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法设计(通用10篇)
平法设计 篇1
现代城市建设对于办公建筑、商业服务建筑等需求日益增多。这类建筑一般都有较高的使用功能及造型要求,普遍采用大跨度、大悬挑、转换等结构形式。由于建筑平面布局、高度分布及使用要求不同,荷载差异对竖向构件(特别是相邻竖向构件)将会产生变形差异,从而对结构设计产生影响。
一般而言,结构的变形是由承受的荷载及自身刚度决定。相邻竖向构件由于重力荷载产生的竖向变形差会增加与之相连水平构件的内力(竖向构件与水平构件连接大多为超静定状态,支座的相对位移会在水平构件内部产生较大的附加内力),对结构的安全性和投资的经济性都会有不利影响。这种影响的程度是与竖向构件的变形差异大小关系密切。我们在复杂公共(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中,应尽量将各个竖向构件在重力荷载作用下的变形控制在较为均匀的水平,减小竖向构件之间的相对位移,目的就是将附加内力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
1 调平原理及计算分析方法
调平法是针对竖向构件差异变形采取的一种设计方法,在结构整体模型中,先将水平构件设置为铰接,目的是使整体模型中的多余约束数量降至最低,进行重力荷载施加,然后统计分析各层各柱竖向应力,通过适当调整竖向构件截面尺寸及结构平面布置,将各柱的竖向应力控制在较为均匀的水平,尽量达到铰接后的竖向构件在重力荷载作用下变形协调一致以降低因竖向构件差异变形而产生的附加内力,优化整体结构的受力性能,待调整过程完成之后,重新设置水平构件节点刚接,按实际的结构整体模型进行结构设计。
实际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工序为先进行本层脚手架和模板搭设,再进行钢筋绑扎及混凝土浇筑,当混凝土强度达到一定要求时进行模板拆除,并按此顺序逐层向上施工。通常结构恒载(自重)在竖向荷载中所占比重较大,因此竖向构件的变形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竖向永久荷载的加载是随着逐层拆模而逐层施加的,并且在施工中会逐层找平,因此下层的变形不会对以上各层产生影响。根据这一特点,在进行结构分析计算时,软件选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编制的PKPM软件中SATWE模块,一般采用其中的模拟施工加载3模拟结构竖向荷载的加载过程。模拟施工加载3 (分层刚度分层加载)能够较为真实地计算实际施工过程中竖向构件的变形,并考虑该变形对结构受力的影响。
2 工程实例
某办公楼地上部分共6层,由于建筑使用功能发生变化,在结构设计后期需在第6层取消部分框架柱(KZ1),改为多媒体教室(大型会议室)的大空间结构,从而使5层及以下柱的竖向应力发生较大改变,对各层框架梁内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计算软件采用PKPM中SATWE模块,按施工模拟3进行计算分析。本实例将截取第5层被取消前后的KZ1及相邻柱的变形、1—5层与KZ1相连的梁弯矩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竖向变形差异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在永久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竖向变形(5层)。
通过比较可以看出:6层取消KZ1前5层各相邻框架柱受荷情况大致相同,5层顶处KZ1与其相邻柱最大相对竖向变形为0.76 mm (KZ1与KZ4之差);6层取消KZ1后,5层顶KZ1部分荷载由相邻柱分摊,导致KZ1与相邻柱的荷载差异变大,从而使相邻柱最大相对竖向变形增加到1.23 mm (5层,KZ1与KZ2之差)。
查看取消6层KZ1前后永久荷载标准值作用下的1至5层与KZ1相连的梁X、Y两方向弯矩值。
6层取消KZ1后,5层与KZ1相连的框架梁端弯矩显著增大,最高增加了36%(5层X向,取消前244.9kN·m,取消后333.1kN·m,其他2—4层相对应位置梁弯矩也均受有不同程度的增大。
为验证节点增加的弯矩是由于相邻柱变形差异导致。在模型中对5层顶KZ1节点施加变形(不考虑荷载作用仅考虑变形)。变形的量即为取消KZ1前后,5层顶KZ1节点的变形差。
对比前述的计算结果可以看出,由于竖向变形引起的弯矩值基本与取消6层KZ1前后1~5层与之相连梁X、Y弯矩差(图2)一致。可以认为附加的弯矩是由于相对竖向变形引起。并且这种相邻柱相对竖向变形产生的附加内力在构件的总内力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最高增加36%)。另外,竖向变形对结构内力的影响在2~5层较大,影响范围约为4层。这种由于相对变形产生的内力影响较大,在结构设计时须考虑措施降低其不利作用。
本工程层数较少,柱竖向变形总体较小,相邻柱相对竖向变形较大处仅限于局部取消柱KZ1范围内,因此在应用调平法时仅限于调整局部柱截面进行试算,以减少计算时间,提高结构优化的效率。
采取减小1~5层KZ1截面尺寸进行试算,各层与KZ1相连的梁在恒载标准值作用下的X、Y两方向弯矩值与6层取消KZ1后与1~5层与之相连梁X、Y两方向弯矩值的对比如图1所示。
由图3可以看出,减小1~5层KZ1截面尺寸后,与之相连的梁X、Y两方向弯矩值均减小。最高减小了14%(5层X向,调整前333.1kN·m,调整后286.5kN·m)。通过采用调平法,达到了优化构件受力性能的目标,实现了预期的效果。
3结束语
(1)公共建筑中大空间、大悬挑等结构形式的应用使竖向构件之间产生较大的荷载差异,并形成相邻柱之间较大的相对竖向变形,将会引起较大的附加内力,从而对构件的受力性能产生不利影响。
(2)对于框架结构,由于上层框架柱取消产生的相邻竖向构件差异变形影响下层梁的内力,范围大约为4层。
(3)调平法原理简明,运用方便,在实际工程中的可操作性强,能够有效降低重力荷载作用下竖向构件的相对变形引起的附加内力,优化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
参考文献
[1]多层及高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与设计软件.SATWE用户手册及技术条件[M].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PKPM CAD工程部,2005(4).
