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化策略

2024-09-27

具体化策略(精选12篇)

具体化策略 篇1

一、我国社会科课程改革面临的困境

自19世纪末我国创办近代学校以来, 中小学的社会科课程分则为历史、地理、公民、政治或思想品德, 合则有社会、品德与社会、历史与社会等等, 我们将这些综合性的课程统称为社会科课程。[1] 在社会科课程的演进中, 社会科曾被视为是由众多各自独立的学科构成的, 社会科教师从多个学科领域汲取教学资源。最近, 已经出现了一种趋势, 倾向于把社会科看成是统一体而非各自独立的。[2] 但无论采取何种课程形态, 以公民教育为主旨、实现课程的综合化是社会科的基本意蕴和追求。

然而, 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社会科课程标准的编制是小学、初中和高中分学段、分学科 (或课程) 各自进行的, 且彼此之间缺少沟通, 这样, 社会科领域各学习科目、各学习阶段之间存在明显的相互“割裂”“各自为政”的现象。从横向关系来看, 初中阶段开设的历史与社会和思想品德同属于社会科课程, 而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只是将这两门课程简单“并列”起来, 没有考虑到两者之间的关联性, 导致两门课程存在较为严重的内容重复现象;从纵向关系来看, 初中历史与社会同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 同高中历史、地理、思想政治之间缺少应有的、合理的衔接。

有人指出,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展开和深入, 初中综合课程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目前, 高中新课改到了攻坚阶段, 各种矛盾和问题都集中暴露出来了, 于是对初中阶段指责不断, 认为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不合理, 没有为高中打好基础, 矛头直指综合课程, 使综合社会科课程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3]

2009年, 在杭州召开了社会科与公民教育国际研讨会, 会议的主题之一就是中小学社会科课程衔接问题。与会学者针对我国中小学社会科分段设计导致的纵向衔接不畅、横向联系不密以及知识重复或脱节现象, 提出对小学到高中社会科进行一体化设计的观点。

二、社会科课程一体化的实施策略

所谓社会科课程一体化, 就是把社会科领域之中分割开的学习科目紧密连接在一起[4] 。作为综合课程, 社会科所关注的焦点之一, 就是在各门学习科目之间建立一种恰当的、有规则的联系。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 在各门学习科目之间建立其必要、合理的联系, 亦是体现了社会科整体功能大于各学习科目功能之和的寓意。由此可见, 社会科课程一体化是优化中小学社会科课程体系和结构的必然选择。

根据国外的经验, 课程一体化一般采取下列方式:在一个广泛的学习领域内的一体化;两个或三个学习领域的相互关系;把两门以上的学科融合为某一个单一领域的跨学科学习;以经验或问题为中心的超学科学习。虽然这几种方式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国家有多种变化, 但他们一般来说代表了一体化的基本途径。[4] 在我国中小学社会科课程改革中, 我们认为, 可以根据综合社会科课程与分科社会科课程之间的关系, 进一步划分为“分—分”一体化、“综—综”一体化和“分—综”一体化三种一体化策略。

1.“分—分”一体化

“分—分”一体化指的是社会科领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分科社会科课程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合理的联系。这种课程一体化的形式显然类似于“分科联合型”综合课程, 和赫尔巴特学派的齐勒提出的“学科统合法”也有较多的相似之处。可见, “分—分”一体化策略适用于以分科课程为主的课程设置。

例如,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教育部设置的初中社会科课程方案有两个, 既有综合社会科课程历史与社会, 也有分科社会科课程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选择综合课程。初中生上了历史与社会, 就不再上历史和地理。实际上, 由于综合课程实施的难度很大, 我国只有浙江省、江苏苏州和无锡、辽宁大连、湖北武汉、广东深圳、四川德阳等少数地区参加了综合社会科课程实验, 其他绝大部分地区选择的都是分科社会科课程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这样, “综合”和“分科”出现了“对立”的局面, 势必会影响到社会科课程功能的实际发挥。探其原因, 主要在于课程设计者在推出两套初中社会科课程方案时, 只注重历史与社会之综合, 而未考虑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之关系。如果运用“分—分”一体化策略, 在历史、地理和思想品德之间建立必要的、合理的联系, 或者使之形成“分科联合型”综合课程, 那么, 不仅可以充分发挥其分科课程的优势, 而且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衍生出社会科应有的综合课程的功能, 从而获得新的课程生命力。

同样, 我国高中阶段设置的历史、地理、思想政治三门学科也属于社会科领域, 但是长期以来, 无论是课程设计还是课堂教学, 基本上都是分科的, 相互之间缺少应有的联系。我国新推出的高中课程方案中, 历史、地理、思想政治三门学科被纳入“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 这种跨学科的课程整合理念无疑是一大进步, 但历史、地理、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依然不够清晰、具体, 需要进一步明确。我们认为, 我国新高中课程方案提出的“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在本质上也属于“分—分”一体化策略。

2.“分—综”一体化

“分—综”一体化指的是社会科领域中分科社会科课程和综合社会科课程之间建立起的必要的、合理的联系。

在这方面, 上海新世纪推出的社会科课程方案成功地运用“分—综”一体化策略, 构建了“合分一体”的课程体系和结构, 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优势互补。在“社会科学”学习领域中, 既设有小学综合课程品德与社会、中学的综合课程社会, 也设有中学的分科课程历史、地理、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等。在低年级阶段呈现给学生的是简单的社会面貌, 随着学生知识和经验的积累, 再分学科深入学习, 在一个阶段分科学习之后又进行综合学习, 使学生在较高的层次上整理、融合所学知识。通过在不同阶段中螺旋上升的学习, 促进知识、能力、方法等方面的综合化与结构化, 从而使学生能以更宽广的视野多维度地认识社会, 建构起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性知识结构。

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 我国教育部设置了两个初中社会科课程方案, 其中, 选择综合社会科课程历史与社会时, 还必须开设分科社会科课程思想品德。那么, 历史与社会同思想品德是什么关系?实际上, 历史与社会同思想品德同属于初中社会科领域, 教育部的课程方案只是将这两门课程简单“并列”起来, 较少考虑两者的关联性, 没有设计合理的横向关系, 这样就直接导致了两门课程存在较为严重的内容重复现象。

为了克服历史与社会同思想品德内容重复的问题, 历史与社会新课程实验区的学校和教师也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 其中最常见的对策是由一名教师兼上这两门课。例如, 有的老师提出, 这两门课程最好是由一名教师兼任, 这样, 可以以历史与社会为基础“合并同类项”, 同时将思想品德中的德育内容有机地融合到教材中。由于两者的角度、内容及表述、重点不一样, 同一位教师在执教时, 可以站在综合文科的角度, 将历史与社会同思想品德的内容有机整合起来, 避免重复, 并且使分科与综合实现优势互补。但是, 也有教师对此提出了质疑, 他们认为, 这种对策会带来新问题:对社会科教师的要求无限拔高, 一部分优秀教师能够胜任, 但一般教师是做不到的, 因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文科课程, 对于大部分教师而言, 主要是如何适应和实施好新课程的问题;一名教师兼任两门不同的课程, 加重了社会科教师的负担。

我们认为, 要从根本上解决历史与社会同思想品德内容重复的问题, 必须应用“分—综”一体化策略, 重新整合两者的关系, 使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横向关系得到优化。

3.“综—综”一体化

“综—综”一体化指的是社会科领域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综合性学习科目之间建立起必要的、合理的联系。新世纪教育部推出的小学品德与生活是在小学低年级原有的思想品德、自然、活动等课程的基础上整合而成的综合课程, 其课程领域比以前更加宽泛, 涵盖了品德教育、科学教育、社会教育、生活教育等多个领域, 也体现了“综—综”一体化的策略。

关于社会科课程一体化, 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有一个形象的解说:好比一个管弦乐队 (社会科) 演奏一首曲目 (某个年级或某个学科的教学) , 在某一个时段, 某种乐器 (一门学科, 如历史) 为领奏, 其他乐器 (如经济、地理) 为伴奏;在另一个时段, 某些乐器 (如地理、经济) 或所有乐器同时合奏, 完整再现作曲家的创作主题。演奏效果取决于作曲家的创作 (社会科课程设计) 、各种乐器的曲调 (各门学科的贡献) 、配套音响 (课程设计者和教师的水平、学校条件及教学资源) , 以及音乐家和乐队指挥 (学生、教师、大纲制定者及实施者) 的技巧。[5] 总之, 在社会科领域之中, 既要有综合课程的“合奏”, 又要有分科课程的“独奏”, 这样的课程体系和结构才能真正体现社会科课程的宗旨。

参考文献

[1]沈晓敏.社会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3:71.

