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控制器

2024-11-05

电子控制器(精选12篇)

电子控制器 篇1

1 网关概述

网关的作用就是为在不同的通信协议和不同的传输速度的计算机或模块之间进行通信时, 建立连接和信息解码, 重新编译, 并将数据传输给其他系统。为了使采用不同协议及速度的数据总线间实现无差错数据传输, 必须要用一种特殊功能的计算机系统, 这种计算机系统就叫做网关。

在汽车内部采用基于不同总线的分层网络结构, 可以达到信息交换、减少布线、降低成本以及提高总体可靠性的目的, 网关则是分层网络结构中的核心, 它可以实现各层网络中的信息共享以及网络管理和故障诊断的功能。一个网关应该具有各层网络的总线接口, 同时还要具有一定的运算能力, 这样才能吞吐量来处理信息, 确保网络正常运行。采用这样一个网关来协调各层网络, 可以实现信息共享, 提高网络效率;同时给故障诊断、故障排除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总的来说, 网关就是为不同协议之间提供一个接口。

2 CAN/LIN网关总体概述

网关是工作在不同性质网段之间的网络互连设备, 在网关内部实现了协议的相互转换, 从硬件的层面上来看, 网关要提供与不同网段的接口。就CAN/LIN网关而言, 只要一个同时拥有CAN、LIN接口的高性能MCU就可以了。

CAN/LIN网关在车身网络中有双重身份, 它除了作CAN/LIN网关外, 还作为低速CAN节点和LIN的主节点。作为低速CAN节点时, 它负责分析接收到的CAN报文, 提取数据场的信息, 用来驱动车灯和车身电机;作为LIN主节点时, 它负责把接收到的CAN报文信息转化成LIN报文, 并将它们发送给LIN从机, 以便LIN从节点驱动车身电器。正因为它有这个CAN/LIN报文转换的功能, 故可以作为CAN/LIN网关。图1是一个典型的CAN/LIN网关框图。

3 MCU芯片选型

车身网络属于中低速网络, 既可以用CAN总线进行通信和控制, 也可以用LIN总线进行通信和控制。从节约成本的角度考虑, 可以使用LIN总线。但LIN总线使用主从结构, 而车身电器部分又很多, 包括车灯、车门、后视镜以及雨刮等等, 因此, 为减少系统模块以及使系统更为简单系统化, MCU作为CAN/LIN网关, 既可以接收CAN总线报文, 又可以对CAN报文进行解读, 发送给LIN总线。基于车身网络以上特点, 电路中选用Freescale公司生产的MC68HC908GZ32芯片作为MCU芯片。

MC68HC908GZ32是Freescale公司生产的8位微控制器。其内部具有8位的中央处理单元、时钟发生模块、8通道的定时器模块、8位的键盘中断模块、增强型串行通信模块、时基模块以及CAN通信模块等。其容量达32KB的片内Flash存储器与1536B字节RAM能满足多数用户的各种应用要求。不仅有传统的串行通信接口, 而且还有串行外围接口, 使得芯片与外部设备、芯片与外围扩展芯片的通信和连接变得简便, 具有53个通用I/O引脚。

4 最小系统

MCU的最小系统即是用最少的元器件组成的单片机可以正常工作的系统。一般来说, 最小系统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电源部分, 复位电路部分和时钟电路部分。以下就MC68HC908GZ32的最小系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4.1 电源部分

由于现在汽车上采用的电源系统一般均为12V电压系统, 但是电路中所用的单片机及芯片各个管脚的最大输入电压一般都是5V, 所以需要一个电压转换器件来实现电源的电压转换, 本系统中采用LM7805芯片来转换电压, 将12V电源电压转换为5V电源电压。

LM7805具有过压保护, 过流保护, 过热保护, 电路使用安全可靠, 能够实现1A以上的输出电流, 器件具有良好的温度系数。再加上其简单易用, 价格低廉, 所以本系统中采用它作为电源电压转换器件。

其连接电路图如图2所示:

4.2 复位电路部分

MCU本身具有RST复位引脚, 所以只需要在外部加上一个简单的复位电路与RST复位引脚相连即可实现MCU的复位。这种复位方式被称为外部复位, 外部复位是通过外部电路实现RST引脚上输入一个有效的低电平实现的。单片机复位电路有很多种, 比较典型的并且经常用到的是RC复位电路, 其外部复位电路图如图3所示:

当开关SW1闭合后, 引脚RST与地相接, 即是在RST引脚上输入一个有效的低电平, 输入RST信号, 实现复位。RC的作用是为了防止外来的干扰信号影响RST正常工作。

4.3 时钟电路部分

时钟电路在单片机系统硬件中往往是一个关键的部分, 因为晶振体的工作频率很高, 设计不当很有可能使其工作时的产生的高频信号对其他电路造成干扰, 尤其是对模拟部分如AD转换输入信号的干扰;或者甚至晶振体不工作, 导致整个单片机系统无法运行。

因为MC08HC908GZ32芯片支持1M到8M的晶振, 所以, 为了能够获得更高的速度, 所以, 本电路中MCU时钟电路部分采用一个8M的晶振和一个10M的电阻并联连接, 另外再接上两个电容得到。OSC1为输入引脚, OSC2为输出引脚。时钟电路部分电路图如图4所示:

5 CAN收发器电路

TJA1050收发器的电路连接和简单, 参考其数据手册很容易就能连出其收发器部分电路图。其电路图如图5所示:

电路图中, TJA1050的TXD和RXD引脚分别与MCU的PTC0/CANtx和PTC1/CANrx引脚相连接, 因为MCU本身具有MSCAN模块所以不需要太多的转换电路;S引脚接地, 让芯片进入高速工作模式即正常工作模式;Vref引脚悬空不接;CANH和CANL引脚分别与CAN高低速总线相连接, 在外围为了滤除干扰信号的影响, 外加两个电容C1和C2, 两个电容均取典型值为100nf, 同时也起到保护引脚的作用 (防止直流电的流入) ;参考数据手册可知Vcc引脚电压限制在4.75V到5.25V之间, 所以, 由前面介绍的LM7805得到5V的电压输入Vcc, Vcc与电源5V电压相连接, 获得输入电压, 为了滤除干扰信号的影响, 可以在外围加入一个电容C5, 取值为100nf。

6 LIN收发器电路

TJA1020的电路相对TJA1050电路复杂一点, 但是在参考其数据手册的情况下也比较容易得出LIN收发器的电路, 其电路图如图6所示:

电路图中, MCU中没有专门的LIN模块, 所以使用MCU中的ESCI模块来代替LIN模块。TXD与RXD引脚分别与MCU中的PTE0/TXD和PTE0/RXD引脚相连接, 由于RXD引脚为接收数据引脚, 它需要从外部接收数据, 所以需要一个较大的电阻来防止外部电流过大烧坏芯片, 所以引入R21电阻 (取值10K) 来防止外部电流过大烧坏芯片;LIN引脚与LIN总线接口电路相连接, 实现与LIN总线上的数据互联;BAT引脚, 根据数据手册可知, 其引脚电压值在-0.3到40V之间, 车身系统的供电电压为12V, 所以不需要加入其他的电源转换系统来转换, 直接将BAT引脚与车身系统供电蓄电池12V电源相连接即可, 但是, 为了防止电流的方向流通出现烧坏芯片等问题的出现, 所以接了一个二极管D1来防止电流方向流通, 同时, BAT引脚上的电流也是有限制的, 所以, 接入一个1K的电阻来降低大电流, 将BAT引脚上的电流控制在规定范围之内。NSLP引脚为睡眠控制输入引脚, 将其与MCU芯片的PTA2引脚相连接, 即用一个I/O口来控制NSLP引脚的电平高低, 在低电平的时候, 达到睡眠控制输入的作用。NWAKE引脚也与12V电源相连接。INH引脚悬空不接。

摘要:本文结合CAN (Controller Area Network) 、LIN (Local Interconnect Network) 总线原理及其通信特点, 阐述了在选用飞思卡尔和飞利浦公司的芯片平台上运用protel软件对CAN/LIN网关系统的硬件分析。系统中电路主要包括MCU芯片电路最小系统, CAN通信模块电路, LIN通信模块电路等。最小系统包括复位电路, 时钟电路, 电源电路等。

关键词:CAN总线,LIN总线,CAN/LIN网关

参考文献

[1]常越.M68HC08单片机原理及C语言开发实例[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5.P38-40

[2]Akihiro Tanaka, Masachika Kamiya and Kazunori Sakai.Gateway Application for Automotive Network System"BEAN".

[3]雷霖.现场总线控制网络技术[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4.P22-30.

[4]付鹏, 秦文虎, 张小龙, 陆晶晶.汽车网络技术及其网关设计[J].轻型汽车技术[J].2005, 9:P25-30.

[5]M68HC08 Microcontrollers[M].Freescale Semiconductor Inc, 2007.

电子控制器 篇2

教学目的: 知识:掌握什么是自动控制,自动控制控制原理的发展史和主要内容

技能:通过学习自动控制原理的发展进程了解本课程主要的任务 教学重点: 自动控制原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本课程的任务 教学方法: 结合多媒体讲授法

教学进度: 本内容为4学时,其中1.1、1.2、1.3节2学时,1.4、1.5、1.6节2学时。参考资料:《现代控制工程》 绪方胜彦著,科学出版社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史及内容

一提到自动化很多人就会问自动化是什么?所谓自动化就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情况下按规定的程序或指令自动地进行操作或运行。广义的讲,自动化还包括模拟或再现人的自能活动。

自动化技术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国防、科学研究、交通运输、商业、医疗、服务以及家庭等各方面。采用自动化技术不仅可以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部分脑力劳动以及恶劣、危险的工作环境中解放出来,而且能扩展、放大人的功能和创新的功能,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因此自动化是一个国家或社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的古代,很多的能工巧匠就发明了许多原始的自动装置,以满足生产、生活和作战的需要。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有以下几种:

(1)指南车

指南车是中国古代用来指示方向的一种具有能自动离合齿轮系装置的车辆。指南车是一种马拉的双轮独辕车,车箱上立一个伸臂的木人。《宋史·舆服志》中对指南车的构造和各齿轮大小和齿轮数都有详细的记载。

(2)铜壶滴漏

即漏壶,中国古代的自动计时装置,又称刻漏或漏刻。漏壶的最早记载见于《周记》。这种计时装置最初只有两个壶,由壶上滴水到下面的受水壶,液面使浮箭升起以示刻度(时间)。

(3)饮酒速度的自动调节 宋朝仇士良著的《岭外代答》(公元1178)蹭记载中国南方和西南方部落村民的一种习俗,就是常用长0.6米以上的饮酒管饮酒。在这种竹制饮酒管中有一条银制小鱼,作为可动的开关(即浮子式阀门)。这种阀门可用来保持均匀的饮酒速度。

(4)记里鼓车

中国古代有能自报行车里程的车制,是东汉以后出现的,由汉代改装而成,车中装设具有减速作用的传动齿轮和凸轮、杠杆等机构。车行一里,车上木人受凸轮牵动,由绳索拉起木人右臂击鼓一次,以表示车的里程。

