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精选10篇)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 篇1
小儿腹泻属临床常见小儿疾病,临床表现在于大便增多且呈稀薄状,是阻碍小儿良好发育的重要因素[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卫生意识的增强,小儿腹泻也主要以非细胞感染性腹泻为主[2]。本文研究旨在探讨运脾化湿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护理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80例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2例,女28例,患儿年龄0.3~3.1岁,平均年龄(1.2±0.3)岁,患儿体质量4.5~18.2 k g,平均体质量为(10.1±1.3)k g;将其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患儿40例,两组患儿在各项数据资料方面比较均未见有显著差异存在(P>0.05),极具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患儿采用蒙脱石散联合葡萄糖酸锌片进行护理治疗,依据患儿年龄的不同严格按照医嘱定量服用。
观察组患儿采用运脾化湿法进行护理治疗,药物处方为:炒山药10 g、太子参10 g、苍术10 g、茯苓10 g、陈皮6 g、神曲6 g、黄连3 g、炙甘草3 g;加减:呕吐患儿加用藿香与苏叶各3 g,腹胀疼痛难忍患儿加用木香与槟郎各3 g;水煎服。
1.3观察指标。①临床疗效评价标准[3]:患儿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消失,粪便性状与次数恢复正常为显效;患儿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得到显著缓解且粪便次数有所改善为有效;患儿恶心、呕吐等临床症状及粪便性状、次数未见改善甚至加重;②患儿大便次数及止泻时间。
1.4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均经SPSS17.0软件处理,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标准差(±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儿临床护理治疗疗效:经治疗,观察组患儿临床护理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χ2=11.665,*P<0.05
2.2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观察组患儿大便次数与形状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比较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本次研究中我们采用的护理方法如下:①对患儿及其家属加强心理与监控宣教,基于当前社会大部分家庭孩子均为独生子女,做好家长的心理工作尤为重要,对家长心理进行疏导获取家属的信任对于配合提高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②做好对患儿的饮食护理,腹泻患儿的主要治疗方法就在于对饮食的调整,以便杜绝腹泻的复发,嘱患儿家属切忌使其进食油腻食品,多饮水,制定规律食谱;③发热患儿的护理,对于伴有发热的腹泻患儿来说,则应注意其是否发生了体温的异常变化,并采取相应的降温举措,避免由于体温太高而影响到患儿身体健康;对低度、中度的发热患儿来说,则采用物理降温方法,使患儿体温恢复至正常;高热或者是超高热的患儿在予以物理与给药治疗相结合的举措;至患儿体温恢复正常之后还要对其体温加以定期测定;④口腔护理:对婴幼儿来说,其口腔处黏膜相当娇弱,会多发损伤,加之患儿机体抵抗力下降,为口腔中细菌的滋生提供了良好条件,应针对于此抑制患儿口腔中细菌的滋生。
有文献研究表明[4],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重点就是脾虚湿盛,本次研究中采用运脾化湿法治疗,其药方组成可有效起到运脾、生脾胃之气功的效果,可有效治疗患儿腹泻。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且临床症状改善显著好于对照组。这也进一步说明,运脾化湿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疗效确切,可积极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梁颜开,杜广亮.运脾化湿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2,28(z2):117.
[2]刘浩,李燕.运脾化湿法联合蒙脱石散治疗慢性腹泻56例临床观察[J].河北中医,2013,35(1):54-55.
[3]李爱凤.运脾化湿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护理体会[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6):82-83.
[4]张君红,高海波.运脾化湿法治疗小儿急性非细菌感染性腹泻的护理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3):1-2.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 篇2
【摘 要】 目的:对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特征进行分析。方法:择取小儿感染性腹泻患儿268例,对其流行病学资料、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小儿感染性腹泻以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为主,多发于春、冬季节,尤以农村地区为多,且在各个年龄阶段中,1岁以内的患儿发病率最高,占总数42.91%。结论: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复杂,应早预防、早治疗,以降低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 小儿感染性腹泻;发病特征;预防控制
【中图分类号】R725.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12-0139-01
小儿感染性腹泻是一组常见的多发性消化系统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复杂,治愈难度较大,若未得到及时、有效地治疗,会导致患儿营养不良、发生佝偻病等,甚至死亡。据统计,全世界每年约有400万儿童因感染性腹泻死亡[1]。在我国,感染性腹泻也是导致小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2]。因此,小儿感染性腹泻应早预防、早控制。筆者选取收治的268例小儿感染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对其发病特征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择取我院2012年7月至2014年7月收治的小儿感染性腹泻患儿268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等症状,均已经相关检查确诊,并排除非感染性腹泻、伤寒、霍乱及痢疾等。其中男152例,女116例;年龄3个月至12岁,平均年龄(6.1±1.3)岁;病程2~14d,平均病程(8.2±2.0)d;体温37.6~39.8℃,平均体温(38.7±0.9)℃。
1.2 方法 回顾性分析268例小儿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流行病学资料及临床资料,对小儿感染性腹泻的流行病学特征、发病学特点等进行分析。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数据间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病原学特点 本组268例患儿中,衣原体感染10例(3.73%),支原体感染13例(4.85%),病毒性感染108例(40.30%),细菌性感染137例(51.12%)。其中以细菌性感染的发病率最高,与其它因素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发病季节时间分布特点 本组268例患儿中,春季发病132例(49.25%),夏季发病19例(7.09%),秋季发病14例(5.22%),冬季发病103例(38.43%)。其中春季的发病率最高,与其它季节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发病地区特点 本组268例患儿中,来自城市的患儿76例,占总数的28.36%,来自农村的患儿192例,占总数的71.64%。农村患儿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城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发病年龄特点 3岁以内的患儿是该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其中以<1岁阶段的患儿发病率为最高,其与>3岁阶段患儿的发病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3 讨论
感染性腹泻是指由多种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所致的急性、慢性腹泻[3]。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本组资料结果显示,小儿感染性腹泻发生原因主要有衣原体、支原体、病毒及细菌等感染,其中以细菌性感染为主,其发病率(51.12%)明显较其它因素的发生率高,其次是病毒性感染。由此分析,小儿感染性腹泻发病的原因可能与患儿当地的生活习惯等因素有关。同时,患儿发病时间多为春、冬季节,其中春季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其它季节。由此认为,该病的发生可能与气候等因素有关,且春、冬两季正值各种细菌及病毒繁殖的时期,因而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升高。而小儿感染性腹泻在农村地区的发病率(71.64%)明显较城市地区(28.36%)高,究其原因,这可能与农村的卫生条件落后、饮食结构欠缺合理等因素有密切关系。因农村地区的饮用水多未经过消毒便直接饮用,易导致病毒、细菌繁殖,也是农村患儿感染性腹泻发生率的主要因素之一。另外,本研究还显示,儿童时期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生感染性腹泻的可能性,3岁以下尤其是1岁以内的患儿发病率最高,占总人数的42.91%,与李春雷[4]的研究结果相近。究其原因,可能与患儿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机体免疫力差等因素有关。
综上所述,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机制复杂,医护人员及患儿家属应积极分析该病的发病原因,并针对疾病的发病原因积极采取预防控制措施,如培养患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坚持母乳喂养、定期接种疫苗、注意观察病情的变化情况、若有异常应及时就诊等,经过积极有效的预防措施,以有效控制小儿感染性腹泻的发病率,从而改善患儿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陈美娟,杨艳君.小儿感染性腹泻预防控制对策研究[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3):108-1109.
