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热点问题大家谈(精选4篇)
教育热点问题大家谈 篇1
1 社会热点问题的概念与特征
所谓社会热点问题指的是在一定的时期内, 在社会上发生的引起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重大事件与问题。社会热点问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无论是哪一个领域内发生的引起公众舆论高度关注的事件, 都可能成为社会热点问题。社会热点问题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1) 鲜明的时代性, 任何时代都具有相应的时代特点, 社会热点问题正是基于这些时代特点而生, 并相对地反映了当时的国情; (2) 大众性, 社会热点问题就是那些能引起人们普遍关注的事件与问题, 也因此而为人们所熟知并广泛地参与其中; (3) 动态性, 时代在不断地发展更替, 不同时代或者同一个时代的不同时期, 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人们的需求不同, 人们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不同, 社会热点问题也就不同; (4) 典型性, 社会热点问题之所以能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就在于其能够典型地反映出社会的亟需解决的矛盾, 反映人们最迫切的需要; (5) 复杂性, 社会热点问题所涉及的领域较多, 产生的原因较多, 往往由很多矛盾交织而成, 因而解决方法往往也具有复合性。
2 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相融合的意义
2.1 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信息化飞速发展, 人们也或多或少地通过关注社会热点问题来跟上时代的步伐, 提升自我认识。然而, 大学生们缺少一定的辨别能力, 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面前, 很容易被某些不客观地言论所左右, 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 获取有用的信息。对此, 高校应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 即时为学生们作出正确的引导, 帮助大学生们正确地看待社会热点问题, 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2.2 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 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为精髓, 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社会热点问题涉及的领域广, 广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因此, 人们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思考, 当然可以上升到对社会意识形态、共同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或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上来。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来进行高校思政教育, 对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十分有利。
3 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途径
3.1 改革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
改革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模式是将社会热点问题与高校思政教育相融合的重要途径。首先, 高校应当考虑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 采取引导式教学。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一直受到大众的诟病, 高校通过结合社会实时热点, 不仅可以引起同学们的兴趣, 使其积极加入课堂讨论, 活跃课堂气氛, 还可以通过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客观解析, 引导同学们正确地认识社会热点背后的基础理论和思想。此外, 高校还可以利用学生们的课外时间, 针对社会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的讨论会, 或邀请专家学者进行专题讲座。这样, 思政教育被延伸到课堂, 同学们通过讨论可以有进一步的思考, 毕竟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 专家学者独到的讲解让同学们更深入地理解各种社会热点问题以及其背后的理论思想。
3.2 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所有大学生必须参加的, 也有很多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然而还是有不少学校的学生, 只是走一下形式, 当作是完成任务, 而没有真正落实社会实践的任务, 实现社会实践的目的。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学生们对社会实践不感兴趣, 甚至认为社会实践本身就是没有太大作用的, 从而导致了恶性循环。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这一途径可以有效地避免这种现象, 同学们对社会热点的关注可以引起其对社会实践的兴趣。此外, 高校在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思政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时, 应该注重社会的实践的实际效果, 提倡大学生们积极参加的同时, 还应强调同学们实际动手实践。同时, 还应该广泛征求同学们的意见, 让同学们能够真正在亲身实践中学习思想政治理论。
3.3 构建基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们生活的必不可缺的一部分, 尤其是对大学生而言, 网络甚为重要。大学生们主要靠网络与同学、好友进行交流沟通, 也主要通过网络获取各种信息, 网络是他们与世界对话的窗口。因此, 透过网络平台将社会热点问题融入思政教育是一种相当有效的途径, 会得到相当多大学生的青睐。一方面, 网络十分便利, 同学们可以通过网络教育平台查找相应的社会热点的资料, 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为上课作准备。另一方面, 同学们可以在网络教育平台上相互讨论, 也可以与老师互动交流, 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效资源进行思政教育。
4 小结
大学生群体普遍对社会热点问题十分关注, 社会各界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大讨论势必会对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 既可能有积极的, 也可能有消极的。面对社会热点问题可能对大学生产生的负面影响, 高校应该及时作出反应, 建立一定的健全机制, 妥善应对。同时, 社会热点也可以为大学生们提供独立思考与观察、认识社会的机会, 让大学生们学会用不同的视角看问题, 深刻理解各种社会热点背后的理论知识, 学以致用。因而, 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十分重要。本文正是基于此, 提出三种将社会热点问题引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途径, 然而, 要实现两者的完美融合, 除了这三种途径外, 还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机制, 留待日后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张萌.利用社会热点问题对当前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J].学理论, 2012 (15) .
