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愈合

2024-10-30

自动愈合(共7篇)

自动愈合 篇1

自动皮肤缝合器的应用是外科手术的一大飞跃, 它大大缩短了手术时间, 简化了手术操作, 减少了术中组织损伤和出血及感染机会, 加快了组织器官功能的恢复。自动缝合器已广泛用于脊柱四肢、颈胸腹部、整形外科等外科皮肤缝合领域, 但有学者认为自动皮肤缝合器缝合骨科全膝关节置换切口持异议, 认为对切口愈合存在不利影响[1]。选择2008-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5例全膝关节置换患者, 其中57例采用自动缝合器缝合切口, 现将术后切口愈合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2012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115例全膝关节置换的患者。均为骨关节炎患者, Ⅰ类切口, 所有患者均无糖尿病及低蛋白血症等影响切口愈合的因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 治疗组57例, 采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 其中男21例, 女36例;左侧25例, 右侧32例;年龄45~78岁, 平均61岁;对照组58例, 采用普通丝线缝合皮肤, 其中男22例, 女36例, 左侧20例, 右侧38例, 年龄43~76岁, 平均63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采用硬膜外麻醉, 术前30 min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电动充气止血带止血下手术, 所有患者均采用膝前正中内侧髌旁入路, 切口15~20 cm, 近端为髌骨上缘股四头肌腱, 远端为胫骨结节内侧1 cm处, 除去骨赘, 截骨松解软组织以达到平衡, 均不保留后交叉韧带。术后稀释碘伏溶液冲洗关节腔, 以抗菌缝线严密缝合筋膜和皮下组织, 所有病例均不使用关节腔内负压引流, 术后下肢弹力绷带包扎至膝关节上方。治疗组采用一次性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 单人操作, 宽度1 cm, 间距1~1.5 cm。术后常规换药, 术后12~14 d配套拆钉器拆线, 对照组采用常规丝线褥式缝合, 宽度1~1.2 cm, 间距1~1.5 cm。

1.3 术后处理

术后膝关节置于伸直位,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3 d, 术后第1天开始使用低分子肝素抗凝, 术后第1天开始膝关节功能锻炼, 术后第1天复查血常规, Hb<80 g/L予输血治疗, 术后第3天助行器下床行走, 术后第3天复查血常规及生化, 术后切口有渗液和分泌物者均采集培养。

1.4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皮肤切口的裂开、感染、皮肤坏死、切口红肿、渗液的发生率, 拆线时的疼痛[2]。

1.5 疗效评定标准

拆线时疼痛程度以视觉模拟评分法 (visual analogue scalescore, VAS) 评定。基本方法是使用一套长约10 cm的游动标尺, 上面标10个刻度, 两端为“0”端和“10”端, “0”表示无痛, “10”表示最剧烈疼痛, 使用时将有刻度的一面背向患者, 让患者在标尺上找出疼痛程度的相应位置, 临床评定:0~2分为优, 3~5分为良, 6~8分为可, 大于8分为差。

1.6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1.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种缝合方法切口愈合结果观察情况

治疗组及对照组无一例感染发生, 治疗组出现3例术后切口红肿, 对照组出现4例切口红肿, 经术后常规换药, 拆线后切口红肿消退, 发生率为5.26%和6.89%, 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两组均出现一例切口渗液, 治疗组为脂肪液化, 对照组为淡血性分泌物。两组均行分泌物培养无细菌生长。两组均未出现切口裂开、感染、切口坏死。

2.2 视觉模拟评分比较

治疗组优良率为91.2%, 明显高于对照组为77.6%,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1。

例 (%)

3 讨论

20世纪90年代以来, 自动皮肤缝合器开始进入我国医疗市场, 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的三甲医院开始手术临床使用。随着国内医疗器械厂家将此产品国产化大量生产, 国内各个省区都开始大量临床使用自动缝合器。到2013年, 据初步统计, 年使用量达200万把以上。其工作原理与订书机原理相似, 由于小血管可以从形缝合针的空隙中通过, 故不影响缝合部位及其远端的血液供应 (图1) 。

一次性皮肤缝合器在胸部、腹部、四肢的应用, 效果好, 切口并发症少, 其由缝合手柄与配套的拆钉钳组成, 缝合手柄像普通钉书机状, 其使用方法如下:皮下组织缝合完成后, 左手取布巾钳一把, 将切口的两侧对合钳紧, 右手持缝合柄将缝合器前端置于切口上, 扣动扳机, 缝合钉即可顺利缝合于皮肤上, 由于缝合钉进入皮肤后形成四方形的过程中向切口中间收缩, 切口皮肤向上高出1~2 mm, 不存在皮肤内翻的常见问题, 但由于皮肤缝合器缝合深度与丝线缝合比较不能随意控制, 故需严密缝合皮下组织层, 避免皮下死腔形成, 增加感染机率, 影响切口愈合。

