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状况评价

2024-09-06

营养状况评价(共9篇)

营养状况评价 篇1

临床上营养状况评价中,经常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体质指数法(Body Mass Index,BMI)和体质指数校正法(BMI校正法)等对调查人群的体重状况进行分析,为营养评价提供依据。但这些方法是否适用于住院患者,特别是慢性病患者,以及这些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如何,同生物电阻抗法之间的差异,目前尚未见报道。因此,我们随机抽取了我院176名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上述四种方法,对其进行分析比较。

人体成分(body composition)的测定,可较准确地反映人体肌肉、脂肪及骨骼的重量。

进而判定一个人的身体组成成分是否正常[1]。目前有多种人体成分分析的方法,其中生物电阻抗分析法(bioe1ectrical impedance analysis,BIA)以其操作简便、安全、无痛、经济的特点得到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其准确性也得到肯定[2]。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于2010年5月采用随机抽样法,在长海医院内科随机抽取176名患者,其中男性102名,平均年龄在58.99±13.8岁,女性74名,平均年龄在56.22±13.6岁。

1.2 方法

1.2.1 测量方法

由专人严格按照要求,测量每位患者的身高、体重指标。身高使用身高计,使用前校正0点,误差不得大于0.1 cm。以厘米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测量误差不超过0.5 cm。体重使用体重称,使用前校正0点,误差不超过0.1%,测量时将体重称放在平坦地面,受试者空腹,脱去外套,站在称台中央,测量值以kg为单位,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测量误差不得超过0.1 kg。

人体成分的测定。采用韩国生产的人体成分分析仪(INBODY3.0)。测量条件:①室温(约20℃);②摄食和饮水2 h以上;③测量前2 h以内无剧烈运动;④测试前30 min排空大小便;⑤测量体位为站立位。测量时穿轻便的衣服,并去除饰物,用仪器配套的电解湿巾擦拭手心、足心,赤脚站于分析仪上,双手握住手部电极,拇指及其余4指分别与电极密切接触,双足跟、前足掌分别踏在足部电极上,上肢下垂,与躯干微微分开。输入年龄、身高后即开始测量,测量时间约1~2 min。由专人测定本研究对测试条件进行了相对严格的限制,尽可能排除进食、运动和出汗等影响因素,以尽量减少误差。

1.2.2 评价方法

1.2.2.1 身高标准体重法

理想体重计算采用Broce改良式,即[现身高(cm)-100]×0.9=理想体重(kg)。实际体重占理想体重(%)=实际体重÷标准体重×100%,该值在90%~110%为正常、<90%为轻体重、110%~120%为超重、>120%为肥胖[3]。

1.2.2.2 BMI法

BMI=体重(kg)/[身高(m)]2,采用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地区标准:该值在18.5~23.9为正常、<18.5为轻体重、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3]。

1.2.2.3 BMI校正法

采用荷兰学者Deurenberg在第十二届国际妇幼营养专题研讨会上提出的BMI减1.3校正评价。以17.2~23.6为正常、<17.2为轻体重、23.7~28.6为超重、>28.7为肥胖。

1.2.2.4 生物电阻抗法

主要选取仪器输出结果中的评价方法,如标准,偏瘦,警戒,1度肥胖,2度肥胖,3度肥胖,脂肪过多,低脂肪。标准即为正常组,偏瘦为轻体重组,警戒和脂肪过多分别为超重组,肥胖即为肥胖组。

1.3 统计分析

将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SPSS 17.0软件包处理。描述不同性别、体重、身高、营养状况人数的分布情况,建立住院患者的营养评价方法以及为制定能量标准提供参考值。采用单因素卡方分析和Ridit分析法对结果进行分析检验。

2 结果与分析

2.1 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结果

表1可见,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我院患者体重,男性体重正常比率与女性正常比率无明显差异,男女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轻体重女性的检出率为10.81%,稍低于男性的14.71%;而肥胖的比例男性为17.65%,与女性的27.03%有显著性差异;男性超重的仅稍高于女性。可见男性的营养不良包括轻体重和营养过剩,而女性则多偏向于为营养过剩。

X2=2.94,p>0.05,括号内数值为每类所占百分比

2.2 BMI法评价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结果

表2可见,用BMI法评价我院患者体重,男性体重正常比率与女性没有显著差异,轻体重比率男女性间也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超重的比例男性为36.27%,与女性的25.68%明显低于男性的比率;女性中有9.46属于肥胖仅稍高于男性的7.84%。可见男性的营养不良包括轻体重和营养过剩,特别是超重的人群较多。男女生间仅微小不同,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

2.3 BMI校正法评价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结果

表3可见,用BMI校正法评价我院患者体重,男性体重正常比率为50.00%与女性的58.11%没有显著性差异,轻体重比率男女性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而超重的比例男性为41.18% ,明显高于女性的29.31%;可见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的营养不良均偏向于营养过剩。

2.4 生物电阻抗法评价住院患者营养状况的结果

表4可见,用生物电阻抗法评价我院患者体重,男性体重正常比率为18.63%明显低于女性的33.78%有显著性差异,轻体重比率男性为17.65%明显高于女性的6.76%,男女性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超重的比例男性为30.39%,与女性的31.08%无显著性差异;女性中有28.38%属于肥胖与男性的33.33%也无明显差异。可见男性的营养不良检出率明显高于女性且男性的营养不良率包括轻体重和营养过身,而女性仍多偏向于为营养过剩。

X2=2.23,p>0.05,括号内数值为每类所占百分比

X2=2.82,p>0.05,括号内数值为每类所占百分比

X2=8.18,p>0.05,括号内数值为每类所占百分比

2.5 身高标准体重法、BMI法、BMI校正法及生物电阻抗法评价结果的比较

由表5可见,用这4种营养状况的评价方法对同一个人群进行评价,结果差异有显著意义,(X2=59.81,P<0.05)。其中以生物电阻抗法正常率最低,肥胖的检出率最高;BMI校正法正常率最高,而轻体重率最低。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4种评价方法对住院患者营养状况评价的相关性,我们以生物电阻抗法为标准,采用Ridit方法分析进行比较(表6)。

X2=59.81,p>0.05,括号内数值为每类所占百分比

由表6可见,身高标准体重法、BMI法与生物电阻抗法差异无显著性意义,Ridit值不包括0.5。BMI校正法与生物电阻抗法差异有显著性意义,Ridit值包括0.5,其95%的区间为0.5583~0.6363。说明用BMI校正法导致检测出的正常值增加。

3 讨论

评价个体近期营养状况,临床上通行的是身高标准体重法即理想体重法。由于该法是在年龄相近的人群中,按标准体重的平均值进行评价,在一定的程度上排除了体型对评价结果的影响。因此,对于不同疾病的人群来说,其结果更为客观、准确。但是由于这种方法按均值与标准差进行评价,当人群中个体差异比较大时,特别是住院患者,人体的体重发生一定的变化趋势时,就要对其标准进行重新的统计。也就是说,要定期、连续地观测患者的体重变化的情况,其结果才更有意义。因此,这种方法更适合于有计划地连续进行的检测。

近几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报道用BMI法评价营养状况,BMI用于成年人已得到确认[4]。本文调查对象是住院患者,从年龄分类上看,虽然也属于成年人,但这期间的生理特点仍有一定的差异。本次研究中发现,BMI法与生物电阻抗法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0.05(有显著性差异),但Ridit值不包括0.5,因此并不能说正常者检出率增加。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与男女患者脂肪分布程度不同有关。一般讲,女性进入老年期体型偏向梨型,男性进入老年期体型偏向于苹果型。所以,虽然BMI方法是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所推崇的一种营养状况评价方法,但对中老年期特别是梨型或苹果型的体型是否完全合适,仍需探讨。

