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投资的局限性论文

2024-06-20

价值投资的局限性论文(共9篇)

价值投资的局限性论文 篇1

2006年颁布的新准则全面引入公允价值计量, 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以及满足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新准则中在非货币性交易、债务重组、金融工具和套期保值等方面都涉及了公允价值的运用。新准则扩大了公允价值在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应用范围, 提高了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 使会计报表的使用者能够更好地获取企业地真实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以助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一、公允价值在我国的运用历程

综观公允价值十多年来在我国的运用情况, 可以说, “公允价值的运用大致经历了‘先用后弃’、‘禁而又用’3个阶段”。

第一, 1994年7月, 由我国财政部会计事务管理司编译的会计准则丛书之《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章节中, 将“Fair value”译为“公正价值”, 这是我国正式使用公允价值概念的开端。

第二, 在1998年以后, “公允价值”一词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国的会计理论文献中。1998年, 财政部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债务重组》、《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以及1999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非货币性交易》中给公允价值进行了明确的定义:公允价值, 指在公平交易中, 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和债务清偿的金额。这些准则的出台标志着我国在会计计量中正式引入了公允价值概念。然而在准则的具体运用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信息失真的情况, 财政部于2001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减少并限制了公允价值的运用, 强调了信息的真实性和谨慎性。

第三, 我国的准则制定机构也认识到了回避运用公允价值计量显然与国际潮流相左。因此, 在2006年2月, 财政部颁布最新的企业会计准则, 其中对公允价值进行了全面的运用, 并将公允价值作为独立的计量属性在基本准则部分予以列出, 显示了对公允价值运用的关注, 也体现了我国会计准则向国际趋同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二、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存在的局限性

公允价值在我国会计准则中的运用显示了一波三折的特点, 但是大力推行并在实践中广泛运用公允价值仍然是我国会计准则计量属性选择的趋势。由于微宏观条件的制约, 公允价值还未被我国会计准则全面采用, 这一点可以从新会计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运用的严格限制看出, 这也就意味着目前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还存在一些障碍, 下文将对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过程中的难处进行分析, 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一) 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计量所存在的问题

1、可靠性的缺乏, 在实际操作中难度较大。在新会计准则的基本准则部分对公允价值的运用做出了明确的限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 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 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 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在这个限定中, 并没有对“能够取得并可靠计量”做出明确的解释, 这对公允价值的正确合理运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信息的可靠性也因此受到置疑。结合我国新会计准则及相应的指南说明, 以《投资性房地产》这项具体准则为例来总结公允价值的确认方法。在新会计准则第3号准则《投资性房地产》中对于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有如下的规定:“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 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 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有活跃的房地产交易市场;企业能够从房地产交易市场上取得同类或类似房地产的市场价格及其他相关信息, 从而对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做出合理的估计。”

由此可知, 公允价值计量的确认大致有3种方法, 或者说有3个层级。按优先选择的顺序来分, 公允价值确认的第一个方法是, 在活跃交易市场情况下, 公允价值为交易价格。这种方法获得的公允价值相对而言最准确, 也最易获得, 但是这种方法也存在一定的缺陷, 即并非所有需要计量的项目都存在于活跃的交易市场, 此时其交易价格也就无法获得, 另外一些特殊交易产生了市场失灵, 如关联方交易下产生的价格往往会影响计量的准确性。

第二个方法是, 在不存在活跃交易市场的情况下, 在相应市场上寻找同类或相类似交易的价格作为公允价值的计量基础。同类或相似的报价可以获得, 但是在确定公允价值信息时, 需要对相同与相似之间差异进行调整, 而这种调整也会带有不确定性, 也会产生不准确的情况。另外这里同样存在市场失灵的状况, 也会影响到公允价值信息的准确性。

第三个方法是, 如果某项资产或负债没有由市场直接决定的可观察到的价格, 却有合约规定的或可以预期的未来现金流量加以估计, 就可运用现值技术估计公允价值, 也可以采用专业评估人员的评估结果。相对于前两种方法而言, 这一种公允价值确认方法难度最大, 其最大的难点就在于估值技术的运用, 这也就使得信息的准确性下降。

由于基本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运用中定义的不明确以及公允价值的确定中产生信息的不准确性, 公允价值计量的会计信息可靠性受到了挑战, 因此, 公允价值难以满足可靠性的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2、容易产生利润操纵的情况。2001年财政部对于1999年会计准则的修订源自于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 这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企业利用资产计价进行舞弊操作, 从而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造成的。在关于金融工具的准则中, 规定交易性金融工具以取得时的成本计量, 而期末按照公允价值进行后续计量,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那么按照这一规定, 企业进行短期投资的, 将不再采用原先的成本与市价孰低法, 而采用市价法。这样在企业进行的短期投资获得收益的情况下, 企业当期利润会大大提高, 而由于短期投资市场的波动性较大, 也容易造成企业对利润的操纵。

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规定,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如果具有商业实质且换入资产或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 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益, 而不再像原先一样计入资本公积。同时还规定, 对于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应当将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与其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的情况下, 或者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者配股的需要, 通过与上市公司以优质资产换劣质资产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 来改变上市公司的当期损益, 从而达到提升公司利润的目的。

由上文可知, 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为管理当局在会计处理方面提供了一定的自由选择权。再加上目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不合理、会计人员和单位领导素质不高及法律机制不健全、违法处罚力度不够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 以及公允价值应用过程中较强的主观性, 容易使得这一计量方式成为一些单位为一己私利, 在会计核算中操纵利润的工具。

(二) 在我国推行公允价值的建议

1、加强公允价值理论研究, 逐步实现全面推行。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质量要求较难达到以及其在实际运用中存在较难操作的问题, 一方面, 很大程度上与我国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及相关指引内容的缺失有关。在此次颁布的新准则中对公允价值计量运用的具体指导性阐述也仅为3项准则 (《资产减值》、《金融工具的确认与计量》以及《企业年金基金》) ,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早在2005年9月就对“公允价值计量”准则展开了研究和制定的实质性工作, 而美国作为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和运用的引领者, 在经过3年的研究后于2006年9月发布了单独的第157号财务会计准则公告, 即《公允价值计量》, 为更好更广泛地运用公允价值做好理论铺垫。另一方面, 公允价值在运用中的现实障碍也在体现了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中对于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理论的欠缺。

加强公允价值的理论研究, 这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准则制定机构和主流学术界对公允价值研究方面进行引导, 现在新会计准则中将公允价值提到了一定的高度, 那么在公允价值理论研究方面也将与时俱进;而适时制定我国会计准则中单独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 也就是类似于SAFS157的具体准则, 对公允价值的运用进行详细的解释, 能够很好地解决公允价值计量可靠性较差, 缺乏可操作性的问题, 从而能够逐步实现公允价值的全面运用。

2、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外部环境。第一,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经济市场环境。大力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本市场, 将有助于会计目标向决策有用性的方向转变, 财务会计报表信息的相关性也越来越受到重视, 这些对于我国进一步推行和为公允价值的运用注入无限动力。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的同时, 应当积极培养各级市场, 加快各种金融价格市场化的进程并致力于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具体来说, 积极培养各级市场, 对于获取客观市价, 从而成为公允价值最为可靠与客观的基础, 而市场价格是公允价值最为简便, 也是成本最为低廉的来源。因此, 努力培育各级市场, 尤其是生产资料市场和二手交易市场, 将使得公允价值的取得更为客观与可靠;关于加快金融价格市场化的进程, 将有助于实现金融价格的逐步市场化, 从而使得金融衍生产品的公允价值计量的顺利实施;如果存在公平活跃的市场, 那么公允价值很易获得, 在不存在公平市价时, 公允价值的估计就需要运用到现值技术, 因此提高现值技术的可操作性有助于提高公允价值估计的可靠性。第二,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人文环境。公允价值计量在实际运用中产生的障碍有一部分源自于由于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具体表现为职业素质与道德素质两方面。会计人员职业素质的欠缺容易使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受到可靠性和缺乏可操作性的挑战, 而会计人员道德的缺失则极易产生企业利润受操纵的情况。公允价值的顺利运用, 需要完善其运用的人文环境, 具体说来, 一方面提高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和专业水平, 不断地加大教育投入, 培养公允价值概念, 具有较高的职业水平的会计人员是公允价值得以全面运用的必要条件, 这也是降低公允价值实施成本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 建立诚信负责的机制。加强守法意识和道德教育可以从主观上消除利润操纵的动机, 是杜绝利用公允价值从事造假的根本措施。第三,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法律环境。公允价值在运用中产生利润操纵的现象与法律环境有一定的关系, 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对企业形成有力的外部约束。这就要求国家的会计准则完善, 法制健全, 对舞弊行为有严厉的惩罚机制, 从而使得会计造假成本大大提高, 可以遏制会计信息的失真。因此, 完善公允价值运用的法律环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公允价值运用中利润操纵问题。近年来, 我国相关的法制建设进展迅速。新修订的《证券法》已相当完备, 此次修订的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 就是加强对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权益的保护力度, 加强对上市公司、证券公司的监管力度。公司治理的加强和法制建设的完善, 为我国会计实务中拓展公允价值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唐敏, 金娟, 郝环妮.公允价值在新会计准则中的影响分析[J].财会通讯, 2007 (4) .

