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X线损害

2024-09-09

关节X线损害(精选8篇)

关节X线损害 篇1

颈椎关节突关节又称椎间小关节, 与全身大关节一样属滑膜关节, 由相邻上、下颈椎关节突关节面组成。近年来, 解剖学和生物力学研究表明, 关节突关节损伤、退变是引起颈椎不稳和神经根受压的重要原因。因退行性变波及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呈现损伤性关节炎反应, 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谓之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笔者采用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摄影方法研究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特征, 旨在提高对此病的放射学认知程度。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收集2008年1月~2009年8月在天水市第三人民医院门诊针灸理疗科50例慢性颈痛、头晕的患者, 其中男性24例, 女性26例, 年龄34~63岁, 平均年龄 (45.16±7.30) 岁。入组标准: (1) 符合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2) 颈痛、头晕3个月以上。入组患者均取得知情同意书。排除患有风湿、类风湿和 (或) 强直性脊柱炎等疾病的患者。临床主要表现为头晕头痛、慢性颈痛、偏头痛、前额及肩部痛、上肢麻痛等, 颈项关节活动受限, 伤风感冒后症状均加重。

1.2 检查设备和方法

检查设备为德国西门子公司生产IconosR100型X线机, 采用600 mA、61.5 KV为条件的自动点片, 片-焦距115 cm, 平静呼吸中屏气曝光技术。由从事放射影像诊断工作10年以上的资深医师采用颈椎关节突关节位[1]进行X线摄影。

根据颈椎关节突关节受累的程度和部位分为2种类型, 即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脱和骨性关节炎。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摄影显示:早期关节突关节错位或半脱位, 上关节突增生, 关节间隙呈“V”字形改变, 即称之为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脱;晚期病变的关节突增生、变尖、肥大, 关节面硬化, 部分模糊, 椎间孔变形变小, 即称之为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

2 结果 (见表1、表2)

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摄影可清楚显示关节突关节受累关节的类型和部位。本组病例中病变关节突关节X线表现为关节突增生、变尖、肥大, 关节突关节错位或半脱位, 关节间隙不对称, 呈“V”字形改变, 关节面硬化, 部分模糊;本组病例中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脱和骨性关节炎在不同关节中兼而出现, 颈5~6关节突关节病变发生率最高, 其出现骨赘形成、关节突肥大以及关节囊钙化。

3 讨论

颈部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随着人们对颈椎关节突关节研究的深入, 许多证据表明, 颈椎关节突关节病变是颈痛的重要原因之一。退行性变波及颈椎关节突关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呈现损伤性关节炎反应, 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 称之为颈椎关节突关节退变性骨关节炎。本病在临床比较常见, 是引起慢性颈痛、颈源性头痛及继发各种类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1 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病机理

随着近年来基础研究特别是生物力学研究的不断深入, 人们对颈椎不稳的认识逐渐加深。颈椎的稳定性是依其各组成部分共同维持来完成的, 而关节突关节有引导和限制运动节段运动方向的作用。由于颈椎关节突关节受各种外伤、外力、长期劳损、静力性或积累性慢性损伤、退变及颈部炎症等损伤, 迫使关节囊、韧带过度延展, 发生局部的断裂或撕裂, 造成了该部位力量减弱, 使关节突的移动或旋转超过正常活动范围, 结果造成关节间位置轻微错移, 日后稍遇外力, 该处易发生关节间位置错移, 造成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脱[2]。颈椎关节突关节与其他所有活动关节相似, 关节突软骨退变导致局部病灶形成, 然后逐渐发生侵蚀关节软骨并伴发软骨硬化, 关节突肥大、骨突排列紊乱以及骨赘形成可能造成椎管或椎间孔狭窄, 导致中央和 (或) 侧隐窝狭窄。椎间盘退变后, 椎间高度明显降低, 椎节间压力分布在关节突关节, 关节突关节负荷过度易发生严重损伤。颈椎屈伸运动支点部位改变, 运动支点即向后移, 严重时其支点可经过关节突关节, 使其在屈伸时受到严重损害, 这种不规则、无序运动可加速关节突关节软骨退变, 最终导致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发生。

3.2 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临床与X线表现

文献报道[3]颈椎关节突关节不稳和退变发生在椎间盘之前。关节囊松动, 关节软骨磨损, 关节间隙变窄, 维持颈椎稳定性的作用降低;后期关节突关节退变, 关节突增生, 骨赘形成, 增生的骨赘向前压迫是造成神经根型、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向内前方压迫, 造成退行性颈椎管狭窄并出现脊髓受压, 是造成脊髓型颈椎病的重要原因。经临床研究观察发现运动最灵活的颈椎关节突关节易受损, 负载和剪切力最大, 关节突和关节间隙受损最明显, 当受损中心的关节突关节增生, 骨赘形成后, 稳定性重新建立, 使得原有的正常活动范围缩小, 其负载和剪切力向上下椎体和其关节突关节方向转移, 损伤范围增大, 关节突及关节面继发性增生、硬化等病理变化, 最终导致颈椎病。临床上出现混合型颈椎病的各种症状, 如头、颈、胸及上肢的疼痛, 易导致误诊, 延误治疗。

本组研究用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投照并与常规颈椎斜位对比观察了50例慢性颈痛、头晕患者, 在采用以往常规颈椎斜位片上未见异常表现, 而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摄影显示早期病变的X线表现为关节突错位或关节半脱位, 上关节突增生, 关节间隙呈“V”字形改变, 即颈椎关节突关节滑脱;而晚期病变的X线表现为关节突增生、变尖、肥大, 关节面硬化, 部分模糊, 椎间孔变形变小, 即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本组病例中关节突关节滑脱和骨性关节炎在不同椎节中兼而出现, 以颈4~6为主, 而颈5~6的病变最严重[3]。CT扫描从横断面可清楚地显示关节病变的程度及其与椎管、神经根管之间的关系。其发生的关节突变化与X线平片相似, 但中晚期CT显示比较清晰, 常见征象为: (1) 关节突关节边缘骨刺形成及关节突肥大; (2) 关节突关节间隙变窄; (3) 关节突关节软骨变薄, 可能在关节内有“真空现象”; (4) 关节突关节囊钙化及关节突软骨骨质硬化。在早期病变CT和MRI扫描不如X线片明确病变, CT扫描和MRI的优点在于可同时观察椎间盘病变及椎管内病变并排除椎间盘疾病。

