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E管理论文

2024-10-15

3E管理论文(共7篇)

3E管理论文 篇1

随着企业间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 他们对人才资源的争夺也日益加剧, 这使得企业员工的流失率高、消极怠工、工作效率低效以及商业机密泄漏等忠诚度偏低现象屡见不鲜, 这无疑给企业的生存发展增加了极大的成本和风险, 从而降低了企业的竞争优势。因此, 员工忠诚度管理成为企业高层领导普遍关心的问题。增强企业凝聚力提高员工忠诚度, 已成为企业重要而迫切的课题。基于此, 本研究旨在分析企业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 从而通过制定针对性策略提高员工的忠诚度。

一、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 国外研究

乔西亚·罗伊斯 (1908) 认为, 忠诚是由底层对个体的忠诚, 然后到对团体的忠诚, 最后到顶端对一系列价值和原则忠诚的等级体系。Becker (1960) 认为, 退休金和年资等使员工在组织中工作的时间越长, 就越难以离开。Del Vecchio (1991) 研究表明, 工作环境、薪资报酬以及培训发展机会对员工忠诚产生影响。Mckinsey (1998) 发现, 忠诚的主要因素包括公司文化、先进管理、工作弹性和自治程度以及工作挑战等。Brian Schrag (2001) 认为, 忠诚是员工对企业的强烈认同感, 对其抱有美好的期望, 并愿意为此做出一定牺牲。Fredrick Reich held (2001) 认为, 忠诚建立在员工和公司相互创造价值的基础上。BMRB (2002) 调查表明, 驱动员工忠诚的主要因素有公平对待、雇主关心、成就感、工作责任和组织名声。Jorce (2002) 指出, 员工需求之间的差异会造成员工忠诚度不一致。Jonaman Barsky (2004) 调查发现, 工作中的感情因素、公司使命、公司政策、工作安排、薪酬福利以及直接上司等对员工忠诚度有很大影响。Wamon Wyatt (2004) 指出, 在福利、薪酬和培训等要素达到平均水准后, 影响员工忠诚度最重要的因素是企业的领导能力、管理效率、高效沟通、工作环境以及用武之地。Carry Gelade (2004) 发现, 民族文化与员工忠诚度有一定的关系。

(二) 国内研究

国内对员工忠诚度的研究尽管起步较晚, 但也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叶军 (2000) 认为, 企业员工忠诚包括受工资福利等客观物质因素制约而形成的被动忠诚和主观忠诚于企业的主动忠诚。凌文栓等 (2000) 提出, 忠诚包括感情、规范、理想、经济和机会忠诚。刘小平等 (2001) 认为, 忠诚度研究不仅遵循经济交换法则, 同时更要注重社会交换法则。邓劲松 (2002) 认为, 知识型员工的忠诚来源于工作质量、职业形象、组织规范和组织认同。赵观兵等 (2003) 认为, 影响员工忠诚的因素包括:员工素质、发展机会、同事及上下级关系、薪酬制度、企业状况、领导影响。许小东等 (2003) 认为, 诚实守信、组织公平感和组织支持会影响员工忠诚度。黎志锋等 (2004) 将忠诚因素划分为保健因素与激励因素两大类, 其中保健因素包括:绩效评估、激励、授权、环境、发展等;而激励因素只有企业文化。李志等 (2005) 认为, 员工忠诚的影响因素包括:工作态度、企业尊重、管理沟通、人性化制度、人才录用、员工培训、激励机制、企业形象和领导榜样。

二、基于环境—企业—个体 (3E) 的员工忠诚度模型构建

(一) 模型构建

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都把企业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因素集中在企业、环境和员工三方面。因此, 本文提出基于环境—企业—个体 (3E) 的企业员工忠诚度模型如图 (1) 所示。

(二) 模型分析

(1) 企业因素。影响员工忠诚的企业因素包括企业文化、组织制度、发展前景、管理沟通等。因此, 企业首先应该塑造有利于培养员工凝聚力和忠诚度的企业文化;其次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企业制度;再次, 要齐心协力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 让员工看得到未来和希望;最后, 企业管理要尊重和信任员工以人为本。只有这样员工才乐意为企业努力工作, 从而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2) 环境因素。影响员工忠诚的环境因素包括人性化管理、自由发展空间、舒适工作环境等都是影响企业员工忠诚的环境因素。此外, 国家政策、社会约束、就业机制、思想观念、社会诚信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员工忠诚。 (3) 员工自身。影响员工忠诚的自身因素包括员工的客观因素如年龄及婚姻状况、工作技术、个性品质因素等, 和主观因素如满意度、公平感、成就感等。只有当员工对企业满意时他们才会对企业忠诚。基于环境—企业—个体 (3E) 的企业员工忠诚度模型中, 各影响因素对员工忠诚度的影响如图 (1) 所示。

三、基于环境—企业—个体 (3E) 的员工忠诚度要素作用机理

(一) 环境的外部诱导机理

忠诚度因素包括: (1) 行业地位。企业在行业所处地位越高, 在本行业市场中所占的份额越大, 员工的安全感和忠诚度就越强, 流失现象越不容易发生。此外企业的行业地位越高, 个人发展也越有前途, 越能赢得社会的尊重和认可, 从而提高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2) 行业品牌。行业品牌对员工忠诚度起正向作用, 良好的行业品牌有助于增强员工热爱企业, 从而形成对企业的忠诚, 更积极有效地为企业长期服务。 (3) 地理位置。优越的地理位置对员工具有吸引力, 而落后偏僻地区则对员工缺乏吸引力, 从而影响员工长期为企业服务, 进而影响员工忠诚度。 (4) 产业政策。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效果和长期发展, 国家的扶持或抑制产业政策影响企业长期发展, 从而影响员工对本行业的发展信心, 因而会改变员工忠诚度。 (5) 就业环境。不利的就业环境会提高员工的离职成本, 促使员工在离职时不得不考虑离职成本损失和风险, 从而迫使员工继续留在组织工作。

(二) 企业的内部塑造机理

忠诚度企业因素包括: (1) 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企业对待市场、顾客以及内外环境逐渐形成的潜移默化的态度和理念, 是增强企业向心力的关键要素。企业文化的表象是企业的形象, 实质则是企业的价值观。企业文化中的价值观如果能被员工认可和接受, 农民企业目标和个人目标就能够很好地融合, 从而使员工产生归属感、认同感和忠诚度。 (2) 工资报酬。薪酬制度的合理和公平性会影响员工对企业的忠诚。目前我国经济发达程度还比较有限, 因而薪酬成为绝大多数员工择业时考虑的决定性因素。较差的薪酬待遇以及分配不公是大部分员工忠诚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3) 福利制度。合理有效的福利制度有助于员工长期忠诚于企业, 从而更加积极有效地工作。 (4) 培训与开发。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 员工“充电”意识强烈, 越来越多的员工越来越渴望能及时更新知识结构, 因而健全的培训体系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高员工的忠诚度非常重要。 (5) 员工流动。较少的员工流动会增强员工对企业的心理依赖, 而较高的员工流动则会提高身边员工的离职倾向, 从而提高离职率, 降低员工忠诚度。 (6) 工作内容。挑战性工作内容有助于员工心理得到满足, 从而激励员工更积极忠诚有效地工作。反之, 枯燥无味的工作内容会降低员工对工作的热爱与激情, 从而降低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 (7) 工作环境。良好的工作环境有助于员工工作积极性的发挥, 从而推动员工忠诚于本企业。 (8) 体制因素。公平、合理、有效的体制有助于发挥员工积极性, 从而更好地做好本职工作。

(三) 自身的偏好驱动机理

忠诚度员工自身因素包括: (1) 工作年限。年龄越大, 任职年限越长, 员工对企业的投入越大, 对企业的心理和感情投入也就越多。 (2) 个人情感。个人情感因素直接影响员工对企业组织的看法和面对工作压力的反应, 从而间接影响员工忠诚度。 (3) 领导能力。领导者的品德修养高、领导风格好、工作能力强, 员工会心甘情愿的追随领导者, 从而形成员工的忠诚。 (4) 同事关系。同事关系是否融洽关系到员工对工作环境的偏好程度, 良好的同事关系有助于形成员工对组织的热爱, 从而减少流动提高员工忠诚度。 (5) 上下关系。上下关系是否融洽, 工作中能否得到领导赏识等都对员工忠诚度有很重要影响。

四、基于环境—企业—个体 (3E) 的员工忠诚度整合管理策略

(一) 建立公平薪酬

公平合理的薪酬体系要达到三个要求:首先, 员工的所得相对于同事而言是公平的;其次, 员工的所得相对于同行而言是公平的;再次, 员工的所得真实反映员工的投入。只有建立起公平的薪酬体系, 才能激励和培养员工的长期忠诚。员工的投入包括教育、技能、工作经验、努力和时间;员工所得包括薪酬、福利、成就感、认同感、工作挑战以及职业前程等内外在报酬。