[2]柴延艳.结合社会热点开展高校思政教育的意义及机制[J].剑兰文学, 2013 (8) .
[3]孙亚潇.关于社会热点事件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分析[J].华章, 2013 (32) .
教育热点问题大家谈 篇2
为贯彻教育规划纲要关于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要求, 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教育部新闻办、中国教育报刊社、中国教育电视台决定从6月1日至8月31日开展“学业·负担·兴趣·责任大家谈”活动, 面向教师、学校管理人员、学生家长和社会热心人士征集为中小学生减负的故事。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征集不同群体在减负中的好做法、好经验, 科学、客观、冷静地分析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存在的形式、产生的原因、解决的办法, 合理区分正常的课业负担和过重的课业负担, 引导教育工作者、中小学生以及社会大众切实承担起各自的责任, 帮助中小学生在完成学业任务的过程中, 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当前我国基础教育的热点问题 篇3
教育的公平问题是近年来国人普遍关注的话题,因为社会的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的公平上,没有教育的公平,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社会公平。民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社会的公平,而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教育公平。社会要稳定就必须存在不同阶层(所谓的贫富阶层)之间的流动,没有这样的有序流动,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动荡不安。古代中国之所以能长期基本保持稳定,科举制度功不可没,因为科举制度为底层人民通往仕途阶层筑起了一条通天之路,实现了穷人阶层与富人阶层之间的流动,虽然这种流动数量很少,但在科举面前人人平等,使得有才、有识之士找到了发展自己的路。各阶层之间的凝固,堵死了穷人阶层跨入富人阶层的路,必然导致社会的动荡。如何实现不同阶层之间的合理流动是执政者始终不敢怠慢的问题。教育的公平就可以担当此任,而我国教育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教育公平问题。教育公平问题的提出是基于教育的不公平,君不见什么国家级重点学校、省级重点学校、市级重点学校、县级重点学校,示范学校、优质学校、实验学校,还有重点班、尖子班、火箭班等等,这就是教育不公平的具体体现。
建国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由于国力不强,为了集中财力、物力、人力办出示范性学校(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个别地方或学校)可谓当时的无奈选择。但国力发展到今天,再这样做就不合时宜了。可以说我们国家教育的不公平是政府教育投入不均所造成的。在这种投入严重不均的现实情况下,国家的教育投入不仅不应该采取平均分配的办法,而且要向经济欠发达地区和薄弱学校(如西部地区、农村,普通学校)大力倾斜,只有这样才能逐渐缩小原来造成的巨大差距,以保障教育的公平。我们一些地区、教育行政部门仍然热衷于投资重点学校而忽视一般学校,尤其是农村学校,以换得所谓的政绩是极不明智的。无视这种差异,而人为地还在加剧这种差异,无异于自掘坟墓!
概括起来,教育的公平问题可以分解为教育机会、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三个方面的公平问题。
1.教育机会公平:
教育机会公平是指不同阶层的子女(人人)均有享受相同质量教育的权利,即所谓的“有教无类”。尤其是义务教育,国家财政应统筹解决,不应该由公民负担。一位公民已经向国家纳了税,国家就应该提供公共服务,保证每个人都享有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当前,我国儿童教育机会的不公平是很普遍的,不仅存在与不同地区之间,同一地区的教育机会不公平也是怵目惊心。最为突出的就是农民工子女异地就学、农村儿童就学问题。长期以来,教育投资重大城市轻小城市,重城市轻农村,重重点学校轻一般学校,人为导致不同地区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重点学校与一般学校之间的办学条件相差悬殊。有权有势家庭的孩子、城市中的孩子、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上的的点学校,接受的是优质教育;没权没钱家庭的孩子、农村孩子、学习成绩不佳的孩子上的是一般学校,接受的是劣质教育,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到城市上学更是难上加难。什么择校生、高价生、自费生等将弱势群体的子女统统拦在了优质教育资源之外,重点学校可以收取不菲的各种费用,再加上我们的地方政府、教育部门也热衷于重点学校投资,无论是在政策导向上,还是土地的划拨上、师资的配备上无不向重点学校倾斜,而一般学校不仅收不到应收的学费、杂费,连政府的正常教育投资也难以保障,使得重点学校锦上添花,一般学校雪上加霜,更加剧了原有的差距,哪有教育机会公平?当前最关键的是要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一般学校的教育投入,创造出公平的教育机会,以便真正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
2.教育过程的公平:
教育过程的公平是指不同的学生要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由于学生的个性差异(遗传、生理、年龄、情绪、个人阅历、愿景、生活背景、性向、潜能、学习能力、需求…),他们需求的教育是不一样的,每个学校都有满足学生不同需要的责任,也就是说应该实行差异教育,真正地落实因材施教。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以利于教育过程的公平。了解学生的个性所需、研究适合不同学生的教育教学方式是每个教师的应尽职责,要创造适合每个人的教育而不是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需要真正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3.教育结果的公平:
教育结果的公平是指每个学生完成学业后,能从事与自己学业相一致的工作,无歧视现象。不同的行业需要不同的人才,高科技需要高级人才,扫厕所也需要适合的劳动者。具有相同技能的人享有相同的就业机会。学校既要培养从事科学研究、高级行政管理人才,也要培养普通的劳动者,甚至后者更为重要。因此,教育应关注人才结构问题,最终实现人尽其才!
