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类多肽

2024-06-12

蛋白类多肽(精选6篇)

蛋白类多肽 篇1

聚乙二醇无毒、无刺激性、易溶于水并与许多有机物组分有良好的相溶性。PEG修饰是以酯键或者酰胺键结合在蛋白质多肽类药物分子的表面氨基酸残基上, 从而得到蛋白质聚合物复合体的研究[1,2,3,4,5]。

1 药代相关动力学影响

引入聚乙二醇基团后药物分子大小提升, 其相关物理化学性质也会发生变化, 主要体现在结构组成、水溶性、等电点、亲电性等方面。最终蛋白多肽类药物在人体内的代谢机制发生微变, 亦影响药物类分子和受体细胞之间结合, 进而造成药物相关药代动力学变化。

1.1 吸收

导入聚乙二醇基团后的蛋白多肽类药物的血管给药过程无明显变化。药物分子进入机体后不先吸收, 而是直接进分散和消减。血管外的给药过程恰好与之相反, 先吸收掉接着分散消减。

据相关研究显示, 蛋白多肽类药物IFNα-2a的正常吸收半衰期为2.3h左右, 一旦导入聚乙二醇基团后变为50h左右。在机体内达一次血药峰值过程为80~100h左右, 体现了其持续性缓慢作用的特征。其机制为: (1) 分子量提升随之带来渗透作用过程弱化; (2) 导入位点为活性基团, 防止了酶的水解作用。除此之外据相关数据来看, 血管外给药后, 导入聚乙二醇亦会影响蛋白多肽类药物分子相关生物学活性。把导入聚乙二醇的SOD分别以三种方式皮下给药、腹部给药和肌肉给药作用于实验大鼠机体内。数据表明, 同正常条件的静脉注射相比, 导入聚乙二醇后的SOD在以上各条件下最终的生物学活性为71%、54%以及29%。另外正常的SOD在同样方式下生物学活性只为导入聚乙二醇后的SOD的约1%。近来有数据表明, 导入聚乙二醇修饰也会帮助口腔入药吸收, 例如当某蛋白多肽类药物连上几条高分子量的PEG后, 肠道处检测到的吸收比率明显呈提高趋势。

蛋白多肽类药物在导入聚乙二醇之后, 如果静脉给药, 数据显示药物分子在人体内首先通过四周组织扩散。其分布的具体方式一般它分子自身和机体共同决定。另一方面, 机体与药分子间还存在一定的物理作用力, 也是一个因素。

1.2 排泄与消除

药物排泄与消除方式一般为几种情况, 酶作用、肾功能作用、肝功能作用、免疫代谢作用以及人体自身相关降解作用。

聚乙二醇修饰的作用分子点一般为亲核性活泼基团, 由于聚乙二醇自身分子的亲电性, 两者相互作用后可防止水解作用。另一方面, 聚乙二醇可在药物表面与水分子相作用, 类似一层水分子保护层。以上方面是提升蛋白多肽类药物分子在机体内作用时间的主要缘故。

2 导入聚乙二醇后的生物学活性

PEG化对药物蛋白来说具有提升稳定性、延缓半衰期、减弱抗原性等作用。另一方面, 蛋白多肽分子中导入聚乙二醇基团后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其活性消减。机制是药物分子、聚乙二醇及其之间相互化学键的缘故, 除此此外, 导入作用的条件、相关过程中的副产物亦有影响。药物分子种类不一样, 其作用亦随之变化, 这体现在导入聚乙二醇基团具体过程的复杂多变。每一种药物分子都有相应最佳的作用方式。主要研究内容是修饰剂种类以及作用过程的条件。现今涉及到的主流探索方向多集中于导入作用目标数以及导入的聚乙二醇基团大小。实际操作观察中显示, 从导入的聚乙二醇活化一直到整个作用过程的所有方面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故此考虑一种修饰剂是否合适时务必全面的分析它的自身稳定性、相关活性、作用位点、化学键和抗原性等特点。

2.1 修饰反应条件

对热敏性蛋白的修饰要在低温下开展。酸碱度条件亦是作用过程一敏感因素。通常, 采取变换聚乙二醇分子与受体分子的式量比与pH值即可快捷得出相应合适的实验条件。以液相条件下导入聚乙二醇基团来看, 药物分子与聚乙二醇的摩尔比通常为1∶3~5;pH 6~7;反应温度4~8℃;时间8~16h。接下来用冰乙酸改变pH到4左右, 反应随之结束。另外, 导入成功的与未导入的药物分子可采用增加缓冲液体系下盐的成分浓度来达到分离目的。