(二) 注重职业发展

职业生涯是个人首次参加工作开始, 依次从事的所有工作活动与经历按时间顺序串接组成的全过程。员工职业生涯管理有效性的关键是组织需要与个人需要协调一致。为此, 企业首先应该帮助员工制定发展计划, 从而将企业整体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其次, 应该帮助员工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估, 准确了解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从而通过职业发展规划, 实现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的统一。现实中, 有的员工希望得到晋升, 有的员工行为得到专业进步, 还有的员工注重物质回报等。所以组织应在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中建立通畅的职业生涯培训和晋升通道, 发展的机会越多, 发展的前景越好, 员工越能受到激励, 从而对组织更加的认同和忠诚。

(三) 强化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体现员工的团队归属、要求认可以及自我价值实现等方面的需求,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员工的忠诚度。当员工的价值观与企业文化相融合时, 才能自觉维护企业的利益, 从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因此, 企业有必要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使员工真正领悟企业文化的精髓, 并将企业文化贯彻到员工日常生活中去, 使企业价值观得到员工的认同并成为员工的行为习惯, 发挥企业文化强大的凝聚力、感召力, 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任感、自豪感和荣誉感。此外, 忠诚是相互的, 利益是相互的, 感情也是相互的, 因而只有在企业文化建设中应注重双向忠诚的培育, 才能培育员工良好的企业忠诚和职业忠诚。

(四) 加强精神激励

虽然目前物质激励中工资和福利因素对企业员工影响程度最大, 但过分重视物质激励而忽视员工个性化需求也是不可取的。精神激励是对物质激励的重要补充, 包括: (1) 目标激励。目标能把人的需要转化为动机, 使人的行为朝着一定的方向努力, 并将自己的行为结果与既定的目标相对照, 及时进行调整和修正, 从而能实现目标。 (2) 工作激励。研究表明, 工作内容对员工的整体影响为63.3%。E.H.Schein (1965) 的“自我实现人”认为, 人们只有在工作中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 才会感到最大的满足。 (3) 荣誉激励。荣誉可以成为不断鞭策获得者保持和发扬成绩的力量, 追求良好声誉是经营者的成就发展需要, 但要种类和层次要适当, 过多会导致荣誉贬值, 同时要制度化和规范化, 并且要与物质奖励相结合。

(五) 建立培训机制及品牌建设

对企业而言, 培训越充分对员工越有吸引力, 越能为企业创造更多效益, 个人也由此获得更多收益。对员工而言, 培训提高了员工技能, 提高了企业文化的觉醒认识, 加深了对工作目标的理解, 从而得到充分发展。加强品牌建设, 行业品牌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和实力象征。加强行业品牌建设, 有助于企业提升其知名度和美誉度, 扩大企业在客户中的地位, 也有助于员工更加热爱企业, 从而提高员工忠诚度。

(六) 加强员工关爱

培养员工忠诚度应给予员工个人情感上的关爱。注重以人为本的细节管理, 用行动来宣传和诠释它, 使员工感受到真正的“以人为本”。如结婚时送上一束鲜花和贺礼, 生日时送上领导签名的贺卡和生日蛋糕, 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等, 让他们感受到企业的关怀, 从而有助于提高员工忠诚度。

参考文献

[1]陈春花、马彬:《提升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情感管理模型》, 《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第3期。

[2]白晓玉:《关于员工满意度和忠诚度的实证研究》, 《科技信息》2010年第17期。

[3]龚亮:《基于职业生涯管理提高知识型员工忠诚度》, 《现代商业》2009年第5期。

[4]王瓅、陈霞:《提升企业知识型员工忠诚度的研究》, 《经济问题探索》2008年第1期。

[5]Burris, ER;Detert, JR;Chiaburu, DS.Quitting before leaving:The Mediating Effects of Psychological Attachment and Detachment on Voic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2008.

[6]Jusoh, R;Parnell, JA.Competitive strategy and Competitiv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the Strategy Malaysian context-An Exploratory Study, Management Decision, 2008.

3E管理论文 篇2

我一边阅读着2004年发表的GUPHA报告中对于2050年医疗环境描述的5个关键因素,一边回想着在青岛妇儿中心设计中关注和讨论的焦点,豁然间发觉它们竟然存在着如此的相似性。归结下来,就是目前和将来医疗建筑需具备以3E+2S为代表的一系列特征。“3E”:效率性(Efficiency)、可持续性(Expansibility)、生态性(Ecology);“2S”:专门性(Special)、安全性(Security)。

效率性(Efficiency)

功能、效率是医疗建筑的首要因素。集中设置医疗资源,可以避免昂贵医疗设备和工作人员的重复投入;然而集中医疗功能使人和物要面对各种运输和通行体系,医护和患者可能需要往返或穿越多个部门,增加了通行距离和等候时间。平衡这两者间的矛盾,需要合理制定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标准,将各功能区域按照特点和相互联系的关键路径进行整合。

青岛妇儿中心设计之初就按各功能区的划分进行了现有资源的调查和统计,并以此为基础,结合相关设计资料和经验数据对妇儿中心的发展进行预测,同时与医院管理方进行了多轮详尽的讨论和调整,以得到最终适合的使用配置标准。青岛妇儿中心最终采用相对集中和个性分散的医疗配置模式,按相关功能、主要人员就近布置的原则设计。妇、儿共享大型医技检查设备—手术中心、中心检验和病理、急诊等医疗核心区域,共享后勤保障、物流供应、污物集中回收处理等医疗辅助区域;妇、儿特殊性的医疗服务独立设置—如在妇产门诊就近设置门诊手术区,B超中心和专项常规检验;儿科门诊就近设置儿童输液中心、专项治疗区、儿童功能检查区。

除空间、设备的有效配置外,网络技术和便携式医疗服务也大大提高了医院运行的效率。针对医疗服务的流程,设计合理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诊疗、工作空间以及医疗设备都留有接口,形成连接有效、畅通有序的信息网络。此外,设置各种便携式医疗设备和移动护士站避免了部分资源的重复设置,提高了医疗设备的使用率。

可持续性(Expansibility)

人口的快速增长、疾病的变异、新病种的产生,都会对医疗服务提出新的要求,而医学和相关医疗技术的发展带来医疗设备和设施的发展和变化,则要求医疗建筑具备可持续性。可持续发展是一种资源的利用方式,使需求不但能在目前,还能在未来得到持续的满足。为最大程度达到医院设计的可持续性,设计借鉴国际标准化医院设计的核心理念—充分利用改扩建方式以及减少启动和运行费用。

妇儿中心设计最初从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出发,确定建筑的整体布局;同时根据各功能区的发展预期,采用生长式布局方式,预留各区域建筑从内到外扩建的可能性;尽可能避免将土地划分过于零散,保留集中土地或绿地,以适应远期无法预计的需求。

医院发展在很多时候并不是扩建而是翻新改造。大多数医院在建成后的50年中会被多次翻新。有数据统计,3%~5%的医院区域每年都会进行翻新。翻新过程的成本很高,但有时尽管支付了高额的费用,却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建筑设计之初就需考虑到将来改造的效率性,在柱网、层高选择上进行多种可能性比选。妇儿中心的部分层高比常规医院增加了200mm,这可能会增加部分费用,但却为将来区域性的改造中医疗设备的安装以及机电增设水平管线留有空间。另外机电机房、垂直管道等靠近楼梯等固定设施成规律布置,功能空间尽可能保证区域的完整性,使将来的改造尽量不影响医院的正常运营,又为空间的适用性留有最大可能。

生态性(Ecology)

保护和加强生态环境是全球的趋势。尊重城市地域特征及地形环境,充分利用场地特点和自然条件是绿色生态建筑最先考虑的问题。妇儿中心用地范围内南北落差最高达25m,坡度较缓的区域落差也达近15m。基地东侧还有一天然水库,将原本紧张的用地面积又减小了一部分。设计充分利用地形,将劣势转化为优势,利用天然高差,住院部、急诊、门诊顺势形成不同标高的广场和出入口,妇产、儿科门诊在不同标高进入门诊楼,使妇儿的各种出入口在不同楼层错层设置,解决了不同医疗流线的分离,也使相对有效的首层面积最大化。住院区围绕水库布置,利用天然水系形成了自然宁静生态的住院环境。