(5)漏水转浑天仪 公元2世纪,中国东汉的天文学家张衡创制的一种天文表演仪器。它是一种用漏水推动的水运浑象,和现在的天球仪相似,可以用来实现天体运行的自动仿真。

(6)候风地动仪

公元132年东汉张衡发明的一种观察地震的自动检测仪器,它的工作原理涉及到检测地震信号的大小和方向。

(7)水运仪象台

北宋哲宗元祐三年,苏颂、韩公廉等人制成的水力天文装置。它既能演示或能观测天象,又能计时及报时。

中国古代人民在原始的自动装置的创造和发明上作出了辉煌的成就,也为后来自动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自动化的发展在世界的其他地方也有很大的发展。

公元一世纪古埃及和希腊的发明家页创造了教堂庙门自动开启、铜祭司自动洒圣水、投币式圣水箱等自动装置。17世纪以来,随着生产的发展,在欧洲的一些国家相继出现了多种自动装置,其中比较典型的有:法国物理学家B.帕斯卡在公元1642年发明的加法器;荷兰机械师C.惠更斯于公元1657年发明的钟表;英国机械师E.李在公元1745年发明带有风向控制的风磨;俄国机械师H.波尔祖诺夫于公元1765年发明了蒸气锅炉水位保持恒定用的浮子式阀门水位调节器。

18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自动化技术形成,由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需要,自动化调节有了更广泛的应用。公元1968年法国工程师J.法尔科发明反馈调节器;到了20世纪20~30年代,美国开始采用PID调节器。这是一种模拟式调节器,现在还在许多工厂中采用。

随着自动化装置的广泛应用,就暴露了许许多多的问题,许多人就对自动调节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质疑。自动调节器和控制对象组成自动调节系统。有许多科学家对自动调节系统从理论上加以研究。公元1868年英国物理学家J.麦克斯韦尔用微分方程描述并总结了调节器的理论。公元1876年俄国机械学家H.A.维什捏格拉茨基进一步总结了调节其理论,归结为只要研究描述自动调节系统的线性其次微分方程的通解。公元1877年英国数学家E.劳思、1895年德国数学家A.胡尔维茨提出代数稳定判据,沿用到现在。公元1892年俄国数学家A.李雅普诺夫提出稳定性的严格数学定义并发表了专著。他的稳定性理论至今还是研究分析线性和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方法。

20世纪40~50年代局部自动化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防空火力控制系统和飞机自动导航系统等军事技术问题,各国科学家设计出各种精密的制动调节装置开创可防空火力系统和控制这一新的科学领域。

与此同时,在工业上已广泛应用PID调节器,并用电子模拟计算机来设计自动控制系统。20世纪50年代研制出了电动单元组合仪表,这些为工业自动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技术工具,并使得构成和设计自动控制系统更简便、更工程化了,我国也能生产系列化得国产气动单元组合仪表QDZ型和电动单元组合仪表DDZ型,在国内使用很广。

1943~1946年,美国电气工程师J.埃克托和物理学家J.莫奇利为美国陆军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基于电子管电子数字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和自动计数器。195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莫尔小组研制成世界上第二台存储程序式电子数字计算机——离散变量电子自动计算机。电子数字计算机的发明为20世纪60~70年代开始的再控制系统广泛应用程序控制和逻辑控制以及应用数字计算机直接控制生产过程奠定了基础。我国也在20世纪50年代中叶开始研制大型电子数字计算机,并研制出了“银河Ⅲ”电子数字计算机。20世纪50年代末起至今进入综合自动化时期。复杂工业、复杂工业过程和航天技术的自动控制问题,都是多变量控制系统的分析和综合问题,迫切需要加以解决。单经典的控制理论的直接应用遇到了困难。20世纪70年代微处理器的出现对实现各种复杂的控制任务起了重大的推动作用。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开始出现电子数字计算机控制化的化工厂,20世纪60年代末在制造工业中出现了许多自动生产线,工业生产开始由局部自动化想综合自动化方向发展。20世纪70年代出现专用机床组成的无人工厂,20世纪80年代初出现用柔性制造系统组成的无人工厂。

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美、英等国的科学家们注意到人工智能的所有技术和机器人结合起来,研制出只能机器人。智能机器人会在工业生产、核电站设备检查及维修、海洋调查、水下石油开采、宇宙探测等方面大显身手。

从古到今,自动化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自动化是新的技术革命的一个重要方面。自动化技术的研究、应用和推广,对人类的生产、生活的方式将产生深远影响。

自控原理课程的特点和要求

《自动控制原理》是自动化、电气工程与自动化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需要一定的工程背景,利用数学知识较多。它主要研究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数学模型的建立及方块图等效变换。针对控制系统的基本要求,利用时域分析法、根轨迹法和频域法分析和设计控制系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自动控制系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为专业课和工程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节 自动控制的基本原理和方式 一 自动控制技术及应用

(1)什么是自动控制

无人直接参与

利用外加设备或装置(控制器)

使机器、设备或生产过程(被控对象)的某个工作状态或参数(被控量)自动按预定的规律运行

(2)自动控制技术的应用

工业、农业、导航、核动力

生物、医学、环境、经济管理和其它许多社会生活领域

2、自动控制理论

自动控制理论是研究自动控制共同规律的技术科学(1)经典控制理论(以反馈理论为基础)(军事)以传递函数为基础

研究单输入-单输出(SISO)线性定常系统的分析和设计(2)现代控制理论

(宇航)以状态空间描述为基础

具有高性能、高精度的多变量变参 数系统的最优控制问题

(3)智能控制理论(发展方向)信息论、仿生学为基础

3、反馈控制理论(闭环控制理论)

(1)自动控制系统

被控对象、控制器按一定的方式连接所组成的系统

最基本的连接方式是反馈方式,按该方式连接的系统称为反馈控制系统

(2)反馈控制原理

控制器对被控对象施加的控制作用取自被控量的反馈信息,用来不断修正被控量与输入量之间的偏差,从而对被控对象进行控制。

例1

人取物

反馈控制原理就是偏差控制原理

通常,我们把取出输出量送回到输入端,并与输入信号相比较产生偏差的过程,称为反馈。

在工程实践中,为实现反馈控制,必须配有以下设备:

测量元件、比较元件、执行元件

统称为控制装置

4、反馈控制系统的基本组成

(1)外作用 有用输入:决定系统被控量的变化规律

扰动:破坏有用输入对系统的控制。如:电源电压的波动、飞行中的气流、航海中的波浪等

(2)给定元件

给出与期望的被控量相对应的系统输入量(参据量)如书的位置

(3)校正元件(补偿元件)

结构和参数便于调整的元部件,以串联或反馈方式连接在系统中

1、开环控制方式

不存在输出到输入的反馈,输出量不参与控制(1)按给定值进行控制

(2)按干扰进行控制(即前馈控制,对干扰进行补偿)

第三节 控制系统的分类以及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一、控制系统的分类

&1.4 对自动控制系统性能的基本要求 稳定性(最基本要求)稳定性:系统在扰动消失后,由初始偏差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的能力 1、稳定

2、不稳定

稳定性:

(1)对恒值系统,要求当系统受到扰动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能够回到原来的期望值。

(2)对随动系统,被控制量始终跟踪参据量的变化。

稳定性是对系统的基本要求,不稳定的系统不能实现预定任务。线性系统稳定性,通常由

系统的结构决定与外界因素无关。2 快速性

动态性能 调节时间、上升时间

对过渡过程的形式和快慢提出要求,一般称为动态性能。稳定高射炮射角随动系统,虽然炮身最终能跟踪目标,但如果目标变动迅速,而炮身行动迟缓,仍然抓不住目标。准确性

稳态误差 有差系统 无差系统

在参考输入信号作用下,当系统达到稳态后,其稳态输出与参考输入所要求的期望输出之差叫做给定稳态误差。显然,这种误差越小,表示系统的输出跟随参考输入的精度越高。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教学目的:1.掌握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及其作用

2.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建立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教学重点: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 教学难点:建立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进度:本内容为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预备知识: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一、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概念及作用

在研究控制系统的性能时, 最关键也是最困难的一步就是建立起能以足够的精 度反映系统工作实质的控制系统数学模型。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描述系统内部各物理量(或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表达式。在 静态条件下(即变量的各阶导数为零), 描述各变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方程 ,称为静态模型;在动态过程中, 各变量之间的关系用微分方程描述 , 称为动态模型。由于微分方程中各变量的导数反映了它们随时间变化的特性 , 例如在运动过中 , 一阶导数表示速度 , 二 阶导数表示加速度等 , 因此 , 微分方程完全可以描绘系统的动态特 性。本章主要研究控 制系统的动态数学模型, 简称数学模型。

二、控制系统数学模型建立的方法

数学模型的建立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分析法和实践法。

分析法是利用控制系统或其 组成元器件所依据的物理或化学规律,来建立数学模型并经实验验证。

实验法是通过对实际控制系统或元器件作用一定形式的输入信号,用求取控制系统或元器件的输出响应的方法来建立数学模型。在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中 , 建立合理的系 统数学模型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工作,它直接关系到控制系统能否实现给定的任务。

三、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种类

时域中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微分方程、差分方程和状态方程。复数域中常用的有传递函数、结构图。

频域中有频率特性 数学模型的建立方法及建立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 线性控制系统数学模型的建立

线性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是用微分方程式来描述的, 用解析法列写微分方程的一般步骤如下 :(1)根据系统或元器件的工作原理 , 确定系统和各元器件的输入 / 输出 量;(2)从输入端开始,按照信号的传递顺序,依照各变量所遵循的物理或化学定律,按技术

要求忽略一些次要因素,并考虑相邻元器件的彼此影响,列出微分方程式或微分方程组;(3)消去中间变量,求得描述输入量与输出量关系的微分方程式;(4)标准化, 即将与输入变量有关的各项放在等号右侧 , 将与输出变量有关的各项

放在等号左侧, 并按降幂顺序排列。

一般情况下, 设描述线性控制系统的微分方程式如下 :

式中 , c(t)为系统或元器件的输出量;r(t)为系统或元器件的输入量;系 数 a 0 , a 1 , „ , a n 及b 0 , b 1 , „ , b n 与系统或元器件的结构及参数有关。一般的物理可实现系统,总有 n ≥ m , 上式又 称为 n 阶微分方程式。

例题:已知无源网络如图所示 , 试写出它的数学模型。

解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可写出

式中 , i 为设置的中间变量, 是流经电阻R和电容C的电流

消去上式中的中间变量i整理的

当电阻R和电容C均为常数时 ,RC无源网络的数学模型为一个一阶 常系数微分方程 ,令RC = T , 则式可写成

式中, T称为RC网络的时间常数。

第三节 项目二:求取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线性系统 ———— 满足叠加原理

非线性系统

设单输入单输出线性定常系统

例:枢控直流电动机调速系统

输入量ur 输出量ω(n)建立数学模型: 由局部(元件)→ 系统

传递函数结构图的组成:信号线(变量),函数方框图,综合点,分支点

传递函数结构图:子方框图

系统结构图既保留子系统的原貌,又反映系统的结构 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

结构图的变换和简化:(按代数运算规则,原则:保持变换前后输入输出关系不变)

4,节点移动 例:求传递函数

闭环控制系统的基本结构

第四节 建立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结构图的组成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 , 是将系统中所有的元、部件都用方框表 示 , 在方框中表明其传递函数, 按照信号传递方向把各传递函数方框依次连接起来组成的一种图形。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不仅能够清楚地反映系统的组成及信号的传递过程, 而且能够表示出系统信号 传递过程中的数学关系。因此 ,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一般包含 4 种基本单元, 如图所示。