在传统的人体营养状况评价方法中,以理想体质量和BMI判断肥胖,只考虑到身高因素影响体质量,不能客观地反映体脂含量。多余脂肪储存于腹部较储存于外周组织者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5]。用腰臀比的方法来判断机体是否肥胖有其自身优势,特别是60岁左右人群,由于体内的脂肪大部分贮存在腰腹部和臀部,而且此处脂肪的多少又与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可以采用作为反映腹部脂肪堆积的良好指标,用于判断脂肪百分比和预测健康危险因素[6]。一般男性腰围≥102 cm,女性腰围≥88 cm为中心性肥胖[7]。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异常诊断标准:根据2000年第八届全国营养学会上宣布的亚太地区WHR标准-男性WHR正常值≤0.92,女性WHR正常值≤0.81。

目前,在国际性报告中已经提出用腰围替代体质指数标准界定肥胖及超重,腰围较体质指数更有指导意义[8]。医疗水平不足的地区使用身高标准体重法或BMI法的同时参入腰臀比评价患者营养状况更合理。

BMI校正法是荷兰学者Deurenberg提出的,用BMI法减1.3校正评价黄种人营养状况的方法。由于标准下降,可能会使体重轻的人群进入正常组,而正常体重上限者进入超重组。当被调查人群的轻体重、正常体重和超重的分布不同时,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本次的调查结果显示,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评价时,女性轻体重接近正常体重下限的人比较多,因此,使女性在用BMI校正法评价时,正常体重组明显增大;而男性用生物电阻抗法时,部分人出现在肥胖内,用BMI校正法评价时,使这部分人进入超重人群,使男生的超重人数明显增加。因此,BMI校正法减1.3是否准确、客观,还需进一步研究。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痛风、高血压、肿瘤、过度肥胖、肌肉萎缩、骨质疏松及其他营养相关性疾病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这些疾病与人体的组织成分的变化密切相关,因此,患者更希望能够准确的测定身体组织成分以期达到治病、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在这种情况下,用理想体质量、体质指数等传统的营养状况评估方法均较难判断,而采用生物电阻抗方法则可以根据其体内的水分与蛋白质含量确定营养状况,给予及时纠正或治疗。多余脂肪储存于腹部较储存于外周组织者患各种疾病的危险性明显增加[9]。因此,用生物电阻抗方法检测人体组成对于指导我们进行合理的体质量控制是非常有意义的,特别是住院患者。

总之,生物电阻抗法可以测定人体体脂比,在诊断肥胖方面较传统的评价方法更加科学,同时还可以测量机体蛋白质、矿物质的含量等,有助于客观地评价机体的营养状况,是一种安全无创伤、简便、而且比较精确的测量方法。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身高标准体重法、体质指数法(BMI法)、体质指数校正法与生物电阻抗测量方法在住院患者营养评价中的意义。方法:随机抽取我院内科176名患者作为观察对象,用以上4种方法分别进行营养状况评价,测量结果采用单因素卡方分析法和Ridit分析比较。结果:用4种方法评价同一群体住院病人的营养状况时,其结果的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评判体脂和肥胖时应该首选能反映身体脂肪量及比例和身体内脂肪分布的腰臀比指标。标准体重法、BMI法和BMI校正法三种方法,在评价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时,最好能将腰臀比指标与其他指标共同使用。

关键词:营养评价,住院患者,生物电阻抗分析法

参考文献

[1]邹凌燕,赵长峰.大学生人体成分的测定与分析[J].山东大学学报,2005,43(12):1185-1187.

[2]Buchhok A C,McGillivray C F,Pencharz P B.The use of bioelectric impedance analysis to measure fluid com-partments in suhjects with chronic paraplegia[J].Arch Phys Med Rehabil,2003,84(6):854-861.

[3]蔡东联主编.营养师必读[M](第2版).上海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1:572-573.

[4]高燕燕.2型糖尿病与体脂分布的关系[J].辽宁医学杂志,2000,14(6):284-285.

[5]侯曼,刘静民.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人体体成分及分析[J].中国运动医学杂志,2005,24(1):89-92.

[6]Susan J A,Elhn D J.Central obesity and the metabolic syndrome im cations for primary care providers[J].Clinical Practice,2004,16(8):335-342.

[7]张荣欣,薛长勇,郑子新,等.成人BMI与体脂含量和脂肪分布的关系[J].营养学报,2002,24:144-146.

[8]陆晓.体重控制[J].国外医学: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分册,2000,20(3):128-130.

[9]胡琴静,赵长峰.2型糖尿病患者人体成分测定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8,24(8):958-959.

营养状况评价 篇2

隔河岩水库位于湖北省境内长江支流清江上,是湖北省重点保护的水源地和旅游胜地.根据1992~间隔河岩水库的水质监测数据,对隔河岩水库的水质现状进行分析发现,隔河岩水库中的.总氮浓度、BOD5浓度和COD.浓度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此外,还建立了隔河岩水库的富营养化评价标准,用该标准对隔河岩水库的富营养化现状进行评价后得到以下结论:隔河岩水库的总磷、透明度、叶绿素a、CODMn和BOD5这五项指标均处于贫营养状态和贫-中营养状态,只有总氮浓度在各个断面都超过了富营养化标准,这与隔河岩水库库区的农业面源污染较为严重有关.总体来看,隔河岩水库的水质状况良好,库区水质基本属于贫-中营养状态,其营养状态是磷控制型的.

作 者:饶群 芮孝芳 张宇锋 张雪英 徐炎华 作者单位:饶群,张宇锋,张雪英,徐炎华(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与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09)

芮孝芳(河海大学水文水资源及环境学院,江苏,南京,210098)

营养状况评价 篇3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利用2014年宁夏中小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7~18岁)中的身高、体重和血红蛋白指标,对儿童青少年营养状况进行分析,共计纳入研究12 211名(血红蛋白测定人数3 747名)。其中男生6 064名,女生6 147名;汉族学生6 903名,回族学生5 308名;经济好片学生3 032名,中片学生6 838名,差片学生2 341名。

1.2 方法

将调查对象所处地区按经济状况分为好(银川)、中(吴忠)、差(固原)3个片区[4],利用收集的12 211人的身高、体重指标评价其营养状况,利用收集的7,9,12,14岁年龄段3 747名儿童青少年血红蛋白指标筛查贫血。

1.3 筛查标准

根据2014年发布的《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5]和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制定的《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6]筛查出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的儿童青少年。采用WHO的“低血红蛋白”筛查标准,7~14岁(不分男女)Hb﹤120 g/L为“贫血”。分“边缘性”“轻度”“中重度”等级判断贫血严重程度,各等级阈值在界值点基础上依次降低10 g/L[3]。

1.4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各组数据的分析,计数资料用构成比或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组中小学生营养与贫血状况

12211名中小学生中,营养不良检出1 315名,检出率为10.8%;超重检出1 746名,检出率为14.3%;肥胖检出621名,检出率为5.1%。年龄组间比较,7~9岁年龄组的营养不良检出率较高,10~12岁年龄组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最高。7~9岁年龄组男生营养不良检出率低于女生,男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其他年龄组男生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见表1。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3 747名中小学生中,检出贫血的有305人,检出率为8.1%,其中以边缘性贫血为主,占83.3%。男生边缘性贫血检出108人,检出率为5.8%,女生边缘性贫血检出146人,检出率为7.8%,男生边缘性贫血检出率低于女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92,P<0.05)。男生7岁组、女生7和9岁年龄组边缘性贫血检出率最高。见表2。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2 不同经济片区中小学生营养与贫血状况

本次调查3个片区,好片(银川)、中片(吴忠)、差片(固原)学生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是银川(好片)最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31.702,20.737,19.991,P值均<0.01)。3个片区的贫血检出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15.212,P=0.000)。见表3~4。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2.3 不同民族中小学生营养与贫血状况

汉族调查了6 903人,营养不良755人,检出率为10.9%;超重检出1 007人,检出率为14.6%;肥胖检出372人,检出率为5.4%。回族调查了5 308人,营养不良560人,检出率为10.6%;超重739人,检出率为13.9%;肥胖249人,检出率为4.7%。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检出率汉族与回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468,0.963,3.028,P值均>0.05)。见表5。

