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愈合性

2024-08-10

难愈合性(精选7篇)

难愈合性 篇1

伤口是指机体皮肤或皮肤下组织结构发生的损伤, 伤口愈合是一个复杂性的生物学过程。临床观察发现机体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果长时间迁延不愈合就会导致伤口的性质发生改变, 最终形成难愈合性伤口, 不仅会给患者造成严重的机体痛苦, 也会对患者皮肤美观造成严重影响[1]。早期我国临床多采用传统换药法对难愈合性伤口患者实施治疗, 但并未取得显著疗效。直至1993 年德国外科医生提出封闭负压引流, 难愈合性伤口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才得到了明显改善[2]。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现阶段改良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难愈合性伤口患者的临床治疗中, 有效提高了难愈合性伤口患者的临床治愈率[3]。但近年来, 不断有国外医学文献[4] 报道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联合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难愈合性伤口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而我国关于该方面的临床研究却较为少见。基于上述现状, 本院本次对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愈合性伤口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研究, 旨在为临床提供治疗难愈合性伤口患者的新思路。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3 年10 月-2015 年9 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 例难愈合性伤口患者, 均为慢性开放性全层伤口, 其中溃疡性伤口患者28 例, 愈合不良型伤口患者19 例, 外伤性伤口13 例。随机数字表法将60 例患者分成研究组和常规组, 每组为30 例。研究组患者中, 男17 例, 女13 例, 年龄22~61 岁, 平均 (41.5±2.2) 岁。 常规组患者中, 男18 例, 女12 例, 年龄21~63 岁, 平均 (42.1±2.1) 岁。两组患者中均无妊娠期和哺乳期女性, 无精神障碍疾病患者, 无严重器质性疾病患者。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不影响本次研究结果的客观性。本次研究已事先获取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且已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研究目的和方法, 患者同意参与临床研究, 并已在具有法律效力的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上签字。

1.2 治疗方法

1.2.1 常规组采用改良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对常规组实施治疗, 将患者伤口坏死组织和异物彻底清除, 敞开死腔, 将医用海绵修剪成与患者创面相同的形状, 置于敞开的死腔中, 将多孔引流管带有侧孔的一端插入海绵中, 确保海绵与伤口创面完全接触, 若患者的创面面积较大, 可将两块或多块医用海绵拼接起来, 并将医用海绵边缘与患者的创面边缘皮肤进行缝合固定, 避免医用海绵位移。每根引流管周围的海绵厚度不宜超过2 cm, 确保4~5 cm宽的医用海绵中至少有一个引流孔, 确保正常后, 使用半透明密封贴膜封闭医用海绵覆盖着的整个创面, 并使用薄膜包绕引流管, 多余的薄膜贴成系膜状, 目的是放置引流管松动和漏气, 然后连接各种管道, 调节压力, 观察负压和吸引效能, 如果引流管较多, 临床医师可以使用三通管将多跟引流管串联成一个负压引流装置, 每间隔48~72 h更换一次敷料, 若肉眼可见患者创面有新鲜肉芽组织生长, 可随即植皮缝合患者创面, 若无新鲜肉芽生长则继续进行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治疗。

1.2.2研究组研究组在常规组的基础上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 干细胞移植前给予患者皮下注射300 g粒细胞刺激因子 (G-CSF) , 每天注射1次, 注射3~4 d动员骨髓造血干细胞, 当患者的白细胞升高至30 g/L时, 使用血细胞分离机采集患者自体外周血中的干细胞进行移植。在严格的无菌条件小进行干细胞移植, 移植时, 对患者伤口创面进行网状格注射, 每个网格的面积为1 cm2, 每个网格点注射0.5~1 m L, 必要时间隔3 d在重复注射1次, 注射完成后暴露局部创面, 使创面保持干燥, 创面分泌物较多的患者同时配合烤灯局部照射。干细胞移植1、2周时检测患者创面组织中各种细胞因子的表达率。

1.3细胞因子表达率检测方法相关细胞因子表达率使用贝克曼Cyto FLEX流式细胞仪进行检测, 试剂盒为仪器原装试剂盒。检测结果由2名专业医师共同统计, 以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1.4 观察指标本次研究两组患者的观察指标包括以下几项: (1) 临床治疗总有效率; (2) 肉芽组织生长时间, 即从开始治疗至伤口长出肉芽组织的时间; (3) 换药次数, 即从开始治疗至创面完全愈合过程中的总换药次数; (4) 治疗1、2 周时的血管内皮细胞因子表达率; (5) 治疗1、2 周时的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率; (6) 治疗周期。

1.5 疗效判定标准治疗周期结束后根据伤口创面愈合率评价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伤口创面愈合率= (治疗前伤口创面面积- 治疗后伤口创面面积) / 治疗前伤口创面面积 ×100%。治愈:伤口创面完全愈合;显效:伤口创面愈合超过70%;有效:伤口创面愈合30%~69%;无效:伤口创面愈合率小于30% 或未创面面积进一步扩大。治疗总有效=治愈+ 显效+ 有效。

