同时也大大削弱了N A F T A自身的效力;DSB虽然以其高度的司法性和执行力著称, 但是其覆盖范围十分有限, 主要包括国家间关于“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的争议。

2、完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的对策建议

2.1将国际投资争端纳入至WTO管辖范围内。将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纳入W T O管辖范围内是当前业界讨论最多也是最可行的一个解决方案, 这是由W T O自身特点决定的。首先, WTO强调民主和公平, 顾全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其下面的公约会考虑到发展中国家的情况而予以特别规定;其次, 部分投资问题已经纳入WTO体系之中。虽然TRIMs当前还局限在“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 但随着贸易与投资结合的愈加紧密, W T O各相关条款会更加全面。此外, 投资问题越来越频繁地在W T O定期和不定期的多边贸易谈判中被提及, 发达国家很有可能利用其缔结综合性多边投资条约, 最终将多边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纳入W T O体系之中。

2.2积极构建多边投资公约以解决投资争端。正如上文所述, 构建多边投资公约以解决国际投资争端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方式。但是, 当前多边投资公约的构建仍面临一些困难, 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国际投资的态度各异。W T O贸易与财政司长理查德·艾琳曾指出:WTO未来多边投资规则可以考虑的一种框架是, 借鉴GATS正面列表方式, 拟定一项多边投资规则的框架性协议, 使所有W T O成员方都成为该协议的签约方。此种框架性协议能够保证协议实施的灵活性, 让各成员方结合自身需要有选择地作出承诺。

2.3维持当前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多元化状态。多边公约是各国妥协的产物, 其最终方案往往是各参与方可接受的最低共同标准, 而双边条约则相对简单许多。当前已存的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发展的已经趋于成熟, 许多规则和概念已经基本确定和适用。实际上, 在以往十年间, 由于多边投资谈判的种种问题和国际政治环境的变更, 许多国家政府宁愿选择双边机制来约束彼此投资行为。此外, 区域性投资条约也是一种相对灵活的处理手段。限于特定区域内各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外资政策的共同点较多, 在此区域内构建区域性投资条约可实施性强。因此, 在区域性投资条约发展趋于成熟时, 将其升级为多边投资公约也未尝不是一种途径。

二、结语

当前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存在其固有的缺陷, 未来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必定向着多边化、一致化方向发展, 但是限于当前不同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不同, 构建多变化投资条约仍需要以双边的、区域性的投资条约为过渡阶段。

参考文献

[1]、鲍薇.国际投资争端解决机制与W T O争端解决机制[J].法制与社会, 2010, (1) :37-38.

[2]、Frederick M.Anew dominant trade species emerges:is bilateralism a threat[J].Oxford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Law.2007, (10) :571-583.

国际争端 篇8

关键词:邻国,领土争端,海洋权益国际法

中国拥有312万公里长的海岸线, 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 中国对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享有主权和管辖权。据不完全统计, 南海所有岛屿加起来约有1700多个。南海诸岛由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组成。其中中国对西沙群岛和中沙群岛实际进行控制, 东沙群岛由台湾实际控制, 而南沙群岛主权是目前争议最大, 也是众多国家争夺最激烈的地区, 这一地区被视为亚洲最容易爆发冲突的地点之一。近些年, 中国一直在为捍卫南海主权完整、维护南海局势而努力。但是如不能彻底解决南海海洋争端问题, 必将成为中国的后防大患, 是中国前进道路上的一颗“定时炸弹”, 时刻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安全。

一、中国南海争端问题的原因

首先中国南海海域是世界著名的渔场之一, 渔业资源丰富。南海蕴含丰富的油气自然资源, 其蕴含的油气资源足以和波斯湾媲美。近些年来, 由于石油价格飞涨, 也加剧了南海局势的紧张, 南海的战略资源的地位越发显得重要。此外, “南海还蕴含着丰富的锰、铜、镍、钻、钛、锡以及钻石等重要矿产, 是重要能源的潜在供应基地”[1]。

