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价格指数(精选12篇)
消费者价格指数 篇1
消费者价格指数(Consumer Price Index)英文缩写为CPI,是反映居民购买并用于消费的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水平的变动趋势和变动幅度的指数,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1]。一般说来,当CPI>3%的增幅时,我们称为通货膨胀;而当CPI > 5%的增幅时,我们则称为严重的通货膨胀。该指数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和国际可比性。因此,在分析和制定货币政策、价格政策时起着重要的作用。CPI通常的算法是: 上年同月为100, 意为某产品本月价格与上年同月价格相比。如: 某食品类2007 年2 月(上年同月为100) 全国指数为106.0, 即食品类2007 年2 月份价格比2006年2月份价格上涨6.0%。
国家发改委与国家统计局侧重分析CPI构成,认为目前的物价上涨主要是结构性上涨,即物价上涨主要由食品价格上涨所推动。2007年,国家统计局发言人认为,近期国内肉禽及其制品、蛋类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主要是粮食价格上涨,其他商品价格上涨并不突出。国家发改委则进一步指出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国际市场价格的带动、生产成本推动与供求结构失衡。商务部部长助理黄海认为“此次猪肉价格上涨,最根本的原因是猪肉供不应求。我国生猪以散养为主,由于信息传导不畅,经常发生‘供不应求’和‘供大于求’交替出现的周期性波动。”在这方面,李敬辉、范志勇[2] 将粮食价格波动作为价格指数变动的重要因素纳入分析范围值得重视。同时也有一些专家对目前的物价上涨表示了担忧。虽然本轮物价上涨是由食品价格引发的,但其中包含了经济增长较快、货币投放过多、投资反弹压力较大、城乡居民收入上升、消费增速加快等诸多因素,因此政府有必要对2010年的物价水平进行估计、控制。
通过对社会消费价格指数做定量分析与预测,我们不但可以了解我国消费需求情况,对我国未来经济运行状况也能做到“心中有数”。本文在分析2000—2009 年我国消费价格指数月度数据的基础上, 对以往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进行数据处理,建立了消费价格指数的ARIMA 模型,并以此对我国消费价格指数做分析,预测了2010年的价格消费指数。有利于政府更好的把握未来的经济趋势和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因此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模型与数据
1.1 模型的选择
鉴于消费者价格指数曲线模型的复杂性和分布滞后模型的局限性, 我们选择一种成熟的消费者价格指数预测模型, 即简单方便、易于估计且短期预测能力强的时间序列(ARIMA) 模型, 该模型是由三个过程组成: 自回归过程(AR ( p ) );单整( I ( d) );移动平均过程(MA ( q) )。AR ( p ) 即自回归过程,是指一个过程的当前值是过去值的线性函数。如: 如果当前观测值仅与上期(滞后一期)的观测值有显著的线性函数关系, 则我们就说这是一阶自回归过程, 记作AR (1)。推广之, 如果当前值与滞后p期的观测值都有线性关系则称p阶自回归过程,记作AR (p)。MA ( q) , 即移动平均过程, 是指模型值可以表示为过去残差项(即过去的模型拟合值与过去观测值的差) 的线性函数。如: MA (1) 过程, 说明时间序列受到滞后一期残差项的影响。推广之, MA ( q) 是指时间序列受到滞后q期残差项的影响。单整, 是指将一个非平稳时间序列转化为平稳序列所要进行差分的次数。意义在于使非平稳序列转化为平稳序列, 实现短期的均衡。其原理是: 某些时间序列是依赖于时间t的一组随机变量, 构成该序列的单个序列值, 虽然具有不确定性, 但整个序列的变化却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可以用相应的数学模型近似描述。ARMA模型是一种精确度较高的时序短期预测方法。但是一般来讲,经济运行的时间序列都不是平稳序列,这样我们要用更具有一般性的ARIMA模型。因此本文集中估计一个ARIMA( p, d, q) , 然后利用模型进行预测,并比较预测结果和历史数据, 以期能提供更好的预测。ARIMA模型全称为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 是由博克思(Box)和詹金斯(Jenkins)于上世纪70 年代初提出的一种著名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所以又称为Box- Jenkins 模型[3]。该模型的表达式如下:
ωt=φ0+φ1ωt-1+φ2ωt-2+...+φpωt-p+εt+θ1εt-1+...+θqεt-q (1)
式中ωt是经过差分的变量,即ωt=zt-zt-1,φ1,φ2,...φp为自回归系数;θ1θ2….. θp为移动平均数。引进延迟算子, 延迟算子类似于一个时间指针, 当前序列值乘以一个延迟算子, 就相当于把当前序列值的时间向过去拨了一个时刻。记L为延迟算子,则(1)可以表示为
Φ(L)ωt=φ0+Θ(L)εt (2)
记L*zt=zt-zt-1,其中, AR 是自回归, p 为自回归项;MA 为移动平均, q 为移动平均项数, d 为时间序列成为平稳时所做的差分次数,所以经过d阶差分变换的ARMA(p,q)模型称为ARIMA(p,d,q)模型等价于下式
Φ(1-L)dzt=φ0+Θ(L)εt (3)
ARIMA 模型的基本思想是: 将预测对象随时间推移而形成的数据序列视为一个随机序列, 用一定的数学模型来近似描述这个序列[4]。这个模型一旦被识别后就可以从时间序列的过去值及现在值来预测未来值。
1.2 数据来源及平稳性检验
为了对模型进行估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网站等资料并经过计算后,得到如表1 所示的消费者价格指数的经济数据。
数据来源:资料来源;数据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 :/ / www. stats. gov. cn
首先考察序列的平稳性,检验序列平稳化的方法有图示法、ADF检验法、KPSS检验法、自相关函数(ACF)检验法、修正的Box- Pierce Q 检验法等, 经验提示进行平稳性检验, 可结合多种方法综合判断[5]。Eviews5.0为我们提供了ADF(扩展的迪克- 福勒检验), 单位根检验的结果如下表2,t统计量为-2.069 748在各临界值的右边,因此认为CPI是一组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对于ARMA 模型来说, 只有平稳性序列才有意义, 因此对序列进行一次差分,利用Eviews5.0对CPI进行一阶差分得到新的变量ΔCPI, 同样的利用单位根检验方法, 检验的结果如表2所示, t统计量为- 3.493 129 在各个临界值的左方,因此ΔCPI 是一组平稳时间列。
注: Δcpi表示一阶差分序列;本表的检验结果根据Eviews5.0计算结果整理。对滞后长度的选择,根据AIC 和BIC 准则来确定。
可以对ΔCPI建立ARMA( p,q) 模型, 也即对CPI建立ARIMA( p,d,q) 模型。其中d=1。对各序列的ADF 检验表明,原始序列都为非平稳序列,但一阶差分之后的变量是显著趋向于平稳。同样我们还可以用图示法检验,画出原始序列图如图1所示。
从表2和图1我们可以知道消费价格指数(CPI)是非稳定的时间序列,而对CPI进行一阶差分,经检验发现是一个平稳序列。
2 实证分析
在ARIMA模型的识别过程中,我们主要用到两个工具:自相关函数(简称ACF),偏自相关函数(简称PACF)以及它们各自的相关图(即ACF、PACF相对于滞后长度描图)。对于一个序列{Yt} 来说,它的第j阶自相关系数(记作ρj)定义为它的j阶自协方差除以它的方差,即,undefined它是关于j的函数,其中γj=Ε(yt-μt)(y0-μ0),我们也称之为自相关函数,通常记ACF(j)。偏自相关函数PACF(j)度量了消除中间滞后项影响后两滞后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可以计算出样本自相关系数和偏相关系数,选择适当的ARIMA模型拟合观察值序列。确定了拟合模型以后,我们还要对该拟合模型进行必要的检验,也就是检验该模型的有效性。一个模型是否显著有效主要是看它提取的信息是否充分。一个好的拟合模型应该能够提取观察值序列中所有的样本相关信息[6]。换言之, 拟合残差项中将不再蕴含任何相关信息, 即残差序列应该为白噪声序列。因此要找出适当的p, d 和q 值, 运用B 一J 法最关键的工具是相关图和偏相关图。由平稳性检验可以知道CPI 是一阶单整的记I(1), 即d=1。为了找到合适的p, q, 对CPI 的一阶差分变量ΔCPI进行自相关分析。
通过ΔCPI的自相关(ACF)和偏自相关( PACF), 自相关系数、偏自相关系数在12阶后衰退。因为ΔCPI 通过了单位根检验,为此我们认为它是一组平稳的时间序列。
可对CPI 初步建立ARIMA( 12, 1, 12)。 因此我们可以考虑建立以下模型:
(1-L)(1-L12)cpit=(1+φ1L12)εt (4)
2.1 模型的参数估计
利用我国2000 年1月到2009年12月的CPI 月度数据, 我们利用用Eviews5. 0对ARIMA(12,1,12)模型进行估计,所得到的结果是:
CPIt=1.046113CPIt-1-0.30097CPIt-12+0.255117CPIt-13+εt-0.947383εt-12
(67.39766) (-3.659262) (3.258946) (-52.3822)
R-squared=0.969554 S.E=0.451253
Adjusted R-squared=0.968668 D.W值=1.75706
2.2 模型的检验
参数估计后, 我们要对ARIMA 模型的适合性进行检验, 即对模型的残差序列{et }是否白噪声序列进行检验。若残差序列不是白噪声序列, 意味着残差序列还存着有用信息没有被提取, 需要进一步改进模型。在残差序列中不应该存在任何的信息, 若残差序列中存在某些信息, 就会使残差序列的ACF值变高, 而ACF 值过高就会导致Q统计量的值过高。纯随机性检验是专门用来检验序列是否为纯随机序列的一种方法。我们知道如果一个序列是纯随机序列即白噪声序列,那它的序列值之间应该没有任何相关关系, 即满足r(k)=0,!k≠0。在实际应用中一般来说是构造LB 统计量:undefined其中n为序列观测期数; m为指定延迟期数。Box 和Ljung 证明LB 统计量近似服从自由度为m的卡方分布。我们可以用Eviews5. 0得到残差序列的相关图,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残差序列{et}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都很小。Ljung-BoxQ(5)、Q(10)和Q(18)统计量分别等于1.8780、8.5790和11.269,这些值中没有任何一个在通常的显著水平上显著。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模型的残差序列{et}是不相关的。
3 预测
建立模型的目的之一是对未来进行预测。但是在对未来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预测之前,我们先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检验分为两个部分: 对样本期内模型的预测能力检验与对样本期外模型的预测能力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一般用MAP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 度量,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undefined
(其中undefinedi是模型的预测值, xi是实际值,n 是预测期数。)MAPE 评估预测能力如下:小于或者等于10 %则预测能力极佳;10 %~20 %预测能力优良;20%~50 %预测合理;50 %以上预测不正确。样本期间内,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是1.17%,模型的预测能力“优良”。
现在把模型往外推,对2010年每月我国的消费者指数额进行预测。预测值95 %的置信下限和95 %的置信上限如表3 所示。
表明2010年各月的CPI较去年同期的CPI分别增长2.09%、3.12%、3.07%、3.456%、3.63%、3.84%、4.039%、4.568%、4.668%、4.709%.4.394%。
4 结论
以上的实证研究表明,模型建立恰当、拟合良好、可信度高。从表3可以看出, 2010年消费者价格指数的预测值不会有很大波动, 在很长一段时间CPI将一直是正增长。为了提高老百姓的生活水平、维护社会安定、更好地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建议政府加大调控力度。通过继续推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减少项目投资、减少货币发行、上调银行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等多项调控措施。另外从目前的消费者信心指数来看,受物价因素及资本市场的财富缩水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信心下降,消费者对未来经济存在忧虑,新的消费增长点还不多。综合以上分析,在推动CPI上涨的因素有限、拉动CPI走低因素较多、而且翘尾因素基本为负值的情况下,2010年CPI同比将和我们预测的一样继续走高,从1月份开始一直到12月份CPI当月同比涨幅可能会出现正增长。
预测可以看出2010年CPI指数一直都是正增长。这样要求我们政府全面准确地跟踪监测价格运行情况,及时把握和应对可能出现的价格新情况,可能住房、资产价格等出现增长时,一定程度上孕育和积累着通货膨胀的风险。因此,面对当今外需减少的局面,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必将是政府今后干预宏观经济调控的方向,要扩大内需就要调整收入分配,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消费需求增长。我国收入分布严重扭曲,无论从城乡地区还是群体之间的收入差距,都反映出我国的消费正陷入一种困境,因此明年乃至更长期内宏观调控政策要着力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重点是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使收入分配适当向居民倾斜。
参考文献
[1]曼昆.宏观经济学[M].张帆,梁晓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29-32.
[2]李敬辉,范志勇.利率调整和通胀预期对大宗商品价格波动的影响——基于中国市场粮价和通货膨胀关系的经验研究[J].经济研究,2005(6):36-41.
[3]高铁梅,等.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27-168.
