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肿瘤(精选12篇)
细胞肿瘤 篇1
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 为存在于骨髓中的一种原始细胞, 胚胎时期参与早期的血管发生, 出生后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可修复损伤的血管内皮细胞, 并且研究表明, 在肿瘤的生长及迁移过程中EPC也起到及其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揭示了EPC在临床上将有极大的应用前景。
1 EPC的来源及特点
在胚胎第15天左右, 卵黄囊内出现许多由间充质细胞密集而成的细胞团, 即血岛。血岛中央为造血干细胞, 周围扁平状的细胞即为早期EPC, 它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在胎儿出生后, EPC主要存在与骨髓中, 在某些生理、病理状态下可释放入外周血发挥作用。Asahara等于1997年首先使用免疫磁珠方法从人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培养分离出血管内皮标记物CD34 (+) EPC。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CSF) 作用下, CD34 (+) EPC细上粘附分子表达发生变化, 与骨髓中干细胞动员入外周血有关。
2 EPC的分类
EPCs目前已从骨髓、外周血、脐带血中成功分离培养出来, 并作为不同的群体。在EPCs分化为内皮细胞的过程中, 不同群体EPCs在形态结构及表型特征上也有所差别。
目前根据EPC在体外存活时间长短分为2种类型:第1种为早期EPCs, 来自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在培养3~8周时达到生长高峰, 第4周时逐渐死亡消失。第2种为晚期EPCs, 主要来源于骨髓单个核细胞, 也存在于外周血中, 但较少, 晚期EPCs于培养第2~4周时形成的细胞集落出现在早期EPCs (呈梭形) 中间, 呈鹅卵石形, 在第12周逐渐死亡消失。
3 EPC的标记
成熟内皮细胞不表答造血祖细胞糖蛋白抗原AC133, 而大多数CD34 (+) VEGFR-2 (+) 细胞表达AC133, 这意味着CD34 (+) 细胞中同时表达VEGFR-2和AC133的一部分可确定为一个特异的群体, EPC即被认为是表达有胚胎时期内皮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共同抗原 (CD34/VEGFR-2, CD133/VEGFR-2, CD34) 的一类细胞。CD34 (+) VEGFR-2 (+) 细胞还表达内皮特异性的标记如VE-钙粘连素、E-选择素, 所有的CD34 (+) VEGFR-2 (+) 细胞在基质细胞源性生长因1 (SDF-1) 或VEGF作用下都表达趋化因子受体CXCR4, 并在这些因子作用下进行迁移。Harraz等认为CD14 (+) 也为EPC表面所有, 但可能并不特异。
4 EPC在肿瘤中的作用
肿瘤的生长和转移与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血管形成包括2种方式, 一种为血管发生 (vasculogenesis) 是指基于胚胎时期的由EP Cs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过程;而另一种为血管生成 (angiogenesis) 即指在已有血管的基础上以出芽方式形成血管的过程。大量研究结果表明EPCs在肿瘤的生长及转移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它可促进上述两种过程, 使肿瘤组织的血管系统迅速扩展, 从而为肿瘤细胞提供丰富的血供, 并促进肿瘤的侵袭及转移。
研究表明, 乳腺癌患者外周血EPCs的数量增加, 肿瘤切除术后, CD34 (+) FLK-1 (+) 细胞数量迅速下降, 表明EPCs的水平高低与肿瘤自身释放的血管生成因子密切相关。对小鼠肿瘤模型的研究也表明肿瘤的早期生长需要EPCs的参与, 且在肿瘤血管形成后, EPCs也可作为一种维持血管长期完整性的监管者而被肿瘤组织所需要。Naik等研究观察到在乳腺癌患者中, 外周血中循环EPCs量的高低与癌症的进展阶段相关, Ⅲ期、Ⅳ期乳腺癌患者外周血中循环EPCs的水平明显高于Ⅰ期、Ⅱ期患者, 在化疗后, Ⅲ期、Ⅳ期患者的循环EPCs水平显著下降, 而Ⅰ期、Ⅱ期EPCs变化不明显。表明EPCs在肿瘤的发展中确实起到重要的作用。乳腺癌患者血浆中可溶性VEGF浓度是对照组中健康人的3倍。这一显著的差异说明, 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5 EPC相关基因与肿瘤
尽管对于EPC在肿瘤血管形成中的作用已进行了较多的研究, 但对于血管形成的具体调控网络的认识还不够完善。针对这一方面, Furuhata等利用寡核苷酸芯片解析和RT-PCR对脐带血单个核细胞来源的CD34 (+) EPCs中169个上调基因和107个下调基因做了研究, 其中有3个重要的基因可能与EPCs的功能最密切相关, 他们是Syk, galectin3, ATF3。
Syk基因编码一种酪氨酸蛋白激酶, 该基因表达于正常的乳腺组织及乳腺上皮细胞系中, 在某些高度恶性乳腺癌细胞系不表达, 说明在人类乳腺癌中Syk起着肿瘤抑制基因的作用, 作为上皮细胞生长的抑制基因。Syk在胸腺T细胞活化、B细胞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并可通过受体来发送免疫信号, 并且研究表明Syk基因在EPCs中表达, 而在大多数成熟内皮细胞中是不表达的。Syk缺乏的小鼠呈现一种致死性的表型, 表现为扩散性出血、严重瘀斑、乳糜性腹水等, 这种现象的发生可能与不正常的血管发育有关。
另一个在EPCs中表达上调的基因为galectin-3, 编码一种β-半乳糖苷特异性的植物凝集素, 它有多种生物学功能, 包括细胞的增殖分化、肿瘤细胞粘附、血管形成、肿瘤的转移。在人类的多种肿瘤中均有galectin-3过表达。
ATF3为激活转录因子3 (activating transcription factory 3) 。它在EPCs中的表达上调。ATF3在细胞增殖、致瘤转化和转录活性等方面起作用。它与c-Jun和c-Fos同属于b-Zip转录因子家族成员。ATF3基因的过表达也会导致人类肿瘤发生。
Gao等的研究表明, 肿瘤细胞可诱导EPCs中转录因子表达, 从而促进了癌症转移灶的形成。肿瘤组织中EPCs的Id1 m RNA表达比正常上调了2.5倍, 并且Id1只在BM-EPCs中表达, 其他BM细胞中并未发现Id1表达。在小鼠肺癌模型中, 阻碍EPCs的动员可严重地抑制血管的生成, 并显著的削弱致命转移灶的形成。这表明EPCs借助Id1在血管生成中起着重要调控者的作用。
目前, 对EPC已做了较多的研究, 关于EPC的来源、分化为内皮细胞的过程、细胞的表面标记、在心血管疾病及肿瘤中的作用有了初步的认识, 也提出了在疾病治疗学中EPCs可能发挥到的作用。但仍旧存在一些学术上的空白点及不确定点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比如, 目前还未发现只有在EPCs上表达的标记物质, 所以对于EPC表型的描述及分离培养的依据都有错误的可能性。在肿瘤的治疗方面, 抑制EPCs的动员可抑制肿瘤的生长及转移, 但在抑制肿瘤组织的同时是否会对正常组织产生影响。对EPCs功能表达的分子及基因机制也缺乏系统的认识。但是, 可以肯定的是, EPCs在治疗学上的前景仍是显著的, 这有待于进一步较深入的研究。
摘要:内皮祖细胞 (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 它具有在外周血管系统中分化为成熟内皮细胞的能力, 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生, 出生后的血管损伤修复, 并在肿瘤形成及转移的血管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 在肿瘤中针对EPC为靶点的治疗备受关注。
关键词:内皮祖细胞,血管形成,肿瘤
细胞肿瘤 篇2
)“I
综!述!
”崔国辉
)
综述#周克元
)
审校
.566789):5;5?9@)5’A5A)5B:B5
AB&@CD*8%E-,F“G”HB“C84%A8*I”JAKB$7%L8-,I
)P广东医学院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所“广东湛江,*+H*#
*P广东医学院
附属医院儿科研究室”广东湛江,*+HHM
!“#$%&’&(&)*+,’*-.)/’%&012$34*5)-(520,’*5*61”
7(2$63*$64)3’-258*55)6)“9.2$:’2$6”7(2$63*$6“;
7(2$63*$64)3’-258*55)6)”9.2$:’2$6“7(2$63*$6”;>!“@”A“8.’$2
通讯作者%周克元
.7DDWXY;VFP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7P#H-0I0+)&
!”#$%$3=(97:=?3=(CD=?ZF9
%37P#H-0I0+M&收稿日期%IHH0%H+%M0修回日期%IHH0%H0%HI
!’*+,-’.,“
!”#$%&’*+,-./-(01-2*)-,*3/45(-,(*,(5-67..8.-5)*+,-.
(5-,)986(*4,/-(01-2:“(/.-2)*3/45(-,(54.7)*,67..-/4/(4)*)-,9)85;*;-.
-))46*-(791*(0(0797;7.4/37,(-,9/54+57))*4,4=083-,(8345)”
(0757=457“
!”#$-,9&’(3*+0(
>0*)
-5(*6.757;*71795767,(/54+57))4,(07643/4)*(*4,“=8,6(*4,”57+8.-(*4,-,9-,(*%-/4/(4)*)4=!“#$%&’()*+,-./-(01-2”-,99*)68))79*()/4(7,(*-.