其次, 南海有重要的空间战略地位, 南海位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的交界处, 地理环境优越。是连接亚洲和大洋洲的要道, 南边的马六甲海峡是世界重要的交通要道, 通过马六甲海峡后必须要经过南海, 所以控制了南海就直接或间接控制了马六甲海峡, 从而控制了世界资源和货物的运输。中国的石油和货物进出口必须通过马六甲海峡, 所以控制了南沙群岛就控制了中国能源和货物的进出口。

第三, 大国及外部势力插手中国南海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速度让世界惊叹, 许多国家明显感到了来自中国的威胁。出于保护自身国家利益的考虑, 为了抑制中国快速前进的脚步, 世界一些大国插手南海争端, 蓄意挑拨中国与周边其他国家之间的矛盾, 这更加剧了南海问题的复杂化。所以说并不能把南海问题简简单单的理解成中国和周边国家之间简单为领土问题, 南海问题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国际性的问题。

二、南海争端的现状分析

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 中国南海特别是南沙群岛领土的争端问题就一直存在, 南沙群岛被其他国家所划分和侵占, 南海的自然资源被大量掠夺。南沙群岛共有230多个岛屿, 其中大多数被其他国家所侵占, 并且大肆开发所占区域, 意图把侵占的行为变为一个事实, 更加促进了争端的扩大化。有资料显示, 已有50多个国家的200多家公司和企业直接或间接的在南海争端海域有合作项目, 从而加剧了南海问题的复杂化。南海周边国家都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各执一词。中国在南海问题上与其他国家也爆发过军事冲突, 但是南海问题还是没有得到彻底解决。目前中国在南沙九个岛屿上有驻军, 并派出海监船对南沙岛屿进行定期巡查。

南海问题解决难度大, 究其原因有很多。首先, 从国与国方面来说, 东南亚国家较中国来说是小国, 国家之间的实力悬殊。所以, 东南亚国家间已经联合起来形成抱团之势来对抗中国。其次, 南沙群岛在地域上距离东南亚国家更近, 众多岛屿远离中国大陆。南沙群岛很多岛屿为暗礁, 南海自然环境复杂多变, 给中国防御和驻军带来很多不便, 防御起来需要花费很大的成本。所以地域问题也是影响南海问题的一个很大的因素。“在南海问题上, 中国处于一个不利的地位, 现阶段中国正努力塑造一个大国的国际形象, 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中国不希望因为外部的不安定因素来影响中国经济的发展, 所以中国力图维护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不能轻易对周边国家动用武力, 这也使周边其他国家变本加厉更加肆无忌惮”[2]。中国一直主张“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 尽管“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营造出了一个安定的周边环境, 同时也为东南亚的和平与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但是该主张也是暂缓之策, 并不能从根源上解决中国南海利益争端问题。周边国家反倒加大力度对南沙诸岛的侵占与开发。所以中国如何能够利用国际法, 使自己在南海的合法权益得到保护显得越发的重要。

三、从国际法的角度分析南海问题的解决途径

国际法规定一个国家的全部领土包括领地、领水和领空。但是现阶段中国没有把海洋领土面积计算在领土范围之内。《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确定了沿海国家对12海里领海和200海里专属经济区拥有管辖权。从而造成了专属经济区重叠的问题。东南亚各国依照这一条款, 纷纷对南海提出主权要求。由于《公约》中对岛屿的界定很模糊, 这给专属经济区的划定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公约》中指出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本身的经济生活的礁石和岛屿不享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所以说如果界定岛屿就变成个各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其实中国完全可以依据国际法关于领土取得的方式确定南海的主权。国际法中规定的先占制度, 是指一个国家有意识的获取当时不在任何国家主权下的土地, 从而获得该土地的主权。中国在很久以前就对南海诸岛进行管理和开发, 有大量的历史证据可以表明中国对南海的领土主权取得符合先占制度, 能证明南沙群岛自古以来都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

国际法中的添附制度也可适用于南海问题, 添附制度是指土地通过自然作用或人为作用而发生增加。添附包括自然作用和人为的作用, 对于自然作用所增加的领土, 不需要经过别国的承认, 而人为作用所产生的添附必须要在不影响他的国利益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公约》中明确规定了“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本身的经济生活的礁石和岛屿不享有专属经济区和大陆