[2]、罗胜强.公允价值计量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分析[J].会计研究, 2006 (12) .

[3]、夏成才, 邵天营.公允价值会计实践的理论透视[J].会计研究, 2007 (2) .

[4]、张绪军.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研究[J].价格月刊, 2004 (5) .

[5]、黄平.浅探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内涵[J].财会月刊, 2003 (A2) .

价值投资的局限性论文 篇2

Shh 摘要: 德治是先秦儒家思想的主要内容,几乎可以成为儒家思想的代名词。先秦儒家思想在中国德治理论和实践中具有开创性意义。孔子提出“为政以德”,孟子强调“以德服人”,荀子主张“德主刑辅”。这些德治资源对今天实施“以德治国”方略,加强干部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国先秦诸子百家思想中,“和谐”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它主要体现在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其他先秦儒家诸子的伦理思想当中。对于正处于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而言,和谐社会只有建立在传统文化和具体国情的基础之上,才能获得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的坚实基础。先秦儒家思想既有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地方,其也有不足之处,我们要辩证对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关键词:先秦儒家思想;意义;局限;和谐社会;道德规范

德治思想的基本要求是施教化于民,它一方面要求道德具有崇高的地位或神圣的来源,进而使德治具有优先选择的地位;另一方面要求民具有被教化的可能,遵循着这两方面的要求,先秦德治思想确立了其哲学基础,即天人合一论和人性可塑论。天人合一论为德治的开展提供了正当性依据,人性可塑论则为德治的开展提供了可行性依据。先秦德治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真谛与本义,其基本内涵包括民本之治、仁民之治、贤人之治。这些内涵折射出的担当、人本、自我、超我以及秩序价值等内在价值历经几千年的演变依然散发着耀眼的光芒。担当价值体现了一种积极的入世观念与态度;人本价值体现了一种朴素的博爱主义、人性主义色彩;自我、超我价值体现了从个人价值到社会价值的转变过程中道德约束、自我规制的积极意义;秩序价值则体现了民众朴素而又普遍的利益保障、利益巩固的诉求。同时,先秦德治思想作为一种治国理念与模式,或作为一种上层建筑范畴的产物,也不可避免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推动或阻碍作用,这便是先秦德治思想的外在价值。全面评析先秦德治思想的外在价值,要求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标准,既要看到其当时的历史局限性,又要看到其时代价值。从而通过挖掘先秦德治资源的现代性价值,充分发挥其对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指导与借鉴意义。

一、值得肯定的积极意义

(1)儒学是中国数千年来一脉相承的正统文化,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广泛影响。以儒学为核心的思想是封建正统思想,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十分巨大的作用。

(2)儒学成为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其勤政爱民和任用贤才的主张、以仁为核心的

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社会仍有很高的价值。“和为贵”和“君子和而不同”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儒家思想至今仍体现其独特的魅力,显示其明显价值。

(3)儒家思想在世界上产生了广泛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的主体就是中国传统的儒家文化。儒家思想至今在日本、韩国、东南亚乃至欧洲影响巨大。

(4)孔子承认致富达贵的欲望是人所固有的一种属性,但是反对不义之财。儒家“见利思义”,“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义利观,“生财有道”的正当经营思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是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遗产,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依则,无论在过去或现在都有其积极的社会意义,在新时代条件下,阐扬“见利思义”的义利观有助于弘扬奉公守法、文明经商,讲究商业道德,正确处理好个人与他人利益或社会利益的关系,在今天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过程中更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5)儒家文化在人生目的观方面所具有这种强烈的成就动机,正是现代社会大力提倡的东西,它对东亚现代化成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在社会关系方面,儒家文化统治下的东方社会,重法治,但更推崇礼治,因而具有教强的和谐性与稳定性,这种方式有利于社会化的、分工合作紧密的现代社会,这种高度的社会整合性是东亚经济起飞的秩序保证。

(7)以孔子为首的儒家学派再三强调大一统的传统思想,不能不说反映了社会的客观要求。因为政治上的大一统是华夏族赖以生存下去的先决条件,保卫华夏文化就要坚决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这种思想甚至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演化成我们民族的心理定势。而正是这种牢固的心理定势使我们在历史上多次战胜分裂,维护了统一与强大。

(8)诚与信”、“和为贵”、“节且俭”、“仁和爱”四种儒家道德行为规范,到现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先秦儒家思想的民本思想以及所提倡的仁政和人才管理思想大大超越了前人,对后世具有借鉴意义。

二、先秦儒家思想既有其积极意义,但也有不可忽视的局限性。

(1)和谐社会是一个具有时代性的概念,由于先秦儒家诸子处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其思想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某种局限性,有些观念随着时代的进步甚至成为畸形和僵死的教条,已明显不适合现代社会。作为一种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式的伦理文化,先秦儒家“和谐”伦

理思想是为等级制度服务的,与社会主义社会有着质的区别,本质上难以适应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经济、社会和人际关系。

首先,先秦儒家“和谐”伦理思想是对等级制的历史背景的反映,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则是公平、平等与正义。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和谐上,先秦儒家诸子主要致力于思考人际关系上的和谐,注重的只是经济上的均富贫以及伦理政治上的等级差异。与马克思注重于消除生产关系上的对立因素、实现经济平等与政治自由相反,没有上升到生产关系的理论层面,也就是说,先秦儒家诸子学说所立足的社会是当时那样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社会,其最大的弊端是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

其次,先秦儒家关于人际关系和谐的思想虽然包括以个人为道德行为主体的日常生活的人际关系和谐,也包括政治生活中的官民和谐,但是,这种和谐伦理思想只是内向的,要求个人被动适应,对统治阶级采取忍让、妥协的态度,在实际生活中就束缚了个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积极发挥。

最后,先秦儒家“天人合一”伦理思想虽然促进了天文学的发展,使人们懂得利用了自然规律,但由于限于当时的认识水平,也导致了一些机械的、唯心的观念和不科学的做法,从某种意义上又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2)按照当代的哲学观点来看,人的行为不仅包括道德价值,而且也包括求知、审美、创造、奉献等多种价值。人作为社会中的个体,他的活动遍及政治、经济、文化、家庭等各个层次和领域,而且人最基本的活动就是人对外部自然世界的改造,亦即生产活动。而先秦儒家过分强调人的行为应符合礼的规定,应符合道德,而忽视了决定人的行为和思想的价值和意义的其他重要标准。先秦儒家只强调人的行为价值作为社会群体关系调节手段的意义,而忽视了人的本质就体现在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忽视了人的行为的价值作为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的意义。

(3)先秦儒家主张礼为治国之本,是就其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条件而言,更有从统治阶层利益出发,为其服务的目的。尽管它的客观作用很难作绝对的评判,但从当今法制的时代来看,礼治更多的是一种人治,某种程度上它的出发点是某些社会成员的主观需要,而非科学的社会法则。

(4)缺乏民主意识的政治倾向,是封建主义形态下儒学的统一特征。虽然儒学也有“民贵君轻”的民主主义主张,但这个民主是为了“主民”专制,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权力至上的领袖治国方略,威权主义的整体主义主张,使现代领导者在国家实践中带来了许多消极影响。

(5)拒斥科学的思想倾向,是儒学传统的显著弊端。从荀子开始,儒家学者一向缺乏自然

科学和社会发展思想,“强本抑末”、“重农抑商”,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小农经济传统的弘扬,迫使古代科学技术一直停留在经验科学和工匠技术水平上。尤其导致近代现代当权者、知识阶层重政治教化、轻经济实业、轻科学技术的不正常倾向,整个社会淡薄的科学意识迟滞了现代化。

(6)儒家所鼓吹的政治大一统本质上乃是专制主义的政治统一,是超乎经济力量之上的一种政治强制联合,因此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它又会成为我们民族向前发展的阻力,产生某种消极的影响。

(7)儒学的负面作用还长期地表现在德治人治对于法制规范的替代排斥方面。儒家重礼轻刑,重道德教化,轻法纪规范,以情代法,政治专断,惟我独尊,对现代社会产生了恶劣影响。

儒家思想的流传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虽然改革开放的今天与春秋末期已是天壤之别,但其依然具有生命力,这缘于随社会形势的变化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自创立之日起就颇受瞩目,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长期作为社会正统思想,它久经岁月风云的洗刷,已经根植于人们的心灵深处,涵养、陶冶着历代知识分子的高贵人格和浩然丈夫气,今天仍然闪耀着其灿烂的光芒。我们应该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重新审视、解读、研究它,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使古老的儒学为今天、今后的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苏晓云《先秦儒家的德治思想及其时价值》