手术切口暴露时间过长, 手术时出血量增加, 术中止血带使用时间过长, 术后缝线排异反应等是全膝置换术后切口愈合的不利因素[3,4,5]。皮肤缝合器的钉合与丝线缝合技术是目前被全膝关节置换术广泛应用的两种皮肤缝合方法。有学者认为自动皮肤缝合器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切口愈合存在不利影响, 但本实验在切口愈合相关指标统计分析中发现自动皮肤缝合器未对术后切口愈合产生不利影响。相反使用皮肤缝合器缝合切口能显著减少手术时间, 减少术中出血, 和术后排异反应。虽然一次性皮肤缝合器价格昂贵, 但在全膝关节置换皮肤切口缝合时具有以下优点: (1) 操作方便, 缝合速度明显快于丝线缝合;一旦手术时间超过止血带使用时间限制将明显增加术中出血, 任何导致手术时间延长的因素都将增加感染的机会。 (2) 一次性皮肤缝合器的缝合针由钛合金或不锈钢制成, 机体对其的排异反应小, 组织反应性小, 皮下组织中异物减少, 减轻线结反应, 其“”形缝合避免了普通缝线“○”形缝合缩窄环引起的影响局部血供的因素, 有利于切口愈合。 (3) 一次性皮肤缝合器表面光滑, 拆钉时使用专用的配套拆钉钳, 钉子易于从皮肤中退出;明显减轻拆钉是的疼痛, 并且避免拆钉时外露物从组织中穿过, 从而减少了针道感染机率。 (4) 术后切口愈合好, 仅留一线状瘢痕, 无色素沉着, 无普通缝线引起的线头及缝线拉痕, 不引起“蜈蚣症”瘢痕[6]。

综上所述, 自动缝合器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缝合皮肤切口时相对于常规丝线缝合不但不影响切口愈合, 还有有更快的缝合速度、更好的美容效果、更轻微的疼痛, 有着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由于样本量较少, 随访时间较短, 最终结果还有待进一步评定。

参考文献

[1]魏海清, 陆金荣, 李晓东, 等.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预防切口愈合不良的体会[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8, 23 (7) :600-601.

[2]喻兆恒, 邹天明, 陈广祥, 等.全膝关节置换早期切口愈合问题探讨[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 2013, 6 (1) :64-67.

[3]吴小蔚, 董玉林.外科手术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调查[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0, 20 (19) :2950-2951.

[4]潘玉琴.全膝关节置换术中不同时段应用止血带的效果[J].上海护理, 2011, 11 (6) :33-35.

[5]周明强, 李红.外科切口皮肤缝线排异反应的临床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 2010, 26 (3) :424-425.

[6]李海波, 苟永胜, 陈运庆, 等.钉合与缝合技术应用于骨科四肢骨干部位切口的疗效比较[J].四川医学, 2012, 33 (6) :918-920.

自动愈合 篇2

关键词:湿性愈合理论,湿性敷料,切口,愈合不良

切口愈合不良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 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延长康复时间, 还增加了患者的治疗费用。为了减轻换药疼痛, 缩短伤口愈合时间, 外科门诊在治疗切口愈合不良患者时, 分别采用两种不同方法换药, 并进行疗效比较,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2年7月至2014年3月, 在外科门诊换药的患者, 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了77例手术后切口愈合不良的患者。入选标准:属常见的手术类型;肿瘤患者首次手术未做过化疗者;能自述疼痛感受, 并自愿参加者。排除标准:糖尿病患者, 营养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见表1。

1.2 换药方法

1.2.1实验组:用碘附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 伤口有坏死组织和结痂, 行机械性清创, 去除腐肉及脓性分泌物, 彻底清创后, 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洗创面;对深窄或有潜行的伤口, 使用20ml注射器抽取0.9% 氯化钠溶液连接9号头皮针 (去掉针头) 冲洗, 无菌干纱布蘸干创面。根据伤口深度、坏死程度、渗液多少选择敷料。若坏死组织多, 结痂不易去除, 在创面涂抹水凝胶, 进行自溶性清创;伤口深、有潜行, 选用藻酸盐敷料, 剪取适当尺寸, 轻轻填充伤口, 促进肉芽组织生长, 另外、起到止血、引流、支撑的作用;感染伤口应用银离子敷料;外层固定选用泡沫类敷料, 增加渗液吸收, 当渗液减少后可选用水胶体敷料, 促进上皮组织生长。根据敷料渗出情况, 2~6天换药一次。

注:两组资料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1.2.2对照组: 采用常规换药方法, 碘附消毒创面及周围皮肤, 清创剪除坏死组织, 生理盐水清洗创面, 较深伤口和潜行, 填塞生理盐水湿纱条, 渗液多者, 应用藻酸盐敷料, 感染伤口使用银离子敷料, 外层用无纺布敷料固定, 2~3天换药一次。

1.3 观察指标 记录换药次数、疼痛程度、伤口愈合时间。

(1) 伤口愈合为创面完全闭合, 上皮覆盖。

(2) 伤口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量表 (VisualAnalogue Scale, VAS) [1], 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4~7分为中度疼痛;7分以上为重度疼痛。

1.4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11.0软件处理数据, 对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伤口换药次数与痊愈时间比较 ( 见表 2) 。

2.2 两组患者换药时伤口疼痛程度比较 (见表 3) 。

注: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56, P<0.05)

3 讨论

3.1 传统换药方法的弊端

伤口愈合是局部组织通过再生、修复、重建, 进行修补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2]。传统换药方法, 伤口容易干燥, 即使应用藻酸盐敷料, 由于无纺布外层敷料透气性好, 导致伤口分泌物干结。在揭除敷料时, 敷料与伤口粘连, 引起疼痛。伤口结痂会明显阻碍伤口的上皮化形成[3]。另外, 盐水纱条虽然起到了从湿到干的清创引流作用, 但其取出时容易损伤肉芽组织, 导致疼痛。外层的普通敷料吸收渗液的能力有限, 导致换药次数频繁。频繁更换敷料, 使创面局部温度下降, 细胞分裂、增殖速度减慢[4];