[2]许文波.小儿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及对策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9(4):69-70.
[3]于丽珍.小儿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措施及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36):504-506.
[4]李春雷.小儿感染性腹泻的预防控制及对策研究[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12):100-101.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1年1月-2012年5月我院门诊及住院非感染性腹泻患儿200例,均符合2007版儿科学小儿腹泻病的诊断标准。所有患儿腹泻病情分类属轻型和中型,年龄0.5~5岁,病程<48h。排除感染性腹泻者、重度脱水者、已使用止泻药及中药汤剂止泻者。200例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2组性别、年龄、病程等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一般资料见表1。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蒙脱石散治疗,用法:<1岁者每天1袋;1~2岁者每天1~2袋;>2岁者每天2~3袋,均为每天3次口服。治疗组予我科自制的小儿腹泻贴贴敷神阙穴,每天1次,24h更换,3d为1个疗程,共观察1~2个疗程。观察并记录2组主要症状(大便性状、次数及大便量的改变)和次要症状(精神、腹痛、发热、呕吐、睡眠、尿量、舌脉或指纹等),比较2组临床疗效。
1.3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大便次数每天2~3次,大便性状及量正常,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大便次数、性状及量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但仍伴有轻度呕吐、腹胀;无效:大便次数、量、性状及发热、呕吐等临床症状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2。
3 讨 论
小儿腹泻的病变脏腑主要在脾胃,无论是外感、伤食或脾虚其共同的病理变化均为脾失运化、水液代谢失常,因此调理脾胃为其治疗大法。神阙穴为任脉主穴,是人体生命最隐秘最关键的要害穴窍,其位居中焦,与脾胃相通,具有健脾和胃理肠之功用。西医研究认为,脐为全身表皮角质层最薄处,皮下无脂肪组织,利于药物的渗透和吸收。脐是胚胎发育过程中血管最晚闭合处,其下有丰富的血管分布,还有大量淋巴结和神经,有利于药物弥散全身,迅速发挥疗效[2]。我科使用的腹泻贴由吴茱萸、丁香、木香、五倍子、干姜、黑胡椒组成,研磨成细末,予以植物油调和后取蚕豆大小贴敷于神阙穴,有温经散寒、理气、止泻、止痛的作用。现代研究还表明丁香有抗腹泻、解热、镇痛等作用[3,4,5]。
本结果说明,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能达到蒙脱石散治疗的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能达到蒙脱石散的治愈效果,且方法简便易操作,无创伤、不良反应小,减少了患儿口服药物的困难,经济实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观察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0例非感染性腹泻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00例。对照组予蒙脱石散治疗,治疗组予小儿腹泻贴贴敷神阙穴治疗,观察2组治疗效果。结果 2组总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腹泻贴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能达到蒙脱石散的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轻,经济方便,患儿及家属较易接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泻,非感染性,中药外治法,贴敷疗法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92.
[2]周晨,韩新民,孙轶秋,等.小儿腹泻贴佐治小儿腹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1,20(12):1916-1917.
[3]邢民.浅谈神阙穴的主治功用及临床应用[J].中医外治杂志,2006,15(3):54-55.
