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性改造(共11篇)
应用性改造 篇1
摘要:社会要发展, 对人才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力。在社会需求不断变化的背景下, 汉语言文学专业如何提高其应用性成了高校教学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介绍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面临的社会问题, 论述了改革的必要性, 之后, 从理论层面分析了应用性改造的依据, 最后, 提出了应用性改革的具体措施, 为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造提供借鉴。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性,改造,理论,措施
引言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的一个基础性专业, 发展历史较为漫长, 文化底蕴极其丰富, 很多职业都是从此专业发衍生出来的, 例如作家、语言学家等。然而, 社会的发展, 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希望学校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性和创造力。为了适应社会需求, 与社会对接, 保证学生就业, 专业应用性改造已经成为必然趋势。应用性改造, 需要立足我国当前的社会现状,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性的培养。
1. 进行应用性改造的理论基础
专业的改革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综合性工作, 不是简单增设或删除一些课程就能实现的。专业应用性改造涉及观念上、教学方法上、体系上等方面的综合完善。因此, 改革需要从认识角度出发, 转变观念, 在理论体系的指导下进行。
1.1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奠定了本体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本质上具有实践性, 问题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解决。学生的认识是从具体的实践中来的, 在实践中不断学习, 积累相关知识, 厚积薄发,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具体教学里, 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便于了解自身, 了解社会现状, 进而, 得到思想上的升华, 完善世界观和价值观, 最终为实现人生价值奠定基础。
1.2 新知识观念奠定了认识论基础
学科知识论是指导学习的较为基础的理论, 认为无论什么类型的知识都对人们的实践具有指导作用;职业能力体现着将知识用到实践中。因此, 首先要学习相关知识, 为之后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在具体设定课程的时候, 应该将基础课程和专业课分时段进行合理的安排。在具体实施中, 注意循序渐进, 开始时学习简单的理论, 之后逐步进行实践, 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 并且提高运用的能力。
2. 专业应用性改造的具体措施
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的改造, 需要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出发, 在理论指导下进行综合性改革, 才能少走弯路, 实现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当前, 专业实践性改革处在探索和不断完善的时期, 需要不断总结之前的经验, 发现其中的问题, 为之后的改革提供指导, 促进改造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
2.1 确定专业定位, 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改革, 首先需要重新对专业进行定位, 进一步完善专业的培养方案, 为培养应用性改革奠定基础。具体实施步骤上, 需要在之前的学科设置上, 进一步调整定位, 以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为出发点, 注重实现将学校培养与社会需求进行对接, 为学生的就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2.2 注重人力资源建设, 夯实师资力量基础
教师是学校实现教学目标的关键, 是连接学校教学与学生培养重要纽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应用性改造, 首先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完善。从当前的师资力量上看, 学校教师的学历与职称情况比较完善, 但是教师的实践经验与实践能力相对欠缺, 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 需要注重人力资源建设, 完善相应的教师结构, 着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 夯实师资力量基础。
2.3 根据培养目标, 改革教学方式
要实现具体的培养目标, 还需要对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以便学生更易于接受相关知识。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注重写作、沟通、学习、应用等多方面能力的提高。前文已经提到, 现阶段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主要有综合课、专业课和选修课, 并且涉及一定的实践课的内容。因此, 需要利用现有的课程设置优势, 根据调整后的培养目标, 调整相应课程设置, 并且对现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4 完善实践基地, 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传统观念认为,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投入局限于简单的师资力量建设方面, 却忽略了与社会对接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投入, 这不利于学生能力的综合提升。应用性改造需要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因此, 需要完善实践基地, 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创造条件, 让学生接触到具体的应用性的工作, 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夯实相关知识。
总结
综上所述,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造, 是适应社会需求基础上产生的, 也是专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改造中, 需要在完善的理论指导下进行。专业应用性改造的具体措施中, 需要从多角度综合进行, 要确定专业定位, 完善专业培养方案, 学校要注重人力资源建设, 夯实师资力量基础, 教学中要根据培养目标, 改革教学方式, 注意完善实践基地, 注重提高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方习文.“应用性”观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改造的思考[J].文教资料, 2010 (023) :161-163.
[2]何梦涵, 王书圻.关于有效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的若干思考[J].剑南文学 (经典阅读) , 2013 (4) .
[3]党永刚.新时期高等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应用性改革研究[J].琼州学院学报, 2013 (3) :114-117.
应用性改造 篇2
信息管理部 陈金文
目前,国家保密形势异常严峻,尤其计算机及其网络已成为泄密的重要隐患,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发生的泄密案与窃密案频发,随着国家BMB相关标准的出台,以及从业人员对国家BMB相关标准的深入理解,势必对企业应用系统的安全保密防护提出更高的要求。已经运行的应用系统如企业0A、PDM、CAPP、项目管理系统、档案等系统中存储着本单位各方面的大量信息,可以说是本单位的核心机密所在,这些数据的安全保密要求就需要对原有的应用系统进行安全改造。
一、应用系统安全保密改造目的
随着企业信息化程度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深度也进一步增加,涉密应用系统的应用范围和业务应用的规模伴随着业务的需求必然会快速增长,信息的安全保密技术也会不断出现新的安全隐患,也在不停地发展,对系统的安全保密管理的要求也会有所变化。随着业务的发展,规模会变化,机构会变化人员会变化,环境会变化,涉密应用系统也会跟随着调整、扩充、搬迁等,总会有或大或小的不同变化,因此,在涉密应用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中.我们在跟随技术发展的同时,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也必须不断调整来适应技术和要求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使涉密信息系统始终保持安全良好的运行状态。就拿航宇公司而言,随着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深入,企业先后陆续上了大量的应用系统,如:OA、PDM、TDM、CAPP、项目管理系统、门户、档案管理系统等,这些应用系统中积累了大量的数据,而且这些多数属于涉密数据。在早年推广的系统中,重点考虑应用的便利性和数据的安全性,很少会考虑到数据保密这个范畴,因此,原有的应用系统也就存在大量的漏洞和风险,如用户管理、“三员”管理、日志管理、审计管理、身份鉴别等,或多或少存在由于功能缺陷导致的保密问题、安全问题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势必容易造成涉密信息被非授权访问,以及对窃、泄密事件的无法追溯。因此,为了保证这些数据的安全,除做好单机防护、访问控制和边界防护外,还应该对已经投入使用的应用系统进行安全保密改造工作。