[2]Jack Zevin.Social Studie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Mahwah: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 Inc., 2000:21.

[3]牛学文, 黄忠杰, 骆中成等.“综合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8:4.

[4]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课程[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30.

[5]National Council for the Social Studies.CurriculumStandards for Social Studies:Expectations for Excellence.Executive Summary.Maryland:NCSS, 2001:9.

具体化策略 篇2

术语直译策略是用译语再现原语术语形式且被译语读者所接受的术语全译策略。术语形式主要体现为口头形式与书面形式,因此术语直译包括音译、形译以及音形合译。1.术语直译之音译

例如: pound—磅 clone—克隆 Confucius—孔夫子

说明:此例中各术语的音节与汉字近似对应,恰好可以对应成语音形式极

似的汉语术语。

2.术语直译之形译

例如:O-ring—环形圈 Y-joint—Y形接头

Z-bar—乙字钢

说明:此例中的“环”、“之”、“乙”三个字的翻译是根据原语术语的 字母形式运用表形译方法翻译而来,非常形象、生动。

3.术语直译之音形合译

例如:I-bandage—工字型绷带

T-shirt—T恤

D-valve—D型阀

说明:例中各术语的翻译牵半部分采用形译法,后半部分采用音译法,既

译出了其形状,又根据音译译出了物品性质。

二.术语意译策略

术语意译策略是传达原语术语的内容而不拘泥于语法形式的全译策略。它可具体化为七种意译方法: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和合译。1.术语意译之对译

例如:aftershock—余震 birthrate—出生率 carbon-12—碳-12 说明:例中各术语的翻译按照原语术语单词的组成逐项对换意译。

2.术语意译之增译

例如:tear gas—催泪弹 air bag—安全气囊 ticket office—售票处 说明:以上术语在翻译时,译语中的“催”、“安全”以及“售”都是译者在翻译时为 了翻译准确而增加的内容。

3.术语意译之减译

例如:effect of color—彩色效应

focal distance—焦距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工农业

说明:这三个术语在翻译的时候,“of”运用语构性减译,有些语形隐而不表;“focal distance”在翻译的时候分别取了这两个单词汉语意思的第一个字:第三个“and” 省译,意为“工农业”,语言简洁、专业性更强。

4.术语意译之转译

例如:water-proof—防水 force of friction—摩擦力 pig lead—铅块 说明:转译只是形式上的调整,再现内容,以“移形不易意”为原则。以上三个术语的 翻译,通过移动原语某些成分进行翻译,不改变句意。

5.术语意译之换译

例如:distilled spirit—白酒

charter flight—专机

transition economy—轻轨经济

说明:上述术语翻译中,将原语术语换用另外一种表达形式,这种意译方法可以让译文 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6.术语意译之分译

例如:turnkey—成套系统

bibliography—参考文献

说明:上述术语翻译时将原语拆分成若干片段,分别译出,这种意译方法满足术语表达 的需要。7.术语意译之合译

例如:dig pass—垫传

fetal education—胎教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环保

说明:上述三个术语在翻译的时候,将原语术语的几个成分浓缩整合,避免了译语语形 的臃肿与重复,符合术语语形简洁紧凑的要求。

三.术语直译兼意策略

术语直译兼意策略是再现原语术语形式,且传达部分内容的术语全译策略,这种全译翻译策略可以仅术语直译而造成的意义空洞。具体包括音译兼意、形译兼意及音形译兼意。1.音译兼意

例如:aspirin—阿司匹林(解热镇痛药)

coca-cola—可口可乐

说明:上述术语的翻译,先再现原语语音形式,后加译部分内容,表达更准确。

2.形译兼意

例如:S—pole—S极

G major—G大调

I-section—工字形剖面

说明:上述术语在保留原语术语或全部书写形式的基础上,辅之以意译,既生动展现出 术语的外形特征,又明确指出了术语的含义。

3.音形译兼意

例如:β-cellulose—β-纤维素

景观策略与具体设计的矛盾 篇3

摘 要 在中国,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宏观的景观策略是由政府与开发商进行决策和进行下一步实施的。换句话也就是说对城市进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是要通过跟他们进行交易的。而这样的规划与设计最初的想法完完全全是建立在少数人对城市景观的认识之上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这种“独裁”的“精英”式的观念,缺乏的是对整个城市景观的使用者,也就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关怀和考虑,是无法体现社会公平的,其结果将会导致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生活热情的丧失、城市景观的衰败……

关键词 景观策略 策划 城市景观规划 设计 矛盾

众所周知,"策略”是为了实现某一个目标,首先预先根据可能出现的问题制定的若干对应的方案,并且,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制定出新的方案,或者根据形势的发展和变化来选择相应的方案,最终实现目标。

顾名思义,“景观策略”就是以景观规划师为首的、在项目开发运营过程中对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出最优方法、最佳途径,取得最佳效果的行动,与项目策划同等地位、同等重要,共同指导规划的前期工作。從研究目的、研究方法上看,它能解决策划的“落地”实施问题,与策划“虚实”结合,相辅相成;从工作深度上来说,景观策略更注重于“中观”层面上用地本身的相关分析,其成果直接为下一步的规划提供依据和指导。景观策略成为策划与规划的粘合剂,是沟通政府规划管理部门与开发机构之间、沟通开发机构的设想与社会及市场的对应需求之间的纽带。“景观策略”不是现今一些项目中后期介入的营造“景观”的方法论,也不是规划工作中提出的“景观优先”原则,更不同于项目开发建设前期宏观的“策划”,它是参与项目前期运作、与策划并驾齐驱、虚实互补、不可缺少的重要工作内容,是市场经济催生的新鲜事物,却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与符合市场运行规律的科学合理性。

在策划的成果基础上,具体就用地本身进行“中观”层面的研究和分析,进行类似项目的横向权衡比较,由此及彼的综合思考,然后最大限度地挖掘、利用资源,提出土地使用价值最大化、资源整合配置的最优化方案,指出规划思路,即如何做到区域存在的唯一性、整体效果的独特性,协调功能、建筑、景观等各项因素,保证最终空间景观呈现的最佳化。 “景观策略”的具体工作内容包括:项目选址、土地利用策略、山水地形改造、风水条件研究、生态效益研究、文化融合的切入点选取、项目产品组合研究、功能布局结构分区研究、建筑形式表现探讨、植物种植特色研究、实施策略研究、工程造价评估等等。

在中国,众所周知的是一个宏观的景观策略是由政府与开发商进行决策和进行下一步实施的。换句话也就是说对城市进行“景观规划”和“景观设计”是要通过跟他们进行交易的。而这样的规划与设计最初的想法完完全全是建立在少数人对城市景观的认识之上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方式,这种“独裁”的“精英”式的观念,缺乏的是对整个城市景观的使用者,也就是普通百姓人家的关怀和考虑,是无法体现社会公平的,其结果将会导致城市居民对于城市生活热情的丧失、城市景观的衰败。正因为这样的设计和策略是带有商业色彩的,所以当从业设计人员进行深层次设计时,往往会受到资金、地段、时间等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因素的制约,更有设计者反馈回来的意见中明确表态:“这不是我想要达到的设计,我也承认其中的弊端,但是我只有服从上级的指示......”

