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2024-07-28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精选12篇)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篇1

摘要:作为我国当代职业教育的先锋, 黄炎培将自己的一生都致力于现代职业教育, 对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进行了解说、宣传、建立、完善, 谱写了中国职业教育的新篇章。本文就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考究, 对当前的职业教育进行研究, 实现对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思想的深入了解和认识。

0前言

黄炎培先生在自己的一生中致力追求完善当代的职业教育, 对职业教育进行改革和发掘, 形成了完整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 对当前的职业教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黄炎培先生指出当代的职业教育一方面是让年轻人学门谋生技能, 另一方面是为顺应社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 供应社会的需要, 从而达到“物尽其能, 人尽其才”的职业教育目标。

黄炎培 (1878—1965) 是我国当代职业教育家, 对职业教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黄炎培将民国时期的民主实用思想运用到教学之中, 在职业教学中提倡“实用主义”, 拉开了我国职业教育的序幕。黄炎培将自己的一生都致力于职业教育的探索, 对中国当前的教育进行分析, 建立了科学化、社会化的职业教育理念。黄炎培认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是职业教育的最终目标, 注重知识和技术并重, 将职业教学理念逐渐应用到实践中, 形成了当代的职业教育体系。

1 职业教育的形成

黄炎培先生在少年时期就开始接触职业教育, 对职业教育开始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

1914年, 职业教育思想在中国开始兴起, 实用教育思想开始在职业教育思想中占取一定的低位。黄炎培先生在同时期对我国多个地区的教育体制进行考察, 对自己早先提出的教育救国和教育强族理念进行完善, 提倡教育改良。黄炎培先生在考察后说到:“职业教育者, 在学说上为后起之名词, 在社会为切要之问题, 在教育实为最新最良之制度。”

1916年, 黄炎培先生回国后联系蔡元培、张元济等相关的知名人士在上海成立了职业教育社, 并发表相关的宣言。黄炎培先生在宣言中指出:职业教育的目的, 应为个人谋生之准备, 为个人服务社会之预备, 为世界及国家增进生产力之预备。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在这此的宣言中, 黄炎培先生为今后的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大体的框架, 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思路和方法。在此次的宣言中, 黄炎培先生首先将实用主义教育运用在了职业教育中, 将职业教育的序幕拉开。

1926年, 黄炎培先生发表了职业教育的主要理念, 他认为职业教育要建立在实用的基础上, 将职业教育的大门打开, 实现职业教育的开放化。他还提出, 职业教育人才要积极融入到社会中, 积极参加社会活动, 将教育的重心由城市转向农村。在这一时期, 职业教育得到飞速发展, 迈向了一个新的台阶。

新中国成立之后, 黄炎培先生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多篇文章对职业教育进行深化, 主动将中华职业教育社归交政府, 实现教育的全国化。在这个阶段, 职业教育开始蓬勃发展, 逐渐形成了当前职业教育的大体框架。在后续的职业教育中, 黄炎培先生将职业教育继续进行深化, 实现了职业教育的发展。

2 职业教育思想的内容

黄炎培先生在对职业教育进行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思想体系。这个体系具有明确的指导中心, 有较为完整的理论基础, 将职业教育进行了具体的规划和分类, 达到了职业教育的细致化长远发展。

2.1 职业教育理论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理论主要是建立以实用教育为基础的职业教育, 实现职业教育的科学化、职业化、实用化, 满足当前的职业需求。教育的过程要以人为主体, 实现教育和应用紧密结合, 根据社会的需要为社会提供相应的人才。在此过程中, 职业教育将学生的需要作为教育的重点, 将个人、职业、社会三方面结合成一个整体, 达到教育的目的。

2.2 职业教育的社会化

职业教育的社会化是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在职业教育中, 职业教育理念要直接和社会相结合。只有实现职业教育和社会的完美结合, 使培养的职业人才完全符合社会的需要, 才能真正解决职业教育学生的就业问题。黄炎培先生在职业教育的社会化一方面指出, 学校事业以社会固有事业为基本, 欲预备将来之职业, 固不可无相当之知识, 而所得知识尤必十分精密正确;仅有应用之知识而无纯熟之技能, 则仍不足以致用。

2.3 职业教育的科学化

职业教育的科学化关键是指通过科学的态度进行职业教育, 将职业教育的细节作为教育的重点, 从科学化的角度着手, 实现相关的教育科学化设计和设置。黄炎培先生认为, 现代的职业教育应该建立在科系划分之上, 将所有的专业进行区分, 对各科系进行不同的选材教育。将所有的教材都建立在科学化的分布之上, 实施专业化的教育, 培养专业化、科学化的职业人才。

2.4 职业教育的实用化

将职业教育实用化也是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学理念之一。将学生进行实际职业培养, 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实现学生的职业教育实用化。在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黄炎培先生将职业教育作为一种常规的社会需求实施, 注重教学和经验相结合。对学生实施修业实习, 将读书和实践紧密结合。

2.5 职业教育的道德化

职业教育的道德化主要是将职业教育作为教育的起点, 严守敬业乐群的教育理念, 发扬教育的道德。黄炎培先生说:所谓敬业是指所习之学业具嗜好心, 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所谓乐群是指具有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让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学会服务, 实现学有所长, 实事求是, 根据相关的职业教育思想对自己进行充实, 实现教育的最终目标。

3 总结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先驱, 他坚持对职业教育进行探索, 完成了职业教育的细节完善工作。他将职业教育进行实施和改善, 给中国的职业教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的实事求是、实用教学的职业教学理念给职业教育注入了生机, 成为职业教育的支柱。他的教育理念对中国现在的职业教育有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参考文献

[1]燕明先.黄炎培对我国代职业教育的贡献述要[J].兰台世界, 2012, (19) :58-59.

[2]章瑾.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J].大江周刊:论坛, 2012, (7) :123-124.章瑾.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J].大江周刊:论坛, 2012, (7) :123-124.

[3]李松.向职业教育的跨越:黄炎培的教育考察[J].职业教育研究, 2012, (5) :105-106.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篇2

【关键词】黄炎培;敬业乐群;职业道德教育;启示

1引言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篇3

[关键词]黄炎培 “大职业教育主义”

[作者简介]董仁忠(1969- ),男,湖南怀化人,江苏省职业技术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科研人员,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所博士生,主要从事职成教基本理论、职教课程和比较职教研究。(江苏常州213001)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大职教观’视野中的职业教育制度变革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EJA060224)。

[中图分类号]G40-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3-0005-03

黄炎培是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近现代民主主义革命家、卓越的教育理论家和勇敢的教育实践家。黄炎培毕生从事职业教育,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职业教育思想,为中国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尤其是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遗产。

一、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产生的动因分析

从当时的社会背景来看,在政治上,1911年辛亥革命的成功,結束了中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这既为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也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在经济上,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是中国由以农业为基础的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向以机器大工业为主导的近代经济转变的时期。按照经济史的划分,黄炎培主要处于中国近代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阶段,是近代中国经济增长最快的时期。这一时期,由于技术和管理制度的进步,工矿交通业、服务业等民族工商业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其技术含量的变化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需大批受过职业教育和技术训练的专业人才和一定数量的管理人才。而在现实中,一方面,大批的学校毕业生苦于所学非用,“毕业即失业”;另一方面,经济生产领域又苦叹人才奇缺,不得不用高薪去聘请洋人。基于这种情况,当时一位民族资本家说:“在失业者方嗟叹活计之难寻,在事业界方忧虑需要人才之无多”“吾国各业之不振,皆由于缺乏适用人才,并缺少独树一帜之人才耳。”这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契机和基础。黄炎培在论及自己倡导职业教育的原因时就说:“一般社会生计之恐慌,百业之不改良为又一刺激,各种学校毕业生失业者之无算为又一大刺激。”

从黄炎培早期的从教经历来看,1913年到1917年期间,是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初步确立的重要时期。在这期间,在教育与政治关系的认识上,他秉持着“教育救国”的理念,认为通过推行职业教育可以达到民富国强的目的。受到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1913年8月,他发表了《学校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倡导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相联系的实用主义教育。实用主义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得以形成的背景。1914年3月,他考察了皖、赣、浙、鲁、冀五省的88所学校。通过这次考察,他亲眼目睹了教育与社会脱节的种种现象,更坚定了教育改革的决心。他指出:“方今教育上最大问题,无过于学校与社会隔绝。”因此,加强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就成了他从事职业教育的毕生追求,也成为他后来提出的“大职业教育主义”的根本原则。1915年4月,他随中国农商部组织的游美实业考察团,在两个多月的时间里细致地考察了美国52所学校。在见证了美国职业教育的成绩之后,黄炎培深有感触地说:“回念吾国……不能不认识职业教育为方今之急务。”回国之后,黄炎培就奔走呼告,为中国推行职业教育制造舆论,并于1916年在江苏省教育会设立了职业教育研究会。1917年1月至3月,他与郭秉文等人赴日本、菲律宾各地考察教育。他认识到职业教育不仅盛行欧洲,渐推美国,而且施及东方,同时还认识到职业教育对富国富民的重要意义,深感“今后之富国政策,将取径于职业教育”。这次考察归国之后,他更加决意倡导职业教育,并加紧筹备、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此后几十年间,他就一直以中华职业教育社为舞台,开展教育活动和社会活动。

在1918年到1926年间,尽管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但帝国主义又卷土重来,国内军阀连年混战,民族工商业凋敝,民不聊生,所有这些残酷的现实使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发生了重大的转变,也促使他最终确立了“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他意识到:“在腐败政治底下,地方水利没有办好,忽而水,忽而旱,农业是不会好的。农工业是不会好的;在外人强力压迫底下,关税丧失主权,国货输出种种受亏,外货输入种种受益,工业是不会好的。农工业不会好,农工业不会好,农工业教育哪里会发达呢?国家政治清明,社会组织完备,经济制度稳固,尤之人身元气浑然,脉络贯通,百体从令,什么事业都会好。反之,什么事业都不会好。”他深刻地认识到:职业教育不能脱离社会和广大的民众而成为“象牙之塔”,要让社会和广大民众参与到职业教育中来。于是,1926年,他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中,开始对以往八九年来的职业教育实践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为要发展职业教育,就必须确立新的职业教育发展思路,这就是“大职业教育主义”。

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的内涵

黄炎培把“大职业教育主义”当做职业教育的方针,视其为指导职业教育事业向前发展的纲领。然而,要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基本精神加以深入领会和理解,就必须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基本内涵做进一步的阐释和分析。

在对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的理解上,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他坚持广义的职业教育观。1917年,他指出,“职业教育,以广义言之,凡教育皆含职业之意味。盖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学识、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若以狭义言,则仅以讲求实用之知能者为限,亦犹实业教育也。惟实业教育,兼含研究学说之意味。而职业教育,则专重实用,纯为生活起见。”1917年,在回答实业教育与职业教育区别何在这一问题时,他说:“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则凡学成后可以直接谋生者皆是。”他明确地指出:“不要说师范教育、医学教育等等都是广义的职业教育,就是大学、中学、小学和职业教育何尝没有一部分关系?”