注:()内数字为检出率/%。

汉族学生有2 132人测定血红蛋白,检出贫血的有165人(边缘性137人,轻、中、重度28人),检出率为7.7%;回族学生有1 615人测定血红蛋白,检出贫血的有140人(边缘性117人,轻、中、重度23人),检出率为8.7%。回族学生与汉族学生贫血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15,P=0.384)。

3 讨论

本研究先用“年龄别身高”的方法将生长迟缓者筛查出来,再用体质量指数(BMI)筛查出消瘦者,两者结合避免以往将身高和体重发育都不足的患儿被错误的当作“正常体重”而未被筛查出来[7]。中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能较好反映体脂累及程度,有效消除身材高矮对体重的干扰影响,实施操作简便易行,能在全国统一使用[8]。Hb容易测定,能反映个体长期的营养状况,使用Hb为筛查指标的做法,也是国际营养界广泛认同的[3]。

调查结果显示,宁夏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的检出率为10.8%,超重检出率为14.3%,肥胖检出率为5.1%,均高于2005年宁夏儿童青少年体质与健康调研的结果[9]。从调查结果看,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和超重肥胖并存,说明两极分化现象加剧,提示在以后的学校卫生工作中既要采取措施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也要开展儿童青少年肥胖超重的预防和干预。本次调查贫血的检出率为8.1%,随着近年来经济的不断发展,达到了《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中第二阶段的目标要求[10](贫血患病率低于10%),但是相比合肥市中小学生的贫血检出率(6.8%)还有差距[11],防治贫血发生仍不能掉以轻心。

银川作为宁夏省会,是经济发展最好的片区,但是中小学生营养不良、超重、肥胖检出率和贫血检出率均是最高。其原因可能是虽然经济条件优越,但无论家长还是儿童青少年均存在饮食结构不合理现象,儿童青少年挑食、偏食、吃甜食、油炸食品、快餐等不良饮食行为习惯较经济状况差的地区严重。

结果显示,小学年龄段的营养不良和贫血检出率均比较高,提示对儿童营养不良的干预要提前到学龄前儿童,同时小学高年龄段和初中年龄段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说明在满足青春期生长突增需要的同时,要注意预防能量摄入过多造成的超重和肥胖。从性别分析结果看,男生营养不良、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高于女生,而贫血检出率女生高于男生。造成女生贫血检出率高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女生具有特殊的生理结构,定期失血,同时不重视补铁造成的。

本次调查发现,回、汉族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2010年宁夏中小学生体质调研的结果不一致[12],可能的原因是随着民族大杂居发展,回族与汉族之间的文化交流越来越多,生活饮食习惯越来越相近,同时又有国家民族政策的扶持,经济发展快,群众生活水平有明显提高。

营养不良、营养过剩、贫血都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在降低营养不良发生和贫血的同时,一定要将营养过剩问题作为学校常见病防治的工作内容。学生营养不良、营养过剩和贫血受多种因素影响,应采取营养教育、科学膳食、加强锻炼、健康生活方式与科学减肥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刘洁.重庆市2017名中小学学生生长发育水平及营养状况的调查研究[D].重庆:第三军医大学,2013.

[2]陈钰.2010年贵阳市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评价[J].预防医学论坛,2013,19(11):839-841.

[3]季成叶.我国中小学生贫血状况及程度构成[J].中国学校卫生,2008,29(2):111-113.

[4]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报告[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11-15.

[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WS/T 456-2014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S].2014-06-20.

[6]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体重指数分类标准[J].中华流行病学杂志,2004,25(2):97-102.

[7]麦锦城.广州市中小学生营养不良现状及筛查方法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1,32(4):470-471.

[8]季成叶.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的应用[J].中国学校卫生,2004,25(2):125-128.

[9]许红霞,张毓洪,杨建军,等.宁夏地区学生营养状况[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0-14.

[10]卫生部卫生监督司,国家教委学校体育卫生司.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S].1992-09-01.

[11]岳峰,桂云,宋婵娟.合肥市儿童青少年贫血状况调查[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08,14(5):347-361.

营养状况评价 篇4

2005年7月25日

我国居民肉吃得越来越多,蔬菜水果却吃得越来越少。虽然盐也吃得少了,但仍然没有达到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淡口味”。今天上午,我国首次发布 “中国居民营养膳食与营养状况变迁”系列报告。

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翟凤英告诉记者,报告是以1989年至2002年的一系列营养、健康调查为基础。又经过三年的数据研究,所以今天才最终公布。

膳食变迁

越来越油 我们吃的肉比40年前多十倍

肉不再是新鲜的食物,能吃到肉也不再是件难事。

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何宇纳副研究员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市居民日常所吃的肉为人体所提供的能量比率,由1992年的15.2%增加到2002年的19.2%。

美国学者Popkin在“关于营养变迁”的报告中指出,1961年至2000年,全世界人们所吃的猪肉、牛肉、羊肉等动物性食物增加了两倍,而我国则增加了10倍。人们吃的水果、蔬菜越来越少

目前,市场上水果、蔬菜的种类、数量都在不断增加,但我国居民吃的水果和蔬菜却在不断减少。

何宇纳介绍,城市居民每人每天水果消费量由1992年的80.1克下降到2002年的69.3克,蔬菜则由3 19.3克下降为251.9克。

越来越甜 我们的膳食正在慢慢变甜

现在,人们对于甜食的选择越来越多了,蛋糕、果汁、冰淇淋等甜品种类不断增加,人们可以选择的甜点种类越来越多。

就拿水为例,以前人们的饮料主要是白开水、茶水和橘子汽水,但现在的汽水种类越来越多,人们渐渐地已经把这些饮料当成了日常饮用水。

美国学者Popkin在“关于营养变迁”的报告中指出,制作这些甜品的厂家一般情况下会加入甜味剂,人们的膳食慢慢地在变甜。

越来越淡 “淡”食受到人们偏爱

我国居民的口味有所淡化,每人每日食盐的平均摄入量由1992年的14克降为2002年的12克,其中城市由 13克降为11克,农村由14克降为12克。

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食物营养评价组副研究员何梅分析,人们吃的盐越来越少,是因为生活水平提高了,食物不再单靠食盐来调味。还有就是,人们健康观念也提高了,更多的人认识到盐吃多了会引发高血压。

我国“膳食”进入“慢性疾病时期”

美国学者Popkin提出了膳食和营养状况变迁的阶段,分别是“饥饿减少”、“慢性疾病”、“行为改变”三个阶段。

目前我国正处于膳食结构变迁的关键时期,我国从第一时期过渡到第二时期,进入慢性疾病时期。许多发展中国家也都正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发展,其特点是脂肪、能量摄入增多,体力活动减少,其结果会增加膳食相关慢性病的发生。

而发达国家则处于第三个阶段。

名词解释

膳食和营养状况变迁

“膳食和营养状况变迁”指的是从膳食匮乏低劣和体力活动强大为主的状况,向膳食能量、脂肪过多,同时缺少运动占主导的状况转变。变迁首先发生在城市家庭,最后在农村家庭;且从高收入群体向低收入群体过渡。

现状问题

我们吃进去的脂肪越来越多

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翟凤英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膳食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动物性食物及脂肪摄入量迅速增加,谷类食物摄入下降,这种膳食结构很不平衡。

动物性脂肪摄入过多会引起肥胖,与肥胖相关的慢性病有很多,并开始威胁着人们的健康。10年来我国18岁以上的居民因肥胖引起的高血压患病率上升了31%。

建议:中国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副研究员何宇纳认为,猪肉仍是我国人民的主要肉食,猪肉的脂肪含量很高,远远高于鸡肉、鱼肉、兔肉、牛肉等。何宇纳研究员建议人们减少吃猪肉的比例,增加禽肉类的摄入量。

每天吃的水果蔬菜远低于标准

按照“膳食营养金字塔”的建议,每人每天应吃100克到200克水果和400克到500克蔬菜。而我国居民水果和蔬菜的日消费量远远低于这一标准。

建议:蔬菜和水果有利于预防肥胖、糖尿病、肿瘤,国际上提倡每天吃蔬菜水果。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翟凤英建议人们多吃蔬菜水果,而且还要多样化。