(下转第287页) (上接第285页)

架”[3]。所以东南亚国家为使其南海利益合法化, 大肆在本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岛屿和礁石上兴建公路、建筑物的行为, 意图掩盖该岛屿不适合人类居住的事实都属于人工作用下的添附行为。

中国对南海的权利还可依据国际法中时效取得的制度来主张自身权利, 国际法规定一国凭借非武力手段长期不间断和公开地占有和统治他国部分领土而取得该部分领土的主权。“占领的行为是不考虑善意还是恶意, 但是该条款没有确定占领的期限, 所以在实践中不能单独使用该条款来解决领土争端问题, 需要结合大量的事实依据。所以东南亚等国家对于南沙诸岛宣告主权, 并没有法理依据”[4]。

在南海问题的解决方法上, 中国还应本着以双边或多边谈判为主, 军事为辅的原则。中国之前一直是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来解决南海争端问题, 中国一直主张国家平等自主, 在解决领土争端方面从不恃强凌弱。但事实并没有中国政府想象中的那样顺利。中国政府在南海问题上的包容的态度, 更加助长了东南亚国家的嚣张气焰, 更加肆无忌惮的抢占南沙岛屿与南海自然资源。所以解决南海争端问题不能仅仅依靠政治和外交手段。“南海问题可以通过国际谈判来解决, 可以通过中国与周边国家的双边或多边谈判来达成”[5]。

四、结语

南海问题关系到中国主权的完整, 同样关系到中国与周边国家能否和谐相处。若能够顺利解决南海争端, 会为我国现代化发展营造一个安定和谐的外部环境, 从而更有利于中国的崛起, 提高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国家威望。所以中国在南海问题上要本着谈判为主、军事为辅的原则, 采取外交手段和军事手段相结合。本着和谐共处、互惠互利的目的, 同时不放弃动用武力。力求在维护中国海洋主权完整性的基础上, 不伤害周边国家的利益。维护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 最后达到双方利益的共赢。

参考文献

[1]、吴士存:“南海问题的由来与发展”, 《新东方》, 第2010年, 第5期, 第2页.

[2]、巩建华:“南海问题的产生原因、现实状况和内在特点”, 《理论与改革》, 第2010年, 第2期, 第144页.

[3]、邵津:《国际法》,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第2007年, 第18页.

[4]、郭渊:“海洋权益与海洋秩序的构建”, 《厦门大学法律评论》, 第2005年, 第9期, 第3页.

国际争端 篇9

1 我国遭遇国际贸易争端的现状

我国是世界贸易交易活动中遭遇争端比较多的国家之一, 这与我国世界贸易交易对象的广泛性与深入性有关。目前, 我国频繁遭遇国际贸易争端主要是由自身贸易方式的问题和他国有目的地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手段引起的。

1.1 自身因素引发国际贸易争端

我国贸易出口企业对国际市场交易活动规则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无法全面和正确执行国际市场的交易规则, 导致产品的生产环节、出口环节、流通环节不能最大化满足国际市场消费者的需求, 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争端。比如:在产品的生产环节, 生产出不合格甚至劣质有害的产品;在产品的出口环节, 交货的时间和地点不按合同规定履行;在产品的流通环节, 无法提供好的售后服务内容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企业的这些行为都没有严格遵守和履行双方事先签订的合同约定要求, 极易引发双方之间的合同违约纠纷。

1.2 各国对我国实施贸易保护手段引发的贸易争端

目前, 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使我国在国际贸易市场竞争中占据着有利地位, 廉价的劳动力造就相对廉价的产品, 加上国际金融危机对各国经济的重创, 人们的经济收入减少, 廉价的产品更符合现阶段的市场需求, 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具有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直接影响了其他国家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影响了他国企业的正常和可持续生产经营。他国企业为提高产品的销售量, 他国政府为保证自身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是通过降低产品的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等市场调节手段来实现, 而是通过政府强制形式直接实施各种贸易保护手段, 涉及关税壁垒、技术壁垒、生态壁垒, 来阻碍我国产品进入市场, 这种严重违反国际贸易交易自由原则、非歧视原则的手段, 直接引发了与我国企业的贸易争端。