[4]路金华,张树昆.推拿治疗小儿非感染性腹泻47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4):47-48.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 篇4
【关键词】 小儿急性腹泻;针刺穴位;俞募穴
【中图分类号】R24531 【文献标志码】 B 【文章编号】1007-8517(2016)20-0092-03
临床上各类的感染(细菌、病毒)及非感染性因素均可引起小儿大便次数增多、性状改变、排便感觉异常等改变,成为小儿急性腹泻病。严重的患儿可出现呕吐、水电解质紊乱,是一种严重影响婴幼儿健康的疾病。据WHO统计,每年约500万小儿死于该病,因此对小儿急性腹泻的控制已列为全球性卫生热点之一[1]。目前西医治疗主要包括病因治疗、液体疗法、应用微生态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止泻药物治疗等[2]。而中医认为小儿急性腹泻的原因主要在于外邪入侵、饮食不当、脾胃虚弱;尤其是伴发脾胃虚弱患儿,进行输液补液治疗时可加重腹泻的发生发展,使得二者成为恶性循环,进而引起病程迁延,治疗效果欠佳,甚至可导致严重的营养不良而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3]。因此,结合目前诊疗现状,我院对急性腹泻患儿采用中医针刺、推拿联合西医治疗,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120例为研究对象,男53例,女67例,年龄2~24个月,所有病例符合《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998)》的小儿腹泻病标准[4]。所有病例随机安排进入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病人资料在年龄、性别、病情轻重、营养状况、中医分型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按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998)》进行常规西医治疗,包括病因治疗、液体疗法、应用微生态制剂、促进肠黏膜修复、止泻药物治疗等构成。
122 实验组 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配合俞募配穴法。主穴取穴:天枢(双)、大肠俞(双),伤食症配中脘,湿热证配阴陵泉,寒湿证配关元,脾虚证配脾俞、章门。针刺泻法用于伤食和湿热证,而针刺补法用于寒湿和脾虚证。推拿:将滑石粉均匀的涂抹于穴位处,推拿顺序依次为头面、上肢、胸腹、腹背,下肢。其中位于上肢的穴位,采用单手推拿。每天1次,3d1个疗程。其手法特别强调要轻快、柔和、平稳扎实。①湿热型泄泻:暴注下迫、泻多黄色水便,烦躁不安,肛门红肿,小便少赤,舌苔黄。分阴阳,清大肠,清小肠(分利止泻),补脾,推上三关,退六腑,摩腹,推箕门,推下七节骨,捏脊,揉龟尾。当热重于湿时,清大肠为主,清小肠为次;当湿重于热时,以清小肠为主,清大肠为次。②伤食型泄泻:便塘酸臭或蛋花样,厌食口臭、腹胀不适,或呕吐酸食,苔厚腻。清大肠,清小肠,清脾,清胃,掐揉四横纹,分阴阳,分腹阴阳,揉中脘,拿肚角,推箕门,揉龟尾,推下七节骨,捏脊。③寒湿型泄泻:大便塘薄,或夹奶块及白色液黏,时有肠鸣,苔白滑。分阴阳,补大肠,清小肠,补脾,推三关,摩腹,推箕门,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④脾虚型泄泻:食后即泻,面黄发稀,神倦乏力,形体消瘦,苔白。分阴阳,补大肠,清小肠,运土人水,补脾(重补),揉板门,摩腹,推箕门,揉龟尾,推上七节骨,捏脊。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精确FISH检验方法),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标准[4] 参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1998)》的小儿腹泻病标准。显效:治疗 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两组病例分别观察治疗后24h、48h及72h三个时间点的的疗效情况。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22 治疗结果 实验组24h总有效率 95%,48h总有效率9667%,72h总有效率9833%;对照组24h总有效率 8333%,48h总有效率8667%,72h总有效率8833%。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小儿自身免疫功能低下,胃未完全发育,胃酸分泌少,酸度低,肠管微生态平衡脆弱,易受外来因素破坏而致病[5]。此外容易伴发感染、水电解平稳紊乱、营养不良等情况,导致预后明显变差。目前西医的治疗主要是病因治疗以及针对并发症进行的对症处理,包括上述提到的抗感染、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调整肠道菌群等方面。因此可以说,西医的治疗是从局部出发,而中医的治疗是从疾病导致的身体整体失调出发,只有中西医有效的结合才能带来最大的临床效益。因此本研究阐述下俞募穴针刺联合西医治疗对小儿急性腹泻对的临床疗效情况。
中医认为泄泻的发病,以感受外邪、内伤饮食和脾胃虚弱等因素多见。《景岳全书·泄泻》:“泄泻之本,无不由于脾胃,盖胃为水谷之海,而脾主运化,使脾健胃和,则水谷腐熟,而化气化血,以行营卫,若饮食失节,起居不时,以致脾胃受伤,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华之气,不能输化,乃致合污下降,而泄利作矣”。表述的就是脾胃受损后水谷入胃化,精微不布,导致腹泻的发生,这现代医学认为胃肠功能受损引起的营养吸收障碍,或者胃肠分泌渗出物增多从而导致腹泻的理论相一致。此外,由于小儿五脏六腑虽已成型,但功能尚不完全,相对成人而言抵抗外界入侵因素的能力不足,因此一旦受到外界的不良影响,很容易引起自身的脾胃运化失常。
本研究中采用的俞募穴是脏腑之气重要的中轴点,与脏腑关系密切;俞募穴共同作用,相互配合可以发挥很好地协调作用。临床工作中,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单独针刺俞穴或募穴,不能很好地发挥疗效,只有二者相互协调,才能改善疾病的总体转归。本研究针刺的枢穴归大肠募穴,具有调节肠胃、畅通腑气、止泻功效,针刺该穴可改善胃肠道的局部微循环,促进局部胃肠黏膜病变的炎症吸收,从而达到正常消化止泻的功效。阴陵泉是太阴脾经的合穴,主要起健脾化湿的作用,针刺该穴可刺激降(直)结肠的蠕动增强,而配合针刺(阴陵泉)可以增强脾胃运化、促进健脾理气。中脘穴可以刺激胃部胃酸的分泌,因此伤食症配中脘可促进胃肠内食物的消化和胃部蠕动,促进消化和止泻。关元穴是小肠募穴,主要作用于小肠,起到调节肠道的消化、吸收、及代谢物运输的作用,寒湿证配关元可达到增肾健脾、益气止泻之功。脾俞为脾之背俞穴,主要起到健气益血、健脾消食、促胃止逆之功效。[6]上述诸穴相互配合,协同起到健脾消食、止泻益气之功。本研究中俞募穴针刺配合西医治疗可明显改善急性腹泻患者的症状,在不同的时间段其效果都由于对照组的单纯西医治疗,与上述的理论结果相似。
目前临床上普遍使用单药或者联合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但是容易引起菌群失调以至二重感染,甚至可加重腹泻。而中医推拿治疗腹泻是医者运用各种手法,施术于病儿体表,通过机械的良性刺激,通过对穴位的特殊作用而实现调节脏腑气血阴阳的目的。通过推拿可以振奋脏腑经气,促使脾胃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达健脾助运,和中降逆,理肠止泻之效[7-8],促进和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以恢复脾胃功能失调,达到治愈此病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骆晓,金路苓.针刺俞募穴治疗小儿腹泻临床应用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13(3):160-163.
[2]赵玉影,张丽.小儿腹泻病的药物治疗进展[J].中外医学研究,2010,8(19):27-28.