3.2 湿性愈合机制

实验组选用的泡沫和水胶体敷料, 为伤口创造了一个密闭、缺氧的环境。研究发现, 在无大气氧存在下的血管增生速度为大气氧存在时的6倍, 新血管的增生随伤口大气氧含量的降低而增加[5]。藻酸盐敷料吸收渗液后形成凝胶覆盖伤口, 保持创面湿润, 移除敷料时不黏伤口。藻酸盐敷料能溶解坏死组织, 促进自溶性清创, 可无创性取出[6], 湿性环境, 肉芽组织形成加速[3], 另外, 伤口的渗出液含有丰富的营养以及各种免疫细胞, 炎性渗出液为等渗液, 保护了创面的神经末梢, 从而减轻伤口的剧烈疼痛[7]。

清洁无结痂的湿润伤口其上皮细胞移行、增生速度比结痂伤口要快得多, 因为上皮细胞无法移行于干燥结痂的细胞层, 需花费时间向痂皮下的湿润床移行[3]。湿性敷料避免了伤口结痂。

湿性环境是在闭合性敷料下建立起来的。密闭的环境, 可抑制细菌生长, 促进成纤维细胞生长, 刺激毛细血管形成及内源性胶原酶释放, 使创面坏死组织溶解, 从而达到清创的目的[8]。在保持伤口湿润的同时, 敷料有较强的渗液吸收能力, 减少了换药次数。

Alexander等[9]对湿性敷料进行了成本效益分析, 显示采用湿性愈合的方法和传统换药的医疗费用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差异。

切口愈合不良增加了患者痛苦和经济负担, 也直接影响到手术质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 实验组利用湿性疗法, 有效缩短了伤口愈合时间, 减少了换药次数, 减轻了换药疼痛, 同时也减轻了医务人员工作量, 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疼痛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14-17.

[2]李春兰.湿性愈合理论与闭合性敷料的应用[J].新护理, 2010, 9 (3) :106-107.

[3]蒋琪霞.伤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 2009:37-45.

[4]周素荷.湿性愈合在难免性压疮治疗中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 (12) :1483-1485.

[5]Sharman D.Moist wound healing:A review of evidence, application and outcome[J].Diabetic Foot, 2003, 6 (3) :112-120.

[6]施婕, 罗可比, 刘琳.41例肠造口患者造口皮肤黏膜分离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11, 46 (3) :243-244.

[7]程如虹.湿性愈合在80例腹部切口脂肪液化护理中的效果分析[J].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3, 32 (6) :1345-1347.

[8]吴仙蓉, 冯晓薇, 商昌珍.湿性愈合敷料在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及疗效观察[J].中华普通外科学文献 (电子版) , 2012, 6 (2) :62-64.

自动愈合 篇3

1 临床资料

1.1 观察对象

2008年1月~2012年12月诊治的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患者92例, 男性51例, 女性患者41例, 年龄22~79岁, 平均 (48.23±15.36) 岁;损伤原因包括摔伤、车祸、碾压伤、坠落摔伤等, 从初次手术至本次治疗时间6~16个月, 平均 (9.48±1.97) 月。将92例患者随机分成中西医结合组和单纯西医组各46例, 两组基本资料分布均衡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2]

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超过半年以上, 有假关节形成;X线拍片显示骨折线清晰可见, 未见内外骨痂或内、外骨痂极少;骨折线增宽, 骨断端骨面致密性硬化。

2 方法

2.1 分组治疗

单纯西医组:根据不同情况采用植骨内固定术、手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外固定、骨外穿针固定架加压治疗等。中西医结合组:在单纯西医组的基础上口服中药汤剂。方药组成:菟丝子10g、鹿角胶10g、熟地12g、当归10g、川断12g、牛膝20g、补骨脂20g、川芎8g、骨碎补12g、牡蛎12g、川断12g、合欢皮10g、土鳖虫8g、丹参20g、三七8g (研冲) 、生龙骨20g (先煎) 、醋煅自然铜20g (先煎) ,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g、黄芪20g:血瘀者加乳香12g、没药12g;感染加银花20g、公英20g。每日1剂, 水煎分2~3次服, 6周为1疗程。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及治愈时间。

2.2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分析, 采用t检验和χ2检验。

3 结果

3.1 疗效标准

治愈:骨折端有连续骨折形成, 硬化的骨髓腔密度减低, 骨折已达临床愈合标准;有效:有多量新的骨痂形成, 但两疗程后骨折端无连续骨痂形成;无效:线片示无新的骨痂生成, 或骨痂生成量少, 与原始X片比较变化不大。

3.2 结果

见表1。

与单纯西医组比较△P<0.05

4 讨论

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属久病不愈, 患者又以中老年居多, 肝肾亏损, 精不充髓, 血不荣筋是本病发生的关键。中医认为“肾主骨生髓”, “肾藏精”, “肾为先天之本”[3], 肾虚则精髓不充, 骨折久不愈合, 并认为骨折愈合迟缓, 不仅由于肾虚, 且与脾胃有关, 慎斋云:“诸病不愈, 必寻到脾胃之中, 方无一失”, 脾为后天之本, 脾胃亏虚则四脏皆无生气, 说明疾病长期不愈, 与脾胃不健有关, 同时尚与气滞血瘀、气血虚弱有一定关系[4]。治宜补肾壮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续筋接骨、消肿止痛、舒筋活络, 从而改善血液循环, 达到消除症状、恢复功能的目的[5]。本方中三七止血散瘀定痛, 为治跌打瘀痛之神药;熟地、川续断、菟丝子、骨碎补、牛膝、龙骨补益肾气, 使肾气足骨髓生化有源, 髓能涵骨, 骨骼修复能力增强, 即《外科集验方》所云:“肾实则骨有生气。”;当归、黄芪、川芎、丹参、合欢皮补益气血、活血化瘀, 不仅全身的气血旺盛, 而且局部的血脉通畅, 以祛除瘀血, 保证筋骨损伤的部位得到气血的供养;地鳖虫活血通络、散瘀止痛;龙骨、牡蛎富含骨折愈合必需之钙质, 具壮骨止痛之效[6];自然铜主含二硫化铁, 能散瘀止痛、续筋接骨, 为治跌打损伤之良药[7];鹿角胶、骨碎补、川续断、牛膝、补骨脂补肾填精、接骨续筋[8]。本文结果显示, 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高于单纯西医组 (P<0.05) ;治愈时间短于单纯西医组 (P<0.05) 。提示, 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延迟愈合及不愈合可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治愈时间, 且不良反应少, 是该病有效治疗方法, 值得临床的使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危伟浪.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1 (4) :439.