平法设计 篇2
这学期终于初步接触了平法识图,了解到平法识图是工地上至今为止最先进的一种识图方法,通过最近这段时间的学习,了解到了建筑当中梁板柱以及剪力墙的细部构造以及一些构造标准。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平法图解的了解学习,进一步知晓了建筑构件中一些钢筋的配置以及布置方法。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建筑识图的知识。比如:原位标注与集中标注,钢筋连接方法有搭接焊接和机械连接当然连接长度也不一样,还要注意连接的影响范围内都要进行钢筋加密,平法识图中的构造筋,箍筋,吊起筋,通长筋,角筋,拉接筋,抗扭筋,弯起筋,等等不同种类的钢筋以及区别和布置位置方法,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国标的一些内容,让人受益匪浅。
这些天通过对平法识图的学习我了解到了平法识图的基本概念,平法梁识图,梁的集中标注,原位标注以及框架梁节点构造,抗震框架梁箍筋的构造悬挑梁和女儿墙的构造,通过图书馆对03G101-
1、03G101-
2、04G101-
3、04G101-4等平法图集进行全面解读和释疑。平法和钢筋计算、平法梁基本知识、平法柱基本知识、平法钢筋计算的一般流程、平法板识图与钢筋计算、平法楼梯识图与钢筋计算、平法剪力墙识图与钢筋计算、平法筏形基础识图与钢筋计算进一步增强了有关建筑方面的研究性学习。
直平法巧解过量反应型计算题 篇3
例1.标准壮况下将336mlCO2气体通入到200ml、1mol/LNaOH溶液中,求反应后溶液中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B.1:2 C.1:3 D.2:1
解析:酸性氧化物CO2与碱反应可能有三种情况:(1)CO2少量生正盐;(2)CO2过量生成酸式盐;(3)CO2过量不多既生成正盐又生酸式盐。显然题目考查的是第三种情况,解题思路是先把两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来直接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前面,再用未知数x、y来表示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这样化学方程式前面的计量系数就表示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直接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0.015 CO2 +0.02NaOH=xNa2CO3+yNaHCO3+1/2(0.01-y)H2O
由碳元素、钠元素守恒定律可得:
x+y=0.015、2x+y=0.02
解方程组可得:
x=0.005 mol y=0.005 mol
由上可得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选A答案。
例2.将120ml、3mol/L NaOH溶液与100ml、1mol/LAlCl3溶液混合,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A. 7.8g B. 3.9 g C. 3.12 g D. 4.68 g
解析:铝盐与碱溶液的反应又有三种情况:(1)碱溶液不足,Al3+ 沉淀不完全;(2)碱溶液过量,生成的Al(OH)3沉淀完全溶解;(3)碱溶液过量不多,生成的Al(OH)3沉淀未完全溶解;传统的解题方法是先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来,再分析是属于三种情况中的那一种:(1)第一种情况用化学方程式:3NaOH+AlCl3= Al(OH)3+3NaCl进行计算;(2)第二种情况的不用计算沉淀质量为零;(3)最复杂的就是第三种情况,要用如下两个方程式样计算:
3NaOH+ AlCl3= Al(OH)3↓ +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
解题思路是先计算生成沉淀的质量,后计算溶解的沉淀质量,最后计算剩下的沉淀的质量,计算过程非常复杂,一不小心就会出错,而用直平法只需要代入数据配平离子方程式即可,解析过程如下:
第一步由题意可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0.36OH-+0.1Al3+= Al(OH)3↓+AlO2-+H2O
第二步由离子方程式两边电荷可得:
0.36OH-+0.1Al3+=Al(OH)3↓+0.06AlO2-+H2O
第三步由铝元素、氢元素守恒可得:
0.36OH-+0.1Al3+=0.04Al(OH)3↓+0.06AlO2-+0.12H2O
由上可知沉淀的质量为:78×0.04=3.12 g 选C答案。
此外如果题目中出现离子方程式前面的负电荷多于Al3+ 的物质的量,说明属于第二种情况无沉淀,而正电荷多于负电荷,说明属于第一种情况AlO2-的系数为零,Al(OH)3 的系数为OH-物质的量的1/3。
例3.将22.4 g铁粉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假设还原产物只有NO,求反应后的溶液中Fe2+、Fe3+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 1:1 B. 2:1 C. 3:1 D. 4:1
解析:铁与稀硝酸也会有三种情况:(1)铁粉不足反应后的溶液中只有Fe3+;(2)铁粉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中只有Fe2+;(3)铁粉过量不是太多反应后的溶液中Fe2+、Fe3+都有,显然此题是考查的第三种情况。可是此题只能计算出了一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显然比前边两道题要难,必须要把另一个已知量利用起来。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先把两个已知数据换算成物质的量,再用x、y来表示Fe2+、Fe3+的物质的量,则可得由题可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0.4Fe+H++0.3NO3-= xFe2++yFe3++0.3NO+H2O
由得失电子守恒和铁元素守恒可得:
x+y=0.4 2x+3y=0.3×3
解方程组可得:
x=0.3mol y=0.1mol
则有Fe2+、Fe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1,选C答案。
由以上解析过程不难看出直平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把已知数据换算成物质的量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再用x、y表示未知物的物质的量,然后利用元素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列方程或方程组,最后解方程,把化学问题数学化,显然比传统的解题方法要简单、方便。
(作者单位:贵州省绥阳县旺草中学)
过量反应型计算题不但化学反应原理复杂,而且计算过程也复杂,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许多学生一提到这类计算题就有恐惧感,做题时一见到这种题就避开,得分率极低。而直平法能增强学生解答此类化学计算题的自信心、同时提高学生解答计算题技巧和能力,其解题典例如下:
例1.标准壮况下将336mlCO2气体通入到200ml、1mol/LNaOH溶液中,求反应后溶液中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B.1:2 C.1:3 D.2:1
解析:酸性氧化物CO2与碱反应可能有三种情况:(1)CO2少量生正盐;(2)CO2过量生成酸式盐;(3)CO2过量不多既生成正盐又生酸式盐。显然题目考查的是第三种情况,解题思路是先把两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来直接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前面,再用未知数x、y来表示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这样化学方程式前面的计量系数就表示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直接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0.015 CO2 +0.02NaOH=xNa2CO3+yNaHCO3+1/2(0.01-y)H2O
由碳元素、钠元素守恒定律可得:
x+y=0.015、2x+y=0.02
解方程组可得:
x=0.005 mol y=0.005 mol
由上可得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选A答案。
例2.将120ml、3mol/L NaOH溶液与100ml、1mol/LAlCl3溶液混合,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A. 7.8g B. 3.9 g C. 3.12 g D. 4.68 g
解析:铝盐与碱溶液的反应又有三种情况:(1)碱溶液不足,Al3+ 沉淀不完全;(2)碱溶液过量,生成的Al(OH)3沉淀完全溶解;(3)碱溶液过量不多,生成的Al(OH)3沉淀未完全溶解;传统的解题方法是先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来,再分析是属于三种情况中的那一种:(1)第一种情况用化学方程式:3NaOH+AlCl3= Al(OH)3+3NaCl进行计算;(2)第二种情况的不用计算沉淀质量为零;(3)最复杂的就是第三种情况,要用如下两个方程式样计算:
3NaOH+ AlCl3= Al(OH)3↓ +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
解题思路是先计算生成沉淀的质量,后计算溶解的沉淀质量,最后计算剩下的沉淀的质量,计算过程非常复杂,一不小心就会出错,而用直平法只需要代入数据配平离子方程式即可,解析过程如下:
第一步由题意可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0.36OH-+0.1Al3+= Al(OH)3↓+AlO2-+H2O
第二步由离子方程式两边电荷可得:
0.36OH-+0.1Al3+=Al(OH)3↓+0.06AlO2-+H2O
第三步由铝元素、氢元素守恒可得:
0.36OH-+0.1Al3+=0.04Al(OH)3↓+0.06AlO2-+0.12H2O
由上可知沉淀的质量为:78×0.04=3.12 g 选C答案。
此外如果题目中出现离子方程式前面的负电荷多于Al3+ 的物质的量,说明属于第二种情况无沉淀,而正电荷多于负电荷,说明属于第一种情况AlO2-的系数为零,Al(OH)3 的系数为OH-物质的量的1/3。
例3.将22.4 g铁粉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假设还原产物只有NO,求反应后的溶液中Fe2+、Fe3+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 1:1 B. 2:1 C. 3:1 D. 4:1
解析:铁与稀硝酸也会有三种情况:(1)铁粉不足反应后的溶液中只有Fe3+;(2)铁粉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中只有Fe2+;(3)铁粉过量不是太多反应后的溶液中Fe2+、Fe3+都有,显然此题是考查的第三种情况。可是此题只能计算出了一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显然比前边两道题要难,必须要把另一个已知量利用起来。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先把两个已知数据换算成物质的量,再用x、y来表示Fe2+、Fe3+的物质的量,则可得由题可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0.4Fe+H++0.3NO3-= xFe2++yFe3++0.3NO+H2O
由得失电子守恒和铁元素守恒可得:
x+y=0.4 2x+3y=0.3×3
解方程组可得:
x=0.3mol y=0.1mol
则有Fe2+、Fe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1,选C答案。
由以上解析过程不难看出直平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把已知数据换算成物质的量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再用x、y表示未知物的物质的量,然后利用元素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列方程或方程组,最后解方程,把化学问题数学化,显然比传统的解题方法要简单、方便。
(作者单位:贵州省绥阳县旺草中学)
过量反应型计算题不但化学反应原理复杂,而且计算过程也复杂,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难点之一,许多学生一提到这类计算题就有恐惧感,做题时一见到这种题就避开,得分率极低。而直平法能增强学生解答此类化学计算题的自信心、同时提高学生解答计算题技巧和能力,其解题典例如下:
例1.标准壮况下将336mlCO2气体通入到200ml、1mol/LNaOH溶液中,求反应后溶液中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 )
A.1:1 B.1:2 C.1:3 D.2:1
解析:酸性氧化物CO2与碱反应可能有三种情况:(1)CO2少量生正盐;(2)CO2过量生成酸式盐;(3)CO2过量不多既生成正盐又生酸式盐。显然题目考查的是第三种情况,解题思路是先把两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来直接写在化学方程式的前面,再用未知数x、y来表示Na2CO3、NaHCO3的物质的量,这样化学方程式前面的计量系数就表示实际参加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直接配平后的化学方程式可表示为:
0.015 CO2 +0.02NaOH=xNa2CO3+yNaHCO3+1/2(0.01-y)H2O
由碳元素、钠元素守恒定律可得:
x+y=0.015、2x+y=0.02
解方程组可得:
x=0.005 mol y=0.005 mol
由上可得CO32-和HCO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1,选A答案。
例2.将120ml、3mol/L NaOH溶液与100ml、1mol/LAlCl3溶液混合,反应后生成沉淀的质量为( )
A. 7.8g B. 3.9 g C. 3.12 g D. 4.68 g
解析:铝盐与碱溶液的反应又有三种情况:(1)碱溶液不足,Al3+ 沉淀不完全;(2)碱溶液过量,生成的Al(OH)3沉淀完全溶解;(3)碱溶液过量不多,生成的Al(OH)3沉淀未完全溶解;传统的解题方法是先把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计算出来,再分析是属于三种情况中的那一种:(1)第一种情况用化学方程式:3NaOH+AlCl3= Al(OH)3+3NaCl进行计算;(2)第二种情况的不用计算沉淀质量为零;(3)最复杂的就是第三种情况,要用如下两个方程式样计算:
3NaOH+ AlCl3= Al(OH)3↓ +3NaCl
Al(OH)3+NaOH=NaAlO2+2H2O
解题思路是先计算生成沉淀的质量,后计算溶解的沉淀质量,最后计算剩下的沉淀的质量,计算过程非常复杂,一不小心就会出错,而用直平法只需要代入数据配平离子方程式即可,解析过程如下:
第一步由题意可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0.36OH-+0.1Al3+= Al(OH)3↓+AlO2-+H2O
第二步由离子方程式两边电荷可得:
0.36OH-+0.1Al3+=Al(OH)3↓+0.06AlO2-+H2O
第三步由铝元素、氢元素守恒可得:
0.36OH-+0.1Al3+=0.04Al(OH)3↓+0.06AlO2-+0.12H2O
由上可知沉淀的质量为:78×0.04=3.12 g 选C答案。
此外如果题目中出现离子方程式前面的负电荷多于Al3+ 的物质的量,说明属于第二种情况无沉淀,而正电荷多于负电荷,说明属于第一种情况AlO2-的系数为零,Al(OH)3 的系数为OH-物质的量的1/3。
例3.将22.4 g铁粉投入到一定量的稀硝酸中恰好完全反应,生成气体NO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为6.72L,假设还原产物只有NO,求反应后的溶液中Fe2+、Fe3+ 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
A. 1:1 B. 2:1 C. 3:1 D. 4:1
解析:铁与稀硝酸也会有三种情况:(1)铁粉不足反应后的溶液中只有Fe3+;(2)铁粉过量反应后的溶液中只有Fe2+;(3)铁粉过量不是太多反应后的溶液中Fe2+、Fe3+都有,显然此题是考查的第三种情况。可是此题只能计算出了一种反应物的物质的量,显然比前边两道题要难,必须要把另一个已知量利用起来。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先把两个已知数据换算成物质的量,再用x、y来表示Fe2+、Fe3+的物质的量,则可得由题可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0.4Fe+H++0.3NO3-= xFe2++yFe3++0.3NO+H2O
由得失电子守恒和铁元素守恒可得:
x+y=0.4 2x+3y=0.3×3
解方程组可得:
x=0.3mol y=0.1mol
则有Fe2+、Fe3+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3:1,选C答案。
由以上解析过程不难看出直平法解题的基本思路是:先把已知数据换算成物质的量直接代入化学方程式或离子方程式,再用x、y表示未知物的物质的量,然后利用元素守恒、电荷守恒、得失电子守恒列方程或方程组,最后解方程,把化学问题数学化,显然比传统的解题方法要简单、方便。
平法施工提高工效 篇4
关键词:利于施工,平法特点,效益分析,低碳贡献
1 关于平法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是把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钢筋等,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即构成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它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设计方法的重大改革。由建设部批准发布的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G101即平法图集),是国家重点推广的科技成果,事实证明无论是对设计院还是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都大大的提高了工效。