[3]燕丁丁,李新剑,郭忠寅.中医综合疗法治疗秋季小儿消化不良性腹泻疗效研究[J].2015,10(12):1880-1882.
[4]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组委会.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1.
[5]张琳,邱学澄.急性腹泻患儿肠道菌群的微生态学变化[J].中华儿科杂志,1994,32(2): 111.
[6]赵敏,周思远,陈大帅,等.针灸治疗腹泻临床选穴规律及治法分析[J].针灸临床杂志,2014,30(2):46-48.
[7]李亚玲,张艳,刘玉蓉.推拿治疗小儿消化不良腹泻80例[J].中华中西医杂志,2005,6(5) :72-73.
[8]杨茯苓.推拿治疗小儿腹泻病58例 [J].陕西中医,2005,26(9):32.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08年9月—2008年12月在我科住院的腹泻患儿97例随机分为两组, 实验组50例, 男24例, 女26例;月龄3个月~18个月。对照组47例, 男25例, 女22例;年龄3个月~24个月。两组患儿在病程、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护理方法
对照组遵医嘱常规补液、抗感染、抗病毒、对症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蒙脱石散治疗。口服:<1岁, 每日1袋;1岁~2岁, 每日1袋或2袋;2岁~3岁, 每日2袋或3袋, 均分3次, 用温水调匀后在两餐间服用。灌肠:蒙脱石散3 g加生理盐水20 mL~30 mL保留灌肠, 每日2次。具体操作步骤:取蒙脱石散3 g加温生理盐水20mL~30 mL充分调匀, 用30 mL注射器抽吸好药液;将患儿左侧卧位或仰卧位, 抬高臀部10 cm;用6号~8号硅胶胃管代替肛管连接注射器, 润滑硅胶管前端, 排尽管内空气, 将硅胶管插入直肠10 cm~15 cm[1], 缓慢注入药物;拔出硅胶管, 用卫生纸在肛门处轻轻按揉, 使药物保留20 min~30 min。
1.2.2 疗效标准
采用1998年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制定的急性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2]。显效:治疗72 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 h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均无好转甚至恶化。
1.2.3 统计学方法
采用χ2检验、t检验。
2 结果
3 讨论
小儿感染性腹泻可由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病原体进入肠道后可在肠腔内产生肠毒素, 或直接侵犯肠黏膜, 使肠黏膜充血、水肿、溃疡;或使肠黏膜微绒毛上皮细胞空泡变性、坏死。蒙脱石散能吸附消化道中的气体及各种攻击因子, 对病毒、细菌及其毒素等有强大的吸附作用;增强肠黏膜屏障;帮助恢复、再生上皮组织;平衡寄生菌丛, 提高免疫球蛋白的攻击能力[3], 从而减轻自觉症状, 减少大便次数, 减轻脱水, 缩短病程。本研究用硅胶胃管代替肛管行保留灌肠, 是因为肛管粗、硬, 而硅胶胃管管径小、质软, 能减轻对肛门的刺激, 插管深度由传统的5 cm~8 cm[4]增加到10 cm~15 cm, 能减少药液回流, 减轻药液对直肠的刺激所引起的排便反射, 确保药物在肠道内的保留时间而保证疗效。本研究结果显示, 蒙脱石散能明显提高感染性腹泻患儿的治疗效果, 缩短住院时间。由于腹泻次数及量的减少, 输液总量随之减少, 且患儿舒适度增加, 配合程度增加, 反复穿刺的机会明显减少, 不但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 而且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良好的治疗效果加上优质的服务, 使护患关系融洽, 提高了患儿家属对治疗护理的满意度。
摘要:[目的]观察蒙脱石散治疗小儿感染性腹泻效果。[方法]将2008年9月—2008年12月住院的腹泻患儿97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补液、抗感染、抗病毒、对症等常规治疗, 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蒙脱石散口服加保留灌肠。[结果]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2.00%, 住院时间为4.18d±1.31d;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0%, 住院时间为4.79d±1.59d,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蒙脱石散能显著提高腹泻患儿的治疗效果, 缩短病程。
关键词:蒙脱石散,小儿腹泻,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王瑛琳, 张谨, 赵春, 等.改良灌肠法治疗婴儿腹泻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 2003, 17 (7) :515-516.
[2]方鹤松.98全国腹泻病防治学术研讨会会议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 1999, 37 (4) :239.
[3]陈翔, 陈顺烈, 黄汉津.儿科药物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39.
