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思想教育

2024-05-15

职业思想教育(共12篇)

职业思想教育 篇1

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与其发达的职业教育有密切的关系, 美国有门类齐全、相互衔接的职业教育院校、研究所和各种规模、形式多样的职业教育项目, 其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立足于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需求, 因此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办学目标

美国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将学生的素质培养放在第一位, 而将职业技能放在较次要的地位。美国人认为, 职业教育是终身教育, 中学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传授学生一生所需的各种知识和技能。基于这个出发点, 美国普通中学职业教育的目标是: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自我指导、终身学习的品格;培养学生的公民责任和公民意识;服务当地文化、经济的发展;采用先进的教学工具和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全球生态环境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理、心理素质和自我发展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心、家庭责任感和集体观念。

美国职业教育的形式

美国的职业教育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的, 这一阶段主要是职业意识教育, 并不涉及专项职业技能。中学前两年是职业基础教育, 主要教学目标是讲授并练习职业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使学生了解不同职业所需技能是不同的。中学后四年是职业教育阶段, 根据学生的能力和爱好, 选择合适的职业, 进行为期四年的系统的职业教育。一般来说, 经过四年的职业教育, 学生基本上都能掌握某些岗位的初、中级职业技能, 并能进入劳动力市场寻找工作。

美国的职业教育大体上有下列几种形式:

一是高中阶段职业教育属于义务教育。具体有三种情况:一是职业高中, 以职业教育课程为主, 文化课为辅;二是综合高中, 既开设一般文化教育课程, 也开设若干职业教育课程, 实际上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文化课程, 小部分学生选修职业教育课程;三是职业教育中心。在美国进行职业教育需要专门教师和相应的教学设备, 每个中学都不可能举办门类齐全的职业教育项目, 一则经费负担有困难, 二则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不可能很多, 因此, 往往由一个学区或若干个学区共同举办职业教育中心。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上文化教育课, 部分时间到职业教育中心上职业教育课, 职业教育所得学分与文化课所得学分具有相同的重要性。到高中二年级, 学生要自己选课, 一般到高中毕业需要30个学分, 在职业教育方面最多选修9个学分。

二是社区职业教育。这种职业教育招收高中毕业生, 学制为一年或二年。具体也有几种不现的类型:一种是社区学院, 一部分学生学习一年或两年职业教育课程后直接就业;一部分学生则继续升入高等学院接受高等教育。另一种是技术学院, 主要进行职业培训, 为学生就业创造条件。此外, 一般大学和学院都有附属的二年制职业教育项目。

三是成人职业教育。这种教育的时间性很灵活, 短则一周, 长则一两年。接受这种教育的是年满18岁以上的失学、失业人员和在职员工, 他们的学习目的是提高自己的科学技术和职业技能水平, 得到提升或寻找更好的职业, 有的则是为了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和爱好。为了适应这种多元化的需要, 职业教育中心、技术学院、社区大学甚至一般大学都举办有各种各样的成人教育, 学习课程与学习时间很灵活, 白天、夜晚和周末均可开班, 也可以通过计算机网络在家学习, 这种灵活多变的教育形式很受社会的欢迎。

四是合作教育。训练对象主要是失学、失业人员, 常常是由劳工部门提供经费, 由工厂企业进行训练。对劳工部门而言, 这比自办职业培训所花费用要节省很多, 而且训练出来的职员也适合工厂企业的需要, 就业较为容易。对工厂企业而言, 可在一定时期内使用一部分劳动力而无须支付任何代价, 又能掌握学员的情况, 便于从中招收自己需要的职员。这样训练与就业可以较好地衔接, 能提高参加训练者的就业率, 是就业培训推广的主要形式之一。

美国职业教育的项目

美国中学的职业教育项目五花八门, 常常一个学校有十几个职业教育项目, 这些项目并不是固定的, 而是完全根据社会需求, 每个项目的课程安排也不是固定的, 要依据职业的发展作相应的变化。每个职业教育项目都有相应的教育咨询委员会, 委员会成员有教师、职业岗位能手及社区相关企业的代表, 每年开三四次会, 研究本地区职业教育项目的课程内容、教学设备及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委员会成员由学校聘请, 是义务的, 这种形式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 有利于学校把职业教育项目的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学校在实施职业教育时, 充分体现了“做中学”的教学原则, 从职业教育的教室设计就不难发现。教室分为资料室和工作室两部分, 资料室兼教室, 里面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参考书、资料、电子计算机和学生的职业教育档案。工作室里有各种实验设备、原材料和学生作品。以“插花技能”职业教育项目为例, 该项目共分为9个模块, 学完这9个模块至少需要6周时间。教学是从实训室开始的, 首先做一些辅助性工作, 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步加大实验的难度。在同一实验室里有处于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 老生带新生, 培养学生的协作和领导才能。学生的手工作品通过自己的插花艺术门市部出售, 也接受订单。在整个活动中, 有详细的劳动投入、资金投入和销售记录, 在一定的时间内还要计算出劳动投入的回报率和资金回报率。

学生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并不仅局限于学校, 还必须有实地岗位技能培训。如选择“营销艺术”职业教育项目的学生, 每年必须去相应的公司选择相应的职业岗位进行实地工作, 并可获得相应的报酬。在学生开始工作前, 必须有详细的岗位培训计划与合约, 学校、学生、学生家长、公司经理必须严格按计划与合约中规定的内容去做。在工作岗位遇到问题, 可以跟同事或教师探讨, 教师将定期对在岗培训的学生进行检查。学生在生产经营中如遇到实际问题, 一般会自己独立查找资料, 寻求解决, 也有的将问题带到学校与其他同学交流讨论, 以求获得解决的方法, 也可以请教教师。一般情况下, 教师并不直接解答学生的问题, 只是提供解决问题的几种途径, 供学生自己选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 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美国职业教育的教师队伍

在美国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待遇相对较高, 文化课教师一年只有9个月薪金, 而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则有12个月的薪金, 但相对而言他们的责任也更大, 他们必须时刻关注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 开设一些与社会需求相符合的职业教育项目, 并要保证学生达到社会需要的技能标准。只有这样, 毕业生才能得到社会的认可。如果教师开设的职业教育项目失败, 没有学生选择他开设的课程, 他就会面临失业。

美国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师有两个来源:一是来源于大学毕业生, 他们必须完成作为农业职业教育教师所规定的所有课程, 需要达到B级 (85分) 以上的成绩, 并通过州教育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 取得相应的证书, 才能申请到中学的职教部任教。在任教的前三年为试用教师, 在这三年中, 每学期要由校长评估两次, 经三年评估合格的教师, 才能转为正式教师, 转为正式教师后, 每学期评估一次, 并将评估结果记入教师的业务档案。二是来源于农业推广人员, 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工作经验, 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教学知识和经验, 因此必须利用业余时间, 通过计算机网络或到相关学院选修相应的教学法课程, 并通过州教育部门举办的教师资格考试, 才能成为正式教师。成为正式教师后, 还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跟上社会的发展。

美国宾西法尼亚州中县职业中学校长勒格特先生认为, 作为职业教育教师, 一定要在所教职业教育项目方面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并要有较为密切的社会关系, 对于某些技术含量高的职业教育项目, 教师必须有十几年的实践工作经验。

学习与借鉴

教育管理应以地方管理为主美国的各类教育包括职业教育在内, 是以州政府管理 (教育部门) 为主, 联邦教育部门并不直接参与管理, 其拨款也为数很少, 而州的教育工作则根据立法进行。由于教育事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密切的利益关系, 因此州一级政府要通过立法进行征税, 这样就保证了社区学校教育经费较为充足。当地经济发展快, 对发展教育事业的需求大, 教育经费也就多。另外, 地方可以根据经济发展与劳动力市场的需要, 通过地方议会增加对教育的投入。

办学形式应多种多样要针对社会需求和不同水平、不同年龄、不同社会层次人员的需要, 举办各类职业教育项目, 以满足不同社会群体的不同需求。

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多种职业教育项目美国职业教育的目标很明确, 主要是为人们创造就业条件, 因此会根据社会的需要设置职业教育项目。教育部门与劳工部门密切合作, 劳工部门根据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要作出预测, 供职业教育部门参考。美国的职业教育院校都设有职业咨询办公室, 对学校所在地区各类职业的发展作出预测, 以供学生在选择职业教育项目时参考。

要保持教师队伍的整齐与高素质美国根据职业教育的需要选择教师, 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为丰富的实践经验, 同时帮助教师学习, 不断提高其科学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每一个职业教育项目都设有相应的职业教育委员会, 对提高教学质量很有好处。同时, 为了巩固教师队伍, 不断改善教师的工资福利待遇。要加强我国的职业教育, 就必须大力解决教师质量、教师进修培训与工资福利待遇等问题。

要充分发挥现有教学能力, 尽可能多地培养人才美国的职业学校白天、夜晚和假期都分别招收学生, 进行职业训练。一所学校可以发挥两所甚至三所学校的作用, 学校教师不足, 就从社会上聘人兼职, 经济效益很好。我国现有的各类职业学校数量少, 设备与教师不足, 更应当千方百计地发挥现有的教学能力, 培养更多的人才。

要注重学生素质培养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主席麦克唐纳先生说:“光有品性没有知识是脆弱的, 但没有品性光有知识是危险的, 是对社会的潜在威胁。”因此, 对学生素质的培养也应是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

参考文献

[1]Career Cluster Institute.A Brief History of Career Clusters:Supporting a New Vision for CTE.[EB/OL].http://www.careerclusters.org/index.cfm.2006-07-02.

[2]]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tate Directors for Career Technical Education Consortium.Career Clusters Initiative Mission, Goals, Criteria.[R].Washington, DC, April2005.

[3]陈晶晶, 朱国清.基于职业群模式的美国职业教育终身化实践评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7, (11) .