(1)信号线 : 带有箭头的直线 , 见图(a)。箭头表示信号的传递方向, 直线上标记信号 的时间 函数或像函数 , 如 r(t)或 R(s)。

(2)引出点:又称测量点,表示信号引出或测量的位置,见图(b)。从同一位置引出的信号,在数值和性质方面完全相同。

(3)比较点:又称综合点,对两个以上的信号进行加减运算,见图(c)。“ + ” 号表示相加, “” 号 表示 负 反馈 , 这是一个负 反馈的闭环控 制 系 统。由结构图(a)可 以写出

C(s)= G(s)E(s)(8)E(s)= R(s)-B(s)(9)B(s)= H(s)C(s)(10)

整 理式(8)、式(9)、式(10)得到

则等效传递函数为:

(11)

式 11)表示 的是两个方框反馈连接的等效传递函数 , 如图(b)所示。式表示 的也就是负 反馈闭环控 制 系 统的传递函数。当 反馈传递函数 H(s)= 1, 即单 位反馈时 , 称这样的负 反馈闭环控 制 系 统为单 位反馈控

制 系 统。单 位反馈控 制 系 统的传递函数为

同 理 , 可 以推导 出 正 反馈闭环控 制 系 统的传递函数为

由动态结构图求取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2)

在 系 统结构图 简化过 程中 , 为了便 于进行方框的运算 , 往往需要移动综合点和分离点的置 , 或者移动 比较符 号“” 不能过 综合点和分离点。

(1)信号 综合点的 移动。信号 综合点的移动原 则是 : 保 证原 信号 不变 , 在 信号 综 合点移后 保 证 信 号 相 加的 代 数 和 不 变。综 合点 的 移 动 等 效 变 换 如 图所 示。其 中 , 图(a)所示 为综合点前 移等效变换 , 图(b)所示 为综合点后 移等效变换。

(2)信号 分离点的 移动。信号 分离点的移动原 则是 : 保 证原 各点信号 不 变 , 在 信 号 分 离点移动后 保 证该分支信号 不变。分离点的移动等效变换如图所示。其 中 , 图(a)所示 为分离点前 移等效变换 , 图(b)所示 为分离点后 移等效变换。

(3)信号 综合点的互换。在 结构图 简化过 程中 , 根据加法交换律 , 两个 或两个以上相 邻的信号 综合点位置 可 以互换 , 互换前 后 的结果 不变。

(4)信号 分离点的互换。在 结构图 简化过 程中 , 两个或两个以上相 邻的信号 分离点位 置互换 , 完 全不会改变信号 的性质。

必须指出 , 在 结构图 简化过 程中 , 相邻的信号 综合点和分离点的位置 不能互换。

【 例】 某系 统结构图 如图所示。要 求简 化结构 图 , 并 计 算系 统的传 递函 数G(s)= C(s)/ R(s)。

解 由系 统结构图 3-14 看出 , 结构图 中包 含 5 个环节 : G 1、G 2、G 3、G 4、H , 简化结构图 的步 骤如下 :

系统结构图

(1)信号 综合点 A 后 移 , 见图(a);(2)方框 G 1 与 G 2、G 2 与 H 串联等效 , 且信号 综合点互换位置 , 见图(b);(3)方框 G 4 与 G 1 G 2 并 联等效 , 为方便 起见记为 W 1 , 则

W 1 = G 1 G 2 + G 4 方框 G 3 与 G 2 H 反馈等效 , 记为 W 2 , 则

电子控制硅油风扇离合器 篇3

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了水泵、冷却风扇散热器及相关组件。其中冷却风扇将消耗发动机功率的5%~8%左右,最大时约占发动机功率的10%。为了降低风扇功率消耗,减少噪声和磨损,防止发动机过冷,降低污染,节约燃料,目前的先进发动机上多采用风扇离合器来驱动风扇。

自博格华纳于上世纪发明世界上第一台硅油风扇离合器以来,冷却风赢的节能技术逐渐被提上议程并被各大OEM厂商所关注。汽车发动机冷却风扇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固定风扇-硅油离合器驱动风扇-电子控制型硅油离合器驱动风扇的历程。

电子控制型离合器不同于传统的双金属感温控制模式直接读取发动机控制模块ECU信号,由离合器内部电磁阀根据发动机各部位温度传感器所提供的信息控制冷却风扇的转速。从而达到更为精确、迅速的反应。在降低系统噪音节约能耗方面比同类感温产品有着显著的提高。电子硅油离合器主要应用在欧3排放及以上的高档大型客车、卡车及部分工程机械车辆。

电子硅油离合器

图1清晰的表达了二种不同冷却系统(电子控制型硅油离合器与传统双金属感温式离合器)的技术原理。

图1左侧为双金属感温式离合器的热信号传递过程。冷却液经过散热器,并与流经散热器的冷气流进行热交换。感温式离合器前端的双金属片在感受到气流温度后开始产生形变,并驱动离合器内部的阀片打开或关闭离合器,从而达到控制风扇转速的目的。图1右侧则为电子控制型硅油离合器的控制信号线路。安装在散热器内的温度传感器直接感受冷却液的温度,并传送至发动机控制单元ECU,ECU经逻辑模块判断后,发出相应的PWM信号,PWM控制电子硅油离合器内的螺线管开关,驱动离合器内部的阀片打开或关闭离合器。

据博格华纳热能系统欧洲技术中心测试,采用电子控制硅油风扇离合器技术的冷却系统,与固定风扇冷却系统相比,可减少消耗发动机功率4.2%,与采用传统双金属感温硅油离合器技术的冷却系统相比,可减少消耗发动机功率1.2%。

电子控制器 篇4

关键词:功率因数,C8051单片机,电力电子系统,无功补偿

绪论

随着近年来, 国家对电力系统的大规模的投入, 以及建立节约型社会的提出。怎样在电力电子系统中节约能源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各界人士的重视, 由于全国的电力的供应紧张, 电网的功率因数及电压的降低, 电气设备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网络元件及负载消耗着电网中的大部分的无功功率, 这样电能的质量就得不到保证, 严重的影响了广大用户的用电质量。在我们的电力电子系统中, 功率因数的稳定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重视, 只有稳定的功率因数才能够保证我们的系统稳定的运行。所以, 功率因数补偿控制器的运用迫在眉睫, 本次设计可以有效的提高电力电子系统的功率因数。

一、电压电流采样模块的设计

在信号采集模块的设计中, C8051F系列的单片机所需电压电流信号分别取自10KV电网主回路中的电压互感器 (PT) 、电流互感器 (CT) 的二次侧。10KV电网电压互感器 (PT) 二次侧输出的相电压为交流100V, 电流互感器 (CT) 二次侧的电流为5A, 这满足了信号采集电路对模拟量的要求, 可以实现低压控制电路和高压上的电气隔离, 从高压侧互感器引出的电压、电流信号要再次经过传感器转换。结合中央处理模块的控制需求, 本次设计采用的是立式穿芯小型精密交流电压电流通用互感器。具体电路图如图一所示:

二、中央处理模块的设计

我们知道微控制器由微处理器发展而来, 目前单片机的发展可以称得上是百花齐放的时代, 世界上各大芯片公司都在努力的推出各种各样的单片机。本次设计所采用的是Silicon Labs公司C8051F系列单片机, C8051F系列产品具有高速流水线结构CPU、完全兼容8051, 而且大多数指令的执行时间为1-2个时钟周期, 多复位源、多向复位, 多时钟, 在系统仿真、边界扫描、在系统编程等优势。

经过和同类芯片进行比较之后, C8051F系列的单片机具有很大的优势, 在综合考虑的基础上, 本次设计采用的C8051F系列的单片机容易上手、开发周期短、集成度高, 芯片及外围电路如图二所示:

三、结论

本次设计采用C8051F系列的单片机为控制器的中央处理芯片, 同时在信号的采集模块中采用的是传统的电压电流互感器, 对电力电子系统的功率因数进行补偿。可以快速有效对系统所需的无功功率进行补偿。可以达到广大客户的电气设备的用电需求, 为大多数的设备的稳定运行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彭丽.10k V/35k V电子式电压/电流互感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04.

电子银行的风险与控制研究 篇5

关键词:电子银行;风险控制;国际银行;因特网

Abstract: The emergence of the Internet to the bank to provide an unprecedented opportunity to go beyond existing boundaries, the international outlook of the banking sector which has undergone earth-shaking revolutionary change. More and more international banks began to pay attention and aim at the e-banking business, and tried to enter the Risk and occupation of new areas of e-commerce. By the network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liberalization of financial supervision and legal uncertainty,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 and other factors, e-banking business to Bank of risk control challenges.

Key words: electronic banking; risk control; International Bank; Internet

前言

国际电子银行业务游戏规则的权威制定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电子银行小组(EBG)于2010月发布了《银行监管人面临的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问题》的白皮书。本文试图以此为参照物,探讨、分析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及其控制问题,以期对我国银行发展电子银行业务有所启发。

一、风险分析

EBG将电子银行的基本风险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电子银行发展带来的新风险,另一类是电子银行本身具有的传统性银行风险。

1、战略和经营风险

战略和经营风险是指经营决策错误、决策执行不当或对行业变化束手无策,对银行的收益或资本形成现实和长远的影响。战略风险是银行开展电子银行业务时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之一。战略风险在属性上更加普遍和宽泛。银行董事会和执行管理层所采取的战略决策都会对其他风险种类产生影响。如果银行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出现无效或不当,飞速的技术变革,激烈的同业竞争和该战略的性质都会暴露出银行的巨大风险。类似的,如果管理层采取一种过于谨慎的技术跟踪战略也将使银行在一个饱和的市场或迅速巩固的市场中没有丝毫的立足之地。

2、运作风险

运作风险是一种系统技术风险。由于电子银行对技术的高度依赖性,使运作风险成为最重大的风险之一。运作风险来源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技术框架的合理性。如果电子银行系统不能将多种业务系统进行适当的整合,那么银行将由于交易处理发生的错误而暴露出重大的运作风险问题。二是系统安全性。开放的电子递送渠道使银行暴露在新的安全风险之下,形成了新的安全风险问题。三是数据完整性。数据完整性是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银行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控制程序,数据在传递和接受过程中就可能发生遗失或转换变形,造成数据不完整。四是系统的有效性。如果银行没有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行持续性和事故应急计划,系统的超负荷运行和损耗就可能影响银行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引起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五是内部控制和内部审计。如果银行不具备充分到位的内部控制措施,并且这些控制措施不能得到独立审计的话,那么银行就不能有效防范来自内外部的欺诈行为。六是业务外包。很多银行机构过于依赖少数几个外包商,这种对少数外包商的集中依赖性可能会产生系统性影响。其次,很多技术外包商缺乏银行环境中所要求的控制知识。再次,业务外包也可以引起与风险敞口相关的附加隐私权保护问题。

3、声誉风险

声誉风险是指负面的公众观点对银行收益和资本所产生的现实和长远的影响。阻碍电子银行递送渠道有效性的任何负面发展都可能影响银行的声誉。提供一个能够支持电子银行业的可依赖的网络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因特网银行业务运作不善;如果银行不能在一个一致的基础上提供可靠、准确而及时的电子银行服务;如果银行不能及时回复客户通过E?AIL发布的查询,不能提供适当的信息披露或是侵犯了客户的隐私权,银行的声誉都可能招致负面影响。银行网址上的重大安全缺陷会削弱客户或市场对银行提供适当的管理因特网交易能力的信心。

