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发展(精选12篇)
国际化发展 篇1
中华的武术发展源远流长, 特别是在保家卫国中, 武术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当今的世界各国文化都在相互交流, 相互融合。文化的交流不仅是文字, 思想, 艺术的交流, 武术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 将武术带入国家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是非常必要的。中华的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何利用好这一文化传媒是文化“走出去”战略必须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国内的高校, 作为各种先进文化阵地的前沿, 大学在武术发展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 现阶段对于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战略首先应该从高校开始。
1 现阶段国内武术发展的历史以及现阶段的状况
1 . 1 现阶段国内武术发展的历史
武术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武术最初的目的是用来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战斗, 另外一方面是为了保卫自己的生产资料。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的私有制形成。随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更多的人参加到战争当中去了, 同时战争也使得战争的武器越来越先进, 同时人自身的武术技术也随之发展, 尤其是中国的上古文化中关于“炎黄联手制服蚩尤”, 可以看出武术和武器的重要性。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进入到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主要是冷兵器时代, 冷兵器的优劣在一定程度上是一致的, 因此, 主要还是看使用冷兵器使用者的武术的高低。因此, 在三国时代才会出现, 赵子龙夺嫡, 张翼德威震长坂坡等金典的战斗故事。当然从侧面也可以说明, 在冷兵器时代对于战争来说, 武器的优劣对于战斗结果的影响确实有, 但是更多的时候还是看战斗人员自己的武术修为。
到了封建社会的中期之后发展起了各种地方的练武组织。其中在北宋最为出名的组织分别是:锦标社, 英略社, 角抵社等等。这一时期对于武术的发展来说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 武术不管是格斗类的近身格斗, 还是武器的使用等。在宋代武术的发展都进入了黄金时期, 这一时期武术关于武德的修养也逐渐形成。
元代的时候由于是少数民族的管理, 因此对于武术的禁锢也是比较多的, 尤其是关于汉民族习武大多数是被禁止的。因此这时候的武术的发展, 陷入了一个艰难的发展阶段。
明清时期对于传统的武术发展有着截然不同的阶段, 明代时期由于北方的蒙古族虎视眈眈, 东南沿海的倭寇也是时常进犯, 因此对于武术的发展也进入了全新的阶段。同时各种关于武术记载的文献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其中著名的著作有:《纪效新书》《武篇》《耕馀剩技》等。清代由于也是少数民族统治中国, 因此, 主要的问题还是禁武为主。关于武术的练习主要还是秘密联系为主的社馆为主, 其中著名的拳术有太极拳, 八卦拳等等。
1 . 2 现阶段国内武术发展的状况
新中国建立之后对于民族的传统武术的保护和继承是非常重要都采取了许多措施。尤其在改革开放之后全国每年都在举办武术比赛, 国家级和省级的武术比赛也是非常多的。因此, 对于武术比赛来说, 迎来了发展的新时期。在武术比赛中, 相互之间的较量, 互相之间的比赛, 更加促进了中华武术的融合和发展, 武术内部的取长补短, 也是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特别是随着近些年来对于随着中国的世界影响力越来越大, 中国的文化在世界文化中也是越来越受到重视。最近一次少林武术更是到泰国进行表演, 更是为促进中泰文化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2 现阶段武术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2 . 1 武术发展主要是表现为主, 其中文化积淀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少的
在观赏武术表演的时候, 大家往往是对其中的惊险动作感兴趣, 对于其他的内容, 特别是武术中的文化渗透是最不感兴趣的。观赏者认为他们来的目的就是为了猎奇, 其他的人文价值的东西不是特别喜欢。因此, 在武术表演的时候应该结合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表演, 武术是文化的载体, 在进行武术表演的时候不仅是满足观众的猎奇, 更要将其作为一种文化的手段传播我们的价值观, 通过武术这样媒介将中国的价值观和世界上其他的优秀价值观进行交流, 最终促进中外的文化的交流, 价值观的交流其实在一定的阶段也可以帮助我国减少在对外交流中的阻力。
2 . 2 在思想认识上大家认为武术只是一种娱乐或者是一种消遣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它不仅可以给人以视觉的冲击, 同时在武术表演的过程中, 各种武器的使用, 各种武术动作的表演, 都不是纯粹的表演。而是必须让观众明白为什么使用这种武器, 为什么使用这样的武术招式, 这样的利弊是什么。通过武术表演, 让人明白中华民族的内在修养, 特别是对于心智的修养, 武术的练习不是为了逞强斗狠, 只是为了强身健体, 维护国家和民族。这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宣扬才是武术表演的目的所在, 武术就是为了引导更多的人, 崇尚文化, 崇尚武德, 崇尚生命。武术的目的在于用武力保护国家和民族的和平。
2 . 3 对于武术的发展, 更多的时候是在民间没有投入得更多
武术研习现阶段主要还是民间的研究, 或者是个人凭借喜欢对武术进行研究, 真正意义上从理论的高度, 从文化的范畴研究还是比较少的。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普遍是重文轻武, 认为研习武术只是为了谋得生存。那就根本谈不上文化的载体, 因此, 武术的研究的投入是非常有限的, 同时国内对于武术的研究也是非常少的, 除了在专业的武术学校和与武术相关的专业有部分涉及到武术专业的研究, 其他方面的研究可以说非常有限的。同时在国内的高校中对于武术专业的开设, 也是一个非常新颖的专业设置, 同时由于武术专业在设置的过程还具有一定的危险性, 因此, 对于武术的开设, 尤其是高校中开设武术专业也是非常受限制的。在高校中普遍开设了体育专业, 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 武术的作用也是一样的。但是高校中武术专业很多时候是武术社团在组织, 这样对于武术专业来说, 却是不受到重视。
3 如何实现武术发展的国际化策略
3 . 1 武术专业类高校应该开设武术专业, 尤其是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武术是中华文化的传承者, 通过对武术的研究其实也就是对中华文化的研究, 通过武术的研究, 掌握武术的内涵, 将武术的内涵和其中的文化意义研究透彻, 然后在将这种文化内涵重新赋予到武术中去, 通过武术的表演, 将武术推向世界, 文化的推出的过程, 同时也是武术这种载体的推出。对于武术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 文化和武术之间的相互促进, 共同进步。
3 . 2 要让别人认同我们自己的武术
国际化就是首先要让别人认同我们自己的武术。在首次推出武术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增加表演性质在其中, 主要的目的是引起其他国家人民的注视, 毕竟有了兴趣对于武术在国际上的发展才是非常必要的。武术在国际上初步推开之后, 还是要将武术的内涵介绍个其他国家的习武者, 通过文化的交流, 使得武术是具有内涵的, 不仅是简单的动作表演, 更多是文化的交流, 或者说是理念的交流。赋予文化的武术更加显示出自己的内涵, 武术将发展得更加长远。
3 . 3 将武术安排在和其他国家的活动交流中
高校可以通过和其他国家的活动交流中, 将武术安排在其中这样在思想最活跃的大学生中引起共鸣, 通过其他国家大学生的影响, 然后将武术推荐给自己国家的公众。这样反而比简单的推荐武术更加有作用。
4 结语
综上所述, 对于, 武术发展的国家化方略, 首先是国人自己要用文化的眼光去欣赏, 不是简单的表演, 然后通过高校的深入研究, 探究武术的内涵, 最终找到合适的方式将武术推向世界。
摘要:中华武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武术的要求重点是对于个人的内心修养的培训。武术的练习目的不是置人于死地, 取人性命, 而是在于强身健体, 锻炼人的心智。中华武术在发展的过程中与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相结合, 强调对于武术同自然相结合。体现了中华武术强调人、社会、自然之间的相互协调。中华武术不仅是一种竞技表演和战斗技艺, 更是一种对于传统中华文化的宣讲。中华武术所倡导的内在价值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者来说更要学习其中的武德, 这就同国外某国武术中纯粹的好勇斗狠, 相差甚远。该文将主要阐述武术发展的国际化方略
关键词:武术发展,国际化方略,中华武术,中华文化
参考文献
[1]薛斌, 黄红田.浅析当今武术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建议[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 2005 (1) :76-78.
[2]王继娜.武术国际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研究, 2007 (1) :28-30.
[3]高嵘, 高航, 王建华, 等.不同类型武术教材的教学效果[J].体育学刊, 2005 (5) :89-91.
[4]徐瑛.从世界武术锦标赛的奖牌分布看竞技武术的国际化发展[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 (5) :65-67.
[5]李莉.中国武术的推广路径与前景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 2005 (6) :63-66.
国际化发展 篇2
目前,世界范围内新一轮酒店设计已经开始,纽约、东京、巴黎、香港、伦敦、上海等国际性大都市近期都涌现出新时期引领潮流的五星级酒店,虽然隶属不同的酒店管理公司,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规模,但它们都呈现出一些共同点,那就是越来越多元化、个性化、全面化。
这种发展趋势告诉我们,今天的酒店已不是单一的豪华型,主题性、精品类、设计型的酒店已越来越被人们接受。强调个性、追求新颖、突破传统,已成为设计的目标。集吃、住、会议、娱乐、休闲多功能于一体的全方位、全面化的复合型酒店也有了广阔的市场。
今后的酒店,不只是单纯的“设计”,它将酒店结合文化概念,从空间规划建筑架构的角度,构思关于旅行居住及生活形式的设计,当设计成为酒店的关键及优势所在时,高档酒店的设计已不再只以呈现豪华、气派为目标,而是更贴近人的生活去思考。它要求设计更加迎合客人心理需求。客人步入酒店时就会感到一种温暖、舒适和倍受欢迎的氛围;同时,设计更加体现地域文化。同一品牌的酒店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下,采用了不同的设计,以体现出地域的文化特征。当客人一进入酒店时,就知道自己身在何方。如艺术品的陈设、雕塑的摆放、不同家具和地毯的采用等等,因为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地区的差异会通过这些物品鲜明的表达出来,从而给人以感染。
另外,设计更加注重酒店风格作用。酒店设计中,酒店风格的作用特别重要。当今世界是一个时尚的世界,而在不同的地区会有不同的时尚,时尚引导了风格和档次。时尚而非简约的设计,清新并有文化底蕴的酒店,将成为未来酒店风格的主流。
更值得一提的是:科技的发展为酒店设计带来了新的亮点。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材料被应用到酒店设计,提升了酒店功能,并且向绿色、环保方向迈进了一步。其中客房设计尤为代表性,客房和浴室拥有更大的空间,家具精良考究,灯光、弱电设计细致入微,平面布局突破传统,室内材料设施更为高档和人性化,艺术陈设高雅、经典,具有画龙点睛之作用;浴室成为卓越科技和慎密心思集中体现的舞台,客人就算是浸泡在浴缸里,也能随时方便操控灯光、浴室电视、免提电话、SPA音乐,座便也是感应开启和冲水,客房带有保密功能的传真机、无线或固线上网,床的尺寸及性能越来越舒适,并符合人体工学的要求。“科技带来舒适”已成为酒店今后设计发展的重要因素。
在度假酒店和高层商务酒店方面,越来越重视景观、视线的重要性,有的高层商务酒店已经把大堂设在顶层,利用窗外的景色和城市风光作为不可替代的总台背景,延展了整个空间。餐饮方面,自助餐采用多菜系,开敞式厨房,近距离服务的模式;室内设计室外化,注重室内外环境的整体协调,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区分室内外空间。而独立餐厅往往由专业的餐厅设计公司完成,风格差异于整体酒店,且成为一种潮流趋势。
中国加速邮轮产业国际化发展 篇3
据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最新发布的《2030年中国航运发展展望》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邮轮市场渗透率将增至0.5%-1%,每年邮轮旅客量将达到800-1000万人次,超过英国和德国,成为世界最大邮轮市场。
