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不愈合

2025-01-17

骨不愈合(精选6篇)

骨不愈合 篇1

骨不连是骨折治疗后6个月骨折两断端仍未达到骨性愈合, 对患肢功能康复影响极为严重的一种晚期并发症。李勇等[1]报道, 有5%~10%的骨折治疗后因各种原因导致骨愈合受到干扰发生骨不连。因此, 骨不连仍是目前骨科领域相关人士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同时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我们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35例骨不连术后骨仍不愈合患者的病案资料,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5例, 男22例, 女13例;年龄15~63岁, 平均 (42.1±10.5) 岁;骨折部位:胫骨16例 (45.7%) , 股骨10例 (28.6%) , 肱骨9例 (25.7%) ;手术次数1~4次, 平均 (2.4±0.8) 次;本院患者26例 (74.3%) , 外院患者9例 (25.7%) 。所有病例术前均予X线片或核素85检查, 初步判断骨不连属肥厚型或缺血型。

1.2 治疗方法

在持续硬膜外麻醉或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 常规切开原手术切口。16例胫骨骨折中, 采用加压钢板或交锁髓内钉内固定11例, 外固定支架5例;10例股骨骨折中, 3例股骨转子间骨折采用防旋股骨近端髓内钉内固定, 7例采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9例肱骨骨折均采用锁定钢板加压固定。其中自体骨植骨19例 (54.3%) , 混合植骨10例 (28.6%) , 同种异体骨移植6例 (17.1%) 。出院时嘱患者术后定期复查, 因人而异制定功能锻炼方式。

1.3 结果

35例术后均无伤口红肿现象, 切口一期愈合, 获随访6~12个月。33例 (94.3%) 一次性愈合, 其中27例关节功能基本恢复至入院前状态, 6例恢复情况好于入院前;

2 例 (5.7%) 尚未完全愈合。

2 讨论

AO/ASIF学派于上世纪60年代提出骨折治疗四大原则, 即骨折的解剖复位、骨折块间加压固定、坚强内固定和术后无痛性功能锻炼[2]。随着动力性加压钢板和扩大髓腔髓内针在骨科的广泛使用, 各种类型的骨折甚至多发性或粉碎性等复杂性骨折, 均可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关节功能得以在后期的功能锻炼和骨折愈合中恢复。

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骨折时, 不仅需要达到解剖复位的目的, 还需要有效重建骨结构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因此, 在处理骨折断端时尤其是压力侧, 应避免出现骨缺损或骨间隙, 即使因无法固定的小粉碎性骨片而引起骨缺损的形成, 也会导致患者骨不连[3]。另外, 骨科内固定技术虽已日臻完善, 但是内固定仍会出现弯曲甚至断裂的现象, 故无论何种材料的内固定均不能取代骨结构重建。而采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进行髓内、髓外植骨, 不仅可以修复骨端缺损, 恢复骨结构的解剖完整性, 促进术后骨折早期愈合和关节功能的恢复, 而且还可以降低应力遮挡, 对骨的塑形极为有利, 从而防止内固定材料发生弯曲或断裂造成骨不连术后骨仍不愈合。我们发现, 这是目前内固定术存在的较为普遍的现象, 且多年来未被重视。李龙等[4]报道, 骨髓内不仅含有丰富的骨祖细胞, 还含有大量的诱导骨祖细胞, 它是骨折不愈合首选且切实可行的移植材料。本组35例采用自体骨植骨、混合植骨或同种异体骨移植, 术后随访94.3%的患者获得良好的骨性融合。

临床发现, 骨不连多发生在股骨颈、距骨颈等部位, 往往是人体重要的局部关键性结构[5], 考虑与这些部位血运不良有关。良好的血供是骨折术后植骨和病变骨存活的重要因素, 故术中在追求坚强内固定的同时, 应尽量保留骨与软组织足够的血运, 以促进骨痂形成, 减少骨不连的发生[6]。此外, 合并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维生素缺乏或骨质软化症、高龄患者成骨细胞功能下降等全身因素, 也是引起术后骨不连的原因, 影响虽然较小, 也应引起重视, 并适当采取措施。本组病例均严格执行骨折治疗四大原则, 获得较满意疗效。

参考文献

[1]李勇, 张剑, 岑石强.骨不连术后骨仍不愈合26例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 2008, 29 (1) :81-83.

[2]魏威, 顾军, 陆男杰.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性骨不连[J].中国基层医药, 2004, 11 (6) :716.