2 解决国际贸易争端的主要法律手段

当国家之间产生国际贸易争端时, 可选用的方法有磋商和解、调解、仲裁、司法解决, 磋商和解与调解是非法律解决方法, 仲裁和司法解决则是主要的法律方法。

2.1 仲裁

公断是仲裁的通俗化说法, 是合同当事人在和解与调解达不到预期目标时, 通过签订具有约束力的法律协议将争端提交给保

河北农业大学中兽医学院齐磊刘丽

持中立的第三方, 由第三方对争端进行是非曲直的价值判断, 最后做出具有法律效力裁决的争端解决方法。仲裁的特点有:

(1) 中立性。在国际贸易跨越国境交易时, 不同国家的交易主体往往不信任另一方国家法律与法院的公正性与公平性, 都极力将争端提交给本国法院解决, 而本国法院在解决国际争端时, 通常会考虑本国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影响判决的公正性。仲裁则是中立于法院之外, 不受任何一国的司法制度和公共政策的影响, 独立于当事人主体之外的第三方, 有利于争端的公正解决。

(2) 自愿性与自主性。仲裁必须经过双方当事人的协商同意, 未经当事人达成一致仲裁协议, 任何人都不能将争端提交仲裁, 仲裁机构也只能被动接受当事人的仲裁, 而不能主动仲裁争端, 这体现了仲裁的自愿性。在仲裁过程中, 双方当事人可以选择仲裁员, 决定仲裁的地点, 选择仲裁的范围, 安排仲裁程序, 选择适用的法律, 仲裁双方对仲裁涉及的各项内容有充分的自主权, 有助于争端的解决。

(3) 专业性。国家贸易争端涉及到很多专门化或技术性问题, 只有具备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才能解决。通常情况下, 仲裁组成人员中, 有对争端涉及的专业性问题研究比较深的一个或多个仲裁员, 他们能够看到争端的实质, 准确的指出问题的所在, 提出令双方满意的解决办法。

(4) 保密性。为了保证审判的公正, 司法程序必须遵循透明化的原则, 除非双方特别提出保密审判。而仲裁一般是秘密进行, 未经双方当事人同意, 一律不得公开, 这能够最大程度满足双方当事人不愿意将其商业秘密与分歧公之于众的要求, 对双方的贸易合作关系损害较小, 有助于败诉方自觉遵守与执行裁决结果, 有利于双方的后续良性合作。

(5) 终极性和准司法性。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一般是终极性的, 对双方都具有法律约束力, 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得另行向法院起诉, 也不得向其他仲裁机构提出变更裁决的请求, 这可以减少争端解决的时间和费用。

2.2 司法解决

司法解决是双方当事人把争端提交给事先成立的、由保持独立性的法官组成的国际司法机构, 国际司法机构根据国际公法和国际私法的相关规定, 做出对争端双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判决。目前, 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区域化, 越来越多的国际司法机构建立, 这些机构的性质、受理案件的范围各有不同。但在所有的国际司法机构中, 国际法院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司法机构, 是通过法律方法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机构。

国际法院是联合国的司法机关, 判决具有一定中立性、终局性。国际法院一旦对争端做出判决, 就会对当事人双方产生同等的法律约束力, 当事人必须执行判决的最终结果, 如果一方拒不执行判决结果, 另一方可以向安理会申诉, 安理会可以提出相关建议甚

参考文献

[1]杜玉琼.CEPA争端解决机制的构建[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1) .

[2]蔡博, 林小娟.以法律方法构建CEPA经贸争端解决机制之可行性研究[J].湖南社会科学, 2007, (6) .