-//.*6-(*4,(4(8345+7,7(075-/2:%/012-3+*
!“#$%&’(+
?*+,-.(5-,)986(*4,+
&/4/(4)*)+
@74/.-)3+
>-5+7(79(075-/2
#摘
要$
!”#$%&’(信号通路作为细胞内重要信号转导通路之一“通过影响下
游多种效应分子的活化状态”在细胞内发挥着抑制凋亡!促进增殖的关键作用“它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文综述了!”#$%&’(信号通路的组成与功能!调节以及其抗肿瘤细胞凋亡作用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就其抗细胞凋亡作用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作了评述”期待为以!“#$%&’(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为靶点的肿瘤治疗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信号转导+细胞凋亡+肿瘤+靶向治疗中图分类号%K0#L#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MHHHJ+-0N(IGG4)G#OH##)JH-
细胞凋亡是机体细胞在正常生理靶点的肿瘤治疗研究正在深入&4’$
或病理状态下发生的一种自发的!程序化的死亡过程“它的发生受到机体!”#$%&’()信号通路的组成与
的严密调控#目前认为“细胞内的基因功能
直接控制着细胞凋亡的发生和发展”#%磷酸肌醇激酶(56785679:789(9;
而细胞外部因素通过信号转导影响这#%’9:=8
些细胞内基因的表达或其表达产物的因“
是肌醇与磷脂酰肌醇
活化”从而间接地调控细胞凋亡$细胞(567856=(9;>?9:789(7?“!”)的重要激酶“凋亡异常与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正常情况下”由其活化而产生的类脂直接的联系“包括肿瘤%病毒性疾病及产物有#”+%二磷酸磷脂酰肌醇&!“(#”
多种退行性病变$研究表明“组成性活+)!*’%#”,%二磷酸磷脂酰肌醇&!“(#”化的!“#$%&’(信号通路在广泛的人类,)!*’和#”+“,%三磷酸磷脂酰肌醇&!”
肿瘤谱中失调“如卵巢癌&)’”乳腺癌&)’“(#”+“,)!#’#!”(#“+”,)!#作为细胞恶性胶质瘤&*’“子宫内膜癌’”成神经内的第二信使“是&’((又名蛋白激酶
管细胞瘤&+’”鼻咽癌&,’“骨髓增生异常@”!$@)转位于胞膜并被活化所必需
综合征&-’等$其主要是由于!“$#.&基的#!”#$与&’(组成的!“#$%&’(信号因编码的!”#$扩增和/或其他多种因通路在细胞的增殖和存活中起着重要素导致的&’(的过度活化&0’“或者是该的作用&A’#
通路某些调控成分如!123的突变所!”#$是一种可使肌醇环第三位羟
导致的功能缺失&+’$目前“以!”#$%&’(基磷酸化的磷脂酰肌醇激酶#已发现信号通路中组成性活化的关键分子为
三种!“#$同工酶”其中研究最广泛的
CMYK
肺透明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篇3
【关键词】肺透明细胞肿瘤;临床病理;观察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069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572-01
肺透明细胞肿瘤(CCT)属于罕见的良性肿瘤,由一致略嗜酸的圆形或多边形的,胞质丰富透明的细胞组成。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在使用X线胸透进行查体时偶被发现[1]。本次研究对报道的1例肺透明细胞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对其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总结分析其影像、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免疫组化方面的特点,现将大致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为男性,年龄为18岁。在进行胸透查体发现右肺结节。患者没有其他的临床体征。在外院进行X线胸透检查的结果显示右肺为实性占位。CT结果显示右肺的中叶为独立性的实性占位。对患者进行肿瘤单纯的切除手术,手术时发现肿瘤位于右肺的中叶,有一侧靠近脏层的胸膜,完整切除之后送病理检查。
1.2方法将标本用4%的中性甲醛进行固定,常规脱水之后用石蜡包埋,然后进行切片,厚大概4um,对其进行HE和免疫组化染色。所采用的抗体CD56、NSE、Syn、S-100、CK、HMB45产自福州的迈新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2结果
2.1巨检大体可见一个圆形的结节,边界清晰,切面呈淡红色,质地细腻、较软。
2.2镜检在显微镜下可以观察到肿瘤由一致略嗜酸的圆形或多边形的,胞质丰富透明的细胞组成,细胞的界限清晰,围以血窦样的腔隙以及薄壁的血管。
2.3免疫组化免疫组化结果示肿瘤细胞CD56(-)、NSE、Syn、S-100、CK、HMB45(+);肿瘤细胞间的薄壁血管为CD34(+)。患者在进行单纯的肺叶楔形的肿瘤切除术后的34个月,没有发现转移和复发,也没有出现其他的不适。
3讨论
3.1临床及影像学本病男女之间的发病率没有明显差异,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多在进行CT检查或者X线胸透查体时偶然发现[2]。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CCT多为孤立性的病变,X线胸片显示多为肺外周边界清晰、孤立性的圆形结节影,结节的直径在1-4cm之间。CT结果显示CCT多表现实质性、圆形的肿块,和周围的肺组织有鲜明的对比,边界光滑,一般不会出现钙化和空洞。
3.2组织学和免疫组化在显微镜下观察,该肿瘤由多边形或者圆形的細胞组成,细胞间的界限清晰,且被血窦和纤细的薄壁血管分开;细胞核的大小相对一致,偶尔可见核仁[3];无坏死,细胞间质含有丰富的薄壁窦隙样的血管是CCT的特征。若细胞出现坏死,应该考虑是否为恶性。本例患者的肿瘤细胞CD56、S-100、NSE、Syn和CK都为阴性,HMB45为阳性,窦系状的血管CD34为阳性,和相关文献所报道的结果一致[4]。肿瘤细胞的免疫组化有一个很重要的特征就是HMB45阳性,该特征在鉴别CCT和其他的肿瘤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3诊断和鉴别诊断①转移性或者原发性的透明细胞癌:前者的细胞具有异型性,或者有浸润和坏死的证据,没有薄壁窦样的血管。S-100和HMB45为阴性,CK为阳性。②颗粒细胞瘤:HMB45为阴性,S-100为阳性,胞质不含糖,所以PAS染色时呈阳性。③转移性的肾透明细胞癌:一般有坏死和原发病灶的证据,CD10、CK以及vimentin都为阳性。④嗜酸细胞类癌:这类肿瘤的细胞呈实性巢状或者小梁状排列,可以看到菊团样的结构,胞质有丰富的嗜酸性,CgA、Syn、NSE为阳性。⑤透明肉瘤和转移性的黑色素瘤:S-100和HMB45一般为阳性,有病史可寻,细胞异型性、生物学行为以及临床症状和本瘤不同。
综上所述,肺透明细胞肿瘤属于罕见的良性肿瘤,男女之间的发病率没有显著的差异,患者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采用手术法将肿瘤完整切除就可以治愈。但是目前对于其统称为良性肿瘤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其生物学方面的行为还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澄清。
参考文献
[1]王晓秋,刑晓皖,等.肝圆韧带透明细胞肌黑色素细胞瘤[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1,17(3):219-222.
[2]Liebow AA,Castleeman B.Benign clear cell tumors of the lung[J].Yale J Biol Med,2002,43(3):213-222.