[3]朴德阳.骨不连术后骨不愈合26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11) :39.

[4]李龙, 纪柳, 江健, 等.带蒂桡骨膜移位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4, 18 (5) :364-366.

[5]徐明哲.骨不连术后骨不愈合26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 :94-95.

[6]张建, 韩丽霞.胫骨骨不连的治疗体会[J].中国民康医学, 2009, 21 (19) :2393.

骨不愈合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6例, 男23例, 女3例;年龄18~56岁;肱骨8例, 股骨12例, 胫骨6例;手术次数最多达5次 (其4次均在外院手术) , 最少3次 (均不包括最后取内固定次数) 。由外院转入2l例, 本院5例。

1.2 方法

在合适的麻醉下取出松动、折弯、断裂的内固定, 正确处理骨折端, 术前阅X线片, 有条件者术前做核素85检查, 初步判断骨不连的类型 (肥厚型或缺血型) , 术中结合肉眼所见清理骨折端的纤维瘢痕及骨硬化部分, 将闭锁的髓腔开放, 取足量的自体骨植骨, 量不够时可用同种异体骨。断端不可留间隙, 尤其在应力侧应有充分骨组织, 换用合理的内固定。

2 结果

所有病例均得到定期随访, 26例中除1例在随访中尚未愈合, 其余均一次性愈合, 且其关节功能均恢复到入院前活动度, 有的甚至更好。

3 讨论

骨不连后骨不愈合的原因及处理。

3.1 内固定治疗原则未被充分认识

A0/ASIF学派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骨折治疗的4大原则, 即骨折的解剖复位与骨折块间加压固定、坚强内固定、无创技术和无痛性功能锻炼, 研制了系列机械和动力性加压钢板和扩大髓腔髓内针, 使许多复杂骨折得以在功能锻炼中愈合, 功能在骨折愈合中恢复, 收到很好效果。随着基础及临床研究的进展, 发现坚强内固定材料 (加压钢板及髓内针) 治疗粉碎性骨折, 特别是股骨干粉碎性骨折时在早期负重活动中易发生骨不连及内固定弯曲断裂, 考虑其原因主要是对骨折内固定4大原则认识不足, 未恢复骨折部位骨骼的稳定性、连续性和力学完整性。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 不仅要求解剖复位, 而且要求恢复骨结构的完整性、连续性。避免有骨缺损或间隙, 尤其在压力侧, 小的粉碎骨片无法固定形成缺损, 会在肢体活动中导致骨不连。内固定弯曲、断裂, 任何坚强内固定都不能代替骨结构重建, 只有采用充分髓内、髓外植骨。当骨缺损被修复, 骨结构完整性得到恢复, 不但对骨折早期愈合及肢体活动有利, 而且可降低应力遮挡, 有利于骨的塑形, 避免内固定器材弯曲断裂, 防止骨不连术后骨仍不愈合, 这是当前内固定术中普遍存在, 而且长期被忽视的问题。

3.2 未做到监控下的早期合理功能锻炼

如盲目早期负重活动, 再次扭伤或跌倒, 致使骨折未骨性愈合时, 由于受到应力或外力的作用, 内固定松动, 骨折部缺乏稳定性, 骨折难以愈合, 直至内固定断裂。对患者要进行定期随访, 根据X线片提供的情况, 确定患肢功能锻炼的方式及程度, 早期进行非持重功能锻炼, 主要是肌肉收缩和关节活动。待骨折基本愈合、骨折间隙模糊, 有少量外骨痂时, 可逐渐进行负重练习。定期复查X线片有无骨吸收, 如出现少量连续外骨痂, 则可恢复正常活动;如发现有明显骨断端吸收征象, 无良好外骨痂, 则应限制肢体活动, 首先是负重活动, 必要时加用外固定。

3.3 未能充分保护骨与软组织足够的血供

AO学派所追求的坚强内固定是以折块间的加压为基础, 而要达到折块间充分加压, 获得骨折端的最大稳定, 则往往不得不过多破坏原有血运;另外, 髓内针固定, 强调坚强内固定, 扩髓后使用足够粗度针, 以提高固定稳定性, 但扩髓使本来受损的骨内膜血循环进一步破坏;所以既强调内固定的强度, 也重视手术中保留骨与软组织足够的血运, 以使折端再血管化, 为骨痂形成创造条件, 以促进愈合, 降低骨不连的发生。

3.4 全身因素影响较小, 但仍值得注意

骨质软化症、甲状旁腺功能亢进、老年成骨细胞功能下降、维生素缺乏等, 均可降低骨与胶原纤维的形成, 维生素D不足可以使新骨矿化降低, 需采用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 对这类手术一定要周密而细致, 术前详细询问病史, 尽可能找出病因, 术中、术后针对病因解除并做好预防是必要的, 对骨折愈合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连生, 朱炯, 范永前.骨折内固定并发症防治[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1999, 14 (2) :75.