在职业教育的目标确定上,他提出要“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使学生不仅获得一技之长,更要着眼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公民。1917年,在谈到职业教育宗旨时,他说:“职业教育之旨三: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一也;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二也;为世界、国家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三也。”“职业教育目的(民国六年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之年公订):一、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1919年,他批判了职业教育仅仅着眼于技能培养的弊端,指出:“仅仅教学生职业,而于精神的陶冶全不注意,把一种很好的教育变成器械的教育,一些儿没有自动的习惯和共同生活的修养。这种教育,顶好的结果,不过造成一种改良的艺徒,决不能造成良善的公民。”1922年,他又在《中华职业教育社成立五年间之感想》一文中指出:“吾人更愿郑重声明职业教育之宗旨曰:职业教育,将使受教育者各得一技之长,以从事于社会生产事业,藉获适当之生活;同时更注意于共同之大目标,即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唯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认为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在职业教育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上,他认为职业教育必须加强和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的联系,彼此融通,重视在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中开展职业教育,为学生踏入社会做好准备。“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在具体举措上,他认为必须考虑到各级各类教育的特点而开展职业教育。为此,1922年,他在《民国十一年之职业教育》一文中指出,“小学课程,得于较高年级,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职业准备之教育”,“初级中学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职业学校之期限及程度,得酌量各地方实际需要情形定之”,“大学及专门学校得附设专修课。凡志愿修习某种职业而有相当程度者入之”。1925年,他明确提出了小学生也要加强职业陶冶,指出:“职业训练,职业学校所有事也。职业陶冶则非仅职业学校所有事,而一般小学校所有事也。”

在职业教育与社会以及职业界的关系上,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必须加强与社会的联系,考虑社会,特别是职业界的需要,关注广大民众的需求。“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在如何才能办好职业学校的问题上,他认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地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他还认为,除了办好内部工作之外,“对外还须有最高的热情,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他反复告诫人们,“办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所以,职业教育,绝对不许理想家和书呆子去干的”。这是他“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出发点,也是他“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落脚点。为此,他多次撰文对此进行呼吁。他认为:“方今教育上最大问题,无过于学校与社会隔绝。”他批判了职业教育与农、工、商实业联系不紧密的现象,认为“从前职业教育,仅视为教育方面所有事”。基于此,从职业教育的方方面面来说,他认为,“职业学校的基础,是构筑于社会的需要上”,认为职业教育“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

在职业学校办学模式上,基于其与社会以及与职业界加强联系的考虑,他认为职业教育专业的设置、课程教材的开发、教学的设计以及师资聘任等都要考虑职业界的需要,要和职业界加强联系;同时,职业界也要承担相应的责任。他指出:“设什么科,要看职业界的需要;定什么课程,用什么教材,要问问职业界的意见;就是训练学生,也要体察职业界的习惯;有时聘请教员,还要利用职业界的人才。”他主张产业界和学校要共同承担起职业教育的责任,职业教育要适应社会的要求,培养职业界适用的人才。1917年,他指出,“盖学校不与社会联络,微特职业学校必无良好之成绩”,“故此责不唯教育界负之,当与职业界共负之耳”。他还明确提出了要建立产学联合体、实行联合办学的可贵见解,认为和职业界加强联系还可以解决学生的出路问题。“把教育和实业联为一体,一方安插人才,解决生计;一方即是开发地方产业”。他认为应该根据学校特点,开办校办工厂或农场,并依托这些设施举办工业或农业教育。1923年,他还指出:“要办职业学校,当先办工场;欲办工校,这话很是”“工场的组织,当用社会的成法”。

在教育对象上,他认为职业教育要面向全部社会职业,着眼于广大社会下层群众,除了举办各种正规的职业学校,还要举办多种层次、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包括各种特殊人群的职业教育。针对形势发展的要求,在不同的时期,他分别强调了要适时举办面向不同人群的职业教育。1922年,他还考虑到,一旦社会稳定之后,将有大批裁撤下来的士兵,因此,要对这些人也开展职业教育。他指出:“以余测之,职业教育前途必将有一种重大发展,即军队职业教育是也,今全国既有数处试办矣。”1924年,根据当时形势的需要,他指出了要举办“灾民職业教育”“伤兵职业教育”“裁兵后之职业教育”“清室旗人职业教育”。1925年,他指出“宜从平民社会入手”,而这也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原则。同年,他还提出了划区试办乡村职业教育的主张,拉开了中华职业教育社推进农村的序幕。特别是在“大职业教育主义”提出之后,我国职业教育工作的中心开始由城市转向农村。1927年,他提出了“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在1942年,他还提出了开办贫儿职业教育的主张。1947年,他在和别人合作撰写的《对于中国今后教育设施的意见》一文中指出:“普及全民”和“与人民生活结合起来”应成为今后中国教育政策两个重点。

此外,他还认为,政治清明、国家独立是发展职业教育的前提。1927年,蒋介石发动反革命政变,中华职业教育社被捣毁,全国职业教育一落千丈。特别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黄炎培从“教育救国”的理想中彻底醒悟过来,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之中,并且呼吁广大同学为复兴中华民族而努力。在这期间,他继续推行战时职业教育,倡导“教育救亡”,提出“用新精神来实施职业教育”,把职业教育和救国救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这也是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重要体现之一。

三、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启示

作为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的奠基人,黄炎培对中国职业教育发展所做的历史贡献是无人可比的。他极富民族特色和时代烙印的职业教育思想不仅对中国近现代职业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且作为我国职业教育的宝贵遗产,在我国职业教育的未来发展进程中将发挥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也给我们带来了如下诸多有益的启发。

1.确立起“大职教观”。传统职教观导致了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不顺、功能单一、对象狭窄、办学主体单一、办学方式封闭、价值取向功利化以及办学过于模式化等弊端。这种狭隘职教观把职业教育等同于学校职业教育、就职业教育,导致了职业教育呈现出孤立、单一、封闭以及模式化和功利化等弊病,与社会脱节、与行业企业以及个人的真实需求的脱节。它已不适应新形势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极大地阻碍了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亟需转变。借鉴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经历了大起大落之后,笔者认为,必须拓展职业教育领域,摆脱就职业教育论职业教育的狭隘意识,确立起体现科学性、整体性、多元化、开放性、灵活性以及人性化等特点的“大职教观”。

2.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借鉴黄炎培的“大职业教育主义”思想,发展我国现代职业教育,就要转变政府集权的体制,重构国家、市场和职业教育的关系;实施对职业教育的跨部门统筹管理,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的沟通协调机制;以增加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增加教育经费的投入,建立多元投入的办学体制,鼓励职业教育集团化发展;以市场为导向,逐步消除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实现职业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从管理向经营转变。新的管理体制要体现开放理念,在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之下,实现初、中、高等职业教育之间,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之间,家庭教育、社区教育、职业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之间,以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成人教育、远程教育、残疾人教育之间的沟通、融合和衔接,使它们有机地统一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之中,做到既能各负其责,又能实现统筹管理。

3.加大国家举办弱势群体职业教育力度。借鉴黄炎培“应普及全民”的职业教育思想,必须重视开展全民职业技术教育。它不仅应面向学龄青少年,而且应面向其他所有人,特别是被传统的正规教育体系排除在外的特殊人群,包括需要继续接受学习或即将转岗的在职职工、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渴望再就业的城市下岗职工、残疾人,以及没有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初、高中和大学毕业生甚至研究生,等等。就当前来说,首当其冲,我们要解决好农村职业教育和大量下岗职工再培训的问题。

4.职业学校办学形式和职业教育功能的多元化。从形式上来说,它不仅重视开展学校职业教育、学历教育和职业准备教育,而且强调要满足灵活多样的市场需求,同等重视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举办的职业教育、短期职业培训以及职业适应和职业发展教育,在教育类型、学习时间、学习形式、学习空间、学习内容、教学方式乃至评价方式等诸多方面应具有更多弹性和灵活性,并在教育决策、投入、管理以及评价等方面加以体现。“大职教观”重视开展终身职业教育。从功能上来说,要克服仅视职业教育为开发人力资源、解决个人生计和调节劳动力市场的手段等片面注重职业技能训练的问题,要强调它促进个体生涯发展、完善教育结构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功能。这其中尤应尊重个体的发展需要,处理好个体就业需求和升学需求的矛盾;尊重个体的生命意愿,体现教育、职业和个体的真正匹配。

5.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借鉴黄炎培“职业界和教育界要共同承担责任”的思想,要彻底转变学科本位、学校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政府必须出台相关政策,加大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力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包括家庭、社区、劳动人事部门以及其他任何相关组织)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真正形成“产学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学制规定、专业设置以及课程教学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更大的灵活性。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选[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

[2]中华职业教育社.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3]赵津.中国近代经济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6.

[4]余子侠.近代中国职教思潮的形成演进与意义[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5(3).

[5]钱民辉.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职业教育思潮[J].社会学研究,1998(5).

[6]吴玉琦.中国职业教育史[M].吉林: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述评 篇4

一、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

1915年4月, 黄炎培随同“美国事业视察团”访问美国。对美国25所城市52所各级各类学校进行了考察, 还会晤了自学成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此时, 黄炎培看到了当时中国教育存在的两个重要问题, 即教育与社会脱节, 求学与服务脱节现象。主张将学校与社会、求学与服务联系起来, 使学校功课可在社会应用, 这就是黄炎培最初所倡导的职业教育思想。

美国之行, 使黄炎培找到了他渴望已久的教育救国的新路——职业教育。

二、“职教救国论”的提出和中华职业教育社的成立

美国之行后, 鉴于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人才和国内“毕业即失业”问题的突出, 黄炎培提出“沟通教育与职业”, 以职业技能来培训学生, 解决社会生计问题, 使人民安居乐业。“吾们唯一的信仰, 就是爱国, 报国。吾们想以生产报效国家, 想以科学开发生产, 想以人才运用科学。” (1) 这种救国救民的精神, 遂成为后来指导职教社的一贯思想——职教救国。

职教社的终极目标是“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尊重劳动”是职教社培训学生的金科玉律, “学生自治”是职教社在学校管理方面的基本方针, “崇尚科学”是职教社在教学内容上的根本原则。

救国救民的愿望虽然真诚, 但不可能科学地解释国家落后与人民贫穷的真正原因。从这一点我们看出, “职教救国”思想既具有进步意义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三、大教育理论的提出

1926年1月, 黄炎培在《教育与职业》第71期上发表《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一文。总结了过去的工作, 从主客观两个方面提出了“只从职业学校做功夫, 不能发达职业教育”的经验教训。在文章结尾提出:“办职业学校的, 须同一切教育界、职业届努力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 同时需分一部分精神, 参加全社会的运动……换句话说, 内部工作的努力不用说了, 对外还需有最高的热诚参与一切, 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这些主张就是“大职业教育”, 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职业教育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四、职业教育思想的进步与不足

大职业教育理论主张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认识到了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办学形式多样、社会联系广泛、人才培养职业性的职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职教社的终极目标、根本原则以及学校管理的基本方针对我们当今的职业教育工作都有很好的指导意义, 敬业爱业、尊重劳动、崇尚科学是我们每一个职业教育工作者都要遵循的准则, 也是职业学校完成教育任务的重要指引。

“九一八”事变后, 黄炎培看到国家民族危机的紧迫, 认识到仅以服务社会, 办教育所发挥的力量还不够。中国职业教育面临国家经济形势严重恶化的局面, 使职业教育丧失了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 职业教育的发展还是要以国力强大, 经济发展为前提。

摘要:职业教育作为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伴随社会发展, 所处地位日益提升。而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实践家。在长期倡导和推行职业教育的过程中留下了大量关于职业教育的论著, 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国职业教育发展的进程, 以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理论精髓, 是研究中国近现代教育史和教育思想史, 探究我国职业教育道路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大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华职业教育社编.黄炎培职业教育文选[M].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5.