[3]Santana AN,Nunes FS,Ho N,et al.A rare cause of hemoptysis:benign sugar(clear)cell tumor of the lung[J].Eur J Cardiothorac Surg,2004,25(4):652-654.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临床观察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7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均使用氟尿嘧啶 (5-FU) +放线菌素D或EMA-CO治疗, 年龄20~48岁, 平均年龄 (28.5±5.1) 岁;疾病类型:侵蚀性葡萄胎22例, 占81.48%, 其中Ⅰ期4例, Ⅱ期1例, Ⅲ期16例, Ⅳ期1例;绒癌5例, 占18.52%, 其中Ⅰ期1例, Ⅲ期4例。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所有入选者均符合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诊断标准, 患者均知情同意接受该治疗方案。纳入本研究的患者均接受4个疗程以上的化疗, 并随访3个月。
1.3 化疗方法
化疗主要根据预后评分, 同时根据化疗过程中的血HCG变化趋势、个体耐受能力及化疗副反应制定化疗方案。化疗药物有5-FU+放线菌素D或EMA-CO, 持续化疗至实验室检查血清β-HCG呈阴性, 患者症状体征消失。
1.4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在化疗结束后均随访3个月, 对治疗效果、复发、耐药及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
1.4.1 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评价采用WHO统一的评价标准, 3个疗程结束后, 根据实验室血清β-HCG检测结果及治疗前后CT影像资料评价近期疗效。主要分为完全缓解 (CR)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完全消失, 随访3个月中连续3次血清β-HCG检测正常;部分缓解 (PR) :血清β-HCG检测水平下降>50%, 需要进行下一疗程的化疗;稳定 (SD) :血清β-HCG检测水平下降10%~50%;进展 (PD) :血清β-HCG检测水平升高或下降10%。总有效=CR+PR。
1.4.2 耐药判定标准
患者经2~3个疗程的化疗后血清β-HCG水平无明显变化或上升;或CT检查提示转移灶无明显变化或增大, 或出现新的转移灶。
1.4.3 复发判定标准
疗程结束后连续3周检测血清β-HCG水平正常, 患者症状体征消失;CT检查病灶消失3个月后, 在排除妊娠的前提下血清β-HCG水平升高或经其它检查发现新病灶。
1.4.4 毒副反应评价
按照WHO抗肿瘤药物急性、亚急性分度标准, 所有患者在化疗期间均定期对血生化、血常规指标进行检测, 同时进行影像检查及心电图检查, 观察化疗期间骨髓抑制及对重要器官的毒副反应。
2 结果
2.1 疗效观察
27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化疗后效果评价结果显示CR13例, PR12例, 总有效率达92.59%, 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详见表1。
2.2 耐药与复发
本组27例患者发生1例耐药现象, 耐药率为3.70%;随访期间无1例复发病例。
2.3 毒副反应
本组27例患者化疗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与恶心呕吐;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的有10例, 发生率为37.03%;患者均能耐受, 详见表2。
3 讨论
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治疗方案一般是以化疗为主, 手术和放疗为辅的综合治疗。经过治疗, 大多数患者均可达到满意的疗效, 但前提条件是最初的2~3个疗程, 放疗药物要达到足够的剂量, 即接近中毒剂量[3], 以此达到彻底杀死恶性滋养叶细胞的目的。大剂量的化疗容易引起严重的毒副反应[4], 如果患者不能耐受治疗, 会使化疗效果前功尽弃, 因此, 在选择化疗方案时一方面要考虑疗效, 另一方面要考虑患者的耐受性与依从性。
(n=27)
本研究选择我院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27例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病人作为分析对象, 患者均使用氟尿嘧啶 (5-FU) +放线菌素D或EMA-CO治疗。治疗与随访结果显示, CR13例, PR12例, 总有效率达92.59%;出现1例耐药患者, 耐药率为3.70%;随访期间无1例复发病例, 治疗效果满意。在化疗期间, 所有患者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与恶心呕吐现象, 出现轻度肝肾功能损害的有7例, 发生率为25.92%, 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能耐受。化疗毒副反应严重程度与病人临床分期及联合化疗药物使用情况有关。
5-FU+放线菌素D或EMA-CO化疗方案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具有较显著的疗效, 患者的毒副反应在可耐受范围内, 近期复发率与耐药率低,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具有完整临床资料的妊娠滋养细胞肿瘤患者27例, 在化疗结束后对其随访3个月, 对治疗效果、复发、耐药及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结果:其中侵袭性葡萄胎22例, 绒毛膜癌5例, 治疗总有效率达92.59%, 取得了满意效果。本组1例患者发生耐药现象, 耐药率为3.70%, 随访期间无1例复发病例。患者化疗期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与恶心呕吐现象;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的有10例, 发生率为37.03%。经对症处理后患者均能耐受。结论:早期、及时正确诊断妊娠滋养细胞肿瘤能提高其完全缓解率, 规范化化疗在妊娠滋养细胞肿瘤的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 患者的毒副反应在可耐受范围内, 近期复发率与耐药率低, 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关键词:妊娠滋养细胞肿瘤,化疗,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青, 刘开江, 李晓荣, 等.EMA/CO方案治疗妊娠滋养细胞肿瘤65例临床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 2008, 31 (1) :73.
[2]WANG J, SHORT D, SEBIRE NJ, et al.Salvage chemo-therapy of relapsedor high-risk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 neo-plasia (GTN) with paclitax-el/cisplatin altemating with pacli-taxel/etoposide (TP/TE) [J].Ann Oncol, 2008, 19 (9) :1578-1 583.
[3]FENG F, XIANG Y, WAN X, et al.Prognosis of patientswith relapsed and chemoresistant gestational trophoblasticneophsia transfbrred to the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Hospital[J].BJOG, 2010, 117 (1) :47-52.
细胞肿瘤 篇5
游多种抗凋亡效应分子的活化!能够促进细胞凋亡!有效抑制肿瘤的生长”并且能增加癌细胞对放化疗的敏感性!提高放化疗的疗效#提示对于与
!“#$%&’(信号通路机能亢进相关的多
种肿瘤的治疗!!”#$%&’(基因有望成为新的靶点#而且!这也为临床应用基因干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提供新的策略#
!参
考文献“$H%
)*+,-./&0!1.23.4!5236789!:(.-;1+(.(2*3*?(@:!”$#5&,:3:23*A.
$J%$3*BB:54!
$2:/-2C@&N!
D:2?:3B:.3,-2*B-./(*>./$8%MU:+
#H&G’(VIWXVYFZ$#%
[6.$!(*’*:)!N.’:(.329!:(.-;]2,@?+(.(2*3/*?
!“$#5&
.36
!NTU
,:3:/
23
:36*>:(.$D%;5.3C:
$V%]..33^!)2,*3%*3(,:
$*C@&!:(.-Z!@*/Q@.(267-23*/2(*-#_%’23./:‘&$N/2,3.-23,2/.C(2A.(:623>:6+--*B-./(*>.C:--Q
5-235.3C:
JFFW!HJ&HF’(#FHYL#FJK;
$G%
[$9!:(.-;5@.*/*>:#=.36HJ=.>Q-2C*3/233./*Q@..C:---23:/$8%;”3(8[3C*-!JFFG!JW&H’(VYLGW;$W%
U7.’:.
Q:*3*3+C-:.
@2,@%
>7:-*67/Q-./(2C/736:Q.(2:3(/$8%;
0:+’:>2.!
JFFW!JF&J’(J#FLJ#I;
$K%
.>+:-/9!^.3,c!4.+(.(2*3/*?(@:!“$#5&,:3:23@+>.3C.3C:
!2*(*-:C+-..
$8%;
&33
+
[/.’2b![/@2>+
2(/?+3C(2*3/.36
.-(:.3C.3C:
&Q*Q(*/2/!JFFV!Y&W’(WWKLWKW;
$HF%T6S.
^]!:(.-;”3@2B2(2*3*?“0$23!NTU%>+(.3(@+>.3
,-2*B-./(*>./
23@2B2(/!$4‘&’(.C(2A.(2*3!236+C:/
.Q*Q(*/2/!.366:-.7/(+>*
$8%;[3C*,:3:!JFFG!JV&JJ’(#GYWL
#WFG;
$HH%*3,O![+7.3,O0!4.*);N@:
.C(2A.(2*3*?&’(‘!$4/2,3.-23,Q.(@S.7.36C:--/+
!!:(.-;&3:S/(
Q/(
,-7C*,:3
/73(@./:
’23./:%#!(+B:2/(
Db!U*.38b;D:,+-.(2*3*?Q
!NTU
.36
]”!J
23@+>.3Q
$8%;
5:--2,3.-!JFFK!HY&H’(HJYLH#I;
$HV%^.3,89!0235]!9.3,5]!:(
.-;
42*C@:>2C.-.36
B2*-*,2C.-C@.
Q@*/Q@.(./:
$8%;
8
U:+!JFFW!YI&H’(IYLHFH;$HG%b.2
.-;5.23.->*6+-.(*
.3:,.(2A:
!$4‘&’(.36A%&’(.((@:Q-./>.>:>B
54!D:2?:3B:
4-./C@’:4!:(.-;]7Q::(@7-.(2*3.36(23.->*6+-.(*./
$8%;
8U.(
5.3C:
5:26:236+C:/4C-J6:Q@*/Q@*
A2.
.
>:C@.32/>
23A*-A23,
>2(*C@*36!HYYY!JKV&JY’(JFJYWLJF#FF;$HI%!2>)!b.//2>2!!)2-S*
.-;&C(2A.(2*3*?(@:Q
B7
(@:
]!e%HW
TK
*3C*Q:C@.32/>23A*-A23,23(:
$HY%*-2()4!4.//*&)![-/@:3&4!
:(.-;“3@2B2(2*3*?@:.(/@*C’Q*
5.3C:
JHVV;
$JF%$+@.f6.1!Z1.((7.C26/73(@./:.36
C.3C:
Q.(@S.7$8%Z5.3C:
$JH%^.3,]g!&-(*>.
0!:(.-Z!*/2(2A:?::6B.C’.C:--/$8%Z[3C*,:3:!JFFG!JV&JJ’(#GKVL#GIJZ$JJ%d23bO!
):3,dbZU2C*(23:
23.C(2A.(2*3*?(@:Q!JFFG!JIF&HH’(HFKIHLHFKIYZ
$J#%O*/S.>2&!4+
&!:(.-Z423623,.36Q@*/Q@*
b*-:C+-.
b:6:>.D]Z
):C2/2*3/*3-2?:.366:.(@(
1[d[
?*>.36S@:3!$4‘&’(2/*??6+(7$8%Z
80:+’*C42*-!JFF#!K#&W’(
WIYLKFHZ$JG%e.36:*:
T-9.a262%4:-’*+
”!&6:62.(:6(@
B:(S::3
&’(
.36
“!4’23./:%”23B
$8%Z
[3C*,:3:!JFFG!JVG’(GVIJLGVYHZ$JW%8:*3,8!!2/:%b./2/*35&!
D.6*3*A2C@b1!:(.-Z&C(2A.(:6&’(
23@2B2(2*3.36C:--/+
(:6C:--/
$8%Z
[3C*,:3:!
JFFG!JV&VV’(WKHYLWKJIZ
$JK%b.7*0)!)*33:
b6>J!QG#(+>*
*3C*Q
$8%Z
N
42*C@:>C2!JFFJ!JK&Y’(VWJLVWKZ$JI%^::$4!&,+6.4)Z&’(A:
QG#23.3:(S**
$8%Z
42*Q@7/8!
