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迁延性腹泻论文(精选7篇)
小儿迁延性腹泻论文 篇1
在临床上, 慢性迁延性小儿腹泻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疾病, 这个疾病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相关因素是复杂的, 因为具体的医疗条件的限制, 想查找清楚每一个具体的发病原因, 这是非常困难的, 进而使得相关的临床治疗工作变得也非常困难和复杂。现对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治疗的58例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的58例均为我院2010年8月—2011年8月治疗的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 男33例, 女25例, 年龄2~24个月。其中迁延性腹泻55例, 慢性腹泻3例。大便性状呈黄稀水便、黄绿色稀便和黏液便, 每天少于5次22例, 每天5~10次21例, 每天多于10次15例。伴随症状:小规则发热18例, 腹胀15例, 脱水13例, 呕吐12例。
1.2 治疗方法
①饮食改善:如果患儿不耐受乳糖, 这个时候就需要将乳类喂养停止下来, 饮食方面要去乳糖化, 如果在进行了持续5天的治疗以后, 仍然没有取得一定的治疗效果, 这个时候就需要使用水解蛋白配方或其它饮食方案。②使用抗生素治疗的前提条件为:化验大便、脓血便发现白细胞已经超过5个, 而且能够分离出特异病原以及呼吸道等感染的情况。③使用肠黏膜保护剂及微生态疗法进行治疗:每天3次, 凉开水冲服用药, 每次服用50~70mg/kg的丽珠肠乐, 0.6的乳酶生, 1/2~1包的思密达每天也要口服2~3次。 (4) 补充微量元素与维生素:连服两天维生素A, 每天服用5万单位;如下药物每日口服3次, 连续服用5~7天:10mL/次的维丁胶性钙, 5mL/次的复合维生素B液, 5mg/次的叶酸, 0.1片/次的硫酸亚铁片 (要在餐间服用) , 1mg/kg·d的葡萄糖酸锌, 如果患儿镁含量较低, 需要用25%硫酸镁0.2~0.4mg/kg, 进行肌肉深部的注射, 连续进行5天。 (5) 辅助治疗方法:肠道外营养、输注免疫球蛋白等等。
1.3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经治疗后, 大便次数1d内不超过2次, 性状正常;好转:经治疗后, 大便次数较治疗前减少一半以上, 大便性状渐趋正常;无效:经治疗1个疗程, 大便次数和性状无变化者[1]。
2结果
58例患儿中, 大便细菌培养阳性17例 (29.31%) , 肠道感染19例 (32.76%) 。其它病因包括锌缺乏41例 (70.69%) ;乳糖不耐受33例 (56.90%) ;肝损害31例 (53.45%) , 免疫功能低下18例 (31.03%) 。并发感染:轮状病毒 (RV) 感染10例 (17.24%) 、呼吸道感染18例 (31.03%) 。所有患儿给予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治疗后, 治愈52例 (89.66%) , 好转4例 (6.90%) , 无效2例 (3.45%) , 总有效率为96.55% (56/58) 。
3讨论
多个方面的原因都有可能导致发生慢性、迁延性腹泻, 这个问题, 也让诸多的临床儿科医生感到非常头痛。本次研究中, 经过对大便进行细菌培养, 有17例呈阳性, 占所有研究病例中的29.31%。当前, 在临床治疗方面, 抗生素的使用非常普遍, 抗生素的使用可以控制乳糖酶和碳水化合物的转运, 这样就会造成抗生素导致的相关腹泻, 对此难以根除。按照本次的研究资料, 可以发现, 共有28例是因为发生了并发感染, 而患上了腹泻。具体患病情况为:呼吸道感染引发的有18例, 占比31.03%;轮状病毒感染10例, 占比17.24%。RV感染, 会使得继发性乳糖酶缺少, 造成迁延性腹泻。有医学资料显示[2], 并存肠道外感染也会增大患儿出现慢性迁延性的几率。按照专家的研究发现, 这些情形与患儿发生肠道外感染, 而肠道功能受到影响, 使用了抗生素进行相关治疗等紧密联系。按照本次研究, 相关条件下, 对于枸橼酸杆菌以及肠球菌的检出率较高, 这就是说对于抗生素的使用, 要科学正确, 避免发生严重的肠道菌群失调现象, 产生迁延性腹泻。在具体的临床治疗中, 如下几点都需要引起注意: (1) 如果没有准确地掌握小儿腹泻的原因, 禁止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可以选择使用微生态制剂[3]; (2) 使用抗生素, 能够发挥的主要作用就是将特异病原分离出来, 这个时候要选取药物敏感试验进行相关的确定; (3) 如果感染的发生是因为败血症、肺炎等原因, 这个时候就必须要使用抗生素, 尤其是广谱抗生素中叶, 微生态制剂必须要引进使用, 从而避免因为肠道菌群失调而产生腹泻, 这一较难根治的疾病。
在患上慢性、迁延性腹泻之后, 小儿患者体内的微量元素就会缺乏, 这样腹泻就会加重。按照本次研究资料, 可以发现41例患者体内的锌元素含量都缺少, 占比达70.69%, 这种情形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排泄的过多、摄入过少的缘故。如果人体内的锌元素含量过少, 免疫力就会降低, 这样整个肠道的免疫系统就会受到破坏、刷状缘酶的活性液会受到影响, 感染的几率就会增加[4]。有专家曾经指出, 对于显著治疗小儿短时间内的迁延性腹泻, 补锌效果显著, 即使不能彻底根治, 也可以明显地减轻病情, 所以锌元素对于治疗小儿的迁延性腹泻非常重要。
对于腹泻患儿, 如果没有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原因可能主要是因为肠黏膜上皮细胞受到了损伤, 位于刷状缘上的乳糖酶的活性被降低, 这样就阻止了对乳糖的吸收, 造成了对乳糖的继发性不耐受。本次研究中, 有33例反映有乳糖吸收异常现象, 占据了所有研究案例中的56.90%。通过使用去乳糖奶粉对患儿进行喂养, 可以发现效果非常显著, 大部分患儿在食用了5天的无乳糖奶粉喂养后, 大便就恢复到了正常情况。肠黏膜受损情况下, 在经过5天的无乳糖奶粉喂养后, 没有取得显著效果的患儿, 可以使用炒面、纯米粉进行喂食, 在这样的情况下, 约有53.45%的患儿, 也就是31例的肝酶有升高现象, 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丙肝、乙肝、梅毒等感染, 这个时候就尤其需要注意药物的使用。