1.6 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过程中得到的呈正态分布的研究数据全部采用SPSS 16.0 版本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 计量资料以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 比较采用检验, 以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换药次数、治疗周期比较研究组患者的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早于常规组, 换药次数少于常规组, 治疗周期短于常规组, 两组患者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2.2 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比较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常规组为80.0%,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的血管内皮细胞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率比较检测发现研究组患者治疗1、2 周时的血管内皮细胞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率均高于常规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改良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是现阶段我国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伤口创面处理方法, 其作用原理主要可以总结为3 点: (1) 通过持续负压吸引将患者创面的坏死组织和异物清除; (2) 通过辅助封闭作用, 为患者创面组织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避免外界因素对患者创面组织的生长产生影响或造成污染; (3) 持续负压状态可有效改善患者创面组织局部微循环, 消除患者创面周围组织水肿, 刺激创面肉芽组织生长[5,6,7,8]。国外研究学者Samedanifard等[9]经临床研究发现, 持续负压作用可有效降低患者机体组织的问压力, 刺激组织进行自我修复的启动信号, 继而能够提高患者机体中纤溶蛋白酶及其他有益酶的分泌水平, 增强组织胶原蛋白生长生长能力, 同时, 还可使原癌基因c-fos和基质金属蛋白酶 (MMP) 等表达下降, 对胶原蛋白降解产生抑制作用, 从而加快患者创面组织快速愈合。陶菊等[10]在对“负压封闭辅助闭合技术在难愈性伤口中的疗效观察”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时发现, 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与常规换药治疗比较, 可促进创面肉芽组织快速生长, 有效减少换药次数, 缩短患者病程。该研究结果进一步证实了改良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在难愈合性伤口患者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伴随着世界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近年来不断有外国医学文献[11] 报道改良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联合干细胞移植可进一步改善难愈合性伤口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由于我国关于该方面的临床研究较少, 因此本院对该课题开展了临床研究。本院开展上述技术已有5 年, 开展该技术前两年时, 本院共成功治愈了150 余人次, 其中第2 年收治患者的数量约为第1 年的2 倍, 获得的经济效益显著, 目前已成为本院普外科主要业务增长点之一。干细胞是人类机体中一类具有自我复制能力的多潜能细胞, 在临床上有“万用细胞”的美称[12]。多数临床研究已经证实, 在尚未完全明确患者疾病的发病机制前, 也可以进行干细胞移植, 应用安全性高。夏雄超等[13]在对“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上肢毁损伤中的应用”这一课题进行研究时发现, 对重度压疮患者实施干细胞移植, 可有效提高压疮创面有益细胞因子的表达率, 加快创面肉芽组织生长。Di Novi等[14]的临床研究发现, 在采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的同时, 进行干细胞移植, 可促进患者创面组织肉芽快速生长, 有效缩短患者换药次数, 减轻患者机体痛苦。Zhang等[15]的临床研究, 采集患者创面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 患者创面组织损伤区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的表达明显下降, 增殖速度较为缓慢, 而给予患者负压封闭技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后, 再次采集患者创面组织进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发现, 患者创面组织损伤区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的表达量明显上升, 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 因此推测患者创面组织中各种生长因子表达水平的升高可促进创面修复。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治疗1 周和治疗2 周时, 研究组患者的血管内皮细胞因子表达率分别为 (62.9±3.6) % 和 (84.1±5.8) %, 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率分别为 (71.1±9.5) % 和 (91.1±5.9) %, 与常规组患者的 (50.5±3.2) %、 (71.9±5.3) %、 (61.2±8.3) % 和 (80.2±7.6) %, 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同时, 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者的创面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明显早于常规组患者, 换药次数较常规组患者少, 治疗周期较常规组患者短。该研究结果与夏雄超等[13]的临床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此外, 本院本次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6.7%, 明显高于常规组患者的80.0%。

综合分析上述研究学者的研究结果和本院本次研究所得结果, 笔者认为改良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愈合性伤口疗效确切, 不仅能够有效缓解患者机体痛苦,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还可有效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可作为现阶段我国临床治疗难愈合性伤口患者的首选方法, 具有十分显著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摘要:目的:研究改良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愈合性伤口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收治的60例难愈合性伤口患者分成常规组和研究组, 每组各30例, 常规组采用改良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治疗, 研究组采用改良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 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后不同时间段的细胞因子表达情况、换药次数及治疗周期。结果:研究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治疗1、2周时的血管内皮细胞因子、表皮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率均高于常规组, 肉芽组织生长时间早于常规组, 治疗周期短于常规组, 换药次数少于常规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联合干细胞移植治疗难愈合性伤口, 疗效显著, 可有效缩短患者病程, 减轻患者机体痛苦, 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值得各大医疗单位开展应用。

关键词:难愈合性伤口,封闭负压辅助闭合技术,干细胞移植,临床疗效,治疗周期

难愈合性 篇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9月—2010年6月在我院门诊换药室换药的60例小腿胫前皮肤损伤病人, 根据病人自愿及病人时间许可原则, 随机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年龄13岁~55岁, 平均42.5岁, 男22例, 女8例。观察组年龄15岁~60岁, 平均45.7岁, 男20例, 女10例。伤口面积 (3×5) cm2~ (7×12) cm2, 受伤深度为全层伤口 (均达肌肉层) [1]。两组病人受伤面积、受伤深度、年龄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可比性。观察组有2例伤口系复杂伤口, 1例为车祸致胫骨骨折经切开复位钢板固定后愈合出院, 出院后1个月胫前皮肤破溃, 有暗红色血性液体及可疑脓液流出, 来我院门诊换药室就诊。另1例因幼年时外伤致左胫骨骨折慢性骨髓炎, 此次左胫骨部无明显诱因出现破溃, 在其他医院换药2周效果欠佳来我院门诊换药。本组病人均排除合并其他疾病, 如糖尿病、血管疾病、免疫系统疾病、代谢系统疾病。

1.2 方法

1.2.1 换药方法

对照组按常规换药方法换药, 即常规消毒后用3%盐水清洗伤口, 特别注意清除异物、污垢、渣屑、血凝块、坏死及失活组织。并根据伤口情况选用外用抗菌敷料或3%盐水或生理盐水或凡士林油纱布作为内敷料, 再用无菌纱布做外敷料包扎固定。隔日换药1次, 渗出液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次。观察组常规消毒后用3%盐水清洗伤口, 特别注意清除异物、污垢、渣屑、血凝块、坏死及失活组织。在受伤48 h后加用红外线理疗, 每次照射30 min, 烤灯距离伤口20 cm~30 cm, 局部暴露于红外线辐射区内, 从灯热开始计时, 在自我感觉舒适、无烧灼感的原则下, 以病人能耐受的热度为宜。理疗后根据伤口情况选用外用抗菌敷料或3%盐水或生理盐水或凡士林油纱布作为内敷料, 再用无菌纱布做外敷料包扎固定。每日理疗1次, 连续5 d~7 d, 并隔日换药1次, 渗出液多的伤口每日换药1次。

1.2.2 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4 d~7 d无创周红肿, 渗出液少, 7 d后肉芽组织新鲜颜色红润, 不刺激时无疼痛, 可见上皮向中心爬行, 爬行迹象快, 创面15 d~20 d内愈合, 伤口愈合后表面平整, 颜色红润。部分显效:7 d~10 d无创周红肿, 10 d后肉芽组织新鲜颜色红润, 渗出液较少, 轻度疼痛, 上皮爬行迹象慢, 创面30 d~35 d愈合, 伤口愈合后表面平整, 颜色浅暗红色。效果差:15 d内创周红肿, 肉芽组织不新鲜, 苍白肿胀, 愈合时间在45 d以上, 伤口愈合后表面欠平整, 颜色呈深暗红色。

1.2.3 统计学方法

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 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愈合伤口外形平整, 皮肤颜色红润, 换药次数10次~15次。对照组愈合伤口外形平整, 皮肤颜色暗红, 换药次数15次~20次。观察组随访半年, 无一例皮肤再破溃及复发 (包括2例复发伤口) , 对照组原伤口处皮肤破溃致伤口复发4例。两组病人伤口愈合情况比较见表1。