职业思想教育 篇2

论文关键词:职业教育改革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 就业引导

论文摘要:根据我国职业技术院校的性质,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面向应用,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本文首先分析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现状,从学生愿望、学科教育、社会需求等角度出发,针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提出了相关的改革建议。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十一六届五中全会在”十一五”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这表明了国家对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视态度,为我国发展职业教育进行了明确的定位。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发展也迫切需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以适应形势的发展。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如何适应现代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新科技、新技术不断涌现背景下,适应相关工作岗位的工作需要,是目前值得研究的问题。

一、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现状

目前,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都开设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近十一年来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同时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学生在毕业面向社会时感觉所学知识与社会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甚至存在学生无法以本专业所学知识就业,不得不从事其他工作的现象。总结起来,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上缺乏自身优势,很多院校在学生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上仿效高等院校。在培养模式上过分追求培养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很少体现职业技术院校应有的岗位针对性。据有关资料一显示,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毕业生近80%从事计算机销售、办公文秘等工作,在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含量较高的局域网维护、网站管理与维护和软件编程等领域工作的毕业生较少。这与高等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毕业生没有竞争优势。显而易见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应有自己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体现自身的竞争优势。

其次,是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需求的脱节。教学的内容多侧重于知识点的全面系统,而忽视了重点和难点知识的讲授及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学生所学知识陈旧与社会需求不相符。另一方面表现是教学内容多而杂,由于课时量的限制,有些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不顾授课质量,蜻蜓点水,把一些重要内容一带而过。

(二)办学条件欠缺和教学资源不足

近年来,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的硬件条件得到不断改善。然而,由于各地教育发展不平衡,各个院校实际硬件投入和配置水平千差万别。很多院校还没有建设校园网,很多涉及网络技术应用的课程都无法开设,相关的实验、实训环节就得不到保障。

随着我国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硕士、博士毕业生的增多,有不少硕博毕业生加入到了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使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数量、素质得到巨大提高。但是,很多教师是院校毕业后直接走上讲台,没有在行业的从业经验,存在职业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

最后,适合职业技术院校教育特点、针对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人才培养的教材、电子学习资料、网络教学资源不完善,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生源质量不高

随着我国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生源的整体质量有所降。职业技术院校的生源,一般来自城市郊区、农村乡镇,大多是初中毕业或高中毕业成绩较差的学生。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更多的学生选择高等教育,选择职业技术院校的学生的基础、能力、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有下降的情况。部分学生选择读计

算机的动机不成熟,认为学计算机就是玩游戏,面对复杂而枯燥的计算机学习,很多学生就放弃了,这也提高了教学难度。

二、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教育改革思路

职业技术院校教育是顺应时代潮流而产生的专业技术教育,近年来各职业技术院校在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上不断改革创新,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不断改善。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社会对计算机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我们应以就业为导向,围绕就业组织办学,使就业需要贯穿到整个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过程中去,并不断提升教育水平。

(一)针对就业导向设立“精理论、多实践”的课程;针对学生的特点,明确专业的办学思想

计算机应用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很短,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要把握的宗旨必须是适应现实的需要,紧跟劳动力市场就业需要。在开设各种课程之前先做好调查研究。可以定期不定期组织教师进入公司企业进行考察,把握当前的形势,大胆放弃一些陈旧课程,使学生毕业后能紧跟工作需要,尽量缩短工作后的培训周期。

针对各个学生的不同情况,以及就业意愿制定不同的培养方案,鼓励学生之间通过竞争培养学习兴趣,以达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的目的。

针对职业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可以以就业中心月报情况和企业及时反馈的用工信息为培训参考依据,与相关院校企业联合开办培训教育基地。这样可以达到通过为企业定向培训,把合格的员工输送到相应的岗位;同时把培训合格的就业人员向用工企业积极输送的目的。

(二)满足教学需要,提高师资队伍

上文己提到,近年来随着硕士博士毕业生的不断增加,职业技术院校的师资队伍得到很大的提升。大部分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基本能满足教学需要。然而这些年轻教师企业工作的实践经验不多。同时,从事教育工作后他们还需要继续学习才能满足计算机应用技术教育培养人才的需要。因此,职业技术院校应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业务培训工作,加强专业教师掌握新技能的能力。把教师定期送到相应的企业学习和实践,了解和参与项目开发,实施的全过程,全面掌握工作流程,增强实践经验,提高业务水平。其次应积极提供教师在大学或者国外深造的机会,鼓励他们通过自学、自修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素质和专业教学能力。这对教师自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不断加强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

(二)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相对与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育有其特有的特色,必须打破传统的教育方法,找到其中的规律。职业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工程性、实践性、技术性比较强,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教师要教育学生有意识的主动加强这方面的练习和锻炼。

综合性、设计性的实验是检验学生学完课程后对其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的一个有效方法。设置专题实验,对学有专长的学生和一些有特别兴趣爱好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培训。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吸纳学生参与,在研究过程中为其布置相关课题引导学生查资料,解决问题,扩充知识面。建立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可以申请,利用空余时间自发的展开实验。

职业思想教育 篇3

一、明确军事职业教育的定位

1994年4月,中央军委作出了军队院校要努力转变办学重点的重大决策,明确提出了军队院校必须把办学重点从以生长干部学历教育为主逐步向以生长干部任职教育和现职干部继续教育为主转变。实现军队院校办学重点的转变,就应该解决好军事职业教育定位的问题。我军军事职业教育的定义可拟为:按照军事职业岗位任职需要,给与军队受教育者以岗位任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这样定义军事职业教育,需要明确三点:

(一)明确军事职业教育的特点

针对性。一是专业针对性,无论哪个层次的军事职业教育都是以岗位任职需要为培养目标,这样就决定了这个层次的培训必须针对某个专业岗位来展开,二是教学内容针对性,教学内容必须具有适应性、有效性和综合性,除了进行必须的专业培训外,还要针对岗位特点强调品质培养、注重指技合训、强化人文素质等各个方面。

多样性。根据军事职业教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军事职业教育无论从培训层次、培训对象、培训范围、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学制等许多方面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实践性。军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很明确:适应岗位任职需要,因此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手段等几个方,面都非常明显地体现了注重实践的特点。

终生性。现代教育是终生教育,为实现军事人才的矢口识结构随时代发展,每个军人在不同的时期、不同阶段将会接受不同内容的军事职业教育,在军人的职业生涯内将享受终生教育。

除了以上四个特点外,军事职业教育还具有教育目标明确、教育任务广、教学内容起点高、高科技含量大、教学组训方式灵活、自主性、研究性学习要求高等特点。

(二)明确开展军事职业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适应需求的原则。军事职业教育的培训范围很广,具有多样性的特点,但是这些班次的设定不是随意的,是按照任职岗位的需求来开设的。能力本位的原则。军事职业教育涉及到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以及教学方法手段等许多方面的问题,所有的这一切都应该遵循能力本位的原则,从培养学员的综合能力出发,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管理工作,适应军事职业教育针对性强的特点。晋训一致的原则。开展军事职业教育,要进行有计划的院校教育培训,循序渐进的岗位任职,做到“不训不晋,先训后晋,晋训一致”,形成一条进出有序、逐步提高的人才成长渠道,使军事职业教育逐步走向制度化、正规化。因地制宜的原则。开展军事职业教育,除了利用信息技术和计算机网络的优势,调动受训人员的积极性,广泛开展因地制宜的远程教育、函授教育以及自我发展、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等多种方式的军事职业教育,使我军的军事职业教育逐步建立循序渐进的岗位任职,因地制宜的在职自我发展,三者结合,交替进行的良性机制。

(三)明确军事职业教育的分类

1、士兵军事职业教育

主要是针对刚入伍的士兵来开展,其培训内容主要是入伍训练,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岗位上岗前的培训。

2、士官军事职业教育

根据我军目前的土官培训体制,在培训范围上分为士官学历军事职业教育和士官非学历军事职业教育两部分。土官学历军事职业教育主要是指军队专业院校和土官学校承担的士宫中专、大专学历教育。土官非学历军事职业教育包括初级、中级、高级士官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各种培训,该部分的教学任务在士官学校、部分军队专业院校和相应部队完成。

3、军官军事职业教育

我军现行的干部培养体制规定;不进院校培训不允许提干,“2005年后生长干部培养基本实现高等教育”。上述规定从法规上明确了军官任命前必须接受普通高等教育 (也可称军官任命前的基础教育)。由于普通高等教育是按学科设置的“大专业”,重在基础性,与职业教育的特点有非常大的不同,因此,为突出军官任命前所接受的高等教育在军官整个职业生涯发展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基础性,我们认为在军事职业教育的分类中不应将该部分教育列入其中。

1999年召开的军委扩大会议和全军第十四次院校会议,规定了干部不经过院校培训就不能转换工作岗位和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实现了我军干部培训体制的又一次重大变革,使军队在职干部的培训步入科学、正规的发展轨道。军官任职资格和任职能力的教育,我们认为均属于军事职业教育。

二、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主要是指有关军事职业教育的培训任务、方式、规格、层次、要求及其相互关系等构成的整体系统。具体构建职业教育培训体系,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原则:一是适应海航部队建设需要;二是符合训练任务规划,三是突出学科专业优势。

依据上述要求,我们具体构建了“三种类型、三个领域和三个等级”的军事职业教育培训体系。三种类型就是:任职教育、晋升培训和专项培训,三个领域就是:政工、指挥(包括军事、后勤、装备指挥官)和专业技术类三个培训领域,三个等级就是:晋升培训均分为初、中、高三个层次等级。

任职教育。任职教育可以定义为我军官兵首次任职或上岗前的专门训练。一般包括三种主要形式;一是地方高等教育毕业生到部队工作前的岗位培训,二是新型军事人才培养模式“4+X”中的X阶段的教育,是任职教育的重点,三是专业技术兵训练,如我院为海航承担的新兵初级预选士官培训,也属于任职教育范畴。

晋升培训。主要是指现职干部和土官为了适应不断成长与进步、由初级到高级等工作岗位转换的需要,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不同职务而对其进行的晋职晋级前的系统化培训。晋升培训又可分为政工类、指挥类和技术类三个培训领域,指挥类包括军事指挥干部、后勤指挥干部和装备指挥管理类干部。不同院校有不同的侧重领域,而每个培训领域一般又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大致应与岗位任职等级要求相吻合。

专项培训。是以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装备为重点,改善现职干部的知识结构,提高新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满足部队的建设需求为目标而适时开展的各种各类的短期培训。在具体培训模式上,主要包括换装培训、持证培训、应急培训与定期轮训等各种形式。适应部队装备迅速更新换代的需要,按照海军院校建设发展规划的要求,专项培训的方式、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内容将越来越丰富,是今后军事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与发展方向之一。