[2]中国现代史人物传[M].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

[3]黄嘉树.中华职业教育社史稿[M].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

[4]俞润生.黄炎培年表[J].文教资料, 1998 (03) .

[5]刘传德.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述评[J].理论研究, 2001.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篇5

关于表彰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

先进集体和个人的决定

为进一步弘扬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树立职业教育领域的先进典型,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联合在全国职业教育战线开展了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评选表彰活动。

在全国职业院校和社会各界的热切关注和大力支持下,第四届黄炎培职业教育奖经过逐级推荐审核、评审委员会评审和网上公示,最终评选出黄炎培优秀学校奖59个;黄炎培杰出校长奖80个;黄炎培杰出教师奖110个;黄炎培优秀理论研究奖8个;黄炎培杰出贡献奖1个。名单如下:

一、优秀学校奖

北京铁路电气化学校

北京交通运输职业学院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

天津现代职业技术学院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武安市综合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山西艺术职业学院

山西省忻州市原平农业学校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内蒙古达拉特技工学校

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大连市金州区职业教育中心

敦化市职业教育中心

长春汽车工业高等专科学校

黑龙江职业学院

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上海市大众工业学校

江苏省南通中等专业学校

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南通市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南通工贸技师学院)

浙江科技工程学校

龙泉市中等职业学校

浙江长征职业技术学院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亳州中药科技学校

漳州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省侨兴轻工学校

江西省赣州卫生学校

烟台职业学院

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工贸高级技工学校(山东技师学院)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信息工程学校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中南工业学校

怀化万昌中等专业学校

广州番禺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职业技术学院

中山市沙溪理工学校

广州市高级技工学校

海南省高级技工学校(海南省技师学院)

重庆市渝北职业教育中心

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

四川省中江县职业中专学校

四川省宜宾市商业职业中等专业学校

贵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贵州省人民医院护士学校

云南省财经学校

蒙自市职业高级中学

西藏那曲地区职业技术学校

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

青海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奇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二、杰出校长奖

武马群 北京信息职业学院院长

林安杰 北京市求实职业学校校长

刘建平北京电子信息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宋春林 天津机电工艺学院院长

吴宗保 天津交通职业学院院长

马魁君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院长

常新英 河北经济管理学校校长

韩二刚 石家庄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

李丙亮 阜平县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校长

牛三平山西工商学院院长

阎图强 山西省贸易学校校长

王文臣 扎兰屯幼儿师范学校校长

张亚军 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冯德春 鞍山信息工程学校校长

刘耀辉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家青 长春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王洪霞 哈尔滨市第二职业中学校校长

孙绍年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院长

傅耀祖 上海市南湖职校第二分校校长

张巨浪 上海市城市科技学校校长

王乃国 苏州工业园区工业技术学校校长

姜 峻 南京金陵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周 俊 江苏省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校长

周大农 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稼伟 无锡机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丁金昌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田 敏 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王怡民 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胡列年 宁波行知中等职业学校校长

汤有祥 上墅教育集团董事长

邹 斌 阜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刘建明 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院长

陈献军 安徽红十字会卫生学校校长

王源峥 合肥服装学校校长

张运椅 福建省三明市农业学校校长

张迅捷 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院长

张玉青 南昌汽车机电学校校长

王一民 江西中山舞蹈学校校长

赵建国 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崔西展 青岛电子学校校长

盛振文 山东协和学院院长

矫 超 山东科苑职业培训学校校长

刘玉祥 寿光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

孙甫杰 濮阳第二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陈年友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蔡泽寰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胡永强 宜都市职业教育中心校长

余克泉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院长

杨可以 湖南科技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朱厚望 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郭正良 湖南省宁乡师范学校校长

严 振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院长

陈光潮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李孟强 广州白云工商高级技工学校校长

吕静锋 深圳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姚立宁 广州现代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肖开宁 广西经济职业学院院长

林 胜 海南省华侨商业学校校长

杨和平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院长

何仁聘 重庆市经贸中等专业学校校长

何 旭 重庆市聚英技工学校校长

魏庆曜 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黄宗良 四川省成都市中和职业中学校长

马洪江 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李 颖 北川羌族自治县“七一”职业中学校长

刘崇文 贵阳市英才学校校长

李华伦 云南省玉溪工业财贸学校校长

廖晓琼 昆明市盘龙职业高级中学校长

西 洛 西藏林芝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张权民 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马 宏 陕西省榆林农业学校校长

刘胜利 甘肃煤炭工业学校校长

王国强 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杨守林 西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王 和 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汤万龙 新疆建设职业技术学院院长

何大同 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院长

吴占鹏 石家庄工程技术学校校长

吴梦军 山东凯文科技职业学院院长

杜志忠 厦门市集美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三、杰出教师奖

陈 济 北京市商业学校教师

老 青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师

向 军 北京市劲松职业高中教师

汪珊珊 北京市外事学校教师

邓 宁 北京市应用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王汝梅 北京市财会学校教师

贾海瀛 天津职业大学教师

杨中力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潘海生 天津大学职业技术教育学院教师

翟 津 天津市滨海新区塘沽第一职业

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杨 丽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教师

罗 维 天津市第一商业学校教师

白 洁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李树晗 廊坊燕京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孙海燕 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教师

李现彬 河北省武安市职教中心教师

李文柱 河北省衡水科技工程学校教师

陈兰云 廊坊卫生职业学院教师

赵晓芳 山西旅游职业学院教师

孔 红 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黄明河 山西省特殊教育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韩高峰 内蒙古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教师

王雅莉 内蒙古临河区第一职业中专教师

张邦建 包头轻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秀双 鞍山技师学院教师

王素云 辽宁省朝阳工程技术学校教师

付建玲 吉林女子学校教师

姜惠民 长春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雍丽英 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素玲 黑龙江省齐齐哈尔林业学校教师

冯永谦 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教师

朱 燕 中华职业学校教师

王培坚 上海信息技术学校教师

颜苏勤 上海商业学校教师

张 斌 上海市工程技术管理学校教师

朱照红 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谭燕泉 南京卫生学校教师

刘克军 江苏省盐城市高级职业学校教师

赵 杰 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蒋 玲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马 斌 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德堂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周晓峰 江苏省常州技师学院教师

孔德兰 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教师

姚志恩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教师

韩慧琴 温州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朱耕深 浙江省临海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凌 静 杭州市乔司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贾海峰 安徽工商职业学院教师

贾 芸 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胡常海 皖江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教师

王海安 宣城市机械电子工程学校教师

鲍俊瑶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 松 福建省福州旅游职业中专学校教师

张源峰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张如涯 福建省大田职业中专学校教师

张全福 江西省通用技术工程学校教师

朱灵通 江西新兴产业工程学校教师

肖忠优 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教师

崔世玉 山东化工技师学院教师

刘纪新 青岛黄海学院教师

明 晖 四方机车车辆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曾招喜 济南职业学院教师

蒋德志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教师

任瑞香 青岛市城阳区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刘天真 青岛电子学校教师

刘振武 湖北省英山县理工中等专业学校教师

郭承焦 宜昌市机电工程学校教师

关 立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教师

郭 萍 仙桃职业学院教师

廖克斯 湖南省芷江民族师范学校教师

刘信波 湖南艺术职业学院教师

陶 艳 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肖新丽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侯建军 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教师

袁 亮 湖南省郴州工业交通学校教师

佘正德 湖南科技职业学院教师

王新中 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朱方来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余明艳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李旭芳 海南省旅游学校教师

谢必武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教师

王瑞敏 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向贤兵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马国强 重庆市科能高级技工学校教师

余欣荣 重庆市女子职业高级中学教师

张并劬 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教师

蒋道林 四川省宜宾县柳加职业中学校教师

龚碧玲 攀枝花市建筑工程学校教师

方 澜 绵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秦政义 成都汽车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黄 英 四川省蚕丝学校教师

刘 强 成都铁路工程学校教师

王成琼 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程 辉 贵州省建设学校教师

黄艳萍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王发高 彝良县职业技术高级中学教师

姚滇滨 云南工艺美术学校教师

洛布桑珠 西藏日喀则地区职业技术学校教师

张宗民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韩小峰 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李雅乐 陕西银行学校教师

何彦峰 甘肃林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赵忠宪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刘志林 青海畜牧兽医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张朝霞 青海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许 斌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段平宁夏海原县职业教育中心教师

曹兴举 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杨晓红 新疆铁道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四、优秀理论研究奖

柳燕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

吕景泉 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

陈 衍 吉林省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

袁向军 黑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郭 扬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所长

任君庆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宁波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李梦卿 湖北工业大学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湖北职业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

徐元俊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五、杰出贡献奖

李家杰 香港恒基兆业地产有限公司副主席

希望各地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积极宣传受表彰单位和个人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引导本地区广大职业院校和职教工作者向先进典型学习,进一步激发他们深化职教改革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希望获奖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珍惜荣誉、再接再厉,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更加扎实的工作,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不断开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局面,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

2014年5月6日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篇6

【关键词】黄炎培职教思想 高职教育 改革对策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他把毕生精力都奉献给了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1917年他在上海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成为中国现代职业教育的开端。他毕生致力于倡导、研究、试验和推广职业教育,形成了一套独具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并在推行和发展职业教育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对我国现阶段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和良好的借鉴作用。

一、践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职教理念,增强服务意识

黄炎培先生提出“办职业教育,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职业教育的原则,着重在社会需要”。后来,他将其概括为“大职业教育主义”。他认为,在兴办职业教育过程中。无论专业设立、课程设置、招生人数、人才规格,都要考虑社会需要,适应社会需求。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必须找到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针对地方经济结构提升和支柱产业培植的需要,结合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设置相应专业,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按照“社会需要什么人才,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调整和设置专业,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专业群建设与行业企业对接,形成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资源协调统一的群体优势。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产学研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实施订单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大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和智力优势,做好技术推广与人才培训工作。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好在职人员培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系,主动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组织学生到当地企业、社区进行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或专业服务等,在锻炼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解决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和生产技术方面的难题。