骨不愈合 篇3

关键词:骨不愈合,骨缺损,四肢,长骨,骨搬移,护理

骨搬移手术是通过彻底清创后对缺损区域进行换药, 并对长管状骨另一端实施骨膜下截骨, 同时利用外固定架对骨块以及相邻软组织进行逐步牵引, 从而促进骨缺损区域断端的接触消除骨缺损, 并利用加压作用促进骨愈合[1]。四肢长骨缺损是常伴有皮肤软组织缺损、肢体短缩、骨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骨髓炎等并发症, 治疗周期较长, 临床预后差、护理难度大[2]。本研究回顾分析了20例四肢长骨缺损及骨不愈合病人的骨搬移治疗情况, 并将其护理总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收集2010年1月—2015年1月我院骨科住院治疗的四肢长骨缺损病人20例, 男14例, 女6例;年龄18岁~59岁 (45.32岁±2.34岁) ;长骨缺损原因:13例胫腓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术后处理不当所致骨缺损及骨不愈合, 5例股骨下端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后处理不当所致, 2例胫骨上巨大骨肿瘤术后所致;手术1次~6次 (2.32次±0.21次) ;骨缺损长度2cm~20cm (7.85cm±2.23cm) 。

1.2临床转归20例病人均顺利完成手术, 搬移骨块以及骨端均愈合, 且延长部位愈合满意;病人的骨延长2cm~5cm (3.82cm±0.23cm) ;术后住院时间30d~60d (38.69d±5.52d) 。20例病人均接受为期6个月~36个月的随访, 中位随访时间为18.5个月, 术后骨愈合时间为3.93个月±0.55个月。20例病人均未出现血管神经损害、针眼感染以及患肢功能障碍等并发症。

2护理

2.1术前护理

2.1.1术前准备帮助病人完成术前各项检查, 做好术前准备, 术前12h禁食, 术前4h禁饮;术前皮试及配血准备;手术仪器及物品准备;调节手术室温度23℃~25℃, 湿度50%~60%, 维持床单元清洁干燥。术前协助病人取手术体位, 并在不影响手术操作的情况下尽量维持病人体位舒适, 患肢按要求予以垫软枕。

2.1.2心理护理四肢长骨缺损病人多具有多次手术史, 病程较长且疗效不佳, 加之既往医疗费用花费较大, 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紧张、焦虑、恐惧等负性情绪, 对于当前治疗与护理效果抱有高度的期望值。术前应主动与病人及其家属沟通交流, 介绍骨缺损的原因、治疗方法、可能并发症与注意事项, 强调骨搬移手术的先进性、有效性, 介绍手术医生的临床经验、技术水平、手术计划与术前准备, 并介绍术后可能并发症等, 提高其对疾病及手术的正确认识, 并事先认识可能面临的手术与并发症, 使其做好心理准备, 积极配合手术与护理。

2.1.3术前宣教耐心介绍手术室环境、手术医生及责任护士, 讲解各项术前处理的目的和意义, 并详细介绍术中及术后注意事项, 争取其理解和配合。讲解术后体位、功能锻炼相关知识, 以便术后及时、顺利地开展康复护理。

2.2术后护理

2.2.1体位护理术后予以取去枕平卧位6h, 并将患肢抬高30°, 以促进下肢静脉回流, 缓解肢体肿胀。垫高局部予以垫软枕, 以免发生骨突部位压疮。本组20例病人均能够配合体位护理, 未见压疮发生。

2.2.2疼痛护理观察病人的切口及生命体征变化, 严格遵医嘱换药, 如切口发热、疼痛、渗液, 警惕切口感染, 积极报告医生并采取针对性治疗。对于切口疼痛明显者, 协助其取舒适体位, 予以心理安慰、音乐疗法、转移疗法等, 以缓解其疼痛注意力。如疼痛难忍, 则遵医嘱予以镇痛药物缓解疼痛, 并配合西乐葆口服 (每次0.2g, 每天2次) , 以减少胃肠道刺激[3]。本组20例病人术后生命体征平稳, 均无切口感染, 3例病人因疼痛剧烈口服镇痛药物缓解。