总而言之, 引发婴幼儿慢性、迁延性的腹泻原因是多方面的, 具体的治疗过程中, 需要结合具体的病情, 分析具体的病因, 给出有针对性的治疗, 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 对患儿进行治疗, 帮助其病情的恢复。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治疗的58例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给予积极有效的综合性治疗后, 治愈52例 (89.66%) , 好转4例 (6.90%) , 无效2例 (3.45%) , 总有效率为96.55% (56/58) 。结论:多个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发生婴幼儿慢性迁延性腹泻, 在具体治疗过程中, 应该多观察病人的实际情况, 结合病人的具体病情, 分析病因, 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及治疗措施, 多方面入手, 对患儿的病情进行治疗, 加快患儿康复。
关键词: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发病原因,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消化学组,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感染学组, 《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腹泻病诊断治疗原则的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 2009, 47 (8) :634-636.
[2]方鹤松.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难治性腹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5, 21 (19) :1281-1283.
[3]LUKACIK M, THOMAS RL, ARANDA JV.A meta-analysis ofthe efects oforal zinc in the treatment of acute andpersistent diarrhea[J].Pediattics, 2008, 121 (2) :326-336.
[4]杨海军, 孙梅.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病83例临床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 2009, 27 (10) :930-934.
小儿迁延性腹泻论文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共84例,男46例,女38例;年龄2~12个月53例,1~3岁23例,>3岁8例;诊断标准依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2],其中迁延性腹泻63例,慢性腹泻21例。大便次数每日均多于5次,大便大多为黏液便;呕吐24例,不规则发热16例,腹胀12例,不同程度脱水36例,伴轻度营养不良20例,中度营养不良4例。实验室检查:大便镜检阴性或脂肪球41例,白细胞(+~++)8例,大便培养有致病菌生长4例;血常规检查血象多正常,血红蛋白轻度下降56例;曾于院外不规则治疗72例。
1.2 方法
将符合标准的患儿按就诊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组44例,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体重、营养状况、病程及病情轻重等方面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病例治疗均包括肠黏膜保护剂、微生态疗法、纠正代谢紊乱和脱水,加强营养支持、指导饮食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口服。每日元素锌20 mg,年龄小于6个月者每日10 mg口服,疗程10 d。1.3疗效判断标准根据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纪要》疗效判断标准[3],迁延性与慢性腹泻显效:治疗5 d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5 d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5 d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处理
总有效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治愈时间的比较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2%,对照组为75.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9,P<0.05)。2.2两组治疗后止泻时间及总疗程比较治疗组止泻时间(4.3±1.02) d,总疗程(6.1±2.6) d;对照组止泻时间(6.2±1.53) d,总疗程(9.6±3.2) d。治疗组均短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3 不良反应
本组病例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发现不良反应。
3 讨论
锌的主要来源为食物中获取,肠道在维持体内锌的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胃肠道根据饮食中锌的含量和体内锌的营养状态调整锌的吸收和锌的排泄。由于机体没有一个功能性锌储存,一旦机体从外界摄取不足或排出增加,机体将迅速处于缺锌状态。饮食中缺锌与疾病是儿童缺锌的主要原因,近年研究表明:小儿常见疾病常有锌的缺乏而致发锌、血锌、尿锌均明显低于正常[4],通过补锌治疗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腹泻患儿的缺锌与饮食摄入减少、肠道对锌的吸收不良、粪便中锌的丢失增加有关,迁延性、慢性腹泻更加明显。说明腹泻时间越长对婴幼儿锌代谢的影响越明显[5]。同时,缺锌也是导致反复腹泻的原因之一,锌对小肠的结构与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此,腹泻时由于摄入减少、胃肠道丢失增多导致锌的缺乏,而缺锌又可致腹泻或使腹泻不易恢复,使腹泻与缺锌形成恶性循环,从而使病程延长。腹泻患儿通过补锌治疗,使体内锌的水平升高或恢复正常,从而有利于肠道功能的恢复及肠黏膜的再生,改善肠黏膜结构的完整性,有利于肠黏膜对水和钠的重吸收;增加细胞免疫和升高抗体浓度。所以腹泻病儿补锌能够减少腹泻的持续时问和降低疾病严重程度。本组资料中治疗组无论在总有效率、止泻时间、总疗程等方面均较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了锌对迁延性、慢性腹泻的辅助治疗作用。葡萄糖酸锌是有机锌,口服利用率高,对胃肠道刺激性小,价格便宜,是辅助治疗迁延性、慢性腹泻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摘要:目的 观察葡萄糖酸锌治疗小儿慢性腹泻的有效性。方法 84例小儿迁延性、慢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葡萄糖酸锌治疗。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止泻时间和总疗程方面治疗组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 迁延性、慢性腹泻病儿口服葡萄糖酸锌治疗可以缩短腹泻时间,提高临床治愈率,方法 简便易行。