国际争端 篇10

通过对《公约》相关条款的研究分析, 个人认为有关中菲南海争端国际仲裁庭是否有管辖权的问题, 要看菲所提事项是否属于《公约》解释或适用的海洋权益问题;如果是, 则接着看这一问题是否属于中国声明不接受强制管辖的事项, 如果属于中国声明不接受强制管辖的事项, 则仲裁庭将判断是否属于必须提交《公约》附件五第二节规定的强制调解程序的事项, 最终做出对此案有没有管辖权的裁决。如果所提事项在中国不接受强制管辖的事项之外, 那么仲裁庭就有权进行下一步的裁决程序, 哪怕是在中方缺席的情况下。

根据《公约》第298条1 (a) (1) , 海洋划界和历史性权利争端均可基于缔约国在任何时候的声明而排除在强制性国际司法或仲裁程序之外, 但如果符合以下三项条件, 则必须提交《公约》附件五第二节规定的强制调解程序: (1) 争端发生在《公约》生效之后; (2) 经争端各方谈判仍未能在合理期间内达成协议; (3) 不属于“必然涉及同时审议与大陆或岛屿陆地领土的主权或其他权利有关的任何尚未解决的争端”之情况。

菲律宾外交部2013年1月公布了有关南海问题的《通知及陈述书》, 在这份文件中菲律宾对其在南海问题上的主要诉求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陈述, 我们将仅对菲律宾有关南海问题的《通知及陈述书》中最为关键的几点诉求, 从国际仲裁庭是否有管辖权的角度来进行浅要的分析。

一、关于“九段线”的问题

菲律宾在其陈述书首先提出了有关九段线的问题, 他们认为“中国所宣称的九段线是违反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 九段线是无效的”。我国主张“九段线”所包围的所有部分都属于中国主权范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海和毗连区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 以及相关的一些声明中, 我国一再强调对于“九段线”内所包围的岛屿, 均宣称其属于中国的陆地领土。但是, 无论是从地理的角度还是从法律角度中国一直没有对其准确的地理范围和含义以及法律依据加以澄清和界定。中国反复提到的对南海的主权依据是“历史性权利”。

这种历史性证据本身在国际法中的解释和证明效力、法律基础是否具有说服力还有待考证, 而且地图即“九段线”和“历史性权利”之间的关系, 地图是否可以作为一种“历史性权利”的证据, 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解释。在布基纳法索、马里共和国的领土争端案中, 1986年国际法院在判决中表示, 在边境划界的地图只是一种构成信息, 仅仅凭借地图的存在, 不能构成领土的所有权。在与其他证据一起使用来证明事实的情况下, 他们构成的外在证据, 具有不同的可适用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由于我国对“九段线”定义的模糊性, 如果菲律宾要求法庭确认南海九段线的法律地位, 那么个人认为国际仲裁庭是否有管辖权的问题将具有不确定性。在“确认南海九段线的法律地位”这一问题上应该在我国不接受强制管辖的事项之外, 理论上仲裁庭是有管辖权的。

但是也有一些我国的学者指出“九段线”实际上就是中国在历史上一直主张的与南海周边国家间的海域分界线, 而这个海域的分界线确定与南海岛礁的领土主权归属是密不可分的。那么“九段线”之纷争不仅涉及海洋边界划分, 同时也涉及到领土主权归属问题, 属于我国保留声明所涵盖范围之内, 仲裁庭将不具有管辖权。

二、关于中国和菲律宾产生争端的美济礁、西门礁、南熏礁、黄岩岛、赤瓜礁等南沙部分岛礁的问题

菲律宾在其陈述书第一部分提出“要求确定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 若干中国和菲律宾都宣称主权的海洋地貌, 是岛屿、低潮高地、还是暗礁, 以及他们是否能够产生大于12海里的权利”关于认定黄岩岛及南沙部分岛礁属于岛屿、低潮高地、还是暗礁这一问题。按照《公约》规定, 这些不同的地貌享有不同的海洋权益, 岛屿享有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 礁岩只享有领海和毗连区, 而暗礁则不具有领土地位, 不能派生出任何海域权利。如果低潮高地全部与大陆或岛屿的距离超过领海的宽度, 则该高地没有其自己的领海。

黄岩岛及南沙部分岛礁到底属于什么性质的岛屿, 在这里我们先不讨论。但是如果菲律宾要求仲裁庭认定黄岩岛及南沙部分岛礁属于岛屿、低潮高地、还是暗礁以及由此而派生出的相应的海域权利这一问题, 那么很明显这并不属于我国不接受强制管辖的事项之内, 就这一问题本身而言, 国际仲裁庭应享有管辖权。