[4]肖曼君,夏荣尧.中国的通货膨胀预测:基于ARI MA模型的实证分析[J].上海金融,2008(8):32-48.
[5]JORGE I VAN CANALES,KRI JENKO,TURGUT KISI N-BAY,RODO FO MAI NO,ERIC PARRAD.Settingthe Oper-ational Framework Producing Inflation Forecast[J].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6,28(3):123-126.
[6]TOSHITAKA SEKI NE.Modeling and ForecastingInflationinJapan[J].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2005(6):175-181
消费者价格指数 篇2
进入,特别是春节前后,因为“叫车难”、“叫车贵”等问题,曾经风光无限的网约车饱受各方诟病。那么,消费者对于网约车有着怎样的评价?对其满意度如何?网约车平台针对消费者的情绪该采取怎样的措施?相关部门又该如何对这一新的共享经济模式进行规范管理?日前,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厦门、青岛、深圳、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济南、武汉、成都、西安、昆明等17城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及中国消费者报社,共18家消费维权单位利用中国消费者情绪指数CCSI系统,针对消费者对于网约车行业一系列事件的看法和反应进行了监测和分析,联合发布《网约车消费者情绪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对网约车行业发展提出建议。
一、主要信息
1.在.1.23-2017.2.20监测区间,共监测到网约车信息10031条,以来自微信和微博渠道为主。受市场供需变化及相关监管部门发布政策等因素影响,1月24日,2月17日先后出现两个信息传播高峰。
2.消费者在这段时间对于网约车的评价基本是中性的。受市场供需变化及相关部门监管的影响,在评测区间的不同时段,消费者的评价有所变化,消费者情绪也出现波动。
3.价格、服务及安全构成了网约车消费的最核心要素。从关注度上来看,消费者在三要素中更为关注网约车的服务。
4.虽然新政的出台曾经引起人们广泛的争议,但是消费者却对其给出了满意度的及格分。但四种负面情绪中,失望情绪占比最大。
5.根据本报告,18家消费维权单位提出四点建议。
二、背景解读
作为“互联网+”最成熟的落地方式之一,网约车充分体现出互联网的优势,技术的进步打破了信息不对称僵局,让需求与供给得以匹配。同时,网约车也是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它让社会化资源借助互联网平台导入公共出行领域,为供需匹配提供支持,促进了就业,满足了民众需求。
但是,快速发展的网约车也陆续在价格、服务、安全等诸多方面爆出问题,于是,根据国家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交通运输部、工信部等7部委联合于7月27日发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并自月1日起施行。该办法对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和互联网融合发展,规范网络预约出租汽车行业健康发展,保障运营安全和乘客合法权益,更好地满足社会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特别是对保护网约车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影响深远。
随后,各地陆续出台了实施细则,这些政策法规虽然都针对网约车经营者、车辆和驾驶员、经营服务规范、监督检查、法律责任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在细节方面还存在差异。比如北京和上海对驾驶员和车辆都提出了户籍本地化的要求;广州市对网约车驾驶员户籍未作禁止性规定,不过,限制了外地车成为网约车,同时允许起止点一端不在广州;深圳则未强制要求司机户籍。
被公众称为“网约车新政”的管理办法一出,就引发了各方高度关注和争议,社会舆论一直在持续发酵。
春节前后,随着车少价高的问题日渐突出,人们对于网约车的关注持续升温。那么,消费者对于网约车有什么情绪呢?日前,北京、天津、上海、重庆、厦门、青岛、深圳、沈阳、长春、哈尔滨、南京、杭州、济南、武汉、成都、西安、昆明等17城市消协(消委会、消保委)及中国消费者报社,共18家消费维权单位利用中国消费者情绪指数系统,针对消费者对于网约车行业一系列事件的看法和反应进行了监测和分析,并联合发布《网约车消费者情绪指数报告》。
三、舆情态势分析
数据显示,在2017.1.23-2017.2.20监测区间,共监测到网约车信息10031条,以来自微信和微博渠道为主。其中来自微信的信息共3753条,占比34.41%;来自微博的信息共3226条,占比29.58%;来自客户端的信息共1555条,占比14.26%;来自网页的信息共2260条,占比20.72%;来自海外的信息共112条,占比1.03%。
图一:网约车最近30天信息传播渠道动态图
在监测区间(见图一),1月24日的数据量达到最高峰,共1053条。2月17日,数据量达到近7天内的最高峰,共744条。也就是说,在上述两个时间节点,消费者对于网约车行业不仅密切关注,同时发表了各自观点。
对比发现,两个时间节点的传播渠道却有所差异。在1月24日前后,信息传播以网页和微博为主,但是在2月17日前后,微信对于网约车信息的传播则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里的网页是指的网站中各网页包含的信息。包含搜索引擎、主流媒体网站等。一般来说,主流媒体页面上信息更加权威、公正;搜索引擎信息覆盖面较全,信息完备。而微博大多为短的碎片式话语及图片等构成,大部分是普通网民发声之处。微信公众帐号均为较长的分析文章。
国内外的社交媒体成为网约车相关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一方面决定了其传播的速度和广度,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广大消费者对于此事件的关心程度。同时,网约车相关的话题引发众多专业人士和机构的各种解读。
回溯两个时间节点的事件可发现,1月24日前后,由于临近春节,春运大幕徐徐拉开,一方面网约车司机由于陆续返家,造成运营车数量大幅下降,但另一方面,人们对于网约车的需求却出现了大幅增长。以滴滴内部员工在网络问答社区分享的数据为例,今年1月中下旬临近春节时,北京的在线司机数量一直下滑,与1月10日之前相比下降了近25%;与此同时,订单需求却一直在增加,增幅达到30%。
此外,由于各地新政陆续落地实施,地方相关部门也对一些重点地区开始严查,也成为网约车运营车数量减少的重要因素。
网约车因车少价高问题被消费者广泛诟病,而网页和微博成为了人们吐槽的主要渠道。微信和客户端次之。
四、网约车网络评价分析
那么,消费者对于网约车行业的评价如何呢,我们利用系统数据对于网络评价进行了监测和分析。
图二:网约车30天网络评价占比及变化
在2017.1.23-2017.2.20监测区间,全部的10031条信息中,中性信息最多,共12835条,占比达78.15%。消极信息占比为10.58%,积极信息占比为11.26%(见图二右图)。也就是说,消费者在这段时间对于网约车的评价基本是中性的。
不过网络评价30天的变化图显示,在评测区间的不同时段,消费者的评价也有所变化。在一月下旬,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此后两条曲线基本粘合,到2月15日前后,积极评价又略高于消极评价。这说明,一方面,新政的实施对行业逐步起到规范作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消费者肯定;另一方面,春节之后,返乡司机陆续回归,市场上运营车辆供给增多,供需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同时,网约车平台采取了取消出租车“建议调度费功能”,提升服务水平等举措,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图三:30天消费者情绪变化图
对比30天消费者情绪变化可以看出(见图三),虽然在2017.1.23-2017.2.20监测区间中,和情绪相关的1779条信息中,表达满意情绪的信息最多,共819条,占比达46.04%。但在1月24日前后,愤怒和失望情绪数量出现尖峰,愤怒情绪远高于满意情绪,而失望情绪也一度略高于满意情绪。
上述数据表现说明,这一段时间,网约车受多重因素影响引起的“叫车难”、“叫车贵”等问题,让消费者的不满情绪快速攀升,并迅速发酵升级到愤怒。
此后,相关部门对这一问题积极干预,如春节前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和交通委员会分别约谈了多家网约车企业;同时,网约车平台也采取了相关措施,消费者愤怒与失望情绪略有平复。另外,由于春节期间,虽然网约车数量与之前相比没有明显变化,但是由于数量庞大的返乡或出游人群多数已经到达目的地,人们的用车需求也有所下降,使得满意情绪上升,愤怒失望等消极情绪下降。
但是2月9日,重庆市民乘网约车3.1公里要价4万多的“重庆天价网约车”事件的爆料,再度激发了消费者的愤怒情绪,陡然上升的愤怒情绪曲线与坐“滑梯”的满意情绪形成“死叉”。而失望、反感、害怕三种不良情绪并没有显著变化。
大约一周后的2月16日,一方面春节长假全面结束,返乡的网约车司机陆续回归,运营车数量增加,用车供需矛盾得到缓解。另一方面,各地网约车新政相继落地实施,“大连网约车启动网上登记”、“嘉兴网约车司机持证上岗”、“南京1707名网约车司机通过初审”、 “深圳网约车实施细则发布”等消息,让人们对于网约车的规范发展再度抱以希望。消费者满意情绪再次高企。由此可见,人们对于新政对行业的规范效果存在着较高的期待。
不过不容忽视的是,媒体关于包括网约车在内的网络消费平台个人信息泄露问题的报道,使得愤怒和失望的情绪也同时出现峰值。
五、对网约车价格、服务及安全三要素的情绪变化分析
价格、服务及安全构成了网约车消费的三个最核心要素。系统的监测数据显示,从关注度上来看,消费者在三要素中更为关注网约车的服务。
在有关网约车全部的10251条信息中,有关服务的信息为4052条,有关价格的信息为2196条,有关安全的信息为1907条。关注服务的信息占比最大。
从三要素关注度的变化趋势图中可发现,三要素的变化趋势基本是同步的(见图五)。同时,虽然在1月底,曾经有一度人们对于网约车“叫车难”和“叫车贵”现象集中吐槽,但是,关注度的高峰却出现在2月14日之后。原因是几家主要的网约车公司纷纷推出服务升级举措。
分析信息内容及信息关注度的对比可以看出,消费者更为关注网约车的服务内容及服务水平。企业在服务方面推出的相关举措,可以比较有效地吸引消费者眼球。
因此,可以预见,网约车的行业发展已进入了以服务竞争为主的2.0时代,服务将成为企业制胜的重要因素。
六、网约车词云分析
图六:网约车关键词
从词云分析上来看(见图六),网约车引发的相关的讨论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类:
1.品牌类关键词:目前说到网约车,不仅涉及主要网约车品牌,新进入行业的品牌,也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
2.交通工具类关键词:主要是共享单车和出租汽车。这说明,作为一种新型的出行方式,同属于共享经济模式的共享单车和传统的出租汽车同样也是消费者需要并且广泛关注的。在讨论过程中,往往被拿来与网约车进行对比。
3、时期类关键词:、、2017及春节这些时期类关键词,主要与网约车行业发展以及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和争议的时间节点相关。
通过大规模的“烧钱”,网约车品牌在经历了快速扩张及第一轮的品牌兼并。长期、高额的补贴,网约车平台不仅吸引了大批的用户,同时,开放式平台也吸引了大批司机、车主的加盟,从而使得整个行业达到了快速渗透的目的。
网约车的快速发展引起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并于月出台了《网络预约出租汽车经营服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被人们称为网约车新政,引发了各界的广泛争论。
2016年年中,滴滴和Uber的合并,成为了网约车烧钱大战的终止符。补贴减少,网约车价格水平走高。新政在这样的.情况下出台并实施。
20,新政后的第一个春节,返乡高峰更加剧了供需矛盾, “叫车难”“叫车贵”问题引发了人们强烈的不满,并引起相关部门对此问题的干预。
4.行业关键词:在这类关键词中,除了“用户”等一般性关键词,“加价”成为提及频次最高的关键词,提及频次高达32638次。而与之相关的“消保委”、“约谈”等关键词也以较高的频次出现在词云中,这表明,当网约车问题引发人们强烈不满时,消费维权组织的及时干预也受到消费者的广泛关注。
此外,媒体的报道又引起了网约车用户对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担心。
5.便捷性关键词:
图七:网约车便捷性关键词
从词云中可以看到(见图七),公众对于网约车便捷性进行讨论的同时,更多地也会提到目前网约车领域和共享单车领域的一些问题。如投诉、加价、服务、市场监管、城市交通等。
便捷性是网约车等共享经济模式的天然优势,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一些尚需解决的公共问题。
6.新政关键词:在网约车关键词词云中,相关的“新政”“细则”、“考试”“首张”等都有较高的出现频率,而三亚这一地域名词的出现也是与当地新政的出台相关。
从图八可以看出,虽然新政的出台曾经引起人们广泛的争议,但是消费者却对其给出了满意度的及格分。这说明,经过最初的快速爆发式的增长,人们希望网约车行业能够步入健康规范的发展轨道。
图八:网约车新政情绪反馈构成
不过,也可以看出,在四种负面情绪中,“失望”以19.52%的占比,成为了最主要的负面情绪,这表明,作为网约车行业的第一个规范政策,新政也还有不少欠完善之处。
七、总结和建议
总体来看,当前舆论界对于网约车非常关注,评价和情绪也有一定的波动,有几个方面值得注意:
1.微信和微博等社交平台是主要的传播平台。
社交媒体成为主要的传播平台,既可以在短时间之内让消费者的情绪得到宣泄,消费维权组织及相关部门可以针对人们的负面情绪采取行动。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人们及时了解新政出台的背景、内容等。但是也不排除因为社交媒体中网民情绪化而带来的信息误传、网络情绪极端化等现象的出现。
社交平台信息传播速度之快,受众之广,对于信息传播的真实性带来巨大的挑战。因此,对于政府和主流媒体而言,要把握好对于行业政策宣传的用语,防止对于行业问题和政策做只言片语的解读。
2.服务将成为网约车2.0时代的竞争焦点。
网约车平台最初的进入门槛较低,而其竞争是以最初级的烧钱模式开启,竞争的无序化必然造成各种问题,甚至出现了安全问题,因此,人们对于网约车的满意度不高,这亟须引起相关网约车平台的重视。
虽然美团2月14日宣布以低价进入网约车市场,但是当日价格满意度曲线反而在低位运行(见图九)。这说明,人们虽然会对网约车的不合理加价表现出强烈不满,甚至愤怒,但是,人们也并没有对低价竞争表示欢迎。反而是对服务表现出高度关注。
基于消费升级、供需严重错配的经济大背景,我国政府正在大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政府多次提及的供给侧改革,出行方式的变革又赫然在列。尼尔森的《中国移动互联网出行市场研究报告》显示,网约车主要服务的区域之一为公共交通服务水平不高的区域,是公交系统的有益补充。作为共享经济的典型代表,人们更为看重的是网约车便捷及服务,因此,在网约车2.0时代,企业竞争应该在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上发力。
同时,建议网约车平台通过改善规则的制定等手段,引导从业人员从更好提供服务的角度获得消费者认同,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
3.有效缓解供需矛盾是改善消费者情绪的关键。
从前述春节前后消费者情绪分析可发现,网约车供给是否充足,不仅会造成网约车价格波动,同时也会影响到消费者体验,从而引起消费者情绪的波动。
春节前夕,在多重因素综合作用下,网约车供需矛盾加剧,人们的负面情绪表现突出,春节后,供需矛盾有效缓解后,人们的满意度随之上升。
因此,这一方面说明,网约车市场规模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仍然可以增加运营车辆,另一方面,建议相关部门在制定有关政策时,应以保证满足消费者出行需求为基本原则。
4.政策仍有较大完善空间。
规范是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消费者对于新政表现了较高的满意度,但失望又成为四种负面情绪中的重要情绪表现,这也表明了消费者对于新政的态度。对于网约车这一新兴的出行方式,相关部门如何进行规范和监管,如何在规范发展的同时,满足消费者的安全、便捷出行需求,考验着行政管理部门的智慧。
不要忽视消费者信心指数 篇3
拜金融危机所赐,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都活得像个经济学家:CPI、PPI、PMI,还有用电量、出口数据、狭义和广义货币供应量等等,这些枯燥的经济数据牵动着上至政府高层、商界巨子,下到寻常百姓的神经。经济发展、企业兴衰,还有股市楼市的起起落落,都要看这些数据的脸色。人们的目光聚焦于这些经济数据,以及能够对这些数据作出解读的专家学者们——虽然,无论是数据还是专家,似乎都不怎么靠谱。
更有意思的是,在人们专注于那些单项的经济指标的时候,都似乎对消费者信心指数视而不见。
在一些西方国家,消费者信心指数的重要性绝不会亚于CPI和就业率指标。但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消费者信心指数的市场意义远远不及其他指标。在中国宏观经济领域,唱主角的分析数据是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和银行货币投放量等。
其实就具体内容而言,消费者信心指数比CPI等数据要全面得多。在CPI数据中,像买房这样的家庭重要的开支项目,因为被算作是“投资”而被摒弃于统计之外,因此我们在2009年看到了一种十分吊诡的现象:各地房价在节节升高,CPI却持续为负——看前者似乎已是通胀,观后者则显示通缩——令人不知该穿上夏装还是换上冬衣,这也是CPI饱受诟病的原因之一。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院长王方华表示,消费者信心指数应该反映的是消费者对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经济前景、自身收入水平及未来收入预期,以及消费者幸福心理状态的综合表现。然而在当前的中国,虽然编制消费者信心指数的机构已经不少,但仍然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其披露的统计数据常常与人们的直观感受相悖,这也是我们见到的各种消费者信心指数常常被人忽视的根本原因。
中国消费者信心先于经济见底反弹
在消费者信心指数这一研究领域被奉为圭臬的,是美国的密歇根大学。二战后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调查研究中心,为了研究消费需求对经济周期的影响,首先编制了消费者信心指数。
密歇根大学研究人员利用对全美国500至600名成年人原始调查数据,计算出经过季节调整后的消费者信心、现况指数和预期指数。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事实表明,密西根大学消费者信心指数与消费者支出之间的相关性十分密切,它是预测经济走势和消费趋向的一个先行指标。从1997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开始编制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2004年上海财大统计系李晓玉等人编制了上海消费者信心指数。而近期,上海交大的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在全国抽取了32个城市样本,第一次以分层调研的方式,编制了中国城市分层消费者指数。
如果把近期国内外机构各自发布的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进行对照性研读,大致还是能够勾勒出中国内地居民经济水平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变化趋势:
万事达卡最新一期消费者信心指数报告显示,与亚太、中东及非洲地区等多个市场的消费者信心普遍存在下滑的境况相比,中国大陆消费者信心指数为60.8,消费者仍持乐观态度。然而,该项数据与6个月前(76.6)以及一年前(82.7)相比均呈下滑趋势,也低于历史平均值(75.6),尤其是就业、经济、固定收入、股市、生活质量等5项指标,较6个月前都有所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已有17年历史的万事达消费者信心指数,是亚太地区内同类调查中最为全面和历史最为悠久的,该项指数每半年发布一次。万事达此次调查对象为21个市场的9211位消费者,除中国大陆外,对未来6个月持乐观预期的市场包括卡塔尔、南非、沙特阿拉伯、黎巴嫩、越南和印度。万事达发布的这个结果最大的价值在于使人们再一次确信,新兴市场中的中国、印度、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等市场,消费者信心指数较高。
与此同时,尼尔森通过2009年6月对全球28个国家和市场的消费者调查显示,截至第2季度末,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比上一季上升6点,指数排名从全球第10位上升至第6位。分地区看,中国东部和北部地区的消费者信心水平高于南部和西部的消费者。分城乡来看,中国农村的消费者信心水平普遍高于一、二线城市(包括特大城市上海、北京、广州以及省会城市)。这个结果显示,通过中国政府的经济刺激计划,消费者信心得以提升。此外,中国四线城市以及乡镇和农村的消费者由于受到经济下行的冲击较小,经济复苏对于他们同样影响不大。
万事达和尼尔森作为两家专事商业调查的国外机构,对于它们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毋须怀疑,但毕竟因为样本的抽取面比较狭窄,样本数低,所以其结果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感。上海财经大学则是专门就上海区域内的消费者心理及消费行为作调查,其最新调查结果显示,2009年第二季度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11.2点,比上季度回升12.3点,同比上升10.7点,消费者对经济环境的看法明显好转,消费者信心回到高点。
上海财经大学应用统计研究中心主任徐国祥教授认为,第二季度季度上海市消费者信心指数呈现了三个值得关注的特点:
第一,受国际金融、商品市场情况有所好转,部分经济指标趋稳回暖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未来的经济形势持较为乐观态度。
第二,在第二季度中,对我国经济的阶段性触底和季度增长率V型反弹的预期,使消费者对未来的经济回暖充满了信心;受本年度上海市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好于预期、政府促就业政策的积极实施和经济回暖预期的鼓舞,就业预期指数重新回到了113.8的最高点。经济与就业向好的预期,加之近期CPI持续走低的影响,消费者对未来的收入预期也较为乐观。
第三,最为有趣的是,二季度上海市消费者的购房意愿指数为66.6点,环比上升10.8点;购房预期指数为75.4,环比微降2.2点。这似乎印证了2009年春节以后上海楼市回暖、量价齐升格局的市场基础。同时,由于对房价仍将进一步上涨的预期,使得消费者未来购房意愿有所下降。
与楼市行情起起落落不同的是,随着车辆购置税下调等一系列优惠政策的实施,车市表现出了持续升温的势头。二季度上海市消费者购车意愿指数双双突破100的中性值,创出了新高点,显示了消费者购车热情的日益高涨。本次调查中,受访的消费者认为“当前和未来半年是购车好时机”的比例均比一季度提高了5%,认为“当前和未来半年不是购车好时机”的比例,则分别比上季度下降了7.8和4.1%。不难看出,当前购买家用汽车已成为一个新的消费热点。
分层报告中的国民心态
上海交大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把消费者进行分层次调研的机构,他们的4个系列指数中,100算作一般,小于100表示不满,大于100则表示满意。
安泰报告中,当前经济情形总指数仅得:84.9,远低于100,说明国民对于我国经济形势并不看好;其中以失业/待业人群为甚,仅得62.9,大大低于均值,与其相对应的是离休/退休人群:得分92.1——由于待遇上的差异,两者数值相差近30!可见这两个人群对社会现状的感受有多大的差别。
城市工人群体仅得分78.8,说明城市工人群体中对经济前景悲观心理严重。
但是有一个数据让很多人感到意外——农民工群体,他们的对经济前景的看法得分:88.3,高于总的得分84.9。国家的宏观投资政策直接或间接影响到他们——那么多工地要开工,民工弟兄有活干了。
消费者价格指数 篇4
随着经济的发展, 市场上的商品日益丰富, 竞争也愈发激烈。每一位商业经营者都希望把商品尽快推销出去, 而商业经营的成败则取决于是否赢得消费者的欢心。因此, 探析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的价格心理, 对于营销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的意义。
1.消费者的价格心理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1.1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习惯性心理
消费者评价商品价格是否合理的主要依据, 是根据自己以往购买商品的经验所形成的印象, 这也就是“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习惯性心理”。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认识, 是在多次的购买活动中逐步体验的, 并形成了对某种商品价格的习惯性。对这种习惯价格, 消费者容易接受, 认为是正确的, 合理的价格, 并且也会把习惯价格当作衡量商品价格高低、质量好坏的标准。如果某个商品价格是在他们认定的尺度内, 就乐于接受, 超过这个尺度, 他们就不愿意接受。消费者的价格习惯一经形成, 往往要维持相当一段时间, 它支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因此当商品价格变动时, 往往会迫使消费者的价格习惯经历一个困难的、由不习惯、不适应到习惯和比较适应的过程。例如, 火柴最早2分钱一盒, 这种价格稳定了几年, 后来涨价到5分钱, 开始消费者不习惯, 但5分钱一盒火柴的价格稳定了几年后, 已由不习惯变为习惯性心理价格, 被消费者接受了。
1.2消费者对价格的感受性心理
消费者的感受性心理是指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及其变动幅度的刺激所形成的一种价格感知程度。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高与低的判断, 主要体现在主客观两个方面上:
1.2.1同样的购买环境, 消费者对同样的价格不同组合的商品的不同感受。
市场上的商品由于货位的摆放、服务方式、营业场所的气氛不同, 往往会使消费者作出不同的判断。这是因为消费者普遍具有一种先验心理。由于人的直觉上的差别, 会引起不同的情绪感受。企业营业环境布置的优劣, 商品陈列造型和颜色搭配, 灯光和自然光的采用, 营业员的仪表, 都能给消费者不同的感觉, 从而影响消费者对价格的判断。这是客观条件对消费者感受性心理的影响。
1.2.2消费者自身的背景也会影响其对价格的判断。