我们平时在火力发电厂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中主要需要用到以下四个“平法”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籍。
(1)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框架、剪力墙、框支剪力墙结构),2003年1月。(2)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3G101—2《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板式楼梯),2003年7月。(3)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4G101—3《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和构造详图》(筏形基础),2004年2月。(4)国家建筑标准设计04G101—4《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和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土楼面板与屋面板),2004年11月。
2 平法利于施工
2008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获奖项目安徽淮南煤电基地田集电厂一期工程(2×600MW)集中控制楼为华东电力设计院设计,建筑面积9989m2。工程实体相当复杂,多悬挑梁、无标准层、多形式框架梁、柱、多形式联系梁。如此复杂的现浇结构,从开挖、桩头处理到结构封顶完成仅用80天,平均每层1665m2仅用时13天。说明平法施工可被施工人员快速理解,可顺利的指导施工。
2.1 平法施工图较传统绘制法明显减少了图纸量,缩短了施工人员熟悉施工图的时间。
田集集中控制楼共计6层,无标准层,每楼层有30至40根不同形式的梁,有10至20根不同形式的柱,绘制梁柱详图时如果使用传统方法将多用几十张图纸,还需花费大量时间来看清这些图纸。现在一共只需28张图纸,设计内容一天内就可基本掌握。
2.2 梁、板、柱平面不在一起,各自独立存在,使得图面特别清晰易懂。
2.3 在柱平面图中,采取统一比例尺,绘制截面配筋图时则使用较大的比例,形式前卫,有很好的图面效果,读图简单。
2.4 利用原位标注和集中标注,显示出同一楼层的所有梁截面
尺寸和配筋,可以使现场施工人员更好地树立全局观念,合理拼料、进行劳动力的安排。
2.5 平法是结构平面布置图与标准构造详图两部分构成单位工程的成套施工图,形成了动恒结合的模式。
平面布置图是动态的,它会随着工程的变化而变化,标准详图则是恒定的,它是依据各部委的构造法则制作的。施工会因恒定的标准详图有所加快,只要有了详图,所有电厂都采取同一做法,可以使工人操作熟练,提高技术水平和效率。由于不同单位使用构造方法不同,或同一单位使用不同电厂或设计人使得构造做法有差异的现象得到了改善,避免了因施工大意引起隐蔽检查验收时出现难堪的局面。
3 平法施工特点
(1)编制时依据施工特点和习惯,易于施工人员理解、接受和掌握。(2)有机结合了设计要求和施工要求,使设计图纸和施工过程相辅相成。(3)平法设计图纸理解掌握更快捷,耗时短,降低了施工人员的负担。而且随着图纸的翻看率降低,使得图纸得到了更好地保存,节约制图材料。(4)使施工管理更加规范标准,有利于实现施工现代化管理和计算机的应用,推动施工队伍管理的规范化、正规化。(5)采取翻样工法似的施工的速度得以加快、提高了功效和质量、降低了成本,数据更加准确,综合效益较高。(6)与传统方法相比节约了65~80%的图纸;如果根据工程数量计算,相当于使绘图仪的寿命延长了3-4倍;同时减少了设计质量通病;在过去的施工中对梁的钢筋逐层验收时需要反复查阅大量图纸,平法设计图纸里一层梁的所有数据都反映在了一张图纸上,因此大受施工和监理人员的欢迎。(7)够简单。这种制图方法采取的是标准化的制图原则,数字换、符号化的表示结构施工图,将信息大量、集中的反映在单张图纸上;构建得以明确分类、准确表达、清晰分层,设计快,效率高;平法的引入更易于设计者掌握全局,进行平衡调整、修改和校审,可以再不改动其他构件的情况下改图,设计质量控制简便;平法还可以满足业主分阶段分层提出得施工要求,还可满足主体结构施工后进行大宗结构调整等特殊事件的需要。平法分结构层设计的图纸与水平逐层施工的顺序完全一致,对标准层可实现单张图纸施工,施工技术人员对结构比较容易形成整体概念,有利于施工质量管理。(8)易操作。平法构造详图使用的是标准化的方法,形象、直观,施工易懂、易操作;途中将沟内较为成熟、可靠的常规节点构造集中在了一起,并将其归类整理成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使得构建做法反复抄袭和附带设计失误的情况得到缓解,使节点构造在设计与施工中都达到质量标准得到了保证。除此,还对节点构造的研究、设计和施工实现专门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9)低能耗。平法大幅度降低设计成本,降低设计消耗,节约自然资源。平法施工图是有序化定量化的设计图纸,与其配套使用的标准设计图集可以重复使用,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方法相比图纸量减少70%左右,综合设计工日减少三分之二以上,每十万平方米设计面积可降低设计成本27万元,在节约人力资源的同时还节约了自然资源。(10)高效率。平法大幅度提高设计效率可以立竿见影,能快速解放生产力,迅速缓解基本建设高峰时期结构设计人员紧缺的局面。在推广平法比较早的建筑设计院,建筑设计人员与结构设计人员的比例已明显改变,结构设计人员在数量上已经低于建筑设计人员,有些设计院结构设计人员仅为建筑设计人员的二分之一至四分之一,结构设计周期明显缩短,结构设计人员的工作强度已显著降低。(11)改变施工单位用人结构。平法促进人才分布格局的改变,实质性地影响了建筑结构领域的人才结构。设计单位对工民建专业大学毕业生的需求量已经明显减少,为施工单位招聘结构人才留出了相当空间,大量工民建专业毕业生到施工部门择业渐成普遍现象,使人才流向发生了比较明显的转变,建筑行业领域人才分布趋向合理。随着时间的推移,高校培养的大批土建高级技术人才必将对施工建设领域的科技进步产生积极作用。长此以往,可有效提高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
4 效益分析
4.1 经济效益根据相关专业统计部门数据显示:
设计成本节约:平法大幅度降低设计成本,降低设计消耗,节约自然资源。平法施工图是有序化定量化的设计图纸,与其配套使用的标准设计图集可以重复使用,据相关权威部门统计数据显示,与传统方法相比图纸量减少70%左右,综合设计工日减少三分之二以上,每十万平方米设计面积可降低设计成本27万元,在节约人力资源的同时还节约了自然资源。
图纸节约量:一般比传统设计节约65%~85%[传统设计为101.62m2/张(2号图纸),平法设计为400~800m2/张(2号图纸)];一般减少2~3套复晒图纸,经综合测算节约图纸费用约为480元/万m2。这还仅仅是设计环节节约的图纸量,未考虑施工环节现场须复印大量的图纸造成的浪费。
提高工效:识图时间缩短2/3,一般工日可以节约15~20个/万m2,节省人工费约为450~650元/万m2;预算方面节约1/3~2/3,一般工日可以节约10~15个/万m2,节省人工费为300~450元/万m2;综合测算节约人工费约为750~1050元/万m2。
直观费用节省:约1230~1530元/万m2,工程成本约降低0.13~0.16元/m2。
4.2 综合效益降低了施工人员的重复劳动,减轻了工作负担,减少了许多麻烦。
保证了预算时间与准确性,减少了重、缺、漏、碰等预算通病,提高了预算水平与中标率。更重要的是各项管理都有条件实现规范化、标准化,并能运用计算机操作,提高了施工现代化管理水平。
5 低碳贡献、可持续发展
平法的发明创造是人类结构设计的一次飞跃。平法的运用在图纸、设计、预算、审核、施工、监造等整个建筑环节均有效提高了工效、节约了大量人力资源、节约了大量能源、自然资源,有效缩短了项目的整体工期,加快了国家基建发展的速度。对于中国电力工业低碳社会建设、实现低碳转型的宏伟目标,做出了积极贡献。
展望未来,平法施工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同中国电力土建行业的发展目标是一致的,就是为了实现低碳而不断创新、以持续的创新为我国电力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对平法识图的总结 篇5
造价1班
学号:20123003143
对平法识图的总结
今天是2014/5/13,星期二,在第二节课的时候邱小文老师说平法这门课今天上完就结束了,我这才觉得时间过的是那么的快,13周就这样的从我的指间溜走。想想这学期就快结束了。
本学期了解一些关于平法识图的知识,并发现了其应用的广泛性,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平法图解的了解学习,进一步知晓了建筑构建中的一些钢筋的配置以及布置方法,进一步了解了有关建筑识图的知识,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简称平法,这种所谓平法的表示方法,是将建筑构件的尺寸和钢筋,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制图规则,直接表示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结合,即构成一套完整结构施工图。平法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构件从结构平面图中索引出来,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表示方法。学习习近平法图集应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实际工作相结合进行分析加以运用,这样才能真正领悟平法的真正内涵。平法制图适用于各种现浇混凝土结构的柱梁板等构件结构施工图。
