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旅游

2024-10-04

边境旅游(共11篇)

边境旅游 篇1

边境地区作为陆路体验异域风情的主要集散地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并逐渐发展成一种独特的区域旅游业态——边境旅游。我国陆地边境线长达两万多公里,沿边9 个省份与周边14 个国家接壤,分布有79 个口岸、14 个边境开放城市、4 个边境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16个边境经济合作区。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实施,中国出境旅游市场会有15年左右的高速增长,到2020年,出境旅游的市场规模将达到两亿人次,如此大的规模必将给我国边境城市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总体来看,我国边境口岸城市的社会经济水平绝大多数还相对较低,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期望迫切,几乎所有城市都将旅游作为战略性支柱产业来发展。然而,从发展现状来看,当前我国边境旅游发展存在着区域竞争激烈、业态相似度高、通关功能强、目的地功能弱等诸多问题,所以如何实现边境口岸旅游的特色化、精品化、目的地化成为边境旅游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未来可从资源整合、产品打造、市场定位、营销拓展以及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全方位跟进,保证边境旅游可持续发展。

首先,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旅游产品。从边境城市的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来看,未来应主要整合以下几方面资源:

一是民俗旅游资源。与我国相邻的国家多保留着大量宝贵的民俗旅游资源,这为边境城市发展民俗旅游提供了基础。

二是观光旅游资源。边境城市与其他国家相邻,具有开展跨国观光的优势资源,未来可借助自驾车、自行车以及低空飞行器开展跨国观光旅游活动,打造几条精品跨国观光廊道,使其成为我国边境旅游的品牌。

三是购物旅游资源。边境地区由于具有临近其他国家的区位优势,所以邻国的商品可以更为快捷地进入这些区域。未来可通过不断提升通关便利性,扩大免税购物范围和额度,打造一批特色边贸互市点,形成几个旅游自由贸易区,带动我国边境地区购物旅游发展。

四是养生养老旅游资源。从我国长寿老人分布来看,边境口岸所占比例相对较高,所以未来可在条件较好的边境城市,通过整合生态资源、特色餐饮、养生民俗等资源,打造养生养老度假庄园,为两国居民提供国际化的养生养老旅游产品。

五是休闲度假资源。由于当前受到国内土地政策的限制,需要大体量建设用地的休闲度假旅游在国内发展相对困难,而与我国相邻国家往往没有这些政策限制,未来通过与边境口岸城市合作,共同发展休闲度假产品,如跨境高尔夫球场、跨境度假村等项目均可开发。

其次,找准目标市场,开展针对性营销。边境旅游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包括三类群体。

第一类是出境旅游市场,从旅游市场特征看,大多数游客属于近距离旅游或者是商务旅游。在消费特征方面,主要以经验丰富的驴友以及消费相对较低的近距离游客为主。从市场需求特征看,受签证政策以及语言条件影响,通过陆路口岸出境的旅游者更多是通过旅行社组团出境。总体消费水平相对自由行会较低,旅游购物能力也相对较差。对于出境市场的营销策略,我国多数边境城市对出境市场的营销应该严格遵守距离衰减原则,即广告投放主要是在近距离客源地。具体营销策略方面,可采用节庆营销以及价格促销等方式来开展。

第二类是入境旅游者。同出境旅游相似,从我国边境口岸入境的旅游者大多数属于近距离入境旅游市场,旅游动机多以观光休闲和商务旅游为主。从经济水平来看,陆路相邻的国家中多数属发展中国家,消费水平及市场出游率不高,所以未来的营销措施是在边境城市打造满足邻国旅游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具体包括休闲娱乐旅游产品和购物旅游产品。

第三类是国内旅游市场。该类市场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受制于闲暇时间、办证流程以及语言沟通等条件的影响,虽然有体验异域风情的欲望却无法出境的国内游客,主要以近距离市场为主,当前多数知名旅游口岸的国内旅游市场均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主要是体验异域风情,购买邻国旅游商品。二是被边境地区独特的旅游资源吸引而专门去观光体验的市场,如集安市、白山市、沧源县等口岸城市都有很大一部分国内游客是冲着当地旅游资源前去旅游的。未来对国内旅游市场的营销重点应放在品牌营销方面,即重点打造“不出国即可体验到异域风情”的品牌形象。

再次,加强跨国合作,提升保障措施。当前边境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因素不仅包括产品、市场两个领域,更重要是的保障措施瓶颈问题也有待解决。具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加强出入境旅游政策方面的交流与突破。当前,所有边境口岸城市对于跨国旅游免签政策或是签证便利化政策等都有较高呼声,然而实际上进展却相对缓慢。未来应紧抓“一带一路”战略的发展契机,从国家层面加强与周边国家在旅游免签、过境免签以及自驾车跨境游等政策方面进行优化提升。另外,还应加强对边贸互市点的建设,不断增加销售商品的种类以及提升限购金额等,为边境购物旅游提供好的政策条件。

二是加强旅游公共服务领域合作与交流。由于通过边境口岸出入境旅游方式主要以自助或半自助旅游为主,未来应从跨境自驾车旅游市场出发,加强与周边国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合作,形成边境旅游一体化的格局,具体包括旅游营销媒体跨国合作、自驾车营地系统跨国合作、交通道路标识系统跨国合作、网络导航系统的跨国合作、移动通讯系统的跨国合作以及应急救援系统的跨国合作等。

三是加强旅游人才领域的互助与交流。当前边境旅游、跨国旅游等领域人才相对较少,尤其是在政策设计、语言交流等领域人才较为稀缺。需要加强边境、跨国旅游政策研究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远期可在边境省市的旅游院校设置边境旅游研究专业,为我国边境旅游发展提供储备力量;近期可建立旅游人才引进及双边共享机制。

边境旅游 篇2

成立日期:2006年

所处行业:在线旅游

主营业务:旅游产品在线预订

行业地位:旅游产品预订细分领域居领先地位

管理团队:CEO于敦德

融资情况:

途牛旅游网(以下简称“途牛网”)依靠“网站+呼叫中心+旅游产品”的模式,深耕旅游产品预订服务,利用互联网优势整合产业链,凭借呼叫中心与业务运营管理系统的优势,走差异化道路创造收入。而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蓬勃发展,途牛网正尝试在旅游产品预订环节“去呼叫中心化”。

结盟旅行社

“要旅游,找途牛”,这句广告语让很多人结识了途牛网。面对国内在线旅游市场的激烈竞争,途牛网选择在旅游产品预订这一细分领域深耕细作。途牛网在全国范围为用户提供一站式的旅游产品预订服务,包括自助游、跟团游、自驾游及出境游等8万余种旅游产品,目前已成功服务超过400万人出游。

在业务模式上,途牛网打通上游供应链,与旅行社结成盟友,将旅行社的产品搬到线上,使价格透明化。对于消费者来说,只需在途牛网上选购产品,通过电话咨询并预订,省去了到各个旅行社咨询、比价的环节。随着中国旅游市场的高速发展,途牛网这种价格透明、产品多样化的服务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同时,途牛网也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及用户数据,不仅可以用于提升自身产品的质量,还能将分析后的用户行为反馈给合作的旅行社,帮助他们开发和改进产品。

中信证券高级副总裁肖平表示,在竞争激烈的市场,谁最贴近消费者,谁的消费体验最好,谁得天下。其实,无论何种在线旅游模式,完善用户体验和提升用户黏性都是发展的核心竞争力。目前,途牛网形成了丰富的产品线,除了基本旅游产品之外,还推出了个性化、定制化的服务,以及一对一的管家式服务,进一步满足细分市场用户的需求。

去呼叫中心化

过去,呼叫中心在途牛网的旅游产品预订服务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如今,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通过电脑和移动设备直接完成旅游产品的预订,面对这一趋势,途牛网也在进行转型,通过“去呼叫中心化” 的流程提高服务效率。

但是“去呼叫中心化”主要体现在销售预订环节,对于售后服务、出游中服务、投诉等情况较为复杂的环节,人工服务更为灵活、直接,网络服务反而会降低处理效率。

途牛网表示,其会将

2014年的战略重点放在移动端。

商业模式评价:

途牛的差异化路线,让它掌握了大量的产品资源,但也对其供应商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拓展,如何做好供应商和消费者的桥梁、提升服务水平成为挑战。

黑河发展对俄边境旅游的优势分析 篇3

一、地缘优势

(一) 依托地缘优势, 黑河发展边境旅游“占天时、据地利, 享人和”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浪潮使黑河这样一个地处边远, 交通不便, 封闭落后的“神经末梢”一跃成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在黑河与俄罗斯358公里的边境线上, 分布着黑河、逊克、孙吴三个国家一类口岸。黑河在依托地缘优势发展对俄边境旅游过程中可谓“占天时、据地利, 享人和”。

所谓“占天时”, 目前世界旅游业发展的总趋势是, 欧美发达国家在全球出入境旅游市场中仍将保持传统优势, 但增速放缓;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太国家和地区则将保持较快增长。今天, 俄罗斯已经成了了中国第二大海外客源国, 同时中国也已经发展成为了俄罗斯的第二大海外客源国。在这一前提下, 黑河借助于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友好的国家关系, 借助于国家“中俄语言年”、“中俄旅游年”等契机, 依托中俄经贸浅谈会、中俄文化大集等平台, 大力发展了旅游活动。2012年在中国举办“俄罗斯旅游年”, 2013年将在俄罗斯举办“中国旅游年”。这些都为黑河发展对俄边境旅游创造了良好条件。

所谓“据地利”, 首先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看, 黑河与阿州布市处于东北亚经济圈中的核心地带, 是进入对方腹地市场理想、适中的通道和平台。阿穆尔州总面积是36.37万平方公里, 人口102万人, 该地区森林资源丰富, 文化教育十分发达, 平均每年大约会产生边境旅游者11万人次, 阿穆尔州的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是与黑河市一江之隔, 是中俄4 300多公里边境线上一对距离最近、规模最大、规格最高、功能最全的对应口岸城市, 被誉为“中俄双子城”。基于距离衰减规律以及良好的可进入性的影响, 这一地区产生的俄边境旅游者大都会选择黑河作为出境口岸。这为黑河发展对俄边境旅游提供了坚实基础。

所谓“人和”, 经过多年努力, 黑河市与包括阿州在内的俄远东地区建立了良好合作关系, “两国一城”发展理念已经在黑河与阿州政府层面达成共识, 黑河目前已经与俄25个州市保持密切联系, 与布拉戈维申斯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等4个城市签订友好城市协议。

(二) 依托地缘优势, 黑河对俄经济文化交流实现新突破

第二届中俄文化大集成功举办, 得到省政府充分认可, 纳入黑河省与阿州文化交流机制项目落户黑河。沿边开放给黑河人民带来了更多福祉。旅游是富民的产业。沿边开放后, 黑河旅游业快速发展, 尤其是2004年互市贸易区范围延伸到整个城区后, 吸引大批俄边民来黑河旅游购物, 每天达到三千多人, 促进了消费经济, 拉动了就业, 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

(三) 依托地缘优势, 黑河发展对俄边境旅游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依托优良的地理位置, 使全区呈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特征, 即:“四时之气多风, 四月犹霏雪散, 夏日偶噎或南风作, 必雨不雨, ……惟雷至四月始闻, 伏天多雨雹大者如盆, 七月已霜, 八月则无不雪。”这也决定了黑河地区所发生的自然灾害必然是以水、旱和低温冻害为主。这些于第一产业———农业的影响较明显, 而对于第三产业———旅游业来讲影响不大。近年来, 一些地方地震、台风、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非常严重, 对当地的旅游资源产生严重的破坏性影响, 波及我国旅游业的正常发展, 但黑河在这方面的危机不大, 这就为黑河发展边境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自然环境和安全保障。

(四) 依托地缘优势, 黑河已经成为俄罗斯旅客进入中国的旅游中转站

黑河市与俄罗斯阿穆尔州首府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黑龙江相望, 最近处只有700多米, 从黑河乘车、船, 大概10分钟即可抵达俄罗斯境内。随着近年来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 中俄游客互访人数稳步增长。据调查, 目前黑河的俄罗斯边境旅游者, 以家庭团为主, 部分俄罗斯游客选择举家在黑河市度周末, 部分俄罗斯游客在黑河度假娱乐休闲, 在周边的五大连池等地进行康疗养生, 还有部分俄罗斯游客在黑河市小住后, 到北戴河、大连等沿海地区旅游。由此可以得出结论, 黑河在旅游定位中, 不仅要认识到是俄罗斯边境旅游者重要的旅游目的地地区, 同时也是俄罗斯旅游者前往中国各地非常重要的旅游过境通行地区。一些俄罗斯边境旅游者在黑河及周边进行完边境旅游之后, 很可能直接转化为国际旅游者, 以黑河为中转站, 通过铁路、公路、航空、水运立体交通网络, 南联中国内地、沿海、港澳地区及东南亚各国。来自俄罗斯阿穆尔州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瓦吉姆说, 现在不用签证就能到中国黑河, 而且从这里可以转机去中国内地的大连、北戴河、上海、三亚等地, 交通十分方便, 费用也比到俄罗斯黑海旅游要便宜得多, 相信将来还会有更多的俄罗斯游客把黑河作为前往中国腹地的中转站。