2.2 聚乙二醇式量及数目

导入支链结构的聚乙二醇后会减缓作用药物分子在肾组织中的作用过程。增加作用的聚乙二醇数目, 亦导致半衰期增加。药物种类不同, 作用程度亦差异化。

基因工程的持续探索进展使得更多具有活性的生物分子被研究出来, 关于蛋白多肽类药物最大生物活性和相关引起不良反应的研究课题也渐渐发展起来, 故此, 导入聚乙二醇进行的改良工作刻不容缓。其研究方向大致有: (1) 寻找各方面性能更加优良的修饰剂; (2) 探索最佳修饰条件;3.制定更加理想全面的分析检测方案。

3 PEG衍生物

在蛋白多肽类药物中导入聚乙二醇基团一般要求条件温和。初代的聚乙二醇衍生物常常选择活化其结构末端位置羟基, 导入到药物分子中后选择性的与α或者ε位氨基相结合。在研究初期其取得重大突破, 不足的是修饰过后药物抗原性及半衰期变化不明显, 且易引起蛋白质多肽的交联团聚, 另外不足的是相互作用产生的化学键往往不太稳定, 目标选择性不是很好。第二代的聚乙二醇药物则表现更加优良。

3.1 作用于氨基的聚乙二醇药物

(1) 烷基聚乙二醇化药物:经还原剂还原之后, 可以选择的和药物一端的α-氨基相作用。从伯胺在一定条件下转变成仲胺, 这样过程的作用键稳定性以及选择性都表现较好。聚乙二醇和蛋白多肽上的残基结合由残基自身的亲核性决定。在药物体系pH值不低于选择位点残基的pKa条件下, 相互作用发生率高。导入聚乙二醇基团后的丙醛在体系约pH为5时可选择性地和多肽药物分子最末端α-氨基相作用成稳定性较高的连接键。聚乙二醇化乙醛稳定性不高, 常常缩合作用生成缩醛存在。 (2) 酰基聚乙二醇药物:Veronese的研究表明, 酰化聚乙二醇衍生物引进亚甲基之后能够影响其反应的活性。比如导入聚乙二醇基团后有三个亚甲基团的SBA在pH 8和温度为25℃时, 检测半衰期为23min;而只有2个的聚乙二醇化的SPA在以上情况下的半衰期数据较短, 为16min。数据显示, 氨解选择性也随pH越高而增加。

初代聚乙二醇化SS是一种普及性最高的修饰剂, 它的骨架存在酯键作用力, 所以在机体内很容易水分解, 除此之外残留的酯片段分子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免疫作用。第二代的聚乙二醇化衍生物诸如聚乙二醇SPA和聚乙二醇SBA, 它们的结构中没有酯键, 故能够与蛋白多肽类药物分子作用成稳定性较高的化学键。Somavert通过采用聚乙二醇SPA 5000Da提升了治疗肢端肥大药物的相关药动学参数。

导入聚乙二醇基团的NHS是一种功能单一的修饰作用剂, 只有唯一一个作用位置。正常情况下它基本无法穿过药物分子的空间。分枝型的空间构成直接导致相互作用的空间位阻变大, 延长了相互作用过程。

3.2 硫基聚乙二醇衍生物

硫基团在相关药物构成中一般的比率不是较低。不过位点少变化, 故此也存在对某些对无关相关生物活性且活性化的硫基来导入聚乙二醇基团的可能性, 有定点优势。除此之外, 某些无活泼的硫基也可通过生物工程手段在无明显影响的位点导入游离的活性基团之后再导入聚乙二醇。