二、应用系统安全保密改造方案
应用系统安全保密改造方案的总体思路是要适应实际和发展的需要,既要满足信息化对应用系统便捷性的要求,又要满足保密对应用系统安全性的要求,整个改造过程动态推进,具体做法如下:
(一)用户管理改造
原有的应用系统用户一般有系统管理员和普通用户两类,没有考虑“三员分立”管理功能。根据国家BMB标准的相关要求,在应用系统安全保密改造过程中将系统用户分为以下几类:用户按照功能和权限一般划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普通用户。第二类是业务管理员.主要指管理某个业务的功能模块的而设置的人员。例如OA协同办公系统的表单管理员,主要负责表单的设计、制作、发布、修订和表单流程的设立。第三类为“三员”。即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三员”应该按照最小权限的原则和权限分离原则进行权限划分,各管理员的权限应相互独立、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系统管理员用于建立使用该应用系统的组织机构、建立和管理用户组和用户、用户的新增、变更、注销等等;安全管理员主要负责应用系统安全策略的设置、调整。用户账号安全策略的设置(口令复杂度、长度,口令更改周期,用户和用户组的访问控制权限分配和调整)以及普通用户操作系统信息(包括登录、操作和退出等)的查看;安全审计员负责审计业务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和安全管理员的操作,并对操作结果进行验证。因此,新上的应用系统除了具备“三员分立”的管理功能,实行三员分立的管理模式.三员的权限相互独立,互不交叉,从而防范违规事件的发生外,还应删除系统默认用户、删除超级管理员,避免管理员的权限过于集中导致信息安全问题。
(二)系统备份和恢复改造
1、系统备份
(1)应用软件备份:系统应用软件通过应用服务器发布,每次系统BUG修改和版本的升级、需求功能的补充,均会产生系统应用软件的更新,程序的每次更新均有版本控制器记录,每周对系统应用软件进行备份,且备份后的程序与应用服务器不在同一台机器中。该项工作由业务管理员进行负责操作和记录。
(2)数据库备份:系统提供数据库自动备份的批处理命令文件,通过系统的计划任务进行自定义设置,并定时对数据库进行备份,且备份文件与数据库服务器不在同一台机器中。该项工作由业务管理员进行定期检查和记录。
2、系统恢复
业务管理员按照各系统恢复预案进行系统恢复,操作人员及接触数据的范围,数据存储要求均符合保密要求。具体恢复分为以下两个方面:
应用软件恢复:一旦应用服务器出现故障或瘫痪,业务管理员应按照系统恢复预案进行恢复,协调有关部门和岗位人员配合该项工作的开展。首先,恢复应用服务器操作系统;其次,恢复应用服务器的WEB发布支撑软件;最后,恢复备份的应用系统软件,并在应用服务器上进行部署和发布,并记录恢复过程。
数据库恢复:一旦数据库服务器出现故障或瘫痪,业务管理员应按照恢复预案进行恢复,根据系统备份的数据文件,首先恢复数据库,然后按照数据库恢复批处理命令文件进行数据的恢复,并记录恢复过程。
(三)安全审计改造
涉密的应用系统需要有完整的安全审计功能,而我们很多应用系统在安全审计方面功能不足,需要改造。具体改造方案如下:首先,涉密应用系统的安全审计实现必须覆盖所有用户,并且能确保审计内容至少包括事件的日期、时间、事件发生的用户身份标识、发生事件的设备标识、事件类型、描述和结果;其次,安全审计的记录信息要符合机密性、完整性、可控性、可用性和不可否认性(抗抵赖)的原则;再次,应用系统要具备相当充分的审计条件,做好这方面的安全审计内容,主要反映在应用层面的审计数据收集工作,将有用的信息提取出来作为审计的内容,通过特定的管理页面提供给进行审计工作的用户,对审计数据能进行统计、分析、按条件查询及生成统计报表等功能,方便审计人员的统一审计管理。
(四)日志管理改造
过去的应用系统在日志管理功能方面不足或者不全,日志可读性、可管理性较差,我们现在的日志管理改造要求有日志管理策略设置的统一界面,该统一的日志管理界面将作为整个日志的管理中心,所有日志信息都将归总到这个统一日志管理中心里进行管理。日志管理要求一般可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日志的存放要求,如日志存储路径、日志存储方式、目志存储空间或存储周期,所有的日志同时应具有存储空间满时的告警功能和自动覆盖最早日志或自动转存的功能等;二是日志容量和目志的覆盖周期,一般可追溯周期不少于1个月。三是应用系统的安全日志应与系统日志分开,同时涉密应用系统还应具备对特定事件进行实时报警功能,并限制用户对日志的访问,能确保日志管理的安全性,防止用户的恶意篡改日志记录。此外,为增强日志的可读性,日志管理还应该具备导出功能,建议应用系统采用SYSLOG接口、SNMP接口或者数据库接口三种之一提供日志的导出接口。
(五)身份鉴别改造
保密标准对应用系统身份鉴别的要求主要归纳为几点:“确保身份标识唯一性、可审计性和可核查性”、“口令设置长度、复杂度和更改周期”、“重鉴别”、“鉴别失败”等。常用的鉴别方式有用户名/口令,动态口令,数字证书,生物特征识别等。随着应用系统的数量的增加,越来越多的用户面临着“分散身份鉴别”带来的各种各样的问题,也就是“身份漫游”功能,漫游功能在信息化来讲是非常便利的,但从保密角度来讲却存在极大风险,因为不同身份所接触的涉密信息是不同的,涉密信息内有机密级计算机和秘密级计算机,甚至还有非密计算机,而各密级计算机所能接触的涉密信息等级不同,因此身份鉴别除了考虑上述要求同时,应考虑多个应用系统的单点登录和统一身份鉴别功能的实现。笔者认为:为了达到便利又安全保密的要求,采用身份认证网关实现单点登录访问控制是较好的办法。航宇公司的几个主要应用系统如:OA系统,PDM系统等大部分采用B/S架构,采用CA数字证书的验证的方式统一身份认证访问应用系统,并用防火墙对应用系统的端口进行最小化授权开放,用户成功登录应用系统后,应用系统会根据用户的角色出现相应的操作界面。在OA、PDM等重要的应用系统中均实现了通过门户统一身份认证身份鉴别方式实现了应用系统登录。
(六)涉密信息流向控制改造
涉密信息流向控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于密级级别高的人员,不但可以获取相同密级的数据信息,还可以获取比其密级低的数据信息;相反,密级低的人员不能获取比其密级高的数据信息。二是防止知悉范围扩大,即非授权用户无法查获非授权的密级信息,授权用户仅能查获相应授权的密级信息。重点是通过菜单权限和数据权限对用户权限进行限制。涉密信息的流向还可以通过企业内不同部门岗位和不同业务范围来进行控制,这种控制通常是结合系统权限控制来实现。例如:班组级、车间级、工厂级,部门级别高的人员有权访问下属级别的数据信息,相反,则受到限制。相应密级用户浏览相应的密级信息,低密级的人员无法获取高密级信息的目的;相应的业务用户浏览相应的业务信息,无法浏览不相关业务信息。实现方式主要有:
1、功能权限控制。
涉密应用系统的功能权控制也就是菜单权限,主要是针对用户或用户组设置不同的菜单权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针对管理员权限而言,企业普通用户或用户组具有授权的相关业务的浏览、查询、处理等权限,但没有用户管理、权限管理和审计管理的功能,这些功能分别是系统管理员、安全保密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的功能。二是针对业务而言,不同的用户和用户组具有不同的业务权限权的控制由相应的业务应用系统内进行权限控制。
2、数据权限控制。
在应用系统中,系统提供对数据的访问权限进行控制,即针对系统用户或用户组按用户或用户组的角色进行权限划分,根据不同的用户角色可以看到特定的内容。普通用户可以看到业务上授权个人的可以看到的信息;系统管理员、安全管理员和安全审计员可以看到相应授权的信息或数据。如安全保密管理员可以看到的一般员工操作信息,安全审计员可以看到三员操作信息,别人看不到。
三、总结和建议
综上所述,要提高涉密应用系统的安全水平,除了硬件和环境应具备相应防范措施外,重点应该关注应用系统的安全保密防护,而应用系统的安全保密防护除技术措施外,还应在管理措施和相应的标准规范上下功夫,才能真正做好应用系统的安全保密工作。相对于用户改造,文中提到的密级流向控制是比较难改造的,很有可能会涉及到应用系统结构性调整。当然,原有的应用系统由于最初设计时目标的差异,应用系统进行改造过程中会由于历史应用原因,无法彻底按照本文描述的内容进行改造,但应该重点关注应用系统改造的原因和目的,采用其他方法达到保护应用系统中的涉密信息得到防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勇,李丹.物联网信息安全体系结构分析
保密科学技术,2010,10 『2】 顾景民,郭利波,姜进成.企业信息软件系统安全运行探讨
山东煤炭科技,2009,3 『3】 国家军工保密资格认证办公室,军工保密资格审查认证工作指导手册
应用高压软启节能降耗改造实例 篇3
【摘 要】介绍了破碎系统中910米高压长皮带机利用VFS高压软起动设备节能改造的过程,分析了VFS高压软起的工作原理和实施方案,总结改造后系统运行状况及节能效果。
【关键词】液力耦合器;400KW;6KV高压软启动器;工作原理;系统控制
0.引言
我公司二条5000T熟料生产线生产用石灰石是由矿山2台硾式破碎机破碎后,经一条910米皮带机(电机400KW,6KV)输送到石灰石堆棚,每天15000多吨的石灰石用量全部通过910米皮带输送,故910米皮带机运转状况直接影响成品石灰石储量问题。原910米皮带机启动方式为粘连式液偶软启动装置,该启动装置自生产线投产以来因液压系统问题及粘连式液偶内磨擦片问题多次发生故障,从而影响成品石灰石储量,且该装置每年维护费用高,润滑油渗漏问题一直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给岗位维护带来极大不便。
1.改造方案的确定