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的观察及护理 篇6
1 临床资料
我科2008年1月—2010年7月收治32例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 男18例, 女14例;60岁~77岁8例, 40岁~59岁14例, 14岁~39岁10例;慢性腹泻急性发病5例, 腹泻致低钾血症抬入病房1例。本组32例病人经积极的治疗和护理, 疗效显著, 病人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脱离病症, 无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2 护理
2.1 密切观察病情
在临床护理中护士必须掌握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病情变化诸种表现, 加强病情观察[2]。本组病人中60岁以上老人8例, 而老年病人免疫力低, 病情变化快, 如因腹泻次数多、血容量不足更容易发生休克等。注意观察有无脱水及低钾血症先兆表现, 如精神烦躁或萎靡、腹胀、肌肉无力、肠鸣音减弱、心律失常等。一旦发现上述症状应立即告知医生, 予以对症处理。对呕吐频繁、腹泻次数多的病人告知病人呕吐时, 头偏向一侧, 以防窒息。因不习惯床上使用坐便器排便病人, 下床大便后常由于体质弱, 极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跌倒受伤, 护士需在床旁观察并对病人及家属做好宣教工作。注意观察体质虚弱、消瘦病人有无压疮发生等。
2.2 心理护理
心理镇静可减少肠蠕动和肠黏膜的分泌[3]。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特别是慢性腹泻急性发病病人, 因治疗效果不明显、病程长, 加上病症对工作及日常生活的影响, 病人表现为焦虑、抑郁、恐惧、烦躁心理。因此, 在面对病人时运用语言和非语言沟通技巧, 与病人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 鼓励病人说出不适及未满足的需求, 向病人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 明确告知病人和家属急性感染性腹泻完全可以治愈, 以稳定病人情绪, 帮助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2.3 用药护理
护士严格执行医嘱, 督促和帮助病人按时按量服用治疗药物。告知病人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口干、视力模糊、心动过速等反应时, 立即告诉医护人员, 及时采取应对措施。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常因吐泻导致不同程度的脱水和电解质紊乱, 因此合理补液十分重要, 而输液速度是有效治疗的关键[4], 确定的液体量要求在4h~6h内完成, 速度过慢则延误治疗, 过快则增加心脏负担, 甚至肺水肿。老年人及心脏病病人输液速度应酌情减慢, 输液过程中密切观察有无心率加快、呼吸困难和出现肺底啰音等左心衰竭早期表现, 以便及时处理。对低钾血症病人, 口服补钾最为安全, 口服液体氯化钾吸收效果优于片剂, 目前口服液体氯化钾被认为是首选的给药途径, 肠道吸收快且完全, 能使细胞外液钾浓度快速提高[5], 是有效而安全的补钾方法。但其口味苦涩, 大剂量服用常引起肠绞痛和黏膜溃疡, 指导病人将10%氯化钾稀释于果汁或牛奶中餐后服用, 可明显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静脉补钾时注意选择深粗大血管, 当发现穿刺静脉疼痛时适当控制静脉滴数, 每分钟为40滴~60滴, 必要时硫酸镁湿热敷。因低钾血症致心律失常病人予持续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动态变化, 随时调整补钾量。特别强调严重缺钾病人补充钾时应采取边补充、边观察、边检查的方法补给, 不可操之过急[6]。
2.4 饮食护理
对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的饮食, 不少病人或/和家属不但不清楚, 而且还多少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 比如“多吃多拉、不吃不拉”“腹泻, 饿几天就好了”“腹泻期间口渴, 多喝点矿泉水或饮料就行了”等。因此, 加强对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饮食方面的指导和宣教, 进食时为病人创造整洁、舒适、安全的环境, 避免不良刺激, 如气味、药物、污物等的影响。告知病人恰当的自我饮食调节和肠道休息可使腹泻症状减轻。指导轻症病人饮食以营养丰富、易消化吸收、少渣、少油、温热流食、半流食为宜, 如米汤、软面片汤, 少食蔬菜、水果;忌辛辣、刺激性食物;呕吐严重者暂禁食, 可静脉补充足够的液体和电解质;恢复期给予少渣、少油半流质饮食, 如稀粥、精细面条等。
2.5 肛周皮肤护理
腹泻或大便失禁病人因排泄物对皮肤的浸渍, 皮肤抵抗力下降, 且由于大便的化学刺激和反复清洗擦拭引起的物理性刺激, 易致周围皮肤潮红、糜烂[7]。而肛周皮肤损伤不仅给病人造成痛苦, 增加经济负担, 延迟疾病的恢复, 还增加护士的工作量[8]。针对病人肛周皮肤有完整性受损的可能, 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指导病人采取大便后用软纸轻拭肛周或用纸巾以温水蘸洗肛周再拭干, 并用指腹轻轻按摩数秒, 待干后外涂消毒防溃软膏或红霉素软膏。本组病人中有1例老年病人因在家中腹泻次数较多, 入院时肛周皮肤潮红, 及时给予相关护理和指导, 症状得到控制并好转, 其余31例病人经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 预防和避免了肛周皮肤糜烂或溃疡。
对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在积极治疗的同时, 加强病情观察和护理可提高治疗效果, 预防并发症, 促进病人康复;积极宣传预防知识可有效降低急性感染性腹泻的发生率和复发率。
摘要:对32例急性感染性腹泻病人从心理、饮食、药物治疗、肛周皮肤等方面实施病情观察及有效的护理, 32例病人治疗效果显著, 无并发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关键词:急性感染性腹泻,预防,护理
参考文献
[1]吴霞.感染性腹泻的预防及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3, 15 (7) :284-285.
[2]郭荣华, 郁秀梅.30例老年细菌感染性腹泻病人的观察与护理[J].全科护理, 2012, 10 (3C) :901-902.
[3]邱珍珠, 陆惠琴.预见性护理在开普拓化疗相关性腹泻中的应用[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护理版) , 2009, 5 (4) :3425.
[4]赵敏.感染性腹泻的相关问题[J].中国全科医学, 2010, 13 (5) :35-37.
[5]林静, 林芬, 黄燕华.改良液体氯化钾口服方法的效果观察[J].临床护理杂志, 2012, 11 (2) :78-79.
[6]谭红, 孙小虹.112例低钾血症病人恐惧心理分析及护理[J].全科护理, 2009, 7 (3B) :705.
[7]李一桔, 吴美琴.腹泻或大便失禁患者肛周皮肤两种保护方法效果比较[J].交通医学, 2010, 24 (4) :458-459.