总之,有教无类实现教育机会的公平(国家的责任),因材施教实现教育过程的公平(学校、教师的责任),人尽其才实现教育结果的公平(整个社会的责任)。只有处理好了这三方面的问题,才能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诚然,目前我国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努力朝此方向发展。
二、教育质量问题
我国目前有各级各类学生两亿多,教育的任务很重。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的急剧膨胀,波及到教育的各个领域。国际教育实践证明,教育规模的盲目扩大必然是以教育质量的下滑为代价的,我们要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每年一届的全国、地方人大代表会议特别关注教育的质量问题,社会各界人士尤其是科技工作者也对近年来的教育质量提出了质疑,国家领导人也高度重视教育质量问题。可见我国的教育质量的确出现了比较大的问题。由于教育的周期比较长,不能马上显现出地方政府的政绩,致使各级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相比当地的经济指标(准确地说是GDP)来说严重不够。近一段时间以来,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强调教育问题,多次明确指出,要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那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呢?
1.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力量主要关涉到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教师群体的结构问题、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就教师的学历达标问题,近年来基本得到解决。而教师群体的结构不均衡涉及到教师的年龄结构、教师的性别结构、教师分布等问题。其实,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是一个关键问题。不要以为教师的学历达标了,教师的教学能力问题就解决了。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我国教师学历问题的解决一方面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结果,而更多是靠质量低劣的各种成人教育(函授、自考、党校、电大等)完成的(尤其是经济落后地区和农村教师)。教师年龄结构不均衡的表现就是教师老的老、少的少,缺乏中年教师。所谓的“哥哥姐姐教高中,叔叔阿姨教初中,爷爷奶奶教小学”。还有就是教师的性别结构,男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小、女教师的比例越来越大,尤其是在义务教育领域,更多的是女性教师。这是一个需要引起注意的信号。教师的分布不均衡最为严重,不仅存在于经济发达与欠发达地区之间,也存在于城市与农村之间,更存在于重点学校与非重点学校、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体制分布不均衡问题),同时还存在于不同学科之间(如英语、音乐、美术以及科学、社会、劳动技术、综合实践等综合课程的教师奇缺,而传统学科教师过剩)。一直以来私立学校教师的归属问题不能得到重视,私立学校教师的退休养老按企业工人的方式处理,给私立学校教师带来了许多顾虑,尤其是职称问题、治病问题以及户籍问题,好在现在已开始着手研究解决。
2.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之间的相互支持问题。
长期以来,我国的师范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脱节给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技能、教育研究带来了许多问题。尤其是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师范专业教育中没有得到重视,师范专业的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内容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教育教学理论中,导致新任教师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师范教育是教师的母机,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以及多样化的教学方式需要师范毕业学生传播和推广,可惜我们这些刚刚从师范大学毕业的学生其教育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式还停留在几年前他上中学时的水平,怎么能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呢?