针对我公司石灰石输送设备状况,经公司技术人员研究并取得集团技术中心同意后决定对其进行改造。技术人员认为去掉粘连式液偶软启动装置实现电机软启动由两种改造方案:高压变频器和高压软启动。因我公司皮带机运行启动完后均在工频运行,若实行高压变频器启动,变频器需长期工作在工频,功率单元发热量大,设备维护费用高,且高压变频器费用高,故会造成改造投资大效果不理想问题。若采用高压软启动装置来实现电机软启动,电机启动完毕后达到旁路运行,有效解决了电器元件发热问题,维护费用低,投入成本少。根据以上考虑,我公司决定采用VFS高压有级变频软起动装置用作高压软起动控制方式,此控制方式在集团尚属首次采用。
2.改造的具体步骤
2.1深入了解VFS高压软起动装置系统特点
VFS(Variable Frequency Starter)高压有级变频软起动装置是应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电力拖动技术及数字微处理器技术,通过控制晶闸管来实现有级变频无级调压的功能,它可以输出12.5Hz、25Hz和50Hz三种频率,同时控制电机的压频比,来实现小起动电流,大起动力矩的良好的起动特性。同时可以实现电压斜坡起动、恒流起动、软停车、制动停车等多种起停控制方式,该技术是目前国际上新发展的最优良的电机起动技术。另外,具有模块化的光纤传送技术以及完善的保护技术,该装置在实际应用中,当电动机起动时,利用先进的可控硅移相调压技术,闭环调节输出到电机的电压和电流从而减小电机起动过程中由于过电流引起的电网波动和机械冲击,使电机平稳起动。其系统主要特点有以下几方面:
a.起动电流小,起动转矩大;通过引入变频控制机制,所以起动电流可以控制在额定电流的2倍左右,起动转矩可以达到额定转矩的80-90%。
b.起动方式灵活;可以根据现场负载情况和电网情况选择不同的起动频率组合,在不同的起动频率下实现电压斜坡起动和限流起动等多种起动方式。
c.电机起动控制灵活;可以实现正反两个方向起动,具有自由停车,软停车和制动停车等多种停车方式选择。
d.起动时间和起动转矩可调;可以根据现场要求任意调整起动时间和起动转矩。
e.可靠性高;检测手段完善:静态自检、运行中动态检测。
采用先进的晶闸管串联和先进的动态均压技术,使控制简单,调节方便,整机应用灵活,运行可靠。
强弱电间隔离完善,系统强弱电间采用光纤隔离,避免了强弱电间的相互干扰,增强了系统工作的可靠性。
f.性能指标高;采用双DSP控制系统及大规模门阵列CPLD线路实现控制高实时性的要求大大提高了晶闸管控制的实时性,达到了控制的快速性。
g.控制便捷;高压软起动装置设有就地控制及远程控制,电机起动电流在2~4倍范围内连续可调,保证电机启动电流在2.5倍电机额定电流以内满足此传送机电机起动要求,电机实现0-1/4转速,1/4转速-额定转速的起动过程。
h.功能齐全;完善的保护功能:包括短路、过流、限流、过压、欠压、过负载、缺相、三相电流不平衡保护、过热、CPU故障、通信故障、脉冲故障等各种故障状态报警,及时处理保护软起动器及电动机,同时启动报警系统在人机界面上给出详细的故障信息,利于操作人员维护处理。
具有旁路功能,在电动机起动完成或起动过程中发现故障,将切换到旁路状态,降低了整机的功耗,保证系统可靠运行。
采用数字控制方式,具有MODBUS,PROFIBUS和RS485等多种适合工业现场的通讯接口。
2.2控制柜安装调试
确定改造方案后,技术人员先拆除原粘连式液偶装置及其配套油站控制系统,将电机前移与减速机直接连接。控制柜按照《电气设备安装规范》施工就位后,将原敷设到电机的电缆改为高压软启动装置电源,从该装置重新敷设电缆到电机,实现供电电源改动。电源改动完成后将控制柜控制回路上电进行控制回路传动调试,模拟工况先现场后中控DCS启动,确保达到控制回路无问题后进行高压上电,设定软启参数工况启动电机带负荷试车、投运。
3.改造效果
此改造已在我公司2010年三月熟料线检修期间完成,改造后910米皮带启动电流由原来的5-6倍,降为现在的2.5倍,启动功率有原来的1000KW左右降为现在的350KW左右,达到了降低启动时对电机、减速机及长皮带冲击的效果,提高了电机、减速机及长皮带的使用寿命,从而保证设备安全连续运行;同时去掉粘连式液偶软启动装置既节约液压器件及润滑油高额的维护费用,又改善了岗位状况,降低了岗位劳动强度。
4.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探析 篇4
作为兴办时间较长的中文专业, 在很长一段时间被定位为作家、文艺理论家和语言学家等专家学者的摇篮。然而, 社会对专家、学者的需要毕竟是有限的。当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 当中文专业由少数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举办变为更多其他类型学校的新专业以后, 就必须面对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问题。也正因如此, 许多高校在上个世纪末本世纪初都不同程度地尝试了对传统中文专业的改造, 中文专业招生时树起了“新闻传播”、“涉外文秘”等旗号以吸引考生即是证明。
中文专业越来越无法忽视其当今就业的严峻性和大众质疑的尴尬。在如此情形下, 专业应用性改造被普遍地提出来。探索最多的是兴办中文专业较晚的普通理工院校, 因为在夹缝中求生存, 既不能完全以传统的专业办学模式为依据, 也不能照搬理工科办学模式, 因此提出根据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结合学校的办学条件, 立足市场,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思路。强调人才培养上, 不仅注重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的传授, 更要注重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特别是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理论依据。
对一个传统专业进行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并不是增减几门课程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专业改造牵涉到观念的转变、教法的改良、课程的改设、实践体系的建构、教师角色的改变和能力的提升等。笔者认为首先必须改变传统观念, 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实现自觉, 否则只能是小打小闹的局部改良而已。
1、马克思实践观为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基础。
“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导致神秘主义方面去的神秘东西, 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学生需要通过实践, 不断积累个人经验, 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 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在全部教学活动过程中, 学生以内在体验的方式参与教学过程, 在过程中理解自己, 理解人生, 理解社会, 使人的精神世界受到启迪, 人的生活方式得到建构, 有效地促进人的发展, 从而实现人的价值。马克思指出, 人的劳动实践使“生产者也改变着, 炼出新的品质, 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 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 造成新的交往方式, 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2、新知识观为教学实践活动提供了认识论基础。
传统的学科理论学习的指导思想是学科知识论, 其隐含的假设是:所有的知识都是有用的;职业能力即知识的运用, 所以知识的传授要先行, 知识要有系统性、完整性, 实践课是理论课的演绎和附庸。人才培养方案一般按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 (含实习) 分别安排在前期、中期和后期讲授。在学习过程中, 先学枯燥、抽象的理论, 然后开展具体的实践, 对实践的理论思考在前, 作为思考对象的实践在后, 这脱离了职业活动的过程。
三、在先进理念指导下的专业应用性改造。
一个专业的改造不能仅仅是修修补补, 如果这个专业还有存在的价值和必要, 那就应该根据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 在先进理念的指导下进行重新定位, 在新定位的指导下对人才培养方案以及教育教学的各个要素作全面的调整。
1、结合专业、学校、社会三方, 明确专业定位, 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根据社会需求重新进行应用性中文专业的定位, 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重造人才培养方案, 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首要任务。在原来专业学习的基础上, 拓展专业方向, 寻求专业教学与市场需求的契合点, 是中文专业实现应用性的基本导向, 更是其在竞争中谋生存、求发展, 适应社会需要的途径。
中文专业的应用性定位应该在处于学科理论与职业技能之间的专业修养层次。在遵循专业教学规律的基础上, 科学建构课程体系:围绕核心能力培养设置类型课程, 并使各类型课程科学组合。形成“基础+方向应用模块、非独立实践环节课程+独立实践课程”的新课程体系。即保留基本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 但适当压缩学时, 增加应用性的方向课程;强化实践教学, 除了在一些课程内安排实践教学环节, 还设置相对集中的培养能力的独立实践课程。
2、培养双师型人才, 打造适应专业改革的师资队伍。
教师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是专业改革的关键。要能够按照新形势下的课程设置来开课, 对于教师无疑是一大挑战。从现职教师情况看, 大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和教授、副教授职称, 但缺乏与所授课程相应的社会实践经历, 对社会于中文专业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知之不详, 不能充分胜任教学实践活动。教师的这一局限将成为中文专业应用性改造的短板和瓶颈。培养双师型教师是应用性中文专业改造的关键所在, 而这首先需要转变教师的观念。教师必须认识到专业改造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觉、主动地适应改革的需要。