3 讨论

3.1 良好血液供应是伤口愈合的重要条件

胫前皮肤损伤后由于其局部血液供应不丰富, 皮下脂肪及肌肉相对薄弱, 受伤后愈合较其他部位如头面部、躯干困难。良好的局部血液循环既能保证所需要的营养和充足的免疫细胞, 也利于吸收坏死物质, 使细菌很少有植入的机会。所以, 改善及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可起到加快伤口愈合的作用。

3.2 红外线的作用机制

红外线又称“热射线”, 长波红外线被皮肤表层吸收, 而短波红外线则被深层皮肤吸收[2]。红外线对人体皮肤、皮下组织具有强烈的穿透力。外界红外线辐射人体产生的一次效应可以使皮肤和皮下组织的温度相应增高, 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 红外线理疗对组织产生的热作用、抗感染及促进再生作用已被临床肯定, 通常治疗均采用对病变部位直接照射。红外线微量照射治疗对微循环的改善效果显著, 尤以微血流状态改善明显, 表现为辐照后毛细血管血流速度加快, 红细胞聚集现象减少[3]。临床上常利用其热效应原理, 对机体进行局部照射, 可增加局部温度, 使局部毛细血管及小血管扩张, 促进新陈代谢及细胞增生[2]。红外线理疗可使局部毛细血管及小动脉扩张, 生物免疫能力加强, 炎症产物及代谢产物加速吸收消散[4,5]。红外线照射的热效应还可使局部组织血流加快, 组织细胞通透性增高, 改善局部组织营养代谢而促进组织增生, 红外线的非热效应则具有抑制细菌分裂繁殖和杀菌作用, 从而促进伤口愈合[6]。早期红外线理疗有助于活血化淤和消肿止痛;后期红外线理疗则促进白细胞释放蛋白溶解酶, 溶解坏死组织, 使炎症局限, 组织修复。

3.3 红外线的正确使用

红外线促进伤口的愈合作用是在无明显感染的前提下实现的, 所以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到先清洗后消毒, 再给予红外线照射[2]。由于其波长的原因, 应在无敷料覆盖的情况下直接照射效果最佳。

3.4 局部抬高制动的重要性

病人受伤后患肢的抬高制动也非常重要, 尤其是下肢的伤口更为重要。抬高患肢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回流, 减轻局部组织肿胀, 肢体制动对组织及血管的修复很重要, 伤口过早活动会加重炎性产物渗出而影响血液供应, 也易损伤新生的肉芽组织。本组均要求病人除如厕、进餐等必要活动外, 还应尽量保持抬高患肢制动状态。

3.5 正确评估伤口及选择适合伤口情况的敷料

全面正确评估伤口以便正确选择敷料是换药至关重要的环节, 要做好这一步, 首先要观察伤口颜色与肿胀情况, 是否有需要清除的失活组织、坏死组织、异物等, 清创坚持有效清创、减少损伤原则。具体可根据伤口状况行保守锐器清创、机械清创、自溶清创等措施[7]。如伤口局部出现红、肿、热、痛及渗出液的量增加或性质改变有异味, 应考虑使用抗菌敷料, 如碘伏或呋喃西林或银离子敷料。如伤口肉芽组织颜色苍白肿胀, 则应考虑用高渗盐水湿敷, 以利于消除肉芽组织的肿胀,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本组病人均为使用银离子抗菌敷料。

3.6 指导合理膳食与心理护理

指导病人进食富含维生素C和维生素B的水果和蔬菜, 富含锌、铁、铜等微量元素的肉类, 少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 戒烟、限酒。告诉病人注意休息与适当运动, 保持心情愉快, 控制焦虑、烦躁不安情绪, 以促进伤口愈合。

3.7 红外线理疗对脂肪液化的伤口有明显的促进吸收作用

在换药工作中, 针对存在脂肪液化的伤口经理疗后液化脂肪吸收加快, 伤口坏死的脂肪明显减少。

3.8 红外线理疗对早期疖、早期睑腺炎有促进消散并痊愈的作用

红外线在治疗早期疖、睑腺炎方面由于病例不多, 有待进一步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常规换药配合红外线理疗对难愈合胫骨前皮肤软组织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小腿胫前皮肤损伤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先清洗伤口或清创, 在理疗20min后根据伤口情况使用换药材料及包扎。对照组先清洗伤口或清创, 根据伤口情况使用换药材料及包扎。[结果]观察组病人伤口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 伤口愈合疗效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常规换药配合红外线理疗能促进胫前伤口早日愈合。

关键词:胫前皮肤损伤,换药,理疗,红外线

参考文献

[1]蒋琪霞.伤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M].第2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1.

[2]何卫权.红外线照射对944例分娩创伤愈合效果观察[J].浙江预防医学, 2003, 15 (1) :46-47.

[3]孟玲珍.远红外线理疗仪应用于延期愈合伤口疗效观察[J].中国误诊学杂志, 2009, 9 (33) :8125.

[4]黎小红.红外线理疗会阴切口硬结138例疗效观察[J].镇江医学院学报, 2000, 10 (2) :331.

[5]武凤英, 贺淑芹, 高玉梅.红外线照射缓解静脉输注甘露醇引起局部疼痛的疗效观察[J].护理研究, 2007, 21 (2A) :335-337.

[6]戴小青.药物联合红外线治疗腹部切口脂肪液化46例观察[J].实用临床医学, 2009, 10 (3) :75.

难愈合性 篇3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7-2010年共收治外科手术后二期愈合的患者26例,共有切口30处,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18~86岁,平均年龄52岁。其中乳腺癌根治术后2例,胃癌根治术后3例,结肠癌根治术后6例,直肠癌根治术后4例,肝癌根治术后2例,化脓性阑尾炎术后例4例,腹部损伤术后2例,剖宫产术后3例,腹膜后肿瘤摘除术后1例,臀部深部感染瘘道切除术后1例。上述病例中有2例患者分别有2~3处切口,4例患者同时伴有糖尿病。

1.2 切口特点

1.2.1 切口分类、分期与范围。

本组切口分期分类[3],感染切口11处,其中Ⅳ期5处,范围在2cm×2cm×3.5cm~18cm×5cm×3cm,且4处伴有潜行,深1~6cm;Ⅲ期6处,范围在2cm×2cm×2.5cm~10cm×5cm×1cm,且3处伴有潜行,深1~3cm。无感染的切口在清创后显示,Ⅳ期4处,范围在5cm×3cm×3.5cm~14cm×8cm×1cm;其余为 Ⅲ期,范围在12cm×2cm×1cm~10cm×7cm×0.5cm。