医院建筑讲求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有效结合,在医疗工艺允许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争取自然通风、采光。设有人工控制要求和医疗设备空间要求的部分,注重照明设计和空调通风设计,以营造舒适生态的医疗环境。妇儿中心在建筑内部设计了东西方向和南北方向上两组生态空间体系,共同组织建筑内部气流,实现自然通风、除湿降温。贯穿建筑东西的医院街中部塑造出跌落式庭院,形成良好的自然拔风系统。由门诊单元围合而成的内院空间起到组织气流的作用,有效地解决了传统大规模医院内部空间封闭、憋闷的缺点。

优美环境对缓解病患的紧张情绪、促进其康复有积极的作用。设计尽量利用原有的自然树木和环境条件,形成以湖区为中心的生态景观;以流水,喷泉配以四季变换的植物,与穿梭其间的鸟类、鱼类共同构筑动态景观;设置吸引妇女、产妇使用的康复园、感官花园,适合各种能力儿童使用的游戏园,以及为医护人员专设的休息舒缓园等一系列的参与景观。

安全性(Security)

近期公共突发事件频发,医疗设施如何在第一时间作出响应,及时承担救死扶伤的重任?安全性、可靠性、应急能力是医疗设施所应具备的。汶川地震所造成的损伤震撼了每一个人,医疗设施在灾难发生时应具备双重能力,一是提供救护治疗的关键场所;二是医院作为弱势群体相对较集中的地方,需保证人员得到及时的援助和安全疏散。

妇儿中心的安全性设计从三方面进行考虑:一是建筑结构的安全。建筑形体尽量规整,结构体系,强调整体性,适度提高抗震设防的等级,加强关键点的设计。例如楼梯间作为疏散关键点予以重点设计加强。二是医疗设备、器械的安全。震动发生时,设施和器械都会发生晃动,可能成为伤人的器具,将平时固定使用的家具和医疗器械用适合的紧固件固定在地板、墙体、吊顶上,一方面避免这些物品由于倾覆,撞击、跌落对人员造成伤害,另一方面也可避免医疗设备自身的损坏,毕竟灾后的救治需要可用的医疗设备提供保障。三是细部节点的安全。儿童大多无危险意识,因此设计应注重栏杆、玻璃、门、墙角、地坪等细节设计和选材,有所针对地处理地面材料的防滑性,玻璃、转角的防撞性,栏杆的防攀爬性等。此外,外窗设置限位器,可开扇的开启角度小于15°。

医疗设施的可靠性、应急能力也是必须具备的。在突发事件发生时,医院可能会在短时间内成为人员密集的场所,需提供集中的应急救治和人车疏导,因此需考虑相应的外部停留空间和快速疏导的可能性。急诊、门诊等出入口广场适当预留空地,场地上预留水、电等的临时接口,为快速搭建临时医院预留准备,满足各种情况下医院的应急要求。

医院不仅需要完整的医疗设施,还需要稳定的水、电、气等供应。设计须从保证基础供给的可靠性、应变性来保证医院的可运行性。妇儿中心由两路城市供电线路和一路自备应急发电来提供用电保障。供水在两路城市供水管网的基础上,可利用水库和地下水作为应急储备水源。

专门性(Special)

医疗建筑在满足先进医学与技术以及医疗服务模式的基本功能基础上,还应具备自主性和独特性,即医疗建筑在具备共性的基础上,还要反映自身的特性,这些特性往往成为项目的亮点而更易得到投资方、使用者和公众的认可。专科医院在这点比综合医院更具优势。

产科和儿科在医学上涉及不同的病种,和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产妇、新生儿从医学的范畴上来说,大多属于健康人群,特别是新生儿免疫力低下,在围产期的护理中,应尽量避开患病人群,以避免母婴受到传染。儿童所患疾病种类繁多,也需防患院内的交叉感染。妇儿专科医院在形成一定规模的基础上,需以妇、儿各自的规模和比例为基础进行分析,以求不单在区域、楼层上,而且在建筑本身区分这两大功能区域。

妇儿中心的1 000床配置中,妇、儿的比例为1∶2.67,各自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设计将儿科和妇产可分设两栋住院楼。病房采用了“凸”字形的标准母题,使近90%的病床有自己的外窗,大多数病患能躺在床上看见外面的风景。在四人间为主的病房中除有交流、聚心性的空间外,也可划分独立私密空间。儿科和妇产病房在标准母题下最大程度地考虑了各自的特点。产科单元除注重母婴同室外,也考虑产妇需要适当静养的要求,在病房内划分出新生儿单独区域,并设玻璃隔断。阻隔声音的同时尽量保持视觉通透,以便母亲和看护随时观察到新生儿。儿童病房尊重儿童好动、好观察、喜交往的特点,不是简单地将他们拘泥于狭小空间,而是使几个病房共享游戏小空间,沿走道一侧的隔墙采用低矮的玻璃窗,既方便医护及时了解病房内患儿的举动,也满足孩子交流探索的天性。

在无法精确预测未来市场发展和需求的情况下,妇产科和儿科门诊整合在一栋建筑内,采用了模块化的设计,为使用方留有最大的可变性。妇、儿分楼层设置不同的区域,独立出入口、门厅、交通体系,电梯预留每层停靠的可能性,可根据需要随意调节停层范围以满足妇、儿区域范围的变化。妇、儿区域的相对独立,又给予设计师专门化设计的空间,从建筑布局到室内设计等诸多方面更多地考虑到使用病患的特点,儿科充满童趣,妇产科营造温馨的环境。建筑从外部空间、整体造型到室内空间均具有妇、儿专科的特征和可识别性。

法国的Marie Christine Loriers曾说过“如果说世上有这样一个地方,它将科学、空间和人类三者认真地组成微妙的三部曲,那就是医院。”中国的医院已走过了一段不算漫长的历程,从现在的管理局限性已可以看到将来深层次发展的大趋势。在出生率不断下降,老龄化趋势明显的社会现实下,除了实行更多鼓励性政策外,良好的医疗设施和卓越的医疗水平也为人类的延续提供了保障和支撑。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青岛市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位于青岛市北区福州北路以东, 辽阳西路以南, 面向西北坡地。设计将儿科学、妇科学、产科学、新生儿科学集中在一个医疗区内, 从建筑的角度对其进行整合, 形成新型围产中心医学模式。

该项目首先尊重现代医疗流程的功能要求, 实现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 探索从建筑本身促进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达到医疗运行的高效性;其次, 尊重城市环境和地形环境, 建筑依势而建, 形成总体分层的交通组织和功能叠错的布局结构;再者, 尊重幼儿、儿童与产妇这样特定人群的心理特点, 考虑患者群的年龄差异和年龄跨度很大, 采用“中性化为基础, 特色化为点缀”的设计方法, 强调建筑、人、环境和自然的共存与融合, 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协调, 治疗空间与公共空间并重, 打造人性化的生态医院。

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青岛妇女儿童医疗保健中心

建设地点:青岛市北区

设计单位: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合作单位: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施工图设计)

用地面积:6.8hm2

建筑面积:10万m2

日门诊量:4 000人次

手术室数量:12

病床数量:1000

结构形式:框架-剪力墙体系

建筑层数:19

景观设计:Weddle Landscape design

设计总负责:唐茜嵘

建筑设计:钟璐,朱骏,王江峰(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永鑫,张斌(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结构设计:周宇庆(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薛松(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电气设计:孙刚(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代奎河(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给排水设计:施辛建(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迟国强(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暖通设计:姜怡如(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李力(青岛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

设计时间:2008年

3E管理论文 篇3

一、“3E”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目标

在构建“3E”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践中, 学校不断梳理明确自己的课程建设目标, 那就是以学校核心办学理念“启蒙养正。明理成人”为核心思想, 以“理解·包容·共生”为基点, 让学生了解多元文化、全球问题等国际背景知识, 在认同和交流的基础上, 在体验中逐步培养语言交流的能力、信息技术的能力、交往合作的能力、自我管理的能力和学习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拥有开阔的胸襟, 在尊重理解认同他国文化的前提下, 更加认同自身的文化, 成为能面向世界的中国人;赋予学生更高的国际伦理与责任, 培养孩童创造和平与全球问题解决的能力, 涵养学生具备世界公民素养。

二、“3E”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有效构建

1.基于“3E”, 搭建国际理解教育课程框架

围绕校园独有的环境、教师资源和区域课程资源, 我们设置了“创艺魔方” (环境隐性课程) 、“走向世界” (探究型课程) 和“健康与幸福” (国际课程) 三个方面的课程。通过环境渗透、异域文化探究和《健康与幸福》国际课程的试点, 学校正逐步搭建起“3E”国际理解教育的特色课程框架体系。学校调整原有课时, 优化教师配置,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设计相应的组织形式和教育方法, 在开放、异域和有趣的课程中, 浸润国际理解教育内容。