2、周滨海《中外企业家》2009年11月

3、匡衡《先秦德治思想的价值之维》

4、毕业论文网《论礼在先秦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和作业(2)》2010年4月19

价值投资的局限性论文 篇3

【关键词】韩非;严以教子; 家庭教育;局限性

一、韩非 “严以教子”家庭教育思想

韩非子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在“性恶论”背景下提出。他把商鞅的法制、申不害的“术治”和“慎到”的势治,形成法术势结合,以法为主,完全否定仁义和先王之教,片面采用严厉法治的政治思想。其家教思想也与其政治思想一样,片面强调一个“严”字。

(1)韩非的家庭教育思想集中于“严家无悍虏,而慈母有败子。”意思是说:有严厉家长的家庭里没有暴戾的奴仆,而溺爱子女的慈母却惯坏了不肖的败家子。

(2)“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严刑者。” 父母的慈爱不足以教育好子女,必须依靠官府执行严厉的刑法

(3)“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就是说母亲厚爱子弟,子弟多不成器,是由于推行爱的缘故。父亲常用体罚,而子弟多善,是由于严以教子。

他认为母亲对于孩子的溺爱对孩子的成才之路来说是一种阻碍。而且韩非认为母爱对孩子来说是无济于事的,对于子女的教育应该由严厉的父亲来担任,而父亲的严厉多以体罚为主,只有在父亲的薄爱教笞下,子才多善。他甚至否定父母之爱又进而推出“必待州部之严刑”的结论。

二、“严以教子”家庭教育思想的时代局限性

1. 混淆了正常的父母之爱和溺爱的区别

韩非的家庭教育思想里的“父母之爱不足以教子”和“慈母有败子”把父母对子女所有的爱都归为时溺爱。这种基于人性论的亲子观使得他认为人生而是趋利避害的,而作为性本恶的孩子,如果给予他们爱的教育的话,他们就很难从善。因此,只有严厉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子女真正成才,从善。事实上父母之爱是指精神上对子女的一种鼓励或激励,是对孩子心灵上的支持。这样的爱是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溺爱中的“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的意思。人被水淹没了叫“溺毙”,如果父母的爱泛滥起来,那也会“淹没”孩子的,这就是溺爱,是一种失去理智,直接摧残儿童身心健康的过分的宠爱。

2. 片面强调以惩罚手段来约束孩子

韩非把家庭教育的主要方式归结于“刑”“笞”等严厉的惩罚手段。人为对于孩子的教育就是通过责罚和立法去阻止他们行恶。他在否定了父母之爱后推行的“必待州部之严刑”。光靠惩罚手段来约束孩子,是违背教育规律和儿童生理心理发展规律的。 韩非把先秦严以教子的思想推到极端,对后世家教产生不良的影响。后世流传的“家庭之内肃如公堂”、“棍棒底下出孝子”等“格言”与之不无关系。这种近乎粗暴的教育方式也是最直接让孩子身心受挫的教育方式,但是却不一定能够是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和应该怎样做才是正确的。韩非提出以严厉的惩罚手段的约束孩子,是在当时体罚也就成为了封建家长制下家长特权的表征。

三、严教思想的现代价值

1.给孩子以适度的爱,切勿溺爱

慈母的溺爱会使孩子骄奢轻刑,韩非指出“慈母之于弱子也,爱不可前”时,揭示了父母的溺爱对子女的成长百害而无一利。在先秦,韩非揭露溺爱的危害最为透彻,正确的父母之爱是儿童身心发展所必需的要素,缺乏父母之爱的儿童就不能正常成长。中国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程度特别明显,这种溺爱是人性之中爱的一种畸形心理,当这种非常态的被放大后,温柔就会变成一副枷锁,疼爱就会化做一个圈套。正确、合理、有益的才给予满足;不正确、不合理、无益的不仅不应该满足,更要对其进行引导。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溺爱。所以,韩非的“慈母有败子”无疑是为现在的家长们敲着一个警钟,对孩子的爱切勿过度。

2. 对孩子的教育不应该是单一的体罚

前面提到韩非片面强调以惩罚手段来惩罚孩子。通过“刑”,“笞”等严厉的惩罚手段使孩子从善。事实上,对于孩子的不良习惯的确是应当予以负强化。但是单一的体罚并不能让他们从根本认识到错误,只是忌惮父母的惩罚而避免去做,是一种逃避而不是一种面对。面对现在“虎妈”“虎爸”热,现在许多家长追求的是“棍棒下出状元”。认为只有在棍棒下才能使孩子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马卡连柯一贯反对家庭教育中采用体罚的方式惩罚孩子。他在《父母必读》一书中,公开声明说:“ 我是体罚的反对者,很早就是反对者。一般说来,体罚的方法我是不能容许的。我没有见过一个家庭施行体罚会有好处的。事实上,体罚对于孩子的成长有着许多是危害,不仅会伤害孩子的身体,而且会形成孩子的不良性格和习惯,甚至会把孩子推向更坏的发展道路。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不仅不应当把体罚当做教育孩子的唯一方式,甚至应该尽量避免体罚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韩非子.韩非子集释[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2] 马镛.中国家庭教育史[M].湖南: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 (苏)马卡连柯著,吴式颖等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下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4] (英)约翰·洛克著,徐大建译.教育漫话[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价值投资的局限性论文 篇4

关键词:胸外科手术,胸外科,治疗结果

胸外科是医院的重要科室, 在临床诊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胸外科手术患者接受手术治疗时根据患者实际情况正确选择切口开胸方式对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预后具有重要价值。目前, 微创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诊疗中, 为外科手术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本研究旨在探讨胸外科局限性小切口开胸术的临床应用价值,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5月—2015年9月于洛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胸外科手术的患者200例, 年龄25~78岁;均符合胸外科手术的标准[1];患者及家属对相关诊疗措施知情, 由家属签署同意书。根据胸外科手术切口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各100例。对照组中男54例, 女46例;平均年龄 (52.6±3.1) 岁;平均病程 (6.5±2.5) 个月;手术类型:肺部手术39例, 气管肿瘤31例, 食管手术25例, 其他5例。观察组中男56例, 女44例;平均年龄 (57.1±3.1) 岁;平均病程 (6.9±2.6) 个月;手术类型:肺部手术35例, 气管肿瘤手术30例, 食管手术28例, 其他7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排除标准[2,3] (1) 年龄>80岁; (2) 术前合并严重感染及严重代谢紊乱者; (3) 不符合胸外科相关手术指征的患者; (4) 合并恶性肿瘤及内科其他严重疾病者; (5) 因精神疾病、交流障碍等因素无法正常沟通者。

1.3方法两组患者均予以胸外科手术, 术前检查患者各项身体重要指标, 对不满足手术指征者予以剔除。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外侧切口实施手术, 手术医师严格按照外侧切口方法执行相关操作, 做好麻醉及护理配合。观察组患者予以局限性小切口开胸术, 具体如下:患者取侧卧位, 麻醉医师对患者进行静脉复合气管插管麻醉, 麻醉药物起效后行单肺选择性通气, 增加其患侧肋间的间隙;同时垫高患者胸部, 严格按照不同病灶位置确定切口位置;通常选择第3~7肋间隙位置的平行肋骨作为切口, 切口长度根据实际情况确定, 为7~14cm。按手术操作规范依次切开皮肤、相关组织, 同时切断背部括约肌前端筋膜, 使其处于游离状态;若打扫患者胸腔内部情况比较复杂, 可适当切断切口上端位置的肋骨, 为手术操作提供便利条件。两组患者术后均行常规抗感染治疗。

1.4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疼痛程度、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 评分进行评价, 0分为无痛苦, 1~3分为轻度疼痛, 4~6分为中度疼痛, 7~10分为重度疼痛[4]。

1. 5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 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计量资料以± s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以P <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疼痛程度、住院时间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表1) 。

2. 2 并发症观察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1 例 ( 1. 0% ) , 对照组患者出现切口感染4 例, 切口液化3 例, 愈合延迟2 例, 并发症发生率为9. 0% 。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3 讨论

胸外科是临床重要的诊疗科室, 手术类型多样, 在临床疾病诊疗工作中具有重要作用。通常胸外科手术患者在接受手术治疗时临床医师要对其实际情况进行准确判断, 在明确诊断的基础上为患者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有研究表明, 为患者正确选择切口方式, 能保证患者手术治疗效果[5]。目前, 胸外科手术操作过程主要有2 种切口方式, 传统外侧切口和局限性小切口开胸术。

传统外侧切口下行手术相关操作, 适应范围较广泛, 且手术视野开阔, 能为手术操作提供很多便利条件。但外侧切口常需将患者大量胸壁肌肉切断, 同时切口较长, 给患者带来较大创伤, 增加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外侧切口可引发较严重胸痛症状, 导致患者术后切口疼痛异常, 严重影响切口愈合[6]。为进一步减少手术操作对患者神经组织的压迫, 要寻找替代传统切口的方法, 保证手术安全操作, 为患者提供更为可靠的手术治疗方式。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 微创手术操作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临床诊疗工作中, 可为外科手术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对患者预后产生促进作用。局限性小切口开胸术的切口较小且隐密, 不会对患者胸腔及相关组织产生较大损伤, 故切口愈合良好, 可减轻患者术后疼痛[7]。局限性小切口能有效地控制术中出血量, 减少术后引流量, 可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 有显著差异, 与相关研究结果相一致[8]。说明局限性小切口开胸术可减少胸外科手术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 缩短住院时间, 减轻患者疼痛程度, 对保证手术治疗效果意义重大; 同时能为患者提供更为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与传统外侧切口相比, 局限性小切口开胸术操作更具应用价值, 值得在胸外科推广应用。

综上所述, 胸外科局限性小切口开胸术的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可明显减少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 缓解患者术后疼痛, 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志祥.传统开胸术与胸腔镜辅助小切口治疗胸外伤的疗效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 2014, 30 (21) :90-91.