1.2.2 切口床外观。

2处切口为100%红色肉芽,4处切口为红色肉芽伴有25%黄色腐肉,18处50%~100%黄色腐肉,其余为感染切口,表面均有黄色腐肉,表面脓苔覆盖,渗液里有臭味。6处脓液呈黄色稠脓,2处呈绿色,2处为棕褐色,切口渗液表现均为增多,有5例患者全身发热,有3例患者局部表现为红、肿、热、痛。

1.2.3 治疗前切口处理情况。

本组切口在湿性愈合治疗前处理的方法分别有:6处用纱条或胶片引流;5处用呋喃西林纱布湿敷;5处用生理盐水加庆大霉素纱布填塞,外用干纱布覆盖固定;2处用酒精纱布湿敷;2处涂以龙胆紫;11处用微波治疗仪照射治疗。换药次数2~3次/d,10例切口感染患者3~7d内均有全身应用抗菌素。初诊时切口已经持续1~6个月内的有5处,其余切口均在10~29d内。

2 治疗

2.1 切口评估

切口的评估需要从两方面进行:全身情况及切口局部。用护理程序的方法进行切口评估,周而复始。切口评估的内容[3]包括患者的营养状况、潜在疾病、血液循环功能、切口的解剖位置、面积大小、深度、渗出量、切口类型、分期、外观、有无感染、有无脱水、肉芽组织情况、周围皮肤有无浸渍、疼痛情况、周围皮肤有无受压及与切口相关的社会、心理问题等做一个系统、全面的评估,每周评估1次,如切口有感染时,每次换药时均进行评估。首次评估时,还要注意评估治疗前切口既往处理情况。

2.2 全身治疗

手术切口感染的9例,除4例化脓性阑尾炎切口感染外,余5例均全身使用抗生素。

2.3 伤口床的准备

伤口床的准备就是为了加速自体愈合或增强其他治疗手段疗效进行的伤口管理,为难愈伤口提供了一个系统、有步骤的治疗方法。一个完整伤口床的准备包括清创、抗感染、渗液的管理和伤口边缘的处理。切口软组织的处理首先需要评估非存活组织和切口特性,然后再进行清创。在无菌操作下,打开切口死腔,彻底清除坏死组织。清创术是处理切口失活组织,不仅包括明显的坏死组织,也包括切口愈合过程的衰老细胞[4]。只有将坏死组织和腐肉清除干净,才能使肉芽组织顺利生长。(1)红色肉芽伴有小于25%黄色腐肉的切口。此类切口用利器局部剪除或刮除坏死组织后,用生理盐水或林格液充分冲洗伤口,如为渗液较多的切口,选用能吸收渗液的敷料,如渗液较少时则选用为切口提供湿润的水凝胶类敷料,以达到自溶性清创。(2)25%~100%黄色腐肉的切口。本组18处此类切口,此类切口渗液多,外科清创的方式分次逐步清除黄色腐肉。(3)黄色腐肉干痂。本组8处此类切口,首先用利器局部剪除或刮除黄色腐肉,然后均用锐器如刀片、16号注射器针头将干痂每1cm×1cm面积处以“十”字型划开,深度达痂皮下。用生理盐水充分冲洗伤口后均选用水凝胶清创。其主要功能是使切口湿润、软化坏死、腐肉组织和组织碎片,促进自溶性清创,从而加速肉芽组织的生长。对于这类慢性伤口抗菌液和次氯酸盐的使用逐渐被单纯伤口清洗所取代[5],最高效的清洗液是温和的等渗盐水。

2.4 切口敷料选择

2.4.1 100%红色肉芽和黄色腐肉小于25%的切口。

此类切口渗液量为少量或是中等量,一般选用水胶体敷料,此类敷料它可吸收少量或是中等量渗液,它既有部分清创作用,又能保持切口温度和湿润,促进肉芽和上皮的生长。根据切口的深浅,也可选用水凝胶、水胶体类、藻酸盐类或泡沫敷料等敷料,它们能充分与切口床接触,从而达到清除死腔、促进愈合的目的。

2.4.2 25%~100%黄色腐肉的切口。

此类切口黄色腐肉多,渗液量很大,在经外科清创逐步清除黄色腐肉后选用藻酸盐类或泡沫敷料这类高吸收性能的敷料。藻酸盐类敷料是从天然海藻植物里提炼出来的天然纤维性敷料,能吸收本身重量的17~25倍的渗液,与渗出液接触后发生Na+-Ca2+离子交换,增加伤口钙离子浓度,达到止血作用。与渗出液中钠盐结合后可形成凝胶,能保持切口湿润且不粘切口,保护暴露的神经末梢,减轻疼痛[6]。发泡亲水性泡沫敷料渗透吸收贴,其三维结构的高吸收性能,吸收渗液并维持湿润,吸收后向内膨胀减少切口死腔的残留,促进切切口愈合。

2.4.3 感染切口。

本组感染切口11处均选用了银离子抗菌敷料,使用了2~7d后,有效地控制了感染,快速地促进切口愈合。该类型敷料具有迅速的杀菌作用,可在初始30min内使使大肠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不动杆菌等减少10 000 C.F.U.ml/L。 其作用机理是银离子对细菌有毒性,可以破坏细菌的DNA呼吸酶及细胞膜[7]。

2.5 辅助治疗

根据对切口的评估情况,科学地进行营养支持治疗,抗感染、改善血供等支持疗法。同时注意对全身性、伴随性、潜在性疾病的治疗,如有糖尿病的患者要注意控制好血糖,以达到更快愈合的目的。

3 结果

经过恰当的治疗后,本组14处切口无须Ⅱ期缝合愈合,其中10例11处切口8~24d内愈合,14例16处切口经湿性愈合疗法清创处理3~10d后行Ⅱ期缝合,缝合后7~15d愈合,2例3处切口1~2个月内愈合,其中1例为臀部深部感染瘘道切除术后,经过近2个月的处理,瘘道逐渐变浅,在肉芽填平切口时才愈合;另1例为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患者,在治疗期间患者每2周化疗1次,切口反复愈合进展不顺利,经过2个多月处理后行植皮手术后才愈合。

4 讨论

4.1 科学系统地切口评估是实施切口诊疗计划的根本基础

一个完整的切口评估为医务人员制定诊疗护理计划提供了切口的现状资料,而连续的切口评估、治疗效果评估均为医务人员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当切口出现渗液突然增多,切口尺寸维持无变化、切口床出现腔隙、颜色异常变化、有恶臭味时,要考虑有无感染的存在,必要时做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加药敏指导全身用药。