2.以节日为核心, 丰富国际理解教育主题活动

在基础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 学校传统的“成长体验课程”逐渐具备国际视野。在原先的传统主题活动中, 学校以国际理解教育为主题, 结合各类节日活动,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和全面体验中了解世界的多元性, 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在尊重与包容中, 树立全球观。“小眼睛看大世界”节日课程就是学校国际理解教育下的主动变革, 将传统西方节日设计为国际文化节, 在各类主题活动中, 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3.以英语学科为主阵地, 学科教育渗透国际理解

组织实验教师分工合作, 以学科整合渗透为基点, 将国际理解教育所要培养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融入到学科教学中去, 主动寻求与学科相关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 培植学生的国际意识, 引导他们开阔视野, 丰富知识和技能。实施过程中, 学校注重教材的选用、师资资源的利用和课堂分层拓展, 以开放的视角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

三、“3E”国际理解教育课程的实施路径

(一) 创生“创艺魔方”, 感受多元文化

1. 环境与课程相辅相成, 加深文化理解

学校将将环境与课程进行整合, 创设了“创艺魔方”美术空间, 形成了“创艺魔方”课程。“创艺魔方”美术空间是对同学和老师双向开放的平台, 又是校园里流动的课程, 将课程理念延伸到校园环境之中, 成为校园里流动的风景线。“创艺魔方”美术空间打破了传统的界限, 让课堂搬出教室, 拓展了学生国际教育的舞台。学校还有“创艺魔方”拓展型课程和“创艺魔方”团队训练, 孩子们在接触国外艺术的基础上, 即兴进行创作, 加深了对国外文化的理解。如在“走向世界”涂鸦墙上, 孩子们各抒己见地将一到五年级探究不同地域的文化用留言条的形式进行互动与交流。

2.融合中西方艺术, 体验文化魅力

“创艺魔方”环境美育课程融合中国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 我们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特点开展了序列性活动, 让孩子们更能充分地感受中西方艺术文化的魅力。例如, 京剧脸谱是我们的国粹, 让京剧脸谱艺术走进课堂, 带着学生充分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并从中理解感悟中国文化;开设《角色符号》京剧脸谱讲座, 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 设计了《创意面具》教学, 让学会运用多元的材料表达他们对面具的理解, 学会面具的创作。中年级的孩子在尝试了面具的创作之后, 开始初步了解脸谱的色彩及其意义;高年级的学生开展京剧脸谱彩绘, 在描绘中他们更能理解脸谱艺术所传递的意义, 并展示在校园中, 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艺术。同时, 我们在教学中融入多元文化, 拓宽学生对脸谱艺术的理解,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其他国家的传统文化。如墨西哥的青少年也喜欢脸谱艺术, 每逢节日、生日或者学校举办联欢活动时, 孩子们的脸蛋会变得五彩缤纷, 在他们的脸蛋上勾画脸谱;美国儿童也喜爱京剧脸谱;如将国旗、总统像、朋友等等绘制在不同的脸谱上等。

(二) 探究“走向世界”, 拓宽国际视野

1. 从“111”到“151”, 打开学生视界

“走向世界”, 在最初的实践阶段, 采用的是试点式的研究模式。只在一个年级中开设这门课程, 上课的老师也只有一个人, 授课模式是以大课模式为主, 每周五下午针对一个年级四个班级的学生进行教学。初期, 教学内容主要是本国文化的探究, 如2011学年第二学期“走向世界”的前几节课围绕中国华北地区进行探究, 这就是“111”模式:一个人、一个年级、一组资源。如今, 为了满足更多学生的学习需求, 学校开始尝试分班授课, 即以一个班级为一个授课单位, 这就需要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其中。于是, 原先的模式转变成“151”———“一群人、五个年级、一个体系”。现在, “走向世界”的团队已经从英语老师的单人扩大到语文、数学、美术、劳技老师等20多人。授课范围扩大到了五个年级。授课模式以“主题承包, 教师走班”的方式创新推进。以四年级“走进欧洲”为例, 年级组内共有授课教师四名, 探究方向分别有英国、法国、意大利和德国, 四位老师各认领一个国家主题, 分别到各个班进行教学。同时, 学校还组织教师自主研发教材, 开发了《上海童谣》《走进南美洲》等教材。

2.完善探究项目, 丰富学生实践

“走向世界”探究型课程, 起初以年级大课方式开展的“走向世界”系列探究活动, 以“走进亚洲”为主题, 从探究中国、日本、韩国等主要的亚洲国家为载体, 让学生尝试提前主题认领、自主探究、互动课堂等全新的课程体验方式, 师生一起体验世界的奇妙和精彩。同时, 在试点的过程中学校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 了解师生在课程学习中的不同需求。在此基础上不断调整, 改进项目实施过程, 不断完善项目架构。经过将近多年的努力, 学校初步构建了“走向世界”课程方案及各年级的课程方案, 一至五年级有近及远分别了解上海、中国、亚洲、欧洲及大洋洲, 也初步梳理了各单元的教学内容。每一单元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策略的设计等也有专人负责, 同一年级组教师走班上课。

为了让学生更多的“直接”实践体验, 近年来, 我校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参观访问团。四年前, 韩国泰康三育小学与我们结为姊妹校, 每年两校间都有互访活动;今年五月, 我们与加拿大肯尼迪学校正式结为姊妹校, 彼此通过网络研讨, 视频对话, 互访交流, 将各自的民族文化、教育资源、外语教学方法进行了交流。2009年起的“海外课堂”, 已经遍及欧洲、美洲、大洋洲等国家。

(三) 引进《健康与幸福》, 养成健康生活态度

1.落地生根, 课程实施校本化

在实施过程中, 我们感受最深的是要让引进的课程落地生根, 最为关键的是要在“3E”小学国际理解教育背景下进行校本化, 甚至是班本化的实施, 这样才能使课程有长足的生命力。我们将学校的学生蒙正成长体验课程和《健康与幸福》有机统整, 打破时空, 把“健康与幸福”课程内容贯穿于三年级“仪式庆典”中的“我长大了”主题活动的始终, 从内容、途径和方法上提供学生活动课程化的范例, 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 教给学生如何健康成长与幸福生活, 即生理、心理的和谐发展, 负责任和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以“对己负责”模块教学为例, 我们将此内容和学生的“开心远足”和游泳课程进行统整。教学过程中, 先让学生明晰做出负责任决定的几个要素, 课堂中通过复现秋游各项活动的场景, 让学生分组选择合适的场景以“几个要素”为参照, 进行小组讨论、辨析, 明确作出负责任决定的正确做法, 为蒙正学生成长体验课程“开心远足”版块制定学生的行为准则。此外, 学校还结合游泳课程, 教会学生学会整理、保管自己的游泳用品, 注意游泳前后的安全管理, 这也是对己负责的表现。

学校的蒙正学生成长体验课程和健康与幸福课程都包括学生行规礼仪、沟通交往、生活自理、遵守社会公共秩序等内容, 且这些内容没有国界之分, 我们进行了课程统整后构成了学校健康与幸福课程新的系列实践活动, 打破了国内课程和国际课程的界限。

2.转变方式, 提升解决问题能力

“创艺魔方”、“走向世界”两门课程的开设重在多元文化的理解, 《健康与幸福》课程的引入则重在实践行为层面的引导。在日常教学时, 我们鼓励教师转变原有的教学理念, 促进教师不断思考新的教学方式以适应国际课程的要求。学生在此课程的学习中不再拘泥于知识的学习, 更在于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提升, 在学习、讨论、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如《实践餐桌礼仪》一课的教学中, 教师采集了学生在校午餐、学生家庭晚餐等照片, 课堂上让学生选取相应场景组织小组讨论, 让学生明确不同场合不同用餐方式的礼仪, 随即在课堂上进行实践, 并通过餐桌礼仪评价单的发放, 让老师和家长共同更关注学生餐桌礼仪的养成。

我们还根据教学内容, 充分挖掘家长资源, 通过微型讲座等进行年级大课的授课方式组织教学, 有时甚至将课堂移至开放的社区, 引导学生探究社区中卫生服务中心和医院的不同, 以小队为单位探究居住小区中绿化、停车、垃圾分类等环境问题。

(四) 创新“小眼睛看世界”, 融合多元文化

1.在传统节日的对比中, 感受文化差异

理解才能包容。学校把中国传统节日做强的同时, 引入比较的方式, 让孩子们“小眼睛看世界”, 体验西方传统节日的传统项目, 立足中西方节日的真实比较, 收获中西文化中所蕴含的不同风味。

如“年庆”系列活动中, 学生借助西方圣诞节与中国传统春节之对比, 由此认识到这是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产物, 大家都有期望仁爱、期望和谐的愿景。学校还组织学生创编“中西故事”, 感兴趣的孩子们甚至开展角色扮演, 在虚拟的“尊重与交往”中感受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懂得差异文化之间的交流需要大气和宽容, 只有彼此包容才能保持文化的多样性, 更加热爱自己的本土文化。