小儿急性腹泻综合护理的疗效观察 篇7
关键词:急性腹泻,小儿,护理措施
小儿急性腹泻是一种常见的肠道疾病, 极易导致营养不良, 发育障碍, 甚至死亡[1]。所以在临床中除了及时正确的治疗还应给予合理的综合护理。笔者在临床对小儿急性腹泻进行有效的护理措施干预, 疗效显著, 现回顾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8月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腹泻患儿94例, 并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7例, 男26例, 女21例, 年龄3个月~5岁, 平均 (2.03±0.36) 岁, 病程2~4 d, 腹泻大于6次/d;对照组47例, 男24例, 女23例, 年龄4个月~4.5岁, 平均 (2.24±0.42) 岁, 病程1~4 d, 腹泻大于6次/d, 两组患儿在一般资料上比较无显著差异, 具有可比性。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的退热、抗感染、抗病毒、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等综合治疗,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
2综合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保持病房安静、清洁卫生, 营造一个温馨的环境。要定时通风, 交换室内空气, 医护人员态度要和蔼, 多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交流, 避免患儿出现情绪焦躁不安等情况, 给患儿家属交代患儿目前的病情、治疗方案及愈后转轨, 使患儿家属了解病情, 避免出现误解, 符合隔离的患儿要施行隔离措施。
2.2 饮食护理
传统的治疗方法要求禁食, 但是现在主张继续进食[2]。因患儿在急性腹泻时常常伴有发热等, 腹泻和高体温可以使患儿体内的水分大量丢失, 使患儿呈脱水状态;另外患儿正处于快速身体生长发育期, 给予丰富的营养物质, 防止患儿发生营养不良而影响其正常的生长发育。患儿在急性腹泻时胃肠功能常常紊乱, 消化能力下降, 故应给予易消化和富含营养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 并且少食多餐, 不宜给予牛奶等不易消化的食物及辛辣刺激的食物。当患儿饮食恢复正常时也应该遵循由稀到稠、由少到多, 逐步加量的原则。在母乳期内的患儿, 应使患儿母亲调整饮食结构, 使患儿母亲多饮水、清淡饮食、忌食辛辣刺激, 并适当缩短喂奶的时间以减轻患儿胃肠道负担。
2.3 臀部及会阴部护理
由于腹泻中的患儿的大便酸碱性不定, 因此对臀部的皮肤刺激很大, 轻者臀部皮肤发红, 重者表皮破溃, 导致溃疡及感染[3], 所以腹泻患儿的臀部及会阴部护理显得非常重要。患儿每次腹泻排便后应用温水擦洗干净, 保持患儿肛门周围的清洁干燥, 特别是女婴的会阴部更应该注意干燥、清洁、卫生以防尿路感染。患儿应该勤换尿布, 使用柔软、清洁、干燥、吸水性强的尿布, 或穿舒适、干爽、清洁的衣物。假如腹泻的患儿臀部皮肤出现湿疹则应该给予制霉菌素软膏及40%氧化锌油交替涂抹患处, 同时应保持患处干燥。
2.4 康复健康指导
给患儿家属讲解指导加强家庭护理知识以及防止腹泻的一些方法和措施。注意给患儿合理饮食, 使患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不吃生冷刺激食物以防胃肠道感染的发生。对患儿所使用的玩具及所使用的餐具要经常进行消毒。关注气温变化, 避风寒, 给患儿穿戴适宜, 夏季要防晒, 冬季要保暖, 适当增加户外活动, 加强锻炼, 增强体质;防止日常生活中小儿受惊吓或精神紧张等, 避免不良刺激。
3结果
治疗组治愈25例, 好转20例, 无效2例, 总体有效率95.7%;对照组治愈15例, 好转23例, 无效9例, 总体有效率80.9%。两组患儿的总体有效率经χ2检验P<0.05, 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4小结
小儿急性腹泻是一种小儿常见病、多发病, 其起病急、症状重, 如不及时治疗, 往往会造成患儿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严重者可危及生命。由于小儿是特殊的患者, 其语言表达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所以在患儿住院治疗期间不仅临床治疗要及时正确, 同时临床医护人员的精心护理亦尤为重要, 通过本次临床观察可以看出, 对腹泻患儿进行一般护理、饮食护理、臀部及会阴部护理及对患儿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可以明显提高患儿的治疗疗效, 提高临床患儿治愈率。
参考文献
[1]赵秀君.基层医院61例小儿腹泻的护理体会.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0, 2 (9) :19-20.
[2]黄蓉.小儿腹泻1O0例临床观察与护理.中国中医药咨讯, 2012, 4 (1) :274-275.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 篇8
1资料与方法
1.1 调查内容与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5月-2012年10月肠道门诊患者98例。经由肠道门诊医生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住址、病因、临床表现、检查结果及治疗情况。检验科收集粪便标本进行粪便常规检测和粪便培养。98例患者粪便标本霍乱弧菌检测均为阴性, 检出主要病原菌为弧菌科、大肠杆菌属和志贺菌属。感染性腹泻按照《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进行诊断。诊断依据: (1) 大便性状有改变呈稀便、水样便、黏脓便或脓血便[1]。 (2) 大便次数比平时增多。临床诊断:细菌性痢疾, 粪便镜检, 白细胞或脓细胞数≥15个/HPF (400倍) 可见红细胞。其他感染腹泻: (1) 已除外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 (2) 粪便镜检:白细胞或脓细胞数为5~14个/HPF (400倍) ; (3) 结合临床症状。将98例随机分成两组, 喜炎平治疗组50例, 其中细菌性痢疾22例, 其他感染性腹泻28例, 男27例, 女23例;年龄18~71岁, 平均年龄 (42.8±2.6) 岁;病程1~3d, 平均 (2.0±0.5) d;对照组48例, 其中细菌痢疾20例, 其他感染性腹泻28例, 男25例, 女23例;年龄18~67岁, 平均年龄 (40.1±3.6) 岁;病程1~3d, 平均 (2.5±1.5) d。一般情况:治疗组及对照组的性别、年龄、病程、症状相似,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治疗方法
两组病例均采用常规治疗, 补液、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思密达及对症治疗。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250ml+左氧氟沙星200mg静脉点滴, 2次/d。治疗组采用生理盐水250ml+喜炎平注射液250mg静脉点滴, 1次/d。
1.3 疗效判断
显效:治疗72h内粪便性状及次数恢复正常, 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时粪便性状及次数明显好转, 全身症状明显改善。无效:治疗72h时粪便性状、次数及全身症状无好转甚至恶化。
1.4 统计学方法
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急性感染性腹泻治疗组总有效率94.00%, 对照组总有效率93.75%, 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05) 。治疗结果见表1。
注:秩和检验u=0.0497, u<u0.05=1.96 (u<1.96, P>0.05) 。
3讨论
急性感染性腹泻是夏秋季的常见肠道传染疾病, 主要由侵袭性细菌[2]、轮状病毒等感染, 致病菌不断发生耐药菌株常呈多重耐药, 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喹诺酮类是治疗急性感染性腹泻常用药, 疗效好, 但也发生耐药。张秀美等[3]检测发现志贺菌属对喹诺酮类平均耐药率达43.3%。喜炎平注射液具有广谱抗病毒作用, 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 其抗炎作用效果显著, 使用安全[4]。它通过灭活或抑制病毒、细菌;增强巨噬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吞噬能力[5];阻断病毒、细菌DNA的复制;抑制炎症部位PG的合成;保护溶酶体膜;减少炎性渗出物的量, 改善毛细血管的循环;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提高血清中溶菌酶的含量, 使机体的炎症和抗炎症反应取得平衡, 对病毒、细菌感染都有良好的效果, 采用喜炎平治疗感染性腹泻, 具有缩短病程、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安全性高且毒副作用少的特点, 避免耐药菌株发生, 可替代抗生素, 适合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 (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1998, 13 (6) :381-383.
