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参保率

2024-09-25

养老保险参保率(共9篇)

养老保险参保率 篇1

引言

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社会建设取得了新进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和水平高低是影响消费的重要因素。2000年全国社会保障支出占城乡居民消费支出的比重为5.64%,2005 年提高到8.59%,2008 年大幅上升至15.86%。2012 年中国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为12 585.52 亿元,其中中央585.67亿元,地方11 999.85 亿元。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健全,其对全社会消费的撬动作用将更加明显。2013 年中国城乡居民储蓄余额已经接近40 万亿元,这说明中国居民的消费潜力巨大。但消费不足、消费率偏低的现状仍然严重制约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2011 年中国最终消费率只有48.2%,大大低于8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估计所得)的世界平均消费率。为此,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养老、医疗和教育保障体系以解除人民的后顾之忧,刺激即期消费。在这一背景下,研究中国社会保障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正是基于这一认识,试图从社会保障中的基本养老保险入手,探索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对消费率的影响。

国外在研究基本养老保险对消费的影响上尚无统一定论,多是利用时间序列数据或者面板数据,以储蓄作为变量进行实证分析,且多是倾向于研究养老保险财富对居民消费和储蓄的影响这方面的问题。马丁·费尔德斯坦(1974)提出了养老社会保障对储蓄影响方向不同的两种效应。Feldstein在引入扩展的生命周期模型基础上也得出了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双重影响[1]。国内就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与消费关系这一课题的直接研究尚少,主要集中于研究影响参保率的相关因素,以及提高参保率的政策探讨。李国璋、梁赛(2013)通过分解社会保障参与率,采用动态广义矩估计的方法分析社保参与率对消费率的影响,得出了养老保险参与率存在倒U型拐点的结论[2]。穆怀中、柳清瑞主张通过制度设计,以及出台相关政策以提高参保率[3]。邓大松等(2007)认为需要制定适中的缴费率和完善管理来提高其参保水平[4]。王延中则主张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来扩大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以提高参保率[5]。段誉,运用面板数据得出人均GDP对参保率的影响非常显著并进一步得出参保率与人均缴费额占平均工资的比重呈负相关[6]。张光等(2007)实证研究了宏观社会经济发展与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的关系[7]。吴永求等(2012)通过数量模拟的方法构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模型,研究了养老保险费率对居民参保意愿的影响[8]。龙梦洁(2009)以全国分省区面板数据构建固定效应模型,证实政府财政责任对提高农民参保率有正效用[9]。国内外研究大多停留在社会保障整体层面对消费的影响,并没有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与消费率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基于国内实际情况,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对消费率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深入分析了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与消费率的动态关系。希望能从扩大消费的角度出发就社会保障制度得出一些有益的对策和建议。

一、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对消费率影响的机理分析

从理论上看,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主要通过居民生命周期、收入分配以及不确定性等因素影响消费。

首先,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通过降低养老储蓄动机,从而增加居民消费。一方面,居民通过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可以降低未来不确定性的感受,提高应对未来意外事件发生的预期应付能力,从而稳定居民消费预期;另一方面,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的储蓄具有两种效应,它们是替代效应和引致退休效应,而两者对消费的最终影响决定于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大小。也就是说当替代效应大于引致退休效应时,基本养老保险能够促进居民消费。

其次,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的提高通过降低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从而抑制消费。从居民对未来不确定性预期来看,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会降低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从而导致居民当期消费的减少,同时由消费者效应函数可知较高收入不确定性将导致消费水平降低,预防性储蓄增大。消费者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也是为了减少不确定性对个人消费的冲击从而实现整个生命周期消费效应最大化的目的。但是,流动性约束对居民储蓄的作用则很小,这一点许多研究学者已经做了相关论证;从基本养老保险对居民储蓄所具有的两种效应角度看,当替代效应大于引致退休效应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的提高将抑制居民消费。

最后,凯恩斯的绝对收入假说以及莫迪利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认为收入是消费的函数,每个人都会根据其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消费支出。作为社会保障制度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养老保险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收入分配同样影响居民消费。

分析可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对消费率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而两者之间的关系在中国又存在什么样的具体表现,本文将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一些有益的启发。

二、实证分析

(一)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了实证分析,本文选取如下指标解释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以及消费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是度量应参保人员中实际参保的人数,故本文采用实际参保人数/ 城镇就业人数来操作,消费率则用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全国人均收入。全国人均收入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加总求得。所选数据为1990—2012 年相关时间序列数据,同时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部分则来源于中经网。为减少数据异方差的存在,减小数据非平稳性对研究结论的影响,分析之前我们对数据进行了对数化处理。同时,对数化处理后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用LCBL表示,LXFL则代表对数化处理后的消费率。对数化处理后的指标用折线图表示如下: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0—2012)。

从消费率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的折线趋势图可以看出,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呈波动上升趋势,并且近年上升趋势明显,消费率则呈现波动持平态势。

(二)模型选择

为了综合利用信息,避免时间序列数据非平稳性对研究结论的影响,这里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来研究城市化率与消费率之间的关系。向量自回归模型(VAR)对于相互联系的时间序列变量系统是有效的预测模型。其数学表达:

这里Yt是内生变量向量,Xt是外生变量向量,A1……Ap和B是估的系数矩阵,而Et是误差向量。这个模型在实际地应用当中,一般希望滞后期p足够大,从而就能够完整地反映所构造模型的动态特征;但与此同时,滞后期如果越长,模型中待估计的参数就会越多,自由度也就会越少。所以,根据AIC和SC信息量取值最小的原则或LR法确定模型的滞后阶数,就能够在滞后期与自由度之间寻求到一种均衡状态。

对VAR单个参数估计值的解释是很困难的,所以要想对一个VAR模型做出结论,可以观察系统的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脉冲响应函数可用来分析变量之间的动态相互影响关系。由于消费率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之间单纯的关系在这里没有很明确的理论指导,另外根据随机时间序列的识别原则,以及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时间序列数据的优势,于是笔者决定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和脉冲响应函数来进行分析。本文根据数据本身确定模型的动态关系,从而建立消费率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之间的变量VAR模型,同时绘制其脉冲响应曲线图,来进一步反映二者之间的相互动态关系。

(三)实证过程

利用对数化后的消费率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数据,我们进一步对LCBL和LXFL进行了平稳性检验,其检验结果如下:

从上表可见,LCBL经过一阶差分后数据变得平稳,但是LXFL的一阶差分仍然存在单位根。而二者的二阶差分都呈现平稳状态,故采用二阶差分对数据进行计量分析。本文利用计量分析软件Eviews6.0 估计LXFL、LCBL的向量自回归模型得到消费率和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动态关系表示如下:

LCBL=0.853956LCBL(-1)+0.079166LCBL(-2)+(-0.403974)LXFL(-1)+0.623606LXFL(-2)+0.147865

T统计量:(0.25905)(0.25232)(0.38026)(0.37150)(0.21256)

LXFL=-0.063323 LCBL(-1)+0.089052 LCBL(-2)+1.270360 LXFL(-1)+(-0.594656)LXFL(-2)+(-0.267641)

T统计量:(0.14153)(0.13785)(0.20775)(0.20296)(0.11613)

R2=0.956706 F=82.86673

以下给出了消费率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的脉冲响应曲线图,以便能够更加直观地展示消费率与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动态关系。图中横轴表示滞后阶数,纵轴表示内生变量对冲击的响应程度,具体(如图2、图3所示):