邱老师不是第一次带我们课,在上学期的时候就曾近为我们讲授了一个星期的课程,邱老师我认为他上课的风格是与其他老师不同的,轻松的课堂氛围,幽默的语言,以及平时一些网络语言运用都是恰到好处。在平时上课的时候老师总是以一种包容的态度和自嘲的方式来缓解班级课堂发生的不愉快的事情或者说不和谐的氛围。这里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刚开始上平法课程时有同学总是迟到老师就会说“一般项目经理都是比较忙,我们在开会就没有等你们对不起”。还有很多例子这里只是点滴,我们有时上课大家的情绪不是很高,或者大家有时下午上课有瞌睡的现象,老师就会停下来给我们讲讲他的见闻或者讲个小笑话来提起大家听课的兴趣,我认为老师有时的话语看似随便说的但是都是在点上的,有种点睛之笔,我很喜欢这样的上课氛围也很喜欢这样的语言。
接下来我来谈谈平法,对于刚开始学习习近平法不只是我当然很多人都喜欢看三维的图形结合平法图集来讲解,但是学习这门课那种方法只是开始,我们必须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识图能力,平法他摆脱了传统的方式,以一种很简单的形式表达很大的信息量,他就像一场寻宝活动,当你觉得你可以认识他的时候其实你只是了解它的皮毛而已,越是深入细节你越是觉得我其实并不了解它,你就会去想办法去了解它,我想这就是人的成长,就是一点点的进步。也即是老师经常会问一些问题往往我是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但是当老师解惑了以后你就会觉得天空豁然开朗。我喜欢平法以一种简单的方式表达你不知道的内容,它总是在吸引你向他走进,走进他的世界,解读他内心的世界。
我认为平法本身并不是很难学习的东西,但是它就是一把钥匙开启你对求知欲的大门钥匙,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很多都不会,我认为这就是101图集的亮点。平法是我们学到现在最具实际性的东西。
我认为学习任何一本书籍它都是侧重点的,101-
1、101-
2、101-3,我认为第一本是最重要的,老师也是花了很大的时间、很大的精力。接下来我就简单说下第一本图集的比较重要的构件————梁。
梁
:
分
为
梁分为平面注写方式和截面注写方式;平面注写方式又分为集中标注(为主),原位标注。例如:
当然还有板之类的都是很重要的构件,只有 这些学好了在接下来的学习中才能如鱼得水。
学习完了平法课程,这是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它是一把钥匙带你走进建筑的世界;它是一块吸铁石他带你走过的地方就会吸起它需要的东西,让你不断的对他有更深的了解,这也是你学习过程。它就像一位智者指引你前进的方向,平法只是建筑中的“一块砖”,我们要做的就是在这块砖的基础上加上我们的努力砌起更多的砖,这样属于自己的高楼就建成了。
平法设计 篇6
摘 要:本文对平法表示与钢筋算量一科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突破式的探讨,采用了模块化的教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平法;模块化;应用型
随着我院向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转变,教学模式也在随之转变,经过教学研究,笔者认为对平法表示与钢筋算量一科,采用模块化教学更符合学院的教学思路,更有利于对学生的培养。
平法表示与钢筋算量课程是工程造价专业学生必修的专业课程之一。通过本课程学习,学生能较系统地掌握平法表示的基本知识、钢筋算量原理和方法,初步具备读图、算量的能力,为走上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传统的教学模式
以往对这门课程的教学,采用的是以“教学大纲”为依托,根据手中的教材和各方材料而编制授课计划,课堂讲授。这种方法在新的教学环境中受到了挑战。有的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得扎实,但与其他学科联系起来就会出现脱节的现象,与实际工程项目联系起来也感到吃力。该模式落后于学校倡导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方针政策。因此,务必要转变方法,与时俱进。
二、模块化教学的建立
平法表示与钢筋算量的模块化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活动能力为主线,在教学模式上采用“宽基础、活模块”的模式,从以人为本、全面育人的教学理念出发,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要求,通过模块间灵活合理的搭配,首先培养学生宽泛的基础素质、基础专业认知能力,进而培养其合格的专业学习能力。
1.宽基础
本科程的宽基础主要指的是知识大模块部分。首先让学生从整体上宏观把握课程要点,设计一眼就能看懂的大模块体系。同时,将学生根据整体模块分类分成不同小组,每组重点学习其中一项模块,组和组之间要形成互助的合作氛围,互相取长补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形成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大团体,可以围绕一个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展开讨论。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学习意志的改进,而且培养了团队精神,增强了人际交往的能力,拓宽并夯实了基础。
2.活模块
在能力子模块中,列表展示子模块的内容,确定学生要掌握的基本技能。这样学生可以在书本之外通过多渠道采集相关信息,分析并处理信息,最终解决问题。整个过程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使学生在“领悟与加深”“积累与整合”“应用与拓展”等目标达成方面有较快进展。学生可以在模块之间灵活选择自己喜欢并擅长的加以深入研究。
根据教学经验,将本课程分成知识大模块和能力子模块两大部分。表1是知识大模块。
表1 平法表示与钢筋算量知识模块
利用大模块将课程整体做一个分块,然后再细化每个能力小模块。以第一个小模块为例:
表2 平法表示与钢筋算量能力子模块示例
三、效果反馈
经过模块化教学,学生明显对知识点的理解有了直观的认识,在识图与算量方面有了很大的提高。“活模块”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薄弱点有针对性地学习,掌握好的模块部分可以少分配一些时间,掌握差的模块部分可以多花费一些时间。
模块化教学是在传统教学模式上的突破,符合学院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定位,更有利于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平法设计 篇7
关键词:平法识图,钢筋计算,教学方法
0 引言
目前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均采用“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 (简称平法) [1], 它极大地简化了设计, 出施工图时只需出平面图, 不再出构造详图, 加快了设计的速度与周期, 提高了结构设计质量, 降低了设计成本与消耗、节约了自然资源。然而设计过程的简化, 带来了施工、监理和工程预算的复杂化, 增加了结构施工图识图的难度。此外, 由于目前大多数高等院校没有开设《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课程, 导致学生识图能力与钢筋算量能力匮乏, 毕业后到了设计、施工、监理、造价等单位, 看不懂平法施工图, 不会进行钢筋工程量的计算, 无法立即胜任自己的岗位工作, 直接影响了工作效率, 影响了建筑工程质量。
1 平法定义及优点
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简称平法。
概括来讲, 平法的表达形式就是把结构构件编号、尺寸、配筋和标高等, 按照平法设计规则, 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 再与标准构造详图相配合, 即构成一套新型完整的结构设计。它对混凝土结构施工图的设计表示方法作了重大改革, 改变了传统的那种将结构、构件从平面布置图中索引出来, 再逐个绘制配筋详图的繁琐方法[2,3,4]。目前由国家重点推广、建设部批准发布的建筑标准设计图集 (即G101平法图集) , 已在全国广泛使用。
平法采用数字化、符号化、标准化的平面整体表示方法, 使结构施工图的信息量集中, 构件分类明确, 层次清晰、直观易懂, 设计效率及设计质量成倍提高, 设计成本也大幅度降低, 与传统方法相比图纸量可减少70%以上, 节约了宝贵的森林资源。
2 在教学中存在的现象及问题
