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运维管理

2024-05-26

企业运维管理(精选12篇)

企业运维管理 篇1

►►一、电信企业建立运维成本定额的必要性

1.压缩运维成本需求与增加运维成本需求之间的突出矛盾, 使得建立成本定额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目前, 电信企业处于竞争激烈的态势, 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力, 成本控制往往是有效手段之一。市场营销成本、客服成本、网络建设成本因其直接与公司盈利或客户感知有着密切关系, 因此很难成为压缩的对象。而网络维护运行成本由于不直接转化成市场份额, 在短时间内不会影响公司大局, 属于后端支撑类成本, 因此成为成本压缩的重点方向。然而, 随着日益扩大的网络规模, 新增设备越来越多, 需要的维护运行的工作量越来越大, 运维成本的需求和实际开支也必然越来越大。压缩运维成本需求与增加运维成本需求之间的矛盾导致如何保证适量的运维成本成为电信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而成本定额可以对需要的运维成本进行合理估算, 保证重点领域运维成本预算资金的到位, 解决电信企业运维成本管理的难题。

2.电信企业运维成本精细化管理要求, 使得建立成本定额成为有效手段

电信企业目前对运维成本大多处于粗线条管理阶段, 普遍存在运维成本项目名词不统一, 各项目支出无依据和标准等情况。运维成本的控制往往依附于公司利润空间, 运维成本预算规模的确定一般是参考历史数据和受限于公司成本费用总额, 因此多带有主观色彩。这种管理模式不能适应竞争压力下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强烈需求。采用定额管理, 建立成本与资源的关联关系, 能够促使企业盘清家底, 实施成本动态管理, 使各种费用开支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避免费用开支的盲目性、随意性, 提高成本使用效率。

3.全面预算管理的要求, 使得建立成本定额成为必要手段

2011年11月24日国资委发文《关于进一步深化中央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工作的通知》要求央企推进全面预算管理。目前, 电信企业的成本预算管理通常的做法是与上年比较分析, 结合下达的任务目标, 分解下达当年的预算, 忽略动态管理方面发生的变化。因缺乏对成本费用的动态分析, 未取得有效信息资源, 不能及时准确完整的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 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预算管理。建立并执行成本定额, 把它作为企业进行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的基础, 能够深化全面预算管理。

►►二、电信企业运维成本定额制定的原则和内容

(一) 电信企业运维成本定额制定的原则

为保证电信企业运维成本定额发挥最大的作用, 成本定额标准的制定应该执行以下原则:

1.全面性

定额范围应该涵盖电信企业主要网络维护和运行成本, 保证能够通过定额确定运维成本所需规模。

(1) 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已经实现全业务经营, 运维成本定额应该包括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

(2) 电信企业的运维成本包括维护成本和运行成本。因此定额应该涉及续保费、代维费、修理费、网优费、房租租赁费、能耗等用于网络维护运行的主要成本。

(3) 电信企业的运维成本有若干驱动因素, 因此定额应该根据驱动因素的主次级别设立一级定额、二级定额, 如果需要可以继续细分, 设立三级定额。对成本的三级定额测算结果进行汇总, 形成成本的二级定额标准。制定二级定额资源驱动因素与一级定额资源驱动因素的折算公式, 计算一级定额指导标准。通过对一级定额进行对标分析, 验证调整二、三级定额标准。

2.科学性

电信企业资产规模庞大, 部门数量繁多, 为保证定额能在业务类型相同的部门、分公司合理运用, 定额的制定要具有科学性。

(1) 考虑地区差异, 设定地区系数

国内各地地域情况、网络规模、物价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 制定定额标准时应该设定地区系数。

(2) 考虑项目周期, 设立调整系数

部分维护项目因有不同的维护周期, 因此制定定额标准时要设立调整系数。比如代维费, 在维护周期分别为3个月、2个月和1个月的情况下, 需要支出的成本是不一样的;在维护站点类型分别为标准站、距市区100公里以外、高山海岛站等时, 需要支出的成本也是不一样的, 因此需要分别设立不同的调整系数以合理确定成本规模。

(3) 考虑成本项目差别, 设立定额级别

根据成本精细化管理程度的要求以及成本项目本身的特点, 分别设定各项目的定额级别。如对容易混入其他费用的修理费, 可以设立三级定额, 第三级定额分别就修理费涵盖的日常修理、大修理及修理用耗材按具体修理的设备制定标准, 第二级定额直接根据具体修理的设备制定修理费的定额标准, 第一级定额根据设备划归的网络类型制定标准。

(4) 考虑网络属性, 设立差别定额体系

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承载的业务不同, 支撑的设备不同, 资源类别也不同, 因此制定运维成本定额时必须分移动网络和固定网络分别设立定额体系。

3.统一性

(1) 成本项目统一。定额是在企业集团范围内推广的标准, 因此定额中涉及到的成本项目要统一。

(2) 资源量核定标准统一.定额标准对应的资源量核定的标准要统一, 要有统一的折算标准和统一的计量单位。

(二) 电信企业运维成本定额制定的内容

在遵行上述原则的基础上, 电信企业运维成本定额可以主要涵盖一下内容:

1.移动网络

(1) 维护成本一级定额。按单等效物理站计算维护成本 (万元/等效站·年) 设立定额;

(2) 维护成本二级定额。按维护成本中续保费、代维费、修理费分别计算设立定额;

(3) 能耗成本一级定额。按单载频计算耗电量 (万度/载频·年) 设立定额;

(4) 能耗成本二级定额。按基站能耗=主设备年耗电量* (1+传输配套耗电系数+电源效率系数) * (1+空调耗电系数) *房型调整系数*面积调整系数计算耗电量设立定额。

2.固定网络

(1) 维护成本一级定额。按固定网络10类资源驱动因素:交换、传输、IP及数据、用户接入设备、光缆线路、电缆线路、空调、电源、机房、OSS及平台类计算设立定额;

(2) 维护成本二级定额。将上述10类驱动因素细分到设备或平台计算设立定额;

(3) 维护成本三级定额。各二级定额资源驱动因素下, 根据会计科目维护成本下的三级科目计算定额, 包括维保日修、代维、大修、耗材成本设立定额;

(4) 能耗成本一级定额。按5类资源驱动因素:交换、传输、IP及数据、用户接入设备、OSS及平台类设立定额;另按运维生产用机房建立综合定额设立定额;

(5) 能耗成本二级定额。将上述5类驱动因素细分到设备或平台计算设立定额, 另按24类机房计算设立定额。

►►三、电信企业运维成本定额具体应用应注意的问题

制定科学合理的运维成本定额体系和标准后, 需要合理应用到企业管理中, 才能发挥定额的成本管理作用。在应用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准确把握定额与预算的关系, 借助定额反映成本的合理需求

定额不等于预算, 定额是基于各地生产组织及管理水平现状, 测算运维成本的合理需求量, 并不直接等于其预算目标;定额是多方参与、按照统一规范的方法编制的, 反映的是运维成本的合理需求, 预算目标的确定应以定额测算结果为主要依据。

2.日常成本管控要求达到定额要求的颗粒度, 提高运维成本精细化管理水平

运维成本定额项目的日常管控应该达到定额标准的颗粒度。年初运维成本预算的编制, 应该充分考虑根据存量及增量资源量和定额标准测算出来的运维成本总量规模;运维业务的安排和合同价款的谈判应该紧密结合相应成本项目的定额标准;合同及费用的审签应该逐项对比最细维度的定额标准;成本分析应该详细分析账面成本总量与各级定额测算结果差异并落实差异原因。这样将运维成本管理由纯粹的财务环节向非财务环节延伸, 通过事前、事中、事后应用成本定额, 实现资源合理配置, 推进全方位全过程运维成本精细化的管理进程, 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3.建立多维度的对标制度, 深入挖掘降本增效潜力

通过定额体系, 将成本总量分解为单价和资产数量, 应该将相对可比的项目归集后, 进行系统内不同分公司、同一级公司内不同部门、同一项目不同合同等多维度的对标, 配套建立公司统一的对标制度, 找到分公司、部门、项目甚至合同对标后, 体现出的先进标杆以及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 及时总结推广先进管理经验, 制定并落实薄弱环节的管控措施, 在为网络运维提供必要保障的基础上, 合理降低成本支出, 提高成本使用效益。

4.加强定额应用分析, 找出欠账环节以及重点管控环节, 优化运维成本结构

运维成本中由于包括能耗、租赁费在内的运行成本的刚性需求, 往往压缩续保、修理费等维护成本, 导致网络维护存在潜在不稳定因素。因此应该定期对公司运维成本逐项利用定额标准进行成本对比分析, 找出运维成本中在现有资源量下维护成本和运维成本的应有规模和环节, 对必要的成本给予预算调整和适当保证, 对于超标的成本给予重点管控, 从而保证资源的合理配置和运维成本结构的合理优化。

5.强化定额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建立定额执行的考核和监督机制

为保证定额管理对成本管理作用的发挥, 运维成本定额标准制定并执行后, 应该建立相应的定额执行的考核和监督机制。一方面明确制定与定额标准挂钩的考核制度, 企业内部门、分公司等若存在未严格执行定额标准, 导致成本费用未得到合理配置和有效控制, 按照超定额比率大小, 追究相应当事人责任;定额标准执行到位, 则给予相应奖励;另一方面, 制定对运维成本使用部门执行定额标准的监督制度, 内部审计和纪检监察部门定期对建立定额的运维成本分项或整体执行情况进行审计和监察。双管齐下, 以保障定额管理对公司经营管理的有利作用。

摘要:电信企业竞争激烈, 成本控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运维成本成为企业成本压缩的重点方向。本文以运维成本精细化管理为目标, 论述了电信企业运维成本定额的必要性、制定运维成本定额的原则和内容以及运维成本定额在企业具体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成本定额,运维成本,电信企业