国际邮轮巨头竞相在中国布局
近年来,全球邮轮旅游人数以年均8.2%的速度增长,邮轮产业已成为休闲旅游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过去5年,中国邮轮旅游每年有45%以上的增长。在欧美市场逐渐饱和的情况下,国际邮轮巨头开始看好中国市场,竞相在中国抢滩布局。
上海国际航运研究中心邮轮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爵浩预计,以每艘邮轮2000人(中型邮轮和大型邮轮的分界线)的载客量、每年50个航次计算,届时中国市场对豪华邮轮的需求将至少达到100艘,拉动千亿元以上的经济规模。
常年从事邮轮旅游业务的北京星月山川旅行社总经理曲晓霞表示,除了在中国市场上几家拥有母港的大型国际邮轮公司,如皇家加勒比、歌诗达、丽星等公司外,还有一些在中国市场开展销售远程邮轮产品较为积极的公司,如地中海邮轮、美国公主游轮等邮轮公司。此外,一些奢华邮轮如水晶邮轮等主题邮轮产品也开始在中国市场发展,各大邮轮公司都想在中国巨大的潜在市场中抢一杯羹。
“目前,中国邮轮市场以中高端邮轮业务为主,绝大多数是外资邮轮品牌。”曲晓霞说。
海航旅业邮轮游艇管理有限公司总裁张浩表示,邮轮进入中国市场短短几年,亚太区份额从占世界邮轮市场5%,到如今突破10%。究其原因,一方面,中国市场的增长来源于需求和产品供应能力双增长;另一方面,欧美国家消费和供给近几年开始呈下降趋势,金融危机让欧美本地邮轮产业停滞,没有太大增长空间,业已成熟的邮轮产业及产品转向需求正劲的亚洲市场。
张浩表示,海航在未来5年内,将新增3艘邮轮,打造首支中国豪华邮轮船队。与丽星、皇家加勒比等国际巨头相比,以海航旅业为代表的中国企业在运营经验、资金实力及全球资源等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
“网络平台是邮轮产业未来的主攻方向,升级后的在线产品展示平台将实现网上支付。”张浩认为。
中国豪华游轮建造步伐加快
豪华邮轮被称为“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代表着造船工业的综合实力。目前,豪华邮轮订单主要集中在德国、意大利、法国等国家的造船企业手中,亚洲唯有日本建造过豪华邮轮。
初出茅庐的中国豪华邮轮建造商受到了市场关注。9月,在天津举行的第十一届中国邮轮产业发展大会上,中外多家邮轮集团及造船公司共同签署2艘13.35万总吨大型豪华邮轮的建造意向书,这标志着中国首艘国产大型豪华邮轮建造项目正式进入实施阶段。
中国交通运输协会邮轮游艇分会(CCYIA)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郑炜航表示,中国政府相关部委和上海、天津、海南、福建4个邮轮发达省市都出台了促进邮轮发展的政策措施,中国邮轮产业走过了从无到有的粗放式起步培育发展阶段,开始进入黄金发展的10年。
7月,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与意大利芬坎蒂尼公司在上海正式签署豪华邮轮《造船合资公司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中国香港合资设立豪华邮轮设计建造公司。
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总经理、党组副书记吴强表示,豪华邮轮建造供不应求,目前的订单已排至2023年,每年全球豪华邮轮的产量为7-8艘,中国造船企业的加入将提供重要补充。
作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点,宝山已成为上海最为重要的水上门户和国际客运港口、亚洲最大邮轮母港所在地。今年上半年,接靠邮轮214艘次,接待出入境游客约127万人次,分别约占全国的50.47%和69.09%,成为亚洲接待游客人数最多的邮轮母港。
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汪泓表示,未来20年内,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邮轮旅游市场之一,要让邮轮经济不成为“过路经济”,必须培育邮轮产业新业态,延伸邮轮产业链,其中邮轮的建造、配套、运营就是最重要的方面。
中国邮轮产业整体发展尚需时日
尽管在港口建设、邮轮建造、邮轮旅游等相关产业链上均有不同程度的进展,但中国邮轮产业整体发展仍尚需时日。
去年,中国船舶与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合资设立邮轮投资公司,致力于中国豪华邮轮的设计建造,并组建邮轮产业投资“国家队”,有望在两年内下水。而截至2015年,在中国市场,皇家加勒比、嘉年华、云顶香港三家邮轮巨头依然把持了95%的份额。因此,中资企业建造邮轮面临很大挑战。
在港口建设运营领域,目前,中国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国际邮轮母港有上海、天津、厦门、三亚等5个。但除上海吴淞港以外,其他4家全部处于亏损状态。据中银国际证券指出,欧美等成熟邮轮市场通过旅行社代理出售邮轮客票占比在70%左右,而中国这一比例高达90%以上,并且采用旅行社承担更高风险的包船模式,引发了邮轮产品的价格战。
天津海运职业学院院长马魁君表示,推动邮轮产业发展,要有全产业链视野,不仅要关注邮轮母港等基础设施建设,更要注重相关配套服务能力的提高,包括邮轮旅游产品的设计、探索邮轮船队建设等等,而邮轮人才队伍培养更是其中的关键。
2012年,上海海事大学亚洲邮轮学院成立。随后,上海宝山区政府、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及皇家加勒比邮轮公司、歌诗达邮轮公司创办了上海国际邮轮学院,形成全国最大的邮轮人才培养和研发基地。
然而,马魁君认为,中国邮轮人才仍然紧缺。目前,中国约有10所学校培养邮轮专业人才,每年的邮轮人才供应量约1000人。保守估算,到2020年,中国邮轮、游艇、游船和水上旅游的人才需求量将超过30万。照此推算,到2020年,中国邮轮人才供应缺口达28万人,将极大地制约邮轮产业的发展。
企业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研究 篇4
1 相关研究回顾
企业国际化研究一直是理论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很多学者根据不同的理论逻辑对企业国际化的动因、行为及绩效等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Anderson将现有的研究归纳为经济和过程两大类[1];经济类的研究主要在国际贸易、交易成本和产业组织等理论架构下展开,发端于20世纪50年代,基于经济人假设,认为决策者根据拥有的完全市场信息在企业国际化中做出理性的选择;过程类的研究则主要在企业行为理论、战略管理、资源基础、网络与创业等诸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展开,在20世纪70年代后占据了主导地位,基于行为人假设,认为决策者在不完全信息的基础上做出相对满意的企业国际化决策,逐渐形成企业国际化的Uppsala模型(简称U-model)、与创新相联系的企业国际化模型(简称I-model)以及国际创业研究、企业国际化网络理论、以资源为基础的国际化战略选择研究等不同的代表性流派[2]。
瑞典Uppsala大学以Johanson和Vahlne等为代表的学者们先后提出了企业国际化过程研究的2个重要模型:U-model和I-model(美国学者对I-model的建立也做出了较大贡献)。这2个模型均认为企业国际化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发展过程;知识是影响企业国际化行为的核心变量,知识的多寡影响着企业资源的投入,进而影响企业进入方式以及目标市场的选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企业国际化出现了过程加快以及阶段跳跃等新特点,对此,Johanson和Mattson构建了企业国际化的网络模型,认为企业通过与国外其他同行建立和发展关系网络获取所需的知识和资源,进行互动学习发展市场知识。Oviatt和McDougall(2005)指出,企业国际化是“一种为了创造价值而主动实施的跨国界创新和冒险行为”[3],并将其定义为“企业为了追求竞争优势而在其所在国之外的市场上创造性地发现和开发市场机会的过程”[4]。Johanson和Vahlne(2009)则运用网络理论对Uppsala模型进行了扩展研究:企业国际化可以被看成是一种进行创新或采用新观点的学习过程,这种创新实际上也体现了市场机会的发现与利用过程,关系网络是企业发现乃至创造市场机会的重要源泉[5]。Ellis(2010)则认为:企业会通过创新来识别市场机会,构建自己的价值链,选择国际化目标市场和识别潜在客户,即便是成熟的大型国际企业也会这样做,它们也有创新精神而且还敢于冒险[6]。
还有一些学者从研发国际化的动机、区位选择、对东道国和母国的影响及其组织管理问题等进行了具体研究,丰富和完善了企业创新国际化的研究。Kuemmerle(1999)认为研发国际化的动因主要是母国技术利用型和母国技术增强型两类[7]。Patel的研究表明,以在母国之外创新核心产品及获取关键技术为目的的海外研发机构选址中更关注东道国在技术水平、研发规模与成本上的优势。Asakawa(2001)将国际研发的组织模式划分为轴心模式和网络模式2种类型。Bartlet & Ghoshal认为有4种普遍的海外创新组织:全球性创新中心、为当地服务的地方创新机构、为全球市场服务的地方创新中心、全球互连的创新网络[8]。Banriito(2007)认为不同的战略导向决定了研发的组织方式:支持导向的研发主要在工厂实验室进行,知识获取型的研发一般仅在独立的实验室进行;决定两种研发模式的因素,企业层面的包括:出口倾向、母子公司规模、母公司研发强度、公司的海外运营经验,国家层面的包括:东道国的人力资源状况、技术知识扩散效应及专利保护情况[9]。Fragkiskos et al.(2009)等通过调研发现国外实验室基本分为国际间相互协作的实验室、地区整合实验室和支持实验室3类[10]。
国内以陈劲等对企业技术创新国际化的相关研究为代表[11,12,13,14]。还有一些学者对中国企业研发国际化进行了多视角的探究[15,16,17]。但由于创新国际化虽以技术创新国际化为主,却并不仅限于此,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研发国际化,加之当前我国企业国际化发展及其创新情境已发生较大变化,所以我国企业创新国际化的研究亟待整合和持续推进。
总体而言,关于企业创新国际化,早期的主流看法认为海外研发和创新是跨国公司利用母公司现有技术知识资源及其特有能力的自然延伸。20世纪90年代后创新环境的变迁促使企业的创新模式产生了新的变化,公司自身能力的积累和技术获取的国际化和多元化方式兴起(Cantwell & Piscitello,2000)[18]。国际化成为企业寻求战略性资产,进一步创造新技术知识、构筑新能力的有效方式。显然,创新国际化是与知识的跨国流动转移和开发密不可分的;知识不仅是促使企业开始国际化的变量,也是激发国际化进程加速的变量;企业借助全球创新网络的发展获取所需的各类知识资源和创新要素,全球整合优化配置,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竞争优势的拓展。鉴于国际化实践的复杂性和丰富性以及创新过程的多样性,在研究中单一理论的解释力经常受到局限,故此出现了基于多理论支撑的综合研究,但多立足于创新实践发展充分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跨国公司,针对发展中国家与转型经济体企业的相关研究很不充分。本文拟从跨国公司母子关系的视角,基于知识转移与创造的创新研究范式,对企业创新国际化的动态发展模式做专门的研究,并对当前处于经济转型期的中国企业的创新国际化提出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2 企业创新国际化的基本解释
企业创新国际化是指企业通过各种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行为将创新活动从本土扩展到海外,以创新资源获取和配置的国际化、创新组织网络的国际化以及创新服务范围的国际化为特征的创新范式。其中以技术创新的国际化为核心,带动企业创新系统中的其它创新要素如文化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等的协同演进,最终实现企业研发、生产和营销的全球化协调发展。因此,企业创新国际化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即依托全球创新资源,以自主创新能力创造的全球化支持企业竞争的全球化,获取全球范围内的持续竞争优势。
从创新主体的实际发展情况看,创新国际化是与跨国公司的日益发展和成熟相伴而生、共同演进的,跨国公司是创新国际化的发起者和主要推动者。通过跨国投资与经营,企业不断获取东道国当地市场的新知识和国际化成长知识,并将其在整个公司网络内进行转移和转化、整合和创造,从而获得知识的持续积累和创造,以创新的国际化推动公司的全球化进程。因此创新国际化的实质就是企业跨越国界不断调整自身以适应多元的变化的环境的创新过程,对这一过程的有效管理将直接影响到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竞争优势的形成和保持。
从国际化的方向来看,企业创新国际化包含以引进外资为主的内向型国际化和以对外投资为主的外向型国际化两个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大量外资的引入使得国内企业在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中,通过技术溢出效应模仿和学习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大大提高了自身的技术实力和管理水平,也逐渐了解熟悉了国际市场变化及其运行规则;但仅仅通过引进外资不仅无法获取我们所需的关键核心技术,而且技术易地后其信息含量和价值都将大打折扣,加之目前国内创新环境还不完全具备前沿创新的条件,因此,企业创新的外向国际化具有更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基于母子知识转移的跨国公司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分析