JFFW!YH’(IGKLIWGZ
$JY%(
.-ZN@:(
CMYK
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护理体会 篇6
方法:对200 例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制定详细的护理计划, 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
结果: 大部分患者能够愉快地接受治疗, 康复出院;41例有潜在大出血倾向及1例脑转移患者治愈;2例重度骨髓抑制患者,1例抢救成功, 另1例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结论:整体护理考虑患者的身心因素, 兼顾家庭、社会经济因素,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
关键词:葡萄胎 绒毛膜癌 护理经验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0-0094-01
妊娠性滋养细胞肿瘤(gestational trophob lastictumor, GTT)包括侵蚀性葡萄胎(现又名侵袭性水泡状胎块)、绒毛膜癌, 经过正规治疗, 前者大多可以痊愈, 后者治愈率也达80%~90%[1]。但是其治疗过程较长, 涉及许多护理问题, 有必要采用新的理念进行护理。收集200例GTT患者,对其进行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 经验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例均经病史、症状、体征、hCG 及病理检查确诊。其中侵蚀性葡萄胎134例, 绒毛膜癌66 例。< 30岁147例, 30~ 40岁44例, > 40岁9例。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6例, 中学94 例, 小学以下80 例。大部分为农村患者, 家庭经济条件较差。
2 护理
2.1 焦虑、恐惧和悲痛患者护理。有关因素:①缺乏疾病知识和应对方法;②对治疗及预后担心;③治疗可能引起的经济困难;④健康状况恶化及可能失去生育能力。护理对策:①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疾病的过程、治疗计划及其预后;②鼓励患者之间交流, 分享感受;③评价家庭的交流模式和经济、情感支持系统,让患者了解其家庭成员与其共度难关的决心。本文所收治的GTT患者,能够对该病有充分的认识,愿意配合医师接受治疗。患者家属能够从情感和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 形成了良好的护患关系和家庭气氛。患者之间能够互相关心、互相鼓励, 有许多患者出院后仍保持联系, 交流心得和体会。
2.2 大出血护理。大出血与滋养层细胞的侵袭有关。护理对策:①注意观察生命体征;②清宫术后注意观察宫缩情况, 必要时应用宫缩剂;③如果伴有卵巢黄素囊肿,不要按摩子宫, 以防卵巢破裂;④注意观察阴道有无转移结节, 防止破溃;⑤发现阴道大量出血或剧烈腹痛伴有内出血征象者, 可能为肿瘤穿破子宫壁或子宫破裂, 应及时通知医师。本组200例GTT 患者中,有36例阴道出血比较严重, 经过清宫等处理后出血症状得到控制; 有5例阴道出血比较顽固, 经介入化疗和栓塞后也获得满意的效果。
2.3 感染的护理。感染有关因素:①滋养细胞的侵蚀和手术;②化疗导致骨髓抑制。术后感染的护理对策:①术后测体温(每4h一次)和观察阴道分泌物有无恶臭;②监测实验室指标, 尤其是WBC 計数;③会阴护理;④抗生素治疗。化疗后继发感染的护理对策:①防止交叉感染;②每日空气消毒;③治疗时严格无菌操作;④协助患者做好口腔和皮肤护理;⑤定期进行WBC 计数, 发现WBC <3.0×109/L 及时通知医师;⑥加强营养, 增强体质。本文中收治的GTT 患者, 大多能够顺利完成治疗, 出院时无明显感染征象。但有2 例患者化疗后出现严重骨髓抑制, WBC<0.3×109/L。其中1 例经治疗后, WBC 恢复正常, 且化疗效果良好; 另1例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2.4 预防脑转移的护理。脑转移有关因素: 与滋养细胞的转移性和侵蚀性有关。护理对策: ①进行神经系统检查, 及时发现病理征象;②注意观察有无脑转移征象, 如头痛、呕吐、偏瘫、视力障碍、抽搐、昏迷等;③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滋养细胞脑转移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 早期发现、及时处理是防治的根本。本文所有病例中发现有1例脑转移患者, 经过及时正确处理患者转危为安。
2.5 预防化疗副作用的护理。化疗副作用与化疗方案的选择、化疗次数、化疗药物的用量及给药时间有关。护理对策:①协同医师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 准确计算药物用量, 选择合适的化疗时间;②定期查血常规, 预防感染, 注意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③有口腔溃疡者注意口腔护理,有恶心呕吐者可给予甲氧氯普胺或地西泮, 注意检查有无血电解质紊乱;④严密观察排便次数和性状, 警惕伪膜性肠炎;⑤注意观察皮肤、巩膜颜色,定期检查肝肾功能;⑥针对有脱发、皮肤反应的患者, 做好思想工作, 解除其顾虑;⑦预防化学性静脉炎的发生。本文收治的GTT患者均能够以良好的心态接受化疗; 护理人员通过有效的护理措施, 使患者的化疗不适感降到最低水平。
2.6 出院指导。通过正规治疗, 侵蚀性葡萄胎几乎可以全部治愈, 绒毛膜癌的治愈率也可达80% 以上, 但不正规的治疗和出院指导常引起GTT复发和迁延[2], 因此正确的出院指导非常重要。指导包括:①按时随访, 定期复查hCG, 术后每周一次, 转阴后每月一次,转阴半年后每3个月一次,一年后6个月一次, 直至2 年;②严格避孕2年以上,以阴道避孕工具为宜, 绝对不能使用宫内节育器;③注意休息,保持情绪稳定, 避免不良刺激和劳累;④加强自我观察,一旦发现阴道出血、咳嗽、咯血、剧烈头痛、视力障碍等表现, 要及时就诊;⑤让患者家属了解下一步的化疗计划, 做好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准备。
3 讨论
整体护理是以患者为中心, 以现代护理观为指导, 以护理程序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在护理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生理、心理、家庭、经济和社会因素, 正确进行评估并制定切实有效的护理措施, 使患者处于接受治疗和康复的最佳状态[3]。GTT 是妇科常见的一大类疾病, 其共同的特性为: ①与生育能力密切相关;②需要严密正规的治疗, 否则容易复发或恶化;③治疗随访时间较长, 给患者家属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④需长期避孕, 有可能影响患者夫妻关系, 引发家庭矛盾。因此对该病患者进行整体护理是非常必要的。对收治的GTT 患者从入院、住院、出院及出院后的各个过程全面实施系统化整体护理, 形成良好的护患关系, 使患者能够顺利完成治疗, 获得身心各方面的康复。整体护理考虑患者的身、心因素, 兼顾家庭、社会经济因素, 有利于提高护理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 向阳,杨秀玉.妊娠滋养细胞疾病的诊治进展[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8, 33( 7 ) : 441- 443
[2] 向阳.耐药性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诊断与处理[J].中华妇产科临床杂志, 2003,4(1):13-15
[3] 孙爱芝.56例滋养叶细胞肿瘤患者的整体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9( 3):179-180
细胞肿瘤 篇7
1 对象与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10例结肠癌患者行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临床资料, 其中男性5例, 女性5例, 年龄29~51岁。针对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主要包括单克隆抗体治疗 (7例) 、免疫细胞治疗 (3例) 。单克隆抗体治疗包括三种应用形式, 即抗体和补体、抗体和毒性物质、抗体和免疫细胞联合, 根据患者肿瘤来源及抗原表达的不同采用单克隆抗体直接杀灭不同分化水平的肿瘤干细胞, 结肠癌中存在CD+133、EPCAM+、CD+44、Lin- (CD+166) 、VEGF分子, 利用抗体对肿瘤干细胞生物学特性进行干预, 同时联合奥沙利铂、乐铂等药物化疗。免疫治疗方法是抗原提呈细胞致敏T细胞免疫疗法, 以T细胞清除机体异常抗原表达细胞, 因T细胞与结肠癌侵袭性进展及临床治疗预后密切相关, 因此应根据结肠癌免疫学分期, 体外直接输注。按照全国实体肿瘤药物治疗疗效评定标准进行临床治疗效果评估, 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抗癌药物毒性反应标准统一评价不良反应[1]。
2 结果
10例结肠癌患者中完全缓解2例, 部分缓解4例, 稳定2例, 进展2例, 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0.0%。生存期为12个月~6年, 中位生存期为3.4年, 临床治疗过程中未出现不可耐受的不良反应, 其中4例患者化学治疗时出现胃肠反应, 1例患者出现白细胞降低。
3 讨论
3.1 肿瘤干细胞特性:
生物学中的任何发育阶段都存在一个体细胞多一群体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发生获得性突变而引起功能转化, 也可能受到外来物质的侵入或在环境诱导基础上, 导致表现遗传学的表达发生变化, 性质发生转化的一个或者多个、一群或者多群细胞成为肿瘤的起源, 即肿瘤干细胞[3]。肿瘤干细胞在肿瘤疾病发生或发展中的作用十分关键, 可通过不对称或对称的细胞分裂形成一个或者多个克隆性生长, 引起一个或多个病灶的发生, 从而形成肿瘤[4]。
客观的说, 一个肿瘤病灶属于异质性有机实体, 能够再次发生多次功能突变或异常分化, 肿瘤病灶内细胞在外在诱导下产生转化或再次、多次发生内在突变[4]。同一肿瘤疾病不同个体的肿瘤干细胞可以不局限于同一层次, 但由于干细胞阶段的肿瘤发生, 其形态尚不能辨认因此临床诊断十分困难, 具有极高转移力;发生在祖细胞阶段, 形态容易辨认, 可发生转移;发生在成熟细胞阶段, 形态容易辨认, 转移较少[5]。这表明同一肿瘤疾病不同个体的基因表达不同, 临床治疗及预后也有所差别。同一个体同一疾病不同病期一般有1个以上的起源肿瘤干细胞, 作为有机实体, 肿瘤包块内的肿瘤干细胞和non-肿瘤干细胞能够发生平衡转化[5]。
肿瘤干细胞具有强大的自我复制能力和较长的生命期和恶性本能及自主适应性的侵袭能力, 可通过不对称分裂复制与亲代“干性”完全相同的子代细胞, 其恶性生物学特性也尤为明显, 有自主侵袭性、转移性和对免疫缺陷个体异种异体可移植性, 引起肿瘤多处转移[6]。对细胞毒性药物及辐射肿瘤干细胞具有显著的抵抗性, 并且可以分泌免疫抑制因子表现出一定的免疫逃逸与颠覆免疫功能, 同正常个体干细胞组织相比, 肿瘤干细胞遗传及表现遗传学表达紊乱, 其遗传及表现遗传学揭示的是个体性或亚类型[, 6]。
3.2 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
临床研究表明单克隆抗体有干预肿瘤干细胞生物学活性的临床作用, TGF-β抗体能够阻断负性信号, 并联合GM-CSF增强T细胞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在结肠癌、前列腺癌、恶性黑素瘤癌中均有明显治疗效果[7]。抗CD20抗体联合化疗治疗B-NHL临床完全缓解率高达95%, 单用抗CD20抗体进行肿瘤疾病的巩固治疗, 能够使90%以上的患者获取>9年的高质量生存[7]。
NK细胞是人体固有免疫的主要效应细胞, 承担着抗病毒和清除转化细胞的使命, 人肿瘤干细胞在T细胞和B细胞缺陷及NK、T、B细胞缺陷的异种异体一直小鼠模型上充分展示了NK细胞所具备的免疫监视作用[7]。在受到肿瘤干细胞表达免疫激活分子的激发作用下, NK细胞能够清除HLA缺失肿瘤细胞, 发挥其杀伤作用。但静息状态下的NK细胞通常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和活性, 只有激活后才能表现其杀伤肿瘤干细胞的作用, 将NK细胞体外激活后, 直接输注, 是建立在NK细胞基础上的免疫细胞疗法, 对杀伤胶质瘤中的肿瘤干细胞有明显作用。
通常肿瘤干细胞处于静息状态, 其内外源凋亡系统关闭, 抗凋亡分子的高表达与表面免疫激活分子的低表达导致其不能激发免疫反应, 也不能发挥抵抗免疫杀伤状态[7]。在受到应激的状态下, 肿瘤干细胞才能表达应激分子, 开放凋亡系统, 激发免疫反应。基于此, 采用多酚类植物单体激发肿瘤干细胞的表达, 激活NK细胞, 可通过调节肿瘤干细胞外源性凋亡受体, 增强其杀伤敏感性[7]。本组研究中采用单克隆抗体治疗和免疫细胞治疗结肠癌, 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确切, 远期治疗效果明显, 表明针对肿瘤干细胞实施靶向治疗, 能够取得由于单纯化疗的临床疗效, 提高患者生存期及生存质量, 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与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结肠癌临床治疗中肿瘤干细胞学说的应用。方法 选取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10例结肠癌患者行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的临床资料, 进行回顾性分析, 观察针对肿瘤干细胞靶向治疗对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10例患者中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0.0%, 中位生存期为3.4年, 化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5例, 其中4例为胃肠反应, 1例为白细胞降低。结论 肿瘤干细胞目前已逐步应用于肿瘤疾病的临床治疗, 其强大自我更新能力及致瘤能力、分化潜能是目前肿瘤治疗领域研究的热点, 针对肿瘤干细胞的靶向治疗有可能成为肿瘤疾病根治的新希望。
关键词:肿瘤干细胞,肿瘤治疗,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蒋东海.肿瘤干细胞的起源[J].实用肿瘤杂志, 2007, 22 (6) :542-545.
[2]Garvalov BK, Acker T.Cancer stem cells:a new framework for the design of tumor therapies[J].J Mol Med, 2011, 89 (2) :95-107.
[3]Peter V, Dominique B, Ruggero DM, et al.Cancer stemcell definitions and terminology:the devil is in the details[J].Cancer, 2012, 11 (12) :767-775.
[4]孙杰.肿瘤耐药及其逆转策略[J].实用肿瘤杂志, 2010, 25 (4) :490-493.
[5]刘为军, 王昆华, 龚昆梅, 等.乳腺癌研究及治疗新靶点—乳腺癌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中国癌症杂志, 2010, 4 (1) :122-126.
[6]郭颖, 王琳冬, 张林西.消化系统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 (医学版) , 2010, 9 (2) :107-108.
细胞肿瘤 篇8
1 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1.1 CIK细胞的来源
通过对CIK细胞的表面标志研究发现, CIK细胞为CD3CD56双阳性细胞群, 主要来源于C D3+C D5 6-的T淋巴细胞, 而非CD3-CD56+的NK细胞;另一重要来源是CD4-CD8+T淋巴细胞群。由于CD4-CD8-T细胞经过1个月的细胞因子诱导培养后, 有56%的T细胞可同时表达C D 3 CD 5 6, 说明C D 4-C D8-T细胞也是C I K细胞的重要来源。
1.2 C I K细胞的增殖
从人外周血分离制备的单个核细胞, 用IFN-γ100U/ml培养24h后加入重组白细胞介素2 (r IL-2) 3 0 0 U/ml、重组白细胞介素1α (r IL-1) 1 0 0 U/ml、抗CD3单克隆抗体50ng/ml, 细胞开始迅速增殖, 以后每3天更换新鲜培养液和r IL-2, 即可制备出C I K细胞, 在培养的第21~28天细胞数可增长1000倍以上, 达到高峰。刺激细胞增殖的主要原因是抗CD3单抗的作用, IFN-γ、r I L-2、r I L-1有增加C I K细胞毒力的作用, I F N-γ比r I L-2早2 4 h加入培养体系及联合应用r I L-1可提高细胞毒性。CIK细胞的高增殖活性解决了体外扩增效应细胞所获细胞数目少的难题[1]。
1.3 与其他过继免疫细胞比较
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 (LAK细胞) 亦由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而来, 主要起杀伤作用的是r IL-2活化的CD 3-CD56+NK细胞, 对靶细胞的杀伤无MH C限制性, 但LAK细胞的体外扩增能力较低、体内杀瘤活性不高, 需要大剂量的r IL-2来维持且毒副作用明显, 临床应用受限。肿瘤浸润淋巴细胞 (TIL细胞) 是从肿瘤组织中分离出来的具有杀伤肿瘤细胞特性的淋巴细胞, 杀伤活性较LAK细胞强, 但对肿瘤的杀伤作用有MHC限制性, 杀瘤谱窄, 在分离过程中容易变异且体外扩增较困难, 难以广泛用于临床。CIK细胞杀伤活性明显较与肿瘤细胞直接接触才能增殖, 易于大量获得, 杀瘤谱广, 杀瘤活性不受CSA、FK50 6等免疫抑制药的影响, 对多重耐药肿瘤细胞同样敏感, 且对正常骨髓造血前体细胞毒性很小, 可以保存75%以上的粒系-巨系造血祖细胞集落 (CFU-GM) , 充分弥补了因放化疗引起肿瘤患者骨髓抑制的不足。因此, C IK细胞比LAK细胞、T IL细胞更适于肿瘤的生物治疗。
2 CIK细胞抗肿瘤作用机制
2.1 对肿瘤细胞直接杀伤作用
目前认为, C I K细胞可被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有关识别结构激活, 导致胞浆毒性颗粒释放而杀伤肿瘤细胞, 也可因表面CD3受体被激活, 导致胞浆毒性颗粒释放而产生溶瘤作用。
2.2 间接杀瘤作用
K o r n a c k e r M等[2]在用C I K细胞治疗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LL) 的研究中发现, CIK细胞分泌的IFN-γ能促使C LL细胞上的ICAM-1的表达, 还能分泌I L-2、I L-6、人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生长因子 (GM-C SF) 、TN F-α等细胞因子, 可增强细胞毒作用。Linn YC等[3]研究证实, 培养的CIK细胞可以分泌多种细胞因子, 如IL-1 0、IL-4、IFN-γ等, 不仅对肿瘤细胞有直接抑制作用, 还可通过调节抗体免疫系统反应间接杀伤肿瘤细胞。