4、法律风险

电子银行业务产生的法律风险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风险问题。目前,各国政府对电子银行和网上交易的法律法规多不清晰,有很多含糊之处,并且缺乏专门规范电子银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各国现行的法律和规制框架又存在许多冲突。通过因特网与客户发展关系的一国银行可能并不熟悉另一些国家特定的银行法律和客户保护法律,由此增加了法律风险。

未经授权使用或滥用在因特网上收集到的数据是另一种潜在的法律风险来源。未得到授权的个人能够对银行和外包商拥有的客户“数据仓库”进行攻击或渗透。譬如,黑客或其他人可能渗透到银行或外包商的数据库里去,或者建立他们自己的数据库,使用客户信息进行欺诈犯罪活动。得到授权的人员也可能蓄意地滥用数据,这些都会给银行带来法律风险。

5、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于债务人未能按照与银行所签合同条款或约定行事,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银行机构的信用风险可以受到电子银行业务的多方面影响。因特网递送渠道的使用可以使银行特别是小银行迅速扩展,而这会导致资产质量的提高,增加了内部控制风险。因特网的使用也扩展了银行的地域范围,超越了传统的经营地区,这也增加了对当地市场动态和风险了解的难度,必须核实区域外借款人的担保并完善担保留置权。另外,因特网也使得银行难于鉴别一个潜在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而客户的身份和可信度是合理的信用决策的必要组成部分。

6、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指银行在其所作承诺到期时,不承担难以接受的损失就无法履行这些承诺,从而对银行收益或资本造成的风险。在因特网上,信息和谎言的流动速度之快可以对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产生影响。

7、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因金融市场需求变动而带来的风险。近来网上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发展对银行市场风险产生的影响是错综复杂的。从市场观点看,一方面网上证券交易量的增加会导致动荡性增加,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流动性的增加。从单个银行的观点看,如果银行开展或扩大由网上银行所带来的存款经纪、贷款销售或证券化业务,他们就可能增加市场风险。

8、外汇风险

当一笔贷款或贷款组合以外汇计价或以借入外汇作为资金来源,外汇风险就会产生。如果银行接受了外国客户的存款或开立了外币账户,银行就会面临外汇风险。因特网使银行有扩展业务地域范围的机会,开展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外汇风险程度就会比开展传统业务带来的风险程度大得多。

二、风险控制

尽管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上述基本风险种类并不是新的,但这些风险产生的特定方式以及影响程度对于银行管理层和监管人来说却是全新的。与传统银行风险相比,电子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将更加巨大。针对上述电子银行风险,可考虑采取以下控制策略:

1、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

因为良好的公司治理机制是银行做出正确战略的平台。银行要取得因特网战略和经营的成功,必须要有一个健全、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龙其是需要一个健康的董事会。董事会如同银行的大脑,大脑不健康,网上战略和经营无从谈起。而这一点恰恰是我国尤其是国有银行所缺乏的。银行应当具备一种严密的分析程序来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电子银行风险。对电子银行风险的管理和控制包含“规划→实施→衡量”等基本环节。在这些环节上,需要银行组织中的不同角色去完成。首先,风险规划由银行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应当对会给银行风险管理产生重大影响的有关电子银行技术项目进行研究、批准和监督,并确定有关技术和产品是否同银行战略目标相一致,是否能满足市场需求,是否能够维持该行的竞争能力和赢利能力。其次,技术实施由经理层负责。这就要求经理层具备相关的技能以有效评估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为银行选择合适的组合,并确保选定的技术安装正确。再次,衡量和监控风险由监督系统负责。监督系统应该具备相关技能以有效识别、衡量、监督和控制涉及电子银行的风险。董事会应当收到关于所用技术、所定风险及如何管理这些风险的定期报告。作为设计程序的一个部分,电子银行系统中包含有效的质量保证和审计程序。由审计人员对电子银行技术和产品进行独立评估有助于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完成自己的责任。

2、设计和执行与电子银行风险相适应的内部控制系统

电子银行改变了传统银行的内部控制、岗位分工和明晰的审计轨迹,使银行在经营和审计方面都极为缺乏专门的技术和技能。银行机构必须具有充分到位的控制措施,由独立的审计部门对内部控制系统作定期的测试和评估。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目标应包含:技术规划与战略目标的一致性;数据的可用性;数据的完整性;对数据保密和对隐私的保护措施;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性。

电子银行内部控制系统的要素包括三方面:一是内部会计控制,用来保障以资金记录的资产及其可靠性。二是运营控制,用来保障业务目标的实现。三是管理控制,用来保障运营效率的执行政策与程序。这三个要素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一是预防性控制;二是侦测控制;三是纠正控制。

3、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的措施

EBG的调查表明,多数银行都把安全风险看作是与电子银行相关的一个主要风险。安全性始终是电子银行系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要使电子银行安全运作,还得使用技术的方法来解决因技术带来的问题。保障电子银行系统安全可采取

防火墙、编码技术、授权证明人等技术措施。

4、注重电子银行系统的有效性和持续可用性

除了确保一个安全的开展电子银行业务的内部网络之外,制定有效的容量规划也是确保电子银行产品和服务持续有效性的关键所在。为了有效地进行竞争,避免由于系统损耗引起的潜在的重大声誉风险,开展电子银行服务的银行必须准确、可靠、一贯地提供适当配套的产品和服务。这些因素表明,制定一个有效的运营持续性、防御及事故反应计划是极其重要的。而且,委托外部开发系统的趋势也使银行有必要确保外部服务提供商的类似计划必须到位,并定期检测其有效性。

5、保持对技术外包进行评估和监控的能力

银行要定期对其技术支持来源进行重新评估,以确定已有的方案是否继续适合其业务发展,是否有足够的弹性来满足预期的将来需要。

6、声誉和法律风险控制方面

为防止出现可能导致银行声誉受损的负面情况,银行机构应当发展和监督电子银行业务的运行标准。保护银行声誉的其他重要手段还有定期审查和测试经营持续性、抵御和事故反映计划以及沟通战略。

7、其他的传统银行风险管理方面

电子商务的渠道平衡控制术 篇6

根据艾瑞咨询(iResearch)为某世界500强企业进行的电子商务定制研究中发现,面对经济危机的寒冬,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开始尝试用各种各样的方法降低成本、刺激销售。电子商务无疑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但是电子商务对传统销售渠道的利益的冲击,常常使得电子商务受到传统渠道的抵制而无法发挥作用。那么如何平衡各种销售渠道的利益和权力?又如何使得电子商务网站真正发挥作用呢?这就要从工业品本身的特征说起。

电子商务影响因素分析

工业品(Industrial goods)是指各种组织,如企业机关、学校、医院为生产或维持组织运作需要购买的商品和服务。

在电子商务行业整体发展得如火如荼的时期,工业品领域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非常迅速。虽然各类媒体都把电子商务发展前景描绘得一片大好,我们还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电子商务尤其是工业品领域的电子商务还存在着以下的阻碍因素:比如信用体系和电子商务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的滞后,以及工业品传统渠道由于自身利益受损从而对电子商务的阻碍。

工业品领域电子商务运营模式

目前工业品领域电子商务根据其运营模式的不同,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第一,以信息展示、选型询盘为主要功能的信息展示平台,多见于B2B平台。

中国工业领域、尤其轻工业领域中小企业数量众多,地域非常分散,细分行业多,细分行业之间关联度小,产品种类复杂且专业。因此,急需一个信息平台汇集各个企业的信息,通过强有力的搜索工具选择信息,通过专业的服务来判断信息。

但是由于传统的商业流程习惯,也由于中国商业社会信用保障体系的缺失,很难形成国外B2B电子商务在线交易的模式。在中国,更多的是采用线上寻找信息,线下联系完成后续购买流程的方式。

第二,具有完整电子商务功能的交易平台,多见于B2C平台。

工业品领域有部分产品,满足体积小、重量轻、标准化高、市场竞争充分且价格在不同销售渠道波动大的产品,可以面向个人消费者销售。例如:开关、插座轮胎等等。出售这类产品网站多为可以进行从信息查询到最后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一系列功能的电子商务网站。

电子商务给渠道带来的变革

对于工业品领域的企业来说,分散渠道销售力量,控制渠道间的权利关系,平衡渠道间的利益将成为传统工业企业开展电子商务的关键之所在。

在传统的工业品企业产业链中,生产商和OEM厂商制造工业品,然后通过经销商和集团集成商销售,通过工程商、运营商最终达到消费者手中。采用电子商务的方式扩充原有渠道,虽然会减少部分销售成本,扩大新客户源,辅助市场宣传和网络营销,但电子商务也会对工业企业原有销售渠道带来不利的影响,最直接的影响是销售渠道比例的重新分配,打乱已形成平衡的销售渠道,分散已有销售渠道的比重。

这种影响有以下两种情况:如果由生产商主导开展电子商务业务,那么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直销比例的大量增加将会对原有渠道上代理商和系统集成商的出货量造成影响,从而损害其利益。如果由一级代理商主导开展电子商务业务,很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一级代理商对消费者的直销比例会大幅度增加,会影响底层经销商和系统集成商的利益。

解决方案

对原有销售渠道的冲击,可能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最终与实施电子商务以优化销售渠道的目标背道而驰。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用以下几个解决方案:

(1)产品选择控制术:采用这类的控制术在于从一开始就区分经销商销售范围和电子商务销售范围,从根本上杜绝不同销售渠道的矛盾。但是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行性较低,尤其工业领域的产品通常不可能只靠网络销售,因此产品选择控制术通常和后两种方法混用。

(2)网站功能控制术:采用这类控制术的根本是由网站主导方控制和分配订单,从而平衡渠道利益。

具体做法:由生产商主导电子商务网站。该网站主要是选型询盘平台、信息展示平台和订单处理平台,对电话热线进入的订单和网站上直接发出的订单,根据发出订单的地区不同,就近选择经销商跟进。

这样不仅为集团带来了新客户,丰富了原有的销售渠道,还变相的为下游经销商带来了更多的订单,可以说是双赢之举。但从长远来看,这样的做法不利于优化原有销售渠道,无法对现有经销商的权利进行分散和抑制,因此这类方法适用于电子商务开展前期,不适用于长期发展。

(3)定价策略控制术:运用定价策略控制渠道,调整不同渠道之间利益的方法,核心思想是通过不同的销售价格,控制各个渠道的盈利水平,保护经销商利益。在这种核心思想下,定价策略都会选择线上产品售价≥线下产品售价。这类定价方式一般适用于工业品的高额产品。

具体做法:由生产商主导电子商务网站,线上不仅是询价和选型平台,而且可以完成支付、配送等一系列服务。通过不同单价、批发价以及VIP价格等,引导用户到不同的销售渠道购买。

这样做的好处是运用定价策略调整渠道主动性强,通过不同的价格波动可以实现对渠道主导权的绝对控制。但运用这类策略必须要制定极为精准的价格关系和折扣比例,且刚开始实施电子商务的初期可能会遇到比较大的阻力。营销新重点

实施电子商务后,由于部门的组织结构和功能结构会发生改变,因此其市场营销部门也会产生一些新的工作重点。

(1)调整经销商管理KPI:在实施电子商务业务后,经销商的职能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比如:经销商可能会承担一部分物流仓储和配送以及售后服务中心的职能。在挑选经销商或者经销商绩效考评的KPI制定上,可能会带来指标选取的调整变化或者分值权重的变化。