创新活动与知识的获取和累积、转移和创造密不可分。创新国际化的本质是跨国界的知识创造与扩散。跨国公司拥有的知识同时分布在母公司、子公司及其关系网络中,母子关系的形成是以双方的知识投入为基础的,并随着母子间知识转移状况的不同而相应调整,母子公司创新能力的演化也因此表现为母子多主体知识螺旋的交织运动。跨国公司创新国际化进程是随着母子公司创新能力的交互演进而相应展开的,要求公司充分利用海外市场的各类创新资源及要素,通过国际化行为进行知识的创造和转移,形成新的知识流量,增加知识存量,优化更新知识结构,形成知识创新与国际化行为间的良性循环,实现创新能力的提升和竞争优势的拓展。
根据跨国公司知识存量及其结构状况、母子公司角色定位的差异化以及创新过程的多样化,我们可将跨国公司创新国际化的发展模式划分为如图1所示。
3.1 全球整合型创新国际化
这一模式主要反映了母公司主导下的创新国际化发展过程。这时跨国公司实行基于母公司的创新战略,母公司具有先进而丰富的技术知识,创新资源的投入和配置以母公司为主,有关创新的关键能力及其核心知识均保留在母公司内部,它既是创新的中心又是创新的来源,这样既利于保护公司核心竞争力,也便于在研发方面获得专业和规模的经济性。公司内的知识流动是母→子的中心发散型,通过垂直的科层指挥系统向子公司单向转移,而且转移的大多是显性知识,以产品或知识资产形式如专利,或者嵌入在生产要素如机器设备中。公司创新活动服务的范围跨越了国界,由母国延伸至东道国。海外子公司创新活动主要发挥支持性职能,以移植模仿为主。子公司接受母体的技术知识越多,其享有的自主权就越少;当内部必要足够的技术流入就能使子公司发挥其主要功能、满足市场竞争需要时,子公司创新能力的演化将依附于母公司,服从母体战略和决策的需要。
因此,全球整合型创新国际化具体表现为母公司是技术开发与服务的领导者以及决策的中心,其创新成果向各个子公司转移、子公司学习模仿进行国际化生产的过程,公司整体则通过国际化的组织、管理及文化等方面的创新支持母公司技术创新的全球扩散,以实现有效的全球整合建立价格优势和全球规模。公司组织架构趋向于集权,并以典型的业务管理为主导,来推动国际生产的合理化、产品的标准化和全球低成本分包。这类创新国际化模式主要在有相对标准顾客需求的产业中运营,以此实现全球规模经济;但也会承担较大的市场不敏感的创新风险。
3.2 当地回应型创新国际化
这一模式主要反映了子公司主导的创新国际化发展过程。为进一步挖掘当地的市场机会和应对挑战,子公司不仅通过自身的海外生产经营活动来积累经验性技术知识,还会借助开发性和开拓性学习,从全盘接受母公司的优势能力移植逐渐转化为有目的的对其中一些元素进行替代或补充,进一步发展乃至创新从母公司转移过来的初始技术能力,使之更适应当地市场特点,最终以基于当地回应的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来构筑区别于母公司的子公司专有优势;在这一过程中从母公司流入的创新知识和资源逐渐减少,子公司增加对东道国当地各类创新资源的吸纳,并加以充分利用,追踪前沿技术,参与国际研发合作与竞争,成为“当地创新者”,创新的性质从支持性转向适应性,创新活动服务的重点是东道国当地,子公司对当地元素的开发利用越充分,母公司就越有可能通过授权和分散化扩大子公司自主权,以增强子公司的当地回应性。此时子公司创新能力的演化将逐步与母体相分离,形成自身独特的知识螺旋。
因此,当地回应型创新国际化具体表现为海外子公司通过创新能力的当地化开发与开拓形成子公司专有优势,确立了自身在特定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拥有了较大的决策自主权;子公司运营对母公司和其他子公司来说均相对独立,创新知识多保留在各个子公司内部,“自给自足”特征明显,母子间知识的流入流出均较少;公司实行差异化的政策,其组织特征趋向于分权,通过强大的地区管理来感知和回应不同国家的机会,建立很强的当地存在,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迎合不同的当地需求。这类创新国际化模式对满足不同国家的差异化个性化市场需求至关重要,但可能会承担不必要差异化的风险,而且当前全球化市场的魅力降低了响应当地差异化的持续需求的重要性。
3.3 全球学习型创新国际化
这一模式主要反映了基于子公司反哺的母子互动学习的创新国际化发展过程。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一方面是不断同质化的市场和技术引致的全球整合压力,另一方面是不同国家的政策干预及差异化市场和独特分销系统的压力,跨国公司试图协调全球效率和地方回应间相互矛盾的战略需求。这时基于创新的子公司专有优势创造出来后,并不局限在当地使用,而要服务于公司的全球经营,在与母公司的互动中,通过内部市场向母公司或其他子公司扩散,最大限度地加以利用,使公司整体受益最大化。此时知识转移的类型也呈现多样化,除显性知识外,还有源于不同区域的具有当地嵌入性的知识和子公司长期实践中学习积累的隐性知识。这类能力反哺型子公司对母公司决策的影响力将会增加,拥有更多的自主权;足够的自主权又将促使其在东道国进一步学习和创造,提升创新能力,并在战略以及核心能力拓展等方面逆向影响母公司,进而与整个公司的技术水平和创新绩效的改善形成良性互动。此时子公司创新能力的演化将重新与母体相交织,寻找彼此间的契合点,共同拓展战略性发展空间。
因此,全球学习型创新国际化具体表现为对母子互动全球学习的发展及管理控制过程,要求公司能对出现在一个地方的市场趋势做出反应,并用来领导其他地方的类似趋势;通过全球的扩散和适应,开拓公司知识和能力,提高公司创新资源及成果的利用效率。公司的组织特征是模块化网络结构,具有“模块间低耦合、模块内高耦合”的特点,以功能管理实现公司技术的催化和知识的扩展。其母子关系的管理越来越有必要结合使用非正式的控制与协调机制。
3.4 协同共生型创新国际化
这一模式主要反映了母子公司间协同创新以实现价值创造全球化的发展过程。随着全球竞争的深化,跨国公司必须拓展其战略基点,同时保持全球整合的规模和效率、多国回应的灵活性和世界范围的学习。此时创新活动强调各国技术的异质性和互补性在创新中的作用,跨国公司通过分设在全球各地的节点建立起集成的价值网络及其互补的能力集,借助组织、管理、文化及营销等方面的创新配合,形成协同增值动态网络,对各地的技术和市场趋势都很敏感,创造性地回应乃至开发国别差异,全球研发,以快而有效的方式学习及整合,从而赢得全球持续的竞争优势。这种能力共生模式重视的是跨国公司关系网络及其节点的协同作用,即各节点在经营各自最擅长的核心业务、采取专业化战略的基础上,将分布式创新能力协同在公司价值网的公共平台上,沟通交流、合作竞争,共同参与创新知识的形成和扩散,追求与其他节点的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其网络资源和能力的协调形成价值网中全方位知识流动的格局。
因此,协同共生型创新国际化具体表现为跨国公司价值网络中各节点知识交互影响、共生演化的过程,是知识互补性导致的合作和知识一致性导致的竞争交互作用的结果。这一模式最适应于创新的刺激与各节点反应能力差别较大的情况,或几个节点协作能对感知到的机会开发出最有创新反应的情况。这时组织将面对全新的管理挑战:它的资产和资源广泛地分散且通过创造灵活的链接定位联合开发知识、相互支持以获得全球效率,组织单元的角色和责任差异化且相互依赖以获得最大化国别灵活性、对世界范围的机会开发公司整体的回应,主动性学习在全球范围共享知识的发展和创新的扩散,以促使公司整体产生协同效应,获得多方面的效率、反应和创新的战略目标,实现跨国界的价值创造。故这类创新国际化模式的协作成本也会较高。
3.5 跨国公司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评述
(1)不同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导向下的跨国公司基于不同的战略基点,拥有独特的战略能力和优势,形成了差异化的母子公司角色定位和各具特色的组织管理倾向,使得公司特定部分发展特定的资源和能力,在不同创新过程中各自扮演独特的角色,最终强化了公司的全球竞争力。跨国公司创新国际化不同发展模式的比较具体如表1所示。
续 表
(2)不同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的动态链接可生动刻画跨国公司基于创新的国际化发展阶段和渐进的过程:首先是为了转移和复制母公司原有的创新优势而设立海外子公司,进行国际化扩张,通过全球整合建立价格优势和全球规模效率;当面临世界不同地区市场的差异性时,跨国公司开始进行以当地回应为特征的海外创新;随着国际化进程的深入,基于协调全球效率和地方回应间相互矛盾的战略需求,跨国公司强化了全球范围的知识转移和扩散,开始利用世界各地的不同创新资源优势,进行全球学习;最终通过功能整合,加强各模块和各单位间的沟通协作,重构创新流程,依托全球价值网络,努力培育分散的、专门的、相互依赖的资产,发展多纬度战略能力和灵活组织能力,开发多样的创新过程,以创新能力创造的全球化有力地支撑了跨国公司竞争的全球化。当然创新国际化的实践是丰富而多样的,实际发展中公司既可以依阶段渐进而行,也不排除加速和跳跃、实现多路径发展的可能,应视公司自身的资源和能力特点以及所处的发展环境和关系网络而定。当公司在国际化前期阶段的特定市场知识和一般国际化知识的积累深厚时,其国际化后期发展的渐进性特征将显著下降,跨越式发展的可能性将大大提升。
4 中国企业创新国际化的对策
发达国家企业的创新国际化往往是在母国深厚的创新基础、健全的创新体系、丰富的创新资源的支撑下,依托母公司已有的先进技术及创新能力优势逐步展开的,各种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并重。而中国自主创新的现实需求推动企业积极“走出去”,其创新国际化行为往往是在既没有明显创新优势依托又缺少国际化生产网络的互补支援的背景下发生的,属于“后发国际化——晚行动的学习者”。因此,中国企业的创新国际化发展应遵循“一条主线、两个支撑、一个目标”的基本思路:依托全球整合型和当地回应型创新国际化发展的支持,以全球学习型创新国际化发展为主线,通过有意识的路径安排来达到追赶乃至跨越的效果,实现协同共生型创新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在实际推进过程中,应注意以下方面:(1)中国企业应充分发挥国际创业精神,积极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通过与海外跨国公司、国际中介组织和东道国政府等建立多种形式的关系来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并深入了解东道国创新网络的构成及其资源能力分布状况,明确自己在其中的角色和位置;(2)审视创新网络的未来发展,预测主要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等网络成员的战略和能力变化对自身经营的影响,寻找自身如何创造和保持有利网络位置的可行途径和方法;然后寻找合适的对象,建立彼此间密切的联系,努力培养和发展潜在的合作伙伴和战略关系,一方面借助跨国经营管理、跨国资本运作、跨文化整合等多种方式,近距离观察、实践和学习,在“体验式”参与的过程中获得并积累必要的国际化管理经验以及特定的市场知识和制度知识,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和市场环境、具备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能力的富有开拓精神的企业家和跨国经营管理团队,以企业的国际化成长助推全球整合型和当地回应型的创新国际化发展,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方式激发海外子公司创新,如设立创新导向的子公司种子基金、鼓励子公司成为创新孵化器、为子公司建立基于创新的国际网络平台、鼓励子公司间的创新竞争等,以形成开放式创新系统,提升企业与东道国创新网络间内外交互的各类创新要素吸收与能力转化的效率与效果,以全球学习型创新国际化全面提升我国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最终实现创新国际化的追赶乃至超越。
摘要:创新国际化是中国企业提高创新能力和应对全球化竞争压力的必然选择。本文主要以跨国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母子知识转移的视角将其外向型创新国际化发展模式区分为全球整合型、当地回应型、全球学习型和协同共生型4种,并进行了具体分析和比较,进一步提出了与中国企业自身资源和能力状况相适应的创新国际化发展思路。
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PPT) 篇5
赵春明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经济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E-mail: cmzhao@bnu.edu.cn
一、国际企业与跨国公司
1.国际企业
(1)国内企业在生产活动中从事与国外企业有业务联系的活动;
(2)从事进出口贸易的专业性外贸企业;
(3)多国性企业即跨国公司。
2.跨国公司
(1)跨国公司的涵义
联合国定义:拥有或控制着以境外为基地的生产或服务机构。
(2)跨国公司的基本特征 A.发展战略全球化; B.经济活动内部化; C.决策制定集中化。
(3)跨国公司的发展阶段
A.萌芽时期(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B.缓慢发展时期(两次世界大战之间)C.迅速发展时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二、企业国际化的经营方式
1.不享有国外管理权的经营活动(1)进出口贸易(2)证券投资
(3)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4)许可证贸易(5)合同安排(6)国际租赁(7)国际咨询
2.享有国外管理权的经营活动
(1)对外直接投资
(2)国际性服务经营
(3)经济合作
4.合同安排的主要方式有:
(1)技术许可协议
(2)管理合同
(3)交钥匙工程
5.对外直接投资的七种途径:
(1)在国外创立一家独资企业;
(2)与东道国的投资者建立一家合资企业;
(3)与第三国投资者共同在东道国创立一家合资企业;(4)增加资本扩展原有的国外企业;
(5)收购国外企业的全部股份或有效股份;(6)兼并一家国外企业;
(7)在取得经营管理权的前提下,为国外企业提供中长期贷款。
三、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的
规划与制定
1.企业管理人员需要考虑的四大战略问题
2.企业国外市场进入战略选择流程图
3.企业国际化的一般进程
4.国外投资可行性研究
(本清单由美国商务部国际投资局向有意投身跨国经营的企业所提供)
(一)总则
l、远期利润率和总的扩张机会如何?