上页图2 说明,当本期在随机误差项上给LCBL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LXFL对LCBL此讯息的反应马上就呈现出来,刚开始的时候几乎为0,且此后逐渐减小,到第二期降至最低点(约为-0.05)。在滞后四期内LXFL受到LCBL的脉冲响应为负,此后逐渐上升,且为正值。滞后第7 期为正向最大化(约为0.9)。在前五期,LXFL受到LCBL的脉冲响应要低于其自身对它的脉冲响应,而之后几期则正好相反。

上页图3 说明,当本期在随机误差项上给LXFL施加一个单位标准差大小的冲击后,LCBL对来自LXFL的脉冲响应在第2 期达到负向最大化(约为-2.3),但从第2 期到第4期负响应逐渐减弱,到4 到5 期左右转为正响应。在大约滞后5 期内,LCBL受到LXFL的脉冲响应为负,而之后脉冲响应一直呈正值。且在第7 期达到正向最大化(约为0.2),但之后呈下降趋势。

结论与建议

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参与率与消费率之间具有互动的影响,且其脉冲曲线大致呈S型状态。因为,前后滞后区间的不同,两者呈现不同的脉冲态势。具体来说,保费支出直接减少了居民当期可支配收入,所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对消费率的影响在前4 期为负。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之后,消费信心的提高以及消费预期的稳定,之后较长时期内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对消费率具有相对稳定的正向影响。消费率对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影响在前期是负向的,而在滞后5 期以后转为正向。而两者相互影响正、负转期以及程度的不同主要是由于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基本国情以及经济发展阶段等因素造成的。

为此,笔者从社会保障与消费关系角度提出几点建议:

第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扩大消费在社会公平的基础上同时进行。水平适度的社会保障体系是解决市场本身无法解决的收入分配和保障需求等问题的有效机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与扩大消费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政府要通过增加社保补助等方式,增加对某些低收入人群的收入资助力度,增强收入人群的购买能力,缓解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矛盾,从而实现收入分配的相对公平。只有通过社会保障等分配工具的调节,确保低收入人群收入稳定增长,增强其消费能力,提高他们的消费信心,才能从根本上促进消费,从而拉动经济的增长。

第二,提高保障水平,加强管理效能。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的基本国情,“低水平”和“广覆盖”似乎成了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客观的现实标准和唯一合理的选择。暂不论,此观点是否足够全面,单从“低水平”这一点上看,如果真是低到一定水平,我们便不得不对其作用于功效产生怀疑。而中国社会保障水平长期以来都严重偏低,今年虽有所提高但仍处于较低层次。同时由于管理上的低效甚至无效,也使得在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上的一切制度设计与创新的诸多努力大打折扣。

第三,增加社会保障财政投入,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政府作为社会保障的责任人,有责任也有义务增加对社会保障的投入,特别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条件下有必要运用赤字和增加社会保障投入等财政手段刺激消费需求。如增加对社会保障项目的补助,适当提高社会保障项目的支出标准,从而达到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的目的。同时增加必须由政府承担的社会救助支出、社会优抚安置支出、社会福利支出、社区服务支出,使总体社会保障支出增长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政府部门也必须加强对社会保障资金投资运营和监管,提高资金的效率和安全。我们要不断进行制度设计与创新,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促进居民消费增长。要减少人们对未来不确定因素的预期,就得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从而营造一个让劳动者没有后顾之忧的社会消费环境。同时重点解决社会保障基金不足问题,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基金促进消费增长的作用。

养老保险参保率 篇2

近年来,东乡县高度重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细化目标责任,突出宣传培训、摸底调查、保费收缴、养老金发放等关键环节,精心组织、狠抓落实,全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应参保15.29万人,已参保14.65万人,参保率达95.8%。全县60周岁以上享受待遇人员共32338人,发放养老金1855.86万元,养老金发放率为100%,收缴保费126.66万元。

为了确保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规范运行,该县在县社保局设立了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工作办公室,并先后招聘13名大学生具体开展档案整理,个人账户建账、记账工作,加强了工作力量,靠实了责任;县上定期不定期深入各乡镇开展督查指导,保证了工作任务的按期完成;县上投入资金10万元,建立“金保工程”管理系统,专网已延伸覆盖到全县24个乡镇,并聘请电信技术人员进行维护管理,保证了参保信息按期上网运行和规范运转。目前,信息采集率达95%以上。同时,按照“筹钱不管钱,管钱不用钱,用钱不见钱”的要求,进一步强化监管措施,实行专户储存、专账管理、专款专用,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借支挪用,有效防止了基金被截留、挪用、滞留等现象发生,保证了基金全额、公平、有效地用在城乡居民身上。

[临夏州东乡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5.8%]

养老保险参保率 篇3

1.就医的医院是指定的,并且指定的医院很少,存在着指定就医范围过窄的问题。有些疾病必须是就地就近马上治疗,而就地就近的医院往往不一定就是医保指定的医院。为了治病往往就不能到医保指定医院,就不能享受参保待遇,参保者的利益就只好牺牲了。以舒兰市为例,西部的溪河、白旗、法特、亮甲山4个乡只有白旗医院是医保指定医院,而其它乡有的距此上百里,交通不方便,如果不是急病,当然可以,是急病能来得及吗?另外,舒兰市指定的吉林市上级医院就只有二二二军医院,有些参保者比较信任中心医院和附属医院,有的参保者患癌症后做化疗认为肿瘤医院比较专业。而到指定医院以外的医院就医,就根本无法享受医保待遇了。

2.转院手续难办且繁琐。各家医院在技术力量上各有专长,往往一些疾病指定医院处理不了,或技术力量不让人认可,因此存在着转院问题。而转院必须多方签字,最后还得签批,许多参保者一致反映手续不是马上能通过的,而患者往往不能等,有时也就只好认了。这样不但损害了参保者的利益,而且助长了某些签批人的特权,影响很坏。

3.医保患者用药品种限制过严。医保用药往往是指定种类,而且都是些比较便宜的药,而治疗需要对症下药,但一些特效药往往不是指定用药。要么用指定药,但疗效不一定好;要么自费用药,往往自费部分要远远超过医保部分。

4.报销程序是先垫付后报销,给部分经济困难的参保者带来更多困难。

为此,建议今后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医院不必指定。凡是国家公立的正规医院都应作为医保医院,至少本省范围内的医院,本省的参保者都可以自愿选择。

2.医保用药不能预先指定,而应尊重医嘱和医院意见及患者病情的需要,至于用药合理与否,应有相应的制度制约医生和医院,而不是预先制约参保者。

3.应给每位参保患者设立专门账户,每天或每周根据患者支出情况立即审批报销转账,或者是医院和医保部门直接算账。

4.有关部门应积极研究出台一套科学合理的医保管理体系,既能保证参保者享受更多应得的利益,又能很好地制约医保部门和医院的行为,用制度规范医保运行体系,让其真正发挥出保障作用,以造福于人民,造福于社会。

养老保险参保率 篇4

灵活就业方式已日益成为我国重要的就业形式, 灵活就业形式主要包括在各级档案寄存机构寄存档案的与用人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失业人员、辞职人员、自谋职业人员, 档案寄存期间经劳动人事部门批准退休人员, 已办理就业失业登记的未就业人员, 从事个体劳动的人员, 个体经济组织业主及其从业人员。

通过面向河北省石家庄市、保定市、沧州市等部分城镇和农村地区的灵活就业人员群体进行了实地调研, 发放问卷共计300份, 实际回收有效问卷242份, 有效回收率80.67%。

