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应对方法

2024-06-10

综合应对方法(共10篇)

综合应对方法 篇1

近年来, 小学、中学乃至大学学生上课睡觉的现象愈演愈烈, 已引起教育专家与社会各界人士的极大关注。如何解决中职学生“上课睡觉”问题, 我们一线教师责无旁贷。笔者3年来以系统工程理论为指导, 采取树立新教育教学理念、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等系统方法, 综合应对学生“上课睡觉”问题, 取得了良好效果。

1 学生“上课睡觉”的原因

学生上课睡觉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厌学是最主要的原因。据全国教育总课题组专家在北京市20多所学校的调查, 由于不爱学、不会学而烦恼的学生, 初中生达到了58.6%, 高中生达到了72.4%[1]。众所周知, 目前中职学生是从应试教育中分离出来的“弱势学生”, 由于基础差, 厌学情绪尤为明显, 笔者3年来对任教的3个年级19个班上课有惯性睡觉现象的学生进行跟踪调查, 发现近70%的学生睡觉是因为“听不懂”而产生厌学情绪 (见表1) , 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面对此状况, 作为教师必须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从“40分钟”抓起, 不能再让学生“上课睡觉”了。

2 对策与方法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引导、帮助学生消除厌学情绪, 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在学生讨厌学习的时候, 要提高效率是不可能的。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这是一项艰巨的系统工作。

2.1 树立新理念

学生为什么“上课睡觉”?新教育改革试验发起人朱永新博士以实例给我们启迪:苏州蓝缨学校有一位教师是全国“十佳师德标兵”, 但他上的课学生满意率不到50%, 学校以新理论设置的评估标准对其课堂教学进行测试, 结果“教学常规执行情况满意率高达76.7%”, 而“‘体现学生主体’情况的满意率仅为16.7%”[2], 原因显而易见。

如何“体现学生主体”?20世纪80年代, 上海某实验小学特聘一位美国教授, 对4年级实验班学生上了2个学时的自然课, 教授讲课只用了15分钟, 学生学会了自行制作洋葱头切片, 懂得了使用显微镜观察, 并写出了实验报告, 现场观摩教师为之惊叹。当年, 以“精讲多练”为突破点的教学改革骤然兴起。21世纪的今天, 朱博士认为, “在一般课堂上学生参与 (这里指发言与其他听讲之外的活动) 时间不能少于二分之一”, 这无疑给课堂改革设立了一个硬指标。可以说, 我们今天的课堂改革推进不力、教学效率低迷不前的一个原因, 就是对“课堂属于学生”这一现代理念没有真正接纳, 推行的还是“填鸭式”、“插秧式”教学。不少教师认为学生上课睡觉, “主要原因还是出在我们传统教学方式上”, 虽不全面, 但对目前课堂教学存在的弊端已有所反思。实践证明, 只有“体现学生主体”的课堂, 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必须遵循人的发展中的主动性规律, 除了感觉引导外, 还要将教学内容分层处理、充分发掘学习快感———这应该是我们课堂改革的基点。

2.2 用爱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爱是教育良知,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是教育的灵魂。对于学生上课睡觉, 责备学生“难教、懒学”, 或采取“教育警察”手段, 不仅不公平、不科学, 而且也是对学生生命的不尊重。同样, 急于求成或“无的放矢”, 都是不可取的。激发兴趣, 必须从内心深处下工夫。

对病人用酒精消毒, 什么浓度为好?科学告诉我们, 最有效的浓度, 是把酒精的浓度调得柔和些, 使之渗透进去, 效果最好。面对“弱势学生”, 我们要像特殊学校的教师那样, 心必须柔软起来, 让学生愿意靠近、愿意倾听, 要不厌其“烦”、不厌其“差”、不厌其“慢”。否则, 我们不会有任何作为。

美容班有名女学生, 因为基础差, 一上课就睡觉, 她的表现不时地敲打着笔者的心灵。为了“唤醒”她, 有一次, 笔者有意识地请她上讲台解题 (题目经点拨即可解) , 她却错误地认为笔者是在故意“为难”她, 怎么劝说都不动, 让笔者“下不了台”, 但笔者压着“气”, 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第二天, 笔者把一张纸条悄悄地夹进她的书本里。上面写道:“××同学, 对不起, 昨天老师叫你上讲台解题, 没有考虑到你的感受, 老师向你道歉!”笔者的宽容唤醒了她的自觉, 从那以后, 她像换了一个人, 不仅克服了上课睡觉的毛病, 还经常与笔者交流学习方法, 学习成绩有了明显提高, 还获得了“三好学生”称号。看到学生一步步走向成功, 笔者作为教师的幸福感油然而生。我们的学生, 在迈出人生转折第一步时, 为学到一门技术来求学, 多么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与理解, 我们必须以真爱带他们上路, 用有生命的课堂让他们学到真本领, 让他们的愿望得以实现, 这才无愧于他们!

2.3 教学内容分层处理

教学内容分层处理, 这是应试教育造成的影响及其由中职学校的特殊性决定的,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在原来的基础上有所提高与进步。

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会发现, 大部分学生上课“走神”主要是由于接受知识感到过于吃力, 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因此, 讲课内容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不宜超过学生接受的限度, 要适当降低教学难度, 使教学内容让学生学得懂;要加强个别辅导, 尤其是对降低了教学难度还跟不上的学生, 以使整体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考核要立足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试题设计要综合平衡兼顾, 力求考试能让大多数学生过关。以此, 促进学生变“厌学”为“爱学”、变“畏惧学”为“愉悦学”、变“蒙混日子”为“学有所成”。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已深有体会, 如指导学生学习“指数函数在医药工作中的应用即药物及放射性物质的衰变规律”知识, 抓住“应用要点”, 重点要求学生弄清楚药代动力学一级反应公式 (Q=Q0e-kt) 的研究意义, 掌握“半衰期”的基本概念, 要求学生对于繁琐的推算过程有所了解即可。这样设计教学, 学生不因太难而畏学, 容易接受, 对学习相关专业课已起到了应有效果。

2.4 注重教学情境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而教学情境设计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快感有其独特作用。情境设计必须根据课本内容特点, 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 用新颖有趣的内容和方法, 重点营造学习互动“磁场”。近年来, 笔者在数学教学中, 根据整体“技能培养目标”, 结合相应专业要求, 采用“模拟实操”方法, 一改以往枯燥乏味的知识讲授课为实操模拟课, 学生在即景氛围中学习, 有效地提高了效率。例如, 笔者在“对数在医药工作中的应用”有关内容教学中, 是这样组织实施的:首先, 增加内容 (引起兴趣) :人的血液酸碱度含量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基本病理常识;其次, 采用“模拟实操法”教学, 教师扮演主任医师, 学生分别扮演医生、检验师、护士、病人。 (1) 讲解例题 (掌握应用方法) :“对一个已知血液氢离子浓度的病人进行诊断” (病人戴上浓度标识) , 主任医师演示计算方法, 然后共同诊断, 确认病人血液含酸或碱, 是否正常; (2) 练习题 (强化训练) :某医疗队对病人进行检查、诊断。训练方式:在10分钟内, 看哪一队诊断病人多且准确, 由主任医师评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师生人人参与, 互相交流、讨论, 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取代了“趴桌梦周公”场景, 学生反映, 这样的学习方式自己兴趣浓、掌握快、记忆牢。

3 课堂改革的成效

3.1 考试成绩

实验、对照班考试成绩 (见表2) 。

从表2可以看出, “改与不改”教学效果显然不同。

3.2 学生反响

每个班在课程学习结束后均对学生进行调查, 重点调查课堂教学内容、效果、考试等项目, 本调查是对实验班、对照班进行问卷调查, 每个问题有3个不同水平。实验1班发放问卷52份, 回收50份, 实验2班发放问卷51份, 回收45份;对照班发放问卷53份, 回收48份, 回收问卷全部为有效问卷, 调查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 “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深受学生欢迎。

课堂教学是个很复杂的领域, 但只要我们坚持以学生为本, 脚踏实地做好应该做的, 哪怕是最细小的改革, 课堂教学定会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摘要:中职学生上课睡觉, 厌学是主要原因, 同时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不受学生欢迎。要解决学生“上课睡觉”的问题, 关键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 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中职学生,上课睡觉,综合应对方法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9.