2、近期与远期的优点和缺点。
3、是否作出重点经营地区的选择?
4、开展市场竞争的能力?
5、我国、外国、当地人士的市场经验如何?
6、已经在当地的外国企业对这项计划的兴趣与能力如何?
7、当地市场容纳潜力或向第三国出口潜力(潜在顾客的需要与要求;他们能购买什么?可能有多少顾客?)
(二)市场前景
l、该国市场的大小、趋向、潜力(把全国划分成较小的区域,用数量指标来评估)、购买力及人口的分布状况。
2、出口能力。
3、市场竞争的性质、竞争的来源与竞争的程度。(1)国内原有的(质量、价值)?
(2)进口的(数量、质量、价值、来源)?
4、可从哪些方面获得市场信息?(1)政府发布的统计与报告。
(2)商会、银行、贸易协会、工商业协会、农业协会。(3)私营市场研究机构。
(4)是否容易获得市场调查数据?
5、商品流通渠道、物资管理技术与销售办法的状况(国内的、出口的或进口的)。
(1)批发业、零售业、制造业代表、出口商、转运商的状况。(2)产品或行业是否有特色?
(三)政府法律与规章
l、总的政治前景,当地政府对我国企业和其他国家企业的态度如何?采取什么投资方式较好?对我国投资总的来说是欢迎,还是只限于某一特定行业的欢迎?是否有这方面的特别立法?是否有这方面的特别政策?这种政策的执行情况如何?保证利润收益、资产与技术控制的平衡法是否有足够的条款?平衡法对外国企业的国有化危险是否有保障?
2、国际协定状况:
(1)是否和我国签订有友好、通商、或通航协定?(2)该国是否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成员?世界银行的成员?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3)是否和我国订有避免双重课税协定;(4)是否和我国订有投资保护协定?(5)该国和哪些国家订有最惠国待遇协定?(6)该国还和哪些国家有贸易联系?(7)该国属于哪一个关税同盟?属于哪一个共同市场?
3、该国政府对于利润、授权费、技术服务费 的汇出和投资抽出等事项有那些具体保证?
4、是否对下列经营活动已进行了特别立法并已付诸实施?(1)外国投资(包括许可证贸易)。
(2)制造业、石油业、采矿业等特殊工业。
(3)合资企业或外商独资企业注册或成立新公司需要哪些证件,申请时间需多长?(4)省、市、区、县的地方立法状况如何?(5)外资股权比例如何?什么形式?(6)专卖性贸易及其他贸易管制状况。(7)保险业现状。
5、影响外国投资前景的行政规章状况。授予最惠国待遇是否按下列情况决定:
(1)外国作业(哪些投资不包括在内?)。(2)关税是否与授予第三国的一样?(3)进出口配额或进出口许可证。(4)根据已存在的许可证贸易状况。
(5)海关手续、关税评估及报关所需时间。(6)自由港(海、空)。(7)价格歧视或维持。(8)一般税费状况。
(9)来自第三国的资金的使用。(10)法律保障情况。
(11)是否有专利法、版权法、商标法或其他产权保护法。
(12)当地外国企业中我国公民的待遇情况,是否有住宅选择上的限制或居住期限的限制。
(l3)租赁或购买土地或其他不动产。
6、影响新建企业的税率问题:第一批产房与设备及备件的纳税情况;在该国投产时所需的原材料和部件的纳税情况;成品销售时的税率。以及:
(1)进口税。(2)结汇税。
(3)财产/不动产税。
(4)法人税、所得税及红利税。
(5)个人所得税(本国人与外国人)。(6)地方税费。
(7)其他税(须先了解清楚我国政府对此项投资是否收税)。
7、免税情况:
(1)免税及缓缴的种类。(2)免税及缓缴的持续期。
8、对外国私人投资还有哪些政府的、地方上的鼓励措施?
(四)财政因素
l、有效使用外资的可能性或可变换性(有无外汇);财政的稳定性及安全性如何?
2、地方资本对合资的兴趣:(1)一致性。(2)财物能力。
(3)愿意参加的程度和性质。(4)其他方式?
3、当地银行可提供哪些服务?信用服务的性质,短期、中期及长期信用状况(条件、期限、利率等)。
4、我国政府是否愿意提供贷款?
5、从第三国经营的企业获得贷款或资金的可能性。
6、获得当地法律及会计机关服务的可能性。
7、货币管制、外汇汇率及其他管制情况。
8、资本及利润汇出或转移的可能性。
9、可否向第三国转移或转让?
10、我国政府愿意协助承担哪些风险(被当地政府征用、没收、或战乱、罢工、叛乱所造成的损失)。
(五)材料
1、当地原材料的来源(数量、质量、持续性、价格)、供货人的情况(企业名称、地址、一般能力)。
2、当地市场是否可获得进口原材料?价格如何?如果我们直接进口,价格又如何?
3、机械设备所需的钢材、易磨蚀工具及零部件供应的持续性前景如何?
4、当地的机器厂、工具模具制造厂、浇铸厂、工厂维修服务、锻造能力及铸造能力如何?
5、转包及分包的可能性。
(六)通讯与交通
l、电话、电传、及电话等服务设施现状。
2、海运与河运状况。
3、铁路运输能力。
4、公路货运能力。
5、航空运输能力。
6、大城市间货运时需与成本如何?原料运至生产加工地及消费地的时间与成本如何?
7、特殊包装商品的装卸问题。
(七)劳动力及其管理
l、熟练、半熟练、不熟练工人情况,是否可实行一天三班制?文书、工头、经理人员是否可通过招聘而得到(质量及人数)?
2、劳工组织与劳资关系状况:(1)工会活动情况。(2)领导阶层及会员组成。
(3)工会工人和非工会工人之间的人数比率,各自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如何?
(4)文化与风俗习惯在当地人民之间的差异。
3、工资水平(男性与女性):
(1)最低工资额(熟练工人与非熟练工人)。(2)估计上述二者之间的平均工资水平。(3)是否有附加福利或奖金?
4、劳工法及规章:
(1)政府的政策与工会的政策。
(2)对工资、工时、退休、辞退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如何?(3)是否有国籍限制?招用职工的手续如何?(4)职工健康及伤残保险等福利如何规定?(5)病假。
(6)节假日工资(哪些须付工资?哪些不付?)。(7)其他津贴。
(8)解雇费的规定。
5、职工的稳定性。
6、职工住宿方面的规定:(1)成本如何?
(2)其他社会性开销。
7、职工的机动性,及自备交通工具的情况。
8、职工精神面貌,是否值得培训?与其他国家的劳动生产力的比较。当地是否有技工学校、专科学校和行政管理学校?水平如何?
(八)厂房设备 l、土地:
(1)市区与郊区的土地费用水平。
(2)建厂地址与市区的联系状况。是否有自来水、电力供应以及交通车辆?
2、建筑物:当地价格/平方米。(1)平房。(2)楼房。
3、水源:
(1)是否敞开供应?水质、水压、输送方法。(2)污水处理办法。
4、电力供应:
(1)来自当地电厂的电力供应有无限制?可靠性及成本。(2)本工厂自己发电的成本与市电成本的比较。(3)燃油、煤炭或其他燃料的供应情况及成本。
(九)其他重要因素
l、语言与风俗、生活习惯及礼仪习惯。
2、生活水平。
3、会计、财务、审计报告的要求如何?
4、我们自己的住房、食物、健康问题及医疗设施。惯用的广告媒体与方式。
5、对我国公民的发放工资方法、津贴规定、纳税规定等。
(十)总结性考虑
1、对特殊情况的最佳投资方式,与当地政府合作或与当地私人合作的优缺点各如何?
2、采取何种经营方式?
3、最佳筹资方法是什么?
4、长远地看,在特定地区、特定领域的海外经营可能会给国内母公司带来什么利弊?
5、记住在合资协议中加上一条与外国合伙人或外国政府发生纠纷时的仲裁办法条款!
6、一旦决定往海外投资,就要立即与当地政府或外国参加者或合伙人建立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四、个案分析:海尔的国际化道路与特点
1.海尔国际化的基本道路
(1)海尔国际化的初始阶段(1984—1997)
(2)海尔国际化的拓展阶段(1998—)
2.海尔国际化的主要特点
(1)坚持创牌方式
(2)遵循先难后易原则
(3)推行优质优价策略
(4)建立海外信息站
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化发展探析 篇6
[关键词] 澳大利亚 大学 国际化
澳大利亚是一个具有创新性和开拓性的国家。1904年,澳大利亚接待了第一批自己出资到澳大利亚上大学的外国学生,开启了澳大利亚国际高等教育的先河。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澳大利亚政府充分认识到对外交流在高校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通过大学校长委员会积极开展活动,大力推进大学国际化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一、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化发展的现状
目前,澳大利亚共有40所大学,包括37所公立大学和3所私立大学。从签订的海外合作协议来看,澳大利亚大学的国际交流活动逐年增加(具体见图1)。1991年7月,澳大利亚与国外教育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共计672项;1996年,这一数字突破2 000项;2007年11月,澳大利亚大学对外合作协议数量达到5 168项,是1991年的7.69倍。短短的十几年时间,澳大利亚高等教育国际化就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突显了政府和高校对于国际化的高度重视。
从合作协议分布国家来看,美国最多,达到760项,占全部项目的15%;其次是中国(包括香港在内),为585项,占11%;日本386项,占7%;德国326项,占6%;英国295项,占6%;法国264项,占6%。此外,澳大利亚与加拿大、韩国、瑞典等国家也有较多的合作项目(具体情况如图2)。由此可见,澳大利亚大学十分重视与高等教育发达国家的交流,目的在于通过积极利用国外优质资源来发展本国高等教育;与此同时,澳方大学也重视与周边发展中国家的交流,输出本国教育资源,提高教育的产业化水平。
从类型来看,澳大利亚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涉及学生交换、境外学习、员工交流和科研合作四个方面。(注:其中有些项目涉及多个类型。) 其中涉及学生交换的项目最多,为3 483项,占全部项目的67.4%;其次为科研合作,共计3 421项,比例为66.2%;工作人员交流项目为2 920项,占全部项目的56.5%;境外学习协议最少,共计1 122项,占总项目的21.7%。(见表1)与2003年相比,学生交换、员工交流和科研合作项目比例均有所下降,而境外学习协议比例有所提高。
按照澳大利亚高校的学术水平、学生质量等方面指标,可以将40所大学划分为五个星级,其中五星级大学(澳洲国立大学、悉尼大学、新南威尔士大学、墨尔本大学、莫纳什大学、西澳大学、昆士兰大学、阿德莱德大学)参与项目共计1 549项;四星级大学(麦考里大学、悉尼科技大学、卧龙岗大学、墨尔本皇家理工大学、纽卡斯尔大学、科廷科技大学、昆士兰科技大学、福林得斯大学)参与项目共计1 551项;三星级大学(西悉尼大学、邦德大学、迪肯大学、格里菲斯大学、拉筹伯大学、默多克大学、旋宾科技大学、塔斯马尼亚大学、南澳大学)项目共计1 299项;二星级大学(堪培拉大学、中央昆士兰大学、查尔斯·达尔文大学、新英格兰大学、查尔斯杜大学、詹姆斯·库克大学、澳大利亚圣母大学、南昆士兰大学)参与325项;一星级大学(澳洲天主教大学、埃迪科文大学、维多利亚大学、巴拉瑞特大学、南十字星大学、阳光海岸大学、爱文迪尔大学)参与项目共计444项。在所有大学中,对外合作项目排在前十位的高校如图3。
随着国际交往的程度不断深入,形式日益丰富,澳大利亚国际学生的数量也出现了大发展的局面。1996年,国际学生仅为53 188人,到2008年这个数字发展为474 389人,增加了约8倍(见图4)。在这些国际留学生中,中国最多,为112 172名,其次分别为印度(80 291名)、韩国(31 677名)、马来西亚(20 449名)、中国台湾地区(18 564名)。由此可知,澳大利亚留学生绝大多数来自东亚和南亚这些教育相对落后、人口稠密的国家和地区。
二、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澳大利亚大学国际化的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历史传统和优越的地理位置
澳大利亚国际化是全球性的,这与其传统和地理位置紧密相关。澳大利亚历史上是英国殖民地,属于英联邦成员,其政治体制、意识形态等属于西方体系,客观上减少了大学之间交往的阻力。澳大利亚大学仿照英国牛津、剑桥的模式,是西方殖民的产物,与欧美大学有着天然的联系,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这种内在联系从来都不曾中断。澳大利亚大学时刻关注欧美高校改革,积极开展学术交流,力图保障其高等教育的国际领先地位。在地理位置上,澳大利亚与教育水平相对落后但需求量最大的亚洲相邻,交通便利,这种天然的优势使得澳大利亚大学在发展同亚洲高等教育机构的战略伙伴关系上得益匪浅。
2. 大学发展的总体水平较高
目前,世界高水平大学纷纷意识到,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大势所趋,不可避免,要保障在世界之林立于不败之地,必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利用国际教育资源来弥补自己学校的不足。总体来讲,澳大利亚大学都具有较高的学术声誉,根据《泰晤士报》2008年世界大学综合排名,前50名高校中,澳大利亚就有6所大学。世界著名的澳大利亚高校十分重视对外交流在学校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千方百计加强与国外教育机构的合作,以提高自身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扩大国际知名度。同时,澳方大学高质量的办学水平也引起其他国家大学的重视和合作兴趣,并且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学生到澳深造。
3. 政府和高校的高度重视
澳大利亚属于联邦制国家,大学有很大的办学自主权,政府一般不进行干预,但是在大学国际化问题上,国家却表现得异常活跃,这是因为教育产业在澳大利亚国家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据统计,澳大利亚2007年教育出口收入共计125亿澳元,在服务业中居于首位。
面对国际化浪潮,澳大利亚政府和高校主要通过建立机构和制定政策来提高大学国际化水平。