3.3 鉴别诊断

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是慢性颈痛的常见病因之一。对有效治疗椎间盘疾病后不能缓解症状的慢性颈痛者, 则应考虑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常需要与类风湿性脊柱炎、强直性脊柱炎、侧隐窝型颈椎间盘突出等疾病相鉴别。 (1) 类风湿性脊柱炎, 20岁左右女性多见, 多侵犯全身小关节, 脊柱很少侵犯, 主要表现为椎体骨质疏松, 椎间小关节受破坏, 而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时椎体边缘有骨刺形成, 骨质疏松少见; (2) 强直性脊柱炎多发于15~30岁的男性青壮年, 早期症状并不明显, 患者常有腰背痛、骶髂关节单侧或双侧疼痛, 且骶髂关节处有压痛, 骶髂关节试验阳性。30%~40%的强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伴发急性虹膜炎; (3) 侧隐窝型颈椎间盘突出, 早期不易鉴别, 而中晚期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见关节突增生等病理变化, CT扫描可明确诊断。

近年来, 临床有关学者认识到, 凡有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者, 多伴有神经根型和脊髓型颈椎病。因此, 经手术减压并施行融合术后通常可以同时将关节突关节炎治愈。但有约15%~20%的颈椎病患者, 经前路减压及融合术治疗后, 在取下颈托或其他外固定, 并开始活动之后会出现颈后部、肩部疼痛, 这是否与存在关节突关节炎病变在前路手术时没有融合这个节段有直接相关性, 尚需进一步研究[4]。颈椎关节突关节位投照, 较客观地观察到颈椎关节突关节及关节间隙, 清楚地显示出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的X线特征, 对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不同时期的放射学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参考文献

[1]党连荣, 左庆国.颈椎关节突关节摄影方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 26 (4) :784~785.

[2]侯树勋.脊柱外科学[M].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5.

[3]贾连顺.颈椎关节突关节骨性关节炎[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2009, 19 (1) :72~73.

[4]罗玉明.颈椎左右前斜位摄影方法的点滴改进[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 2005, 27 (4) :553.

关节X线损害 篇2

文章编号:1003-1383(2012)02-0252-02 中图分类号:R 55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3-1383.2012.02.052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组性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由女性遗传,显现于男性。由于患者先天血液中凝血因子Ⅷ缺乏,造成凝血活酶生成障碍而导致出血。关节出血是血友病特有症状之一,约有70%~85%的出血发生在关节内[1],由血友病导致的关节病变及骨病变,称血友病性骨关节病(Hemophilic arthropathy),该病主要发生于下肢关节,常以膝关节受累为主,本文收集诊断明确的6例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提高对血友病性膝关节炎X线表现的认识,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6例,共12个膝关节,患者均为男性,年龄14~42岁,平均年龄26岁。患者病史及临床表现均符合血友病遗传家族史,其中4例患者系表兄弟关系,所有患者在幼儿期即已出现易出血,且血液不易凝结,并于轻微外伤后出现关节肿胀、疼痛、瘀斑;4例膝关节外观呈青紫色,局部明显有压痛,牙龈渗血不止3例。较大年龄者双下肢不同程度肌肉萎缩,双侧膝关节畸形。实验室检查:血液第Ⅷ因子缺乏,激活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延长,诊断为血友病。

2.检查方法 6例患者均行DR检查,并摄双膝关节正侧位片。重点观察膝关节构成骨骨质形态、结构、密度;关节面及关节面下骨质情况;关节间隙的改变;关节周围软组织形态、密度等。所有X线平片均经两位高年资主治医师分别阅片确认。

结果

6例患者12个膝关节关节囊软组织不同程度肿胀、密度增高,关节囊内血肿,关节周围软组织萎缩。膝关节间隙增宽或变窄,股骨髁间凹加深,骨性关节面凹凸不平,部分病例出现关节面下穿凿样骨质缺损,骨质增生、硬化。胫骨上端骨端增粗、骨干变细,骨性关节面下骨质囊变、骨质疏松。详见封三。

讨论1.发病原因及其临床特征 血友病是一组性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性凝血活酶生成障碍引起的出血性疾病,由女性遗传,而男性发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凝血时间显著延长,常引发过多出血。血友病性关节病的病理基础为血友病关节内出血,其发生率占70%~80%,血肿侵蚀关节构成骨、关节软骨及关节周围软组织,致关节肿胀、结构损害,病变晚期常表现为关节强直。血友病性关节病出血常累及活动度大,活动频繁、承重关节、容易受伤的大关节,以下肢较多见,以膝关节受累最多[2],约占49.3%[3]。血友病除可引起关节病变外,还可引起骨骼的改变而称之为血友病性假骨肿瘤,其发生率为1%~2%[4]。

2.病理改变及X线表现由于发病时间不一致,关节出血次数、时间及程度不同,以及个体差异的存在,通常将关节内出血分为三期[5]:①关节出血期:自发性或轻微外伤后关节内出血,致关节腔压力增高,继而引起关节囊肿胀、关节滑膜增厚,但关节结构尚未受到明显破坏。X线的表现为关节肿胀、软组织密度增高,膝关节间隙增宽,但关节软骨、各关节构成骨骨质结构、形态及密度尚无明显破坏征象。②关节炎期:关节腔内反复出血且不能完全吸收,纤维素、血红蛋白分解产生含铁血黄素等物质,在其刺激下,引起关节囊、关节滑膜增生,关节内软骨受侵蚀、继而软骨吸收,最后关节间隙狭窄,同时关节软骨下骨质吸收、囊变、骨质疏松,关节面凹凸不平,局部可见缺损;关节囊肿大,密度增高,局部可有钙化影。③关节修复期:关节腔内积血逐渐吸收,炎症逐渐消退,关节囊、关节滑膜组织纤维化,骨端变形,骨端边缘可见骨赘增生,关节内常出现游离体,软组织钙化。关节变形、强直,肌肉废用性萎缩。