二、践行黄炎培“做人第一、敬业乐群”的职教训育方针,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黃炎培先生认为职教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他强调,职教不只是传授技术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还要能“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他从职业和职教的本质属性出发,提出职教训练应坚持“做人第一”,培养学生“敬业乐群”。有鉴于此,黄炎培还把“敬业乐群”立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所以。高职教育在教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必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

要树立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理念。要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强化人文教育意识,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在专业教学中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时,明确人文教育的内容,把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过硬,又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能力的人。

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强社团建设,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特色鲜明的科技文化活动,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系列以专业知识拓展和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科技活动,如计算机组装比赛、汽车驾驶技能比赛、动物解剖比赛、植物物种识别比赛、服装设计大赛等技能拓展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以真实项目为载体,用相对完整的具体任务驱动学生,使专业教学实践与课外科技活动相互补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建筑的设计、校园景观的建造、实训基地环境的建设到校训、校风、师生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等都要有利于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人文气息,以其深厚的文化渗透力、美感熏陶作用,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品质素质,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践行黄炎培“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技能训练

黄炎培认为,职教的目的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他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手脑并用,学做合一”作为教学过程、教育方法的一条基本原则,它倡导和要求的是学做合一,知行统一,智能并重,倡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高职教育贯彻“手脑并用”思想,要特别强调实践教学,注重技能培训,培养学生“做”的能力,切实给学生以一技之长。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从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开拓新领域,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学双方主动参与,教学相长的创造性循环系统,真正体现“手脑并用,学做合一”的本质内涵。

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先学后工再学的工读交替方式培养学生,即学生先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顶岗实习,参加工作实践,最后再返校完成毕业考试和技能考核。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技术和资源优势。校内教学与顶岗实践交替进行,实现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无缝对接。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制订教学计划,在企业生产关键时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学,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全方位开展产业、行业、企业大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专家意见,全面掌握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现状,进一步明晰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上增强了与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与合作。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篇7

1. 论职业教育的地位和作用:

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职业教育在学校教育制度上的地位应是一贯的、整个的、正统的。职业教育的理论功能在于“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黄炎培认为, 应建立起从初级到高级的职业教育系统, 把职业教育贯彻于全部教育过程和全部职业生涯, 建立“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教育→职业补习→再补习”的体系;不仅要建立独立的职业教育系统, 而且其他各级各类教育也要与职业教育相沟通;要破除以为升学做准备的普通教育为正统, 以为就业做准备的职业教育为偏系的传统观念,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应等量齐观。

2. 论职业教育的目的:

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黄炎培提出了明确的职业教育目的, 奠定了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思想。他对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是随社会和历史形势的发展而发展的。黄炎培职业教育目的论的核心, 是为个人谋生之准备。1930年前后, 随着社会问题的日趋严重,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修正为“谋个性的发展”, “解决刻不容缓之严重问题”, “谋民生主义的实现”, 最后概括为“使无业者有业, 使有业者乐业”。“使无业者有业”, 就是通过职业教育为工商业发展培养适用人才, 同时解决失业的问题, 使人才不至于浪费, 以裕生计;“使有业者乐业”, 就是通过职业教育给人以知识技能, 使其能够胜任本职工作, 热爱所从事的职业, 进而能有所发明创造, 对社会做出贡献。

3. 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

社会化、科学化、平民化。首先, 他认为职业教育是社会化的, 应努力促进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和生活联系, 实现职业教育与社会的沟通。因此在实际办学过程中, 设什么科, 怎样确定修业年限, 设置怎样的课程, 黄炎培都要了解当时社会现实需要, 进行认真细致的社会调查之后再作决定。其次, 黄炎培还认为办职业教育必须:“用科学来解决职业教育问题。”为把教育工作引入科学的轨道, 他特别重视调查、试验、总结以及借鉴国外经验。再次, 黄炎培提出, 教育的重心应在下, 真正“为大多数劳苦民众服务”。他的这种职业教育思想, 已认识到职业教育是大众教育, 只有提高全民的职业素质, 社会才能进步和发展。

4. 论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

手脑并用, 做学合一。黄炎培认为, 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 要形成这种能力, 必须手脑并用。因此, 黄炎培提出以“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教学原则。他还进一步指出:“职业教育应理论与实习并行, 知识与技能并重。”奠定了中国现代职业教育以学生能力提高为核心的教学原则的基础。为了保证“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教学原则的实施, 中华职业学校选聘讲授与职业经验并重者为师、招收有某方面职业经历的学生入学、规定半日授课半日工作的教学模式;课程的安排要求理论课与实习课课时数各占一半, 教材的选编注重实践性。

5. 论职业教育的课程:

科学性、适应性。黄炎培提出的课程理论把科学确定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 因为办职业学校, 无论设科、课程、解决谋生问题, 皆需要科学。同时黄炎培认为, 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应以适应需要为原则。就此黄炎培又强调:“凡职业学校之设科, 须十分注重当地社会状况。乡村与城市不同, 即同是乡村, 同是城市, 其地方状况亦不尽同。万一设科不合需要, 必至影响于他日学生出路。”黄炎培不仅提出他的主张, 并且还身体力行地去做。

6. 论职业道德教育:

敬业乐群、劳工神圣。职业道德教育的规范理论是黄炎培现代职业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黄炎培认为, 职业教育既包括职业知识、技能的学习, 也包括职业道德的培养, 二者缺一不可。在此背景之下, 黄炎培提出了职业教育的道德规范, 一是“敬业乐群”, 一是“劳工神圣”, 确立了中国职业教育重视职业道德培养的德育原则。他试图从职业道德教育入手,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 改变轻视生产劳动, 蔑视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对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1. 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地位、作用的论述, 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黄炎培对职业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和所具有的作用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他认为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体制中的地位是“一贯的”、“整个的”和“正统的”。这一观点对于提高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正确确立职业教育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地位无疑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尽管由于局限性, 黄炎培当时的一些主张难免过于理想化, 但是他重视职业教育, 发展职业教育的主张是我们加以借鉴的。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 已显现出缺乏具有熟练技能的高层次技术人员、维修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技术工人的迹象, 这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因此职业教育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

2. 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 强调学生个性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目的告诉我们职业教育不仅要培养人, 而且要培养有个性的人。并将“谋个性之发展”放在职业教育目的的首位, 突出学生个性培养的重要性。人与社会是相统一的, 人是社会的人, 同时, 又是具有个性的人, 无数有个性的人组成了社会, 并推动社会的发展。因而, 职业学校的改革应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目的的论述, 以人为本,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人的个性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目标。

3. 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方针的论述, 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率。

在当今社会, 把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社会化、科学化与平民化”的办学方针作为职业教育办学与职业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 完全符合党和国家倡导的“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工作精神, 符合职业教育发展的时代要求, 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社会化、科学化与平民化的职教办学方针要求:职业教育要注重地区特色, 谋求与社会的协调统一, 同时要坚持科学管理, 努力提高办学效率。只有因地制宜地开设符合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和课程, 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 职业级教育才能获得成功。

4. 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原则的论述, 注重学生能力的发展。

借鉴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等主张, 职业学校应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放在突出地位, 促进学生技能培养。职业学校要在推行学生毕业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积极争取直接取得职业资格证书, 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之中。将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融合, 改进人才培养方案,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学生技能训练, 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 能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5. 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教育课程的论述, 确立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专业与课程。

职业学校要获得生存和发展, 把握好专业和课程设置至关重要。借鉴黄炎培关于这一问题的思想, 以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依据, 深入调查和研究, 打破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依据的局面。在专业设置上, 要根据地方经济建设对实用性人才的需求, 适应社会经济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劳动力市场变化, 及时调整和积极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的专业, 增强专业适应性, 努力办出特色。只有因地制宜地开设符合当地产业和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和课程, 办出自己的特色专业, 职业学校才能走出当前的困境。

6. 借鉴黄炎培关于职业道德教育的基本要求, 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

职业道德教育和诚信意识教育是职业技术教育之本。对于职业院校的学生来说, 如果不建立和培养学生爱职敬业的思想意识, 缺乏为用户服务的诚信态度, 是很难成为合格的应用型人才的。职业院校学生应该努力学习, 爱职敬业, 干一行, 爱一行, 要有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和认真踏实的工作作风, 把自己培养成行业状元。同时, 职业院校要营造良好的德育氛围, 提倡高尚的校园文化, 使职业院校的德育与时俱进, 开拓创新, 培养新时代的高素质人才。

总之, 黄炎培结合当时中国的实际情况, 创建了较为完整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 积累了丰富的教学实践经验, 他的职业教育思想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笔者认为, 作为教育体系重要一环的职业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因此, 从这方面讲, 学习、研究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对我国当今职业教育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不可忽视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孙培青.中国教育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460.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篇8

多年来,人们往往把读书做官、发财作为自己的读书志向与目标,更有甚者编造假学历,谋求仕途,这种观念深深的存在于我们当代人之中。

黄炎培先生,我国职业教育的奠基者。他视“职业教育”作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核心部分,将职业道德教育作为自己崇高无尚的奋斗目标。他早年立志于“教育救国”,经历了近20年的探索和追求,一开始致力于广办学堂,唤醒民众,挽救民族危亡。辛亥革命失败后,他痛定思痛,深入研究了西方一些先进教育思想,并到许多国家以及国内几个省市进行了广泛的调研考察,逐渐萌发兴办职业教育的决心,孕育了中国职业教育的理论体系。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当时就有一套系统的理论,它紧扣了中国的实际,实践证明既行之有效,又具有很强的指导性,不仅当时无人可以望其项背,即使在今天也毫不落后,值得我们去研究。

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内涵包括职业知识的学习、技能的训练和职业道德的培养两方面,缺一不可;我们当今的职业教育如果忽视了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与塑造,过分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最终结果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吃苦精神,缺乏合作意识,缺乏集体观念,不利于其长远的发展。离开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教育也就失去方向。所以,必须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二、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在学生职业道德培养方面所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职业道德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是,由于受到一些文化和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在思想上和行为上较为普遍地存在着下列问题:

1. 学习积极性不高。

萎靡不振,不思进取,得过且过,不求掌握知识技能,只想整天混日、混个文凭,导致职业能力较差,不符合用人单位的实际要求。

2. 理想信念模糊。

在中等职业学校中一部分学生职业理想淡化,职业目标不明,对技能学习没有奋斗目标,思想过于放松,导致了对前途的迷茫。

3. 职业行为不规范。

无论是在校生还是顶岗实习的中职生都存在着以自我为中心,强调自由、随性。在校期间或是企业工作期间不注重塑造自身良好的形象,劳动观念、纪律观念淡漠,集体主义观念不强,缺乏团队精神,最终不能适应学校和企业的职业纪律和规范要求。

4. 忽视职业道德的强大作用。

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现状下,多数学生们认为公司、企业重视的是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学习就是在应付差事。