与硫基作用的聚乙二醇类药物有多种, 其中以聚乙二醇MAL在实际中比较普遍。一定条件下, 它和硫基相互作用成稳定性较高的硫醚化学键。不足之处在于其易水解形成开环。另一种作用剂PEG-VS在弱碱性体系下, 经一定时间作用后有稳定性相对更高的硫醚化学键产生, 整个过程随着碱性增强而更易作用。聚乙二醇IA的亲核取代作用与药物分子生成的硫醚化学键更加不易断裂。其可取之处在于强酸条件下水解后可快捷检测。作用过程有一点需考特别虑避光条件, 防止分解游离出碘。遇酸碱能够和药物分子特异性作用成二硫键的聚乙二醇吡啶二硫, 它和药物分子的结合物在机体内易水解, 这种作用帮助活化药分子。

3.3 其他

除以上之外还有一些如修饰羧基的聚乙二醇衍生物, 分支状聚乙二醇衍生物, 修饰精氨酸的聚乙二醇衍生物等。

除了线型构型的聚乙二醇分子之外, 实际中还存在不少分支链状构型的聚乙二醇的衍生物。这一类物质是由两个线型化构型的聚乙二醇和作用剂的结构中其中两个基团相互作用而生成, 剩下的第三个的活性基团和药物分子相互作用。此过程在机体代谢过程中起到保护药物分子作用特点。聚乙二醇化的1, 3-二氧代衍生物能够和蛋白多肽类药物分子上的精氨酸基团相互作用成化学连接键, 不足在于作用过程过于缓缓, 生成的产物在相对稳定性方面表现不太好, 选择性亦欠缺。除此之外, 其他一些氨基酸诸如组氨酸与赖氨酸等亦可与之相互作用, 但就目前来看, 此类探索的相关数据还比较少。

4 结束语

聚乙二醇由于其在蛋白多肽类药物修饰方面的优良特点被广泛的研究, 目前聚乙二醇修饰探究的新方向大多集中在:改良聚乙二醇基团与各类蛋白多肽类药物分子相互作用后生成的化学键的相对稳定性;聚乙二醇分子上合适的未被发现的具有生物活性的位点;防止作用中中药物失活的新连接方式等。伴随着时代的日新月异化发展, 相关辅助手段更先进, 聚乙二醇修饰研究也越来越快的在发展着, 市场上也能见到越来越多的此类药物, 而且能够看到, 这种快速的趋势亦将越来月明显。

摘要:对于蛋白多肽类药物来说, 在其上导入聚乙二醇基团是一种改良相关生物、物理化学性质的重要方式。目前比较热门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相关药代动力学、生物学活性影响等方面。

关键词:聚乙二醇,蛋白特性,影响

参考文献

[1]朱珺.蛋白质和多肽类药物修饷用聚乙二醇衍生物[J].世界临床药物, 2007, 28 (10) :628-631.

[2]邹寿涛.聚乙二醇化蛋白质和肽类复合物研究进展[J].中南药学, 2008, 2 (6) :357-360.

[3]李春民, 候庆爱, 潘显玲.蛋白质药物聚乙二醇修饰方法的生物优化[J].山东医药工业, 2009, 22 (4) :22-23.

[4]刘洪涛, 尚明美, 宋海峰.聚乙二醇化修饰对蛋白多肽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J].生物技术通讯, 2005, 16 (5) :577-579.

[5]李广善, 李明静.聚乙二醇化长效蛋白质多肽药物研究及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C].第16次全国干扰素及细胞学术会议, 2008:15-19.

蛋白类多肽 篇2

植物细胞质外体多肽与蛋白研究

细胞质膜以外的质外体是植物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质外体是植物细胞的重要信号源和细胞器.当植物遭受生物或非生物环境刺激时,可能首先引起质外体信号系统的变化;同时质外体作为植物细胞之间最方便的通道,在细胞间信号传递和信息交流上起重要作用,从而成为协调植物细胞分化、器官形成和整体生长发育的决定性因素之一.本文概括地介绍了我室在此领域的一些研究进展.