2.2.3骨搬移护理骨搬移操作通常在术后7d~14d开始, 每日需要进行1次环形外固定支架搬移和1次螺母旋转, 如延长速度过慢可能达不到理想效果, 而延长过快又可能诱发骨不连[4]。因此, 每次延长前及延长后1周, 均应协助病人进行X线片检查, 以便医生评估和调整延长速度。操作前均应向病人及其家属说明操作目的与步骤, 争取其理解与支持配合, 并指导其掌握自主延长方法, 以便其院后自行操作。本组20例病人均能够配合骨搬移, 且骨搬移期间未见意外事件。

2.2.4功能康复锻炼术后科学合理的康复锻炼是促进骨愈合及功能康复的关键, 而外固定能够为术后早期纵向应力功能锻炼创造有利条件。术后应向病人讲解外固定骨搬移术后允许早期功能康复, 强调术后早期功能康复锻炼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以消除其对功能锻炼疼痛以及骨折转移等的恐惧心理, 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功能康复锻炼。术后当天予以抗血栓药物经静脉给药, 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 并指导和协助病人进行床上踝关节以及股四头肌静力肌力锻炼, 每次10min, 每天3次, 循序渐进, 视病人的耐受度及康复情况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及时间。术后3d开始在强化创伤锻炼的基础上指导和帮助病人进行下肢肌肉舒缩锻炼、膝关节及踝关节主动与被动锻炼、床上蹬踏锻炼等, 以预防关节僵硬及患肢肌肉废用等并发症。术后1周, 在支架辅助下不负重下床站立, 每次5 min~10min, 每天3次或5次, 循序渐进。术后3周, 观察到肢体肿胀消退、软组织愈合, 在支架帮助下开始行走, 初期为不负重行走, 每次5 min~10 min, 每天2次~3次, 此后适当负重并延长行走时间及次数 (每次30min~40min, 每天4次~6次) , 期间配合膝关节及踝关节主动锻炼, 直至恢复完全负重、自主行走[5]。下床活动期间, 均由专人陪护, 避免病人跌倒。告知病人院后仍应坚持功能锻炼, 每周1次~2次, 以维持或改善支持功能。本组1例负重站立期间出现轻度患肢肿胀, 未经特殊处理, 调整锻炼方案后逐步缓解。

2.2.5并发症的防护

2.2.5.1针道感染针道感染是外固定支架骨搬移术后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 多因钢针插入数量较多、疗程较长及延长过程中皮肤误伤等有关[1]。术后应密切观察和调整钢针松紧度, 维持针道清洁干燥, 每日以1%碘伏或者75%乙醇溶液进行针道清洁, 一旦发现针道周围异常分泌物以及红肿, 怀疑针道感染, 立即予以换药以及抗生素治疗。本组20例病人均未发生针道感染。

2.2.5.2骨不连及骨延迟愈合术后观察骨端骨痂形成情况, 通常于术后3周~5周左右即可形成, 如未见骨痂形成则判定为延长愈合, 如超过6个月仍未形成则判定为骨不连[3]。这类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多为外固定支架不稳、延长速度过快及病人机体营养不良等。为预防上述并发症, 延长应在术后7d有开始, 延长速度应控制在每天1 mm左右, 合理调整延长时间。指导病人家属掌握正确的延长方法, 定期复查X线片并及时调整延长速度。延长期间向病人及其家属强调合理饮食的重要性, 嘱其多食高钙、高蛋白及高热量饮食, 以改善机体营养状态、增强机体抵抗力, 促进骨愈合。本组20例病人均经精心护理干预后, 获得骨愈合。

2.2.5.3肌肉关节挛缩术后科学合理的牵拉、屈伸锻炼对于肌肉关节张力维持具有重要作用, 但过度牵拉又将影响肌肉关节的再生进程。故术后功能锻炼必须严格遵医嘱进行定时、定量锻炼, 以预防肌肉关节挛缩。本组20例病人均未发生肌肉关节挛缩。