我认为,在一个城市景观规划下,建立一种新的机制,一种政府、开发商、从业设计者、居民四方合作的机制是非常有必要的。

首先,我觉得,政府在整个过程中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政府是宏观政策的制定者,起到一定的调控作用,同样的,也是四方协调、引导监控的调节者,政府既要维护公众的利益,同时又要在财力及其他方面对城市景观更新以资金投入。

其次,将开发商和从业设计者纳入决策的主体之中,充分发挥其作为政府、居民中间层次的优势,平衡各方面力量,保证效率与公平。一方面需要专业从业者通过不断学习来增长景观科学和技术知识,还应当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多元对话来提高自己的认识,通过切实的体验来培养自己的观察与认知,改变当前惟消费导向的价值判断标准,树立自身文化的信心和健康积极的文化价值观,创立适合中国当代状况的景观理论,设计出具有批评意义的景观,探索一条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可凸显中国文化特色的现代景观设计艺术发展之路。

最后,我觉得,应该建立开放的城市景观公众参与系统,使居民真正参与到景观的立项、构思、评测、设计、决策、建设乃至管理的各个过程之中,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环境提出实际、具有建设性的意见。

我觉得,只有建立起这样的机制,景观策略与具体设计之间的矛盾才会相对的减少,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人性化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浅析化学具体物质的学习策略 篇4

一、掌握学习物质的方法策略是实现创新性学习的一种重要途径

化学知识内容通常分为概念、理论、物质、实验、计算五大部分。化学是研究物质的, 无论是化学实验还是化学概念、理论、计算都是对物质的试验结果所展开的研究物质的规律和方法。因此, 研究物质的规律和方法与具体物质结合而形成有机体系就是一种具体物质知识的主线。在化学学习过程中, 若把物质知识人为割裂开来学习, 不仅难以掌握化学知识, 而且也无法运用化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从这种意义上讲, 说一种物质知识的主线就是物质的自身结构一点也不过分。一种具体物质的知识主线如图1所示。

图1中每一个箭号都表一种因果关系, 因此掌握一种具体物质的知识主线的关键是掌握物质的性质, 特别是化学性质。在理解性质与相关内容因果关系的基础上, 通过性质与相关内容的因果关系建立物质的知识主线。化学教材介绍物质的性质时有一定的程序, 按照教材给定程序研究、学习物质的性质, 不仅教学很有规律, 而且无形中体现着化学美。因此, 按教材所给的物质性质程序来研究学习物质的性质是最佳学习方法和策略。

物理性质的学习规律就是初中课本介绍的物理性质的程序, 即按照物质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传热性、延展性等顺序来学习。然后再按通常状况下, 不同状态物质的物理性质的侧重不同来重点学习, 气体物质的重点是: (1) 颜色; (2) 状态; (3) 气味; (4) 密度; (5) 溶解性; (6) 毒性等。液体物质的重点是: (1) 颜色; (2) 状态; (3) 气味; (4) 溶解性; (5) 沸点 (挥发性) ; (6) 密度 (重点是掌握与水密度的相对大小) ; (7) 毒性等。固体物质的重点是: (1) 颜色; (2) 状态; (3) 熔点; (4) 硬度; (5) 溶解性; (6) 毒性等。

化学性质学习规律就是初中课本和高一课本中介绍的学习化学性质的程序, 即按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 (主要是热稳定性) 、离子间反应性等的顺序来学习。不同类型物质具有的基本性质不同, 其侧重点也不同。

要弄清楚基本化学性质与其表现的具体内容间的关系。物质的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离子反应性等都是在具体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 因此基本化学性质的具体表现内容一般是指与试剂: (1) H2; (2) O2; (3) 金属; (4) 非金属 (Cl2, S等) ; (5) 氧化物; (6) 酸性; (7) 碱; (8) 盐等能否发生反应。在八类反应试剂中又按由典型到一般, 由重点到非重点, 由主要到次要的规律进行思考, 如讨论金属单质性质时, 反应的试剂是氧化剂, 一般按O2、非金属 (又按Cl2, S等) 、H2O、酸、盐等顺序思考。

运用教材构建物质知识的主线, 要抓住两点, 其一是理解物质基本性质表现的具体内容试验现象所得结论与基本性质之间的因果关系, 其二是理解性质与用途、制法等的因果关系。由此可见, 学生掌握物质知识的主线, 并运用于学习化学的过程, 就是学生的形象思维、直觉思维、逻辑思维与创新思维相互作用、辩证发展的过程, 就是创新性学习化学的过程。

二、一种具体物质知识主线的教学

在教学中, 充分利用教材使学生学会运用一种具体物质知识的主线来学习化学的方法。构建物质知识主线关键是掌握物质的性质, 化学性质是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分析反应理解性质, 首先要弄清反应的本质是氧化还原反应还是非氧化还原反应, 是离子反应还是非离子反应 (分子反应) , 从这个角度讲, 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是开启物质化学性质前后大门的两把钥匙。因此, 在进行化学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时, 要舍得花精力, 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和手段使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和离子反应的本质, 结合学生初中掌握的物质的酸性、碱性、稳定性等知识, 引导学生归纳总结物质的基本化学性质及其含义。

比如, 在学习金属钠时, 结合学生初中所学知识系统归纳总结钠的知识。钠的主要知识如图2所示。

通过钠的知识主线的归纳和类比学习思路规律引导, 使学生形成一种具体物质知识的主线, 领会类比学习的方法思路。

在进行“化学计量”教学时, 注意物质知识主线应用巩固, 在进行化学必修“非金属及其化合物”教学时, 要注意引导学生赏识应用于学习过程, 使学生取得应用物质知识主线学习化学知识的成功经验。

在高中化学起始教学, 培养学生物质知识的主线意识, 掌握物质知识主线并运用于学习化学过程, 有一定难度。但是只要在起始教学时舍得花精力, 学生一旦掌握了运用物质知识主线来学习化学, 在后边的教学中, 学生不再是依靠老师指令今天学什么, 怎么学, 明天学什么, 怎么学, 而是变听老师指令的被动学习, 为运用物质知识主线来学习化学的方法策略, 自行策划学习方案和过程, 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化学。

摘要:本文通过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性质、变化的自然科学, 对物质的知识主线及按知识主线学习化学物质是一种探究性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 并以钠的知识线为例说明了在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按物质知识主线学习化学。

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出路与策略 篇5

摘要: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领一直是政府和国家要尽力完成的艰巨任务,对于如何加快建设城乡一体化的风格是我们一直做的努力要求。要实现这个目标就必须充分的认识到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义。只有在思想上和领悟上做到了对城乡一体化的工作的认识,就能很快的加快进度,把措施落实到位。

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发展、出路与对策

引言:关于城乡一体化的是一项重要的深刻的社会变革,这不仅是在思想观念上的更新,而且还是政府政策上的变化。是关于产业布局和城乡利益的关系。不仅要求在体制机制上有所创新。也是对领导的方式和工作方法的改进。本文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定义,以及在其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关于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出路做出了探讨。

1.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定义及意义

对于城乡一体化的定义是这样子的,它是我们现代化和城市化发展的新阶段,就是在发展中把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和农村的居民作为整体,在规划中统筹兼顾、综合性的选择。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规划做好、产业发展、市场信息统计到位、综合研究得到认可,在通过体制的改革中,进一步的了解到不同的区域建设要按实际的情况出发。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中,城乡的二元经济结构是传统的,要正真实现城乡的一体化就是在发展中让人民切实感觉到农村和城市是一样的待遇和实惠。