在机构设置上,1994年大学校长委员会高等学校国际发展署更名为澳大利亚国际教育组织,主要从事投标准备、海外学生信息咨询服务、举办教育展览、开展英语教学测试等方面的工作,并发展成为澳大利亚大学对外交流的桥梁。1994年11月,澳大利亚国际教育基金会成立,其宗旨是加强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伙伴关系,开拓澳大利亚教育与培训的海外市场,职责是代表政府开展国际教育和培训活动,促进国家和地区理解;积极向海外宣传澳大利亚教育;及时准确掌握国际教育和人才市场信息与动态等。2000年,澳大利亚大学质量署成立,该组织独立于联邦、州、地方政府和大学校长委员会之外,通过保障质量来推动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澳大利亚形成了完备的法律政策来规范和促进大学国际化的发展。20世纪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亚大学校长委员会先后通过了《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对海外学生提供教育的道德行为准则》(The Code of Ethical Practice in the Provision of Education to Overseas Students by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海外(非本土)教育和教育服务的道德行为准则》(The Code of Ethical Practice in the Provision of Offshore Education and Educational Services by Australia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等法规来促进国际高等教育的发展。2000年3月31日,澳大利亚国家教育、劳动、训练和青少年事务会议通过了《高等教育国家审批程序草案》(National Protocols For Higher Education Approval Processes)。该草案以澳大利亚六个州和两个地区的立法为法律支持,对于高等教育国际化问题进行了明确的规定。2004年~ 2005年,国家、州和地方政府通过一系列紧密的协商,对该草案进行了发展,并于2007年9月得到国家教育、劳动、训练和青少年事务部同意,新草案对于包含国际教育等在内的高等教育基本问题进行了说明,旨在通过建立统一标准和政府法规来保护澳大利亚高等教育的建立,并特别强调大学质量署在国际教育发展中的评估作用。
三、结束语
高等教育发展历史表明,国际化是大学与生俱来的内在属性,封闭起来搞教育是不可能成功的。在教育国际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大学也需要抓住机遇,博采世界各国教育之长,拓宽与国际一流大学合作的途径和形式;充分利用区域影响力,加强与周边国家和地区高等教育机构的交流;建立相应的国际化机构,完善政策,提高大学国际化水平,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2][3][4] http://www.universitiesaustralia.edu.au/content.asp?page=/policies_pro grams/international/activities/index.htm.
[5] http://aei.gov.au/AEI/MIP/Statistics/StudentEnrolmentAnd VisaStatistics/Default.htm#other.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浅谈商标的国际化发展特征 篇7
一、商标设计的国际化
商标设计国际化的一个特征是世界各企业十分重视采用世界通用语言来设计商标。对于要走向国际市场的企业, 设计的商标除了要求简洁、明了和显著外, 还必须能为各国消费者所乐于接受, 这就要求设计商标要使用世界通用语言。近年来国内一些企业在注册中文商标的同时注册了汉语拼音或英文商标, 这就为企业今后走向国际市场创造了条件, 如国内的海尔 (Haier) 、雅戈尔 (Youngor) 等就是成功之例。商标设计国际化的另一个特征是一些企业将自己的名牌商标在销售国转化注册为符合该国风俗习惯的商标。象Coca-cola公司在中国注册了“可口可乐”商标, Sprite在英文中是“鬼怪、精灵”的意思, 但转化注册为“雪碧”后则令人向往。这种商标转化注册本地化更证明了商标设计国际化的深入发展。
二、商标注册的国际化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奉行商标注册原则, 作为一种国际私权, 商标权的确立受国别性和地域性的限制, 因此, 为了开拓国际市场, 企业只有通过逐一国家注册或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等条约, 在相关国家进行注册确立自己的商标权。随着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进一步深入, 会有更多的企业将自己的商标, 尤其是名牌商标到有关国家去注册。事实表明, 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视商标的国际注册和相关国家注册, 可见商标的领土延伸保护是商标注册国际化的客观要求。
三、商标投资和使用许可的国际化
发达国家的企业占领世界市场有三种手段:一种是输出产品, 一种是输出资本, 另一种就是输出牌子。由于前两种容易受到贸易壁垒和国家资本项目进出控制的限制, 因此输出牌子正成为发达国家占领国际市场, 尤其是占领发展中国家市场的重要手段。输出牌子主要采用商标投资和使用许可这两种方式。从我国这几年看, 很多标有PHILIP、Coca-cola等名牌商标的产品, 实际上很多是与国内企业联姻合作生产或组装的。在国外也同样, 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生产大量标有SONY商标的电子产品, 阿迪达斯这样的著名品牌企业, 它没有自己的生产车间, 完全靠许可使用、定牌生产等方式占领着世界体育用品市场。商标的这种投资和使用许可国际化, 使得名牌商标拥有者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名牌地位。
四、商标转让的国际化
名牌商标能使使用者扩大销售、或提高价格、或加快销售, 从而带来超额收益, 具有使用价值;名牌商标是经过企业多年努力的结果, 凝聚着企业家、科技人员和企业员工的智慧与劳动, 具有价值;商标又可以从具体的产品或服务分离出来向外转让或投资, 具有交换性。因此商标具有商品属性。商标的商品属性主要表现在商标权的转让买卖。市场经济要求所有的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 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 商标也不例外。近几年来有关商标的跨国转让现象十分频繁, 如1988年4月雀巢公司购买Rowntree公司, Rowntree公司当时的股市价格为1亿英镑, 但雀巢公司却出价2.4亿英镑将其买下, 其原因在于Rowntree公司的Kitkat、Polo、Qualitystreet和After Eight商标在欧洲糖果、甜品市场上很有名, 雀巢公司宁愿以2.4倍的价格购买Rowntree公司, 其实是看中它的商标。越来越多的这种商标权利让渡现象表明, 商标的转让正逐渐形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市场。
五、商标法律和制度的国际化
自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产生以来, 各国政府和一些国际组织一直致力于全球有关商标制度和法律的统一。在这种统一的国际化进程中出现了两种现象:一种现象是全球相对统一化。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先后制订了《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商标法条约》等, 世界贸易组织也制定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这些条约和协议为全球统一商标的法律和制度提供了基本框架, 可以说在很多方面各国已达成一致或接近, 为工商企业带来了便利;另一种现象是地区一体化。由于历史、地缘、民族和语言等方面的共同因素, 一些国家纷纷缔结和实施地区性的共同的商标法律与制度。如欧共体制定实施了《欧共体商标条例》, 拉丁美洲安第斯组织制订实施了《卡塔赫那协定》, 非洲也有相应组织等。除了这两种现象外, 一些国家还纷纷签订双边的商标协助交流协定, 如我国政府近年来与日本、法国、泰国等国家签定了商标合作交流协定。所有这一切都为最终全球统一商标法律和制度奠定了基础。
六、商标侵权和查处的国际化
一国的名牌商标在另一国被假冒或仿冒, 然后销往第三国, 这种情况近年来十分频繁。随着各国经济交流与合作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商标侵权的手段和方式越来越具有跨国因素。这些类型的商标侵权行为在有跨国因素, 即商标侵权人、侵权制造地、侵权销售地等分处在不同的国家, 从而使商标侵权行为呈现更加复杂的情况。侵权人利用本国商标法律的漏洞与各国商标法律的差异, 在全球大肆实施侵权活动。大规模的走私、一些保税区的特殊政策等因素, 更加剧了这种势态。如何制止和查处这些商标侵权行为, 保护商标权人的合法利益, 已成为各国政府关注的问题。为此, 各国政府在行政上加强了商标的管理;在司法上加大了民事赔偿力度和刑事打击力度;在海关保护上实施《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规定中的边境措施、海关知识产权备案等保护措施。
七、商标竞争和商标战略的国际化
这几年政府和企业都在呼吁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 这种提法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人为分割了市场的统一性。事实上, 国内市场就是国际市场, 而国际市场只是国内市场的延伸。市场是统一开放的, 市场主体不分国别和地区, 只要不是闭关自守的国家, 其每一个市场都体现了国际竞争, 而这种国际竞争, 从根本上讲, 就是牌子的竞争、名牌商标的竞争。商标竞争的这种国际化, 必然迫使企业纷纷制定国际化的商标战略。以创立、保护和发展国际名牌商标为目的, 灵活运用商标策略并贯彻于企业的经营活动, 从而占领和扩大自己商标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和覆盖率。事实上, 一些国际大公司如通用、宝洁、松下等, 都制订并实施全球性的商标战略。
八、商标消费意识和商标文化的国际化
人类的消费意识发展可以说经历了从产品消费意识到商标 (或称认牌) 消费意识的转变。在物质匮乏的年代, 人们对产品的需求只要能在功能、数量上得到满足, 到了物质丰富的时代, 产品琳琅满目, 同类商品牌子林立, 消费者有很大的选择空间, 在这种情况下, 消费者一般会按商品的牌子购买, 人类的消费意识步入了商标 (或认牌) 消费时代。国际贸易的飞速发展, 使消费者的牌子选择从一国扩大到全球, 人类的消费意识已进入到国际化的商标消费意识。在这一时代, 一些内涵丰富、个性鲜明的名牌商标已象征着一个行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形象, 甚至已成为一种文化, 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时尚的发展。像柯达几乎成为胶卷的代名词, 香槟代表了法国香槟地区的美酒, 瑞士的欧米伽手表以其两百多年的精湛工艺和一贯的高质量成为该国严谨踏实的象征, 更有人说代表日本形象的是左脸丰田、右脸松下, 而喝可口可乐饮料、吃比萨饼甚至已成为美国、意大利乃至全球的一种饮食文化。事实上, 具有丰富内涵和鲜明个性的名牌商标无时不刻引导着时尚的发展。
深圳设计行业国际化发展策略研究 篇8
深圳的各个设计行业在中国虽占据领先地位, 但相对于世界“设计之都”的称谓, 其设计的国际化水平还远远不足。本文就深圳设计国际化发展的现实意义和发展策略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深圳设计迈向国际化是深圳制造业和设计业发展所需
(一) 对外, 深圳和珠三角制造业需要国际化设计服务
中国目前是世界上吸引外资排在第一位的国家, 也是世界第三大贸易国。外资的大量涌入, 使中国迅速成为跨国公司世界性生产基地, 以深圳、广州、东莞为代表的珠江三角洲被冠以“世界工厂”。但对比历史上三个“世界工厂”——英、美、日三国, 我们就不难发现其中的差距。
1. 先进的技术和产品研发。
美、英、日三国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 将最新科技应用于新兴制造产业, 为全球市场提供先进机械装备和新型民用产品, 不断创造和垄断新的市场。
2. 满足于全球不同市场的国际化设计。
三国无一不是世界设计大国, 高水平、国际化的设计能力为其输出产品和有效占领各国市场提供有力保障。
3. 深入人心和高附加值的品牌形象。
三国的众多知名品牌和产品的技术创新及研发设计一同成为其跨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利润的重要来源。
而中国, 目前是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 科技小国, 设计小国, 品牌小国”。深圳和珠三角制造业是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和重要基地。深圳要实现制造业的产业升级, 不仅要重视技术创新、科技转化, 还要重视高水平的产品设计、新产品开发、品牌设计与营销, 拓展国内外市场。因此, 设计国际化是深圳制造业发展所需。
(二) 对内, 深圳设计需要学习国际先进设计经验
深圳因其改革开放的先机和毗邻香港的地缘优势, 成为中国现代设计的发祥地, 但深圳设计乃至中国设计无论是在设计理念、设计方法、设计管理等方面都与国际水平有着较大差距。
1. 设计思维的差距。
中国的设计思维是围绕着产品的美观和视觉冲击力展开的, 仅属于外观艺术设计的单一环节;而欧美等国的“设计思维”是围绕着产品的目的展开的, 是综合的设计过程和方法的使用, 其目的可以是多方面的。如用户体验、情趣感受、绿色环保、仓储运输便利、品牌发展战略等等, 而这些过程和方法包括对于情况介绍的质疑、提出早期推测性方案, 进行重复性的原型开发以培养创新并促进企业发展。
2. 设计方法的差距。
中国的设计基本是由设计师或设计师团队完成的, 学科单一, 设计多数只在形式上取得新颖性的突破, 很少在功能与形式的结合上有全新的创造。而目前欧美设计强调建立多学科的设计团队, 进行跨学科、跨主题的合作, 激发新创意, 开发新的设计产品和设计领域。