2.在主题文化节中, 深入了解和尊重他国文化

结合西方的圣诞节, 学校将每年的十一、十二月份设计为“小眼睛看大世界”之“国际文化节”。学校引导学生每一学年走进一个英语类国家, 了解该国的历史、地理、人文等特点, 进一步感受该国的多元文化, 慢慢涵养学生的文化气质。

以2012学年为例, 学校“国际文化节”的主题是“走进澳大利亚”。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 每个年级各有主题, 并从认知、探究和活动三个版块设计了学生的活动。

学校采用游园的形式, 请大家展示自己的参与成果, 共同交流、共同分享。在“海外课堂”环节, 我们让澳大利亚游学归来的学生, 面向全校师生作交流讲座、展示, 引导学生更真切、更深入地了解澳洲的文化。

学校所策划的活动面对全体学生, 尽可能呈现孩子的年龄特点, 使孩子们在加强语言交流的同时, 对国外的文化产生更深层次的认知。学生在合作式的学习与探究中, 不仅提升语言能力, 提升交往能力, 也逐渐懂得了“尊重与交往”、“竞争与合作”和“独立与依存”的内涵与意义。每年的“国际文化节”, 学校都会深入地走进一个国家, 在探究世界各国的过程中, 孩子们在不断地认识异域, 在比较对照的过程中, 也是在不断地强化对自我与本土文化的认知、感悟, 从而对“共生”产生认识。

3E管理论文 篇4

1 3E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

协调度评价模型作为一种有效评价系统协调程度的计量方法, 在能源、经济及环境等多个系统要素及复合系统间有着广泛的应用, 成为国家各机构部门进行系统评价与规划的重要工具之一。本节选取3E系统协调评价研究中最常用的三类模型即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和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模型, 通过对其所依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假设进行分析, 进而比较这三类常用模型的适用性及其优缺点。

1.1 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

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是目前3E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的主流方法之一, 用系统间的特定距离来表示系统间的协调程度, 常用的距离有离差系数最小化距离。对于给定的综合发展水平分别为E1、E2的S1和S2系统, 用离差系数最小化距离表示两系统的协调度为:

其中S为标准差, d越小, 两系统的协调程度越高。用计算式 (1) 表示协调度的缺陷在于计算不简便, 且取值范围不便于对系统协调等级进行评价。于是根据计算式 (1) , 两系统的协调系数被表示为:

其中k为调节系数 (k≥2) 且一般情况下取k=2。基于E1≥0且E2≥0的假设前提, E1与E2的值越接近, W值就越大, 两系统的协调性越高。用计算式 (2) 作为协调度的缺陷在于协调系数W只反映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功能匹配度, 而没有反映系统或要素的功能度[6]。于是在计算式 (2) 的基础上, 加入系统或要素的总功能度V=αE1+βE2, 提出两系统的协调度为:

其中α和β分别为系统S1和S2对应的权重。计算式 (3) 表示系统或要素间的协调度, 是目前系统协调度评价最常用的模型之一。基于系统协同论及离差原理, 将计算式 (1) 、 (2) 及 (3) 拓展到综合发展水平分别为E1、E2和E3的S1、S2和S3三系统间的协调度评价, 得出三系统协调度为:

其中 为S1、S2和S3三系统总体协调系数, k为调节系数 (k≥6) 且一般情况下取k=6;α、β和λ分别为系统S1、S2和S3对应的权重。在E1≥0、E2≥0且E3≥0的假设前提下, E1=E2=E3即三个子系统都同步发展时, 达到最大, S1、S2和S3三系统达到最佳协调状态。

基于以上分析可知, 目前常用的离差系数最小化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不仅反映了系统或要素之间的功能匹配度及总功能度, 而且结构简单, 算法较为容易, 但由于其综合发展水平均为正的假设前提, 使得离差系数最小化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协调度的方法仅适用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为正数的情况, 即各子系统必须具有同步性。

1.2 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

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作为一种动态评价模型, 通过测量系统间的相对变化程度, 并以各子系统动态变化的一致程度来评价系统的协调性, 在复合系统协调度评价中应用较为广泛。其基本思想是, 采用定量化微分方程的形式表示各系统发展速度, 比较各系统的发展速度与系统整体发展速度的一致性, 当各子系统的发展速度与系统整体发展速度相等时, 系统处于最佳协调发展状态。对于综合发展水平为Eε的Sε系统在t时刻的系统发展速度为:

其中 (Eε) t和 (Eε) t-1分别为系统Sε在时刻t和t-1的综合发展水平。复合系统中各子系统在t时刻的单系统变化型协调度为:

3E系统整体协调度则根据系统协同论被定义为:

其中 表示复合系统整体的发展速度, 且各子系统的单系统协调度Hε, t∈[0, 1], 当 时, 协调度达到最大值, 系统处于最佳协调发展状态。

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结构严谨, 比距离型模型更加全面, 但模型的分析计算依赖于复杂的微分方程求解, 难度较大, 且当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存在0的情况时, 会出现变化速度无穷的情况。此外模型微分方程的形式使得此模型仅适用于时间序列样本, 对于不同地区某一时间的协调度比较, 运用此模型将无法进行计算。

1.3 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模型

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模型是3E系统协调度评价研究中运用较早的一种模型。其基本思想是, 不单独研究系统内各组成要素和系统间的协调机制, 而是将复杂系统的各组成部分或子系统视为一个整体, 考察复杂系统整体的发展状态, 从而确定其协调度。对于综合发展水平分别为E1、E2和E3的S1、S2和S3系统, 在E1、E2和E3具有同等重要程度和无论严重忽视哪一项都会对整体造成严重不协调的基本假设的前提下[7], 整体系统的协调度为:

显然综合型协调度模型无数反映系统间的发展规律及内在关系, 但其结构简单, 计算简便, 适用范围最广, 不仅适用于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负数或为零的情况, 也适用于时间序列数据样本及截面数据样本的协调度评价。

1.4 协调度的评价标准

由于系统总是处于“协调”与“不协调”之间, 因此科学的评价系统是否协调, 不能简单地以是或不是作出结论。如果把协调度的量度用[0, 1]区间的数字来表示, 那么协调度数值为1, 表明系统处于完全协调状态;协调度数值为0, 则表明系统处于完全不协调状态。一般而言, 系统协调度数值处于 (0, 1) 区间。本文评价标准采用目前大多数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普遍采纳的协调度等级划分方法[9], 具体如表1所示。

2 实证测度

本文选取湖南省2000年~2010年的能源、经济与环境系统作为研究对象, 通过建立能源、经济与环境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客观赋权确定指标权重, 再运用加权线性和法计算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 在此基础上, 运用3E系统协调度的三类主要评价模型分别对3E系统协调度进行测算评价, 最后运用EVIEWS 6.0及SPSS17.0等软件, 通过作图及判别分析对3E系统三类不同协调度评价模型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本文所使有的样本数据均来自于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数据库等。

2.1 3E系统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以湖南省3E系统作为考察对象, 参考国内外3E系统的相关研究成果, 遵循指标体系设计的针对性、全面性、系统性及适应性等一般原则和多维矩阵结构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建立能源—经济—环境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8] (如表2所示) 。

2.2 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测算

利用多项指标进行测算能从多角度更全面地刻画出系统的特性。本文对于能源、经济和环境各子系统的每一类中的具体指标首先进行标准化处理, 然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客观赋权, 结合定性方法求出各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系统综合发展水平指数只反映整个评价体系中的相对水平, 指数越高, 系统发展水平越高。

2.2.1 指标标准化

由于本研究中所建立的3E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的评价指标较多且属性不同, 难以对每一个评价指标值确定一个最优标准, 因此首先采用级差法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 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 X'i为指标标准化值, Xmax与Xmin分别表示指标的最大值与最小值, M为适度值。在本文中, 人均能源消费量为适度指标, 采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2015年能源消费总量40亿t标准煤为标准, 换算出人均能源消费量的参考适度值[10]。

2.2.2 确定权重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的测算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原始数据的信息, 避免评价者的主观意愿与实际情况的偏差。以能源子系统为例说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权重的过程。首先对能源总量指标 (X1-X6) 提取1个主成分XA1且XA1=0.16X1+0.176X2+0.177X3+0.175X4+0.167X5+0.167X6, 它代表了原始数据中约93.9%的信息, 由于主成分分析的基本思想是通过降维简化问题并保留原始变量尽可能多的信息, 因此可得到能源总量指标指数XA=0.939XA1。同样, 可得到能源结构指标指数XB=0.609XB1+0.253XB2与能源质量指标指数XC=0.631XC1。由于总量发展、结构合理及质量提高都是中国能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因此可考虑确定总量、结构及质量指标指数三者的权重相同。按这个比例E1=α1XA+α2XB+α3XC由计算出能源综合发展水平E1, 其中α1、α2和α3分别为能源总量、结构和质量指数的权重系数, α1+α2+α3=1。