我们的教育专家不能深入基础教育实践,在书斋里研究教育,与基础教育实践严重脱节,怎么能引领基础教育改革呢?优质课的评审、优秀教师的评选是专家、领导说了算,却不顾及最有发言权的学生;课改中的演练做秀、形式主义,导致教育目标的倒置,示范课、优质课、观摩课首先考虑的是便于教师表演而不是学生的学习需要,可以说,这样的课“成就了一批名师,耽误了一代儿童”。自上而下、盲目学习国外经验,不倾听教育一线人员的意见,不挖掘传统教育中的精华,势必导致教育改革的阻力重重和课程改革目标的落空。学科教育的研究是我国师范教育中的薄弱环节,我们的学科专家既不在教育理论钻研上下功夫,也不在学科教学的实践里摸爬滚打,带出来的学科教育硕士、博士只会照抄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主见。常常是理论上头头是道,实践中一窍不通;动口可以,动手不行;让他们研究学科教学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撤。学科专家以及他们的弟子们恐怕更多地应该钻研先进的教育理论、课程理论,同时深入基础教育实践,认真调查研究,分析教师在教学中的问题、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教材编写问题、课程资源的开发问题、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在此基础上,依托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编写适切的教学指导材料、提出切实可行的问题解决措施。学科教育专家和其弟子们应多反思自己所做课题研究究竟对基础教育教学有什么意义、究竟能解决基础教育教学中的哪些切实问题,而不是生产垃圾论文。
3.教育实验的缺失。
教育是需要实验的,尤其是课程改革更需要大量的教育教学实验。坐在书斋里想出的、或照搬他国的教育教学方案,存在水土不服问题,往往与本国具体的教育脱节,必然引起课程改革的混乱。如何将他国成功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方式、方法本土化是需要切实重视的问题。我国各地有诸多所谓的实验区、实验学校、实验班级,真正从事教育实验研究的有多少?恐怕我们都心里清楚。实验区、实验学校的设立无非是为了争得更多的资金支持、更好的生源、更辉煌的教育政绩、更耀眼的荣誉光环,除此之外别无它有。形同虚设是对教育实验学校的最准确描述!教育的创新、课程设置的变化、教学方法的改革都需要通过教育实践的检验,这才是本土化的正道。快餐文化、多快好省只能带来变化很大,进步很小,甚至退步。试想想,我们新一轮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给学生留出更大的空间和更多的时间发展自身特长、提高素质,而事实上哪个课改实验省或学校敢正面回应这个问题?普遍反映是课改不仅没有起到减负的作用,相反更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原因何在?如此大规模的课程改革大跃进式地推进,根本来不急总结反思、调整修正、改进提高,怎么能实现其宏大的愿望呢?归结起来,根本症结还是教育教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分离,我们需要好好反思这个问题。教育实验需要我们的教育专家、学科专家以及他们的硕士、博士与基础教育一线教师、教研人员的通力合作,要研究真正的教育、真正的教学,而不是书斋里的教育、图书馆里的教学。
三、教育秩序问题
教育秩序问题也是近年来人们特别关注的话题,教育的乱收费问题、教育的立法问题、特色教育问题、教育教学中的歧视和体罚问题无不涉及到教育的秩序问题。我国虽然制定了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诸多教育法律、法规,但执行和落实的极不到位。农村教师工资拖欠问题、教师的权益侵害问题、学生伤害问题、教育乱收费问题、办学经费的使用问题、教育部门的腐败问题常常见诸于各种媒体。可见,规范教育秩序刻不容缓!规范教育秩序一方面需要立法,要靠法律来约束,更需要学校领导、教师的自我约束以及社会各界的监督。近年来,所谓的特色学校在中国遍地开花,但真正的特色学校却为数不多。原因就是教育秩序的不规范,审批程序的不严格,配套设施、措施的不健全,导致盲目上马,草草收场。本来创建特色学校是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一条有效途径,但到我国就走样了。英国就特别注重特色学校的培植,特色学校的特色就体现在特色学科上,以特色学科带动其它学科,以某个领域的卓越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从而有效辐射周边地区和学校,最终实现教育质量的普遍提升。
教育热点问题大家谈 篇4
在竞争激烈的媒介生态环境中, 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一些媒体一味地追求猎奇性, 对热点事件进行连篇累牍的报道, 将受众的目光导向紧张的社会关系, 制造紧张氛围, 一种紧张无助感困扰着受众。在信息泛滥的媒体时代, 主流媒体应起着“领头羊”的作用, 正确地指导受众认识社会热点问题;媒介管理层要认真执行管理职能, 并监管好热点问题的报道质量, 客观准确地宣传报道。只有这样, 才能更好地把握和传播热点问题。另外, 主流媒体只有注重自身管理建设, 提高新闻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 才能在洪流中不断前进。