[2]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回归教育的本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综合应对方法 篇2

退休综合征的心理特征是:孤独、空虚和忧郁。原本乐观的人这时候都可能变得情绪消沉,时间太多了不晓得如何打发。他们还会因此觉得自己没用,与社会也疏远了。与此同时,身上的毛病也突然增多起来,健康状况像决了堤的河水一样一发不可收拾。老朋友去世了,他们竟然兔死狐悲,产生末日来临的恐慌。

退休综合征是一种老年期典型的心理社会适应不良的心理疾病。是指离休、退休的老年人在退休后对环境适应不良而引起的多种心理障碍和身心功能失调的综合症。临床和实际生活中已日益增多。

一、病因

1.突然从原来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生活模式发生重大改变,昔日的地位、权力及被人尊敬的情况一下子消失,心理上不适应。昨天还在精神百倍、紧张地按部就班去工作,今天一退休就变得无所事事,生活失去规律性和紧张感,便产生失落、孤独、空虚、自卑等心理变化。

2.退休时无思想准备,缺乏退回家庭和处理个人生活的能力,大部分空闲时间不知如何安排。老人体力下降,若家庭照顾不周和慢性疾病缠身,行动不便,会加重心理障碍。

3.退休后体力和脑力活动减少,社交活动减少,生活单调,容易产生心理老化的感受,并加速生理衰老进程,容易使人产生忧郁、焦虑、死亡来临的惊恐、疑病心理等。

4.退休后老伴身体不好或过早去世,家庭纠纷多,生活不安定,年迈多病等皆加重心理障碍。

二、常见临床表现

1.孤独、空虚和严重失落感,体力和精力减退明显,自卑心理严重,甚至产生“日落西山,面临末日”的心理变化。

2.情绪忧郁,焦虑紧张,心神不定,喜怒多变,情绪不稳,难以自制自控。有的人愁眉苦脸,整天怨天尤人,悲观厌世,以外界事物缺乏兴趣。更有甚者,惶惶然坐立不安,恍惚失态。

3.对事物毫无情趣和活力,懒散乏力,不爱活动,反应慢,严重时到麻木迟钝状态。

4.看到老朋友、老同学、亲朋好友或病或死,相继离去,大有“兔死狐悲”之感。

5.心理上老化现象加快,自感脑力和体力不支,悲观失望。

运动应对疲劳综合征 篇3

你试着放松过自己吗?所谓宁可错信一千,决不放过一个真正能感到放松的机会,健身、睡觉、旅游甚至各种离奇的减压方法都试了又试,还是收效甚微。那么你想过吗,也许你生病了,不是感冒发烧,可药物治疗;不是三高、四高,可以综合康复;虽然体检一切正常,但人却感到浑身无力提不起精神,就是一个字形容“累”——累得不想说话,累得不想吃饭,累得不想动弹,累得见事就烦。介于健康与非健康的灰色地带,自己的健康好像是错位码放的积木,只要抽掉一块,准垮……

这就是疲劳综合征的前期表现,如果你有了以上的症状,别再用自己的健康博弈明天。因为这种疲劳综合征在美国已与艾滋病一起被医学界称为“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在日本,很多人都死于它的阴影之下,而来自我国的调查是疲劳综合征在城市新兴行业人群中的发病率为10%~20%,在某些行业如科技、新闻、广告、公务人员、演艺人员、出租司机等的发病率更高达50%。更多的科学数据证明,当今的世界上,出现故障的已不是机器,而是人本身。

驱赶疲劳综合征

中国有句老话——治标不治本。这很容易理解,就是说只治疗了表面现象而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而缓解和预防疲劳综合征也很忌讳这一点,因为单纯的从某个方面去缓解也许会遏制住这一时期,却很难保证以后不会出现相同症状或是更严重的问题。

因此,向大家建议通过提高自身免疫力和自身体质,利用自己的抵抗力和恢复力抑制疲劳综合征。

驱赶疲劳综合征的方法

用积极的体质锻炼去增强自身体质,通过科学地进行缺氧训练(如变速跑步)缓解周身的不适,保证每周几次固定时间的锻炼,通过有氧与力量练习的共同作用,改善自己的体质,提升身体素质,赶走恼人的疲劳感。

◆回归正常作息。可能很多人有很多应酬,或者是习惯了夜生活,但是长期的不规律作息、熬夜、不足量的睡眠或者晚睡晚起等都更易让你产生疲劳。因此,人的正常作息非常重要,这是保证你正常睡眠与睡眠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保证身体生理正常生物钟的重要手段。

应对春节长假综合症 篇4

这是因为熬夜时,大脑需氧量会增大,平时应该让室内保持空气畅通,并有一定湿度,可以不时做个深呼吸;以睡补睡,若时间允许,中午一定要小睡一下。熬夜会使人的消化系统循环变差,所以不能吃太饱,并以清淡为主,多吃维生素含量高的食物。胃肠不好和睡眠不好的人可喝枸杞泡的热茶或菊花茶。

“旅游综合症”外出旅游是近年来兴起的过年新方式,不少人利用长假,在风光优美、风土人情迥然不同的异地度过新年。但若行程安排过紧,旅途劳累,则又会带来不适。专家介绍说,“上火”就是“旅游综合症”的一种,主要表现为全身燥热、口干舌苦、食欲不振、大便黄赤干结等症状,也有的人则眼睛发红、牙痛、口腔溃疡、嘴角起疱疹等。

专家建议旅行途中要多喝水,每天喝2000毫升以上的水才能保持水分的平衡,但暴饮水则会加重心、肺、胃肠的负担,引发消化不良、胃下垂,甚至心、肺衰竭。要在口未感到渴时就补充适量的水分。此外,不要把行程安排得过满,睡前做些“功课”,听听轻音乐、洗个热水澡,帮助睡眠。

“厨房综合症”从除夕夜到初五,不少家庭主妇在厨房煎炒烹炸忙个不停,为前来拜年的亲朋好友做出一顿又一顿丰盛的家宴。最后会感到腰酸背痛、周身乏力、不思饮食,甚至会出现胸闷、头晕、嗓子不适等症状。这就是节日“厨房综合症”。节日期间,家中主厨者在采购、加工、制作菜肴过程中,不仅有相当多的工作量,而且精神和体力连续长时间地处于高度紧张状态,容易产生疲劳感。更重要的是在炉前、灶旁忙得团团转的时候,吸进了油烟中的丙烯醛,这是一种有碍人体健康的物质。油温越高,烹调的时间越长,丙烯醛生成越多,对人体的危害就越大。