3.与其他关节病的鉴别诊断 ①退行性骨关节病:好发老年人,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关节软骨变性和消失,关节边缘韧带附着处和软骨下骨质反应性增生形成骨赘,尤以承重关节和多活动的关节明显,X线表现常为关节各构成骨增生,关节间隙狭窄,关节周围韧带钙化等[6]。②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组织慢性非化脓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好发成年女性,常侵犯多个关节,而以手足小关节起病,多呈对称性。早期常表现为骨质疏松,然后出现关节面和边缘虫蚀状和蜂窝状骨质破坏,常导致关节变形,由于关节软骨的破坏,常使关节间隙变窄,常表现为纤维性和骨性强直[7]。

4.X线检查的局限性及MR检查的优势 膝关节部位表浅、结构复杂,常规X线检查仅能显示早期膝关节囊肿胀、密度增高以及骨关节改变,对于滑膜及软骨受累方面远不如MR, MR对骨髓水肿、滑膜增厚优势明显,多序列多参数扫描能对血肿期龄作鉴别,同时,关节的修复、血肿吸收或机化,MR均能够准确、清晰、客观反映[8],可见,MR检查是很好的补充检查手段,亦可作为治疗方案的选择、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总之,笔者认为X线检查简单、快捷、实用、方便,对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特征性改变能够清楚显示,可以做为首选检查,同时应该意识到血友病性膝关节炎的诊断需要以血友病作为基础,必须参考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查,在结合相关资料前提下,X线检查可以作出正确诊断。

参考文献

[1]高 红.血友病性膝关节炎1例[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0,21(4):302303.

[2]姜丽慧,韩之波,孙朝侠,等.血友病性骨关节病的临床X线分析[J].天津医药,2002,30(6):363365.

[3]邱乾德.血友病性骨关节病X线诊断(附18例报告)[J].放射学实践,2006,21(11):11661168.

[4]陈再智,赵年家,曾国斌.血友病性假骨肿瘤1例[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8,32(9):622.

[5]李景学,孙鼎元.骨关节X线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448449.

[6]刘力华,黄明辉,邱 波,等.62例退行性骨关节病的临床病理分析[J].右江医学,2009,37(1):6162.

[7]林昭深.类风湿性关节炎的X线表现[J].广西医学,2000,22(6):1355.

[8]陈平有,陈学强,周选民,等.血友病性关节病的MRI分析[J].放射学实践,2007,22(7):731733.

(收稿日期:2011-11-22 修回日期:2012-03-10)

(编辑:崔群飞)

关节X线损害 篇3

1临床资料

本组62例患者的均接触过有害气体, 因有咳嗽、胸闷、头昏、恶心甚至呼吸困难而来就医;其中男48例, 女14例, 年龄最小者7岁, 最大者55岁;接触气体的时间2~3个月6例, 3~4个月8例, 4~5个月的14例, 5个月以上34例;引起肺部改变的有60例, 2例无改变。60例改变中以肺部纹理强、粗, 模糊为最多见, 占35例, 斑片影次之, 为24例, 本组发现1例有间质性肺水肿改变。

2讨论

家庭装修有害气体包括卤族气体, 无机氧化物, 强氧化剂当中的甲醛、苯、二甲苯等制剂, 故必须引起重视。

2.1 有害气体对人肺部损害与气体接触长短成正比

本组62例患者中, 接触有害气体, 随着接触时间的增加而发病患者数增多, 2~3个月接触有害气体者6例, 接触3~4个月患者8例, 4~5个月14例, 5个月以上者34例, 且发病程度也重。本组5个月以上者均胸闷、头晕、恶心、甚至呼吸困难, 发现34例患者中X线表现以斑片影为主, 而接触2~5个月28例中除2例无改变外余都以肺纹理强、乱、粗、模糊为主而无片状影。

2.2 有害气体对人肺部损害与气体浓度成正比

高浓度有害气体一般接触后常使人不能忍受而直接发生急性中毒, 而肺部改变仅为纹理改变, 经治疗病变完全吸收或残留少量纤维化。

低浓度有害气体, 人接触后不会立即出现中毒反应, 而且是经过一段时间后缓慢发病, 且病情较重, 多以斑片影为主, 甚至出现肺水肿。本组62例中除2例无改变外, 余60例中接触高浓度18例, 42例为低浓度缓慢发病。

2.3 有害气体引起肺部改变的临床症状及分型

有害气体吸入数分钟后就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临床症状较早于X线征象, 参照工业毒理学[1]有害气体中毒临床分轻、中、重三型。本组轻型36例, 有咳嗽、气促、胸闷及头痛、发热、咽干充血, 无紫绀;中型18例, 有轻型症状外, 伴有声嘶可有少量泡沫痰及轻度发绀, 双肺可闻及干湿罗音, 白细胞升高及轻度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重型8例, 有明显紫绀, 且大量白色泡沫痰, 意识障碍, 白细胞显著升高,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本组1例发生肺水肿, 但无1例有猝死发生。

2.4 有害气体对人体肺部损害的病理X线改变

有害气体接触支气管和肺泡粘膜后, 发生腐化作用, 使粘膜肿胀充血, 渐进性坏死, 随后发生感染。早期或病症轻者仅见肺纹理增多, 以两下肺为主并逐渐融合成小片状影, 甚至肺部粘膜破坏, 血管通透性增加发生肺水肿。Heitzman[2]把肺水肿分为间质性与肺泡性, 间质性发生率较高, 往往被忽视, 其X线表现为肺门阴影增密, 肺纹理增多并出现小叶间隔线, 本组1例属于此种改变。肺泡性典型表现为两侧肺门及附近有大片状对称性蝶翼征象[3]。肺水肿消失后, 小叶性中毒性肺炎就突出了, 但适当治疗病变亦可消失或残留纤维化改变, 严重者或长期多次吸入有害气体, 产生支气管慢性纤维化, 甚至广泛支气管扩张, 也可伴有肺间质纤维化。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装修散发出的有害气体对人体的肺部损害X线表现。方法回顾62例接触过有害气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接触有害气体的时间2~3个月6例, 3~4个月8例, 4~5个月的14例, 5个月以上34例, 引起肺部改变的有60例, 2例无改变。结论家庭装修散发出的有害气体对人体的肺部改变是不典型的, 往往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肺部改变相一致, 必须加以重视, 否则会引起更大危害。

关键词:有害气体,肺部损害,X线分析

参考文献

[1]《工业毒理学》编写组.工业毒理学 (上册) .上海人民出版社, 1976:256.