二、资源优势

黑河市位于小兴安岭的北麓, 与俄罗斯的布拉戈维申斯克市隔江相望, 是东西方文化的融汇点。

黑河是别具北国特色的绿色净土观光带, 旅游资源极为丰富, 文化和自然旅游资源多样、独特, 景观与人文结合良好, 黑河的旅游形象在俄罗斯客人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全省旅游资源普查结果表明, 黑河市有5类32种111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经黑龙江省旅游专家品位认定, 独特性和垄断性旅游资源占整体旅游资源的42%。

得天独厚的资源, 让黑河的旅游产品更加丰富多样, 旅游格局也从单一的边境旅游向以黑河为中心、辐射带动周边旅游产业发展的全方位格局转变。

中俄自然及文化差异性形成互补优势。自然上俄远东地区有雄伟的山脉和宽广的大海, 而黑河则有火山地貌和冷泉、温泉疗养;中俄两国的文化、建筑风格特色鲜明呈现典型的景观差异, 界江沿江历史古迹众多, 有瑷珲古城、原始社会遗址、阿穆尔州地志博物馆、阿穆尔地区古代岩画、雕刻。还有精神体验的文化资源如古老纯朴的俄罗斯农庄、牧场与“北大荒”农业观光等。两国边疆民族保留着各自特有的民族风情, 北岸古老的俄罗斯民族的民风民俗、文化艺术、风味食品、宗教信仰异国风情浓郁;南岸中国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 在生活、习俗、宗教等各个方面仍然保留着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狩猎文化的原生形态, 中俄两国开发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的潜力巨大。文化上的差异将成为启动双边跨国旅游热潮的重要推动力, 因此两国具有得天独厚的文化旅游资源互补性。

三、接待优势

为进一步促进旅游业发展, 黑河还不断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完善各项服务功能, 使市区及各风景区环境优美、祥和、安全, 旅游和商务接待设施逐步完善, 接待环境优化, 服务水平提高, 生产和生活用品物美、质优、价廉。目前, 黑河有各类旅行社达60家, 其中具有出国旅游经营权的旅行社3家, 有边境旅游经营权的旅行社17家, 国内旅行社40家。拥有四星级饭店2家, 三星级饭店4家, 二星级以下星级饭店20家。旅游涉外星级宾馆客房总数737间、床位总数1525张。仅市区日可接待过夜游客近3 000人, 旅游从业人员6 000多人, 且接待人员的能力也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日益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 日渐成熟完美的旅游景区、景点让越来越多的俄罗斯游客和商人来黑河旅游、度假、购物及从事商务活动, 黑河口岸的入境游逐年上升。到2010年, 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136万人次, 年均递增7.6%。其中接待边境旅游者36万人次, 年均递增6%, 其中入境游客占到近70%。边境旅游收入1.53亿元, 年均递增8%。旅游收入达100亿元。

边境旅游 篇4

成都市。

四川省成都市农业旅游起步于90年代初,起始于城郊郸县农科村。该村从花木种植和观赏开始,逐步开辟了农业观光、游览、休闲等项目,形成了农家乐旅游的雏形。在郸县农科村农家旅游的启发下,城郊区龙泉骚区、锦江区、都江堰市等区(市、县纷纷结合各自农业旅游的特色,开发农家乐旅游、发展速度很快。

目前,成都市参与“农家乐”旅游经营的农户已达5000余家,已成为成都市旅游业的特色旅游产品,有利地促进了成都市旅游业的发展。成都市乡村旅游发展较早的类型:郸县农科村的农家乐、龙泉骚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观光休闲旅游等。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目前,中国乡村旅游发展主要有7种模式: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乡游、果乡游、花乡游、渔乡游、水乡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 ①田园农业游。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置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旅游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的目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

②园林观光游。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置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四川沪州张坝桂园林。

③农业科技游。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和品种、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

④务农体验游。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广东高要广新农业生态园。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即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充分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 ①农耕文化游。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②民俗文化游。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③乡土文化游。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④民族文化游。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如西芷拉萨娘热民俗风情园。

农家乐旅游模式 即指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等旅游活动。主要类型: ①农业观光农家乐。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如四川成都龙泉骚红砂村农家乐、湖南益阳花乡农家乐。

② 民俗文化农家乐。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如贵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风情农家乐。

③民居型农家乐。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如广西阳朔特色民居农家乐。

④休闲娱乐农家乐。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如四川成都碑县农科村农家乐。

⑤食宿接待农家乐。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⑥农事参与农家乐。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村落乡镇旅游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格局为旅游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

①古民居和古宅院游。大多数是利用明、清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福建闽南土楼。

②民族村寨游。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如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

③古镇建筑游。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浙江南得、安徽徽州镇。

旅游行业:国庆旅游持续火热 篇5

钢铁行业:宝武重组方案远超预期

随着10月10日宝钢股份和武钢股份的复牌,备受各方关注的宝钢武钢吸收合并方案尘埃落定。复牌后的两个交易日,宝钢和武钢表现抢眼,武钢连续两天以涨停告收,此现象表明市场各方对于宝武合并方案的高度认同。宝武合并拉开了钢铁行业全面整合的序幕。宝钢集团总经理陈德荣此前表示,宝钢与武钢联合,是中国钢铁业动力转换战略的第一步,但不会是唯一一步或最后一步。目前,业界关注“宝武联合”下一步的具体整合进程。

实业艰难:多家上市公司出售一线房产

一边是热到发烫的楼市,一边是宏观经济增速不断下滑的大环境。最近一段时间,多家上市公司纷纷出售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的房产,而从中所获得的收益更是远远超过了经营主业所得。这一现象,反映了当前中国经济中最为扭曲的一面:实业的艰难和地产的过热正在形成鲜明的对比。统计数据显示,2934家上市公司中,有628家净利润不足1000万元(含亏损),也就是说,有超过20%的上市公司半年的净利润,甚至赶不上京沪地区的一套学区房价格。

电影行业:国庆档票房出现负增长

据国家电影资金办最新数据显示,今年国庆档全国电影票房收入15.67亿元,较2015年创纪录的18.5亿元票房下降了15.3%,也是近十年来内地国庆档首次出现电影票房负增长。这是否说明中国电影市场已经开始出现疲软呢?记者采访发现,表面上看总票房成绩下降了,但不少业内人士却认为,今年的数据更真实,挤掉了泡沫和水分。

金融行业:柜员机转账24小时内可请撤销

日前,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关于加强支付结算管理防范电信网络新型违法犯罪有关事项的通知》,全面加强账户实名制管理、银行卡业务管理和转账管理。明确自2016年12月1日起,个人通过自助柜员机转账的,在发卡行受理后24小时内,可向发卡行申请撤销转账。

国内首条民营控股高铁落地

9月28日,在“浙江省综合交通投融资建设签约大会”上,复星集团牵头民企与浙江省交通投资集团等正式签订了“杭绍台铁路PPP项目合作协议”。这标志着国内首条民营资本控股的高速铁路——杭绍台铁路正式落地。该项目总投资规模预计达462亿元,是国家首批引入社会资本的8个铁路示范项目之一。

石油:OPEC达成冻产协议

9月29日,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已经达成了限制产量协议,将日产量限制为3250万桶。随后,纽约商品交易所11月交割的西德州中质原油(WTI)期货价格上涨5.3%,收于每桶47.05美元,为9月8日以来收盘新高。伦敦洲际交易所11月交割的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上涨5.9%,收于每桶48.69美元。

电商行业: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

近期,工商总局公布了2016年网络交易商品质量专项抽检结果,在有效送检的为497批次样品中发现172批次商品质量不合格,总体不合格商品检出率为34.6%。工商总局消保局负责人表示,线上抽检结果适用于线下销售,对在线下实体店销售不合格商品的违法行为同样要依法查处。处罚结果应计入企业信用档案并向社会公开。

啤酒行业:华润收购雪花 寡头格局初现

华润啤酒10月11日晚间发布公告称,已完成收购华润雪花啤酒49%发行股本总额,此前,华润啤酒持有雪花啤酒51%的股权,收购完成后,华润雪花啤酒成为华润全资子公司。业内认为,完成收购后,华润啤酒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位居啤酒行业第一成为“寡头”,而市场上将从“多强并举”转变为“一强多强”的局面。

煤炭行业:价格连续5个月上涨

从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获悉,今年9月,内蒙古煤炭价格延续了5月以来的上涨态势,且涨幅进一步扩大,主产地动力煤坑口平均结算价格为157.03元/吨,环比上涨11.10%、涨幅扩大6.01个百分点,同比上涨19.18%、涨幅扩大10.26个百分点,已连续5个月上涨。

手机行业:三星宣布召回全部Note7手机

边境旅游 篇6

有人将信息技术对于世界的改变和当年电的发现应用相提并论。二者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并不是仅仅提高某个行业的水平,而是对于全社会各行各业的生产水平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2014年在全国人大会议上,李克强总理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从国家层面上肯定了互联网的作用。也为我国的经济未来的发展指出了方向。

“互联网+”强调的不仅是线上线下的互动,而是要打破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壁障,让互联网像电力一样无所不在、无处不在。“互联网+”的提出不仅仅对互联网产业具有指导意义,也为其他传统行业突破创新与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的思路。

2 “互联网+旅游”的概念及性质

2.1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与性质

2.1.1 “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仅从字面理解而言,“互联网+”就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包含移动互联网)的相加。然而对于“互联网+”的概念的理解显然不应该停留于此。“互联网+”在国内的首倡者马化腾认为:“‘互联网+’是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础,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与各行业的跨界融合,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并不断创造出新产品、新业务与新模式,构建连接一切的新生态。[1]”

还有学者认为:“‘互联网+’是利用互联网的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提升实体经济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2]。”

2.1.2 “互联网+”性质

由以上两个“互联网+”的概念可以看出其具有如下性质:

1)“互联网+”具有“高覆盖性”。第一代互联网由门户、社交、游戏和搜索组成。当时的互联网对使用者的要求较高,因此第一代互联网用户普遍文化水平较高,属于小众人群。第一代互联网以“用户浏览量”作为衡量网站是否成功的标准。第二代互联网讲究线上线下的结合,主要是利用其方便快捷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率。在这个阶段互联网开始服务于第三产业。而到了“互联网+”时代(第三代互联网),互联网将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渗透到各行各业,渗透到了人们生产生活的各个环节。

2)“互联网+”是平台产业的一个新阶段。互联网通讯平台凭借自己的方便快捷和低廉的价格成为了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交流平台。互联网安全技术的提高让互联网金融平台得以瓜分传统的金融平台的市场。而GIS的技术使得平台产业扩张到物流领域。新的技术带来新的平台,在未来,平台产业的不断发展会带来一个大平台阶段。不同平台之间无障碍的交流将成为“互联网+”的新特性。

3)互联网平台有助于中小企业发展。这是因为:①“互联网+”的到来将产生许多新的业态、新的产业,能够提供很多新的机会;②根据“长尾理论”,小众需求的总数十分可观,甚至超过大众需求。大企业往往追求大的市场,而无法照顾小众需求。这就为小众需求的生存留下了足够的空间;③中小企业“船小好调头”,对市场新的需求变化反应迅速。互联网能够更好的传递消费者需求的动态。相对扩大了中小企业灵活的优势。

4)“互联网+”可以广泛运用于公共服务事业当中,惠及民生。通过互联网平台组成智慧城市平台,提升人们生活质量。

5)“互联网+”有利于发展共享经济,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是高效地管理资源的新方式。

6)“互联网+”提升创新力。“互联网+”是人类“意识”集中的平台,也是科学技术集中的平台,是金融资本集中的平台,是各种劳动力资源集中的平台。这种跨越空间国界,跨越种族文化地聚集不仅仅能够产生创意,而且可以利用现有资源最大限度,最短时间的实现创意。只有实现了的创意才是创新,把好的想法物化,才是生产力的进步。

2.2 “互联网+旅游”概念与性质

2.2.1 “互联网+旅游”概念

“互联网+旅游”继承了“互联网+”的大部分属性,不但同样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而且以新技术的普及为行业突破的契机。但旅游行业的特殊性使得“互联网+旅游”与其他的“互联网+传统行业”相比更加的复杂。

本文认为,“互联网+旅游”就是以现代科技,尤其是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为旅游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快速、透明、公正的信息服务,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发挥市场经济的自我调节能力、合理调配各种资源和旅游生产要素、刺激、保护旅游行业创新的平台。