2.2.5.4神经血管损伤密切观察患肢关节活动情况、末梢血液循环以及动脉搏动情况等, 一旦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对于出现肢端肿胀、苍白及发绀等症状时, 警惕血管危象, 立即排除包扎过紧及压迫过紧等因素, 并立即报告医生, 遵医嘱予以抬高患肢、扩容等, 必要时可做好切开减压准备。一旦发现足趾麻木、剧烈疼痛、感觉消失或主动活动消失等症状, 警惕神经危象, 排除受压因素后仍无改善, 则予以适当减缓延长速度, 如仍无改善则立即停止延长[5]。本组延长中后期有2例病人主诉小腿局部麻木、皮肤紧张感及烧灼感等, 予以减缓延长速度以及口服神经营养药物1个月后好转, 继续予以延长得以痊愈。

3小结

骨搬移手术治疗四肢长骨缺损以及骨不愈合具有显著疗效, 围术期配合严密护理干预, 尤其是心理护理、严格遵医嘱延长护理及科学合理的功能锻炼, 对于促进病情改善、预防并发症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谷丽娜, 侯春影.骨搬移治疗四肢长骨缺损及骨不愈合患者的护理[J].护理学杂志, 2010, 25 (12) :18-20.

[2]张杜娟, 穆红, 李俊, 等.外固定支架骨搬移治疗胫骨骨髓炎及骨肿瘤术后骨缺损患者的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2, 9 (2) :50-51.

[3]李慧.17例骨搬移术的护理配合[J].当代护士 (专科版) , 2013, 21 (3) :99-100.

[4]唐冠英.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缺损的护理[J].实用医药杂志, 2013, 30 (9) :842-843.

骨不愈合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6年4月至2011年4月这五年时间内, 采用临床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随机抽样方法, 抽取来我院就诊的78例患有骨不连和骨愈合延迟的临床确诊骨折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两组。A组患者中有23例男性患者和16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2岁, 年龄最小者23岁, 平均年龄42.7岁;B组患者中有26例男性患者和13例女性患者;患者中年龄最大者64岁, 年龄最小者22岁, 平均年龄44.1岁。抽样患者所有自然资料, 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 在研究过程中可以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患者在接受治疗前, 均经过相关的临床检查后确诊, 并由患者本人或家属在同意书上签字。

1.2 方法 将抽样中78例临床确诊患者病例资料, 采用随机分组方法分为A、B两组, 平均每组39例。A组患者采用理疗法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自体骨髓移植法进行治疗。对两组在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的骨痂生长程度、并发症情况、病情反复情况进行比较分析。

1.3 骨痂生长程度评价标准 以X射线结果作为评估的标准。Ⅰ度:骨折线非常清晰, 没有骨痂存在; Ⅱ度:骨折线不是特别清晰, 存在淡薄的骨痂或骨膜反应; Ⅲ度:骨折端有中等量或以上的骨痂存在。

1.4 数据处理 在本次研究过程中所得到的所有相关数据, 均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 P<0.05时认为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经过仔细研究后我们发现, B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的骨痂生长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 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 (P<0.05) ;该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病情反复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 且统计学差异非常明显 (P<0.05) ;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没有出现比较严重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 统计学差异并不明显 (P>0.05) 。

3 讨论

骨折愈合是骨折后机体的结缔组织进行修复和再生的一个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主要由于有关细胞的功能比较活跃, 最终导致形成了大量骨质, 并发生比较明显的钙化, 在骨折断端间的连接处产生骨痂, 最终使得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情况主要取决于以下两点: ① 患者机体的应变力学条件;② 患者的生物学反应能力。当上述两项因素同时或者是有其中一项受到干扰的时候, 骨折愈合的速度就会减慢甚至会停滞[3]。

导致骨不连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患者自身因素, 局部的软组织条件、治疗方式是否恰当, 由于手术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不规范, 固定器材选择不恰当, 术后机体功能性锻炼不正确等因素导致出现该现象者占大部分。

自体骨髓移植能够为骨不连和骨缺损的部位提供充足的成骨、间叶细胞和细胞刺激因子, 促进骨修复, 在进行骨移植处理后, 骨髓的成骨能力为60%左右。骨髓成骨的主要

机制在于, 骨髓中含有非常丰富的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BMSC) , 具有向成骨细胞、成软骨细胞、肌腱细胞、成纤维细胞和骨骼肌细胞等多种间充质细胞系分化的潜能。在特定的条件下能够发生分化反应, 进而转变为成骨细胞, 并能够对受区其的他细胞转化为成骨、软骨细胞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有着非常理想的合成骨基质的作用, 骨髓血中含有大量骨生长因子和骨祖细胞对骨组织的再生能够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进而对骨不连的愈合起到有效促进作用[4]。