关键词:迁延性,慢性,腹泻,葡萄糖酸锌,小儿
参考文献
[1]胡亚美,江载芳,陆华,等.实用儿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97.
[2]方鹤松,魏承毓,段恕成,等.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384.
[3]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补充建议.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4]陈均亚,陈克.急性感染性腹泻小儿血锌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浙江预防医学,2008,20(3):49.
小儿迁延性腹泻论文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112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作为观察组, 其中男62例, 女50例, 年龄5个月~4岁, 平均年龄2.5岁;同时选择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 其中男57例, 女43例, 年龄5个月~4岁, 平均年龄2.5岁;两组在年龄、性别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诊断标准
根据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提供的标准。锌缺乏病根据北京儿童医院标准, 检测末梢全血锌, 0~1岁<58 μmol/L, 1~2岁<62 μmol/L, 2~3岁<66 μmol/L, 3~5岁<72 μmol/L。
1.3 末梢全血锌检测方法
取手指末梢血, 采用BH5100型多通道原子吸收光谱仪测定。
1.4 研究与治疗方法
将观察组112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两组患儿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 调节酸碱、电解质紊乱、肠道菌群, 口服思密达止泻及饮食治疗等, 补锌组56例在此基础上给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10 ml, 3次/d。
1.5 观察指标
观察迁延性腹泻患儿与健康对照组儿童末梢全血锌指标, 同时对补锌组与未补锌组患儿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
1.6 疗效判定
参照腹泻病疗效标准, 显效:患儿治疗5 d后大便性状与次数均恢复正常;有效:患儿治疗5 d后大便性状明显改善, 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 但临床症状未完全消失;无效:患儿治疗5 d后大便性状及次数无改善或加重。
1.7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2.1 迁延性腹泻患儿与健康对照组儿童末梢全血锌指标比较
比较两组儿童末梢全血锌指标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平均血锌水平为 (58.14±9.31) μmol/L, 健康对照组儿童平均血锌水平为 (70.23±11.28) μmol/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2.2 观察组患儿补锌组与未补锌组效果比较
迁延性腹泻的112例患儿分别给予补锌与未补锌治疗, 并比较治疗效果显示, 补锌组显效20例, 有效27例, 总有效率为83.93%, 未补锌组显效12例, 有效26例, 总有效率67.86%;补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未补锌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注:和对照组比较, *表示P<0.05
3 讨论
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及微量元素均通过肠道吸收与排除, 当小儿发生迁延性腹泻时[2], 锌元素与磷酸盐及脂肪在肠腔内结合, 形成不溶解的复合物, 再加之腹泻时小儿食欲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进食不足, 而另一方面肠道内的微绒毛与肠黏膜受到破坏[3], 对锌元素的吸收能力大大降低, 体内液体分泌的增加, 导致体内锌元素的大量流失, 因此造成了迁延性腹泻患儿锌缺乏病, 从腹泻患儿与健康对照组血锌含量检测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儿平均血锌水平为 (58.14±9.31) μmol/L, 健康对照组儿童平均血锌水平为 (70.23±11.28) μmol/L,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观察组患儿血锌含量大大低于健康对照组, 结果提示迁延性腹泻可导致锌缺乏。