[2]周峰, 周晓峰.下肢长骨骨折医源性骨不愈合16例分析.陕西医学杂志, 2012, 41 (10) :1419.

[3]张丹, 张勤仓.中药外敷对促进骨折愈合中的作用.中医药导报, 2012, 18 (10) :43.

[4]文光彬.中医治疗骨折迟缓愈合临床观察.中医急症, 2012, 21 (8) :1296.

[5]刘兴坤, 谷福顺.单味中药及其有效成分骨折愈合作用的研究进展.中医正骨, 2012, 24 (5) :75.

[6]彭谊, 王志义.中药外敷促进骨折愈合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进展.中国中医药科技, 2012, 19 (2) :191.

[7]薛滨勇, 王建新, 苏艳.中西医结合治疗骨折延迟愈合临床疗效观察.海南医学, 2011, 22 (17) :19.

自动愈合 篇4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63例四肢骨折其骨不愈合与延迟愈合的患者作为观察组, 男性40例, 女23例;年龄13~73岁, 平均 (58.12±12.34) 岁, 包括骨不愈合49例, 延迟愈合14例;骨折类型:横断20例, 斜形12例, 粉碎性31例;开放性损伤15例, 闭合性损伤48例, 病程6~15个月, 平均 (11.02±3.13) 月;外伤原因:机动车车祸、重物砸伤、机器绞轧、碾压伤、高处坠落摔伤、一般跌伤等。

1.2 骨折其骨不愈合与延迟愈合诊断标准[2]

凡肢体活动时骨折断端有异常假关节活动, 疼痛不显著, X线片示断端骨痂极少或完全无骨痂形成, 骨折断端萎缩光圆, 髓腔封闭, 两断端骨质硬化并可见明显间隙者, 诊断为骨折不愈合。骨折经过治疗, 固定时间己超过同类骨折愈合所需的最长期限 (20周) , 而骨痂仍不能将骨折端坚强地连在一起, 肢体活动时断端有明显异常活动, 局部有疼痛和压痛, X线片示断端边缘不整齐, 模糊甚至呈囊性改变, 骨质吸收疏松, 骨痂生长较少, 断端间隙增宽, 但无硬化及髓腔闭塞征者, 诊断为骨折延迟愈合。

1.3 方法

按照1∶1比例选择63例同期正常愈合的四肢骨骨折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骨折类型、手术操作、功能锻炼、内固定方面等差异。

1.4 统计学分析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软件分析, 计量资料用 (χ—±s) 表示, 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表示, 组间比较用χ2检验。

2 结果

观察组年龄平均为 (58.12±12.34) 岁、手术操作不当30.16%、功能锻炼不正确36.51%、内固定不妥18.87%高于对照组的 (49.45±14.67) 岁、14.28%、12.70%、9.52% (P<0.05) , 是导致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危险因素, 两组性别比较无差异 (P>0.05) 。见表1。

3 讨论

骨折愈合的过程是一个相当复杂的修复过程, 是以骨组织的再生而获得组织形态和功能的完全恢复, 受多种因素的影响[3], 本研究通过比较两组患者愈合过程中不同指标比较, 结果示影响因素包括下列方面: (1) 年龄大。观察组年龄平均为 (58.12±12.34) 岁高于对照组的 (49.45±14.67) 岁, 与老年患者器官功能衰退, 合并内科疾病及骨质疏松导致骨折愈合时间延长有关[4]。 (2) 手术操作不当。观察组手术操作不当30.16%高于对照组的14.28% (P<0.05) , 骨折未行解剖复位或对粉碎性骨折处理不当, 如骨折不能解剖复位, 而存在分离、旋转、成角、骨缺损将会造成骨质裂隙, 一旦承受负重, 支点会落在钢板上或髓内针上, 随着负荷的加重及钢板的疲劳, 就会发生断裂;选择钢板过窄或无足够长度, 骨折两端得不到牢固固定导致螺钉退出, 骨折畸形愈合;髓内针较粗或髓内针进入远端过短, 髓内针过细易造成骨折端旋转错位, 过粗易造成骨折劈裂, 髓内针进入远端过短容易发生固定不牢, 出现针尾摆动, 造成骨折成角畸形或不愈合;术中广泛的软组织及骨膜剥离, 术中造成软组织及骨膜过多的剥离, 使骨折端血供破坏, 骨折块缺血坏死, 骨折端骨质吸收段端间距增宽, 骨痂生长缓慢, 骨折不愈合, 以致钢板或髓内针承受负荷加重, 久之发生内固定物断裂, 造成内固定失败[5]。 (3) 内固定不当。观察组内固定不妥18.87%高于对照组的9.52% (P<0.05) 。包括内植物选择不当和操作技术不规范, 如固定用的钢板过短, 没有达到钢板长度与骨折线长度的比例大于5∶1的要求, 或仅使用普通钢板而未用加压钢板, 无法为骨折提供坚强有力的内固定, 髓内钉过小未能进行有效的内固定等[6]。粉碎性骨折强求解剖复位, 随意使用螺钉固定在骨折碎片或骨折线内, 个别病例把骨碎片去除造成骨缺损。 (5) 功能锻炼不恰当:观察组功能锻炼不正确36.51%高于对照组的12.70% (P<0.05) 。术后管理不当缺乏正确的术后指导和适当制动, 患者术后早期可做肌肉拉动收缩和关节被动活动, 有利于关节功能的恢复, 又能减轻水肿, 防止肌肉萎缩, 而过早主动锻炼或负重者又可造成内固定物的断裂或弯曲[7]。