参考文献

[1]张俊明, 张海华.EAM构建运维成本控制法则[J].通信世界, 2009年10期

[2]陈为贵.浅析电信行业成本费用定额管理制度[J].引进与咨询, 2006年7期

[3]王新丽.成本费用定额管理企业降本节流之道[J].宏略咨询, 2009年4期

企业运维管理 篇2

【摘要】 随着人们对网络等电信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电信市场的竞争也日益激烈,此时如何运营电信企业在电信企业的发展中起到核心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电信运营企业目前的经营状况以及ITIL的内涵,然后据此介绍电信运营企业如何更好的运用ITIL,让其发挥更大的价值。希望能对电信企业产生实践性的价值。

【关键词】 ITIL 运维管理 电信运营企业

一、电信运维管理现状及问题概述

电信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电信企业承载着人们对网络的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对网络要求越来越高的同时也对电信企业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也就暴露了电信企业在运营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第一,大部分电信企业对自身的管理没有统一的机制。很多时候,其各个系统都是分开运营的,身后有自己独立的维修渠道,但是据了解,不同部门组织之间的工作内容有所交叉重叠,而且监管机制又没有明确的权责利规定,导致任务混乱、责任不清,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各部门组织之间并没有很有效的沟通。第二,电信企业IT服务管理实效性差。在电信企业当中普遍存在缺乏统一运维的问题,针对IT中出现的问题一直采“取哪里有问题解决哪里”的办法,IT服务管理人员难以将服务管理工作有效的进行。当一些问题同时发生时,也没能进行根据问题的严重性设定优先级,使得问题处理混乱、时间延误。电子化、自动化对IT服务管理的产生重要影响,电子化、自动化的不得当应用使得其没能对以往发生的故障进行记录,当问题发生时会出现技术人员忙于处理突发性问题,管理人员在寻找故障发生的原因及出处。第三,由于电信企业的各分支对资产和资源的管理手段多种多样,其无法对资产和资源进行统一的管理,这就使得企业对资源的使用情况及使用效益无法评估,也无法对其使用进行有效的监督。出现这样的问题,电信企业不得不及时解决。因此,我们需要引进ITIL系统。

二、ITIL在电信运营企业中的实践运用

1、ITIL的内涵。ITIL,即IT基础架构库,其核心思想就是要以服务的流程为导向,围绕客户这一中心,有效连接器企业的业务与IT服务,实现服务与效益双丰收。事实上,ITIL理念为电信企业提供了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举一个例子来说明,某一企业的IT部门会根据的自身的实力给出不同水平的服务,我们产品的使用者-顾客,也会根据自身的需求来要求一定的服务水平,那么企业的IT部门可以根据ITIL系统给出相应合理的服务,使得电信企业手中的资源可以发挥尽可能大的价值,为企业正常的业务流程提供一定的支持。此外,ITIL包含了6个板块:业务管理、服务管理,ICT基础架构管理、IT服务、管理规划与实施、应用管理和安全管理。其中,服务管理是ITIL的重心。„

2、ITIL在电信运营企业中的实践运用。第一,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流程管事、制度管人,ITIL的落地涉及到企业的各个岗位,尤其是运维人员、值班人员、各级管理人员等,各个企业需要制定好相应的运维制度和监管制度,将这些制度纳入到企业制度之中,悬挂于墙随时检测制度执行的力度。第二,领导的全面负责制度。ITIL的全面落地涉及到企业的组织架构、业务流程的改造,涉及到全体员工工作模式的改变,对整个企业的管理模式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因此ITIL在全面落地和执行的过程中需要落实“一把手”责任制度,只有领导全面参与全面负责才能推进ITIL的良好落地,否则将会流于形式,?o法发挥ITIL的作用。第三,建立全面有效的资产库。ITIL的运行是基于CMDB的,一个全面有效的全量资产信息是ITIL落地的基础。电信企业所涉及的设备数据和用户数据比较庞杂,比如说服务器硬件参数、各设备管理权限的数据、用户数据等等,都必须要进行统一的管理,运用IT基础架构库,构建透明的资产台账。第四,引入基于ITIL的自动化工具。电信企业选择合适的ITIL管理工具固话复杂的流程,完善网络运行情况的监控体系和流程自动化工具,用户在引入工具时,对用户忽略的ITIL流程进行引导,充分发挥ITIL„的效益。第五,以提升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核心。ITIL的核心是服务管理,通过服务管理提升IT系统价值,因此ITIL的落地要以提升服务管理和服务水平为核心内容。以故障处理为例,客服人员需要明确辨别用户申报的故障级别,按照不同顺序进行及时有效处理并持续跟踪,详细记录每一用户的故障处理情况。监管人员需要对该岗位员工的故障处理完成率和及时率进行详细的记录并纳入到该员工的考核当中,引起员工的重视程度。只有服务为核心才能更加凸显ITIL给企业带来的价值。

结语:当前,电信运营商一味的比拼覆盖率、信号强度等等已不能稳固发展,电信企业是服务型行业,因此电信企业想在整个行业中得以立足还需不断提升服务意识。针对这一特性所引入的IT服务管理的方法,并基于IT运维具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电信企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企业优化是在不断的实践中在进行的,ITIL毋容置疑是现阶段最佳的时间方法,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办法企业优化一定会硕果累累。

参 考 文 献

企业运维管理 篇3

【关键词】供电企业;一线变电运维班组;班组管理方法

“两个一”安全工作法,即“思想上统一认识、管理上一视同仁”,具体做法如下:

一、思想上统一认识

始终牢牢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从思想上时刻树立安全的意识,将安全印在心中。

工作千条万条,归根到底就是一条:以人为本。在优化生产工作环境的同时,班组内还将班组文化建设作为员工忠诚企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倡导打破固有思维、传统思维方式,积极改善心智模式,从“成就感、成长感、归属感”来引入快乐工作的理念,鼓励员工阳光思维、快乐工作、健康生活,在促进员工个性发展和情感交流中凝聚着团队组织的张力和活力,探索出了一套人性化的班组管理模式,创建了生机勃勃、快乐和谐的班组文化。

二、管理上一视同仁

在安全管理方面,本着“安全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大力倡导“我的安全我负责,别人的安全我有责”,以“安全工作谁管都不过分,管得再严也不过分”为指导,在班组中形成“人人讲安全、人人是安全标兵”的积极氛围。

(一)明确每一个员工的安全职责

落实本单位“五个安全第一责任人”要求,每年年初,班组长与工区签订安全责任书,班长再与员工签订安全责任书,将班组全年的安全生产目标分解、细化到个人的安全生产目标。同时,也作为员工新一年度安全生产的承诺和进行绩效考核的依据。每年每个员工通过书写“三不伤害保证书”,对下一年的安全生产做出庄严承诺,每个月班组内对每个值“三不伤害”执行情况进行考核,真正做到“班组—当值—个人”层层分解指标、层层落实责任;认真学习领会“反事故九个一”、“两个减少”、“三个不发生”等上级要求,进一步夯实安全基础。

(二)规范“两票”,全程把关

我们要求工作班组精确表述不停电的范围。工作过程中,严格执行工作票上所列安全措施,实时监督安全措施执行情况;工作结束后,全值人员还要对工作做出反思,找出工作中的短板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和方法。

实行班长每日检查、安全员每周进行点评的制度,辅以公司、工区、班组三级人员不定期進行现场“两票”研讨。

(三)生产作业规范化

严格执行“531”的要求,做到管理到位、指导到位、监督到位。具体做法如下:

1.“5”:从停电计划下达到停电前5天,召开班前会,做好“人、机、物”的准备。

在检修停电工作前召开的班前会,对保障作业当天的人身安全和设备安全起着直接的作用。利用这个机会,全队人员结合运行方式和工作任务,熟悉、掌握工作内容、停电范围及设备情况,并做好危险点分析,使每一个人对停电工作做到心中有数、条理清楚;各值分别进行有针对性的倒闸操作票强化训练;专人进行五防逻辑及相关针对性检查;安全员对安全工器具进行有针对性的检查;班长梳理与停电设备相关的缺陷,及时和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沟通。

2.“3”:停电前3天,确认前期准备工作是否到位,班长听取停电当值人员对工作的熟知情况,考察员工是否认真细致地进行了班前检查,验电器、接地线、绝缘手套、安全帽等安全工器具是否合格齐备;值长主动与调度部门联系停、送电事项;班长询问了解本班组人员身体和精神状态,并结合人员的技术水平、工作经验进行分工,确定操作及配合人员;操作人员根据工作任务填写操作票,由值长和班长进行审核把关;操作人员编制风险预控卡、制作现场措施展板,再一次明确危险点并进行详细分析。

3.“1”:停电当日,当值人员到岗到位,认真落实现场安全措施和危险点预控措施,严格查纠现场违章,保证关键环节、危险点有专人把关。

停电工作前一天,停电当值值长完成工作票的审核、接收工作,如有不符合规定的问题,及时与检修单位联系,进行纠正;根据调度批复通知,操作人打印正式操作票,整理好操作所需的所有操作票;全值人员提前到现场做好安全措施,将需要的其他物品和资料也放置到位,再次确认车辆、安全工器具合格、到位;班组安全员针对具体工作强调安全注意事项,提醒职工加强安全责任,确保人身、设备安全。完成倒闸操作后,值长会同工作票负责人核对许可内容、现场确认安全措施;工作过程中,值长安排专人对危险点、关键点进行重点管控和动态验收,尤其是对操作中发生的问题进行重点验收;所有工作结束后,在动态验收的基础上,进行全面的验收工作,并完成工作票终结;送电操作结束后,还要对相关设备进行特巡和跟踪测温。

(四)现场管理标准化

1.加装带电显示器、加装设备区硬隔离,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2.遇有大型、复杂任务,绘制安全措施布置示意图,明确停电范围和危险点,实现了现场地刀地线与工作票、操作票、模拟盘、运行记事、现场实际、小黑板的“六统一”。

3.采用遥视与摄像巡查的方式加强对外包工、临时工的管理,及时制止、纠正现场人员的违章,切实做到现场作业“四清楚、四到位”,即任务清楚、危险点清楚、作业程序清楚、预防措施清楚;人员到位、思想到位、措施到位、执行到位。

工作全程严格落实保证安全的组织措施,抓好工作票审核关、工作许可关和工作质量验收关。

工作前,落实工作班组“三措”,尤其是针对外单位或外来人员,还要进行相关的安全知识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方能进站工作。工作许可人向工作负责人进行现场电气设备接线情况、危险点、安全注意事项的技术交底,并会同工作负责人到现场再次落实安全措施。

工作过程中,不定时对工作现场进行动态检查,及时纠正工作人员违章和不规范行为,切实保障检修人员的人身安全。

工作结束后,班组结合工作质量验收卡对工作质量进行严格验收,做到不留尾巴、不留死角,保障设备投运后安全、稳定地运行。

参考文献

[1]刘刚.基于新型培训方式的一线班组技能提升建设研究[J].管理观察,2015,(31).