口味儿虽变“淡” 吃的盐仍超标

我国居民的“口味”虽有所淡化,1992年我国居民每日平均摄入量降为12克,但仍为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值(每人每日食盐用量不超过6克为宜)的两倍。

食盐所含的钠和氯在膳食中都是必需的,但摄入过量的钠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建议:中国营养学会秘书长翟凤英指出,做菜时切记少放盐。

现代生活让人们越来越 “懒”

1992年至2002年我国居民的体力活动状况显示,家用电器、汽车等的出现,使人们日常的体力活动强度有所下降。

静态生活时间越长,相应的超重或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和血脂异常等患病率也显著增加。

唐山市学龄儿童膳食营养状况评价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在唐山市中心和市郊的2所小学,分层整群抽取一~六年级学生650名,核实资料合格的学生有634名,其中男生302名,女生332名;年龄6~12岁。

1.2 方法

1.2.1 膳食调查

采用5 d膳食调查和食物摄取频率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家长座谈会进行填表辅导,让其当场填写学生食物摄取频率调查表。调查表参考文献报道和唐山市当季家庭常吃食物自行设计,包括近1个月各类食物87种食品的每周食用次数和平均每次食用量。5 d膳食调查由家长填写学生每天食用所有食物的种类和重量,并记录学生所吃零食的名称、规格和包装,学生每天交回,调查员当场核实。

1.2.2 营养素摄入水平评价

依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Chinese DRIs》(2000年版)中相应年龄段的平均需要量(EAR)、推荐摄入量(RNI)、适宜摄入量(AI),评估儿童的膳食营养状况[3]。

1.3 统计分析

用营养计算器V 1.6( 中国CDC营养与食品安全所)分别输入膳食调查表和食物摄取频率调查表数据,转换成每人每天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取平均值。用Excel建立资料数据库,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

2 结果

2.1 膳食构成

见表1。

注:△为2007年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摄入量。

学龄儿童的膳食结构以粮谷类为主,男、女童的膳食构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粮谷类、肉类、蛋类和油类达到或接近2007年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摄入量,水产品、大豆类和水果的摄入量为建议摄入量低限的80%以上,而蔬菜和奶类的摄入量不到建议量低限的70%和60%。

2.2 主要营养素的摄入水平及其评价

2.2.1 能量及营养素的摄入情况

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硫胺素和锌的摄入量男生均高于女生。见表2。

注:1 kcal=4.18 kJ;男、女生比较,t检验,*P<0.05,**P<0.01。

2.2.2 主要营养素的摄入量评估

2.2.2.1 用EAR和RNI评估群体营养素的摄入量

能量、蛋白质、烟酸摄入充足(>RNI)的分别占47.5%(238/634),53.3%(338/634)和87.1%(552/634),硒摄入充足的占85%以上。视黄醇、硫胺素、核黄素和抗坏血酸摄入不足的分别占33.9%,15.5%,31.2%和21.4%,其摄入量处于不足与充足之间的分别占15.5%,56.1%,14.2%和27.4%;锌摄入不足的占58.9%,28.1%的学生摄入量处于不足与充足之间。见表3。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2.2.2 用AI评估群体钙、铁的摄入量

学龄儿童平均钙摄入量为422.9 mg,远低于AI(800 mg),仅有14.7%的儿童钙摄入量达到了适宜水平,30.9%学生钙摄入量低于AI的半数;铁的平均每人每日摄入量为19.3 mg,大于相应年龄段的AI,有79.7%的学生总铁摄入量达到了AI。见表4。

注:()内数字为构成比/%。

2.3 主要营养素的食物来源

在蛋白质膳食来源中,包括动物性和大豆类食物在内的优质蛋白占46.6%,蛋白质来源较好。膳食钙来源于奶类的占47.8%,来源于大豆类的只占4.3%;膳食总铁中,来源于吸收率较高的血红素铁仅占9.9%,来源于动物性食物的视黄醇占44.6%。

2.4 能量来源分配

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供能比分别为16.1%,31.9%和52.0%;与RNIs中推荐的适宜供能比12%~15%,25%~30%,55%~65%比较,蛋白质供能较适宜,脂肪供能偏高,碳水化合物供能偏低。三餐供能,男生早、中、晚餐分别占总能量的30.0%,35.2%和20.2%,女生早、中、晚餐分别占总能量的28.7%,32.9%和15.8%;而零食供能男、女生分别占14.6%和22.5%。根据2007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的早餐供能占25%~30%,午餐占30%~40%,晚餐占30%~40%,早餐、午餐供能基本合理,而晚餐受零食影响供能较低。

3 讨论

膳食调查是人群营养状况研究的基本手段[3,4,5]。称重法能获得更为可靠的食物摄入量,但随着记录天数的增加,准确性可能降低;食物频率法能够迅速得到日常的食物摄入种类和摄入量,可反映长期营养素摄取模式。本次调查采用询问法与食物摄取频率法相结合,参照2007年新版“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的建议摄入量,儿童粮谷类、肉类和蛋类达到或接近摄入量,水产品、大豆类和水果摄入量达到建议量低限的80%,而蔬菜和奶类摄入量不到建议量低限的60%~70%。

“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是一系列评价膳食质量的参考值。以往比较平均摄入量达到推荐的营养素供给量(RDA)百分比的评价方法并不恰当。在实际工作中,观测到的摄入量低于EAR时可以认为必需提高,因为摄入不足的概率高达50%;摄入量高于RNI时,可以认为摄入量充足。摄入量在ERA和RNI之间者要确定是否适宜相当困难,为了安全起见也需要加以改善。对于有AI的营养素只能比较群体平均摄入量或中位数摄入量和AI的关系,当平均摄入量≥AI时,可以认为人群中发生摄入不足的概率很低;但当平均摄入量

针对上述评估结果,需要调整学龄儿童的膳食结构,通过对家长的营养指导和儿童的营养教育,增加晚餐主食量,减少晚餐前含脂肪较高的零食摄入;增加奶类的摄入量,使其达每

天300 g以上,适当增加豆类、小鱼虾的食用量;纠正挑食偏食并适当增加贝类海产品的摄入,提高动物血、肝的摄取频率;鼓励儿童增加新鲜蔬菜、水果和粗粮的摄入。

参考文献

[1]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营养学报,2004,26(6):417-420.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29.

[3]葛可佑.中国营养师培训教材.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87-389.

[4]HUMPHREY J.24-hour history is mo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vita-min A status and privides a better estimate of dietary vitamin A intakeof deficient Indonesian preschool children than a food frequency meth-od.J Am Diet Assoc,2000,100(12):1 501-1 510.

兰州市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评价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方法,将兰州市各高校按照文科类、理科类、综合类分为3类,从每类学校中各抽取1所具有代表性的高校,共抽取3所高校;再在每所高校除四年级毕业生外以年级分层、以班为单位按不同专业类别随机抽取1个班作为调查班级,所抽班级全体学生为调查对象。共发放问卷800份,回收782份,有效问卷664份。其中,男生420名,女生244名;本科一年级学生352名,二年级学生122名,三年级学生190名;文科类学生155名,理科类学生271名,医学类学生248人。年龄18~25岁。

1.2 调查方法

自行设计问卷,调查研究对象上一年的食物摄入频率和摄入量。问卷包括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以及调味品和其他食物摄入情况。各类食物均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摄入频率调查。采用24h回顾法对调查对象进行连续3 d的膳食调查,详细记录各种食物的摄入量和进食时间,包括一日三餐主、副食,零食及水果等。按《食物成分表》[2]计算每人每日能量和各种营养素的摄入量。

1.3 质量控制

调查前统一培训调查员,了解调查的目的、内容、方法和注意事项,统一标准。先进行预调查,对问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调整。正式调查采用自填式调查方法,现场回收问卷后,立即进行核对、补项、整理编号及量化评分。

1.4 统计分析

计算体质量指数(BMI)。参考中国成年人体质量指数分类,即BMI<18.5 kg/m2为体重过低,18.5~23.9 kg/m2为体重正常,24.0~27.9 kg/m2为超重,≥28.0 kg/m2为肥胖[3,4]。