同理, 对经济总量指标 (Y1—Y7) 提取1个主成分YA1, 代表原始数据中约87.3%的信息, 得到经济总量指标指数YA=0.873YA1。同样, 可求出经济发展结构指标指数YB=0.691YB1+0.272YB2和经济质量指标指数YC=0.705YC1。对环境指标提取主成分, 可分别得到环境污染指标指数ZA=0.837ZA1、环境保护与治理指标指数ZB=0.803ZB2+0.128ZB2和环境投资指标指数ZC=0.737ZC1。将计算得到的YA、YB、YC与ZA、ZB、ZC分别代入E2=β1YA+β2YB+β3YC和E3=λ1ZA+λ2ZB+λ3ZC, 其中β1+β2+β3=1且λ1+λ2+λ3=1, 即可得到经济综合发展水平E2和环境综合发展水平E3。

假定能源系统、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的发展对于3E系统的整体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程度, 则:

式中, E*、E1、E2和E3分别代表3E系统整体发展水平、能源系统发展水平、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和环境系统发展水平。

运用以上建立的3E系统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0年~2010年湖南省能源、经济与环境各子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和3E系统的整体发展水平, 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

2.3 3E系统协调度及协调评价等级

根据上文能源、经济与环境各子系统及3E系统整体的综合发展水平, 运用3E系统协调度的三类主要评价模型, 由计算式 (2) - (6) 、计算式 (7) - (9) 和计算式 (10) 分别对2000年~2010年湖南省3E系统的距离型协调度、变化型协调度及综合型协调度进行测算与评价, 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

注:由式 (10) 可知变化型协调度是通过发展速度测算, 而由式 (9) 可知发展速度是用当年数值减前一年数值再比上前一年数值, 根据本文样本数据, 2000年发展速度无法测算, 因而相应地2000年变化型协调度无法计算。

2.4 测算结果比较

2.4.1 三种不同协调度测算结果比较

将三种不同协调度评价模型计算得到的协调度, 运用EVIEWS 6.0软件进行对比, 结果如图1所示。

图1中T细线、H粗线和M带点线分别代表距离型协调度、变化型协调度和综合型协调度。从图可知, 三种不同协调度评价模型测算的湖南省2000年~2010年的协调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变化型协调度波动很大, 显示出2003年至2004年湖南省3E系统协调度呈现急剧下降状态, 协调状况从2002年的中度协调发展到2004年的严重失调;而2004年至2005年则呈现出迅速上升状态, 协调状况从2004年的严重失调发展到2005年的中度协调, 此后基本维持在较高水平。距离型协调度略有波动, 综合型协调度则几乎呈直线上升状态。总体上, 变化型协调度的数值大于距离型协调度数值, 而距离型协调度又大于综合型协调度。

2.4.2 三种不同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准确性比较

运用SPSS17.0软件, 选取能源综合发展水平、经济综合发展水平、环境综合发展水平、3E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及协调度作为判别变量, 判别三种不同协调模型得到的协调级别的错判率。评价结果如表5所示。

注:第一类错判率是从全部数据得到的判别函数来判断每一个点而得到的;第二类错判率是对每一个观测值, 用缺少观测的全部数据得到的判别函数来判断的结果。

根据表5, 运用模型样本的错判率来比较分析模型的评价精确度, 可知三种模型错判率存在较大的差异, 最低为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模型, 其第一类错判率为0, 最高为变化型协调度模型, 其第二类错判率为80%。结合比较第一类错判率与第二类错判率, 可知三类不同的协调度评价模型中综合型协调度评价模型评价精确度最高, 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评价精确度其次, 而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的评价精确度相对最低。

3 结论

从上述实证结果可以看出, 2000年~2010年湖南省3E系统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 距离型协调度模型评价结果显示湖南省2000年至2010年这11年间3E系统协调状况除2009年处于基本协调状态, 其他时间均处于失调状态。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评价结果偏高, 显示出湖南省3E系统从2005年起一直处于中度协调、良好协调或优质协调状态。综合型协调度模型评价结果则显示湖南省3E系统从2000年至2006年均一直处于严重失调状态, 2006年以后协调状况有所提高, 但均处于轻度失调状态。从协调度评价模型的精确度判别结果可知, 综合型协调度评价结果精确度最高, , 距离型协调度评价模型评价精确度其次, 而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的评价精确度相对最低。

另外可知三类协调度评价模型由于理论基础和假设前提不同, 适用性存在较大差异, 且各具优缺点。距离型协调度模型适用于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均为正数的情况, 即系统间具有同步性, 这时距离型协调度结构简单, 算法也较为容易, 但其缺点是将系统协调等同于系统间的相似性或同步性, 这在有些情景下显然是不成立的, 如当系统综合发展水平存在负数情况时, 计算结果会出现严重偏差, 这时距离型协调度模型就不再适用;变化型协调度模型结构严谨, 多采用微分方程的形式表示系统的协调关系, 比距离型模型更加全面, 其缺点在于模型的分析计算依赖于复杂的微分方程的求解, 难度较大, 且当系统整体发展水平存在0的情况时, 会出现变化速度无穷的情况。此外变化型协调度评价模型定量微分方程的形式, 使得该模型只适用于时间序列数据样本;综合型协调度模型将复杂系统视为一个整体, 从整体发展状态的角度定义系统协调度, 结构简单, 算法最为容易, 准确度也较高, 但其无法反映系统间的发展规律及内在关系。

参考文献

[1]闫婷婷, 赵鑫美, 薛翠翠.山东省经济与环境发展协调度分析[J].科技经济市场, 2008 (10) :69-71

[2]戴淑燕, 黄新建.可持续发展协调度的评价方法分析[J].科技与管理, 2004, 28 (6) :22-28

[3]刘志亭, 孙福平.基于3E协调度的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评价[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2005, 26 (6) :555-558

[4]赵涛, 李暄煜.能源-经济-环境 (3E) 系统协调度评价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10 (2) :11-15

[5]虞春英, 吴开.经济-环境-资源系统的协调度定量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 2010 (36) :5-7

[6]许涤龙, 钟雄, 李正辉.两型社会建设中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度评价[J].统计与决策, 2010 (18) :39-40

[7]祝建梅, 聂锐.经济、能源和环境系统协调度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1, 27 (1) :36-42

[8]赵芳.中国能源-经济-环境 (3E) 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研究[J].经济学家, 2009 (12) :35-42

[9]陈黎明, 欧文.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的两型社会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9, 26 (20) :37-41

3E管理论文 篇5

由于施工安全问题没能得到重视, 一直以来都是以比较低的施工管理水平在指导建筑行业的施工, 使得事故的数据一直触目惊心。本文分析和研究建筑施工时存在的安全问题, 从多方面去寻找原因, 根据安全系统工程的“3E”理论提出相应的对策, 做到“防”和“治”, 将施工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大大地降低。

1 五大类安全事故分析

从多年来的事故统计分析中可知, 建筑施工安全事故主要为高处坠落、坍塌、物体打击、触电和机械伤害等“五大伤害”, 平均占死亡人数的46.275%, 18.5%, 11.685%, 6.95%, 6.635%, 是带来施工安全问题的主要原因。

1.1 高处坠落

在施工安全事故的“五大伤害”中, 由于高处坠落的普遍性, 使得它在各大伤害中所占比例最大。随着城市建设对高层建筑的需求增大, 造成高处坠落的主观和客观因素都大大增加。同时, 发生高处坠落事故往往对人造成巨大伤害。

1) 不按高处施工的相关规定作业, 为节约时间对安全措施的重视度不够。例如作业前未对安全设施进行检查;高处作业时注意力不集中;发现安全隐患未及时处理等等。2) 安全设施的维护不到位, 设施的稳定性不够, 在作业的过程中安全机具失灵。3) 施工人员未取得高处作业的相关资质, 随意进行高空作业, 管理部门对此的监督力度不够。

1.2 物体打击

施工过程中的建筑材料、工具、零部件以及在敲击和拆卸过程中的材料从高处落下会对人员造成巨大的伤害, 必须对其严加管控。物体打击事故其主要是安全意识的缺乏造成的, 人的主观因素所占的比例较大, 因此要从人员和施工组织协调上下功夫。

物体打击事故的主要原因:

1) 施工现场管理混乱。施工人员把材料胡乱堆放在施工现场, 没人进行管理;拆除工作进行草率, 没有设置护栏或者设置标语;施工队进行交叉作业缺乏协调等等。

2) 相关机械设施的维护管理不到位, 机械设施的稳定性不够。由于建筑施工主要是露天作业, 施工相应的机械都没有进行放置的库房, 都直接停放在工地上。长此以往, 机械的损耗十分严重, 有的起吊物体的设施失灵, 绑扎不牢;有的采用的索具、索绳由于长时间的损耗不符合安全规范的技术要求, 从而埋下安全隐患。

3) 施工人员的安全意识不够, 操作过程中随意性比较大。例如施工人员从高处往下抛掷建筑材料、杂物、垃圾或向上递工具、小材料, 在脚手架上胡乱堆放材料等。

1.3 触电伤害事故

建筑施工的触电事故是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危害主要是对人, 发生后往往给人员造成巨大的伤害。

触电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1) 违反操作规程, 电工不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 思想麻痹大意, 作业时注意力不够集中。

2) 带电工作的机械设备保养不到位, 使用时管理措施力度不够, 导致触电事故。

3) 施工的计划和预案未考虑好实际情况, 对实地情况的变化未能做出及时的调整, 造成意外触电伤害事故, 例如起重机械作业时触碰高压电线;挖掘机作业时挖开地下电缆;架设电线时高度不够, 路线设置不合理等。

1.4 机械伤害

建筑施工中比较常见的易导致伤害的机械有木工机械、、钢钢筋筋加工机械、装饰工程机械 (机具) 、搅拌机打桩机以及各种超重运输机械等。

机械伤害事故的主要原因:

1) 施工的机械使用方案的编制考虑不周全, 导致多台机械工作时配合混乱, 先后顺序条理不清, 在混乱之中发生安全事故。这种事故一旦发生, 通常是比较严重的伤亡事故。

2) 机械设备的性能状况不好依然进行作业, 作业的时间超过机械的最大限度。

3) 安全管理上存在问题。部分施工企业仅仅关注施工的进度和效率, 而忽视对施工机械的维修和安全隐患排查;有的企业低价收购二手的机械进行施工, 对其性能没有进行安全评估;许多施工机械都是露天放置, 日晒雨淋, 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等等。

1.5 坍塌倒塌

坍塌倒塌事故的发生具有很高的突然性, 伴随着施工的整个过程, 需要时时刻刻保持警惕, 严防此类事故的发生。

坍塌倒塌事故的主要原因:

1) 在针对基坑的作业中, 防护工作不到位, 未加临时支护。

2) 材料在施工人员的流动较大的地方胡乱堆放。

3) 楼板混凝土强度未达到设计要求或施工规范的规定, 提前拆模。

4) 施工机械不按操作规定作业和停放, 距基坑 (槽) 边坡和基础桩孔太近。

2 安全问题的相应对策

综合施工中的安全问题及其相关原因可以知道问题发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包括了操作者, 管理者, 管理制度以及相应的一些自然因素。针对其改进的对策, 可以应用安全系统工程的“3E”对策, 即应用技术 (Engineering) 、教育 (Education) 、法治 (Enforcement) 三个方面寻找对策。

2.1 应用技术方面的对策

1) 改进机械设备的条件。

根据机械事故的统计, 找出容易出现事故的机械原因、机械的类型, 结合人机工程学、生理学、心理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对相应的机械做出改进, 加大改进和研发的技术和经费投入, 让机械事故的风险进一步降低。

2) 改进和优化施工方法。

根据施工的具体条件, 具体地点合理地选择和优化施工方法, 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上尽量减少高危施工的作业项目。同时运用新的低危险的施工方法, 使得施工作业高效, 安全。

2.2 教育方面的对策

1) 对人员进行分类, 制定有针对性的指导教育方案。

由于参与建设施工的人员比较复杂, 各自的状况千差万别。根据人员的特点进行分类, 例如受教育的状况;参与施工工作的经验多少;所在的岗位的不同等将人员分类, 针对不同的类别的人员制定合理的教育和指导方案, 根据各自缺乏的和各自需要的来不断完善各个类别的施工人员, 以最合适的方式将安全施工的理念和实际工作中的注意事项深入他们的内心。同时加强各个类别人员的交流, 逐步降低安全问题在各个施工环节结合处的漏洞, 使整个工程队伍的整体安全意识和安全防护体系得到提升, 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彼此相互协调, 保证安全施工。

2) 安全生产责任制。

安全工作是一个复杂的体系, 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专人来负责。只有每个部分、每个人的安全责任明确, 才能找到安全生产的方向。严格责任的追究和奖惩措施, 给各部分人员一定的压力, 提升其对施工安全的重视程度。通过安全警示教育和在实际工作中的指导, 使得每个施工人员清楚自己的安全责任, 用实际行动来保证安全, 监督人员同时要定时和不定时检查安全责任落实情况。

2.3 法制方面的对策

1) 优化管理体制。

由于我国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还有待完善, 因此基于其上的施工管理的体制也是一个长期实践和优化的过程。在现有的条件下, 《建筑法》《安全生产法》以及相应的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是建筑施工各个主体和环节必须依照的准则。同时项目主管部门应从多角度、多方面对企业的施工安全管理体系进行评估, 加大检查和处罚的力度, 并多总结以往的事故经验教训, 对新的施工方法, 施工技巧建立合适的安全评价机制。

2) 规范市场竞争。

市场是刺激行业发展的兴奋剂, 要对这兴奋剂进行合理的控制, 使其引导行业良性发展。因此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对中标价格进行控制, 严惩恶意的市场竞争行为, 完善相应的监督机制, 净化市场的竞争环境。

3 结语

在建筑施工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要充分考虑到人、物、环境、法规等多方面的因素。在应用“3E”对策预防安全事故的时候要充分考虑现实条件, 只有与施工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才能充分保证施工时的安全。

摘要:对建筑工程施工常见的高处坠落、物体打击、触电伤害、机械伤害、坍塌倒塌五类安全事故进行了分析, 并基于安全系统工程的3E (应用技术、教育、法治) 理论, 探讨了安全问题的应对策略, 以充分保证施工的安全性。

关键词:安全,建筑施工,应用技术,教育,法治

参考文献

[1]薛政宇.安全系统工程学[D].徐州:空军勤务学院, 2014:7.

[2]黎贞烁.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纵横, 2008 (2) :7.

[3]李祥箇.建筑施工安全管理评价体系的研究[J].科技向导, 2011 (6) :24-25.

3E管理论文 篇6

1 企业财务风险的内涵、特征

一般而言, 企业财务风险的定义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解释。宏观财务风险主要是企业在进行各项财务事项中, 因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不对称, 导致的各项难以预计和难以防范的预期财务收益与实际财务收益之间的偏差, 它短期内会给企业的现金流带来损失, 长期中形成阻碍企业正常发展的制约因子。微观上的财务风险是企业由于举债等事项对企业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风险, 它的形式不仅限于借债, 还可以包括筹资风险、投资风险、资金流动风险、借债风险、现金管理风险等等。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和有关法律规定, 企业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 企业财务管理遵循有效性、客观性等原则, 这就使得企业在评价自身财务风险的时候会尽可能广泛地将可能发生的风险都加入到财务风险中。因此企业财务风险的范围是广泛的, 其特征主要表现如下:

(1) 企业财务风险全面且广泛。由于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涉及到企业运行、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 只要存在资金活动, 都会与财务工作具有一定的联系, 工资、存货、投资、筹资等。而有财务事项, 必然有发生资金风险的可能性, 所以企业财务部门往往视各项财务工作都具有财务风险, 财务风险由此而变得广泛且全面。

(2) 企业财务风险是客观性、主观性的结合。企业会计制度明确规定会计工作必须具有客观性, 当然, 企业财务风险的评价也具有很大的客观性, 非企业内部财务引起的风险不能列其为财务风险。但与此同时, 企业的管理者、财务工作者都是具有一定主观评判能力的个体, 在面对不确定的时候, 为了尽忠职守, 保证企业利益必然小心谨慎。

(3) 企业财务风险的不确定性。既然是风险, 当然具有不确定性, 而企业财务风险是建立在财务管理体系上的不确定性, 主要指的各项财务活动涉及到资金方面的不确定性, 会给企业财务造成一定影响的可能性。这些不确定性, 不仅仅会使得财务工作发生困难, 也会导致企业整体发生损失。

2 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构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建立在充分理解企业财务风险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目前, 一般性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方式是企业财务部门通过财务资料、计算公式、资金状况对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进行评价。那么, 就相当于自我深思、自我审查、自我反省的预警方式。当然, 这并不是企业财务人员信手拈来、随意构建的风险预警体系, 而是通过大量的企业财务数据指标及计算方法测算得出的。