作者简介:王萍(1963-),女,山西太原人,国网太原供电公司变电运维室专工,高级技师,工程师,研究方向:安全管理。

企业运维管理 篇4

关键词:ITIL,IT运维管理,国内企业

近几年,国内企业均将建成世界(国际)一流的大型公司作为其发展目标, 这就需要与之匹配的信息系统平台作支撑。 自2000 年以来, 国内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工作进入到一个快速的发展时期。 按照整体规划,国内大型企业已经实现了集中建设的目标,今后将继续推进系统深化应用,并实现集中化运维管理,这给传统模式的运维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因此,亟需构建一套先进规范、运行高效的运维管理体系来满足提升管控能力的要求。

1IT运维管理发展趋势

1.1 向集中化管理转变

集中化管理是当前IT运维管理的发展趋势, 对主机设备、网络设备、存储设备、备份设备、数据库、中间件、应用软件、桌面系统等进行“集中监控、集中维护、集中管理”成为企业IT运维管理的必然选择。

1.2 注重与业务的融合

IT运维管理体系越来越注重与业务的融合, 正逐步向业务靠拢,IT部门正在由从一个纯技术中心逐步转向服务导向的中心,目标更是直指业务中心。 同时,以业务为中心,驱动IT系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在提高IT效率的同时推动业务价值的形成。

1.3 以ITIL为最佳实践,指导运维工作

目前,ITIL作为当今IT运行服务管理的主要方法论已经被欧洲、美洲、澳洲、亚洲的很多企业采用,全球已经有1 万多家知名的公司在参考里面的方法管理自己的IT系统。 ITIL已被认为是世界IT服务管理领域的标准, 同时也使得ITIL在IT服务管理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4向自动化管理发展

目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运用专业化、标准化和流程化的手段,来实现运维工作的自动化管理。 通过自动化监控系统能及时发现故障隐患,将IT运维服务由“被动”变为“主动”,防患于未然。 例如,全天候自动检测与及时报警能够实现IT运维的“全天候无人值守”,大大降低IT运维人员的工作负担。 与此同时,通过自动化诊断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维修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因此,对于越来越复杂的IT运维来说,自动化管理是提升IT运维管理的过程,也是未来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

2国内企业IT运维管理现状

2.1 IT运维管理现状

随着信息化的逐渐深入,企业的应用系统日益复杂,特别是数据集中之后,业务对IT持续运行的需求日益强烈,同时保证系统7×24 正常运行也变得尤为重要。IT服务管理理念引进中国后,国内信息化的建设在参照了国际的流行趋势后,结合国内企业的现状进行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 在一些企业取得了重大成就,并且国内企业充分结合ITIL最佳实践和企业的IT运维管理的现状,从整体上提升了IT系统的运维管理水平。

通过调研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中烟信息4 家企业的IT运维管理现状,从运维体系、流程、工具、团队4 个方面进行对比分析(见表1)。 从表1 案例来看,IT运维管理都借鉴ITIL国际标准建立了相关流程,并遵照实施,其共同之处体现在以下4 个方面:

从运维体系来看,中石化、中海油、国家电网、中烟信息均采用三级运维体系架构。

从运维流程来看, 服务交付域和服务控制域中涉及的事件、问题、变更、发布、配置5 个流程已得到全面应用,这5 个流程是快速响应和解决用户提报问题的关键流程,直接决定运维服务水平高低。通常与流程相关的关键绩效指标会在与客户签订的服务级别协议(SLA)中体现出来,之后这些指标会在内部团队和外部供应商之间进行分解,以保证服务的可靠性和可用性。

从运维工具来看,多采用与ITIL流程吻合度高、先进、应用广泛的运维管理平台,如SM7 和Remedy。 这些平台的应用,使运维人员和运维流程得到固化;同时,也使知识库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运维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从运维团队来看,出于信息安全的考虑,大多为内部支持队伍,且少有将全部运维工作外包出去。 这些内部支持队伍均取得ISO 20000 认证,或者运维相关资质如CCOE认证。

2.2 IT运维管理存在的问题

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IT运维管理领域的发展趋势,可以看出国内企业在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

2.2.1 向集中化管理转变各企业的运维水平参差不齐,缺乏工具支持

目前各企业的运维管理水平也存在较大差距,有些企业已经初步建立了运维管理流程和工具,但在实际执行效果上并不尽如人意;更多企业的运维管理工作还处在不尽规范的状态,缺少相关的管理流程和工具,更多的是依靠运维人员的个人能力维系业务系统的运维管理。 另外,有些企业的信息系统运维工作缺乏有效工具的支持,运维流程效率的体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适当工具的使用,包括监控系统去获取客观的数据,IT服务管理平台掌握对运维流程关键点的控制等。

2.2.2 系统建设与运维并举,运维管理环境和运维团队尚不稳定

目前从总体来看,国内企业的信息化还处在建设和运维并行的阶段,而且这种特点还将持续较长一段时间。 这种并行特点给统一和整合的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带来了环境和团队方面的挑战。

2.2.3 量化考核和评价机制需进一步完善

目前,国内企业的IT部门量化考核和评价机制还不完善,缺乏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而为配合运维管理工作规范化的开展,应提前制定必要的管理制度、绩效衡量和质量评价体系等,这些内容是实现运维管理工作目标的必要手段。

3国内企业实施IT运维管理的对策建议

未来,运维管理模式的建设方向是一体化集中管控模式。 为此,国内企业在设计运维管理模式时,必须考虑组织特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尤其要考虑,随着基础设施、应用的大集中模式的实现,未来国内企业会搭建以Iaa S、Paa S为主, 逐步尝试Saa S的私有云,集中化的运维管理模式必须能够支撑未来企业云环境的管理。

3.1 IT运维管理模式建议

借鉴IT运维管理发展趋势,结合国内企业的现状特点,建议IT运维管理以统一的技术工具平台为支撑, 遵照统一规范的运维流程执行,明确出人员角色,涵盖三级运维体系。 IT运维管理体系的建设涵盖组织模式、管理制度、管理流程、绩效考核、知识管理、技术支撑等内容。

3.1.1 组织模式

为了实现一体化集中管控的运维管理, 建议将运维管理机构、运维服务机构到后台支持团队3 个层次进行统一,按照业务设立统一的运维团队,为用户提供统一的IT运维服务。

3.1.2 制度规范

管理制度体系分为 “信息化运维管理办法”、“各服务管理流程序文件”、 各信息系统项目根据具体情况再制定实施细则和操作指南以及表单4 个层次(如图1 所示)。

3.1.3 管理流程

建立统一的服务管理流程,包括分别面向用户的服务支持流程,如事件、问题等流程。 以及面向客户服务交付流程,如容量管理、可用性管理等流程。

3.1.4 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从IT运维管理体系的目标出发,按照组织、流程和岗位角色分解, 形成 “IT运维组织KPI关键绩效指标—流程KPI—角色岗位KPI”3 层相互关联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3.1.5 知识管理

整合知识资源,建立一套“统一、集中”的运维知识管理平台,以便为总部及所属企事业单位IT运维工作提供支持。

3.1.6 技术支撑

建立集中统一的运维管理平台,包括服务流程平台、监控平台、知识管理平台等。

3.2 提升IT运维管理水平的建议

3.2.1 各企业参照统一标准搭建运维管理体系

各企业运维管理体系采用急用先上的原则,将目前存在的问题最突出的内容、日常运维中最不可或缺的内容建设完成,按照系统搭建运维服务台, 建立统一的用户服务体系及内部管理体系,具备必要的运维管理能力,改变目前无流程、无工具或流程执行不到位的现状,初步搭建规范统一的运维管理体系。

3.2.2 配套运维管理工具,提升体系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通过运维工具可以实现对IT服务过程工作流程的精确管理,将人员和流程固化,实现运维人员、流程、技术的有机整合,实现常规及突发状态的应急管理,实现运行故障的提前预警。同时,从管理、制度和技术等角度出发,将系统运维工作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整理、分类,建立统一的、不断丰富、完善的运维知识库,为运维人员学习培训、信息共享提供方便,从而提升管理体系的执行效率和效果。

3.2.3 建立持续优化机制,确保体系高效运转

运维管理要求 篇5

1.资源管理

数据中心资源管理所涵盖的范围很广,包括环境管理、网络管理、设备管理、软件管理、存储介质管理、防病毒管理、应用管理、日常操作管理、用户密码管理和员工管理等。

1)环境管理

数据中心环境安全管理的重点在于如何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使用不同的安全管控和出入原则。对重点的区域可以选用先进的安全设备,使用严格的进出管理控制制度进行管理。

2)网络管理

网络作为数据中心重要的资源,应制定相关流程予以控制。建议网络管理流程包括如下管理内容:

(1)网络拓扑结构:应明确网络的拓扑结构,创建网络拓扑结构图,并在网络结构变化时及时更新拓扑图。网络拓扑结构的变化应有记录并得到适当的审批,应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网络拓扑结构的调整。