综上所述, 延迟愈合及不愈合与骨折损伤程度、患者自身因素、医源性等等有关, 给患者带来了很多不必用的痛苦, 对患者早日康复、早日出院产生了极大的不利影响, 严重摧残着患者及家属的身心[8], 应实施相应的预防干预减少延迟愈合及不愈合的发生:对于老年患者充分评估, 积极治疗合并内科疾病, 提高机体免疫力[9];提高手术水平, 切开复位内固定要求解剖复位, 复位的同时恢复骨结构的完整性, 避免骨损伤。粉碎性骨折均应解剖复位, 骨折块可用钢丝缠扎或拉力螺钉牢固固定, 以获有力的支撑, 防止应力集中在内固定物上而造成疲劳骨折[10];熟练内固定的操作技术、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及规范的手术管理;手术以后根据X线片提供骨折愈合情况及固定器材稳定度来确定患肢功能锻炼的方式和程度, 科学有效的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伤肢功能训练, 贯穿骨折愈合整个过程有利于减轻患肢肿胀, 促进血液循环, 防止肌肉萎缩、血栓形成和关节僵硬, 加速骨折愈合的时间。

参考文献

[1]刘诚, 张记恩.骨愈合研究的发展和现状[J].医学综述, 2010, 16 (20) :3070-3071.

[2]王绪成, 徐祝军, 聂虎, 等.长骨骨折术后骨不连外科治疗进展[J].临床医学工程, 2012, 19 (9) :1617-1618.

[3]危伟浪.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及相关因素分析[J].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2, 21 (4) :439-440.

[4]吴雪琳, 张天宏, 郭勇.肱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原因分析及治疗[J].实用骨科杂志, 2009, 15 (3) :166-167.

[5]李勇, 张剑, 岑石强.骨不连术后骨仍不愈合26例临床疗效分析[J].四川医学, 2008, 29 (1) :81-83.

[6]魏威, 顾军, 陆男杰.中西医结合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性骨不连[J].中国基层医药, 2004, 11 (6) :716-717.

[7]朴德阳.骨不连术后骨不愈合26例临床分析[J].中外医疗, 2009, 28 (11) :39-40.

[8]李龙, 纪柳, 江健, 等.带蒂桡骨膜移位螺钉内固定治疗陈旧性腕舟骨骨折[J].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2004, 18 (5) :364-366.

[9]徐明哲.骨不连术后骨不愈合26例临床分析[J].中外健康文摘, 2010, 7 (2) :94-95.

自动愈合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3月~2013年3月本院接受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患者120例, 其中男59例, 女61例, 年龄25~75岁, 平均年龄 (49.5±3.2) 岁;其中车祸35例, 打击伤45例, 摔伤40例。

1.2 临床原因分析

1.2.1 自身原因

(1) 严重的软组织开放性骨折, 这样的骨折造成周围软组织及其大血管的明显损伤, 并且在清创的时候不彻底或者清创时清除过多的骨片, 都容易造成骨折术后的稳定性欠佳, 造成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2) 过早的进行负重劳动。骨折的愈合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如果骨小梁不坚实, 过早负重, 容易造成骨小梁的再次损伤, 造成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1.2.2 医源性原因

(1) 内固定材料选择欠佳。在临床进行手术时, 骨折断端固定时间过短, 骨折固定范围不够以及固定的位置不当是造成骨折延迟愈合的主要原因; (2) 术后感染。研究显示, 术后感染是造成骨折断端不愈合的主要原因, 感染导致死骨形成, 肉芽组织形成, 骨折断端骨吸收;这些原因都是造成不愈合的主要原因; (3) 手术手法粗暴。在进行骨折手术时, 骨膜剥离过多, 破坏了骨周围的血液循环, 加重了骨折断端的缺血坏死, 影响骨折的愈合, 另外, 由于骨膜的损伤, 不利于新生骨的形成; (4) 输血。患者骨折后, 一般都伴有一定的内出血, 再加上手术时出现出血, 是患者失血的主要原因, 如果术后未及时进行补充血容量, 造成患者全身微循环重建障碍, 出现骨折延迟愈合, 严重的导致失血性休克的发生; (5) 植骨。对于粉碎性骨折, 如果骨碎片未进行及时的复位, 造成骨折断端缺损较大, 骨折在形成骨膜时很难形成骨桥, 造成骨折延迟愈合; (6) 骨折术后固定位置欠佳或固定时间过短。比如, 股骨干骨折术后, 石膏外固定范围较小, 没有将足部包括, 造成骨折断端不能抵抗由于骨折远端以及小腿及其足部的重力以及外旋力, 造成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1.3 临床护理原则