3. 设计管理的差距。
在中国, 设计公司会为客户准备多个备选方案, 但在欧洲, 提供多个备选方案要比只提供一个方案的费用少得多, 因为只提供一个方案说明设计公司对该设计已经做了充分的准备, 而提供多个方案则表示工作做得还不到位。在对设计的周期管理上, 国内的客户往往希望工作周期短暂灵活, 而对有着严格流程标准的国际设计公司来说, 设计的周期是固定的, 一旦需要修改, 则需要重新走流程[1]。
以上这些不足, 只有通过中西方设计合作活动才能够获得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提高。
二、相对于港、京、沪, 深圳设计的国际化水平不足
香港设计的国际化是与生俱来的先天优势。百年的英国统治造就了香港成为联系亚洲和欧美经济、东西方文化的汇聚处, 而设计企业为来自全球的商业机构进行国际化的设计服务。设计公司、设计团队、设计师的教育背景、设计风格都体现出国际化、多元化的特征。
北京、上海的设计国际化机缘于2008北京奥运会和2010上海世博会的成功申办。国外建筑师的设计参与由早期的建筑单体设计, 扩大到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甚至产品设计, 范围也由酒店、大型公建, 延伸到住宅设计、历史建筑和历史街区保护, 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明显提高了城市的国际化程度, 加速了世界城市的建设步伐[2]。在建筑设计的国际化程度方面, 北京和上海是中国内地城市中位居最高的, 各有98个建筑设计项目是由世界百强设计公司参与设计的, 而深圳仅为44个项目[3]。且深圳建筑设计影响力, 更是远不及京沪两地。
上海的设计国际化不仅体现在建筑设计方面, 在工业设计、服装设计、时尚设计、动漫设计、艺术创作等多个领域吸引了三十多个国家的设计机构、设计师、艺术家纷纷入驻。如田子坊有18个国家和地区的102个中外创意企业入驻, 外籍员工占1/10;M 50有15个国家的八十余个创意设计公司进入。此外, 上海的知名企业都注重引进国外设计力量。
相对于香港、北京、上海, 深圳无论从入驻的国外设计企业数量 (不足20家) 、外籍设计师人数、跨国合作设计项目数量、外国建筑设计师在深作品数量、海归设计师数量都有相当大的差距。设计的国际化水平不高已成为制约深圳“设计之都”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
三、国际化设计的基本特征
国际化设计是相对于地域性设计而言的。各国、各地区、各民族都拥有自身的语言、文字、宗教、生活习俗、自然环境、物产物种等, 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审美情趣, 这就构筑了设计的地域性特征。而国际化是指抽离出所有的与语言、国家/地区和文化相关的元素, 通用于世界各地的某种一致性的概念[4]。国际化设计就是全世界不论种族、地区或国家的人民都能看得懂, 较容易理解与接受的设计[5]。当今社会之所以能够产生国际化设计, 并为各地区人们所普遍接受, 是因为工业革命所促成的标准化、简约化的现代工业设计产品取代了各具特色的地区性手工艺产品, 信息革命又促进了国际化、全球化的进一步加强, 各地文化、信息和产品得以快速流通, 各地的设计元素和设计文化得以相互融合, 不断激发出新创意和新的设计时尚, 因此产生了能融合多个地区的文化元素和以简约设计为主要特征的国际化设计, 被不同市场的消费群所接受。因此, 国际化设计相对于地域性设计有着截然不同的基本特征, 如下表所示。
四、深圳设计行业的国家化发展策略
深圳设计要加快国际化的步伐, 就必须充分利用好深圳的发展机遇、地缘优势和国际交流网络, 增强设计的国际交流合作, 促进不同地区多元文化的传播融合, 开展不同文化形式间的跨界交流, 营造开放包容、鼓励探索创新的社会氛围, 创造和引领新的审美时尚, 拓展产品的国内外市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对策:
(一) 服务世界大运会, 展开国际设计合作
深圳承办2011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是深圳加速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历史机遇。此次盛会无疑是向世界展示这座现代化新兴城市形象的极佳窗口。她的举办将会需求大量优秀的国际化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室内设计、纪念品设计、视觉传达设计、新媒体设计及开闭幕式的表演、舞美、道具、服装、烟火设计等。这是一次极好的推动深圳设计与国际交流合作的机会。如深圳地标性建筑及区域规划展开国际招标, 促进本土设计企业与国际企业的竞争交流;深圳政府在采购公共设计服务时, 应该重点支持本土设计企业和国外知名企业联合设计的项目;对国际竞争或国际合作的设计项目给予重点的宣传报道, 展示国际竞争与合作成果, 推广合作经验, 树立追求国际化设计的价值取向。
(二) 打造深港创意圈, 与京沪成鼎立之势
深圳毗邻香港, 这是深圳设计迈向国际化的重要的地缘优势。深圳设计必须加强与香港的合作交流, 实现互惠共荣的深港创意设计圈。深港的产业和文化各有优势且互补, 深圳拥有庞大的制造产业及相对价格低廉的设计产业, 香港则有先进的国际化的设计产业和国际商业渠道;深圳是国内各地多元文化的融合地, 香港则是中西方多元文化的交汇地;且深港是中国最具发展潜力和创意的两座城市。相对于北京的阳刚、中庸、严谨、传统的京派设计风格和上海阴柔、细腻、欧风、小资的海派风格, 深港应结合两地的产业和文化优势, 树立起多元、年轻、时尚、先锋的国际化设计风格, 引领中国时尚设计, 打开国际市场, 与京沪共同形成中国三个风格各异的创意设计中心。
深港创意圈的形成可以通过以下产业和文化的合作得到实现:
1. 整合两地的文化设计节庆活动, 促成中西方多元文化的交流。
利用深港两地不同的文化资源, 举办双城文化节庆活动。如举办双城文化艺术节, 由香港在深圳主办西方文化演出和文化展览活动, 深圳则在香港举办中国传统艺术展演活动, 形成两地多元、开放、包容、实验、创新、先锋的文化氛围;整合两地设计、时尚会展活动和亚太设计大奖评选活动, 集中力量树立深港创意圈在亚太地区的影响力, 使之成为东南亚地区的国际设计交流中心。
2. 促成两地的设计与制造、商业的产业对接。
借鉴香港设计中心对制造业和商业的中小企业实施设计咨询服务的经验, 深港两地设计产业主管机构可进行合作, 对深圳庞大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实施免费的设计推介和知识产权咨询, 帮助深圳的企业主和商家提升对原创设计和自主品牌的认识, 让深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各产业发展。
3. 增进两地设计企业的合作, 共同开发国内外市场。
可由两地设计主管机构搭建双方设计公司的交流合作平台, 增加了解, 促进合作。两地设计企业的合作可以引入各自的优势资源:中西方多元文化、各地设计元素和国际设计趋势资讯、对国内和国际市场的研究信息、国内外市场的销售渠道等等, 对提升两地的设计水平、开拓国内外市场大为有利。
(三) 借力创意城市网, 实现国际长期交流
深圳现已成为联合国“创意城市网络”的“设计之都”成员城市。目前, 该网络共有设计之都9个、文学之都4个、电影之都2个、音乐之都4个、民间艺术之都4个、媒体艺术之都1个、烹饪美食之都3个, 成员城市数还在不断扩大。在创意城市中, 设计之都为数最多, 占据最重要的地位, 且各设计之都之间已初步形成国际交流关系, 共同带动设计产业在全球范围的影响。深圳可借力该网络, 大步推进设计的国际化进程。
1. 加强设计信息互通。
各设计之都建立自身官方网站, 进行相互链接, 介绍城市的设计企业、优秀作品、著名设计师、设计院校、设计节庆、设计资讯等信息, 便于各城市间设计主管部门、设计师、企业主的信息交流。
2. 推进设计企业合作。
各设计之都每年可选择部分设计企业, 资助其互派设计师在对方公司进行半年左右的项目合作, 相互学习设计理念和思维方法、设计管理、地域文化等, 提高设计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3. 增强设计文化互动。
各设计之都举办设计巡回展, 介绍各城市的设计成就, 培育设计师和广大市民的国际化设计眼光;互派业内人士和学者精英观摩各自的设计节庆和展会活动, 开阔设计师的国际视野。
4. 促进设计学术研讨。
各设计之都举办设计学术研讨会, 交流前沿设计理论, 分享设计理念、经验、技术、材料、趋势、理论批判等学术成果。深圳借此积淀设计理论基础, 逐步形成自身的设计学派和设计美学。
5. 升级设计教育交流。
各设计之都可资助设计院校, 依次推进校际设计图书互赠、教师互派任教、学生精英短期互派学习、学生学分互认和合作办学的工作, 提升设计教育的国际化。
6. 探索设计跨界创新。
深圳在加强与各设计之都交流合作的同时, 可选择性地与创意城市网络的其他类别城市如民间艺术之都、媒体艺术之都、音乐之都进行跨界文化交流, 开阔设计师的文化视野, 碰撞设计灵感, 拓展设计领域, 让设计创造性地为社会大众多方面服务。
参考文献
[1]高嵩.国际化, 不容易[J].第一财经周刊, 2010-01-25
[2]郑时龄.全球化影响下的中国建筑[J].建筑学报, 2003 (02)
[3]沈金箴.北京建筑设计的国际化特点及思考[J].建设学报, 2007 (09)
[4]王燕桥.试论高等美术教育国际化与本土化的和谐发展[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综合版) , 2009 (09)
推进龙狮运动国际化发展的思考 篇9
1 现代龙狮运动发展特征
1.1 龙狮运动日趋普及
中国是龙狮运动的发源地。现代龙狮运动是由原始的民俗活动发展成为一项集娱乐、喜庆、竞技和健身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并开始走上了规范化、科学化、竞技化、国际化的发展轨道。从1995年1月在香港成立了国际龙狮总会至1995年7月在北京成立了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以及2003年12月在中南大学成立了中国大学生体育协会龙狮运动分会以来,龙狮运动在我国得到了蓬勃的发展。先后出台了《中国龙狮运动竞赛规则》和《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举办了多期国际和国内舞龙舞狮教练员、裁判员培训班和各种形式舞龙舞狮竞赛活动。有效地促进了龙狮运动在我国的普及与发展。现今我国城乡到处都有龙狮活动的开展,全国各高校大多也组建了龙狮队,并开设了龙狮运动课程。每次龙狮比赛参加的单位数量越来越多,观赏的人数更多,充分体现了龙狮运动普及的大众化、社会化发展趋向。
1.2 龙狮竞赛日益频繁
从1995年2月起,经国家体委批准,将龙狮运动列入全国正式比赛(四类)项目。并于当年4月在北京颐和园举办了首届全国舞龙舞狮比赛。此后定期在国内外举行各种赛事,如:四年一次的全国农运会龙狮比赛,二年一次的全国龙狮锦标赛、中国大学生龙狮锦标赛,一年一次的全国龙狮精英赛和不定期的国际龙狮邀请赛以及省运会、大众运动会开设的龙狮竞赛项目等。使得龙狮赛事日益频繁,交流活动越来越多,有效地促进了龙狮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
1.3 龙狮运动技术日渐完美
随着科技发展,龙狮运动技术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舞龙舞狮技术动作难度不断增加,创新动作层出不穷。(2)舞龙舞狮套路编排新颖,构思更加巧妙,衔接技术更为合理,情节引人入胜。(3)动作完成更显熟练、流畅,形态表现更为完美。(4)音乐伴奏更为和谐,旋律更加优美、激扬。
1.4 龙狮项目更具特色
结合不同的事务需求和文化理念来创编龙狮表演项目是现代龙狮运动发展的又一特征。如:根据奥运理念创编出了“奥运五环龙”,依据我国传统文化“阴阳、五行、八卦”理念创编出了“八卦龙”。“五行狮”结合我国传统的武学醉酒文化,创编出了“醉狮”。另外,结合意境编导出了“荷花龙”等。这些项目都非常有特色,有创意,深受民众的喜爱和欢迎,同时为龙狮运动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宽广之路。
2 推进龙狮运动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要实现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更大社会价值,以民族性走国际化发展的道路是必然的选择。因此将民族传统体育推进世界是本世纪中国体育发展的主流方向。而作为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一部分———龙狮运动,虽已冲出国门,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组成部分。已有26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国际龙狮总会。但是真正参与和投入到龙狮运动的行列里来的国家和人数仍很少,对我们的龙狮文化的全面了解还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加大力度,积极宣传,采取措施,推进龙狮运动国际化发展,真正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们投入到舞龙舞狮运动行列中来,从而达到以龙狮为媒、以龙狮会友,以龙狮促贸。通过舞龙舞狮竞赛,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经济贸易的发展,使古老的中国龙狮运动焕发出新机,在新的历史时期担负起重要的桥梁作用。
3 推进龙狮运动国际化发展的措施
3.1 重视龙狮运动的文化理论体系研究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的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理论作支撑。我国龙狮运动历经了社会历史发展的风风雨雨,每前进一步都是建立在历史和民族文化的精华上,饱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因此,我们研究龙狮文化就应该从如下方面着手。
3.1.1 挖掘和拓展龙狮运动文化内涵