[2]胥婕.成人感染性腹泻82例细菌学及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J)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2009, 29 (2) :159-161.
[3]张秀美, 刘兆军.腹泻病原菌对7种抗菌药物耐药性的测定 (J) .山东医药, 2001, 41 (4) :44.
[4]郑加嘉, 杨小娟, 杨万欢, 等.喜炎平注射液1089例临床用药不良反应分析 (J) .中国医药导报, 2006, 3 (23) :107-108.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 篇9
【关键词】醒脾养儿颗粒;轮状病毒;小儿腹泻;疗效
轮状病毒感染导致的小儿腹泻在初期是多数没有症状反应,出现症状反应的患儿多数是五岁以下的儿童。此病毒在人体的潜伏期大约在2-3天,早期最常见的症状是呕吐、腹泻和发热,大多数的患儿在发病初期就会发生呕吐现象,之后腹泻,大便次数明显增多,每天可以达到十次左右,量多,排泄物呈现淡黄或黄色,蛋花汤样或水样,没有腥臭味,粪便中氯和钠的含量升高,一些患儿可能伴有呼吸道病症如流涕、咳嗽等。大多数患儿常出现酸中毒和脱水症状。此病属于儿科临床中的常见疾病,不及时治理会造成儿童生长发育障碍、营养不良等现象,极少出现死亡现象。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在我院2011年9份至2012年9月份期间之间,随机选取80例轮状病毒感染小儿腹泻的患儿,随机将80例患儿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40例患儿。其中对照组男患儿23例,年龄在7个月至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0±1.3岁,女患儿17例,年龄在9个月至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1.2岁;患儿病发轻度脱水的有23例,中度脱水的有17例。治疗组男患儿22例,年龄在6个月至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1.5岁,女患儿18例,平均年龄在9个月至4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0±1.1岁;患儿病发轻度脱水的有24例,中度脱水的有116例。两组患儿在医院常规检查中大便没有白细胞“+”以下,在入院之前都没有口服过只写类药物。两组患儿在病情、年龄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1.2治疗方法对两组患儿在治疗中都采取的方式是:都对患儿进行静脉补液,为患儿提供人体必要的水分,纠正电解质紊乱和脱水等现象。对照组40例患儿饭前半个小时进行口服思密达进行常规治疗,药剂用量是1岁以下的患儿每次服用0.1克,每天服用三次;1至2岁患儿每次服用1.2克,每天服用三次;2岁以上患儿每次服用1.5克,每天服用三次,5至7天为一个疗程。治疗组患儿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口服醒脾养儿颗粒进行治疗,药剂用量是1岁以下患儿每次服用1袋,每天服用两次;1至2岁患儿每次服用2袋,每天服用两次;2岁以上患儿每次服用2袋,每天服用两次。
1.3疗效标准经过治疗,对所有患儿进行细致检查,所得的数据按照临床医学治疗标准进行判定。显效:治疗过患儿一天至两天内腹泻次数明显减少,每日天小于等于两次,大便外观成形或者正常,临床病程全部消失,患儿恢复健康;有效:经过治疗后两天至三天内腹泻次数减少,每天少于四次,大便中的水分显著减少,患儿的临床病症能够基本消失;无效:经过治疗后三天后腹泻次数没有减少,临床症状没有改善,或者加重。
1.4统计学方法总有效率、显效率,运用SPSS11.5软件系统进行统计,对两组患儿的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论证,技术资料用t检验,计量资料用x2检验,以P小于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比较。两组患儿的疗效对比见表1。实验组的治愈率和总有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
3讨论
在小儿腹泻的发病原因的构成当中,轮状病毒感染因素占全部发病原因的40%上下,居于小儿腹泻病病原的首位[1]。轮状病毒在侵入患儿的肠道之后,会在患儿肠绒毛顶端的柱状上皮细胞上进行复制病毒,使细胞出现坏死和空泡变性,对微绒毛进行破坏,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就会脱落,使得上皮细胞在转运钠能力降低,遗留下不规则裸露病变就会导致小肠粘膜电解质和吸收水分的能力降低,从而形成渗透性的小儿腹泻,严重者会出现脱水酸中毒下乡,并可扩散全身多处器官,治疗不当会发生部分易转为迁延性腹泻。
醒脾养儿颗粒是一种纯中药制剂药物,主要成分有一点红、大丁草、蜘蛛香配伍、山栀茶等药材。成分中的大丁草具有燥湿醒脾,补虚敛汗功效,在主治小儿吐久泻不止、小儿疳积、脾胃虚弱呕等症状中具有明显的疗效;一点红药材具有消炎利尿、清热解毒的作用,在治疗小儿萎黄消瘦、心脾两虚、多虚汗、烦躁多动等症状具有良好效果。该药物的所有配方药材都对小儿腹泻具有明显疗效。
经过本次的调研研究表明,对因轮状病毒感染的小儿腹泻病症中使用醒脾养儿颗粒,可以显著的减少患儿的病程,提高治疗效果。同时,患儿在服用醒脾养儿颗粒的过程中,没有发现不良反应,对患儿的身体没有毒副作用,可以在临床治疗因轮状病毒感染的小儿腹泻病症中进行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余正光.醒脾养儿颗粒治疗35例病毒性小儿腹泻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04(05):136.