5. 职业认同、归属感的缺失。学生们在毕业工作后,对理想职业的不满、对薪酬待遇的挑剔,都造成了他们过早的失业。

这些问题,暴露出现在我们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思想中令人忧虑,直接造成了社会、企业、家长对我国的职业教育不满。职业院校应该而且必须把如何提高中职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做为重中之重去思考。

三、“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体现职业道德教育”——我校在学生技能、职业素养培养方面上的模式

近年来,我校在深入分析学生现状的基础上,努力探索实施从课堂里到平时生活中,从校园内到校外的全过程职业道德教育,全方位、立体化的将德育教育、职业道德培养渗透到学生中。

理念引导行动,适应创新需求。在新社会环境、企业环境要求下,改变学生的面貌,我校已经从改变教师认识开始了,实践创新、理念先行。第一,先是从改变自我开始,努力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第二,必须从基于职业岗位的工作过程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实现学生从“机械人”到“社会人”的转变。第三,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服务学生的自主学习,实现学生从“配角”到“主角”、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我校在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培养、德育职业道德规范上探索实施“1311”人才培养模式。第一阶段(1个学期)专业认知阶段:培养学生想学兴趣。根据当今中职生的生源素质、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通过对专业认知资源的建设与运用,引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及其对应职业(群),形成专业学习的心理倾向性,激发其专业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与此同时学校给每个系部都配备了德育、心理教师,给每个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给予帮助。

第二阶段(3个学期)基本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岗位责任意识、职业道德的建立阶段:此阶段指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具备从事相应职业的基本技能,形成较宽的就业基础,有利于将来的职业选择。将实训车间作为学生们掌握技能提高素质的有效场所。本着“做好人、掌技能”的教育目标,以实训技能操作为切入,结合现代企业“7s”管理标准,将德育教育、职业素质培养落实进每一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当中去。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里,学校充分利用学校微信、主题班会、社团、德育素质教育周、举办校园“成才杯”专业技能大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本领;开展以诚信为题材的演讲比赛,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爱岗敬业的良好品质等多种形式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工作。在校园里,无论是任课教师、班主任,还是行政管理人员都积极参与到学生道德素质的建立中,课下学生们休息期间都会有教管、行政人员在校园里巡视发现一些不文明行为、举止及时制止学生,并对其进行教育。此外,我校还建立了校外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激发学生爱国热情。与周围社区、街道建立了互联,每月团委都会组织学生们为社区里孤老户或有需要的居民进行帮助。例如,电工电子专业学生为居民维修电器、国际商务学生为孤老户洗衣做饭等等公益活动。每个学期末德育办公室都会对每位学生进行德育素质评分,考核学生们的操行评定。对于那些不合格的学生都会得到一系列的“改造”行到。这些举措构建了多层次、多角度的职业道德教育体系,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时空的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格局。从而达到“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处处体现职业道德教育”育人工作要求。

第三阶段(1个学期)核心的专业技能学习阶段:能够指导学生选择并确定本专业领域内的某一工种(岗位或其他特定技能),进行定向的专门训练,练成“一招鲜”,有利于将来职业岗位的选择和发展。学校组织在校生与往届优秀毕业生进行经验交流会,往届毕业生曾经和现在的学生有着相似的背景、相似的经历、相似的出发点和相似的思考角度,可以就自己的学习经验和从业经历和工作经验进行交流,可以引导学生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和社会实践的关系进行交流,可以就如何当好学生干部,锻炼自身组织、管理和协调能力进行交流,同时也可以就求学和创业过程中的坎坷经历进行交流。这些案例都来自于往届毕业生的真实感受,对现在的学生来说可借鉴性非常高。我校认真落实“学校即是工厂,实训室即是车间”的职教理念。在第三阶段的技能巩固、素质培养阶段,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作为契机,将“大赛”和“评比”搬进课堂、搬进实习场,让师生都能将大赛的标准、规则和内涵入眼、入脑、入心。将大赛的每一个赛点、考点与日常教学内容相结合,以比赛的形式组织日常实训测验活动,用比赛的标准进行打分、评价,使学生树立质量意识、(时间)速度意识和标准意识,全面贯彻“服务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将职业素养的养成教育贯彻始终,扎实技能基本功,帮助学生形成“肌肉记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能力。

第四阶段(1个学期)综合职业能力的建立阶段:能够指导学生利用顶岗实习的机会,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接受考验和锻炼,提升自己的综合职场能力。学校在选择企业的过程中严格把关,将符合专业要求、对学生负责的企业推荐给毕业生,让他们无后顾之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学校为学生们推荐好企业后,学生们可以真正的“学习在企业,工作在企业,吃住在企业”,学生们亲身的去经历与磨炼,“顶岗实习”才能发挥重要的作用。

结束语

当今社会不但需要的是一名技能高超的蓝领技术工人,更加需要的是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先做人,后成才”的职教理念更加深入到我们职教人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完成的,这就需要我们每个职教人无论职务大小,或是岗位是否与教育有关,都要携起手来共同打造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军.关于加强高职学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29):57-58.

[2]罗福周,钟燕辉,李再强.加强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的探讨[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2(1):77-80.

[3]李春艳.高职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和职业心理培养的模式探索[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11,(1):44-46.

[4]吴潜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评述[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篇9

一、践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职教理念, 增强服务意识

黄炎培先生提出“办职业教育, 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 社会需要某种人才, 即办某种职业学校”, “职业教育的原则, 着重在社会需要”。后来, 他将其概括为“大职业教育主义”。他认为, 在兴办职业教育过程中, 无论专业设立、课程设置、招生人数、人才规格, 都要考虑社会需要, 适应社会需求。基于这样的理念, 我们必须找到既符合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 又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应针对地方经济结构提升和支柱产业培植的需要, 结合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 设置相应专业, 培养适销对路的人才。按照“社会需要什么人才, 学校就培养什么人才”的原则调整和设置专业, 使专业建设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 专业群建设与行业企业对接, 形成行业、企业、学校三方资源协调统一的群体优势。要建立健全校企合作办学、产学研结合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推进校企深度融合, 实施订单培养, 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大力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要充分发挥学校人才和智力优势, 做好技术推广与人才培训工作。针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做好在职人员培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劳动力转移的培训;加强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联系, 主动参与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与推广;组织学生到当地企业、社区进行顶岗实习、社会实践或专业服务等, 在锻炼提高实践技能的同时, 解决企业岗位人才需求和生产技术方面的难题。

二、践行黄炎培“做人第一、敬业乐群”的职教训育方针, 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黄炎培先生认为职教首要目的就是“谋个性之发展”。他强调, 职教不只是传授技术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 还要能“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 巩固之意志, 优美之感情”。他从职业和职教的本质属性出发, 提出职教训练应坚持“做人第一”, 培养学生“敬业乐群”。有鉴于此, 黄炎培还把“敬业乐群”立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所以, 高职教育在教好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之外, 必须注重综合素质培养,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培养人格健全的全面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

要树立人文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的理念。要充分认识人文教育的重要性, 强化人文教育意识, 在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项工作中渗透人文教育, 在专业教学中要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在制定人才培养规格时, 明确人文教育的内容, 把学生培养成职业技能过硬, 又具有远大的理想追求、良好的行为习惯、正确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心理能力的人。

开展多元化课外活动, 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加强社团建设, 积极组织开展各类特色鲜明的科技文化活动, 举办“科技文化艺术节”, 开展系列以专业知识拓展和技术创新为主题的科技活动, 如计算机组装比赛、汽车驾驶技能比赛、动物解剖比赛、植物物种识别比赛、服装设计大赛等技能拓展活动。鼓励并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 以真实项目为载体, 用相对完整的具体任务驱动学生, 使专业教学实践与课外科技活动相互补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合作协调能力等综合素质。

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从校园建筑的设计、校园景观的建造、实训基地环境的建设到校训、校风、师生行为规范、校园文化活动等都要有利于形成高雅的文化品位和浓郁的人文气息, 以其深厚的文化渗透力、美感熏陶作用, 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品质素质, 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下形成良好的人文素养, 成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践行黄炎培“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的教学原则, 深化教学改革, 强化技能训练

黄炎培认为, 职教的目的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 欲达此种境地, 需“手脑并用”。他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 理论与实习并行, 知识与技能并重。”“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作为教学过程、教育方法的一条基本原则, 它倡导和要求的是学做合一, 知行统一, 智能并重, 倡导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

高职教育贯彻“手脑并用”思想, 要特别强调实践教学, 注重技能培训, 培养学生“做”的能力, 切实给学生以一技之长。要使学生熟练掌握和运用专业技能, 从实践中学习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开拓新领域, 使教育过程成为教、学双方主动参与, 教学相长的创造性循环系统, 真正体现“手脑并用, 学做合一”的本质内涵。

实施“校企合作, 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行先学后工再学的工读交替方式培养学生, 即学生先在学校集中学习一段时间后到企业顶岗实习, 参加工作实践, 最后再返校完成毕业考试和技能考核。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技术和资源优势, 校内教学与顶岗实践交替进行, 实现学生专业技术能力与职业岗位 (群) 任职要求无缝对接。根据企业生产需要制订教学计划, 在企业生产关键时期安排学生顶岗实习;聘请行业、企业专家参与教学指导委员会, 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共同参与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和实施教学, 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全方位开展产业、行业、企业大调研, 广泛听取社会各界专家意见, 全面掌握行业背景和人才需求现状, 进一步明晰专业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 在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上增强了与企业、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联系与合作。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要改革课堂教学结构, 增大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 在“必须、够用、管用”的原则下对理论教学体系进行改革, 加强对实践教学的管理和研究;要切实加强生产性实验实训场所的建设, 加强与企业的合作, 建立稳定的实训基地, 加强与企业产、学、研的合作的紧密程度, 让学生在真实的实习实训环境中学习训练操作技能, 改变在黑板上“讲种田、机器制造、操作”等技能的状态;大力推行行动导向教学方法改革, 推行“项目教学”、“任务驱动”、“案例教学”等基于岗位工作任务的教学方法, 科学设计“教、学、做”一体化方案, 在“教”中体现任务驱动, 在“学”中体现项目导向, 在“做”中体现工学结合, 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了项目任务目标的管理, 学生的学习变成了工作过程, 学生在学习中工作, 在工作中学习。

参考文献

[1]黄炎培教育文集 (第3卷) [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4.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篇10

如今, 当我们诟病教育的不良现状时, 常感叹于各级各类段教育之间缺少一以贯之的融通与规划。

中国近代著名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 对于我们所顾虑和思考的问题, 在当时即提出, 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就是具有“职业性”的, 就是与生活、生计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的。职业教育并不是一种“特殊”的教育, 而是教育的实质本应该立足于职业。他在综合中外职业教育思想, 并见证具体探索之结果后, 摸索出了一套“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再补习”的职业教育体系。这种“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 渐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实现了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以及继续教育之间的有机联系, 这对我国现代教育体系的构建有着重大的启发。