所以应科学地安排厨房工作量,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准备节日菜肴;其次,少制作油炸类食品,炒菜时油也不要烧得太热,尽量减少厨房中的油烟。

“美味综合症”另一种与春节密切相关的是“美味综合症”。春节期间,人们欢聚宴饮,多吃鸡鸭鱼肉,少吃蔬菜。有些过量食用的人会在饭后半小时至1小时,突然出现头昏脑涨、眼球突出、上肢麻木、下颌发抖、心慌气喘、心跳过速、脉搏加快、呼吸急促、血压增高等一系列症状。因是食用美味佳肴过量引起的,故称为“美味综合症”。

专家说,在鸡鸭鱼肉等鲜味食品中,含有丰富的麦夫酸钠,会大大刺激人的味觉。麦夫酸钠进入人体后又分解成谷氨酸和酪氨酸等物质,这些物质如过剩,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会转化为有害物质随血流到脑部,干扰大脑神经细胞正常代谢,使生理功能发生紊乱,导致上述一系列症状出现。

要使症状得到改善,在烹饪菜肴时,要不加或少加味精。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这些食物富含纤维素和维生素,能促进胃肠蠕动,加快体内有害物质排出。一般来说,轻者休息一下就会改善,症状重者要去医院求治。

CET―6综合改错题应对策略 篇5

综合改错题的难度较大,它主要测试考生的英语综合理解与表达能力。它不但要求考生有扎实的语言基础知识(如词汇、语法等),而且要求考生有较强的语篇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以及利用上下文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

综合改错题是六级考试中独有的题型,其他题型在四级考试中都出现过,大多数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解题技巧,可谓“熟门熟路”,而综合改错题的解题技巧则有待摸索、掌握;同时综合改错题的内容比较广泛,无论是语法、词汇、篇章理解、逻辑判断等都可能成为改错的对象;与完形填空及词汇题相比,后者有明确的目标与给定的选项,而改错题右边虽有标志行,却仍需考生去捕捉错误,并纠正过来,给出正确的形式,这些都为综合改错题增加了难度。

总体而言,综合改错题的命题内容有如下三大方面:(1)词汇用法(2)篇章理解(3)语法知识。以下摘录历年六级考试综合改错题中出现的有关词汇用法和篇章理解方面的错误进行具体地分析。

一、词汇用法错误

1.固定搭配错误:主要是一些常用介词短语、动词短语、形容词短语的误用,另外,一些固定句型中词汇的搭配也容易出错。对付此类错误的.方法是大量记忆,熟悉这些固定的搭配。

例1:...about an American who had been invited to an Arab meal at one of the countries of the Middle East.(6月第75题)

at应改为in,in the country为固定介词短语搭配。

例2:...,but such reasons are totally dependent in the balance of risks and benefits for the patients.(1993年6月第 75题)

in应改为on,dependent on为固定的形容词短语搭配。

例3:However,a second person thought that this was more a question of civilized behavior as good m anners.(206月第73题)

as应改为than,more...than...为固定句型搭配,表示“与其说……不如说……”。

2.单词的混用:这种错误是指误用了某个在形式或意义上与正确的单词相似的单词。

例1:Between sunrise and sunset,streets and highways are a constant source of voice from cars,buses and trucks.(1995年6月第 73题)

原文讲述噪音污染,所以,此处的voice应改为noise。

例2:Im mediately before him was a very flat piece of bread that looked,to him,very much as a napkin.(年6月第78题)

此处as应改为like,as与like都可作介词用,表示“像……一样”时,应用like,而as表示“作为……”。

二、篇章理解错误

1.语意的颠倒:这类错误多指在语意表达上用了相反的词,造成上下文逻辑推理上的自相矛盾。做题前如先阅读全文,领会上下文承接关系与语意关系将裨益无穷。

例:If he was present because of sickness, there was often no job for him when he returned.(1994年1月第76题)

显然,将present改为absent才合乎逻辑。

2.指代关系的错误:这类错误主要指由于人称代词、物主代词及指示代词的误用,导致指示不清、逻辑混乱,甚至前后矛盾。细心推敲和全局观念是破解此类错误的杀手锏。

例1:A break in their employment,or a decision to work part time,will slow its raises and promotions.(1月第75题)

从原文看,此处指妇女涨工资、被提升的速度会大大地减缓。所以,its应改为their(妇女的)。

例2:...,he finds it pleasing he is influ-encing people:they are drawn to them.(1995年1月第78题)

从文中看,them应改为him,指人们为他所吸引。

3.连接词与关系词的错误:这类错误主要出现在定语从句与状语从句中,正确地分析句与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才能选择合适的连接词与关系词。

例1:It appears that we all find company in sound,if we all demand a little quiet from time to time.

原文讲述噪音污染,从上下文看,前后两句之间应为转折关系,而非条件关系,所以,连词if应改为but或though。

例2:Instead,this other person told us a story,it he said was quite well known...

后半句显然是一个非限制性定语从句修饰story,所以,应将it改为关系词which。

一般而言,做综合改错题可遵循以下步骤:速读,把握主旨?看标志行,找词汇错误?找语法错误?分析逻辑,推理错误的可能性?重读全文,检查复核文字是否正确、合理。

鸡热应激的综合应对措施 篇6

1 热应激概述

鸡的热应激是指动物机体对热应激源非特异性防御应答的生理反应。是鸡对不利于其生理的热环境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它的发生发展机理较为复杂, 一般来讲, 恒温动物都存在一个等热区, 在这个温度范围内, 动物借助于物理调节维持正常体温, 超过这个范围, 就得通过产热和散热调节来维持正常的体温。鸡也是恒温动物, 所以当环境温度超过其舒适区上限值时, 即出现热应激。

热应激通过改变鸡的各种生理、生化反应, 造成鸡的采食量、生产性能、饲料效率及产品质量的下降。许多专家通过大量的研究表明, 不同种类、年龄鸡的理想温度范围是不同的:产蛋鸡的舒适区为13℃~27℃, 最大饲料效率的温区为27℃~29℃, 最大产蛋收益的温区为24℃~27℃。而肉鸡最大增长速度的温区为10℃~22℃, 最佳饲料效率的温区为27℃。在21℃~30℃范围内, 每上升1℃, 鸡只采食量下降1.5%, 在32℃~38℃区间内, 环境温度每升高1℃, 采食量降低4.6%, 蛋重则下降0.07~0.98克。

环境高温本身也影响鸡的生理功能, 使鸡的饲料利用率和生产性能降低, 其中40%~50%的产蛋率和蛋重的下降是由于采食量下降造成, 而蛋壳厚度和蛋壳强度降低主要是由于高温造成的。肉鸡生产性能的下降有63%是由于采食量降低引起的。