一般收入较低的消费者, 或者具有勤俭节约传统的消费者, 这类人群属于理智型的消费者, 他们都希望并且购买价格合适又适用的商品, 也就是所谓的少花钱多办事。于是, 他们对商品的价格比较敏感, 考虑到消费能力、时间、空间;商品质量、价格、数量、效用, 不受任何环境和气氛影响, 就其利益大小作比较后, 一般会在同类商品中选购价格较低的产品。而中等层次的消费者倾向于认为, 在同类产品中, 价格越高质量越好, 即所谓“一分钱一分货”。为了显示自己的经济地位或炫耀自己的身份, 高收入水平的消费者倾向购买款式新颖、豪华、时尚、高价位的商品。例如, 一瓶可乐在超市只卖2元, 而在酒吧却卖到15元, 但消费者也能接受。这是主观条件对消费者感受性心理的影响。
1.3消费者对价格的倾向性心理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选择的倾向性心理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过程中对商品价格的高低进行比较后而选择商品的倾向。不同的消费群体对商品价格选择的倾向性概括起来分为以下几种:
1.3.1模仿心理倾向。
在消费群体中, 少年儿童是属于特殊的消费群体, 由于少年儿童的自我意识能力没有成熟, 道德观念还需要继续完善, 对于自我的控制能力不强, 缺乏对商品真正价值的认识能力, 因此, 在选购商品时经常参考别人的消费行为, 模仿他人的消费方式, 或者当同龄人购买了某种式样某一品牌的商品时, 就会激发他们产生同样的消费愿望。
1.3.2求荣心理倾向。
商品价格不仅表现着商品的价值, 在某些情况下还具有表现消费者社会地位高低的社会心理含义。有些人在社会上具有一定地位, 穿着用品追求高档、名牌, 认为穿着一般衣物有失身份, 当然不愿出入折价商品市场。
在现代社会里, 由于消费者自我意识的增强, 不管个人有没有明确意识到, 追求商品的社会象征意义已成为基本的消费需求特征, 所以, 足以显示购买者身份地位程度的名贵商品, 往往是这类顾客追求的对象。
1.3.3求廉心理倾向。
这是一种以追求廉价商品为主要目标的购买心理。具有求廉心理的消费者往往是具有强购买能力的中年群体, 她们的收入水平趋于最高, 支出能力最高, 消费商品的覆盖范围广泛, 消费经验丰富, 普通消费技能已经非常熟悉, 消费习惯比较稳定, 有些人已经形成了系统的消费观;有些中年消费者在勤俭持家、精打细算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因此, 这类顾客对商品的价格特别敏感, 而对商品的质量则不太苛求, 有些商品只要价格便宜, 质量有点问题, 不影响使用也可以。物美价廉固然好, 物欠美, 而价优惠也还合算。针对这种心理的消费者, 企业在制定策略时就应当研究在保本的情况下, 如何降价才能使销售量达到最大。降价策略对这类消费者往往产生奇特的效用。如果企业在积压产品过多的情况下, 采取此类策略无疑会给企业带来新的生机。
1.3.4求便心理倾向。
老年消费者由于生理机能逐步退化, 对商品消费的需求着重于易学易用、方便操作, 以减少体力和脑力的负担, 同时有益于健康, 老年消费者对消费便利性的追求还体现在对商品质量和服务的追求上, 老年消费者对商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要求高于一般消费者, 这是老年消费者的质量特征, 质量高、售后服务好的商品能够使老年消费者用得放心、用得舒服, 不必为其保养和维修消耗太多的精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企业定价策略的制定, 必须以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及其指向为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 消费需求层次各不相同, 其对商品的心理价值的评定也大相径庭。
2.为了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要, 企业应当采用不同的价格策略
2.1针对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习惯性价格心理, 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定价方法:
2.1.1习惯定价策略。
消费者一般习惯性认为某些日用必须品的价格代表了时下物价水平, 因而对这类商品价格的变动也很敏感。因此, 对于这类商品, 企业一般按习惯水平制定价格, 不轻易进行价格调整, 尤其是提价, 如果不是整个行业一起行动, 某个企业决不敢轻举妄动, 以免引起价格异议和消极购买。
2.1.2渗透定价的策略。
在产品导入期制定较低的价格, 争取迅速提高市场占有率。这是一种薄利多销的销售方式, 是符合消费者的求廉价格心理的。由于人们对日用消费品价格变动比较敏感, 较低的价格就会导致销售量的巨大上升, 利用销售量扩大赚得的利润来弥补降价所带来的损失。如同样两个超市, 谁的价位偏低, 顾客就选择谁。虽然单位商品获利减少了, 但低价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不仅扩大了销售额, 提高了企业的知名度, 而且企业的利润还是增加了。当然, 如果降价幅度过大, 有时也会令一些消费者怀疑商品是否有质量等问题, 反而不敢轻易购买。根据很多企业的实践经验, 当商品价格降低10—40%时, 消费者会感到这些商品还有使用价值, 不会冒很大风险, 如果降价幅度超过50%, 消费者会对商品产生怀疑。所以, 企业在采取薄利多销的营销策略时, 应当做好充分的市场调查, 进行周密的研究分析, 确定合理的降价幅度, 这样才能实现降价后所获利润最大化的目标。
2.1.3驱逐价格策略。
对于过时商品, 大幅度下调商品的价格, 以吸引消费者购买, 并将竞争商品挤出市场。它迎合消费者的求廉动机, 以低价来吸引消费者, 会让消费者感到很实惠, 从而产生较多的购买量。企业可借此不仅清理积压的存货, 而且减少在该商品上的损失。
2.1.4零头定价策略。
又叫尾数定价法, 企业在制定价格时, 可以有意采用带零头的数字, 如19.8元、9.7元、29.8元等。当然, 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尾数的喜好也不同, 如美国喜欢用奇数, 日本喜欢偶数, 而中国则喜欢用“8”和“9”。一般零售商店尾数定价会带来找零的麻烦, 但在超市中, 尾数价格会自动在POS机上取舍, 就自然克服了这一缺憾。所以, 超市对一般日用低价消费品均采用尾数定价, 它不仅给消费者价格低廉的感觉, 而且使消费者产生认真感, 认为价格是经过精细核算而得出的感觉, 使消费者对定价产生信任感。
2.2针对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倾向性价格心理, 一般可以采用下面几种方法:
2.2.1撇脂定价策略。
它运用于有高度明显特异性。防止难度大的商品。而市场上已存在对该商品的消费需求, 暂时没有竞争对手或专利保证了市场上一段时间内不会出现竞争产品、替代产品。在市场营销中, 通过利用消费者的求新、猎奇心理, 制定高价会抬高产品的身价, 从而激发消费行为。这一策略不仅提高独特产品在早期采用者心目中的档次, 满足他们求新和猎奇的心理, 增加对他们的吸引力, 扩大产品销售量, 从而在短期内收回投资, 获取高额利润, 而且使企业掌握了市场的竞争及新产品开发的主动权, 树立高档品牌产品形象, 扩大价格调整的回旋余地。
2.2.2综合定价策略。
针对耐用消费品和高档产品, 因为这些商品对价格的反应不太敏感, 降价后不会导致销售额上升, 采用薄利多销的策略收效甚微。因此, 应当考虑从其它的方面来制定相应的策略。消费者购买耐用消费品, 对商品的质量、功能以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要求比较苛刻, 因此, 企业可采用综合定价策略, 将单纯买卖商品的价格改为“一揽子价格”, 即将提供商品售后服务, 确定消费者一定时期内安全使用的所需费用, 包括送货上门、代为安装、附送易耗件、包用期内上门维修等的费用, 按估算的平均水平全部算进价格内, 并将产品售后服务措施公布于众, 这样不仅能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增强买主的安全感, 从而可以大大促进销售。
2.2.3声望定价策略。
针对高消费群体中普遍存在的求荣心理, 企业可以采用声望定价策略, 它是抓住了消费者的求荣求名心理, 制定的高价策略。俗话说:“人有名气尊贵, 物有名气价高”在现代社会里, 许多高层消费者由于受所处的群体、阶层、地位、身份等因素的影响, 往往通过高消费来显示自己的富有、与众不同、从而满足自身的虚荣心理。
2.3对消费者在购物过程中的感受性价格心理, 一般可以采用参照定价策略。
参照定价策略是指对一个将要陈列在一个更高价格的同一品牌或竞争产品旁边的特殊产品确定一个适中的, 而不是低廉的价格。这实际上是用高价商品作参照, 给消费者造成一种心理暗示, 使消费者误认为另外一个价格非常低。例如, 台湾曾经有个卖玩具的商店, 同时出售日本产和台湾产的两种玩具, 且它们价格相差无几, 但两种玩具皆不畅销, 商店老板灵机一动, 把台湾产的玩具抬价很高。顾客发现日本产的玩具比台湾的还便宜, 便急相购买, 后来店老板又把台湾产的玩具降价回原来的价位上, 顾客发现原来要价很高的玩具现在那么便宜, 于是一购而空。
摘要:商品价格是决定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也是购买心理中最为敏感的因素。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所发生的所有心理活动都与商品的价格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商业经营者也开始逐渐地意识到价格问题在竞争中的重要性。因此, 如何制定有效的价格策略是企业在营销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关键词:消费者,价格心理,营销策略
参考文献
[1]柯洪霞, 曲振国.消费心理学[M].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183-185.
[2]刘庆华.消费心理学[M].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159-161.
[3]司运善等.现代市场营销战略与策略[M].人民中国出版社, 1996.
[4]贾建华, 张菁.市场营销心理学[M].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6.
[5]蔡银寅, 金自康.从消费者心理看销售方式的选择[J].江苏商论, 2007, (3) .
消费者价格指数 篇5
同样一种饮料,在街边的自动饮料机或者便利店里500毫升只需4元,而在公园的休息区域购买却要花上6元,而更厉害的就是在餐厅同样一杯这样的饮料就要花上十几元。但是,同样的饮料在不同的地方以完全不同价格卖出,消费者对于这种定价却没有太大异议,基本上都接受,或者乐于接受。这种现象就是消费领域中的价格歧视现象。价格歧视,歧视的不单单是价格,而是对消费者消费能力的一种审视。
价格歧视简单地说就是把相同的产品向不同的顾客以不同的价格出售。由于消费者消费水平的差异,不是所有消费者都有能力或者愿意接受高价,因此商家根据消费者各自能接受的价格来定价。在高级酒店的一桌饭菜要比普通饭店高出许多倍,可是消费者并无异议,都接受了。而如果换个场所,这个价钱就是敲诈级别的了。学生去看电影只需十几元的票价,而其他社会群体却要花上几十元;火车票分为软座硬座,以及站票;我们看电影时泰坦尼克号巨轮还会分头等舱、二等舱、三等舱。向不同消费群体要不同的价钱,这就是商家的价格歧视。
消费者在进行消费时,往往对于商品的价格有一种对号入座的心理。例如,同样去一家音像设备店,有的人进去就买高档的家庭音响组合,而有的则直奔便宜实惠的收音机。在消费者心中默认着一条规则:什么人买什么货,什么价钱卖给什么人。消费者自己都给自己定好了位置。
同样的商品,同样的服务,对于不同的顾客,采取不同的价格,这在我们周围经常看到。有人说这不公平,不合理,欺骗消费者。但也有人说这是一种优惠和补助。实际上,商家定价时主要考虑的就是供求关系。一种商品需求高,价格就会上升;需求低,价格就会下降。但是这种说法过于笼统。例如,生活中米油盐,无论价格怎么变化,需求是不会有太大跳跃的。也就是说,对于整个消费群体而言,这些商品并不存在消费需求的强弱之分,因而,价格也就不可能存在差异。
价格上涨如何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 篇6
于是,在中国快速消费品领域掀起了一股价格上涨的“热潮”,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无论全国性品牌还是地方性品牌,都采取了相应的涨价措施,真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也不断上升。如:2008年1~4月,累计CPI指数达到8.2%,最高月份达到8.7%。
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市场环境,哪些品类价格上涨更为突出?哪些消费者最为敏感?面对价格上涨,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企业应采取什么样的应对措施?这些问题成为我们这次专项研究的核心内容。
哪些品类上涨显著,整体市场有何变化
近两年,从TNS WorldpanelChina消费者指数研究数据看,在中国快速消费品领域(覆盖品类:食品、饮料、日化三大类50多个品类。覆盖城市县级及以上城市),除了麦芽糊、碳酸饮料、果冻布丁和包装水等少数几个品类外,其他品类的平均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快速消费品总体平均价格在2007年增长了11%,比2006年的增长率提高了6个百分点。其中,食品大类平均价格增长率为14%,饮料大类为11%,而日化大类仅为2%。
由此能够看出,在快速消费品领域平均价格上涨过程中,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凡是以农副产品为主要原材料的品类,平均价格上涨率都比较靠前。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就食品和饮料中的具体品类做了一个价格上涨率的排序,结果表明:食用油、涂抹酱、葡萄酒、白酒、速冻食品、茶(粉装)、酱油、奶粉、饼干、牛奶等品类价格上涨显著,尤其是食用油的平均价格上涨率高达27.5%,位居第一位(如图1)。
于是,我们紧接着要思考的问题就是:价格上涨是否影响相应品类的消费?也就是说,那些价格上涨比较突出的品类是否呈现出市场规模缩小或增长趋缓的迹象?