在当代我国已经进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阶段,农村的城镇化、工业化、居民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局面为城乡的发展一体化的格局奠定的基础。第一是城乡的工业化发展为农村向着非农业化的发转提供了推力。第二是,城市化的进程加快了会进一步的促进农村人口的流动。第三是,在发展中新兴产业的发展会推动农业和工业、城市和农村的相互间的融合。第四是,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发展是在我国经济结构中已经具备的了成熟耳朵条件和基础,一些城市也已经在向着城乡一体化建立起模式了。第五是,社会管理上的创新和在户籍制度上的解决,城乡一体化的改革进一步发展,也为农村的人口流动创造了条件。第六是,农村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得到了实现,也必须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格局的建立。2.城乡一体化的问题

城乡的一体化的建设是同步进行,同步发展的。就比如说一个地区转向另一个模式的发展也是不一样的,传统的农业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过程,只能与城镇化、工业化、产业化的发展进步,同步谋划。目前在城乡一体化建设面临的问题和矛盾是,一个是在思想认识上根本没有解决。在城市建设时就有一个现象就是重在建设不注重管理。二是在宏观法律政策的条框上没有很大的突破。现行的制度仍然是旧时发展的规划。三是在城乡的统筹建设上,具体的机制体制还没有成熟。利益分享机制的问题没有解决,在利益共享,信息共享上得不到保障。四是在城下居民的建设中民生问题仍然存在。建设重心大多数是在城市,农村的基本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切实有效的解决。五是在城乡一体化的建设中规划的步伐比较缓慢。规划中的管理没有做到位。

3.切实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的策略

3.1.提高思想的认识度,改变观念

城乡的一体化的发展式城乡建设中的重点内容。在当代来说就是一场城市经济的变革。这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经验可循,所以在这项工作中想要把工作做好就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智力突破城乡的二元性结构,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缩小差距,实现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的发展。宣传一件新的事物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特别是在农村文明条件,教育理念的不发达的基础上,对农民来说什么是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并不明确,所以说在这理念上我们就应该要做到,使城镇管理者拉动乡镇管理者首先对思想认识上的提高,然后再由村干部对村民进行思想上的宣教,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改变旧时的发展模式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换句话说,人人都想过上安康的生活,在本着幸福安康的生活理念下同时进行教育将是城乡一体化格局发展的助推剂。

3.2.完善政策,建立健全各项制度

对当前面临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格局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首先要仔细的分析问题所在,抓住根本性的问题,进而研究出思路对策,解决好发展中的问题,一要积极推进户籍制度及其配套改革。全面梳理依附在户籍之上的城乡不平等待遇,要从社会保障、子女就学、计划生育等配套改革入手,制订更直接、更有效的政策措施,进一步降低农民进城镇安居就业的风险和成本,促进农村人口有序自由流动。二要积极推进近郊农村体制综合改革,推进资产人格化、就业非农化和农民市民化。三要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要积极探索符合规划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以及农村住宅登记交易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宅基地的集约流转、有偿调剂和有偿退出;要积极探索新型土地征用补偿办法。

3.3.深化改革的力度,加快体制的转型

城乡一体化格局的推进的最基本的问题是三农问题,只有切实的把三农的问题解决好了,才能缩小城镇的差距,促进城乡的发展。推进解决好三农问题是现代发展城乡一体化的关键。由于受到传统二元化的结构的影响,我们现在的发展模式要想有所突破会很艰难。所以我们在发展中只有抓住关键,并解决掉才能是使城乡一体化发展进一步的突破。改革是发展的动力,只有革新才能带来新的力量。

想要在更深的层次上、更大的范围内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改革,要充分的发挥市场在我们资源的配置中的作用。深化改革的进度,一定要统筹规划,使得农村和城市在经济增长的趋势上保持同步。各产业的发展和城乡的经济发展中,要为农村和城市的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合理公平的环境。使得劳动力、资金、土地、技术上能得到最好的配置。在社会的保障制度上做到健全,切实维护农村在资源劳动上的利益。说白了就是农民的建设性的问题,在力度上不够响应,或者说在宣传上没有做到让农民懂得是怎么一回事,这就使得改革的力度不够深,观念没有成形。所以在建设中很有必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加快体制的转型,丢弃以前城乡二元化的发展格局。

3.4.优化分配制度增加收入

在建设中按照公共财政策略的要求,不断的调整好财政的支出,加大对三农问题的解决,投资力度的加大。建立全方位的政府负担的财政投入机制,依法在安排上落实好农业和农村的问题,在财政的支出上做到一体化,稳建农村资金的投入体制。在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费用支出上,要确保用于农村的整个建设。逐步的增加到对农村教育、卫生条件、文化教育等的事业经费上的投入。增加对农村水利、环境整合、道路建设等的基础设施的财政方面的投入。积极改善农村的生活条件,为发展城乡的一体化建设做努力。解决三农问题就是解决好城乡一体化发展中问题的关键,而三农问题最基本的就是收入分配上的利益问题。投入和产出应该有平衡的,农村发展的农民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收入分配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就得政府在建设中的分配制度上健全,实实在在的增加农民的收入,为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出力。

3.5.在合理规划中建设城乡文明化

现代先进的城市的文明方式是农村向城市化的建设迈进,传统落后的乡村文明是会日渐被取代的过程。但是就目前居民的居住情况来说,农村的相对分散化的发展也会影响到农村的建设和管理。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会带来一定的难度,就是说在建设过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会使得城市的周围的产业和人口向着城镇和比较中心的农村。把农民导向一个集中化的现代化社区发展。在管理中引入城市社区的管理的工作机制,在管理水平上更加进一步的提高。管理上的制度严谨视为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中文明建设的先导,我们要在建设中从文明的角度出发,建立好城乡一体化的格局。

3.6.社会保障城乡一体化

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核心是,在社会保障制度上的核心根本。因为人们生活最关切的问题就是在社会保障的问题上有没有健全的制度,能不能很好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因为这是直接关系到人们生活的最基本的问题。政府推动城乡一体化的目标就是意在促进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在为城乡谋福祉上的差异是很重要的问题,虽然说市场化的改革制度已经打破,但是在很多地方,传统制度的观念还是会影响到人的发展的。又由于在城市部门中,计划经济条件下社保的制度也已经大概完善了。近几年来通过制度的转换,比较容易建立起与经济制度较为统一的制度。因此,在城乡居民的建设上社保问题的差异也会打破多年来的城乡分割局面。

3.7.资源整合,发展城乡一体化

可以说对新中国的建设来说,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关系到发展的全局,政府部分要充分发挥到领导的部分。建设城乡一体化的格局必须立足大局,把握好核心的部分,对各方面的积极部分 充分调动起来,凝聚各局的力量,不断增进发展城乡一体化的进度。在强大的社会支持力下,切实把握好真正的主流。在工作中党政府要切实的一手重点,一手发展实力。部门负责人一定要亲力亲为,为不断发展的城乡建设出谋划策,广泛汲取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在城乡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对指导和领导的工作要落实到位。用心建设和发展城乡的一体化。对各项的资源的利用和分配在建设中,引用系统性的统计方案,而且在运用到各具体部门去,而且有关部门小组要及时的跟踪到位,使得在用在城乡建设一体化的资源上最大化的利用。

4.小结

在城乡发展中我们要实现发展的跨越性,就得持久的把握住创新优化服务的宗旨。以推进经济化的发展模式为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点,使得我国城市和乡村经济发展,和各种事业的发展取得成功。

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规划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把握好团结一致,励精图治的精神,不断的奋力拼搏,才能使得我市的城乡一体化工作得到有效的进步,为以后的城乡建设提供经验,探索出一条出路。参考文献:

浅谈幼儿一日活动具体指导策略 篇6

一、幼儿入园

教师在接待幼儿入园时,要持热情亲切的态度,相互问好。教师的情绪和态度对幼儿有很大影响。如果幼儿感受到了教师的亲切、温暖,他们就可能会喜欢上老师,喜欢上幼儿园。教师在接待幼儿入园时,要及时和家长进行交流,做好个别幼儿的药品交接工作。

教师可以有计划地组织中大班幼儿参加活动室的清洁工作,如擦桌子、整理玩具、整理图书等。让幼儿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既可以锻炼幼儿的动作,又可以培养幼儿热爱劳动,互相帮助的优良品质。其次,教师可以组织其他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活动内容。如看图书、搭积木、画画等。

二、早操

早操主要以幼儿园的韵律操为主,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做韵律操,并指导规范幼儿的动作。也可以做一些跑步、体育游戏等,锻炼幼儿的身体,并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教育活动

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兴趣和实际发展水平,有组织、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活动。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育活动时,要注意:(1)活动目标要明确,且适宜幼儿;(2)组织教育活动的时候可以充分利用教室的资源和各个区角的环境,让幼儿在自己的周围就可以学习感受到很多东西;(3)组织活动的时候可以采取集体的、分组合作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4)每天的教育活动要交叉进行,如语言、健康、美术、数学、音乐交错进行,让幼儿可以劳逸结合;(5)教师在设计活动时,可以将各区域的内容整合起来,而不是单纯只进行一个区域的活动,如在讲语言活动《我爸爸》的时候,就可以和美术活动结合起来,让幼儿画出自己的爸爸;(6)根据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有一个最近发展区,让幼儿在原有水平上取得进步;(7)教师组织活动的时间、内容、方式可以根据幼儿实际情况随时进行调整,不能时间过长。因为幼儿的年龄较小,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较短,如果活动时间过长,容易让幼儿感到疲劳。

四、休息

经过一段时间的教育活动后,幼儿的大脑和身体都需要进行充分休息。休息时,可以让幼儿进行自由户外活动,既可以让幼儿玩得愉快,也可以让幼儿休息好。在休息时,教师要提醒幼儿上厕所、喝水。因为幼儿正处于生长发育的迅速时期,活动量大,消耗的水分也比较多,所以,教师一定要确保幼儿每天喝足够量的水。在夏季,幼儿出汗较多,可以适当增加幼儿水的摄入量。教师在为幼儿准备水时,也要注意干净卫生,提醒幼儿不能喝生水。

五、户外游戏活动

在上午的户外游戏活动中,可以组织幼儿进行一些体育游戏,活动的形式要丰富多彩。教师可以利用户外的大型体育器械,也可以自己和幼儿一起动手,制作一些体育游戏所需要的材料,激发幼儿兴趣,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的同时也锻炼了幼儿的身体机能。而且,教师一定要注意,让幼儿在饭前半小时结束剧烈的体育游戏活动。

六、午餐

吃午饭的时候,要组织幼儿做好用餐准备:教师组织幼儿准备好餐具,收拾好餐桌,为幼儿进餐提供一个干净、安静的环境。在幼儿进餐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幼儿正确的坐姿和使用餐具的方法,教导幼儿不挑食、不偏食;提醒幼儿在吃饭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撒饭菜,不东张西望,不大声讲话。而且要保证幼儿在吃饭的时候有一个良好的情绪,在孩子吃饭前和吃饭后不处理和批评孩子。例如,有的孩子犯错了,要等孩子吃完饭后再进行批评教育,以免影响幼儿的食欲。进餐结束后,让幼儿将餐具放在指定的地方,进行擦嘴漱口,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育幼儿不能剩饭,要少盛多添,不能浪费粮食。

七、午休

午饭后要进行午休,在午休前最好能让幼儿散步二十分钟到半小时。睡眠能恢复机体的活动能力,对保障幼儿的身体健康有很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保证幼儿有充足的睡眠,让幼儿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上床睡觉前要组织幼儿如厕、洗手。幼儿睡觉的时候,要保证室内空气新鲜。教育幼儿睡觉的时候要保持安静,将自己脱下的鞋子和袜子放在固定的地方,避免起床后找不到。教师要教给幼儿正确的睡姿,并注意纠正幼儿不良的睡眠习惯。

八、散步

教师带领幼儿长时间步行,可以锻炼幼儿的毅力、耐力和组织性。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引领幼儿散步的时间,观察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让幼儿通过多种感官的接触感受大自然的美。

九、离园

教师在幼儿离园前,可以组织幼儿做好卫生工作,提醒幼儿将自己的物品带回家。也可以进行一次离园前的总结性谈话,对这一天做一个总结,表揚鼓励进步的幼儿,让幼儿高高兴兴地回家。同时,也要及时向家长反映幼儿一天的在园情况,让家长放心。

一日活动是幼儿学习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加以组织和利用。

参考文献:

[1]王玲.浅谈生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一日活动评价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研究,2013(20):66-68.

[2]李金英.幼儿园小班日常生活活动中常规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14.

构建高中历史高效课堂的具体策略 篇7

一、提高课堂导入的有效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课堂导入就是指在课堂开始导入新课的手段。俗语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课堂导入可以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眼球, 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学习中来, 进而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学习, 从而能够产生一堂高质量的历史课。由此可见, 课堂导入作为课堂教学的开始环节, 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 历史教师在教学时应精心准备, 想方设法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可以采用讲故事法, 或是采用提问式, 或是采用开门见山直入主题法, 但是不管用哪种导入方法, 都要抓住学生的心理, 循循善诱, 拉开课堂教学的大幕。同时, 教师在设计课堂导入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课堂导入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课堂导入的目的就是引导学生更快、更好地了解本课学习内容, 进而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集中精力学习。因此, 课堂导入要与本课内容有着密切关系, 所引用的文字材料、图片、声音、影视片段都要符合历史教学目标, 不能牵强附会, 也不能过于追求故事性、趣味性, 而顾此失彼、舍本逐末、离题万里, 那就得不偿失了。

第二, 课堂导入要有趣味性和启迪性。也就是说, 课堂导入要力求新颖、精彩, 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从而吸引学生的眼球, 使学生能够集中精神投入到学习中来。同时, 课堂导入要有启迪性, 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或者问题的提出而诱发出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主动去探索, 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这样, 学生带着兴趣学习、思考必能取得好的成绩, 提高自己的能力。

第三, 课堂导入要把握好时间。课堂导入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个“引子”, 正题在后边, 所以, 教师要把握好课堂导入的时间, 不要喧宾夺主, 时间过长, 一般应控制在3至5分钟内。

二、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营造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和谐的师生关系、融洽的课堂氛围是建立高效课堂的重要条件。如果师生关系紧张, 课堂氛围刻板, 那么就算是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也会让学生产生抵触心理, 从而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因此,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居于主体地位。所以,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所思所想, 一切从学生出发, 按照学生的学习需求去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 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 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根据不同的学生情况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从而建立起学习的自信心。教师不要越俎代庖、指手画脚, 以权威的姿态出现在学生面前, 这对于融洽的师生关系是不利的。

第二, 教师要平等待人, 言行举止要具有亲和力。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学生的心理状态, 一个眼神、一个姿态, 都会对学生造成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因而, 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要平等地对待所有的学生, 一碗水端平, 不搞差别对待, 不用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面对学生的错误时, 教师要诚恳地帮助学生改正, 但是不能呵斥、贬低, 以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进而影响教学效率。

第三, 师生之间要加强情感交流。情感交流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一堂课中师生之间没有任何的情感交流, 学生的信息不能及时反馈到教师那里, 教师的意图不能被学生很好地理解, 那么这堂课就是不成功的。因此, 教师必须要重视情感交流, 对学生要充满关心和期待, 时刻注意学生的信息反馈, 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在情感上鼓励学生, 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说话、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独到见解, 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不愿意学习历史, 认为历史学科比较枯燥, 那是因为他们没有产生学习兴趣, 一旦他们有了学习兴趣, 也就有了驱动力, 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