二、在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相关报道中媒体存在的传播误区
热点问题一直都是受众关注的焦点。“医患关系”在我国一直都是紧张的社会问题, 也是一对非常尖锐的矛盾, 一旦触碰必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4年12月20日, 微博上的一组图片引发强烈争议。据了解, 图片拍摄于西安某医院的手术室, 手术正在进行中, 但医务人员摆造型合影, 而且照片中可以清楚地看到患者身体“裸露”在手术台上。这条新闻最先由微博推出, 作者系“@ 当维美不再唯美”, 其文内容是:“作为一名医护人员我想说, 难怪医患关系这么紧张, 手术时你们在做什么?”这组照片再一次将紧张的医患关系推上风口浪尖, 引发各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有人以此为据, 提出医患关系矛盾和医疗事故频发之事。据统计, 截止至22日下午5点, 在网上有关此事件的新闻超过2000篇, “手术台自拍”也成为22日新浪微博的热门话题之一, 相关帖文的阅读量达到1035万。
新闻推出, 引来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评, 各媒体都争相报道。报纸、电视以及新媒体如新闻网站、微博等都使出浑身解数, 为渴求新闻信息的公众提供一场新闻视觉盛宴。但是, 媒体在制造这场视觉盛宴和感官刺激的同时, 对事件的报道也存在着一些传播误区, 值得我们深思。
(一) 新闻存在质量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更新演进和移动终端的普及, 整个社会逐渐发展成为全民自媒体时代, 只要有移动终端, 人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播者。可以说,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媒体“全覆盖式”的局面, 同时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 媒介之间的互动关系更加紧密。针对热点问题的报道, 各大媒体可从不同视角切入。在竞争激烈的媒体时代, 为了吸引受众更多的关注度, 媒体大肆跟风报道成了常态。
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引起公众热议后, 各大媒体争相报道, 直把矛头指向医患关系, 指责医生的医德问题。因媒体的高频率报道, 矛盾再一次被激化。后来, 当地卫生部门经调查, 对涉事人员进行了严重处罚。但随着调查的深入, 记者发现另有隐情。调查发现, 一个微信公共号在2014年8月16日推送了一条信息, 内容是因马上要换新手术室, 医生们为了纪念用了9年的手术室, 以一台高质量的手术为这个老手术室谢幕, 所以医务人员才合影留念。事实真相的还原, 使人们看到了网络发酵后舆论的嬗变。舆论慢慢转变为对手术医生的同情, 以及对医生处罚是否过重的反思。
在互联网时代, 网络成了媒体获取新闻信息源的重要渠道。虽说信息源渠道的多元化对于媒体工作者来说是一件好事, 但是不加求证, 没有查明事实真相, 造成了新闻质量事故, 不仅是新闻采编人员的失职, 也是媒介管理者的失职。新闻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新奇性、及时性, 还包括真实性、重要性等其他特性。新闻不能仅为了满足受众的猎奇心理和新闻的及时传播, 就忽视了其他的重要特性, 将新闻的质量弃之不顾。这不仅是对自身工作的不负责, 也是对受众的不负责, 这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二) 舆论导向有失偏颇
借助于新媒体这一平台, 舆论热点的酝酿期可以说是大大缩短了, 舆情的发展和演变都变得越来越快, 参与的公众也越来越多, 舆情的规模、影响力和社会关注度都变得越来越大。与传统媒体相比, 在互联网时代, 舆情从萌生、发展再到爆发这一过程发生了显著变化。
据有关舆情机构统计, 2011年, 全国出现了网上舆论热点3078起, 其中引起较大影响的舆论热点事件达158起, 较上一年大幅增加。几乎每一起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时, 事发当日, 相关信息就在互联网上出现, 并快速发酵升级, 成为热点。这与网民人数急剧增加、社会参与意识增强密切相关, 也与微博等迅速发展、智能移动终端普及、网民参与网上讨论日益密切相关。[1]
与事件的转折相比, 随着媒体目光的转移而形成的舆论声浪更加曲折。对于医务工作人员在手术室内拍照是否触犯了法律, 是否合乎常理, 漫天的批判质疑声中, 只有少数的医务工作者做了理性的分析。从舆论的势头来看, 做再多的解释也没有任何的作用, 相关单位对涉事的医务工作人员做了严惩, 但是也没能阻止舆论继续发酵的势头。网络上对此事的评论大多都是谩骂, 虽有理性的思考, 但是掩盖不住猛兽般的“暴力”舆论。随着媒体的报道, 此事件的舆论一浪又一浪地翻滚着, 从指责医生的医德, 到保护患者的权益, 再到医生的权益, 事态这样发展, 与媒体舆论引导有着很大关系。因此, 舆论导向正确与否影响着舆情的发展。