2.3 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C IK细胞能活化肿瘤细胞凋亡基因, 使得FLIP、B cl-2、B cl-XL、DAD1、Sur vivin基因表达上调[4]。CIK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表达Fas L, 能抵抗Fas L+肿瘤细胞引发的效应细胞Fas-Fas L凋亡, 又可诱导Fas+肿瘤细胞凋亡, 发挥持久抗肿瘤作用[5]。Sun S等[6]在CIK细胞对MGC-803胃癌杀伤作用的研究中指出, C I K细胞早期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晚期则通过对P 5 3、C-m y c和B c l-2的下调及B a x的上调来诱导肿瘤细胞坏死。岑溪南等[7]通过实验证实, CIK细胞也可诱导Bcla b l阳性的K 5 6 2细胞凋亡。
2.4 促进T细胞增殖活化
任欢等[8]研究认为, C IK细胞体内抗肿瘤作用可能与促进宿主体内T细胞增殖活化有关, CIK细胞输入体内后在宿主机体状态或肿瘤抗原刺激下转变成具有杀瘤活性的细胞毒性T细胞而发挥抗
3 CIK细胞临床应用
3.1 血液系统恶性肿瘤
In tron a M等[9]研究发现, CIK细胞对白血病及T细胞、B细胞淋巴瘤有广泛的杀瘤作用。Alvar n as J C等[10]发现在GM-C SF动员下, 将自体移植患者外周血的造血祖细胞用CIK细胞培养方法进行扩增后, T细胞总数明显上升, CD3+CD56+细胞扩增, 具有明显杀伤B2细胞淋巴瘤和髓系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国内研究观察C IK细胞与r IL-2联合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疗效, 显示CIK细胞治疗具有明显清除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防止复发的作用且输注安全, 但临床疗效与患者体内的白血病负荷大小有关。
3.2 实体肿瘤
J i a n g J等[11]应用C I K细胞治疗晚期胃癌患者, 发现患者血清中的肿瘤标志物下降, 免疫功能、生活质量提高, 接受化疗及CIK细胞治疗者2年生存率比单独接受化疗者有较大的提高;Zhou QM等[12]在85名接受过微创治疗的肝细胞癌患者中观察CIK细胞的疗效, 发现经微创技术治疗后再用CIK细胞治疗能提高肝癌患者的免疫力, 减少复发。陈复兴等[13]报道了应用CIK细胞治疗63例肿瘤患者的近期疗效, 结果部分缓解加微效共28例, 有效率达44.4 6%, C D3、C D4、C D8 T细胞绝对值增加45%, 食欲体力改善者95%, 疼痛减轻者72%, 睡眠改善者51%, 体重回升者32%。鲍锋等[14]通过系统观察和分析CIK细胞过继免疫疗法对多种中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 发现在256例接受CIK细胞治疗患者中总缓解率80.86%, 随诊1年生存率为96.09%, 2年为9 2.9 6%, 3年为8 8.2 8%, 说明C I K细胞对多种中晚期恶性肿瘤细胞具有广谱、高效杀瘤作用, 能明显提高患者免疫功能, 减轻症状, 提高生活质量, 延长生存期。
3.3 耐药肿瘤
多药耐药是造成化疗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CIK细胞对表达P糖蛋白 (Pgp) 的肿瘤细胞具备有效的杀伤作用, 甚至在阿霉素耐药的K562细胞系比其亲代细胞对CIK细胞更敏感[15]。Schmidt-Wolf IG等[16]研究证实, 对柔红霉素耐药的K562细胞对CIK细胞较敏感, 证明CIK细胞对恶性克隆形成的抑制作用与多药耐药基因的表达无关。CIK细胞的这一特性使其在耐药肿瘤的治疗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4 CIK细胞治疗的不良反应
多组临床应用CIK细胞的报道显示, 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 体温在38℃左右, 多数可自行缓解, 必要时给予解热镇痛药退热[17]。目前认为, 生物治疗过程中患者出现的中度发热是机体免疫功能正常反应的结果, 对治疗有益。其他少见副作用有疲乏、胸闷、恶心, 尚未出现过敏、肝衰竭、肾衰竭等不良反应。
5 展望
国内外多年来临床研究表明, CIK细胞可以有效地杀伤直肠癌、乳腺癌、肺癌、肾癌、淋巴瘤、白血病、多发性骨髓瘤、恶性黑色素瘤、卵巢癌等多种肿瘤细胞, 提高肿瘤患者自身的细胞免疫功能, 对于清除手术、化疗、放疗后体内残留的肿瘤细胞及微小转移灶有明显疗效, 是目前国内外已确认并进入临床阶段的有效肿瘤生物治疗方法之一。进一步研究CIK细胞抗肿瘤作用的机制、获得足够数量的CIK细胞以满足临床需要, 以及寻找与手术、放疗、化疗联合应用的最佳组合等是我们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略, 如有需要请与编辑部联系)
(收稿:2010-04-30) (发稿编辑:杨海陆)
郎郎康诚信贴剂专业的基层贴剂供应商诚招疼痛专科、儿科、综合门诊加盟
免费体验郎郎康贴剂免费索取样品试后满意订货
北京郎郎康打造品质贴剂市场, 铸造诚信膏药品牌, 巨大的利润空间, 全部药械准字号, 让您销售无忧!与郎郎康合作向您保证:1.产品独特:八一通贴牌 (骨痛消) 、叮咚康牌 (小儿咳喘贴、腹泻贴、退热贴、) , 历经临床求证!2.巨大的利润操作空间:直供基层, 价格灵活控制, 利润自由决定!3.全部药械准字号, 让您销售无忧!使您不再因健字号产品不敢光明正大的销售而烦恼, 也省去了相关卫生部门检查的担心!4.所有产品保证为最新产品:本公司产品供不应求, 没有库存, 一律为最近月份的最新产品!5.零风险!无条件退换货!
新产品预告:八一通贴系列 (腰椎间盘突出疼痛贴、颈肩疼痛贴) , 十六通贴 (跌打损伤贴) , 购专用贴赠送腰带!
郎郎康全国独家乡镇加盟火热招募中!率先加盟, 抢占先机!部分县镇已有独家加盟, 详情请来电咨询!如果您是基层大夫, 请将您的详细地址、姓名和邮编及联系方式发送到13720052966, 注明“索取样品”或拨打电话:010-
5 1 2 8 9 1 1 3 5 1 2 8 9 1 1 4, 可免费获取样品一份及精美杂志期刊赠送。欢迎您的来信来电!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 篇9
1 概念
子宫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 tumor,PEComa)也称为肌黑色素肿瘤(myolomelanocytic tumor)。血管周细胞(perivascular epithelioid cells,PECs)不同于血管外被细胞,近年来研究表明,它是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征性地双重表达肌源性与黑色素生成的标记,电镜观察胞浆内含黑素小体或前黑色素小体。在临床上均与结节性硬化综合征密切相关,多数病例在遗传学上有一致的基因异常,目前文献建议用PECs这一病变家族来认识这些疾病。在2002年WHO软组织新分类中将PE-Coma定义为组织学和免疫表型上明确的血管周上皮样细胞组成的间叶性肿瘤。包括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肺的透明细胞“糖”瘤(CCST)、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AM),镰状韧带/园韧带的透明细胞肌黑色素肿瘤及胰腺、直肠、腹壁浆膜、子宫、外阴、大腿、心脏等特殊部位的透明细胞肿瘤,而不含脂肪。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Lymphangio leiomytosis,LAM)是一种少见病,累及肺组织淋巴系统和肾脏,具有血管周上皮样细胞和形态及表型特征(主要为抗黑色素单克隆抗体HMB-45阳性),而将其归入与PEC相关的病变族。临床表现:肺LAM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进行性呼吸困难、咯血、反复发生气胸及乳糜性胸腹水。肺外症状很少出现,LAM可累及心包、纵隔和腹膜后淋巴结、肝、胰、肾、盆腔、子宫等器官。随着影像技术的发展,经腹部CT及超声检查约有76%的病人腹部有阳性发现。腹腔淋巴结肿大程度与LAM严重程度相关。妇科肿瘤根治手术病例,淋巴结偶见有LAM病变,短梭形细胞容易误认为癌组织转移。
子宫的PEComa是非常少见的子宫间叶性肿瘤,至今文献约有27例报告,国内近年来有各案报告。
2 子宫PEComa的临床与病理特点
年龄:一般发生在40~75岁(平均年龄54岁),多发生在宫体,少数报告在宫颈发生。
临床表现:多数病人有不规则阴道出血表现或发现子宫占位性肿瘤。少数病例伴有结节性硬化综合征(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病理大体标本检查:多数病例表现为子宫孤立性肿瘤结节,发生在肌壁间,少数为浆膜下或黏膜下,个别为多发。大小:多数为1.5~5cm,少数报告最大径达30cm。呈棕黄色,肿瘤边界清楚,无包膜。
组织学观察:肿瘤细胞呈多边形、圆形,少数为梭形;细胞形态较规则,少数细胞有异型性和坏死。细胞质丰富,透亮,有的为淡嗜酸性颗粒状。核仁不明显,核分裂象多少不一(0~11个/10HPF)。有的病例表现为肿瘤细胞围绕薄壁血管呈片状或巢状排列,散在可见后壁血管,管壁玻璃样变性,肿瘤周边呈舌状浸润性生长,酷似内膜间质肉瘤。
免疫组化染色:HMB45弥漫表达为其特点,Vimentin和h-caldesmon常有表达,a-SMA、desmin有的病例有表达,Melan A,CD10和S-100表达阴性。电镜观察:肿瘤细胞胞浆内见有黑色素小体或前黑色素小体。
3 鉴别诊断
此瘤诊断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诊断,需要鉴别的肿瘤有以下几种:
3.1 子宫上皮样平滑肌肿瘤
与PEComa的鉴别:Vang和Kemp(2002年)提出PEComa肿瘤分为二组:A组表现肿瘤类似低度恶性内膜间质肉瘤,有舌状浸润性生长方式,由大量透明细胞和嗜酸性颗粒细胞组成,HMB45表现弥漫阳性,肌源性标记物灶性表达。CD10阴性表达以资鉴别。B组是由上皮样细胞组成,而透明细胞不显著。少数细胞HMB45阳性表达。A组、B组与上皮样平滑肌瘤是连续的组织学谱系,A组PEComa位于这一谱系的一端,而上皮样平滑肌瘤在另一端,B组PEComa共同具有这两者的特征,与单纯的平滑肌瘤没有肯定的互相关系。两者的鉴别要依靠免疫组化染色HMB45弥漫阳性支持PEComa的诊断,因此有的认为HE诊断上皮样肿瘤都要作HMB45免疫组化染色。