2.2.2 “互联网+旅游”性质

1)互联网对于旅游行业的渗透是全方面的,而不应该仅仅停留在旅游的宣传、销售、景区管理方面体现互联网的作用。

2)“互联网+旅游”继承了“互联网+”管理资源的属性。由于旅游产品位于产业链的下游,具有很强的“乘数效应”,因此从资源管理后的收益看,旅游业可以得到更多的益处。

3)“互联网+旅游”能够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平台可以吸引的不仅仅是消费者,还包括生产者。传统的旅游平台,比如旅行社,它组合各旅游子产品成为单一的旅游产品总成(线路)一次销售给旅游者。但由于受到地域和行业的限制,效率低下。这些成本最终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抬高了旅游产品的价格,让不少人由于囊中羞涩而不得不放弃旅游这种休闲方式。互联网旅游平台削减了传统平台的成本,同时减少了旅游产品生产过程当中的许多中间环节,是有机组织旅游业各个子产品的有力武器。它减少了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许多不必要环节,以提高信息透明度和沟通效率的方式,既为旅游者提供更加便宜、丰富、高质量的旅游产品,也为旅游产品的生产者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宣传营销手段和管理方式。

4)“互联网+旅游”是未来旅游创新的有力保障。人们常说21世纪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将一个人同全世界联系在一起。在互联网上可以了解全世界的创意与想法,这是“互联网+旅游”创新能力的根本保证。对于旅游地和旅游开发者而言,筛选信息,汲取好的创意,再将其形成旅游产品,就能够形成旅游业的创新。

综上所述,“互联网+旅游”从形式上看是为各方利益相关者提供一个能够沟通信息、资本、资源的平台,从功能上看,是为了达到比传统方式更好地分享旅游经历、支付旅游支出、发现及保护旅游资源、管理旅游景区、销售旅游产品、投资旅游项目、沟通旅游者等目的。

2.3 当前互联网与旅游合作存在的不足

目前的“互联网+旅游”对于旅游行业的影响并没有体现出“互联网+”的强大能量。并没发挥“互联网+旅游”通过创新“扬弃”整个行业固有模式、固有思维的能力。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分析,这种初级的“互联网+旅游”模式仅仅停留于节约资源,而没有管理资源,更谈不上资源的创新利用。

2.3.1 当前“互联网+旅游”没有获得应有的广度

旅游活动要围绕六大要素展开,且六大要素缺一不可。然而目前的旅游平台,往往难以兼顾这六大要素,个别网站虽然六要素齐备,但是其中总有几个要素不能在渠道、资源上获得充分保障。

2.3.2 当前“互联网+旅游”没有取得应有的深度

旅游行业的深度,指的是旅游产品对于多彩绚烂的文化的理解力,利用能力及创新能力。这种能力的强弱关乎一个旅游企业的收入,也是整个旅游业能否健康可持续发展,被游客承认的重要因素,从国家角度看,是国家树立民族自信心,增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手段。

2.3.3 当前“互联网+旅游”没有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从平台产业的发展历程看,但凡较为成熟的平台产业往往呈现出“寡头”的状态。比如实时通讯平台在国内仅有QQ和微信较为成功,支付平台仅有支付宝、微信支付具有广泛的民众基础。而现在的旅游平台看似“繁花锦簇”、“百花齐放”,实际上这种虚假的繁荣是“互联网+旅游”平台不成熟的表现。

2.3.4 当前“互联网+旅游”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持

新的事物的出现往往会带来机遇,也会带来挑战。“互联网+旅游”平台的包容性和开放性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可以团结更多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为旅游业所用,但是也可能成为不法分子投机取巧的工具。互联网与旅游相互结合后可能产生的效益越大,对不法分子的吸引就越大,因此加强法制管理,加强旅游相关法律法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才可以维护“互联网+旅游”的健康发展。

3 “互联网+旅游”是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3.1 创意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主旋律

在解决如何发展“互联网+旅游”问题之前,首先要解决为什么要发展“互联网+旅游”的问题。

近年来,文化旅游已经成为了旅游产品的主力,“文化是其属性,旅游是其功能。[3]”而消费这些旅游产品的游客也是事实上的文化产品消费者。“创意旅游与文化旅游从本质上来说是相同的,即创意本位,都将文化作为旅游产品的主要内容[4]”。由于创意产业在价值链上处于文化产业上游[5],相对文化旅游而言,创意旅游能够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种性质决定了文化旅游的产品当中,文化创意的成分将会不断的扩大。

3.2 创意旅游发展致使旅游产业生产关系改变

根据本杰明的“艺术生产理论”,艺术创作在资本主义生产条件下会转变为大量复制的文化生产,而这种生产同样由生产者、消费者、产品等要素构成,同样受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原理的制约。

许多文化产业园都有所谓的大师工作室,或者请艺术家进场。一些旅游行业的公司为了更好的发掘旅游资源,开展文化旅游,会重金聘请“文化圈”的学者、专家作为顾问。甚至于,这些专家顾问在学习了旅游产品的经营方法后成立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这些都是艺术家在生产关系当中获得一定地位的另一种表现。经过多年的市场检验,文化学者被引入生产关系是有利于文化产业生产力发展的。

如前文所说,当文化旅游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就会发展为创意旅游。这种旅游产业的升级使得原有的生产关系不再适应生产力。而创意人才的加入可以补强文化旅游开发的班底,这种新的生产关系有助于提高文创旅游的生产力。

3.3 文创人才短缺制约旅游发展

目前我国正在经历创意人才荒,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我国的创意产业起步晚,创意人才的培养才初见端倪。其次,“创意人才是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以‘头脑’服务为特征、以专业或特殊技能(如设计)为手段的‘专精人才’,这些人才很难嫁接和替代。[6]”第三,国内较为出色的创意人才集中于北上广,这样的相对集中加重了创意人才的紧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端人才无法在朝夕之间培养出来。创意人才的缺口如果想要通过传统的人才培养方式填补显然无法跟上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速度。利用互联网的创新能力填补创意旅游人才方面的空白是一个在短期内缓解创意人才短缺的有效办法。

3.4 “互联网+旅游”可以缓解创意旅游高级人才短缺问题

在日常生活当中每个人都有创意,普通人所缺乏的往往是把自己的创意实现的能力和精力。互联网是一个神奇的存在,不同的网民把自己的创意和想法发布到互联网上,这些思想又不断地相互作用形成新的思想。景区的开发者如果可以将互联网当中有助于开发景区的创意、想法提取出来,和自己的创意思维碰撞擦出火花,点燃了高一层次的创意(可能是多次的反复),再将创意商品化,就可以对旅游产品进行创新。

4 旅游亟需“众筹”募资模式

“互联网+旅游”除了给旅游行业以创新源泉外,还为旅游提供了创新的融资方式———众筹。

4.1 “众筹”概念的由来

美国为了防止近年来愈发猖獗的金融诈骗,颁布了《萨班斯法案》和《多得弗兰克法案》。但是法案的颁布却导致金融管控过于严格,中小企业从银行获得贷款难度大增。无法获得资本市场融资让中小企业一度萎靡不振,对美国的经济活力也产生了不良影响。

在这个背景下,美国学者迈克尔 · 莎莉文在2006年组建了名为“Fundavlog”的融资平台,目的是为具有一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小企业或个人进行融资。在该平台的创建过程当中,第一次提出了众筹(Crowdfunding)这概念。迈克尔·莎莉文本人将其定义为:“众筹描述的是群体性的合作,人们通过互联网汇集资金,以支持由他人或组织发起的项目。”

不久《企业振兴法案》(Jumpstart Our Business Start-ups Act)在2012年4月5日颁布,该法案“旨在通过放松金融监管要求鼓励新兴成长型企业融资,以实现加快经济复苏、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目标。[7]”其中有关众筹的部分占据了该法案40% 的篇幅,这使得众筹融资模式真正走上历史舞台,也肯定了众筹模式对于创新型产业的作用。

4.2 “众筹”的基本概念与特征

有学者认为,“众筹”是:“创意者或小微企业等项目发起人(筹资人)在通过中介机构(众筹平台)身份审核后,在众筹平台的网站上建立属于自己的页面,用来向公众(出资人)介绍项目情况,并向公众募集小额资金或寻求其他物质支持。[8]”

众筹相对于传统的融资方式有以下几大优点:①众筹模式依托于互联网,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②众筹模式募资的对象为广大网民,分担了融资风险;③为民间的限制资本创造了新的投资渠道;④是一种创新的“金融脱媒”方式;⑤众筹(特别是众筹募资模式发展初期)主要服务于一些中小型公司以及个人创业者。此外,众筹在实践当中还被作为一种营销宣传方式。

目前众筹主要有四种回报方式,预购模式、股权模式、低价模式以及精神回报(通常为公益性项目)。

4.3 旅游与众筹融资模式结合的必要性

随着淘宝、京东等知名网购平台推出众筹网页,众筹慢慢地得到普及。目前已经有个别的旅游项目尝试了众筹的融资模式,并且募得了资金。本文认为众筹模式有和旅游结合的必要性,原因如下:

4.3.1 中小景区、休闲项目融资困难

2008年以来,五一长假被取消,但是假期的总天数不减反增,许多“小长假”(三到五天)的出现让二三线城市周边的休闲、旅游项目的需求量增加。在需求的刺激下,二三线城市周边的休闲和旅游项目拥有了一个能够整合、发展,形成规模或产业的机会。但是二三线城市周边的休闲、旅游资源的持有者却未必在资本上能够满足再建设的要求。

目前主要的融资方式主要为银行借贷、天使投资、VC及PE。这几种传统的融资方式通常不适用于规模较小的旅游开发公司,会产生融资困难、融资周期长等问题。而对于很多旅游项目而言,时间就是金钱,一个好的项目创意如果在一定的时间内无法融资成功,也许就不再适合社会环境而胎死腹中,或者被其他公司抢先开发。

4.3.2 众筹者与旅游者的心理需求相似

众筹作为一种新的理财方式、融资方式,吸引的是那些愿意感受创新产品的年轻人。众筹者参与众筹的目的有三:首先是寻求商品的物质价值。其次,众筹者可以获得对于预售商品强烈的感知价值,获得一种尝鲜的体验。第三,获得众筹的参与体验。在众筹的过程当中,众筹者以众筹网站为平台,搭建众筹的社交门户,通过社交门户享受“社区福利[9]”。“众筹产生新的社交互动,激励公众参与项目融资,为众筹者提供与有相似兴趣和理想的人组成的社区进行连通的感觉这是一种归属感和受人尊重与需要的体现[10]”

旅游者外出旅游往往有寻求一种心理体验的目的,也很可能是为了通过旅游活动获得他人尊敬。旅游者和众筹者的心理需求有所重合,这为旅游和众筹的深度合作提供了潜意识基础。

4.3.3 众筹的募资是否成功为旅游企业的决策提供强有力的参考

对于一些创意符合市场需求的众筹项目来说,常常在众筹的有效时间内获得大大超越预期的投资。而对于一些缺乏市场的项目而言,众筹的失败会促使融资商对自己的项目进行审视,作出放弃或是改进项目的决定。这样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项目由于创意方面有问题而引起失败。

4.3.4 众筹融资还是一种新的营销方式和宣传手段

获得众筹融资往往等于获得了投资者对于自己旅游产品的好感。众筹面向广大网友募资,可以在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内为自己的旅游产品进行宣传。

5 “互联网+旅游”平台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5.1 “互联网+旅游”的现状

回顾平台产业的发展历史,可以借用《三国演义》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来形容。这里的“合”,指的是由于不同网络平台的竞争的结果往往是赢家通吃[11]导致了同类型平台的融合以及网络平台的跨产业融合[12]特性。而这里的“分”,指的是在一定领域内的平台产业成熟后,为了争取优质客户群体而提供更加专业和个性化的服务。“互联网+旅游”平台的发展也会在这“合”与“分”中不断地前进。

目前“互联网+旅游”已经初见雏形。旅游众筹的出现是大众消费旅游到大众建设旅游转变的一个标志。目前的“互联网+旅游”由以下四个平台构建而成:众筹平台、景区管理平台、自媒体平台以及第三方支付平台。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如图1互联网与旅游作用关系示意图所示。

自媒体平台承担的主要是宣传和沟通的功能,第三方支付平台是资金流能够快速方便的在各个平台和平台用户之间流转的保障。景区管理平台通过自媒体平台发布景区信息,与游客相互沟通,而众筹平台则负责景区建设的融资,并且众筹平台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宣传自身,沟通众筹者。当众筹结束后,众筹平台还要把众筹的结果反馈给景区投资者。众筹者即是景区的建设者,也可以成为景区的消费者。通常为景区投资的众筹者还会对自己投资的景区抱有好感,成为口碑营销的一大助力。

5.2 “互联网+旅游”所面临的风险与问题

在上文所述的“互联网+旅游”的模式中共有四大平台,这其中第三方支付平台、景区管理平台、自媒体平台都已经进入了一个较为成熟稳定的阶段。而众筹平台于2012年才在国内出现,距今不过短短数年,还有许多不成熟的地方。