从调查过程中发现, 30~59岁年龄阶段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为51.4%, 60岁及以上的人员参保率为19.5%, 19~29岁年龄阶段的参保率为26.4%, 18周岁以下的人员参保率为2.7%。另外, 月收入在2, 500元以上的参保率为33.1%, 月收入处于1, 501~2, 500元的参保率为29.1%, 月收入处于801~1, 500元的参保率为18.1%, 月收入800元以下的参保率为5.6%。以上数据显示, 月收入在1, 500元及以上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达到62.2%, 由此可见, 对月收入在1, 500元以上的灵活就业人员, 养老保险的支出费用在一定程度上是可接受的。

二、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的主要因素

(一) 灵活就业收入报酬不稳定, 文化水平低。

灵活就业人员工资一般采取计时的方式, 少数采取计件的方式, 但总体报酬基本上只能达到当地法定最低工资水平。因此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工资只能维持生活基本支出, 无力缴纳养老保险费用。并且灵活就业人员普遍受教育水平偏低, 文化水平普遍低下也导致他们只能从事简单建筑业与制造业等社会底层的工作以获得微薄收入维持本生活, 收入水平低。

(二) 对养老保险制度概念模糊, 参保意识差

1、养老意识淡薄。

在实际调查中可以发现灵活就业人员的年龄结构相对来说是比较轻的, 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认为自己距离退休相对遥远, 观念上还主要集中于现阶段打工挣钱上以满足自己及家人的基本生活需求, 工作的不稳定性较强, 导致他们更关注眼前利益, 对未来缺少规划, 以至于他们对几十年后的养老保险问题根本不去考虑。且大部分人受传统观念影响有“养儿防老“观念, 所以更愿意把钱花在对子女的投资上。

2、对社会养老保险了解不多, 参保意识差。

调查结果显示, 有44.4%的人基本完全不了解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没有意识到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质是将养老保险问题社会化, 让全社会共同承担风险。且对于养老保险制度认识途径较为单一, 仅仅是从某些保险机构及他人口中获得。

(三) 灵活就业人员的劳动关系不稳定。

现阶段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与劳动关系并不是相互独立的, 大多数被调查灵活就业人员都没有与其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 劳动关系比较松散, 义务分配不明确, 导致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被拒之门外。

(四) 国家政策不完善

1、社会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制度不完善。

灵活就业人员的主要特征就是不稳定收入低, 职业流动性和工作间歇性强, 这也就意味着灵活就业人员随时面对着收入中断的风险, 而政策中对于缴费中断后续缴的问题仍有漏洞。

2、缴费基数多样化, 但总体水平过高。

养老保险虽然能为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问题作出保障, 但缴费水平过高成为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最大障碍之一。

3、缴费年限过短, 缺乏激励性。

一方面人口老龄化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而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也是十分重大的, 同时人口老龄化也暴露了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缴费年限过短的问题。缴费年限过短不仅降低了年轻一代灵活就业人员的热情, 也影响了年长一代的参保倾向;另一方面过短的缴费年限与寿命的延长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规定, 参保人达到退休年龄必须交满15年才能正常领取养老保险金, 这就导致了很多灵活就业人员因年龄偏大而无法参保。

4、缴费比例与计发待遇不合理。

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主要参照城镇企业职工的养老保险政策, 只在缴费比例, 缴费基数等方面略有不同。企业职工缴费由企业和职工共同承担, 压力相对较小, 而灵活就业人员缴费全部由个人承担, 缺乏共同承担方, 压力较大, 且退休后收益不明确, 导致灵活就业人口参保积极性不高。

(五) 用工单位对办理养老保险态度中立。

调查显示, 47%的用工单位并没有为灵活就业人员办理养老保险, 且只有37.0%的用工单位主动组织办理养老保险。用工单位作为国家政策的重要贯彻者和传达者, 在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这一问题上未扮演积极正面的角色。

(六) 相关部门未充分发挥其管理职能。

目前, 各城镇尽力将养老保险的覆盖面扩大至全体灵活就业人员, 但进展情况尚不理想, 还有很大部分的人游离于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之外。现行养老保险管理制度是针对传统就业形式设计的, 而面向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后管理服务的工作量上升, 人员数量, 服务网点信息系统建设难以适应需要, 在提供政策咨询、提供便捷服务政策咨询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 阻碍了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

(七) 政策宣传不到位, 渠道单一。

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低很大程度上与其对现行政策的了解度有很大关系, 而政策的宣传力度又是影响灵活就业人员对其了解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发现, 大多数灵活就业人员通过社保机构了解社会保险制度, 而还有44.4%的人对养老保险制度完全不了解或知之甚少, 这也侧面反映出政策宣传上的不足。然而, 灵活就业人口的不稳定性也给政策的宣传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导致了灵活就业人口不能及时的了解社会保险制度, 从而影响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热情。

三、提高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对策

(一) 政府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

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不仅仅是个社会保险问题, 还是就业问题。所以, 政府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应该从参保和就业两个方面同时入手:一方面政府要从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角度通过监督和促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方式把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 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 提高灵活就业人员自身的技能, 提高其潜在的经济承受能力。具体来看, 实行免费的职业技能培训可以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职业竞争力, 扩大就业渠道和提高其工资水平。同时, 政府还可以分别针对农业户口和非农户口的灵活就业人员, 通过大力发展乡镇经济和社区服务来减少人员的流动, 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流动劳动力“固定”下来。

(二) 适时提高工资标准, 增强参保人员经济承受能力。

调查数据显示, 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愿普遍比较强烈, 大多数未参保人员表示如果缴费标准能够适当调整, 他们愿意参保。数据显示, 55.60%的未参保人员是由于个人经济承受能力有限的原因而未能参保。因此, 对于这部分人群实现扩面参保, 最根本的途径是提高这部分人员的经济承受能力。具体来看, 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适时提高社会最低工资标准;二是可以通过广泛调查分行业确定行业最低工资标准;三是建立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工资增长机制。

(三) 合理的缴费标准和缴费周期。

目前, 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的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缴费比例为20%。但事实上, 这部分人群中除了部分职业 (如演职人员、律师、会计师等) 的工资水平较高, 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工资水平低于当地平均工资水平。因此, 可以通过大样本抽样确定一个工资替代率, 从而确定一个在当地岗位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缴费基数;也可以从降低缴费率、直接补贴、合理分配个人账户和社会统筹账户等方面着手来降低缴费标准, 以更符合该人群的实际缴费能力以及我国的财富分配现状。此外, 考虑到灵活就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工作不稳定性以及降低管理成本等因素, 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周期也可以更灵活。

参考文献

[1]靳光宗.低收入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研究[D].武汉:武汉科技大学, 2010.

[2]周精灵, 黄爱芳.关于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问题的思考[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 2012.