龙狮运动的文化内涵主要表现在典型的民族性与时代性。通过龙狮运动来充分展现了人的创意、向上、自信、团结等优良品质,歌颂我们民族的强盛和事物的美好。而且运用龙狮舞的演练可以展现出人的智慧、劲力、技巧和相互配合所达到的形态美、神态美、动态美、造型美、和协美。因此我们研究龙狮运动文化首先要挖掘和拓展它的文化内涵。挖掘主要是指收集、整理、总结已有龙狮文化资源,如龙狮的典故、寓言、图片及龙狮动作造型的寓意等,将它们收集成册,出版发行。而拓展主要是指根据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理念来创作龙狮运动的文化。如给龙狮动作取名称,写寓意,创编出新的龙狮表演套路和形式等。并将创作的龙狮文化研制做成作品,使它们符合时代的需要,融合奥运精神。
3.1.2 规范龙狮运动技术,出版龙狮运动教材
在龙狮运动的演练中,往往同样一个动作,不同的队员掌握的动作规格不一样,完成的动作质量也不一样,所取得的演练效果当然也不一样。这就需要规范龙狮运动技术,要有规范的龙狮运动教材。而自开展龙狮运动以来,我国虽出版了一些龙狮运动教材,如《龙狮表演与竞赛》、《舞龙运动》、《龙狮运动训练》和最近出版的《传统体育运动》等,但这些教材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另外配套的龙狮的教学软件,如课件、模型、光盘都非常缺乏。如果能引起龙狮主管部门重视,充分发挥高校科研优势,尽早、尽快研制出配套的龙狮规范教材,这对推进龙狮运动国际化发展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3.2 修正竞赛规则,促进龙狮运动发展
国际舞龙舞狮竞赛规则、裁判法(2002年版)颁布已有五年了,随着现代龙狮运动竞技水平的飞速提高,规则上的一些条款显然不适合时代需要,甚至有碍于龙狮运动技术的发展。如规则中对龙狮难度动作的定级已过时和不合理,许多现有的高难动作需要降级,有很多新难动作需确认。评分方法也需要修正,尽量达到简捷、量化、公正、合理。总之,规则的修正要更加体现出民族的特色,更有益于推动龙狮运动国际化的发展。
3.3 重视多学科知识对龙狮运动的应用研究
促进龙狮运动的发展,必须善于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对龙狮运动进行应用研究。如运用人体运动生理学和解剖学原理来研究龙狮运动对人体机能的促进作用,运用运动生物力学原理来研究龙狮运动技术的合理性,运用仿生学原理来研究龙狮运动中的动作形态与神态表现,运用文化学来研究龙狮动作的寓意及精神价值。在这方面我们需研究的课题实在太多,而目前研究出的成果确实太少。
4 构建龙狮运动国际化推广模式
实现龙狮运动国际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构建完善的龙狮运动国际化推广模式。推广模式包括管理-培训-传播,三大体系有机结合。管理机构是由中国龙狮协会领导下的各级龙狮协会负责,加强对国内外龙狮市场的管理,健全管理制度。审批龙狮运动培训与传播方案并定期检验。龙狮培训是指由管理机构所指定的龙狮培训基地从事对国内外人员进行龙狮运动培训。培训办法包括到基地培训和指派教练出外培训。培训要有切实可行的统一培训计划与考核措施,统一的规范教材。具备一流的训练设施。传播是指对龙狮运动方面的理论宣传、媒体报道、技术交流。可定期或不定期请龙狮运动专家进行理论讲座。举办龙狮技术交流会,举办各种龙狮比赛。同时通过媒体及时进行报道,宣传龙狮的文化、作用与价值。
5 结语
现代龙狮运动的发展已趋向大众化、社会化,推进龙狮运动国际化发展能起到以龙狮为媒、以龙狮会友、以龙狮促贸。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友谊,促进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同时能使中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世界体育文化之林,意义深重。
推进龙狮运动国际化发展必须重视对龙狮运动文化理论体系的研究,既要挖掘和拓展龙狮运动的文化内涵。又要重视多学科知识对龙狮运动的应用研究,同时还要加强对现代龙狮运动技术教学、训练研究,抓紧多出龙狮运动规范教材。
实现龙狮运动国际化发展的根本途径就是建立完善的龙狮运动国际化推广模式。管理、培训、传播三大体系有机结合。管理需严谨,培训讲实效,传播要及时,以科学的态度促进龙狮运动国际化的发展。
摘要:文章采用文献资料调研与逻辑分析等科研方法对我国龙、狮运动的开展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对龙、狮运动的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同时采取措施修正竞赛规则,重视多学科知识对龙狮运动的应用,并探讨了龙、狮运动国际化推广模式,为加速龙、狮运动国际化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龙狮运动,国际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全伟.中国龙狮运动的历史文化探源及其国际传播[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5).
[2]李传武.试论我国龙狮运动的文化渊源与价值[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6).
[3]雷军蓉.中国舞龙运动的社会特性和价值功能[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6).
推动扬州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篇10
旅游国际化主要是目的地旅游供应体系的横向完善,但如果从旅游业的发展角度来看,它是当地旅游业的纵深发展与提高。简言之,旅游国际化要求旅游业的发展要面向国际市场,结合自身条件,从各个方面努力提高与完善服务能力来满足市场需求。
扬州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在开发休闲、度假、寻根等旅游产品方面有着良好的开发潜力。但由于多种原因,扬州旅游国际化的进程相对缓慢。
二、扬州旅游国际化发展条件及制约因素
(一)扬州旅游国际化发展条件
首先,丰富的自然资源。扬州既有绮丽的运河风光带,又有自然秀美的瘦西湖、茱萸湾等风景区,还有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江南园林,具备良好的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开发条件。
其次,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扬州是国家首批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又是“2006年联合国最佳人居奖”的获得者。在历史上,扬州曾是江淮经济文化中心,现今,古运河、大明寺等历史遗迹及“扬州八怪”等名人为扬州社会文化旅游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源[1]。
(二)扬州旅游国际化制约因素
1、资源分散、参与性不强
尽管扬州旅游资源丰富,但由于历史原因,旅游景点分散在旅游、宗教、文物等多个部门,不仅加大了旅游开发的难度,也严重制约了旅游国际化的发展。同时,旅游资源多属于静态和观赏性类型,参与性特征较差,对欧美等国际游客吸引力较低。
2、历史文化资源开发水平低
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扬州旅游业发展的一大优势,但有形历史资源留存率较低给旅游产品的开发带来较大挑战,再加上文化旅游资源的有形展示难度大、投资高等原因,导致目前扬州的诸多历史资源开发水平不高或处于待开发状态。
3、整体形象不突出,宣传口号代表性不强
当前扬州的“烟花三月”、“二分明月”等形象尽管有很强的独特性,但它不足以承载厚重的“历史文化名城”,尽管鲜明,但过于单一,而且会加剧旅游业季节发展的非均衡性,不能够代表城市的整体内涵。
4、可进入性相对较低
尽管扬州的交通条件有不小改善,但由于地处江北,现有的交通与设施条件对于以江南和其它国际游客为主要客源市场的扬州来说,可进入性相对较低。因而,相对的地缘劣势仍然是制约扬州旅游国际化发展的瓶颈之一。
三、扬州旅游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一)制定扬州旅游国际化的发展战略
依据扬州休闲、寻根等资源特征以及发展重点,结合市场特征(比如:欧美客人倾向异质性,亚洲客人注重同根性)进行市场定位。根据市场需求,从产品的开发到服务水平提高,从政策的完善到管理的更加科学化,从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到环境的改造与提升,从宣传能力的提升到整体形象的提高等等制定一系列的规划目标,并将其转化为明确的各种定量指标。同时,建立旅游国际化发展的指标监测和评估体系,依据相应的质量标准和指标体系分阶段和分步骤来实现整体发展规划。
(二)准确的市场定位
扬州旅游最大的资源特征就在于休闲、度假、寻根与追梦。因此如果用富有诗意的“梦”来唤起人们对历史扬州的“追忆”或许更加有吸引力,追忆的可以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休闲与度假,也可以是历史与文化中的梦幻。对“梦回扬州(路)”等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树立扬州独特的、“唯一性”城市形象,而将“烟花三月”等作为对“梦”的注解,可使“梦”的内涵更加丰富。
(三)产品的国际化
1、完善产品体系,加快创新力度
站在市场的角度完善旅游产品的六大要素体系,加快旅游产品的创新,丰富产品种类,满足多类型游客的不同需求,开发出具有扬州特色和文化内涵的新产品。
2、完善产品功能,打造品牌产品
扬州的诸多景点或产品多为观赏性项目,隐含的诸多历史文化严重依赖于导游的讲解,尤其对于入境游客而言吸引力不强,如将其中的某些资源通过动态形式表现,不仅丰富了产品内涵,而且可以提高产品的动态性和参与性。其次,从历史文化资源(传统语言、服饰、艺术、习俗等等)中挖掘旅游产品,利用现代电子虚拟技术让游客“回到”扬州的历史中去。同时,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对优势资源的开发,打造有特色的品牌产品,提升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水平。
3、善于运用市场手段,优化产品组合
对旅游景点进行资源整合,建立营销联动机制,根据游客特点,将产品动静组合、热冷组合,这不仅能满足市场的不同需求、优化旅游资源功能、提升景点接待能力,另外也能分散热点景区的压力,增强对冷景点的宣传。
(四)服务的国际化
旅游国际化实质上是城市国际化的一部分,因此旅游国际化也不是一个或几个部门的事情,而应将旅游国际化发展战略置于《扬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扬州市城市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框架之下。在城市国际化发展进程中,需要多部门的共同协作,多站在游客需求的视角考虑问题。
1、引入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
借鉴先进的管理经验,尤其是发达的国际性旅游城市在旅游的融资、产品的开发、市场的管理与服务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是扬州旅游业快速国际化的“捷径”。其次,科学借鉴舶来品。借鉴成功的国际案例能够加快旅游国际化的发展,避免走弯路,但在借鉴时应结合自身条件,合理吸收。
2、优化旅游管理部门的功能
政府部门应以满足市场需求为标准,优化管理部门的功能,变管理为服务。通过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等体系,逐步提高信息服务质量,如建立多语种的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利用语音、视频、网络等为双方提供供求信息服务;另一方面,增强社会与游客监督的作用,完善旅游监督体系;同时,还要建立旅游服务危机应急机制,在出现重大不良旅游事件时,具备较高的危机公关处理能力。
3、加快旅游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旅游企业除了加强对现有人力的培养,还应加快对高级旅游人才引进,提高企业对旅游产品与服务的开发与创新能力,提高市场开发与服务水平,健全企业的管理体系,提高经营管理能力以及对旅游产品的深层次开发水平。
(五)环境的国际化
1、改善城市可进入性环境
首先,增强扬州与主要城市间运营能力,改善城市间交通水平,提高扬州旅游业的可进入性;其次,对市内交通加强管理,依据市场需要利用多语种语言导示牌、多语音报站等手段提高城市环境的服务水平;再者,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加强对道路的改造及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提高,从而保持一个外部可进入性高,内部交通流畅,环境卫生水平较高的城市,这是打造扬州国际性旅游城市的基础。
2、加强文明与文化教育,提高市民素质
居民的文化素质以及与游客的交流水平会影响游客对目的地旅游的感知水平,因而市民的文明程度以及文化素质水平是旅游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加强文明与文化教育,提高市民素质是加快旅游国际化进程的必要措施。
(六)营销的国际化
宣传国际化的原则是多种宣传策略相结合。首先,与目标市场相似、产品相异的知名城市或同一组合线的区域城市一起宣传;其次,联合苏北重要旅游城市共同宣传;再次,与目标市场相同的国外发达旅游城市建立姊妹城市,互宣互传。同时,建立重要游客信息数据库,让游客成为重要宣传员。
此外,利用网络宣传、大型的国际性活动、体育赛事或参与影视制作来扩大扬州的知名度,提升城市形象。并通过与传媒合作,挖掘扬州的历史文化资源,宣传扬州。
扬州旅游的国际化,不仅仅是市场的国际化,更是产品创新、政策完善、人才引进与培养等全方位的国际化。扬州凭借自身的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科学地发展旅游业,一定会成为全国及至世界性的知名休闲文化胜地,到那时,扬州的旅游业,也就自然地“国际化”了。
参考文献
如何应对孵化器的国际化发展 篇11