5.2.1 众筹平台在“互联网+旅游”的运用中可能面临的风险

1)法律风险。由于众筹的金融模式在我国出现的时间较短,众筹容易在法律上陷入非法集资的尴尬境地。梁清华[13]将中国众筹的法律困境概括为以下几方面:首先,“众筹在民事上没有合法的法律地位,处于无法可依的灰色地带”。其次“刑法上对非法集资定性不准确,处理手段不符合法律逻辑,没有为面向公众的合法的集资行为留下空间”。第三,众筹缺乏监管机制,当众筹的商业流程未能够顺利执行,出现争执的时候,法律才采用追溯的方式判断此次众筹是否是非法集资。“这种追溯式的调整方式使得法律的可预测性、确定性丧失殆尽。目前的监管机制实际上处于监管不足与惩治过度同时存在的矛盾状态”。

2)信用风险。众筹的优势之一就是其无须抵押。这在方便了许多小企业的同时也会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目前众筹的信用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①众筹的发起者及其创意缺乏审核制度。由于目前我国没有建立信用记录的制度,与国外的众筹模式相比,我国的众筹平台审核融资者的成本要高许多,且效果难以评估;②融资者募资成功之后,资金流向缺乏监管,资金用途不受到法律制约;③众筹平台缺乏监管;④募资成功后,对于众筹者的回报不具有法律约束力。

3)知识产权风险。对于旅游行业而言,一个好的创意所带来的商业价值有时候是难以估量的。而众筹作为一种互联网行为,很多时候就必须要把自己的创意毫无保留或是部分保留地公之于众。由于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对于尚未实现的创意并不保护,因此这些被公开的创意就存在被窃取的风险。

4)经营风险。旅游是一种综合性很强的行业,旅游景区的开发涉及到方方面面,在开发的过程当中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旅游景区,景区项目的开发者是否有从业经验,能否在创意策划起始阶段就将各种情况考虑周全,在初始阶段就把各种不确定因素扼杀在摇篮里,是一个景区开发成本控制的关键。同时景区在众筹平台上的融资人是否拥有一个优秀、团结、高效、有能量的团队也是景区顺利建设的重要保障。

5.2.2 “互联网+旅游”发展面临的难点

除了以上风险外,“互联网+旅游”要真正走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还有以下难点:

1)项目创意激励机制缺失。网民对于发布创意积极性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缺乏激励机制。景区作为创意的获利方应该积极地联系创意的提供者。一方面是对创意进一步了解,另一方面可以把最终旅游产品的一次体验机会作为回报提供给发布创意的网民,以此来不断地激励网友参与到旅游产业的创新当中。但是目前企业与网友之间的良性互动还没有建立,这种创意生态圈的建立既需要通过人情维系,也必须有物质奖励浇筑。

2)创意产业的高风险性。文化产业具有极强的不确定性,可以说是高风险伴随高效益。而在这样一个中外交流愈发频繁的时代,国内的文化创意产业要面临全球竞争,与之竞争的不仅仅是国外的文化产品,甚至有国外文化产业中以国内文化为基础开发的文化产品。

3)信息冗余。信息大爆炸时代,面对着海量的信息,要从中发现具有闪光点的想法和创意,以目前的技术而言还需要依赖于企业自身对于文化的理解能力。

5.3 对策与建议

5.3.1 提高全社会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

旅游产品由有形的和无形的两个部分组成,旅游产品作为体验经济的产物,人们真正购买的是旅游的体验,是一种服务。“只有旅游服务———这一旅游经营管理服务人员以旅游资源、设施、设备为物质基础向旅游者提供的服务性劳动———才能最终满足消费者获得一次完整旅游经历和体验的需求,它是旅游者的直接消费对象。所以,我们认为旅游服务是旅游产品的核心构成要素。[14]”而游客消费服务的过程也是其消费文化、消费创意的过程。从我国现行的法律看,创意并不受到法律的保护,只有先行提高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才可以为法律的完善提供先决条件。

提高知识产权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树立公民的创意创新意识的过程。从国家层面而言,国家应该通过宣传相关的理念和法律提高公民对于知识产权的认知。树立公民保护知识产权的道德取向。从公司及个人的角度看,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应该贯穿于创意价值链的四个阶段:创意构思、创意作品的制造、创意产品的传播与销售、创意产品的交换与销售[15]。

5.3.2 建立健全创意产业的法律制度

增加自主创新能力是我国的国家战略,如何从“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将是未来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信息时代知识的传播速度不再受到地域的限制,科学技术的高低往往以知识产权的数量和质量表现出来。知识产权是创意经济的核心价值[16],知识产权是创意产业的基础,是创意产业发展的动力,也是创意产业化的保障。

《英国创意产业路径文件》中将“创意产业”定义为:“所谓创意产业是指那些从个人的创造力、技能和天分获取发展动力的企业,以及那些通过对知识产权的开发可创造潜在财富和就业机会的活动。”创意产业之父霍金斯将“创意产业”定义为“其产品都在知识产权法的保护范围内的经济部门。”从创意产业的定义来看,创意产业是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创意。而产生经济效益的前提是该创意受到法律的保护。

然而,从现实角度看,许多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创意是不受到知识产权的保护的。长期以来,由于许多国家坚持“版权只保护创意的表达,而不保护创意本身”的法律原则———也就是所谓的“创意/表达两分法原则”,创意并不为法律所保护。张费微认为:“立法者不是只在表述法律,他们是在从实践经验和习惯中提炼出具备合理性的制度,是在创造制度。法律不仅仅是理性选择的产物,它更大层面上是社会需求的产物。[17]”

笔者认为阻碍创意产业成为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对象的原因在于创意的数量众多,创意的价值评判困难。在过去这几乎是不可解决的问题。然而在信息时代,通过网络知识产权中介体系已经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创意卫士”是一款比较接近于保护创意的软件。“威客”的设计作品在未中标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创意卫士”对自己的作品进行留档、封存。在未来如果自己的知识产权被侵犯可以据此作为证据索赔。但是由于创意目前不在我国的法律保护范围内,因此“创意卫士”并没有将创意作为保护对象,而是保护原创商标。目前国外已经有人在从事开发创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工作,其原理是给每个注册的创意一个编号和简介(编号为软件官方授予,简介由用户自己编写),如果要想了解完整的创意则需要输入验证码,这样,如果观看过创意的用户在未来“山寨”了原创创意的用户的创意,软件的记录就会成为一个有利证据。

5.3.3 引入保险业保障多方利益

尽管众筹模式具有分担融资风险的特性,对于融资方的审核也具有减少融资风险的作用。但是“天有不测风云”,经济活动中的风险无法完全规避和防范。众筹三方应该在对众筹的初期就对众筹进行投保,减少众筹失败后带来的经济损失。

5.3.4 发展众筹平台

“互联网+旅游”平台在起步期应该由支付平台、自媒体平台、景区管理平台、众筹平台四大平台组成。其中众筹平台“资历”最浅,不为广大消费者熟知。要推广众筹的融资方式首先应该尽快配套相应的法律法规和监督管理制度。通过法律法规来约束募资人和众筹平台,保护众筹参与者的利益不被损害。这是众筹模式能否发展壮大的根本保证。其次,先期试水众筹平台的项目应该尽量具备如下性质:①规模宜小不宜大,大规模的投资常常将众筹的周期拉长,容易增加不稳定因素;②旅游常常需要同地方资源相结合,而有一些资源带有独特性。这就让一些创意也具有了独特性。这一类的创意在众筹上不容易被山寨,被剽窃创意的风险也较小;③盈利性与公益性并重。众筹最初由网络募捐演化而来。参与众筹的人通常并不以获取利益为主要目的。在满足盈利性的同时增加项目的公益性可以增加众筹的成功率;④参与众筹的项目以宣传为主要目的,以融资为次要目的;⑤要积极推广众筹方式。可以举办创意大赛之类活动,为获得比赛前几名的众筹项目提供额外的奖励。

5.4 “互联网+旅游”平台的构建

“互联网+旅游”由多个网络平台组合而成,在这种不同平台之间组合在众筹模式初期起到了“借鸡生蛋”的效果。但是随着众筹的专业化和规范化,这种多平台合作的模式不利于“互联网+旅游”的管理。

为了不断的提高平台自身的服务质量,适应平台发展中后期愈发激烈的竞争。这四个平台不断地整合、演变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如前文所述客户的数量和质量成为了决定平台是否成功的关键,而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又是留住客户的必须。因此,某个平台在发展的后期往往从服务于某个产业的用户转变为服务该产业链的用户,以保证平台的专业性,保证较高的用户质量和用户数量。换言之,平台在产业链当中与上下游的产业相互融合,与关联性较小的产业相分离。

基于以上理由,“互联网+旅游”平台应该不会涉及到支付功能和自媒体功能。因为:①这两个功能与“互联网+旅游”平台的主要功能相差甚远。②支付平台和自媒体平台的成本过大,投资这两个平台要与已经成规模的同类型平台竞争,竞争压力大。③“互联网+旅游”可以同支付平台和自媒体、社交平台共存。

综上所述,理想的“互联网+旅游”要能够实现旅游创意的发布与认证、旅游创意、旅游策划的销售、旅游项目募资、众筹回报的给付、文化创意旅游产品的营销推广、景区和景点的管理、游客意见的反馈等功能。具体工作方式如图2“互联网+旅游”平台运营方式示意图所示。

图2中资金流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支付中介,信息流可以在“互联网+旅游”平台内完成,也可以通过自媒体平台完成。

创意发布者通过“互联网+旅游”平台获得创意的知识产权并且发布自己的创意。景区开发者从“互联网+旅游”上购买该创意,创意发布者获得相应的回报。

而后景区投资者对该创意募资,如果募资失败则改进创意或者放弃创意。募资成功则建设景区。在景区运营后根据协议支付众筹者相应的报酬。同时,景区可以通过“互联网+旅游”平台宣传自己的旅游产品。

游客来到景区后,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比如二维码)获取“互联网+旅游”当中的景区管理平台,从而获得更多的景区实时咨询,也可以进行投诉建议。景区可以通过“互联网+旅游”对景区游客进行管理。

6 结语

“互联网+旅游”是传统的旅游行业与互联网的有机结合,通过提高行业整体效率来促进旅游产业发展,除此以外,“互联网+旅游”平台让大众参与景区创意与开发,吸引社会闲散资本,这是传统旅游无法做到的。而智力支持、资本支持恰恰是我国当前旅游产业的两大掣肘。

边境旅游 篇7

自20世纪以来, 中国旅游市场迅速发展, 红色旅游也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的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的研究阶段。现在旅游市场面临可持续发展和实现经济最大化的双重要求, 迫切需要有一条和谐发展的道路, 在外部环境和自身成长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 共生理论被学者从生物学领域引入到旅游的行业, 与红色旅游的结合更是成为现在研究的热点问题。但是评价旅游共生发展的研究还是比较少, 所以本文通过对红色旅游、红色旅游共生及红色旅游共生绩效的发展和机理进行述评, 以期能够为其他学者提供一个参考。

2 概念

2.1 红色旅游

根据2004年12月, 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的《纲要》对红色旅游进行定义, 认为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建设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 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 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此概念对红色旅游进行了系统的阐述, 包括旅游活动、活动特点、吸引物旅游影响、旅游的意义等方面, 受到研究红色旅游学者广为认同。很多学者在提出此类概念时, 都是在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深化, 扩充。如张勇刚和游细斌提出红色旅游是指以“追求人类民主、独立公平的正义事业的各国革命党的纪念地、纪念物, 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和革命历史遗迹为吸引物, 组织接待各国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的旅游活动”[1]。

2.2 红色旅游共生

“共生” (Symbiosis) 被德国真菌生物学家安东.德贝里首次在1879年提出, 再由范明特·布克纳发展完善, 逐步形成了系统的共生理论。20世纪之后, 共生理论逐渐被引入到社会学、哲学、经济学等诸多领域, 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共生概念有一种普遍的说法———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 协同与合作是共生的本质, 通过合作性竞争实现共生单元之间的相互合作、相互促进[2]。旅游共生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 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出于对整个 (或局部) 市场的预期目标和总体经营目标的意愿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3], 它的基本内涵是指各个旅游共生单元, 包括产业内产业外等, 在旅游市场这一共生界面中共同发展, 寻求各方的共存和互惠共赢, 形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 根本目的是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红色旅游共生的概念在学术界还没有人正式提出, 作者根据前人的研究提出自己的想法, 红色旅游共生是指在红色旅游市场环境下, 红色旅游地区内和区际间为促进整个 (或局部) 的发展, 实现市场总体目标, 在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使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合作的经营方式。

2.3 红色旅游绩效

“绩效”一词来源于管理学, 其解释包括“成绩;成效”[4]、“功业;成绩”、“效果;功用”[5]。在我国学术研究中, “绩效”基本都以组合词形式出现, 包括管理绩效、工作绩效、生态绩效、绩效考核等[6]。随着旅游研究的发展, 相关的“绩效”问题也逐渐成为研究重点。一些研究者并未对“绩效”进行严格的概念界定, 认为绩效主要指效果、成效。另外一些学者在研究中对“绩效”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但是只是少量的从研究空间上来概括。结合相关研究, 作者认为“绩效”应为“成绩、效果”之意, 是对过去某个时间段针对某一问题在采取一定措施后所表现出的结果或效果。