养老保险参保率 篇5

2005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 提出灵活就业人员要参加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但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具有流动性和不稳定性, 其收入水平普遍偏低, 长期被排除在养老保险制度之外。为此, 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政策来促进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 然而这些政策的效果并不明显, 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几乎没有得到提高, 始终保持在10%左右的低水平。

然而, 据有关部门推算, 中国到2035年前后城镇灵活就业人口将大幅增加, 而这一时期也正是中国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 由此可以知道, 如果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障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庞大的灵活就业人员数量势必加重政府财政的负担, 造成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此, 分析、解决好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问题, 对于城市健康发展, 繁荣城市经济, 促进社会稳定, 特别是对于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具有重要意义。

二、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规模及其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估算

(一)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规模的估算。由于灵活就业人员概念的模糊和统计难度大等原因, 我国并没有对其做过明确的统计, 为了方便研究, 本文将城镇就业人员数与城镇企业职工人数的差, 即将城镇非企业职工看作城镇灵活就业人员, 由此估算出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规模。在我国城镇就业人口中, 灵活就业人员占城镇就业人员的比重是很大的, 虽然近年来有所下降, 但是仍占到城镇就业人员的近40%。这充分说明了灵活就业已经成为我国非常重要的一种劳动就业方式, 在我国城镇就业中占有重要地位。 (表1)

(二)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的估算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3

(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

1、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规模估算。由于统计年鉴中关于城镇养老保险参保率的数据只有城镇职工参保数和城镇企业职工参保数, 因此在这里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规模计算公式就是: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数=城镇职工参保数-城镇企业职工参保数。

从总体上看, 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总量呈上升趋势, 参保人数稳步增长, 特别是2005年到2006年之间, 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人数呈现较为明显的增长, 此后虽然增长率有所下降, 但在总量上基本上都比前一年有所上升。然而, 与城镇企业职工相比, 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规模和增长率都与其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表2)

2、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估算。虽然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数在稳步上升, 但是相对于城镇大规模的灵活就业人员数量, 其养老保险的覆盖率仍然很低, 将其与企业职工参保率做一个对比 (见表3) , 在2005年到2012年这八年间, 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始终保持在10%左右, 并没有得到大的提高, 而城镇职工的参保率却由2005年的79.76%上升到了2012年的95.28%, 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表3)

三、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政策原因分析

(一) 缴费基数和缴费率设置不合理。按照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的决定》的规定, 企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比例为企业缴费工资总额的20%左右, 职工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为当地上年度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缴费比例为20%, 其中8%计入个人账户, 退休后按企业职工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计发基本养老金。但是这里的“在岗职工平均工资”指的是城镇单位正式职工的平均工资, 当中并不包含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情况, 因此将一个不包含灵活就业人员在内的统计数据作为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的缴费基数是十分不合理的。而且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都远低于城镇单位职工平均收入, 因此其养老保险的缴费负担远高于单位职工, 缴费额甚至占到了其收入的一半以上, 如此沉重的经济负担必然使灵活就业人员“望‘保’却步”, 放弃参保。 (表4)

注:我国目前没有关于灵活就业人员收入的调查数据。因此我根据城镇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每户家庭平均人口数、每户家庭就业人口数得出城镇就业人员人均收入;根据城镇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及城镇就业人员数得出城镇就业人员总收入;根据单位职工人均收入和单位就业数得出单位就业人员总收入;根据城镇就业人员总收入和单位就业人员总收入以及灵活就业人员数得出灵活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具体公式是:

城镇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家庭人均工资性收入×家庭人口数/家庭就业人口数

城镇就业人员总收入=城镇就业人员人均收入×城镇就业数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收入=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单位职工数

灵活就业人员人均收入= (城镇就业人员总收入-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总收入) /灵活就业人员数

(二) 缴费年限设置不合理。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有最低缴费年限限制, 劳动者必须累计缴费满15年, 同时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后, 才能享受保险待遇, 否则根据2005年《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制度的决定》的规定:“到达退休年龄但缴费年限累计不满15年的人员, 不发给基础养老金;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支付给本人, 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然而, 大多数的灵活就业者是阶段性就业, 并没有稳定的工作, 不少人在退休年龄前达不到15年的要求。虽然201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第十六条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 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15年的, 可以缴费至满15年, 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但是,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来说, 由于其个人收入有限, 并不一定能够拿出足够的补缴数额来达到15年的限制, 而被迫终止养老保险关系。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13、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2013

(三) 养老保险关系转移制度不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 他们往往为了照顾家庭或者获得更多的收入而在不同的地区工作, 而工作地点的变换就与我国社会养老保险的连续性产生矛盾。针对这一现象, 我国于2010年1月1日起实施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中做出了相关规定:“参保人员跨省流动就业的, 由原参保所在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 (以下简称社保经办机构) 开具参保缴费凭证, 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应随同转移到新参保地。参保人员达到基本养老保险待遇领取条件的, 其在各地的参保缴费年限合并计算, 个人账户储存额累计计算;未达到待遇领取年龄前, 不得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并办理退保手续。”但是,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 由于各个地方的社会保险政策、管理方式不同, 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保险转移依旧存在问题, 抑制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积极性。

(四)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现在已有的《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等, 虽然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养老保险做出了一些规定, 但是这些政策、法律不够全面和系统, 大多是在政策层面做出了笼统的规定, 政策操作性不强, 无法得到有效实施。而且除了《社会保险法》以外, 缺乏具体的专门法来加快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的进程, 违法行为得不到强有力的惩处,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养老保险覆盖率的提高, 不利于实现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老有所养”。

(五) 政策执行能力不足。我国现有的养老保障政策不能很好地将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社会养老保险的覆盖范围为中来, 而且“社会保险管理制度是针对正规就业形式的”, 因而经办机构的直接服务对象是单位, 而非广大的灵活就业人员, 因而其服务方式和服务理念都是针对单位的, 在管理层面上解决个人问题的能力较弱。随着灵活就业人员的增多, 养老保险参保后的服务工作量大大提升, 而现行的管理, 在政策宣传、政策咨询、便民服务等方面存在着诸多问题, 阻碍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

而且部分用工单位和一些个体、非公有制企业主为了降低成本, 逃避社会责任, 不和灵活就业人员签订合同, 不给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 并提出了苛刻的用工条件。而对于灵活就业人员, 特别是对于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劳动者而言, 在面对就业竞争加剧的情况下, 为了维持生计, 他们只能妥协, 一方面获取较低的工资待遇, 另一方面不能同正规就业人员一样享受社会保险和其他劳动保护及福利。

四、提高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1、建立弹性缴费机制。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实际收入比较低, 笔者认为对缴费基数、缴费比例、缴费方式都应当做出调整。针对缴费基数没有将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水平考虑进来的情况, 我们可以“通过大样本抽样的方法, 确定一个工资替代率, 从而确定一个介于当地岗位平均工资和最低工资标准之间的一个数”, 作为缴费基数的基础。

同时, 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不同收入水平, 应允许其缴纳不同比率的养老金, “按照大多数地方的做法, 灵活就业者可以按照社会平均工资的60%~300%自主选择缴费基数”, 但是即使按照最低标准 (60%) 作为缴纳基数, 对于大部分灵活就业人员来讲负担依然很重, 因此可以在全国统一设定多个缴费比率来使灵活就业人员有更多的选择, 从而提高参保率, 比如, 在现行的20%的基础上, 增设10%和15%的缴费比率, 从而在其经济接受范围内, 将其纳入社会保险中来。当然, 出于公平的原则, 其最终领取的养老金应当与缴费基数与缴费率挂钩。 (表5)

此外, 考虑到灵活就业人员的高流动性和工作的不稳定性, 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方式也可以更灵活。例如, 可以由参保人根据个人情况自由申请缴费周期, 可以按月、季或者年缴费等, 时间累计结算。对于因为工作中断或岗位变动等特殊情况应该允许灵活就业人员提出养老保险缴纳中止的申请, 同时为其保留养老保险账户, 并且允许其补缴断保期间的欠费, 但是出于公平, 应当按照补缴时的缴费基数水平来补缴。

2、建立养老保险激励补贴机制。对于低收入的灵活就业人员来说, 应建立激励补贴机制。应建立针对灵活就业人员个人的补贴政策, 对于灵活就业人员中不同的收入阶层建立不同的补贴比率, 高于缴费基数的不补贴, 并且补贴比率要与缴费比率挂钩, 总体实现在同一层次内实行“多缴多补”, 激励灵活就业人员参保;“针对雇佣灵活就业人员的雇主和企业制定一定的补助性或补贴性政策, 主动为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企业将会按照缴纳的人数与标准得到一定的国家财政补助”, 从而促使用人方为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