3、围绕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良。
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表述为:合旨得体的言说和写作能力、自如灵动的沟通与策划能力、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等。教学的重点围绕专业核心能力培养来展开:提炼汉语言文学核心课程的理论精髓, 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突出专业方向课程、选修课程的实践内涵, 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如前所述, 课程体系分别调整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专业选修课, 且包含不同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要求, 因此要求教学方式方法相应的进行调整。
如不包含实践环节的课程, 鼓励老师进行课程应用性探索, 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处理好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改变传统的“一言堂”讲课方式, 增加师生互动,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自读、自讲、撰写小论文、专题讨论等形式多样的方式, 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充分展现自身, 增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成果, 并引导学生适当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 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得到锻炼,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给学生开列专业和非专业的参考阅读篇目, 引导、指导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第二课堂”活动, 成立各种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紧密联系专业的社团, 如文学社、话剧社、影评社等, 创办自己的刊物、论坛和活动阵地, 使学生通过社团活动延伸专业学习。
摘要: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当今社会新的人才需求架构下进行应用性改造是必然、明智的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新的知识观为专业应用性改造提供了本体论、认识论的基础, 为高校知识教育向能力培养转变以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摸索提供了理论依据, 指明了专业改革的方向, 有效地指导了具体专业的实践教改活动。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应用型,教改
参考文献
[1]方一新、程若旦、许玲玲, “文革”后二十年中文系培养毕业生情况调查与分析[J], 现代教育科学, 2004 (2) 。
[2]张英彦, 实践教学的理论基础探析[J], 科学教育研究, 2006 (9) 。
等离子点火装置改造及应用分析 篇5
【关键词】电站;锅炉;等离子
等离子作为一种较为先进的点火技术现已被很多电厂采用,但多数是基建时就直接安装使用,许多老电厂也想使用等离子点火器但很少有实践依据,现将福建大唐宁德电厂等离子改造的情况作为分析。
1.改造方案
原设计方案为:拆除前墙下层原燃烧器的中心风管及其内部的油枪,将其替换为可实现分级点火的等离子燃烧器,在原一次风管上加装分叉管,引出部分煤粉为等离子燃烧器供粉。在锅炉点火启动阶段,一次风分叉管上的插板门打开,原一次风管内的部分煤粉通过分叉管被引至等离子燃烧器,煤粉被等离子电弧点燃并喷入炉膛;一次风管内剩余的煤粉继续沿一次风管进入原燃烧器的一次风室,并向前喷入炉膛后被等离子燃烧器所产生的煤粉火焰点燃。在锅炉高负荷运行阶段,一次风分叉管上的气动插板门关闭,所有煤粉仍按原设计路径进入燃烧器的一次风室,燃烧器完全按原设计方式运行。
等离子燃烧器的外形尺寸完全按照原燃烧器的中心风管设计,只需将前墙下层燃烧器中心风管从燃烧器后端抽出,将等离子燃烧器插入即可。加装等离子点火装置后前墙下层燃烧器与锅炉厂设计唯一不同的是其中心油枪被拆除,其点火及助燃的功能将由等离子发生器替代。
改造方案:为了完善等离子燃烧器,彻底解决原分叉管设计方案出现的问题,进一步对等离子燃烧器进行改造,整体更换原一次风喷嘴为等离子燃烧器,彻底取消英巴燃烧器原设计的中心风筒及油枪结构,取消原设计等离子燃烧器的分叉管结构,用等离子点火器代替原来的油枪,一次风由原设计的带有一定旋流的方式改为纯直流方式进入燃烧器,同时增大原英巴燃烧器一次风筒的喷口截面积,并在一次风与二次风之间增加夹层风(改原来中心风为夹层风),取消原分叉管电动调节机构和电动插板门电气和控制部分,其它电气、控制以及辅助系统不做任何改动。等离子点火燃烧器的外形尺寸完全按照原燃烧器的一次风部分设计,现场改造时只需将前墙下层燃烧器一次风结构从燃烧器后端抽拆出,将等离子燃烧器插入,等离子燃烧器入口与带有浓缩机构的一次风弯头用法兰连接;等离子点火器沿轴向插入等离子燃烧器,由支座安装在一次风弯头上;一次风粉由一次风弯头进燃烧器见图1。
图1 为等离子燃烧器改造方案
在锅炉点火和稳燃期间,该燃烧器具有等离子点火和稳燃功能;在锅炉正常运行时,该燃烧器具有主燃烧器功能,且在出力方面及燃烧工况与原来保持一致。
2.改造前后性能比较
改造前:原设计方案为了尽量保证等离子燃烧器与原英巴型燃烧器性能完全相同,虽然保证了燃烧器在正常运行时的性能,但此方案限制了等离子装置的设计空间,影响了其点火效果和煤种适应性,容易造成燃烧器结焦甚至烧坏燃烧器;同时这种方案等离子系统的运行调试難度较高,检修和维护工作量大。
改造后:
2.1与原有燃烧器相比较
对一次风筒的内部结构有较大改变,一次风筒内的油枪及中心风取消,正常运行中原有的四周浓缩变为中心浓缩。原有的浓缩含粉气流接触的是相对较冷的二次风,改造后的燃烧器浓缩的煤粉集中在一次风管中心(中心为高温烟气回流区),更容易着火,同时实现浓淡燃烧,降低NOx。
2.2改造后增加了多项防止燃烧器结焦的措施
设计采用电磁线圈磁压缩作用的长距离输送等离子发生器,并沿燃烧器轴向布置,这样,在燃烧器的内部结构设计上避免了一次风、等离子流可能形成的回流区,是避免结焦的主要措施。
2.3增加监测手段
在每台等离子燃烧器热负荷较高的区域,增加2个燃烧器壁温测点,并在逻辑上增加“燃烧器壁温高声光报警”,运行中发生“燃烧器壁温高声光报警”时,及时调整给煤量、一次风量,可以很快消除结焦的隐患。
2.4改造后等离子燃烧器系统进一步优化
关键设备寿命提高等离子燃烧器充分考虑了在作为主燃烧器使用时的耐磨损、耐烧损问题,寿命能满足锅炉检修周期的要求。
3.改造前后经济性对比
改造前:由于等离子磨煤机运行不稳定,等离子燃烧器燃烧不稳定,得伴油枪运行,在机组达到冲车参数时,磨煤机燃料量在27T/h左右,同时还有3T/h的燃油量,机组启动一次耗油达40吨。
改造后:由于设备性能改善,真正实现冷态无油点火,无油稳燃,而且运行稳定,只有在升温冲车投其它磨煤机时,需投油枪点火,每次启动耗油8吨,节约燃油32吨,按每吨燃油5000元计算,每次启动可节省燃油费用16万元,按单台机组全年启停3次计,单台机组年节约费用48万元。由于设备可靠性提高,部件损坏大大减少,年节约更换部件(输送弧、一次风筒等)费用达20万元,同时由于燃尽性的提高,总燃料量会有所下降。
技术改造以设备投运最大化、投资最小化为原则,改造内容仅为燃烧器及连接部分,其它部分不做变动。改造费用为每台机组60万元人民币,一年可收回改造投资。
改造后检修维护、运行调整工作量大大减小。技术改造以取消分叉管、原燃烧器改造成等离子燃烧器为主;对各系统进行优化调整,使等离子燃烧器在最合理的运行参数下运行,保证系统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改造后,运行及检修人员仅按照厂家操作说明执行,不必再次调整各参数,减少电厂在该系统设备上投入的人力物力,提高设备利用率。
4.改造结论
PKI应用改造的探索 篇6
企事业单位的信息化建设一日千里, 各种信息系统如雨后春笋般, 加入到企业的业务运行中。 随着信息系统与实际业务的结合日益紧密, 应用中的身份认证问题越来越让管理者感到困惑, 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究竟当前登录的用户是否合法用户? 会不会有帐号信息泄漏的情况? 在某市的教育系统就出过这样一个事故, 由于系统管理员的密码强度过于薄弱, 被黑客恶意登录, 非法获取了许多敏感数据, 造成非常恶劣的影响。 另外, 用户产生的数据是否可靠? 在存储的过程中会不会被恶意篡改? 大家都知道, 电子数据保存到数据库后也是可以进行修改的, 攻击者只要登录到数据库系统, 就可以轻易地对数据进行篡改, 而且这种篡改行为是很难被发现的。 其次, 在业务中产生的数据的责任归属是怎么样的?如医院的信息系统, 会有多位医生教授一起编辑审核医疗报告的情况, 一旦这些报告发生了纠纷, 究竟责任归属是谁?这是很难追究的。
随着2005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 的实施, 电子签名技术能够很好地解决以上的这些问题。 按规定电子认证证书必须由可信的第三方提供的, 那么对应应用开发商来说, 这些这书是如何绑定个人呢? 系统接入这些证书需要做什么改造? 证书又是如何使用, 如何保障数据的完整性, 如何做到防篡改?
2 概念
首先需要了解一下一些与证书改造相关的概念。
PKI是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的首字母缩写, 翻译过来就是公钥基础设施; PKI是一种遵循标准的利用公钥加密技术为电子商务的开展提供一套安全基础平台的技术和规范。
非对称加密对称加密算法在加密和解密时使用的是同一个秘钥; 而非对称加密算法需要两个密钥来进行加密和解密, 这两个秘钥是公开密钥 (public key, 简称公钥) 和私有密钥 (private key, 简称私钥) 。