但是,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 在菲律宾公布的有关南海问题的《通知及陈述书》中的第三部分“菲律宾的声明”中在关于中国和菲律宾产生争端的美济礁、西门礁、南熏礁、黄岩岛等南沙部分岛礁的问题方面, 进一步提出“中国的占领和建设活动, 侵犯了菲律宾的主权权利, 要求中国结束占领和活动”。

菲律宾的这一诉求, 明显涉及到了海洋划界和相关岛礁的领土争端问题, 属于中国声明不接受强制管辖的事项, 而且其必然要涉及到同时审议与大陆或岛屿陆地领土的主权问题, 因此也不满足必须提交《公约》附件五第二节规定的强制调解程序的第三个条件。从这一方面来看, 国际仲裁庭在这一事项上是不具有管辖权的。

从地缘政治看南海争端 篇11

一、地缘政治理论概括

目前, 学术界对地缘政治的界定存在较大的争议, 较权威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地缘政治的界定如下:“它根据各种地理要素和政治格局的地域形式, 分析、预测世界或地区范围的战略形势和有关国家的政治行为。它把地理因素视为影响甚至决定国家政治行为的一个基本要素, 这种观点为国际关系理论所吸收, 对国家的政治决策有相当的影响。”但无论怎么界定, 相同点都是从地理的视角探讨政治。

目前, 主流地缘政治理论包括马汉的“海权学说”与麦金德的“陆权学说”。马汉是“海权学说”的典型代表, 其核心论调是:“海上力量对一个国家的发展、繁荣与安全至关重要。任何一个国家或国家联盟要想控制世界贸易与财富, 夺取世界霸权, 必须控制公海。这就要求建设一支强大的有作战基地, 拥有庞大商船队辅助保障的海洋力量。”“陆权学说”的杰出代表, 英国地理学家麦金德提出“心脏地带”理论, 把欧亚大陆中心部位称为“世界的中心”, 外围是“新月地带”, 由此他提出著名的三段论:“谁统治东欧, 谁就能主宰心脏地带;谁统治心脏地带, 谁就能主宰世界岛;谁统治世界岛, 谁就能主宰全世界。”

地理性和政治性是地缘政治的两大基本特征。所谓地理性是说, 国家行为发生在一定的地理环境中, 其目的或为资源、战略位置或为生存空间等而相互行为。也正因如此, 地缘政治甚至可以理解为是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产物。所谓政治性是指国家间在一定的地理空间发生相互行为的目的是国家利益。地缘政治的行为主体一定是主权国家或国家间结成的组织, 为了国家利益行为主体之间进行竞争与合作、战争与和平等交往形式。

二、南海地缘政治环境分析

对地缘政治理论有一定了解后, 我们再从地缘政治视角分析南海所处的环境, 以期更深入地认识南海问题。

(一) 南海是亚洲的“立交桥”

地处“十字架”的南海是连接太平洋与印度洋、亚洲与大洋洲的桥梁, 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海上交通线。据估计, 每年有41000多艘船只通过南海, 世界上的超级油轮有一半以上要航经南海海域, 每年有一半多的世界商船队驶过南海。经过马六甲海峡的油轮比航经苏伊士运河的多3倍, 比航经巴拿马运河的多5倍。另外, 对于中日两国, 南海有特殊地位。众所周知, 日本资源短缺, 据统计日本进口所需石油的80%, 铜的42%, 铁矿石的17%要经过南海, 每年仅进口总额的半数以上都离不开南海。因此, 日本称南海海域为“海上生命线”。同时, 南海是中国的“经济命脉线”。在我国通往外国的39条航线中, 有21条要经过南海海域, 60%以上的外贸运输要经过此海域, 每天通过马六甲海峡船只总量的60%是我国船只。

(二) 南海是亚洲的“聚宝盆”