3、加强有关灵活就业人员养老的专业立法。我国养老保险的规范性和强制性不足, 管理中漏洞较多, 这就需要我国加紧相关专门法的出台, 以《社会保险法》为起点, 针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特殊情况, 制定出详细的、可执行的法律法规, 保证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执行、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二) 加强政府对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养老保险工作的管理

1、为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提供便捷服务。由于灵活就业人员的就业形式多样, 收入不稳定、流动性强, 使劳动保障和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难以准确掌握他们的就业和收入信息以及参保缴费记录, 因此我们可以在全国建立一个统一高效的社会保险信息管理网络平台, 建立社会保障信息库, 方便全国统筹协调。但是, 要注意数据库的安全建设, 保障参保人的权益, 可以随时更新个人社会保障信息, 能够让灵活就业人员的信息在各地区的经办机构传递;同时可以与各大银行合作, 推出全国通用的社会保险卡, 方便灵活就业人员在全国各地缴费;在各个地方的社保局可以增设“灵活就业人员社保服务窗口”, 方便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手续办理。

2、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管理。政府部门要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定期学习新政策、新规定, 坚决落实相关法律法规, 对于用人单位逃避社会责任, 不给灵活就业人员缴纳养老保险的行为要加强监督, 加大检查和惩处力度;督促用人单位与灵活就业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将更多的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到养老保障系统中来;鼓励灵活就业人员维护自身利益, 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监督。

3、促进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识、能力的提高。政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养老保险政策的宣传工作, 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 向灵活就业人员宣传相关政策;对于文化水平低, 接触媒体少的灵活就业人员, 可以在社区, 定期举办相关的专题讲座;相关政府部门还可以在街道、社区开设参加养老保险咨询点, 开展咨询服务, 从而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意识。另外, 可以以街道为单位, 定期为灵活就业人员开展免费的有针对性的职业技术培训, 提高就业能力;同时, 加强灵活就业劳动力市场的建设, 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能力。

五、总结

通过对城镇灵活就业人员规模和其参保规模的估算, 发现我国城镇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长期处于一个很低的水平, 这与灵活就业在我国就业方式中的重要地位极不匹配。分析发现造成参保率低的政策方面的原因有:缴费基数的设定忽略了灵活就业人员的收入情况;现行的缴费年限设置及养老保险关系转接制度不完善;相关专门立法缺位, 政策操作性低;政府的管理服务能力不能适应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的要求;用工单位逃避社会责任以及灵活就业人员自身缺乏参保意识。为了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 本文在完善相关制度和加强政府管理两方面提出建议, 通过建立弹性补贴机制、激励补贴机制以及相关立法的完善, 提高政府管理、监督水平以及灵活就业人员参保意识、能力的提高来促进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率的增长。总之, 只有现行的养老保障政策适应了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需求, 并且得到了彻底的贯彻和落实, 灵活就业人员的参保率才能从根本能上得到提高, 灵活就业人员的养老才能得到保障, 我们的社会才能稳定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昊峰.浅议我国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问题[J].经营管理者, 2011.8.

[2]朱则, 谢展风.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参保率低的原因和对策思考[J].劳动保障世界, 2011.10.

养老保险参保率 篇6

我国农业转移人口进入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的政策发展过程, 经历了从无到有、从零星创新到模仿, 再到渐趋理性整合的阶段。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 针对农业转移人口养老保险参保问题进行客观分析与评估, 尤为必要。

不能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

首先, 相当数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城务工, 或进入企业, 或处于灵活就业状态。许多企业并不会轻易地为他们参加职工养老保险, 或者不参保, 或者参加新农保或城居保。其次, 非本地灵活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员无法参加当地灵活就业人员社会养老保险。一方面, 很多地方的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政策不对外地户籍人员开放, 造成大量非本地灵活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员无法参加养老保险;另一方面有些地方虽然允许本地进城务工的农民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保, 但不对外地农民工开放。再次, 部分留在城镇、灵活就业的农民工出现参保问题。随着2009年国发66号文 (《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的实施, 农民工养老保险关系随就业转移, 不再办理退保手续, 使得有些人的养老保险关系无处可接, 但又不能退保。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费率偏高

首先, 很多农业转移人口收入偏低, 没有缴费能力。当前, 农业转移人口普遍存在就业不稳定、流动性强、收入偏低、收入主要用于当期生活支出等特点, 加之主观上参保意识薄弱, 难以主动持续参保。其次, 最低缴费基数对农业转移人口而言可能偏高。随着近年来各地在岗职工社平工资增幅加大, 以其60%作为缴费保底基数, 超出一部分人的缴费能力。以湖南省为例, 2013年, 企业职工缴费基数保底为2002元, 全省进城务工人员上年度月人均收入为1413元, 低于保底数近600元。再次, 从生命周期角度分析, 对那些追求较高当期收入的农民工和短期进城务工的灵活就业人员而言, 较高的社保费不利于调动其长期参保的积极性;对具有当地城镇户籍的灵活就业人员而言, 参加城镇职工养老保险遵循自愿原则, 由于缺乏相应的缴费激励机制, 缴费责任大多由个人承担, 负担较重, 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参保积极性。

养老保险关系跨省转移仍需完善

国家出台了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 但是, 由于社保统筹层次低, 各地分散管理的制度造成政策办法不一。例如, 广东东莞等地的统筹基金缴费率为8%, 湖南省是12%, 如果农民工将养老保险关系由东莞转移至湖南, 东莞则需要补贴4%的统筹基金;如果农民工直接返保, 则仅带走个人账户资金, 统筹基金带不走。因此, 这就造成东莞市向湖南省转移养老保险关系积极性不高。此外, 2009年国发66号文规定, 在参保地缴费不满15年的农民工, 应回户籍地领取养老金。许多农民工平时以相对较高的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标准缴费, 因不满15年, 只能在户籍地按新农保领取低标准的养老金, 这显然不妥。

新生代转移人口参保意识淡薄

笔者所在的课题组通过调查发现, 80后、90后作为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主要群体, 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 有很多新特点:首先, 文化程度方面, 80后、90后农业转移人口的文化程度较高;其次, 就业稳定性方面, 80后的就业稳定性最好。其次是70后和90后。再次, 参加养老保险方面, 除90后参保比例很低之外, 80后、70后、60后、50后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都保持在66%-69%。显然, 新生代农业转移人口的参保意愿不强。

农转非失地农民社保账户问题还需研究

调研时发现, 多数地区在建立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时, 为参保人员设立了个人账户和统筹账户。由于统筹账户往往有部分政府款项未兑现, 因此, 参保人员无论向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还是城居保转移统筹账户, 都成为经办难点。除政府资金有时缺位外, 还存在如何量化统筹账户的权益并加以转移问题。个人账户方面, 则存在资金来源不同引发的问题。比如, 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完全由个人出资, 而原有被征地农民个人账户除个人出资外, 还有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等, 在与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衔接后, 集体、政府是否继续出资注入个人账户, 也值得进一步研究商榷。此外, 各地原有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计发系数为160至180个月, 而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与城镇居保则为139个月。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职工、城镇居保制度衔接整合后, 对制度的自我平衡带来新挑战。