[2]Heitzman ER, Ziter FMJr.Acute interstitial pulmonary edema Amj Roent genol, 1966, 98:291.

50例腕关节骨折的X线影像分析 篇4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共50例, 其年龄分部12~76岁, 平均年龄:44.5岁, 其中男性34例, 女性16例, 经常规X线诊断所见:舟状骨骨折合并月状骨脱位7例:其中1例合并舟状骨坏死, 4例舟状骨粉碎性骨折, 2例舟状骨骨折漏诊;月骨周围脱位患者8例:其中1例合并桡骨远端撕脱性骨折;月骨脱位患者10例:其中2例合并桡骨近端并有骨片撕脱, 其余脱位均倾向掌侧;舟骨骨折合并有月骨脱位患者5例:其中有2例合并有腕骨粉碎性骨折;单纯性舟状骨骨折患者25例:其20例患者合并有舟状骨缺血并坏死症状, 5例患者于外伤后2周复诊拍片确诊。

2 讨论

通过本组病例分析骨折的相关机制:因近端骨块随近排腕骨向尺侧移动, 远端随腕骨向桡侧移动, 桡骨远端关节面与舟骨纵轴趋于平行, 而桡骨远端尺倾关节面与骨折线接近垂直, 在受伤瞬间手掌着地, 冲击力沿舟骨远处向上传导, 产生剪式应力。桡骨远端关节面背侧缘正好托住月骨, 在身体重力的作用下桡骨茎突对其远近端或腰部产生剧烈的撞击, 此时骨折发生舟骨断裂, 可以发现旋转运动导致骨折线的活动, 两排腕骨在形态上近似一个整体。

同文献报道一致本组患者舟状骨骨折占其50%, 是临床常见腕关节外伤的骨折, 临床手舟骨骨折分为近段、中段和结节部骨折。在骨折治疗中正确诊断尤为重要, 因骨折预后关乎手部活动功能[1]。因此, 首先从解剖结构看, 舟状骨近端掌侧占据桡骨远端关节的凹面绝大部分, 尽管其属近排腕骨, 但其斜跨于两排腕骨之间仍属于外侧柱部分。正常情况下腕关节的活动主要依赖于桡腕关节, 在近端舟骨随着近排腕骨并向尺侧移动, 在远端则以远段腕骨移动向桡侧, 在旋转、移动中桡骨远端关节面逐渐趋于平行舟骨纵轴。然而当舟骨近、远端则同近、远排腕骨向尺侧活动时产生腕关节活动, 其移动与上述方向相反。此时桡骨远端的关节面与舟骨纵轴背侧趋垂直, 月骨的相关节远端同舟状骨纵轴超越近排腕骨, 大、小多角骨的相关节与其平头骨腰部, 相当于中腕关节范围的两排腕骨与舟状骨腰部形成一个整体。月骨掌背侧韧带完全撕断时月骨脱位才能脱出, 在X线片显示出头月关节之间的间隙消失, 侧位片显示月骨向掌侧脱出。在临床中月骨周围性脱位最易被漏诊。影像学检查器X线片常示其月骨原位无变化, 其与桡骨之间的关节面仍保持正常对位, 但只是其他腕骨同头状骨一起后移, 在侧位片中常见头状骨头部向背侧脱位, 且常脱出于月骨的关节面。

参照国内陈广祯等[2,3]分型及相关文献临床手舟骨骨折以中段骨折最为常见且常为横断, 其分型为I型:骨折线夹角约30°~50°, 为细长型舟骨, 骨折线常位于腰部, 易骨折;Ⅱ型:骨折夹角约50°~70°, 为粗短型舟骨, 较少发生骨折;Ⅲ型:骨折线夹角常在30°度以下, 为不规则型舟骨, 不易骨折, 即使骨折, 其常发生于近端, 并常合并腕骨多发性损伤。在影像学X线检查照片舟状骨骨折时, 要求临床医师应熟悉解剖, 腕骨在伸直照正位片时, 正常情况下手舟骨的长轴应当前下方倾斜, 此时不易发现手舟骨骨折, 需将腕倾斜向尺侧, 手舟骨与其长轴平行胶片, 同时抬高掌骨使其>25°, 以便骨折线能更好地显示明确方向及位置, 便于容易观察到舟骨结节有无小的骨片或皮质骨的裂缝, 注意新且细微的舟骨骨折时, 观察是否有不易发现的裂隙及有无中断错位在手舟骨骨性关节面存在[4]。骨折线清楚可见于骨折2周, 因骨折面骨质吸收, 1~2个月后, 内骨痂形成骨折面硬化, 3个月后骨性愈合。由于营养舟骨的血管均从中段和结节部进入骨内, 骨常在近端在关节内骨折常发生骨缺血性坏死。因此, 临床熟悉腕骨解剖关系及手关节X线特点, 可防止骨折漏诊。

摘要:目的 探讨腕关节骨折的X线影像诊断的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总结50例腕关节骨折及脱位患者X线影像学特点, 结合文献复习。结果 本组患者中, 单纯腕舟骨骨折25例, 占50%;月骨脱位10例, 占20%;月骨周围脱位 (头状骨背侧脱位) 8例, 占16%, 舟状骨骨折合并月状骨脱位7例, 占14%。结论 X线骨折诊断是重要的诊断方法之一, 临床应熟悉手关节及腕骨解剖关系, 可防止漏诊。

关键词:腕关节,骨折,放射线诊断

参考文献

[1]徐毅.腕骨骨折的影像学诊断和治疗[J].医学信息 (下旬刊) , 2010, 23 (11) :107.