三、健全军事职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

科学的组织管理体系、健全的法规法律是进行军事职业教育管理的重要保证,也是军事职业教育健康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需要根据部队与院校发展军事职业教育的实际,创造性地构建切实有效的军事职业教育组织管理体系与运行机制。

建立“三位一体”的管理机构。遵循全军办院校、合力育人才的军校教育特殊规律,军事职业教育更加需要建立与完善由机关牵头、院校为主与部队防调的“三位一体”的管理组织与运行机制,充分发挥机关、院校与部队三方的积极性与优势,统一认识、齐心协力,共同研究解决军事职业教育中的一些重大的政策法规与实施办法等问题。

职业思想教育 篇4

多年来,人们往往把读书做官、发财作为自己的读书志向与目标,更有甚者编造假学历,谋求仕途,这种观念深深的存在于我们当代人之中。

黄炎培先生,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者。他视“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部分,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自己崇高无尚的奋斗目标。他早年立志于“教育救国”,经历了近20年的探索和追求,一开始致力于广办学堂,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痛定思痛,深入研究了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思想,并到许多国家以及国内几个省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考察,逐渐萌发兴办职业教育的决心,孕育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当时就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它紧扣了中国的实际,实践证明既行之有效,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不仅当时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落后,值得我们去研究。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内涵包括职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两方面,缺一不可;我们当今的职业教育如果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塑造,过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合作意识,缺乏集体观念,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也就失去方向。所以,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受到一些文化和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下列问题:

1. 学习积极性不高。

萎靡不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求掌握知识技能,只想整天混日、混个文凭,导致职业能力较差,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

2. 理想信念模糊。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一部分学生职业理想淡化,职业目标不明,对技能学习没有奋斗目标,思想过于放松,导致了对前途的迷茫。

3. 职业行为不规范。

无论是在校生还是顶岗实习的中职生都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随性。在校期间或是企业工作期间不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劳动观念、纪律观念淡漠,集体主义观念不强,缺乏团队精神,最终不能适应学校和企业的职业纪律和规范要求。

4. 忽视职业道德的强大作用。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下,多数学生们认为公司、企业重视的是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学习就是在应付差事。

5. 职业认同、归属感的缺失。学生们在毕业工作后,对理想职业的不满、对薪酬待遇的挑剔,都造成了他们过早的失业。

这些问题,暴露出现在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中令人忧虑,直接造成了社会、企业、家长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满。职业院校应该而且必须把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做为重中之重去思考。

三、“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体现职业道德教育”——我校在学生技能、职业素养培养方面上的模式

近年来,我校在深入分析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实施从课堂里到平时生活中,从校园内到校外的全过程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立体化的将德育教育、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到学生中。

理念引导行动,适应创新需求。在新社会环境、企业环境要求下,改变学生的面貌,我校已经从改变教师认识开始了,实践创新、理念先行。第一,先是从改变自我开始,努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第二,必须从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生从“机械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服务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学生从“配角”到“主角”、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我校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德育职业道德规范上探索实施“131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1个学期)专业认知阶段:培养学生想学兴趣。根据当今中职生的生源素质、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对专业认知资源的建设与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对应职业(群),形成专业学习的心理倾向性,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与此同时学校给每个系部都配备了德育、心理教师,给每个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帮助。

第二阶段(3个学期)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岗位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的建立阶段:此阶段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从事相应职业的基本技能,形成较宽的就业基础,有利于将来的职业选择。将实训车间作为学生们掌握技能提高素质的有效场所。本着“做好人、掌技能”的教育目标,以实训技能操作为切入,结合现代企业“7s”管理标准,将德育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落实进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里,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微信、主题班会、社团、德育素质教育周、举办校园“成才杯”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本领;开展以诚信为题材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在校园里,无论是任课教师、班主任,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学生道德素质的建立中,课下学生们休息期间都会有教管、行政人员在校园里巡视发现一些不文明行为、举止及时制止学生,并对其进行教育。此外,我校还建立了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周围社区、街道建立了互联,每月团委都会组织学生们为社区里孤老户或有需要的居民进行帮助。例如,电工电子专业学生为居民维修电器、国际商务学生为孤老户洗衣做饭等等公益活动。每个学期末德育办公室都会对每位学生进行德育素质评分,考核学生们的操行评定。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学生都会得到一系列的“改造”行到。这些举措构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时空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格局。从而达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体现职业道德教育”育人工作要求。

第三阶段(1个学期)核心的专业技能学习阶段:能够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本专业领域内的某一工种(岗位或其他特定技能),进行定向的专门训练,练成“一招鲜”,有利于将来职业岗位的选择和发展。学校组织在校生与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经验交流会,往届毕业生曾经和现在的学生有着相似的背景、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出发点和相似的思考角度,可以就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从业经历和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进行交流,可以就如何当好学生干部,锻炼自身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进行交流,同时也可以就求学和创业过程中的坎坷经历进行交流。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往届毕业生的真实感受,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可借鉴性非常高。我校认真落实“学校即是工厂,实训室即是车间”的职教理念。在第三阶段的技能巩固、素质培养阶段,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契机,将“大赛”和“评比”搬进课堂、搬进实习场,让师生都能将大赛的标准、规则和内涵入眼、入脑、入心。将大赛的每一个赛点、考点与日常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日常实训测验活动,用比赛的标准进行打分、评价,使学生树立质量意识、(时间)速度意识和标准意识,全面贯彻“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将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贯彻始终,扎实技能基本功,帮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第四阶段(1个学期)综合职业能力的建立阶段:能够指导学生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接受考验和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职场能力。学校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严格把关,将符合专业要求、对学生负责的企业推荐给毕业生,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为学生们推荐好企业后,学生们可以真正的“学习在企业,工作在企业,吃住在企业”,学生们亲身的去经历与磨炼,“顶岗实习”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当今社会不但需要的是一名技能高超的蓝领技术工人,更加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先做人,后成才”的职教理念更加深入到我们职教人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个职教人无论职务大小,或是岗位是否与教育有关,都要携起手来共同打造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军.关于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9):57-58.

[2]罗福周,钟燕辉,李再强.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77-80.

[3]李春艳.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和职业心理培养的模式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44-46.

[4]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评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职业思想教育 篇5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呈现出如下趋势,一方面是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中等职业教育由于生源、经费等问题,发展后劲不足,举步维艰。中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有其继续发展的客观需要和必要性。而作为其重要教育内容之一的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是未来劳动力市场的一个重要来源。这就要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应掌握所从事行业的知识、技能,还应具备爱岗敬业、履职尽责及职业纪律、作风等基本素质。

一、目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存在的问题有:

1、教学内容较为陈旧,现在的德育教材,主要着重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职业理想、道德情操等,而对生活中最普遍、最基本的首先要求有所忽视,忽视了90后职校生的主观需求、个性特征,教材内容条条框框较多,要求多,从而形成了‚热衷于对这些职业道德知识与符号的记诵和逻辑演绎,使学

“1”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生活智慧,而是枯萎的职业道德语言和知识气泡‛的不

良现象。

2、在教学方式上,职业道德教育大多还采取过去教师台上讲授,学生台下 听课的传统模式,只把职业道德看作是一门课程,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管理,完成教学任务及考试。教学中‚像传授其他自然知识一样,学校把职业道德当作客观的职业世界的真理,要求学生去记忆和掌握一些抽象、僵化的职业道德概念、规范规则,而对现实的职业道德现象和问题弃而不理。‛ “2”

3、很多中职学校对职业首先教育不够重视,普遍存在轻视德育工作、认为谁都 可以上课的倾向,这样就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德育教育工作者的创新的积极性。同时,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者也面临着青黄不接,捉襟见肘的窘境。

4、由于目前中职学生招生问题较为突出,生源渐趋减少,这就使不少中职学校不得不降低招生标准,甚至出现报名即可录取的现象,这也导致了不少中职学校的学生基础较差,学习积极性不高,厌学情绪较浓,职业道德教育更趋严峻的状况。

当前,中职学校职业道德教育的现状可以说是问题不少,但总体来说还在不断完善、发展,我们应继续加大研究力度,在这样一个社会转型发展和职业教育改革的在时代,不断锐意创新,探索新的方法,不断完善教学内容,理解思路,增强责任感,促进中等职业 教育的职业道德教育改革不断走向深入,取得成就。

二、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向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那么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一定要结合学生实际,绝不能远离学生或脱离学生,要提倡走近学生、走进学生,要把学生作为平等主体,进行充分的交流及对话,一定要把职业道德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起来,‚要以加强和改进职校生学风建设为主线,以实施职校生素质教育为主题,以引导职校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共处与学会发展这基本目标,以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个性特长、“3”责任意识和健全人格等培养为重点‛。笔者所在学校目前正在开展的‚四有一

忠‛素质教育(四有指有文化、有素养、有责任、有纪律,一忠指忠于企业)与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相结合,已取得一定成效。

三、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改革方法

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关系着每一位学生的成才,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改革旧有的教学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1、真正重视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目前,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虽一

再被提起、强调,但很多中职学校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还未真正落实到行动上。我们应从思想上真正认识职业道德教育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重视并加快培养职业道德教育工作队伍,要不断选拔、培养、充实职业道德教育队伍,采取切实措施、努力提升他们的业务水平、工作素质,不断深化制度改革力度,提升从事职业道德教育人员的自豪感和使命感。

2、改进教学方式,变单纯授课为互动式、体验式教学。针对90后中职生具

有鲜明的个性特征,而且长期以来被冠以‚差等生‛的代名词,自尊心饱受伤害,学习兴趣不浓的实际状况,道德教育工作者应尊重、关爱学生,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以鼓励为主。在教学中,应广泛使用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把枯燥的概念、知识融化于丰富的教学环境之中,让学生潜移默化感受知识,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为行。

3、职业道德教育应以生活为基础。职业道德教育不是空中楼阁,生活必然

是其基石,高德胜曾指出:‚生活与德育是一体的,生活是道德得以生长的土壤,“4”离开了生活,道德是无法进行的‘无土栽培’”。我们在职业道德教育的改革

中,要引导学生认知体验、感受生活,学会正确辨别生活中真假、美丑、善恶,在向书本学习的同时,更应强调向社会学习,适时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自己体验对现实生活中身边人和事的感受,从而做出正确的判断。