养老保险相关配套法规需补充

养老保险参保率 篇7

农民工是指户籍仍在农村,在本地从事非农产业或外出从业6个月及以上的劳动者。新生代农民工是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后,年龄在16岁以上,在异地以非农就业为主的农业户籍人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80后”、“90后”(35岁以下)农民工。本地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以内从业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是指在户籍所在乡镇地域外从业的农民工。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5年4月29日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全国农民工总量为2.7395亿人,比上年增加501万人,增长1.9%。农民工以青壮年为主,16~20岁占3.5%,21~30岁占30.2%,31~40岁占22.8%,41~50岁占26.4%,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7.1%。按照本文给出的新生代农民工概念,2014年新生代农民工在农民工总数中大概达到了45%,总量达到了1.2378亿人。而这些人群主要从事的行业包括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业、居民服务等,其中从事制造业的比例达到31.3%,从事建筑业的比例达到22.3%,从事批发零售行业的比例达到11.4%,从事居民服务业的比例达到10.2%。[1]这些工作具有的共同特点是工作时间长、强度大、工作环境差,容易患各种职业病,因而农民工的医疗保险问题引发了社会的关注。

目前农民工可以选择参加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模式有: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2014年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的比例仅为17.6%,比2013年提高0.5个百分点,在各个行业中,即使参保率最高的制造业,其参保率也只有22.1%,而建筑业的参保率仅有5.4%。以上数据说明,农民工对医疗保险的参与程度仍然不高。

二、农民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低下的原因

(一)农民工参保意识薄弱

《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初中及以下农民工占72.2%,高中及以上农民工占23.8%。其中,外出农民工中高中及以上的占26%,本地农民工高中及以上的占21.4%。因农民工文化程度相对较低,他们对医疗保险的制度设计、赔付条件等认识不清,不了解医疗保险在其生活中可以发挥的作用,很多时候只考虑到当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故而没有动力购买医疗保险。

(二)农民工收入较低,负担医疗保险压力大

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城市工作、学习,对农村或土地的依赖程度降低,目前正在追求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化和多样化。相对于老一代农民工而言,新生代农民工的消费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他们不再把赚得的钱全部存起来或者交给家人,而是提高生活质量,比如购买较为昂贵的消费品,较为频繁地更换手机,购买手提电脑;经常会参与K歌、泡温泉、打牌等,进行各种娱乐活动,丰富业余文化生活;闲暇时间也会与朋友同事聚会,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也会去逛书店、看电影、参观博物馆、展览会等,追求精神层面的满足;随着互联网的普及,新生代农民工也会在网上获取信息资料、购物、刷微博、玩微信,丰富业余生活。而农民工人均月收入只有2864元,扣除平均生活消费支出944元,平均居住支出445元,再除去各项其他支出就所剩无几,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上都是“月光族”,让他们再支出费用购买医疗保险,即使每个月需要交纳的医疗保险费用不高,但也可能会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企业配合度低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保费应该由企业和农民工共同交纳,农民工所应缴纳的部分由企业代缴,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农民工参保意愿低的问题,但这种方式又导致了企业负担加重,从而造成企业“阳奉阴违”,不给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这在民营企业中最为常见。新生代农民工是弱势群体,如果他们强迫企业为其缴纳医疗保险,就很容易丢掉工作,结果还无法改变企业不交医疗保险的事实。即使有些企业愿意为新生代农民工缴纳医疗保险,出于节省开支、降低企业成本的考虑,也只是选择保费少、保额低的险种,从形式上践行企业的责任和义务,但事实上对农民工的保障意义不大。

(四)转移接续困难

2014年与雇主或单位签订了劳动合同的农民工比重仅为38%,这意味着农民工即使在外工作,但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所以随时有可能失去工作,因此新生代农民工的流动性大、工作不稳定。另外,新生代农民工身具“农民”和“工人”、“农村”和“城市居住者”的双重身份,那么他们在进行身份转换时,已经交纳的医疗保险如果不能实现在各个医疗保险模式之间的有效转接,就会损失农民工的利益,“我走的时候医疗保险不能带走,那我现在交这保费干吗?”这就是农民工的真实想法。基于这种考虑,农民工选择不投保医疗保险。这是我国医疗保险制度设置问题。

(五)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不够健全

2014年7月,国务院公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明确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这标志着户籍制度改革已经开始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也将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有公共服务和社会福利的待遇。2016年1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将整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两项制度,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这是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现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保险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的重大举措,对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具体如何加强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前后的衔接,目前还没有具体的政策规定。同时,新生代农民工不能充分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我国也缺乏全国性的农民工社会保障立法,只是不系统的地方性法规及规范性文件,没有形成有机体系,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工作的推进。

三、提高社会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的对策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医疗保障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关系到从社会到个人的方方面面,需要国家、社会、政府、企业的共同努力。

(一)加强参保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要加强忧患意识,积极主动争取参与社会医疗保险,对于企业不缴纳医疗保险或者不按规定缴纳医疗保险等违规情况,农民工要学会正确使用行政、法律手段,通过正常渠道和平台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农民工要通过各种媒介,如报纸、网络、电视等的宣传,了解国家保险的相关政策方针,普及保险知识。国家、地方政府可以在电视、网络上开设“医疗保险讲台”或“医疗保险专题”,通过案例有针对性地向农民工普及医疗保险制度并对常见问题进行解答,让农民工了解医疗保险,从而引发他们的需求,增加农民工的参保意识。

(二)强化职业技能

2014年,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农民工占34.8%,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接受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的占32%,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接受过农业技能培训的占9.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农业和非农业职业技能培训都参加过的占6.8%,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虽然总体上农民工获得了技能培训的比例有所提高,但还是不够,只有继续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进行培训,使其能够很好地胜任各项工作,才能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充分赢得企业的认可,不会失去工作,甚至可能加薪升职,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收入水平拉大的现象,并有足够的能力购买商业医疗保险。

(三)规范企业行为

在社会医疗保险的落实方面,企业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政府要设法督促企业积极为农民工缴纳保险,一方面对企业领导进行宣传教育,向其传输企业与职工的双赢策略:只有农民工员工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他们在工作时才会更有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财富;而企业发展态势良好,必然可以向农民工员工提供更多的福利。另一方面由劳动监察、社会保障、民政等相关部门加大查处力度,对拖欠、不缴、漏缴社会医疗保险的企业给予处罚,而对按时、足额缴纳社会医疗保险的企业予以税收优惠等奖励,从而保障社会医疗保险的有效实施。通过严格执法,确保企业为农民工办理社会医疗保险,从而更好地规范企业行为,最终维护农民工的合法利益。

(四)健全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如果能够做到任何行动都有相应的法律制度或政策相匹配,那么就会少一些漏洞,多一些秩序。在《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有关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政策措施,实现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整合前后的衔接。同时明确农民工在“农民”和“工人”的身份转换时如何实现城镇职业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对接。另外,与时俱进制定与新生代农民工相关的法律条文,及时颁布相关法律实施细则,增强法律可操作性;加强法律监督,使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逐步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强法制教育,畅通维权渠道,提高法律援助力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机制等诸多方面,更好地推进社会基本医疗保障工作的深入开展。

四、小结

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基本医疗保险问题,既是一个社会难题,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离不开社会、企业、个人的共同努力。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都为建立全民医保体系作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现阶段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笔者相信,在政府的支持引导下,随着各地改革和实践的不断推进,一定能研究和探索出适合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的医保政策。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R].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1504/t20150429_797821.html.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http://difang.gmw.cn/2016-01/12/content_18464126.htm.

[3]2015年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R].http://bg.yjbys.com/diaochabaogao/12517.html.

[4]曾宁,苑晓杰.新生代农民工社会保障困境及对策[J].理论界,2015(1).