[2]张燕钦.醒脾养儿颗粒在轮状病毒性肠炎治疗中的应用[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05):415-416.
[3]袁俊梅,杜秋萍,白瑞霞.思密达与香连片联合应用治疗感染性腹泻的临床观察所[J].临床医学,2008,24(03):50.
[4]郑平,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秋季腹泻51例临床观察[J].健康必读杂志,2011,08(08):52.
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治疗体会 篇10
关键词: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治疗,体会
腹泻是一种常见的多发于婴幼儿时期的临床儿科病症, 最多的的就是由病毒导致的病毒性腹泻, 原因是这个时期的儿童免疫力低下, 如不及时治疗甚至会造成患儿脱水, 不仅对患儿身体造成极大的负担甚至威胁患儿生命[1,2]。传统常规的小儿病毒性腹泻的治疗方法治疗效果一般, 我院为进一步探讨分析小儿病毒性腹泻的临床治疗效果, 特选取2009年11月12日~2012年12月1日收治的160个小儿病毒性腹泻患儿的临床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0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我院收治的160例病毒性腹泻患儿, 所有患儿经诊断均患有小儿病毒性腹泻。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80例。对照组中男42例, 女38例;年龄0.8~3.5 (1.8±0.6) 岁;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患儿35例, 呕吐24例, 水样腹泻33例, 不同程度脱水45例。试验组中男45例, 女35例;年龄0.5~4.0 (1.3±0.8) 岁;患儿临床表现为发热患儿27例, 呕吐34例, 水样腹泻28例, 不同程度脱水48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临床表现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单纯给予利巴韦林治疗, 对于发热患儿通过物理降温降低患儿体温, 加强护理干预, 保持患儿呼吸道通畅, 输氧, 对于出现脱水症状的患儿则给予静脉注射电解质溶液来维持患儿体液平衡等综合治疗。试验组在给予注射阿糖腺苷注射剂, 其他治疗方法均相同。两组患儿均需根据体重年龄进行给药, 2岁以下患儿给药1~2g, 2~3岁则需2.5g。
1.3 疗效评定标准[3]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儿的一般情况及发热、呕吐、腹泻、脱水等临床体征消失或缓解时间。显效:治疗后, 腹泻减少至1天2次大便成形, 患儿情况良好, 发热、呕吐和脱水等消失;有效:治疗后, 腹泻降低至一天4次以下, 水分明显减少, 大便稍微成型, 大便中的白细胞数量减少甚至消失, 发热、脱水等症状均有改善;无效:治疗对患儿无效, 临床体征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 (显效人数+有效人数) /总人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 (百分率) 表示, 行χ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药物平均应用天数、住院人均费用和病程时间比较
试验组患儿治疗后药物平均应用天数、住院人均费用、病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儿治疗的有效率比较
试验组患儿治疗中的治疗有效率 (9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68.75%) ,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5
3 讨论
病毒性腹泻是种在儿童中时常见的临床并发症, 多发于婴幼儿时期, 主要是由轮状病毒、肠腺病毒、星状病毒等三种病毒引起, 除肠腺病毒是通过直接接触传播外, 轮状、星状病毒均通过口途径[4]。一般该病的病状危及幼儿生命安全, 严重影响幼儿身体健康并降低了患儿的生活质量, 幼儿在患有过病毒性时常易出现发热、呕吐、体液不平衡之外, 也容易在过度腹泻后出现脱水[5]。试验组患儿治疗后药物平均应用天数、住院人均费用、病程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不同于常规单纯给予利巴韦林药物治疗给予患者用阿糖腺苷滴注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患儿能够被最大限度的治愈, 患儿粪便的蛋白水平在治疗期间被降低了甚至消失, 提高了患儿的免疫力, 维持了患儿在脱水期间的体液平衡, 并大大的降低了脱水患儿的死亡率, 缩短了患儿临床病征消失的时间, 同时减少了患儿的住院时间, 提高了医院床位的转换率, 在短期内治愈减少了患儿的住院人均费用, 与单纯给予利巴韦林药物相比有显著的治疗效果[6,7]。
研究发现, 试验组患儿治疗中的治疗有效率 (98.75%) 明显高于对照组 (68.75%) , 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利巴韦林是抗病毒类药物, 但因为患者易对其产生抗药性, 且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较大, 已逐渐不作为考虑药物;阿糖腺苷作为小儿病毒性腹泻的新兴药物, 微溶于水, 为患儿静脉注射后因为其抗病毒药性, 阿糖腺苷作为一种抗脱氧核糖核酸病毒药物, 可以与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聚合酶结合以降低其活性, 从而抑制病毒DNA的合成, 又不同于患儿对利巴韦林的耐药性, 缩短患儿的治疗时间[8]。
综上所述, 在利巴韦林给药的的基础上联合阿糖腺苷药物治疗对患有病毒性腹泻的患儿具有显著地临床效果,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费佳丽, 肖菲.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诊治分析[J].辽宁医学院学报, 2012, 33 (5) :434-436.
[2]张永平.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治疗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4) :910.
[3]邹国锋.阿糖腺苷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临床观察[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 2013, 11 (1) :28-29.
[4]苗芸, 沈鸣.儿泻康贴膜治疗小儿急性病毒性腹泻30例[J].世界中医药, 2010, 5 (2) :110-111.
[5]陈晓君.小儿急性腹泻的临床治疗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11, 49 (7) :142.
[6]杨培.小儿急性病毒性心肌炎临床治疗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3, 24 (19) :4459.
[7]周力平.西咪替丁联合醒脾养儿颗粒治疗小儿病毒性腹泻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 (5) :126.
【小儿急性感染性腹泻】推荐阅读:
小儿急性腹泻11-07
小儿急性呼吸道感染12-06
小儿急性感染性疾病论文07-22
急性感染性腹泻07-13
成人急性感染性腹泻10-06
小儿急性中毒05-09
小儿急性肾炎05-28
小儿急性胃炎08-17
小儿急性脊髓炎07-08
小儿急性中毒诊治体会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