(2)销售管理团队:开展线上零售和批量销售随之带来的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售后服务问题,企业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去建设一支强有力的支撑团队。

短时间内可以借助现有的销售助理型人才填补空白,企业的各地有售后服务能力的经销商是良好的客户服务资源,可以作为售后服务的补充力量。同时建立全国呼叫中心或者地区性客户服务中心来完善整个服务体系。

(3)合作伙伴的选择:如果要实现交易平台功能的工业品领域电子商务平台,要提供在线支付方式或者第三方物流配送方式的话,就必须要涉及支付和物流合作伙伴的选择。

目前来看,第三方在线支付平台能提供一个较少中间费用、较快支付周期的、有信用担保的支付平台。但目前金融监管机构正在加紧对第三方平台的控制和风险防范工作,网上支付牌照前途尚不明朗。为了减少风险,尽量选择与较大的第三方支付公司合作或者直接与网银合作。

电子膨胀阀控制设计 篇7

关键词:空调,电子膨胀阀,硬件,软件

1 电子膨胀阀的工作原理

电子膨胀阀有步进电机型和电磁线圈型两种结构形式。电磁线圈型严格地说是一种电磁膨胀阀。本文描述的电子膨胀阀指的是步进电机型。它由阀体、阀芯、波纹管、传动机构和脉冲步进电机等组成。脉冲步进电机是驱动机构, 波纹管是将制冷剂通道与运动部件隔开, 以防制冷剂泄露。传动机构的作用是将电机的旋转运动转变为阀芯的往复运动。电子膨胀阀的工作原理是, 根据对过热度或进出口空气的温差, 回风温度及其设定值等多项参数的检测和数据采集, 经微处理器处理后, 控制步进电机转子的旋转, 通过螺纹的传动, 带动阀针作轴向移动, 从而调节阀口的通流面积, 调节制冷剂的流量。依次实现对制冷剂流量的自动调节, 最终使空调系统根据负荷的变化达到最佳制冷/制热量, 最精确的温度及节能效果。

图1为本例中使用的电子膨胀阀的内部线圈图和工作时的相序动作说明。红色线和茶色为+12V电源线, 其他四色线为不同的线圈, 表中标示“ON”的地方表示该相导通, 标示“OFF”的地方表示该相不导通, 通过从1~8方向或从8~1方向的顺序切换线圈状态, 实现调节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的目的。

电子膨胀阀的驱动方式和步进电机的驱动类似, 采用四相八拍的工作方式, 本例中电子膨胀阀 (DPF (L) 2.2-06) 参数:额定电压:DC 12V;线圈电阻:38±4Ω/相;励磁速度:30pps~90pps;励磁方式:1~2相励磁 (30pps~90pps) , 单极驱动;阀行程:2.9mm;阀口直径:φ2.2mm;开阀脉冲:35±20脉冲;全程脉冲:500脉冲。

流动方向:正反皆可。

2 硬件电路设计

根据电子膨胀阀的参数, 硬件电路采用12V驱动电压, Freescale的MC908AB32C FBE作为控制用单片机, 因为单个线圈直通电流最大为320mA, 单片机不能直接驱动, 因此使用三极管增加驱动能力, 使用单片机的大电流口PTD0-PTD4, 4个IO口作为驱动口。

由于电子膨胀阀线圈属于感性负载, 使用三极管驱动的时候, 输出端和+12V之间应该加反向二级管, 当励磁切换相时, 线圈上产生了反向感应电压的时候, 可以起到电压钳位的作用, 并把线圈上储存的能量泻放掉。保护器件, 并减小对电源的干扰。

3 软件设计

以下的参数是根据实际系统确定的经验值, 实际应用时还应根据实际系统进行调节。

全闭动作:关500脉冲后;开5脉冲, 关60脉冲 (循环5次) ;然后查表, 开至设定开度。

全开动作:460个脉冲开;停压机后, 进行阀的全开动作。

开度的上, 下限:上限:460个脉冲;下限:40个脉冲。上限应小于全程脉冲, 下限应大于开阀脉冲。

驱动速度:开方向:83.3方波脉冲/秒≈Pulse/12ms;关方向:30.3方波脉冲/秒≈Pulse/33ms。驱动速度根据实际系统试验确定, 但不能超过励磁速度范围。上电初始动作:做阀全开动作。

压机开启:阀的开度必须保证进入初始化开度后再开压机。

压机关闭:压机在运转过程中内机关机, 等压机关闭后, 再进行阀的全开动作。

防阀超调处理:在阀前次是开/关方向, 当前计算需要关/开方向时, 即表示前次阀调整已经调过头了, 需要回调, 为防止再次调过头, 微调时间再到时, 调整幅度只能开/关1个脉冲, 1个脉冲调整之后的微调与1个脉冲的调整方向一致, 微调恢复正常, 否则超调处理仍有效。

4 设计注意事项

(1) 设计时应注意电子膨胀阀的电气特性, 如:额定电压、线圈电阻、驱动电流。不能使用集成电路2003驱动。由于电子膨胀阀内部线圈的驱动电流为0.32A/相, 两相同时开通的时候, 电流为0.32A×2=0.64A, 而2003的总输出电流为0.5A, 因此集成电路2003不能满足其驱动电流的要求。

(2) 使用时应注意电子膨胀阀的技术参数有以下几点。

(1) 流动方向:即流过电子膨胀阀的流质的流动方向是不是符合使用要求。

(2) 励磁速度:即换向的速度限制。速度的确定是根据实际系统具体调节, 但必须在电子膨胀阀的励磁速度范围以内。

(3) 开阀脉冲:即阀从全闭到开的最小脉冲。如果开阀时小于这个脉冲数有可能发生闭阀。

(4) 全程脉冲:即阀从全闭到开到最大脉冲。控制中全开脉冲不超过这个脉冲数。

电子控制器 篇8

传统的液压控制自动变速器, 是通过节气门阀将发动机的节气门开度信号 (即负荷信号) 转变为节气门阀压力, 并通过调速器阀将车速信号转变为调速器阀压力, 然后利用这些液压来控制执行机构中的离合器和制动器动作, 从而实现自动换档。但是, 随着汽车工业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以及人们对汽车使用性能要求的不断强化, 这种液压控制自动变速器的不足就显得日益突出起来。

首先, 液压控制自动变速器在做控制决定时, 所能考虑到的因素是极为有限的, 而且往往仅局限于节气门开度和车辆行驶速度;其次, 带有锁止离合器的自动变速器, 其阀体结构变得越来越复杂, 从而使铸造和加工成本越来越高;第三, 阀体中包含的诸多滑动柱塞阀、止回阀、节流孔等, 在使用中很容易发生磨损、堵塞和卡滞, 从而影响自动变速器的正常工作。

因此, 出现了对锁止离合器的接合、分离, 以及总成的换档动作进行电子控制的自动变速器, 即所谓的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

就其组成而言, 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与液压控制自动变速器基本上相同, 两者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 前者是通过节气门位置传感器和车速传感器将发动机节气门开度和车辆行驶速度转变为由上述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 连同其它反映汽车各总成和系统工作情况的传感器信号一起, 送到电子控制系统的电控单元 (ECU) , 然后将输入的信号与事先存储在电控单元中的程序进行比较, 并由电控单元向相应的电磁阀发出指令, 接通或切断流向换档阀等的液压, 使执行机构中各离合器和制动器的动作得到控制, 从而精确地控制换档时机和锁止离合器的工作, 使得自动变速器的换档更趋平稳。

由此可见, 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与液压控制自动变速器的差异只是控制手段不同, 本质上并没有区别, 因此从整体结构到外观两者都相差无几。电子控制自动变速器的控制系统由输入装置、电控单元和输出装置三部分组成。

输入装置:包括各种传感器和开关, 前者可为电控单元提供连续可变的电信号, 后者则仅能提供简单的开关信号。典型的输入装置可以在汽车工作时为电控单元提供诸如节气门开度、车速、发动机转速、冷却液温度、自动变速器档位等方面的信息。

电控单元:根据其本身程序中的指令, 对来自各种传感器和开关的电信号加以分析, 然后向输出装置发出指令, 以控制自动变速器换档和锁止离合器工作的时机。许多电控单元中都包含有一个可更换的集成电路芯片, 被称之为可编程序只读存储器 (PROM) 。当为解决自动变速器控制及汽车操纵性能等方面的问题而需要对电控单元作出改进时, 一般只需改变该集成电路芯片的设计即可。

自动变速器的电控单元一般还具有自诊断功能, 当输入装置中的车速传感器和输出装置中的电磁阀等出现故障时, 可以自动地通过超速档分离指示灯 (OD OFF) 的闪烁或故障显示屏提供的信息来报告故障代码。另外, 为了共享电控单元的资源, 降低整车电子控制系统的成本, 通常还将自动变速器和发动机两者电子控制系统的控制单元合二为一, 称为发动机与自动变速器电控单元。

输出装置:主要是指电磁阀, 根据电控单元发出的指令, 电磁阀开启或闭合, 相应地接通或切断回油通道。当回油通道被切断时, 油压作用于换档阀或锁止阀, 从而控制换档和锁止的时机。

自动变速器的电子控制是自动变速器控制技术的核心, 其中包括换档时机控制、换档品质控制和自诊断控制。

一、换档时机的控制

液力自动变速器的基本形式是液力变矩器与动力换档旋转轴式机械变速器串联。一个典型的电子液力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输入信号传感器及开关、电控单元、输出执行器。传感器有与电子燃油喷射控制系统共用的发动机转速、负荷、温度传感器, 测量变速器输出转速的传感器以及选档杆位置、换档模式、强制低档开关等。电控单元由I/O接口、CPU和存储器 (RAM/ROM) 组成, 换档动作的实现则依靠电磁液压阀。电子液力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如图1所示。

1. 换档点的控制

换档点是变速器输出转速、发动机负荷、选档杆位置开关和换档模式开关的函数。例如, 驾驶员可以将选档杆置于“D”位置和选取“E” (经济) 模式。当车速增加时, 只要发动机负荷和变速器输出转速所决定的工况点向右 (如图2所示) 越过了相应的升档曲线, 则变速器自动升高一档;只要发动机负荷和变速器输出转速所决定的工况点向左越过了相应的降档曲线, 则变速器自动下降一档。

由图2的曲线形状可以看出, 发动机的负荷越大, 升档或降档时的车速就相应地越高, 以保证汽车在大负荷低档行驶时的动力性。由于控制单元存储器空间的限制, 换档图中的升/降档曲线不像过去的液压控制方式那样呈连续光滑的形状, 而往往是呈阶梯形状。

2. 锁止离合器的控制

为了提高自动变速器的效率, 可对液力变矩器实施锁止, 锁止工作由锁止离合器来完成。锁止离合器受发动机负荷、变速器输出轴转速、变速器档位和换档模式共同控制。对锁止离合器均采用电子控制的方法, 即由电磁感应式传感器提供变速器输出轴的转速信号, 由节气门位置传感器提供发动机的负荷信号, 再加上换档杆位置信号和模式开关信号, 一并传给电控单元进行处理和控制。