南海石油资源十分丰富, 享有第二个“波斯湾”的美誉。根据中国地质部门调查, “据南海生聚油气的地质环境, 整个南海至少有250个油气田, 其中12个可能将成为大型油气田”。俄罗斯的《外国地理研究》认为南沙群岛储存着大约60亿桶石油。在能源紧张之际, 南海石油的发现无疑提升了此区域的地位。此外, 南海水产资源储量大种类多, 已知的鱼、贝、虾、鸟等资源就有数千种。仅鱼类就有2千多种, 是中国渔民传统的捕鱼场所。

(三) 南海是亚洲的“火药桶”

南海是众多国家较量的场所, 各个国家的南海政策与行为, 使这一地区成为亚洲的“巴尔干”。首先, 越南、菲律宾等东南亚南海争议国是主要责任方。由于南海自然资源丰富, 战略位置显著, 越、菲等国不顾历史事实, 利用地理优势大肆抢占南海岛礁, 甚至曾挑起中越西沙海战、南沙海战, 引发美济礁事件、黄岩岛事件及仁爱礁事件, 南海局势一度剑拔弩张。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随着海军实力的发展, 主权意识的增强, 越菲等国得寸进尺, 我国维护南海主权的行动越发频发, 态度更加坚决, 有力地回击了越菲等国的挑衅。另外, 美、日、印在南海的“利益”助长了南海局势的升温。美国的利益, 一方面体现在遏制中国的需要上;另一方面体现在维护南海航行自由与安全上, 但是美国的最终目的是显示其世界霸主地位。印度与日本的利益体现在南海的战略位置影响到他们的国家安全及与越菲等国共同开发南海资源的企业利益。因此, 美日印出于自己在南海的各种利益, 频频干预南海问题。

三、从地缘政治格局思考中国南海战略

南海是中国的战略屏障, 是战争期重要的缓冲区, 是和平年代中国经济的“命脉线”。同时, 南海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总之, 南海是中国的重要利益区。中国需要从地缘政治的视角重新思考我国南海战略。

(一) 同时兼顾维权与维稳

有大量的历史事实证明南海诸岛是中国固有领土, 无论何时的国际法都证明中国拥有南海主权。鉴于越菲等国对南海岛礁的不断侵蚀以及南海岛礁在我国国家利益层面上的地位, 中国应通过多种方式积极维护南海主权。同时, 我国还处在发展的关键期, 国内外矛盾突发期, 需要稳定的周边环境。因此, 我们应继续坚持“主权在我, 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的原则, 处理南海问题应从大局出发, 在应对菲律宾等国强势姿态时应努力使局势降温, 尽量避免冲突, 维护我国周边环境的稳定。

(二) 同时兼顾区内外国家

南海争端不仅有各方, 还涉及美日印等区外国家。因此, 我们在思考南海战略时要同时兼顾区内外各国。对区内国家来说, 我们应从多个领域与层面主动和它们加强联系, 建立互利共赢的合作机制, 加强战略互信建设, 培养区域认同。湄公河开发合作, 中国—东盟自贸区运转便是典型的举措。此外, 我们应加强同区外国家特别是与美国的沟通协调, 建立战略互信。美国希望继续保持其地区主导性地位, 但也希望以低成本维护这种地位, 因此, 南海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符合美国的利益需求。这是中美双方在南海地区沟通协调的基础。对于印度和日本, 我们应通过多个领域与手段加强接触沟通, 表明我国在南海问题上的立场。

(三) 同时兼顾软硬实力

南海局势的紧张与缓和主要由越菲等国决定。由于东南亚南海争议国家的经济发展对我国依赖性较大, 国际政治影响力小, 军事发展远不如我国, 因此, 我们在应对南海挑衅时要做到软硬兼施。面对他们无视我国底线而肆无忌惮地侵犯我国南海主权时, 我们应整合各种维权资源主动出击。同时, 我们也不忘记软实力的应用, 要依靠经济上的优势, 对他们进行经济制裁, 利用我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影响及国际地位, 努力让区内外其他国家站在中国一方, 取得舆论制高点。

摘要:地缘政治理论的主题是在一定地理条件下研究一国的政治行为。利用地缘政治理论分析南海问题, 既可了解争议各方的行为动机, 也可从新的视角思考中国的南海战略。

上一篇:服务育人能力下一篇:急性炎症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