第一, 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史料,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历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史料丰富。史料是学习历史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进而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首先, 教师要选择一些具有典型性和启发性的史料作为素材。我们都知道, 史料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分析史料的能力, 而不是让学生去大量阅读史料和大量做材料解析题, 否则不仅达不到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 甚至可能产生反效果。教材上有许多相关的史料, 这些史料一般是为了说明书本阐述的某个观点, 是经过精心选择的, 是比较贴切的, 所以教师要充分发掘、利用这些史料, 让学生对其产生兴趣, 以便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其次, 指导学生分析这些素材, 让学生掌握分析史料的方法, 同时, 让学生领悟历史学习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对这些史料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总结, 用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理解历史知识, 进而形成科学的学习方法, 形成正确的、高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比如, 在学习抗日战争中国民党政府的态度时, 教师可以补充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等不同的史料, 然后让学生进行分析、思考、总结, 看看国民党的态度有了什么样的变化,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等等。

具体化策略 篇8

朗读是把文字转化为有声语言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出声的阅读方式。就英语学习而言, 朗读是最重要的。朗读是阅读的起点, 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它有利于发展智力, 获得思想熏陶。朗读有助于情感的传递。

一、在英语学习中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意义

1.朗读能提高记忆力。研究证明, 在朗读时, 70%以上的神经细胞参与大脑活动, 超过默读和识字, 相当于大脑的“热身体操”。

而朗读过程是充分调动学习者视觉、听觉、动觉的过程, 可以达到综合记忆的效果。大声的朗读使口腔肌肉的运动沿着某种惯熟的“路径”形成一种长期的记忆。如果长期坚持, 反复练习朗读, 能强化记忆和提高注意力, 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 增强学习效果。例如, It takes me about twentyminutes to get to school.在熟读的基础上, 学生很容易记住句型It takes somebody some time to do something. (花费某人一段时间做某事) 。

2.朗读能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什么是语感呢?语感是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 是在感知语言材料时直接产生的一种对语言文字含义、情味和理趣的理解力。也就是说, 能够纯熟的运用语言, 自然程度接近于本能。如:“我乘公共汽车去上学。”说成“I go to school by bus.”或“I take thebus to school.”而不是说成“I go to school take the bus或“Iby bus go to school.”通过学生多朗读让他们感受到语言并不是去刻意的雕塑, 流畅上口就是美。

要为学生创设环境, 培养兴趣, 帮助学生在朗读的同时体会到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以达到情感的共鸣。帮助他们克服恐惧心理注意改造自然环境敢于开口, 不怕嘲笑, 去模仿, 从而推动语感的形成。当然, 要得到丰富, 敏锐的语感, 还应鼓励学生反复朗读来品味语言文字, 充分运用形象思维, 启发想象, 才能达到最好效果。

3.朗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基础。大量的朗读有助于学生的英语短语、句子、习惯用语的积累, 有助于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 有助于学生语言感知能力和语言想象能力的提高, 能够促进听力和口语的进一步完善能够使课文语言内化而成为学生自己的语言, 自然而然地“出口成章”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水平。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

1.听泛读或录音。我们的课文磁带主要是由英美等外籍人士录制而成, 语音语调相对比较规范、纯正, 而教师因为受母语的影响, 语音, 语调都不太标准因为学生是初学者, 所以应尽可能多听、多模仿, 增强感性认识, 让他们感受不同角色的语调、语气, 音质和感情色彩等, 使其把好语言的“入门关”。课堂上可以采取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培养他们养成好的听录音的习惯。比如, 我采用了带着问题去听, 看谁反应快, 看谁得分高等活动。及时的给予学生评价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而且也使他们获得成功的体验。

2.大声朗读。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英语思维能力;大声朗读有助于培养学生节奏感和听力水平;大声朗读还有利于学生英语语感的培养和记忆力的加强。大声朗读可以排除杂念, 提高专注程度, 提振精神。

3.及时复习。根据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格浩斯的“遗忘曲线”人们接触到的信息在经过人的学习后, 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 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 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 遗忘的进程很快, 并且先快后慢。这就说明, 最初的遗忘曲线是“急剧下降”的, 如果及时复习所学过的内容, 就能减少遗忘提高记忆效率。因此, 我每天要求学生及时地复习刚学过的内容。每天在课后我会布置学生复习当天学习的内容, 早晨课前十分钟, 晚上课前十分钟, 并且及时检查, 学生新知识的巩固率很高, 养成这样一个好习惯, 使学生学习英语终生受益。

三、提高学生朗读的有效性

语言运用是一种技能, 而任何技能是通过反复的实践养成的, 所以经常性地组织学生开展多样的朗读活动, 是提高他们朗读水平的最有效的途径。根据朗读的意义与实施手段可分为课堂朗读及课后朗读。要提高学生朗读水平朗读可分有四种途径。

1.演示性朗读。朗读, 尤其是模仿正确、地道的英语语音语调, 可以纠正和训练自己的语音语调, 掌握说英语的种种技巧, 如连读、失去爆破、同化、重读、弱读等, 从而迅速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这就需要教师多进行示范朗读, 让学生多听录音, 让他们感受语言美。

2.实践性朗读。这是学生的学习、模仿过程。是检验学生是否真正掌握知识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在实际的教学中, 我通过学生读, 教师进行评价。教师领读学生跟读。放录音学生跟读。学生进行对话练习, 说唱表演, 做游戏教师领读学生等活动, 让学生在记住单词的基础上, 流利的掌握句子和课文。

3.进行课外朗读。我在教学中每周安排一到两节课组织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或课本剧等多种朗读能力训练, 要求他们做到快速、大声、清晰。同时, 还要帮助他们克服很多有碍朗读的不良习惯, 增强他们对语言的感受性。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感受语言美。

图书档案一体化发展策略研究 篇9

1.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

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 图书档案一体化发展, 能够实现图书管理、档案管理工作的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图书、档案工作的对象、性质、方法、目的等各有不同, 档案的本质是原始记录, 是人们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第一手材料, 也是最能反映事物本来面貌的依据, 而图书资源的形成则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目前, 档案、图书分化的管理模式使档案资源、图书资源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中, 无法满足人们的多元化需求, 如果能使两者合二为一, 必将优势互补, 共同为需求者提供更全面、更系统的信息资源;其次, 图书档案一体化是信息资源总量增长和信息资源更新速度加快的必然要求。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全面到来, 传统图书、档案管理模式面对日趋增长的信息资源量和不断加快的信息更新速度已经体现出显著的不是硬性。而一体化的图书档案管理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 通过将图书、档案管理资源的融合与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来提升信息资源管理效率。

不仅满足了用户的需求, 更促进了图书、档案事业的健康发展。

2.图书档案一体化发展对策

2.1认清形势, 完善体制。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不仅是大势所趋, 也是图书事业和档案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图书、档案管理部门只有及时认清这一形式, 认识到图书档案一体化发展的必要性与迫切性, 才能为后续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与发展活动打牢思想基础。

为保障图书档案一体化的持续建设与健康发展, 相关职能部门应首先建立完善的图市档案一体化发展机制, 对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与管理中的人力、物资整合, 信息资源开发, 组织机构建设, 职能责任划分等基本问题做出规定和诠释。

2.2培养人才, 融合环境。图书档案一体化发展, 需要高素质的图书档案管理队伍做保障。而图书档案一体化发展, 要求图书管理人员具备一定的档案知识, 反之也要求档案管理人员掌握一定的图书管理技能, 这对现有的图书、档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为此, 图书、档案机关应重视人才队伍建设, 结合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需求, 积极渗透新理念、新知识、新方法, 以提升图书档案管理队伍对一体化发展的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