当发动机负荷和变速器输出轴转速所决定的工况点向右越过了“虚线” (见图2) , 锁止离合器即锁止, 变速器由液力传动转为机械传动;当由于车速下降或发动机负荷增加等原因, 发动机负荷和变速器输出轴转速所决定的工况点向左越过了“点线” (见图2) , 则锁止离合器分离, 变速器由机械传动变为液力传动。但是, 在两种传动工况的转变过程中, 由于转速比的变化, 会引起所传递的转矩产生一个阶跃, 使得传动系统出现动载, 进而影响汽车的乘坐舒适性。因此, 锁止工况点的选取, 是自动变速器设计的一个关键问题。

二、换档品质的控制

1. 换档品质控制的目的

自动变速器换档品质是动态换档控制的最终和最高控制目标, 换档品质的优劣主要取决于锁止离合器、换档执行元件、行星齿轮或其它变速机构啮合时的平顺性, 以及动力传输的稳定性。

自动变速器的换档品质控制, 是综合运用前述的自动变速器各项控制功能, 通过精确计算各档位工况的具体参数 (即发动机的转速与输出转矩, 变速机构的输入、输出转速与传动比, 实际工作油压及压力调节值, 换档规律与正时点, 离合器锁止状态等动态数据) , 筛选出最合适的换档点, 在规定范围内单独或综合控制发动机输出转矩、执行元件工作油压、换档点等直接影响换档质量的因素, 从而在不同档位切换时, 根据其实际工况来调节控制参数, 以实现舒适性、平顺性、稳定性、改善换档质量为目的, 选择出最佳的控制措施, 使自动变速器能获得最好的换档质量控制。

2. 换档品质控制的方法

实现自动变速器换档品质控制的常用方法有以下四种:

一是在自动变速器换档时, 推迟发动机正时, 以减少发动机的输出转矩, 缩小发动机与自动变速器之间的转速差, 从而减少因转矩变化带来的冲击, 使换档质量得到改善。

二是对换档时的主油路工作油压进行调节控制, 即在换档的瞬间降低主油路油压, 以减轻油压冲击, 实现换档执行元件的缓冲控制。

三是运用重叠换档控制理论, 使换档执行元件的摩擦件之间实现有限的滑转, 以保证换档时执行元件的摩擦力矩替换过程平稳, 并通过有限滑转来消除转矩差。

四是在自动变速器换档期间, 短暂地分离锁止离合器或控制其转入半锁止状态, 利用变矩器的液力传动特性, 达到柔和传递动力的目的。

三、自诊断功能

1. 电控系统的自诊断

电控系统依据专门的程序对系统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和判定, 称为自诊断功能。自诊断的对象包括微处理器及相关的外围设备、执行器和传感器等。自诊断的过程就是由监测电路检测传感器、执行器、微处理器及其它外接设备的各种实际参数, 并将检测到的实际数据与存储器中的标准数据进行比较, 根据比较结果, 对系统是否存在故障进行判定。

自诊断功能可使电控系统自动、及时、准确地判定系统中是否存在故障, 并在出现故障时采取必要措施, 使系统处于故障安全状态;同时, 可向驾驶者发出警示信号, 使驾驶者能够了解控制系统的实际状态, 以便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此外, 还能将故障情况记录下来, 为维修提供参考和帮助。

1) 根据信号值范围判断故障

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工作时, 自动变速器ECU的输入、输出信号都在一个规定的范围内运行, 当控制电路信号出现异常时, ECU中的自诊断系统就判定该电路信号出现故障。

(1) 值域判定法:电路信号超出规定的范围。如果某传感器输入到ECU的信号值持续超出规定的范围, 自诊断系统即断定为故障信号。

(2) 时域判定法:ECU在一段时间内接收不到传感器的信号, 或接收到的信号在一段时间内不变化, 自诊断系统也会判定为故障信号。

(3) 功能判定法:偶然出现不正常的输入信号时, 自诊断系统不会立即诊断为故障信号, 只有当不正常的输入信号多次出现或持续一定时间时, 才会判定为故障信号。通常, ECU会采用自身存储的标准数值来替代, 并继续进行系统控制工作, 使系统能维持一定水平的工作能力, 且在系统继续工作中再次进行检测和判断, 以判定该信号是否确实异常。

(4) 逻辑判定法:ECU对两个具有相互联系的传感器数据进行连续比较, 当发现两个传感器信号之间的逻辑关系违反设定条件时, 就断定其中偏差较大的传感器有故障, 并采用数据正常的传感器数值来替代控制。如果故障信号没有再次出现, 则诊断为偶发故障, 并记录故障代码;如果持续检测到异常偏差信号, 则诊断为该传感器有故障, 或提示相关电路发生短路或断路故障, 同时发出故障警示, 但ECU无法最终确认该传感器本身的性能到底是好是坏。

2) 根据监控回路信号判断

电控系统在工作过程中会不断向执行机构发出各种指令, 若执行机构不能正常工作, 则监控回路将信息反馈给ECU, 由ECU进行确认并采取相应的应急措施, 同时及时发出故障警示, 以确保系统安全地运转。

例如, 当自动变速器换档电磁阀出现故障时, 因其接地控制回路是在ECU内部实现接地的, 一旦换档电磁阀线圈或相关连接电路发生短路或断路故障, 传输给ECU的反馈信号就会中断或出现不正常现象, 这时自动变速器ECU就会发出报警信号, 并向执行机构发出停止工作的指令, 使自动变速器进入控制液压最高的安全运行模式, 以防止自动变速器的其它元件损坏。

2. 电控单元本身故障的诊断

在EUC内通常也设有内部监控电路, 用以监视其内部元件是否按正常的控制程序工作。监控电路内设有时钟监视器, 它能按时对ECU进行复位控制, 当ECU内部发生故障后, 相关控制程序将不能得到正常执行, 此时时钟监控电路就不能使ECU复位, 因而造成程序溢出。ECU自诊断系统据此来判断故障的存在, 并予以应急控制和故障警示。

为了防止因ECU出现故障时汽车被迫停驶, 在多数ECU内都备有应急电路。当应急电路收到监控电路的异常信号后, 会即刻启动备用电路, 以简单的控制程序使自动变速器进入安全运行模式, 以保证汽车仍能维持一定的运行能力。

3. 电控系统的故障安全保护功能

ECU在判定系统存在故障时, 会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以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 并使汽车性能的损害程度降至最低, 称为故障安全保护功能。当电控系统出现故障后, ECU将通过对输出电路或电源开关的控制, 使系统处于应急安全保护运行状态, 也有一些系统是通过监测电路或安全电路来使系统处于安全保护运行模式。不同控制系统采用的故障应急处理方式有所不同。

当自动变速器控制系统发生故障时, 其ECU会自动启动锁档功能, 使自动变速器以一个安全的固定速比和最高控制液压进行动力传递, 此时汽车将丧失自动变速性能。

四、电控系统工作过程

(1) 接通点火开关后, 自动变速器电控系统ECU即开始自检, 同时给各无源传感器及执行器提供工作电压, 自检时ECU及ROM中的初始控制参数控制自动变速器的工作。

(2) 变速器运转后, 各相关传感器持续采集汽车的实际运行工况信息, 并由输入接口电路处理成数字信号, 然后传送给变速器ECU, 变速器ECU则开始启动自诊断程序, 并接收各传感器或其它装置的输入信号。

(3) 变速器ECU接收这些信息后, 其CPU会进行分析、计算, 同步完成对输入信息的判断和处理, 并根据ROM内部预先编好的换档控制程序选择适当的决策和处理方法。

(4) 当检测到输入信息中有故障时, ECU会将相关运行数据和故障信息存储在RAM内, 并对自动变速器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锁档) , 同时发出警示信号。

(5) 当无故障存在时, ECU将相应的输出指令通过输出接口电路将数字信号转换处理成模拟信号, 再输出控制信号给相应的执行器, 从而实现自动变速器的各种控制功能。

(6) 各执行器 (电磁阀) 接收到控制信号后, 执行相应的正确动作, 实现自动变速器工作状态的改变或某项预定功能。

电子产品质量与设计控制 篇9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对产品的要求也愈来愈高。这些要求概括起来说即高精度、高可靠性、美观、耐用, 同时还要考虑到安全和环境等, 因此必须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设计。我国由于生产工艺手段落后, 劳动密集, 历来把生产过程看成是质量工作的重点。这种状况随着生产手段的改进和市场竞争将会逐步转变, 应当抛弃以往重制造、轻设计的落后观点, 而把设计控制作为产品质量的首要环节。

2 设计和开发的计划管理

设计和开发的策划是指针对某设计和开发项目而建立质量目标、规定质量要求和安排应开展的各种活动。计划网络图是设计和开发策划的成果, 是研制项目计划管理和质量管理的重要文件。计划网络图不仅应体现各阶段工作的时间计划节点, 更重要的是以《研制工作程序》、《可靠性保证大纲》、《质量保证大纲》为依据, 反映研制全过程的质量控制点和质量活动监控点。计划网络图应随着科研进度作动态管理、及时修改, 同时, 应明确上一阶段工作未达到要求不能转入下阶段, 防止有缺陷的设计造成更大影响。

2.1 组织和责任落实

设计和开发活动应委派给具有一定资格的人员去完成。这是设计和开发的必备条件之一。组织不落实, 没有人去设计, 开发只是一句空话。由不具备一定资格的开发人员去设计, 质量得不到保证, 因此必须对设计人员进行任命。

2.2 设计和试验规范

现代的复杂电子产品, 一般由多个分系统或成百上千甚至上万个零部件组成, 在设计这样的产品时, 没有统一的设计、试验要求是不可想象的。“设计和试验规范”是开展产品设计和试验并以此作为控制和评价设计和试验工作的准则。

“设计和试验规范”是统称, 根据产品复杂程度不同, 有多种设计规范和试验规范, 如“电信设计规范”、“结构设计规范”、“元器件选用要求”、“安全性设计要求”、“环境试验方法”等。各种规范, 按专业分工, 分别由总体设计师或主管设计师负责编写, 同时应对各级分系统设计师或分机设计师执行规范的情况进行监控, 以保证全机设计的统一性。设计和试验规范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设计水平、保证设计质量和加速新一代设计人员的成长, 对避免低水平的重复设计以及设计、试验工作的规范化、程序化也大有好处。

2.3 控制新技术、新器材的采用

新技术和新器材的采用是在新产品研制中经常遇到的问题。采用的新技术、新器材需要经过充分论证、试验和鉴定, 确认这些新技术、新器材全面达到了设计要求后才能使用在新产品的设计中。

预先研究课题的开设和研制程序中的专题科研项目, 都是为了对新技术进行充分论证和验证用的。实践证明, 将已确认的新技术用于产品设计, 把握性大, 质量有保证, 而把未被确认的新技术直接就用于产品设计, 仍然要经过反复试验、验证的过程, 欲速则不达, 反而会延长产品研制周期, 甚至存在隐患, 因此控制新技术和新器材的使用是很有道理的。

3 控制“组织与技术接口”

“接口”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实体的连接和相互间关系, 实体通过接口进行信息和物资流动。设计过程有许多外部的、内部的组织和技术接口, 如雷达总体与各分系统之间就有接口问题, 结构设计与工艺之间、电信设计与可靠性之间、设计部门与物资部门之间等等都有许多技术上的接口。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与设计有关的各种信息传递直接影响着设计质量及其设计输出, 因此应规定从设计输入到参与设计过程的不同部门间在组织上和技术上的接口, 应规定接收和传递什么信息、接收和发出的部门和单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达到的作用以及如何收发保存传递文件等, 以保证设计的正确性。