作 者:孙颖 孙大业 Ying Sun Daye Sun 作者单位:河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分子细胞生物学研究室,石家庄,050016刊 名:植物学通报 ISTIC PKU英文刊名:CHINESE BULLETIN OF BOTANY年,卷(期):23(5)分类号:Q94关键词:质外体 多肽 胞外钙调素 胞外钙调素结合蛋白

蛋白类多肽 篇3

氨基酸型两性表面活性剂具有低毒、低刺激性、良好的抗菌性和抗静电性、可生物降解性以及对人体较好的亲和性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化妆品和洗涤剂等工业领域[1,2]。近年来,天然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在化妆品、医药、食品和农药等方面的应用开发研究十分活跃。特别是其具有良好的生理活性,使其在护发用品、化妆品、食品、农药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应用前景[3]。

我国皮革工业每年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为140多万t,主要包括废毛、皮屑、削匀革屑、修边料、废二层、裁断屑等,都含有优质的天然胶原蛋白资源[4]。有关从其中提取胶原蛋白的研究较多,但在其应用方面,尤其是高值转化与利用方面的应用较少,在利用从皮革工业废弃物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制备多肽酰胺表面活性剂方面,尚未见报道。本文研究了利用从皮革工业废弃物中提取的胶原蛋白为原料,制备多肽酰胺表面活性剂,既充分利用了天然胶原蛋白资源,制备了新型的表面活性剂,又减轻了皮革固体废弃物的污染。

1 试验部分

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月桂酰氯,上海卓锐化工有限公司;

硝酸银,洛阳市化学试剂厂;

胶原蛋白粉,从铬鞣皮屑中提取,实验室自制;

丙酮,淄博市周村东方化工有限公司;

盐酸,36%~38%,洛阳市化学试剂厂;

石油醚,天津市天力化学试剂厂。

电热恒温水浴锅,北京市永光明医疗仪器厂;

真空泵,SHZ—D(Ⅲ),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

1.2 多肽酰胺表面活性剂的合成[5]

1.2.1 复合多肽液的制备

称取一定量(6g)的胶原蛋白粉,加入适量(120m L)的1mol/L氢氧化钠溶液,回流水解4h,加活性炭脱色、过滤,即得复合多肽液[6]。

1.2.2 多肽酰胺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方法

在三口烧瓶中加入一定量的复合多肽液和丙酮,在一定温度下充分搅拌,慢慢滴加适量的月桂酰氯,同时滴加20%Na OH溶液使反应液的p H值为10左右,反应时间为3h,即得产品。

多肽的酰化反应需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在合成反应过程中,采用Na OH溶液和月桂酰氯同时滴加的方式,保持p H相对稳定,并且在充分搅拌下进行。

1.2.3 分析方法

反应过程中会有小分子氯化氢生成,在水溶液中以盐酸的形式存在。本文通过过量硝酸银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过滤干燥后称取氯化银的量,由此间接表示酰化反应进行的程度,以确定反应条件。

1.3 泡沫力的测定[7,8,9]

量取1%试液20m L于100m L具塞量筒中,在10s内振摇20次,静置30s后读出溶液体积V和泡沫体积V1测其泡沫力[10](泡沫力=泡沫体积V1/溶液体积V)。

2 结果与讨论

2.1 月桂酰氯和复合多肽液的配比对反应的影响

2.1.1 月桂酰氯和复合多肽液的最佳配比

保持复合多肽液与丙酮溶剂比例1∶1(体积比)不变,月桂酰氯10m L,控制p H值10,反应温度20℃,考查月桂酰氯和复合多肽液配比对反应程度的影响。

由图1可以看出:随着复合多肽液用量的增加,生产氯化银的量也随之增加,说明在月桂酰氯用量一定的情况下,当胶原水解物不足时,随其用量的增加缩合反应正向进行。当胶原水解物过量时,进一步增加其用量,产物基本不变。从图1可看出,月桂酰氯和复合多肽液的配比为1∶2(体积比)较为适宜。

2.1.2 月桂酰氯和复合多肽液的配比对泡沫力的影响

由图2可以看出:随着复合多肽液用量的变化,泡沫力有极大值。当复合多肽液的用量较小时,随着其用量的增加,得到的多肽酰胺表面活性剂的泡沫力变大增强,但变化不大。这是因为泡沫力与产物中表面活性剂的含量有关,表面活性剂的含量高,其泡沫力大,泡沫稳定性也较好。当复合多肽液的量过大时,泡沫力大幅度下降,可能与亲水剂的作用有关。