[2]陈广祯, 胡文秀, 孙德立, 等.腕舟骨骨折83例治疗体会[J].中华手外科杂志, 1986, 2 (1) :18-21.

[3]袁泽, 邱丽君.60例腕关节骨折的X线影像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2003, 37 (5) :457-462.

急性踝关节损伤X线检查结果分析 篇5

1资料及方法

1. 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4年10 ~ 12月收治的急性踝关节损伤患者200例, 其中踝关节右侧损伤91例, 左侧109例。 诊断标准: 以《外科学》中关于踝关节损伤的相关诊断标准为依据: 患者发生踝关节损伤之后, 出现走路跛行、肿胀以及疼痛的现象, 有的患者出现皮下淤血的情况; 按压踝关节局部时有明显的痛感, 出现外翻损伤时, 做外翻动作的时候内踝下方会有剧烈的疼痛, 出现内翻损伤时, 做内翻动作的时候外踝的前下方会有剧烈的疼痛。排除标准: 急性踝关节损伤发生后曾在其他医院就诊; 急性踝关节损伤后就诊的时间> 2d; 出现肝、肾及心等并发症; 有精神病的患者; 有踝关节损伤病史。

将200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研究组各100例, 对照组男56例, 女44例, 年龄18 ~ 81 ( 49. 5 ± 7. 3) 岁, 其中坠落伤13例, 车祸伤41例, 扭伤32例, 重物压伤9例, 其他5例。研究组男53例, 女47例, 年龄20 ~ 83 ( 51. 5 ± 10. 4) 岁, 其中坠落伤15例, 车祸伤38例, 扭伤29例, 重物压伤12例, 其他6例。 2组患者进行年龄、性别、损伤原因、类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具有可比性。

1. 2方法对照组应用常规方法进行急性踝关节损伤检查, 研究组应用X线进行检查。在患者进行X线检查的过程中, 使用的机器主要是锐珂DRX, 摄影条件为正侧位均为65KV、 7. 1MAs。X线片的数值测量方法主要是: 把内踝的尖端当作测量的基点, 行一条和胫距的关节面相平行的X直线, 并将该条平行线和腓骨外侧和内侧面、内踝尖端、距骨外侧和内侧面的交点分别设置为a、b、c、d、e, 同时, 以外踝尖端为基础行一条和X线垂直的线Y, 将其和X线的交点设为n, 和外踝尖端产生的交点设为m。最后, 对de、ae、ab和mn间的间距进行测量, 测量出的值就是内踝尖的腓骨宽度、踝关节内踝腓骨的尖端距离与外侧皮质距离值、踝关节内外踝尖端及内测距离垂直的距离值[2]。

在X线检查结束之后, 由经验丰富的两位医师对患者急性踝关节损伤的情况进行详细的判定, 如果判定的结果具有不一致性, 则再交给另外医师进行判定, 以保证检查数据的有效性及一致性, 从而为急性踝关节损伤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1. 3疗效评定标准效果较好: 能够全面、清晰的反应患者的踝关节损伤情况, 患者积极配合检查, 患者对检查的结果较为满意; 效果一般: 不能够全面、完整的反应患者的踝关节损伤情况, 患者对检查的配合性低, 患者对检查的结果不满意; 无效: 完全不能反应患者的踝关节损伤情况, 患者极不配合检查, 患者对检查结果极不满意。总有效率= ( 效果较好+ 效果一般) /总例数 × 100% 。

1. 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0. 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 ( % ) 表示, 组间比较应用 χ2检验。以P < 0. 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1检查效果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5. 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4. 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1。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2检查准确性研究组X线检查准确率为94. 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6. 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2。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2. 3检查满意度研究组满意度为97. 00%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7. 00%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见表3。

注: 与对照组比较, *P < 0. 05

3讨论

临床上急性踝关节损伤是较为常见的一种骨骼系统损伤, 主要是由于屈位的时候过度进行旋转及内外翻活动, 而使踝关节过度的牵拉面而造成的。一般情况下, 急性踝关节损伤主要分为非骨性及骨性两类损伤[3、4]。早期诊断检查是急性踝关节损伤治疗的关键。急性踝关节损伤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正常运动, 因此, 以患者的实际情况为依据, 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对急性踝关节损伤实施检查, 以为急性踝关节损伤的针对性治疗提供借鉴依据就极为重要。

由于在力学上、解剖学上, 踝关节都是极易受伤的部位, 因此在人体各个关节中踝关节出现损伤的几率最高。有研究显示, 急性踝关节损伤在运动创伤中占16% 左右, 在医院的骨科急诊中占6% ~ 12%[5]。还有报道显示, 在运动界, 踝关节是易出现损伤的主要部位, 且受到年龄、体质、性别及运动强度等因素的影响[6]。因此, 要降低急性踝关节损伤发生的几率, 及时有效的进行急性踝关节损伤的治疗, 就要对急性踝关节损伤实施科学合理的检查, 才能为在急性踝关节损伤出现之后, 对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治疗, 降低急性踝关节损伤对患者的危害, 为患者的正常生活提供基础性的保障。

当前, 急性踝关节损伤的辅助性检查方式主要有X线检查、B型超声以及CT等, 其中X线检查是急性踝关节损伤检查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7]。X线检查的对比度较好、检查费用相对较低、摄影操作也较为简单、能够较好的满足临床检查需求。在急性踝关节损伤检查中, X线检查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意义, 对临床上难以清楚辨别的关节内及不完全骨折能够清晰的显示出来。在本次研究中, 研究组患者应用X线检查急性踝关节损伤的总有效率95. 00% 、准确率94. 00% 以及满意度97. 00% 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 00% 、76. 00% 及87. 00% , 这表明在进行急性踝关节损伤检查的时候对X线检查给予有效应用, 能较好的保证检查质量, 提高检查的准确性及患者的满意度。但笔者在研究中也发现, X线检查提供的主要是平面图像, 对于重叠部位以及机构较为复杂的骨折却难以有效显示, 容易出现漏诊的情况, 为此, 笔者认为在这一方面还需进一步改进。

综上所述, 在进行急性踝关节损伤检查的过程中, 对X线检查方法给予科学、合理的应用, 能取得较好的检查效果, 且应用X线检查的准确率及患者的满意度都明显优于常规检查, 对急性踝关节损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值得在急性踝关节损伤的检查中广泛推广及应用。

参考文献

[1]杨长生, 张伟, 李冬松, 等.关节镜对踝关节软组织撞击综合征的诊断和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1 (33) :90-92.