创面的清洁要彻底, 特别是对于粉碎性骨折, 尽量将创面清理干净, 避免外来性感染, 患者术后经常观察手术后的创面, 避免医源性感染;术后注意功能的锻炼, 功能锻炼注意循序渐进, 不能操之过急, 早期的活动与锻炼可以先从健侧肢体开始, 逐渐带动患侧肢体, 患侧肢体可以先进行小范围的指间关节或者小关节的活动, 逐渐适应后在进行, 慢慢下床锻炼;术后营养, 术后患者由于卧床时间较长, 胃肠功能较差, 如果营养不及时跟上, 很容易造成患者由于营养匮乏而造成骨折延迟愈合, 饮食一定在开始时先给予高蛋白、高能量的食物, 比如骨头汤等;再手术的护理, 患者不愈合一般采用再次手术的原则, 将骨折断端重新进行打磨, 露出新鲜骨质, 新鲜骨膜, 这样有利于骨折端形成新的骨痂, 此时的护理一定要注意细节护理, 定时嘱咐患者进行X光片检查, 注意骨折端的骨折愈合情况。

2 小结

骨折不愈合原因较多, 主要与患者的自身因素、应力学因素以及医源性因素、生理学因素等方面关系密切。骨折不愈合的治疗及其护理一定要加强内固定以及压应力的生物学效应, 目前临床在治疗骨折不愈合的主要方法是植骨;对于内固定的选择, 依据患者的自身情况, 骨折的部位以及病理学特点来做出决定;对于植骨的选择一定要选择自体骨质, 避免异骨造成平排斥反应;术后的康复上在早期 (下肢6~8周) , 应鼓励患者进行肢体的非负重功能活动, 主要是肌肉的等长收缩功能锻炼和关节的主动、被动伸屈收展活动。待骨折以I期方式愈合或有一定量连续外骨痂形成, 即可嘱患者使用患肢负重, 逐渐恢复正常的负重活动功能[2]。

参考文献

[1]胡春明, 张伟, 王成学, 等.四肢长骨骨不连所致骨缺损的外科治疗.中国老年学杂志, 2005, 25 (3) :164-165.

自动愈合 篇6

随着交通意外伤等发生的逐渐增多, 股骨干骨折的发病率逐年增高, 随之骨折的不愈合率也相应增高。近年来, 虽然手术方法、手术理念等不断改进, 但骨折的不愈合率仍高达6%~10%, 骨折不愈合后的再次治疗效果往往难以令人满意[1]。交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因具有损伤小、固定牢靠及骨折愈合率高等特点, 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2]。我院于2009年1月—2011年1月采用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患者48例, 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48例股骨干骨折患者, 男43例, 女

5例, 年龄20岁~45岁, 平均年龄35岁。骨折部位:股骨上1/3, 3例;中1/3例, 11例;中下1/3例, 34例。延迟愈合30例, 男28例, 女2例;不愈合18例, 男15例, 女3例。

1.2 初次手术方法 (1) 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26例;

(2) 髓内针 (梅花针或V形针) 7例; (3) 混用钢板+钢丝5例; (4) 带锁髓内针+钢板4例 (5) 带锁髓内针1例; (6) 外固定支架失败2例; (7) 石膏制动3例。

1.3 诊断标准 (1) 延迟愈合:

术后4个月骨折端无明显硬化, 髓腔无闭塞, 骨端无吸收及骨折间隙无骨痂, 动态观察无明显生长迹象者。 (2) 不愈合:术后8个月骨折间隙未消失, 局部有异常活动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手术本组48例全部采用扩髓带锁髓内针固定治疗。

连续硬膜外或腰麻麻妥后平卧位采用有限切开复位技术, 先行切开复位, 在尽可能小的损伤保留较多的软组织覆盖情况下去除原内固定物, 骨折端清理, 对骨折端嵌入的软组织彻底清除。顺行扩髓, 将骨屑保留在骨折周围, 再顺行穿钉, 股骨穿钉时近端尽可能内收, 膝关节屈曲90°[对术前及术中未能达到90°者术前行持续被动运动 (CPM) 机练习或术中行膝关节松解术]。锁钉锁定前注意肢体的长度, 防止旋转, 将肢体放在自然位, C臂机或摄X线正侧位片证实。视骨折端骨缺损情况行自体髂骨植骨治疗, 本组对萎缩型骨折、骨缺失明显者37例行自体髂骨植骨治疗。

1.4.2 术后处理术后第2天渐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 手

术反应消失后开始主动加被动伸屈膝关节活动, 据患者耐受力渐加大使用CPM机的角度, 约2周后离床步行训练, 患肢不负重, 以后定期X线复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

2 结果

本组术后随访7个月~2年。随访2个月~3个月时均有不同程度骨痂形成, 约12周~16周骨折端有中等量骨痂时将远离骨折线一端的锁钉拔除, 使之动力化。5个月~6个月有大量骨痂形成31例, 7个月~9个月大量骨痂形成17例, 约术后16个月~20个月骨性愈合后取出内固定。避免剧烈活动3个月, 再无骨折发生。本组除有2例膝关节屈45°、伸160°外, 余病例膝关节功能恢复满意。

3 讨论

骨折的延迟愈合、不愈合是创伤骨科常见问题, 以长管状骨为多见。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有多种, 近来医源性的因素明显增多, 需重新加以认识。骨折愈合应满足的基本要求是: (1) 骨折端的稳定; (2) 骨折端尽可能好的血供以提供成骨和诱导成骨的物质。因此内固定手术方式的选择应以如何减少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保护骨折端的血供为前提;进而在提供良好的复位、稳定固定的基础上, 以利肢体早期功能锻炼、减少并发症、促进骨折早期愈合为目的。回顾性研究分析本组早期病例发生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因素及总结治疗体会如下。