红色旅游绩效的概念还没有被正式提出, 但是学者根据自身研究的不同, 对不同的红色旅游绩效进行了阐述, 如李亚钦提出红色旅游景区组织绩效是指红色旅游景区在一定的时期内达到特定发展目标的程度以及所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7]。方世敏和曹红春提出红色旅游经营管理的绩效, 是指在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的过程中, 所取得的满足社会各种需求的有效产出, 它主要是运用数学统计和运筹学的方法, 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 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 按照一定的程序, 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 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有效产出做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8]。

3 发展历程

3.1 红色旅游

通过对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的整理, 截止至2013年底。以“红色旅游”为关键字搜索出7661篇文献, 如表1所示, 反映学术界对红色旅游研究的规律。红色旅游研究以2005年为界, 此前研究红色旅游的成果非常少, 自2005年起, 人们对研究红色旅游进入了一个发展期, 甚至没有很明显的起步期, 就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段。2000年以前都是非常少的, 研究成果寥寥无几, 到2001~2004年才有所增多, 到2005年红色旅游的研究迅速升温, 每年都是到达600篇以上的数量。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红色旅游发展进行分段研究, 并提出了每段的特征。

3.1.1 萌芽时期 (1984~1999年)

在这个阶段, 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还没有正式提出, 只有少许几个在研究其他行业中提到红色旅游这个词, 没有对红色旅游内涵进行研究, 又或者在研究旅游资源中有提到这类文化旅游, 如李坚诚在研究井冈山市和宁冈县的旅游开发中就提出了“再现红色政权革命胜迹, 开发绿色天地自然风光”的理念[9]。

3.1.2 过渡时期 (2000~2004年)

2000年之后, “红色旅游”的概念被正式提出, 张敏和诸新民在中国旅游报正式提出红色旅游这个概念, 这是学术界第一次有人提出红色旅游一词, 此后人们开始关注红色旅游的发展。这个阶段, 学者们纷纷对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未来的发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在过渡时期, 以江西红色旅游区的研究为主, 研究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发展也展开了序幕。

3.1.3 发展时期 (2005~2013年)

2005年后红色旅游研究进入了高潮, 在这个阶段, 学者们继续对红色旅游进行深入的研究, 与过渡时期的简单探索相比, 发展阶段学者对红色旅游的研究内容更加的丰富, 涉及的行业也较多, 具体有以下几点:第一, 研究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 如余凤龙、陆林、陈志永和李育等对红色旅游的现状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兴的旅游产品, 红色旅游的发展大有前途, 但是又存在许多的问题, 所以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研究[10]。第二, 怎么样进行红色旅游的发展, 提出了红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如王亚娟和黄远水对在红色旅游发展之初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做了归纳, 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11]。第三, 红色旅游发展模式的研究, 发展阶段学者认为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红色旅游发展的文化就会有不同的发展模式, 有些学者对整个红色旅游的发展模式进行探索, 有些学者针对不同的地区发展形势的不同提出了不同的探讨, 如毕剑通过对我国大量红色旅游实例、事例的分析和总结, 概括出我国红色旅游开发的几种常见模式:红绿结合模式、红古结合模式、红色演出模式、博物馆模式、旅游节庆模式、红色主题公园模式、体验参与模式[12]。第三, 红色旅游的产品和资源的开发提出了想法, 如何开发红色旅游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在研究红色旅游的过程中, 学者也对红色旅游的资源的开发和产品的设计也提出了一些看法, 如戴欣欣对井冈山红色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包括开发原则、开发方式、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开发途径、旅游产品开发的保障体系等4个方面[13]。

3.2 红色旅游共生

以“红色旅游”+“共生”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笔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从2004~2013年底, 仅仅只有21篇, 数量很少, 如表2。目前红色旅游研究虽然较多, 但是共生的理念引入旅游研究时间较短, 红色旅游与共生概念的结合也只是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共生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2004~2009年期间, 学者们只是在对红色旅游的开发过程中提到了共生的一词, 认为可在开发旅游资源的过程中能够实现和谐共生的发展, 如杨效忠和王庆斌等在研究皖西红色旅游发展中就提出独立型、共生型和依托型三类A级红色景区创建模式, 梳理了红色旅游物质遗产和非物质遗产资源的保护方式和保护体系[14]。但是没有对红色旅游概念进行阐述, 2010年后, 共生的理念被广泛的运用到旅游行业, 红色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也继续发展, 共生已经在旅游界进行了明显的阐述, 但是红色旅游共生的机理还是没有明确的研究, 但是在旅游共生研究的基础上, 红色旅游共生的研究也有其自身的成果, 有些学者利用共生理念对红色旅游的资源整合、区域的构建、发展模式进行了研究, 如何海斌和王荣林利用共生理论, 分析长治市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可行性, 提出红色旅游资源整合的三个层面, 即同质共生层、异质共生层与外部竞合层[15];叶甬渝结合自然界的共生理论分析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条件, 并基于共生理论提出发展川渝两地红色旅游共生的对策[16];高科和刘海洋通过对共生理论和红色旅游的研究回顾, 从产业、区域、产品、管理、利益、文化等6个方面构建了红色旅游的共生发展模式, 并提出了吉林省红色旅游共生发展的路径[17]。

3.3 红色旅游绩效

以“红色旅游”+“绩效”为关键词, 在中国知网数据库进行搜索, 作者发现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的研究从2007~2013年底, 仅仅只有16篇, 数量很少, 如表3。红色旅游与绩效的研究处于萌芽的阶段。

本文根据学者对红色旅游绩效研究的成果数量和内容对萌芽阶段的特征进行分析:这个阶段主要以研究湘潭为主, 学者们对红色旅游绩效进行探讨, 曹红春在研究国内外关于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文献的基础上, 试图将服务质量理论应用到红色旅游景区中, 通过实证研究, 探讨期望服务水平、感知服务绩效以及两者之间的差距与景区顾客即游客满意度的关系, 并构建研究模型, 从而为红色旅游景区经营管理者制定措施改善服务质量提供建议、对策[18];邹艳基于功能视角, 运用模糊数学模型和层次分析法, 从绩效评价出发, 对红色旅游节事的有效性进行分析研究[19];阎友兵和殷建立基于社区居民视角, 从政治、经济和环境三个维度构建含有13个测量指标的红色旅游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确定各指标权重, 并对韶山展开实证分析[20]。

4 旅游共生的研究内容

26年来, 我国旅游共生研究内容丰富, 多样, 本文通过阅读了大量的文献后整理得出, 至今为止我国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大概可以归纳为理论研究、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个案研究3个方面。

4.1 旅游共生的理论研究

4.1.1 关于旅游共生的内涵

对共生概念做出明确的界定和定义, 是研究共生问题的基础之一。共生理论 (Symbiosis Theory) 最先发展于生物学领域, 至今已有一个多世纪。1879年德国生物学家德贝里对共生进行明确的定义:共生是相互性活体营养性联系, 是一起生活生物体某种程度的永久性物质联系。200多年前, 经济学家也发现现实经济中也存在共生的现象, 时至今日, 共生理论的研究也渗透到其他各领域, 但不同的领域对共生的界定也不同。就旅游行业而言, 由于迄今为止学者们在实际研究中运用“共生”概念的目的各有不同, 所以“共生”一词的定义众说纷纭, 但目前学者们对“共生”的定义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 对旅游“共生”进行界定, 认为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 通过共生介质和共生界面形成的具有一定形式的关系, 如《基于共生理论的区域旅游竞合研究》 (吴泓、顾朝林, 2004) 、《闽台旅游合作的共生模式研究》 (张健华、陈秋华、余建辉, 2008) 等。二是认为共生内涵包括同质共生和异质共生两个层面, 如《共生: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钟俊, 2001) 、《基于共生理论的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构建》 (黄细嘉、邹晓瑛, 2010) 等。

4.1.2 关于共生的“三要素”

共生单元、共生环境和共生模式是共生的三个基本的要素, 学者们对旅游共生的探究都是从这三个要素着手。班倩倩 (2013) 对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的要素进行了阐述, 从共生单元, 共生模式, 共生度三个方面进行了适用性研究的分析[21]。唐仲霞、马耀峰和魏颖 (2012) 对青海和西藏两个共生单元之间的共生关系进行研究[22]。陈玉涛 (2011) 对黄河三角洲区域旅游的共生模式进行探索。[23]。孙长青和孙冬玲 (20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各城市的旅游资源、人均GDP、人均旅游产出、旅游收入占GDP的比重四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质参量, 选取理念、活动、视觉三个参数作为共生单元的象参量, 对其进行共生单元的定性、定量分析[24]。黄细嘉和邹晓瑛 (2010) 以江西南昌地区为例, 研究城乡互动型红色旅游区的理想共生模式, 对构建互动合作共生模式的城乡红色旅游区进行探讨[25]。共生研究发展至今, 学者们对共生模式的相关研究是最多的, 共生单元的研究没有单独的研究, 许多成果也只是作为一些模式研究中的一部分或者是其他研究竞合机制中的一部分, 单纯研究共生环境几乎是没有, 仅仅少数只是在文章中有所提及, 如朱德亮和张瑾 (2012) 在研究影视型主题公园旅游开发“共生”模式中, 以无锡影视基地为例分析了旅游开发的共生环境[26]。

4.2 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有关近年来旅游共生研究的热点问题, 作者通过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成果分析发现, 旅游共生的相关研究内容复杂, 多样, 杂乱, 研究的热点较多, 如区域旅游、乡村旅游、旅游共生空间结构、旅游共生机制、古村落旅游共生、利益相关者共生、旅游与环境共生等都是学者比较关注的问题。本文根据近期学者对旅游共生的研究成果, 选择目前几个比较热点的问题进行分析, 如下所示:

4.2.1 区域旅游共生问题

目前区域旅游对产业发展的融合和对经济的发展的综合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地位不断得到强化, 因此区域旅游在学术界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自20世纪80年代学者引入共生理论, 作为旅游同质共生研究类型的一种———区域旅游合作一直是旅游研究的重点, 近期学者们对区域旅游合作机制探讨较多。王东红 (2009) 打破前人仅从经济学角度诠释区域旅游资源整合的惯例, 在共生理论的视角下对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探讨研究[27]。在探讨如何实现区域旅游发展、区域旅游共生均衡的最理想状态, 袁尧青和文红 (2011) 认为其措施与途径主要有:强化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合理分工;整合区域旅游共生单元品牌与形象, 共拓市场, 提高整体吸引力;加强共同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资源共享机制;激发区域旅游发展创新, 强化区域旅游整合机制;完善区域旅游产业集群网络, 完善旅游发展调控机制。为了解决由于“政区分割”产生的旅游发展问题[28]。张慧霞和刘斯文 (2006) 以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区为例, 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的点、线、面合作模式, 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等优势促进该地区旅游共同发展[29]。

4.2.2 乡村旅游共生问题

现在人口从乡村涌入城市成为一种趋势, 导致我国城市人口众多, 虽然城市资源丰富但是毕竟人均占有资源较少, 为了减轻城市压力, 也为了提高农村的经济和人们的生活水平, 乡村旅游成为现在人们关注的热点, 但是如何发展乡村旅游, 学者们煞费苦心寻求多种解决之道, 如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等。近几年研究者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共生”研究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邹统钎, 陈序桄 (2006) 考虑乡村旅游的实际情况, 针对外来经营者和本土经营者之间的矛盾, 提出乡村社区和外来企业“双赢”的经营者共生模式, 主要包括共享机制、协调机制、一体化机制[30]。易开刚和俞富强 (2010) 基于共生视角, 针对“农家乐”经营不规范、卫生不达标、服务质量欠缺等问题, 对“农家乐”的经营模式进行分析, 提出“股份+合作社”式的“农家乐”新型经营模式。

4.2.3 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问题

班倩倩 (2013) 以旅游景区和节点城市为基本共生单元, 以水陆空交通网络为共生界面, 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的演变过程进行分析, 并根据实际情况确定长江三峡旅游景区共生空间结构演变过程, 分为4个阶段:发展初期 (1992~1997) 、发展期 (1997~2003) 、成长期 (2003~2009) 、后三峡旅游时代 (2009年以后) , 此外对旅游共生空间结构形成原因进行探索, 认为主要有自然演化, 发展干预两个因素。陈志军 (2008) 分析区域旅游系统空间结构理论及区域旅游系统的内部形态结构和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 并将区域旅游空间结构演化模式划分为点状模式、放射模式、凝聚模式和扩展模式4种类型。牟红和雷子珺 (2013) 对旅游共生的空间结构成因有类似的想法, 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包含原生轴、共生廊、构造带、基底圈在内的长江三峡旅游共生空间时序结构, 并根据空间共生要求, 以强化共生边界为目的, 构建了长江三峡“点-轴-圈-网”的旅游共生空间要素结构[31]。