3.2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与PEComa的鉴别,HE切片十分困难,免疫组化染色仍是HMB45弥漫阳性,CD10阴性。在极少数病例,两种免疫组化均有表达,则更难以明确诊断。此外免疫组化异常表达,为S-100、CK等表达阳性则需要重新考虑诊断问题。
3.3 透明细胞肉瘤
四肢远端发生的透明细胞肉瘤可表现为HMB45和S-100阳性,但在子宫很少发生。
4 PEComa的生物学特性
目前认为PEComa属于恶性潜能未定的间叶性肿瘤,Mentzel等(2005年)报告26例软组织和女性生殖道(子宫体4例,宫颈2例,阴道1例)的PEComa,临床随诊10~84个月,表现局部复发3例,远处转移5例,死亡2例(8%),18例(75%)存活。从复发和转移的病例中他们提出几点判断良、恶性肿瘤有参考意义的指标,肿瘤大小:直径>8cm;核分裂象多于1/50HPF以及细胞异型性和坏死要考虑为恶性。一般的小肿瘤(<8cm)无细胞异型性和坏死,未见核分裂象,认为是良性肿瘤。
Parkash等(2004年)报告1例宫颈PEComa2.2cm,同时在子宫肌层、小肠固有膜及卵巢门均发现肿瘤,他们推荐用“血管周细胞瘤病”(PEComatosis)的名称,表示此瘤可能多灶发生或“区域效应“(field effect),此病人术后随诊35个月没有复发。
细胞肿瘤 篇10
“我们发现, 循环肿瘤细胞DNA水平能够准确反映肝细胞癌的肿瘤进程和治疗效果, ”广岛大学Atsushi Ono博士在新闻发布会上说。“通过进一步的研究, 循环肿瘤细胞DNA的基因组图谱分析, 可能会指导肝细胞癌的个体化管理。”
Ono及其同事分析了46例肝癌患者的数据, 这些患者都在2009年10月-2012年1月之间行肝切除或肝移植手术。研究人员通过使用针对每个肿瘤体细胞重排测定量化了循环肿瘤细胞DNA (ct DNA) 。外显子测序也采用游离DNA配对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 (TACE) 后复发性肝癌患者的原发肿瘤组织中的DNA。
“我们研究了ct DNA水平能否反映肝脏肿瘤的动态, 以及能否通过量化每个特定肿瘤基因组排序作为不良诊断的一个预测因子, ”研究人员写道。“我们还在研究肝癌患者游离DNA基因组外显子测序能否识别癌组织的体细胞突变。”
突变可以发生在所有的肿瘤中;然而, 术前46例患者中仅有7例有ct DNA。ct DNA的存在与肿瘤体积大和肝切除术后2年内肝癌的复发是相关联的。此外, ct DNA也会随着疾病进展而增加。
与没有ct DNA的患者 (P=0.0386) 相比, 存在ct DNA的患者复发和肝外转移的累积发生率较低 (P=0.0102) 。
多因素分析显示, ct DNA是门静脉显微血管受侵犯的一个独立预测因子 (OR=6.1;95%CI, 1.11-33.33) 。
此外, 研究人员通过外显子测序在TACE术后游离DNA中发现了45个非同义突变, 在原发肿瘤组织中发现71个非同义体细胞突变。在两个样本都有25个常见的基因突变, 在原发肿瘤组织中发现的突变中有85%在游离DNA也有发现。
细胞肿瘤 篇11
【关键词】卵巢:恶性肿瘤:生殖细胞肿瘤: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化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0-0217-01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发病率较低,由于该疾病病变部位对化学药物作用敏感,因此临床实践中常采用化疗方式治疗该疾病[1]。由于化疗中存在较多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需要进行严格的护理。为探究该疾病护理的有效方法,本组研究收集了2001年1月至2011年6月间因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就诊于我院的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具体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中共收集1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因下腹部不适就诊于我院并最终确诊为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其中年龄最小者7岁,年龄最大者43岁,平均年龄17.2岁。其中已婚未育者3例,未婚者12例。经病理诊断发现9例患者为未成熟畸胎瘤,2例为无性细胞瘤,3例为内胚胎瘤,1例为混合型生殖细胞瘤,1例为颗粒细胞瘤,1例为卵泡膜细胞瘤,1例为支持细胞瘤。所有患者均于接受患侧附件全切术治疗后进行化疗治疗,其中1例患者因病变范围较大行子宫及附件全切术。
1.2化疗方法
本组研究中所用的化疗药物主要有平阳霉素或博来霉素、依托泊苷、顺铂等。3d/疗程,1次/3周,根据患者病情分别治疗3~6疗程。用药方法分如下(1)平阳霉素或博来霉素:按15~16mg/ m2计算用药量,48h持续静脉滴注。(2)依托泊苷:按100mg/ m2计算用药量,静脉滴注3天,每天用药1h。(3)顺铂:按30~35mg/ m2计算用药量,静脉滴注3天,每天用药1h或按100mg/ m2计算用药量,静脉滴注1天,每天用药2h。另外,部分患者对依托泊苷过敏,可改用长春新碱进行治疗。
2结果
本组1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静脉炎、肾功能损害及3~4度骨髓抑制现象。所有患者经化疗后生活质量均得到较好的保证。
3护理
3.1心理护理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细胞肿瘤多发生于儿童及青少年中[1],该病本身即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加之疾病治疗过程中造成的创伤、独立生活能力的丧失、学业中断及躯体形象的改变均会为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这要求护理人员重视与患者的交流,在熟练应用沟通技巧,帮助患者缓解精神压力。另外还需要护理人员对该病有较好的认识,在患者提出相应疑问时能及时回答,帮助患者了解该病及其治疗方法,鼓励患者,增加患者配合治療的积极性。
3.2 一般护理
由于化疗药物具有诱发患者恶心、呕吐、纳差等不良反应的特点[2],因此接受化疗的过程中患者多因食物摄入不足导致营养失衡或不足。此时护理人员应积极鼓励患者进食,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及富含纤维素和微量元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可选择的药物有芝麻、糙米、黄豆及谷类、蜂蜜、新鲜的蔬菜及水果等。避免为患者提供烟熏或含有亚硝酸盐的食物,尽量减少患者辛辣、油炸食物及腌制性食物的摄入。另外在疾病治疗过程中要为患者提供两条静脉输液通道,一条用来滴注博来霉素,另一条滴注其他药物。则要求护理人员熟练掌握静脉穿刺方法,选在合适的静脉进行穿刺,并尽量选用较小的留置针。还需教会患者如何调节速度及判定输液状况的方法,为化疗的治疗提供保障。 除此以外,由于化疗药物会算上毛发根部细胞的有丝分裂,常导致脱发的发生,患者一般难以接受,这要求护理人员在为患者洗漱时动作轻柔,尽量减少脱发数量。另外,嘱患者选择性食用黑芝麻及核桃等含护法作用的食物。
3.3 不良反应的护理
博来霉素及平阳霉素具有切断DNA链,抑制肿瘤细胞DNA复制的作用,能有效促进肿瘤细胞变性坏死[3]。但是应用该药物时患者常出现发热及肺纤维化等不良反应。本组研究中患者即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其中最高温度为39.3度。为避免患者或家属出现恐慌,在治疗前影响患者及其家属讲明该不良反应的存在,并叮嘱患者及时增减衣物,适当增加应水量,增加营养摄入提高机体免疫力。当患者出现咳嗽、咳痰等症状时,及时为患者进行X线射片检查,一旦发现异常需停止用药并采取积极措施治疗。顺铂经肾脏排泄,可导致肾功能损伤,这主要与药物能直接作用于细胞的DNA 有关。为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在进行化疗的哦过程中护理人员应及时检测患者的电解质水平及检测并记录患者的出入量,当患者尿量变化超出正常范围时需要及时响一声反应,以便及时更换治疗方案。依托泊苷是[3]一种特异性细胞周期抗肿瘤药物,对蛋白质的合成有干扰作用,可逆性骨髓抑制是该药物应用是的主要不良反应。护理人员应提醒患者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尽量减少探视次数及持续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定时为患者测量体温并在用药2周后复查血常规,若发现异常需要及时用药治疗,以免延误病情,造成严重不良后果。
4小结
卵巢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肿瘤患者行化疗治疗时要做到及时、正规、足量,在此基础上进行提供精心护理有助于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提高该类疾病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公丽萍. 恶性肿瘤化疗400例临床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08, 6(11): 57.
[2]孙俪, 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及性索间质细胞肿瘤8例化疗护理[J]. 齐鲁护理杂志, 2011, 17(1): 74-75.