2.2 反应p H值对反应程度和性能的影响

2.2.1 反应p H值对反应程度的影响

固定月桂酰氯、复合多肽液和丙酮溶剂的配比为1∶2∶2(体积比),控制反应温度20℃,改变溶液p H值进行酰化反应,其结果如图3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溶液p H值为10时,得到的氯化银量最大,即反应程度最高。在酸性条件下,多肽的胺基以质子化形式存在,降低了胺基的亲核性,不利于酰化反应的发生。所以,在碱性条件下有利于其酰化反应的进行。但是,在强碱性条件下,混合液的OH-浓度过高,又会加速酰氯的水解反应,不利于目标产物的形成。因此,控制溶液在弱碱性条件下进行酰化反应是合理的,即在p H值为10的条件下进行酰化反应最为适宜。

2.2.2 反应p H值对泡沫力、乳化能力的影响

由图4可知:反应的p H值为10时得到的产物的泡沫力最好,这是因为泡沫力与反应程度有关。由图3可知,p H值为10时反应程度最高。当p H值小于10时,它的泡沫力会随着p H值的增加而增加;当p H值大于10时,由于副反应的发生,目标产物不足,它的泡沫力也会随着p H值的增加而减小。

2.3 反应温度对反应程度的影响

固定月桂酰氯、复合多肽液和丙酮的配比为1∶2∶2(体积比),控制p H值为10,改变反应温度进行酰化反应,其结果见图5。

由图5可以看出:温度对反应有一定的影响。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在确定的时间内反应加速正向进行。温度高于25℃后,酰化反应程度随温度的升高基本不再变化。也就是说提高温度可以加速酰化反应,但同时也会增加产物及酰氯的水解反应,因此温度不宜太高,一般常温即可。

2.4 丙酮用量对反应程度的影响

保持月桂酰氯和复合多肽液配比为1∶2(体积比),控制反应温度25℃,p H值10,改变丙酮溶剂的用量进行酰化反应,考察丙酮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见图6所示。

由图6可以看出:丙酮用量少于20m L时,反应生成的小分子氯离子转化成氯化银的量,均随着丙酮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反应程度提高。当加入量超过20m L时,缩聚反应基本不随丙酮的变化而变化,达到平衡。因此,丙酮的加入量以20m L为宜。胶原蛋白水解液是一个复杂的复合多肽水溶液,而月桂酰氯是油溶性材料,二者不能很好地相溶。在水溶液中加入丙酮,有利于月桂酰氯和复合多肽液的有效碰撞,从而加速反应的进行,提高酰化反应的程度。

3 结论

(1)多肽酰胺表面活性剂合成的适宜条件为月桂酰氯∶复合多肽∶丙酮=1∶2∶2(体积比),反应温度常温,p H值为10。

(2)多肽酰胺表面活性剂的泡沫力与其在混合物中的含量有关。

摘要:以从皮革废弃物中提取的胶原蛋白为原料,制备了多肽酰胺表面活性剂,探讨了物料配比、溶液的pH值、反应温度以及溶剂用量对合成反应的影响,并研究了产品的表面活性。结果表明:合成的最佳条件为月桂酰氯∶复合多肽液∶丙酮=1∶2∶2(体积比),pH值10,温度为常温。

关键词:胶原蛋白,N-月桂酰基氨基酸,表面活性剂,酰化

参考文献

[1]上村洋一.氨基酸及其衍生物对头发的作用和效果.日用化学工业译丛,1988(4):44-46

[2]佐川幸一郎,李焕珍.氨基酸系表面活性剂.日用化学工业译丛,1989(1):1-5

[3]赵国玺.表面活性剂物理化学.第2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340-341

[4]穆畅道,林炜,王坤余,等.皮革固体废弃物的高值转化.化学通报,2002,(1):29-35

[5]孙建军,谢文磊,王志军,等.由脱脂豆粕合成N-月桂酰基氨基酸表面活性剂.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97,18(1):20-25

[6]卫延安,谢文磊,冯光柱,等.水解氨基酸微量元素络合物饲料添加剂的合成工艺研究.郑州粮食学院学报,1996,17(2):58-62

[7]GB/T7462-92表面活性剂发泡力的测定[S]