总而言之, 采用自体骨髓移植的方法对患有骨不连和骨愈合延迟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虽为有创治疗但治疗的彻底性非常明显, 可以使患者病情得到根本性的改善, 且基本不会出现病情反复现象。

摘要:目的 对采用自体骨髓移植且患有骨不连和骨愈合延迟的患者进行疗效评估与观察。方法 抽取78例骨不连和骨愈合延迟的骨折患者病例, 将其分为A、B两组, 平均每组39例。分别采用理疗法和自体骨髓移植法进行治疗。结果 B组患者在治疗后的一段时间内的骨痂生长情况明显优于A组患者;该组患者治疗后出现病情反复的患者人数明显少于A组患者。结论 采用自体骨髓移植的方法对患有骨不连和骨愈合延迟的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自体骨髓移植,骨不连,骨愈合延迟

参考文献

[1]王军茹, 董利薇, 常利, 等.应用电感耦合及射频理疗技术治疗骨延迟愈合骨不连[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07, 11 (44) :8954-8956.

[2]丁真奇, 高俊, 郭林新, 等.叩击式骨应力刺激仪治疗创伤性股骨骨髓炎后遗骨延迟愈合及骨不连[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8) :635-637.

[3]廖浩, 方煌, 陈安民, 等.60例四肢长管骨骨不连的原因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08, 13 (16) :1208-1209.

骨不愈合 篇5

关键词:四肢骨折,畸形愈合,骨不连

导致患者肱骨干骨折手术后骨不愈合的因素主要有自身原因、药物因素及医源性因素。内固定手术治疗四肢骨折的临床效果明显, 但手术后仍有10%的患者会出现骨不连或畸形愈合[1,2]。本研究对四肢骨折内固定术后畸形愈合及骨不连的主要原因进行探讨, 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于我院行四肢骨折内固定手术的205例骨折患者资料, 术后畸形愈合及骨不连45例, 其中男25例, 女20例, 年龄21~62岁, 平均 (42±6) 岁;股骨颈骨折8例, 胫骨骨折19例, 股骨干骨折4例, 尺骨骨折3例, 锁骨骨折10例, 肱骨骨折1例。

1.2 治疗方法

(1) 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放置克氏针内固定方式;胫骨和肱骨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放置动力加压钢板;股骨干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放置交锁髓内钉;尺骨骨折患者采用内固定放置普通钢板;锁骨骨折患者采用的内固定方式为植入单纯克氏针加钢丝。 (2) 在术后的外固定治疗中, 股骨颈骨折患者术后采用皮牵引或下肢牵引固定;胫骨骨折和尺骨骨折患者术后采用石膏外固定;股骨干骨折患者术后采用沙袋固定患肢;锁骨骨折和肱骨骨折患者术后进行悬吊制动。 (3) 所有患者术前应进行常规骨科备皮, 进行检查,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评估手术的耐受程度;术前24 h内应用抗生素, 对于开放性损伤的患者需在术前30 min应用抗生素, 术后还应连用5~7 d;密切注意患者术后的体温变化, 若温度过高需换其他类型抗生素, 注意观察切口, 防止感染。

1.3 骨折因素分析

术后导致患者出现畸形愈合或骨不连的因素可分为全身、局部以及药物因素。其中局部因素又分为医源性因素、患者自身因素。探究分析方法采用双盲法;综合分析患者的病历、X线片检查结果, 使患者明确出现愈合畸形、骨不连的诱发因素。通过判断以下6个方面是否存在缺陷加以判断:固定手术复位达良以上、有效固定、必要时植骨、保护血运、控制感染和合理锻炼。另判断全身因素、药物因素, 并对各种因素所占的比例进行统计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17.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45例患者出现畸形愈合或骨不连的因素中全身因素、药物因素、局部因素为11例、24例、10例, 分别占24.4%、53.3%、22.3%, 其中药物因素明显高于其他两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3 讨论

四肢骨折内固定术会对患者造成较为严重的损伤, 术中患者的骨折部位出现较多的骨膜剥离, 且骨折处的髓腔扩大。同时由于钻孔等操作可对患者的骨血运及骨折愈合速度造成影响, 并导致出现骨不相连。术中, 医护人员需具备娴熟的操作技能, 注意保护患者软组织并正确掌握手术操作方法等均可减轻患者的痛苦。骨折在愈合过程中受因素影响的原因有: (1) 全身因素:主要是年龄过大、缺乏维生素C和维生素D、骨骼钙化受限、严重营养不良以及晚期恶性肿瘤等[3]; (2) 药物因素:由于患者长时间服用非甾体药物, 如吲哚美辛以及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 或长期服用抗凝药物, 如双香豆素等; (3) 局部因素:医源性因素以及自身因素都属于局部因素范畴, 其中医源性因素又包括骨折复位差、骨膜剥离太大以及骨骼血运不良等, 还包括科室的护理以及康复指导不足[4]。