肿瘤细胞凋亡相关途径研究进展 篇12
1 细胞凋亡相关蛋白
Caspase家族蛋白:Caspase是半胱氨酸基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即半胱氨酸天冬氨酸酶[2]。同时,Caspase是一种凋亡活化基因,目前发现的该家族至少有14种成员,其中大多数参与了细胞凋亡。在凋亡的级联反应中,将Caspase家族分成了Caspase-8,9,10等启动子和Caspase-3,6,7等执行子。在正常细胞内,Caspase以无活性的酶原存在,而在凋亡信号刺激下,启动子通过自我切割,成为有活性的Caspase,活化其他的Caspase家族成员,引起Caspase级联反应。被激活的Caspase家族中的执行子切割与细胞凋亡相关的蛋白,从而抑制细胞凋亡[3]。
Bcl-2家族蛋白:Bcl-2可以与PT孔蛋白分子相互作用,通过调节PT孔的开放抑制细胞凋亡;凋亡蛋白前体Apaf-1等凋亡蛋白前体,可以通过Bcl-2定位至线粒体膜上,使其不能发挥凋亡作用[4]。
2 线粒体信号通路
线粒体在整个细胞生命活动的作用至关重要。它既是细胞呼吸链和氧化磷酸化的中心,同时还是细胞调亡调控的核心结构[5]。并且线粒体是细胞内产生能量的重要结构,许多因素都可以通过损伤线粒体功能诱导细胞凋亡,如死亡受体介导的信号、生长因子抑制剂等[6]。当线粒体发生凋亡后,线粒体膜的通透性(permeability transition,PT)随之升高,使得各种相关的凋亡因子相继释放到胞质内,激活Caspase,发挥凋亡作用[7]。线粒体膜的通透性,主要是通过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itochondrial permeability transition pore,MPTP)进行调控。而MPTP则是由外膜孔蛋白电压依赖性阴离子通道(voltagedependentanionchannel,VDAC),内膜腺苷转位酶(adenine nucleotide translotcase,ANT)以及基质的亲环素D(cyclophilin D)这三种所组成的蛋白复合体[8]。其主要通过升高胞内的Ca2+浓度,改变ANT的构象来进行调控。也可通过Bcl-2家族调控,Bcl-2家族中的Bax可以与ANT和VDAC相互作用,调控MPTP,导致PT孔开放。PT孔持续的不间断的开放,使得Δψm及ΔPH发生崩解,呼吸链解偶联,线粒体内渗透压升高,内膜肿胀,同时伴随着释放线粒体膜间隙的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ed factor,AIF)、Smac/DIABLO、细胞凋亡诱导因子(apoptosis induced factor,AIF)、核酸内切酶G(endonuclease G,Endo G)等,发生级联反应,引起肿瘤细胞凋亡[9]。细胞色素c(cytochrome c,Cytc)在线粒体凋亡途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Cytc释放到细胞质中,与Apaf1结合,活化Caspase-9,激活下游Caspase-3和Caspase-7,启动Caspase级联反应,引起细胞凋亡[10]。凋亡刺激信号可通过BH3-only蛋白,引起Bax蛋白(Bcl-2-asslciated Protein X)移位至线粒体外膜,使其发生多聚化,形成膜通道,刺激线粒体释放Cytc[11]。Bax经活化后,从胞质转入线粒体,线粒体膜的通透性被破坏,导致Cytc释放介导线粒体途径诱导细胞凋亡。近年研究表明,促凋亡转录因子p53蛋白可以从通过转录非依赖方式激活线粒体途径,诱导凋亡[12]。在凋亡信号刺激下,活化的p53还可以通过与Bcl-2蛋白相互作用,改变线粒体外膜的通透性[13]。此外,p53还可能激活胞质中的Bax蛋白转位,改变线粒体膜通透性,从而导致线粒体功能损伤[14]。
3 死亡受体信号通路
死亡受体途径又被称为细胞凋亡的外源性途径。死亡受体与相应的配体结合后被激活,通过一系列的下游信号级联反应,分步激活Caspase-8、Caspase-3、和Caspase-7等[15,16],使肿瘤细胞最终发生凋亡。
3.1 Fas信号转导通路
该途径由死亡受体Fas发起,当细胞受到某些凋亡信号刺激后,Fas受体与其配体结合后,导致Fas胞内的死亡结构域(death domain,DD)三聚体的形成和活化,并结合Fas相关死亡结构域蛋白(fas-associated death domain protein,FADD),然后结合pro Caspase-8。由此形成了死亡信号诱导复合体(deathinducing signal complex,DISC)[17]。DISC通过激活pro Caspase-8使Caspase-8产生活性,进而活化下游Caspase级联反应,导致细胞凋亡[18]。同时活化的Caspase-8可以剪切Bid转位于线粒体外膜上,释放Cytc,释放到胞浆的Cytc通过活化Caspase-9产生Caspase级联反应,导致细胞凋亡[19]。
3.2 TNFR-I信号转导通路
TNF主要通过受体TNFR-I和TNFR-II介导细胞凋亡,是由巨噬细胞和T细胞感染活化而产生。通过受体TNFR-I和TNFR-II介导细胞凋亡。当配体TNF与TNFRs结合后,TNFR-I三聚体化招募衔接蛋白TRADD(TNFR-I-associated death domainprotein)。TRADD可以激活两条信号转导通路[20]:1通过招募FADD诱导细胞凋亡:TRADD在胞浆区招募FADD,活化pro Caspase-8,引发Caspase的级联反应,诱导细胞凋亡。2通过TRAF2和RIP活化: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2(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s 2,TRAF2)和诱导转录因子RIP能够使NF-κB诱导激酶(NF-κB-inducing kinase,NIK)活化。使得IκB激酶IKK被NIK活化,IKK随即磷酸化IκB,导致NF-κB的降解和释放,活化的NF-κB进入细胞核,诱导基因表达,发生细胞凋亡[21]。TRAF2和RIP[22]还可以直接或间接地活化有丝分裂原/外信号调节激酶激酶-1(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 kinase 1,MEKKl)或相关的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kinase kinase kinase,MAPKKK),MAPKKK双磷酸化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nminal Kinase,JNK)和P38三肽区的苏氨酸/酪氨酸,进而激活JNK信号转导通路,释放Cytc激活线粒体通路,诱导细胞凋亡[23]。
4 内质网信号通路
内质网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修饰和折叠的主要场所,也是细胞内Ca2+的主要储存库,而且内质网还包含了Caspase-12、Bcl-2等凋亡蛋白。内质网通路诱导细胞凋亡主要是通过对Ca2+的调控和激活内质网上的凋亡酶[24]两方面发生。实验研究表明,细胞凋亡早期阶段,细胞外Ca2+的内流及细胞内钙库中Ca2+的释放,导致细胞内Ca2+浓度迅速升高,活化胞质中的钙依赖性蛋白酶,通过线粒体途径诱导凋亡。据目前的研究认为,内质网通路的作用机制是:当折叠或折叠的蛋白质分子在内质网中积累时,出现未折叠蛋白反应,即内质网应激。一方面Caspase-12位于内质网(ER)上,内质网中Ca2+浓度的升高,Caspase-12表达诱导内质网应激反应,也引起Caspase-7转移到内质网的表面,Caspase-7激活Caspase-12,Caspase-12激活Caspase-9启动Caspase级联反应,引发细胞凋亡[25]。另一方面,当钙离子在内质网中受损或内质网上的蛋白质积聚时,通过激活细胞凋亡酶来诱导细胞凋亡。
5 PI3K-Akt信号通路
在诱导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中,除上述三条通路外,PI3K/Akt信号通路也起到重要作用[26]。PI3K-Akt信号通路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作用机制抗细胞凋亡[27]:
(1)直接调节作用。Bcl-2家族成员BAD可与其结合形成复合体,或与Bcl-xl形成复合体,从而表达促凋亡活性。但在Serl12和Ser136位点磷酸化后,BAD的这种促凋亡作用被抑制。Akt是一种BAD激酶,而wortmannin和LY294002是两种特异的PI3K抑制剂。当用这两种特异的PI3K抑制剂处理后,Akt能够使BAD的磷酸化受阻,而发挥BAD本来的促凋亡作用[28]。Par-4是一种促凋亡蛋白,其与Akt结合后失去活性,抑制了它的促凋亡作用。而PI3K抑制剂PTEN、LY294002或DN-Akt1可以抑制Akt的活性,使其不能磷酸化Par-4,从而发挥Par-4的促凋亡作用,引起凋亡[29]。
(2)影响细胞增殖。主要是通过影响细胞周期进而影响细胞增殖。其中一个重要的作用靶点就是Akt下游的哺乳类动物雷帕霉素(the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 TOR),它被Akt磷酸化激活后,启动了两条下游通路,即核糖体激酶p70s6k(ribosomal S6-kinase,RSK)下游通路和4E-BP-1下游通路,影响细胞的增殖。而m TOR的活性可以被PI3K的两种特异抑制剂抑制,即wortmannin和LY294002,致使其活性丧失,导致下游信号通路被阻断,即p70s6k和4E-BP-1,这两条信号通路。从而使G1期受到阻滞,抑制细胞增长[30]。3抑制线粒体释放凋亡因子。线粒体能够释放细胞色素c和相关的凋亡诱导因子,而BAD激酶Akt能够阻止线粒体的这种释放,抑制细胞凋亡[31]。
6 结语
细胞凋亡是一种复杂的生理现象和病理现象,并且能够通过多种信号转导途径发生,而这些途径彼此之间相互联系着,相互制约着,形成庞大的脉络体系。随着细胞凋亡在肿瘤细胞的进一步研究,除了上述的四类信号转导途径,未来将会发现更多、更有效的其他信号转导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尽可能的减少肿瘤的发生。
摘要:肿瘤是威胁人类生命健康主要疾病之一,据WHO数据显示,世界每年新增1400万癌症患者,且癌症的死亡率也逐年递增。研究发现细胞凋亡异常与肿瘤的发生存在密切的关系,而细胞凋亡通常是受凋亡相关信号、凋亡相关因子调控并通过特定途径发生的。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通过归纳总结细胞凋亡的相关途径的最新研究进展,为抗肿瘤新药的作用靶点,抗肿瘤新药作用途径提供理论基础。