《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这门课程具有知识体系复杂, 内容抽象枯燥, 信息量高而集中, 实践操作性强等特点, 这些年来在该课程教学中, 仍采用传统的“老师讲, 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方法, 对学生的“学”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尤其是理论和实践结合不紧密, 存在脱节现象, 而且师生相互沟通交流少, 课堂气氛凝滞, 导致许多学生失去对平法学习的热情与兴趣, 影响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发挥, 严重制约教学效果, 影响着教学质量。如何进行该课程的教学, 如何进行教学改革,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激发学习的热情, 如何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专业技能, 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针对该课程的这一实际情况, 对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
3 革新教学方法, 实现理论实践的一体化
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及软件。
运用互联网、多媒体和数码录像等先进的技术手段, 将《平法识图与钢筋计算》所涉及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构造制作成形象、直观、动感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及视频动画, 通过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能够有效解决图片无立体感, 看不见细节, 有效解决学生对工程实际情况了解少, 想象能力不足的问题, 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获得最形象、最生动的直观效果, 更加容易理解、掌握知识,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增强学习的兴趣。
2) 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
通过多年教学研究和实践发现, 现在的高职学生基础不扎实, 抽象能力较差, 理论联系实际能力较弱, 厌倦枯燥乏味的说教, 但思维比较活跃, 好奇心较强, 动手操作能力较好。因此, 在课程教学中特意安排了钢筋骨架模型的制作环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在老师的引导下, 对照图纸利用钢筋、铁丝扎制简易的结构构件模型, 这样可以让学生对其配筋有更直观的感受, 使抽象的理论变成了实际动手操作的具体活动, 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在模型制作环节, 老师应深入到学生当中、及时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并进行点拨指导, 同时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有了更好的互动与交流和更深入的了解与沟通, 课堂讨论热烈, 气氛浓厚, 课后不少学生之间仍争论不休, 有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 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组织能力及团队协调精神[5]。
3) 以工程图纸为主线开展教学。
针对现实中建筑类专业的学生在离校时看不懂图纸, 企业没有时间培训学生识图图纸的情况下, 在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特别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把一套完整的平法施工图纸引进课堂, 以此图纸为载体贯穿于各章节, 开展教与学的活动, 让学生熟悉实际工程图纸, 同时让学生直接使用当前执行的G101和G901系列图集, 确定每种钢筋的构造形式, 绘制立面钢筋排布图和截面钢筋排布图, 并计算钢筋工程量, 以提高识图能力和钢筋算量能力。具体到课程教学中, 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即在混凝土结构施工图识图及钢筋算量实操训练中, 突出以学生活动为主, 教师讲述为辅, 学生活动在前, 教师点拨评价在后。同时, 作为教学载体的实际工程图纸, 要具有代表性, 难易适中, 符合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4) 现场参观教学法。
目前该课程教学主要是课堂教学, 而课堂教学也只是停留在课堂上, 通常采用板书或多媒体教学的方法, 其讲述的配筋构造也都是静态、抽象的, 老师通过传统的方法很难讲清楚, 学生对理论内容也缺乏感性认识, 一知半解、模糊不清, 很难理解和掌握。在课堂教学期间, 结合相关章节内容, 有针对性地选择校外实习基地参观并进行现场教学, 让学生到真实的工程情景中去体验, 以增加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直观认识, 验证、巩固、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 加快对所学知识的理解[6]。目前现场教学已应用非常广泛, 主要是很多高职院校因为实训条件的原因, 其实训基地不能完全满足学生授课要求, 所以安排学生进入施工现场进行教学。把“教室”设在工地, 可以聘请一些经验丰富的企业施工、技术人员进行现场指导, 也可以让学生在其指导下进行实地操作, 实现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的深度融合, 真正做到了教、学、做的统一。
5) 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
为扩大学生知识面, 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 巩固和加深理解所学专业知识, 培养学生能够熟练地应用平法制图规则快速识图平法施工图, 准确进行钢筋量的计算。学院积极组织动员学生参加省级职业技能大赛工程造价基本技能项目, 同时每年也在工程造价及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学生中举办“工程造价技能比武”, 技能比武从结构构件的平法设计规则、钢筋节点构造、钢筋排布图、平法施工图的识图、钢筋工程量的计算及计算机模拟 (广联达、斯维尔工程造价模拟软件) 等方面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技能大赛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加强学风建设, 打造专业特色, 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是推动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办法。
4 结语
以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为落脚点, 以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为宗旨, 我们探索出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实现了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 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同时,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积极启发学生、引导学生, 亲身实践, 独立思考、合作探究, 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 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深度结合, 从而使学生提前进入职业岗位工作状态, 为学生将来的学习与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金燕, 李剑慧.平法图集11G101-1钢筋构造问题探讨[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 2013 (4) :13-16.
[2]陈青来.建筑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设计方法[J].中国建设报, 2006 (9) :25.
[3]郑文忠, 王英, 周威.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法标注补充建议[J].建筑结构, 2002 (10) :40-41.
[4]韦坚.平法框架柱钢筋表达模型及信息获取和识别技术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学硕士论文, 2002.
[5]夏巧丽, 张红蕾, 张海燕, 等.对《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课程教学的分析研究[J].价值工程, 2013 (3) :55-56.