每日食物摄入量=摄入频率(次/d)×摄入量(g/次)×50。

每日营养素摄入量采用营养之星分析软件进行分析。采用EpiData 3.0录入数据,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调查对象的食物摄入情况。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调查对象月饮食支出(元/月)<150、>300的分别占4.2%和21.1%;体重过低的占14.2%,正常的占76.4%,超重及肥胖的占9.4%。

2.2 膳食结构及各类食物摄入情况

664名被调查大学生膳食摄入五大类食物构成比为:粮谷类占26.6%,蛋、奶、动物及豆类食品占48.2%,蔬菜类占16.6%,水果及坚果类占6.6%,调味品及其他占2.0%。其膳食结构及各种食物每人每日摄入量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和膳食宝塔推荐摄入量[5,6]相比,动物类食品和豆类食品摄入量偏高,粮谷类、蔬菜类和水果类摄入量低下。见表1。

2.3 三大产能营养素构成比

调查对象能量摄入不足,仅达推荐摄入量的50%。三大产能营养素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显示,蛋白质的供能比达到标准,为17.4%;脂肪的供能比例偏高,为33.1%;碳水化合物供能比明显低于推荐值,仅为49.5%。见表2。

2.4 各种营养素摄入情况

调查对象平均每人每日各种营养素摄入情况为:能量4 999 kJ、蛋白质52 g、脂肪44 g、膳食纤维18 g、碳水化合物148 g、维生素A 244 μgRE、硫胺素1.03 mg、核黄素0.67 mg、烟酸7.33 mg、维生素C 33 mg、维生素E 18 mg、钙352 mg、铁16 mg、锌9 mg;与推荐摄入量RNIs[7]相比,除维生素E的摄入量可以满足机体的需要量外,其他各营养素的摄入水平普遍偏低,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C、核黄素、钙、锌等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严重低下。

3 讨论

高校大学生处于青春发育后期,是一生中长身体、学知识的重要阶段,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对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减轻繁重的学习压力是非常重要的[8]。调查结果显示,兰州市大学生的食物种类比较丰富,但膳食结构不合理,粮谷类食物摄入量偏低,动物类食物摄入量偏高。粮谷类是能量的主要来源,粮谷类摄入量不足,导致大学生能量的摄入量严重低于参考摄入值,难以满足能量的需要;碳水化合物供能比低于55%~60%的推荐范围,蛋白质由于总体能量摄入不足,表面上看供能比达到了推荐范围,但与该人群的推荐摄入量相比,摄入明显不足;动物类食物摄入量偏高,肉类食品在膳食中所占比例过大,脂肪的供能比也超过推荐供能比的上限。蔬菜及水果在膳食中所占比例不足,尤其是水果,摄入量非常低。此结果与国内许多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9,10]。从具体食物来看,蛋类、奶类、豆类及其制品摄入量达到推荐标准,但水产类、水果类、叶菜类食物摄入量严重不足。以上膳食结构不合理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首先,可能由于当代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没有养成合理的膳食习惯,挑食、偏食现象较多,且由于学生食堂可供选择的食物种类较多,学生仅凭自己的喜好选择食物,从而导致动物类食物摄入偏高,而粮谷类食物摄入不足;其次,可能由于大学生平衡膳食、合理营养知识缺乏,片面地认为动物性食物更有营养,比蔬菜水果更重要,从而导致脂肪超标;第三,许多女大学生盲目减肥,为了控制体重、保持苗条身材,刻意减少食物的摄入,尤其是谷类的摄入量,导致能量摄入不足,蛋白质、多种维生素和无机盐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

从各种易缺乏的营养素摄入量来看,除维生素E外,其他营养素摄入量均未达到DRIs的标准,尤其是维生素A、维生素C、核黄素、钙、锌等微量营养素的摄入量严重不足。研究发现膳食中维生素A丰富的食物供给不足是造成维生素A摄入缺乏的直接原因。虽然该人群禽畜肉类的摄入量可以达到要求,但富含维生素A的食物(如动物肝脏等)的摄入量却十分有限。导致维生素C缺乏的重要原因是蔬菜和水果摄入不足。硫胺素和核黄素不足的原因比较复杂,与学生较少摄入粗粮、动物内脏类食品有关。饭堂烹调食物的方法对二者也有一定影响,如硫胺素本身水溶性大,食物过分浸洗或切碎浸洗易导致其流失,且在碱性条件下加热易被破坏,常因热烫预煮而损失。钙的缺乏说明还应加强大学生奶制品以及富含钙的食物的摄入。海产品和动物肝脏食品摄入不足是锌缺乏的重要原因之一,海产品摄入较少可能是因为食堂对海产品提供种类和数量不足,动物肝脏摄入较少可能与饮食习惯有关。

综上所述,兰州市大学生膳食营养状况不容乐观,应引起高度重视。为改善该人群的膳食营养状况,笔者建议要广泛开展高校营养知识教育,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调整不合理的饮食结构;同时加强对学生食堂的管理,严把原材料质量关,同时注意食物加工过程中的预处理工作和烹调方法,提高供餐质量。

参考文献

[1]吴坤.营养与食品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

[2]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中国食物成分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3-219.

[3]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联合数据汇总分析协作组.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简介.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1,35(9):349-35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06:3.

[5]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北京:西藏人民出版社,2007:1-8.

[6]葛可佑.中国营养科学全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 203-1 357.

[7]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19-409.

[8]陈莉华,陈宏彬.大理某高校医学生膳食现状调查与分析.大理学院学报,2007,28(12):41-43

[9]廖晓寰,张羽,梁少萍,等.广东省高校大学生膳食调查及营养配餐推荐.广东微量元素科学.2003,10(8):24-41.

营养状况评价 篇7

1 材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以2010年1月至7月因糖尿病住院的30~60岁患者93例作为观察组,其中男56例,女37例,平均年龄为(50.14±8.82)岁。同时随机抽取体检中心30~60岁的正常人93例作为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4.62±7.62)岁。

1.2 方法

1.2.1 人体测量

糖尿病患者入院时即测量身高和体质量,并计算患者的体质指数[BMI=体质量(kg)/身高(m)2]。同时记录并计算对照组的身高、体质量和BMI。

1.2.2 营养指标测定

患者入院后查血红蛋白(Hb),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计数,总蛋白(TP),白蛋白(ALB),甘油三酯(TG),胆固醇(TC),尿酸(UA),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LDL-C)。同时记录对照组的相应指标。

1.3 评价标准

1.3.1 体质指数

根据2003年中国肥胖工作组提出我国的肥胖分类标准[4]:成年人BMI正常范围为18.5~23.9 kg·m-2;BMI>24 kg·m-2为超体质量,BMI>28 kg·m-2为肥胖,BMI<18.5 kg·m-2为低体质量。

1.3.2 血清蛋白质

血清TP正常值为(60~83) g·L-1,ALB正常值为(35~50) g·L-1。TP<60 g·L-1为异常。ALB<35 g·L-1为轻度营养不良,ALB<30 g·L-1为中度营养不良,ALB<25 g·L-1为重度营养不良[4]。

1.3.3 血脂和其他指标

TG正常值为(0.3~1.7) mmol·L-1,TC正常值为(2.83~6.00) mmol·L-1,HDL-C正常值为(0.78~2.21)mmol·L-1,LDL-C正常值为(1.56~5.72) mmol·L-1,UA正常值为(0.089~0.420) μmol·L-1,Hb正常值为(110~160)g·L-1,白细胞计数(4~10)×109·L-1 ,LY正常值为(0.8~4)×109·L-1,低于正常值者为营养不良。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结果采用SPSS 17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undefined表示。观察组和对照组间营养指标的比较采用随机样本均数Z检验,p≤0.05为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人体测量指标

观察组患者的年龄和平均身高和对照组比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BMI平均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观察组中,有54.3%(50/93)属于超体质量和肥胖患者。