我们从各个品类的消费额和消费量的角度观察2007年度增长情况,结果表明:从总的市场规模看,整个市场仍然保持了24%(销售额)的增长,其中,厨房用食品类(如食用油、酱油等)、饮料类(啤酒、白酒、碳酸饮料等)和干货类(如饼干、方便面等)等都保持了较高的增长(如图2),价格上涨对多数品类的市场规模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为了看得更清楚,我们把价格上涨率最高的食用油和市场规模比较大的牛奶两大品类单独拿出来看其增长情况。结果表明,仍然保持了高速增长(如表1)。
因此,快速消费品的价格上涨主要是由食品大类驱动的,上涨的原因可能有很多方面,但从数据上看,农副产品的价格上涨具有显著的影响。价格上涨对整体市场规模及品类消费并没有实质性的影响。
价格上涨对消费者购买行为有何影响
虽然价格上涨对整体市场影响不大,但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从我们的数据看,整体市场似乎平静如镜,局部市场却波澜壮阔,消费者面对价格上涨的购买行为变化值得我们去关注、洞察和研究。
1、价格上涨会导致短期的“市场休克”现象
TNS Worldpanel China多品类研究表明,价格上涨对任何一个品类和品牌来说,都会产生短期的“市场休克”现象:价格一旦上涨,消费量就会马上下滑。这种现象在品牌层面尤为凸显。
我们以某牛奶品牌为例。由于成本的压力,他们从2007年11月份开始涨价。为了准确把握市场动向,我们跟踪了他们销量较大的利乐枕纯牛奶250毫升包装产品。结果显示,价格一旦开始涨,该产品消费量马上下降,明显丢失大量的市场份额(如图3)。
然而,有趣的是,此品牌的价格调整并没有因此停止,截至2008年2月底,连续调整了4次。但数据显示,后期的价格调整不但没有继续丢失市场份额,反而此产品数量占有率开始上升,并逐步恢复到价格上涨前的平均水平。
为了验证这种现象是否具有普遍性,我们也查看了其他品类的相关数据。结果表明,多数品牌都呈现出类似现象。这就说明,消费者对价格的上涨确实比较敏感,但这种现象并没有长期存在,消费者意识到所有品牌都在涨价时,还是会回到自己最常用的品牌身边。
2、价格上涨加大消费者对品类及品牌的转换
从上面的“市场休克”现象我们也不难发现,消费者肯定发生了品类或品牌转换。但问题是,这种转换到底呈现什么样的规律呢?
通过继续观察和研究我们发现这样一个转换规律普遍存在:品牌内转换—跨品牌转换—跨品类转换。面对价格上涨,消费者优先在品牌内进行转换,尽可能去找这个品牌的其他产品;如果这样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就会跨品牌进行转换;如果这样还是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则开始跨品类转换。而且,越是强势品牌,这种规律就越明显。
我们以牛奶品类中的一个领导品牌和酱油品类中的一个强势品牌作为重点研究对象,做了连续跟踪。结果表明,这种规律在截然不同的两个品类上都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比如,当某牛奶品牌利乐枕纯牛奶开始涨价时,约有55%的消费者继续选择了该品牌其他包装纯牛奶或花色奶作为替代品,并没有马上转到其他品牌或品类上去。而涨价后期,确实发生了一些品牌和品类上的转换,但所占的比重并不算太大。
3、涨价初期,小包装或单价低的产品成为热门
随着消费者消费转换研究的深入,我们继续发现,面对价格上涨,消费者发生品牌和品类转换时,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选择小包装产品;二是选择单价更低的产品。
比如,我们对某品牌250毫升利乐枕纯牛奶进行得失分析时发现:涨价初期,该品牌把消费量的更多份额丢给自己的227毫升利乐枕纯牛奶,还有一小部分丢给价格更低的百利包纯牛奶或同类产品的地方品牌;该品牌1000毫升利乐砖纯牛奶也呈现出类似现象,把不少份额丢给自己的250毫升利乐砖,还有一部分丢给地方品牌。我们查看食用油和奶粉等品类的主要品牌数据时发现,面对价格上涨,消费者的这种选择都比较明显。
尤其需要提出的是,在价格上涨过程中,地方品牌以其产品单价更低的优势从全国性品牌那里抢夺了一定的份额,成为受益者。以常温牛奶为例,此品类上的两个全国性品牌在价格上涨初期,在成都市场的竞争分析表明,在其流失的份额中大部分丢给了当地品牌“菊乐”(如图4)。
然而,通过继续监测发现,地方
品牌的这种受益是短期的,涨价后期我们又明显看到,很多地方品牌还是把相应的份额再丢给全国性品牌,全国性品牌逐步恢复其市场份额,继续表现出他们强势的发展态势。
4、面对价格上涨,中高收入家庭出现“两极跳”
面对价格上涨,低收入家庭普遍选择单价更低的产品,或减少自己的消费量,甚至短期内干脆停止消费原来所消费的品类或品牌。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也容易理解。
然而,中高收入家庭却呈现出不同的特征。面对价格上涨,他们也会寻找更便宜的产品,但与低收入家庭所不同的是,他们往两个方向都消费,即:要么选择更便宜的产品,要么选择更贵的产品。
我们同样观察牛奶的消费者,发现了这样的规律。我们对某品牌250毫升利乐砖纯牛奶中高收入消费者面对价格上涨时的品牌转换行为进行跟踪。结果发现:这部分消费者从第一时间段转到第二时间段时,一定比例消费更便宜的产品(如图5,底色为浅绿色部分),而同时有相当比例消费比该产品更贵的产品(如图5,底色为浅红色部分)。
这就说明,中高收入家庭还是有较强的消费能力,只要一个品牌给他们带来更好的价值,他们就会消费其产品。而且面对价格上涨,中高收入家庭的这种“两极跳”进一步证明,他们的部分需求还没有被完全满足,企业围绕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大有可为,中高收入家庭对品牌的贡献还有很大的挖掘空间。
5、价格上涨过程中,重度消费者“镇定自若”
在价格上涨过程中,我们对不同品类的重、中、轻消费者进行跟踪发现,很多品牌的重度消费者在涨价面前表现出的消费行为非常稳定,这对整体市场的大体稳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产品价格的显著上涨就像地震,必然会引起大规模的恐慌和混乱。在很多品类的消费中,中度和轻度消费者成为导致这种“混乱”的因素。价格一旦上涨,他们就会纷纷进行品牌、品种和品类间的转换,甚至短期内干脆停止原来所消费的品牌或品类。
然而,重度消费者没有这么做,他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出现转换、放弃等行为,但总体上非常稳定,持续消费自己该消费的产品或品牌。
我们把价格上涨过程中的消费者分为两大类:使用者和流失者。“使用者”的定义是,第一时间段购买某品牌特定产品,并且在第二时间段没有减少购买的消费者;而“流失者”则是,第一时间段购买某品牌特定产品,而第二时间段却没有购买或减少购买的消费者。把消费者这样分类后发现,价格上涨过程中,重度消费者确实功不可没,他们在很多品类的“使用者”消费总量中占到70%以上的份额,而在“流失者”消费总量中所占比例却低很多。
我们对牛奶、酱油两大品类中的两个品牌进行具体跟踪和分析,结果发现,这种特征惊人地相似且凸显(如图6)。
这就告诉我们,价格上涨对那些中、轻度消费者影响很大,而对重度消费者影响不是那么大;更重要的是,这个结论还告诉我们,虽然重度消费者的数量是最少的(我们的定义为20%),但他们对一个品牌的贡献是最大的,无论发生什么样的市场风波,企业应该优先稳住重度消费者,维护好他们的根本利益。
策略建议:企业如何应对
众所周知,价格是牵动企业价值链体系中每一个“细胞”的因素,价格一旦发生变动,不仅消费者会作出敏感的反应,经销商、分销商、零售商以及供应商等相关者都会表现出极为敏感的态度及行为。对企业而言,没有比稳定价格更好的策略。
然而,面对成本上涨的压力,很多企业不得不选择这一无奈之举。那么,面对价格上涨,企业应该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更为妥当呢?如何才能将损失降至最低?我们给出如下建议,仅供参考:
1、优先选择间接涨价
如果企业条件允许,间接涨价是最明智的选择,即通过开发新产品、高端产品等手段提高产品的毛利率,进而取代原有产品。这种策略会成功转移消费者的关注度,不仅让消费者得到更多的价值,而且可有效避免因价格引起的市场混乱,让企业一举两得。不过,企业是否一定要开发高端产品,则需要认真评估自己的实际能力。
2、慎重考虑价格弹性
如果间接涨价难以缓解企业利润压力,可以考虑直接涨价。事实证明,很多企业都这么做了。但采取直接涨价策略时,一定要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根据不同属性,采取不同的涨价措施。比如,价格弹性比较高的产品,最好采用逐步涨价或“瘦身”包装等方式来尽可能淡化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而对价格弹性相对低的产品,可以考虑一步涨到位。
3、准备好竞争性产品
任何成功的市场行为都不是单打独斗的,而是诸多行为的综合体现。而对涨价,同样如此。一定要对自己的产品线进行规划,根据不同的市场属性,规划好先涨哪个后涨哪个。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最好准备相应的竞争性产品,来应对价格上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虽然这种产品“牺牲”的可能性很大,但它的“牺牲”会促进你主打产品的顺利前行。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 篇7
(一) ARMA模型
设{Xt} (t=…, 1, 2, 3, …) 是一随机时间序列, 如果满足下列条件
①E{Xt}=μ, μ为常数t=…, 1, 2, 3, …
②E (Xt+k-μ) (Xt-μ) =γk, t=…, 1, 2, 3, …
则称{Xt}为平稳时间序列。
平稳时间序列{Xt}如果满足如下随机差分方程
则称差分方程 (1) 为p阶自回归-q阶滑动平均模型。记为ARMA (p, q) 。用滞后算子表示为
其中
{εt}是白噪声过程, 即{εt}满足如下条件
如果p=0, 模型 (1) 为q阶滑动平均过程, 记为MA (q) ;如果q=0, 模型 (1) 为p阶自回归过程, 记为AR (p) 。
在实际应用中, 我们要求ARMA模型满足平稳和可逆条件, 即Φ (Z) =0和Θ (Z) =0的根在单位圆外。此时模型 (2) 变为
模型 (3) 的无条件均值、无条件方差和条件方差都是常数。条件均值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 可以利用该模型对未来进行预测, 应该可以得到比平均数更好的预测, 因为该预测会随着新数据的增加而不断调整。
假设我们得到的时间序列是平稳的, 就可以对它建立ARMA模型。
(二) ARIMA模型
上述的ARMA模型是平稳时间序列模型。现实中很多时间序列都存在一定的趋势, 因此是非平稳的。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不能直接建立ARMA模型, 我们可以通过对非平稳序列进行差分以得到平稳序列。
若某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 通过差分运算, 得到平稳性的序列称为单整序列。如果序列Xt通过d次差分成为一个平稳序列, 而这个序列差分d-1时却不平稳, 那么则称序列Xt为d阶单整序列, 记为Xt~I (d) ;特别地, 如果序列Xt本身是平稳的, 则称为零阶单整序列, 记为Xt~I (0) 。对于非平稳时间序列Xt, 经过d阶差分变换得到平稳序列, 可对其建立ARMA (p, q) 模型, 即
称上述模型为求和自回归滑动平均模型, 记为ARIMA (p, d, q) , 其中, p, d, q分别表示自回归阶数、差分阶数、移动平均阶数, 当d=0时, ARIMA (p, d, q) 模型就是ARMA模型。
(三) ARMA模型的建模步骤
ARMA (p, q) 模型的建模步骤如下:
首先, 对原时间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如果序列不满足平稳性条件, 可以通过差分变换或者对数差分等其他变换, 使原时间序列满足平稳性条件。将非平稳时间序列转换为平稳时间序列, 是对非平稳时间序列进行ARMA分析的必要前提。
其次, 对ARMA模型定阶, 即确定p, q。定阶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通过计算自相关函数和偏自相关函数按如下特征确定:
二是根据AIC和BIC信息准则确定:
T为样本长度, 是对噪声项方差的估计, 。判断滞后长度的准则是p和q的函数, 给定它们的值, 可以得到一个AIC值, 开始时, AIC随着p和q的增加而减小, 但由于样本长度有限, p和q越大, 估计精度越低, 增加, 因此AIC值又增加, 所以选择使AIC最小的p和q。
再次, 对模型的未知参数进行估计, 并检验参数的显著性, 以及模型本身的合理性。
最后, 进行诊断分析, 以证实所得模型与所观察到的数据特征相符。
在建模过程中, 需要一些统计量和检验来判断模型形式的选择是否适宜。所需要的统计量和检验包括:①检验模型参数显著性水平的t统计量;②检验序列平稳性的单位根检验;③模型的残差序列是否为白噪声序列, 可采用检验序列相关的方法进行检验。
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ARMA模型的建立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Consumer Price Index) 是反映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 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选取了1995—2006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共49个数据, 建立其时间序列模型。数据的分析与处理均采用Eviews3.1软件。表1为1995—2006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一) 数据的平稳性检验与处理
利用Eviews软件对表1中的数据做相应的折线图, 如图1所示。
资料来源:中经网统计数据库。
从图2中可以看出, 消费价格指数具有一定的趋势性, 初步判断原序列{CPIt}是非平稳序列, 对其进行ADF检验 (含常数项和趋势项) , 结果显示{CPIt}是非平稳的。对做一阶差分, 得到序列{▽CPIt}, 对{ΔCPIt}做ADF检验 (含常数项) , 结果显示{▽CPIt}没有通过检验, 需要对序列{CPIt}做二阶差分, 二阶差分后得到序列{▽2CPIt}, 对其进行ADF检验 (不含常数项和趋势项) , 结果表明{▽2CPIt}通过ADF检验。{CPIt}、{▽CPIt}、{▽2CPIt}的检验结果如表2。
注:检验形式 (C, T, K) 中的C, T, K分别表示单位根检验方程包括常数项、趋势项和滞后阶数, 0表示不包括。其中滞后阶数的选择根据AIC准则确定。
表2显示, 序列{CPIt}的ADF检验统计值-2.8696大于1%、5%、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 说明{CPIt}是非平稳的。序列{▽CPIt}ADF检验统计值-1.8993也均大于1%、5%、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 说明{▽2CPIt}是非平稳序列。序列{▽2CPIt}的ADF检验统计值-5.4408均小于1%、5%、10%显著性水平的临界值, 为平稳时间序列。因此, 可以对序列{▽2CPIt}建立ARMA模型。
(二) ARMA模型的建立
ARMA () 模型的识别与定阶可以通过样本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确定。将记为, 利用Eviews软件得到的自相关系数和偏自相关系数图, 如图2所示。
从图2可以看出, 序列{Xt}的自相关系数 (ACF) 拖尾, 偏自相关系数 (PACF) 在滞后2阶之后截尾, 因此考虑建立模型ARMA (2, 0) 。利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估计, 估计结果如表3所示。
由表3估计结果得到回归方程为:
此模型为二阶差分后时间序列的拟合模型。
再看模型实际值和拟合值的情况, 如图3。
(图中上面两条线是Xt的实际值与拟合值, 下面的一条线是残差序列值)
从图3可以观察到, 该ARMA (2, 0) 模型拟合较好, 残差序列基本上也是一个零均值的平稳序列。
(三) 模型的检验
为考核模型的优劣, 需进一步对残差序列进行白噪声检验。若残差序列是白噪声序列, 可认为模型合理, 适用于预测;否则, 意味着残差序列还存在有用的信息没被提取, 需要进一步改进模型。检验可通过残差自相关分析图进行直观判断, 图4为模型残差序列自相关图。
从图4看出, 残差序列的自相关与0无显著不同, 或说基本落入随机区间, 认为残差序列为白噪声序列。模型通过检验。
结语
以上就是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序列来做的关于时间序列的一系列分析。
时间序列包含很多有用的信息, 如何从中提取这些信息有着重要的意义。时间序列分析为我们提供了挖掘信息的有效方法, 其可以用于很多类似的问题, 可以做市场调查、预测等, 它对我们的开展经济活动是很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1]潘红宇.时间序列分析[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06.