数字证书是一个经证书授权中心数字签名的包含公开密钥拥有者信息以及公开密钥的文件。 绑定了公钥及其持有者的真实身份, 它类似于现实生活中的居民身份证, 所不同的是数字证书不再是纸质的证照, 而是一段含有证书持有者身份信息并经过认证中心审核签发的电子数据。
电子签名并非是书面签名的数字图像化。 它其实是一种电子代码, 利用它, 人们便能在网上轻松验证发件人的身份和签名。 它还能验证出文件的原文在传输过程中有无变动。
PKCS#1 签名, 就是对电子数据进行一个既定的摘要算法, 获取电子数据摘要值, 然后再利用私钥, 对摘要值进行加密, 最后获取到的128 位加密数据。 通过这个数据我们可以验证原文的的完整性和是否被篡改。
PKCS#7 签名, 描述数字证书的语法和其他加密消息, 数据加密和数字签名的方法, 也包含了算法。
3 证书与帐号绑定
进行PKI应用改造前, 需要对应用系统的帐号信息进行整理, 需要把帐号里面的信息和帐号持有者的身份进行匹配, 确保每个帐号都可以明确地辨析出持有者的真实身份。为什么要进行整理呢? 因为数字证书是一个由真实实体指向虚拟帐号的一个标识。 如果帐号信息并不能真正匹配实体, 就会出现张冠李戴的情况, 数字证书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以X509 V3 标准的数字证书为例, 数字证书的subject项标识证书持有者的信息, Serial Number项为证书的序列号信息, Not Before为证书的有效期起始日期, Not After为证书的最后有效日期, 超过这个日期, 这个证书就过期, 失去原来的效力。
通过证书的Subject持有者项的CN值, 我们可以知道证书的持有主体信息。 一般为持有者的真实姓名。 只要在应用系统里查找对应的姓名的帐号, 完成证书关联。 具体来说就是在应用数据库里面新建一个数据表, 命名为tb Cer Bundle, 里面主要包含两个字段, 一个是记录帐号主键的account Id字段, 另一个是记录证书唯一编码的cer Thulbnail字段, 获取证书的主体信息, 通过主体信息, 查找原有帐号表里面的帐号信息, 然后把证书唯一值和帐号的主键写入到新表。 选用证书的指纹作为唯一绑定值。 当进行证书登录或者电子签名时, 可以通过tb Cer Bundle来匹配账号。
4 证书登录改造
完成证书绑定后, 就可以利用证书进行各种操作, 如签名和登录。 现在先介绍一下是如何使用证书登录到应用系统的。
(1) 基于数字证书的帐号登录原理。 数字证书登录最核心的内容是对应用产生的随机字符串的PKI加密解密和校验。证书持有者通过他持有的私钥对系统给出的随机字符串进行PKCS#7 签名, 系统验证PKCS#7 签名, 校验随机字符串的是否准确。 获取其中的证书数据, 通过证书数据匹配对应的帐号, 最后完成登录的过程。 实现证书登录, 应用就可以做到只有证书的持有者才可以登录到应用里面。 登录时候无需使用原来的帐号密码, 避免密码泄漏的风险。
应用系统有两种, 一种是B/S模式的, 另一种是C/S模式的。 这两种模式的数字证书登录方法会有一点区别, 先说一下B/S模式应该如何进行改造。
(2) B/S应用的数字证书登录改造方法。 B/S模式中系统收到用户发出登录请求, 就产生一个随机字符串, 通过与用户交互过程中产生的session来保存发送给用户浏览器的随机字符串, 然后把随机字符串返回给浏览器, 在浏览器本地收到这些数据后对这个字符串进行签名操作。 进行签名需要安装CA公司提供的动态库, 通过页面的代码调用动态库里面的函数进行电子签名。 一般来说CA公司会把每个证书安装到一个证书存储介质内。 关于证书的存储介质, 这些介质都是有各种密码资质的, 数据是通过加密的方式存储到这个介质里面, 需要通过解密才可以正常使用。 一个标准的遵循PKCS#12 规范的密码设备, 都可以通过密码调用设备内部的密钥对进行签名或加密操作。 在登录的流程中就需要使用设备里面的私钥, 按照PKCS#7 规范对数据进行加密签名。 签名完成后就会产生一系列数据, 这些数据就是说的签名值, 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编码运算, 可以把这些数据转换成方便传输的字符串, 通常使用的编码方式有HEX十六进制编码和BASE64 字符编码。 完成编码后, 浏览器把这些字符串返回给服务器等待验证结果。
(3) 服务器对签名值进行校验服务器收到签名值后, 要对这些数据进行解码, 通过解码才可以还原出真正的签名值。然后安照PKCS#7 规范可以从签名值里提取出签名时候的加密摘要值、 摘要值的加密算法和签名证书。 通过加密算法、 公钥和签名原文, 就可以验证签名值是否正确。 完成签名值的验证后, 还需要对证书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证书有效性验证包括验证证书是否在有效期内, 证书的用途是否符合, 证书是否被注销, 验证证书的证书链是否可信等。 只有通过这些验证的证书才是一个可信的证书, 才可以进行下一步的操作。确定证书是一个可信的证书后, 就可以从证书里面获取证书的指纹值, 根据这个指纹值查找对应的帐号, 最后匹配到当前请求的用户, 为用户跳转到对应的操作界面。 这样B/S模式的应用的登录的流程就完成了。
(4) C/S模式应用的数字证书登录改造方法。 C/S模式的应用和B/S模式的应用的改造方法也是大同小异的, 基本的思路也是通过使用客户私钥对随机字符串进行签名, 然后验证签名值和证书的有效性, 最后匹配用户登录系统。 这里需要注意的地方是C/S模式没有session只需要使用一个参数来缓存随机字符串。
5 对数据进行签名
电子签名可以防止数据篡改和保障数据的完整性。 电子签名的原理是这样的, 电子签名的对象是签名数据的摘要值, 这个值是通过摘要算法算出的摘要数据, 就好像人类的指纹一样, 不同的数据会有不同的摘要值。 不同的证书对同一个摘要值进行签名得出的签名值也是不同。 通过验证这个签名值就可以知道这个数据是否被改动过, 是否归属于这个签名者。 由于数据签名关系到应用系统的运行数据, 所以处理起来会比较复杂。 这里我们按照两种情况对数据进行签名。 一种是只对一个整体数据进行签名, 另一种是对一系列分散的数据进行签名。 对于一个整体的数据例如一个文件, 这种签名只需要直接对数据进行摘要算法, 然后使用私钥签名就可以了, 得到的签名值需要跟原文进行配对。 要清晰地把这些签名值指向对应的原文。 对于另一种情况, 需要把这些分散的数据组装到一个有固定格式, 可重复实现的组装文件中。然后再对这个文件进行电子签名, 归档储存。
6 结语
单体液压支柱改造与应用 篇7
煤炭工业的发展, 促进了支护技术和支护设备的发展。回采工作面单体支护装备大体经历过木支柱→单体金属摩擦式支柱→单体液压支柱几个阶段。目前由于单体液压支柱初撑力大而且均匀, 且能保证支柱的横增阻降距, 所以单体液压支柱得到了广泛的使用。我国目前使用的单体液压支柱的结构形式和技术原理, 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消化后发展起来的, 经过多年的应用和实践, 我国科技人员也进行了一定的改进和发展, 甚至有些支柱产品在技术上已赶上和超过国外支柱产品技术。
1 单体液压支柱工作原理
本单体液压支柱改变传统的液压缸结构, 采用一种快速液压缸的工作原理, 如图1所示。在缸体3中安装一个活柱1, 在活柱1中安装一个空心柱塞2, 空心柱塞2与缸体底座固连在一起, 并与活柱1滑动配合。来自泵站的高压液体经单向阀6进入空心柱塞, 使活柱上升, 与此同时, 活柱下腔的容积逐渐增大, 形成真空, 并通过单向阀5从油箱中吸液。当柱帽接触到顶板时, 空心柱塞中的油液压力升高, 从泵站来的压力油液顶开单向阀4进入活柱下腔, 同时关闭单向阀5, 将活柱支撑在顶底板之间。当顶板来压时, 作用在活柱上的载荷增大, 当达到安全阀7的调定压力时, 安全阀卸载, 活柱下降;当压力降到安全阀的调定压力以下时, 安全阀又关闭。当需要撤柱时, 操作卸载手把, 将安全阀打开, 活柱在自重以及弹簧力的作用下快速下降, 然后前移支柱, 进行下一个循环的支护工作。
1-活柱;2-空心柱塞;3-缸体;4、5、6-单向阀;7-安全阀
由上述分析可知, 活柱升高h所需要的来自泵站的液体体积为:
式中:d——空心柱塞直径。
而活柱下腔从油箱中吸取的液体体积为:
V2由单向阀5进入活柱下腔。
由于d比D可以小很多, 因此, 即便是在相同的流量下, 高效单体液压支柱的升柱速度也可比传统单体液压支柱快很多, 其速度比值取决于D与d比值。
在支柱工作过程中, 支柱对顶板的初撑力为:
式中:p1-泵站的工作压力 (不考虑管路压力损失) 。
支柱对顶板的工作阻力为:
式中:p2-支柱安全阀的调定压力。
2 单体液压支柱改造设计
基本思想是:在空行程阶段, 液体仅作用在活塞的一个比较小的面积上, 因为此时支柱的载荷很小, 即活塞以小负荷高速度上升, 而活塞上升时, 活柱下腔的容积增大, 通过单向阀从油箱中补充液体。
为了实现上述设计思想, 经过多次反复, 最终形成了高效单体液压支柱的结构原理设计, 如图2所示。在缸体7中安装一个活柱3, 柱帽4与活柱3通过螺钉6连接, 在活柱3中安装一个空心柱塞8, 空心柱塞8与缸底11固连在一起, 并与活柱3滑动配合;在活柱3与缸底11之间安装一个弹簧9;在缸底11中分别安装2个单向阀10、12;在活柱3的顶端安装有通气阀5, 下端安装有单向阀13。
1-手把;2-三用阀;3-活柱;4-柱帽;5-通气阀;6-螺钉;7-缸体;8-空心柱塞;9-弹簧;10-单向阀;11-缸底;12、13-单向阀
当泵站来的高压液体由注液枪经三用阀2进入支柱的A腔时, 活柱3便上升, 此即空行程的开始, 由于此时支柱负荷小 (仅自重、弹簧力及摩擦力等) , 单向阀12关闭, 随着活柱下腔B腔容积的增大, 形成真空, C腔 (C和D连通) 的油液在大气压力的作用下, 通过单向阀13进入B腔。当活柱3向上运动接触到顶板时, A腔中的油液压力升高, 达到单向阀12的开启压力时, 打开单向阀12进入B腔, 并关闭单向阀13, 以更大的支撑力将活柱支撑在顶底板之间。此时, 支柱对顶板的支撑力为初撑力F1。当顶板来压时, 作用在活柱3上的载荷增大, 当达到三用阀2中安全阀的调定压力时, 安全阀卸载, 活柱3下降;当压力降到安全阀的调定压力以下时, 安全阀又关闭, 即支柱始终以恒定的阻力阻止顶板下沉。此时, 支柱对顶板的支撑力为工作阻力F2。当需要撤柱时, 操作三用阀2上的卸载手把, 将卸载阀打开, 活柱3在自重以及弹簧9的作用下快速下降, 然后前移支柱, 进行下一个循环的支护工作。
3 单体液压支柱应用
某煤矿使用单体支柱的型号为:DW22-300/100, π型梁长2.2m。
3.1 采区巷道布置及开采要素的确定
(1) 巷道布置:采区走向长200 m, 区段垂高16 m, 分层垂高8 m, 采区内采用眼组与岩石轨道上山联合布置, 眼组至少由3个小眼组成, 作行人、通风、下煤用, 轨道上山作运料用。回采工作面由顶、底顺槽和切割煤门构成, 工作面长度为煤层水平厚度。
(2) 采放比的确定:确定合理的采放比, 实际上是确定一个比较合理的放顶煤厚度。采放比太大, 顶煤难以完全冒落, 采空区处理难度大, 煤炭回收率低。反之, 不仅将失去放顶煤的固有优点, 还在放顶煤的过程中极易串矸, 降低煤炭质量。参照国内放顶煤采煤法的经验, 采放比都在1:2~1:6.5范围内, 据此, 结合该矿的具体实际, 初步确定其采放比为1:3, 即采2m放6m。