2.2 营养指标

观察组患者白细胞、血红蛋白、淋巴细胞、肌酐平均值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性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尿酸、总蛋白、白蛋白、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在糖尿病组中,有66.7%(62/93)属于高脂血症患者。

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预防、治疗和自我管理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糖尿病患者各阶段必不可少的治疗措施。其主要目的是达到或维持理想的体质量,配合药物治疗获得理想的代谢控制(包括血糖、血脂和血压等),防治各种急、慢性并发症。而体质量的控制因不同生理、年龄所需能量亦不同。成年后随年龄增长基础代谢水平不断下降,30岁以后每10年降低约2%,60岁以后下降更多[5]。各项研究都有提示,我国人群中,多数2型糖尿病患者来自超体质量和肥胖人群。肥胖会加重胰岛素抵抗和糖耐量异常,伴有肥胖的糖尿病患者不仅其药物治疗效果欠佳,而且还会增加并发高血压和冠心病的可能性。对肥胖的糖尿病患者,随着体质量下降,降糖治疗的疗效快而显著,降糖药物用量也可减少,甚至停药[6]。

在本研究观察组患者中,有54.3% 的患者属于超体质量和肥胖,有66.7%(62/93)属于高脂血症患者。在糖尿病患者营养治疗中,应首先将BMI作为重要疗效指标,特别是超体质量和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减少体质量应作为饮食治疗的主要内容,使患者达到缓慢而渐进性减轻体质量[7]。

观察组患者中有2例(2.2%)ALB低于正常值,说明30~60岁在糖尿病患者体内蛋白质贮存水平正常。因此,这部分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治疗中,蛋白质的摄入比例占总能量的10%~12%即可,食物中动物蛋白不应低于1/3,同时应补充一定量的豆类蛋白。蛋白质营养不良可导致免疫功能下降,间接影响胰腺的功能,加速并发症的出现。当然,糖尿病患者并发肾病时,应限制每天蛋白质的摄入,具体供应量应根据糖尿病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来调整[8]。

有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常有脂肪代谢紊乱症状。高脂血症是糖尿病患者常有的并发症,以TG升高、HDL-C降低和LDL-C升高,TC正常或升高为特征。本研究观察组患者的TG、LDL-C平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而HDL-C平均值也明显高于对照组。糖尿病患者易患心血管疾病,且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70%~80%的糖尿病患者最终死于心脑血管并发症。因此,对30~60岁糖尿病患者制订治疗计划时,脂肪的摄入量应占总能量的30%以下,并注意脂肪种类的选择。饱和脂肪酸主要来源于动物脂肪和热带植物性油脂,如猪油、黄油、家禽的皮、椰子油和棕榈油等,可使血脂TC和LDL-C水平升高,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应严加限制。糖尿病患者应选择含不饱和脂肪酸,如大豆、鱼类和橄榄油等丰富的食物[9]。尽量减少反式脂肪酸的摄入,如人造黄油和煎炸烘焙的食物。其次,要鼓励糖尿病患者多运动。运动可促进肌肉利用葡萄糖,提高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HDL-C提高,延缓血管的病变。30~60岁人群体格尚健壮,更应加强体育锻炼。通过运动结合饮食减轻体质量,这可使LDL-C降低和HDL-C升高。提高食物纤维的摄入量,不仅可降低血脂,而且还能改善血糖和胰岛素水平[10]。因此,糖尿病患者应多选择含食物纤维丰富的食物,如荞麦面、燕麦片、玉米等粗杂粮和豆类、海带、紫菜、绿色蔬菜等,以利于改善血脂和血糖。

目前,对住院患者的营养状况是用综合多项指标来评价。常用方法有主观全面评定法(SGA)和机体组成评定法(BCA)。SGA的主要指标包括近期体质量(一般2周)、患者饮食情况、胃肠道症状和活动能力等的改变。BCA除了身高、体质量、BMI外,还测定血清ALB、LY和血脂等。由于30~60岁糖尿病患者住院时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加上大多数患者回忆其之前的真实体质量很不准确[11]。因此,主要选择BCA来评价30~60岁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

由于患者的营养状况直接影响到疾病的转归和预后以及生活质量,故在临床上对患者进行系统的营养检查,作出正确的评价,及时给予营养治疗十分重要。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需从多方面进行评价[2]。对糖尿病患者的营养治疗,应根据其具体的营养状况来制订合理且切实可行的饮食治疗方案,避免盲目“饮食控制”,达到或维持理想的体质量,将患者血糖、血脂和血压控制在较好水平,以防治各种急、慢性并发症,从而达到营养治疗目的。

摘要:对糖尿病住院患者入院时进行营养评价,分别对93例30~60岁糖尿病患者入院时做人体测量和生化检查,与正常人群作对照。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体质量、体质指数、总蛋白、白蛋白、低密度酯蛋白以及三酰甘油的平均值均高于正常组、而高密度脂蛋白低于正常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表明,采用多项综合指标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是营养治疗必不可少的措施之一。

关键词:糖尿病,营养评价,体质指数

参考文献

[1]Harden K A,Cowan P A,Velasquez-Mieyer P,et al.Effects of lifestyle intervention and metformin onweight management and markers of metabolic syn-drome in obese adolescents[J].J Am Acad NursePract,2007,19(7):368-377.

[2]蔡东联主编.实用营养师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941-980.

[3]Metzger BE.Diet and medical therapy in the optimalmanagement of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J].NestleNutr Workshop Ser Clin Perform Programme,2006,11(1):155-165.

[4]陈春明,孔灵芝主编.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预防控制指南(试行)[M].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疾病控制司,2003:12.

[5]Harder H,Dinesen B,Astrup A.The effect of a rapidweight loss on lipid profile and glycemic control inobese type 2diabetic patients[J].Int J Obes RelatMetab Disord,2004,28(1):180-182.

[6]冯晓慧,蔡东联,曲丹,等.蝇蛆壳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脂代谢的影响[J].氨基酸与生物资源,2010,32(1):41-43.

[7]Kowlru RA,Abbas SN.The effect of intensive treat-ment of diabetes on the development of and progressionof long-term complication in insuhn-dependent diabetesmellitus[J].Odenbach S.J Diabetes Corn-plications,2004,18(5):282-288.

[8]冯晓慧,林宁,蔡东联,等.蝇蛆壳聚糖对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胃肠动力的影响[J].糖尿病新世界,2010,(2):8-9.

[9]Nobecourt EJ,Acquerminet S,Hansel B,et al.Defec-tive antioxidative activity of small dense HDL3parti-cles in type 2diabetes:relationship to elevatedoxidativestress and hyperglycaemia[J].Diabetologia,2005,48:529-538.

[10]蔡东联主编.营养师必读[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718-740.

营养状况评价 篇8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慈溪市2所寄宿制高中学校,对全部1 990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男生1 105名,女生885名;年龄在16~19岁之间。

1.2 方法

1.2.1 膳食调查方法

采用5 d称重法对食堂实际消耗的主副食品进行记录,零食摄入则用调查问卷方法记录5 d的摄入量,按《食物成分表》[1]计算每人每日各种主要营养素及维生素摄入量,并以中国营养学会制订的《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DRIs)》[2]进行评价。

1.2.2 尿中维生素测定方法与营养评价标准

随机对73名高中寄宿生尿中维生素质量浓度进行测定。取一次性晨尿20 mL,测定尿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肌酐含量,维生素B1、维生素B2用荧光法[3],维生素C用2,4-二硝基苯肼法,肌酐用苦味酸法。维生素营养评价采用尿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与肌酐的比值来判断[4]:维生素B1>66 μg/g肌酐为正常,维生素B2>80 μg/g肌酐为正常,维生素C男>9 mg/g肌酐和女>15 mg/g肌酐为正常。

2 结果

2.1 平均每人每日各类食物摄入量

谷类、薯类为468.7 g(28.8%);大豆及其制品84.6 g(5.2%);动物性食物339.8 g(20.8%),其中肉类83.0 g(5.1%),禽类59.3 g(3.6%),蛋类46.1 g(2.8%),鱼类49.1 g(3.0%),奶类101.7 g(6.2%);蔬菜水果类575.8 g(35.3%),其中蔬菜367.2 g(22.5%),水果208.6 g(12.8%);纯能量食物161.4 g(9.9%)。