[8]毛培坤.合成洗涤剂工业分析[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471

[9]毛培坤.合成洗涤剂工业分析.北京:轻工业出版社,1988:194-196

蛋白类多肽 篇4

为了研究口蹄疫病毒 (FMDV) 重组蛋白3D对病毒表位抗原的免疫调节功能, 笔者克隆了Asia 1型FMDV的3D蛋白基因, 并实现了重组蛋白在E.coli的表达及纯化。将纯化的重组蛋白3D与重组抗原按1∶2混合, 并与等体积的ISA 206佐剂混合, 制备免疫原 (每毫升含50μg3D重组蛋白和100μg重组抗原) 。按每只豚鼠1 mL剂量经后腿肌肉多点接种250~300 g健康豚鼠5只, 免疫后28 d用相同剂量的免疫原进行加强免疫;分别于免疫后0、21、28和42 d采血检测血清中和抗体效价, 并进行淋巴细胞增殖试验。于加强免疫后14 d用103的50%豚鼠感染量 (GPID50) 的Asia1型FMDV进行攻击, 评价免疫原效力。同时, 设立重组抗原/ISA 2061 (每毫升含100μg重组抗原) 、Asia 1型灭活疫苗 (1 mL) 和PBS/ISA 206 (1m L) 作为对照。结果表明, 3D重组蛋白能显著提高表位重组抗原的中和抗体水平和淋巴细胞的增殖水平 (P<0.05) , 但与灭活疫苗组没有差别 (P>0.05) ;PBS对照组未检测到中和抗体和淋巴细胞增殖。结果提示, 重组蛋白3D可显著提高重组表位抗原的免疫潜能, 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免疫调节蛋白, 对开发新型疫苗具有重要的意义。

蛋白类多肽 篇5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分组

选取1日龄昌图豁鹅240只, 在沈阳农业大学鸡场舍饲, 采取单因子完全随机设计, 按照公母各半的原则随机分为4组, 即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 每组设6个重复, 每个重复10只, 舍饲, 自由采食和饮水。

1.2 试验日粮

试验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 (由禾丰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 , 低、中、高3个剂量组分别在每千克基础日粮中添加玉米蛋白多肽[中食 (山东) 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100, 300, 500 mg。

1.3 测定项目与方法

分别于鹅30, 60日龄时, 各组随机抽取8只鹅进行采样。采样前禁食12 h (自由饮水) , 然后颈静脉采集血液制备血清, 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 (HITACHI U-1800) 法测定豁鹅血清中NO的含量, 具体步骤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鹅不同阶段血清中NO含量的检测结果见表1。

注:同列数据肩注小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同行数据肩注**表示差异极显著 (P< 0.01) 。

由表1可见:饲喂添加玉米蛋白多肽的饲料30天时, 3个剂量组鹅血清NO含量均高于对照组, 且中剂量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60天时, 3个剂量组均低于对照组, 且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 但各组间比较差异均不显著 (P>0.05) 。说明短期添加玉米蛋白多肽可以增加鹅血清中的NO含量, 并以中剂量水平作用最为明显;但较长时间添加则会降低其含量, 以高剂量水平作用最为明显。2次采样比较, 各组NO含量均表现为30天时大于60天;对照组2次采样比较差异不显著 (P>0.05) , 各剂量组间均差异极显著 (P<0.01) , 说明随着鹅日龄的增加, 血清NO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而玉米蛋白多肽的添加加速了这种趋势。

3 讨论

NO作为一种生物信使分子, 在心脑血管、神经、免疫调节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1]。由于它是一种极不稳定、反应性极强的生物自由基, 分子小, 极易参与传递电子反应, 参与机体的氧化还原过程[2]。分子的配位性又使它与血红素铁和非血红素铁具有很高的亲合力, 以取代O2和CO2的位置。据报道:血红蛋白-NO可以失去它附近的碱基而变成自由的原血红素-NO, 这就意味着自由的碱基可以自由地参与催化反应;自由的蛋白质可以自由地改变构像;自由的血红素可以自由地从蛋白中扩散出去, 这三种变化中的任何一个或它们的组合, 都在鸟苷酸环化酶的活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