除此之外, 要使图书、档案系统有效结合, 就要首先将图书、档案环境进行融合, 目前, 我国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部门的独立性较强, 两者分别拥有庞大而复杂的业务系统, 环境不相容的情况普遍存在。针对这一情况, 我们可从两者网络环境的融合做起, 将不同地点的数字化图书、信息资源相互连接, 及时发布;还可以利用现实资源, 完善网络资源, 形成统一、互补的关系, 建立一体化信息资源管理, 将两者以往的相互竞争关系转化为互利互助的关系。

2.3完善理论, 强化实践。由于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对我国图书管理、档案管理等职能部门而言是一项全新的课题, 理论支持体系尚不完善, 实践经验也相对不足, 因此必须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发展思路。一方面要全面完善图书、档案一体化理论体系, 从理论层面挖掘两者的想通点与区别, 并为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提出科学的理论指导;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 并充分结合我国各地实际情况, 制定科学可行的实践策略, 并逐步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2.4统一标准, 规范操作。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章制度, 有利于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的规范化发展。由于目前图书、档案工作分别执行不同的标准和制度, 因此在一体化建设中应结合实际, 将两者组织构架、职能与责任等进行充分整合与划分,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原有管理制度、业务流程、工作标准等进行调整与改进, 使之能够更好地适应图书、档案一体化建设需要。

为确保图书、档案部门共同执行统一的标准与制度, 可建立统一的信息集成平台或者系统, 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环境促进两者的相互沟通、相互协调和相互监督。除此之外, 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的开发均应遵循同样的原则、方法, 采用统一的保存方法和存储格式, 并充分利用智能检索、网络传输等方式, 实现图书、档案信息资源的共享、传递和交互。

总结

综上所述, 虽然图书管理与档案管理是两项不同的工作, 且图书资源与档案资源也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但两者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推进图书档案一体化发展, 有利促进两者的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因此, 我们应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 不断完善图书档案一体化发展的对策, 并依靠信息化技术不断完善和稳定图书档案一体化业务的操作环境, 以促进图书档案一体化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旭光、刘蔚.浅谈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J].档案学通讯, 2010 (6) :82-85.

[2]李明.关于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的思考[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15, 25 (3) :98-99.

[3]辛杨.我国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12.

实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策略 篇10

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就是要改革现有客运管理模式, 打破城市与农村公交二元分割的局面。利用公交化运作方式, 发挥客运资源效益最大化, 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畅通有序和协调发展的目的。

一、城乡公交改革发展目标与思路

根据统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必须更好地实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 解决城乡居民出行。城乡公交改革的发展目标是:逐步建立分工明确、管理规范、票价合理的安全、便捷、舒适、经济、环保及城乡一体化的公共交通体系。

实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系统工程, 也是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心民生工程。要采取维护社会安定、立足现状、着眼发展的态度, 积极稳妥地推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工作, 对城乡公交客运予以定位和定性。一要确定重要战略地位。实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先决条件和突破口, 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和重要支撑。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 是贯彻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战略思想的具体体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构建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举措;是解决道路交通拥堵, 促进城乡可持续发展, 走低碳交通之路的必然选择。同时, 实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对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 以及提高人们生活质量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二要确定公益性。城乡公交客运应坚持走公益性道路, 坚持低票价政策, 让更多的城乡居民坐得起公交, 享受到城市公交安全、舒适、环保的优质服务。

二、科学编制城乡公交发展规划

从统筹城乡发展角度出发, 在对城乡公交状况、需求和发展前景进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 将城乡公交发展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紧密结合。要综合考虑城乡之间的交通协调发展, 明确城乡公交发展战略和目标, 进行相关政策制定、设施规划、运营组织规划等研究。根据规划的技术深度要求, 分别制定城乡公共交通的战略规划、设施规划、运营规划, 建立政府、企业、公众多方参与的周期性、渐进性和长效性公共交通规划调整机制。规划编制应尽可能广泛征求各利益主体的意见, 最大限度符合公众意愿, 确保规划的系统性和可实施性。

三、深化城乡公交体制改革进程

按照经济社会一体化的要求, 建立和完善“大部门”管理体制, 促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管理。通过内部机构分工协作, 将城乡客运纳入一体化管理范畴。加强道路运输和城市运营管理职能融合和机构整合, 尽快形成有利于促进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组织格局, 逐步构建条块结合、以块 (城市) 为主的管理体系。要统一规划、统筹管理、协调发展, 不断提高管理效能和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

四、合理选择城乡公交运营模式

推行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 就意味着客车要在城 (市) 区和农村运行。目前, 在实施城乡公交客运一体化的过程中, 各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大致形成了3种经营模式。一是城市公交模式。城市公交模式主要是在市区范围内, 通过对城市公交采取新辟、延伸、绕道等方式解决郊区农民群众出行问题。其政策、运行模式与城市公交完全一致。二是镇村区域公交模式。镇村区域公交是指在某一镇村区域范围内, 由公交企业按照公交化运作模式, 通过开行镇村公交线路方式发展农村客运。由于镇村之间农村客运较少, 企业经营困难, 往往由当地镇政府给予公交企业适当的政策性亏损补贴。三是客运公交化模式。客运公交模式在运营时间、发车频率、站点设置、运营方案和管理上都与城区公交保持一致。其要求在城乡道路通畅, 站场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 城乡客运网络体系高效运作、城乡客运相互融合的基础上, 对城乡客运采用公交化运作的方式, 以达到城乡公交相互衔接、资源共享、布局合理、方便快捷和畅通有序地协调发展。

五、完善城乡公交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农村居民交通需求、旅客流量等情况, 针对不同乡镇属性及客流特点, 按照一体化规划、合理化布局、标准化建设的原则, 建设经济合理、方便群众的农村客运站。同时, 要将新农村建设与站场建设结合起来, 统一规划、同步实施, 做到路通、车通、站成。在农村客运站建设过程中, 重点突出公交首末站功能, 使农村客运站场与其他运输方式有效衔接。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加大城乡公交运力投放及车辆更新改造力度。要选择适宜农村居民出行需求的城乡公交车型, 发展低能耗、环保型城乡公交车辆, 提高城乡公交车辆的档次和舒适度, 优化配置城乡运力资源。

六、加大城乡公交政策扶持力度

明确城乡公交公益性, 加大扶持力度。根据城乡公交实际情况, 适时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 建立激励扶持机制, 落实站场建设、配套设施、建设用地、税收和规费等保障措施。

按照“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政策、统一服务标准”的原则, 统筹管理城乡客运。城市公共交通的财政、补贴、税收、规费、保险率和信贷等政策向农村客运延伸, 使农村客运享受城市公共交通的优惠政策。对于换乘枢纽公交场站、车辆更新等, 政府要给予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对公交企业因票价限制造成的政策性亏损, 政府要建立规范的公交企业成本评价和政策性亏损评估制度, 并给予适当的价格补贴。

七、提高城乡公交运送能力

具体化策略 篇11

【关键词】中职数学 有效教学 策略

受目前“普高热”冲击,中职生源素质大幅度下降,数学知识基础参差不齐,许多人连最基本的数学基础知识都没掌握,没有完整的认知结构,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对他们来说,学习就意味着每天准时到学校,人坐在教室里就成了。怎样才能改变这种现状,实现数学课堂有效教学呢?笔者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真正实现从“教”的中心向“学”的中心转移。

一、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习兴趣

中职生学不好数学,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不喜欢数学,怕上数学课,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激发中职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到数学课堂中来。

1.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

许多学生会说:学那么多数学有什么用呢?我只要买东西会算钱就可以了。殊不知“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这是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对数学与生活关系所作的精彩描述。因此教师在教授数学时,要尽可能地让学生亲身感受到生活中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比如学习了利息的计算后可让学生求存款的利率问题,判断哪种存款方案比较合算;学习了概率后可让学生计算买彩票的中奖率等。