锌元素是维持小儿健康发育的重要元素之一, 锌元素的作用是维持人体肠道对水钠的重吸收, 增强儿童的免疫力, 维持肠道组织及上皮细胞的完整性, 同时维持肠道的屏障功能, 对多种锌依赖酶包括胸腺激酶、DNA合成酶等的活性[4], 因此, 对迁延性患儿的治疗应适当补充锌, 可提高治疗效果, 本研究将观察组迁延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两组, 一组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每天给予葡萄糖酸锌口服液治疗, 另一组仅给予对症治疗, 其结果显示, 补锌组显效20例, 有效27例, 总有效率为83.93%, 未补锌组显效12例, 有效26例, 总有效率67.86%;补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未补锌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 结果提示小儿迁延性腹泻与小儿锌缺乏病密切相关, 一方面迁延性腹泻可影响小儿锌的吸收, 另一方面锌缺乏会导致小儿免疫功能障碍、消化能力下降,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确认了二者的相关性后, 适当补锌有助于改善病情, 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目的 研究小儿迁延性腹泻与小儿锌缺乏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我院2011年6月至2012年6月112例迁延性腹泻患儿作为观察组, 同时选择100例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 对比两组小儿锌水平;并把观察组分为补锌组及未补锌组,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儿平均血锌水平为 (58.14±9.31) μmol/L, 健康对照组儿童平均血锌水平为 (70.23±11.28) μmol/L,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补锌组显效20例, 有效27例, 总有效率为83.93%, 未补锌组显效12例, 有效26例, 总有效率67.86%;补锌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未补锌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迁延性腹泻可影响小儿锌的吸收, 而锌缺乏会导致小儿免疫功能障碍、消化能力下降, 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 在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时除对症治疗外, 应适当补充锌, 可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小儿,迁延性腹泻,锌缺乏病,相关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刘呈祥, 唐景裕, 方肇寅, 等.小儿病毒性腹泻与心肌受损关系的研究.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1) :303.
[2]徐樨巍, 王国美, 邱晓红, 等.小儿慢性腹泻病流行病学与病因研究.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9, 24 (2) :112-115.
[3]康春华, 丘小汕, 华莉, 等.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锌水平变化及补锌治疗效果.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8, 23 (10) :765-766.
小儿迁延性腹泻论文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2月—2009年12月在我科就诊并住院的慢性迁延性腹泻患儿110例,均符合慢性迁延性腹泻诊断标准[1]:年龄3个月—13岁,病程>14天,稀水样便每日4次以上。11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与西医治疗组。中西医结合治疗组60例,其中男38例,女22例,平均年龄2.9岁,平均病程14.6天,每天平均大便次数7.2次;西医治疗组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平均年龄3.2岁,平均病程15.2天,每天平均大便次数6.8次。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病情情况等一般资料间有均衡性,两组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均给予降温、补液、纠正酸中毒及对症治疗,西医治疗组给予思密达口服,其中思密达<1岁,1/3袋/次;1~3岁,1/2袋/次;>3岁,1袋/次,均每日3餐前30min口服。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止泻方”,组方:人参10g、茯苓10g、白术6g、甘草5g、薏苡仁10g、陈皮5g、麦芽10g、黄连3g、马齿苋10g、神曲6g、干姜3g、甘草3g;水煎服,1剂/d,分3~4次口服。治疗1周为1个疗程,可治疗1~2个疗程。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加用推拿疗法:①腹摩法:患儿取仰卧位,医者将四指罗纹面或掌心置于腹部,采用摩法沿剑突向下至耻骨联合上,重点按揉建里和神阙穴。动作需有节律、轻柔、顺时针方向环旋按摩3 min;②捏脊法:患儿取俯卧位,医者食指和中指自然屈曲,横抵在尾骨上,两手交替沿督脉循行向前推进,随捏随推向上抵至第七颈椎为止,如此反复3遍。在推、捏脊过程中,每推捏3次,须轻轻上提1次,以皮肤微红为宜。
1.3 疗效评价标准
痊愈:治疗后72h,大便次数≤2次/d,大便性状恢复正常,症状、体征消失;显效:治疗72h后,大便次数≤2次/d或正常,大便性状基本正常,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有效:大便次数≤4次/d,大便性状改善,症状、体征减轻,未到达显效标准;无效:上述各项指标较治疗前无好转,甚至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0%,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
3 讨论
小儿腹泻是一组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消化道疾病,在我国属第二位常见多发病,其中慢性迁延性腹泻约占小儿腹泻的19%;慢性迁延性腹泻会影响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导致患儿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免疫功能低下和继发感染等,是小儿腹泻疾病死亡的重要原因[2]。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虚弱,易感受外邪、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脾肾阳虚,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生泄泻。本病多属于中医“久泻”范畴,其病变主要部位在于脾胃。故治疗应当健脾益气、渗湿止泻。婴幼儿慢性迁延性腹泻虽以脾虚为主,但脾虚久泻的基础上往往导致脾肾两虚,邪少虚多,关门不固,滑脱不禁,或者久泻伤阴,导致脾气气阴两虚,此时应采取温补脾肾兼养阴固涩之法则。又由于小儿生长发育迅速,新陈代谢旺盛,营养需求量相对较多,消化发育不完善,容易出现腹泻,而使病情迁延不愈。