[2] 戴康贤, 陈建乐.X线检查与螺旋CT及三维重建对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 2012, 14 (21) :10-13.

[3] 雷震, 赖仁欢, 张华帧.CT影像学在踝关节骨折术前评估中的应用分析[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0, 10 (1) :62-63.

[4] 李明治.CT扫描及三维重建技术在踝关节骨折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J].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2, 8 (16) :100-105.

[5] 郑精平, 董谢平, 沈录峰, 等.AIRCAST冷加压冰囊治疗急性踝扭伤的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 2010, 17 (3) :35-36.

[6] 史二栓.成人踝关节关节面的应用解剖学观测[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0, 19 (6) :502-503.

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X线诊断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3月在我院治疗的髋关节撞击综合征患者19例, 其中男11例, 女8例, 患者年龄20~57岁, 平均年龄36.2岁;其中病变位于左髋部位10例, 右髋部位9例。所有患者均无明确的髋关节外伤病史, 患者主要表现为无明显诱因存在的间隙性腹股沟区或者臀部的疼痛, 患者在长距离行走以及受力的情况下疼痛会加重, 休息后有所缓解。患者在体检中显示有髋关节的活动受限, 同时患者的髋关节撞击试验检查显示为阳性, 同时患者的极度屈曲内旋的情况下会伴随髋关节的疼痛病症[3]。

1.2 方法

X线:标准骨盆正位、髋关节正侧位、部分患者加照蛙位及股骨颈侧位标准投照片;电压90 KV、电流250 m A、时间125 m S, 以股骨头为中心垂直投照, 焦片距离为1 m。通过骨盆正位、髋关节正侧位、蛙位及股骨颈侧位多方位投照的影像检查方法, 显示FAI的髋臼、股骨头颈部的形态、解剖结构的变化情况[4]。分析FAI的X线影像学特点, 探讨其影像学的诊断及其临床应用价值。

1.3 统计学方法

该研究数据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 行t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患者的X线检查显示患者的头颈的交界部位有骨性突起, 其中13例患者呈现“手枪柄样”畸形, 17例患者的股骨颈α角显示有异常, 8例患者显示有股骨头颈偏距的减少指征, 10例患者有中心边缘角的增加, 角度均超过40°, 5例患者呈8字征, 同时其髋臼指数不超过0的患者7例, 其中9例患者有股骨颈疝窝, 14例患者有髋臼缘的增生硬化, 5例患者有髋臼缘游离骨赘。

3 讨论

该病 (FAI) 于2003年由Ganz R正式提出, 到目前为止, 才不过10年左右的时间, 国内未见大样本病例报道, 国外专业文献亦较少。然而越来越多的中青年患者出现髋关节疼痛症状, 并有与年龄不相称的早发性髋关节退行性变, 由于认识不深, 常被漏诊或误诊, 使相关研究变得越来越重要[5]。认识X线检查对于显示FAI的髋臼、股骨头解剖、相对结构关系, 骨质及周围软骨改变等变化的影像学征象并总结其特征, 通过对影像学检查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相互联系, 加深对该病的认识, 提高影像学诊断的正确率。通过影像检查显示FAI的影像学特征, 结合临床, 得到早期诊断, 指导患者治疗, 减缓患者痛苦, 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FAI的临床诊断中还要对患者进行疾病的鉴别诊断, 对髋关节退行性变以及股骨头缺血坏死进行确诊。髋关节退行性变患者会伴随有关节间隙的缩窄, 同时其发病年龄有明显的增加, 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鉴别诊断中则呈现出股骨头坏死和变形, 而FAI则无股骨头的变形, 同时其股骨头骨质密度显示均匀, 无囊性病变[6]。

该研究中, 患者的X线检查显示患者的头颈的交界部位有骨性突起, 其中13例患者呈现“手枪柄样”畸形, 17例患者的股骨颈α角显示有异常, 8例患者显示有股骨头颈偏距的减少指征, 10例患者有中心边缘角的增加, 角度均超过40°, 5例患者呈8字征, 同时其髋臼指数不超过0的患者7例, 其中9例患者有股骨颈疝窝, 14例患者有髋臼缘的增生硬化, 5例患者有髋臼缘游离骨赘。因此, 在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临床诊断中应用X线诊断具有很多特征性的表现, FAI病的影像学检查操作简单、方便、快捷、有效, 影像学表现具有特征性, 通过加深对其认识, 能提高影像学诊断的正确率。骨盆正位、髋关节正侧位、蛙位及股骨颈侧位片能观察髋关节的大体结构, 初步了解髋关节骨质情况, 并有助于患者早期诊断与治疗。

参考文献

[1]熊元, 赵振国, 邹亮, 等.髋关节撞击综合征诊断与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14, 3 (6) :443-446.

[2]吴二丰, 张勤丽, 李海学, 等.髋关节撞击综合征X线特征及形态学参数的研究[D].长治医学院学报, 2013, 27 (6) :460-463.

[3]蔡懿, 储东辉, 叶胜强, 等.股骨髋臼撞击综合征X线表现与分期的前瞻性研究[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4, 25 (4) :267-271.

[4]肖树恺, 向子云, 蔡汉寿, 等.髋关节撞击综合征的多排螺旋CT诊断[J].中国CT和MRI杂志, 2011, 37 (2) :65-67.

[5]李志磊, 全勇.股骨髋臼撞击症在DR、CT、MRI中的影像表现及应用分析[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11, 22 (10) :751-753.