4.2 根据患者情况和切口的分期与范围选择恰当的切口清创方式

本组患者主要采用了利器局部剪除或刮除坏死组织及自溶性清创。一般在2~5d内清创完毕,特大切口或复杂性切口在7~10d清创完毕。利器清创,其主要优点是迅速、简洁。缺点是对失活组织的判断不够准确,常发生切除过多或不够[8]。根据目前的各种清创手段,可以分为物理、化学、生物等。而自溶性清创是湿性愈合原理通过采用密封敷料或半透性敷料、保湿敷料达到自身清创的直接体现。

4.3 适合敷料的选择

传统的敷料如纱布、棉垫等虽然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多、最广泛的敷料,但明显的缺点是常与组织粘连,更换时引起患者的疼痛,使新生上皮脱落,同时局部的干燥使新生上皮细胞移行困难,还可破坏或杀死新生上皮细胞。1962年George Winter发现湿性愈合比干性愈合快2倍[9],提出了伤口“湿性愈合理论”,从而奠定了采用新型敷料处理伤口的理论基础。

上世纪80年代诞生了第一代保湿通敷料,而至今保湿材料技术得到巨大的发展,新型医用保湿敷料在英、美等国家层出不穷。2000年8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在新颁布的创面医疗用品(外用药和敷料)的行业指南中特别强调,保持创面的湿润环境是标准的处理方法,这促使了保湿敷料在现在和将来都是创面敷料的主流。新型医用保湿敷料能吸收伤口过多的渗出物、组织碎片和其他有害物质,防止这些物质对伤口的刺激作用,便于更换和不影响伤口的愈合,如透明性多聚氨基甲酸乙酯薄膜和泡沫性半通透黏附薄膜,均为闭塞性和半闭塞性的,可以保持伤口湿润,促进上皮再生。与传统纱布敷料比较,闭塞性和半闭塞性敷料更舒适,更能解除疼痛,这可能由于它们保护暴露的皮肤神经末梢[10]。因此,通过判断切口类型及所处的愈合阶段选择适合的敷料;还需要根据切口渗出液量的多少来选择敷料的吸收能力以及是否采取减压引流或加压包扎;根据切口面积大小选择自溶性清创;根据切口创面保持选择敷料种类;根据切口所处的位置选择敷料的黏性强度。

4.4 对患者进行心理支持及切口护理健康教育

由于此类切口较多属于慢性、难愈伤口,患者及其家属的心理压力都非常大,特别是癌切口不愈合会使患者产生明显的焦虑。患者表现为心情烦躁、抑郁,情感脆弱,对湿性愈合疗法的不理解,以及担心会增加新的痛苦和费用等问题。因此护士针对患者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地进行充分沟通,给患者扼要介绍湿性伤口愈合的理念,告知所选用的切口敷料的作用、目的、敷料运用过程中会出现的一些现象,以及与切口愈合的相关因素,如实回答患者提出的种种疑问,尽量打消其顾虑与不安,使患者保持乐观积极的情绪,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的康复。

通过本研究表明最佳的切口治疗,既取决于仔细的切口评估,恰当的伤口床的准备,还要根据湿性愈合理论运用适当的敷料,以及结合全身治疗、辅助治疗等措施。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湿性愈合疗法治疗术后二期愈合切口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降低费用,疗效满意,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手术切口二期愈合的最佳治疗方法。方法:对2007-2010年外科手术后二期愈合的切口26例30处切口的湿性愈合疗法进行治疗回顾。所有的切口经评估后,进行恰当的伤口床的准备,选用合适的敷料,结合局部、全身治疗及辅助治疗。结果:14处切口无需Ⅱ期缝合愈合,其中10例11处切口824d内愈合,14例16处切口经湿性愈合疗法清创处理310d后行Ⅱ期缝合,缝合后715d愈合,2例3处切口12个月内愈合,其中1例为臀部深部感染瘘道切除术后,经过近2个月的处理,瘘道逐渐变浅,在肉芽填平切口时才愈合;另1例为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患者,在治疗其间患者每2周化疗1次,切口愈合进展不顺利,经过2个多月处理后行植皮手术才愈合。结论:与传统治疗方法相比,湿性愈合疗法在治疗术后二期愈合的切口中能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降低费用,疗效满意。

关键词:外科手术,伤口,湿性愈合,手术后护理

参考文献

[1]于博芮,主编.最新伤口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15.

[2]Winter GD.Formation of the scab and the rate of epithelisati-on of superficial wounds in the skin of the young domesticpig.1962.(J).J Wound Care,1995,4(8):366-371.

[3]Keryln C.Wound care manual(M).3rd edition.Princeten:Australia Silver Chain Foundation,1998:43-51.

[4]Janet C,Elizabbeth A.Clinical decision making for debridingchronic wounds(J).World Council of Enterostomal TherapistsJoumal,2004,24(2):8-17.

[5]Falanga V.Classification for wound bed preparation and stion-ulation of chronic(J).Wounds Rep Reg,2000,8(5):347-352.

[6]袁?渂.藻酸钙伤口敷料在混合痔术后的临床应用观察(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4,1(5):36.

[7]Feng QL,Wu J,Chen GQ,et al.A mechanistic study of the an-tibacterial effect of silver ions on escherichia coli and staphylo-coccus aureus(J).J Bicmed Mater Res,2000,15(52):662-668.

[8]付小兵,程飚.伤口愈合的新概念(J).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29-32.

[9]CaroL D.The care of wounds(M).Australia:Blackwell Sci-ence Pty Ltd,2000:81-88.

拔甲术后湿性愈合效果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至今于我院外科门诊拔甲术后行换药患者共116例。男41例, 女75例, 年龄8~52岁, 其中甲沟炎92例, 重症指外伤拔甲24例, 均行患趾侧甲拔除。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 2组均排除糖尿病, 2组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拔甲术后患者根据伤口的局部情况, 行常规消毒, 去除脓性分泌物, 伤口周围有过度增生的肉芽, 首先用藻酸盐敷料压迫局部。对照组对伤口进行常规消毒后直接用凡士林纱布覆盖甲床进行包扎。观察组对伤口进行常规消毒后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后, 用亲水性含银敷料覆盖甲床表面, 再根据创面干性程度选用无菌超薄敷料 (适用于浅表、轻微渗出的创面) 覆盖, 尽可能避免手指与敷料表面的接触, 以滚压的方式抚平敷料。观察2组伤口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和换药时患者的疼痛程度。

1.3 临床观察

1.3.1 伤口愈合时间:记录门诊患者拔甲时间至伤口愈合时间及换药次数。

1.3.2 疼痛程度:数字评估分量表 (NRS) , 由被测者在10分制的标尺上根据其疼痛程度在标尺上做相应加号, 0级为无疼, 10级为重度疼痛。分别测试2组患者在换药时去除敷料时候的疼痛程度及至伤口愈合换药次数。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伤口愈合时间和换药次数