三、在热点问题报道中媒体存在的管理问题
(一) 媒介管理者未能履行好管理职能
管理是有效地支配和协调各种资源并努力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媒介管理, 则是指运用媒介的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 以期有效地实现媒介所设置的目标。[2]对于媒介管理者来说, 媒介管理职能主要涉及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几个方面。
从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这一热点事件的报道分析来看, 首先, 新闻不是计划性传播。消息通过微博推出引发热议后, 瞬间成了关注的焦点, 网络媒体做了新闻报道, 传统媒体不甘示弱也做了相关报道。但是, 没有经过细致的策划和调查的新闻, 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其次, 组织职能有欠缺。事件传播后, 媒介管理者没组织好工作人员的工作, 没有及时组织新闻的后续工作, 也没有更加深入地组织人员做细致的调查, 仅是片面性报道, 这是媒介管理者的失职。
第三, 领导职能失职。媒介管理者的领导职能包括激励职能、决策职能、上传下达的沟通职能和解决冲突的职能等。但是在这一热点事件中, 舆论的矛头指向紧张的医患关系, 媒介领导者在长期存在的激烈的医患矛盾中, 没有掌控好舆论导向, 也没能及时解决和缓和问题。
第四, 未能掌控控制职能。对于媒介管理者来说, 控制职能是其能力的重要方面。事态的实际运行与预期是否相符, 体现了管理者的控制能力。在该事件中, 媒介管理者的控制职能存在欠缺。消息在网络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后, 很多网友对医生的行为不理解, 并大力指责和谩骂医生违背医学伦理, 这些风波对社会稳定造成了一定影响。随着网民的呼声和事实真相不断浮出水面, 舆论风向又转向同情医生的一面。作为媒介管理者, 掌控好事态的发展方向是非常重要的。此次事件发展得层叠起伏, 是因为媒介管理者未能把握好自身应履行的职能。
(二) 新闻工作者未能明晰自身定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信息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应对这个危机, 媒体作为社会中重要的桥梁和最强壮的力量, 是不可或缺的。在报道热点事件时, 媒体和媒体人所站的位置和所持的态度都成为公众的标杆。因此, 新闻工作者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
在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中, 媒体在对此事进行报道时没有明确定位, 也没有明确报道此事的目的。媒体再一次将医患关系推向风口浪尖, 最后导致社会舆论不断恶化, 将事态推向一发不可收拾的局面。有些网民认为, 媒体将医患关系作了过度解读, 使得其本身存在的刻板印象模糊了客观事实, 使医患关系符号化、标签化了。媒体人的职责就是做好自身的新闻传播工作, 真实和客观地报道新闻是媒体人应具备的最基本的专业素养。然而该事件发生时, 新闻工作人员既不是专业的医生, 也不具有医学背景, 对新闻和事件的解读仅凭有限的知识和经验作出判断, 事实的真实性和客观性是有待考证的。如果新闻工作者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 以负责任的态度去做新闻, 事态就不会这样发展。因此, 新闻工作者在面对专业性强的新闻报道时, 更要经过仔细的深入采访调查, 客观公正地做好新闻报道, 正确地引导受众。
四、强化媒体在热点问题报道中的管理能力
(一) 建立健全媒体的监督管理机制
媒介不断普及, 覆盖了城乡各地区, 社会热点事件的影响力也随之急剧扩大。媒介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 也影响着社会舆论。媒介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人们在交流信息、评论社会现象时, 从以前的“某某领导说”到“某媒体怎么讲”。因此, 媒体对社会热点事件的宣传报道必须要正确地引导舆论, 必须要加强对媒体的监督管理。首先, 新闻管理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新闻媒体是党政的喉舌, 是党传播思想、引导群众和社会舆论的重要场地。要增强媒介舆论引导的责任感, 在党的指导下加强对媒体的管理, 确保新闻媒体在党的指导和领导下。只有这样, 才能确保新闻媒体的舆论导向朝着正确的方向走。同时, 要加大重视新兴媒体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虽然存在着博弈空间, 但是在媒介融合的趋势下, 新旧媒体也在相互融合, 不断完善, 拓展着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空间和渠道。