2 临床及剖检症状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加快, 饮水量剧增。血液中血浆量增加, 主动脉的PH值增高。细胞压积降低, 血糖、血脂、总蛋白降低。血钠升高, 血钾下降, 肌酸磷酸激酶活性急剧升高, 谷丙转氨酶和乳酸脱氢酶活性明显降低。醛固酮、皮质酮浓度升高, 饲料代谢能值及肠道内消化酶活性降低, 氨基酸回肠消化率降低, 对维生素的需要量增加, 矿物质出现负平衡。血液中Ig G水平及外源抗原的抗体滴度降低等。从而导致鸡只休克、虚脱和突然死亡。解剖学则以内脏广泛性出血、肾脏沉积尿酸盐、产蛋鸡卵泡充血等为主要症状。

3 应对措施

要取得良好的抗热应激的效果, 就应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3.1 改善环境

在鸡舍设计及其配套设施上考虑对热应激的长期防范是有效的热应激管理方案中的第一项工作。包括:鸡舍应取东、西朝向, 构建长屋檐来避免阳光 (这是主要的热源) 直接射入舍内, 采用隔热材料作房顶, 绝热系数应为30或更大一些。房顶涂成白色以减少热辐射, 提高鸡舍高度, 以便使热能够自由地上升从而远离鸡体。鸡舍周围的地上应有青草覆盖, 这样可以降低反射热量。

通风是降低高温影响的强有力手段, 对开放式鸡舍而言, 清除舍旁障碍物, 提倡采取正负压通风相结合的方法, 充分利用主导风。舍内各处均应安装风扇以促进空气流动, 水平风向只搅动鸡上边的空气而不利于大多数鸡的散热, 要使风能直接吹到鸡体, 其最佳风速大约为1.8米/秒钟。

房顶喷水是有效的降温方法, 在晚上房顶喷水降温结合舍内通风, 充分利用通风系统尽快排除舍内废热, 以便使鸡只恢复非蒸发散热能力, 是高温季节提高鸡生产性能降低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3.2 遗传手段

通过遗传育种的手段来增加鸡对高温的耐受力是降低热应激损失的长远而有效的措施。

3.3 饲养管理手段

加强饲养管理, 为鸡提供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 保持鸡群健康状态 (如无呼吸道疾病等) 是降低热应激影响的重要基础。

3.3.1 密度

高的饲养密度会使热应激影响加强。因此, 必须降低饲养密度, 如肉鸡从饲养14只/平方米变为饲养l0只/平方米。

3.3.2 绝食

在急性热应激期间增加采食量会提高鸡的死亡率, 而在日气温高时, 通过绝食排空肠道物质, 减少产热, 日气温低时喂料, 可大大降低死亡, 是降低热应激对鸡影响的重要措施。

为使绝食产生效果, 必须使绝食的开始时间与热应激的开始时间保持一定的间距。在对肉鸡进行的试验中发现, 自热应激开始前3小时起开始绝食可以提高肉鸡的存活率, 而在热应激开始后才开始绝食则没有多大用处。要准确确定热应激的开始时间是很复杂的, 诱发热应激的环境条件因鸡的品种、耐受高温环境的经历、鸡龄以及其他管理、营养、生理状况而异。但对养鸡户而言, 可以简单地将热应激的开始时间确定为鸡开始喘气及呈现不适的时间。或通过测量体温, 将早期体温升高0.5℃时定为热应急开始时间。同时, 考虑到应使鸡保持一定的生产水平, 所以绝食最多应从热应激发生前6小时左右开始, 加上6小时的热应激期, 那么总的绝食时间为12小时, 这样可使鸡能够耐受采食及热应激的双重作用。

人们对绝食疗法的主要担忧是, 生长速度会受到不利的影响。这一疗法主要用以提高鸡的存活率, 而不是用于改善鸡的生长速度。一般说来, 在多种环境类型中, 鸡热应激期间绝食对生长速度的影响为零。绝食的主要作用只不过把鸡的采食和生长转移到较凉爽时间内, 而且至今为止的证据表明, 绝食对生长速度的影响极小。

3.3.3 饮水管理

热应激时鸡的饮水管理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许多研究已证实, 水即是热载体, 又可提高每次呼吸的散热量, 而热应激时鸡80%以上的热量是通过蒸发散失排出的。大量的饮水量能增加每次呼吸带走的热量, 对热平衡有明显的作用, 有利于鸡的存活, 所以饮水量与鸡的存活率呈正相关性。

当鸡的饮水量急剧上升时, 必须准备好充足的饮水器。同时饮水的温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鸡对水温敏感, 饮用凉水有利于降低体温。

在热应激时期, 改善饮水管理可以提高生产性能参数。生长速度与饮水量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相关系数大于0.98) 。通过饮水添加矿物质、维生素等是缓解热应激的重要手段。各种饮水添加剂主要是通过增加鸡的饮水量来提高生长速率的。饮用水中添加各种盐类, 均可改变鸡体内的渗透压平衡。肉鸡饮用含碳酸盐或酸性物质如氯化铵之后, 其增重提高了, 饮用水中添加氯化钾、氯化钠和硫酸钾也可提高鸡的生长速度。

3.3.4 日粮途径

日粮中的营养物质含量能影响鸡的产热和热应激时的生理状态。因此, 通过调整日粮中营养物质的供给, 可缓解热应激。

鸡对热应激的自然反应是减少采食量, 从而降低产热量。因此, 提高日粮能量浓度和强化营养素以满足鸡生长、产蛋的需要是十分重要的。养鸡者采取了多种措施来补偿鸡在热应激期间养分摄取量的下降, 比如, 增加自动饲喂器的开动次数, 饲喂颗粒饲料, 采用连续光照, 提高日粮的养分浓度。在生产实际中常添加脂肪来提高日粮的能量水平。热应激不影响鸡对氨基酸的需要量, 但日粮氨基酸的不平衡会影响鸡只采食量, 增加产热。采用低蛋白日粮加结晶氨基酸是很有价值的方法。由于热应激通过降低精氨酸酶活性来降低精氨酸的代谢, 因此最佳精氨酸/赖氨酸比值应由1.10提高到高温条件下的1.27~1.37。对产蛋鸡而言, 热应激条件下增加蛋白质摄入量比增加能量更有利, 增加蛋氨酸和总含硫氨基酸摄入可显著增加产蛋量。

3.3.5 药物防制

热应激期间呼吸频率的提高对保持体温恒定是很关键的。然而, 肺泡呼吸频率的提高虽是蒸发散热所必需的, 但会造成二氧化碳从体内丧失从而破坏酸碱平衡。同时由于热应激下尿中K、Mg、S、P增加, 粪中Se、Cu、Mg增加, 因此, 热应激还会提高鸡对矿物质的需要量。通过饲料或饮水添加维生素可解决由于热应激降低采食量而造成的维生素摄入不足的问题。添加维生素C可改善热应激下鸡的生产性能、饲料效率、成活率、受精率等。其他维生素在缓解热应激方面的应用也有报道。

电解质平衡是热应激下饲养鸡必须考虑的因素。加入碳酸氢钠、氯化铵、氯化钾有利于提高热应激下鸡的生产性能。饲料中添加1%氯化铵加上0.5%的碳酸氢钠是克服热应激对酸碱平衡紊乱和生产性能受阻的最成功方法之一。0.2%的氯化钾加上0.2%的氯化铵饮水也可提高热应激下肉鸡的成活率和生产性能。尤其是氯化钾能改善肉鸡的生产性能。热应激并不影响钙的吸收, 过高的钙还会影响鸡的采食。在实际生产中采用一半的大颗粒贝壳粉替代石粉作钙源以提高钙的利用率。尽管日粮中的磷与环境温度在骨骼强度、骨灰分和死亡率上存在相互作用, 但高磷会影响蛋壳的质量及蛋重。