髋关节X线摄影中性腺防护的探讨 篇7

髋部是疾病的好发部位之一[1],常见的有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扁平髋、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和股骨颈骨折等[2]。目前,这些疾病的检查方法也有多种,如X线摄影[3,4,5]、CT扫描、B超检查等,以X线摄影检查应用得较为普遍。但是X线摄影和CT检查都有一定剂量的X线辐射,而X线摄影检查的辐射剂量要低于CT检查许多。而且,X线摄影检查还能添加辐射防护设备,能减少X线对性腺的辐射剂量[6]。而CT检查却无法采取辐射防护措施。本文就髋部X线摄影工作中,对被检者的性腺部位采取的防辐射的措施和有关摄影注意事宜等进行了研讨。

1 方法

(1)直接屏蔽防护方法。用1铅当量1mm的铅橡皮或铅皮剪制成一定的形态,如圆形或椭圆形,在摄片前直接对应的遮盖在患者的性腺处即可[7]。

(2)杯桶状防护方法。用1铅当量的铅皮或者铅橡皮做成杯状,在摄片时直接套在男性患者的性腺处[8]。

(3)阴影屏蔽防护方法。在X线球管和被摄体之间,做一个可透光线和X线的支撑体板面(有机玻璃),上面可放置剪成一定形状的铅皮或者铅橡皮,在摄片前利用指示灯光野进行定位,将铅皮或者铅橡皮的遮挡阴影放置在患者的性腺处,就能对患者性腺处的X射线辐射剂量进行直接有效的防护[1,6,7,8]。添加防辐射防护的髋部X线片,见图1~2。图1是利用阴影屏蔽防护装置拍摄的男性青年患者双髋关节X线片。可见患者性腺处有铅屏蔽遮挡的阴影,而几种常用的测量基线,如神通氏线、耻颈线、帕氏方格等区域均不受影响,所得影像符合诊断要求,X线诊断为左侧扁平髋。图2是利用直接阴影屏蔽防护装置对女性患儿拍摄的双髋关节X线片。可见患者小盆腔处有铅屏蔽遮挡的阴影,而几种常用的测量基线,如神通氏线、耻颈线、帕氏方格等区域均不受影响,所得影像符合诊断要求,X线诊断为两侧髋关节正常,无脱位征像。

2 结果

使用HDZKF-4701型热释光测读仪。利用中国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生产的Li F热释光仪剂量测试元件。采用5 Liter塑料桶注满清水后,平放在检查台上,做为被检者体模。然后将髋部X线摄影中所用的1铅当量的铅屏蔽防护块放置在塑料桶的中间位置,再将热释光仪剂量测试元件分别放置在铅屏蔽防护块的上方和下方中心处。采用同1台X线机,以与小儿髋关节X线摄片相同曝光条件,照射光野相同,焦片距均为100cm,分别对3组热释光仪剂量测试元件进行曝光[12,13,14,15]。然后将经X线曝光照射后的热释光仪剂量测试元件放入锡箔纸袋中,立即送至我市疾病防治中心放射防护检测室进行测试。男、女各3组测试结果,见表1。

注:吸收剂量减少率W=(a-b)/b×100%,a表示用屏蔽受检者性腺处的体内X线吸收剂量,b表示不用屏蔽受检者性腺处的体内X线吸收剂量。

以上测量数据经统计学处理(求吸收剂量减少率平均值)后得知,采用1铅当量的屏蔽防护后,其受检者性腺处的体内X线吸收剂量可以减少98%以上,达到了预期的防护效果。

3 讨论

(1)在髋部X线摄片中,因采用防辐射措施,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麻烦,因此,在摄片前,应向患者解释清楚,特别是婴幼儿的检查,应向其家长交代清楚。并获得患儿家人的支持,特别是在搀扶固定患儿时,一定要使小儿肢体制动,这样才能保证所摄X线片的质量。

(2)铅屏蔽块放置,一定要保证双髋关节区域无铅屏蔽块的遮盖阴影,几种常用的测量基线[12],如沈通氏线、耻颈线、帕氏方格等区域亦要保证无铅屏蔽块的遮盖阴影,以保证所得图像信息的完整,有利于医生的定位诊断。

(3)在小儿髋部的摄影时,应使小儿的人体冠状面与检查台面保持平行,以避免体位不正而导致的两侧髋关节不对称,而造成的一侧髋关节脱位假象。

(4)在进行体位摆置时,应要求患者两脚尖向内倾斜,与检查台面成45°。这样才能得到标准的双髋关节X线影像片。

(5)应当说以上几种防护措施对患者性腺处的X线辐射都有一定的防护作用,但亦有一定的弊端,如直接屏蔽方法的不足是,铅屏蔽块在用于小儿患者时,易随小儿哭闹造成铅屏蔽块的移动,而影响X线片的质量,且铅屏蔽块反复利用于受检者,直接与患者性腺处接触,亦不卫生。因此,在使用前应将其放入一次性塑料袋中,并用纸质胶布粘贴在相应的防护部位,以减少铅屏蔽块的移动。

(6)筒状防护方法的不足也是如上,即因直接与患者性腺接触,也亦造成医源性污染,且亦传播疾病。因此,在使用前也是要将一次性塑料袋放入筒状防护屏内,并用纸质胶布粘贴在患者的耻骨联合处,起到固定筒状防护屏的作用,以减少铅屏蔽块的移动。

(7)阴影屏蔽防护的好处是,所用的铅屏蔽块不直接与患者的生殖器官相接触。因此,比较卫生,也能防止一些疾病的相互传播。不足之处是铅屏蔽块放置好后,一定要让患者肢体保持制动,也可以利用一些肢体固定带对小孩给予固定,以免因小孩肢体移动使阴影屏蔽防护区域产生错位现象,而导致的废片。

(8)虽然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X线摄影防护标准和要求,但是,对患者性腺采取防护措施的意义,确未能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对患者性腺采取防护措施的单位也不多,可以说与情与法都是相悖的。

(9)在髋部X线摄片检查时,如添加了X线防护设备,会给医务人员增加一系列工作程序。因此,我们建议应将此项工作列入为一项特殊的检查项目,也应适当收取一定的费用,这样不但有利于被检者,也有利于项目的开展单位,可以说与情与法都是相符的。