4、职业道德教育应贴近专业岗位,有的放矢。

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目标主要是面向社会培养各种技能型人才,他们的专业又各不相同,而每个专业对职业道德的要求也会有所侧重。因此,在首先教育中应学会取舍,针对不同专业及行业的特征,适时增删教学内容,反复训练,从而形成良好的职业操守。

我国已确立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思想,特别是2005年颁布《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策》以来,我国的职业教育有了长足发展。目前,中等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虽然还存在不少问题,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心,理清思路,锐意改革,求真务实,在不久的将来,中职教育中职业道德教育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参考文献

“1”高德胜。知情德育及其超越——现代德育困境研究“M”北京,教育科

学出版社,2003:128

“2”王浪。职业教育中职业教育的困境与抉择——职教论坛2011、10:第9页

“3”崔景贵。职校德育工作 理论创新与范式改革——职教论坛2011、10:第5页

职业思想教育 篇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做出了战略部署,明确要求“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快推进职业院校分类招考或注册入学”。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是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战略任务;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目标;实行分类招考、注册入学、学分转换是深化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重大举措。

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国务院常务会议认为,发展职业教育是促进转方式、调结构和民生改善的战略举措。以改革的思路办好职业教育,对提升劳动大军就业创业能力、产业素质和综合国力意义重大。必须坚持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发挥好政府引导、规范和督导作用,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吸引更多资源向职业教育汇聚,加快发展与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相适应、产教深度融合的现代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工程师、高级技工和高素质职业人才,为广大年轻人打开通向成功成才的大门,提高中国制造和中国装备的市场竞争力,促进经济提质增效升级,满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多样化的需求。会议确定了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任务措施。一是牢固确立职业教育在国家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位置,促进形成“崇尚一技之长、不唯学历凭能力”的社会氛围,激发年轻人学习职业技能的积极性。二是创新职业教育模式,扩大职业院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三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三对接”,积极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做到学以致用。开展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学徒制试点,鼓励中外合作。完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职业院校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政策。四是引导支持社会力量兴办职业教育。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探索公办和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相互委托管理和购买服务的机制。社会力量举办的职业院校与公办职业院校具有同等法律地位。推动公办和民办职业教育共同发展。五是强化政策支持和监管保障。各级政府要完善财政投入机制,分类制定和落实职业院校办学标准,加强督导评估。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支持力度,完善资助政策,积极推行直补个人的资助办法。健全就业和用人政策。让职业教育为国家和社会源源不断地创造人才红利。

二、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世界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主要经济国家都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加快教育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无论是高中阶段实行单轨制的美国,还是高中阶段就实行分流的德国,都建立起与普通教育体系相对应的职业教育体系。英国、澳大利亚还通过职业资格证书体系与普通教育体系挂钩等值的办法,建设起递进贯通的职业教育体系。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强调要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刘延东副总理多次强调要加大教育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突出职业教育类型特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袁贵仁部长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要求:“要调结构,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要加快形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校企紧密合作、产教深度融合、中高职衔接、职普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多年来,江苏职业教育通过稳步发展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推进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新途径,初步建立起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相衔接贯通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进行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教育的接续培养,使得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生态发生很大变化。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正成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为深化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省教育厅今年将提请省政府制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意见,明确今后一个阶段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当前要重点做好以下三方面工作:

(一)构建上下衔接、协调发展的技能人才成长立交桥。一是继续做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项目试点工作。日前,各市教育局和省级职业教育集团已按要求向省教育厅申报2014年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省教育厅将组织专家进行今年试点项目评审,重点支持前两年已开展的优势项目、各试点形式中空白专业、职教集团内试点合作项目。各地要认真总结前两年试点项目的实施情况,加强对试点院校的指导和检查,将试点重点转向中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衔接。二是拓宽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直接升学渠道。按照《省政府关于加快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实施意见》要求,到2015年,40%以上的职业院校毕业生通过多种渠道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目前,江苏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接受高层次教育的比例约在30%左右。省教育厅将进一步扩大本科院校和专科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规模,逐步使普通本科招收中、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例达到20%以上,使专科层次高职院校招收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比例达到50%以上。进一步完善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制度,扩大注册入学规模。三是创新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严格五年制高职学校及专业设置审批,建立优胜劣汰机制,支持优质学校和紧缺专业加快发展。加强办学水平和专业建设评估,对办学条件不好、教育质量不高的学校和专业实行“黄牌警告”直至停止招生处理。完善五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方案,加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提升内涵建设水平。

(二)加强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建设工作。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是深化教育领域改革的关键性环节。今年1月省教育厅印发《关于开展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通知》,在我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的基础上,以课题研究形式,组织试点院校对接产业、统筹兼顾、协同创新,开发任务导向、衔接贯通的中高等职业教育(含应用型本科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省教育厅将会同省财政厅落实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立项课题研究经费。各地要成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领导小组,成立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小组,安排相应的配套资金,重点指导、支持职业院校依托职教集团,针对本地支柱产业或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加快构建对接现代产业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计划到2015年,所有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项目均建立起中高等职业教育相衔接的课程体系,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到2020年,全省中高等职业教育对应专业基本建立起相衔接的课程体系。

(三)深化内外对接、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推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条例的立法工作,明确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权利与责任,出台鼓励行业企业举办或参与举办职业教育的政策措施,实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各地要深入开展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吻合度调研,提高职业院校专业结构调整的预见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相关专业,全面提高职业学校专业建设水平。要创新校企合作办学模式,重点推进当地百强企业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逐步建立职业院校学生定点实习实训、教师定点实践锻炼制度。省教育厅将适时启动校企合作示范组合、示范性职业教育集团评选工作。

三、深化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

2013年教育部印发《关于积极推进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人才选拔和培养规律,重点探索“知识+技能”的考试评价办法,改革高等职业教育考试招生制度,促进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素质教育,为学生发挥个性潜能提供多样化选择。我省于2008年对普通高校对口单独招生政策进行重大改革,建立起注重技能、综合考试、全面评价、择优录取的中职毕业生对口升学考试制度。在此基础上,2011年我们进一步扩大高等院校办学自主权,启动中职毕业生注册进入高职院校学习制度。实践证明,这些改革举措是切实可行、富有成效的,逐步被教育部认可、采纳和吸收成为国家政策。今后,我们将围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进一步深化职业学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改革,着力做好以下三个方面改革。

(一)将职业教育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纳入全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规划。将职业教育招生考试作为全省教育招生考试的一种类型,分类规划、统筹安排、逐步推进。认真总结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试点的经验,进一步扩大一般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自主权,要在现有试点衔接的基础上,研究制定中高等职业教育探索转段管理办法,建立过程考核、专业考试、综合评价的考试制度。凡进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试点的项目,在省教育厅、省教育考试院的监督和管理下,学生通过高等院校与中等职业学校认可的考核考试,转段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

(二)建立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为适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要求,加强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监控,2013年我们在南京、常州、南通三市启动了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首次测试3.6万名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的公共基础知识的学习掌握情况。2014年,我们将扩大试点范围,计划在7~8个省辖市统一开展专业综合知识的测试;2015年或2016年将在全省开展专业技能的社会鉴定和考试,在全国率先建立起中等职业学校学业水平测试制度。学业水平测试的成绩,一方面作为衡量地区、学校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指标,另一方面可作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申请进入高等院校的依据。

(三)推行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跟踪调查制度。职业教育必须以提高质量、促进就业、服务发展为导向。促进就业、不断提高就业质量是衡量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的重要指标。目前,我们正依托中等职业学校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建设毕业生就业跟踪服务平台。平台计划于今年试运行,将跟踪每位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三年,主要反映学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就业薪资、专业匹配、就业稳定、就业保障、就业满意等情况,在此基础上,我们将建立职业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公告制度,推动职业学校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

四、切实加强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

刘延东副总理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上明确要求教育信息化要做到“三个率先”:教师率先使用、职业教育率先部署、发达地区率先示范。各地要认真落实全省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会议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抓紧制定具体实施方案,以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提升职业教育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基本路径,全面提升信息技术引领和支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能力。

(一)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在部分学校试点建设基础上,今年省教育厅将研究出台职业教育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苏南地区和有条件的学校要率先启动,实现网络融合、数据融合和服务融合,建成一批为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全方面智能服务的智慧校园。

(二)推进数字化资源共建共享。重点建设一批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网络课程、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微课程等多种形式的数字化资源。积极探索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开发新机制。各地要大力支持省级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

(三)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各地要将信息技术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能力纳入教师引进、资格认证、职称评审、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等考评体系,抓好信息化教学团队建设,全面提高校长、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进一步完善信息化教学大赛制度,形成“人人参赛、逐级竞赛”的大赛机制,并开放共享竞赛成果,指导学校普遍开展信息化教学。

职业思想教育 篇7

一、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1. 开展职业人文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需要。

开展人文教育, 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培养合格人才的必然要求。党的教育方针要求高职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但目前高等职业教育注重的是科学知识、专业技能的传授与培养, 教会的只是学生“做事”的一面, 缺乏必要的人文素养的教育, 缺乏人文素质、人文精神的培养, 忽视了“做人”的教育, 因而不是一种完整的、健全的, 与党的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要求, 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是极不相称的。因此, 必须尽快改变并逐步扭转这种局面, 在高职教育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科学发展观, 使高职教育不偏离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轨道, 能真正为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培养出栋梁之才。

2. 开展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理念的本质体现与办学目标的应然选择。

高职教育发展到今天, 己经出现了两大变化:一是规模的迅速扩大, 已占据了中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河山, 量的扩张己经基本完成。二是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 人们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得以逐步改观, 由原来的茫然, 不理解、不支持、非议高职教育变为逐步理解、认同、接受、支持高职教育, 这不能不说是巨大且可喜的变化。但由此也带来了深层次的问题, 高职教育的质量、特色、品牌问题, 特别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高职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 必然在生存与发展上展开激烈竞争, 竞争的结果必然是大浪淘沙, 优胜劣汰, 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深刻反省, 务必进入第二次创业阶段, 即走质量发展型道路;必然要在强化管理、办出特色、创立品牌上下功夫;必然要进行深层次的理性思索, 从而自然而然地寻求新的途径和层面, 最终进入人文素质教育的殿堂。正如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主任杨叔子教授所认为的那样:“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 科学文化是立世之基, 两者不可分割, 时代的发展趋势必然呼唤人文文化与科学文化的交融。”“人文文化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 关系到民族的存亡, 关系到国家的强弱, 关系到社会的进退, 关系到人格的高低, 关系到涵养的深浅, 关系到思维的智愚, 关系到事业的成败。”