2.2 主要营养素和维生素的摄入状况

每人每日各种主要营养素及维生素摄入量与同年龄的推荐摄入量(RNIs)相比,能量、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C摄入量均超过RNIs的80.0%,能够满足机体需要;维生素B2摄入不足,只占RNIs的64.3%。见表1。

2.3 主要营养素和维生素的食物来源

能量、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1的主要来源均是谷类,分别占59.9%,40.7%,84.6%和57.0%;优质蛋白质动物类和大豆类分别占35.8%和10.2%;脂肪、维生素B2主要来源是动物类,分别占42.7%和41.3%;维生素C主要来源是蔬菜水果类,占93.6%。见表2。

2.4 尿中维生素测定结果与营养评价

见表3。

由表3可见,73名寄宿中学生尿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含量分别为231.4 μg/g肌酐,32.1 μg/g肌酐,43.8 μg/g肌酐,尿肌酐质量浓度为0.29 g/L。维生素B1不足率为6.9%(5/73),均为男生;维生素B2不足率为83.6%(61/73),其中男生不足率为81.1%(43/53),女生不足率为90.0%(18/20);维生素C不足率为4.1%(3/73),其中男生不足率为1.9%(1/53),女生不足率为10.0%(2/20);男、女生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的不足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0.82,0.46和0.50,P值均>0.05)。

3 讨论

从膳食构成来看,各类食品摄入量比较合理,但豆类食品摄入偏少,豆类食品提供的蛋白质只占总蛋白质的10.2%,动物类食品以奶类和肉类为主,虽然奶类的供应量为101.7 g,但大部分为含奶饮料。能量、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C摄入量超过了RNIs的80%,能够满足机体的需要,而维生素B2摄入量不足,仅占RNIs的64.3%,这同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结果[5,6,7]相似,也有的报道维生素C摄入量低于RNIs的70%[8,9]。维生素B2主要来源是动物类食品,虽然动物性食品总的摄入较多,但以肉类为主,而富含维生素B2的动物内脏、纯奶、禽蛋、鱼类摄入所占比例低,导致维生素B2摄入量不足。

73名学生维生素营养评价结果基本上同膳食中维生素的摄入量一致,维生素B1、维生素C摄入量高,营养不足率低,而维生素B2的摄入量严重不足,营养不足率达到了83.6%,高于有关报道[10,11,12],这可能同调查地区、摄入量及评价方法的不同有关。建议对学校食堂人员进行营养知识方面的培训,使之能按照营养配餐方案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膳食中适当增加粗粮杂粮和豆类的比例,增加动物内脏、纯奶、禽蛋、鱼类摄入量;改进蔬菜烹调方法,做到先洗后切,急火快炒,减少营养素的损失;加强对学生的营养教育,普及营养知识,指导学生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养成良好的膳食习惯;必要时采用营养强化措施,对维生素缺乏学生进行营养干预,防止出现营养性疾病。

摘要:目的了解慈溪市高中寄宿生维生素营养状况,并针对出现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方法采用5d称重法和调查问卷法,对慈溪市2所寄宿制高中1990名学生进行膳食营养调查,随机抽73名学生测定尿中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肌酐质量浓度,并进行维生素营养评价。结果学生的能量、蛋白质、维生素B1、维生素C摄入量均超过推荐摄入量的80%,能够满足机体需要;维生素B2摄入量不足,只占到RNIs的64.3%;73名学生尿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肌酐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48.0μg/L,8.9μg/L,12.4mg/L和0.29g/L,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不足率分别为6.9%,83.6%和4.1%。结论为保证高中寄宿生的维生素营养,应改善膳食结构,加强营养教育,采取营养干预措施。

关键词:维生素类,营养状况,膳食调查,学生

参考文献

[1]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编著.食物成分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60.

[2]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营养学报,2001,23(3):193-19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一).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4:609-623.

[4]吴坤,主编.营养与食品卫生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00.

[5]葛可佑,马冠生,翟凤英.我国中小学生的膳食营养状况.营养学报,1996,18(2):129-133.

[6]尹群芳,苏惠崧.东莞市市区1240名中学生膳食调查及营养状况分析.四川医学,2005,26(6):691-692.

[7]邓邦昌,俞朱东.闽清二中1042名中学生膳食营养状况调查.海峡预防医学杂志,2000,6(4):34-35.

[8]李桂英,王连江.中学生膳食调查报告.临沂医专学报,1998,20:148.

[9]高明灿,李志毅,张超杰.商丘市1300名住校中学生膳食调查及营养分析.职业与健康,2006,22(5):327-329.

[10]黄作强,黄秋柳.柳州卫校学生维生素B2营养水平分析.中国学校卫生,1999,20(5):326.

[11]张德甫,陈姜,吴敏,等.中学生维生素C营养水平调查.中国校医,1996,10(2):113-115.

营养状况评价 篇9

1 生长发育评价标准

1.1世界卫生组织 ( WHO) 儿童生长标准[3]1978年WHO采用美国国家卫生统计中心 ( NCHS) 制定的生长标准作为WHO标准 ( NCHS/WHO) , 并推荐国际使用。WHO于1994年组织专家重新对NCHS参考值进行评价结果发现, 该标准已经不符合现在儿童生长发育的模式[4]。于是在1997—2003年间WHO应用多中心生长参考标准研究 ( MGRS) 开始研究新的评价标准[5]。这一研究由一项从出生到24个月的纵向随访研究与18~71个月幼儿的横断面调查组成, 以不同种族、文化背景的6个国家 ( 巴西、加纳、印度、挪威、阿曼和美国) 的8 440名健康的母乳喂养婴幼儿为研究对象, 由此产生了5岁以下儿童的生长标准[3]; 5~ 10岁的体重、5 ~ 20岁的身高及体质量指数 ( BMI) 生长参照值仍然根据美国国家营养调查的数据, 经过适当修正后制定[6]。WHO于2006年4月公布了新的儿童生长标准 ( 以下简称WHO标准) 。

WHO标准主要 指标包括: ( 1 ) 年龄别体 重 ( WAZ) , 是判断儿童近期及长期营养状况的指标。国际上常单用这个指标作为判断营养不良患病率的依据。 ( 2) 年龄别身高 ( HAZ) , 主要反映儿童慢性营养不良。 ( 3) 身高别体重 ( WHZ) , 是急性营养不良的指标。 ( 4) 体质量指数 ( BMI) 。体重指数在判断学龄儿童青少年是否超重或肥胖时特别有用。

1.2 美国 CDC 2000 生长曲线[7]美国自 1978 年开 始推荐使用 NCHS 生长曲线, NCHS 参考值以 1960—1975年美国0 ~ 2岁和2岁以上的儿童调查结果为基础。其中0~36月龄段来自对俄亥俄州Yellow Spring的调查结果以及Fels研究所1929—1963年间的资料; 2~18岁的样本取自美国NCHS的全国第一次健康和营养调查资料 ( 1963—1974年) [8]。因此, 两组年龄交界处的数据不完全一致[9]。2000年, 美国CDC重新修订了NCHS生长曲线, 公布了从临床、研究角度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状态的新的生长曲线, 即美国CDC 2000生长曲线[10]。主要修订内容有: ( 1) 年龄段有所延长数据; ( 2) 增加了对应百分位曲线的Z值曲线、身长和身高的平滑衔接; ( 3) 增加了BMI指标; ( 4) 增加了P 3 和P 97 2个百分位点曲线。

美国2000生长曲线包括0~36月的体重、身长、头围和身长的体重; 2~20岁的体重、身高和BMI。

1.3中国0 ~ 18岁儿童生长标准长期以来我国采用9市城郊7岁以下儿童体格发育调查资料和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 ( 7~19岁) 数据作为国家参照值, 用于评价个体和群体儿童的生长状况[11]。该标准客观地反映和记录了中国儿童生长状况与变化趋势。但主要缺点是: ( 1) 生长数据通常是用均值、标准差及/或百分位数的形式被制成数字表供参照使用, 没有进行曲线的修匀拟合; ( 2) 7岁以下与7岁以上不能很好地衔接。