[2]池启水, 刘小雪.ARIMA模型在煤炭消费预测中的应用分析[J].能源研究与信息, 2007, (2) .
消费者价格指数 篇8
一、CPI编制方法制度存在的缺陷
1. 房屋价格未列入统计范围。
中国是将住房作为投资品划在了CPI核算范围之外, 以房租、物业费等价格的涨跌反映房价的走势。但现阶段, 房租和物业的涨幅远远小于房价的涨幅, 因此这种处理不具有任何代表性。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规定, 个人的住房消费是指当住房用于居民居住时, 租住的, 其租金计入承租人的消费支出;自住的, 比照相应市场 (租金) 价格, 以虚拟房租形式计入房屋所有人的最终消费。就是说, 目前国内居民购买房子是投资而不是最终消费, 居民的住房最终消费仅是指居民所支付的房租, 而且这种房租国家统计局是无法计算出来的, 它只能是虚拟计算。
在现行国家统计局对住房的属性界定中, 住房属于固定资本形成。即房地产开发投资形成的房地产, 在支出法GDP核算中归入固定资本形成。也就是说, 不仅经营单位购置的厂房是固定资本, 居民个人购买的住宅, 尽管是由个人居住和享用, 但其本身并没有划为消费品。如果按照国家统计局的统计, 房地产都是投资品, 民众住房购买也是投资品, 那么在目前国内投资过高过热的情况下, 扩展房地产投资或拼命鼓励民众进入房地产市场自然是把目前高位运行的投资再一次拉得更高了。
也正是因为国家统计局把房地产归纳为固定资本形成或投资中, 因此无论房价如何上涨, 都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无关。可以说, 目前房地产调整的困难就在于对房地产属性理解的歧义上。如果政府能够解开这个结, 住房消费问题就容易解决了。
2. 新产品很难及时纳入指数计算。
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提高使得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 对一些迅速占领市场且消费量大的商品, 由于时间和制度的问题而很难及时纳入指数计算中。比如, 假如MP5是在2009年1月份迅速占领市场且消费量大, 但由于代表规格品在2008年12月份已确定完毕, 且其他代表规格品尚未失去代表性, 因此MP5这个商品就不能及时纳入到指数计算中来。
3. 鲜菜、鲜果计算结果与实际价格相矛盾。
由于鲜菜、鲜果采用活权数的计算方法, 活权数对鲜菜、鲜果的指数有着重要的影响, 而活权数是根据城镇居民对鲜菜、鲜果消费支出而得来的, 因此其消费量的大小对指数有很大的影响作用, 所计算出来的价格指数与实际价格涨跌趋势不相一致。
4. 代表规格品规定数量少, 难以反映商品价格变动趋势。
如今, 市场商品种类繁多, 而参加CPI计算的仅仅有700个左右的商品, 占整个市场商品的比例小的可怜。从中可以看出, 目前仅仅用700个左右的商品的价格变动趋势来反映整体商品价格变动趋势是不合适的, 显然是很难反映出整个商品市场价格的变动趋势的。
5. 用城市价格变动来反映农村价格变动趋势存在误差。
一般认为, 城市的价格变化可以代表农村的价格变化, 使用全国的消费支出权数数据和城市的价格数据, 就能得到全国的CPI。在各国CPI的编制实践中, 绝大部分国家的CPI使用包括城市与农村的消费支出权数数据, 而价格数据只在城市中采集。
二、改进CPI编制方法制度的对策
1. 住房价格加入CPI核算。
居民购买住房应该定性为消费行为, 因为居民购买住房之后, 由于资金支出过大, 在一定时期内手中资金很有可能存量不足, 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对其他商品的消费, 影响购买力, 进而引起消费需求下降, 有可能导致商品价格下降。从这些情况来看, 居民购买住房是一种消费行为, 这种消费行为会对其他消费品产生不利影响, 进行引起CPI产生变动, 因此, 住房价格一定要加入CPI核算中, 以提高CPI代表性。
2. 大宗新产品及时纳入指数计算。
有些新产品一投放市场就马上得到了市场的追捧, 消费量也很大, 但是由于原有的代表规格品仍然未失去代表性, 所以这些新产品还不能够纳入到指数计算中。同时, 新上市产品的价格往往较高, 长期内无法维持, 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价格通常会在走低, 这也为新产品及时纳入到指数计算中造成了障碍。但不可否认的是, 新产品的消费量已超过了现存的代表规格品并会很快取缔其市场地位, 原有的代表规格品已失去生存空间而导致消费量大减并迅速消亡, 此时, 就应该迅速地把这些新产品纳入计算中, 增强CPI的准确性。此外, 新产品 (包括服务) 对CPI偏差的影响的关键, 是新产品在引入产品篮子时经常存在滞后, 而新产品经常在其生命周期的早期阶段发生价格急剧下降的现象, 这样CPI就未必能够捕捉到消费者剩余, 因而会产生偏差。
3. 改变鲜菜、鲜果计算方法。
鲜菜、鲜果现在使用的活权数的计算方法与人们对价格变动趋势的感觉存在很大感性差别, 在进行价格变动分析时由于价格下降趋势与指数上涨趋势不相一致而造成矛盾, 比如西瓜价格, 在上市旺季, 由于价格较低, 居民消费量很大, 但反映出来鲜果类价格指数却由于消费量大增而上涨, 这就为分析鲜菜、鲜果的价格变动态势造成了困扰。因此, 改变现行的鲜菜、鲜果计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只要用同其他商品类别一样的计算方法就可以了, 也就是使用链式拉氏计算公式。计算公式为:
其中:Gt1、Gt2、……、Gtn分别为第一个至第n个规格品报告期 (t) 价格与上期 (t-1) 价格对比的相对数。
4. 增加代表规格品规定数量。
代表规格品作为CPI计算中的基本元素, 其代表性如何直接影响CPI的准确性。目前, 中国参加CPI计算的代表规格品数量明显偏低。代表规格品数量少就难以代表整个商品市场的价格变动趋势。因此, 扩大统计抽样的样本比例, 适当地增加代表规格品的数量是非常必要的。代表规格品数量在原有基础上可再增加1倍, 这主要基于以下方面考虑:一是食品类现有品种偏少;二是衣着类和家庭设备用品规定的品种较少;三是医疗保健、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检查费规格品种偏少。
5. 适当采集农村市场商品价格。
用城市价格变动趋势来反映农村价格变动趋势在目前中国城乡差距依然很大的情况下显然是不合适的, 我们应该在农村设置一些调查网点, 采集农村市场部分商品价格, 再加上一部分城市商品价格, 所计算出来的CPI才能更好地反映出农村市场价格变动趋势, 进而增强省级和国家CPI的准确性。
摘要:中国现行的CPI编制方法制度虽然已与国际接轨, 但却没有很好地与中国国情相结合。我们应该建立符合自己国情特点的CPI编制体系, 要根据不同经济和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来不断调整CPI编制体系, 改进方法制度, 让方法制度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消费者价格指数 篇9
通货膨胀是关系到国民经济能否和谐健康发展、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施行的核心要素, 更是宏观金融、经济政策调节调控的重要参考指标[1], 通常用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 (CPI) 。CPI通过统计一定时期内居民生活购买的一揽子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 来反映居民生活面临的涨价压力。其波动是价格波动的直观表现, 反映了价格总体水平的相对变化情况, 会对社会公众心理造成一定的冲击, 剧烈波动会增加诸多不稳定因素, 并造成社会心理的失衡。因此, 研究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社会影响程度可以为政府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这对构建和谐社会, 维持社会稳定, 提高社会幸福指数具有重大意义。
国内外学者对消费价格指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活成本的度量[2,3], 消费价格指数的短期预测[4], 以及消费价格指数的修正等, 而对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社会影响的研究甚少。杨帆[5]认为消费价格指数持续上升会加剧社会分化、社会矛盾和社会腐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孙立平教授认为经济增长和消费价格指数的持续增长的共同存在对社会结构的变动造成重大影响[6];白小红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社会动荡和政局不稳定与通货膨胀有着密切的联系[7]。以上学者均是从定性的角度分析描述了消费价格指数波动对社会造成哪些方面的影响, 但没有给出影响程度的大小。
本文拟从定量的角度对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社会影响度进行测量, 挖掘出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动力学演化模式及其社会影响系数,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技术测定各个动力学演化模式在网络中的重要程度, 通过构建消费价格指数社会影响度模式计算全国及东部10省市的社会影响度。
1 消费价格指数的社会网络分析
1.1 消费价格指数的粗粒化
粗粒化方法就是将时间序列转化为符号序列的方法。假设第i个地区消费价格指数时间序列为 (Ci (t) , (i=1, 2, …m;t=1, 2…, n) , 其所对应的符号序列为Si (T) , (T=1, 2, …, n-1) ;A (j) , (j=1, 2, …L) , 为包含L个符号的符号串, 即将Ci (t) 符号化的可选符号集合;β (k) , (k=0, 1, 2…, l) , 是时间序列Ci (t) 的l+1个分割点。消费价格指数符号序列的构建是根据指数波动变化, 选定时间间隔尺度Δt为分类区间, 在该区间用参数α来描述消费价格指数的平均变化率[8]。参数α的定义为:若确定一个符号的时间间隔尺度为Δt, 消费价格指数在该时间区间的变化大小为ΔC, 则相应的α为:
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相临两个月份价格波动的程度, 当α>0时说明当月价格增长程度高于上月的增长程度, 且值越大表示价格增长程度越大, 如图1 (a) 所示;当α<0时说明当月价格增长程度低于上月的增长程度, 且其绝对值越大表示价格降低程度越大, 如图1 (b) 所示。
本文选择的符号集合为A={C, c, h, H}[9]。当n给定时, 对于l个特征字符的情况下就有ln种不同的n-字串。在本文中l=4, 取n=2, 则有16种2-字串的元结构, 为{HH, Hh, CC, Cc, hH, Hc, cH, CH, Hc, hc, hC, hh, cc, ch, Ch, cC}。这16种2字串以不同的频率出现在符号序列中, 代表不同的消费价格指数动力学模式, 蕴涵消费价格指数系统演化的特征信息。本文以16种动力学模式为节点, 以各动力学模式之间的连接关系为边, 以两模式之间的并联频数为边的权重, 构造全国及东部10省市的消费价格指数加权有向网络。全国和北京的消费价格指数网络分别如图2 (a) 和图2 (b) 所示, 图中方向代表两种模式的时间接续性。
1.3 消费价格指数动力学模式的亲近中心度计算
以L.C.Freeman为代表的一些社会学家用程度中心度 (Degree Centrality) 、亲近中心度 (Closeness Centrality) 、中介性 (Betweenness Centrality) 等来研究网络节点在网络中的中心地位和作用[10]。亲近中心度以距离为概念, 以消费价格指数网络对应的连接矩阵为基础, 计算每一个节点 (即动力学模式) 的重要程度[11]。因此, 消费价格指数网络中不同模式的重要性可以通过社会网络分析方法中的亲近中心度来衡量。亲近中心度的公式如下:
其中d (ni, nj) 代表ni与nj之间的距离, Cc (ni) 是接点ni到其他各接点的距离加总再求倒数, 其值越小表示ni与其他个点的距离越大, 该节点就越边缘化, 也就越不重要;反之则越重要。为了使得不同地区消费价格指数网络的亲近中心度具有可比性, 需将Cc (ni) 标准化为:
本文使用UCINET软件对全国及东部10省市的亲近中心度进行计算, 得到的结果如表1所示。在全国消费价格指数网络中, 动力学模式hh的亲近中心度最大, 表示该模式具有最大的网络拓扑动力学重要性, 模式hc和cc在动力学重要性方面排在其后。通过统计各地区亲近中心度排在前三的动力学模式, 模式hh、ch、hc和cc出现次数占总数的88%, 其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为模式ch, 占总数的27%, 其次为cc, 占总数的24%。由此可以看出, 消费价格指数网络中重要性节点具有很好的动力学统计稳定性, 同时也反映出上述4种模式是消费价格指数网络中最重要的动力学模式。
注:表中数值为0表示在该地区未出现该模式。
2 消费价格指数的社会影响度测算
社会公众对价格波动具有“看涨不看跌”的心理, 即价格上涨对社会心理产生重大影响, 而价格下跌产生影响甚微, 也就是社会公众都具有期盼价格下跌的心理, 当现实与其心理预期产生差距时就会造成社会心理失衡, 尤其当涨幅越大时社会心理的失衡程度越大。本文在确定16种动力学模式对社会影响程度 (即权重) 时主要参照“看涨不看跌”和“差距影响心理”两个基本原则。根据第一项原则, 模式HH, cH, CH, hh, Ch, ch, Hh和hH会对社会造成较大影响, 称这8种模式为重要社会影响性模式, 而其他8种模式对社会影响很小, 可以忽略不计;根据第二项原则, 8种模式对社会影响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CH, cH, Ch, ch, hH, HH, hh和Hh。
消费价格指数的社会影响度SID (Social Impact Degree) 为动力学模式的重要程度与该模式的社会影响系数的乘积, 公式为:
SID=C′c (ni) ×ω (ni) (5)
其中节点ni∈ (HH, cH, CH, hh, Ch, ch, Hh, hH) , C′c (ni) 为节点ni的标准化亲近中心度, ω (ni) 为节点ni的社会影响系数。
不同动力学模式社会影响系数的确定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专家经验, 完全基于数据来确定是不科学的。因此, 本文根据重要社会影响性模式的次序构建其判断矩阵E, 通过计算得到E的最大特征值λmax=8.29及其对应的特征向量ω, 且一致性比例CR=0.03<0.01。
ω= (0.3313, 0.2306, 0.1571, 0.1059, 0.0709, 0.0478, 0.0327, 0.0237)
从而得到CH, cH, Ch, ch, hH, HH, hh和Hh等8种动力学模式的社会影响系数为ω。最后通过公式 (5) 可以计算得到全国及东部10省市消费价格指数的社会影响度, 见表2。
据表2可以看出, 上海市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社会影响度最大, 为0.6218, 原因在于8种重要社会影响性模式除HH没有出现外其他均出现, 且亲近中心度较大, 尤其社会影响最大的模式CH在上海的亲近中心度最大, 从而导致上海消费价格指数的社会影响度最大;北京消费价格指数的社会影响度为0.4391, 位居第二, 其次为河北、天津、福建、海南、浙江、广东、江苏和山东, 其中上海、北京、河北和天津的社会影响度高于全国的社会影响度。江苏和山东排在最后的原因主要在于只有很少的重要社会影响性模式出现, 且亲近中心度较低。
3 结论
本文通过对于全国和东部10省市消费价格指数时间序列的符号化处理, 以2-字串的元结构为网络节点, 构造了消费价格指数的加权有向网络, 方向表示两种连接模式的时间接续性, 权重表示两种相连模式的并联频数, 其中网络中的节点为16种动力学演化模式, 连接节点的边从一定程度上刻画了两种模式之间的动力学过程连接关系;其后, 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中的网络亲近中心度定量测度各个消费价格指数网络中所包含动力学模式的重要程度, 模式的亲近中心度越大, 其在网络中就越重要, 通过统计各地区亲近中心度排在前三的动力学模式, 模式hh、ch、hc和cc出现次数占总数的88%, 表现出了良好的统计稳定性。
本文最大的创新点在于提出不同动力学模式社会影响大小的判断原则:看涨不看跌和差距影响心理。价格上涨会引起社会公众极大关注, 而价格下跌对社会心理的影响很小, 这一看法在社会上已经达成共识;价格上涨的幅度不同对社会公众的心理影响程度也不同, 对于价格增长程度从极冷状态C (即价格降低幅度过大) 跃迁到极热状态H (即价格增长幅度过大) 的动力学模式CH, 两状态点之间间隔c和h, 差距最大, 因此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也最大。根据两原则, 本文得到8种会对社会心理造成影响的动力学模式及其排序, 从大到小依次为CH, cH, Ch, ch, hH, HH, hh和Hh。
最后本文构造了消费价格指数的社会影响度SID模型, 通过计算得到全国及东部10省市的SID, 依次为上海、北京、河北、天津、福建、海南、浙江、广东、江苏和山东。上海和北京社会影响度高的原因在于重要性社会影响模式绝大部分均有出现, 且其亲近中心度较大;而江苏和山东社会影响度低的原因在于只有很少的重要社会影响性模式出现, 且亲近中心度较低。因此, 地方政府要充分利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等宏观调控手段, 保证消费价格指数波动的温和性, 尽力避免重要社会影响性动力学模式的出现。
摘要:消费价格指数反映了价格总体水平的相对变化情况, 其波动会对社会公众心理造成影响。本文对消费价格指数时间序列进行符号化处理, 以2-字串的元结构为网络节点 (即动力学模式) , 构造消费价格指数的加权有向网络;然后, 根据本文提出的不同动力学模式社会影响大小判断原则:看涨不看跌和差距影响心理, 确定重要社会影响性模式;最后本文构造了消费价格指数的社会影响度SID模型, 通过计算得到全国及东部10省市的社会影响度, 依次为上海、北京、河北、天津、福建、海南、浙江、广东、江苏和山东。
关键词:消费价格指数,粗粒化,亲近中心度,社会影响度
参考文献
[1].张成思.短期通涨率动态机制理论评述[J].管理世界, 2007, (5) :133~45
[2].Konü.A.A.The problem of the True Index of the Costof Living.Translated in Econometica, 1939, (7) :10~29
[3].W.E.Diewert, C.Montmarquette.The Theory of theCost-of-Living Index and the Measurement of WelfareChange.Price Level Measurement, 1983:163~233
[4].陈娟, 余灼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短期预测[J].决策参考, 2005, (2) :40~41
[5].杨帆.高通货膨胀及其社会影响[J].金融研究, 1995, (1) :1~9
[6].孙立平.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结构变动[J].金融信息参考, 2004, (9) :32~33
[7].白小红.发展中国家通货膨胀问题探析[J].集团经济研究, 2007, 05Z:12~13
[8].封国林, 侯威, 董文杰.基于条件熵长江三角洲温度的非线形动力学特征分析[J], 物理学报, 2006, (2) :962~968
[9].李平, 汪秉宏.证券指数的网络动力学模型[J].系统工程, 2006, (3) :73~77
[10].Freeman L C.Centrality in Networks:I.ConceptualClassification[J].Social Networks, 1979:215~239
产品价格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篇10
一、提出问题
价格是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重要因素, 尤其是与市场上同类竞争产品的价格相比, 企业产品价格的制定需要非常谨慎。随着当今社会的变化, 价格在生活中逐渐与许多其他相关的变量共同作用与消费者购买行为, 对企业经营的各方面影响也逐渐扩大, 许多研究者已研究出一些具有一定科学性的定价方法。企业在遵循这些定价方法的同时, 要看到产品价格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 才可以制定出合适本企业的产品价格, 使其既可以保证企业合理的经营效益, 又可以更好为消费者服务, 使消费者用更少的钱买到更好的产品[1]。本文从高端品牌定价方面, 对消费者展开社会调查:第一, 消费者对恒大冰泉的预期价格;第二, 消费者对恒大冰泉质量的认知;第三, 消费者对恒大矿泉水集团有限公司形象的认识。
二、市场现状及研究回顾
1. 市场现状
通过实地调查, 结果表明, 目前市场上矿泉水企业的定价方法大多采用产品随行就市定价法。产品随行就市定价法指的是产品的定价与市场同类竞争产品价格水平保持一致, 此种定价方法无明显的产品价格差异, 消费者在价格上比较甚小, 这可以便于矿泉水企业在销售时迅速融入目标市场。恒大冰泉在降价折扣之前, 将产品定价为4元一瓶, 而其他矿泉水如娃哈哈、农夫山泉、康师傅等品牌的定价为1~2元一瓶, 恒大冰泉的价格高于市场上的同类产品, 销量并不领先。目前, 恒大冰泉一改之前定价, 开始大幅度降价折扣, 促销活动已从各销售区域平台开展起来, 进入热销当中, 由此可见, 恒大冰泉之前较高的定价, 影响了企业的销量[2]。
2. 研究回顾
在2012年有关部门的调查中, 有一起针对消费者对高端食品购买行为意愿的调查, 此项调查针对了消费者在购买食用的产品时, 是否会注意产品制造商的品牌。该调查覆盖了9个城市, 针对2000名城市居民进行电话调查, 结果显示, 有84%的被访者表示在购买产品时, 会仔细查看产品的品牌后, 比较其与同类产品的价格, 再决定是否购买。由此可见, 产品品牌是影响消费者决定是否对其产品实施购买行为的一部分, 但被访者表示出, 自身在购买产品时很大程度受到产品价格的限制[3]。
三、研究设计
1. 维度选择
本文选用了与恒大冰泉价格相关的两个方面进行调查:产品的购买者、消费者的经济水平。这两个方面与产品定价和企业经营效益息息相关。
2. 调查实施
本文问卷调查范围为全国互联网用户, 采取网页弹跳问卷方式对网民随机进行调查。共收到了1568份调查问卷, 其中有效问卷为1388份, 有效率为88.5%。
3. 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 认为恒大企业矿泉水优质、企业形象良好, 是一个可以信赖的品牌的被调查者占97%以上。在恒大冰泉之前购买者方面, 大多是有独立经济收入是成年人, 成年人对心仪的产品大多数都会进行购买行为, 在恒大冰泉降价折扣之后实施购买行为的消费者大多是无收入的学生和老人或收入较低的工薪阶层, 被调查者大多期望恒大冰泉定价为2元左右, 恒大冰泉降价折扣后正符合大众对其的预期价格。
在产品目标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方面, 个人收入在1000~2800元的被调查者在对恒大冰泉实施购买行为时, 94%的被调查者会优先在折扣销售时购买产品;个人收入在2800~3800元的被调查者中, 76%的被调查者会优先在折扣销售时购买产品;个人收入在3800~6400元的被调查者中, 52%的被调查者会优先在折扣销售时购买产品, 消费者个人收入是决定其是否对产品实施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
恒大冰泉在消费者心中已树立其高端品牌的形象, 在骤然降价折扣之后, 恒大企业的销售业绩迎来了春天, 此次降价不仅使得恒大企业获得了经营效益, 也让消费者认为购买到了实惠的产品。矿泉水是一种不论何种人群都有消费能力的产品, 恒大冰泉定价比市场同类产品定价高出较多, 其价格明显影响了消费者对其的购买行为, 而其降价折扣后的迅速销售表明, 消费者对产品实施购买行为的力度不仅取决于产品的定价, 也取决于产品的折扣力度, 高端品牌的适当折扣会促进其产品的销售。
四、结束语
消费者普遍认为, 品牌产品的质量比一般产品要好, 消费者愿意购买质量好的产品, 但品牌产品的定价比一般的市场价高出较多, 让部分消费者望而却步。所以当品牌产品降价后会使消费者认为高端产品变得物美价廉, 从而产生并实施“抢购”行为, 品牌产品降价销售是企业营销的一种手段, 会促进企业产品的销售。产品的定价与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成反比;产品的折扣力度与消费者对产品的购买行为成正比。
参考文献
[1]夏晓平, 李秉龙.品牌信任对消费者食品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以羊肉产品为例[J].中国农村观察, 2011, (4) :14-26-96.
[2]刘红艳, 李爱梅, 卫海英, 等.不同促销方式对产品购买决策的影响——基于解释水平理论视角的研究[J].心理学报, 2012, (5) :1100-1113.