国际企业孵化器(IBI)就是在这种国际企业孵化条件的“传统孵化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旨在为国内外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提供优良的创业环境,通过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拓展国际市场,促进科技成果的国际化。同时,随着我国加入WTO,孵化服务也将国际化,现已有韩国孵化器落户北京,中国也开始探索创办海外创业园(孵化器),鼓励和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到境外创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科技部已开始启动美国马里兰、俄罗斯莫斯科和新加坡海外创业园。科技企业孵化器已成为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主要渠道。
随着孵化器国际化趋势的发展,国外有实力的孵化器落户中国,越来越多的各类孵化器产生,我国孵化器建设应当认真借鉴国外创办企业孵化器的成功经验,借助境外孵化机构的服务,完善自身的孵化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和国际化服务水平,积极应对国际化挑战。
加强服务,扩占市场份额
一个区域的环境条件、优惠政策,基本上是相同的。竞争环境中起作用的关键要素是服务。面对中国加入WTO,中国市场不断开放,越来越多的国外科技企业孵化器落户中国,竞争的关键要素也是服务。只有好的服务,才能吸引科技企业落户孵化器,扩占市场份额。因此,提高服务质量至关重要。
制定专门政策,鼓励社会投资
游说政府有关部门应专门研究、制定有关扶持孵化器投资和建设的优惠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适当控制政府直接投资,大力支持办好孵化器。
鉴于孵化器具有较突出的社会公益性,所以与之相关的投资行为或多或少必然会发生经济效益的矛盾。为了使更多的投资者主动参与孵化器建设,必须在投资收益方面有法律保障。因此,建议区域内工商、税务、科技、计划等部门联合制定有关孵化器的优惠政策,对投资孵化器的各种投资行为给予政策和法律支持。在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孵化器的同时,应对不同情况有所区分,适当减弱政府作为孵化器单一投资主体的做法。
在部分条件合适的国有企业中建立分孵化器
制定专门政策,鼓励部分改革困难的国有企业建立孵化器,利用国有企业现有厂房、设备等基础条件建立孵化器分中心,鼓励企业内部创新、创业,培育新主体,激活原母体,最终实现原国有企业的脱困,使它们从困境走向新生。
孵化器在部分国有企业中的探索和实践表明,它是解决国有企业改革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改革难度较大的国有大中型企业中积极创建孵化器,进行传统工业区改造,是实现国有企业脱困的重要方式。区域政府应将国有企业孵化器建设列入国有企业改革整体方案中,出台专门的政策措施,引导条件适合的国有企业创建孵化器,通过资源整合、规模效应来做大我的科技创业公司。
建立孵化器发展基金
区域政府应通过制定有关政策措施来扶持、规范和引导孵化器发展,可由财政专款和社会捐款建立孵化器发展基金,支持孵化器良性发展。
凡希望获得或接受政府资金及项目支持的孵化器,都应通过政府有关部门根据统一考核标准组织的孵化器资质认证,为鼓励先进、推进改革,政府应建立孵化器发展基金,采取后奖励的方式,对那些孵化效果显著、改革成绩突出的孵化器予以奖励、资金和项目支持。发展基金先由政府财政拨付、后接受社会捐助形成。由一个非营利性机构操作,以鼓励孵化器良性发展为原则,通过严格的评审确定对象,依据孵化器是否达到奖励办法规定的要求来发放基金,基金的对象可以是各种投资主体创建的各种类型的孵化器。同时,为推动宏观调控与管理,政府应成立鼓励孵化器发展的专门机构,进一步贯彻政府对孵化器建设的政策导向,激发社会各界创建孵化器的热情,更大程度上促进孵化器事业的发展。
建立良好的企业孵化器的生态环境
A、企业孵化器与孵化企业的关系
新创中小企业是企业孵化器的孵化对象,它们之间是孵化与被孵化的关系,而非领导与领导的关系。企业孵化器价值在于孵化的新技术企业在与传统技术大企业竞争中获胜。孵化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获胜靠的是先进的技术,而不是自身规模。因此,越来越多的企业孵化器将以先进技术企业为孵化对象,发展为科技企业孵化器。企业孵化器为孵化企业提供的是一种外部服务,如培育创业团队,建立现代企业运行制度,为新创企业配置技术、人才、资本、信息、市场等创新资源。企业孵化器一般不能参与或干涉孵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即使对于参股孵化的企业,也只能通过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参与孵化企业的决策。
B、企业孵化器与毕业企业的关系
如果把企业孵化器比作一所大学,那么毕业企业就是大学的毕业生,是校友,因此,企业孵化器与毕业企业的关系是母校与校友的关系。孵化企业一旦毕业之后,企业孵化器一般不再为它提供日常服务。但是企业孵化器要像大学关心校友的成长一样,要特别关注毕业企业的成长,企业孵化器可以通过一定的方式、方法保持与毕业企业之间已经建立的密切的、相互信任的关系。
处理好这两种关系有利于创建孵化器的品牌,扩大孵化器的知名度。
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服务要以市场为导向
要为高科技企业服务,我们孵化器首先就应该与高科技结合,以科学的方式开展工作。二十一世纪是网络与信息的时代,任何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信息的交流,我们创业中心也是一样。
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战略思考 篇1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加强, 以及我国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 社会发展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 高等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本文简要论述了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以使得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二、高职院校国际化应处理好外延发展与内涵发展的关系
针对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而言, 是一种双向以及互利发展的过程中, 因此高职院校如果仅仅将学校的国际化进行发展, 而不重视自身学校的内涵, 那么高职院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则一定是片面化的, 只有将高职院校的的内涵和外部延生进行供存, 才能够发挥出自身独特的作用, 这样才能够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的发展。
从高职院校国国际化的发展方式上, 主要是分为在教学方面的国际化以及在科研方面的国际化。从教学的角度而言, 主要包括将发达国家的较为成熟和先进的教学理念直接引入到我国的高职院校中, 将国际化程度较高以及目前国内较为稀缺的专业进行引进, 通过联合培养的方式, 使得学生能够最大程度的接触到国外的教学理念。教学的国际化是的高职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具有国际视野的人才, 从而在国际的环境中具有更大的竞争力。针对科研的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需要注意的是准则主要包括赫尔国外大型的跨国企业进行合作, 有效的开展境外的培养方式, 最大程度的吸引国内外的科研经费, 从而为学生创造出较好的条件。
针对高职院校而言, 在走国际化的道路的过程中, 需要从自身国家的利益出发, 在保证高职院校国家的过程中, 必须体现民族主义。由于高职院校在进行国际化的过程中, 和民族主义一定存在一定的必然联系, 但是两者存在相互制约和相互影响的关系。主要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 国际化和民族化本身存在一定的联系, 国际化需要在民族的基础上产生, 只有从民族的角度出发, 国际化产生能够产生和推出, 而民族问题需要通过国际化进行发展。但是在高职院校实行国际化的过程中, 很可能和本土的民族文化进行产生冲突, 因此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进行有效的判断, 在强化民族观念的前提下, 引进国际化的思想观念, 不能因为一味地的引进国际化的思想, 而将民族的东西进行否认, 需要看到两者的长处, 相互的进行融合和促进, 从而真正的将民族的思想和国际化的思想进行融合, 促进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
三、促进高职院校国际化的发展策略
高等教育从诞生之日起, 就已具备了国际性的特点, 教师以及学生的留学使得高等教育打破了地域的限制, 极大地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被称为现代大学典范的德国大学引入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学习者, 借助人员的学习和流动, 将现代大学的精神与内涵传递到世界的各个方面。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发展应以以下三个方面为基础:
1. 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
国际化教育不光是一个教育上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经济上的问题, 同时也是一个政治上的问题, 牵涉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政治利益对抗, 具有敏感性、复杂性等特点。因此制定科学、客观、有效的国际化教育政策是各国政府以及教育单位都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 需要吸取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 完善本国相关的法规政策。例如, 高等教育的输出国家一般是美国和英国, 这些国家在对待跨国入境接受高等教育时, 一般采用的是营利性以及非营利性的办学模式。营利性的办学单位和商业的组织单位用一样的眼光看待, 而一些非营利性的组织单位则按照慈善单位的一般要求看待。
2. 建立健全各种监管制度和质量保证体制
高等职业教育的国际化形式表现多样, 一般是以营利为目的, 无法较好地保证运行的质量和效果, 因此需要建设起由政府单位、社会非营利性评估小组和合作办学单位等多家机构共同组成的一体化质量判定以及监督控制系统, 有条理地进行国家办学组成机构以及建设项目的评估和监测, 构建高标准的质量预警模式, 切实保证合作国家和各个成员之间的切身利益。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同样也需要构建有关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既可以划拨专项基金, 强化学校和外界之间的联系, 建立在知名大学的基础上, 积极开拓国际化的合作项目;也可以支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国际交流活动, 培养学生开阔的国际视野。厦门大学有教授提出, 当前高职教育国际化的重点已经从单一的看重学生以及教师的流动层面上, 转移到课程以及工作人员的开发领域上, 各种教育观念和管理模式相互依存, 保证跨国教育的有效性。
3. 以人为本, 切实保障学生利益
目前的跨国教育实际上是基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念, 学生是一种消费者的角色, 消费者的权益保障也成为日渐突出的问题, 各种关于学生的利益被损害、学生被骗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高等职业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因此在国际化的建设过程中, 更加需要防微杜渐, 对学生的利益做到实质性的保护。与此同时, 还需要完善各项审批核准制度, 提升入学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将一些不合法的教育组织拦在门外。
结束语
综上所述, 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在进行国际化发展过程中的内涵进行了分析, 随后在此基础上针对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 如何更加有效和合理的进行国际化沟通的措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目的是为了提高高校国际化的发展。
摘要:随着我国高职院校在教学方面的改革, 高职院校如何成熟地对外交流是目前高职院校非常关注的问题, 本文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的意义, 随后针对目前高职国际化在发展过程中的思考进行了详细和针对性的分析。
关键词: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思考
参考文献
[1]缪秋菊, 邵琳艳, 李俊飞.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 2013, 9:59-61.
[2]王群, 石骏.高职院校国际化竞争力指标及权重体系构建[J].职教通讯, 2013:1-4.
【国际化发展】推荐阅读:
企业国际化发展08-23
国际化发展策略11-27
国际化人才战略发展05-18
创新成就国际化发展09-17
浅谈博世集团的国际化发展07-03
浅谈中医药国际化发展11-13
企业国际化发展战略(PPT)12-07
国际发展模式06-30
国际教育发展11-13
国际业务发展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