3. 通过职业人文教育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职业人文教育的功能是综合的, 其目标是培养“高素质职业人”, 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具有优秀的职业人文素质。优秀的职业人文素质表现为具备与其所从事的职业相适应的职业道德及交流能力、学会学习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精神表现在良好的职业道德上, 如敬业、责任心、遵守日常行为规范与纪律、毅力与耐心、协作与集体观念等。职业道德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养成有利于促进一个职业人适应能力的提高, 而这些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职业人文教育。高职院校应通过开展职业人文教育, 着眼于提升高职学生职业人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二、我国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现状与问题

1.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虽然取得一些成绩, 但

全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人文教育水平很不平衡, 存在着诸多问题。第一, 教育主管部门对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比如, 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一批23个基地53所学校中没有高职院校;第二批61个基地104所院校中有1所高职院校。教育部高等学校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成员的所属单位中, 第一届41所大学没有高职院校, 第二届52所大学中没有高职院校, 第三届61所大学中只有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1所高职院校。第二, 我国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与快速发展的高职教育明显地不适应, 与社会专业技能人才的素质需求明显不适应。一些院校对于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人文精神的培养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 尤其缺乏以职业价值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职业生涯规划为内容的职业人文教育。

2. 高职院校人文教育的缺失有着历史与现实的原因。

第一, 科学主义价值观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居支配地位, 至今仍对高等职业教育有着负面影响。回顾中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历史, 科学主义价值观始终占居支配地位。中国具有近代意义的高等职业教育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萌发和西方近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传入而产生的。新中国成立以后, 经历了全国规模的院系调整, 削弱了大批的人文院系。即使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发展也无不体现了发展经济、服务产业发展的特定功能, 注重科学技术知识特别是技术技能的传授和训练是其主要教育教学内容, 人文教育自然处于从属地位。近年来, 加强人文教育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 大学人文教育取得了成果。然而, 很多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欠缺的格局并未改变, 人文教育的边缘化地位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

第二, 高职院校培养目标存在偏差, 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导致忽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和目标是:面向地方、行业和社区经济发展的需求, 培养适应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强调要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但许多高职学校在办学中多强调职业技能培养, 而忽视贯彻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并未能将职业人文教育纳入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在功利主义价值取向指导下的高职教育, 追求的教育目标是“制器”而非“育人”;体现在教育内容上, 关注了课程设置的职业性和技能性, 忽视学生社会性和个性的发展;在课程设计上, 关注显性课程, 忽视隐性课程建设;在学生指导上, 关注学生动手能力的强化和熟练, 忽视学生观察社会、与人交往能力的培养以及择业、创业的指导。

第三, 高职院校办学定位偏差导致人文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普遍存在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的问题。这是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内容针对性不强, 尤其是缺乏职业特色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 人文教育未能紧密契合人才培养规格。大部分高职院校盲目模仿普通高校的人文教育做法, 按照普通高校的思路安排人文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活动, 不仅人文教育的开展与专业教学产生时间上的冲突和矛盾, 而且人文教育内容脱离高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知识起点, 不能得到学生的欢迎和肯定, 效果不佳。特别是许多学校不能针对学生的专业实际和未来从事的工作岗位进行相应内容的人文教育, 造成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缺失, 致使学生毕业后严重地不适应工作岗位职责要求。另一方面, 缺乏激励教师进行职业人文教育的机制。首先高职院校缺少鼓励教师进行人文教育的激励机制。现在高职学校的院系体制建构, 基本上依据学术领域为分工原则, 教师以进行专业教学为其最主要的工作, 而参与人文教育活动被视为时间和精力上的一种牺牲, 所以人文教育就成为最容易被忽视的一个环节。其次教师们缺乏结合专业进行人文教育的能力。高职学校教师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专业技能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师。该类型教师大多毕业于工科院校, 动手能力强, 在教学中强调学生技能的掌握, 但较少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还由于该类型教师知识储备中人文知识的先天性不足, 即便在专业教育中贯彻人文教育思想,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第二种类型是以文化基础课程教学为主的教师。该类型教师大多毕业于综合院校或师范类院校, 擅长于理论知识的教授, 而专业技能知识较为缺乏, 因此在专业教育中融入人文教育也有困难。

三、实施切合高职教育特点的职业人文教育

职业人文教育是以人文知识教育为基础, 以职业性为本质特征, 目的在于提升学生的职业人文素质和职业人文精神, 是高等职业院校面向全体学生实施的一种形成职业素质、养成职业精神的教育活动。

1. 确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办学理念, 是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必然选择, 其核心是追求做人与做事相统一, 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知识经济社会的核心要素是知识, 学科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高度综合, 反映到教育人上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高等职业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就是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起来, 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核心要求, 有利于科学思维与人文思维功能互补, 有助于提高高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职业转换能力, 为提高学生职业性素质奠定基础。

2. 构建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现代模式。

在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之后, 根据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特点、内容、功能, 构建职业人文教育的现代模式。建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专业教育与人文教育相结合,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课堂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实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职业人文教育新模式。

3. 构建体现职业人文特色的校园文化。

高职校园文化建设要体现职业内涵, 必须遵循高职教育的规律构建高职校园文化, 尽可能地突出职业教育的特点, 把职业技能、职业特征、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人文素质融进高职校园文化之中。开展面向企业和行业的社会实践, 把企业文化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建设中。

4. 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规范、可操作性的人文教育评价体系, 有利于确立正确的高职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 有利于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人文教育培养模式。包括学生职业人文素质状况的考核评价和高职院校开展职业人文教育的考核评价两方面。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师资队伍、校园文化建设、职业人文教育课程开设情况、专业课程渗透人文教育情况、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职业人文教育规章制度建设情况、设施条件与经费保障情况、人文素质教育覆盖面及教育效果等方面。

(屈善孝, 中国传媒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书记、副研究员, 北京100024)

摘要:职业人文教育是高等职业院校人文教育的重心。高职院校的职业人文教育究竟如何有效开展, 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实现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仍是当前亟待思考的问题。高职院校应在办学理念、构建人文教育的模式、校园文化建设、建立科学规范的职业人文教育评价体系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进体现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职业人文教育。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

参考文献

[1]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6 (03) .

[2]徐公芳.对高职院校职业人文教育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 2009 (08) .

[3]王金星.关于《高职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研究》的报告[J].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01) .

[4]刘继平.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应然选择[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 2008 (05) .

职业思想教育 篇8

一、德国职业教育的特点

1.德国职业教育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就业者必须先接受正规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就业者获得就业的前提。“双元制”是德国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主要包括企业和政府,教育经费也主要是由企业和政府承担。德国职业教育强调的“双元制”模式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锻炼,也就是学生每周两天在高职院校接受理论教育,其余时间则要到企业进行实践操作。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所培养的学生具有较强的职业能力,这是德国制造技术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2.德国职业教育具有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德国的考试主要是由教育的第三方———IHK按照标准监督执行,职业院校的学生必须要参加全国职业资格考试,考试的内容由工商业联合制订,这样就会保证考试内容的切实实际性。具体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面试考试和实际操作技能考试,负责考试的机构不直接参与教学,这样就实现了教考分离,保证了考试的公平性与工作性。另外,德国也建立了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德国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主要是按照联邦政府的要求进行设置并且根据市场的变化而变化的,企业在参与职业教育培训时需要按照政府部门制定的规则进行,这样就会保证企业参与职业教育行为的规范性,提高实践教学的理论性。

3.德国对于师资队伍的要求比较严格。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资质进行严格的规定,要求从事理论教学的教师必须要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两年以上。同时还对教学的综合素质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并且做出了细致的说明,为教师的培养制订了详细的规划,构建了完善的教师个人保障制度,提高了教师岗位的稳定性。

二、我国职业教育与德国职业教育的区别

虽然我国校企合作模式与德国“双元制”模式存在相似性,但是相比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成绩,我国职业教育还存在以下不足。

1.对于实践教学的规定不同。虽然我国近些年增加了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但是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仍占不到总课时的25%,而德国职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则要求占到45%,由此可见,我国职业教育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另外,我国高职院校对实践教学的课时安排没有硬性规定,这方面需要借鉴德国经验。同时,对于校企合作的认识观念也不同。德国“双元制”属于一种成熟的教育机制,被德国公众高度重视,并且他们崇尚技艺,而我国的职业教育仍停留在工人的层面,认为其属于不光荣的职业,因此人们不愿意从事技工等工作。

2.关于教师队伍的资格要求不同。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准入主要是根据用人单位的标准,也就是只要达到相应的学历要求就可以,而对于教师的实践操作经验没有硬性的规定,但是德国职业院校对教师队伍的准入有着严格的规定,从事本专业理论课教学的老师至少具有大学本科学历,具有两年从事本专业的实际工作经验,且经过两年见习期学习培训并取得教师资格证后才能成为真正上岗教师。另外,高职教育对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不同。德国职业教育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培训与进修等做了详细的规定,教师必须加强进修以及道德素质培养,而我国职业院校对教师的进修以及素质的培养等没有明确的规定,导致高职院校在教师培训上存在随意性。

3.实践锻炼教学的管理模式不同。我国职业教育管理主要是由高职院校进行,具体的教学内容由高职院校根据就业环境进行调整,这样就会出现专业设置相较于企业用工要求存在滞后的问题,而德国职业教育管理是由政府根据职业标准不断调整的,这样就保证了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相一致。另外,实践锻炼的平台也不同。我国学生参加实践主要是学校的实践基地,而德国学生实践主要是企业,这样必然在技能培养上存在差距。

4.法律制度方面的制定。德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各种因素都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体现出来,而我国在法制建设方面还存在不足,尤其是对职业教育实践教学方面的规定还处于空白。

三、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德国职业教育与我国职业教育特点的区别分析,为切实提高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我们应该清晰地认识到德国职业教育发展中的良好经验,并且积极借鉴过来,以此促进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具体启示如下。