一、职业陶冶:职业启蒙教育

黄炎培认为, 所谓职业, “一方为己治生, 一方为群服务, 人类间凡此确定而有系统的互助行为, 皆是也。”所谓陶冶, “范土成器谓之陶, 铸金成器谓之冶。”用陶冶的方法对儿童施以教育,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为己治生、为群服务”的兴趣与习惯, 就是职业陶冶。

近期, 上海试水在全市中小学生中设立“职业体验日”, 让学生有一个职业的启蒙教育。在体验中找到志趣所在。如黄炎培所言, “教之手工, 使依样制作焉, 自由制作焉, 初未尝有意于为工而工在其中焉。”通过这种陶冶方式, “养成儿童劳动、惜物、储蓄、经济诸良好惯习”, 其目的在于激发兴趣, 而非为其未来职业定性。要就业, “断无不受无形之职业陶冶。”因此, 职业陶冶“则非仅职业学校所有事, 而一般小学校所有事也”。可见, 黄炎培所主张的职业陶冶并不是狭义上的为职业学校输送人才而做的准备工作, 而是通过此举, 让儿童养成适应未来不同职业都需要的一些良好习惯。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时间短, 根基薄, 欲想大力发展, 职业陶冶必须先行。

二、职业指导:选定修学方向

进入中学, 面临的第一个问题便是选择专业, 学生在专业选择上一般都带有盲目性和趋利性, 这就需要学校加以指导;不同行业对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要求, 从业后的职业规划与发展, 都有赖于职业指导。

从我国日益重视普职融通、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初级中学开设职业指导课程的现实政策来看, 升学与就业的指导是职业指导的重要内容。黄炎培说, “仔细想想, 这个职业指导, 简直是职业教育的先决问题了。”“初中三个学年的使命, 就在让别人认定他的, 或自己认清自己的天性和天才, 来决定一生修学就业的大方针。”因此, 在职业陶冶的基础上, “由是而进, 则依其心理上与处境上自然之要求而施行职业指导焉。”

职业指导所依据什么标准开展呢?黄炎培认为是职业性向和社会状况。职业性向, 需要研究和测试。通过试验, 测试出“一种与他最相当的职业, 然后给他人那种学科”, 帮助指导学生分科择业。这样, 一个人的职业与才能相当, 从经济眼光看, “不晓得增加多少效能”, 从个人发展看, “不晓得有多少快乐”。对职业指导的另一标准是社会状况的调查。调查的方法主要是联系实业界, 征求职业发展的意见, 获取就业的相关信息, 来指导学生形成从业的资格。在黄炎培的倡导下, 中华职业教育社形成制度, 定期邀请实业界名人进行座谈, 听取他们的意见, 及时反映社会状况, 用以指导学生。同时在中华职业教育社内设职业指导部, 与各地中等学校当局合作, 试行职业指导。又提倡青年学生校内自动自治活动, 教师从旁指导。其目的在于让青年“在职业界上发展他们自己的能力, 不要像从前加一鞭走一步的神气”, 从而大大发挥职业指导的效能。黄炎培倡导的职业指导, 也并非仅针对职业学校而言, 还对其他准备升高等学校的学生进行指导, 帮助他们确定一生修学就业的大方向。职业指导在帮助广大青年选定修学的方向, 尤其是指导学生选择专业、适应未来职业需求方面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对今天的职业教育也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三、职业训练:理实结合, 保障质量

接受职业陶冶, 得到职业指导, “以指导之结果而授以职业训练焉, 更以训练之成功而介绍职业焉。”由于得到了职业指导, 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天赋已经显现出来, 据此让他依据相应的专业参加职业训练, 在具体的训练中便会“事半功倍”;有职业指导作基础, 学校在对学生专业训练中能够真正践行“因材施教”的原则。

在职业教育体系中, 职业训练最为重要, 因为它直接关系着学生知识、技能程度的深浅和学生职业道德品质的优劣, 简单地讲, 它直接决定着学生的质量。学生的质量是职业学校的生命, 它影响着实业界的满意程度, 影响职业学校的声誉。接受职业教育的人, “即须干他的职业。干得好, 共见共闻;干得不好, 也是共见共闻;俗所谓“当场出彩”, “因此, 黄炎培特别注重强化职业训练, 他指出:“职业学校学生毕业后即须为社会服务, 训练尤为重要。”

为了保证质量, 黄炎培做出一系列规定:首先, 保证实习场所, 各科均附设工场, 提供充足的实践场所;其次, 保证学生理论与实际并行, 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来培养学以致用型人才;再次, 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各科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在修业期间严格执行;复次, 对在校学生有严格的奖惩制度。如每学期结束, 知、德、体三科均列甲等并在工场实习勤奋者, 得免纳下学期膳费, 但免费生学行有亏时, 经教职员会议, 停止其待遇;对学业不良的学生, 连续留级两次, 或品性卑劣, 经本校或实习机关认为不合格者, 令其退学, 等等。最后, 严把出口关。修业终了之学生, 出外任事, 一年后经服务机关证明其称职者, 给予毕业证书。强有力的职业训练, 保障了学生的质量。

四、职业补习教育:让无业者有业、让有业者乐业

黄炎培认为办补习教育非常必要, 也很迫切。“补习教育在各国无不视为职业教育之一重要部分, 积极扩充, 不遗余力。”政府的努力, 加上公益事业的赞助, “如此双方并进, 其效力遂与日俱增, 前途发展, 乃无限量。”职业补习教育足以解决人民教育、社会劳动、国家经济三大问题, “是则人民之幸福于是生焉, 社会之安宁于是系焉, 国家之富强于是赖焉。”

职业补习教育所授课程, 都是结合社会需要而定的, 就知识结构而言, 偏重实际操作, 以解决劳动者最急切的需求, 就学习形式而言, 非常灵活, 由受教育者自行选定学习时间, 这样, 通过职业补习, 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失业, 保持社会稳定, 劳动者素质普遍得以提高, 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起推进作用。办职业学校, 最困难的就是替学生谋出路。而办职业补习学校, 则无此顾虑, 因为“职业补习教育, 苟有职业, 无处不可举办, 亦无处不当举办。”再加上职业补习教育设施简单, 操作起来也比较方便, 不像职业学校那样难以普遍设置, 所以黄炎培把职业补习教育当成职业教育上的一条康庄大道。因此, 在正规职业学校以外, 增设职业补习教育, 对已就业者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补充, 让他们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 适应岗位和行业的新要求, 从而达到“乐业”的目的。正是这样的思考, 在当时的中华职教社总结了职业补习教育的三条原则:一是设施应富有弹性, 切忌有一律规定;二是职业补习教育应以生计教育为中心, 使所施教育促进学员从事的职务;三是职业补习教育因时间限制, 教材必须慎审选择, 去糟粕而存精华, 轻理论而重实际。职业补习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中最后一环, 但非终结性教育, 在人一生中可能会多次接受, 让劳动者通过职业补习教育, 不断适应发展的需要, 体现出终身职业教育的思想。

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再补习, 构成了职业教育完整的体系, 从它的具体内容来看, 这套体系不是仅对职业教育而言, 而是试图对普通教育也加以一定影响, 达到黄炎培“改良普通教育, 以适于职业之准备”目的。这套体系从小学开始, 贯穿人的终身, 无疑是有远见的。

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 以大职教观反观教育系统, 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相融通, 将职业教育向前端和后端延伸, 构建终身职业教育体系, 对今天构建现代教育体系无疑有重大的启示。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篇11

黄炎培是我国职教事业的先驱!上世纪初,他发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主持创办了近代第一所正规的职业学校——中华职业学校,随后创办了大量的职业学校、补习学校、函授学校,创办职业指导所和农村改进试验区,开展了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职业补习教育、难民教育、救亡图存教育,为中国共产党开展革命活动提供各种支持。至新中国成立前,黄炎培亲自创办或者通过职业教育社举办的各类职教机构有80多个,设立农村改进设施近30个,并在对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继承、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以及对职教实践认真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奠定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基石,为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事业的创建和发展做出了奠基性贡献。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今年还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全国职业教育科研工作会议。在这样一个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年份,在全国人民以巨大的热情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新步伐的形势下,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重要时期,成立这个研究会可谓恰逢其时,它对于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开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系统研究和宣传,推进职业教育本土化研究,探索和创建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征、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更好地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具有重要意义。今天到会的有教育界的专家学者,有企业界、新闻媒体以及社会各方面热心职业教育的人士,我相信,通过大家的努力,研究会一定能开辟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的新境界,为推进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认识成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的重要现实意义

成立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会,能够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力量开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系统研究和宣传,挖掘具有中华民族本土特色的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助推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更好地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十分必要。

第一,有利于集合各方面力量推动对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研究和实践。黄炎培职教思想是我们发展职业教育的宝贵思想财富。温家宝总理在2005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多次提到黄炎培职教思想,要求大家认真学习;社会各界尤其是职业教育界人士对这一职教思想研究也投入了很大的热情。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学习研究和宣传很不够,对于这一职教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是出于一种分散的、自发的状态,没有一个全国性的研究组织。在这种状况下,中华职业教育社及时顺应和满足社会各界了解、学习和研究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热切期望,成立研究会,为各界人士搭建平台,集合众人之力,推进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研究和宣传工作,有利于进一步弘扬黄炎培职教思想,为推进我国职教改革和深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第二,有利于中华职业教育社履行开展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的重要任务。中华职业教育社是黄炎培先生发起成立的我国第一个职业教育团体,继承黄任老的职教思想并使之发扬光大是中华职业教育社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事业发展的要求。早在“八五”期间,中华职业教育社就承担了中华社会科学基金课题《黄炎培教育思想研究与实验》,出版了《黄炎培教育文集》。近年来中华职业教育社通过举办高规格的专题研讨会、开展黄炎培职教奖评选活动、出版《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黄炎培日记》以及参与拍摄《黄炎培》电视剧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大了研究和宣传力度,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成立研究会是中华职业教育社弘扬黄炎培职教思想的又一重要举措,为加强职教社理论研究找到了新抓手,为推动职教社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搭建了新平台。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助推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直接推动下,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总体而言职业教育仍是我国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还很多,比如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还不够强,各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还很不平衡、职业教育的投入仍显不足等问题还比较突出,特别是职业教育科研工作比较薄弱,等等。要解决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必须加强思想理论建设,在当今时代的大背景下进行前瞻性探索,在实践基础上进行理论创新。因此,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工作,构建和完善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体系,是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职业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成立研究会,挖掘研究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有利于加深对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认识,为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做出贡献。

二、继承黄炎培职教思想 促进职教事业发展必须坚持两个原则

发展职业教育,不能孤立地在教育内部进行,不能“就教育论教育”,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职业教育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紧密联系、通盘考虑;必须把职业教育与构建和谐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紧密联系、统筹考虑,建立起符合国家长远发展战略要求的职业教育体系。为此,研究会要立足自身职能定位,坚持两项原则,抓好两方面具体工作。