养老保险参保率 篇8

1 养老保险跨省流动就业的范围对象

1.1 返回户籍所在地就业 (含灵活就业人员) 参保的;

1.2 男性不满50周岁、女性不满40周岁的;

1.3 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人力社保部门批准调动, 且与调入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并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

1.4 达到待遇领取条件时, 基本养老保险关系不在户籍所在

地, 且在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所在地累积缴费年限10年, 上一个缴费年限满10年的原参保地, 或每个参保地均不满10年需转入户籍所在地的;

已按国家规定领取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人员不再转移基本养老保险关系。

2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关系转移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

2.1 个人档案转移不及时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 经常会有企业以员工在离开公司时以不交培训费、不退住房、不交违约金等各种理由扣留员工档案, 不给员工办理相关调转手续中断养老保险缴费而引起劳动争议纠纷。

2.2 统筹层次低、统筹单位数量大的问题

在我国虽说绝大部分省份已宣布实现了省级统筹, 但事实上真正实现省级统筹的只有少部分省份。所谓省级统筹, 主要或唯一的衡量标准是指, 缴费与支出的资金流管理、调配、使用均在省级政府层面实现和操作。但目前宣布实现省级统筹的各省对其制定的其他标准不包括在内。这种“初级阶段”的省级统筹, 为跨省转续带来极大困难。可以说,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统筹层次起步于县级, 目前仍以县级为主, 统筹数量多, 在财政“分灶吃饭”、二元经济社会结构特点十分明显的情况下, 要解决“点对点”的转续问题, 具有异常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因为决策者既要处理好缴费地和退休地的责任划分问题, 还要处理好视同缴费年限的责任承担问题;既要不折不扣地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 又要适当调动不同地区利益主体的积极性;既要解决好少数农民工社保意识不强、看重眼前利益而主动要求退保的问题, 还要解决好临近退休人员选择大城市退休领取高待遇的基金压力问题;既要根除“便携性”的制度性障碍, 还要兼顾制度的长期稳定。

2.3 养老保险在转移手续过程中还要考虑转型成本问题。

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制度是统账结合, 存在隐性转型成本的负担主体问题。针对这种情况, 《暂行办法》的制度设计有两个特点。一是单位缴费的统筹部分实行部分转移, 而不是全部, 旨在调动转出地和转入地的两个积极性, 以同时缓解两地转型成本的统筹基金的压力;二是转移部分实行随身即时转移, 而不是退休时总和转移, 旨在同时调动参保人和参保地的两个积极性。

这两个特点虽也存在一些问题, 甚至容易引起一些误解, 但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在单位缴费的20%中, 留在转出地的是8%, 恰好等于个人账户的规模。不管制度设计者的意图如何, 在客观上, 这8%恰好等于隐性转型成本, 意味着把转型成本留给了转出地, 等于是对转出地转型成本的一种变相补偿。但对转入地来说, 如果它成为转入者的退休地, 不但8%的转型成本没有解决, 统筹基金又额外少了8%, 其统筹基金可持续能力和支付缺口可想而知。并且一般来说, 退休地大多为欠发达地区, 这就更是雪上加霜。

3 转移办法急需亟待解决的问题

3.1 转移接续办法难以根本解决“社保漫游”问题

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省级统筹, 而不是目前“初级”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省级统筹。这是实现真正的全国统筹的基础。而要实现“真正”的省级统筹和全国统筹, 就需要在制度建设上继续深化改革, 使之适应二元结构。

3.2 转移接续办法本身需明确与完善

例如, 年龄在40-50的人员在新参保地设立临时账户的问题是否有必要, 是否人为地增加了复杂性, 也需要考虑。再如, 经县级以上党委组织部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部门批准的调动人员, 则不受40-50年龄规定的限制, 类似规定是否存在户籍歧视之嫌, 是否存有社会公平问题, 也是需要讨论的。而在待遇领取地的诸条规定中, 如果养老关系既不在户籍所在地, 且有两个养老关系所在地缴费均满10年以上, 那么是否应在两地之间允许农民工享有选择权, 这一点也需明确。

3.3 应尽快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

例如, 转回户籍所在地之后与新农保如何衔接, 这涉及待遇计发公式的公平与效率问题, 需认真对待, 否则很容易出现误解。再如, 《暂行办法》规定, 各省制订省内转续办法均“参照本办法”。这既说明, 真正的省级统筹还没实现, 也说明, 省内转续办法应全国统一起来, 因为这是跨省转续的基础。如果各省都存在地方粮票, 县级以上经办机构的“点对点”转续就难以统一起来。就是说, 这里涉及一个跨省转续与省内转续的统一与衔接问题。

养老保险参保率 篇9

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受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有明显的城乡二元特征。为了消除城乡间养老保险的差异性,国务院于2014年2月发布了《关于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意见》。《意见》指出2020年前,全面建成公平、统一、规范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与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其他社会保障政策相配套,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等传统保障方式的积极作用,更好保障参保城乡居民的老年基本生活。社会保障制度是调节收人分配以及维护社会稳定的基本制度,必须要体现公平与正义,这也要求我们在制定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时,应充分考虑城乡间的具体差异,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合理分配。然而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并未充分体现公平正义的原则,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发展存在诸多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参保率高但参保水平与质量较低,因此,加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分析具有鲜明的时代价值。

1江西省Y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发展现状

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战略部署,江西省于2011年启动并扩大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范围,将城镇居民与新型农村的养老保险试点县(市、区)增至77个。其中,Y区被列为江西省第3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县、区)。

Y区坚定执行党中央及国务院关于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与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合并的决定,建立了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资金账户、个人账户和缴费标准等方面实现了新农保与城居保“并轨”。截止2014年底,全区城乡居民参保建账人数为81903人,其中新农保73483人。截至2015年6月,Y区城乡居民缴费人数48085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8.75%,较去年同期增长8%。制度合并后,Y区将原来的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和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合并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实现账户统一管理。城乡居民缴费档次统一为100元至1000元10个档次,增设1500元与2000元2个档次,城乡居民可根据自身实际收入情况,自主选择缴费标准,同时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由每人55元/月提高至每人80元/月。据有关数据统计显示,自2014年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政策合并以来,城乡居民尤其是农村居民的参保积极性有较大提高,农村居民缴费档次由原来的人均102元提高到123元。政策的惠民性进一步凸显出来。尽管Y区农村居民的参保人数在不断攀升,但是参保水平仍然较低,这不利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我们应在注重参保率的基础上,更加注重参保水平与质量。

2 Y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影响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保的相关因素,在本研究中,笔者对Y区所辖5个乡镇、1个城乡结合部的500名农村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其中有效问卷476份。通过对调查问卷进行统计分析,笔者认为影响农村居民的参保因素主要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

2.1内部因素

内部因素包括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个人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参保最直接的因素,包括性别、年龄、健康状况等。就参保农村居民的性别来看,在调查样本中,共有351人参加了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其中男性为198人,占56.41%;女性为173人,占43.59%。而通过观察参保人员的年龄分布情况,大部分参保的农村居民其年龄集中在41~60岁之间。另外,认为自身健康状况差的农村居民,参保比例达到了87.53%。通过对数据统计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在个人因素中,性别对农村居民是否参保产生的影响甚小,但是在与当地居民进行访谈的过程中发现,一个家庭是否参保,往往与该家庭中男性是否参保有着很大的关系,这也符合我国传统文化中男性在农村家庭中承担着主要决策者的角色;而年龄与自身健康状况对农民参保产生了较大影响,尤其是年纪较大且健康状况不佳的农民,这部分人群对于养老保险的需求较大,参保的意识也较为强烈。