(3) 顶板控制:最大控顶距3.2m, 最小控顶距2.2m, 放顶步距1m。
3.2 回采工艺
回采工作面循环生产工序:落煤—装运—支护—移溜—采空区处理 (回柱放顶) 。
(1) 落煤:风镐落煤为主, 手镐落煤为辅。
(2) 装运煤:工作面采用爆破自装为主, 人工攉煤为辅, 工面选用11型刮板运输机运煤。
(3) 工作面支护:采面支架选用DW22-300/100外注式单体液压支柱和长2.2 m的π型钢梁, 垂直工作面大墙架设, 一梁二柱, 排距1m, 柱距0.6 m, 分主副梁成对架设交替迈步推移, 端头采用二对四梁特殊支护, 端头支护π型梁型号为:长3.2 m, 架设方式为一梁三柱, 单体柱榴木超前加强支护。
(4) 工作面移溜:工作面采用整体移溜方式。
(5) 回柱放顶:顶板管理方法采用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 放顶步距为1 m, 放煤顺序采用多轮放煤即工作面第一轮放煤时, 依次由底板端放到顶板端, 仅放其煤量的二分之一或三分之一, 接着再放第二轮、第三轮。
4 推广使用单体液压支柱后的效果
(1) 坑木消耗显著下降。原木支护的工作面坑耗达80m3/万吨, 单体支护工作面坑耗在20m3/万吨左右。
(2) 安全状况明显好转。由于单体支护的抗压能力增大, 工作面净高由原来的1.2 m~1.4 m提高至1.6 m~1.8 m高, 作业环境明显好转, 而且作业人员可不用进入空内打眼放炮回收顶煤, 杜绝了顶板事故的发生。自从使用单体后, 工作面没有发生过垮冒现象。
(3) 火工产品消耗大幅下降。由于单体支护的支护强度增大, 单体支护与采动压力相互作用, 自然将护顶煤压碎, 所以回收顶煤不需打眼放炮, 顶煤会自行冒落, 据统计, 炸药消耗量由原来的600 kg/万t下降到100 kg/万t, 雷管消耗由原来的1200发/万t降到220发/万t。
(4) 劳动强度和顶板管理难度有所降低。由于单体支护顶板管理采取随采随放的方式, 控顶距始终为2.2 m, 比以前控顶距有所下降, 顶板管理难度也就有所下降, 而且工作面溜子始终处在两排单体之间, 无论回收顶煤时, 还是采杠子时, 溜子都是靠近作业地点, 从而减少了人工攉煤距离, 降低了作业人员的劳动强度。
(5) 回收率有所提高。由于工作面作业场所高大宽敞, 作业环境的改善, 更有利于顶煤的回收。据统计, 单体工作面的回收率达95%, 木支护工作面的回收率只有80%左右, 回收率提高15%左右。
(6) 产量有所增加。自从使用单体后工作面的单产由原来的5000t/月左右提高到7000t/月左右, 增幅达24%。
参考文献
[1]鲁忠良, 肖亚宁, 唐中华.煤矿液压支架的实用安全理论及技术.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2004年.
[2]栾振辉, 周龙.高效单体液压支柱结构设计探析[J].煤炭科技, 2009, 35 (11) .
[3]李炳文, 朱冬梅, 赵莉, 等.单体液压支柱改进与特点[J].矿山机械, 2003, 31 (8)
应用性改造 篇8
本研究以污水处理厂为研究背景。根据下图的污水处理厂的工艺流程, 本污水处理控制系统设计如下。 (图1)
1控制系统结构
自控系统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控制方式。该控制系统共分为主控级 (中控室) 和现地控制层 (分控站) 。实现相应控制层设备的监视、操作、控制。
2中控室
中央控制室的监控管理操作站系统完成全厂的自动控制。包括两套互为热备的监控工作站、打印机、UPS电源。中央控制系统通过PROFIBUS总线控制PLC站连接。这两套工作站为热冗余配备, 可以分别侧重监测或组态功能, 故障时互为备用, 运行方式灵活, 通过大容量的UPS为中央控制室的所有设备提供高质量的电源。
3分控站
分控站配置一套PLC控制柜。柜内包括PLC、HMI操作员界面、24VDC电源装置、电源防雷过电压保护装置、断路器、接线端子、小型继电器, 安装连接缆线和附件等, PLC子站与相应的MCC置于同一地点, 节省其间电缆。当中控室监控工作站故障退出运行或通道故障使分控站控制单元和主控级监控工作站通讯中断时, 控制单元能够独立运行, 进行控制和监视, 提高运行可靠性。
4控制方式
A.具有实时监测全厂的生产过程参数 (如流量、液位等) 、水质参数 (如酸碱p H值、固态悬浮SS、溶解氧DO等) 、电量参数 (如电流、电压等) , 并能够对这些参数进行采集、处理、储存、显示和打印。实时监测全厂主要设备的运行状态 (如格栅机、提升泵、鼓风机、阀门等) , 并能够对这些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信号采集显示。污水厂重要设备 (如提升泵、鼓风机、阀门等) 的开/关次数和运行时间可以对其参数进行累计, 然后生成设备管理报表, 提供用户查阅, 使用户能够科学合理地安排生产设备检修时间。
B.全自动控制现场设备 (如格栅机、提升泵、鼓风机、阀门等) 。
C.在中控室可以实时监测和控制全厂的设备和仪器仪表。
D.全中文的上位机操作界面。设计美观人性化, 易于操作, 响应速度高, 全厂生产工艺流程图和过程、水质、电气等参数的趋势图可以实时动态显示。各种生产统计报表可以自动生成。
E.报警功能强, 具有自动越限报警和设备故障报警的功能, 并可根据相应的报警数据进行分析。
F.自控系统具有以下三种控制方式
手动模式:通过就地控制箱或电器柜上的按钮实现对设备的启停操作, 这种操作模式主要在单机调试、单机检修或非正常情况下常用。
半自动模式:操作人员通过操作面板或中控系统操作站的监控画面用鼠标或键盘控制现场设备, 主要是指操作人员通过对受控对象 (系统或过程) 的某一环节或设备进行简单的参数设定或发出控制指令, 这一环节或设备即按照控制要求执行控制, 操作人员只需查看其状态以及有无报警显示等。如鼓风机远程风量调整、提升泵房的一步化控制等。
自动方式:也称为“全自动控制”, 主要是指操作人员通过对受控对象 (系统或过程) 的关键运行参数进行简单的设定和发出控制指令, 系统即按照要求进行闭环自动控制, 操作人员只需观察系统或过程的状态以及有无报警显示等。例如生化处理池自动控制、提升泵房的机组优化控制、全自动粗格栅机控制等。
本系统的主要优点有:
其一, 污水处理工艺顺序存在互锁关系, 而在线检测仪检测某些参数时存在滞后和较大误差等问题, 这会影响控制的精度和实时性, 本系统通过调整控制参数, 以保证控制质量。
其二, 本控制系统有一套完整的自诊断功能, 可以在运行中自动地诊断出系统的任何一个部件是否出现故障, 并且在监控软件中及时、准确地反映出故障状态、故障时间、故障地点以及相关信息。在系统发生故障后, I/O的状态应返回到系统根据工艺要求预设置的状态上, 最大限度地避免运行事故的发生。
其三, 整个生产过程采用独立控制, 把设备控制层的可编程控制器与上位监控计算机相互独立起来, 这样确保了生产过程的独立性和安全性。
参考文献
锅炉上水系统节能改造和应用 篇9
对锅炉的上水系统上水的过程中, 由于原来系统及设备自身的运行特点, 我们发现其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 (1) 锅炉上水时, 一般采用给水旁路上水, 对汽包炉而言, 在在上水过程中应严格的控制上水的速度, 如果上水的温度与汽包壁温度的差值超过了40摄氏度, 当然这个温差针对不同容量的锅炉是有所差异的, 那么就应立即减慢上水的速度, 如果进水温度过高, 而此时汽包壁的温度是低于38摄氏度的, 那么同样也要减慢进水的速度, 并且延长进水的时间。上水的季节为冬季时, 上水的时间应多于4个小时;而夏天时, 上水的时间也要超过2个小时。 (2) 进行上水的操作之前, 应先检查并且保证各个系统阀门的工作状态是具备上水条件的, 只有确认对上水操作是不会产生负面的影响后才可以进行上水的操作。 (3) 锅炉上水时应均匀并且缓慢, 夏季时上水的速度应在80t/h-90t/h的范围内, 而其他季节的上水速度则应在40t/h-45t/h的范围内。在锅炉上水系统启动的初期, 上水量通常都是很小的, 并且上水所需要的时间也很长, 这也就大大的增加了工程的用电量。 (4) 当锅炉上水的位置已经达到了锅筒水位的-100mm的位置处时, 应停止上水的操作, 同时打开省煤器再循环阀。操作完成后, 应先对锅炉水的品质进行化学检测, 确认合格后才可以进行点火的操作, 冲洗锅炉水时要调节准确汽包水位, 水位波动不宜过大, 同时也防止了缺水或是满水问题的出现。由于锅炉上水系统在启动初期的上水速度较慢, 并且上水量也较小, 上水时间较长, 还时有问题发生, 这就大大的增加了厂家的用电消耗, 提高了系统的启动成本, 因此, 为了进一步提升锅炉上水系统的节能效果和应用型, 我们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改造。
第二, 锅炉上水系统节能改造前后运行方式的对比分析
(一) 锅炉上水系统节能改造之前的运行方式。未对锅炉上水系统进行改造时, 其运行方式如图1。除盐水会先补充给凝结水的补充水箱, 之后凝结水的补充水泵会将这部分除盐水打到凝汽器中, 然后在经由锅炉上水泵, 将除盐水打进除氧器。之后再进行加热的操作, 电动给水泵将其升压也就是锅炉的给水。在分析原有的锅炉上水系统时, 我们发现除盐水虽然也是经由凝结水补充水箱到上水泵进行升压, 之后再到锅炉上水系统的位置处, 但在此过程中是无法进行加热的, 所以其也是不能满足上水系统运行规程的实际要求的。
原有的锅炉上水系统在锅炉上水以及点火升压的开始阶段, 凝结水泵以及电动给水泵必须都具有十分良好的工作状态, 所以这对用电的要求是很高的, 并且耗电量也是很大的。
(二) 对锅炉上水系统节能改造后的运行方式。具体的锅炉上水系统的节能改造方式如图2, 在机组设备的启动开始阶段, 除氧器的内部压力通常都是较低的, 一般情况下是接近大气压力的, 这时我们应将阀门3关闭, 这是除盐水就会直接经过阀门4和阀门5, 并直接补水给除氧器了。与改造前的方式不同, 在锅炉上水阶段和点火的初期, 我们应将阀门1打开, 上水泵此时就可以直接上水给锅炉了。
对系统进行了这样的改造后, 无论是锅炉的上水阶段还是点火的初期阶段, 都是可以不启动凝结水泵和电动给水泵的, 只需要采用功率更小的锅炉上水泵就可以完成上水的工作了, 大大的降低了机组设备的耗电量。
(三) 锅炉上水系统节能改造后的运行情况。在改造完成后, 我们将其应用到了某厂的220MW的机组设备中, 首先我们先分析各个设备的电功率, 凝结水泵的电功率为280k W, 而电动给水泵的电功率则高达6000k W, 锅炉上水泵的电功率仅为75k W。在机组设备启动后, 使用了节能改造后的锅炉上水系统, 取得了非常理想的应用效果。以某次启动为例, 凝结水泵以及电动给水泵在机组运行的最初阶段, 其电量消耗大概为其额定功率的60%左右, 那么可以节约的电量就应为: (280×7.5×60%) + (6000×7.5×60%) - (75*7.5) =27698k Wh, 如果每外购1度电的价格为0.6元, 那么所节约的成本就为:27698×0.6=16619元。