本研究中肠黏膜保护剂思密达适用于急性水样便腹泻及迁延性腹泻,该药能吸附病原,固定毒素,然后随大便排出体外,并能加强胃肠黏膜屏障功能,促进肠黏膜的修复,正是由于病原被大量清除,它们对肠粘膜上皮细胞的粘附、侵袭以及毒素作用和炎症反应均被有力阻断,使毒素血症或病毒血症得以迅速纠正,可以有效缓解腹泻病人的临床症状。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西药思密达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自拟方“止泻方”,党参、茯苓、白术健脾益气止泻治其标;佐薏苡仁、陈皮、麦芽、神曲渗湿兼消食化滞,马齿苋固涩收敛,干姜温胃,甘草和中。且配合腹部按摩,摩腹时以脐为中心,缓慢均匀地按摩,使局部发热,同时刺激上脘、中脘、天枢等穴位,有温阳运脾、温中散寒、调整胃肠运化及传导功能的作用。捏脊疗法则能增强患儿机体免疫力,从而提高肠道抗病能力,振奋督脉之阳气,使营卫调和、肺气得到宣发,邪气从表而出,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本文研究结果显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慢性迁延性腹泻能够收到良好效果,疗效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且价格低廉,无副作用,值得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79.
小儿迁延性腹泻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彭泽县人民医院儿科2013年5—12月收治的迁延性腹泻患儿80例, 患儿均符合该病的诊断标准[3], 病程>2周, 大便>4次/d, 表现为蛋花样或稀水样。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男19例, 女21例。观察组男22例, 女18例。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 有可比性。
注:*为t值
1.2 方法
对照组进行促消化、纠正水电解质等常规治疗, 其中包括口服补液盐、蒙脱石散、补充维生素、维护酸碱平衡等, 同时给予布拉酵母菌散, 1岁以下患儿1次/d, 剂量250mg/次, >1岁的患儿250mg/次, 2次/d, 温水溶解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葡萄糖酸锌, 10mg/次, 2次/d, 溶解于温水中口服, 饭后服用。两组患儿的治疗时间均为15d[4]。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1d和治疗15d后的次日对患儿进行空腹血液检查, 抽取静脉血2ml, 通过细胞仪检查血液中T淋巴细胞水平, 包括CD4+、CD8+细胞分数及CD4+/CD8+细胞比值的变化, 同时注意记录患儿止泻的时间。
1.4 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治疗后7d, 患儿大便性状恢复正常, 大便次数<1次/d, 发热、精神不振、面色苍白、腹胀等现象消失;有效:治疗后7d, 患儿的大便性状有好转趋势, 大便次数<3次/d, 同时各种外在表现也好转;无效:治疗后7d, 以上各种症状没有任何变化和好转趋势, 甚至出现症状加重[5]。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计量资料以±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患儿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2.2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前CD4+、CD8+细胞分数及CD4+/CD8+细胞比值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儿治疗后CD4+细胞分数、CD4+/CD8+细胞比值均高于对照组, CD8+细胞分数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3) 。
3 讨论
小儿迁延性腹泻一般由于小儿急性腹泻未能有效治疗而恶化导致。患儿腹泻后, 肠道中的相关元素分泌减少、含量降低 (如二糖酶和胰酶胆酸) , 直接导致小肠的消化与吸收功能退化, 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流失, 如钙、铁、锌、蛋白质等, 导致小儿营养不良、胃肠黏膜萎缩、肠道菌群紊乱, 从而加重腹泻。
有专家称, 锌和其他维生素的缺少容易影响小肠组织和细胞功能, 小肠功能和幼儿自身的免疫力下降、病原菌等对身体侵害而导致急性腹泻, 长期不愈[6]。相关数据表明, 人体内含有超过200多种锌酶, 锌元素是构成DNA和RNA聚合酶非常关键的成分, 直接影响核酸和蛋白质的形成。给人体补充锌元素可有利于肠道细胞的活性, 提高细胞的免疫功能和防御系统, 此外还能增加肠道内部Ig A的分泌, 有利于降低肠道黏膜分泌水和电解质, 促进钠元素和水分的吸收, 有效缩短腹泻的时间, 对于病情的抑制和恢复有良好的促进作用[7,8]。
锌元素可提升T淋巴细胞的活性, 改变其细胞的抑制情况, 促进T淋巴细胞中CD4+细胞增殖, 提高细胞的免疫力, 减少CD8+细胞数量, 提高CD4+/CD8+细胞比值, 对促进患儿免疫功能的恢复有很好的效果。
细菌微生物药剂可有效改善患儿肠道菌群的紊乱状态, 形成肠道黏膜防护层, 有效抵御病原菌入侵肠道组织。但是其改善肠道菌群的时间较长, 因此止泻效果并不理想。作为一种非致病性的真菌微生物药剂, 布拉酵母菌散可有效抑制体内致病微生物的繁殖和生长, 中和细菌毒素, 同时释放多种多胺类, 提升肠道的抗感染能力。
综上所述, 锌制剂联合布拉酵母菌散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可有效改善患儿的营养情况, 尽快达到止泻效果, 提升患儿的自身免疫力。
参考文献
[1] 周方, 李小芹.小儿迁延性及慢性腹泻病92例临床分析[J].儿科药学杂志, 2011, 17 (6) :14-16.