4.2.4 古村落旅游共生问题

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视, 而非物质遗产大部分都存在于一些偏远的古村落群中, 所以有关如何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为学者研究的热点。赵红莉 (2013) 为了解决下梅古村落旅游发展存在的资金短缺、开发商与村民利益冲突等问题, 实现可持续发展, 提出共生模式来实现该区的可持续发展, 并提出一体化共生是古村落旅游利益相关者共生的理想组织模式[32]。毛长义、张述林和田万顷 (2012) 为了更有针对性的开发各类型古镇旅游, 根据现实条件等方面的差异, 提炼出3种基于区域共生的古镇旅游发展驱动模式, 即城市居民游憩需求驱动下的“古镇-城市”共生模式、旅游热点 (线) 带动下的“古镇 (村) -景区”共生模式和旅游良性竞合下的“古镇 (村) -古镇 (村) ”共生模式, 然后探究各类型古镇与区域的共生特征、旅游发展动力机制和驱动策略。以重庆16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为例, 通过区域特征、区域格局分析, 分成重庆“一小时经济圈”、渝东北、渝东南等3种空间类型, 从区域共生视角分别深入探讨了各类古镇旅游驱动发展对策[33]。刘仕瑶 (2012) 明确的提出近年我国的古村落是旅游开发的热点, 还以贵州青岩古镇为例,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对当前古村落旅游开发所面临的矛盾进行探讨, 并提出了建立保护式开发的途径, 以促进旅游开发与古村落保护的共生。

4.3 旅游共生的个案研究

旅游共生研究中利用共生理论分析案例的文章占了论文数量的很大部分,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王金伟和王士君 (2010) 以汶川地震后的四川为例, 构建包括产业共生、区域共生、管理共生、利益共生、文化共生和环境共生6个方面的黑色旅游共生模式[34]。郭文和王丽 (2008) 在理论界所公认的“无锡模式”一体化共生的基础上, 对依托管理主体的特殊性、区位及选址市场优越性、影视与旅游产业融合性及文化同存的“四位一体共生”运营模式进行分析, 主要包括管理共生、产业共生、区域共生和文化共生4个方面[35]。杨桂华 (2005) 利用共生理论构建包括生态旅游的主体-生态旅游者、客体-生态旅游资源、媒体-生态旅游业和载体-生态旅游环境4个方面在内的生态旅游四维目标模式。邹统钎和陈序桄 (2006) 从共生理论入手, 将乡村旅游目的地当地经营者及外来经营者纳入共生单元范畴, 基于共生理论研究中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之“经营者共生”战略。在此基础上, 结合北京怀柔区北宅村的情况, 以鹅和鸭农庄为例, 对“分工共生”和“合作共生”两种经营者共生模式进行深入探讨[36]。

5 结语

边境旅游 篇8

一、“一带一路”概述分析

“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构建是由习近平主席提出的, 推动并促进海路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经济化共同发展项目内容, 该策略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文化的共同发展。在进行“一带一路”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应该实现民心之间的相互沟通, 通过不同民族之间的稳定交流, 为社会经济的提升提供有效依据。“一带一路”构建的环境下, 其范围涉及到了亚欧非大陆, 因此可以发现, 在丝绸之路经济发展的环境下, 其经济形式贯穿于北、中、南三条线路, 在这种战略性发展目标营造的环境下, 为全球经济的创新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在“一带一路”运行理念下, 其基本的产业结构成为区域结构转型的基本需求, 在这种战略背景下, 通过旅游行业的创新, 可以为国家以及区域之间的项目投资提供稳定性的支持, 同时也可以促进我国边境区域的经济及区域文化的创新发展。

二、“一带一路”对边境区域的影响

伴随“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响应, 开放更多的边境口岸是我国区域建设及经济发展环境下的必然趋势, 同时可以为我国边境地区基础项目的建设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稳定的支持。在调查研究中可以发现, 现阶段已有多个区域的边境城镇通过与境外区域的发展结合, 构建了密切性的贸易往来以及旅游项目合作, 成功改变了边境区域中的闭合性经济圈, 但是, 在边境旅游产业运行的环境下, 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资源局限性, 需要进一步完善区域中的基础贸易以及通信设备的项目构建, 从而使旅游产业的构建为边境区域的经济创新提供有效依据。

同时, 在“一带一路”产业发展以及边境区域产业结构构建的环境下, 应该合理改善项目的分配机制。边境区域在结构优化的环境下, 不论是我国经济还是与边境区域相邻国家的经济形式, 都会受到产业结构的冲击, 旅游产业会在发展中受到区域、经济以及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为其经济化的产业构建造成制约。而且, 在现阶段边境旅游产业构建的环境下, 也并没有形成稳定性的运行模式, 边境旅游业的内涵以及外延也呈现出不断丰富及完善的发展状态, 这也就为我国边境区域的旅游产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空间。在边境旅游项目构建的环境下, 存在着跨境旅游合作的产业结构, 这种产业结构与以往的边境旅游项目不同, 其主体性更为清晰、产业结构更为多元化, 而且所涉及到的空间及项目更为具体。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边境旅游的发展现状

(一) “一带一路”背景下吉林边境的旅游发展现状

首先, 吉林省边境旅游的市场规模呈现出逐渐扩大的发展状态, 实现了旅游产业的经济增长。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 吉林省边境区域旅游项目的收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方面是对俄边境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我国公民赴俄旅游的团队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朝边境旅游逐渐成为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目标。其次, 边境旅游的项目不断增多。伴随边境旅游产业的稳定发展, 边境区域的旅游人数逐年增多, 使吉林省的各个旅行社推出了丰富性的旅游产品及旅游项目, 例如, 构建了中朝自驾游、中俄环形跨国游等, 成为了边境旅游环境下旅游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在这种多元化旅游资源下, 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基本需求。再次, 边境旅游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完善。伴随边境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 吉林省边境区域旅游有了明显的改善。最后, 游客人均的消费水平较低。在现阶段吉林省边境旅游区域建设的过程中, 住宿、餐饮以及交通等是人们消费中的必然支出, 而且, 在旅游服务设施、旅游项目以及旅游产品等项目建设的过程中, 其基本的结构存在着不足的现象, 所以吉林边境的旅游产业也就面临着不断提升的发展状态。

(二) “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边境旅游的发展现状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的边陲区域, 是我国安全战略管理环境下的基本区域, 出于对国家安全的考虑及分析, 西藏一些区域尚未开放。伴随西藏区域的经济发展, 西藏旅游产业在运行的过程中发生了系统性的转变, 分别是西藏与内地关系转变为相互合作、由单项开放转变为双向开放、由单向开放转变为全面开发以及西藏开发逐渐重视由内向外的转变。在这种环境下, 使西藏区域的旅游产业呈现小型化以及家庭化的发展状态。而且, 在设施建设的过程中, 旅游交通产业的运输设施相对较多落后, 西藏边境区域交通呈现出铁路、公路及交通一体化的发展, 但是, 边境区域的交通道路只有两条, 经常会受到自然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导致边境区域的游客在出游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同时也严重的影响到了游客的身体及心理状态。西藏边境区域中的宾馆设施较为落后, 在一些区域中宾馆的数量有限, 从而对西藏边境区域旅游和产业的发展造成了影响。例如, 西藏地区的樟木镇有50多家旅店, 在平常基本上可以满足游客的需求, 但是, 到了旅游旺季经常会出现宾馆饱和的现象, 从而为旅游产业的运行及发展造成了严重的制约。

(三)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边境旅游的发展现状

新疆作为我国向西开放的桥梁, 较为注重边境资源的开发, 伴随旅游产业的发展, 阿勒泰地区、塔克什肯口岸等采用了常驻户口人员签发边境通行证的形式, 人们组团前往该区域进行边境游活动, 逐渐形成了良好的旅游工作基础。近年来, 新疆地区与沿线国地方政府签订了系列协议以及合作机制, 通过双方过旅游产业的积极调动, 为边境区域民族关系的融洽营造了良好空间, 同时也为新疆边境区域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依据。但是, 在新疆边境区域旅游产业运行的环境下, 仍然存在着一些限制性的因素。伴随社会经济的运行及发展, 人们对旅游产业的需求逐渐增大, 在法律制度规定中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我国在旅游产业发展中, 将《旅游法》作为基本核心, 充分满足了游客以及区域旅游产业的基本利益。但是, 由于边境旅游产业的特殊性, 针对新疆旅游的消费权益仍然存在着一些困境, 第一, 在《旅游法》执行中, 仍然缺乏可操作性以及可实践性的制度内容。第二, 旅游合同不是有名合同, 由于合同建立的不规范性, 导致边境旅游产业中一些项目的执行存在着规定不合理的现象, 而且, 在边境旅游产业发生纠纷的环境下, 旅游合同作为与不同国家纠纷连接的重要依据, 在《合同法》中缺少对旅游合同的规定, 从而为边境区域旅游产业的法制化构建造成了制约。

(四) “一带一路”背景下云南边境旅游的发展现状

云南省边境线较长, 有4060公里, 和缅甸、老挝、越南接壤。并且是南方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 自古就是中国连接东南亚各国的陆路通道。云南省有出境公路20多条, 15个民族与境外相同民族在国境线两侧跨境而居。云南的边境旅游资源众多, 首先, 云南边境旅游中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边境是历史文化的集中体现, 同时也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通商文化以及抗战历史文化的融合, 由于云南口岸的历史悠久, 云南边境区域的陆路被称之为“南方丝绸之路”,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 云南区域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资源。其次, 云南边境旅游中的自然旅游资源。云南边境地区跨度较大, 其自然地理条件相对复杂多样, 区域中包含了壮丽的大河山川。由于云南地区的光能充足、热量丰富, 而且气候条件优越, 生物种类的多样化使云南区域成为旅游的重要区域。最后, 云南边境旅游中的民族风情资源。云南边境口岸是极具特色区域文化, 云南的少数民族众多, 跨境而居的民族占全国总数的一半, 由于不同民族文化逐渐的差异性, 实现了边境邻国居民通婚、互市以及互婚的发展状态, 而且,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 也形成了众多的民族传统节日, 如傣族的泼水节、哈尼族的目脑纵歌节以及苗族的采花山节等, 这些节日也都成为促进云南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内容。

四、“一带一路”背景下的边境旅游发展战略

(一) 构建创新性的边境旅游统筹管理机制

在现阶段边境旅游产业运行及发展的环境下, 应该认识到区域的复杂化发展特点, 通过对于区域的基本现状的分析, 进行旅游产业的统筹及规划安排, 促进区域旅游产业的健康化、可持续化发展。在整个边境旅游产业运行的过程中, 以云南边境口岸为例, 在产业结构优化中,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 构建云南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的协调机制, 在边境旅游产业发展环境下, 为了保证云南边境口岸旅游产业的协调性发展, 就应该构建科学化的决策管理机制, 通过快速、高效旅游产业的结构优化, 为云南边境旅游产业的创新提供良好依据。云南边境旅游产业构建中, 也应该对跨境旅游进行合作, 通过双边政府的有效协商, 进行旅游、交通、文化以及环保等问题的综合分析, 合理协调云南边境地区各级部门与邻国政府之间的关系, 构建稳定性的旅游产业联合执法机制。第二, 进行云南边境口岸旅游发展的合理规划。在云南边境旅游产业合理规划的环境下, 应该全面考虑云南边境区域地理环境、社会经济环境以及旅游资源等问题, 构建超前性以及预见性的云南边境口岸发展计划, 保证边境旅游在合理的指导下进行规划。在规划的过程中, 旅游开发者应该认识到旅游产业中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注重与不同区域的统筹协调, 从而为旅游产业的创新及旅游结构的优化提供稳定支持。第三, 实现云南边境口岸旅游市场管理机制的创新。伴随旅游产业的运行及创新发展, 边境旅游应该在原有产业结构的基础上, 构建适应性的产业结构, 通过资源的整合、优化以及旅游资源的充足, 稳定市场定价基本需求, 构建创新性的边境旅游产业发展机制。

(二) 合理落实边境旅游的法律规范

伴随边境旅游产业的运行及发展, 法律法规的制定是优化区域旅游产业的新问题以及新矛盾, 同时也是保证边境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容, 因此, 在现阶段边境旅游产业构建中, 就应该构建全面性的法律机制, 实现以下几种制度形式:首先, 边境旅游产业中应该全面贯彻《旅游法》中的相关法律法规, 遵循《边境旅游管理办法》、《旅行社条例实施细则》等制度体系, 严格执行国家以及云南边境区域的环境保护机制以及水污染防治机制, 依法实施环境生态保护环境下的监管制度, 实现对边境区域旅游产业经济的全面性把控。其次, 实现边境口岸区域旅游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支持。在边境旅游产业构建中, 应该放松出入境的相关政策, 简化人们通关手续, 构建便利性、快捷化的边境旅游环节, 从而为边境旅游的结构优化提供稳定支持。而且, 也可以根据云南边境口岸旅游的现状, 进行落地签证以及免签证政策的执行, 允许我国公民在云南边境口岸办理落地签证, 同时也可按照边境护照的办理经验, 允许外籍公民持普通护照入境旅游5-7天。在土地政策构建的过程中, 应该通过对旅游项目以及旅游区域建设问题的分析, 规划旅游用地的征地范围, 在此基础上, 应该禁止其他旅游污染项目的出现, 确保重大旅游项目资源的合理开发。在边境区域旅游财政税收管理制度分析中, 边境旅游区域应该建立专项的旅游发展资金, 将其项目运用在旅游投资、项目管理的环境中, 从而为旅游产业的的项目经营及旅游结构优化提供支持。例如, 云南边境区域的政府部门, 应该实现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投资项目融合的旅游产业运行结构, 通过对旅游产业的合理引导, 提高边境旅游的宣传机制, 增加旅游区域的经费投入, 从而为云南边境口岸旅游产业的运行提供良好的保证。