[2]马振健.腋下小切口手术、腋下小切口胸腔镜辅助手术和电视胸腔镜治疗自发性气胸的对比研究[D].济南:济南大学, 2013.

[3]曹钦.胸外科局限性小切口开胸术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 2014, 12 (2) :65-66.

[4]徐宝川, 吴晓明, 梁庆正.58例电视胸腔镜辅助小切口胸外科手术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 2014, 9 (11) :82-83.

[5]陈洪波.胸外科局限性小切口开胸术40例临床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 2014, 30 (23) :41, 43.

[6]袁风林.腋下小切口在胸外科手术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0 (10) :43-45.

[7]肖登波, 蔡孝连.胸外科局限性小切口开胸术56例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2, 29 (7) :916-917.

价值投资的局限性论文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随机选取2014 年6 月—2015 年8 月我院收治80 例急性膝关节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诊断标准与判断参照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第七版教材《影像学》中的急性膝关节损伤诊断标准[3]。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每组40例, 观察组中男22例, 女18例, 年龄25岁~75岁, 平均年龄 (48.15±15.23) 岁, 病程1 h~75 h, 平均 (22.35±3.20) h;对照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年龄23岁~72岁, 平均年龄 (45.32±2.36) 岁, 病程1 h~70 h, 平均 (23.45±0.30) h。所有患者均排除严重肝肾疾病、慢性膝关节损伤等, 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可以进行对比分析。

1.2 检测方法给予对照组X线扫描, 采用德国GE公司生产的数字X线 (DR) 机进行检查。观察组患者给予CT诊断, 诊断方法是首先调整患者姿势为仰卧式, 然后移动患者双腿于扫描架中心位置处, 采用PHILIPS Brilliance 16 层CT机, CT扫描先平扫, 扫描厚度为5 mm, 再增强扫描。在进行横断扫描的过程中如果患者半月板边缘显示不完整, 骨皮质不连续, 中心出现裂口或裂纹则判定为半月板裂伤。

1.3 统计学方法数据均采用SPSS20.0 软件包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CT组患者在骨折类型的诊断方面明显高于X线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3 讨论

膝关节损伤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骨科损伤类型之一, 主要包括膝关节韧带损伤、半月板损伤及髌骨脱位等[4]。此病好发于青壮年, 主要是由于交通事故伤、意外伤导致, 必须及时进行治疗, 以便提高患者预后生活质量[5]。目前临床上对此病的治疗主要是在确认的前提下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比较常见的诊断方法有X线、CT及MRI检查, 但是因为经济方面的原因, 临床上一般采用前两种方法进行检测。X线检查一般只能从患者膝关节的前后或者左右方位显示膝关节结构范围, 这种情况下只能看清患者骨骼的大体形态信息, 对于一些细微的结构影像检测比较模糊;同时其对于一些骨小梁断裂型骨折进行分析时能够显示局部骨质密度不均匀, 但是应用于韧带损伤、骨挫伤的检查不能较好地显示[6]。

当膝关节十字韧带于胫骨止点处有较大的撕脱性骨折时在膝关节侧位X线片上常可见到, 但当骨折块较小、摄X线片时体位不正或十字韧带下股骨髁起点处撕脱时则在X线片上难以发现。而在CT片上可以清晰地显示十字韧带的起止点处有无撕脱性骨折块, 因此可以在手术前作出更为明确的诊断, 以利于手术方案的确定。CT能够直接显示副韧带的损伤情况, 表现为副韧带边缘模糊、肿胀, 伴有出血时见韧带内有不均匀密度升高影。而X线片检查只有在韧带损伤达一定程度导致关节不稳时, 才能发现异常。从这方面来说CT检查相对于X线检查具备更好的诊断效果, CT扫描的横断成像能解决影像重叠问题, 而且能够显示出患者细微结构部位的图像信息, 能够清晰显示出患者骨小梁结构紊乱、髓腔密度增高等, 其应用于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中能够呈现更多细节;平扫CT检查的软骨组织比X线更高, 能对创伤性软骨组织进行清晰显示。

CT应用于膝关节骨折诊断的优势分析:首先CT检查属于一种无创伤性检查, 可以重复进行, 本次研究中, 发现CT组患者检出率明显高于Ⅹ线组, 提示CT应用于膝关节骨折诊断比Ⅹ线更有价值;其次CT检查能够较好地弥补Ⅹ线片检查的不足, 能够比较清晰地显示出患者周围结构重叠部位的骨折情况、水平骨折以外的骨折方向, 还能够实现三维重建图像, 促进膝关节损伤检出率的提高;CT对半月板损伤的检出率一般比较高, 患者半月板的损伤情况能够在胫骨平台检测的过程中同时显示。本次研究中CT组检出半月板损伤患者34 例, Ⅹ线检出半月板损伤患者8 例, 可见CT在半月板的检查方面明显优于Ⅹ线。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发现CT检查应用于膝关节检查, 比Ⅹ线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 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说CT检查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比如如果膝关节呈现水平无移位关节损伤, 利用CT检查可能会存在较大的误诊、漏诊情况;而且在判断脱位、韧带断裂等方面亦存在一定的缺陷, CT检查虽然能够探测各种不同组织间的微小差别, 比较适合应用于关节损伤的诊断中, 但是对于膝关节脱位的整体判断还是需要联合Ⅹ线检测, 才能提高诊断率。

综上所述, CT检查应用于急性膝关节损伤其诊断价值确实高于Ⅹ线检查, 具有较高的诊断率, 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全面的参考资料。但是CT检查在很多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必须结合Ⅹ线检查才能提高其诊断准确率。为此我们提倡在膝关节损伤的诊断中首先要进行正侧位Ⅹ线检查, 然后再采用CT检查;如果患者中存在不稳定骨折类型, 可以首先实施CT检查。在进行CT检查的过程中如果检查结果不确定, 必须结合Ⅹ线联合检查, 提高诊断准确率, 促进患者康复。

参考文献

[1]高艳, 徐钧超.急性膝关节损伤的X线与CT对比分析和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 2003, 23 (3) :137-142.

[2]卢德奇.探讨120例急性膝关节损伤的CT与MR对照分析[J].中国医药导刊, 2014, 16 (6) :948、950.

[3]梅柏庆.急性膝关节损伤的X线与CT对比分析和研究[J].医学信息, 2013, 22 (23) :227.

[4]柯维旭, 刘源, 马伟宁, 等.急性膝关节损伤的MRI诊断[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2004, 19 (5) :374-375.

[5]陈中银.X线、薄层CT及三维重建检查在急性膝关节损伤诊断中的应用比较[J].现代诊断与治疗, 2015, 32 (6) :1305-1306.