[2] 林志, 杨芳, 郑鑫.布拉氏酵母菌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继发腹泻的临床探讨[J].海峡药学, 2011, 23 (7) :133-134.
[3] 王卫平, 沈晓明.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224.
[4] 张健波, 卢金花, 赵果邡.布拉氏酵母菌散剂治疗小儿急性腹泻病的疗效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 (10) :23-24.
[5] 裴烈娟.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97例临床观察[J].儿科药学杂志, 2012, 18 (8) :26-28.
[6] 曹桂玲, 吴靖.思密达保留灌肠联合口服锌制剂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27 (20) :3129-3130.
[7] 海华, 聂行江.口服锌制剂辅助治疗婴幼儿腹泻疗效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 2011, 12 (1) :86-87.
小儿迁延性腹泻论文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100例小儿迁延性腹泻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 患儿均伴有反复腹泻、食欲不佳等消化功能障碍症状, 基本症状均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3]。本组患儿均经抗生素与中药内服治疗且效果不佳, 病程超过2周, 参照临床诊断标准确诊为小儿迁延性腹泻病, 且经大便常规检查与大便培养实验排除细菌性痢疾、滴虫感染引起的腹泻患儿等。按照数字抽签法将100例患儿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 每组50例, 研究组男性患儿25例, 女性患儿25例, 年龄为0.4~5岁, 平均年龄为 (2.0±1.2) 岁, 发热症状患儿15例, 轻度脱水症状患儿18例, 中度脱水症状患儿15例, 营养不良症状患儿12例, 佝偻病患儿12例, 上呼吸道感染症患儿11例;对照组男性患儿24例, 女性患儿26例, 年龄为0.3~4.8岁, 平均年龄为 (1.9±1.0) 岁, 发热症状患儿16例, 轻度脱水症状患儿17例, 中度脱水症状患儿16例, 营养不良症状患儿11例, 佝偻病患儿11例, 上呼吸道感染症患儿10例。两组患儿在年龄、性别、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统计比较。
1.2 诊断标准:
两组患儿各种临床症状均符合小儿迁延性腹泻病临床诊断标准[4]:病程为2周~2个月;大便次数不低于4次/天;大便呈黄色或黄绿色水样, 甚至是脓血便;经大便常规检查结果呈阳性, 或镜检伴有黏液、红细胞、白细胞等。
1.3 治疗方法:
研究组患儿行儿泻停汤治疗, 处方包括山药10 g、太子参5 g、白术5 g、五味子5 g、补骨脂5 g、砂仁5 g、黄连5 g、焦神曲10 g、石榴皮5 g, 中药煎服, 每日一剂, 中药治疗期间停用各种抗生素药物。对照组患儿行复方乳酸菌胶囊治疗, 6个月以下患儿每次用药1/4胶囊, 6~12个月患儿每次1/3胶囊, 1~5岁患儿每日服用1/2胶囊, 患儿每日均用药一次。两组患儿药物治疗5 d为1个疗程, 治疗1个疗程后行有效性与安全性评价。
1.4 疗效评价标准。
治愈[5]:患儿药物治疗1个疗程后, 各种临床症状完全消失, 大便次数基本恢复正常, 大便性状均恢复正常;有效:患儿药物治疗1个疗程后, 各种临床症状明显缓解, 大便次数明显减少, 大便性状明显还转;无效:治疗1个疗程后, 患儿各种临床症状均未见明显好转, 大便次数与性状无明显改善, 甚至出现加重现象。总有效率= (治愈例数+有效例数) /总例数×100%。
1.5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17.0数据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统计处理, 计量资料记作 (±s, 均值±标准值) 形式, 计数资料记作百分数形式, 分别行t、χ2检验, 用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研究组治愈27例 (54.0%) , 有效20例 (40.0%) , 无效3例 (6.0%) , 治疗总有效率为94.0%;对照组治愈12例 (24.0%) , 有效20例 (40.0%) , 无效18例 (36.0%) , 治疗总有效率为64.0%。