其次, 对于社会热点事件, 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做到客观公正、准确真实地报道。媒体的公信力就是受众对于媒体的信任度, 而信任度的高低与社会热点和社会舆论的真实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 对于热点事件, 我们要坚持用辩证的眼光, 科学、客观、真实地分析报道, 杜绝片面化地谈问题。媒介管理者必须要加大力度监管, 督促媒体的工作, 正确引导媒体的工作方向, 掌控媒体的全局发展。
再次, 把握好社会热点的舆论场, 处理好内部与外部之间的关系。要把握好社会热点报道的尺度、热度和力度, 正确地引导重大的、矛盾尖锐的热点事件。只有这样, 舆论才能往健康、稳定的方向发展下去。
(二)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
西方称新闻媒体为“第四权力”, 它在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新闻工作者在充分享受新闻自由的同时, 也要意识到肩上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提高传媒机构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 首先要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出现层叠起伏的报道, 原因之一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养的欠缺。因此,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成为现实所需。新闻工作者的业务能力不仅体现新闻工作者在工作上的战斗力, 也能体现其传播内容的社会影响力。
首先, 丰富的知识结构是新闻工作者成为通才的必备条件, 丰富知识结构是新闻工作者长期应该做的课程。其次, 新闻工作者应具备敏锐的新闻洞察力。保持孩子般的好奇眼光, 拥有“狗一样的嗅觉”的鼻子, 持有沉稳长者的智慧眼光, 是一名新闻工作者需要具备的素质。第三, 具有专业的新闻策划能力。在互联网时代, 新闻源的搜索更加容易, 具备独特新闻资源的整合、采编、策划能力是新闻工作者取得成功的重要能力。对于同一事件的报道, 虽然新闻的本质是一样的, 但新闻工作者会有不同的解读和不同的侧重点, 因而呈现出来的新闻也就有不同的效果。就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 媒体对这一事件的评论、解读就各不一样。例如, 北京青年报——手术台前玩自拍, 公众看见冷漠, 同行看见了热血;新京报——观“手术室自拍”, 先别预设立场;南方都市报——手术台自拍风波, 需回归技术性分析;广州日报——“医生手术台前自拍”, 有图未必有真相。
五、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演进, 媒介在人们生活中的角色、地位日益凸显, 极大地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对于热点事件的报道, 媒体为了吸引受众眼球, 可谓使尽浑身解数。不加佐证地传播信息, 造成了新闻质量事故, 同时也导致舆论失衡, 影响了社会秩序。从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系列报道中, 可以看出很多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出现了弊端, 没有客观如实地报道新闻, 媒介管理者的管理职能也没有履行好, 同时, 新闻工作者在新闻传播中所扮演的角色没有正确定位。这一切导致了事态发展的不可控。因此, 建立健全媒体的监督管理机制, 提高新闻工作者的业务素养, 是有效加强媒体在热点问题报道中管理的关键所在。
摘要:在西安凤城医院“自拍门”事件的有关报道中, 媒体传播的新闻信息存在质量问题, 在管理上也有不足。本文以此为点, 详细分析媒体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存在的传播误区和有待提高的媒介管理问题, 并对相关问题提出建议。
关键词:媒体,热点问题,媒介管理
参考文献
[1]刘可.舆论导向与新媒体的挑战[J].科学·经济·社会, 2013 (4) :190.
[2]阙平.广电媒介管理者素质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5 (7) :70.
[3]姚休.社会热点问题与媒体舆论引导[J].视听纵横, 2004 (6) :14-17.
【教育热点问题大家谈】推荐阅读:
当前教育五大热点问题10-24
当前基础教育热点问题09-08
教育学热点05-30
国学教育大家谈10-22
挫折教育大家谈06-21
南非师范教育改革热点07-26
申论热点中公教育08-10
中小学音乐教育热点07-28
儿童艺术教育大家谈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