观察组愈合时间、换药次数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2.2 疼痛程度

观察组第1、2次换药NRS分值均少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 *P<0.01

3 讨论

传统的拔甲术伤口放置凡士林纱布, 可止血、加速伤口皮肤组织修复, 可阻挡细菌与创面的接触, 并没有杀菌的作用, 只有降低感染的可能性。凡士林纱布不亲水, 数小时候即干燥, 抗炎作用降低, 内层与创面粘连, 换药时去除敷料可加重患者的疼痛, 损伤创面的新生组织, 使创面渗血, 影响创面的愈合。

亲水性含银敷料是近年来针对感染性伤口的一种新型抗感染敷料, 吸附伤口的渗液, 对伤口产生消炎和具有抗感染的作用, 减轻伤口及周围组织的水肿、充血等炎性反应[2]。超薄敷料是一种高度柔软、保护性敷料, 可产生柔软的凝集体, 能创造了有利于伤口的愈合的湿性环境, 且不与伤口粘连, 在换药时以减少对新生组织的损害, 有利于创面的修复。表1中可以看出, 对照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和换药次数均比观察组时间长 (P<0.05) 。表2结果显示, 观察组应用亲水性含银敷料配合使用超薄敷料, 在两次换药去除敷料时, 患者的疼痛程度均比对照组使用凡士林纱布时明显降低 (P<0.05) , 说明使用亲水性含银敷料配合使用超薄敷料去除敷料的疼痛的效果优于使用凡士林纱布。

在拔甲术后护理过程中, 应用亲水性含银敷料及超薄敷料为创面营造最佳湿性愈合环境, 减轻伤口及周围组织炎性反应, 可减轻患者在去除敷料时的痛苦及心理负担, 能保护创面的新生组织, 促进伤口的愈合时间, 减少换药次数。效果优于传统换药的敷料, 从而减轻了患者痛苦, 方便了患者拔甲后行动不便, 并减轻换药的工作量。

参考文献

[1] 杜菊侠.安庆医院麻醉性镇痛药使用情况分析[J].安徽医药, 2009, 14 (1) :104-105.

难愈合性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在我院诊治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126例, 年龄45~78 (平均55.5) 岁, 治疗前3个月未接受其他治疗, 术前彩超检查或静脉造影[1]排除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及动静脉瘘。将126例患者随即分为2组, 治疗组66例, 对照组60例, 2组患者的年龄、溃疡程度均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常规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以及曲张静脉分支分段结扎或切除外, 还应结扎直通溃疡处曲张的浅静脉。术后予患肢抬高, 麻醉作用消失后, 尽量在床上活动下肢;术后1~2d下床活动。口服迈之灵1~2片, 每日2次;肠溶阿司匹林25mg, 每日2次, 可持续1~3个月。创口术后10~12d拆线, 以后每日晨起即穿循序减压弹力袜 (膝下型, 踝部压力15~18mmHg) , 至少3~6个月。治疗组予以常规对溃疡创面进行清洁消毒, 去除坏死组织, 依据溃疡创面大小将适量肌肤生粉体均匀覆盖整个创面, 每周3次。对照组予以溃疡处每天清洁换药, 有明显感染和脓性分泌物者, 以生理盐水纱布湿敷。

1.3 疗效评定

临床痊愈:患肢浅静脉曲张均消失, 色素沉着、湿疹样病变均明显减轻, 溃疡面愈合。

2 结果

对照组8例术后延迟至40d愈合, 2例术后出现溃疡创面感染延迟至60d愈合,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均有效, 但在10、20、30d治疗组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 见表1。3讨论

溃疡形成的机制[2]。下肢静脉包括深静脉、浅静脉和交通静脉3个系统。深静脉在肌肉深面, 引导血液向心脏回流。浅静脉主要是大隐静脉, 位于皮下, 引导血液在大腿根部进入股总静脉 (深静脉) 。交通静脉连通深静脉和浅静脉, 主要有踝部、膝下、膝上和大腿中段4组, 每组有2~4支。静脉中均有只能单向开放的瓣膜, 使深、浅静脉中的血液流向心脏;使浅静脉的血液流入深静脉。静脉瓣膜因病变被破坏后, 即失去单向开放的功能。在人体站立时, 受重力影响使深、浅静脉血液向小腿倒流, 并使深静脉血液经交通静脉倒流入浅静脉, 从而在小腿下段郁聚大量血液, 终因血流迟缓、含氧量不足而导致溃疡形成。一般认为, 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所引起的溃疡, 位于内踝或胫前部位。

下肢静脉性溃疡的手术治疗, 弹力袜压力性治疗可以降低下肢静脉压力。同时肌肤生是人工合成的生物活性玻璃粉体系列产品之一, 具有独特的表面活性, 当与软组织创面接触时, 材料瞬间即可与组织发生离子交换, 提高局部氧分压和PH值, 能促进细胞分泌胶原蛋白及各种创面愈合因子, 改善创面营养环境及微循环,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肌肤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等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并能有效预防创面的感染。肌肤生表面形成的碳酸羟基磷灰石网架又作为新生组织的支架, 使新生组织得以顺利的爬移, 从而加速创面的愈合, 缩短创面愈合时间, 特别是那些缺乏自愈能力的慢性创面[3]。故肌肤生适用于广大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 疗效显著, 值得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肌肤生促进下肢静脉性溃疡愈合的疗效。方法 将126例术前诊断为单纯大隐静脉曲张患者随即分为2组, 治疗组66例, 对照组60例, 2组患者的年龄、溃疡程度均无明显差异, 常规作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以及曲张静脉分支分段结扎或切除外, 还应结扎直通溃疡处曲张的浅静脉。术后弹力袜压力性治疗, 治疗组予以常规对溃疡创面进行清洁消毒, 去除坏死组织, 依据溃疡创面大小将适量肌肤生粉体均匀覆盖整个创面, 每周3次。对照组予以溃疡处每天清洁换药, 有明显感染和脓性分泌物者, 以生理盐水纱布湿敷。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下肢静脉性溃疡均有效, 但在10、20、30d治疗组痊愈率均高于对照组。

关键词:肌肤生,下肢静脉性溃疡,静脉系统高压

参考文献

[1]张培华, 黄新天.静脉造影技术, 见临床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466~472.

[2]张培华, 李维敏.下肢交通静脉功能不全, 见临床血管外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488~490.