消费者价格指数 篇11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开展的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显示,2014年7月,中国消费者信心指数为104.4,比上月略低0.3点(如右图)。其中,体现消费者对当前形势看法的满意指数为98.9,比上月高0.5点;反映消费者对未来形势看法的预期指数为108.0,比上月低0.9点。
调查结果显示,城市和农村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103.5和106.5,城市比上月低1.0点,农村比上月高1.2点。其中,城市消费者满意指数和预期指数分别为98.0和107.2,分别比上月低0.3和1.4点;农村消费者满意指数和预期指数分别为101.3和109.9,分别比上月高2.8和0.1点。
分收入水平看,高、中、低收入水平的消费者信心指数分别为114.6、104.4和93.9,与上月相比,高收入者高2.1点,中等收入者持平,低收入者低2.4点。其中,高、中、低收入消费者满意指数分别为109.2、98.6和89.6,与上月相比,高、中等收入者分别高1.7和1.6点,低收入者低0.4点;预期指数分别为118.1、108.3和96.9,与上月相比,高收入者高2.2点,中、低收入者分别低1.0和3.7点。
就业和收入预期略有减弱
关于就业预期。调查结果显示,53.5%的消费者对当前就业形势表示满意,比上月增加4.6个百分点;55.6%的消费者对未来6个月就业形势预期乐观,比上月减少1.3个百分点。
分城乡看,城市和农村消费者对当前就业形势表示满意的分别为52.7%和55.5%,分别比上月增加3.4和7.5个百分点;对未来就业形势预期乐观的分别为54.4%和58.3%,分别比上月减少1.6和0.7个百分点。
分收入水平看,高、中、低收入消费者对当前就业形势表示满意的分别为58.3%、54.1%和47.4%,分别比上月增加4.3、7.4和0.5个百分点;对未来就业形势预期乐观的分别为59.8%、56.3%和49.6%,与上月相比,高收入者增加2.1个百分点,中、低收入者分别减少2.3和3.1个百分点。
关于收入预期。调查结果显示,51.2%的消费者对当前家庭收入状况表示满意,比上月减少1.3个百分点;57.8%的消费者对未来6个月家庭收入状况预期乐观,比上月减少1.1个百分点。
分城乡看,城市和农村消费者对当前家庭收入状况表示满意的分别为51.1%和51.4%,分别比上月减少1.6和0.7个百分点;对未来家庭收入状况预期乐观的分别为58.7%和55.5%,分别比上月减少1.0和1.4个百分点。
分收入水平看,高、中、低收入消费者对当前家庭收入状况表示满意的分别为61.7%、49.6%和43.7%,与上月相比,高、中等收入者分别减少0.6和2.6个百分点,低收入者增加1.2个百分点;对未来家庭收入状况预期乐观的分别为70.1%、58.2%和44.4%,与上月相比,高收入者增加1.1个百分点,中、低收入者分别减少0.6和4.8个百分点。
消费意愿基本平稳
关于消费意愿。调查结果显示,46.9%的消费者认为当前是购买自己所需物品的良好时机,比上月减少1.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和农村消费者中认可当前为购物良好时机的比重分别为46.5%和47.9%,与上月相比,城市减少2.4个百分点,农村增加1.4个百分点。
关于未来6个月家庭余钱的主要用途,调查结果显示,消费者选择比重最高的是购买商品和服务,为45.7%;其次是储蓄,为44.6%;再次是投资股票/基金/黄金/银行理财产品(比重为10.6%)和投资房地产(比重为8.5%)。另有23.2%的消费者表示没有余钱。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者选择比重最高的是储蓄(比重为46.4%),其次是购买商品和服务(比重为45.8%);而农村消费者的选择与之相反,选择比重最高的是购买商品和服务(45.3%),其次是储蓄(40.4%)。城市排第三位和第四位的分别是投资股票/基金/黄金/银行理财产品和投资房地产,而农村这两项中选择投资房地产的比重略高。调查还显示,农村消费者表示没有余钱的比重较高,为30.0%,比城市高9.6个百分点。
通胀预期基本平稳,房价预期变化不大
关于通胀预期。调查结果显示,48.5%的消费者认为未来6个月价格总水平会“上涨”,比上月增加0.5个百分点;41.0%认为“保持不变”,与上月基本持平(略减0.1个百分点);10.5%认为会“下降”,比上月减少0.4个百分点。
分城乡看,城市和农村消费者预期未来6个月物价“上涨”的分别为50.7%和42.8%,与上月相比,城市基本持平(略减0.1个百分点),农村增加1.5个百分点。
关于商品房价格。调查结果显示,相对多数消费者预期商品房价格保持不变。28.4%的消费者预期未来6个月商品房价格“下降”,比上月增加2.4个百分点;43.6%预期“保持不变”,减少1.2个百分点;28.0%预期“上升”,减少1.2个百分点。
消费者价格指数 篇12
(一) 消费者的类型。
一是专一型消费者, 这种消费者特别是在购买价格较高的商品时, 多数人通过走访亲友、到商店调查、向先买者咨询、阅读有关信息资料和传媒的广告之后, 才决定购买某商场的某厂出产的某型号商品。二是自主随和型消费者, 这种消费者是走到哪儿看到哪儿, 遇到自己中意的商品便决定购买。三是被动型消费者, 这种人属于事先并不准备购买商品的, 但也有可能在随便逛逛的时候, 受到鼓动激发了购买欲望而临时决定购买。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消费者, 在决定成交商品时都要考虑是否物有所值, 物有所值是所有消费者共同关心的话题。什么是物有所值?物有所值就是消费者认为自己所购买的商品是合算的、值得的。而物有所值是一个相对概念, 是消费者个体主观判断的结果。
(二) 消费者对价格的心理。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而营销心理学有关价格的含义则是指建立在消费者心理基础之上的各种商品价格的货币表现形式。因此, 对同样的价格, 不同的消费者会有不同的心理反应, 有的消费者认为比较合理, 而有的消费者则难以接受。由于消费者对商品价格认知程度的差异和个性心理特征,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心理反应也有所不同。消费者总是把商品价格和商品价值、商品品质联系起来, 把价格视为商品价值大小的标志, 把价格看成商品品质优劣的衡量尺度, 认为价格高的商品, 价值就大, 品质就好。消费者对商品价格心理的不同, 就会产生不同的价格心理, 影响其购买行为。消费心理学认为, 消费者的任何心理活动, 都是客观现实在消费者头脑中的反映, 是消费者头脑对客观现实的处理活动。消费者对某种商品价格的认知, 一方面来自个人的主观感受, 即根据自身的生活体验或与同类商品价格进行比较;另一方面来自消费者所能接触到的社会环境, 如企业广告诱导和社会人员评价等。他们对商品价格的认知心态是不一样的, 一般来说消费者对价格的认知心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物有所值心理。消费者在认知商品价格时, 通常根据自己在市场成百上千次的主观感受, 把商品价格看作是衡量商品价值和商品品质的标准。在心理上认为价格高的商品价值就高、品质就好, 消费者这种物有所值的心态会在市场上产生“吉芬效应”, 即有些商品价格越昂贵越好卖, 反之亦然。对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 消费者很难辨识其内在价值和质量, 往往把价格的高低作为比较、判断商品价值和品质的主要标准。
2.习惯价格心理。消费者受消费习惯和长期购买经验的影响, 在认识商品价格时会逐渐形成对某些商品的习惯价格心理。由于消费者经常购买和使用, 久而久之便会形成对这些商品价格较为稳定的认识, 一旦接触到某种商品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以往的价格, 使其价格在消费者心理上“定格”, 即习惯价格。
3.高价炫耀心理。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认知往往将商品价格的高低与社会地位、文化修养、情感愿望、个性追求和经济收入状况等联系在一起, 通过商品价格比拟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 从而产生高价炫耀心态。具有高价炫耀心态的消费者, 特别注重商品的象征意义, 往往为了显示自己在社会上的地位或不菲的收入, 不惜一掷千金, 热衷于追求高档、名牌的商品。
4.价格从众心理。对大多数消费者而言, 他们对商品价格的认知一般具有从众心态, 根据群体中大多数人对价格的认知改变自己对商品价格的判断, 并在购买行为上与群体中的多数保持一致, 目的是寻求个人与社会对价格的认同感和安全感, 以免在价格方面上当受骗。特别是在购买新产品、不熟悉商品以及在商品价格调整时表现得尤为突出, 因为消费者失去了以往判断商品价格的心理依据, 自然而然地倾向于社会公众对该商品的价格认同。
5.实用实惠心理。大多数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认知表现在求实心理, 要求商品实用、价格实惠。这类消费者往往是处理品、特价品、折价品、低档品、残次商品、废旧商品、冷落商品的主顾, 重视商品的使用价值, 讲究经济实惠, 而不追求商品的外形美观和款式新颖。
6.数字偏好心态。受传统文化、风俗习惯、个人爱好等因素的影响。消费者对商品价格会产生数字偏好心态。如商品的价格上如出现“8”, “8”是“发”字的谐音, 所以有的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就会对商品价格的数字产生信任和依赖的心理。
二、消费者应理性对待市场价格
不同的消费者由于经济收入、社会地位、价值取向、价格阈限, 个性特征不相同, 对商品价格的心理认定必有差异。有时甚至会大相径庭, 从而导致不同的消费行为。那么, 消费者应如何理性地对待千变万化的市场价格呢?
(一) 纠正价格心理的主观偏误。
在社会心理学中, 主观偏误是指人们在对某一事物进行评定时, 不自觉地介入自身的价值观、偏见、刻板印象等因素而造成评定失真的心理现象。消费者在对商品价格进行评定时, 受自我观念、个人经历及对某种商品价格的传统印象、广告诱导及其他社会成员评价等影响, 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主观偏误现象。这种主观偏误一般表现为正向偏误和负向偏误两种, 即过高认定商品价格和过低认定商品价格。消费者要理性地对待千变万化的市场价格, 必须纠正自己对商品价格的主观偏误。通过学习有关商品和消费心理知识, 了解商品价值构成和市场供求关系, 分析企业针对消费者价格心理采取的价格策略, 收集有关信息等, 提高对市场价格的判断力, 校正自身对商品价格判断的主观偏误, 使自己心目中的价格尽可能地接近商品的市场价格。
(二) 合理确定心理价格的阈限。
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消费经验及对某种商品能为自己提供的效用大小来判断该商品价格, 从而形成对某种商品价格高低的估价, 即心理价格。这个心理价格不是一个具体的金额, 而是一个价格阈限。所谓“阈”就是门坎, 阈限就是界限, 价格阈限是指心理价格的界限, 即能够容纳价格上下波动的幅度, 即消费者对价格变动的最高和最低的心理接受界限。当某种商品价格高出消费者心理价格阈限时, 消费者便会认为该商品价格过高, 而不予接受;反之, 则认为该商品是滞销品或质量低劣品。只有商品价格在这个心理价格阈限范围内, 消费者才能够予以接受。消费者要理性地对待千变万化的市场价格, 应在纠正主观偏误的同时, 合理确定心理价格的阈限。
(三) 学会在市场上进行讨价还价。
消费者要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就要学会在市场上讨价还价, 讨价还价可以使消费者获得心理上的满足。消费者要合理确定讨价还价目标, 必须做到善辨商品良莠, 在生活中多观察, 养成一种随时对商品优劣进行鉴别的习惯, 有意识地通过杂志、报纸、广播以及人际交往和自己的生活实践, 了解、收集和学习有关商品的知识, 提高识别能力;分析市场行情, 对卖方的开价是高还是低、水分是多还是少做到心中有数;了解让价幅度, 不同类型的商品, 其让价幅度是不同的, 如服装的让价幅度大, 而小百货、农贸市场的蔬菜的让价幅度则相对小一些;理清还价思路, 在讨价还价时做到思路清晰、理由充分、推理正确、雄辩有力, 说服对方。消费者在讨价还价中应做到杀价要狠, 不轻易暴露自己的真实需要, 尽量指出商品缺陷。这样就可以让消费者在千变万化的市场价格面前不上当受骗。
三、结语
综上所述, 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认知心态是纷繁多样的,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 消费者价格心理在商品定价中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 其心理特征更是千差万别。消费者必须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理性地对待市场价格变化, 增强消费的自主性和自信心, 提高自身应对市场价格变化的素质。
摘要:本文通过对商品价格与消费者购买选择关系的深入研究, 探究商品的价格对消费者在选择购买商品时的心理影响。
关键词:商品价格,消费者,价格心理
参考文献
[1].卢泰宏主编.消费者行为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9
[2].廖以臣著.体验消费的购买决策过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 2010
[3].康征.消费者价格心理现象的分析[J].价格月刊, 2006
【消费者价格指数】推荐阅读:
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12-06
消费者价格指数CPI11-21
消费者信心指数06-01
消费者物价指数12-09
消费价格指数08-11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09-06
居民消费价格06-02
消费价格论文10-03
居民消费价格09-02
居民消费价格空间指数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