1.3.1 中国 7 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12]1975年开始, 卫生部在北京、哈尔滨、西安、上海、南京、武汉、广州、福州、昆明等9个市, 每10 a进行一次儿童体格发育调查, 1975—2005年共开展了4次调查。卫生部以“2005年第四次九市儿童体格发育调查”中不同年龄儿童的测量值作为参数, 经过儿科、儿童保健、儿童营养、卫生统计及流行病学等方面专家的充分论证, 组织制订了“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参照标准”, 并于2009年正式公布。主要指标包括体重、身长/身高、头围、体质量指数 ( BMI) 。

1.3.2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13]1985年, 我国建立了学生体质健康调研制度, 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卫生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科学技术部共同组织实施, 以5 a为周期, 在全国范围对多民族的7~22岁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进行调研, 定期公布调研结果。1985—2010年共开展了6次调研[14]。《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由《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到《体育合格标准》演变而来, 于2002年开始试行, 中间进行了不断修订和完善, 2007年由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正式发布施行。该标准采用身高标准体重法进行营养个体评价, 共分5级, 包括营养不良、较低体重、正常体重、超重和肥胖。

2 学龄儿童营养不良筛查标准

2.1 国际标准

2.1.1 WHO标准年龄别身高HAZ< ( x-2s) 评价为生长迟缓; 年龄别BMI< ( x-2s) 评价为消瘦; 年龄别BMI< ( x-2s) 评价为重度消瘦。WHO标准中贯穿的一些先进理念, 应尽快在我国学校卫生领域推广[15]: ( 1) 新的WHO参照值评价学龄儿童即时性营养不良时, 已废弃身高标准体重法, 而以年龄别BMI取代; ( 2) WHO专家力主评价学龄儿童营养状况应和婴幼儿一样, 兼顾长期性、即时性两类营养不良[16]。

2.1.2美国CDC 2000生长曲线低于参考人群年龄别身长 ( 身高) P 5 为生长迟缓。低于参考人群身长别体重 ( <2岁) 或年龄别BMI ( >2岁) 的P 5 为低体重。据调查, 用美国CDC 2000年标准和WHO标准检出的低体重和消瘦率明显高于我国标准的检出率[17]。由于种族和所选样本代表性等种种原因, 美国CDC 2000标准是否具有国际性还需进一步论证。

2.2 国内评价标准

2.2.1 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目前许多基层学校仍使用该法评价儿童营养状况。它是以同等身高营养良好儿童体重的80%作为标准体重 ( 100%) , ±10%标准体重范围为正常 ( 90%~110%) , 低于90%为营养不良, 营养不良又分为轻度 ( <90%) 、中度 ( <80%) 、重度 ( <70%) 和极重度 ( <60%) 4个等级[18]。身高标准体重法主要特点有: ( 1) 评价标准简单明了, 敏感易行, 使用方便; ( 2) 主要反映儿童现时的营养状况, 不涉及慢性长期的营养改变; ( 3) 以儿童的身高为基础观察其体重与营养良好儿童间体重的关系, 与生长发育无明显关系[19]。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季成叶教授[20]及其课题组联合6个省市的中小学保健所, 对“1985年身高标准体重”和WHO ( 2006) 标准进行营养不良筛查比较, 发现前者的“消瘦”检出率比后者高15.4% ~ 22.6%。该标准在营养不良评价中的缺陷表现为: ( 1) 制定时间过于久远, 与我国儿童少年近年来迅猛的生长提前趋势不相符合; ( 2) 标准的营养不良界值点过高, 一些正常体重青少年被错判成“营养不良”[21]; ( 3) 一些“又瘦又小”真正的营养不良者却因体重/身高比例未超出范围而被认为正常[15]; ( 4) 一些正处于突增高峰 ( “窜个”) 的青少年容易被误判为营养不良; ( 5) 7~14岁男孩、7~12岁女孩混用同样界值点, 无法反映青春期因体成分发育的性别特征而导致的显著差异[20]。

2.2.2 全国性统一筛查标准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接受卫生部卫生政策法规司任务, 按学校卫生标准专业委员会要求, 从2008年1月开始制定《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标准》[20]。标准大致内容包括: ( 1) 基本架构与WHO标准、美国CDC标准一致; ( 2) 对象覆盖6~19岁全学龄儿童青少年; ( 3) 使用“生长迟缓”和“消瘦”两指标, “消瘦”又分“轻度消瘦”和“中重度消瘦”, 两者 ( 或三者) 合并计算营养不良率。

3 学龄儿童超重肥胖筛查标准

3.1国际标准主要包括: ( 1) WHO标准: 年龄别BMI> ( x+s) 评价为超重; 年龄别BMI > ( x + 2s) 评价为肥胖。 ( 2) 美国CDC 2000生长曲线高于参考人群年龄别BMI P 95 为肥胖, 位于参考人群年龄别BMI P 85 ~ P 95 为超重。 ( 3) IOTF肥胖标准[22]。IOTF标准由国际肥胖工作组制定, 利用6个国家和地区 ( 巴西、英国、中国香港、荷兰、新加坡和美国) 横断面儿童生长资料, 采用最小均方 ( LMS) 等数学方法将各国和地区BMI百分位数曲线合并, 建立男女超重、肥胖各2条BMI百分位数曲线。其中18岁点取BMI超重、肥胖界值25和30 kg/m2, 与成人标准接轨。

3.2 国内标准

3.2.1 1985和2000版身高标准体重判定一个学生是否肥胖, 人们常用身高标准体重来衡量, 超过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 超过20%为肥胖。

有人用该方法在大学生中筛查出38名肥胖者, 然后又用测量体脂肪的方法重新进行评价, 结果其中仅有6名超过标准, 被划为“肥胖”[23]。相关调查研究结果显示, 1985年标准的超重、肥胖界值可能偏低, 结果导致超重、肥胖检出率虚高, 已不太适合评价目前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现状[24,25,26]。2000年对“身高别体重标准”做了修改, 但仍无法根本克服青春期发育早晚导致的个体差异, 尤其不能准确区分超重和肥胖[27]。有调查研究显示, 无论男女, 2000年标准的超重检出率均明显低于1985年身高标准和BMI标准, 且超重检出率总体上远低于肥胖检出率[24]; 不同于中国和世界上其他国家超重、肥胖筛查标准超重检出率大于肥胖检出率的特点[28,29,30]。综上所述, 身高标准体重并不是理想的方法。

3.2.2中国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筛查BMI分类标准[31]以“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为参照人群, 由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肥胖工作组研究制定的“中国学生超重、肥胖BMI筛查标准”于2003年颁布实施, 适用年龄7~18岁。

BMI分类标准的优点有: ( 1) 简便易行, 只要记住一个公式和1 ~ 2个正常值, 就能对所有的人进行评价[32]; ( 2) 已证实它和体脂率间存在统计学相关, 能较好反映体脂累积程度; ( 3) 利用身高平方校正体重, 可有效消除身材高矮对体重的干扰影响[33]; ( 4) BMI标准评价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规律性相对比较明显, 与目测法比较, BMI标准与目测结果比较接近[24]。用BMI指数来评价营养状况, 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 1) 指数法有民族差异, 直接引用国外标准对中国人进行身体发育评价不适宜。 ( 2) 与成年人不同, 处于正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 随着年龄的增长, 身体在不断变化, 不能完全用一具数学公式来衡量[32]; ( 3) 指数法在特高身材者中易造成低估, 使肥胖、超重“漏网”, 体型相对矮壮者易作为“超重”筛出[33]。

利用BMI为指标建立超重、肥胖筛查标准已成世界潮流。评价营养状况, 最重要的指标是身高、体质量、皮褶厚度。国内外很多学者, 都在深入地探讨应用身高、体质量、皮褶厚度联合诊断肥胖[34,35,36]。

上一篇:民族教师下一篇:信息采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