(10)目前,虽然在学术上探讨与研究在髋部X线摄影中性腺防护的单位和个人很多,但真正将其应用于临床的却很少。为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将X线检查时对患者性腺采取必要的防护列入议事日程和规范。医务人员也应在日常工作中切实遵循《国家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不要只是纸上谈兵。

(11)《国家医用诊断X线卫生防护标准》中还指出“进行X线检查时,对受检者的性腺部位要特别注意防护”[16,17]。因此,在髋关节X线摄片检查中,做好性腺的X线辐射防护工作是一项事关患者身心健康的大事,也是影像技术工作人员应尽的职责。

摘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X线摄影中性腺的防护。方法 在髋关节X线摄影中采用直接屏蔽防护方法、杯桶状防护方法或阴影屏蔽防护方法对患者性腺进行防护,测量患者性腺处的X线吸收剂量的减少量。结果 采用1铅当量的屏蔽防护后,受检者性腺的X线吸收剂量可以减少98%以上,达到了预期的防护效果。结论 在保证所摄图像质量不影响诊断效果的前提下,对被检者的性腺部位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是关系到受检者身心健康的一项大事,且与国家法规相符。

关节X线损害 篇8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5年9月至2016年4月拍摄肩关节正位的患者109例, 年龄21~76岁, 平均40岁, 男63例, 女43例。患者症状:肩部外伤, 肩周疼痛, 肩峰下间隙压痛, 肩外侧疼痛, 肩外展或做肩从外旋迅速内旋时疼痛加重。

1.2 检查仪器和方法

仪器设备:数字化X线摄影技术设备 (德润特DR) 。

摄影方法:肩关节正位投照常规位置有内旋位、外旋位和中间正位像。

肩关节正位3种摄影技术方法。 (1) 摄影要点:将X线束由肩关节腔和肩峰下间隙平行射入, 以显示肩关节和肩峰下间隙。 (2) 体位:摄影时患者取站立位、坐立位或仰卧位 (如果情况允许, 站立位或者坐立位能减少患者的痛苦) 。患者坐立位或站立位, 受检侧关节的背面紧靠胶片暗盒, 呈轻微的斜位, 健侧背部稍抬高, 使肩胛冈后缘与胶片呈30°~45°。肩关节腔与胶片成直角。如有必要, 向患侧旋转身体, 使肩膀紧贴成像板或者检查床。总之, 摄影时的体位, 根据临床诊断目的来选定, 如无特殊要求通常以中间正位摄影。 (3) 中心线:中心线垂直于成像板, 且对准喙突下约3 cm, 最小的距离为100 cm;为了清楚地显示出肩峰下间隙, 中心线向足侧倾斜15°~20°, 以关节腔为中心射入。

技术参数:70 k V, 20 m A (根据患者的胖瘦增减剂量条件) 。

2 结果

所示患者中类风湿性关节炎16例, 骨关节炎11例, 冻肩4例, 滑囊炎5例, Bankart损伤3例, Hill-Sachs缺损2例, 骨质疏松症16例, 未见明显异常的62例。

3 讨论

肩关节正位摄影技术:被检查者呈前后位站立于胸片架的前方, 肩部紧靠胸片架, 手臂伸直, 手掌向前, 肩胛骨喙突对准胸片架中线, 中心线对准喙突水平入射[1,2,3]。

成年人肩部的厚度为10~15 cm, 需要使用滤线器和下文涉及的技术。儿童和消瘦体弱者的肩部厚度不足10 cm, 不需要使用滤线器, 仅需调节曝光参数, 需要使用低k V (65~70) , 但是不需要使用滤线器。儿童成像中, 常规上肢带骨X线投射在成人和儿童之间无明显区别, 但为了补偿组织质量和密度的降低, 需要减低曝光参数。老年患者常见破坏性病变, 有必要减低X线投射条件。

外旋位:因为肱骨头向后扭转, 所以在外旋位能显示肱骨头的形态, 这种外旋位正位像, 显示肱骨近段的骨折和 (/或) 脱位, 以及关节盂或者关节上缘的骨折;可显示Bankart骨折和完整的肩肱关节;诸如骨质疏松和关节炎等病理改变也可以得到显示。适用于大结节及其周围的观察。对于大结节骨折和冈上肌腱钙质沉着的诊断, 必须摄该体位的正位像。

内旋位:内旋位的正位像适于肱骨头后外侧的观察, 因此, 为了证明习惯性肩关节脱臼出现的肱骨头后外侧部的骨缺损 (Hill-Sachs病) , 必须摄该体位的正位像。

中间正位:病变可以显示肱骨近段和上肢带骨的骨折和 (或) 脱位。可以显示肌肉、肌腱或关节囊结构的钙质沉积。诸如骨质疏松和关节炎等病理改变也可以得到显示。

应注意的是旋转角度需根据患者肩部的胖瘦来调整。若肩部圆润或弯曲, 则需要增加旋转角度, 以使肩胛骨平行于成像板。如怀疑骨折或脱位切, 请患者自行按要求旋转角度, 如果患者不能自行旋转角度, 技师人员切勿使用外力旋转手臂;应保持无旋转, 此时肱骨斜位,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将手臂自然放在身体两侧 (双上髁与成像板成45°或掌心向上外旋) 或者掌心向上外展。患者条件允许的情况下, 技师按照临床医师查体的结果, 选择肩关节正位3种投照体位中的1种或是多种方式, 进行摄影获得图像。所以放射科技师均应该熟悉上肢带骨相关病例指征。

参考文献

[1]张云亭, 于兹喜.医学影像检查技术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

[2]周晟, 陈晓飞, 赵奋国, 等.X线铅汞刻度尺在肢体等大测量X线摄影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研究, 2012, 25 (11) :1105-1106.

【关节X线损害】推荐阅读:

关节损害论文10-21

人身损害10-13

损害评估06-02

动态损害06-21

损害责任07-13

职业损害07-23

肝脏损害08-06

眼底损害08-09

精神损害08-23

环境损害10-11

上一篇:油田井下作业安全下一篇:补充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