另外, NO也是一种自由基清除剂, 适量水平的NO可中和超氧阴离子, 减轻其毒性, 但过量的NO可与超氧阴离子起协同作用, 加重其毒性[4]。本试验结果表明, 短期添加玉米蛋白多肽可使鹅血清中NO含量明显增加, 但是否达到过量水平而致毒尚有待考证。有研究表明, 当体内内毒素或T淋巴细胞激活巨噬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时, 能产生大量的一氧化氮合酶 (NOS) 和超氧化物阴离子自由基, 从而合成大量的NO和H2O2, 这在杀伤入侵的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肿瘤细胞、有机异物及在炎症损伤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5]。而经激活的巨噬细胞释放的NO可以通过抑制靶细胞线粒体中三羧酸循环、电子传递和细胞DNA合成等途径, 发挥杀伤靶细胞的效应[2]。另有研究表明, 在生物体内, 与NO有关的自由基和化合物有数十种, NO及其相关产物相互反应, 在机体内生成一系列具有重要生物功用的自由基和硝基化合物, 即所谓的生物活性氮[6]。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表明, NO具有抗脂质过氧化和脂蛋白氧化修饰的作用[7]。Morishita研究发现, NO能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的凋亡, 减少平滑肌的生成和血管重构, 减轻动脉硬化;并观察到NO使血管舒张, 抑制细胞增生及黏附作用, 及产生抗氧化还原反应, 减缓动脉硬化进程。因此, 在本研究中, 日粮中添加一定水平的玉米蛋白多肽, 可以通过增加鹅血清NO含量而加强机体的抗氧化能力;但是较长时间添加则降低NO含量, 且添加剂量越高这种作用越为明显。这一现象具体是通过哪种NOS作用或者其他途径实现的, 有待考证。同时本研究还发现, 随着鹅日龄的增加, 血清NO含量有下降的趋势, 而玉米蛋白多肽的添加加速了这种趋势, 这可能跟鹅机体内不同NOS表达有关, 具体原因有待进一步试验验证。

4 结论

总之, 随着日龄增加鹅血清中NO含量有降低的趋势;一定时间内 (30 d) , 日粮中添加一定水平的玉米蛋白多肽可以增加鹅血清中NO的含量, 但添加时间过长 (60 d) 则会降低NO含量。

参考文献

[1]方芳, 刘景生.细胞信息与调控之NO-cGMP信息通路及调节[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 1998:207-222.

[2]MATTHEW B, GRISHAM D J, WINK A.Physiological chemistryof nitric oxide and its metabolites:implications in inflammation[J].Am J Physiol Gastrointest Liver Physiol, 1999, 276:315.

[3]WINK D A, VODOVOTZ Y, LAVAL J, et al.The multifacetedroles of nitric oxide in cancer[J].Carcinogenesis, 1998, 19:711-721.

[4]吴智春, 王浩, 郭平, 等.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血浆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和一氧化氮水平的改变及相关关系[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 2002, 10 (4) :333-336.

[5]孙素群, 许霖水.一氧化氮间接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J].生理科学进展, 2002, 33 (2) :167-169.

[6]姜国建, 于仁诚, 周名江.活性氮中间体和一氧化氮合成酶系统在水产养殖生物病害防御中的作用[J].海洋科学, 2006, 30 (3) :39-42.

蛋白类多肽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0年4月~2013年8月,选取在我院诊疗的RA患者42例,其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29~73岁,平均(37.4±11.3)岁。另选取53例非RA患者作为对照,正常健康体检者31例,均按照相应诊断标准选入;年龄23~57岁,平均(35.7±9.3)岁。

1.2 方法

1.2.1 RF检测

应用美国贝克曼公司生产的IM-MAGE自动分析仪进行检测,严格遵照标准采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当RF值>20 U/mL时确定为阳性。

1.2.2 AKA检测

该检测应用德国欧蒙实验诊断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AKA检测试剂盒,按照标准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进行正规检测,当发现角质层出现线状、板层状的典型荧光染色时为阳性。

1.2.3 抗CCP抗体检测

该技术应用广州万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抗CCP抗体检测试剂盒,应用ELISA方法检测,使用方法按说明书进行。采用标准曲线判断其检测的结果:在标准曲线上用样品OD值详细的检测出抗体浓度,当其≥20 U时为阳性,<20 U时为阴性。

1.3 统计学处理

在统计学上,均应用χ2检验,当P<0.05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采用三种抗体单独及联合检测对R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统计(见表1)