3.1 骨折的延迟愈合、不愈合因素分析

3.1.1 内固定不能保证骨折愈合所需的生物学稳定骨

折端的稳定性决定了骨折愈合过程中的大多数生物学反应, 不稳定的界面即使存在生物学反应, 也可造成力学性骨折不愈合。本组资料90%以上是内固定术后骨折端不稳定所致。分析临床资料及X线可归结为: (1) 内固定选择错误:a) 内固定物型号选择不当。如钢板选择过短、远端没有足够长度固定骨折;螺钉过短仅固定在游离骨块上;髓针选择过细或过短, 术后无法控制远端的旋转、短缩移位, 致使骨折端形成一个不稳定的界面。b) 内固定物种类选择不当。如矩形钉、Lane钢板应用于股骨骨折, 很明显其刚度不足, 抗旋转、抗折弯及抗压缩能力不能满足股骨骨折的力学要求。骨科医师在选择内固定物时不仅要了解内固定物的力学特性、机械特点, 还应对骨折局部的解剖结构、生物力学、骨折类型、受伤机制进行综合分析, 选择合理有效的内固定物才能对骨折进行有效固定。本组的一些病例我们分析正是医者对骨折内固定学的基本理论、内固定物的机械力学及骨骼的生物力学认识不足引起。 (2) 对内固定技术的原理理解不深。AO内固定的科学性已广为骨科医师所接受, 但有许多人对规范操作却掌握不够。如:对钻孔、攻丝、骨折块的加压及钢板预弯等每一步都必须规范操作, 否则即使应用了AO内固定器械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资料显示螺钉的长短、方向不一、螺钉长度不够、未穿透对侧骨皮质、拉力螺钉使用不当、螺钉卡在骨折线上、皮质螺钉和松质螺钉混用;带锁髓内针动力化时间不正确、钻头的直径不标准、钻孔过大、钻孔后未攻丝强行拧入螺钉致钉道周边骨质破坏, 术后发生骨坏死、骨吸收而产生螺钉松动, 进而内固定失效致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

3.1.2 对骨骼自身的生物力学特性认识不足, 所选用内固定物与骨骼的生物力学不相符引起不愈合、延迟愈合。

每个骨骼甚至同一骨骼不同部位其生物学特性均不相同, 同一部位的骨折不同的骨折类型其生物学特性也有差异。内固定物的选择必须符合骨骼局部生物力学原则, 否则也会致内固定失效。我们认为对骨干两端的骨折, 治疗时应用钢板系统为好;对骨干中部的骨折带锁髓内钉系统较好。带锁髓内钉是一种轴向固定, 应力分布均匀, 既能恢复肢体的长度又能控制旋转, 负重时应力遮挡作用较小, 骨折端应力得以传导刺激骨质生长促进骨折愈合, 但对可疑感染的骨折不宜用髓内钉系统固[3]。

3.2 用钢板治疗股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对骨膜剥离

范围广, 特别是对原钢板术后由于钢板或螺钉松动、折断的病例, 再应用钢板固定时骨折局部血运破坏会进一步加重。再者加上原钢板下及周围骨质疏松, 再次钢板固定其强度将会大大减弱, 更易发生螺钉松动或拔出, 致骨折端畸形发生不愈合、延迟愈合。本组病例虽采取切开复位, 但均采用有限切开技术, 即尽可能小地切口取出内固定物, 对骨折端软组织及骨痂尽可能不剥离或少剥离, 对骨折端嵌入的软组织及瘢痕组织彻底清除, 基本达到解剖复位后, 对骨折端有骨质缺损者给予了适量植骨处置。

3.3 对股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行扩髓带锁髓内钉治疗是可行的。

带锁髓内针属中心型固定, 更符合生物力学, 克服了钢板偏心固定后骨折端一侧支撑力不均匀的缺点。其远近端锁钉固定后更稳定, 对长螺旋型、粉碎型及其他难以维持复位的复杂骨折, 较以往单纯髓内钉抗轴向旋转和侧方移位的强度大大增强, 局部更可靠更稳定;带锁髓内钉扩髓后髓腔内径更加一致, 骨与髓钉接触面积增加, 可插入更大直径、强度更大的髓内钉, 且扩髓时产生的骨屑是良好的植骨材料。对陈旧骨折而言扩髓是一种新的损伤, 其产生的生物刺激效应有利于促进骨痂生长、有利于骨折愈合。相关资料也报告扩髓带锁髓内钉固定优于不扩髓者, 静力锁定使应力跨越骨折既有效防止骨折远端旋转, 同时又能避免或减少旋转应力及弯曲应力对骨折局部的影响, 患者能够早期功能训练, 促进了骨折的愈合。本组病例约10周~12周后骨折端有中等量骨痂时, 将远离骨折一端锁钉拔除, 使之动力化, 后每月随访观察X线片1次, 约2个月~3个月后骨痂明显增多, 表明动力化后可刺激骨折局部骨痂生长, 有利于骨折骨性愈合。

3.4 关于植骨。

本组病例在采用带锁髓内针治疗时有37例给予适量自体髂骨植骨, 约占77%。我们认为自体髂骨植骨不仅能满足“新骨”形成必需的基本条件:有可成骨的细胞、足够的营养供给、具有成骨的物质, 而具有成活率高, 骨痂生长快, 不存在异体排斥反应等优点。缺点是需另做切口, 增加患者痛苦, 无法提供大量植骨来源。分析体会本组患者之所以能取得良好的结果, 除了与采取合理有效的扩髓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有关外, 积极给予自体髂骨植骨处置也非常重要。故认为植骨治疗对于骨折的不愈合、延迟愈合具有重要意义。

摘要:目的 总结应用带锁髓内针治疗股骨干延迟愈合、不愈合的经验。方法 结合相关文献对2009年1月—2011年1月诊治的48例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 采用有限切开复位、扩髓、静力锁定加植骨术治疗效果满意。结果 本组病例随访7个月-2年, 骨折均愈合, 临近关节功能恢复接近正常。结论 带锁髓内针具有损伤小、骨折固定稳定、可早期活动的特点, 是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病例的有效方法之一。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带锁髓内针

参考文献

[1]杨广明.股骨干骨折不愈合31例临床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 2010, 5 (14) :56-57.