1.转变观念,全面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德国学生很小就具有职业意识,而我国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学生对职业教育存在反感情绪,因此我国必须要深化职业教育改革:一方面要加强对职业教育的支出力度,借鉴德国财政政策,实现对职业教育的全覆盖,强化对职业教育发展的支出力度,尤其是在财政、科技等方面给予支持。目前,社会中存在轻视职业技能的观念,认为职业教育属于低端教育,以后当工人会被看不起,因此越来越多的人不愿意学习职业技能。为此,国家要改变社会观念,形成重视职业技能的氛围,鼓励人们参与到职业教育中。二是完善高校教育层次设置,鼓励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建立分流机制,以此为社会提供多层次的人才。当然,职业院校管理者要建立与市场相适应的教育模式,根据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课程。职业教育是服务地方经济的,因此在职业教育发展管理过程中必须要体现出强化地方经济的作用,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就业平台。

2.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虽然我国实施了许多教师素质提升行动,但是与德国相比,我国教师队伍的质量还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教师实践能力不强、创新技能不高等,因此我国要着眼于制造强国战略,结合国情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师队伍教育培养机制,国家站在顶层设计制定符合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教师队伍培养机制,鼓励高职院校的教师参加实践锻炼,鼓励教师进行科研创新,要将绝大部分科研成果转化的收益给予科研者。另外,还要继续深化校企合作模式,培养更多的双师型教师。同时,可积极聘请或引进行业专家进入学校,将最新行业发展趋势、最新技术发展特点引入校园,提高职业教育的时效性、针对性,最终使培养的学生符合社会的需求,毕业便能上岗。

3.大力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机制。首先,从法律角度规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要解决企业后顾之忧,包括从政策、税收等方面减轻企业压力,提高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国家要出台鼓励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为校企合作提供政策依据。例如,国家应出台鼓励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细则,与职业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并且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岗位的企业可以得到国家的财政补贴,吸纳高职应届毕业生的企业可以得到税收上的照顾。其次,学校要主动出击,联系企业,在专业设置、教学大纲制订、师资配备、实践训练等方面加强同企业的深度沟通,了解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高职院校是以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主的,因此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主动与企业开展合作,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教学。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找准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利益结合点,拓展合作渠道,实现互惠共赢。另外,高职院校也要保证企业的利益,企业是以追求利益为主的,职业院校可以采取专项的教育培训,为企业职工开展培训,减轻企业员工培训成本,实现资源共享。

4.完善考核机制。我国职业教育要积极借鉴德国考核模式,加大对学生考核中实践环节所占比例。通过引入第三方参与考核,真正实现教考分离。同时,制订符合我国国情的人才培养目标,在人才培养目标制订时征求多方面的意见,尤其是企业的意见,以此培养出更多实践应用型人才。另外,构建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由于学生的实践教学分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整个过程中都要进行有效的管理与评价,每次实训都要有实习报告或成果,每个项目都要制订相应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应全程监控学生的表现,通过口头提问、项目成果、实际操作等形式考察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考核主要由企业指导教师完成,考核重点主要是实习过程、实习内容和掌握的知识技能。

5.建立“大职业教育”完善职业教育监管机制。德国职业教育的特色在于政府与企业沟通机制的完善,也就是由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以及社会组织共同参与到职业教育管理中,因此其职业教育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我国也要积极借鉴德国的大职业教育管理模式,改变现在的以政府管理为主,教育部门、劳动部门以及行业协会缺乏沟通的现状,建立社会立体式的管理模式,发挥地区优势,通过宏观调控实现职业教育的发展。

当然,除上述几种启示之外,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还需要从教学课程设置、教学手段以及财政政策等方面入手,积极借鉴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进一步推进校企合作,找准企业与学校的利益共同点,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专业人才,不断推动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冯旭芳,李海宗,德国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动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探索,2009,(01).

[2]蒲冰远,试论德国职业教育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5,(15).

[3]辛斐斐,德国职业教育财政政策述评及对我国的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10,(01).

论职业教育吸引力与职业教育质量 篇9

2009年9月, 一篇题为“95%的高就业率为何拉不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声望”在网络发表后, 掀起了一场对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的热议。2009年9月11日,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 2008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平均就业率达95.77%, 中职就业率连续四年超过95%;全国中等职业学校14767所, 年招生规模达810万人, 在校生2056万人;高等职业院校全国共有1184所, 年招生规模达310多万人, 在校生900多万人。同时, 教育部发布的数据显示, 自2005年以来, 中职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 分别是95.6% (2006年) 、96.08% (2007年) 、95.77% (2008年) 。而相对社会声望较高的普通高等教育毕业生的就业率却差强人意, 数据显示, 2008年全国高校毕业生532万人, 平均就业率仅为70%, 比同期中职就业率低25个百分点。

95%的高就业率为何拉不动中国职业教育的声望?

已经占据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职业教育, 为何依旧得不到社会的认可, 职业教育就业率再高, 为什么总被社会认为是“低人一等”的教育。高就业率却是低声望, 对于这个问题, 众多教育界人士以及学者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讨论的结果, 得到了一致的共识, 即是职业教育吸引力与职业教育的质量有莫大关系。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马树超就指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与提高质量应互为前提”;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则明确提出了“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是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刚刚结束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年) 》中确立了以提高质量为重点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路线图。可见, 职业教育的质量成为目前社会以及职业院校高度重视的核心问题。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数量大发展的同时并没有伴随着质量的提高, 从某种意义上说, 反而造成了质量的下降, 呈现出规模和质量背道而驰的发展轨迹。职业教育的质量是职业教育发展成败的关键, 更是提高职业教育声望的尚方宝剑。

(二) 职业教育质量低下成因分析

1. 国家财政投入中的“困难户”

今年年初, 财政部公布了2010年中央本级教育支出预算。2010年教育预算总数为610.35亿元, 其中普通教育预算数为549.53亿元, 比2009年执行数增加46.59亿元, 增长9.3%;而职业教育预算数为1.27亿元, 占教育预算总数比例仅为2%, 且与2009年执行数比, 减少了2.86亿元, 下降69.2%。经费的投入与学生数基本“平分秋色”的状况极不相称。国家财政投入严重不足致使职业教育成为名副其实的家大口阔的“困难户”。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经济是基础, 没有经济支撑, 何来发展, 没有发展, 职业教育质量如何提升?

2. 市场中的“弱势群体”

职业教育在市场中吸引力较低, 处于“弱势”地位, 表现在:一社会不认可。比如公务员考试、中小学教师的招考, 最基本的报考要求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于是, 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都不能报考;其次, 大型的、有实力的用人单位也不钟情于职教毕业生, 在工作环境和发展空间方面, 与光鲜亮丽的白领相比, 职教毕业生难免也会“自惭形秽”;二学生和家长不买账。职业教育不入流, 这种思想一直根深蒂固在学生家长们心里, 读高职院校是他们万般无奈的选择;同时, 高职院校的学费一般都比较高, 本、专科生每年学费大概是4千元左右, 高职生每年学费则大概在6千元左右, 甚至有的高达万元以上, 学生们一般不愿意花重金获取一张注有“高职”标识的文凭, 因此, 在生源上, 好的学生不会选择高职院校, 自然地职业教育质量从招生起点开始就比普通的高等教育质量低了一档次。社会地位低, 吸引不到高质量的学生, 没有高质量的学生势必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 此种恶性循环的现象, 致使职业教育质量的低下。

3. 高等教育中的“劣质产品”

职业教育仍然是整个教育中最薄弱的环节, 在某种程度上说, 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属于“劣质产品”。诚然, 职业教育质量低下, 很大程度上是内因所致。大多数职业院校办学条件差、师资薄弱、专业设置不合理, 教学质量低, 这些问题成为制约职业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定位于“高技能”人才, 而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职业技能的训练,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实践教学, 可以说实践教学的质量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然而现实中, 职业教育存在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在实践教学工作方面。学者葛建中、孙蔚闻针对目前高职在实验、实训教学工作不足的方面总结了6点不足: (1) 重传授知识, 轻开发智力、创新能力的培养; (2) 重视专业 (就业) 基本训练 (各学科具有的基本功) 、轻工作能力培养 (从事与外界事物相接触的活动能力) ; (3) 重操作技能培养 (过分追求技能当教育的目的) , 轻品格、素质 (价值观、义务感、意志力) 方面的情感教育; (4) 实验、实训教学旧体制有弊端:分散、封闭、单一、低效; (5) 实验、实训队伍明显不足, 地位偏低、不稳定, 青黄不接; (6) 实验、实训室多为经验式管理, 不能适应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正是实践教学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 致使职业教育实践教学质量“粗制滥造”, 实践教学质量是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竞争的“核心技术”, 缺了这一“核心竞争力”, 职业教育将沦落为高等教育中的“劣质产品”亦是无可否认的事实。

(三) 结语

学生以及家长对选择何种教育类型, 归根结底认可和看重的是教育培养的质量与未来发展的空间。不少家长不愿意孩子报考职业院校, 就连学生自己也不愿意成为职业院校的学生,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就是对职业院校的办学条件、教学质量、课程设计存在着质疑。而市场, 最在乎的是价值, 即是教育培养出来的产品质量。市场、学生以及家长对一类教育的认可, 造就了一类教育的吸引力, 因此, 职业教育的质量显然成为影响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当然, 职业教育吸引力反过来也会影响职业教育的质量。笔者认为, 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的根本应在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上, 这才是治“本”又治“标”的解决之道。提高职业教育质量成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心所在, 职业教育质量不高, 正如前文所述是由诸多因素造成, 因此, 应找准问题症结所在, 建立从职业教育质量一开始的输入、培养以及输出贯穿于整个过程的质量保障体系, 从而切实推进职业教育的发展与改革, 使职业教育质量告别“粗制滥造”。

摘要:职业教育吸引力与职业教育质量息息相关。文章提出影响职业教育质量低下的因素有财政投入不足、市场地位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本身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大与小根本取决于职业教育质量的高与低, 职业教育质量问题将成为推动职业教育又好又快发展的着眼点和着力点。

关键词:职业教育吸引力,质量,成因

参考文献

[1]http://news.sina.com.cn/o/2009-10-15/040516438687s.shtml, 2009-10-5.

[2]http://dianda.china.com.cn/2010-03/26/content_3436980.htm, 2010-03-26.