促生长剂如杆菌肽锌等, 具有抗热应激作用, 可提高热应激下的鸡体重、成活率, 改善饲料利用率, 也是一种缓解热应激的有效措施。

由于热应激会使鸡发生继发感染的几率增加, 所以应在饲喂过程中添加广谱抗菌素, 如:环丙沙星、氧氟沙星等。

3.3.6 重视卫生、消毒和防疫

夏季气温高, 污物易腐败, 易产生氨、硫化氢及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 同时病原体繁殖迅速、传播较快, 应重视饲养场地清洁卫生、消毒和防疫工作。鸡舍粪便应经常清扫, 集中外运后堆放发酵。每周对鸡舍消毒一次, 坚持每天清洗并消毒水槽一次, 结合喷雾降温带鸡消毒。

4 结语

浅议网络舆情的综合应对 篇7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尤其是无线上网技术的普及, 我们已全面进入互联网时代。截至目前, 据不完全统计, 我国网民人数达已达4.04亿, 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2.33亿人, 互联网普及率达28.9%, 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网络媒体已被公认为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第四媒体”, 网络成为反映社会舆情的主要载体之一。

网络环境下的舆情信息的主要来源有:新闻评论、BBS、博客、聚合新闻 (RSS) 。网络舆情表达快捷、信息多元, 方式互动, 具备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 决定了网络舆情具有以下特点:

1.直接性。通过BBS、新闻点评和博客网站, 网民可以立即发表意见, 下情直接上达, 民意表达更加畅通。

2.突发性。网络舆论的形成往往非常迅速, 一个热点事件的存在加上一种情绪化的意见就可以成为点燃一片舆论的导火索。

3.偏差性。由于发言者身份隐蔽, 并且缺少规则限制和有效监督, 网络自然成为一些网民发泄情绪的空间。在现实生活中遇到挫折, 对社会问题片面认识等等, 都会利用网络得以宣泄。因此, 在网络上更容易出现庸俗、灰色的言论。

二、网络舆情的综合应对

网络已然成为网民诉求社会公平正义的平台, 但同时也是宣泄心中累积的负面情绪的窗口。一旦有人在有意无意当中制造了某个虚假信息, 而该信息又迎合了某些人群的心理需求, 那么如果我们有关部门不能做到快速、准确、透明地有效应对, 就会迅速传播开来, 造成不可收拾的局面。为此, 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进行综合应对。

(一) 全面提升队伍素质, 强化能力建设

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 负面网络舆情的产生, 大都与政府公务人员的不作为、乱作为有一定的关系, 牵扯到队伍素质、规范化管理的方方面面。“三项重点”工作是政法机关建设的总抓手, 而当前“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的主题教育活动更是对于我们强化政法队伍的宗旨意识、提升队伍素质、提高业务能力和规范化管理水平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是解决政法机关为谁执法、怎样执法的关键之所在, 在工作中应深入、全面推进。

为此, 我们要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 强化在管理中服务的意识, 强化学习意识。权力是人民赋予的, 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 因此, 我们要自觉地投身到当前的主题实践活动中去, 进一步增强活动的主动性。各级领导干部更应该把抓班子、带队伍放到首要位置, 切实提高人的素质。一流的班子才能带出一流的队伍、一流的队伍才能干出一流的业绩。人的素质才是根本之所在, 对于作为国家机器的政法机关更是如此, 我们只有内练真功才能做到外树形象, 才能让群众满意、放心, 才能从根本上降低负面舆情危机发生的可能性。

(二) 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 全方面展示检察风采

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大平台, 政法机关可以尝试有组织、有步骤地安排有能力的干警开通实名博客、微博, 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开通单位实名微博、建立门户网站等。

1. 让互联网成为推进检务公开的窗口。

在网上进行检务公开, 既能随时随地地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 解决群众最迫切的、最急需的问题, 又能让群众充分了解我们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把所有的人员置于公众监督之下, 这对于促使工作人员转变执法观念, 提高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有效预防因工作不当而引发网络舆情事件。

2. 让互联网成为展示检察风采的阵地。

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这一中心工作, 采取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 让群众知晓我们检察机关的每一个执法环节和每一个执法行为都是处在严密的制度规范和指导之下;让社会更加深入地了解我们在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严厉打击暴力犯罪、保护民权民生、服务社会公众等方面所作出的艰苦努力。全方位展示新时代的检察风采, 用实实在在的工作成效取信于民。

(三) 多措并举, 提升负面网络舆情的化解能力

网络舆情的产生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可能牵涉到社会的方方面面, 因此其应对也必须是多方位的。

1. 制定应急预案。

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 网络舆情从出现发展到网民“围观”是迅速的, 但也有一个过程并且具有一定的征兆。这就要求我们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 成立专门的舆情应对小组, 主要领导任组长。在批捕、起诉、侦查、纪检、技术、宣传等业务部门明确一名责任心强、精于业务的同志为舆情信息员, 每天采用关键词搜索的方式加强对目标网站、论坛的搜索, 对涉及本单位可能造成突发舆情的事件及时预警, 掌握舆论发展动向。

2. 建立准确、快速处置机制。

网络舆情的处置关键在于准确、快速、透明, 对网民反映情况属实或有一定根据的批评性网络舆情, 要及时纠错、公开答复, 通过诚恳的道歉和补救措施得到网民的理解, 并且要做到事件的处理和信息发布同步进行, 争取工作的主动性及靠前性;对于反映情况失实或恶语中伤的, 要通过正当途径公开辟谣、以正视听, 重视信息的后续发布工作, 及时跟踪事态进展, 引导舆情向正确方向发展, 注意用精确的事实说话, 不要添加自己的观点, 做到理性、平和、冷静, 让谣言不攻自破。

3. 建立联动机制。

当负面舆情发生时, 情况不明朗、信息不完整, 极易导致人们主观猜测与种种传闻。争取传统媒体的支持, 及时、客观地发布信息, 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有利于减少流言和谣言传播, 避免出现不利的舆论导向。及时的信息发布和有效的媒体管理, 也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 在危机处理中争取到广泛的理解、合作与支持。

有关职能部门还应当加强网站从业人员的管理和职业道德教育, 从建立健全网站管理制度入手, 规范信息制作发布流程, 网络运营商要做到不发布违反法律法规和社会公德的有害信息, 不传播谣言和虚假信息。网络从业人员要站在社会全局的角度去审视每一个信息, 要抛弃本位主义, 要有社会责任感。同时进一步探讨相关立法, 加大对假新闻制造者的惩处力度, 尤其对社会造成恶劣影响的事件的始作俑者一定不能姑息, 必要时公权力可以直接介入以弥补私权利的不足, 通过惩罚起到相应的震慑作用, 做到服务与管理相结合、疏导与惩处相结合, 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摘要:网络时代的迅猛发展, 对我们如何应对网络舆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网络舆情的特点入手, 从提高政法队伍素质、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提升化解负面网络舆情能力三个方面对网络舆情的综合应对进行了初步探讨。