3.1 控制“设计输入”

设计输入是设计的依据, 即产品应达到的目标, 包括顾客对产品的需求 (通常写在合同中) 、有关法令法规和社会要求、必须贯彻的标准等, 通常并不列入设计任务书中。

设计输入也是验证、评审设计输出的依据。控制设计输入, 就要求设计输入形成文件, 由任务提出方和承接方按签署规定的职责认真签暑, 必要时进行评审。对不完整、含糊不清或者有矛盾的要求, 应在设计工作开展之前与任务提出者协商解决。

3.2 控制“设计输出”

设计输出是通过设计过程相关资源和活动所产生的设计成果, 如为产品编制的各种文字材料、图纸、表格等, 这些技术文件为制造、采购、检验、试验、操作和服务提供必要的依据。

控制设计输出的手段, 主要是要求设计师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严格执行三级审签、两个会签和一个检查的制度, 保证设计输出的正确性、一致性。

4 关于设计确认

设计确认是指对一个产品设计的最终检查过程, 以确定是否符合顾客的需要, 包括是否符合合同评审时与顾客达成的要求。设计定型和技术鉴定都是设计确认的一种形式, 定型和鉴定通过的产品, 证明设计是符合设计输入要求的。

5 结束语

加强设计控制是提高设计质量的重要手段, 但是设计控制涉及的面很广, 方法也很多, 以上论述的设计控制手段, 只是笔者所认识到的一些控制措施, 而各单位根据本行业特点, 肯定会有许多经典、成熟和行之有效的控制办法, 希望各种好的控制办法能及时得到推广。

摘要:本文论述了电子产品质量与设计控制的关系和加强设计控制的重要性, 并对如何进行设计控制进行了较详细的说明。

电子文件前端控制规范的探讨 篇10

(一) 电子文件的形成及归档处于无控状态

医院办公自动化OA系统作为一个公共交流信息平台, 流通着大量的可公开的电子文件信息, 医院档案管理使用的是专业档案管理软件, 办公自动化整体系统设计与档案专业软件相分离, 办公系统内流通的电子文件无法自动归档, 各自为政。同时医院各部门利用计算机进行办公和事务性处理的过程中形成大量的电子文件记录, 但他们对电子文件的归档管理认识和重视程度不够, 在利用计算机起草文件后, 一旦打印出纸质正式文件, 电子文件并未得到规范管理或移交档案室存档, 有的被下一次新起草的电子文件所覆盖, 有的因反复修改而失真, 最后定稿无法辨认, 久而久之即使电子文件没有丢失也会因疏于管理而无法归档, 归档前的电子文件处于无控状态, 所以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可信度没有保障。

(二) 电子文件的收集存在认识上不足

不管是档案管理者还是业务主管部门, 均存在对电子文件移交或者说是对整个电子文件管理工作的不重视的问题, 档案管理要求档案部门实行纸质档案和电子档案“双轨制”管理, 然而传统的档案管理手段和管理模式由来已久, 档案管理者只重视对纸质档案的收集归档, 对电子文件的归档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 电子文件的归档因为具有专业特征及要求, 有的档案员因为信息化水平不够, 因此对电子文件的规范化整理归档问题只好避而不谈。

(三) 电子文件归档制度及流程不健全

虽然国家在电子文件管理方面的政策法规标准也在持续出台, 但对本单位而言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 没有形成完整的规章制度及流程, 管理制度上的不健全, 导致电子文件的归档难以有章可循, 加之各部门中文办公软件版本各异, 文档格式不兼容, 造成电子文件的质量难以保证。很多单位电子文件的归档范围也没有严格的界定, 各自为政分散存储, 如果计算机系统出现问题, 电子文件可能丢失。电子文件的形成前由业务部门管理, 形成后由档案部门管理。这两个阶段的管理工作相互之间缺乏衔接与协同, 需要在前端实现的功能因为职责分界难以实现, 也就是说业务系统很少有文件管理功能, 导致电子文件质量先天不足。

(四) 档案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

医院档案管理人员中缺乏有信息化技术手段的高端人才, 医院对专业技术人才培养非常重视, 而对档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没有计划和要求, 致使其管理水平和思想观念相对滞后。在医院档案管理人员中相当一部分并不是档案专业毕业生, 这部分人的专业素质较差, 缺乏现代档案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水平, 工作不思进取, 缺乏工作激情及服务意识, 经常是被动地坐在办公室等待部门将文件材料送上门, 更谈不上对电子文件形成前期进行监督、指导、规范归档等。

二、提高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工作的应对策略

(一) 制定电子文件的形成管理制度、规范电子文件归档流程

为了确保电子文件信息的准确性, 医院要配备档案专业性强的档案管理人员, 参与制定医院电子文件生成和办理的流程, 对电子文件的形成格式、移交流程等环节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 逐步建立健全电子文件管理体制。如成立档案工作管理委员会, 建立档案管理工作网络体系, 在各部门指定责任心强、具有较高档案意识的人员为兼职档案员, 专门负责部门所形成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及收集工作, 实现电子文件移交程序化。同时档案部门要积极做好原生电子文件的接收前的准备工作, 包括接受设备的准备, 上门指导电子文件的形成、贮存格式等, 接收中办理移交手续的同时验收移交电子文件的规范性, 认真做好电子文件接收后处理工作, 包括电子文件的封存隔离、元数据著录及日常管理及利用等。

(二) 提高全院职工电子文件的归档意识

规范电子文件移交首要的就是要强化电子文件移交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 档案部门有责任和义务保护和储存这些珍贵的数字记忆避免记忆空洞的出现, 档案管理员要有主观能动性, 随时了解及追踪电子文件的形成情况, 做到医院工作发展与电子文件收集工作同步进行。在收集纸质档案的同时, 电子文件要得到同步收集, 特别要重点加强对行文的主要部门如院务办公室、政工处的电子文件控制的监督指导, 强化电子文件形成的规范性, 确保部门电子文件形成的真实性、有效性、完整性。同时档案管理员要做好耐心细致的宣传工作, 以提高各部门或个人文件归档意识, 要将宣传工作有机地渗透到平时工作之中, 例如利用者在利用档案时, 往往需要借鉴电子文本, 档案室向利用者提供已经归档的电子文件, 当他们得到满意服务时, 管理员及时强调电子文件移交档案室规范管理的重要意义, 电子文件及时归档的意识自然而然深入人心。

(三) 确定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 建立归口管理机制

凡是真实反映医院工作活动并具有考察利用价值电子文书、电子图纸、电子影像、电子报表等都属于电子文件收集范围, 档案部门要将电子文件的收集范围纳入档案管理“三合一”制度之中, 实行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一体化管理, 逐步建立和完善档案管理机制。档案管理人员要时刻关注本院办公自动化OA系统形成、流通的重要电子文件、电子影像等信息, 及时下载并备份脱机保存, 以防丢失。为确保电子文件的收集, 建立归口管理机制非常重要, 因为不管是哪个部门起草并发文, 最后都要加盖医院公章, 所以以公章为突破口控制电子文件收集归档应该是及为有效的方法之一, 在我院托公章者属院务办公室工作人员, 档案室隶属院办分管, 本科室内工作往往是相互支持, 容易沟通的, 所以把所有电子文件的形成积累归口在院务办公室, 指定专人负责发文格式的控制, 严把电子文件质量关, 这种做法保证了大部分电子文件的形成质量及移交归档。

(四) 强化兼职档案员的责任感, 提高电子文件处理水平

兼职档案员是医院各部门的“当家人”, 对本部门电子文件的形成了如指掌, 有的兼职档案员还是部门文件材料的形成者, 文件由他们起草、修改、印制, 因此应加强对他们的公文格式等相关知识的业务培训, 制定出相应的电子文件整理规范、移交时间、数据类型、格式、相关软件、技术环境、版本、归档范围等, 以期保证电子文件的归档质量, 让他们在工作中自觉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 即纸质文件与电子文件同步形成并同步收集后交档案室存档。确保电子文件不散失、不流失、不丢失、无篡改等。

总而言之, 电子文件移交是关系单位数字资源齐全完整的重大问题, 必须从制度上加以规范, 流程上加以优化, 手段上加以创新, 从提高全员意识上下功夫, 才能维护原生电子文件的安全可信, 电子文件的前端控制工作做好了, 档案数字化的工作就有了坚实的基础, 大大缩短后期档案数字化的工程量, 才能逐步实现国家档案局提出的馆 (室) 藏档案的“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战略要求。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电子政务背景下产生原生电子文件规范控制和移交, 是新时期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电子文件的规范收集工作是做好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如何把各部门在日常工作中生成或收到的电子文件收集并规范管理, 成为当前档案工作人员面临的新的课题, 本文就针对本单位电子文件形成前端控制及收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电子文件,形成,收集

参考文献

[1]刘越男.我国电子文件管理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电子政务, 2010 (6) , 10-16.

[2]戴旸, 李文媛.电子文件规范化移交研究[J].档案学通讯, 2013 (1) , 57-61.

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分类 篇11

关键词:汽车 电子控制技术 应用 分类

中图分类号:U4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2)12(a)-00-01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以及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对于汽车工业提出了更加严格的性能要求。从汽车技术的发展趋势来看,支撑现代汽车工业发展的基础技术之一就在于电子控制技术。随着汽车技术和电子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汽车为提高汽车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舒适性,以及减少尾气排放污染而广泛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电子控制技术是现代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与标志,从发动机的燃油喷射、点火控制、进气控制、排放控制、故障自诊断到底盘的传动系统、转向与制动系统,以及车身、辅助装置等都普遍采用了电子控制技术。汽车发动机电子控制系统主要包括:诊断系统;后备系统;尾气排放控制;燃油喷射控制;失效保护;点火系统控制;增压控制;进气控制;怠速控制等功能。该文就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分类进行探讨。

1 动力牵引系统

动力牵引系统实质上就是将汽车的原动力转换成为一种扭矩,用以直接驱动车轮。动力牵引系统控制一般来说,可以分为两种,分别是传输系统控制和发动机控制。发动机控制系统包括了发动机爆燃控制、怠速运转控制、点火时间控制、燃油喷射控制以及其它相应的控制。发动机控制系统主要由爆震传感器(EDS)、车速传感器(VSS)、节气门位置传感器(TPS)、进气温度传感器(IATS)、空气流量传感器(AFS)、曲轴位置传感器(CPS)、凸轮轴位置传感器(CIS)等组成。具有诸多功能,例如故障诊断、怠速运转控制、点火时间控制、燃油喷射控制等。通过执行这些功能,可以将汽车的汽油机处在一个工作状态最佳的点。对于汽油机控制系统而言,它是将燃油喷射器安装在各气缸进气支管中,采用多点喷射(MPI)的方法来有效控制住燃油喷射速度。目前国外发达国家很多汽车生产厂商都采用了这种技术,例如雷克萨斯IS系列汽车的缸内燃油喷射效果更好,雾化更为充分,能够达到更出色的空燃比,大幅提升IS车型的动力输出和燃油效率,从而使IS 250和IS 250C实现卓越的动力性能。