企业财务风险指标大体上可以分成4类: (1) 财务状况指标, 比如流动资金比率、现金比率、现金流动资产比率、主营业务利润、所有者权益增长率等直接涉及到财务资金状况的指标。 (2) 企业经营性指标, 衡量的是企业运行和经营的状况, 从收入层面来分析财务风险程度, 比如坏账率、资产周转率、投入产出比、不良资产、主营业务净收入比等等。 (3) 财务结构设置合理性指标, 它关系到企业资产、负债、权益是否合理, 整体上是否出现偏差, 如流动资产率、资产负债率等。 (4) 管理层面指标, 包括企业内部控制执行程度、管理层决策效率指标, 衡量企业的管理风险等, 它可能会成为企业未来的财务风险, 须提早警惕。

几乎所有较为成熟企业都会拥有评价自身财务风险的预警体系, 从企业自身出发作出适当的评价。只是由于企业规模大小不同, 财务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 管理层对财务风险重视程度的不同, 或由于企业设立财务预警体系的必要性不一致, 各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完善程度有所不同。

33E绩效评价体系的阐述与运用

俗话说:“当局者迷, 旁观者清。”即使企业拥有一套较为完善的自身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但只是依据了企业自身的财务数据, 通过财务工作人员的分析来对风险进行控制, 这属于内部化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想要做到更为全面、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 需结合外部因素综合分析。

新型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包括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定性分析是企业内部管理层和财务人员对企业财务风险的大致感性认识, 也需要外部专职机构、财务专家通过调查、阶段分析等方式来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综合评价。定量分析则是通过对已经构建的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指标进行评价和筛选, 运用数理方法、统计方法、建立结构模型, 量化分析预警体系设置的合理性, 并对整个财务风险做出综合性评价。政府部门绩效评价最为常用的就是3E评价体系, 这对评价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是一种有效的借鉴方向。

3 E绩效评价体系, 是绩效评价最为基本的方法, 一般用于评价政府部门的项目实施情况、对资金的利用情况, 也可以评价政府部门职能是否得到合理的发挥。目前绩效评价已经广泛用于机关事业单位、高校财务、银行、证券等领域, 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对于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构建, 运用3E评价体系可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 利用3E原则分析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3E绩效评价体系, 分为3个方向的大指标, 即经济性 (Economy) 、效率性 (Efficiency) 、有效性 (Effectiveness) 指标。三大指标的作用方向显然与企业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一致, 可以说, 政府项目的绩效评价正是来源于企业式管理原则。顾名思义, 经济性指标是评价项目设置是否可以带来经济性利益, 效率性指标是评价项目实施的效率程度, 有效性指标是评价项目结果是否有效。对于财务风险预警体系评价, 3E原则当然适用, 而且可以弥补企业财务设置中的不足, 发挥重要的导向性作用。

在经济性、效率性、有效性这3个目标性指标下, 企业需要分别设置一系列与之对应的结构性指标, 也就是具体的指标评价树, 针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资金状况、运行状况、项目实施状况、外部环境、财务优劣势等来具体设置评价指标。例如, 在经济性指标下, 就可以设置“本期项目实施情况———完成比率”、“主营业务收益———成本比”、“发生财务风险可能造成损失的数额”等结构性指标;在效率性指标下, 可以设置“资金回收率”、“成本回收时间”、“项目开发时间与进度”等结构性指标;在有效性指标下, 可以设置“项目实施的可能性”、“内部控制执行程度”、“财务风险事故发生率”等结构性指标。在设置指标树的时候, 不需要考虑获得有关数据, 而是要将更为全面的信息加入到指标树中, 使其“枝繁叶茂”, 评价更为全面。三大原则性指标是整个绩效评价的主线和支撑, 而结构性指标的设置才是关键环节, 企业一方面可以结合企业自身财务风险预警体系的各项指标, 另一方面需要加入企业外部因素指标、行业指标, 这些需要利用专家或者专职机构的协助。

在建立评价体系之后, 需要对各个结构性指标进行权重赋值, 这也是需要财务专家、学者、机构等凭借经验设定的。特别是权重的设置, 直接影响到最终分数的多少, 这是要企业与被雇佣者双方共同协商确定。通过计算得出最后的分值, 再与标准分数进行比较, 或者与前几期评价分值进行比较, 最后定量地分析企业在设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存在的优势和劣势。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不一定需要运用3E评价体系, 它可以完全由企业本身财务人员进行构建, 而3E评价体系的加入, 可以进一步完善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 取长补短, 使其发挥更理想的风险预警作用, 保障企业财务安全。

5 结语

政府在管理国家事物过程中, 对财务支出收入、项目投资收益的绩效评价是必须进行的, 而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构建是企业长期生存发展所必须的。虽然企业比政府更具有逐利性, 它本身追求的就是利益最大化, 但在经营管理过程中, 未免会出现“妄自尊大”、看不清事实的情况, 即使是自身建立的风险预警体系也可能不起作用。把3E绩效评价体系加入到企业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中, 来客观地评价企业将要面临的风险, 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 也是一种政企机制结合的创新。

参考文献

[1]杜明靖.影响企业员工绩效的激励因素分析[J].商业经济, 2013 (5) :83-85.

[2]韩建明.浅析我国民营企业的绩效管理[J].生产力研究, 2009 (21) :215-217.

3E管理论文 篇7

关键词:跨境电商,校企合作,课程体系

1. 企业招聘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现状

基于诸多主客观原因, 许多跨境电子商务企业面临人员缺乏、人才招聘难的问题, 人才缺口现象已经凸显。主要存在以下现状:①国内中小外贸企业面临着转型升级, 急需跨境电商人才, 既懂外贸、精通英语、又能熟练操作电商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一票难求”;②跨境电商平台需要很多复合型人才的加盟, 急需具备英语、外贸、电商、物流等专业知识, 并将以上综合知识技能内化为电商企业的职业岗位需求的人才。

2. 跨境电子商务在高职院校的教学现状

现状一, 高职院校在开展跨境电子商务教学时, 各专业各自为营, 没有共享资源。英语专业开设跨境电商课程, 外贸专业、电子商务专业也开设跨境电商课程, 但各专业教师的教学侧重点并都不同。英语专业跨境电商模块的学生更倾向于了解海外客户网络购物的消费理念, 与客户进行良好的沟通, 能在国外大型论坛开展强有力的论坛营销, 更适合做免费论坛推广和客服。电子商务专业跨境模块的学生更偏向于使用电商专业知识和技能开展针对性的营销、技术推广和网页编辑美化等, 却对交流束手无策, 哪怕接个订单都困难。这几个没有交叉的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伦不类”, 不能很好地适应企业对跨境电商人才提出的岗位要求。

现状二, 高职院校与相关专业培训机构对跨境电子商务的认识没有跟上跨境电商发展形势, 更谈不上对跨境电子商务专业人才的培养, 专业人才培养的滞后使得快速发展的跨境电子商务行业产生了巨大的人才缺口。

3. 跨境电商“3E融合”教学模式的几点建议

(1)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 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外贸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都开设有跨境方向电子商务课程, 根据跨境电商岗位对人才培养需具备“跨专业”的要求, 学校应考虑顺应这个方向, 将跨境电商专业“特殊化”, 尽可能地实现各个专业的生源共享、师资共享、资源共享, 把学校拥有的优势最大化, 构建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生源共享, 即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应该是那些对跨境有兴趣和创业热情的, 从电商、英语、外贸和物流专业选拔出来的优势生, 具备一些做跨境电商的素质。师资共享, 即在开展跨境电商业务时由英语老师来辅导学生培养所需的英语素质, 由外贸老师来培训外贸专业技能, 由电子商务老师来指导与电子商务相关的岗位技能培训,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将所需各专业知识融会贯通。资源共享, 即目前校内各专业在开展跨境电商教学时都各自寻找资源, 包括硬软件的购买、师资和学生的培训、实验室的建设等。如果做到资源共享, 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资金和资源浪费。

(2) 为跨境电商开设绿色通道。基于第一点建议中提到的对跨境电商专业的学生开放各类优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 关于学生创业的认定, 学校需要设立专门的认定机构和准则, 为符合要求的创业学生提供一定的物质和精神支持。对于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 学校都能灵活处理。总之, 要为从事跨境电商创业的学生开设绿色通道, 不能按照原有管理模式管理学生。

(3) 构建与企业对接的课程体系。无论是电商、外贸还是英语专业, 原有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跨境电商专业的课程需求, 亟待整合优化原有课程设置, 以“强化实践, 力争创业”为原则改革课程体系, 从跨境电商企业进行调研构建与企业对接的课程。另一方面, 建立以“创新创业”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 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 力争以企业真实的跨境平台项目作为学生的实践内容。另外, 应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合理分配理论实践教学学时。

参考文献

[1]陈旭华.跨境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义乌市为例[J].价格月刊, 2014, (3) .

上一篇:高中数学课程下一篇:不同收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