2. 体现数学的直观性

中职生想象力比较弱,充分利用教具或学生手边的笔、尺、书等来搭建模型,或者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展示,变抽象为具体,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学习兴趣。如讲解《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用Flash制作一个简单的“海上日出”动画,形象直观地演示了圆和直线的三种位置关系,从而使教学难点得到了突破。

3. 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中职生虽基础差,但兴趣广泛,喜欢标新立异,喜欢玩游戏。马丁·加德纳曾经说过:“唤醒学生最好的办法是向他们提供有吸引力的数学游戏”。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精心安排一些游戏,作为激发学生求知欲的“调味品”,让学生领悟到学好数学能更好地玩好游戏,使学生快乐游戏,快乐学数学。比如古老而又普及的扑克牌就包含许多有趣的数学问题。此外,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教育资源,如将数学历史、数学家故事,数学的简单美、对称美、奇异美等等引入教学中来,不仅能够大大地开拓中职生视野,激活学生的思维,还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创设融洽课堂,彰显人文关怀

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愉悦共振的心理环境对提高数学有效教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堂上用尊重、平等、真诚的情感感染学生,尽量发扬教学民主,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从而真正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如果因数学成绩不好,而对学生产生一种讨厌的情绪,那么教育还没开始其实就已经结束了。因此,教师在进入教室的开始就应该面带微笑,以对学生良好的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促进情感与认知交融。只有教师善于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学生才能进入角色,不断产生共鸣,焕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三、提供成功机会,重塑学习信心

在中职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不仅要努力使数学学习任务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尽量多的提供学生成功机会,让这些在以往数学学习中屡屡受挫的中职生们体验到成功,从而建立他们数学学习的信心。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设法创设竞争和取胜的机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跳一跳摘到桃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教师不能只关注好生,而应更多的注意力偏向差生,对不同的学生设立不同的目标,不能强求统一,在例题、课堂练习题、课后作业布置设计上应把握好难度梯度,使各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中职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不缺批评、不缺训斥,因此更需要我们教师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怀和鼓励。对学生取得的点滴进步,要不失时机的加以表扬,鼓励他们,消除他们对数学的恐惧感,培养数学学习的信心。表扬的激励作用远大于批评所产生的副作用。盖杰和伯令纳曾在他们合著的《教育心理学》一书中指出:表扬是一种最廉价、最易于使用且最有效的,但也是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方法。

四、运用多元评价,强化学习动力

中职生自卑心理较强,再加上本身基础较差,因此总感觉自己不如别人,对前途也不抱任何希望,对学习产生了严重的抗拒心理,上课根本不听老师讲课。因此必须改变以往只依靠期中、期末考试的成绩单一的评价体制。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加涅指出:一张试卷难以全部反映出促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所有“变量”。通常情况下,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注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的“过程变量”才是正确评估学生潜力的关键指标。比如课堂上学生举手回答问题和代表小组发言的学生可得到奖励分;作业按时缴交并且字迹工整者可得到教师不同等级的评语,而后给出相应的奖励分;平时考虑到学生智力差异,可让学生自行选择感兴趣的多样化的方式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适时给予肯定。这样使学生感觉只要平时认真细致地积累,期末就会得到比较高的评价等级,从而树立信心,强化数学学习的动力源泉。

总之,中职数学有效教学任重而道远,教师应更新观念,创新教学手段,关爱学生,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数学学习的魅力,增强数学学习动机,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静莉. 中职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参与现状及对策分析. 卫生职业教育,2012(16) .

[2]林元畴. 提高中职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探索.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30).

做好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具体策略 篇12

一、加强房产档案的基础性管理

一是应加强房屋档案信息分类的基础性工作。随着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人, 房屋自然属性日益增多。如原来房屋产只有直管房产和单位自管房产, 而现在私房、涉外房、股份制房产不断增多, 房屋产权多元化。房屋设计用途由原来的以住宅为主, 逐步发展为商业、教育、科研、办公等多种用途并存。因此, 必须加大对房屋自然属性的基础性调研工作, 掌握房屋档案信息的基础性分类。二是应加强房屋档案信息收集的基础性工作。房屋档案信息的流通包括收集、甄别、处理、保存、使用等诸多环节, 要想更好地利用房屋档案信息, 就必须从源头抓起, 加大信息采集量, 并加强分析整理, 形成规范有序的档案资料, 以更好地用以指导房地产业的发展, 拉动国民经济增长。

二、规范房产档案管理流程

各单位要将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纳入单位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范围, 保证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要地位。建立点面结合的管理网络, 严把房产档案的收集关、时间关和交接关。在房产产权登记收件时, 要求书写材料合乎标准、字迹工整、内容规范、图形清晰、数据准确。对房产产权登记的收件、初审、复审、审批、缮证、发证实现现代化的管理, 使产权登记过程中收集产生的各种证明材料直接进入计算机管理。对接收的房产档案应及时分类、登记、编目、扫描、确定保管期限、排列上架并编排检索工具, 确保房产档案的完整安全和房产档案资源的开发利用。

三、建立房产档案信息数据库

应用计算机开发管理房产档案, 主要是为了提高查询与管理的效率和准确度, 更好地利用现有资料, 方便老百姓, 以有效解决长久以来的“瓶颈”问题。建立房产档案信息数据库, 就是把传统房产档案信息输入计算机, 由计算机提供查询并直接提供房产档案信息为领导决策服务, 为部门工作服务, 为老百姓服务。建立房产档案信息数据库, 一定要做到方法统一, 层次清楚, 结构合理, 体系完整。数据库的内涵具体可分三个层次:1.档案目录数据库, 即档案目录中心, 档案目录有全宗级、案卷级和文件级, 这是实现房产档案信息化最为便捷有效的途径;2.档案全文孩据库。这是房产档案数字化的核心, 当然不是所有房产档案都能数字化, 我们要把重要房产档案, 即永久或长期房产档案转化为数字化, 房产档案全文数字化, 它可以直接提供全文为各项工作服务, 实现房产档案信息资源共享, 同时, 也是有效地保护好房产档案原件;3.房产档案编研成果数据库。这是代替资料原件直搜提供利用的有效途经。

四、积极开发房产档案信息资源

开发房产档案的信息资源, 为房产工作服务、为社会服务的问题是房产档案管理工作的难点问题、也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过去我们一直满足于“等客上门”被动服务的旧模式, 这种模式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今后应做到经济建设需要什么档案资料和信息, 我们就提供什么档案资料和信息;经济建设发展到哪里, 我们的档案工作也就延伸到哪里。只有这样, 才能做好新时期的房产档案管理工作, 才能真正主动地为房产工作的开展、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搞好服务。

五、培养高素质的房产档案工作队伍

新时期档案管理工作者已不再是过去那种单一手工操作, 房产档案信息的采集、加工、整理、保管、统计、编研和利用都需要以现代信息科学为指导, 只有熟练运用现代化的管理设施和操作方法来操作, 才能做到及时、高效、科学, 房产使档案管理工作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目前, 有相当一部分档案工作人员的知识已不适应这一要求, 为此, 房产档案部门除引进计算机专业技术人员外, 还必须持续不断地加强在职档案管理人员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培训, 使管理人员掌握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技能, 逐步建立一支既懂房产档案管理又懂房产管理和计算机知识的专业队伍, 为实现房产档案现代化管理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玄艺兰.论房产档案室的数字化建设[J].中华教育周刊, 2003.6

[2] .郭晓光.房产处分和权属登记[J].理论与实践, 2004.3

[3] .蒋素怀.关于房产权属档案数字化建设的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 2008.12

[4] .刘爱玲.高校房产档案信息管理模式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8.6

[5] .丁春香.李刚.浅谈房产档案的管理[J].黑河学刊, 1996.6

上一篇:共同培养下一篇:辅助生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