关键词:网络舆情,特点,综合应对

参考文献

综合应对方法 篇8

当前的环境危机和经济危机都显示人类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失当、失误性的做法。在气候问题上, 自工业革命以来,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主的很多国家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推动发展, 导致环境危机;经济上, 一些欧美发达国家多年来实行过度经济刺激, 倚重虚拟经济、维持过高福利的发展模式。这种失衡的经济政治模式不可持续, 当矛盾积重难返, 弊病从多个层面爆发, 就会对世界经济造成巨大影响。

两大危机的成因是历史性、综合性和全局性的, 解决它们必然是一个长期、复杂和艰巨的过程, 不仅涉及环境与发展、增长与就业, 还涉及经济治理和环境保护、重建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建立健全新的体制机制, 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创立新的思想理论等方方面面。

节能在科技创新方面, 解决环境问题, 要大力推进科技进步。例如, 应对全球变暖, 需要电动汽车、可再生能源、高能效技术等节能减排新技术。战胜经济危机也有赖科技创新, 本次欧盟峰会在决议第二条就指出科技创新对增长和就业至关重要, 特别强调了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统一市场”的重要性。

应对危机, 还需要机制创新, 这在德班气候大会和欧盟峰会上都有体现。德班气候大会决定建立德班增强行动平台特设工作组, 实施《京都议定书》第二承诺期节能环保并启动绿色气候基金, 以此作为《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金融机制的操作实体;欧盟峰会上提出的“财政契约”, 则通过更加强化的财政纪律、更完善的自动制裁机制和更严格的监管, 为建立欧洲财政联盟奠定了基础。

综合应对方法 篇9

主持人:5月12日发生在我国四川汶川的特大地震, 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现在, 抗震救灾工作已全面展开。请问, 地震对城市与农村的影响有什么差别?应如何应对此类灾害?

李长安:地震是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对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来说, 地震是极其频繁的。据观测, 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00万次, 平均每天发生一万多次, 几乎每分每秒都没有停止过。但是我们人类能够感觉到的地震只有1%次, 99%的都是微震, 对人类不构成危害。而造成灾害的地震 (大于等于5级) 也不少。也就是说, 地震像“不定时炸弹”, 随时可能对人类造成伤害。

从历史上看, 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地震除了会造成地形地貌的变化外, 最主要的破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破坏性的地震往往会吞噬成千上万人的生命;二是会对人民财产和国民经济造成重大冲击。

据史料记载, 中国历史上最严重的地震发生在1556年1月23日的陕西华县, 这次震级大约为8级的大地震使得101个县遭受破坏, 有记录的死亡人数达到83万人, 为地震损失之最。而32年前在我国唐山发生的里氏7.8级地震, 也夺去了24万多人的性命, 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到100亿元以上。此外, 地震的直接灾害发生后, 还会引发出次生灾害。有时次生灾害所造成的伤亡和损失, 比直接灾害还大。比如1932年日本关东大地震, 直接因地震倒塌的房屋仅1万幢, 而地震时失火却烧毁了70万幢。

具体到本次汶川地震, 据地震部门测定, 汶川地震震级达8级, 非常高, 是近年来我国地震中十分突出的一次。由于汶川地震属于浅源地震, 即震源距离地表很近, 仅30公里, 因此它对地面的破环程度相当大。据目前预测, 本次汶川地震可能造成5万以上人员死亡, 逾千亿元经济损失。

史培军:地震虽是一种常见的地质现象, 但其破坏性却让人印象深刻。以近两年为例, 2006年我国大陆地区有10次地震成灾事件, 造成约66.69万人受灾, 受灾面积约7168平方公里, 直接经济损失约8亿元;2007年我国大陆地区有3次地震成灾事件, 造成约76.70万人受灾, 受灾面积约8258平方公里, 直接经济损失约20.1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 在地震造成的损害中, 我们习惯于把注意力放在城市, 而把农村地区放在次要位置。事实上, 农村地区往往是遭受地震灾害的主要区域。据对公元前2300至公元2000年的历史强震统计分析表明, 我国大陆历史上强度达到或超过8级的强地震共有16次, 只有1976年7.8级唐山地震发生在城市, 其它的15次均发生在农村乡镇。

由于农村经济相对落后, 居民房屋在设计、建设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 农村房屋抗震性与城市房屋相差悬殊。因此, 对我国目前70%以上人口生活的农村地区, 地震安全问题同样应给予关注。这次汶川地震也是如此, 救援最困难的也是农村地区。此外, 由于城市与农村承灾体的差异, 城市地震灾害中, 因房屋破坏造成的直接损失所占比例并不大, 而间接损失和社会损失所占比例越来越大。根据有关研究者对1923年日本关东地震在原地以同样大小重复发生将会产生的后果的模拟, 地震综合损失达到21000亿美元。其中建筑物及内部设施的损失仅为10000亿美元, 不足50%;商业中断10500亿美元, 生命线工程350亿美元, 二者之和超过了50%。但是, 统计表明, 在1990~2000年我国109次地震灾害中, 因房屋破坏造成的经济损失是最主要的部分, 大多占总经济损失的70%~90%, 有的甚至为100%, 平均在80%左右。可见, 目前我国农村乡镇的居民住房是地震灾害最主要的承灾体, 农村地震灾害主要造成的是房屋破坏, 这是农村地震与城市地震灾情最大的差异。

救灾:完善灾害预防与救助机制

主持人:既然地震的危害如此巨大, 那么, 我们应该有怎样的防范对策?目前, 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我国有怎样的防范体制?特别是灾害救助体制情况怎样?

李长安:我国也是自然灾害多发地区, 风险防范有历史传统, 但现代灾害救助体系最近几年才刚刚开始建立, 且发展相当迅速。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应急救助管理体制初步建立。2002年, 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民政部国家减灾中心;2005年初, 国务院批准将中国国际减灾委员会更名为国家减灾委员会, 同时赋予其承担减灾和全国抗灾救灾综合协调的职能, 国家的灾害应急救助协调机制得到全面加强。在2001年, 民政系统就开始着手制定灾害救助预案。2003年, 民政部制定了具有预案性质的《民政部应对自然灾害工作规程》, 将应急响应规定为一、二、三级, 当年就启动16次, 有效地应对了淮河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2004年, 在国务院指导下, 民政部进一步健全了救助预案, 各地救灾预案制订进程明显加快。与《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相配套, 2005年底, 制定了31个省级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 310个地市、2347个县市也都制订了救灾应急预案。至此, 全国救灾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建立。

二是灾害预警机制进一步完善, 备灾工作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民政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农业部、林业局、地震局、气象局等相互协调, 全面加强了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保证灾情信息以多种形式及时提供给公众。与此同时, 重大灾情的协商机制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 建立了部门之间的信息沟通机制。此外, 近几年国家相继建立了10个中央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31个省 (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 建立了省级救灾物资储备库, 251个地市建立了地级储备库 (占地市的75.3%) , 1079个县建立了县级储备库 (占县市的37.7%) 。全国救灾物资储备网络初步形成。另外, 中央财政拿出专款, 为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购买救灾专用车辆。统一标识的“民政救灾”车辆, 既提高了救灾应急的效率, 也有便于社会监督救灾工作。