一方面,要坚持“与时俱进”原则,立足当前、面向未来,积极挖掘、继承黄炎培丰富的职业教育思想遗产。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会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对黄任老等職教先辈职教思想及实践的研究,紧密结合时代要求,传承和弘扬先辈正确的职业教育思想和主张,引导各类职业教育院校及机构树立爱国主义办学宗旨,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为推进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贡献力量。结合实际,当前的主要任务是:着重收集、整理和编辑出版有关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实践的研究著作、刊物和资料;着重研究和思考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内涵,探讨总结其教育思想的体系,进一步丰富中国特色职业教育理论体系建设;着重研究黄炎培职教思想的现实价值,将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与当前的教育改革联系起来,进一步加深对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党的教育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着重在会员学校中开展相关课题研究和试点实验等。

另一方面,要坚持“兼收并蓄”原则,广泛联系、集合众智,优势互补、形成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合力。当年,黄炎培先生创办职教社联合的社会知名人士中,既有蔡元培、蒋梦麟等教育界名士,也有宋汉章、张謇等金融和实业界人士;既有梁启超、张元济等文人墨客,也有伍廷芳、唐绍仪等政界名流,汇集了社会各界贤达。过去,先生发展职业教育离不开与各界的密切合作,他的职教思想也是在与各方合力推进职业教育中不断发展、成熟起来的。今天,我们开展研究,也需要社会各方面人士的广泛参与,需要教育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教育行政部门的官员学者和各行业企业、新闻媒体等方面的热心人士的积极参与。研究会成立后还需要积极加强与国外及港澳台地区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学者的友好往来和学术交流。通过多方面的联系,让不同领域的专家都参与进来,形成多元化的研究视角、优势互补的工作合力,使研究工作呈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更好地服务于职业教育健康发展。

三、推动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取得成效需要注重“五性”

黄任老开创性地提出职业教育的宗旨——“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明确职业教育的终极目标——“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强调职业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化、平民化、社会化”办学方针,贯彻“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教学原则,倡导“敬业乐群”“责在人先、利居众后”的职业道德观以及实行“大职业教育主义”等主张。这些精辟论断,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是关于职业教育的经典论述,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职业教育先行者的深刻启迪。开展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要注重“五性”。

一要注重体现时代性。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关于加强职业教育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变化对职业教育产生的重大影响,紧密结合职教实际,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切实加强相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研究,不断取得新成果,努力体现研究工作的时代性。

二要注重把握规律性。要始终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发展趋势,增强研究工作的前瞻性和预见性,特别是对关系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问题,敢于从理论上超前思考,在实践中大胆尝试,努力做出新的理论概括,形成新的理论成果,为指导职教工作实践提供有力依据。

三要注重激发创造性。创新是开展研究工作的根本目的。要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的原则,在总结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职教工作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维,全面推进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不断破解职业教育中遇到的重大课题,努力使研究工作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四要注重提高针对性。要针对我国职业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积极开展调查研究,认真查找问题症结,提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为推进职业教育提供决策依据和理论支持。要注意发挥研究会成员的主力军作用,坚持继承和创新的统一,加强常态化管理,推进理论创新的研究。

五要注重增强实效性。实践性是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也是其生命力的深厚根基。要根据形势的发展、社会的需要和群众的期盼,着力破解职业教育实践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剖析原因实质,抓住关键环节,提出可行性方案。同时,要重视研究成果的转化,推动和引领职业教育工作向深层次、高水平发展。

四、弘扬黄炎培职教思想精华促进新时期职教事业健康发展

当前,党和政府将职业教育摆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职业教育特别是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开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既要对其具体方法进行研究,更要汲取精华、启迪后学,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秉承先辈职业教育思想之精髓,续写我国职教事业新篇章。

一是要继承弘扬黄炎培为国为民的理想追求。由于黄任老始终把拯救民族危亡、实现强国富民放在首位,始终秉持为社会大众谋生计的强烈社会责任,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才会富有时代感和民族性,才会有着旺盛的生命力。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发展职业教育,是尊重人的个性、挖掘人的潜能,实现人的全面而充分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和扩大就业的客观要求;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重要支撑;是促进社会和谐、推动国家发展的当务之急和长远大计。今天,我们发展职业教育也必须立足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站在服务国家民族发展大局的高度来认识职业教育工作,树立远大理想,推动结构优化,发挥职业教育对解决就业问题的独特优势,促进“三农”等社会热点问题的解决,努力为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这样职业教育才能更好地发展。

二是要继承弘扬黄炎培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职业学校要在加强职业知识技能培训的同时,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当年正是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黄炎培所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培养了华罗庚、徐伯昕、顾准等一大批人才,在社会上影响很大。“教育以‘人’为本位,……是为‘人’而教育”。我们今天的职业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传递技能和知识上,停留在让学生只学习、不思考也不会创造的程度上。职业教育要在注重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格培养。要充分尊重学习者的个性,采取多种多样的灵活教育方法,将学习者探索的欲望燃烧起来,创造的潜能开发出来,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和转化能力,帮助他们拥有一个充满信心、勇于开拓的积极人生。贯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价值取向,是当代职业教育应有的社会历史责任。

三是要继承弘扬黄炎培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黄炎培非常注重调查研究,他认为职业教育是不能关起门来办的,不能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隔离开来,强调“调查是开展职业教育之基础”。他主张从专业设置、课程开设、招生人数、培养规格直至职业道德内容,都建立在详细周密的社会调查基础之上,把职业教育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发展职业教育,他不辞辛劳对国内20多个省以及美国、日本等一些国家进行了考察。先生与其同时代的诸多职教前辈,深刻分析当时中国社会实际,以大量的职业教育实践活动为基础进行理论摸索与总结,这种研究态度和方法,这种求真务实的探索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唯有求真务实,才能开辟通向真理之路,从而不断推进中国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才能打破我国职业教育不能很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沉闷局面。

四是要继承弘扬黄炎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在继承和吸收古今中外教育文化的精华的同时,强调理论联系实际,重视教育的民族化和本土化。先生遵循“精神上须不失自尊自立,方法上还须择善而从”的理念,对于引进西方现代教育的先进思想和探索中国现代教育的发展途径,都做出了独特而杰出的贡献。今天,我们学习借鉴德国的“双元制”、澳大利亚职业教育职业资格证书体系等国外经验,要考虑到这些经验独特的社会特征,是这些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长期发展和积淀的结果。我们必须立足中国的国情,绝不能照抄照搬,只有在弘扬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在实践中探索出中國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子。

五、做好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会工作必须下大力气抓好自身建设

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会是加强职业教育理论研究、推进职业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社会团体,是中华职教社联系广大理论研究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中华职教社对研究会十分重视,期望很高。研究会要切实加强自身建设,为开展研究工作提供保障。

一要重视基层基础,抓好队伍建设。研究会工作的开展、成绩的取得,关键在于培养一批政治方向正确、理论功底扎实、善于联系实际、勇于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重点扶持一批年富力强、政治业务素质好、潜力较大的研究人才,通过广泛开展理论研讨和学术交流,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研究队伍中来。同时,研究会要切实增强服务意识,加强沟通互动,努力把研究会建设成为“智囊之家”“和谐之家”。

二要搞好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研究会的会员中,有从事理论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也有机关、企业等基层组织的社务工作者,基本涵盖了各个方面、各个领域,是研究会的骨干力量。中华职教社作为研究会的主管部门,要大力加强对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多出题目,多提要求,提供便利条件。各会员单位要切实承担起应尽职责,积极参与研究会工作,为研究会开展工作创造必要条件。研究会要主动加强联络,倾听意见和建议,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联合各会员单位积极工作,资源共享,形成研究工作合力。

三要完善工作机制,促进成果转化。要建立、健全充满活力、科学有效的课题研究工作机制和制度,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高水平的理论研讨和成果交流活动,形成开动脑筋、畅所欲言、平等交流、民主和谐的良好氛围,推动黄炎培职教思想研究事业的蓬勃发展。同时,要在必要的时候设立专门委员会,从不同的侧面对黄炎培职教思想进行研究,加快研究成果的转化,不断开创职业教育事业新局面。

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 篇12

抗日战争时期, 黄炎培先生积极宣传抗日救国, 领导组织募捐, 慰问抗日将士。中华职业教育社迁至重庆后, 他继续领导开展职业教育, 在西南省区建立职教社分支机构, 创办中华职业渝校、中华职业补校、函授学校和职业指导所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黄炎培先生在中央人民政府、人大常委会、政协全国委员会担任领导职务, 直至1965年12月21日在北京病逝。

体现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代表性文献[1]主要有:

(一) 《中华职业学校设立旨趣》 (以下简称《旨趣》) 。这是中华职业学校的办学宣言, 刊登在《教育与职业》 (1918年5月) 上。此文对为什么要设立职业学校, 为什么选择在上海首创, 以及职业学校的办学方针和具体的培养目标等, 都作了简明扼要的介绍和说明。

(二) 《设施职业教育新标准》 (以下简称《新标准》) 。黄炎培曾草拟《设施职业教育标准》六条, 经中华职业教育社提交在1924年5月召开的第七届年会上讨论通过。经过两年实践, 积累了经验, 将标准增列为十四条。1926年8月在江苏职业学校联合会上, 此新标准被提交讨论, 得到会议的肯定, 然后由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26年10月公布。

(三) 《怎样办职业教育———敬告创办、改办职业教育机关者》 (以下简称《怎样办》) 。职业教育在中国经过了十余年的宣传和实践后, 当时的教育部于1931年适应性地下达了第536号训令, 提出限制普通中学, 加快发展职业学校, 在普通中学添设职业科。在此训令之下, 职业教育该怎样办?于是应时所需, 黄炎培先生撰写了题为《怎样办》的重要文章。

这些重要的代表作, 无不蕴含着黄炎培先生宝贵的职业教育思想, 不但在当时曾为宣传职业教育并指导职业教育实践作出过重要的历史性贡献, 而且对当今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仍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笔者将分别从职业教育的目标、职业教育的基础、职业教育的手段、职业教育的形式等四个方面阐述黄炎培先生宝贵的职业教育思想。

一、职业教育的目标:使青年有一技之长

《旨趣》中述及“至将来教育方针亦有可预定者”时, 就中华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 共讲了四条:一是必须掌握“相当之知识”, “而所得知识尤必十分精密正确”;二是必须具备足以致用的“纯熟之技能”, 且“务期各种技能达于熟练”;三是必须养成足以立身社会的“善良之品行”, 即“养成其共同心, 责任心, 乃勤勉诚实克己公正诸美德”;四是必须培养“创设新业、增进生产力之能力”, 否则“实不足以生存于今日之世”。并“对于所造就之人才”述为三点:一是将来为各种工厂职工或技师;二是将来能以一艺之长自谋生活;三是将来成为善良之公民。

笔者认为这三点的核心, 应该就是其中的第2点:“将来能以一艺之长自谋生活。”也就是他在后来的《怎样办》中说的“使青年获得为己谋生, 为群服务的途径”。

联系当今的现实来说, 今天的家长们, 满怀希望地把他们的子女送到我们学校来学习, 不就是要让自己的子女至少能掌握一技之长, 毕业了能到社会上自食其力吗?比如一名学楼宇自动化专业的学生, 如果他熟练地掌握了该专业所含的电梯维修技术, 那么, 一旦某幢高楼大厦里的电梯突然发生故障了, 将使住户中正赶着去上班的教师不能按时到课, 演员不能准时演出, 医生不能及时进手术室……正在大家万分焦急之时, 我校的这位技术纯熟的毕业生立即赶到现场, 仅仅花了两三分钟时间, 就顺利地排除了故障, 很快使社会生活恢复了正常与和谐。这不就是职业教育目标定位准确及其工作价值体现的一例吗?