(2)网络的访问管理:应将网络划分为不同作用的网段,例如办公网、生产网、管理网,公共网络。规定有权访问各类网络的设备和人员,明确网络接入的申请、审批流程和终止接入的流程,做到网络接入、终止接入过程受控,有专门的人员负责网络接入和终止接入的管理工作。

(3)网络系统日常维护流程:应有专门的工作指引用于指导网络设备的日常维护,日志的备份、配置信息的备份。

3)设备管理

数据中心的设备管理主要包括对设备的固定资产管理,设备维护管理等。数据中心在起草相关流程文件时应关注以下几点:

(1)编制设备清单:明确设备的所有者、管理维护人员或部门、开始使用的日期、设备的重要等级等信息。此类信息最好悬挂或张贴于设备上或设备周边的醒目位置以便于管理。

(2)制订设备的维护计划:规定具体设备的维护日期、维护人等信息,并由专人负责按照维护计划进行维护或联系、督促服务商执行维护。

(3)将设备按重要等级进行分类:设备按照等级分类,并按不同的设备重要等级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最大限度的确保重要设备的运行。

4)软件管理

数据中心软件管理通常需要关注以下三项内容:

(1)计算机系统安装软件的管理:对于数据中心的办公用计算机、监控用计算机和生产用计算机来说,其安装的软件应该受到严格的控制,避免员工随意安装软件。从软件管理角度,数据中心应建立可安装软件的认证工作,通过对软件使用的分析建立一张可安装软件的清单,对于清单范围外的软件不允许安装。对于监控、生产用的计算机及可连入生产网的计算机,其安装的软件需经过认证,并对所安装的软件进行记录,定期检查是否存在使用其他软件的情况。

(2)软件维护及补丁管理:随着各种利用安全漏洞的病毒和恶意程序的增多,软件维护和补丁的更新工作也显得极其重要。对于软件补丁的安装管理应做好以下几项管控工作:补丁的测试、补丁的发放和安装、版本控制,建议补丁的管理由专人负责。

(3)数据中心软件许可证的管理:随着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是否使用有合法许可授权的软件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数据中心和客户关注的问题。软件许可证的管理要作为数据中心的一项重要工作。其重点在于管理数据中心所拥有的合法软件许可证,确保在许可证许可范围内使用软件,确保软件的安装有记录可查。

5)存储介质管理

数据中心经常面临大量的介质管理工作,介质管理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数据中心的信息安全。一个良好的介质管理工作应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空白介质与有数据介质保存方式的规定:两种介质分开保存并有明显标示以示区别,同时应明确介质的保存地点,做到介质统一保存。

(2)应制定统一的介质编号、标示原则:对介质作统一的编号标示,便于介质管理。

(3)有条件时建立介质管理员制度:确保介质的专人管理,可减少介质管理的混乱。

(4)有数据介质的领用查阅应得到控制:介质领用、报废应有适当的审批过程。应规定清除报废介质内残余数据和销毁处理报废介质的流程,避免信息泄露。

6)防病毒管理

随着计算机病毒的日益泛滥,防止数据中心的生产设备、办公设备受到病毒侵害已经成为数据中心管理中不可缺少的工作内容。防病毒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防病毒软件的管理:这里主要包括软件的安装、软件的设置、病毒库更新,软件版本控制、定期查杀病毒等。

(2)病毒资讯:安排专人随时了解病毒最新信息,可能爆发的病毒类型、染毒后现象及对信息系统的影响,查杀方法等,并将这些信息通过定期通告和随时通报两种方式提醒数据中心相关人员查防。

7)应用管理

广义的应用管理包括了数据库、中间件和应用系统本身在内的所有管理。它是绝大多数IT服务的“灵魂”。对于数据中心而言,挑战在于要同时管理大量复杂并且相互关联的应用。

8)日常操作管理

数据中心的日常操作管理主要包括数据中心内部生产系统、办公系统、动力设备、环境保护、监测系统的数据处理、操作、维护的管理,以及数据中心信息处理设施、基础设施设备的软硬件运行情况巡检等监控工作的管理。

数据中心应该为每一台设备编制相应的操作工作指引。不建议以服务商或设备制造商提供的使用说明书或技术资料直接作为工作指引使用。工作指引编制应该满足数据中心实际使用的需要,用于指导操作人员在实际环境下操作设备的各项功能。

建议制定相关的巡检工作指引,规范数据中心的日常巡检工作。工作指引应规定巡检的周期、巡检项目、判定设备正常的标准、出现异常后的记录和汇报方式以及事件管理的接口。对巡检设备及内容做成检查表,巡检记录以表格形式呈现。

9)用户密码管理

用户密码是数据中心运行的重要信息。用户密码的妥善管理可以减少数据中心运行的风险,提高数据中心运行的效率,确保信息的安全。

10)员工管理

员工作为数据中心重要的资源需要进行有效管理。数据中心的员工管理流程应包括:

(1)员工招聘、任用流程。明确员工招聘任用的流程,明确签订劳动合同和保密合同的过程。

(2)员工培训流程。数据中心属于技术密集型组织。由于IT领域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所以确保员工获得相关的技术和能力培训显得至关重要。应规定员工接受培训的流程,员工培训主要包括上岗培训和日常培训。

(3)员工离职及岗位调整流程。员工离职或岗位调整后,应完成各种工作交接,并应收回各类技术资料、系统权限、网络权限、出入证件、门禁系统权限。2.服务支持管理

1)事件管理

事件管理主要管控引起或可能引起服务中断或服务质量下降的不符合IT服务标准操作的活动。这里的事件不仅包括软硬件故障,也包括服务请求。当处理多个事件时应根据事件的影响、紧急程度、解决事件的难易决定事件的优先级。如在协议时间内无法解决事件还应考虑事件的升级流程。

2)问题管理

问题管理流程是通过调查和分析IT基础架构的薄弱环节,查明事件产生的潜在原因,并制定解决事件的方案和防止事件再发生的方案。与事件管理强调处理速度不同,问题管理是强调查处事件的根源,从而制定恰当的解决方案,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3)变更管理

变更管理是在最短的中断时间内完成基础架构或服务的任何一方面变更的流程。通常情况执行了一个问题管理流程、事件管理流程、服务水平管理流程后,需要通过变更管理实施事件管理流程或问题管理流程所产生的事件处理方案或问题解决措施。

变更管理在施行中应注意通过合理的计划和周密的准备把中断业务或服务的时间减少到最小。

3.业务连续性管理和可用性管理

在当今以服务为导向和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环境下,维持数据中心的持续运维对数据中心具有重大意义。尤其在发生灾难的情况下如何确保数据中心的持续运作是数据中心管理人员必须关注的问题。

业务连续性管理就是负责数据中心预防灾难、增强IT基础架构在灾难发生后的恢复能力的管理流程。它着重确保数据中心在诸如地震、洪水、火灾、失窃、恐怖袭击、网络攻击、大范围停电等灾难后尽快恢复运作,减少因数据中心停止运行而带来的损失。4.服务的资源信息管理

1)信息资产管理

信息资产管理是数据中心实行信息安全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该工作可以让数据中心管理者清楚地知道自己的管理对象,以及这些管理对象的重要程度。这里提到的信息资产指的是数据中心内部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实体与非实体资产。信息资产通常包括:硬件、软件、数据、文档、人员、商誉、服务商等。在考虑信息资产管理流程的建设时,需要关注以下几项内容,包括:识别信息资产、信息资产的分级管理、信息资产清单等。

2)配置管理

关于电力企业信息运维的相关探讨 篇6

关键词:电力企业;信息运维;探讨

电力企业的发展及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在规划设计、电力输送、发电、供电等环节当中,都广泛的应用了电力信息系统。但与之相对的电力信息系统运维管理水平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提高,自动化管理水平十分有限,对电力信息系统的运行效率造成了极大的阻碍。随着国家电网公司"三集五大"体系建设的全面开展,对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及业务的支撑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的概述

(一)基本定义

该运维模式是结合当前的技术手段,面向信息通信融合的一种发展趋势。按照电网安全生产以及企业经营管理的相关要求,电力企业建立的运维生产以及管理方式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有效整合到一起。在运维体制上,以拓展通信设备和业务系统监测的能力为主,将相对集中且比较分散的传统运维体制逐步过渡至具有完善功能的网管监控系统,整个系统运用的也是现代化的运维体制。从运维指标上来看,既具备传统运维考核的相关指标,还在现代运维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加强了面向用户感知的网络资源管理以及网络质量管理这两大指标体系,并用来对客户为中心的整体服务能力以及创造网络经营价值的能力进行衡量。从网管系统上来看,是从面向各专业网络管理系统向全网网络管理系统的过渡,最终目标是为了使面向服务的一体化综合管理系统得以实现。从客户服务上来说,客户集中受理机制以及统一服务保障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可以对客服的工作流程进行规范,逐步形成有关系统的网络联动机制。从安全防护上来看,对各级通信检修流程加强规范管理以及闭环管理,逐步形成完善的安全管理闭环体系,可以使电力信息通信系统运行更加安全稳定。

(二)一体化运维管理的必要性

大数据时代下,各种虚拟化的数据技术层出不穷,在电力企业中逐步建立云平台的过程中,一体化云运维管理出现的问题日渐突出,基于此,一体化的目标下,构建云计算的智能运维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任何企业而言,企业中最核心的资源是数据、业务资源。正是因为运维对象与业务联系密切,而运维的主体恰恰是所有安全要素中最薄弱的一个环节。当遇到恶意的操作时,导致网络瘫痪、服务器宕机、数据被篡改丢失,这些错误的操作致使业务意外停滞、损毁。因而需要一种新的技术手段帮助相应的机构够运维过程进行规范性的控制,对相应的操作权限进行有效管理,对工作流程进行指导和监督,进而规范了相应的主体,使得业务系统能够得到切实有效的安全防护。由此看出,电力企业中一体化的工作目标下,云时代运行维护管理是及其重要的。