注:敏感性:▲与其它组比较,P<0.05;特异性:*与其组比较,P<0.05

进行单独检测时,其结果是RA的敏感性比较依次为RF>抗CCP>AKA,特异性比较则依次为AKA>抗CCP>RF。单独检测时,结果显示RF敏感性为71.1%,抗CCP敏感性为65.1%,两者经统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者与AKA检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独检测RF时其特异性为74.5%,而抗CCP的特异性为94.3%、AKA的特异性为95.3%,可见对RF单独检测其特异性较其它两项检测均呈现出明显的降低(P<0.05),经统计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把RF、AKA和抗CCP进行联合检测时,其RA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的结果则分别为RF+AKA为34.9%、97.2%,RF+抗CCP的结果为45.8%、98.1%,RF+AKA+抗CCP的结果为28.9%、100.0%。因此得出结论,当应用联合检测时,对该病诊断的敏感性会有所下降,但诊断的特异性却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进行RF+AKA+抗CCP联合检测特异性最高。

2.2 AKA、抗CCP阴性的RA患者中RF检测阳性结果统计

在20例RA的AKA阴性的患者中,其中5例患者确诊为RF阳性,但在抗CCP抗体阴性的14例患者中,却也有5例被确诊为RF阳性。

2.3 RF阴性的RA患者中AKA及抗CCP抗体的阳性结果统计

在11例RA的RF阴性患者中,分别有5例患者AKA阳性,16例(69.1%)抗CCP抗体阳性。

3 讨论

RA作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其危害性较高,死亡率较高。如何早期特异地做出正确的诊断,是摆在广大学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也成为近几年研究的主要方向。目前诊断RA的唯一血清学指标是RF,因为检测较简捷、灵敏度相对较高而得到较广泛的使用,但也可出现部分阳性结果,这些缺点使RF在RA诊断中的价值大大受限。

本文的结果还明确显示,相比较而言,抗CCP抗体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综合诊断水平最好的。所以有的研究者指出,在抗CCP抗体阳性的RA患者中,其骨关节的破坏程度较阴性者要更严重些,表明抗CCP抗体检测在预测RA患者疾病的严重性方面,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AKA的成分主要是IgG,AKA对RA的诊断也有较高的特异性。以往资料显示,AKA阳性但关节炎较轻的“正常人”,几乎都能发展成RA,说明AKA在RA的早期诊断中有重要价值,故AKA被认为是诊断RA最特异的生物学指标。本文也显示对RA的诊断特异性最高的是AKA检测(95.3%),AKA往往在疾病的临床表现之前出现,对RA的早期诊断很有帮助,但常预后不佳。有学者推测AKA与抗CCP有一定的重叠性。因为RF、AKA及抗CCP能够在RA的发病过程中可以早期的出现,所以这三项指标可作为该病早期诊断的有力依据。本文通过对42例RA患者和53例非RA患者的血清进行了三项详细的临床检测,最终结果显示:在对RA的诊断过程中,当单独检测单种抗体时RF敏感性表现的最高,抗CCP表现的敏感性次之。采用不同方式联合检测对RA疾病诊断的敏感性有所下降,但特异性却有所提高,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当有些疾病确实出现不完全符合分类的诊断标准时,要采用联合检测,当三项抗体同时为阳性时就基本可以确诊RA。

本研究结果还表明,RF阴性的患者中出现两种情况,其中一部分呈AKA阳性,还有一部分呈现抗CCP阳性,后者阳性率较高,提示进行AKA、抗CCP检测可避免因RF阴性所致的漏诊,尤其对那些早期症状不典型或X线检查尚无病变的患者诊断价值表现更高。因此有学者认为无论哪种抗体单独检测时对诊断RA都会不同程度的出现一定的局限性,三项指标同时进行联合检测才能查漏补缺,达到最佳检测效果。但假如患者为了节省费用只选择二项指标联合检测,按照操作方法简便,准确率高的标准,故我们推荐RF与抗CCP联合检测。

总之,作为诊断RA的检测指标,RF、AKA及抗CCP抗体各有其优点,可相互补充,进行联合检测在提高诊断RA疾病的特异性方面存在优势,当同时进行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时其结果特异性最高,故在临床上对RA的早期诊断、治疗和改善预后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因子,抗角质蛋白抗体,抗环瓜氨酸肽抗体

参考文献

[1]张蜀兰,李永哲,佟大伟.抗丝集蛋白抗体谱检测在类风湿性关节炎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检验杂志,2010,6(3):177-179.

[2]施桂英,栗占国.关节炎概要[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675.

上一篇:批处理脚本下一篇:现代化信息手段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