三是规范了灾害救助工作程序, 建立了救灾资金的应急拨付机制。从2002年开始, 民政部、财政部建立了救灾资金的应急拨付机制, 2至3天内中央救灾资金能拨付到受灾省份。通过制定《灾害应急救助工作规程》, 确保24小时之内将各项救灾措施落实到位, 受灾群众有饭吃、有衣穿、有住处、有干净的水喝和有病能医治。应该说, 灾害救助管理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对防治重大自然灾害和各种公共突发事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史培军:我认为, 虽然我国的灾害救助管理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这其中存在的问题,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我们对包括地震在内的巨灾准备不足。最近30年来, 我国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但巨大的经济发展背后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特别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十分缺乏抵御巨灾的能力。第二, 部门协调性不够。从灾害链角度看, 巨灾防范不是一个部门的问题, 一旦发生, 会涉及很多行业、很多系统, 特别是涉及大范围的地区协调和部门协调,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条和块之间怎么协调, 不是简单的问题。必须建立综合巨灾风险防范体系, 加强综合协调, 从灾害链的角度研究整个系统防御的各个环节。第三, 保险深度不够, 目前我们国家商业保险保费占GDP大概是2%到3%的水平, 也就是一场巨灾我们能够赔付的不多。中国的保险业在应对巨灾上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第四, 巨灾防范机制更多的是事后救助, 而不是事前预防和预测。各级部门关注的重点在灾害治理和危机管理而不是风险管理。目前风险管理主要侧重于风险爆发后的应对和恢复, 而对风险的预测与预防工作做得不够, 以致在风险来临时处于被动的“撞击式”反应而不是主动出击。第五, 我国公民的防灾意识和在灾难来临时的自救能力薄弱。虽然我国的地震等灾害频繁, 但对公民的风险防范意识教育力度远远不够, 多数公民缺乏必要的防灾救灾的常识, 往往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和财产损失。

防灾:需构建综合风险管理体制

主持人:确实, 随着经济的发展相应的风险防范标准与措施也应同步跟上。在建立健全我国自然灾害风险防范机制方面, 还应做哪些工作?

史培军:从防灾减灾的专业角度看, 在严峻的地震灾害面前, 仅仅依靠中央最高权威机构, 用提高行政级别影响力的行政方式进行协调, 虽然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有效方法, 但不是治本之策。如何从长计议应对巨灾, 应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

目前, 我国已先后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减灾规划 (1998-2010年) 》和《国家综合减灾“十一五”规划》, 在借鉴国际经验的基础上, 尽快完善国家综合减灾、防范巨灾风险机制, 这项工作已迫在眉睫。

应制定国家、地区综合减灾战略, 加强防范巨灾风险。特别是要优化建设综合灾害风险防范体系, 借鉴国外成熟经验和做法, 组建国家巨灾风险管理协调机构, 成立中国巨灾再保险公司, 设计和出台符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巨灾保险和风险转移机制, 同时建立中国巨灾风险准备金制度, 总结农业巨灾保险试点经验, 全面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工作。

从灾害系统过程来看, 灾前、灾中与灾后其所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现象, 对建立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体系有着重要的影响。通常来说, 灾前要求综合灾害管理着重预警体系的建设, 这一体系包括监测、观察、预测、预报、备灾与应急预案制定;灾中要求综合灾害管理着重应急响应与处置, 这一体系包括灾民转移、安置, 救援与次生灾害控制等;灾后则要求综合灾害管理着重恢复与重建, 这一体系包括生命线恢复与生产线的重建, 确保灾后尽快进入正常状态。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应急预案突出了灾中的综合响应工作, 但还需强化应急与灾前备灾及灾后恢复、重建工作的整体优化。因此, 要科学协调应急预案与综合减灾所涉及的各方面工作。

从综合灾害风险管理来看, 充分动员地方政府, 企业和社区三个方面的力量, 发挥这三方面减灾资源的综合作用, 对实现减灾资源的高效利用亦起重要作用。减灾信息的保障亦是这一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的重要技术支持力量。

建立大都市地区巨灾风险防范体系也是政府必须着重考虑的一点。应该特别关注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地区巨灾风险防范能力建设, 高度重视港澳地区、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巨灾风险防范, 制定全国综合灾害风险防范区划;整合政府、企业和社区减灾资源, 形成集发展、减灾与风险转移为一体的巨灾风险防范模式。

关于应对巨灾的能力建设, 在建立国家巨灾应对制度的基础上, 应当健全应对巨灾的资源储备系统。在立法方面, 目前的《突发事件应对法》还远远不够, 应当有专门针对巨灾的法律, 要赋予在一线的抢险抗灾指挥者足够的指挥调度权。

而巨灾补偿机制尤为重要, 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此方面的财政与金融补偿政策明显滞后, 目前国家仅在农业上作了试点, 其他领域基本上还是空白状态, 因此, 要抓紧研究政府支持下的补偿机制, 包括保险、再保险以及巨灾债券等金融手段。

李长安:我认为, 为建立我国防灾减灾的长效机制, 必须做好三项工作:

一是要加大对防灾减灾的投资力度, 使之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相适应, 与人民对更高安全的需要相适应。努力做到在灾害来临之前“未雨绸缪”, 防患于未然。二是尽快建立政府、企业、社区相结合、共同承担灾害风险的模式。社区是防灾减灾模式中最基础的部分。此外, 不同社区之间要建立安全协调机制, 有自救和他救的能力。当然, 在社区层面也需要政府协调。三是完善灾民救助和灾后重建机制。每一次大的自然灾害, 几乎都会产生大量的灾民需要安置、伤残人员的救治, 以及灾后的疾病预防、房屋重建等问题, 这就要求社会救助体系能够及时而且有效地发挥作用。

值得提醒的是, 灾后重建不能滥用“破窗理论”。有一种观点认为, 灾害在一定程度上对国民经济是一件“好事情”, 因为它可以创造新的需求。比如地震过后, 灾区的防疫会对化学医药行业的需求产生刺激, 房屋重建则会对水泥建材等行业带来契机, 而政府公共财政支出的扩大, 也是需求扩大的一剂强心剂。

表面上来看, “破窗理论”似乎有一定道理, 但必须指出的是, 该理论存在着致命的缺陷, 那就是忽略了资源的稀缺性。最有可能的结果是, 本来可以用于更有效率的资源利用, 不得不用到紧急状态下可能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支出, 这也会对整个社会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

综合应对方法 篇10

1.1营养因素

1.1.1营养物质摄入量不足。夏季高温高湿, 由于猪的皮下脂肪厚, 散热能力差, 猪的采食量、活动量相应下降, 母猪繁殖所需的营养物质摄入不足, 以致母猪发情排卵规律出现紊乱, 从而影响配种和受孕, 并出现死胎和弱胎现象。

1.1.2维生素缺乏或不足。夏季高温高湿季节, 饲料中维生素的稳定性遭到破坏, 特别是脂溶性维生素A、E, 从而易导致饲料中的维生素缺乏或不足, 因而导致母猪的受胎率下降, 胚胎发育异常。

1.1.3营养片面, 青饲料缺乏或不足。夏季种猪采食量下降, 摄入的营养物质片面或某些营养物质缺乏 (如硒元素、维生素A、E缺乏) , 加上青饲料缺乏或供给不足, 极易影响种猪的正常繁殖活动。