平法设计 篇8
“平法”是“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的简称, 是把各个结构构件的尺寸和配筋等信息, 按照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 整体直接表达在各类构件的结构平面布置图上, 再与相应标准构造详图相配构成的一套完整的结构施工图的方法。在《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多年教学的经验里, 对它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
1 建筑工程类专业开设该课程的必要性
近些年来, 平法的推广和应用是我国结构施工图表示方法的一次重大改革, 它重新规定了结构施工图的表示方法。对于我们建筑工程类专业来讲, 学生毕业后只要是从事和建筑工程相关的工作, 几乎都要接触到图纸。所以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中, 这种结构施工图表达方法的学习就显得尤为重要。
1.1 平法概述
平法的创始人是山东大学陈青来教授, 在创立平法的时候, 他在山东省建筑设计院从事结构设计工作。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 设计任务非常繁重, 为了加快结构设计的速度, 简化结构设计的过程, 他吸收了国外的经验, 结合中国建筑界的具体实践, 创立了平法。该方法不仅提高了设计效率, 还提高了设计质量, 大幅度降低了设计成本, 特别是国家重新修订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即《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和《GB50011—2010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随后11G101系列平法图集取代了03G101系列平法图集。这也标志着经过十多年的发展, 平法已经相当成熟, 并且成为我国目前现行的具体工程结构施工图设计的主要方法。
1.2 开设《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课程的必要性
首先, 思维模式要变从源头抓。由于结构施工图长期使用的是传统设计图纸, 思维与认识仍然传统的模式中。因此, 要从源头把这种表达方法普及, 就要从学校抓起、从学生抓起, 培养出能够胜任运用平法表达方式的人才, 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顺利地与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就必须开设《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
其次, 钢筋构造很重要。作为建筑工程类专业来讲, 学生毕业后无论是以后从事现场施工管理、工程监理还是工程造价工作, 钢筋构造都是一项最基本, 也是最重要的工作。比如, 工程造价来说, 钢筋在工程上是用量多, 价格昂贵的材料, 钢筋工程量能否准确计算, 直接影响到能否准确计算工程造价。平法识图主要就是要看懂钢筋的布置规则, 而计算钢筋工程量又要拿着平法结构施工图去算的。同理,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钢筋下料长度的确定和数量的选择, 也是在看懂结构施工图的前提下进行的。所以, 必须开设《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 才能让学生准确的钢筋算量。
再者, 平法本身信息较为复杂和集中。传统的图纸简单直观明了, 有些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与培训, 也有能看懂图纸, 按照自以为是的的方法进行钢筋算量。平法采用标准化的设计制图规则, 结构施工图表达国家化、数字化、符号化, 单张图纸的信息量高而集中, 这也增加了读图难度。让学生自学或者偶尔培训讲座是很难达到学会平法识图与钢筋算量的目的。必须开设《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 才能让学生准确看懂图纸。
通过《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的学习, 可以提高同学们的专业技能, 就业后能加快学生适应、胜任本岗位的角色。在当今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 让我们的学生毕业时多一些就业的筹码显得尤为重要。
2 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的分析研究
《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这门课程具有抽象性、专业性、实践性等特点, 特别是对于部分高职院校同学生源多样化的现实, 部分同学学起来感觉不是那么容易, 但是它又是建筑工程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对后继课程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 针对这一实际情况, 对教学实践中的几点方法进行了总结。
2.1 课程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采用1本教材+3本图集 (11G101) +1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 (本校的某栋教学楼) , 教学部分分为梁、板、柱、墙及基础5个模块, 每个模块进行3个阶段教学。
第一阶段, 讲授该构件平法识图的基本理论知识, 使学生掌握该构件平法的意思表达。基本教学思路是:先对该构件的平法表达通例进行讲解;后结合课本所给例题进行识图练习, 掌握各个数值及符号的意义;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构件识图训练。
第二阶段, 讲授该构件钢筋构造的基本理论知识, 使学生掌握该构件平法的意思表达的同时根据平法结构施工图纸, 对该构件进行钢筋翻样。基本教学思路是:通过以前学过的课程, 利用多媒体等手段明确该构件具体实物, 通过该构件的受力特点及作用用途分析钢筋所放置的位置及形式;明确细部构造 (比如起步距、保护层、端部锚入长度、向跨内延生长度、搭接长度等等) , 绘出不同种类钢筋的“钢筋分离图”;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构件绘制“钢筋分离图”训练, 为钢筋的算量做好铺垫。
第三阶段, 根据第二阶段讲授的“钢筋分离图”, 针对实际工程进行施工图的钢筋算量。基本教学思路是:在“钢筋分离图”的基础上, 进行钢筋算量, 这时的“钢筋分离图”你可以把它看成是“已知间距求根数”和“已知线段求长度”进行思路转化, 把工程问题转化为基础数学问题;最后结合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进行对应类型构件钢筋算量练习。
这种方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 改变了以往“教师讲, 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 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也体现了高职院校以“理论够用, 注重实践”的宗旨。所以, 本课程的项目教学瞄准了岗位需要, 围绕真实的项目图纸为中心进行教学。
2.2 课程教学方法
2.2.1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
运用多媒体、互联网和数码摄像等技术手段, 将《平法识图和钢筋算》所涉及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及构造要求制作成教学课件, 通过丰富生动的多媒体教学资源, 增加直观效果,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如在KL钢筋构造时可以将KL钢筋构造的实物图片和KL构造钢筋的演示动画相结合, 让学生有直观的视觉认识, 这比只拿着书讲半天要强的多。在直观认识的情况下, 对构件钢筋构造进行理解和归类, 就显得容易一些了。
2.2.2 绘“钢筋分离”图
利用1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为辅助资料。从中抽取用平法表达的梁、板、柱和基础构件结构施工图作为实例, 从中抽取每一种类型的钢筋, 依据平法图集确定出每种钢筋的构造形式。让同学把每种钢筋的构造形式用线段画出来即为钢筋分离图, 而不是急着算量。在进行过多次“钢筋分离”练习后, 再计算其长度和根数即算量。其中框架梁、楼板、框架柱 (中柱和角柱) 、筏形基础主梁和筏形基础底板各举一例。
2.2.3 采用现场教学法
不少高职院校由于实训条件的关系, 实训室还不能完全完成对建筑结构的认识, 但是可以到施工现场进行教学。把“教室”设在工地, 聘请有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现场指导, 使“教、学、做”融为一体。如框架结构梁、板、柱的配筋构造, 请结构工程师现场教学, 可让学生对构件的配筋有更直观的感受。不少同学还主动和施工现场的工人进行交流, 了解钢筋翻样下料的工序, 这样的教学形式可以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加深学生对各个构件钢筋构造的认识, 以真实的作业环境感染学生。
2.2.4 自制“简易模型”对于某些构件, 同学们在日
常的生活中很不容易直观感受, 并且在施工过程中要及时掩埋和隐蔽, 很难见到实物的。比如条形基础加腋部分构造, 就是不少同学比较陌生的。针对此类情况, 在利用对媒体教学的同时, 为了更好的给同学一个直观的认识, 要求同学分组自制构造模型, 并且一次为一次作业。同学们都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各类包装纸盒, 大致按比例能把条形基础及其加腋 (水平加腋和竖向加腋) 部分表现的很直观。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增强了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动手能力。
2.2.5 分角色模拟图纸会审
在课程教学将要结束的几周, 留出一定的教学时间, 运用一套完整的平法结构施工图纸, 进行综合模拟图纸会审。按计划把班级同学分成不同小组, 让各小组扮演不同的建设参与单位的角色, 即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设计单位。比如让学生模拟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的一次图纸会审。通过角色扮演, 同学们在模拟会审的过程中, 对图纸进行全面交底, 加强平法识读综合能力的同时, 也使学生了解了图纸会审的目的、职责和程序, 进一步提升了本专业职业技能。通过分角色模拟图纸会审的情景可以使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
3 小结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 特别是11G101图集的大力推广的今天, 不少高职院校适应时代的要求, 把《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作为一门核心课程面向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建设工程监理等专业学生进行讲授。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证明, 这些教学方法用于本课程的教学是可行的, 这些方法注重提高学生的岗位能力, 增强学生的就业、择业竞争力, 使学生在教学学习中提前进入职业岗位工作状态, 为学生后继学习和将来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摘要:《平法识图和钢筋算量》是建筑工程类专业开设的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 通过对该门课程多年教学实践经验的总结, 结合当前学生就业的岗位需求, 就本门课程的教学进行思考和总结, 希望在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具体问题分析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上有所帮助。
关键词:平法识图,钢筋算量,教学,思考
参考文献
[1]11G101混凝土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和构造详图,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2011.8.