(三) 构建完善性的边境旅游科技管理制度

伴随边境旅游产业的运行, 要想实现该产业的创新性发展, 就应该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环境下, 进行科学技术的完善以及基础设施的优化, 将基础设施建设运用在技术管理环境下, 充分发挥出边境旅游环境下旅游规划、旅游基础设施构建以及旅游资源管理环境的稳定发展, 提高边境口岸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 实现边境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发展。因此, 在创新技术完善的环境下, 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第一, 构建云南边境口岸的旅游数据资源库, 在云南边境旅游产业运行及信息资源开发的环境下, 应该构建信息化的产业结构, 将云南边境旅游产业作为信息资源开发的重要数据, 通过对边境区域旅游目的、旅游景点以及旅游商品等资源的分析, 进行交通、酒店以及旅行社等服务信息的构建。第二, 有效提升边境旅游区域的建设水平。伴随区域旅游产业的建设及发展, 边境旅游呈现出相对集中的发展状态, 因此, 在现阶段产业机构下, 应该合理运用声、光以及电等技术进行资源的开发, 构建先进的技术形式, 引进生态交通技术、生态厕所技术以及生态安全援救技术等, 从而为旅游产业的信息化构建提供有效依据。第三, 构建边境化的旅游市场营销信息平台。伴随云南边境旅游产业的优化及发展, 应该建立互联网环境下的用户需求模式, 在整个网络环境下, 通过对旅游信息的发布、旅游产品的宣传以及旅游服务体系的咨询, 进行电子化旅游产业项目的结算, 从而为网络环境旅游产业的运行提供有效依据。同时, 在边境旅游信息网络环境构建下, 应该构建参与性的信息交流平台, 向旅游主管单位以及旅游企业反映真实的边境旅游状态, 构建动态化的旅游产业项目, 实现旅游产业的科技性创新。

(四) 合理推动旅游产业的区域合作化发展

对于云南边境区域而言, 其旅游资源虽然相对丰富, 但是, 与内地的旅游资源相比, 其旅游资源开发的程度相对较低, 而且服务水平较差, 导致旅游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相对较弱, 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区域旅游竞争能力的提升造成了制约。因此, 在现阶段云南边境旅游产业构建中, 在“一带一路”战略目标的影响下, 应该构建区域化的合作模式, 通过与越南、缅甸、老挝三国的跨国性旅游合作, 构建区域化的合作管理模式, 突出区域旅游的产业化特点, 提升旅游产业的核心竞争力。首先, 在边境区域旅游产业运行的环境下, 越南边境应该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跨国性合作, 定期举办工作会议, 协调边境旅游产业的问题化, 构建良好的边境旅游品牌, 深入与相关国家的合作, 实现旅游资源以及边境旅游市场的个性化创新。而且, 也应该认真开拓精品跨国旅游线路, 充分认识到旅游消费项目以及相关环节的设计安排, 提高旅游产业的经济化效益。第二, 中方可以在毗邻国区域建设边境旅游办事机构, 其主要的任务是有效解决边境旅游环境下所出现的问题, 规范并通报边境旅游人员的数量、流动状态以及通关状态, 实现边境旅游市场的合理开发。边境旅游管理部门也应该与政府将进行稳定性的合作, 通过与政府的联动性发展, 构建整体性的项目营销环节, 提升政府形象, 从而为边境区域旅游产业的文化交流提供联动性的创新机制。第三, 合理强化境内复地与区域将的交流合作。在云南边境旅游产业运行中, 应该与广大的腹地旅游区域进行联动性的结合, 构建景区景点旅游产品的开发, 确定旅游线路, 稳定推动联动性的联合营销项目, 从而为旅游产业自身结构的优化提供有效依据, 边境区域旅游部门应该积极争取客源互流, 实现旅游环境下的产品互补。而且, 在云南边境区域旅游项目构建的过程中, 也应该进一步扩大产业的结构, 与当地的旅游社区进行稳定的联合, 实现云南边境口岸及旅游产业的整体性发展, 为边境区域的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空间。

五、结论

总而言之, 在边境旅游产业运行及发展的过程中, 应该在“一带一路”战略性发展目标的环境下, 结合边境区域的旅游产业特点, 进行旅游产业优势资源的分析, 将旅游产业的运行现状作为重点, 提升区域环境下旅游业的全面发展。在旅游产业规划中, 应该合理整合旅游区域的资源, 将边境口岸的深度游、特色游以及异国游作为资源开发的重点, 形成“一带一路”环境下战略性旅游产品的创新优化。同时也应该加强旅游产业的交通网络体系, 通过对口岸之间的联动性分析, 进行边境区域、边境口岸资源的合理分配, 从而为边境旅游旅游产业的结构规划以及旅游产业的发展明确方向, 而且, 在这种旅游产业创新发展的环境下, 也可以促进边境口岸旅游产业的创新性发展。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化发展目标的提出, 可以有效推动我国旅游产业的运行及发展, 实现亚欧大陆各个国家之间的稳定交流, 同时对边境的经济及旅游资源发展也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整个边境区域环境下, 边境地区是我国与邻国的联系纽带, 在“一带一路”边境旅游环境下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优势性。文章在研究中, 将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性内容作为研究重点,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的经济创新进行了分析, 同时将云南地区的旅游经济作为研究对象, 核心目的是通过对边境旅游的项目优化, 促进边境经济的战略化发展。

关键词:“一带一路”,边境旅游,发展战略,云南地区

参考文献

[1]卢艳丽, 王昱.“一带一路”背景下吉林省边境旅游发展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 2016, 02:14-16+39.

[2]裴鸿娟.我国边境旅游管理研究现状及拓展思路[J].旅游纵览 (下半月) , 2016, 06:19.

[3]徐宁, 图登克珠.“一带一路”背景下西藏边境旅游发展的战略选择[J].西藏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6, 02:147-152.

[4]李燕, 李继云.“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下云南省和越南之间的旅游合作[J].经济师, 2016, 07:126-128+131.

[5]张响.“一带一路”新战略下我国国际旅游服务贸易的机遇与发展策略分析[J].中国市场, 2015, 47:178-180.

[6]孙美玉, 崔哲浩.图们江区域边境旅游客源结构与游客行为研究--以赴俄中国游客为例[J].延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3, (3) .

边境旅游 篇9

关键词:数字旅游,虚拟旅游,智慧旅游

一、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概述

1、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的定义

(1)数字旅游的定义

数字旅游的主要内涵是:以“3S”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决策支持系统、电子以及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它主要为旅游行政管理部门提供监管与服务,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形象展示、产品销售等功能, 为旅游者提供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综合性的服务。

(2)虚拟旅游定义

目前普遍认为:虚拟旅游是以虚拟现实技术、计算机技术、触摸屏、360度全景体验技术、三维动画技术等为基础,区别于现实旅游,让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到模拟真实旅游场景内容,感受到旅游风光的一种全新旅游体验活动。

(3)智慧旅游定义

一般认为智慧旅游是物联网、云计算、下一代通信网络、智能数据挖掘、高性能信息处理、虚拟现实等技术在旅游体验活动中的应用,为旅游业各主体包括旅游者、景区、 旅游企业、旅游管理部门提供相关旅游信息的一种新兴旅游形态。

2、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和智慧旅游的特点

(1)数字旅游的特点

数字性。数字旅游的技术支撑有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NSS)等空间信息技术与网络/Internet、计算机技术等信息化技术。

整体性。数字旅游涵盖了政府、各级旅游企业、旅游者;同时数字旅游是以旅游信息为核心的计算机应用系统,涉及旅游活动全部要素,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实时性。计算机信息系统及时更新旅游信息、服务信息,为旅游政府、企业、旅游者提供最新的旅游动态。

客观性。数字旅游基于GIS技术的数据信息等具有客观、公平性。

(2)虚拟旅游的特点

虚拟性。游客感受到的景点是由虚拟现实技术、3D技术合成的,人们只是通过互联网欣赏一个模拟的场景。

自主性。游客可以通过互联网,根据自己的喜好、时间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点和旅游方式。

经济性。虚拟旅游系统,让游客不受时间、天气等的影响,不用在吃、住、行等方面花费时间与金钱。

安全性。一是不存在游客旅游安全问题。二是旅游景点的文物、设施等不被旅游者破坏。

(3)智慧旅游的特点

智能性。智慧旅游的主要应用对象有智慧政府、智慧企业、智慧景区、智慧游客。这四者能充分说明智慧旅游的智能性。

及时性。游客通过智能客户端及时获取相关旅游信息并互动;同时,政府、企业、景区的旅游信息能够及时传递。

个性化和人性化。智慧旅游能为每一个旅游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而且比较注重全程体验,充满人性化。

二、关于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和智慧旅游的异同点比较

1、对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的相异点辨析

(1)提出背景不同

数字旅游是在戈尔1998年提出“数字地球”的大背景之下产生的,其概念也来源于“数字地球”。上个世纪90年代,虚拟现实技术与旅游业迅速结合,虚拟旅游也应运而生。国外并无智慧旅游的提法,它是我国学者基于“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的概念创造性地提出的。

(2)涉及主体不同

数字旅游的主体是以政府主管部门为主,各企业和旅游者为辅。其服务对象主要包括了政府主管部门、旅游企业、旅游者。

在虚拟旅游活动中,游客通过虚拟旅游网站获得现实旅游产品的相关信息和知识;旅游企业则将景区产品设计展示出来,让游客感受,并获取反馈意见,并做进一步的改善。

智慧旅游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的范围广泛, 主体也多,因此需要政府主导。其主体包括了旅游政府部门、景区、企业、游客等。

(3)技术支持不同

数字旅游的关键技术包括有宽带网络和电子技术、地理信息系统、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多元数据库技术、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和数据融合技术、多种软件集成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等。

虚拟旅游的主要技术支持有以计算机、互联网多媒体、触摸屏、360度全景体验技术、三维动画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

智慧旅游的技术基础包括云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Web2.0技术、三网融合技术)、3G、4G移动通讯技术、传感技术、云计算、物联网、高速无线通信技术、地理信息系统、虚拟现实技术等。

(4)研究层面不同

数字旅游服务可分为政府层面、旅游景区层面、旅游企业层面、消费者信息获取平台层面等。政府部门把握着一个地区的数字旅游发展方向,起重要作用的就是旅游电子政务。

虚拟旅游的研究层面主要包括了旅游企业、旅游景区和旅游者。旅游企业建立虚拟旅游场景,旅游者通过互联网进行旅游活动。

智慧旅游包括智慧政府、智慧景区、智慧企业、智慧游客四大部分。

(5)应用范围不同

数字旅游的研究重点包括了政府行政管理部门、旅游企业、旅游景区以及旅游消费者等,它是对旅游信息化理论的研究和实际应用的一个初步构建,以旅游电子政务建设为主。

虚拟旅游让旅游者足不出户就可饱览天下美景,把 “景点搬回家”,是对传统旅游的颠覆。它主要以旅游电子商务和旅游企业网站的建设为主。

智慧旅游是在数字旅游、虚拟旅游二者的基础上再发展的,是旅游信息化的发展高潮,涵盖旅游电子政务建设、 旅游电子商务、旅游企业网站建设等宏观和微观各个层面。

(6)旅游者旅游方式和所需费用不同

数字旅游的出现,改变了人们旅游的方式。游客可通过平台检索信息及相关资讯、预定门票、酒店等。

虚拟旅游足不出户但仿佛身临其境,不会有交通费、 住宿费、餐饮费、娱乐费等费用产生。

智慧旅游在这一层面与数字旅游比较相似,方便了旅游者活动,也会发生旅游费用。

(7)涉及旅游要素不同

数字旅游、智慧旅游都是现实旅游活动,必然会涉及食、住、行、游、购、娱等六大要素;而虚拟旅游活动中,不会涉及到食、住、行、游等要素。

(8)对旅游环境影响不同

同理,数字旅游和智慧旅游或多或少对旅游环境会造成一些影响;虚拟旅游并不会对环境造成影响。

2、对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相似点研究

(1)终极目标相同

这三者都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旅游电子商务发展的结果。虽各有侧重,但它们的发展终极目标都是为使旅游业跟上信息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2)研究方式相近