学好、用好一技之长也并不容易。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说, 一是要有“相当之知识” (一定的基础知识、够用的理论知识) 的支撑, 二是要有以技术服务于社会的“责任心”和光荣感。毛泽东同志曾在《纪念白求恩》 (1939年12月21日) 一文中说:“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 他以医疗为职业, 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 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 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 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2]试想, 一个缺乏责任心的人, 他能对技术精益求精吗?如果学技术的人, 没有责任心作为内在驱动力, 他怎么可能具备认真钻研、勤学苦练的精神, 从而使自己的技术“达于熟练”呢?那么, 凭着那点儿“三脚猫”的功夫, 能够外化成服务于社会的能力吗?因此可以说, 黄炎培先生97年前在《旨趣》中提出的“知识”“技能”“品行”“能力”四者互补融通的观念, 对当今的技术型人才培养, 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二、职业教育的基础:有周密的社会调查

黄炎培先生在《旨趣》之第4条中说:“于设科之方针, 尤当预为研究。”在《新标准》之第4条中, 更具体地说:“职业教育机关欲决定设科, 首宜从事调查, 其方法宜从地方调查, 如现有之职业, 孰为发达, 孰应改良, 及未来之职业孰为需要。”

职业教育本来就是根据社会的需要而办的, 因此, 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人来说, 周密的社会调查是特别重要的, 这是工作的基础。唯有依靠周密的社会调查, 摸清了社会需求、人才市场需求, 才能“决定设科”, 即决定设立哪些专业, 包括这些需要开设的专业, 分别该设置哪些课程, 也应根据社会需要确定。但是社会和市场不是一成不变的, 过一段时间, 得再去开展调查, 然后根据调查结果调整专业和课程的设置。否则, 闭门造车, 一厢情愿, 违背了实事求是的思想原则, 不顾市场有无需求而设科、设课, 学生将来的出路何在?岂不又要回到“学非所用, 用非所学”的老路上去?所以黄炎培先生在《怎样办》中说:“必须对于出路, 先有了解决办法, 才可以开办。”[1]

仍以电梯维修保养为例, 笔者对社会的实际需求量调查情况如下。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物质生活的不断富足、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大, 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 我国电梯制造业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目前电梯的年产量约为75万台, 我国已成为第一大电梯生产和消费国, 电梯产量占世界市场的一半。

与之相对应的, 电梯维护保养人才紧缺的问题已显得越来越突出。据统计, 目前国内受过专业、系统训练的合格的电梯专业人员还不足所需人数的十分之一。许多长期服役的电梯是由于维护保养不善, 故障频发, 而许多电梯事故也是由于缺乏及时、专业的处理才酿成更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这些惨痛的教训都在不断提醒我们:电梯维保人才确实是当今社会紧缺的技术型人才。

目前国内受过专业训练的电梯专业人才大概来自两种途径:一是企业培养, 二是各级各类职业院校 (包括技工院校) 培养。但目前国内职业院校电梯专业人才的培养远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目前高校没有独立设置电梯专业, 仅个别高职院校开设了“电梯工程技术”专业[3]。

以在南京本地调研的数据为例:仅通力电梯一家, 每年维保人员缺口约170名, 且数字逐年扩大, 而在南京本地仅有一家与其合作开展冠名班进行人才培养的南京高职学校, 每年仅能输出约70人, 其中还有部分学生毕业后不从事此项工作。而其他电梯公司也均存在同样的情况。人才供求矛盾显而易见。因此, 将电梯作为一个专业进行建设, 并开发相关的教学文件、教材和教学设备, 促进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 加快电梯专业人才 (特别是高技能人才) 的培养, 已是迫在眉睫。

黄炎培先生于1926年在所确定的《新标准》第4条中说“职业教育机关欲决定设科, 首宜从事调查, 其方法宜从地方调查”, 不但点明了职教的基础是调查, 而且指明了调查的基本方法是“从地方调查”, 这其中实际也已透露出“职教应服务于地方社会、地方经济发展”的意识。这些主张的提出虽然已经快九十年了, 但至今未曾失去其光辉。

三、职业教育的手段:要理论与实习并行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的另一重要内涵是:在职业教育进程中, 十分强调“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 使学生学得科学的理论知识, 又具备熟练的劳动技能。是教育与劳动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 动脑与动手结合。

黄炎培先生在《怎样办》中, 首先强调的就是:“第一, 办职业教育, 万不可专靠想, 专靠说, 专靠写, 必须切切实实去‘做’。原来一切教育, 都没有允许我们凭空想, 说空话, 写空文章的;不过对职业教育来说, 这尤其重要, 因为职业教育的目标很简单, 很分明, 是给人一种实际上服务的知能, 得了知识以后要去实地应用。譬如学游泳, 单说一大篇游泳的理论, 哪里行呢?”[1]

黄炎培先生接着强调的是:“第二, 办职业教育, 必须把业已有效的试验结果授给人家, 如果自己还没有试验, 或试验结果在我和我的同事都还没有把握, 毋宁不办。……还须郑重地补充一句———‘先能授后能’, 若我和我的同事, 都还没有取得‘先能’的资格, 以盲导盲, 又哪里行呢?”[1]所以我们现在重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重视实验室的建设, 是十分必要的, 也是与黄炎培先生的教育思想一脉相承的。

关于“双师型”队伍建设, 可以从企业借用技术精英, 也可以专任教师有计划地到企业挂职锻炼。在我们学校, 对于技术型人才培养而言, 教师的高学历其实还不是最关键的, 最要紧的恐怕还应在于黄炎培先生早就指明的:“是给人家一种实际上服务的知能”, “必须把试验业已有效的授给人家”。所以, 教师的动手能力是极为重要的。

关于实验室的建设, 要舍得花大力气、大本钱, 要有宏观、中观、微观的建设计划, 并坚决付诸实施。实验室的使用, 不仅仅用它验证一些基本原理, 更重要的是靠它使广大学子获得动手能力。利用实验大大缩短教育与职业间的距离。也就是说, 实验室实际上是从教育到职业的一座必经的桥梁。

现今对于职业院校来说, 能力目标的培养要优先于知识目标。懂原理固然好, 但对于学生来说, 会操作更为重要, 这也是他们在毕业后进入社会的谋生之本。

以电梯维保这门课程为例, 为了和日后真实工作相接轨, 必须适当弱化纯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大大强化实验实训教学。如果仍然把大量课时花在介绍电机拖动原理或者电梯控制程序设计上, 不仅造成学生接受情况不佳, 而且浪费了实用技能学习的时间。而要落实能力目标的培养, 在真实或至少是仿真的工作环境中的实际操作训练是必不可少的。对于这点, 笔者在这两年参加全国技能大赛工作中, 感触良多。2013年的江苏省职业院校电梯维修与保养技能大赛, 徐州市派出的教师和学生参赛选手在理论考试环节均取得了较高的成绩, 但在实际操作环节中, 3个小时的时间选手们在电梯顶层机房就没有挪过窝, 最基本的盘车救援动作无法完成。笔者作为裁判, 曾询问其中原因, 得知就是因为他们的学校没有一套实训设备, 这门课程完全靠课堂讲授,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缺乏实际操作经验。对于他们来说, 仅仅在概念上知道盘车是怎么回事, 怎么一个步骤, 但面对实际的电梯却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直到今年, 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电梯维保赛项中, 仍有个别代表队在上演同样的一幕。这样的学生对于企业来说适用吗?所以实验楼的建设确实是急需的。

四、职业教育的方式:用多种层次与模式

黄炎培先生在《新标准》第12条中说:“职业教育机关修业年限, 宜分节, 每节宜短。”[1]这种分层教育的理念、“每节宜短”的思路是极有道理、非常重要的。

近年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知名专家姜大源先生, 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 厘清教育层次中的教育类型与教育类型中的教育层次;在《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上发表《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 探讨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层次和作用定位问题[4,5]。还有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陈海峰教授, 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上发表《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及模式多样化探讨》, 提倡积极探索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6], 等等。这些成果, 其实都是对黄炎培先生“用多种层次与模式”教育理念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学校在职业教育的方式上, 可以有学历教育班, 也有非学历教育班;有长期班, 也有各种各样的短训班;有多科班, 也有单科班;有取毕业证书的班, 也有只取结业证书的班。一切根据社会需求、家长需求、学生需求、职业需求而定。

社会上已经从业的大批人员, 也需要继续学习。应遵照《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7]第十二条的精神, 拓宽技术技能人才终身学习通道, 促进工作实践、在职培训和学历教育的互通互转。可以办在职人员专项技术培训班, 继续教育班, 等等。根据职业发展需要, 自主选择课程, 自主安排学习进度。根据学生以往学习情况、职业资格等级以及工作经历和业绩, 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

一切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科而异, 有常有变, 这是符合辩证法的。

五、结语

2015年是黄炎培先生逝世50周年, 2016年是黄炎培先生在江苏省教育会提出实施职业教育方案100周年。我们纪念这位杰出的教育家, 就是要认真、深入地学习他卓越的职业教育思想, 从中得到启示, 促进我们更好地发展当代的职业教育, 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和技术技能人才发展的需要, 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技术型人才, 为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摘要:结合倡导职业教育的著名教育家黄炎培代表性论著《中华职业学校设立之旨趣》《设施职业教育新标准》《怎么办职业教育》, 从职业教育的目标、基础、手段、形式等四个方面, 分析了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思想, 认为对当今技术型人才培养赋予了诸多启示:1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使青年具一技之长;2职业教育的基础是有周密的社会调查;3职业教育的手段是理论与实习并行;4职业教育的方式是采用多种层次与模式。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职业教育目标,职业教育基础,职业教育形式

参考文献

[1]孙培青, 金林祥.百家教育学典论 (上册) [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89.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4:621.

[3]教职成司函[2012]217号.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 (试行) [S].

[4]姜大源.职业教育:类型与层次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8, (1) :34.

[5]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2) :5-8.

[6]陈海峰.现代学徒制的本质及模式多样化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 (18) :45-48.

上一篇:数学基本能力下一篇:广西桂西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