[2]司道林, 郭永亮《.钢筋混凝土结构与平法识图》教学改革浅谈,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2 (18) .
平法设计 篇9
例1. (2004湖南, 文) 的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_____ (用数字作答) 。
【常规解法】
令18-3r=0, 得r=6,
故展开式的常数项为C96=84。
【配平解法】由于的指数分别为2和-1, 我们可以仿照化学方程式配平方法列式如下:
由于二项式指数为9, 所以配平系数应该调整为3和6。
因此展开式的常数项为C96=84。
上述方法的实质是, 只看指数绝对值的关系。由于指数绝对值的比值为2∶1, 则配平的系数比为1∶2, 该系数比的和为3, 因此所构建新的比例关系为1∶2∶3, 但由于二项式指数为9, 因此须将比例关系1∶2∶3调整为3∶6∶9, 这样便得到了展开式的常数项为C96=84。
应用上面的方法, 我们不仅可以求出二项展开式的常数项, 还可以简捷地判断二项展开式中是否存在常数项。其方法是看二项式指数是否能被配平系数比的和整除, 如果能整除, 则存在常数项;不能整除, 则不存在常数项。
例2. (2008山东, 理) 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
解:由于指数绝对值的比值为 则配平的系数比为1∶3, 该系数比的和为4, 因此所构建新的比例关系为1∶3∶4, 但由于二项式指数为12, 因此将比例关系1∶3∶4调整为3∶9∶12, 这样便得到了展开式的常数项为C312 (-1) 9=-220。
例3. (2007全国Ⅰ, 理10) 的展开式中, 常数项为15, 则n= ()
解:由于指数绝对值的比值为2∶1, 则配平的系数比为1∶2, 该系数比的和为3, 因此n必是3的倍数, 排除B, C。
验证选项A, 假设A对, 常数项为C312 (-1) 2=3≠15, 排除A, 选D。
例4.若二项式的展开式中含有常数项, 则n的最小值是 ()
解:由于指数绝对值的比值为2∶3, 则配平的系数比为3∶2, 该系数比的和为5, n必是5的倍数, 选B。
例5. (2004浙江, 理7) 若展开式中存在常数项, 则n的值可以是 ()
平法设计 篇10
一、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建筑施工管理专业学生在学习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受普通高校扩招影响, 技工院校招生相对困难, 导致招生条件设置偏低。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也面临同样问题, 学生大多来自没有考取高中或大学的学生。这些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学习自觉性差;学习较被动;学生普遍缺乏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理工科逻辑性强、需要推理和验算的课程学习有很大难度。这些学生在学习方面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 学习动机不明确
很多学生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来学习的, 缺乏明确的学习动机和目的。
(二) 学习兴趣不高
学生的文化基础差, 接受新知识能力较弱, 大多数学生对传统授课形式的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不感兴趣, 甚至还有厌学情绪。由于对学习缺乏兴趣, 很多学生把精力转移到课外读物、手机游戏、电脑网络等方面。
(三) 知识积累能力较弱
大多数学生不愿意记忆, 学习过程中不善于总结, 课后很少学生能反省自己存在的学习问题, 导致问题越来越多, 知识积累达不到应有的深度和广度。
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存在的这些问题, 导致他们在课堂的表现难以令人满意。例如:建筑施工管理专业2012级工程造价高技 (2) 班, 经过任课教师观察统计, 该班学生在课堂上有近2/3学生没有认真听课, 而是在玩手机、睡觉等。面对这样的情况, 如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针对这些问题, 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广泛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进行教学, 取得了显著教学效果。
二、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课程的应用
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传统的教学方法, 侧重讲解柱、剪力墙、梁等各种构件的平法制图规则和节点标准配筋构造的理论, 学生很难把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联系起来, 更无法根据构件结构施工图进行现场施工。而行动导向教学法是围绕工作任务来进行教学的, 学生通过完成任务或项目, 把理论和工程实际有机结合起来, 在“学中做, 做中学”, 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现以钢筋混凝土梁钢筋绑扎为例进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的教学设计。
(一) 学习情境设计——教师工作页 (表1)
(二) 学习情境设计——学生工作页
1. 工作任务
请根据学校教学楼二层梁结构施工图, 动手制作框架梁钢筋模型。
2. 制作说明
(1) 每小组8人;第一小组制作KL1, 第二小组制作KL2, 以此类推;
(2) 制作材料、工具由实训教师提供;
(3) 参考资料: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教材、国家建筑设计标准图集11G101等
3. 引导问题
(1) 梁中钢筋有哪些?
(2) 梁的结构施工图在工程中怎么表示的?每一部分都是什么意思?
(3) 梁中各种钢筋有什么构造要求, 钢筋如何连接?
(4) 钢筋下料长度如何计算?
(5) 制作过程中, 需要满足哪些标准?如何执行安全操作规程?
4. 实施过程
(1) 小组长分配任务, 填写任务分工表。
(2) 读图填写梁信息表
(3) 填写钢筋下料表
(4) 编制模型制作流程图并完成模型制作
(5) 成果展示与评价
三、行动导向教学法与传统教学课堂效果对比
以12工程造价高技 (2) 班为例, 总人数72人。
从以上对比可以看出:行动导向教学的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 教学内容
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容是基于岗位工作过程, 这就对教师提出了很高要求, 任课教师
要十分清楚学生未来的就业岗位以及岗位工作过程。而大多数任课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 缺乏行业背景, 对工作过程不是很了解, 导致对教学内容把握不准确。
小结
行动导向教学法课堂教学效果十分明显, 但在实施过程中, 还存在一些有待完善的问题。
(一) 教学环境
教学场所较小, 学生人数多。采用分组教学时, 组数相对庞大, 指导起来困难, 学生相互之间讨论或实践会受到干扰, 影响学生独立思考, 会使小部分学生有依赖和模仿现象。
(三) 实施问题
学生刚接触这种学习方法, 适应相对较慢, 课堂控制相对困难, 部分小组不能按时完成任务。
解决以上三方面问题, 应从加强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及鼓励教师到企业实践、改革传统课程体系,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等方面入手。
摘要:文章以广东省城市建设技师学院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课程为例, 简述了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实施过程和实施效果。
关键词:行动导向,混凝土结构平法识图,应用
参考文献
[1]赵芬.“行动导向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一江苏省高淳职业教育中心校为例[D].苏州大学, 2009.
[2]李晓艳.对德国职业教育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教学中应用的探讨[J].西安:陕西教育, 2012.
[3]李波.“行动导向教学法”在建筑施工专业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J].吉林教育, 2011.
[4]植宝, 唐明明.德国行动导向教学法探析[J].教学研究, 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