本研究结果显示, 药物因素所占比例明显高于全身和局部因素。综合分析患者出现愈合缓慢和骨不相连的原因有: (1) 受骨折部位解剖学特点的影响:局部血液供应问题是导致患者出现骨折愈合缓慢的根本原因。患者的骨折端出现血运障碍, 骨折愈合缓慢;骨折部位的皮下软组织较少, 致使骨折部位的血运较差。 (2) 骨折损伤的严重程度:骨折局部周围软组织受损, 且出现较为严重的血肿, 同时骨膜的完整性受损, 骨折端受到比较严重的破坏, 骨质缺损; (3) 感染:在所有的因素中感染是影响患者骨折愈合速度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 感染可增加患者出现骨折端坏死的可能性, 并使局部充血时间延长。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及时控制感染。患者出现的骨折端坏死较明显, 血管再生过程较长, 严重干扰了骨痂形成、转化使患者骨折愈合进度变慢。在整个愈合迟缓过程中, 同时受其骨折端压力影响或由于严重感染, 影响患者术后的恢复进度。同时, 使患者出现较高的病残率。所以针对闭合性骨折, 应避免患者出现感染, 如果患者出现开放性或皮肤条件较差的骨折, 应给予充分且彻底的清创处理。 (4) 骨折受损后, 患者的四肢会在一段时间内丧失活动力。通常在手术后可恢复患者的肢体功能, 患者必须保证进行适当自主锻炼, 其产生的效果通常是治疗所无法取代的, 但若过度锻炼或过早锻炼都会使患者出现畸形愈合[5]。

参考文献

[1]王海生, 李长江, 张国文, 等.附加锁定接骨板结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股骨干骨折交锁髓内钉固定术后骨不连[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 (2) :183-184.

[2]瞿玉兴, 蒋涛, 赵洪, 等.可调式锁定接骨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J].中华骨科杂志, 2014, 34 (7) :717-722.

[3]徐明, 陶圣祥, 夏春明, 等.开放截骨联合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愈合[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3, 28 (9) :875-876.

[4]孙强, 王洪勋.锁定加压钢板结合自体骨移植治疗股骨干骨折术后骨折不愈合的临床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4, 29 (4) :387-388.

骨不愈合 篇6

1资料与方法

1. 1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雅安市骨科医院在2010年1月至2014年7月,采用附加侧方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钉内固定术后肥大型骨不愈合的患者36例,男22例,女14例; 年龄28 ~ 68岁,平均年龄44岁; 交通事故20例,摔伤11例,坠落伤5例。闭合骨折28例,AO分型,A型19例,B型9例; 14例轻度软组织挫伤,4例重度软组织挫伤,10例皮肤正常。开放骨折8例,GustiloⅠ型4例,GustiloⅡ型4例。首次手术情况: 切开复位18例,其中AO分型A型骨折4例,B型骨折6例,GustiloⅠ型4例,GustiloⅡ型4例; 患者再次手术指证为髓内钉固定后4个月,X线表现无骨生长迹象,局部有压痛,包括延期愈合病例。

病例纳入标准: 患者符合骨折不愈合的诊断标准[2],即骨折治疗后6 ~ 8个月骨折断端有疼痛、异常活动; 连续3个月X线片示断端骨痂极少或无骨痂,骨折断端硬化、萎缩,髓腔封闭,断端间可见明显间隙; 部分患者的X线片示骨折愈合前内固定物断裂或松动,预期无法愈合者。骨折不愈合按Weber-Cech分类属于肥大型。

病例排除标准: 萎缩型骨不愈合,有感染征象骨不愈合。

1. 2治疗方法均采用微创锁定钢板( 直板或Liss板) ,骨折处不作任何处理。原髓内钉不作任何处理,如遇到锁钉妨碍锁定板的放置,可以取出所妨碍的锁钉。锁定板不一定与股骨贴合。锁定钉的放置: 每一端有3 ~ 4颗,能双皮质固定尽量双皮质固定,不能则最好4枚单皮质固定,近骨折处一定要有锁定钉固定。术后第1天即可鼓励患者下床活动和功能锻炼。术后每隔3个月复查X线片,直至骨折愈合。