研究组患儿治愈率与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组间比较差异显著, 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两组患儿治疗过程中定期行血常规、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 均未发现严重的指标异常与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发生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小儿迁延性腹泻病是一种儿科常见、多发疾病, 其发病影响因素较多, 如腹泻急性发作期治疗不彻底、饮食不当、止泻药物滥用、抗生素滥用等, 各种因素染引起的症候群[1]。传统临床上多行抗生素药物治疗, 但是实践证明, 不合理使迁延性腹泻病患儿多伴有腹泻不停、腹泻迁延不愈、营养不良、免疫功能降低等症状, 治疗难度较大。迁延性腹泻病多发于婴幼儿群体, 这与婴幼儿自身免疫功能发于不全、胃肠道菌群平衡脆弱等因素有关, 发病后很难治愈, 长期营养不良对婴幼儿身体发育、成长极为不利。
小儿迁延性腹泻临床治疗方法多样, 抗生素应用较多, 但是实践发现, 抗生素药物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病效果不理想。现阶段, 小儿迁延性腹泻病尚无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 常规的水、电解质平衡维持与支持性治疗方法, 疗效并不明显。基于该种现状, 我院尝试采用儿泻停汤中药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 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本文统计显示, 采用儿泻停汤中药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总有效率高达94.0%, 其中药物治疗5 d治愈率高达54.0%, 且无药物不良反应, 可见, 儿泻停汤中药治疗小儿腹泻病有效性与安全性均有保证, 药效机制十分科学。中医理论认为, 小儿迁延性腹泻临床治疗以正虚为主, 其中脾气虚症型最为常见, 该类患者多伴有肾气不足[6], 小儿迁延性腹泻临床治疗的关键在于基于患儿病症给予对症化治疗, 改善患儿机体内部环境。儿泻停汤中药中包括太子参、山药、砂仁、白术成分可以和中止泻、健脾益气, 五味子、补骨脂可补肾温中, 黄连可清热利湿, 石榴皮可涩肠止泻, 焦神曲可消食和中。临床研究发现, 儿泻停汤中药具有健脾益气、清热利湿、补肾涩肠等功效, 于止血方面具有十分确切的疗效。本次研究发现, 儿泻停汤中药治疗迁延性腹泻病效果明显优于抗生素单纯的抗病毒治疗, 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静, 闫慧敏, 杨燕, 等.运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病 (脾虚型) 155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 2011, 24 (1) :13-14.
[2]王静, 杨燕, 梁山玉.运脾止泻汤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病脾虚型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1, 36 (13) :3102-3103.
[3]原睿.儿泻停汤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病40例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 2011, 12 (6) :34-35.
[4]祝勇敢.思连康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4, 18 (2) :128-129.
[5]王军.健脾温阳活血汤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30例[J].湖南中医杂志, 2014, 16 (2) :56-58.
小儿迁延性腹泻论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观察对象64例, 为本院2000年5月至2008年5月因腹泻≥2周住院或门诊就诊病儿。男38例, 女26例, 年龄1个月~12个月。其中, 1~3个月12例, 4~6个月20例, 7~12个月32例。就诊主诉均为大便次数多, 每日>4次, 最多10次, 大便性状改变呈黄色稀便, 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就诊时伴发热10例 (均为传热) , 呕吐9例, 食欲不振35例, 胃纳正常18例。饮食结构中纯母乳喂养20例, 混合喂养30例, 人工喂养14例。查体:患儿大部分体重在正常范围, 轻度营养不良10例, 中度2例, 无重度营养不良。伴湿诊10例, 腹胀10例, 轻、中度脱水20例;无重度脱水者, 实验室检查:全部作大便镜检, 红细胞 (+) 10例, (++) 3例, 脓球 (+) 2例, 脂肪滴 (+) 30例, 大便轮状病毒检测阳性20例;大便培养无菌生长58例, 埃希氏大肠杆菌6例。10例做血培养均阴性。确诊前均接受过抗生素, 抗病毒, 抗腹泻治疗。
1.2 治疗方法