职业思想教育 篇10

一、职业基本素养现状与问题

目前, 我国职业教育领域存在着“技能至上”、“能力越位”和片面追求“简单就业”、“一时就业”的倾向, 职业基本素养教育相对处于职业教育“边缘”的境地。

1.职业基本素养已成为制约高职学生就业及发展的关键因素。目前, 许多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选拔使用存有偏见, 认为职业院校的学生“动手还行, 动脑有问题”。许多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质量相对较低, 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毕业生职业素养不高。因此, 职业基本素养已经成为制约职业学生就业质量及发展的关键因素, 甚至是影响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

2.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导致职业院校忽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升。教育到底为了什么?这涉及教育价值观问题。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是“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这是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现实的。但就业导向不等于片面追求就业率而在培养过程中忽视学生的整体素质提升。现实中, 很多职业院校把学生作为能干活的“工具”来培养, 过分追求简单的、一时的有岗位, 这就导致学生最终获得的仅仅是技能和知识碎片, 从而影响了学生人格的完善和素质的全面提升, 影响了学生的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

3.对职业基本素养狭隘的理解, 导致养成教育实践简单化、课程化。职业基本素养应是养成教育的系统工程。目前, 有些职业院校将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教育简单化理解为就是开设专门的职业基本素养课程, 这完全忽视了职业基本素养特点———养成性。因此, 职业基本素养要以学生养成过程为主线, 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它应涵盖专门职业基本素养课程、专业学习渗透职业基本素养、日常行为养成职业基本素养、顶岗实习体验职业基本素养、社会实践升华职业基本素养等方方面面。

二、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1.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素养”一词,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平日的修养”, 《辞海》里解释为“经常修习培养”。从词的本意角度来说“素养”是指“人通过长期的学习和实践 (修习培养) 在某一方面所达到的高度, 包括功用性和非功用性。职业素养是指组织在个人素质方面的要求, 是一种较为深层的能力素质要求, 它渗透在个体的日常行为中, 影响着个体对事物的判断和行动的方式。这里可以用著名的冰山理论来解释职业素养。假如把一个人的全部才能看作是一座冰山, 浮在水面上的是他所拥有的资质、知识和技能, 这些是显性素养;而潜在水面之下的部分是隐性素养, 其包括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态度, 可称之为职业基本素养。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 (即职业基本素养) 的总和就构成了一个人所具备的全部职业素养。如同冰山约有7/8存在于水底一样, 也就是说约7/8的隐性素养支撑了一个人的显性素养!所以, 一个人的隐性素养对一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至关重要。

从职业基本素养的构成上看, 具体体现在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进取心和求知欲、敬业精神、责任意识、团队意识等。这些正是高职教育所要重点关注的, 因为它恰恰体现了高等职业教育的“职业性”的内涵。

2.职业基本素养的特征。职业基本素养具有以下4个方面特征:第一, 普适性。不同的职业对岗位要求不尽相同, 但对职业基本素养的需要却是统一的。身在职场, 就要敬业、诚信, 就要务实、协作, 这些是任何职业的基本要求, 也是每个人进入职场必备的基本素养。第二, 稳定性。一个人的职业基本素养是在职场实践中日积月累形成的。它一旦形成, 便产生相对的稳定性。第三, 内在性。从业人员在长期的职业活动中, 经过自身学习、认识和亲身体验, 知道怎样做是对的, 怎样做是不对的, 从而有意识地内化、积淀和升华这一心理品质。第四, 发展性。社会的发展对人们不断提出新的要求;同时, 人们为了更好地适应、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在不断提升自身的素养。从这一角度来说, 职业基本素养具有发展性。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与我国职业教育的职业基本素养的比较与借鉴

纵观国际职业教育, 德国职业教育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我们提出的职业基本素养养成教育有异曲同工之处。

(一) 德国职业教育关键能力的内涵与特征

1.“关键能力”的内涵。

德国职业教育中“关键能力”是指具体的专业能力以外的能力, 即与纯粹的专门的职业技术和知识无直接联系, 或者说是超出职业技能和知识范畴的能力。由于这种能力对劳动者未来发展起着关键作用, 所以称为关键能力[2]。“关键能力”涉及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范畴。专业能力是从事各专业都必须要具备的基础能力, 如阅读技术资料所需要的外语能力、学习新知识所需要的计算机基本操作能力等;方法能力, 指具备从事职业活动所需要的工作方法和学习方法, 包括制订工作计划的步骤、评价工作结果的方式方法、新信息的搜集与查询方法等;社会能力, 包括守时、守纪、团结协作的精神、表达能力等。对比德国职业教育的“关键能力”, 我们不难发现, 这恰恰是我国职业教育中职业基本素养的应有之义。

从“关键能力”的内涵可以看出, “关键能力”强调培养学生在组织中的学习、工作和共同活动的能力, 是能力本位的教育。但它不仅仅是强调个体的一般智能, 如认知能力、思维能力等, 它同时还包含非智力因素, 如与人交往的能力、团结协作能力、敬业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这与职业基本素养强调学习能力、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意志品质、敬业精神、团队意识等是相通的。

2.“关键能力”的基本特征。

“关键能力”是学生为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任务而应获得的跨专业、多功能和不受时间限制的能力, 以及为克服知识的不断衰退而应当具备的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 它是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一种综合职业能力。“关键能力”强调, 当职业或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 劳动者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 并且凭借该能力, 可以在变化了的环境中重新获得职业技能和知识。因此“关键能力”一般具有以下基本特征:其一, 普适性。它适用于一定的岗位群。其二, 可迁移性。一旦获得, 它可以扩展到相关的新的工作领域。其三, 持久性。关键能力一旦获得便会伴随个体的整个职业生涯。其四, 发展性。关键能力是伴随个人能力的提高而不断发展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 德国职业教育中的“关键能力”所具有的基本特征与我国职业基本素养的普适性、内在性、稳定性和发展性的特征是一致的。

(二) “关键能力”的培养途径

“关键能力”的“隐性”特征决定了它的难以测量性。德国职业教育将关键能力的培养与测量融于职业能力的日常培养之中。它通常以项目为载体, 将要解决的问题放到真实、复杂的工作环境中, 在帮助学生拓宽与深化专业知识的同时, 促使学生积累相关工作经验, 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与解决问题能力等。根据德国职业教育学家劳耐尔的职业能力发展阶段理论, “关键能力”的水平伴随着“新手—有进步的初学者—内行的行动者—熟练的专业人员—专家”5个阶段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对学生关键能力的培养, 通过设计复杂度渐高的教学项目,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各种关键能力。

德国职业教育比较关注学生对“关键能力”的科学认识, 让学生自觉养成培养“关键能力”的习惯;同时, 注重社会实践环节的培养, 除了专业课程, “关键能力”的培养还可通过校园生活、创业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环节的渗透, 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全方位地感悟获得。

(三) 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途径

鉴于德国“关键能力”与我国职业基本素养的内涵相似之处, 我国职业教育应结合我国实际, 借鉴其培养途径及方法。

1. 前提:

树立职业基本素养自我养成意识。学生作为职业基本素养培养的本体, 在校期间应树立自我养成意识。即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与个性倾向, 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结合外界环境, 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与行业选择范围, 对自己的未来有意识地做出规划, 有意识地加强自我修养, 在思想、情操、意志、体魄等方面进行自我锻炼。

2. 平台:

开发“两个系统”的工学结合课程系统。在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中, 职业院校应坚持“基本素养课程系统”与“专业课程系统”相互啮合原则, 坚持技能锻炼与素养养成并举的方针, 寓职业基本素养于日常专业教学中;专业教学应坚持行动导向理念, 通过项目教学等方式, 全面提升学生职业素养水平。同时, “两个系统”课程应强调公共基础课程的逻辑性, 关注学生必要的相关基础知识储备;关注素质拓展课程的延续性和学生持续发展的后劲;在能力培养中, 强调专业实践的深度与有效性、鼓励学生的创新能力以及良好个性的发展。

3. 关键:

建立职业基本素养养成系统。职业院校要把职业基本素养的养成工作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点, 把培养工作纳入学生培养的系统工程, 使学生在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 就明白职业院校与社会的关系、学习与职业的关系、个体与职业的关系;要全面培养高职学生的显性职业素养和隐性职业素养。其次, 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形成以真实工作场景为载体的、课内外实训并举的教学模式, 突出实际的应用性。再次, 成立相关的职能部门帮助学生完成职业基本素养的全过程培养。

4. 保障:

利用社会资源强化职业基本素养。学生职业基本素养的培养除了依托学校与学生本身外, 社会资源的参与支持很重要。必须吸引企业参与, 可以尝试以下方式:第一, 企业提供实习实训基地, 与学校联合培养学生;第二, 企业家、专业人士走进高校, 直接提供实践经验、宣传企业文化;第三, 企业培训师走入院校对学生进行专业的入职培训以及职业素质拓展训练等。

(刘兰明, 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 北京

100042)

参考文献

[1]鲁昕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与太原市交通学校调研时的讲话[N].中国青年报, 2011-03-28.

职业思想教育 篇11

【关键词】“双元制”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 特点比较

一、“双元制”教育是德国职业教育中的主体模式

近几年来,笔者通过在德国的培训和学习,对德国典型的职业教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

1.“双元制”之内涵

学习与工作、学校培训和企业实践之间的紧密结合是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势,它使得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历来备受各国瞩目,而且职业教育在德国教育体制中也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过去我们认识到“双元”意味着教学法意义上的两个学习地点——企业和学校之间的密切关系与合作,换句话说,“双元”概括的是这种教育模式的两个决定性因素:企业和学校。朱勃教授等主编的《比较教育》,是国内较早评价“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著作。起初,“双元制”被译为“双重职业训练制度”,“双重职业训练制度,即在企业里学习实际操作和在部分时间制职业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平行进行,使学校教育与企业训练密切结合起来。”之后,国内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介绍愈益增多。近年来,随着中德之间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的不断开展和文化交流的扩大,对“双元制”的认识也不断深入和了解。

实际上,所谓“双元”是指:“理论—实践”、“学校—企业”、“学生—学徒”、“思考-动手”等双重关系。而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决定因素不只是学习地点,“双元”不只是对两种教学组织形式的概括;“双元制意味着系统内部两种不同法律模式下的一体化控制体系:属于私法领域的企业和属于公法领域的国家和政府。”

在与德方专家交流的过程中得知:企业的职业培训作为经济方面的事务,由联邦政府颁布的法律《职业教育法》统一管理,而职业学校则受到联邦州颁布的州学校法的约束。“双元制”涉及到两个法律管理主体:联邦和州。由此可知,所谓的“双元制”,实际上意味着两种不同的法律规范体系在职业教育中的一体化管理。这在我国的职业教育领域中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2.“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特点