1.2环境温度因素在气温过高的情况下, 极易造成种公猪的性欲下降, 精液活力明显下降, 死精、弱精增多, 从而造成母猪空怀不孕。

1.3运动不足因素夏季天气炎热, 种猪的运动量相对减少, 加上一些养猪场户对种猪使用定位栏养殖, 运动量更显不足。如种公猪的运动量过少, 则会导致精液活力下降, 会直接影响母猪的受胎率;如母猪的运动量不足, 则会影响母猪的正常发情排卵, 同时也会使母猪四肢乏力而影响配种受孕。

1.4公猪的使用因素夏季高温高湿季节, 公猪的热应激明显, 有的养殖场户在高温天气下仍然白天使用公猪采精和配种, 不注重对公猪的合理使用, 对公猪的损伤较大, 极易引起公猪的性机能下降, 精液品质下降, 死精、弱精增多, 从而严重影响母猪的受胎率。

1.5病原性因素

1.5.1细小病毒病。该病影响母猪的繁殖生产性能, 主要取决于母猪在哪个阶段感染该病毒, 一般会致母猪不发情、不孕、流产、产死胎、弱胎、木乃伊以及导致母猪产仔数量减少等。

1.5.2非典型猪瘟。该病会致猪的免疫力下降, 并引起母猪发生繁殖生产障碍。母猪妊娠10 d前感染, 会致早期胚胎死亡或被母猪吸收, 母猪出现返情或产仔数量减少;母猪妊娠10~15 d感染, 会增加死胎数量;妊娠中后期感染, 会致死胎、弱胎, 胎儿产后生长发育不良;母猪产前一周左右感染, 虽不影响仔猪的存活, 但会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

1.5.3乙型脑炎。公猪感染乙型脑炎后, 主要表现为睾丸炎, 性机能减退, 精液品质下降;母猪感染乙型脑炎后, 除母猪易发生急性流产外, 经产母猪血液中抗体高, 则表现为配种困难, 流产, 产死胎等。一般母猪感染乙型脑炎后, 其产死胎、木乃伊, 新生仔猪的死亡率均超过40%, 经产母猪则在20%左右。

1.5.4钩端螺旋体病。该病能引起怀孕母猪的胎儿死亡、流产和降低仔猪的存活率。

1.5.5母猪生殖道感染。主要是由于卫生条件差, 污染源过大或母猪初产胎儿过大以及母猪发生难产, 补救方法不当或处理不及时等引起母猪生殖道受损, 以致继发感染子宫炎、子宫内膜炎、阴道炎等生殖道疾病, 造成母猪不发情, 发情不正常, 屡配不孕或引起妊娠母猪流产等。

此外, 某些细菌、衣原体、寄生虫、真菌毒素、有毒气体和矿物质元素钙、磷、铜、碘、锌、锰、硒、铬及维生素E的缺乏, 饲养管理不当等也是造成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的原因。一些药物的使用、霉变饲料毒素等也可导致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

2应对措施

2.1提前做好环境控制和相关物资的准备针对夏季高温高湿天气, 养猪场户应根据各自的实际条件, 因地制宜地提前做好环境控制和相关物资的准备, 以找到适合于本场户的夏季降温降湿办法, 以最大限度地增加猪舍的通风和对流, 防止热辐射。

2.2调整好饲料配方并加强对母猪的饲养管理夏季应根据母猪在各阶段的营养需要合理地配制母猪的饲料, 以确保母猪日粮中的蛋白质、能量、矿物质、维生素等各种营养物质的均衡, 尤其应提高日粮中赖氨酸含量和能量浓度, 以此弥补因高温引起的摄入不足, 增加维生素A、E、C、叶酸和生物素的含量, 并保证饲料中矿物质元素钙、磷、铁、铜、锌、锰、碘、硒、镁、钾、钠的充分供应。

日粮配合应确保新鲜、适口性好、消化率高, 严防饲料发霉变质。养猪场户应在尽可能对母猪补充一些青绿多汁饲料, 如南瓜、西瓜 (皮) 、红薯藤、包菜、苋菜等的前提下, 在全价饲料中添加小苏打粉、维生素E及维生素C等;也可在饲料中添加延胡素或其他抗应激类添加剂;或在母猪的饲料中添加具有开胃健脾、清热消暑功能的中草药添加剂缓解炎热环境对母猪的影响;并改喂干料为稀拌料, 以增加饲料的适口性。此外, 高温季节每头公猪每天加喂鸡蛋2个, 鱼肝油25~50 mL, 公、母猪应分开饲养, 并在夜间较凉爽时增加饲喂次数, 种公猪在非配种日或配种前每日淋浴1~2次, 特别是对睾丸、包皮通过冲洗以达到降温的作用, 以利于精子的产生, 种公猪配种时间应安排在早 (6~8时) 晚 (19~21时) 进行。

2.3提前做好母猪免疫, 预防病原性繁殖障碍对病原性因素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综合征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药物, 主要依靠注射疫苗预防, 因此, 养猪场户应合理地制定母猪的免疫程序。

2.3.1猪瘟的免疫程序。母猪配种前免疫猪瘟1次, 产后20~25d再免疫1次, 种公猪每年春秋两季各免疫猪瘟一次;仔猪25~35日龄进行首免, 60~70日龄进行二免, 母猪的免疫应尽量避开配种和妊娠期, 以免引起胎盘感染或超前免疫时仔猪发生过敏性休克;对已发生过猪瘟或受猪瘟威胁的养猪场户, 可对初生仔猪实施猪瘟超前免疫, 即在仔猪吃初乳前进行免疫, 在仔猪35日龄进行二免;仔猪70日龄进行三免。

2.3.2其他繁殖障碍性疫病的免疫程序

2.3.2.1预防细小病毒病, 一般在后备母猪或母猪配种前免疫细小病毒疫苗, 每头母猪免疫2 mL, 对后备母猪应间隔3周左右重复免疫一次。

2.3.2.2预防乙型脑炎, 一般对种公猪春秋各免疫乙型脑炎疫苗一次, 后备母猪首免后应间隔3周左右重复免疫一次, 母猪在配种前一个月强化免疫一次。

2.3.2.3预防钩端螺旋体病, 在常发病地区可在母猪配种前免疫钩端螺旋体菌苗, 病源体未定型时, 应对母猪接种多价苗。

2.3.2.4预防鹦鹉热衣原体病, 应以防范该病传入为重点, 呈地方性流行的地区, 应从乳猪到种猪免疫衣原体疫苗。

2.3.2.5预防布氏杆菌病, 应以防范该病传入为重点, 在该病流行的老疫区, 应加强种猪的普查普治, 并定期接种疫苗, 对普查呈阳性的种猪应及时给予淘汰。

2.3.2.6预防蓝耳病, 应以防范该病传入为重点, 可在母猪断奶前后免疫接种蓝耳病疫苗, 每头母猪3 mL。

2.3.2.7猪伪狂犬病的控制与净化需要实施综合性防控措施, 包括规范的养猪场户的管理, 严谨的生物安全措施, 规范的引种, 定期血清监测与病猪的果断淘汰, 科学的免疫程序, 良好的饲养管理以及疫苗的合理使用等。

2.4强化生物安全措施

上一篇:供应链核心企业下一篇:素质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