三者的发展路径和研究方式极为相似。学术上都是从概念、内涵,再到建设框架体系及对旅游行业发展的意义和积极作用等开始研究。

(3)技术基础相似

都是以信息技术、计算机技术为技术基础。

(4)都对旅游者的旅游行为决策有重要影响

信息化使旅游者面临更多选择,网络技术和旅游平台都在影响旅游消费者的决策。

(5)都对旅游业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三者都对旅游业的发展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对信息化旅游发展的建议

1、政府应加强网络信息旅游的建设

政策方面,规范旅游相关法律法规,尤其是网络方面的法规,同时积极支持旅游信息化发展。资金人才方面,我国的信息技术不先进,主要原因是研究资金不足和人才缺乏。政府应加大对旅游信息化研究的资金支持,加强网络信息平台的建设;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吸引世界各地人才。 宣传方面,政府应该利用媒体等各种平台,积极宣传数字旅游、虚拟旅游及智慧旅游,促进旅游信息化的发展。

2、以游客为中心整合旅游信息资源

智慧政府、企业、景区与智慧游客相互沟通链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以游客为中心的信息服务系统,满足游客各种需求,使旅游活动变得更加便利。

3、提升旅游景区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鼓励景区管理部门对旅游设施进行改造,提高旅游设施的自动化、智能化水平,为游客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鼓励大型旅游信息服务运营商根据游客身份特征、经济条件、兴趣爱好、地理位置等自动编排并推送有关信息,提供定制化、个性化的旅游信息服务。

4、丰富旅游产品类型

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开发出更有特色的旅游产品,满足不同旅游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

参考文献

旅游活动还是旅游消费 篇10

很多人认为旅游是活动,是一种生活。旅游嘛,可以富游,也可以穷游。单从表面上看这种想法无可非议,但细想下来,旅游还是需要消费的。即旅游不仅是活动,还应该有消费。无论是旅游中的吃住行还是游购娱都要产生消费。有人将旅游的形成称为“三闲”,即:旅游需要有闲暇时间,还要有闲情逸致,并且有些闲钱。

推动旅游业发展,如果仅仅是促进旅游活动,而忽略旅游消费,旅游仅是个热闹。同样,仅仅促进旅游消费,忽视旅游活动,旅游消费也是一句空话。因此,旅游活动和旅游消费都不能被忽略。从顶层设计而言,需要按照旅游的规律针对游客的需求调整旅游供给侧的不足,出台各种既能促进旅游活动,又能促进旅游消费的政策,才能在促进旅游活动的同时发展旅游消费。

增加旅游活动、旅游消费的方法很多,主要有:

一、增加旅游时间。当前可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鼓励带薪休假,恢复“五一”黄金周等。有人提出应该把所有的黄金周都去掉,带薪休假就能全面落实。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大多数中小微企业还没有那么强壮,承受不起大量职工休假带来的经营压力。而恢复“五一”黄金周落实起来相对容易。

二、让游客有更多的闲钱,减少穷游,增加富游。一种方法是增加收入,减少支出,尤其减少预期的大额支出。如通过提高三四线城市医疗、教育等软硬件水平,吸引原打算到一线城市工作、居住的人前往。通过改变高额的购房、养老等方面预期等,让原本的存款变为闲钱,使之产生旅游活动和旅游消费的可能。

三、全方位的旅游服务。需要推广全域旅游的理念,促进旅游吸引物的多样性,形成全域旅游的消费服务。诱发游客的闲情逸致,增加游客的旅游次数和停留时间,在吸引游客前来旅游活动的同时,推动旅游消费的发展,将游客人数转化为旅游消费额。

四、突出重点、特点。在自然或文化资源丰富,旅游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重点发展旅游活动,加强景区、酒店、餐饮等方面的建设。在已经是游客云集的地区,需要重点发展旅游商品、旅游购物消费,把当地丰富的物产、文化、科技、制造等资源用于旅游商品的开发中,避免空守着资源,却缺乏特色旅游商品的现象。尤其在一些游客人数很多,旅游景区集中的地方,无论如何也要有一条货真价实的特色旅游购物街。

多数游客希望旅游活动舒适、服务完美、消费物有所值。而多数旅游消费供应者希望得到应有的收入。从游客角度而言,旅游是一场需要消费的活动,明知一些低价、零团费的旅游是陷阱还要跳,过度追求便宜的服务则很难实现舒适的。而对旅游消费供应者而言,自以为是、孤芳自赏或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旅游销售模式已很难得到认可。

旅游活动和旅游消费是密不可分的,但不同程度的旅游活动带来的旅游消费是完全不同的。这既是旅游发达与不发达的差别,也是对经济的影响程度强弱的区别。只有达到两者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游客满意,经济增长,皆大欢喜。

边境旅游 篇11

关键词:黑龙江省,边境旅游,俄罗斯

一、边境及边境旅游的概念

边境或边境地区在政治学和地理学上指邻近边界、国界的区域范围。我国政府在1997年10月15日发布实施的《边境旅游暂行管理办法》中, 对边境旅游的定义是:经批准的旅行社组织和接待我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集体从指定的边境口岸出入境, 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

二、黑龙江省对俄边境旅游的发展现状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阿穆尔州、犹太自治区、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滨海边疆区等多个州区交界, 边境线长3000多公里。黑龙江省拥有辽阔的黑土地、大片的湿地、神奇的火山地貌、多个古王朝的发祥地、北方少数民族的聚居地等资源。大力发展黑龙江省对俄边境旅游, 对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乃至国民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黑河、绥芬河、东宁、密山、抚远、同江、萝北、饶河等边境口岸城市, 以及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中心城市已经成为深受俄罗斯游客喜爱的旅游目的地和交通中转站。俄罗斯是黑龙江省最大的边境旅游客源国。俄罗斯公民出境人数近年来一直稳步增长。黑龙江省和俄罗斯在积极开通边境贸易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双边边境旅游的合作事宜。目前黑龙江省边境旅游由一日游向多日游发展, 由单一经贸型旅游向观光、度假、修学、疗养综合型旅游扩展, 由口岸购物旅游向内地旅游延伸。许多俄罗斯游客选择到镜泊湖、兴凯湖、五大连池等景区休闲度假。亚布力、二龙山、吉华长寿山等滑雪旅游度假区接待的俄罗斯游客连年增长。我国游客已经从俄罗斯毗邻城市向外扩展到海参崴、莫斯科、圣彼得堡等城市和地区。随着边境旅游的发展, 黑龙江省的旅行社、旅游涉外宾馆、景区、景点建设得到大力发展。边境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口岸城市基础设施建设。2009年3月31日, 黑河市、绥芬河市和东宁县重新启动边境旅游异地办照业务, 出入境手续的简化更好地促进了黑龙江省对俄边境旅游发展。

当前资金投入不足是影响旅游资源和产品开发建设以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因素。黑龙江省特色旅游纪念品销售量规模不大, 游客参与互动程度不高, 个别导游人员素质低下、能力欠缺, 见利忘义、不讲诚信的现象也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黑龙江省边境旅游的发展。

三、黑龙江省边境旅游发展策略

1.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黑龙江省边境旅游走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道路势在必行。黑龙江省位于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位置, 与东亚诸国之间进行边境旅游合作存在着巨大的优势。东北亚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建立和整合, 其发展前景非常广阔。黑龙江省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及东西伯利亚地区是中国同俄罗斯旅游往来的重要陆路通道。特别是位于中国黑龙江上的同江、乌苏里江岸边的虎林和俄罗斯的哈巴罗夫斯克三角地区, 中俄联手开发沿江边境地区旅游, 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黑龙江省边境旅游的发展离不开省内与国内外处在相同经济产业链中的经济实体的共同合作。只有加强区域间的合作, 才能促进黑龙江省边境旅游的健康发展。东西部地区旅游资源和适游时间的互补性以及交通快速发展、社会经济互动等有利条件, 都为东西部地区合作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有利条件。随着俄罗斯经济的复苏, 俄罗斯居民出境旅游的重点也从边境购物游转向观光游、休闲游, 并且逐渐向山东、海南等滨海省份转移。面对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 黑龙江省东部城市应加强与俄罗斯的旅游合作, 产品互补、客源互送, 还应把口岸旅游线路与中、俄内陆大城市及其著名旅游景区连接起来, 做大做强跨国长线旅游。

2.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

确保黑龙江省边境旅游又快又好发展, 必须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 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旅游规划的实施, 人才是保障。各有关部门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办法, 对现有的旅游从业人员进行岗位培训和在职培训;应在高校系统内根据需要培养一定数量的旅游策划和管理人员, 调整目前旅游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按照计划先行、分级管理、层层负责、全线推进的原则, 利用国家、省、市旅游培训机构, 全面开展对旅游行业从业人员培训活动, 全面提高从业人员的思想及业务素质。

3.加大资金投入

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和支持力度。尤其应加大对景区开发建设、旅游宣传促销、旅游人才培养等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积极挖掘申报旅游建设项目, 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入到边境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开发中。通过参加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编印旅游项目招商手册、建立网上项目库等方式, 吸引社会各类资金参与旅游业开发。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利用外商投资办旅游。将旅游招商工作列为全省对外招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并有针对性地向大型旅游企业寄送旅游招商材料, 通过网络招商、上门招商、以商招商等形式, 加大宣传推介力度。

4.大力开发特色旅游纪念品

选择边境旅游的游客大多是为了满足好奇心和异域文化的求知欲。黑龙江省边境旅游纪念品的开发要突出纪念性、艺术性、实用性且便于携带。还要解决好开发生产和销售脱节的问题, 组织产销见面会, 形成设计、生产、销售一条龙, 便于组织生产, 及时了解市场需求, 避免盲目开发。借助大奖赛和展销活动等契机, 大力推动旅游商品的开发。通过组织旅游商品设计大奖赛和组织展销活动等形式, 挖掘有意义的纪念品。围绕绿色食品、林木资源、土特产品、冰雪特色、民族文化、异域风情等主题, 大力开发有黑龙江地方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旅游商品。努力打造绿色品牌, 生产农产品系列、山珍系列、山野菜及土特产系列小包装食品;鼓励和扶持鄂、达、满族等少数民族乡镇在开发民族工艺品上做文章, 集中开发白桦制品, 如桦皮盒、微型桦皮船、桦皮画等, 以及如猎刀、刀鞘、弓箭、箭盒、兽皮、兽骨制成的小挂件、小装饰品等民用品和皮靴、皮帽及各类民族饰品。鼓励和扶持一批地方工业企业, 加大木制品系列、火山矿泉系列 (比如, 矿泉稻米、火山石、工艺品、火山泥、护肤养颜品、矿泉水等) 、布织品系列、铜制品系列、水产品系列等产品的开发力度。

5.加大宣传促销力度

要加大省内宣传力度, 让更多人了解边境旅游、热爱边境旅游、宣传边境旅游, 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发展;对外宣传方面, 要将主要客源市场作为宣传重点, 提炼宣传口号, 统一对外推介, 打响旅游品牌。政府应充分发挥主导作用, 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旅游企业, 选择国际、国内旅游重点客源地区, 举行巡回促销, 参加国家和各省组织的各类国际旅游交易会、博览会、展销会、洽谈会。在重点客源城市建立办事处或联络处。充分利用媒体和广告的黄金时段, 强势推进省内边境旅游宣传。开办旅游宣传网站, 开展网上宣传和招商。旅游产品及项目编制要特色突出、针对性强, 要制作出高质量的光盘、录像带及专题画册, 有计划、有重点地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搞好宣传。政府要办好旅游政务网, 指导和推动旅游资讯网的建设, 建立完善旅游信息采集长效机制, 引导地市旅游局完善网站公共服务功能, 搭建结构合理的三级游客服务中心, 建立统一的旅游标识系统, 提高旅游信息服务水平。搭建跨地区双语信息交流平台, 建立俄语和汉语联合旅游网站, 所有的旅游景区和旅行社都与中央数据库保持连接, 使游客获得最新最佳的出游信息。

6.加强旅游行业的规范化管理

针对黑龙江省对俄边境旅游存在的管理不善、导游服务不标准、不规范等问题, 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行业管理规范, 指导旅游企业树立长远目标, 实现规范化经营和标准化服务, 以建立一个规范的、有序的旅游市场。尽快出台和完善边境旅游邀请函、边境旅游领队证、出境名单管理办法;规范旅游企业管理, 对无证、无照和超范围经营的企业进行严厉查处。严格实施行业标准, 对宾馆、饭店、车站、出租车、观光和娱乐场所进行规范化管理, 对不执行规定和行业标准的场所要依法进行查处并限期整改, 对服从整改的要坚决予以查封或取缔。

参考文献

[1]孙晓谦.黑龙江省对俄旅游合作的新思路探析[J].西伯利亚研究, 2006 (12) :26.

[2]刘玉玲.招商国际旅游公司服务营销管理[D].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0.

上一篇:智能交通灯控制下一篇:阻塞性黄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