网络文学的主要价值和局限 篇6

一.培养了一批网络文学作家。

借助网络平台, 一批网络写手脱颖而出, 迅速成名。从最初的写作初衷来说, 他们在网上写作的动机大多是单纯的, 不过是满足自己的文学梦, 释放自己的精神焦虑, 在网上赚得人气, 成为“文化名人”。但最终网络激发了他们的文学潜力, 成功地将他们培养成“作家”。而且, 网络对新一代网络文学作者的推介是借助网络点击率和网络交流来实现的, 一些文学新人在网上发帖, 会遇到一些热心人的及时跟帖, 网友读者的点评和鼓励都可能成为作家继续写下去的动力。《谈谈心, 恋恋爱》的作者棉花糖曾写了三部小说拿到出版社去, 都被拒绝, 最后将第三部小说《谈谈心, 恋恋爱》放到网上, 结果在“搜狐”网站上的点击率就有一千多万, 真是一夜成名。

二.网络的普及为诗歌的传播提供了新的交流平台。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 诗歌承受商业大潮的冲击, 一度处于低潮, 很多诗人淡出诗坛。80年代诗歌的繁荣是以繁荣的民刊作为阵地的, 90年代末期以来, 诗歌民刊与诗歌网站成为主要的诗歌载体, 一度沉寂的诗坛重新活跃了起来。据统计, 2004年民间诗歌出版物有200余家, 2005年诗歌网站超过250余家。有人甚至认为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民刊写作时代”或“传媒写作时代”, 诗歌民刊不在市场流通, 只是诗歌同行们之间相互赠阅。网刊、诗歌论坛基本不可能卖钱, 但却拥有自由发表的环境, 刊载了不少高质量的诗歌。很多著名诗人通过创建诗歌网站阐释自己的诗学观点, 形成诗人群。

三.网络文学最重要的价值在于形成了属于新一代青年所代表的一种网络文化。

中国的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兴起并繁荣发展起来, 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文学在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一直处于政治化的进程之中, 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并没有得到重视, 中国的通俗文学传统在内地一直处于一种暗流的状态, 数百部大学中文系教材《中国当代文学史》, 基本上没有涉及通俗文学、通俗作家的章节, 文学的探索性、思想性, 对人性的深度表现, 对社会生活的广阔描写是对优秀文学作品的要求。网络文学不以思想含量见长, 而以机智性、幽默性、娱乐性赢得读者。

当然, 网络文学在带来一些价值的同时, 不可避免地还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 网站是网络文学生存的家园, 网站的存亡是网络文学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文学网站如何赢利, 如何维持其基本的维护和开销, 网络作者不拿稿酬, 何以有写作的动力, 这都是文学网站面临的问题。“榕树下”网站开始都是朱威廉自己在投钱, 后来开始将公司的业务扩大, 尝试经营广告并与报刊、电台、出版社、影视等媒体合作, 筹办网络文学大奖赛, 扩大网站的声誉, 提升网站的影响力。但“榕树下”最终还是因为资金问题, 后来“卖身”欢乐传媒, 最终失去了国内文学网站龙头老大的位置。

其次, 网络文学经常受到的批评是其作品的文学内涵不够, 作品过于粗糙。吴过说:“网络对于文学而言, 也是一把双刃剑。网络给文学带来了自由、宽容, 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同时也带来了懒于思考、一蹴而就、鱼龙混杂、文字垃圾。”网络文学缺乏精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作者大多是业余作者, 他们来自不同的行业, 其文学素养参差不齐, 投入写作的精力也比较有限;其次是网络文学缺乏专业编辑的把关, 作品发表的门槛比较低, 语言上也会比较粗糙;其三是很多写作者是为自己的心情而写, 带有一定的倾泻性和情绪性, 缺乏对作品的反复修改、打磨;其四是受商业化影响, 片面追求点击率和文字量, 以致跟风模仿、粗制滥造;其五是网络上人人可以当作家, 文学创作的队伍巨大, 一些好的作品淹没在海量的垃圾泡沫之中, 整体上给人以不良的印象。其六是由于换笔带来的对写作思维的影响, 运键如飞的打字很容易将写作变成感觉的随意播撒, 导致文字垃圾的产生。

浅析破产重整制度的价值与局限 篇7

一、破产重整制度的价值

(一)潜力企业的重生

破产重整制度的出现,为很多濒危企业伸出了法律援手。对于暂时陷入困顿局面,但内核仍然有价值和潜力的企业来说,这无疑是一碗还魂汤。在如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许多企业走向衰败可能并不是因为自身的缺陷,而是源于竞争对手的施压或市场震荡等不可控的因素,比如IT企业。当年李一男出走华为,在北京创办了港湾网络,一度将宽带IP领域市场占有率做到7%-8%的水平,而巨头华为的市场占有率也不过10%-15%。后来华为采取了强有力的打压措施,最终港湾被华为收购。这个事例说明了在濒危企业中不乏潜力股,重整制度恰恰给他们提供了卷土重来的机会,也为创造市场价值提供了可能。由此,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破产重整制度为何可以成为企业重生的推手。

1. 破产重整程序屏蔽了债权人的干扰,尤其是担保权利人的干扰。

企业的所有权人(通常就是债务人)与债权人在利益角度尤其是债务立场上是对立的。债权人基于自己所持的债权,本质上是希望能拿回所有的清偿款项。因此,并不希望企业做出任何导致财产减少或出现财产减少危险性的措施。简而言之,债权人求稳。但债务人则是希望通过债务的杠杆作用,借鸡下蛋,借他人的钱为自己谋求更大的利益。两者出发点存在很大差异。实践中许多债权人并不很懂经营,不能从企业经营者角度看到商机和前景,只是关心能不能清偿债务。一味地行使返还债务请求权会对企业的运营造成很大负面影响。在破产重整中,债权人尤其是拥有优先受偿权的担保权利人(标的通常是厂房、设备等维持企业运转的固定资产)的请求权被暂时封存,债务人和企业经营者获得了专心经营实现企业复苏的机会。

2. 破产重整程序可以帮助企业优化产业结构。

很多根基复杂,涉及行业较多的大型企业,导致破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结构成熟但笨重,转型困难,只能眼睁睁看着灵活的小企业蚕食市场份额。在这方面较为典型的就是美国的通用汽车。上世纪80年代起以丰田为首的日本汽车品牌成功打入美国市场,赢得美国消费者的青睐,他们凭借的就是对于美国消费者深入的了解所做的专门设计。而当时的美国汽车老大通用却不能对日本汽车做出有效防范和反击,因为他们的生产线是成熟固定的,如果像日本一样重新设计车型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之后经历了包括金融危机在内的几次冲击,再加上公司经营不力,百年的通用于2009年6月1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虽然破产,但通用的生命并未终止。在进行重组期间,通用砍掉了包括悍马在内的一部分品牌,保留了雪弗兰、别克、凯迪拉克等利润空间较大的品牌成立了新通用。这个品牌抉择的过程,其实就是精简内部产业结构、优化资源配置的过程。将先前较为分散的精力经过权衡,集中于价值更大更有优势的品牌中,如此,企业的结构规模更加小巧,精力更为集中,再加上之前的经验和技术,非常容易生成新的竞争优势,完成企业的蜕变重生。

不过这一优势,更多的是针对规模较大,体制成熟,先天实力较强的企业。所谓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样的大型企业如果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只要核心竞争力还在,重整不失为一次精兵简政,优化结构的机会。

(二)债务清偿的希望

企业如果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并且能有一个好的重整计划,那么对于债权人而言不失为一件好事。企业破产必然是进入资不抵债,无力清偿全部债务的状态。如果此时进入破产清算阶段,那么清算标的只是企业现存的资产。对于一些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通常其清偿比例仅有10%左右。这对于债权人是一笔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如果企业能够通过重整振作起来,比如借助DIP融资等手段,尤其是对于一些底子不错,由于突发情况等造成现金流断裂导致破产的企业,债权人们缩水的清偿款项就有恢复的可能性。例如,2009年,知名的方便面品牌“五谷道场”完成了重整再生。根据之前评估公司的报告,截止2008年10月,五谷道场资产总额为4420万元,而负债总额达到了6.28亿元,符合破产条件。如果直接进入破产清算程序,普通债权的清偿比例仅为2.76%,而且五谷道场的品牌本和其“非油炸”的理念本身具有一定价值。因此,经过多方的努力,最终中粮向五谷道场注资,帮助五谷道场完成了重整。重整成功的五谷道场盘活了近5000万元的存量资产,2000多人获得了就业机会,600多位债权人的利益获得了保护,并使全部债权人拿到了高于破产清算5倍的清偿款。五谷道场的成功案例充分说明,一个有效的重整可以不但可以将企业带回正常轨道,而且能够大大降低债权人的损失,甚至实现完全给付。这样的结局才是真正双赢的结果,同时也是最有利于市场运行发展的结果。

(三)执行工作的减负

债权债务及时顺利的实现承担是保证市场秩序和社会秩序正常运行的基础,这点在商事活动中尤为明显。但因为种种原因,债权债务不能自动的实现时,就需要国家强制力的干涉。因此,法院的强制执行是社会信用关系的基本保障。法院通过生效法律文书只是从形式上确认了权利义务,而执行程序才是最后的保障。对绝大多数严重资不抵债的企业执行案件中,都需要很繁琐的执行工作进行债务清偿。

在绝大多数破产案件中,企业所牵涉的债权人群体相当庞大,例如上文中的“五谷道场”,牵涉在内的债权人达600多人,遍布全国各地。即使是较小的乡镇企业,也可能有多达近百个债权人。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申报债权都是一项艰巨的工作,遑论最后的给付了。

在执行实践中,常常会存在以下问题:

1. 债权人因不满清偿比例或受偿顺序而采取过激行为。

在实践中,尤其在基层,并非每个债权人都清楚债权法、公司法等相关规定。即使了解法律法规,但受偿款项涉及自身利益,不能客观积极地对待债务清偿问题,积极配合执行工作。由此可能会产生群访等问题,增加执行难度,影响社会稳定。

2. 法院对企业资产处置难度、阻力大。

对企业的资产进行评估拍卖时,债权人基于自身利益向法院施压,竞买方会从最有利于自己的角度出发一再联合压价,希望价格尽量低,这一矛盾体现在企业资产处置上,容易造成流拍,使企业债务的清偿陷入僵局,是“执行难”的一部分。

这些在濒临破产企业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究其根源还是企业资不抵债的破产状态所导致的。如果企业能够扭转这种局面,那么这些实践中的难题就会减少,而破产重整正是企业改变困境的出路之一。企业破产重整的顺利进行,可以较好的保护债权方、债务方的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给法院“执行难”卸负,实现多赢。

二、破产重整制度的局限

任何事物都要从正反两方面看待。破产重整制度虽然为很多企业伸出了救命稻草,其中设计的债权人多数表决原则、重整计划的强制批准制度等在拯救处于财务危机中的企业具有其他机制无法代替的优势,但是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

(一)重整价值的困惑

破产重整的动力来自于当事人的个别理性判断和社会的整体理性判断。但人的判断总是会因为利益纠葛而产生立场问题。这项制度约束着债权人,而为债务人提供了对抗债权人诉讼的法律依据。由此可见,对于企业的破产重整,不同当事人可能会因为立场不同而做出不同的判断。在一个倾向于债务人和企业存续的制度框架下,债务人必然是希望企业能顺利进行重整,实现再生。由此一来,企业是否真正具有重整价值,是否能够有效完成重整计划的问题将被掩盖。

根据企业法第八章第七十条第二款:债权人申请对债务人进行破产清算的,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后、宣告债务人破产前,债务人或者出资额占债务人注册资本七分之一以上的出资人,可以向法院申请重整。这一款规定明显向债务人一方倾斜。作为最不希望企业就此破产清算的一方,这项规定给了债务人一个挽救企业的机会,债务人必然会竭力把握,而不一定会从整体客观的角度分析企业重整的价值和回归正规的希望。

此外,在重整计划草案表决程序中,根据企业法第八十二条和第八十三条,重整计划表决采用分组表决的模式,大致分为五组:(1)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组(2)劳动债权组(3)债务税收组(4)普通债权组(5)出资人组。在这五组表决人中,除了(1)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会基于财产继续减少的可能性提出反对和(3)债务税收组的相对中立之外,其余三组表决者都有可能在企业重整中获得更多的受偿款或收益。因此,他们对于企业的重整会抱有一个相当积极的态度。

但是,在实践中,尤其是一些传统行业的中小微企业,本身市场饱和,竞争激烈,分一杯羹很不容易;再加上许多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只是跟风生产。这方面体现的较为明显的就是钢铁行业,我国的钢铁行业存在产能过剩、技术不够环保、产品结构不合理、收益不理想负债率较高等种种问题。这样的企业如果走到破产的程度,自身在不能改变弱势的情况下想单纯借助重整翻身非常不现实,到头来只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对社会整体利益来说,传统行业领域没有优势的企业重生并不能推动产业结构的整体优化和经济健康良好地运行。由此可见,重整并非对所有企业都有必要性和价值。

(二)担保权人的困境

显而易见,企业的破产重整限制了债权人权利的行使,这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享有担保物权的债权人的权利。在破产清算的程序中,根据担保物权的优先效力,权利人无需受集体清偿程序的约束而享有别除权。而根据企业法第七十五条,在重整期间,对债务人的特定财产享有的担保权暂停行使。但是,担保物有损坏或价值明显减小的可能,足以危害担保权人权利的,担保权人可以向人民法官请求行使担保权。这也就是说,在重整期间,担保权人暂时不再享有优先权,只有在财产出现价值明显减小的可能性时,权利人才可能恢复担保权的行使。对于企业来说,担保权的标的通常是厂房、设备一类维持自身运转的基础财产,如果不对担保权人权利加以限制,那企业很有可能失去重整的基础。但如果通过了企业的重整计划,在重整期间,设备的运作还存在不断折旧的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造成标的物的不断贬值,于担保权人是一项不小的损失。担保权人在破产重整上不具有参与的积极动因。这也就是在重整计划分组表决时最大的阻力可能来自担保权人的一点原因。

同时,这一矛盾还会引申出担保权人与普通债权人之间的矛盾。对于普通债权人而言,因为没有担保等保证,只能按照清偿顺序“排队等候”,因此,在一般的破产清算中只能依照申报的债权和最后的清偿比例拿到给付款项。但如果企业进入重整程序,并且可以起死回生,那么他们应得的利益也会随之丰盈。而担保权人所持的心境委实不同:他们本身有担保权护身,有优先权在手,获得清偿是理所当然的。如果企业进入重整,意味着他们本可获得受偿款项被带有风险地延后交付。这一矛盾会体现为他们在重整计划表决时的角力。虽然从长远看,企业的重整符合债权人整体利益,进而必然符合单个债权人利益,符合经济学上的帕累托效率。但对担保权人来说却增大了风险。

(三)重整融资的困局

重整程序中十分重要和困难的一个环节就是破产企业寻求融资了。在重整融资过程中,向企业注资的常常是各种机构投资者,有时甚至是政府出面。机构投资者向债务人企业提供重整所急需的紧急贷款或者是为获取巨额的贷款利息和酬金,或者通过贷款协议中所赋予的债权人对于债务人企业重整过程中的某些事项享有特定的表决权,从而对企业的破产重整进程甚至是日后企业的控制上施加影响。而政府之所以会介入企业重整融资,通常是因为该企业在当地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地位,如果贸然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可能会对当地的银行、供应链环节上的企业或所在行业产生巨大影响,引起震荡。

在这样的交易关系中,融资方提供融资,首先是基于对公司实力和潜力的考察,判断公司有无投资再生的价值和可能性(有无支付高额酬金和利息的能力或者未来发展潜力)。在前文中提到的“五谷道场”就是在重整融资的过程中,遭到中粮临阵退出的威胁而差点重整失败。所以企业实力不足是重整融资中的难以破解的困局之一。

另一方面,破产关涉到多方利益,尤其是债权人。而企业处于破产重整中,为了增大融资的吸引力,会赋予出资方许多特殊权利。甚至不惜冒着侵害其他各方当事人利益的危险。因此,在破产中出资方的出现无疑对已存的债权人利益产生巨大影响。例如,融资协议中关于高额融资酬金及利息的约定将直接影响到债务人的偿债能力,进而威胁到债权人权益。再有,债务人企业资产出售需要得到融资者的批准,这项规定变相地肯定了融资者对于企业资产的优先购买权,甚至意味着他们可以以较低价格完成购买交易。这也会深刻影响到债务人的偿债能力。

此外,重整融资的另一难点就是DIP市场的萎缩。DIP作为专门向重整企业提供的融资,近几年市场不断萎缩,究其原因在于DIP融资提供者数量的锐减。在如今全球金融形势并不乐观的背景下,许多著名企业纷纷退出DIP融资市场。在大洋彼岸的美国,2009年,全美申请破产保护的企业有6.08万家,相较2000-2008年的平均水平高出74.2%,而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美国的雷曼兄弟、美林银行和瓦桥维亚银行等纷纷退出DIP融资业务,因此,市场上出现了僧多粥少的局面。而在中国,DIP引入制度较晚,存在规定较少、不够细致等很多不足。

而且,DIP融资极易演变为重组方借壳上市的手段,从而影响法院对于重整计划可行性的判断,因而失去企业破产重整的本身意义和价值倾向。例如,ST华源主营医药,2008年被法院裁定重整,并在12月批准了其重整计划。之后作为重组方的华润开始着手业务重组并尝试注入地产资源,但后来失败,最终,华源被另一家地产公司购入70%的股份完成融资恢复上市。但其公司已经近乎面目全非。由此可见,重整企业容易受到出资方的控制失去其自身核心业务运作的能力。

三、完善破产重整制度的启示

以上关于破产重整制度的价值局限的分析,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和企业经营状况,可以得到一些关于如何使企业规范有序依法健康发展和进一步完善破产重整制度的启示。