[2]罗厚勇, 高艳峰.交锁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J].中华现代外科学杂志, 2009, 6 (5) :266.

自动愈合 篇7

关键词:交锁髓内钉,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延迟愈合

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是临床创伤外科的一种常见疾病, 采用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已被广泛患者接受[1]。目前手术治疗方式较多, 其中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技术主要具有产生创伤小、固定牢固、应力遮挡程度小、骨折愈合率较高、发生感染可能性低等几大优点, 已在下肢长管状骨骨折治疗过程中得到广泛推广和使用, 是目前一种较好的骨折内固定治疗方法[2]。本次研究对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交锁髓内钉技术的临床效果进行研究。现对整个研究过程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10年9月至2012年9月抽取72例患有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患者, 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患者中男22例, 女14例;患者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 (42.2±1.4) 岁;骨折发生时间1~17h, 平均骨折时间 (3.8±0.6) h;治疗组患者中男23例, 女13例;患者年龄19~76岁, 平均年龄 (42.4±1.3) 岁;骨折发生时间1~16h, 平均骨折时间 (3.9±0.5) h。抽样研究对象在年龄、性别、患病时间等几项自然资料方面比较均无显著组间差异 (P>0.05) , 可进一步进行科学比较研究。

1.2 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式

采用临床常规技术实施治疗。

1.2.2 治疗组治疗方式

采用交锁髓内钉技术实施治疗, 常规硬膜外麻醉后取适当体位, 扩髓处理后, 放入较扩髓绞刀小一号的髓内钉, 在瞄准器下对锁钉进行妥善安放。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研究对象的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病情控制效果、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屈曲程度改善幅度等情况作为观察指标进行对比。

1.4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临床治愈:膝关节疼痛、肿胀症状彻底消失, 外观和X线检查结果已经完全恢复正常, 骨折达到完全愈合状态;有效:膝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明显好转, 外观和X线检查结果基本恢复正常, 骨折愈合程度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改善;无效:膝关节疼痛、肿胀症状没有任何好转, 外观和X线检查结果没有任何变化, 骨折愈合程度与治疗前没有明显差别[3]。

1.5 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资料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进行处理, 以均数加减标准差形式 (±s) 表示计量资料, 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 当P<0.05时, 认为差异有显著性, 有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病情控制效果

对照组经临床常规技术治疗后有10例患者的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有15例患者治疗有效, 有11例患者治疗无效, 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治疗有效率69.5%;治疗组经交锁髓内钉技术治疗后有14例患者的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病情达到临床治愈效果, 有19例患者治疗有效, 有3例患者治疗无效, 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治疗有效率91.7%。两组患者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治疗效果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1。

2.2 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对照组患者经 (63.25±9.08) min后手术操作结束, 术后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11.26±2.83) d, 术后经 (96.95±4.17) d骨折达到完全愈合状态;治疗组患者经 (49.37±8.62) min后手术操作结束, 术后共计住院接受治疗 (7.05±1.38) d, 术后经 (71.14±3.26) d骨折达到完全愈合状态。两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术后住院时间、骨折愈合时间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 。详见表2。

2.3 治疗后不同时间点膝关节屈曲程度改善幅度

对照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半个月膝关节屈曲程度为 (51.86±3.75) °, 治疗后为 (86.44±6.38) °, 组内差异显著 (P<0.05) ;治疗组患者手术治疗后半个月膝关节屈曲程度为 (53.92±4.26) °, 治疗后为 (115.56±10.35) °, 组内差异显著 (P<0.05) 。治疗前两组患者膝关节屈曲程度组间无显著差异 (P>0.05) , 治疗后组间差异显著 (P<0.05) 。详见表3。

3 讨论

导致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症状出现的原因主要包括: (1) 内固定处理不当, 主要包括内植物的选择不恰当, 操作不够规范, 稳定性不足等。 (2) 对粉碎性骨折病例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强求进行完全解剖复位, 随意使用经骨折碎片的内固定物进行处理, 导致骨折碎片发生游离, 使血运严重丧失, 个别病例会由于碎骨片去除不当而导致出现骨缺损现象。 (3) 血运情况出现障碍, 开放性骨折和软组织损伤程度非常严重, 骨折端周围的软组织与血管发生损伤, 对骨折端血运造成不良影响。 (4) 康复治疗方法选择不当, 负重和大强度锻炼时间过早, 使内固定物出现松动;由于跌跤等意外原因导致内固定物形态发生改变, 骨折端成角。 (5) 术后感染内植物严重外露, 首次手术以失败告终[4]。研究显示, 应用交锁髓内钉技术针对患有下肢长管状骨骨折不愈合及延迟愈合的患者实施治疗的临床效果较好, 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康华, 赵瑞波, 张亚平, 等.可膨胀式自锁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12例[J].实用骨科杂志, 2010, 14 (2) :284-285.

[2]孟利锋, 申宪军, 赵启.两种手术方法带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J].青岛医药卫生, 2010, 15 (3) :157-158.

[3]王庆生.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不愈合21例原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 2008, 14 (32) :256-258.

上一篇:标准取样下一篇: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