二、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构建策略

(一)资源模型要进行转变

在对通讯资源分类和相关规则有了全面掌控的前提下,以业务为出发点,将电力企业相关业务支撑作为指导依据转变原有的资源模型。我国建立的电力企业的信息系统大部分都有很长一段时间,可进展并不突出,这则需要企业来分析出原因,并运用信息体系已有的数据模型将原有数据模型建设的初级阶段展现出来,这同样是信息资源模型的关键。第一,要先将电力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模型提出,并通过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作为主要资源进行初步的信息整合。第二,对当前电力信息通信系统的综合建设进行相应调整,使其可以将电力运行的形式更加全面的展现出来。

(二)重视预警设备的配置

在电力信息通信网络内部的设备网管系统,大多通过网络的形式在各个机房中分散开来,导致发生的故障危害不能够得到及时的处理。另外网络人员也不能从整体上来分析全网运行的状态,不能够及时的全网运行的质量有效地体现出来,也不能科学的对整个电网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并进行整体的调控。对此,我们可以从报警检测机制以及报警信息的相关性方面进行分析,再從应用系统接口等方面来深入研究,运用模拟代理方法对新增系统当是所需要的条码进行正确地处理。另外还要构建语境系统体系,对于所填充的内容进行有效地管理,确保电力评测与各个管理地点适合,从而使电力信息的安全性进一步提升。

(三)建立并完善相关的信息体制

为了使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的建设成本降低,必须转变电力企业的网络组织形式以及信息体制。对于一体化的网络组织形式,可运用信息规范程度和分散程度对信息体制的选择进行体现,信息体制相对效率可以把制度环境以及组织环境存在的特性完全的体现出来,不同的信息体制也会使交易的费用发生变化,对于企业建设新的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来说,可处于网络节点间相互联系或信息传递位置,对企业所运用的一体化运维体制及时地进行分析,其中对网络层次和组织单元层次的处于是信息同化制,在这样的信息体制下,电力企业只要负责对各项任务的有关特性参数信息进行加工,便能够把电力企业的各项行动决策需要的信息进行准确无误的调整,并运用合作网络形式来统一协调,在网络当中会因信息联结的信息同化共享环境系统参数,有利于电力信息通信一体化运维体系当中信息体制的制定。

参考文献:

[1]刘钦威.基于资源视角的电力企业信息系统运维风险分析[J].企业技术开发(下半月),2016,35(17):20-21.

企业网络运维管理系统研究与实现 篇7

1 企业网络运维系统总体设计和架构

1.1 系统架构选择

企业网络运维管理系统中应用B/S结构, 即浏览器服务器结构, B/S结构也是当今优势较为明显的软件体系, B/S是以互联网三层结构为基础的。互联网三层结构分别为客户端、应用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 其中客户端实现用户与系统之间的良好交流, 应用服务器实现不同需求业务的逻辑运算, 数据库服务器实现用户的存储和优化[1]。以三层结构为基础, B/S结构的第一层是浏览器, 主要讲HTML代码转换为网页;第二层为WEB服务器, 响应客户需求, 第三层是数据库服务器, 实现数据库的管理, 协调服务器请求。三层结构简化了客户端的电脑荷载, 降低了系统的维护成本。B/S结构如图1所示。

以B/S结构为基础, 建筑智能化集成系统的不同业务之间建立良好的数据环境, 通过客户端的浏览器将数据发送到服务器, 由服务器处理数据。在系统集成技术和网络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 智能化建筑的弱电系统逐渐完善, 不同设备之间的关联更加协调可靠, 实现了系统信息的高度共享。在智能建筑的集成系统中, 工作站同一应用B/S访问模式。在整个建筑系统的管理过程中, 采用中央集成管理平台, 即IBMS, 它是综合集成Internet于一体的智能化建筑管理系统。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中包含BA、OA和CA, 提供出良好易操作界面, 集成管理系统的数据库系统也实现了物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交互, 再综合集成到统一的浏览器界面中, 可以访问建筑内部的多种信息资源, 实现一体化管理。应用B/S结构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操作, 实现了客户端的零维护, 同时具有较高的可扩展性, 不需要安装专门的客户端软件。

1.2 系统模型构建

企业网络运维管理系统以SNMP (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为基础实现数据采集和整理, 管理系统分为三层, 即WEB访问层、管理服务层和受控设备层。其中WEB访问层为用户提供可靠的操作界面, 便于对受控设备进行管理, 同时对网络故障进行处理, WEB访问层位用户设置监控和管理方案, 提供了灵活的操作界面;管理服务层相应WEB访问层的请求, 实现故障维护信息的交流, 为故障处理流程提供统一的管理功能, 例如故障统计、故障预处理等;受控设备层主要实现管理资源的代理, 几乎所有企业的网络设备都支持SNMP协议的代理, 多种被管理的资源可以通过SNMP代理后将设备的基本状态发送到管理服务器, 保证管理服务层可靠应用[2]。

2 不同模块的设计和功能实现

2.1 网络状态模块

网络状态功能主要实现网络设备运行状态的查看, 网络拓扑结构和重要的设备的链路状态也需要表现出来。管理员应用链路的流量功能查看链路中所有的流量状况, 通过对设备状态的了解, 便于对设备进行简单的管理, 在设备出现异常状态的情况下, 通过报警系统告知管理员[3]。

2.2 告警信息模块

应用告警信息功能查看网络的运行状态, 例如关键链路的运行状态, 查看网络设备运行的日志信息。管理员在查看设备运行状态的过程中, 掌握相关的报警日志, 应用筛选或者导出的功能分析运行日志。

2.3 运维管理模块

运维管理人员利用该模块划分服务区间, 及时掌握设备的故障信息, 对故障的原因进行分析, 在故障处理后及时记录, 同时可以在描述故障的过程中进行标注, 便于用户快速获取信息, 运维人员可以及时分享维护经验。在运维管理过程中包含故障处理、值班表、故障描述、故障类型、运维日志和用户信箱等。

2.4 系统管理模块

系统管理过程中可以自动添加一些重要的监控设备, 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为不同的设备划分出区域, 实现区域化管理, 同时对重要的链路进行控制, 可以设置一定的阀值, 触发阀值后可以发出报警信号, 可以实现系统数据的备份和还原。系统管理模块中包含系统设置、设备管理、拓扑编辑和数据管理等内容[4]。

3 结语

企业网络运维系统对网络运行过程中的人员、设备和故障等都进行了科学的管理, 可以快速排除网络故障, 保证企业网络的可用性。系统应用运维日志功能, 可以实现故障处理信息的共享, 可以当做知识库应用, 最终缩短故障处理时间, 提高网络的可靠性。

参考文献

[1]刘春华, 苏富宝, 云丛天等.互联网思维在网络运维管理中的应用[J].信息通信, 2015 (8) :248.

[2]赵旺飞, 王齐.网络运维云计算管理模式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 2011 (6) :38.

[3]王自亮, 单俊明, 姜良军等.运维日志分析在网络运维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通信技术, 2015 (2) :24.

试谈大中型企业的IT运维管理 篇8

IT运维管理[1]是时下IT界热门的话题之一, 随着IT建设的不断深入和完善, 各行业都开始大规模地建立和使用网络, 并且越来越多的单位对网络办公、各种在线的信息管理系统的依赖程度不断增加, 计算机硬软件系统的运行维护已经成为各行各业信息服务部门普遍关注和不堪重负的问题。作为一个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深入应用而产生的新难点, 相关知识积累和应用技术还刚刚起步。对这一领域的研究和探索, 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巨大的现实意义。

2 IT运维管理

所谓IT运维管理, 是指单位IT部门采用相关的方法、手段、技术、制度、流程和文档等, 对IT运行环境 (如硬软件环境、网络环境等) 、IT业务系统和IT运维人员进行的综合管理。能够全面、正确、及时地反映被管系统的运行状态, 提高运维的质量和效率, 确保信息部门的技术支持服务以及信息化管理工作更为畅通、透明、完整和有效。同时, 通过知识积累和知识管理, 进而设定优化指标, 进行量化管理, 实现持续的服务改进, 最终能够为业务部门和用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并提高满意度, 形成一个集中监控运维管理平台, 以实现整个系统IT运维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

3 企业IT运维管理现状与分析

3.1 未遵循信息化管理的标准规范

目前大部分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没有遵循国际ITIL标准规范[2], ITIL能为企业的IT服务管理实践提供一个客观、严谨、可量化的标准和规范, 企业的IT部门和最终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求定义自己所要求的不同服务水平, 参考ITIL来规划和制定其IT基础架构及服务管理, 从而确保IT服务管理能为企业的业务运作提供更好的支持。由于建设初期缺乏考虑, 企业IT信息化管理并未遵循相关的标准规范。

3.2 IT运维仍处于事后弥补型

国内在IT运维过程中, IT员工大多数只是处在被动低效率手工救火的状态, 只有当事件已经发生并已造成业务影响时才能发现和着手处理。这种被动“事后弥补”导致IT运维人员终日忙碌, IT运维人员日常大部分时间和精力是处理一些简单重复的问题, 其本身质量很难提高, 再加上故障预警机制的不完善, 往往是故障发生后或报警后才会进行处理, 不但事倍功半而且故障还常常会出现恶性连锁反应, IT部门和业务部门对IT运维的服务满意度都不高。

3.3 自动化程度低, 增加运维工作量

尽管IT运维管理的技术在不断进步, 但实际上很多IT运维人员并没有真正解脱出来, 主要原因是当前自动化程度不高而导致的。如目前的技术虽然能够获取IT设备、服务器、网络流量, 甚至数据库的警告信息, 但成千上万条警告信息堆积在一起根本没法判断问题的根源在哪里。许多企业的更新管理绝大多数工作都是手工操作的。即使一个简单的系统变更或更新往往都需要运维人员逐一登录每台设备进行手工变更, 当设备数量达至成百上千时, 其工作量之大可想而知, 而这样的变更和检查操作在IT运维中往往每天都在进行, 占用了大量的运维资源。因此, 实现运维管理工作的自动化对企业来说已迫在眉睫。