难愈合性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医院2011年1月至2013年6月住院糖尿病足患者144例为观察对象, 均有明确的糖尿病史5年以上, 排除:①其他明确诊断为非糖尿病因素导致的血管病变;②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及有血液系统合并症;③患有精神疾病不合作患者;④治疗期间依从性差或由于疾病原因不能配合治疗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随机进行编号分为观察组74例和和对照组70例, 两组患者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体数据见表1、表2。

注:两组相比较P<0.05

注:两组相比较P<0.05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给予胰岛素联合口服药物及饮食疗法等控制血糖, 在常规治疗糖尿病基础上, 针对两组患者糖尿病足进行治疗, 先用1%活力碘消毒病变周围皮肤, 对于没有合并感染的干性坏疽, 选择0.9%Na Cl对坏死创面进行涡流式清洗至溃疡面清洁, 采用蚕食法分次清除已经失活的组织, 再用0.9%Na Cl清洗溃疡面直至彻底干净。对合并严重感染的患者, 由于溃疡面脓液分泌物较多, 应先用双氧水清洗溃疡面, 并取局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 以便有针对性的控制感染。对于形成窦道或腔洞类的溃疡、确定有脓肿的患者进行切开引流, 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后, 再用0.9%Na Cl对溃疡面进行局部清洗至彻底干净, 每天1~2次。对照组患者70例在溃疡面清洗后, 局部用山莨菪碱10mg加胰岛素4~8U局部湿敷, 外用无菌纱布包扎和透气胶布固定, 每天换药1~2次。如果创面较大、分泌物多可用庆大霉素4~8万U外涂, 然后用山莨菪碱10mg、胰岛素4~8U混于0.9%Na Cl浸过的无菌纱布湿敷创面, 分泌物减少后用胰岛素2~4U+庆大霉素16万U+山莨菪碱20mg+甲硝唑100m L+生理盐水100m L混合液浸湿无菌纱布湿敷, 保持创面湿润。部分分泌物恶臭者行分泌物培养加药敏试验再选相关抗生素治疗。观察组74例患者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 待溃疡伤口及周边干燥后将美清佳凝胶、或者美诺佳凝胶涂抹于创面皮肤, 厚度为3mm, 然后再依据溃疡面创面大小选择合适型号、适宜种类的美皮康贴膜覆盖创口表面, 贴膜边缘超出创面0.5~1cm, 如果溃疡面渗液量少选择超薄型, 溃疡面渗液量中等到多选择普通型, 也可选择足底部用有边型的以防脱落。外用无菌纱布包扎和透气胶布固定, 避免溃疡局部再受压及摩擦。根据伤口渗液情况2~5d使用美清佳凝胶、或者美诺佳凝胶并更换美皮康贴膜一次, 若伤口渗液较多每1~2天换药一次, 溃疡表面形成表皮后可每周一次, 但一般不宜超过一周。两组患者均治疗观察2周为1疗程, 连续2~3个疗程。

1.3 疗效标准

疗程结束后按照张敏[3]等拟定的标准进行疗效判断, 分4级。治愈:患肢疼痛或麻木症状消失, 创面肉芽组织生长完好或结痂, 周围皮肤颜色, 温度及感觉恢复正常。显效:患肢疼痛或麻木症状基本消失, 创面见肉芽组织生长, 创面红润, 周围组织皮肤颜色及感觉基本正常。好转:创面感染基本控制, 创面较清洁。无效:创面基本无变化或者病情恶化。总有效率= (治愈+显效+好转) ÷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分析

文中检测数据采用SPSS17.50统计学软件进行相关处理, 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s) 表示进行μ检验, 计数资料用例 (n) 、率 (%) 表示进行χ2检验,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15例占20.27%, 显效36例占48.65%, 好转21例占28.38%, 无效2例占27.02%。对照组治愈13例占18.57%, 显效24例占34.29%, 好转16例占22.86%, 无效17例占24.29%。观察组总有效率98.6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71%, 两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体数据见表1。

注:两组相比较χ2=14.63

3 讨论

糖尿病足是一种常见的和严重的全球性健康问题, 但其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 多由神经病变、血管病变或二者共同因素引起。大部分研究结果表明是由于糖尿病患者持续高血糖作用、蛋白质非酶糖基化、氧自由基的形成、多元醇-肌醇代谢异常、血流动力学影响导致血管基底膜增厚、凝血机制异常和各种增生性细胞因子的产生等, 最终导致糖尿病足发生[4]。糖尿病足的发病大致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情况为糖尿病合并动脉粥样硬化, 即缺血性糖尿病足, 此类糖尿病足患者有下肢发凉、麻木, 皮肤营养状况较差, 下肢远端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等临床症状。另一种情况不以下肢缺血症状为主, 患者下肢及下肢远端并无缺血表现, 即非缺血性神经源病变糖尿病足, 这类糖尿病足患者发病迅速、进展迅猛, 原因常是足部的较小外伤, 如修剪趾甲或鞋摩擦等造成的很小外伤, 而引起足部较小破溃, 但坏死往往一发不可收拾, 肢端自发水泡迅速波及整个足部甚至小腿, 症状以患肢红肿、破溃、坏死、脓性分泌物较多为主, 疼痛并不明显, 且全身感染中毒症状明显, 常伴有高热、昏迷、白细胞升高、白蛋白降低等一系列症状。糖尿病足患者造成的溃疡创面难治性大, 迁延不愈, 长期住院及康复治疗, 就需要家庭照护和社会服务, 其的费用是非常昂贵的。

糖尿病足患者除了全身使用药物治疗外, 有效的局部创面治疗非常重要。过去普遍认为创面干爽清洁有利于糖尿病足溃疡的愈合, 后来经过大批学者进行的一系列研究表明, 湿润更有利于创面上皮细胞形成,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加速愈合, 由此产生了湿性愈合疗法的理论, 湿性愈合疗法既保持伤口湿润有利于溃疡坏死组织的溶解, 又利于彻底清创, 还能帮助局部新生血管和肉芽组织重新形成, 组织细胞在湿润环境下移行速度也加快, 更有利于伤口的愈合[5]。我们依据湿性愈合疗法的理论治疗糖尿病足患者74例, 即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美清佳凝胶、美诺佳凝胶涂抹和美皮康贴膜覆盖溃疡伤口, 同时给予有效的渗液管理和换药, 结果文中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8.65%, 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5.71%, 两组相比较χ2=14.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美清佳含高浓度氯化钠凝胶, 可以有效水化坏死组织, 促进坏死组织的自然清除, 当坏死组织清除后愈合环境即得到明显改善。美诺佳凝胶可为伤口提供水分, 维持伤口的潮湿环境有助于伤口的愈合。美盐中含藻酸钙和甲基碳化钠纤维素成分, 内存的钙离子与伤口钠离子交换, 使藻酸转化为凝胶, 给伤口提供所需的湿润环境, 使表皮细胞能更好的繁衍、移生和爬行, 同时溃疡创面的巨嗜细胞会受凝胶和藻酸钙的纤维激发促进生长因子的释放, 可加快愈合[6]。美皮康是一种新型软聚硅酮泡沫贴膜, 能阻挡创面、瘢痕表面水蒸气蒸发, 从而为创面提供一个理想的湿润愈合环境, 潮湿的伤口环境可促进自溶性清创, 并能保护新生组织, 有锁水促进组织再生的作用。此外美皮康具有防菌和防水作用的半通透性膜, 能够温和地黏贴伤口周围皮肤, 不粘连伤口疮面, 减少新生的肉芽组织损伤, 减少换药时的出血和疼痛, 患者应用依从性好, 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玉珍, 刘志国, 顾洪斌, 等.糖尿病足溃疡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糖尿病杂志, 2010, 18 (7) :507-511.