(一)企业内部完善制度框架,建立完善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一个企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行规”和“家规”,行规是指国家法律法规,家规即企业内部的制度规范。当前一些企业对外刻意规避国家法律的约束,对内制度不严谨、管理混乱,尤其财务管理不规范,乱做账、做假账,这枚定时炸弹必然时刻威胁着企业的运营,也正是实践中许多企业走到破产这一步的原因。对此,企业本身应当正视而非掩盖自身问题,守法经营,科学管理、不碰法律红线。国家要进一步整合部门职能,划分职责明确到位,避免执法不严或因多部门分管反而监管不力等问题。相关行政部门如税收及工商管理部门应当架构起严格规范、系统、科学、高效的工商管理和税收管理体系,加强账务审计,规范账务管理,为企业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二条规定了妨害清算罪、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虚假破产罪的刑事责任,实践中被追究刑事责任的案件较少,对该类行为起不到刑事处罚震慑作用。因此执法部门要严格执法,发现有该类犯罪行为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用刑罚这个“高压线”促进企业依法规范运行。

(二)加强立法,进一步完善破产重整制度。

目前我国涉破产重整、破产与执行互转方面立法不够系统完善,有关司法解释操作性不强,实践中随意性大。现在法院审理破产案件不多,涉企业执行案件转破产审理案件极少,这是我国关于破产重整制度立法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鉴于破产重整制度具有与破产清算、执行清偿等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要重视立法,加强立法,平衡好各方利益,兼顾公平、公正和效率,明确并完善破产重整的组织实施机构,建立起完善的企业管理和破产法律制度,努力使我国企业经济发展走在世界的前列。

四、结论

破产重整制度作为一项挽救型制度,给企业的起死回生和良性发展带来法律上的支持和依靠,也对经济社会的运行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但其中所牵涉的利益相关方的复杂性以及制度本身的不足之处,也成为企业重生所要面临的挑战。当然任何法律规定都不会是十全十美或是一劳永逸的,我们要具有批判性眼光,客观全面地分析问题。笔者认为,在法制道路上,理性的分析和升华是制度走向成熟完善的必经之路。

参考文献

[1]鲍雷,刘玉民,刘娜.破产重整完美结局“五谷道场”维新再生——北京市房山区法院“五谷道场”破产重整案审理始末[J].法庭内外,2010,(1):4-9

[2]胡利玲,破产重整制度之审思[J].中国政府大学学报,2009,(4):128-160

[3]许春茂,浅析破产重整企业的融资困局[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2011,(3):1-5

价值投资的局限性论文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82例96个乳腺结节的患者,共年龄29~67岁,平均年龄(46.5±20.5)岁;其中单发68例,占82.93%;乳腺结节直径在0.9~3.3cm,平均(1.8±1.5) 3cm,所有乳腺结节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良性50例,占60.98%;恶性32例,占39.02%。详细病理结果见表1。

1.2 诊断方法

1.2.1 诊断设备

GE Voluson 730 Expert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ISP 6-16型三维容积探头。探头频率为8~13MHz。

1.2.2 检查方法

患者均取仰卧位,先采用2D-US在乳腺右前位、左前位及各个象限作纵横切搜查,先对结节的数量、位置进行确定后,再对其大小、边界、形态、无包膜等进行仔细观察,并确定结节周边血流情况,观察的同时对血管进行计数。然后再运用三维超声成像技术进行处理,获得三维组织块。采用组织断层显像 (TUI) 技术与表面模式 (Surface mode) ,对冠状面影像中周围组织汇聚征和结节边界分别进行观察,采用整体重建 (glass body rending) 模式获得结节的三维彩色血流图。

1.3 观察指标

观察良恶性乳腺结节中边界不清、汇聚征、血管数分级,以上三项可作为恶性结节与良性结节的判定标准。同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观察三维超声成像对良恶性乳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

1.4 血管数分级标准

0级:无血管计数,为无血流;Ⅰ级:血管计数在2条以下,为少血流;Ⅱ级:血管计数在3条及以上,为中等血流或多血流。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3.0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以 (χ—±s) 表示,组间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良性组与恶性组的血管分组情况

从三维超声成像血管计数分级结果显示,良性组50例患者中0级26例,占52%;Ⅰ级14例,占28%;Ⅱ级10例,占20%;而恶性组Ⅰ级12例,占37.5%,Ⅱ级20例,占6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注:和良性组比较,*表示P<0.05

2.2 三维超声诊断价值

将良性组与恶性组三维超声诊断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显示,术前超声诊断良性41例,诊断符合率为82%,误诊9例,恶性组术前诊断为29例,符合率为90.63%,误诊3例,恶性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良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注:和良性组比较,*表示P<0.05

3 讨论

边界不清、汇聚征、血管数分级是超声鉴别良恶性乳腺肿块的三大要点,首先,恶性结节边界不清且边缘粗糙,三维超声成像在二维超声的基础上[4],不仅能观察到乳腺结节的方位、边界、形状、内部回声、血流分布等,还提供了立体感强的三维图像,可通过容积成像、拉动或切割获得组织块,并根据需要,从组织块内不同层面包括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等不同方向对边界进行观察,其次,三维超声高回声对乳腺结节周围纤维结缔组织可通过冠状面很好的反映[5],恶性肿瘤由于受肿瘤血管生成因子的刺激,会产生新生的毛细血管,因此,血管数分级越高,则恶性结节的可能性越大,从良性组与恶性组的血管计数情况比较显示,良性组50例患者中0级26例,占52%;Ⅰ级14例,占28%;Ⅱ级10例,占20%;而恶性组Ⅰ级12例,占37.5%,Ⅱ级20例,占6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结果提示乳腺结节血供丰富程度与肿块性质有关。

从本组82例患者三维超声诊断符合率显示,术前超声诊断良性41例,诊断符合率为82%,误诊9例,恶性组术前诊断为29例,符合率为90.63%,误诊3例,恶性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良性组,结果提示超声诊断乳腺良恶性结节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汇聚征是超声鉴别良恶性乳腺肿块的三大要点之一,本组恶性结节患者中27例浸润性癌 (浸润性导管癌25例,浸润性小叶癌2例) 均表现为此征象[6],但髓样癌与导管性癌患者无此征象,因此,3D-US在髓样癌与导管内癌的诊断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有待作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白志勇, 张武, 苘立英, 等.置维超声重建冠状断面检查乳腺良恶性肿物的探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02, 18 (4) :355-357.

[2]周世崇, 常才, 陈敏, 等.实时三维超声鉴别乳腺良恶性肿块的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2006, 15 (12) :906-909.

[3]Meyberg Solomayer GC, Kraemer B, Bergmann A.Does3-D son-ography bring any advantage to noninvasive breast diagnostics[J].Uhrasound Med Biol, 2004, 30 (5) :583-589.

[4]李秋林, 刘金华.彩色多普勒超声鉴别乳腺良恶性肿瘤的临床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9, 19 (11) :1409-1411.

[5]刘志, 聪滕淑, 琴蔡洁, 等.三维超声成像在乳腺疾病中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超声诊断杂志, 2003, 4 (10) :751-753.

价值投资的局限性论文 篇9

一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性塑造中的价值

1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性形成中的理论导向价值

人性的产生是一个价值问题,人性在通过人的行为由内向外涌现时存在着价值导向。人的价值观念是影响人性产生、形成和表现的重要力量,而教育的真义恰在于价值引导。教育是投射、蕴涵着教育者主观精神的活动,这种主观意趣内含着教育者的价值选择和价值预设。教育的价值导向在历史上表现为两种方式:一是教育的自我价值导向,引导人性向个人主义的方向发展;一是教育的社会价值导向,引导人性向集体主义的方向发展。[1]单方面强调这两种教育价值导向,往往容易走向极端。表现在:一是人的需要过度扩张,威胁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结果虚妄了人性。二是合理正当的人性需要受到社会不合理、不正当的限制与压抑,结果扭曲了人性。前者在当前的教育现实中有所抬头,后者在建国以来到改革开放前的二十多年教育中有所体现,一定程度上构成了对学生个性乃至自然人性的压抑。显然,这两种对立状况都不能体现理想教育价值引导的本意。正确的教育价值导向原则应以社会为依归,使教育的价值导向充分体现包容性和宽容性,尊重并尽可能提供合理人性需要得以实现和满足的条件。就学校教育而言,为了学生健康人性的发展应该在以下方面予以引导:引导学生现有的需要,积极投身到为民族、国家和个人的未来而努力学习;引导学生创造新的需要,不断使自己在品德、潜能、智慧、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帮助学生确定合理满足生活和精神需要的手段、方式等,为学生人性的全面和健康发展创造条件,做好具体可行的导航。

2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性塑造中的现实价值

当代中国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人们有理由把“培育人性”视为人和社会发展标准的最内在体现和依据。[2]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应针对应试教育过度而导致片面效率化、功利化的弊端,倡导教育人性化和人性化的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学会生存”,到20世纪80年代末国际社会提出“学会关心”,都体现了教育人性化的走向,体现了教育关怀人的发展趋势。正如有学者所说的“教育即人性建构”,[3]从而把人性在作为教育目的统一的基础,[4]把人性建构作为教育本体的规定,这样才能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教育要建构人性,引导人性的生成,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直面人的生物性,直面人的“食色之性”。其次,教育要通过建构人的社会性,来引导与规范学生的各种欲望与需要。教育在建构人性的社会性维度时,应该将社会规范中蕴含的自由与秩序的辩证关系揭示出来,并且使人在认识这一矛盾的过程中进行价值选择与认同。最后,教育还要引导人实现自身的精神自由。通过教育使人获得丰富精神生活的能力,为学生实现自身价值,超越本能的局限,超越社会规范的束缚,从而达到人性自觉提供切实可行的引导途径。