3.4 运维管理分散, 未实现统一管理

在大中型企业中, 由于规模较大, 会拥有多个子公司并且跨地区, 每个子公司的系统都是独立的, 以某电力集团企业为例, 由于未集中建设管理, 电力集团下的的各个子公司都单独建设和维护自己的核心业务系统, 都各自配备开发人员和维护人员。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未能整合最优资源。在遇到较大的技术问题时, 解决起来难度较大。

4 企业IT运维管理平台建设

企业建设运维管理平台[3]能够面向企业信息网络复杂的IT环境, 整合各个专业管理系统的分割管理模式, 通过运维管理平台, 从业务和服务的角度, 实现了对IT系统的集中、统一的运维信息化管理, 借助ITIL等运维管理理念, 从资产、网络、业务实时性有效性监测、日志、安全等角度进行全方位管理, 达到技术、功能、服务3方面的有机整合, 实现IT运维服务过程的标准化、流程化[4]、规范化, 提高故障应急处理能力, 提升信息部门的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4.1 资产管理

梳理出信息系统涉及的资产, 编制并保存资产清单, 包括资产责任部门、重要程度和所处位置等内容, 这些资源资产可以是物理存在的, 也可以是逻辑存在的, 如网络设备、服务器设备、安全防护设备等。根据资产的重要程度对资产进行标识, 并根据资产的价值选择相应的管理措施。

4.2 网络管理

对通信线路、网络流量、用户行为等进行监测记录, 预先设定网络流量阈值, 超过阈值报警, 有效保证网络流量正常。

4.3 业务实时性、有效性监测管理

监测操作系统、网络设备和应用软件等的运行状况, 形成记录并妥善保存。其中应用软件包括对应用支持软件如数据库、中间件以及各种通用或特定服务的监控管理, 如邮件系统、DNS、Web等。在系统可用资源下降、应用服务运行不正常时能有效监测报警, 并完整记录。

4.4 日志管理

提供完备的操作日志管理、故障日志管理, 支持按不同时段、不同对象查寻日志, 支持日志打印输出、报表输出。记录和查询系统管理员和各级操作员的所有操作, 信息包括用户名称、用户登录时间、操作内容等, 可以打印输出, 对运维做完整的操作审计, 为事后的故障排查等提供原始记录。

4.5 安全管理

通过状态监测、补丁分发、关键字匹配等方式, 对设备状态、恶意代码、补丁升级、安全审计等安全相关事项进行集中管理。

4.6 数据备份与恢复管理

识别需要定期备份的重要业务信息、系统数据及软件系统, 对系统和业务数据进行统一存储、备份和恢复, 根据数据的重要性和数据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制定数据的备份策略和恢复策略, 备份策略须指明备份数据的放置场所、文件命名规则、介质替换频率和将数据离站运输的方法。

5 结语

通过IT运维管理[5], 可实现对用户操作规范的约束和对IT资源进行实时监控, 包括服务器、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备份、网络、安全、机房、业务应用和客户端等内容, 通过自动监控实现故障或问题综合处理和集中管理。全面提高IT管理部门“自主运维”能力、信息化管理水平, 帮助持续提高业务部门和客户的满意度[6], 为高效科学的业务运转提供有效保障。

摘要: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企业的业务系统越来越复杂。网络的使用者不仅在数量上增长迅速, 同时对网络应用的需求也更加多样化, 网络的运维和管理尤为重要。高效的运维和管理网络, 是一个难题。介绍了企业中IT运维管理及建立IT运维管理平台的必要性, 有效实现对IT信息系统的统一管理。

关键词:IT运维,运维管理,企业信息系统

参考文献

[1]李永刚, 靳文婷.浅谈运维管理[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11, (18) .

[2]顾宇.基于ITIL的IT运维服务管理探析[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1, (04) .

[3]冯纯.基于ITIL的IT服务台软件在企业中的应用[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09) .

[4]荣合.细读ITIL十大流程之二流程化管理IT服务请求[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5, (03) .

[5]张友朋, 丁志刚, 张绍华, 王鹏.基于ITIL配置管理的研究与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 (09) .

企业运维管理 篇9

中国石油企业信息门户于2003年开始统一建设与推广应用。采用统一平台、统一标准规范、统一技术对其下属企业进行建设。历经十余年应用,企业信息门户在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企业门户主管部门,始终把门户管理和运维工作作为工作重点,作为提升企业价值的重要举措。通过注重公平公正,强化激励约束,严格奖惩,不断深化门户机制创新,着力构建完善的门户运维工作体系。

随着门户管理与运维工作的不断推进与深化,原有工作体系存在着不足与短板,例如考核评价体系仍然需要完善,考核的力度、深度和广度还不够,过程评价不足,评价手段单一等。另外,通过门户评估,能够发现门户网站建设、运行、管理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下一步门户工作重点和发展目标,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完善改进,有效引导门户健康有序发展。

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增大,企业必须依靠信息化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推动企业长久发展。而信息门户恰恰是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手段,因此需要最大限度发挥门户的服务能力,更好地为员工提供有效服务,为企业提供服务保障。因此构建大型炼化企业门户管理与运维体系,实现门户管理和运维的闭合回路,是非常必要的。

2 信息门户实施内涵

构建大型炼化企业门户管理与运维的闭合回路,即是对现行门户管理制度、标准规范、运维流程等进行总结梳理,完善门户考核评价等工作,通过构建门户管理、运维、安全保障和考核评价等四个体系,环环相扣,互相影响和指导,从而形成符合企业门户发展的、科学合理的门户管理与运维工作体系,覆盖门户所有工作环节中,永远不会脱离PDCA管理模型:策划→实施→检查→改进→策划,实现了门户管理和运维工作的闭合回路。

3 构建大型炼化企业门户管理与运维闭合回路的主要做法

构建完善的门户管理、运维、安全保障和考核评价等4个体系,每个体系都采用PDCA方法进行不断建设与完善,搭建形成覆盖企业门户管理和运维的闭环管理环境,推动企业门户的发展,提升门户服务能力,促进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3.1 构建完善的门户管理体系

3.1.1 门户管理体系的内容

门户管理体系是由制度、标准、规范、组织机构、人员和流程等内容组成。它是开展门户工作的前提,有效的管理体系将使企业的门户管理和运维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3.1.2 门户管理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1)完善制度、标准和规范。制度是围绕门户工作各个环节而设计的一整套管理规范。立足公司实际,自上而下、分步实施、稳步推进、逐步完善,形成了企业统一管理框架,便于管理层、运维人员及用户参照和使用。如《公司信息门户网站管理办法》《公司门户建设与运行管理规定》等,规范门户管理和运维工作,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标准是围绕门户工作制定的一系列可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文件。如《公司信息门户网站编辑规范》《门户信息发布格式规范》等。

(2)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分工,建立有效管理机制。机构设置上保证责任全覆盖。企业门户管理的组织机构包括公司信息化工作委员会、门户主管部门及门户运维部门。公司信息化工作委员会由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及信息管理部领导组成,负责研究和审定公司办法及管理制度,监督与检查管理过程中的、重大情况的决策等,加强了对门户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综合协调。门户管理由办公室牵头,各职能部门共同参与,使管理更加便捷和精准,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完善管理环节与工作流程。

(3)建立、完善管理流程是门户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要明确怎么管,如何管。

3.2 构建完善的门户运维体系

3.2.1 门户运维体系的内容

门户运维体系也是由制度、标准、规范、组织机构、人员、工作流程等内容组成。它是做好门户工作的基础,主要涵盖运维全部工作,要确保门户稳定、可靠、便捷、高效和安全。

3.2.2 门户运维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1)制定有关运维工作的制度和标准。在管理体系中已经建立和完善门户制度、标准和规范,因此,在运维体系下,主要是围绕门户运维工作制定相应的运维制度、标准和规范。同样也要立足工作实际,便于运维人员及用户参照和使用。例如制定完善《企业门户网站运维工作细则》《门户网站用户操作手册》《门户网站管理员日常操作手册》《门户网站功能模块维护手册》等,涵盖运维所有工作内容,要制定表单跟踪,规范门户运维工作,保证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2)明确组织机构和人员职责分工,构建有效运维机制。一般都是由企业信息部门承担运维工作,或者企业信息部门和下属单位共同承担。人员分为专责和兼职两种。

(3)完善和梳理工作流程,门户系统运维工作大体分为如下五个方面。

第一,门户建设和维护。主要包括门户网站的新建与改版、专题新建与维护、门户功能的扩展等内容。由用户填写《门户建设(变更)申请表》交由运维部门操作、执行、反馈并存档。

第二,门户系统权限运维。主要对信息采编、文档库、网站、网站集权限等进行变更、维护与管理。由用户填写《门户权限变更申请表》并由运维部门授权、反馈和存档。

第三,门户系统软件运维。主要对系统软件包括服务器操作系统、数据库等进行运维。操作系统主要是对日志、补丁更新、接口等进行监控、优化和故障排查等。数据库主要是对数据备份、数据恢复、数据库优化、故障排除等进行运维。备份工作确定好增量备份和完整备份的时间、方式,以及数据保留周期等,填写《门户数据备份日志》进行留存。

第四,门户系统硬件运维。主要是对硬件设备(服务器、存储等)的日常巡检,定期检查和维修,保障设备的正常运行。运维人员巡检填写《门户巡检记录》,维修需要填写《门户硬件维修表单》等存档。

第五,门户系统客户端运维。针对最终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处理,保障其应用正常。运维人员根据日常处理情况填写《问题记录日志表单》。