过去,我们认为,德国双元制的优点是将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能够为企业培养大量的技术工人;缺点是学徒很容易被企业当作廉价的劳动力使用。实际上,这种概括是不准确的。在德国人看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

从双元制的优点来看,较为突出的一点是:费用合理、效益极高的培训体系。从经费支出的情况看,企业和学校的财政来源不同,企业的培训费用主要由自己提供,而职业学校的教育经费主要来源于州政府的公共财政预算,概括起来,双元制培训体系的优点有:

(1)运用完全统一的职业社会化培训机制,把学习与劳动有力地结合起来;

(2)在培训过程中,培训机构根据新的技能需求迅速发展或调整培训内容;

(3)具备相对有利的过渡机制,学校培训和就业培训能够顺利过渡;

(4)培训者高于就业平均程度的技能水平。

同优点对应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缺点。由于双元制职业培训是由市场自由控制的,所以培训岗位的提供主要依赖于企业的经济发展情况、各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这就导致了供求关系很容易出现不平衡。企业在是否提供培训岗位这一点上的自主权,使得国家在发展职业培训方面只能依靠政治上的呼吁和经济上的刺激。除此之外,培训的市场特性以及由单个企业来承担培训费用的做法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培训的失控,一些小企业为从培训中获得利益而只参与一些没有前途的职业培训;一些表征明显的职业发展趋势,如信息业的发展、服务业的发展等,却在职业培训中不能充分反映。概括起来,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缺点有:

(1)固定的职业培训方式在日益增强的社会经济国际化过程中显得十分狭隘,缺乏开放性;

(2)决策管理层反应迟缓,缺少灵活性;

(3)职业变动缺乏灵活性,培训瓶颈特征明显;

(4)受培训者缺乏独立性和个人创造性,在培训过程中缺乏对个性发展的考虑;

(5)依赖于单个企业的费用提供培训岗位,经济景气状况不稳定,培训企业情况也因地区不同经常变动;

(6)缺乏高级能力的培训,在中级技能层面和高级技能层面间缺乏渗透。

二、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在我国,技术工人在技能层次上分为五个等级,从低到高依次是初级工、中级工、高级工、技师和高级技师,主要通过企业和职业院校进行培养。人员最终要通过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和考核,才能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一般从初级工晋升到高级工要3~10年时间,而由高级工晋升到高级技师则需要15~20年。与德国、日本等拥有大量一流技术工人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基础和机制仍然薄弱。德国长期以来把职业教育作为提高国际竞争力的秘密武器,目前有各种职业学校9200多所。在德国,仅有30%~35%的青年上大学,约70%~65%的年轻人都选择了不同形式的职业教育。

德国实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把学校和企业两者结合,大部分企业都设有教学车间和培训办公室,学生每周有3~4天要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在德国,技工的月平均收入略超过德国人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为2600欧元,而且有很多晋升机会。因此,在德国职业教育是备受人们认可和信任的。

结合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现状,笔者觉得还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学校应为学生创造实习、接触和了解生产实际的良好环境。我们可以参照德国的一些做法,联系专业对口的企业和技术部门,让学生去见习工作,使学生置身于企业的生产过程之中,体验生产工艺流程,在完成生产任务的同时获得相应的专业知识、职业技能和职业经验;在学生共同完成工作任务的工程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协调能力、责任感等;而且通过学生亲自实习,还会体验到成就感。这样我们还可以节省费用,降低培训的成本。通过这种培训方式培养的学生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需求。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可在企业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完成的论文才能更贴近实际,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在学生毕业时,方可成为全面的、有水准的新世纪人才,我校才能在高职的轨道上继续前进。

参考文献:

[1]李皖生.德国“双元制”教育中职业技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分析.比较教育研究.

[2]彭正梅.德国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趋势[J].全球教育展望,2006.

职业思想教育 篇12

1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黄炎培先生毕生致力于改革传统教育工作, 推行与生产劳动和其他职业活动联系更加紧密的职业教育模式, 其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1 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自幼接受私塾教育, 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和教育理论知识, 但随后赴日本和美国的考察、学习, 使其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 提出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的著名职业教育理论。具体说, 职业教育的目的是: (1) 谋个性之发展; (2) 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3)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 (4) 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1]。

“使无业者有业”体现了黄炎培先生深刻的民主主义精神。中国近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落后, 想要实现民族振兴, 就要人人都能工作, 人人都能为国家振兴贡献力量。

“使有业者乐业”则包括以下几方面含义:一是使人人依其个性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二是名师指导。人的模仿性、崇拜心理、荣誉、鼓励等都会对其成长产生巨大影响。名师出高徒就是强调名师的作用。三是体现价值。即在从业的过程中既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也从中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 从而更加乐于从事本职工作。

1.2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黄炎培在兴办职业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通过总结职业教育的特点、规律, 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按需施教、学以致用等主张, 并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

黄炎培认为, 在中国传统社会, 教育与社会实际是截然分作“两下”的, 一边是士大夫, “是死读书老不用手的”;一边是劳动者, “是死用手老不读书的”。而人类文明是人的“手和脑两部分联合产生出来的”。因此, 必须矫正传统教育, “要使动手的读书, 读书的动手, 把读书和做工两下并起来”[2]。手脑并用就能用智慧和双手去创造社会财富, 发展生产力;做学合一就是一面做, 一面学, 从做里求学, 从随时随地的工作中获得系统的知识。

1.3 大职业教育主义

黄炎培在多年职业教育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 职业教育的本质是就业教育, 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基于对职业教育基本属性的认识, 1926年1月黄炎培发表了《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书》, 旗帜鲜明地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他说:“办职业学校的, 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 参加全社会的运动。只从职业学技做工夫, 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教育界做工夫, 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 不能发达职业教育[3]。

黄炎培提出职业教育应遵循的基本办学方针是社会化、科学化。所谓“社会化”, 就是让职业教育顺应时代发展, 以服从社会需要为前提。他的办学指导思想十分强调“职业教育的原则, 着重在社会需要”“社会需要某种人才, 办某种职业学校”, 并把这一点看作是“职业教育惟一的生命”, 犹如人的灵魂。他一再强调职业教育“从其本质说来, 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 就是社会化”。所谓“科学化”, 就是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把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纳入科学的轨道, 通过科学试验总结经验, 并加以推广, 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科学化管理程度。因为职业教育“直接求百业的进步, 间接关系民生国计大问题。并不会在科学以外, 别有解决的新方法”。反映了职业教育为培养人才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客观规律。

2 对当今卫生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

2.1 卫生职业教育应与时俱进, 适应社会发展

黄炎培先生所倡导的“大职业教育观”, 就是主张职业教育应面向全社会并参加全社会的运动, 这就要求职业学校面向就业市场办学, 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当前, 职业教育的定位为:高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中等职业教育要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并积极发展和健全从中等职业学校到专科层次职业院校、再到大学层次职业院校的职业教育体系, 使之具有培养从初、中、高级应用人才到硕士、博士层次的高级应用技术人才的职能。

进入21世纪以后,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 各级医疗机构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卫生人才以满足人民群众对卫生服务的需求, 尤其需要具有高素质、高水平、高技能的卫生人才, 这就为卫生职业学校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各级各类卫生职业教育机构应适应市场需求, 开办不同层次的卫生职业教育, 并力图将人才培养层次不断提高, 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2 卫生职业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放在首位, 促进学生就业

目前, 职业学校学生毕业面临的选择有:升学和就业。笔者认为升学固然可以提高个人的文化层次, 但就业则是更为实际的选择, 尤其是卫生专业的学生。其原因有二:一是卫生专业学生以护理专业人数最多, 护理专业的职业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充沛的精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 因此, 护理人员从业年限较短;二是卫生专业学生从业后进修机会多, 可以边工作、边学习并取得相应学历, 这也符合黄炎培先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思想。对卫生职业学校而言, 就业率是反映学校教学水平、办学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 职业教育办学就是要促进就业, 促进就业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方法有很多, 具体有以下几种。

2.2.1 适当调整文化基础课与专业实践课比例

2007年, 卫生部颁布的“十一五”规划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将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由原来的4∶6调整为3∶7, 加大了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力度。

2.2.2 加强实验室建设,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强调手脑并用、做学合一, 这也是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的重要区别, 建立与生产实际一致或接近的实验室, 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十分有利。

2.2.3 建立校外实训基地, 实现毕业生与岗位“零距离”接触

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卫生专业学生在校学习的最后一年为生产实习阶段, 而且实践证明实习医院的医疗护理水平决定学生的职业能力。因此, 建立一流的校外实训基地, 安排毕业生到实训基地参与生产实习, 并建立“实习—就业一体化”实习模式, 可使毕业生与岗位“零距离”接触。

2.2.4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

在检验教学水平的过程中, 普通教育以高考作为手段, 职业教育则应借助技能大赛。因此, 积极参加技能大赛是提高学生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也是提高学校社会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2.3 卫生职业教育办学形式应多元化

卫生工作与人的生命、健康息息相关, 从业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职业能力, 必须经过系统的教育并取得从业资格才能工作, 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卫生职业教育必须是公办教育、学历教育。应倡导积极办好公办教育的同时, 适度发展民办教育, 逐渐形成以企业、行业为主体, 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公办、民办相互竞争、共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模式和办学格局。

职业院校应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 有条件的还可以采取校企结合、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4]。这样, 一方面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习的同时, 也提高了自身的技能水平, 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 为学生实践操作提供必要的场所, 把技能训练和模拟情景落到实处, 促进学生提升职业能力。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城市双职工子女无人照顾等问题的出现, 养老护理和育婴护理逐渐成为新兴职业, 从业人员多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城市下岗再就业人员, 这些人员在从业前应接受相应培训, 卫生职业教育可以短期培训方式对其进行相应职业能力训练, 并组织其参加劳动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鉴定, 取得相关从业资格。此外, 也可培训在校生, 增强其就业竞争力, 拓宽其就业面。

参考文献

[1]姜树卿.黄炎培职教思想当今之启示[J].教育探索, 2007, (3) :13~14.

[2]王炳照, 郭齐家.简明中国教育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7.

[3]成思危.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革[M].北京:红旗出版社, 2006.

上一篇:政策失灵下一篇:电子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