二制约学校教育塑造学生人性的因素

1影响人性形成的内部因素

人性包括自然属性、社会属性与精神属性三个维度,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统一体。[5]这三个维度的划分,指明了可以从三方面去分析影响学生人性形成的内因。

首先,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对学生人性的塑造。人的自然属性是人作为自然实体所固有的性质、特征,是学生现实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作为活生生的人而存在的第一要素。由此决定了学校对学生的人性塑造,必须首先受制于学生的身心成熟度。学校不能凭主观臆想超越学生的内在发展水平,按照所谓的“理想目标”实施人性塑造。比如那种把中学生谈恋爱、喜欢异性看作是流氓行为,认为是人性恶的因素在萌芽,就不顾学生身心发展的现实水平,企图以禁欲主义思想对学生人性进行扭曲。

其次,学校对学生人性的塑造要受制于学生内化规范的态度和认知水平。就人的社会属性看,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内化为学生的信念和行为习惯,是塑造学生成为遵纪守法合格公民的关键。而学生要内化学校倡导的社会规范,至少需要具有理解规范的认识水平,并具有积极接受这些规范的态度。

第三,从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依存关系来看,单个人不能完全独立地脱离社会而发展。因此,社会依赖心理尤其是集体归属心理也是影响学校人性塑造的内因之一。当学校或班级还未形成强有力的集体归属心理时,学校或班级需要借助正面舆论来增强集体凝聚力,通过集体来温暖每一个学生,实现社会属性发展与个体自我发展的有机统一,以克服社会化人性塑造中的集体心理障碍。

第四,也是最关键的是学生精神因素的制约。因为能动性是精神属性最根本的特征,学生自身能动性的大小,直接决定着学校教育对其人性塑造成就的大小。

2影响人性的外部因素

马克思说:“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具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这句话深刻地说明:一是不存在一般的、抽象的人性,作为单个具体个人的规定性,处于具体社会关系中的人性是由其在社会交往中形成的错综复杂关系决定的。二是“人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7]。马克思主义从实践论的角度出发,进一步认为人性的问题,其实就是人在现实的社会关系中以什么样的方式、手段去满足自己需要的具体行为问题,即人性是通过人满足自己需要的具体行为来表现的。处于现实社会关系中的学生,既要以学习方式满足求知和将来求职的需要,也要通过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朋友关系来满足情感和精神需要,还要通过家庭来满足生活需要,借助社区实践活动来满足社会能力形成和社会化的需要。正是这些多方面的关系,决定了学生人性的生成不可能由单一的学校教育影响决定,而是多方合力作用的结果。所以,同样的学校教育,因为学生本人素质、家庭环境、实践活动指向等的不同,于是造就了人性各异的学生。

尽管影响人性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它们以不同方式对学校教育塑造学生人性的过程发生影响,但是只要认识到“从人的需要入手研究人性、把握人性”[1]这一基本方法,在满足其需要中把内外因素具体化,就有助于把各种有利因素结合起来,而把不利因素排除在外或者一定程度上屏蔽起来,从而减少其对学校塑造学生人性的干扰。因为个体选择什么样的方式满足自己的需要是人性形成的关键。抓住这一关键要素,分析人性在满足需要中所表现出的种种行为,从而实现由外显行为的引导和调控,来达成对学生人性的有效塑造。反过来,学校也可以借助对学生需要的满足来引导、激发学生形成努力的方向,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学习和交往行为的不断改善。引导学生不仅在认知水平上发生变化,而且在待人接物方面也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学校教育正是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人际环境,来促成学生个体不断的生成和发展自己的人性。

三合力作用中学校对学生人性的塑造

1合力作用下,学校对学生人性塑造的现实要求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塑造由于受到多种内外因的制约,因此必须从学校所处的具体环境和学生群体的现实性出发,制定出可供师生操作的现实人性塑造目标,实施人性化的教育,促使学生人性健康发展。因为只有当人性、“人道”的价值尺度真正成为教育行为的内在依据而被师生内化时,人性化理念才可能按人性化教育的层次要求拾级而上,从而使人性教育理念变成学生能够享受到的人性教育现实。因此,有研究者设置了对人性化教育的具体要求,提出人性化教育有三个层次:在最低的层次上,它要求教育做到“三无”,即学校教育中无谩骂、无威胁、无体罚,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在中间层次上,它要求教育做到“三有”,即教师对学生有笑容、有爱心、有亲情,这是教育具有人性魅力的条件。在最理想的层次上,它要求教师充分满足学生合理需求,充分开发学生潜能,充分实现学生个性发展。在笔者看来,这些要求都是学校教育对学生人性塑造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向标。

2引导学生恰当选择满足需要的合力因素来塑造人性

首先,要使受教育者确立主体意识。通过学校教育让学生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有追求自由的权利,可以依法利用能够利用的资源发展和壮大自己。同时,自己也必须承担行为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充分认识权利与责任的统一。不仅如此,还要让学生认识到他人也是独立的个体,与自己是一种平等关系,因此必须尊重别人的自由和权利。

其次,满足学生发展潜能的需要,让其成为具备能力的人。学校要充分利用社区、家庭等因素,教育学生坚信自己是有潜能的人,要使家长明白子女具有未完成性,有要求强大、要求完满的属性。由学校牵头,多方协调来创造发展学生潜能的多种条件,竭尽全力挖掘学生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最大程度的张扬与释放。

第三,满足学生突出优势的全面和谐发展需要,让学生成为和谐发展的富有特色的人。学生的发展既需要突出个性特色,又需要全面发展,而且还需要各方面和谐生成的整体发展。这样的教育必须首先从诊断学生人性的内在因素出发,明确其内部特征及其人性发展的优势所在。然后,再考察学生周围相关社会环境、硬件因素、家庭关系等多种影响其人性形成的因素中,哪些是最为现实又最关键的影响要素,据此围绕个体发展需要进行系统地综合设计。只有校内外结合,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让学生的个性特征得以绽放。

第四,满足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让学生成为追求崇高的人。人性更多地体现在人的精神生命层面,学生在精神上追求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追求理性与非理性的和谐统一,从而具有正义、善良、合作、求知、智慧、创造等人性中正面的、积极的因素。

四从现实出发,逐步塑造学生人性的基本方法

随着市场经济的引入,人性教育变得日益复杂,难度也不断增加,各方面的影响因素日益增多。因此,必须从现实出发由低到高逐步完成塑造学生人性的任务。

一是坚守人性底线,实现人性升华。敬重生命、恪守公正的经济秩序、讲诚信等是全球伦理道德底线,它有着与人性底线相重合的部分。对于培育学生人性的教育来说,坚守人性底线是必须的,但停留于“坚守”还是消极的。还须在坚守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实现现实人性的跨越,向人性的应然向度迈进,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实现人性的升华。

二是确立权利意识,守护人性原则。善性、理性是人性培育极其重要的方面,但却不是全部内涵。除此之外,还必须包括表现为人性原则的人的权利意识。我们比较强调人之为人的德性、理性方面,这是必需的;但对人的生命和生存、发展权,对自由和平等的权利却重视不够,造成了人的基本权利意识的欠缺。为此,西方近代以来人性理论中,富有价值的思想应该成为我们今日培养人性教育的重要内容。[2]

三是养善性,强调精神追求。学校教育要保证善性,就必须强化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的精神价值取向,强调人的精神追求高于并指导物质追求。

总之,只要明确了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性塑造中的局限性,从学校和学生现实处境出发,综合利用各方面的有利因素,排除不利因素的干扰,形成有利于综合优势发挥的横向组合方式,以突破学校教育在学生人性塑造中的局限。同时,又按照现实塑造中的可行性,结合学生接受学校教育发展的阶段特征,从低级目标出发逐步、逐层地推进对学生的人性塑造,必然使学校的人性教育具有现实可行性,收到“步步高”的培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姚远峰.论人性及其教育的价值导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02 (3) :5-8.

[2]陈云恺.论培育人性的教育[J].教育科学, 2003 (2) :1-3.

[3]薛忠祥.教育即人性建构——教育本体建构的新观念[J].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6 (1) :20-26.

[4]周海玲.人性是教育目的统一的基础——论《再论教育目的》的人性观[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5 (2) :11-13.

[5]梁润琴.试论人性及其教育的价值导向[J].考试周刊, 2008 (38) :202, 203.

[6]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一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2:18.

上一篇:媒体手段下一篇:比较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