而对于柴油机控制系统而言,其动力牵引控制系统与汽油机有明显的差别,它主要集中在燃油喷射时间控制、电热塞电流控制、进气节流控制、燃油喷射量控制等方面,有效地将过去的机械控制变为现在的电子控制,同时还能够大幅度降低振动和噪声,减少其排烟。

2 车辆行驶姿态控制

车辆行驶姿态控制系统实际上就是通过电子控制技术来实现对于车辆运行中的停车、转弯、行驶三种运行特征进行控制,与过去的机械控制相比,已经有了巨大的改进,尤其是对于司乘人员的舒适性、行驶稳定性、驾驶灵敏性等方面改进更为突出。车辆行驶姿态控制系统可分为六种,分别是四轮转向系统控制、轮胎/地面防滑控制、驾驶系统控制、悬挂系统控制、驶控制、防锁死刹车系统控制(ABS)。例如雷克萨斯RX系列配备3.5升V6顶置双凸轮轴带双VVT-i发动机,搭载的6速手自一体电子控制自动变速箱(ECT)具备人工智能换挡技术(AI-Shift),能够根据路况和驾驶者意图选择最佳挡位,不仅带 来更平顺的驾驶,更降低了燃油消耗。卓越的动力总成设计配合主动扭矩控制全轮驱动系统以及新型双叉臂式后悬架,令驾驶者无论应对蜿蜒山路、抑或行驶于拥挤 的城市道路,均能体会到驭随心动的完美驾驶感受。

3 车身(车辆内部系统)控制

将电子控制技术用于车身(车辆内部系统)控制的作用在于能够给司乘人员提供更为安全、更为便利、更为舒适环境,同时也可以将能够将整车的市场竞争力大幅度提高,目前已经在高、中档轿车中普遍使用。车身控制系统一般来说,都包括以下一些电子控制:空气袋控制、车灯控制、安全带控制、电动坐椅控制、安全保护系统、车用空调控制、电动车窗控制、门锁控制、车后障碍检测、挡风玻璃的雨刷控制、数字化仪表显示、多路通讯系统等。例如梅赛德斯-奔驰E级轿车上的仪表组反映着路面速度(中间),转速(右)和时间(左)。速度表中间位置的显示屏上还提供额外的信息。如果出现任何一次失误操作,显示屏就会通过最简明的文字提示,并附以具体指示帮助解决。仪表组外部边缘的条形显示器,显示了油料情况(左)与冷却剂的温度(右)。驾驶员可以通过操作多功能方向盘上的发光按钮来控制多项功能,并调整在仪表盘上显示的附加信息。当车速达到16 km/h时,辅助的驻车定位系统PARKTRONIC会提醒驾驶员在车辆的前方或后方有物体在逼近。安装在车辆前后保险杠上的10个传感器发射信号并经其他车辆或障碍物反弹。根据发射与接收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微控制器就能计算出与有关物体间的距离,并将该信息反应在前仪表台上方及后排座椅顶棚上的两个条状显示器。

4 结语

国际上汽车电子控制技术日趋成熟,为了确保产品的快速标定、调试、测试、开发,以后的发展趋势很有可能成为:集成开发环境技术;经验实用性与电子控制技术二者相互结合;产业链状、集成配套与开发;专业化分工;行业垄断。总之,目前,汽车电子控制技术以及从过去的单个部件电子化发展到目前的总成智能化、网络化、电子化,在未来还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值得大力探讨。

参考文献

[1]刘永军.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应用简述[J].中国电子商情(基础电子),2008(12):113-117.

[2]宁甲琳,刘慧忱.汽车电子控制技术及发展趋势[J].交通标准化,2006(Z1):120-124.

[3]周振龙.浅谈汽车电子控制技术的分类[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11):145-148.

[4]朱则刚.现代汽车的电子控制[J].汽车工程师,2009(1):167-169.

[5]Sun Yunzhu,Wang Zhongju,Niu CW,Li Aijuan automobile engine electronic control technology and Prospect of application of[J].agricultural equipment & Vehicle Engineering,2008(11):125-129.

电子文件的风险分析与控制 篇12

关键词:电子文件,风险管理,技术防御

电子文件是计算机技术与信息技术在科研、生产、商贸管理等领域应用的产物。是以数码形式记录于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1], 依赖计算机为载体传输和储存处理, 均是以数字编码的形式存在的。随着信息化的发展, 电子设备也更新换代, 档案系统也不断更新升级, 电子文件与载体密不可分这一特性给电子文件传输和管理带来了许多风险性的问题, 若处理不当, 会直接影响其真实性和完整性。

一、电子文件存储过程中的风险

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不同是在于电子文件要借助媒体的承载, 电子文件要长期储存除了要具备可信赖的电子文件管理系统, 还要对操作员的行为进行规范和监督。电子文件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风险有以下几种:

(一) 捕获时格式的转换。电子文档建档的开始, 必须保证文件的安全性, 特别是捕获电子文件并将其转换为文件保存格式时需要格外小心, 因为许多数据是依赖于系统中的其它数据的, 格式转换有可能破坏这种关系将其失去真实性。文件格式转换有两种选择方案, 一是将文件转换到新版本的软件, 使文件格式得以更新。但像这样多次格式转换, 若没有正确验证, 文件信息就可能丢失, 因此这类格式转换只适用于对拟短期保存文件的保护。对于长期保存的档案文件, 还是应当将其转换为开放的格式来保存[2]。

开放源码的格式至今还不多, 在没有更好的选择时, 建议将文件转换为较为稳定且兼容性好的, 适用于文件长期保存的格式。文件格式的变化可能通过外界施加影响而产生变化, 这就需要制定相关规范与标准, 将存档文件的格式引导到更适合于长期保存的文档格式。

(二) 文件的复制。文件从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系统, 或是文件由于技术的更新换代在存储介质间转换, 虽然只是文件的复制行为, 由于电子文件的物理结构与逻辑结构关系复杂, 所以在复制过程中保持其复杂关系是保证电子文件不被破坏的关键。

(三) 存取过程。在电子文件存取的过程中也及容易出现威胁源文件真实性的风险。若存取介质出现故障或者存取环境管理不善, 可能会出现非授权的文件被修改。一旦介质损坏数据丢失就很难恢复。

(四) 存储系统的更新换代。存储系统也是有生命周期的, 当系统更新换代时, 新系统使用了不同于原系统的数据格式或者数据结构, 系统内存存储的文件就要面临迁移的风险, 这个过程就很有可能造成数据的丢失, 也有可能会出现旧文件与新系统无法兼容的问题。

(五) 非授权行为。文件管理者的行为必须是负责的严谨的, 当电子文件进行归档时必须核实其真实性, 坚决杜绝任何可能与文件管理系统接触的人进入系统对文件进行非授权修改, 采取有效规避措施, 将风险降到最低。

(六) 网络资源的不稳定性。通信网络发展迅速, 电子文件在网络信息化的大环境下, 不必通过物理接触也可获取文件秘密信息, 通过网络发布秘密信息, 扩大秘密传播范围。所以要提高存放载体的防御系统, 防止在读取和传输过程中, 载体容易受到网络黑客的攻击、病毒和恶意程序的篡改, 失去电子文件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二、规避电子文档风险的技术防御

在电子文件长期保存过程中, 极有可能面临灾难、系统故障或人为损害等风险[2], 灾难来临若没有任何迹象, 那么带来的是毁灭性的后果, 所以电子文件的风险防御要比纸质的更为重要。

(一) 制作常规数据备份件并且定期进行系统备份。制作电子文件的数据备份, 一旦风险发生, 就可通过备份件来恢复数据, 降低丢失的风险。常规备份应注意备份介质的材质和质量, 一般的新介质至少具有十年的寿命, 寿命长不一定是必要条件, 还要看存储量是否合适。存储介质最好是具有数据恢复技术, 或者具有写保护的只读性载体, 防止数据丢失确保数据完好无损。

电子文件保存系统必须定期每半年或者更短检验一次所有在线存储对象的精确性。系统备份过程必须每隔一段时间循环一次[3], 以确保备份数据之间的连贯性, 这个时间间隔不应当少于一年。

(二) 定期进行数据的检验。电子文件的系统备份需要定期检验, 如果系统备份检验到错误, 那么系统必须用成缺德拷贝代替有错误的拷贝, 并且在必要的时候使用离线存储的拷贝。同时, 系统必须长期确保至少有一个拷贝被安全地离线存储。若一个对象的新拷贝产生, 为了应对错误检验, 系统必须更新对象的元数据, 以反映新拷贝产生着一行为。同时系统必须更新与此对象有关的所有对象。

(三) 存储系统的升级。存储系统功能的改变可能会导致不能继续保存旧的文件, 技术上的变化和不断改变的业务要求可能会使文件原生系统发生缓慢变化, 短时期内不易被察觉, 时间一久就会对系统内保存的旧文件产生影响。除非人们不断地利用这些旧文件来处理当前的业务, 使被保存的文件与时俱进地与系统当前技术保持同步, 否则被保存的文件很难在原生系统得到维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系统升级是必须确保保存在该系统的旧文件也能随之升级, 还要定期检查, 保证旧文件可以有效地提供利用和传送。

(四) 电子文件载体的更新。载体的更新是指将电子文件的比特流转换到同类存储介质上, 即执行的是简单的拷贝行为, 其目的是为了防止存储介质在保存过程中的劣化造成对文件可读性的损害。更新行为必须定期进行, 具体根据各机构的文件保存策略中对更新时间周期的规定进行, 但这些时间周期不能超过载体产生商所推荐更新的时间周期。在更新时, 必须对将要拷贝的文件的原始版本和目标版本进行严格对照, 确保无误。

(五) 电子文件的安全拷贝。备份与拷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备份简单地说就是保留一套后备系统, 是能够代替现有系统的功能。而拷贝是针对内部系统的数据, 如电子文件及其元数据, 相当于复制。

(六) 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的转换。在管理制度、管理技术与方法、管理设备等方面不完善时, 或者遇到问题没有有效的解决时, 电子文件与纸质文件相互转换并存是有合理性和必要性的。这也是文件介质转换时期不可避免的一种现象, 不应当觉得是无意义的工作。

三、电子文件带给管理者的挑战

当下我国的电子文件管理的认识与实践水平还是处于劣势, 并没有清楚地意识到电子文件带来的全新挑战, 而电子文件的挑战又是纵横交错, 十分复杂的情况。

(一) 电子文件管理是一个管理与技术交错的问题。电子文件要达到的两个核心目标:真实性与长期可读性。在管理上和技术上都有许多难点尚未攻克, 相应的体系设计也是一个难度极大的问题。电子文件管理也处在一个纸质时代遗留问题与数字时代新生问题的重叠地带, 纸质时期遗留的问题延续到了电子时代。

(二) 电子文件的承载模式影响因素多。电子文件管理与政治体制、国家制度、组织形式等关系密切, 尤其是一切不利于电子文件管理的传统体制、机制的变革设计难度更大。

(三) 电子文件的研究领域时间短、实践经验少。电子文件管理广泛存在于社会活动中, 但是并没有引起档案界之外的各界人士和其他学科的充分关注, 需要更多学科知识的支撑, 需要以社会各界比较广泛的理解和共识为基础。

参考文献

[1]孙英, 张桂凤, 李丽.谈数码影像信息与高校档案管理[J].中国科技信息, 2006, 12:241~242

[2]刘家真.电子文件管理-电子文件与证据保留[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9:63~70

上一篇:维修效率论文下一篇:数学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