2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下床活动均无术前疼痛无力等骨不愈合的症状,随访期间均无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邻近关节活动度较术前无减少。3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所有患者术后第2天下床锻炼,随访时间3、6、12个月复查X线片,3 ~ 12个月骨折全部愈合,术后2年取处内固定物。典型病例影像学资料见图1 ~ 4。

3讨论

3. 1股骨干髓内钉固定后肥大型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导致股骨干骨折髓内钉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原因虽多,但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损伤,分为外伤和手术操作,外伤我们无法干预,手术操作随着医生的学习和器械的改进,手术引起的损伤越来越小。二是内固定物髓内钉相对稳定的特点引起,当髓内钉与骨髓腔不匹配、或骨质缺损,骨折处不在髓腔狭窄处,均可造成骨折断端存在侧向的不稳定。三是康复,术后康复锻炼不配合导致骨质疏松严重更增加了骨不愈合的可能。我院临床上遇到的股骨干骨折髓钉内固定术后肥大型骨不愈合的患者,多属于因侧向不稳定引起的肥大型骨不愈合,萎缩型骨不愈合少见。我们认为不愈合的主要原因为髓内钉固定的缺点侧方不稳定造成。

3. 2不取出原有髓内钉而直接加侧方锁定钢板的理论探讨交锁髓内钉和钢板在固定力学上各有特点,交锁髓内钉的优势是属中心固定,所受的弯曲应力几乎为零,骨折端均匀承受轴向压力,它主要依靠髓腔内钉与骨髓腔的匹配来获得骨折端端的稳定,远近端均有锁钉防止骨折端重叠、旋转,固定相对坚强,它是一种弹性固定,相对稳定,既能维持一定的强度,又能保持骨折愈合所需的生理压力,刺激骨痴生长,符合弹性固定骨折固定理念,临床上运用广泛[3]; 劣势为对抗扭转、剪切等应力效果不佳,表现为侧方不稳定。锁定钢板属偏心固定,优势是对抗扭转、剪切等应力较好,劣势为所受弯曲应力、轴向应力大。锁定钢板与髓内钉结合可以使两种内固定物的优缺点接合互补,为骨折愈合提供更好的力学稳定性。锁定钢板固定原理不像普通钢板和骨之间产生压力摩擦力固定,而是以螺钉直接与接骨板的螺孔相锚合而达到固定目的,锁定钢板的固定对骨及骨膜影响较小,对骨折端的血供无影响,附加锁定钢板固定既保证了骨折端的稳定性,又不影响骨与软组织的血运,为骨折的愈合创造条件。并且骨不愈合患者由于患肢长期疼痛无力导致活动量少产生不同程度的废用性骨质疏松,选择锁定钢板可以避免因骨质疏松至固定失效的可能。本方案直接附加锁定钢板准确的解决了股骨干髓内钉固定后肥大型骨折不愈合的问题,控制骨折端旋转及侧方不稳定,原有髓内钉仍起固定主要作用,骨折端稳定后可以使骨折端间纤维软骨钙化,最终使骨不愈合部位的骨骼桥接和塑形[4]。骨折端稳定后骨折端的不稳消失,疼痛基本缓解,术后伤肢疼痛无力症状明显缓解,伤肢功能锻炼加强,骨质疏松得以纠正,促进了骨折愈合。

手术时应查询原髓内钉材质,锁定钢板材质必须与髓内材质一致,否则容易导致电解反应,可对骨折处及周围软组织造成不利影响[5]。综上所述,采用微创侧方锁定钢板治疗股骨干骨折髓钉内固定术后肥大型骨不愈合直接解决了侧方不稳定的问题,从而使骨折愈合,是一种精准的治疗方法,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更加可靠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衡,张奉琪,任栋,等.股骨干干骨折带锁髓钉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的治疗[J].中华骨科杂志,2005,25(8):476-480.

[2]Rodriguez-Merehan EC,Forriol F.Nonunion:general principles And xperimental ata[J].Clin Orthop Relat Res,2004(419):4-12.

[3]王秋银,高堪达,高伟,等.下肢髓内钉术后肥大型骨不连的对策:内植骨结合阻挡钉技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8,16(14):1045-1047

[4]王满宜,杨庆铭,曾炳芳,等.骨折治疗的AO原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49-758.

上一篇:高伸长率下一篇:高效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