对影响农村社会参与养老保险的家庭因素分析,笔者从家庭成员的婚姻状况、子女数量、居住状况、家庭收入这四方面展开调查。在调查样本中,已婚的有435人,占91.39%;未婚或者离异丧偶的有41人。拥有1个子女的家庭有106人,拥有2个或2个以上子女的家庭有349人,无子女的有21人,分别占调查样本的22.27%、73.32%、4.41%。而从居住状况上看,有288人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占63.3%;未与子女居住在一起的有167人,占36.7%。将以上数据与调查样本参与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是否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与其本人的婚姻状况、拥有子女的数量并无明显关系,但是农村居民是否与自己的子女居住在一起对于是否参保存在一定的联系。

另外,从家庭收入上看,Y区农民年收入在5000元及以下的有65人,占13.66%;5001~15000元的有98人,占20.59%;15001~25000元的有124人,占26.05%;25001~35000元的有144人,占30.25%;35000元以上的有45人,占9.45%。在参保群体中,收入越高的农民对于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需求较低,他们认为目前的收入水平足以为其提供养老保障,而收入偏低的农村居民则对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显出较大的热情,他们认为选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能够为其以后的养老提供一定的保障,但是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另外,依靠农业创收的居民选择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人数要偏少,这是基于这部分人群依靠土地保障思想观念未发生变化。为此,笔者认为一个家庭的收入水平以及收入方式对于其参保有着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从家庭因素上看,笔者认为,是否与子女居住在一起、家庭收入水平的高低以及增收方式对于参保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其婚姻状况、拥有子女的数量对于农村居民参保没有太大的影响。

2.2外部因素

农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是重要的外部因素。Y区当前农村居民参保率高达95%,但是通过调查发现,很大一部分农村居民的参保意愿并不强烈,他们属于被动参保。笔者通过访谈的方式对被参保人群进行深入分析,发现他们并非完全排斥养老保险制度,而是对制度本身的不了解,导致他们对政策信心不足。在参保人群中,通过官方渠道了解养老制度所占比例仅有17.6%,而通过邻里介绍等其他路径了解的所占比例高达82.4%。另外,在通过官方渠道了解制度的这部分群体,其参保率达到了96.43%,而通过其他方式了解养老制度的人群参保率为3.75%。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对政策的了解程度与参保率存在明显的正相关性。因此,政策因素是影响农村居民参保的关键因素之一。

3推动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对策建议

3.1加大财政投入,地方政府适当增加补贴

财政补贴对于农村居民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有着重要的影响,尽管说财政补贴并不是决定因素,但是政府的补贴能够激发农村居民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热情。根据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相关规定,政府对于符合领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参保人全额支付基础养老金,其中中央对中西部地区按照中央确定的基础养老金标准给予全额补助,对东部地区给予50%的补助。除了中央政府以外,地方政府也应对参保人缴费给予适当补贴,对选择最低档次缴费标准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30元;对选择较高档次标准缴费的,适当增加补贴金额;对选择500元及以上标准缴费的,补贴标准不低于每人每年60元。另外,对于重度残疾人等缴费困难群体,地方人民政府要为其代缴部分或全部最低标准的养老保险费。

地方政府的财政投入能够激发农村居民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热情,同时还能够增加农村居民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政策的信心。但是每个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其补贴水平也有不同。Y区政府在制定补贴标准时,应根据参保者的年龄、缴费水平等实施差别化补贴,尤其是针对年龄偏大、家庭收入较低的群体,要加大补贴力度。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居民参保的积极性

通过对Y区农村居民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情况进行调查,笔者发现,未参保的农村居民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对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缺乏科学认识,有些居民虽然对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缴费和领取情况有所掌握,但仍然不熟悉如何对个人账户和基金管理流程,尤其是对政府出台的相关新政策,更无法清晰解读。为此,提高村民参保积极性,加大养老保险在农村的宣传力度势在必行。

首先,要增加村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了解程度,政府在推广农村养老保险制度时应对政策措施附上相关说明,并派出工作人员对具体事项对村民进行解读和答疑,在政府出台各类有关养老保险的政策措施后,村委会、村党组织等农村基层组织可积极组织村民大会对政策进行宣讲和学习,增进村民对养老保险具体内容的了解程度,改变村民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村民对养老保险政策的信心。

其次,要扩大村民信息渠道,保障信息充分传递。过去村民对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了解多是亲戚朋友和街坊四邻之间的私下闲聊,信息的来源不够广泛,信息量有限,且往往口头化、片面化,导致信息可靠性不强,容易失真。对此,应扩大信息渠道,改变以往单一的宣传方式,采取多元化宣传模式,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等新兴技术,一旦政策举措出台,立即发布在电视广播,同步更新网络,鼓励村民关注村官方微信、微博、客户端,将信息同时发布在官方微博、微信客户端上,还可将信息以短信的形式传送给村民手机上。

3.3提高福利待遇水平,满足农民参保需求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应适时提高养老保险的福利待遇水平,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水平。提高农村居民养老保险的福利待遇水平,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降低养老保险的参保门槛,扩大农村居民参保范围,降低农村村民、低收入人群的参保条件,降低养老保险参保需缴纳的资金数,增加参保人数。对低收入人群适时降低缴纳金额,减轻贫困人群负担,可由政府进行补缴,保障居民参保。这需要中央政府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险资金的投入,地方政府对养老保险事业进行扶持,企业对养老保险进行捐助,扩大资金来源渠道和数额,从而弥补养老金缺口。

二是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适当增加养老保险资金领取数额,根据地方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基础养老金,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同时提高养老保险相关服务,特别是完善农村地区相应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地区养老保险服务水平,发展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养老保险工作的服务质量,简化办理、缴费和领取的程序,提高工作效率,为参保人员提供方便,开发更新技术设备为居民提供自助服务。

三是加大地方财政的扶持力度,特别是Y区很多农村地区都建立了企业,并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政府应鼓励并引导农村企业对农村养老保险事业予以资金资助,使农村养老保险在保基本的基础上能有所提高,从原来保障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水平变为提高村民生活待遇。

4结语

当前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期,养老是当下亟需解决的重大社会问题,尤其是农村地区的养老保险问题,严重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推进,也不利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养老问题,提出建立全国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该政策实施以来,农村居民参保人数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参保水平与质量却相对较低,且很大一部分人群是被迫参保,如何提升农村居民的参保水平与质量是当前迫需解决的难题。在本研究中,笔者从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方面深入分析了江西省Y区农村居民参保的影响因素,提出应从财政投入、政策宣传、福利待遇这三个方面推动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在农村地区的发展,旨在为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在全国范围内的实施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昌平.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2]薛惠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风险管理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

[3]李琼,姚文龙.公共财政支持西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可续性研究[J].甘肃社会科学,2013(02).

[4]罗俊鑫.新常态下社会保险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人事天地,2015(06).

[5]王鑫鑫.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角度论社会保障的公平性[J].当代经济,2015(13):69-73.

[6]魏毅.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城乡转移接续政策研究[J].公共管理与政策评论,2014(04).

[7]贾敏.农村家庭养老的困境及其化解路径研究[J].企业技术开发,2015(11).

[8]金刚,柳清瑞.新农保个人账户财政补贴激励效应研究[J].人口与经济,2013(01).

[9]张展新.居民养老保险改革的城乡整合成效与区域分割问题[J].劳动经济研究,2014(04).

[10]杨晓妹,尹音频.打破城乡就业隔离:财税政策效应的实证分析[J].税务研究,2014(11).

[11]朱火云,夏会琴,李利娜,等.基础普惠型高龄津贴制度研究[J].人口学刊,2015(01).

上一篇:软硬件实现下一篇:张拉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