再以2013年的7月某次启动为例, 从锅炉上水到机组正式投入运行, 锅炉上水泵的总工作时间约为531分钟, 也就是8.9小时, 那么所节约的电量就为: (280+6000) ×8.9×60%-75*8.9=32868k Wh, 而所节约的运行成本就为:32868×0.6=19721元。
锅炉上水系统的改造费用总计约为6000元, 也就是说只要设备投入使用一次, 那么就可以收回成本, 改造后的系统是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的。
通过以上的论述, 我们对锅炉上水系统改造前后的运行方式以及锅炉上水系统改造后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对比和分析。锅炉上水系统对于整个机组的耗电量以及运行成本是有着重要的影响的, 改造之前设备耗电量较大, 并且运行成本很高, 而在采用了上述方式对锅炉上水系统进行节能改造后, 其所需要的改造费用仅为6000元, 锅炉启动一次便可以收回改造所需的费用, 并且也大大的降低了整个机组的耗电量, 具有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 值得我们大力的推广并使用。
摘要:进入到21世纪以来,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水平的迅速提升, 我国的各行各业都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 俗话说“经济发展电力先行”, 作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军, 电力行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 而燃煤电厂现在也必将在将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占据电力供应的主导地位。随着节能减排要求日益提高, 如何降低火电厂能量消耗逐渐成为各发电企业面临和热衷的重点课题。在这其中, 降低机组启动过程消耗是节能降耗的一项重要内容, 各企业围绕降低启动过程消耗做了大量的尝试, 也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本文便简要介绍了一种锅炉上水系统的节能改造方法, 并且对其进行严谨的可行性分析, 在改造后其运行性能良好, 节能效果明显, 有效的解决了原系统运行时耗电量大、启动成本高的问题。
关键词:锅炉上水系统,节能改造,运行方式
参考文献
[1]邵飞跃.进口220MW机组上水系统改造及上水方式优化[J].全国火电大机组, 2008.
[2]刘振华.锅炉上水系统改造[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电缆线路在城市配网改造中的应用 篇10
【关键词】城市配网改造;电缆线路;应用
【中图分类号】F42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158(2012)10-0327-0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电网改革制度的推行,我国电网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成就,无论是新建线路的架设,还是原有线路的改造,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实践中我们发现电缆线路对于城市的配网改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为了实现城市的配网工程的优化,有关部门应该加强对电缆线路的设计。
1 市区电缆线路的前期规划
在城市电缆的规划过程中,需要结合城市的具体规划做综合考虑,即不仅要认真的分析该市的五至十年内的电网规划,还要分析地方政府在十年内的具体城市建设规划,另外,还要结合当地的道路改造情况,考虑道路周边的供电用户的电力使用情况。
为了更好的分析城市电缆线路的规划,在下文中将结合某地的具体案例,对城区内的配电网络的结构改造进行分析,目前已知的该市区内的整体电网规划为将改造后的电网设计成“手拉手”的环形网络结构,并且每一条线路在运行过程中的最大电流荷载量为额定电流量的三分之二,根据该标准,在电缆的线路改造的过程中,有关部门应该早保证城区的供电安全的基础上,充分的分析市区内的未来电网的自动化发展趋势和需求,对电缆的主要干线的节点均进行环网设置。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环网柜的馈线的接地方式比较特殊,一般采取的是直接接地的方式,所以对于中高压的输电线路,应该进行重点绝缘防护,另外,在低压电路的设置过程中,应该采用分接箱的方式,将直接接地的环网电缆进行分流,以此来满足不同的用户的使用需要。通常清理下,每一个分接箱可以为三至五个用户进行供电。
2 电气接线方式及设备选择
2.1 环网柜、电缆分接箱的选择
一般来说,在街道的供电中,主干线缆的设置应该在两条以上,其中一根主干线缆要用来串接分接箱,并以此对用户实行直接供电,所以其负荷量的考量是非常重要的;另外一根主干线缆的作用在于串联线路中的重要负荷,并将其同其他的环网线路相连,以便故障发生后,可以随时的转换运行线路,实现安全防护。
在街道的主干线缆的环网柜设置的过程中,应该注意的是要尽量靠近十字路口,这样不仅可以减少各个分接箱的连接距离,好能减少线路的交叉导致的各种安全问题。在开关的选择上,应该尽量使用四路进出线的开关,可以在实现运行、拉开、接地三种接线方式后,留有一个的备用转换开关。
在街道的线缆设置的过程中,分接箱的位置选择同环网柜是不同的,而是应该尽量的靠近沿线用户,因为其主要的目的在于保障用户的用电,所以在开关的选择上也应该尽量的选择不带负荷的二路进线开关。
2.2 高压电缆的选型
高压线缆作为输电线路布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对于线路的运行安全和稳定性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其选材也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一般来说,交联聚乙烯电缆作为我国目前高压线缆的常用采用,具有制造方便、安装简单等特点,被广泛的应用于高压线路的输电中。但是实践中,该材料也存在一定的使用缺陷,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导体在工作的过程中,温度过高,因此不利于线路的安全防护。这种情况下,为了满足现代输电线路的使用要求,有关科研单位开发了新型的具有更强稳定性的三芯交联聚乙烯电缆YJLV22系列产品,这种产品在保养原来电缆材料的使用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了更大的负荷流量,并有效的提高了运行的安全性。
3 电缆线路应用中的问题及对策
3.1 环网柜的接地闭锁问题
现有的环网柜,不论是真空型还是SF6型,如按照正常的上进下出的接线方式,都可以满足“五防”要求。对于防止带电合接地开关(或挂接地线),是通过负荷开关和接地开关联锁来实现的,只有当负荷开关断开,出线侧无电时,才可以操作接地开关。但现在的户外环网柜一般都采用电缆进出线,对进线柜(间隔)而言,接线是下进上出,因此当负荷开关断开后,环网柜(间隔)下侧依然带电,此时接地开关就会发生带电合接地开关(或挂接地线)问题。怎样从根本上解决开闭所进线柜(间隔)下进上出不能满足防止带电合接地开关(或挂接地线)的要求呢?对真空环网柜而言,由于检修时可以在柜内人工挂接地线,所以可以不装设接地开关。但为了防止发生误入带电间隔这类更加严重的事故,进线柜应加装进线侧和柜门的电磁闭锁,确保在进线带电时,不能打开柜门。对全绝缘、全密封的SF6环网柜来讲,由于检修时不能人工挂接地线,因此应保留接地开关,采用加装进线侧和接地开关的电磁闭锁的方式,完善“五防”措施,避免在进线带电时,不能操作接地开关,以此防止发生带电合接地开关(或挂接地线)。
3.2 负荷开关的额定电压和电流选择
负荷开关的额定电压的选择:负荷开关的额定电压应按其值等于或大于所在配电系统的额定电压来选取。
负荷开关额定电流的选取:对于变压器馈线用的负荷开关,因配电变压器容量最大不会超1600kVA,在环网柜中配置200A负荷开关已绰绰有余;对于进线和环网馈线用的负荷开关,一般应选630A,相当于一个环可带8000~10000kVA的负荷(后者是考虑母线和断路器长期使用后的降容)。
3.3 电缆敷设方式问题
电缆敷设一般有三种形式:直埋、排管和沟道敷设。直埋方式一般适用于电缆根数较少(如3根及以下),不承受车辆重压的绿地、住宅小区及部分次要道路人行道上,直埋电缆土建造价较低;排管敷设适用于电缆较多,城市主干道的快、慢车道或人行道上,及不宜开挖破土的地方,排管敷设土建造价中等;沟道敷设适用于变电所、配电房等电缆出线较多的地方,便于电缆检修,但其土建造价最高。从几次工程来看,我们认为电缆主要敷设方式应以排管为主要方式,其主要原因是:能保护电缆不受外力破坏,提高电缆运行安全性;施放电缆方便,便于检修;可预留今后管线位置;土建造价合理,尤其是在近期配电网电缆化改造中,安全、经济可以兼顾。
3.4 电缆的阻燃和防火
电缆作为一种可燃性的线路材料,其在线路运行达到一定的温度后产生熔融,这样不仅失去了原有的电力传输的功能,还会引发一定的安全事故,导致的电路中的设备的烧毁,因此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加强对线缆的防火的控制。
穿管敷设方式的阻燃和防火措施较为简单,投资较少。隧道敷设方式由于隧道内有大量的可燃物,所以阻燃和防火较为复杂,投资也较多。目前,除变电站出口较多采用隧道敷设方式,普通电缆线路建议采用穿管敷设方式。推荐使用价格相对比较低廉、强度较大挠性小的低摩高强维纶水泥电缆管或埋地式电力电缆用氯化聚氯乙烯(CPVC)保护套管。
4 结束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工程的增多,电缆线路工程施工的经验会更多、技术更加成熟,但电力电缆科学技术的不断前进,又需要不断加强学习,充分掌握国内外动态,才能搞好电缆线路施工的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施工手册》,李国征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年第1版
[2]《交联聚乙烯电力电缆线路》,江日洪编,中国电力出版社2009年第2版
[3]《城市电力电缆线路设计技术规定》DL/T5221—2005
普通车床的数控改造及应用 篇11