[2]于江红, 王慧君.糖尿病足溃疡的临床特点及其高危因素[J].中国卫生产业, 2012, 9 (23) :116-117.

[3]张敏, 于静, 叶茂, 等.去腐生肌膏配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疗效观察[J].陕西中医, 2012, 33 (12) :1632-1634.

[4]周华.乳没生肌散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创面的疗效观察[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13, 11 (1) :112-113.

[5]崔雪玲.湿性愈合疗法治疗愈合不良伤口的临床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 2013, 6 (5) :41-42.

湿性愈合在压疮护理中的应用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8年11月至2010年5月收治的39例48处压疮病例, Ⅰ期9 处, Ⅱ期24 处, Ⅲ ~ Ⅳ 期15 处, 创面最小1 cm×1 cm, 最大12 cm×10 cm×3 cm, , 其中糖尿病5 例, 脑血管病肢体活动障碍12 例。

1.2 评估

1.2.1 影响伤口愈合的全身性因素[3]:

年龄、营养不良、全身性疾病、药物、神经系统障碍、心理因素等。

1.2.2 局部评估

①最新压疮分期[4], 此方法准确、客观, 易被护理人员接受。怀疑深部组织损伤:皮下软组织受压和/ (或) 剪切力损伤局部变成紫色或褐红色, 皮肤完整或呈现充血的水疮;Ⅰ期:完整的皮肤下出现局部不可变白的红色, 通常在骨隆突处;Ⅱ期:表皮或部分真皮组织缺失, 受压部位呈紫红色, 皮下产生硬结, 也可表现为表皮完整或破裂的满含血清的水疮, 极易破溃, 有疼痛感;Ⅲ期:全层皮肤破坏, 可深及皮下组织和深层组织, 表皮水疮逐渐扩大、破溃, 真皮层疮面有黄色渗出液, 感染后表面有脓液覆盖, 致使浅层组织坏死、溃疡, 疼痛感加重;Ⅳ期:全皮层缺损, 伴骨骼、肌腱或肌肉的暴露。伤口床部分覆盖腐肉或焦痂, 常伴潜行和窦道, 可伴骨髓炎, 危及生命。无法分期:须去除足够的腐肉或焦痂, 伤口基底的真正深度暴露之后, 才能确定分期。

1.3 压疮护理

①怀疑深部组织损伤期:完全减压, 无血疱、黑硬者, 选择大于病变面积2 cm的溃疡贴, 促进瘀血吸收, 软化硬结。有血疱、黑软者, 剪开疱皮, 彻底引流, 使用渗液吸收贴覆盖保护, 促进愈合;②Ⅰ期:完全减压, 选择大于病变部位面积2 cm的溃疡贴保护, 促进瘀血吸收、硬结软化;③Ⅱ期:完全减压, 如有水疱, 疱内液体<0.5 ml不予处理, 超过0.5 ml可无菌操作抽吸泡液, 渗出液少可使用溃疡贴覆盖, 如渗出液多可用渗液吸收贴覆盖;④Ⅲ期:完全减压, 生理盐水清洗, 去除腐肉, 使用清创胶+渗液吸收贴。当伤口床变为红色后, 用藻酸盐敷料填充, 外层覆盖渗液吸收贴;⑤Ⅳ期:完全减压, 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 外科清创。无感染但有焦痂、渗液少的, 外层覆盖溃疡贴;无感染但渗液多的, 外层覆盖渗液吸收贴;有感染的外层覆盖银离子敷料。肉芽组织包围骨骼、肌腱后, 按照Ⅲ期处理;⑥无法分期:完全减压, 0.9%氯化钠注射液清洗, 外科清创, 难切除的焦痂和腐肉, 可用无菌刀片在表面划痕后, 使用清创胶+溃疡贴溶解。

2 结果

Ⅰ期9 处均治愈, Ⅱ期24 处均治愈, Ⅲ ~Ⅳ 期15处, 其中治愈5处, 好转10处 (8处出院后门诊换药或自行换药, 经随访证实已治愈, 另有1例2处因糖尿病合并脑干梗死死亡。)

3 讨论

3.1 压疮局部干性与湿性环境比较

在湿润环境下, 促进生物活性因子的释放, 有利于上皮细胞移行、肉芽组织增生及坏死组织溶解;保护神经末梢, 减轻疼痛;减少纤维组织的形成, 减少瘢痕。在干燥的环境下, 创面脱水结痂, 阻碍上皮细胞爬行;渗出液中的生物活性物质丢失;交叉感染机会多。

3.2 器械清创的注意事项, 清创时机的把握

近期未使用抗凝药物;清创风险的交代:创口变深变大, 家属要接受;清创者资质的界定:外科或烧伤科医生, 护士无清创资格。

3.3 评估影响创面愈合的因素

当病情处于恶化阶段, 机体愈合能力差或无愈合能力, 不考虑清创, 采用保守处理, 此时痂皮对创面能起到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 探讨湿性愈合对压疮治疗的作用。方法 对39例48处压疮病例实施湿性愈合疗法。结果 治愈32例38处, 出院时好转7例10处。结论 合理使用湿性愈合有效提高压疮治愈率, 缩短愈合时间, 减轻患者病痛, 减轻护理工作量。

关键词:湿性愈合,压疮,压疮护理

参考文献

[1]李小寒, 尚少梅.基础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11:81-82.

[2]Winter GD.Formation of the scab and the rate of epithelisation ofsu-perficial wounds in the skin of theyoung domestic pig.Wound Care, 1995, 4 (8) :366-367

[3]苏若兰, 李丹.临床专科护理培训指导.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9, 9:219.

上一篇:出国交流下一篇:钢结构稳定性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