①按脱水不同程度分别给口服ORS液或予静脉补液;②继续饮食, 尤其是母乳喂养;③合理用药:给予肯特令、金双歧和妈咪爱口服, 654-2静脉滴注;镜检有脓球及大便培养有细菌者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连用5 d为一疗程, 可用1~2个疗程。
1.3 疗效判断标准
①显效:治疗5 d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②有效: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③无效:粪便性状, 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治疗5天后显效45例 (70.3%) , 有效16例 (25%) , 无效3例 (4.7%) , 总有效率95.3%。
2.2 不良反应
全部病儿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3.1 迁延性腹泻的发病机理与营养不良、免疫状态及肠道微生物作用有关。
营养不良时, 胃酸及消化酶分泌减少, , 酶活性降低, 消化功能障碍, 肠道下部细菌易于上移和繁殖, 分解产物产生发酵和腐败过程, 使腹泻迁延不愈。全身和消化道局部免疫功能低下, 常继发感染。长期滥用抗生素引起肠道菌群失调, 使正常菌群在消化道的积极作用不能发挥。此外, 在一次急性腹泻之后, 不少病儿发生双糖酶缺陷, 对饮食中的双糖不能吸收, 使双糖在肠腔内滞留形成高渗物质, 并损伤肠粘膜, 引起渗透性腹泻。
3.2 迁延性腹泻的诊断
据1992年2月北京召开的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研讨会制定的标准, 凡病程≥2周至2个月, 大便次数≥4次/d, 大便性状有改变, 呈水样, 粘液便或脓血便属于迁延性腹泻。
3.3 治疗原则
①预防及纠正脱水, ②继续适宜饮食, ③合理用药。鉴于迁延性腹泻常伴有营养不良和其他并发症的特点, 更应注意营养治疗、微生态治疗和中医中药治疗, 同时注意纠正滥用抗生素和止泻药。
3.3.1 饮食和营养治疗 对纯母乳及混合喂养者鼓励其继续喂哺母乳。人工喂养者采用奶谷类混合物。住院患儿给喂腹泻专用的营养奶糊 (由脱脂奶粉、面粉及淮山药粉制成) 。给全部患儿补充锌, 铁, 维生素A, B族及叶酸等, 有利于肠粘膜修复和更新, 有利于促进免疫功能。
3.3.2 如果大便培养发现病原菌者或大便镜检有脓球时。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若未发现致病菌不可盲目滥用抗生素, 否则会加重肠道微生态失衡, 加重腹泻。
3.3.3 对于无发热及大便次数较多者在补液时可加用654-2 (2~5 mg/次) 静滴以减轻腹痛, 抑制肠蠕动, 减轻腹泻。部分患儿除有面色潮红外, 无其他不良反应发生。一般用1~2次, 不易多次应用。
3.3.4 抗腹泻药物 本组病例口服肯特令 (浙江海力生生产) 治疗。该药可在肠腔内表面覆盖, 形成一屏障作用, 对病毒, 细菌和毒素有强大的吸附作用, 可有效阻止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对肠上皮细胞的侵害, 临床证明有减少大便次数、水份等收敛作用, 且为不经肠道吸收的药物, 无何毒副作用;但单独使用抗腹泻药时, 对于肠道功能紊乱的迁延性腹泻, 效果不理想, 宜与其他治疗联合应用。
3.3.5 微生态治疗 在人类胃肠道粘膜上有一层由正常的肠道菌群组成的生理屏障, 有抵抗外来致病菌的作用, 这些正常的肠道菌属中起生理作用的主要是双歧杆菌, 类杆菌, 乳杆菌等, 其中的双歧杆菌最重要。进食母乳者双歧杆菌较多而人工喂养者较少, 以前者较不易患腹泻病。小儿腹泻时肠道微生态环境会发生严重紊乱, 双歧杆菌较正常儿童下降了1000倍。补充有益的活菌制剂对小儿腹泻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尤其需要补充的是双歧杆菌, 因为它是肠道微生态环境里的主要菌种约占95%, 乳酸杆菌只占1%。专家研究指出, 通过补充双歧杆菌, 可改善肠道菌群的结构, 降低肠内PH值, 扶植正常肠菌群, 间接抑制腹泻致病菌生长, 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本组病例均给予口服妈咪爱或金双歧治疗, 效果满意。
3.3.6 中医治疗 本病属中医学“泄泻”范畴。小儿脾胃虚弱, 无论感受外邪, 内伤乳食或脾胃虚寒, 均可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而发泄泻。用苍桂合剂 (苍术, 肉桂, 石榴皮各等份, 共研细末, 混匀密封。) 每次用量<6个月者用2 g, 6~12月者用3 g, >1岁者用3~6 g。将药面用藿香正气水调成稠糊状, 制成大小3 cm×3 cm的饼状, 敷于脐部, 每天换药一次, 疗程5 d。将诸药合用贴敷神阙穴 (肚脐) 由经络循行布散周身, 直达病所, 迅速起到治疗作用, 共奏燥湿健脾, 温阳散寒止痛, 涩肠止泻之功。
综上所述, 综合疗法治疗婴儿迁延性腹泻效果确切, 安全, 副作用小, 易于为小儿接受, 是治疗小儿迁延性腹泻的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