面对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 我国制造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而数控技术作为制造业发展的基础, 要想更好地促进制造业的发展就必须要提高数控技术的发展水平与质量, 在机械制造业的发展中, 数控机床已经成为很多企业的必须设备, 其具有非常显著的优点, 不仅生产效率比较高, 而且准确度也比较高, 最终产生的生产效益也是非常可观的。但是数控机床也需要定期进行科学的维护保养, 因为在生产过程中如果保养不当的话也容易出现问题, 如果再不注重维修与改造的话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机床设备的使用寿命, 所以必要的数控机床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1 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的意义
①通过机床改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制造成本, 缩短交货的期限。因为与购置新的机床相比, 对普通机床进行科学的改造能够节省大约3/4的费用, 而且也可以完全使用原有的地基为基础。
②通过机床改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机械的稳定性能, 因为原有的普通机床的立柱以及床身都是比较重的而且比较坚固的基础件, 而通过科学的改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机床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并且同时提高机床的使用寿命。
③通过对普通机床进行科学的改造, 不仅改造需要的时间短, 而且也能够满足生产的需求, 因为机床的操作者比较熟悉机床的加工能力以及加工特性, 所以在改造完成以后可以通过短时间的培训就能使用改造后的机床, 并且在调试完成以后就能有效地实现机床全负荷的运转。
2 数控改造方案论证
2.1 技术分析
我国的制造业使用的机床, 尤其金属切削机床, 通常一用就是几十年, 其基础动作通常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电子网络技术的发展, 传统的机床已经不能有效地满足现代化机械制造的需要, 而且很多的计算机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到机床控制系统中, 而这就导致基础机床不能有效地满足现代化技术的需要, 所以如果对机床进行科学改造, 不仅能够有效地提高机床的自动化水平, 同时还能提高机床制造的精确度。面对这种趋势, 已经有很多企业都进行了机床改造工作, 并且通过实验, 确实证明改造后的机床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的质量, 并且也扩大了使用的范围。
2.2 经济分析
通常机床的购买会花费很大的资金, 成本会非常高, 如果对所有的机床进行全部的更新换代, 那么就会产生非常大的成本投入, 而且闲置下来的机械也会因为闲置产生浪费, 而也会导致很多企业无法承担。但是如果使用数控化技术对传统机床进行科学的改造的话, 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节约一定的资本, 很多小企业也能承担由此产生的费用, 这样也能够有效地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
2.3 市场分析
市场的可供性分析主要指的是对市场上能否及时地提供数控化改造的备件进行科学的分析, 因为可控性分析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机床改造的时间, 还对后期的技术服务和维修问题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目前很多地区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机电一体代理机构,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为机床的数控化改造提供了很大的可行性。
2.4 生产分析
在我国的机床生产过程中, 很多的机床都比较偏向于单件生产以及侧重于多品种以及小批量的生产, 如果要很快地完成工作任务就需要选择一些有针对性的机床型号, 但是数控机床在生产过程中的生产量是非常大的, 就不需要再选择相同型号的机床。
2.5 综合分析
数控机床的改造主要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 在改造过程中把微电子技术与传统的技术进行有效的结合, 并进行科学的改造, 这种方法在可靠性方面都比较高, 而且具有一定的柔性, 同时也比较经济。因此, 对普通机床进行数控化的改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其实用性能, 而且能够有效地降低生产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3 数控机床维修改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数控机床接线规范性不足
通常情况下, 不能对电子设备内部系统的中线与地下接线进行连接, 而且很多的数控机床在电柜的内部也不能使用PE, 但是依据实际情况来看, 很多企业在接线方面都存在不科学的情况, 很多情况下为了把机床PE和三相电进行连接, 仅仅在增加元器件的情况下进行连接, 这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应的电力输出线路。而这样操作具有很大的风险, 就是容易导致外接的线路出现故障, 对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
3.2 数控机床电源设置不合理
在数控机床电源设置时, 其最为基本的要求就是设置单一的电源。但是很多厂家通常为了线路的方便, 在对机床进行维修改造时直接使用了另外的引线, 如果电源的全部电源没有关闭, 那么对改造技术人员的人身安全产生很大的隐患。
3.3 数控机床电气设备欠保护
数控机床非常容易出现问题, 而且导致数控机床出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 其中最为主要的原因就是电动机的热积累。在此我们以0.5k W的电动机为例进行分析。在其运行过程中如果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防护就非常容易出现电流与电动机电流出现不一致的情况, 而且导致被保护中绕组的时间和保护期间存在很大的不同, 同时保护效益也很难得到充分的发挥, 而这个时候对机床的伤害也是非常大的。
4 实用型数控机床改造优化方案
4.1 控制系统的改造
在对普通机床进程数控改造时, 如果要对数控系统进行选择, 一定要选择技术先进并且价格合适、服务比较优越的原则, 此外在系统选择时还要充分注意, 首先, 在资金足够的前提下进来选择性能优良、优质的产品;其次, 系统的选择要注重数控的功能, 而不能单纯地选择高性能的指标, 要选择性价比高的产品;最后, 在改造过程中一定要保证其被改造的基础功能与系统功能相配合, 避免出现数控功能过剩的现象。
4.2 选择合适的改造对象
在使用数控系统对零件进行加工时, 首先要制定一套科学的加工程序, 尤其是进行批量零件加工时。所以在对机床进行改造时一定要对不同类型的机床零件加工情况进行充分的调查, 并以此为依据来对改造对象进行确认。通常来说, 在对中小机床进行改造时使用微机技术使其成为实用性的数控机床是非常合适的。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实现零部件的批量生产, 还能使机床具有卧式车床的功能, 由此对比较复杂的零件也能进行加工。
4.3 改造范围的确定
在对机床范围进行确定时, 主要依据机床本身的性能以及加工的精度进行确定, 对就机床的改造一般都是把以前的传动系统改造为功率步进减低通过消隙减速齿轮来直接带动滚珠丝杠, 由此来更好地实现对刀架沿着坐标运行的控制。但是对于精度比较好的机床, 一般都不对原部件进行变动, 而是改造床鞍的纵向和横向滑动丝杠副, 从而使其成为滚珠丝杠副。同时进行消隙减速箱以及步进电机的安装。这样就能够通过数控系统有效地控制床的纵向和横向运动, 此外操作也比较方便。
总之, 在我国, 机械制造业非常多, 所以有很多普通机床,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传统的机床生产已经不能很好地满足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 但是对原有机床进行更新换代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济负担, 所以对传统机床进程自动化改造不仅能够有效地节约企业的生产成本, 提高生产效率, 还能提高生产的精确度, 同时还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水平, 更好地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近些年我国机械制造业取得了非常迅速的发展, 并且制造业已然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最动力, 但是因为我国机械制造业起步比较晚, 所以在总体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异, 所以目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就是要对传统的普通机床进行数控化技术的改造, 由此来更好地提高机床生产的效率, 故在本文中我们主要对普通车床的数控改造及应用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与探讨, 以供参考。
关键词:普通车床,数控改造,应用
参考文献
[1]鄢细林.CA6132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D].中国石油大学, 2009.
[2]贾传圣, 鹿林.普通车床的数控改造与应用[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 2000 (05) :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