针对整体运维情况,企业可统计《门户运行周报》或《门户运行月报》,进行分析总结,记录相应信息。

3.3 构建完善的门户安全保障体系

3.3.1 门户安全保障体系的内容

门户安全保障体系也是由制度、标准、组织机构、人员、工作内容组成。完善的安全保障体系能够有效预防各类事故的发生,减少突发事件带来无法预估的工作量和影响。

3.3.2 门户安全保障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1)完善门户安全制度和标准。持续完善《门户信息发布保障措施》《门户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门户风险管控手册》等制度,实现安全工作规范化。

(2)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机构设置满足门户信息安全需要,一般参照上述管理体系和运维体系提及的部门共同承担,企业信息部门为主要责任部门。

(3)安全防护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第一,监控平台。利用当前先进技术手段,建立安全保障系统,提高信息数据的采集、存储、处理等各个环节的安全性,逐步完善,形成稳定的安全保障体系。持续对门户网站进行漏洞扫描、挂马监测、敏感内容监测、域名监测、钓鱼监测、平稳度监测及篡改监测等安全监测,及时发现网站挂马事件、被黑事件、安全漏洞等问题,确保门户网站安全运行。

第二,风险管理。运维人员在做好门户基础运维工作的同时,还应该保障系统的软硬件及数据安全,加强风险识别和防范能力,提前预估可能出现的风险;针对较高的风险制定应急措施,保障门户系统安全;特别针对信息审核和发布,一定要严格按制度执行,做好舆情管理。

第三,应急处理。发生突发事件时,迅速发现并定位,按照应急预案进行快速响应,使影响最小。同时应该强化运维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通过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并对演练的结果进行总结分析,增强运维人员处理突发事件应急能力。

3.4 构建完善的门户考核评价体系

3.4.1 门户考核评价体系的内容

将门户工作纳入公司信息化考核体系,制定考核和评价指标,分层次比照,加强考核与评价。建立考核和激励机制,对用户、运维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考核,对失误的地方予以批评指正,对提高、改进的地方予以奖励,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及时发现问题,消除潜在的隐患,促进全过程价值创造,进一步提高运维管理的水平。

3.4.2 门户考核评价体系的规划与实施

考核不仅仅是评价和监督更是激励。完整的考核评价体系能有效发掘员工的潜能,提升业务能力和技术能力,进而提升整体运维水平。

(1)全要素评价。对门户的考核不仅包含工作完成情况,还包含服务满意度、故障处理及时率、系统畅通率、设备完好率、维护及时率、培训情况等以及人员日常工作表现和素质能力的评价。

(2)全过程控制。贯穿整个门户工作中,结果性指标与过程性指标相结合,日常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将考核内容量化,按规定的程序和频率进行考核评价。

考核结果应扩大化、直接化、显现化,与绩效奖金直接挂钩。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保证考核制度公开、目标设定公正、考核过程规范、考核结果公平,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还要考虑激励约束并重,坚持结果考核与过程评价相统一,激励与约束相配套,责权利相统一,考核结果与绩效奖金、培训发展等紧密挂钩。

4 结语

企业信息化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搭建支持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运行平台,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实现降本增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信息门户作为企业最基本的信息技术手段,企业应从管理、服务和业务发展角度出发,建立完善的门户管理运维的闭合回路,提高门户服务水平和能力,保障信息系统高效安全运行,从而为企业信息化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摘要:随着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企业信息门户已成为企业不可或缺的有效信息工具。门户作为企业信息化的最基本的载体,如何做好管理与运维工作,推进门户的深化应用是摆在企业管理和信息部门面前的根本任务。本文结合大型炼化企业现状从实际出发,探索构建完善的炼化企业门户管理与运维的工作体系,实现门户管理与运维的闭合回路,从而确保门户安全稳定运行以及资源合理利用与优化,以期更好地为企业提供有效服务。

关键词:炼化企业,门户管理,运维,闭合回路

参考文献

[1]刘希俭.中国石油信息化管理[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8.

企业运维管理 篇10

1.1加强网络管理制度建设

现代化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从制度方面着手, 通过健全制度, 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例如计算机设备资金投入方面的管理、日常操作安全方面的管理、设备日常养护维修方面的管理等, 切实加强网络管理。只有全面、认真考虑不同方面的管理, 管理工作才能真正贯彻落实。除此之外, 在管理制度的建设过程中, 还应充分明确员工的职责, 这样才能做到责任到人, 避免因责任落实不到位而造成的不良影响。

1.2加强网络拓扑结构优化

在实际网络管理过程中, 加强拓扑结构优化同样至关重要, 尤其是随着信息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 企业发展过程中的业务信息量逐年加大, 完善拓扑结构能切实提高网络性能, 降低网络故障发生的概率, 充分满足企业发展过程中对各项业务的实际需求。现阶段, 企业应不断优化传统网络拓扑结构, 改变仅利用一台主交换机的现状, 增加计算机终端的数量, 引进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 并科学配置网络结构, 实现网络系统的优化升级, 满足当前的需要。目前, 在系统优化过程中, VLAN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现代化企业可以通过科学划分VLAN, 使其形成不同的子网结构。不同的结构控制不同的功能, 不仅切实提高了网络性能, 同时也有利于网络安全。

1.3注重网络用户管理

现代化企业应对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网络使用层次的划分, 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加强企业员工管理。不同的企业员工, 在日常网络使用过程中应具备不同的权限。企业高层通过权限划分, 对不同部门的员工进行有效分组, 不同组别具有不同权限, 这样才能真正将管理落到实处, 使企业有效开展各类生产经营活动。为保障企业的隐私和安全, 应采取措施避免越权访问、Guest访问等现象。在日常办公过程中, 管理员也应提高计算机网络安全意识, 不随意向别人透漏有关本电脑网络的相关信息。除此之外, 还应加强对数据库的管理, 利用先进的数据库加密手段, 有效保障数据库的安全, 避免黑客入侵。

1.4网络管理软件的引入

在日常办公过程中, 企业内部员工应借助先进的网络管理软件实时监控计算机网络运行状态, 有效发现其中存在的故障, 并采取措施及时处理, 提高网络管理水平。

2企业计算机网络维护的相关措施

2.1网络硬件设施维护

硬件设施会对计算机的性能产生直接影响, 因此, 应切实加强硬件设施方面的管理。在日常维护过程中, 应避免使计算机处于不利的环境中, 例如温度过高、湿度过大等。这样才能有效保障硬件设施的安全运行, 避免网络性能受到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

2.2网络软件维护

2.2.1及时安装系统补丁

企业计算机网络维护人员应加强系统修补, 做好系统的日常维护, 保证计算机具有良好的性能。在系统开发过程中, 每个系统不可能都是完善的, 因而系统必须安装配套补丁, 以起到漏洞修复的作用。为此, 在日常维护过程中, 应重视补丁安装工作, 利用配套补丁程序及时更新系统, 从而使计算机具备良好的网络性能。

2.2.2切实加强网络数据备份

一旦系统崩溃, 将导致网络数据丢失, 对企业的日常运营极为不利。为此, 企业应做好数据备份工作, 采取定期备份的方式, 减少数据丢失所造成的损失。通常, 数据备份有两种, 分别是利用计算机系统备份和利用服务器备份 (借助RAID等方式) 。

2.2.3加强病毒防范

在软件设施日常维护过程中, 还应切实加强病毒防范, 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做好网关防毒工作, 构建完善的防毒体系;2严抓病毒源头, 利用杀毒软件定期杀毒, 并加强防火墙设置;3规范员工行为, 使员工在使用网络时安全、文明上网。

2.3加强两级网络安全维护管理

在日常网络维护过程中, 还应加强对局域网的维护和对广域网的相关管理。在局域网维护过程中, 应重点考虑用户权限问题, 例如权限分配问题。部分局域网账号本身一直处于较为闲置的状态, 此时, 维护人员应对其进行封存处理。对于数据库服务器而言, 还应充分借助其特有的监察审计功能, 加强对日记记录的监察。除此之外, 还应注重对广域网的维护, 包括路由器、防火墙等, 使计算机网络具备优良的性能。

3结束语

在现代化企业的运营中, 计算机网络担负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促进自身的不断发展, 企业应加强对计算机网络的管理和维护, 避免病毒、黑客入侵等不安全因素带来的影响, 保障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不断提高企业的效益。

参考文献

[1]倪汝鹰.企业网络安全管理维护之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10 (10) :117-118.

[2]康广新, 谷爱军.浅谈企业网络安全管理维护[J].公关世界, 2014 (6) :88-89.

电力配网运维管理问题分析 篇11

关键词:配网 运行管理 存在的问题 措施

中图分类号:U66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2(a)-0191-01

1 配网运维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配网网络结构不合理

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电力规划建设并没有与城市规划进行有效的结合,特别是在当前城市各类项目建设不确定性的影响下,不能有效的实现对负荷的预测,这样就导致电网规划过程中可能存在配网电源点负荷与城市建设不匹配的情况,从而导致电力企业无法获得投资回收率,甚至还存在着重复建设的问题。同时当前城市土地价值不断升高,这就导致配网规划建设项目存在着难以落地的情况,导致部分地区盲目的追求电缆化率的情况较为严重,这不仅不利于配网建设,而且还为配网的安全运行留下了隐患。再加之配网设备设计上缺乏合理性,部分设备采用同一操作,极易在操作过程中发生故障,影响配网运行的安全性。

1.2 输电线路设计不合理

输电线路设计作为配网运维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其不仅需要满足负荷的要求,而且还要确保运行的安全性,同时还要确保施工方便、造价合理,易于管理。这就需要路径的选择要具有经济性和合理性。但在当前现有的输电线路设计施工过程中,由于受制于施工水平和技术水平,在设计时一些特殊情况的设置往往达不到设计的要求,无法保证设计的合理性。

1.3 配网设备陈旧、不可靠

随着电网建设速度的加快,配电也得以不断的改进和优化,但配网无论是设备还是线路还存在着严重的落后和老化问题,存在着超负荷运行的现象,导致安全隐患增加,直接威胁到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4 配网的现代化管理水平不高

当前虽然国家对于电网建设提供了政府和资金上的支持,配电网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对于配电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还不能忽视,相对于电网建设来讲,配电网建设还较为滞后,存在着结构不合理、线路负荷大及管理方式落后等诸多问题,当前配电网的管理和运行急需现代化技术的渗入,需要努力提高配电网管量的现代化水平。

2 强化配网运行管理,提高配网可靠性

2.1 加强配网建设规划

配电网要想确保运行的安全性,则需要做好建设规划工作。配电网的建设规划可以从网架结构和设备选型两个方面入手。在当前城市快速发展过程中,配电网的网架结构需要以城市规划为基础,对变电站进行合理布局和规划,从而不断的强化配网联络线建设,使配网转带互带能力得以进一步提升,努力提高供电的可靠性。而且长期以来我国配网设备由于使用年限较长,存在着高能源和低可靠性的问题,所以需要加大对配网设备的投入力度,做好设备的选型工作,使其与当前配网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确保配网设备运行的可靠性。

2.2 加强配网的运行与维护

第一,扎扎实实的推进配网设备日常的维护及检修,稳步推进配网状态检修,不断提高设备的健康水平。首先,要以线路的实际现状为依据,利用先进的在线检测、带电监测手段等,做好配网线路设备的状态评价,制定年度检修计划和三年滚动检修计划,逐步实现全配网线路设备的状态检修。其次,还要制定有关的配电巡视、测配变负荷及变压器检修等方面的标准化作业作业指导书,为日常的维护和检修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积极推动配电的标准化建设。发挥生产管理系统(PMS)、GIS系统的平台作用,使工作流程条理化,实现与配网设备变动相关的资产管理及运行管理等,充分利用PMS系统、GIS系统为平台,实施缺陷闭环管理等有关的互动体系,将基础资料管理和设备运行管理推向新的台阶。加强运行抢修管理,实现标准化抢修。配电建设的宗旨就是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扎扎实实的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是职责所在。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抢修指挥中心的作用,对抢修人员组织故障演习,提高其抢修水平和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3 加强配网的资料管理

第一,将配网资料进行合理的分类和归档。鉴于配网资料的繁琐、复杂性,为了方便日后数据和资料的查询,将其进行分类归档很有必要。根据实际情况,可将配网资料按一定标准进分类归档。第二,及时更新重要资料。由于配网的特殊性,常常会改造、更新设备以及调整线路的运行方式,这就要求配网资料也要做到及时的更新,以满足配网运行管理的需要。务必要保证配网资料和线路设备变动的一致性,以防造成重大事故。第三,积极推动信息化技术。随着配网线路和设备的不断更新,先前的配网资料管理模式已经难以适应现代配网的运行管理,计算机管理作为一门信息化技术适应时代的要求,GIS地理信息系统与PMS生产管理系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计算机管理的兴起极大程度的改善了配网资料的集中化管理,在显示屏上,轻轻一点鼠标就可以查询到想要的资料,包括设备的台账、10kV线路接线图甚至是变压器用户信息等,极大的改善了配网的资料管理,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对加强配网运行管理的几点建议

在配网运行管理工作,需要努力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加强抢修工作的标准化水平,积极培养抢修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在突发事件发生时,确保抢修人员能够及时解决及快速反应,从而减少停电的时间。同时将线路和设备具体落实到每一个人,实现设备主人责任制,强化运行人员的责任意识。做好设备和线路的巡视工作,对于线路及台区内的障碍物要及时进行清理,对于线路中存在的避雷器和绝缘瓷瓶要定期进行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减少停电故障的发生。在配网运行管理中,还要加强对各种新材料及新技术的应用力度,增加配网的科技含量,这样不仅能够有效的提高工作效率,而且设备的利用率也能得到有效的提升。可以在运行管理工作中推广状态检修,不仅能够使检修周期得以延长,而且可以有效的降低故障发生率,减少停电时间,确保配电网运行的安全性。

5 结语

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工作力度的加大以及电网改造的进行,电网结构也越来越复杂化,这就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使配网运行维护管理压力增加。但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配网的运维管理工作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而且涉及的范围也较广,责任较大,所以需要电力企业从多个方面努力,不断的强化配网的运维管理水平,确保配网能够实现供电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用户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提升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姚祥超.10kV配网运行事故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129-130.

[2]施宏亮.浅谈配网运行的薄弱点及应对方法[J].科技资讯,2010(21):144.

企业运维管理 篇12

一、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特点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是电力企业适合业务发展的根本, 在整个运维体系中, 电力企业营销运维能够为电力企业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 所以电力企业具有和其他行业营销模式不具备的特点。

(一) 服务范围广

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具有服务范围广, 对各个部门影响程度高的特点。对于电力企业的营销业务的正常运行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生产经营和对社会的影响, 如果这其中分一些业务没有正常展开, 或者展开以后出现中断现象, 会直接营销到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 应用范围广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中包括个很多分散的用户, 这就要求在执行业务的时候难以全面保证所有用户, 使工作难度加大, 这是很难解决的问题。

(三) 实时性强及业务连续性要求高

在电力企业营销运维管理中, 它的主要模式是在营销业务中进行业务管理, 这个系统每天每个时段都在运行很多业务, 例如电力系统的客户服务系统, 这需要全天二十四小时直接运行, 所以对业务连续运行的要求非常高。

(四) 技术复杂, 维护难度大

对于电力系统营销业务应用系统, 包括了19个业务类别、137个业务项目、753个业务子项目。那些不同营销业务之间他们没有可以挖掘的业务管理性。但是他们是互相关联的, 很多地方彼此制约、相互影响着, 所以在进行业务的时候要保证业务主机、电脑局域网络、系统数据库等多个软件设备正常运行, 这样就需要提高系统维护水平。所以要建立一套的整个营销业务平台首先要保证这方面的建立。

二、电力企业IT运维的新要求

1) 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行能够确立成业务价值为主导的核心思想, 电力企业营销业务的正常直接关系到电力企业的经营生产, 还会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这是电力企业发展的根本。另外在进行集中统层次化管理的时候, 由于电力企业在运行的时候要靠覆盖的电网, 所以要设立很多分支机构, 每个机构处理问题的方式是不同的, 这样就要求电力企业提高各个分支机构的工作效率, 对各个分支机构进行层次化管理, 还要优化配置资源, 保障电力系统正常运行, 提高整个系统的运维能力, 这是电力系统营销正常运维的根本。

2) 电力营销系统运维管理要着眼于电力企业的整个业务流程, 这是建立营销系统管理的关键, 在营销系统中建立战略目标和企业相互适应的环节, 来实现电力系统营销运维管理的目标, 这样能够及时发现故障或故障根源问题的所在, 在整体发展中要定位在企业的核心业务系统之上, 利用IT信息组合来实现相关信息故障的快速定位, 来提高运维能力, 另一方面要做好营销系统的事前管理工作, 在保证分析事故故障产生的原因之后, 还要对怎样解决故障进行研究。因此, 在电力系统营销业务管理中要进行自动化和智能化的改造, 整个系统建立要利用BSM理念。

3) 电力系统营销运维的数据控制要进行共享管理。目前, 很多电力企业已经构建了IT监控体系, 这样能够及时发现问题, 及时解决。这个系统还能够保证在故障发生之前进行警告, 能够引起注意。这样整个系统的利用保证了电力企业之间的信息共享。另外在建立电力企业营销体系中要对电器企业服务水平进行标准化考核, 从量化服务水平转变成质量突破。这种考核标准的确立能够反映营销系统是否能够正常工作。

三、构建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的方式

(一) 了解营销系统、系统开发商及外部系统开发商关系

系统开发商是运维维管理的支持者。他能够有效的对整个系统进行整合, 最终为用户提供专业的服务, 整合运维管理对象, 最终为用户提供专业化的服务是运维服务提供者的核心价值所在。营销系统是保证业务正常运行的根本, 外部系统开发商是管理运维人员进行业务工作的系统, 他们三者之间是互相作用的。

(二) 建设良好风的营销运维队伍

很多营销系统在建立完成以后, 在运营的过程中, 需要运维人员进行技术培训, 因为以往的知识已经不能够保证整个系统正常运行, 这样就需要解决自身运维知识能力不足的问题。从长远来看, 要建立培训机制的运营思路, 建立运维人才的引进机制和长期培养机制。

(三) 营销业务流程安全管理

在进行安全管理的时候, 首先要进行系统运维风险的评估, 对那些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进行识别, 定量分析, 建立应急预案。其次还要建立运维系统规范的体系, 这样能够避免制度管理上的一些缺陷。最后建立安全运行体系, 还要对这个体系进行改进, 这是保证营销业务流程正常进行的根本。

(四) 营销业务流程管理优化方式

在进行营销运维管理的时候要规范运行管理和操作方式, 还要把那些日常管理进行职位责任清晰化, 使整个系统更加透明。这是各个职位解决问题的速度和解决问题质量的保证, 能够实现信息的知识积累管理。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我们更加了解了电力企业营销系统的业务特点, 这样能够明确整个系统的管理思路。另外在系统风险评估这一块要根据风险评估的内容设立不同的应急预案。这是提高电力营销系统运维管理的主要保证。

摘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电力系统信息化程度在不断提高、整个电力系统也需要一定的营销手段, 建立一定的电力系统营销管理是顺应电力系统发展的根本, 它的建立能够把握好电力系统队伍建设, 系统的安全运维以及应急能力的管理, 和系统技术平台的建立。本文主要介绍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的一些问题。

关键词:电力企业,营销,运维,管理

参考文献

[1]戈丹, 李永臣, 李婷婷等.新形势下电力企业营销系统运维管理体系研究[J].水电能源科学, 2011.

[2]赵文彦.新电力市场环境中电力营销系统运维管理模式探讨[J].科技与企业, 2012.

上一篇:吐故纳新下一篇:心脏不良相关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